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医药发展面临的困境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普及,中医药传承与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和冲击,中医药理论、中医医疗模式、中医药秘方及相关成果、中医药人才等面临严重挑战,特别是制约中医药发展的中医教育、科研、医疗模式、宏观管理等关键因素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
1 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导致中医药传承与发展根基不固
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教育是基础。据统计,迄今为止,全国30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和50多所中等中医药学校,为国家培养约30万中医人才,为传承与发展中医药发挥了先导和基地作用[1]。但是,近些年来中医院校教育受西医教育思想、模式的影响,基础教育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培育,教育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据了解,目前中医药院校的办学思想、教学总体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越来越趋同于西医院校。削减传统文化课程的比重、弱化中医经典内容学习、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等已成为一种趋势。
中医院校教育普遍重视外语、计算机、植物化学、解剖等课程的教学;基础课程设置中,理化知识与西医理论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中文(古汉语)、中医传统理论(中医经典著作)等越来越少,要求越来越低,并且将中医、中药分成两个相对独立的专业。中医院校这种不重视传统文化的改革实践,违背了中医药教育的自身规律,难以培养出热爱中医事业、具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中医人才,其结果只能造成中医药院校毕业的学生不能用中医的思维方式诊治疾病,看不懂《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著作,望、闻、问、切等中医临床硬功夫更无从谈起。因此,许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中医药衰退的根本原因是中医院校教育严重西化”。
2 研究思路和方法背离了中医药特色
中医学是我国原创性医学,历经数千年众多医家临床实践的积累。中医药历来重视探索理论发展的未知领域,解决临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临床疗效,完善和发展理论体系。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药理论反而受到质疑、创新性成果越来越少。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医药科研思路违背了自身发展规律。
近代科学在确立其主导和统治地位过程中,方法论起着关键性作用。中医学与西医学最根本的区别,是各自文化背景所导致的思维方式不同,从而形成了各自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中医强调整体观、辨证论治,西医则重视病因、病理、病位;中药强调性味归经,西药则重视杀毒灭菌。中医药科研应按中医学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与此相对应的思维方式,确定正确的研究方向、发展目标和研究方法;必须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归纳辨证论治的方法、思路,应以研究药性,以及药性与中医理论的关系为切入点。然而,目前中医药科研淡化了中医理论整体思维方式,确立了以线性、分析还原论为指导思想,按现代医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实验室量化指标来研究中医药“实质”、“本质”和“有效成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实施“微观探索”、“指标检测”、“客观实证”,试图从实验室里发展中医理论、开发中药新药,甚至把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作为中医药研究的突破口,这种完全按照西医科研路子开展的中医科研违背了中医药发展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据统计,2001-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中医、中药项目中,纯中医药类研究课题很少,其中有些项目属于中西医结合研究课题。因此,加强和正确引领中医药科研,是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支撑,只有把握中医药发展的根本,确立正确的思想和方法,才能不断创造和完善符合整体医学的科研成果和理论体系,才能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不竭的活水源头。
3 医疗管理模式削弱了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
中医诊断治疗的模式和标准,以整体论的思维为主导,根据患者的症状,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来诊疗疾病。一个处方可以治疗不同的疾病,一种疾病也可以用不同的处方来治疗,都能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是中医治病的重要特征。如蒲辅周曾用中医的方法治疗乙脑,在治愈的167人中,用了98组中药处方[2]。可见,中医的诊断和疗效标准以及医疗模式不同于西医,两个医学体系应有不同的诊疗模式和标准,在实践中应“求异存同”,而不应“”,这样才能突出各自的优势与特色。
中医和西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体系,必须认同和建立不同模式和标准。中医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用西医理论是无法解释的。然而,我国现行的中医医疗模式、标准以西医相应的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为主导;中医医院的管理模式也按西医医院的管理方式来实施。西医院是分科管理,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分科越来越细。如北京某大医院共分了37个科室,各科室只负责自己的那一部分,没有一个科室对患者全面负责,通常情况一个患者看一次病要跑几个科室。而中医历来只分内外妇儿,大夫大多是全科医生,每个大夫都对患者全面负责。但目前我国的中医院也同样按照西医院的分科方法,科室越分越细,全科医生越来越少,医药分离、针灸与中医分开等。这种按西医医疗模式和管理方法从事的中医临床实践和管理,丧失了中医药的整体优势与特色,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导致真正能用中医思路看病的中医越来越少,中医药必然会日渐萎缩。
转贴于
4 现行法律法规制约了中医药的发展
国家的法律法规是中医药发展的基本依据和保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应该着眼有利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然而,我国现行的一些政策法规没有充分考虑中医药发展的实际,有些甚至不符合中医药的发展规律。实质上,现行的一些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
中医医生历来重视使用自治的丸散膏丹为患者治病,且医药不分家,但这些传统做法和经验,如按现行的《药品管理法》相关条款规定,则是不合法的。另外,中医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治疗传染病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然而,按我国现行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传染病只能在传染病医院治疗,但传染病医院基本没有中医。2003年有关部门确定SARS是I类传染病后,北京的中医就无法介入SARS治疗。后经多方面努力,中医才在防治SARS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间中医是振兴中医药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纵观我国中医药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民间中医药发展史,历史上闻名于世的医学家,如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无一不是来自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成名于民间。当代的中医名家吕炳奎、董建华、方药中、焦树德等也无一不是来自民间[3]。有许多民间中医具有一技之长、掌握特技疗法,他们的治疗方法不但具有中医特色,而且效果好、费用低,民间中医的研究成果只要加以重视和整理提高,有很多可成为中医的特色疗法。但按现行的《医师法》规定,许多民间中医无法取得合法的行医资格。
5 结语
如何解决中医药传承与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和更多的学科专业领域共同努力。笔者认为,国家应成立专门中医药发展的工作机构,从抓顶层设计入手,制定一套长远的中医药发展规划;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的法规政策,为中医药传承与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营造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氛围;要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不断创造和发展中医药原创性成果;要逐步建立中医药自己的标准体系,合理搭建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平台。只有各方面积极配合、共同努力,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才有可能。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教育机构基本情况[EB/OL].sa
tcm.gov.cn/lanmu/jiaoyu/index.htm,2007-09-21.
[2] 贾 谦.确立中医药战略地位的重要意义[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5,7(5):88-97.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意义;困境;努力方向
中医学是一门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医学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中医药院校作为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摇篮,其教育目的是提高各级中医药人员整体素质,担负着推行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神圣职责。因此,研究探索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在教育实践中面临困境、发展方向等方面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
一、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医学所具有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双重属性以及医学的职能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使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中医药院校实施素质教育是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原动力。加强中医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合格中医药人才,使他们不仅能胜任医疗卫生技术服务,掌握一般医学科学知识,而且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和短程更新能力的医学实用型人才,在当今医药人才尚缺的情形下尤为重要。弘扬中医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医医德理念,结合时代特征和中医院校特色,对加强中医药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高等中医药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推行素质教育的现实困境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党和政府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中医药院校和其他高等院校一样,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方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批高质量的医学生已在医疗服务行业中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但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素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理想与现实的严重落差,中医药院校已经实现的目标与整个社会对医学生所期望达到的水平,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比如:专业技能的培训挤占人文教育的时间;部分理科学生重理轻文,文化基础知识欠缺;繁重的专业课学习,制约着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等。因此,如何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已成为摆在各个医学院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努力方向
1.注重全体性。“全体性”是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最根本的要求,做不到这一点,就谈不上素质教育。因此,中医药院校要坚持向全体学生开设各类学术讲座,邀请校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做报告,努力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
2.注重基础性。所谓“基础性”是相对于专业(职业)性、定向性而言的。坚持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其主要意义在于:第一,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基本素质,才有可能实现向较高层次的素质或专业素质的“迁移”。第二,人类蕴含着极大的发展自由度,这就是人的可塑性。第三,从教育控制论的意义上讲,教育是一种人为的、优化的控制过程,以便受教育者能按照预定目标持续发展。因此,在学科上,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等一批人文学科和大量临床实践基础上的,只有做到素质教育与医药专业课程教育相结合,培养的学生才能是理论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的合格实用型人才。
3.注重发展性。所谓“发展性”是指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知识与能力,真正把学生的重心转移到启迪心智、孕育潜力、增强后劲上来。提高中医药大学生创新能力,加速培养中医药创造性人才,是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和首要任务。中医药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关系到中医药事业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事业。
4.注重全面性。所谓“全面性”,是指素质教育既要实现功能性的目标,又要体现形成性的要求,通过实现全面发展教育,促进学生个体的最优发展。不仅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几个共同的方面有较全面的发展,而且更注重促进每个学生相对他自己而言最好的发展。因为,素质教育应该是完善意义上的教育,它是指向全面基本素质的。目前,中医药院校的在校大学生绝大多数在高中阶段为理科学生,人文科学的知识薄弱,缺乏文化素质教育的熏陶,先天不足,亟待弥补有关的知识。所以高等中医药院校加强素质教育应首先突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方式给学生“补课”,完善知识结构,在“补课”的同时逐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
5.注重未来性。所谓“未来性”是指立足于未来社会的需要,而不是眼前的升学目标或就业需求。一般说来,教育具有较强的惰性和保守性,素质教育就是要改变教育的惰性和保守性,它的目标是使年轻一代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因此,中医药院校在推行素质教育时要培养大学们的终身学习能力。在教学环节上,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努力实现培养会学、会干、善于创新的教学目标,同时要求学生必须更新学习理念,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知晓和践行“获得能力是最重要的学习”,从而获得全面、个性、终身发展的能力。
总的来说,素质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特点,决定了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常抓不懈。中医药院校素质教育必须从战略和长远地角度出发,从思想上认识到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面更新教学模式,顺应时代的需要。
[关键词]中医药;传统;困境问题;西医
中医药科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以显著的疗效、浓郁的民族特色、独特的诊疗方法、系统的理论体系、浩瀚的文献资料,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成为人类医学宝库的共同财富。中医药数千年的强大生命力,发展至今与现代医这共同构成我们卫生事业.是我们的特色也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但在新时期的医药卫生环境中,如今出现了西医统一中药的局面,难免让我们感慨和遗憾.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源多种多样.
临床上大多数病人的第一选择是西医,只有医疗资源缺乏,或者病症特别的时候,例如西医疗效不行的病,才会有患者求助于中医,作为我们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却带来一丝无奈的悲凉.
一、首先从政策上来分析,重西医轻中医存在较大的困境
虽说“中西医并重”和中西医“长期并存,共同发展”的方针,并将“发展传统医药”写入了《宪法》。但是长期以来,在具体的法律政策、行政管理、国家投资、科研发展和医疗实践等方面明显缺少投入,国人普遍重西医轻中医,致使中医地位不断下降,发展一度面临难关。政府在这方面的政策还没有放开,有些政策对于中医院的扶持工作做得不够.对于中医药行业的生产和技术帮忙不足也是制约中医药行业的困境主要因素。另外,政策标准在引导向,中药标准盲目“与国际接轨”,中药标准西药化.
二、在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上不够
除少数知名中医有较厚实的中医文化功底外,大多数中医的中医文化基础严重不足,如此下去,再过若干年,中医文化可能只会留存于典籍之中,无人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加之现代医药行业对热忠西药治疗,对这一传统文化的重视就更显得苍白无力了.
另外,传统中医理论发祥于古代,并基本成熟于汉代,虽然经过后人的历代完善,但以今天的眼光看,缺陷不少,最重要的是缺少生理、病理的微观机理部分,有待扩充,对很多疾病认识不深,对很多疾病没有认识,总体疗效有待提高。
对传统医药的不够重视,很多患者选择西药觉得见效快,其实,中医治病实际上是不会慢的,只要辨症准确,治疗得法,就能很快地取得效果。
三、中药新药产品的开发力度
随着目前世界医药发展趋势和人们健康水平的需求,大家都在关注传统的医药包括中医药新药的开发,开发力度影响因素,政府政策固是一方面,中药的质量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质量检测方法及控制技术比较落后;中药生产工艺及制剂技术水平较低;中药研究开发技术平台不完善,创新水平较弱;中药企业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缺乏国际竞争力。
国内资源情况看,由于环境污染、生态条件恶化,也由于生产加工不规范,中药资源正面临严重破坏。据一报道统计了解,现在处于濒危状态的植物近3000种,其中属于中草药或有药用价值的就占60%-70%,这也成了制约新药开发,中医药发展的问题之一.
中西医结合研究满足于低水平层次,没有带来中医的升华,相反部分内容被歪曲、被低俗化。由于中西医药标准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导致中药的出口存在着很大困难,即使中成药出口也并不太理想。相对于庞大的国际医药市场,中药企业想要走出去并不容易。
四、在中医教育上出现了问题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中知教育模式与中医的传统模式越走越远,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表述思维,诊断、治疗的思维方式是特殊的,有宏观的、非线性的、模糊性特点,不容易具体化、量化,较难被非中医人士理解;西医是线性的、机械的、直观的、实验性思维方式。按西医模式培养学生的,没有按照中医的发展规律来设置和研究这个学科显然是会出问题的.比如在教育问题上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中医教育在语言上外语量很大,古汉语训练不足,许多学生看不懂中医古籍;
2.在课程安排上中西医课时几乎相等,中医理论训练严重缺乏,中医高等教育体制与课程设置存在致命缺陷;
3.在技能培养上望闻问切等训练不多,致使学生毕业后,普遍不会用中医思维看病.
五、在医院的管理模式上过多采用西化的管理方式
在西医全面进入中国之后,医院的西方化管理也进入了传统医院,加上纯中医的中医院不存在了,医院的西化管理方式就显得越来越突出.时间一长,西医横行,很多中医院已经不具真正中医临床基地的性质了.
越来越多的已难说姓“中”姓“西”,望闻问切和辩证施治的传统中医诊疗技术被淡化,手术等西医治疗方法被大量采用,最明显的中医病历明文要求中西医双重诊断。
现代西方教育体制全面占领中国。中医院作为中医发展的精神所在,中医院都放弃了中医的发展和升华,那么中医就没有了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的基础,显然中医就被制约了.
六、中医发展舆论导向有失精准
关键词:中医国际化;传播;发展
一、中医在主要英语国家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中医作为源文化,其科学性与包容性使得中医跨文化传播成为可能,西方社会的目标文化对中医的渴望使中医传播成为需求,传播媒介的拓宽可以提升中医跨文化传播的效率;中医跨文化传播需要巩固国内的“根据地”,明确中医跨文化传播的目的与目标,同时要借鉴中国功夫成功传播的经验,借力传播与自力传播相结合,通过结合中医在英国、美国、加拿大与澳大利亚的传播现状与特点制定可行的中医跨文化传播方案,以切实推进中医在主要英语国家的传播。
二、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现实困境及其传播路径的研究
中医药国际传播的困境,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相关政策的落实不力;中西医文化结合度不高;传播平台开发不充分;翻译不准确;技术标准不完善;中医药国际教育发展不顺畅等。最后通过分析,提出实现有效传播的路径的建议:探索中西医文化的契合点;突破语言翻译障碍,搭建中医药国际化语言的桥梁;完善中医药文化影响渠道,打造中医药产品品牌;创新中药产品技术标准管理;建设符合中医特征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推动“互联网+”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建设标准化的中医药国际教育;构建中医药医疗旅游品牌服务等。借此路径,在国际间传播中医药文化,为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提升综合国力做出贡献。
三、视域下的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相关问题研究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中医药文化蕴含了极为丰富的理论内涵和价值意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其对外传播对我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都具有积极影响。在的指导下,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应当重视历史与现实的因果关系,着眼于全人类生命健康与全世界文化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的普世价值。只有这样,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才能具有更加宽广的世界视野和更为开阔的人文情怀,中医药文化才更易被世界理解和认可。
四、从中西医对中医药的认识差异谈中医药在全球的发展
中西医学两个学科之间的单纯结合已不能满足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需求,暴露了一定量的不足,而遵循该指导原则,从与二者之间均有交差点的边缘学科如系统生物学方面入手则可以拓展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领域,弥补不足,更全面地发挥该学科的独特优势。中医药学以针灸为先遣获得了全球化发展,也获得了快速借用西医学领域先进科技大补后天以养先天的绝佳机遇。然而此现况中所暴露的一系列取长而未能补短的事实也引发了我们全新的思考,即应当在遵循中医药学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施以外部推力,在需要借取外力时也当全面分析且以适用为要,切忌拔苗助长,盲目套用。中药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发展成为中医药全球化发展领域最醒目的趋势,也必将成为继针灸之后促使中医药更全面快速发展的重要推进器。中药目前无法取得等同于西药的药品地位,一直以保健品的身份被使用是其面临的最大无奈,然而这样的现状未必对中药的现代化国际化发展完全不利。亚健康的普遍存在为保健品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中药可以全方位发挥这方面的优势,以肯定的功效赢取更雄厚的资金投入与广泛先进的科研关注,再以此为基础逐步向主流医学领域迈进。
五、针灸与中医在加拿大的立法、教育和行医概况
建议:设立国外立法规管咨询委员会或成立海外中医针灸立法规管联盟,提供海外中医针灸发展与立法规管的建议,可颁发相应的证书。倡导中医针灸教育的标准化,包括制定统一的国际化教材、教员的准入标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的标准化。
六、从人口数据分析美国中医发展之差异及相关因素
中医在美国各州的发展是不均匀的,差异很大,有高中低之区别;多元方差分析和多重对比分析显示中医发展高中低不同的州在人口、种族、年龄性别、教育和经济等方面的人口数据差异很大;相关分析证明中医人数与这5方面数据呈正相关,说明这些因素对中医在美国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其中不同指标相关程度不一,可以作为今后进一步分析的数据。
参考文献:
[1]付明明. 中医英译史梳理与存在问题研究[D].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6
[2]平海兵. 佛教医学和中医心身医学思想比较研究[D].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6
具有兴奋神经系统、呼吸中枢和心脏的作用。
人工麝香作为濒危动物药材麝香的替代品,等同天然麝香配方使用。是国家重大科研成果和保密品种,用人工麝香生产中成药品种近400种,涵盖中成药常用剂型。是珍稀动物药材代用品研究的重大突破,为其它珍稀动物药材的应用开辟了一条重要的新途径,为其它科研成果推广创立了可借鉴的模式,促进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获199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获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麝香,一种传奇的珍稀药材,在433种中成药中广泛应用,却险些随着麝的濒危而面临消失。2016年1月8日获得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人工麝香研制及其产业化”课题面对天然麝资源骤减殃及国药的困境,寻找到了“无麝也香”的解决办法。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就业形势 就业现状 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整体概念,它指的是在我国教育视野下所有接受高等教育学生的就业,这其中涵盖了高等学校的各个学科和专业的学生。中医药院校的学生属于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的范畴。了解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是探索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前提。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国大学应届毕业生人数呈逐年增加趋势,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难。根据我国教育部近年的人数统计,从2008年起,我国每年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以每年接近10%的增幅逐年增加。从2008年的559万人到2011年的660万人,虽然实现了我国的“大众化教育”,但人数的增加,就业岗位的限制,使众多的大学毕业生一毕业就面临失业的困境。同时,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专业设置参差不齐,很多高校为招揽生源,盲目开设相关专业,而社会的发展和各行业领域对人才需求的差异,导致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与其他各专业之间的供求不平衡。
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就业与“被就业”的双向选择。大学生有权利自由选择就业单位,而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也有诸多门槛。社会的发展使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能力素质需求越来越高,但很多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往往把大学毕业生的毕业学校作为第一道门槛,以学校的名气来决定人才的能力素质高低。不难发现,目前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信息中指定只招聘毕业于“211”“985”等重点院校的毕业生,把其余非重点院校的毕业生拒之门外。同时,性别歧视也给众多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极大的压力。特别是女性毕业生,在面对众多大型企业的招聘性别限制时,倍感就业压力巨大。由于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区域时出现了错误的认识。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将就业地点选在了东部地区以及一些沿海发达城市,造成发达城市就业形势严峻而中西部地区人才缺乏的局面。同时,当前高校毕业生选择就业时越来越理性,面对就业前景,大部分毕业生的态度是积极乐观的,就业期望与现实就业间矛盾有所缓和,毕业生起薪普遍较低。但仍有一部分毕业生对就业前景持消极态度,对就业的定义认识不足,很少有毕业生能正确区分就业与创业之间的关系,自主创业意愿较低,将就业等同“稳定+高工资”,缺少冒险意识,从而导致了就业形势的加剧。
二、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社会建设的需求,综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给众多高等院校培养人才方面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中医药院校大学毕业生虽然在专业上有着其独特的优势,但这也只是针对中医药行业而言,当中医药行业就业机会逐渐饱和时,其给中医药院校大学毕业生带来的就业压力就更为严峻了。
(一)“综合型人才”的大环境就业使中医药院校大学生陷入困局
当前,社会就业越来越强调“综合能力”,这给中医药院校的大学毕业生带来极大的压力。中医药院校的大学毕业生专业性相对较强,其就业机会主要来自于各大中医药企事业单位。但随着该行业就业机会的不断饱和,对于部分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来说,就业机会的寻找将会越来越难。然而,几年的艰苦学习,专业知识的积累,要使中医药院校的大学毕业生轻易放弃所学医药知识从事其他工作,相对较难,且思想包袱较大。当专业与所从事的行业不相关时,中医药院校的大学毕业生感悟更多的是心有不甘。同时,中医药院校的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强调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其他综合能力如社交、管理、组织协调等的培养,导致其在寻求其他就业机会时“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相对“死板”,与“视野狭小”并存
中医药院校的专业特殊性决定了其毕业生就业行业的相对固定性。在寻找就业机会时,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生观念相对“死板”,认为从事医务行业工资待遇较好,稳定且风险小,铁饭碗思想严重。大部分中医药院校毕业生毕业时一门心思往医药行业单位钻,而忽视其他更多好的就业机会,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医药行业求职的竞争力。就业视野的狭小,导致很多大学生实习时选择去医院,临床等,对其他行业甚至与其专业相关的行业考虑较少,如医药销售行业、医疗保健行业等。
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属于我国高校大学生的范畴。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整体形势也直接影响到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高校毕业生面临的问题同时也是中医药院校面临的问题。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思想活跃、价值取向多样化,社会责任感、社会参与意识强, 能够立志报国、服务社会,追求高层次的工作、学习、生活目标。但中医药院校专业的特殊性使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又具有不同的一面:专业技术性强、就业渠道窄、思想观念传统。同时,社会对医学的认同主流偏向西医,中医学并未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接受。这些因素导致了中医药毕业生的思想压力增大,在择业时不能正确、乐观地面对现实。综上所述,当前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家门口的市场都没有做好,就要嚷嚷中药国际化,照此以往,中药将不再中药,其结果必将是死路一条。
作为传统药物,中药与其它国家历史以来使用的药物都是具有同等的地位,但当中药想尽各种办法出国后,它的身份在美国通常是食品,在欧洲通常是食品或草药。只有在东南亚和欧美华人世界里,才被认可为药品。
在这样大背景之下,本来具有正宗血统的、具有高贵品质的中药却自甘沦落为欧美药品的“二奶”,甚至连“二奶”的资格都还达不到,只是奴婢与丫环的角色。
但就是不断有人在吹鼓国药国际化,似乎没有国际化就是落后没用,似乎没有国际化世界人民就要多病死几万人,似乎没有国际化中药就要死亡。在他们的“忧国忧中药”的背后,却是充满了无知。
但就是有企业相信了这样的无知。他们搞中药指标,检测中药成分,寻找中药分子结构,目的就是想获得欧美国家人认可。他们已经取得了一些研究进展,于是便在报上大张旗鼓地宣传起来,似乎有一两个药品进入欧美国家的临床阶段便是了不起的国际化了,殊不知即便在国外药品进入临床研究后,最终失败的几率仍然是相当高的。正是因为它们这类企业,才是中药产业的败类,他们不顾中医理论,却以西医理论来搞中药,这样的中药还叫中药吗?如果每一个中药企业都这样做,拥有5000年历史的中药不是到了灭亡的关头了吗?
我曾在《论中药国际化之缓行》一文中提出了中药当前不宜国际化的理由有六点:一是中药文化难以被国际承认,缺乏这一基础,中药在国际上的销售就难以摆脱困境。二是中药显然不符合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所制定的药品标准,中药国际化面临较高的进入门槛问题。三是即便按照西医理论生产中药以获得国际通行证,中药西医化仍然是难题(但若这一难题解决了,中药也到了死亡之日)。四是中药的国际市场容量并不如人们所说的那样大,人们在传中国中药只占全球中药市场的3%,这纯粹是扯谈,国内才是中药的最大市场。五是我国中药企业实力的普遍弱小也不宜于国际化。六是中药产品在国际上的普遍缺乏销售通路。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是卫生部代管机构,而卫生部多年来一直是由学西医的人任部长,多年来根本就没有真正重视过中药的发展,甚至不断打压中医的发展,以致从建国以来中国中医人员几乎没有增长,50多年了仍然保持在27万人,而西医却由几万人增长到175万人。没有了中医人员,中药还能活多久?建议国务院考虑这个机构存在的必要性。
【摘要】:近些年来,中国制药企业在开发越南市场上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本文对开发越南市场过程中,根据越南医药及中药市场现状,以促进越南药品市场的开发。
【关键词】:越南医药市场,中药产品,中国制药企业。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Vietnamese medicine and traditional medicine market
Chen De Ying, Qiu Jia Xue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JiangSu NanJing)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ese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ietnamese market effect is not ideal.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the Vietnamese market, according to the Vietnamese medicine and traditional market situ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ietnamese market.
【Key words】: the Vietnamese medicine market, Traditional medicine products, Chinese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
1 。 越南医药市场
虽然医药行业在两年内受到全球经济放缓,越南的制药工业还可以增长12%- 15%,在2009至2011年期间.
越南的医药行业,发展在中 - 低之间,刚刚超过52%企业有资格生产药品。国内生产药物大多是通用的,没有价值,只能满足50%国内医药需求。原料进口主要来自中国,印度,使得国内制药企业面临的汇率困境。技术水平不高而人力资源水平偏低,阻碍提高国内制药业生产的规模。
近些年来,经济 - 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疗费用高,消费逐年增加。随着人口和儿童的优势,越南对药品生产企业在国内的潜在市场,以及跨国公司。因此,这些公司面临从国外的激烈竞争对手,尤其当国内医药企业的保护期后加盟世贸组织已经不多(在入世后5年)。
1.1 影响国内医药行业的宏观因素
1. 经济:制药行业遭受最小金融危机的影响。
越南的经济在多年持续增长,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但全球金融危机对越南经济有强大影响力,尤其是进出口加工工业,银行,房地产等。高通胀,更多的投资和消费者持谨慎态度。这使得该行业的发展更加困难。因此,与其他行业相比,医药行业是最少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因为这是其中之一为人民的必要品。
2. 文化 - 社会:越南人民生活水平一天比一天得到改善,创造有利条件对药物的开发。
在越南大多数人民都集中在农村,生活水平往往低下,高需求的便宜药品,这条件是越南制药企业开放市场有利的条件。此外,越南的消费者生活越来越改善,健康状况越来越有关注,因为药品具有高度的需要,以确保健康。
3. 国家政策:医药行业须受严格政府控制
医药行业受到强烈的管理状态。政府已颁布许多法律文献对医药行业的管理,包括有关的文献,无论国家对药品的广告政策,国家药品价格的管理层,药品经营状况,药物管理名单上有特殊的控制,药物的质量标准,药物检测设备... ...
商业生产不符合GMP标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 GMP)的建议,出口业务药品与存储系统不符合GSP将不得不停止生产和进口。还有,如GLP法规“好练习室实验疫苗和生物制品,“GDP”良好的分配药物,“GPP”良好的管理做法药店。只符合新标准的企业才能经营与发展。这些规则将助于越南零售药店合并或收购,促进当地企业所提高,重点在深度开发,对跨国公司竞争。
1.2 制药行业在越南的位置
越南的制药业在新的发展中 - 低。支出的医疗标准占GDP的1.6%(2010年)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越南制药业在发展中世界。越南已经取得国内医药行业,但进口原料居多,所以可以说,客观地来看越南的医药行业发展以中- 低。像周边国家,越南医药行业属贫困状态。健康保险是不够的,所以患者应支付的药物比他们的需求量多,这已经阻碍了市场的增长。因此,直到2010年,越南卫生支出仅占1.6%国内生产总值。近几年,出现越来越多的新医药产品,说明药品行业的投资大幅上升。大部分制药企业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资金从销售产量增加和部分从发行股票筹集资金,从而使国内企业有能力继续投资与改善生产能力。
1.3 企业标准数量
根据WTO的承诺,在2010年结束越南的制药业必须符合世贸组织的质量标准(GMP - WHO),期限到后不合格的企业将被强制停止生产。截至2009年年底期间,有52%的制药公司(包括西药和传统医药)来实现GMP- WHO标准,包括实现GLP和GSP标准的企业,分别为51%和63%。事实上,近三年来越南企业才刚开始关注这些标准的重要性,但他们也正在加强竞争力为生存与发展。
传统医药是越南的优势之一。由越南国家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的药品材料获得人们的欢迎。卫生部已发出2000种药品制剂的注册号码在市场上流通。
但现在传统医药不受监督,与安全食品问题密切有差距。种植药材容易滥用农药。因此,应有监督管理机制,特别是药材种植和加工期间。
2 。 越南中药市场
从上边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从2002年-2010年期间,中国中药企业出口越南市场不断增长。主要原因为以下几点:
2.1 越南民众具有厚重的中药需求,市场基础厚实
经过中越两国医生的长期不断努力,中医药在传入越南的同时,在传统中医药基础上,结合越南当地的病情特点和环境条件,吸取当地民间的用药经验,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的越南传统医药――中医药体系(从中国进口的中药材称为北药,有别于西医、西药及传统中医药, 越南地产药材)。越南传统中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中越两国交往和相互学习的历史,伴随越南民族的兴旺发展走过数千年。时至今日,用中药治病,仍然是不少越南民众的首选。
2.2 越南政府为中医药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法,越南传统中药被排斥于官方组织之外,传统医药学校被迫关闭,严重阻碍了中药的发展。越南独立后,政府结合越南的具体实际,提出“医学必须建立在科学、民族、大众3个原则的基础上,中医和西医结合起来”。在越南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下,先后建立了各级中医药研究机构和协会,比较著名的有河内民族医药研究院。越南的中医药教育主要集中在全国6所医学院校中进行,还有部分国立和省立机构开设长期的中医药课程,至目前为止,越南已培养并取得国家卫生部承认的各级传统医药技术人员(包括研究生、医师、医助、药剂师)2万余名,加上经过短期培训进修的医务人员及医士,超过3万人。在越南的医院中, 大都设有中医部,使用中药治病,特别是近些年来,越南政府进一步开放越南医疗市场,在城乡出现了大量中医诊所和药店,推动了中药市场快速向前发展。
3. 结论:
本文主要介绍越南医药市场的基本情况,在此特别关注越南中药市场。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增强,中国制药企业对越南的投资将越来越多,双边贸易关系也将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参考文献
[1] 言实:中医药开拓越南市场,医药导报,中药报, 2009(08期):25-26
[2] 严冰:越南医药市场值得关注,医药经济报,2008-07-01:37-38
[3] 刘寿永:越南,中药打入东南亚的桥头堡,中国医药报,2006-09-08:15-16
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医对外交流进行概括,可以提炼出中医跨文化传播的特点,包括中医传播内容逐渐体系化、中医传播进程逐渐必然化、中医传播空间逐渐扩大化、中医传播过程呈现交互性、中医传播系统呈现代表性。在总结历史上中医跨文化传播的经验与教训基础上,国内外的学者们就如何借鉴中医海外交流的历史经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毛嘉陵对中医药文化进行了思考,并从战略的高度探索了中医传播的出路;宋欣阳和徐强引入传播学理念对中医传播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剖析,通过进行传播学分析,得出了中医更好地传承传播的方式;李玫姬从社会学的角度论述了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医文化的现展,主张“面对文化全球化的现实,中医文化必须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应对,必须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在保持、发扬自己的传统特色的同时,又以海纳百川之胸怀汲取世界各民族医学文化的长处”。马伯英在论述中外医学的跨文化传通时凝练了中医文化的体系特征,并指出了中医文化在传通中信息的质量、失真和变异。在理论探索的基础上,刘国伟提出了研究中医跨文化传播需要关注源文化、目标文化与传播媒介三个方面,源文化中医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为中医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可能;传播媒介的拓展提升了传播的效率;目标文化对源文化的态度制约着传播的效果,初步完成了中医跨文化传播的理论构建。
二、中医跨文化传播的实践
中医跨文化传播的实践,既有基于中医术语英文翻译的理论实践,又有中医技术传播的实际操作,二者各具特色,又融会贯通。就中医术语的英文翻译而言,有宏观层面的翻译原则、规范化标准以及方法的内容,又有微观层面中医经典著作的翻译实践以及不同英文版本的对比研究。鉴于中医英语翻译良莠不齐的现状,2004年9月初,全国科技名词术语审定委员会和中医名词术语审定委员会主持召开中医名词术语审定会议,与会专家确定了中医英语翻译应该遵循对应性、系统性、简洁性、同一性、回译性、约定俗成等原则。同时,专家学者也就促进中医药英译的标准化的必要性达成了共识,在既定原则与标准化共识的前提下,近年来,新的文化传播———模因论被引入阐释中医术语所内含的文化信息,模因在传播中的复制和变异促使译者灵活地处理源语文本。在中医术语的英译中,译者可以采用表现型模因、基因型模因以及互文性来处理中医文化信息,以便中医模因能渗透到英语中医药名词术语模因库中,从而促进中医药及其文化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具体到中医文献的翻译,最为瞩目的当属中医经典的英译研究,如《黄帝内经》的英文翻译版本多达数十部,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黄帝内经》翻译研究的重点也从名词术语的译法发展到对书中各种修辞格的翻译和语篇的连贯性,具有代表性的是李照国与兰凤利的研究,前者重点研究了《黄帝内经》中比喻、借喻、比拟、对偶、联珠的翻译,后者则聚焦于比喻、借喻、错综、互备、和举隅的翻译,相对而言,《伤寒杂病论》《难经》与《神农本草经》的英文翻译研究与实践则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巨大的开发空间。相较于中医英译的实践,中医医术的传播实践则更为具体,因而也就更有说服力。据不完全统计,英国有中医诊所约3000家,仅在伦敦地区就有私人中医诊所近600家,每年大约有250万英国人采用中草药、按摩、针灸等传统的中医疗法,支付的医药费用达到9000多万英镑。目前,美国已经有48个州承认中医药、针灸的合法地位。在加利福尼亚州,政府还批准成立了美国中医药研究院与美国人体科学研究院。美国已经有超过一万名中医针灸医师,仅加州就有4000名。据统计,加拿大现有中医从业人员2000多人,在全国的10个省和3个特别行政区均有分布,但这其中多伦多就有700多人,温哥华也有500多人,其他则散居各处。自2012年7月1日起,澳大利亚开始对中医、中药师进行全国注册管理。从全世界范围来看,澳大利亚是第一个确立中医合法地位的西方国家,这无疑是中医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个重要事件,也充分说明了中医在澳大利亚的传播、发展状况处于西方国家的领先地位。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在中医合法化的进程中,澳大利亚一直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三、中医跨文化传播策略与方案研究
学生的学术交流和学术写作等方面的能力相当薄弱,因此在中医药日益国际化,要求大力提升中医药人才的英语学术交流和研究能力的今天,转变中医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方式很有现实意义。近年来,对于大学英语教学应以学术英语课程为依托内容的呼声越来越高,以学术专业内容为依托的学术英语教学EAP进一步细分的结果,是ESP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无论是英语专业还是大学英语,教学中心都应该及时向专门用途英语做出调整。就大学英语而言,新的教学重心应该是通用学术英语、专业英语和职业英语。”[2]以内容为依托大学英语学术英语教学转型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培养复合型,专业化中医药人才,促进中医药技术和文化的国际化交流。采用内容依托式大学英语教学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不少专家学者主张大学英语教学应依托学生所学的专业进行。其中以蔡基刚的观点最具代表性。他指出,“把以考试为导向的通用英语教学转到以国际化课程为导向的学术英语上来,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国际竞争能力。为此必须建立教育国际化环境下的课程体系。具体地说,压缩目前的大学基础英语课程甚至取消其必修课地位,腾出学分为学生开设ESP课程”。[3]尽管不少专家指出了以专业知识内容为教学依托大学英语教学学术转型的必要性,但目前国内开展大学英语中学术英语的介入和专业英语课程设置的教学的院校并不多,大学英语学术英语教学转型尚处在探索和研究阶段,对于如何具体施行大学英语学术英语教学转型仍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考虑到我国高校间的实际差异,现阶段我们还不能轻易地提出取消通用英语教学。较为适宜的做法应该是遵循因地(校)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各学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和个性合理规划配置教学资源,并制定出个性化的教学大纲。”[4]鉴于中医药国际化的大趋势,结合医学院校自身文化特点和专业设置,以及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笔者对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转型提出以下构想:在中医药院校采用传统通用英语教学和学术英语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教材的使用上,采用国家级规划教材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听说教程和医学专用教材相结合。压缩原有的通用英语教学精读和听说教学内容和课时至一半,剩余的课时分配给以学术英语课程为依托内容的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四个学期中,每一学期添加一门医学学术英语课程的学习,内容涉及医学词汇、医学阅读、医学视听说、医学翻译和医学写作几个方面。并且,在每个学期末设计相应的评估考核手段以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制定定量定性的教学评价机制,不断学术英语教学的课时、内容和数量等方面做出调整,最终使得大学英语教学转型更加合理科学,满足学生的社会、科研和兴趣需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综合应用能力,为顺利通过公共英语四六级考试提供保障,同时又可以向学生输送医学英语词汇知识、医学英语翻译和写作技巧和提高学生医学英语听说能力。医学英语课程与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相关,互为补充,不仅可以极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更为关键的是为学生在以后纵深的学习和研究中打下坚实的理论和语言基础,拓展其科研国际化提供了有效平台和途径,为促进中医药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提供有力的英语语言交流沟通保障。
二、学习英语教学转型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自二十一世纪初,关于以学术英语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教学转型呼声不绝于耳,但近些年来这方面的进展并不迅速,主要是在教学改革中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和问题。目前不仅中医药院校,在全国的高校中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着大学英语学分压缩和大学英语课程稀释的困境。在业已压缩有限的授课时间内既要部分保留原有的通识英语教学内容,又要把与学生专业紧密相关的医学英语课程内容(医学词汇,医学阅读,医学视听说,医学翻译和医学写作等)科学合理的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是个突出的困难问题。解决这一难题涉及中医药院校乃至全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的重大修改及调整。这在大学英语改革方向仍存争议,尚不明确的前提下并不现实。在此大背景下,通过增加医学英语相关的选修课程作为教学补充;充分利用现达的网络工具,积极构建医学英语学习平台,实现老师与学生课堂内外的实时互动;同时有效调动学生的内动力,充分利用学生课外时间,把医学专业英语的学习从有限的第一课堂延伸到无限的第二课堂。大学英语学术英语教学转型要求高校英语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多元化。目前大多数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大多是以文学、翻译、语言学为方向的英语语言文学学历背景,缺乏跨专业学术英语知识。“外语教师不能总从自己知识结构和教学经验角度来选择教学内容,强调自我。外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和培训去适应学生的新需求及国家和社会的新需求。”[5]要想实现中医药院校的大学英语学术英语教学转型,必须要求中医药院校的英语老师掌握中医药的相关专业知识。因此培养具有夸专业知识结构,学术英语背景的多元化复合型的大学教师队伍是成功实施教学转型的关键。可喜的是,不少中医药院校倡导鼓励英语老师报考和研读中医相关专业,同时为校内非医学专业的老师开设了医学专业课程培训班,以供其学习中医药基础知识和理论。同时校内的英语教师和中医药专家教授们交流互动也在院系间积极开展,为英语教师的专业医学知识贮备提供了有效途径。
三、结语
第一,养生治疗中假中医伪中医频发和真中医失语的矛盾。当前社会上针对人们养生保健的需求,一些伪中医、假中医打着“中医文化”的旗号到处行骗。他们或者随意的曲解中医经典,或者无限夸大部分食药的疗效,欺骗社会公众,造成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如绿豆张悟本之流。而与此同时,“中医领域专业人士、真正的权威大家们却在关键时刻‘集体失语’,极少参与中医文化的传播推广,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反差。”[9]当然这一状况,随着中医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两年有了明显的好转。第二,传播策略的弱化与中医文化重要性的矛盾。当前一方面非常强调中医文化,但是另一方面则是在中医文化的传播上存在误区,传播策略弱化,日渐式微。中医文化无论在传播的策略、传播的手段、传播的机制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缺少名人的广告效应,传播手段比较单一,传播机制是单向的政府自上而下的机制,缺少中医传播的品牌意识等等。第三,重视中医的言与行的矛盾。在相关政策上,国家虽然对中医文化越来越重视,但在扶助力度、资金上仍然有限,这使得中医文化在传播一开始就信心不足,也得不到传播媒介的足够青睐。第四,中医神秘化与大众化的矛盾。中医自身的话语体系比较特殊,加上宣传的不足,造成大众对于中医文化包括中医认同的矛盾。一些调查表明,很多老年人对于中医非常相信,患病时愿意接受中医治疗。而一些年轻人则比较相信西医。认为西医显效快,比较科学。对于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等话语体系,普遍认为比较神秘,缺少科学论证。第五,国外热与国内冷的矛盾。中医文化传播在国际和国内也存在一种倾向,即一冷一热的现象。国内信奉中医的人群相对固定,而随着海外中医的传播,其显著的疗效获得越来越多的国家人民的喜爱。因此,上述矛盾的实质就是强调中医文化的重要性和现实生活中的中医文化传播困境的矛盾。这些矛盾不解决,就会影响中医药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削弱中医在社会公众认同的合法性基础。
2中医文化传播的困境原因分析
第一,思想上忽视和轻视。表现之一是很多人还是轻视甚至忽视中医文化传播的研究。一个有力的证明就是,笔者在中国期刊网上检索,发现近十多年来关于篇名是“中医文化传播”的论文仅有8篇。与其他相关的研究选题相比较,显然存在很大的不足,具有深入的研究空间。表现之二是当前社会公众也存在理念的误区。他们认为,“中医只能调养一些慢性病,治病起效也缓慢,同时中医更多的是应用在中老年疾病的治疗和保健中,很多年轻人对中医不了解,不熟悉,甚至带有偏见。”[10]第二,传播机制不健全。长期以来,在中医文化的传播机制上,是一种单向的政府主导下的传播,缺少政府、高校、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双向和多向互动;是一种自我封闭的机制,不是一种相对开放的机制。是一种平面的传播机制,不是立体的全方位的传播机制。第三,中医的自身因素。表现之一是中医系统的自我封闭,成为一种中医院校内部或者中医药高校之间的自我娱乐。表现之二是中医文化的话语体系原因,在大众化理解层面存在一定的理解难点。例如中医的理念和传统的中国古代哲学思维、中药的药理药性的辨析、养生的行为习惯,这些都是和现代人的思维和文化不完全适应,造成理解的困难。①表现之三是中医文化中难以被人们理解的名词术语一直未能找到合适的途径使之符合现代的通俗语言体系,这是传播学中编码与解码所遇到的困境。例如,中医的经典著作大多是医学古文,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无论是对中国大学生,还是外国的中医爱好者,都存在阅读和理解的障碍。第四,大众的社会心理,比较急功近利,浮躁。对于疾病,往往看重的是治疗时间快慢,服药的方便,因此往往更加偏重西医和西药,忽视其副作用。中医和中药,因其制药的相对复杂,煎服的方法相对多样,对于今天快节奏生活的人们而言,往往选择最简洁最便携的西医西药。第五,社会大环境的因素,社会整体浮躁和轻中医重西医的现状。笔者概括为两句话,“中医很伟大,西医很强大”。中医文化传播的困境除了中医自身的因素外,外部大环境是一个重要外因。中医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具有中国古人的智慧。但是面对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中医西医的竞争,就现状而言是西医占主导地位,中医虽然伟大,但是还不强大。一个有力的证明就是全国的西医院校和西医医院远远高于中医院校和中医医院的数量。
3中医文化传播的创新对策
第一,中医院校应该成为中医文化传播的主体。中医院校作为培育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的基地,自身作为大学承担着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和传播文化的职能。中医院校具有大量的专家、学者、教授。他们应该在政府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面对大众开展中医文化的宣讲和传播。他们应该具有中医文化传播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担负中医文化传播的历史使命。面对当前社会上各种假中医和伪中医层出不穷,社会公众也非常愿意倾听来自权威的中医院校学者的声音,而不是集体失语。第二,构建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立体的中医文化传播机制。一是从中医文化传播的过程看。中医文化传播的主体应该是多元的,不仅仅是政府有关部门,而且包括中医的专家学者、社会组织、医院医务人员等等。二是从传播的媒介看,现代社会已经是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新媒体的运用已经越来越普遍。因此中医文化传播不能满足于传统的报纸、期刊、电视,还应该包括各种新媒体。例如微博、微信、互联网的网站、论坛、QQ等等。三是努力构建全方位的传播机制。如中医文化传播的双向沟通机制,在传播的主体和客体之间应该互相沟通。正面引导机制,对于中医文化的积极影响和功能,需要大力宣传。对于中医名家的医德和先进事迹需要宣传和弘扬,传递正能量。及时反馈机制,对于中医文化的传播,公众有什么意见和建议,需要相应的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及时反馈。评估机制,对于中医文化传播的成本和绩效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四是树立科学的传播理念。应该从封闭到开放,从集体失语到发出自己声音,从政府单一主体到政府主导下的高校、医院、社会组织和广大公众参与。从医院走向社会、走向大众。从国内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只有树立科学的传播理念才能更好的传播中医文化。那种自我封闭、孤芳自赏的理念已经过时了。五是努力构建健康的传播环境,建设有利于中医文化传播和发展的和谐社会环境。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中国人如果自己都不信,不发扬,就会造成文化的历史断裂和虚无主义。六是在传播的内容上需要创新,内容需要取舍。当前应该选择当前大众关注的热点和兴奋点。如中医养生,中医美容,中医保健,中医食疗,中医的关注群体不能仅仅是老年人,也应该包括年轻人。特别是公务员阶层、以及公司企业的职业群体。他们大多具有不同程度的职业病,对于健康保健同样具有知识的渴求,需要中医文化的传播和学习。七是建议成立专门的政府主导下的中医文化传播公司。当前文化的产业化已经成为文化发展的趋势和潮流。目前我国尚无专业的中医药文化传播公司,因而中医文化缺乏专业的推广机构,严重影响了人们对中医文化的了解,也影响中医在国际上的影响。应尝试建立新的中医药文化传播公司,努力打造品牌,必然会推动社会对中医的认知和了解,推动包括养生在内的相关产业以及中医药的本身健康可持续发展。第三,中医文化传播需要大众化与时代化。正如需要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一样。中医文化传播也需要大众化和时代化。如何将传统中医文化语言与思维用现代人容易听懂、能够掌握的方式来传播,这不仅需要精深的中医药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中医文化工作者掌握现代传播方式与技巧。例如,在文化传播的方式上,应该尝试多样化的方式。包括中医文化的专题讲座、专家的义诊、公益广告、省市级别的电视电台的现场咨询,出版相关的书籍和录像等等。比较好的方式如万家灯火,市民大讲堂,特别是借助于大型电视台的节目等等。中医文化的科学普及,除了科学性和知识性,更重要的就是怎样把这些学术领域里专业、严谨的知识,以大众化口语以及易学易懂的方式进行表述,便于大众理解和掌握。可以通过举例、病例研讨、真人示范穴位、比喻等多种方式进行表达,达到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的统一。
医各自优势和研究中西医结合的前提全面了解和正确分析中医和西医形成的历史和现状,是研究中西医结合的基础。只有把二者进行比较,才能清楚的看出中西医各自的优势,进行相互补充,才能形成中西医结合医学。
1.1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
1.1.1产生的时代、特点和作用:中医学产生于古代科学技术时代,以形象思维思辨学为指导,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母体,通过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体现了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从宏观整体上认识健康和疾病,以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形神统一的整体观,辨证施治的治疗观为其特点。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并对世界医学的发展和人类健康做出了贡献。目前在我国医学中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学的“医哲交融”,形成了“哲学思想-理论体系-临床实践”为一体,这在自然科学体系中,此种独特的理论体系是非常罕见的。
1.1.2中医学发展的时代机遇:医学发展的大概念,提出了许多新问题,为中医重新确定了它的重要的地位,提供了时代机遇。表现在:医学模式的转变: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与中医学以人为本的整体观;人口谱的变化: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与中医学的摄生、养生、保健学的独特的理论和技术;疾病谱的变化:代谢性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的主要疾病,与中医学整体调节;心身健康的心理学与中医五脏和五志相关性的心理学特点;现代医学高度分化的研究方法,需要高度综合,还原论分析方法的局限性与中医学对人体的整体性的研究;文化建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综合与中医学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融为一体等。以上种种变化,说明了现代医学所追求的方向,恰是中医固有的特色和优势。时代对中医学的要求,它必然在思想上和理论体系上,将会进一步得到丰富、发展和创新。
1.1.3中医学面临挑战与危机:在国务院国发【2009】22号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科学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我国中医药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可概括为以下表现:中医学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从主流医学变为辅助医学;随着地位变化,作用也发生了变化,“服务领域趋于萎缩”;中医学的辨证施治受到西医药治疗的干扰;使某些证成了“变证”或“坏证”;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缺乏现代研究;自然哲学的指导思想“取类比象”的观察法,有很大的主观臆测的推理性,需要发展和去伪存真;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要求改革中医药院校的教育,任重而道远;目前对中医学发展有两种极端的认识,否定中医药和反对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有碍中医药学的健康发展。
1.1.4中医学的发展:从自身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讲,必须做到“两个坚持”:在思想认识上:“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既要保持特色优势又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继承是前提,创新是目的。必须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促使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创新,与当代科学技术同步发展。在方法上:“坚持中医、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是发展中医药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方法。
1.2西医学的形成和发展
1.2.1产生的时代、特点和作用:西医学产生始于近代科学时代,使传统的经验医学进入了实验医学阶段。用实验的分析方法,研究人体的结构和功能、病因、病理变化,并引进现代的生物物理、化学检测方法,促进了整个生物科学的发展。西医学(现代医学),对生命的认识、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特别是外科学和急、危、重疾病的治疗等方面,已成为当代的主流医学。
1.2.2西医学发展的时代机遇:21世纪将是生物科学的时代。医学作为生物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而得到发展。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完成,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进入了基因水平。从理论到应用,扩展到多种疾病和遗传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重组DNA,克隆动物,干细胞移植等方兴未艾。分子生物学已成为生物科学中的带头学科。蛋白质、核酸、多酶体系的深入研究、多种细胞因子的发现和应用,实验科学促进了西医学的发展。
1.2.3西医学面临的困境:西医学作为实验医学,其研究方法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表现在:还原论的分析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忽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有“盲人摸象”之嫌;“基因决定论”的片面性,忽视基因突变与环境的关系;代谢性疾病的防治缺乏整体调节机制;医疗方法主要是“对抗疗法”、“替代疗法”,虽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非以人为本的“调动疗法”,以及治疗不当,带来的“药源性疾病”和“医源性疾病”;新技术诊疗方法的应用给人带来了伤害(如放化疗法);器官移植、人工受精、克隆等研究和应用,涉及到诸多的伦理道德等社会问题。
1.2.4西医学发展值得思考的问题:医学模式的转变,在西医学中还没有得到真正的转型,仍是生物医学模式,如何扩大医学研究的内涵,注重心理和社会因素在致病和治病中的作用;树立医学的整体观,把“治病”转变为“治病人”;研究方法上,分析与综合的统一;吸收中医学的整体观,发展互补医学(Complementarymedicine)等,值得西医学借鉴和应用。
2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我国中西医并存的产物
以上分析了中医和西医产生的时代、特点及现状,为讨论中西医结合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2.1中西医结合产生于实验医学向整体医学过渡的时代。任何一门科学的诞生和发展,离不开继承发扬、引进借鉴、互相渗透和本身自生殖性的基本原则。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产生也不例外。何谓中西医结合?从“学科”来讲,要有一个定义。作者于20年前,根据对事物下定义的原则,曾给中西医结合下了一个定义,即:中西医结合医学是一门研究中医和西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对象内容和观察方法,比较二者的异同点,吸取二者之长,融汇贯通,创建医学理论新体系,服务于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的整体医学,简称为中西医结合。用研究、比较、吸取、创建和服务10个字概括地说明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对象、内容、方法和目的,并代表了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整体医学。中西医结合是在研究和发展中医和西医的基础上,是二者在提高中的结合,前进中的结合,是促使中医药现代化和丰富西医学的一支重要的力量,并推动整体医学的形成和发展。
2.2中西医结合发展的时代机遇:如上所述,对中医和西医发展的历史机遇,危机做了分析。中西医结合就是要吸取二者的特色和机遇;并把中西医二者单独存在的“危机”结合起来,进行互补,转变成“机遇”,这就是中西医结合的生命力所在。
3中医药学发展和中西医结合研究思维模式
在明确了什么是中西医结合医学和为什么要创建中西医结合医学以后,就要回答怎么搞中西医结合。方法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有不同层次、不同途径、不同方法,属于方法学,中西医结合同道做了许多探索,取得了不少经验。作者通过40多年基础理论实验研究和临床医疗实践的体会,特别是通过对肾藏象理论传承与现代研究得到启示,扩展为中医药学发展与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思维模式。概括为五句话:以中医形象思维思辨学为指导,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体”,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用”,以临床疾病为切入点,以“法”求“理”。从而达到尊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在继承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创新。以下分别对思维模式的依据加以简要解读:
3.1形象思维是认识事物的突破口。中医学医哲交融,自然哲学是中医学的指导思想,形象思维,取类比象的思维方式,具有其特点。首先,感官是对事物认识的第一性。从事物的表象形状、颜色、大小、轻重等的认识,给人留下一个初步的印象,所谓感性认识,这是第一步;其次,从对各种事物的表象认识,联想其间的关系和属性。如金木水火土与中医心肝脾肺肾五脏的联系,说明其属性和生克制约关系,五色、五味归属与五脏等;第三,从表象可提供对其内在本质的研究。“有诸内必形于外”,外在表现的性质可以反映内在的本质。第四,形象思维的联想和推理,具有原创新思想的超前性,可指导去发现新物质,阐明人体新功能,如经络、气化等研究。中医学有许多原创新思想,后来用现代科学理论、技术方法进行研究,在国外而获诺贝尔奖者,不乏其例。
[关键词] 市场营销 两大市场 中医药
中医药是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资源,将中医药的资源优势和知识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有利于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发展。该行业是中国国内赢利能力较强的行业,产品利润率高。中国中药行业发展迅速,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的销售占国内医药市场的四成以上。
但中医药行业也存在着知识产权流失严重,国际市场占有率低,科技研发力量薄弱,相关国家政策法规不完善等问题,不断变化的产业环境促成了中医药行业挑战与机遇并存局面。在激烈的挑战与美好的机遇之中,制定合理而有效的市场发展战略将可以牢牢把握住源源不断的商机。
一、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中医药有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虽然中成药多年的发展,90%以上都是靠内需拉动,但中医药是人类共同的财富,理应由全人类共享。另外,从经济意义讲,国际市场拥有强大的市场潜力和丰富的顾客需求,这是中医药向国外市场大力拓展的推动力。同时,国内市场的需求存在饱和度,达到一定限度时,中医药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将遭遇“瓶颈问题”。虽然中药产业经济规模已突破千亿元,总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26%,而且2006年我国中药产品出口首次超过10亿美元,比2000年出口额增加近1倍,年增长率为两位数,但是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发展极不平衡――如果中医药能走向世界,很多发展问题便迎刃而解,并会激发中医药市场更强劲的生命力。
开拓国际市场本无厚非,但问题是,中医药发展的基础在国内,国外除极个别国家外,中医药得不到合法承认,了解和使用中医药的人不多,市场不成熟。
此外,市场经济的实质在于市场,如果丢失了国内市场,我们就无法建设中国的市场经济。营销之父科特勒曾提到,获得新顾客的成本可能是留住老顾客成本的5倍。[5] 国内是一个大的临床实践及研究基地,是走向国际市场的稳固后台。在发展国际市场寻找新顾客的同时要留住并最大限度满足老顾客,立足本土成熟市场。在此基础上,选好进军国际主流医药市场的突破口。发展国内市场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培养复合型人才
随着社会经济市场化,中医药人才市场对新型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层次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社会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呈现持续增长和多样化趋势;另一方面,中医药服务领域的不断扩大,中医药行业也趋于多样化扩展。对照国内外中医药市场的需求和建设中医药强国的要求,不仅需要了解中医药学科前沿动态,符合中医药现代化要求的专业技术人才,而且更需要具有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具有多学科知识,能适应跨学科工作,适应社会能力强,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良好的中医药文化和道德背景的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同时还应以市场为导向,拓宽专业方向,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擅创新的复合新型中医药人才。
2.发展中医药旅游
生态旅游不仅是指在旅游过程中欣赏美丽的景色,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不破坏生态、认识生态、保护生态,达到永久的和谐,是一种层次性的渐进行为。中医药专项旅游这个全新的、充满商机的旅游产品是生态旅游的分支之一。
通过开发中医药专项旅游,既可以挖掘民间名老中医、祖传秘方、偏方等中医中药;可以根据各地中医药特色,建设中药材园、中医药主题公园、中医药特色产业街、食疗药膳建筑等中医药文化展示区,集中展示和宣传中医药文化,增强游客的健康保健意识,又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就业岗位,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较为稳固的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创造新型营销手段,各方协同努力,使中医药在不久的将来真正为全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杰出的贡献。具体从“一个注意,四项战略”进行论述。
本土中药在洋中药猛烈抢摊的情况下所面临的可谓是“内忧外患”,腹背受敌。
“内忧”源自四方面:一是医疗领域市场化和补偿机制的不完善,影响了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发展;二是中医药的服务领域缩小、贡献率降低、医疗服务功能下降;三是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中成药经典方剂资源的流失;四是我国生产的中药科技含量低,形成了好原料、粗加工的药品贸易格局。
内忧不除,必招致外患。各发达国家不约而同地进入了一场中医药研究竞赛,并利用中国的中医药资源优势,如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中成药经典方剂资源优势、极为丰富的中草药原料优势、廉价的人才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具有13亿人口庞大的医药市场优势等等赚中国人的钱。同时,预先设置好各种技术壁垒,阻止中国的中成药进入国际市场竞争,并籍此来瓜分国际中医药市场。进口中国廉价的中药原料或中介体,经精加工或分成小包装,附以人家国家的品牌,形成高附加值的洋中药或功能性食品,不仅在国际市场挣钱,还返销中国,挣中国百姓的钱。甚而,在中国投资设厂,用中国的组方、原料、人工,利用中国政府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生产出低成本高利润且是本土化的洋中药,一个需求充分的大市场在缺乏关注的状况下被瓜分。近年来,“洋中药”纷纷在中国境内抢注中药专利,获准专利数已高达1万多项,占中国同类专利的八成以上;同时这些跨国医药集团还到世界各国申请中药专利。他们运用内外夹攻的战术试图挤垮中国的民族医药工业。
在“内忧外患”的状况下,相比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洋中药”,低技术、低附加值的“土中药”既要守住国内市场的大营,又要冲击国际市场,其结果必定是本国内部地位动摇,竞争国际市场举步维艰。
这种两难困境的有效解决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系统结构的调整和法制,营销等相关理念的深化。
二、“四项战略”
1.政府职能性引导
在中医药国际化营销战略中,国家从宏观方面的管理、引导和助力作用不可忽视,即政府职能中的“灯塔效应”,以一灯之光照亮中医药进军国际市场的暗途。
首先,国家制定和实施中医药国家标准对提高中医药产品国际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组织各相关方面力量,以保证中医药质量稳定、可控、有效、安全。
其次,中医药出口企业在提高自身产品质量的同时,国家应利用网络平台时时跟踪目标市场国有关中医药出口的法律、法规及其变化,以使出口企业避免因不了解出口国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而产品遭拒。
此外,国家应充分利用英特网将我国优质优品的中医药企业、产品、专家推向国际市场,建立起直接面向客户的巨大的医患网络平台,使世界各地的患者在这个平台上能够找到他所需要的中医师及中药产品。
2.知识产权保护
中医药知识产权指人们在中医药的研究、生产、经营等知识活动中依法取得的权利,包括中医药著作权,以及相关权利、中医药工业产权(专利、商标、服务标记、商号名称和地理标志等)及未公开中医药信息保护权三方面内容。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要切实构筑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屏障,否则民族中医药不但难以走向国际市场,甚至连国内市场都无法保留。所以,要尽快形成一个中医药知识产权三维保护体系。
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整体性,形成完整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将民族中医药知识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3.国际专业展会
国际展会是市场走势的指示器,增进东西方了解的纽带和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展会中的与会者可利用同一场所共同弘扬文化,其传递经济信息、加强对外交流的效果是其他形式所不易达到的。
4.补缺营销
长期以来,中医药在西方遭冷遇,既因中医药在国外宣传不够,也有西方医学界排挤打压中医药的利益驱动。这种局面,不利于中医药的国际化拓展。因此应比较中西医学的差别和优劣势,对西医已占明显优势的疾病治疗,我们应明智避让,集中精力于自身特色上。特色一旦成为优势,就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可以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全力发展自己,真正做到凭借优势特色致胜。
古语言“伺机而动”、“趁虚而入”,在中医药出口营销中,比较分析国外市场及中医药现状得出,以补缺者的形态占领国外的市场空缺是最合适的选择。做别人做不到的,治主流医学无法兼容并治的疾病,达到主流医学手段难以企及的疗效,以补缺营销战略赢得外国民众及主流医学界的更多关注和青睐。
参考文献:
[1]《2008年中国中药市场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省略/reports/2006087zhongyao.htm
[2]吴仪: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维护人民健康中的作用//satcm.省略/zwxx/gzdt/20080215/092533.shtml
[3]中药饮片国际营销.省略/shi/List_528.htm
[4]吴仪在2008年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会议上强调:增加补助 全面覆盖 不断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satcm.省略/zwxx/gzdt/20080220/112022.shtml
在今年召开的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吴仪副总理亲自到会并指出:要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医事业,积极推动中医药继承和创新,充分发挥特色和优势,大力扶持中医药的加速发展。在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大好形势下,作为县级中医医院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如何把握时机加快发展,是一 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县级中医医院应主动参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制度建设,主动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主动使中医药进社区、进预防保健领域。县级中医医院要适应新变化,珍惜新局面,加快新发展。
1适应新变化,就要更新观念拓宽市场
药品实行顺价作价后,以药养医的局面已经被打破,医院的微利时代真正到来;群众选医就医出现个性化、多元化,对医疗保健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病人盲目向大医院集聚,而小医院业务吃不饱的趋势一时难以缓解,县级中医医院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但是,目前各级政府对医疗卫生工作都非常重视,政府加大了对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投入,群众对医疗卫生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增长,政府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将投入更多的经费,这就取决于县级中医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和吸引力,能否满足广大群众对医疗卫生的需求和要求,能否有效地拓宽医疗市场和发展空间。
2珍惜新局面,就要练好内功服务病人
县级中医医院应珍惜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尽快发展自己,练好内功,更好地为病人服务。首先要加强中医医院的规范化管理,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市场;其次是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以“简、便、验、廉”的特点为广大群众解决病痛,促进健康;三要强化人力资源工作,重点应在挖掘员工潜能和有效激励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上下功夫,努力打造高素质医疗服务团队;四要重视医院运作的成本控制,特别是用人成本,努力追求中医医院优质、高效、低耗的运营机制。
3加快新发展,就要增强活力提高实力
根据当前社会大环境对医院小环境的影响和变化分析,要加快新发展,必须正视压力,增强活力,鼓足动力,提高实力。
3.1正视压力:当前中医医院面临药品的顺价作价,用人成本的增高,群众的要求更高,同行竞争日趋激烈。作为管理者不能被内外的压力所吓到,关键是如何带领员工变压力为动力,尽快走出困境,走向发展。
3.2增强活力:首先是增强管理机制的活力。要进一步完善院科两级目标管理,全面落实科室工作目标责任书,确保科室负责人责权利的到位,充分发挥科室负责人在两级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要进一步深化用人制度改革,行政后勤人员实行定岗、定责、定任务,推行“末位学习制度”,尽快提高员工素质和切实降低用人成本;要进一步落实工作质量与经济报酬挂钩,真正建立起质量管理规范、措施落实到位、检查监督得力、纠偏改进及时。第二是增强分配机制的活力。要进一步健全绩效工资制,拉开病区内部不同职称人员的分配差距,打破科室内部分配新的平均主义,充分调动每位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进一步完善技术、管理、责任和风险等要素参与分配,充分发挥价值分配杠杆作用;第三是增强经济机制的活力。要进一步把以顾客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满意为目标的经营理念落实到行动上,成为每一个员工的工作服务的指南;要进一步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多元化医疗保健需求,特别要关注广大农村中低收入群体的医疗保健消费能力,拓宽医疗保健市场;要进一步降低经营运作成本,完善科室成本核算,建立起优质、高效、低耗的运营机制;要进一步落实创新经营优化扶持政策,鼓励员工在有利于人民健康事业发展,有利于医院综合实力提高,有利于员工收入增加的前提下,发挥中医药特色,大胆开展创新经营,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医疗保健的需求。
3.3鼓足动力:一是团结奋斗的向心力。要求中医医院领导班子成员一定要做团结的模范、艰苦创业的模范和讲实话、干实事的模范,以实干聚人心,以实效促发展;要求全院员工团结一心,聚集所有力量,一心一意谋发展;要求全体员工讲学习、讲正气、讲奉献,以实际行动推动中医医院健康持续发展。二是以参与我省实施“中医药攀登工程”和“名院建设”为推动力,通过“名院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各种技术操作标准,进一步健全各种工作制度,进一步规范各种工作程序。通过“名院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进一步加强中医中药进入社区服务工作;通过“名院建设”工作,进一步强化科学管理,进一步强化成本核算,进一步强化人本服务。三是科技兴院的吸引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科技进步才能促进医院发展,只有科技创新,才能带来医院兴旺。医院要为每位员工的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只有这样,医院才能培养出人才、留住人才和用上人才,才能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四是医院文化的凝聚力。要求所有员工弘扬医院精神,明确经营理念,信守质量方针(科技、创新、诚信、关爱),牢记办院宗旨(办社会需要的医院、做群众满意的医生)。通过医院文化建设,发挥医院文化的导向作用,使员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医院文化的约束作用,使员工形成自我控制、自我规范,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发挥医院文化的凝聚作用,使员工形成共同的目标追求,共同的道德情操和共同的价值取向;发挥医院文化的激励作用,使员工形成爱岗敬业精神,奉献于社会。
3.4提高实力:首先是提高竞争能力。医院间的竞争能力主要取决于:理念、资金、人才、管理、技术、质量和创新。比如你的成本比别人更低,服务比别人更周到,质量比别人更好,环境比别人更优美,效率比别人更高,那你的发展就比别人更快。所以一定要做到更新观念、规范管理、技术创新、提高质量。二是提高综合服务能力。中医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除理念、资金、人才、管理、技术、质量和创新外,更强调价格、环境和服务的重要作用。所以一定要转变服务观念,端正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意识,确保服务质量。在医疗保健服务中要做到“四个提升”,即把被动服务提升为主动服务;把随机服务提升为全程服务;把规范服务提升为病人意想不到的满意服务;把单项的医疗质量提升为全面关注病人的生命质量、生活质量。在服务过程中一定要合理收费、合理用药,只有维护好病人的利益,才会有医生的利益和医院的利益。只有社会满意,病人和医生双赢,医院才是赢家。三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医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除以上因素外,员工素质和人才的储备,管理的科学和规范非常重要。根据医院工作的特殊性。每一项服务全靠服务者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后开展工作,员工的素质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规范的科学管理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医院管理要达到标准化、制度化和程序化,要尽快形成管理规范、技术过硬、服务优良、价格合理和群众满意的现代化中医医院。
【关键词】中医院;发展;竞争力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0.092
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医药在卫生事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县级中医院更是在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但是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中医院数量远远少于综合医院,且中医院的资产规模、医疗设备普遍低于同级综合性医院[2],中医院的发展与医院文化、医疗质量、人才队伍及技术规模建设等多方面有关,其中,医院管理是关键,而最具核心的竞争力则是人才队伍的建设。
1 中医院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人们凡事都追求速度,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也一味地追求“见效快、疗程短”,在此浪潮的冲击下,中医中药的优势和特点“治本为主,治养结合”,反而因其“见效相对缓慢”而变为劣势,如此必将会直接导致中医院面临生存困境。专家虽积极探寻中医发展之道,欲置中医于现代化浪潮中,但教育模式[3]、医疗思路、科研设计等诸方面均出现中医西化的现象,且各级部门过去对中医院的投入相对较少,结果未能迅速发展中医,反而事与愿违[4]。
根据卫生部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末,全国中医医院共2728家,占全国医院总数的13.5%,与2008年相比增幅为1%,低于全国医院3%的总增幅;床位数量为38.56万张,占全国总床位数的12%;卫生技术人员42.8万人,占总卫生技术人员的13%;提供年诊疗服务人次约3亿,占总诊疗人次的16%;住院人次1035万,占总住院人次的14.8%。总体来看,中医院数量发展缓于全国医疗机构总体发展水平,中医医疗机构数量、人员及提供的服务量在全国医疗服务中的比重偏低,中医整体力量还相对薄弱[5]。此外,现在的中医院大多是“中西医结合”医院,从疾病的诊断、检查、处方用药、到住院治疗等,都是以西医为主。很多中医的特色科室收入占医院收入的比例越来越少,中医的氛围更多的也是形式大于内容。检验、B超、放射、CT、核磁共振等现代医学检查手段几乎成了所有中医院的“法宝”。有专家指出,目前有的中医院无论是从中医特色科室的设立、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还是中药饮片、中药院内制剂的使用上,都还远远不够。全国等级中医医院的药品收入中,中药只占40%,西药则占60%,甚至更高[6]。
可见,中医院的发展不仅仅是医院的责任,更多关乎到中医药如何继承,以及如何发展。
2中医院的发展空间
步入新的世纪,不再是以治疗疾病为主的医学模式,因此人类的健康已成为医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中医药关于养生、保健、预防、康复等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接受和认可,特别是2009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促进了新一轮中医药发展的[7]。因此,中医院在未来医学发展中大有可为。除了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培养、引进人才,完善服务功能,同时应该积极挖掘和发挥中医药特色,把中医药特色和优势贯穿于防治疾病的全过程,使中医院各项工作得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8]。
将中医药工作制度化、流程标准化,不仅可以有效减少管理成本,提高效率,还能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医疗质量,从而促进中医院快速平稳地发展。目前优势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与临床路径的实施便是很好的体现,参照此种流程,院内可广泛应用中药的部分成熟配方,将“院内制剂”的流程简单化,可以有效地提高中药饮片的应用率。还可以通过树立独特、良好的医院形象,提高医院的知名度,吸引大批的患者就诊。医院的形象是医院在长期的医疗行为、公益事业和社会活动中留在大众心目中的综合形象,它是医院的知名度、美誉度及患者信赖度的集中反映。中医院可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借助各种媒体的力量,宣传传统医学的特点、特色专科独特的治疗方法、新的科研项目以及基础研究成果的转化,通过定期宣传中医药知识,举办中医文化节,传承中医经验,中医进社区等方式,有效地将中医药文化进行交流与传承[9]。
3 中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人才队伍建设
如何将优势资源进行整合,促进中医院的可延续发展,值得所有致力于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同仁共同关注,本文主要就中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进行探讨。
3.1如何理解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是中医院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二十一世纪最震撼人心的突破将不是来自技术的进步,而是来自作为‘人’这一概念的扩展”。对于医院来说也一样,无论是管理的实施、技术的开拓,还是市场的开发、品牌的营销,都离不开“人”,“人才是医院的核心竞争力”[10]。
作为中医院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特点:一是能够创造价值。中医院的人员结构大致分为:行政管理、临床医疗、医技、护理、后勤保障等五部分,而各个环节的关键都离不开“人”,各个科室或部门又都有独立的人员梯队,以利于更好地进行管理,提高医疗质量,创造更多的价值;二是中医院特有。这里重点强调的是中医药人才,只有在中医院,中医药人员才占据相对较多的比例,也只有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建设,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特色,提供更多的中医适宜技术,为广大中医药需求者服务;三是可延展性。在不断扩充规模及硬件设备的同时,先进的仪器及设备不断更新,逐渐取代了落后的设备,但与此同时,只有人,是在继承中不断发展扩大的。传承,是中医药传统发展的特色之一,但传统不等于落后,众多古方沿用至今,并制成各种制剂的成药,就是最好的证明。中医院的发展亦是如此,在不断引进中医药人才的同时,加强中医药继续教育和全院的中医药文化素质建设,同时,将优秀或独特的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实践进行交流,以达到更多更广的传承,即是对中医药文化最好的继承与发展。
3.2如何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尽管目前国家在很多方面都给予了大量的支持,但从整个中医院的建设环境来看,人才队伍建设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中医药人才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抓人才培养是长远战略,做到学以致用可以事半功倍。医院要进一步改革人事制度,大力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注重人才的开发、培训和利用,创造适合人才施展才华的环境,帮助员工做好职业规划,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11]。人才的培养、锻炼和提高可以通过以下方针来解决。
一是实行严格管理,规范诊疗行为,严肃行业纪律,努力造就素质高、业务精、行风硬的中医药人才队伍;二是人才的培养,主要可以通过院内学习、邀请专家开展学术讲座,联合办班等方式,一方面鼓励在职的、非中医药人员参加中医药学历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以掌握中医药基础理论及技能的应用;另一方面,是要加强中医药人员的再提高,巩固和提高对中医药临床技能的运用,并不断开发新技术、新项目;三是把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骨干送到上级院校进修深造,或师从“名中医”,学习更加优秀的中医药理念及技术的同时,加强专科理论及技术水平,以带动全院整体的中医药水平;四是积极落实人才政策,实行优惠措施,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中医药人才,同时引进先进的技术水平及科研项目;五是开设名医馆,提高医院的知名度;可通过建立院内专家库,或与上级的专家库进行联系,定期邀请名老中医、专家查房及出诊,创造更多更好的交流平台,资源共享;开设特色门诊或定期查房,打造一支“宣-教-带”一体化的中医药人才体系[12]。
相信,在党和国家不断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背景下,各级各类的中医院,只要通过大力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医院整体的中医药文化素养,突出医院中医药特色优势,必将会在庞大的医疗市场中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稳定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荣华.县级中医院发展中医药的战略管理初探[J].江苏中医药,2006,27(12):64.
[2] 王志伟.中医院如何在竞争中求得发展[J].中国卫生人才,2005,17(6):44.
[3] 吴玉涛,吴宗柏.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32(8):89-90.
[4] 朱宣谕.弘扬中医文化精髓,提升中医院竞争力[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4):303.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22.
[6] 王英琴.中医院发展的瓶颈与对策[J].现代医院,2007,7(4):82.
[7] 朱旭红,刘建民,黄慧玲,等.综合性中医院发展战略的思考[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1):1358.
[8] 胡立强,虞坚尔.省会三级甲等中医院发展战略思考[J].中国医院,2010,14(4):25-27.
[9] 孙兴国.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中医院竞争力[J].中医药导报,2007,13(8):114.
[10] 张静波.管理者的处方[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202.
[11] 秦敬柱,袁长海.某县级中医院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