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旅游管理知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旅游管理的教育现状
近年来,职业教育的规模逐渐扩大,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进行校企合作已经是促进人才发展和企业进步的首选模式。旅游管理专业是目前大多数中职院校开设的重要专业,其初衷也是为了向社会输送更多的旅游管理方面的优秀人才,满足我国旅游市场的发展需求。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旅游管理的教学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教师能够准确了解市场变化趋势,根据实际需求及时调整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把握侧重点,更好地培养学生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虽然以往的教师能够闭门造车,出门合辙,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变化日新月异,这就需要结合实际,与时俱进,不能因循守旧。随着与企业合作的加深,教师能够认识到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够把握教育方向,不被社会淘汰。但目前校企合作的时间比较短,使得相关的合作不深刻,一些学生实习能力差。另外,企业提供的岗位发展空间小,导致校企合作停留在表面,没有实质的进展和效果。如何顺应时展,更好地进行校企合作,是每个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进行教学工作时需要面对的难题。
二、提高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旅游管理教育水平的有效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
随着人们外出旅游的增多,相关企业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要也日益扩大。为了解决企业人才匮乏的情况,同时让学生更好的就业,实现校企有效对接,就需要平时多加强合作,形成良性互动。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明确教学目标,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众所周知,校企合作就是为了为企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为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中职院校的旅游管理教育工作应该根据企业需求进行定位,通过分析需求特点,设立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有目的地培养人才,这样才能促进校企合作又快又好地发展。甘肃职业技术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采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与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办学,校企双方从专业招生、教学、管理到学生就业等开展全方位合作,这种“企业深度融合,产教密切结合、校企共育人才”的办学模式,实现了学校育人与社会用人对接,教学过程与企业对接。
(二)提高教师水平
对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实践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企业要求专业人才不仅有良好的理论知识基础,还必须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锻炼都与教师的指导息息相关,教师的综合素质决定了学生的发展情况,所以只有提高旅游管理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习有所获,在步入企业后,发挥自己的价值,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一般有两种方法,最直接的方法是为教师提供出差旅游的机会,如定期组织教师去一些大型的旅游酒店参观学习,总结这些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运行模式,并与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参照对比。最有效的方法是聘请旅游专家来学校进行讲座交流,将外国先进的管理知识和操作经验传授给旅游管理专业的任课教师,将旅游管理知识与国际接轨。
(三)合理开发教材
因为我国的旅游管理起步较晚,各方面方兴未艾,尤其是课程教材方面,不系统也不规范,没有形成体系。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从课本下手,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在进行教材开发时,要与校企合作紧密结合,相得益彰,不能盲目进行开发,要与企业的需求保持一致,同时结合整个社会环境,充分选取适合的教材内容。这方面可以参考西方先进的旅游文化,去粗取精,合理筛选,既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又满足企业用人的标准。
(四)丰富教学方法
以往的教育模式都是学生被动听讲,老师引导一切。为了更好地进行校企合作,就需要进行转变,改变枯燥的教学方法,丰富单调的教学内容,活跃沉闷的课堂氛围。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创设具体的旅游情景,让学生根据情境进行管理工作,如将学生分成几个旅游团,之后选出团长,让团长在旅游过程中扮演导游、司机、酒店接待等角色,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考虑到各自的突况,从而集思广益,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在模拟中锻炼能力,提升专业水平。
引言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是其核心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是高职培养学生技术技能和创新精神的关键环节。但高职旅游专业《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一直是其较为薄弱的环节,学生通过学习往往能够掌握基本的管理理论知识,却缺乏从管理理论的角度观察、分析和思考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其具有一般性、艺术性、学科综合性和实践应用性等特点,要求课程教学要把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既要注重基础,又要强化实践、不断创新,帮助学生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一、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作用
实践教学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生命线,以应用性和综合性为特征的管理学课程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它对旅游管理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是理论教学的延续与深化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管理与旅游管理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并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初步具有解决旅游管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养成管理思维模式和综合管理素质,为以后学习旅游管理其它专业课程打下基础。而实践教学相对课堂理论教学而言,具有直观性、启发性和探索性等特点,通过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具备基础管理知识的基础上,获得规范的管理操作技能,形成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因此,《管理学》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深化,是实现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二)是培养应用性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是应用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其培养目标的侧重点是具有极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尤其注重对理论知识和理论成果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能力和领悟能力的培养。《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正是在建立管理知识基本思维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管理问题,并能够依据相应的理论知识判断分析现实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管理学》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三)是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是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既要求协调组织的控制能力,又要求统筹全局的计划能力等。如:组织旅游活动按照标准制定路线、吃饭、住宿、服务等详细规划;旅游途中的人际关系、意外事故、临时问题等的应变和控制。作为一名合格的旅游技术人才,仅仅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识或职能,是很难满足工作要求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有复合型管理技术技能的人才。《管理学》课程实践能够通过系统的学习管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锻炼学生中不同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是集培养知识、能力与素质于一体的有效途径。
二、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问题
在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教学的调研中,发现其课程实践教学既有地域特点,又有一般现象。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考核方式等。
(一)教材内容的专业性不强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工具。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管理学》教材大都使用经管类通用教材,教材内容的受用面较大,相似程度较高,与旅游管理方面的相关管理实践案例较少,不能充分体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特点,与后续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衔接紧密型不足,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形式比较单一
受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方式与教学考核等方面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的《管理学》课程教学主要以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方式为主,这种教学形式强调知识的严密性、系统性、完整性和逻辑性,具有固定的教学步骤和明确的应试目标,确立了教师的主宰地位和学生的被动接收地位,使学生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但忽视了知识的实践性和时代性,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学习积极性难以得到发挥。
(三)实践教学偏向于口头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这已经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认可,但正真在教学上仍然偏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时较少,而且实践内容往往也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开展,没有达到实践性的目的。
(四)考核形式传统单一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计划中对《管理学》的考核主要是采用笔试的形式,考核内容多是针对所做的笔记和课堂讲授的原理规律的背诵。虽然学生通过了考试甚至考试成绩很好,但在实践工作中仍不能较好的运用这些管理学知识,学生的管理实践技能没有被培养起来,偏离了学习管理学的根本目的。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建议
《管理学》实践教学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针对上述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和改进
(一)选择合适的教材
教材是学习课程的基础,在选择教材时,要根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针对社会和行业发展与需要,结合后续课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突出专业特点和课程要求的《管理学》教材。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也可以组织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编写适合区域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管理学》实践教学教材,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首位,设计种类和数量丰富的实践案例。
(二)增加实践教学内容
在《管理学》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中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量和实践环节,多锻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素养;并针对实践教学的知识点确定实践教学的内容、目的和组织形式,避免实践教学的口头化和形式化。
(三)构建实践教学的总体思路
按照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独特的学科特点,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进行实践教学思路设计,包括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案例、习题与相关教学资源等。理论教学注重课程知识结构的提炼,实践教学重点把握基础理论与发展前沿和实践的融合,有意识的给学生提供大量扩充性和相关性的实践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丰富实践教学方式
在实践教学中,要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以学生为主导,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团队练习、角色扮演、管理专题辩论等方式组织实践教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习效果;在现代教学技术下,采取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手段,设立高度仿真的实践场景或真实的管理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与协作精神。
1.案例教学法。选择核心知识点对应的典型案例,案例兼顾示范性、应用性和实战性,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管理情境中,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获得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2.情景模拟法。将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浓缩为虚拟环境,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模拟旅游途中游客意见不统一的决策游戏,通过模拟加深学生对管理决策知识的认识。
3.团队练习法。根据班级人数分成若干团队,每个团队指定主要负责人,并给各团队提出任务,根据任务完成情况讨论分析问题,教师对其指导。
4.角色扮演法。是用演出的方式组织开展教学,设定某个场景,让学生通过扮演其中的角色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某一类管理问题的能力。
5.专题辩论法。把某一知识点或者旅游管理中出现的实际现象设置为论题,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辩论,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性。
(五)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程
旅游行业本身实践性比较强,因此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目前遇到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能够加强实训课程教学,如何能够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高职院校需要在进行旅游管理专业理论性知识教学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出大批量的旅游管理专业技术人才。
一、旅游管理专业开展实训教学类型
1.校内模拟实训
校内模拟实训指的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之后,利用学校内部的训练设施开展岗位模拟演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模拟的岗位工作环境中,按照自己掌握的岗位操作规范程序和操作标准进行工作,通过校内模拟实训能够提升学生的岗位技术能力。例如说可以进行餐厅服务训练和导游服务训练,让学生们在走上岗位之前首先掌握基本的技术操作要领。
2.岗位专项训练
岗位专项实训是根据不同的岗位进行工作模拟训练,让学生们利用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熟悉未来的旅游工作环境,在工作实训过程中掌握不同的岗位的操作环节和操作程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3.综合实习
综合实习是在学生掌握了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后,按照学生们的喜好和就业意向来选择性的到企业中进行实训工作,通过综合实习能够提升学生们的实际岗位工作能力、职业岗位素养,以就业为目的展开实训教学,提升学生们的职业技能掌握。
二、现阶段旅游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现存问题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但是由于学校内部的实训基地建设比较落后,教师理论素质和科研水平也得不到有效提升,因此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一直无法得到提升。学校内部的模拟训练教学是有限的,学生们还是需要走到真正的工作环境中了解旅游行业的发展情况,但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开展时间较短,校企合作经验比较少,并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长期稳定进行合作的校外企业,影响了专业实践效果。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方法
1.丰富实践教学
旅游管理知识离不开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手段,因此需要丰富现有的实践教学内容,例如说在学习《导游实务》这一专业知识之后,教师可以安排进行相对应的校内模拟实训内容或者是校外企业观察活动学生们能够通过教学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讨问题。
2.完善校内实训设备
当学生学习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之后,需要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开展实践学习,让学生们通过模拟仿实训训练来提升岗位工作操作能力。高职院校需要在学校内部建立完善的实训室,能够满足学生们的实训需求,让学生们通过实训了解到未来职业岗位操作要求。实训室要拥有逼真的工作环境,严格按照行业标准进行建设,要及时的更新专业教学软件,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仿真。
3.建立实践性较强的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需要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可以在学校中选择能力比较突出的教师外出进修,或者是进入到校企合作单位从事酒店的管理工作,从而能够在工作岗位实践中提升教师的业务知识掌握和实践能力。学校可以定期的开展旅游管理专业讲座,聘请成功企业的工作人员到学校中进行知识点讲解,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社会企业中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
4.完善校企合作机制
由于岗位专项实训时间比较短,通常是按月进行实训,因此大量的学生进入企业和离开企业都会对企业造成一定的伤害,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发展,因此高职院校要注意跟社会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训合作关系,可以选择在企业的经营旺季安排学生进行实训,企业这个阶段也正需要大量的员工进行工作,岗位工作任务更加复杂,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职业能力。我国旅游行业发展迅速,职业教育发展也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已经设置了旅游管理专业,想要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需要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丰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校企合作方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完善校内的实训教学设备,提升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未来的自我价值实现。
参考文献
[1]李雪.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D].渤海大学,2016
[2]秦炳贞.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之我见[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6):152-154
一、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作用
实践教学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生命线,以应用性和综合性为特征的管理学课程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它对旅游管理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是理论教学的延续与深化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管理与旅游管理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并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初步具有解决旅游管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养成管理思维模式和综合管理素质,为以后学习旅游管理其它专业课程打下基础。而实践教学相对课堂理论教学而言,具有直观性、启发性和探索性等特点,通过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具备基础管理知识的基础上,获得规范的管理操作技能,形成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因此,《管理学》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深化,是实现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二)是培养应用性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是应用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其培养目标的侧重点是具有极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尤其注重对理论知识和理论成果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能力和领悟能力的培养。《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正是在建立管理知识基本思维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管理问题,并能够依据相应的理论知识判断分析现实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管理学》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三)是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是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既要求协调组织的控制能力,又要求统筹全局的计划能力等。如:组织旅游活动按照标准制定路线、吃饭、住宿、服务等详细规划;旅游途中的人际关系、意外事故、临时问题等的应变和控制。作为一名合格的旅游技术人才,仅仅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识或职能,是很难满足工作要求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有复合型管理技术技能的人才。《管理学》课程实践能够通过系统的学习管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锻炼学生中不同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是集培养知识、能力与素质于一体的有效途径。
二、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问题
在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教学的调研中,发现其课程实践教学既有地域特点,又有一般现象。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考核方式等。
(一)教材内容的专业性不强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工具。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管理学》教材大都使用经管类通用教材,教材内容的受用面较大,相似程度较高,与旅游管理方面的相关管理实践案例较少,不能充分体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特点,与后续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衔接紧密型不足,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形式比较单一
受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方式与教学考核等方面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的《管理学》课程教学主要以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方式为主,这种教学形式强调知识的严密性、系统性、完整性和逻辑性,具有固定的教学步骤和明确的应试目标,确立了教师的主宰地位和学生的被动接收地位,使学生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但忽视了知识的实践性和时代性,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学习积极性难以得到发挥。
(三)实践教学偏向于口头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这已经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认可,但正真在教学上仍然偏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时较少,而且实践内容往往也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开展,没有达到实践性的目的。
(四)考核形式传统单一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计划中对《管理学》的考核主要是采用笔试的形式,考核内容多是针对所做的笔记和课堂讲授的原理规律的背诵。虽然学生通过了考试甚至考试成绩很好,但在实践工作中仍不能较好的运用这些管理学知识,学生的管理实践技能没有被培养起来,偏离了学习管理学的根本目的。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建议
《管理学》实践教学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针对上述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和改进
(一)选择合适的教材
教材是学习课程的基础,在选择教材时,要根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针对社会和行业发展与需要,结合后续课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突出专业特点和课程要求的《管理学》教材。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也可以组织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编写适合区域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管理学》实践教学教材,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首位,设计种类和数量丰富的实践案例。
(二)增加实践教学内容
在《管理学》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中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量和实践环节,多锻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素养;并针对实践教学的知识点确定实践教学的内容、目的和组织形式,避免实践教学的口头化和形式化。
(三)构建实践教学的总体思路
按照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独特的学科特点,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进行实践教学思路设计,包括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案例、习题与相关教学资源等。理论教学注重课程知识结构的提炼,实践教学重点把握基础理论与发展前沿和实践的融合,有意识的给学生提供大量扩充性和相关性的实践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丰富实践教学方式
在实践教学中,要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以学生为主导,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团队练习、角色扮演、管理专题辩论等方式组织实践教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习效果;在现代教学技术下,采取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手段,设立高度仿真的实践场景或真实的管理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与协作精神。
1.案例教学法。选择核心知识点对应的典型案例,案例兼顾示范性、应用性和实战性,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管理情境中,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获得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2.情景模拟法。将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浓缩为虚拟环境,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模拟旅游途中游客意见不统一的决策游戏,通过模拟加深学生对管理决策知识的认识。
3.团队练习法。根据班级人数分成若干团队,每个团队指定主要负责人,并给各团队提出任务,根据任务完成情况讨论分析问题,教师对其指导。
4.角色扮演法。是用演出的方式组织开展教学,设定某个场景,让学生通过扮演其中的角色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某一类管理问题的能力。
5.专题辩论法。把某一知识点或者旅游管理中出现的实际现象设置为论题,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辩论,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性。
(五)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
实践教学重在过程考核,对学习成绩的评价不能仅仅以期末考试的成绩作为唯一的依据,应采取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如小组考核、案例分析考核、操作考核、综合技能考核等,根据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综合地评定成绩,真正体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高职 旅游管理 人才培养 模式 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旅游业日益强劲的发展势头极大地推动了旅游人才教育的发展。旅游教育通过它自身的教学、科研、人才等的辐射、带动,对在经济建设中实施旅游发展战略起着重大的促进作用。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一线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旅游管理作为应用型、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从目前的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上来看,应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技能型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之一,主要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培养途径模式等要素。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就是要根据不同情况对以上因素进行优化组合,寻求一个最佳的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关于培养目标的定位:高层次、技能型、复合型人才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具有人才层次的高级性、知识和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等特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宜昌经济规划要求,从原来注重基本技能的能力培养转向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具有良好的整体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宽阔的视野、较高的职业综合技能、能胜任各类旅游企业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个目标定位体现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特色。
二、关于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根据《宜昌市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未来的五年中,宜昌将突破性发展旅游业,优化旅游空间布局,大力培育旅游精品名牌。因此,具有较高素质、较强能力、熟悉旅游管理知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市场需求潜力十分巨大。旅游教育专业设置应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即坚持面向区域经济主战场,面向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设置专业,将当地产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为确定专业主体构架的依据。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人才需求情况也会不断发生变化,目前社会上出现了不少就业前景良好的新兴职业,如茶吧经营管理、酒吧经营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康乐服务、多语种导游等。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特点,对旅游人才市场进行细分,设置、开发与市场需求对路的专业,可以使人才培养方向更加明确,学生就业渠道更为宽阔。
三、关于课程模式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理论和实践并重
高职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体现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综合化的特色,为学生终生学习、终身发展做准备,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应做到课堂教学课程与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构建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框架的课程内容体系和课程结构体系。即:将所有课程分为三大模块:旅游专业课程、综合技能课程、公共必修课程,在二、三两个学期安排课程实习,五、六两个学期安排社会调查和毕业实习,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附:旅游管理专业三大课程模块学时分配表:
这种课程模式,充分淡化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的界线,文化和专业基础知识服务于技能的有效掌握,充分体现知识“够用为度”的原则,让学生尽早(第一学期)进入专业能力模块的学习,符合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通过多层次设置教学(学习)目标,并将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分解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实践课程体系突出,技能课占总学时的43%,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技能的程度,确定学习方式和把握学习进程,并获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体现了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符合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
四、关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以能力为本位
高职旅游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非常明确,即通过在校教育,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旅游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旅游业经营管理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广阔的历史、地理、园林、建筑、植物、民俗、宗教、礼仪和中外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素养;同时具备计算机、英语等应用能力;热爱旅游事业,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组织、协调、操作能力,能胜任旅游企业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旅游教育有自身的行业特点和目标,是基础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统一,要着力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行业准入制度的要求,引入不同级别的国内乃至国际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搞好专业职业技能资格培训与考核。我们可以利用高职院校内设置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应用能力、办公自动化应用能力、秘书、导游员资格等职业资格考试,鼓励学生获取跨行业的职业技能证书,以增强学生的职业岗位综合适应能力和适应学生择业谋职的需要。
五、关于培养途径模式:产学结合、校校结合
培养途径模式是指人才培养过程中为完成特定培养目标或教学目标所采取的培养形式和创造的教学环境的总和。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和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践环节尤为重要。产学结合是实现这一目标,提高实践教学效果重要手段和最佳途径。
1、在校内创设产学结合的环境
(1)建立并完善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其主要设备水平达到甚至超过行业现有水平的实训中心。实训中心的最终目的:既可以进行技能训练,又可开展课题研究;既可进行实验、实习,又可进行岗位实践;既能承担旅游类专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和鉴定,又可模拟仿真服务过程;既可为学生按旅游行业要求设计实训项目,又可为旅游从业人员知识更新、职业培训、推广新技术创造更好的条件。
(2)兴办产学结合的产业。依托旅游专业办产业,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智力优势和人才优势,并通过校内有效的管理机制,建立校办产业与专业课教学紧密结合的关系。通过“引厂进校”、“引店进校”,使产学研结合统一在一个管理系统之中,形成校内产学研一体化的良好势头。
(3)建立专业建设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成员由行业主管部门领导、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和专家组成,他们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论证、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确定课程内容,以保证人才培养规格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同时加强教学上的开放性、民主性、实践性、现代性、研究性、适应性和超前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创业精神。
2、建立具有产学结合特点的教学实践基地,是实现实践教学目的的最佳方式
(1)与旅游企业开展联合办学,通过产学相结合方式,共同组织社会教学资源的运用与开发;由企业提供实习业务资料和实习条件,派专家进行实训课讲授;教师到企业进行业务指导、咨询、培训;学生在上岗实习期间由双方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组织培训和考核;学院根据专业岗位需要对专业教学计划实施弹性管理;聘请行业专家作为客座教授,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和专业授课,使学生进一步拓宽专业视野,充分了解专业发展动态和社会需求特点,指导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
(2)与企业全方位合作,把课堂“搬”进企业,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实现教学方式的重大改革。如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与宜昌环坝旅游集团联合办学,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岗位并进行岗位技能培训,保证学生每周有两个半天的学习时间;学院选派优秀教师到企业组织教学。顶岗实习结束后,按双向选择的原则,企业与愿意留下来就业的学生签定就业合同。这一教学方式的改革反映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得到了学生、家长、企业的一致认同。学生边上课边实践,激发了学习兴趣,专业技能水平快速提高;企业提前介入人才的培养过程,提高了人才利用效率。
(3)采用双元制(边工作边读书)办学模式,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岗前培训、求学深造、就业安置“一站式”学习机会,实现办学模式的多样化。如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开办的“黄牛岩扶贫助学安置班”,学生在完成了为期一个月的岗前培训后进入企业从事餐厅、客房的顶岗服务工作。企业提供教室和必要的教学条件,学院采用集中授课与分散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教学计划,实现集中学习与顶岗实践相结合的新型职教模式。学生基本依靠自己的劳动收入承担全部学费,三年里不仅能取得大专毕业证,还能同时具备特大型旅游企业工作经验。
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旅游教育的发展,旅游高职教学更应该根据整个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以培养从事旅游与酒店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等应用型人才为专业培养目标,充分体现高职高专的教育特色;根据区域旅游经济发展需要调整专业方向;以基本素质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教学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实践教学强调岗位实际工作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职业岗位操作技能的严格训练;强调校企合作的办学途径,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不同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课堂教学和顶岗实践的有机结合使毕业生的部分岗位适应期缩短为零;下大力气培养“双师型”教师来满足校企合作教育和培养应用性高等职业人才的需要;建立适应高职教育特点的育人环境和素质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 陈志学、余昌国:我国旅游教育发展战略的思考[j]旅游调研,2002.5
[2] 浅议高等旅游教育的专业技能操作课.
[3] 胡善风、程林:《运用现代营销观念改革旅游教学模式》,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4] 史士本: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j].教育科学研究.
2001.6
[5] 首珩: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3.7
[6]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资料汇编[z].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7] 程荣福:高等职业教育教材改革与建设.职业技术教育2001.10.
[8]赵居礼:完善高职教材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职业技术教育2003.10.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
旅游管理专业是当前高职教育中的热门专业。由于如今旅游行业火热,所以旅游行业的人才需求量不断增长。高职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还比较短。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过于重视对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培养,却忽视了实践及技能方面的教学,这对当前的人才培养极为不利。所以,高职院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旅游管理应该遵循教育过程中的规律,建立完整的教学体系,从而提升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水平。
一、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的依据
之所以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是因为高职院校在定位过程中,与学历教育及中专层次的教育有所不同。从人才培养的类型来看,高职教育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其目标是培养专业型技术人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这一独特的定位展现出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另外,高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需要使学生具备专业的旅游管理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指导实践工作,这样才符合专业教学的需要。对于今后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其主要以导游、客户管理、计调等职业为主。因此在岗位需求上,对学生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只有建立起实践性教学体系,才能将培养目标的共通性及独特性进行有效的划分和整合。
除此之外,职业素质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旅游行业对人才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就要不断培养学生在基本素质及专业技能方面的能力,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实现今后的发展目标。以基本业务技能为例,学生不但需要具备独立带团的能力,还要具备导游服务、酒店服务等方面的技能。
二、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
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包括很多不同的系统,分别是认知实习系统、实训课堂系统、校外实习基地系统和课后实践系统。实践性教学体系是基于旅游行业自身特点进行构建的。因为在旅游行业中,涵盖的基本要素是饮食、住宿、游玩、购物、交通以及娱乐这六个组成部分。所以将上述几个部分综合体现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对学生今后步入社会开展相关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认知实习系统是让学生对社会活动展现出更深层次的认知,对学生起到引导性的作用。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但可以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还能对旅游管理专业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教师可以采用实际案例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还可以将不同的旅游要素相互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了解其中所包含的关联性,以便更深入地了解旅游管理专业的知识内容。在开展实践的环节中,学生将熟练掌握工作流程,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始终保持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实训课堂系统主要应用是实训教学法。这一教学法在教学体系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并且是在多个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展现出来的一种方法,通常情况下在实验室开展实训教学。通过这一系统的应用,学生在独立分析以及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在进行实训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开展不同方面的训练,如旅游景观、规划设计、饭店管理等,这些都与旅游管理息息相关。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系统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且可以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提升其综合能力。在这一系统中,教师要从学习的基本目标入手,设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分别是景点、旅行社以及饭店实习,并且与相关的企业联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并由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员工带领学生开展实习。经过至少3个月以上的专业实习,学生对旅游管理这一专业会产生全新的认识,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
课后实践系统是为了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共同发挥作用,让学生可以获得完整的学习体验,其对于学生自身技能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通过开展课后的实践活动,教师还可以对课堂上的知识加以延伸。因此,教师应更加关注这方面的内容,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后的实践活动中去,如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或志愿者服务活动。所以,课后实践是第二课堂,这一课堂可以让学生对社会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
三、合理构建教学体系
1.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
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能够反映出企业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新趋势,因而在制订的过程中要遵循教育规律,认真贯彻教育方针,将能力、素质、专业知识融为一体。制订的方案要科学合理,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把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作为主线,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通过构建实践课程体系,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
2.树立创新教育理念
高职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在发展中与时俱进,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创新是事物发展的不竭动力。高职旅游院校要根据社会发展和旅游行业发展的现状,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要注重学生的技能培训,在教育手段、教育方式及教育内容上不断创新,以创新推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
3.制订完善的实践教学规程
完善的实践教学规程能够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有标准可供参考。完善的实践教学规程包括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程序、计划书、指导书、日常教学管理等内容,这些内容能使教学体系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从制度上能够保证教学标准化、程序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旅游管理专业中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研究。旅游管理是一门比较复杂的学科,其中涉及很多专业的内容。因此,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863”人才培养模式
一、国际旅游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
随着世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各国对旅游职业教育及人才培养日益重视。如今已经形成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培养模式。
(一)德国“双元制”模式
所谓“双元”,一元指学校,另一元指企业。该模式是职业院校与企业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学生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到企业接受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采用该模式教学的院校每年为德国企业输送大量技能型人才。
(二)澳大利亚“TAFE”模式
指澳教育部门认可的以应用技术和继续教育为主的,有统一资格认证的职业人才培养方式。其特色在于课程教学体系多元化;行业主导;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合二为一。
(三)美国“CBE”模式
即美国职业基础教育。特点是教学内容长短不一,随时招收学生,根据情况决定学习方式,毕业时间也不一致,小批量、多品种、高质量。
(四)英国“MES”模式
即英国的职业技能模块,特色在于课程选择的灵活性,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需要自由选择课程模块,多用于入职培训和继续教育。
四种模式的共性在于都以应用技能教育为主,注重实践教学。但德国双元制注重校企合作,TAFE创造了“双证合一”,CBE和MES的课程选择灵活机动。这些都对我国高职旅游人才培养具有借鉴意义。
二、国内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
当前我国的旅游专业体系分为两大板块,即以中高职为主的旅游职业教育和以本硕博为主的旅游学术教育。其中,高职又成为衔接旅游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的关键节点。所以高职院校的旅游教育及人才培养在整个旅游教育体系中起到关键作用,其培养人才的目标可以概括为:掌握旅管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有较强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服务技能,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和技能技巧的,能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一线所需的基层与中高层管理人员等职位要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为实现该目标,各高职院校推出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总结如下:
(一)“2.5+0.5”或“2+1”模式
该模式的提出基于对传统高职人才培养重视理论,脱离企业弊端的矫正,也受到德国“双元制”的影响,为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采用。即学生学习三年,其中两年或两年半在校内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最后一学期或两学期在校外顶岗实习,接受企业培训。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培养可以有效解决“企业需要的不是学校培养的”这一问题。该模式指学校针对用人单位要求,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学生就业订单,并在师资、技术、设备等方面合作,通过学校、企业两个地点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研结合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的典型有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英语专业与河南万正远洋船舶管理有限公司招收国际邮轮乘务方向的定向培养班。学生在校学习完成国家统招生学历教育相关课程后,颁发国家全日制高校毕业证书,并考取国际海事局规定的海事证书后,由万正统一安排就业。经过若干届学生的培养,旅游英语专业下采用订单培养的邮轮乘务方向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发展前景已经显示出比未采用该模式的涉外酒店方向学生更强的竞争优势。
三、旅游职业教育“863”人才培养模式
(一)“863”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经过对国内外旅游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内容的梳理,可以看到国外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许多值得我国高职院校借鉴之处,但限于当前国内职业教育制度的安排,只有德国“双元制”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并由此产生了早期的“2.5+0.5”或“2+1”模式与其强化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前者形式上引入了校企合作思想,但学生真正在企业实践时间较少,且存在学校所学与企业所需相脱节的问题;后者与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一开始就针对企业需求培养相关人才,且学生就业有充分保证,但也存在学生知识面、就业面狭窄,所学知识通用性较差的问题,对其长远发展会造成不良影响。高职院校作为国内高校的一种类型,其职责和人才培养方式也理应与社会类、企业类培训机构有所区分。
(二)“863”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所谓“863”是指经过八学期、六阶段的理论和实践学习,完成三次工学交替,使学习与实际工作交替进行,实现工学结合。同时,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合作新模式,由学院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习实训(见图1)。
(三)教学组织模式
根据中国旅游业具有淡旺季的季节性特点,精心进行教学安排。淡季集中在校进行理论学习和校内实习实训,旺季赴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酒店等企业进行校外实践。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第二学期(第一年9月至第二年1月)在校学习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管理学原理》、《旅游学概论》、《旅游市场营销》、《大学语文》等;专业核心课程有《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服务礼仪》、《旅游法规》等。其中包含企业参观实习12周和部分职业岗位实训课程:《旅游服务礼仪实训》、《导游基础实训》、《旅游法规大型作业》。
第三学期(第二年5月至8月)到校企合作企业进行企业岗位实践认知实习。
第四、五学期(第二年9月至第三年4月)学习部分公共基础课程和职业能力培养课程,包括《导游实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河南旅游基础》、《旅游景区管理》、《旅游策划》、《旅游英语口语》、《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
第六学期(第三年5月至8月)到企业中进行旅游企业专项实习。
第七学期(第三年9月至12月)主要在校学习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包括《旅游文化学》、《中国旅游地理》、《会展概论》、《商务谈判》、《旅游应用文写作》等,进行毕业设计并完成职业资格考证。
第八学期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学期安排、工学交替及教学组织形式情况如图1所示。
根据上述人才培养模式及与之相适应的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旅游企业参观认识实习(1周)、旅游英语口语实践(2周)、财务基础知识大型作业(1周)、服务礼仪实习(2周)、企业岗位实践认知实习(24个月)、旅游企业专项实习(4周)、旅游市场营销实训(2周)、商务谈判实训(2周)、旅游企业综合实习(24个月)、毕业设计(4周)、顶岗实习(半年以上)等,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学时比达到1:1,生产性实训占全部实践教学的80%以上。其中,根据旅游行业季节性强的特点,行业旺季安排旅游企业专项实习及顶岗实习达到1年。
(四)课程体系说明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教研室以旅游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为依据,以旅游服务与管理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该行业职业标准为根据,在合作企业直接参与下,制定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出融“教学做”一体化、突出教学过程开放性和职业性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对专业课的整合与改革,将技能鉴定纳入到课程教学与考核内容之中,使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获得至少1个工种的中、高级职业技能证书。
四、“863”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开始实施“863”人才培养模式以来,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首先,严控人才培养质量关。学校建立了指导教师制度,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校内、校外两位指导教师,分别负责学生在校内外的学习工作,并进行质量考评。其次,该培养模式具备了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特点,适应了高职人才培养改革潮流,取得了良好成效。目前在校生已在南阳市及河南省内形成了一支初具影响力的兼职导游队伍。学生在导游资格考试中的通过率得到大幅提升,成绩名列南阳各高校第一。其中一人取得2014年导游考试面试全市第一。2012、2014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参加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普通话导游分赛均获得了团体第二的好成绩,并有两名选手进入十佳行列。刚刚毕业的2012级毕业生由于专业素质过硬,岗位适应能力强受到了南阳旅游企业的广泛好评,学生就业率达到了100%。实践证明,“863”人才培养模式符合高职教学实际和教学改革方向,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素养,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还将坚持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
王美萍.高职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的主因素分析[J].旅游学刊,2009(11)
[2]余为.坚持产学研结合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J].科技创业月刊,2006(11)
[3]刘佳环等.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以上海高等旅游专科学校的诞生为标志,中国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教育正式起步于1979年而大学本科旅游专业教育则起步于1980年,以杭州大学招收全国首届旅游专业本科学生为标志洙飞,2008)。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全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810所,形成了专科职业教育、本科综合教育、研究生科研教育三个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然而,庞大规模的旅游高等教育却难以与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有好对接,在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情形下,“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理念显然无法适应旅游产业市场对于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操作技能以及管理能力的实际要求,从而导致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专业就业率低、流失率高,甚至出现了“历年来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在行业内就业的人数比例一般在10%—20%之间,两年后依然留在旅游企业工作的不到20%”(汪剑明,2004)本文通过观察国际著名旅游院校的实践教育培养模式,进一步反思中国当代旅游高等教育体制下的各种缺失和矛盾,希望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来拓宽我国旅游院校的实践教学思路与渠道,为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提供路径,以化解人才培养同质化与人才需求层次化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二、中外旅游高等实践教育的差距
中国的旅游专业教育存在着明显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现象,教学模式多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对学生进行单纯的知识灌输。特别是大部分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过分强调学科的理论性、完整性和系统性,而忽视了学生专业能力的实践性和职业素质的养成性教育(魏杰文、吴俊,2007)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旅游管理教育走在世界前列,其中欧洲旅游管理教育致力于培养具有多项技能的合格管理者(SaidroFomica1996)有学者通过研究高等旅游教育教学评估问题肯定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欧洲地区为代表的很多西方知名高等旅游院校在经过较长时间的摸索和行业市场竞争的考验后,建立了完善的实践教育体系,从课程体系的设计到师资队伍的组建,都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一)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很多国际高等旅游教育机构坚持职业导向的原则,根据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运用理论原理的阶段需要,从入学前直至学生毕业都对实践学习设置了学分或学时的详细规定要求。
首先,必要的行业工作经历是不少旅游院校录取学生的重要条件。如瑞士的洛桑饭店管理学院要求本科生在入学之前必须具备至少一年的行业工作经历,研究生则必须具备至少两年的全职相关工作经历,不具备行业工作经历的学生必须接受学前培训,才能获得入学资格;芬兰赫尔辛基哈加旅游学院则对申请学生提出了至少9个月的本行业工作经历的条件。
其次,规定严格的完整且充分的实习体验是学生获取学位的必备条件。例如美国康奈尔大学饭店管理学院要求学生在本科四年内至少有800小时在服务行业实习的工作经历才能顺利毕业;而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饭店饭店管理学院的本科生则需要拥有经学校认可的高达1000小时的旅游接待行业的工作经历,才能申请学士学位。
再次,为鼓励学生和相关企业寻找最佳契合点,很多旅游院校对整个课程体系进行弹性设计管理。如加拿大圣力嘉学院实行自由学分制,鼓励学生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真正实现“理论一实践一理论”的学习过程;此外,该学院将理论课程学习集中安排在周二到周四,从而方便学生和企业在周五到周一的旅游行业黄金时间进行经营管理的校外实习。
最后,针对各个阶段不同的教育目标,西方高等旅游院校对实践教育内容也进行了细致化的设计。为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敬业即灵魂”的职业信念,洛桑饭店管理学院对入学新生安排了为期18周的饭店基本技能锻炼,包括餐具清洗、垃圾运输、物流运输等工作流程;英国利兹城市大学事件管理方向本科教学则规定,没有会展工作经验的学生必须在完成初级的课程学习之后进行长达48周的就业实习;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大学也要求学生分别完成1000小时的工作实践和300小时在旅游业的管理实习;芬兰赫尔辛基哈加一海利埃应用科学大学旅游学院更为学生安排了入门级实习、饭店实习、管理级实习等循序渐进的学制过程,便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将所学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并培养其在旅游行业企业的管理才能和领导力。
(二)多元化师资结构
教师的行业实践经验对学生的实践教育必然产生直接的影响。拥有不同的专业学历和工作背景的师资结构体系,从课堂传授的知识体系到对学生的职业选择导向,都可以保证学生接受科学全面的专业成果。因此,国外各个旅游院校特别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对教师的专业资格也制定了细致化的规定。其中,美国大学的饭店管理专业要求从事教学的工作人员通过美国饭店协会对教师资历和能力的认证,取得饭店管理领域的“高级教育导师(CHE)”专业证书;英国旅游管理专业高等院校也对教师资格有着严格的要求,除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之外,还必须具有行业内的实际工作经验。此外,西方高校为保证旅游教育理论的与时俱进,要求教师还必须掌握行业发展的新动态、新趋势,因此学校鼓励教师同时在旅游企业兼任一定的职务,或者不定期的全职投入到行业的实际操作管理当中。典型代表是洛桑饭店管理学院,很多教师都担任过旅游企业的总经理等高级职务,每隔三五年又会回到企业中从事实践工作,学校还主动向企业推荐教师担任兼职顾问,从而不断丰富最新的经营信息,关注世界范围内新出现的饭店业企业管理关键问题。
为进一步丰富旅游院校的师资队伍,确保学生接受行业最前沿的操作技能和工作原理,很多西方高等旅游院校聘请行业中的卓越管理者或先进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授或客座讲师,通过与行业的密切联系和深入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及其实用性。如美国普度大学的分时度假课程,全部由来自美国规模最大的分时度假开发商“万豪”的中层管理人员授课,还邀请美国度假地开发协会的专业人士对全球分时度假业的发展趋势做演讲,以最有效的方式引领学生进入行业专业领域。
三、西方旅游高等实践教育模式
在确立了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后,西方旅游高等教育院校纷纷采用各种教育模式,增加学生接受行业实践锻炼的机会,如瑞士洛桑饭店管理学院的实践课分为操作性的练习课、模拟性的分析课、研究性的调查课(刘伏英,2005)等等。综合来看,依照不同的实践教学组织设计流程,欧美高等旅游教育名校的实践教育模式大体由以下三种形态构成:
(一)课程实习优化
与单纯的知识传授不同,很多国际知名旅游院校都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种多样的灵活的教学手法,如案例分析、任务导向型教学、模拟和体验行业真实情景等,设置一些与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和团队合作能力。美国普度大学将学生的烹饪教学训练搬到设备先进齐全的烹饪操作间进行,保证其毕业后能够胜任美国所有高级饭店的烹饪和餐饮管理岗位的需要;新西兰林肯大学休闲与会展策划专业与某运动基金会合作共同举办运动会,由学生负责运动会的策划、组织、运作、管理及评估等各方面工作(徐红罡、罗秋菊,2007)类似的,美国康奈尔大学饭店管理学院把一年一度的校友聚会作为课程来安扫纟联谊会活动全部由学生策划和组织实施,以保证学生毕业前组织和管理过“真实”的会展活动,使其真正具备举办会展活动的能力。
课程的考核方式也紧贴实战。美国普度大学饭店与旅游管理系要求每位学生在结束一门课程后提交论文形式的个人研究报告;高年级学生还必修综合高级课程,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形式制定完整的从饭店选址到建设及运营计划;此外,包括闭卷考试、课堂参与、小组作业、实践报告等内容都会纳入到课程考核指标体系中,全面考核学生的理论掌握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校内实习基地
很多知名的旅游院校在各自校园内拥有实际控权的实体旅游企业,在保持正常经营的同时,为本专业学生提供了绝佳的实习锻炼场所。最为知名的是美国康奈尔大学校园内的斯塔特勒饭店,该实习饭店是当地豪华型饭店,共有150间客房,经验丰富的员工带领饭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严谨的轮岗实习。美国普度大学旅游与饭店管理系也设有多个内部实习餐厅,以满足各年级学生的不同的实习要求,学生不仅在咖啡厅为不同顾客提供服务和日常管理,而且可以参与举办各类国际性晚宴,每位学生都有成为餐厅经理的机会,以期锻炼学生的管理技能并使其在学习期间就可以获得丰富的管理经验。作为教育与产业紧密结合的范例,美国休斯敦大学希尔顿饭店学院是由希尔顿集团与休斯敦大学合办的教学单位,学院就坐落在休斯敦大学校园内,且学院本身按照饭店标准设计,使学生能够置身于饭店环境之中接受管理教育,在饭店运营的实际环境中进行技能锻炼和实习体验。
(三)校外实习基地
学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体现在双方诉求的相互满足,旅游企业为学生轮岗实习提供真实的经营管理环境,而在新产品开发、难题攻关、人员培训和咨询等方面得到科研院校支持,即获得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等补偿性利益(赵鹏、汤利华,2005)鉴于旅游学科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许多著名旅游院校都与旅游接待业的企业建立伙伴关系,通过工学交互模式、项目合作模式等鼓励学生到各大旅游企业参与实习,进行真实的行业锻炼考验以积累实战经验。例如,有的学校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运用所学的饭店与旅游管理知识承担完成某个旅游企业的创业计划任务。西方高校的校外实习基地选择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校友资源建立联系,像瑞士洛桑饭店管理学院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校友遍布世界各大知名饭店管理集团,可以推荐学生在全球范围内选择实习地点,为在校学生的实践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论文摘 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过程中,由于学校、酒店、实习生对“实习岗位设置”的理解存在差异,导致高校无法参与安排实习岗位、酒店把实习生当成普通员工使用、实习生对岗位认识不足等诸多问题与障碍。学校应加强理论与实践指导、酒店应站在为酒店业培养人才的角度考虑、实习生应明确实习目的等,从而满足三方的诉求。
酒店实习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1]。如何优化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岗位设置模式,对于培养优秀的酒店业管理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此进行探索。
1.岗位设置的不同理解
酒店实习生岗位设置是指实习酒店因人力资源需求对实习生岗位类别和比例结构进行有效的人员设置。
1.1人才培养目标对岗位设置的要求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中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学校希望实习生通过酒店实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服务技能、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对于实习生岗位设置,要求实习酒店提供比较全面的实习岗位,使实习生尽可能多的了解酒店的运营状况和管理模式,也要求酒店在提供实习岗位时,注重对实习生能力的培养。
1.2实习酒店对岗位设置的态度
酒店对实习生岗位的设置常常局限于眼前利益,缺乏对酒店管理人才的长期培养。如:有的酒店单纯利用实习生质优价廉的特点, 认为实习生实习期短、流动性强,在岗位设置上一般只考虑基层岗位,根本不涉及管理岗位,也没有根据实习生的特点及专长进行分配。
1.3实习生对岗位选择的看法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生,通常将自己定位为管理类人才。虽然一开始只能接触基层岗位,但这仍然不能掩盖实习生对管理岗位的偏爱和追求。在岗位的选择上实习生更青睐于前厅部、销售部、行政部,以及后场文员等,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从事管理工作的有利起跳点。以衡阳师范学院07、08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为例,调查表明,有21%的学生希望到行政部实习,31%的学生想要去前厅部,23%的选择了销售部,14%的学生愿意去餐饮部,对客房部感兴趣的仅有3%,剩余8%的学生对岗位选择没有特别要求。
2.岗位设置产生偏差的原因分析
2.1从学校看
一是理论教学与酒店岗位需求存在差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具有较深的专业理论功底,但却缺乏实际操作能力,这与酒店岗位要求的高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人才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二是学校在岗位设置中缺少主动权。为了节约成本,酒店实习生岗位基本是按照酒店人力资源的需求来设置,而不会顾及学校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当学校针对岗位设置提出涉及酒店多个部门、多个岗位的“苛刻”条件时,大多数酒店都予以拒绝。第三,实习心理辅导不足。学校在实习管理中对实习生的心理辅导不够,导致实习过程中各种心理问题层出不穷。
2.2从实习酒店看
一是岗位设置利益化。很多酒店片面的把实习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尽可能的节省培训时间和培训成本,单纯的利用实习生资源。二是岗位设置欠妥。酒店提供的基本上是基层服务岗位,而这不可能让实习生了解酒店的整体运营状况和管理模式,在不允许“串岗”和换岗的情况下,可能影响实习生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对酒店行业的厌恶,形成酒店人才的“潜流失”[2]。三是缺乏系统培训。酒店很少给实习生进行系统的培训,即使培训,内容完全停留于形式,枯燥、单调,根本没有涉及到管理知识。
2.3从实习生看
一是实习目标不明确。很多实习生没有意识到基层岗位的重要性,经常抱怨实习时间长、实习内容单调。二是心理素质较低。实习生心理素质低表现在心理上对基层岗位的理解和适应能力不强。以衡阳师范学院06级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为例,调查显示只有8%的实习生能够完全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而高达74%的实习生则长时间的停留在磨合期。此外,实习生容易把实习简单的理解为劳务输出,导致实习过程成中的各种情绪问题和心态问题。
3.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中岗位设置的优化对策
3.1从学校看
首先,要构建优质、稳定的实习酒店。学校与酒店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可以使酒店充分了解学校的培养目标、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学生的特长爱好;学校也可以在此基础上了解酒店的管理模式、人力资源需求以及对实习生的重视程度。其次,要加强技能培训。包括专业服务技能、环境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训。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应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鼓励学生争当“社会志愿者”,督促学生将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以加强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情商的培养,在专业教学中多灌输交际思想,也可有针对性的组织一些活动,拓展学生的交际圈,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再次,聘请酒店职业经理人授课。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观察角度,使学生了解酒店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和管理模式,还可以解答学生对于酒店在实习生岗位设置上的疑惑和不解[3]。最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高校在培养管理人才的同时,应开展心理知识讲座、设立心理咨询室、模拟挫折训练等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正确的解脱压力,积极面对挑战。
3.2从实习酒店看
一是要树立为酒店业培养人才的理念。酒店对于实习生的使用应着眼于为整个酒店行业的培养储备人才。二是要尽可能多提供一些实习岗位。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酒店业,酒店应尽可能多的为实习生提供实习岗位与轮岗的机会。在酒店正常运作的情况下,实习岗位设置应涉及前厅、客房、餐饮、康乐、销售、行政等多个部门;实习期较长的,应尽可能提供轮岗机会,2-3个月进行一次岗位轮换。三是要建立人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加强实习生的在岗培训和薪酬管理。在岗培训内容应包括基层岗位服务技能、管理能力以及其他职能部门运作情况的培训。对于实习生薪酬管理,要根据其工作中的表现给予适当奖励,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3.3从实习生看
一是提高对酒店实习的认识。实习生在实习之前就应对整个实习有一定的理性认识,了解实习目的,在实习中思考解除疑问。例如,在衡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酒店实习中,实习前由实习指导老师提供一些与酒店管理有关的论文选题,实习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题,边实习边研究,实习结束后进行论文比赛。既有利于激发实习生探求管理知识的欲望,也提升了酒店实习的层次。二是增强服务意识。实习生应当放低姿态,从主观上增强对基层岗位的认同感;充分意识到在对客服务中,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增强人际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彭惠军,田亚平.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三赢”实习模式探讨[j].商业经济,2007,(12):116-118.
【关键词】旅行社运行与管理;实践教学;课堂内外实践;校内外实践
1.现状与背景分析
《旅行社运行与管理》是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旅行社企业管理知识、技能,同时兼备从事导游、旅行社计调和外联销售的能力。在满足学生岗位能力需求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和未来发展关键能力的培养。然而,真正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教学的较少;在教学中,教师一言堂教学现象仍然存在,这种单纯的课堂讲授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课堂上教师不能较好的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课下学生实践环节不足,这样就导致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目前,构建实践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已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所认同, 但国内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设计大多与企业脱离,实践环节的实施无法与企业完全契合,校内实训条件又很难达到仿真实训效果。实训、实践安排难, 实训基地建设条件欠缺已成为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软肋”。如何构建符合高职旅游人才职业能力形成规律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能快速应对旅游行业职业岗位的需要,从而摸索出一种适合国情和行业要求的实践教学模式对我国高职院校来说非常重要。
笔者认为,在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中,应实现教学与实践一体化,课堂内外实践与校内外实践相结合,进行层次递进的实践模式。实现课堂内实践模块以基于任务驱动型的情景化教学为主;课堂外实践模块采取模拟实践、网络实践、现场实践等实践环节;校内实践模块以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主;校外实践模块采取让学生到合作企业实习或订单培养企业实习的方式。下面就这几个模块的方式进行描述:
2.课堂内实践模块
2.1构建基于任务驱动型的情境化教学
以旅行社工作岗位为主设置教学情境,按照旅行社工作流程和模拟项目来设计教学内容。我们把旅行社的核心岗位(外联、计调、接待)设置为学习情境,三个核心岗位对应三个学习情境。并且,为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考虑到旅行社随时存在的风险和突发事件,在三个岗位学习情境前面和后面分别增加了“旅行社工作认识情境”和“旅行社突发事故处理”情境。在每个学习情境中,都以不同的工作任务来组织教学。
2.2“教、学、做”一体的教学设计
通过“教、学、做”一体的教学设计,以若干个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完整的教学设计布局。“教”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布置工作任务、讲述任务完成的标准、引导学生完成任务来实现;“学”指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教师讲授从而理解工作任务的要求,在课余查找资料,对资料及调研情况进行整合,从而完成工作任务;“做”指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对知识点的举一反三及对相似任务的掌握;另外我们对教学场地进行延伸,让学生在校内模拟旅行社等真实的工作场地中观摩、学习,在真实的环境中掌握知识和学习技能。
2.3通过讲座、考证、技能大赛促进教学
如开展“旅游线路设计大赛”等技能大赛,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邀请行业专家、在旅行社工作的往届毕业学生等举行讲座,将开阔学生的眼界,了解一线工作的实际情况,保持与行业、专业的市场需求同步;协助学生参加导游资格证、计调师证等认证考试,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3.课堂外实践模块
3.1模拟实践
建立模拟实训室,利用教学软件进行实践教学。软件高度仿真模拟旅行社经营运作环境,包括有产品中心、计调中心、客户中心、门市接待、外联销售、业务采购以及人事、财务等后台管理各项业务。学生在实训室中可感受真实的现场工作环境,可在灵活多变的互动角色中进行旅行社各项业务的实训演练操作,对于培养学生在旅行社各个业务岗位的工作能力很有帮助。
3.2 网络实践
旅行社的产品有一部分即为信息服务,组织学生收集国内外旅游专业网站信息,并对其内容、形式、侧重点进行比较研究。通过这一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可掌握旅游信息工具的使用,提高网络搜索专业知识的能力,了解旅行社业和旅游研究发展动态,并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基础。
3.3 现场实践
为使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相关旅行社进行现场教学,通过旅行社人员介绍讲解,学生与工作人员交流互动等,使学生对旅行社和旅行社经营活动进行直观认识、感受、体验甚至操作,从而理解课堂讲授的知识,并结合实践提出问题、开展讨论。
4.校内实践模块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的是与实际旅行社一样的教学环境,模拟旅行社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稍具规模的旅游院系均设有模拟旅行社,但模拟旅行社存在着项目不真实、缺乏完备的师资、学生得不到较好的锻炼。因此,对模拟旅行社的实施提出以下建议:
4.1要有真实的项目
模拟旅行社应该将实际的项目引进校园,以便学生毕业后立即适应旅行社环境,做到真正的与旅行社接轨。模拟旅行社的项目来源可以有以下几个:
1)来自本院校。
旅游管理专业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实训项目,如本校大一学生前往中山古镇考察、大二学生“重庆一日游”和大足石刻的线路学习等等,这些都可以交给模拟旅行社操作,让模拟旅行社联系旅游车辆、购买旅游意外险、安排学生的吃、住,以及导游服务等。
另外,其它系部师生每年也都有外出旅游或考察的计划,可以让模拟旅行社设计各类旅游广告,让全校师生知道旅游管理专业有旅行社,并派学生前往各系部进行线路销售和报价,争取业务。
2)替其它旅行社销售旅游线路
模拟旅行社最大的优势就是有大量的生源,而旅行社一般人手有限,不可能做大量细致的销售,因此我们模拟旅行社可以与其它旅行社签订销售线路的合同,替它们销售旅游线路,从中提取一定的利润。
3)为其它旅行社提供导游服务
模拟旅行社拥有自己的接待部,除满足自身需要外,还可以为其它旅行社提供可靠的导游服务。
4)拥有自主品牌——有特色的旅游线路
模拟旅行社要想有长远的发展,必须要有自主品牌,也就是要有特色的旅游线路。旅游管理专业每年都可以在系部举办“旅游线路设计”大赛,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为旅行社提供了线路保障,不仅自己可以操作自己的线路品牌,还可以将这些线路创意提供给合作的旅行社,并收取一定的费用。
4.2教学计划安排应适应模拟旅行社的需要
教学计划安排应采取“大贯通、大融合”的轮换教学方式。具体操作是学生在大一学习相关的基础和专业课程后,大二将他们分为两批、三批甚至更多(视学生人数而定),第一批学生在上学期学习专业课,第二批学生直接进入模拟旅行社,到了大二下个学期,各批学生再进行轮换。大三也是如此,学生们上、下两个学期在校外实习与课程学习之间进行轮换。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校内模拟旅行社、校外实习旅行社永远有学生,可以保证学习与合作的连续性。而为了保证这一连续性,同一系的教师们必须精诚合作,才能使教学正常顺利地开展下去。
4.3模拟旅行社应对教职员工明确分工
笔者认为应在高职校内分别建立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相对独立的教师团体,模拟旅行社应有专门的教师来负责,或是具有“双师”资格的教师,或是从企业中聘请。课堂教学的教师更多专注于使学生们所获得的知识适应模拟旅行社的项目教学,并适应行业的发展需求;实践教学的教师则专注于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借助良好的企业关系网,引进好的项目供学生校内实训或校外实习等,这样可以很好地实现教师的“专能专用”。
课堂教学的老师与模拟旅行社的老师承担的日常工作量、待遇大致相当。正所谓“术业有专攻”,这种教学岗位的分配,使得每位教师都能专心做好自己所擅长的工作。
4.4模拟旅行社应对学生严格考核
模拟旅行社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考核管理。首先要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相结合,并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另外评价内容也要多元化,把出勤、参与度、个人开发成果等都纳入过程评价,同时建立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学习考评方式,例如当缺勤工时数超过总工时的30%时,总业绩考核记为0分。
5.校外实践模块
一直以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更多的是关注导游人员的培养,“旅游管理 = 导游培养”成为很多人的共识,在实践教学方面,不管是从实训室的建设,还是从实训内容的安排,都是围绕导游培养进行。据统计,目前重庆市持证导游已近一万,并且因为旅游季节性等特点,需求受到限制,虽然市场上对导游人员需求量较大,但仅仅体现在旅游旺季,且大部分需求为兼职导游。
而目前重庆的旅行社有470多家,旅行社门市部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街小巷,比如重庆最大也是中国西部最大的重庆海外旅业集团的门市部——旅游百事通目前在重庆就有近300家。从近几年旅行社行业的招聘趋势来看,旅行社企业对于门市销售和计调人员的需求大大增加,旅行社企业的用人需求发生了变化,实践培养也要随之变化。
因此,学校在给学生联系实习场所时,应根据岗位和学生性格、能力特点来安排,如已考取导游证的学生可在导游服务公司安排实习,性格内向的学生可安排在专线实习,口才好的学生可安排在门市实习等等。
学校在联系实习场所时,应注意多与大旅游集团合作,比如海外旅业集团、渝之旅、宝中旅等,这些集团不仅员工需求量大,而且通过长期合作,可以采取订单培养企业实习的方式,既保证了学校的生源,又保证了学生的就业。
另外,在联系实习场所时,不能忽略与企业建立有效的实习协议,给学生实习带来有效的法律保障。比如在协议里要求旅行社保证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必须在旅行社坐班或每天去旅行社报到,以便于掌握学生的动向;要求旅行社保证给带团的学生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要求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经常到旅行社,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以便于学校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与管理等等。
6.结语
实践教学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关系到是否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达到和用人单位无缝衔接的目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应该教学与实践一体化,课堂内外实践模块与校内外实践模块相结合。各实践模块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每个模块自成体系,能独立完成某一方面的教学任务,具有鲜明的独立性;每个模块间的层层递进,前面的模块是后面模块的基础,后面的模块又加强了前面模块的知识内容。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著.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3]陈月华.《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教学引入项目教学法研究[J] .职业教育研究, 2008, (8):57-58.
[4]苏萍,陶剑文.“教、学、做”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 2009,(10):19-20.
[5]刘蕊,边文亮.《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内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0,(5) :158-159.
[6]戎丽平.“任务型教学法”在《导游业务》教学中的运用[J].科教导刊, 2010,(5):22-24.
作者简介:
高春璐(1974-),女,吉林长春市人,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世界著名旅游院校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面有许多经验可供我们借鉴。美国康奈尔大学旅馆管理学院,在课程设置、学时分配等方面充分体现既注重理论,又注重实践的教育理念,校内就设有实习酒店,不仅满足学生动手实践的需要,同时也能让他们熟悉管理工作,培养管理能力。瑞士的洛桑酒店管理学院非常强调实践教学,边教边做,理论与实践各占一半,力求学生在学习期间掌握饭店工作的技能。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广受世界知名旅游企业的青睐,很多学生都成为业内翘楚。
当然,大多数高职院校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但通过与旅游企业的合作可以弥补实践环节的短板。一方面,可以从旅游企业引进人才从事专职或兼职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可以把课堂外移,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在学生的培养上,还需注意能力的提升,如外语教学要改变目前多数学生的“哑巴”英语的状况,培养他们的开口能力、英语的思维能力。WWw.133229.CoM可以通过接待过程的情景教学实现学生的英语水平的提高。
中文表达包括口头和书面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多让学生锻炼,如让学生熟悉企业相关文书的起草并练习。给学生开口的机会,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让他们在对案例的分析中熟悉实际问题的解决方式,提高表达能力、应变能力。
(二)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实践环节,全方位培养学生
目前许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大多建设有自己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这对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熟悉旅游行业是大有裨益的,但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一些实习实训基地质量不高、仅仅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不注意对他们的指导和教育,过度使用实习生,使他们对企业乃至行业心存恐惧,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另外,部分实习指导教师不熟悉企业情况,无法有效跟企业沟通,给予实习生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实习过程中困难重重。
为改变这一现状,学校应建立继续教育机制,让教师以进入企业挂职、调研等形式补上实践这一课,使教师的教学更加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在实习期间可以尝试聘请企业中的管理人员担任实习指导老师,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指导。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虽然都在服务一线,但可以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观察管理人员的工作流程,分析判断吸收其中的养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世界著名旅游院校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面有许多经验可供我们借鉴。美国康奈尔大学旅馆管理学院,在课程设置、学时分配等方面充分体现既注重理论,又注重实践的教育理念,校内就设有实习酒店,不仅满足学生动手实践的需要,同时也能让他们熟悉管理工作,培养管理能力。瑞士的洛桑酒店管理学院非常强调实践教学,边教边做,理论与实践各占一半,力求学生在学习期间掌握饭店工作的技能。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广受世界知名旅游企业的青睐,很多学生都成为业内翘楚。
当然,大多数高职院校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但通过与旅游企业的合作可以弥补实践环节的短板。一方面,可以从旅游企业引进人才从事专职或兼职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可以把课堂外移,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在学生的培养上,还需注意能力的提升,如外语教学要改变目前多数学生的“哑巴”英语的状况,培养他们的开口能力、英语的思维能力。可以通过接待过程的情景教学实现学生的英语水平的提高。
中文表达包括口头和书面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多让学生锻炼,如让学生熟悉企业相关文书的起草并练习。给学生开口的机会,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让他们在对案例的分析中熟悉实际问题的解决方式,提高表达能力、应变能力。
(二)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实践环节,全方位培养学生
目前许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大多建设有自己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这对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熟悉旅游行业是大有裨益的,但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一些实习实训基地质量不高、仅仅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不注意对他们的指导和教育,过度使用实习生,使他们对企业乃至行业心存恐惧,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另外,部分实习指导教师不熟悉企业情况,无法有效跟企业沟通,给予实习生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实习过程中困难重重。
为改变这一现状,学校应建立继续教育机制,让教师以进入企业挂职、调研等形式补上实践这一课,使教师的教学更加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在实习期间可以尝试聘请企业中的管理人员担任实习指导老师,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指导。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虽然都在服务一线,但可以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观察管理人员的工作流程,分析判断吸收其中的养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论文摘要:本文在概述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中高职对接存在的问题。最后,文章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等视角,为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对接提供借鉴和参考。
2011年8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是中国职业教育体系朝向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也是职业教育体系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做出的积极回应。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职教体系已成为我国职教发展的目标之一。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的衔接,有利于培养一大批素质高、能力强、视野开阔的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目前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的要求。
一、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模式
近年来,我国职教改革方向之一是铺设中高职教育“立交桥”,使中职毕业生除了就业之外还可以升学。为了使“立交桥”更通畅,各地都在积极探索不同中、高职学制结构及其衔接模式,大致可分三大类:
(一)一贯制模式
中职与高职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所形成的一种学制结构及衔接模式该模式有四年、五年和六年三种。“四年制”是指在中职课程学习一年,高职学习三年。“五年制”可分为“3+2”和“2+3”两种形式。即学生在中等职业教育(3年或2年)的基础上再接受高职教育(2年或3年),毕业后发给相应的中职和高职文凭。wWW.133229.coM“六年制”是指中职3年,高职3年。
(二)“3+2”套办模式
这种模式由高职院校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前二年按中专教学计划实施教育,然后按这两年的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择优选拔部分学生升入专科,再学习三年,完成高职大专学业。经考试合格者,颁发大专毕业文凭;未升入专科的学生,继续按中专教学计划再学习一年或二年,毕业时发给中专文凭。
(三)普通模式
中、高职学校既无合作关系,也无业务往来。中职与高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中职毕业生通过升学考试,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接受职业教育的模式。中职毕业生自由选择报考高职院校,而高职院校同时面向中职和普通高招生。
二、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一)招生衔接问题
职业教育的招生录取考试的理想模式应该是“文化课+专业技能”的综合考评。例如,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可在《导游业务》、《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政策与法规》和《旅游时事热点》等课程中有选择地进行考核,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加试导游模拟现场口试的内容,全方位考核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最后,将文化课识考试、专业理论考试、专业技能测试的成绩按照一定比例计入总成绩,并进行录取时。而目前的高职招生考试几乎等同于普通大学的入学考试,没有突出职业教育中的“职业”二字。
(二)培养目标的衔接问题
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旅游行业培养服务型初中级人才。因此,中职学校注重对学生导游、餐厅服务、客房服务等技能的传授,整个教学围绕学生就业而进行,不同程度存在着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倾向,有时候只是培养某一具体职业岗位的就业技能或单项服务能力;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等专门人才,专业设置更多的是针对岗位群,人才培养的面相对较宽,因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导致了课程等支撑体系的不衔接。而且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一直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很多院校仍是理论教学重于实践教学。这两者的不匹配对职业人才的培养影响很大。
(三)教学过程和课程的衔接问题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最重要载体,但目前从国家到地方均未对如何构建中高职贯通的专业课程体系提出明确的要求。而且在实践中也未解决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专业课内容重复。国家和地方都没有具体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缺乏中高职贯通的材,特别是专业课教材。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各自确定自己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造成一些专业课程中高职阶段内容重复的现象。第二,公共基础课脱节。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后,对文化课的学习普遍感到比较困难,尤其是数学、计算机、英语等课程,这显然与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存在“重技能轻文化,重操作轻理论”的倾向有关,这实际上反映出中高职在课程结构设计指导思想上的差异。
(四)实训室建设和实训教学的衔接问题
在实习训练与专业技能培养方面,高职与中职理应体现出层次上和内涵上的差异,然而事实情况却并非如此。许多中职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拥有具备一定水准模拟导游实验室、模拟餐厅、模拟客房、形体训练室等实训场所,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不少高职院校由于成立时间较少,缺乏积淀,无论教学设备上还是在“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上,都存在明显的不足,有的甚至还不如中职学校,造成中高职实训教学的“倒挂”现象。
三、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对策研究
(一)人才培养目标方面
实现中高职教育顺利衔接,首先需要进行培养目标的定位。中职和高职的培养目标在基本技能、基本专业知识及素质方面相近,但高职比中职在管理知识与能力、综合知识、创新能力、整体素质等方面要求更高。高职实质上是中职知识结构上的扩展、职业能力上的提高及专业技术上的提升。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中等职业教育应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而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应着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交流沟通能力,提高包括道德、文化、心理、身体等在内的综合素质,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二)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方面
中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课程既要具有连续性,又要体现发展性。高职院校必须研究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研究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应有的课程支撑体系,以使中高职课程更好地衔接。具体来讲,主要体系在2个方面:
1.课程设置的系统化。应将中高职的课程视为一个整体,在这个系统中的各组成部分,都应服从课程设置所要实现的总体培养目标。要认真界定每一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合理安排教学实施方案,删除重复陈旧的课程内容。
2.课程设置的市场化。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先导,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知识储备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应加强旅游策划、旅游营销和旅游电子商务等等相关课程以及会展旅游、高尔夫旅游、热带雨林旅游等旅游新业态,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就业渠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课程改革方面
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阶段,建议所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都应该围绕职业技术、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三条主线进行归口分类。每一条主线都应将归口课程进行重新组合,形成一个独立的“模块课程”。以供不同背景的学生根据个人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组合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选择适宜的学习内容。以便使学习内容在课程编排上沿主线分层推进。明确其前导和后继的关系。使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意识的形成和素质的提高都能随着课程的教学进程,沿主线一环套一环地向上拓展和升华、过渡和接轨。
(四)教学管理方面
高职教育需兼顾不同生源的素质差异,以有效解决中高职教育的衔接问题。建议改变传统的学年学分制,实行完全学分制。学校根据生源知识结构特点,对于专业课、文化课、技能课的学分要求要体现一定的差异。普高生源专业基础知识薄弱而文化基础较扎实,而中职生源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专业基础较好。因此,普高生源的专业课程的学分要高于中职生源,文化课的学分要低于中职生源。这样,可以使普高生源的专业课程学习得到加强,文化基础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中职生源文化基础得到强化,专业课程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这样便使不同起点的学生,都能够达到最终目标。
(五)学生管理方面
从中职已经升入高职的学生来看,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出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能力差,综合素质低等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中职学校对学生要求不严、疏于管理造成的。究其原因,中职从领导到教师大多认为:中职生只要学会一技之长,将来找个就业门路。学校没有必要严格管理,狠抓教学质量,有些中职学校还认为自己只是“3+2”的中转站,最终学生质量与自己关系不大。要解决此问题,关键是中职学校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在中职形成的不良习惯,会直接影响高职阶段的学习,影响学生就业,反过来影响中职的招生。中职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坚持职业定向、能力本位的同时,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文化基础教学,提升人文精神。
四、结语
构建完整的中高职沟通职教体系要贯彻和遵循“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导”的原则。中职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合格的初、中级专业劳动人才,一部分中职毕业生要通过就业,走向生产、经营和服务第一线,另一部分要升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学习。为此,中职要把为社会培养实用型初、中级技术人才和为高职输送合格生源作为中职的两大培养任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职要以中职为基础,深刻了解并牢牢把握中职的培养目标及其实现途径。在不干扰和影响中职教育以职业素质为基础、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赢得就业优势为重要目标的办学原则和方向的前提下实现合理的衔接,才能使高职教育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有效地拓展和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才能真正构建完整的职教体系,做到中高职相互衔接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颜敏,孙斐.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问题与策略[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7,(27)3。
[2]付传思.中、高职衔接与中等职业教育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第4期。
论文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旅游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
论文摘 要:本文在概述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中高职对接存在的问题。最后,文章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等视角,为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对接提供借鉴和参考。
2011年8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是中国职业教育体系朝向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也是职业教育体系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做出的积极回应。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职教体系已成为我国职教发展的目标之一。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的衔接,有利于培养一大批素质高、能力强、视野开阔的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目前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的要求。
一、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模式
近年来,我国职教改革方向之一是铺设中高职教育“立交桥”,使中职毕业生除了就业之外还可以升学。为了使“立交桥”更通畅,各地都在积极探索不同中、高职学制结构及其衔接模式,大致可分三大类:
(一)一贯制模式
中职与高职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所形成的一种学制结构及衔接模式该模式有四年、五年和六年三种。“四年制”是指在中职课程学习一年,高职学习三年。 “五年制”可分为“3+2”和“2+3”两种形式。即学生在中等职业教育(3年或2年)的基础上再接受高职教育(2年或3年),毕业后发给相应的中职和高职文凭。“六年制”是指中职3年,高职3年。
(二)“3+2”套办模式
这种模式由高职院校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前二年按中专教学计划实施教育,然后按这两年的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择优选拔部分学生升入专科,再学习三年,完成高职大专学业。经考试合格者,颁发大专毕业文凭;未升入专科的学生,继续按中专教学计划再学习一年或二年,毕业时发给中专文凭。
(三)普通模式
中、高职学校既无合作关系,也无业务往来。中职与高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中职毕业生通过升学考试,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接受职业教育的模式。中职毕业生自由选择报考高职院校,而高职院校同时面向中职和普通高招生。
二、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一)招生衔接问题
职业教育的招生录取考试的理想模式应该是“文化课+专业技能”的综合考评。例如,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可在《导游业务》、《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政策与法规》和《旅游时事热点》等课程中有选择地进行考核,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加试导游模拟现场口试的内容,全方位考核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最后,将文化课识考试、专业理论考试、专业技能测试的成绩按照一定比例计入总成绩,并进行录取时。而目前的高职招生考试几乎等同于普通大学的入学考试,没有突出职业教育中的“职业”二字。
(二)培养目标的衔接问题
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旅游行业培养服务型初中级人才。因此,中职学校注重对学生导游、餐厅服务、客房服务等技能的传授,整个教学围绕学生就业而进行,不同程度存在着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倾向,有时候只是培养某一具体职业岗位的就业技能或单项服务能力;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等专门人才,专业设置更多的是针对岗位群,人才培养的面相对较宽,因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导致了课程等支撑体系的不衔接。而且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一直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很多院校仍是理论教学重于实践教学。这两者的不匹配对职业人才的培养影响很大。
(三)教学过程和课程的衔接问题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最重要载体,但目前从国家到地方均未对如何构建中高职贯通的专业课程体系提出明确的要求。而且在实践中也未解决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专业课内容重复。国家和地方都没有具体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缺乏中高职贯通的材,特别是专业课教材。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各自确定自己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造成一些专业课程中高职阶段内容重复的现象。第二,公共基础课脱节。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后,对文化课的学习普遍感到比较困难,尤其是数学、计算机、英语等课程,这显然与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存在“重技能轻文化,重操作轻理论”的倾向有关,这实际上反映出中高职在课程结构设计指导思想上的差异。
(四)实训室建设和实训教学的衔接问题
在实习训练与专业技能培养方面,高职与中职理应体现出层次上和内涵上的差异,然而事实情况却并非如此。许多中职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拥有具备一定水准模拟导游实验室、模拟餐厅、模拟客房、形体训练室等实训场所,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不少高职院校由于成立时间较少,缺乏积淀,无论教学设备上还是在“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上,都存在明显的不足,有的甚至还不如中职学校,造成中高职实训教学的“倒挂”现象。
三、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对策研究
(一)人才培养目标方面
实现中高职教育顺利衔接,首先需要进行培养目标的定位。中职和高职的培养目标在基本技能、基本专业知识及素质方面相近,但高职比中职在管理知识与能力、综合知识、创新能力、整体素质等方面要求更高。高职实质上是中职知识结构上的扩展、职业能力上的提高及专业技术上的提升。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中等职业教育应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而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应着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交流沟通能力,提高包括道德、文化、心理、身体等在内的综合素质,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二)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方面
中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课程既要具有连续性,又要体现发展性。高职院校必须研究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研究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应有的课程支撑体系,以使中高职课程更好地衔接。具体来讲,主要体系在2个方面:
1.课程设置的系统化。应将中高职的课程视为一个整体,在这个系统中的各组成部分,都应服从课程设置所要实现的总体培养目标。要认真界定每一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合理安排教学实施方案,删除重复陈旧的课程内容。
2.课程设置的市场化。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先导,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知识储备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应加强旅游策划、旅游营销和旅游电子商务等等相关课程以及会展旅游、高尔夫旅游、热带雨林旅游等旅游新业态,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就业渠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课程改革方面
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阶段,建议所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都应该围绕职业技术、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三条主线进行归口分类。每一条主线都应将归口课程进行重新组合,形成一个独立的“模块课程”。以供不同背景的学生根据个人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组合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选择适宜的学习内容。以便使学习内容在课程编排上沿主线分层推进。明确其前导和后继的关系。使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意识的形成和素质的提高都能随着课程的教学进程,沿主线一环套一环地向上拓展和升华、过渡和接轨。
(四)教学管理方面
高职教育需兼顾不同生源的素质差异,以有效解决中高职教育的衔接问题。建议改变传统的学年学分制,实行完全学分制。学校根据生源知识结构特点,对于专业课、文化课、技能课的学分要求要体现一定的差异。普高生源专业基础知识薄弱而文化基础较扎实,而中职生源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专业基础较好。因此,普高生源的专业课程的学分要高于中职生源,文化课的学分要低于中职生源。这样,可以使普高生源的专业课程学习得到加强,文化基础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中职生源文化基础得到强化,专业课程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这样便使不同起点的学生,都能够达到最终目标。
(五)学生管理方面
从中职已经升入高职的学生来看, 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出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习能力差,综合素质低等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中职学校对学生要求不严、疏于管理造成的。究其原因, 中职从领导到教师大多认为:中职生只要学会一技之长,将来找个就业门路。学校没有必要严格管理, 狠抓教学质量,有些中职学校还认为自己只是“3+2”的中转站, 最终学生质量与自己关系不大。要解决此问题, 关键是中职学校要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到在中职形成的不良习惯, 会直接影响高职阶段的学习,影响学生就业, 反过来影响中职的招生。中职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坚持职业定向、能力本位的同时, 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加强文化基础教学, 提升人文精神。
四、结语
构建完整的中高职沟通职教体系要贯彻和遵循“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导”的原则。中职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合格的初、中级专业劳动人才,一部分中职毕业生要通过就业,走向生产、经营和服务第一线,另一部分要升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学习。为此,中职要把为社会培养实用型初、中级技术人才和为高职输送合格生源作为中职的两大培养任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职要以中职为基础,深刻了解并牢牢把握中职的培养目标及其实现途径。在不干扰和影响中职教育以职业素质为基础、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赢得就业优势为重要目标的办学原则和方向的前提下实现合理的衔接,才能使高职教育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有效地拓展和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才能真正构建完整的职教体系,做到中高职相互衔接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颜敏,孙斐.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问题与策略[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7,(27)3。
[2]付传思.中、高职衔接与中等职业教育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第4期。
[关键词]实践教学 实践模式 职业素养 实践改革
[作者简介]王喜华(1965-),女,福建福州人,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与旅游教育。(福建漳州363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漳州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度教学改革课题“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ZY091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6-0154-03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在近十年的办学基础上,对实践教学进行了系列的改革。本文总结分析实践教学改革的成果,就实践教学模式构建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供兄弟院校参考。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 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脱节。不可否认,当前绝大多数学校认识到实践实训在教学中的作用,建设了很多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践基地。但部分学校在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先集中上理论课时,然后集中到实训室或酒店进行实操的现象,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严重脱节。有的学校一门课程理论课由一名教师承担,实践课又由另一教师承担。看似合理,其实学生反映两位教师上课讲解有很多冲突的地方。一方面,学生理论课上学到的实践操作技能不能很好很快地在实际中得到应用和深化;另一方面,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或发现的问题不能很好地在课堂上和教师商讨。
2 违背职业素养养成规律。很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安排大一学生到酒店、旅行社进行参观见习,了解酒店、旅行社等所有岗位要求和企业基本情况,然后到大三时期再进行某一具体岗位的实践。殊不知,从学生职业成长规律来看,应该先是对导游、计调、中餐服务员等具体岗位的认知和技能训练,然后才是对酒店、旅行社整个企业的认知。这种违背职业成长规律的实践教学模式,必将造成学生消化不良及对学习、专业的厌倦。
3 过分强调实践技能训练,忽视理论的积累和职业素养的培养。部分学校能够注意到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求科任教师教学过程中要以技能操作教学为主,理论够用即好。但在教师的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没把握好理论和实践的量和度的分配问题,很多科任教师尤其是校聘兼职教师、行业能手在给学生上课中,理论讲解不到位,一些必要的理论知识也没有教给学生,将高等职业教育转变成低层次的职业培训。学生只掌握了“怎么做”,却不知“为什么”,可持续发展能力低,培养的学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提升空间较小。
4 学生顶岗实习存在严重的走过场。目前绝大多数学校旅游管理专业顶岗实习更多的是酒店餐饮、客房、迎宾技能实习以及地陪、景区景点导游,顶岗实习单位更多考虑的是企业利益,学生得不到岗位轮换,学生实习只是简单技能重复练习和廉价劳动力的供给,导致很多学生中途更换实习单位或者逃避顶岗实习环节,造成就业专业对口率下降。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理念
旅游管理高职实践教学,首先实行知识、素养与能力培养一体化。以旅游产业需求、旅游专业学科理论为依据,以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为导向,以“专业能力训练”和“职业素养养成”为主线,将职业素养的养成贯穿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和日常生活中。其次,实践教学要为社会服务,实行教学、科研、服务与培训“四位一体”的开放式教学。最后,延伸实践教学平台,发挥第二课堂作用,通过职场礼仪、导游之星、饭店服务技能等各种大赛与活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如图1所示。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分析
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模式是实现目标体系和完成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手段与途径。综合国内多所高职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可以归纳为课程见习、校内实训、企业实习和综合实践四种模式,如图2所示。每种实践教学模式各有特点,应根据教学目标、实践任务性质及院校具体情况等加以综合应用。
1 课程实践课程实习主要是结合旅游管理专业部分课程的学习,由专业教师带队和指导,到相关景区或旅游企事业见习。实习时间较短(通常1天),分散于各学期,具有组织较易。见效快等优点。外出实习前要求专业教师在课堂先讲解旅游摄影、旅游行业认知、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景区规划与管理。饭店管理等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之后带领学生按课程教学计划安排到景区或者旅游企事业见习,从中获得对行业的直观认知与技能的简单模拟训练。由于实习时间短,这种实践模式在系统的专业实践实习和动手能力培养等方面效果不太理想。基于其特点,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指导教师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实习任务书和实习项目指导书,实习现场中不仅可以由教师指导,还可以让优秀的学长、行业专家讲解指导。目前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行业认知、旅游摄影、饭店管理实务、旅游摄影、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等课程采取这种见习模式,时间l天(8学时)以上,完成饭店、旅行社认知、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旅游市场调查等课程实习任务,效果良好。
2 校内实训。通过在学校建立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学生完成中西餐摆台、鸡尾酒调配、客房服务操作、旅游企业管理软件的操作、形体与礼仪等等实训。由于实训基地就在学校,实训室利用率高,还节约了一定的实习费、住宿费。但这种实践教学模式的最大不足是不能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和工作氛围,并且场所限制,难以满足学生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和服务意识提高的需要。因此,建设生产性实训室,既可以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同时还可以利用本身造血功能,不断地更新实训设施,是实训室建设的有效途径。目前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建设了餐饮实训室、客房实训室、形体训练与模拟导游实训室、茶艺实训室、旅行社模拟实训室、旅游信息系统与语音综合实训室、酒吧模拟实训室以及校企共建的模拟旅行社和校园酒店,规模以及软硬件设施基本能够满足导游、餐饮与客房、形体与礼仪训导、美容化妆训练、旅游信息系统、酒水与咖啡调制等仿真实践实训和照相机、摄影机的使用等技能训练。特别是生产性校园酒店和旅行社的建成为实训室建设更新及学生技能训练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3 企业实习。指学生到旅游景区、度假村、餐饮连锁服务企业、旅行社。饭店等相关旅游企事业进行旅游服务技能、旅游企业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实践实训,实习方式主要有院系组织的短期集中实训、分批次实训和学生自主联系校外企业实
训,校外实习基地是这种模式的主要载体。校外实习基地是指学校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旅游企事业单位通过校企合作建立的相对稳定的实习场所。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不仅要满足简单的技能实习,还应具有企业储备人才培养的长远目光,愿意为学校提供可轮换的服务工作岗位以及可见习的管理岗位。在企业实习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的旅游服务意识、操作技能、与人交往和与人沟通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锻炼和提高。目前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已经建立了二十多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并与当地的一些大型旅行社、五星级酒店长期合作,在每年暑期和黄金周、双休日,为学生提供兼职实践岗位。实习期间,学生进一步深入认识旅游行业工作特点,积累了一定的从业经验,为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些企业甚至就和学生签下了工作意向,并承诺免去学生就业时的试用期,实现零距离就业。
4 综合实践。综合实践教学实践模式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表现为第三学年下学期的毕业顶岗实习和订单培养班的顶岗实习。综合实践教学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一次“实战演习”,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旅游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训练,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和独立工作能力、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这一阶段的实习,学生将充分运用所学习的旅游基础知识、管理知识、营销知识、文化知识等于真实的工作实践中,在实践中了解企业管理的规律、发现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学会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旅游行业基层管理及督导层工作者的潜在能力,并把所思所想写成一份实实在在的报告。企业指导教师侧重学生岗位技能的指导,校内指导教师则要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疏导,包括人际关系、环境适应、心理生理困惑等问题。
四、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举措
1 以岗位能力要求为核心,构建旅游专业课程体系。第一,召开旅游行业专家研讨会,校企共同分析旅游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其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按照职业发展的逻辑规律,构建分层递进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第二,职业核心课程设计要源于职业岗位又高于职业岗位的要求,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旅游服务操作技能,还应对旅游专业技术领域的发展和新岗位的需求有所了解,满足职业岗位、工作升级换代的需要。第三,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比重,对应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核心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把实践教学分为专业见习、校内实训和企业综合实践三部分,并使实践教学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第四,当前很多学校重客房铺床、餐厅摆台、烹饪基本功,轻服务模拟接待、设备保浦训练、模拟厨房管理;重操作训练,轻素质培养;考核内容不合理,考核项目不完整,教学重点不适应旅游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亟待进行改革。我校在实践内容上,按学生的认识和能力提高循序渐进的原则,分层次(或分阶段)安排,定位为基础性实践、模拟性实践、综合性实践与创新性实践,使实践教学内容自成体系,后一层次以前一层次为基础。如156页图3所示。
2 以工学交替为契点,强化实践技能训练。在教学组织上打破分段式教学。组织学生从大二上学期始,实行初步的工学交替,具体分为三部分:一是利用寒暑假、节假日及休息日,在学校及周边地区的旅行社和酒店兼职锻炼。另外,当地举行与旅游相关的大型的节庆活动时,学生以青年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二是课程实习,由学院统一安排,分批次、分地点、分部门到旅游专业共建企业实践。三是部分学生到旅游企业提前顶岗实习。学院为此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考核标准,在管理上采取岗位角色管理,上课日由学校按学生管理,按学期考核理论学习成绩;工作日由企业按员工管理,按周考核技能成绩。专业教师与旅游企业对学生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指导、跟踪与监督,保证每位学生在三年内累计有6个月以上的时间顶岗实习并进行轮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