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现状范文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现状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现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现状

第1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乡村振兴;金融体系

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在农村经济形态的发展和形成过程当中,乡村振兴会在很大程度上受金融发展限制。所以,分析农村地区的金融领域发展现状,结合其存在的不足和困境对应的提升措施,为后续乡村振兴道路的完善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也可以为提升我国农村经济环境起到推动作用。

1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必要性

对乡村地区经济振兴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关键,也是农村地区经济产业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首先,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想要实现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变化,就要实现农业产业体系的现代化发展,提高实现产业创新和整体竞争力。目前虽然我国农业产业发展有了较大进步,但整体生产技术相对落后,资源的利用率相对较低,种植投入和回报不成正比。与城镇相比,农村的整体经济水平相对滞后,收入较低,不管是在农业科研设备补充还是产业融合等方面都缺少外来资金支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的经济发展[1]。其次,农村金融支持也是实现乡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实基础,和谐健康的农村生态环境是实现农村地区长远发展的关键保障。在农业发展环境下,农业种植过程当中使用化肥、农药以及其他污染环境的原材料会影响土壤质量,降低作物产量,严重时会导致水土和耕地面积流失,阻碍农业可持续发展。肆意排放农村生活垃圾、焚烧秸秆等产生的污染,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来科学处理污染源[2]。再次,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是地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淳朴的乡风是实现农村地区发展的重中之重。但现在农村地区依然有盲目攀比、大肆操办红白喜事的现象,同时文化建设水平落后于城市地区,有限的文娱设施难以满足群众的基本需求。留守老人的赡养问题、儿童的教育问题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另外保护传统文化、修复历史遗产以及宣传和引导道德风貌都需要引入资金,保证工作顺利实施[3]。

2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

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现。首先,农村金融是支持产业兴旺、助力农业发展的基础。金融对于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要以重视培育新型农业主体为基础,以引入社会资本先进技术和完善管理经验为目标,以此来调整现有的农产品结构,创新农村地区的产业布局,实现粮食、农林、牧业的统筹结合以及种植养殖和销售的一体化发展[4]。其次,要强化涉农金融机构通过信贷手段来培育创新型农业主体的作用,实现农村产业的多角度融合以及农村地区全产业链的一体化发展,确保多个产业结构可以实现互动补充,以此来促进农业产业的兴旺发展。再次,农村金融要以扶持绿色农业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产业从传统的追求高产转变为追求绿色可持续发展,对应的金融导向也呈现出新的变化。涉农金融机构要在支持乡村振兴发展的进程当中引入绿色导向,以绿色信贷业务来支持农业绿色循环的低碳生产,实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是要改变传统的种植养殖产业,使依靠自然资源消耗为主导的粗放型经营模式转变成现代化的可持续绿色发展模式,重视在农业生产技术发展过程中引入节本增效的创新技术,强调推广畜禽养殖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农村金融支持可以依托农村地区现有的绿色资源,发展并扶持休闲、旅游以及健康产业,推动农林牧渔等产业和教育、文化、养老等实现有效融合[5]。最后,农村金融支持要重视发展普惠金融,提高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过去一段时间我国农村地区金融市场发展较为失衡,地区金融配比难以满足实际需求,想要实现乡村地区的可持续振兴发展就要解决农村金融服务的缺陷。将有限的金融资源投入到乡村振兴的重点产业当中,通过拓展和延伸农村地区的服务链,形成一体化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以强化乡村地区发展的前提开展丰富多样的金融普惠活动,帮助农村居民提高金融服务的运用能力,实现农村地区共同富裕[6]。

3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

农村地区金融发展是以推动农村地区经营主体多元化发展以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资金融通可以确保各项基础工作顺利进行,但受外界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缺乏资金对农村各项事业的融通支持以及对不同经营主体的政策性支持,同时具体的对象和外部环境的差别会导致相关工作受阻。

3.1农村金融市场不完善

首先,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环境相对较弱,难以与城市地区相匹配。大部分农村金融行业的发展相对较慢,金融供给的主体相对单一,市场发展空间较小,商业和国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运营工作会过度关注个体利益,不能根据农村市场的实际情况完善工作细节。一些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数量少,有的地区只有农村信用合作社,会因为结构单一而影响融资功能,直接限制乡村振兴的整体发展。其次,现有的农村金融市场结构不合理。受市场主体的供给和需求不对应问题的影响,金融监管体系对市场的约束性和管理性相对较低,直接影响农村金融体系的细化和完善,失去对地区经营结构的约束。

3.2农村金融服务不到位,金融产品单一

农村地区的金融产品能充分展现出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情况。通过对农村金融市场的运行情况展开分析可知,丰富的金融产品能从多个角度满足农村地区金融主体的不同资金需求,以此来为农村经济主体的项目建设提供基本支撑。分析目前的建设成果可知,农村金融产品的类别和形式还不够全面,难以满足乡村振兴的整体要求,也不能实现外界环境和内部政策对经营的促进作用,直接影响农村地区的金融供给,导致资金的运营和使用受到较大的约束。

3.3贷款额度有限,贷款困难

目前农村金融机构所发展的业务当中,大部分为小额贷款,款项相对分散,存在一定的回收风险,会影响农村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水平的促进作用,甚至会阻碍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地区,农民对小额贷款的需求量较大,一般会以相应的担保抵押为条件申请贷款,但因为农村地区的抵押物资较少,且大部分农民的个体条件不能满足贷款要求,所以农村金融发展会受到一定约束,制约了农村经营主体的经济发展水平[7]。

3.4农村金融保险不完善

农村金融保险对于乡村振兴产业的稳定和发展以及后续的风险防控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农村金融保险在地区经济发展进程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但农村金融保险存在发展滞后以及缺乏担保的情况,在当前社会环境当中,商业保险不断发展,而农村金融保险相对落后,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入,限制了对保险的可承担风险。另外农村金融机构的现有网点数量较少,在开展涉农业务时需投入大量资金,降低了贷款的收益率,导致资金流入到非农产业中。假如农村金融保险不能降低农业融资风险,就会影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8]。

4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建议

4.1构建合理的金融服务政策和体系

首先,分析目前农村金融环境的发展情况可知,其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存在较大不足,要从农村金融的不同发展阶段来制定并落实对应的金融服务政策,实现农村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多元化农村经营主体的现代化发展,进而实现乡村振兴。其次,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需要结合现状科学规划银行和非银行机构,以多样化的途径引导多种类型的农村金融机构,确保该类金融机构促进农村区域实现经济和文化水平双重发展,满足农村地区在各个领域建设工作的资金需求,另外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调节效应,合理布局农村金融的业务网点,为完善和发展后续经济体系打下基础。再次,要细化现有的监管机制,规避各类风险,构建完整、科学、优良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确保相应的金融服务制度满足乡村振兴发展的需求[9]。

4.2创新服务模式和产品

首先,要引入新型技术手段完善金融服务。在过去银行业的发展进程当中,信息不对称对农业金融发展的阻碍较大,引入大数据技术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促进银行服务业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涉农金融机构要根据新型农业主体的个体需求,结合现代化的智能手段创新并整合业务模式,提高服务的技术和数据处理能力,完善业务审批过程,简化办事环节,提高农村金融的服务质量。其次,涉农信贷增信途径和方法有待丰富,农村金融机构应结合国家的政策方针来提高涉农信贷期限的时间和额度。例如,在党的报告中提出了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继续延长30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型农业主体出现。农业金融应以此为契机发放农村土地经营和农房抵押贷款,在农业设施设备抵押和生产订单等方面加强融资,以此来提高贷款的额度并延长相应期限,针对农户、地方产业、农村合作社以及电商产业链等渠道增加贷款,并丰富融资模式,以此来满足在土地流转和服务过程当中涌现出的新经营模式。再次,要结合农村地区现有的产业链,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和农村地区现代化农业规模的共同发展,农村产业链经营主体的基本资金需求从小额化向规模化转变,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农业金融机构要以解决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及后续流通和营销渠道当中的融资需求为切入点,打造出符合农业金融产业差别的新金融服务体系,根据不同的客户需求完善定价细则,确定合理的利率水平,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满足不同农户的基本需求。

4.3保证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全面提高

站在整体的角度分析,想要实现农村金融对“三农”工作的良好服务,就要完善和优化金融服务体系,明确其在乡村振兴工作当中的具体职能。要改变现有的工作思维,强化金融服务模式,依照农村地区特有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农民的实际需求,通过面对面、点对点的服务模式实现金融服务和农业种植生产等活动的有效融合。结合这些方面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对应的金融服务方案,进一步细化以多元化农村经济为主体的金融服务,确保现代农业生产活动得到更科学有效的提升,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振兴工作当中的资金难题[10]。

4.4大力发展农村绿色金融服务

首先,要重视农村金融对绿色产业的引导、约束和杠杆作用。农业金融机构要依照农业发展基础强调其实现绿色低碳化的转型方向,结合有效的金融服务促进农业产业呈现更高效、高质量的生产模式,从传统的粗放型生产经营转变为重视生态节约环保的绿色经营,在此过程中要加大绿色信贷的投放力度,重视对农业种植养殖以及深加工产业的金融支持。其次,要细化绿色农业信贷投放制度,通过制定差异化信贷策略,创新现有的绿色金融产品结构。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生产和经营特点,探索农产品商标质押贷款的新型贷款模式,结合分类化的客户管理渠道,对现有的信贷项目库当中所涉及的农业循环经济项目分级授信,提高其授信额度。构建以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为支撑的农业示范基地,开拓绿色贷款通道,实现农村绿色金融服务的可持续性发展[11]。再次,要强化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性支持,结合现有的政策标准和金融发展制度,落实农村绿色金融的相关要求和政策体系,构建并完善能和其相对应的、以服务于农村地区金融需求为主体的中介服务机构,投入充足的资金,调动涉农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重视以绿色金融服务为基础的绿色小微企业和项目的信贷投放。

4.5加大对农村农业贷款的管理力度

想要实现农村地区金融结构的稳定发展,就要完善利率定价机制,高利率会增加农民的贷款负担,阻碍地方经济发展。政府要以规范市场运营模式为主,合理调控农村金融市场,确保各项业务有序进行。农村信用合作社要结合科学的利率机制优化现有利率,确保农民主体得到金融优惠,积极参与地区经济建设。要以小额信贷为主导,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信贷需求构建与实际利率相符合的金融制度,在强化融资效率的同时实现对金融机构运营工作的科学引导,确保金融服务能满足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要求。

4.6拓宽信贷渠道,提高农村农业贷款额度

发展农村信贷领域要拓宽农村信贷渠道,提高农村信贷的利用效率,强化监管水平。通过机构担保以及补贴政策,推进农村金融的创新和发展,拓展信贷渠道,发展不同的资金渠道,实现多个渠道资金抵押,保证农村地区经营主体拓展融资渠道。另外要加大农村金融对金融贷款的投入力度,从地方经济的发展角度入手确定金融活动的发展方向,依照民间借贷的实际情况规范并引导市场环境有序发展。

4.7防范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风险

首先,要由财政部门设立专门的农业风险补偿基金来补贴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信贷投入,并适当补偿不良贷款造成的损失,完善并推广农业保险制度。要丰富并完善农村信贷的担保体系,优化现有的金融环境,确保各类金融机构能够更多地参与到农村金融服务当中,有序推动城乡文化和经济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金融保险制度,构建农业金融信贷的对应风险。其次,要扩大政策性保险费用的补贴范围,吸引更多创新型农业主体,结合政策性保险对策预防风险。可以通过政府补贴、税收减免等方式引导并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相关业务,确保对应的保险服务能满足农业市场的实际需求,为新型的农业主体提供更可靠有效的保险基础。再次,可以推出盈利涉农保险产品,确保农业经营主体在遭遇自然灾害时能得到启动资金补偿。最后,通过引入风险共担及补偿制度来构建政府机构、农户和经济组织等多位一体的联保模式,充分落实集中担保、分散使用的灵活模式,采用综合化的保险措施来防范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过程当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金融风险,确保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资金可以完全应用到农村地区建设当中,促进农村地区各个领域的整体发展[12]。

5结束语

农村金融工作的发展和完善直接推动解决了“三农”问题,目前在乡村振兴工作过程中支持农村金融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农村金融发展受环境及制度的影响存在诸多困难,对应的保障制度也不能确保金融体系稳定发展,从而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影响了乡村的发展。因此要以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为基础,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制度,进一步促进中国农村经济向高质量方向发展,并实现了农村金融对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小华,杨玉琪,程露.新发展阶段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问题与解决方案[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7(6):41-50,257-258.

[2]李茂,王晨阳.金融创新如何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衔接[J].河北学刊,2021,41(6):204-209.

[3]邵晓翀,杜尔玏.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基础、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基于新发展格局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1(10):76-80.

[4]袁文.乡村振兴中农村金融立法的困境与破解路径[J].农业经济,2021(10):94-95.

[5]王兴国,吴梵,刘韬.农村金融发展影响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计量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21(10):84-91.

[6]李昱呈.开发性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究[J].开发性金融研究,2021(5):41-48.

[7]马天禄.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J].中国金融,2021(15):26-27.

[8]林暹亮.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长效机制构建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大学,2020.

[9]李自强,陈佑成,叶伟娇,等.网点布局视角下农信社信贷服务感知质量影响机制分析与展望———基于商誉评价的调节效应分析[J].农业展望,2019,15(11):27-34.

[10]陈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以广东省梅州市为例[J].农村金融研究,2019(6):67-70.

[11]丁竹君.创新农村金融工具的路径选择[J].社会科学辑刊,2010(1):117-119.

第2篇

一、我省二三产业发展现状

 

我省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较好,整体经济实力实现了提升。县域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提高。区域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安平丝网、辛集皮革、河间电缆、清河羊绒、白沟箱包等一大批特色产业集群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农村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市场活力持续增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深入推进,建设标准化农家店39354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13个。新型服务业态不断涌现,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不断发展壮大。

 

二、我省二三产业发展目标

 

全省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到2015年,县域生产总值达到2163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9%,二、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89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0%以上。产业集群加快发展,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县域产业集群达到50个,产业集群经济总量占全省县域经济总量的50%以上。县域龙头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营业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达到20家、超100亿元的企业达到10家,培育省级以上知名品牌100个,驰名商标20个。农村服务业加快发展,城乡一体化流通网络格局基本形成,农家连锁店覆盖80%以上的行政村,商品统一配送率提高到60%以上。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不断增加,每县建立1个农业小额贷款公司。

 

三、努力发展农村第二产业

 

(一)培育壮大县域骨干企业

 

结合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实施,支持县域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信息产业、纺织服装等重点行业的龙头企业通过收购、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实现规模扩张,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提高企业产品层次和市场竞争力,带动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引导县域中小企业开展与大企业对接配套活动,推进专业化分工协作,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尽快形成一批支撑带动作用强的县域骨干企业。

 

(二)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围绕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的优化升级,集中培育发展一批规划科学、主业突出、特色明显、规模大、链条长、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到2015年,全省培育县域年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产业集群50个,年营业收入超50亿元的产业集群120个,年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产业集群300个,50%规模以上企业进入各类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经济总量占全省县域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50%以上。

 

(三)加快县城经济建设

 

提高县城的综合承载能力和吸纳带动能力,把县城打造成县域特色产业聚集中心、商贸物流中心、人口转移居住中心。充分发挥县城中工业聚集区和特色产业园区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县域企业向园区集中,重点项目向园区投放,创新要素向园区汇集。“十二五”期间,每个县在县城周边规划建设1个以上行业之间关联配套、上下游之间有机链接、吸纳就业充分、聚集效应明显、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的工业聚集区,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构筑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互促双赢的新格局。

 

(四)强化招商引资

 

依托现有产业、骨干企业基础,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引进具有引领性、带动性、竞争性强的国内外战略投资者,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新型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和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为重点,开展“园区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等,制定和完善产业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吸引外来企业投资兴业,鼓励现有企业自主引进项目、资金和技术。

 

四、努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

 

(一)积极发展农村商贸流通业

 

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支持城市商贸流通企业将服务范围向农村拓展,构建以城市大型流通企业为龙头,县级重点流通企业为骨干,农家店为基础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抓好“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和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改造提升农产品市场,加快推广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构建新型、高效的农产品营销网络,重点改造升级200个大型农产品市场,推动200家超市或流通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实现产销对接。

 

(二)加快发展县域现代物流业

 

大力发展果蔬、肉类、水产品等冷链物流,完善粮食现代物流,引导支持供销社、邮政和大型城市商业企业完善农村物流连锁配送网络,扩大物流规模和品种,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商贸流通网络。打造环首都物流产业带,在涿州、三河、香河、丰宁等环首都一线地区建设一批城市配送型、农产品供给型、空港服务型现代物流园区,使之成为承接北京物流外置的载体,满足北京市场供应的基地。

 

(三)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业

 

鼓励城市商业银行增设分支机构,争取在全省各县(市)的覆盖率达到50%。鼓励县级和市级农村信用社联社加快股份制改造,争取40%的县级联社改建成农村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加快建设村镇银行、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争取50%以上的县(市)各建成1家以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到300家。积极推动“三农”保险,加快养老、医疗和责任保险发展,扩大覆盖范围,降低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风险。

 

(四)积极发展农村文化旅游产业

 

加快农村特色文化资源挖掘整理,做大做强一批农村文化品牌和县级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壮大农村乡土艺术表演团体。依托特色农业园区和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森林生态旅游、滨海观光旅游、休闲旅游,支持农家乐、采摘园、庄园经济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需要按照“城乡统筹、‘三化’同步、富民强县”的要求,组织实施县域经济腾飞计划,鼓励各县发挥特色优势,抓好立县产业和立县项目,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第3篇

关键词:市区经济;发展模式;资源禀赋;发展路径

一、导言

(一)市区经济的界定市区是人口、资本、人才、技术和资讯等生产要素的集聚地,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较为完善,是加速城镇化进程和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要力量,承担着引领、示范和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责任。市区经济又称为城区经济,是综合性、系统性的概念。地市级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自城区经济之间的竞争优势。市区经济具有方向性和向导性,是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引擎动力。市区经济具有高收益型,其经济生产效率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市区经济产业链条长,产业关联度高,有体制创新的活跃性,是改革的试验区。

(二)市区经济研究述评作为城市经济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现有对市区经济的研究主要包括市区经济发展的定性研究和市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投入——产出关系以及发展效率评价的定量研究。市区经济的发展是三明市全市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全市发展的龙头,只有市区经济发展起来才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本文在对三明市经济发展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市区经济发展效率提升的策略,为增强发展三明市市区经济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三明市市区经济发展现状

(一)市区经济的发展持续受到关注2007年,三明市人民政府印发了《三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市区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从拓展市区经济发展空间、促进市区工业提速增效、扶持建筑业做大做强、支持商贸物流与旅游业加快发展、推动市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积极创造市区经济发展条件等方面,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增强市区经济的实力与带动力,推动市县一体化和城市联盟,促进三明市的加快崛起和更大跨越。2019年,三明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出要实施区域协同发展战略,主动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建设,进一步加快市区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内外协同“两篇文章”。市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基础和保证。三明市区经济发展质量如何,对三明市经济发展影响大小需要评估与反思。

(二)市区经济发展质量不乐观通过对2013年-2019年三明市统计年鉴的梳理(表1),三明市区经济总量占全市(共含12个县市区)经济总量一直保持在20%多一点,在2019年下降到20.1%。

(三)产业机构优势不明显通过对一二三产业市区占比分析,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较为平稳,其中第三产业占比最高,约为全市第三产业总量的四分之一。第二产业占比有增长,但增长并不明显(表2)。

(四)市区尚未形成要素集聚通过对人口数据的梳理,三明市以及市区常驻人口总量均逐年递增,市区人口增速略高于全市人口增速,但增速不明显,说明市区未形成人口集聚优势(表3)。

三、三明市市区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

(一)财政体制改革市区经济发展研究中最为关注的问题是财政体制改革。按照税种的不同,市政府与区政府将财政收入划分为市级收入、区级收入以及市区共享收入。区所辖范围内的较大比例财政收入上缴市财政,使得市区财力明显偏弱。省直管县财政的好处是减少行政层级,激活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但缺点是直接减弱了地级市政府对全市经济的管理能力,使得各地级市的中心城市发展缓慢。

(二)制约发展因素较多三元与梅列两区面临发展空间受限、工业企业外迁、产业结构不优等制约因素。通过大力发展集约低碳型、集聚效益型、消费驱动型、科技文化融合型和城市治理服务型经济,实现经济发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发展目标从单纯追求量的增长向结构效益并重转变,走出城区经济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三)城市规划落后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总纲,它明确了一个城市的功能和发展目标,决定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三明市区在城市规划领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规划落后,特别是城郊规划落后;规划发展不均衡,市区发展重点项目多落地梅列区;规划特色不鲜明,与其他地级市城区规划趋同。综上所述,市区经济实力不断地下降,其带动性无法有效体现,对全市的调控能力也会减弱,整个区域经济的协调性可持续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市级经济的发展必须引起各方重视。关注市区经济发展现状不仅要分析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还要考察经济发展活力的强弱及经济发展潜力的大小。市区经济发展与行政管理体制没有决定性的关系。加快发展市区经济的突破点在中心城市自身的发展,以及市与区之间的工作机制。

四、三明市市区经济发展建议

(一)三明市市区经济发展模式梅列区和三元区作为一个地方中心城市所在地,具有对周边的带动引领作用,如果经济实力不断下降,其带动性就不能有效体现。目前,两区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土地成本高,要素资源相对集中,需要承担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高附加值环节,与两区的企业、居民共同创造市区独有竞争优势,构建城市优先机制,要将梅列区与三元区作为全市的经济高地。因此,梅列区和三元区经济的发展亟待引起三明市各方面的重视。探讨三明市区经济的发展,就是基于市区发展的价值取向,寻求市区内资源的最优配置,这些资源包括财政收入、土地、人口等。如何形成上述资源的集聚是市区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