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计量经济学的定义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定义;科学性;不精确性;局限性
一、计量经济学的含义
1.计量经济学的早期含义
在17世纪时期,计量经济学第一次在戴夫南特和金的研究中出现,但当时,计量经济学这个专业术语并未出现,直到挪威的一位名叫弗里希的经济学家在其发表的论文中提出了计量经济学的概念。计量经济学表示经济学和数学以及统计学的有机统一。在研究中发现在统计学和数学以及经济学的相互关系中存在着一种规律,发现这个发现的发现者将其命名为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是对理论政治以及纯经济学的主观抽象法则进行试验和数据检验并由此来将纯经济学最大化的成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1933年,计量经济学会将计量经济学定义为:通过经济学与数学以及统计学的有机统一,以实现经济问题理论定量与经验定量相统一的目标。这个定义表现了计量经济学是由统计学数学以及经济学共同组成的,缺一不可。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数学在经济理论领域的应用,也不能笼统得以为是经济理论问题的简单统计,只有将三者构建在一起才能发挥出特定的效力。
2.计量经济学的现代含义
由于计量经济学的早期目的在于科学化经济理论研究,因此在随后的经济理论研究方法的不断拓展完善中,计量经济学的含义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其定义变的更加具体也更加具有内涵。第一种定义认为:“计量经济学是利用统计学和数学的方法来分析经济学理论数据,将经济学的经验理论包含在内一起分析,通过分析来证明经济理论的正确与否。”第二种定义认为:“计量经济学的目标是建立经济模型来分析经济学中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模型来确定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对其他变量会造成多大影响。使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工具来解决发生在经济和社会中的变量变化问题,并引导人们对此类问题分析和了解并解决。小结:发展至今,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但其基础和目标并未有多大改变。还是将经济学和数学以及统计学三者合一共同解决和推断经济理论假设的实证研究。不管是哪一门学科都可分为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因此,计量经济学也可分为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自2008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其后果影响至今。作者认为这不一定是计量经济学的理论研究问题,其可归结于应用计量经济学的问题。由于人们对计量经济学的滥用和理解的不透彻所以才无法从理论计量经济学中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二、计量经济学的特性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可以说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独特一面。计量经济学科学性的标志在于其严谨的数学方法逻辑性和正确指向性的统计推断。当然,对于计量经济学科学性的质疑也从未间断过。凯恩斯认为计量经济学是“统计的炼金术”,“蹩脚的魔术”。他认为计量经济学到目前为止还算不上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此作者统计出了科学标准并表现了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
1.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
首先,科学哲学标准为:逻辑实证主义科学标准:其核心是事物的可证实性。包括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和柏林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以及“亨善尔”逻辑主义。证伪主义科学标准。这种证伪主义的基本出发点是证实和证伪之间的逻辑不对称。凡是可以被证伪的那就不是科学的。其次,我们可以在计量经济学中发现逻辑实证主义的特性:重视证实,观测,反对因果关系的存在,反对理论实体。从计量经济学中我们更能找到证伪主义科学标准的影子,计量经济学的作用就在于对原有的经济理论或问题进行模式分析,不断假设推断,通过证实和证伪发掘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这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在计量经济学中证伪主义科学标准的存在。
2.计量经济学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
首先,计量经济学具有不精确性。其实这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从基础来源上来看,庞大的经济数据本身就具有不精确性,通过计量经济学的研究也只能得到一个近似的结果。通过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我们能得到一个理想的世界,但未来是否真是如此还有待商榷。统计学也是计量经济学的构建者之一,这决定了计量经济学的研究结果是一个随机事件,是否得到想要的结果还需要共同的努力,这与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并未冲突。其次,与其它学科一样,在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和不精确性之外还有其局限性。从研究方法上而言,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经验实证的模型方法。这既是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和不精确性所在也是其局限性所在。从经济学的语言层面而言,以统计学和数学为基础的计量经济学的经验实证的模型语言有着其自带的局限性。计量经济学中证伪主义科学标准的存在的气息太重,这种以不平衡的逻辑为出发点的方法论决定了计量经济学的局限性。
三、结论与展望
时代在进步,人民富有了,消费提高了,伴随的经济危机也爆发了。经济危机的爆发更加重对计量经济学的质疑。无法准确预测经济危机的到来,在解决经济危机上的能力不足都存在于人们疑惑中。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解决经济问题提供了模型,在此模型中我么能够看到理想的世界,能够正确预测经济的走向,但是计量经济学中的统计学成分决定了其理想结果之外还存在其他结果。我们应当做的事理解透彻计量经济学并不滥用。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证明其是科学的方法。如果我们能够理解经济领域中变量的变化以及影响的大小并知道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或有制定对策,那么应该会有效的应用计量经济学。
参考文献:
[1]洪永激.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经济研究,2007(5):139-156.
[2]Frisch,1993,editorialEconometrica,pl.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定义;科学性;不精确性;局限性
中图分类号:F0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1
一、计量经济学的含义
1.计量经济学的早期含义
在17世纪时期,计量经济学第一次在戴夫南特和金的研究中出现,但当时,计量经济学这个专业术语并未出现,直到挪威的一位名叫弗里希的经济学家在其发表的论文中提出了计量经济学的概念。计量经济学表示经济学和数学以及统计学的有机统一。在研究中发现在统计学和数学以及经济学的相互关系中存在着一种规律,发现这个发现的发现者将其命名为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是对理论政治以及纯经济学的主观抽象法则进行试验和数据检验并由此来将纯经济学最大化的成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
1933年,计量经济学会将计量经济学定义为:通过经济学与数学以及统计学的有机统一,以实现经济问题理论定量与经验定量相统一的目标。这个定义表现了计量经济学是由统计学数学以及经济学共同组成的,缺一不可。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数学在经济理论领域的应用,也不能笼统得以为是经济理论问题的简单统计,只有将三者构建在一起才能发挥出特定的效力。
2.计量经济学的现代含义
由于计量经济学的早期目的在于科学化经济理论研究,因此在随后的经济理论研究方法的不断拓展完善中,计量经济学的含义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其定义变的更加具体也更加具有内涵。第一种定义认为:“计量经济学是利用统计学和数学的方法来分析经济学理论数据,将经济学的经验理论包含在内一起分析,通过分析来证明经济理论的正确与否。”第二种定义认为:“计量经济学的目标是建立经济模型来分析经济学中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模型来确定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对其他变量会造成多大影响。使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工具来解决发生在经济和社会中的变量变化问题,并引导人们对此类问题分析和了解并解决。
小结:发展至今,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但其基础和目标并未有多大改变。还是将经济学和数学以及统计学三者合一共同解决和推断经济理论假设的实证研究。不管是哪一门学科都可分为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因此,计量经济学也可分为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自2008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其后果影响至今。作者认为这不一定是计量经济学的理论研究问题,其可归结于应用计量经济学的问题。由于人们对计量经济学的滥用和理解的不透彻所以才无法从理论计量经济学中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二、计量经济学的特性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可以说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独特一面。计量经济学科学性的标志在于其严谨的数学方法逻辑性和正确指向性的统计推断。当然,对于计量经济学科学性的质疑也从未间断过。凯恩斯认为计量经济学是“统计的炼金术”,“蹩脚的魔术”。他认为计量经济学到目前为止还算不上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此作者统计出了科学标准并表现了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
1.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
首先,科学哲学标准为:逻辑实证主义科学标准:其核心是事物的可证实性。包括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和柏林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以及“亨善尔”逻辑主义。证伪主义科学标准。这种证伪主义的基本出发点是证实和证伪之间的逻辑不对称。凡是可以被证伪的那就不是科学的。
其次,我们可以在计量经济学中发现逻辑实证主义的特性:重视证实,观测,反对因果关系的存在,反对理论实体。从计量经济学中我们更能找到证伪主义科学标准的影子,计量经济学的作用就在于对原有的经济理论或问题进行模式分析,不断假设推断,通过证实和证伪发掘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这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在计量经济学中证伪主义科学标准的存在。
2.计量经济学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
首先,计量经济学具有不精确性。其实这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从基础来源上来看,庞大的经济数据本身就具有不精确性,通过计量经济学的研究也只能得到一个近似的结果。通过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我们能得到一个理想的世界,但未来是否真是如此还有待商榷。统计学也是计量经济学的构建者之一,这决定了计量经济学的研究结果是一个随机事件,是否得到想要的结果还需要共同的努力,这与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并未冲突。
其次,与其它学科一样,在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和不精确性之外还有其局限性。从研究方法上而言,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经验实证的模型方法。这既是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和不精确性所在也是其局限性所在。从经济学的语言层面而言,以统计学和数学为基础的计量经济学的经验实证的模型语言有着其自带的局限性。计量经济学中证伪主义科学标准的存在的气息太重,这种以不平衡的逻辑为出发点的方法论决定了计量经济学的局限性。
三、结论与展望
时代在进步,人民富有了,消费提高了,伴随的经济危机也爆发了。经济危机的爆发更加重对计量经济学的质疑。无法准确预测经济危机的到来,在解决经济危机上的能力不足都存在于人们疑惑中。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解决经济问题提供了模型,在此模型中我么能够看到理想的世界,能够正确预测经济的走向,但是计量经济学中的统计学成分决定了其理想结果之外还存在其他结果。我们应当做的事理解透彻计量经济学并不滥用。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证明其是科学的方法。如果我们能够理解经济领域中变量的变化以及影响的大小并知道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或有制定对策,那么应该会有效的应用计量经济学。
参考文献:
[1]洪永激.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经济研究,2007(5):139-156.
【关键词】 大剂量乌司他丁; 血必净; 急性重症胰腺炎
中图分类号 R57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1-0025-03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iciency of high dose Ulinastatin combined with Xue bijing for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Method:Eighty-four patients from January 2011 to January 2015 with final diagnosis as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were includ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and high dose Ulinastatin combined with Xuebijing group(the study group),with 42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according to the therapy guideline of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The patients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received ulinastatin 400 000 Units intravenous drip Q8H a day combined with Xuebijing injection 100 ml intravenous drip twice a day for 7 days. In both groups Octreotide was applied to inhibit pancreatic secretion. Blood concentrations of TNF-α, IL- 6, CRP were compared. Clinical effect, time of symptom disappearance, lab index recovery, diet recovery,and hospitalization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Result: IL-6, TNF-α, CRP in the study group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the treatment,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High dose ulinastatin; Xuebijing;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People’s Hospital of Linzhi Area,Linzhi 860000,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5.21.012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在急性胰腺炎的基础上临床症状持续不缓解,甚至加重,常合并低血压。休克、进行性黄疸、少尿无尿等症状体征及胰腺局部并发症,病情严重,死亡率高,预后不良[1]。研究证实在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早期存在全身炎症反应和细胞因子的大量释放,造成器官功能的失常,甚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早期能够控制机体的炎症反应及炎症因子的释放,对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治疗有重要帮助[2]。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能够提高临床疗效,是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重要组成部分[3]。研究发现,尿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能抑制促炎因子的释放,中成药血必净,为国家二类新药,具有炎症介质灭活的功效,为了探索更加有效、安全的药物治疗方法,本文观察了大剂量乌司他丁联合中成药血必净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疗效,现报告如下[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消化内科确诊为急性重症胰腺炎,有脏器功能障碍,呼吸窘迫,或出现坏死、脓肿、假性囊肿等局部并发症,共84例患者。男48例,女36例,年龄18~68岁,平均(35.6±12.5)岁。排除标准:(1)年龄少于15岁,(2)家属因各种原因不配合积极治疗以致影响治疗效果者;(3)死亡或病情加重的原因与急性重症胰腺炎明显无相关。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为对照组和大剂量乌司他丁联合血必净治疗为研究组,每组42例。两组患者生命体征、APACHEⅡ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1.2 研究方法
研究组乌司他丁应用为40万U静滴,每8小时一次,联合血必净100 ml静滴,每12小时一次,连续应用7 d。研究组及对照组均予以胃肠减压、奥美拉唑抑制胃酸分泌、奥曲肽抑制胰酶分泌、以及维持循环稳定、液体复苏、防控感染等SAP标准化治疗。
1.3 判断标准
观察两组炎症介质IL-6、TNF-α、CRP在治疗后第1、2、3、5、7天的变化,以及临床疗效,症状体征消失、实验室指标恢复时间及恢复饮食时间及住院时间的变化,以此判断疗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治疗后IL-6、TNF-α、CRP炎症因子均明显下降,隔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研究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实验室指标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饮食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重症急性胰腺炎是临床常见急危重症,病情危急凶险,需要及时有效救治。急性重症胰腺炎不但影响到消化系统,同时也可影响到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极容易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ARDS。在急性重症胰腺炎中,病因常见为胆管结石、大量暴饮暴食等,因为大量胰液分泌,而不能顺利排出,导致无活性的胰酶被激活,对自体的胰腺及周围组织有消化作用,而且产生一系列的神经及体液方面的影响。急性重症胰腺炎时机体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及炎性递质,如白细胞介素(IL-1、IL-6、IL-8、TNF-α)等,形成瀑布效应,作用于全身各组织器官,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及多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5-6]。近来研究发现肥大细胞等炎症细胞所释放的炎性递质、肠屏障的破坏及微循环障碍在急性重症胰腺炎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7]。急性重症胰腺炎发病凶险,并发症多而重,且发病机制复杂,临床治疗难道大。
乌司他丁是一种蛋白酶抑制剂,可以抑制体内多种蛋白质水解酶的活性,清除自由基并抑制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释放,增加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早期应用可减少胰淀粉酶、脂肪酶的分解,减少胰腺的自身消化作用[8]。乌司他丁同时可以稳定细胞膜,抑制溶酶体酶的活性,抑制心肌抑制因子(MDF)产生,清除氧自由基,调节和控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可改善在严重应急状态下内脏器官与细胞的损伤以及改善休克时的循环状态。乌司他丁半衰期短,早期多次应用可减轻全身的炎症反应[9]。国家二类中成药血必净注射液是由红花、赤芍、当归、丹参等组成的中药复方制剂,通过大量动物实验以及临床验证,证明血必净注射液能够有效地拮抗内毒素,抑制肿瘤坏死因子等炎症介质的失控性释放,可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抑制炎症因子的活性,改善微循环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减轻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时的器官损伤,改善患者病死率[10-12]。
血必净可将中医的独特炎症调理机制,联合大剂量乌司他丁的炎症调控作用及器官保护效应,可在急性重症胰腺炎的诊治中发挥重大作用,可明显提高机体免疫调节状态,降低炎症反应[13]。本研究对研究组42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应用乌司他丁应用为40万U静滴,每8小时一次,联合血必净100 ml静滴,每12小时一次,连续应用7 d,对照组42例,两组均予以胃肠减压、奥美拉唑抑制胃酸分泌、奥曲肽抑制胰酶分泌、维持循环稳定、液体复苏、防控感染等SAP标准化治疗。可见应用大剂量乌司他丁联合血必净组患者炎症介质IL-6、TNF-α、CRP等炎症介质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提示两者合用在调控炎症因子方面有协同作用。研究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实验室指标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饮食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大剂量乌司他丁联合血必净应用能有效降低急性重症胰腺炎的炎症反应,提高临床疗效,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春华,胡德林,余又新,等.乌司他丁治疗重症烧伤脓毒症的效果[J].安徽医药,2010,14(11):1340-1342.
[2]黄志文,姚慧文.乌司他丁联合血必净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观察[J].中国医师杂志,2012,2(1):136-137.
[3]田继百,陈亚峰,奉典旭.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7):1755-1757.
[4] 李辉,李亚民,李万成,等.UTI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IL-8及肺功能的影响[J].临床肺科杂志,2011,15(11):1594-1596.
[5] Halonen K I,Pettila V,Leppaniemi H C,et al.Multiple organ disfunction associated with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J].Crit Care Med,2002,30(6):1274-1279.
[6]夏敏,沈美琴,陈卫昌.血清促炎细胞因子水平与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11,31(6):401-404.
[7]程霞,王玉红.血必净联合乌司他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8):2670-2671.
[8]雷亿群,张建平,俞春钊,等.乌司他丁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2,33(6):900-901.
[9]顾瑜,陈敏,马静.血必净、乌司他丁联合治疗对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动脉血乳酸水平和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2,32(13):1056-1058.
[10] Lu Q Y,Gu I H,Huang W D.Effect of Xuebijing injection on peripheral Tlymphocyte subpopulations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J].Chin J Traumatol,2010,13(2):72-76.
[11]张淑文,孙成栋,文燕,等.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大鼠血清内毒素及脾脏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西结合急救杂志,2007,14(2):91-94.
[12]常文秀,高红梅,曹书华.血必净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J].天津医药,2005,33(11):685-687.
计量经济学论文2400字(一):金融数学专业计量经济学与金融理论及实践的结合论文
摘要:目前,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水平的发展也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金融大数据爆炸性发展要求金融学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金融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计量经济学作为培养学生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的核心课程,新的历史时期应当承担起培养学生金融大数据视野的责任。
关键词:金融数学专业;计量经济学;金融理论;实践结合
引言
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非常强调应用性的学科,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一门重要的课程,是应用型本科学生知识能力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近年来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注重实践环境的强化,人们已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核心课程之一,在当前教育新常态下,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背景下的计量经济学也应该被重新赋予新的属性。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问题
(1)传统计量经济学教学强调回归分析背后模型的假设及相关内容,但现代经验研究强调因果关系。因此,当前计量经济学教学过分强调对随机扰动项分布、异方差及自相关的长篇讨论,显得不合时宜,而对国内外广泛流行的新颖工具较少提及,其结果是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应用仍是一知半解。(2)由于现有课时安排等原因,教师教学过程中着重讲授计量经济学原理和方法,而轻视实际应用和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学中主要讲授参数估计和各种检验的理论和方法,对如何从经济问题出发建立模型,如何应用模型分析实际的经济问题讨论得较少。(3)由于课堂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不能分配更多的实验课时,导致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和运用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特别难以将理论知识灵活应用于金融数据建模与处理。(4)现有的计量经济学课程缺乏将计量经济学方法与金融数据相融合的缺陷。在课堂教学内容安排中,着重讲述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而没有将计量方法与金融大数据的获取与加工处理结合起来进行讲解。导致多数学生具备一定的计量经济学基础,但面对查找和处理金融数据时却束手无策。(5)已有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安排上,一般将经典的计量经济学和现代时间序列方法安排在一个学期内完成。由于教学内容过多而教学课时有限,其结果是导致无法详细讲解金融时间序列部分,金融学专业学生对金融大数据处理及建模能力不强。
二、金融数学专业计量经济学与金融理论及实践的结合的优化措施
(一)突出案例教学
丰富多彩又符合专业特色的案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一方面能够使理论知识更加通俗易懂,另一方面案例教学重视师生互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为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计量经济学教学案例的选取一定要突出目的性、代表性和趣味性等特点,应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差异,多搜集一些与该专业密切相关的经济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金融数学专业计量经济学与金融理论及实践的结合
就金融数学专业学生而言,在为这些学生开展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时,需要注重将金融理论和具体的金融实践知识紧密结合起来,以此来引导他们正确使用计量经济模型方法来研究金融相关实践问题。金融市场相关实践知识更倾向于股票投资和资金资本等的利用,不能仅仅依靠消费-收入这一知识以偏概全,这就要求计量经济学老师在为金融数学专业学生开展课程教学时,需要拓展到相关金融领域,通过讲解相关金融理论和具体的市场实践数据来开展课程教学。
(三)“案例+微课”的教学模式改革
为了提高金融专业本科生金融大数据处理能力,改善教学效果,拟重点对《计量经济学(Ⅱ)》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为了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方法“重在教,逼学生学”的缺陷,我们将使用“案例+微课”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是计量经济学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教学模式(杨汭华,2005;黄佐钘,2008;张玲,2014)。与传统的案例教学不同:(1)项目强调针对金融大数据开发相关案例,并以“微课”的形式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案例+微课”的教学模式的好处在于能激发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理论学习的兴趣,更加生动和直观地将金融大数据处理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此外,“案例+微课”模式能对课堂教学形成有效补充,课堂上没有解决的问题,学生可以在课外通过“案例+微课”进一步巩固与提高课堂知识。(2)传统计量经济学经验案例强调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的应用,重点介绍数学与统计技术,而忽视其内在的经济问题与变量间的内生关系。项目强调以真实的金融大数据为载体,在案例分析中,更加注重因果关系的讨论,从而案例分析更加接近现实。因此,相比于传统的案例分析,项目经验分析更接近现代研究范式,故而具有更好的实用价值。
(四)完善考核体系
作为一门应用型的学科,考核方式也应该多样化。可以尝试采用课程论文的考核方式,课程论文一方面可以深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另一方面也能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课程论文可以与学生的毕业设计结合,突出学生所在学科属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不能将试卷考核的方式抛弃,例如可以将纸质试卷改为上机考试,增加操作题的比重。完善的考核方式会提高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重视程度,强化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结语
总之,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一个缩影,只有明确清晰教学定位,有效提升高等教育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重点解决好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支撑引领国家创新发展能力的问题,才能提供更多有选择的本科教育,建成更有竞争力的本科教育,开创更有特色的本科教育,发展更加公平的本科教育。
计量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基于计量经济学的电力企业经济效益与管理决策实证研究论文
摘要:在我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电力建设在不断的完善,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电力的发展,同时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将推动电力工业的进步。处于新时代的电力企业需要具备超前的思维与意识,在外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备清晰的预判,在内要做好企业内部的管理建设,针对未来长远发展制定科学的规划。要做好这几点,就离不开对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经营管理的分析以及数学建模工具的运用。本文选取2001-2017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全社会用电量数据以及典型电力企业华电国际年度报告数据,分析了华电国际的经济效益与外部经济环境以及企业经营管理之间的关系。首先从时间序列非平稳角度出发,利用协整理论并通过单位根检验以及协整关系检验对华电国际的经济效益建立了长期均衡模型。再对模型进行短期误差修正,在证明了模型有效性的基础上,利用所建模型对提升华电国际的经济效益进行实证分析预测。最后对以华电国际为代表的中国电力企业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结果表明,对华电国际而言其供电成本、管理与财务及人力资源成本的完善对其经济效益的影响将是一个长期过程,而其短期内经济效益主要受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及全社会用电量需求的影响。该模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可以为其他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预测,对企业未来的管理决策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管理决策
经济研究的方法在于总结典型的经验特征与收集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经济理论或经济模型。经济研究的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理论或经济模型的可验证性,即能否通过数据实证检验相关的经济理论与经济模型来解释事实,并预测未来的经济变动趋势以及提供科学的政策建议。计量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则犹如硬币的双面,从不同的角度为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提供重要的方法论基础。计量经济学以实际经济数据的建模与分析为主要研究对象。当实际数据不可得,或实际数据过于复杂而导致因果关系不易梳理时,实验经济学则有可能从另一个角度出发,通过可控的实验数据代替实际数据,成为实证经济分析的又一个有力工具。
一、協整理论概述
协整的概念是由恩格尔一格兰杰(Engle-Granger)在1987年“协整与误差修正,描述、估计与检验”中正式提出的,协整的基本思想认为,尽管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中的每一个都是非平稳的,但他们的线性组合可能会相互抵消趋势项的影响,使该组合是平稳的。这一理论的提出为经济时间序列分析树立了新的里程碑,对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之所以协整理论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是与一协整理论所具有的深厚的经济学背景密不可分的。
二、基于计量经济学的电力企业经济效益与管理决策实证
(一)非均衡博弈论框架的建立和实验验证
策略性思考是博弈理论及其应用的基础。纳什均衡以及相关均衡的概念过去一直是描述策略性思考的核心内容,其定义为每个博弈参与者的策略都是在给定其他方策略下的最优反应。显然这种均衡的定义内在要求每个博弈参与者在决策信念上达到均衡,即每个参与者对其他方的策略持有正确的信念。在过去的研究中,经济学者通常假定均衡框架存在从而做出对参与者行为的预测。尽管在一些博弈场景下,基于均衡概念的行为预测是准确的,但在多数情况下实验经济学研究结果表明博弈参与者的行为会系统性地偏离基于均衡概念的行为预测。由于来自实验经济学数据对原有理论框架的挑战,经济学研究人员逐渐提出了基于非均衡概念的策略性思考理论框架并且运用实验经济学的方法收集数据来检验这些新理论。这些基于非均衡概念的策略性思考理论框架的核心在于继续假定博弈参与者在决策时仍然有策略性思考的因素在里面,但放弃了均衡的概念以及嵌入在均衡概念里面的很强的理性假设。
(二)ECM误差修正
通过Granger定理易知,具有协整关系的一系列变量会对应一个包含误差修正的表达形式。可以进一步通过误差修正来研究华电国际经济效益的短期行为。具体而言可根据由Hendry提出的一般到特殊的建模理论,逐步剔除从三阶滞后变量及误差修正项开始的不显著量,从而得到最终的误差修正模型:(见下面公式)式中:ECMt-1代表协整回归厚的一阶滞后误差,括号内的数字代表不拒绝相应零假设的概率。从该方程式以及统计结果的数据可以发现,文中所进行的统计检验在置信水平上表现显著。这一结果也证明了文中构建的误差修正的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图中给出了LY的实际数据与拟合结果以及残差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协整以及误差修正之后的模型具有较为理想的结果。
(三)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中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在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常用的回归分析中,当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时,常会对模型估计的准确性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在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建模的过程中,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以及消除多重共线性问题是很重要的环节。部分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中存在对多重共线性问题处理不恰当的现象。某篇研究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影响的文章,以计量方法中的回归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作者在研究中单纯依靠方差膨胀因子VIl的临界值,来判断出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便直接将模型中的其中一个变量删掉。模型中是否应该包含某个解释变量,应该以实际经济理论分析为基础,不能单纯以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来判断。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模型;功能;比较
中图分类号:[F0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众所周知,计量经济学模型已经被广泛运用到理论研究和实际分析中。作为实证研究的主要方法,计量经济学模型必须要能够很好的模拟实际现象。因此有必要对几种具体的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研究。本文就是以此为目的来展开分析的。
一、计量经济学模型简述
1.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内涵:作为现代经济学的重要分支,计量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针对现实的经济活动中与经济活动有关的数量及其变化趋势而做出定量分析。而在研究实际经济问题时,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设定是研究者首先要做的工作。这一设定工作包括选择相关的经济变量,以及确定各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式。其中,模型变量涉及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数学关系涉及线性关系和非线性关系。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计量模型只不过是在对现实经济现象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复杂的经济问题的简单化,因此在设计计量模型时,往往会为了突出主要经济变量的作用,而忽略其他因素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因此,模型的建立要遵循客观科学的原则,运用恰当的方法,务必保证计量经济学模型能够很好的拟合现实情况。
2.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功能:(1)静态分析功能。静态分析是指给定解释变量的数值就可以求得被解释变量的数值。这可以直接由计量经济学模型所确定的数学关系式得到,只要把已知的解释变量的数值直接代入数学关系式即可。(2)比较静态分析功能。比较静态分析是指在其他变量的数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解释变量的变化会引起被解释变量的变化大小。只要将两组不同的解释变量数值代入到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数学关系式中,并作差,就可以实现这一功能。(3)动态分析功能。动态分析是严格区别于静态分析的一种方法,它要求确定被解释变量随着解释变量连续变化的具体变化过程。这是分析的高级形式,可以根据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数学关系式画出对应的图形,然后根据图形判断被解释变量的实际变化过程。
二、几种具体的计量经济学模型
根据所使用数据的类型不同,计量经济学模型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模型:
1.横截面数据模型:横截面数据模型使用的是横截面数据,是经典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横截面数据是一组同一时点上不同指标的数据集合。例如:某一年各发达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同一时点上不同家庭的消费。这类数据是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基础,已经广泛应用到各种经典模型中。横截面数据模型要求解释变量和随机扰动项满足几项基本假定,比如:要求随机扰动项均服从均值为零,方差为某一定值的正态分布,同时各扰动项之间互不相关。如果其中的一项或多项假定没有被满足,就会出现诸如异方差、自相关、多重共线等问题,从而影响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而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能够有效的解决以上问题,从而更好的拟合现实情况。
2.时间序列数据模型:时间序列数据模型是现代计量经济学的重要内容。这种模型使用的是时间序列数据,解决的是与时间有关的问题。时间序列数据是同一指标随时间的推移所得出的一系列数据集合。比如:近几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某厂逐月的主要营业收入和主要营业支出。时间序列数据模型已经被广泛用于分析社会的各个方面。不过这一模型要求所使用的数据序列满足平稳性和正态性等要求。平稳的时间序列数据的统计规律是固定的,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而非平稳的时间序列数据会发生伪回归问题,从而使计量模型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因此,对这种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的前提是通过单位根检验来测试数据是否平稳。
3.面板数据模型:面板数据模型是目前最流行的模型之一,这一模型中所使用的面板数据是横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相结合的数据。比如:全国各省份2001-2010年的工业总产值数据;某医院各心脏病患者逐年的治疗费用。这类数据能够增加各变量的多样性和自由度,减少了共线性,从而提供更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它可以同时提供同一样本随时间推移所得的指标数据信息和同一时点不同样本的指标数据信息。面板数据模型的回归分析包括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两种方法。其中,前者要求面板数据模型的数学关系式中的截距在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后者要求面板数据模型的数学关系式中的截距是对某一固定值的偏离。这两种方法可以通过Hausman检验进行区分。
三、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比较分析
计量经济学模型是计量经济学处理数据最有用的手段。由于同属于计量经济学范畴,各模型之间存在一定的共性。目的一致:各模型的建立都是为了将实际问题进行简化和抽象化,进而定量分析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满足假设:各模型都是对实际问题的简单模拟,因此在模型设定前首先会做出一些严格的假定来保证模型的解释力;有侧重点:各模型的建立宗旨是:研究问题的本质,屏蔽其他无关紧要的东西。因此在其设定时都会为了突出某些主要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将其他变量排除在模型之外。
当然,不同的模型也有其独特之处。使用数据不同:根据它们的定义就可以知道,这三种模型分别使用了三种不同的数据。这三种数据的维数不同,第一种数据只涉及指标这一个维度,第二种数据涉及时间和指标两个维度,而第三种数据增加了第三个样本。层次不同:第一种模型属于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范畴,而后面两种模型属于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范畴。研究侧重点不同:第一种模型侧重于相对简单的实际情况,第二种模型主要研究与时间相关的问题,而第三种模型研究的是相对复杂,信息量较多的问题。
四、总结
总之,计量经济学模型是定量分析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横截面数据模型、时间序列数据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之间有其相同之处,也有其独特之处。因此,充分认识各种计量经济学模型,对于分析实际问题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李子奈,刘亚清.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体系解析[J].经济学动态,2010(5):22-31.
[2]李子奈,齐良书.关于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的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2010(2):69-84.
[3]刘丽艳.计量经济学局限性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3,3(3):3-14.
关键词:数学 经济学 影响
一、数学知识和思想的地位和作用:
1. 数学课是各大院校必修的文化课。数学课是各大院校甚至是经济类院校主要的必修文化课,目的是要让学生接受数学学科文化思想的教育,数学可以简化经济学复杂的逻辑推理,简便经济数据的运算,在经济学的初级教程中,常常用简单明了、清晰易懂的图表形式来表示。但是市场上产品的生产涉及要素、及相关数据、和市场上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和社会市场上各家企业生产资金的调配,如果还需要考虑国外市场的需求量国际贸易和涉及汇率市场的波动,那么这几者之间的关系将会变得更加的繁冗复杂,所以就单凭一张的图表会很难说明多于一个市场的一般均衡。换一种文字形式来表述,各个市场之间的相互联系也是用再多的文字也难以表达全面透彻和一目了然,而通过实用经济数学中的不动点理论,就可以更快速、更直接地证明了市场经济中一般均衡理论的存在。可见,在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理论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理论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数学具备服务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是人类最早的一门自然科学,它是运用逻辑、思辨和推理等思维方法,加之有计算器,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先进技术手段的工具进入课堂,学生可以通过数学学习的实践活动切身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一些实用的基本方法,并深刻掌握加以利用。观察、实验、试验、合情推理、研究、归纳与验证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各科研究和实验中。有了这种逻辑思维能力和研究方法做铺垫,相信会为其他科学领域提供敏捷的思路和学习方法。所以它具有精确性、严密性、简单性、唯一性、完备性等特点。
3.数学应用范围之广泛。数学对许多学科的发展都起着重大的贡献作用,如众所周知的力学、天文学、量子力学等等,当然它们在经济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所以经济数学的地位更是不可忽视,因为它将数学与经济学两个不同的领域学科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有效推动了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具体体现在:
(1)数学在经济学上应用实例
实例1:数学在经济学的影响巨大,例如举个我们最常见的数学中每个定理和公式都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函数的定义域,只有在定义域内取值才能得到相应的函数值,二者相互约束,相互制约,以至于相同的函数可能存在不同的定义域,所以有时候看着相似完全一样的关系会有可能完全不同。计量经济学是利用经济数学中的概率论知识说明:现实的许许多多的经济现象乃至生活现象总是不可能事件和必然事件之间徘徊,即事物都会以一定的概率出现,只是出现的概率都不确定,概率大小问题,但是都是符合概率论科学的,同时当经济现象大量出现时又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性,又符合数学中的统计学理论,这种概率论中随机性、必然性特征为现代计量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说到统计学,统计学也作为经济类、管理类、营销类学生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因此它的作用是可想而知的,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实际上是建立在两个数学公理基础之上的,即所有经济系统都可以看作是服从概率中连续性随机变量正太分布的随机过程,所有经济现象都可以看作是这个随机过程产生随机数据的过程。因此经济数学中的概率论也就理所应当地成了论述计量经济学最有力的理论工具。
(2)数学工具与经济思想的紧密结合。
数学本身是一种计算工具,经济学借助数学工具能更加形象地表达经济学的各种理论,特别是最近三十年,许多经济学家利用数学工具作为主要研究手段,营销学、市场经济科学、工商管理科学及工程管理科学的实验项目和研究所得均做到了简单明了、条理清晰、通俗易懂。数学家华罗庚先生便是将数学理论和经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成功代表。同时建立数学模型也是经济学理论化的又一条明智路径。在经济学中建立了数学模型的地方能够保证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在经济理论的初始阶段,经济思想的产生当然非常重要,但是只有借助数学,建立了经济思想和数学模型,才能使经济思想和数学思想结合在一起,经济思想才会得到推广和延伸,数学思想得到诠释和升华;所以一定要足够重视经济学的教学和经济思想的培养,使学生具有敏锐的经济学直觉和坚实的数学思维,才能够明白相关经济数据之后的经济学原理及经济学概念,同时利用简单的数学工具表达繁琐难懂的经济原理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即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是步入经济科学的领域,成为分析、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一大有力工具。
二、经济学中更需要高数学文化素养人才
一、数学在经济理论分析中的应用
数学研究经济现象,经常运用抽象的方法,借助数学公式和几何图形得出概念和理论。数学用规范化的方法研究均衡理论,所使用的数学工具主要是集合论、群论和拓扑学。它从一套公式、假定、定义出发,导出若干引理、定理,它研究最优经济效果、利益协调和最优价格的确定等这些经济学基本理论问题,为计量经济学、经济统计学和数量经济学提供模型框架、结构和基础理论。数学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可以分为作为描述某些经济原理的框架;反映经济数量关系和联系;验证经济理论的手段三个方面。前两个方面属于数理经济学,后者属于计量经济学。数理经济学模型的方程式一般不包含随机误差项,有别于计量经济学模型,但数理经济学用数学公式表达经济理论,提出不少定理和公式,把经济理论具体化和规范化,对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现代数学和统计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的计量变化规律,计量各个经济变量之间相互依存的数量关系,其研究对象是经济现象中可计量的经济变量。经济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对数据的收集与利用、频率以至概率分布的数字特征、方程拟合等相关分析,建立和估算回归模型。通过对分布滞后、自回归模型用于预测、联立方程模型用于结构分析和经济模型的特殊误差分析,为回归模型的推广和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二、研究经济问题常采用的方法
在定量的描述、研究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方法中,一种简单的流程图为经济理论——模型——数学型——估计模型——确定模型的未知量——经济结构分析——经济预测政策评价、调整。其中,结构分析包括:研究分析经济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检验经济理论。经济预测包括:借助于科学的数学法和技术手段对未来的发展和状况进行描述、分析,形成科学的假设和判断。政策评价是指决策者从众多的决策中选择一种最优的政策来执行。其中用到弹性函数、乘数、生产技术系数、边际效益等数学概念。
三、微分方程在经济研究中的应用
为了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联系及其内在规律常需要建立某一经济函数及其导数所满足的关系式,并由此确定所研究函数形式,从而根据一些已知的条件来确定该函数的表达式,从高等数学上讲就是建立微分方程并求解微分方程。利用微分方程可以分析商品的市场价格与需求量(供给量)之间的函数关系,预测可再生资源的产量,预测商品的销售量,分析关于国民收入、储蓄与投资的关系问题等。原材料的购买和库存有着一定的关系。例如:商场或厂家必须考虑购货(原材料)和库存一定量的商品或原材料。如果一次大批量购买,自然库存量多因而库存费多,并且造成资金积盛。如果小批量购买(多买几次),则库存费减少,但因订购次数多,必然订货费增多,甚至会出现商品脱销或停工待料。在这两种费用多与少的矛盾情况下,对于商家来说,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合理安排订货的数量和库存量,即选择最优批量以使这两项费用之和为最小。我们称使全年(或某个时间区间)的库存和订货总费用达到最小值的订货量为经济订货量,或者总费用最经济点。
四、导数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1.边际函数。在经济管理问题中,常常会用到变化率这一基本概念,作为变化率又分为平均变化率和瞬时变化率。所谓平均变化率就是函数增量与自变量增量之比;而瞬时变化率就是函数对自变量的导数。即若在处可微,则。
此式表示y关于x在“边际上”处的变化率,经济学中将达到x=前1个单位时y的变化称为边际变化。设在点x=处,x从改变1个单位时的增量的精确值为,当x改变的“单位”很小或改变的“单位”与相比较很小时,则由微分的应用可知的近似值为。于是,可得如下定义:
定义:设函数在点处可导,则称导数f'(x)为f(x)的边际函数,f'(x)在x=x0处的值f'(x0)为f(x)的边际函数值,即:当x=x0时,x改变1个单位,y改变f'(x0)个单位。
2.边际成本。设总成本函数,其中为产量,则生产个单位产品时的边际成本函数为:。此式可以理解为当生产个单位产品前最后增加的那个单位产量所花费的成本或生产个单位后增加的那个单位产量所花费的成本。
3.边际收益。设总收益函数为R=PQ其中P为价格,为销售量。又设价格函数为R=PQ,则总收益函数为,从而平均收益为。即价格可以视为从需求量(这里需求量即为销售量)上获得的平均收益,若设边际收益为,则。这说明当销售个单位时,多销售个单位产品或少销售1个单位产品使其增加或减少的收益。其它,如边际利润等也可作类似的处理。
高等数学与经济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济学中经常要遇到诸如需求函数、供给函数、总收益函数、生产函数等,通过边际分析在需求分析和计算最大利润、库存管理、成本最低的生产量等一系列问题中的应用使其经济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高等数学在经济中的广泛应用,为决策者提供参考依据并对 许多部门的具体工作进行指导。
参考文献:
[1]黎诣远.经济数学基础[M].北京:高教出版杜,1998-07.
【关键词】卢卡斯批判 理性预期 动态计量
引言
2011年诺贝经济学奖授予了,萨金特(thomas sargen)、西姆斯(christopher-sime)表彰了两位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两位学者对宏观经济模型中预期的作用、动态经济理论与时间序列分析的关系等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使得宏观经济学研究更强调实证分析与理论的结合,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凯恩斯(1936)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诞生。
凯恩斯的思想和方法之后为萨缪尔森与托宾等继承,从而形成了新古典综合学派。但是70年代的滞涨现象,以凯恩斯主义为基础的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预测和解释能力得到了巨大的挑战。Lucas(1976)指出,政策制度的改变会改变个人对政策的反应方式,而个人行为的改变会使经济模型的参数发生变化,而参数的变化又是难以衡量的,使得很多早期计量经济模型很难评价经济政策的效果。
一、动态计量经济学在理性预期中运用
根据“卢卡斯批判”,经济人会根据变化的经济环境随时调整自身的参数。传统宏观经济学模型不能持续描述经济主体的变化,在拟合一段时间后,误差将逐渐加大。经济学研究者,需要迫切解决的是如何利用随机数据来反映理性预期的思想。在动态时间序列分析中,对一个AR(自回归)过程的估计,可以转化为一个无限期随机项的MA(移动平均)过程,这样就可以利用随机误差项对参数的真实值进行估计了。萨金特(1980)使用了厂商优化模型来体现理性预期的思想。设厂商目标函数为:
■E■■β■(γ■+α■-w■)n■-(r■/2)n■■-(δ/2)(n■-n■)■
(1)
其中,β为贴现率,n■为第t期劳动力投入,α■为第t期技术水平,w■为第t期工资水平。γ■,γ■,β为待估参数。根据利润最大化得:
nt=ρnt-1-(ρ/δ)■(βρ)jEt[wt+j-at+j-γ■] (2)
利用wiener-kolmogorov算子把t+j期工资率和技术水平内生化得:
n■=ρn■-(ρ/δ)Uξ(λ)-1[1+■(■(λ)■ξ■)L■]x■+(ρ/δ)(λ)■[1+■(■(λ)■a■)L■]a■+ργ■/[δ/(1-λ)]其中,λ=βρ,U是一个1×p的向量。定义π(L)=(ρ/δ)(λ)■[1+■(■(λ)■a■)L■],则误差项为α(L)et=π(L)v■■,定义μ(L)=n(ρ/δ)ξ(λ)■[1+■(■(λ)■ξ■)L■],c■=v■■-vv■■。对v■■的OLS估计可得第t期的最优劳动力投入为:
nt=(1-ρL]-1[μ(L)+π(L)α(L)-1vξ(L)]xt+(1-ρL)-1π(L)α(L)-1ct (3)
通过ML估计出参数r0,γ1,δ,v,α(L),ξ(L)这些估计出的参数是具有理性预期的经济人最优目标中含有的参数以及技术水平参数,这样就可以通过所估计的参数来体现理性预期思想了。
二、动态计量经济学在一般均衡中的运用
(一)有关经济周期的计量
与萨金特相比,西姆斯更集中于计量经济学方面的研究。西姆斯(1972)研究了时间序列数据的区间问题,他认为,二次可积函数中具有滞后分布的时间序列分布模型的时间距离和频率空间是等距同构的。在这个度量空间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可进行普通最小二乘估计,1974年西姆斯提出了消除时间序列季节影响因素的计量方法。
(二)有关格兰杰因果检验
在格兰杰因果检验中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确定是假设一个变量为被解释变量而另外一个变量的滞后项为解释变量时,回归结果的整体显著性检验是否成立。该检验只是体现变量与滞后变量的整体性关系,也就是说研究一个变量的历史数据对另外一个变量所产生的影响。西姆斯(1972)在格兰杰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检验方法,他认为在时间序列中,如果解释变量是外生的,对滞后项的整体性检验存在错误。他提出的因果性检验是通过比较一个变量为被解释变量与另外一个变量的未来值为解释变量时,回归后的整体显著性检验是否成立。西姆斯(1983)对货币供应是否是引起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的实证研究提出了怀疑,并对这些实证研究提出了反驳。
(三)有关离散时间模型
西姆斯(1971)认为当把具有连续时间分布滞后的计量转化为离散时间的计量时往往需要对分布滞后项增加平滑约束条件使得估计更准确,西姆斯(1980)把这种思想发展成为后来广泛使用的向量自回归方法(VAR)。西姆斯(1988)认为在贝叶斯分析中由于某些参数是无法量化或量化不够准确因此无法使用事前prior概率分布给参数赋值。研究者从简化模型的角度出发,经常只需估计有限的参数,这样会导致事前事件的似然性降低。研究发现,时间序列模型分析中通过模型检验选择模型形式的方法并不可靠。检验的显著性会受到样本数量的影响,而非样本本身。另外,许多研究者经常利用估计好的模型进行事后检验,通过对未来值进行预测,比较预测值与真实值的差距,从而检验模型设计是否合理。这种方法在短期时间序列模型中比较有效,在长期却很难成立。在预测方面,往往需要在正则性和协方差平稳的前提下进行,然而在实际预测中,非正则性和非平稳性会经常出现,这使得预测误差变得很大。
三、结论
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统治了近半个世纪后卢卡斯、普雷斯科特等人建立了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而2011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萨金特与西姆斯,使得动态宏观计量思想为大多数研究者所认可。且对传统经典计量经济学提出了挑战,他们的研究工作使得小样本最小二乘估计法被放弃,而使得大样本的ML、GMM、贝叶斯估计等方法广泛使用。而且VAR模型在经济变量的因果关系分析、脉冲响应分析、波动分析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使得动态计量方法在现代宏观经济研究中既能帮助政策制定者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也可以对政策执行效果进行一定的评估。因此,萨金特与西姆斯的研究成果不但能应用在宏观经济研究领域,在经济决策分析中也能得到极大的运用。
参考文献
[1]Hansen,L.&T.J.Sargent.Formulating and estimating dynamic linear rational expectations models[J].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1980(02):7-46.
[2]Sims,C.A.Discrete approximations to continuous time distributed lags in econometrics[J].Econometrica,1971,39(03):545-563.
[3]郭路,刘霞辉.动态计量方法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应用——201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学术成就评述[J].经济学动态,2011(12):98-103.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问题导向型”模式;调查问卷;序次Probit模型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B【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2―0077―04
一 前言
众所周知,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统计学与数学的交叉学科,在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地位逐渐加强。经过21年的《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探索,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教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一些教学手段与形式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一、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兴趣不够高;二、没有有效的适合本科层次学生学习的互动式教学手段,从而使教学效果提升不明显;三、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却不能很好掌握计量经济学理论及其实践的前沿发展动态,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不能通过课程学习得到有效启发。这些成为摆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人员面前的主要研究课题。
基于以上的不足,本文试图解答以下几个疑问:(1)是哪些因素阻碍了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有效提高?(2)从实证检验角度验证对教学效果产生阻碍的因素进行改进,能否有效提高教学效果?(3)推行“问题导向型”计量经济学教学是否可以通过这些措施加以实现?由此,本文通过向地方综合类高等院校(XX大学经管学院)财经类本科学生随机投放《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为基础,利用Ordered Probit模型进行计量,实证分析了教学质量绩效;通过实证分析为“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寻找理论支撑点;并提出从教材设置、多媒体互动环节、实验课时设置与利用案例提高操作能力这几个环节入手来完善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手段的教学建议。
本文的正文安排如下:(1)对现有《计量经济学》教学研究文献的回顾与总结,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创新点;(2)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反馈信息,利用序次Probit模型和实证分析;(3)最后提出从教材设置、教学安排与其他交叉学科互动这几个环节的教学改革建议。
二 文献回顾
计量经济学具有多学科(统计学、数理经济学、经济学)知识交叉渗透的特点,一般本科学生都是在先修学完统计、数理经济学及经济学基础课程后才学习该课程。计量经济学教学目的要求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各类案例操作实践,掌握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能够运用统计工具与经济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为进一步学习和与工作打下基础。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内容。教学应改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改单向接受式的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1]。大规模采用多媒体教学,统筹安排实验课时与理论教学课时,建设教学案例库来丰富教学内容,完善计量经济学教学[2]。
EDP(Exploration-Discussion-Practice)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引导性、教学互动性、方法多样性和措施灵活性,有利于学生对基本理论与方法的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激发其学习激情和创造力[3]。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统计调查实践活动,通过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结合实际经济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也未尝不是教学工作的新颖方式[4]。计量经济学自主性实验教学可以成为一种教学效果较好的教学模式,适合于本科及研究生层次的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5][6];指导学生重点学习一个统计应用软件的学习,掌握有关计算软件的操作技能,可以提高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兴趣[7][8]。
“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实际上就是将前人提出的“研究型教学法”与“案例型教学法”有机结合并加以拓展 。纵观过去的计量经济学教研文献,“研究性教学”与“案例型教学”的教学建议提出得非常具体、也较富有针对性。但不足的是,这些论述基本停留在对教学现状归纳总结和教学建议层面上,利用调查问卷信息的教学论文尚处在定性分析阶段[10]。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研究很好地利用调查问卷数据进行相关定量分析,以序次Probit回归实证检验结果来验证前人的理论论述;为“问题导向型”教学方式运用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提供了实证依据,教学改革的教学建议因此也变得更有针对性。
三 数据说明与实证分析
从文献综述可以看出,众多计量经济学教学工作者普遍认为:选用适宜的教材、通过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通过学生与教师在课内外的教学辅助活动都会对教学效果的提高产生正效应。为此,我们进行相应实证检验。
首先,将教学改革调查问卷设计为两部分:教学现状问卷与教学改革意向 。在xx大学(地方综合类院校)经管学院大四学生中随机投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06份,有效问卷比率达76.5%。该学院财经专业采用国内大多数二本院校采用的传统计量经济学教材。教材以数学的公理化、形式化为基础,该校计量经济学教学环节共48课时,形式为考试科目,教学注重数理逻辑推导与定理证明的知识连贯性,但理论联系实践尚待提高。
学生反馈信息显示学生修学完计量经济学课程后对该课程的认识:有10.87%的认为对将来学习工作有用,用处不大的达到69.48%,认为无用的为20.65%。这说明现有的计量经济学的核心课程地位与重要性并未在教学中充分表现出来。另外对现有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满意程度来看:表示对现有教学满意的为11.96%,比较满意的为40.22%,不太满意的34.78%,不满意的达13.04%。从这一结果更看出现有的教学尚有改进的余地。表1对教学现状其余部分加以说明。
在教学意见部分,问卷显示认为现有计量经济学选用的教材不合适的主要原因:(1)认为课本内容过于复杂;(2)难以理解的比率为61.29%;(3)认为课本内容太浅的为3.37%;(4)课本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为33.87%;(5)认为教材质量尚待改进的为1.61%;(6)其它理由为1.61%。对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不满意的意见集中在:(1)公式推导部分的枯燥乏味为56.52%;认为计量分析解释部分繁琐为34.78%;(2)实际经济含义解释过程冗长无味的占22.83%;(3)联系实际经济现象的讲解不够精彩7.61%;(4)其他部分为4.35%。而对教学改革的建议则认为应该增加实际案例讲解达60.87%;应增加计量统计软件使用讲解为35.87%;增加多媒体互动环节教学的为33.69%;增加实验教学(上机实践)为43.48%;增加总课时安排的为9.8%;其他要求为2.17%。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现有教学模式创新的努力方向。问卷调查数据还显示,学生愿意在自备电脑或网络机房学习使用统计软件的比率高达56.74%,不愿意的仅为18.265%;无所谓的比率为25%。由此也看出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学习统计软件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具有可操作性。反馈信息对增加案例教学环节与问题导向型教学法的建议集中在:(1)通过阅读经典计量文献,增加计量经济学论文研读与分析为14.13%;(2)增加与国际贸易、会计学、市场营销、财政学相关专业课程教学经典案例的论证分析上的为48.91%;(3)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分析的为20.65%;(4)提出以学期课题形式,在老师指导下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为35.87%。另外对是否愿意利用所学知识,协助教师完成科研的反馈意见显示:同意的为51.09%,不同意的为27.17%,无所谓的为21.74%,这也反映出学生急切希望认真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更好地学以致用的热情。
为得到定量分析结果,我们采用序次Probit 与序次Logistic回归对问卷数据进行实证检测 。首先因变量为对现有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满意程度,用Y表示,Yt的分类为{2=“满意”,1=“比较满意”,0=“不太满意”,-1=“不满意”};对有无统计学课程的前期课程准备为X1t,其取值分类{1=“满意”,0=“不满意”};对选用教材的满意程度为X2t,其取值分类{1=“满意”,0=“不满意”};X3t、X4t、X5t、X6t分别表示对是否需要进行统计学课程的前期准备、是否采用多媒体教学、是否采用案例作业进行教学与有无上机实验课教学环节,其选项定义分类均为{1=“有”,0=“没有”}。回归检验结果见表2与表3。
从表2与表3的分析结果来看,表2中卡方值、Pseudo R2均大于表3中的结果,同时回归结果也较为合理,所以选择Ordered Probit作为回归模型。序次Probit回归检验结果显示有无统计学学习背景与对现有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呈现弱相关性,但在序次Probit回归显然比检验要比输出的渐进z值更为准确,可应用LR卡方检验结果验证X1t是否应该被剔除。同时,利用Likelihood-Ratio 检验是否应该将X1t剔除出回归方程式,其结果显示LRχ(1)2 =10.32,Prob>χ2=0.0132;说明原有ordered probit模型中X1t不可或缺,学习统计学前期课程对回归方程式的贡献显著,无法剔除[10]。
从实证检验结果清晰地看出,增加计量经济学教学统计软件讲解、多媒体教学方式的有效采用、增加实验教学环节、利用实际经典案例进行授课以及改进计量经济学教材选取,会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其作用排序呈现递增的态势。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能够有效改进计量经济学教学质量与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而有无统计学等课程的前期准备虽然在实证检验中表现出与教学效果的弱相关,但这并不能说明前期课程的知识储备不重要,结果只是反映出计量经济学教学在课程前半段的统计学基本知识的回顾可一定程度弥补统计学课程缺失给计量经济学教学带来的不利影响。
四 教学建议
对于以培养满足地方建设需要人才为目标的地方普通高校来说,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增加学生就业机率成为教学首要目标。通过计量经济学这样的交叉学科课程改革,形成具有特色的“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十分具有现实意义。从实证结果中可以发现“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可以从教材改革、案例讲解、用好用活多媒体互动环节、增加实验教学环节,以及引导学生参与相应课题的研究等形式来加以完善。
由此,本文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1 以选择适合的教材为切入点。根据笔者在国外留学以及回国任教担任计量经济学专任教师的授课经验发现国外对于计量经济学本科阶段教学中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由易到难,具有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本科初级计量经济学ECON315与理论为主、实践辅助的本科中级计量经济学ECON435和其他计量经济学应用(时间序列分析)类课程组合。课程设置具有梯度,能较好地将理论、实践和案例教学结合,凸显出计量经济学经济与管理类主干核心课程地位。在这方面我国地方高校由于教学条件限制尚无法达到,因此选择一本好的计量经济学教材入手引导学生自助学习,尤为重要。采用国外主流本科计量经济学教材的中译版,如东北财大出版社出版的希尔等人著的《初级计量经济学》与詹姆斯H.斯托克、马克W.沃特森著的《计量经济学精要》的中译本,教材偏重实践应用,大量案例分析与实际应用实例贯穿全文,较适合数学功底不强的文科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可作为普通高校财经专业学生《计量经济学》入门教材的首选。
2 提倡互动式教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对于各教学章节,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完成理论知识的传授,辅以实验教学环节,让学生先模拟课本例题,完成课后习题。对于理论教学部分更要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以往多媒体教学只是课堂板书的电子版,完全照抄课本内容,知识传授过程完全“一言堂”的弊端。采用声光影结合,通过实际生活中发生的经济现象,模拟采集经济数据的全过程,通过统计软件运行演示,对统计结果的注解与分析来指导学生更为直观与具体地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用途。指导学生通过课后使用统计软件完成布置的习题与小课题,以抓问题主线为中心,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教研改革下一步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3 以加强实验环节来夯实教学效果。建议增加实验课程课时,利用实验课指导学生掌握一种统计软件基本操作。在实验课环节中,充分利用学校网路机房的硬件资源,通过对上机实践、自主学习与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方式来熟悉该软件,引导同学自主完成统计回归分析与简单统计编程的练习。提倡实验教学中采用导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研究,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研究课题(现实经济问题的处理)。小组内部采用组长负责,自主寻找感兴趣的小课题,利用业余时间搜集实验数据,选择应用模型及进行小型科研创新,完成计量分析,最终合作完成最终研究报告,做到学以致用。
4 通过与其他财经课程的横向合作丰富教学案例库。货币银行学、宏观与微观经济学、财政学、市场营销的实际案例比比皆是,可以借鉴使用。备选案例还可从教师的研究课题、历届学生的统计调查分析实践材料、以及统计教学案例集中抽取,构建教学案例库,以备教学实践。
5 提高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建立兴趣小组来提高学有余力的同学参与科研与教学实验中,利用团队的能力来实际解决经济问题、提高他们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能力。利用知识竞赛和论文竞赛的方式,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统计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利用竞赛、知识问答、学术研讨会等方式启发学生“比学赶超”。
6 改革现有成绩评价制度。学校往往采取闭卷考试这种单一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水平,这种评价方法重知识考核,轻能力考核,造成学生平常不用功、考前搞突击,只注重书本知识学习、轻视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改革传统的考试评价模式,避免以期终考试成绩定终身的情况,将卷面成绩和平时上机实验成绩和课程论文的成绩结合起来评定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总评成绩。可以采卷面成绩40%+研究报告30%+学期论文30%的评价方式考察学生学习情况。使课程评价真正起到激励和导向作用,既能检测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又检测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又能通过课程评价中的反馈信息发现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
参考文献
[1] 刘雪梅,邢丽娟.谈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13-115.
[2] 胡新艳,陈文艺.EDP教学模式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6,(4):58-60.
[3] 王立平,王健.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4):108-110.
[4] 王忠.计量经济学教学与研究能力的培养[J].统计与咨询,2007,(3):30-31.
[5] 王锋.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2):101-103.
[6] 李国荣.培养统计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探索[J].统计教育,2007,(9):17-18.
[7] 胡荣才,王亚雄.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统计教育,2006,(9):20-22.
[8] 傅军和.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材及教法的探讨[J].统计教育,2006,(5):37-38.
[9] 门,崔永梅. “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以北京交通大学“会计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为例[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09-112.
[10] 邱东, 李子奈, 肖红叶. 经济学类专业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调研报告[J].中国大学教学,2007,(11):17-20.
[11] Hosmer, David W., Jr. and Stanley Lemshow. 2000. Applied Logistic Regression, 2nd edi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The Research of “Question-Oriented Education” Method for the College Level Econometric Instruction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Instruction Effect Survey Data
ZHANG Yi-feng1ZHOU Wei-min2
(1.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chool at Yantai University ;Shandong, Yantai ,264005,China; 2.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chool at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aian, Jiangsu, 223300,China)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课程群;“四个
2018年6月教育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以本为本”,强调“四个回归”,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要求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成果上,课程群建设有了新要求,课程群概念有了新内涵。作为经济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的“计量经济学”在经历了引进、推广、普及、教学提高和应用扩张之后,已经进入到高等教育的提高与创新阶段[1]。基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群概念、内涵再认识,探索构建概念明晰、体系系统成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群,是实现经济学专业高水平本科教育目标的必要举措。
一、“计量经济学”课程群建设的新特征
(一)“以人才为中心”理念丰富“计量经济学”课程群的内涵
传统的课程群是指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对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内容密切相关,而又彼此独立的若干门课程,基于某种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优化整合而成的课程系统。课程群建设是高质量和综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过程中,对单一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的扬弃,是综合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进行专业分析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及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一种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构建过程。能够统领课程群的课程必须是课程交叉、领域重合、学习其需要掌握多门专业基础课知识,能够培养学生多重能力的专业基础主干课,比如经济学专业中的“计量经济学”。
“以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推断作为工具,应用于经济现象的分析”[2]。著名计量经济学Goldberger明确定义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的交叉,“计量经济学”课程群体系包括“政治经济学”“宏(微)观经济学”“微积分”和“统计学”等诸多专业课程。高等教育回归初心,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实践动手能力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和创新实践体系的交汇构成了新时代“计量经济学”课程群建设的新要求。传统“计量经济学”课程群体系多数是以经济学某类知识或者某项技能培养为主线,例如经济学研究中的量化能力,把上述诸多专业基础课程和Eviews等软件应用实操课程联系起来,以课程间逻辑联系为纽带,突出培养学生的某项能力,进而对课程群进行整体优化整合,实现学科优势。
“四个回归”把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高等教育成果的根本标准。通过对突出单独某项技能或者能力进行的传统“计量经济学”课程群优化整合,对经济学科发展,锤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尤其是掌握某项专业技能大有裨益,但是这种优化整合的效果与高水平本科教育目标下人才培养中心理念尚存在差距,并不能完全实现学生学习效果的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特别是对于提升学生应该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样的核心素养存在显著差距[3],例如正确的价值观或市场竞争中的创新精神。故此,新时代“计量经济学”课程群不仅应该包括原有的专业基础课、软件实验课,还应该包括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
(二)大数据将工科思维纳入“计量经济学”课程群范畴
最早出现在计算机领域的大数据现已遍布社会多个领域,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大数据及其技术的出现和普及强烈冲击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总体取代了样本、相关关系取代了因果关系、追求精确性不再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这些变化,对基于经济数据建立计量模型,进而分析经济现象的传统经济建模方式提出了挑战,计量经济学的思维模式和研究内容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方面,传统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基础受到了质疑,比如傳统经济学研究中,由于收集数据的限制,多用样本数据对总体情况进行推断。大数据时代,总体数据作为研究对象成为可能,但是数据来源方式与数据类型同传统数据明显不同,数据处理成为利用总体数据的障碍和瓶颈。另一方面,大数据的发展也为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更多信息以非结构数据的形式存在,利用数据科学的数据挖掘技术,这些数据的有效信息可以被挖掘出来用于计量建模。经济建模可以获得越来越多的变量,遗失变量的可能性会随着大数据的发展降到最低,建立具有一般性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成为可能。伴随大数据的发展,基于计算机科学和统计学发展起来的数据科学将成为经济建模中数据挖掘和处理不可或缺的技术和手段。工科思维、工程实践能力及技能将是经济学专业中从事“计量经济学”领域研究专门人才的核心素养之一,这样的能力和思维模式将是经济学专业高水平本科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科学类理论和实验课程将成为建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群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二、“计量经济学”课程群建设思路
(一)以“四个回归”为标准确立建设思路
教育部提出的“四个回归”为高等教育改革确定了方向标,解答了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计量经济学”课程群建设就要以“四个回归”引领课程群建设,通过教学改革把“四个回归”的内涵落实到“计量经济学”课程群体系的每一门课程中。
1.提高教学质量。贯穿经济学专业学生学习生涯的“计量经济学”课程群建设的质量与教学质量的关系非常紧密。学生学习效果作为一种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其效果优良与否与“计量经济学”课程群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教学内容是不是有机联系、能否在重视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适度锤炼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息息相关。
2.坚定办学方向。“计量经济学”课程群中诸多课程,例如“微(宏)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等,在其利用数学公式的严密推导说明西方经济理论的严谨性和科学性的同时,隐藏了理论背后的阶级性。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需要在课程群建设中对比分析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与西方市场经济的差异,揭示经济理论背后的阶级性,帮助学生辩证认识经济理论之间的差异,明晰经济理论背后服务的对象,进而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
3.敢于创新。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实现梦想回归,要勇于创新办学理念,敢于对传统教学思维和模式说“不”,学习、掌握先进教学技术,把西方先进理念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这里既包括西方先进教育理念,也涵盖西方先进的经济分析、预测技术和方法。
(二)构建“三维一体”的“计量经济学”课程群体系
高水平本科教育目标人才培养评价主要基于如下三个维度,一是知识体系,二是价值体系,三是创新实践体系。为了实现经济学专业学生的这一教育目标,“计量经济学”课程群将构建一个“三维一体”,以知识体系为基础,以价值体系为引领,以创新实践体系为学生素质提升与学习效果评价的有机整体。知识体系涵盖学生所有专业课知识,通过课程学习夯实学生专业素养,为学生掌握实践技能,锤炼动手能力、提升自我素质,奠定学科知识基础。价值体系涉及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等知识,通过这些知识的传授、讲解、辨识,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另一方面揭示西方经济理论背后隐藏的阶级性,让学生了解伴随经济理论服务对象的变化,经济学理论会发生哪些变化,引领学生树立牢固的社会主义信仰。具有实际动手能力,能够尽快适应社会工作需要,也是高水平本科教育的目标之一,创新实践体系通过实验、实习和地方经济专题等课程的设置,在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精神的同时,实现学生技能和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群建设要体现长期性、开放性与地方性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计量经济学”课程群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涉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师资配置、课程设置等多个环节,需要在认真领会“四个回归”内涵和精神的基础上,依据高等教育国家质量标准,制订长期发展规划,建立长效机制。“四个回归”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高水平本科教育目标会沿着这一方向伴随国家教育发展状况发生相应变化,“计量经济学”课程群建设内容和教学内容在保证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基础上,亦需要随着这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完善。作为一个开放灵活的体系,只有不断适应这种变化,删减教学内容、增设新兴课程,才能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变化的需要。“计量经济学”课程群建设还应该依据地方特点和专业特色,开设具有地方区域特征的课程,实现教学服务地方的教育理念。
三、“计量经济学”课程群建设实践
(一)基于国家质量标准修订“计量经济学”课程群教学大纲
高等教育“四个回归”和国家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的相继出台,为经济学专业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基本要求。基于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具有社会主义坚定信仰的价值取向,具备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专业素养,掌握现代经济学基本分析方法、技能,具有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综合性高素质经济学专门人才,是高水平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本着“四个回归”初衷,以国家本科教学质量标准为纲,结合学校、专业目标定位、办学特色和服务地方的社会需要,从建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群的角度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调整教学大纲。“计量经济学”课程群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教学内容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基础上,还要夯实学生基础性专业知识,培养、锤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故此,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在整合、优化课程群整体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适当压缩经济学理论课学分比重和教学课时,增加实验、实训和创新创业能力培训学分比重和教学课时,开设适应时展的新兴课程。例如,为了适应大数据的发展,开设数据科学及其实验操作课程。又如“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为了体现课程群系统性和整体性原则,对上述教学内容优化整合,课时适度压缩。再如,为了强化经济学专业学生创新實践能力培养,增设为期四周的经济调查实践课程,并在教学大纲中要求其把经济学理论具体细化到实践调查活动中,指导教师基于学生是否能应用经济学理论进行专业分析给出相应的学习成绩。
(二)组建教学团队,基于专业知识主线逻辑关系设置课程
为了实现经济学专业内涵发展,教学质量提升,需要组建一支知识结构互补、年龄结构科学和学缘结构合理的“计量经济学”课程群教学团队。
1.“计量经济学”课程群中所有课程均实行主辅讲教师制度,相关课程任课教师分别承担所任课程的主辅讲教师,比如说“政治经济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学说史”三门课程内容相关性较大,则这三门课的教师相互交叉担任相关课程的主辅讲教师。主辅讲教师集体备课,共同讨论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保证教学目标一致,教学内容前后逻辑连贯,避免重复教学。
2.“计量经济学”课程群教学团队所有教师每个月要集体备课一次,集中讨论课程群诸多课程教学中出现的课程间衔接不畅、内容重复、冲突等问题。教学模式、方法和教学评价革新也是集体备课的重要议题。
3.需要充分考虑各课程教学组织的需要,有效利用现有的教师资源,既要注重现有教师的培养和能力提升,也要重视人才引进,实现教学团队的梯次配置。
围绕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按照“计量经济学”课程群专业知识主线设置专业课程,也是“计量经济学”课程群建设的重要内容。“计量经济学”课程群三条知识主线分别是:经济学和中国市场经济理论
主线、西方经济学及其市场经济主线、经济建模主线。课程的设置要以学生为中心,基于三条知识主线,按照课程间逻辑顺序以及专业知识难易程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设置课程,还要考虑不同知识主线之间的横向逻辑联系和对比教学的需要。
(三)开展教学模式、方法与评价机制改革
“计量经济学”课程群包含的课程数量多,课程之间差别大,很多课程内容抽象,不易理解。为了实现“回归常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应该根据课程性质积极进行教学模式、方法和评价机制改革。
1.创新教学理念,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基于课程性质的差别,分别采取启发式讲解、研讨式教学、案例教学和交互式教学等方式进行教学改革创新。例如,“宏观经济学”知识体系与经济热点关联度高,可以采取研讨式教学模式,结合经济热点进行开放性话题教学,依据教学内容对经济热点评析、预测,培养、锤炼学生分析、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再如,“计量经济学”是培养学生经济建模能力的一门核心课程,交互式教学模式更容易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便于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和效果进行精准指导,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2.充分认识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积极进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计量经济学”课程群的任课教师需要制作所任课程的教学视频,采取慕课、微课等网上教学模式进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实现课堂内外互动。
[关键词] 企业犯罪 犯罪成因 犯罪控制 犯罪计量经济学
企业犯罪则是单位犯罪中最为典型的形态,我国最早针对组织体的犯罪规定也是缘起于企业而非其他组织体的犯罪现象。但是什么是企业犯罪,如何控制日益严重的企业犯罪,理论和实践皆无定论。本文拟对企业犯罪的成因以及控制企业犯罪的具体路径作一探讨。
一、企业犯罪概述
企业犯罪这个概念应该说并非一个专业的刑法学术语,最初是一个犯罪学概念,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学界,企业犯罪的概念均无定论,颇有争议。国外企业犯罪概念常常和“白领犯罪”、“公司犯罪”、“法人犯罪”、混合使用。所谓“白领犯罪”,按照提出这一概念的美国犯罪学家萨瑟兰的说法:是指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自然人或法人、于其职业活动中所实施的犯罪。不过,在英美犯罪学研究中被译为“企业犯罪”的“enterprise crime”,与我国的“企业犯罪”意义并非完全相同。
在日本,虽然日本刑法典中并未规定企业可以成为犯罪主体,但是在行政刑法中企业作为犯罪主体大量存在,企业也是行政刑法中经济犯罪的主要主体之一。宝伏哲即氏认为:“企业犯罪就是企业及在企业内的人员,即法人或者法人的代表,利用这些人的人以及其他工作人员,有关企业业务所犯全部罪。”麻生利胜认为:企业犯罪是指对企业活动相关而发生的全部犯罪。其中包括从业人员、管理者犯罪和企业组织体犯罪。前两种是指企业的从业人员或管理者,利用自己的地位或业务活动,为自己或他人牟取非法利益的犯罪,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企业犯罪,其罪责也不应由企业承担而应由从业人员和管理者本人承担罪责。而只有企业组织体的犯罪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犯罪,是企业作为组织体整体的犯罪,不宜归责为企业的某一成员或某一部分成圆,理应由企业整体承担罪责。
我国,有论者倾向于将企业犯罪定义为:企业的法定代表人、人或直接责任人员经企业决策机构授意或允许,为企业的利益故意或过失实施的危害社会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但是此定义有“企业代为‘企业法定代表人、人或直接责任人员之犯罪行为’受过”之嫌。
鉴于此,本文同意克林纳德与耶格的观点,他们在进行的一项“公司犯罪”的实证研究中,“把公司犯罪定义为机构性的犯罪(组织性的犯罪,organizational crime),将公司视为犯罪的行为人”。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把企业犯罪的主体看成是企业整体的犯罪。因此,我们将企业犯罪定义为企业为谋取自身利益,在企业整体意志支配下,通过企业成员的职务活动而实施的触犯刑事法律、依法应受刑罚惩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我们认为,虽然企业作为组织体,其本身的行为必须通过在其整体意志支配下的企业成员的具体实施行为而实现企业整体意志,但此时企业成员仅作为企业这一组织的构成要素而行为,因而定义时不宜将“企业成员”作为逻辑主语,而应将“企业”本身界定为定义的逻辑主语,如此才能反映出企业犯罪真正的主体,即企业本身。
二、企业犯罪的成因分析
犯罪现象的特点就是:它的产生不是由社会整体的各部分和谐发展的相互作用,而是由它们之间的矛盾所产生……犯罪现象是社会发展的矛盾产生的、并且在一些犯罪总和中反映着的特殊社会现象。这些矛盾也正是犯罪的成因所在,我们认为,企业犯罪的成因主要不外乎以下几点。
1.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不充分是企业犯罪首要原因。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发展但又是不充分的发展为企业犯罪提供了客观可能性。市场经济本身所固有的这种利益驱动性和竞争性是企业犯罪产生的客观原因之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社会利益及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导致了价值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市场主体与作为具体利益受益者的社会大众群体不再始终如一地视国家法律评价标准为确认个体伦理评价标准的指南,追求个体利益一跃而成为其首要目标,法律之恶与道德之恶之间出现了“裂痕”,“个体面对具体的现实利益时,他就可能为自己的利益而冲破法律之网。”
2.社会转型时期企业行为模式的不完善是企业犯罪的主要原因。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而其中经受最大变革的可能就是形形的企业了。由于企业行为规范的转变却没有跟上企业行为模式的转变从而导致企业犯罪的产生。正如迪尔凯姆指出的:“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化也自然而然地使欲望迅速增长,繁荣愈盛,欲望愈然,就在传统约束失去权威的同时,可望得到的报酬越厚,刺激就愈大,脱僵野马般的激情就更加剧了这处无规则的混乱状态。”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企业行为模式的不完善,加之市场经济多元利益的强烈刺激下,企业行为失范就在所难免了。在2007年9月7全国百强县(市)检察长论坛会议上,最高检职务犯罪预防厅长郝银飞透露说:“在2006机关提起公诉的职务犯罪案件中,一些公司企业也加入行贿者的行列,出现‘公贿’现象。”
3.企业局部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相互冲突是企业犯罪的又一重要原因。企业是一种控制力很强的社会群体,也是社会生活中极为活跃的社会组织体。企业的控制功能基本来自于利益、职权和规章制度,利益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经济、荣誉。因此经济控制是企业控制的核心要素,为了谋求对自身成员的控制,企业必然追逐利益的最大化。由于我们现在社会企业局部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个体利益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冲突,从而刺激了部分企业铤而走险,走向犯罪的道路。
除此之外,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和立法的不健全、司法的打击不力等也是企业犯罪的成因之一。
三、企业犯罪控制的理论探寻
对企业犯罪的预防和控制问题,学界有过诸多努力,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但是我们基于企业行为目标的逐利性,提出借鉴犯罪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来实现对企业犯罪的控制。
1.企业犯罪控制的理论寻求
基于企业犯罪具有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和异于自然人犯罪的诸多特点,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做出过努力来寻求控制企业犯罪现象的措施,主要观点有:
(1)通过刑事政策控制企业犯罪。
(2)进行必要的企业犯罪知识的宣传。
(3)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加速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铲除企业犯罪赖以生存的土壤。
(4)建立控制企业犯罪的有效社会机制。
其他还有如加强企业犯罪审理程序方面的立法,提高司法工作人员的素质等措施建议。但是这些理论探寻主要集中于比较宏观的层面且未能根据企业犯罪的深层次的原因对症下药。
2.企业犯罪控制的理论提倡
鉴于现有的理论寻求未能针对企业犯罪原因而提出具体有效的对策,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重新审视理论,构建有效的理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犯罪等法定犯罪的多发,引起了犯罪学家们的普遍关注并提出了诸多犯罪控制理论,其中犯罪计量经济学派对经济犯罪有其独到的理论建树。
犯罪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s of crime)对那些用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犯罪问题,特别是犯罪决策问题中提出的理论观点的统称。用计量经济学研究犯罪的学者们认为,犯罪行为是一种有目的的、故意的和自觉的行为,是犯罪人在权衡犯罪行为可能带来的利益和可能招致的损失后选择的行为;对犯罪行为的选择就像经济活动中的选择一样,是以个人对行为的成本和收益的分析为基础的,犯罪决策在本质上类似于任何其他的行为决策。在进行这些计算后,如果认为进行犯罪行为的收益小于正当职业的收益时,他就会选择合法职业;相反,如果他认为犯罪行为可以带来最大的收益时,就会选择实施犯罪行为。因此,沙利文认为,“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可以把犯罪人看成是一个正常的、理智的、能够进行计算的人”。
犯罪成本和犯罪收益是犯罪计量经济学派理论的核心概念,根据该学派的理论,犯罪的利益不仅包括金钱、财富的增加,也包括社会地位的变化、心理满足的增加以及用最小努力达到这些目标的可能性。同样,犯罪的成本也不仅仅包括有形的金钱、财富的损失,也包括可能受到的刑罚处罚、受刑罚处罚的可能性(所冒的风险)、伴随着判刑而发生的社会谴责、个人产生的心理不安以及罪恶感等。
3.企业犯罪控制理论借鉴依据
犯罪计量经济学分析应当是建立在一个假设之上的,即犯罪人是理性的,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经济人”。从刑罚的经济分析角度看,犯罪人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在犯罪时既会考虑其犯罪收益,又要考虑其犯罪成本,只有当其预期犯罪收益高于犯罪成本时,罪犯才会实施犯罪。虽然对于激情犯罪、政治犯罪等犯罪行为,犯罪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价值是不明显的,但是笔者以为该理论对控制企业犯罪却有相当的理论意义,依据如下。
(1)企业犯罪的谋利性。企业成立和运作的主要目的就是谋取自己的利益,包括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社会地位以及良好的社会声誉等各种利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经济利益。企业犯罪行为的动机主要是源于对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的追逐,企业犯罪的贪利性特征十分明显。运用犯罪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分析经济犯罪行为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首先,犯罪企业是经济理性人,他们选择是否实施犯罪行为时也是按照对自身资源的最优化的原则行事。其次,犯罪企业具有完全信息,对犯罪的价格即犯罪成本和犯罪收益有着充分的考虑和估算。因此,我们可借鉴经济学的理论对经济犯罪行为进行分析。
(2)企业犯罪意志形成的理性。企业犯罪行为是在企业整体意志支配下的行为,企业意志的认定是认定企业犯罪的核心,企业整体意志最突出的特点是整体性和程序性。企业意志的理性集中体现在企业犯罪意志的形成上,虽然我们不能完全排除支配企业行为的意志全然没有非理性因素,但是从企业意志形成的严格程序性上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企业意志彰显了企业的制度理性,是进行了诸多权衡之后而作出的理性选择,符合犯罪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假设。
(3)企业犯罪行为的理性。从人性的理性假设出发,犯罪人在本质上是有意志自由的,正是基于这种自由而选择了犯罪行为。帕森斯在其《社会行动的结构》一书中指出,一个“单位行动”逻辑上包括:①行动者;②目的;③情境,包括行动“条件”(行动者难以控制的)和行动“手段”(行动者可以控制的);④这些元素之间的关系形式。并指出,任何行动都有一个规范尺度,如同不会有不移动位置的运动那样,也不会有不遵循规范的社会行动。企业行为必须借助依附于一定职位的企业成员,并在企业整体意志支配下,依靠企业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及成员间相互配合(包括制约)共同实现企业的行为目标――谋取企业整体利益。
四、企业犯罪控制的具体路径
企业犯罪的控制是一项综合的社会工程,不仅仅是经济控制,但是鉴于企业犯罪显而易见的经济性,因此我们认为经济控制是对抑制企业犯罪的最主要的路径,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控制:犯罪成本、犯罪收益、犯罪情境和合法收益的机会。
1.提高犯罪成本
犯罪的成本可以分为犯罪的直接成本、犯罪的时间机会成本和犯罪的惩罚成本。所以犯罪成本可以表示为:犯罪成本=犯罪的直接成本+犯罪的时间机会成本+犯罪的惩罚成本。一般来讲,犯罪分子考虑的犯罪成本因素主要有:刑法对犯罪的法定刑的刑种和量刑幅度的规定;刑事案件破案率的高低;刑罚的执行力度;犯罪的获益大小;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人民群众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的积极性;舆论对于犯罪行为的谴责力度等。犯罪成本的三个构成因素中,犯罪的直接成本是客观的,与行为人本人有直接的关系,作为社会控制的主体来说一般难以控制;犯罪的时间机会成本这个主要依靠提高合法活动谋利的可能性来提高。社会可以控制的主要是或然性成本即惩罚成本,提高惩罚成本的具体路径主要是:
(1)制定合乎社会正义的、完备的刑法规范,即学界所主张的严而不厉,疏而不漏的刑事法网。保证犯罪行为得到刑罚惩罚的必然性。刑罚惩罚的必然性是行为人计算的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正如贝卡利亚所言:“对于犯罪最强有力的约束力量不是刑罚的严酷性,而是刑罚的必定性。”
(2)提高案件的破获率、降低犯罪黑数。由于各种原因,并不是所有的犯罪都会被发现。犯罪人在考虑犯罪代价时,就要考虑某种犯罪的破案率,犯某种罪被发现、逮捕、定罪的概率越大,犯罪所要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大,犯罪人就不会去犯这种罪。这就要求我们司法机关,在工作中加大工作力度,提高案件的破获率。由于企业犯罪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不易被司法机关所查获。所以更要求我们提高破获率,降低单位行为主体的侥幸心理。
(3)准确定罪量刑并严格、公正执行刑罚。具体方法有:正确适用罚金刑,尤其是加大罚金刑的执行力度;适当引入资格刑,可以参考法国刑法典的具体做法;可以引入保护观察等等。
(4)在承认现有企业犯罪概念情况下,让企业高管承担所有企业犯罪的刑事责任。这样,就可以改变高管在企业行为决策中自己目标函数变量,提高因为企业犯罪而由自己支付的成本。增加刑罚对企业犯罪的威慑力,尽可能的预防企业犯罪行为的发生。
2.降低犯罪收益
犯罪成本还不是影响犯罪率的唯一因素,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犯罪收益。而犯罪的收益则是指犯罪人通过实施犯罪并顺利完成而得到的犯罪成果,也就是说犯罪人通过犯罪活动而得到的某种非法利益,这种利益有可能是物质性的,如金钱、财产,有可能是社会性的,如权力、地位,也有可能是心理性的,如报复心理的满足。一般来说,犯罪获利主要是物质性的利益。因此犯罪收益也应分为犯罪的经济收益和犯罪的心理收益,所以犯罪收益也可表示为:犯罪收益=犯罪的经济收益+犯罪的心理收益。要降低犯罪收益,一要制定强有力的监督机制,保证单位权力的合法行使;完善内部管理体制,比如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等等的建立和完善。二要严密监控和收缴犯罪单位的非法利益。三可以采取公布犯罪单位的不利信息如刑事判决,以降低犯罪单位的心理收益。
3.消除犯罪情境
企业犯罪的重要原因是由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失范,因此,控制企业犯罪的具体路径之一就是重塑企业行为模式的规范,改变转型时期企业的困境以消除犯罪情境。虽然我国市场经济环境在不断完善之中,但是依然存在诸多失范,政府官员的寻租行为、市场管制的腐败问题、市场经营秩序的混乱问题等等都是企业犯罪的客观情境。因此,我们必须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减少并消除政府官员的寻租的制度空间,严厉打击市场管制的腐败问题,治理市场经营秩序。通过这些规范,使企业的生存环境纯净起来,消除诱发企业犯罪的情境。
4.增加合法收益的机会
犯罪成本理论要求社会增加人们通过正当途径满足需求的机会。美国犯罪学家奈认为:“如果个人的所有需要都能得到适当的、及时的和合法的满足,那么就不存在违法问题,最低限度的内部控制、间接控制和直接控制就会足以确保遵纪守法。”因为行为人进行犯罪行为的收益小于正当职业的收益时,他就会选择合法职业。当然这是一个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Edwin H. Sutherland, White Collar Crime,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Inc, New York,(1949),9
[2]诚:法窗译话.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2年版,第201页
[3]转引自何秉松主编:法人犯罪与刑事责任.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526页
[4]李 程:企业犯罪研究。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湘潭大学2001年印,第21页
[5]孟维德:白领犯罪:现象、理论与对策.亚太图书出版社2001年版,第381页
[6](前苏)л・и・斯皮里多诺夫 陈明华等译:刑法社会学.北京:群众出版社,1989年,第57页
[7]冯亚东:刑法的哲学与伦理学.天地出版社,1996年版,第58页
[8]李瑜青 杨 超:转型期法人腐败行为及其特点论析.学术界,2004年第1期,第210~213页
[9](法)迪尔凯姆 钟旭辉等译:自杀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12页
[10]钱贤良:职务犯罪呈现六大特征,公司企业加入“公贿”列.检察日报,2007年09月13日
[11]谢 勇:法人犯罪学:现代企业制度下的经济犯罪和超经济犯罪.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266页及以下页
[12]邓小青:试论单位违法与单位犯罪的成因及对策.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2期,第30页
[13]田承春:论单位犯罪的防治.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0卷第6期,第32页
[14]傅 阳:单位犯罪及其有效社会控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第86~87页
[15]吴宗宪:西方犯罪学史.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11页
[16]T・ Parsons、The Structure of Social Action, 转引自李友梅:组织社会学及其决策分析.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19页
[17]何万里 张宝亚:犯罪成本研究.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卷第2期,第51页
[18](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第59页
【关键词】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经济学研究
研究是通过各种研究方法对事实或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以获取新的可靠知识的思维活动。研究方法的选择、运用和创新对研究工作至关重要。在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学家不断引进别的学科研究方法或开创一系列新的研究方法为之服务。这些研究方法的引进和创新都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理论及相关科学理论的发展,拓展了经济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然而我们也必须正确的认识和运用经济学方法论中的研究方法,把握正确的尺度和方向才能使我们的研究工作事半功倍。但由于经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关于经济研究中的两种分析方法即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哪一种方法更科学、更合理,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在经济学界,主张定量分析的观点认为,采用数学语言,遵循数学所固有的逻辑程序,有助于清晰地表达思想,使概念精确,论证富有逻辑性,避免曲解和混乱,混乱,如经济学家施蒂格勒认为这种转换不仅值得搞,而且非搞不可。其转换有助于经济学与数理经济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与其对立的观点认为,虽然严格地遵循数学逻辑程序,能使混乱的思想呈清,但数学只是经济认识的辅助手段,不能取代质的分析,滥用数学手段,也会产生许多谬误。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就认为,这种转换不仅无益,而且涉及到一种陈腐的智力几何学。结合国内经济学研究中所出现的对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争论,本文试图就定性、定量分析的定义其各自的特点入手,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在经济学研究中的相互关系。
一、定性分析的定义及特点
定性分析是认识事物的质、寻找事物的本质联系,是对事物或事件的性质和特点的分析。所谓质,即指事物成为其自身并使之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部规定性。世间万物之所以能呈现出多样性,是其自身与他物相区别,具有自身的特定的质。只有正确地认识了事物的质,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区别开来。而只有清楚地认识事物本身并把握其发展变化的趋势,才能在实践中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而定性分析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根据事物的现象、性质来确定概念,判断其未来的发展程度,对事物进行非数量化的分析。如对方针、政策的反映,某些商品的价格调整引起的生产和市场形势的变化,经济体制改革对市场形势的影响,国际化贸易带动下购买力投向的变化等,这些都难以准确地用数量来表示,只能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做出估计和判断。定性分析是建立在经验和逻辑思维的基础上的,主要依靠个人主观经验和直观材料来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未来事件和趋势的发展性质、发展程度。它对长期远规划、重大问题的发展前景、市场形势的估计和判断,以及制定工作计划和企业经营活动,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经济研究中,定性分析主要通过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抽象方法,将研究的注意力集中在经济现象的本质上,归纳影响经济运行机制的主要因素,然后通过对主要因素的分析和综合,演绎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回答各主要因素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各主要因素间的抽象关系,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问题,比较适合个案在不同层面进行深入的和多侧面的分析研究。如专家调查法、主观概率法、意见集合法、相互关系分析法、历史经验分析法等等,都是属于定性分析的一些具体方法。
定性分析的特点是简便易行,在缺乏资料的情况下也可以加以引用。它的不足之处是,缺乏量的分析,是粗放性的,不够具体,有一定的主观成份因此容易受分析、判断者的情绪和形势气氛的影响。
二、定量分析的定义和特点
定量分析是指对事物进行量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量是指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速度,以及其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数量表示的规定性。它是用数量指标来分析研究事物的实践结果和发展趋势及其程度的。定量分析是建立在数学、统计学、计量学、概率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运筹学和电子学等学科的基础上,运用数字、方程、摸型、图表和计算机等进行分析研究的。主要分析方法包括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两方面。它可以应用于经济活动中的市场预测、经营决策、经营动态分析、商品调运分析、库存分析、成本核算、费用效益、经济效果、劳动效率、市场动态分析等各个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学研究中数理与计量分析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其作用将越来越大。因素量、时间量和比例量的分析都属于定量分析的范畴。定量分析的特点在于它的敏感性,精确性和客观性。定量分析相对于定性分析的主观性而言的,定量分析基于经验事实,可以通过数学或计量模型所具有的抽象性和逻辑结构的严谨性,对事物的发展变化及状态趋势给予客观的分析,并立刻做出相应的判断。但由于并非所有的经济现象都能够以数量或数值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必然造成了定量分析的局限性。
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
综上所述,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引入数学的方法是具有其必要性的。早在“边际革命”时期,新古典经济学派的瓦尔拉斯、帕累托、埃奇沃斯等人就大量的运用了数学方法对经济理论和经济现象进行研究分析。李嘉图在其代表作《经济学与赋税原理》中,对等级地租、工资、资本周转和比较成本等问题的论述,就多次运用了数学图表分析。20世纪初,计量经济学鼻祖费里希·丁伯根也将经济理论、统计学和计量数学结合起来,运用数学模型研究经济周期,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数学的抽象性可以使复杂的经济关系变得清晰。数学的精确性可使经济范畴之间的数量关系得到精确的研究和描述,也有助于经济范畴得到精确的定义。数学的严密的逻辑性可使经济学理论的推理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且使理论中的错误得到一定程度的匡正。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数学方法所存在的缺陷,数学方法毕竟只是一种工具,它的好坏全在于人对它的使用。同时作为进行量的分析手段,数学分析的运用必须以质的分析为前提。再者,在现实的经济领域中,有不少经济现象很难简单的运用数学模型加以解释和说明。强性使用数学模型将一些因素量化反会导致与经济想象的偏离、失真或者脱离研究的现实意义的状况。凯恩斯在其《通史》中,也批判了“将经济分析体系形式化了的符号伪数学方法”,认为“在令人自命不凡但却无所助益的符号迷宫里,作者会丧失对于真实世界中的复杂性与相互依赖的洞察力。”
然而,当今的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中对于量的认识和处理出现了不少的偏差。国内外许多学者由于在经济学研究上很难迅速出成果,就纷纷在数学形式上大做文章,而忽略了所研究经济现象或事物的本质,缺乏对经济现象的直观判断和价值的认识,只注重数学分析的花哨的表面和模型的复杂性。更有甚者,为了使论文和研究满足数学逻辑一致性,编造经济数据,并拼凑参数范围,从而得到“理想”的实证结果,最终不是使经济研究的内容脱离现实或失去研究的真正意义。定量分析虽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它本身只是对大量样本的部分特征的精确研究,所以只能对经济现象的比较表层的、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但无法对其深层的原因和具体的细节进行深刻剖析。经济研究的正确取向应建立在对经济学本身的内容和研究对象的本质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哲学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质的规定性与量的规定性两个方面,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质是具有一定量的质,量是在一定质的基础上的量。不同质的事物拥有不同的量和量的界限范围。一方面,质决定着一定的量,规定着量的活动范围。另一方面,质必须以一定的量作为必要条件,它决定于数量的界限。量变超过了数量的界限,事物的质就会改变。所以,质和量是互相结合、互相规定的,并形成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即度”。同样的,在经济研究中,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实质上是同一认识过程的两个方面。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础,是认识的起点。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深化,是认识的精确性。定性分析主要是通过理解和解释,来把握教育现象的整体意义和价值关系的,它揭示的是教育现象中的价值性、历史性和社会性。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提出、理论建构、假设验证、结果评价都是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展开的。定量研究中的逻辑命题、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都自然应当建立在对基本问题或理论假设的理解和解释基础之上。定量方法研究的是事物的量变过程,并通过研究事物所具有的度,即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限度和范围,来把握事物相对稳定的本质特征。因此,经济学研究中,不应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而应把它们统一起来,通过对经济学现象本身的量变以及数量关系的分析,来达到对于经济现象本质规律的认识。
四、结论
总之,经济学实质上是一门研究在既定资源约束下人类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科学。人的行为往往具有盲目性、社会性和主观性等非理性特征,不是所有都可以用理性逻辑来进行量化分析并加以解释的。同时人类社会又是一个多变量、多因素和多层次的复杂的动态系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其研究方法不能单一,而应该容多角度的不同侧面进行求证分析,经济研究需要更加精密的研究理论加以深化。因此,决定了经济学必须兼容其他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作到定性与定量分析想结合。
参考文献
[1][美]唐·埃思里奇.朱纲译.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ml.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2]廖士祥.经济学方法论[m].上海:上海社会利学院出版社,1991.
[3]朱成全.经济学方法论[ml.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4]卜卫.方法论的选择:定性还是定量[j].国际新闻界,1997(5).
人类的发展史是一个不断避免、消减、抗争残疾的历程,如何认识残疾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标志。在残疾文明观的发展过程中,残疾人运动从民间、松散、无序走向组织化、国际化、规范化;对残疾现象也从医疗康复角度转向社会代价角度去认识;对残疾人的救助从怜悯式善举救助走向了权益保障、公共责任和道义担当。
在弘扬人道主义、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历程中,形成了残疾人学科,包括残疾人心理学、残疾人社会学、残疾人体育学等,都以残疾人、残疾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比如,医学在参与医疗、治理和恢复残疾身体功能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康复学。比如,社会学在呼吁社会消除歧视残疾人的过程中,促进和推动了残疾人观的发展和更新,形成了残疾人社会学。教育学在提供残疾人教育、提高残疾人知识技能、让残疾人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独特的教育理念、模式和方法,称为特殊教育。诸如此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知识的日渐更新与融合,残疾人社会学、残疾人教育学、残疾人体育学、残疾人医学(康复)、残疾人艺术(特殊艺术)、残疾人口学、残疾人心理学等已有较多探索,一些学科已经比较完善。比如,上世纪90年代初,浙江大学(当时为合并前的杭州大学)、浙江省残联等在编写《残疾人工作概论》基础上,出版了《残疾人社会学》,对当时残疾人社会学、残疾人理念、残疾人工作等许多重大问题进行了前瞻性探索,填补了残疾人社会学领域的空白。关于残疾人体育学、残疾人教育学、残疾人康复学等,也都已经有相当成熟的研究,仅国内就有《中国特殊教育》、《中国康复》、《中国康复医学杂志》、《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等10多种专业期刊,另外,更多的报刊杂志都发表过残疾人事业及各学科论文;有关高等院校还专门设置了有关残疾人的专业,比如教育领域的特殊教育专业,高校及有关部门还有一大批研究残疾人事业及各学科的科研人员;在残疾人实际工作部门,同样需要有关残疾人专家的指导和残疾人有关专业的毕业生参加。一些残疾人学科还与国际有关组织开展学术交流。从这些学科构成及现状来看,这些学科已经比较完善并且发挥巨大功效。
二、残疾人经济学的基础准备与生成背景
作为一门解释现象、经世致用的学科,在西方,经济学思想的起源和发展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甚至更早,但现代经济学是以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作为奠基之作的。在我国古代,“经济”一词是“经邦”和“济民”、“经国”和“济世”,以及“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治国平天下”的意思,经济思想自管子甚至更早就有了,现代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则由严复翻译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原富》为开端。到今天,经济学已经成为一门与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并列的大学科,而且经济学有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分析工具,也具有很强的解释能力和政策张力。
由于国际残疾人运动和现代经济学的历史都不长,《国富论》写于1776年,同时,在经济学发展中,由于对理性经济人范式的追求,将研究对象“人”看做是在智力、信息、情感等方面无差别、统一的“理性人”,因此,尽管一些经济思想、公共政策对残疾人事业曾经发挥过作用,但经济学并没有将残疾人和残疾现象作为自身的研究对象。另外,也应该看到,在残疾人观的历史变迁中,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残疾还只是从病理模式去理解的,从文明代价、社会道义、公共责任角度来理解残疾人和残疾现象的历史还不长。
在长期的经济学思想、方法和范式变迁中,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也曾经拓展到残疾人、残疾现象及有关残疾人社会问题。比如歧视经济学里面,就曾经研究对包括残疾人在内的社会现象的歧视机理;在研究就业问题的时候,也有不少文献论及残疾人就业甚至专门就残疾人就业问题开展研究;在公共经济学、财政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利他现象经济学等领域,对残疾人的补助、扶贫、救济的研究也是比较丰富的。在长期的国际残疾人运动、残疾人观变迁历史中,残疾人学也同样逐步吸纳了许多经济学思想,比如残疾人是社会发展的代价这一理念的形成,就契合了经济学领域的公共产品理论;残疾人的无障碍环境同样涉及到自己供给、相互供给、公共供给和利他供给等模式。同时,应当看到,无论是经济理论对残疾现象的研究,还是残疾人运动与理念发展对经济思想的采纳,都还只是片面的、零散的,不过是对残疾人经济学学科必不可少的前期准备。
近年来,随着经济学体系的完善和发展,解释能力的增强,特别是公共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及对慈善、扶贫、救助等领域的研究,经济学在公共政策领域内的作用更加突出。同时,残疾人事业也强调公共政策,强调社会代价及其补偿,强调残疾人的机会平等、公责普惠和融入社会。残疾人学与经济学之间具备了交叉融合的条件,为残疾人经济学的生成、发展和完善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三、残疾人经济学的体系构成与政策含义
按照残疾人学和经济学的学科特点,残疾人经济学的学科构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阐释。经济学按照张五常教授所定义的,是从成本、价格、费用等角度来解释现象的,残疾是一种特殊的现象,也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那么,残疾这一现象也可以由经济学来解释。经济学按罗宾斯所定义的,是一门科学,它研究人的选择行为,或按贝克所定义的,经济学是研究人类行为的科学。那么,残疾人的行为选择也是残疾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更广义的,残疾人的行为也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学同时也是一门政策建议的学科,那么,残疾人事业的政策及其影响也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寻求最佳的残疾人事业发展政策,也是残疾人经济学的目标所在。
按照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构成,微观经济学方面,残疾人经济学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如何将“残疾人”纳入“理性经济人”统一范式,将残疾看做是理性经济人的一种约束,同时将理性、能力、信息等方面的不足及其变量纳入经济人假定,残疾在信息交往障碍方面的特征则是信息经济学值得纳入的新领域。正是在这意义上,残疾是有成本的,残疾的成本和收益及涉及到的外部性、交换等经济学理论才有探讨的意义,残疾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人力资本的残缺,则涉及到人力资本理论和劳动力经济学,对残疾的歧视也涉及到歧视经济学。残疾作为一种成本收益,必然涉及到选择理论,家庭如何应对残疾则是家庭经济学的组成部分,对残疾成本的广泛计量则可成为计量经济学的新领域。残疾人往往身处贫困,需要接受更好的教育、培训和扶助,这是教育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社会保障经济学的领域。
宏观经济学方面,因为残疾而产生的残疾人经济学也有很多,医学方面有卫生经济学,医疗、辅助及其他相关器具方面有产业经济学,都有其独到特征,都可以纳入残疾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与残疾有关的医疗、辅助及其他相关器具的研发也是技术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内容。残疾人的需求及其供给满足也是一个宏观问题。由于残疾是社会问题,因此残疾人与残疾现象必然要纳入公共经济学领域,残疾人公共问题经济学的分量应当是最重的。另外,残疾人就业的福利企业集中安置及其财政补贴与税收优惠属于财政经济学和税收经济学的领域。另外,残疾人的自我组织、委托组织、参政议政、企业家群体、艺术创作等现象或行为,也是组织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博弈理论等的研究范畴。另外,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也是残疾人经济学很重要的研究领域。
从政策含义看,残疾人经济学已经具备了学科体系条件;残疾人事业需要科学发展,必须依靠学术的论证和支撑,因此,应当加大对残疾人事业的研究力度,将其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残疾人经济学对提高残疾人事业的科学决策和发展规划具有重要作用,在残疾人学中和残疾人事业政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到作用;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残疾人经济学的研究并采纳有关成果,支持和鼓励有关高校的经济学专业拓展研究领域,形成多学科交叉、跨学科的研究力量,解释残疾现象,提出改进残疾人生活状况的对策,开展科研并培养人才,同时为提高残疾人工作者理论素养而提供智力支持。
1.西方经济学方法论变迁概述
19世纪以前,西方经济学没有系统研究方法论,西尼尔的《政治经济学大纲》和约翰•穆勒的《论政治经济学的定义及其适当的研究方法》让西方经济学家意识到方法论问题的重要;19世纪80年代,掀起经济学分析应采用抽象演绎法还是历史归纳法的第一次方法论之争;20世纪二三十年代,逻辑实证主义和波普尔证伪主义先后产生并掀起第二次经济学方法论,投入产出分析法、经济计量、博弈论等先后诞生,经济学进入数理逻辑和动态分析时代;20世纪50年代,波普尔主义促使第三次方法论之争兴起,主要围绕经济学理论的现实和检验标准问题展开;20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研究掀起第四次并进入成熟期;80年代以来,方法论转向多元化选择阶段。
2.科学主义对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影响
逻辑实证主义兴起于19世纪中叶,成熟于20世纪二十年代,是新古典经济学及其方法论的基础。要求检验构成理论的前提假设和推论来判断理论适用性。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利用历史数据对相关变量作回归分析,推动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它要求科学理论结构公理化从而引导了经济学理论结构的形式化: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采用公理化结构,标志新古典学派思想和方法论成熟;萨缪尔森的《经济分析基础》也遵循公理化要求,综合了最大化原理与一般均衡原理;从60年代到80年代,一般均衡理论形式化成为主流经济发展方向,阿罗、德布鲁等引入拓扑学和集合论建立模型,实现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完全公理化。波普尔证伪主义又称为“后实证主义”,批判实证主义,反对结构分析,认为科学理论只能被经验证伪,成为现代西方经学方法论基础;哈奇森把波普尔证伪方法论明确引入经济学方法论。后来,保罗•萨缪尔森和米尔顿•弗里德曼在经济理论现实性检验标准等问题如何运用证伪方法产生争执,引起经济学进入数理和计量等纯逻辑方法被广泛应用的工具主义阶段。
3.人本主义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影响
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倡导人本主义,产生了主张总结商业资本家经验方法论证经济学的重商主义,使西方经济学逐步脱离宗教而获得独立;启蒙时代,关于如何控制利己方面,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认为依靠道德,而在《国富论》认为要依靠竞争机制,这种体现了当时非理性和理性在思想体系的碰撞;19世纪初,西斯蒙第提出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旨在为人谋求福利;边际效用理论的拥护者提出经济规律是个人心理的外在体现,并进一步发展为人类经济活动受到欲望和避免牺牲的心理动机支配的,成为剑桥学派建立的基础;莱昂内尔•罗宾斯在《论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中反对完全用自然科学方法论指导经济学研究,指出经济学假设应涵括更多人类心理因素,深刻影响了现代价格理论研究;20世纪中期兴起的历史主义学派运用案例分析和历史分析方法对科学史进行动态研究,强调从历史中把握科学;从波普尔证伪主义到新历史主义学派形成前的方法论也受到人本思想渗透,这种非理性主义倾向在当代博弈论中得到充分体现。西方主流经济学回归人性化,呈现非理性主义倾向。
4.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对峙与融合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影响
西方传统哲学中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在方法论上是对峙的,但人们逐步认识到自然科学的认识观和方法论蕴含着人类历史社会框架和价值观念,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进入相互融合的新阶段,这种融合以保持二者各自体系为前提,体现为随着20世纪西方经济学研究范围超越传统范畴,经济学方法论呈现多元化趋势。由于经济学不具有自然科学的可重复检验性,单纯用数学和计量模型抽象化经济现象,得出的理论难以经受实践的检验。与此同时,有些批判西方主流经济学方法论的人否认探求经济行为规则的可能性,全盘否认建立在实证主义、证伪等方法论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对解决经济问题所作的贡献,还有人认为博弈均衡状态的达成取决于非理性因素,博弈论是对理性主义方法论的完全,这些观点是极端的:首先,对“理性假设”的质疑是有科学依据的,但在理性假设下把经济现象高度抽象建立数理模型有利于简化分析,且方法严谨;其次目前没有一种经济学说方法论可以在这些方面比主流方法论更好地分析现实问题,完全抛弃这一假设,否定可检验原则,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构架就失去了基础,经济学研究将变得混乱。
二、结语
关键词:教育;经济学;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F06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0-0185-02
一、 教育经济学的成熟以及宏观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其基本标志是人力资本理论的成功。厉以宁(1984)认为:“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在经济增长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智力投资的经济效果的科学”;或者,“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智力投资的社会经济功能和经济效果的科学”。邱渊(1989)则认为:“教育经济学从教育具有经济性能的角度来观察教育事业的全过程,它把教育过程同时当作一个经济过程来看待,从教育与经济之直接关系中来研究教育经济性能的客观规律性”;“教育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教育工作的经济功效及其经济条件的学科”。全国教育经济研究会编写出版的《教育经济学概论》(1983)指出:“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具体地说,教育经济学是通过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作用,从劳动者的智力水平与教育训练关系的角度,从科学知识延续、积累、发展与教育关系的角度,来阐述教育对社会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作用。”
由上述对教育经济学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界定可以看出,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成熟的教育经济学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部分:一是宏观教育经济学主要研究教育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经济关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二是微观教育经济学主要研究教育领域自身的经济现象及其规律。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时,我国教育界和理论界已经对教育是一种基础性、全局性、前瞻性的产业达成了共识。于是,研究教育产业与社会经济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就是宏观教育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而研究教育产业自身的经济现象及其规律就是微观教育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在宏观教育经济学的体系结构中,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有条件和功效两个方面。教育的经济条件是指教育的可用经济资源,也即经济对教育的投资,体现出教育对社会经济的依存性或社会经济对教育的制约性。教育的经济功效是指教育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或收益,也即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体现出教育对社会经济的促进性或社会经济对教育的依存性。教育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如图所示:
在微观教育经济学的体系结构中,教育的投入产出关系、即教育投资的产出水平也即教育产业和教育过程的经济效率或经济效益是核心。用计量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就是要研究教育投资的成本效率和成本效益。
二、教育的经济效益
1.教育经济效益的定义和内容
宏观教育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是教育的经济效益。教育的经济效益是指通过教育提高劳动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劳动能力和素质,提高整个社会的知识总量和科技文化水平,从而在物质生产部门取得国民收入的增长;上述国民收入增长额在扣除用于教育和培训的全部经费之后得到的余额或纯收益,即是教育经济效益的量值。
教育经济效益的概念表明:教育投资并非单纯消费性、福利性投资,而是与物质资料投资类似,甚至效益更大的生产性、建设性投资。
教育的多重(社会、经济、文化等)功能(作用、职能、功效、效用等),形成了教育的多重效益。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精神上的效益:在人类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功能;二是物质上的效益:在人类物质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功能。
教育的经济效益又可分为两大类:
一是社会经济效益:经训练的劳动者,在社会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增加国民收入;
二是个人经济效益:受过教育的劳动者个人能得到更多的劳动报酬。
2.发挥教育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
(1)教育发展应与经济发展协调适应。各级各类教育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应同经济建设的规模和发展速度相适应,两者在数量上要协调发展;教育的层次、专业结构要和经济部门的增业、行业与人才需要结构相适应。
(2)教育质量应有保证:各级各类的教育成果应达到教育目标、确保质量合格。
(3)要有配套的专门人才和劳动力使用管理制度和正常的经济建设环境:如干部政策、知识分子政策、人事管理制度、劳动工资制度、正常的生产秩序、饱满的生产任务等。
3.教育经济效益的特征
(1)间接性。教育过程并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教育过程首先培养人才和劳动者、开发智力、创造和传播知识、科技文化,然后由经过教育和培训的人才和劳动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创造经济效益。
(2)迟效性。教育的经济效益要等教育过程结束后,接受教育和培训的人才和劳动者进入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后才开始创造和产生出来。
(3)长效性。教育和培训的人才和劳动者将在他们的毕生中不断创造和产生经济效益,因教育而创新的社会知识总量和科技文化也将对社会经济建设产生长期的经济效益。
(4)多效性。教育既通过其培养的人才和劳动者,也通过其创新和传播的社会知识总量和科技文化多主体、多层次、多渠道、多维度地创造和产生经济效益。
(5)综合性。劳动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创造和产生的经济效益总是同其所受的全部教育和培训,以及自身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经验的总和有关,即永远是一种综合的结果。
三、教育经济效益的计量
1.教育经济效益计量上的复杂性和艰难性
(1)劳动生产者因接受教育和培训而引起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由于上述种种特征而变得不易计量;
(2)与劳动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相比,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对物质资料生产的贡献更难计量;
(3)因教育和培训而创新和传播的社会知识总量和科技文化水平对物质资料生产和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易计量;
(4)存在其他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如社会精神文明水准、职业道德水准、人口控制和健康水平等。
2.教育经济效益的计量指标
(1)劳动生产率的增量
提高受教育者的能力和素质就是提高劳动力的质量:知识、技能;智力、能力、开拓性、创造性;道德品质、责任性、作风纪律等。
直接相关指标类:生产定额完成率;产品质量合格率等。
积极条件间接相关指标:先进生产(工作)者比例;技术水平或等级比例;掌握新工种、新技术、新工艺速率;合理化建议与技术革新的数量及价值比等。
消极条件间接相关指标类:事故率;生产工具、设备损坏率;成本(原材料、能源)消耗率等。
(2)国民收入增量比
这是国际上较流行的考核和计量教育经济效益的综合指标。用报告期和基期比较,考核在某一历史时期的国民收入(全部净产值)增长额中,由于国民教育水平(程度)的提高所作的贡献占有的比率。
(3)教育投资(费用)收益率(回收率、回收期)
考核和计量教育经济效益的又一综合指标,但有较多争议。
Discussing about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Education
CUI Jia-shan
(Heilongjiang Social Science League,Harbin 150001,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