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全面发展理论范文

全面发展理论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全面发展理论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全面发展理论

第1篇

关键词 人的全面发展 理论渊源

中图分类号:B038 文献标识码:A

1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人学底蕴,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丰富的思想资源。

一方面表现为注重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尚书・泰誓》记载,周武王在孟津大会诸侯时说:“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这是最早的对人自己的价值的肯定。周朝一些思想家在天、神和民(即人)的关系上,也开始从重“神”向重“人”转变。到春秋时期一些思想家在人神关系上更进一步提高了人的地位和作用。郑国的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边,非所及也,何以知之。”明确提出与“天道”不同的“人道”概念,并反对简单地用“天道”来推知“人道”。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后来就发展成为中国人学思想史上延续两干多年的著名的“天人合一”、“天人之分”的思想讨论。纵观中国历史,可以说大多数思想家都认为“天地之性人最为贵”,人来自自然,但在宇宙万物中地位是最高的。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理想人格”中发掘到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源泉。中国传统哲学,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人生哲学,因此,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主要是对人格境界的探讨。“理想人格”就是典型代表,所谓“理想人格”,既是人的发展方向和期望达到的境界,又是人的行为的内在动力。儒家的“理想人格”就是孔子首创的仁道,孔子的“仁”的含义:一是强调人的社会关系;一是把“仁”作为一种理想的人格境界。前者是对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而言,后者是对个人自身的修养而言。道家的“理想人格”则认为,真正的幸福不是世俗人们所追求的感官声色的愉快享受,而是精神上不为任何外物所奴役的绝对自由境界。庄子更是把个体的自由发展放到生命价值的首要位置,力图通过“心斋”和“坐忘”,达到对人世的利害、得失、祸福不容于心的超越,使人从被世俗功利所压迫和扭曲的痛苦中解放出来,从而达到完美的人生境界。即所谓“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人间世》)。

尽管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的观点和学说虽然包含着某些合理的因素和见解,但是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和阶级的局限性,在人的全面发展上是片面性,不完整。从严格意义上讲,中国传统文化从未形成真正意义上人的全面发展。

2西方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思想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可以追溯到西方思想的源流之中。作为古希腊文明最无可争议的代表的雅典人,就提出了“和谐地发展的人”的概念。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体育、智育、德育的思想,也就是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达到美、智、仁、勇的要求。亚历士多德认为,社会是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唯一途径,人应该在德、智、体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这种对人格的尊重,并使它充分地发展是古代希腊人留给西方世界的伟大遗产。古希腊哲人们重视对人自身发展的研究,提出了“身心和谐发展”的思想,并认为“身心和谐发展” 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和训练。这些思想对后来探索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家们产生了极大影响。

人文主义思潮在17-18世纪,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这期间欧洲启蒙运动的理论家们弘扬人性,弘扬理性的创造性、批判精神,怀抱理想主义、现实主义与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是这一时期关于人的发展问题的基本特征。在卢梭《爱弥尔》、歌德的《威廉・麦斯特》和荷尔德林德《徐培里昂》中,都可以看到对人本身的关爱和关注。1795年席勒发表了他的著名论著《美育书简》,系统地阐述了他设想的美的理想王国对人的完善的重大意义,他的美育观念充满对人的自身关心,发出了人道主义的呼唤与警告。这些关于人的和谐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都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但是,这些主张无论从内容上或实质上看,都还说不上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全面发展”作为人的发展理想的特定概念的出现和使用,是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1825年圣西门在《论文学、哲学和实业》这一著作中,首次把文艺复兴时代出现的一些多才多艺的人物称作“全面发展的人”。法国的傅立叶继承和发展了圣西门的思想,他在《经济的协作的新世界》一书中写道:“协作教育的目的在于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

由于社会的历史条件限制和阶级的局限,他们无一不是从人性的角度,阐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所发现的人是抽象的人,从整体上脱离人的社会性、历史性,离开人的感性物质活动去考察人的本质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没有达到真正的科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丰子义.“世界历史”探索与唯物史观研究――从当代全球化的视角看[J].南京大学学报,2007(4).

第2篇

关键词:劳动;异化劳动;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0-0072-02

在当代中国,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异化现象也层出不穷。有的人认为这是与社会主义相违背的,于是就以此为借口来否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的人也这样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消灭异化现象及异化劳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和谐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本人认为,异化现象在当代中国的存在具有客观必然性。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价值是巨大的,它对于我们重新把目光投向人本身,重新审视人的价值及作用,人类发展前途,以及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异化现象等都具有非常深刻的启迪和引导作用。

一、异化劳动的概念

异化的原意表示脱离、转让、出卖、受异己力量统治、让别人支配等意思。从哲学角度来看,所谓异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主体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劳动是人类的社会属性,通过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人才能称其为人,也才能从事其他多方面的活动,从而在各个方面发展和完善自己,但是劳动不仅有其积极的一面还有其消极的一面。马克思所说的劳动的异化,即指人类劳动活动丧失了自由自觉的含义。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工人和资本家极端对立,劳动发生了异化。本来是由人的意识支配自己的活动,但劳动的异化使劳动活动与人的意识活动相脱离,人不得不通过非自由的劳动来维持人的生存,人的生存活动降低为动物的生存活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创造了财富,而财富却为资本家所占有并使工人受其支配。劳动人民的成果被剥夺甚至成为奴役和支配劳动者的物质力量。因此,这种财富及财富的占有、工人的劳动本身皆异化成为统治工人的、与工人敌对的、异己的力量。这就是异化的劳动。

二、异化劳动的四种表现

(一)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

劳动产品作为一种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产物,本应该属于工人,但由于私有制的缘故,体现工人主体本质力量的劳动被资本家所占有,工人生产的产品越多,他的本质力量被资本家所占有的就越多。这就导致了工人越发贫穷,他所生产的产品最后又被资本家拿走后转化为资本,反过来继续统治他,奴役他,使他感受不到自己本质力量的存在。 因为“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得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技巧,工人越愚钝,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1]97。

(二)生产活动与劳动者相异化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通过劳动这种活动人的智力和体力都获得了发展,同时劳动者还在劳动实践中感到一种创造的幸福和愉悦感。在异化劳动中,劳动的性质则完全改变。“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活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精神受到摧残。”“劳动的异化性的一个明显的表现是,只要对劳动的强制一消失,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一样地逃避劳动。”[1]37这时候,劳动已经不再是一种自我确证和自我满足的过程,相反,它成为了人们的负担,是劳动者“自身的丧失”[1]92-93。

(三)劳动者与自己类本质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生活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但由于异化劳动,人们已经被降低成为一种动物性存在,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对于人而言已经成为一种奢侈,因为“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是把人的类生活贬低为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1]93。当人的类本质与人本身相异化的时候,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应有的那种创造性也就不复存在了。所以异化劳动让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实质上导致的是一种全面的异化的产生。

(四)人与人关系相异化

由于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和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马克思的分析指出,既然人同自己的产品、他自己的劳动活动是异己的关系,这些产品和活动不再属于他自己,那就一定是属于一个在他之外的存在物。这个存在物,既不会是自然界。也不会是任何神灵,而 “只能是人本身”,因为 “只有人自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1]97这个人是不同于劳动者的人,是劳动者之外的另一个人。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个人就是资本家。劳动活动、劳动产品都成了外在于劳动者的异己的东西,实质上都是归资本家所占有,为资本家所支配。人的异化表现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和劳动人民之间剥削和被剥削、压迫和被压迫的关系。

综上所述,劳动的异化使人的精神受到压迫和控制;劳动产品不但不能反映出劳动者的创造性,而反过来成为支配劳动者的对立物。劳动者在整个生活中谈不上有自由全面发展自身的机会。

三、异化现象在当今社会的体现

人们已经意识到无论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存在的异化现象对人类生存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尤其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拜金主义”和“商品拜物主义”的流行,人们生活压力的逐渐增大,看病难、住房难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当代中国人。在一系列压力下,劳动已经成为了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并不是目的。在劳动中人们找不到快乐,找不到个人价值的实现。这一现象特别在一些私有制企业中,工人与雇主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异化。雇主只片面地追求经济利益的提高,忽视了工人的个人价值的实现。类似富士康青年职工那样的 “十三连跳”,便是鲜活的异化劳动摧残人的事实。许多人过分追求财富,导致被物所统治,成为了金钱的奴隶。拥有金钱的多少已经成为判断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那么怎样减轻异化这一现象问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四、扬弃异化的途径

(一)防止劳动产品和劳动者的异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对我国目前来说,要实现劳动者对劳动产品的共享,尽量防止劳而不获、不劳而获的现象。做到这一点必须让全社会意识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同时,要建立公平、公正、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方式,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二)防止和克服劳动过程的异化

人的发展史也是人的劳动史,是一个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历史进程,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真正实现自由自觉的活动,要充分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社会主义荣辱观中“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揭示了社会主义劳动观的核心精神和本质要求。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条件越充分,就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两个过程是相辅相成的,是互为前提的。

(三)防止和克服人的本质异化

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概念的提出,则为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正确的指导方针。积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人的主体性,它突出了发展的目的,即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只有这样,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才会落到实处,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全面发展。

(四)防止和克服人和人关系的异化

现在蛋糕已经够大,需要的是能够公平分配,我们应该在缩短工作日、增加闲暇时间方面多加努力,促使每个人能过上体面的生活。现在社会的劳动为人的休闲生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劳动和自由创造活动并不是对立存在的,人们可以通过生产劳动的发展达到理想的工作生活状态,最终摆脱不合理的束缚,解除劳动对人的奴役。构建新型人际关系,共创和谐社会。

当代社会的主题是发展,而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人的全面发展。异化劳动理论在当今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对于我们重视人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思考人类发展的前景,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在强调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大背景下,更多地应该考虑人的因素,做到人与社会协调发展,因为这有利于培育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更有利于人们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所以,我们要尊重人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使人在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解放和摒弃一切束缚人的全面发展的机制和观念,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为人的价值的实现提供良好的条件,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第3篇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近年来,我国高校特别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角度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改善传统教育的不足,进而采取有效的创新措施。总之,大学思想政治的教学重心应逐步向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转变[1]。其中,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鉴于此,本文针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内容分析

1.1个人能力发展从马克思理论的角度来看,个人能力指存在于人的身体,人在生产某种价值的过程中,利用体力与智力活动的总称。由此可见,人的能力是人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心理、生理方面的素质,涵盖智力、体力、社会能力及自然四个方面[2]。其中,体力及智力作为人从事各个活动的生存需要基础及身心基础,人所有的生命活动均涉及智力及体力,只有维持生命体征才能涉及发展,缺乏足够的个人能力是难以获得成长的。所以,要想使人的全面发展得到有效培养,首先必须培养人的个人能力。

1.2人的才能整体发展基于人的能力培养方面分析,不难看出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使人的潜能得到有效激发,进而促进人的个体进步。因此,为了促进人的才能的整体发展,需结合社会、自然的一些成果,并为人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场所,此外还有必要对人加以引导,唯有如此才能够促进人的才能整体发展。此外,必须注意的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在促进人的发展过程中,需为人提供优良、健康的实践场所,避免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及思想,从树立人的正确思想观及价值观为基础,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3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来看,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是协调共存、有机统一的。作为组成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实现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备显著价值作用。因此,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人与人能通过社会方式满足个人需求。同时,社会需求真实反映着个人需求,但是个人需求的满足程度受限,比如:在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下,人的需求也会发展一些变化。但毋庸置疑的是,社会发展促进了人的进步及发展,进而促使个体性与社会性相融合。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涵盖人的能力发展及社会的协调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主要体现

人的个性指具有一定倾向性及动机性的心理及生理活动的总和。同时,近几年来,在经济稳定发展的大背景下,社会不断进步,大学的价值观及人生观不断改变,其个性呈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基于现今大学生的性格追求角度来看,均注重自我个性的表现,然而由于受到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及思想的影响,使得大学生的性格、价值观及人生观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处于信息时代高速发展阶段,其个性倾向特征尤为突出,例如:自信、自尊、独立、力求独树一帜,力求与众不同,是年轻、张扬、自信的年轻知识群体,主要体现于学习、生活、心理三个方面。

2.1在学习上的体现从学习的角度来看,现代大学生的思维独立,创造性及批判性强,具备强有力的创新精神及怀疑精神,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对于复杂社会现象存在独特的个人见解,偏好以网络为主,拓宽兴趣知识面,发表个人观念,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大相径庭。

2.2在生活上的体现从生活的角度来看,现代大学生的情绪及情感丰富,普遍个性张扬,追求时尚,情感表达直接,不喜欢拐弯抹角,爱打抱不平,嫉恶如仇,但是欠缺替他人考虑,自控能力较差。相较于现代大学生,传统大学生的情绪表现特点多为曲折性、内隐性及文饰性。

2.3在心理上的体现从心理的角度来看,现代大学对于成人存在着渴望心理,追求平等、自由、独立,但是大部分学生的内心相对幼稚,心理素质相对不成熟,特别是抗压能力差。因此在实际教育的过程中,以个性化教育为切入点,提高群体的思想政治水平具备显著的价值作用。总而言之,对于现代大学生的性格缺陷,教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逐步改变教学方法,摒弃传统教学法的糟粕,紧密联系学生个性化发展趋势,以树立个性化价值观念为突破口,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分析

作为实现每一个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理论基础,马克思自由个性理论具备显著价值作用。其中,个性发展指人出生后,形成、发展、健全人格的过程,其实质为人类思想进步、性格逐步健全以及智力不断发展的一个历程。所以,对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来说,实际上是对人的个性进行培养。同时,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为注重人的个性发展,注重每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作为设想的理想化目标,发展人的个性及主体性是实现社会发展的目标。值得注意的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属于个别现象,是普遍现象,其目的为实现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其具体措施为:(1)由于马克思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是人的个体发展”,个体不进步,也无法达到总体的和谐,亦不存在全面进步的希望;(2)马克思理论以分析现实生产关系及人为切入点,得出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教育作为第一生产力,其真正目标为促进人类全面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为培养全能人才。对于个性自由来说,为人的个性和谐发展的必要基础,在了解个性自由的内涵的基础上,需注重人在“德智体”方面的发展,进而使人的潜能得到有效激发。与此同时,完成“传统”转变为“自由”的过程,以获取真正意义上的个性解放,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以丰富的教育方法为主,培养学生文明素质,增强理性能力,逐步构建健全的自由人格,弥补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不足。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以社会要求及人的发展需求为基础,选择正确、高尚、进步的观点、道德、思想完成培养活动,提高其素质水平。

4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策略探究

4.1注重学生个体思想个性化的发展从马克思理论的角度来看,加强人的个性化发展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显著的价值作用。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其课程改革原则为以人为中心,培养人的个性化发展。从中可知,为使学生的社会性觉悟得到有效提升,有必要充分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的需求,多与学生沟通,进而了解学生的诉求,与此同时,在实际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自身职责,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清楚认识大学生的一些需求,比如在物质方面的需求以及在精神方面的需求等,并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4.2培养大学的自主学习能力顺应时展潮流,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力求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促使大学生的发展摆脱传统教育方式的约束,便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进一步健全学生的人格,满足人的和谐发展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自主学习能力是人全面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这一要素,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3加强师生平等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普遍忽视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以教育方为教育主导,教育方又为知识传授方,社会地位高,社会优越感强,已无法满足现阶段人才的培养需求,逐步被社会淘汰。因此在实际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主动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原则,淡化社会优越感,力求教学双方的平等性,以弥补传统教育方法的不足,特别是受教育方,准确认识自身不足,即暂时性及相对性的知识面贫乏,以自我勉励不断进步。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要,能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有助于陶冶大学生的思想情操。同时,教师重视大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从根源上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有助于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任务,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完成信息收集、信息破译及信息转化的过程,进一步完成信息吸收,实现思想的进步。

4.4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在实际教育的过程中,教学双方必须真诚互动,做好“听”与“讲”角色的转换工作,以双向互动方式为主,促使教学双方共同成长,引发思想共鸣,找出思想共识。此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将学生看作授课的一种载体,而非核心,也没有明确学生的主体定位,显然这样难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为了改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有必要主动转变教育理念,以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为切入点,保证大学生在发展进程中实现全面化及个性化发展。在网络化时代及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延伸至教育领域,人类逐步走向与现实社会相区别的网络社会。同时,网络社会不仅改变人的生活习惯及思维方式,还创新了教育方式,为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渠道、空间及手段。在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高校尤为重视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为使思想政治教学的工作效率及质量得到有效提升,有必要加快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变革,综述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概念,分析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体现,为提出具体的创新教育策略提供显著的价值作用。

参考文献:

[1]高芳放.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的实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3).

[2]史小禹.全面发展理论视域下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J].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