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供应链金融市场风险范文

供应链金融市场风险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供应链金融市场风险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供应链金融市场风险

第1篇

关键词 供应链金融 存货质押融资 分析 思考

一、引言

相较于传统金融模式,供应链金融因为供应链的业务往来增强了供需双方的信息交流,改善了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问题。因此,供应链金融在我国金融市场利率自由化的背景下,变得越来越受人关注。是否能够通过供应链金融缓解金融市场风险越来越难以控制的当下,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学者与实践部门一直试图解答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解答首先需要建立在对供应链金融模式的掌握基础上,了解供应链金融内部机理与实现流程,才能发现供应链金融可能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关节点的控制保证供应链金融在信贷市场充分发挥作用,引导金融资源的流向。本文正是基于以上出发点,以存货质押融资为代表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框架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实施供应链金融奠定基础。

二、以存货质押融资为例供应链金融模式的机理

(一)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定义

供应链金融的定义莫衷一是。一般认为,在有效控制风险前提下,研究如何利用金融产品创新,实现供应链上资源协调配置的理论,其以资源的使用权而非企业边界界定资源聚合模式,超越节点企业范畴,成为跨企业边界的供应链运营模式。实际上,存货质押融资并不是供应链金融才产生的新融资形式,正因为如此,加入了供应链环节的存货质押融资从安全性与稳定性来看,将由于一般意义上的存货质押融资。

相较于传统金融,供应链金融始终以供应链为出发点与落脚点,显然,脱离了供应链的金融就是传统金融,缺乏有效的物资流与信息流的“背书”,难以在当前金融发展步履维艰的今天发挥充分的资源配置功效。当然,供应链金融同样是营运风险的金融业务,要进行风险控制与盈利两大目标的“权衡”,但实际业务基础保证了供应链金融的安全性,逐渐地,这种金融模式开始淡化供应链企业本身,将企业主体的经济行为作为信用与信息的背书基础,不断成为强化企业信用或得资金的平台。相对于传统的企业以存货或仓存单质押融资,供应链金融引入了第三方物流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关键点,实施为核心企业有业务往来的中小企业进行融资,实现了动态企业信用的定位。并且,通过业务往来的信息流以及物流企业的进入,增加了信贷过程因信息不对称导致违约风险的安全系数,即使是供应链金融中“金融”意味相对较弱的存货质押融资,同样为信息的对称产生了较强的杠杆效应,有利于促进资金链的完整性。

(二)以存货质押融资为例供应链金融模式的机理

供应链金融模式的运营机理在于,其利用各类金融创新工具(为供应链企业提供有效资源运营的手段),改善信息不对称、力量不对等、环境不成熟和相互不信任等供应链约束,加快供应链中各类资源的流动速度,提升供应链整体绩效。也正是这一机理,保证了供应链金融持续的生命力,尤其是对金融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改善,从理论价值上充实了改善信息不对称难题的有效论据,这实际上凸显了供应链金融的优势所在,为其在金融市场中赢得了一致的声誉叫好。

基于供应链金融,企业的信用被重新发现与定义,企业之间形成稳定的业务打破了时间与空间形成“联立”信用,显然需要金融业内部的业务流程结构型变化与之适应。这个过程在存货质押融资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供应链金融银行放贷对象通常为处于下游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通过与上游企业真实存在的购销业务向银行申请质押贷款,银行是基于上游企业,即供应链业务中的核心企业,对中小企业展开进一步的贷款,那么,银行基于核心企业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实际上实现了“1+N”的动态信用评级,将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的业务往来作为对中小企业信用评价的基础。

三、以存货质押融资为例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框架

供应链金融对处于供应链上的企业与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来说,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变了原来的静态授信模式,还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利用供应链上的实物流节点可以衍生出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产品,而且,对于金融机构来说,银行信用的产生是对商业信用的补充与衍生,往往是将资金流入在供应链地位中资金、信用相对较弱的企业实体,充分发挥了资源的配置效应,引导资源对相对稀缺单位进行扶持,发挥了金融“普惠”的功能,这对于处于改革逐步深入的我国金融大环境来说,大有裨益。此处将以供应链金融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存货质押融资为例,对供应链金融融资步骤进行概述:①中小融资企业与核心企业签订购销合同。②中小融资企业以该采购合同向银行申请存货质押贷款。③银行与核心企业签订回购协议。④银行给中小企业发放贷款。⑤核心企业将存货运往银行合作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控制和监管。⑥中小融资企业向银行偿还贷款。⑦根据中小融资企业销售产品资金回笼情况,银行指令物流企业发货给中小融资企业。⑧销售期末,如果存货剩余,核心企业按协议回购存货。如下图所示:

图1 存货质押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框架

如上图所示,位于供应链上的企业都可以有效地得到金融信贷资源,从关键而非物理意义的大企业入手,合理配置金融资源,保证了企业正常运营所需的资金流,使原材料、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的实物链保持完整,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获取资金难的问题。同时保证供应链企业购销行为,通过信息流实现了对供应链物资流转的顺畅,刺激了经济正循环与供应链主体之间的协同战略合作,有利于增强供应链企业整体应对风险的能力。

四、结语

本文从供应链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基础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供应链金融的优势在于以供应链实物流与信息流为基础,业务的稳定性保证了金融信贷资金的安全性,从企业角度来说,供应链金融不仅提供了资金,实现了大环境条件下的资源有效配置,更为企业的信用进行了基于供应链整体与动态的重新确定,如本文所论述的存货质押融资业务,因加入了供应链第三方物流企业,将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无缝接轨,解决了供应链弱势企业获取资金难的问题。大力推广供应链金融,对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来说是一个解决燃眉之急的有效举措。而从战略意义来看,供应链金融势必要求银行系统内部的业务流程,如信用评级、风险预警的制度建设与之相适应,银行系统内部的结构性优化升级势在必行。

(作者单位为内蒙古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

1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供应链金融大致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分析,广义的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金融资源的整合,由供应链定的金融组织为其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狭义的供应链金融是金融机构为上、下游提供的信贷产品。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说,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等特定的金融机构以供应链上的真实贸易为背景,以企业经营的贸易行为产生的确定的未来现金流为直接还款来源,并根据核心企业与相关贸对象的信用水平,为企业提供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以及产品销售环节过程中有针对性的信用增级、担保、融资、风险规避、结算等金融产品与服务。

2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因素分析

2.1政策风险

一方面,供应链融资作为一种新的金融产品,其相关的政策、法律不尽完善。随着供应链金融的不断充实与发展,新的金融信贷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新的信贷产品所涉及的市场与相关领域不断广阔,因此这些新的信贷产品所涉及的领域其法律法规往往存在空白,甚至有些地方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相关商业银行一旦遇到法律纠纷,通过相关的司法程序维护自己权益就会面临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我国动产浮动抵押的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动产浮动抵押面临主要抵押财产不特定性,容易产生担保物债权的不稳定。另一方面,供应链金融中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管理不完善。相关的管理机构对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的内容撰写缺乏规范性的要求,而这些将导致商业银行在相应债权到期后无法顺利实现自身权利。

2.2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也被称作违约风险,它是指交易对手在合同到期时未能履行其义务而导致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是整个供应链金融中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也是商业银行在业务流程中面临的难题与制约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瓶颈之一。传统信贷业务是对单个企业作为主要考察对象,而供应链金融是通过核心企业作为传导,实现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仓储物流公司、第三方监管和银行多方位、多主体全面参与的有效运营模式。因此,供应链金融主体的多元化也势必造成风险源的多元化、复杂化,而这些风险突出的表现为资金引发的风险与质押货物引发的风险。在资金引发的风险方面,一旦核心企业资金链条无法正常运转,这样风险会迅速波及当前供应链条上的各个主体,给商业银行造成巨大损失,或者融资企业由于自身财务等问题,无法归还信贷资金与利息都会使商业银行遭受损失。在质押物引发风险的方面,由于在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中,商业银行对质押物的管理较传统信贷业务有所创新,在整个监管过程中,商业银行只过于依赖第三方监管公司,如果监管公司对质押物处置不当就会导致商业银行遭受风险甚至重大损失。

2.3市场风险

所谓金融市场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动及不确定性造成市场商品价格大幅变动而给银行带来的风险,主要分为价格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首先,价格风险是市场上商品价格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企业商品流通产生的现金流是融资企业归还商业银行的第一还款来源,所以平稳的市场价格是融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一旦质押物因为市场价格下跌则会导致企业蒙受损失,进而影响商业银行收回信贷资金及利息产生风险。其次,汇率风险是由于汇率波动继而导致商业银行的长期市值和净收益下降的风险,供应链中,如果相关的供应链主体涉及国际结算,汇率则会对融资企业及商业银行造成一定的风险。最后,利率风险是指金融市场利率发生变化对商业银行造成的损失。当前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融资产品在定价方式上仍然采取传统的信贷模式下的固定利率定价方式,如果国家对当前利率进行调整,而商业银行不能根据当前市场利率及时调整其战略计划,那么银行只能承担此期间因利率调整而带来的风险。

2.4操作风险

根据供应链金融的特点来看,其面临的操作风险主要因素有信贷流程不完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首先,信贷流程不完善导致的风险,由于供应链融资过程较一般信贷业务流程主体众多且流程复杂,且由于供应链金融发展起步较晚,配套的业务规范、流程制度不完善,因此在操作过程中,信贷经办人员无据可依,进而造成操作失误引发操作风险;其次,内部因素导致的风险。内部因素主要是指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相关业务人员在业务调查、授信审批以及贷后监管过程中,由于其经验、技能不足或者人为主观原因产生渎职、欺诈等行为而导致的风险;第三,外部因素引发的风险。外部因素主要是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拒的因素。这些风险一旦涉及供应链融资中的相关主体或者是质押物,都会引发资金链断裂,直接或者间接给银行带来风险。

3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措施

3.1建立严格的准入条件

首先,商业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伊始要对核心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审查,挑选效益好、行业前景好且规模大,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企业作为核心企业,同时对供应链金融内的其他交易主体进行严格筛选。其次,鼓励核心企业对其上下游的交易企业设置奖罚措施,这样有利于商业银行利用核心企业的行业地位约束融资企业,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最后,充分利用核心企业给予上下游企业的排他性优惠措施,有利于商业银行实施信用捆绑技术,降低商业银行承受的信用风险。

3.2建立科学的供应链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构建科学的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可以有效对供应链内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测与防范,发现风险发生的源头,提前对风险源进行处理,降低供应链金融风险发生概率,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供应链金融风险预警机制:首先,建立科学的风险分析机制。科学的风险分析机制能够发挥供应链金融风险信号的检测诊断功能,通过发现供应链金融中的异常信号,应用当代科学的风险诊断技术对其进行分析与判断,对风险的大小与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进行评估。风险预警机制的基本办法是将其采集的信号传输给供应链金融预警分析系统,通过各项风险指标与风险预警的判断模型对风险的发展趋势以及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进行判断;其次,完善风险预警后相应措施。通过供应链金融预警信号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的风险类别对风险进行有效处理,将可能出现的损失降到最小。

3.3加强供应链金融现金流风险管理

供应链金融必须基于真实的贸易背景并以贸易项下利润的实现与结算的控制去引导现金回流至银行的通道,进而保证了银行信贷资金的还款来源。因此信贷资金的专款专用体现了现金流的有效管理,也是保障融资企业还款来源的核心技术之一。首先,流量管理。商业银行对现金的流量管理具体地体现为授信额度与规模。因此,商业银行要重点考察现金流量与授信企业的经营规模与支持性资产的匹配状况,以及供应链网络内各主体的经营能力;其次,流向管理。商业银行要在供应链金融的具体环节通过对回流资金的时间、额度与路径的控制,实现对现金流向的控制;最后,循环周期管理。这种管理方式要在综合行业结算方式、平均销售周期的基础上,计算出一个完成的资金循环时间,从而保证授信企业在供应链内完成资金流与物流的循环。

作者:薛静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公司

参考文献:

[1]杨晏忠.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J].金融论坛,2007(10).

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

1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供应链金融大致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分析,广义的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金融资源的整合,由供应链定的金融组织为其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狭义的供应链金融是金融机构为上、下游提供的信贷产品。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说,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等特定的金融机构以供应链上的真实贸易为背景,以企业经营的贸易行为产生的确定的未来现金流为直接还款来源,并根据核心企业与相关贸对象的信用水平,为企业提供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以及产品销售环节过程中有针对性的信用增级、担保、融资、风险规避、结算等金融产品与服务。

2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因素分析

2.1政策风险

一方面,供应链融资作为一种新的金融产品,其相关的政策、法律不尽完善。随着供应链金融的不断充实与发展,新的金融信贷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新的信贷产品所涉及的市场与相关领域不断广阔,因此这些新的信贷产品所涉及的领域其法律法规往往存在空白,甚至有些地方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相关商业银行一旦遇到法律纠纷,通过相关的司法程序维护自己权益就会面临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我国动产浮动抵押的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动产浮动抵押面临主要抵押财产不特定性,容易产生担保物债权的不稳定。另一方面,供应链金融中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管理不完善。相关的管理机构对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的内容撰写缺乏规范性的要求,而这些将导致商业银行在相应债权到期后无法顺利实现自身权利。

2.2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也被称作违约风险,它是指交易对手在合同到期时未能履行其义务而导致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是整个供应链金融中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也是商业银行在业务流程中面临的难题与制约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瓶颈之一。传统信贷业务是对单个企业作为主要考察对象,而供应链金融是通过核心企业作为传导,实现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仓储物流公司、第三方监管和银行多方位、多主体全面参与的有效运营模式。因此,供应链金融主体的多元化也势必造成风险源的多元化、复杂化,而这些风险突出的表现为资金引发的风险与质押货物引发的风险。在资金引发的风险方面,一旦核心企业资金链条无法正常运转,这样风险会迅速波及当前供应链条上的各个主体,给商业银行造成巨大损失,或者融资企业由于自身财务等问题,无法归还信贷资金与利息都会使商业银行遭受损失。在质押物引发风险的方面,由于在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中,商业银行对质押物的管理较传统信贷业务有所创新,在整个监管过程中,商业银行只过于依赖第三方监管公司,如果监管公司对质押物处置不当就会导致商业银行遭受风险甚至重大损失。

2.3市场风险

所谓金融市场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动及不确定性造成市场商品价格大幅变动而给银行带来的风险,主要分为价格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首先,价格风险是市场上商品价格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企业商品流通产生的现金流是融资企业归还商业银行的第一还款来源,所以平稳的市场价格是融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一旦质押物因为市场价格下跌则会导致企业蒙受损失,进而影响商业银行收回信贷资金及利息产生风险。其次,汇率风险是由于汇率波动继而导致商业银行的长期市值和净收益下降的风险,供应链中,如果相关的供应链主体涉及国际结算,汇率则会对融资企业及商业银行造成一定的风险。最后,利率风险是指金融市场利率发生变化对商业银行造成的损失。当前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融资产品在定价方式上仍然采取传统的信贷模式下的固定利率定价方式,如果国家对当前利率进行调整,而商业银行不能根据当前市场利率及时调整其战略计划,那么银行只能承担此期间因利率调整而带来的风险。

2.4操作风险

根据供应链金融的特点来看,其面临的操作风险主要因素有信贷流程不完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首先,信贷流程不完善导致的风险,由于供应链融资过程较一般信贷业务流程主体众多且流程复杂,且由于供应链金融发展起步较晚,配套的业务规范、流程制度不完善,因此在操作过程中,信贷经办人员无据可依,进而造成操作失误引发操作风险;其次,内部因素导致的风险。内部因素主要是指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相关业务人员在业务调查、授信审批以及贷后监管过程中,由于其经验、技能不足或者人为主观原因产生渎职、欺诈等行为而导致的风险;第三,外部因素引发的风险。外部因素主要是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拒的因素。这些风险一旦涉及供应链融资中的相关主体或者是质押物,都会引发资金链断裂,直接或者间接给银行带来风险。

3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措施

3.1建立严格的准入条件

首先,商业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伊始要对核心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审查,挑选效益好、行业前景好且规模大,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企业作为核心企业,同时对供应链金融内的其他交易主体进行严格筛选。其次,鼓励核心企业对其上下游的交易企业设置奖罚措施,这样有利于商业银行利用核心企业的行业地位约束融资企业,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最后,充分利用核心企业给予上下游企业的排他性优惠措施,有利于商业银行实施信用捆绑技术,降低商业银行承受的信用风险。

3.2建立科学的供应链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构建科学的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可以有效对供应链内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测与防范,发现风险发生的源头,提前对风险源进行处理,降低供应链金融风险发生概率,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供应链金融风险预警机制:首先,建立科学的风险分析机制。科学的风险分析机制能够发挥供应链金融风险信号的检测诊断功能,通过发现供应链金融中的异常信号,应用当代科学的风险诊断技术对其进行分析与判断,对风险的大小与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进行评估。风险预警机制的基本办法是将其采集的信号传输给供应链金融预警分析系统,通过各项风险指标与风险预警的判断模型对风险的发展趋势以及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进行判断;其次,完善风险预警后相应措施。通过供应链金融预警信号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的风险类别对风险进行有效处理,将可能出现的损失降到最小。

3.3加强供应链金融现金流风险管理

供应链金融必须基于真实的贸易背景并以贸易项下利润的实现与结算的控制去引导现金回流至银行的通道,进而保证了银行信贷资金的还款来源。因此信贷资金的专款专用体现了现金流的有效管理,也是保障融资企业还款来源的核心技术之一。首先,流量管理。商业银行对现金的流量管理具体地体现为授信额度与规模。因此,商业银行要重点考察现金流量与授信企业的经营规模与支持性资产的匹配状况,以及供应链网络内各主体的经营能力;其次,流向管理。商业银行要在供应链金融的具体环节通过对回流资金的时间、额度与路径的控制,实现对现金流向的控制;最后,循环周期管理。这种管理方式要在综合行业结算方式、平均销售周期的基础上,计算出一个完成的资金循环时间,从而保证授信企业在供应链内完成资金流与物流的循环。

作者:薛静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公司

参考文献:

[1]杨晏忠.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J].金融论坛,2007(10).

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控制

一、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及其风险

(一)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概述

根据主导主体的不同可以将现阶段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分为以电商企业为主导、以传统银行为主导以及银行与电商企业合作的三大模式。电商企业、商业银行、物流企业、中小企业以及个人用户都是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参与者。B2B、B2C、C2C是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主要的业务类型。其中B2B即企业对企业,指的是以互联网金融机构向企业用户提供的订单融资金融业务;B2C即企业对个人,是专门针对个人用户提供的应收账款等融资业务;C2C即个人对个人,在该业务模式中互联网金融机构只是作为个人间投融资的中介平台。

(二)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

从金融机构的角度对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面临的各类风险的分析如下:首先是信用风险,互联网金融机构可以借助电商平台对客户的交易付款等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降低信用风险的发生概率,但是仅仅依靠电子订单以及互联网上的身份信息可靠性较低,进而产生新的信用风险;此外操作风险也是常见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类型,互联网和金融复合型人才的缺乏使得金融业务操作过程中的风险增加,由于融资请求较之传统的金融模式难度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资金回收的监控复杂性;其次是安全风险,金融平台的稳定性、金融产品以及申请流程的科学性以及软件问题都是安全风险发生的因素;最后是环境风险,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下贷款抵押物的类型更多样化,投资者与贷款者的数量以及资金规模都比较大,当抵押物的市场价值发生较大的波动时加之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的发生几率就会增大。

二、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管理控制

(一)完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平台

金融平台稳定性会对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实施产生直接的影响,为了避免由于硬件或者软件问题导致的风险必须要加快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平台的建设和完善,提高金融平台的硬件质量和配套软件适应性。为了提高金融平台的规范性,相关部门要对云平台、物联网以及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数据中心的建设进行规划,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要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在国家规划的范围内提高自身信息平台建设质量。

(二)加强线上和线下业务的对接

电商企业和互联网金融机构是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核心,对贷款者征信评估的输主要来自于线上交易平台,相较于传统的征信数据电子订单造假的难度更低,为了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规避风险,要加快线上线下业务的对接,将线下物流与线上信息流进行对比,全部核实无误后方可放款,避免虚假订单信息骗取贷款的情况。电商服务平台、互联网金融平台以及交易监控体系的完善是线上线下业务对接的接触,从业人员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在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控制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了推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健康发展,要加快培养精通互联网知识和金融知识的综合性人才。

(三)加快建立互联网金融激励和信任机制

信息共享的程度对于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影响巨大,为了规避融资过程中的道德风险问题,要加快信用评估机制的建立,使金融机构可以获取的全面准确的贷款人信息,深化信息共享,推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政府要扮演好自身的角色,根据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特点和市场环境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并推动建立起线上线下金融服务都适用的征信体系,通过企业和个人信用档案的建立提高金融市场中信息公开和共享的程度,避免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中业务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用风险及道德风险。

三、结束语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改革深化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出现和发展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也为传统金融机构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但是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正处于起步阶段,因而也面临诸多的风险。在此背景下要通过技术手段的创新、相关法规和征信体系的完善来对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推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可持续发展。

第5篇

【关键词】供应链融资 资产证券化 特殊目的机构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直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困境,传统的银行信贷业务里,银行愿意提供的贷款数额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并且相应的监管成本较高导致其普遍融资难。

近几年,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供应链融资这一全新的融资模式,扩展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创造了三方共赢的局面即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上下游中小企业和银行互惠共进,和谐发展。

一、供应链融资

供应链融资实际上就是为了保证商品贸易的正常运行,银行在核心企业原材料购买阶段或商品生产销售阶段提供的融资,对核心企业及其供应链相关上下游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核心企业一般都是实力较为雄厚的大企业,通过核心企业担保和反担保,上下游相关的中小企业即可解决因融资信用不足的问题而获得融资。

核心企业因其实力雄厚且处于供应链的核心位置,在经营中往往占用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或将财务成本转移给其他关联中小企业,上下游中小企业因为本身规模小,且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一般属于高风险群体,因此需要应对较高的融资成本,甚至难以获得银行的授信。但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决定着核心企业的原材料、零部件的供应和产品的销售,因此关系到核心企业的自生的生存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分析,为了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核心企业也有必要帮组其上下游企业解决融资的问题。

以我国上市家电公司格力电器和美的电器为例。在上市的19家日用电器制造商中,格力,美的,总资产规模和净利润都排名前二,多数指标相近,每年的营业收入均在几百亿左右,都属于大型的日用电器制造业,且都属于国内一线家电品牌,具有较高的信誉。以2011年末的数据来看,美的2011年的营业收入为931亿元,年末存货123亿元,应收账款63亿元,应付账款122亿元,分别占营业收入比为13.21%、6.77%和13.1%;格力2011年的营业收入为835亿元,年末存货175亿元,应收账款18亿元,应付账款156亿元,分别占营业收入比为20.96%、2.16%和18.68%。家电制造业处于整个供应链的中游,上游为原材料,配件等供应商,下游为苏宁或国美等零售商,其上百亿的应付款对应的是其供应商的应收款项,其本身相对于零售商的应收款项较少,存货相对较多。那么以美的或格力为供应链核心企业,即可对相关上下游企业展开供应链融资。

供应链融资的参与方主要有银行、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以及相关的中小企业、第三方物流、仓储等企业。链条中的中小企业以第三方物流监管下的存货或应收款项等的抵押来获得资金。

二、供应链融资的主要模式

根据融资特点,供应链融资模式可分为三大类:应收账款融资、预付账款融资、动产质押融资,分别对应于企业运营的采购、销售阶段。应收账款融资即当中小企业向核心企业出售货物的收款期限较长时,融资企业可通过核心企业开出的应收款单据向银行融资,由于核心企业通常是信用级别较高的大型企业,降低了银行以此融资的风险。预付账款融资用于当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要求中小企业提前预付货款的情况,此时中小企业可针对预付款项通过第三方物流监管货物,将其开出的仓单向银行质押取得相应的贷款。若银行同时取得核心企业对货物的回购,则大幅降低其面临的信用风险。动产质押即当中小企业因大量存货占用资金时,可通过第三方物流监管其存货和核心企业担保,并向银行质押为其融资。

三、供应链融资的风险

在供应链融资中,主要存在的风险有信用风险,内控风险,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其中信用风险主要是指借款人不能履约偿还借贷资金。其主要为受宏观经济或行业变化导致企业不能按期偿还的系统性风险以及企业自身的经营原因所造成的非系统性风险。内控风险即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中所蕴含的管理或操作类的风险。包括授信审批、支持性资产的控制管理等。市场风险是指所抵押的商品货物因受市场经济条件影响而价格发生不利变化所带来的风险。最后是法律风险,由于供应链融资整个过程都涉及法律,而相关法律本身的完备性和执法的不确定性给业务带来一定的风险。

四、供应链融资为我国银行业带来的机遇

我国银行业目前存贷差仍然是最主要的利润来源,但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利率市场化以及金融脱媒等趋势的转变,使得银行的传统信贷业务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对外开放以及外资行的不断进入,将会使得整个银行业的竞争更激烈,而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已经在国外行有了较为成熟的发展。通过供应链金融不仅给中小企业融资带来了希望解决了供应链中资金周转的问题,也提高了整个链条运行的效率,也给银行带来新的增长点和更多的客户资源。

由于国内中小企业数目众多,市场潜力大,商业银行可以在原有的客户基础上以供应链为线索扩大服务范围,增加客户资源。目前,供应链融资业务在平安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展的比较成功。一般主要集中在核心企业实力较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整固较好的行业如煤炭、石油、钢铁、汽车等行业。

与银行传统信贷业务相比,供应链融资不再只关注中小企业的规模,财务指标等,而是强调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规模和信用,以及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贸易的真实性和连续性等。以核心企业为主体的供应链融资将大大降低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并相应的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根据核心企业对贸易真实性的核对,银行可以对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的交易对手进行融资,既保证了中小企业的现金流稳定,又保证了融资的安全性,使得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能得到有效的降低。

但是,供应链融资在降低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同时也加大了银行的操作风险。银行需要对整个供应链进行监控,由于链上业务流程多,这就要求银行人员对企业经营等有深入的了解,并建立专业化的审批、监管团队。

五、商业银行在供应链融资中面临的风险问题

由于我国银行业主要采用的是总、分、支行的管理模式,即经营以国家行政区划进行配置,主要限定于地理位置,这样的组织结构,无法完全适应供应链融资业务本身的一些特征。通常供应链所涉及的空间跨度都很大,银行传统的分区经营无法应对整个链条服务的要求,因为供应链往往涵盖了很多分散各地的企业,这就要求力图开拓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银行要有相应的事业部制改革。再就是供应链融资业务本身的模式和操作方法都区别于传统的授信业务,且专业化程度高,银行在具体操作时,会面对传统银行业务所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加强对于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势在必行。还有一个普遍的问题,即供应链融资庞大的资金需求也给银行带来不小的资金压力,譬如资本充足率,这就要求银行也加入融资的行列中来,而资产证券化就是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选择。

六、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就是将缺乏流动性,但预期未来会有稳定现金流入的资产聚集起来,通过重组变成可以在金融市场上交易的证券。实质就是融资者将可以将被证券化资产的未来现金流转让给投资者,而资产本身的所有权则可以不转让。

可证券化的资产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比如可预测的稳定现金流,确定的支付方式,较低的拖欠率和违约率,分期偿还,较高清算值等。供应链金融的多数产品都满足这些要求,从国外的实践来看,是良好的证券化的标的,是我国供应链金融产品推向市场一个非常有前景的途径。

证券化实现了基础资产与其所有者之间的隔离,降低了投资者面临的原始所有者破产的风险,并改善了原始所有者的资产负债结构,降低了自身的破产的风险。

通过资产证券化,银行可以将供应链金融的相关资产打包转化为可以交易的证券,以此改善其资产负债结构。这样,银行既可以提高其资本充足率又可以降低风险,以此改善经营状况。

七、证券化的关键——特殊目的机构(SPV)

资产证券化后由于破产隔离而使得其信用级别增加,更能吸引更多投资者。破产隔离是通过特殊目的机构SPV实现的,即基础资产与原始权益人间的破产隔离。

所谓的特殊目的机构(SPV)是专门为实现资产证券化而设立的信用级别较高的机构,它的作用就是从基础资产原始权益者处购买资产,然后以自身的名义发行相应的资产支持证券。将投资者和资产原始权益者的破产风险隔离开,从而提高了其信用等级,增加了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SPV通常采用公司和信托两种形式,在信托的形式下,证券化资产的原始权益者将资产转让给SPV,形成信托关系,由SPV发行代表对资产享有权利的信托收益凭证。在公司的这种形式下,原始权益者将证券化资产的所有权完全转让给SPV,再由SPV以该资产为支持发行证券。

八、关于我国SPV形式的选择

SPV的设立应该是全国性的,否则难以监管,在初期试点时,可先设一到两家机构,等市场成熟,可再慢慢增设,因为数量太少也不利于分散风险,并且还能有利于增加相互之间的竞争。

SPV也属于金融机构的一种,也需要相关部门的监管,我国SPV应该由银监会和证监会共同监管,同时应将其业务范围限定于购买可证券化资产,并以此发行债券,以及相关的交易活动等。

在国外,由银行设立一个附属的SPV作为子公司相当普遍,我国目前对商业银行设立SPV还有限制,商业银行要遵循分业经营的原则,并且业务上被限制不能投资于非银行金融机构,不能成立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的单一业务的SPV。

由于我国不允许设立一人有限责任公司,限制了发起人设立全资子公司,而对于股份有限公司,我国现行公司法也对其发行股票和债券有严格规定,这些都使得空壳SPV难以注册为公司法人,也不具有公开发行证券的条件。

目前国际上,SPV主要有两种设立方式,一种是由政府出面设立专门的机构,另一种是由发起人或民间机构设立。实践证明,由政府设立的SPV更能开拓市场,并规范其运行,且更能提高证券的信用等级和降低成本。目前我国正处于证券化的初始阶段,各方面都还不完善,政府的支持对SPV的设立和稳定市场更有效。

在目前制度环境允许的情况下,组建SPV的形式可以有以下几种:

国有独资,跟据《公司法》的规定,国有独资公司有发行公司债的资格,而且还可以享受税收方面的优惠,但是国有独资一般都存在激励不足的问题,不能够完全应对市场的变化,因此到政府应该在适时退出,改组为股份制公司。

由国家开放银行担当,国开行是政府的开发性银行,具有国家级信用,担当SPV有优势。国开行本身经营业绩比较好,无论不良资产率很低,且资本充足率很高,盈利水平也较高,其次在对内和对外发债上都有优势,是仅次于财政部的第二大发债主体,也可以用自身信用在债券市场上融资,简化发债过程。最后由国开行直接担当SPV能避免机构重设的繁杂过程。但国开行本身还有其他的业务,这点不利于SPV的独立核算和管理。

设立特殊目的信托,信托本身所具有的财产隔离的性质,使得信托形式的SPV符合资产证券化运行的要求。《信托法》规定委托人的信托的财产与自有财产相隔离,并与受托人的固有资产相隔离。这些规定都保证了信托财产的独立性,实现了证券化所要求的破产隔离。

九、我国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还没有具有SPV功能的机构,现行的制度法规环境导致设立SPV还存在许多的障碍。并应允许SPV成为发债主体以发债收入向发起人购买基础资产,使得资产所有权转移能够实现以达到破产隔离的效果。

证券化作为一种融资方式,需要资金来源,需要对于证券的需求,即证券投资者。我国目前的成熟的机构投资者尚不发达,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同时可通过设立一些专门从事证券化信用评级的服务机构,来建立起公平公正的信誉评级体系。

注释

{1}本文作者系复旦大学—平安银行供应链金融工作室研究人员,本文研究得到平安银行“供应链金融”课题支持。感谢复旦大学—平安银行供应链金融工作室刘红忠教授、许友传博士的中肯建议,当然文责自负。

参考文献

[1]曾小燕.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研究,当代经济,2012.

[2]许学武.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研究,中国证券期货,2012.

[3]董炜娜.我国证券化特殊目的机构的设置构想,开封教育学院报,2005.

[4]王世军,陶晓燕,朱九龙.我国实行资产证券化问题探讨,商业时代,2006.

[5]李茜.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应收账款证券化模式探究,现代管理科学,2011.

第6篇

【关键词】供应链 金融 模式 风险

供应链金融是面向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领域新业务,自2005年深圳发展银行全面推出供应链金融业务后,其他商业银行相继效仿,国内一些学者也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尽管有关供应链金融的研究成果众多,但对其概念的界定,还未形成统一的看法。现有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主要是从金融机构在供应链金融中所起的作用、供应链金融的功能、供应链金融运作机理等角度对其概念进行界定。本文在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供应链金融定义为商业银行提供的由资信等级较高的核心企业提供担保,同时由第三方服务机构监管的为供应链不同节点的中小企业提供的封闭授信支持及其他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综合考察文献来看,目前有关供应链金融的研究主要包括理论基础、构成要素、业务模式以及风险这几个方面。

一、供应链金融的构成要素分析

国内学者对于供应链金融的构成要素观点基本一致,由定义可以看出,供应链金融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参与主体。

(一)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和金融公司,是供应链金融中资金的供给主体,将资金和信用注入到整个供应链体系,通过对融资项下的资产控制,给予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中小企业授信的支持。李飞(2011)指出供应链金融有助于银行深化客户关系,开拓中小企业融资市场。章文燕(2010)认为,供应链融资模式和服务的创新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商业银行自身发展。

(二)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是供应链中资金需求的主体,它们通过核心企业信用的隐含担保,获得金融机构融资,是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最大受益者,银行的融资给予其资金链极大的支持,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其资金缺口,并且中小企业借助银行信用的支持,赢得了更多的商机。

(三)核心企业

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供应链中寻找出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以其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核心企业由于具有优良的信用和实力强大的资本,给上下游中小企业起到反担保的作用。李国青(2010)认为核心企业从供应链融资服务中受益颇丰,缓解了供应链失衡的问题,稳定了其链条,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供应链的竞争能力。

(四)第三方物流企业

在供应链金融中,第三方物流在为中小企业提供物流、信用担保服务的同时,还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资产管理服务,是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主要协调者。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物流业的成熟与发展和物流企业的资信实力。章文燕(2010)和林侠、罗霄峰(2011)都认为为了控制信贷风险银行一般选择行业市场占有率靠前,而且物流配送渠道畅通、价格稳定、流通性好的大型物流公司合作,这实际上把绝大多数中小物流企业拒之门外,市场空间进一步被挤压。

二、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模式

供应链金融业务主要有应付账款融资、存货融资和应收账款三种融资模式。应付账款融资模式中,上游核心企业承诺回购,仓储监管方提供信用担保,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缓解预付压力,同时银行掌控提货权。存货融资模式中,以中小企业的存货为质押,但不转移所有权,金融机构与核心企业签订担保合同或质物回购协议,约定在中小企业违反约定时,由核心企业负责偿还或回购质押动产。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则是以中小企业对下游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为质押,并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核心企业将货款直接支付给银行的融资方式。

李国青(2010)从供应链金融的不同阶段出发,总结了针对采购阶段中小企业资金短缺问题的应付账款融资模式、运用阶段的动产质押融资模式和针对企业商品销售阶段,一般为处于供应链上游、中游的债权企业融资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谢清河(2010)指出中小企业要充分了解各种物流金融模式,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身的模式,以简化程序、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融资效率。

三、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研究

目前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仍属于全新的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其风险来源也非常复杂,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由于供应链各参与主体之间相互不信任,不遵守合约等产生的信用风险;供应链金融业务运作过程中的操作风险;供应链金融业务相关的质权、物权法、浮动抵押制度等相关法律问题;供应链金融货押业务中存在货物价值不稳定的市场风险;在银行和企业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或不完全对称的情况下, 银行和企业之间的的融资往往会变成一种博弈行为, 由此产生道德风险等。

章文燕(2011)认为供应链金融聚集风险,一旦供应链中的某个成员出现融资问题 , 影响会很快蔓延到整个链条上 ,引起更大的金融灾难,并着重分析了可能由制度、人员、系统及社会等各种因素素所引起的操作风险。李毅学(2011)将供应链金融的复杂风险归纳为系统和非系统两大类,进一步将系统风险分为宏观与行业系统风险和供应链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存货变现风险和操作风险。

随着供应链金融的不断发展,现在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已涉及了很多环节和参与主体,业务控制也变得复杂。虽然现有文献中风险的研究比较全面,但是对于风险的识别和控制,并没有进行具体的量化研究;且限于宏观层面上分析整个供应链的风险,缺乏对各个运作环节以及各参与主体可能面临的风险的分析;应该结合实际运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研究如何识别、控制和防范风险,给出具体的措施,促进供应链金融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飞.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的相关思考[J].财会月刊,2011.

[2]章文燕.供应链融资的操作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11).

[3]李国青.供应链金融在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中的应用研究[J].特区经济,2010.

[4]林侠,罗霄峰.供应链金融主体发展趋势分析[J].经济导刊,2011.

[5]谢清河.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相关问题探讨[J].财经月刊,2010.

[6]李毅学.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

[7]熊熊,马佳,赵文杰等.供应链金融市场风险控制套期保值方法研究[J]. 金融论坛,2009(09).

第7篇

关键词:供应链 需求不确定 嵌入式期权

0 引言

供应链管理自1985年Michael E. Porter提出以来,已经逐渐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和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然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产品和技术生命周期的缩短、供应和需求的不确定性增加,使原有的供应链风险不断增大,并且许多风险都是难以预测和防范。一旦这类风险的发生严重影响供应链企业的正常运行,甚至会导致企业的破产或倒闭。因此,如何科学有效的管理供应链风险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随着金融研究边界的不断拓展,期权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期权是金融市场中有效的风险规避工具,它提供给期权持有者一种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决定是否买(卖)特定标的物的权利。目前,已经有许多文献证明期权合同在分散供应链风险和提高供应链效率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嵌入式期权不能在公开市场上任意交换,持有者不能将它和合同分割开来,对持有者而言,嵌入式期权是一项沉没成本,一旦合同订立,成本便不可恢复[1]。Ritchken P H等最早在供应链库存管理中引入期权机制以对冲产品价格和数量波动的风险,但是文中假设期权的价格是已经给定的[2]。Sarmah S.P等研究了在信用期权条件下,单个供应商和单个销售商以及单个供应商和多个销售商的供应链协调和利润共享的问题[3]。Liang Liang等,丁斌等把期权工具引入到应急物资采购管理决策中,通过模型的仿真求解证明了通过期权工具的使用可以带来增加供应商的利润和避免应急物资的浪费[4-5]。王婧等,Chong Wang等针对生鲜农产品流通过程的巨大损耗的特性,引入期权合同工具分别从零售商和批发商角度研究单周期两阶段的最优订货策略,为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及其风险管理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6-8]。宁钟等通过分析供应链期权机制,引入独立式期权机制和嵌入式期权机制,针对供应商和销售商,分别探讨了在多供应商、多销售商的供应链模型下的独立式期权机制以及单供应商、多销售商的供应链模型下的嵌入式期权机制[9]。Yingxue Zhao等通过合作博弈的方法建立一个供应链期权合约模型,表明与基准基于批发价格机制,期权合约能使供应链协调,实现帕累托改进;并且通过一个以价值为基础的方法给出了期权的定价[10-11]。

本文重点研究了在市场需求不确定性环境下,供应链市场风险管理中嵌入式期权合同各主体的决策行为。

1 问题描述和基本假设

考虑一个由单个供应商和单个零售商组成的简单供应链,该供应链中的产品生产提前期比较长、销售周期较短,市场的需求具有不确定性,并且该产品具有Newsvendor(报童模型)特点。供应商和零售商均是独立的决策者且是风险中性的,其中供应商占主导地位,零售商是追随者,两者之间的信息完全公开。由于产品的生产提前期较长,所以零售商在订货时无法准确的预测市场的需求,并且在销售季节开始后,零售商无法修改订单或下达新订单来补充库存,但零售商可以通过期权交易来调整库存。零售商可以利用期权来避免需求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通过减少订货量来规避产品过剩的风险,通过购买期权来减少缺货成本,其代价就是支付给供应商的期权费用。

在销售季节开始前,零售商以单价m购买Q单位产品,同时以单价a购买q单位期权,每单位期权使得零售商在销售季节中有权利(而非义务)以执行价格b获得单位产品。零售商和供应商均在销售季节开始之前进行决策,假设供应商完全是根据零售商的订单来组织生产,即供应商的产量为Q+q。

4 算例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期权为零售商提供了在销售季节补充库存的弹性,对于那些产品生命周期较短,需求挥发性较高的市场而言,这种弹性使得零售商能对需求变化做出快速响应。

不同情况下供应商、零售商以及整个供应链的利润情况,如表2所示。

从表2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引入期权以后,零售商的利润和供应链整体利润都要高于他们在报童模型中的利润,供应商的利润在大多数时候也是高于报童模型中的利润,实现了帕累托最优。

5 结束语

在供应链中如何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是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目标。本文将作为金融工具的期权机制引入到供应链管理中,通过期权这种形式零售商降低了市场需求不确定的风险、增加了产品订购量的柔性。供应商通过制定合适的期权价格和期权执行价格,可以在实现供应链协调的基础上使供应链各成员的利润最大化,实现了帕累托最优。但是本文考虑的供应链环境较为简单,仅考虑了单个供应商和单个零售商两阶段的嵌入式期权合同。因此多个零售商对多个供应商以及多阶段情况下是未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佳.期权在易逝品供应链风险规避中的应用[D].天津:天津大学,2008.

[2]Richken P H,Tapiero C S.Contingent claims contracting for purchasing decision in inventory management[J].Operation Research,1986,34(6):864-870.

[3]Sarmah S P,Acharya D,Goyal S K.Coordination of a single-manufacturer and multi-buyer supply chain with credit op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8,111(2):676-685.

[4]Liang Liang,Xihui Wang,Jianguo Gao.An option contract pricing model of relief material supply chain[J].Omega,2012,40:594-600.

[5]丁斌,刘松林.基于期权合约的应急物资采购定价策略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0,12(6):78-80.

[6]王婧,陈旭.考虑流通损耗的生鲜农产品零售商期权订货策略[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2,32(7):1408-1414.

[7]王冲,唐曼萍,王莉莉.基于Stackelberg博弈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决策研究[J].软科学,2013,27(4):99-105.

[8]Chong Wang,Xu Chen.Option contracts in fresh produce supply chain with circulation loss[J].Journal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013,6(1):104-112.

[9]宁钟,林滨.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期权机制[J].系统工程学报,2007,22(2):141-147.

[10]Yingxue Zhao,Shouyang Wang,T.C.E.Cheng,Xiaoqi Yang,Zhimin Huang.Coordination of supply chains by option contracts: A cooperative game theory approach[J].Europe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10,207:668-675.

[11]Yingxue Zhao,Liu Yang,T.C.E.Cheng,LiJun Ma,Xinjian Shao.A value-based approach to option pricing:The case of supply chain options[J].Int.J.Production Economics,2013,143:171-177.

第8篇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

本文主要从供应链金融的定义和内涵出发,对我国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管理中种种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讨论,并针对这些问题产生的风险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帮助国有商业银行解决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供应链管理风险问题,提高国有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管理水平,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能力,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健康持续发展。

一、供应链金融链概念和内涵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全新的概念形式,供应链管理发展时间比较短,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正式提出来,至今发展了三十几年的时间,虽然供应链金融管理的概念时间较短,但是供应链金融管理对企业管理和经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供应链金融管理已经深入人心,企业争相把供应链金融管理作为自己的核心发展战略。由此可见,供应链金融管理的重要性。供应链在企业的经营中广泛应用,并为企业提供了全新的管理形式,应用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降低了自身的经营成本,扩大了市场份额,供应链金融管理在实际应用中,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效益。正是由于这种巨大的优越性,让企业坚信供应链金融管理会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资金和货物的控制,从最初的原材料开始,一直到最终到产品销售。通过一种成体系的网络,将供货商制造商零售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型供应模式。供应链金融管理最初是由生产扩大化这个概念衍生而来的,它分为向前延伸和向后延伸,例如一些汽车公司将汽车的各个零配件由各个不同的供应商来生产制造,这就是向前延伸,向后延是指企业的供应链涉及到产品和服务方面。供应链管理就是通过原材料的供应,制造分配销售将企业和客户之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而满足顾客的需求。

二、供应链金融风险

供应链金融风险主要集中于商业银行在对企业融资的过程中。由于企业自身情况的变化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会对供应链产生一定的风险,这种是无法预测的。这种风险会使得供应链金融最终的收益和预期收益产生偏差,导致商业银行无法从企业那里收回贷款从而导致坏账和呆账产生风险,从而影响到国有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营。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充分意识到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并针对这些风险,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这样才能及时的解决问题规避风险。国有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管理风险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种是外部环境带来的风险,它包括各种政策性风险和市场风险。政策性风险指的是在国家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国家会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对现有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从而导致一部分企业发展经营状况产生变化影响到国有商业银行,影响到国有商业银行之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从而使得国有商业银行之前的投资面临严重的风险。市场风险指的是,由于商业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企业无法按照原计划生产和销售产品从而导致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下滑无法归还商业银行的贷款,从而导致商业银行面临风险。

另外一种是内在的风险,这种内在的风险主要包括企业的信用风险和经营风险。企业的信用风险主要存在于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当中,中小型企业信用的缺失是我国国有银行信用贷款面临的主要难题,这是因为中小型企业从一开始就面临着技术力量不足,资产规模较小,生产周期短,因此导致中小型企业的信用不足,严重制约了商业银行对中小型企业的贷款。信息风险指的是,由于供应链将供应商和制造商,零售商分解开来导致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不能够顺畅,信息交流中会产生误差从而导致信息风险,供应链上游的企业无法充分了解市场顾客的实际需求从而生产出与市场有所差距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带来一定的风险。

三、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

在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当中,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一种是通过供应链市场自偿性来解决,一种是通过利用资金来控制风险,另外一种是通过核心企业的带动引入其他合作形式来分散降低风险。

通过对现金的控制来控制供应链金融风险,供应链金融服务和传统的银行贷款有着重大的区别,这种差别在于对系统性授信理解不同导致的,传统对银行贷款主要是针对贸易资金专款专用的背景下实现。在贸易专款专用背景下,银行可以对企业对利润做出比较充分和明确的预测,从而评判企业还款的风险程度。同时,在这中贸易专款专用的背景下,银行有着比较系统具体的炒作模式和流程,可以对企业对还款进行有效对控制,实现企业对银行对按时还款。因此,在当前供应链金融新发展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现金控制,来实现对企业还款对评估和控制。要实现对资金对控制,主要从现金流对管理和资金流向对控制两方面来实现。在对资金流对控制方面,国有银行要控制授信的总量,要对授信人或企业对资产进行详细对了解,还有授信人的还款能力。对企业来说,就是对企业采购和销售能力进行详细对考察。除此之外,银行还有时间周期的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现金流对风险控制方面,现金流存在的意义主要是保证制造商和供应商、销售商能够在一定对时间内顺利完成物资和资金对交换。

四、结语

供应链金融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贷款模式,供应链金融是从整个供应链角度出发,基于供应链来对企业进行授信的过程,这种供应链贷款新模式为企业的融资带来了全新的方式,也是银行对自己经营管理进行改革,提升自身业务水平提供了新的方法。虽然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的问题还很多,但是供应链金融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供应链金融对于提升商业银行,提高绩效水平,增强国有银行的市场竞争能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要大力,扶持和发展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本文首先回顾了供应链以及供应链金融的有关理论内容,从供应链金融的起源谈起,介绍了供应链金融的特点、意义,着重介绍了有关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特点,针对当前供应链金融存在对风险问题,进行详细的研究并针对这些风险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能够为商业银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徐静. 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0.

[2]王璇.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3]郑晓炜. 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及风险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4.

[4]马宁.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管理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第9篇

【关键词】房地产 金融 创新

一、引言

房地产金融主要是依托房地产行业所发展的金融服务,主要是针对房地产项目的开发流通、购买消费等价值链,利用货币和信用渠道,所开展的各种资金融通活动。由于房地产行业本身就具有金融产品的属性,因而这也决定了房地产行业和金融行业势必有着天然的联系,特别是对我国来说,随着房地产项目投资的不断攀升,以及房地产资产规模的整体扩大,更加促进了金融行业与房地产的结合,以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来吸引外部资金,以金融产品集聚的资金来为房地产开发提供资本金保障,成为房地产行业运作发展的重要模式。但作为金融市场中的新生力量,房地产金融在运作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需要重点研究解决。

二、房地产金融的主要特点分析

房地产金融作为近年来新发展的金融业态,与传统的金融产品有着很大的区别,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房地产金融的融资期限一般较长

房地产金融与其他金融产品最大的不同在于金融产品的周期长,由于与房地产行业关联较大,受到房地产行业项目开发建设周期长的影响,对资金的占用时间也较长,因而导致了房地产金融的产品周期延伸。

(二)房地产金融额度一般要大一些

房地产项目完成投资和项目运营,仅仅依靠企业的自有资金很难实现,特别是房地S项目的土地成本、建设成本、设备安装、配套费用、销售以及税费等等,成本非常大,因此对资金规模的需求较大,这决定了房地产金融的融资金额规模通常较大。

(三)房地产金融的风险相对较小一些

房地产金融产品主要是以各类的贷款、信托、债券为主,而且房地产本身就属于不动产,具有较强的保值增值能力,而且还可以一定程度上抵御通胀,因而房地产金融的风险更加可控。

三、当前我国房地产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间接金融比例较大容易影响房地产金融的均衡发展

房地产金融主要分为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两种形式,但目前在我国房地产金融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却是间接金融比例较高,而且直接融资还有着较大波动,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好金融结构比例问题,很容易造成金融发展失衡,对于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也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二)房地产金融的创新程度不够

现阶段我国房地产金融的产品创新程度远远不够,尤其是表现在金融产品种类方面,在房地产的股票类、债券类、信托类的金融产品方面开发不够,尤其是对中小微型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支持不够,造成了房地产金融产品的融资渠道仍然过于单调。

(三)房地产金融体系发展还不够健全

实现房地产金融的长远稳定发展,需要以完善的金融体系作为支撑,特别是还应该具有良好的融资平台、运营管理以及服务咨询等配套体系。但是目前,我国的房地产金融发展不够成熟,这些方面都还不够健全完善,特别是房地产金融的信贷、咨询业务需要持续加强。

四、房地产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健全完善房地产金融体系

为了解决当前房地产金融领域存在的发展速度较慢,发展模式局限以及可持续不够等问题,必须进一步完善房地产金融发展模式,改进提升金融体系质量。在房地产金融体系的发展推动上,一方面,应该进一步完善房地产企业的征信体系建设,并加强房地产抵押市场的规范化建设,为房地产金融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应该为房地产金融发展创新各种平台和载体,同时健全完善相关的政策扶持、引导机制,为房地产金融的发展创建良好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应该在多元化的房地产金融体系建设上作文章,丰富房地产融资方式,增加除了银行贷款之外的房地产融资规模,确保间接性融资和直接融资结构比例的合理化,保证房地产金融体系的稳定。

(二)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在房地产金融发展方面的作用

对于房地产金融的发展,在市场管理上,应该注重放宽对金融市场的条件限制,重点在建立规范金融秩序,促进房地产金融持续、平稳、健康发展上制定相关措施,为房地产金融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空间。同时,应该进一步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通过制定导向性创新性较强的政策,促进房地产金融的更好发展。此外,政府部门还应该注重做好有关的监管,特别是确保房地产金融市场有关信息尤其是资金来源信息的真实性,保障整个房地产金融的稳定有序发展。

(三)提高房地产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

实现房地产金融的稳步发展,最根本的还是要不断结合市场的发展变化强化房地产金融的创新能力。比如,可以在房地产资产证券化方面创新,将房地产债券分割成小单位面值的有价证券出售,盘活市场存量资金。在互联网金融营销方面创新,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销售、租赁房屋,提供相关的金融服务。在房地产互联网众筹模式方面创新,在项目初期进行众筹,引入大众投资者,节约资金链压力,降低营销费用。在供应链金融投资方面创新,由商业银行牵头,与产业各方共建供应链金融电子商务平台,引入市场投资者,提供更加多样的金融投资产品。在房地产投资信托模式方面创新,将资金以信托计划的名义投资于房地产项目,从而获得信托收益。

(四)加强对房地产金融风险的控制管理

在房地产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金融风险所造成的风险问题,加强对风险的防范。首先,应该注意通过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加强对资金的管理,降低信用风险等一系列的措施,对金融风险进行分散和转移。其次,应该加强房地产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建设,并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加强对房地产以及金融市场有关信息数据的分析处理,防范房地产金融市场风险问题。

五、结语

房地产金融无论是对金融行业还是对房地产行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巩固房地产金融的发展基础,强化房地产金融对房地产行业的保障能力,必须紧密结合我国房地产发展的实际情况,并注重房地产金融的产品创新与质量提升,不断提高房地产金融发展的多元化水平,进而促进实现房地产金融的长远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肖玲.房地产融资渠道现状与未来展望及其金融风险浅析[J].知识经济.2016(04).

第10篇

1.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指国家对政治和经济政策进行调整,比如为了协调我国国民经济总体发展状况,支持或限制一些产业发展,就会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影响,最终蔓延到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以及与其相关的金融机构,从而构成风险因素。

2.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象未能履行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也就是因各种原因导致不能及时、足额偿还债务而出现违约的可能性。这种风险的产生可能由于主观上不愿意还款,也可能是由于客观上企业确实没有还款能力,从而构成金融风险。

3.信息风险

信息风险是指由于信息不对称、信息滞后等导致金融机构在决策上失误而造成的损失。在规模日益扩大、结构错综复杂的供应链中,极有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信息滞后等问题,使得金融机构无法判别和准确、及时提取有用信息,从而导致风险产生。

4.市场风险

这种基于供应链上关系密切的上下游企业的融资方案,可以极大地控制和转移银行的信用风险,但由于是一项新兴业务,相应风险控制体系还不够完善。所以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关键问题是解决好风险控制问题,在控制好风险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提高业务效率。

二、对策及措施研究

在现阶段,大企业向银行融资的谈判能力不断提高,银行为大企业提供融资的利润空间不断缩小,银行势必需要开拓新的获利渠道。供应链金融各种业务模式将成为未来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信贷的主要途径和发展趋势。

1.立足于中小企业的角度

作为整条供应链的辅助企业,上下游中小企业凭借自身的信用额度很难得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授信支持。所以要想获得发展生产所必需的可靠稳定的资金来源,中小企业必须提升自身在整条产品供应链中的信用水平,与供应链上核心大企业建立密切的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①建立良好的信息体系。中小企业想要通过供应链金融获得融资,必须要有即时畅通的信息渠道,完善信息体系。对于自身的原材料短缺量和需求时间要有准确的数值指标。对于产品销量和产品存货也要有明确即时的数值信息。这是满足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融资条件的必要前提。处于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建立起自身良好的信息体系,有助于缓解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也降低了商业银行的信息收集成本,从而提高了商业银行为其提供贷款的热情。②进一步提高信用度。中小企业为了确保自身长期稳定的发展,应该进一步提高自身信用水平。处于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是一个大家庭中的小成员,只有保证自身商业信誉,才会获得与供应链上核心企业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也才能依此为条件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融资,进而保证自身业务的顺利运转。如此循环发展,中小企业发展前景广阔。

2.立足于商业银行的角度

①适当放宽授信条件。由于商业银行在考察该供应链上申请融资的中小企业的信用指标和还款能力时更倾向于综合考察该供应链上与待融资中小企业有紧密协作关系的核心企业的信用状况、财务状况、运营状况以及担保还款能力等,所以商业银行在为中小企业放贷时,可以考虑适当放宽对待融资中小企业自身授信条件的要求,降低中小企业融资准入门槛。

②健全精细化风险管理机制。鉴于目前中小企业经营模式灵活多样,商业信誉总体水平不高,经营管理体制不够健全的特性。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时需要建立一套专门用于中小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实行贷前调查、贷后管理一体化、整个监管过程精细化。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也要对参与整个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所有企业,包括供应链上核心企业、提供监管服务的第三方仓储物流企业等的经营情况进行跟踪监察,以确保各个环节安全无误。

③开发新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目前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发展最明显的成效的就是为产品供应链上中小企业解决了融资难题。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应该在对以往供应链金融成功业务模式进一步优化改革的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对供应链运作全过程进行系统分析,努力开发更多的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模式。现阶段,我国供应链金融快速发展,企业加快融入全球化分工体系,金融市场融资供需两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企业将不断深化融入供应链金融的进程,供应链金融业务也将保持长久平稳的发展。

三、结语

第11篇

一、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创新的理论基础

就客户数量而言,通过供应链融资业务能够拉长银行对整个产业链的服务,获取更多的客户信息与资源,延伸、扩大服务客户的群体;就客户质量而言,通过围绕在产业链中具有话语权的核心企业或者核心产品,能够进一步增加对上下游客户的产品覆盖,提高客户依存度,有利于培育忠诚度较高的客户群体。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创新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结构融资理论:融资申请人以其拥有特定的资产让渡为前提进行融资的行为即为结构融资,其中“特定”是指未来能够产生稳定的资金流;

2.交易成本理论:即在人们之间进行融资及其它交易活动时是拥有成本的;

3.委托理论:金融市场参与者有居于劣势和优势之分,他们之间相互形成的关系就是委托关系,换言之,即但凡参与市场行为的两方掌握着不对称的信息即可成为这种关系;

4.风险管理理论(ERM):商业银行内部有着各自为政的风险管理体系,其实一个综合的管理框架,其按照组织机构划分管理职能,例如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等,实现企业最大化价值;

二、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创新途径

(一)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创新的大方向

首先要坚持金融思想的持续创新,坚持充实与现代信息时代相应的现代新型金融理念,将个性化金融产品和综合结合;

其次,追求服务方面的不断创新,要深度发掘融资业务的服务新内涵;

再次,对于供应链融资业务中的风险管理控制方法要不断创新,将国内外先进的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引入;

最后,要对供应链融资业务中使用的科学技术进行创新,构建一个全面的、完善的、兼容性较强的电子金融体系。

同时,对商业银行而言,存款是亘古不变的主题,而存款业务的竞争其实质是客户的竞争,包括数量与质量,而供应链融资能否有效地促进商业银行客户战略的有效实施。

(二)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创新的路径选取

1.要将传统的产品推向模式转变为新型的需求营销方式。构建一个“需求倒推”的新型运营机制,并且建立自有的客户需求分析系统,及时捕捉客户的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信息;既要发现客户需求,更要通过创新,引领客户需求。

2.要将产品线向着深度和广度深入扩展。不断的改变金融产品以适应客户的需求;移植国内外先进的理念,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加以改进和完善;对日益丰富的产品线进行结构化管理,通过创新设计,为节点企业等设计出适合它们的融资方案。“量身定做”,突出个性。

3.对供应链融资业务流程进行创新。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进行流程重组,坚持“先流程后部门”的观念;积极实现标准的业务流程,并且推行差异化的业务流程,同时引进节点企业回访机制。打造流程银行,切实以客户为中心,提高服务效率,提升客户体验。

4.要积极加强供应链融资业务创新所需要的人才储备和培养。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创新归根结底就是该行业人才创新素质的体系,要重视人才储备和培养。加强融资理论、业务的学习,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适应新金融环境下的融资行业服务。打造一支更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对公客户经理队伍,专业素质、综合能力等。

三、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创新的设计(适当涉及“实体经济”)

(一)主要核心企业客户模式设计变化:从1+N模式到1+1+1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使用的是1+N的融资业务模式,即以一个主要核心企业为中心,为其他相关的供应商提供一定的信贷业务。其缺点也很明显,不能够延展相对蔽塞。经过对这种模式有效拓展为1+1+1三核心模式,三核心为商品核心销售商、原材料核心供应商、产品核心制造商。这个模式使得三个核心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中互补互助。

(二)质押动产的创新设计:从静态到动态

传统使用的质押动产,都是规定借款人质押的物品在融资业务未完结前没有缴纳保证金或者未还清贷款的情况下不允许变更,即为静态质押。动态质押就要允许客户将其最低限额以上的质押物释放出库,以其他的动产代替。

(三)设计技术创新:从人工到科技

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技术已经从以前的人工手段变为现在的依靠现代科技手段,通过互联网等搭建相关行业间的业务平台,提高业务效率。

(四)风险管理机制创新:从被动到主动

以往的风险管理仅强调申请单位的信用状况等单一方面,供应链融资要加强整个供应链的全方面风险识别和防范。积极发展全方面风险管理机制,重视所有的交易环节,要科学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主动风险管理与全流程风险控制的概念:由传统事后的风险管理、信贷资产管理向全流程风险控制转变,风险、审批等银行工作环节应进一步提前介入,在核心企业选择、上下游客户选择、授信金融方案设计等就全程参与。在全社会进行银行不规范经营专项整治活动的同时,进一步加强诚信建设.建立相应的惩罚机制,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为金融稳定运行创造良好外部条件。同时各地政府、银监局协调执法、宣传、文明建设等部门,加大对逃废银行债务行为的打击力度,依法落实和保伞金融债权,维护正常金融运行秩序和金融机构合法权益,推动金融业健康发展。

总结:通过本文对于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创新简单阐述,商业银行能够尽快的实现其可持续发展,为其未来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客户基础,它以低风险的方法占据了高风险的信贷市场,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能够有效支持实体经济,有效的将融资业务深入发展,为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第12篇

processes through space dispersed development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this is so-called "supply chain" production mode.

关键词: 供应链;融资;生产模式

1 核心企业和“供应链”融资形成

一个典型的供应链模式是由核心企业和企业构成,企业又分为紧密层和关联层。核心企业是整个供应链中最为关键的部分,他是产品和服务的最终代表,也是整个供应链的核心,通常核心企业是由技术整合能力强、处于产业链的顶端,由较强市场号召力的企业充当。企业是处于次级地位,其产品与服务通常是为一个或多个核心企业配套,缺乏独立的市场终端地位,或者虽是单一领域的领先企业但缺乏独立的市场能力。处于供应链的紧密层企业通常与核心企业或多或少有一定的资本关系,或较强的依附关系(如与核心企业处于技术上的上下游、与核心企业在产品开发上形成共同体、核心企业是产品的主要客户甚至是唯一客户);关联层企业通常产品与服务虽与核心企业同处于一个产业链并且紧密相关,但往往与多个核心企业形成供应关系,与核心企业形成的依附关系较弱,且稳定程度较弱,如富士康与苹果公司。

所谓供应链融资,就是指基于商品交易形成的应收应付、预收预付以及存货融资而衍生出来的融资组合,它以核心企业为切入点,通过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有效控制或与交易关联方的责任捆绑,形成对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整个供应链的资金供给。由此可见,供应链融资改变了金融机构对单个企业进行融资的模式,而是围绕供应链系统上的某家核心企业,资金提供者也不限于金融机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从原材料到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环节,全方位地为供应链链条上多个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实现供应链的流畅运作。在供应链融资中物权、债权、价格等都可能成为融资手段,是实体经济与金融创新的紧密结合。

2 供应链融资的优点

首先,有利于增强供应链的融资能力。传统的融资业务主要考虑所授信行业或企业的财务特征、担保方式以及行业地位,主要判断授信行业或企业的长期还款能力,这种方式无法对核心企业的上下游配套企业提供融资。供应链融资的出现改变了过去银行对单个企业的授信模式,这种融资方式围绕核心企业,经供应商、经销商、制造商、零售商以及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全方位地为供应链产业链条上的多个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对授信的审查标准也变为对信用记录、贸易背景、交易多收、客户违约成本以及金融工具的组合运用的审查,它强调的是真实的贸易背景、贸易的连续性、核心企业的背景和实力、授信上限与额度分散原则等问题。

其次,有利于提高核心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能力。供应商融资是针对产业链条中核心企业及其供应商提供的融资,这种融资是基于核心企业与其上下游配套企业之间的真实贸易关系,可以有效解决核心企业的上下游配套企业营运资金不足的问题。可以提高整个核心企业供应链网络的资金实力,从而提高核心企业供应链管理的能力。

最后,有利于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鉴于供应链融资针对的是与核心企业有密切贸易往来关系的配套企业,因此对这些企业提供融资相对来说比较安全。由于配套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的贸易往来难以伪造,这也使得银行能够直接把握企业的相关贸易行为,对贸易项下的资金流和物流进行控制。如果配套企业的信用记录良好、贸易行为连续,但由于资金实力较小或资产规模较小而受到授信障碍,银行就可以针对该客户的单笔业务贸易背景和上、下游客户的规模、信誉实力帮助客户借助上下游大型客户的资信以单笔授信的方式,配合短期金融产品和封闭运作等风险制约,对该客户提供供应链融资,同时这也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无资产抵押、无第三方担保的难题。

3 供应链融资的主要形式

3.1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应收账款融资是指融资企业以未到期的应收账款为抵押向金融机构办理融资的行为。广义上讲传统的信用证、应收账款保理等均属于此列。而基于供应链融资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以企业对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凭证作为质押担保物向商业银行申请期限不超过应收账款的账龄的贷款,这种融资模式是商业银行为处于供应链上游的企业提供融资。

3.2 保兑仓融资模式 保兑仓业务是指在核心企业的生产商承诺回购的前提下,由融资企业向商业银行申请以卖方在商业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而获得银行贷款,同时商业银行控制其提货权为条件的融资服务。在保兑仓业务中,参与的主体包括供应链中上游的生产商、下游的经销商和商业银行,同时物流企业也需要参与。

3.3 融通仓融资模式 所谓融通仓,就是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一种物流和金融集成式的创新服务,其物流的服务可以由银行对企业的流动资产进行监管,而金融服务又可分为企业提供融资及其他配套金融服务。

4 供应链融资的风险管理

4.1 风险来源 ①交易主体的信用风险。供应链融资其核心是提供融资和借贷,因此信用风险是供应链融资要面临的首要风险,这是由于供应链融资的主体决定的,因为供应链融资的核心功能就是为了解决企业的融资,但由于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资金能力和信用状况比核心企业要差得多,因此信用风险是供应链融资面临的首要风险。从核心企业的角度而言,供应链融资的本质是将维持自身运转的融资规模向整个体系外溢的过程,核心企业在输出融资需求的同时,也输出信用,因此供应链融资面临的信用风险最主要的来源于核心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和信用水平。②市场风险。供应链融资的风险与传统的单一借贷融资的重要区别是,结构更为复杂、主体更多、受市场风险系统性风险的波动影响更大,出现风险后波及的范围更深更广。③法律风险。在供应链融资过程中广泛的涉及到了资产支持以及权力转让等授信方面的技术,我国金融市场属于新兴市场,金融创新程度低,国内的相关领域,资产支持以及权力转让方面还存在诸多的法律制度空白,这给整个供应链融资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由此引起了所谓的法律风险。

4.2 风险管理及应对 ①强化整个供应链相关授信主体的综合准入管理。要结合供应链总体运营状况对授信企业的主体准入和交易质量进行整体性的审核,需要从供应链关联的角度对链上各方业务能力、履约情况以及与核心企业的合作情况作出客观、全面、谨慎的评价。②制定严格的操作规范和监管程序。供应链融资方式中资金、信用、抵押资产各种因素高度交叉,参与主体众多,可以混合使用借贷、易货贸易、票据、信托、有价证券等多种金融工具。这种融资模式显著地改变了贸易融资的风险控制方式。其复杂程度和技术要求较传统的信贷方式显著提高。③慎重选择抵质押资产并加强动态追踪管理,强化“控货”机制。首先要严格抵质押资产的选择。其次是要加强对抵质押资产的价值管理。要建立质物价格实时追踪制度,完善逐日盯市操作和跌价补偿操作要求,依据各商品的信贷条件设置价格波动警戒线,一旦价格跌至警戒线以下,及时通知经销商存入保证金或补货。

参考文献:

[1]李莉,苑德江,车静.我国物流金融风险评价体系研究[J].物流技术,2010(13).

第1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供应链金融 融资 业务发展模式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政策随货币政策不断调整,导致大部分商业银行面向中小企业授信政策日渐趋紧。随着“三期叠加”,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存款保险制度的出台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受到了双重挤压。同时,更外资银行的进驻也给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极大挑战。因此,在当前激烈竞争的金融环境下,在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尤为突出的背景下,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成为商业银行开展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重要内容。

一、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状况

我国最早的供应链金融开始于2001年,当时深圳发展银行首先在广州和佛山开始了试点存货融资业务,之后便开始对供应链金融进行全面的推广。在2006年,该行率先推出“供应链金融”品牌。随后,由于其具有良好的风险控制效果,且市场潜力巨大,吸引众多银行加入到供应链金融的队伍中,如中信、浦发、兴业、民生、招商、交通等商业银行,甚至包括四大国有银行都纷纷开展了类似“供应链金融”服务,并获得显著成效。从实践中来看,尽管这些商业银行推出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基本相似,但各行从实际出发,以不同的角度推行供应链金融,并形成了各自品牌,如浦发银行“企业供应链融资解决方案”、兴业银行“金芝麻供应链金融服务”、华夏银行“融资供应链”、招商银行“贸易链融资”等。2008年下半年,全球经济遭受重创,呈现下滑趋势,导致企业经营环境不断恶化,各商业银行遂收紧信贷,但供应链金融反呈上升趋势。可见,我国中小企业对于商业银行提供的供应链金融是非常认可的。同时,汇丰等外资银行,随着传统贸易融资增长,也纷纷加入国内供应链金融市场竞争行列,供应链金融呈现高速发展态势。

二、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主要运行模式

对于弱势企业来说其资金缺口通常发生在采购、经营和销售三个阶段。为适应企业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商业银行分别为这三个阶段设计了相对应的融资模式:即采购阶段的预付款融资模式、生产阶段的存货质押融资模式、销售阶段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1)预付款融资模式。预付款融资主要针对下游经销商,是下游经销商为获取部分提货权而向商业银行发起的贷款申请,是由商业银行、下游经销商、核心企业和物流监管企业共同参与的一种融资模式。在该模式下,银行为下游经销商向核心企业采购货物提供授信支持,并根据下游经销商提前还款或补充保证金的状况下开具提货通知书通知核心企业发货。核心企业的“增信”体现在下游经销商违约时,核心企业承担保证担保、货物调剂销售或差额退款的责任。

(2)存货质押融资模式。存货质押融资是企业以银行认可的存货等动产作为质押物,向银行申请贷款的行为。存货质押融资是由商业银行、节点企业和物流监管企业共同参与的一种融资模式。只要拥有稳定的存货,任何节点企业都可以采用该融资模式,并且无期限限制。在该模式下,质押存货由银行指定的物流监管企业进行监管,并对其质押的存货进行价值评估,再根据评估结果决定贷款的发放与否,如图1。

图1 存货质押融资流程

(3)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是企业以供应链下游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凭证为质押物,向银行申请期限不超过应收账款账龄的短期授信融资业务。应收账款融资是由上游供应商、核心企业和商业银行共同参与的一种新的融资模式。在该模式下,可以利用核心企业的还款能力作为增信,向商业银行进行融资,将未来的现金流变现,盘活企业的资金周转,核心企业的信誉优势,结合应收账款的封闭还款机制,使得商业银行融资的信用风险降低,具体流程见下图2所示。

图2 应收账款融资流程

三、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取得的巨大收益以及中小企业融资瓶颈的缓解已向业界证明了供应链金融的巨大潜力。但是,在供应链金融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背后,也出现了很多与市场经济发展不适应的问题。

(1)融资水平低下,缺乏系统认识。目前,业界对供应链金融的认识大多还停在企业贸易融资层面,它以解决供应链企业的融资需求为主,而如何系统地满足供应链企业的全面金融需求以及与核心企业生产供销相联系的供应链企业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价值流等整合服务有待进一步完善。

(2)金融产品单一,品牌魅力缺乏。当前,我国供应链金融产品主要在表内业务(票据和担保)进行拓展,各商业银行在汇票、信用证等方面的创新远不足以满足供应链上企业的综合金融服务需求。在品牌建设层面不到位,不能很好地整合供应链融资产品体系。

(3)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不完善。众所周知,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对信息的掌握至关重要。供应链金融是以某个资信度较高的大企业为重点,上至原材料采购、配件供应,下至流通、销售这一整条供应链链条进行梳理,全方位地为链条上的若干个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全面掌握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相关信息以及贸易信息与数据,做到企业、银行与物流公司信息共享。目前,我国虽已有了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但是许多信息未做到共享。

(4)融资风险复杂,难以把控。供应链金融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链条,将整个链条上的企业连接成一个整体,存在各类信用风险、市场风险、道德风险等,而商业银行需要全面把握整个供应链的风险,这对商业银行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5)管理不健全,缺乏高端人才。针对供应链金融,链条上存在若干企业,链条复杂决定在融资过程中决策链条长,环节繁琐,高端人才的缺乏,直接导致融资效率低下,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四、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对策

(1)提高融资水平,提升全面系统认识。纵观各银行机构筹融资模式的发展趋势,供应链金融将会是商业银行新的盈利增长点。商业银行应根据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具体形式及时更新发展思维和理念,在传统贸易融资外开发新的供应链金融领域,不断满足中小企业多方位的融资需求,适应日益严峻的竞争格局。

(2)创新金融产品,打造魅力品牌。商业银行应该努力开拓汇票、信用证等表外业务,加快产品创新步伐,不断创新供应链金融产品,设计专门针对核心企业的个性化金融产品和针对传统贸易融资的订单化金融产品,突出自身的品牌特色。同时,不断强化品牌统一的形象,打造供应链金融品牌。

(3)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高效、透明的信息共享平台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基础。要想实现供应链金融服务的畅通,必须加快建设我国“产、供、销”一体的完整供应链信息系统,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数据库,以便企业及时从银行申请到授信和银行对物流、资金流的双向监控。

(4)加强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预测和评估。加强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预测和评估是供应链金融平稳发展的必要条件。商业银行要建立包括供应链金融在内的金融风险评估机构,时刻关注供应链的贸易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运作状况等,全面把控供应链中的薄弱环节,及早发现和处理供应链金融风险,规避可能发生的金融损失。

(5)健全组织结构,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商业银行应建立专门的供应链运作管理机构,加强审批、市场、运营、监督等条线的人员的交流,形成一体化流程操作。同时,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完善配套的薪酬和福利保障机制,努力培养供应链金融领域专业素质人才或引进国外高端人才,助力供应链金融发展。

参考文献:

[1]封丽.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发展的思考[J].市场周刊,2015,(2).

[2]王岁苗.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及风险[J].财税金融,2014,(32).

[3]杨玉梅.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模式研究[J].西南金融,2015,(6).

[4]谢世清,何彬.国际供应链金融三种典型模式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4).

[5]吕亚楠,王姗.探索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思路[J].商,2014,(6).

第14篇

一、牛鞭效应的经济学解释

牛鞭效应是供应链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当供应链上的各级供应商只根据其相邻的下级销售商的需求信息进行决策时,需求信息的不真实性沿着供应链逆流而上,产生逐级放大的现象,到达源头的供应商时,其获得的需求信息和实际消费市场中的顾客需求信息发生了很大的偏差,由于这种需求放大变异效应的影响,上游供应商往往维持比下游需求更高的库存水平,以应付销售商订货的不确定性,从而人为增加了供应链上游供应商的生产、供应、库存管理和市场营销风险,甚至导致生产、供应、销售的混乱。所谓的牛鞭效应,就是随着从供应链的下游往上游延伸,商品订单量的波动越来越大,如同抖动的鞭子,波幅越来越大一样。

牛鞭效应是供应链内部参与人之间战略相互影响的产物,而这些参与人是理性假设的、最优化决策的。也就是说,牛鞭效应是供应链内部理性参与人各自效用最大化决策的博弈结果。

从委托理论来看,供应链内部每一对买卖双方(上下游之间)、中间商(零售商)之间互为一种双向的、长期的委托关系。任何一个参与人(企业)都具有独立的利益目标,并做出自己的最优化决策。同时供应链中所有成员的目标利益和最优化决策都相互制约和影响。

二、市场环境下电力工业牛鞭效应产生的原因

在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后,电力工业在发、输、配等各个环节出现的不同的利益实体,由于其各自不同的市场地位和不同的利益取向的影响,使得其信息的共享受到限制,为电力工业牛鞭效应形成提供了条件。具体来看,电力市场环境下,牛鞭效应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厂网分离后电网和电厂不同的市场地位以及利益取向

电力工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由于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历史,电力企业长期以来承担了比较多的公益义务。在厂网分开后,在发电侧初步形成了五大发电集团为主体的竞争性的市场,电网则由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在各自电网覆盖区域内垄断经营。出于对稳定的需求,这种市场地位不对等的局面比较有可能在较长的时间内继续下去。从国外电力市场改革的经验来看,垄断经营电网企业有利用其有利的市场地位引导电力市场向有利其获得超额利润的方向发展。从电网企业角度而言,其会希望在电源侧出现相对富裕的生产能力,因为这会使得电源侧的竞争程度得到加剧,市场力得到削弱,从而使得其购电成本减低,从而进一步加强电网企业在整个电力市场中的主导地位,获得更多的收益。

此外,厂网分离后,电网公司更大程度上的传承了人们长期以来对电力企业形成的那种公用行业的定位,即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电力供应等方面的责任。从这个角度来说,电网企业具有一般供应链中更为接近市场侧的企业所常有的动机,即适当放大需求信息以保证未来供给的充分性。因为,如果电源侧的生产能力不足的话,无论电网企业如何努力,其承当的保障供电、系统安全的公用责任是无法完成的。

从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电网企业和电厂在目前阶段具有不同的市场地位以及利益驱动,电网企业由于更接近终端用户,以及存在着一定的公益责任,因此,具有利用有利的市场地位,对于需求信息进行放大,从而引导上游的发电企业形成相对富余产能的动机。这就为电力市场环境下电力工业牛鞭效应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

2、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以及市场准入的逐步放开

电力市场化改革后,电源侧投资准入放开,民营资本投资电源经营得到许可和鼓励,以有利于出现系统发电成本降低,市场竞争程度提高的局面。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民间资本对于电力产业的投资行为也会对电力工业的平稳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从而加剧市场化改革后的电力工业发展中的牛鞭效应。民间资本的投资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资者心理预期的影响,这种心理预期一定程度上会相互传递,从而出现投资心理波动引致的牛鞭效应。

投资者心理预期的互相影响是通过其日常的交流、行为以及各种宣传媒体的传播来进行的。这一群体效应常常在经济发展过热或者某一行业突然出现高额利润的时期表现的最为明显。一般来说,在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投资者与企业的投入达到高峰,其中投机活动盛行,这一过度的投资行为将产生过剩的产能,并伴随一定的“泡沫”经济。在经济“泡沫”破裂之后,或者是投资高峰过后,一旦发生重大事件事的一部分人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害,将使其对未来散失信心,带来悲观预期,从而导致投资者投资行为的迅速萎缩或者是集体抛售某行业股票的“多米诺骨牌”现象。

回顾2003年“电荒”后引发的电力投资热潮,我们不难发现电力市场改革后,投资者心理预期对于电力工业牛鞭效应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放大作用。2004年,国家发改委审批的电源建设投资在3000亿人民币作用,而实际发生的投资行为在9000亿左右,其中30-40%来自民间资本的投入。在中西部地区,如湖南、四川、陕西等水利资源比较丰富的省区,温州等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商人组团竞买河流流域水电开发权的现象屡见不鲜,但是的投资热情可见一斑。在后来的两年里,失控的电源投资行为使得我国的电力工业在2008年前后将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

3、预测方法的局限

需求的预测直接影响定货量。对于电力中长期需求预测,通常来说我们利用平滑预测技术来预测平均需求和需求的方差,或者其它的一些方法,但效果不尽如人意。这反映在长期就是对生产能力的需求。由于安全生产能力和最高生产能力水平取决于这些估计值,因此,需求预测值和实际水平差别过大就会导致生产能力的严重过剩或不足。从而引致牛鞭效应。

三、电力工业牛鞭效应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影响分析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是现代工业社会不可或缺的能源工业,同时它也是资金密集型的产业。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发展应该保持协调和同步,电力工业滞后或者过度超前国民经济发展都会给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电力工业滞后国民经济发展时,国民经济将会受到电力供应的限制,各行各业的生产经营行为都有可能受到能源瓶颈的限制;当电力工业过度超前于国民经济增长时,必将产生大量的产能闲置,形成这些超额产能的资源带来的机会成本将难以估量,并且维持这些闲置产能带来的维护成本也将非常的高昂。

在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后,电力工业牛鞭效应的出现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抑制将使得电力系统出现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从而带来巨大的资源浪费,对于电力工业的平稳发展带来非常不利的冲击,对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也存在着非常突出的不利影响。

四、电力工业牛鞭效应的抑制措施建议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以求抑制电力市场环境下电力工业牛鞭效应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1、建立有利于均衡市场风险的电力金融市场

逐步建立电力金融市场,引入如差价合同、电力期货、期权,互换等金融产品,在电网、电厂等不同市场地位的市场主体间合理的分当市场风险。为市场风险的均衡分配提供一套有效的机制。

2、加大监管力度,进行合理的价格监管

价格是市场供需形势的反映,是行业发展的晴雨表。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价格信号对于电力投资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因此,应该加大对电力价格的合理监管,建立有利于科学引导投资行为的价格监管机制,规避和防止投资者投资心理传递产生的对于电力牛鞭效应的放大作用。

3、改善中长期电力需求预测效果

加强对于中长期电力需求预测的研究,各种预测方法各有优缺点,单一的方法总是难以求全,应该加大对中长期负荷组合预测的研究,结合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以提高预测的准确度,从源头上减少信息失真的程度。加强对历史数据的维护,建立完备的电力需求数据库,为预测效果改善目标的实现提供更好的基础。

第15篇

关键词:物流金融;SWOT分析;宁波市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物流金融是指面向物流业的运营过程,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金融产品,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的运动。这些资金活动包括发生在物流过程中的各种存款、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有价证券发行与交易,以及金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类涉及物流业的中间业务等。

物流业与金融业的有机结合,是现代物流业与金融业共同创新的结果。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互为商机。从世界范围看,物流对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已被许多国家的实践所证实。推动现代城市金融创新,实现物流产业跨越式的发展,物流金融服务在现代城市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其对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结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宁波是我国著名的港口城市。多年来,宁波坚持“以港兴市,以市促港”的发展战略,国际贸易和航运物流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发展主旋律的当今,宁波市加快发展物流金融对促进宁波市物流业转型升级、强化金融服务对物流业发展的支撑以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等方面意义重大。

1 宁波市发展物流金融的SWOT分析

1.1 宁波市发展物流金融的内部优势

(1)宁波航运物流业实力雄厚。宁波港地处我国大陆海岸线的中部、南北海运航线与长江黄金水道的“T”形交汇处,是江海联运和国际远洋航线的紧密结合部,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经过多年的发展,宁波航运物流发展已具备良好的基础。截止2011年,宁波港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通航。港口货物吞吐量4.3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 451万标准箱,排名全球第6位,宁波港已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远洋干线港和大型综合性枢纽港。当前,宁波以东部新城国际贸易展览中心、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国际金融服务中心等为依托的航运服务集聚区正在加速推进,将成为宁波航运物流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

(2)宁波市有着良好的金融基础。宁波已形成以银行为主体,包括证券、保险、信托等在内的多样化金融体系。目前,全市现有银行业金融机构48家,证券期货业金融机构77家,保险业金融机构45家。全市有各类金融网点2 367个,金融从业人员5.16万人。近年来,宁波市积极融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加强沪甬金融合作、增强同城化效应。同时,宁波银行业围绕打造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的发展战略,将银行的业务系统与宁波“四方物流市场”平台对接,共建“网络物流银行”,重点打造四方物流“结算平台、融资平台”,积极推动物流金融业务的发展。

1.2 宁波市发展物流金融的自身劣势分析

(1)宁波物流金融专业化水平较低。从总体上看,宁波市物流金融的发展尚处于自发、分散的初级阶段,业务规模不大、品种单一,金融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专业化水平较低。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缺乏合作的意识。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间缺少有效沟通平台,导致银行对企业的需求知之甚少,金融产品设计缺乏个性。金融机构精心设计的物流金融产品,物流企业也不了解,银行找不到合适的客户。

(2)高素质的物流金融复合型人才缺乏。现代服务业一个很大的特点是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物流金融业务的顺利开展需要既懂金融又精物流运营的人才参与。目前宁波市物流业的从业人员大部分没有接受系统的物流管理及金融知识教育,多数是从其他相似行业转入。商业银行从业人员对物流金融也比较陌生。与国内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相比较,宁波市在精通物流和金融以及法律和拥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数量上差距很大,人才的缺乏势必将制约宁波物流金融业务的拓展。

1.3 宁波市发展物流金融的外部机会分析

(1)宁波积极融入上海“两个中心”建设。《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提出了加快推进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的战略举措,这对新形势下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都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宁波作为长三角地区亚太国际门户的主要城市,积极融入上海“两个中心”建设。宁波将依托上海,全面加强金融合作,发展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相匹配的区域金融市场,共同参与国际航运和国际贸易领域的金融试验探索。充分发挥优势打造平台载体,全面强化沪甬在国际航运和物流领域的合作。

(2)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务院于2011年2月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该《规划》明确提出将浙江省建设成为我国大宗商品国际物流中心。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将以宁波-舟山港为核心,构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扶持培育一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浙江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这一战略背景下,宁波市发展物流金融业务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3)宁波市对发展物流金融的政策支持。为支持宁波物流金融业务的发展,宁波市政府2010年7月出台了《关于加快航运物流金融发展促进宁波市现代航运物流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宁波物流金融业务,加大对航运、物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发展以动产质押为基础的物流银行业务,发展应收款、专用设备等资产支持的信贷业务,发展供应链融资业务,完善航运、物流企业融资担保机制,培育第四方物流市场的支付结算和融资支持功能,大力发展航运、物流保险。该指导意见还提出六项政策和举措来完善航运、物流金融发展配套保障体系,政府还将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加大对航运、物流金融的财税扶持力度。

1.4 宁波市发展物流金融的外部威胁分析

(1)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宁波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城市之一,经济结构中外向型经济比重大,因此易受国际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蔓延等影响,宁波外贸进出口呈现增长乏力的态势。2012年上半年宁波市进出口总额473亿美元,同比仅增长1%。与外贸密切相关的航运物流业也大受影响,工商企业对物流需求和物流融资的需求将萎缩。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物流金融服务作为物流业与金融业的业务创新,必须迎接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挑战。

(2)物流金融业务风险加大。物流金融服务关系到商业银行、第三方物流企业、货主等多方利益,在具体运作中常伴随着资金、货物、单证等的流动,因而存在运营风险、市场风险、安全风险、法律风险和信用风险等各种风险。尤其是近期国内经济增长趋缓、企业亏损面扩大的背景下,中小企业及其所拥有的大宗商品、存货以及应收账款等担保品的市场风险加大,进而增加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

2 宁波市发展物流金融业务的对策和建议

2.1 重点发展以动产质押为基础的物流银行业务

未来几年,宁波物流金融业务的发展重点是以动产质押为基础的物流银行业务,为客户提供存货质押、仓单质押、保兑仓、统一授信、融资担保等增值服务。当前,宁波市政府有关部门应扶持本地物流仓储企业做大做强,为标准仓单质押业务的开展创造前提;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提高仓储企业的诚信水平,降低非标准仓单的提货风险。鼓励仓储企业依靠自身的有利条件,开展仓储货物质押监管业务,并对现有第三方监管企业给予适当税收减免或财政补贴,将动产质押监管业务延伸到中小企业。完善物流企业融资担保机制,鼓励金融机构与物流行业龙头企业及同业组织加强合作,发展物流企业联保、互保贷款业务,探索组建行业性融资担保机构或专项担保资金。

2.2 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通过将核心企业与其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结合动产,提供有针对性的融资、担保、结算、账款管理、风险参与及风险回避等金融服务。宁波块状经济发达,产业链条较为完整,具有发展供应链金融的有利条件。商业银行应顺应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理念,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与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将银行与供应链的关系内部化,实现供应链金融的交易管理向关系管理转变。在供应链金融中,银行一般借助核心企业信用,通过掌控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交易中产生的现金流,为核心企业及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通过供应链金融,可以稳定产业链各成员之间的生产、购销关系,帮助其建立战略性联盟;可以节约各节点企业的资金占用,有效降低经营成本,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

2.3 完善物流金融风险控制机制

在发展物流金融业务的同时,不能忽视的是对物流金融风险的控制。首先,宁波市政府应尽快从地方性法规、政策制度等方面人手,完善物流金融业务的外部风险控制机制,通过制定相关地方性法律法规或提高现有法规执行力度来规范惩罚违约行为。其次,建立物流金融参与各方的公共信息平台。物流金融参与各方的公共信息平台有利于各方实现畅通的信息沟通与信息共享,减少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风险,便于银行和物流企业对业务的监管,便于客户对服务的跟踪,提高物流金融的整体效益。

2.4 培养物流金融专业人才

现代物流金融人才的缺乏是宁波市物流金融服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宁波市应积极整合在甬本科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资源,打造航运、物流金融高技能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也可以在完善员工福利机制的基础上鼓励金融机构从上海等地引进高端物流金融人才。宁波市的金融机构也要善于向已成功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同行学习,通过派遣工作人员到其单位观摩学习等方式培养自己的物流金融人才。

参考文献:

[1] 夏露,李严锋. 物流金融[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 陈雪松. 商品融资与物流监管实务[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