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旅游开发理论范文

旅游开发理论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旅游开发理论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旅游开发理论

第1篇

[关键词] 生态旅游 开发 生态学理论

生态旅游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其尊重自然与文化的异质性,强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造福当地社区居民,倡导人们认识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受到国际旅游界的广泛推崇,成为近年来旅游市场中增长最快的一个分支。当前生态旅游开发缺乏相应的生态学理论指导,导致众多开发性的破坏,“生态旅游破坏生态”成为各生态旅游区普遍的现象。

目前被认为对生态旅游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是可持续发展理论、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生态美理论。这三大理论对生态旅游的开发都是从宏观的带有哲学层面的指导,对生态旅游开发的具体实践指导较薄弱。笔者认为,能切实指导生态旅游开发的生态学理论应包括生态学的几门分支学科-恢复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生态系统管理学。详见下图:

恢复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技术和方法,以及生态学过程与机理的科学。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对原有森林植被进行景观改造,要遵循恢复生态学理论与原则,认清原有生态系统的结构及相互作用机理,对不同植物群落区别对待,哪些植被是应加以严格保护,哪些植物是可以加以人工改造,使之既符合植物群落演化规律,又美化旅游环境。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格局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在生态旅游开发中,旅游活动的开展和旅游设施的建设会影响原有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景观生态学中有关景观结构与功能研究、人类活动对生态过程的影响研究以及景观生态规划建设研究对生态旅游开发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生态经济学是以生态经济这个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从中探索人类经济活动和自然生态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而言,在生态旅游开发中,生态经济学原理的应用体现为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通过对由旅游而产生的产业行为进行优化,强调在保证资源可更新能力的范围内进行合理有效利用,构建人地和谐的生态经济系统。

生态系统管理是具有明确的、可持续目标驱动的管理活动,由政策、协议和实践活动保证实施,并在对维持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等必要的生态相互作用和生态过程最佳认识的基础上从事研究和监测,以不断改进管理的适合性(美国生态学会,1995)。生态旅游开发涉及诸多利益相关方面,如果没有从生态系统这一整体的角度去管理,会出现众多关联性的问题,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损害。运用生态系统管理理论,从整体上综合分析旅游流对旅游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具有关键性影响的生态要素和生态过程,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并进行定时监测,对制订的各种管理制度进行反馈,使之适应旅游地生态系统的实际,确保旅游客流、当地民众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

参考文献:

[1]钟林生 肖笃宁:生态旅游及其规划与管理研究综述. 生态学报.2000,20(5):841-848

[2]钟国平 周 涛:生态旅游若干问题探讨.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8(4):64-67

[3]杨桂华 钟林生 明庆忠:生态旅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余作岳 彭少麟主编.1997.热带亚热带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生态学研究,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5]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概念与理论.生态学杂志,2000,19(1):42―52

第2篇

关键词:利益主体;古村落;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1-0236-02

一、古村落旅游开发中的利益主体分析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开发主体多元化,旅游目的地的环境保护、收益分配等问题不断突显,景区开发经营者与当地政府、居民的矛盾升级,于是在旅游行业引入了利益主体理论。

利益主体理论最初源于19世纪,当时盛行一种协作或合作的观念[1]。1963 年stakeholder 一词出现于管理领域,美国斯坦福研究所一份内部备忘录中用来指代“某些群体,没有他们某些组织将无法存在”[2]。Freeman 发展并进一步完善了利益主体理论,认为某一组织的特征在于它与不同群体及个体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其中包括雇员、顾客、供销商、政府及社区成员。Freeman 对某一组织的利益主体下的定义是“可以影响该组织目标的实现或受该目标影响的任何组织或个体” [1]。根据利益主体理论,在古村落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凡是能对古村落的开发、经营、保护产生影响的组织或个人,都是古村落旅游管理体制的相关利益主体[3]。

古村落与其他旅游景区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古村落的旅游资源一般为具有地域特色的古建筑,其具有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且多是当地居民的私有财产、集体财产,所以古建筑的保护和产权问题是古村落旅游开发的特殊问题;其次,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古村落同时又是居民的生活场所,居民本身形成一种旅游吸引因素,居民对待旅游者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居民对居住环境和旅游业利益的分配存在诉求。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界定古村落旅游中的关键利益主体为地方政府、外来企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3],这一观点得到多数国内专家的认同。

二、西递、宏村的旅游开发模式概述

西递和宏村是安徽南部民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座古村落,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称。两座古村落以山水如画的自然风光、精湛超群的徽派明清民居和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景区,成为最受国内外游客青睐的景点之一。对于西递、宏村旅游业的成功,除了独特的资源条件,旅游开发模式也是重要的推动因素。

古村落按照旅游投资开发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政府主导、村民集体经营和外来企业开发经营三大模式,其中周庄代表了政府主导模式,西递、宏村则是后两种开发经营模式的成功典型。

(一)村民集体经营的西递模式

西递村坐落于黄山南麓,距黄山风景区40公里,村落面积12.96公顷,是一处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该村源于公元11世纪,发展鼎盛于14―19世纪。村落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现保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村落空间变化韵味有致、建筑色调朴素淡雅,体现了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营造方面的杰出才能和成就,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西递旅游起步于1986年,之前以农业为支柱产业。1994年村委会成立了村办旅游公司――西递旅游服务公司。西递村中的所有村民都参与旅游开发经营活动,西递旅游服务公司受村委会委托,代表本村村民,全权负责西递村的旅游经营、宣传、古屋修缮等工作,公司独立核算,实行企业化经营,利润给村民集体分红[3]。每年门票收入的80% 用于公司扩大再生产、员工工资奖金、税收、对外宣传和村民的年终分红等;20%上缴作为县文物保护基金,其中的40% 用于西递村的遗产的与维修,60% 由县政府统筹安排用于全县旅游文物景点的管理与修缮[4]。

(二)企业租赁经营的宏村模式

宏村,古称弘村,位于黄山西南麓,距黄山风景区 30公里,占地30公顷,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现完好保存明清民居140余幢,承志堂“三雕”精湛,富丽堂皇,被誉为“民间故宫”。湖光山色与层楼叠院和谐共处,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交相辉映,是宏村区别于其他民居建筑布局的特色,成为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一大奇迹。

1986年宏村开始发展旅游,由政府开发和管理。但在最初的12年,宏村一直处于西递村旅游业发展的阴影之下,游客接待量和门票收入低,且增长缓慢。在多年开发未见成效的情况下,1997年8月,黟县县政府组成招商组,参加了安徽省年度北京招商会,与北京中坤科工贸集团谈判后达成协议:由中坤科工贸集团经营宏村等三个古村落的开发旅游,经营期限为三十年。9月,黟县人民政府和北京中坤科工贸集团公司创办黄山市京黟旅游开发总公司,对宏村、南屏等古村落旅游景点实施独家经营。从此,宏村旅游开发进入了成功的外来企业开发阶段。在全部门票收益中,京黟公司占67%,地方占33%,其中向县政府上交20%,作为文物保护基金(用于整个黟县的古民居保护),镇政府占5%,村民占8%(含村截留部分)。

三、基于利益主体理论的两种模式比较分析

(一)居民收益比较

西递村旅游门票收入除了20%上缴作为县文物保护基金外,其余部分由旅游服务公司扣除运作成本后,全部分配给村民。京黔公司支付年门票收入的8%给宏村村民。西递村的村民集体经营模式和收入分配方式使得村民感觉与旅游经营紧密捆绑在一起,参与旅游开发的积极性高涨,而宏村由于分配比例固定且相对较低,容易导致村民与京黔公司之间利益矛盾突出,一些村民拒绝游客参观,甚至一度发生过激行为。

(二)经营运作比较

西递村在开发旅游业之初就成立村办旅游公司,实行企业化经营,而宏村是在黔县旅游局的指导下经营,所以早期西递村在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总量上高于宏村。直到宏村引入京黔公司,开始现代化的企业经营,营业收入和知名度才开始超越西递村。外来企业经营运作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门票收入上,西递村由于大量的政治接待和村民私自带游客进入景区,导致西递旅游服务公司在门票控制上十分吃力。而宏村由于企业从业人员和管理层大部分是外来人口,门票漏损较少。第二,京黔公司在资金投入、产品创新、营销宣传和古建保护等方面的大力投入和运作,直接带动了宏村旅游业的腾飞。第三,京黔公司实现了旅游加地产的复合运营,旅游与地产相互促进,形成资源合力和品牌优势,旅游目的地发展更为成熟。

(三)利益协调难度比较

企业租赁经营将旅游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由于利益分配和旅游带来的负面影响,企业和居民之间的关系往往很紧张,直接影响企业的日常运营管理。未引入外来企业的村民集体经营减少了外部矛盾纠纷,旅游业的开发经营好坏与每一位居民休戚相关,居民对旅游业的态度和满意度较高,利益协调相对容易。

四、结论

村民集体经营的西递模式和企业租赁经营的宏村模式并无绝对的优劣势,但是借鉴两座古村落的旅游发展历程和经验,可以得到以下具有普适性的结论:

(一)保护是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前提

古村落是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旅游者的旅游对象,具有不可再生性。古村落的完整性、珍惜程度直接决定当地旅游吸引力和旅游开发价值,任何模式的旅游开发都要以保护为前提,最大限度地增大旅游的正面影响,这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利益协调是古村落旅游开发中的难点和关键点

古村落旅游中涉及到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当地居民与旅游业的密切关系是其不同于其他景区开发的显著特点,外来企业的介入也增加了利益协调的难度。各方利益主体只有协调一致,才能带动旅游健康发展。政府、企业、居民应明确各自在旅游开发中的职责和权利,利润分配做到公开、公平、透明,寻找各自的利益平衡点。

(三)经营运作能力决定旅游发展的高度

从西递、宏村旅游业发展的实践可以看出,企业化的运营模式是发挥资源价值、带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宏村旅游业赶超西递,正是由于引入了京黔公司,它较高的融资能力和促销推广、产品设计水平直接带动宏村旅游业飞速发展。所以,在利益协调方面具有优势的村集体旅游经营公司,要通过引入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引进职业管理人才等方式提高公司的经营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Elise.Truly Sautter,Birgit Leisen.Managing stakeholder:a tourism Planning model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9,26(2):312-328.

[2] Brian Garrod and Alan Fyall Heritage Tourism:A Question of Definition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1,28(4):1049-1052.

第3篇

【关键词】旅游地生命周期 阿里 旅游开发 对策

1.绪论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旅游研究和旅游地发展都取得很大进步,参考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以及国外成熟旅游地案例研究表明,如果在这个阶段缺乏良好的规划和管理措施,那么旅游地将经历一个比较大的潜在的衰退期。因此利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找出旅游发展的限制因子,通过人为主动的调整,延后衰退期,延长旅游地生命周期,已成为国内风景区重要的任务之一。

1.1 选题背景。

旅游地生命周期最早于20世纪30年代被国外学者提及,是研究旅游地发展演化的重要理论基石,被广泛用于解释旅游地的演化,近年来一直是旅游研究的热门话题。通过运用该理论,可以了解旅游地的发展阶段,明确其发展的限制因素,并通过采取措施人为调整延长旅游地的生命周期。

阿里地区位于自治区的最西部,平均海拔4500米,辖札达、普兰、噶尔、日土、革吉、改则、措勤7县,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

阿里地区旅游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1983年完成由财政部投资的岗底斯和普兰两个宾馆的建设任务,1984年正式接待印度官方香客。1985年阿里地区旅游公司成立,并开始接待第三国旅游团队,阿里现代旅游业由此发端。其中,阿里预计将于2010年10月1日建成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机场。

阿里原始的自然风貌和独特的民俗风景,具有较大的吸引功能。随着现代旅游者生态意识的增强和对神秘地区的向往,阿里很有可能成为旅游的终极热点地区。

1.2 阿里旅游开发现状。

阿里的人文景观主要分布在三大区域:普兰县境内的孔雀河谷,这里有著名的神山圣湖以,札达县境内的象泉河谷,这里最重要的景观是古格王朝遗址;日土县的班公湖流域,这里有大量远古留下的岩画。目前经营阿里旅游的旅行社有:阿里旅游公司神山国际旅行社、中国国际旅行社分社。由于道路状况,旅行社组团到阿里旅游都是采用越野车。但主要的旅游企业为阿里地区旅游公司。各县的旅游景点,都由阿里地区旅游局主管。由于阿里到各县的距离较远,而且交通不便,导致旅游接待量,明确比拉萨少得多。

2.基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阿里旅游开发对策

作为旅游地发展的预测模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对阿里旅游地的规划、建设和有效管理有实践意义。作为旅游地的解释模型,该理论可以指导阿里旅游的市场营销和规划。为了使阿里旅游从探索阶段进一步发展到参与和发展阶段,可以生命周期理论为指导框架来进行分析,提出相应对策,带动阿里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2.1 明确目标游客市场,进行游客需求分析。

阿里的目标游客市场以年轻的探险者为主,到阿里旅游由于交通不便,通往阿里的游客都选择乘坐越野车。从拉萨到阿里,距离大约是1500公里,需要2天车程。虽然公路不便,尤其7月中旬,多雨,不过途中的风景值得享受,而且在行进时拍拍照,途中可以参与到当地生活区,尽情与当地居民体验不一样的生活乐趣。正适合于年轻的探险者,途中不仅可以观赏到神山圣湖自然风光,还可以观赏到丰富多样的生物旅游资源。

2.2 根据游客需求,开发、提供旅游产品。

阿里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以自然资源及人文资源为主。到阿里旅游的游客,主要以探险旅游者为主。在阿里旅游开发中,缺乏本地的旅游产品。要面向目标市场开发具有吸引力的新的旅游资源,具有特点的旅游产品是很重要的。

2.3 进一步完善阿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阿里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应当加快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是旅游接待服务设施、交通设施、通信设施和旅游安全设施的建设。由于旅游区地处高原且地广人稀、地貌复杂,在旅游活动中的危险性相对于其它旅游地要高,因此要做好旅游安全设施的建设工作,提供必要的医疗救护服务,切实保障游客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4 加大阿里旅游开发的宣传力度。

旅游形象设计是景区所在政府和公众对本地旅游的资源核心在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当中,旅游形象设计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阿里旅游知名度较低,在此情况下科学设计阿里旅游形象,选择适宜的营销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在形象定位方面,应当着力突出其浓重的历史底蕴和宗教色彩以及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特点,树立一个美丽、奇特、宁静、祥和、古老、神秘的旅游地形象。

完善旅游政策保障体系,制定投资、财政、金融、建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营造一个良好的旅游业政策环境。结合阿里地区的实际情况,逐步制定旅游业的系列管理条例,使旅游业的发展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多方位开拓融资渠道,吸引各类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