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语文教学重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情感教育;问题;措施
古典诗歌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在积极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古典诗歌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
1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情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教材内容陈旧、落后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歌一般分布在第六单元和第七单元,是一个独立的古文单元,与现代文学教学相分离,而且古典诗歌具有晦涩、难懂的特点,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语文教学的质量不高[1]。另外,古典诗歌在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较少,一个学期仅仅学习十篇古典诗歌,不能让学生全面把握古诗歌的内涵,没有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得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不足,语文综合素质较低。
1.2不重视情感教育
目前,由于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初中生把升入重点高中作为学习的目标,一味强调考试成绩,忽视了自身语文素养的提升,导致语文教学的效果不明显。而且,古典诗歌教学只在语文教材中占有极小的部分,许多学生主要通过考前突击的方式,回顾一下可能考到的内容,没有正确理解古典诗歌的深层内涵,使得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不高。
1.3没有适当进行人文关怀
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许多教师往往带有功利性的色彩,开展教学活动,从而导致教育质量的较差。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些初中语文教师过度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忽视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没有深入讲解古典诗歌的内涵和意蕴,未能让寻死寻活充分感受传统优秀的文化的独特魅力,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语文综合书素养较低。
1.4教学方法不合理
在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下,许多教师一味强调自身的主导作用,没有正确认识到学生的参与作用,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2]。而且,许多初中语文教师主要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要求学生背诵、记忆古典诗歌中的名句,没有带领消火栓深入分析古典诗歌的意境、情感,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足。
2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渗透情感教育的具体措施
2.1明确教学方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典诗歌的内容丰富、意境繁多、感情深厚,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出,在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明确古典诗歌教学的方向,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古典诗歌教学的效果,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掌握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歌的不同风格特征、代表人物以及代表作品等,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为古典诗歌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3]。同时,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详细讲解古典诗歌的题材和流派,让学生理解不同题材、不同流派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特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2.2通过反复诵读,加深学生的体会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古典诗歌教学过程中,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仔细揣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3营造教学氛围,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古典诗歌具有言浅意深的特点,许多学生在学习时可能会觉得晦涩难懂,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古典诗歌的语言特点和意境特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2.4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情
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的意境,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所以,在古典诗歌教学活动中,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诗歌的具体内容,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体会、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4]。
3总结
总而言之,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诗歌教学不仅仅担任着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重担,而且具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古典诗歌教学的重要意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开展古典诗歌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古典诗歌教学的质量,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天日.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D].渤海大学,2014.
[2]石春艳.中学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D].信阳师范学院,2014.
关键词:中职语文;初中语文;侧重点;区别性
一、中职语文与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不同点探究
1.中职语文教学设计要根据专业特点灵活变化
语文教材与其他教材相比更具有主观性,各科的语文教育都可以根据本专业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挖掘与本专业相关的内容。中职语文教学设计更偏向于专业性,从教学挖掘中职教育的专业元素,将语文知识与专业相融合,实现语文教学与专业技能学习的统一,这也是中职语文教育的突破口。
中职语文对教师授课的灵活度要求较高,教学方法应随着专业的不同而灵活调整。比如教学《天山景物记》,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学方法也随之变化。对于艺术类专业学生,采取“风景素描”的授课方法,实现美术专业与语文教学的结合,对于旅游业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采用“情景导游”的方式带领学生学习语文,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完全融入教学,提高对语文的兴趣,也能让学生从老师的言语和形象表演之中学习到专业知识。总之,中职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将专业元素与语文课本的有机结合,其教学设计要根据专业特点灵活变化。
2.中职语文教学安排强调使用性
中职教育主要以培养职业技术人才为主,故而对语文专业性教学较注重。同时由于中职教育的特殊性,中职语文教学并不能像初中语文教学那样精深,而应语言精练、内容具体、表达上通俗易懂,这就与初中语文讲究内涵厚重、语言委婉、感情丰富的特点不同。中职语文的教学更讲究实效性,更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综合能力为主。
3.初中语文教学更注重情境教学模式
与中职语文教学相比,初中语文教学更注重情境教学模式,这主要因为初中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更加注重学生语言文化水平的提高,因此,情境教学模式比较适合初中语文教学。
二、中职语文与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相同点探究
1.中职语文教学与初中语文教学方法都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
中职语文教学与初中语文教学都是在小学语文的基础上根据教学需要进行编制的,因此中职语文教学与初中语文教学都具有连续性,同时也具有系统性。但中职语文较初中语文在语法方面淡化了很多。初中语文教学在教学安排上既要有具体规划,也要明确发展目标,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学具有系统性,让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接受不同的教育,同时体现出初中语文的独立存在意义。
2.中职语文教学与初中语文教学都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听写训练
中职语文与初中语文教学都肩负着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任务。中职语文教学虽然注重专业教学和实用教学,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仍然是中职语文的教学重点,在课程安排上,中职和初中均要求学生每天进行必要的语文晨读,在课堂上教师也都给予学生独立表达、锻炼的机会,课外亦创造多种机会给学生进行语言交流活动,包括辩论赛等。
3.中职语文与初中语文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具有相同性
中职语文教材与初中语文教材大多数都是选用叙述文,这比较适合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文章的设置上都采取了激情引趣、设置悬念、简洁扼要的原则。篇幅选择上,中职语文教材和初中语文教材都选用了小篇幅文章,因为这样比较符合他们的能力水平,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4.中职语文与初中语文都越来越重视综合实践活动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中职语文与初中语文都越来越重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近、能够触动学生内心、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趣味性教材。同时文章中所讲的故事,通过课堂组织实践活动进行情景展示,让学生通过发挥想象,现场模拟文章场景,加深对文章内容的深刻理解,增加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对于中华文化传承和民族认同感及中华文化的发扬都具有重要意义。中职语文与初中语文它对青少年的思想启蒙及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我国政府近些年更加重视中职语文与初中语文教学,并出台了很多促进教学的政策,提出了若干要求,也加大了支持资金投入力度,这就要求我们利用好国家提供的有利机遇,踏实做好中职与初中语文的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林明仙.中职语文教学中隐性知识显性化探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3.
[2]万红梅.谈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J].学周刊,2011(22):54.
[3]周冈.创新初中语文教学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0(5):59.
[4]李亚芹.中职语文教学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8.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侧重点;教学方法与模式
一、前言
基于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了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掌握正确的教学重点,既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同时也是推动语文课堂教学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当重点了解和分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能够实现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知识范围的拓展以及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从根本上夯实语文学习基础,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取得较多的收获。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对学生的语文成绩有重要的影响。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应当成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点进行理解能力的培养,不但要选择针对性较强的短文进行阅读理解教学,同时还应当从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正确的阅读方法以及有效的阅读技巧等方面入手,做好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初中阶段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满足教学大纲的实际要求,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能够达到教学目标,在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实效性上获得全面的提高。因此,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应当成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围绕着这一教学重点,应当开展相对应的短文阅读训练、古诗词阅读训练以及经典美文阅读训练,让学生的理解能力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
在初中阶段是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重要阶段,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以及完善的教学指导,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语文知识。必须做到夯实语文基础,为后续的语文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基于对语文教学的了解,语文教学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有着较高的要求,如果学生不能够有广泛的语文知识面,那么在后续的语文学习中将会比较吃力。因此,在初中阶段应当认识到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性以及知识范围拓展的重要性,做到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采取有效的基础知识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知识面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夯实和拓展,保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能够在教学质量上得到全面的提升。所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应当成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得到有效的开展。
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初中阶段也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基于语文的学习难度以及语文教学的实际要求,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进行正常的语文知识教学之外,还应当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文学习习惯,让学生能够对语文知识的特点以及语文学习的方式有正确的认识,在长期的培养中能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能够掌握更多的语文常识,进而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利用有限的时间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因此,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应当成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做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才能够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使初中语文课堂能够在教学实效性和教学质量上获得有效的提升,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能够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指明发展方向。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重点主要表现为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这三个方面关系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以及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做好这三方面的教学,才能够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在基础教学中达到预期效果,并且在整体的课堂教学中能够达到教学大纲要求。因此,掌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侧重点,对于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满足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掌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侧重点,是做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小平.如何有效地达成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教学生成[J].现代语文,2011,(03).
[2]肖家芸.切合的才是好的———谈语文教学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2011,(09).
[3]朱则光.教什么和怎么教———语文教学设计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11,(09).
[4]胡仁友.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思维空间还给学生[J].教学月刊,2011,(11).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综合素养 一、增强各门课程的联系,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从古至今,无论是人际交往、思想交流,还是传递信息,也无论是过去叫做国文,还是现在叫做语文,语文都是十分重要的课程。多少年来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都是自闭式的,以语文教师为中心,唯老师是从,不考虑学生感受,而新的课程改革,则是要以学生为本,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对初中语文教学过程进行改革,多角度、多方位地进行思考,改变教授方法和观念,注重各学科间的联系和渗透,让语文教学真正起到它作为所有课程基础学科的作用。同样的也应当注重课内外的沟通工作,其中包含了教师与学生家庭,课本知识和生活中的应用,语文课堂上传授的技能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统一。
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很强的工具性的学科,与其他所有课程都有着非常紧密而广泛的联系的。在各个学科的课程的相互渗透中,学科间相互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当然这种相互作用也是非常有益的,会使得各个学科相互补充,共同受益。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等各门课程都可以成为初中语文课程的补充和拓展,这些课程中的鲜活的自然景物、性格鲜明的历史人物、生动的科学原理、深刻的哲学常识,全都具有人文色彩,其中的每一个章节,也都是这些课程的典范。怎么通过初中语文教学提高学生们对于语文作为基础工具性课程的认识呢,我们可以在日常的作文课中,让学生们对于各门课程的一些知识点进行命题和写作,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对其他课程知识的理解,同时又提高了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对于一些社会现象、历史事件、自然灾害等等的相关写作,还能加深同学们对于社会的认知。由于很多知识是书本和课堂上没有的,所以就会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随着时间的增加,就会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细化课程组成,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当今,我们正处在信息时代,人际交往越来越频繁。而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但当下随着中学课程改革和中考录取的多样性,初中语文课在所有课程中的比重得到了更大提高,课时数相应地增加了不少,这就给了初中语文教师深入开展初中语文课程教学创造了机会,从而可以让初中语文教师将初中语文课程进行细化,分门别类地向学生们教授。从内容上,我认为应该在初中语文课程中增加以下两种形式:
语文欣赏课:主要在课堂中对各类形式的文章进行欣赏,由初中语文教师带领,在课堂上阅读各类文章,当然这里所说的作品并不局限于我国,应该包含了全世界的优秀作品,范围广泛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专题的文言文鉴赏课: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人留下的文化瑰宝,有着其不可估量的价值,作为炎黄子孙,学好它的意义不仅仅是去应付考试,而是世代传承爱国爱家爱民族的精神。而作为文言文重要组成部分的古代诗词,更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学好这些,对于陶冶情操、提高学习兴趣,都是至关重要的。
三、扬长避短,增进课堂中和下课以后的沟通
任何课本都有其时限性,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怎么学习,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授学习方法,也只有让学生学到学习的方法,才能真正意义上做到学无止境、学海无涯。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下,任何课程的教材都难免与生活有着或多或少的差距,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能不仅以课本为本传授知识,还要能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探寻课外读物和社会生活的窗口。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都应该擅长运用教材来引导学生们去阅读其他书籍,从而让初中语文课程的教材成为积累更多语文知识的基础。有选择地向学生们推荐一些时文精品及科普读物,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语文课程。只有运用上述方法去和学生交流,学生才会始终关注语文课程发展领域的最新知识,对自己的人生和社会兴致勃勃,从而进一步让学生们养成出良好的阅读习惯。
改变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方式是深化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重点,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倡导体验、模仿、探究、合作及综合性的学习原则,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创设便于师生交流的教学环境,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改变过去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启发学生在亲身体验或实际模仿的过程中,怀着探究的兴趣,主动而有效地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张良田.初中语文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教学特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快速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效率得以明显改善。语文,是初中阶段的基本学科,对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极为重要。在新的教学环境下,明确初中语文学科教育的特点,给学生提供创新型的教学活动,让师生更好地在课堂中互动,才能让语文学科教育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适应新的教育发展环境,是促进初中语文教育进步的第一步。
一、初中语文教学重视学生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这是新课程标准的提出的重要教学原则之一。在过去的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一直代替学生做课堂中的主体,以知识传递者的身份自居,在课堂中向学生灌输学科知识,而学生只能无条件地接受教师传递出来的一切。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没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将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中心,给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是新背景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教师要学会转变自己的教学角色,做课堂中的主导者与引导者,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成为语文知识的第一探究者。
比如在讲解《紫藤萝瀑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提出“寻找课文中描述紫藤萝瀑布的句子”的合作学习任务,让学生一边寻找一边总结,在头脑中逐渐联想出紫藤萝瀑布的真实面貌,让学生在参与与探究中解决教学重点。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能够让学生的主动性得以调动。教师要深入到学生的合作中,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行为进行指导,并积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消除学生的合作学习阻碍。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能够促进其学习积极性提升。
二、初中语文教学重视环境轻松性
学习环境的革新,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促进学生更加积极地去学习,创设轻松的教学环境,是突出初中语文教学新特点的必然举措。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利用丰富的途径去改善教学环境,给学生语言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基础。当代教师要积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认识到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在教学活动中关心学生,考虑学生的感受,重视师生互动。在课下,就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交流,分享个人趣事。师生关系的有效建立,能够促进良好人文环境的形成。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学科,人文性环境的打造,会让语文课堂氛围更加轻松,也能让学生的审美兴趣得以激发。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心理负担会减小,能够更加自如地实施学习行为。
比如在讲解《看云识天气》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展示不同的云彩图片,让学生对其对应的天气进行识别或者猜测。在形象化的图形支持下,初中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也会更高。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扩展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也会让学生感受现代化教育力量的魅力。除此之外,教师要重视课堂师生交流活动的开展。像在讲解《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就“皇帝到底有没有穿衣服”这个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听学生发表各自的观点。对学生提出的观点给予肯定,给学生参与的力量,让氛围更加轻松,更加和谐。
三、初中语文教学重视活动开放性
提高课堂活动的开放性,突破时间与空间对初中语文教学的限制,是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特点突出的重要手段。在过去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只在课堂中开展教学,使学生的许多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课外活动,是对课内活动的一种延伸,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利用课外活动实施初中语文教学,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更能让学生的个人经历更加充实,在实践中感受语文知识的重要性。初中学生好玩、好动、好胜心强,教师可以利用比赛活动或者参观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开放性。
比如在讲解课外古诗词的背诵内容时,只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一句一句地翻译与死板的背诵,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年级或者以学校为单位组织一场古诗词背诵大赛,能够给学生提供古诗词学习的动力,更能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古诗词背诵中去,提升学生语文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正视传统语文课堂不足,突出语文教学活动的学生主体性、开放性与轻松性,让新时期的语文教学特点得以显现,才能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陆寅.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5)
【关键词】生本教学;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效果
引言
“生本教学”的实质是以人为本,其核心是顺遂自然。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认知到不同学生在认知方面的局限性,善于发现学生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自然规律,尊重阅读认知,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来正确引导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自然健康的成长。因此,认真思考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开展“生本教学”的途径尤为重要。
1.“生本教学”的概述
生本教学指的是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通过对课堂的教学形式进行转变,精心挑选出适合学生学习的知识,并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元化以及多方向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知识、教师、家庭以及社会充分融合在一起,实现课堂的有效互动,使学生的感悟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和发展,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大大提升,并实现生命质量的有效提升的一种教学。生本教学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生本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生本教学是专门为学生而设计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生本教学不仅要求在教学方向上以学生为主体,同时更加强调在教学实践中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生本课堂教学理念下,学生除了是教学的直接对象之外,更加是教学的最大资源。换而言之,学生不仅是教学的主体,同时也是学习、认识以及发展的主体。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是主动构建知识和意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是自主参与学习的个体,需要对知识进行积极主动地构建。学生在主动参与知识构建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将自身的天赋、潜能以及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最终实现个性的发展。第二,生本教学的载体是活动。从本质意义上来说,生本教学属于开放型教学,注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参与活动,并强调将学生当作是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体。皮亚杰认为,认知来源于主体与客体之间互相作用的活动当中。由此可见,主体与客体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活动是主体的具体表现,是主体参与的内容、对象以及目的。同时,活动也正是因为有了人的主体参与而使之成为了活动,而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因此,活动是使学生得到自我展示和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
2.关于如何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开展“生本教学”的途径
2.1充分认识学生认知的局限性
要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开展“生本教学”,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认知的局限性。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仅是在常态阅读下保持足够的自由解读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读书的至关紧要处往往会遇到许多沟坎U塞,因此,教师还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认知的局限性,及时予以沟通指导,否则便会阻滞不畅,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失去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例如,教师在进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这首诗的课堂教学时,不同学生必然产生许多不同的疑问,比如,某些学生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陶渊明生活在这么偏僻的地方究竟有什么可以陶醉的呢?从这个疑问当中,我们便可以认知到这就是学生认知的局限性阻碍了学生对这首诗文的理解,并且阻碍了学生对这首诗文思想感情的体验。这时,教师只需要向学生进行稍微的介绍和点拨,当学生正确认识到诗人陶渊明对田园风关和大自然的热爱并不是一时之兴,也并非个性乖戾,而是因为特殊的个人经历和特定的社会现实所共同熔铸出来的性格时,学生便很容易理解诗人陶渊明为什么那么钟情于山水和旷远明澈的思想了。这样一来,不仅打开了学生心中的疑惑,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认知,实现了有效开展生本教学的目的。
2.2以生为本关注学生顺学而导
要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开展“生本教学”,还应该“以生为本”关注学生顺学而导。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当中,部分语文教师对于学生的意外想法或者不可思议的一些回答往往只是蜻蜓点水般的一笔带过,这样的对待方式往往会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缺失而课堂教学的本真。因此,绝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苦于课堂教学中缺乏生成导学。所以,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应该“以生为本”关注学生顺学而导,让生本课堂在生成过程中变得真实有效。例如,在进行《枣儿》这一课程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应该充分结合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第一环节的课堂推动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发的寻找舞台说明的句子,然后顺势将课堂推动过程导向第二环节,即标点符号和人物语言对塑造人物的重要意义,向学生清晰地讲解矛盾的根源,突破本课程内容的重点,鼓励并积极引导学生的领悟亲情。最后,让学生认真品读课文中的经典桥段,如:“爷爷,你为什么把枣儿放在那里晒了又晒。男孩拍拍脑袋:爷爷,我带回家去吃……。”紧接着,便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课文当中的爷爷在沉思什么呢?他们的心情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学生通过品读文章内容,在进行问题的思考,便可以从中看出大人的等待,归于不归,走与留。这样一来,通过品读人物对话,便可以顺学而导,将学生带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以生为本开展教学的目的。
2.3积极引导学生走进实际生活
要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开展“生本教学”,积极引导学生走进实际生活无疑也是有效途径之一。生本教学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也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学,其核心是顺遂自然,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教学理念,由此可见,积极引导学生走进实际生活无疑是开展”生本教学”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
(下转第194页)
(上接第68页)
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并积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将生活与学习的语文课程灵活地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情境当中深刻体会文章的主旨立意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使学生能够以全新的状态深入到生活当中,从实际生活当中充分汲取营养,创造出优秀的文学作品。例如,教师在进行朱自清的《背影》这一课程内容的教学时,便可以积极地引入生活因素。该课程内容着重表现了的伟大的父爱,与人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这一课程内容时,可以要求学生每一列举出自己生活当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讲述在实际生活当中自己的父亲对自己所表现出来的关爱的举动,并让他们表达出对父亲那些举动的深刻理解。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学生必然会瞬间开启自己的回忆,这个回忆的过程无疑是理解文章内容的过程。学生通过表达父亲对自己的爱,便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父爱的伟大,对父爱产生深深地感激之情,从而促使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更加尊重和敬爱自己的亲人,以实际行动来回报亲人给予的这份爱,最终实现这一课程的教学目标,真正意义上达到生本教学的目的。
3.结语
综上所述,生本教学是整体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一种教学手段,其实质是以人为本,核心是顺遂自然,具有生本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和生本教学的载体是活动等特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生本教学”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的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并且,能够帮助学生真正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语文综合能力。而要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开展“生本教学”,则必须充分认识学生认知的局限性、以生为本关注学生顺学而导以及积极引导学生走进实际生活。
【参考文献】
[1]舒琦.探讨新课改下如何创新语文教学[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66(02):183-185
[2]杨颖.顺遂自然以生为本――关于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生本教学的几点思考[J].语文学刊,2014,55(03):89-90
[3]王莹莹.以“学习为源点”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观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55(02):177-178
关键词 交互式电子白板;初中语文;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1-0051-02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交互式电子白板逐渐走入初中教学课堂,成为教师教学的好帮手、学生学习的好助手。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装备,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成功运用,不但实现了学科内容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也使得传统的教学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实现了教师与学生更好的课堂交流,因而有着极大的发展优势。
1 交互式电子白板概述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概念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系统,实现了电子白板与电脑的结合,可以利用传统的多媒体投影仪将电脑中呈现的教学内容投射到电子白板上,在专门的应用程序下,形成学生与教师交互式的教学环境,极大地方便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较之传统的黑板与多媒体设备,电子白板更多是吸取了二者之长,摒弃了二者的不足之处,因而在专用程序的支持下,界面更加美观,功能更加强大,操作更加灵动。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白板进行学习内容的展示和交流,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功能 交互式电子白板集合了黑板与多媒体设备的长处,教师和学生不但可以在白板上书写内容,也可以随意查阅资料,实现集电脑、投影、屏幕操控与书写的四位一体。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首先将各种要用的教学文字、视频、课件等保存在资源库中,在教学中可以随意调用,既方便又省时。除此之外,交互式电子白板还有众多的其他功能,如放大镜功能、视频的插入与编辑、进行区域移动等,为教师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课堂教学活动的多样性。
2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可以说,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的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只有在导入部分成功激起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接下来的教学过程才能轻松开展。因此,设置能够引人入胜的导入部分,就能成功吸引学生的求知欲,为课堂的学习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而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只能借助音乐或者多媒体图片等进行教学情境的设计,有着一定的时效上的制约。而用电子白板进行情境的创设,实现了画面、书写和视频的一体化,为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搭建了全新的平台。
如教学《台阶》,笔者在课前做了精心的准备和设计,将一组表现父爱主题的图画依次在电子白板上进行展现,还配合播放了一段感人的旋律,让学生完全融入情境之中,在一片安静的氛围中进行图画的欣赏。然后笔者请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在一片热烈的积极发言中,趁势导入《台阶》一课中的父亲的形象,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发现。在图片导入上,拉近学生与父亲的距离,打开学生的情感大门,学生自然愿意深层次地探究文中父亲的感人形象,就产生了积极的教学效果。当然,这种教学效果的实现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 在进行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这种形势下,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也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合作精神,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如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对词句的鉴赏能力很重要,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学生的实际能力基础之上,在日常教学中充分挖掘可以提升学生欣赏层次且有一定针对性的词句,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让学生在一种相对具体而又明确的展现中,体会作者用词用句的巧妙,也让学生在作者的匠心独运中更好地融入课文,并积极去探索和研究。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传统的黑板加粉笔教学方式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教师教学的重难点都可以在黑板上得以体现。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恰好继承和发扬了这种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文字、图像、影音的一体化操作,因而更加方便和实用。其视觉技术也更加显著,通过画面截取、色彩标注等方式,教师可以实现对教学重难点的更好把握与控制,使得教学重点更加突出,也更能直观地引导学生进行难点的突破。在进行课堂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在白板上及时标注,再进行集体的难点解决,不仅实现与学生的有效互动,也能更加展现课堂的灵活性,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营造和谐学习氛围,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进行具体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融洽的学习氛围,促进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设。只有在一种相对和谐、民主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不断提升,进行创新性和高效性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作用就相当明显了。其在课堂中的应用,不仅克服了传统多媒体的局限性,可以让学生用电子笔进行操作和标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能够营造课堂的和谐气氛,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交互式互动,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笔者就经常综合运用多种形式渲染课堂学习氛围,如教学视频、歌谣、动画、游戏等的引入等,保证学生在富有情趣的环境中接受语文的熏陶。另外,新课标的实施鼓励学生进行独立创新,运用电子白板教学也恰好利于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和质疑问难。
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 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现了教师、学生、教学资源三者之间的相互交流,不但实现了课堂交互活动的多样性,也保证了课堂效率的提高。在电子白板的应用中,语文教师利用资源可以更加感性、生动地进行课堂授课,而学生也可以在白板上就学习内容进行随意的勾和书写,以一种相对独特的方式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笔者在应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中,就经常让学生自己直接勾画回答问题和课堂学习情况,在一种互动中展现课堂教学成果。学生往往会在白板上展现自己,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还提供了更多掌握知识的途径,实现学生与教师的有效互动。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领域有着极大的发展优势,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在信息时展背景下,交互式电子白板逐渐成为初中语文教师提升工作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不二法宝。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有效应用,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蒋玉焕.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电子双板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1):95-96.
[2]刘芳玲.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学周刊,2015(13):185.
一、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效结合
为了有效实现国学经典诗词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效结合,需要坚持纵横交错、点面结合的原则。立足于纵向贯穿角度,旨在能够根据各个阶段的实际教学情况,确定两者的侧重点和结合点,实现纵向推进,由韵文转变为散文,由阅读教学转变为作文教学,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
1. 实现以韵文为主的“集”类经典诵读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结合。在国学教育中,以韵文为主的“集”类经典诵读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了唐诗、宋词、元曲、《诗经》、《楚辞》等内容的古代诗歌。这些国学经典比较适合初中学生,具有音节美和意境美的特点,可以和初中语文的课外阅读相结合。这不仅能够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对诗词的音韵格律进行体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汉语语感,并且在对这类诗歌体裁进行分类后,能加强学生对某种意境、情境的感悟,丰富阅读经验,提高阅读情感。
2. 实现以散文和小说为主的“集”类经典。实现以散文和小说为主的“集”类经典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互相结合,要以唐宋家的散文和明清小说为主;“经”主要指的是《四书》《五经》;“子”主要指的是《老子》《庄子》;“史”主要指的是《史记》。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散体文,从写作方面看属于经典文章,是古作教学的经典范例,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还蕴含丰富的写作方法。初中作文除了记叙文形式之外,还具有议论文的特点,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吸收丰富的养分。
二、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有效结合
1. 抄录法。所谓抄录法,指的是运用手抄的方式,一笔一画、一字一句的对作品进行抄写,这是我国古代蒙学教育中最基本的读书方法,具有“零距离”接触作品的特点,不仅能够让学生对诗文中的细微意蕴进行体会,而且还具有静心清神的作用,使学生快速融入古典诗文阅读环境中。
2. 古今交通法。对于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学来说,影响古诗文学习的最大障碍就是受到古今时空不同或者心理阻隔因素带来的陌生感的影响。由于距离古诗文的年代较为久远,现代的学生不能身临其境地融入古人生活的环境中,对他们而言,古诗文已经没有了生命。因此,教师要注意古为今用,从心灵方面架起古今交汇的桥梁。
一、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效结合
为了有效的实现国学经典诗词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效结合,需要坚持纵横交错、点面结合的原则。立足于纵向贯穿角度,旨在能够根据各个阶段的实际教学情况,确定两者的侧重点和结合点,实现纵向推进,由韵文转变为散文,由阅读教学转变为作文教学,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
1.实现以韵文为主的“集”类经典诵读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结合
在国学教育中,以韵文为主的“集”类经典诵读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了唐诗、宋词、元曲、《诗经》、《楚辞》等内容的古代诗歌。这些国学经典比较适合初中学生,具有音节美和意境美的特点,可以和初中语文的课外阅读相结合。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对诗词的音韵格律进行体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汉语语感,而且在对这类诗歌体裁进行分类后,加强学生对某种意境、情境的感悟,丰富阅读经验,提高阅读情感。例如阅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然后教师对陶渊明的经典诗歌进行拓展,让学生对陶渊明诗歌的朴质温厚风格进行体会;通过阅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教师对李白的经典诗歌进行拓展,对李白天马行空的诗歌风格进行体会。
2.实现以散文和小说为主的“集”类经典、“经、子、史”类的经典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互相结合
实现以散文和小说为主的“集”类经典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互相结合,要以唐宋家的散文和明清小说为主;“经”主要指的是《四书》、《五经》;“子”主要指的是《老子》、《庄子》;“史”主要指的是《史记》。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散体文,从写作方面属于经典文章,是古作教学的经典范例,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还蕴含丰富的写作方法。初中作文除了记叙文形式之外,还具有议论文的特点,这样能够使学生吸收丰富的养分。例如学生阅读《论语十则》,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言简意赅的风格;阅读《世说新语》,学生能够体会其中运用的简约传神的写作技巧。
二、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有效结合
1.抄录法
所谓抄录法,指的是运用手抄的方式,一笔一划、一字一句的对作品进行抄写,这是我国古代蒙学教育中最基本的读书方法,具有“零距离”接触作品的特点,不仅能够让学生对诗文中的细微意蕴进行体会,而且还具有静心清神的作用,使学生快速融入到古典诗文阅读环境中。另外,还可以实现抄录法与语文课堂习字教学相结合,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古今交通法
对于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学来说,影响古诗文学习的最大障碍就是受到古今时空不同或者心理阻隔因素带来的陌生感的影响。由于距离古诗文的年代较为久远,现代的学生不能身临其境的融入到古人生活的环境中,对他们而言,古诗文已经没有了生命。因此,教师要注意古为今用,从心灵方面架起古今交汇的桥梁。例如,在讲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将诗歌中所表达的诗人的天涯沦落感情和现代人具备的孤独心态相比,并说明这种心态是人类永恒具有的心理感受。
3.意境法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策略
当前我国初中各学科正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语文学科也不例外。最新颁布的初中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师必须彻底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创设温馨和谐的教学情境,实施与新课改理念一脉相承的教学策略。”可见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曾说过:“语文教学改革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其主体地位,这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应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何种策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从而激发其兴趣呢?现笔者将对此展开相关探究。
一、以备课为重点,提升教学过程的严密性
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教学水平的根本环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树立以教材为本的备课思想,在课前须对教材进行全方位的研究,然后根据研究结果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我在教学中一直非常重视备课这一环节,授课前都会仔细分析学生的情况,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确定最佳的教学方案,教学时既教授语文知识,又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具体而言备课时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充分了解学生的语文功底以及对目前语文教学方式的认可度,例如可通过谈话,问卷调查、基础知识小测验等方式对学生的心理、态度、语文基础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只有充分了解了学生的上述情况,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即是此意;第二、认真分析教材,明确教学目标。这点在备课中是极为重要的,以往不少语文教师在备课时仅是研究教学内容,却很少考虑教学的根本目的,从而导致在授课时面面俱到,“全面开花”,整堂课缺乏明确清晰的目标,令教学过程极为松散,丧失了应有的严密性。如此缺乏目的性的教学将极易混淆学生的思维,无形中增加他们的学习难度。因此在备课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新课标的要求认真研究教材,正确定位每篇课文的教学目的,这是避免教学盲目性以及随意性的根本途径,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环节;第三、备课时须把握教学的重难点。确定教学的重难点既要紧扣教学大纲,又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才能制定出切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案。此外,确定教学重难点时,还应注意一个细节问题:区分每篇课文的重难点,让教学重点与难点形成一个有机体系。例如在教学《故乡》这篇课文时,我根据教学大纲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分析“闰土”与“杨二嫂”不幸的遭遇;而教学难点则确定如下:分析文中自然景物的描写以及景物描写中蕴藉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分析文中的“我”在故乡耳闻目见的情况。难点与重点形成一个有机体系。引导学生从上述四个方面理解课文,不但能获得深入浅出的效果,而且还能提升教学过程的严密性。而这些丰富而又深刻的内容必须在备课中通过深入的研究才能精准地把握。
二、以学生为主体,营造温馨和谐的教学情境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七年级的学生上课时发言尤为积极,而八年级发言的学生相对于七年级就略有减少,九年级发言的学生就更少了。可见越到高年级,发言的学生就越少。出现这种现象皆是因为人在幼年时期思想顾虑较少,不管在何种环境中都能以轻松的心态去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环境的认识就愈加深刻,往往在严肃的环境中思维活动就会受到限制。加之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一个人的思维以及创造力只有在自由、轻松、安全的氛围中才能获得淋漓尽致的发挥。现代教育学研究理论显示:人只有在温馨惬意的环境中想象力才能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思维能力才能获得大幅提升。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温馨和谐的教学情境。例如在教学《家》(周国平撰写)一文时,我针对教学的重难点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第一、文中“家”的概念究竟是什么?第二、作者为何用“船”、“岸”、“港湾”来比喻“家”?第三、倘若一个人没有家会怎样?大家希望自己的家是什么样子?针对上述三个问题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后分组讨论,我则在组间巡,对学生碰到的疑难问题适时点拨,在这样一个自由、民主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不但能迅速结合课文理解上述三个问题,而且还能提出很多具有创意的新问题,并能自行积极思考予以解决。可见开放民主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的思维获得全身心的放松,将自己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全部释放出来,随之课堂教学效率也将获得大幅提高。
三、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兴趣
从本质上而言,教学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刘开曾说过:“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这句名言充分强调了提问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问题,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
人们常说:“因景生情,情景交融。”这充分说明情境对人认知活动的发展有极为密切的影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创设问题情境,从而调动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问题的表现方式是丰富多彩的,既可以是教师引导学生获得,也可以是学生独立自主探究而来。提出的问题不要限定范围,既可以是语文范畴内的问题,也可以是与其他学科有关的问题,更可以是单一性或综合性的问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时代的今天,初中语文教师应把握时展的旋律,根据新课标理念,彻底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实施体现时代性的教学策略,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在丰富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不断培养其创新能力,激发其对语文的兴趣,在语文课堂上构筑一个高效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特点;原则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时所运用一系列的措施和办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向学生讲授知识、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手段。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互动过程,教学方法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方式,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接受和反馈信息的主要方法,没有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学生的能力培养更会成为一句空话。
一、教学方法的特点
一是相对性。不论是哪一种教学方法,都有着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不例外,其中不存在绝对好的方法。就唯物主义的观点而言,不管是何种教学方法都是相对辩证的,它们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只是教师在运用这些教学方法的时候要充分考虑用这种方法解决什么问题,要做好利与弊之间的平衡。
二是针对性。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针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为了使教学过程更为顺畅自然,教师一般会采用自己比较熟悉和擅长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所以教师要不断学习和研究各种教学方法,并将这些教学方法灵活运用,针对各种综合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
三是综合性。教学方法应该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来综合选择,才能提高教学有效性。所以,教师既要重视示范、引导和点拨,又要培养学生观察、运用和创造的能力。只有有助于发挥两方面作用的教学方法才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四是多样性。语文教材当中的内容丰富多彩,教学目标也不尽相同,因此,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要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比如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观察法、多媒体教学法等。
二、使用教学方法的原则
一是坚持启发性。新课程改革理念中明确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所以,教师要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激发学生探索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是本质上都应该对学生具有启发性。教师既要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又不能放任学生自流,需通过正确引导和启发,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勇于探索新知的精神。
二是坚持培养三维目标。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教学工作应该实现对学生三个方面的培养目标:学习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目标对于教师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语文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充分考虑具体的教学目标,合理优化教学方法,使它们更具启发性和针对性,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是坚持因材施教。学生和学生之间是存在着差异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在教学过程中从不同学生的特点出发,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语文课堂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进步。因材施教就是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快乐、主动地获得知识。
三、常用的语文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语文教师们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创造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果把这些教学方法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话,可以从以教为主、以学为主、教学结合三个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指以教师的语言讲解为主,传递语文知识信息,使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1.讲授法。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向学生讲授本堂课的语文知识,包括课堂导入、课程引导、介绍背景分析课文、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各个环节。这种教学方法使语文知识更加系统化,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地把握课堂教学的重难点。目前讲授法还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被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一堂语文课,教师适当的讲解和示范是必不可少的,教师不能为了避免“满堂灌”的嫌疑而不敢开口讲,该讲则讲,而且还要讲透彻讲到位。
2.串讲法。串讲法一般是指教师把文章中的内容从字、词、句、段、篇章全部连贯起来进行系统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文章进行概括,巩固和深化知识的理解。串讲法的运用更加突出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课堂教学由教师单一的讲解转变为师生的双边互动,帮助学生抓住学习重点,使学生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二)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指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1.讨论法。讨论法主要是指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通过自己的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集体讨论交流的方式来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实现思想的碰撞,提高语文教学效益。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学习的主动权交到了学生的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2.研究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形式,根据已经掌握的语文知识探索新知识、提高语文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改变了传统教法中重视教师的教、轻视学生的学的局限性,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
(三)常见教学结合的教学方法
1.问答法。这是现代语文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学生设计一些与之相关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回答问题,或者学生提出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困难或者疑问,在小组内或者班内互动交流、共同解决。这样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境教学法。这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创设适当的情境来讲解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以美感染人、以情感动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提高,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不管是哪种教学方法,只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具体情况等因素,合理选择并妥善实施,都会对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还需要努力探索,创新更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毛森梅.初中语文教学创新阅读教学方法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21):125-126.
[2]苏敏.探索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6):76.
[3]万云.做好高初中语文教学衔接――积极探索高中语文教学新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2,(28):132.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渗透策略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学校教育在教学的对象和内容方面以及理念上也正在进行着一场剧烈的变革。心理健康教育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下应运而生。这要求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在注重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还应当适当整合和渗透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涵,促进学生知、情、行、意上的全面发展。使其在接受语文教育的同时,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达到素质教育的人文化目标。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首先,就其实施的必要性而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新时代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应试教育的弊端恰恰在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忽视,而众多实践表明,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严重影响到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在时代和个人发展的前提下,强调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提供了新的途径[1]。
其次,就其实施的可行性而言,初中语文教学和心理教学在目标上存在着一致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的人格健全发展,这和语文教学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的教学目标不谋而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容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载体,注重语文是基础性学科,对学生情怀、个性以及胸襟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他们健康的情绪和高尚的情操;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也涵盖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学科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和教学反馈,可对学生的身心施加影响,发挥其隐形的健康教育资源站作用。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涉及到多方面方法和知识的整合。要使其高效运行,必须遵循相关原则。
第一,整体性原则。初中语文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形成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长久动力。另外,要准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和语文教学的关系,力求渗透,不能喧宾夺主,使两者相互结合,形成有机整体。
第二,科学性原则。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其特殊的规律,在把握规律的前提下,科学施教、规范操作。
第三,主体性原则。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提此案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了解其情感、关注其诉求,在主动引导的前提下,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从而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指导,建立合作交流的模型,形成合作型的教学模式。
第四,差异性原则。在强调心理健康渗透语文渗透教育的前提下,教师要首先深入了解学生在性别、年龄以及思想状况上的不同。在解决不同学生的问题时采用不同的方法,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第五,激励性原则。贯彻这一原则,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应当根据最近发展区原理给学生提出任务难度和要求,在学习中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进行教学的积极导向作用,帮助他们完成任务,达到目标,形成正确的得失观[2]。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实施策略
3.1教学目标的渗透
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方面。在教学目标上,初中语文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相交叉的内容。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置时,在整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在教学活动中渗透进更多的情感体验,与心理教育的相关性内容和学生的自我素养的提升、健全人格的形成相挂钩。教学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能够使教书和育人的目标相结合,提升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
3.2教学内容的渗透
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用的文学体裁,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其中并不缺乏文质兼美的名篇。教师在教学中可利用作者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人生态度和人格进行引导。例如,蒲松龄落第屡次笔耕不缀、刘禹锡蜗居陋室却悠然自得、文天祥兵败就义大义凌然,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能够树立学生战胜困难的信息和决心。其次,还可以利用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课文中设计的优秀人物,体现出的人生态度和人格魅力,对于青少年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如《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少时的奋发进取,对于磨练学生战胜困难的意志具有启迪作用。学生通过学习这些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人生观、价值观、进取今生以及顽强意志。能够在品读、探讨、思考中形成领悟,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3.3教学方法和过程的渗透
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要更加注重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以及课外活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渗透教育的重要性。初中语文教材的每一个单元都有口语交际的内容,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胆表现自己,说出自己的感受,形成学生开朗、健康的性格。语文学习是综合性的学习,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通过主题的展开,制定学习方案,能形成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因此,综合性的探究活动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行之有效的方式。最后,就课外活动的开展而言,举办诗歌比赛、辩论比赛、书法比赛,能够激发学生的自我价值,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更为重要的是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渗透了丰富的思想营养[3]。
3.4教学评价的渗透
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评价中,应当将评价的重点转移到其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学习中。在全面、客观和公正的评价全体下,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认真对待评价的反馈作用和解释作用,让学生在心理上做到心服口服。
结语
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在注重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提升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本文在把握相关原则的前提下,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上提出若干实施策略,以达到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叶一航.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10,6(49):67-80.
一、学习课标,转变观念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把新课标中定量性的规定熟读成诵,“依法行教”。经过一段时间,我的学生观、课本观、课程观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贯彻以学为主的基本思想――即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比如,在教学课文之前,我经常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读课文后根据我制定的学习目标再讨论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作业也可自主确定。这样,就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还参与了目标的制定和作业的布置,从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可以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新学期伊始,不马上急于教课文,首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纵观了解全册书的内容结构。介绍学习方法,如:什么叫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善于利用校内、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提出学习要求,如:每周要背诵并默写“课外古诗词背诵”其中的一首。一学期内要阅读完“名著导读”中的所有作品,并写好读书心得等。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方向。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因此,教师、学生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教学相长才真正成为可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
1.交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要在课堂上只有老师一个人,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充分调动大脑提高能力。因而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少讲、精讲;有些问题稍加点拨,不给出标准答案,多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操作、去思考、去交流,把教师的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的主动求知,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2.给学生主动参与质疑的情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的根本在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而思考的起点却是疑问,“疑”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引起深究性反射,产生思维活动。传统教学使学生在无“疑”状态下被动接受,盲从依附,思维就被束缚在教学的圈子里,个性受到压抑。杜勃留波夫曾经说过教师如果把科学的材料嚼得这样细,使学生无须咀嚼,只有把教师讲的吞下去就行了,这样从学生中可能培养出懂知识的猿猴,而绝不能是独立思考的人。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培养人而不是“猿猴”,所以在教学中要精心设疑,让学生充分发展主动参与的个性。所以教师不仅要于善于提问,还要教会学生提问,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有所疑,才有所思,才有所得,善问的学生往往思路敏捷,思考问题深刻,在思考中提高能力,在阅读中处于主动地位。
三、采用多形式教学
在教学形式上,力图改变把学生禁锢在小小的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单调枯燥的教学状况,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课外找错别字、病句交流与展示,月球知识擂台赛,新闻会,根据课文内容,以故事会、讨论会、朗诵比赛、演课本剧等形式对课文开展多形式的教学。使语文课堂教学突出重点、营造亮点。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上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对文章的认识。而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
四、创设良好学习环境
培养学生拥有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向阅读要写作能力。”学生涉猎广泛的课外知识领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适时关心。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是教学艺术之魂,没有情感的融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开放。而语文教学就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来沟通与学生的联系,以情来陶冶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手段。我参考新课标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学会自主积累,帮助他们建立写作素材库,引导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博众人之长于已身”。
五、营造愉快、融洽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思考在课堂上给学生指引怎样一个学习的领域与主题,如何有效呈现教学内容,以及创设什么样的情境与氛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处于和谐的氛围之下,做到以学生为本,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思路,最终形成师生和谐、知行和谐的良好课堂氛围。
和谐课堂是以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全面充分发展为目标,使教育教学活动的综合教育影响力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在和谐基础上产生共振,进而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达到最佳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益的课堂。和谐的课堂的核心特征是融洽的师生关系。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学生在和谐的课堂中,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
学生只要有疑问,随时可以提出,只要有想法,随时可以发表,师生平等对话,同学间无拘无束地交流。课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特别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经验世界的教育资源,如节日、纪念日、刚发生的身边事、国家大事、国际新闻等,使语文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成为不断充实、不断更新的长流活水。
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当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严重脱离实际
农村中学肩负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为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后备力量的双重任务,但实际上任务的重点在后一“为”上。
这种教育脱离农村实际,与社会需要脱节,使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走入了一条死胡同。如果升不上学,则所学知识在农村无甚大用,而有用的又学得少或没有学。最近对本校256名农村学生进行了一次“应用文”写作测试调查,取样统计数据表明了如下几点:
1.学生因缺少练习,未能掌握已学过的某些应用文的写法,如一般书信、介绍信、证明信等。
2.能写介绍信、合同书、说明书、电报、广播稿等8种应用文的学生均不超过被调查人数的17%,其中会写合同书的只有11%。
3.会写演讲稿、广播稿的人数占8%,能作对联的只占2%,会写调查报告的只占3%。
4.能识、会写“农村实用杂字”的,能写毛笔字的只有5%。
通过以上调查说明,农村语文教学脱离农村实际需要。不少农村初中对应用文的教学很不重视。
二、结合农村实际改进语文教学
如何使语文教学适应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我认为,根本出路就在于接通农村生活这个源头,在改革第一课堂的同时,注意丰富第二课堂,促进语文教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具体做法如下:
(一)适应农村需要,加强应用文教学。应用文体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大作用。农村中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要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对他们来说,会写各类应用文就是一种实用本领。
1.从发展农村经济现实来说,要让学生学会写合同、广告词、请示报告,产品说明书、发票、契约等。
2.从民俗礼仪来说,应让学生掌握请柬、祝辞、题词、讣告、悼词、碑文、对联等七种应用文的写作方法。
3.从参与行政管理来说,学生要能写会议记录、计划、总结等。
4.从宣传与民事活动来说,要能写通讯报道、演唱材料、广播稿等。
5.从普法方面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的法制观念越来越增强了,知法、执法、护法、守法并能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要能写写、答辩状等。
(二)选择反映农村生活的优秀文章,作为补充教材或乡土教材。应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农村初中的培养目标,加快教材改革步伐。选择反映农村生活的优秀文章作为教材,以填补统编教材的不足,使学生学有所用,能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到发展农村经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中去。
(三)结合农村社会调查,进行写作训练指导。调查前,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确听、说、读、写这四项能力的基本要求。
1.说,是调查时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在调查中应让学生着重把握以下环节:(1)提问(向对方提出要了解的问题);(2)引问(被采访对象回答问题时可能偏离主题,怎样引导他回到正题来);(3)层递(怎样使提出的问题层层深入地围绕主题发展下去);(4)趣味(采访时注意语言的趣味性、生动性,使双方都进入角色)。
2.听,着重于“听记”方法的指导。应让学生把握以下几个环节:(1)抓住契机。有的内容很重要,而说话者常作简述,这时就应指导学生抓住时机,让对方进行深入的表达。
(2)以点带面。即由一点想到与此相关的“面”,从而纵观全局。
(3)提纲挈领。对被采访对象的言论进行过滤,分析、归纳、综合,再作记录。
3.读,着重于写作鉴赏方面的指导。让学生在写的时候心中有一个“参照物”。
4.写,这是写调查报告重要环节。先讲写作方法,进而“导写”勾划写作系列线,确立专题,划分小组--观察与采访笔记--调查报告--通讯或特写--议论杂感--“采珠”,搜集生动形象、丰富简明的群众口语,借鉴运用--谈整个写作过程。
这种写作训练在课堂内是无法进行直接有效训练的,应借下乡调查之机让学生在调查中写,在写中调查;在调查中改,在改中调查。
(四)结合生活进行适应农村特点的语言交际训练。当前,农村文化站(室)大多已经建立,需要大批文艺节目创作和表演人才;村广播室也需要采编人员和播音人员。所以,对学生进行听说训练的辅导也是必要的。
(五)扭转忽视写字教学的倾向,开设书法课;加强书法训练与小学衔接,迅速提高农村中学生的书写能力,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六)组织“采风”及民间文学的搜集活动,着重培养学生听和记的能力。
一、初中作文教学难点
1.作文定位
作文是作者自我心理的真实流露,这样就需要进一步描述一些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这样的文章才具有真实性。然而中考作为应试教育的标杆,应试教育的要求使得教师在开展写作教学的时候,出现了教学重点的偏移,更多注重学生写作速度的训练,快速从给定的命题或话题中构思出自己写作的思路和方向。同时配合更多公式化的写作版本,使得初中语文写作成为数学套公式的东西。很多学生逐渐失去了写作的主动性。在写作的过程中,只要按照教师给定的模板进行写作即可,他们文章中的真情实感进一步退化,由于模板式的写作,在一些部分的写作中可能还存在着较多的障碍。
2.日常训练
学生写作能力在小学阶段已经出现好坏之分,进入初中之后,这种写作能力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因此需要进一步构建差异化的写作教学模式,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要求。然而现实情况就是我们的初中写作训练更多的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个标准的教学水平使得一些学生开展作文训练游刃有余,一些学生就出现了很多困难,使得他们开展作文练习的信心大打折扣,写作的积极性不高,这样一来学生更多的出现了写作懈怠,良好的写作习惯难以养成,最终写作能力只能原地踏步。
3.评价方式存在偏差
目前,作文批改的主要方式相对单一,一般都是语文教师进行批改,这样的评价方式使得更多的学生只能接受到教师一个人的评价。单一化的作文批改模式使得学生在写作能力的提升上只能受到语文教师一个人的指点,然而写作能力往往不是所有语文教师最为擅长的,这需要长期坚持写作,才能有更多的体会和理解,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师很难有时间、有精力坚持写作,他们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语文教学之中,学生的管理上等,他们只是在学生写作常见问题及近年来语文写作的模式上有着较高的认识。因此这种状态下的语文教师只能给出模式化的写作评价,创新意识不强,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下,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方向具有模式化,作文的创新性、发散性难以体现。
二、初中作文教学的创新策略
1.细化作文教学的实际目标
写作能力的提升是初中阶段开展作文练习的有效途径。从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来看,写作水平高低在于文章的汉字使用是否准确、有无病句等都是最为基本的要求,更为高层次的要求是文章的主题是否鲜明,有无表达出文章需要表达的意思。因此,在初中作文练习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将这些高层次的写作能力要求注入到练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更加具有创新精神,在论点的鲜明程度上追求更高的要求,在语言的组织上更加具有多元化的特征等。这些写作要求不断融入作文的实训目标之后,教师教学、学生练习都将变得有的放矢。
2.情感教学
作文练习可以通过一系列文章的阅读和感悟,实现写作水平的提高。对文章含义的感悟是实现其语文写作能力提升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因为初中生的感情都是比较丰富的,教师有效的引导,可以实现对单元文章整体化的情感感悟,尤其是一些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类似,精神相近的,我们可以进一步有效整合,将这些文章通过情感的脉络联系在一起,进行组合教学,因为,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写作能力的提升,同时兼有道德品质提升的要求。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都是具有德育教育的意义,我们通过这些情感的脉络将其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这样一来,学生可以进一步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这种良好的思想道德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写作的方向性,形成积极向上的写作态度。
3.多元化的评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