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长效沟通机制范文

长效沟通机制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长效沟通机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长效沟通机制

第1篇

关键词: 大学生 沟通能力 长效培养机制

大学生沟通能力,指大学生在事实、情感、价值取向、意见观点等方面有效地与他人交流的社会能力,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理解别人的能力;二是别人理解自己的可能性。良好的沟通能力,不仅是大学生顺利进行学习和生活的需要,而且是尽快适应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的需要。因此,良好的沟通能力不仅是大学生的必备素质,而且是衡量大学生质量的重要标准。切实了解大学生对沟通能力培养的意见,有针对性地构建和实施长效培养机制,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长效培养机制的重要性

大学生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如何进行有效沟通是他们经常感到烦恼的问题。有关研究和用人单位的反馈表明,大学生总体沟通意识和沟通能力不强,具体表现为沟通目的不明确,沟通心理不成熟,沟通语言水平差等[1]。

2008年,我们以问卷形式抽样调查了本校181名各专业年级大学生对沟通能力培养的意见,主要如下:(1)对造成沟通能力不强的因素按相关性从高到低排序,学生认为依次是自身、家庭、学校、社会因素。(2)80.8%的学生表示交际范围狭窄,没有接受过演讲、礼仪等方面的培训。(3)31%的学生表示会经常有意识地锻炼提高沟通能力。(4)16.4%的学生认为教师重视沟通能力培养。(5)54.8%的学生希望学校和社会给他们创造良好的交流环境,给予更多的锻炼机会。(6)80.7%的学生认为沟通课程学习有必要,但前提是教学质量高。(7)对希望的实践平台按倾向性从高到低排序,学生选择依次是实习、社会实践、集体活动、学生组织。我们召开座谈会,进一步深入了解了学生的意见。调查表明,学生总体上对沟通能力培养有较理性的认识,渴望提高沟通能力,但自我培养的主动性和沟通锻炼不够,沟通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培养。这就需要学校更好地整合社会、教师、家庭、学生的力量,构建和实施长效培养机制,因为机制具有目标的确定性、措施的系统性、运作的持续性,能形成培养的合力,提高培养的成效。

二、长效培养机制的构建

沟通能力长效培养机制是指构成沟通能力培养系统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作用、影响,推动培养系统运行的条件和功能,包括观念、目标、实施、保障等。近几年,学校加强对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研究和实践,结合专业教育,构建和实施长效培养机制,学生沟通心理品质和适应社会的沟通能力明显提高。

1.明确培养目标。沟通是现代大学教育管理的基本理念和行为,学校按照现代人才观和质量观,充分认识沟通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把沟通能力培养目标纳入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又从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沟通协调、沟通运用能力等方面加以具体化,体现目标相对的独立性和针对性,强调合格的大学生不仅专业能力过硬,而且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能有效进行自我、人际沟通。如书面语言能力要求学生能撰写计划、总结、论文等,准确表达思想,语言流利,措辞确切。通过人才培养方案、毕业生质量标准的实施,使学生和教师都明确培养目标,把学生沟通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过程。学校通过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强化教师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促进教师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和沟通观,深刻认识教育管理从本质上是师生双方通过有效沟通实现的[2],为教师重视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奠定了思想基础。

2.加强沟通教育。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高校,沟通课是基础必修课。学校在教学计划中把沟通课纳入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开设人际沟通、实用礼仪等选修课;还针对不同专业的素质要求和职场需求,以必修课或专题训练,进行管理沟通、商务沟通、营销沟通、医患沟通等教育。沟通的实践性,决定了课程教学单靠传授知识和技能,并不能有效实现培养目标。学校重视沟通课程建设,引导教师创新教学模式,采用案例、角色扮演、自我展示、游戏等教学方法,加强沟通过程、情景、技能训练,使这些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学校还应结合入学教育、实习前教育、就业教育等途径,通过各种成或败的现实案例,加强学生沟通教育。沟通能力是人文素养即一个人理想、智慧、情感的综合体现,学校应通过开展假期读书活动等加强学生课外的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完善自我,提高人文素养。

3.强化沟通锻炼。学生沟通能力培养,不仅在于掌握沟通知识和技能,更主要的是靠理解后的锻炼,需要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引导教师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采用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方法,注重与学生思维、情感的沟通,设置讨论、辩论、提问等环节,变“要学生说”为“学生要说”;课外作业由学生课堂上报告,从而使学生在平等的研讨、自由的双向交流中学会沟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重点关注沟通能力差的学生,引导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化解和协调冲突,鼓励他们加强自我锻炼。另一方面,通过沟通能力测试等途径,促使学生认识沟通能力对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性和自身差距,自觉主动地进行锻炼。学校积极发挥学生会、班团、社团等作用,如学生组织定期实行换届,采取竞聘演讲形式,给更多的同学当学生干部的锻炼机会;班级实行团队化管理,划分为若干小团队,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互相交流、帮助,以团队精神促进共同发展。注重活动的有效参与率,社团、志愿者等活动,让更多的学生承担组织、宣传、联系等实际工作,以获得丰富的社会体验;班团主题讨论活动要求事先准备,每位同学发言,并进行辩论。通过社会实践和实习,学生能深入接触社会,了解组织文化,知道如何与上级、同事相处。

4.健全沟通机制。沟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这依赖于畅通的立体化沟通机制。学校将学生沟通能力培养渗透到育人工作中,加强学生和学校、家庭和学校沟通机制建设,健全学校(学院)领导联系学生班级、定期座谈制度;组织家长代表来校交流、每学期给家长寄信汇报学生学习生活和学校发展情况,同时要求家长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并切实解决学生、家长反映的问题,以形成良性的互动。学校健全规范化、经常化的师生沟通机制,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沟通技术,把联系方式向学生公开,便于与学生及时沟通;更重视面对面沟通,设立师生交流坊、建立教师值班制度,切实做到课内与课外沟通相结合。健全辅导员、班主任制度,对他们每学期开班会、下学生公寓、与学生谈心等作出规定;还选派辅导员进驻公寓,有条件的学院建立导师制,实现与学生的零距离交流。

5.营造沟通环境。和谐的沟通环境中可以激活沟通体验,促进学生沟通能力发展。学校加强和谐校园建设,推进校务公开,公开、公平、公正地处理涉及学生的事务;加强学生和谐班级、宿舍建设,营造宽松和谐、团结合作的校园沟通环境。其次,心理素质和沟通能力是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的,当前部分大学生正是由于心理不健康而影响沟通能力的提高[3],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心理普查与访谈、建立心理档案,开展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支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团发展,帮助学生掌握心理调节的有效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塑造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构建班级、学院、学校、校外专业机构的“四级心理工作网络”,完善学生心理问题预警和干预机制,深入细致地做好学生心理疏导、辅导工作,帮助学生克服认识、情感、人格等障碍。

6.强化考核保障。学校把沟通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通过育人经验交流和宣传先进教师的事迹,强化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平等、双向沟通意识,提高他们以情沟通、用心交流的能力,建设善于与学生沟通交流、能成为学生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的教师队伍,以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在教师教学工作业绩和辅导员、班主任工作考核中,学生的评分占较大比重,确保他们定期与学生沟通,深入了解学生。对学生沟通能力的考核,一方面,把学生课堂发言和讨论情况纳入课程成绩,规定占一定的分数,由教师评定。另一方面,把能体现学生沟通能力的演讲赛、辩论赛、征文等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评,以促使他们主动加强沟通锻炼。

参考文献:

[1]李洁.大学生沟通问题研究及人文思考[J].镇江高专学报[J].2010.23,(1):101-104.

[2]汪冰峰.大学专业课教师与学生的沟通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184-186.

第2篇

【关键词】企业内部;长效沟通;机制

沟通是指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的过程。沟通在企业内部是普遍存在的。但目前企业内部沟通存在着许多问题,难以真正达到沟通的预期效果、发挥长效作用。因而,企业有必要尽早建立健全内部长效沟通机制,这是企业管理是否成功的关键。

一、企业内部有效沟通特点分析

(1)非正式沟通比正式沟通更容易产生建设性的构想。正式沟通是指在企业内依据企业规定来传递信息并进行交流。其手段和形式有公函、文件、会议、报告、调查、培训、面谈、书面交流等,其具有约束力较强,效果较好且易于保密等优点。但这种方式刻板,沟通速度慢,并且存在失真的可能。非正式沟通指的是正式沟通渠道以外的信息的自由交流和传递以及相互之间的回馈,以达成双方利益和目的一种方式。这种沟通方式不受组织监督,是由企业员工自由选择沟通渠道进行的。团体成员私下交换看法、朋友聚会、工会组织的文娱活动、走访、议论某人某事、传播小道消息等都属于非正式沟通。与正式沟通相比,非正式沟通形式灵活、直接明了、速度快、效率高、沟通的信息比较准确,容易及时了解到正式沟通没有预料的或难以获得的信息,能真实地反映员工的思想、态度和动机。因此采用非正式沟通更容易使员工畅所欲言和相互激发,从而产生许多建设性的构想。(2)满足员工尊重需要的沟通更能提高沟通的效果。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企业如果通过提高沟通的频率,沟通深入、彻底,不流于形式,且注意给予员工平等的地位,沟通时管理者不凌驾于员工之上,员工就感觉到自己得到了重视和尊重,从而在与管理人员沟通时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甚至愿为公司的发展奉献一切。(3)完善的沟通制度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完善的沟通制度能够规范企业的沟通规则,增强企业全方位的内部沟通频次与途径,使员工敢于打开心门袒露心声,积极建言献策,增强员工凝聚力;同时,企业通过对沟通中不良行为的约束,促进员工行为一致性,共建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沟通效率与效果,完善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推动企业创新活动。而这一切构成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4)恰当的沟通技巧有利于提高沟通效果。现代企业员工大都个性张扬与自我,在价值观与行为特征上,没有主义、没有信仰,崇尚自由,不愿受太多约束。管理者在与他们沟通时,如果不注意沟通技巧的运用,很难实现双方的沟通。因此管理者须掌握沟通技巧,才能与员工的沟通中达到沟通的目的。

二、企业内部沟通存在的问题

(1)沟通系统不完善。一个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不仅要有向下的沟通渠道,还应有向上的、横向的以及非正式的沟通渠道。但目前企业中沟通渠道管理薄弱,缺乏科学有效的沟通系统。主要表现在:第一,企业管理者只重视正式沟通渠道的信息传递,而忽视非正式沟通渠道的建设,很少创造非正式沟通渠道的门交流。第二,上下沟通和纵横沟通比例不协调。企业更多的是通过层层下达指令信息,而忽视信息执行情况的反馈。第三,直接沟通方式较少。(2)缺乏深度沟通。深度沟通就是建立在互相平等、相互尊重基础上的一种正式的、有计划的、有目的的双向沟通。但目前的企业沟通,大多是仅限于办公室、会议室内的正式沟通,手法也仅限于“你问我答”式的座谈、访谈。这些方式的访谈,常会带有“居高临下”的态势,不能满足员工受尊重和互相平等的情感需要;另一方面,许多企业与员工沟通的内容也是过于肤浅,基本上是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或者是企业一些重要的问题和政策的制度,没有给予员工足够的讨论,只是走过场,流于形式。这样缺乏深度的沟通是达不到沟通的效果的。(3)沟通制度不健全。目前许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内部沟通没有向制度化和规范化发展,沟通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以致于广大员工未能够直接参与管理、上情下达、下情上知以及未能与管理者保持实质性的沟通,使员工对企业的各种意见不能公开表达出来,听不到处理的结果,出现了随心所欲或漫无边际的沟通现象。从而降低了企业内部沟通的管理水平。(4)管理者缺乏良好的沟通技能。沟通是企业管理者最为重要的职责之一。但是,在现实的管理活动中,却常出现部门之间无法协调,员工无法说服,管理者不知道如何表达不赞同的意见等这样的现象。这主要的原因是管理者缺乏良好的沟通技能造成的。

三、企业内部长效沟通机制建立分析

1.建立完善而有效的沟通系统。(1)健全企业沟通渠道。企业应设计一套包含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的沟通渠道。在正式沟通渠道方面,除运用公函、文件、会议、报告、调查、培训、面谈、书面交流等这样的传统手段和方式上传下达外,实行定期的领导见面和不定期的群众座谈会等这种有利于获得员工真实思想、情感的正式沟通渠道;在非正式沟通渠道方面,除定期举行郊游、联谊会、聚会、工会组织的文娱活动等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外,还可以利用电子网络技术这一沟通领域,为非正式沟通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2)建立有效沟通反馈机制。第一,实施月会议、周会议、日常沟通交流会,建立快速沟通与反馈机制,对相关阶段的工作情况、存在问题及偏差等进行充分沟通、反馈意见,以达成高效、双赢的沟通。第二,积极反馈信息。作为信息的发送者,在传递信息后要通过提问以及鼓励接收者积极反馈来取得反馈信息,同时信息传送者也要仔细观察对方的反应或行动以间接获取反馈信息。接收者在反馈信息时,信息发送者要积极接受接收者的反馈信息。以使得企业沟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双向沟通。第三,拓宽信息沟通反馈渠道。企业为员工提供多种沟通反馈渠道,如采纳员工优秀合理化建议,采取匿名的方式提意见和问卷调查,开展企业非决策性问题的“出谋献策”大赛,设立BBC论坛、内部邮箱,建立短信平台及OA系统等方式,在企业内部营造鼓励员工相互交流的民主氛围,让员工能随时反馈信息,提出意见和建议,以实现组织的有效沟通。(3)加强横向沟通。企业应通过部门、基层单位的每周例会、布置工作等方式,也可以定期召开部门会议、协调会议,员工日常面谈、离职面谈、考核面谈、绩效面谈、关键事项面谈、备忘录、主题报告、例行的培训等方式来加强横向沟通。(4)重视直接沟通方式。对于一些与员工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沟通、对实际情况摸底调研沟通及分歧不大和比较简单问题的快速交流,应更多地实行直接沟通的方式。公司领导要主动和部室负责人直接沟通,利用一些会议或活动的机会进行沟通,如经营分析会、计划调度会和工会活动等,见缝插针地对涉及改革和经营的内容上传下达。

2.制定和健全沟通制度。企业应通过推行上下级深度沟通制度,制定绩效沟通制度、员工沟通交流会制度、员工面谈沟通制度、员工意见沟通制度、员工沟通管理制度等制度来规范沟通的内容和沟通的行为,以达到企业内部长效沟通的目的。

3.提高管理者沟通技巧。沟通技巧是管理者必备的基本技能。在与员工沟通时,管理者如能恰当地掌握沟通技巧,就可以有效的提高沟通效果。为此企业的人力资源部要定期组织管理者进行沟通技巧的培训,以利于管理者掌握多种沟通技巧,进一步提高沟通能力。

总之,企业只有建立完善的沟通平台和机制,让建言献策的人得到鼓励,这样企业才能实现长效沟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参 考 文 献

[1]陈丽金.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员工激励与沟通[J].中国商贸.2010.(8):57~58

[2]论企业内部有效沟通.建设工程教育网.http:///html/2008-7-9 11:25

第3篇

华北电力大学始终将能源电力行业作为办学的服务对象,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作为学校党委思考的战略重点,在发挥行业优势、适应企业需求、完善体制机制、培养高水平专门人才等方面,进行了持续探索与实践。

形成了全方位服务行业的学科专业体系

学校形成了“以传统优势学科专业为基础、以新兴能源学科专业为重点、以文理学科专业为支撑”的“大电力”学科专业体系。

本科生教育,面向现代电力需求,超前发展新兴能源专业。2002年,组建了“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使学校成为国内能够培养核电技术和管理人才的5所高校之一。2003年,创建国内第一个“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2007年,先后成立“核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全国首家“可再生能源学院”。2010年,抢占国家培育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高点,经教育部特批,举办太阳能、生物质能、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等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十年来,学校先后调整设置了20多个新兴专业(方向),成功实现了学科专业的拓展与转型。

研究生教育,密切结合能源电力战略需求设置学科专业,具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此外,学校具备工商管理、工程管理等6个类别专业学位授予权,形成了较为齐全的研究生学位授予体系。

同时,校企之间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快速发展。依托行业优势,以企业为主导,联合开发各类培训项目,构建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双赢共进”的继续教育格局,涵盖特高压、智能电网、电力环保、风电技术、核电技术等领域。

构建了特色鲜明的教育教学体系

本科生教育,坚持把适应行业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标准,通过“四模块・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工程实践教学。校企共建有7个国家级、12个省部级实验实践教学平台、11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高水平的软硬件支撑。开展虚拟仿真教学,实现“零距离”工程训练,提高了学生在大型电力系统中处理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校外实践教学,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无缝链接。

研究生教育,面向行业需求制定培养方案,建设了具有电力特色的课程体系。大力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行业相关职业资格的有机衔接。开展基于科研项目合作的联合培养,90%的博士生依托理事单位科研项目开展论文研究,85%的硕士生论文源于企业科研项目。研究生的大量研究成果为能源电力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或管理方案。

继续教育层面,针对教育培训主体多元化、人员多而分散等特点,建立了“中国电力行业远程继续教育网”,服务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该平台建有1000多门课程,内容覆盖发电、输配电、电力设计、电力制造等全产业链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有效缓解了企业员工的工学矛盾,降低了培训成本。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成果丰硕

长期以来,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较好地解决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探索了一系列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1)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作为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高校,从2011年开始,按“工程创新型”和“工程实践型”两种规格培养工程后备人才。在这个过程中,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在110多个企业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建设了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目前,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5个专业举办卓越班36个,学生累计1080人。

(2)“订单+联合”人才培养。2006年以来,与中电投、大唐电力、中广核、上海电气等企业开展“订单+联合”的人才培养。企业深度参与,实现了企业、学校与学生三方共赢,该模式入选首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目前,已培养500多名专业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核电急需人才。

(3)“两段式双导师”研究生培养。从2005年开始,全国率先在企业建立研究生工作站。以研究生工作站为载体,学生在企业进行一年半的专业实践和论文研究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现有研究生工作站65家,选聘企业导师250余名,已出站近千名研究生,为所在企业提供了极大的科技支撑,特别满足了边远地区电力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

(4)校企研联合研究生培养。探索面向行业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新途径,例如同中国电科院联合招收与培养研究生40余名,为其量身培养了一批高端人才。近年,先后入选北京市“产学研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及“国内外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为深入推进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以及一流大学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提供了更高平台。

(5)共建企业高级培训中心。与国电电力、大唐国际及北方联合电力公司等单位合作,共建高级培训中心,为企业量体设计培训方案,开展“订单式”培训。近5年共培训1万多人次,推动理事单位更新员工知识并转化为“科技生产力”。

(6)共同提升教师工程能力。依托行业企业,在全国高校率先实施教师“工程化”培养。2008年以来,每年派出30余名青年博士教师到企业接受工程化实践。同时,学校聘请企业专家来校任教,现有兼职教师400多名。

(7)电力人才国际化培养。与国(境)外80余所大学及学术机构签订合作协议,通过“2+2”和“3+1”等形式,为电力行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人才。仅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等高校就培育了6届共计474名学生。部分学生进入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深造。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展望

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电力装机规模跃居世界第一,电力系统呈现出大容量、高参数、高自动化、高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当前,随着新能源技术、智能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创新突破,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孕育发展。建立在化石能源传统利用方式基础上的工业文明已经难以为继,以电为中心转变能源开发利用方式,已成为全球能源发展的战略方向。推动我国能源电力安全发展、清洁发展、环保发展、友好发展,是全行业最根本、最重要、最迫切的历史使命。新时期中国能源电力行业对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需求比任何时候都强烈,并且在需求的规格和结构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行业产业的发展呼唤高水平创新人才,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多年来,我们通过校企合作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人才。同时也应该看到,与飞速发展的能源电力工业新形势相比,与国家对高水平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新要求相比,我们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工作还存在较大差距,有些方面还有很大差距,比如合作深度不够、机制不够健全等。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构建校企深度协同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为能源电力发展提供持续的人才支撑。

下一步,我们将通过以下工作的开展,努力找准需求对接点,不断提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水平:

(1)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要结合行业需求,共同制定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质量标准、评价体系等方面在内的行业人才培养标准,引领能源电力领域人才培养方向。

(2)共同打造高水平实践基地。要加强实习实践基地内涵建设,加大投入,改进实习内容,完善管理机制,更好地完成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任务;依托理事单位广泛建立不同形式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优化研究生工作站运行机制。

(3)共同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要深入实施教师“工程化”战略,选派更多的教师到企业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同时加大聘请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的力度。

(4)共同打造学生就业创业联盟。要建好“电力人才校园招聘基地”,开展就业见习、职业指导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搭建校企之间稳定的人才供需渠道;做好毕业生职业发展跟踪,建立行业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评价反馈机制;选拔优秀研究生担任企业科技顾问,为理事单位储备人才。

(5)共同打造国际化教育品牌。要配合电力企业“走出去”战略,解决企业境外项目的人才本土化问题,加大项目所在国来华留学生的招生和培养力度;同理事单位紧密合作,站在国际前沿开展企业员工海外培训,提升我国电力企业的国际化水平。

(6)共同打造一流的人才培训基地。要参与理事单位年度培训计划的制定,共同研发培训项目及教材;整合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提升“中国电力行业远程继续教育网”的影响力,为行业企业提供更高端、更高效、更便捷的继续教育服务,提高企业培训工作的专业化、信息化、网络化水平。

第4篇

关键词:脱硝;阀门;执行机构

中图分类号:TS737文献标识码: A

我国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煤炭燃烧后排放出大量的污染物,如SO2、SO3;NO、NO2(通称NOX,氮氧化物);CO2;粉尘等。这些污染物已在局部地区容易造成了酸雨等现象,危害着生态环境。因此,脱硫脱硝工程被国家列入十二五节能规划十大节能工程之一。目前在火电厂应用最广的脱硝技术是选择性催化还原法(简称SCR)

催化还原法:利用催化剂或高温等条件来提高、加速烟气中NOx物与还原剂的还原反应,还原成无污染的氮气和水,从而达到净化NOx物。其中催化还原法由于脱硝效率高、投资运行成本相对较低,因此催化还原法目前占主流地位。

SCR还原法的原理,是还原剂(NH3、尿素)在催化剂作用下,选择性的与烟气中的NOX物进行还原反应,生成N2和H2O,而不是被O2所氧化,故称为“选择性”,其主要方程式为:

4NH3 + 4NO + O2=4N2 + 6H2O

4NH3 + 2NO2 + O2=3N2 + 6H2O

由于大部分火电厂采用液氨作为脱硝还原剂,而液氨具有腐蚀性且容易挥发,生成氨气达到一定浓度形成爆炸性气体,所以其化学事故发生率很高。

因此在液氨这种爆炸危险环境中选择气动执行器是较为安全及常规做法。

气动执行器的执行机构和调节机构是统一的整体,气动调节阀的工作原理:调节阀由执行机构和调节机构组成;执行机构是调节阀的推力部件,它按控制信号压力的大小产生相应的推力,推动调节机构动作。阀体是气动调节阀的调节部件,它直接与调节介质接触,调节该流体的流量。其执行机构有薄膜式、活塞式、拨叉式和齿轮齿条式。活塞式行程长,适用于要求有较大推力的场合;而薄膜式行程较小,只能直接带动阀杆。拨叉式气动执行器具有扭矩大、空间小、扭矩曲线更符合阀门的扭矩曲线等特点,但是不很美观;常用在大扭矩的阀门上。齿轮齿条式气动执行机构有结构简单,动作平稳可靠,并且安全防爆等优点,

从技术性能方面讲,气动执行器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负载大,可以适应高力矩输出的应用。

(2)动作迅速、反应快。

(3)工作环境适应性好,特别在易燃、易爆、多尘埃、强磁、辐射和振动等恶劣工作环境中,比液压、电子、电气控制更优越。

(4)本质安全,不需另外再采取防爆措施。气动调节阀是以压缩空气为动力,实现开关量或比例式调节,源以气缸为执行器,接收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控制信号来完成调节管道介质的流量、压力、温度等各种工艺参数。

脱硝中的阀门及执行机构还有其特殊性,因氨用阀门的任何部件都不能有铜,液氨或氨气系统必须使用专用的氨用阀门,氨阀的密封面有巴士合金、聚四氟材料、不锈钢,阀体有碳钢、不锈钢,及球墨铸铁。

电动执行器有五种类型:直行程电动执行器、角行程电动执行器、电动调节伐、PID电动调节执行器和电磁伐。前四种属于DDZ

型。以直行程电动执行器为例,直行程与角行程电动执行器的作用是接受调节器或其它仪表送来的4-20毫安的标准直流电信号,经执行器后变成位移推力或转角力矩,以操作开关、阀门等,完成自动调节的任务。这两种执行器都是由伺服放大器与执行机构两大部分组成的。它们的结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都是相似的,区别仅在于,一个输出位移(推力),一个输出转角(力矩)。

(DKJ)和角行程电动执行器(DKZ)

电动执行器的优势主要包括:

(1)结构紧凑,体积小巧。比起气动执行器,电动执行器结构相对简单,一个基本的电子系统包括执行器,三位置DPDT开关、熔断器和一些电线,易于装配。

(2)电动执行器的驱动源很灵活,一般车载电源即可满足需要,而气动执行器需要气源和压缩驱动装置。

(3)电动执行器没有“漏气”的危险,可靠性高,而空气的可压缩性使得气动执行器的稳定性稍差。

(4)不需要对各种气动管线进行安装和维护。

(5)可以无需动力即保持负载,而气动执行器需要持续不断的压力供给。

(6)由于不需要额外的压力装置,电动执行器更加安静。通常,如果气动执行器在大负载的情况下,要加装消音器。

(7)在气动装置中的通常需要把电信号转化为气信号,然后再转化为电信号,传递速度较慢,不宜用于元件级数过多的复杂回路。

(8)电动执行器在控制的精度方面更好。

实际上,气动执行机构和电动执行机构并不互相排斥。气动执行器可以简单的实现快速直线循环运动,结构简单,维护便捷,同时可以在各种恶劣工作环境中使用,如有防爆要求、多粉尘或潮湿的工况。但在作用力快速增大且需要精确定位的情况下,带伺服马达的电驱动器具有优势。对于要求精确、同步运转、可调节和规定的定位编程的应用场合,电驱动器是最好的选择,带闭环定位控制器的伺服或步进马达所组成的电驱动系统能够补充气动系统的不足之处。

因此,一个液氨法SCR脱硝工程,在需要防爆的液氨蒸发区及氨气输送调节区域采用气动执行机构比如fisher ET系列;而在蒸汽吹扫等管路采用精度更准确电动执行机如rotork IQ系列。

现代控制中各种工艺系统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精细,不是某种驱动控制技术就可满足系统的多种控制功能。电动执行器主要用于需要精密控制的应用场合,自动化设备中柔性化要求在不断提升,同一设备往往要求适应不同尺寸工件的加工需要,执行器需要进行多点定位控制,而且要对执行器的运行速度及力矩进行精确控制或同步跟踪,这些利用传统气动控制是无法实现的,而电动执行器就能非常轻松的实现此类控制。

由此可见气动执行器比较适用于简单的运动控制,而电执行器则多用于精密运动控制的场合。随着制作工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无论气动、电动执行机构必将越来越智能化,功能也将越来越全面,为工厂生产的自动化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5篇

细分客户群 制定服务内容

首先,我们将客户群按照行政区域进行第一步的划分,分为省、地级市、县、乡镇四个层级。按照行政区域划分是比较常规的一种方式,也只是完成企业对客户群的初步划分。接下来根据客户销量的差异进行下一步的具体分级,无论是地级经销商还是县级经销商,锁定销售业绩突出的客户,重点培养和服务,才是关键的划分标准。

对企业来讲,追求厂商利润最大化是关键性目标,在这个目标下,客户的销售亦或是销量是衡量其自身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在天普也不例外,所谓的核心客户也一定是那些销售业绩突出、产品销量大的商群体,企业要将这些群体作为专门服务的对象,按照销售额进行进一步分级。核心客户群体称之为VIP客户,在这里VIP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首先涵盖以上按照额度划分的群体;同时,把未来有发展潜力的能够发展成为大客户的商也涵盖其中,视其为大客户提供服务。

细分客户群之后才能制定更为明确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措施,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层级的客户提供其所真正需要的服务,做到有的放矢,保证服务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设置大客户经理 统一服务平台

平时与客户沟通接触频率最高的是各地的区域经理,服务客户也是其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基于区域经理的地域性和业务性,在与其客户沟通上存在地域上的局限,服务内容也相对单一。为了打破这些局限性,实现跨区域、全方位的服务,我们在总公司设立了专门的服务岗,针对大客户进行专项服务。

大客户服务经理岗位的设置可以更好的针对不同层级的客户进行服务方针的制定和执行,与区域经理相比,他们的职责更为细化和具体化,而且脱离了业务层面的这种沟通方式,客户的接受度更高,沟通的效果也更为有效。

同时,区域经理因为更多的是按照行政区来划分自己的管辖范围,所代表的更多的是某个区域,例如代表省级办事处。而大客户经理所代表的层级更高,是代表总公司层面与客户沟通和服务,所服务的对象是全国的大客户群。进一步提高了大客户的受重视程度,也更能够确保服务的直接性和有效性,对于大客户来讲,二者有着性质上的差异。

大客户经理的设置将服务职能统一建立在一个平台之下,同时将为客户服务的职能上升到了公司层面,所代表的层级更高、内容也更广泛,将服务客户项目上升到公司机制层面,将其体系化运作,从公司角度掌控这项服务的持久性和稳定性,这样也更容易让大客户真正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物质与精神扶持 情感营销双管齐下

对于经销商来讲,物质刺激固然是最为有效的激励手法,但是除了每年定期和不定期召开的经销商大会,大客户进行经验分享、对其进行物质奖励之外,情感营销在整个沟通体制当中作用的发挥也不容忽视。

对于划入VIP的客户群,我们会采取一定的政策支持和倾斜,同时会加强对其服务的及时性和服务质量。例如,我们将所有客户的资料输入电脑统一管理,并且在信息化的平台下锁定每个VIP客户的生日,在其生日当天送出祝福。

同时针对核心客户专门制定一些区别于普通客户的激励政策和措施等一些定向性、专属性的机制,根据大客户所属不同的区域给予不同的政策和物资的扶持。因为大客户的提货量一般很大,在销售上需要投入的资源也更多,为了对其进行更为有效的扶持,我们会更关注一些细节,例如在推广和广告方面给予更大的投入。

对太阳能行业的经销商来讲,除了物质刺激之外,很多有想法的大客户在规划上会需要更多的方向性的指导,以便更有效的执行到操作层面,所以除了在费用上和资源上有所倾斜之外,我们在配合大客户开拓市场方面可能会投入的更多。例如,对于普通客户做活动时,我们会派一名专门的指导人员,而对于大客户而言,会派两名或者更多的人员给予辅助,加大支持的力度。与此同时,以区域为单位,在每年制定市场规划政策的时候,我们会邀请当地有影响力的核心客户参加,听取他们对未来的市场规划以及对厂家的期望和需求,以便及时迅速的做出最真实的市场反应,制定更符合当地区域特征的发展策略,上升到参与整个区域规划的更高层面,是大客户更为重视和在意的,因为物质刺激毕竟只是一种手段,参与公司的整体战略规划才是大客户地位的象征和彰显。

第6篇

一、强化领导,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

安全生产只有责任落实到位,才能领导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要努力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全社会广泛支持”的工作格局,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牵头抓,职能部门协调抓,相关部门具体抓”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做到“五个强化”:一是强化行政正职作为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要对安全生产工作负总负责,每季度至少主持召开一次安全生产例会,分析、部署、督促、检查本单位防范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工作;每半年进行一次安全生产履职报告;对安全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和经费、设备方面的存在问题应予以重视,努力解决好。同时,领导班子成员人人都负起相应的安全工作责任。二是强化安全生产主体的责任,特别是强化企业法定代表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企业必须全面建立健全并落实安全生产各项制度和措施,保障安全生产必要投入,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开展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三是强化县、乡、村、船主“四级”安全责任,全面落实“三长”责任制,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355号令及交通部、国家经贸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船舶交通安全管理责任制意见》和省政府《关于加强乡镇船舶交通安全管理责任制的意见》。四是强化监管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的责任,保证安全监管和行业管理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坚持实行“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不管哪一级领导,或具体工作人员,不管对哪一项工作业务,凡涉及安全生产事项的,谁审批、验收、谁检验、认可、谁发证,谁就要负相应的责任。各级各部门都要逐项落实到位。并通过分级管理去落实。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及其行业管理机构都有两个方面的责任:一是因直接管理而负有的责任,二是对下一级进行部署安排、组织协调、监管督查的责任。一级管一级,强化考核、强化落实。五是强化安全管理目标管理责任的落实。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原则,把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层层分解,逐级落实到基层、到现场、到岗、到人,同时组织考核组对各级各部门落实目标管理责任。

二、建章立制,进一步完善交通安全工作规范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工作制度,规范交通行业安全监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要落实好“六项制度”:一是安全生产例会制度。每年召开一次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传达精神,总结工作,交流经验,表彰先进,部署任务;每季度召开一次安全生产例会,通报情况,交流工作,分析形势,研究措施,布置工作;不定期召开安全生产专题会议,研究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中重大问题,分析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原因,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二是安全生产报告制度。一方面,各单位行政正职每半年进行一次安全生产履职情况报告。另一方面,按照国家、省政府、交通部及交通厅的有关规定及时、准确上报安全生产事故,认真做好事故月报、快报等统计工作,建立完善事故隐患报告制度。三是安全生产检查考核制度。各级各部门要坚持和完善“三结合、三为主”(综合检查与专业检查相结合,以专业为主;一般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以重点为主;明查与暗访相结合,以暗访为主)的监督检查方法。围绕“自查、检查、督查”三个环节,深入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工作工作。每半年组织一次责任制落实情况检查,年终组织考核,并将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完成情况作为考核领导班子政绩的依据。四是安全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举报制度。落实省财政厅省安监局对事故隐患及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向社会公开举报电话、电子信箱、通讯地址等,建立健全受理事故隐患及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登记、核查、处理、督办、答复、统计和报告制度。五是安全生责任追究制度。凡发生重特大事故,要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认真查处,严格执行重特大事故责任“倒查制”,从事故发生的全过程倒查责任,严格追究相关部门、企业和人员的责任,严肃处理。六是安全生产情况通报制度。大力宣传安全生产和监管的先进典型经验,披露严重的安全生产违章、违规、违法行为,通报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责任制考核情况。还有建立安全生产联席制度,安全生产隐患整改登记制度等。

三、加大投入,夯实交通安全监管基础

各级交通部门要认真研究,切实解决安全生产管理经费问题,改善安全基础设施条件;要善于运用科技手段和信息技术,提高安全监管工作科技含量,增强安全监管手段。

一是组织实施撤渡建桥和渡口渡船改造项目建设。逐步解决农村群众出行难和出行安全问题。

二是加快农村客运站点建设步伐。认真做好规划和计划的编制工作,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合理确定规模,优化站场设计,确保建设计划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三是扎实搞好“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各级交通公路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支持,加大配套资金的筹措力度,扎实推进国省道公路、主要旅游公路以及事故多发路段、危险点(段)整改、交通标线和安全防护设施设置。加强公路养护,加强公路巡查,及时清理路障,确保公路安全畅通。

四是依靠科技,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各级交通部门积极引导运输企业,做好GPS或行驶记录仪的推广使用,以出租汽车、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高速公路、运距在400公里以上的客运为安装GPS的重点车辆,逐步建设全省汽车GPS安全服务系统。

五是地方海事部门要按照“夯实双基”的要求,以“二江三湖”和“四客一危”为重点,加大全省海事系统基层单位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的投资力度,改善基层执法手段,启动水上搜救体系建设,适应当前内河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水上救援的需要。

六是研究建立道路运输安全生产三项经济政策。充分运用经济政策和经济调控手段,建立道路交通运输行业安全费用提取、伤亡事故经济赔偿和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等三项制度,建立健全交通安全生产激励约束机制,严格履行义务,承担责任。

四、强化监管,严格交通安全生产源头控制

(一)认真履行道路运输“三把关一监督”职责,强化运输行业安全监管。一是严把运输市场准入关。要重点加强对旅客和危险品货物运输经营资质的管理,加强对客运企业和危货运输企业安全生产的分类指导。二是严把运输车辆技术关。要督促运输企业认真贯彻《通路交通安全法》和《道路运输条例》及相关的配套规

定、标准和规范,加强运输车辆技术管理,防范机械原因引发的交通事故。三是严把驾驶人员从业资质关。进一步改进和规范驾驶员聘用制度;建立客运驾驶员行车安全档案和“黑名单”制度。四是加强对客运站的监督。要督促客运站加强安全管理,配备好安检人员、安检设备和设施,落实好“五关”,认真查堵旅客携带危险品进站上车,严格实施客车日趟检制度,严格出站实载核查,严禁超载客车、人货混装的客车出站。

(二)加强水上交通安全源头监管。加强船公司、船舶、船员管理,强化对船舶检验、船员考试发证、航运公司审批及安全管理体系审核的监督管理和过程控制,切实加强水上交通安全源头管理。一是规范行政许可,严把市场准入关,禁止不合格的航运公司进入航运市场。二是要加强船舶检验,禁止低质量船舶进入航运市场,并积极稳妥地推进船型标准化,加强对老旧船淘汰步伐。同时要加强船员的跟踪管理,切实提高船员的安全技能。

(三)加强交通工程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一是重视公路交通安全,实现人、车、路的协调发展。公路设计部门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安全和方便,真正体现以使用者为本的新的设计理念。二是规范港口建设建设工程项目和港口生产系统的安全评价管理。根据交通部、国家安监总局联合印发的《港口安全评价管理办法》等规定,督促港口建设、经营单位做好港口建设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安全验收评价以及港口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现状评价、专项安全评价,促进港口建设和经营生产安全,保障港口经济建设健康发展。

(四)深化车辆超限超载整治。治超工作要突出源头管理,完善监控网络,逐步建立长效机制。要继续以超限超载重点监管车型为重点,开展路面执法工作;继续严厉打击外挂车辆超限超载运输和以驳载为手段短途超限超载运输行为:坚持全省联手联动,继续加大对超限超载严重地区的治理力度。查处车辆超限超载过程中,要杜绝公路“三乱”以及不经检测就罚款和只罚款不卸载的行为。

(五)深化交通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一是各级交通部门严格履行行业安全管理和监督职责,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监督检查工作做到“四个结合”:与深化交通安全专项整治相结合,与安全生产检查相结合,与加强日常监管相结合,与责任追究相结合。盯住“六个重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时段、重点人员、重点车船、渡口渡船,完善监管体系,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二是针对交通安全管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多部门联合,多地区联动,促使问题尽快得到解决。

第7篇

一、深入贯彻“四个统一”,发挥首都工商职能,努力营造公平公正、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

“四个统一”是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法履行职责、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工作目标和基本任务。将“四个统一”贯彻到市场监管实际工作中,必须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队伍素质,提升监管水平。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为首都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是强化大局观念。创新工作机制,使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将积极履职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转化为主动、高效的工作。

二是围绕科学发展观、2008年奥运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贯彻科学准入理念,完善市场主体准入规则,积极促进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发展,为多种所有制主体资产重组和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为优化首都产业结构做好服务。

三是进一步规范交易行为和竞争行为,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不断健全和完善,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积极构建服务型工商,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

一是积极推进准入服务改革,完善市场准入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推进三级公众服务平台建设,通过网上登记服务系统的全面应用,进一步提高注册登记工作效率。完善电话预约、网上预约等工作模式,不断改善服务环境。进一步完善自助式电子服务系统,搭建多渠道咨询服务平台,对投资者的实际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

二是深化年检制度改革,提高年检服务质量。进一步完善网上年检系统功能,通过电话预约年检、上门年检、集中年检等举措。全面提高年检效率。在年检中,对不同信用级别的企业实施差别化服务,保证无违规记录企业快速通过年检。

三是深化工商行政指导,提高监管服务水平。通过行政提示短信息、网络互动平台等新的行政指导渠道,进一步提高行政指导的即时性、互动性、便捷性。在对行政指导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制度、程序,使行政指导工作更加规范,更有效地应用行政指导提示事项办理、消除违法隐患、纠正轻微违法、引导科学消费。

四是整合工商信息资源,提升信息服务能力。充分研究利用信息资源,定期专业研究报告。通过翔实的数据和科学的分析研究,反映市场发展的客观情况。为投资者、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有益参考。不断扩大工商信息服务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形成一系列较为完善的工商服务产品。

(三)创新和完善维权体系,努力营造安全、和谐的消费环境。

一是继续推进12315两级调度指挥体系建设。2007年,北京12315投诉举报系统共处理信息39.79万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2239.67万元。通过整合社会信息资源,建立信息预警机制,对执法力量实现定位、定人的信息调度指挥,使现有执法力量发挥出最大的效能,切实提高对消费热点问题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对市场秩序的控制力,

二是积极推进社区工商工作站建设,通过流动工商工作站和网上工商工作站的建设。使基层维权工作进一步贴近百姓日常生活,解决百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是以食品安全为重点,强化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积极推进执法抽检、市场自检和经营户送检相结合的三级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加大对重点地区、重要商品监测抽查的力度,并及时监测抽查的结果,通过消费提示、消费警示等方式。引导公众实现健康消费。

四是有效利用社会监督,完善消费者投诉举报网络,畅通消费者投诉举报渠道,将市场监管触角延伸到基层。通过举报奖励等方式,更好地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引导公众支持并参与市场监管,促进行业自律水平不断提高。

(四)规范执法行为,强化专业素质,树立良好的首都工商形象。

一是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通过细化自由裁量权、应用行政执法案件管理系统、建立罚没物品公物仓等措施,实现对案件查办全程的监控和规范,克服执法的随意性。减少执法人员以权寻租的可能,保证工商严格依法行政。

二是继续倡导以“甘当主力、甘当苦力”为核心的首都工商统一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强化队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到不推不拖,以社会责任为己任。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积极履职,真诚配合。培养干部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工商事业的职业信仰。

三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贯彻落实惩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深化廉政文化建设和干部廉洁自律教育,不断推进具有工商职业特点的廉政制度改革和机制创新。通过举办“工商开放日”、基层工商所向监管服务对象开展述职述廉等活动。拉近与百姓的距离,主动接受社会监督。通过开展经常性的纪律作风督察和节日督察,强化基层纪律作风建设。充分利用内外监督合力,促进机关作风的改进。

二、不断推进“四化”建设,构建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全面提升首都工商行政管理水平

积极推进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建设,努力实现监管领域由低端向高端延伸。监管方式由粗放向精细转变,监管手段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我们充分认识到。只有深刻领会推进“四化”建设的内涵和重要意义,在具体工作中注重创新性和实效性。努力构建长效管理机制。才能做到高效、高质、高水平监管,促进首都工商履职到位。

(一)深化市场监管改革,构建市场监管长效机制。

一是继续完善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的经济户口动态监管机制,夯实市场监管的基础工作。着眼于及时发现问题、排除隐患,切实减少辖区市场秩序问题的存量。进一步深化对经济户口动态监管数据的整合分析,客观评估市场主体成长周期和市场秩序状况,建立市场秩序评价指标体系。

二是加强以信用信息平台为基础的信用体系建设,构筑市场监管的长效机制。北京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信息总量目前已经达到1127.2万条,要进一步提高汇集信用信息的规模和质量,建立各部门信息资源共享的综合执法信息服务平台。继续完善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的制度和标准。深入推进信用信息的社会化应用。

三是强化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健全消保维权体

系。近年来,我们逐步建立了蔬菜、水产、鲜肉、豆制品、调味品等25个大类食品的市场准入制度,采取备案、抽检、下架、退出四项措施,确保了首都流通领域重点商品的质量安全。通过全面应用商品质量监控系统。我们将进一步深入落实商品准入制度,实施分类监管。提高商品质量监管制度化水平。通过对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商品流通数据的综合分析。把握商品流通的基本规律、重要商品的流通特点以及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中的局部性、多发性问题,从而准确锁定监控重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监管方案。

四是规范契约行为,深化合同监管。通过制定和推行60余种合同示范文本,我们目前已在商品房、汽车、旅游等领域构建了完整的签约体系。围绕市场监管重点、垄断行业和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将继续扩大合同示范文本应用领域,建立合同欺诈预警机制,加强对不公平格式条款的治理。切实维护交易安全。

五是完善电子商务监控系统。维护互联网交易秩序。目前北京市工商局利用电子商务监控系统,实现了对全市6万余家电子商务网站的全面监控。通过监控数据下放和网络违法线索筛查,实现了对互联网交易秩序的有效规范,有力地震慑了网络交易违法行为。结合落实《北京市信息化促进条例》规定的电子商务监管任务,我们将进一步强化电子商务监控数据在日常监管中的应用,将网上巡查与网格监管紧密结合,重点加强对网络违法行为的发现、跟踪和取证能力。

六是继续强化有形市场规范化管理,稳步推进监管模式创新。结合贯彻《商品交易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全面提升市场规范化管理水平,确保在奥运会召开前100%达标。根据市场风险度和信誉度,科学评定商品交易市场的信用类别,实施分类监管,逐步建立有形市场秩序评价体系。

(二)积极推进工商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提升市场监管专业执法能力。

一是继续完善三级公共服务平台规范化建设。保证全市登记注册工作标准统一。程序规范,口径一致。强化平台的服务功能,完善登记政策信息化、受理核准规范化、绩效考核标准化、微笑服务人性化的服务体系建设。严格规范准入流程。确保登记数据的真实、准确,降低市场秩序风险。

二是加强以风险预警为基础的风险管理水平,切实提高市场秩序控制力。通过对辖区市场秩序特点和发展趋势的研究,找出可能带来市场秩序风险的关键点和关键环节。建立风险分析机制,深入分析风险的来源和发展趋势。根据风险的类型和等级,确定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建立风险控制机制,确保有效控制市场秩序。

三是实施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优化执法资源配置。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着力培养拥有丰富监管经验的高技能人才和具备高层次、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同时充分挖掘现有潜能,对现有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加强整合和调配使用。我们在全系统推行岗位职责管理,通过细化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共制定5436份岗位说明书、12272项工作规范、14518项工作流程,解决了“干什么、谁来干、怎么干、干得怎样”的问题,干部管理更趋规范化,为构建“数字工商”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四是积极推进工商执法装备的标准化建设。近年来,围绕建设数字工商,提高监管效能的目标,北京市工商局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的原则,不断改善执法装备。我们将继续强化现代化的装备对工商执法的保障,完善移动执法终端的应用。配备现代化的特种装备车,通过装备的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监管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

(三)利用现代化手段实现科学的流程管理,切实提高工商执法效能和服务水平,

一是进一步强化工商数据管理,夯实经济户口监管数据基础。通过数据中心建设。实现内、外网及各应用系统数据层面的整合和集成。不断完善登记、企监、信息、档案等相关部门的数据衔接工作机制。建立数据录入、更新、维护、检测、修补的长效制度。对工商系统掌握的信息资源进行更有效的整合利用。

二是通过智能化监管系统的应用,推进市场监管方式的创新。近年来。北京市工商局相继建设了互联审批、企业信用信息、食品安全监控和企业网上年检等四个重要的市级电子政务平台。12315投诉举报系统、广告监测系统、企业登记系统、电子商务监控系统等重点应用系统也先后投入运行,通过工商行政管理综合业务、政务管理和统计分析三大应用体系,保证了工商部门对市场竞争和交易行为的有效监控,也使公众在办理企业登记、年检申报、消费投诉等事项时更加快捷、方便,享受到了高质量的政府服务。

三是创建工商技术中心,为市场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为提高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管及商品质量控制能力,我局组建了商品质量控制技术中心和食品安全监控中心,实验室技术要求。实验室环境、硬件设施以及分析评估能力均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通过专项分析工作的不断深入,有力地促进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预警体系逐步健全,大大提高了商品质量监管工作的技术含量。

(四)积极推进工商法治化建设,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

一是清理执法依据,积极促进市场监管立法工作。2007年北京市工商局对655件法规进行了清理,理清了工商153项具体职责。明确了工商行政执法依据。案件管理系统得到全面应用,案件评查和执法监督工作继续推进,推动了执法水平的稳步提升。历时3年,修改30余稿的《北京市食品安全管理条例》已获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于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为进一步提升首都食品安全及奥运食品安全监管水平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以制度建设为重点,深入推进具有工商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结合北京工商实际情况,北京市工商局正在编制贯彻落实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五年工作规划,以权力观教育为核心。形成反腐倡廉教育长效机制:健全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制度体系;以规范权力运行为重点,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以依法依纪查办案件为重要手段,强化惩治腐败工作机制。

三是针对权力运行的关键环节,进一步加强效能监察和综合治理。将围绕重要岗位和重点环节。深入开展效能监察和执法监察。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和运行规范,充分发挥各种监督形式的作用。形成监督合力。利用科技手段有效规范执法行为,堵塞制度漏洞,杜绝执法寻租,确保执法公平。结合工商实际,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实现“阳光工商”。

三、紧抓奥运契机,全面提升首都市场秩序整体水平

2008年。成功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和残奥会,是北京对全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是首都城市管理、政府公共服务实现飞跃式发展的难得机遇。也是工商部门提高市场监管水平的重要契机。

按照国家工商总局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我们将立足工商职能出发,扎实做好各项奥运市场秩序保障工作。加强重点地区的市场秩序专项整治,抓好奥运期间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做好奥运食品安全保障工作。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组织体系、明确监管任务、落实工作责任,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为保障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落实各项奥运保障措施,全面提升首都市场监管能力。

第8篇

关键词: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1-0016-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国家政策、法规逐步健全完善的外部环境下,高职院校仍需不断更新观念,把握校企合作的深刻内涵和本质,改革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把高职人才培养工作推向新高度。

近年来,在校企合作中,各高职院校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探索和实践,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与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还存在着明显差距,即校企合作难以深入、持久地开展,因此探索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合作模式尤显重要。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得到普遍应用的世界性职业教育模式,包括各种以学校与企业相互合作为表现形式的理论学习、实践工作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形成了包括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式”和日本的“产学合作”在内的多种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在这些国家产业工人的培养上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必须指出的是,这些国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较早,并与其国家文化、教育体系、产业模式相结合,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按照职业分类,根据职业岗位、实际业务活动范围的要求,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国家大力推动下,短短十几年,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至2009年,全国有高职院校1071所,学校总数与当前美国社区学院相当。但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历史已逾百年,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产生至今还不足20年。高速度的规模扩张必然导致内涵建设的滞后,因此,许多高职院校存在着社会认同度不高、内涵建设薄弱、品牌特色不明显、市场定位游移等问题。

为了推动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2006年教育部和财政部正式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不论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还是实验实训条件建设,都围绕着一个核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它涉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改革等诸多方面。“校企合作”机制能否长期、有效地运行是关系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经过几年时间的发展,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建设领域进行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例如,成立职教联盟、搭建职教集团平台、建立紧密型的校外实训基地、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和实习基地、校企合作编写教材、校企合作培训师资等。但在实践中,我们逐渐意识到了一些问题:一是在态度上校企双方难以形成共识;二是在合作层次上多限于浅层次;三是合作方式较为单一。显然,这种低层次的校企合作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校企合作”模式应不断深化、不断完善,必须实现新的突破,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内涵分析

国内诸多学者已经意识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的必要性,结合各自院校的实践经验,对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进行了积极探索。有的专家提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长效机制,是指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活动中,由国家、企业、学生及学校各方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规范、长期有效、符合各方利益及人才培养规律的过程和方式;也有专家提出:在政府支持下,长效机制主要包括合作驱动、需求满足、需求保障等三方面,长效机制的架构对应地可分为利益驱动机制、合作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等。

我们借鉴“关系营销理论”来讨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内涵。关系营销的概念来自于“大市场营销”理念,单靠交易营销建立的品牌忠诚度不稳、重复交易率太低,究其根源是企业与顾客的关系不同。为了降低顾客的交易成本、提高顾客的忠诚度,提出了关系营销,其本质是在市场营销中与各关系方建立长期稳定的相互依存的营销关系,以求得彼此协调发展。

在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应主动与企业接触和联系,相互沟通信息、了解情况,以制度或合同的形式保证沟通渠道的畅通,相互交流各方需求变化情况,主动为关系方服务或为关系方解决困难和问题,增强伙伴合作关系,通过建立双方良好的合作关系降低交易成本,通过高度参与、紧密联系、重复交易来实现双方的长期合作。

在校企合作关系营销中,高职院校应通过“认识用人单位需求——满足需求并保证用人单位满意——营造用人单位忠诚”的三部曲来获取企业方的积极参与。其中,高职院校毕业生质量、技术服务(培训)水平等能否充分满足企业方的需求并使其满意是关键因素。

要使高职学生能够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应做到在大规模培养的基础上,将市场细分到较小程度——将用人单位视为一个潜在的细分市场,并根据用人单位的特定要求单独设计教学方案,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营销方式,即做到人才培养的“定制营销”——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出发,为其开展差异化服务,实施一对一的营销,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从而促进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形成。

建设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思路

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从本质上讲是建立高职院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营销”,实现途径是高职院校对用人单位需求的“定制营销”,即高职院校根据企业对技术人才的特定需要,开展差异化服务,通过具有高度针对性、灵活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的个性化需求,相互交流各关系方需求变化情况,主动为关系方服务或为关系方解决困难和问题,增强伙伴合作关系,通过建立双方良好的合作关系来降低校企双方的交易成本,通过高度参与、紧密联系、重复交易来实现校企双方的长期合作。

要做到“定制营销”,就必须建设具有高度针对性、灵活应变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此,在建设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意识到校企合作的核心工作就是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而人才培养方案必须通过高水平的“双师素质”师资队伍来实现,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既要了解并掌握行业、企业的高新技术,又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并能够通过理论、实践课程建设打通理论和技术间的壁垒。校内的实验、实训工作只是一种辅助手段,高职院校只提供基本的技能训练,用人单位则提供适应性实验、实训的锻炼平台,进而达到高职院校提供具备一定知识和能力的适用性人才基础,用人单位承担具体的实训教学任务的双赢局面。

构建校企合作“长效

关系营销体系”的举措

基于关系营销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是一个长期探索、实践的过程,除了要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结构和机制外,更重要的是要对已有的观念进行变革,从关系营销的本质特征出发,高职院校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双向沟通 在关系营销中,沟通应该是双向的,只有广泛的信息交流、共享,才能使校企合作赢得用人单位的支持与合作。目前,校企合作处于浅层次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高职院校没有主动、深入地去了解用人单位的真正需求。作为人才供给方的高职院校应主动与用人单位以制度或者契约的方式建立定期接触机制,通过不断沟通认识企业的需求,加深双方的相互了解,建立信任关系,为进行更加深入、广泛的合作奠定基础。

合作 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协同,因此,合作是“双赢”的基础。但合作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之上的,用人单位并非不愿意与高职院校合作培养人才,但如果高职院校一上来就要用人单位接受参观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等,而其提供的人才又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企业就不愿意承担这些义务。高职院校应转变观念,把用人单位视为共同创造价值的伙伴,密切关注用人单位需求的变化,更好地为用人单位创造价值,使两者间的关系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双赢 即关系营销旨在通过合作增加关系各方的利益,而不是通过损害其中一方或多方的利益来增加己方的利益。当前,校企合作首先在宏观政策支持上存在较大的缺位,企业为接受学生实习实训往往要提供学生食宿和岗位,保证安全等,如果企业的收益无法得到保障,企业往往不愿意保证这种投入。校企合作长效机制难以建立的关键就在于用人单位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自然就形不成长效机制,双赢的局面也无从谈起。校企合作要达到长效、双赢的效果,就要求高职院校能为用人单位提供人才的“定制培养”。

亲密 关系营销不只是要实现利益互惠,还必须让参与各方能从合作关系中获得情感需求的满足。但关系营销中所谓的“关系”绝对不是庸俗的人际关系,而是组织间的信任、融合的关系。目前,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间远没达到组织间信任的程度,许多院校毕业生就业岗位大部分来源于校友所在单位提供的岗位,一旦校友更换了工作单位,这种合作多数终止。因此,这种亲缘关系或业缘关系营销形态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要建立组织间的信任,需要让用人单位透过高职院校所传递的信息,了解高职院校有能力按时保质提供其所需要的人才、培训或技术服务,增强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能力的理性认识,产生对高职院校的可靠性信任。理性层面的可靠性信任是建立信任的基础。如果在互动交易过程中用人单位感受到高职院校的关心、尊重等感性关怀,就会进一步形成用人单位的诚实性信任。在可靠性信任和诚实性信任的双重作用下,用人单位才能与高职院校建立长期稳定的相互关系,为长期合作奠定基础。

控制 关系营销要求建立专门的部门,以跟踪顾客、分销商、供应商及营销系统中其他参与者的态度,由此了解关系的动态变化,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关系中的不稳定因素和不利于关系各方利益共同增长的因素。因此,高职院校也要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机构,且这一机构应该是学院的一个职能部门,因为校企合作工作涉及的范围广、层面高,绝不仅仅是一个系或者说某个专业所能协调的,因此,必须建立一个高层次机构对校企合作工作进行管理。这一机构对内协调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的关系,对外向用人单位消息、处理意见等。除此之外,该机构还应担负收集信息资料、参与高职院校决策规划的责任,通过有效的关系营销活动,使高职院校目标能顺利实现。

定向培养,定制营销 定制营销主要有合作型定制、适应型定制、选择型定制、消费型定制四种形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应该属于合作型定制,用人单位虽然知道其所用人才需具备的素质,但并不了解如何去培养、培训这些人才。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通过直接沟通了解需求,制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这种定制培养人才并不一定是大规模或以班级形式的定制培养,可能是几个人甚至是专人的培养。因此,要求高职院校能够制定出既能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又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某种专门技能训练,使学生成为能够适应企业专业岗位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关系市场营销的最终结果,将为高职院校带来一种独特的资产——市场营销网络,即真正意义上的校企联盟。

结语

高职院校通过“定制营销”建立校企双方的“关系营销”来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长效机制的合作模式,通过高度参与、紧密联系、重复交易能降低校企双方的交易成本,实现双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费小平.构筑校企合作联盟建立长效运行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47-49.

[2]刘范一.美国加州社区学院管理服务体制及其启示[J].高教探索,2007(3):65-67.

[3]刘范一,邱力生.打造核心竞争力:合并转制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的关键[J].高教探索,2008(5):102-106

[4]冯建军.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问题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4):125-128.

[5]虞璐.构建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J].企业导报,2010(12):100-101.

[6]范延晶.关系营销概述及发展前沿[J].北方经贸,2011(6):56-57.

[7]田永华.定制营销——21世纪营销新趋势[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98-99.

第9篇

关键词 志愿服务 大学生 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在志愿者行动蓬勃发展的十多年中, 志愿服务已成为诸多志愿行动中的核心部分。作为青年群体中的生力军,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动力多源于自身内部。这种内在动力使大学生在志愿活动中保持稳定和持久的积极性,建立大学生长效志愿机制的基本分析单位――志愿者便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参与长效志愿活动的可能性。

然而,在志愿服务供给和需求都存在的情况下,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志愿活动却难以建立科学稳定的服务模式。社会上很多志愿者组织以及对志愿者有着较大需求的其他组织都在招募志愿者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多的问题。首先,由于志愿活动的临时性和不固定性,他们很难及时有效的找到能够满足工作要求的志愿者。其次,在志愿者的知识结构与服务岗位的匹配上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即使能够找到符合数量的志愿者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让每个人的作用在最大的程度上得到体现。

一、校内志愿者组织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

由校内志愿者组织组建的“志愿者资源库”可以采用效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对校内大学生志愿者进行管理,以确保社会志愿需求拥有足够的志愿资源。

(一)大学生志愿者的识别和甄选、招募和登记。

建立“志愿者资源库”的首要任务是志愿者的选拔和招募。为了进一步优化志愿者队伍,建立起长效志愿服务机制,志愿者组织在志愿者招募的过程中要制定相应的标准,挑选那些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有奉献精神、学有余力的大学生作为志愿者资源库的资源储备。与此同时,志愿者组织应该对招募的志愿者进行登记,及时更新志愿者信息,包括志愿者的联系方式,新加入的志愿者以及退出资源库的志愿者。

(二)技能更新、培训。

志愿者组织对志愿者培训的开展应建立在对志愿活动需求的了解之上。在培训志愿者之前,志愿者组织应该与社会上招募大学生志愿者的组织机构进行全方位的沟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邀请这些组织亲自来校培训志愿者。

针对那些常规活动的志愿者,要根据不同的志愿种类制定志愿者岗位的工作描述和工作说明书,分门别类的将各种志愿活动的开展方式介绍给志愿者。对志愿者的培训可分为通用培训、专业培训、岗位培训这三类。对于突发事件,志愿者组织应挑选一批较为优秀的志愿者,组建志愿者队伍去现场开展志愿服务。在原有培训的基础上,还应该对此类志愿者进行如下的培训:首先要加强志愿者之间的合作精神,在服务现场听从指挥、服从命令,做好沟通和协调工作。其次,志愿者组织应尽量掌握事故的全方位信息,以便对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做出统一的安排和部署。再次,要让那些有处理过相关紧急事件的责任人带领志愿者开展相关的活动。

(三)绩效保持,输出服务。

志愿者的培训活动不是一时之需,同样的,复杂的社会环境以及对志愿活动的迫切要求也说明了对志愿者的培训不能一蹴而就。大学生志愿组织在这其中承担者重要的责任,不仅仅需要对新加入志愿者队伍的大学生进行培训,对于那些已经有着丰富志愿经历的这远者来说,仍然有他们不曾接触过的志愿领域。因此,志愿者组织应该在学校以及社会各方的帮助下,充分搜集相关信息,完善培训机制,让志愿者的能力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符合社会的需要。

二、校内志愿者组织与校外招募志愿者组织(简称校外组织)的合作

大学生志愿组织一方面担负着培训志愿者的责任,另一方面又要与校外组织有着良好的沟通和协作。如果说“志愿者资源库”的建立是实现志愿服务长效化的基础,那么积极主动地与外界进行沟通、输出我们培养的志愿人才则是建立长效机制的关键。

(一)培训与合作。

在与校外组织的互动中,大学生志愿组织应的积极努力地争取校外招募志愿者组织的合作与培训支持。首先,校内志愿组织的资源有限,与外界对志愿活动多种多样的需求相比,校内志愿者组织在财力、技术、经验等方面都有着先天性的不足。如果对志愿者的培训活动只是一味的闭门造车而不语现实的需求相结合的话,我们培养出来的志愿者就会以志愿需求脱节,长效的志愿机制便无从谈起。其次,校内志愿组织只有通过与校外组织广泛的联系才能够即使地掌握社会的动向,才能够就社会需要何种类型的志愿者作出及时回应。

(二)大学生权益保障。

在志愿活动中,志愿者的基本人格尊严得不到尊重,很多招募志愿者的互动并没有相关的保障志愿者权益的规定,只是将志愿者作为“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低级工作者,志愿者常常因“自愿参加”而变成弱势群体,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针对这些不利于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立的不良现象,一方面,志愿者组织应该积极呼吁国家立法机关针对志愿服务进行立法,而另一方面则要更多地在实践中做好“监护人”,积极与校外组织协商沟通,确保大学生志愿者的生命、安全、财产、尊严等基本权益。

由此可见,校内志愿者组织在解决志愿服务脱节从而导致难以形成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等问题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校内志愿者组织的作用发挥仅仅靠其自身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不仅需要大学生志愿精神与服务意识的觉醒,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协作和努力。充分发挥校内志愿者组织的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立的道路并不遥远。

(作者:华北电力大学本科大三,主要从事法律社科类研究)

参考文献:

[1]鲁琴.大学生志愿者活动长效机制研究.

第10篇

【关键词】 公共卫生;管理机制;理性思考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1192-01

我国的社会公共卫生机制是在改革开放后而逐渐形成,在此期间,我国针对卫生与健康相关产品构建了各种规章制度,包括卫生机构、卫生管理专业人员等,形成了一套与公共卫生相联系的法律体系。在各个地区也建立了各级卫生防疫,这些卫生机构承担着大量的卫生监督工作,为保障人民健康与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公共卫生监督机构也在逐渐的完善,其职能也随着我国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而不断完善。因此,随着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其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首先要明确职责,协调管理职责,确保公共卫生管理机构有财政作为保障;其次就是要依据我国的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法制化公共卫生管理制度;最后就是要确保长效机制必须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

1 公共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的概念

长效机制就是要通过建立一种机制来发挥其长期效用,机制就是机构和制度,机制构建的目的是要充分利用有限的监管资源,发挥其最大的效用,从而提升监管的效率。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是通过建立卫生管理机构,设置机构中的职责部门,划分机构的权限和隶属关系,从而形成长期有效的制度体系。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其中较为重要的内容就是卫生监督制度,卫生监督制度在较早的时期内就已经实施,卫生监督制度是公共卫生事务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卫生监督制度对于改善我国的卫生状况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对流行性传染病的控制,其行使的一切权利都是要依据法律为保障。公共卫生管理是国家管理的范畴,其宗旨是服务于全体国民,坚持宪法原则和宪法精神,以合法的行政管理方式为手段,发挥其行政权利。公共卫生管理以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为行政理念,其为我国国民的身心健康以及维护社会环境的稳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建立公共卫生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一是构建公共卫生管理机制是为了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公共卫生管理机制是维护我国政治与经济稳定的前提,我国在经历了一场SARS战役中,对公共卫生管理事业更加的重视。可见,公共卫生与国民健康有着很大的联系,而且公共事业的发展必须要与国民经济相适应,与社会发展相协调。随着我国发展进程的加快,各种公共卫生问题也暴露出来,例如我国的打工潮的新起以及旅游事业的国际化,其带来了各地人口的大流动,一些流行性传染病,诸如性病、肠道、呼吸道传染病等,因此,公共卫生管理必须要面向全社会,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完善公共卫生管理体制。

二是构建公共卫生管理机制是为了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公共卫生与人们的生命安全有着直接的联系。公共卫生属于国家安全的部分,公共卫生管理机制关系到国家的发展,甚至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兴衰。可以说,公共卫生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公共卫生的作用是对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调查处理,主要是疾病爆发流行和突发性事件。为了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就要制定公共卫生法律法规,加强公共卫生管理。

三是公共卫生管理要履行其职能,必须要依靠法律。公共卫生管理体制的建立要依法履行其职能。公共卫生管理依靠法律来协调各种活动,管理的目的是服务于公民利益,保证工作开展具有权威性。建设有效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以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安全。

3 公共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是公共卫生管理在危机管理机制方面较为缺乏。危机管理的范围主要是预测可能发生的危机,针对自身和外部的环境,危机管理将预测出来危机,制定解决的措施,能够保证管理工作顺利实行。但我国的卫生管理体制比较落后,管理职能不够清晰,加之政府的投入不足,导致资金分配不够合理,趋向于功利性。

二是公共卫生管理未建立应急和预警系统。公共卫生管理属于公共事业,必须要建立常规的预警系统。但公共卫生管理却没有建立这种预警系统,一些部门缺乏危机意识,没有与民众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以致一旦发生危机,各种支援准备力量就会处于缺乏状态。

三是公共卫生管理缺乏危机公关措施。危机公关是为了安抚民众,依据一定的指导原则,运用公关的措施将危机发生的机率降至最低。但这种危机公关措施仍是缺乏,危机事件处理效果不佳。

4 公共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的构建

一是公共卫生管理必须要建立职责明确的管理机构,保证管理工作相互协调。由于公共卫生涉及到的内容很多,包括卫生、财政、医疗、环保、治安等,如果只依靠卫生行政部门的力量来进行管理,其管理力量还是很单薄。因此,公共卫生管理必须有统一的领导,成立各级公共卫生领导、协调委员会。公共卫生管理机构要明确职责,逐步形成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能机构。

二是公共卫生管理要建立完善的预防和应急制度。公共卫生管理要将疾病预防制度落实,预防制度的建立要依据法律,各项制度要依法落实,同时要建立应急处理制度,有效的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制度的建立要先落实指挥体系,其次是应急预案,之后是应急防护措施,加上备齐、应急物资储备,保持畅通的信息沟通。

三是公共卫生管理的长效机制要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确立法制化的机制。

公共卫生的法治机制要先立足于法律。公共卫生法制建设的问题主要是有法不依、执法不力,部分卫生管理人员对法律知识认识的不够深刻,没有认识到卫生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因此,公共卫生管理必须要依据法制化,提升社会卫生法律意识,加强卫生法的宣传教育。

参考文献

[1] 张宝瑞.建立长效机制.提高监管水平[J].河北医药,2003,5(25)5:323.

[2] 石玉萍,等.长效管理机制在提高公共卫生质量工作中的应用[J].预防医学文献信,2002,11(8)12:724.

第11篇

当前企业党群干群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面对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和复杂的稳定形势,当前各大企业党群干群关系从总体上看是健康、和谐的。但是,在特殊时期、特定环境和具体工作上党群干群关系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思想存在隔阂。党群干群之间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分歧和差距,群众意愿和大局工作之间还很难达到有机统一;党员干部在政治资源、经济收入上与职工群众拉开了距离,干群之间的感情也渐渐疏远。

二、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个别党员干部看谁不顺眼了,就板着面孔训一顿,然后一个“罚”字了事。既简单粗暴,又无情无意,把自己当成了群众的对立面,给工作带来了被动。

三、干部考核不全面。受管理机制影响,干部考核更多看重的是显性政绩,那些走“正步”、踏踏实实做事的干部,却因为政绩“不显”而得不到认可;而急功近利、摆花架子、会“作秀”的人,反而得到提拔重用。

四、诉求渠道不够顺畅。诉求反馈机制僵化,解决问题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从而导致出现“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现象,或要经过领导的层层批示才能得以解决等等。

五、思想道德教育滞后。近年来,整个社会思想道德教育的滞后和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致使部分职工群众思想素质较低,集体观念、大局意识、法制意识淡薄,个人主义、私利观念严重,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紧张。

新形势下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应着重提高的能力

针对以上问题,需要企业党群领导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切实提高各种能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一、提高教育引导能力。引导职工群众按发展的要求来思考利益得失问题,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客观对待,共同维护稳定的大局。

二、提高民主决策能力。正确决策是党的群众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要深入实际、摸透民情、倾听民声、了解民意、集中民智,使决策真正体现“从群众中来”的群众路线。在决策过程中,坚持大家的事大家议、大家的事大家办,防止大包大揽。

三、提高日常沟通能力。加强日常沟通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桥梁。党员干部要得到群众的信任,决不是靠权力,而是要靠工作业绩和人格魅力,靠做群众工作的方法和本领。所以,必须具有与群众平等互动、有效沟通的能力和本领,善于把党的政策做到职工群众的心坎里,转化为职工群众的自觉力量。

四、提高服务群众能力。服务职工群众是做好职工群众工作的保证。经常深入基层,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感受组织的温暖。党员干部要到群众需要的地方去嘘寒问暖,到群众困难的地方去排忧解难,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理顺情绪,从各个方面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

五、提高矛盾化解能力。化解矛盾是做好职工群众工作的关键。从源头上抓起,把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落到实处。同时,畅通群众诉求表达的渠道,做到诉求合理的解决问题到位,诉求无理的思想教育到位,生活困难的帮扶救助到位,行为违法的依法处理到位。

构建长效机制是密切企业党群干群关系的有效保障

只有不断加强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把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进一步构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长效机制,才能确保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

一、建立党员教育长效机制。以提高素质、发挥作用为重点,建立健全党员干部学习教育、行为规范、作用发挥、关怀激励和监督评价“五位一体”的先进性长效机制。开展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干部示范点、党员干部公开承诺、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和挂牌服务等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带头作用。

二、建立科学决策长效机制。制定和实施的每一项方针政策,都同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只有符合职工群众的意愿,体现职工群众的利益,职工群众才会理解和支持企业的管理工作。

三、建立利益共享长效机制。企业管理者要认真落实承诺办实事制度,努力提高职工群众的生活质量,让职工群众更多地享受到企业发展的成果,以成果共享赢得职工群众的信任。

四、建立矛盾化解长效机制。畅通职工群众合理诉求表达渠道,并及时有效解决,从而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加大对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引导职工群众通过法定程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通过合法手段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

第12篇

关键词:利益驱动 校企合作 评价机制

进入21世纪后,我国人口结构呈现老龄化、高龄化趋势,家庭结构逐渐向小型化和空巢化演变。迅速增长的老年人口对我国养老社会服务体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需要大量养老服务专业人员,以改变目前养老机构从业人员数量少、素质低、服务水平较低的现状。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能否有效建立与成功实施,其关键就在于能否找到学校与行业、养老机构的利益共同点,从而建立一种双赢的、持续发展的长效合作机制。目前,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在办学过程当中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完善实践教学条件,缺乏与专业相配的教材,缺乏高素质实习指导教师,而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来解决。

一、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1、老服专业与养老机构合作的运行机制问题。由于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后简称老服专业)与养老机构合作实施过程中缺乏全局统筹,致使养老机构与办学诸要素间缺乏有机结合,很难最优化地实现办学目标,达到预期效果。

2、观念问题。一些学校认为校企合作只是找一个实训场所,合作与不合作并不很重要,多数养老机构只是用人才,而不参与或很少参与人才的培养,把培训教育学生视为额外负担,把自己所掌握的某些行业信息视为机密,不愿意与学校分享。

3、缺乏稳定性和长效性。很多养老机构都是要人就来学校,且仅限于人员招聘,缺乏沟通与交流,缺乏深入合作,或常受经营情况等影响,时冷时热,合作模式单一,无长效合作机制。

此外,普遍存在的合作机构的选择问题、校企合作的责权利、政策制度等问题均为老服专业校企合作中出现的典型问题。构建老服专业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对促进老服专业发展,带动养老行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

1、构建老服专业与养老机构通力合作的利益驱动机制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与养老机构能否长期合作,取决于双方利益平衡点的寻找与把握,取决于合作能否给对方带来良好的效益。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养老机构的利益表现在:能获得机构所需的高技能应用型养老人才;为养老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如提供养老服务服务标准、管理规范以及最新技术、服务理念,解决技术、管理、经营等方面的难题,提升养老机构的竞争力;能利用老服专业的教学资源对养老机构员工进行岗位培训。通过校企合作能获得政府政策性优惠,如减税、贴息等,以获得经济效益。而老服专业的利益表现在:从养老机构中取得资金与设备方面的资助,改善专业办学条件;能使养老机构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优化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以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学生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提供岗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继而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为老服教师提供科研课题研究的平台,并促进双师队伍建设。实质上,养老机构的利益归结为提高其经济利益,而学校的利益是提高老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建立老服专业与养老机构健康合作的约束机制

校企合作需要双方共同履行责任和义务,有合作就要有约束,有约束才会有规范,才有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为此,双方必须受到法律、制度和道德的约束。在法律协议的框架下,在有利于养老机构、学校、学生三方利益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养老行业机构标准和需求,明确人才培养要求和校企合作内容、程序及方式,形成一种法定或近于法定的委托培养关系,界定各自的责任、义务和利益,明确双方职责。校企签订合作协议,学生与单位签订协议,规定学校与养老机构的职责。如规定学校定期为机构新聘员工组织岗前培训和在职员工开展继续教育等;规定养老机构在学生实习期间应完善软、硬件条件,满足专业高水平教学要求,保证学生实习安全及为专业老师开展科研调研等活动提供方便等。不能履约,造成后果的须按协议赔偿。同时,依据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结合校企双方实际,制定和完善校企合作的工作管理办法,以保证合作成效。

3、建立能促进老服专业与养老机构长期合作的交流机制

养老机构是经济部门,学校是教育部门,两者价值取向不同,有时双方容易产生矛盾与冲突。学校应加强与养老机构的沟通与交流,促进校企合作持续健康发展。学校要成立双方共同参与的合作机构作为交流平台。学校要多关注养老机构的发展变化,并及时给予信息回应,机构遇到困难应积极帮助解决,重视双方人员的相互交往,建立感情,升华彼此关系。如老服专业老师要定期不定期召开双方参与的座谈会,讨论解决合作办学中存在的问题,在讨论中增进感情,促进双方长期深度合作。

4、建立多方参与的综合评价机制

老服专业与养老机构合作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建立一套多方参与的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教育部门、老服专业、养老机构以及社会都参与合作,对其进行综合检验与评估。在对老服专业评估中,教育部门要加大对专业开展校企合作方面的评价权重;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设计评价指标体系,重视老服专业毕业生应用技能水平的考察;重视用人单位对老服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以评价体系为基础,建立激励机制,树立参与校企合作的典型,保护和激发养老机构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老服专业应制定校企合作的具体评价指标,并纳入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检验、改进校企合作工作。

参考文献:

(1)吴宗珍.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深度融合的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10(4)

(2)何兴无.高职校企合作问题探究【J】.中国高校科技. 2012(5)

第13篇

各位领导、同志们:

通过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听取市委**关于《准确把握维护稳定,为转型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的重要讲话,结合卫生工作存在的医患纠纷的问题,谈谈想法。

医患纠纷不仅是医疗问题,如今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它严重扰乱了医院的正常秩序,侵害了医务人员以及其他患者的合法权益,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建立预防和处置医患纠纷长效机制,是预防和化解医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是创建"平安医院"活动的重要内容。我认为,建立预防和处置医患纠纷长效机制,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建立医院内部沟通调解机制,医患沟通是医患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前提。做好医院内部沟通调解工作,有利于把医患矛盾纠纷解决在初期,化解在萌芽状态。

二是要加强医院及周边治安管理,保证医疗秩序平稳有序。我们要针对医院人员密集、繁杂,容易受到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影响这一现实问题,要争取得到公安部门的支持,加强警医协作,并积极争取公安机关的支持在医院设立警务室,加强医院内部及周边安全防范工作的监督检查,协助调处医患矛盾纠纷,保障医患双方人身财产安全。

三是要坚决打击无理取闹、有组织、有预谋的"医闹"行为,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积极引导当事人走依法维权或第三方调解的途径。

第14篇

【关键词】五位一体;精细化;标准化管理体系;特色化服务标准;信息化远程系统;诚信对接机制;循环管理

1 “五位一体长效工作机制”定义

《2013 年工程管理“五位一体”工作方案》于3月份正式颁发并实施,它是监理公司在2013年度的一项重要工作制度,该工作主题旨在通过落实“五位一体”长效工作机制,体现工程管理实效,再推工程管理上的新台阶。

“五位一体长效工作机制”分为五大板块,分别是:标准化管理体系,特色化服务标准,信息化远程系统,诚信对接机制,循环管理。

2 做好相关工作的措施

2.1 标准化管理体系

“标准化管理体系”是规范项目管理的标准,是监理公司工程管理的基础。检查内容有54条,主要检查各项目部对政府建设指令、国家规范文件、强制性条文、省级工程表格和公司贯标文件等文件的理解与运用,监理工作是否满足现场工程实际需要,具体到位。

2.1.1 熟悉监理工作程序

这个可以说是所有工作的基础,作为监理必须知道工程到哪一步具体哪个位置需要做什么样的事情。也就是说要清楚国家政府建设指令,明白材料见证取样、隐蔽验收、检验批、旁站等基本工作程序,同时能根据指引留下相对应的痕迹,包括:监理日志、旁站记录、检验批资料等。对于涉及到重大安全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需要进行专家论证或方案审核的,必须严格执行;验收方面还必须有专家、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一同签字确认。

2.1.2 现场安全不容忽视

安全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和效益,也是维护企业和员工利益的根本保证,作为监理企业的我们同等重要。安全事故的教训,给了我们安全的警示,每一次事故的发生,总在于疏忽与大意,每一次事故的背后,总留有许许多多的懊悔与哀伤,但我们要在哀思中反思,在反思中牢记,牢记这用生命换来的教训,企业必须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按照国家《安全生产法》及公司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规章制度认真加以落实,同时建立健全分级管理责任制、安全生产举报、事故隐患排查和事故应急预案等制度,把安全责任落实到点、到人,使安全工作真正做到“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检查、凡事有人监督。尤其是在节假日前后,管理人员更应提高安全意识,增强安全责任心,使员工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营造出安全和谐氛围。

2.1.3 资料管理精细化

(1)工程质量安全资料

有了现场管理以后,还必须留下痕迹处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资料。资料管理看似简单,但实际上要做好一份完整的资料必须非常细心,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有缺漏。对于施工单位上报的资料,我们要认真审核:签字盖章一个都不能少,上报的表格格式必须符合要求,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内容。除此以外,还要审核资料的正确性,绝对不能蒙混过关。同样,有些资料存在时效性的必须按时完成,不要出现延误,周报、月报定期定人负责上传至质安监站。

(2)贯标资料

贯标资料同样重要,其实这个相对比较简单,只需要按照公司“三标一体”文件程序及正确的模板格式进行编写就可以,当遇到不明白的情况下,可与各公司的贯标培训人员进行咨询。

2.2 特色化服务标准

特色化服务标准是体现珠江特色服务,提升公司整体服务水平的一大亮点。它前身是“示范性项目管理标准”,经过多年的不断更新和运行实践,现在已经成为一套具有珠江特色化的完善的工程技术与管理文件系统。

2.2.1 负责人的工作指导

(1)态度决定一切

总监(项目负责人)作为项目部的最高领导者,必须提起高度重视,必须清楚“五位一体”工作的重要性,不应有抵抗情绪,而要积极主动,带动项目部的成员一起重视此项工作。

(2)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总监(负责人)作为项目的最高领导者,负起重要的责任,对外对内的沟通都是成就工程的关键。如果能联合、调动和组织好所有的管理力量,促使参建各方协同一致作业,从而能创造出良好的施工的条件,顺利完成建设目标。

1)注意与业主的沟通

与业主沟通前,要做好相关计划安排,理解业主的意图,目标设计和决策背景。沟通解释时,要尊重业主,态度要积极,并能主动报告相关的情况,提供充分的信息,让业主在决策时能获得更多项目的全貌、实施状况、方案的利弊及对目标的影响。

2)与承包商沟通,松紧并用

对其进行公证的判断,给出明确、前瞻性的指引,对所提问题及时答复。项目负责人应强调各方面利益的一致性和建设工程总目标,鼓励承包商汇报工程建设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意见,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沟通的越多,工作中的分歧自然就越少。

(3)打造高效运作管理团队

监理服务的灵魂是总监,但真正实施操作的是整个监理部团队。合理调配公司资源,科学组建服务团队,发挥团队整体优势,才能更好地实现工程管理目标。

1)配备合理的人、物资源

总监(负责人)要在开工前制订监理机构人员及进出场计划,在不同施工阶段增减监理人员和配备各专业人员;办公设施、工作用具等也要按需分配,令监理工作能更好地开展。

2)建立团队

根据工程的性质确立用人计划和人员培养目标,使用传、帮、带的形式培养人才。如所在项目是大型、施工周期长、专业性强、有新技术领域的项目,其目标可以培养至少项目负责人、资料人员、内审员各一名,各专业工程的经验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和成长。能在项目负责人不在的情况下,运作依然畅顺,各人分工明确却又能熟悉彼此之间的工作,不会出现断层。通过引入竞争机制,使内部人员感到危机感,不断学习上进,提高工作水平。

日常也应注意与项目部成员之间的沟通,通过内部会议、每日班会掌握各员工的工作进度,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时给予建议,解决相关问题。在压力并存的同时,也应劳逸结合,适当放松,令团队松弛有度,以免员工出现疲态,适当开展团队活动有利于增强凝聚力。

2.2.2 公司、项目部形象示范

珠江特色的工程管理很大一部分是对外展示,向其他参建各方塑造我司的良好监理形象,所以项目部与人员形象更能突出此方面的优势。

(1)办公室布置

统一办公室平面布置,干净整洁的监理办公环境,完善上墙资料的粘贴,工程获奖图片的宣传,工程形象进度的体现、动态跟踪,这些都能提高办公室形象的重要手段。除此以外还应根据工程自身的条件,构思一些特色的表格或布置,增加亮点。

(2)个人形象

在施工现场工作时,要求各监理人员穿戴工作服、安全帽、工作卡,工作服保持干净整洁,安全帽、工作卡佩戴规范。

日常交际中,形象要端正、大方、得体,尤其男同志应注意发型和胡须,不能给人邋遢不尊重的感觉。

日常工作中,可随身携带有关图纸、卷尺、笔记本等用具;不在办公时间中睡觉、游戏、打与工作无关的电话。

2.3 信息化远程系统

信息化远程系统是公司实现远程管理,高效运作与积累的电子化办公管理平台。它也是公司的资源库,所以日常要积极上传各类的工程资料,包括:设计文件、业主制度、施工方案等可参考材料。远程系统已经通过调试阶段,接下来将很快全面实施,必须设置专人定时上传所需资料,以免有空缺,达到对外展示的功能效应。

2.4 诚信对接机制

引领“诚信评价”与政府对接,展示企业实力追求行业领先,对公司品牌打造、经营管理影响重大。

特别是2013年11月广州市全面正式开始试行“诚信系统自动采分”,各项目部必须高度重视,负责人更应亲自负责诚信系统评分上传资料工作,在系统不稳定、采分点不明确的条件下,反复摸索,积极应对。通过与监督站、软件公司多方沟通,确保上传资料无误,获得应得分数。

2.5 循环管理

循环管理是以质量、安全控制为重点,同时开展深入一线的总结培训,在不断循环的实践和培训中提高管理能力。

项目部在工程运营过程中会存在大量的施工方案、监理管理办法等工程资料,这时候就需要积累归纳,形成属于自己内部有关工作思路、方法和措施内容的多份成果资料,并在监理项目部交流、培训、总结,达到循环管理的目的。

而通过监理内部交流后可实现对外辐射,向业主、潜在客户展示我司在技术或者其他领域中取得的经验与成就,建立起这展示平台以达到“管理促进经营”的管理方针。

3 总结

“五位一体”长效工作机制是监理公司的方针制度,能推进公司各方面的经营管理,必然将长久运行,身为公司的一员也会不断总结,继续学习“五位一体”长效工作机制的精髓,提供优质的监理服务。

参考文献:

第15篇

为进一步加强全镇国土资源长效管理,巩固卫片执法整改成果,有效防止和遏制违法用地行为的发生。根据县府办《关于进一步健全全县国土资源长效管理机制的意见》精神,结合我镇实际,现就建立全镇国土资源长效管理机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属地管理”原则,按照“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密切配合、依法高效”的要求,严格落实国土资源管理的各项政策措施,提高土地执法水平,努力形成国土资源长效管理机制,促进我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健全组织

为认真抓好国土资源长效管理,决定建立镇、村两级管理体制。

1、镇级层面:建立镇国土资源长效管理领导小组,镇长任组长,镇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及镇城建办、镇城监中队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镇国土资源长效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镇长效办),由镇分管领导任办公室主任,国土所、镇城建办、镇城监中队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各驻村指导员和镇专职联络员为组员,做好上下对应联络沟通、事务衔接工作,日常管理由镇长效办负责。

2、村级层面:充分发挥驻村指导员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在违法用地源头防控上的基层基础作用,驻村指导员为联络员,各村(居)、社区设立国土资源长效管理联络点,各村(居)主任任联络点负责人,并对全村划分若干个区域,每个区域由一名村(居)两委班子成员负责管理,做到责任到人,区域包干,构建全村管理网络。

3、镇长效办要加强对村级长效管理联络点的指导与沟通,切实加强对村(居)、社区违法用地防控工作的指导,全面构筑“镇、村”两级联动的违法用地长效管理网络。

三、工作职责

1、镇长效办具有对全镇违法用地处置工作的检查监督权、通报权、考核权与问责建议权。

2、城监中队及镇国土所协同负责组织全镇国土资源动态巡查,对全镇违法用地行为进行发现、制止、拆除、复耕等工作。

3、各村(居)、社区是本辖区有效制止违法用地的责任主体,要按照属地及分片管理要求,落实专人切实加强各自辖区日常动态巡查,村(居)主要领导要带头巡查,村(居)两委班子干部对各自区域进行日常巡查,构建辖区内“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巡查网络,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并在每日下午4点以前将各自区域的情况报各驻村(居)指导员。同时要协助镇政府对辖区内违法用地上建(构)筑物的拆除、违法用地复耕等工作。

4、各驻村(居)指导员作专职为联络员,要及时掌握各村(居)的情况,在每日下午4:30前将经签字后的各村情况表上报镇长效办。

四、处置流程

按照“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违法用地处置流程如下:

1、镇级层面:城监中队及镇国土所协同负责全镇范围内违法用地动态巡查,巡查中如发现违法用地行为的,巡查人员除当场制止并立即制发《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附拍照取证)外,应于当日向镇长效办报告;村级层面:驻村指导员应联系所村(居)加强日常巡查,如发现违法用地行为应予当日及时向镇长效办报告。

2、镇长效办在接到县长效办书面告知或各村(居)巡查报告后,应于当日对镇级层面巡查发现的违法用地行为向违法用地所在村(居)、社区及驻村指导员发出违法用地告知书;城建中队出面通知违法业主签收。村(居)、社区及驻村指导员负责做好制止、劝阻违法用地行为业主自行拆除恢复原貌工作。对不听劝阻的业主,村(居)、社区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协助镇政府采取措施,复原。

3、镇城监中队及国土所根据镇统一部署,对辖区内不自行拆除复原的违法用地行为,进行复原。自发出告知之日起,属于非耕地的要求在15日内拆除完毕,属于耕地的在30日内拆除复耕。

4、镇长效办对上报违法用地处置情况,组织人员进行实地抽查与验收。检查通过的,及时报结;检查通不过的,书面责令进行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由镇组织进行强拆复耕。并视程度不同分别对有关村(居)进行通报、同时提请镇纪委约谈有关人员,乃至对有关责任人员进行问责、追究法律责任。

五、加强配合

1、镇相关部门要按照县政府《关于进一步严格土地管理有效制止违法用地的意见》明确分工要求,各司自职,联动配合做好违法用地防控工作。尤其是工商、电力、水务等部门要从源头上参与并支持违法用地处置工作,在接到镇长效办违法用地信息通告后,对未取得合法用地手续的建设项目,不得通电、通水并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已经通水通电的,要及时切断。

2、镇长效办要发挥牵头作用,加强对有关部门的联系与沟通;有关部门也要按照要求切实履行好职责,齐心协力地处置好违法用地。

六、严肃考核

1、镇党委、政府将对违法用地长效管理工作列入年度村(居)、社区及驻村指导员的岗位责任制考核内容,具体由镇长效办负责考核。

2、镇长效办实行对各村(居)、社区违法用地发现日通报制与违法用地处置周通报制,通报结果与年度岗位责任制挂钩。

3、各村(居)、社区在违法用地的发现和处置工作中有以下情形的,将扣除相应的岗位责任制考核分:

(1)对土地管理不严,违法用地建筑建设期间未及时上报违法用地信息的,每起扣村(居)、社区、驻村指导员岗位责任制考核各1分;

(2)违法用地未及时拆除、复耕的,每起扣村(居)、社区、驻村指导员岗位责任制考核各2分;

(3)对村干部擅自签订协议同意或默许违法用地行为发生的,每起扣村(居)、社区、驻村指导员岗位责任制考核各5分;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