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人文科学的缺点范文

人文科学的缺点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人文科学的缺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人文科学的缺点

第1篇

本文在强调操作方法与实践效果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指导下,试图将经验研究和纯理论思辨结合起来,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起来,将“媒介”作为关键节点,并链接媒介文化、媒介产业、媒介产品、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等诸多概念,期望实现文艺传播学研究在理论/抽象与经验/操作层面的并行不悖。

一、研究对象:当代文艺作品与文化产品的关系

首先必须理清作品、产品与大众媒介的关系。文艺作品(works)伴随着报纸、电台、电视、电影和网络为代表的大众媒介逐一诞生而呈现出愈加明显的产品(product)属性,一方面,文艺作品经世致用、立德立言、表情达意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其传播、交流、共享的特质,这是“作品”蜕变成为“产品”、“商品”的前提,文艺作品首先是具有交换价值的;另一方面,进一步说,大众媒介不仅在前工业、工业时代可以为文艺作品提供到达受众的管道,在网络化组织的今天,大众媒介还是文艺作品制作、销售发行、反馈与再加工、批量复制的最佳、甚至唯一方式。

第二,文艺传播正在形成一种媒介文化。自印刷技术出现之后,研究文艺必须关注媒介,关注包括精神交流与作品销售在内的文艺作品的“传播形式”。以报纸为代表的大众媒介(Massmedia)兴起之后,不论高雅还是通俗文艺作品都难以离开媒介独立存在,报刊连载小说、长篇评书广播、小说改编电影、电视剧直至今天的网络文学、网络游戏脚本、舞台表演与艺术展览,甚至数字虚拟艺术,无不与大众媒介共生共荣,这种媒介文化已成为“当代社会中的文化的主导性形式与场所。”[2](P61)

第三,文化产业的本质是一种创意产业。本文所使用的文化产业在外延上接近于阿多诺声称的“文化工业”,但在内涵上不同于法兰克福学派所抨击的丧失了“光晕”的、庸俗的大众文化(Massculture)产品及其产业,而是一种类似于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审美日常化、传播商业化、流程标准化、产品批量化的通俗文化(Popularculture)产品及其产业。文艺作品就必须成为文化产品,“必须和社会的体验相共鸣,必须吸引大量的受众,”共鸣才能共赢,但共鸣需要技巧,文艺作品若试图在当时取得成功,便必须成为文化产品,这些文化产品要么“令人震惊”,要么“与各种惯例决裂”,要么“包含着社会批判”,或者表达进步的“当代观念”。[2](P32)

从实质上看,当代文化产业则是一种创意产业,后者包括却又不限于出版、影视、建筑设计、软件设计、表演艺术[3](序言P12)。创意产业结合了“创意艺术”和“文化工业”的概念,把“艺术(即文化)直接与传媒娱乐(即市场)等大规模产业联系了起来”[3](P5),也就是说,以大众传媒为中介甚至核心的创意产业既是一个理论与抽象层面的概念,也是一个经验与操作层面的概念:二者分别蕴含着面向文化艺术的人文价值范式,与面向产业市场的经济价值范式。

二、重提马克思:基础结构与上层建筑的二分法

根据前述的人文价值与经济价值范式,本文主张将传统的隶属于人文科学的文艺传播研究,在的框架之中,转向综合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多重视角。首先,皮亚杰认为,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不可能作出任何本质上的区别”,因为“社会现象取决于人的一切特征”,而“人文科学在这方面或那方面也都是社会性的”[4](P1),在学科的本体意义上,文艺传播研究既属于人文科学,也属于社会科学;其次,文艺传播研究应当把“各种强有力的研究方法”,包括经验研究、批判理论的视角结合起来,这样可能会“比单一视角中完成的分析更有透视力和更为有益”[2](P46),起码多重视角能激发出更多深知和洞察;第三,波德里亚提出的“内爆”概念在这里意味着学科间差异的消除,内爆后的经济由“文化、政治和其他一些领域构成”,艺术被“融入了政治和经济”[5](P12),而在文艺传播学研究的研究对象上,作品和产品,艺术和商业,媒介和文学艺术,媒介产业和文化产业之间均发生了内爆,在研究方法上,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同样将发生内爆。

那么第一步,根据结构主义的观点,可将文艺传播学研究的范式,即人文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范式,定位为结构与能动的关系,人文价值范式是历时性的,是结构化的,难以直接观察,适合运用批判或人文研究,而经济价值范式是共时性的,是功能化的,可以直接观察,适合运用经验研究。

第二步,文艺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应该包括文艺作品、文艺产品,也包括整个文化产业,而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的界定,不仅将作者(制作发行方,即传播者)和读者(受众,即接受者)整合到一起,还把作品(产品,即传播物)和作品传播形式(销售渠道,即媒介)囊括了进来。

经典认为,作为基础结构的经济基础决定着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由于文艺作品具备意识形态属性,传统文艺传播学研究的视野主要集中在以反映论、政治附属、阶级表达的文艺社会学之中。但本文仍将继续坚持分析方法,只是把文艺传播学研究中的历时性研究归入文化层面上的上层建筑,而共时性研究归入经济层面上的基础结构,这样便可解决文艺传播学作为跨学科研究的方法论导向问题。所以本文所主张的文艺传播学研究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是将前文所述的人文学科归入到社会学科之后(皮亚杰)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

第三步,媒介作为传播研究的核心,也因此而成为文艺传播学跨学科研究的关键节点。第一,媒介研究与传播学研究中经验学派、批判学派视角的分野,暗合了文艺传播学研究中经济价值范式与人文价值范式的差异,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早在1941年提出传播学研究最初分为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两个领域,但在当代,正如道格拉斯·凯尔纳所说,文艺传播研究像媒介研究、传播学研究那样,“回归于一种对原有模式加以重构的理论”将十分有益[2](P89);第二,媒介研究追踪并反思新生事物的特点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文艺传播学研究沉溺于被建构的经典作品的视角呆板与理论迟滞。

三、基于人文与经济双重价值属性的研究范式

波德里亚认为现在的商品不仅具有传统所认为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还具有“符号价值”,这种象征着“风格、威信、豪华、权力”[5](P5)的标识已经是当代消费和日常生活中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这种符号价值“仍然依赖于物质客体的存在”,“依赖于物质性,依赖于交换、使用和指意过程之间的特殊联系”,所以本文所要阐述的,在研究对象上混合了媒介产业和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的文艺传播学,正是基于这种看似两分,实则同一的[符号/物质]与[文化/经济]的双重性质的研究范式。

(一)人文价值与[符号/文化]范式

基于符号/文化的研究范式侧重于解释文艺作品、文化产品的人文价值。当代文化与艺术传播在多媒体的语境下,已经进入了波德里亚所定义的“超真实”状态:“幻象和真实之间的区别,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区别以及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区别都崩溃了”[5](P52),这种超真实的状态实际上是符号之间的互相指代,正如《指环王》、《哈里波特》同时发行电影、电脑(网络)游戏、书籍、DVD一样,文化产品不仅利用多媒体调动了尽可能多的受众器官,更是一种符号之间,产品之间相互指代、相互印证的“超真实”。

此外,大众媒介所营造的极度仿真氛围已经让受众变得真假难辨,因为所有的一切都被大众媒介所建构,从信息采集到信息加工,从产品制作到产品,从信息反馈到信息重组,都是一种建构之后的结果,以网络文学为例,论坛发贴———网友回复———热贴精华———结集出版———市场反应———继续创作,已经成为一个固定模式,优秀的奇幻冒险网络小说如《鬼吹灯》不仅可以出版,还可以改编拍摄电视剧甚至电影,而这个过程当中的原创素材收集,作品生产与,读者反馈,续集作品再发行本质上都是一种媒介化的,经过建构的,确实客观存在着的“超真实”。

那么,在文艺传播学话语实践中的“所指”指的便是当代文艺作品、文化产业背后所暗藏着的,具有潜意识意味的意识形态,即阿尔都塞的著名定义:个体与其实际生存条件间想象性关系的表征。如果说,意识形态这个“所指”通过具体的文学艺术实践这个“能指”进行表达,那么,对于“所指”的揭示在本文看来,运用二元论的阶级分析法是较为有效的把握方式。

布尔迪厄把晚期资本主义的基本斗争看作是以科学家、艺术家、教授、新闻记者以及著作家为代表的“新阶级”和以工业所有者、经理人、银行家、法官与贵族们为代表的“旧阶级”之间的斗争[6](P226)。而根据前文所述的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的关系,创意阶层就“包括艺术家、音乐家、教授和科学家”[3](P2)。所以说,研究文艺传播学的政治经济学意义就在于揭示创意者(作者)和资本家(产业)之间的意识形态关系,这种关系包括个体和环境之间的对话、谈判、甚至斗争。

文艺理论发展到如今已经不再局限于经典文学和高雅艺术,从事跨学科研究的文艺传播学也会参考文化研究———文艺(文学)研究的一种新形态———的研究模式与实践方法。在文艺传播学的领域里,和文化研究类似,“文艺”被视为文化的实践,无法脱离艺术与日常生活与消费而存在。网络小说、影视艺术、舞台艺术、数字虚拟艺术等借助于现代媒介技术,并被“媒介化”的艺术形式都是文化在日常生活、日常消费中的物化或者符号化显现,在当代,它们在被关照的地位上和经典文学、经典造型(平面)艺术理应等同。

文化研究一方面“以实践性目的为准绳”,是“实用的、策略性的”,另一方面则“立足于打通文艺理论与文化之间、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文学艺术与社会其他领域之间的界线”[7](前言P2)。文艺传播学研究在人文价值的层面上平行于文化研究中的话语、大众文化、历史、政策等研究,而在经济价值的层面上则向文化研究中的媒介研究看齐。第一,文化研究总体上看是反思性的,其理论来源“直接上溯于后结构主义和当代新”[8](P3),所以在人文价值的层面上,文艺传播学同样不会置身于这种思辨、形而上的旨归之外;第二,从的观点看,媒介生产在文化层面上实际上重演了社会的根本冲突,是各种力量之间的对话、谈判、争夺的场所,媒介生产“与权力关系交织在一起”,“要么促进控制,要么赋予个人以抵制和斗争的力量”[2](P73)。所以在接下来即将讨论的经济价值的层面上,运用政治经济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可以让文艺传播学研究思路更加清晰。

(二)经济价值与[物质/经济]范式

参照文化研究,文艺传播学的研究同样可以是经验的、实用性的,非理性主义或者非形而上学的,它的哲学依据是实用主义,依托于多种理论,以期达到詹姆士所说的“有用”或者“起作用”,“实用主义使我们所有的理论都变活了,使它们柔和起来并使每一种理论起作用”[9](P32)。横跨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文艺传播学研究,同样要去看“最后的事物、收获、效果和事实”[9],因此,对于经济的(Economy)、产业的(Industry)、市场的(Marketing)、微观操作层面的经验研究(Empiricalresearch)十分欢迎。

研究者需要关注文化产业、媒介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市场绩效,在媒介产业和文化产业的互相渗透过程中,一方面,媒介会通过“外部采购”的形式获取“文化产品”,在媒介文化产品的制作过程中,媒介会通过项目合同制的经济手段来控制整个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流程,比如国内一些具有雄厚资本背景的大型文学网站会与网络签约。而个人或者小团队也乐于通过项目合同方式来工作,“这种方式越来越多地为大型商业和公共企业所采纳”,“通过合同而不是控制手段来管理”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内“很多行业所遵循的历史标准”[3](P285)。

另一方面,媒介会运用产业经济学中纵向一体化的战略,即原材料采集、加工制作、销售推广全部自行承担:第一,大众媒介本身即文化艺术产品的制作方,比如BBC既生产幼教和科教节目,也生产纪录片,文化访谈节目;第二,大众媒介能够提供最初始的文艺作品创作素材,比如新闻、评论节目的文字与音视频素材库,这为文化产品的生产加工提供了必要前提;第三,大众媒介本身即是文化艺术产品的推广与销售平台,电视购物、在线购物与书评、影评一起既可以促进销售,还可以利用自身的公信力具有背书性质的书籍或影视作品排行榜。仍以网络文学为例,媒介化与产业化的结果使文艺传播学研究者必须关注研究对象的最新动向:

·作者:从作者到、签约作家、职业编剧的转变;从独立创作,到团队创作、工作室创作的转变;由作者创作到作者、读者共同创作的转变。

·创作过程:从单部作品的线性创作到批量作品的并行生产;从手工制作,比如传统手工式的文献研究,到机械复制,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COPY文化;从整体作品的,到基于成本和市场反响考虑的片断作品的试探性。

·作品:从单部作品到作品集、类型作品的;从经典作品到准经典、类经典、畅销作品的转变。

·读者:从接受理论再回归到创作理论,读者和作者的角色正在动态地进行交换。

安伯托·艾柯(UmbertoEco)在《开放性作品的诗学》中说道:“作者提供给演绎者、表演者、受众的作品是有待完成的作品”,这种开放性作品“因为处于运动之中,其特点是欢迎和作者一起创作作品”[3](P154~155),正因为文化产业的媒介化、媒介产业的创意化、创意产业的网络化,导致了文艺传播学研究、文艺理论研究也必须同步地“处于运动之中”。

诚然,当代文艺作品的媒介化、产业化结果,使许多批评家、理论家往往有意无意中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趋势颇有微辞,但克罗齐早就说过,在文学艺术史的研究上,研究者们“首先要肯定他们(即作者和作品,引者注)所做到的事情,而不是他们不想或未能做到的事情,即要肯定他们的优点,而不是他们的缺点”[10](P173),理论家、批评家们自然具备这种气魄。

四、文艺传播学研究展望

第2篇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 历史

现代人应具备的综合素质与人文素质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因为,诸如道德、心理、基础与视野等方面都离不开必要的人文教育,因而也可归于人文素质的范畴。所以,在综合素质中,人文素质是其客观存在的一部分。在我国,经济迈向现代化的同时更要求道德、观念、心理等方面的“软件”的现代化,汤因比就曾认为,在不同文化相接触时,“硬件”是最易于转移的,而“软件”,则是最具排斥力的。

一、关于“人文”的历史回顾

西方“人文”思想的最初萌芽产生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哲学思想中,柏拉图认为人是神的“创造物中最好的”,至于教育就在于“把快乐、友谊、痛苦和憎恨都适当地根植于儿童的心灵中”,引导他们“恨你所应恨的,爱你所应爱的”,使“心灵的和谐达到完善的境地”,即“获致了理性”。

古希腊的人文传统被漫长的中世纪神学中断后,于十四至十六世纪又为发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学者所掌握,成为向封建势力进攻的利器。文艺复兴“复兴”了古代灿烂文化艺术,并开始了新文化的创造,这即“人文主义”世界观。它打击神的权威,讴歌人的能力和作用,它颂扬、肯定“人”的一切,这是一种以“人性”的解放为中心的“人性论”的世界观。恩格斯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是西方“人文”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发展还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即自然科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的三大定律,培根的归纳法等等。然而,这一时期的自然科学尚未赢得独立地位,它混迹于人文科学的庞大体系之中,被人文主义者用来证明人性之伟大,人对自然的征服力量,以此来打击“神”的尊严。

当代,许多西方国家在饱尝个人主义、个性自由极端发展、对自然无情掠夺的恶果后,纷纷到东方的古老文化传统中寻求“灵丹妙药”。于是就有“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中国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等诸种说法,更有中国传统文化热从国外返销至中国,现代人文主义思潮也在世界蓬勃兴起,并且有新的特点。在人与人关系上,由古典人文思想的指向自我转而指向他人,提出关心他人、集体乃至全球生存的人;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把道德原则延伸至自然界;对于科学主义,更是采取包容而非排斥态度。

纵观“人文”历史,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我们都可以看出,其“人文”的本质在于对人性的探索、培养和发展。而实现人性的主要手段——人文科学则具双重含义:从广义上讲,囊括包括科学在内的学问,现在大学科的提法即源于此。如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校长S.B桑普尔认为:“真正的文科教育——即对大学生的教育包括语言、文学、艺术、体育、历史、数学、科学和技术,不管他们将来成为历史学家、管理人员、工程师、作家或物理学家。”从狭义上讲,人文科学是与科学相对立的概念,它对于人、自然的看法只限于这样一些学科: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精神学、思维学、文字学、语言学、艺术学、心理学、法学、文学、哲学、宗教学、伦理学等等。其特点是:(1)以人为中心的知识;(2)以整体理解来把握;(3)内容涉及人的道德、价值、文化以及人的情感体验、生活意义;(4)是人类的对于自我的理解;(5)是人类精神的创造与想象,偏向非实用性;(6)求善求美,是人类生活的理想和意义的真正表达。

二、我国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我国《教育法》总则中指出:发展教育事业,就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世纪之交,千年之交,针对我国基础教育中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应试教育”和高等教育中过于注重功利性的专业教育的弊端,教育界有识之士率先提出了“素质教育”概念。素质教育的提出和推行将会引起我国教育思想和实践的深刻变革。

素质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80年代后期,是中国教育科学工作者的创造物。即便查遍近10多年来出版的教育类辞书,诸如《教育大词典》、《世界教育词典》等,均无“素质教育”的条目。“素质教育”这个新名词是怎样出现的·究竟谁是提出“素质教育”这一术语第一人,现在难以考查。现在查到的最早提出人才“素质”教育的时间,是在1984年6月号的《教育研究》上。紧接着,该刊在8月号上,又刊出了全民深入探讨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素质,如何培养这种素质”的长篇文章。

第3篇

摘要:随着国家“大国工匠”口号的提出,职业教育也越来越受重视,不光政策扶持的力度越来越大,开设的专业也越来越丰富,培养的方向也越来越广。不仅传统的技术类专业(比如机械、汽修、车床等)越来越完善,一些服务类相关专业也开始崛起,比如计算计、文秘、酒店、旅游等。而其中酒店旅游又是直面客户的典型第三产业,它在职业学校教学中显然面临着新的巨大挑战,而其中最刻不容缓的我认为就是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高情商”人才;人文素养

其实人文素养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在百度百科上解释为确“人文”指“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而“素养”肯定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我看所谓的“人文素养”,即是“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其中我们能看出人文素养是一种潜在的个人修养,有很大程度上的隐蔽性,所以在职业教育为主的职业教育中很容易被忽略。因为之前的职业学校一直把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质量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定位为主要培养目标。虽然在技能培养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相对应的对学生潜在的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则相对较弱,学生整体素质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状态。而恰恰酒店管理这种专业对学生的个人素质以及内涵的要求很高,它不光要求学生具备很高的职业技能素养,还要求学生掌握尽量多的人文、地理、历史、风俗民情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所以在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于我们从教者而言就显得任重而道远。除了职业学校的学校特性,学校老师对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也是很大方面的问题。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我们一提再提,特别是对于“重灾区”的职业学校,对于人文素养的培养,国家一直在不断重申,但是受教育团队长期以来固有培养模式、开设课程、上课方式等的影响,教育实施者教师也没有很好地转变思想,对素质教育、人文素养的培养一直处于比较轻视的状态。大部分职业学校开设的人文方面的课程较少,上课时间没保证,相关活动举行较少,缺乏相关考核机制,导致学生认知度也比较低,人文课程变成空洞的摆设课程,无用课程。另外学生对人文素养的理解也存在很大问题,很多学生选择职业学校在他们看来是无奈之举,“考得上高中谁还来上技校、中专”,“考的上好大学,谁会来上职业学校”是这个社会的普遍认知,职业学校招收的学生一般来讲文化课成绩都有所差距,甚至很多学生被社会上的不部分人片面的定义为“渣子生”。这显然对学生造成了巨大伤害,使他们“望书生怯”,不愿意读书。而且受社会上功利主义的影响,学生小小年纪就开始“斤斤计较”,“逼问”老师:“我是来学技术的,学这些对我以后的就业有用吗?”但是这个社会是一个越来越全面、越来越综合的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我们长期的忽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对于酒店管理这个专业而言,我们培养的是综合性的人才,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后不是简单地铺铺床,叠叠被子,摆摆碗筷这么简单,还牵扯到服务人员、大堂经理甚至是高级管理人才。这些职位对人才的要求是全方面的、立体化的,要求从业者不光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更要有得体的言行,丰富的知识,完善的人格,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而这些显然不是精准的职业技能培训所能满足的。简言之,酒店管理这个专业相应的要求从业者有很高的智商和情商,而这些就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增加其潜在的素质与修养,最终增加其竞争力。而作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在其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首先,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渗透,职业教育相对来说教育时间较短,技能训练比重较重,就一般的职业学校来说,一般专业课程的比重要打到50%到70%之间,而开设的文学、历史、法律、美学、英语课程所占比重较少,相对重要的礼仪、心理学等课程也不多。而且这为数不多的课程也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学生认为是“无用课程”,上课权当休息,真正对知识的摄取不足。而此类课程的老师也被边缘化,而且一般作为公共课老师的身份出现,对酒店管理专业认识不足,所讲授内容无法很好地与酒店专业融合在一起,容易造成课程空洞无物,晦涩难懂,课堂教学沦为“鸡肋”,教学效果自然无法保障。如何在实际的教学中将人文素养知识渗透进去是对我们教师的巨大考验。其实可利用一些真实有效的职场案例来渗透人文素质教育,让学生意识到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其次还可以一些专业课我们也应该适时融入一些文化元素,例如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深入浅出的使其成为职业人文素养的重要渠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英语授课中,讲解各国不同的语言习惯、俚语等,让学生情景展示与各国客人的沟通;再比如在讲授酒店风格的时候,融入美学知识,让学生自己设计喜欢的酒店等。可以利用这种方式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融会贯通,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其次,增加学生实践,并严化考核制度。我们常说实践出真知,而且对于年轻的孩子们而言,他们自身也更喜欢动态的活动教学,对以后从事的职业也有很强的好奇心与期望值。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增加实践课程,让他们自己去实践,并且教师制定完整严格的考核制度,让学生在活动中加强知识的掌握。例如如何接待不同地域、性格的客人,调度整个酒店的运行,如何对大型宴会进行掌控与协调等等。让学生意识到酒店管理工作的整体性与复杂性,也加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使命感,同时也加强他们的责任心、协调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等等。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表现,优点和缺点都完整的表现出来,老师严格把关,全方面提升学生能力。再次,光是教师和学生还远远不够,要在全校范围内增加校园活动,甚至真正的走入社会去参与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酒店管理相对其他传统技术专业而言,更多的考验的是人本身的技能与素质。所以作为学校而言,要建立良好的校园风气,陶冶学生情操。可结合专业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搞一些酒店项目调查、酒店科技文化服务、酒店管理专讲座等活动,也可以利用社会资源搞一些酒店勤工助学、学生青年志愿者等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职业人文素养。教育最终是人的教育,酒店管理专业更是如此,所以我们教学中不能仅仅是技能的培养,把人当成是会工作的机器,而是积极地全面的培养学生各方面特别是人文素养方面的能力,争取把学生培养成高情商的综合型人才,这样才能真正走上“工匠大国”的道路,并能一直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王双伟 单位:周口市高级技工学校

第4篇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 人文素养 思考

当前,民办高职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人们的广泛共识。民办高职教育的基本理念:“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和“学会共处”,在实际中,因受到人们偏颇理解,造成民办高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如民办高职毕业生人文素养普遍缺失,对此,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本文试着对加强民办高职毕业生人文素养进行一些思考。

1 人文素养的内涵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的基本修养或涵养,即可理解为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或人的内在品质和人生态度,主要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个人和他人、集体、国家、社会,乃至和自然的关系。

2 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

人文素养作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办高职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和持久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2.1 人文素养教育可促进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就业观念。人文素养教育可帮助毕业生建立正确的价值体系和伦理体系,认清就业形势,了解社会需求,转变就业观念,主动调整自己的就业意愿,制定出合理的求职计划,从容应对就业压力,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

2.2 人文素养教育可提高毕业生的可持续就业能力。人文素养教育有利于拓宽毕业生知识面,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改善思维方式,形成较强的创新意识,积极进取、不断创新,适应社会变革,全面提升可持续就业能力。

2.3 人文素养教育可促进毕业生职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人文素养教育能培养理性认识,当人文素养内化为毕业生品性中的一部分时,他能正确的认识自己,积极适应社会环境,乐观面对人生,自觉关心他人、关注社会、关怀生命,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进步相一致,达到职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3 强化民办高职毕业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对策

如今,民办高职毕业生人文素养普遍缺乏,存在着道德修养不高,缺乏诚信,人生理想信念淡薄,缺少人文精神,不懂得做人的基本准则,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对他人冷漠,对家人缺乏亲情等问题,对此,强化人文素养教育的对策有:

3.1 端正办学导向,加强人文素养的教育力度

全力抓技能教育,忽视人文素养教育是一些民办高职院校现状。有些民办高职院校认为,抓技能教育,效果明显见效快,可提高学校名声和知名度,而抓人文素养教育,费时费力,不能立竿见影出成效,忽视人文素养教育的作用是潜在的、后续地起作用,长期才能见效。试想,如果学校培养出来的是只有技能而无健全人格无人文精神追求的“工具人”,将来在岗位上不会干好,也不能很好做人,这样不仅是对学生不负责,也是对社会对国家不负责,也有害于社会,有害于国家,学校得不偿失,不仅名声打不响,反而自毁名声,最终步入淘汰之列。为此,要端正办学导向,加强人文素养教育,要将人文素养教育渗透到教学、生活、管理等各个环节和过程,贯穿大学生活始终,做到常抓不懈。

3.2 科学规划人文素养教育课程,形素养课程体系

民办高职院校,出于成本考虑,精力主要放在学生技能培养,对哲学、历史、语言、艺术等人文课程,很少考虑开设或增设,而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基本途径,则需开设而且加大人文学科课程的比重,这也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同时,高职学制一般为3年,需安排较多时间实习实训,因此,人文素养教育课要根据高职学生特点进行科学规划和设置,只能开设必须开设、管用的课程。课程体系可形成核心(必修)课、选修课和系列讲座(或社会调查)三个层次,内容上相互衔接,补充配合,选修课和系列讲座作为核心课内容的扩展和延伸,形成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

3.3 合理有效利用课堂,充分发挥其在人文教育中的主力作用

课堂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民办高职虽偏重学生技能培养,但课堂仍是开展技能培训的主要途径,要充分利用好课堂,作为强化人文教育的重要平台。

①加强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力度。开展提高学生人文素质行动,单靠仅有的几门人文课程还不够,难以奏效,要在学时有限的课堂里尽可能多地增加人文素养教育成分,结合传授知识技能有效进行人文教育。正如部分高职教育专家指出:“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要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人才人文素养潜移默化的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人文精神教育的实质是做人的教育,是培养精神品质,奠定学生毕业后从事社会工作、承担社会角色,特别是职业角色的重要基础。在专业课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有助于人文素养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形成优雅的人文形态、豁达的为人态度、优良的处世作风、端正的生活态度、严谨的行为范式等。

②加强在实践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实践教学是职业人文精神教育的极佳场所,要充分发挥在实验实训教学模式、“学工交替”模式中对毕业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作用。高职教育在教学安排上,有大量实习实训机会,最后一年主要开展实习或顶岗实习,实践教学时间较多,为此,在技能操练的实践教学中要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的探究精神、主动学习的意识、创新精神得到了强化,职业道德、诚信的品质得到锤炼,相互合作共事得到体验,经受挫折的能力得到磨练。因此重视在实践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既有利于加强毕业生的职业素质教育,也非常有利于毕业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并且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4 探索人文素质教育新载体,推进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开展

当前,有些民办高职在人文素养教育方面,一方面做法流于形式,简单地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人文素质教育,讲一些空泛的大道理,灌输方式单一,效果往往不佳;另一方面,民办高职生本来文化知识单薄、基础差,如教学中再给他们讲授一些深奥的人文科学理论,学生感觉很枯燥和困难,难以接受,不易理解。对此,我们要积极搭建新载体,引入通信网络平台,创新教学方式,寓教于乐,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新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争取实现好的效果。如可探索引入QQ群、微博、微信等平台,激发和引导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可采用开放式教学法,引发学生质疑,启发学生探索,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钻研的兴趣;在讲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时,可适时穿插本专业领域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或企业家的创业史,以科学家实事求是、勇于探索、严谨治学、科学报国的精神和企业家苦练技能、艰苦创业的品质展示科学技术中蕴含的“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榜样的激励、思想品德的陶养和精神境界的提升,无形中实现人文素养的提升。

3.5 学校和家庭通力合作,营造人文素养教育良好氛围

人文素质教育不是学校某个部门某部分教师所能完成的,需要学校和家庭通力合作,营造人文素养教育氛围,推进人文素质教育。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方方面面通力协作”。

①大力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素养环境和氛围。和谐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顺利成才。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无论从校园的整体规划、建筑风格的设计、自然与人文景观的配置还是到校训、校风、学风、师生行为文明规范、第二课堂活动、图书资料的建设都要围绕形成高雅的文化品位和浓郁的人文气息,要积极开展人文知识讲座,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广播、校报、墙报、宣传窗等作用,形成和谐健康的人文环境和氛围,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②注重发挥教师言传身教作用。教学中,教师的言传身教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学生。教师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人才的关键。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不高,就难以培养出人文素质很高的学生。正所谓:“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有令不行”。为此,我们的教师除了师德高尚,教学能力较强之外,还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令人钦佩的人格魅力,要善于掌握民办高职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为社会培养出真正高素质的高职人才。

③要有效发挥家庭的后盾作用。学校虽在青年人成长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父母对大学生的影响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尽管高职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上已经独立,与父母接触减少,但表面自立,经济上的依赖和从小受到的影响,大学生与父母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仍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的言传身教依旧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发展。为此,学校要多与家长沟通,增进理解、相互配合。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学校可定期将学生在学校的思想情况、缺点不足及时向家长反馈,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正向的合力,同时,也引导家长理解,要创造条件,锻炼学生为人处事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生活、为他人服务、感恩社会精神和能力。学校与家庭间形素养教育的正合力,才能极大利于学生人文素养提高。

3.6 充分利用校外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的社会资源,促进民办高职毕业生人文素养贴近就业需求

现代企业拥有丰富的资源,其经营理念、企业环境、技术人才、管理方式等都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尤其是企业文化是校园文化所不能替代的,毕业生通过校外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提前熟悉职业岗位,获得职业训练和工作体验,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难得的是,通过校外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真正学习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体验人间真、善、美,感受人文科学的魅力,感知自身存在的素养差距,自觉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对此,要充分珍惜利用好校外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宝贵社会资源,按照企业和社会对毕业生人文素养要求,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提升综合素质,在人才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毕业后将会受到企业的欢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迅速适应企业的管理环境,开启良好的职业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赵四亮,李毅.浅谈高校人文素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04(2).

[2]陈世国.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营造大学生精神家园[J].思想教育研究,2005(1):41.

[3]李志友.谈如何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德育与素质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

[4]赵慧.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杂志.

第5篇

关键字:人性化教学 小学数学

通过小学四年级的教材可以看出,西师版的教材十分注重学生在数学知识方面的全面培养,拿四年级上册说明,其按照大纲要求,分为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这几个版块让学生们初步了解代数、几何以及统计方面的数学知识,为以后的学习铺垫了良好的基础。

一、将人性化数学教学渗透进多媒体技术中

人文教育是我国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现学生的主管能动能力。人性化教学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倡的一种教学理念,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学生优良品格的形成。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教学事业中去,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同时,也发挥了人性化教学的特点。

根据西师版的教材,我们可以很快地发现,教师的教与学生之间的学存在着很大的联系,如何将教与学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状态,运用多媒体技术不失为一种有效地方法。

数学教学不似文科教学般可以通过生动有趣地寓言故事以及美术教学中鲜艳亮丽的色彩为学生打造人性化课堂的印象,由于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课程既浅显又深入,它已经慢慢摆脱了小学教学课程中的识数的阶段,也逐渐进入方程式以及初等代数以及几何的初步学习中,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素质,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让学生在浓厚而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中学到数学知识。

(一)计算器的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是,可以随时对学生进行画面的讲解,在西师版的教材探索版块有这样一个例题:

例题:由1×1,11×11到111×111,从上到下因数的位数由1位(1个1)到4位(4个1),因而乘积就是因数中有几个1,积就从1开始从左到右排到几,然后又排回到1。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时候,可以通过数学家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以上问题进行思考。

多媒体教学的种类有很多,计算器教学也是多媒体教学的一种,在此道题目中,让学生通过进行计算器的计算,进行独立地探索和思考。

然后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通过交流过程,纠正学生在数学问题上的表达能力,对数学语言有一定程度上的把握,让学生学会解题时的解题顺序以及对解题思路进行调理,理解题目中的规律,并且能够准确应用。

在计算器中,有很多案件的变化使用,可以得出很多不同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教习学生知识的同时,应该加强学生对计算器的探索,并且主动和学生进行讨论,找出更多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动手的习惯。

(二)情境教学的重要性。小学生由于思维比较活跃,因此不能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听讲上,因此教师应该发扬人文关怀的魅力,通过生动有趣地课堂情境的营造,让学生发现数学的趣味性。

通过动画的制作以及生动有趣的形象让学生可以快速理解上课所学的内容,通过简单的例题引出数学课上要学习的知识重点。

例如在学习垂直这个概念的时候,教师可以先通过动画演示进行直线、射线等的复习,然后让学生思考,两条线相交会发生什么现象,并且进行实地演练,通过直尺、三角板等工具让学生充分理解垂直的定义并且运用到做题中去。

在多媒体教学中充分利用人文化教学的特点,可以使教学质量大大提高,并且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事半功倍。

二、实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实验小学是体现人性化教学的一个侧面,通过西师版的教材大纲我们可以发现,实验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实验对学生进行理念知识的讲解,可以让学生迅速的消化知识,并且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对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行培养。

通过西师版教材模块的设置,教师可以有目的性、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方法,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优缺点,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的题目时,教师可以运用教材中所带的工具让学生自主进行操作,推论应该先做哪一部分,再做哪一部分。最后由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天枰等工具进行观察。

在进行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的时候,通过房屋模型以及图片让学生自己思考,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改写的方法,举例说明亿和万的不同。

在进行这方面教学的时候,算盘是最重要的,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加充分的了解,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珠算能力。

结语:

人文精神,是我国大力提倡的一种人性化精神理念,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以及思想行为品格,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更好的交流沟通,通过教师的亲和力量从侧面让学生感受到教学的生动有趣,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以及谈心互动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会到人文关怀的温暖,让学生在进行自主实践的同时注重对自身品格的培养,通过“人性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大大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水平,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景彬.新课改下高中政治课教学初探[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2]刘亚飞.浅谈如何优化小学数学教学[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第6篇

关键词:通识教育理念;意义与价值;必要性;通识教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206-03

通识教育英文“general education”,也称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有两层意义:其一是指通才教育;其二是指全人教育。近代高等学校中的通识教育思想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自从20世纪,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

在我国,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中庸》中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古人一贯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论衡》中说:“博览古今为通人”,“通人胸中怀百家之言”。通识教育可产生通才,即博览群书,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学多识,通权达变,通情达理,兼备多种才能的人。

一、通识教育理念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一种大学理念,即整个大学的办学思想,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通识教育与专业化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教育模式的选择上,前者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主要关注学生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和公民的生活需要,后者则给予学生某种职业能力训练。两者有区别,但并非相互对立和割裂。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在专业划分上,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学生通过多样化的选择,会得到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因此,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注重开发、挖掘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形成个体独立人格与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车间里流水线上制造出来的具有同一模式、同一思维的“产品”。其实质就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

二、通识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1.通识教育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各大学普遍接受的国际化议题。如果对通识教育没有国际化的认同,就会在相当程度上失去话语权,失去国际共识,从而也就失去国际交流的一些前提。因此,应当引起中国教育界的充分重视,使通识教育溶入中国高等教育的基础概念中,从而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2.通识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通识教育鼓励学生充分发展个性,从难、从严、从自身实际出发跨学科、跨专业自由选课,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全面提高素质。

3.在通识教育的范畴中,涵盖了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培养一专多能、德才兼备的人才教育以及弘扬传统文化教育等。这种包容既体现时代性,又保持民族性,把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国传统的文化结合起来,把现代信息文明与中华优秀文化历史统一起来。

4.通识教育是防止学生偏科的重要方式。中国教育由于历史的原因,偏科、专业过窄的情况比较严重,在中学打基础时就分文、理科,进入大学又产生较严重的文理分家。而通识教育则规定学生必须跨专业、跨学科选课,禁止选那些与本专业相重复或相关相近的课程,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学生课程结构的合理性,从而使学生知识结构趋于合理。

5.通识教育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因此,能防止因应试教育出现“高分低能”的学生。

三、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

1.全球化趋势所带来的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碰撞,迫切需要大学的通识教育。在这种多元文化的社会里,我们必须相互尊重各种不同的文化,必须学会欣赏其他文化的长处,而不能以自己的文化固步自封,当然,也不能闭着眼睛一味盲目崇拜。正是由于我们的大学对于通识教育不够重视,才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使得社会上出现冷漠、无情的现象。

2.我国高校长期实行的专业化教育模式迫切呼唤大学通识教育的出现。专业化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在特定时期、特定社会背景中的选择。这个选择尽管在当时有其合理性,对我国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不过缺陷也是明显的――过分强调专业划分,把学生的学习限制在一个狭窄的知识领域,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高等教育的专业化做得越好,学生就越难适应变换了的工作。而当前的产业升级和建立创新型和谐社会要求高等教育培养深入了解人性、市场和社会的人才。

四、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

1.各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总份量有较大增加。通识教育课程在总学分中的比例体现了学校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总的看来,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份量有所增加,通识教育课程的学分在总学分中的比例从90年代中期的四分之一左右增加到现在的三分之一以上。

2.通识教育课程的组成。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全校必修课程和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全校必修课指全校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这些课程一般全校统一要求并进行统一考核,至多在文科和理科生之间有些许的差别。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是指为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而设置的课程,一般这种课程是面向全校学生,采用任选或限制性的选修方式。一般公共必修课占通识教育总课程的70%左右,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占30%。

3.必修课程的种类及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必修课主要包括:政治理论课程、外语课程、计算机课程、体育和军事课程,有的学校还有数学课和法律课。政治理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道德品质修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理论课程一般为10~18学分。体育和军事课程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强体质的课程,主要课程种类有体育、国防教育、军事理论、军训。体育和军事课程一般占4~6个学分。应用基础课主要是提高技能的工具知识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增加进一步获取知识的能力,一般着重于应用能力。应用基础课程普遍包括外语、计算机基础及应用。外语一般占12~18个学分。

4.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种类及所涉及的学科领域。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覆盖面较广,涉及数学与自然科学类、人文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思想政治类、计算机类、语言类、艺术类、体育卫生类、基本技能等。其中还有跨学科课程。数学类课程:如数学的精神方法和应用、数学思想方法漫谈、数学模型、文科高等数学、数学史、数学与文化等。自然科学类课程:如今日物理、自然科学中的混沌与分形、现代信息电子技术概论、元素与生命、化学与生活、人类生物学、普通生态学、地球环境与人类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环境教育、新地球科学、太空探索、现代天文学、射电天文学等。计算机类课程:如Internet及其应用、计算机文化概论、日常流行办公软件操作与使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基础、多媒体设计与制作、Java语言基础等。社会科学类课程:如经济学基础、中国农村经济热点问题研究、外国宏观经济、房地产市场与价格、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当代主要社会主义国家改革述评、反腐败与廉政建设、当代中国行政改革、权力现象概论、涉外工作实务、国民经济管理、行政管理学概论、外国宏观经济管理、现代广告学、税务筹划理论与实务、北京导游、现代家政、就业学、大学生人际关系、社会学概论、社会心理学、跨文化交流学、知识产权法、法律导论、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等等。人文科学类课程:如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基督教文明、古代东方文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近代文化思潮评述、中国文化史、外国文学名著赏析、唐宋家散文、欧洲文艺复新、清代档案史料、清代宫廷史等等。语言类课程:如英语、德语、俄语、日语、法语、韩国语、科技英语、高级阅读、英汉互译技巧、报刊选读等。艺术类课程:如艺术概论、艺术作品赏析、音乐赏析、美术赏析、戏曲赏析、戏剧赏析、影视欣赏、摄影艺术实践、电脑音乐创作、装饰艺术设计、钢琴即兴演奏、文艺实践等。基本技能类课程:如文科论文写作、科技写作、经济写作、公共写作与处理等。

五、通识教育的优缺点

第7篇

1慕课对高校教学的影响

与传统实体教学相比,慕课在高校教学中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第一,“慕课”的开放共享性和在线学习的特点使学习变得更加灵活,没有实体课堂的时空限制和门槛限制,学习者只要在网上注册后,就可以随时随地想学就学。第二,“慕课”的授课教师都是名校名师,授课教师的平均水平更高。第三,没有课堂规模的限制,“慕课”对学习者人数没有限制,且人数越多越能发挥其功能,而实体课堂可容纳的学生则是有限的。第四,“慕课”是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一改传统实体课堂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其他学生和教师互动交流而获得知识,教师主要是发挥启发、引导的作用。第五,“慕课”在教学设计上由播放视频、提问、练习、小组学习等环节组成,通过提问、互动等环节确保学生积极学习、深度学习,比传统实体课堂更符合学习科学的规律和要求,使学习者的学习更加有效。同时,慕课也有其自身有待完善的不足。“慕课”并非万能,也有无法取代实体课堂之处。主要表现在:第一,“慕课”不能给学生真实完整的大学学习体验、校园生活经历、校园文化熏陶等。除了课程教学之外,大学教育还要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像同学、师生之间的社交体验就是“慕课”无法提供的。第二,一些需要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课程,例如实验课、中药材、紧急救护等课程,也是要学生在实体课堂上去亲自操作和感受的。第三,“慕课”现在还未建立起健全的评价机制,虽然一些学校在学分互认等方面作了很多探索,但是还不能满足学生获取课程学分和学位的要求。

2慕课在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应用中的优势

2.1弥补了医学院校人文教育课程支撑的不足

医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融合的科学体系,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医学教育注重医学科学的技术层面的训练,忽视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导致医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人文精神缺失。因此,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已成为医学教育界的共识。目前,医学院校现有资源还难以满足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需求。在课程设置方面以专业性课程为主,人文素质课程资源较少,且不像综合院校有较为具体的人文学科支持;同时,在师资配备方面,没有专门的人文素质教育机构,师资力量在数量和质量上均为短板。医学院校大多数人文素质教师是由思政教师承担,一方面由于思政教师本身教学任务繁重,不能提供教师数量上的资源,另一方面由于思政教师所学专业背景知识有限,没有足够能力承担更多人文素质课程。慕课资源丰富,其中有大量的人文课程,随着慕课进一步开发,会有更多人文课程资源可利用。而且,这些慕课共享的优质课程大多来自全国甚至全世界一流大学,课程质量高,而且聆听名师授课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一旦建成这样的课程体系,就很容易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积极性。因此,慕课以其丰富的教学素材弥补了医学院校人文教育资源的不足。

2.2有利于提升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

医学院校的学生由于受到专业学习的限制,对人文学科在思想上不是很重视,兴趣不浓厚。同时,由于医学生从高中时代受限于理科思维模式,对人文学科的思维模式切入较难。因此,较易出现“课上在听,课后就忘”的不良现象。慕课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的单向授课模式,无论是教师选择安排的还是学生自主选择的慕课课程,学生在学习时都会体会到慕课的在线讨论、随堂测验、相互批改、自我管理学习进度等形式多样的双向互动性;同时,在结合了慕课资源的实体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享、探讨和问题的解决。这都将极大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接受知识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有效提升学医学院校人文素质的教育效果。

2.3克服了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时空限制

医学院校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繁重,大量的专业课、实验和实践学习占据了绝大部分教学时间,游离于主修和辅修专业教育以外的人文素质课程,往往让位于专业课程。人文素质课程的课时量有限,在这有限的人文课程中,学生选课的自由又受到时空限制,如学生不能选择同时开设的人文素质类课程;再比如人文素质课程的规模较小,覆盖面较低,这就大大缩减了学生获取人文知识、提升人文素质的有效渠道。慕课的开放共享性和在线学习的特点使学习变得更加灵活,没有实体课堂的时空限制和门槛限制,学习者只要在网上注册后,就可以随时随地想学就学。无论身在何时何处,只需要一台电脑或者手机与网络连接,就可以免费或者花最少的钱享受全世界一流大学的课程。这就克服了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时空局限,拓宽了学生探索人文知识、提升人文素质的渠道。

3慕课在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应用探索

3.1人文素质公共课程中慕课的应用研究

由于医学院校人文素质的公共课程有一定时间和空间的保障,而且慕课虽在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上优势明显,但在情感体验、实践操作等方面却是短板,而且也无法使学习者体会到只有身处校园才能感受到的氛围。因此,在公共课中要充分发挥实体课与慕课的优势,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1)60人以上规模较大的班级:实体课为主,以慕课为辅的教学方式。一是应用内容上选择一些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用慕课形式加深理解;二是应用方式上采取线上线下配合的方式。教师将所选慕课资源作为教学的线上环节,要求学生先自主“听课”,线下实体课堂则侧重深入地探讨和解决问题;三是考评的方式上遵循原有公共课的考评方式不变。2)60人(含60人)以下规模的班级:慕课为主,实体课为辅的教学方式。一是内容上全程应用慕课资源;二是应用方式上采取翻转课堂方式。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个性化协作式的学习环境,并根据所学内容特点、学习者特征,进行课堂活动的设计,使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三是考核方式上采取双重考核。学生学分由提供慕课资源学校和本校共同给出。

3.2医学生人文素质选修课程中慕课的应用研究

第8篇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折衷主义: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之融和19 世纪末,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的激烈论战正酣,难分伯仲。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的帝国主义侵略活动也日益猖獗,这使得在国内要有坚强的后盾做支撑。

【关键词】折衷主义 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之融和19 世纪末 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的激烈论战正酣

【本页关键词】 期刊征稿 论文投稿 省级期刊征稿

【正文】二、折衷主义: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之融和19 世纪末,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的激烈论战正酣,难分伯仲。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的帝国主义侵略活动也日益猖獗,这使得在国内要有坚强的后盾做支撑。显然,这要求国家要有绝对的权威,要形成统一的国家集权。作为维护帝国主义统治工具的刑法理论,国家当然不容许长期存在的对立状态,于是就采取了一定程度的行政干预的办法,使学派之间的激烈对立调和统一起来,以便更好地为帝国主义的对外疯狂侵略和对内高压统治服务。于是,到20 世纪20 - 30 年代,两派开始有了缓和的迹象。同时,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论战双方也都逐渐注意到了自身理论的缺点和对方的优点。20 世纪40 - 50 年代,开始了影响深远的第三次技术革命,自然科学向着深度和广度两个方向飞速发展。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现代方法的出现,带来了认识论与方法论上的革命,对哲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影响巨大。在刑法学领域,系统论和信息论迅速地取代了传统的哲学方法而一跃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方法论,这无疑有利地推动了学派之争的调和理论的形成。到50 年代以后,学派之争开始消停,折衷主义走向兴盛。两大阵营彼此站在各自的立场之上,吸收对方的合理因素来发展和充实自己的理论。就意志自由问题,折衷主义形成了相对意志自由论的观点。一方面承认人的意志是被素质、环境等因素决定的,但另一方面它又不是完全被动和无能为力的,它具有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具体情况下,如果行为人有选择的自由意志,即既可为犯罪行为,又可不为犯罪行为,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犯罪行为,那理所当然应受刑法谴责;但如果行为时缺乏自由选择的意志,即只能实施犯罪行为而不能选择其他,此时,刑法则没有谴责该行为的理由。“从理论脉络出发,相对意志自由论可以视为意志自由论和意志决定论的折衷和调和,它一方面摆脱了意志决定论的固有缺陷,跳出了机械因果决定链条的理论樊篱,另一方面又吸纳了意志自由论的理论养分, 得到了道义伦理的有力支撑, 可以说相对意志自由理论发展到今已经成为这一哲学领域最为有力的学说。”折衷主义就犯罪的认定标准及责任问题,提出了诸多思想,形成了多种学说,但具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有后期旧派(后期古典学派)的规范责任论和新派的人格责任论和新社会防卫论。(一)后期旧派:规范责任论规范责任论由德国学者麦耶首先提及,自20 世纪20年代由德国学者Frank首创,后经Goldschmidt、Freudenthal加以发展,目前在德国、日本居于支配地位的责任理论。该论的形成肇始于19 世纪末新康德主义法学①对后期旧派的影响。新康德主义以价值和事实的严格区分为前提,试图建立与自然科学不同的、独具特色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它与实证主义的因果的、机械的考察方法相反,通过导入价值、评价、规范等考察方法,以图恢复人文科学的人的、文化的本来特征。后期旧派以新康德主义价值哲学为基础,将价值评判纳入法律体系,认为法律规范是社会公意和价值观念的体现,是制约和评判人们行为的准绳。而后又立于道义责任论的立场之上,并对其进行了修正,提出刑事责任的根据在于行为人违反了法律根据普通理性人设立的基本规范要求,即法规范对行为人实施合法行为的合理期待。因此,只有行为人违反遵守法律规范的义务,在具有避免实施违法行为的可能性的情况下,作出相反的意思决定而实施了违法行为,这才具备了应受责任的充足条件。可见在责任的三要素(心理事实、规范评价和期待可能性)中,真正决定责任界限的是期待可能性这一规范要素。这有利于限制责任的扩张,间接地制约了犯罪与刑事处罚的界限和范围,体现了刑法的谦抑性。

【文章来源】/Downloadshow.asp?id=11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第9篇

(一)内容比较。近年来,我国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有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在教育内容方面,有着本质性的改革,转变了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体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形态。当前,我国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以实时政策、思想政治教育、道德与法制教育为核心,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我国人文素质教育的总基调。在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上相比日本而言,缺点主要体现在:1.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虽有,但缺乏一定量的精品课程;2.人文素质教育的开设热情虽高,但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随意而为的现象比较普遍,在实际的组织开展中缺乏良好的主观能动性;3.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设置虽多,但仍不够成熟,仍需要不断地优化教育内容。例如,在四川美术学院,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内容仍以“文史哲”为主体模式。即,将人文素质教育氛围“文”“史”“哲”,并作为核心课程与必修课程。这虽然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广度,但缺乏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的显著气息,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与日本相比,虽然我国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比较单一,但两者的立足点与出发点是一致的,即依托完备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实现对设计艺术人才的全面培养,以更好的切合专业教育的需求。

(二)方法比较。不可否认,中日在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方面,存在较大共性。但两国之间又表现在各自特有的优势。在日本,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方法多样化,强调开放式的教育方法下人文素质教育的新发展。我国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缺点明显:1.人文素质教育强制性纳入课程体系,并缺乏相应的机制与措施,确保人文素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之后的有效开展;2.人文素质教育方法单一,与实际的教学需求脱节。尤其是设计艺术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学生的个性发展及知识结构不吻合,进而难以实现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所以,我国设计艺术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首要任务就是逐步优化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在构建有效专业教育的同时,基于多元化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性。

二、借鉴经验,大力推进我国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

通过中日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在教育地位、内容及方法上的比较分析,可以客观地说,我国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在近几年的改革发展中,优劣并存、喜忧参半。因此,我国应借鉴日本的优良做法,大力推进我国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的新发展。笔者认为,我国需要转变思想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优化设计艺术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结构、教育方法等,从本质上推动我国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实现对设计艺术人才的综合培养。

(一)转变人文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夯实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首先,我国应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在设计艺术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并做好宣传工作,让师生真切的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所具有的价值;其次,人文素质教育不仅需要在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有所体现,而且需要在国家教育的政策方针中有所体现。以法律法规的方式将人文素质教育上升到国家意志层面,更有助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落实;再次,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贯彻落实人文素质教育。高校应设置完善的课程体系、编制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在专业教育教学活动旨在,并夯实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优先地位;最后,引导师生正确认识人文素质教育与设计艺术专业的内在联系,在思想行为上认可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与内涵,进而提高师生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

(二)优化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结构,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性。在日本,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结构更加科学合理,并表现出显著的国家特色。对此,我国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结构的优化,应切实做好:1.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意志的同时,对已有的课程内容结构进行合理的编排,如近现代史纲要、思修、毛概四门基础课程;2.立足于自身的办学特色,整合设计艺术的专业设置需求,提高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加强综合人文科学的教学。首先,强化哲学、美学、心理学等多种知识的人文素质教育,并纳入考核体系之中;其次,加强设计艺术基础性课程教学;再次,拓展实践教学内容,加强社会实践教学;3.规范并压缩已有的课程体系,尤其是对于一些课程内容,应进行精简以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并且,教育内容结构以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及专业发展规律,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三)改革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方法,构建有效教学。首先,我国人文素质教育在纳入课程体系的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性。这就强调,我国应进一步研究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性质及特点,提高其在纳入课程体系过程中的科学性;其次,着力提高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方法的科学性;1.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尤其是灌输式教学方法,不利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2.依托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形成现代化的新型教学方法;3.基于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手段,构建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

三、结语

第10篇

部分老师带教意识淡漠,缺乏责任感,片面认为带教是一种负担,生怕护生出了问题要老师负责,只让学生跑腿干杂活;而有的带教老师在护生实习后期,认为护生有了一定的操作能力,就放手让其独立操作,不再亲自监督指导,从而增加了差错发生率。

①部分教师不注重护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只注重操作的能力,不能将理论与实际很好的结合起来,使护生只知道做而不知道思考。②我院各临床带教科室都没有专职的带教老师,带教老师是在完成繁忙护理工作时兼带教护生,为此部分教师担心护生会出错或觉得动作慢,凡事亲自动手,使得护生动手机会减少。

专题讲座和教学查房时,教师不能脱稿讲解,或对专科知识及相关社会人文科学知识欠了解,不能拓展一些知识,护生听起来感到乏味,不能调动护生听课的积极性。

由于说话的语气及态度的分寸把握不好,有可能打击护生的积极性,甚至是自尊。

岗前教育培训

为提高护生临床实习质量,加强对护生规范化管理,在进入临床实习前,护理部对护生进行岗前教育培训(培训内容:医院规章制度、临床实习目的、安全法律意识、职业防护等),通过培训,使护生尽快适应医院环境及制度,更清楚临床实习目的,同时加深护生对护理工作认识,以增强实习的信心。

按带教计划实施带教

临床科室带教分三阶段,第一阶段,做好入科宣教,首先由护士长介绍病区环境及各项规章制度,把护生介绍给每位带教老师,让护生有一种被尊重、被接纳的感觉。第二阶段,重点要求护生是掌握疾病的常规护理及技能操作,护患关系沟通的技巧及专科疾病知识健康指导;第三阶段,指导护生运用护理程序书写完整的护理病历,并严格完成出科的理论及操作考核。

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

①带教老师是护生临床实习的启蒙者和指导者,一言一行都会对护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护生以后的工作都会产生巨大影响。这就要求带教老师在思想上对护理工作要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引导护生树立正确的护理价值观,同时还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责任心。②对带教老师进行考核。进行不定期考核,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规范操作程序,掌握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及相关社会人文科学,不断完善自己。③提高带教老师授课效果。每周进行科内小讲课,内容为(专科疾病相关知识及护理、护理新知识、新技能等);也可因病施教,针对现有的病例进行讲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要求进行多媒体授课,并与护生做到有效的互动,以提高护生的参与性和学习兴趣。

改进教学方式

1)带教过程中善于总结总结护生存在的问题,总结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我院通过定期举办带教老师教学会议,让带教经验好的老师介绍教学经验,以提高带教老师的带教水平;同时护理部在护生临床实习结束时召开护生座谈会,收集护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2)根据护生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对护生的生理、心理、社会状况有所了解,发现护生优缺点,并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护生做到因人施教,对基础好的护生严格要求,对落后者不断鼓励。

3)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法将自己在工作中成功的经验传授给护生即经验教学法;同时用启发、引导、探讨、鼓励等方式可激发护生寻求信息的责任感,培养护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发挥护生的主观能动性。

4)注重护生分析、思维能力的培养我院通过开展人人参与式护理教学查房,能有效地帮助护生将所学理论贯穿于护理实践中,培养了护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莫选菊[1]认为,人人参与式护理查房是实习护生在短暂的临床实习阶段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是培养护生对病例进行综合分析,运用评判性思维去观察、评估、推断、计划、评价的重要手段。

5)为减少教学与工作的矛盾,带教老师在承担带教工作时,尽量以教学工作为主,减少日常护理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带教。

提高护生素质修养

鼓励护生通过自学、函授等途径继续学习,在提高护理知识水平同时,使其对护理专业的内涵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样才能提高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

引导护生做好基础护理

向护生强调基础护理的重要性,可以密切观察病情,获取更多临床资料,为医生提供治疗依据。

加强与护生沟通的能力

带教老师应以温和的态度、风趣的解说等方式与护生很好的交流,增强说话的感染力、亲和力,使双方处于愉悦的心境。

临床教与学双评节制的运行

第11篇

[关键词]书评 引文分析 科研评价 亨克・莫德

[分类号]G31

科研评价是科学技术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推进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必要保证。如何科学、合理、公正地对不同类型的评价对象实施鉴别、判断、排序,是一个长期困扰科学学理论与科技管理实践的难题。引文分析作为近年来蓬勃发展的科学计量学方法之一,逐渐进入到科研评价的视阈中。SCI、引文量、期刊影响因子等术语成为学术界耳熟能详的“硬通货”。但由此衍生的困惑乃至置疑之声也越发使引文分析方法处于风口浪尖之中。著名科学计量学家,1999年度科学计量学最高奖――普赖斯奖获得者,原荷兰莱顿大学EWTS教授,现受聘于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集团高级学术顾问的亨克・莫德(Henk F.Moed)撰写的Citation Analysis in Research Evaluation《科研评价中的引文分析》一书,2005年由出版界巨头施普林格(springer)公司出版,2010年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引入版权,并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翻译出版。该书对于国内学术界全面了解引文分析的本质、引文指标的构建,以及引文分析在科研评价中的优缺点展开了系统深入的阐述,对于厘清当前我国学术界和科技管理实践中的某些误区,指导科学理性使用引文分析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全书共分2大部分27章。第一部分介绍了全书的基本观点和一般结论,第二部分是关于引文分析的基本观点和结论的一些理论分析、案例举要和实证研究。全书的研究对象具有覆盖面广的特点,既关注自然科学领域的评价问题,还讨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引文特征;既涉及了单篇论文、期刊的评价,又探索了学科、团队等中观评价,还剖析了国家层面的科研产出及其科研合作等宏观问题。此外,秉持确定性和商讨性的态度也是本书作者的主要研究和写作风格。

作者指出,引文应用于科研评价的前提是,必须做到正式、公开、学术性。正式就是在进行引文分析之前,使被评价者和决策者明确引文分析所运用的各种指标的内涵;公开是指评价者使用的各类数据务必准确,并接收被评价者的核检;学术性是指任何评价必须要有明确的理论假设、研究路线以及对结果意义和局限性的讨论。学术质量是科研评价的中心话题之一。作者认为,“引文主义”所确立的研究质量和同行专家们所认定的学术质量都具有片面性。在引文分析与科技政策领域的关系上,引文分析毕竟属于纯学术领域,需要在理论框架下寻求适合的研究方法,而政策领域更关注的是可行性和政策相关性。作者认为,评价性的引文分析利用方式最好排除在政策领域之外。因为数据采集过程很容易出现错误,简单的统计指标容易受到较强偏态分布数据的影响。对于广为使用的期刊影响因子,作者认为,不存在一个衡量期刊绩效的完美的单一指标。某个特殊指标的有效性随使用的场合不同而变化。学科差异、引用时间窗口、期刊类型、标准化处理等都是利用影响因子必须考虑的因素。他强调,尽管影响因子存在某些局限性,但仍不失为一个较为可靠的指标。ISI收录文献的充分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对来源期刊的统计发现,分子生物学、与人类相关的生物科学、化学等学科收录的期刊十分全面,数学、地球科学、工程学等相对全面,而人文与艺术、社会科学的期刊覆盖面较欠缺。对于前者,使用引文分析方法通常是恰当的,对于次者,作者建议应将非ISI来源期刊的引文补充进来,对于后者,应扩展引用文献范围,增加书籍和国际会议论文集的引文。尤其对于被分割为不同学派思想的学科领域,或者受民族和语言所阻碍的领域,不以引文分析数据为分析和评价依据可能效果更好。因此,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绩效评价中,尤其是在定性研究主导的子学科中,尤其应慎用ISI引文索引。关于引文数据的准确性问题,如作者姓名、机构名称和子领域划分的模糊性,都会影响到结论的可靠性,作者认为,有必要运用更高级的引文数据处理。

以往在科研评价中我们有一个预设,即引文数量等同于质量。但果真如此吗?莫德大胆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引文数量究竟测度了什么?这是一个与“科研绩效”、“学术质量”、“影响力”相关联的重要理论问题。作者在全面梳理了加菲尔德(Garfield)、斯莫尔(small)、朱克曼(Zuckerman)等人的观点基础上,认为尽管对引文的测度功能有不同的理解,但并不等于说引文分析就是缺乏理论基础的。当然,“引文主义者”的观点对探寻引文分析的学术理论基础将产生负面影响,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在科研评价中运用引文分析,其目的不是要捕捉个人动机,而是要研究个体引用者共同表达其对学术活动结构和绩效的社会观点。当引文分析用于微观和中观层面评价时,可能会歪曲真实结果。即使扩大样本也不一定排除所有偏差。原则上,用学术影响来解释引用情况是行得通的,但是引用影响和学术影响的概念有时并不一致。笔者同意作者的谨慎态度,认为科研绩效是与投入产出密切相关的概念,学术质量反映学术研究成果内在的创新性,而影响力则反应了学术成果的传播和使用程度。引文数量对上述三个概念均有一定的测度功能,但更倾向于影响力测度。

尽管同行评议作为传统的被认为是有效的一种评价方法而广为使用,但是仍然受到学术权威、政治压力、思维模式的影响,使同行间达成一致意见的程度偏低。作者通过大量案例研究指出,文献计量指标应该被用作监测和研究同行评议过程的工具,并且在大多场合,同行评议和引文分析结果具有较强的统计相关性。笔者认为,在同行专家道德水准值得信赖的前提下,发挥专家主导作用并将引文分析作为辅助工具是值得尝试的。而在学术规范尚未成熟之前,将文献计量指标引入评价过程,发挥“镜子”的映射职能非常必要。

此外,在引文分析的宏观研究方面,作者也得出了一些相当有趣的结论。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全球科技论文数量由于科学合作(共同署名)逐渐上升。这可能是受到科研评价中的“毛”数指标激励使然,当然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也可能由于受到强调在高影响因子顶级期刊发文导向发文数有所下降。通过国际科学合作,使得合作国都提高了本国的引用影响。但在双边国际合作中,强国与弱国合作从短期看可能会削弱强国的被引率。关于国家自引,作者研究发现,几乎所有国家都过度引用本国论文,因此,所谓美国学者更倾向于引用本国论文的结论缺乏实证依据。至于其他国家更多引用美国论文,可能是一种引用偏见的影响,但不必强制取缔。笔者认为,在

我国,通过与强国科研合作,可以提升我国的科研国际影响力,亦可以形成创新力强的科研团队。但是在科研评价的成果数量导向下,可能会催生大量“伪合作”,这必然会曲解科研合作的初衷。

再者,作者对发展新的引文指标提出一些设想。如探索处理合作问题、测度知识库的广度、一致性及深度指标,有意与新生科学家锻炼成长的指标,“定性的”引文分析指标等。此外,新的电子出版形式、数据库和搜索引擎,在引文分析中作为来源文献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尽管如此,仍应注意,来源文献的多样化并不支持学者对知识进步所做的贡献越大这一结论。

最后,本书再次强调,政策制定者和公众对学术质量信息的需求是合理的,但叙述学术质量不像其他社会领域的绩效那样可以直接测度,单靠文献和引文排名,并不足以反映各评价对象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是如何影响个体对象的绩效。

总结本书得出的基本观点主要有:学术研究质量有一定的客观性,但是引文测度的并不完全是实际的质量;引文评价和科技政策的价值取向不同;引文分析应用于科研评价时,数据的透明性和文献计量学者的中立性是必要的;引文分析方法更适合宏观层次评价,与同行评议方法各有利弊。

总之,这部著作为我们提供了使用引文分析方法应用于科研评价的富有启发性的思路。对于解决我国科研评价中引文分析方法使用的越位和缺位问题,将给予极为有益的指导。

通过本书对引文分析与科研评价诸多复杂关系的系统阐述,笔者认为,引文分析在科研评价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巾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尽管已有的引文分析手段仍存在某些缺陷,但是它毕竟拓展了科研评价的视野,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同行评议方法固有的封闭性和主观性带来的评价偏差,使科研评价建立在客观、公开、定量、可操作的基础上。任何一个没有偏见的学者必须承认,SCI对我国科技创新和科技事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SCI本身没有错,关键是如何理解SCI及其引文分析的内涵和功能,并智慧地而不是绝对使用这些工具和方法。尤其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领域,反对SSCI、A&HCl的不在少数。与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相适应,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理应承载向国际学术界展示我国经济、社会、历史文化成果和争取对国际问题研究的话语权的责任和使命。在特定阶段,从科研管理角度适当给予激励,至少是不坏的选择。

引文分析仍有大量的理论和实证问题需要探索。从国际科学计量学界近年的研究现状以及本书观点看,引文分析要想在科研评价中有更大的作为,未来的工作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第一,进一步拓展引文数据库源,如Google scholar、Scopus、ScienceDirect、开放获(存)取等数据库,并检验同一指标在不同引文库的表现。对中文人文社会科学文献,建议尽快建立中国学术著作数据库。毕竟书籍是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重要载体之一,目前书籍中的引文数据尚不能准确获得。这对于全面反映评价对象科研绩效是个缺憾。第二,进一步开发和设计新的评价指标,如类H指数、特征影响因子等,并检验新指标与经典引文指标的一致性和差异性。第三,进一步探讨引文分析等科学计量方法与同行评议在科研评价中结合的机理,并提供可操作性的现实路径。第四,科学计量学者有必要向政策制定者、科研管理者、学科研究者乃至公众普及基本的引文分析理论和方法。当前实践中出现的评价争议和评价失误与使用引文数据的简单化、绝对化、过度化无不关系。欧洲科学计量学夏季学院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第12篇

一、高中物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基本概述

人文精神的定义是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其主要表现在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命运的保护、追求和关切,和对人类遗留下的各种精神文明的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与追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爱国主义精神,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和哲学思想基础构成了人文精神的主要载体,其根本宗旨就是“以人为本”.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中物理教学的教学方法.在当前社会的价值观下,人们总是将学习成绩当作高中生是否接受良好教育的标杆,而忽视了人文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使高中物理人文教育改革受到阻碍.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1.满足高中物理教学现状的需求.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大部分高中物理教育还停留在以成绩和分数为重要目标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而忽略了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的意义.在这种教学环境下,物理教学只发挥了一般的作用,即科学价值的作用.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题能力有较大的提高,但是在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上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因此,发挥高中物理教学的人文价值,不仅是对物理教学价值的重要补充,更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第一要求.

2.满足高中物理教学理念的要求.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在人文教育方面有所体现,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还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与他人互动,培养与他人协作的团队精神,并将这种精神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有积极探索大自然的好奇心和行动力,利用所学物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体现了在高中物理教学理念中人文教育的不可或缺,其对于学生热爱祖国、勇于质疑和无私奉献精神的培养是其他任何教育方法都无法替代的.

3.满足素质教育的需求.素质教育是面向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过程,而相对的,人文教育则是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全面关注,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在教学宗旨上相互补充,相互发展,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共同完成向学生传递正确价值观念和培养高尚品德情操的教学目标.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满足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策略

1.提高物理教师的人文素质水平.从教学目标的角度来看,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所以只有具备一定人文素质的教师,才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人、教育人.在当前新课程和新教材改革的形势下,教师不仅要精进自己的教学能力,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更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之外的时间内多去阅读自然、社会、历史等方面的书籍,丰富自己的阅历,开拓自己的视野.另外,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时刻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教师只有在科学知识和教学理念上完善自己,才能在物理教学中挖掘其中蕴涵的精神价值,为学生的人文教育奠定扎实的基础.

2.挖掘物理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内核.物理教材作为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是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开拓视野和培养基础素质不可或缺的素材.因此,教师应发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并在潜移默化中将其传递给学生.教师还应在教学过程中穿插着物理历史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探索精神.

3.创设轻松氛围,联系生活与自然.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温馨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表现自己和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塑造学生知识体系的同时,让他们对生活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认知,将物理知识带M生活中,去亲近大自然,亲近物理世界,并运用自己学到的物理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丰富自己的物理体验.因此,通过创设轻松温馨的学习氛围和联系生活与自然,将人文精神渗透进学生的人格中,让学生学会敞开胸怀,体验自然与生活,善待周围的人.

第13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教育生态学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

通识教育翻译自英文General Education,所以有时也会被译成“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等。英国教育学家纽曼(John Henry Newman)在其著作《大学的理念》中提到,通识教育的目的是打开心灵,纠正它、净化它,让它能认识、消化、掌握、统治、使用其知识,给予它控制其才能的力量,具有应用性、灵活性,方法、批评的准确性,聪慧,谋略,举止,流利的口才。换言之,通识教育所追求的是“全人”教育,也就是通过学习,受教育者发掘自我内涵,实现自身价值,在智力、身心和品格各方面能协调、全面发展,成为对社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人。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方向的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通识教育覆盖面广,涉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三大方面,但通识教育所强调的“通”是融会贯通的“通”,即不同学科的知识都能够互相通融,遇到问题时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收集资料,与人交流合作,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

二、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按照教育生态学观点,大学英语教学体系是一个以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为中心而构建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由教学主体(学生、教师等)及其相应的教学环境组成。其中,教学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自然环境是社会环境的基础,而社会环境又是自然环境的发展。教学的规范环境是指被社会普遍接受的、符合教学群体需求期望的教学规范、教学态度和价值观,也指教学要求、评估标准、课程的设置目标、教学理念、师生的认知观等。教学主体(学生、教师等)和教学环境(非生物因素)共同构成了一个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具有物质、能量和信息传递功能的统一整体,这就是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它是一个蕴含着深刻的通识教育内涵的,以语言基础课程为中心,以普及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世界文化知识为目标的半人工、半自然的生态系统。

三、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的通识教育内涵

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的运行目标和功能都显示出大学英语教学是高校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的运行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综合文化素养等。按照教育生态学的观点,这些目标要素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或者将会发生内在的联系。这些目标因子相互关联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具有逻辑关系的整体,成为完整统一的目标体系。这个逻辑关系就是,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大学英语教学要注重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培养,这是为了学生今后能用英语进行有效交际。仅仅这样还不够,大学英语教学还要使学生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就必须同时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考虑到人的全面发展,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使学生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成为一个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全人。另一方面,通识教育倡导学习者发掘自我内涵、实现自身价值和全面发展,成为对社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人。由此可见,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的运行目标实际上也是通识教育的最终目的。

1.大学英语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按照教育生态学的观点,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只是对教学资源被动地、囫囵吞枣地接受,而没有对教学资源进行生态化地分解与吸收,就谈不上之后协助、配合教师对教学的生态资源进行再生产。大学英语教学极力倡导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为自主学习是实现学生主动吸收和分解教学资源的基础。大学英语教学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自主学习,就是要求学习者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对自己学习过程的监控、学习效果的评价和反思形成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语言学习所需要的不仅是例如刺激反应活动的一般大脑活动,而且是更高级的大脑活动,特别是创造性思维活动。英语学习的诀窍在于各种认知策略和学习形式的交替使用和有效调和。无论是在大脑将要抑制时及时地变换学习形式和学习方法,还是学习者对自己的认知策略的创造,都需要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而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培养起来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会被学习者迁移到其他任何学科和领域的学习以及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者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以此获取更多的知识。这真正体现了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的通识教育内涵,而在高等教育阶段培养起来的有效学习的能力将使学习者受益终身。

2. 大学英语教学有鲜明的跨学科性和包容性,能拓展学习者的视野

教育生态学认为处于英语教学生态系统中的生命个体(教师和学生)也是开放的,不断与系统内部各因子以及系统外部生态系统进行着能量、信息和知识的交换转移。正是这种交换和转移使得整个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生机勃发,而处于这个生态系统中的教学主体即学生,也源源不断地获取知识的滋养,从而不断发展和进步。众所周知,大学英语课程具有鲜明的跨学科性,这和通识教育强调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相一致。大学英语涉及众多的社会知识、世界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教学材料覆盖人物传记、社会、文化、日常知识、科普常识等,在提高英语听、说、读、写技能的同时,学习者同时也汲取了众多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领域的知识,将学习者带入了其他的学科领域,激发其对本专业以外学科领域的兴趣和探索,帮助其建立宽厚的知识结构。文科专业的学习者通过阅读自然科学方面的英语文章和报道,可以弥补其自然科学知识的不足,而理工科的学习者通过阅读人文社会方面的英语文章可以拓展其人文视野和思考深度。在挖掘专业领域才能的同时,对其他领域的知识有所涉猎,从知识整体性的角度出发,帮助学习者全面看待学科知识,理解专业之间相互独立又彼此影响的关系,能够灵活地学习,发现知识,创新思维。通识教育强调受教育者用包容豁达的眼光看待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学习必然涉及文化的感知,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氛围,相异的文化氛围会引起误解和隔阂。多学一种语言,就是多了一种思维方式和视角,多了一种理解事物的方式。大学英语学习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了解不同地区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言语表达方式,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系统、有步骤地将英语国家的民族价值观、时间观、解决问题的方式等展示给学习者。高校通识教育要培养学习者的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大学英语教学也要引导学生对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和反思,最终能公平地、包容地看待不同文化,培养学习者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摆脱狭隘自大、故步自封或者自卑崇洋、妄自菲薄的心理,形成正确的文化观、积极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能提高学习者与他人的交流能力。通识教育首先关注的是人的培养,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必定是能和他人有效沟通和合作的。能采纳他人的正确观点,发现自己观点中的缺点,或者有理有据地说服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相较于其他课程的教学模式,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更加强调培养学习者的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以听说课程为例,目前广泛采用的互动教学模式和任务型教学法都强调教师和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合作。在互动的过程中会出现知识的汇聚、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锋和情感的融合,学习者所收获的不仅是英语技能上的进步,还有表达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综合归纳不同观点的能力的提高,这些都是通识教育的目的和内涵所在。

3.大学英语教学的评估方式体现着人文关怀

大学英语教学是生态化的教学,其评价方式也是生态化和多元化的。所谓生态化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就是指适当选择诊断性方式、终结性方式、形成性方式和其他评价方式分别进行组合,并形成科学完整的评价体系和实施方案,组织评价活动。大学英语课程的评估方式为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生态化的评估方式,重视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每个发展阶段取得的成绩,而不以终结性测试的结果为唯一评价标准。以大学英语听说课程和读写课程为例,这些课程的评价尊重价值多元性,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多元化,比如强调学习者的自我评价、学习者之间的互评、阶段性学习成果的评价等,通过课堂活动的记录、网上自主记录、学习档案记录、访谈和座谈等形式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评估和监督。这样的评估方式使学习者的眼光不再拘泥于学期终的分数,而是更多地关注自我的发展和成长。大学英语教学采用生态化的评价方式还将教师外部评价与学生内部自评相结合。传统评价方式要么侧重外部的评价,忽视了学生自我评价;要么侧重学生自我评价,忽视外部的评价,结果都有失偏颇。事实上,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大学英语教学广泛采用的生态化的评价方式体现着通识教育强调的人文关怀,通识教育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将“人”一步一步培养成为“全人”,其首要目的不是将受教育者作为一个职业的人来培养,而是强调受教育者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中,发现自我和发掘自身的潜力,强调人发展的过程性。

四、小结

以教学生态学的观点看来,通识教育的内涵贯穿大学英语教学的始终,大学英语教学应进一步承担大学通识教育的责任。目前部分高校过分强调语言的工具性,这将极大地削弱大学英语教学的通识教育功能。虽然英语的工具性是绝大多数学习者在大学阶段学习英语的直接动机,但完全抛开语言的文化性而谈语言的工具性,并认为ESP(专门用途英语)是大学英语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看法有待商榷。因为ESP中如计算机英语、会计英语、法律英语等,其本质还是专业教育。仅注重语言的工具性,将语言和文化割裂开来,语言不再是承载着广博的文化和丰富的世界知识,而是被局限在专业知识领域,学习者则少了一条了解不同专业学科知识和世界文化的重要途径。实际上,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校通识教育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仍旧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忽视大学英语这块阵地,再想有效开展高校通识教育的工作难度将会增大。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5-18.

第14篇

0引言

新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来源于学校,来源于教师质量和管理。长期以来,我国受应试教育、资源状况、教师观念和素质的影响,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但随着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PBL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使学生缺乏主动、交流、合作的团队精神有了改善,但一定程度上仍影响到以后学习、工作、生活和事业的发展。经过几年的临床教学,我不断反思自我,总结经验,我们不仅要重视如何教,更应该重视学生如何去学。

1儿科教学方法

儿科教学有其独特性,不仅仅要求教师掌握各科知识,更要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各种教学方法尤其独特的特点。

1.1多媒体教学

首先,多媒体可以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显示了教学的个性化,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解决了学生在传统教学上被动学习的局面。但也存在课件内容太多,学生无所适从问题。其次,多媒体虽然把教师从繁重的教学课堂中解脱出来,如果教师不能把更多精力放在组织课堂交流活动上,可以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被多媒体所取代。最后,多媒体教学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以及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因此,多媒体教学往往与其他教学模式相结合,进行优势互补。

1.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根据中医儿科学教学目的需要而引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中医儿科学课堂理论教学以及临床见习中加入临床病例进行分析,调动学生自主思考分析的积极性,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不能亲眼见到实际病例的难题。让学生把课堂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印象,提高学习效率。案例法教学的形式可多种多样、灵活机动,教师运用得当。可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要求教师具有更渊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熟悉教材,精心编写案例,因材施教。

1.3PBL教学

PBL教学是以问题为核心,经诱导、探索、沟通、整合,使学生获得分析、解决问题所需之综合性知识和技能。PBL教学法是围绕临床问题综合了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有利于知识的理解、记忆、再现及应用,有助于学生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从培养临床医生的角度,医学生既掌握了满足临床实际工作所必需的医学知识,又学习了医患关系、医社关系、医护协作关系等人文科学的知识,有利于临床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1.4参与式教学法

参与式教学法的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上,教师作为引导者,教师激励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参与教学,充分发挥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作用,使师生在互动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参与式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知识,提高综合能力,促进自身主体性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2小结

第15篇

基督教理论的核心之一则是拯救,这一理念让人们相信上帝必然会降临,使基督徒在困苦时获得拯救。在罗马政府统治时期,起初罗马政府对基督教徒是进行迫害,但由于这一精神理念让信教徒越来越多,成为当时社会中一种庞大的社会力量,这不得不使得当时的统治者对基督教徒改变起初的迫害政策。君士坦丁大帝作为第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罗马皇帝所制定的一些方针政策以及临终前受洗等举动,从一方面表现出当时不同阶级的人对基督教的信仰,更重要的则体现出的是当时统治阶级对基督教的推崇以使自己的政权更加稳定,当然从反面也衬托出基督教的庞大,政权与教权的统一甚至教权大于政权。由于在中世纪基督教的扩张,使当时的整个社会都处于愚昧和严酷思想的压抑之下,腐败的教会统治着当时的社会,政权依附于教权而存在,剥削着当时的信教徒。中世纪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教皇具有最高的权力,从这些例子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西方政权与基督教的关系:另一方面,基督教的经典《圣经》对西方的政治也有着重大的影响。在西方,《圣经》影响着西方的各个方面,她塑造了上帝的形象,宣扬着神教崇拜,其实质就是仁爱和公平正义,基督教尊重人权的思想传统。很多重要的西方国家都将“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些人权思想写在宪法开头,许多元首在宣誓任职时都会引用《圣经》中的一些句子或者章节,要具有贡献精神和集体主义的精神,你们所付出的爱都是在为主服务。从这些方面,基督教在发展中对政治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二、基督教对文学的影响

基督教对西方文学有着重大的影响,“我们的艺术正是形成和发展于基督教中,我们一切的思想正是有了基督教的背景才具有意义。”[3]

1、自身的文学价值

《圣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部宗教典籍,是全世界公认的人文科学的伟大文献和文学作品。《圣经》中的故事反映了犹太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这些故事带着犹太人心酸的发展以及他们的光辉历程,其中的许多故事具有深刻的内涵,不管是对于他们还是别的名族都是一部财富巨大的著作。犹太人在《圣经》中所创造了神话传说、史诗、赞美诗等内容和文学形式,运用直喻、引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让《圣经》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并且对后人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2、意象、典故、故事的选用

《旧约》中许多著名意象、典故的选用,已经成为后世文学作品和生活中的一般文化意象,比如:生命树、亚当的苹果、橄榄枝等。生命树是《圣经》中记载的一棵树,在创世纪中出现在伊甸园中,其果实能使人得到永远不朽的生命。弥尔顿的《失乐园》则是对《圣经》故事选用的一个最好典范,该作品来源于《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的故事而创作,并且讲述了上帝及其不败的对手撒旦的故事。人物所反映的行为和思想,揭示了人性的优点与缺点。《天路历程》借用了寓言和梦境的形式,叙述者在梦中看到一个叫做“基督徒”的人正在读一本书,知道了自己居住的城市将遭天火焚毁,这时一个叫“传道者”的人指点他必须逃离自己的故乡,前往天国,诱惑与灾难的尘世被他一步步抛弃,只为负罪的灵魂在高天之上得到迎接。这些寓言的使用,每一个人物的对话几乎都可以从圣经中找到。中世纪末期,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创作的《神曲》,尽管具有宗教神学的内容,但它却突破了教会的道德束缚,表现了新世纪的思想曙光——人文主义。

3、基督教义在作品中的渗透

基督教所倡导的原罪意识、上帝的观念、灵魂的学说,天堂、地狱、世俗、此生、来世等渗透在西方许多作品中,《罪与罚》中主人公杀了自己的老婆后,虽然逃脱了法律的制裁,但是他自己却陷入了无可自拔的良心和道德的谴责之中,自己的愧疚一种折磨着他,让他痛苦的活着,当他被信仰基督教的索尼亚所感动后,自首、服刑,最终他自己的灵魂得到解脱。文中所体现的原罪、忏悔和救赎则淋漓精致的体现着基督教教义中的原罪与救赎观念。《神曲》被分为《地狱》《炼狱》《天堂》三大部分,这与基督教义中的天堂和地狱都有着密切的联系。19世纪俄国伟大的小说家列夫•托尔斯泰,也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他的一生追求,他的所有著作,都与基督教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代表作三大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前面都引用了《圣经》中的话来作为题辞。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