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工业经济的发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引言
这些年来,我国的工业经济体系不断的在进行调整,因此,我国的工业企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不仅加快了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更提高了我国生产力的水平。这也证明了只有对我国经济所有制进行改革与创新,才能更快的发展我国工业经济,从而促进我国工业的发展。
1我国工业经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体系不断地再进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也因此我国的工业经济在跨越式的发展,据调查结果显示,工业经济总产值已经翻了四翻,与此同时,由于国际进行贸易的频率越来越高,我国的工业经济所有制结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具体说来,我国工业经济所有制从以前只有国家和集体所有制控制的经济结构发展到如今的国有及国有控股、集体和其他经济共同协作。“十一五”期间,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它在在工业总产值中的份额却在走下降的趋势,相反,非国有经济,尤其是私人经济和三资经济却飞快的进步,集体经济的上升的速度最快,除此之外,私人经济、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经济等经济体制或多或少都在不同程度的有所发展。这正证明了我国的工业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2所有制结构对工业经济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经济所有制结构在不断地改变和完善,而中国加入WTO,更是为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的机遇和挑战,赢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在国际市场这个竞争激烈的环境氛围下,更有利于我国工业的发展。起先,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是伴随工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其它经济体制也在不同程度的增长。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推广,单一的经济体制已经逐渐退出国际经济的舞台,在非国有制经济发展速度快于过于制经济发展的今天,非国有制经济在工业经济增长中的比重显著上升。纵观这些年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它一直都在不停的快速发展,但并不是各种所有制的经济都能刚打到这水准。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发展速度存在着较大的区别,非国有制经济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超过国有制经济的发展,私人性质的经济体制逐渐替代了国有制经济体制的位置,在不久的将来,将位居我国工业经济增长的首席位置。从我国的整个工业经济的发展史来看,我国工业经济每年都在增长。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也是工业经济取得巨大成果的功臣之一,充分利用了地缘优势与资源优势,不仅仅加速了我国的国有制工业经济发展的速度,非国有制经济也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工业技术、工业质量水平也在显著的提高。非国有制经济中的集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对工业的快速增长可谓功不可没;非国有制经济的所有权与决策权分散化是促进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工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地区区域性大部分是由经济所有制结构的不同导致的;私有或私有经济在某种程度上也会促进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可以适度的对私有或私有经济体制进行推广来推进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
一、 引言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这是对国有企业在国家建设中所处的重要地位的总结和肯定。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国有经济成分在不断下降,特别是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中。比如,从不同所有制工业资产的比重变化来看,1998年,国有资产占比达77%,2002年降为69%,2007年为51%,到2012年时,不足一半,为49%。而要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又需要国有经济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因此,如何在国有经济成分下降的情况下,提升国有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数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发展同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早在1911年,熊彼得就指出金融中介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后来,King和Levine(1993)以80个国家1960年~1989年为样本分析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是较为显著和稳健的正向关系。Rousseau和Wachtel(1998)对工业化时期的研究表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是促进作用。我国在上世纪末以来,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探讨也比较多,谈儒勇(1999),周立、王子明(2002)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赵振全、薛丰慧(2004)的研究表明我国信贷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比较显著。但王晋斌(2007)的研究则并未证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向关系。武志(2010)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关系进行经验研究,提出的新假说认为金融发展的内在质是由经济增长所引致。从这些文献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探讨在逐渐深入,但这些文献重点在于从宏观上对两者关系的探讨上,而对不同体制下的经济发展没有深入。金融危机以来,国有经济的重要性凸现,并得到认可,政府在干预经济时需要国有经济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过程中,国有经济的作用影响深远。国有工业经济作为我国公有经济的核心,在国有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试图利用1999年~2011年西部十二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研究国有工业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为我国国有工业经济的发展提出建议。
二、 模型、变量与数据说明
1. 国有工业经济发展变量。GDP是研究宏观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指标,本文采用地区国有工业总产值来衡量国有工业经济发展的水平,为了消除原始数据的异方差,本文将采用原始数据的对数形式予以代替。
2. 金融变量。金融变量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金融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非常多,常见的有金融相关比率(FIR)、麦氏指标M2/GDP。由于我国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西部地区金融业的发展相对落后,西部地区企业的间接融资比重大,而且金融对工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信贷支持上,因此本文采用贷款余额占GDP之比作为金融发展水平的测量指标,用FINit表示。二是金融支持水平。企业的经营需要资金支持,企业为了扩展经营规模,特别是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需要投入大量的被长期占用的资金,因此要通过长期负债来筹集资金。事实上,我国目前的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国有银行将贷款大部分贷给国企,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因此,本文以长期负债占固定资产净值之比作为地区金融支持水平的测量指标,用SUPit表示。
3. 控制变量。影响国有工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因此需要对一些主要变量进行控制来增强模型的解释能力。首先,生产的发展,既要有物质资本的投入,也要有人力资本的投入。因此,本文以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额来表示物质资本对国有工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用MCit表示,以地区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来反映人力资本的影响,用HCit表示。同时,国有企业的发展,政府的作用巨大,因此本文以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额来反映政府行为对国有工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用GOVit表示。对三组控制变量的数据取对数,以消除观测数据的异方差。
鉴于数据的可得性和可比性,本文将采用1999年~2011年西部12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来进行实证分析。所有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西部各省市自治区1999年~2012年的统计年鉴,部分来源于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工业经济统计年鉴》《金融统计年鉴》。
三、 模型选择与计量方法
本文选用面板数据的计量方法。面板数据模型根据系数向量和常数项是否为常数,分为混合回归模型、变截距模型和变系数模型,一般通过构造F统计量进行协方差分析来予以判断。
查F分布表,在给定5%的显著性水平下,得到相应的临界值。由于F2
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时,须先判断模型中变量的平稳性,以避免产生“伪回归”问题。面板单位根检验综合了时间序列和横截面的特征,可以精确的判断单位根的存在情况。单位根检验的结果见表1。
从表1中看出,除金融发展变量FIN在Fisher-ADF检验时处于10%的置信水平,其他变量均在5%的置信水平的前提下拒绝原假设,我们可以认为序列中不存在单位根,因此所有变量在水平状态下是平稳的。
四、 回归结果及分析
运用Eviews6.0,模型的估计结果见表2。
从模型估计结果中看,模型的R2值为0.893 320,F检验通过了置信度为1%的显著性检验,表明模型估计效果整体上较好,因此,本模型能较好地解释西部地区国有工业经济的增长情况。
解释变量金融发展水平FIN与国有工业经济的增长呈正相关关系,即金融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国有工业经济的发展越好。因为金融发展有助于实现资本的积聚与集中,提高社会和企业的投资水平,帮助实现大规模的现代化生产经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可能主要得益于宏观环境与政策,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要求各级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各银行金融机构响应国家号召,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过程中,积极支持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了对公用事业建设的支持,在农村和城市电网改造、城市供排水、城乡通讯工程改造、城市道路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得到全面加强。同时,银行金融机构大力扶持和培育特色农业和经济林业,积极支持旅游文化企业,加大对防治环境污染、节能降耗等项目领域的资金支持力度,积极支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大力推进重点节能工程、重点企业节能技术改造的贷款投入。由此,伴随着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等资金的投入,使得西部金融发展水平在金融资产的“量”上得以发展,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国有工业经济也随之增长。但是,银行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金融机构,按照经济发展程度进行资源配置,重点将资源配置在东部发达地区。而西部地区金融机构资金不足,结构单一,信贷规模难以满足西部地区发展的要求,也难以满足国有工业经济的发展需求。
解释变量金融支持水平SUP与国有工业经济的增长呈正相关关系且显著性水平比较高,系数也较大,表明金融支持水平越高的地区,国有工业经济的增长更显著。因为企业的经营需要资金支持,特别是工业企业大量的长期固定资产投资,没有银行的支持,难以进行。由于西部地区的客观情况,自然条件比较恶劣,信息、交通等基础设施发展严重滞后,科技、人才、经营理念落后,使得西部地区难以通过市场方式吸引东部资金和外资的大规模流入。因此,西部地区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银行的大力支持,以及国家对西部大开发在资金政策上的支持。
从控制变量上看,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系数为正,但对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系数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在推动国有工业经济增长的因素中,物质资本的影响较大,而人力资本的系数偏小,影响并不显著。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部地区国有工业经济的增长还是一种粗放型的增长,主要来源于物质资本的投入,人力资本的贡献小,这与西部地区目前人力资本匮乏、生产技术落后、管理理念落后是比较符合的。从系数上看,财政支持与国有工业经济的增长呈负相关关系,本来西部大开发中,特别是初期,西部的发展是一种“强财政、弱金融”的局面,财政对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里出现负相关,可能是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国有工业企业被进一步推向市场,国家对国有工业企业的支撑作用减弱有关。
五、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针对金融发展与国有工业经济的增长问题进行研究,采用1999年~2011年西部12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检验了金融发展对国有工业经济增长推动作用,实证结果表明:国有工业经济的发展与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和金融支持密切相关,特别是金融信贷的直接支持作用,因此,在提升国有工业经济发展质量与数量的过程中,本文根据分析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要从多个方面筹集资金,加大对国有工业企业的资金投入。西部地区国有工业经济的发展主要还是源自资本驱动,物质资本的投入对工业经济的增长作用明显,金融支持水平对国有工业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明显。西部地区在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战略后,资金有外流倾向,因此要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增强投资信心。特别是商业金融机构,要意识到支持西部地区发展,不仅是国家发展战略,也是商业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西部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商业西部地区也能够在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上取得双赢。
【关键字】:贵州省工业经济 国有经济 中小企业 非公有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把工业经济放在突出的位置,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有了长足的进步。国有经济进行了战略性调整,中小企业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但由于种种原因,贵州省工业经济还存在不少问题,散、乱、小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整体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同行业水平。所以,贵州省必须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快企业转型,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竞争力,为贵州省今后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贵州省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至今,30多年来,贵州省工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规模不断扩大,为贵州省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工业经济成为贵州省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成为增加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近年来,贵州省正在加快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推行计划,积极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产业朝着集群、集聚、集约的方向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8年以来,贵州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首次突破了千亿元,2008和2009年分别达到了1051.26亿元和1170.29亿元,同比增长10.1%和10.6%,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了1969.7亿元,同比增长了21.1%。2009年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7.9%,2011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46.5%。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电力、煤炭、饮料、烟草、医药等这五个行业对贵州省工业增长的拉动最大。
在经济结构方面,工业发展极大推动了贵州省经济结构的变化,从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历经了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从“一、二、三”格局,演进为“二、一、三”格局,再演进到现在的“二、三、一”格局。2008年的时候,贵州省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6.3:41.9:41.8。
目前,贵州省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现代化制度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企业结构由单一化逐步向多样化及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不断提高市场的适应能力。此外,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上升,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成为贵州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拉动贵州经济发展的生力军。非公有制成为新兴产业的主体,中小企业由粗放经营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一批专业且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
二、贵州省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贵州省工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从整体上看,“欠发达、欠开发”还是贵州省的基本省情,贵州省工业基础差、规模小、起点低等原因严重限制了工业经济的发展,从而导致了贵州省工业水平与全国差距大,根据统计部门统计得出,贵州省工业现代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落后,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省内各州市工业现代化水平发展也不均衡。由此我们得出贵州省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
长期影响贵州省工业经济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产业层次低、产业发展滞后,竞争力不高,基础相对薄弱,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合理,结构矛盾突出。贵州省能源原材料丰富,但技术落后,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工业上主要依赖能源原材料工业,这就导致了,在支柱产业上表现单一,同时也缺少配套产业和相关联的辅助产业。贵州省工业经济要想取得进步,可持续发展,不得不依靠外延式的简单再生产来扩大生产规模。在产品上,多表现为原材料产品,低端产品和初加工产品,缺少终端产品、高端产品和深加工产品。高能耗和低附加值为贵州省工业经济的基本特征,原材料工业比重大,产业链短,没有拉长产业链,所以也没有延伸产品链。
(二)布局不合理且缺乏创新能力
改革开放至今,贵州省三次产业进行了三次演进,工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但工业布局仍存在不少问题。贵州省工业布局分散、混乱、规模小,没有形成有效的区域结构,近年来贵州省通过国家级开发区和工业园去等,力图完善工业布局,实现工业集聚,但散、乱、小等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此外,贵州省尚未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研发机构和研发人员不足,科技研发投入严重不足。企业缺乏创新能力,没有可持续发展,严重制约了贵州省工业经济的发展。当前多数企业设备陈旧、老化,造成了产品的高能耗、低附加值;高浪费、低资源利用率的问题。
(三)国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比重不均
国有经济比重过大,中小企业和非公有经济比重过低。国有经济在贵州省占绝对优势,政府把提高贵州经济的希望寄托在国有企业身上,忽略了中小企业成为当前贵州经济新的增长点。在政策,资金贷款等方面都优先考虑国有经济。这就导致了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占比过低、活力不足、缺乏竞争力、政策环境不完善和融资困难等问题;工业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也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并且存在小企业过多和产品结构雷同等问题。比重不均同样也严重制约了贵州省工业经济的发展。
三、针对贵州省工业经济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一)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
结合贵州省当前工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在“十二五”中发展工业经济的总体思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和政府推动,建立贵州省新型工业化体系。扩大企业规模,扩大总量,加速企业的发展,在扩大总量的同时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利用贵州省丰富的能源原材料,引进先进的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和现实产品升级,发展贵州省资源型工业经济,在加强自己内部经济发展的同时,引进外资,并加强与东中部经济发达地区加强合作,延长产业链,创造延伸产品,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
(二)完善布局并提高创新能力
完善工业布局,现实区域协调发展,在建立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时候,力图完善工业布局,实现工业集聚,有效解决当前存在散、乱、小等问题。在完善工业布局之外,我们还得提升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建立新型工业化创新体系,加大对工业经济创新的投入力度,坚持依靠科技,大力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相融合,提高产业和产业竞争力,形成知识产权、品牌、质量的新优势,带动贵州省工业化站上新起点。
(三)调整国有经济和中小企业、非公有经济的比重
适当减少国有经济在整个工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加大对中小企业和非公有经济的投入。根据贵州省目前的实际情况,国有经济应该从战略上进行调整,对基础产业、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国有经济可以吸收非国有的加入,现实产权多元化,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对竞争力强劲的国有企业,应加大投入,让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形成核心实力强大的企业集团。对部分业绩不好的国有企业,进行改组,兼并,收购,这样提高产业集中和产品竞争力,增强行业整体实力。在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调整的同时,也要加快放开搞活贵州中小企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根据贵州省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积极引进外资,加强自身管理模式,逐渐拉长产业链,增加中小企业和非公有经济在贵州工业经济中的比重,让你成为经济增长新的亮点。
参考文献:
1、贵州省统计局《2009年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吴宏军:论贵州工业发展现状和突出问题,2009
虽然产业结构方面,近年来发生了较大变化,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与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态势相比差距甚大。与东部工业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比,该地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还有较大差距,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少数企业人才意识还不够强;传统单一型人才多,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少;队伍建设机制落后,人才市场化配置程度不高;企业人才队伍结构不够优化,企业家人才队伍老化且后备力量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特别是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匮乏问题亟待解决。
土地征用难、土地后续管理难是当前制约该地区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想进来的企业没土地,已经用地的企业没效益,这种“两难”处境普遍存在;在企业融资问题上,由于缺乏很好的融资渠道,加之银行贷款手续过于繁琐,更增加了企业的贷款困难,县域工业企业现在能贷到现款的寥寥无几。
党的十报告提出了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强调了“两个毫不动摇”,其中第二个毫不动摇是:鼓励、支持、引导非公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因此,应抢抓机遇,谋求新发展,把创新作为灵魂,坚持与时俱进。
(一)推进观念创新,在解放思想上寻求突破
认真学习十精神,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首先树立新的发展观。牢固树立县域经济以民营为主,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一体的发展道路的新理念;其次树立新的辩证观。任何问题都是即统一又对立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不是一成不变的。目前该地区尽管发展障碍重重,但从辩证的观点来看,这种障碍其实就是发展的动力,因此要正确引导,牢牢抓住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奋力爬坡、勇于进取。
(二)创造优质环境,打造一流服务
环境就是品牌,环境也是影响力,也是生产力,更是核心竞争力。一流的发展环境,就能留住一流的企业,创造一流的效益。工业经济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环境。因此应着力抓好与客商利益最直接的服务环境。县、市领导要挂钩联系总投资在一亿元以上的规模企业,招商引资单位要自始至终做好招商服务工作,将客商当作自己的亲人,把客商创办的企业当成自己的实业,对客商提出的困难和问题,只要是合理合法的,都要努力地解决好,不做损害客商利益的事,一旦发现有损害客商利益的事情,要及时查处,给客商一个满意的交待,真正体现出皖西北人民热情好客的客家风范。
(三)推进结构创新,在培育县域工业经济特色上寻求突破
因为皖西北各县市地理位置、资源状况、经济基础等方面差别不大,县域经济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发展特色经济,有特色才有影响力、竞争力、生命力。县域经济只有走特色之路,才能在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例如界首市重点在发展循环经济上做文章,做大做强再生金属和再生塑料两大行业;颍上县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加快形成以煤炭生产基地为主的最具特色的新兴产业,建成煤电一体化能源输出基地;临泉县根据自身实际,做大做强以化工、纺织、食品酿造、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导的产业,同时做好服装、新型建材等加工业。
(四)科学合理配置和利用土地资源
强化土地规划,推行工业土地利用集约化,并通过工业园区使企业在空间上相连接、关联产业链上相配套;建立项目评估制度,防止恶意圈地;建立工业土地进入和退出机制,杜绝工业土地随意变更,加大闲置土地的处理力度;创新土地征用补偿安置办法,探讨“以土地换保障”的补偿安置办法,以保障失地农民的长远利益。
(五)创新金融机制,为工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
关键词:医药工业 生物医学工业 中药工业 发展
医药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化学药、中药、生物技术药物、医疗器械、药用辅料和包装材料、制药设备等。同时,医药工业是一个多学科先进技术和手段高度融合的高科技产业群体,涉及国民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为了能够从容应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变化,医药企业应留意政府在医疗卫生结构调整和农村医疗保障方面的新动向,尤其要把握好医药工业发展的六大趋势――中成药市场竞争将加剧;处方药生命周期将会缩短;第三终端市场将更活跃;医药市场进一步集中,医药两极分化进一步凸现;政策性降价仍将持续;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企业市场品种结构都将发生更大变化。因此,有必要对医药工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其发展前景进行科学预测,以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
1.医药工业取得的成绩
“十一五”是我国医药工业取得显著成绩的五年。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国家加大医疗保障和医药创新投入,医药工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回顾我国医药工业近五年的发展情况,全国医药生产一直处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阶段。突出表现是:
1)技术创新成果显著。国家通过“重大新药创制”等专项,投入近200亿元,带动了大量社会资金投入医药创新领域,通过产学研联盟等方式新建了以企业为主导的五十多个国家级技术中心,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加强。
2)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在市场增长、技术进步、投资加大、兼并重组等力量的推动下,涌现出一批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集团。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工业企业由2005年的1家增加到2010年的10家,超过50亿元的企业由2005年的3家达到2010年的17家。医药大企业成为国家基本药物供应的主力军,有效保障了基本药物供应。
3)区域发展特色突出。东部沿海地区发挥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优势,加强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建设,促进集聚发展,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设备,“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医药工业集聚区的优势地位更加突出,辐射能力不断增强。
4)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提升。医药出口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出口总额达到397亿美元,“十一五”年均增长23.5%。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化学原料药出口国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抗生素、维生素、解热镇痛药物等传统优势品种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他汀类、普利类、沙坦类等特色原料药已成沙坦类等特色原料药已成为新的出口优势产品,具有国际市场主导权的品种日益增多。监护仪、超声诊断设备、一次性医疗用品等医疗器械出口额稳步增长。
5)应急保障能力不断提高。中央与地方两级医药储备得到加强,增加了实物储备的品种和数量,新增了特种药品和疫苗的生产能力储备,在应对突发事件和保障重大活动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医药工业存在的问题
技术创新能力弱,企业研发投入低,高素质人才不足,创新体系有待完善;产品结构亟待升级,一些重大、多发性疾病药物和高端诊疗设备依赖进口,生物技术药物规模小,药物制剂发展水平低,药用辅料和包装材料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应用不足;产业集中度低,企业多、小、散的问题依然突出,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造成过度竞争、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药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有待提高,企业质量责任意识亟待加强。其突出表现为:
1)医药企业多、小、散、乱的问题突出,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全国医药工业企业3613家,其中大型企业423家,只占总数的11.7%。多数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自身的品牌和特色品种。大多数企业不仅规模小、生产条件差、工艺落后、装备陈旧、管理水平低,而且布局分散,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远远低于先进国家的水平。
2)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新药创新基础薄弱,医药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医药科技投入不足,缺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产品更新慢,重复严重。化学原料药中97%的品种是"仿制"产品。老产品多、新产品少;低档次与低附加值产品多、高技术含量与高附加值产品少;重复生产品种多、独家品牌少。有些产品如庆大霉素、扑热息痛、维生素B1、甲硝唑等制剂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企业生产。
3)医药流通体系尚不健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三级批发格局基本打破以后,有效的医药流通体系尚未完全形成,非法药品集贸市场屡禁不止。加上生产领域多年来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致使多数品种严重供大于求,流通秩序混乱,治理任务艰巨。
4)医疗器械产品质量性能较差。我国自己能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大多数是附加值较低的常规中低档产品,而临床上所需的高、精、尖医疗器械与新型实用医疗设备多数需进口。常规医疗器械产品的更新换代慢、科技含量低,产品质量不能满足医疗卫生高质量的要求,产品返修率与停机率高于国外同类产品,产品的可靠性不稳定。
5)制剂品种与原料药品种不相匹配。我国已是国际上原料药生产大国,但对药物制剂技术开发研究不够,制剂水平低,大多数制剂产品质量不高,难以进入国际市场;我国平均一种原料药只能做成三种制剂,而国外一种原料药能做成十几种甚至几十种制剂;制剂技术落后,制剂产品质量稳定性不高。
6)医药产品进出口结构不合理。我国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出口附加值较低、污染较重的化学原料药及常规手术器械、卫生材料、中药材,而进口价格昂贵的制剂及大型、高档医疗设备的进出口模式,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较低。
3.医药工业的发展分析
目前,中国医药市场的竞争格局正在从战术竞争,转为战略竞争,整个行业的发展目前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低成本竞争常态化、长期化;二是“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现象更加明显;三是产业并购重组浪潮此起彼伏,不断。2008年医药商业销售增幅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低于工业增幅;两极分化加剧;出口盈利能力下降,但依然实现顺差;受降价政策影响,药品价格进入下降通道;两个终端销售依然活跃;农村药品市场成为新的发展亮点。在这种发展环境下,大型医药企业正在整合内外部资源,力图进一步加强核心竞争力,确定市场领导地位;中型企业正在努力解决发展中的矛盾,争取滞后的管理水平能追赶发展速度,既不放弃机会做大,又要通过“做强”之后,解决企业的消化能力,进一步做大;而小企业则正在全力寻找出路,方式灵活,不拘一格,生存是主要目标,销售是主要手段。
具体来说,我们应抓住医药工业将作为国家“十二五”期间发展的支柱产业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具有科技含量、高回报低能耗的高新医药产业。即利用政策优势或曰政策机遇来加快医药产业发展。同时应利用农村“新农合”计划及人口老化、环境污染加剧、经济增加引起的生活节奏加快等市场因素对健康需要的增加,即市场机遇来发展医药工业。应突出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大力发展生物医学行业,实现产业升级换代。2009 年 6 月,国家出台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指出将生物产业培育成为我国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事业;2010 年 10 月国务院《关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再次将生物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因此,大力发展生物医学产业(包括生物医疗服务)是我国实现产业升级换代的首先。
生物制药(biopharmaceutical)是近二十年兴起的,以基因重组、单克隆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制药技术。与传统化学药产业由大型药企所垄断不同,生物制药领域内的创业型企业借助技术优势异军突起,形成了以企业间联盟为主的独特产业格局。目前,国内的生物制药行业虽然规模仍然较小,集中度较低,但已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上游的研发环节聚集了一批中小型企业,主要为其他大型药企提供研发服务。在生产环节,国内生物制药企业的生产能力在“十一五”期间取得长足发展,但结构不均衡,出现低端仿制药和原料药为主,自主研发药较少,产能过剩。下游流通销售是产业链相对薄弱的环节,就目前国内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状况来看,这突出做好这几方面的工作:第一,增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第二,增加监管制度力度;第三,增加金融投资的力度。
2)推进中药现代化。中药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之一,加入世贸组织和天然药物需求的日益扩大,将为中药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机遇。由于中药产业基础较差,现代化水平比较低;中药材质量不稳定,部分中药材重金属和农药残留量超标;中药工艺技术落后,不能对中药进行有效的提取、纯化;中成药制剂水平较落后,影响名优传统中成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中药的质量标准体系不够完善,控制方法和手段较落后。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中药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因此中药现代化、国际化是发展之本。具体来说,应做好以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保持中医药的特色。基因组合的研究证明,每个人之间都有个体差异,中医药的特点是个性化的、动态的,特别是复方中药,倡导对人体机能的整体平衡、综合调理等,不是简单的抄袭。二是制订中医药的标准和规范,包括中药材的生产、质量控制、流通规范,中医药学名词术语的标准化和翻译规范化,中医药疗效及安全性评价规范、国家药典和中药审评标准等,把中医药科学的内涵客观地表达出来。因为只有在规范和标准条件下研究、开发出来的产品才具有稳定性、可靠性。三是要积极改进中医药能够满足现代市场需求的行医方法。尽管中医采用独具特色的“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但现代医学发展到今天,已经不能只靠感官。作为一门科学,如果需要被人广泛认识和掌握,能够在使用的基础上总结其规律,把经验转化为知识,进而上升为理论指导十分必要。
3)发展优势原料药。我国化学原料药有相当基础,是化学原料药的生产大国,同时也是出口大国,2000年出口22.5亿美元,在世界化学原料药市场占有较大份额。发展优势原料药,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分层次发展化学原料药,在满足基本医疗用药需求的同时,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国内短缺的产品及新的出口优势产品。克服主要依靠维生素C、扑热息痛等少数品种出口的状况,发展更多的高附加值出口品种。二是克服过分依靠北美、西欧两大市场的情况,努力开拓东欧、非洲、亚洲、拉美等广阔的国际市场三深入研究国际竞争对手,支持企业按国际惯例建立自主的国际营销网络,由供应中间商逐步转为直接供应用户。四是鼓励出口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通过以上措施,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生产规模大,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大企业。争取到2005年,我国化学原料药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有大幅度提高,我国化学原料药生产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参考文献:
1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证。
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消耗——产品——废物排放”的单项式(线性)流程,其特征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以不断加重生态环境的负荷来实现经济的增长。在这种经济模式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也就是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它导致了自然资源的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后果。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强调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甚至是零排放,它能有效地解决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障碍——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
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充分考虑自然界的净化能力和承载能力,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路径和食物链网,将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产品——消?选???—再生资源”的封闭式流程。循环经济倡导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循环经济强调构筑“工业食物链”,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无害化及再生处理的方式,达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表现出“低开发高利用低排放”的特征,使所有的资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充分和最合理的利用,同时使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至最小化程度。
2当前化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分析
企业、市场机制和政府的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三大基本要素。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化工企业要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这三大要素作用的发挥。在我国现阶段国情下,化工企业自身条件和市场机制以及政府宏观调控发挥作用的条件都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2.1化工企业自身条件的制约
化工企业对循环经济认识不足,许多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发展思路仍然停留在“重增长数量,轻增长质量”的阶段,没有把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上升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其次是很多化工企业没有正确认识到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外延,甚至把单个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行为等同于循环经济,有碍循环经济的长远发展和深入推广。
化工企业特别是中小化工企业,受生产方式转变中的成本约束,虽然从长远看来,化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收益较高,然而由于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的短期投入较大,投资回收期较长,多数化工企业难以完成由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向清洁生产方式的过渡。实践证明,对单个化工企业而言,只有规模效益才能实现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最小化,而我国化工行业90%的企业是中小企业,工艺设备和技术水平普遍落后,企业整体技术水平偏低,大都不具备独立进行资源循环利用的能力。
2.2现行市场机制不完善的制约
我国现行的市场机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也直接影响着循环经济在企业层面的发展。
首先,资源定价体系不合理。自然资源价格较低,仅考虑了获取时支付的成本,既不能正确地反映供求关系,也不能反映其环境成本和机会成本。需要化工企业再生利用的原料不仅在性能上不占优势,在价格上也不占优势,企业很难自主发展循环经济。
其次,公共资源和环境的产权不明晰。产权不明晰造成的外部性使得化工企业在进行生产活动时无须考虑其带来的社会效益的高低,但却可以无偿占有社会成本,于有些资源和环境的产权难以明确界定或者需要支付很高的交易成本才可以界定,使得通过界定产权来消除企业生产的负外部性的过程非常艰难。
最后,政企不分。政企不分导致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有些地方政府为了纯追求GDP的增长,对部分化工企业违规排放污染物的行为视而不见甚至提供“方便”,企业自身更是缺乏控污减排的意识,给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2.3政府宏观调控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不同地区的政府对化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有着不同的态度,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给予补贴、提供贷款、减免税费或是政府优先购买其产品等激励政策在大多数地区都不能完全兑现,企业短期投入较高的问题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另外,收取资源税、环境税和排污费、罚款等约束性政策没有落到实处,对化工企业进行粗放型生产和污染末端治理生产方式的处理力度不够,没有起到应有的减量化作用,有的企业甚至宁愿象征性地交一些费用来换取随意排放污染物的权利。
3化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3.1利用市场机制,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引导作用
发展循环经济,首先要利用市场机制,以市场为驱动力,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自发机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化工企业自觉节能的机制,使企业自觉“循环”起来。但是,对于化工企业来说,如果将废物转换原料的成本比新购的原料还要高,那么,企业是不会自动开展循环经济的,即使政府强制性地把产业链连接起来了,也很难运行下去,因为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赔不起长期的亏损。目前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当前还受到成本的制约,还没有市场竞争上的优势,因此还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在相当一个时期内都将是政策性产业,需要适宜的政策培育环境,才能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形成循环经济自身的良性循环。
3.2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环境
首先,要构建有利于循环经济运行的法律、法规体系。循环经济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法律给予支撑,就很难形成统一行动,也很难整合有效的资源。加快立法,使循环经济的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日本是世界上循环经济立法最为完善的国家,日本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包括基本法、综合法和专项法三个不同层面:三个层次的立法相互关联,其中基本法是处于循环经济的核心地位。
其次,还需要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相关的协调机制、监督机构和咨询服务体系。政府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明确对产品能效标准、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行业设计规范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充分发挥建设、工商、质检等部门及各地节能监测机构的作用,从各环节加大监督执法力度。严格环境准入,促进企业产品采用环境友好技术,对排污单位实行排污许可制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
【关键词】循环经济;工业经济;发展
一、坚持提倡能源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提高能源利用率
提倡合理适度消费,实现整个社会对能源资源的节约,一方面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优先的方针,以提高能源利用率为核心,以提高用能效率为重点,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调整和优化能源的消费结构,发展清洁能源;另一方面要以能源节约和有效利用为主要目标,加快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企业,突出抓好化工、电力、煤炭等行业和耗能大户的节能技术改造。开展广泛的节能降耗活动,提高能源利用率。
二、建立完善政策机制,大力推动工业发展循环经济
(1)坚持以“循环经济”理念发展工业。第一,积极打造循环经济试点开发区。石河子开发区要在北工业园区成为新疆循环经济试点工业园区的基础上,积极实现“最优生产、最适消费和最少废弃”和三废“零排放”的远景目标。第二,加快五大循环经济产业:一是化工产业:做好天业“氯碱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即“煤炭-电力-电石-聚氯乙烯-废渣-水泥”;二是纺织产业:做强“银力棉花”循环经济产业链,即“团场-银力集团-纺织骨干企业纺纱-织布-服装”;三是能源产业:做优天富“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即“煤炭-电力-甲醇-丙烯-聚丙烯”;四是食品产业:做优西部牧业“澳牛”循环经济产业链,即“团场-畜牧业龙头企业-乳制品企业-肉制品企业”;五是新材料产业:天山铝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即“煤-电-铝-高精铝产品”。第三,实现循环经济企业:已被国家批准为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的天业集团,要继续开展“废渣、废气、废水”的综合利用,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零排放”。(2)坚持生态立市,促进工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通过学习借鉴军垦前辈种植防护隔离林带,保护石河子市生态环境来发展工业的理念,师市应该在石河子开发区的北区建立三大防护隔离林带:在312国道过境段两侧种植第一“防护隔离林带”;在天业化工城南面的东西方向道路两侧种植第二“防护隔离林带”;在新材料工业园南面的东西方向道路两侧种植第三“防护隔离林带”,使石河子市的北面被三层防护林环抱,努力实现工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3)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一是加大对循环经济投资的支持力度。政府要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并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二是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要以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清洁生产。三是积极调整水、热、天然气等价格政策,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四是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相结合的环保机制。提高对企业排污行为的监管力度,提高排污收费标准。
(一)基础:底子厚,调整铸就成长
涪陵区依靠原有国营的工业基础,大胆的改革创新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培育了一大批知名企业,工业经济实力进一步夯实。数据资料表明,重庆直辖以后,涪陵经济发展进一步“硬化”,工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1997年工业产值为21.6亿元,2011年增长至310.7亿元,在重庆市所有区县中仅次于渝北区,排名第二。从占GDP的比重来看,涪陵区1997年工业产值占GDP比重为38.8%,高于重庆市的平均水平37.6%,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1.7%。2011年,涪陵区工业产值占GDP比重高达55.8%,高于重庆市平均水平近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近16个百分点。从发展轨迹来看,1997~2003年,涪陵区工业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占GDP的比重保持在40%左右,与全国工业经济比重基本保持一致。2003年以后,涪陵区工业经济迎来第二波高涨,这与全国工业经济比重下降的趋势相反,与重庆市工业经济实力整体走强的趋势保持一致,但高于重庆市平均发展水平。
(二)意识:观念变,思路决定出路
工业已经成为涪陵区发展的“引擎”,是全区经济的核心支撑,这与“工业强区”的观念意识是离不开的,涪陵区历届领导都十分重视工业经济的发展。工业兴则涪陵兴,工业强则涪陵强。“八五”以来,涪陵区工业先后实施“过亿超千”、“5135”、“三个一”工程和“工业涪陵”建设,工业经济取得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涪陵区坚持“内培”与“外引”并举,继续深化重点发展战略,发展和催生了一批支撑力强的骨干企业。全区重点工业企业及预备队企业由2005年的14户增加到2010年的35户,201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39.54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的82.1%。相继有涪陵卷烟厂(重烟公司)、太极集团、建峰工业集团、中化涪陵化工公司、东升铝业等7户企业跻身重庆市工业50强之列,重点企业群体中已拥有1个国家级技术中心、6个市级技术中心,创建中国名牌产品5个、中国驰名商标6个,“涪陵榨菜”成功上市使全区上市公司总数增至10户。到2011年,培育了100亿元级企业1户、80亿元级企业1户、40亿元级企业1户、30亿元级企业2户、20亿元级企业5户、10亿元级企业9户,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901.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775亿元。目前,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涪陵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实现涪陵工业转型升级大发展,特作出实施“十百千万”工业强基工程的决定,这对涪陵区工业经济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涪陵区与全国百强县工业经济的比较
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与自己比,可知进步,与他人比,方知差距。涪陵区在过去十多年里,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尤其是工业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在重庆市所有区县中,已经成为了佼佼者,但放眼全国来比,仍然还有很大差距。下面以全国百强县作为参照,对比分析涪陵区工业经济的发展。为了便于比较,分别从东、中、西部选取10个具有代表性的全国百强县,它们分别是东部的江苏江阴市、福建晋江市、山东荣成市、浙江义乌市;中部地区的湖南长沙县、河南偃师市、山西河津市;西部地区的内蒙古准格尔旗、四川双流县、新疆库尔勒市。通过对比,涪陵区在人口规模和行政面积上与县域经济体相差无几,从经济发展水平上看,2011年,涪陵区地区生产总值为557亿元,仅为全国百强县之首江苏江阴市的1/4左右,但超过河南偃师市、山西河津市的总产值。10个全国百强县经济总产值的平均水平为798亿元,高出涪陵43.3%;2011年,涪陵区工业经济总产值为902亿元,不到江苏江阴市的1/5,但高于河南偃师市、山西河津市以及新疆库尔勒市,10个全国百强县的平均水平为1596亿元,高出涪陵区76.9%;涪陵区人均工业总产值为每万人8.2亿元,远远低于江苏江阴市的33.69亿元,但高于河南偃师市,全国百强县平均为17.62亿元,是涪陵区的2.1倍;涪陵区地均工业总产值为每平方公里0.31亿元,不到江苏江阴市5.52亿元的1/18,仅仅高于地域辽阔的内蒙古准格尔旗和新疆库尔勒市,全国百强县的平均水平为1.45亿元,是涪陵区的4.7倍。由此可见,第一,涪陵区整体工业经济实力与全国百强县相比,差距明显;第二,涪陵区的工业经济密度很低,仅为百强县平均水平的21.4%,这对于土地资源并不宽裕的涪陵区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提高地均工业产值是涪陵未来工业经济战略调整的重要任务之一;第三,涪陵区工业经济的劳动力生产率偏低,不足全国百强县的一半,这是当前涪陵工业经济的主要劣势。从全国百强县经济发展模式来看,工业经济仍然是其主旋律,工业经济强,则整体经济实力强,工业经济弱,则整体经济实力弱。从上述10个县域经济体的发展特征来看,可以分为几种类型,第一是以江苏江阴为代表的“苏南模式”,它的主要特征是: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产业结构以乡镇企业为主;经营机制以市场调节为主。其工业经济主要从乡镇企业脱胎换骨而来。第二是以义乌为代表的“小商品生产———商贸”模式,它的主要特征是:小商品组成大市场、小城市进行大物流、小政府实施大服务,以产品生产支撑市场,不做纯中介性市场。第三是以内蒙古准格尔旗为代表“资源型产业开发”模式。它的主要特征是:依托资源而不依赖资源、推动资源深度开发、提高资源附加值,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对比之下,涪陵区工业经济的发展走的是不同的道路,第一是它不同于江苏江阴的乡镇企业模式,涪陵区以“抓大放小、突出龙头”的发展模式起家,以原有国有企业作为家底,通过改善投资环境,招商引资引进大型企业,扩充工业经济实力。第二是它不同于以义乌为代表的小商品生产商贸模式,涪陵区知名工业产品“小商品少,大商品多”(如变压器、船舶制造等)、“生产制造多、商贸物流少”;第三是它不同于内蒙古准格尔旗资源开发型模式,涪陵区自然资源比较缺乏,依靠资源开发发展起来的工业极少。鉴于此,涪陵区工业发展模式注定不同于其他地区,如何在国家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大背景下,促进涪陵区工业经济走出自己特色,更上一层楼,是当前地区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每个涪陵人关注的热点问题。
三、涪陵区工业经济发展的思考
(一)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的调整和优化。国外很多传统工业基地都经历过从辉煌到衰退的过程,有些又从衰退中振兴,有些至今还没有恢复过来。例如德国鲁尔区在19世纪50年代,以占全国的1.3%的面积,生产了德国40%工业产值,其支柱产业是煤炭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电力工业和化学工业。但20世纪60年代后,德国鲁尔区的工业经济优势逐步被其他地区所代替,鲁尔区的经济开始衰落,很快成了“没落的贵族”,其中既有资源依赖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它过于依赖原有的产业结构,没有及时进行调整。此外,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等都遇到了类似情况,不过这些地区经过后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整治,如今又从衰退中恢复过来。而我国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曾经是我国工业经济的中流砥柱,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老工业基地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区域分割,产业类型趋同、生态环境保护缺乏有效协调;经济市场化程度低,发展活力不足;所有制结构单一,国有经济比重偏高,缺乏活力;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企业设备和技术老化;历史包袱沉重,社会保障和就业压力大;主导产业衰退,后续产业青黄不接等原因,东北老工业基地逐渐走向衰落,至今都没有恢复过来,如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呼声很大,但仍然是有“振”无“兴”。目前,涪陵的工业产值主要集中在以下六大行业,第一是医药食品产业,如太极集团、葵花药业、华兰生物、三海兰陵,食品以烟草、饮料、酒类、榨菜等农副产品加工为重点,如稻花香高档白酒、南方集团红酒、榨菜集团等;第二是装备制造产业,如亚东亚变压器、美心曲轴、钱江摩托车及配套件、越盛轧辊、国奥电梯、三爱海陵等;第三是材料产业,如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水泥生产、钢铁薄板、铝型材(线材、线缆)等,如攀华万达薄板、欧尼克新型环保材料及房车、科王公司高压电瓷、剑涛铝业、东庆铝业、东发碳素等。第四是化工化纤产业,化工以现代煤化工、天然气化工、石油化工、氯碱化工为重点,如华峰化工、龙海石化、建峰工业集团、中化涪陵化工、天原化工、蓬威石化等。第五是电子信息产业,如亚东亚、深圳特发、波士顿锂电池、上甲电子、科宝电缆、波士顿锂电池工业等。第六是能源产业,以太阳能电池、生物柴油、生物质能源为重点,如博奥江森车用蓄电池、水投集团、涪陵电力等。涪陵目前的这些支柱产业中传统产业居多,毋庸置疑,这些产业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支撑涪陵工业经济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每一个产业都有它的生命周期和历史使命,这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因此,涪陵的工业发展不能死守现有的“家当”,必须要及时调整,培育潜在的支柱产业,积极促使产业不断优化。以全国百强县之首的江苏江阴县为例,在20世纪80年代,江阴的乡镇企业就发展得十分迅速,以村为单位的企业集团不断涌现,如华西村、长江村等成为全国代表性的地区,20世纪90年代,随着周边地区的不断发展,江阴的工业经济优势不断弱化,江阴人发现,依据原有的模式,已经很难再有所发展,企业是很多,但是很零散,很难在与外面的企业竞争中获得优势。
此时,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第一是对企业进行产业重组。以村为单位,组建企业集团。整合供应链,重组产能,对外竞争时,不再是一个又一个的小厂,而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集团。今天,江阴的很多村,本身就是集团公司了,长江、三房巷、倪家巷、华宏、华西、周西,等等。第二是国企改革。江阴作为一个经济大县,几个大型的国有企业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企的机制已经不再适合市场的需要,而且这些企业还垄断了很多资源,限制了民企的发展,因此,国企改制被放到了很高的位置,如“红星”等大型国企就是在20世纪90年代被改制完成的;第三是产业升级。一些低附加值、高能耗的产业逐渐转型。如纺织,在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江阴的缫丝厂、纺丝厂还很多,但是纺织供应链下游的这些企业,附加值已经很低,只能赚到血汗钱,江阴政府及时作出了规划调整,企业要么做上游高附加值的产品,要么就进行产品转型。今天,这些缫丝厂在江阴已经销声绝迹,取而代之的是阳光、海澜之家、红豆、苏派这些品牌服装的巨头。21世纪以后,江阴又寻求规模经济向资本经济转型,目前江阴已经产生了32家上市公司,依然成为资本经济最发达的县域经济体。依据西方的发展规律,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产品经济必将向资本市场转移,在这一方面,江阴又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让人不得不佩服。针对涪陵的工业经济现状,可从以下方面进行优化:其一是立足涪陵的农业资源优势,做强以榨菜为首,以特色种养殖、果蔬饮料、食用油等为辅的农副产品加工工业。目前涪陵榨菜已成气候,在全国很多大中城市形成了销售网络,但涪陵其他的农业产业品牌还很缺乏,因此不妨借鉴和利用涪陵榨菜的品牌效应、销售渠道和发展模式,重点打造几个涪陵农产品加工行业,再造一两个农业品牌。第一是加大力度重点打造涪陵的葛根产业,抢先占领葛根保健品品牌高地;第二是打造涪陵黑猪养殖加工产业品牌,形成母猪繁殖,幼仔销售,黑猪肉、皮、毛加工等养殖产业链。其二是在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领域选择突破口,打造几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产业,以点带面促进涪陵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目前涪陵区在人才、科技等方面并不具备与重庆市主城区相抗衡的实力和基础,因此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上不可“一哄而上”,而是要循序渐进,找准一两个突破口,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技术高端人才,打出一个“拳头”,先在某些领域立足,再以点带面铺开。比如可以借助长江师范学院和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的人才资源,同时引进国内外动漫产业的高端人才,重点打造涪陵动漫产业。其三是研究涪陵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或“再生”机制。面对区域之间激烈的工业经济竞争,不进则退,如不能在技术、生产和销售渠道等方面进行创新,就不如及早退出,转向其他领域,尤其是传统的工业产业。材料产业、化工产业等是涪陵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但这并不说明这些行业本身具有多么强大的竞争力。
涪陵这些行业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涪陵电力系统享受了国家的优惠政策,电力成本要低于周边一些地区,从而形成了一个原始的成本优势。因此,如涪陵化工、金属冶炼与加工、装备制造等行业必须加强技术创新,或是原料和销售渠道的创新,否则就要加紧研究退出机制,或是从常规产能的生产转向精细化生产,不然的话,迟早会面临危机。总体上,涪陵区目前的工业经济发展正处于“规模经济”阶段,享受规模经济的“红利”“涪陵制造”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支撑涪陵工业的发展。但死守这一点也不行,必须抓住时机促使产业结构的优化,变“涪陵制造”为“涪陵创造”,避免走入工业经济陷阱,这样才能在区域激烈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二)产业布局“合理化”
涪陵产业布局的“合理化”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是促进产业布局与自然环境、城市及人口分布相适应;第二是促进传统优势产业集群的出现以及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出现。众所周知,工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原材料、能源和良好的交通条件,世界上最早的工业经济发达地区基本上都是依靠河流而布局,随着铁路、公路交通的发展,沿交通干线的工业布局得到快速发展。涪陵区目前的工业布局主要是沿长江干线和乌江流域。按照《涪陵十二五规划纲要》,涪陵的工业布局有六大块,涪陵区工业园区(A区)、龙桥工业园区(B区)、船舶制造基地、清溪铜铝产业园区、能源保障基地沿长江自上而下分布,白涛化工园区沿乌江分布。这种产业分布既有原有产业分布的历史原因,也凝聚了产业布局规划者的智慧。据此,我们认为:第一是避免在涪陵老城区和新城区的长江上游地区布局水污染较重的产业。从涪陵六大工业基地的布局来看,A区和B区处在涪陵主城区的长江上游地区,目前其工业产业主要是机械装备、医药食品、新能源、电子信息、轻工产业、石油化纤纺、食品医药产业。整体上,这些产业的废水废渣排放比较少,对下游涪陵城区的水污染影响不会很大,但石油化纤纺产业对水环境有很大的影响,从保护城区居民生活用水以及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讲,这些企业最好是布局在涪陵城区以下的长江流域沿岸;第二是在北部、东北部、东南部减少布局废气污染较严重的工业企业,根据《涪陵市志》的记载,涪陵全年的风向主要有东北风,频率为7%;北风,频率为6%;7月、8月有东南风、9月偶有西风,静风频率为57%。可见涪陵工业布局的风向因素主要是东北风、北风以及夏天的东南风。目前涪陵城区的北部没有工业布局,东北部主要是能源和铝铜产业布局,废气排放不大,这种布局是合理的。但是白涛工业园区处于涪陵城区的东南部地区,其主导产业是化工企业,空气污染压力很大,对涪陵城区人居环境会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如果可能的话,尽量将空气污染较重的化工企业布局在白涛的乌江西岸地区。这样的话,在夏季东南风向的影响下,可以有效减少化学有毒气体经过涪陵城区的空域面积。第三是尽量减少涪陵老城区和新城区之间的化工企业数量。按照该地区的地形条件和风向,该地区的化工污染气体将影响到李渡新城区的空气质量以及人居环境。随着李渡新城区的加快建设,涪陵新城与老城之间的地带将形成“亚城市”状态,其功能定位主要是发展商贸、金融、物流、地产、旅游、休闲娱乐等服务业,这片地带将成为涪陵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
1工业经济发展困境的原因
毋庸置疑,现如今,影响我国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分为两种:一种是国际经济紧张的发展形势,另一种是国内政策收缩的环境,两者都会严重制约我国工业的发展。研究表明,工业发展情况与各地区工业经济自身的特征有关,同时与一些外部环境因素也有着必然的联系。相对来说,不管是国际环境的影响还是政府的调控,都会对我国工业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从部分地区的工业经济运行状态来看,对各地区的经济的发展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各地区经济的发展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必须真正认识到导致工业经济发展困境的真正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快速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分析金融危机下工业经济发展的困境。
近年來,针对工业经济的运行环境来看,各地区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普遍都有相同的特点,一方面是在某种层次上工业经济的发展受到外部环境的挤压,除此之外在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除了这两点之外,具体还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自给能力与产品结构存在差异。与其他地区相比,相对来说资源严重匮乏的地区,在资源的来源上主要是靠经济市场提供。工业作为能源最主要的消费行业,如果存在一些地区自给效率比较低,那么这个地区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工业经济的发展一定会存在困境。随着全球所有能源价格的上升以及国家将能源产品的价格不断地上调,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经济效益一定会受到挤压,导致工业经济利润严重地降低。当然,企业也可以将产品的价格提高后再传递给出品厂商,以这样的形式才能减少工业企业经营效益受到的侵害。但是,对于工业企业而言,要想实现这一目标主要取决于工业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一些地区行业生产产品在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条件时,存在产品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小等现象。在整体上这些企业都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为了能在市场上加大份额,各地区的企业之间还会运用价格高低等竞争手段。在这样的状态下,工业企业很难将产品的价格再次上涨。
第二,企业中管理水平与技术水平存在的脆弱性。企业在市场上竞争能力不仅与企业自身盈利有关,在一定意义上与企业自身面对困境时的应变能力与挑战能力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工业经济中工业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竞争能力的高低完全取决于产品是否能长期地存在以及相关的盈利情况。关于企业中管理水平的高低,通常来讲,企业运营过程中有关管理水平的高低可以通过多方面体现,可以从资金的管理水平与资金周转方面来看,工业企业不具备较高的资金管理水平,针对企业周转资金的高低就可以看出企业运用资金的效率。而对于面临市场资金困难的情况来看,企业需要加强重视突破资金困难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企业的流动性管理水平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而言,中小型企业主要依赖于内部的融资,因此,中小型企业更容易受到资金流动的约束。
第三,工业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能否获得盈利以及盈利多少与产品的技术含量有着极大的关系。在某种角度上来讲技术含量的高低将决定着产品的附加值。然而直接测量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并不容易,因此,人们总是利用新产品的销售产量与研发等指标进而得出结论。现如今我国工业企业能源总是处于短缺的现象,因此,我国在经过三十年的粗放式发展后,开始提出走集约型的发展道路,需要通过各种制约措施促进企业步入节约能源型的发展道路,其中包括资源能源价格的提高等。为了能够有效地降低经济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全面推进绿色社会环境,我国加大了治理环境污染的力度。无论是对于能源使用的提高还是加大治理环境污染的力度,对于工业企业而言,都会增加成本的使用程度。目前,企业自身在没有能力负担使用成本的状态下,自然就会面临经营过程中的困难。这意味着工业企业的结构如果不能实现转型升级,工业在发展过程中,遭遇困境是不可避免的。
2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确保持续增长的措施
随着我国产业升级的速度逐渐加快以及产业的转移,区域经济的外向度比较高,我国工业经济必须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进行转型,根据自身优势确定工业经济在全球产业中的地位,根据战略的角度掌握工业经济转型的方向。根据各地域内发展的不同,必须将工业经济的转型纳入国家区域发展的规划中,并且根据工业经济自身的特征来确定不同地域工业经济的转型方向。在这样的基础状态中,通过对各区域产业的转移来深化各地区的分工与协作方面的相关事宜,根据各企业之间的联系指引工业经济进行转变,以这样的方式有效提高工业经济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实现各地区之间相互协调地发展。在进行工业经济的整体结构实现优化时还需要合理地处理三次产业之间的关系,促进产业间的联动实现转型与升级,打破三次产业之间的隔绝现象,实现工业企业与其他行业合理地相互支撑,以此来有效地提高工业经济的竞争力。工业经济的转型与升级必须确保实行逐渐的转型升级模式,以此减轻工业经济的结构转换造成的社会影响,在一定的层次上确保轻工业与重工业的合理处理方式,实现各行业之间相互协同的效率。因此,这一轮工业经济转型过程中,转型与升级的基本方向就是高附加值产品,技术升级是实现工业转型与升级的有效途径,从而有效地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
3结论
综上所述,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经济的转型与升级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必然过程。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下,我国的工业经济严重地下滑,相关的产业也呈下降的趋势,相对来说,在一定意义上就业压力非常大,因此,在这样的情势下,国家应当颁布一系列措施以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工业经济稳定增长,才能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为把我国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参考文献:
[1]黄中伟,孙伯良,董富华.基于国际金融危机的中国产业发展与制度创新思考——2009《中国工业经济》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观点综述[J].中国工业经济,2009(9):137-144.
[2]李永友.金融危机下的工业经济发展困境:内因抑或外因——基于浙江、江苏、广东和山东四省工业经济的比较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9(3):18-28.
[3]张志远.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金融监管以及金融风险的博弈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4]唐艳.后危机时代安徽中小企业金融支撑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3.
各位专家对工业经济发展路径与思路主报告及三个子报告已经给予了高度评价。我认为,这份报告的分析基础是扎实的,从国内外宏观背景和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深入分析,深刻揭示了当前工业经济发展所表现出的三大矛盾:即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相对紧缺之间的矛盾、工业经济平稳发展与产业结构相对失衡之间的矛盾、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迫切需要与经济创新能力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这份报告提出的发展路径是可行的,就如何破解上述这几对矛盾,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出发,着眼我市的现实基础和要素禀赋,给出了内部提升传统产业、外延拓展新兴产业的集约发展之路。这份报告提出的发展思路是新颖的,我想在这里把它补充概括为“五个三”,即三个要求(增强企业内在素质、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三个方向(纺织产业要加快提升,机械装备与新型医药产业要努力壮大,技术密集的新型产业要大力发展);以及建设现代纺织、机械装备、新型医药三大支柱产业;构筑电子信息、新型建材和有色金属加工三大支撑产业;实现工业经济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三大转变。这份报告提出的措施是很有针对性的,从政府导向服务、企业主体提升、生产组织协同三个层次构建起了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强力三角。
下一阶段,工业经济的发展要围绕报告提出的路径和思路,着力于创新,努力走出一条发展新路。创新发展是工业经济发展今后的主题。前段时间,基础重化行业和电子信息业成为经济增长热点,我市对是否发展基础重化业也出现了一些争论,可以说这份报告也给出了解答,要解决产业结构不协调的问题,如果走发展当前增长和效益潜力大的基础重化产业,对于有了原始资本积累的企业而言,资本门槛的影响不大,但我市的区位条件决定了无法克服能源和基础性原材料的制约,也无法满足“大进大出”的物流要求,重化产业发展有一定的资本基础,但缺乏区位和资源禀赋,只能有选择的适度发展;从现实出发,应着力发展的是具有一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也即高加工度化的产业,主要精力要放在现存产业特别是纺织业的提升上,同时创造条件发展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
产业的提升要着力在研发和品牌方面的创新。中低档劳动密集型轻工产品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产品的需求弹性低,当前我市纺织等产业在生产率提高产量增加的后面,却是“增产不增收”,因为这种生产率提高的只是同类产品的量,而没有实现产品的差异性,量大了价却低了。因此,如何通过研究开发促进产品升级实现产品差异,如何通过品牌建设实现产品差异,即差异路线和高端路线是今后劳动密集型产业要走的路。
市委、市政府为解决制约经济新一轮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也及早采取了相应措施。早在20**年7月,在市委五届三次全会上就提出了要按照“优化创新、加快提升”的发展主线,在工业经济领域实行六大创新,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数量扩张性向质量效益型提升;在20**年底召开的市委五届四次全会上就提出了“13458”发展战略,提出工业发展重在结构优化和集约发展,要实现产业的高级化;今年3月,市委市政府又出台了扎实开展十大创新发展系列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对工业经济创新发展的认识,深化了创新发展的举措。
下一阶段,我市工业经济工作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要加强领导、优化服务。
要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运作机制,实行政府经济管理方式创新,以“加强服务、培育机制”为工作重点,把精力集中到服务企业、优化环境、化解矛盾上来,把工作重点放在搭建服务平台和鼓励创新上来。当前重点要通过搭建优化以创新型企业家、知识型人才、技能型员工三位一体的人才服务平台,以国家级技术中心、区域性技术中心两级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为基础的研发创新信息交流平台,以网上政务为基础的政府公共服务平台,以银企合作和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为基础的企业融资服务平台,以协会转型为基础的行业服务平台,加快我市工业经济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形成极具优势的工业经济发展环境。要建立和完善政府对企业创新投入的补贴政策,逐步将政策引导转移到对创新的引导上来,重点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集成性创新,同时要加强对创新成果的保护。通过引导和保护,增强企业进行创新投资的意愿和信心。要解决行业信息不对称问题,消除企业投资的盲目性,促使企业投资重点从扩大规模型向创新发展型转变。要探索多种投资形式,建立公共技术中心、工业创新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形成多层次的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对提升块状经济的技术支持,加快实现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二、要整合政策、加强引导。
要把报告的路径思路贯彻到“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上来,贯彻到下一阶段工业经济的具体工作上来。要通过制定一批重点产业集群、重点培育企业、重点建设项目、重点技术中心、重点培育名牌、重点发展产品等导向目录,同时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有效整合企业资源和政府资源,形成合力,尽快实现产品和产业升级的突破,加快形成我市工业在上述方面的核心基础和核心竞争力。重点要加强对纺织产业升级与转型的引导,促使纺织业从不同产业环节特点出发,采取相应的竞争和发展方式,引导前导原料规模化、化纤差别化、织造印染品质化、服装品牌化,进一步发挥纺织业的独特优势,打造先进纺织制造业基地。我市工业企业研究开发和营销能力薄弱关键在相关生产行业的滞后,生产力其实不仅仅是个效率的问题,更是一个进行质量和差异创新的问题。要把政策引导的着力点从追求制造效率向追求制造品质转变,从注重生产环节向注重研发和品牌环节转变,从依赖价格竞争向品牌以至于标准竞争转变,促使我市工业中间产品进入高端供应链,消费产品进入品牌销售渠道。
三、要落实载体、加快转型。
当前,我市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已经到了关键时期,下一阶段要以工业经济发展路径和思路的确定为契机,努力“争创工业发展新优势”,切实抓好工业经济的产业转型升级和加快发展。一是抓重点项目促调整。有投入才有调整、有投入才有提升、有投入才有发展。要抓好重点工业技改投入项目建设,实施好我市第一批单体规模投资1亿元以上的100只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实现工业经济的存量提升和增量提质;二是抓重点企业促升级。要加快大企业大集团培育,着力抓好88家重点培育企业建设,通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人才创新等途径,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不断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抓科技进步提能力。要深入开展企业技术中心试点示范工作,在抓好现有国家、省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同时,集中力量抓好20家重点示范企业技术中心。围绕先进制造业基地技术创新体系支撑平台建设,着力构建国家级技术中心支撑平台和区域性技术中心支撑平台两级技术创新体系。四是抓管理创新提素质。积极引导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制造过程信息化和管理创新,重点推动企业加快以erp为重点的信息化建设,以企业管理现代化为方向,有效引导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管理创新,全面推进企业上网和电子商务。五是抓节能降耗促集约。全面开展以工业循环经济为核心的节能、节水、节材活动,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集中抓好主要行业的节能、节水、节材工作;集中精力举办好节能产品展示和循环经济示范大会和有关宣传活动。
工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20**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53.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0%。去年8月省委在视察时,要求在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优化经济结构方面走在前列。工业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支柱,经济要率先发展,工业首先必须实现率先发展,的要求也就是对工业经济发展提出的要求。让我们以科学发展观和省委“八八战略”统领全局,以攻坚克难的信心和意志、创新发展的思路和举措,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转变增长方式,着力谋求工业经济的新一轮发展,努力争取工业经济走在全省前列。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晋城市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全市工业转型发展已初见成效,思想认识基本统一,一批项目建成投产,一批企业转型成功,带动示范作用显著。但从全市工业具体情况来看,一些自身存在的问题依然影响着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十二五”期间,全市工业经济要实现跨越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仍是必然选择。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促进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选择
多年来,全市通过先后实施“煤转电”、“煤转肥”战略,产业素质得到一定的提升,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也有一定的改善,但支柱产业单一,非煤产业比重偏低的问题依然严峻。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53.3亿元,仅煤炭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52.8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1.57%,电力、化工、冶铸等七大产业仅占28.43%。
全市产业布局不合理,集聚效应不明显的问题也依然存在。目前,全市的产业分布呈现“东重西轻”的格局。丹河流域资源环境超负荷。沁河流域产业基础薄弱,且建设项目布局分散,公用工程、辅助工程利用率低,产业集聚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十一五”时期,全市规划了15个工业园区,但目前仅巴公化工工业园、北留周村电化工业园等5个园区初步建成,而且这些园区尚无一个规范的管理机构,各种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园区产业关联度不高,各企业间相互关联度差,客观上直接减弱了园区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提高全市工业运行质量的必然选择
全市工业产品的生产能力大都是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在供给严重短缺的情况下,通过数量型高速度扩张而形成的。大量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使全市工业结构呈现产业结构层次低,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相对单一。多年来,全市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不断扩大煤炭资源开采规模,提高煤炭直接外销比重来支撑的。尽管全市化工、冶炼、建材、天然气、电子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因占比较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然偏低,致使全市工业经济呈现煤炭增则工业增,煤炭降则工业降的尴尬局面。
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也是制约全市工业运行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目前,装备制造业还是以生产铸管铸件以及汽车零部件为主,尚未形成主(整)机装配龙头产品,制约了其发展势头。化工产业还是以生产附加值较低的尿素为主,碳一化工、烯烃及精细化工产品尚未形成规模化的发展趋势。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做好节能降耗工作的必然选择
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发展低碳经济,促进节能减排,也已成为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主攻方向。“十一五”以来,随着节能理念深入人心,节能工作力度不断加大,节能措施进一步落实,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大批推广应用,全市节能降耗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受产业结构偏重、高耗能行业和企业占比重较大等因素影响,节能降耗目标下降的幅度仍然较低,不达序时进度。“十一五”期间,全市节能目标为万元GDP能耗下降25%,而在2006―2009年4年间,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7.78%,完成进度的68.06%。全市节能潜力已呈现“边际递减”态势,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十分困难。特别是2010年1―4月份,全市钢铁、冶铸、电力、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快速增长,增加值同比增长32.43%,比去年同期提高28.59个百分点。电力、钢、铁、合成氨、铸管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4.9%、124.9%、73%、3.1%,22.5%,高耗能行业生产反弹,导致节能工作难度增大,节能降耗形势更加严峻。这也进一步加大了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难度。
二、加快晋城市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
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重点要处理好产业转型与加快发展的关系、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与提高发展质量的关系、追求当前利益与谋划长远发展的关系,努力实现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科学发展转变,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一)注重科技创新,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上实现新突破
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也是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
一要广泛应用高科技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努力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产业,全面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坚持以煤炭、电力、化工等支柱传统产业为重点,积极做好企业与新产品计划、重点科研计划、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国家、省科技项目的衔接,继续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联合联姻,提高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全市传统产业向技术装备创新、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发展,使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坚持走“引进、创新、产业化”道路,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充分发挥自身科技力量,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引导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强的中小企业滚动发展,形成生产规模。加强有利于产业互补、层次提升的高新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引进发展,加快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板块和市内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育,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先导力量。
二要加快区域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构建区域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建设信息平台与科技推介平台,积极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实现共性关键技术的攻关。同时,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全社会参与”的创新模式,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切实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推动全民创业和全面创新。
三要深入实施“质量品牌兴市”战略。品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提高区域知名度的主要途径。必须加大对企业创品牌的扶持力度,努力在煤炭、电力、化工、装备制造等领域培育和扶持一批知名品牌。加强质量、标准、企业管理等基础工作,加强专利申请工作和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采用,建立健全企业产品标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和企业品牌监测体系,全力提升产品质量形象。
四要加强创业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和引进主导产业、新兴产业所需的技术创新人才。建立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支撑的引进人才机制,采取团队式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引进等方式吸纳各类科技人才。统筹抓好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级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积极鼓励创新型人才开展创新项目研发。
(二)突出内激外引,在拓展发展空间上实现新突破
顺应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下大决心、花大气力、创新方法,积极推动对外开放和对内合作“双轮驱动”,全力拓展工业发展空间。重点抓好“三个一批”:
一要加快招商引资,全力引进一批。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工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突破口来抓,围绕重点核心项目、重点产业开展招商,力争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产业带动强的大项目、好项目,不断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坚持把引进创新型、科技型、低能耗的企业、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攻点。
二要激活民间投资,着力孵化一批。引导和鼓励民间资金投向工业,应该成为抓项目、增投入的着力点之一。加强舆论引导,积极营造鼓励创业、支持创新尤其是创办工业企业的舆论氛围。要大力优化创业服务,为民间投资提供条件和帮助,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投向工业项目,孕育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新产业。
三要促进开放,创新出口一批。进一步优化进出口结构,引导企业从以量取胜、薄利多销向以质取胜、品牌制胜转型,鼓励企业创立出口品牌,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稳固低端市场,拓展中端市场,突破高端市场。
(三)创新发展模式,在推动工业持续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加快工业发展,既要重视当前发展,更要注重长远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加快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不断增强工业经济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的能力。
一要构建有利于节能降耗的产业结构。要大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轻工业加快发展,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先进技术装备促进节能降耗;继续淘汰落后产能,构建资源节约型产业体系。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标准和强制性政策措施,继续淘汰钢铁、水泥、电石等行业中的落后产能,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防止其死灰复燃。从严控制新开工高耗能项目,遏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产业体系。
二要加强节能管理。推动企业开展能效对标活动,建立和完善企业能耗跟踪管理机制。建立规范的能源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实施重点企业节能目标责任制,引导企业加强节能管理,实现依靠管理节能增效。
三要强化节能改造。在煤炭、化工、电力、冶铸、焦化、建材六大重点耗能行业和50户重点耗能企业,继续实施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等节能改造工程。要进一步完善节能技术成果转化体系,搭建节能技术服务平台,加大对节能降耗技术创新的投入,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投资,加快节能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四要大力发展推动循环经济。以企业为基础,工业园区为平台,倡导绿色生产方式,围绕煤炭、化工等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深加工、精加工,延伸五大产业链条(即煤转化产业链条,焦炉、高炉煤气产业链条,煤矸石、热电、新型建材产业链条,煤层气产业链条,煤化工尾气利用产业链条),构筑全市循环经济体系。推进资源综合利用,着力加强和不断扩大工业“三废”综合利用种类和数量,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引导企业从生产的各个环节入手改造传统工艺,优化用能结构,使污染预防与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有机结合。
(四)全力挖潜增容,在优化发展平台上实现新突破
工业园区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和发展平台。加快园区建设,可以促进生产要素的集聚和优化配置,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产业升级,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一要抓规划,建设高标准的一流园区。在规划上要广开思路,科学把握,既借鉴外地经验又结合我市实际,把工业园区的规划定位上升到科学高度,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速度推进,真正把工业园建设成为“产品项目、公用工程、物流传输、环境保护和管理服务”五位一体的全省一流的工业园区。
二要抓基础,搭招商引资平台。要本着“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为主、多元投入”的原则,积极探索政府投入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和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机制,以不断加大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力求做到地面设施齐全,地下管网配套,专业布局合理,逐步突破基础设施条件对园区发展的制约,吸引更多的企业入园发展。
三要抓集中,助推工业经济集聚发展。要按照“产业集结、工业集聚、企业集群”的发展思路,财政资金向园区倾斜,优质项目向园区安排,非煤产业向园区转移,引进项目向园区布局,切实加快工业园区发展步伐。园区内要逐步形成以大型企业为骨干,主导产品为核心,上下游衔接的产品和大中小协调配套的企业群,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
四要抓管理,进一步健全园区机构设置。为进一步加强对园区的管理和服务功能,对已成型的北留周村、巴公、高平西部园区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成立园区管理委员会,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管理模式,明确管委会的职责定位,科学地构筑精干高效、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新型管理体系,为园内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五)致力集群培育,在提升特色产业层次上实现新突破
集群壮大实力,特色增强竞争力。产业集群由于其特有的产业共性和互补性,已成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按照“做大、做强、做优、做特”的原则,围绕传统产业,努力培育产业集群,提升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一要通过加强引导行业来促动。涉企部门要在政策扶持、项目投入、协调服务上加强引导和指导,根据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引进优质项目,促动产业集群的形成。
二要通过扶持龙头来带动。龙头企业的带动是做大做强产业集群的必要条件。按照“突出重点、择优扶强”的原则,切实加大对重点骨干企业的帮扶力度,通过吸引外部资金、整合现有资源,推进具有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建设,促使优势企业做大做强,逐步形成龙头企业引领、骨干企业支撑、中小企业全面发展的产业集群。同时积极鼓励、引导龙头企业上市融资,组织相关企业到资本运作先进的地区、企业参观学习,协助企业做好上市各项筹备工作。
三要通过延伸链条来拉动。围绕“专、精、特、新”的培育目标,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积极支持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的采购网络,努力提高龙头企业的市内配套率;大力发展深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
2013年我国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总体保持平稳运行,但基础仍然不牢固。展望2014年,世界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各种影响因素有所增加,工业经济结构性矛盾和风险进一步凸显,工业经济短期内难以获得上升的发展趋势。
1.对2014年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
1.1全球经济缓慢回暖,新型经济体系兴起。
首先,发达国家经济持续复苏,呈现良好的势态发展,并成为全球经济回暖的主体潮流。主要表现在:2013年前三季度美国制造业PMI指数高达56.4,是自2011年6月以来最高位;英国和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基本摆脱经济低迷的困境;日本总体经济发展前景乐观。其次,全球化经济环境下,不断产生新型经济体系,全球经济环境更加复杂,金融风险系数不断加大,导致我国经济面临不确定风险随着加大。同时新型经济体系发展速度普遍缓慢,极大地影响了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最后,随着绿色环保、低碳经济、生态和谐等经济理念的不断强化,加上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领域快速兴起,使得工业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趋势更加突出。一方面节能环保产业和可再生能源将会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另一方面技术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世界各国为不断加大对新技术研发的投入,旨在提高本国的经济实力和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
1.2国内经济增长动力趋弱,工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首先,我国经济投资趋缓程度加大,总体经济投资呈现收缩。自2006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总值不断增长,连续七年超过50%,投资率高达47.8%,投资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投资增速将会下降。比如当前房地产虽然保持20%的增长速度,但房地产企业总体购置土地面积同比不断下降,加上国家调控的影响,预示着未来短期内房地产投资扩张的空间不大。预计2014年国家工业经济投资力度会有所减小,投资增速将会有所下降。其次,2014年国民消费总体将会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发展,但难以明显提振。比如受八项规定和厉行节约的影响,餐饮业消费受影响;国家对房地产执行严格调控,房地产消费受影响等。因此,预计2014年全年消费增速约为13.0%,较2013年下降0.5个百分点[1]。 最后,受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影响,我国出口贸易形势不容乐观。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的因素包括:(1)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抬高了我国出口贸易的门槛;(2)受国际货币的影响,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影响我国出口贸易利润;(3)我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优势逐渐丧失,部分大型跨国公司将生产基地转移至越南等地,加上国际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迫使我国工业由低端制造向高端生产发展。
1.3新型经济模式的影响,产业结构持续调整。
当前形势下,自然资源日益紧缺,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经济模式成为当务之急。在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下,钢铁、建材等重化工业必须进行经济调整,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同时电子科技、纺织工业等行业也不断面临行业发展和企业经营的压力。可见短期内这些行业将会面临行业的下行压力,主要表现在:(1)装备工业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保持稳中微降的势态。传统制造业萎缩,节能绿色产业兴起。(2)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带动下,原料工业(钢铁、水泥等)会出现回升,但受生产成本的影响,预计2014年该行业以低速增长。(3)受中央政策的影响,消费品工业经济会下降,加上出口形势复杂,医药、轻工等将与2013年保持平衡,而纺织业将会受棉花价格的影响而下滑。(4)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加上物流、网购、智能家居等现代生活方式的兴起,电子信息产品仍然面临着国际市场的欲振乏力和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压力[2]。
1.4工业经济发展呈现地域差别,中西部较东部增长快。
工业经济呈现地区特色,东部地区工业经济稳中微降,中西部地区持续较快的增长速度。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加上受外贸不振、生产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2014年该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将会有明显下滑的趋势,预计全年东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左右。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进程不断加快,促使中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中西部地区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使得中西部经济保持良好的势态发展。据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中西部投资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预计2014年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将分别同比增长10.3%和11.4%左右。
2.2014年我国工业经济发展值得关注的问题
2.1制造投资利润不足,弱化民间投资意愿。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产业利润下滑、投资信贷支持力度不足、经济结构调整艰难等,使得我国内需动力不断减弱,民间整体投资意愿不强。从2013年经济发展趋势来看,1~10月制造业投资同比仅增长19.1%,较上年同期下降4个百分点,民间制造业投资出现大幅度回落的现象[2]。
2.2生产要素成本上升,抑制工业经济发展。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快,人口红利正逐步消失,储蓄率不断下降,加上城市化进程和土地资源利用的矛盾日益突出,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成本的上升,加大了企业生产经营的难度,制约了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
2.3金融风险客观影响,财政危机不断加剧。
国家为了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和发展某些产业,制定和实施相关鼓励政策,加上银行过度放贷以及金融风险的客观影响,导致不良贷款现象频繁出现,十分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据银监会数据显示,2013年三季度末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636亿元,环比增加241亿;不良贷款率为0.97%,环比增加0.01%,呈双升态势[3]。在我国钢铁、机械等产业是不良贷款事件的高发产业,而此类产业即是当地财政的主要支撑,因此这些坏账最终由政府买单,使得财政危机不断加剧。
3.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3.1通过鼓励国民消费拉动内需
通过加快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将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物流产业等充分融合为一体,营造一个方便舒适快捷的信息消费环境,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刺激和鼓励国民消费,进而拉动内需,促进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是工业生产的内在动力,而21世纪是信息时代,随着现代化和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应当结合时代特色创造出符合现代人消费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的消费水平。
3.2加大对中小型企业的扶持力度
中小型企业是我国工业经济生产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应当给予有效的政策鼓励,促使其快速发展。同时还应当加强相关管理制度,规范各项收费行为,通过免收税费、专项扶持、信贷支持、政策鼓励等方式对中小型企业进行减负。此外应继续落实国务院《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部分地区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小型金融机构,解决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3.3 加快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
借助市场经济竞争机制,逐步淘汰传统落后的生产能力,并不断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促使工业朝着绿色环保、节能降耗的低碳经济发展。同时应当不断加大对技术改造和研发投入,优化工业生产工艺,促使经济趋向高科技化发展。
关键词:循环经济兵团企业必要性
一、兵团工业的现状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以下简称兵团工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无论是工业企业的数量还是规模都有了很大发展。兵团工业已形成了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体,能源和基础工业相配套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拥有纺织、食品、造纸、皮革、钢铁、煤矿、建材、电力、化工、机械电子等近百个门类。
截至2008年底,兵团工业企业达到1356个,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9.02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81.04亿元,在短短的28年间增长了42.3倍,工业增加值对经济的贡献率由31.6%提高到37.85%。但是,兵团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8年综合能源消耗量为4681369吨标准煤,产值耗能1.703吨标准煤/万元,低于新疆的1.963吨标准煤/万元,高于国家的1.576吨标准煤/万元。
从图1分析,首先,综合能源消耗量和工业总产值都在快速上升;其次,2002-2003年,产值的增速超过能源消耗量,2004-2005年,二者的增速几乎持平。但是,2005年后,综合能源消耗量的增速一直大于工业总产值增速,所以,兵团工业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扩大规模拼能源基础上的。随着能源需求与供给状况的日益严峻,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兵团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兵团屯垦戍边的战略地位,兵团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艰难,受到很大的限制。基于兵团工业的现状,兵团工业在发展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必须以循环经济模式作为工业的发展模式。
二、从资源角度看兵团工业企业面临的困境
(一)从资源角度分析
我国是人均资源量占有率很低的国家。在人均资源方面,人均矿产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能源占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邹进泰,2005)。从兵团工业发展到现在,由于资源开发的迅速扩大和能源消耗的迅猛增长,兵团工业发展的资源越来越显得不足。
1 能源。能源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兵团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兵团能源企业主要有:农八师的石河子南山煤矿、农二师的哈满沟煤矿、农四师的铁厂沟煤矿、南台子煤矿、农十师的和什托洛盖煤矿等,其所占有的能源资源是有限的。要想使能源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就必须走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也只有走循环经济模式才能使能源得到充分利用。
2 矿产资源。虽然新疆有138种矿产资源,其中探明储量的矿种79种,但是,兵团主要开采的是固态的资源。所以,兵团工业未来发展的道路,必须充分利用矿产资源,将其“吃干榨净”,而不能走采用富矿,丢弃贫矿的粗放式开采方式。
3 水资源。截至2008年底,兵团拥有水库125座,总库容32.45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11座,库容18.34亿立方米;中型水库29座,库容11.52亿立方米;小型水库85座,库容2.59亿立方米。机电井11305眼,其中已配套11131眼,供水能力每秒351.84立方米,年提水量14.29亿立方米。在河道上建引水闸109座,其中,大型水闸4座,中型水闸26座,小型水闸79座。水利工程年供水量125.55亿立方米,其中,农业供水121.21亿立方米。根据不完全统计,工业供水1.19亿立方米,占总供水总量的0.95%,远远低于农业供水量。
(二)经济增长方式
首先是高投入。低效率。兵团工业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实现的,劳动生产率还很低。2008年兵团工业人均产出1.48万元,低于全国的3.82万元。其次是能源的利用效率低。单位产出的能耗水平偏高,高出2008年全国的13.3%。由图2可以看出,2002-2004年间产值能耗是在下降的,2004-2005年产值能耗有所上升,以后至今虽然产值能耗在逐渐下降,但是下降的幅度缓慢。
兵团工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提升技术水平,改善传统的生产方式,使资源达到有效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使企业步入循环生产。
(三)生态环境的要求
兵团所辖区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有不断加重的趋势。“十一五”期间,工业废水排放2006年和2007年分别完成实际目标设计的50.84%和42.06%;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预设目标达到60%,实际2006年完成55.2%,2007年完成62.15%。工业固体废弃物由2006年的271.42万吨上升到2007年的315万吨,2008年还有上升的趋势,这说明兵团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固体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效率低。兵团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清洁生产技术,净化设备落后或者没有,烟尘、含硫、氮化合物、氮氧化物等各种污染物没有得到合理的处理或再利用,对生态造成了严重污染。
伴随着工业的发展,2008年全兵团工业企业污染物的排放量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其中,二氧化硫等主要工业排放物的排放量远远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由于工业废水和废弃物的排放,严重污染了河流、环境及地下饮用水源。开展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工业企业还不是很多。
越来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必然会影响到兵团工业经济的发展。因此,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考虑,兵团工业必须发展循环经济。
三、循环经济模式是提升兵团工业经济的必由之路
循环经济模式提倡的是一种生态与经济和谐发展的模式。与传统的工业生产思想相比,循环经济模式遵循“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生产方式,在整个生产流程里减少资源的浪费。清洁生产方式是一种减少废弃物排放的有效方式,它是在生产过程中就实现零排放的产品制作过程。而循环经济的这些方式正好能解决兵团工业所面临的这一系列困境。所以,循环经济模式是解决兵团工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也是兵团工业在未来发展道路上的必选模式。
四、结论
基于以上的研究分析,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提升兵团工业经济的必由之路。面对经济增长压力,现有资源条件难以支撑兵团经济发展的需要。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从源头上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从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因此,只有循环经济才能解决兵团工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瓶颈”问题,缓解生态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使兵团工业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2009.
*市工业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 这些年来,**市大力实施“项目立市、工业强市”战略,立足本地资源和产业特色,突出抓好工业园区建设,营造优良政策环境,积极招商引资和激活民间资本,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现状:民营企业迅速崛起,工业发展势头强劲
民营企业已成为市域工业经济的发展主体。从20xx年起,该市大力推进“国退民进”、“两个置换”、“产权多元化”等改革措施。到20xx年底,全市工业企业改革基本完成,国有、集体企业全部退出市域经济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一批民营企业和产权清晰的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的蓬勃生机全面激发了市域工业经济的发展活力,市域工业经济驶入了快速发展期。目前全市共有规模工业企业43家,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已由20xx年的17增加到37;规模工业实现的产值由20xx年的5.48亿元增加到13.4亿元。全市工业税收由20xx年的980万元增加到3000万元,所占比重由20xx年的20增加到44.4。
工业园区已成为市域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近三年来,该市着力抓好太子庙生物医药园、蒋家咀棉麻纺织工业园、城关镇杨木及食品加工工业园的建设,培育了棉麻纺织、食品加工、黑杨加工、生物医药、汽车制造及新材料、精细化工六大市域支柱产业。从入园企业户数来看,三大园区规模企业户数较3年前增加了一倍。20xx年三个园区仅有规模企业18家,目前已达36家。从园区工业产值看,三大园区规模企业产值是3年前的近三倍。20xx年末三个园区规模企业产值不足3个亿,今年可达8.5亿元。目前三大园区规模工业实现的现价总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的90。从入库税收来看,三大园区规模企业入库税收较3年前翻了三倍。20xx年末三个园区规模企业入库税收只有500万元,今年将达1500万元。从园区工业投入来看,三大园区近3年新增项目投入5亿元,是前20年工业投入总和的1.3倍。
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成为市域经济的主要特色。目前全市拥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239家,其中规模企业26家,出口规模企业5家。20xx年全市产值过1000万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7家,其中产值过5000万元的2家,产值过亿元的2家。“荣祺牌”茭头、“红菱牌”水生蔬菜、“福景牌”木制品等成为*场上的知名品牌。黑杨加工产业发达,全市杨树面积达50万亩,是目前全国最大的黑杨生产基地市,并获得了“中国黑杨之乡”的美誉。苎麻加工业已与全国20家大型纺织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产品远销安徽、广东、上海等10多个省*,并出口西欧、北美、日本及东南亚等国家或地区,去年苎麻产品出货值1320万元,出口创汇150万美元,特色产业规模集群效应初步形成。
良好的政策环境成为市域工业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制定优惠政策,把投资商请进来;创造优良环境,让投资商留下来;提供优质服务,使投资商富起来”已成为全市招商引资、发展市域工业经济的共识。主要的政策有:一是引导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出台了《加快工业发展的决定》、《扶持、指导规模企业做大做强的意见》、《优化经济环境,大力招商引资奖励办法》等政策文件。二是鼓励企业发展的奖励政策。全市设立了纳税大户奖、企业上台阶奖和创品牌奖,重奖对工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民营企业主。20xx年市政府财源建设奖励支出200多万元。同时,给予民营企业主相应的政治待遇,积极推选他们担任省、*、市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并在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上重点宣传推介,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保护企业发展的服务政策。全市实行了市级领导联点企业、“一站式”审批、重点企业挂牌保护、经济环境“黄牌警告”等政策制度,打造诚信政府,强化政府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为民营工业的发展保驾护航。通过这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全市工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对投资者吸引力不断增强,4年来,全市引进投资300万元以上项目52个,投资额5.3亿元。
问题:规模不大,产业不强,投入不足,体制不顺企业规模较小,整体素质不高。全市现有规模工业企业43家,年产值13.4亿元,实现税收1800万元。但其中税收过千万元的企业目前还没有一家。由于部分民营企业是由原国有企业改制转换而成,一些陈旧的设备和厂房无力及时更新,导致产品档次低,效益差。就农产品加工业而言,同样存在重视粗放产品加工,忽视产品的深加工增值问题。
产业不强,缺少龙头品牌企业。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集中不够,大型现代企业少。虽然在棉麻纺织、黑杨加工上形成了一定特色,但远远没有达到能够形成一个产业的规模。二是产业链条不紧,上下游产品脱节现象严重。如纺织企业由于产品的结构雷同,科技含量低,企业之间缺乏专业化的分工协作,不但没有形成特色产业链,相反往往同类企业争原料、抢资源、拼*场、打价格战。三是“家长式”管理、“家族式”的经营,企业经营管理机制不健全,降低了企业驾 驭*场、抵御风险的能力。四是企业缺乏科技人才。从对10家企业的4780名员工调查来看,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506人,占总人数的10.6,具有高级职称的仅6人,初级以上职称的624人,占13。75以上的民营企业家没有技术职称和大专以上文凭;企业产品更新难,大多数为传统的、技术含量低的低附加值产品,企业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来降低生产成本,在*场上没有竞争力。
投入不足,企业发展缺乏后劲。中小企业发展最需要的是资金,贷款难,筹资难,已成为制约市域工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究其原因,主要在四个方面:一是商业银行为追求最大效益,对市一级下放的贷款额度很小,不仅没有将信贷资金向中小企业倾斜,反而将从市级吸收的存款转移到大中城*,有的银行对市级只存不贷。二是中小企业起步基础差,特别是财务制度、财务管理相对不规范,不稳定,缺乏透明度,经营风险和人为风险高,使金融机构和其他投资者望而却步。三是中小企业信用观念淡漠,抵押与担保受限。四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尚未建立,企业筹资缺少信用服务平台。
体制不顺,使市域工业经济发展缺乏动力。一是行政体制方面,近年来,随着一些职能部门划归“线管”,市级政府职能越来越弱,这种“条块分割”的局面使得市级政府经济调剂缺乏手段。如工商、税务、国土、质监等部门上划后,市级的调控能力下降了,收费优惠等承诺难以落实到位。二是财税体制方面。实行分税制改革后,市级财力相对减弱了,增值税、所得税增量部分大头被中央、省级拿走,严重挫伤市级发展工业经济的积极性。三是投资融资体制方面主要向大城*、大型企业倾斜,也不利于市级中小企业的发展。四是受国土、电力等宏观调控因素的影响,加大了市域工业经济发展的困难。
对策:突破瓶颈,培育特色,筑巢引凤,打造品牌
拓宽融资渠道,破解瓶颈难题。一是要抓好企业诚信建设,营造诚信环境。建立企业信用管理协会,负责制定行业规范,监督信用行为,组织信用评估。把不守信用的企业及法人代表列入黑名单,使之难以在*场上立足。二是帮助企业摒弃落后的家族管理模式,优化股权结构,逐步实现资本社会化,管理职业化,建立符合*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三是要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市级财政应设立工业发展专项基金,主要用于重点项目的贷款贴息,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扩大规模,支持本地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四是要抓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公司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可采取政府投入、企业参股、民间集股等办法建立担保基金。五是要激活民间资金,引导民间投资转移到工业项目上来。六是要支持鼓励企业上*,发挥企业直接融资的功能。
突出特色,培养龙头企业。特色就是优势,市域工业经济发展的出路在于经营特色。要立足区位和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在“特色”二字上做文章,打造特色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产业链条长、辐射带动作用大、*场占有率高和发展前景广阔的龙头企业。如**的苎麻产业,省政府将苎麻产业纳入了全省七大农业高新技术发展规划,**市被列为基地建设项目市。**务必抓住这一发展良机,在加紧规划种植的同时,加大规模加工企业的扩张改造,开发延伸下游的印染、服装等“链条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加快园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是要根据园区的不同功能与特色,突出重点,科学规划,提升园区品位,为民营工业上规模上档次提供一流的设施和一流的服务。二是要明确主导产业,创新机制,加快产业集聚。要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转移淘汰产业的历史机遇,发挥比较优势,紧紧围绕业已形成的支柱产业,按专业化分工协作要求,优化整合,形成地域产业链。三是要全方位、宽领域、多形式的招商引资。要立足资源特点和区域优势,认真筛选、编制、准备一批建设条件成熟、*场前景广阔、预期效果理想的新项目,为园区做大做强夯实项目基础。
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产业特色。实施品牌战略,首先是要抓“原创”,把产品质量搞上去,把品牌数量积起来。要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科技投入力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要帮助企业关注科技*场,捕捉科技信息,主动积极寻找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合作伙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鼓励企业主动靠大投强,以特色创优势,以优势创品牌。其次要抓“整合”,利用已有的特色品牌资源,实行品牌扩张,发挥品牌价值倍增作用和行业带动效应。第三要抓宣传和服务,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场占有率。第四要抓奖励,对拿到省以上知名品牌的企业要分层次给予重奖。同时,要引进和培养一支高技能的人才队伍,积极实施“名企、名牌、名人”工程,不断提高企业的对外影响力和品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特色的不断提升。
一、工业经济增长及污染排放的差距
“九五”时期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8.98%、9.45%、9.24%和5.95%。在工业经济增长速度上,东部快于中部,中部快于西部。2000年与1995年相比,东部、中部地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份额分别上升1.41%和0.28%,而西部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份额下降1.68%。东部地区各项工业污染占全国工业污染的份额低于所实现的工业总产值份额,而中、西部地区各项工业污染占全国工业污染的份额均高于所实现的工业总产值份额,尤其是西部地区工业污染占全国工业污染的份额是所实现工业总产值份额的2倍以上。中、西部工业经济发展落后于东部,但是工业污染却明显高于东部。西部不仅工业经济发展最慢,而且工业污染最严重。在环境污染程度上,东部低于中部,中部低于西部。进一步分析可看出,东部除工业废气外,其它污染的份额不仅没有随工业总产值份额的增加而上升,反而出现下降,说明东部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效果显著。中部地区除工业废气外,其它污染的份额随工业总产值份额的增加而增加;西部地区除工业粉尘、固体废弃物外,其它污染的份额在工业总产值份额减少的情况下反而增加。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西部发展的必然选择
以上研究表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不仅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而且污染治理效益也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为:在工业经济增长速度上,东部快于中部,中部快于西部;在造成环境污染程度上,东部低于中部,中部低于西部;在工业经济增长质量上,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追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东部地区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较早,产业集中程度高,内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能力强,具有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等优势,在市场培育、科技创新、管理效率等方面都比中、西部地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西部地区工业产业结构的现状和变动与国民经济的重大战略布局和制度变迁密切相关。在长期以来形成的国内分工格局中,西部地区的工业是以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为主,包括煤炭、电力、石油化工、天然气、有色金属、盐化工、造纸工业和化肥工业,大都是耗水耗能大户、污染密集型产业,从而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形成了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的经济结构,加之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落后,污染治理水平又低下,使得西部地区不仅工业经济发展缓慢,而且工业污染的状况比较严重。根据分析,“九五”时期西部地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份额下降但污染总量占全国污染总量的份额上升,虽然西部地区的工业污染总量占全国工业污染总量的份额并不大,但单位工业总产值的污染强度是全国水平的二到三倍,是东部地区的三到五倍,是中部地区的二倍。反映出西部工业经济增长和污染治理效益与东部地区的差距继续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