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生物学科的育人价值范文

生物学科的育人价值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生物学科的育人价值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生物学科的育人价值

第1篇

关键词:生物学科;科学知识;人文情感

一、生物学科教学理念

对于生物学科的知识内容,本文仅讨论高中生物学科的内容,而教学过程与内容紧密相联,课标中的教学理念归结为以下几点:

1.面向全体学生。

总结为两点,即全面性和灵活性,即指生物学知识的内容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而且要着眼于其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并且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即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2.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就这一点来说,它既是教学理念,也是教学目标更是生物学科的一个性质特点。所谓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倡导探究性学习。

这也是生物学科知识最具特色的性质之一。生物隶属于科学领域,而科学发展的最大动力莫过于不断的探究。探究性学习是旨在培养学生形成科学家的探究思维及方法,力图改变学生对于生物学科知识的学习方式。

4.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对于长久以来学生所学不能应用于生活实际,生物教学内容中便加入了很多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知识原理,将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搬到课堂上来,增强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二、生物学科知识的性质

生物学科知识的内容范围很宽广,相应具备的性质也是很丰富的。本文仅对其特殊的性质,即区别于其他学科知识的特点做相应的具体阐述。将其归结为以下四个主要的性质,即生命性、科学性、实验性、先进性。

1.生命性。

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将生命现象、生命特征、生命规律等内容进行选择,面向不同阶段的学生,以适应其年龄和心理特征的表述方式,将这些学科知识呈现给学生,这是生物学科生命性最表面也是最直观的体现。其次,生物学科涵盖了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遗传学、生态学、细胞生物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的相关知识;层次上,生物学科由大分子物质、细胞谈起,在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生态系统乃至生物圈,每个角度都为学生开设了探索生命世界的窗口;从知识类型上讲,生物学科既有简单易懂、描述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陈述性知识,又有需要动手亲自操作才能掌握的程序性知识,还有透过现象看的本质、经过分析推理得出的逻辑性知识。最后,学生只有对生物知识有足够的了解,对生命有全面的认识,才可能体会到生物学科中生命性的存在。而这一性质也恰恰体现了课程理念所提出“面向全体学生”。

2.科学性。

这一性质的最大体现就是理念的阐述,即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我们要通过学习科学知识,运用科学方法,通过科学技术和过程来实现科学素养的提升。如在讲授科学探索这一主题时,首先要让学生学会的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生物。在讲到细胞结构时,也是要让学生学会使用科学的仪器(显微镜)去观察。而这些教学内容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在生物课程中参与解决现实世界的具体问题,来获取科学知识和技术,到了日常生活中,他们便能够知道如何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去解决问题。而且,通过生物学科科学性的教育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科学过程,锻炼使用科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并最终养成主动获取科学知识和技能的习惯,成为真正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才。这一点性质正是对“提高生物科学素养”这一课程理念的映证。

3.实验性。

自然科学是在科学的实验中不断前进和发展的,因此也都具备了实验性。具体来说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得以体现的。首先,实验知识的可操作性。通过生物实验操作,使教学内容立体化,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其次,实验知识的主动参与性。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亲力亲为,掌握的知识都是主动获取,这样获得的知识必然更加牢固。另外,实验知识的全面性。实验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实验知识的精神性。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还应该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实验精神,即严谨态度,屡败屡战意志品质,还有与人相处、共同实验时所必备的合作精神。如在讲授绿色植物的一生时,就需要学生不仅能理解理论知识,更要通过亲自栽培绿色植物的实验来体验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这样才能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这一性质也是对“倡导探究性学习”课程理念的最佳证明。

4.先进性。

生物学科是一门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的学科。学生学习生物将所学的知识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实践。因此社会的发展,技术的更新与生物学知识内容的联系就更为紧密。一些新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也预示着生物课堂的教学内容要不断的更新与改革。如在介绍基因时,就要向学生们展示更多的基因技术所带来成果;在讲授人的生殖发育时,也可以为学生介绍试管婴儿的诞生与发展历史。更多的将现代科技、社会和知识联系起来是生物学科知识最大也是最突出的特点,这一点也是由课程理念中“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所决定的。

三、结论

综合全文的论述,根据课标所提出教学理念分析得出生物学科知识的生命性、科学性、实验性、先进性的四大性质。而在生物学科教学的过程中要先熟悉学科知识的性质及特点,从而选择合适的授课形式及方法,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

作者:姚芳儒 马俊丽 史立平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1-27.

[2]刘恩山,汪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61-74.

[3]林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初中生物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4-29.

[4]林国栋.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68-74.

第2篇

下面结合国内外生物学发展趋势和我国生物学课程改革的思路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一、国内外生物学课程发展的基

本趋势

1.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学素养

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把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人作为科学教育的主要目标.

科学素养的含义包括理解科学技术的性质、概念、原理、方法和过程,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树立科学的态度、精神和价值观,具备运用科学技术解决日常生活及社会问题的能力等.

科学素养的内涵,除了重视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外,还强调了人的发展,包括人的探究意识、创新意识、价值观、审美情趣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发展.

2.打破学科中心的框架

随着生物学科的不断发展,生物学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这就出现了学校修业时间有限、学生精力有限与教学内容量大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之一是设立必修和选修两块内容.必修科目是教学内容的核心,是对学生生物学知识掌握的统一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学习,而且要求学好.选修科目是教学内容的补充部分,既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生物打下基础,又为学生学习和了解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培养学习兴越和爱好,进行有个性的学习作了铺垫.

在打破学科中心,构建以问题为中心或以目标为中心,提高课程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的课改过程中,人们依据模块课程理论,提出了模块化的方法.其特点是按照一定的课程目标,把教育的内容分成一个个相互独立、又能组合成为具有较大或综合功能的集成课程.我国在新世纪制定的高中课程改革新方案,就采用了这种新的课程构建方式.这对加大学生在课程中的选择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材内容适应未来发展

21世纪的人们更注重生活质量,这就要求人们更加重视生命科学.科技的发展,促使人们更加重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以及价值观念.课程改革正朝着变“学科学”为“做科学”的方向发展.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就是课程.在这方面,各国都有一些共同的趋向,即从适应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出发,从基础教育和普通教育人手,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作为重要环节.因此,有必要从根本上改革教育思想、课程安排、教材、教学指导乃至整个普通教育体系.改革的重点是课程和教材.

二、我国生物学课程改革的研究

思路

1.正确认识并确定生物学科教育的价值

生物学科教育是整体科学教育的一部分,其基本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以利于他们的生活、工作和终身学习及发展的需要.

2.明晰生物学科的教学方式

生物学科属自然学科,而科学的本质既是认识真理,更是探索真理;既是接受知识的静态过程,更是获得知识的动态过程;既是了解知识体系,更是获得此体系的科学形式.因此,对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重新定位必然需要进一步明晰生物学科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即教学过程要重在“做”上,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与合作交流,通过问题探讨、课题设计、实验操作、模拟实验、社会调查等活动,积极主动地探索、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由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策略,学生也必须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要成为学生积极动手操作、积极参与讨论、积极动脑思维的主动学习过程.

3.深刻理解生物学科的社会价值

生物学科较其他学科而言,更接近于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实际,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小至人的生长发育、饮食卫生、健康保健,大至发展经济、开发资源、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都是生物学所关注和要研究解决的问题.这些内容都是生物科学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宗旨和归宿.

第3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袖珍型“社会”;社会学干预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271-02

引言

1997年9月,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指出:“如果说20世纪是物理学世纪的话,那么21世纪就是生物学世纪……”放眼世界,“21世纪是生物学世纪”的预言正在实现,而基础生物教学对其具有奠基性作用。着眼于我国教育实践,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型,需要中学生物教学同样面临着从教育理念到教学策略,从教学模式到教学方法等一系列的必要转变。在此背景下,广大中学生物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提炼和总结,为基础生物教学构筑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本文正是诸多探索、提炼和总结的一个片段,试图从社会学视角分析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社会学干预,从而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一、高中生物课堂:一个袖珍型“社会”

教学活动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进行的,这种特定的时空被称之为课堂。因此,课堂既是一个时空概念,也是一个实践概念,因为它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体现出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表现为教师职业规范、学生行为规范和价值规范等刚性约束。因此,课堂是一个有着严格秩序的组织化空间。这种组织化空间可以被视为一种袖珍型“社会”,因为它和校园之外的社会一样,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需要自己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规范。社会是有序的,课堂同样也是有序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课堂是一个袖珍型“社会”。既然课堂是一种“社会”,那么它就有“常态”和“病态”之分。“常态”课堂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而“病态”课堂则阻碍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这种“病态”课堂就需要社会学干预。那么,“病态”课堂到底有哪些症状呢?或者说,生物课堂中存在哪些社会学干预对象呢?因为干预对象的确定是干预过程顺利实施的前提。

二、高中生物课堂的“病态”症状

当前高中生物课堂这种袖珍型“社会”,出现了一些“病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

(一)生物学科地位较低

学科地位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生物科学被重视的程度。虽然生物科学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被人们认识,但由于我国高考制度几经改革,高考科目几度设置,表明高中生物学科地位不稳定。现在生物科学虽属高考科目,学科地位较以前有所提高,但因高考分值仅占理科综合的20%左右,这种分值比例与其在当今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匹配的。这种边缘化的地位,导致学生及其家长形成这样的错觉,即生物知识不重要,生物课不重要。研究表明,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有重要影响。来自学生及其家长的这种负面影响,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而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两大主体因素,忽视任何一方都会对教学质量造成根本性的影响。

(二)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作为教学实施过程的主导者——教师,他们的职业道德、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学生对生物课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高中生物教材内容的更新,要求生物学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而教育改革的推进,更是要求生物教师不断丰富教育心理学、教材教法理论,具备较高的教育技能和能力。但就当前高中生物教师队伍而言,普遍存在着知识结构陈旧、能力素质不高,缺乏机会培训进修,等等,从而导致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影响到教学质量,无法让学生和家长放心、认可。

(三)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效果的提高,依赖于良好的学生素质,而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布鲁纳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是将内在逻辑结构的教材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新旧知识交互作用,使原来材料在学习者脑中获得新意义的过程。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极为重要。然而就当前学生对高中生物课兴趣而言,他们尚未形成正确的、高尚的、长远的生物学习动机,缺乏学习的内部动力;学习方式单一、被动、陈旧,缺乏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与此同时,学习方法不当,也影响学习效率的提高。

(四)教学设备不足

挂图、标本、模型、实验器材以及现代化教学设备是开展生物课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有利于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知识传递的高效性,而且还有利于学生获取、理解、巩固和探究生物科学知识。然而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以及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当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设备普遍不足,投入不够,设备陈旧。这种局面显然无法满足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需要,不利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社会学干预:高中生物课堂的再组织化

根据社会学的观点,对高中生物课堂的社会学干预就是要实现这种袖珍型“社会”的再组织化。这种再组织化过程可以通过如下途径实现:

(一)树立高中生物教育的新理念

在新时代的要求下,高中生物教育必须彻底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包括:1)强化育人观念——在转变应试教育观念的前提下,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多样化、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变应试升学为素质培养。2)更新质量观念——在传统教育观念下,“升学率”就是教育届的“GDP”,这种“分数”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水平,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持续的。科学的质量观念应是有效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地、主动地发展,从片面追求分数转变为促进全面发展。3)转变教学观念——在传统教学观念看来,高中生物教学重知识传授而轻能力培养,重教法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严重阻碍了学生内在能力的开发。新教育理念应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主体能力,从改革教法入手,加强学法指导,全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促使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都得到能力培养和潜能的开发。4)树立现代学生观——强调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中成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求知,使之从教育客体转变为教育主体。

(二)确定高中生物教学的新价值

高中生物教学的新价值需要确认其教育价值、社会价值、人文价值三方面。就教育价值来看,知识既是认识结果,更是认识过程;知识既是对事实、概念的系统描述,更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知识是综合的,既有纵向发展,又有横向渗透。因此,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应确定为获取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以及科学精神的综合。就社会价值来看,生物科学与人类生产实践、人类活动、社会发展联系密切。在教学中要辩证地引导学生理解生物技术和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让学生关注“生物—社会”,关注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各种环境、人口、资源等社会问题。就人文价值来看,生物学科中蕴藏的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以及生物学家的科学精神,这些都是值得学生学习的。

(三)建构生物学科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要建构高中生物科学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需要做到:建构生物学科的素质教育目标,表现为生物学既可以让学生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培养他们的科学世界观和一般素质;其次,建构生物学科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表现为改革课程结构,优化育人环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建构生物学科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表现为正确理解考试的功能,使学生素质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学生素质的教育力量。

(四)创新生物学科的教育方式

高中生物教师需要改变教学策略,学生需要改变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应注重“做”,在“做”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技能,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帮助学生储备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实现从“权威者”向“引导者”、“控制者”向“参与者”以及“预设者”向“合作者”的转变。与此同时,强调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结语

从社会学视角看,高中生物课堂可以被视为一种袖珍型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教师和学生是主要的社会成员,教师职业规范、学生行为规范和价值规范等,是主要的社会规则。这种袖珍型“社会”的“病态”症状表现为生物学科地位较低、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学设备不足,等等。要实现“病态”向“常态”的转化,就需要对这种袖珍型“社会”进行社会学干预,其实质是实现高中生物课堂的再组织化,主要通过树立高中生物教育的新理念、确定高中生物教学的新价值、建构生物学科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创新生物学科的教育方式等途径完成。

参考文献:

[1]庞树奇,范明林.普通社会学理论新编(第三版)[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

第4篇

由于生物学科具有多种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因此决定了这门学科有多种多样的教育途径。除课堂教学的主要途径而外,还有实验、现场教学、野外实习、生态系统的调查、参观访问、作物栽培、动物饲养等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教师不仅要研究课内,还要研究课外活动的教育特点;不仅要研究教材,还要研究实践活动的教育特点。

现将生物课的几种教学实践活动的主要教育内容分述如下:

一、实验课:要教育学生爱护公物,遵守实验规则。学生分组实验,可进行团结协作的教育。做实验,要求学生严格、谨慎、细心,培养严谨的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现场教学:要进行听指挥、守纪律、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

三、野外实习和调查:要进行吃苦耐劳、团结友爱的教育和安全教育,教育学生爱护庄稼、花草树木,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操,利用自然美景来美化学生心灵,进行审美观的教育。

四、参观访问:要教育学生树立群众观点,虚心学习当地群众的实践经验,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优良品质。在参观良种站、畜牧场时,在了解新技术、新成果的同时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树立科技兴农思想,引导学生立志为家乡的经济发展作贡献。

五、栽培饲养:要结合社区生活知识和课表要求的实践能力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顽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另外,在“世界环境日”、“植树节”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进行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自我教育方式。

课堂教学是生物学科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但是决不能忽视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品德教育,教师要充分认识生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要善于认识各种教学活动中最适宜的教育因素,并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教育。

生物学科的德育教育,是与生物学知识紧密结合进行的。这就决定了生物课德育教育的方法特点是:在生物知识的教学和技能的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教师要在教学中实现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政治导向、情感陶冶、意志培养、道德规范。生物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要防止曾经出现过的两种偏向:一种是脱离知识,“穿靴戴帽”,贴政治标签,事实证明这样做的结果会走向反面;另一种是单纯的知识教学,忽视了生物课的德育功能,这方面的教训也是需要记取的。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关键是找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与思想教育的有效结合点。这种结合点,一种是固定的,一种是可变动的。

固定的知识结合点,存在于教材中,具有客观性。有的知识结合点属于“显性”。例如李时珍编著了《本草纲目》,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成为世界上享有盛名的植物学家,只要老师讲述,或者学生阅读,就可以受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有的知识结合点属于“隐性”,需要教师去发掘。例如,植物生长素的浓度较低会促进植物生长;浓度过高会抑制植物生长,超过10.8m的生长素就会抑制根的生长。由此,教师强调:超过了事物质的数量界限,就会改变事物的性质,这就是“量变到质变”。结合生长素浓度的变化,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使学生印象深刻。这样的知识点需要发掘、升华。

另一种是可变动的知识结合点,它具有主观性,取决于教师占有具备思想性的生物学材料的状况,以及是否善于选择教材中相应的知识点。有的知识点不具有某种思想性,教师可以将自己占有的闪光的思想材料,在教材相应的知识点上赋予思想性。例如,讲DNA的双螺旋结构,一般为双链,可结合讲述我国科学家于1990年11月28日发现了三链状DNA新结构。这一成果被称誉为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又一重大发现,获得了美国当年百项科学头奖。这样讲既体现了教学的时代气息,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生物学科的思想教育是通过生物教师去执行的,因此思想教育的效果依赖于生物教师的思想素质、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水平。

教师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意志、情感会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导向作用。生物课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依赖于教师正确的政治方向、饱满的政治热情、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对教书育人的高度责任感。

教材的思想体系蕴涵在知识体系之中,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用具有思想意义的现代生物科学成果的新信息充实教学,才能使生物课的思想教育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

第5篇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教学价值 社会责任 实践能力 学习习惯

生物是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能将一部分学生引向生物研究之路。那么在新课改中如何提升高中生物教学价值,使其学习的结果超越成绩本身,有更高层次的突破呢?以下是笔者的见解,供大家参考。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

生命的起源与生物的起源密不可分,生命的发展延续与生态的发展紧密联系。关于生命的物质基础、表现形式和构成单位的知识是高中生物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自身繁殖到生长发育,还是从新陈代谢到遗传变异,每一种迹象都是生命作为生物体的独特表现。组成生命的细胞虽然肉眼无法看见,但是它最终支撑起的一个个生命却是生生不息的力量,将生命的美好与荣光绽放。生命的本质随着生物学的发展得到揭示,人类的起源也在达尔文的进化论下得到充分阐释。生命的高贵与普通,生命起源的漫长与脆弱,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对于伦理道德和生命尊严的维护也始终伴随着生物学的发展。要通过生物教学使学生明白,人类是众多生物物种之一,生物圈中的其他生命体不仅与人类是命运共同体,是发展共同体。平衡发展、和谐发展要对所有生命体心存敬畏。因为对于生物圈任何一个环节的破坏,直接毁灭的是看得见的物种,间接毁灭的也许还有不能直接看见的物种,最终受到损害的往往就是人类本身。生命的进化有高级和低级之分,但每种生物的生命对于生物圈的意义却是平等的,值得人类去尊重、去呵护。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

生物学习过程不可避免地要引发学生对于人口增长、食物匮乏、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生物问题的思考,而这些又是重要的社会问题。因此,通过生物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森林火灾、水土流失、乱砍滥伐、洪涝灾害等威胁人类生存的问题,都与生物学科密切相关。学好生物学科,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展观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人们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生物学科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普通食物在食物添加剂的作用下,实现了味觉、视觉的全面突破,不仅外观更能够诱发人的食欲,而且味道也更具吸引力,至于防腐储存能力,更是较之以前获得了大幅度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过量添加剂导致食品安全事故屡屡发生,三鹿奶粉引发的“三氯氰胺”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等,使食品安全的话题显得日益沉重;生化武器的研制,也将是人类面临的潜在的巨大灾难。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要把社会责任感贯穿始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正确的生物知识,而且要教会他们理性应用生物知识的道德品质。在生物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理解生物概念、分类、发展等内容,而且要通过学习,理解所学知识的现实意义。

三、高中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和能力

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生物学习的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虽有共同点,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其学习过程中既有对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考查,又有对观察能力、实验总结能力、准确表述和类比分析综合能力的要求,而后者似乎更重要。因此,可以说生物学习是一种注重实践的学习。随着物理、化学学科的不断发展,以实验的方式学习生物成为众多生物学习方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验的巧妙设计将为学生打开神奇的生物之门,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

四、高中生物教学中,养成学生严谨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兴趣教育的延伸与拓展,它不仅关系生物教学的成败,更关系一个学生能否在求学之路上走得更好、更远。生物学科研究方法集思考问题、观察现象、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等多种内容于一体,需要学生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

1.严谨的学习态度养成要善于质疑。

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因此,在新课标下的教学中尽量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设置话题、引入时事事件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产生疑问,然后通过共同探讨得出正确结论,在加深学生对于抽象生物概念和现象理解的同时,充分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兴趣,形成求真求实的学风。

2.严谨的学习态度养成要善于思考。

新课标下的生物课本为学生打开了生物世界的大门,积极邀请学生加入到探索生物奥秘的学习生活中,由于高中生综合知识积累比较薄弱,因此如何将学习过程由“听课”、“做题”内化为自我“思考”、“研究”、“感悟”,就需要老师紧扣课标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勤学善思的习惯。老师讲解时还需要学生自我领悟,通过想象和理解将抽象生物现象和具体的现实世界联系起来。

3.严谨的学习态度养成要善于共享。

第6篇

一、“言传”

“言传”主要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教材和要求,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将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从“不会”到“会”,使原先会的则更加系统和深入。

1.生物专业知识

生物专业知识是生物学科需要“言传”的主体。与其他学科相比较,本学科的发展起步较晚,但由于和生命及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尤其是人类在医学上的飞跃进步和各种先进设备的使用,使生物学科也得以快速发展。作为掌握了生物专业知识的教师,就要在课堂上把这些知识展现给学生。而在初高中不同的阶段,要达到的目标和安排的知识层次都是不同的。初中阶段的知识较浅显,和学生的生活联系更紧密,旨在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高中阶段则按照严谨的知识体系,系统而深入地学习专业知识。比如“鸟类迁徙的原因”这个知识点,初中阶段解释为温度的变化,一年四季温度变化学生是有亲身感受的,这样解释比较直观,容易理解。高中阶段则解释为日照的长短,这就比较专业。有这样一个区别存在,教师在课堂上的“言传”自然也不同。当然,如今的“言传”已经不单单是靠教师来传授知识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初中课堂以探究为主,由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认识各种生物,认识自身,观察生活环境,在探究中学习专业知识。高中课堂则可以用图片、视频、概念图和例题等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

2.自身经验总结 学生从未当过老师,而教师却是从十几年的学生走过来的,所以,教师在很多方面都能体会到学生的感受。在讲解专业知识时,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可以和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这些知识点时的经验,给学生“言传”一些自己检验过的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样可以让学生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光合作用是高中生物的一个重点,怎样能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这个知识点,并应用在各种类型的题目上呢?教师的经验进行和方法是光合作用图解,逐步绘出图解的过程就是光合作用发生的过程,而各类题型中的问题,大部分在图解上相应的点上都能找到答案,这样的图解记忆起来很有次序,解题时也很有用。这个经验和方法教师应主动与学生分享,帮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

二、“身教”

“身教”是以教师自身内在的人格,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影响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种影响不是立即见效的,而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见分晓。

1.身正为范 在学生清澈的眼中,总是如实映出教师的言行,进而模仿着它。同样,一些比如言行不一、不守信、不尚礼的恶性种子也会随着教师无意间的行为播撒到学生的心田。在生物课堂这样一个生物学教学的主阵地,生物教师应该随时以身作则,从小事做起,做一个好示范。当教师发现教室的地上有垃圾时,要主动捡起来;当学生遇到一些困难时,要给予一定的帮助;对学生对同事都要礼貌;自己承诺过学生的事,一定要做到;发现自己做错时,不能高高在上,而要及时承认错误;等等。我们应用教师美好的形象去影响学生,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勇于承认错误、守信尚礼等良好习惯。

第7篇

关键词:人格;进取型人;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271-02

“人格是教育的本位”是现代教育的热门话题。人的行为、心理特征的总和就是人格。人格的形成是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尤其是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思想,一方面是时代对育人的要求,另一方面,人格教育从根本上涉及到了个体内部价值体系的发展,从而重点解决了学习的动力问题,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进取型人格将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定位于主导者的角色,从而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有效提高教学的效率。反之,保守型人格的学生则倾向于固守自己的价值观,当对所学知识与自身价值观无法统一时缺乏进取精神和兴趣,从而无法产生积极的学习动力,甚至厌学。

当前社会环境趋于多元化,青少年心理发展方向也呈现出更为多样化的趋势,尤其呈现出对知识价值的认知度趋于淡薄的趋势。这必然会对教学效率产生负面影响。教师在教学内容上进行适当的改革,更多的发掘教材中的人格教育素材,不仅使课堂气氛更加生动和富于思想性,提高了教学的品味,而且与当前新课改情势下的促进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也是相协调的。

进取型人格区别于保守型人格的特点是在实现自我价值方面更为开放化,更乐于接纳新事物。这涉及到一个人的心理知识结构的整体。所以对教材中涉及到的人格教育素材进行适当挖掘有利于学生的心理结构的完善。

一、挖掘涉及价值观教育的相关素材

中学生心理处于半成熟状态,一方面有着强烈的自我实现意识,另一方面对于人生价值的内容和方向又会感到非常困惑,甚至有时会很苦恼,所以他们是非常渴望获取这方面的指导的。现实中青少年学生大多是通过模仿成年人的行为来“塑造”自我的,这样就缺乏充分的思考,缺乏行为的判断依据。有时还可能将一些坏的形象作为学习的偶像。其实在教材中并不缺乏“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的材料。通过对伟人的事迹的介绍,可以使学生逐步产生“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的认知。例如:在介绍孟德尔生平时我就用了三句话来概括:“出身贫寒,地位低下;酷爱科学,潜心研究;成果丰硕,未被重视”。我告诉学生人生的价值不在于财富的多少,也不在于地位的高低,而在于为社会做出的贡献,而且我们每个人也有能力实现这一点。

应试教育模式下,许多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在未来过一个令人羡慕的生活。所以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就决定了他们会急功近利、专注分数,而不注重科学素养;只注重知识的应用,而不注重深度;只关心解题规律而不在乎学科思想。我们的基础教育模式就决定了我们的学生缺乏献身研究动力和能力。所以我们渴望中国在自然科学上获得诺贝尔奖,却不知我们一直在抹煞学生这方面的潜力。

二、挖掘涉及竞争意识的相关素材

西方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是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进行竞争意识培养的。这有利于学生未来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在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和应试教育模式影响下,我们的教育中缺乏培养学生参与竞争的内容。所以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的状况普遍严重。

对高中生物学中关于以达尔文进化论为基础的现代进化理论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改革,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竞争意识的形成。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各个物种在成长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异。但是由于资源和环境的有限性,生物必须经过生存斗争才能生存下来并获得延续后代的机会,这就是自然选择。生存斗争的主要方式就是同一物种内的竞争。只有更加适应环境的个体才能生存下来,而不适应的个体遭到淘汰。也就是说,这部分个体代表了物种的进化或发展方向。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把这个理论延伸到人类社会,即人类社会也是在竞争中取得发展的,不同的是,人类社会不是自然选择而是社会选择,也就是说只是竞争的内容和结果不同而已,从内容上讲,在社会中的竞争取决于社会需要,所以学生应当懂得社会需要什么;从结果上讲,竞争中的胜利者就是社会的成功人士,是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代表,要鼓励学生勇于做更加优秀的人。进而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知识和技能对于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的重要意义,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这方面的授课内容非常关注,教育和教学效果当然十分显著。

三、挖掘涉及文化价值意识的相关素材

第8篇

关键词:新课改;实际矛盾;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114

当前课改的着眼点和最终归宿――“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一基本的价值取向预示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转型。新课程顺应时展的需要,决心彻底扭转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明示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然而在生物课程改革中,上述理念的真正实施和目标的真正实现将会遇到很大麻烦。著名的“木桶原理”阐述了一个道理:木桶水位的高度,决定于最短木板的高度。笔者认为以下一些存在于实际工作中的矛盾,极有可能会成为此次生物新课程标准改革这一木桶中的最短板。

一、当今生物课改的矛盾

矛盾一:新课改对教师要求与有限的教育资源的矛盾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教学正在走入生物教学课堂,课堂气氛和效果明显改观。然而,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不能普遍化、大众化。退一步说,就算全国所有的学校都有多功能教室,也需要丰富的专业教育人才为后盾。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专任生物教师偏少,很多时候生物课都是由其他科教师兼任,课堂教学也仅限于照本宣科,更不用说制作课件了。

矛盾二:生物等小科目与主干科目间的矛盾

目前,许多学校为了上质量、创品牌,将有限的教育教学资源集中在某些学科上,同时在思想上将不同学科区分为主科和小科。另外,家长为了自己的子女能在选拔考试中脱颖而出,也鼓励自己的子女在主科上倾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于是通过教师、家长的言行举止,学生们也就认为:这个学科很重要,那个学科学好学坏无所谓。这样对生物学科教学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

矛盾三:生物学科的学习时间与学习内容间的矛盾

生物学科在当前学校教育中仍然属于弱势学科,其本身所能支配的课时相对于其学习的内容来说显得偏少,教学过程中又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冲掉几节课,导致有限的教学时间和丰富的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突出。就目前的教学时间来看,只用于理论课的教学还是勉强够用,但要保证实验课全部开出、开好就比较困难了。有的实验课可以在实验室结合理论学习一堂课。但有些需要学生亲自动手练习的实验必须要用一个课时才能保证实验的质量。试问:偏少而又得不到保障的学习时间,又如何能将这些弱势学科的课程理念和目标落实到位呢?又如何面对生物科学技术的新时代?

矛盾四:生物等小科的教师工作量与课程标准要求间的矛盾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理念,强调注意个性化教育。然而,一个教师大都要求承担六、七个班级以上的教学任务。以每个班50人计算,每位教师至少要面对300多个学生。试问:每位教师在每个学生的身上所能倾注的精力能有多少呢?在这样的情形下,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并设法培养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又谈何容易。

二、解决矛盾的对策

上述这些矛盾的存在必然会影响到生物课改计划的落实,成为木桶原理中最短的那几块桶板。那么如何解决上述矛盾呢?笔者在此提出几点建议:

1. 加大教育投资,加强硬件设施投入,提升生物教师素养

1993起,我国就提出了教育经费要占GDP比例4%的宏伟目标。弹指一挥间,十年光阴转瞬而去,而这个目标却一直难以实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了我们伟大的“中国梦”能够尽快实现,我们也要从教育入手,加大教育投入,让所有的贫困地区和边远学校的硬件设施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就生物学科而言,除了像理化学科一样能拥有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实验室外,还需加大力度培训专职生物教师,提升现有生物教师的专业水准。

2. 淡化小科目与主科目间的界限

具体做法是从初中阶段甚至是小学阶段即开始采用分次考试,综合评价的方法,改变原来的一考定胜负的考试制度。在学生学习的特定阶段组织各有关科目的会考,会考成绩作为选拔学生的一部分依据。各学科在考试成绩中应占有同等重要的分量,退一步说,各科的分值不应相差太大,比如,语文、数学和英语占120分,而生物只占60分,从而淡化主科目与小科目间的界限,让生物等小科目都能得到全体师生和家长足够的重视。

3. 初中生物课程和教学内容实现综合化

新的教材应紧扣新课程标准,强化生物科学基础知识,强化基本的生物技能,强化生物与社会、科学、技术相结合。从初中学生今后适应社会现代化建设、现代化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深造的需要出发,选取必须的、学生能够接受的、反映生物科学全貌及最新进展的生物科学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强化知识的综合性,淡化植物、动物、微生物和人体的各自特殊性,将植物学、动物学和人体生理学的知识按生命的主要特征重新组合。例如,初中阶段讲授“植物的呼吸”知识,讲授“动物的呼吸”知识和“人的呼吸”知识,目的不应该仅仅是让学生分别了解植物是如何呼吸的、动物是如何呼吸的、人是如何呼吸的知识,学生应该了解生物呼吸的共性和特性知识。教材应整合各种生物的呼吸方式,减少内容,从而减轻学生负担。

总之,初中生物学课程和教学内容的综合化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趋势,可以避免分科教学内容的重叠,减轻课时量,减少学生的学业负担。这样,生物学科的学习时间与学习内容间的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4. 采用选修课制度和学分制

全世界被评为“最具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国家是芬兰,而该国的教育从小学起就实行选修课制度和学分制。笔者认为该国的这项制度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它有如下好处:首先有利于解决学习时间与学习内容间的矛盾,因为这种制度允许学生从个人的兴趣、爱好出发,选修相应学科,而不必每门学科都学,有利于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其实,在现在的教学制度下,有很多知识是学生在中学阶段花费了大量时间才好不容易学会到的,而这些知识在学生步入社会以后却毫无用处,并很快会被忘掉。其次有利于解决教师工作量与教育要求间的矛盾,采用这种制度后由于学生的分流,每一位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数将有可能维持在一个较合理的数量上,有利于教师给予每个学生更多的关注。

第9篇

关键词 细胞模型 制作活动 学科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引言

师:生命精彩无限,细胞奥秘无穷,一个小小的微粒,却奇妙地影响着我们的生命,让我们用细胞模型这把钥匙打开细胞之门,走进神秘的细胞世界,去解开一个个科学之谜。

2 活动背景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要让学生领悟建立模型的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模型制作是对学生在高中生物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抽象处理的学习方法,利用模型的形(形象化、直观化、简约化)去揭示原型的神(形态、特征、本质和规律)。

3 活动流程

3.1 活动前动员

(1) 教师网上搜集学生制作模型的活动视频,筛选、剪辑后,制作成短小又不乏精彩的视频;(2) 制作优秀细胞模型的展播视频;(3) 展示往届学生制作的各种细胞模型;(4) 营造模型制作的激情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2 活动前准备

(1) 学生分组、分工;(2) 教师参考要求:具科学性、艺术性、创新性、安全性、经济性等特点。每天下午第四节课在生物实验室进行制作,为期一周。由5名教师、10名学生组成评委。评比程序:宣布评分标准模型展示模型解说模型答辩现场打分颁奖仪式。

3.3 制作过程

学生小组讨论制作方案、论证方案的可行性、分析方案的可操作性等;预期模型制作过程,对所遇困难,提出解决方案,进行修正、完善;在制作过程中,小组成员既有明确分工,又要相互协作,既要明确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又要通过感性材料和创意设计加深对事物的理解、领悟从实践上升为理论的成就感;最后小组讨论、总结制作模型的流程,归纳该模型在科学性、艺术性、创新性等方面的闪光点。

4 活动案例(表1)

5 活动反思

5.1 认知方面的误区及分析

(1) 尽管制作模型颜色不做要求,但通过统计发现大部分小组都把制作细胞壁的材料颜色选为绿色或涂染成绿色,误认为植物细胞应该是绿色,却未进一步分析细胞壁的组成成分。

(2) 细胞核机械定位在细胞中央,从细胞核结构和功能的角度考虑,认为细胞核是细胞的“中央司令”,没有从细胞整体角度考虑,疏忽了细胞质流动性的理念。

(3) 过分依赖、模仿课本亚显微细胞结构模型,使细胞器的数量、定位与课本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像一致,未充分理解细胞结构统一性和差异性的生物学观点,缺乏创造性。

(4) 忽略了各个细胞器间的大致比例关系,有“鼻子大过脸”的嫌疑。查阅相关资料不够详实,未了解不同细胞结构和不同细胞器的大小及比例关系,没有从局部与整体的观点考虑布局。

(5) 未能充分考虑形神兼备,注重形态的相似,忽视结构的凸显(如线粒体模型,选材上注重球形或椭球形却忽视了如何增大内膜表面积等结构),不能很好地体现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

(6) 展评讲解环节,大部分小组代表视细胞模型(静态)等同于原细胞(动态),没有理清模型与原事物的关系,模型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事物形象化,静止的事物生动化,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生命的内在规律,解释原型的本质和规律。

5.2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的培养

刘恩山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课程设计的指向标,是教育目标的抓手;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学科课程中的分解和落地;生物核心素养是课程宗旨,指学生持久的品格和能力,是学生学习生物学课程后终身受益的结果,能展现生物学科特有的育人价值”。开展细胞模型制作活动是构建学生有效获得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策略之一。

5.2.1 形成生物W科思维方式

生物学科思想是人们在认识自然界各种事物变化的时间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一种思维意识。细胞模型制作体现着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思想,局部与整体的思想,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思想,强调建构模型分析问题的思想,强调直观实践性解决问题的思想。

5.2.2 知识与技能的有机融合

尽管模型制作费时费力,但模型的制作过程让学生对抽象的知识有了更形象的认知和体验,激发起学生的创意和制作的欲望,使基础知识与动手操作有机结合,是连接理论与应用的桥梁,既利于相关知识理解,又提高了动手制作技能,便于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5.2.3 培养探究与创新的科学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景,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建构模型时,学生需要确定研究对象,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检验模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亲历思考和探究中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动手参与,不断分析、交流、答辩、反思和修正,极大地丰富了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5.2.4 培养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在模型建构中,教师通过设置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扬长补短、共同建构,开展生生间、师生间等多种交流活动,使学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对自己和他人的成果进行反思,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参考文献:

[1] 朱正威,赵占良.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54-55.

第10篇

关键词:新课标; 有效教学

1.重读新课标:

在《生物课程标准》指导下推进新一轮初中生物课改这么多年了,回过头来再读读新课标,收获颇大,新课标新在哪里?

1.1 构建课程新体系

《生物课程标准》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不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从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出发,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构建起全新的“人与生物圈”课程体系。以生物科学宏观研究为主线,围绕“人与生物圈”精选和串联了十大主题即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地生活。

这不仅克服了繁、难、多、旧的弊端,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且有利于让学生从关注身边的事物开始,强调生物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情感体验、价值观等的紧密联系,强调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体验式、讨论式、探究式等学习方式的真正达成,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1.2 突出三大新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条件和学生学习需求,实施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 、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倡导探究性学习:《标准》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3 架构三维新目标:

新课改把课程教育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上,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教学的基本载体,过程与方法是各种能力形成的基本条件,挖掘隐含在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能实现教育的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不仅强调知识和技能,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由此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内化的过程,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作用比知识、能力的作用更重要,更具有实用性、持久性,更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2、把握新教材

2.1 新教材知识体系

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构建的“十大主题”新教材体系,在组织知识内容时考虑到学生知识发展的规律,借鉴了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由宏观到微观、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到理性;由学生自身或身边问题、现象开始,通过学生的探究、思维、信息加工整理,扩展应用等过程,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3.提高有效性:

高中生物教学因升学,与新课标若即若离;初中生物也因升学,实施新课标没精打采!没有扎实的初中生物基础,如何保证高中生物教学效率?那么怎样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

3.1 找准初中生物的位置

3.1.1 生物课标要求

《生物课程标准》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

生物科学研究在20世纪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如克隆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这标志着21世纪人类将进入生物科学技术的新时代。生物科学研究成果更加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生物科学在解决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

作为初中生物教师,有责任有义务让学生学好初中生物课!

3.1.2 高中阶段的重要基础

高中选修生物人数越来越少,成绩好的学生选修生物较少,市县生物高考高分率与主要学科比相差较大等,都和初中生物基础未打好、学生从初中就畏惧生物、对生物没兴趣有很大关系。

3.1.3 初中生物学的社会责任

现在的初中学生都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绝大多数农村学生,都将成为未来新农村的建设者。如果都是生物盲,将来能指望他们给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

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熟悉生物学基本原理,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站在“人与生物圈”的高度,赋予他们神圣的责任感、使命感,使他们明白:人类就是“地球的当家人”,他们还会不计后果地破坏我们“唯一的家园”吗?

3.2 实施有效教学的理性思考

3.2.1 开展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对应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源于科学探究的思想,可以说是探究性学习模拟了科学探究的方式,只是简化一些而已。

限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中所要求开展的探究活动,一般都比较浅显,如果仅从掌握知识的角度来看,也许只需要几分钟就能讲清楚,从表面来看,似乎降低了传授知识的效率。但是,通过活动,可以让他们去体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

3.2.2 倡导新型师生关系。

新的教材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已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理解学生、关爱学生,才能获得学生爱戴和尊敬。理解、关爱学生,就会尽心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诚然,初中生物作为一门低分的中考“副科”,学生学习动力不会很强,但学生对生物有着独特的兴趣。我们应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挖掘教材内容、基于学生生活实际、基于学生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心情愉悦的体验中学习生物学知识。

3.2.3 精讲精练、追求高效课堂

最持久的促进学习的力量在于知识本身。生物科学走向生活的节奏加快,因此,生物教师要有较宽的知识视野,及时汲取新鲜的学科前沿知识,精心备课,用生活化的生物科学知识吸引学生;此外要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各种课程资源如池塘、农田、公园、动物园、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医院、防疫站等等,让学生走进自然、社会这个大的生物课堂,使学生感到生物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鉴于目前多数地区生物学科中考分值低甚至不参加中考的现状,生物作业应力求在课堂上完成,不占用学生课余时间。难题师生共同完成,容易的留给学生独立完成,使学生减少作业畏惧感,提高作业兴趣,养成按时作业的习惯。

第11篇

关键词:新课标 有效教学

一、初中生物新课标的特点

在《生物课程标准》指导下推进新一轮初中生物课改好些年了,回过头来再读读新课标,收获颇大,新课标新在哪里?

1.1 构建课程新体系

《生物课程标准》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不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从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出发,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构建起全新的“人与生物圈”课程体系。以生物科学宏观研究为主线,围绕“人与生物圈”精选和串联了十大主题即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地生活。

这不仅克服了繁、难、多、旧的弊端,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且有利于让学生从关注身边的事物开始,强调生物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情感体验、价值观等的紧密联系,强调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体验式、讨论式、探究式等学习方式的真正达成,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1.2 突出三大新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条件和学生学习需求,实施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倡导探究性学习:《标准》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3 架构三维新目标

新课改把课程教育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上,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教学的基本载体,过程与方法是各种能力形成的基本条件,挖掘隐含在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能实现教育的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不仅强调知识和技能,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由此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内化的过程,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作用比知识、能力的作用更重要,更具有实用性、持久性,更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高中生物教学因升学,与新课标若即若离;初中生物也因升学,实施新课标没精打采!没有扎实的初中生物基础,如何保证高中生物教学效率?那么怎样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

2.1 找准初中生物的位置

2.1.1 生物课标要求

《生物课程标准》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

生物科学研究在20世纪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如克隆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这标志着21世纪人类将进入生物科学技术的新时代。生物科学研究成果更加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生物科学在解决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

作为初中生物教师,有责任有义务让学生学好初中生物课!

2.1.2 高中阶段的重要基础

四星及以上高中选修生物人数越来越少,成绩好的学生选修生物较少,市县生物高考高分率与主要学科比相差较大等,都和初中生物基础未打好、学生从初中就畏惧生物、对生物没兴趣有很大关系。

2.1.3 初中生物学的社会责任

现在的初中学生都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绝大多数农村学生,都将成为未来新农村的建设者。如果都是生物盲,将来能指望他们给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

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熟悉生物学基本原理,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站在“人与生物圈”的高度,赋予他们神圣的责任感、使命感,使他们明白:人类就是“地球的当家人”,他们还会不计后果地破坏我们“唯一的家园”吗?

2.2 实施有效教学的理性思考

2.2.1 开展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对应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源于科学探究的思想,可以说是探究性学习模拟了科学探究的方式,只是简化一些而已。

限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中所要求开展的探究活动,一般都比较浅显,如果仅从掌握知识的角度来看,也许只需要几分钟就能讲清楚,从表面来看,似乎降低了传授知识的效率。但是,通过活动,可以让他们去体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

2.2.2 倡导新型师生关系

新的教材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已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理解学生、关爱学生,才能获得学生爱戴和尊敬。理解、关爱学生,就会尽心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诚然,初中生物作为一门非中考科目或是超低分的中考“副科”,学生学习动力不会很强,但学生对生物有着独特的兴趣。我们应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挖掘教材内容、基于学生生活实际、基于学生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心情愉悦的体验中学习生物学知识。

2.2.3精讲精练、追求高效课堂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渗透;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379-01

1.生物课的几种教学实践活动的主要思想教育

由于生物学科具有多种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因此决定了这门学科有多种多样的思想教育途径。除课堂教学的主要途径而外,还有实验、现场教学、野外实习、生态系统的调查、参观访问、作物栽培、动物饲养等不 同形式的教学活动。教师不仅要研究课内,还要研究课外活动的思想教育特点;不仅要研究教材,还要研究实 践活动的思想教育特点。现将生物课的几种教学实践活动的主要思想教育内容分述如下:

1.1 实验课:要教育学生爱护公物,遵守实验规则。学生分组实验,可进行团结协作的教育。做实验,要求学 生要严格、谨慎、细心,培养严谨的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2 野外实习和调查:要进行吃苦耐劳、团结友爱的教育和安全教育。教育学生爱护庄稼、花草树木,培养热 爱大自然的情操。利用自然美景来美化学生心灵,进行审美观的教育。

1.3 参观访问:要教育学生树立群众观点,虚心学习当地群众的实践经验,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优良品质。 在参观良种站、畜牧场时,在了解新技术、新成果时,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树立科技兴 农思想,引导学生立志为家乡的经济发展献身。

1.4 栽培饲养:要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顽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另外,在"世界环境日"、"植树节"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进行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 也是一种有效的自我教育方式。

课堂教学是生物学科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径,但是决不能忽视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思想教育,教师要充分认识生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要善于认识各种教学活动中最适宜的教育因素,并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教育。

2 生物知识的教学和技能的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

生物学科的思想教育,不同于政治课、思想品德课,它是与生物学知识紧密结合进行的。这就决定了生物课思想教育的方法特点是:在生物知识的教学和技能的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教师要在教学中实现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政治导向、情感陶冶、意志培养、道德规范。生物教学进行思想教育,要防止曾经出现过的两种偏向:一种是脱离知识,"穿靴戴帽",贴政治标签。事实证明这样做的结果会走向 反面;另一种是单纯的知识教学,忽视生物课的德育功能,这方面的教训也是需要记取的。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关键是找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与思想教育的有效结合点。这种结合点,一种是固定的,一种是可变动的。固定的知识结合点,存在于教材中,具有客观性。有的知识结合点属于"显性",例如,李时珍编著了《 本草纲目》,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成为世界上享有盛名的植物学家,只要老师讲述,或者学生阅读,就可以受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有的知识结合点属于"隐性",需要教师去发掘。例如,植物生长素的浓度较低会促进植物生长;浓度过高会抑制植物生长。由此,教师强调:超过了事物质的数量界限,就会改变事物的性质,这就是"量变到质变"。结合生长素浓度的变化,进行辩证唯物主 义观点的教育,使学生印象深刻。这样的知识点需要发掘、升华。另一种是可变动的知识结合点,它具有主观性,取决于教师占有具备思想性的生物学材料的状况,以及是否善于选择教材中相应的知识点。有的知识点不具有某种思想性,教师可以将自己占有的闪光的思想材料,在 教材相应的知识点上赋予思想性。例如,讲DNA的双螺旋结构,一般为双链,可结合讲述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三链状DNA新结构。这一成果被称誉为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又一重大发现,获得美国当年百项科学头奖。这样讲既体现了教学的时代气息,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3.拓展学生创造能力,培养良好思维品质

拓展高中学生的创造力需要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我认为探索就是一种很好的创造性学习。探究的真正目的不仅仅在于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还在于让学生学会和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让他们渐渐地形成良好的探究态度、探究方法和思维品质。

高中必修模块2第6章第2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这一部分知识,教师如果纯粹地按照教材讲述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都必定是很表浅的,即使记住了,也只是"囫囵吞枣"。为了使学生认识与理解基因工程技术,我是这样设计处理的:

3.1 首先重温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方法与过程.传统育种方法一般只能在同种生物中进行,而难以将一种生物的优良性状移植到另一种生物上。有何方法能够实现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交流,打破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定向改造生物性状?一连串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思考、讨论,有的学生想出了"植物嫁接"

3.2 嫁接后植物所生长的果实和接穗亲本的性状完全是一样的,然而假如只要物种的某个优点,而非全部的时候又怎么办呢?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去讨论,他们想出诸如基因杂交、基因嫁接、基因剪接、基因转移等方法。学生想到了这些,至此我的教学目的也就实现了.因为这表明学生已领悟到了科学家们当时为什么要创造基因工程这个技术和他们想解决什么问题。在此基础上,我再要求学生进行假设、设计,怎样来完成这个基因的"嫁接"技术。他们即使讲述得不是很完美,但也会想出很多方法。当学生急切地想知道正确答案的时候,我再让他们认真阅读课本上的基因工程操作基本步骤示意图,并且与学生共同总结基因工程操作的"四步曲":剪(剪取目的基因)一拼(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一导(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一检(目的基因和蛋白质的检测),这时学生的记忆会更加深刻。我认为这样处理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而且能培养他们大胆假设和创新的科学精神。

4.思想教育的效果依赖于生物教师

生物学科的思想教育是通过生物教师去执行的,因此思想教育的效果依赖于生物教师的思想素质、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水平。教师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意志、情感,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导向作用。生物课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依赖于教师正确的政治方向,饱满的政治热情,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对教书育人的高度责任感。教材的思想体系蕴涵在知识体系之中。教师具有坚实的生物专业知识才能深入理解、掌握教材的科学性,也才可能更好地发掘其中的思想性。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用具有思想意义的现代生物科学成果的新信息充实教学,才能使生物课的思想教育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

第13篇

关键词:生物课堂;情境;学习兴趣

在如今大力推进的新课程改革中,强调有效的师生互动、强调新型课堂教学的构建、强调素质化教育的目标等理念,都离不开一个话题,那就是教学情境。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围绕着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所创设一系列的或生动、或形象、或幽默、或生活的情境,使得原本理论化的生物科学知识可以更加有效地还原到其知识的本来面目,这不但降低了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生物理论知识的思维难度,同时也使得学生在多彩的教学情境中培养出方方面面的素质和能力,而这与我们素质教育所追求的全面发展目标刚好契合。因此,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在生物课堂上,我们一定要学会巧设情境,以便能够让生物课堂散发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全新的魅力。

一、创设问题式情境

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在教学过程中,一两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胜过千言万语。这是因为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的思维活动会被有效地激发起来,并且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思维活动的目的性、逻辑性等都会更加明确化,这对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必修1《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时,在一开始的问题探讨中,给学生讲授了有关“蔬菜大棚中为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而使用不同颜色的光照射”的问题,并借由这一问题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为什么照射蔬菜大棚用的是红光或者蓝紫光,而不采用其他颜色的光进行照射?这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光合作用有没有什么联系?事实上,这几个问题正是很多学生心中所想的疑问。为了寻找答案,学生纷纷打开课本,互相讨论,从而顺利地进入到一个主动思考和探究的情绪中。这样,通过几个问题的铺垫,给学生的主动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当我们进入到生物知识的学习中就会发现,这门学科是一门在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的学科,学习了生物知识以后,我们会发现课本上的很多知识都可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而不知其原因的现象。事实上,用课本上的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也能够让学生产生一种非常奇妙的成就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因此,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的时候,要注意把课本知识用生活现象紧密结合起来,这对于引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都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糖类、脂肪、蛋白质三大类营养物质”时,就提了这样一个问题:“面包加牛奶是我们经常食用的早餐,并且也是公认的非常有营养的早餐,有的人是先吃几口面包,再喝几口牛奶,而有的则是先喝牛奶,再吃面包,到底是哪一种方式更加合理科学呢?面对这样一个有趣而又生活化的问题,学生来了兴趣,大家纷纷在下面讨论了起来,有的说先喝牛奶比较好,有的则认为先吃面包更科学,大家争论不休。而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争论,才使得学生迅速地进入到一个学习的状态。

三、创设实验化情境

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生物教学活动中,实验教学占据了其中相当大的比例。与理论讲解相比,实验手段下的生物知识往往显得更加生动直观,更容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不仅如此,在实施生物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够有效地培养出一系列的实验能力,包括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总结归纳能力等。因此,以实验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常用的方式之一。在生物课堂上,通过做实验可以很好地吸引住学生的目光,为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起到积极的作用。例如在讲解“光合作用的产物和条件”时,笔者就在上课的时候将萨克斯在1864年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实验给学生演示了一遍。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演示,学生主动得出了“ATP能够直接被生物体利用,而葡萄糖则不能,所以说,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的结论。

四、创设故事化情境

兴趣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最为重要的内部驱动力,如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说就成功了一半。在开展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学生比较喜闻乐见的内容,如一些小故事、小趣闻来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为学生创设一个故事化的教学情境,这样往往会取得非常不错的教学效果。事实上,在生物科学发展史中,充满很多有趣的小故事和一些生物学家的奇闻逸事,如果教师在讲课的时候,能够穿插一些类似的小故事,不但增加了课堂内容的趣味性,同时对于扩大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总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创设什么样的教学情境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法则,也并非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时时处处地创设情境。有些时候,一两句话就可以讲清楚的问题,如果非要创设一个复杂的情境,反而会显得画蛇添足。作为教师,我们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因为只有通过有效的教学情境,不断创新,才能提升整个生物教学活动的素质和水平,更好地实现生物学科的素质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梅捷凯.高中生物教学中情境教学法应用研究[J].新课程(上),2012(4).

第14篇

【摘 要】美育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给高中生物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生物的学科特色,发挥其在美育中的优势,从教学的不同环节进行美育渗透,使学生体会到大自然的美,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了几点美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关键词 高中生物;美学教育;审美能力;学科特色

生物是一门洋溢着美的学科,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挖掘美,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并创造美,从而真正实现高中生物课堂的美学价值。然而,当前高考这一大背景下,教师更多的是注重知识目标的完成,加之每周有限的课时使得不少教师为了追求教学质量而忽略了美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进而减少了生物科学在审美育人这一方面的优势。长此以往,生物课堂教学的独特魅力就很难被学生所感受到,最终导致学生对该门课程的不重视。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将美育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一线教师面对当前生物教学中的美育现状,应加以重视并在实践中不断改善,尽可能的挖掘该学科的美育素材,在课堂教学中加以渗透,从而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利用实验环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生物是一门自然科学,因此实验是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的手段,这也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动手机会,有利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感知生物的美。教师要善于利用实验环节,让学生在对自然界理性认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生物科学本身的美,让学生在认知与情感方面都得到发展。

例如,在“使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与线粒体”的实验中,学生可以发现表面上看起来一动不动的植物,透过显微镜却可以观察到叶绿体沿着一定的方向在运动。这种与学生已有认知上的矛盾冲突,会刺激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学生了解原来看似静止的东西也蕴藏着动的因素,进而深刻体会到植物界动静皆宜的美。又如,在“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的实验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弃品来进行制作,这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模型的制作与展示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验美的创造,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细胞结构的认识。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适时的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以此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例如:让学生收集漂亮的树叶来制作成叶脉书签,还可以让学生选择水仙花相应的花头来学习水仙花的雕刻工艺,这种轻松的学习氛围,是教师进行美学渗透的最佳的教学情境。教师应尽可能的利用这些审美因素来进行生物美学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懂得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这体现了生物科学的美学教育在学生的个性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图文并茂,体现生物教学特色

当前人教版的高中的生物教材中有着大量的插图,这种图文并茂是生物教材的一大特色,它的直观性强且知识容量大,这是教师进行美育的重要教学资源。插图可以带给学生直观的视觉体验,它可以弥补文字内容抽象乏味的不足,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与拓展想象。

作为一线的高中生物教师应善于利用插图——这一特殊的语言艺术,以此为依托,来进行思维发散式教学。通过不同类型的插图带给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真正做到因图施教,充分发挥每幅插图的教学功能,让插图这一不可替代的教学资源,为当代高中生物教学课堂带来一缕多彩的阳光。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利用插图进行美育渗透的过程中,要给予正确的引导,通过赏图、读图、绘图等过程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通过合理的审美情感来激发学生的审美联想,进而促进学生审美心理的发展。作为生物教师有义务也有责任在提升学生生物素养的同时,也为学生的心理发展做出正确的引导。

三、合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展示生物美

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是进行课堂美学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生物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与传统的教学媒介相比,电子白板、PPT、flash等现代化工具可以通过慢动作、回放、定格等方式配以声音与色彩等多重效果,可以形象生动的展示教学内容,同时可以带给学生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审美感受,使生物学科中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通过形象化的方式得以呈现与感知。

例如,我在教学“细胞增殖”这一内容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的再现了生命活动过程,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生命的美。在教学“DNA的结构”与“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这一内容时,我利用课件的三维动画效果为学生展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以及蛋白质空间结构模型,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了微观世界的结构美。

又如,我在讲解“神经调节”这一内容时,通过一个非常有趣的Flash动画,来引出了该堂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上课开始就被调到起来,并很快被带入了知识探究的氛围中,这种生动的引入方式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我首先给学生提出了思想问题:“神经是怎样进行调节的?兴奋又是如何进行传导的?”然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疑问去阅读课本中的相关知识,然后我在利用Flash,将书本上的表述形象化的演示出来。通过这样的讲解方式,学生容易接受且印象深刻,有利于学生对生物概念的理解,也有助于教师针对重难点进行点拨,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辅助教学工具,充分展现生物科学的独有魅力,给予学生美的启迪,同时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四、总结

综上所述,生物是自然界中美的主体,生物科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大自然中极具美学价值的生命体或者生命现象,因此其本身并不缺乏美的素材,这是生物学科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进行合理的美育渗透,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进而拉近生物教育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的距离。

参考文献

[1]任祥飞.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美育的思考[J].时代教育,2011,12.

第15篇

一、进行情感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1. 情感教育内容的选择。内容的选择是情感教育的基础――生物学知识,根据一节生物学知识进行准确的情感升华。例如,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这节课中,在细胞衰老与个体衰老的关系、细胞衰老的特征和细胞的衰老机制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从而在情感上对衰老这一必然过程产生共鸣,进一步呼吁学生学会关爱老人、关注社会老龄化问题的意识。

2. 情感教育时间的选择。情感教育一般可以作为导入设计在课的开头,也可以贯穿在整个生物课堂中,还可以设计在课的结尾处,作为一种情感的升华。情感教育时间的选择是在内容选择的基础上进行的。

3. 情感教育方式的选择。选择正确的手段进行情感教育是十分关键的,正确的手段能创设出使情感教育顺利进行的情境。例如,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这节课中,进行情感升华时运用了诗歌教学法和音乐教学法,还有影视教学法等。

4. 情感教育人为因素的考虑。由于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在认识生命过程中会有情感上的变化,及时进行情感教育显得特别重要。加之,情感本身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课题,这是情感教育必须考虑的人为因素之一。另外一个因素就是教师自身的专业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由于现如今高中生物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显得有些凌乱、不系统,教师要对显性和隐性的情感教育素材进行整理与补充,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道德文化修养。

二、结合例子谈情感教育

1. 情感教育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中的应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6章第3节的内容。作为正常的生命现象,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可以为我们认识生命过程奠定基础。首先,以一段视频《女人的一生》为导入,视频展示一个女人从出生到衰老的过程,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细胞的衰老和凋亡。用视频让学生感受人从出生到死亡那看似漫长实则短暂的生命历程,可以说这是情感教育的开端。生物界的正常现象包括生长和衰老、出生和死亡、生物的个体与作为组成生物个体的细胞均是如此,以此将课过渡到细胞衰老与个体衰老的关系,并用教具草履虫说明单细胞生物的细胞衰老就等于个体的衰老。紧接着给出一则实验资料:在体外培养、分裂50次左右即停止分裂的人体细胞,丧失了正常的生理功能,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细胞在有限的分裂过程当中逐渐衰老。既然组成个体的细胞的普遍衰老引起了生物个体的衰老,那细胞衰老又有哪些特征呢?让学生进行联想分析,联想自己家中老人与自己,说出老年人在外貌上的特征。得出结论:外貌特征表现为――脸上有皱纹、头发变白、有老年斑。通过对比,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及观察能力,并能更好地掌握细胞衰老的特征以及衰老机制和原理。设问:从上面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细胞衰老的过程不可避免,也会使个体在外貌上出现相应的特征而影响美观,比如老年斑,但我们可以预防老年斑提前出现。请同学们思考,应如何用科学的方式预防老年斑提前出现呢?进而得出结论:日常生活中应调整食物中脂肪的含量,多吃新鲜果蔬,食用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应避免在中午12点~14点这个时间段内晒太阳。另外,适当适量的体育锻炼和正确的生活习惯是延缓人体衰老的必要保证。通过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问:老人家除了上述的特征,还有哪些特征表现呢?回答:走路很缓慢、爱唠叨、健忘等。接下来:老人家有这么多衰老的特征,我们能不能因此而嫌弃他们呢?不能。一家敬老院的墙上有(下这么一段文字:当你还很小的时候,他们花了很多时间教你用勺子、用筷子,教你洗脸、挤牙膏、穿衣服、系扣子、绑鞋带、梳头发,教会你很多为人的道理。所以……当他们开始在吃饭时弄脏衣服、忘记系扣子、绑鞋带、想不起很多事时,请不要怪罪他们,请不要催促他们,因为在你慢慢长大的同时,他们却在慢慢变老。请紧紧握住他们微颤的双手,在他们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的时候,陪他们慢慢地走,好似……好似当年你小的时候一样,他们牵着你慢慢地走。

通过一段真挚感人的文字的朗诵,配之以一段同样感人的音乐为背景,让学生认识到:人来世上是偶然,走向衰老却是必然。倡导学生走进生活,主动关爱社会上的老人等,引起情感的共鸣和升华。让学生认同个体的衰老是一个必然过程,从而树立主动关注社会老龄化问题的同时,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学会关爱身边的老人,形成珍爱生命的意识,最终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完成。

2. 情感教育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中的作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这节课以情感和生活为主线,结合细胞衰老与细胞凋亡的科学知识,有效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发挥想象、主动思考身边的现象,引导学生学会用课堂中已学到的科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普遍的生物现象,从而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课堂首尾呼应,课前通过具体的数字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到了人生其实是一个看似漫长实则短暂的生命历程,为结尾倡导关爱老人做了预设和铺垫,在情感这条主线上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最后以一家敬老院墙上的文字朗诵呼吁关爱老人,达到情感上的升华,有效地促进了本节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与达成。用最朴实的文字达成的情感教育是本节课的亮点所在。

总之,生物学科作为一门研究生命现象、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学科,很多内容都是进行情感教育的沃土。在中学生物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当地进行情感教育,才能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的落实与达成。

参考文献:

[1]康连凤.高中生物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应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2]叶鹏海.高中生物开展情感教育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3]杜会红.高中生物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现状及策略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1.

[4]杨广军.高中生物情感教育的内容和方法[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