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人力资源状况分析范文

人力资源状况分析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人力资源状况分析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人力资源状况分析

第1篇

近年来,人力资源配置是一个热点问题,尤其是高校人力资源配置问题,更是人力资源配置研究的重点课题。本文拟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我国高校人力资源配置状况数据(1998—2010年)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测评矩阵理论、机会成本理论和配置理论,对高校人力资源配置提出建议。

一、我国高校人力资源配置状况的动态分析

1.分析数据选取。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8-2010){1},选取了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部分人力资源相关的数据,具体见表1。

2.统计学分析。

从表2—5可知,从1998—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基本上是1999年扩招后),普通高校的数量从1022所增加到2358所,翻了1倍还不止;本专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数量增长非常快,特别是本专科生,从340.87万人增长到2231.79万人,几乎净增长2000万人,每年的增长在百万以上;但教师数增长相对较慢,累计增长只有90多万人,使生师比急促增大,从9.16∶1提高到了17.27∶1,几乎提高到2倍;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教师人数增长不快,但高校专任教师占教职工的比例数在逐步提高,即高校人员的结构得到了有效改善。

由此可见,在我国高校的本文由收集整理迅速发展当中,由于一些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以及一些客观条件短期内不可能马上解决或改善,因此,高校发展必须走内涵式的发展方式,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高校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效用最佳化。

二、高校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分析

1.人力资源配置的含义。就人力资源管理而言,人力资源配置就是在认事和知人的基础上,调整人与事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事、人与人之间相互匹配和和谐的最佳状态,从而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的有效实现和组织成员的充分发展。

2.高校人力资源配置的原则。人力资源配置最终结果就是人事相宜,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达到此目标,可采用以下几个人力资源的配置原则:

(1)最低岗位数量原则。最低岗位数量原则就是要求校内的任何一个组织机构,其岗位数量应控制为有效地完成职责所需的岗位最低数,以使所设岗位工作量满负荷,确保相应组织组织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

(2)素质与岗位拟合原则。岗位有层次和种类之分,不同的位置对应不同的能级水平。岗位人员配置应做到能级对应,也就是说每一个人所具有的素质高低(能级水平)与所拟任岗位的层次和能级要求相对应。

(3)优势定位原则。优势定位原则包含两个意思:一是指每个人应根据自身的优势及岗位要求,选择最有利于发挥自身优势的岗位;二是指管理层应据此将职员放到最有利于发挥其优势的岗位上。

3.高校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理论的运用。在人力资源配置的实践中,我们可以运用测评矩阵理论、机会成本理论和配置理论进行科学配置{2}。以下举例说明:

(1)教职工数与岗位数相等。某大学有5位教职工,需要分别安排在教学、实验、科研、管理、教辅5个岗位,设置测评向量x=[教学 实验 科研 管理 教辅]y,实际测评后,可用得到测评因子数据形成测评矩阵,并由测评矩阵得到机会成本矩阵,由此测算5位教工相应的机会成本和相对对应的岗位。

第2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市场; 职业; 供求

2015年,武汉市劳动就业管理局对1个市属中心人力资源市场和13个区属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进行了常年监测和年度数据信息统计。经分析,本年度市场供求状况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 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略大于供给

与去年同期相比,市场供求人数均有所下降,但求人倍率基本持平。

从供求对比看,用人单位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招聘各类人员235091人,进入市场的求职者登记的有171678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为1.37,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市场需求大于供给,也就是说,从绝对值来看,137个需求岗位,只有100人应聘。

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分别减少了8930人和6173人,减幅分别为3.7%和3.5%(见图一)。究其原因,主要是经济下行压力,部分企业订单减少和产能下降,采取谨慎用人或压缩用人,致使一些求职者或农村劳动力或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或务农,部分应届大专院校毕业生组织起来或选择创业而未进入人力资源市场择业。

二、与去年同期相比,从产业需求看,需求结构基本平稳,但行业需求差异明显

尽管武汉市2015年产业需求与2014年比较相对稳定,但随着武汉建立国家中心城市和长江中游城市圈战略的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速,加之市场经济的趋动,行业用人需求也随之波动。

用人需求占比较大的行业,加工制造业占用人总需求的29.03%,比去年同期需求增加0.63个百分点;其次是住宿和餐饮业,用人需求占总需求的18.01%,但与去年同期比减少了2.3个百分点;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需求占总需求的13.67%,较去年同期增长1.96个百分点;批发零售业2015年需求占需求总量的12.83%,与去年同期比也减少了0.16个百分点。其他行业需求与去年同期比有增有减,但增减幅度不大。不过,与去年相比,一些技术性较强的行业,即新兴行业,对人才和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有所攀升。如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需求上升0.87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行业增加0.58个百分点;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增量0.37个百分点(见表一、表二)。

三、 就业结构性、摩擦性矛盾依然存在,人岗“双重”浪费现象依然突出,公共就业服务面临严峻挑战

2015年,武汉市通过人力资源市场向社会提供就业岗位23.5万个,与2014年比减少近9000个,求职登记17.2万人,与2014年比减少了6000余个。但从供求比对,有6.3万岗位空缺;从市场求职年度成功率计算,约5.2万人来找到岗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人岗双重浪费的现象呢?从此职业供求状况比对可以找到部分答案:

(一) 按职业大类分组供求对比,除了单位负责人、办事员和有关人员以及职业特性不明显的职业,用人单位挑选余地较大以外,其他职业全部供不应求,同时可见进入人力资源市场求职者的择业观念有失偏颇,受限岗位、行政岗位受青睐,年龄偏大的求职者因技能单一,选择无技能的岗位,在市场几乎难觅。

(二)按劳动者性别分组,用人单位需求男性劳动力计103621人,占总需求的44.1%,而男性求职登记共89442人,占求职总量的52.1%,供求对比,缺口14179人, 缺口率13.7%,用人需求女性劳动者92108人,占总需求39.18%,女性求职登记82236人,占总需求47.9%,供求对比净缺9872人,缺口率10.7%。

(三)为企业提供精准化、个案化服务,满足其对中青年求职者的需求。据统计,用人需求25――34岁年龄段的劳动力占总需求的37.73%,排序第一,依次排序的为35――44岁、16――24岁、45岁以上和无要求的,占比分别为23.85%、19.53%、10.84%和8.05%;而求职者按以上对应年龄排序基本一致,分别占比38.97%、26.22%、18.89%、15.92%。鉴于此,公共人力资源市场要主动担当,为用工大户、难户采取倾斜政策,提供个案化服务,向其推荐需要年龄段的求职者。

(四)加强职业指导,尤其是对大中专毕业生以实现就业为第一要务的引导,使其尽快择业上岗。从年度职业供求状况统计,除了硕士以上文化的劳动者供大于求以外,其他文化层次全部供不应求。特别是用人单位对高职、中专、技校文化的劳动需求缺口将近15450人,因此,对于一些大专以上的文化的求职者应调整择业观念,适时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自己动手能力,到基层到生产一线岗位工作,照样会有自己的用武之地。

(五)改变职业资格或技术职称的申报鉴考方式,方便更多求职者考证持证,帮助求职者拥有求职的敲门砖,52.8%的用人单位要求求职者拥有5级以上或初级以上的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资格,而求职者拥有相应资格或技术等级的与企业需求量缺口达33646人,缺口率达27.1%。

从以上分析可见,用人需求结构与求职者结构不相对等和匹配,加之用人观与择业观的碰撞以及就业体制不顺,就业信息不畅等摩擦性矛盾,造成人岗浪费的现象在所难免。这状况无疑对公共就业服务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需要今年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保持定力,积极应对,加大执行国务院〔2015〕23号文的力度,有效落实新一轮积极就业政策,完善就业信息系统,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化解就业难和招工矛盾,保持就业局势的稳定。(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实施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微电子为标志的信息时代,对管理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企业经营者对人力资源概念的不同理解,将导致管理者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与策略。

我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大企业可以凭借其名气和雄厚的实力吸引各种人才,中小企业无论在品牌、管理规范化、培训和员工福利等方面,都很难跟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要求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重点解决人力资源管理这一重大课题。

1.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1.1我国中小企业的地位和现状。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快速、健康和持续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达4200万户(包括个体工商户),约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5%,而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左右。在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人才起了关健性的作用。大企业可以凭借其名气和雄厚的实力吸引各种人才,而大多数中小企业管理者由于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认识不够;家族式管理,导致人才尤其是高端经营人才难求;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制度不健全;工作条件差、薪酬和福利待遇不高;抗风险能力较差,没有安全感;绩效评估和激励体系不科学;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配备不足,素质不高;人力资源管理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信息化程度低等因素制约着中小企业的进步和发展。中小企业低水平的管理模式、落后的管理意识和制度上的缺陷,使得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为难以逾越的屏障,也成为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中小企业要获取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必须顺应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利用自身的优势,防止人才流失,开发引进人才,采用相应的对策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1.2人才流失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

近几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屡屡碰到人才短缺、人才流失等问题,人才流失必将给企业带来相当大的负面影响,最终可能影响到企业持续发展的潜力和竞争力,甚至可以使企业最终走向衰亡。由于人才流失造成的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

1.2.1人才流失造成技术的流失或商业机密的泄露。

在企业中,流动最频繁的往往是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销售人员等对企业发展比较重要而社会需求量也比较大的人员,这些人员离开企业后,其所掌握的技术、客户等很可能随之流失,一些商业机密也会被泄露,这对企业是非常不利的。

1.2.2人才流失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

人才流失造成的损失最终都会反映到企业的经营成本上,造成经营成本的上升,如老员工离职后的生产损失成本及新员工的失误和浪费带来的成本等。同时,企业要重新招聘、培训新的员工,所以企业人力资源的原始成本和重置成本也必然上升。

1.2.3人才流失会影响企业员工士气。

人才流失对企业产生的消极影响或间接成本损失还在于,因一部分人才的流失对其他在岗人员的情绪及工作态度会产生消极的影响。这是因为人才流失很可能刺激更大范围的人员流失,而且向其他人员提示还有更具前景的选择机会存在。特别是当看到流失的人才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机遇或者得到了更多收益时,留在岗位上的人员就会心动,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也许以前从未想过跳槽的人也会开始或者准备开始寻找新的工作。

1.2.4人才流失会使竞争对手的竞争力提高。

人才流失大多会在本行业内发生,他们或是自己创业、自立门户,或是流向竞争对手企业。无论何种情况都有可能增强本企业竞争对手的实力,使得强敌弱我,形成更大的竞争力反差。

2.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及实施办法

通过以上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概述及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的影响分析,我们应该积极寻找对策,解决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归纳办法如下:

2.1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

人是企业之本,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要以人为中心,增强企业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今天的人力资源,是超越昨天人事管理的一种新思想与新观点。人力资源管理取代劳动人事管理,并不是名词的简单置换,它意味着从思想、理论到方法运用的根本改变。人力资源是企业的一种战略性资源,它支撑着企业的整体经营战略。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意义,而把他作为一种日常性的管理工作来看待,无法支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的经营战略所确定的目标是由产品结构、科学技术、工艺水平等具体的发展计划来表达的,其中每一项计划都与特定的人力资源数量、质量和结构分不开,如果企业不能根据战略实施的不同阶段不同时间及时提供合乎质量和必要数量的劳动力,就无法有效地实现战略所提出的任务贻误战机。因此,必须把人力资源管理提到战略的高度来对待。

2.2提高中小企业家及其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加大人才的开发和引进力度。

市场经济强调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无论产品、个人还是企业,都要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而人力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企业的各项生产活动和经营管理工作都是靠人来完成的。因此,怎样把人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把人才充分开发出来,是办好企业的首要任务。

我国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虽然在人才开发利用方面有着明显的劣势,但是也有自己的人才开发优势。表现在:不拘一格降人才。中小企业在管理和制度上层次较少,决策比较快,在用人方面也比较灵活,不受学历、资格、年龄等条件的约束和限制,往往比较重视人的实际能力和工作实效,真正有才干的人容易获得破格任用并委以实权,有充分的自由发挥的余地;报酬灵活,没有论资排辈的限制。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即使中小企业在人才开发利用方面有以上的优势,也要找准引进工作的最佳切入点,在引进人才的时候应遵循适用的原则,按劳分配的原则和超前性原则,否则就会出现投入大产出小的状况,人才引进后没有施展才华的舞台,英雄无用武之地,最终导致人才的流失。

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要改变管理思想,走出所有权与经营权不能分离思想的误区。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特别是大多数的中小企业管理者并未接受过专门的企业管理的训练,他们实践感受比较丰富,而理论水平却比较缺乏。当企业逐步发展壮大时,会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此时,企业管理者顺应适时地退居二线,通过聘请职业经理人等方式,让那些拥有较高管理水平、技术的人来负责企业的决策和管理工作。要想吸引和留住职业经理人,最重要的是解决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之间的冲突。同时要加强对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的职业道德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于个人的成功乃至一个团队的成功都具有很大意义。

2.3设立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

中小企业要设立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针对企业人力资源环境进行分析,结合我国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通过相应的制度来实施、监督和管理,从而形成一套完整而紧密的体系。在制定制度过程中,与员工切身相关的工资、福利、晋升、考核和奖惩、岗位评估、监督管理等制度都要做详细的规定。制度本身要做到客观、公平、合理、公正,体现人本管理的思想。任何事都要按制度和程序办,防止企业管理者利用自身主观意念判断是非。同时在制度实施的过程要加大监督力度。要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落实好新制度。不论基层员工还是高层领导都要严格按规章和程序办事,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丢弃家长式作风。同时要考虑它的实行有利于加强员工对企业的信任和忠诚。

2.4加大人员的技能开发和培训工作。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宗旨是人的能力,尤其是潜能尽可能发挥,把人作为可开发的资源,通过培训等形式提高企业人员素质。员工培训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一个主要内容,对全体员工知识与技能的更新和提高、创造力与创新精神的发掘和培养、行为准则与责任意识的规范和强化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中小企业,培训的方式可采取内部培训、外部培训和岗位培训等多种形式。通过培训,一方面可以改变员工的工作态度,增长知识,提高技能,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潜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员工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提高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同时还应积极推行通才计划,通过培训等方式让技术工人一专多能、专业人员知识复合和技能化,挖掘每个人的潜力来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

2.5建立科学合理的授权与激励机制。

要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其人生价值,就必须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激励就是按照积极性的运动规律,对人施加影响,促使其积极性的形成,并按预定的方向发展。激励的目的是调动积极性。企业在设计员工的激励机制时,应考虑:①激励应与组织目标、个人目标相结合:在激励机制中,设置目标是一个关键环节,激励最终也是为了实现目标。目标设置须同时体现组织蓝图和员工需要。适当的激励可以使员工忠于企业从而增加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②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物质激励是基础:精神激励是根本。在两者结合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以精神激励为主,尤其是在发展中中小企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员工需求的差异性较大,激励要注意点面结合。精神奖励的方式可以是授予某种象征意义的称号,也可以是对行为、价值观的认可与赞赏。职务晋升、荣誉称号授予、成果的评价及对人的信任尊重等,都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要而激发人的积极性。此外,对个人培训和发展前途的允诺、建议的采纳、个人才能展现的机会、工作的有趣性和稳定性,领导对其工作成果的理解、关心和赞赏,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的改善,同事间的团结与和谐等也是精神激励的因素。③激励的合理性:激励的措施要适度,要根据所实现的目标本身对中小企业的价值大小和拥有的资源状况,确定适当的激励措施和激励量;激励机制要实现不同的有机组合,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组合内容。④激励的明确性:一是明确,激励的目的是要持续有效地推进各项工作,从而使企业得到发展;二是直观,实施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措施时都需要直观地表达它们的指标、要求和授予奖励、惩罚的方式等,直观性与激励影响的心理效应成正比。⑤激励的时效性:要把握激励的时机。激励越及时,越有利于将人们的激情推向,使其创造力连续有效地发挥出来。

2.6改良企业文化建设,营造人力资源建设的良好氛围。

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但可以激发全体员工的热情,统一企业成员的意念和欲望,齐心协力地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而努力,而且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一个有效手段。优秀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中小企业在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中应遵循下述几条价值观:学习是最自然的本能;学习和发展可推动创造性、参与性和贡献;每个人都有工作、改进工作和支持他人进步的义务;人们拥有自己所创造出的东西;如果人们得到重视,他们会需要工作并喜欢它;创造性和天才是广泛分布的且远未充分利用的;管理层并不知道所有答案。

2.7坚持管理创新,不断适应竞争需要。一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往往和企业的经营战略、组织结构、文化价值等紧密联系的,具有独特的个性,而且卓越的人力资源管理往往是其他企业难以模仿和复制的。我国人力资源素质状况也决定了我国企业无法直接套用西方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因此,创新是根本,我们一方面要吸收发达国家上百年所形成的思想、观念、制度和方法,学习西方文化及科学理性管理的精髓;另一方面,也要注重东方文化,创建适合中国中小企业特点的“本土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通过提升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定位,提高人力资源从业人员的素质,同时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提升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层次,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高效率和最优化,促进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以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