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畜牧业发展前景分析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1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作为我国优势的农产品,畜产品的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我国在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畜产品对外出口的量不断升高,但是传统的小规模养殖方式存在很多问题,其饲养的动物往往达不到国际市场的标准或者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产品标准化程度较低,严重影响到了加工行业的发展和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
1.2市场风险抵御能力不足,疫病防治难度大我国畜牧业专化程度较低,采用的饲养方式也比较分散,无法有效的防治疫病的传染,疫病在防治和治疗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难度。同时,传统的饲养方式对长的变化感知能力较差,无法在第一时间对市场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分析,及时的抵御风险发生,对整个产业的波动控制能力较差,阻碍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1.3畜牧业产业链没有形成畜牧养殖产业生产者和经营者多数在没有组织的形式产生,基本上都是以农户为主要单元独自经营,各个产业之间的联系很少,或者干脆是一些孤立存在的产业部门,产业链不集中根本不能集中发展一个地区的畜牧产业,地区的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2畜牧业发展前景分析
2.1畜牧业由数量向着质量转变在发展畜牧业过程中应该积极的推广畜禽产品良种,提高产品的质量,这是发展畜牧业产业的关键。最近几年,畜牧业生产规模虽然得到了不断的扩大,但是总体的质量却不尽如意,其很难适应市场对畜禽产品多样化的需求。其自身在市场中竞争能力较弱,为此,在发展畜牧产业过程中我们应该从良种推广下功夫,使畜禽产品的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保证整个产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2.2畜牧业由耗粮型向着节约型转变目前,很多家庭养殖的动物多数以猪为主,牛、羊的养殖比重比较低。家禽养殖以鸡养殖为主,养鹅数量不多,研制结构比较单一,而且猪、鸡、鸭养殖多数以粮食和配合性饲料为主,对粮食的消耗量比较大,投入的成本比较高。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除了猪、鸡、鸭其他动物产品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大力发展其草食性动物养殖对于降低粮食消耗,节约成本,满足人们对草食性动物的需求有着显著的作用和意义。
2.3畜牧业由传统养殖向着规模化、专业化养殖转变传统的分散养殖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这时就需要我们不断转变发展养殖思路,采用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养殖模式。当地的农业部门应该在农民群众中积极推广规模化养殖技术,提高畜牧业的集约化水平,集中发展养殖大户,同时还应该积极的与政府部门进行沟通和协商,获取更多的资金,建立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向农民群众和养殖户积极的进行技术指导,同时通过这个合作社建立产销一体化经营,建立相对稳定和集中连片的生产集体,积极的培养动加工龙头企业,提高畜牧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同时还能够在市场中树立品牌,更好的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2.4畜牧业由低效率向着高效率转变目前,我国畜牧生产的科技含量还不是很高,与国外相比较,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显著影响到了我国畜牧业效益的提高,这就需要我们及时转变生产策略。首先,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强选育优良的品种,并及时的进行推广;其次,加强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强化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广大兽医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对基层畜牧兽医站的管理,稳定基层技术服务队伍,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最后,进一步加强防疫检疫工作力度,将发展畜牧业真正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进行而提高养殖户专业素质轨道上去,从而保证畜牧业为地区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做出突出贡献。
关键词:玉米栽培技术;特用玉米;甜玉米;糯玉米;高淀粉玉米;高赖氨酸玉米;高油玉米;青饲青贮玉米;爆裂玉米
中图分类号:S646文献标识码:A
玉米是吉林省第一大栽培作物和第一大饲料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随着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兴起,特用玉米也飞速地发展起来,在吉林省玉米生产与开发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特用玉米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促进玉米的深加工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特用玉米的概念及其分类
特用玉米是根据不同需要培育出的适合特殊用途的玉米品种。特用玉米从营养成分、结构、性能等方面明显优于普通玉米,因具有特殊的遗传基因、较高的科技含量及遗传附加值,被称为“增值玉米”。根据遗传特性和玉米市场的用途可分为高赖氨酸玉米、青饲青贮玉米、高淀粉玉米、高油玉米、爆裂玉米、甜玉米、糯玉米等。
2特用玉米的发展前景分析研究
特用玉米是优质饲料、优质淀粉、优质食用油和优质食品的重要原料。由于特用玉米具有较高的营养,较高的经济价值,较优的加工品质,市场走俏,是目前农业结构调整中较活跃的开发项目,也是玉米未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1从食物消费需求看优质特用玉米的发展前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而在养生中对饮食的要求更是越来越注重健康,对天然、保健、营养的食物品种更加青睐。而特用玉米以其营养丰富、口感好、品种繁多而受到人们的欢迎。糯、甜、爆玉米的鲜食、速冻、膨爆加工食物已经成为餐桌上一道食品,在国内和国外都有了广阔的市场,世界上一些国家鲜食玉米生产及加工产品较少,从而对特用玉米需求量不断扩大,使特用玉米成了重要出口创汇产品,有着更加广阔的市场。利用高油玉米加工的玉米油是人类最理想的食用植物油,在国外素有“健康营养油”之称。特用玉米作为一种食品或食品原料在未来的食品消费结构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优质特用玉米的发展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在生产开发上有着巨大潜力。
2.2从饲料消费需要看优质特用玉米的发展前景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大发展,畜牧业收入已成为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草畜产业不断做大,对饲料需求量和饲料质量的要求也日益增长。而以发展高赖氨酸玉米、青贮玉米等特用玉米来代替传统玉米的栽植,不仅降低成本,还提高了饲料品质,极大地适应了饲料消费的需要,对我国甚至世界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饲料,是未来农业和牧业的发展方向,具有很大的发展的空间。
2.3从特殊工业原料的需求看优质特用玉米的发展前景
随着淀粉工业的迅速发展急需大量的原料来源,而高淀粉玉米、糯玉米等特用玉米,在加工方面具有普通玉米无法比拟的优势,已成为淀粉工业的重要原料,被广泛的应用于食品、医药、造纸、石油、化工和纺织工业,特别在将来新能源开发方面大有潜力。玉米淀粉深加工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经济效益,为特用玉米综合利用开拓了十分广阔的前景。
特用玉米是可再生的农业资源,具有广泛的特殊用途,近几年,各地种植面积正在逐年增长,不仅为农民增产增效,也使特用玉米的生产及深加工综合利用快速发展起来,特用玉米的生产让人们走上了消闲、保健、特色、优质、产业化的现代农业之路。可以预计,特用玉米的推广利用必将成为今后发展玉米产业的重要方向。
3特用玉米生产过程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3.1特用玉米品种选择的原则
选择品种时,选择通过审定的特用玉米品种;选择生育期适合本地栽培的品种。要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选择特用玉米的品种,不能违背当地生产条件,盲目选择一些不适合本地生产的品种进行栽植,盲目选择不仅不能提高产量,还会给农民带来不必要的损失。选种时,要根据当地的光、热、水、肥、土壤等生态环境具体情况而定,才能达到种植特用玉米高产高效的目的。
3.2搞好市场调查分析和预测
目前,特用玉米规模化种植属于订单农业,要进行市场调研,充分论证,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订单。根据订单和市场需求,确定种植面积。在无订单的情况下,且不可盲目大面积种植甜玉米、糯玉米、青饲玉米、爆裂玉米。
3.3根据市场需求,选准特用玉米类型
选择特用玉米的栽植品种要根据市场用途与价格来决定。一般城郊农民可选择甜玉米、糯玉米做为致富的好项目,因为这两种玉米品种具有工厂化加工和鲜食啃青的特性,适合城郊农民种植。大型畜牧饲养场适合大面积种植青贮玉米提供饲料,从而有效地发展畜牧业。高油玉米、高赖氨酸玉米单产与普通玉米产量接近,在优质、优价粮食收购基础上,具有一定竞争力。
3.4种植应适当隔离、加强管理,提高栽培水平
因特用玉米的性状一般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在纯合时表现原品种固有的特性,如果与普通玉米串粉后会失去原品种固有的特性,降低品质,影响商品性。所以种植一定要与其它玉米隔离,严格按栽培技术要求操作。
甜玉米、爆裂玉米、糯玉米、高赖氨酸玉米种子小,干物质相对较少,导致出苗慢、芽势弱,早发性不好。针对这一弱点,在特用玉米的播种和栽培管理要注意土壤温湿度,同时覆土不能太深。
【关键词】金钟镇;畜牧业;近况;问题
1 金钟镇的基本镇情
金钟镇位于威宁县城东南面,距县城20km,总面积143.6km2,辖19个行政村、145个村民组,居住有汉、彝、白、苗、壮、蒙古、回、蔡家8个民族,全镇总人口51 021人,总户数11 873户。2012年末,全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3.83亿元,财税总收入15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92元,粮食总产量12 490t。金钟镇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海拔高差1111m,气候温和,日照时间长,交通便利,资源丰富,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乡镇之一。
2 金钟镇的畜牧业发展现状
畜牧业作为我镇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历史悠久,多年来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
2.1 畜牧业生产现状
据2012年底统计,我镇牲畜存栏数为157 202头(匹),出栏数为90 345头(匹),已建成规模养殖场5个,正在修建的有2个。但是,要解决人民的肉蛋类生活水平,我们的任务仍艰巨而长远。
2.2 畜牧业体系现状
2.2.1 良种繁育方面
我镇目前有人工冻配改良点1个,猪人工授精点1个。
2.2.2 饲草饲料生产方面
近年来,我镇开展实施天然草场恢复与保护工程、退牧还草工程、科技扶贫种草养畜、石漠化治理、三江源生态建设等项目,大力开展人工种草、草地改良和冬闲田土种草等(以独乍、新岩、冒水、大营村为试点),有效解决了牲畜冬春草料缺乏问题。
2.2.3 动物防疫体系方面
我镇共有19名村级兽医防疫人员为养殖户(场)提供诊疗和防疫服务,牲畜免疫注射密度达90%以上,有效防制了动物疫病的发生与流行。
2.2.4 技术服务体系方面
全镇共有4名畜牧兽医技术人员,他们常年在基层为养殖户提供与畜牧业相关的各种服务。
2.2.5 流通体系方面
全镇共有3个牲畜交易市场,6个畜牧专业合作社,1个正在修建中。
3 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规模小,经营分散
金钟镇的畜牧业规模小,经营分散,难以形成批量,无法控制质量。畜牧业生产经营机制不完善,组织化程度低,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相对独立,畜产品附加值低,广大养殖户的利益得不到回报,制约了我镇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3.2 畜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畜牧业结构调整有待加强
主要表现在猪肉比重较大,基础母猪数量少,草食家禽饲养量少,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缓慢,饲草饲料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地位尚未显现。
3.3 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基层畜牧兽医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由于待遇较低,全镇从事畜牧兽医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较少,有部分专业人员年龄偏大、知识老化、岗位(编制)死卡,这严重挫伤其工作积极性。特别是村防疫员报酬低、业务素质差、工作艰辛、劳动量大、退休防疫员生活无保障,这严重影响了防疫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使得有些工作不能真正得到实施和完成。
3.4 畜牧科技水平低,生产经营机制不完善,生产管理水平低
由于农户散居,观念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养殖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足,畜牧业科技无法大面积推广应用,生产效率和养殖效益难以提高和体现,这些都成为阻碍我镇生态畜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因素。
3.5 畜产品商品率低,畜产品市场价格不稳定
畜产品大部分是自产自食,只有规模养殖场外销。牲畜市场价格波动幅度大,农户很难把握行情,养殖热情受到极大影响,严重影响了畜牧业发展速度。
3.6 种畜禽场起步晚,供种能力和质量不高,产业化经营能力弱
由于种畜禽场起步落后,资金不足,数量较少,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因而供不应求;另外,市场产业链短,体系不健全,农户组织化程度低,养殖风险大,因此不愿发展,企业难以做大做强。
4 发展生态畜牧业的作用
4.1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和结果
要把传统农业向现代科技农业转变,最终实现产业化、集约化,生态畜牧业的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只有通过人工种草和冬闲田土种草来补充饲草饲料的不足才能提高种植业复指数,提高农业收入,绿化大地,涵养水源,增肥地力,维持土地再生能力,使我镇草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4.2 农牧业持续发展的要求
发展生态畜牧业是草业发展的要求,也是农业种植业的需要,更是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的要求,同样也是种草养畜的需要。
5 生态畜牧业发展前景分析
5.1 畜牧业发展思路、布局规划及总体目标
坚持稳定发展猪禽、加快发展牛羊、协调发展奶蛋、做大特色养殖的方针,按照科技优先、市场导向、依法治牧、产业化生产经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加大畜牧业项目引进和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培育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支持畜牧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养殖,加快优质畜禽产品基地建设,健全良种繁育、饲草饲料、动物防疫、质量安全、行政执法、加工流通、技术服务这七大体系,推进畜禽品种优良化、养殖数量规模化、生产管理标准化和市场流通组织化进程。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组织化经营的思路,大力打造优质生猪、肉牛、肉羊、家禽产业带,提高畜牧业科技含量,加快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推进动物防疫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制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进程,逐步实现畜牧业生产优质、高产、高效和安全。
5.2 畜牧业发展趋势
今后,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和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已成为大趋势,组织化经营带动产业发展,畜产品质量安全地位更加突出,畜牧业内部结构将进一步优化。
6 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与建议
6.1 解放思想,提高认识
正确定位当前我镇生态畜牧业的发展阶段,彰显政府在畜牧业发展中的引导与保护作用。首先要切实改变畜牧业从属于种植业的观念,打破“坡上草万千、哪还用得着种草”的老思想、老观念;其次要放弃单纯追求粮食生产的方针;第三要把发展生态畜牧业作为重要的产业来抓来发展,开展各项技术培训,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畜牧业的认识程度。由于我镇大部分地方尚未达到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水平,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规模养殖和扩充总量。因此,建议政府制定和出台关于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政策,统一和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指导畜牧业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定位,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6.2 实行规模化经营
实行规模化经营,提高商品率,提升产业化经营能力,培育畜牧业重点龙头企业,支持带动农村畜牧业发展和促进区域产业发展。探索和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的路子,从区域优势着手,建立核心区,形成产业带,最终实行专业化和规范化生产。
6.3 推广科学技术,加大科技投入
大力推广畜牧科技,提高科技水平,加大投入力度,增强产业发展后劲。要多形式多渠道的加大对农民地畜牧科技培训活动,使其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并用于实践;要大力推广畜牧业生产管理和配套科学技术,主动争取项目,以财政资金投入为引导,增强我镇畜牧业发展的牵引力,逐步改善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面貌。
6.4 加强队伍体系建设
加强畜牧业服务队伍体系建设,彻底改变当今基层防疫员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基层畜牧兽医技术人员要到生产第一线为农民做好技术服务,首先要思想创新、技术过硬、信念坚定;其次要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综合服务水平,提供他们施展才华的平台,增强其全身心投入畜牧业的信心;第三要建立村级兽防员经费保障长效机制,逐步提高报酬,制定管理办法,确保规范运作,争取政策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实行绩效挂钩,建立奖惩机制,加大村防疫员的培训工作。
6.5 抓好良种、饲料、防疫三大体系建设
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创建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与市场竞争力。大力推广品种改良力度,加大冬闲田土种草和绿肥种植力度,推广农作物秸秆加工利用,建立健全重大动物疫病反应机制和应急预案,推行动物免疫标识制度,强化动物检疫制度和防疫条件管理制度,建立疫病诊断监测、疫苗冷链储存、防疫监督、动物检疫和动物免疫等体系,加强村级兽防队伍和兽医室建设,建立较为完备的防疫体系。
本文从青海省门源县的自然环境实际现状出发,围绕门源县生态农业发展前景及当地特色的生态果蔬园、蔬菜大棚及私人承包人参果经济作物,分析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具体单位,阐述了门源县特色农业的发展潜力、优势以及开展特色农业的必要性,且提出相应措施,以此实现门源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特色农业;经济作物;生态;发展前景
1.自然环境与产业发展现状
门源县境内地势复杂,平均海拔2866米,高差悬殊,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中间是低地,构成了气候湿润、水分充沛的门源盆地。门源盆地属于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具有典型的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等高原寒温湿润性气候特征。春季多风雪,夏季多雨,秋季时间短而温和,冬季寒冷漫长。由于冬半年受来自西伯利亚干冷气候影响,气候比较寒冷干燥。而夏半年受孟加拉湾的西南暖湿气流影响,气候则显得凉爽湿润。
并且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有雪豹、麝、猞猁等受到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还有水獭、天鹅、雪鸡、兰马鸡等珍贵动物,另外还有虫草、大黄、雪莲等六十多种珍贵的野生植物。而随着社会现代化发展,不仅仅是工业,农业也逐渐从传统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多层次多角度多反面地利用好农业资源从而达到预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铁路、公路等交通的逐渐便利,信息传输能力的加强,尤其是互联网的盛行,保障了门源县发展特色农业的可行性。门源县由于地处相对比较偏远,农业形式较为单一,发展特色农业将会有利于改善其较为单一的农业结构,也有利于门源县对外形象的改善。门源县的主要农业形式是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的,其中小油菜的种植面积更是达到了几十万亩,盛开的花海在国际上也是负有盛名的。除此之外还有当地特色的生态果蔬园、蔬菜大棚及私人承包人参果经济作物。这些特色农业的发展将会为门源县经济发展带来强有力的支持。
2.特色农业
特色农业是以当地的整体资源优势为特点,依据独特的农业资源,为追求区域内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最佳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围绕市场的需求来突出地域特色,并且还将各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加以配备。以当地的特色农业资源为建设目标,做成一条符合市场和逻辑的产业链,有合适的规模,良好的效益,高配置的体系以及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
2.1油菜花观光农业门源县的农业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其中小油菜的种植面积更是达到了几十万亩,盛开的花海在国际上也是负有盛名的,极具观赏性的美丽花田也被网络媒体评选为“全球十大花海之一”。县政府也观测到其中的巨大潜力,于几年前便开始办起了“油菜花节”。本县的油菜花节于每年的7月18日—25日举办,可以想象,在辽阔的原野上青草繁茂,底下牛羊成群,在景色秀丽的古城台举办男女老少齐聚城台,共观美景。这样的景观有利于旅游农业的发展,本身门源的油菜花已经具有了很大的名气,另外需要做好周边产品的完善和基础建设的完善,比如便利的交通工具、可得到的居住环境和较安全完善的制度。当然,这些建设都需要能保障长期的资金支持和技术的可能。而建设完成走上正轨的油菜花田将会给门源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2特色的生态果蔬园、蔬菜大棚发展特色的生态蔬果园和蔬菜大棚也是发展特色农业的良好选择。以门源县的“青鲁缘”高原冷凉现代有机农业示范基地为例子,这是一个以山东援建为主的项目,省、州、县配套建设的门源县“菜篮子”工程,是集惠民和公益于一体的民生工程,总投资达近三千万元。为了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门源县政府部门根据客观条件加以创新,将室外种植和室内种植相结合,进行有机种植。依托于门源县所特有的大面积钙含量丰富的黑土,发挥其本地高原冰冷的气候特点,还有优质的水资源等等环境优势,采取合作社与基地、个体户相结合的经营模式,不断加大产业的投资生产,最终做大了这个品牌特色。并且结合了旅游观光形成了蔬菜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为一体的一体化产业链的现代高原冷凉蔬菜农业生态基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使自然资源的使用率最大化,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收入,增加了经济创收,同时也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面的效益。这个项目的成功,也为之后的生态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和学习方法。
2.3人参果致富路“人参果”是一种存在于神话故事里的作物。而在门源,当地人把“鹅绒委陵菜”称蕨麻,也叫人参果。是一种对人体有益的作物,口感清爽,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可补血、改善营养不良等,人参果算是门源的一大特色,很多家庭都会在春耕时节人参果采挖的季节前去田地间开采人参果,现挖现卖,带来大量的经济收入。门源的水土适合人参果这种富有传奇色彩的产物的种植生产,私人承包种植人参果就成为了发展门源特色农业的一大商机,通过技术的改良,塑料大棚的种植等等提高种植的效益,不同于野生生长的人参果,提高其亩产、产量,增大其种植效益,可以将人参果作为有价值的有特色的农业产品销往周边地区甚至全国范围。也能为门源发展色农业提供良好的启发。
3.特色农业新建设
特色农业的发展和门源县的新建设,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互相推进互相影响。最终的问题都是为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门源县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为当地农民和政府带来经济上的创收,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生态发展的可能性。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同时也需要注重生态、人文环境的完整性,需要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结合起来,创新管理体系,合理化规模,维护好生态环境,做好正确的规划和设计。以建设特色农业为依托,以点带线、以点带面、点线面结合的发展方式,通过投入资金和技术支持来确保特色农业的合理发展,同时加强基础设施的完善,实现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门源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完美协和。
参考文献院
[1]吴晓燕,吴记峰.成都地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特色、问题与前景探讨[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3:52-58.
关键词:低碳;畜牧;粪便转化;蝇蛆
中图分类号:S936.21+6;F3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4-3233-05
低碳畜牧是继现代化畜牧业发展模式之后的一种低碳、低能、低排、生态、有机、绿色及具有良好社会生态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1]。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将直接影响到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水资源安全、粮食安全、健康及环境安全,尤其是对中国的冲击将更为剧烈。低碳经济既是经济问题,又是环境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低碳畜牧是低碳经济中的一部分,因此,发展低碳畜牧无疑是化解经济快速发展过程对资源、能源消耗的高度依赖,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条新途径[2]。然而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畜牧业所带来的粪便污染和饲料紧缺成为亟待解决的两大问题,也是发展低碳畜牧的障碍。据统计,中国畜禽粪便年排放量超过40亿t[3],对生态环境压力很大,而目前对于畜禽粪便的处理方法主要有肥料化(堆肥技术)、能源化(沼气技术)、饲料化。本文就现代处理畜禽粪便的方法,对蝇蛆在畜禽生产和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同时分析了当前畜禽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蝇蛆在实现低碳畜牧业中的优势,以期为进一步发展以蝇蛆为主导的低碳畜牧业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1 现代处理畜禽粪便的技术
1.1 焚烧处理技术
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有机物质,采用类似垃圾焚烧处理技术,可使其灰化,达到减量化和杀灭有害病原体的目的。焚烧处理中产生的热量可供发电和作热源利用,但会产生有害气体,同时使许多营养物质流失,并且对于集约化养殖场来说,所产生的粪便量大且含水量高,干燥困难,需要耗费大量的能量将其进行转化才能用作燃料,因而投资大,不易推广[4,5]。
1.2 沼气发酵技术
沼气发酵技术是利用自然微生物或接种微生物在缺氧条件下将有机物转化为二氧化碳和甲烷,其优点是处理的最终产物恶臭味减少,产生的甲烷可以作为能源使用。这对于在中国农村地区处理畜禽粪便和缓解能源压力具有重要作用,但该技术受季节影响大,在雨季和冬季效果差[6]。混推式高效畜禽粪便沼气系统的研究虽然解决了一次性投资过大,沼气池长期效果受温度影响较大,季节产气量不稳定的难题,但厌氧发酵处理悬浮物的去除率为88.0%,COD去除率为82.1%,导致处理不彻底,仍需联合好氧法进行处理[7]。
1.3 生物堆肥技术
生物堆肥技术可分为好氧堆肥和厌氧堆肥,好氧堆肥是将畜禽粪便在施肥之前利用粪便中的需氧菌在有氧时大量繁殖、发酵并分解粪便,产生热量(每千克干物质产热量为16.7~20.9 MJ),蒸发水分、促进有机物的分解。堆肥发酵时的温度高达60 ℃,可杀灭粪便中的病原菌、寄生虫卵、杂草种子等对作物有害的物质,同时维持其肥力[8]。但是,好氧堆肥技术需要的场地较大,堆肥周期长,并且在堆肥过程中产生大量的NH3,容易造成环境污染。而厌氧堆肥可根据底物干物质含量的不同分为湿法和干法两种[9]。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畜禽粪便湿法厌氧发酵技术,需要将畜禽粪便稀释到8%左右,消耗大量的清洁水,发酵后的产物浓度低,脱水处理相当困难,以致发酵产物难以有效利用,干发酵虽然需水量低,产气量高,但由于其发酵原料的干物质浓度高而导致进出料难、传热传质不均匀、酸中毒等问题[10]。
1.4 饲料转化技术
畜禽粪便含有大量未消化的蛋白质、B族维生素、矿物质元素、粗脂肪和一定数量的碳水化合物,特别是粗蛋白质含量较高[11],1 t干鸡粪可替代0.35 t饲料粮[12,13]。但畜禽粪便的成分比较复杂,含有一些潜在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铜、锌等)、药物(抗虫药、磺胺等)、抗生素、激素以及大量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等[14],致使食物链存在很大的危险,极易造成畜禽交叉感染或传染病的暴发。因此,中国畜牧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资源问题决定了中国畜牧业发展必须实现由高碳经济向低碳转变。但由于一些技术的原因导致一些低碳技术在低水平重复以致发展缓慢,不能适应社会生产的需求[2]。
利用生物处理畜禽粪便费用低廉、节能高效,能获得优质有机肥和高蛋白饲料,不产生二次废物,不会形成二次环境污染,不仅可取得环保效益,还可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能在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中小城镇和农村中应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6]。而目前利用昆虫处理畜禽粪便,生产高蛋白动物饲料,发展循环经济已逐步应用到畜牧生产实践中。所应用的昆虫以双翅目的蝇科、水虻科和丽蝇科等16个科以及鞘翅目的步甲科等5个科为主[15,16]。利用蝇类的幼虫——蝇蛆处理畜禽粪便,不仅可以资源化利用畜禽粪便、减轻粪便污染,其产品蝇蛆和蝇蛆粪还可作为动物蛋白饲料和有机肥,促进生态循环畜牧业的健康发展[17,18]。
2 蝇蛆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
2.1 蝇蛆在降低畜禽粪便污染中的作用
中国畜牧业的粪便污染问题严重,首先畜禽粪便不及时处理很容易滋生细菌和真菌,不仅引起动植物染病[19,20],而且还会与其他生物有机体竞争资源[21,22]。其次粪尿不处理发酵分解后产生大量的硫化氢、氨、甲烷、二氧化碳和胺类等有害物质加重环境污染程度,引发人畜呼吸道疾病,导致畜禽生产力下降,畜产品产量和质量降低[23]。据报道,经蝇蛆处理后的猪粪中粪臭素、化学耗氧量、生物需氧量分别降低92.8%、54.2%、75.3%[24],无害蝇类可处理粪便中75%的氮和磷[25]。利用绿蝇和麻蝇幼虫处理畜禽粪便可有效抑制大肠杆菌、假单胞菌、气单胞菌、微球菌、梭状芽孢杆菌的滋生[26]。因此利用畜禽粪便饲养蝇蛆可以起到改善畜禽生产环境,减轻环境污染的作用。
2.2 蝇蛆蛋白在畜禽饲料中的应用
蝇蛆是理想的动物蛋白饲料,营养成分全面,营养价值高,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①粗蛋白含量非常高,蝇蛆粉中粗蛋白含量高达54%~63%[27]。②氨基酸含量高,蝇蛆原物质与蝇蛆干粉的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为44.09%和43.38%,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标准(40%)[28,29]。③微量元素丰富,蝇蛆体内除含有丰富的钾、钠、钙、镁、磷等无机元素外,还含有多种有机生命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如铁、铜、锌、锰等20种微量元素。④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D,其中以B族维生素含量最高[18]。⑤脂肪含量和质量高,蝇蛆油中含有20余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占64.5%,包括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等,其中人体必需的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超过鱼脂而与花生油相近[30]。
国内外很多研究机构利用蝇蛆在猪、火鸡、蛋鸡等畜禽的养殖中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在基础日粮中添加3%~5%的蛆粉代替鱼粉养猪可达到相近或略高于鱼粉的效果[31,32],而在基础日粮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添加等量的蛆粉和鱼粉得到的猪瘦肉中蛋白质含量比饲喂鱼粉的高5%,在仔猪日粮中添加蝇蛆可起到抗贫血作用,种猪加喂蝇蛆可增加其繁殖能力[33,34]。在蝇蛆喂养火鸡的试验中测得蝇蛆的总能量、可代谢能量、粗蛋白含量均比商业饲料高,每日消耗39 g蝇蛆平均增重34 g,每日消耗60 g商业饲料平均增重43 g[35]。据报道,用蝇蛆喂养肉仔鸡,鸡群成活率明显提高,饲料利用率高、饲养成本下降、利润增加[36,37]。在蛋鸡的饲养过程中添加适量的蝇蛆蛋白能够缓解夏季产蛋鸡的热应激水平,可提高蛋鸡对热应激的抵抗力[38]。用蝇蛆作添加剂喂养的蛋鸡产蛋率提高10%,蛋重增加2.3%~6.5%,蛋的品质好,蛋黄颜色深,蛋白黏性好,胆固醇含量比普通鸡蛋低55%,蛋鸡的抗病能力明显增强,不会增加疫病的发生[34,39,40]。
2.3 蝇蛆在畜禽疾病防治中的作用
蝇蛆在畜禽疾病防治中的作用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体内的抗菌活性蛋白对引起畜禽致病病原物的抑杀和防御作用,另一种是通过蝇蛆蛋白对畜禽肠道内有益菌群的调控作用。蝇蛆体内含有多种抗菌活性蛋白,这类抗菌蛋白是非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物,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对畜禽体内G+菌、G-菌和真菌均有很好的抑杀作用,如白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假单胞菌、大肠杆菌等[41]。另外,这些抗菌肽还可能参与畜禽上皮组织和黏膜的抗感染防御,例如抗菌肽可以抑制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的增殖,能杀死疟原虫、痢疾阿米巴和锥虫等,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各种外界有害病原体的入侵[42]。
蝇蛆蛋白可以平衡畜禽肠道内的有益菌群,有益菌分泌杀菌物质,如能产生过氧化氢,对机体潜在的病原微生物有强烈的杀菌作用,还可提高蛋鸡肠道内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的数量,其中乳酸杆菌分泌的乳酸等可降低畜禽肠道pH,抑制革兰氏阴性致病菌和革兰氏阳性致病菌的生长,双歧杆菌对肠致病性大肠杆菌、痢疾志贺菌、伤寒沙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变形杆菌有拮抗作用[43]。
3 蝇蛆和蝇蛆粪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3.1 蝇蛆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蝇蛆几丁质及其衍生物如壳聚糖等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在生物防治中应用广泛。几丁低聚糖处理玉米、小麦和棉花种子,可以提高发芽率和出苗率[44];几丁糖对立枯丝核菌、花生白绢病菌、水稻纹枯病菌等31种真菌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45];在孢子萌发上,几丁糖也表现出一定的抑制率,与浓度呈正相关的关系[46]。几丁低聚糖对防治烟草黑胫病的试验结果表明,经蝇蛆低聚糖处理后的烟苗再接种烟草黑胫病菌能够对黑胫病产生抗性,同时可不同程度地提高烟草叶片内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47];对烟草赤星病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一定浓度范围(1~16 mg/mL)内,随着浓度的提高,蝇蛆低聚几丁糖抑制率随之升高,受抑制的菌丝出现不同程度的缩短、变粗及扭曲等症状,产生的畸形分生孢子数随浓度的升高而增加[48]。
3.2 蝇蛆粪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蝇蛆处理畜禽粪便得到蛆粪。其浸提液对苦瓜枯萎病病原菌菌丝的生长和生物量有显著的抑制作用[49]。蛆粪中还含有大量的抗植物病害活性物质,可抗多种植物病害,如水稻白叶枯病、大白菜软腐病、果树炭疽病等病菌[41]。蛆粪能加工成有机肥,提高土壤生物多样性,增加生物活性,优化土壤生物的生长环境,促进物质的转化速率,在作物生长期及时供应作物所需要的养分,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代谢过程,从而提高产量,改善作物品质[50]。在以蝇蛆粪、普通有机肥、菜子粕作为有机肥对晚熟椪柑进行施肥试验,研究其对椪柑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蝇蛆粪组的维生素C含量比普通有机肥组高10.07%,比菜子粕组高1.12%;蝇蛆粪组的含糖量比普通有机肥组高5.50%,比菜子粕组低4.53%;蝇蛆粪组的有机酸酸度比普通有机肥组低0.96,比菜子粕组高0.23[51]。
4 小结与展望
随着畜牧养殖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高效养殖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粪便中未被消化的有机物、微量矿物质元素、药物及添加剂等变成有害物质严重污染环境。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对集约化畜禽场的粪便污染开始重视,开展了一系列的畜禽场粪便简单处理和污染综合治理的研究,开发了成套的设备与设施,主要是通过对粪便进行烘干脱水和微生物发酵处理产生沼气和有机肥料加以利用。但仍存在着技术方案投资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资源合理分配和利用的问题,在实际推广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利用蝇蛆转化畜禽粪便可以回收利用畜禽粪便中的粗脂肪和粗蛋白,减轻畜禽粪便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改善畜禽生产环境,得到的蝇蛆作为畜禽饲料拥有非常好的效果,其营养成分全面,营养价值高,不但可以提高畜禽产品的质量,还能提高畜禽免疫力,降低畜禽发病率。此外蛆粪作为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结构,优化作物生长环境,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减少植物病害的发生。
综上所述,结合各区域中、长、远期发展规划,开发蝇蛆产业,发展以蝇蛆为中介的低碳畜禽养殖,建立“区域性”低碳畜牧是解决现代畜禽养殖业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温室气体排放、人畜争粮等影响可持续发展难题的有效途径,同时还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解决废弃物排放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大大提高畜禽产品的品质和产量,促进畜牧业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 军,李金元,翁昌明,等.发展低碳畜牧业的意义及措施[J].养殖与饲料,2011(10):48-50.
[2] 黄秀声,黄勤楼,翁伯琦,等.畜牧业发展与低碳经济[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4):257-263.
[3] 王祖力,王济民.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潜力巨大[J].业,2011(7):52-53.
[4] 马 强,白献晓,魏凤仙,等.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探讨[J].河南农业科学,2007(1):109-111.
[5] 程绍明,马杨晖,姜雄晖.我国畜禽粪便处理利用现状及展望[J].农机化研究,2009,31(2):222-224.
[6] 卢 辉,邵承斌,敖黎鑫.畜禽粪便处理技术的研究动态[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5(6):624-627.
[7] 赵国明,矫云学,黄志永,等.混推式高效畜禽粪便沼气系统研究[J].农业与技术,2007,27(4):80-84.
[8] 李 新.日本鸡场的粪便堆肥发酵处理[J].中国家禽,2008, 30(3):25-26.
[9] 曲静霞,姜 洋,何光设,等.农业废弃物干法厌氧发酵技术的研究[J].可再生能源,2004(2):40-41.
[10] 李 丹,谷 巍.沼气干发酵技术在畜禽粪便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山东畜牧兽医, 2010(4):67-69.
[11] 刁治民,高晓杰,熊 亚.畜禽粪便微生物处理及资源化工程的研究[J].青海草业,2004,13(1):13-17,20.
[12] 朱海生,陈志宇,栾冬梅.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4(4):59-60.
[13] 胡明秀.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途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4,32(4):757-759, 767.
[14] 黄鸿翔,李书田,李向林,等.我国有机肥的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J].土壤肥料,2006(1):3-8.
[15] MYERS H M, TOMBERLIN J K, LAMBERT B D, et al. Development of black soldier fly(Diptera:Stratiomyidae)larvae fed dairy manure[J]. Environmental Entomology,2008,37(1):11-15.
[16] MORALES G E, WOLFF M. Insects associated with the composting process of solid urban waste separated at the source[J]. Revista Brasileira de Entomologia,2010,54(4):645-653.
[17] 朱开建,陈小麟,赵 扬,等.利用猪粪集约化生产蝇蛆的生态工程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2(2):253-256.
[18] 王 芳,朱 芬,雷朝亮.利用畜禽粪便饲养家蝇的技术及应用[J]. 昆虫知识,2010,47(4):657-664.
[19] KARCHER E L, JOHNSON C S, BEITZ D C, et al. Osteopontin immunoreactiving in the ileum and ileocecal lymph node of dairy cows naturally infected with Mycobacterium avium subsp. paratuberculosis[J]. Veterinary Immunology and Immunopathology,2008,126(1-2):142-148.
[20] KREJZAR V, MERTELIK J, PANKOVA I, et al. Pseudomonas marginalis associated with soft rot of Zantedeschia spp.[J]. Plant Protection Science,2008,44(3):85-90.
[21] WERTHEIM B, MARCHAIS J, VET L E M, et al. Allee effect in larval resource exploitation in Drosophila: An interaction among density of adults, larvae, and micro-organisms[J]. Ecological Entomologia,2002,27(5):608-617.
[22] ROHLFS M. Genetic variation and the role of insect life history traits in the ability of Drosophila larvae to develop in the presence of a competing filamentous fungus[J]. Evolutionary Ecology,2006,20(3):271-289.
[23] 张 琳.加强养殖污染治理 大力发展低碳畜牧业[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3):24-26.
[24] 薛纯良,吴健桦,徐大钢,等.猪粪经蝇蛆生态处理后粪臭素和排污量的变化[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4,26(3):218-219.
[25] ST-HILAIRE S, SHEPPARD C, TOMBERLIN J K, et al. Fly prepupae as a feedstuff for Rainbow Trout, Oncorhynchus mykiss[J]. Journal of the World Aquaculture Society,2007, 38(1):59-67.
[26] YEHUDA B, MARCHAIM U, GLATMAN L, et al. Bioconversion of poultry and fish waste by Lucilia Sericata and Sarcophaga Carnaria larvae[J]. Asian Journal of Water, Environment and Pollution, 2011, 8(4):69-75.
[27] ZHANG M. Rearing fly larvae and animals in space for waste recycling and food supplying[P]. United States Patent:US 6938574B2, 2005-09-06.
[28] 玄宏侠,张 芳.蝇蛆的养殖技术和应用[J]. 现代农业科学,2008,15(10):114-115.
[29] 杨满军,张彩峡.蝇蛆的开发利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 32(4):77-78.
[30] 牛长缨,雷朝亮,宗良炳.家蝇油脂肪酸的气相色谱分析[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9,18(3):222-224.
[31] 蓝旅涛,张 华,黄会萱,等.蝇蛆收集及喂猪效果试验[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1994(2):27-28.
[32] 郭双礼,赵殿君.鸡粪蝇蛆配料养猪效果好[J].河南畜牧兽医(综合版),2000,21(4):38.
[33] 贾生福.蝇蛆蛋白质饲料在畜牧业中的应用效果初探[J].中国动物保健,2004(10):31.
[34] 梁智坚,陈 梅.蝇蛆作为动物性蛋白饲料对畜禽的影响[J].中国科技博览,2008(11):120.
[35] ZUIDHOF M J, MOLAR C L, MORLEY F M, et al. Nutritive value fo house fly (Musca domestica) larvae as a feed supplement for turkey poults[J]. Animal F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3,105(1):225-230.
[36] 梅宁安,张俊丽,刘自新,等.饲喂人工繁育蝇蛆对肉仔鸡生长的影响[J].中国禽业导刊,2002,19(21):16.
[37] 贾生福,马彦彪.蝇蛆粉对肉仔鸡增重效果试验[J].中国家禽,2007,29(12):39,41.
[38] 霍桂桃,任文社,谷子林,等.蝇蛆粉及蝇蛆培养残料对夏季产蛋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J]. 黑龙江畜牧兽医,2006(11):53-55.
[39] 缪国存,徐宝芳,汪首开. 蝇蛆喂鸡效果好[J].浙江畜牧兽医,2003,28(2):30.
[40] 金群英.蝇蛆饲喂提高土鸡生产性能[J].中国畜禽种业,2009(4):103.
[41] 任友安.利用畜禽粪便养殖蝇蛆技术特点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8(12):280.
[42] 吴 强,崔恒敏,李英伦,等.蝇蛆对家禽肠道疾病的防治作用机理研究[J].养禽与禽病防治,2010(2):4-6.
[43] 吴 强,朱廷美,郁建生.蝇蛆蛋白及其抗菌肽在兽医学上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畜牧兽医(科技版),2009(15):21-22.
[44] 赖 凡,雷朝亮,钟昌珍.蝇蛆几丁糖对几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8,17(2):122-125.
[45] 韦新葵,雷朝亮.几丁质及其衍生物在植物保护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 湖北植保,2002(1):34-38.
[46] 韦新葵, 雷朝亮.蝇蛆几丁低聚糖抑菌作用的初步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4,37(4):552-557.
[47] 杨 军,蔡 斌,奚家勤,等.蝇蛆低聚几丁糖诱导烟株抗黑胫病研究[J].烟草科技,2007(9):57-60.
[48] 毕庆文,陈晓敏,王豹祥,等.蝇蛆低聚几丁糖对烟草赤星病菌的毒力测定[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7,26(6):785-787.
[49] 解开治,徐培智,张仁陟,等.养蛆产物对苦瓜枯萎病抑菌抗病的效果初探[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26(增刊):232-235.
关键词: 枣;攀西;发展前景
枣是鼠李科枣属植物,原产中国,是中国特有的经济果树。其果与桃、李、杏、栗一起被并称为“五果”,风味独特,营养价值高,用途广泛,既可鲜食,又可深加工成多种产品,是传统的重要滋补保健品和中药材。在我国,由于枣树抗旱耐瘠,适应性广,容易栽培,耐粗放管理,投产快,丰产稳产,结果年限长,因此被广为栽培。近年来,我国枣树业发展十分迅速,枣树正在成为我国果树发展中的一个新的热点[1,2]。
攀西地区地处金沙江和安宁河河谷流域,气候非常适合枣树的生长发育,且鲜枣产业适合攀西地区发展的高效益、短平快项目,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
1 攀西枣的主要表现
凉山州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与攀西地区大量种植枣的米易枣业公司合作对枣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总结出枣在攀西地区的主要表现如下:
1.1 早熟
由于攀西地区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枣的成熟期在6月下旬至8月中下旬,而国内的主产区山西、山东等地受气候的限制,枣的成熟期均在9月以后,成熟期早40~60天;就四川而言,比成都龙泉驿早15~20天。
1.2 优质
由于攀西地区的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枣果的糖分积累,因此鲜枣含糖分高,部分品种成熟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45%,比国内其它区域高2~5个百分点,品质优良,口感也很好。
1.3 投入回收快
在攀西地区,枣苗于春节前后定植,3月上旬即可萌芽,当年就可结果,单株重约2kg左右。3年可丰产,单株产量可达10~15kg,667m2产量2000~3000kg。
2 攀西枣业的发展前景
2.1 具有优越的生态环境条件
2.1.1 气候条件得天独厚。攀西地区金沙江和安宁河河谷流域,是我国西南资源“金三角”腹心地带,属南亚热带立体气候。光热资源十分丰富,年均气温较高,年温差小,昼夜温差大,日照时数长,光合效率高,全年平均气温14.1~22℃,日照时数在1400~2700小时之间,为四 川 盆 地 2 倍 以 上 , 太 阳 辐 射 年 总 量 120 ~ 150
kcal/cm2,比纬度相近或略低的贵阳、桂林、福州高20%左右,比四川盆地高50%;光合有效辐射为60~72kcal/cm2,极有利于鲜枣果树干物质和糖分积累。因此,枣果含糖量高,品质佳。
2.1.2 土地资源丰富。枣树的适应性和抗逆性极强,无论是在含盐量较大的海滨湿地,还是在干旱的丘陵瘠谷,都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3],具有耐旱、耐涝、耐瘠薄、耐盐碱的特性,是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非常理想的果树栽种树种。攀西地区耕地面积广,荒山、荒坡、旱坡地多,土壤以红壤、燥红壤、红色石灰土、紫色土、新冲积土等为主,pH值6~8.5,土层深厚,矿质营养丰富,是发展鲜枣产业适宜的土地资源。
2.2 符合市场需要,具有销售的有利时机
枣为我国的特有果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枣生产国和枣产品唯一的出口国,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仍将保持此重要地位。近年来,凭借鲜食枣具有的 “ 营养、安全、适口”三大优势,我国的鲜枣需求量基本上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市场价格居高不下;尤其在我国加入WTO后,随着枣果在国际市场上的开发,需求量大幅度增加。
然而,我国枣树主要分布在北方,南方枣业基本上尚未形成规模,四川的枣业发展也仅仅是起步阶段。攀西地区具有枣树生长的优越生态环境,在攀西地区的金沙江、安宁河谷流域,鲜枣成熟期在6月下旬至8月中下旬,市场上少有鲜枣销售,鲜枣售价为梨枣8~10元/kg、金丝4号12~16元/kg、冬枣16~20元/kg,市场供不应求,经济效益十分看好,具有巨大的市场优势。
2.3 符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生态林建设的需要
2.3.1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随着21世纪的到来,目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是,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强果菜业,稳定粮食生产,而在果品中则强调要大力发展特色果品和小杂果。在西南地区种植枣树,作为一种适应性强、栽培管理容易、效益高、市场前景好的特色果树,不仅符合国家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而且深受群众欢迎。
2.3.2 促进农民致富和财政增收。攀西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大多地处山区,发展鲜枣产业不仅能够将本区域的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农村脱贫,农民增收起到重要作用;还有利于促进枣农积极学习先进的农业知识和田间栽培、管理技术,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为社会创收;同时有利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富余人员的就业机会,减轻城市和社会的压力,带动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增进与外界的联系与沟通,促进地区经济的良性发展。
2.3.3 适于长期间作,提高土地利用率。由于枣树在各种树种中萌芽最晚,落叶最早,加之根稀叶疏,因此,在攀西地区,枣树可与多种经济作物间作,如早熟茄子等,不但能提高农田大气相对湿度和土壤含水量,而且能减少水分蒸发,改善农田小气候,使水、肥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实现枣蔬双丰收,提高土地和空间利用率,同时兼顾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被国内外公认为农林复合经营的一个典范。
2.3.4 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攀西地区地处安宁河谷流域,是生态林建设的重点区域。枣树根系广疏,枝叶稀少,抗旱耐瘠,在此地区发展枣业,既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减少泥沙的流失,也可兼获枣果经济之利,在生态林建设中不失为一种极为理想的树种。
(收稿:2012-05-22)
参考文献:
[1]王学君,王治平,张雁珍.论红枣在河套地区的发展前景.内蒙古林业,2005.2
[2]甘霖,夏树让.世界枣业概况及西南枣业发展前景.中国果菜,2006年5期:5-6
[3]冀国立.大枣发展前景分析与论证.烟台果树,2002~2(总78):7-8
[4]彭士琪.中国枣业的生产现状和发展前景.瓜果天地:4-7
关键词:麻城绿壳蛋鸡;饲养管理;前景
中图分类号:S8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8-0055-02
麻城绿壳蛋鸡是湖北省新发现产绿壳鸡蛋的蛋用型鸡遗传资源,主要分布于麻城市及周边的地区。该品种2002年经湖北省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审核确定为麻城绿壳蛋鸡,首次载入《湖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并于2011年通过了国家畜禽品种遗传资源委员会的鉴定,入选《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目录》,成为国家级地方优良品种遗传资源,也是目前国家批准的湖北省惟一的以地域名称冠名的以产绿壳蛋为主的蛋用型地方优良品种。
麻城绿壳蛋鸡具有耐粗饲,适宜野外散养,产蛋性能适中,蛋色翠绿鲜亮,蛋白浓稠,蛋黄呈金黄色,蛋黄大,鸡蛋口感好,风味好等优点,深受当地农户喜爱和消费者欢迎,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现将麻城绿壳蛋鸡的和发展前景分析介绍如下,并提出了麻城绿壳蛋鸡的饲养管理技术,以期为麻城绿壳蛋鸡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1 麻城绿壳蛋鸡的饲养管理
麻城绿壳蛋鸡放养时首先要选择良好的养殖环境,做到不破坏生态平衡、不污染环境、不影响物种生态和繁衍,并减少各种疫病的发生。在整个饲养过程中,要按免疫程序进行各种疫苗接种免疫,避免传染病的发生。根据饲养管理的方式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饲养方式。
1.1 农户原始自然散放
农户庭院散养,以每群20~30只左右为宜,饲料主要为稻谷、玉米、剩饭、剩菜及青饲。原始粗放的饲养管理,农户多采用春季孵化,在春暖花开的时节,用抱母鸡天然孵化,雏鸡由母鸡带养[1]。出壳后7 d内让其在室内活动,饲喂给碎米、包谷粉及切细的青菜,每天饲喂5~6次,1周后每天饲喂3~4次,可适量饲喂小鱼小虾,以补充蛋白质饲料的不足。20 d后,以放牧为主,由大母鸡带领,让其在田间地角,房前屋后觅食虫、蚁、谷物等食物,在早晚补喂饲剩菜剩饭、碎米、包谷、糠麸、野菜,少数农户也使用配合饲料,拌湿后与切细青草混合饲喂,成年鸡终日放牧,早晚补饲剩饭剩菜和原料粮以稻谷、玉米、小麦为主。
1.2 规模化饲养
饲养规模,以每群50~300只左右为宜,放牧场地大则可扩大群体;半放牧半舍饲,育雏期和育成期饲喂全价配合饲料,产蛋期放牧加补饲饲剩菜剩饭和自配料(以稻谷和青饲料为主)。育雏期间,多采用垫料平养或网上平养,热源常采用红外灯或煤烟道供热,饲料多采用全价日粮粉料,采用饲喂器和引水器,不限量采食和给水的饲养管理,管理上要特别注意温度和湿度控制,要经常保护室内通风与卫生,要勤换垫料,50 d后可选择天气晴暖的时候,围栏放牧,之后逐步转入以放牧为主,让其自由觅食,采取早晚补料的办法饲养。
1.3 林下生态养鸡“1551”模式
麻城绿壳蛋鸡林下生态养殖绝不是把鸡群简单地放在地面饲养就是生态养鸡。在理念上,生态养鸡必须做到鸡群与环境的和谐共处,互为依托,相互促进,放大效益。在适宜的养殖模式下,鸡为果树、茶园、林地除草、施肥,林地为鸡群遮阴、避雨,并提供部分饵料,形成互惠共生的生物循环体系,达到了降低养鸡生产的饲料支出、提高了禽产品品质和养鸡收益,节约了经济作物的除草、施肥支出,并改善产品品质,降低了农药、鸡粪对环境的污染。
麻城绿壳蛋鸡生态养鸡“1551”模式,其基本内涵是:1个农户养几棚土鸡,每棚规模不大于500只,每亩地养鸡不大于50只,鸡群饲养周期为一年(350 d左右)。这一模式强调的要点。
(1)选择适宜的放牧场。开展生态养鸡的农户,选择适宜的放牧场地,建立相互间隔100 m以上的鸡棚多个,每个鸡棚面积30~40 m2,每棚可饲养土鸡300~500只。这样便于做到小群分散、合理间隔、轮牧饲养。
(2)一棚鸡群规模不大于500只。根据鸡的生物学特性,鸡群的活动半径围绕鸡舍不大于200 m,如果群体过大,则鸡舍周边寸草不生,造成水土流失、生态恶化,而离鸡舍远处有草有虫,鸡不去采食,造成资源浪费。生态养鸡根据牧场条件,规模以不大于500只为宜,这样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降低养鸡对环境的污染。
(3)养殖密度。在非人工草地情况下,天然饲料资源是有限的,从维护生态环境出发,并保障让鸡群能够吃到一定数量的牧草和昆虫,以此达到节约饲料、改善肉蛋产品风味和品质的目的。
(4)饲养周期。麻城绿壳蛋鸡的产蛋率相对低,饲养350 d左右,鸡的产蛋高峰期已过,再延长饲养时间则产蛋率下降而不经济。另外,从鸡肉品质看,350日龄左右其肌内脂肪、肌间脂肪、肌苷酸、谷氨酸钠、牛磺酸等风味物质含量丰富,肌纤维细嫩,味道鲜美。如果饲养时间过长,则肌纤维和结缔组织老化,肉质口感变差。生态养鸡以生产鲜蛋和肉鸡相结合,其鸡群饲养350日龄左右是获取效益的最佳结合点。
(5)生态养鸡合理喂料。麻城绿壳蛋鸡因其生长速度较慢,饲养周期较长,可分为三阶段进行饲养。
育雏期(0~5周龄):饲喂易消化、营养全面的雏鸡全价饲料,饲料中粗蛋白含量比快大型仔鸡全价饲料低2%,并做到少量多餐,以促使雏鸡生长发育良好。
中期(6~9周龄):饲喂配合饲料,要求粗蛋白17%~19%、钙0.7%、有效磷0.3%~0.4%、含硫氨基酸0.6%~0.7%。
后期(10周龄至出栏):以放养为主,多喂青绿饲料、农副产品、土杂粮,特别应适当提高饲喂黄玉米、花生饼的比例,以加深皮肤颜色、增加绿壳鸡蛋蛋壳色泽、改善肉蛋品质和风味。出栏前1~2周,如鸡较瘦,可增加配合饲料喂量,限制放养进行适度催肥。中后期配合饲料中不能加蚕蛹、鱼粉、肉粉等动物性饲料,限量使用菜子粕、棉子粕等对肉质和肉色有不良影响的饲料,不要添加人工合成色素、化学合成的非营养性添加剂及药物。可加喂一些能改变肉色、改善肉蛋品质和增加鲜味的绿色饲料添加剂:①在日粮中按2%添加大蒜,可增加肉蛋香味;②在日粮中按2%添加松针粉,可增加麻城绿壳蛋鸡皮肤颜色和增加绿壳鸡蛋蛋壳色泽;③由干酵母70%、大蒜20%、姜粉4%、五香粉3%、辣椒粉3%组成添加剂,按日粮的0.5%添加,可增加麻城绿壳蛋鸡肉鸡蛋的鲜味和香味。
按照近年来麻城市生态养鸡实践,通常饲养麻城绿壳蛋鸡350 d左右,一只鸡可产蛋140枚左右,鲜蛋一枚0.7元左右,一只鸡1.5 kg重售价50元左右,一只母鸡年总收入150元左右;由于鸡群采食部分天然饲料,加之鸡的个体小、耗料少,一只鸡350日龄时年总支出100元左右,产蛋与活鸡出售相结合,一只鸡纯收入可达40~50元以上。
一个农户饲养500~3 000只鸡,一年可获得2万~10万元收入,这一效益是饲养其他良种家禽所无法相比的,且市场风险较小,有利于农民增收。
2 麻城绿壳蛋鸡的发展前景
麻城绿壳蛋鸡除有我国地方品种鸡的共同特点外,鸡蛋、鸡肉口感和风味好,口感弹性细腻,蛋黄呈金黄色,蛋黄大,营养丰富等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麻城绿壳蛋鸡既适合于山区圈养,也适合于农区散养。因此,养殖麻城绿壳蛋鸡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加快,城镇人口迅速增加,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对优质鸡产品的需求也大幅增加[2] 。
加大对麻城绿壳蛋鸡的种质资源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是提高遗传育种水平和生物技术的基础,不仅能保持生物的多样性,满足人民对畜产品优质化的需求,而且对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壮大麻城绿壳蛋鸡产业优势,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升我国畜产品的竞争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2年3月2日,国家农业部笫1731号公告,麻城绿壳蛋鸡首次入选《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目录》,成为国家保护的地方优良品种遗传资源,也是目前湖北省惟一的以地名冠名的以产绿壳蛋为主的地方优良鸡种。今后要建设麻城绿壳蛋鸡特色板块基地,培植麻城绿壳蛋鸡特色大龙头,培育麻城绿壳蛋鸡特色大品牌,鉴于国际国内市场对麻城绿壳蛋鸡的巨大需求,为湖北省麻城绿壳蛋鸡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参考文献:
关键词:苜蓿 地下 滴灌技术 研究
中图分类号:S275.6文献标识码:A
1.项目区概况
项目区地势南高北低,平均坡降3.6‰,海拔1200~6360米,局部地区地势起伏较大,有山丘分布,总面积2000亩,全部种植苜蓿,行×株距为2.0×0.5米,种植方向为南北走向。项目区属温带、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量大,光照充足,无霜期长,昼夜温差大,春季多大风,有沙暴,全年盛行西北风。本项目区土壤以灌淤土和潮土为主,土壤土层较厚, 土壤肥力较高,质地适中,结构良好,有机质含量低、氮少、缺磷、富含速效钾,适宜耕作、栽植。工程区地表水量缺乏。
2.工程任务及内容
工程具体任务:为2000亩苜蓿基地建设配套的灌溉设施。项目工程建设内容包括:苜蓿基地灌溉系统工程建设、配套工程建设及其他工程建设。配套项目包括泵房、过滤装置、管网以及相应的土建工程;生产道路采用碎石面层铺设以利于农业机械化作业,满足盛果期苜蓿的采摘及外运的实际需求。
3.方案设计
3.1灌溉方式的选择
项目区目前采用渠道常规灌溉,田间工程均为土渠,渗漏、蒸发量较大。灌区年灌溉需水总量为171.15万立方米,全年缺水37.66万立方米,属于季节性缺水,一般集中在3~6月份。规划年采用高新节水滴灌灌溉方式,可以明显改善缺水现状,虽然一次性投资大,但是收效快。滴灌全部采用管道输水,灌水均匀,减少损失,因而可以节约灌溉用水。由于滴灌没有喷灌时水珠的蒸发飘移损失,与地面灌溉相比,滴灌一般可节约用水50%~70%,在透水性强、保水能力差的土地上省水效果更为明显。在干旱缺水地区、高扬程灌区和井灌区,省水就意味着节省能耗和扩大灌溉面积。同时,滴灌可实现灌溉机械化和自动化操作管理,降低灌水的劳动强度,节省大量劳动力。同时可改变杂草生长的环境,节省田间管理的工时。
3.2灌溉水源的选择
项目区地表水季节性缺水严重,蒸发、渗漏量较大,水处理困难,并且沉沙池要清淤,首部需经常排沙,人工、维护费用增加,沙粒对节水滴灌系统和滴头的损害严重,缩短了系统的使用寿命,水源保证率低。而地下水可开采量为208×104立方米/年,灌溉用水量为86.32×104立方米/年,因此水源选用地下水。经过现场勘测,确定单井出水量为125立方米/小时,依据《机井技术规范》,进行管网水力计算并考虑项目区的实际情况,最终确定在项目区布设4眼机井。
3.3滴管方案设计
针对滴灌工程建成后可使用多年的特点,选用“PE de75支管+ de16滴灌管”的布置方式,项目区管网依次为主干管、分干管、支管和毛管,管网呈“田字形”结构布局。管网结构主要包括:潜水泵——过滤器(施肥罐)——主干管——分干管——出地竖管——支管——毛管(滴灌管)。其中主干管与分干管、分干管与支管、支管与毛管均采用“丰”字形布置,降低能耗。系统主干管、分干管均采用压力等级为0.6MPa的PVC-U管,掩埋深度在冻土层以下,出地管压力等级为0.6MPa的PVC-U管。支管、毛管铺设于地面,支管采用75薄壁PE管,毛管采用“丰”字形布置。每个滴灌系统东西向布置主干管,南北向布置分干管,垂直于主干管。在分干管东西两侧布置支管。在分干管尾部地势低处设置排水井。本设计毛管根据作物的种植方向布局,对称分布在支管两侧。毛管铺设长度50米,铺设于枣树旁边,毛管之间的间距为2.0米,滴头间距为0.5米。滴头设计流量取3.2升/小时。在管道末端、转弯、分岔和阀门处应设镇墩,镇墩采用C20砼,干管三通位置镇墩尺寸:长×宽×高=0.6×0.6×0.6米。为保证系统管网的正常运行,需在管路上安装控制和保护装置。管道埋深根据地面荷载和机耕要求,同时考虑冻胀破坏,干管埋深1.2米,为控制各分干管的运行,分干管首部设控制阀,尾部设泄水阀。在水泵的出口处安装D200逆止阀。各干、支管进口处安装控制阀门,在每条支管的末端安装堵头。
3.4滴管系统工作制度
项目区苜蓿灌溉方式多采用轮灌,具体工作制度为:灌区分成4个系统,根据管网布置形式和大田滴灌运行管理经验,本工程轮灌组编组方式采用每次同时开启分干管上的5条支管,使系统总水量分流到控制的所有支管中,减少管道中的流量, 降低水头损失,从而减小管径。
4.案例对比
传统苜蓿种植采用大水漫灌,不但水肥利用率低,产量低,而且种植户没有积极性,制约了苜蓿产业的发展。
4.1试验材料与方法
滴灌苜蓿试验地选择在农11连82#第三年生紫花苜蓿地,品种为三得利,漫灌苜蓿地选择农11连72#50亩第三年生紫花苜蓿地设为对照。
4.2结果与分析
(1)滴灌与常规灌水肥运筹
表1:滴灌苜蓿水肥管理 (单位:月.日,方,kg/亩)
由水肥运筹表1和表2可以看出,苜蓿种植采用节水滴灌技术后,产量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漫灌条件下在每茬苜蓿进头水前,人工撒施尿素,10kg/亩一次性施入,撒施不均匀,导致苜蓿长势不整齐,而且不能保证一茬苜蓿生长全期的养份供应;滴灌苜蓿水肥的利用率和均匀度得到提高,滴灌条件下,随水带肥,每次滴施尿素5kg/亩,每茬投肥两次,肥料溶解均匀,直接滴到植物根层,滴施均匀,水肥利用率大大提高,苜蓿全生长期都能有充足的水肥供应,生长发育进程加快,收割茬数由常规灌溉模式下的二茬增加到四茬,单产由516 kg/667m2,增加到1593 kg/667m2,而且一二茬的产量明显提高。
(2)增产分析
过去苜蓿种植采取地面大水灌溉,灌溉水以地表径流的方式为作物生长提供水分,不但用水量大,而且受土地平整度,土壤类型等因素制约。造成水肥不均匀、产量低,职工承包积极性不高。苜蓿滴灌种植改变了传统的灌水和施肥方式,肥水耦合通过滴灌首部压力系统和地下、地面管网系统,封闭式直接运送到土壤植物根层,避免渠系蒸发、渗漏和地表径流、水肥渗透不均匀、田间跑水等现象,提高了水肥利用率和均匀度,有利于苜蓿生长,产量增加显著。采用滴灌方式加快了苜蓿生长发育进程,收割茬数由原来的两茬增加到现在的四茬。大水漫灌模式下由于采用宽浅毛渠地面灌溉,毛渠不但占用了一定的土地,而且不利于机械收割和打捆,收割后茬高超过15cm,收割质量差,浪费大,影响产量。采用滴灌技术后,不用开毛渠灌水,土地利用率提高3~5%,土地平整,收割茬高降低到5~8cm ,收割、打捆速度快、质量好,增产效果显著。
4.3滴灌苜蓿经济效益分析
(1)效益分析
滴灌苜蓿成本为787.45元/亩,(其中:种子、全层施肥、滴灌带和滴灌系统折旧按三年分摊)。2012年,滴灌苜蓿单产1593kg/667m2,单价按市场收购价1.1元/kg,产值1752.3元/667m2,综合效益964.85元/667m2。与大水漫灌相比,虽然成本增加了350.66元/667m2,但是产量增加了1077kg/667m2,效益增加了834.04元/667m2,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列出2012年滴灌与漫灌苜蓿经济效益分析情况。(见表3)
漫灌与滴灌模式下经济效益分析表3 计量单位:元、kg
(2)前景分析
紫花苜蓿不但产量高、品质好、营养丰富、适口性好的优等饲料,而且还具有抗旱、耐盐碱、固氮改土、保持水土等作用。因此,大力发展苜蓿种植,对当地发展畜牧养殖业,改善土壤结构和生态环境,带动地方经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莫索湾垦区近几年畜牧业发展迅速,逐渐成为农业经济支柱产业,但饲草供应量不足是制约畜牧发展的瓶颈之一。苜蓿种植推广节水滴灌技术后,苜蓿产量和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不但满足本地饲草的需要,而且还向周边团场供应优质饲草,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8.59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8-130-02
剩余劳动力问题对中国而言有重大意义。由于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不仅要实现市场化还要解决从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任务。根本的是农民的转变。农民如何顺利的实现现代化,完成身份的转变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其中剩余劳动力的界定、数量判断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城镇化路径的选择,甚至对经济发展前景的判断。但对这个问题学界争论不一。
一、原有文献对剩余劳动力的界定及评析
关于剩余劳动力的界定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被广泛接受的定义,即将边际生产力等于零或接近零的劳动力称为剩余劳动力。以刘易斯为首的古典学派持这种观点。这种界定方法以技术不变为前提,在技术进步缓慢的年代或者短时段有其合理性。但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度的时代,以静态的均衡的观点来界定一个动态的,多因素影响的现象有其明显的局限性。以舒尔茨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认为农业中没有剩余劳动力,即使传统农业中资源也是优化配置的,转移劳动力必然会引起农业产量的减少。
第二种方法将农业劳动力的供给量减去农业的需要量称为剩余劳动力。问题是如何计算农业的需要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是从经济理性出发自主择业的。首先要确定一个合理的农产品需求量。这样就不可避免的成为一种含主观因素较多的估算。因为在计算过程中,一般会选择几种作物为依据。还有论者会估算一个人均耕地亩数进行计算(周天勇,2007),这样做就是一种大致的估计。从而减少了结论的效度。
赵显洲(2010)也认为,中国依然存在巨大的剩余劳动力,刘易斯转折点远没有到来。他计算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实际农业从业数量-农户的目标收入=非农产业平均工资时的农业从业数量。这里没有考虑劳动者的异质性。并且影响劳动力转移的不只是收入的差异,除此之外收入差异是一个动态的相对量。
第三种将边际收益低于非农劳动力的劳动者称为剩余劳动力。这种观点的前提是劳动者的择业自由和市场经济条件,但农村劳动力转移并不只是由收益决定的。况且收益差异既是选择的原因也是从事不同产业的结果,这种定义往往将劳动力假定为同质的,无差异的,但在实际上劳动者是异质的。虽然作为一种趋势可以假定二者收益在均衡时会相等,但这只是一种远景式的展望,对当下中国而言这种大概的远景式的判断意义不大。
第四种是考虑劳动力的异质性,结合劳动力的特征进行分析,将农村劳动力进行细分。在这种情况下所谓剩余劳动力就是能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从这个角度看的优点是计算出的数据在短期是有效的,但无法分析长期的趋势。但从这个角度看有助于了解剩余劳动力的现状,避免总体算法那种大的偏差,甚至是误导。都阳、王美艳(2010)得出的结论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外出的可能性下降。受教育水平越低外出的概率越低。由于考虑了劳动者的特征,都文的结论较可信。但只是一个计量分析,所以缺乏必要的深度,是一种就事论事。
二、原有文献对剩余劳动力的计算及评析
在实际计算中采取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农业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数量—农村实际就业量 。农业实际就业量=农村农业就业量+ 农村非农就业量,这种计算方法计算的实际为农业失业人口。况且关于农村就业的劳动力数量本身就是有争议的问题,孙自铎( 2008 )、李迅雷 (2012)因为统计口径的差异,中国统计不区分兼职与全职的区别,所以计算的数据差异很大。它没有将城乡和产业的互动联系起来,单以农村讨论剩余劳动力并没有着眼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第二种:农业剩余劳动力=农业劳动力数量—农业劳动力需要量。这就涉及到农业如何界定?是小农业即只包含种植业还是大农业即农 、林、 牧、 副、 渔。 现代农业作为一个产业,背后有许多支持部门,这些从业人数如何计算?蔡昉(2004)以农村劳动力的家庭所在地口径为依据。不管在什么地方从事什么产业的人口都包括在农村劳动力里面。包括务农,乡镇企业就业,非农产业经营和外出务工经商的劳动力都包括在内。可以看出,在总量上明显存在高估的问题。因为后三种已经转移出去从事的是非农产业。
在计算目前劳动率水平下农业需要多少劳动力,他仅以种植业跟饲养业为主。以作物种植面积乘以单位用工数量进行估算种植业。以畜牧出栏量(水产面积)乘以用工水量来计算饲养业的劳动力需要量,由此可以看出在劳动力需要量上存在着低估,因为现代农业将是大农业,农业本身将会出现职业分化,农业本身的分工水平将加深,因此不能只限于种植业跟畜牧业。
关于农业从业的合理人数,有的论者进行了国际比较,但这种办法是粗糙的。因为这种方法漠视了国别差异,合理的农业劳动力数量不只是劳动力与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还包括制度及技术水平因素。一般以韩国或日本的单位面积与亩均劳动力需要量来确定中国未来的农业合理的劳动力数量。这样,只能是一种粗略的估算。(周天勇,2007)
刘建进(1997)在运用农户决策模型进行计算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时,假设农民在信贷市场上只要愿意就可以得到资金,显然这是一个不现实的假定,并且这个假定影响到最后计算的结论。他主要关注的是收入与剩余与否的关系。在做收入与在农业投入的OLS回归后,他这样推理,“假如这5%的人均收入上升引起1个百分点的农村劳动力由农业转向非农业在全国范围内也同样适用, 那么就有约1%×45000万= 450万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农业。” “全部农户中约有19%劳动力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如果按这一比例推算, 全国约有45000万×19%=8500万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实际的数字可能比这还要高。”可以看出他仅考虑收入这一个因素,并且在模型过程中有许多不现实的假定,所以这种模型估计法,看似严谨但实际上得出的结论存在问题。
第三种是考虑劳动者的异质性,结合劳动者的特征进行分析,将农村劳动力进行细分。都阳、王美艳(2010)在利用2005年1%的人口抽样数据,考虑了年龄、受教育水平、健康状况等因素。推算出现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为4300多万人,少于上述方法的估计。这种算法因为考虑了不同劳动者的不同特点,故而得出的结论比较可信。但问题是运用有限样本进而推断总体可能存在偏误。
约翰·内特、邓曲恒、李实 (2011)使用2002年与2007年的收入分配课题组的住户调查数据,对农民工的需求和供给进行了估计,运用Probit模型进行了估计,考虑了不同类型的劳动者。通过比较实际工作的天数与可以用来工作的天数来测量剩余劳动力的规模。但行文至此该文比较的是农业与非农业从业人员的劳动天数,从而得出后者就业更加充分。这就忽视了农业劳动天数的特点,农业与自然天气等联系很紧密,不可能像有非农从业人员那样工作天数。假设300天为可用来工作的天数,从而得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占39%的结论。再以此推算从而得出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结论。
总之,从方法上来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宏观计算法,其特点就是假定劳动者是同质的。运用总体数据得出结论。但由于统计口径不一;农村需要劳动力数量上又是估算,或以发达国家为标准或以单位面积与用工数为标准,所以存在很大误差,代表人物有蔡昉(2007)、王德文(2008)、李迅雷(2012)。另一种方法是考虑劳动者的不同特征,主要有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健康状况等,再运用概率模型做回归得出转移的概率,进行推算。这种方法由于考虑了农村剩余劳动者的个体特征,从而得出的结论比较可信,代表人物有约翰 ·内特、邓曲恒、李实 (2011),都阳、王美艳(2010)。
参考文献:
[1]蔡昉.破解农村剩余劳动力之谜 [J] .中国人口科学,2007,(02).
[2]孙自铎.中国进入“刘易斯拐点了吗”?——兼论经济增长人口红利说[J].经济学家,2008,(01).
[3]赵显洲.关于刘易斯拐点的几个理论问题[J] .经济学家,2010,(05).
[4]蔡昉、王美艳.农村劳动力剩余及其相关事实的重新考察——一个反设事实法的应用[J] .中国农村经济,2007,(10).
[5]康文杰、石德金、余建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界定及其修正[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5,(02).
[6]都阳、王美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新估计及其含义[J].广州大学学报,2010,(04).
[7]江秀辉、李伟.评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统计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
[8]约翰·奈特、邓曲恒、李实.中国的民工荒与农村剩余劳动力[J].管理世界,2011,(11).
[9]李实、邓曲恒.中国城镇失业率的重新估计[J].经济学动态,2004,(04).
[10]盛来运.流动还是迁移——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的经济学分析[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
[11]蔡昉.中国发展的挑战与路径:大国经济的刘易斯转折[J].广东大学学报,2010,(108):4-12
[12]李善同.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与经济增长前景分析[J] .管理世界,2006,(09) .
[13]蔡昉.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03).
[14]蔡昉.刘易斯转折点后的农业发展政策选择[J] .中国农村经济,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