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圆明园历史背景基本现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2022观看圆明园的观后感
今天,我们在教室观看了电影《圆明园》。我的情绪一波三折,看完之后更是感慨万千。
其实,圆明园不仅仅是圆明园,更多意义上它是一个王朝的缩影,一个民族的兴衰史。每次面对这段历史,总是难以平静。影片用大量胶卷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气派,其目的是为了让观者震撼。越是为圆明园所震撼,也越是心痛。看完之后,圆明园中的景物我没记住多少,倒是外国人的几句话像一把利剑插入我的胸膛:“技术和科学似乎比数量更占优势”。英法联军区区几千人,就把一个自称天国的大清撕得粉碎,只有一批又一批的清军死在敌人的枪口之下。
看完之后,几乎每个同学都愤恨不已,咬牙切齿。同时,我也深深感到了科技的力量,也突然发现不知什么时候自己和祖国贴得这么近了。我想,再升国旗的时候我会想起这些的,也明白了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的重担。
一部电影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震撼,更重要的是觉醒和行动。大到一个民族,小到一个个人,如果满足于现状,停止不前,结果只能被历史淘汰。所以,没个人都应当发奋拼搏,在这个知识经济的年代,知识更显得尤为重要。作为青少年,我们的目标一定要明确,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复兴中华。
另外,我还体悟到:无论什么人都有他自己的苦衷。即使是皇帝。他拥有江山和至高无上的权力,拥有人间最奢华的生活,但他缺少的也是他最渴望的,仅仅是做一个普通人。权力是他的荣耀,也是他的负担。权力越大,责任越大。我不禁猜想:也许正是这些造就了一个王朝的兴衰。因为一个拥有至高王权的皇帝,周围的空气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一面是宫廷不休止的争斗,一面是江山无尽的灾难,批不完的奏折,忙不完的公务,而从没有一个人明白皇帝内心的想法。于是,只有逃避。他去建造空前绝后的皇家宫殿,只是为了向世人来炫耀自己的功绩,来掩饰自己已经超负荷的心。他不断地杀人,只是为了排遣心中的郁闷,他的脾气越来越大……这不是一个人的悲哀,而是一个王朝的悲哀,至高无上的王朝把一个个的人逼疯,有的逃避,有的承受,至于有出家的也就不足为奇了。
总之,看完之后我有两个感受,一是我们不能盲目自大,应该开放发展,才能得以生存;二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我们不要给别人太大的压力,也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2022观看圆明园的观后感
曾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智慧的凝结、艺术的融合,圆明园,有着无与伦比的东方魅力,然而一切的一切都毁于强盗的战火。
影片讲述了一个辉煌雄伟的圆明园从繁华到衰败最终成了一片灰烬的全过程,不得不让人为之惋惜和叹息。
野蛮的侵略者炸开大门,烧杀掠抢,将圆明园毁于一旦。有人会说:“圆明园的毁灭不就是英法强盗害的吗?”是的,这是历史的事实,铁证如山!可是,圆明园的毁灭难道不是当时的中国自己造成的吗?圆明园的悲剧不是偶然,是历史的必然,她不过是在这个必然中不幸被选中,成为万古的悲哀而已。如果我们中国不那么落后,怎么会让贼兵在堂堂中华的皇家园林里为所欲为?
能建造如此完美的圆明园的中国人,为何在侵略者面前如此不堪一击?不就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太闭塞了吗?自认为老大,拒绝外来先进科技和文明。然而,自傲自闭,拒绝沟通,拒绝科学就会停止进步,就会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落实,落后就会挨打。美丽的圆明园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化成了灰烬。
所以,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主动融入全球的科技文明,才能始终屹立于世界名族之林!我们青少年应该发奋图强,刻苦学习,积极地接受先进科技,为祖国的未来做出应有的贡献!
2022观看圆明园的观后感
曾经去过圆明园,满目所及只有一片废墟,残缺的大水法孤独地伫立在那里,依稀想提醒人们它的旧日辉煌。的确,从1709年初建时,历经康雍乾三朝盛世,圆明园是中国最为繁华旖旎的存在。
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
用雪松做骨架,披上绸缎,注满宝石,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黄金,施以脂粉。
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
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境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宫殿,是神庙。
这是维克多·雨果1861年写下的,也是电影《圆明园》开头的篇章。整部电影从开头到结尾,贯穿其中的是惊叹与愤怒,惊叹于圆明园的巧夺天工,愤怒于英法联军的残暴,将这样珍贵的人类文明毁之一炬。
而愤怒之后,更多的是思考。我们曾经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财富,我们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我们曾经也应该一直是世界上最聪慧的民族,正因如此,我们才得以建造汇集人类智慧的圆明园。但当我们站到制高点时,我们开始固步自封,陶醉于既得的一切,丰饶富足,衣食无缺。我们的耳朵开始听不见声音,我们的眼睛看不见改变,我们的心,再也容不下外部世界的一丁点缓慢却一直持续的进步。而或许这,正是当英法联军的大火焚烧圆明园时,我们无力阻止的原因。
而造就这一民族性的或许更多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封建制度。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缔造了第一个统一帝国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也随之建立。朝代几经更迭,这一制度却从未改变,并不断加强。所谓物极必反,封建制度在经过不断的发展之后,到明清达到顶峰,也开始了它的衰弱。
“大清帝国好像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她之所以在过去的一百五十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它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影片中这样评价大清帝国的覆灭。我们无可否认,帝国的命运都掌握在皇帝的手里,而一旦帝王没有足够的眼光与才华驾驭这个帝国,面对列强的侵略,我们唯有叹息。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废丞相制度,直接管辖三省六部,曾经对皇帝最有制约力的相权至此消失。而清雍正帝又设军机处,将军事权力进一步收归至皇帝,并随后扩大了军机处的职能范围,各个领域的事务都由皇帝及其亲信大臣处理,标志着封建皇权达到顶峰,而这带来的后果是皇帝权力极度膨胀,无所制约。
圆明园的毁灭固然令人叹息,但遥想它的建立,难道不是封建皇权肆意使用的象征?封建皇帝力图作为封建文人的审美情趣,搜罗全国的奇珍异宝,珍贵字画,囊括全国建筑园林形式,穷全国之力图一己之私欲,它的繁华背后早已预示着当日之殇。倘若投入圆明园中的金钱人力用于发展军事力量和科技,或许就不会有当日的悲剧。
除却皇权的极度膨胀,强大而腐朽的封建制度也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封建制度是以封建性质的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剥削农民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其基本剥削形式是封建地租,农民耕种封建地主的土地绝大部分产品作为地租被封建地主剥夺。
我们无可否认,封建制度在中国成立之初在巩固统一,促进发展的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商品经济的逐渐发展,小农经济占比的逐渐下降,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已然发生改变,这时封建制度对社会发展更多的不是促进作用,而是阻碍。
英国是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但不可忽略的是其也是最早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1640年的权利革命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稳定的政治环境,也是在鼓励科技创新的背景下,纺织工具的创新拉开了一系列工具创新的序幕,使得英国在经历两次工业革命后,在1840年的六月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
而当时的中国,在封建制度的主导下,仍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但小规模的农业经济在技术上难以有所突破,技术创新得以产生并发展的商品经济又遭到抑制。同时天朝上国的思想深深地印在各个皇帝脑海里,乾隆就曾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而闭关锁国,重农抑商的中国,也因此错过了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在随后的百年间遭受外辱。
[关键词] 电影教育;教学目的;选片原则
以选修课为载体的高校电影教育作为通识教育、媒体素养教育的组成部分从20世纪80年代起进入高校教学体系,形成了以影片赏析类、电影史论类、电影批评类、电影实践类[1]为代表的课程体系,以构建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为教学目的,以提高学生的欣赏电影、分析电影、知晓电影相关知识以及制作电影作品等为内容。高校电影教育选修课作为非专业性的电影普及教育,面临教学时间较短、授课对象大多缺乏基础性的相关知识积累、缺乏实际操作资源的现状,以影片观摩理论梳理的形式是主要的教学形式。在这一模式中观摩影片的选择对课程教学目的的实现起基础的支撑作用。
观摩影片的选择围绕三个支撑点展开。(1)了解电影语言体系,电影作为综合性艺术的特征决定构成电影的语言元素的多元性,对传统的时间艺术(舞蹈、诗歌、音乐)和空间艺术(雕刻、绘画、建筑)语言的综合形成了电影语言雏形,形成了以摄影、剪接、声音、表演、编剧(故事)、导演为形式的语言体系。在实践中电影语言的呈现是多样化的,对其规律的总结的依据就是对不同作品的细读。(2)构筑稳定的审美模式,个体审美行为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对待不同的审美现象的判断往往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在对待不同的具体电影作品时得出的判断结论往往相差很大甚至完全相悖。对电影作品中呈现的个性问题与共性问题的梳理过程就是构筑稳定的审美模式的过程――形成审美能力。(3)掌握研究方法,普通观众关心的问题是电影的内容是什么、好不好看而不是怎么看。实际上观众在观看电影时往往是被动的,短时间内接受大量来自视觉、听觉的信息,同时需要消化影片提供的直接和间接信息,这一过程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对影片的核心内容(意义)的发现,看不看得懂直接影响好不好看的判断。对方法的学习是真正自由欣赏电影的开始,选择观摩影片就是最大限度体现三个支撑点,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遵循三个原则展开。
一、关注各种类型影片的人文关怀原则
依据形式和内容的模式对电影的分类是多样性的,现实生活中往往按照相同的主题、人物、叙事结构和摄影技巧对电影分类,类型的丰富为课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多种可能。选择观摩影片首先要明确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的。故事片由于数量大、内容丰富一直是电影选修课观摩影片的首选。有代表性影片的选取能够在最小时间内获得最多信息,例如,对电影技术环节中的摄影知识可以通过分析《教父1》中的低调灯光技巧、《美丽人生》中色彩由明亮向浅淡的转变,《蓝》《白》《红》系列中象征性的色彩运用进而诠释电影摄影技巧中的色彩与光影,而更被人熟悉的“子弹时间”“反地心引力”是《黑客帝国》系列电影带来的对电影特技的典型展示。
对非专业电影课程而言除了对技术语言的关注外,还要关注各种影片的人文关怀内容,不能忽视纪录片、动画片等片种对这一内容的补充作用。纪录片在传统意义上作为史料、文献的使用最多,但一些新兴的纪录片在具有史料、文献的价值外更提供了更多的附加元素。例如,2006年金铁木导演执导的纪录片《圆明园》,对中国建筑史中的那座“谁都听说过而谁都没见过”的精品――圆明园以数字技术部分还原了不可见的圆明园与实景圆明园的部分对照是最吸引人的亮点,而对圆明园建设过程的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塑造将影片对圆明园还原置于历史背景中,即让人从客观的角度欣赏到作为建筑圆明园的华美,又从主观的角度叙述了作为一段故事的圆明园的凄婉,全篇采用了故事片的表达方式既有不同人物的故事,也有多样技术语言(象征性的色彩),将被动式的“纪录”演绎为主动式的“记录”。2010年贾樟柯执导的《海上传奇》同样是一部独特的纪录片,影片线索在记录特定地域环境中展开,时间线索的延续和人物变迁又回归了历史的深处。同样采用的具有故事片特质的叙述方法在剧情中演绎真实生活的故事,在亦真亦幻的背景中讲述着,作者与观众一同聆听、观看、体验着身边的历史,个体记忆与时代印象的重合带给观众的除了看还有思。又如1999年迪斯尼作品《幻想曲2000》中展示了贝多芬的《第五号交响曲》(Symphony No5)(命运),雷斯庇基的《罗马之松》(Pines of Rome),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快版》(Piano Concerto No2,Allegro,Opus 102),圣桑的《动物狂欢节》(Carnival of the Animals),杜卡的《魔法师的学徒》(The Sorcerers Apprentice),艾尔加的《威风凛凛进行曲》(Pomp & Circumstance),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组曲》(Firebird Suite)全部8组曲目,虽然影片的评价毁誉参半但令观众在观看影像的同时聆听了通常很少接触的曲高和寡的严肃音乐却是不争的事实,在理解电影中音乐作用的同时将音乐图解观众将有更多的收获。同样2008年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制作的《机器人瓦力》(WALL-E)除了对消费主义、破坏环境、领导能力、肥胖等问题的关注外影片的结尾画面更是一部浓缩的微型西方美术史,在短短7分钟短片中展现了从史前洞窑壁画、古埃及壁画、希腊古风瓶画、哥特式绘画到印象派绘画(雷诺阿、修拉、凡•高)的风格,使传统艺术与电影亲缘关系的理解更加清晰。
二、重视电影史经典片段的示范原则
黑格尔说“哲学史就是哲学”[2],同样了解电影史也是更好了解电影的重要方式。在电影教学中使学生理解电影的独特艺术魅力离不开卢米埃尔兄弟的纪录片里的段落镜头《火车进站》、乔治梅里爱的连续性剪辑《月球旅行记》、格里菲斯的古典主义剪辑《一个国家的诞生》、蒙太奇的代表《战舰波将金号》和《顾尔德的三十二个极短篇》等经典影片。电影自身的合法性正是依据这些影片而逐步确立的。作为非专业电影课程在保证授课对象获取知识的同时应该首先考虑对象的接受能力。例如,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作为电影史中无论是补充镜头应用还是平行剪辑、交叉剪辑的剪辑技巧经典范例,尤其是片尾追逐的场景更将这些技巧体现得淋漓尽致。但片中备受争议的关于种族主义的议题和其后的社会影响并不是容易理解的问题,与其相关联的影片《一个种族的诞生》《在我们的家门里》构成的争议才是这一段电影史完整的过程。单纯的对电影语言的导入选择这样的影片不免有断章取义的味道,而其扩展内容的深度又给学习者带来不便。其次考虑受众人群的心理特征,国外影片的分级制度对观众的分层以年龄界定,其依据之一就是观众的心理特征尤其是保护青少年人群。高校电影选修课教学的对象正是这一区间的人群。国内公映电影有审批制度制约,而国外电影虽有分级制度,但无论是市场引入的影片还是DVD市场引进的影片都没有强调级别,观众接触较多的众多好莱坞影片其评级大多在R级以上,诸如《辛德勒的名单》《肖申克的救赎》《雨人》等。“艺术无禁忌”而内容有疆域,尤其是特定题材如以战争为表现对象影片的影片《现代启示录》、“黑帮题材”影片《美国往事》等对观众心理承受能力是有一定要求的。电影史中的丰富内容提供了众多同类影片,教学过程的观摩影片在可能的前提下应尽量选择相对温和对心理冲击小的影片。再次考虑时效性,电影发展百多年历史中后来者不断对前人总结并超越,这就形成了在晚近的影片中不断可以发现之前经典痕迹的现象,如考虑戏仿性的影片和桥段那么这种现象愈发显著。1998年拍摄的《劳拉快跑》和2002年拍摄的《英雄》这两部影片,时间跨度到10多年但故事的叙述都表现均为不同视角下展开三段故事,同样更早形式可以追溯到1916年拍摄的《党同伐异》。在课堂教学中类似影片的选择除了具有代表性之外,相对拍摄时间新的影片由于技术应用完善和时代感明显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紧密产生的代入感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明确电影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原则
丹纳在《艺术哲学》提及地域文化对艺术品的影响就像低地地区的尼德兰和法兰德斯的细密画和地中海地区意大利的大幅绘画的区别明显,[3]电影艺术同样如此。由于历史原因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电影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巨大,中国观众更熟悉的是好莱坞式的影片,对其他区域的电影包括欧洲电影了解相对缺乏,而电影作为艺术门类其本质是基于相当数量的个体性来演化和获得理解的。即使是同一主题本土作者与外来作者的理解方式和表现方式也有巨大差异,《艺伎回忆录》改编自美国作家阿瑟•高顿的同名畅销小说,国际化的制作班底带回了三个奥斯卡技术奖项,但却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尤其是在日本,其原型人物岩崎峰子自己随后出版的《真正的艺伎回忆录》更是对影片的一个讽刺。由川端康成作品改编的《伊豆的》同样将艺妓形象先后6次被搬上银幕却成了电影史中的标志性作品,这种反差体现的正是对区域文化的深度理解。《艺伎回忆录》是一个彻底的美国式的想象,或许作为美国人的解读并不为过,但与日本文化相去甚远。另一部曾被寄予厚望的影片《通天塔》基于跨文化角度对现实问题的探讨同样褒贬不一。就像黑泽明的电影西方人可能更容易理解是因为他采用了一些西方式的主题和形式,而西河克己、沟口健二的作品从纯粹的本土立场出发就不那么好懂了。由此可见,不同区域电影的特质差异巨大但无论艺术表现力还是文化内涵都同样吸引人。在课程教学组织中有意识地加大对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影片的选择,既能对世界电影的全貌加以了解,又能对不同文化加以了解。
观摩影片的选择关系课程内容理解,对全部电影作品全面立体的解读需要对有代表性作品个体的分析,将影片剥茧抽丝般地细读才能对电影的语言体系得到清晰的认识,进而逐步建立关于电影的系统认识,在观看电影时变看热闹为看门道。也只有在了解电影艺术的基本规律的情况下对电影的审美才能由自发变为自觉,将审美活动常态化进而构建稳定的审美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艳秋,裴凌罡.我国原生性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探析――以北京高校电影公选课为例[J].现代传播,2010(07).
[2]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穿越了清末、民国、和建国初期的一个普通福州人叶景吕在去世整整39年后,带给了北京老照片收藏家仝冰雪一份不可预计的财富。
老照:财富,大隐于市
镜头一
TIME:1901年
PLACE:伦敦
这一年,叶景吕作为钦差大臣罗丰禄的随员,在伦敦拍摄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张照片。显然这张照片让他感觉不错,6年后,这种“不错”发酵到“不可收”――从1907年至1968年(叶景吕27岁一直到89岁去世),他开始每年在照相馆给自己拍摄一幅肖像照片。在每张肖像照的背面,叶景吕都贴了宣纸,用毛笔小楷记下拍摄年份、年龄以及当年的家国大事。
镜头二
TIME:2007年9月的一天晚上
PLACE:圆明园附近仝冰雪的家
这一天,仝冰雪在家里接到了一个陌生的电话,打电话来的是福州一个旧书店老板,说自己在捡破烂的人手里得到一本从福州老城区“三坊七巷”流出来的老相册,照片已经发到了一个网站上,问他够不够贵。仝冰雪看后惊呆了:这组照片就是当年叶景吕连续62年拍摄的那套肖像照。
在淘宝网,这套老照片叫价10万元人民币。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多数藏家认为这套照片定价过高,并且上传到网上的图片数量和质量都无法具体反映照片的实际价值,所以一直没有引起买家关注。仝冰雪看后立即决定收购它。在与书商一系列讨价还价后,仝冰雪以一个他认为相当低的价格“捡漏”成功。
去年,国内一位收藏家得知了仝冰雪的这套老照片,曾出价超过百万元人民币,仝冰雪没有卖,他对记者说:“这套老照片已经是‘镇馆之宝’,它为我带来的收益(追加老照的衍生价值,如展览、出版等)要远远高过百万。”
和仝冰雪有着相似经历的还有在北京收藏老照片数量最多的收藏家赵庆伟,在他收藏的几十万张老照片中,也汇集着天南海北的财富。
镜头三
TIME:1998年,每周六的早市
PLACE:上海东台路古玩商集散地
上世纪末的中国,老照片收藏还没有兴起,那个时候只有上海的古玩市场流散着少数老照片。这些渗透着中国古老民俗风情的“小脚女人”和“瓜皮小帽”,主要的客户除了金发碧眼的外国人,还有一个土生土长在北京的赵庆伟。从那个时候开始,赵庆伟就看到了老照片投资的潜力。他雇佣上海专门兜售老照片的一群人在东台路古玩街一代收购老照片,以略高于市场均价的价格购进,赵庆伟对记者说:“即使是这样,也相当便宜。那时候买了老照片,底片都是白送的。”但这还并非他的收获“旺季”。
镜头四
TIME:2002年至2007年
PLACE:北京
做企业出身的赵庆伟在做老照片投资时,与一般收藏家的思维模式完全不同。他看到的是大量掌握资源甚至垄断后带来的收益。赵庆伟说:“那个时候我不挑,什么都买。”奥运会前夕北京的大多数老房拆迁让赵庆伟得到了实惠,他说:“那几年北京拆迁的地方很多,流散出来一大批有文物价值的老照片,都是成批、成万的。”像画报社、人民画报社、民族画报社等,这些专门以图片摄影著称的老图片社的老文物照,几乎都被赵庆伟收入囊中,赵庆伟说:“这五六年才是收获最大的。”
走近赵庆伟陈列老照画廊的人都暗自惊叹,“要是变现那该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赵庆伟则早有自己的打算,他向记者透露:“这些照片还有更大的价值,将来我要做自己的图片网站,光靠这个就能衍生出多少财富!”
拍卖:老照,不老价
最近嘉德拍卖公司古籍善本部的业务非常繁忙,随着老照片拍卖的热度不断上升,他们的民间征集节奏也愈加紧凑。嘉德拍卖公司古籍善本部业务助理丁玲对记者说:“从2002年、2003年开始,嘉德公司就开始小范围地拍卖老照片了,只是那个时候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和规律性。真正具有规模是从2007年开始的。”
同样是华辰老照片拍卖学术顾问的仝冰雪对记者说:“从2007年至今两年的时间里,老照片平均已经翻了一番,一张普通的清末老照片在2007年平均不过5000元,到现在至少已经升到了10000元。”追溯起这种飞速的攀升,则隐约与一个海外拍卖有关。
2006年2月14日,纽约索斯比拍卖的中国老照片《荷塘月色》,以290万美元成交。在此之后,老照片在中国拍卖的成绩越来越好。
2008年华辰影像春拍专场中,由英国人托马斯•查尔德拍摄的三张《圆明园》照片引起了业内不小的轰动。这三张老照片分别表现了当时圆明园谐奇趣景区的全景、主楼楼体和北侧建筑。由于这些照片清晰度高,拍摄技术先进,对圆明园零散石刻的归位和寻找都提供了重要线索,极具史料价值。最终,这三张100多年前的老照片以95.2万元的高价成交,创下中国老照片拍卖史上的纪录。今年3月嘉德四季拍卖中,一套《影像大清国》最终以79.52万元的高价成交,成为嘉德老照片拍卖史上的最高成交价,老照市场的空前热度已初见端倪。
发展:不均,带来升值空间
市场――小国际大国内
《荷塘月色》的天价叫卖,让它的出生地中国变成了一块滚烫的热土。
研究中国老照片市场多年的仝冰雪对记者说:“就同一张老照片讲,现在它在中国国内的价格已经高于国际了。虽然中国最贵的老照片《圆明园》的拍卖成绩远不及《荷塘月色》,但是它们之间其实并没有可比性。《荷塘月色》作为中国老照片拍卖的一个个案并不具有普遍意义:首先,拍摄《荷塘月色》的摄影大师一生只有三幅作品存世,另外两件都在博物馆,流传于世的只有这一件;其次,《荷塘月色》拍摄得更像一幅艺术照,文献色彩不占主要位置;再次,《荷塘月色》冲印的材料比较特殊,其中有铂金的成分。”
但这并不意味这老照片在中国就没有升值空间。仝冰雪说:“一幅历史影像,在本国的价位高于国际是非常正常的。就人们的审美趋向来看,本国的影像在本国价格最高才合理。”
规模――大国际小国内
嘉德的丁玲对记者说:“目前,国内老照片拍卖市场还不是很成熟。无论从藏品的单一性或是受众的群体小来看,都是初步的规模。”
丁玲向记者介绍,嘉德的老照片拍卖,主要看中拍品的文物价值。内容侧重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文献价值高、受社会关注度高的藏品,品种相对单一。在嘉德的拍卖归类中我们也能看出,“老照片”被归为“古籍善本拍卖专场”,而非专门的“影像专场”。但在国际上,老照片属于影像拍卖里的一个门类,丁玲对记者说:“影像是一个很大的范畴,老照片应该是影像中的一个部分。”
由于不同的拍卖公司对老照片有不同的界定,老照片在中国普遍被看做是一种具有史料文献价值的古董。丁玲说:“除了摄影家的审美、他要求表达的意图和摄影家本身的身份地位等客观因素,嘉德更看重的是老照片是否能够具体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时代变迁和是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从这点上看,国外关注的方面更多,像《荷塘月色》就主要看中它的艺术价值。从照片的内容上看,中国的拍卖市场目光主要集中在中国本土的老照片上――中国的风俗、风光、肖像等。同样作为老照片拍卖,国际上虽然也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性,但是就整体来说,他们关注的方面更加宽泛,几乎全世界各地的历史影像他们都有涉猎。”
从受众的角度来看,由于老照片藏品门类的限制,当然受众群就会有限。仝冰雪对记者说:“老照片收藏现在在中国还属于一个小众的收藏。在国外则是一个很大的收藏群体,因为国外的老照片包罗的内容更丰富。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这个队伍也会扩大。”
研究视野决定升值空间
从中国老照片市场价格来看,虽然国内已经超过国际,但由于地域临近性因素强,中国的老照片还有一定的升值潜力;从老照片的发展规模看,国内与国际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发展潜力更大。
丁玲对记者说:“与其他收藏品相比,老照片的价格并不是特别高,是一个比较好的入门途径。虽然这两年的发展速度很快,但老照片其实还并没有真正热起来,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目前对国内老照片的研究还没有完全成熟,是无法与书画、瓷器等收藏品相提并论的。丁玲说:“其实老照片的升值空间取决于我们的研究视野。对一张老照片的深入研究是综合很多方面的,比如要知道是谁拍摄的、拍摄的历史背景、需要表达何种意图等。随着对老照片的深入研究,它的价值会越来越能够鲜明地体现出来。”
投资:找对方向是关键
同任何一门艺术品价格攀升的道理一样,老照片的价格攀升也必定是有大的机构和大收藏家进入老照片投资市场。目前由于同类照片的国内价格已经高于国外,造成很多中国老照片从国外回流。仝冰雪对记者说:“收藏是精神、文化的消费。随着近几年经济的发展,走入收藏界的人越来越多。收藏界人数总的量变大了,投资者取向也有扩展,当然老照片市场里的人也就多了。可老照片数量就那么多,所以造成了僧多‘粥不变’的现状。”
冷门热方向
中国人拍中国
目前在老照片市场上畅销的老照片基本以外国人拍摄的中国老照片为主。赵庆伟对记者说:“中国老照片夹在中国照片收藏体系和外国照片收藏体系的中间,且正好是一个衔接点。像瓷器、书画、明清家具等,只有中国特有,国外没有。恰恰是老照片几乎在国外出现的时候中国就跟着有了。并且在那个时候国外的摄影技术要高于国内。”由于老照片属于“舶来品”,最初掌握它的还是以清末和民国一些来华的外国人为主,所以,外国人拍摄的中国老照片相对存世量大,目前是老照片市场的重点关注对象。
仝冰雪对记者说:“虽然外国人的摄影技术相对较高,但是从审美角度上看,外国人拍摄的中国老照片的趣味更接近西方,相对于中国人自己拍摄的中国老照片,我觉得‘中国人拍中国’更具有收藏和投资价值。”
从审美的角度上看,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世界最大的特点是神秘,因此他们的拍摄内容和摄影视角以对东方世界的“神秘探究”为基础。而中国人自己拍摄的本土照片,内容更加丰富,并且具有中国人的审美趣味。仝冰雪对记者说:“举一个例子,就拿中国早期的肖像照来说,外国人拍摄的中国人肖像以都是半身像或者大头照,重点突出中国人的面目特征。而中国人自己拍摄的肖像基本都是全身像。就现在看,也有很多中国人不喜欢半身照片。这就是文化背景的差异。”
从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的角度上说,中国摄影师拍摄的中国老照片由于更能全面反映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风土人情和艺术审美,因此与外国摄影师拍摄的中国老照片相比,更具有研究价值。
从老照片的价值体系上来讲,仝冰雪对记者说:“在国外,早期的摄影史体系梳理得非常到位,对国外摄影师的评价体系已经非常具体。但是中国早期的摄影史并没有具体地经过梳理,也没有系统地研究,评价体系当然也没有建立起来。就是这些原因导致现在的中国人拍摄的中国老照片价格偏低。”目前中国人拍摄的清末老照片价格平均每张在6000元左右,相对外国摄影师作品价格更低。
正是由于价格低,处于冷门位置,所以中国人拍摄的中国老照片具有更高的升值空间。仝冰雪对记者说:“早期中国发达的摄影技术在东南沿海的港口城市,但由于沿海城市的湿度大,恰恰是照片的天然杀手,所以这批照片的存世量非常少。那时候很多照片以馈赠外国人为主,大量地流失国外。”
热门新方向
投资成体系
仝冰雪对记者说:“即使我们做最普通的收藏投资,收藏外国摄影师作品,也不能乱收。收藏一定要成体系。”被誉为“‘世博’收藏第一人”的仝冰雪,最看重的就是藏品的价值体系。除了收藏人物肖像老照片,仝冰雪是目前中国收藏‘世博’照片最多的人。“系列收藏”的好处在于,能够全面地掌握该门类的老照片,比单一的收藏更具研究价值和升值空间。
仝冰雪向记者透漏:“我最近还在做‘巨人照’的收藏,找到一批在清末和民国时期具有世界高度的人。像这种也属于一个有意思的体系。”
衍生方向
特别老照的独特定位
很多人没有想到,老照片与其他收藏品的不同是,它具有更多的“衍生价值”。
在老照片的衍生价值方面上,赵庆伟最有发言权。他把自己的老照片翻拍出售,作为家居装饰品,甚至在做老照片的电子拷贝生意。赵庆伟说:“我出售的价格要远远低于图片网站,因此如果只需要装饰功能,由于我收的老照片多,基本能够满足各种消费市场。”
利用一些强大的图片编辑软件,赵庆伟也看到了另一个“图像置换”的娱乐消费方向―例如,把现在人的脸“置换”到老照片中的人身上,也是全民娱乐时代的一种别出新意的消费。
仝冰雪更是在老照片“衍生价值”里忙得不可开交,目前他正在筹备自己的老照片个人展览,而他的“世博收藏老照片”也已经出了两本书,销量还都不错。
赵庆伟对记者说:“我一直都有心致力于创办一家图片网站,因为收藏了大批的老照片。单单是出售这些图片的电子版本都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将来如果有机会也要建立一座博物馆收藏这些老照片。”
Tips:老照片的价格“倍”论
1.品相好:好一分品相价格翻一倍,至少要9分品相以上。
2.知道具体作者的:知道与不知道价格差一倍。
3.有拍摄者签名或照相馆落款:有与没有价格差一倍
4.是否被名人收藏过:有与没有价格番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