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信息通信的概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盖洋夕
童年生活多姿多彩,充满了情趣。童年虽趣事多多,但也少不了酸甜苦辣吧!
记得有一年冬天。我去上幼儿园,老师带着我们出来打雪仗。天气十分寒冷,我戴着围脖、手套,但还是觉得风婆婆吹得我直打颤。可是一个比我大的哥哥还往我身上扔雪球,打到了我脸上,我哇哇大哭。同学说我是娇气鬼,听了这话,我更伤心了。
老师安慰我,大哥哥对我说对不起,同学们也纷纷赔礼道歉。这让我又感到了快乐。
童年生活的美好,但其中的酸甜苦辣也令人难以忘怀。
指导教师
【 关键词 】 选煤厂;库存管理系统;条码扫描枪;新概念;条码;身份ID卡
1 引言
保德洗选厂是设计处理能力1.8Mt/a的大型选煤厂,分为南北两个洗选车间,为了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转和维修工作的正常进行,在厂内建有物资库房,其库存管理业务主要包括入库、拣货、上架、补货、出库、月底盘点、报表统计,但是由于过去采用的传统的手工记账的办法,无法满足备件量大、出入库频繁、快速定位的要求。针对以上的问题,保德选煤厂结合自身的库存管理的实际情况,开发了新概念库存管理系统。新概念库存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电脑软件部分;二是数据采集部分;三是身份ID卡识别验证部分。
2 系统分析
2.1 出现库存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传统的选煤厂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
(1)管理滞后。由于信息的反馈不对称、不同步,造成管理层无法根据准确的库存数据来制定管理方案,造成管理的滞后。
(2)标识不清。由于相同物品放在多个仓库,可能造成大部分物资长期存储,或者部分物品重复采购,给物资采购工作和仓储管理带来极大困难。为了妥善解决标识不清的问题,将条形码技术和货架定位技术结合起来,可以有效的解决之。
(3)领用混乱。现行的领用制度是,只要现场有需要就可以到库房签字领料,造成领用的混乱。为了解决领用混乱的现状,提出了权限领用的问题,为每个车间有领用权限的人员每人配备一张RFID射频识别卡,在领用物品的时候必须由持卡人到读卡器上刷卡才能实现物资的出库,有效的管住了库存出库的大门。
2.2 系统需求分析
2.2.1 应用程序结构确定
应用程序的业务层次分为数据存储层(DAL)、业务处理层(BLL)和界面表示层(UL)三个层面,程序模式采用了客户机/服务器应用程序结构,可以实现多台计算机共享数据库服务器的数据。
2.2.2确定系统开发环境
数据库服务器操作系统用Microsoft Windows Server 2008,数据库软件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前端开发工具:Visual .NET。
2.2.3条形码设备的选择
条形码(Barcode)是将宽度不等的多个黑条和空白,按照一定的编码规则排列,用以表达一组信息的图形标识符。由于本厂的系统本着实用和准确的原则选用了Code 128码作为条码的码制。经过市场调研和设备性能的测试,最终选择了科诚(GODEX G500U)条码打印机和优库980无线激光条码扫描枪。
2.2.4射频识别设备的选择。
射频识别技术(简称RFID),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新型编码识别技术。本厂系统从实用性、冗余性、综合性能等方面考虑,选用美国德州仪器公司(TI)的一套完整的无线感应识别系统,射频部分选用RFM 001射频模块(读卡器)和身份ID卡(封装的RI TRP W4FF射频芯片和SA110天线)。
3 系统开发方案
3.1 系统功能
系统开发的总体任务是实现企业物资设备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和自动化,从而达到企业仓库库存管理效率的目的。本库存管理系统需要完成的功能有:(1)库存管理的各种信息的输入,包括入库、出库、物资信息的输入等;(2)库存管理的各种信息的查询、修改和维护;(3)入库单、出库单的生成,日报表、月报表的生成;(4)在货品库存中加入所允许的最低库存字段,对所有库存物资实现监控和报警;(5)添加条码扫描和打印接口,便于将物资信息和条码对应,实现一物体一码便于定位物品,通过扫描器的条码扫描将得到的条码和物资信息进行对照可以实现物资信息的快速输入,达到物资的快速输入和输出的目的;(6)通过硬件接口将读卡器和程序连接,实现身份ID卡的识别和权限读取,将读取到的权限信息和出入库的权限进行比对,实现分权限出库的目的。
4 系统方案的实现
4.1 基本流程
①登录界面②用户通过读卡器进行身份ID卡的读卡操作③判断用户权限判④断用是否为合法用户⑤根据判断结果决定用户是否可以进入系统
4.1.1软件登录模块
用户通过该界面登录进入系统。首先用户使用身份ID卡(射频卡)在读卡器上进行读卡操作,读卡器将读到的卡片信息传到在后台工作的接收函数,并触发主程序的用户验证程序,验证程序将卡片信息与数据库中的用户信息表里的信息进行比对,如果用户的登录标识正确就允许用户登录,并将用户的相应权限的标识传给程序的主界面。
4.1.2库存管理系统模块
软件主界面上的按钮数量是,通过登录界面传过来的用户信息和用户的权限信息,确定要显示的按钮。实现不同用户有不同的权限。在管理系统主界面上可以实现普通管理系统的入库、出库、入库出库信息查询等操作。
4.1.3条码的应用
为了实现货物的精确定位和查询,将每一种货物都进行编码,保证一物一码。先用条码打印机将编好码的货物数码打印成条码,贴到货架上,以便出入库时用条码扫描器进行扫描,实现快速的出入库。
4.1.4射频身份ID卡的应用
当用户出库时需要进行身份验证时,可以用身份ID卡在读卡器上进行验证。身份验证是保证有权限的人员才能对相关物品进行出库的操作,具体操作是想将身份ID卡放到读卡器上,读卡器将卡片的信息通过数据线传到后台的卡片信息接收程序上,接收程序接收到信息后就将信息发送给,后台的权限验证程序,如验证有权出库就将出库的按钮的有效性设置为TURE,然后点击该按钮就可以完成出库的操作。如果没有权限出库就提示该卡片没有权限出库。
5 结束语
在使用了新概念库存管理系统在保德洗选厂的实际应用,实现了物资的快速的出入库及物资的流向定位,便于对库存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能严格的控制库存的数量,减少了运营成本。
参考文献
[1] [美]唐纳德・沃尔特斯.李习文,李斌译.库存控制与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
[2] 东方人华主编.《Visual C#.NET范例入门与提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作者简介:
关键词:集散控制系统;机柜集成;管理信息系统;专家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TP2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22-0026-03
0引言
20世纪70年代后,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了多个技术领域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对传统自动化行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过程控制技术在这场变革中有了质的飞跃。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当前过程控制技术已有了巨大的进步。
虽然DCS技术有了巨大的发展,国内外很多企业都已掌握了成熟的技术,但是应用于DCS的机柜集成信息技术几乎依然处于空白状态。目前许多企业已经认识到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对DCS机柜集成流程的改造,能够使传统DCS企业适应激烈竞争环境并取得主导地位。但是这些企业对于机柜集成的管理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在实现项目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认识和方法上的误区。
1DCS机柜特点分析
1.1DCS系统简介
DCS是一类分散控制、集中管理的仪表计算机控制系统。它具有连接方便、采用软连接方法使控制策略更改容易、显示方式灵活、显示内容多样和数据存储量大等优点。DCS由被控对象、用于生产过程的参数检测与变送仪表、控制站、执行机构和报警部件等组成。它的各组成部分是各自为政的自治和协调系统。自治系统指这些系统能完成自己的功能和独立工作,协调系统指这些组成部分用通信网络和数据库相互连接,信息数据相互交换,既有分工又相互制约,在系统协调下工作。
正是因为DCS系统的复杂程度高而导致了用于系统载体的机柜具有特殊性和多样性。
1.2控制站机柜多样性描述
现场控制站是一套可独立运行的计算机检测控制系统,由机柜、电源、I/O模块和控制处理器等组成。DCS系统的硬件基本上都安装在机柜中,不同厂商的DCS控制系统在硬件结构上相差很大,即使是同一厂商的产品也会不断升级换代,而且根据用户的需求,针对不同的用户在硬件配置上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不同的控制柜。
现场控制站的机柜内部均装有二次结构,以供安装I/O模块、电源、继电器及各种接线端子。控制站的机柜按照功能划分可以分为主机柜、I/O柜、继电器柜和端子柜等。不同类型的机柜都有各自的特点。主机柜内部的控制设备需要提供完善的电磁屏蔽,活动部分之间要保证有良好的电气连接;端子柜中交直流和信号线都需要隔离走线;本安机柜和非本安机柜的汇线槽和接线端子颜色需要区分开来。这些不同的技术规范就要求机柜内部结构多样化。
由于硬件配置原因,机柜内部结构很难做到标准化,这样造成了机柜多样性,使DCS项目机柜集成变得非常复杂和繁琐。
2机柜集成现状
目前机柜集成的时间节点是从销售部把拿到的订单移交给工程部开始,到制造部把集成后经过测试的机柜发运给用户结束。中间经过的主要环节有工程软硬件配置、材料清单确定、零部件采购和机柜装配与接线等。下面把以上提到的环节作展开说明:
2.1工程软硬件配置
这个过程一般由项目经理负责。其根据系统项目要实现的功能和信号来配置系统软硬件,但对于机柜和其他结构件不作选型,也就是说用于系统项目的控制类标准件比较容易确定,但是其他辅料等非标件难以定型,项目经理需要就这个问题不断和工艺工程师去讨论。如果有一个专家数据库系统,项目经理可以在软硬件配置阶段直接完成整个系统设计。
2.2材料清单确定
这个环节原来应由项目工程师完成,和上述工程软硬件配置以及下面要谈到的机柜二次结构设计一样,如果在软硬件配置阶段,有一个专家数据库,材料清单就可以产生。目前这个工作通常由工艺工程师完成,工艺工程师按照项目经理提供的典型图纸和自己的经验来完成详细材料的配置。
2.3零部件采购
目前机柜集成除了装配图纸生成和材料清单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之外,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缺料。由于DCS系统的特点,DCS系统所用到的机柜内部安装材料,包括控制器、I/O模块、电缆,风扇,空气开关和接线端子等,都具有小批量多品种的特征,这给采购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有一个管理系统,可以对交货期长的零件、项目之间材料调用、材料需求预测和库存看板进行统一管理。
2.4机柜装配与接线
在这里出现的问题主要是生产调度。在生产现场的每一个项目都不相同,生产调度无法做到一个静态调度,由于缺料、图纸更改和生产过程中的突发事件等各种原因,很难对生产资源、机柜集成次序、机柜集成过程和质量进行管理,要实现精益生产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管理系统。
3管理系统设计原则
对于上面描述的DCS机柜特点和目前DCS机柜集成中出现的问题,可以设计一套管理信息系统来解决。下面详细说明五条设计原则:
3.1系统性
机柜集成的管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从母公司到子公司需要全局考虑,从工程部门到制造部门需要协同合作,管理信息系统在设计过程中必须从系统的整体角度出发进行设计。从整体角度考虑各个子系统的相互协调相互平衡的关系,可以使每个子系统的所有信息进行共享,设计的系统性必须按照机柜集成的电气规范、安全标准和各种防护等级。
3.2可变性
DCS系统项目本身是一个不断完善的系统,机柜集成同样如此。管理信息系统是个庞大的系统,它需要保持较长的生命周期,所以要求它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要具有较好的开放性和结构可变性。在管理系统设计中,按照机柜设计、生产流程、材料采购和质量管理进行模块化处理,并且要提高各模块的独立性,使各个模块之间的相互依存度降到最低。这样可以按照每个模块修改管理系统,以后可以单独增加功能。
3.3可靠性
DCS项目从和用户开工程会开始,留给集成供应商的时间并不很充裕,所以要求在做系统项目的过程中不能出差错。机柜集成管理系统也必须做到这一点,一定要有很强的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和失效后恢复正常使用的能力。
3.4高效性
DCS项目工期很短,机柜集成处于整个项目的前期,如果机柜集成效率低下,势必造成后期的系统组态和调试相当紧张,有可能造成延期发运。所以管理信息系统在规定的时间内处理事务的能力较强,能够迅速地对处理请求做出响应。
3.5经济性
在金融危机之下,每个企业都在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在降低生产和管理成本。机柜集成管理系统要在满足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系统开销。一方面在硬件投入上做到简洁且符合系统要求;另一方面设计不要过于复杂,各个模块在保证功能的情况下减少开发费用。
4管理系统框架
系统设计原则确定下来以后,然后需要考虑管理系统的框架设计,这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4.1总体布局
一般信息系统总体布局分为集中式和分布式两种,DCS系统机柜的管理系统设计必须按照分布式进行。分布式系统可以运用局域网、广域网、局域网和广域网混合形式及互联网、内联网、外联网及其混合形式,利用这些计算机网络把分布在不同地点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等资源联系在一起进行联机处理。
4.2专家数据库
由于机柜具有零件众多、装配工艺复杂和设计多样等特点,要成功开发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必须要配备专家数据库系统。专家系统的数据库是经特别设计的计算机程序,用来复制自动化工程领域机柜集成专家的推理和决策过程。专家系统按照实际项目要求,可以对机柜集成知识库中的知识和数据库中的数据加以智能性分析、判断,得出结论以供设计人员参考。根据这个专家系统可以开发各种工具,如图纸生成器、材料清单生成器和工程更改通知单等一系列工具。有了这样一个面向应用者的专家系统数据库,相关机柜集成工程师可以很容易地利用它报价、选型和计算机模拟装配。
4.3硬件配置设计
由于机柜集成管理系统按照分布式设计,通过网络实现,所以在硬件上有两方面需求,即计算机系统配置和网络平台设计。关于计算机的选型要考虑系统未来的升级可能和第三方软件的支持,使管理系统具有延续性。另外硬件配置要考虑数据处理能力、存储功能和通信功能。由于管理系统是一个全球性的系统,每个子系统都要利用这个管理系统,所以网络平台要考虑实用性、先进性和开放性。
4.4软件设计平台
信息系统软件平台是指支持系统开发和运行的软件平台。开发一个全球性的庞大的信息系统要保证开发维护简单易行,而且开发的系统运行要高效可靠。机柜集成对于一个跨国公司来说,要做到标准化和统一性。软件平台必须符合开放式的发展方向,要与其他系统互联及互操作性。一个跨国公司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要保证这个管理系统建设成功、生存和发展。这个管理系统所设置的软件平台必须支持必要的软件开发工具,比如数据库开发工具、界面开发工具和应用工具等。另外这个软件平台要有对新技术的支持能力。DCS技术还在不断发展之中,机柜集成也随着DCS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之中,管理信息系统也需要跟着改变。只有支持新技术能力的平台才能适应系统今后发展的需要。
5结语
由于DCS机柜集成的多样化和非标准化等特点,传统机柜集成孤岛模式已不适应当前快速响应的市场要求,因此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已成了机柜集成发展的必然趋势。管理信息系统把项目运行过程中的信息技术、生产技术和企业的各种生产与经营活动有机高效地结合起来,能够保证机柜集成企业有效地运转,去创造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俞金寿.信息科学与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 方康玲.过程控制与集散系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3] 何衍庆,黄海燕,黎冰.集散控制系统原理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4] 黄桂梅.计算机控制技术与系统[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5] 罗焕佐,宋国宁,王晓峰.流程企业智能计划调度技术[M].辽宁:东北大学出版社,2004.
[6] 陈京民.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信息技术实验的宗旨在于挖掘信息技术的核心概念和核心问题,至于哪些问题是信息技术的核心问题,制作一个全集,恐怕需要一个长时期的思考,不是本文的讨论议题,但是至少在这一系列文章当中笔者期待着能够保证信息技术实验作为一个领域其核心概念的稳定性。在上期文章中介绍了首要的两个核心概念:数据、稳定的对应关系的定义,接下来在本文中介绍编码、通讯、效率和信息量这四个其余的核心概念的基本定义和典型案例,这些概念是经过长期的思考和教学实践形成的,笔者期望这些概念在信息技术实验的大框架之下是相对稳定和基本的,但信息技术实验是一个新的领域,难免思考有不妥甚至错误之处,欢迎用电子邮件或者发表文章争鸣讨论,这也是笔者抛出这些观点的初衷之一。
编码
编码是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就像声音的波形原本是一条连续的曲线,但由于计算机采样的关系,必须要确定采样的时间间隔,以及振幅的变化范围(Scaling),将这个变化范围分成多少个小格(Leveling),真实的一个振幅如何找到它应该对应的那个小格(mapping),以及这个时间-数字化振幅的数据文件要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储(Saving),将模拟转化为数字过程称之为编码。换句话说,编码的核心是一组对应规则,这组规则可能很自然,像十进制到二进制转化一样自然,也可以非常繁琐,像一个密码本一样似乎毫无规律可言,但是只要对应的规则确定之后,编码的大部分工作就完成了。
通讯
通讯与编码是彼此独立的两个过程,每种通讯的需要就对应一种编码的需求,如一开始一段歌曲在音乐厅里有歌手传递给听众,之后听众在家里就可以完成歌曲的欣赏,于是歌曲被谱成歌谱,写在文字上,听众如果不能请来歌手,就必须根据歌谱自己演唱。之后人们发明了唱片,振幅和时间的信息基本上被等比例的刻录在唱片上,由制作唱片的人编码,根据同一套编码体系由播放唱片的机器解码,这个解码的过程是简单而容易理解的。唱片在不同的人间直接传递,通讯方式是自然的、容易理解的,人们甚至难以感受到这个过程是在通讯,通讯更难以成为一个被人重视的重要领域。但是人们听音乐始终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递,人们天然的就具有双向传递信息的需求,而且期望这种体验,在远距离的前提下,就像面对面的谈话一样畅达,所以电话出现了。计算机的出现,使得编码变得非常准确,一段音频被数字化之后,不像唱片时代一样传输和复制起来会有一定的制作误差,被计算机数字化的音频可以完全地拷贝给另外一个人,从一张软盘到另外一张软盘,这个过程当中通讯比原来方便了。直到网络时代的出现,计算机通过网络技术实时地和另外一台电脑实现通讯,通讯的过程中涉及通讯协议、保密方式、传输方式、通讯信号的增强等新的领域,此时,通讯技术相对于编码技术被凸显出来。在信息技术实验当中通讯类的实验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凸显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实验。例如,将声音的强弱作为信号的手段,以未加密的二进制协议,通过双头耳机线、一台电脑将耳机输出的音频信号输入到另外一台电脑的麦克风端口上,另外一台电脑将信息解码后,用同样的方式向第一台电脑通讯,这样的过程在现有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中是能够实现的,使用Scratch等简单的程序语言,学生是可以从原理层面上掌握通讯的技术特点和核心概念的。因此将通讯作为信息技术实验的一个核心概念提出。
效率
效率问题一开始就出现在计算机和单片机的产生过程当中,计算机一开始的社会需求就源自于人们对于提高大数据的运算速度即效率的追求,同样各种功能各异的单片机和机器人生产的重要目的就在于提高效率,而在信息技术实验这个领域中,效率同样是一个需要重要提及和研究的主题。常见的效率比较的过程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算法效率比较。这类效率的比较常常出现在各种程序设计的竞赛中,如在一定的代码长度和一定的内存使用空间内,哪种算法执行的时间更短一些,这种过程常常是现在程序设计课程在高级阶段的教学内容。②新软件和旧软件在效率上的比较。我们在使用应用软件的过程中,总是认为新的软件一定比旧的软件好用,大公司的软件一定比小软件好用。事实上,基础教育具有公益的性质,基础教育并不是为垄断的软件企业提供消费者的一个渠道,而应该是培养理性的,具有充分自主性和选择能力的适应未来软件市场的合格消费者,因此让学生比较不同软件的使用效率、性价比,同一款软件改进之后的工作效率,是我们讲授应用软件的一个重要的一直被忽视的教学内容。③是否要研发新技术的判断力。学习了如何比较和选用软件之后,作为一个初步掌握了一门编程语言、初步具备了编写应用软件的学生,在面临真实的工程问题时,需要判断工程项目使用旧的但是执行效率低的算法还是用新研发的执行效率高但是研发过程存在风险的新的算法来实现,这个过程无论是在编写软件还是在应用软件的过程中都是常常出现的,需要许多个案例来帮助学生判断和反思,提高学生的判断力。④技术路径的效率比较。软件的编写或者工程任务的完成,其技术路径和研发方式有很多,如有一个人完成的、分小组完成的,将整个工程分成几个部分、一环套一环完成的、也有将整个工程分成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相对完整、使用迭代过程完成的,这些都是不同的技术路径,这些技术路径的效率的比照,同样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因此,在信息技术实验这个领域,效率的概念是需要用具体的过程,具体的数据来让学生体会和研究的,远胜于教师简单地给出结论。
信息量
一、在传统的媒体环境下对学习概念的理解
基于文字印刷方式的学习时代,文字的出现极大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人们纪录和发展某些技术知识得以用文字的形式保留和传播,但具有行为主义倾向的心理学专家认为这样的学习应定义为“有练习或经验引起的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这样的用行为的变化来定义学习,只是使学习成为可观察和可测量的概念,但它对人通过学习后思想深处发生变化而没有外显行为的变化现象就无法解释了。例如人类利用大自然的力量在不断的练习中学到了或者说创造钻木取火的方法,正是由于这种行为在人的身心内部的形成的经验,这种行为在相当常时间内并没有变化或者说没有相对持久地变化。
就像生产方式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而且受到作为生产力之物质基础的生产工具制约,由此揭示生产方式演变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规律已成为理论界的共识;学习方式同样要由学习能力发展水平决定,而且受到学习活动之物质载体和物质手段制约.
基于文字印刷方式的学习阶段,直到当代对学习的理解才有了进步,加涅在学习的定义中加入了潜能的变化,即"学习是人的倾向或能力的变化,这种变化能够保持且不能单纯归因于生长过程."加涅论学习是否发生,其中的优点就在于它考虑到了学习者的主体性,简言之,这个定义可作为学习的"外形为定义",因而学习也应有其"内行为定义",原因是人的学习的实质是人的内在的能力.思想和情感的变化,但人的内在能力.思想和情感的变化看不见摸不着,由此当代的众多心理学家纷纷用实验来定义和验证这个"内行为定义",其中最有影响力也最有效果就数由桑代克建构,并由斯金纳.布鲁纳等众多学者的扩展与深化的以"刺激-反应"为核心的学习联结理论.
他们认为学习就是面对当前问题情境,在内心经过积极地组织,从而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刺激反应之间联系是意识为中介,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我认为这一定义应是"内行为学习"定义的概述.
因此,借助心理学对学习概念的界定,在教育情境中的学习我们可以定义为"凭经验产生的.按照教育目标要求的比较持久地能力或倾向的变化."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对“学习”概念的理解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智能化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具有良好的交互性,通过声音、动画、高质量视频、音频及虚拟手段等信息化的方式表述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动态化、形象化,生成对学习者具有吸引力的外部表征,激发学习者去主动参与、主动发现与探索,直观有效地使学习者思维发散,产生联想,从而顺利提取长时记忆中的相关内容,促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即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学习。
在建构主义指导下,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可以定义为“在一定的情境即信息技术环境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包括对新信息的理解是通过已有经验,超越所提供的信息建构,包括从记忆系统中提取的信息本身,也按具体情况建构。
对学习定义的理解,我们应从三点入手:
1 学习主体自身必须发生变化。只有发生了这种变化,我们才能初步推断学习是否发生;
2 学习所导致的变化有相对持久地保持;
3 主体的变化是由他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是后天习得的。
对教育技术来说,教育技术学探讨现代教学设备和手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专门研究领域,一切教学形式、设备和手段都必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为目的。因此教育技术学专业也应重视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对“学习”的理解。
首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主体即学习者在网络文化、智能文化等新文化观念的冲击下,自身的内在因素包括思想、能力和情感等方面已经发生了变化,信息技术提供了容纳自组织和改变的学习框架,使得学习目标不是单纯地优先于行动,而是产生并完善于行动之中;智能的网络系统能够生成学习者知识点掌握程度及问题解决情况报表,实现对学习过程进行的实时跟踪与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对学习者的下一步学习提供指导、调控或改进意见等等,这一系列方便智能技术的产生,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已发生了自身质的飞跃,在先进的教育情境中重新塑造自身的情感、思想。
其次,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者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是学习者自身文化休养、思想、能力和感情等方面变化是否相对持久地表征,使知识存储的编码化和数字化进程,及学习者的知识能力和感情、思想等方面的变化在质量、数量上都能发生变化。知识的各种存储形式,如资料、录音甚至人的思维和判断都可以编码化和数字化,并由网络组织起来,而在相当长或相对持久地情况中,这些组织并存出起来的因素产生了相对的变化,并跟随着人的思想等方面的变化而变化,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它们都是持久的、稳定变化的、实际的。
再次,学习是人类活动最重要的本质特征,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者从接触熟悉信息技术到能熟练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来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如网络学习就是利用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高运行速度、富有创意的交互性计算机系统进行学习的过程;由文本阅读到超文本阅读,多媒体电子读物的产生,与电子资料库对话中的高效率检索与阅读等一系列新技术的产生,学习者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当信息高速公路席卷全球,信息以网状、立体、全息、超时空、发散性地提供给学习者时,输入大脑的学习材料,使学习者集阅读、声音、情感于一体,使感受和体验结合起来,这些与外界环境的作用,使学习者大脑皮层神经对输入信息的感觉、处理、加工、编码呈现多元性态势,加速了作用效果,使变化更持久,更稳定地变化。
学习是一种复杂的过程,这主要是因为影响这种活动过程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多,学习活动引起的身心变化多,以及学习的层次多、类型多等原因造成,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过程是一个多因、多果、多层次、多种类、多侧面的复杂过程。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这些条件都被完美的组合,在结构的编码和程序设计中得到表现。
三、传统学习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的区别
1、 被动性学习与主动性学习
传统学习,一般要求学习者必须走进学堂,由教师规定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方法,并由教师测定学习结果,而教师的教学过程是知识灌输过程,教师将知识硬“输”学生,导致学生的学习处于麻木状态,否定了自我的存在性,并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与学生共同面对着巨大的多媒体信息库,根据自身特点和意愿,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充分发展,是人格的发展,是自我的发展,不仅指理解记忆的学习,也指学习者所作出的一种自主、自觉地学习,自由的实现自己潜能的发展。信息技术环境下要求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与加工,主动地去建构信息的意义,使学习具有积极性、主动性。
2、 继承性学习与创新性学习
传统学习以继承性学习为主,即也指适应性学习为主,而所谓适应性学习是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提高解决当前已经发生的问题的能力,学习者只是知道发生了什么和怎样发生的,很少考虑将会发生什么和不会发生什么,这是一种单向的、线性的知识传输过程,是为了解决自身自主当前面临的问题,是一种维持现状的学习,主体在经验积累上并没有上升或者说是层次上的下降。
而信息技术环境下,要求学习者不断地接触了解并掌握新兴的知识技术,从而要求学习者主体不断地学习即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知识、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以迎接和处理未来社会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即创新性学习。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是开放的、多元的,形成多维德可能性空间,为学习者提供多种选择的可能途径,使人的思维得到激活,使学习者摆脱现实世界的束缚,激发潜能和创造力。
3、 基于内容和结果的学习与基于问题和过程的学习
传统教学比较重视教材的知识结构和逻辑结构的传授,相应的学习也只是在内容(知识)从外界搬入学习者的记忆中形成经验,简单的说传统学习是为了成绩学习者不断地硬着头皮吸收内容,忽略了学习这一个人类特殊活动的过程性特点,学习者的学习内容是制定的,是强加于任何一主体的知识体构,学习者的学习在结果的指导中,依据学习的内容,在专家和教师设计的步骤中进行,导致学习者成为“一只被牵着鼻子走的空壳子”。产生了由成绩划分学习者等级的教育弊端。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简言之是现代学校提供的研究型学习、发现式学习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的考核否定了传统的以按成绩为学习者划分等级为目的的考试成为一种促进更佳学习的手段,针对学习内容中的问题,开展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培养学习者研究学习的心理,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针对问题仔细归纳,例如作为主体与环境作用产生相对持久地身心变化的学习,过程是对信息接受和使用的过程,在研究型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即间接经验,不断地解决新的问题,开展新的思维,丰富新的知识构建体系。
4、 个体性学习与社会性学习
传统的学习只是在相互认识的人中产生面对面有限的同步交流,交流对象范围小,这是一种单向的或是一对多的交流,而学习是个体的身心变化的表征,它要求着学习者打破个体性学习的封闭性即利用信息技术扩大学习的交互性,通过网络向世界各地的学习者和优秀教师提出问题,并请求指导,或发表自己看法和体会,使单向个体性的封闭学习转变为协作社会性学习中,获得群体动力支持,以一个平等协作者的身份为群体作贡献,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5、 文字性学习与数字性学习
信息时代的学习与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发展密切相关。信息技术是以数字化为支柱,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后,引起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方式都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形成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和数字化的学习方式,从而改变传统学习的字面形,改变了以文字为教学中心、以书本为主要学习内容的文字性的学习,释放了学习者的思维空间,使学习者不再受书本知识的约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大胆的设想、大胆的实验,体会数字化学习的乐趣,进而掌握更多的、新兴的知识。
一、SAP R/3设计思想带来的影响
在会计系统的构建中,财务软件设计思想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也需要注重软件的正确选择,才能真正实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会计信息系统的重构。本文主要分析的是SAP R/3设计思想带来的给会计信息系统构建带来的影响,其来源于德国的某个方案中,可以支持很多种语言和货币,因此,SAP R/3是一款综合性较强、性能较高的系统集成管理软件。目前,SAP R/3采用的主要是C/S三层结构模式,主要由界面、SAP技术、应用模块、基础系统等共同构成。在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中,SAP R/3的功能模块可以实现资产、物料、工作流程和财务会计等多方面的管理,对于实现系统的自动更新功能有着重要影响。所以,针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处理,SAP R/3可以完成应付账款、应收账款、总账等多个精细部分的工作,可以确保会计信息得到系统性的管理,从而在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开放性设计的基础上,确保企业物流、信息、资金等多方面的资源可以最有效利用。
二、会计信息系统的重构
根据上述相关信息可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会计信息系统的重构,与企业运行过程中的业务流程有着紧密联系,而SAP R/3的合理应用可以促进业务流程不断优化,从而实现会计业务流程的重组,对于提高会计信息系统的决策有效性有着重要影响。根据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重构情况来看,业务流程的重组可以使会计业务流程得到简化,并不断更新会计业务流程,以在业务和财务数据进行无缝衔接的情况下,推动企业更长远的发展,最终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不断增长、会计工作效率不断提高。由此可见,在信息技术不断推广的情况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会计信息系统的重构,必须注重凭证模板、事件接受器、实时凭证动态会计平台、生成器等共同运行,才能真正保障会计信息系统财务业务的一体化管理。
三、会计信息系统的模块设计
根据相关研究和资料可知,在结合SAP R/3软件设计思想、业务流程重组理念等的基础上,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会计信息系统的重构,采用的三层结构模式主要包括系统选择浏览器、数据库服务器和web服务器。因此,会计信息系统的模块设计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用户自定义信息界面的合理构建。在进行会计信息系统的重构时,必须严格遵守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注重会计信息的保密性和完整性等,才能真正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从而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因此,在进行会计信息系统的模块设计时,需要加入各种过滤条件、先进技术等,才能避免企业财务会计信息被随时储存,最终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在用户自定义界面的合理构建中,需要对准则库的建立给予高度重视,本文采用的XBRL是在充分利用规则库、模型库设计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的,可以有效实现不同财务报表之间的转换,最终满足不同类型的客户需求。因此,采用XBRL来进行用户自定义界面的构建,可以确保各种报告内容更加详细、精确,是实现用户需求个性化设计的重要途径。二是,事件驱动程序的有效构建。目前,事件驱动程序主要包括事件、对象、事件处理程序三个部门,其中,对象是指任务主体、事件是指任务主体所执行的任务、事件处理程序是指任务处理需要使用的程序。因此,在进行会计信息系统的模块设计时,需要对上述三个部分给予高度重视,特别是提高事件和事件处理程序模块设计的准确性、实用性,才能更好的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稳定性,最终促进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关键词: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意义,概念,特征
一、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的提出
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作为学术范畴而被严格界定和科学论述,严格地说是从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背景下人们对政府管理活动进行新途径、新方式、新模式和新机制的探索开始的。在学术界,诸多专家和学者对政府管理创新问题有着研究兴趣,并撰写出相应的理论成果,对于指导政府管理创新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和价值,但多数研究仅仅局限于政府管理实践活动层面上,没有突破政府管理学的理论境遇和思维逻辑,难以摆脱传统政府管理创新理论的羁绊与禁锢,认为政府管理创新就是管理理念的革新、管理方法的改进和管理内容的变更和管理手段的变换,将政府管理创新视为外在于管理环境而独立存在的实践活动。
近年来,一些学者将政府管理创新研究的主题转向了理论分析的方法论层面。生态学强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同共生和持续演化,其所内涵的动态、多样、平衡和有序的思想使得其逐渐成为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有效工具。如果将政府管理创新置于生态学的理论视野内加以审视,可以发现:政府管理创新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其与所依存的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协同关系和共生关系;不论在构成要素方面,还是在要素之间关系方面,乃至要素与外部环境之间关系方面,政府管理创新都处于一个构成要素多样、环境因素复杂的生态系统中,可以将这个系统理解为“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
作为社会生态系统的典型形态,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的正常运作必须具备三方面的条件:第一,必须由人和人围绕的政府管理创新要素、条件、活动组成。人和政府管理创新要素、条件、活动既是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的最基本构成要素,也是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得以存在的基础和实际载体。第二,基本构成要素之间、要素与环境之间、环境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机制。第三,具有特定的功能,这是整体具有不同于各个组成要素的新功能,这种新功能是由系统内部的有机联系和结构决定的,而单个构成要素则不具备,一旦特定功能被取代,系统就会面临升级转型或者解体消亡。只有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才是所谓的生态性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任何条件的不具备或者不完全具备,都会影响到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的生态活度。
二、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培养政府管理创新的生态认知。认知是行动的先导,认知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行动过程及结果的绩效水平。目前,一些地区政府在进行管理创新时,既不充分了解自身的管理实践情况,也不全面顾及政府管理创新的内外环境,进而造成政府管理创新过程的不通畅和创新绩效的不明显,严重影响了政府管理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通过营造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梳理政府管理创新要素的内在关系,规整政府管理创新的各种环境条件,实现要素关系和环境条件的动态平衡与协调统一,有利于培养政府管理创新主体的生态认知,使其在政府管理创新过程中既注重要素、环境条件的客观性,也强调要素关系和环境条件利用的差异性和整体性。
其次,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创新的生态价值。生态文明的不断崛起和生态意识的渐入人心,使得生态理念逐渐成为指导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理念,人们在评价实践活动价值时,不仅考虑实践活动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也越来越考虑到实践活动的生态价值。对于政府管理创新而言,生态价值也是其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每个政府管理创新活动都可以视为一个生态系统,构成这一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例如创新主体、创新对象、创新内容、创新手段、创新机制等,由于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地位有所差异,因而这些构成要素的生态位也各不相同。论文参考,意义。每个要素生态位的错位都会直接影响到系统内部要素关系的稳定,进而影响到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的有序发展。这也正是目前部分政府管理创新绩效不明显的原因所在。论文参考,意义。通过营造生态系统,来实现政府管理创新要素功能和要素关系的最优化,进而提高政府管理创新的生态价值。
最后,有利于增强政府管理创新的竞争优势。对于政府管理创新主体而言,对自身情况和内外环境条件的准确认知是其合理利用内外环境因子,充分发挥管理创新竞争优势,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要有效调节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生态关系,使它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功能作用。要素和要素之间关系的重叠竞争,要素和环境之间关系的无序紊乱,都会造成政府管理创新要素之间的功能妨害与效能内耗,进而影响到政府管理创新竞争优势的提高。为此,在内部层面就需要保持政府管理创新要素之间关系的有序稳定,在外部层面就需要保持政府管理创新要素与外部环境之间正常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内外层面的有机结合形成平衡有序的生态系统,使得政府管理创新过程得以持续开展,竞争优势得以有效提高。
三、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
在持续不断的运作过程中,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逐渐形成了协同共生的内外环境关系,体现出整体性、层次性、复杂性、动态性和自校性等基本特征。
1.整体性。与自然生态系统相类似,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也具有一定的空间形态。它是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在不断适应内外环境变化过程中形成的,是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与内外部环境相互适应、相互作用的结果体现。空间形态既可以表现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也可以反映政府管理管理生态系统的未来发展取向;既可以为政府管理创新目标的确定、创新方向的把握和创新战略的制定提供客观依据,也可以为相关
主体了解政府管理创新的本质和规律提供重要参考。论文参考,意义。政府管理管理生态系统的空间形态主要由社会空间、经济空间和自然空间组成,社会空间是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主要包括政治空间、教育空间、文化空间、科技空间和制度空间等;经济空间是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价值目标的主要指向;自然空间是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也是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需要深入研究和分析的空间范围。自然空间对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直接性和客观性。三个空间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有机统一的空间形态,共同制约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的生存发展。论文参考,意义。
2.层次性。结构是要素之间关系的结合形式和联系状态。系统结构是系统内部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状态以及各要素之间的比例特点。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就是组成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形式以及各要素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形式。论文参考,意义。由于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既是社会生态系统的子系统,也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功能和发展演化规律的有机系统,因此,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既表现社会生态系统的部分性质,也表现有别于其他生态系统的特征。从规模大小上,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结构可分为宏观结构、中观结构和微观结构。宏观结构主要以社会环境结构为背景,中观结构主要以区域社会环境结构为背景,微观结构主要以某个政府的具体管理环境为背景。从时空维度上,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可分为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纵向结构主要是各级政府行政级别的大小不同形成的结构,横向结构主要是同一级别政府部门形成的结构。宏观中观微观结构相互渗透、纵向横向结构彼此交融,共同形成动静结合、纵横交错的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的网络结构。
3.复杂性。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是由生态主体和生态环境组成的有机系统。政府官员、政府工作人员和政府管理创新研究人员等构成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的生态主体;对生态主体产生作用和影响的各种生态因子的结合构成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生态环境、经济生态环境、自然生态环境等,各层面环境都不同程度地对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运作产生影响。不同的生态主体拥有不同的生态环境,同一生态主体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也需要不同的生态环境。通过生态主体之间及其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形成了适应环境的能力、影响环境的能力,并不断实现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到有序的发展演化。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经济发展的快速化、社会竞争的激烈化、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日渐明显,分配差距的拉大、腐败现象的蔓延、阶层分化的多元等社会问题也开始出现[1],使得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更加复杂,给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的运作发展带来了一定挑战。
4.动态性。在生态学的理论视域中,生态因子是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外界环境要素。论文参考,意义。生态因子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当复杂,各种生态因子的有机结合形成生态环境,每个生态因子都具有不可替代性或可调剂性。同样,组成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的因子都是生态因子,各种生态因子对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推动或者制约作用。按照表现形式,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的生态因子可分为社会生态因子、经济生态因子和自然生态因子,社会生态因子包括文化因子、教育因子、社会制度与政策因子、国际政治因子和科学技术因子;经济生态因子包括消费市场因子、物资市场因子、资金市场因子、劳动力市场因子、产业与产业结构因子、交通因子、通讯因子、国际经济因子;自然生态因子包括地域地缘因子和自然资源因子。[2]各种生态因子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任何生态因子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的变化,进而影响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
5.自校性。与自然生态系统不同,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的自校平衡性更具有主动性,这是由于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的主体——人具有更强的意识性和能动性。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并不是完全受制于外部环境,它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环境发展变化的具体要求,来不断适应环境变化。从过程机制上看,自校平衡主要是由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不平衡所致。物能流转的不平衡往往会带来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功能的不稳定,影响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为了保持系统内外环境关系的平衡有序,政府管理创新主体就需要采取相关措施加以解决。这些措施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政府管理创新主体通过优化关系结构、调整功能机理和整合运作机制来保持与外部环境之间关系的平衡有序;二是通过适当改变环境因子、规整环境条件和调试环境空间来实现与外部环境之间关系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李景春.研究生党建创新的SWOT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8):46-50
[2]梁嘉华等.企业生态与企业发展:企业竞争对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2-25
[论文摘要]国内外关于区域创新系统构成要素及概念的研究是一个不断演变、深化的过程。在知识经济时代区域创新系统概念具有区域全球化、关联网络化、功能细分化、结构复杂化和创新持续化等五个特点。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应结合时代创新的特点进行规范。
一、引言
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是p.n.cooke等人在2o世纪9o年代初基于英国经济学家freeman(1987)提出的国家创新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虽然对于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成、概念等基本理论国内外已经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对于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与概念,理论界尚未形成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区域创新系统构成要素及概念研究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辨析了国内外关于区域创新系统构成要素及概念演变的过程,对区域创新系统概念进行了规范,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区域创新系统概念具有区域全球化、关联网络化、功能细分化、结构复杂化和创新持续化等五个特点,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国外区域创新系统概念的演变与评述
区域创新系统的提出者p.n.cooke(1996)对区域创新系统做出了明确的基本定义: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且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了创新。这个定义虽然明确了创新的基本构成要素,但显然还不够全面,而且没有考虑创新的外部环境等问题,于是,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和扩展。
autio(1998)将区域创新系统分为创新主体和创新环境两大方面,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基本的社会系统,由相互作用的子系统组成,组织和子系统内部及相互之间的互动产生了推动区域创新系统演化的知识流。”具体地,区域创新主体根植于同一区域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中,主要由两个子系统构成:一是知识应用和开发子系统,客户、供应商、合作者和竞争者以生产企业为中心构成网络系统,知识在其中得到应用和开发;二是知识生产和扩散子系统,知识在公共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产生之后,由中介机构传播扩散到系统中去。两个子系统之间通过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本等要素流动相互作用,并且整个创新系统与外部环境也会发生相互作用。这个定义不仅完善了区域创新系统的外部结构,而且对内部创新主体要素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使用三个功能性的角度进行了划分,说明了“关联”的传导途径和机制。再进一步,kau{mann(2000)从制度学和演化论的视角出发,将区域创新系统划分为区域政治系统、区域教育和研究系统、区域产业系统以及区域创新环境(包括区域制度环境、区域基础设施和需求)四个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
wolfgang(2000)对区域创新系统的主体要素进行了扩充,认为广义的区域创新系统不仅应包括进行创新产品生产供应的生产企业群;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机构;进行创新知识与技术生产的研究机构,还应该包括对创新活动进行金融、政策法规约束与支持的政府机构;金融、商业等创新服务机构。
在此基础上,asheim和isaksen(2002)为强调主导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核心作用,将系统内的主体要素进行了归类,其中区域主导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包括其支撑产业归为一类;其他主体如研究和高等教育机构、技术扩散机构等归为制度基础结构,对区域创新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区域创新系统有四个支撑点:(1)创新加强了企业和员工的学习能力;(2)用交互学习来定义创新,强调了在提升竞争力的过程中协作和互相信任的重要性;(3)学习主要是一定区域内的过程,指出了在地域范围内高度稳定的历史路径和隐性知识的重要性;(4)产业集群是交互学习的有效基础,不仅强调了上下贯通的交互式的区域创新系统和网络的重要性,而且相互依存的关系也是促进创新和学习的动力。
三、国内区域创新系统概念的主要观点
国内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一般都是基于国外已有成果基础,并结合中国实践的特点提出的,由于各自的视角不同、分类的原则不同,提出的区域创新系统概念虽各有特点,认识存在差异,但基本观点还是一致的。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区域创新系统由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政府、中介机构等创新主体构成,构成要素不仅包括不同的创新主体,而且还包括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
黄鲁成(2000)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在特定的经济区域内,各种与创新相联系的主体要素(创新的机构和组织),非主体要素(创新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以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和政策网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区域创新系统包含不同的内容,并分别从“创新是知识的产生、扩散和使用”、创新的结构、创新动态过程和创新对象四个角度分别构建了相应的区域创新系统,其中基于创新的结构将系统划分成创新主体子系统、创新基础子系统(技术标准、数据库、信息网络、科技设施等)、创新资源子系统(人才、知识、专利、信息、资金等)和创新环境子系统(政策法规、管理体制、市场和服务等)。
潘德均(2001)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主要包括三个主体系统和三个支撑系统。三个主体系统包括: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研机构为主构成的知识创新系统、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系统、由各种科技推广和中介机构组成的创新技术扩散系统。三个支撑体系则包括:以高质量教育为特征、高等院校为主体的创新人才培育系统;由中介机构行使主要职能、促进创新的政策与管理系统;由科研机构、信息情报、技术市场和各种社会服务机构组成的社会支撑服务系统[73。在区域创新系统建设中,制度创新是核心,技术创新是基础,管理创新是前提,服务创新是保障。
刘曙光(2002)综合国内外已有创新系统以及区域创新系统的定义,认为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至少应包括以下基本内涵:(1)具有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和开放的边界;(2)以生产企业、研究与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地方政府机构和服务机构为创新主要单元;(3)不同创新单元之间通过关联,构成创新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空间结构;(4)创新单元通过创新结构自身组织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创新功能,并对区域社会、经济、生态产生影响;(5)通过与环境的作用和系统组织作用维持创新的运行和实现创新的持续发展j。
四、知识经济时代区域创新系统的新特征
(一)区域的全球化
在知识经济全面兴起的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缩短了全球范围内企业与企业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空间距离],使得知识、技术和信息等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战略资源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共享和流通,加强了创新系统内部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与区际乃至国际上的同类企业、外部供应商、外部高校及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创新与交互学习,促进了知识源的产生与应用,带来了全球性区域创新网络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伴随网络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国际化和全球化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广泛深入,区际性或国际性的区域创新网络系统联结方式和手段逐渐趋于成熟和完善,技术、人才、资金、信息和知识在国际间的流动加剧。
(二)关联网络化
伴随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市场经济机制作为一种制度不断完善与发展,促使区域创新系统正在从计划体制向计划与市场混合的体制过渡。其中,政府在市场化进程中的角色呈现出弹性化和模糊化,在区域创新系统发展过程中逐步由全能的管制者向服务者转变;市场发挥了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驱动并引导企业的创新需求,带来了企业与其他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并通过联结构成了区域创新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空间结构,形成了产、学、研、官、中介及其它辅助机构相关联的区域创新网络构架。网络的结点既可以是网络中的创新主体,也可以是主体之间通过交流而产生的具有进一步扩散价值和作用的事物和行为,如新思想、新成果等。
(三)功能细分化
知识经济时代,技术的进步导致商品生产效率提高,这意味着购买力和就业机会向服务部门转移,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得以迅速发展,使区域内企业的数量不断增长,企业之间的协作分工进一步细化,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信任程度进一步提升,企业之间存在的前向或后向关联进一步深化。在区域创新系统中,企业通过相互之间频繁的信息交流加强分工协作,共享技术资源,实现规模经济,并从人力资源和技术财富的互补中获得协同效应,从而强化了系统的技术创新功能。此外,其他创新主体——高校及科研机构、政府、技术中介服务机构也各司其职,分别构成了区域创新系统的知识创新功能、制度创新功能以及技术服务功能。
(四)结构复杂化
知识经济时代,在科学技术发展规律与经济发展规律的共同作用下,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场公司组织变革运动。一方面,伴随技术、市场、社会等因素的发展,企业的组织结构逐渐向扁平化、柔性化、团队化、富有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结构模式转化;企业的股权结构也由不低于50的绝对控股占主体向30~50之间的基本控股转变从而达到了股权制衡。另一方面,在收入分配领域,市场经济强调的效率优先原则保证了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的建立。企业自身系统对于快速变革的环境所做的以上反应使得结构更加复杂,与系统内其他创新主体联系与交流的手段、方式也更多样,相互之间通过联结构成了区域创新系统复杂的组织结构和空问结构。
(五)创新持续化
知识经济带来了经济的全球化与一体化、技术的变革以及创新的扩散,导致科技进步推动技术进步的速度不断加快,周期不断缩短,致使企业技术创新的盈利空间不断被挤压,超额利益的绝对值也逐渐降低,企业再也不能凭借“一招鲜”而“吃遍天”,只有持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获取创新利润和竞争优势,弥补资源和资本的不足。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不仅来自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结构创新等,还来自与区域创新系统内其他创新主体的互动,这种互动又能持续的产生激励创新的动力,形成连锁反应机制,加快创新扩散,推动创新从一个企业扩散到产业,从产业扩散到整个区域创新系统。
五、区域创新系统概念的再认识
综合国内外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结合时代创新的特点,我们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根植于一定地域空间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中的,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和中介与服务机构为主要的创新主体,按照知识生产、孵化技术、技术扩散、技术使用为主线,不同创新主体之间在制度因素和治理安排的作用下,依靠各种创新资源(如资金、人才等),借助各种创新条件(如基础设施、政策、法律等),利用各种创新手段(如制度、组织、管理等),按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的组织和空间结构并有助于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服务创新的开放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网络系统(见图5—1)。与现有文献相比,这个规范的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在强调区域创新系统根植于一定的地域空间,受空间各种环境影响的同时,指出系统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系统内的要素单元与系统外部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存在互动关系,带来知识、技术等创新资源的区际或者国际间流动。
【关键词】向量空间;信号空间;正交性;傅里叶级数
1.前言
傅里叶级数广泛应用于电子技术、通信工程、自动控制等领域。但在教学中学习傅里叶级数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傅里叶级数有什么用处?它与我们之前学的基础课又有什么关系?有哪些后续课程会用到傅里叶级数等等一系列问题。我们可以运用线性代数中的基本概念来描述,让学生了解周期信号的分解与合成,掌握波形的叠加原理。
2.向量空间与信号空间的基本概念
2.1 向量空间与信号空间
设是非空的n维向量集合,若满足:①任意,有(加法封闭性);②任意,是任意数,有(乘法封闭性);则称集合是向量空间[1]。即向量空间是由向量组“张成”的空间。
信号空间指任意给定一组,设其两两独立且能量均为1,由所有组合而成的信号组成的集合:
称为张成的信号空间,称此空间是N维的,称为此N维信号空间Ф的归一化正交基。
向量空间有一些特殊的组合,例如正交向量组,同样对于信号空间也有正交信号。信号空间与向量空间本质相同,只要将向量空间中的元素向量换成信号,便是信号空间,信号空间由基本的集合组合而成。这个集合可看作信号空间中的基。也就是说信号空间中的任意一个信号都可以由基线性组合得到。
2.2 向量的正交性与函数的正交性
设n维向量,当=0时,称向量正交(或垂直)。两两正交的向量组称为正交向量组。若有正交向量组,它们的范数都为1,则称这组向量组为标准(规范)正交向量组[1]。例如,在三维空间中, 是一组标准正交向量,称是三维空间的一组标准正交基。向量空间中向量组的正交性也可反映在函数上,即就是函数的正交性。
函数的正交性是向量正交的推广,函数可看成无穷维向量,函数的正交性定义为:设有实函数是定义在区间的可积函数,如果,则称函数与相互正交。例如和是一对正交函数。函数和二维信号空间的一个基,那么二维信号空间中的任意一个信号均可以由此基线性组合得到。
组成完备的正交函数系[3],其正交性表现为下列关系式成立:
成立,则一定有,若证明,则用乘以(1)式,并且由-π~π积分。
也是正交函数集,但不是完备的,因为还有很多元素例如也与此集的函数正交。我们常见的傅里叶级数是由不完备的正交函数集构成的,例如,方波、锯齿波、三角波等等。
3.标准正交基在傅里叶级数中的应用
满足狄里赫利(Dirichlet)条件[3]的周期信号可展开成傅里叶级数:
a0、a1、…am,b1、…bm,()为傅里叶系数,代表向量在正交坐标轴上的投影,其中:
而与正交,是二维信号空间中的一个正交基。傅里叶级数可看作是将标准正交基和进行线性组合,获得与。傅里叶级数由基波及各次谐波分量可以叠加出任意形状的周期信号,而合成波所包含的谐波分量愈多,愈接近于原周期信号。在傅里叶级数中,和决定了谐波分量的频率,而它们的系数与分别决定谐波分量幅值的大小,由此可见对于基波频率,它与谐波频率比较基波频率应该是最小的,而基波的幅值应为最大,而傅里叶级数即使n趋于无穷大,也只能无限逼近周期信号。我们可以用图形来观察这种现象,利用MATLAB和线性代数的知识,使得傅里叶级数更容易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4.傅里叶级数的仿真
以方波信号和锯齿波信号为例:
对于方波,可用一组三角函数与的组合来表示,假设方波信号可分解为:
用6次谐波合成一频率为0.5Hz,幅值为1的方波,图形如图4-1所示。
对于锯齿波,也可用一组三角函数与的组合来表示,假设锯齿波信号可分解为:
用6次谐波合成一频率为0.5Hz,斜率为1/2的三角波,图形如图4-2所示。
上述傅里叶级数由不完备的正交函数集组合,另外都叠加了一直流信号1/2,所以合成波形都往上抬高了0.5个单位,合成波形除间断点附近外,谐波分量愈多,愈接近于原信号,随着谐波次数增大,合成波形的尖峰也愈靠近间断点,但尖峰幅度减小的不明显,即使n趋近于无穷大,在间断点处仍然有9%的误差,这就是吉布斯现象[2]。
5.总结
线性代数和傅里叶级数在后续课程及生活中的应用有很多,例如在通信原理中的调制解调可用向量空间中的基来分析,四季的交替,物理的震动等等这些周期现象也可用傅里叶级数来分析,但学生在傅里叶级数求解问题上是一大难点,公式难理解,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把傅里叶级数与线性代数中的向量空间结合起来,使得傅里叶级数形象化,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从而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便利的计算工具。
参考文献
[1]David C.Lay.Linear Algebra and Its Applications,Third Edition[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8.
[2]ALAN V.OPPENHEIM ALAN S.WILLSKY WITH S.HAMID NAWAB.Signals & Systems,second Edition[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3.
[3]吴大正,杨林耀,张永瑞,王松林,郭宝龙.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
作者简介:
姚湘娥(1980—),女,湖南人,现供职于西安外事学院工学院。
【关键词】认知同化学习理论;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
纵观生物学发展史可见,生物科学的发展首先是概念的发展,概念是生物学理论的精髓,也是思维过程的核心。《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可见,加强核心概念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这就意味着,学生学习的重心不是记住所有细节的事实,而是深刻的理解、掌握从一系列客观事实中概括出来的规律和原理,并能在新的情境中灵活应用。
一、对生物核心概念的认识
加拿大安大略省颁布的《1-8年级科学与技术课程标准(2007修订版)》的描述中,核心概念(加拿大称为“重要概念”)是指超越于零散的事实和技能而集中在概念、原理和过程上的;是学生忘掉一些学过的具体事物之后,仍然能长期保留的广泛而重要的理解。刘恩山教授认为“生物学核心概念是基于整个课标某个主题的知识框架中概括总结出来的,强调概念之间的关联与概念体系的结构。”可见,生物学核心概念是对同一类生物学问题本质特征的概括,对于本节课乃至整个高中生物教学起到一个统领、主导作用的概念。因此,分析影响概念形成的内在心理学过程,并以此指导高中生物核心概念的教学活动,对每一位教师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认为,个体获得概念的方法有两种类型: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同化。概念的形成是指通过一系列相似现象或事实归纳出共同属性,这是获得概念的初级形式;概念的同化是指在原有概念的基础上,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特点和认知能力,直接以定义的方式向学习者揭示出概念的核心特征,最终使学习者获得新概念的方式,这是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获得概念的主要形式。概念的同化分为三种类型: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三、高中生物核心概念的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认知同化学习理论说明,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时涉及到概念的四个方面:名称、定义、有关和无关特征、正例和反例。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理解并灵活运用核心概念,在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讲清高中生物核心概念的来龙去脉,初步建立感知环节
首先,通过创设有层次的问题唤醒学生已有知识,使学生了解建立生物核心概念所依据的实验事实或相关知识,进而为学习新概念寻找固定点(多为上位观念),这样能够促使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同化、顺应新知识。例如: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这两个概念都是相对性状的下位概念,学生通过学习已经建立了对相对性状的正确理解,教师通过多种感性材料如人有无耳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园粒和皱粒等构建课堂教学,能够使概念形象直观化,学生抓住“同一性状”“不同表现类型”两个关键点,就能顺利的概括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两个概念。
其次,使学生理解建立核心概念所经历的抽象思维过程,这不仅能使学生充分理解核心概念,也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如光合作用的教学,光反应和暗反应是光合作用这一概念的下位概念,它们是光合作用的两阶段,并且两者同时存在,在物质上相互依存,在能量上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教师需要沿着带领学生科学家的足迹去探寻光合作用的这两个过程的本质,即通过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的科学史帮助学生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
2.精确揭示出高中生物核心概念的本质,讲清其内涵和外延,促使同化过程顺利进行
生物核心概念的内涵是指:它反映的是哪一类客观事物的哪些本质属性?概念的外延指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该概念与相近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例如,基因这一概念的内涵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去理解:(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化学本质)(2)基因由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构成(结构)(3)基因主要位于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位置)。(4)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最小单位(功能)。其外延是:基因可分为常染色体基因和性染色体基因(位置)、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功能)、细胞核基因和细胞质基因等(场所);学生在全面而详细的剖析中对概念的理解才会全面且深刻。
3.展示变式,正例和反例综合运用,强化学生对高中生物核心概念的理解
展示事实性知识是概念教学中必不可缺的环节,在教较难概念时这一过程尤为重要,为了帮助学生从例子中概括出共同特征,需要同时呈现若干正例;当通过正例帮助学生建立起概念时,可以呈现出反例,反例有利于辨别,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本质的认识。合理利用反例,可以有效排除学习中无关特征的干扰。例如:同源染色体是指“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并且形态大小一般相同的两条染色体”。这一概念中“一般”两字不能省略,否则学生会对X和Y染色体产生困惑。教师对概念中出现的关键词要解释,如“主要、一切、一般、大多”等。变式训练是概念教学的较常用方法。
总之,高中生物核心概念的教学,不但要尊重核心概念概念的一系列客观属性,而且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使学生准确、精细地掌握概念。
【参考文献】
[1]丛立新等.国内概念教学的研究现状及意义.教育科学研究,2006,(4):34一36.
[2]何雪玲奥苏贝尔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对于现代教育的启示[J]钦州学院学报,20081
[3]刘恩山,张颖之.课堂教学中的生物学概念及其表述方式.生物学通报,2010.4
【关键词】瑞舒伐他汀 老年 冠心病 高脂血症 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R541.4;58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223-01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之一,好发于中老年患者。冠心病常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其中血脂水平升高是发病的重要因素。我院采用瑞舒伐他汀钙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8月~2011年7月收治的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124例,年龄60~76岁,平均年龄(68.2±10.3)岁;其中男性79例,女性45例。全部患者均符合欧洲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病学会关于冠心病的诊断标准,空腹血脂水平符合:TC≥5.2mmol/L,TG≥1.7mmol/L,LDL-C≥3.12mmol/L,HDL-C<1.16mmol/L。同时排除药物性高脂血症、肝功能异常、恶性肿瘤、严重感染、风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对他汀类药物过敏等患者。服用其他调脂药物的患者停药4周后进行此项研究。
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2例。两组患者从年龄、性别、血脂水平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全部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治疗期间按照《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1]的膳食要求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并接进行常规治疗,包括硝酸酯类、阿司匹林、β-阻滞剂和ACEI类药物。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剂量瑞舒伐他汀钙(商品名可定,规格10mg,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J20090092)口服,10mg/d,晚餐后顿服;观察组患者给予大剂量瑞舒伐他汀钙口服,40mg/d,晚餐后顿服[2]。连续治疗1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血脂水平和不良反应的差异。
1.3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脂水平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患者TC(6.13±1.12)mmol/L、TG(2.25±0.94)mmol/L、LDL-C(3.58±1.34)mmol/L、HDL-C(0.82±0.20)mmol/L;观察组患者TC(5.62±1.05)mmol/L、TG(1.78±0.66)mmol/L、LDL-C(2.76±0.85)mmol/L、HDL-C(1.08±0.26)mmol/L。观察组患者TC、TG、L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脂水平比较(x±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对照组患者出现肌肉疼痛3例,关节痛3例,皮疹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90%;观察组患者出现肌肉疼痛3例,关节痛4例,皮疹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5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不良反应症状轻微,均未给予药物治疗,自行消失,未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具体数据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例数(%)]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长期血脂代谢异常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膜结构,使内皮紧张素释放异常增加,在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有研究证实, LDL-C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根本原因,临床治疗时强调将降低LDL-C水平作为主要目标[3]。
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临床上治疗高脂血症的一线药物,可抑制HMG-CoA还原酶,清除细胞内胆固醇,改善内皮功能。瑞舒伐他汀钙是一种新型的他汀类药物,可有效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延缓病情进展,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4]。
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瑞舒伐他汀钙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可明显降低患者血脂水平,大剂量较常规剂量疗效更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5):390~413.
[2]王贵鹏,曹桂秋.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脂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0,27(13):1166~1169.
关键词 公能素质教育 通信工程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7.030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Based on "Public Quality Education" Concept
ZHAO Yingxin, WU Hong, LIU Zhiyang
(Nankai University, College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and Optical Engineering, Tianjin 300071)
Abstract Reasonable orientation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establishing requirement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urriculum, is the key to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According to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needs and communications engineering curriculum system, curriculum content optimization, 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practice and strengthening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other aspects of our school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teaching system reform of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n order to establish with a Nankai University "public quality" feature curriculum structure in order to foster high-level professionals.
Key words public quality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curriculum
通信工程是电子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基础学科。通信学科从知识和人才两个方面支撑通信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但是,传统的通信学科教育与通信行业之间存在着差异,飞速发展的通信技术使高校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如何培养高素质的通信工程专业人才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建立一个全局的、系统的、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毕业生的关键。
1 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合理定位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符合专业发展要求的课程体系,有助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展开,有助于高校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提升竞争力。①
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依据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充分理解国家对通信工程类的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南开大学公能素质教育纲要》为指导,根据现代工学学科建设的需要和通信工程专业的特点,从而制定我校具有“公能”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我校不断强化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注重素质、培养能力、强化基础、拓宽专业、严格管理、保证质量”为教学指导思想,秉承“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坚持育人为本,强化质量特色。
通信工程专业不仅要强调全面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而且要适应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在制定通信专业的培养目标过程中,要体现出通信事业现状和通信发展的方向,培养出通信事业需要的创新型技术人才。
因此,我校的通信工程专业着力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深厚的知识基础、优秀的专业能力、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开阔的国际视野、特色鲜明的电子信息技术科学的专业人才。依据“厚基础,宽口径”的育人理念,培养具备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的创新型科学与技术人才。
依照这一培养目标,有必要细化素质、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将培养目标落实到教学实践过程中。
2 课程体系改革坚持的原则
课程体系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是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同时也是学校教学改革的总体反映。通信工程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其课程体系的建设既要保证人才的知识系统性和学科前沿性的要求,又要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特性。因此,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满足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瞄准国际发展前沿,理工兼备、综合发展。
在上述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秉承“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校训,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2)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知名高校成功的办学理念和经验,突出我校的历史积淀和办学精神,凝练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学特色、优化本科课程教学体系;(3)科学、合理的分类设置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充分考虑专业间、课程间以及不同年级知识结构的关联度,避免因人设课的现象;(4)在全体专业教师范围内选拔胜任的任课教师,组成课程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5)教授必须上教学第一线,承担并完成本科基础课教学任务;(6)深化教学方式改革,贯彻“讲一练二考三”要求。
3 课程体系改革的内容与措施
3.1 组织调研
对国内外高等学校的通信专业进行考察与调研:国外高校主要通过网上调研的方式,通过访问各国外高校的网站,对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设置等进行调研;②国内高校主要通过派出相关专业教师到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进行实地考察,对无线通信技术、宽带通信、光纤通信、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通信等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毕业生就业情况以及未来几年内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调研。同时,走进与通信学科密切相关的各大企业,充分调查研究社会企业对通信工程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需求。
3.2 建设课程体系
构建“专业+模块”的课程体系,其中“专业”是保证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体现“厚基础、宽口径”,“模块”主要是实现不同方向人才的分流培养,体现个性。
将公共基础课分为数学类课程模块、物理类课程模块、英语类课程模块和计算机类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分为电子电路课程模块和应用设计模块,专业课分为通信理论模块、通信网络和专业实践模块。这种模块化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整合与创新。传统教学课程之间缺乏良好的衔接,彼此内容间有重叠。模块化课程可以使教学避免课程间的重复和脱节,适度把握课程间的交叉与渗透,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融会贯通。
各个模块课程的授课教师组成了课题组,以课题为引领,带动教师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来,课题组通过顾问专家指导、讲座等形式完善课程和教材建设,合理设置专业课程结构,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以期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
此外,我们对课程体系中的细节问题进行了修订。全面考查专业课程名称并进行调整,对6门专业选修课的课课程名称进行规范;新开设4门专业选修课,补充了调整前缺少的相关领域的课程;将通信电路和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两门课程由专业选修课调整为专业必修课;陆续开设科技论文写作、通信技术系列讲座、实践类的一系列课程,形成一整套优质的课程体系。
3.3 优化课程内容
直接反映授课内容的是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大纲首先由任课教师制定,由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核并修订,审核通过后,主讲教师按照教学大纲执行教学计划。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如果主讲教师发现问题,或者随着社会发展需求更新教学内容、授课教材等,需要及时修改教学大纲,调整教学内容。要求教师根据课程的学科知识体系,梳理出相关知识群,形成课程教学的知识脉络和框架,明晰课程的整体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同时,进行精品课程的建设,通信电路作为通信工程专业的基础课,将作为通信工程专业重点培养的精品课程,推出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包括课时的调整、理论讲授与实际练习比重的调整、授课方式的改革、加强课程资源共享系统和共享制度建设等等,最终实现“讲一练二考三”的教学理念。
3.4 增加实践比重
在综合考虑各门课程知识之间的衔接关系,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开设时间和讲授内容进行调整的基础上,我们适当地增加了涉及通信前沿技术的选修课程,并着重加强实验和实践类课程,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适当开设或增加实习、实训的课时和学分,开设认知实习课程,鼓励学生进行实践。由此,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满足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立体思维的能力,强调宽厚的基础知识学习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③国创、百项等实践活动,利用开放实验室资源,组织学生形成研发设计小组。鼓励学生利用这些资源进行系统设计、电路焊接调试等动手练习,并组织专业教师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进一步加强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
3.5 加强教学管理
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听课、审核大纲等方式,加强教学规范化管理,进一步理顺教学管理体系,明晰职责,加强教学督导。实施院领导听课制度,明确教学系职责,强化过程管理。
建立课程建设课题组,以课题为引领,带动一部分教师参与到学校课程建设中来,通过顾问专家指导、讲座等形式完善课程和教材建设,合理设置专业课程结构,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以期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
4 结束语
通过基于“公能素质教育”理念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改革,能够建立完善的具有“公能”特色的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使学生打好基础、全面发展的同时,适应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在未来发展中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对个人、行业乃至社会的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基金项目:南开大学2014年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注释
① 彭先桃.大学研究性教学的理念探析[J].教育导刊,2008(3):56-58.
【关键词】通信;网络;系统;集成;趋势;智能;无线
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人们通过多种渠道来获取信息,了解世界形势变化。但目前的通信技术与通信网络依然不能满足基本需求。为了提高通信服务质量,需要建立高效的通信网络集成系统。通信网络系统集成是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同时也有利于通信领域的规划发展,合理利用资源配置,实现最大收益。
2.通信网络系统集成需求分析
随着现代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信息化在企业内部的应用不断广泛,需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已经开始提出智能化控制系统,通过集中控制器对多种相关设施进行控制,快捷方便。[1]这些都通信网络系统集成的产生背景。传统的通信网络系统运行存在一定的不可靠性,经常会发生故障,维修与维护将会大大降低用户的满意度,甚至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现代企业或个人对信息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希望通过集成系统来确保信息安全;通过较低的投入获得良好可靠的系统与设备,方便后续的升级与扩容。随着现代电子产品的不断丰富,人们希望系统集成的用户与系统界面更加友好便捷。总结为经济性、可靠性、安全性、可扩展性、标准化与易管理性原则。
对于企业而言,希望建设成为一个通畅、高效、安全的集团网,来对集团的信息系统进行支持,共享资源,提高办公效率,所以网络系统必须稳定,同时要减轻维护人员的工作量,降低维护支出成本,适应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尽可能地利用信息系统与自动化水平代替人工。[2]
3.通信和网络基本知识
目前数据通信传输方式主要有三种,分别为基带传输、频带传输与宽带传输。基带传输主要是不对信息进行处理,把计算机或终端产生的数字信号原封不动地送入线路;数字基带信号经过调制处理后,变成模拟信号,可以在公用电话线上进行传输,这种在信道内传输频带信号称为频带传输;[3]目前应用广泛的宽带传输则是借助频带传输,把链路容量分解成多个信道,可以带不同的信号。数据传输介质则是指网络内部不同的信息站点间的信息传输途径与通道,目前主要分为有线介质与无线介质。
目前多个信息通过分别进行,互相独立但又有干扰,集成的概念主要是反映以标准化与专业化的角度把这些彼此不相关的不相关的部分有机连接并协调起来,最终达到整体优化。[4]系统集成因为应用领域不同,实际的概念有所不同。首先是根据用户的需求,在开放环境下利用标准的元素对用户系统进行整合,进行一体化的设计。系统集成内容主要包括硬件集成、功能集成与人、组织集成。集成内容要素间相互结合,不可分割。
通信网络系统集成把交换系统、传输系统、接入系统与指令、网管系统结合起来,最后与终端进行连接,发挥整体资源优势,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通信网络系统集成并不是把各个部分硬件或软件简单组合,而是强调综合效能与网络优化,是一种追求整体效益的思想与策略。在进行系统集成时,首先要对需求进行总结,通过总体方案与技术体制建立,进行功能实现评估,通过在关键技术中的有效使用达到集成系统建设,最后对所有的环节进行测试验收,以达到相关的规范与要求规定。[5]
4.智能建筑通信网络系统集成趋势
目前多个建筑楼宇都提出了通信网络系统集成概念,希望通过集成化思路实现更多功能实现。通信网络系统集成的网络基础主要是指信息网络、控制网络。目前典型的建筑是基于TCP/IP的一级局域网对操作员工作站与网络控制单元间提供数据通信,每一个系统集成的子系统都是通过不同的供应商来完成的,每个系列产品都有独立的协议与标准商品,兼容性较差。
目前用户更愿意把楼宇设备的远程实时监控功能与因特网上连接起来,通过浏览器来对楼宇进行实时监控与故障检测。[6]未来基于IP协议的以太网将成为智能建筑网络发展的一个趋势,采用相同的协议,将会直接连接控制,而不用再投入过多的资金对控制总线进行设置。同时智能建筑通信网络系统集成物联网概念不断深入,多个电气设备与控制系统都可以综合成为集中控制,通过移动终端对家居控制信号进行接收与指令发出,从而实现更加便捷的服务。
5.无线通信网络系统集成
随着无线网络的不断发展,其应用不断广泛。无线网络主要是通过无源设备对信号进行发出,通过某设备或终端进行检测接收,实现信息的传输。目前无线通信网络系统集成已经应用于某地铁线项目,取得良好的成果。无线通信网络以没有电缆、方便快捷的优点,在日常家居与企业的公办中承担着越来越多的任务。尤其是在一此电缆设置困难的地下、高空或隧道内以及位置不固定的接收设备等,无线通信以其可靠性、抗干扰性与易于管理的特点,得到了众多运营商的认可与运用。[7]在环境复杂的温福线,采用无线通信系统集成,集合信号传输、视频监控,远程控制等,不仅节约了投资,而且维护成本大大降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6.结语
现代社会不断发展,通信技术与通信设备也不断进步,极大地促进了人们日常生活与社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通信网络为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未来将会向着更加快捷、智能方向发展。通信网络系统集成是把多个交换系统、传输系统与接入系统进行统一集中控制管理,通过单端控制器实现对多个通信子系统进行综合控制,从而不断提高整体的效率,更加优化。目前通信网络系统集成已经在智能建筑、铁路方面得到了一定的应用。未来通信网络系统集成将向着无线通信、智能控制、远程指令方面发展,促进通信系统的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1]刘龙.通信网络系统集成[A].OFweek光电新闻网.OFweek宽带通信与物联网前沿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OFweek光电新闻网,2013:1.
[2]史勇军,陈述新.新疆防震减灾中心通讯网络系统集成与应用[J].西北地震学报,2010,04:399-404.
[3]张军.电力系统保护电器网络化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
[4]刘铭.列车通信网络系统形式化建模与验证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
[5]李同涛.无线异构网络脉冲控制系统研究及应用[D].上海大学,2012.
【关键词】 移动通信技术 物联网 应用研究
引言
在我国举行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会议中,物联网的开发得到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几年,物联网的高速发展有目共睹。事实上,早在2010年初,我国总理就在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把物联网纳入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中,换言之,物联网的发展前景是被大家所认可的,它已经成为我国信息产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显然,我们的生活也因为物联网的出现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技术已经进入了成熟的阶段,它在物联网的推广和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一、物联网的基本概念
物联并不是一个新兴的概念,早在20世纪末期,微软总裁便提出了物-物的概念。随后,这一想法得到了世界知名学府麻省理工的认可,并且正式对物联网的概念进行了详细的叙述。
几年后,这一概念再度被国际电信进行补充,由此可见,物联网的发展已经得到了世界多个国家的认可。从本质上来说,物联网就是建立一个实现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信息交换的网络,这一网络的建设需要借助多种电子信息技术完成物体信息的采集工作,并且对其进行转换,最终达到物体信息传输的目的。物联网的信息传输突破了距离的限制,并且能够进行自动化的系统管理,实现人对物品的信息管理,位置感知和实时监控等。
二、物联网的基本结构
作为信息产业的新兴产物,物联网的结构并不简单,主要分为三个层面,分别是应用、感知和网络。
1、应用。在物联网的架构中,应用位于最高位置,它的作用是实现人对物体的管理和实时操控。
2、感知。和应用层相反,感知是物联网架构的基本,它与所有位于物联网的物体都有接触。
3、网络。网络是实现物联的根本,没有网络就无法实现物体之间相互通信。因此,它贯穿于应用层和感知层之间,它的作用是传递经过感知层采集到的物体信息。
三、物联网的特点
物联网跟互联网之间是有很大不同的,物联网具有延长性强,能够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的特点。物联网与人们的生活各方面都有联系,可以说是无所不在。
首先,物联网是需要部署多种传感设备,在感知技术中运用十分广泛。它的每一个传感器都有自己的信息源,感知的事物来自各个方面。
其次,物联网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它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在信息产业整个行业中,物联网都能涉及到,通信、传感、网络各个领域都有它的身影。所以提供的服务也是多样化的,服务形态以及应用能够实现多种组合。
再次,物联网可以对物体进行智能控制,具有较强的处理能力。物联网能够让传感器进行智能处理,获取到相应信息后发出指令,让传感器进行智能化处理。
四、移动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物联网的信息节点具有广泛性与移动性的特点,它的网络融合技术非常强。所以它的通信主要是以无线为主的,移动通信技术是当前物联网技术的主要手段之一。
五、移动通信系统在物联网中的应用方式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较为复杂、在传输、管理、维护上都有专门的系统负责。所以移动通信在互联网中的应用方式是包括多方面的:
1、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移动终端能够随时随地进行网络节点移动,能够与互联网感知终端互通,它是互联网信息当中的通信节点,也是通信过程中的传输介质。
2、移动通信技术非常成熟,覆盖区域非常广,在物联网中可以作为传输网络来使用。
3、移动网络维护平台的管理维护功能都非常传输,能够确保使用过程的安全性。物联网使用移动通信功能来进行管理维护是绝对没问题的。
六、移动通信在物联网中应用的现状与展望
近些年,移动通信技术与物联网技术发展非常迅速,移动通信在物联网中的使用已经渐渐开始。但是,使用的范围还是有行业限制的,并没有完全的运用到生活方方面面中,如果要使该技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就应当继续努力,抓紧实现物联网与移动技术相通的规范制度。还需要不断创新,把物联网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加快移动技术在物联网中的运用脚步,让大家都能够意识到物联网的重要性,并且把物联网运用到生活中。
参 考 文 献
和传统行业相比,信息通信企业与上市之间似乎更加亲密无间。对于富有梦想的创业者来说,上市可以为企业带来上千万乃至上亿元的资金,而信息通信技术诞生那一天起就充满了梦想。中国信息通信企业更是如此。
与此同时,信息通信企业往往以研发为立身之本,激烈的竞争中,能够有多少资本投入研发是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上市也会让信息通信企业获得竞争的优势。
虽然自1990年中国建立证券交易所以来,中国的信息通信企业高速发展,但在A股中,中国信息通信企业的比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与其在社会经济中的比例并不相符。这是由于A股主板相对严苛的上市条件与信息通信企业初创期企业新、规模小、盈利状态不佳等普遍状况难以达成一致。即使如此,长城电脑、浪潮信息、华胜天成等信息通信企业依然成为中国股市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近些年,创业板、三板的推出更为中国信息通信企业开启了一扇大门。创业板、三板较低的进入门槛刚好符合急需资金的初创或发展期信息通信企业的需求。于是,短短几年内有近70支信息通信技术股票在创业板和三板上市,占A股约140支信息通信技术相关股票的一半。
对信息通信技术及相关产业更为了解的海外投资市场更是成了中国信息通信企业掘金的理想国。搜狐、百度等成功案例更是让中国信息通信企业,尤其是互联网相关企业赴美上市成为潮流。今天,在纽约证交所、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概念股有约200支,其中有近70支信息通信技术相关企业。
不过,上市并不代表功成名就,反而会向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竞争激烈的信息通信技术领域更是如此。2011年,海外上市的中国概念股集体大跌,以至多家企业上市搁浅就说明了这一点。
支撑股价的因素,归根到底要靠盈利能力和成长潜力。但是,并不是所有信息通信企业都具备这两点。例如,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PC制造已经成为非常成熟的行业,其盈利稳定但毛利率已经被压缩得很低,成长空间也十分有限,还要面临激烈的竞争。与之相反,互联网企业虽然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实际盈利能力却要画一个问号。这类企业在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往往首当其冲,受到投资者的质疑。
另外,上市也对企业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上市后,企业的经营状况都会透明地接受公众的监督,退出机制更对企业业绩提出了硬性要求;同时,企业经营中遇到的波动会因关注度的提升而被放大,让企业主承受更大的压力。对在这方面经验不足的中小企业来说,上市后,企业面对公众的公关能力、企业财务的把控能力等方面都需要面临新的考验。
虽然面临重重考验,作为最具有发展潜力的领域之一,信息通信技术领域的企业们还是市场关注的热点。其中,有几个细分行业更受市场的关注。
传统PC和相关外设制造是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基石。不过,这类企业今天面临的前景并不乐观。成熟的技术使得规模成了该领域竞争的重要砝码,较低的毛利率和逐渐放缓的增长速度让很多企业开始谋求转型。因此,这类企业如何完成转型,是市场关注的要点。与此同时,3C融合带来的计算设备多元化也让很多非传统意义上的信息通信企业杀入这一领域,让这一领域的形势更加扑朔迷离。
无论计算设备如何变化,基础元器件的需求不会改变。而计算设备多元化使得对于芯片、触摸屏、小尺寸液晶面板的器件的需求倍数增加。作为计算机制造大国,中国元器件制造企业也面临着空前的机遇。它们做好准备了么?
互联网相关企业讲述了最多的股市造富神话,但它们也最容易被人们指责为泡沫。今天,互联网衍生的业务模式不断涌现,电商、支付、社交、视频等明星你方唱罢我登场。但它们的盈利前景究竟如何,还需要经过市场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