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惩罚教育论文范文

惩罚教育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惩罚教育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惩罚教育论文

第1篇

惩罚教育中有着重要作用,家庭教育不能没有惩罚,合理的惩罚教育有助于儿童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有利于促进儿童的社会化,使儿童成就健康的人格。由此可见,合理惩罚教育对幼儿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个体社会化

幼儿的生活是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统一,幼儿不仅在个人生活中探索,而且还与同伴、教师以及父母等他人进行沟通交流,这是幼儿个体社会化的表现。个体社会化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遵守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如果违背了这些规范和准则,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和发展。柯尔伯格将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为“惩罚和服从倾向”。在这一阶段,儿童根据有形的结果(处罚与奖赏)或根据规则制定者的权威来揭示行为的好与坏。凡不受惩罚和服从权威的行为都是好的,认为受到来自权威者的惩罚的行为是坏的行为,权威者一般是父母或者教师。行为动机是避免惩罚。这一阶段与我国幼儿期的年龄阶段相对应。处于幼儿期的儿童自制力薄弱,缺乏是非善恶观念,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容易出现一些不道德的行为。而家庭作为幼儿个体社会化的首个场所,当幼儿出现这些违反道德规则和行为规范时,家长要对其实施合理的惩罚教育。通过惩罚教育,幼儿认为受到来自家长的惩罚的行为是坏的行为,并且潜移默化地改变这种不良行为,将好的行为标准逐渐内化为自身行为准则。幼儿犯错误后受到适当的惩罚教育,幼儿可能会产生一些消极情绪,但要让其明白有过失就要对此负责。从而有助于培养幼儿责任意识,促进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有利于个体健康人格的养成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自杀现象频繁发生,他们不适应竞争激烈和复杂变化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薄弱,抗挫折能力不强,这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方式有着直接关系。现今很多人大力提倡赏识教育,而反对惩罚教育,对孩子一味地无原则地进行表扬和鼓励,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这种教育所造成的后果也是十分严重的,父母的过度保护造成孩子长大后缺乏独立自主和创新精神,甚至无法正确辨别是非。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在进行赏识教育的同时,还要通过适当的惩罚教育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让孩子自己去经历适当的失败和挫折。从而有利于孩子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促进健康人格的养成。

(三)有利于个体良好习惯的养成

心理学上认为,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和畏惧是个体内驱力的一个源泉,而内驱力是个体行为不可缺少的一种动力。当家长发现幼儿出现一种不良的行为习惯,并且采用传统的说服教育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时,就可以对其实施适当的惩罚教育。幼儿受到惩罚后,他的心理受到了外部刺激的冲击,对自己和他人的不合适行为逐渐有了一定的正确认识,潜移默化中认识到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惩罚教育对矫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习惯有着重要意义。

二、家庭惩罚教育的理性回归

惩罚对于教育而言,如何存在与运用问题受到人们的关注。马卡连柯说:“正确地和有目的地应用惩罚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优秀的家长利用惩罚的制度可以做很多的事情,笨拙的家长不合理地、机械地运用惩罚会使我们的一切工作受到损失。”家庭惩罚教育的理性回归,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恰当运用惩罚教育的方法。

(一)惩罚的目的是教育

惩罚的目的是教育,惩罚是为教育目的服务的,并不是为惩罚而惩罚。之所以要实施惩罚教育,是为了让孩子意识到自己不道德的行为,并逐渐改变这种不良行为,从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幼儿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家长更应该注意教育的目的和惩罚的目的。现实的家庭教育中,只罚不教、以罚代教等现象普遍存在。家长对幼儿实施不合理的惩罚教育,导致幼儿身心疲惫,同时也影响亲子关系的良好发展。所以,当幼儿出现不良行为习惯时,家长要以教育为目的,为促进幼儿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对幼儿采用合理的惩罚手段。

(二)惩罚坚持一致性原则

在家庭教育中,幼儿家庭不同成员之间,在教育观念、教育态度以及教育方式上常常出现差异,这种差异容易使得幼儿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对幼儿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在对孩子实施惩罚教育的问题上,家庭成员之间应该达成一致观念,而不能出现为了袒护孩子而指责惩罚实施者的现象。只有家庭成员齐心协力,统一科学意见,孩子才能健康快乐成长。

(三)惩罚要适时适度

惩罚教育也是一种教育艺术,惩罚需要适时适度,幼儿家长在对幼儿实施惩罚教育时要坚持这一原则。当幼儿出现一些不道德行为时,家长要及时进行教育,不能延迟教育,这是因为幼儿的情绪具有不稳定性以及幼儿的思维发展不具有守恒的特点。家长要敏感地察觉教育契机,灵活运用教育机制,对幼儿实施教育。当幼儿犯错误时,家长大可不必直接使用惩罚教育,可以先对幼儿进行说服教育。说教无效之后,就应该及时采取合理的惩罚教育,让孩子对自己不道德行为产生深刻的印象,从而促进错误的改正。家长在实施惩罚教育时,也要注意惩罚的适度性,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教育,惩罚过轻,教育效果不明显,惩罚过重,伤害儿童的自尊。当幼儿对自己不道德行为有所认识时,惩罚教育就应该适可而止。

(四)惩罚与其他教育方法相结合

第2篇

一、小学教育中合理惩罚及功能体现

(一)小学教育中合理惩罚分析

小学教育当中的合理惩罚要能够满足相应的条件,要合法以及合乎道德,还要合理化的惩罚还要能够体现出教育性,是为了孩子更好的发展,所以要能够和教育要求相符合。在教育中惩罚的要素主要有实施惩罚的主体,即教育者;对象则是违反纪律的受教育者;目的是为了惩前毖后维护纪律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1]。小学教育中的合理惩罚有着对立性和有限性,其中在对立性方面主要是教育惩罚实施并无有固定方法和标准,要求灵活运用和因材施教,而有限性的原则则主要是能够起到一定作用,但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二)小学教育中合理惩罚功能体现

小学教育中的合理惩罚自身有着相应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有着培养作用,合理的惩罚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能够让学生对犯过的错误承担责任,并通过这一行为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从而使得学生能学会对错误负责,从而促使学生更加清楚的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并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在学生违反了纪律而受到了相应的惩罚时,能够避免学生在将来走向社会时由于不遵守社会规则而受到更为严厉的惩罚或者是法律的制裁。合理的惩罚也能够有效维护课堂教学的秩序,如此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得教学顺利进行。

二、小学教育中合理惩罚的问题及实施策略

(一)小学教育中合理惩罚的问题分析

小学教育当中的合理惩罚对学生的学习以及自身的健康成长是有着其必要性的,实际中由于老师担心对惩罚的度控制不好给自身带来麻烦,所以就有着很大的顾虑。加上当前的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占有主体地位,而对惩罚的认识老师通常是认为消极的,是对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违背的,特别是对小学生而言更是如此。这一认识上的错误使得小学教育中的合理惩罚的应用就存在着很大的难度[2]。另外就是对惩罚进行应用过程中,存有诸多不合理的现象,主要是体现在体罚现象还依然存在,这样就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损害。老师在惩罚运用的过程中,常常通过留校以及罚站等方式,这对学生的自尊心就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使学生内心产生厌烦和抗拒的心理,从而对学习也带来了影响。还有就是惩罚的目标定位没有准确的体现,对合理惩罚的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认识,通常是只注重管理而忽视了“教育”。

(二)小学教育中合理惩罚实施策略

对小学教育中合理惩罚的策略实施要紧密的结合实际进行,要能在科学合理以及有着较强教育惩罚的细则上进行制定,充分的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征及年龄,要将惩罚和学生所犯的过错得到契合。对于违反班级规定的学生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实施,在这一方面比较常用的就是表达失望以及记录反省问题和失去特权等,做出正式的惩罚决定前要对学生提出警告,将惩罚的手段分别对待学生所犯的过错。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是惩罚规则的制定者以及实施者,所以教师要能将惩罚的功能得到充分体现,从自身做起加强对惩罚运用的全面认识。教师要能够认识到惩罚的运用是对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培养,惩罚的运用还要能够和学生间情感得到紧密结合,做到以理服人,让学生能够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教师还要能够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有一个了解,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惩罚办法[3]。对教师队伍的建设要能得到有效加强,将教师的职业素养得到有效提升,教师要能够学习警示案例,从而对一些典型的案例加以处理分析,对教师的教育机智能力进行加强培养,指导教师学习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等,从而也要能够重视教师的自我探索和创新。构建学生的个人信息资料库,对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以及优缺点等进行记录,这样就便于老师对学生的了解。小学教育中惩罚的执行过程中要能够结合实际依靠证据,教师在处理学生错误过程中要仔细谨慎,一定要能够找出问题的原因才能够下结论。对学生惩罚前要能听学生的辩解以及说明犯错的原因,还要对其它学生的意见,从而避免对学生的惩罚出现偏颇。从学校的角度来说,要能够对小学教育中惩罚加以优化,学校要能够制定科学合理而对校规并认真的将其得到落实,避免一些不合理的惩罚或者是体罚对学生造成的损害,树立正确的惩罚观,如此才能将惩罚的积极作用得到体现。

三、结语

第3篇

(一)教育惩罚的含义

教育惩罚是一种教育方法,是指对学生的某种思想、行为给予否定性的评价,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使之改正,并使之逐渐内化为受教育者的自觉约束力。教育惩罚的本质是一种“合理惩罚”,即教育者要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之上,结合不同学生的不同性格特征、心理承受能力以及犯错误的动机、危害程度等,按照相关的制度与规定,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操守,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处罚原则和严谨的处罚程序,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做出强制性的矫正。

(二)教育惩罚的对象

教师落实教育惩罚的对象是惩罚行为所指向的客体。因此,教育惩罚的对象不是学生本身,而是学生的违规行为。

二、教育惩罚对小学生的意义

(一)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意识

站在教育意义的角度上看,实施教育惩罚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或过失承担应有的责任。惩罚的过程应当充满尊重,应当以明晰道理为理念,不仅要使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所犯错误的性质以及错误造成的危害,给学生指出改正错误的方向,还要对学生积极承担责任、改正错误的心态给予肯定和鼓励。如一些教师在对缺乏责任心的小学生实施奇教育时,在将其行为所造成的不良后果进行阐述之后,采取让其保管班级钥匙并要求其提前到校为同学们开门的惩罚措施,获得了很好的教育成效。因此,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科学、合理的教育惩罚是帮助小学生增强其责任心的重要手段。

(二)培养小学生的集体意识

班级管理与学校教育一样,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具有很强的组织纪律性,以对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直接目标活动,促进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集体主义是我们国家学校教育的核心。学生是否具备集体主义观念及精神,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成败。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必须要注重教育学生培养其集体意识,促使学生养成集体认同态度。

在班级管理教育惩罚的过程中,需要以集体纪律作为保障,当个别学生发生违纪行为时,不仅会给学生自己造成不良影响,还会对集体目标的实现产生不良影响。教师在此时选择实施惩罚不仅能够维护集体纪律的权威性,还能使实现集体目标得到保证;同时,小学生也会产生与集体共荣辱的思想,其集体意识也会逐渐变强,能够在集体活动的参与上变得更加主动、更加积极。

(三)培养小学生的民主意识

在素质教育被大力提倡的今天,把民主意识教育提上日程是十分有必要的。教育惩罚虽然是由教师来具体实施的,但实施过程中所依靠的并不是教师的权威,而是由大多数学生的意愿所决定的,取决于其对惩罚的认可度。

因此,教师在实施教育惩罚时应当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尤其是在制定班规班纪时,应当注重学生民主意识的充分发挥,有效调动起小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当中来,并组织开展学生民主讨论会,在会上形成和完善合理的教育惩罚,制定出与教育实际更加契合的班级管理规范,以培养小学生的民主意识。当出现了个别学生的违纪行为时,教师可以按照既定的班规,或者是征求班级中大多数学生的意见,实施合理的惩罚,这不仅可以使违纪学生更容易接受,而且还能在班级当中营造出平等、民主的氛围,获取更好的教育效果。

(四)增强小学生的耐挫力

科学、合理的惩戒制度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坚强的性格,能促进学生形成责任感,能够促进学生提高抵抗并战胜诱惑的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锻炼其意志和尊严感。在班级管理的实践当中,我们应当注重赏识教育,要乐于表扬学生、激励学生,帮助小学生建立起自信心,形成我必卓越的信念,谨记天生我材必有用,促使孩子们充满自信、积极上进地成长。

但是,也不能一味地赏识,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只是赏识,时间久了就会导致孩子们无法正确认识自己,使他们形成“自己永远是对的”的错误观点,进而导致他们的内心十分脆弱,一旦有不同意见出现,就无法适当、及时地使自己的心态和想法得到良好的调整。尤其是现在许多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备受全家人的宠爱、呵护,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养成任性、唯我独尊、自私、不管别人等等不良习惯和倾向,容不下一点别人的批评,更无法采纳别人的建议,缺乏责任感,一遇到问题就一味抵制,不接受规矩规范,无法承受挫折,耐挫力极端低下。

三、把握惩罚程度,合理实施教育惩罚

(一)保护小学生的自尊心

在当下的小学班级管理中,有很多教师都把学习、运动、劳动作为惩罚的手段,如当学生犯了错时,就用学习来对学生进行惩罚,罚他们抄生字、做作业、背课文;或者用体育运动来惩罚,罚学生到操场上跑三圈,或就地做若干俯卧撑等;或用劳动来惩罚,罚他们扫厕所、倒垃圾、拣废纸。这些惩罚措施其实都是不恰当的,甚至是错误的:学习本来是一种很好的享受,体育锻炼也能够起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劳动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件光荣而高尚的事情,但是当把其与惩罚相联系并强制学生执行时,产生负面影响就是不可避免的。做了错事或者违反了班级规定就要去学习、去进行体育锻炼、去参加劳动,时间持续久了孩子们就会把它们跟罪责感、耻辱感、厌恶感相联系,因此,在实施教育惩罚时必须要正确把握惩罚程度,注重保护小学生的自尊心,促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锻炼的自觉意识、和劳动热情。

(二)界定教育惩罚的范围

从多年的班级管理经验来看,笔者认为需要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将对学生的表扬作为主要的手段去带动班级及学生的共同进步。因此,在惩罚的实施过程当中,必须要避免进行大面积的惩罚,因为对大多数学生实施共同惩罚不仅会打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导致课堂氛围死气沉沉,还会激发出学生对学习的消极对抗心理,引起学生甚至是家长的反对。中国有句俗语,即“法不责众”,当班级中没达到要求的同学的比例超过了50%时,作为教师首先要做的应当是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反思,要合理界定教育惩罚的范围,不能为了达到自己的要求就一味对学生进行惩罚。

(三)做好罚前教育和罚后疏导

惩罚会使学生产生痛苦的体验,而且还会把这种痛苦的体验牢记心头。虽然经历了惩罚之后学生会停止错误行为,但对其内心所造成的影响却是不可忽视的,程度也有所不同:有的会产生叛逆的想法,痛恨老师甚至是抵制老师;有的内心会受到很严重的打击,认为自己不再被老师喜欢,从而任由自己消极、堕落。因此,在对学生实施具体的惩罚措施前,必须要进行耐心的思想教育,使学生对自己所犯错误的原因得到充分的认识。惩罚之后还要对学生的行为、情绪进行细致的观察,以便及时疏导,防止学生产生严重的思想包袱。

(四)与其他教育方法结合

教育虽然有法,但是并没有定法,而惩罚也只是教育的方法之一,因此在使用时不能孤立,要与其他的教育方法、手段相结合,如说理、鼓励、感化、引导、奖励、沟通等,这样才能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学生是需要被老师、同学认同的,即便是经常犯错误的学生也不例外。同时,如果老师一味地对违纪学生进行批评,势必会给这些学生戴上“坏学生”的帽子,从而造成其他同学用异样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对他们的健康发展不利。因此,面对这类学生,教师在对他们的违纪行为或错误实施批评时,应当给予适时适地的表扬,帮助他们提高学习兴趣,促进进步。

第4篇

1.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的继承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方法由来已久,在教育中也起到了其他方法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惩罚教育法的运用经过历史的验证,是可行且有效的。在抗战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政权存亡的工作。因此,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成为胜负的关键。惩罚教育法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以行作为开端的需要。捷克教育家扬·阿姆斯·夸美纽斯说过:“犯了过错的人应当受到惩罚。但是他们之所以应受惩罚,并非因为他们犯了过错……而是为的要使他们日后不去再犯”。那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怎样才能使犯错者不在去犯错或者说不再去犯同样的错误呢?那就是对受教育者不良行为实施惩罚。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实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因此,既然行是知、情、意、信的外显,那么改变外显的行,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在的知、情、意、信也必然要随之改变,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为什么能把行作为开端的原因之一,惩罚教育法则正好符合以行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开端的需要。惩罚是一种具有威慑性的手段,在教育中则转化为对学生不端行为的威慑作用,有对行为人本身也有对行为人周边人群的威慑。惩罚主要针对外显的行为,通过行为的改变从而引起思想意识的改变。惩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需要教育者的教育智慧,只有具有艺术性的惩罚才能使学生从自己的行为中认识到本质错误,从而改变内在认知,由好的认知再上升到良好的意志、信念和情感,最终产生良好的行为。

2.符合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需要社会化是社会学的名词,不同的研究学者对社会化有着多种解释。布卢姆认为:“个人为了以一个多少有效的成员的身份,参与某个集团和社会而对必要的知识、技能和倾向进行学习的过程就叫社会化。”《社会心理学》认为“社会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根据这两种解释,总结地说:“社会化就是一个人学会适应社会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是帮助学生塑造良好品德和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教育,这些都是学生走出校园,走上社会所必须的良好品质。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促进学生社会化的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正确使用惩罚教育

1.抓住时机,一击即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时机一直是一个研究的话题。在什么时候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是最好的时机,我们认为,这主要取决于运用哪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同的方法就必须在不同的时间使用,犹如病人用药,不同的症状在不同的时间就必须使用不同的药。惩罚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使用时,选择好时机非常重要,时机选的好事半功倍,时机选的的不好事倍功半。

2.明确目的,教育为重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育人的工程,它进行的并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使用惩罚教育法亦是如此,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不是为了惩罚学生本身,而是惩罚学生身上发生的不良行为。

3.力度适当,防止“两用”《周易·系辞下》认为“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惩罚教育,惩罚一定要适当,要注重对惩罚“度”的把握。质量互变关系指出:“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促成质变,质变又会开始新的量变。”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使用惩罚教育需要尊重质量互变规律,教育者要善于把握惩罚的“度”,达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而不失教育本质。把握惩罚的“度”即惩罚“泛用”和“滥用”两个问题,泛滥无度的连续惩罚是可怕的。同时,从心理学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知道,惩罚的威慑力将会随着惩罚的频繁使用而逐渐减弱,只有当惩罚构成一种威慑而存在时,才会保持它的全部力量。因此,过度的惩罚教育会适得其反。

第5篇

一、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

远距离教育界通常把远程教育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函授教育阶段、广播电视教育阶段、现代远程教育阶段。第三个阶段之所以称为现代远程教育,现代远程教育与传统远程教育之所以不同,是因为现代远程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一)教学媒体更为先进

函授教育和广播电视提供的是视觉和听觉媒体(印刷品、广播、电视),学生只能按提供的定量信息进行定餐消化,不必考虑你吃不了和吃不饱的问题。现代远程教育由于计算机多媒体以及对信息的选择功能,可提供学生在信息选择上的宽容度和同一教学信息量上的饱和度。

(二)教学交互性更强

远程教育和远距离教育的最明显特征是学习者和教师不在同一地点,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地理距离,必须采用多种媒体和手段来传播学习内容。建立在电子通信技术基础上的现代远程教育,使用的是双向交互式通信媒体,并与教育传播理论、现代学习理论紧密结合,以交互性、网络化、实时性、综合性和适应性为基本特征。在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师通过计算机网络等向学生传送远程教育的多媒体教学信息,充分发挥视频流媒体的优势;而学生则可以通过BBS、电子邮件等方式向教师提出学习上所遇到的问题,得到来自教师的反馈。

(三)学生学习更主动

现代远程教育结合文本采用图像、音频、视频和虚拟显示技术传递教学内容,同时采用多种技术实现的因特网和供学习者使用的资源库,实现了教与学之间的交互性,使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客体变为主体,由指导变为主导,由学会变为会学,由学校选择学生变为学生选择学校、选择专业、选择教师、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进度。这种区别也是前所未有的。

二、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前景

作为第三代远程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的崛起和发展,不仅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电子信息通信技术取得长足进步的结果,还是应对构建大众化高等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大战略,也是知识经济与信息社会对人力资源开发和知识创新需求的必然选择。

(一)理论和学科建设走向成熟独立

目前,中国远程教育理论与学科建设已体现出一门成熟学科所具有的特征:(1)具有自己的基础理论。远程教育界已系统地引进国际远程教育理论,同时从中国实践中汲取营养进行理论概括和理论创新,形成了自身的基础理论。(2)具有特色的研究方法。远程教育研究特色是其大规模实践造成的,也是其兼收并蓄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系统工程理论等学科特色凝练而成的。(3)已有课程、专业和学位。目前,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已普遍开设了远程教育课程,并把远程教育作为主要学科方向和专业来建设。(4)具有自己的学术出版和专业刊物。(5)具有全国性和全球性的学术组织,如ICDE、AAOU等,学术交流活跃。

(二)中小学远程教育会继续稳步发展

作为应试教育延伸的中小学网校,尤其是初中和高中网校,在信息技术不断普及和改善的情况下,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网校的行列来,但是主要目的均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应对升学考试。

因为网校的选择者主要是家长和学生,是分散的大众群体,自主选择权大,因此网校不会出现像高等远程教育那样激烈的变化,而是会继续稳步发展。

(三)成人继续教育是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战地

现代远程教育最大的商业蛋糕在于成人再继续教育,对大多数已经工作的成年人而言,他们一方面希望能够再返回学校充电而弥补自身在工作中发现的不足,但另一方面他们因为忙碌的工作而根本抽不出时间来进行正规学校教育,而接受远程教育,在方便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就成了他们的最佳选择。

(四)运用多种媒体和多种交互手段,构建终生学习的体系

现代远程教育是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育。其学习方式的灵活多样,学习手段的多元选择和学习支助的日趋完善,使其不但成了个人进行终身学习的最佳选择,而且促进了终生学习体系的构建,推进了学习的个别化和个性化进程。

终身学习有许许多多的途径和方法。现代远程教育是利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所进行的十分人性化、个性化的教育。它能打破时空的局限,以其丰富的资源、个性化的学习材料设计、有效的学习支助系统,以及相对低廉的学习费用,使终身学习成为可能;现代远程教育还因其与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步和对现代传媒手段的充分运用,使得人们选择远程的方式进行学习,便能极大地提高其学习能力,学会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学习,跟上时展的步伐,成为人们终身学习的最佳选择。

(五)与开放教育相结合,形成现代远程开放教育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现代远程教育和开放教育的有机组合,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学习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基本框架的重要元素。它以教育技术和媒体为课程载体,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开放的学习模式,为学习者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崭新学习环境,使学习者的学习既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在社会的任何一个场所主动进行学习。远程教育更适宜实现开放教育,是开放教育发展最合适的土壤。它具有三个国际公认的要素:(1)以学生为中心;(2)采取多种教与学的方法和手段;(3)取消和突破种种学习的限制和障碍。

(六)走向个性化的特色教育阶段

第6篇

本研究选择经过H.264[9]编码技术编码的视频数据流进行加密、解密算法推演。H.264是一种高性能的视频编解码技术,是在MPEG4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主要由帧间和帧内预测、变换和反变换、量化和反量化、环路滤波、熵编码等5个编码流程组成。一个GOP(一组连续画面)是由I(帧内)、P(预测)、B(双向预测)3种帧格式组成编码帧序列,如下图所示。这3帧中的B帧要同时对I帧和P帧进行参考,进行双向间的预测编码,I帧独立编码,不需要参考其他帧,而P帧要在参考其它帧的基础上进行预测编码。根据这3种数据帧的特点,选择MV(运动向量差值)、残差系数、帧内预测模式字3种元素进行选择加密。(1)运动向量(MV)差值在B帧或者P帧,可以对每个宏块进行1616,168,816,88,如图1所示这4种模式进行分割,如果采用168的分割方法,那么就会生成2个子宏块,并且每个子宏块的像素为168。产生的子宏块又可以继续划分(见图2),这种树状结构运动补偿方案就是一种基于子宏块和分区的运动补偿方案。在上面的子宏块分区中,每个子宏块或者分区都是一个单独的运动矢量,如果将一个宏块分割成相同的4个88的子宏块,且每一个子宏块又被分成了4个相同的44子宏块[9],那么相对于原来的P宏块或者B宏块来说,它至少要传送16个这样的运动向量。因此对于大尺寸分割,需要传送的运动向量较少,需要较少的比特流就可以对这些运动向量来进行传输,不过其相应的残差系数会较高;反之,对于较小的分割尺寸,会需要更多的比特流,预测的准确性会较高,需要相应的残差系数能量较低。每个P分区的运动向量都需一定数目的比特位来进行编码,为减少编码的比特数,可以对相邻的运动向量进行编码预测,即后面的运动向量可由前面的运动向量来进行预测,可以对差值MVD进行编码。为保持视频的语义结构且提高编码效率,只需要对运动向量差值的符号位进行加密(见图3)。对最后一位进行重置,实现了对MVD的有效扰乱。通过扰乱后的信息可以预测图像信息,从而实现了对视频的加密。(2)残差系数参差块系数通过CABAC和CAVLC进行编码。在CAVLC编码过程中,涉及到非零系数幅值、非零系数数目、拖尾系数数目、最后一个非零系数前零的个数和每个非零系数前零的个数[10],在此只对CAVLC编码过程中的关键字段(Level的符号位和TrailingOnes的符号位)进行加密。详见图4。(3)帧内预测模式字视频帧内的每个宏块都可采用多种不同的预测编码模式,帧内预测编码模式适合所有的片组编码类型。对亮度像素块编码时有Intra-1616、Intra-88、Intra-44等多种预测模式。不同的预测模式又有多种预测方式来对图像细节部分进行编解码,帧内预测不能进行跨片组编码,只能在同一个片组内预测编码[11]。通过判断帧内预测编码绝对误差来选择最佳的帧内预测模式。本研究采用Intra-44预测模式,主要有以下原因:(ⅰ)Intra-88对于版本的支持兼容性不好,无法有效支持所有的版本。(ⅱ)Intra-1616模式字和别的信息一起编码,不容易进行加密操作。(ⅲ)采用44模式的预测编码字的方式,占了I帧视频帧中的大多数,且仅对44的预测模式进行加密即可达到保密性要求。

2多维强度数据加密方案

选择上述特定长度字段,尚需坚持如下原则:(1)不能对变长度字段进行直接加密,否则会破坏其上下文的语义结构,破坏格式的兼容性,降低强度控制灵活性。不能对字段的索引字段进行直接加密,否则会带来不必要的码流字节数开销。(2)选取的特定长度字段必须能够对解码数据流起到关键作用,即达到对整段数据流加密安全性要求。(3)对特定长度的字段的加密要满足严格的字长特性,实现较高的加密速度且不会带来多余的数据码流。在满足上述要求的基础上,对3个视频数据元素分别设定3个不同的加密强度控制参数[12](P1,P2,P3)来进行控制。详细方案如下:(1)P1表示残差系数符号位加密强度,随着P1的变化相应的对残差系数符号位进行加密。(2)P2表示预测模式字的加密强度,根据P2的数值大小确定IPM的加密强度。(3)P3表示MVD的加密强度,随着P3的变化相应的对运动向量进行加密。

3方案算法设计

要实现上述强度控制算法,首先,产生一个0~1的随机数s,若s<p,则对该数据流进行加密;否则,跳过这个元素[13]。可采用如下方法提高加密速度。(1)随机生成一个0~1的随机值。(2)生成一个长度是N的二进制数组,随机选取N个从0~1的连续数。当第i个数的值大于等于p时,设Si=0;否则设为1。(3)当Si=1时,对该数据元素进行加密[14];否则,不对该数据元素进行处理。

4试验仿真

试验平台包括平板电脑(任意型号),经内核配置编译后的Android操作系统,代码的开发环境为Ubuntu操作系统,集成开发软件为Eclipse,播放器为MobePalyer。选用Android系统下的播放器采用一个安装有Android操作系统的平板电脑来搭建试验平台。

41内核配置为运行本研究算法,必须对Android操作系统的内核进行配置编译。Android系统架构见图6。采用FFmpeng软件对视频进行编码、解码。FFmpeng提供了用于处理多媒体数据流的程序与数据库,主要包含支持处理音频视频的libavcodec数据库,转换视频数据的文件格式ffmpeg软件,解析、封装视频的承载容器和获取编解码信息libavformat软件。为实现视频的编码、解码和减小软件体积需要将FFmpeng裁剪至Android操作系统中。在FFmpeng源码项目文件中,新建一个配置文件cofig.sh用于设置交叉编译器、平台、编译选项等。首先关闭所有的编译选项,然后打开编码器与交叉编译选项等,最后设置交叉编译链接符号。当执行配置文件,会得到裁剪后的config.h头文件。FFmpeng的编译过程需要将各个模块编译成静态库再链接形成动态库,因此编写makefile文件是关键。在每个模块中编写一个Android.mk用于生成静态库。在根目录中编译一个Android.mk用于将生产的静态库,链接为动态库,当编译成功后,则会生成libffmpeng.so。为了能在Android应用中调用FFmpeng解码函数,还需要对libffmpeng.so二次编译,将编写的包裹文件与动态文件连接在一起,生成最终的解码库。包裹文件主要完成初始化解码器、对NAL单元解码、YUV420与RGB565格式转换、注销解码器等任务。将动态数据库libffmpeg.so与libmyffmpeg.so放入项目的libs的文件夹中,此时便可以编写调用类,用于加载与声明调用方法,接口见表1。调用流程如下:(1)新建ffinpeg对象构造函数中调用System.loadLibrary(“ffinpeg”)与System.loadLibrary(“myffmpeg”),加载编译好的动态库。(2)调用Init方法初始化按顺序注册编解码器、查找解码器、新建编解码上下文对象、初始化包文件、分配帧空间和按照宽高分配YUV空间。(3)调用DecoderNal方法在内部使用avcodec-decode—video2函数解码若返回值大于?则解码成功。解码后的YUV图像还需要经过像素空间转换成为RGB565格式最后将RGB565格式的一帧图像保存在out缓冲中。

42试验结果与分析分别对运动向量差值、残差系数和帧内预测模式字这3种视频元素进行加密强度的控制。设定不同的概率参数,确定这3个加密系数的加密强度,通过试验比较这3种加密元素进行不同的系数设置时,观看视频播放效果。单独对某一种元素加密时,都可以对视频的播放产生影响,但是当对3种元素同时进行加密强度控制时,加密效果最好。图7是播放器播放未经过加密的视频和经过加密后的视频效果图。

5结论

第7篇

关键字:远程教学;发展历程;核心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005-02

计算机网络辅助下的网络课程可以跨越时空局限,将教学供给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很好的结合起来,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式。远程学习本身是一个开放的学习系统,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来选择自己的学习课程,讲授者也可以随时更换先进的教学理念,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和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较,这种教学方式无疑更具优势和活力。

一、远程教育及其发展历程

远程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式,它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成为以教师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方式的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综合运用了各种教学的有效方式,特别是使用了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纵观目前的教学情形,从小学、初中到大中专院校,计算机网络辅助下的网络教学都在教学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该教学模式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深受学习者和教学者的喜爱。我国的远程教育也是教学活动发展到一定程度,在具备一定物质条件后产生的,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比较原始的远程教育,以函授为主要形式。第二个阶段是在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电视机的出现,我国开始了第一次远程教育的尝试,并且在当时取得了良好效果。第三个阶段是电子计算机出现以后,特别是借助网络这一独特的交流媒介,我国的函授教育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方面,计算机进入了普通家庭,让学习者有了方便的学习媒介;另一方面,学习者通过这种学习方式,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包括在学习层次、学习目标、课程选择等方面,学习者的学习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虽然我国的远程教育起步晚,但是相对国外的研究、实践来看,发展的速度是很快的。远程教育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已经在当今教育活动中肩负起了重要的教学任务,其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也都有了很大提高,正逐步朝着“自主式、研究式、讨论式”[1](李伟、王惠书、杨海燕,2010)的教学模式发展,远程教育克服了师生之间空间相互分离的缺陷,并在网络辅助条件下,顺利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方式在当今教学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远程教育中的几个核心问题

目前,远程教学发展得很顺利,也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并得到了办学单位、学习者个人等的认同,但其发展依然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在网络使用、管理、考核等方面的问题更加突出,我们认为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硬件设施问题。硬件设施主要包括电脑设施、网络设施、信号接受设施、网络教室等一些教学活动必备的硬件设备,这些硬件组成在远程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方面这些设施在购入过程中就占用了很大成本,对学校财务而言是个沉重的负担,而这些费用也会在将来的教学中转嫁到学习者身上,使本来依靠低成本优势吸引学生的教学方式,失去了其应有的吸引力。

2.软件问题。软件问题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个人素质两个方面。一方面,硬件设备的维护和管理需要专门的管理人员来完成,这不仅加大了财务负担,还增加了人员负担。管理人员不仅要精通当前的学习软件管理知识,还要具备软件更新的前瞻能力,这种高技术要求的教学模式,在目前的教学管理中也是一个难点。其次,远程学习对学习者的技术水平也提出了要求,它要求学习者要具备相当的计算机使用知识以及网络管理知识。如果学习者不能及时处理网络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容易使得学习者在学习进度上不能保持一致,最终会导致学习失败。

3.远程教学的课堂组织。远程教学课堂组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教育资源、教学媒体和教学设计。在教育技术的新定义中,资源(Resources)包括了材料(Materials)和环境(Environment),即除了各种各样用于教与学的实物设施、设备和材料之外,有利于教与学的社会活动、环境和情境也是教育资源或学习资源的组成部分。根据凯伊和鲁姆勃尔(1981)的论述,在远程教育系统中,媒体(或译媒介)是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使用的,它包括四种主要类型,即:印刷媒体、视听媒体(播送的和非播送的)、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对远程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包括对远程教育课程设置、课程材料的设计、开发和发送,而对远程教学和远程学习过程的教学系统开发包括对远程教育的教与学的过程和模式,特别是对远程学生的学习支助服务体系及其实施策略和方法,以及相应的教与学双向通信机制的综合的设计和开发。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较,网络教育平台系统在数据安全、系统性能、系统扩展性等方面都应有较高的要求。目前,这种教育方式也存在一定问题,特别是国内网络教育刚起步之时没有以往经验可借鉴,往往都是借鉴传统教育的管理模式。网络教育平台系统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适应网络教育的发展。

4.远程教育评估。与校园封闭式管理相比,网络环境下的远程教学管理与评价是开放的教学管理模式。这就给远程教育的评估带来了问题,在评价方式上不好控制。目前,在远程教育评估方面出现了混乱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管理体系混乱、评价体系单一、评价过程不规范、评价信息不规范。这种评价方式使得远程教学出现了很多问题。我们认为,网络远程教学管理与评价应当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学习过程,应关注思想、方法、手段、内容,注重过程性评价。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顺利教育的目的。

三、结论

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方式,远程教育就是要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确立远程教育的目标,明确远程教育的性质,抓住远程教育的核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明确远程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然而,仅有这些理念的把握还是不够的,远程教育的其他相关问题也需要学者们继续探讨。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现代远程教育;系统;质量;效益;公信度;可持续发展

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虽然经过了“中期评估”和“总结性评估”,摸索出一些经验,得到有关专家的肯定和社会的认可。但是,由于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需要完善的环节还很多,可探索的空间仍然很大,只有认真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继续摸索规律,更好的把握方向,使全新的教育模式更加贴近事物本质,符合远程教育规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笔者以为,广播电视大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该处理好五个关系。



一、处理好电大全局与电大个体的关系,共建和谐电大

被人们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的广播电视大学与普通大学不同,是一个学科齐全、功能完备、特色突出、面向基层的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实行中央电大和省、市、县电大(工作站)四级管理,形成了覆盖全国城乡的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其中的任何一所学校都是这个庞大体系的一小部分,脱离了这个体系就不能姓“电”,也不能称其为“大学”。因此。无论哪一级电大,都应该增强系统意识,树立“一盘棋”的思想。既是一个整体,就一定要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观念。只有不断强化这个系统,才能增强抵御市场经济环境下各种风浪的能力。无论哪一级电大,处理问题都应该树立全局观念,绝不可只顾局部利益,而忽视全局利益,更不能损害全局利益。

强调全局意识的目的,是为了使各级电大更好的发展,而不是束缚手脚,制约发展。中国人口多,地域广,各地的历史、文化、经济差异很大。因此,我们在强调增强全局意识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到地域的差异性。不能因为是一个系统就统得过死,要给地方电大充分发挥个性和特长的空间。在教学模式上,鼓励因地制宜,不搞“千人一面”;在政策制定上,坚持分类指导,避免“一刀切”,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地方电大的办学积极性,扩大地方电大的办学自,鼓励地方电大结合本地实际需要办出个性,办出特色。作为开放教育龙头的中央电大,最大限度的强化服务功能,尤其应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电大的扶持力度,使广播电视大学系统走上和谐发展的道路。



二、处理好规模与质量的关系,走渐进发展之路

广播电视大学走过了三十年的历程,实现了三次飞跃。尤其是“人才培养模式和开放教育”试点以来,经过“中期评估”和“总结性评估”,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远程开放教育模式,受到学习者的认同。“总结性评估”的结束,标志着开放教育由试点转入常规,一种崭新的教育模式进入了国民教育体系,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目前,全国在校生已达260万人。笔者以为,在试点和起步时期,规模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一定规模的学生,就不能进行有效的探索成功的试验。现在,已经从试点转向常规,规模已达到了一定程度。适当稳定规模,把工作重点放在人才质量上是十分必要的。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首要的是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问题。没有数量也就无从谈质量,而没有质量的数量是极其可怕的数量。因此,遵循科学规律,杜绝盲目扩张,是清醒而又明智之举。应该坚持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适度发展规模。规模要依据师资、设备、校舍、社会需求等综合条件而定,走渐进发展之路是最佳的选择。



三、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维护广播电视大学的社会公信度

我国的教育具有社会公益事业的属性,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是高等院校的责任和使命。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该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如果以市场经济为理由,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就会使教育脱离本质属性,教育教学活动就会变成商品化。教育教学活动一旦商品化,就会危害社会,贻误子孙。我们不能排除一些单位存在为追求经济效益,而不惜损害广播电视大学声誉的不良倾向。

中央电大校长道凯同志在全国电大书记校长会上指出:“招生规模问题已经解决,质量、结构和声誉问题需要更加重视”。声誉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声誉是一种特质的广告。声誉不好,生存难保。维护电大的声誉,电大人都有责任。首先从维护社会效益做起,具体的就是抓细节,抓服务,抓质量,抓品牌,经过长期的打造过程,赢得社会各界良好的口碑,增强社会的公信度。当然,我们强调社会效益,并不是否定经济效益,教育也有成本有投入,在讲求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不可忽略经济效益,这种经济效益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是有本质

区别的。它是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实现的经济效益,有了这种效益增长,将为进一步提高社会效益,提供更加充实的经济实力。



四、处理好教学资源供与求的关系,真正发挥好终身学习平台的作用

远程开放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网络”,广播电视大学的自身优势也在于“网络”,“网络”是广播电视大学的中枢神经。“网络”的功能发挥得越好,电大的优势越明显。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了从广播、电视直接授课到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相结合的多样化教学活动的转变;从文字教材为主到文字、音像、课件(CAI)、网络课堂、教学包等多种媒体综合利用的转变,使学习者的学习不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在教学领域内,这应该是一个重要的突破。但是,目前教学资源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仍然突出。因此,资源建设仍然是电大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有关部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共建的方式,统筹规划,上下协调,分工负责,使网络汇聚更优质、更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体贴、更周到的服务。



五、处理好长远规划与现实工作的关系,实现广播电视大学的可持续发展

长远规划与具体工作,一虚一实,一远一近,各有各的功能。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它告诫人们想问题、做事情要站得高一点、想得远一点。长远规划是事业发展的蓝图。有了蓝图,人们工作起来就有了方向,有了目标,避免走弯路,避免盲目性。蓝图还是凝聚力量,鼓舞士气的旗帜,在蓝图的鼓舞下,人们可以焕发出无穷的智慧和干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率先制定出“十一五”规划,明确了“十一五”期间,电大发展的总体目标。

第9篇

[论文摘要]“宪法”课程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转变教育观念,矫正已偏移多年的教学目标;其次是根据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和法律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对宪法课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创新宪法课教学模式,重构宪法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

一、“宪法”课程教学改革的紧迫性

目前,我国法学教育的目标模式主要有两个类型:一是法学本科教育,即“通才”教育;二是法律职业教育,即“专才”教育。因培养目标的不同,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在内容、方法等教学环节上有一定的区别。法律职业教育为司法机关培养基础扎实、心理素质高和适应能力强的应用型法律人才,法律职业教育中“宪法”课的教学必须跟上时展的步伐。从法律职业教育的经验看,“宪法”课在法律课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一个不具有最基本的宪法理论基础的人,很难确立法律职业者应有的职业良知和素质,更谈不上成为一名具有法律思维并熟练准确运用法律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法律人才。我国目前职业教育中“宪法”课程教学与它在整个法学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极不相称,“宪法”课程理论性很强,内容复杂难懂,历来被认为“入门容易,学明白难”。长期以来形成了如下状况:教学目标不明确、角色错位;教学观念陈旧;教学内容落后;教学脱离实际;教学难度大;考核机械;图书资料匮乏;严重落后于市场经济、精神文明、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的现实需要和发展趋势;教学方法单调,说教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主导,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授业”而忽视对学生“传道”和“解惑”,长期以来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厌倦“宪法”课的学习,教师也产生了职业倦怠感。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制约了法律职业教育高素质、多元化法律人才的培养。面向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发展的要求和法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宪法”课程的各个环节包括教学目标、师资素质、教材体系与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应进行改革。创新“宪法”课教学新模式,重构“宪法”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二、“宪法”课程教学目标的矫正

法律职业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法律人才,这类法律人才应具有以下素质:

第一,政治素养,具有维护正义的崇高理想;崇尚法律、法律至上的坚定信念.冈4直不阿、不畏权势、不谋私利的品德。

第二,职业道德素质,即具有法律职业伦理、恪守法律职业道德的精神。

第三,法律业务素质,即系统掌握法律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及应用方法等。这应是我们法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宪法”课程必须围绕上述三方面要求确立其教学目标。“宪法”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具有导向作用。“宪法”课是我国教育部法学教育委员会规定的法律教育16门核心课之一,是法律专业基础理论课,属于法律专业必修课和主干课,在整个法律专业课程体系中至关重要,居于基础性的地位。“宪法”课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主要内容对其他法律专业课程具有指导意义和基础作用。长期以来在“宪法”课的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人格品质、思维方式、法律传统、创造精神及其他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养。传统的“宪法”课教学已落后于21世纪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人才发展的要求,“宪法”课程教学理念必须更新、教学目标必须矫正。创建集德育目标、知识目标、实践目标为一体的目标导向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样适用于“宪法”课改革的需求。

三、“宪法”课程教学改革重构及教学方法的探析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改革是“宪法”课教学改革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宪法”课程教学不是宪法基本知识的简单堆积或宪法基本知识概述,其使命和根本任务是夯实法律人才的人格品质、思维方式、法律传统、创造精神及其他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基础。“宪法”课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价值层面的教育,即“育人”。这也是目标导向式教学模式中所说的“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指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法律观的形成。法律职业教育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负有的使命具有特殊性,它培养的不是一般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是培养具有法律素养的法律职业人,“宪法”课的教学理应承担这一任务。所以在“宪法”课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的运用,引导学生树立法律职业人应当具备的追求真理、维护公平的人生观;树立崇尚宪法尊严和宪法至高无上的法律职业观。在“宪法”课的教学中,我们要将抽象的宪法知识同我们身边所发生的实例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对学生进行法律职业人道德观、法律职业观的教育。必须改变那种把教学方法仅仅看作是传授法律知识的手段的错误观念,注重教学方法中所包含的思想内容,真正把对学生思想的培养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实现教学方法服务于教学目的的宗旨。同时,在课外可以开展“宪法在我心中”、“我爱国旗”等演讲比赛和第二课堂其次,要打破原有的“宪法”课程体系,确定“宪法”课知识目标。“宪法”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这一特点是与其他部门法律课有区别的,而且“宪法”课程体系已经成熟。在法律职业教育中,我们可以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探索一个适合职业教育的知识目标体系,即从“宪法”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人手,建立一个以探求宪法与运动一般规律为目的、以分析基本的宪法现象和解决现实的宪法领域内的基本矛盾为主要内容、以司法考试涉及的重点内容为中心、以我国《宪法》的规定为主线、以公民权利义务为重点的导向式的知识目标体系并重视宪法实施部分的讲授。最后,“宪法”课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重对学生进行能力目标的培养。掌握法律知识和形成法律能力应是宪法教学过程中同步发展的两个方面,在具体的宪法教学过程别是理论课程教学中,除需传授宪法知识外,更应特别注重帮助学生领会掌握蕴涵在宪法知识中的宪法精神和宪法思维方法。法律教学实践证明,法律职业能力的培养比简单的知识传授要困难得多。以往的宪法理论课教学只注重学生基本知识的积累,教师很少将宪法的教学同实践结合起来。宪法理论教育不应只把前人的智慧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应当是与现实的法律实践挂钩。宪法规定的有关“人权”、“宪法地位”等问题都可以引进部门法的案例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1.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宪法”课程的内容决定了课堂教学是其教学方法的基本构成要素。改革教学方法的主要任务是促进说教式、灌输式课程讲授式方法向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问题导入教学法及案例教学法的转变。

第一,启发式教学方法。传统的“宪法”课教学采用的往往都是灌输式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体,在课内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就是听、记,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去思考。启发式教学方法则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课堂讲授中不应简单地将结论性的知识告诉学生,或是先告诉结论再举例说明,而应从各种教学素材出发,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结论,即归纳式讲授。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指定必要的课外阅读资料,也要让学生自己去收集资料,保证课堂上能够启而有发。

第二,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案例教学法在英、美、法等国家的法学教育中十分流行。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就某个现实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评价,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已做出的行为进行肯定、比较、矫正,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近年来,我国法学教育已普遍接受案例教学模式,并在实际教学中不同程度地采用。但是,对“宪法”课教学中是否有必要且有可能引入案例教学方法,存在各种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我们认为,案例教学方法的引入有利于“宪法”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因为它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归纳规律性原理的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问题在于如何运用案例教学法为理论课教学服务。理论课程与案例教学法的结合难度最大,但并非不可能,关键是我们在案例教学中个案的选择一定要贴近生活,特别是社会生活中的焦点问题、热点问题,如“许霆案”、“机场一清洁工拾到价值300多万黄金饰品未归还案”及“艾滋病人可不可以结婚”的问题,都可以设计出很好的案例教学方案。虽然“许霆案”、“机场一清洁工拾到价值300多万黄金饰品未归还案”透射出的是刑事犯罪问题,但是,我们在“宪法”课的教学中是站在宪法的角度去揭示宪法理论和宪法思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宪法就在我们身边,由生活揭示宪法现象,由宪法理论去透视现实生活,从而让学生明确我们国家任何组织和个人的行为必须限定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目前法律课的案例教学普遍存在着用案例解释法律以及案例运用随意性大的问题。案例教学不是点缀,更不能随心所欲或者哗众取宠,教学中所用每一个案例都应当经过精心设计且具有典型性和说服力。

第三,问题导人法。“宪法”课理论性强,在教学中有的章节不可能找到很恰当的案例,为了避免满堂式的灌输,就必须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可以让学生把问题引入课堂。有的章节教师可以不讲,让学生自己去阅读,然后把问题带人课堂,让教师“解惑”,也可以和学生相互探讨,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学生也可以将身边、社会上发生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引入课堂,师生间共同探讨、学习,实现教学相长。

2.课堂外的教学方法改革。“宪法”课堂教学时数有限,只能按照教学大纲讲授,所以可以设立课外教学环节。“宪法”课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开设“宪法”课外课堂,搭建一个网络师生互动的平台,在利用网络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站在—个平台上,共同探讨宪法理论前沿性的知识和宪法实践领域的新发展和新要求,把网络资源建设作为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

(三)教师课堂教学理念的改革

第10篇

1.1问题

普通高校网络远程教育试点的启动和奥鹏中心的成立,推动了我国现代远程教育事业的突飞猛进,成效也十分显著。然而关于试点过程中的教学质量问题,从一开始就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质疑”,远程教育在教学质量上存在着严重问题。作为开展远程教育教学试点的68所高校,在进行远程远程教育教学的初期,对自己网络学院的定位就不明确,各高校在校外设立的学习中心,条件也参差不齐,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以及质量保证体系各不相同,致使远程教育教学教学质量得不到根本保证。

1.2建议

(1)课程设置:①发展电子学习课程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课程开发要与院校的整体战略目标和质量提升相统一;②电子学习课程要对课程学习对象有明确的了解和界定,必须考虑学习群体的特征;③要培养称职的设计、管理、运行、评估人员,包括课程管理者、教材编辑、导学教师、技术指导者和质量管理人;④要为学习者预先提供有关学习电子学习课程的相关信息,要他们了解电子学习的特点,为进入电子学习的学习状态做准备。

(2)教学方法:①电子学习课程目标符合相关的专业教学方法的目标;②电子学习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应体现在课程中;③课程结构应容纳多样化学习方法和多种教学方式;④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是电子学习课程的主要特征,这种互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加以促进;⑤电子学习课程内容与课程大纲和测评体系相统一;⑥对课程开发与设计以及使用第三者内容等方面设定基本原则,要明确最低标准;⑦对教材定期审定,以确保它们能够始终符合课程目标和标准要求;⑧对学生作业要及时反馈,对学生问题要及时提出建设性意见;⑨学习目标、学生作业和学生测评的关系应遵循一种连贯性,形成统一的框架结构;⑩测评的依据是相应的专业标准,要对实现目标有效力。

(3)基金筹划:①在发展电子学习的过程中,院校提供的资源(包括资金、软件与硬件)应符合课程设计的目标;②课程的运作、发展与资金应把握一种平衡,特别是对课程中包含的电子学习比率要做到合情合理。

(4)技术设施:①选择技术应注重技术对教学法的实用性,要从学习者和教学人员两个方面考虑;②设计电子学习应有信息技术策略,对近期使用的技术要加以描述,同时对维修和未来技术发展要有所考虑;③对技术传输系统的可靠性要给予控制,要有文字记录。软硬件服务防议要到位,从而保证运行的可靠度;④电子学习传输要采纳从最佳实践中总结的建议,充分重视科学性和可用性;⑤采用的技术应保证对内容和未来的再利用,要支持内容与信息的可持续研发。

(5)组织结构:①院校能够通过现有运行的必要基础设施支持课程提供;②院校能够对参与设计和管理课程人员的能力进行开发,并发展相应人员进修策略,特别是要重视那些参与电子学习课程开发人员的能力培养;③院校制定的有关实施电子学习课程的工作程序要非常明确,以便使所有参与者对自己的工作职责一目了然;④院校要对一门课程进行连续的质量评估,以便使课程得到改进;⑤院校要重视学员的投诉,特别是对学员提出的有关电子学习课程中的问题要及时给予答复。

2教学过程监控

2.1问题

目前,远程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是学员们关心最多的往往是课程的终结性考试,而对学习过程质量如何并不在意。笔者认为,对成人在职教育,终结性考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教学过程。因为远程学习者与普通高校学生有着很大差异,因而在质量控制上不能简单采用传统教育中以终端结果为准的办法,应当把过程质量和课程终考结合起来,并在一定程度上向过程质量倾刹。

2.2建议

(1)入学测试:成人远程教育教学虽然属于开放教育范畴,但它却不同于自学考试等形式,入学测试是必要的。可能由于利益的驱使,部分高校为了广揽生源,从中获得丰厚经济收益,以“开放”为由,放松了入学测试环节,使入学测试完全流于形式。远程教育教学与传统教育相比,它的最大优势是学习过程中有计算机网络技术支持。从现在参加成人远程教育教学的学习者看,很大一部分对远程教育教学的理念、教学过程和学习方式并不理解,始终摆脱不了传统教育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网络知识也比较缺乏,对远程教育教学很长一段时间并不适应。因此,加强学前教育和培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学前教育和培训,让有意参加远程教育教学的对象明确远程教育教学的特点、优势和基本学习程序,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有关网络知识以及学习方法,然后进行相应内容的考试。考试过程严格把关,不放松要求,只有成绩合格者,才能进入网络学院学习。

(2)改进、完善在线作业系统:通过作业,教师可以检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我国网络课程的大部分在线作业系统还是停留多为基于某门课程的形式,实现的功能大多是单项选择题的在线作答与提交。现有的可以跨学科的在线作业系统并不成熟,使用功能也十分有限。

(3)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作业评价应体现对学生的激励作用,让学生主体得到尊重,使学生更多地品尝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在WebAssign中,学生的一份作业可以多次提交。教师从这一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并给予一定的反馈意见;学生也能从教师的反馈中,感受到教师的激励和希望,这有益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关心自身的学业提高、进一步发展自己的潜能。

(4)提高形成性考核分值比例:远程教育教学质量如何,教学过程至关重要。为了引导和激励学生重视学习过程,建议形成性考核成绩作如下调整:平时作业20%,参加课程学习讨论5%,学习笔记5%,实践活动10%(包括调查报告,心得体会,应用课程理论解决问题方案,小论文等),这样形成性考试成绩在终结性成绩中可以占到40%,以后可以逐步提高到50%。

3网上学习效率

3.1问题

(1)学习时间利用率低:随着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网络学员上网条件一般都能保证,但学习者在上网的这段时间里又有多少能够做到有效学习?!他们经常是一边观看网络课程一边聊天,网络课程的讲授有时成了他们聊天、看小说或打游戏的背景声音,娱乐成了主题,学习却成了“见缝插针”或“走马观花”的事。

(2)学习资源利用率低:在远程远程教育教学中,学习资源主要指网络学院(或其它机构)提供的网络课程(课件)、教学服务信息、课程练习、教学大纲、学习进度指导、BBS,E-mail信息、其他Internet资源等。看似内容非常丰富、形式多种多样,但它们的“魅力”似乎没有发挥作用,学习者对这些资源并不感兴趣,所以许多资源还是被白白地浪费。

(3)学习成效低:许多学员只为能够轻松拿到文凭才参加远程学历教育,学习目标低、缺乏学习动力。他们不会主动地充分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去认真系统地学习,关心的只是网上的期末考试复习题或模拟试题。

(4)自我评价低参加远程教育的在职学员,一般对自己的学习评价都不高。他们对自己目前学习的方式、所处环境和学习现状并不满意,认为这种选择是不得已而为之;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学习质量从来就没有高要求。

3.2建议

(1)学习者方面:①从学习者来源即生源方面严格把关。远程远程教育教学并不是适合所有求学者的教育形式。学习基础较低,自觉性、主动性和自学能力较差的学习者,仍然需要采用以传统面授为主,辅之以网络学习的形式;②强化学习动机,确立科学学习观。心理准备、思想准备、技术准备,是引导学生参加远程教育教学的前提。在心理准备阶段,让学员了解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在思想准备阶段,要求学生制订个人学习计划,撰写学习心得,转变学习观念;在技术准备阶段,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在培训的基础上测试,要求人人过关;③多方引导、全员指导、全程督导。多方引导是指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对学生上网学习进行引导,引导的内容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着重从远程教育教学的优势进行引导;全员指导是指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对学生上网进行指导,主要包括技术指导和学习指导两个方面;全程督导是指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对学生上网学习进行督导;④培养学习者学习策略。远程教育教学机构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习者这方面的训练和指导,学习者自身也要通过学习相关理论,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自我监控和自我管理能力,学会规划自己的学习。

(2)学习环境方面:①设计探索性学习环境,基于问题的探索性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观念,它强调“把学习过程放置于有典型意义、综合运用知识的情景中”。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理解和掌握内含在问题中的知识点,并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形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能力;②建立答疑辅导与防作学习环境,现代网络教学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信息反馈,缺乏学生之间的防作气氛,致使教师不能对学习过程、学习效果进行有效监控,也不能获得调整教学方案的信息反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充分利用BBS系统进行非实时交互;通过聊天室的文字、语言实现在线实时交互;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求助专题解答,进行异步交互。

4校企结合,开展职业教育和实训教育

4.1问题

去年引发学者争论的“成人教育偏离本义面临转型之痛”,在远程教育领域引起强烈反响。教育部在普通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启动时就明确提出:“在试点阶段以非学历教育为主,同时举办少量的成人本、专课的学历教育,以及研究生专业学位的非学历教育”。然而,现在我们的远程教育教学,绝大多数网络学院是以学历教育为主,始终存在着一种过于注重学历教育而忽视职业技能培训的现象,与企业合作越来越少。

4.2建议

在远程教育多元化的办学模式中,校企合作应该是最主要也是最实际的一种办学模式。继续教育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适合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方面的一线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形式。校企合作办学的具体模式有:①订单式培养模式,是指用人单位根据企业自身需求情况,向远程教育学院提出订单,并与学院签订培养防议。学院根据培养防议从社会上组织生源进行培养。学员学成后,主要协议单位就业;②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制订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一起指导和培养学生。这种校企合作培养方式有利于培养有针对性的高素质、高层次的技术和管理人才;③工学交替式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签订工学交替人才培养防议,共同制订培养方案,把整个培养过程分为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以便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熟悉和掌握不同岗位的技能和流程。培养完成后,学生最终还是进入防议企业或同类企业工作;④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既降低了远程教育的教学成本,又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使学校、学生、企业以及政府都满意。

参考文献

[1]陈东.开放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评价[G].外国教育资料,2005,(2).

[3]贺丹丹、丁兴富.美国远程教育指导原则及对我国网院的适用性分析[J].远程教育,2005,(5).

[4]杨清珍.美国远程教育及其启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3).

[5]李嘉岭.远程教育教学质量控制与评价[J].现代远程教育,2006,(2).

摘要:近年来,由于规模的迅速膨胀和经验的相对不足,致使现代远程教育问题林立、质量难保、社会信誉下降。面对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现状,作为教育工作,只有敢于正视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认真全面地分析这些问题,找出原因、研究对策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才会使现代远程教育得到健康持续发展。对我国当前远程教育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结合目前社会上的需求、远程教育教学机构的实际,提出一定的改进措施和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第11篇

关键词:多媒体;法学;教学

一、多媒体在法学教学中运用的优势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将教学内容演变成文字、图形、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信息,按照新的概念组合、链接而形成的教学模式。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向学生迅速的传递集文字、图形、声音、视频、动画于一体的信息,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丰富、多样化的教学内容,达到交互共享,改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结构的目的。目前,这一模式在法学教学中已逐渐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1、丰富法学教学内容在我国高等院校的法学课堂上,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传授的知识内容少,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知识十分有限,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法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社会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传授理论知识,也承担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给学生传授法律知识,同时还要进行法律精神、法律思维和法律头脑的训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分析案例,来达到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目的。近几年来,随着立法工作的日益完善,国家颁布实施了一些新的法律,并对旧法律进行了修改与补充,法学课程内容也随之不断增加。由于教学时数有限,教学容量过大,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完成教学目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出现和使用,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问题。由于多媒体传输的信息量大、速度快,还可实现在法理、法条、案情之间进行切换,能增加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如:运用多媒体播放一个案例视频,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而且在屏幕的显示效果上也比口述更加规范和直观生动,易于学生接受理解。

2、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多媒体手段的使用,不仅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色彩缤纷的学习情境,还能让法学教学内容形声化、表现手法多样化,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多维刺激,使枯燥的法律条文变得生动起来,使抽象的法学理论形象化。如:讲《民事诉讼法》中的条件时,就能通过形象地展示案例,插播一段视频,像电影一样将案情中的原告人、被告人、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通过生动、丰富的画面,美妙动听的音乐效果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3、优化法学教学效果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很难一一沟通,而多媒体教学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和智能化。通过这一平台,实行双向教学,让机器及时提供高质量的反馈,教师能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经常沟通,答疑解惑。这样,既保证了教学的规范性、系统性、条理性,又给学生一定的学习自主性。如:《合同法》中的合同效力问题,是合同法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为了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和应用,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将案情展示后,事先设成几个步骤,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向前分析,分析对时,有笑脸或礼物等出现,如果分析错了,会有相关的提示信息,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学到手。

4、提高教师综合素质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育,是一种高技术的教学活动,为法学教学开辟了一条新路。它要求教育管理者和教师要在教学理念上紧跟时展的变化,促进教师在自身素质方面的提升,否则,就会面临着被社会的边缘化。教师在接触多媒体法学教学中,可以加深对法学专业知识的理解,拓宽法律知识的视野,了解最新的法律信息。同时,也提高了自身运用计算机的水平和能力,培养了刻苦研究精神与谦虚谨慎的学风。另外,多媒体技术对获取信息有快捷性和信息的长期保存性,这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省出更多的备课时间去不断学习研究新的法律知识,探索新的法学教学方法,提高授课水平。

5、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互联网技术和功能的充分利用,能使无限的教育资源,发挥出最佳的教学效果。因为多媒体课件具有可复制性,所以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可以采众家之长,并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极大地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质量与效率。特别是平台软件的利用,可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节约教师的教学时间和学校的教学实践成本。

二、多媒体在法学教学中运用的不足目前,法学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已经向全球化、多样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但其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效能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存在一定的隐患。

1、形式大于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由于忽视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需求,所做的课件背景画面过于复杂,过多地使用动画、视频、图片和声音,使学生光顾着看影片和图片了,不能集中精力学习知识、分析问题,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法学是一个逻辑性很强的社会科学,在进行逻辑判断、推理的过程中,视频、图片过多,会喧宾夺主,学生很难静下心来深入思考,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吸收。

2、课件制作简单虽然采用了多媒体手段教学,但有的教师制作的课件,基本上是电子讲义,黑板搬家,把所讲内容的提纲展现在大屏幕上,或是文字、图画的简单拼合,界面与流程过于单调,没能体现出多媒体教学超文本功能、交互功能、网络功能等优势。

3、案例选取粗糙法学教学的特点之一,是案例的使用量较大,有的教师在案例选择上,只注重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忽视了与教学内容的相关性,冲淡了教学内容,丢了西瓜捡芝麻,严重影响教学效果。还有的教师选择的案例不能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问题难度过大,没有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难以当堂消化理解。

三、多媒体在法学教学中运用应当注意的问题运用多媒体手段,优化教学效果,尚需要对多媒体法学教学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

只有不断完善,扬长避短,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法学教学的先进作用。笔者根据承担多媒体法学教学任务的实践,认为在法学多媒体教学中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重视教学设计教师要运用好多媒体进行教学,就必须重视教学设计,因为教学设计是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关键元素。每位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之前,必须按照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以教材为依据,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对法学教学的整个过程及其具体环节、总体结构和有关层面做出行之有效的系统性策划。良好的教学设计有利于构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亦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2、明确教学目的教师必须明确所承担课程的教学目的。多媒体本身只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使用的手段,不能本末倒置。法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法律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为实现法治奠定基础。具体是培养学生学会用法律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法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手段,必须为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服务。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当好学生自主学习的导演,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际参与度,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与自主能力。

3、选择教学方法传统的法学教学方法有很多,如发现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法庭法、诊所教学法等等。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只是一种手段,并不能替代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内容,选择适合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以模拟法庭法为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要向每一个参加者介绍案情,有的案情比较复杂,为了使学生明确案情,教师还要对关键人物和情节进行板书。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在网上可以提供案情以及真实法庭开庭的视频,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和角色查找案情,还可以重复收看,使每个参加者都能吃透案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动画、图片、录音、录像等展示法庭的现场及相关的观点及证据,通过相关链接查找相关的法理知识、条文和互动等方式,使学生在扮演相关角色的同时学到相关的知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总之,多媒体在法学教学中的实际运用,需要有一个完善的过程,法学教师应当从实现教学目的角度,对教学过程进行认真分析和精心设计,正确处理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技术在法学教学中的先进作用,以适应正在发展的现代远程教育。

参考文献:

[1]李莉.高校多媒体教学的优劣与对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2).

[2]魏波,邓勇胜.实践性法学教学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2008,(1).

[3]毛清芳.法学多媒体教学的调查分析[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4]郑丽华,李正栓,潘炳信.在远程教学中运用关键教学设计元素[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6).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商法教学创新;实训

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但是,高职法律专业的现状却令人堪忧。据(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8年高职高专法律类毕业生就业率为75%,在所有高职专业中排名倒数第一,工作与专业对口率为29%,排名倒数第一。法学专业就业难,有社会大环境的因素,但是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难以适应社会对高职法律人才的要求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高职法律教育必须结合自身特点找准专业定位,切实强化实践环节教学,提升其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商法是法律专业的主干课程,商法教学改革是法律专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结合自己的商法教学实践,谈一谈商法的职业化教学问题。

一、高职商法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高职法律专业以培养具有法律实际运用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高职商法教学与本科商法教学应当体现出差异性,如果说法学本科应偏重学术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尚存争议,对于高职法律专业是职业教育应当没有异议。培养目标上的差异必然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教科书选择等方面的差异。但实践中,高职商法教学成了本科商法教学的缩编版,除内容简单点,课时少了点外,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多数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以讲解法律条文、法学理论为主,缺乏与实践的衔接。学生只重视法学理论的掌握,却不知在实践中如何利用这些理论知识,面对个案不知如何着手。而案例教学,小组讨论,模拟法庭、法律实训侧成了形式主义走过场,不是在课时上保障不了,就是资金保障不到位,导致教学效果低下。

其次,商法是一门与金融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密切相关的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商法的实践化教学操作起来并非易事,它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多元化的知识背景。而现在高职法学教师队伍基本是理论型的而且从发展趋势看,越来越朝清一色的理论型、研究型发展,这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教师因为所学专业的局限缺乏对法律之外的经济专业知识的了解,另一方面没有律师、法官、公司业务等实务经验,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难以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

再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扎实的民商法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在法律人才中的需求比例将越来越大,民商法是有利于学生就业的课程。因此在高职院校应当确立民商法学在教学中的基础性地位,加大课程比重。但目前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高职院校,往往重视理论课的开设而轻视应用部门法课程的开设,在部门法课程中,民商法课程所占比重并不大。以我院为例,商法课程为64学时,内容包括商法总论、公司法、破产法、票据法、保险法,内容多,时间紧。教师在教学中讲述原理和条文后,往往没有时间进行实际操作技巧的训练。

最后,是关于商法教材建设的问题。虽然一些学院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编写了一些教材,但是这些教材或多或少有一些摘抄本科教材的痕迹,教材的内容根本不能突出高职的特点,适应不了市场的需求,跟不上法制发展的步伐。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商法的重心也发生转变,从贸易法转到企业法再转到金融法。公司融资、并购、金融衍生工具的膨胀、电子商务等都成为商法的新课题。与此同时,传统的票据制度已随着交易电子化的发展而萎缩,在商法体系中的地位在逐步下降,为适应这种变化,高职商法课程在教材上应体现出来。目前的情况是,教材老化,授课重点不突出,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二、高职商法教学改革的建议

商法教学改革应体现出思想性、知识性和实践性,其实际运用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并且应当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期间形成对未来工作至关重要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应着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改善商法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

调整教师队伍知识结构。高职法律专业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而培养这样的学生需要有既懂理论又会实务的法学教师队伍。因此,要使法学职业教育适应这样的教育目标,就必须改造现行的法学教师队伍。因此,要加强教师培训,与其他院校进行交流、合作、学习。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的商法课程是全国唯一的商法国家级精品课,江西财经大学的商业法律网络模拟课程十分新颖,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同时我们要与其他高职法律院校合作,共同探索高职法律教育的发展路径。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允许教师适度兼职,从目前我国的国情看,主要是兼职律师,从发展趋势看也可兼职法官、检察官。笔者主张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培训一批专职从事法律实务工作的、类似理工科的实验教师,专门带领、指导学生从事法律实务模拟训练。除此而外,还可聘请优秀的法官、检察官、律师担任兼职教师。

(二)大力加强教材建设

促进教学内容不断丰富与更新,教学内容要涉及学术前沿,如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引起的法律问题,电子商务,法律全球化等问题。要鼓励教材不断更新,强化教材对实践法律运用技巧的讲解。推出更多、更适用的商法案例教材。关于教材编撰的问题,虽然目前统编和自编的商法教材数量很大,但是,深入反映商法实践中的问题、信息量大、视野开阔、适合高职教学的教材却为数很少。笔者主张高职院校商法教师应当与司法实践部门合作编撰适合高职教学的经典化教材。推出符合职业化教育需求的特色教材,除传统的基本概念说明、主要学说梳理外,特别需要突出判解研究的说理、示范功能,以及重大实务问题的指引和动态研究。

(三)改进教学方法

变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单向的教学方法为教师学生交互式教学方法,应提倡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进而改善学习态度,学会自主发展,提高实际能力。课堂讲授要从纯理论的讲授方法向理论结合实际的讲授方法转变。商法教学中应当吸收实践性的内容,商法教师应当注意收集分析司法实践中具有新颖性、典型性、可议性的商法案例的裁判规则,把这些典型案例运用到商法教学中去。案例教学法的目标,不仅是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讨论所得结论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获得这些法律知识的过程,体验法律职业的思维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具体运用,从而获得职业技能方面的发展。改进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不仅是解决学时少课时紧的方式之一,更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法学的内容包罗万象,要加强高职法学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同时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如幻灯、投影录像、计算机教学软件等,这将会大大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四)进行商法课程设置改革,提高商法地位

目前看来,商法课程所占课时仍然偏少,急需加强。笔者认为应当把商法分为三门课,商法一(总论、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商法二(证口法、票据法),商法三(破产法、保险法)。每门课48学时,都是必修课,二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商法一,第二学期开设商法二和商法三,这样可以把商法各部分讲透,也有充裕的时间进行案例教学。除此以外,还应当在三年级开设金融法选修课,内容包括信托法、期货法、电子商务法、银行法等内容,以适应商法发展和创新的实际需求。还应当鼓励开设实践性、技术性强的法律运用课程,如律师诉讼技巧、商务法律实用非讼处理、谈判技巧等课程。超级秘书网

(五)开展商法实训

第13篇

(一)高职法律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

高职院校法律课程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法律素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于就事论事的特性,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对案例进行阅读,使其深入思考,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教师给出评价并进行总体分析。还可以利用模拟法庭来培养学生对实际法律问题的适用能力,但在整个过程中,更多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对学生价值、情感、信念和责任方面法律综合素养的培养缺失,这无法实现高职院校法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由于法律教学内容较为单一,无法更好的与社会生活的人文性要求相适应,在法律课程教学中只对学生进行法律基础上和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对其他各方面的知识的传递并没有要求,所以在法律课堂上向学生进行有关人文精神知识的传授更不可能。但在社会生活中,人性和理想也是我们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所以在高职院校教育过程中更需要融入人文教育,这样才能使学生树立更高的境界和理想信念,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当前复杂的社会生活。

(二)高职院校法律课程人文教育的不足

当前由于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缺失较为重视,而各高校和高职院校也专门设置了人文教育课程来进行人文教育,但相对于专业课程来讲,人文教育课程并不被重视,而且这样单独设置,使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有效的分割开来,这样科学教育培养目标则会与预期存在较大的偏差。而且在高职院校中,专业课占主导地位,学生对专业课程更为重视。这样就会导致人文教育课程没有一点优势可言。所以在法律专业的教学内容中可以融入人文教育的内容,这样学生在学习法律知识的同时,自然会形成追求公正、公平和法律责任感的理想和信念,从而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人文教育内容相对都较为单一,具有各自的特点,无法把高职院校法律类的职业特征更好的体现出来。而在高职法律课程的人文教育中则应更注重于对学生法律职业素养的培养,这就需要在具体教学中,针对法律职业的特性来进行与法律类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的人文教育,从而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法律职业性人才。

二、高职法律课程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法律课程教学对人文教育的影响和作用

高职法律课程教学可以有效的培养高职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法律职业技能。特别是在法律课程中利用案例来进行教学,其不仅具有丰富多样性,而且还可以使学生更为直观的对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和人性道路的多面性有所了解,从而为培养学生职业人文素养提供良好的切入点,为人文教学提供有用的素质,通过对道德和价值的评判,从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利用育人围绕育人这个主线,便于学生接受并逐步形成符合职业特性的人文素养。同时,职业人文教育也可以丰富法律教学的内容、形式,更为立体地呈现案例,并能充分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这也可以为高职法律课程教学创造有效积极的教学空间和教学环境,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

(二)法律职业人文素养对法律课程教学的影响和作用

将法律职业人文素养的培养融入法律课教学当中,有意识地在教学当中穿插法律人文素养的培养内容,提升法律课程教学的教学效果。在法律课的教学中,突出了教书育人的“育人”主题,也就是更注重对学生进行法律职业人文教育,树立正确的法律职业观、道德观、科学的价值观,培养健康的法律职业心态。对传统的法律课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相比,更为全面,更符合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在法律课的教学中结合法律人文教育,使学生在掌握法律知识、分析案例、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能得到更多的收获,即通过直观的案例、反面的教训、两难的处境,让学生从中能感悟出法律职业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如何遵守基本的法律职业道德,让学生在饶有兴趣聆听案例、分析案例的同时,也能耳濡目染地养成良好的习惯,从学生的“心灵”出发去进行自律和内修,为培养学生成为一名有道德、有责任的法律职业者创造条件,同时也能够为社会输送对社会发展和进步有积极推动作用的法律职业人才。

三、结束语

第14篇

1.多数地方院校引入网络教学平台比重点大学晚,信息化水平较低,存在多平台共存、平台之间缺乏兼容性的状况。有的学校既有实践教学平台又有网络教学平台,还有独立的精品课程平台,这些平台互不兼容,而且学校还有另一套独立的教学管理系统,导致各种数据交换烦琐,处于各自独立维护的状态。这种不同时期建立的由不同部门管理的多种平台都进行培训,但都不能深人使用。师生在尚未熟悉一个平台的使用时,一个新平台培训又开始了。教师浪费了很多时间在平台之间互导资料。而且这些平台的重复功能较多,结果就是各种平台的特色功能在使用中并没有被体现出来。调查发现,使用最多的依然是最低层次的通知等管理信息和教学资料的共享等功能,更能体现平台特色的交互功能使用效率很低。

2.网络教学平台使用效率偏低。调查发现,很多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已经建立了很长时间,也进行了相关培训,但真正使用的课程却寥寥无几。学校要求师生必须使用网络教学平台时,往往前期使用较多,课程开展到中后期就被遗忘了,有明显应付差事的迹象。有的教师在培训后,使用热情高涨,上传很多资料,但其他的应用就被搁置了。

3.网络教学平台应用培训存在的问题。网络教学平台培训往往是一次性的技术演示。这种培训缺乏互动性,教师仅凭对培训残留的最初印象来学习平台的使用,只是学到了皮毛,很多特色功能很少被使用到。

4.传统纸质作业与在线电子作业并存,额外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半电子化办公增加了教师的负担,形成其对平台使用的反感情绪。有的交互被作为任务强加给学生,结果造成被动式的“主动学习”。学校为了方便管理,教师为了方便批改,往往给学生留电子版作业和书面作业,学生不堪重负。有的学校要求教师很多教学资料必须手写,但又要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呈现电子形式,结果造成教师的工作量倍增。行政命令式的推广网络教学平台,造成了为了使用网络教学平台而使用的现象。

二、地方院校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发展远程教育的策略和建议

1.关于网络教学平台。要选择最适合学校的一个平台综合实现各种教学任务或者多平台之间建立能够实现信息互通的标准接口,能够将其他平台中已经录人的信息自动导人到平台。如果能够充分利用一个平台的功能实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⑧戚私职业/康诬雨嗯魔万丽属丁精品课程、教学管理、多媒体教室资源管理和使用是最佳方案。多平台所面临的问题需要网络教学平台的标准化接口技术,允许教师将一个平台中的信息一键导人到另一个平台,实现平台之间的信息共享,减少教师的低水平重复劳动。

2.关于平台使用培训。技术培训需要在平台上专门开设一个师生培训模块。平台中的培训能够降低实际培训的投人,随时解决教师使用时遇到的问题,因此培训效率最高。但网络培训需要有专门的人员在后台指导,当教师遇到不能解决的非常规问题或者对问题描述不清时,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介人。在培训中,要注重提升教师服务意识,提高教师课程管理能力。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发展开放课程,转变以教师的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给学生以更多的选择学习的机会。

3.为学生提供学习服务。要充分考虑远程学生学习的特点与需要,打造随时随地提供学习支持的网络教学。服务就是有效的管理,要通过网络虚拟平台课程的有效管理提高服务质量。课程设计要考虑有效调动远程学生的参与,促进网络教学深层交互功能的使用。网络平台构建起来后学生的参与决定了网络平台的使用价值。网络课程与多媒体教学不同的是教师不能直接看到学生,也不能随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网络课程尽量要加人一些生动有趣的多媒体元素,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尽量把文字的内容转换为图像、视频、声音、动画、游戏等形式充分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4.调动师生参与积极性。设立奖励措施,调动教师参与远程教育的积极性。教师是网络教育服务的主力,是课程维护服务学生的主导者,打造一批优秀专家教师是提高远程教育的必要措施。教师开发、管理和制作网络课程本身就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需要教师在正常教学工作的基础上花费更多时间关注网络课程,因此教师的工作需要得到必要的尊重,对于做得较好的课程要定期实施奖励,而对于使用得好的学生也要实施鼓励,增进其他学生参与网络学习的积极性。

第15篇

一.自觉地置身于研究状态下工作

(一)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的内涵和外延

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内涵和外延,《普通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向我们传递了五个核心信息:第一,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是“祖国语文”,而不是其他的;第二,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具体地说就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第三,这些能力是“实际需要”的能力,而不是高级能力;第四,学生要获得的语文素养是“基本”的,而不是高层次、全方位的;第五,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是“逐步形成”的,而不可能在某一阶段完全形成。

在短短的六年中,中学语文教学只能教给学生听说读写的最基本方法,使他们在进入大学或走上社会的几年里能运用这些方法,较好地学得他们以后赖以生存的知识和技能,并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掌握这些最基本的方法,为以后漫长的学习、工作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服务。

(二)研究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的现状

1.研究语文教学改革试验和语文教育研究学派

全国比较有影响的语文教学改革试验项目很多。有“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和“三主四式”教改试验,“卡片教学”和“初中语文能力过关”教改试验,“初中语文能力过关即管用”教改试验,“六课型教学法”和“培养自学能力”教改试验,“点拨”教改试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习惯”教改试验,“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教改试验,“课堂教学模式”教改试验,“反刍式单元教学”教改试验,“导学式”教改试验,“课内外衔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教改试验等。

全国已形成了众多的“语文教育研究学派”。有以“求实、创新、去弊、兼容”为其特色核心的福建学派。有以追求“新锐”“专业”“沟通理论与实践”“植根于社会文化背景”的浙江学派。有在语文教育史研究、语文教材研究、语文美育研究、语文教学艺术研究、语文教学改革实验实证研究等方面都走在全国前列的江苏学派。有“学术气氛活跃,学术主张纷呈,注重学理建构;推陈出新,标新立异,彰显海纳百川、开拓创新的学术气派”的上海学派。有“开创了语文教育文化学、语文教学解释学、语文教学本体论、语文教学智慧论、语文阅读活动论、语文阅读体验论等理论新模式”的山东学派。有以“立足湖南、服务民众,开创湖南语文教育的致用学风;博采众长,融汇百家,建立湖南语文教育的开放机制;改善条件,营造气氛,建设富有活力的语文教育环境;求异创新,与时俱进,走湖南语文教育的科学之路”为理念的湖南学派。有以构建“语文学”为突破口,同时又直指语文教学实践,一方面彰显出浓厚的学理气息,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力图切实解决语文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求实”风格的北京学派……

2.研究目前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及其治理的办法

对教学研究重要意义的认识,目前主要存在四种问题:“教育规律取消论”,认为有一定知识水平就能教好学生;“远水不解近渴论”,认为教研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不能让眼前的学生得高分;“教研神秘论”,认为教研是专家学者的事,故而强调条件不够,工作繁忙,存在畏难情绪;“实用至上论”,只看现实教学常规,墨守过时落后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与教学研究方面,目前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是:教学活动程式化,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薄弱,应试教育的影响严重,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不尽如人意;教学研究还未形成特色,教研形式还比较单调,教研力量还比较分散,教研课题的设置还未形成完备的体系等。

针对上述问题,必须研究“综合治理”的有效办法。

(1)树立现代化、科学化的语文教育观,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2)明确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思想道德情操。(3)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活动。(4)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得到最大的收获。(5)把语文教学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做到课内外有机衔接。(6)以品味和运用语言为教学重点,注重语言训练和语文训练,加强思维训练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训练。(7)教法与学法结合,课型多样化。(8)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

(三)研究写作教育教学研究论文的规律

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有知识型、经验型、研讨型、评述型和学术型五种类型。

写作知识型论文,着重介绍、阐明、分析以及矫正语文教学中的某些知识,或对教材体系及其内在联系进行研究而后得出的结果。写作经验型论文,注重介绍在获取教育教学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所总结出来的理性认识,把那些收获最大认识最深做法最有效的东西条理化,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加以阐述。写作研讨型论文,主要针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出解决的意见、方案和措施。写作评述型论文,立足于对教育教学领域里在一定时限里的活动、情况、现象、论争和做法等问题进行专项评述或分析。写作学术型论文,重点论述系统研究教育教学领域的理论问题,表达科研成果和阐述学术观点。

二.在善于“述而且作”中推进“三化”

善于“述”且能“作”,这是对教师素质及其专业化发展的一个较高要求。所谓“述”就是教学,就是口头表达。所谓“作”,含义是多方面的,本文在此讨论的只是写作教研文章的“作”。

这里的“作”与“述”,是相互促进的。经常写,容易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长处与缺陷;经常写,能更积极主动地吸纳别人的最新教研成果;经常写,能对各种纷繁的教育教学现象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这里所说的“三化”,是指教师在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把实践知识理论化,把理论知识实践化,把日常工作问题化。

怎样才能做到在善于“述而且作”中推进“三化”呢?

(一)留心观察仔细分析

留心观察仔细分析的过程,是一个把实践知识理论化的过程。

学生课堂作文,常有不爱写老师给定的题目而自己命题,且自命题大都季节性很强,常常是“新学期的打算”“假期见闻”“纪念五·一”“庆祝五·四”“国庆颂歌”“元旦献辞”之类的。究其原因,与八股式、程式化的教学有着直接关系。教师一方面要积极想办法纠正过去不当的教学模式给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一方面又可积极构思“作”,或谈论教改,或针砭时弊,或总结所得。

虚情假意,无病;言辞偏激,牢骚满腹;盲目求新,不近人情;格调低沉,消极颓丧:这是个别学生作文中常见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研究切实有效的纠正方法。经过实践证明其方法确实有效,便可将其述诸文字。

(二)认真阅读勤于思考

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会经常阅读一些有关素质教育的文章。在阅读过程中,假若发现谈得最多的是教学方式教学手段问题,便可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如素质教育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素质教育的关键不仅在于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而更在于教师自身的素质,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做人,其本质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那么,怎样才能教会学生做人塑造他们的健全人格?运用哪些教育原则才有效?如热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统一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统一原则,言行一致知行统一原则等。这些原则,是单项应用还是综合应用?是阶段性应用还是贯穿于教育教学始终?

认真阅读并勤于思考且精心实践,“作”出的文章才会有见地,才会有理论知识实践化、实践知识理论化的特点,才不会去“云”人之所“云”。

(三)努力实践及时总结

一个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他们的家境、经历、条件、性格、认识水平、知识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有甲乙两组学生,甲组来自城镇,乙组来自农村。面对老师的提问,两组学生的反应有明显不同。甲组积极思考,主动回答,并希望多有这样的机会。而乙组则不然,他们有的会竭力避开老师点名时的视线,有的甚至视被提问为受到惩罚,有的带着明显的抵触情绪对付老师提问,要么一言不发,要么就是简单地“答不出”“不知道”了事。这些学生,或许是他们以往缺乏锻炼,过于紧张,或许是他们思考还不到位,确实答不出来,或许是他们误解了老师的善意……

教师“作”时可以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谈如何因人施教因材施教问题,谈课堂提问的技巧问题,谈教师学生的相互理解问题……通过对具体工作问题化的精心研究与实践,教学会明显好转。这样,“作”起来也就更有话可说了。

三.需要有淡泊名利耐得住寂寞的精神

在权钱都有极大诱惑力的今天,能安下心来“述”,已实属不易,能静下心来“作”,就更难能可贵了。潜心于教师专业化发展,要达到在善于“述而且作”中推进“三化”的境界,非淡泊名利耐得寂寞不可。

曾经见过一句这样意思的话:寂寞给人的不仅只是真实,而且也是一种锤炼,一种感情与思想的升华,有时寂寞具有决定性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凡最有成就的人,往往固然是最有才能的人,但首先最耐得住寂寞。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