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创新发展建议范文

创新发展建议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创新发展建议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创新发展建议

第1篇

关键词:电子通信技术;现状;创新发展建议

在现代社会中,先进的科学技术占据重要的地位,是衡量一国现代化程度的主要指标,对社会的进步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电子通信技术是数字模拟技术、通信技术、电子技术、光纤技术等多种技术的总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有着十分广泛的运用。现阶段各国都在大力开发、研究、创新电子通信技术,但是,创新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亟待需要解决。

1电子通信技术创新的意义

1.1从企业角度,分析电子通信技术创新的意义

对于企业而言,通过对电子通信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企业内生产运营成本的大幅度降低,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企业高层领导利用电子通信技术进行市场数据调研,能够迅速掌握当前形势,并据此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做出正确有效地决策,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的发展循环,逐步占据更广阔的市场份额,增加收益。

1.2从国家发展角度,分析电子通信技术创新的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决定了国家的发展进程,而电子通讯技术是科学技术水平的体现,能够较好的反映一国的综合发展能力。先进的电子通讯技术更加便捷、快速。更加全面、有效的科技防御力量,已经是现代化国家军事力量建设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对国家的安全稳定、快速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

1.3从人们生活角度,分析电子通信技术创新的意义

当前社会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传统的通信工具和手段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生活质量的需求。当今世界向着全球化、国际化的趋势发展,将较远距离的人、企业联系到一起,使之能够更好地相互合作、协调统一、共同发展,急需先进的电子通信技术作为支撑,为之提供必要的客观条件,搭建联系的桥梁。此外,除商业需要外,人们日常生活对通信的需求,也对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1.4从其他角度,分析电子通信技术创新的意义

除上述意义之外,电子通信技术的有效利用能够使信息共享的效率得到较大的提升,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观的发展战略。通过电子通信技术优化生产企业的生产流程,调度生产,能够使生产更简单,使之拥有更高的效率。而且电子通信技术还可以应用到传媒行业,加速信息传播,让世界各地的人能够了解到需要的信息,促进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交流。

2电子通信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经过最近几年的发展,我国电子通信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但是,电子通信行业竞争激烈,世界各国都在加大力度进行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我国在对其创新的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认真对待,及时发现并改正,争取实现快速发展电子通信的目的。笔者根据对当前现状分析,发现以下几点问题:

2.1我国对电子通信核心技术层面的创新有待加强

相比于西方许多发达国家而言,由于我国电子通信产业起步较晚,导致发展过程中打下的基础较差,造成我国通信核心技术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存在非常大的落差,阻碍了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除此之外,还有以下不利因素,即我国在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缺陷,使我国很难自主创新电子通信技术中的基础及核心技术,突出表现在芯片、系统等方面,造成我国在电子通信行业不能与国外强有力的竞争,竞争力较差,技术创新发展也十分缓慢。

2.2我国存在电子通信技术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现象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始终存在,尽管国家已经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尽可能地减小差距,但却还没有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电子通信技术发展也不均衡,相对发达的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存在非常大的发展差距,已经取得一定程度发展的地区开展的创新研究有相应的进步,而落后地区则基本没有成效。

2.3我国投入于电子通信技术创新的各种资源不充分

近些年来,我国已经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加大对电子通信产业的技术研发力度,投入更多的资源,但仍然与发达国家有不小的差距,相比较而言,投入还是较小,不能更有效地开展技术研发,取得创新技术。

3改进电子通信技术创新的建议

3.1注重对电子通信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

要进行创新,首要因素是人,必须有创新型的技术人才才能更有效地开展技术研发工作,因此,应该注重对电子通信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建立完善的相关人才培养机制,全面的提升综合素质,通过有效机制实现未来对大批电子通信技术创新人才的需求。其中应注意要完善电子通信技术创新竞争机制,有利益、有竞争才有动力,合理的竞争机制是有效培养的关键。

3.2加大核心技术的创新投入

电子通信技术发展的关键是核心技术的创新发展,只有把握住核心技术,才能在产业中取得优先权,占据有利地位,进而使电子通信创业更加具有竞争力,促进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大核心技术创新的投入。

3.3大力推广电子通信产品

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需要大量的资源。长时间的研究开发,经济上的大力支持必不可少,推广电子通信产品,是为其创新提供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要全力促进生成电子通信产业链,带动技术的创新。

4结束语

随着当前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化趋势的逐步形成,电子通信技术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电子通信产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必须加强对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从创新人才培养,核心技术创新力度及电子通信产品的推广三个方面,为实现我国电子通信技术创新发展提供基础资本,提高我国电子通信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东鸿.关于电子通信行业技术能力创新的思考[J].中国新通信,2015(9):57-57.

[2]刘国平.关于电子通信的创新发展[J].通讯世界,2015(6):52-52.

第2篇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推动我市农村金融业不断发展壮大,更好地发挥金融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持作用,现就促进全市农村金融发展和金融支农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鼓励在农村新设金融机构和金融组织,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一)鼓励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管理有效的前提下到县(区)、乡镇设立具有信贷功能的营业网点,鼓励引进股份制银行到县(区)、乡镇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村镇银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农民资金互助社加快发展,促进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多元化和农村金融市场充分竞争。

(二)鼓励各地组建经监管部门和市政府授权部门批准的村镇银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对年6月以后新设立的村镇银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含分支机构)分别给予10万元办公经费补贴,并按实际到位注册资金享受当地招商引资政策。为鼓励引进村镇银行和组建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财政按照其实际到位注册资金0.1%给予引进机构和牵头负责单位奖励,奖励资金由市财政与所在地县(区)财政各负担50%。

二、加大涉农信贷投入,进一步增加农村有效信贷供给

(一)市财政局会同市金融办、人行、银监局等有关部门,每年度对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支农信贷投入进行统计,并以市级分行为单位进行综合考评,对于涉农贷款投入较多、增幅较大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给予一次性奖励,并在市级财政性资金存款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县(区)政府也应制定财政性存款与涉农贷款挂钩办法,让服务“三农”贡献大的金融机构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

(二)鼓励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对于以农村地区贷款担保为主要经营范围的新设担保公司,在1年内涉农担保额占其业务总额50%以上的,市财政按其注册资本的1%给予一次性奖励。鼓励现有担保公司积极开展涉农担保业务,县(区)财政按其上年度涉农担保月均余额的一定比例给予风险补偿,具体办法由各地区自行确定。农村地区贷款、涉农贷款统一按人行统计口径确定。

(三)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加对农村地区的信贷投放。市财政设立农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主要用于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上一年度新增农村地区贷款产生的风险损失给予一定比例补偿,对担保公司提供涉农贷款担保所发生的代偿部分给予一定比例补偿。农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首期安排200万元,后一年度及时补足上年度发生的补偿数额,并根据需要进一步增拨。金融机构之后追偿回来的贷款损失和担保代偿应按比例退还财政,用于充实风险补偿基金。具体补偿及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三、促进金融支农业务创新,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一)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探索和创新适合“三农”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市财政局每年会同市金融办、人行、银监局等部门,开展金融支农信贷产品和业务创新评选活动,对推出新产品、新业务表现突出的单位给予一次性奖励。

(二)鼓励建立涉农保险和农业信贷相结合的“银保互动”农贷模式,即财政部门提供保费补贴以鼓励农户参加农业保险,参保农户可持保单向银行申请质押贷款,实现以保促贷、扩大放贷。根据“银保互动”业务开展情况,市财政对金融机构当年发放的保单质押贷款,按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的30%给予利息补贴。

(三)鼓励实施金融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工程,由市财政局会同市委组织部、市人行等相关部门,对实施金融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工程进行联动推进,在全市选择相关金融机构开展试点并逐步推广。市财政设立200万元的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担保基金,为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贷款提供担保,并给予一定财政贴息。金融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及财政支持的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四、支持农村金融运行环境优化,进一步提升农村金融运行质量

(一)落实农村金融税收优惠政策。按照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农村金融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精神,自年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对金融机构5万元以下农户贷款的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自年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对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90%计算收入总额;自年月1日至年12月31日,对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组织和机构的金融保险业收入减按3%的税率征收营业税。

(二)鼓励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经济主体信用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维护。对农户及其它农村经济主体信用档案建设工作突出的县(区),由市财政给予牵头组织及主办单位一定奖励,具体奖励标准和办法由市财政局制定。

(三)支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鼓励开展信用乡镇和金融生态县(区)创建工作,市财政对新创建的信用乡镇给予一次性1万元的奖励,对新创建的省金融生态达标县给予一次性5万元的奖励,对新创建的省金融生态示范县给予一次性10万元的奖励。具体奖励办法由市金融稳定工作协调小组制定。

(四)为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办理工商登记、土地房产抵押及动产和其他权利抵押等相关事务,原则上参照银行业金融机构执行。人民银行应积极加强沟通协调,争取尽快对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开放银行征信系统,降低农村小额贷款公司信贷运行成本和风险。积极组建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行业协会,促进行业自律,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应进一步提高单笔小额贷款额度,最高标准由原来的20万元调整为注册资本金的5%。

五、实施农业保险综合奖补政策,进一步推动农村保险业务可持续发展

(一)继续实施农业保险财政保费补贴政策,对主要种植业保险,各级财政补贴70%;对能繁母猪保险,各级财政补贴80%;对奶牛保险,各级财政补贴60%;对农机保险,各级财政补贴50%。建立农业保险巨灾风险防范机制,市、县(区)两级政府分别建立农业保险巨灾准备金,并不断扩大准备金的规模。

第3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创新驱动;扶持政策;服务转型

1.引言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是中央的重要决策。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必须强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扶持的作用,必须关注科技型、创新型、成长型中小企业的培育,必须关注中小企业在新兴领域、新型业态中的成长,从而真正促进中小企业健康、持续和创新发展。

以上海某中心城区为例,在现有2万余户企业中,非公企业为1.2万户,占全区企业总数的88%;2011年全区纳税总额173亿,非公企业纳税额为127亿,其中小企业占比达到85%,在全区纳税总额的占比为28%。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随着国外市场需求严重萎缩、国内市场需求巨大但消费不足,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可持续发展,绿色贸易壁垒增多,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更是由于销售和成本压力不断增大,企业规模小、渠道少、融资难等问题而举步维艰,生存发展均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缓解中小企业经营困境,国务院于2012年4月及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从财税、金融、公共服务等领域提出了29条具体措施,各级政府也积极响应,各相关部委办局出台的扶持政策几乎覆盖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专项资金补助、政府采购支持等方面,尤其是在金融服务方面出台了很多创新举措……但是,效果却并不尽人意。

2.问题及分析

2.1 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短板

(1)总体劳动力素质较低,实业产业资产使用量较少,产业分布不平衡,制约了企业的研发能力和产品、服务创新能力。

(2)产业结构方面依赖低廉的生产要素、投资建设规模的持续增长、低价战略赢得利润;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严重挤压了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迫使其转向虚拟经济,整体呈现“去实体化”、“非主营业务增长”现象。

(3)尽管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小企业中的比例在逐年增加,但在用人和经营管理上还是以家族管理方式为主,经营决策管理粗放,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机制。

(4)缺乏企业家精神,中小企业主往往缺乏“创新、敬业、执着、诚信”的精神。其实,企业家精是企业家特殊技能(包括精神和技巧)的集合,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企业的成败在于保持“资金链不断裂”前提之下勇往直前的创新精神。

2.2 扶持政策存在脱节现象

(1)政府资源分散于不同行政部门,管理、服务中小企业的政府机构出发点和角度各不相同,难以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并未真正体现效益最大化。

(2)一些扶持政策和措施缺乏细化成为可操作性的办法,往往落实不到位,中小企业直接受益不够,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排斥和不公正对待等体制方面因素仍未完全得到解决。

(3)各项扶持政策虽然非常密集,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使中小企业对这些政策的了解存在时间上的滞后性和理解上的局限性,进而造成了政企之间的沟通障碍,影响了政策落实的效率和效果。

(4)政府设立的公益机构治理机制尚不完善,服务效率较低;行业协会、企业间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发育尚不充分。

3.思考和建议

事实证明,中小企业最重要的功能在于维护了市场竞争,因为它既激发了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又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体现了“拾遗补缺”的重要补充。所以,制定保护中小企业政策的必须以此为出发点。政府与其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补贴上,不如认真思考如何根据商贸企业集聚和贸易引领,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围绕创新发展的驱动战略,选准转型基点、把握转型核心、优化好转型路径,引领中小企业形成长远发展的规划,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生存危机和发展乏力的难题。

3.1 企业利益与社会责任兼顾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推进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管理资源不足等问题往往是由于企业过分追求高速增长、短期效益带来的后果,中小企业在创新发展、战略转型的同时,必须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增强消费者权益、商业道德和社会道德意识,正确处理好企业高位增长与长远发展、企业短期利益与社会整体效益的关系。

首先,理顺企业内部权力结构,提升社会化管理水平。如:企业财产权与家庭或个人财产权逐步分离,并且提取适量的公积金、公益金等公共积累资金作为企业员工、管理者等其他企业相关利益者的收益来源;确立规范的企业决策权结构及决策程序,采取一定程度的权力制衡结构是保障中小企业决策科学水平逐步提高的重要基础。

其次,自治性质的社会组织有利于中小企业发挥自行管理的积极性,通过发展社会非营利性组织,构建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社会组织保障体系。

大力鼓励发展行业协会、联合会、兴趣联盟等形式多样的非盈利性组织,以此在区域范围内形成一种集制度创新、制度维护、制度修缮等多种作用为一身的社会力量,既反映中小企业的意见和诉求,为政府制定扶持中小企业经营发展的规划决策、政策规范提供建议,又促进中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和自觉维护企业员工合法权益。同时,引导中小企业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公共性质的活动,在中小企业中培育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

3.2 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对中小企业而言,转变发展方式从根本上是要改变企业受自身局限所形成的劣势,在原有竞争的基础上实施合作,增强在产品设计、营销和供应链条等环节的竞争力;摆脱过度依赖外需和投资的局限,积极扩大内需;完成由“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所以,中小企业内部通过要素投入的结构调整,加强对资金、技术、管理和人力资源的投入,向产业链高端攀升;在特定区域或产业内,通过一定比例的中小企业集群向产业链高端攀升,形成区域性的产业链条和产业区域集聚,发挥中小企业规模效应。

如:以制造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由于其原料成本、人工成本等各种成本上升,可沿着价值链向两端攀升,向第三产业,尤其是生产业发展;以外贸出口为主体的中小企业,面临发达经济体需求衰减、汇率波动风险累积等外部经济的冲击,需及时调整内外需求结构,以“十二五”规划产业布局为契机,积极开拓国内需求,完成产业转型;以劳动力投入为主体的中小企业,面临着技术、管理等内在因素的制约,需要调整要素投入结构,加大对技术研发和管理创新的投入及资金支持,形成产业的区域集聚和产业集群的整体性转型升级。

3.3 走联盟竞合、专精特新的专业化道路

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经济的区域特征性也日益突出,区域经济竞争已经从企业战略层面转向集群战略层面,产业集聚凸显出的竞争优势日益成为区域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主要力量,产业集聚极大地拓宽了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所以,政府在扶持中小企业转型发展中,应积极发挥导向指引、平台搭建的作用,把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业是作为贯彻落实“创新转型”的重要抓手,把集聚发展作为促进中小企业成长的着力点。

建立大中型核心企业产业链配置对接机制,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门槛和融资成本。大中型核心企业配套产业链的项目可以很好的提升信用评级,以此通过市场机制促进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这也是打造区域性网状企业布局结构的重要举措。

打造区域性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通过政府财政投入减轻中小企业对接成本,促进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为中小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增加企业新产品研发成功率,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可联合社会其他创新力量,有效整合社会创新资源,构建中小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与新机制。

伴随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网络化而发展起来的电子商务已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世界潮流,对企业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增长、乃至全球经济的扩张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要根据区域经济的特点,围绕提升国际经贸与商务主导功能,积极打造电子商务城区。力争在主题集聚、业态丰富、标准领先、环境优良的电子商务中心城区建设中彰显特色,独树一帜。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必须在克服自身“短板”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政府更应从政策导向引导、平台搭建等方面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以“服务企业、服务转型、服务发展、服务人才”为抓手,以项目落实为切入点,以服务性、功能性平台建设为支撑,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培育和扶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努力营造适合中小企业创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检验检疫 一带一路 创新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为提升国家国际影响力,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一带一路”战略是实现中国经济走出去目标的有效措施,对中国经济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力。目前国内掀起了一带一路发展。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不仅是对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对政府部分各个部门的配合及服务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检验检疫是中国标准走出去国外产品走进来的重要检验环节,是确保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安全的坚实盾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下,我国的检验检疫工作也面临新的工作挑战。

一、“一带一路”发展对检验检验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出入境检验检疫是指政府行政部门以法律、行政行规、国际惯例或进口国法规要求为准则,对出入境货物、交通工具、人员及其他事项等进行管理及认证,并提供官方检验证明、民间检验公证和鉴定完毕的全部活动。检验检疫是确保进出口业务顺利进行的关键。一带一路发展对进出口检验检疫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一)海关检验检疫的效率需要大幅提升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一带一路沿线海关出入检验检疫的工作量将大幅增加。例如:中亚与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的货物在1991年仅为几千万美元,但到了2013年这一数值就增加到了503亿美元。随着一带一路沿线进出易量的增加,检验检疫送检的量也快速增长。这就要求检验检疫的工作效率要大幅提升,否则将给影响到“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二)对海关检验检疫的技术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后,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将更加丰富。其中农产品、能源产品的交易量出现喷井式增长。同时,重大动植物疫病、新物种非法传入等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海关检验检验不仅要从技术水平上提升对重大动植物疫病的识别能力,还需要从维护国内生态安全的角度对进出口货物进行科学管理。

(三)对海关检验检疫管理机制提出更高要求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将更加主动的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建立完善高效的应急处置工作程序,以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紧急事件将是中国海关检验检疫工作需要具备的基本应急管理能力。另外,在国际经济活动中,检验检疫也需要提升自己标准的国际影响力,为更多的中国产品走出国门提供检验检验权威技术支持。

二、创新检验检疫工作,服务一带一路发展

一带一路发展背景下,创新检验检验工作将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本人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对当前检验检验工作的创新提出以下建议。

(一)重视信息技术在检验检验工作中的应用,实现检验检疫工作效率的提升

不断增长的检验检疫工作量要求相关部分必须重视检验检疫工作效率的提升。为满足现代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重视信息技术在检验检验管理中的应用是非常有效的措施。信息技术在检验检疫工作中的应用体现了检验检疫工作改革的战略发展需要。通过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将全国检验检疫职能部门连接形成了检验检疫网络管理系统,形成检验检疫信息共享网络。通过信息共享,实现部分工作在网络上进行,就可以大大优化检验检疫的流程,提升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其的强大信息系统还能对检验检疫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预警,指导检验检疫工作。

(二)重视检验检疫技术的创新

检验检疫需要应用大量的化学、物理分析方法。由于检验检疫技术及标准不同,将导致检验检疫结果有一定的差异。为提升检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就需要重视检验检验方法与技术的创新。通过检验方法的创新提升检验结果的准确度和精确度,另一方面创新检验检疫试验方法还能提升检验检疫的时间效率。为提升检验检疫服务水平提供有效保障。重视检验检疫技术的创新,还需要重视中国检验检疫标准与国际检验检疫标准的协调统一。加强与国际检验检疫机构的合作,通过有效的协商统一进出口贸易检验检验标准体系十分必要,也是当前检验检疫工作必须要重视的工作内容。

(三)加强海关检验检疫系统管理机制改革,适应现代海关管理发展

一带一路发展影响下,中国社会的国际影响力都将与日俱增。同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体系也会被输送出国外。作为中国国际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关检验检疫在严把中国标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强海关检验检疫系统管理机制改革,提升海关检验检疫结构的服务意识,转变传统的行政职能管理思想,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思路开展系统内部改革是关键。其次,重点要强化对“安、卫、环”等敏感产品的监管与防控,避免出现监管漏洞和监管真空。最后,加强机制改革,还需要中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引入企业化绩效管理思路,对整个海关体系的检验检验职能部门进行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与评估。将群众满意度纳入考核体系,通过制度创新增强检验检疫系统内部的活力与动力。

三、结束语

一带一路只是中国“走出去”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还将不断扩大,中国对外贸易也将迎来新的变化。检验检疫是保障进出口贸易及人民生活安全的关键,是国家强有力的保护屏障。加强检验检疫工作管理,重视相关工作创新,通过高效、精确、完善的检验检疫服务支持社会经济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海燕.“一带一路”标准一致化研究――以中国与中亚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领域合作为例[N].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7)

第5篇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它在社会各行各业实现了普及,在国民经济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是一个复杂的技术体系,它综合了电子工程、机械工程、现代通讯等多方面的技术,其发展与创新与这些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具体来说,计算机技术创新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1.技术因素。首先是科研创新的理论,它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基础。先进的理论对事物的发展有着指导作用,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除了依靠丰富的经验积累外,科研创新理论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计算机技术开发人员通过理论指导下的大量的课题研究、科学实验,对技术的创新归纳出了大量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是相关学科领域的技术发展。由于计算机技术综合了电子工程、机械工程、现代通讯等多方面的技术,其发展与创新与这些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所以相关学科领域的技术也对计算机技术的创新有着重要影响,它们当中的某项技术若取得了重大突破,都有利于计算机技术的创新。最后是计算机技术发展中自身的经验积累。事物的发展受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两方面的制约,外部条件为事物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而内部条件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因此,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创新必须要从自身出发,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最终完成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2.社会因素。在当代社会,企业的发展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为发展动力的,而计算机技术的创新发展也是如此。社会需求永远是计算机技术创新的不竭动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以人们的需求为根本,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又有了新的方向。同时,计算机技术开发人员的不懈努力,极大的满足了人们对计算机软件、硬件、应用技术的需求,从而能够获得社会的高度评价,这样社会需要便为计算机技术的创新提供精神动力。同时,计算机技术在多样化的社会需求下快速发展,为计算机技术开发人员提供了大量优质的发展机遇,使其个人利益得到满足,进而为计算机技术的创新提供了物质基础。此外,现代国防需求为计算机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动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间展开了太空和网络空间的竞争,我国要打赢这场现代化战争,取得太空的战略优势,同时保障国家的网络信息安全,就必须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创造条件,确保我国在太空战和网络空间战中取得绝对控制权。因此,国家会加大对计算机技术发展创新的财政投入,为计算机技术的创新创造了有利条件。

3.其他因素。技术因素和社会因素对计算机技术的创新起着主导作用,此外,像市场活动中的企业、个人、国家的政策法规等社会上的一些其他因素也在计算机技术创新过程当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于企业来讲,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若要取得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不断寻求机会壮大自己,以确保自己的生产技术占有竞争优势。因此,市场活动中企业和个人的价值追求,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此外,国际间的竞争也促使各国越来越重视软实力的发展,作为国家软实力重要组成部分的技术创新,也逐渐成为各国发展的核心内容。为了进一步提升本国软实力,各国都在科技发展政策上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以加快本国的技术创新。因此,国家通过制度的确立确保了计算机技术创新的有效进行。

二、计算机技术创新的发展建议

由于计算机技术创新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若要使计算机技术更好、更快的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科学制定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战略。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的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面对新形势,国家要充分重视计算机技术的创新,做出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整体规划,保障其在国际市场中占有竞争优势。国家在制定计算机技术产业发展战略过程中,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把信息技术的发展潮流作为制定战略的依据,找准阻碍我国计算机技术发展创新的负面因素,同时鼓励和引导高新技术行业努力钻研核心技术,加大财政投入,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计算机技术创新产业链,不断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技术升级。

2.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系统。良好的制度与体制有助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目前,国家和高新技术企业都加大了对计算机技术创新的投入,但这还远远不够,它更需要国家创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系统,推进新技术的发展与扩散。第一,建设以企业为主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计算机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把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并有效的整合产学研的力量,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企业有能力进行技术研发,不断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创新能力。第二,建设军民结合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军用科技和民用科技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两者能够协调促进、共同发展。因此,国家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加强对两者的管理,促进军民科技的紧密结合,形成军民科技相互转化的良好格局。第三,建设科研机构与高校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日常从事着新型科学项目研究,对新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发挥着巨大作用。因此,国家要建立一个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之间开放、流动、协作的运行机制,使他们的资源得到高效的整合和利用,不断推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3.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计算机技术人才队伍。计算机技术的创新离不开人的重要作用,专业的技术人才是计算机技术创新的保证。当今企业、国际间的竞争越来越重视对人才的引进。因此,国家和企业要充分重视人才的作用,积极培养具有技术应用、产品设计、产品开发的高精尖人才。同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发计算机技术人才的创新积极性。此外,还要遵循人才的成长规律,做好人才梯队,确保计算机技术创新后继有人。

4.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利用制度。计算机技术的创新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研发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艰辛,国家要维护企业和科研人员合法权益,保护知识产权。首先国家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为知识产权的保护构建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同时加强向企业和个人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不断提高企业和个人的知识产权意识,使其能够依靠法律武器与侵权行为作斗争,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国家要严厉打击各类侵权行为,为计算机技术创新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结语

第6篇

关键词:旱粮;科技创新;建议;浙江

浙江省旱粮种植面积约占粮食总面积的1/3,产量约占粮食总量的1/5,是粮食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1]。发展旱粮生产对保障粮食安全,丰富城乡居民食物结构,促进农民特别是山区、半山区农民增收致富起着重要作用。2013年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旱粮生产的意见》(浙政办发〔2013〕128号),提出通过3~5年努力,力争全省旱粮面积在原有基础上扩大6.67万hm2以上,年增产粮食30万t以上,单产提高10%以上,占粮食面积、产量的比重分别比2013年提高3.3,3.0百分点以上,单位面积效益提高15%以上,初步构建起现代旱粮产业体系,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加快旱粮科技创新,提高旱粮发展科技水平已成为当前加快旱粮生产的首要任务。

1发展现状

浙江省地处东南沿海,四季分明,雨热丰富,适宜不同作物生长。2014年,全省旱粮作物播种面积44.26万hm2,单产3.78t•hm-2,总产167.30万t,其中面积最大的为大豆,其次是小麦、玉米、番薯和马铃薯。全省旱粮虽然总体面积不大,但是种类繁多,除了大豆、玉米等8种主要旱作外,还有高粱、荞麦、绿豆、赤豆等多种小杂粮,全部种类近20种。旱粮适应性广,生产季节长,无论是水田还是旱地、坡地,一年四季都可种植相应的旱粮作物,使光、温、水、土等自然资源得到了高效利用。同时,旱粮还有节水、高效等特点,一般年份只需自然降水即可保证正常生长,在经济效益上很多旱粮作物也远高于水稻。从1990年以来,随着先进育种技术和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旱粮外观、口感不断改善,需求不断增加,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种植效益明显,旱粮生产已成为一条重要的稳粮增效途径。在市场需求导向下,浙江省旱粮正朝着专用化方向发展。

1.1鲜食化

大部分旱粮具有干鲜兼用的特性,如大豆、玉米、马铃薯、蚕豌豆和番薯等。鲜食型旱粮发展十分迅速,以鲜食大豆为例,从1997年的2.07万hm2发展到2014年的7.29万hm2,面积增加2.5倍,成为全国鲜食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省。鲜食型旱粮具备了一定的产业规模。据统计,2014年全省鲜食型玉米、大豆、蚕豌豆总面积达17.37万hm2,鲜食比例82.93%。蚕豌豆和马铃薯的鲜食比例更是达90%以上。萧山区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鲜食大豆生产和加工基地,年种植面积在0.67万hm2以上。

1.2加工化

旱粮的加工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鲜食型产品的加工,如速冻鲜食大豆、玉米、蚕豌豆等,在旱粮加工产品中占了很大比重。全省开展鲜食旱粮加工业务的大型企业有海通集团、浙江银河等10余家,具备雄厚的加工能力和加工规模。以鲜食玉米为例,仅海通集团一天就能加工成品甜玉米粒200t,甜玉米棒12万棒,可消化近54hm2基地原料[2]。产品除在国内销售外,还大量出口日本和欧美等国家。另一类是传统产品的加工,主要包括饲料、酿酒、豆制品和淀粉类,如玉米、大麦主要用于加工饲料,高粱、荞麦主要用于酿酒,番薯主要用于加工淀粉、粉丝及薯条等。较有名的有诸暨的“同山烧”、遂昌的“黄沙腰烤薯”、台州等地的“豆面”(番薯粉丝)等。

1.3特色化

一些旱粮品种具有独特品质和区域色彩,如兰溪的乌皮青仁大豆、松阳的大红袍赤豆、温州的白扁豆、乌豇豆等在历史上都很有口碑,这类旱粮一般具有独特的医疗保健功效,虽然面积不大,但特色明显,基本上用于出口。庆元有家合作社,利用生态优势开发种植龙爪粟(一种古老的作物,列五谷之首),并加工成面条、汤圆、酒等多种产品,每667m2收益达到2000多元。此外,浙江省还引进开发了彩色番薯、马铃薯,既可食用也可加工食品或提取天然色素等。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品种多,突破性品种少

旱粮种类多,适应性强,品种的地域特征不明显,省内外甚至国内外相互引种非常普遍,几乎每年都有国内外品种被引入,加上省内育种单位自己选育的品种,数量众多,但各个品种特性不明,质量良莠不齐,种植户在品种选择上感到无所适从。同时,大豆、蚕豌豆、番薯和马铃薯都是常规品种或无性繁殖作物,农民在购种后往往会自行留种,个体种子经销商也常自行繁种,导致这些作物品种种性退化加快,产量和品质逐年下降,对生产非常不利,也容易造成生产事故。从当前情况看,虽然旱粮品种数量众多,但除迷你番薯和蚕豆外,在产量或品质上具有突破性的品种非常少,鲜食大豆和玉米省内育种起步较晚,与国内外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而小麦、马铃薯则几乎全部是外来品种。

2.2保鲜难,市场容量难拓展

鲜食型旱粮口味好,产量高,市场需求量大,种植效益好,农民也愿意种。但新鲜的旱粮产品水分含量高,保鲜要求也高,货架期短。如在常温条件下,鲜食大豆和玉米一般仅能保存2~3d,且随着时间推迟,品质下降迅速。城市居民喜欢买本地毛豆、玉米的原因,不是因为外地的品种不好,而是外地毛豆和玉米经过长时间运输,已经不太新鲜,口感和风味已大打折扣。再如番薯,虽然保存时间比毛豆、玉米等要长,但其对贮藏场所的温度、湿度有很高的要求,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大量腐烂。目前,浙江省还没有能力做到冷链运输、保鲜销售。在不能解决保鲜的情况下,如果不是订单生产,农民不敢轻易扩大种植规模。

2.3机械化水平低,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

与水稻不同,不同的旱粮作物,其收获部位千差万别,收获时间也不一样。既有穗,又有荚;既有块根,又有块茎;既有地上部,又有地下部。根据栽培目的,有收鲜的,也有收干的;有收大的,也有收小的。由于旱粮的收获类型不一,且单个作物种植面积小,生产情况也千差万别,长期以来,旱粮生产机械的研发与推广严重滞后,旱粮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主要生产环节仍然依赖于人力。如鲜食大豆,其鲜荚采摘一直靠人工,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目前采摘价已达1.0元•kg-1,仅采摘成本就占产值的1/3左右。另据临安调查,目前挖667m2迷你番薯约需6个工,以平均每工120元计,人工成本超过700元。

2.4种植分散,技术到位率低

旱粮种类的多样性和生态的广适性,使得旱粮种植类型多样,既有水田,也有旱地,既有净作,也有套种,田间地头也多有种植,为了避免出现“卖难”,大面积规模化种植较少,零星种植、分散种植非常普遍,造成技术指导相对困难,关键技术到位率低。如松阳县一直推广的鲜食蚕豆两次打顶技术,对蚕豆的提质促早作用明显,但在浙江省其他地区则很少应用。当然,还有很大一部分农民种植旱粮的目的,只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种植量很小,对新技术本身缺乏学习动力。

3发展建议

3.1加快品种创新

品种是决定品质、产量和市场畅销程度的关键因素。加快旱粮发展,首先要加快品种创新,加快适销对路、品质优良品种的选育、引进和推广,保持和巩固迷你番薯、蚕豆育种上的优势地位,提升鲜食大豆和玉米品种的品质,推进小麦、马铃薯育种的本地化,选育出一批适于机械化生产的、在产量或品质上具有突破性的品种,进一步提高自主品种的竞争力,主导品种覆盖率争取达到80%以上。其次要加快地方特色种质资源的利用与创新,浙江省旱粮种质资源丰富,收集、鉴定和保护现有种质资源,加快优质种质资源直接利用开发,同时进行种质创新,育成更高产、优质、高效的旱粮新品种。再次要注重解决品种繁育问题,在加强北方繁种基地建设的同时,稳步推进繁种基地本土化,降低种子繁育成本。近年来采用防虫网多次采收栽培技术繁育马铃薯脱毒微型种薯取得了成功,此技术若能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将结束浙江省几十年来马铃薯种薯一直依赖从东北引进的历史。

3.2加快技术创新

农业技术十分强调良种良法配套。旱粮种类多、用途广,要根据不同的栽培时期和目的,借助浙江省新成立的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团队的力量,加快相应技术的研究和集成应用。一方面,要加快现有优质高效适用技术的深化,重点对鲜食大豆、玉米分期播种、鲜食豌豆和马铃薯秋播、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马铃薯防虫网多次收获栽培、鲜食蚕豆摘心促早栽培、迷你番薯双季高效栽培以及糯高粱再生栽培等技术的关键环节再研究、再深化,形成标准化模式,便于农民学习掌握。另一方面,要针对生产需求,加快新品种、新模式配套技术的研究推广,明确品种特性、高产机理、茬口搭配和群体配置等关键技术。2013年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南浔区开展了稻薯轮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并获成功,马铃薯从播种、培土到收获全部实行机械作业。据测产,平均鲜薯单产29.4t•hm-2,产值4.47万元•hm-2,净利1.62万元•hm-2。目前,水稻已实现全程机械化,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的成功,为季节相对紧张的浙北地区寻求新的稳粮增效途径提供了现实范例。

3.3加快机械化研究

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唯一出路。大小麦机械化已经没有问题,当前急需解决的主要是鲜食大豆、番薯和马铃薯的机械收获问题。鲜食大豆曾是浙江省发展效益农业的典范,短短10年时间就突破6.7万hm2,成为一些地方的农业支柱产业。但近5年来,浙江省特别是萧山鲜食大豆生产一直徘徊不前,其主要原因就是鲜荚采摘无法实现机械化。早在2003年,浙江省就先后从法国、日本引进过鲜食大豆收获机,由于种种原因最终都未成功。在番薯和马铃薯机械收获方面,虽从山东引进马铃薯播种机、培土机、割茬机和收获机获得初步成功,但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农机、农艺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合作,一是建立农机农艺融合的合作机制,创建示范推广基地,深入分析制约旱粮生产机械化发展的因素,探索并提出适应机械化作业的旱粮种植模式、管理方式和全程机械化的技术路线;二是加快与农机院(校)、生产企业的合作与创新,引进省内外甚至于国内外先进适用的鲜食大豆、马铃薯、番薯等旱粮收获机械及其他主要环节生产机械,开展适应性和可靠性试验,在此基础上研究开发适合于浙江省旱粮生产发展的农业机械。

3.4加快农作制度创新

旱粮种类繁多,株型各异,有高秆、矮秆、匍匐茎等多种形态,除了净作之外,还可与其他作物实行多种间套种植。如鲜食大豆,株型矮小紧凑,生育期短,适合与玉米、甘蔗、芋艿、棉花、大(小)麦等间作套种;番薯可与玉米、大豆、辣椒等套作;桑、茶、果园和幼林地也适合套种各类旱粮。全省近53万hm2的桑、茶、果、林园地,若1/4得到开发,并按10%的净作面积计算,即可新增旱粮面积1.33万hm2。在熟制安排上,可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或对土壤理化性状有改善作用的模式。如兰溪等地的春马铃薯-单季稻-秋马铃薯(秋豌豆、小萝卜)等三熟制模式,实行水旱轮作,有利于改善土壤,减少病虫害,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经济效益也比较高。浙江省松阳县推广的蚕豆/春玉米-夏玉米-秋马铃薯旱地一年四熟模式,四熟全部为旱粮作物,合计单产63.15t•hm-2(鲜产),产值16.26万元•hm-2,净利润12.51万元•hm-2,耕地复种指数高达400%。2014年开始,浙江省农业厅把推进农作制度改革创新作为重点工作,制定农作制度改革指导意见,每年建设50个以上农作制度创新示范点,在2014年推广新型农作制度模式13.333万hm2的基础上,每年新增3.333万hm2,以此带动旱粮生产发展。

3.5加强示范引导

积极采取宣传、鼓励、引导、示范等各种有效措施,推进旱粮生产发展。一是要引导规模化种植。规模种植有利于技术指导、有利于市场培育、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兰溪、义乌、金东是浙江省马铃薯主产区,每年马铃薯收获季节,都有本地或外地贩销大户上门收购,从未出现卖难,就因已形成规模效应。因此,在原有优势区域,要加强规划引导,进一步壮大规模优势,提高抗风险能力;在新开发区域,要强调适度规模,稳步推进,避免出现量小没人收,量大销不掉现象;二是组织开展旱粮高产创建。每年在全省建立一批可看可学的旱粮高产高效示范样板,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示范和集成推广,提高技术到位率,以点带面,促进旱粮产业创新发展;三是组织开展旱粮新品种的展示,在全省择优建立10个左右的旱粮新品种展示基地,开展旱粮作物新品种的集中展示,引导农户种植新品种,加快品种推广应用步伐;四是加快市场拓展。抓好舆论宣传,支持有关单位在重要新闻媒体刊登公益广告,广泛宣传旱粮的营养保健功效,引导大众健康消费,扩大旱粮消费市场。推进旱粮产品贮藏保鲜、冷链运输、加工开发和转化利用,拓展旱粮消化渠道。大力培育旱粮生产大户和营销队伍,打造一村一品,提升组织化生产经营水平[3]。积极推进旱粮与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农业、创意农业的有机结合,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3.6加强政策支撑

根据同粮同力度原则,制定和落实各类旱粮扶持政策。一是继续实施旱粮种植补贴和小麦订单收购政策,对种植旱粮达到一定规模的生产主体给予补助,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逐步提高补助额度;二是继续开展旱粮示范基地建设和旱粮高产创建,不断提高和改善旱粮生产基础设施水平,提高旱粮生产科技应用水平;三是加大旱粮生产机械扶持力度,建立旱粮作物农业机械开发导向目录,加大旱粮机械购置补贴力度,对购置旱粮种植(播种移栽)、管理(中耕培土)和收获机械的,除享受原有购机补贴外,再给予总购机额一定比例的补助。扩大农机化促进工程项目规模,对引进开发旱粮生产机械的企业、科研院所给予重点扶持,对引进使用旱粮机械的主体给予资金补助;四是继续实施旱粮育种创新专项,把旱粮作为浙江省“三农六方”项目资金重点支持领域,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等部门开展新品种选育、新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共同营造良好的旱粮发展政策环境。

参考文献:

[1]纪国成,吴早贵.浙江省旱粮生产发展思路与政策建议[J].上海农业学报,2006,22(2):91-93.

[2]吴早贵.浙江省玉米产销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J].玉米科学,2005,13(4):127-131.

第7篇

“平安家庭”创建目标是:把“平安家庭”创建活动作为平安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力求实效,做到三个服务,即服务平安*建设,服务“小县大城”发展战略实施,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实现四项指标:即,80%以上社区、60%以上村开展“平安家庭”创评活动。“平安家庭”户要求达80%以上。80%以上社区、60%以上村开展“三项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即法制、道德礼仪、科学知识宣传教育活动)。80%以上社区、60%以上村建立妇女维权服务站、姐妹谈心室等妇女维权和家庭纠纷调解组织;发挥四个方面的作用,即在平安县建设中发挥作用,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发挥作用,在加强改进社会管理和治安防范中发挥作用,在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作用。

二、指导思想

20*年,我县“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的指导思想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平安*”建设总体部署,从影响家庭平安的主要问题入手,以提高家庭成员的法制观念、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为基础,以社区和农村的“平安家庭”创建为重点,以保障家庭平安的工作网络为依托,加强宣传和服务,夯实基层基础,以家庭的和谐促进社会的和谐。

三、具体措施

1、建立领导小组,健全维权服务机构。各乡(镇)建立“平安家庭”创本文来自建活动领导小组,建立健全村(社区)妇女维权站、人民调解机构、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小组、困难群体帮扶小组、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小组等机构,充分发挥机构人员在化解矛盾、调解纠纷、预防犯罪和中的作用,努力减少不和谐、不稳定因素。

2、广泛宣传教育,营造氛围。要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和信息网络,采取多种形式进一步深入到农村、社区广泛宣传,及时在各种新闻媒体和网络上宣传“平安家庭”创建活动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创建工作经验和做法,以提高创建活动知晓率为重点,发展活动阵地和队伍,丰富内容和载体,不断提升创建活动的层次和水平。

3、是规范创评,力求实效。创建活动做到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有台帐。评选程序做到家庭申报、社区(村)审核、张榜公示、创建办审定,增强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荣誉感,突出创评过程与创建效果的统一,把创评过程作为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过程,确保创建活动做实做深,提高创建活动的影响力。

4、开展对未达标家庭的帮扶工作。全面开展未达标家庭的摸底调查,建立健全未达标家庭档案,制定跟踪反馈表。针对不同家庭各自存在的问题,探索如何采取不同的措施,落实不同的帮扶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使未达标家庭通过帮扶转化为“平安家庭”,真正扩大平安家庭的覆盖面。

5、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各级妇联组织要健全工作机构,做到专人接访、热线服务,按要求及时上报数据及分析材料,针对不同程度维权热点、难点问题做好调查研究。

6、健全考核机制。各乡镇要制定创建活动实施意见,规范“平安家庭”达标要求,并定期对达标家庭进行核查,核查为不达标的取消其“平安家庭”荣誉。

第8篇

1、加强综合部门建设。根据中央和省委要求,大力加强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建设,切实增强其在组织协调、指导服务、政策研究、督查考核等方面的职责。市编办根据**市农村工作实际和城乡统筹发展要求,结合地方机构改革工作,研究提出市、市(县)区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机构强化意见,将其作为党委工作部门,单独列入机构序列,进一步扩充增强职能,调整增加编制。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全市各镇(包括涉农街道)成立农村工作办公室,负责区域内农村政策贯彻、经营管理、制度创新等具体工作,切实构建起全市农村工作综合协调和统筹推进的完善网络体系。

2、加强领导体系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重中之重”要求,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加大力度,倾注精力。市成立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组长,负责对全市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统一指挥部署。领导小组下设一室七组,分别为综合协调办公室和现代农业、规划建设、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精神文明、农村改革、固本强基七个工作组,办公室主任和各工作组组长分别由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担任,综合协调办公室负责日常的组织、协调、指导、检查和督促工作,各工作组负责相关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实施推进。各农村市(县)区党委、政府要分别明确分管农村工作的领导同志,并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领导体制,确保各项工作上下联动、同步开展。

3、加强相关部门建设。农口部门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转换职能,增强素质,加强自身建设,加快形成职能明确、职责一致、运转协调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市发改委、经贸委、教育局、科技局、民政局、财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建设局、交通局、文广新局、卫生局、体育局、环保局、规划局、旅游局、金融办等部门要从更好地支持“三农”发展、更好地服务“三农”工作出发,明确一名负责同志分管农村工作,成立或明确一个以上专门处室负责农村工作,并配齐配强熟悉农村工作业务的人员,进一步建立健全责任体系,确保工作有人做、见实效。

二、完善研究决策机制,确保部署科学严谨

4、进一步健全调研制度。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工作组和市各涉农部门,要经常深入农村,深入基层,了解真实情况,倾听农民呼声,确保工作开展最大程度地符合地区实际、符合农民愿望、符合发展要求。要围绕事关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和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每年精选一批课题,通过自主研究、联合研究、项目招标等多种方式,通过走访调查、典型调查、实地考察等多种方法,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不断提升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决策部署水平。

5、进一步健全会商制度。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工作组和市各涉农部门对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的问题,要切实想方设法及时研究解决。对不能独自承担、需要其他工作组或部门协助或联合研究解决的,要及时通知其他工作组或部门,进行集体会商,共同分析原因,研究对策思路,推动问题解决。对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要及时告之相关负责的工作组和部门,推动问题获得有效解决。

6、进一步健全决策制度。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工作组和市各涉农部门对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的自身无权决策的重大问题,要及时上报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实际,及时召开会议,进行研究决策,作出部署安排。领导小组同时建立定期决策部署制度,每半年召开一次全体会议,研究决策工作推进中的重大事项,协调解决工作开展中的重大问题。

三、完善规划调控机制,加大引领导向力度

7、高度重视农村规划。坚持把科学规划作为实现农村科学发展、城乡一体发展的龙头工程,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控制作用,推动镇村行政区划调整,加快“三个集中”步伐,加大新市镇、新型社区和新农村联动建设力度,进一步优化城乡经济、社会、空间、生态布局,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土地集约、人口集中水平,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要素合理配置、农民生活质量提升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

8、科学完善农村规划。研究制定《**市农村规划编制管理办法》,切实明确各类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求。着眼长远,立足现实,坚持现实性、前瞻性、合理性有机统一,不断深化完善农村产业发展、新市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切实做好各项规划之间的科学有效衔接。规划编制过程中,要积极强化专家论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努力提升规划的科学论证水平和公众参与程度,确保规划编制的科学合理。

9、精心实施农村规划。按照区域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要求,以大建制镇推动新市镇整合,以大行政村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形成以“新城、新市镇、新型社区”为主的现代化城镇体系,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加强规划与区划的对接工作,加大建制镇、行政村撤并和撤镇建街、撤村建居工作力度,促进镇村布局体系规模调大、结构调优。按规划有序推进所有保留村庄的整治改造,积极开展规划政策创新试点,允许按规划重建或新建住房或配套用房,打造宜居宜人村庄典范。

10、严格管理农村规划。严格按照《城乡规划法》中确定的基本程序审批各类规划。各级政府不得随意变更规划,任何单位、个人不得随意干预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必须按照规划进行开发建设,并作为公共决策、调控手段和实施项目的重要依据。切实强化规划执行监管,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及时纠正、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行为,推动农村规划全面落实。全面推行“阳光规划”,全过程实行公示制度,广泛接受各方面监督,以强有力的监督推动规划的实施到位。

四、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强化发展资金支撑

11、完善财政投入制度。市财政部门加紧研究制定“财政投农资金投入使用评价办法”,科学界定财政投入范围内容,建立健全相应指标体系,切实明确财政投入具体要求,为监督检查各级政府投入政策贯彻落实情况提供参考依据。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对各地区和各相关部门、各级人大和政协定期对同级政府开展财政投农情况的督查和检查活动,促进财政投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确保财政投入全面及时足额到位。

12、完善金融投入制度。鼓励支持外地银行、外资银行和地方银行发起创办村镇银行,加大对已设立村镇银行的政策支持,推动村镇银行强化为农服务、实现持续发展。加快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步伐,努力实现农村小额贷款全覆盖。建立健全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多层次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各(市)区均要建立和完善农业再担保机构。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试点范围和覆盖面,大力发展农村意外保险、财产保险、农机具保险、农民房屋保险等涉农险种。制定完善对合作组织、村级扶贫、农民创业等特定主体的信贷投放考核激励办法,对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给予资金奖励。

13、完善社会投入制度。全面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各项国家强农惠农补贴政策,千方百计减轻农民负担,切实调动广大农民投资投劳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继续本着“政府引导、有效扶持、自助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大力推进“一企一村、多企一村、一企多村”结对机制建设,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投资“三农”、支持农村发展。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引导功能,灵活运用贴息、担保、优惠政策等方式,吸引外资资本、民间资本等各类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五、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大力增强智力支持

14、加大政研合作力度。着力开展市、市(县)区两级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政研合作,加快探索地方政府与合作院校联手共建的有效机制。认真学习外地成功经验,围绕技术推广、培训教育、机制研究、挂职锻炼等主题,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开展各类合作活动。坚持将政研合作融入新农村建设整体之中,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知识、人力、科技优势,着力破解科技含量不高、人才资源不足和建设机制不活等方面的瓶颈制约,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发展成高效农业、传统村落改造成新型社区、传统农民培育成现代农民。

15、加大成果转化力度。结合实际积极创办“产学研创新中心”、“高科技园区孵化器”、“技术合作推广中心”等科技创新、科技创业、科技服务载体,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积极以项目建设为主要抓手,在产业发展、规划建设、生态改善、公共服务、素质提升、综合改革等方面,每年组织实施一批示范性强、带动力大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推进科技成果和新农村发展建设紧密结合。积极按照服务综合化、功能多样化、推广社会化的定位,加快探索建立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加大科技兴农力度,提升农业科技含量,促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

16、加大人才培育力度。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理念,围绕能力提升,分门类、分专业、分层次、分结构,分期分批抓好人才的培养,建立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相适应的动态管理机制。加大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力度,突出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和文化素养等培训内容,使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职位的干部都能得到较为系统的培训,打造一支学习型、创新型、实干型的党政人才队伍。大力实施新农村人才保障工程,推动市(县)区、镇、村实用人才和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培养一大批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农村基层组织管理人才、农村实用技能人才、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切实满足农村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六、完善实施推进机制,推动工作深入开展

17、完善工作例会制度。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工作组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并围绕农村改革发展十大强农惠农工程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各项重点工作,每年选定一个以上主题召开专题推进会,交流各地区、各相关部门的工作推进情况,学习借鉴先进经验,集体研究推进工作,共同解决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大力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落实。

18、完善统筹协调制度。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工作组、市农村改革发展十大强农惠农工程牵头部门、市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各项重点工作牵头部门,及时通过召开联席会议、联合组织推进、共同检查考核等多种形式,探索行之有效的统筹协调推进机制,强化成员单位之间的相互配合,做好上下左右的有机衔接,充分发挥互促互补效应,提高推进效率,扩大综合效果。

19、完善促进创新制度。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工作组和市各涉农部门立足城乡统筹、科学发展,围绕规划建设、就业保障、公共服务、两个置换、组织合作、金融扶持等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切实加强研究,加强创新,及时制定出台有助于破解难题的鼓励性、优惠性、配套性政策措施,切实为工作开展创造有利条件。注重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和探索实践,深入总结、积极推广基层的成功做法、有益经验,鼓励和支持基层群众采取更加灵活的工作措施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

20、完善结对共建制度。在强化政府自身作为的同时,积极坚持多方合力推进的原则,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共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大力强化部门结对、村企结对、村村结对工作,推进市各相关部门、工商企业、经济强村继续发扬结对帮扶薄弱村的优良传统,对经济发展薄弱村加强结对帮扶,切实通过扶助困难户、帮助建设基础设施、帮助农民转移就业等多种方式,帮助薄弱村解决发展中的实际困难,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

七、完善督查考核机制,促进工作全面落实

21、突出督查考核重点。全市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建立严格的督查考核制度,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的督查考核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各部门、各地区的工作任务和目标要求根据市委、市政府年初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下达的目标任务书和制定的相关工作意见确定。督查考核要全面察看各市(县)区、各部门落实和执行各级强农惠农政策、完成农民增收等重要综合指标、完成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各项目标任务、落实支农项目及资金、推进“三农”工作体系建立等有关情况。

22、完善督查考核办法。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各工作组、市级有关职能部门的督查考核活动要围绕提升推进成效,积极灵活采取多种形式。工作督查要实行综合和专项、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各工作组的专项督查活动每半年分别至少进行一次,督查中要深入开展“三查三看三比”活动。工作考核要坚持平时跟踪问效、季度进度检查、年末综合评定相结合。切实通过有力的督查考核活动,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组织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推进目标全面完成。

23、公开督查考核结果。全市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督查情况将定期通过全市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简报公布。全市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年度考核结果通过地区(部门)自评、地区(部门)互评、群众测评等方式综合确定后,由领导小组排定名次,按时向社会进行公布,接受广大群众监督评议。考核结果同时上报市委、市政府和市人大,作为部门评优奖励的重要标准和领导考核任用的重要依据。

八、完善奖励问责机制,充分激发工作动力

24、健全相关制度。进一步建立完善农村工作干部选配制度,切实抓好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领导班子中熟悉农村工作干部的选拔配备,十分注重从农村基层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各级党政机关,建立熟悉农村工作的干部人才资源库,为推动农村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政治和组织保证。加紧完善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公务员和选任镇级领导干部的激励制度,鼓励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年轻同志到村帮助工作,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第9篇

一、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加快推进特色农业规模化生产。重点扶持食用菌、蔬菜等主导特色产业。对工厂化新发展食用菌生产,年产100万袋以上,并配套安装变压器等装置的,经农业、财政部门验收合格后,给予一次性5万元的补助,每新增50万袋增补2.5万元(包括老厂生产规模的扩大);对在大、中型城市设立食用菌固定销售点且投资额50万元以上的,经农业、财政部门验收合格后,给予一次性5万元的补助;对由村集体利用山地建设50亩以上、水电路配套齐全的新建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且达到安全生产要求的,经农业、财政部门验收合格后,给予一次性5万元的补助;对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和低收入农户贷款发展温氏养鸡,符合一定条件的,市担保中心和市农村合作银行分别给予担保和贷款,市财政给予其初次贷款50%的贴息补助,时间最长不超过2年;对种植大户或专业合作社新发展山地蔬菜50亩以上、设施蔬菜10亩以上(不含大棚西瓜)的连片商品基地,达到标准化生产要求的,经农业、财政部门验收合格后分别给予一次性100元/亩和200元/亩的补助;对利用钢网结构新发展特色渔业网箱养殖400平方米以上的,经水利、财政部门验收合格后,给予一次性80元/平方米的补助;对在新开发土地上新发展优质茶园50亩以上的连片基地,达到标准化生产要求的,经农业、财政部门验收合格后,给予一次性150元/亩的补助。

2、切实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切实抓好粮食生产、流通和储备,建立健全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建设与管护,开展地力培肥,坚决制止粮田抛荒,确保标准农田数量、质量和粮食生产能力。逐年增加对农民的种粮补贴,并重点加大对种粮大户的补助力度,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对市内种粮合作社、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高产示范片、高产示范户,给予适当的奖励补助。继续实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扩大粮食预购定金发放范围。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对购置列入省农机产品购机补贴目录的大中型联合收割机、插秧机及配套设备,除享受上级规定补贴外,市财政按实际购置价格的10%给予追加补贴,单机追加最高不超过3万元;对购置列入*市农机产品购机补贴目录的小型农机具,市财政按实际购置价格的20%给予补贴,单机补贴最高不超过1000元。

3、加快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基地建设等的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自确认之日起,五年内由市财政给予等额贴补,后五年减半贴补。农业龙头企业新建或扩建生产性项目需使用土地的,应优先保障用地。市里每两年确定一批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骨干农业龙头企业,视其发展潜力列入重点培育对象,实行“一事一议、一企一策”动态管理。

4、扶持和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新评定的*市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省示范性专业合作社分别给予一次性1万元、3万元补助,并在农业项目及龙头企业申报、技改贴息安排、评先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优先扶持开展代育秧、代耕种、代插秧、代植保、代收割等“五代”服务的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对统防统治面积达500亩以上的植保专业合作社给予一次性5元/亩的奖励,总额最高不超过1万元。对农机服务面积达2000亩以上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给予2元/亩的奖励,总额最高不超过1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社员和非社员(不超过社员部分金额)生产和初加工的农产品,视同农户自产自销,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的技术服务和劳务(包括机械化作业服务)所得的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

5、加快农业科技的研发推广。市财政每年安排的科技三项经费中,用于农业科技的投入不少于30%。对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有突出贡献的农业企业或其他单位和个人,给予适当奖励。农业企业用于研究开发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各项费用,按实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同时允许再按技术开发费实际发生额的50%加计在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对支持非关联的研发机构的投入资金,按有关税收政策法规扣除。

6、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对被有资质的认证中心新确认为国家绿色食品的农产品,给予一次性奖励5万元;对被有资质的认证中心新确认为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的,给予一次性奖励1万元;对被有资质的认证中心新确认为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的,给予一次性5000元奖励。新制定一个农产品标准,经认定并组织实施的,按国家标准、省级地方标准、县级地方标准等三个级别分别给予标准制定单位10万元、5万元、1万元工作经费补助。

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7、扎实推进村庄整治。围绕城乡规划全覆盖,积极做好农村规划编制工作。加大对整治村的垃圾处理、村道硬化、户厕改造、污水治理等项目及环境提升村建设的支持力度,给予平均每个村不少于10万元的以奖代补资金支持。加大以工促农力度,实行市级骨干企业挂联帮扶新农村建设制度,每年一次对成绩突出的企业给予表彰。允许有条件的村集体实行“级差排基”建房,所得资金专项用于村庄配套设施建设;允许有条件的村通过建设“民工公寓”、标准厂房等,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保障基层组织建设。高度重视解决农村住房问题,按《关于加快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的若干意见》(浙委〔2009〕56号)要求,完善政策措施,加快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加快农村电网建设,提高新农村电气化水平。加快发展乡村旅游,支持和引导“农家乐”旅游景区(点)建设、农业旅游商品开发和农家旅馆、农村特色餐饮等旅游服务产业的发展(具体奖励标准按江政发〔2009〕29号规定执行),奖励资金主要用于公共环境的提升。

8、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省“千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高产优质农田比重。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病险山塘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和屋顶山塘水库的安全管理,整合灌区,提高防洪防台抗旱和农田排灌能力。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对列入千里渠畅建设计划的项目,市财政根据实际完成的工程量,给予50%的补助。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抓好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加快林区道路建设,实施好《*市千里富民林道建设规划(20*—2012年)》,对列入千里富民林道建设计划的项目,经验收合格后,按平均2万元/公里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

9、加快发展生态农业。进一步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引导和鼓励畜禽产业走小区化发展之路,对按照规划和建设规范要求新建的畜牧小区,面积在100亩以上水、电、路配套齐全,且搬迁安置面积已达50亩以上的,市财政给予一次性补助20万元。大力推进沼气建设,对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8立方米/个以上),经市行业主管部门审核,给予每立方米50元的一次性奖励;其中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新建造50立方米以上的大中型沼气池达标排放的,优先上报省财政补助。支持禁养区外的规模养殖场(户)应用零排放养殖技术,对新建或改造的生物发酵猪舍给予每平方米30元的补助。

10、积极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市级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标准按7元/亩予以补助。扶持绿化造林,对连片新造林5亩以上,营造针叶纯林(松类除外)的补助50元/亩,营造针阔混交(阔叶林占30%以上)或阔叶纯林的补助60元/亩,营造马褂木(含马褂木密度达40株/亩以上的混交林)的补助80元/亩,杨梅的补助100元/亩,毛竹(含林中造毛竹)的补助150元/亩,良种油茶的补助300元/亩;对在疏林地、天然更新迹地上进行补植造林,补植量达常规造林密度60%以上且分布合理的补助40元/亩(保存率不合格的未成林造林地补植不享受);以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毛竹林为目标林种的更新改造(含次生林抚育改造)和毛竹低改、油茶低改的补助100元/亩(杉木留萌不享受);对防火林带建设的补助70元/亩。

11、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认真落实相关政策,加大对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和低收入农户的扶持力度,给予每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一定的扶持资金,通过发展种养业、来料加工业、家庭工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小额扶贫贷款贴息和低收入农户集中村改善基础设施、发展集体经济等扶贫开发工作,大力推进低收入农户创业增收致富。每年要发展一批扶贫龙头企业、扶贫专业合作社、低收入农户产业发展特色村、低收入农户发展示范户、来料加工扩散基地,全面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确保到2012年,70%以上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收入超过4000元。多渠道、多形式推进山区农户下山搬迁,加大对下山搬迁农户的建房补助力度,加快完善下山搬迁安置小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

12、加快推进土地资源开发整理。加快推进土地资源开发整理。有计划开发城镇规划区范围以外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提高机械化耕作水平,耕地连片面积50亩以上的可申请立项土地整理。加大建设用地复垦力度,加快低丘缓坡开发,满足全市耕地占补平衡的需要。鼓励农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社会力量开展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所节约的土地,首先要复垦为耕地,调剂为建设用地的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纳入年度建设用地计划,并优先满足集体经济发展、村庄整治建设和下山脱贫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三、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完善农村服务体系

13、加强农民素质培训。按照对新增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全覆盖的要求,加大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力度,着力培育一批技术蓝领;根据农业特色产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来料来样加工等新兴产业发展和农民素质提升需要,抓好各种实用技术和农民道德法纪、文明礼仪、文化知识等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对近五年内高中、初中毕业未升学的农村青年参加培训,原则上分别给予免费培训和减半补助,资金的发放按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人数计算。凡是退役军人、低保对象、残疾人、失地农民、下山搬迁农民和贫困户,参加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和绿色证书培训的,一律给予免费。对参加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获得证书且有创业项目的,其贷款在3万元的额度内,由市财政给予三年的贴息补助。为缓解本地企业用工短缺,市外人员经市内培训机构培训并在市内企业服务一年以上的,其培训费可参照市内人员的标准予以减半补助。

14、加强农村计划生育。全面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符合奖励扶助对象享受每人每年720元的奖励扶助金。实施和完善计划生育公益金制度,对在1980年9月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在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后,独生子女发生意外死亡而女方年龄未满49周岁,其父母并不再生育和领养,在女方年满49周岁时,一次性补助1万元;对独生子女发生意外死亡而女方已年满49周岁的家庭,只执行特别扶助制度,不再给予一次性补助。对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而女方年满49周岁后,子女未康复的,只执行特别扶助制度,不再享受计划生育公益金政策。对实行计划生育的夫妻双方发生意外死亡,且最大子女未满18周岁的困难家庭,每年给予补助1000元至其最大子女年满18周岁止。对从事计划生育工作者因公发生意外伤害或伤残的,视情况给予一次性补助3000-5000元;因公发生意外死亡的,给予一次性补助1万元。对有其他特殊困难的计划生育家庭,视情况给予补助。

15、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完善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制度,构筑坚实的社会救助网,确保农村困难群众“因贫施救”。建立健全困难群众帮扶信息平台,实现低保、医疗救助等工作网上运行;建立敬老院长效管理机制,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90%以上;规范城乡低保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村(居)委会或村(居)民小组长低保评议制度、公示制度,提高低保工作透明度。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完善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通过新建、改建、整合,在全市建立起集管理、服务、教育、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15个乡镇社区服务中心、180个村级社区服务中心。着力推进社保体系建设,逐步实现社会保障从城镇为主向覆盖城乡转变、从职工为主向城乡居民转变;实现被征地人员“即征即保”,切实保障被征地人员的权益。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增加市财政投入,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面和受益面,实现参合率达90%以上。

16、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继续扎实推进学校布局调整。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稳步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完善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儿童、留守儿童平等就学、完成学业,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幼儿教育提升工程,加强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推动民办幼儿园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启动实施教育“新四项工程”,切实保障和改善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健全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提高教师素质。加快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对新认定省级文化示范村的,给予每个村2万元的一次性奖励。继续做好“送文化下乡”活动,完成全市行政村广播并网,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改造,启动广播电视低保户实施工程,免费为覆盖区低保户安装有线电视。认真实施参合农民健康体检,加快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并且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报销向社区卫生服务站延伸。加快推进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对集中式农民饮用水工程,其进村入户率在60%以上的行政村实行以奖代补,每个村奖励2-5万元。对独立式农民饮用水工程,其进村入户率在60%以上的行政村实行以奖代补,每个村奖励7万元,同时按受益人口数每人补助100元(行政村和人口数以2004年调查时为准)。

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17、深化农村生产要素流转机制改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和“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原则,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动现代农业布局区域化、规模化,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要切实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市级土地流转管理中心,乡镇(街道)要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行政村要建立土地流转服务站,按照规范化操作标准,加强管理和服务。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为出发点,探索完善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的收益分配和监督管理体系;鼓励异地承租大田、森林资源等农村生产要素实行规模经营,其子女就学、生活用水用电等享受当地村民同等待遇。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搞好农村宅基地和农民住房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的用益物权,全面盘活农村土地存量资源和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积极稳妥地开展农户宅基地置换试点,探索建立农民建房、建新拆旧、一户一宅、宅基地退出和流转机制。通过宅基地置换、选位竞价,盘活存量,减少农民建房占用耕地。结合下山脱贫整村搬迁,城中村、园中村、城郊村改造,鼓励农民自愿放弃农村合法住房,置换城镇住房,并享受相应的补贴和奖励政策。有条件的乡镇、街道要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

18、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金融支持力度。提高金融机构扶持“三农”发展的信贷比例,力争“十一五”期间“三农”贷款有较大幅度增长。抓紧制定鼓励我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实施办法,建立独立考核机制。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快发展村镇银行等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深入开展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开展建立低收入农户集中村资金互助组织试点。积极扩大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各金融部门要积极探索和创新多种适合农业龙头企业的信贷方式,拓展有效担保物范围,依法开展权属清晰、风险可控的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林权、四荒地使用权等抵押贷款和应收账款、仓单等权利质押贷款,探索开展农房抵押贷款,努力解决农业企业、农户贷款难问题。进一步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和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鼓励在农村发展互助合作保险和商业保险业务。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

19、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深化落实乡镇、街道重心下移五项制度,扎实开展村(居)组织“五新争先”活动,积极创建“和谐创业型”班子;坚持完善民情沟通日和民生服务日制度,努力打造服务型组织;不断深化“万名党员创业致富工程”建设,培育一支创业型党员干部队伍;深入实施村级五项规划,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不断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加强村级财务管理,按照“三年一轮审”的要求,每年安排100个以上的村进行财务审计。鼓励各地继续深化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加快资产融合进度,优化整合农村各种资源,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第10篇

一、总体要求

科技发展重点项目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以重点项目为龙头,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进一步提升我区科技产业整体优势,促进我区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今年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

全面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部署要求,积极推进科技重点项目的实施,对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创新型城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抓好重点项目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掌握进度、做好服务,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协调解决存在问题,积极推动项目的实施。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及时沟通情况,做好上下衔接工作,确保重点项目按步骤、分阶段推进实施,高质量完成预期目标任务。

二、落实任务

(一)明确分工。科委调整力量,实行专人负责制,对重点项目实施全程服务。

(二)明确职责。项目责任人,要注意调研了解重点项目情况和项目承担单位情况,准确掌握项目进度和重点难点问题,负责区级领导服务重点项目的协调落实工作,做好相关事务性工作。

(三)掌握进度。通过各种方式深入实际、调查走访及电话、网络等形式,加强对重点项目的了解,及时掌握项目基本情况、进度安排、难点问题、服务需求等具体情况,及时汇总上报,重要事项,专题研究,加快协调解决,为项目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协调配合。各相关科室要加强协调配合,为重点项目的推进实施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兴区科侧重项目实施、推进过程中文字材料的搜集、汇总、宣传、上报工作;科管科侧重项目推进过程中的沟通、协调、服务工作。

三、建立制度

(一)联系制度。建立项目推进工作责任人与项目实施单位的联系制度,定期沟通项目进展情况。拟订《项目实施进度情况表》,通过南开科技网()每月由实施单位网上填报一次。

(二)例会制度。建立定期例会制度,每周研究一次项目推动情况,及时分析项目进展和存在问题,细化工作目标和具体措施,协调解决问题,加快项目推进,定期汇总项目进度情况。

(三)通报制度。建立专题工作简报制度,定期编写《南开区科技重点项目工作简报》,以沟通情况,协调工作。并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科技人员在重点项目中的创造性劳动和创新性贡献,积极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领导

为统筹协调重点项目的推进实施,做好相关扶植服务工作,确保总体目标任务的完成,成立科技重点项目工作协调推动组,全面负责重点项目的协调管理服务工作。组长由赵元、房晓新同志担任,副组长由王强、田强、马翼龙、马海生同志担任,成员胡健、赵晖、李健、高银、田媛、史庭仙等同志组成。

五、主要措施

区科委承诺将采取十条措施,对企业进行帮助、扶植、服务和支持:

(一)鼓励创新。切实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对列入年度区科技重点项目的单位,凡当年申请专利,减缓部分专利申请费用,并给予专利资助奖励。坚持用创新的理论引导人、用创新的事迹感染人、用创新的成果鼓舞人,形成全社会支持创新、创造、创业的良好氛围。

(二)促进转化。凡如期完成成果转化,经济效益显著的项目,在申报市级以上政府奖励时予以支持,在申报区级政府奖励时均予以重点倾斜。

(三)资金支持。在各级各类计划项目的申报中,予以优先推荐,凡获得国家级中小企业创新资金的项目,均给予相应的资金匹配。

(四)政策扶植。凡符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项目承担单位,积极引导、认真组织、切实服务,帮助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享受国家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五)融资服务。科技主管部门做为企业融资的后盾,通过科技发展资金、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政府引导资金的支持,同时与金融机构的投融资平台紧密结合,争取更多更快的为企业提供投资、融资、信贷等方面的服务和帮助。

(六)优化资源。完善健全市场资源配置,为项目承担单位提供科技咨询、专利、财务咨询、信用评估等服务,并积极组织相关内容的培训,提高企业管理者、专技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组织企业参与国际、国内的各类展示、交流、推介等活动,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促进信息流通。

(七)技术协作。根据企业需求,协调大学院所、科研机构,为企业提供技术、智力、人才支持,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进产学研结合。适时组织开展技术协作,搞好联合攻关,突出技术创新点,确保科技研发的顺利进行。

(八)创优环境。努力创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诚信文明的社会环境。协调相关部门切实为企业搞好执法、环境等方面的服务。

第11篇

【关键词】人社一体化 信息化 转变

人社一体化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人社建设为方向,以省集中、一卡通为重点,以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为特点,以实现人本人社、智慧人社、透明人社为目标,按照物理集中―统一平台―化学融合的推进路径,着力推动三个转变(即:从以城镇、职工为主,向覆盖城乡全体居民转变;从以本地、区域性建设为主,向全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转变;从以支持业务经办为主,向支持经办、服务、决策、监管等全部功能转变),以服务对象的需求为出发点,用信息化来推动各业务之间的高度协同,各地区之间的广泛协作,政策制定与经办服务的统筹设计,窗口大厅与网络平台的联动服务、“线上”与“线下”的有机结合,实现能自助的自已办、能不出门的在家办、须出门的就近办、到窗口的方便办,让服务对象办事方便、舒心。

1 形成协同互联的智能经办模式,打造高效即时的经办方式和灵活可变的经办流程

1.1 从经验经办向智能经办转变

在传统的经办过程中,经办人员必须掌握各种复杂的业务知识,依靠长期积累的工作经验提升经办服务能力,但经办人员这种基层岗位往往流动性较大,因此,给经办机构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智能化经办的目的在于通过智慧化的技术手段,如智能填表、经办知识库等,简化经办工作,减低对人员综合能力的要求及经验的依赖。

1.2 从被动式经办向主动式经办转变

可以通过对经办对象、经办内容和经办过程的大数据分析,主动发现客户的经办需求,实现主动服务的经办模式,对特殊群众,如老人、残疾人提供上门服务。

1.3 从固定式经办流程向随需而变的经办流程转变

人的需求的复杂性决定了人社业务的复杂性,特别是业务省级大集中之后,以及在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为了适应业务的变化以及满足多样化的需求,通过组件化、面向服务的功能设计,使得系统具备灵活的流程、快速适应的能力。

2 形成精准科学的大数据管理体系,彰显多维精细的管理手段和快速权威的决策能力

2.1 从手工式过程监管向智能化全流程监管转变

通过内控、稽核、监测等管理系统的建设,首先实现对业务经办过程的全过程自动化监控,并利用大数据分析算法,提早发现风险隐患,全面深入的保证业务规范执行。

2.2 从离线式决策分析向在线式决策分析转变

传统的离线式决策方式是决策者先提出用于决策的数据需求,然后各部门再将数据收集任务分派给相关部门,各部门通过各种途径去进一步收集,全部收集上来再进行数据统计,最后将决策数据提供给决策者,这种决策分析方式非常低效且数据不可靠。在线式决策分析在系统中输入用于决策的数据需求,系统将通过大数据分析算法,对大数据库中的各种类型的海量数据进行实时运算,决策型数据将会瞬间生成,根据结果的适用性,再对输入条件进行修改。一体化信息系统的建设使得在线式的智慧决策场景成为可能。

2.3 从条块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

建立运维监控和运行调度统一门户,将运维数据以管理者的视图进行展现,将打通运维者和管理决策者的业务流程,实现运维和指挥的实时联动,提高业务保障能力。

3 形成统一多样的公共服务格局,实现便捷一致的服务体验和全面均等的服务内容

3.1 从单点式服务向一站式服务转变

改变传统多网点、多渠道来回奔波的服务方式,采用门户、总线等技术手段,对渠道及后台端到端的业务流程进行整合,使服务对象在一个地点、一个柜台办理业务事项。

3.2 从属地服务模式向全省通办模式转变

随着人社工作进入统筹城乡、服务全民、适应流动发展的新阶段,传统的属地化服务模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打通跨部门、跨地区的业务流程,实现在全省任何地市都能办理业务。通过应用和数据的省级集中,推动地市在省级的逐步融合,实现全省通办面向广大群众提供足不出户的网络服务、如影随形的主动服务、跨地区流动的即时服务、因人而需的个性化服务的业务模式。

3.3 从医保单一用卡向一卡通用转变

把社保卡定位为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d体,将社保卡应用从医保即时结算扩展到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事人才、劳动关系领域。使其真正成为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和公共就业服务权益的标志,推动各项人社业务之间的一卡通,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一卡在手、保障无忧”的便利。

3.4 从固定服务渠道向移动服务渠道转变

实现移动办理是进一步方便群众,体现以人为本的有效手段,是效果明显的驱动力。在移动互联普及的今天,通过电话、互联网、手机、平板、(金融)自助一体机等服务终端,采用语音、网站、短信、微信、APP等服务形式,实现随时随地的办理模式。

4 结语

总之,人社一体化信息化建设顺应人社领域改革创新发展的新要求,遵循以人为本,按人一生的状态变化进行总体设计,实现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事人才、劳动关系等业务间的协同和系统间的互联,实现安全策略的统一控制和用户的单点登录,借助互联网的覆盖能力,实现网络、移动应用、短信、电话等服务渠道的衔接与联动,为服务对象提供多渠道、多样化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张瑞书.开拓创新 狠抓落实 全面推进金保工程建设[J].中国劳动保障,2006(07).

[2]金怡.南京市金保工程二期建设思路探讨[J].信息化研究,2015(05).

[3]武伟东.关于金保工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11(07).

[4]王永.“互联网+人社”在行动[Z].中国劳动保障报,2015(08).

[5]杨洋.拓展人社信息化发展之路[Z].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2016(02).

第12篇

新能源产业是我国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的支撑性行业,也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领域,世界发达国家都把发展新能源作为顺应科技潮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

随着国内电力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低碳能源转型步伐加快,国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推进能源技术创新,为新能源企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新能源企业必须牢固树立科技创新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与新能源产业的深度融合,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增添强劲动力。

一、加强风电应用技术研究,着力提升新能源产业发展质量

“十二五”时期,国内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并网风电装机容量1.29亿千瓦,全国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4318万千瓦,位居世界第一。进入“十三五”时期,随着国家一系列新能源产业法律法规及标准的不断出台,风能及太阳能应用技术的日臻成熟和利用效率的不断提高,新能源产业发展已进入质量提升期。国家正在加快实施电力体制改革,逐步运用市场机制,引导新能源企业降低造价,减少运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在此形势下,新能源企业更需做好电力市场需求预测与分析,建立前期、基建、生产、运营全产业链精益化管理模式,从源头上树立高标准理念,努力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在规划设计环节,就风电前期选址、规划、风机选型匹配、工程建设等各阶段进行精细化设计研究,依托测风、运行等大数据优势,充分考虑自身风资源条件、风电机组性能、电气设备损耗、风机设备和集电线路、交通工程等造价因素,基于风电场全生命周期的经济效益,为风电场量身定制最优的精细化设计方案。在工程建设中,树立“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全参与”的优化设计理念,应用最先进的风电行业新技术,强化风电场建设和生产的高效衔接,确保风电场的投产质量和效益。在生产管理上,充分利用风电场集群优化调度和集中控制技术,实现风电场少人值守或无人值守。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跨区域、多机型的机组运行性能对比分析,优化各类发电机组的协调运行,实现风电集群整体效能最大化。加强“能源互联网+”技术在风光电站运维领域应用,提高移动运维、远程专家协同运维能力,加强智能终端应用,不断提高设备可用率和发电能力;加强电网适应性技术研究应用,优化控制策略技术,提高风功率预测能力及高低电压穿越适应能力。针对早期风电机组设计、安装缺陷导致的达不到设计值、安全稳定性差等突出问题,运用叶片延长、安装增功组件、控制系统升级等多种风机技改提效技术,提升设备综合效能。

二、加快风电消纳技术研究,着力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

近年来,随着风电产业的快速发展,风电新气流技术、直驱式风力发电机组、智能化控制技术得到不断突破。2016年,国家发改委与国家能源局联合下发了《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并同时了《能源技术革命重点创新行动路线图》,推进高效太阳能利用技术、大型风电技术、现代电网关键技术、能源互联网技术、节能与能效提升技术等重点技术创新任务,加快实施智能电网、物联网、储能、微电网的综合供能区域试点。可以预见,“十三五”及今后一段时期,随着风电消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有望逐步得到解决,新能源综合成本竞争优势不断增强,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将进一步提升,将为新能源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充分利用低风速发电技术,拓展风电开局。过去风电场较多分布在三北地区,受“弃风限电”问题影响较为严重,随着国内大叶轮、混合塔架、柔性塔架等新技术的不断成熟,中东部及南部地区的风电开发逐渐成为新的竞争焦点。囿于我国风资源与负荷中心呈逆向分布的现状,且随着优质风资源规模逐渐减少,加快低风速发电技术的研究应用,对于拓展我国风电开局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新能源企业和风电制造企业要加强低风速风电技术的联合应用推广,积极探索适合风资源区域特点以及地理环境要求的低风速风场开发模式,不断提升我国低风速风场开发技术实力,实现风电产业发展的科学布局。

加快风电消纳技术的研究应用,拓展风电利用空间。风电并网和消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风电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解决风电消纳问题,需要在加强各类电源之间、电源电网之间相协调,区域布局及项目与消纳市场、配套电网以及调峰电源相统筹之外,还要加快建设抽水蓄能电站等快速调节电源,研究压缩空气蓄能、电化W储能等大规模蓄能技术及示范应用。积极推进风电供暖消纳方式研究和建设,把富风季与供暖期高度重叠的不利因素变成冬季风电大发的契机,由绿色供电向“绿色供电、绿色供暖、绿色新能源汽车”多位一体能量转化模式发展。同时,建立风电场与大电力用户和电力系统的协调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

加强微电网技术的应用,加快推动分布式能源发展。微电网接近负荷,是分布式发电大规模工业化应用的关键,对于提高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新能源微电网也是电网配售侧向社会主体放开的一种具体方式,符合电力体制改革的方向,可为新能源产业创造巨大的发展空间。要加强对先进储能、微电网技术及新型商业运营模式研究,形成完善的新能源微电网技术体系和管理体制,集成分布式能源及智能一体化电力能源控制技术,将各类分布式能源、储电蓄热(冷)及高效用能技术相结合,通过智能电网及综合能量管理系统,形成先进高效的能源技术体系,灵活参与电力市场交易,使新能源微电网在一定的政策支持下具有经济合理性。

三、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培养适应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高科技人才队伍

新能源技术的发展,离不开高科技人才的大力支撑。新能源企业应积极抓住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机遇,以企业为新能源技术集成平台,以示范项目为纽带,依托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技术人才优势,建立产学研结合的研究开发、示范和推广体系,抢占前沿技术的应用先机,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通过与科研机构、高校联合建立新能源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实施风电产业技术人才培养工程,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新能源技术培训,加强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队伍培养,提升新能源产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第13篇

面对重重困难和问题,我们决不能退缩,只能迎难而上,以勇于拼搏的精神迎接明年的挑战!

涛涌两岸阔,风正一帆扬。在新的一年苦我们必须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学习,统筹兼顾,开拓进取,狠抓落实,把全系统干部职工的思想引导到发展上来,满怀信心迎接挑战,下定决心抓住机遇,倾尽热情干事创业,强力推动*卫生事业更好更快发展。下面,我将20*年的工作重点安排如下:

(一)工作思路

按照“县级领先发展,乡(镇)级快速跟进,村级打好基础”的思路,立足“城乡统筹的基础、经济发展的保障”的原则,以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增强全县重大疾病的防控能力。以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为主线,切实改善城乡居民的就医条件,增强人民群众抵御疾病风险能力。以推进和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建立起设施齐全、功能完善,政府举办为主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目标,不断满足城乡居民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缩短不同人群之间享有卫生服务水平的差距。以提高医疗卫生综合服务的能力,不断加强卫生管理和卫生技术人才的培养,建立起高素质和高水平的卫生专业队伍为基础,逐步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努力构建和谐卫生、和谐社会

(二)工作目标

1、全面实施国债资金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成25个乡镇(中心)卫生院改扩建任务。积极争取河北省卫生厅和*市*区卫生局对口支援项目,加强村卫生室建设。

2、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管理,完成农民参合率80%以上,实现合作医疗基金年度结余在20%-25%之间,提高农民参合率的报销比例。

3、加强疾病预防工作,确保“四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乙肝疫苗接种率达到90%以上;首针及时接种率城镇达85%以上,农村达75%以上;乙脑、流脑接种率达85%以上。全年免费治疗传染性结核病人500名。

4、加大食品医疗市场整顿,卫生许可证持有率达100%,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率达90%以上。立案结案率达98%以上。

3、实施“降消”项目,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在70%以上,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70/10万以内;救助贫留孕产妇3000名,救助金额达100万元以上。

6、做好农村改水改厕工作,力争新增农村自来水受益人口1.2万人,农村自来水受益率达60%以上;组织实施2000户无害化卫生厕所的建设,使农村卫生厕所达65%以上。

7、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和队伍建设。完成三元、树人2个中心卫生院规范化和全县20个村卫生室规范化创建任务。组织培训31名乡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和1000人次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开展无偿献血工作,自愿无偿献血率达100%。

8、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逐步由近郊乡镇卫生院转型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需求。

(三)保障措施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要采取以下措施抓好明年的卫生工作:

1、加强“三项建设”,为推进卫生事业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和组织保障。

切实加强政风行风建设、文化建设和法制建设,进一步以“书香卫生、和谐卫生”读书活动、“优化发展暨作风建设年”活动、干部大下访活动、专项整治商业贿赂、“五五”普法教育与“平安医院”创建活动为载体,进一步转变作风,强化意识,提高效能;以网站、报刊、卫生信息等形式为媒介,进一步打造卫生文化精品,营造丰富、高效、高质的卫生文化氛围。

2、完善“四种机制”,努力形成推进卫生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合力。

建立完善干事创业的责任机制,争先进位的竞争机制,开拓进取的创新机制、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在全体卫生人员中牢固树立开拓进取、做大做强的理念,以创新的思维谋划工作,以创新的措施推进工作,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着力营造公正透明的用人环境。

3、实施“工程”,奠定推进卫生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坚实基础。

全力实施“基础工程”:以国债资金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城乡卫生统筹发展;

全力实施“健康工程”:以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疾病预防工作为重点,巩固和发展新一轮初级卫生保健工作与碘缺乏病仿制项目成果;

全力实施“民心工程”:以加强新农合工作为重点,结合母婴“降消”项目,加大力度保障广大农民和城镇低保人员的医疗健康需求;

全力实施“放心工程”:以加强食品、药品专项整治工作为重点,如大执法力度,严格查处劣质食品,严厉打击非法行医违法行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全力实施“质量工程”:以进一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加强卫生队伍建设为重点,提高卫生系统服务质量和医技水平;

全力实施“惠民工程”:以开展医疗济困服务为重点,结合本单位实际,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关爱弱势群体,以多形式、多渠道对农村和城镇特困难群众进行医疗救助;

第14篇

01中国拥有广阔的资源

02中国有着很强的生产能力,吸引着国际品牌的进驻

03中国拥有大量先进的生产工业设备

04中国有着非常发达的交通设施和国际先进水平的物流产业

05部分企业为了短期利益而趋之若骛

2009年,创新成为服装产业最热门的名词。一个产业要发展离不开创新,要构建现代纺织服装新的产业体系,我们就必须抓住产业体系的主要矛盾。突破口究竟在哪里?

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是提高市场竞争力,而市场竞争力的最终获得要依靠产品来实现。承载一个产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实力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产品。失去了优势产品的支撑,一个产业的体系无论多么完整,其结构也不可能是先进的、现代的。企业家们往往把目光放在产业的轻与重、比例的大与小、数量的多与少上,而忽视了缺少优势产品这个根本。其实,整体结构偏重、传统产业比例过高并不是全部问题的症结所在,更关键的原因还是我们缺乏有市场竞争力的“王牌”产品。可以说,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石,只有大量优质或高附加值产品的不断涌现,才是一个地区向现代产业体系演进的重要标志。

挖掘潜在关联性:商业模式的创新

服装企业常把失败归咎为资金、技术、管理上的障碍,其实真正的障碍在于未能把握好商业模式的时机和程度。面对中国加入WTO、关税全面下调、许多国外品牌纷纷抢滩中国市场的局面,国内服装企业要想不被淘汰,最重要的是商业模式的创新。

服装品牌的商业模式是通过对市场环境分析与目标市场选择,结合市场调研、流行趋势预测、企业自身状况分析等,衍生出品牌的文化理念和总体策划,并由此设计出合理、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的核心在于营销。随着注意力经济、感受经济、眼球经济等经济形式的产生,消费行为日益变得不确定。对消费者市场的细分,更多的应该从心理变数和行为变数的动态指标角度去考虑,因此,未来商业模式的策划关键在于模式的创新、资源的整合、执行的到位,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整合企业资源,使企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服装企业要从构建健康商业模式系统的角度去制定最适合的产品整合、客户组合、品牌组合策略,优化管理和营销组合策略。

服装销售看起来只是单一的成衣销售,其实质是一个流动的载体,商业模式运营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把潜藏的关联性因素和关联找出来,将人们的意识形态、文化背景、品牌理念、商业流程关联在一起。这一关联性作用在服装企业中尤为明显。深圳l的高端女装品牌玛丝菲尔就与大企业建立了一种正反馈的关联,因而即使其只在高端商场销售,价格十分高昂,也有源源不断的生意。

软实力优势:品牌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创新

纺织服装行业的创新,并不仅仅限于设计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品牌文化和企业文化也是服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国内的服装企业正在从车间文化向品牌文化过渡,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是服装企业战略决策与经营决策的主导因素。在当今崇尚时尚文化的年代,一个企业能否有效建立和传播自己的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并应对市场形式进行深化和改革,是决定企业发展前途和命运的利剑。

做大做强是每个服装企业所追求的目标和梦想。为此,每个企业要锁定自己的比较优势,产生焦聚效应,营造奇特的企业生态和营销生态,建立独特的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优势。

高附加值转变:效益和质量意识的创新

第15篇

【关键词】创新特色 和谐互动 个性发展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182-01

新课改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不但拓宽了体育教学课堂模式,而且也使体育教师的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等发生了深刻的改变。要想深入地推进新课改,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新策略、创设特色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来提高课堂教学效能,最终达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现针对如何创设特色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构建和谐互动的课堂教学环境,谈谈笔者的肤浅之见。

一 创设情境诱发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教人未见意趣,必不可学”。新课标指出: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体育的前提,只有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只有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大胆地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改革教学课堂组织形式,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才能创造出适合青少年个性发展的教学环境,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内驱力。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当中,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如在跳远教学中,创设小马过河的情境,并以分组的形式组织学生自主练习,让学生在“乐中练、动中练、玩中练”的氛围中得到锻炼,这样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创建和谐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可见如果没有良好的教学课堂氛围,学生时时处于被动、压抑的心理状态,根本谈不上主动学习。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的需求,教师要通过各种媒体、手段、方法,展现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的展开思维去感知、去质疑、探疑、解疑,去理性思考,这是有效地激活学生思维的方法。教师别具一格创建的和谐教学氛围,会深深地激发学生全力以赴,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当中,自己动脑动手解决问题,促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思维。

三 巧妙处理教材内容,诱发学生学习欲望

在一般的教学中,教师都是使用统一的教材、教学大纲、教师参考书等教学资料来进行教学的,都是被动地使用教材,而没有真正领会到教材的编写意图。新课改要求教师要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有意识地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当地的条件来合理选择和利用教材,根据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来选择和利用教材,也可以开发学校的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根据当地的特色项目来选择教学内容,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

四 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能

新课标指出:在注意选择适当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方法的创新就是在旧的基础上,发展和形成新的“现代体育教学方法”。《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要达到的目标是“使学生在掌握体育和健康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体育与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真正实现身体心理社会的整体健康”,其目标由传统单一变为多维,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讨论、研究、练习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成为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互动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是突出学生相互之间、互动学习资源的互补作用,以及重视学生各自经验方法的个性化介入,允许学生自主学习和各抒己见,放开学生思维的翅膀,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感悟,使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品质和创新意识有了发展的空间,有效地实现体育课堂教学的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维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