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如何发展村级经济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态势;出路选择
图分类号:F3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5-0017-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已成为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必须优化环境以及要纵观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这不仅需要各级政府的关心,同时也需要各方面人员的共同协作努力,齐抓共管。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帮助以及扶持的力度。
一、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要优化环境
(一)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优化创业环境
还有就是在创业扶持上来说第一个要做到的就是创设一个专项的基金,从而来鼓励以及支持创收性的项目工程,尤其是对那些发展势头良好但是又缺乏资金的那些项目一定要给予支持。在创业之初,要降低门槛,对利益分配机制进行合理调整,同时也为村级集体经济的创业发展营造一个宽松便利的环境。
(二)优待贫困村的专款专项扶贫基金
作为一个公共的财政村级集体经济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发挥其宏观的调控能力,以达到区域平衡的能力。每个行政村都有自己经济实力进行评估,要根据不同的经济状况进行不同的帮困扶持。特别是要加大力度那些投资建设的创收的项目,从而来对那些政策避免执行了无差别的辅助,以防出现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状况。
(三)利用当地闲置资源发展集体经济
对于有些部门来说在政策的实施上面应当进行放水养鱼的构想,政府部门应当尽最大可能在各个方面,对那些村级集体的经济发展上面加入更大的帮助和支持。要合理组织,合理利用当地闲置资源进行发展集体经济。
总的来说,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围绕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制定出合理的一个优惠的政策,以及相关的配套的措施,共同创造一个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有利的大好环境。根据各村特点,选择合适的项目,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村级集体在经费上的矛盾,就要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所以说应当把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因村制宜,选准路子,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一)加强村级招商引资,通过借助外力以求得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现在我们想做大做强村级经济,如果单纯地依靠现有的老企业是不行的,发展的实力也是非常有限的。也有的政府想靠自身经验的积累去发展村级经济,但是面对当前的发展形势那自然发展的速度又显得太慢了。因此,相比较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大招商引资。通过招商的形势,达到借力使力,以求得更好地发展,这也是实现村级经济发展的最好的办法。各级政府一方面要加强引导村干部的意识观念,妥善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加强发展的意识,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对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达到最优化的发展。在发展的同时,为了实施激励性的机制,也可以实行村级招商引资责任制,把招商引资的工作真真正正地融入到农村干部的考核中,在年度工作进行实绩考核时,直接与干部的报酬相互挂钩。切实做到把发展成为政府干部的首要任务,并且要付诸于现实,在工作中得到真实的体现。同时,对于干部的招商方法要加强引导,适时举办培训班,共同学习共同研究招商引资的规律,掌握招商的技巧。这样,在外出招商时也就不会太盲目了,也会逐步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另外,我们还不能忽视了人才的引进,特别是本村流落在外地的人才,想办法把那些创业能手、企业老板、经营大户请回来,共同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的大力发展。
(二)合理开发利用当地的有利资源
在大力村级集体经济时,要因地制宜,针对实际情况,合理开发利用当地的各类资源,以实现村级集体的更大收入。
三、盘活资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一)认真开展清查工作,盘活资源
对村集体所有的荒地、机动地、水塘等资源来水塔、库房、闲置空房及砖厂等集体资产进行全面清查依法清收拖欠的村集体承包款项,清理无效合同,通过采公开招标、拍卖、租赁、协商等方式进行发包,达到资产值、增值目的。
(二)实行承包论证、合同管理等制度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合理清查村集体资产承包合同,手续不全的进行完善,不合法的予以废除,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村集体不再直接经营的土地、果园、农机具、水施等,要先行论证,后按合同严格管理,合理确定村集体,北高镇 承包、租赁者之间的分配关系。
(三)加强完善各项制度
大力推行村财政委托制度,强化财务公开;落实“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发展公益事业;落实集体财计、专项审计、村干部任期和离任审计制度,严控基建工开支和非生产性开支。
(四)改革农村资产管理制度
建立了财务“双代管”制度、货币资金管理制、结算资金管理制度、存货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等,加强了对集体资的管理,防止了集体资产的流失。
参考文献
[1]赵兴泉.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途径[J].农村工作通讯,2006,(12).
[2]董亚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历程回顾与展望[J].经济纵横,2008,(6).
关键词: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在新农村建设中,只有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才能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农民才能真正富裕起来,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农村的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一、清醒认识村级集体经济的现状,增强工作责任感、紧迫感
在新形势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确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收入来源受限,集体增收空间不大。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集体经济来源主要靠出租集体土地(如机动地、果园、林地等)收取专业性承包费,也有的靠出租空闲的集体房屋(如撤班并校后腾出的校舍、临街房屋等)收取租金,还有的以拍卖承包荒山、荒沟、荒滩和矿产、水面等自然资源获取部分收入,有条件的或地理位置好的村则主要靠村办企业(如砖厂)和商贸门头房的出租承包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支柱。
(二)、集体资产流失严重,集体经济基础脆弱。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不少村把原有的集体资产“分光用光”、损耗殆尽,导致集体经济萎缩衰退。保存下来的现有村集体财产在保值增值、管好用活上,缺乏有效的经营管理,“坐吃山空”,使集体经济逐年萎缩,所剩无几。有些村资产管理不善,集体资产被农户长期占用,外欠也不能及时收回,出现了集体资产流失现象严重,导致了集体经济基础脆弱。
(三)、村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明显拉大。从总体上看,目前村与村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且差距日趋加大。表现为:凡临近城镇、集镇、近郊和主干公路沿线的村,其区位优势明显,一、二、三产业健康发展,特别是二、三产业发展较好,不仅集体经济基础较为强壮,而且发展水平整体也比较高;而一些地处偏僻又无资源优势的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无钱办事的问题十分突出,甚至有的成了经济“空壳村”。
(四)、村集体负债严重,难以维持正常运转。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村都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债务,几十万、上百万债务的村不占少数,“无钱办事”的现象也比较严重。由于村经济基础薄弱,集体经济积累少,也没有新的收入来源,原有的负债无法消化,逐年支出却难以避免,只有靠继续负债维持,经济包袱越来越重。
二、客观分析制约村级集体经济的因素,找准问题、突破难点
只有正确估价分析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问题,找准工作切入点,才能突破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的“瓶颈”问题。
(一)、经济发展层次低、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薄弱。目前,大多数村靠“资源饭”维持现状,村集体经济主要靠承包、出卖集体土地、果园、山林、水库和一些基础设施等资源获取经济利益。这些村经济收入来源过分依赖于低层次、规模小、结构单一的产业,对环境破坏影响大,管理粗放落后,效益又很低,难以形成市场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旦市场波动,经济效益就滑坡,势必会导致村集体经济出现大幅震荡。
(二)、干部思想保守、观念滞后,创新发展能力薄弱。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的不断发展,村干部对集体经济的理解比较片面和滞后,认为发展集体经济已经过时了,搞市场经济就是谁有本事谁致富,只要经济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有无集体经济无关大局。由于村干部思想认识偏差和发展观念滞后,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思路不多,积极性不高,导致了村集体经济不能取得创新和发展。
(三)、招商难度大、融资困难,可持续发展能力薄弱。
近几年,由于村一级招商引资在资源开发、基础设施、政策措施、投资服务体系等软硬环境上无法与市(县)、镇级相比,虽经努力引来一些客商前来考察、咨询,最终能够成功落户的没有几家。更何况现在国家非常重视保护资源,报批开发用地的手续严格,村级招商引资难度加大。在融资方面,银行存在惜贷现象,贷款手续繁多,村集体贷款难度更大。
(四)、管理能力弱,优势发挥不明显,不利于突破性发展。目前,村干部普遍存在经营管理能力不强的问题,表现只是注重依赖于一些发展层次不高、集体机动收入低的产业。另外,由于监督机制不健全,财务管理混乱,应收取的各种承包费收不上来,外欠也没有及时收回,一些重大开支不合理、随意性较大,导致集体资产流失严重,影响了干部群众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村干部经营管理的经验和能力偏弱,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从市场的需求出发寻找出路,导致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没有抓手,突破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信心不足。
(五)、村级债务过大、包袱过重,不利于全力发展。从农村的整体情况来看,有不少村不良债务较大,集体经济包袱沉重,已成为制约村集体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农村基层政权稳固的一大障碍。目前,随着税费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大部分村委会除了上级财政补助收入外,村集体的经营性收入微乎其微,出现了一些集体经济的“空壳村”,由“无钱办事”导致“无力办事”“办事难”和“难办事”现象严重。村干部将很大的精力用于清还债务和应付日常经费事务上,难以全力投入到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上。
三、积极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途径,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一)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认识。村级集体经济问题关系到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不难想象,一个村子,如果集体经济一点收入和实力都没有,村级组织就很难从物质条件上为群众的生产生活服务,那就更谈不上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发展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增强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和敢打硬仗的拼劲,投入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伟大实践中。
(二)选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路子。
首先,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应积极探索、不断进行思路创新。要从过去局限于办工业企业,扩大到开发所有能增加集体收入的项目上,包括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劳务输出等;发展形式从单纯的集体所有制企业,扩大到以提高集体实际收入为主、灵活多样的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如通过发展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方式,建立合作经营、规模化发展的新模式;通过以强村为依托,联带贫困村等方式,加快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大力发展新型区域合作;通过创办和发展科技推广示范田、集体经济带头田等方式,积极创办各类新型科技园区;通过建设集中连片的标准化生产基地,组建新型龙头企业带基地,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其次,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立足当地资源和区位优势,应以集体参股的形式,参与开发土地、山林、矿产、水库等自然资源,兴办绿色产业,逐步消化村级债务;即使各方面都不突出的村,也要积极搞好生产、流通等环节的服务,集中集体力量解决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实现集体增收,走共同富裕之路。
[关键词] 新形势 发展 农村集休经济 现状
[中图分类号] F321.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1-0027-01
农村集体经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占有重要位置。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有利于兴办村级公益事业,改变村容村貌;有利于发挥集体经营,更好地为农民提供服务;有利于提高基层组织的服务能力和威信,增强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是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有效化解农村矛盾、促进农村繁荣的有效途径。
1 村级集体经济现状
1.1 农村基本情况:我市共辖76个乡镇,64个街道办事处,其中辖村的乡(镇)、街共98个,1385个行政村,农户558282户,农业人口2035265人,现有村办企业129户。
1.2 集体资源情况:全市农村可利用土地面积915万亩,其中农户承包面积676万亩、村集体机动地11.5万亩,村集体林地面积170万亩,集体拥有“四荒“及其它可利用土地面积95万亩。比例为71:1:18:10。
1.3 村集体权益情况:全市村集体权益累计261558万元。其中:村集体资产231457万元,资金51740万元,实有债权178366万元,实有债务200005万元。村集体权益平均最高的县区为高新区、其次为丰满区,分别达到3237万元和1512万元。城区平均高于外县市。
2 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2.1 缺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础条件。多数村既无资源也无资产,又无区位优势,没有可转化为集体收入的资源条件,发展集体经济无从着手。
2.2 缺少集体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有些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好,收入也比较高,但村班子及带头人的收入没有与村集体经济发展业绩挂钩,干多干少一个样,村干部创收积极性不高。
2.3 缺少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增长的发展后劲。有些村虽然有一定的经济收入,但大多数为资源发包或土地征占获得一次性收入,不具有持续性增长能力。
2.4 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超20万元的村占15.2%,总收入占88.4%;超百万元的村占1.2%,总收入占55%。村集体收入主要集中在几个有实力的村中,且大多都是城郊村、城中村,随着城市的发展扩张,在土地出让中获得了原始积累而迅速发展起来的。1385个村中,绝大多数的村除中央转移支付外,集体收入很少或基本没有。
3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对策及建议
3.1 明确目标任务
3.1.1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统筹推进。加强基层班子建设,选好带头人,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供组织保障。
3.1.2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与新农村建设统筹推进。通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巩固新农村建设成果,实现农村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发展。
3.1.3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与现代农业发展统筹推进。通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强化农业基础建设,加快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
3.1.4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与乡村文化建设统筹推进。通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兴办农村文化事业,推进乡风文明,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3.2 加强政策支持
3.2.1鼓励村集体领办创办各类合作经济组织。鼓励村集体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等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同时,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鼓励村集体参股领办创办建立在合作制基础上的经济实体、企业或其他新型经济组织。鼓励村集体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技服务组织以及农业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经营合作。
3.2.2鼓励村集体开展集体资源经营开发。鼓励村集体将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以入股、联营等方式参与开发经营。引导经济薄弱村利用集体所有的土地等资源,投资或参股开发收入相对稳定的产业。
3.2.3鼓励开展村集体土地整理。鼓励有条件的村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大力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宅基地整理和零星自然村迁并。村集体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所增加的耕地,由村集体按照规定用途使用。支持有条件的村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村庄整治腾出的建设用地,在满足农村各种发展建设用地后,要首先复垦为耕地,经批准可将节约的建设用地指标调剂到城镇建设使用,其土地增值收益必须及时全部返还给村。
3.2.4实行村级发展留用地政策。市、县(市、区)要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预留用地空间,根据建设项目计划情况,年度土地利用计划要分配一定用地指标,保障农村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实施征地,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本地实际,对被征地农民探索采取留地安置等方式安置农民。
3.2.5稳步推进集体物业经济发展。鼓励“城中村”、“城郊村”等具有区位或资源优势的村,采用单独建设、异地购置和开发利用等方式,通过建设标准厂房、商业用房、市场摊位、仓储设施及盘活闲置校舍、旧厂房等固定资产发展村集体物业经济。
3.2.6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发展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引导各类产业发展资金和优势资源向农村流动,鼓励各级各类人才、企业人员、城市居民,带技术、带资金、带项目支持或参与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对依法兴办各类经营服务设施、兴建农业产业化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等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的,按照出资比例,与村集体享受同等的贷款担保、贷款贴息、税收奖补等优惠政策。
3.3 加大推进措施
3.3.1财政扶持。由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专项资金,通过项目资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每年重点扶持年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下的村发展新型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同时,县(市、区)要安排相应配套资金,加大扶持力度。
3.3.2专项扶持。各级政府新农村建设、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基础设施、村级公益事业、土地整理、宅基地复垦、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等涉农资金项目,能转化为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的,要优先予以立项和扶持,并依法依规纳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产权管理和经营范围。
3.3.3奖励扶持。村集体新办企业三年内上缴的税收,由县(市)、乡(镇)政府在所分享的税收增量中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对村集体给予奖励扶持。
3.3.4扶贫开发。创新完善财政扶贫开发机制,探索建立扶贫开发与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结合的有效载体。对极少数缺乏发展条件、没有发展空间的特困村,可以县(市、区)为单位,通过在中心城市购置商业用房等方式,帮助村集体获得固定的经营或租赁收入。
3.4 强化集体经济管理
3.4.1建立风险规避机制。规范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运营管理,完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内部治理结构或组织管理机构,形成所有权、决策权、经营权、监督权“四权”制衡机制。加强投资管理,明确责任主体,确保资金安全。各级农村审计部门要在开展村级财务常规审计监督的基础上,重点对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投入资金和收益管理等情况进行审计。
关键词:农村;经营管理;经济发展;促进
1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农村经营管理工作一方面在宣传、贯彻落实农村政策,履行行政管理以及监督功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在向上级反映农村居民需求,传达农村居民意愿方面同样起到了桥梁作用。农村经营管理工作,通过管理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集体土地的承包管理,管理安排劳动力,以及对农村集体资产和技术指导的管理,从多个方面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2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受落后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制约的主要表现
2.1农村经营管理机构的不完善
许多农村对于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现阶段农村普遍为家庭生产制的经济发展方式,也忽视了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作用,导致农村经营管理机构的不完善,在部分地区,甚至缺乏经营管理机构,经营管理工作不到位,桥梁作用得不到发挥,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2.2农村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缺乏
大部分农村因其自身特点,对专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吸引力有限,致使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缺乏专业人才的指导和实施。在宣传政策的方式方法上,较为粗暴,没有更好的向上级部门反映农民心声,在指导农民对新型生产方式以及设备的学习方面,较为欠缺,农业生产科学化受到了巨大影响,从而进一步阻碍了农业生产收入的增加,以及农村经济的科学有序发展。
2.3农民经营管理观念的缺乏,农业产业化不足
传统农村生产方式的小农经济的经济收入,与现阶段社会生活需求的矛盾越来越大,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上的不足,没有专业人员进行土地承包工作,养殖畜牧业等多种农业生产方式无法顺利开展,农村居民的收入维持在低水平,致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选择外出打工,人才流失严重。
3提升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水平的策略
3.1建立健全农村经营管理机构
在对农村经营管理机构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明确其性质,明确其为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地位,发挥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在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关于农村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方针政策方面的作用。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要求,合理设置农村经营管理机构,注重组织筹集农业救助资金的方式方法,合理开展农村生产基础设施的建设,建设水利灌溉工程、供电设备以及输电线路、交通道路等。
3.2提升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建设工作水平
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需要专业人才的指导和实施,因为机构设置的不合理以及农村自身条件的因素,导致农村经营管理人才较为匮乏。因此,政府应当加强选取农村经营管理工作人才,针对现有农村经营管理人员,开展专门的培训和学习工作,全方面提升农村经营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从人员层面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3.3发挥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指导性,加强农业产业化建设
农村经济发展观念以及方式的转变,需要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加强对投资者的引导,促进农村农业发展产业化的建设,利用土地承包等形式,拓宽农业经济发展形式,形成畜牧业、渔业、林业等综合性立体经济发展方式。针对现阶段农村人员大量外流现象,农业产业化建设可以增加工作岗位,农村居民收入也可以得到一定提升。避免无人进行农业劳作、农村土地荒废、土地资源浪费等现象发生。通过农业产业化建设,从发展形式层面,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结束语
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在党和政府以及农村之间,发挥了桥梁作用,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讨论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时,需要正确认识现阶段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不足,从完善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引导等方面,促进农村经济科学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党明.浅谈农村经营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中国农业信息,2016,05:39+42.
关键词:荣昌县;农村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8-0033-1
0 前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发展农村经济必须要确立正确的发展思路,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加快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市场农业和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乡村旅游文化经济。本文以重庆市荣昌县为例,就如何有效加快其农村经济发展进行探讨。
1 重庆市荣昌县概况
荣昌县位于重庆市西部。东经105°17′-105°44′,北纬29°15′-29°41′。东邻大足、永川,西接四川省隆昌县,南邻泸州,北与内江、安岳接壤。总面积1079平方千米。2002年末,总人口81.03万人,农业人口65.9万人,乡村劳动力36.80万人,耕地面积52.02万亩,农民人均耕地0.79亩。畜牧业在该县农业经济中逐渐成为主导产业,种植业和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经济的比重继续改善,分别由上年的54.6%、36.2%调整为45.7%、44.2%。种植结构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市级龙头企业已有2家。
2 荣昌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乡镇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二是社会事业发展缓慢,三是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机制约束。在当前的双层经营体制上,土地过于分散,土地集约规模经营短期内还难以破题;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缓慢,农村合作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关系较为松散,与农户、与基地衔接不够紧密,利益联接机制仍不够完善,难以满足农民对资金、技术、信息、销售等服务的要求。
3 如何有效加快重庆市荣昌县农村经济发展
3.1 把改善和提高农民生产生活质量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点,在新农村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要继续按照“抓试点,办实事,上产业,增收入”的工作思路,加大投入,建好试点,稳步推进,努力开创新农村建设工作新局面。一是巩固提升“三清”工作。二是搞好“五改以建”。三是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四是注重农民的教育培训。同时,把激发农民生产投入热情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在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上实现新突破。要进一步巩固提高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加强和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切实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一是抓好支农惠农政策落实,二是抓好农民负担监管工作,研究探索化解乡村债务的好方法,切实防止新增加农民债务,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和农村大局稳定。
3.2 明确思路,抓住产业发展重点,增加经济总量
在第一产业方面,一是继续抓好粮经结构的调整,在确保粮食安全的情况下,抓好优良品种的种植,提高农产品质量,同时抓好经济作物的种植,提高农产品种植效益,调动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二是在养殖业上,除继续抓好生猪生产外,应大力鼓励扶持家禽及其他动物的饲养,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什么赚钱就养什么。在土地经营上,鼓励支持土地有偿转让,使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实现土地规模经营,走集约化道路,提高经济效益。三是围绕强化诚信服务,在以商招商上求突破。健全跟踪服务机制;围绕打造农字号品牌,在特色招商上求突破;通过特色招商,实现资本和产业的集聚,从而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健康发展。
3.3 改变二元户籍管理制度,统筹城乡居民待遇
我们以荣昌县盘龙镇为例,该镇对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进行同等管理,所有在籍人员享受同等的社会保障等权利、履行同等的社会义务,消除原城乡居民在国家政策限制下实行的二元化待遇。凡在盘龙镇街驻地范围内拥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民,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可以转为城镇户口。在就学方面,本镇驻地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可就近进入公办中小学就读,与城镇居民子女享受同等待遇。农民户籍可以在本镇内实现没有附带条件的自由迁移。凡是本镇农村居民,可以在本镇确定的集中居住点建房买房、迁移户口,在全镇进行跨村组流动。全镇的村级干部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在全镇任何一个村工作。对于符合土地流转需要的,本镇村民在镇政府的指导、审核下可以自由的与本镇村民进行土地置换。最后实现一元户籍管理,全镇实现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同等管理,享受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消除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3.4 推行“名誉村官”助推农村经济发展
实施“名誉村官”工作机制,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深化“能人治村”工程,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让经济上有实力、社会上有名气、参政上有水平、发展上有点子的热心人士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为他们提供一个反哺家乡、回报社会的平台,施展各自的远大抱负,以满腔热忱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大舞台,协助村支“两委”抓好组织建设、阵地建设,助推村域经济发展,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步伐,实现“选进一个人、联系一方客、带动一方业、富裕一方民”的目标,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以安富街道为例,该街道选聘的“名誉村官”政治素质过硬、热心农村工作,有较强的奉献意识和服务意识,有一定的参政议政能力。他们上任后,结合本村产业和经济发展实际,积极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为村域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提供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资金6.2万元,有力地支持了村级阵地建设;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务工450余人,月薪800-2000元,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支持发展壮大茶叶、花椒、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产业种植基地12000亩;支持农村“一事一议”公益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公路5.8公里、水渠1.6公里、人行便道3.2公里,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 李文.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紧迫性[J].农业经济,2003,(02).
[2]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J].上海农村经济,2000,(12).
[3] 袁钦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八举措[J].农业科技通讯,2004,(04).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农村经济;推动;发展
一、农村信用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农村信用社是为促进农村发展而设立的金融机构,因此农信社的经营活动要以帮助农民提高生活水平、支持农业发展为宗旨,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信用社对农村经济的推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农村信用社有助于农民扩大农业生产规模,为农民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农信社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民,农民从农信社贷款不仅手续简单,而且贷款门槛低,需要贷款的农民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拿到贷款,为农民提供了方便。第二,农村信用社通过贷款给农民,优化了资金结构。农村信用社的资金主要用于贷款,通过收取利息盈利,以往农信社的资金没有借贷出去,造成资金的利用率不高。农信社把资金贷给农民,既充分利用了资金,又为农民提供了帮助,促进了农业发展,进而带动了农村的经济。第三,农民利用贷款对农村各项设施进行改善,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环境基础。比如,农村的灌溉设施对农田的意义重大,交通设施对农村与外界的交流有重要作用,这些设施的完善需要贷款支持。修缮各项设施既方便了农民的日常生活,又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环境。第四,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较低。民间借贷的缺点是利率高,贷款人难以背负高利息,而且容易发生借贷纠纷,不利于农村的和谐建设。从信用社贷款利率低,而且手续简便,这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1.深化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改进农村金融服务
信用社要对产权制度进行改革优化,明确产权归属。为贯彻“三农”政策,有必要对信用社的产权制度进行改革,以进一步体现信用社的支农本色。同时通过改革,划分产权归属,加强信用社的管理和监督,提高业务水平,能更好地为农民服务。另外,明晰产权可以对信用社的经营起到激励作用,改进企业管理模式,有利于对风险的预防和规避。信用社在产权制度改革中,要顾全大局,坚持逐渐过渡、稳中求进、因地制宜。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各农村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自然环境、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也不相同,导致各地区信用社的效益也有高低之分,因此在改革产权制度时要考虑各地的不同情况。每个信用社要根据各自的自身条件、当地的经济水平、企业管理理念采取不同的产权关系,对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可以把信用社改革为股份制企业;对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不宜采用股份制,可以把信用社改革为更适合当地经济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对经济发展适中的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产权制度。
2.农村信用社需要创新业务品种,多层次服务“三农”
农村信用社的宗旨是服务农民,支持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其业务范围主要是为农民提供贷款、理财等服务,可以说信用社是农村经济的主要推动力。一要坚持信用社扶持农村的宗旨,通过加大基层网点的覆盖率,提供多品种的服务,提升服务质量,吸引农民通过信用社融资、贷款,为需要贷款的农民提供贷款,为需要存款的农民创收,加快农村资本的流通,以达到帮助农民,为信用社增加效益,发展农村经济的目的。信用社是农民自己的银行,只有逐步完善信用社的金融服务才能使农民和信用社双方都得到发展。二要提高信用社的信用度,使农民真正从信用社得到实惠。构建良好的信用度是金融机构发展的关键,县乡级政府要明确信用社的具体负责人,并鼓励村干部发挥宣传、带头作用,为信用社信用度的构建工作打好群众基础。信用社只有提高信用度才能吸引更多的农民,切实起到扶农助农的作用。三要在信贷业务中建立客户经理制度,信贷业务是信用社的主要业务,需要一批专业的金融人才来管理,同时客户经理也可以为农民解答疑问,提供咨询服务,为农民推荐更优惠的服务品种,并给农民介绍国家最新的贷款政策和各种信息。客户经理不仅能推销信用社的信贷业务,又能为农民选择最实惠的服务。
3.坚持以农为本,提升农业产业化升级
新时期农村建设的新要求是发展生产力,改善农民生活,实施民主管理,信用社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发挥如下作用:一要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比如农产品品种的升级、收割设施的购置等,提高农民、政府和信用社的收益。二要支持农村开拓休闲产业,利用农村独特的环境优势和原生态生活方式,赋予农村的各项资源以商业价值。比如“农家乐”产业可以让人体验乡村生活,农村观光产业可以让人体验种植的乐趣,这些产业发展都需要信用社的支持。三要大力支持农村养殖业的发展,养殖业从生产到加工再到销售,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大规模的养殖业不仅能给农民创收,还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推动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四要支持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疏通道路交通,完善灌溉设施,改进电路设施,从而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
三、结论
可见,农村信用社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不可缺少的,不仅可以为农民解决资金困难,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而且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繁荣,优化当地的产业结构。信用社只有通过完善产权制度,提供多种类的业务,促进农村产业的多样化,才能更好地提升农村经济。
参考文献: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支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条件。尽快改变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应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增加投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力争经过几年努力,使农村生产条件、基础设施有明显的改善。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在投入、规划、指导、组织、协调等方面应发挥主导作用。
二、要着眼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和引导
发展农村经济,当务之急是教育农民、改造农民。一是要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要发挥司法部门的职能作用,定期组织农民学习法律法规。二要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要充分发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各乡镇事业服务中心的职能作用,大力发展民间科技服务组织,通过专家讲座、科技致富典型引带、专业技术培训和组织农民参观典型现场等手段,强化对广大农民的科技培训。三是要增强农民的市场观念。要引导农民舍得投入,购置必备的通讯和网络设备,善于通过电话、互联网等媒体捕捉市场信息。四是要增强农民兴办公益事业的责任感。
三、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
首先是优化粮食生产结构,粮食生产要以增收为目的,要以生产质量高、增加值多的农产品为主,要积极发展粮食产品的深加工,把粗放生产经营模式转变为集约生产经营模式,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益。其次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林果业、水产业和蔬菜业等。最后是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为了避免地区之间产业过度雷同,实现规模经营,形成区域整体优势。
四、建立和完善法规制度机制,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不断促进各项工作的法制化。农经部门要重视法制建设工作,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要使已有的法律成为相应管理工作的依据,同时也要善于把握时机,使行之有效的政策和管理规范上升到法律法规层面,通过建立和完善农经法规制度体系,逐步使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办事成为农经工作的主要方式,推动工作发展。
五、盘活土地资源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载体。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首先必须盘活土地资源。要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实现土地资源,尤其是后备资源的有序流转,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开发效益。盘活土地资源,一是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稳定是盘活的前提,只有严格执行土地承包期延长30年不变的政策,才能尽可能地调动农民开发土地的积极性,消除短期行为和掠夺性经营现象。二是要建立合理的流转机制。鼓励将耕地、山场的经营权通过转包、拍卖、人股等形式逐步向大户、向能人集中,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
六、必须突破性发展龙头企业
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就是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与瞬息万变大市场之间的矛盾,由于农产品生产与市场之间缺乏必要的连接纽带,分散生产和销售,很难形成规模和优势,即便是形成了规模生产,也会因为分散销售抢市场而出现互相压价、相互残杀的现象,加大了农产品交易的市场风险和交易成本。要确保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突破性发展产业龙头企业,靠龙头将农户的分散经营与大市场有效连接起来,形成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格局。发展龙头企业:一是要走出政论办企业、管企业的误区。本着谁有能力谁牵头,谁先发展扶持谁的原则,按市场经济规律组建龙头企业。二是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龙头企业的发展经营必须兼顾公司、农户等多方利益,防止出现追求公司利益而损坏农民利益的现象,只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才能切实起到产业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三是要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出台优惠政策,创造宽松的环境。
一、浅谈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浅谈政府对农业资金的投入不足
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是我国政府历来对于农业上的投入都不算多,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再到如今的二十一世纪的新时期,中央对于农业的支出比重一直徘徊在10%左右。虽然近几年,国家以及各级政府加大了对于“三农”的投入,对于一系列的补贴政策诸如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都有所增长,但是由于我国农村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增长的大环境下,也比以前有了质的增长,而中央对于“三农”的这些补贴就显得难以满足其需求了。
(二)浅谈农民文化水平偏低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农村的基础设施十分的落后,同时农村的教育资源以及教育环境也不是十分的完善,再加上不少农民思想上的意识认为作为农民只需会种种地就好,不必浪费许多年的时间去学习。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造成了农民在文化程度上与城镇居民具有较大的差距。虽然由于近年来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许多农民子弟有了受教育的机会,但是许多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村青壮人口却都在有所成之后流失于城市之中,而农村所余留下来的农民所具有的文化素质则不能满足农业经济现代化的发展。
(三)浅谈我国城乡收入的差距
就目前我国的城乡收入的主要问题就是城乡收入差距过大,不可否认我国农村农民的收入也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的发展而在不断地增加,同时辅以我国惠农政策的不断加强,我国农民的收入增幅已经连续五年保持增幅在6%以上,增幅不可谓不高。但是相比较城镇居民的收入,农民收入就又显得有些偏低。即就算农民的收入有所增长,但是城镇居民收入的涨幅速度则更快,两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而两者收入过大的差距则会导致:过大的收入差距会严重影响农民对于农业作业的积极性,导致他们为了追求更高的收入而进城镇打工等,也会使得许多知识、技能的农民流失,造成农村人才的缺失。
(四)浅谈我国农业生产的问题
家庭土地承包、农户分散经营是我国农村主要的生产方式,但是这样的生产方式却给新品种、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以及农机化作业带来了严重的阻碍。农民在种植上都是靠自身的主观意识进行判断,而由于上文所述自身素质不够的原因,则很有可能导致农民所种植的品种销量出现问题,且各家种植的种类缤纷繁杂,缺少专业化,导致集体销售甚至出口时也有可能出现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进程。
(五)浅谈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
当前的世界是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我国也在实施这一国策,但是在农村的经济发展上面,此处就暴露出许多的生态环境问题。农村为了加快城镇化以及工业化的道路上,在项目的引进方面减少了许多的限制,这就导致许多污染性很强的项目被引进实施,如此一来导致了农村的土地以及植被遭到了破坏,同时伴有水土流失以及土地流失等情况。这属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农村的经济,从长远的眼光来看,这些举措是不恰当的,会严重恶化农村也有的生态环境。
二、浅谈新时期如何快速发展农村的经济管理
(一)浅谈对于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
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而言,第一步同时十分重要的一步就是建设好农村的基础设施,各级政府也要对农业、水利等设施的改造加大资金的投入,对于中低产田的投入力度也要不断地加强。根据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发展的需求,中央和各级政府加大对于“三农”方面的资金投入时,还要进一步就农村生产扶持政策进行加强,使得农村经济在此基础上得以发展。
(二)浅谈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机构及其队伍的建设
根据中央的文件精神各级政府落实到实处,建立健全农村经济发展的工作体系,使得农村经济发展的队伍在稳定中壮大起来。对于乡镇来说,建设好经济发展的队伍,就是要合理地安排相应的岗位,避免人浮于事的现象发生。在岗位合理安排之后,就要发挥其行政管理的相关职能,就农村经济发展的管理、监督、执法等方面加强工作,使得农村经济发展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
(三)浅谈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农村的经济发展也要进行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农村的教育体系。通过教育使得农村的人口尤其是青少年一代的思想素质得以提升,具有一定程度的文化知识,在思想上与时俱进,能够很好地领会国家及党的相关政策,毕竟他们是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此外,对于已成年但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也可以进行相应的技能培训,同时也要鼓励在农村内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班等,使得农民具有多样的技术,以此满足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农村经济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四)浅谈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
目前我国的中央也开始全面重视农业生产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各级政府也要全面落实中央的精神,在农业生产管理中采取资源优化等手段,高效利用和节约保护有限的土地。在生产方面,减少高污染型企业在农村的建设,或者加强高污染型企业排放环保的技术环节。力求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农业模式。确保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循环经济,如此可以提高农业生产以及农民生活的质量。
(五)浅谈农村经济组织的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进
为了加快农村的经济发展,可以就农村的优势产业进行建设,进行优势产业的布局,促进农村加工企业的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的经营,由农村的原料提供变成原料的加工,这样可以大幅度提升农村的经济总量。其次,扶持农村中的龙头企业,借此带动农村其他企业的发展。加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可以加强农民组织化,同时也是加快农村龙头型经济发展的组织形式,对于我国农业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三、结语
农村大部分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缺乏农业科学技术。只能以传统的方式面朝黄土背朝天地种植一些玉米、高粱等普通粮食作物。而稍有文化的农民和农民子弟宁可远走他乡去外面打工。也不愿意留在家乡过耕种的生活。在通货膨胀背景下。种子、化肥、灌溉用水、耕种等基本生产费用不断增长,导致农民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尽管国家每年都有少许补贴,但由于玉米、高粱等粮食收购价格较低,因此农民年收入较少。仅以紧靠齐市周边农村为例。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3000元,在张家口市一些环京、津经济圈县城中一平米房子都买不到,仅相当于一些乡镇干部的一顿饭钱而已。
二、投资诱力弱、工业化水平低是北方农村经济客观现实
齐市农村地区经济结构调整进度相对缓慢,现代企业制度更没有建立,支撑县域和乡镇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支柱产业得不到健康发展,而且由于齐市农村地区发展基础薄弱,大部分农村地区仍以简单的生产加工来带动地区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更是滞后很多,甚至有些农村地区工业指数为零,一直以来根本就没有过工业生产项目。较低的投资诱力和工业化水平及不良的投资环境导致北方农村地区的经济越来越落后。即使条件相对好的一些地区不惜花血本架桥修路建立和引进一些企业,然而缺乏整体规划,盲目发展。不仅影响和破坏了周边环境,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更伤害了经济体制和经济实体,从而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三、通货膨胀推高物价,降低了农民消费水平
近年来。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城区改造和市场炒作推动了房地产价格的快速飚升,同时住房也成为个人资产保值增值的最好投资产品。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带动了消费物价指数的节节盘升,从而引发了物价的全面上升。尤其是今年以来。食品价格不断出现大幅上涨。通胀问题尤为突出,CPI继10月份达到4.4%之后,11月份同比上涨5.1%,创下28个月以来的新高。通货膨胀下,最受伤害的是百姓。尤其是农村百姓。根据最近调查显示,农村物价远远超越县城甚至市区,同样的新鲜蔬菜,农村价格要比县城或市区高出1元以上甚至更多,较高的物价严重制约了农民的生活消费水平。尤其是冬天,大部分农家只能依靠自己种植和储存的土豆和大白菜过冬,当然这和区位条件以及交通运输成本也有一定的关系。尽管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我国就提出拉动内需,但是十几年来,农村消费比重小仅没有增加,反而每年都有所降低,出现如此状况。只能说明北方农村广大百姓的消费能力确实有限。因此加大齐市农村投资建设力度,增加农民补贴和社会保障,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特别是提高粮食收购价格,抑制通货膨胀,成为拉动北方农村消费水平的重要途径。
四、发展农村经济的几项措施
【关键词】 市场经济;市场竞争;工资分配
一、人工成本的基本内容
(1)员工工资总额;(2)社会保险费用,其中包括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女工生育保险基金、医疗保险费;(3)员工福利费;(4)员工教育经费;(5)员工住房费用;(6)劳动保护费用;(7)其它人工成本,包括其它从业人员的报酬、工会经费、企业因招聘员工而实际花费的招工、招聘费用,根据国务院的有关规定颁发的创造发明奖、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与人工成本有关的税金、员工制服补贴等。
二、工资分配的主要内容
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的主要内容为:企业内部各类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具体表现为工资总额,包括基础工资、岗位工资、工龄工资、加班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和特殊条件下的工资等。这一制度包括年薪制、基本工资制度、工资形式和工资支付办法等。
三、工资分配与人工成本的关系
(1)人工成本费用的控制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企业成本费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活劳动的投入,然而工资总额在人工成本费用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并且在人工成本中,除工资总额以外的其它项目,如社会保险费、员工福利费、教育经费等都是以工资总额作为基数,并按国家制定的政策和规定的比例计提。(2)人工成本直接涉及到员工个人的切身利益,影响着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人工成本是企业使用劳动力的主要投入,是激励员工的物质基础。
四、控制人工成本的有效途径
(一)影响人工成本的主要因素
(1)从人工成本构成的内涵分析,人工成本主要由工资总额及相关费用组成,工资以外的其它相关费用又是依据工资总额计提,工资总额的多少是影响人工成本的主要因素。(2)企业人力资源的投入(既员工人数的多少)也是影响人工成本的主要因素。对于任何一个企业,人工成本的支付,都有一个最高限度,企业处于盈亏平衡状态时,其销售收入或总产值与总成本相等,企业既没有盈利也没有亏损,此时人工成本的增加将导致企业亏损,反之,企业则会盈利。
(二)搞好企业工资分配是控制人工成本的有效途径
1.提高对人工成本管理和控制的认识
(1)企业为获得更多的利润,不能简单的控制人工成本总量或者控制工资总额,这种认识和观念在传统的经济管理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并发挥作用,随着市场机制的转变,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这种认识和思维方式未免偏颇,是思想观念僵化的一种表现,这种思想观念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单纯从利润目标出发,看待人工成本的控制和管理。二是把人工成本指标与利润指标对立起来,视为产生相反作用的支付项目,基于这种认识,往往是一提到加强企业人工成本的控制和管理就必须从少发工资、奖金、严格控制员工收入水平或减人增效,提出提高员工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处理好利润和员工收入关系是控制人工成本的有效措施。
(2)原有工资分配方式掩盖了人工成本和企业经济效益的辩证统一关系。人工成本来源于企业的增加值,它的主体或者说主要构成项目是工资总额。从人工成本是企业增加值的观点出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工成本与利润是来自同一源泉并能够保持同一方向变化的支付项目,它们之间并非是相互矛盾,相互对立,而是统一的。一味的追求员工工资收入,就会加大工资总额的支付,增加人工成本和企业总成本,使企业失去市场竞争能力,反过来,一味限制工资总额发放,单纯从利润目标出发,控制人工成本或者说不惜牺牲员工利益来换取人工成本的降低,不仅不能促进企业利润的增长,还会使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和挫伤。
以上两项内容是搞好企业内部分配,合理控制人工成本首先应该明确的思想认识问题。
2.改革工资分配制度合理控制人工成本
(1)劳动定额为基础搞好企业内部分配,合理控制人工成本。劳动定额是企业劳资工作的基础,是生产活动中劳动投入的量化标准和工资分配的主要依据,劳动定额可以解决不同工种、不同岗位的劳动量与工资收入的分配关系,使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在企业内部得以实现,用劳动定额进行企业生产能力的测定,可以控制劳动力投入,有效的控制人工成本。以劳动定额为基础,搞好企业内部分配,主要是以劳动量作为工资分配依据,体现按劳分配为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具体模式有代表产品工资含量、小时工资含量等,这些分配形式对于生产单位和劳动者在搞活企业内部分配上起着重要作用,员工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投入计算出应获取的报酬,使其尽可能的为社会多创造产品,促进人工成本与企业经济效益共同增长。
(2)工效挂钩分配,控制人工成本。就目前工资与效益挂钩分配的形式看主要是工资与销售收入挂钩,这种分配形式的弊端在于企业销售收入的增长与活劳动的投入不成比例,会导致企业追求成本扩张,以获取活劳动以外的工资额度,不利于对人工成本的控制。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可以将企业的工资收入与劳动成果挂钩分配,就是工资与单位实现毛利润挂钩分配,这种办法是将单位的利润指标核定后,将员工的工资与计提上缴的费用和利润指标结合起来,将上缴费用和利润作为挂钩计提工资的前提,即单位实现销售收入扣除不含工资及以工资为基数计提的各种费用的成本作为单位实现的毛利润,单位在上缴费用和利润后方可支付工资。目的就是将人工成本指标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得以体现,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充分考虑人工成本在效益中所占比例,以便更好控制单位用工的投入,鼓励企业把注意力集中在提高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上,用提高劳动生产率,相对降低人工成本支出来实现工资收入的增长。
(3)要建立灵活的人工成本管理机制。将人工成本投入与企业当前经济效益指标挂钩,兼顾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全员的积极性和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利润成本、人力投入与产值均能上能下的运行机制,进而形成企业用人能多能少、岗位能上能下、员工收入能增能减的良性循环,以增强企业的活力与市场适应能力。
(4)做好人工成本指标分析。目前,国际上通用的人工成本主要指标是劳动分配率和人事费用率指标。计算公式为:
劳动分配率=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企业增加值总额×100%
人事费用率=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销售收入(总产值)总额×100%
劳动分配率用以说明一定时期内企业创造的增加值(活劳动创造价值)中人工成本所占比例;人事费用率用以说明一定时期内企业销售收入中人工成本所占比例。这两项指标将企业人工成本与自身生产经营成果联系起来,表明了相对状态下企业人工成本的高低。适用于企业自身年度间的比较和同行业企业间的相互比较。
除上述指标外还可以计算人均人工成本指标
关键词:新农村;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前言
农村经济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社会事业繁荣进步。随着农村人口的快速增长,农村经济必须也要不断地发展,才能够保证农村经济较城市经济而言不会落下。中国的区域和人口重点在农村,因此,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1 目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1.1 农民务农积极性降低
近年来由于农民的收入渠道有所拓宽,其收入也显著提高,相比之下种粮的收益率便处于劣势。因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逐渐降低,更多的务农人员选择非农业行业或将种粮作为副业。
1.2 生态环境恶化
自然资源的充足和生态环境的良好是农作物赖以生存的保障,然而随着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恶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生产要素持续发展的能力下降,导致非法占地、盲目开发、浪费土地等不良现象的发生,且我国农业水资源由于淡水资源短缺、分布不平衡利用率低下,农业灌溉过程中的蒸发渗透严重,浪费现象屡见不鲜。生态环境的恶化阻遏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产要素的保护是发展农业经济的基石。
1.3 国家对农产品的调控力度不足
近些年来国家对国内农产品市场的调控能力由于国内农产品收购和流通环节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以及跨国粮食企业对国内市场的渗透而不断被削弱。由于市场调节能力滞后,农业产品内部结构的波动加重了农业市场的不稳定性,调控的难度系数继续增大,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2 新农村条件下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2.1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促进农林牧渔业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养殖业与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同时要因地制宜,基于区域比较优势调整和优化农业区域结构,发展地区农业特色。把农业和市场经济紧密集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发展集约型农业。
2.2 加强农业资源的统筹利用
传统的农业生产完结时往往伴随着农业生产废弃物的恣意排放,例如每年水稻收成后堆在田里的秸秆就会被燃烧,这样严重恶化了空气质量,造成了雾霾天气,使得周边城市能见度极低,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因此必须实行资源的循环、统筹利用。
2.3 大力推广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利用
农业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的推广,可以促使农民根据资源的不同性质和用途,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活动,提高当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有序性和效率,使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大幅度提高。只有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才能解决社会发展中的提高劳动人口素质问题,才能解决经济管理中的效率问题。探索农业高产新途径,重点是如何控制农作物基本生物变化过程,提高其生产率和投入产出率。
2.4 加强政府对农业的综合管理
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其绝对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但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并不高,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也略显不足。农业投入的低水平状况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因此国家对农业的综合管理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应向农业科研与科技推广、农业基础教育方面倾斜,建立完善的科技推广体系,以实现最佳经济效益。
2.5 关键在于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把农业发展、农业资源合理_发利用和资源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尽可能减少农业发展对农业资源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置农业发展于农业资源的良性循环之中。
3 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3.1 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向协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资源、环境的保护,使资源和环境能永续地支撑农业发展,同时,通过农业的发展促进资源和环境有效保护,使资源与环境的开发、利用、保护有机的结合,既避免农业发展以破坏资源与环境为代价,又避免单纯强调保护而阻碍了开发、利用。
3.2 有利于重新认识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使农业的功能不断得到拓宽,促进农村全面、综合、协调地发展,增加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3.3 有利于从我国国情出发,调整农业发展战略和方向,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促使农业可持续发展,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
3.4 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国际意义。由于我国是一个的农业大国,首先,如何通过该问题的深入研究,制订出一套有效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并付诸实施,从而保障我国农业与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其次,世界上还有许多类似我国的发展中国家,近些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引起了他们的密切关注。如果我国能够成功地开创出一种成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或保障农业与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的路于来,则对面临着同样问题的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结束语
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生存的需要,也是必然的选择。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又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农村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关键词】特色农业 推动 农村经济发展
党的十报告中重点强调了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发展,这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在当前看来,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如何转变农业生产体系,用现代化的理念经营农业,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特色农业的概述
(一)特色农业的涵义
在某些设定的区域之内,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借助某些特定的农业资源,获得高质量、高经济附加值以及具有绝对特色的农业产品,并且将这种特色发展壮大,具有一定的规模的高效农业现象称之为特色农业[1]。
(二)特色农业的特征
特色农业具有下列几种特性:第一,特色农业能够将当地的农业资源、人文特色、历史价值进行综合,并且将这些资源所能发挥的效能最大化。最终实现农产品单价增值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目的;第二,特色化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方向更为明确,使农产品的附加值上升到一个较高的层面,市场指向更加准确。
二、新时期发展特色农业的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限制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于农业人口基数过大,人均耕地生产面积较小。然而,我国地域广阔,某些区域的资源极为丰富,这些资源的存在也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基本的资源基础和广阔的市场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下,我们应当根据市场的基本需求以及当地的资源,积极调整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基本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对于加快我国小康社会的建立,提升农民的基本收入,保证农村地区的经济稳定,提升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加快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三、运用特色农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径
(一)完善和落实农业发展规划
完善和落实农业发展规划必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在实际的农业规划过程中应当按照以下几点进行:第一,所选择的优势产业必须具备较强的特色兴,所选定的产业应当是以各种类别的自然资源为基础,而市场的基本需求则是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所有的产业发展必须满足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更应当尊重农民群众的基本意愿。第二,加强产业结构和市场风险的分析,之所以将其称之为特色农业是因为其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和特定性,而其中所蕴含的风险将会更加突出,因此相关的决策人员更应当充分把握特色农业的基本发展方向,对特色农业做出更为准确的产品定位。只有清晰准确的目标定位才能够将特色农业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进而有效推动我国的特色农业向着全新的方向去发展。
(二)进行特色农业融资方式的拓展
发展特色农业必须有基本的基础设施,相关的技术研发和推广以及农民的培养和标准化的管理等多个方面的支持,更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工作开展的基本支撑。当前来说,资金的短缺正是限制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应当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资金筹集,第一,加快和完善政府部门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第二,加快税收政策的改革,以税收减免和特定项目投资补贴的形式激发民间资本进行特色农业投资的基本热情,如此一来,能够引进多方资金,使农业金融市场更为壮大;第三,促进各大型农业企业的交流和开发,并且以工商联盟的方式推动特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通过上述办法能够在财政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以其他的融资方式来解决特色农业发展对于资金的基本需求将会是未来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三)建立健全化农产品市场销售制度
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它们实际的经济效益渐渐提高,甚至超过了农业产品,主要是因为工业企业有完善的市场销售制度,从而提高市场经济效益。而在经济发展迅速的时代,市场买方也愈加发达,市场销售对于工业以及农业等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基于此,为了提高农业产品的销售额以及经济效益,应该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销售制度,完善市场影响体系。首先,应该利用市场差异以及产品特性进行农产品高端市场开发。市场差异化能有效提高产品在市场的竞争优势。特色产品应该具有市场差异性,符合特色市场销售基本要求。最主要是采用先进的产品技术从而开发更多绿色食品。其次,对特色农产品市场进行考察,然后在进行合适的价格定位。而特色农产品于其他农产品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可替代性较小,因此市场其他跟随者很难效仿,根据上述特色农产品特征,对其进行价格定位时,可是适当采用高价化的方式,消费人群主要为大中城市中高端人士[2]。而市场销售的渠道也应该符合大中城市的基本要求,可以在超市,大型商场以及专卖店等大型服务场所进行销售。
(四)合理利用地域优势开发特色农产品
对于特色农业来说另一个快速发展的途径就是创造特色农业产品品牌,产品品牌促进特色农业快速发展,是产品差异化的基本条件,能有效提高农产品市场效益。根据市场调研发现,现如今多数特色农业发展为小户以及散户等,没有形成系统的市场销售体系,缺乏完善的市场制度管理,不利于特色农产品长久稳定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产品品质已经符合市场要求,但是不利于特色农产品的市场价格管理控制,从而导致特色农产品受到市场的影响,并且对特色农产品的长久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基于上述分析,为了开发农产品特色市场,应该提升农产品特色品牌影响力,以产品品牌为基础,从而在产品品牌的影响下不断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从而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市场效益,进一步开发国际和国内市场,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影响力,从而促进特色农业的长久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村级经济;三农问题;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6-0018-1
村级经济是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最短的那一块木板,而且随着我国不断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村级经济的发展面对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对于如何发展与壮大村级经济,理论研究者与实务工作者都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
1 特征解读
现阶段的村级经济是建立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之上的,并且实行的是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制度。也就是说,现阶段的村级经济是以“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为根本特征。
汪水波在其主编的《村级经济建设与管理》[1]中详细描述了村级经济的特征,他认为,村级经济属于农村经济范围,是农村经济的一个基本层次。村级经济既包括村级集体经济,又包括以土地集体所有制为基础、实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村级合作经济。贾明臣的《关于稳定和完善农村经营制度的思考》[2]、王勇的《农民合作社在农业双层经营体制建设中的效能分析》[3]和李新城的《稳定和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思考》[4]着重对村级经济的双层经营特征进行了分析。
2 关于发展村级经济的核心问题研究
2.1 农村集体经济研究
农村集体经济,是指生产资料由农村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和共同受益的一种公有制经济,它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基础。
我国要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冯道杰《在当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分析》[5]一文中认为发展的本身就是要把农民组织起来,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发展,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
农村集体经济是我国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我国的“共同富裕原则”,罗艳在《重新认识农村集体经济》[6]中指出,重视集体经济建设,也是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巩固和发展农村体制改革成果的不能回避的任务。
对于如何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马晓红在《如何发展农村集体经济》[7]中称,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构建符合市场规律的运营机制,建立与农民紧贴的专业合作、股份合作制组织。
2.2 村级合作经济研究
村级合作经济,既是双层经营中一个层次的经济,也是农村社会化服务的经济。
童浩在《对村级合作经济的探讨》[8]中认为发展村级合作经济,是巩固和发展家庭联产承包制的需要,是推动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改变农村贫困落后面貌的需要。
对于措施方面,胡年幼在《对发展村级合作经济的看法》[9]认为可以以村为单位组织联合社,广泛深入宣传发展村级合作经济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张劲枫在《谈村级合作经济组织财务规范化管理》[10]中认为,分期分批扩大村级经济,在此基础上通过反复讨论,制定村级合作经济组织的章程,妥善处理好一切经济问题。
吴道建的《市场经济下完善村级合作经济组织的思考》[11]、安兆平的《完善村级合作经济、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察右前旗建立农业发展基金积累机制》[12]和倪国平的《发挥村级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13]总体来说对村级合作组织的概念特征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对措施方面也提了不少建议,尤其是能够结合实际。
3 村级经济发展研究的展望
一是研究农民脱贫致富的途径。从农民收入水平上看,随着农业效益的下降,风险成本的增加和农民工在外工作的艰难,造成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整体下降。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对农民致富途径的研究,以期能帮助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
二是研究如何解决我国现存的制度化障碍。虽然我国农业已进入“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以提高品质、优化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主,注重传统投入与资本集约和技术集约相结合的优化发展阶段”,但我们必须看到,当前制约农民改善生活条件的体制仍然存在。
三是研究如何协调城乡矛盾。由于人们拥有的自然资源、资本资源、社会资源不同,以及他们的择业观念、把握市场机遇的能力的差异出现了贫富差异,利益分配格局的失衡将会给社会稳定带来不利的影响。另外城乡一体化进程任务较重,农村仍然是国家经济投入政策与关注的薄弱点。
参考文献
[1] 汪水波.村级经济建设与管理[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0.
[2] 贾明臣.关于稳定和完善农村经营制度的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农业产业化,2010(8).
[3] 王勇.农民合作社在农业双层经营体制建设中的效能分析[J].农机化研究,2010(8).
[4] 李新城.稳定和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思考[J].中国经贸,2010(12).
[5] 冯道杰.在当前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分析[J].山东经济,
2010,26(5).
[6] 罗艳.重新认识农村集体经济[J].经济研究导刊,2010(22).
[7] 马晓红.如何发展农村集体经济[J].科学与财富,2010(6).
[8] 童浩.对村级合作经济的探讨[J].鄂西大学学报,1988(3).
[9] 胡年幼.对发展村级合作经济的看法[J].农村经济,1987(12).
[10] 张劲枫.谈村级合作经济组织财务规范化管理[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1(S1).
[11] 吴道建.市场经济下完善村级合作经济组织的思考[J].经济问题1993(2).
[12] 安兆平.完善村级合作经济、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察右前旗建立农业发展基金积累机制[J].内蒙古财会,1992(2).
目前很多村支部书记想抓好党建工作,但不知道如何做;很多村书记虽然自己有项目做到带头富,但是没有做到带领群众富;很多村书记虽然想发展好村级经济,但不知道从何做起。为解决村书记想做事,但不知如何做问题,镇党委决定在党建工作、带领群众致富以及发展村级经济做得较好的村打造村书记抓党建工作、带领群众致富、发展村级经济 “样板点”,做到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以点带面,推动全镇基层党建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工作目标
通过村书记抓党建工作、带领群众致富、发展村级经济 “样板点”的打造,让村书记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做到以点带面,达到在党建工作、带领群众致富、发展村级经济方面村村有亮点、村村有特色。
三、推进措施
一是选取样板点。对照县党建责任清单和党建十九条,党建工作做得较好的村,以及在党员管理、党建活动有特色,党建有创新的村作为党建工作样板点打造;对村书记带动能力强、带富群众多的项目作为带富样板点打造;对村集体经济增收多,产业效益好的项目作为发展村级经济样板点打造。
二是培育和打造样板点。对选取的点进一步完善各项基础工作和资料,进一步补齐短板,对规模较小的进一步加大投入,培育壮大。
三是宣传和推广样板点。组织各村书记互相观摩学习,对能够推广的点进行推广。
关键词:集体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023-1
1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梨树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和畜牧业大县,2011年全县粮食产量再创历新高,超过50亿斤,全县295个行政村,农业人口超过60万。2011年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为2573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118万元,占总收入的5%;发包及上交收入为175万元,占总收入的7%;补收入为1962万元,占总收入的76%;其他收入为318万元,占总收入的12%。集体经济总支出2249万元,其中:干部报酬支出为1045万元,占总支出的46%,(占补收入的53%);他各项支出为1204万元,占总支出的54%。无经营收入的村为244个,占总村数的83%。
2 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村级经济组织的收入来源渠道狭窄
从当前我们统计掌握的情况看,村级收入的主要来源是财政转移支付的补助收入,只有极少数的村有一点发包收入和资产处置收入,靠近102线和四梨线,梨十线周边的村因为征占地有一部分土地补偿费收入,绝大部分的村也将集体的预留地随着二轮土地发包一次性包发到底,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支撑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
2.2 村级集体经济的各项支出不断上升
近三年来村级转移支付资金由过去的3.8万元,增加到6.8万元,增加的转移支付资金绝大部分增加到村干部报酬中去了,只有少量的资金用于弥补村级办公经费的不足。特别是近几年的村村通工程,需要村级配套的资金,基本上是空头,极个别通过处置预留地和林地等资产弥补一部分,大部分是空缺,形成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新的债务,扩大了村支出的范围和数额,直接影响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正常运转。
2.3 村级集体资产难以盘活,债权不能得到有效清收
村级固定资产账面余额很大,但多数是有账无物或账面价值大,实际价值小,更多的是闲置无用的废旧资产。目前全县各项收款(即欠村级组织的债权)在全社会的大背景下,没有有效的政策和法规进行约束,特别是税改前尾欠的税费额度很大,很多农民认为听话的吃亏,挑皮捣蛋的占便宜,也是近年来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难操作,议不成的主要原因。
2.4 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负债沉重
由于历史遗留和现实原因,多年来村在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村两委换届、村村通工程、一事一议和新农村建设等超越自身实际能力的支出,产生大量的新生债务,债务的本金又在继续衍生新的利息债务,结果是事干了,欠了一大堆无力偿还的债务,给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村干部造成的困惑和烦恼是不言而喻的。
3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途径和保障措施
曾经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农村集体经济,从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开始走到今天,走过了一条由强变弱,由弱变无,从辉煌走向低谷。原因是多方面,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是各级政府十分关切的事情,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短时期内很难找到能使村级集体经济迅速发展壮大的捷径和行之有效的办法,要改变目前的状况,我们认为,应从抓基础,抓本质,抓长远上做起,不能急躁,不能脱离农村的现实去研究和解决集体经济如何走出低谷,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做起。
3.1 着力提高村级两委班子的建设水平
说到底大到一个区域,小到一个村的经济发展离不开组织队伍建设和人才建设。村级两委班子的组织建设化程度和抓经济建设的能力,直接考验着一个村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建议,一是适当延长两委班子的换届间隔时间,保持两委班子的相对稳定;二是尽快推进和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把大学生选派到两委班子中担任实职;三是有计划分阶段的实施村级主要领导实行财政供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抓组织建设。
3.2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到今年为止,全省利用3年时间已经把村级转移支付资金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3万元。大的村已达到6.8万元。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方面的支出成本都在提高,转移支付资金中,干部报酬一项就占去60至70%,各项办公成本也在不断的提高。因此,目前转移支付资金虽然较过去有大幅度的增加,但原有的基础低,增加后的转移支付补贴仍然是低水平的,没有更多的可用资金投入到发展集体经济上面,所以,适当逐年的增加转移支付资金是十分必要和客观的。
3.3 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支出
我们目前建设的标准化“三资”服务中心,无论是从制度保障,还是从业务管理上,已从根本上解决了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的问题,但是在资金使用上,还没有从实质上解决量入为出,有多大能力就办多少事的问题,有很多超越自身能力和实际的建设工程,形象工程,减少公益事业建设要求村级配套的比例和额度。
3.4 加大对村级债务的化解力度,减少村级债务的刚性利息支出
目前,村级债务严重困扰着各级干部,建议上级部门加快推进化解村级债务的进程和化解力度,使各级干部能够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抓经济建设。
3.5 积极探索发展村级经济的各种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