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民办高校;地位
人之成才贵在素质,人之素质贵在完善,一个人素质的完善需要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需要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民办高校更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素质提升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还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民办高校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科学认识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困境和应采取的对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民办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保证
民办高校现在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就应该和公办高校一样,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列为民办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既然民办高校属于我国高校发展的一部分,那么它就应该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遵守国家的教育方针,保证实现教书育人的教育目标。由于民办高校的上层管理人员不是由政府委派的,学校的经费全部由学校自己筹备,经营模式也完全是按照市场化经营模式运行,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使得办学方向脱离正常轨道,办学目的日趋利益化。基于以上情况,民办高校必须要加强党的领导,高度重视并切实贯彻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学校一切工作的灵魂和“生命线”。
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虽然在办学模式、办学渠道等方面存在着极大差别,但它们的基本培养目标一样,都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各个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力量。民办高校普遍是靠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坚持这个培养目标。然而有的民办高校就认为只要培养出有一定技能的人,出去能够找到一份工作就行了,但我们都知道,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好的品行,进入社会可能就是危险品。况且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信念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化素质的提高而自发地增长,我们也不能把道德信念仅仅建立在简单的情感之上。只有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指导性的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我们高校通常所说的“两课”教育,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才能使当代大学生牢牢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的理想信念,具有较高的社会主义政治觉悟。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民办高校保持正常教学秩序和发展的关键
民办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激发学生的精神潜力,促使学生产生奋发向上的积极力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高校教学的全过程,在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协调关系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民办高校从成立之初就处于激烈的竞争之中,主要包括生源的竞争、招生计划的竞争、师资力量的竞争、教学质量的竞争等等。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的培养模式不同,它只有紧跟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受社会欢迎的人才,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民办高校培养目标的现实性很明确,他们紧跟市场需求,市场上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他们就开设什么样的专业,专业很多都属于短、平、快的类型,很多学生都是只注重学习专业知识,其它都觉得无所谓。这样一来的话,正常的教学秩序就难以保持。对于民办高校的学生来说,文化水平相对偏低,学习自觉性较差。只有开展配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学生意识到他们上学并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学习与人交往,学习团结协作的精神。学生从思想上接受了这些观念,才会在实际当中认真学习,不逃课、不早退,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有强烈的班级荣誉感和集体责任感,学校的学习风气才会浓郁,学校的教学秩序才能够得以正常有序地进行。
一个学校的稳定,尤其是民办高校的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思想状况的稳定性。大学生的思想是最活跃的也是最善变的,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民办高校,有一部分学生上学就不是以学习为目的的,无事生非,唯恐天下不乱。学校有一点风吹草动,他们就煽风点火,希望制造出点动静来。导致在民办高校里,一旦出现停电、停水或是其它突发性事件,学校领导和学生辅导员就如临大敌,时刻备战,防止出现学生的集体闹事事件。同时,在民办高校里,起哄、打架斗殴也是家常便饭。究其深层原因,还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做到位,学生没有从思想深处意识到大学生应有的基本素质。民办高校应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民办高校的学生真正认识到他们是当代大学生,就应该具有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大学生应该是积极向上、乐于进取,朝气蓬勃的,而不应该是颓废的一代。他们要有集体荣誉感,要以校为荣,时刻牢记自己是学校的一份子,学校的稳定、发展都与他们息息相关。校荣我荣,校兴我兴,只有切实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从思想上意识到这一点,民办高校的发展才能保持稳定。
三、特殊的教育对象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民办高校的特殊地位
[论文关键词]改革开放;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地位;作用
有相当多的人认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够理想,尤其与改革开放前的情况相比,地位作用明显降低。这种认识有其合理的一面,因为改革开放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确曾经在人们工作生活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但是这种认识潜在地把过去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当作理想状态,并以此为标准来衡量现在,忽略了时代变化对现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影响,这是非常值得反思的。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决定于社会基础和历史时代条件.而且这种决定具有根本性、宏观性的意义。因此.无论是评价还是改进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都必须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时代变化进行深入思考、基本把握,如此,才能认清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趋势。
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维度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以社会结构特点看,即是由国家全面统制、存在个人人身依附关系的时代,进入到自主意识彰显、个性得到宽容的时代。这个变迁可以说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变迁,因为这是社会结构中经济关系与经济基础的根本改变。与此决定性的改变相适应,社会意识也必然发生根本变化。计划经济时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表现为国家统制型或政府主导型。在国家与个人的相互关系中.国家的地位至高无上.政治权力与职能覆盖了所有社会生产与生活领域,个人受制于单位、身份、血缘,自主独立性十分有限,个人的利益诉求只能通过为集体服务来实现;而且由于商品匮乏,人民普遍贫穷,人们的身体与心理等基本需求都遭到束缚,存在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这个时候的思想政治教育,为配合政治权力达成极强的集体控制。被赋予超出其应有职能范围的能量和地位,充当了政治全面控制社会意识的抓手:由于这个时代里社会上没有直接为个人利益考虑的选择,现在很多人容易产生错觉,认为过去人们思想道德所呈现出的“纯真的”的高水平,都是当时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较强的缘故。
改革开放后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国家基本退出竞争性领域,社会发展机会不断增加,个人从高度集体化的约束下走出来.身份由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位人转变为自由人或社会人,成为独立自主的利益主体,自担风险,自负赢亏,人们的价值观念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个人利益只有在利他(为他人提供有效产品和服务)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实现(获得利润回报)。同时,伴随经济水平从普遍贫穷到基本小康的发展变化,人们在基本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还获得了更广阔的精神空间,精神需求更加活跃复杂。在此境况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个自由多元、繁荣复杂的局面.其参与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骤减.对社会的控制能力明显下降.思想政治教育仅成为政治统治、经济服务与人格塑造中的一个非强制性手段,与其他社会治理手段一起,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发挥根本保证作用。看到这一点,就不会沿袭旧观念.简单地把思想道德所呈现出的真实“经济人”状态,说成是思想道德的倒退滑坡,并把这滑坡归因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所致。
二、从非信息化到信息化的维度
从非信息化到信息化,以社会发展阶段看,即是由受教育者掌握较少信息资源、被动接受灌输的时代,进入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信息资源占有方面差别不大、身份平等的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信息化则是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状态。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信息化阶段,作为生产关系的政治上层建筑自然会发生变化。在非信息化时代,由于信息的传递基本上靠人口相传与书信来往.受教育者接触信息的广度较窄、渠道很少,一般而言,在进行教育之前,教育者较被教育者掌握的信息量要大,主客体信息明显不对称,教育者优势显著,一定程度上教育成为社会思想、知识传播的重要渠道:而且对于教育者教育的内容.受教育者由于较少受相反观念影响,逆反心理较轻,在这种相对单纯的信息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施难度较小,成效也比较明显。
改革开放进入信息化时代后,人们视野变得开阔,信息总量呈几何级增长的同时,信息传播渠道急剧增多,各种信息顷刻间即可传遍世界的各个角落。海量的信息和强大的传播文化环境.时时刻刻对现代社会中的每个人(包括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施加巨大影响。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网络已日渐成为每个人学习、生活和工作的不可或缺的帮手。不管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只要愿意和具备相应能力.就可以获得足够多的资料信息。这种情况下。尽管互联网的即时性、开放性、参与性、隐匿性、自由性等特点,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多机遇和有利条件,但也导致教育者在信息接触面及接触量上丧失了相对于受教育者的优势,很多情况下教育者的信息掌握甚至都不如被教育者。这个时候,也许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方式却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面对自主能力提高的受教育者.单独的课堂讲授教育作用下降,教育者不得不在思想深度、教育风格以及其他教育载体上下功夫。
三、从传统社会到法治社会的维度
从传统社会到法治社会,以社会治理理念看,即是由乡土色彩严重、权力倾覆一切的时代,进入到民主意识凸显、法眼审视天下的时代。具体而言,这个变迁包含着两个重要转型:一个是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转型。传统中国是一个熟人的社会,社会关系主要由亲缘关系和地缘关系构成,亲属和老乡成为一个人一生交往的主要对象,礼尚往来是连接这些关系的基本方式,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较为紧密,犯错者所承受的羞耻感和社会压力很大。而现代法治社会是陌生人社会。人们只是机械地、原子式地聚合在一起,不管在形式上怎样结合,但总会保留较大的私人空间,相互之间情感约束较小。现代社会之所以呈现所谓的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道德危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道德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教育对象——人的道德素质的变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即便再怎么有效.也不可能抵消掉外在道德环境的影响,使教育者达到过去熟人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只能针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变化,调整思路,在重新定位教育目标与方式上,提升教育效果。
再一个就是从权力社会到权利社会的转型。传统社会是一个权力社会,权力在整个社会具有倾覆一切的中心地位,民众“官本位”思想严重,整个社会的权力集中在个人或少数人手中.权力的运行不在人民群众的有效监督之下,缺乏民众参与权力运行的渠道与自由空间。相应地,这个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关系极不平衡,倾向于填鸭式的单向灌输教育,片面追求整齐划一,不容受教育者发出异样的声音。现代法治社会则是一个权利社会,人们对政治的认识更加趋于理性,权力崇拜的观念不断被削弱,特别是经过近年来强化的普法教育和法学研究,人们逐渐摆脱过去那种政治的压抑状态,个人民主和权利意识大大增强。
关键词:现时代;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地位;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090-02
一、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
⒈国际局势。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外“和平过渡”的重要法宝。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直想在我国推行他们的文化和社会制度,在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的今天,他们利用各种高科技和传媒技术,进行文化渗透和资本主义思想的“灌输”,这些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形成了强大的冲击,部分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了,因此,加强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思想政治教育对提高我国青少年的思想高度具有重要地位。
⒉中国前途。高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选择,在思想政治教育下,学生可以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增强他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
⒊中国大学的本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大学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高职学校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这是普通高校与高职学校的最大区别,但是其培养目标和教学方针都是相同的,即都把培养高水平的人才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能力培养的时候,同时也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也放在一切教育的重要方面,关注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能力培养、法律知识培训、职业道德素质提升,促进高职院校的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素质的提高。
⒋学生的自身成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生的一生,在学校里形成一种良好的思想,对于他们到社会上的生存也有很大的帮助。高职院校在教育的时候要摆脱“唯专业技能至上”的偏见,要让学生认识到优秀的专业能力可以让他们在社会上很好地生存,而思想道德也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给他们学习上或是工作上的精神动力,从而有利于促进他们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全面发展包括了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涵养和审美素质等。要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素质,促进他们成为道德高尚、专业能力优秀的全面人才。
二、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总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对某些特定的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指导、有组织的思想教育,将正确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潜移默化地灌输给他们,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中形成正确的理论观念,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要重视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教育环境和思想高度都与普通高校存在差异,因为他们的文化素质相对较差、自信心不强,加上社会上对高职学生普遍存在错误认识,因此,在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在追求学生的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的同时,更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培养,为社会培养思想道德高尚、专业技能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三、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兴趣。教师要积极主动全方位地了解学生,深入到学生之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首先,要通过查看相关资料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兴趣爱好、道德涵养,通过基本的思想政治能力测试和思想政治课堂调查以及课上的简单问答了解学生,教师要对学生的思想状态、认知能力与水平了然于胸,因材施教。教师不应该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工具,更应该做学生的朋友。良好的师生感情也能极大地促进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兴趣,巩固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更有利于思想政治的进一步教学。创新课堂活动,在娱乐中提高思想政治素养。每个孩子都喜欢自己的行为得到认可鼓励,教师要发掘他们骨子里的表现欲望,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例如让学生当老师、放映相关的影视资料、讲解我国的思想政治发展历史,以及开展思想政治文化大讲堂、思想探究课堂等活动,在活动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要多鼓励学生,认可他们的行为,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涵养。还可以运用心理暗示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研究表明,假如将思想政治学习变成学生的一种心理需求,那么这种心理需求会变成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教师无论是课堂还是课下,都要利用各种机会与学生交流,强调思想政治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影响。
⒉教师要关注学生思想。在高职院校中辅导员和班主任不仅担任着一个班级的管理工作,还担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担,这就要求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扮演好良师益友的角色,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学校健康发展。那么高职教师如何关注学生的思想,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呢?①构建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在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要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积极的学习气氛,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②与学生成为朋友,给予他们理解与宽容,这样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浓烈,思维更加活跃,探索情绪高涨,学习欲望更加强烈,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思想政治的理解。③思想政治教师要实施生活化教学,利用身边的事实说服学生,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战略的实施。
总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应当创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体会学生的思想情感,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重视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提升人格魅力,提高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以一个道德高尚、行为正派的教师身份去影响学生。重视营造积极活跃的思想政治学习氛围,让学生以一个快乐、舒畅的心情投入到思想政治的学习中。
参考文献:
[1]陈晓浪.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继续教育探讨[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03).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业素质
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中开展的现状
大学生就业困难虽然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各大高校的极大重视,但这一问题是复杂的,要想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也是复杂的。对于一个问题的产生,内因往往是占据主要地位的,因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最关键还在于大学生不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这与他们是否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大的联系。当前我国的大多数高校都极为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甚至超过于对文化知识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即使到了博士在读期间还在延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仅限于课堂上。
尽管如此,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各大高校的开展仍然遇到了许多问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中的开展与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培养存在着脱节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培养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据了解,就业问题在高校开展政治思想的相关课程中,所占比例极小,在教材中的篇幅也十分有限。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素质培养中的地位
1、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前提
大学生就业素质包括各个方面,其基本的出发点在于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观的确立与思想政治教育就形成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目前来看,大学生所接触到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有着极为重大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全方位、多层次地塑造大学生的就业素质,还能够使大学生真正成为精神、智能、心理等多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可以说,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对其他各方面的素质发挥着潜在却又深远点作用,形成高尚的人格和正确的三观是以思想政治素质为前提的。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能够使得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为社会主义输送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
2、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就业素质的核心
当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复合型的,时代的发展往往要求大学生能够具备更高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而不仅仅是文化素质。”有才无德是小人,有德无才是庸才,有德有才是人才,无德无才是废才。”可见,即使是有了再多的才能,思想政治素养不过关,一样得不到重要。这是源自古时的话,但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实用性。大学生在提升自身就业能力的同时,更应当注重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因为文化素养依赖于道德素养和政治素养,而政治素养、道德素养的提高又受着思想政治素质水平的极大制约。可以说,思想政治素养决定了大学僧最终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行为方式。显然,思想政治素质较高的人,相应地能够具备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更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企业愈发看重的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而不仅仅是工作能力。尤其是在国际竞争中,要求我们要把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人才放在首位。同时,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更是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科技、文化、信息都发展迅猛的当前,在面临经济全球化压力的今天,我们更应当培养具有坚定政治立场和正确指导思想的大学生。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素质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原因
1、有利于开发大学生潜能,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就业心理素质
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开发大学生更多的潜能。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构成了人的心理活动。智力因素是由人的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因素组成,非智力因素则是指情商、动机、兴趣、意志、情感、性格六个方面组成。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提升大学生对非智力因素,是在先天生理条件对基础上,在个体与社会环境及教育交互作用对过程中形成的对个体就业活动具有重要影响的所有心理品质总和。因而,开展思想正式教育能够是大学生在相对确定的智力因素下,极大的发挥非智力因素的潜能。
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不断改革,随之而来的是高等教育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这些政策的改变,使得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面临了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就业难成为困扰他们的一大心理难题,甚至许多大学生因为就业压力自杀。这些问题都归根于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够所致。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完杀案大学生就业人格特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帮助大学生培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善于合作、勇于创新、敢于拼搏等人格特征。与此同时。高校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等渠道,运用校园文化、心理咨询和社会资讯等多种载体,还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促进大学生优良个性心理品质的养成,提高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因素的进一步发展,挖掘出每一个大学生的最大潜能,提高就业机率。
2、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于现当代的大学生而言是必不可少的,能否在这个激烈就业环境中获得生存,创新意识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不但要具备知识技能,还要求大学生有不断创新的能力以求能够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要。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而远大的人生理想和目标,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人格境界,还可以有效激发人们的创作欲望。强调创新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催生创造灵感。还可以激发人的行为动机、端正大学生的社会态度,从而引导他们不断的推陈出新、革故创新。
3、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这一时期的许多大学生在道德行为上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也越发明显,与之相反的是诚信意识和法制意识越发淡薄。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集体意识以及自我认知。在这一基础上继续加强对传统美德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以及职业道德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爱岗敬业,即使在失业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快速的找准自己的位置,重新找到工作。
4、有利于大学生更好的掌握文化知识
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能够培养大学生运用观点和唯物辩证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帮助大学生掌握学习专业知识更为高效的方法与技巧。这样的思维方法能够把大学生从固有的、老套的方法中解放出来,运用创造思维学习知识。这样的结果是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能够看到每一个知识点的整体面貌从而更加快速的掌握。
参考文献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
[作者简介]曹迎,玉林师范学院学生工作处讲师,广西玉林53700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10-0219-0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的问题一直非常突出。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很多,目前学术界主要从认识观念、工作机制、工作队伍、教育环境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层面的实际效用性或者说对其社会功能、社会价值比较看重,而对其本身内在所具有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终极追求的人文关怀价值重视不够,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常常流于一种较为表面的工具理性层面,理论建构和实践模式都很难在一个更高层次上有所突破,所能发挥的作用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局限性。进一步确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的核心地位,建构与时展、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相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举措。
“人文”在文艺复兴时期被提出,它反对中世纪以来的宗教蒙昧主义对人性的戕害,主张恢复人存在本身的自然本性。“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而又很难确切指陈的概念,人文主义的形态几经变迁,它始终具有一个中心的或者核心的支点,那就是肯定人性的价值、意义和人的主体性。在当代,人文主义表现为对现实的人的一系列基本人权和自由的保障,其实质在于对个人人格尊严和价值、对个人独立自主地追求自己幸福生活的各种努力的肯定、赞同与支持,是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价值关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真意义应当是具有人文价值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应当以疏导人的思想问题、实现人的观念转变、塑造人的精神世界为目的,以关心人、激励人、尊重人、提升人的价值、调动人的积极性为宗旨,尤其应当以关注人的发展与完善、关注人的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来体现其特有的人文关怀价值。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无论是精神、意识与观念系统,还是规范、制度与组织机构设置,都无不体现着一定的人文旨趣,表达着某种程度的人文关怀。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的教育,始终是以人文尺度为其灵魂与精神养分的,也都始终是以人文尺度作为发展的动力与根据的。
但是,在以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单方面强调关于人是社会产物的观点,仅定位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忽视了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历史的研究始终把人作为社会历史的本体基础、以人为本的思想,忽视了人的个体追求和价值,对实现社会培养目标的能动作用,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眼光没有落在对大学生个体人格尊重和人性的完善上,使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成了一种被强加的义务,是一种外界强加的东西,造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与内容与大学生的需求形成了某种隔膜或交融之屏障。
应当承认,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社会本位、集体本位的价值定位对培养服务型的人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当今科技飞速发展,新产品新文化层出不穷,创新成了一个国家的灵魂,培养服务型的人才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要在这个充满激烈竞争的世界环境中生存并得到长足发展,必须立足于培养创新型的高级人才。创新型的高级人才具有独特的个人品格和思维风格,这种只见“社会”不见“人”、忽视人文关怀价值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定位受到了严峻挑战。事实上,社会的发展虽然决定着人的发展,但是人并不是社会存在的消极产物。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人绝不是被动的,人是能动的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以其能力和智慧,在对自身发展目标的追求教育、在实践中改造社会。教育之所以具有社会价值,正是因为教育培养了更好地改造社会、也更好地改造人类自身的人。脱离了对有生命的人的个体尊重,脱离了对个人自身发展目标追求的关怀,教育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教育的社会价值就无从谈起。因此,对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定位的重新审视,将有利于我们客观而全面地挖掘其本身所内涵的人文关怀价值,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社会本位”的价值定位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所内涵的人文关怀价值,造成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多方面的偏差和失误。
1.忽视人的主体意识。在高校,教师与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物质因素,两者的关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最核心的关系。美国学者柯尔伯格(L。K0hlbe唱)和班杜拉(A.Bandum)等人曾提出自主主义德育理论。他们认为,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同是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没有束缚、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即在心理自由的状态下接受道德教育,形成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的认知能力。反观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以规范式教育为主要特点,重规范轻人格,仍然是刻板的灌输、管理和训练,强制学生服从的“美德袋”式教育。这样的教育模式就像机器一样制造出规格相同的产品,培养出来的学生极为注重外在制约力对自己的制约作用,而较少以一种内省的方式审视自己的行为有否违背自己的原则或社会准则的真义。结果这种教育模式虽然能够简单明了地给予学生完整的基本理论知识,但也极大地造成学生独立意识、主体意识的缺乏,没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和理性思考,限制了人的全面进步和人的个性化发展,与关心人、尊重人的本质、张扬人的个性的人文关怀的基本思想格格不入。
2.忽视了人的自主选择。我们知道,教育者是知识和技能的授体,而受教育者是知识和技能的受体,教育是师生双方的共同行为,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个主体在-上定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下进行的自主活动。但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总是把学生当作加工和制作的对象,把有关政策或文件规定等外在因素作为设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学生发展模式的标准,以此来作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然后以此为准绳来检验和衡量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教育者总是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无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以独断的态度和注入的方式(即“填鸭式”)向学生灌输关于“应该、必须、不许”的信息和教条。学生几乎没有选择权,只有被选择、被决定和被加工的权利;教育者总是把学生当成一个消极防范的对象,以“禁止、防堵”作为立足点,通过强硬的纪律、严密的管理秩序、量化的评价手段和毫无情面的惩戒措施,
严格地控制学生的行为和成长过程,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管理与被管理、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对抗性心理也就在所难免了。
3.忽视人的情感因素。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有十分明确的指导思想,有反复修改的法定教学大纲,有比较系统的教材,有严格的考核办法,有培养师资的专业,而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却较少关注。在许多教师的眼中,认为只要能把思想政治理论完整地灌输给学生就可以了。忽视了对学生的成长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极为重要的情感教育,认识不到学生强烈的主体性独立意向。忽视了大学生在情感上的需要及需要的不同层次;缺乏对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和道德生活中面临的关键问题的指导;缺乏激发学生情绪体验的手段和方法,否定了学生的感性生命。这当然无法激起学生的热情和道德情感。
由于学生情感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极易产生消极的态度,引发消极、失望的情感体验,阻碍自身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和接受,以致在实际行动中缺乏情感动力,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唤起学生内心的认同和共鸣,难以使学生的行为发于情、出于自愿。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树立科学理性的价值观,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均衡并重。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发挥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作用,应该说,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势下提高实效性的起点。
“价值”在哲学意义上是个关系范畴,指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客观属性。即客体对主体有用性,反映了主体对客体的肯定的关系,价值同时取决于主、客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具有科学理论基础,有着独特的规律和功能的学科,其价值主要表现在通过“人”这一中介来参与社会生活、影响经济发展、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与提升。
1.从价值主体的层面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关系中,主体既是个体(青年学生),又是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满足个体的发展需要,又要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缺一不可、不能偏废。从个人和社会关系来看,个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要通过社会上其他人的劳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光靠自我活动是无法实现自我满足的。同时,个人又必须为社会为他人作出贡献,才能换取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满足。因此,只有先是一个自尊、自爱、自信的人,才能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有道德的守纪律的人。一个人没有自尊心,就没有责任心,也就很难实现社会价值。个人发展愈充分、愈完善,对社会的贡献就愈大,而社会愈发展,就愈能为个人的充分发展提供现实的可能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使青年学生不断健康成长、自身的价值不断提升的过程。离开了对青年学生精神世界的建设和生命价值的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就会荡然无存。注重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的体现,不但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巩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而且也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效果。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
【Abstrac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should reflect the scientific humanistic concern. The "social standard" value localization of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to some extent, obscured its humanistic concern value. This is the main reason that the actual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is poor. We should establish the core status of the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umanistic concern value from the unified set of the inpidual value and the social value, the intrinsic value and the external value.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umanistic concern value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的问题一直非常突出。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很多,目前学术界主要从认识观念、工作机制、工作队伍、教育环境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层面的实际效用性或者说对其社会功能、社会价值比较看重,而对其本身内在所具有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终极追求的人文关怀价值重视不够,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常常流于一种较为表面的工具理性层面,理论建构和实践模式都很难在一个更高层次上有所突破,所能发挥的作用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局限性。进一步确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的核心地位,建构与时展、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相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举措。
一
“人文”在文艺复兴时期被提出,它反对中世纪以来的宗教蒙昧主义对人性的戕害,主张恢复人存在本身的自然本性。“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而又很难确切指陈的概念,人文主义的形态几经变迁,它始终具有一个中心的或者核心的支点,那就是肯定人性的价值、意义和人的主体性。在当代,人文主义表现为对现实的人的一系列基本人权和自由的保障,其实质在于对个人人格尊严和价值、对个人独立自主地追求自己幸福生活的各种努力的肯定、赞同与支持,是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价值关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真意义应当是具有人文价值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应当以疏导人的思想问题,实现人的观念转变,塑造人的精神世界为目的,以关心人、激励人、尊重人、提升人的价值、调动人的积极性为宗旨,尤其应当以关注人的发展与完善,关注人的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来体现其特有的人文关怀价值。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无论是精神、意识与观念系统,还是规范、制度与组织机构设置,都无不体现着一定的人文旨趣,表达着某种程度的人文关怀。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的教育,始终是以人文尺度为其灵魂与精神养分的,也都始终是以人文尺度为作为发展的动力与根据的。
但是,在以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单方面强调关于人是社会产物的观点,仅定位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忽视了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历史的研究始终把人作为社会历史的本体基础、以人为本的思想,忽视了人的个体追求和价值,对实现社会培养目标的能动作用。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眼光没有落在对大学生个体人格尊重和人性的完善上,使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成了一种被强加的义务,是一种外界强加的东西,造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与内容与大学生的需求形成了某种隔膜或交融之屏幢。
应当承认,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社会本位、集体本位的价值定位对培养服务型的人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当今科技飞速发展,新产品新文化层出不穷,创新成了一个国家的灵魂,培养服务型的人才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要在这个充满激烈竞争的世界环境中生存并得到长足发展,必须立足于培养创新型的高级人才。创新型的高级人才具有独特的个人品格和思维风格,这种只见“社会”不见“人”、忽视人文关怀的价值大学生思想教育定位受到了严峻挑战。事实上,社会的发展虽然决定着人的发展,但是人并不是社会存在的消极产物。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人绝不是被动的,人是能动的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以其能力和智慧,在对自身发展目标的追求教育中在实践中改造社会的。教育之所以具有社会价值,正是因为教育培养了更好地改造社会,也更好地改造人类自身的人。脱离了对有生命的人的个体尊重,脱离了对个人自身发展目标追求的关怀,教育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教育的社会价值就无从谈起。因此,对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定位的重新审视,将有利于我们客观而全面地挖掘其本身所内涵的人文关怀价值,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社会本位”的价值定位,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所内涵的人文关怀价值,造成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多方面的偏差和失误。
1、忽视人的主体意识
在高校,教师与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物质因素,两者的关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最核心的关系。美国学者柯尔伯格(L.Kohlberg)和班杜拉(A.Bandura)等人曾提出自主主义德育理论,他们认为,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同是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没有束缚、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即在心理自由的状态下接受道德教育,形成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的认知能力。反观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以规范式教育为主要特点,重规范轻人格,仍然是刻板的灌输、管理和训练,强制学生服从的“美德袋”式教育。这样的教育模式就像机器一样制造出规格相同的产品,培养出来的学生极为注重外在制约力对自己的制约作用,而较少以一种内省的方式审视自己的行为有否违背自己的原则或社会准则的真义,结果这种教育模式虽然能够简单明了地给予学生完整的基本理论知识,但也极大地造成学生独立意识、主体意识的缺乏,没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和理性思考,限制了人的全面进步和人的个性化发展,与关心人,尊重人的本质,张扬人的个性的人文关怀的基本思想格格不入。
2、忽视了人的自主选择
我们知道,教育者是知识和技能的授体,而受教育者是知识和技能的受体,教育是师生双方的共同行为,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个主体在一定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下进行的自主活动。但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总是把学生当作加工和制作的对象,把有关政策或文件规定等外在因素作为设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学生发展模式的标准,以此来作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然后以此为准绳来检验和衡量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教育者总是把学生当知识的“容器”,无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以独断的态度和注入的方式(即“填鸭式”)向学生灌输关于“应该、必须、不许”的信息和教条。学生几乎没有选择权,只有被选择、被决定和被加工的权利;教育者总是把学生被当成一个消极防范的对象, “禁止、防堵”作为立足点,通过强硬的纪律、严密的管理秩序、量化的评价手段和毫无情面的惩戒措施,严格地控制学生的行为和成长过程,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管理与被管理、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对抗性心理也就在所难免了。
3、忽视人的情感因素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有十分明确的指导思想,有反复修改的法定教学大纲,有比较系统的教材,有严格的考核办法,有培养师资的专业,而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却较少关注。在许多教师的眼中,认为只要能把思想政治理论完整地灌输给学生就可以了。忽视了对学生的成长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极为重要的情感教育,认识不到学生强烈的主体性独立意向。忽视了大学生在情感上的需要及需要的不同层次;缺乏对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和道德生活中面临的关键问题的指导;缺乏激发学生情绪体验的手段和方法,否定了学生的感性生命。这这当然无法激起学生的热情和道德情感。
由于学生情感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极易产生消极的态度,引发消极、失望的情感体验,阻碍自身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和接受,以至在实际行动中缺乏情感动力,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唤起学生内心的认同和共鸣,难以使学生的行为发于情、出于自愿。
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树立科学理性的价值观,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均衡并重。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发挥培养人、塑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作用,应该说,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势下提高实效性的起点。
“价值”在哲学意义上是个关系范畴,指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客观属性。即客体对主体有用性,反映了主体对客体的肯定的关系,价值同时取决于主、客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具有科学理论基础,有着独特的规律和功能的学科,其价值主要表现在通过“人”这一中介来参与社会生活、影响经济发展、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与提升。
1、从价值主体的层面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关系中,主体既是个体(青年学生),又是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满足个体的发展需要,又要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缺一不可、不能偏废。从个人和社会关系来看,个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要通过社会上其他人的劳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光靠自我活动,是无法实现自我满足的。同时,个人又必须为社会为他人作出贡献,才能换取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满足。因此,只有先是一个自尊、自爱、自信的人,才能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有道德的守纪律的人。一个人没有自尊心,也就没有责任心,也就很难实现社会价值。个人发展愈充分、愈完善,对社会的贡献就愈大,而社会愈发展,就愈能为个人的充分发展提供现实的可能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使青年学生不断健康成长,自身的价值不断提升的过程。离开了对青年学生精神世界的建设和生命价值的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就会荡然无存。注重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的体现,不但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巩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而且也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效果。
2、从价值内容的层面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统一。内在价值是指一个价值本身就有价值,无需依附于其它价值而找到自己的存在;外在价值是指一个价值本身无从显示其价值,它必须借助于对其它价值的附着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内在价值是指其本身所具有的优化人的素质、完善人的个性、提升人的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外在价值则是指它通过社会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所体现的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价值。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之间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一方面,内在价值是外在价值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外在价值是内在价值的体现和发挥,内在价值只有转化为外在价值时,才能得到证实。因此,要想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的外在价值,就必须注重其内在价值的实现,更何况,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内在价值。注重人的内在价值的实现,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的体现。只有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才能实现人的精神素质和心灵境界的提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来看,未来社会的发展将是更尊重多样性的思想、多样性的价值和多样性的文化的社会,与之相适应,未来多样性社会必然要求个性的充分发展。因此未来的教育追求的不应当是相似性和类同性,而应当是个性,应朝着多样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致力于使每一个学习者所具有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强调在尊重每个受教育者个性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因材施教,不是使每个受教育者都成为某种模式的统一规格的“才”,而是使他们成为完整的“人”,使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使每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徐长福,从马克思实践概念的价值维度看“人文关怀”问题[J].哲学研究2003.3 :38-39
[2] 蒋永华,人文关怀: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9:24-27.
[3] 余小茅,人文关怀:教育研究的另一种思考[J].教育科学2002.10:18-19.
[关键词]高校 法制教育 地位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这是党和国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及时提出的战略方针,这对我国推进法制进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是,大学生违法违纪甚至是犯罪现象已经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了,近年来大学校园发生暴力事件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自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以后,各高校都在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但对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教育、法律意识的培养、法制观念的提升还是做得很不够。大学生是国家着重培养的特殊人才,是我国知识分子的主要来源,他们在学校系统的接受专业培训,一般都能较好地掌握专门理论知识,走出校门后,将成为各行各业建设的专门人才和重要力量,因此,高等学校在课程改革中,应提高法律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使学生有更多机会较为系统地学习法律知识,以便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2006年以前,各高校的非法律专业都要专门开设法律课程,大都把《法律基础》课作为公共课程进行教学,这可以说是在校大学生能较为系统地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渠道了,可是,自2006年九月新学期开始后,国家在进行课程改革时,不知什么原因,把《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给改掉了,把这门课程合并到思想品德课里去了,合并后的课程名称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合并后的内容,法律基础知识被大量压缩,只是很简单地介绍一下有限的法律规定。此课程一般是在大一的第一个学期完成,一般是考查课,任课教师大多是两课的老师。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的时间减少。由于法律部分的内容大大减少,相应的课时也减少,这就导致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赶进度。再者,这门课程大多是政治老师讲授,对法律知识并不熟悉,在授课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前面的思想道德内容方面,等学到法律知识部分时,早已过了期中接近期末了,这时教师就只能罗列法律知识点了,这样,学生学到的法律知识就很有限了。
作为社会主义的法,它是以正义为基础,并以国家的强制力作保证来实施的。从整个人类社会来讲,有各种各样的规范,如政治规范、宗教规范、政策规范等等,但法律规范是所有规范中最特殊的规范,即法律规范是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社会规范,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超越法律的规定。在我国现阶段,大学生还是社会的稀缺人才。
古语说得好,成才先成人,一个人如果品德有问题,那么有再多的知识也很难对社会发挥作用,甚至会用所学知识加害社会,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必须重视加强法制教育。目前我国高校很大程度上存在着重思想品德教育而轻视法制教育的情况,可以说,我国目前高校的法制教育远不能适应依法治国的需要,法制教育观念仍然落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从目前高校的公共课程设置就可以看出,大多没有把法律课程单独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来安排教学,很多高校也仅仅是在低年级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后,就没有其他内容的系统有效的法制教育了。可见,现在高校大多没有很好地采取其他措施来弥补课程设置给法制教育带来的缺陷,更多的是把法制教育放在从属于德育教育的地位,这就难免出现重德轻法的现象,结果是法制教育在高校没有独立的地位,从而导致培养目标难以达到德育大纲所确定的“知法、守法”目标。因此,要让大学生真正树立起社会主义法制观念,真正知法、守法、护法,那么,在全国普通高校构建一个真正属于法制教育的、独立的使学生能从大一到大四都能很好地接受法制教育的教学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有三十年了,三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法制建设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我国高校开展法制教育也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回过头来好好想想,高校法制教育的进程好像远远赶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所以,高校应进一步提高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真正加强法制教育的地位,真正认识到法制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能片面地把法制教育放在从属于道德教育的地位。从2006高校两课的改革中可以看出,把法制教育定位于“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德育教育,这样,法制教育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就没有独立的地位,这样的定位结果,大学生能够学到的可能就是简单的法律常识而已,这对他们综合素质的真正全面提高是有很大障碍的。
目前,从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现状来看,远不能满足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高校法制教育的内容、课程体系的改进都急需加强。现在高校法制教育的内容就只有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里可以看得到,其他就很难找到较为系统的对非法律专业的学生有关法律知识方面的独立课程,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涉及法律的内容仅占百分之三十左右,由于所安排的课时非常有限,所以学生连最基本的法律常识都很难学到,这与德育大纲所要求的“知法、护法”相差甚远。各高校对这门课程的评价体系,大多采取开卷考核的办法,这就使得教和学都有很大的弹性,导致学生对课程所列的有限的法律知识不够重视,加上这门课程考核的主要是前半部分的德育方面的内容,所以,学生学到的法律知识就可想而知了。
综上,法制教育是文明社会的需要,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必不可少的内容,为此,在高校构建一个属于法制教育本身的、地位独立的课程体系是十分必要的。高校只有按照法制教育本身所特有的教育规律,对法制课进行独立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安排教学,才能真正达到法制课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钱建文.校园法制教育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周立新.大学生法制教育[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03
论思想政治在德育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邵龙斌
( 四川省甘孜州海螺沟中学 四川省甘孜州 626102)
德育教育因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且又是精神力量的源头,所以历来就是教育的重头戏。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而“树人者,以德为先”,足见德育的重要了。正因为德育的重要,因此,自然科学中都渗透着她的灵魂,随处可见她的影子。但德育作为教育的灵魂,又岂能仅仅成为众多科学的附庸?!她自有其阵地,这就是——思想政治课。下面笔者就思想政治课在德育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谈一些自己粗浅的看法。
笔者认为,思想政治课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理论性作用
理论是学科的基石,这是常识。无论什么学科,没有理论基础的学科,无疑都是美丽的空中楼阁,都是站不住脚的,既不会长久,更不可能期待发展壮大。德育教育作为党的教育方针的主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的重要任务。如果没有科学理论作为其出发点和有力依据,又怎能当此重任?完成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品德的培养。一般学科在涉及德育教育内容时,由于受学科限制,大都就事论事,仅仅谈到了是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没有也不可能深入探究 为什么的问题。因而绝大多数都没有能够站在理论的高度上去说个究竟,如果施教者处理得不够恰当,难免给人以牵强附会的感觉甚至让人觉得那是在作秀。当然就不可能达到关于德育的最佳效果。而思想政治课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逻辑性,不仅从理论的角度,首先使人信服地阐明了自身合乎逻辑的科学内涵,而且还为其他各学科中德育教育的内容,提供了理论依据,说明其由来,给人以真实的感受,让人在信服之关于德育的最佳效果。而思想政治课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逻辑性,不仅从理论的角度,首先使人信服地阐明了自身合乎逻辑的科学内涵,而且还为其它各学科中德育教育的内容,提供了理论依据,说明其由来,给人以真实的感受,让人在信服之中接受其思想,受到教育,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正是这样,才使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不仅合情,而且合理,使德育教育的实施得以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系统性作用:
德育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到思想品德,心理品质,法律意识,国情时事等等诸方面,而它本身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由许多个侧面构成。这些单个的侧面无一不在充实和完善着这个体系,使这个体系更加丰满和更具魅力。但这些单个的侧面却不能单独完成整个体系的功能。我们的各个学科正是这样的一个一个的侧面,尽管它们从各个侧面丰富和完善着德育教育,但由于各科性质和侧重点的不同,它们没有,也不能提出德育教育的全面发展和要求。因而仅仅这些侧面出发,只能从某个侧面对人的品格加以塑造,而不可能塑造出品格完全的人。这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要求。只有思想政治课,才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求的人才标准,对人的成长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这种完整的系统性的要求是其它任何一个学科所没有也不可能达到的,只有在这种全方位成长的标准要求之下,德育教育方能完成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的重大历史使命。
三、规范性作用。
由于德育教育本身有着鲜明的阶级性,不同的社会不问的阶段,对德育教育的要求不尽相同, 甚至不同的社会还会有着完全相悖的教育方向和教育要求;加之人们的认识的差异,可塑性的差异以及环境的差异都较大。而其它各学科的重点都不在德育教育上。因此极易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差异,况且现实的社会中善恶并存,真假混杂,美丑难分。此不可能对德育教育提出统一的标准和模式。这给德育教育带来了极大的难度。然而思想政治课通过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中优秀民族传统美德,优秀民族文化的肯定和继承,而对有史以来,损害我们民族利益的、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人和事的否定和批判,从而明确地指出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从而区分了复杂的社会生活。把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规范到了真、善、美的旗帜下。并结合时代的要求,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的方向。这是思想政治课对德育教育重大作用,它使德育教育在思想政治课的规范之下,沿着预期的目标,顺利进行。
四、前瞻性作用。
德育教育自身存在着发展的问题。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德育教育理应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唯其如此,德育教育的功用方能完善地展现,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品德良好的合格人才。但德育的发方向何去何从的问题,只能建筑在由思想政治课构建的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由于思想政治课不仅对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予以肯定和继承,而且思想政治课根据自身的科学性,在科学阐释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基础上,依据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合乎逻辑地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作出了科学的预见,描绘了人类社会美好的来, 引人入胜,催人奋进,,这为德肓教育自身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指明了发展方向,使德育教育的发展成为可能。这便是思想政治课对德育教育的前瞻性作用,它确保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使之恒久地成为教育的灵魂。
关键词:少儿体校;教育教学;思想政治;观念
一、教育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性分析
少儿体校学生在生活等很多方面都接触了各种思想,好的思想观念对其学习生涯有很大的帮助,而在常规教育教学中因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独立的机械进行思想教育效果是非常低效的,单纯的常规教育教学很难获得学生的心理认可,因此,在常规教育教学中从教学课堂中参杂思想政治教育能全面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从而保障在常规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各项活动顺利实施。但少儿体校的教育教学中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是被抵制或者忽视的,因为有的教师进行思想教育时态度生硬,方式方法不恰当,少儿体校的学生很难在不完善的思维能力下掌握各种做人的大道理。而且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自我观念性,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控制自我思想观念的强制灌输,需要尊重学生个人交流的本领,鼓励其表达出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在恰当的时机提出可行的建议,让学生学会参考,逐渐发现全面的为人处世思想。在少儿体校常规教育教学中教师的智慧是无限的,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制约,紧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把学生当成课堂上的重要人物,确保学生能在交流学习、小组合作等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思想观念,学会如何学、学会怎么做。
二、思想政治与学科教学统一性分析
少儿体校的常规教育教学包含了众多内容且有很多关于生活、学习等方面的要求,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能有效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一般在低年级阶段就开设了思想品德课程,用单独的科目给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及思想观念教育。少儿体校为了尽可能让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把思想品德课用来进行数学等应考科目的教学,这种将思想政治教育忽视的行为使得学生很难形成良好的思想习惯。在这种背景下,教师想要打造以学生为主的思想政治和体校应考知识统一的课堂则需要客观分析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心理,认真观测学生在日常学习等情况下表现出来的思想观念及行为,发挥他们表现好的一面,然后根据各科目实际教学的一些技巧引导其改正自己的不足。学生逐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发表自己的思想看法,敢于在合作交流学习中与教师和同学展开交流沟通,做出行为表率。另外,随着新课改的快速推进,很多地区的教学教材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出现了融合语言、趣味的插画、故事、寓言等鲜活的材料的教材。很多材料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政治观念,学科教育教学中教师若能利用好这些插画、故事、图片等引导学生学习其中先进的一面就能培养起学生融入学习、发展政治思想的习惯。首先,进行合作思想的情感教育以便更好地分组。教师通过合作思想的教育可以把学生小组凝聚起来,然后展示户外探究春天初期的植被状态、春天后期的植物样子的任务,引导学生外出锻炼的同时学会观察,树立事物变化发展的思想观念。这样就把学科知识教学和思想政治教学结合起来统一进行,学科教学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能很好地促进教育教学的工作。
三、用师生情感做思想政治教育的纽带
少儿体校的教育教学一般需要紧紧围绕学生技能锻炼和书本知识教育展开工作,借用教师经验促进教学进程。但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师生合作学习成为了潮流之一,这能让学生和教师在学习中建立亲切的情感纽带,也能让学生在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品德。当教师的权威一去不复返,当师生间的情感合作成为常见现象,那么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就会受到很好的引导。教师融入学生的学习或者锻炼过程中成为思想引导者、辅助者,就能帮助学生在学习、锻炼过程中掌握先进的思想观念。少儿体校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的思想问题是教师需要重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地方,只有帮助学生解决思想观念及行为问题,才能使得教师与学生展开合作,提升其能力。
总之,在少儿体校教育教学中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该利用学生身心状态,辅以教师才智,创设鲜活的教材、生活经验构成的环境,把师生之间的良好情感加以利用。尽管学生受到外界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导致教育教学工作推进困难,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可以用一些灵活的技巧和方法去克服。
参考文献: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虽作为客体存在,但以单个人而言又是社会生活中具有自觉能动性的主体,它的主体性并不会因为居于客体地位而被泯灭。随着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得以肯定,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逐渐凸显。本文旨在通过对新时期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性的基本路径分析,优化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客体 主体性 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有别于其他人类实践活动的对象,有着自身固有的特点,其中最典型的便是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它是一种自觉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科的进步,特别是“以人为本”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深入推进的过程中,传统一味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地位和作用的观念已经发生变化,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得以彰显,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作用,但却不能将其盲目夸大,甚至本末倒置。新时期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性,使其真正有益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需要遵循以下四个基本路径:
一、以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为前提
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必须以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为前提。我们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并不意味着否定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相反却必须把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作用作为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性的前提条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积极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起着主导和支配作用,它的主体性强弱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活动发挥的作用的大小,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作用需要国家、社会、学校等各方面进行培养和训练及提供物质、精神、制度、环境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但更重要的应该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自身着手进行:首先,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通过循循善诱、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向教育客体传授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把客体的思想和言行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促使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赢得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尊重和信赖;其次,做到“言传”与“身教”相统一,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感染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充分发挥自身的表率作用;最后,与时俱进,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积极引入互动式、体验式、渗透式等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更好地激发客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作用,使其更好地履行教育职能和管理职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顺利开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提供前提条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二者主体性有机整合、协调发展,从而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二、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自我教育为手段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自身主体性的发挥程度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个体能力素质紧密挂钩,思想觉悟高、政治素质硬、能力突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能更容易、更自觉、更主动、也更能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作用。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思想政治觉悟和能力素质的提高一方面需要通过社会、学校、家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加强自身的自我教育,通过自我教育用正确思想去克服错误思想,实现客体自身的思想矛盾运动,从而达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目的。自我教育即“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要求,通过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反思等方式,主动接受科学理论、先进思想观念、社会生活规范,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一种自觉、自律、自主的活动。要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它的主体性,当然离不开教育主体所施加的正确影响,但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而言这却只是它的外部原因和条件,更为关键的在于其自身能否将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所说的“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在同等的外部教育影响下,由于自我教育程度和成效的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个体能力素质水平呈现出高低不等。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能力素质,彰显其主体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就自然需要依靠自我教育这一有效手段。
三、以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平等地位为基础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平等、自由、民主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性凸显是思想政治教育平等的一个表现,反过来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平等地位又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发挥奠定了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是平等、互生的关系,二者都不存在霸权、支配或是中心地位。而我们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平等地位,主要是坚持它们在政治上、人格上及教育过程中的平等地位。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都行使着相同的政治权利,地位平等,并不存在着等级落差,在政治上是平等的。随着“以人为本”观念的深入发展,人们的自主意识、平等观念日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双方都是具有独立自主、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不是支配与被支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要求按照人与人的关系平等对待他们,人格上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树立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也应该是平等互动的关系,教育是二者之间的对话,是一种平等的思想交流和影响,特别是处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自主和独立意识激发,注重个性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在获取知识信息方面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处于同一平台,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双方是一种平等的、积极的教学相长关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平等地位,给思想政治教育创设了一个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而在这个和谐的教育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发挥。
四、以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双向互动为渠道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地位
把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地位才能深化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理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处于教育基本要素的地位。任何事物都是由一定要素组成的,事物是各种要素的集合体,且要素之间的地位是不同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要素构成的,是各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集合体。如前所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对象、队伍等要素组成。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不是一般的要素,它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首先要有教育者、对象、国家和社会的要求,然后围绕这三个基本要素才能衍生出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等要素,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等都是教育者在一定国家和社会的要求下,并结合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面临与存在的问题以及成长发展的需求等编制或选择出来的,因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构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骨骼。没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就没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没法规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要素。确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基本要素地位,才能给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以重视和关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处于教育的指向中心地位。对象不仅是教育的基本要素,而且也是教育的指向中心。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指向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教育活动中采取的方式方法,对教育者的道德品行、业务素质和技能技巧的要求,以及教育目标和内容的设定与调整等,都是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为中心展开的,都是为了让对象认同、接受和实践由国家和社会提出的教育内容要求,都是为了使被教育者养成自身成长发展所需要的并与教育内容要求相一致的思想品德。可以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教育的中心指向,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或能够促进对象自身的思想观念、行为实践以及道德品质的转变、提高或养成。实际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对象为指向中心,还在于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对象养成国家和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这就要对其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引导,因而对象应成为教育指向的中心。目前,人们关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指向中心的意识相对较弱,并没有集中应有精力去服从服务对象的教育引导。
人们往往热衷于教育的表面形式,而忽视了对象的中心指向,为了追求教育活动的形式,而失落了教育活动本应该指向对象心灵深处的职责和使命,因而厘定对象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向中心的地位具有现实意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处于教育内在动力的地位。从动力系统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变化是由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说国家和社会要求的变化和调整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变化的外在动力,那么,对象的发展变化则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动力。对象可以且能够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动力主要表现在:第一,对象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可以推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发展。例如,在教育过程中,对象认识到教育内容对自身成长发展的意义,就会主动地接受并把教育内容转化为自觉追求,从而推动教育活动的深入发展。第二,对象身心的成长发展推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和调整。例如,处于中学阶段的对象身心发展特点和面临的问题不同于小学阶段,这就决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对象身心的特点、发展需求以及面临的问题等不断地作出调整和变化。第三,不同时期的对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不同的要求和任务。社会在发展,个体也在发展,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对象具有不同的思想观念、行为特点和发展任务,因而不同时期的对象可以推动教育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的革新和变化。例如,处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对象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就会不同以往,甚至同处于新时期的对象因年代不同也会有不同的特点,因而对象变化推动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做出调整和革新。目前人们虽然意识到应根据不同时期的对象特征进行调整和变化,但却很少能根据对象的不同身心特点、发展需求与面临问题不断地去调整以及整体构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因而必须客观全面地确认对象的动力地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处于影响教育整体面貌的地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不同于其他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同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指向中心和内在动力,这就决定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必然会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面貌产生影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身心基础、发展需求、行为特点和面临的问题及其学段呈现,也必然决定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以及方法方式的特色。同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本质、规律和特点也必然决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阶段性、发展性、系统性和奠基性等特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对象的身心阶段进行施教,必须满足对象的发展需要,必须整体构建教育体系,必须为对象未来的成长发展负责。这些都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独有特征,也是区别于其他领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标志。其他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因对象不同而不具备这些特征。可以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面貌就在于它的对象不同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对象,在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独特本质和发展规律。在现实中,人们很少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维度来理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面貌,也就不易找到把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纽结”,因而必须开显与确证对象处于影响教育整体面貌的地位。以上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客观地位。还可从主体性上涉及对象的地位。第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人,就会有人的主体性。只要是人,就会有计划性、目的性和主动性等主观能动性,对象在教育中就会因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具有主体性地位。第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人,就应有人的尊严和待遇。人要有基于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自由、平等、安全等权利,教育过程应遵循基本的伦理价值规范,因而对象因应享受到尊重、平等和爱护的权利而具有主体性地位。第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地位还体现在自我教育的特殊现象上,对象在教育过程中或以后,能够根据国家和社会的相关要求与期待,自主地进行思想品德的自我修养和提高。因此,把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地位要把主体性原则贯穿和体现于其地位的理解和实践中。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价值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价值是指对象本身之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要素存在与发展的满足关系或效用关系。(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具有教育活动的咨询和参与价值教育活动的咨询价值是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能为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所需的有关信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具有的相关信息能满足教育活动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当然这里的所谓咨询只是一种比拟,咨询价值是通过开展教育活动读懂对象实现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也期待着人们开展教育活动时能通过各种方式去理解和把握其身心特点和发展要求。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无论是自身还是外在的要求都需要去搜集和获取对象的信息,把握对象的需要和存在的问题,理解对象的身心特点和年龄特征以及学段任务。教育活动去读懂对象的过程就是对象获得咨询的过程,而对象被读懂就是自身咨询价值的现实化。这种咨询的过程及结果反过来也可增强对象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环节就是让对象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去积极地参与教育活动,认同和实践相应教育内容要求。没有对象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就没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对象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就没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对象对教育活动的参与是全方位的,既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的参与,也包括理想、信念、价值观等个性心理的参与。正是对象之于教育活动参与价值的充分实现,才使教育活动深入对象的心灵深处,构筑起对象的精神世界和人生取向。因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既有教育活动的咨询价值,也有参与价值。(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具有教育者的情感寄托和回应价值常言道:“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因为孩子寄托着家庭的情感期待,孩子具有希望的价值。同理,教育者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也会产生情感期待,且就总体性质而言,教育者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情感反应是积极而充满关爱和满怀希望的。能否做到这一点也体现着教育者的职业道德精神。实际上,教育者在进行教育活动时一般会仔细观察和了解对象,把握住对象的优点和不足,然后职业本能地对对象的品德发展和行为表现给予感情关照和内心期待。这里教育者情感关照和内心期待的指向就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承载和寄托着教育者的情感与愿望。教育者充满希望地施教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对象就表现出教育者情感寄托的价值。当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作为有意识有情感正在成长发展的人,也会通过自身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实践对教育者的情感寄托予以回应。一般说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能在教育者情感投入的影响下,积极地理解教育者传授的内容要求、实现观念认同和行为外化,而教育者看到对象积极的表现,内心也会产生满足和欣慰之感。对象在教育者情感期待下,往往会对教育者产生人格的尊重、爱戴和敬畏之情,并以教育者的行为风范作为自己的榜样。对象的情感回应之于教育者的情感期待还会建立深厚的师生情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不仅具有教育者的情感寄托的价值,还具有对教育者的情感寄托予以回应的价值。教育者越是充满希望地施教,对象承载教育者的情感寄托的价值就越大;对象越是充满感激地受教,对象对教育者的情感回应价值就越大。(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具有教育内容的建构和认同价值首先对象具有教育内容的建构价值,即教育内容的设定和编制必须考虑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同时还要把对象的问题和需要纳入到教育内容体系中。虽然从根本上看教育内容是国家和社会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提出的要求,但是在这个前提下,对象对教育内容也具有反作用。这个反作用主要是指教育内容的建构不能单纯地去宣传国家和社会的要求,还必须对教育内容进行科学的编制,而在编制过程中,就必须考虑到对象的年龄特征、身心特点和学段任务。为了把对象培养成国家和社会要求的人,还必须在内容编制过程中把对象的需要和问题纳入教育内容体系,予以有针对性地规训引导。因而,对象具有教育内容的建构价值。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本质规定是引导对象去接受认同教育者传导的教育内容,因而对象能否接受并认同教育内容就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对象还具有接受认同教育内容的价值。这是由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和教育过程创设的教育情景决定的。对象无法认同教育内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具有教育实效的体现和追求价值实效是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取得的实际效果。这种实际效果就是国家和社会的要求被人们接受认同和实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地位
把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地位才能深化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理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处于教育基本要素的地位。任何事物都是由一定要素组成的,事物是各种要素的集合体,且要素之间的地位是不同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要素构成的,是各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集合体。如前所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对象、队伍等要素组成。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不是一般的要素,它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首先要有教育者、对象、国家和社会的要求,然后围绕这三个基本要素才能衍生出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等要素,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等都是教育者在一定国家和社会的要求下,并结合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面临与存在的问题以及成长发展的需求等编制或选择出来的,因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构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骨骼。没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就没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没法规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要素。确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基本要素地位,才能给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以重视和关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处于教育的指向中心地位。对象不仅是教育的基本要素,而且也是教育的指向中心。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指向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教育活动中采取的方式方法,对教育者的道德品行、业务素质和技能技巧的要求,以及教育目标和内容的设定与调整等,都是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为中心展开的,都是为了让对象认同、接受和实践由国家和社会提出的教育内容要求,都是为了使被教育者养成自身成长发展所需要的并与教育内容要求相一致的思想品德。可以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教育的中心指向,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或能够促进对象自身的思想观念、行为实践以及道德品质的转变、提高或养成。实际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对象为指向中心,还在于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对象养成国家和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这就要对其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引导,因而对象应成为教育指向的中心。目前,人们关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指向中心的意识相对较弱,并没有集中应有精力去服从服务对象的教育引导。
人们往往热衷于教育的表面形式,而忽视了对象的中心指向,为了追求教育活动的形式,而失落了教育活动本应该指向对象心灵深处的职责和使命,因而厘定对象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向中心的地位具有现实意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处于教育内在动力的地位。从动力系统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变化是由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说国家和社会要求的变化和调整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变化的外在动力,那么,对象的发展变化则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动力。对象可以且能够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动力主要表现在:第一,对象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可以推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发展。例如,在教育过程中,对象认识到教育内容对自身成长发展的意义,就会主动地接受并把教育内容转化为自觉追求,从而推动教育活动的深入发展。第二,对象身心的成长发展推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和调整。例如,处于中学阶段的对象身心发展特点和面临的问题不同于小学阶段,这就决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对象身心的特点、发展需求以及面临的问题等不断地作出调整和变化。第三,不同时期的对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不同的要求和任务。社会在发展,个体也在发展,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对象具有不同的思想观念、行为特点和发展任务,因而不同时期的对象可以推动教育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的革新和变化。例如,处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对象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就会不同以往,甚至同处于新时期的对象因年代不同也会有不同的特点,因而对象变化推动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做出调整和革新。目前人们虽然意识到应根据不同时期的对象特征进行调整和变化,但却很少能根据对象的不同身心特点、发展需求与面临问题不断地去调整以及整体构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因而必须客观全面地确认对象的动力地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处于影响教育整体面貌的地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不同于其他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同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指向中心和内在动力,这就决定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必然会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面貌产生影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身心基础、发展需求、行为特点和面临的问题及其学段呈现,也必然决定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以及方法方式的特色。同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本质、规律和特点也必然决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阶段性、发展性、系统性和奠基性等特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对象的身心阶段进行施教,必须满足对象的发展需要,必须整体构建教育体系,必须为对象未来的成长发展负责。这些都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独有特征,也是区别于其他领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标志。其他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因对象不同而不具备这些特征。可以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面貌就在于它的对象不同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对象,在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独特本质和发展规律。在现实中,人们很少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维度来理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面貌,也就不易找到把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纽结”,因而必须开显与确证对象处于影响教育整体面貌的地位。以上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客观地位。还可从主体性上涉及对象的地位。第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人,就会有人的主体性。只要是人,就会有计划性、目的性和主动性等主观能动性,对象在教育中就会因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具有主体性地位。第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人,就应有人的尊严和待遇。人要有基于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自由、平等、安全等权利,教育过程应遵循基本的伦理价值规范,因而对象因应享受到尊重、平等和爱护的权利而具有主体性地位。第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地位还体现在自我教育的特殊现象上,对象在教育过程中或以后,能够根据国家和社会的相关要求与期待,自主地进行思想品德的自我修养和提高。因此,把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地位要把主体性原则贯穿和体现于其地位的理解和实践中。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价值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价值是指对象本身之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要素存在与发展的满足关系或效用关系。(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具有教育活动的咨询和参与价值教育活动的咨询价值是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能为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所需的有关信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具有的相关信息能满足教育活动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当然这里的所谓咨询只是一种比拟,咨询价值是通过开展教育活动读懂对象实现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也期待着人们开展教育活动时能通过各种方式去理解和把握其身心特点和发展要求。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无论是自身还是外在的要求都需要去搜集和获取对象的信息,把握对象的需要和存在的问题,理解对象的身心特点和年龄特征以及学段任务。教育活动去读懂对象的过程就是对象获得咨询的过程,而对象被读懂就是自身咨询价值的现实化。这种咨询的过程及结果反过来也可增强对象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环节就是让对象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去积极地参与教育活动,认同和实践相应教育内容要求。没有对象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就没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对象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就没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对象对教育活动的参与是全方位的,既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的参与,也包括理想、信念、价值观等个性心理的参与。正是对象之于教育活动参与价值的充分实现,才使教育活动深入对象的心灵深处,构筑起对象的精神世界和人生取向。因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既有教育活动的咨询价值,也有参与价值。(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具有教育者的情感寄托和回应价值常言道:“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因为孩子寄托着家庭的情感期待,孩子具有希望的价值。同理,教育者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也会产生情感期待,且就总体性质而言,教育者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情感反应是积极而充满关爱和满怀希望的。能否做到这一点也体现着教育者的职业道德精神。实际上,教育者在进行教育活动时一般会仔细观察和了解对象,把握住对象的优点和不足,然后职业本能地对对象的品德发展和行为表现给予感情关照和内心期待。这里教育者情感关照和内心期待的指向就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承载和寄托着教育者的情感与愿望。教育者充满希望地施教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对象就表现出教育者情感寄托的价值。当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作为有意识有情感正在成长发展的人,也会通过自身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实践对教育者的情感寄托予以回应。一般说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能在教育者情感投入的影响下,积极地理解教育者传授的内容要求、实现观念认同和行为外化,而教育者看到对象积极的表现,内心也会产生满足和欣慰之感。对象在教育者情感期待下,往往会对教育者产生人格的尊重、爱戴和敬畏之情,并以教育者的行为风范作为自己的榜样。对象的情感回应之于教育者的情感期待还会建立深厚的师生情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不仅具有教育者的情感寄托的价值,还具有对教育者的情感寄托予以回应的价值。教育者越是充满希望地施教,对象承载教育者的情感寄托的价值就越大;对象越是充满感激地受教,对象对教育者的情感回应价值就越大。(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具有教育内容的建构和认同价值首先对象具有教育内容的建构价值,即教育内容的设定和编制必须考虑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同时还要把对象的问题和需要纳入到教育内容体系中。虽然从根本上看教育内容是国家和社会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提出的要求,但是在这个前提下,对象对教育内容也具有反作用。这个反作用主要是指教育内容的建构不能单纯地去宣传国家和社会的要求,还必须对教育内容进行科学的编制,而在编制过程中,就必须考虑到对象的年龄特征、身心特点和学段任务。为了把对象培养成国家和社会要求的人,还必须在内容编制过程中把对象的需要和问题纳入教育内容体系,予以有针对性地规训引导。因而,对象具有教育内容的建构价值。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本质规定是引导对象去接受认同教育者传导的教育内容,因而对象能否接受并认同教育内容就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对象还具有接受认同教育内容的价值。这是由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和教育过程创设的教育情景决定的。对象无法认同教育内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具有教育实效的体现和追求价值实效是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取得的实际效果。这种实际效果就是国家和社会的要求被人们接受认同和实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不是一个新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人论述过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1992年9月,由邹学荣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专门设了一章,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主体及其交互作用的规律”。该书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内涵、各类教育主客体的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交互作用的规律等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此后,不少学者继续探讨,使该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认识发生了争论。有的学者不赞同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概念,其主要依据是:主客体是哲学的概念。哲学所指的主客体,主体是人,客体是人的活动所指向的物,即马克思所说的:“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不赞同者就此提出:既然哲学及马克思本人讲的主体是人,客体是物,思想政治教育学使用客体这一概念,就会把教育对象当成被动的物,从而否定了教育对象的能动性及他与教育者的平等性。于是,一些文章和著作就认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教育资料是他们共同的客体。一些书就只写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写他的对应面——教育客体。归纳起来看争论的焦点是:能否使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概。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主客体与哲学主客体概念的比较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的争议主要来源于哲学的主客体理论,有必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学主客体概念和哲学的主客体概念进行比较,从而科学地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学主客体范畴的内涵。哲学上的主客体概念是和人类的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哲学认为:“在实践活动中,人是活动的主动者,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实践主体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在实践活动中,客体是指一切作为主体活动对象的事物。”因此,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体,而教育过程中的内容、方法、环境等是客体。如何看待这一观点?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提高人的思想素质、培养人才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内涵与哲学主客体的内涵有联系,但更有区别。其区别为:第一,实践活动改造的对象不同。哲学讲的实践活动是人对自然的改造,这也是哲学对实践的基本立足点;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其改造的对象是有思想、有行为能力的人。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讲的“改造”,其含义是:“从根本上改变旧的、建立新的,使适应新的形势和需要。”即这里讲的改造不是指过去极“左”的政治运动中那种在极“左”思想指导下,用强制性甚至是粗暴的手段改造教育对象,而是指教育主体通过理论教育与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用引导、激励等方法改变教育客体的错误思想,提升其理论水平和思想素质,使他们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挥自己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与哲学的改造对象不同,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对象性也就不同,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不能直接照搬哲学主客体概念的含义。哲学主客体概念被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学,就具有了该学科的特殊含义。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与哲学客体的含义有重大区别:哲学讲的客体指的是主体改造的事物;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则是指教育主体改造的对象,这个对象不是物,而是接受教育的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受教育者、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受教育者和教育对象这三个概念没有本质的区别,指的都是接受教育的人。只不过,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从哲学角度讲的,受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是从教育学的角度讲的。三个概念完全可以同时使用。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与哲学客体的区别,骆郁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一书讲得很准确:“哲学意义上的客体是从人和物的关系上划分的,是指人类活动的对象。即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不是从人与物的关系上来划分的。而是从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划分的。准确地说,是从人与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与被作用、教育与被教育。塑造与被塑造的相互关系上来划分的。”第二,不能将教育资料作为客体。这里的客体,应该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对象,即教育客体。教育客体与哲学客体的不同点在于:哲学客体指的是事物,教育客体指的是作为教育主体作用对象的人。如果照搬哲学主客体的含义,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教育资料作为客体的话,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改造的对象就是教育资料,而不是作为教育对象的人。这样,就发生了一个问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教育主体,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去改造教育资料。显然,这与事实不符,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育人、塑造人,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第三,照搬哲学上主客体的概念,无法回答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以自己的属性和功能满足个人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效益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满足教育对象需要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离开了教育对象的需要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无从谈起。第四,只讲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片面的。有的书只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这是片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存在是以对方的存在为条件的。有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存在,才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存在。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何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即没有教育对象,何来教育者。反之亦然。教育主客体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离开了一方,另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和哲学主客体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特殊的活动就在于它特殊的改造对象,特殊的方法、环境,特殊的价值追求等。当哲学的主客体概念被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学后,主客体就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所赋予的特殊含义,即教育的主客体都是人,其区别点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通过理论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影响人,改变人的人。教育客体则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被影响、被改变的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主客体不能直接照搬哲学主客体概念的内涵。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说”的思考
1.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说”的积极意义
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有的学者提出了“双主体说”。如有的学者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动行为者,都具有主动教育功能,因此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因为他们都具有“主动教育功能”。“双主体”说对深入研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理论具有积极意义。其意义在于:一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具有主观能动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人,不仅都具有主观能动性,他们二者还有参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教育者希望参加思想政治教育,在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还能在教育过程中锻炼和提高自身素质。受教育者希望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理论,提升思想素质,把自己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有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活动。只有双向互动,充分调动二者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缺少任何一方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二者之间的互动,教育效果都会受影响。
2.如何评价“双主体说”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和职责是不同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导的地位,主导着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他的职责是指导受教育者转变旧思想,提高理论水平。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处于被主导的地位,他的职责是在教育者的指导和帮助下,接受教育者传授的理论和自学理论,参加各种教育活动,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和职责来看,前者自然是教育主体,后者是教育客体,如果看不到这一点,他们的地位和职责就会被颠倒和混乱,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不能有序进行。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和职责这个角度讲,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只有一个主体和客体,他们作为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对矛盾而存在。如果不认可这一点,就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的主要对象是谁?是教育客体即受教育者,还是教育主体即教育者?我们认为:教育主客体尽管能够相互教育,也需要相互教育。另外,当教育主客体在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发生转化时,教育客体会转化为教育主体。但是,在一般情况和教育活动的绝大多数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只能是教育客体即受教育者,而不是教育主体。那么,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是否存在“双主体”?我们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存在“双主体”,但这种存在是有条件的。第一,教育主客体的关系会相互转化。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是一对矛盾,教育主体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主导作用。教育客体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是被主导的方面。在《矛盾论》中指出:“然而这种情形不是固定的,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转化着,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在矛盾发展的一定过程或一定阶段上,主要方面属于甲方,非主要方面属于乙方;到了另一发展阶段或另一发展过程时,就互易其位置,这是依靠事物发展中矛盾双方斗争的力量的增减程度来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这对矛盾,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进行过程中,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也会互相转化。互相转化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素质高的教育客体指导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在文化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存在较大的知识落差,前者的知识水平一定高于后者,否则文化教育活动就无法进行。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情况就不一样了。在一般情况下,教育主体的理论水平高于教育客体。但在一些单位和部门,情况就不同了,有的教育客体的理论水平却高于教育主体。教育主体要开展好工作,就必须先向教育客体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就互易其位,向教育客体学习的教育主体就转化成了教育客体,而教育客体则成了教育主体。二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教育主体不思进取,理论知识日益陈旧,思想观念不断僵化,他们的思想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而一些教育客体则勤奋学习,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他们的理论知识和思想观念都与时俱进。由于后者超越了前者,前者应该向后者学习,这时,教育主客体的位置就发生了转化。第二,教育主客体优势互补,长短相济。教育主客体之间,他们各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也各有长处和短处。教育客体用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去影响教育主体,也会使教育主客体的位置发生转化。“先生”向“学生”学习,“学生”教“先生”这种现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是经常发生的。第三,教育客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教育活动中,教育客体主观能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动配合教育主体完成教育任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客体通过自己能动性的发挥,主动将自己掌握的先进理念,新的理论传递给教育主体,使其能够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务。当教育主体接受教育客体传递的先进理念和新的理论时,他就转化为了向对方学习的教育客体。二是教育客体进行自我教育。教育客体为了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理论和思想水平,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反省。这时,他既是教育主体,也是教育客体。自我教育,使他集教育主客体于一身。当上述情况出现时,就出现了两个主体。一个是工作岗位、承担教育职能的教育主体;一个是位置发生转化后的主体。作为工作岗位、承担教育职能的教育主体在向他人学习的过程中,尽管他转化成了教育客体,但他的工作岗位、承担的教育职能没有变,他还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决策者和实施者。从这个意义上讲,他还是主体。所谓位置发生转化后的主体,是指他的原有身份是教育客体,当他去教育原有的教育主体时,他的位置就转化成了教育主体。综上所述,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双主体”是存在的,但其存在是有条件的。如果无条件地讲“双主体”,既会造成教育活动管理的无序,也会使教育主客体地位、职责不明确,最后直接影响教育效果。
四、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主客体理论争论的评析
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使用主客体概念的人认为,使用了主客体概念会忽视了教育客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得教育主客体地位不平等,从而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1.教育主客体概念的使用没有否定教育客体的主观能动性
教育客体的主观能动性能否发挥出来,不在于该用还是不该用教育客体概念,关键在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教育客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认可。这是最根本的因素。教育客体在教育主体的引导下,认可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他就会自觉主动地去追求它,实现它。因为教育目标包含着教育客体的利益和价值追求,关系到他的素质提高和发展前途。教育客体一旦认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他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现教育目标的精神动力就随之产生,其主观能动性自然会被调动起来。二是在教育主体的教育和帮助下树立了科学的价值观。教育客体要想在事业上有大的作为,就必须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有了科学价值观的指导,他会自觉学习科学理论,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在业务活动中不断创造新的业绩。由于受环境和自身阅历等因素的限制,教育客体单靠个人的力量很难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这就需要教育主体对他进行价值观教育和发展方向的引导,帮助他在实践活动中确立自己科学的价值观。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价值观的引导下,教育客体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发挥出来。
2.教育主客体概念的使用没有否定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地位的平等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主客体的地位既是平等的,也是不平等的。
(1)教育主客体二者地位的平等性。
关于教育主客体二者地位的平等性可从法律角度和人格角度去分析。从法律角度讲,教育主客体都是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因此,教育主客体二者是平等的。他们的差异只是在教育活动中分工的不同。教育主体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决策者和实施者;教育客体则是接受教育的对象。分工的不同,并不影响他们政治地位的平等性。从人格角度讲,二者是平等的。人格是法律赋予自然人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或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他们都享有法律规定的人格权利和人格尊严。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都应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相互关怀。从实现社会目标的角度讲,教育主客体都是中国梦的追梦者和圆梦者。二者都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正因为教育主客体具有以上的平等性,才能充分地调动他们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2)教育主客体二者的不平等性。
从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素质和承担任务的角度讲,二者又是不平等的。他们之间的不平等主要表现为:一是教育主客体在理论修养和思想素质方面存在差异。由于教育主体是经过组织按照严格的标准挑选出来并进行了专业培训,有的还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有的还出国留过学;有的经过长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锻炼,具有从事教育活动的丰富经验。一般来讲,教育主体的理论素养和思想素质高于教育客体。从素质差异的角度讲,二者是不平等的。二是教育主客体在教育活动中的任务不同。教育主体的任务是通过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引导、激励教育客体掌握科学理论和提高思想素质。教育客体的任务则是在教育主体的指导下,学习理论,转变观念,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简单地讲,教育主体的任务是“教”,教育客体的任务是“学”。他们的素质、任务不同,决定了二者的不平等。三是教育主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起的作用不同,是主导和被主导的关系。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是一对矛盾。讲:“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教育主体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起主导作用。教育客体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被主导的地位,要受教育主体的约束。这里所讲的约束是指教育主体为了完成教育任务,要用教育目标和组织纪律去约束教育客体,而不是讲教育主体要约束教育客体的主观能动性,更不是限制教育客体的言论和行动的自由。
五、结语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方式;本质;功能和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教师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1―0174―04
植根于社会与人的发展诉求之中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既是对现代社会和人的发展的现实回应,也为现代社会和人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能之路,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要素和环节,如概念、本质、功能、价值、目标、内容、方法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执行者、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体制的贯彻落实者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其活动的方式、本质、功能和价值又必然会随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方式、本质、功能和价值的发展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只有认识并积极适应这种发展,才能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方式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活动的方式应从单子式主体向交互式主体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其活动方式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方式。
从人的活动的视角来看,由于人们有更好地生存并发展自己的需要,尤其是有德行修养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刚好能满足人的这种需要,于是就成为人们发展自己,尤其是发展思想品德的一种重要方式。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本身的一个业已形成的、特有的生存发展方式”“是人们认识和发展自己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人的需要和生命活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德育功能之所以能够展现和实现,根本在于人有德行修养的需求”。
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以社会主导的思想道德文化为共同的活动客体结成了“主体一客体一主体”的交互式主体关系,并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思想、情感的交流互动,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构建活动的动力系统、导向系统和调控系统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引导受教育者吸纳、认同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促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发展由自发状态转变为自觉的思想品德构建活动。而且,当思想政治教育预期目标完成后,教育者也能够得到更多的教育知识和经验,对自己所从事事业的价值与意义也能有更深的理解。因此,对教师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个思想品德构建的活动过程,这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主体和受教育者主体在与社会主导的思想道德文化相互作用中不断构建其精神世界和价值生活的过程,是人通过自己的活动将外在的思想道德文化、社会的精神财富转化为自身思想品德发展并创造新的思想道德文化的过程。
因此,作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再也不能以单子式主体开展活动,而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生和自己的一种生存和活动方式,在按一定方式形成的教育共同体中与学生进行合作、沟通、交流、对话、竞赛等交往教育实践,关注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并促进自身的发展。而且,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非常复杂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任何单一的主体观都可能使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主体一客体”的模式中,使本应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变成一种“工艺性”的工作流程而产生机械化模式倾向。为什么以前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受欢迎,实效性不佳,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因为我们的教师往往把自己摆在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地位,只知道“我打你通”式地单向灌输,忽视了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
二、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活动的本质应从工具性向目的性与工具性的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其活动本质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决定。
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意识形态的宣扬满足了阶级统治的需要而成为工具。在阶级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统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具有历史必然性。马克思认为,“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也就是说,统治阶级为了确保本阶级的思想占统治地位,就要像支配物质生产资料一样,支配精神生产资料,也就是发展与一定经济基础相适应并为一定经济基础服务的上层建筑,其中包括意识形态及意识形态机构,思想政治教育机构就是其中的一种。因此,出于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维护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和统治地位的需要,任何阶级社会都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然而,我们并不能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满足了统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具有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和统治地位的政治功能就认为它的本质只是统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满足人的需要,促进或实现人的发展与完善才是最根本的事情。这种以人为目的,为人的发展和完善服务的内在价值,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所在。所以,我们不仅要看到思想政治教育为阶级、为社会服务的一面,也应该看到它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有其“建设人自身”的根本属性。正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属人性,以及它对人实行精神引导,促进人的发展,才使其具有根本目的性。也就是说,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既需要考察其满足阶级与社会需要的一面,更需要回到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去追求它的属人性,既要看到它的工具性本质,也应该看到其目的性本质。
表面上看,工具性与目的性是对立的,但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表现,在实质上,两者是统一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工具性是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的表现,目的性本身就包含有工具性的成分。两者的区分只不过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的角度与层次不同而已,“相较而言,工具性是低层次的属性,目的性是其终极属性”。强调工具性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所体现的意识形态、所表现的阶级实质,不会因为全球化、社会化的趋势而消失;而以人为本、建设人自身的目的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性之使然,是其教育职能的深层应用,这不仅没有违背工具的效能,相反却使思想政治教育为阶级、为社会服务的职能放置于目的性基础之上。工具性正因为有了目的性而有了发展的根基,目的性正因为有了工具性而有了社会的支撑。
综上所述,只有工具性(维护阶级统治需要)与目的性(满足人的发展需要)相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才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或忽视、淡化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可取的。
因此,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本质上是疏离社会生活,只是满足政治需要、服务政治要求的工具的“传声筒”、“社会代言人”角色,转而从“现实的个人”的需要出发,贴
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既要站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人才的高度,向受教育者宣讲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理论的宣讲者;同时也要以人为本,尊重受教育者的现实需求,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做他们健康成长的引导者。从“传声筒”角色向“宣讲者与引导者”角色的发展,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与目的性的统一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新要求。
三、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价值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活动的功能和价值应从侧重社会功能、社会价值向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的统一、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一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执行者,其活动的功能和价值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价值决定的。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一定义,揭示了教育的两种基本功能和价值――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人的发展。
认为,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具有一致性。作为人与社会中介的教育,其基本功能在于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促进人的发展,通过培养人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一致性决定了教育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人的发展这两个功能和价值在本质上也是一致的:教育为促进社会的发展,就必须满足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提高人的个体和群体的素质;教育为促进人的发展,就必须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使社会能提供人的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和精神资源。
作为教育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具有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人的思想品德的发展这两种基本功能和价值,而且两者是统一的。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在为实现或维护统治阶级统治服务的同时,也对整个国家、社会的正常运转与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与精神引导,是进行社会管理的重要方式。这基本上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即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时呈现出来的“维系社会生存、推动社会发展、实现社会管理”等功能和价值。的确,从‘‘社会哲学的视野来看,作为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并且在社会大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维持现存社会正常运转,支持社会良性运行的一个重要系统,其“服从和服务于整个社会发展”的作用和“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地位是独立的和不可替代的。
另一方面,正如前面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与目的性时所强调的,思想政治教育塑造社会的人、满足人的政治文化需要,固然有维护一个阶级政治统治的现实,但对人的发展与完善的推动才是其真正的目的所在。“提升人性、促进人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本质表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本质是价值主体的需要――人的政治社会化的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属性――满足人的政治社会化属性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总和,是两者质的规定性联系而成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质的规定性的综合统一。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有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其目的性本质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还具有引导个体思想和行为、激发个体精神动力、塑造个体人格、规范调控个体思想和行为等个体功能和个体价值。而且,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只能是通过其个体功能来实现。“德育的个体主要表现为教育对象的品德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最一般的意义和最直接的、个体的、本体的功能就在于人的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最终是要通过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来推动社会进步。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种基本功能和价值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教育实践上,人们却总是更加侧重其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相对忽视了个体功能和个体价值。这种认识和实践上的片面性,必然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事实上,尽管侧重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是历史地形成的,但历史也同样告诉我们,只有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相统一、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相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才是有生命力的、能持久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
因此,无论是从理论要求来讲,还是从借鉴历史经验来讲,或是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来讲,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必须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侧重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的社会哲学范式中走出来,更加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功能和个体价值,实现角色的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的统一、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一,以人为本,通过引导、规范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激发受教育者的精神动力。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涵盖了教育活动的全部过程和旨归。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实现其活动的方式从单子式主体向交互式主体发展,活动的本质从工具性向目的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发展,活动的功能和价值从侧重社会功能、社会价值向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的统一、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一发展,就是要与受教育者一起,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思想、情感的交流互动,引导受教育者吸纳、认同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促进受教育者知、情、意、信、行均衡发展和思想品德自主建构。
[参考文献]
[1]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人的价值[J].教学与研究,2002,(12).
[2]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3]张澍军,德育哲学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李合亮,思想政治教育探本――关于其起源及本质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7]鲁洁,等,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摘要:在阐述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原则的基本要求,以此更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人的主体性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成果,这也是教育应当追求的目标。主体性教育思想的研究和实践加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其突出表现之一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原则的确立及其在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运用。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原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交互主体观来统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即坚持教育者和大学生同为现代高校德育的主体,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使其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因此,研究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一、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原则的基本涵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原则的纯理论思考
所谓主体性原则,是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者,将受教育者视为教育主体,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注重调动其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行为准则。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般来讲,教育者是教育主体,受教育者是教育客体。但是,人都具有主观能动性即主体性,从受教育的角度看,受教育者并非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以自己原有的思想认识基础对教育者的教育要求进行评价和选择,通过主体思想内部的矛盾运动,吸纳教育内容、调整认知结构和将新知转化为新质行为。同时,还会以其行为反作用于教育者,形成双向反馈式螺旋进程。从这个角度看,受教育者不仅仅是教育客体,也是积极认识和主动行为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教育效果,就必须将教育者的教育主导作用有效地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主体效应。
(二)主体性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深层次理解
1.大学生是能动地认识并影响教育者及其教育的主体。主体之所以为主体,就在于他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具有自觉能动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并不是像容器那样消极被动地接收教育者及其教育的影响,简单地原封不动地把外在的社会要求移植于自身内部,而是以自己积极的活动,能动地接受教育影响,能主动、积极地作用于教育者所提供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同时,大学生又总是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能动地影响着教育者的认识、情绪和活动。尤其是当发现自己的思想与教育者的思想发生矛盾时,总要申述自己的见解和理由,力图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乃至改变教育者的思想。
2.大学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在教育者的教育影响这一特殊外因作用之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自我教育,首先表现在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能够在教育者的启发、指导下独立地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在自我教育中,大学生以主体的姿态能动地认识自己的思想、道德,并按照社会要求能动地改造着自己的思想、道德。其次,大学生还能够把自己看作是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并利用内外两方面的积极因素,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者的影响。
3.大学生是具有创造性的主体。创造性是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的,它是个人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是人之主体性的灵魂。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的突出特点就是客体还具有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能将主体所传达的思想以及内容,加以吸收、认同、内化,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更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的精神产品,甚至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这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之所在。因此,客体必须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积极发挥客体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强化客体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对思想政治品德的创造能力。现代大学生面临的是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多元的文化体系,其中必然存在着复杂的思想政治品德问题和频繁的思想政治品德冲突,这就需要他们创造性地执行思想政治品德规范并不断地创造出合乎时展要求的新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规范。
二、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原则,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原则,使我们进一步明确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角色地位,正确认识和把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规律,从而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供借鉴和指导。
(一)发挥教育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理应居于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这既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所决定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重要使命和职责使然。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非放任自流,因为学生的主体性是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发挥和发展的。教育者起主导作用,主要是指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发动者与领导者。教育者是学生思想上的引路人,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对形形的社会思潮,教育者应当具备强烈的阵地意识,“唱响主旋律,唱响正气歌”,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如果教育者放弃了主导地位,放弃了主阵地,各种不良思潮便会乘虚而入,思想政治教育便无法取得预期效果。在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坚持并努力巩固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否则,思想政治教育便可能丧失其主动性,从而偏离正确方向。因此,教育者必须不断提升人格魅力,以保证自己在现代高校德育中的主导作用。
(二)充分尊重受教育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重视受教育者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发挥,而且要把受教育者的培育和发展作为重要课题。这是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也取决于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培育和发展,因而,在坚持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地位的同时,必须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这样才能真正营造出一种民主、愉悦的教育氛围,才能使受教育者保持最佳学习心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
(三)协调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和谐互动关系
协调好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问的和谐互动关系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核心动力。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往往不自觉地突出自己的角色地位,教育方式多采用外部灌输的方式,这种方式如果不与其他教育方式有机配合,就会使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信息交流渠道的断裂。
因此,我们必须探索出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教育工作新思路,即由传统的师生之间的单向灌输转向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重视和提高其在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1.树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问的互动观念。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仅仅是教育主体向教育客体单方面地传递或灌输思想、信息和情感的过程,而是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思想、信息和情感的双向交流、交互作用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不仅仅是教育主体的单边单向活动,而是教育主体客体的双边参与双向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起主导作用,通过灌输理论知识、启发觉悟、言传身教等多种方式影响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产生思想情感共鸣,进行信息交流和反馈,从而主动将教育影响内化为自己的品德、认识、情感、信念。受教育者通过参与教育过程,选择接受教育或拒绝教育影响,并进行信息反馈,以影响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认识和教育效果的评价,从而调整教育活动。只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充分调动起来,并且相互作用,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良性循环,达到真正的“教学相长”。
2.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互动性。坚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就是要坚持内化与外化相统一的原则。(1)内化阶段。在强调发挥主体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重视发挥客体的主动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客体的自主性、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客体主动接受、适应主体提出的思想品德要求,自觉追求更高层次的思想品德目标,从而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认识。(2)外化阶段。一方面,主体要注意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采取积极行动对客体实施外部引导和控制教育,加深其认识,激励其情感,增强其信念,锻炼其意志,训练其行为,促使受教育者形成与思想品德认识相平衡、相适应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另一方面,主体要注意激发客体的主动作用,引导客体以自己的思想品德认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对自己的思想品德行为进行自我训练、自我控制,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锻炼,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