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文学研究的角度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意义 策略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意义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受到自身生活经历的限制,还不能对事物进行有效的理解,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也关系到学生情感的升华,理解能力和记忆力的提高,它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有助于强化记忆,提高理解水平
对于小学生来说,分析综合理解问题的能力较差,没有掌握一定的记忆技巧和方法,大多数的知识完全依赖的就是机械式的死记硬背和强化记忆。小学生不同于成年人,虽然机械记忆效果不佳,但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个阶段还没有教好的记忆方法,并且机械记忆对小学生来说还不容易忘记。对小学语文课文和知识的朗读也是强化记忆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讲究口出、眼到、耳随和心脑并用,只要语文教师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时间,学生一般就能熟记和背诵这是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小学生在没有完全理解文章的前提下,机械地去读去背,忽略了文章本身的美,达不到学习这篇文章的最初目的。我们知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要小学生反复的朗读文章,熟烂于心就会慢慢的体会其中的三昧,领会到文字背后的情感和寓意。朗读讲究有节奏有情感的阅读文章,可以通过学生齐读、分角色朗读、默读等方式而进行,在品析文章语言文字的同时,理解其中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二)有利于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朗读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的关键作用是不容置疑的,而且朗读是提高小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较好方法。小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时,对于课文中的字词和语句进行细嚼慢咽,慢慢品味和诵读就会不自觉的领会语文的魅力,培养一定的语言,自然而然就会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对于朗读课,老师可以自身也可以借助其他教学媒介的力量进行发音标准化的朗读教学,小学生模仿能力较强,他们会跟着正确的字词发声,一些小学生长期以来读错的字词很快就得到了纠正,并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三)有助于提高表达能力,体会文章的情感
小学生模仿能力强,而自身的言语表达能力这个阶段还处在形成和发展的阶段,要想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必须进行大量的针对性的练习,朗读教学就是一种重要的手段。朗读讲究字正腔圆,标准发音,这不但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普通话水平,还有利于让他们强化对语言和文字的应用和表达,长此以往自然也就会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语文朗读的教学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内容而是通过朗读可以扩大自身的阅读视野,慢慢在品味课文的时候,体会文章的情感。
二、语文教学中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研究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朗读教学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加以重视,不断长信朗读教学的方法,采取适宜的措施促进朗读教学的健康发展。
(一)加强朗读训练
对于小学生而言,朗读的训练应该循序渐进。对于朗读的基本要求就是读字正确,发音准确,朗读流利,稍带感情。小学生刚开始接触汉字,读课文时需要边读边想汉字的读音,朗读速度自然比较慢,为此我们必须加强朗读训练。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合适安排时间,尽可能的让学生多朗读,同时丰富朗读资源,不能泛泛而读,要深入细致的去品味。在朗读训练的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必须用普通话,注意咬文嚼字,做到发音准确,声音洪亮,具有一定的节奏和情感,做好停顿。
(二)规范朗读要求,做到精益求精
初读课文,要求读正确,字的读音正确是朗读的基础。初读课文时,就得把好关,让学生对照拼音把字音读正确。所谓正确:一要做到每个字都要发音正确,读好轻声、儿化等;二要做到文章字句的恰当停顿。再读课文,读流利。流利是朗读好的前提。组织学生再读时,把处理得不够正确的句子或难读的句子或本课重点的句子提取出来读,读中悟意,读中抒情,读中升华。精读课文,读出情。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移情入境,将自己对文章的情感体验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表达出来,加强情感体验。朗读的目的就是实现小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驾驭能力,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素养,提高自身表达能力。
(三)学贵得法,创新朗读教学方式
一直反复向小学生强调应该这样读,那样读,小学生有时不能理解,不能真正把老师口授的方法运用起来,甚至会出现反感的情况,所以教给他们具体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这样他们在以后的朗读学习中就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朗读方法了。范读,教师的范读,对学生的朗读有极大的影响力,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向师性,他们的模仿能力超强,如果语文教师有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做到声情并茂,有感情的流露就会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在评价中练读,小学生表现欲较强,但又有一定的自尊心,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所以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有效的评价机制,通过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当然这里的评价以鼓励为主。分角色读,对一些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内容,可以采用“角色朗读”、“表演读”。每当我开始分角色朗读时,学生总会积极的参与进来,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对于语文朗读教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这就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略读;三略三重;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8-0079-02
自新课改推行以来,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由三年级每册的8篇略读课文,到四年级增至14篇,五六年级的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达到了1∶1的比例。可见,略读课文在整套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教师更多关注的是精读课文的教学,而对于略读课文怎样教、怎样学一直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略读课文的教学,笔者认为应是“三略三重”。下面以《卡罗纳》教学实践为例,谈谈对略读课文教学“三略三重”策略的思考与探索。其中,“三略”策略是:
1.教学目标求简明。教学目标是课堂的出发点和归宿,正确把握教学目标,能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过高、过全、过细的目标导致教学结果是“鱼与熊掌无法兼得。”我们要求略读课文中将目标精简,抓住重点,展现阅读的重点,将文本的主要思想情感把握住即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根据此标准,笔者将《卡罗纳》的教学目标确定为:①认识5个生字。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情的语句,感受大家对卡罗纳的真切关爱之情。③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懂得在别人遭遇不幸时,给予帮助和关爱。
2.教学过程求简要。崔峦老师指出:略读教学的过程设计要“粗”,建筑简约的教学框架。教学过程不宜过细过精,要留给学生整块的自主阅读、整体感知的时间和空间。在略读课文之前,有一段“提示语”,既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精读过渡到略读,又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两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情趣的功能。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这段“提示语”。
《卡罗纳》 的课前提示语是:“海峡两岸骨肉同胞的全力救助,挽救了小钱的性命。下面的课文选自《爱的教育》,体现了另一种关爱之情。默读课文,看看面对遭遇不幸的卡罗纳,大家是怎样做的;再说说你从大家的言行中受到什么启发。”这为我们提供了课文学习的一般流程:自主阅读――交流谈论――积累拓展。根据提示,笔者将教学分为以下四个环节:①导入新课,回顾梳理;②初读课文,整体感知;③品读句子,体会感悟;④学会安慰,拓展延伸。
3.教师引导求简练。教师的引导最根本的是要做到“放开”。要让学生更多元地理解文本就要为他们提供更开放的阅读,寻找准确的着力点,使教学更突出,更集中。《卡罗纳》这堂课,我们就抓住“在课文中划一划,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大家对卡罗纳的爱;然后小组内交流,说一说对这些句子的感受;再自己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句子。”这么一个着力点,在教学中重打细敲,结果让学生有了多方面的收获。
略读课文教学的“三重”策略是:
1.重自主学习。略读课文的教学目的是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学会阅读,会用课内所学的方法开展课外阅读实践,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因此,教师首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读自悟。适当抓住一两个重点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抓住要点,忽视枝节,只把要点弄清,不必把每段每句都搞清楚。《卡罗纳》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两个主要教学环节:①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试着用一句话归纳课文主要内容。②品读句子时,请学生再轻声读读课文,哪些句子表达了大家对卡罗纳的关爱,在旁边写写批注。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讨论,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只在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适当给予点拨指导,真正地把读书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站在舞台中间,把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用于阅读实践,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2.重语言积累。积累是理解和表达的桥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在大量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略读课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大量贮存语言信息,积累语言材料。教学《卡罗纳》时,当学生充分阅读后,结合课文板书,笔者设计了一则小练笔,让学生仿写:
有时候,爱是一句温暖的话语,带来阵阵暖意;
爱是__________,送来__________
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爱还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只要我们留心感受,爱,无处不在。
写后四人小组交流,推荐好的句子说一说,再将几句话连成一首美美的小诗。此时学生已深入到浓浓的爱的世界中,写话、说话时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有的学生甚至写了几段,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重迁移延伸。教育家颜元认为,读书人求知识,不经过“习”,“行”,就不能得到真正的“知”,心上思过,口上讲过,书上见过,都不得力,临事时依旧是所习者出。迁移运用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相对于精度教学而言,略读教学在迁移运用的方面承担着更重要的任务,因为略读教学不只是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取信息、习得方法,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语文实践中运用方法、培养能力。在《卡罗纳》教学总结阶段,笔者提出:这篇课文节选自日记体儿童小说《爱的教育》,书中以小学生的口吻,记述了发生在四年级小学生中的一百个感人的故事。小说在1886年发表后,轰动了意大利文坛,先后被译成许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请学生课后认真读读这本书,写写读后感。
这样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也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增长了阅读量。
总之,略读课文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表达能力的重点所在。只要正确认识,教学得法,它发挥的作用并不比精读课文小。因此,略读教学也能很精彩。
参考文献:
[1]高玉.略读教学策略初探[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09,(5).
但是,当今的语文教师在应试教育的作用下,教文言文重讲解轻朗读,仍醉心于对课文微言大义的分析,大用早已被叶圣陶、吕淑湘等前辈批判的逐句翻译的方法。他们讲出了自己的高深学问,却耽误了学生学习语言的大好时光,造成了语文教学效果的少慢差费。这里既有观念的问题,也有习惯和操作技术的问题。可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逐字逐句串讲翻译,满堂灌的方法显然已经不适用。表面上看,学生像完全懂了,但却是一种被动地接受,一种不动脑筋地获得,学生缺乏自主性、能动性,更谈不上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久而久之,学生对文言文也就产生了厌倦情绪。
针对这种现状,我们不得不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朗读这一优良的传统的教学方法,重新审视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下面从四个方面谈朗读的作用:
一、在朗读中唤起美感 、引发兴趣
文言文采用朗读法教学也正是符合学生心理,激起美感从而引发学习兴趣。新编高中语文教材上的文言文都是文质优美、人文性强的好文章。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文中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开启学生的心扉,将其率先带入特定的境界,师生共同营造一种情感上的“和谐共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情境,为朗读作好情感上的准备。同时,.教师在布置朗读前对课文的讲析尽量讲究语言的抑扬顿挫,语调的变化; 对朗读的要求也不宜太苛刻,使学生在朗读前没有什么思想包袱,朗读的整个过程始终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态。此外,朗读时也可选择一些意境接近的乐曲来播放,在音乐的配合下朗读,可大大地扩展想象的范围,提高悟性,触发灵感,净化情绪,塑造良好的情境。还能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增强朗读效果。同时通过学生涵泳朗读,逐渐品味文中独特意境美,激发美感而引发对本文学习兴趣。在美感作用下,学生怎会没有学习课文兴趣呢?教师朗读课文后,就是对学生不作任何要求,学生也会自觉地去读注解、读课文,弄清字句等。这样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岳阳楼记》里这样一段文字: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这里,“四年春”、“巴陵郡”、“人和”、“百废”、“作文”等词,同今天语言的词性、词组结构形式都差不多,读时就不必再有大的拓开。像“谪守”、“越”这些词。其语义、用法在今日已不常见,读时应把它与别的词语有所拓开为好。 除了根据理解上的难易情况来把握朗读中的拓开与否以外,当然还应依据朗读者思想感情的延续和转换的需要来掌握。
二、在朗读中锻造想象、激发创造
语文教材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文章中绘声绘色的人物描写、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都对学生有很大的感染力,都熔铸着作者十分丰富的想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善于引导学生根据生动形象的文字描绘,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和生动形象地描述,从而诱发学生的再造想象,在头脑中唤起与词语相关联的表象,并按照作者的描述进行表象组合,以产生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体验,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例如讲授《促织》中成名捕蟋蟀一节,用轻声朗读“侧听徐行”,“如寻草芥”,“冥搜未已”,用急促声朗读“逐而得之”,学生就会随着老师轻重缓急、高低长短朗读,结合自己捕捉蝈蝈儿的情景产生联想,再现出成名捕虫难,失虫心焦,复得而喜的人物形象。
三、在朗读中增强语感,提高表达
文言文的语言习惯虽然离我们现代语言习惯远,但它必竟是那个时代凝练的概括性强的语言,何况现代汉语语言是对古汉语语言的继承和发展,它们之间有不可割断的血缘关系,甚至现代汉语语言还有直接保留的古代语言,可以说文言文是培养语感、进行语感训练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材料。文言文朗读教学则是培养语感,进行语感训练,提高表达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用高低、强弱、缓急长短的语调,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使学生如临其境,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例如,教授《鸿门宴》时,教师可以用昂扬急促的语调朗读樊哙闯帐的一番话,读出樊哙的愤怒,使学生感受樊哙忠诚与耿直,坚毅与勇敢。
四、在朗读中体会内容、把握感情
文言文的语言很讲究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如果不朗读,很难把握作品中应有的感情、特色。因此对文言作品必须通过朗读将无声的语言变成有感情的音响,使它充满活力,跳跃着生命,从而使学生从内容、感情、特色全面地体会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