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金融风险的认识范文

金融风险的认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金融风险的认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金融风险的认识

第1篇

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警示是深刻的、长远的。我国也是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也在大量地吸收外资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我国也存在大量的外债,我国银行业受国家政府的控制程度也很高,同时权责发生制的执行也使得我国银行业在收入的确认上违背了会计谨慎性原则,助长了泡沫经济。尤其重要的是,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呆、坏账是我国金融危机产生的最大隐患。从金融会计的角度,我国银行业欠缺一个象西方那样“信息提供正确及时、问题反映客观公正、自我调节灵活机动、对策处理果断有效”的成熟会计核算监管机制,这是我国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头号大敌。

金融会计具有核算和经营管理两项主要功能,一方面直接负责财务管理、损益计算和经济核算;另一方面通过反映情况、提供信息、分析预测来实现计划管理、资金管理,对整个银行业务经营进行控制和调节。因此在分析会计风险时,我们应将重点放在如何强化金融会计职能方面,也就是在分析金融会计风险类型和我国金融业会计风险现状、原因及控制时,界定在会计职能的发挥上面。

一、金融会计风险存在八种类型:

(一)信息失真风险

银行的一切业务活动都要通过会计信息进行反映,为维护自身利益不少行违反金融政策和上级行有关要求,在会计信息处理上大做文章。致使会计部门提供的信息资料不真实、不充分,真账假表、假账假表、任意调整收支科目等现象事实上掩盖了信贷资产的质量和风险,影响对银行经营状况的客观评价进而带来更大的风险。

(二)监督乏力风险

虽说我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均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依法经营,但在不正当利益的驱动下,发放绕规模贷款、违章拆借、账外投资、私设小金库、越权承兑、贴现银行汇票等违规情况屡禁不止,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会计核算监督检查不力、会计惩罚制度未跟上,从而变相地助长了违规经营情况的蔓延,加大了经营风险。

(三)财务成本风险

存款对于增强银行资金实力、奠定在同业竞争中的地位无疑是必需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存款既是立行之本,也是支出大户。不顾效益擅自或变相提高存款利率,盲目增设网点机构,草率开办各项新业务不计算资金成本,不搞盈亏临界点分析等非正常现象,加大了财务风险。同时筹集来的资金如果运用不充分,造成资金在银行内的积压和闲置,无效益资产的增加也会直接影响银行损益风险。

(四)操作管理风险

这类风险是指在银行组织内,由于会计操作上的失误带来的风险。主要包括:会计、储蓄或经办员责任心不强和法制观念淡薄而造成的财产损失。银行会计作为一项专业性较强而风险性又大的部门会计,面对大量结算票据、现金资产,以至密押、印章、重要空白凭证、有价单证等,一旦发生工作疏漏和制度不健全造成的资产损失是巨大的,同时还会造成银行信誉受损。

(五)支付结算风险

会计结算制度通过几十年的理论研究和业务实践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等的颁布为加强银行内部控制和管理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有许多细节问题尚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大额提现是结算管理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由于基层会计人员业务知识和风险防范意识的缺乏,越权办理大额支付情况突出。对大额提现审核不严,极易产生支付结算风险。

(六)金融案件风险

目前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将银行作为其猎击的主要目标,各类案件居高不下、手段花样层出不穷,无论是假汇票、利用信用卡恶意透支,明目张胆地抡劫,还是监守自盗、贪污盗窃、索贿受贿,任何一个案件必然会多少涉及作为整个经营核算部门的会计部门,一旦会计部门放松管制、降低核算水平,那就会为罪犯作案客观上开了绿灯,加大了经营风险。

(七)误导决策风险

会计部门未能充分发挥会计管理职能,未能及时向领导层提供决策需要的反馈信息,甚至未能通过核算分析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得领导层决策失误,这是会计人员的失职。目前,会计部门普遍没有制定风险量化监测指标体系,参与决策职能形同虚设,无助于决策的科学化、周密化,一旦决策失误损失无法弥补。

(八)会计创新风险

无论是从市场竞争的需要、金融国际化趋势的需要、摆脱当前困境的需要还是从银行所经营的货币和信用实质内容上来看,银行都必须创新。从会计的角度,会计创新也是必须的。特别是在各行的财务管理方面,待挖掘的领域尚大。但如果不顾及适应这种开拓的良好的内外部环境,盲目照搬先进经验,就会造成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落后的经管水平、客观条件相违背的情况,如目前对企业全面推行的“权责发生制”对于我国银行业经营水平来说尚属超前,造成的虚盈实亏、用信贷资金垫支利税的情况使我国银行业普遍存在潜在效益风险。

二、会计风险与信贷资产风险的关系

(一)会计风险直接产生信贷资产风险

首先,如果会计在金融业务核算、经营、管理中出错以至于在提供决策依据时发生严重误导,在存在会计风险的同时,决策上失误也必然带来信贷资产风险;其次,会计信息系统失灵,必然会导致对金融业存在的信贷资产风险心中无“度”,没有一套完整的使会计风险与信贷资产风险充分结合的风险监测指标系统、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改善,使金融风险日趋严重。

(二)信贷资产风险倒逼会计风险

资产质量差、利息回收率低,为追求利润目标和眼前利益,必然存在人为调节各类报表,甚至采取种种手段虚增存款、利润、压缩逾期贷款比例,通过拆出资金、内部往来等科目超规模发放贷款等现象,促使会计风险更为加剧,核算质量难以保证。

(三)二者相互影响加大金融风险

会计风险与信贷资产风险二者产生后又互相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增加了金融风险。所以在银行业务经营中,要充分认识两种风险的互动作用,在管理和控制金融风险时,必须二者并重、不能顾此失彼。

三、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外部政策环境

首先,一九九三年的财会制度改革在我国确立了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原则,权责发生制未将会计谨慎性原则贯穿于业务发展的始终,不采用会计谨慎原则来指导银行经营行为,小则事关金融业自身的厉害得失,大则事关整个金融业的安危和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否。经济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亚洲金融危机从自身的角度来说就是脱离会计谨慎性原则而导致的泡沫经济造成的,只重视权责发生制而忽略谨慎性原则对防范经营风险极为不利,甚至直接导致风险;其次,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监管缺少经验,监管力度不够,措施没有及时到位,因而很难在风险处于萌芽状态时进行有效的防范和控制;第三,金融改革开放后,对金融会计在金融机构中的作用从上到下认识不够,有关法规不够健全,管理制度滞后,直接制约着会计职能的发挥,会计仅限于记账、算账、报账。而忽略了事前预测、事中参与决策、事后分析评价的管理功能。

(二)内部管理水平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经济体制和会计观念的束缚,会计理论陈旧、人员素质低,核算手段落后,严重地影响了银行会计职能的有效发挥。现有的银行会计基本上都是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对银行的经营活动进行反映和核算,提供的会计信息较笼统,同时信息可加工性差,不能满足风险管理对信息复杂多变的要求,会计信息质量不高。这表面上是由于目前的会计报表体系造成的,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由目前银行会计的服务目的决定的,目前银行会计的服务主要是外向的,侧重于对外界提供各种信息,对内会计特别是管理会计重视不够,信息质量不能保证。除此之外内控制度不健全或者说缺乏行之有效的稽查机制也是金融会计风险时有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会计人员工作繁重、知识更新慢,风险意识弱自我保护能力低再加上犯罪分子作案手段的不断翻新、全融案件时有发生。在会计监管上,平时我们过于注重存款计划、贷款计划而忽略了成本计划,造成成本观念弱化以及在会计活动中法制观念淡薄、竞争意识薄弱和竞争能力差等状况,直接导致了银行会计活动中风险的产生。

四、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来规避会计风险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在充分了解会计风险成因的基础上,要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其指导方针是:遵循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依据两制、两则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从自身人手,在强化风险意识、加强职业道德观念、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会计核算水平和管理水平,建立科学的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防范约束机制,适量适度开展会计创新,督促金融机构强化内部控制,提高会计自身调节适应能力,防范化解金融会计风险、进而化解金融风险以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简言之,就是依法监督、强化意识、提高素质、引导发展。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要防范金融会计风险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内控制度,实行集中核算

有效的内部控制实际上是金融机构从决策实施到管理、监督的一个完善的运行机制。其中独立的会计及核算体制是其基本要求之一。金融会计人员业务上只接受会计主管的领导,会计人员进行账务处理的唯一依据是有效的会计凭征。推行统一的核算软件,实行账务集中核算,实行业务处理和会计处理的分离会计资产负债表、财务报表由系统自动生成汇总上报,其他有关会计信息报表应当由会计人员独立编制,任何人不得任意调整。这样才有利于防止和杜绝银行“三假”的产生,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才能有效控制人为调表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二)重视会计分析,建立预警机制

报表反映的是过去的经营状况,但了解过去不是报表使用者的最终目的,报表的真正使用价值是通过对报表的分析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预测前景,帮助领导层了解过去、规划未来。会计分析从内容上讲包括资产负债表分析、财务分析两部分,从形式上讲包括常规分析和专项分析两大类,只有加强会计分析,才能在充分了解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面对未来的变化作出有针对性的反映。才能帮助银行建立会计风险预警机制,优化控制、提高规划决策能力,发挥会计职能作用。

(三)加强现金管理,提高支付水平

会计部门对企业使用现金要严格审查,明确授权制度,除工资性支出外、大额现金支付会计部门都要建立台账,逐笔登记,对注明“现金”字样的银行汇票,也要登记备案,对具有储蓄、贷款、汇兑功能的信用卡,也必须服从现金管理规定,对单位卡一律不得支付现金,严禁将公款转入个人信用卡,个人提现只限于备用金,透支部分不得提现。

(四)拓展中间业务,分散经营风险

按国际惯例风险控制的主要方法是多角经营和多角筹资,而对于银行业来说,拓展中间业务,将经营风险分散化是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作为会计人员来讲,将会计服务多元化也是分散金触会计风险的重要手段,会计人员可通过自身努力考取注册会计师,通过本行申请办理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开展财务咨询活动,这详既可开辟一项新的中间业务——财务咨询来创造收入,同时对提高本行财会人员的监督核算水平也大有帮助。超级秘书网

(五)广泛运用微机,推行责任会计

我们认为推行责任会计是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的有效手段,因为责任中心的划分符合风险控制的分散化原则,同时责、权、利在小范围内的充分结合也有助于及时发现存在问题,也有助于解决问题,但责任中心所产生的大量凭证、报表如果没有计算机的协助,现有的会计人员无法在日常核算工作中兼顾责任会计工作。所以,要提供及时有效、全面、完整的会计信息,就必须建立现代化的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而且银行会计的电算化系统要由业务数据处理系统向业务处理与管理型、决策型系统并重的系统发展,通过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的开发和运用,完善现有的银行会计管理核算体系,促进核算水平和会计核算质量的提高。

第2篇

金融供应链的融资对象为供应链成员企业,本文根据国内外流行的风险分类表对金融供应链涉及的风险重新界定和分类,探究风险识别的具体方法及其应用,并陈述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识别体系,最后,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提出金融供应链的风险识别方法。

【关键词】

人工神经网络;金融供应链;风险识别

一、风险的分类

关于风险的分类,学术界尚无统一的说法。金融界依据巴塞尔协议常把风险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三类。2006年国资委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文件中把风险分为:战略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国外比较流行的是安达信的风险分类表:一、市场风险;二、信用风险;三、流动性风险;四、作业风险;五、法律风险;六、会计风险;七、资讯风险;八、策略风险。而我们所研究的金融供应链的融资的对象为供应链成员企业,因此包括一些中小企业,所以信用风险将是其最主要的风险来源;其次,解决信用风险所大量采用的信息技术支持的审核、环节控制和监管工作,必然带来的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汇率风险和法律风险等。

(一)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又称系统风险,也称不可分散风险。可以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包括黄金)、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分别是指由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对于出于金融供应链中的商业银行来说,利率风险主要是指在利率出现波动时,商业银行财务状况可能面临的收益和损失的不确定性。

按照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汇率风险又称外汇风险、汇兑风险,是指货币汇率变动而导致经济主体在社会活动、经济活动和金融活动中以外币衡量的资产与负债、收入与支出和未来的经营活动可产生的现金流量以本币表现得价值发生损失或产生额外收益的可能性。

(二)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即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它是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也是金融供应链中银行面临的最为重要的风险类型。鉴于前几年的局部的金融危机,2003年巴塞尔委员会颁布了《新巴塞尔协议》对信用风险提出了更为严格的内部信用风险评价法。对于金融供应链融资的信用风险来说,包括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系统风险又称市场风险,也称不可分散风险。由于市场风险直接影响企业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的不确定,因而造成信用风险,所以在金融供应链融资过程中,一些较早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商业银行就认为市场风险作为信用风险的一部分来看。

(三)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因素所造成财务损失或影响银行声誉、客户和员工的操作事件,具体事件包括: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就业制度和工作场所安全,客户、产品和业务活动,实物资产的损坏,营业中断和信息技术系统瘫痪,执行、交割和流程管理七种类型。而供应链融资中的操作风险涵盖了信用调查、融资审批、出账和授信后管理与操作等业务流程环节上由于操作不规范或操作中的道德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巴曙松认为操作风险可以划分为:执行风险、信息风险等6种。巴塞尔委员会在其2001年的新资本协议修改版中要求,金融机构的实际自身实际状况,可以提出更为详细的操作风险的细分。

主要原因是操作风险较之其他风险存在明显的特点:(1)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不同的是,操作风险中的风险因素是内在于银行的业务操作,而且单个操作风险因素与操作性损失之间不存在清晰的、可以用数量衡量的关系。(2)在交易量大、业务规模大、结构变化迅速的领域,极易受到操作风险冲击。

(四)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或各类交易应当遵守相关的商业准则和法律原则。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无法满足或违反法律要求,导致商业银行不能履行合同发生争议、诉讼或其他法律纠纷,而可能给商业银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但是它包括但不仅仅限于因监管措施不到位和解决民商事争议而支付的罚款、罚金或者惩罚性赔偿所导致的风险。从狭义上讲,法律风险主要是指商业银行与授信企业所签署的各类合同、承诺等文件的在法律许可范围内的有效性和可执行性。从广义上讲,与法律风险相类似或密切相关的风险有外部合规风险和监管风险。

外部合规风险是指由于商业银行违反所在地法律、或行业监管规定和原则,所导致的法律诉讼或监管机构给予的处罚,因此所产生得不利于商业银行实现其商业目的的风险。监管风险是指由于所在地现行的法律或规定的变化,影响商业银行自身正常运营或消弱其竞争能力的风险。虽然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规定,法律风险是属于广义操作风险的一部分,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操作风险。这种说法目前还存在争议,又因为金融供应链融资的法律环境和传统商业银行业务有较大差别,所以我们单独讨论法律风险。

二、风险识别的方法

(一)现场调查法

现场调查是对企业进行全面的、细致的普查。主要步骤为: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包括确定调查的起止时间、调查对象、企业所在行业现状(资产报酬率、资产负债率和流动比率等)和被调查企业的不同阶层员工对本企业自身状况认识等。一般在实际调查前,会事先设计出所需要表格让被调查企业员工填写。第二阶段,进行现场调查和访问阶段。需要被调查企业的管理层和员工的配合,调查内容一般以填写表格。现场调查法的优点就是可获得第一手资料,有助于掌握除财务报表外的资料,还有助于和一线员工建立良好关系。缺点是成本高,时间久,有时会引起员工因疲于应对调查,而对调查人员产生反感。

(二)财务状况分析法

财务状况分析法是商业银行通过对信贷企业的资产负载表、营业报表和补充财务记录等的财务分析来识别申请信贷的企业是否有信贷风险。这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信贷依据,也是金融供应链融资的主要评价指标。通过财务状况可以防范信贷企业破产风险、或是信贷企业目前面临的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等。

财务状况分析法用于识别风险的有点事信息准确、客观、清晰、扼要,容易被外部人员接受。缺点是反映不够全面,企业容易在财务报表中作假,不容被发现。仅部分信息既能够被从业多年的专业人士所利用,进而发现风险。而对于金融供应链企业来说,简单的财务评价指标,不能够完全反映出供应链上下游融资企业的状况。因为供应链融资工具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风险也会随着供应链融资范围的扩大而相应得扩散。如果供应链的某一成员出现了融资方面的问题,那么其影响会非常迅速地蔓延到整条供应链。因此需要更为全面评价指标。

(三)信用评级指标体系

目前,绝大多数的商业银行建立了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对申请信贷企业进行贷前风险识别。信用等级评价是对目标企业一定时期内的信誉状况、偿还能力和发展前景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他是一个动态的风险管理过程,放贷前对信贷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评价。在放贷过程中,根据客户信用水平的变化,相应调整对信贷企业的信贷政策,把风险因素控制在最小的状态。根据巴塞尔的《新资本协议》,要确定信贷企业的信用评价资产风险权重,从而使风险衡量更客观。

三、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识别体系

目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已经建立了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对申请信贷企业进行贷前风险识别。主要步骤为:1.调查并获得申请信贷企业的财务报表;2.信用等级评价,如信用等级评价过低,则否决申请;3.根据信用等级和申请企业的其他信息,核定授信的金额;4.审批人员或审查部门对申请进行审批;5.签订协议并发放贷款。

由于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信用等级评价过多依赖财务报表,而财务报表又具有静态性、滞后性和容易造假等缺点。银行工作人员很难从中察觉到虚假信息和未来发展趋势,从而导致银行不能及时调整信贷政策,引发银行坏账增多。伴随着人工智能在诸多领域的广泛应用。

四、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金融供应链风险识别

(一)将原始数据中的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

因为上述各个指标属于不同的数量级,没有统一的度量标准,所以在进行主成分分析之前,需要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将各指标的属性值统一到归一化处理到[1,1]的区间里。

xij′=2×xijmax xi-min xi-1

由此,得到无量纲的各因素标准比值表。

(二)对评价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

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影响银行信贷风险因素的各个指标进行分析处理,在尽可能保持信息完整的情况下确立较少的输入变量,进而减少预测模型的复杂性。

(三)建立BP神经网络,并对信贷风险进行预测

五、结语

对金融供应链面临的潜在的金融风险进行归类分析,从而对金融风险加以认识和辨别。根据金融供应链的指标多的特点,运用改进人工神经网络进行风险识别,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冲,吕静杰,潘启树,刘云焘.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11):2431

[2]王春峰,万海晖,张维.基于神经网络技术的商业银行资信风险评估[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9,(9):2432

[3]王春峰,万海晖,张维.组合预测在商业银行资信风险评估中的应用[J].管理工程学报.1999,l(13):58

第3篇

关键词 金融衍生产品 风险评价 价值认识

一、引言

金融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同时它也是引发2008年美国金融体系轰然倒塌并波及全球金融危机的元凶。金融学中的杠杆性一般是指通过借贷资本对已有的储备资金进行增补来进行投资,这种投资方式使得收益与风险同时得以扩大,[1]而金融衍生产品的增加可以说是以产品复杂度的增加为标志的。[2]正确认识和把握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多重价值,深刻认识金融衍生产品这种技术工具的负作用,从哲学范畴的价值两重性上来理解似乎更有其实际意义。

二、从客体受动性、制约性入手研究

金融衍生产品的产生、应用及发展极为迅速,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数学与模型的发展和支撑,但是对于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价值认识却没有得到同步的发展,在现代科技发展史上,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是较为严重脱节的。从价值认识角度来理解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可在理论上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技术价值引发出次生性价值,违背主体意愿,对主体构成危害而成为负价值,这是作为主体的人难以预料的。金融衍生产品在金融市场的使用过程中,“在第一步确实取得了我们的预期效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的不同、出乎预料的影响”,[3]它作为一种技术工具的多重属性,其违背主体意愿的负价值也不断地体现出来。

随着在全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崛起,人类往往会对自己行为能力的后果认识不足,作为主体的人对客体的认识能力,常常滞后于自己行为能力的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广泛应用于金融市场后,人们在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以后,往往会沉溺并陶醉于征服了自然界客体的“胜利喜悦”之中,但是几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都会遭到客体的“无情报复”,即使是金融专家(如格老)也很难辨认甚至根本无法对付完全由他们自己创造出来的“魔鬼”(金融衍生产品)。当华尔街“精英”、朝野权威幕僚和神圣不可冒犯的经济学家们沉浸在不断金融创新产生日益众多的金融衍生产品而推动了美国金融市场暂时的繁荣而喜悦时,也将接受世人对由他们行为导致金融崩溃与灾难这个后果的无情指责和鞭挞。黑格尔说过:“假如主角方面没有利害关系,什么事情都不能成功”。[4]经历了那场金融危机以后,在这句话后面我们还可以补上一句,就是“人们的任何成败得失,都会产生新的利害关系”。利益或利害关系都属于价值关系范畴。

由那场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得我们对于价值认识问题的确立和展开,必然同对主客体关系中主体和主体能动性的理解与重视相联系。它既是哲学研究中主体化发展方向的表现,是哲学发展这一历史阶段特征的产物,又是促进哲学研究向主体深入的一个推进因素。从认识论开始加强对主体、对人的深入理解,特别是从主客体相互制约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对更加全面地发展主体能动性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同时,把价值认识理论纳入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价值认识过程中,我们才能在复杂的金融活动现象中全面理解和把握其价值的真正内涵。

三、掌握价值评价标准

金融衍生产品带来的负效应,不仅要求我们从更宽的视野上来进行价值认识,还需掌握价值评价标准。随着金融衍生产品在数量上已经多至几百种的普及使用,而金融危机也已到了人类不容忽视的程度。应当看到,技术的创新与变革确立了人类在与自然关系中的绝对优势地位。但现代新技术区别于传统技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带给社会和人类的益处往往都是单项的、局部的、可以直接感知的便利,但是随之而来它带给人类和社会的负面效应则是多重的、全局的、暂时的,是很难在短期内可以察觉并消除的隐性灾害。

我们在对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科学认识、技术认识过程中,以及理性认识与研究方法上,提倡坚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把追求功利价值、工具价值、手段价值与追求真善美、追求对人类社会的全面、均衡、和谐发展统一起来,实现金融衍生产品真正的价值自觉是我们研究和对待其风险的基本态度。金融衍生产品的主体――人,作为这种技术工具的发明者和使用者,在金融市场中固然会凭借着聪明的才智和熟练的技巧控制着这个客体的发展方向,起着主体能动性对客体受动性的制约作用,以减少和避免风险的发生。但作为客体的风险也在时时影响着人的主体行为,客体受动性对主体能动性起着反向制约作用。对于金融衍生产品在市场活动中风险性的价值关系,在于认识客体对主体的反向制约。从本体论的角度去考察人和世界的关系,就是考察两者之间的关系,具体也就是考察人如何认识由人创造的先进工具给人本身造成的严重后果。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永远受制于社会的生存条件。人的自觉能动性的发挥,人的自由,不在于在幻想中摆脱客观条件的制约,而在于认识这种制约,并一步一步地将这种制约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在这里,作为主体的人在把握客体风险控制源的发生与客体的风险随时影响主体行为的过程是一个主客体相互制约和影响的过程,它们作为价值主客体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系是并存和可以转换的。

四、结束语

诚然,金融的“创新―风险―监管―再创新”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金融创新仍是规避或削减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安全的重要途径。而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是以产品复杂度的增加为标志的,它既有分散风险的功能,也有放大风险的作用,并极具两面性。它是距离实质经济最远、虚拟性最强、衍生性最多、可控性最小、风险性最大的金融工具。正确认识其多重价值,满足和把握其“适度性”是关键。对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价值进行两重性分析,有助于把握技术在具体应用上的先进性标准与适用性标准的区别和联系,有助于认识金融衍生产品负作用、负效应对社会发展和经济的制约作用,也是解决实践―认识过程中多种矛盾的复杂运动的过程。其价值的实现既是一个复杂的实践发展过程,也是一个艰苦的价值认识过程。

(作者单位为沈阳理工大学。回杨(1968―),沈阳人,会计师。)

参考文献

[1] Arora M.From the Rat Race to Financial Freedom[M]. Jaico Publishing House,2013.

[2] 阿尔弗雷德・施泰因赫尔.金融衍生品的发展与监管:金融野兽[M].上海远东出版社,2013.

第4篇

金融风险管理通常指的是通过金融管理策略与科学的管理措施,减少企业资金运作的金融风险,避免企业金融操作带来的经济损失。从微观角度分析,金融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就是指的可以降低企业金融操作风险,避免企业经济损失的管理方式。例如企业在风险投资中,进入股票市场和期货交易市场,管理人员通过科学、有效的策略正确投资,正确管理,准确的预测金融风险环境,采取最佳的方式适当规避金融损失,让企业在投资中获利。另外从宏观角度分析,金融风险管理可以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降低国内金融投资出错的概率,确保经济活动中资金的高效运用,确保经济整体的稳定发展。

二、金融风险管理的措施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金融活动与金融投资的方式在不断改变,金融风险管理的策略也需要不断创新。金融服务业的兴起与发展,要考虑到金融投资的风险,还要考虑到金融管理方式与过程中的控制力的变化,财务控制与分析是帮助金融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财务控制与财务分析可以最快的辨别金融风险,通过金融风险判断科学管理金融风险,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

(一)金融风险的特点

第一,金融风险本身是根据市场变动所产生的,因此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其产生的因素和根源也是客观的,金融活动本身因为贯穿整个经济投资整体,为了保证经济市场的持续稳定发展和资金有效的运营,因此金融投资的管理者与负责人必须要科学、合理的处理股市萧条与暴跌的情况。金融风险会对经济市场与社会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收入状况、国家税收、企业生存年限都会成为受影响的目标。金融危机的到来会对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每个企业、每个国家造成不同的影响。第二,金融风险是可以叠加和重复积累的,金融风险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而且还具有重复叠加的特性,很多金融风险可以一层一层的叠加,积累直到一个市场和经济秩序的崩溃。金融风险本身是可以通过统计学预测的,一旦有对市场和企业具备不利因素的金融风险被判断时,需要采取措施保证企业尽量降低损失,减少金融风险带来的危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损失。第三,金融风险还表现出了一定的消极性与积极性,企业对待金融风险的管理措施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清晰、客观的判断金融风险,清晰的认识不同的发生原因,这样才能在动态的经济环境中掌握金融活动的风险,求得稳步发展、获得利润。

(二)金融风险的防范

在金融风险的防范中,首先,应加大对金融活动的风险评估。比如对客户经营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进行评估,确保资金投向的安全性。其次,做好企业的经营状况分析,对其经营状况进行严格的审核,确保金融风险的最小化。再次,加强金融行业技术水平的发展,减少因技术问题导致金融风险的可能性。此外,还应加强金融市场建设,在逐步完善金融监管的同时,减少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直接干涉和控制,促进金融活动市场化、法制化不断完善和健全。总之,任何经济活动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对于金融风险的管理我们应该坚持科学的、谨慎的管理原则,增强业务能力,最大可能的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

三、我国企业财务控制的现状和对策

(一)企业财务控制的现状

首先,企业对金融风险管理及财务控制的认识还不足,企业财务控制的内部结构还不完善,对金融风险管理的程序还不够健全,方法还不够成熟。在金融危机后,大部分企业财务控制的方向发生了改变,企业深刻认识到“资金链”的重要性,企业金融市场中资金投资与运作的能力还需要逐步增强,通过资金运作提升企业经营实力,改善企业经营活动能力,提高企业经营业绩,让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另一个方面,企业需要在财务控制上稳步提升管理与控制能力,要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目标,通过加强金融风险管理的方式去应对金融风险的潜在发生几率。其次,金融危机环境日渐复杂,对我国金融市场与经济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我国企业的财务控制水平通过应对复杂金融市场与经济环境的方式得到了改善,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细节问题:第一、财务控制的环境尚不理想,企业内部组织框架尚不完善,一些财务人员对自身工作的认识不足,无法深刻体会财务控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及金融风险管理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以致财务控制达不到预期效果。第二,财务控制的内部信息交流体制不健全,企业缺少统一的、能有效操作的财务管理交流系统和制度,对于市场风险、业务风险等方面的信息资源相对匮乏,增加了企业决策的风险。第三、我国财务管理部门对企业预防金融风险管理的政策性建议无法得到企业的重视,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状态,财务部门的监管体系也尚需完善,导致了企业财务控制能力的降低。

(二)完善财务控制的措施

为提高企业经营的有效性和效率性,财务报告必须确保其可靠性和安全性,遵从提高企业效益的同时减少企业资产损失风险的原则。首先,完善财务控制环境。企业高管应认识到财务控制的重要性,以及财务评估在企业规避经营风险中的重要作用,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有效规避金融风险。一方面确保企业各部门的独立性,避免其他部门高管对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工作效果的影响。另一方面实施恰当的授权、问责制度,确保制度的执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风险防范意识。其次,企业上下应充分认识金融风险评估的重要性。一方面不断提高财务部门评估风险的能力,加强其对金融风险评估意义的认识。另一方面鼓励和培养广大员工参与到企业风险评估中,培养员工的风险意识。

再次,需要加强企业金融投资整体方案的完整性,通过完善企业财务控制制度与财务管理方式,保障各部门对不同环境下经济投资方式与风险投资方式的应对策略,通过对本岗位经济建设发展的一些认识,不断提高财务管理制度的有效分析,确保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的预防能力不断提高,在金融风险中可以建立有效的预防措施,保证企业会拥有源源不断的资金供应,在投资中可以让企业获利。第四、加强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与资源的联系和交流,保证企业内部信息交流的充分性,增强企业内部信息交流的全面性,提高信息分析的准确性,改善企业预防金融投资风险的能力,降低企业投资带来的损失。第五、企业要培养专业性的财务管理与控制人才,提升企业管理队伍的素质,让这些管理人员专门负责企业的金融风险管理与财务控制方向,保障金融风险的科学经营与发展,提升金融管理的效果,帮助企业获得长期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而且要保证财务信息的独立性,防止财务信息的泄露,提高财务部门的管理能力,加强财务部门对突况的应急能力,减少企业经济损失。在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选择方面也要慎重,要选择财务管理控制专业性知识丰富,实践经验较强的人员,还要不断提高企业财务管理部门所有人员的财务管理与分析知识,可以最快速度的分析出存在的金融投资风险,最快的判断金融风险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同时,专业的财务人员可以通过稳定企业资金流,确保企业在金融波动前能有效的预知和防范。第六,增强企业金融风险管理与财务控制的执行力度。再好的政策没有执行就是空谈,再好的方式、方法,没有执行就看不到效果。因此在金融风险管理与财务控制中必须增强其执行力度,才能确保其管理效果。

第5篇

金融风险指的是在金融行业运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损失或者是遇到的障碍。随着我国经济的循序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的深入,金融体制的改革也在不断随之深化,导致金融机构面临的运营风险不断加大。我国制定了相应的金融政策来保护金融机构,但是为了能够更好的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金融机构需要加强自身的风险管理,自觉接受国家的监管,这才是区域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的有效途径。

一、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含义

风险是由于事物具有不确定性而出现的,任何的行业都不能百分百确定成功,都需要面对各种不确定的经营环境,随时都会发生经营风险,金融行业也不例外。金融市场在参与金融活动过程中,由于客观的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或者是决策失误而引发金融资产的不安全性,或者是金融机构的信誉受到了损害,这都属于金融风险。金融风险属于社会经济现象,如果不能够有效地进行防范和化解,很有可能会演变成为金融危机。一般金融风险可以分成三部分,按照涉及到的范围来分类分为个体金融风险、区域金融风险还有系统金融风险。本文重点讲解区域性金融风险,它指的是在某一个区域内,由于一部分金融机构或者是金融机构组织的金融活动从而引发的金融损失现象。区域性金融风险、个体金融风险和系统金融风险这三种金融风险发生之后涉及到的范围不一样,造成的伤害也不一样,但是这三种金融风险会相互影响产生递增作用,个体金融风险很容易引发区域金融风险,区域金融风险又会对系统金融风险产生影响,不管哪一种金融风险出现都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要加强对区域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工作的重视力度。

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表现

据分析我国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表现有这几个方面:第一种是银行、信托公司还有城市中的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产生的不良资产比例增加,长此以往会威胁到金融机构的支付和运营,容易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第二种是社会信用观念出现错误,借钱有力、有钱不还,长此以往银行中的借贷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最终会导致市场的利率混乱,银行和企业的效益随之下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种是地方性的金融秩序产生了混乱,导致社会乱集资,容易引发区域性金融风险。第四种是资本市场过度投机,很多证券经营机构和企业跟一部分银行串通一气,利用银行的信贷资金在股票市场牟取暴利,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给银行业造成了不安全隐患,从而引发了区域性金融风险。

三、区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

1.树立风险意识

金融行业必须要充分地认识到区域性风险的严峻性,增强转化和抢救不良贷款带来的压迫感,要引起社会中的银行和信用社对于区域性金融风险的重视例如,加强对风险客观性的认识,改变错误的风险认识观点,要充分考虑当前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做到工作必先谈风险,办理业务需要具备一定的风险防范措施,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贯穿风险管理,工作中做到人人重视风险、人人防范风险,从而提升整体的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

2.建立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想要有效的防范和化解区域性金融风险,需要提前做好风险的预防和控制工作,能够在不可避免损失的情况下,把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防范和化解区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措施是事前预防,这需要通过建立区域性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来实现。区域金融风险预警主要是针对该区域内部金融行业运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分析和预报,从而在发生风险之后能够提供应对和化解风险的对策和建议。区域性金融风险预警系统能够反映出区域内部金融风险产生警情、警源还有变动趋势,以经济金融的统计信息为基本依据。区域性金融风险预警系统要体现出稳定性、适应性和一致性,还要反映出预警对象的内容。使用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能够针对区域金融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控,及时为金融监管部门发出警报,确保经济的稳定发展。

3.强化区域内金融机构的行业自我管理

区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在工作中要首先强化管理意识,加强行业内部的管理和联系,在行业内部形成有效的管理体制,要公平公正的制定好同业公约,从而能够达到互相监督、互相约束、有序竞争的管理制度。同行业中的行会管理体制和金融监管制度的监管功能是一样的,都能够起到一定的监督和补充作用,最大化防范和化解区域性金融风险。行业管理内部可以成立金融安全协会和信息共享机制,从而更好地把区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管理作用发挥出来。要以金融安全协会为工作基础定期召开管理会议,一起探讨在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学习区域金融风险防范的成功案例经验,互相交流经验和技术,提升自身的区域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水平。

第6篇

电力行业所面临的金融风险按照不同的驱动因素可以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财务风险。其中汇率、利率等金融市场变量的变化或波动而引起的指的是市场风险,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电力企业涉及到的原材料和机电等产品是受到进出口业务比较多的,其要更多的关注汇率波动的变化,对此带来的影响。由于市场利率水平的变动而引起企业未来收益的变化的不确定性是利率风险,很多电力企业都是通过银行借贷来进行融资,由于很多用户付款不及时造成了电力企业无法及时让款项到账,这就会影响电气日常现金流的流动,如果这些呆账、坏账一旦形成就十分不李云上游电力企业的经营,进而就会使得整个行业产业链爆发行业信用危机,影响和危害巨大。由于内控机制不健全所产生的违规操作行为的可能性指的是电力行业的操作风险,操作风险大部分是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联系起来的,虚假的财务报告、不真实的会计信息、电力项目投标的商业贿赂等各种违规行为是操作风险导致的结果。这又主要是由于相关的监管机制不到位,没有严格、完善的审计监督体制就不能有效形成相关的制度约束,自然在执行上也会存在很多的问题。

二、我国电力行业金融风险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一)没有在电力行业形成长期的金融风险管理观念

由于金融类企业的其经营的产品多和金融投资息息相关,但是电力企业作为非金融企业其主要经营的产品与之有十分巨大的区别。在现实工作中,很对电力企业的相关上级和领导没有足够的意识到金融风险管理的好坏对企业的重要性,在日常的工作中对这一块就存在一些盲区和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没有足够的金融风险防范观念,对于金融风险对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重要影响很多电力企业管理者没有足够的认识。在企业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没有充分的重视金融风险管理。然后表现在对金融风险的认识能力上,在金融知识的积累方面很多的电力企业管理人员缺乏,从而不能让相关的专业人士对企业实现有效的金融风险管理。

(二)在金融风险避险工具方面很多电力企业没有足够的了解

金融类企业在进行日常管理中主要追求收益,而非金融企业则并非如此,尤其在中国作为垄断的电力行业,电力企业在金融管理过程中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保值。目前在电力行业没有充分的应用用于防范金融市场风险的套期保值工具。一方面电力企业的相关领导对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深刻全面,导致自己的认识盲区,从而带动下面员工也是这种状态;另外一个方面则是,商业银行所提供的金融衍生产品过分单一,这又主要是因为我国当前金融市场整体发展不协调造成的。

(三)信用风险控制工具的可靠性太差

在国内电力企业中目前还没有进行有效的商账管理,在国内刚刚形成企业资信评估的观念,高销售额是很多电力企业主要追求的目标,在订单签署之前并没有对客户进行信用状况的调查,这就会造成收款时的各种问题。另外,只有有限的渠道帮助企业获取客户和供应商信用状况,这主要是因为我国还没有成熟的信用评级体制,没有完善的评级机制,这样就会使电力企业在对自己的客户划分信贷等级存在一定的困难。

(四)没有将电力行业金融风险管理的内控体系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传统的国有工业企业构成了我国主要的电力支柱企业,改革开放以来的股份制对于我国的制度建设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的电力企业在金融风险的评估、审计方面还没有较强的能力。总的来说,电力企业的内控功能弱化以及内部审计功能弱化造成了风险管理责任的弱化,这样就无法有效的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其中内部审计部门存在审计人员工作素质不高,能力不强,工作状态懒散等问题,造就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功能弱化的主要表现。

三、建设我国电力行业金融风险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通过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转变增强金融风险管理意识

要加强我国电力企业金融风险管理就必须要转变原有的传统观念,应当像重视生产经营风险一样重视金融风险管理,应当从全局的角度长期的进行金融风险管理工作。因此企业的管理人员应做好风险管理文化的带头作用,通过险管理方面的培训和沟通来逐步的增强风险意识,这样能够使员工不断的从经验中吸取教训。同时在金融风险管理文化宣传方面电力企业也要加强,企业文化对于员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任何一个员工都会受到自身企业文化的熏陶。

(二)对电力行业金融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的建设进行完善

应当对金融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建设进行完善,主要包括规范相关部门的管理责任,引进和培养合格的风险管理专业人才等,这样能够使电力企业管理及时的作出风险控制决策,对企业金融风险管理的具体职责进行明确。

(三)完善电力企业金融风险管理工具

通过电力企业金融风险管理工具的完善来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人力是很重要的,电力企业应当在与金融企业合作的过程中通过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充分应用来规避相应的风险。另外,也需要电力企业相关的领导足够重视这一块的建设,坚持对形式的把握,不断的改进相关的制度完善,加强电力行业金融风险管理的控制制度建设,是金融风险管理部门有效的对电力企业的金融风险进行管理。

四、总结

第7篇

1金融风险的来源

金融风险来自于多个层面,其影响因素众多,但其主要诱因来自三个方面。第一,市场风险。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金融市场受国内外经济影响十分明显。在国内,经济虽然不断增长,但增长的内动力不足,特别是房产泡沫掩盖下的经济问题逐渐显露出来,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矛盾开始突出,国内金融风险不断增加。在国际上,继亚洲金融风暴之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连绵不断,致使国际金融市场热钱涌动,曾一度“成就”我国的经济,很大一部分学者认为,一旦国际热钱抽离中国,我国将出现巨大的金融动荡。同时,随着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的不断增加,我国金融市场的不确定因素也在不断增加,形成了较大的市场风险。第二,经营风险。受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国家政策、汇率、金融业的发展等多方面影响,金融活动的不确定因素也在不断增加,在经营过程中,金融风险的发生频率也在不断上升,金融活动的收益性更加难以把握,经营风险在不断扩大。第三,技术风险。随着现代企业电子化、信息化的普及与发展,手机、电脑等交易平台日益被广大的经济主体所接受。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病毒软件、黑客软件日益隐蔽和危险,增加了金融活动的泄密可能。同时在金融交易中,超负荷的承载等问题也会引起网络中断、操作无效等问题,导致金融活动的失误,引起一定的经济损失,造成金融风险的加剧。

2金融风险的防范

在金融风险的防范中,首先,应加大对金融活动的风险评估。比如对客户经营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进行评估,确保资金投向的安全性。其次,做好企业的经营状况分析,对其经营状况进行严格的审核,确保金融风险的最小化。再次,加强金融行业技术水平的发展,减少因技术问题导致金融风险的可能性。此外,还应加强金融市场建设,在逐步完善金融监管的同时,减少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直接干涉和控制,促进金融活动市场化、法制化不断完善和健全。总之,任何经济活动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对于金融风险的管理我们应该坚持科学的、谨慎的管理原则,增强业务能力,最大可能的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

3.财务控制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我国上市企业也受到了相当大的影响,财务控制对企业资金的投入和收益有积极的意义,是确保资金投入正确性的关键,可提高企业资源配置的效益。首先,财务控制可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对企业决策做出了客观评价。其次,财务控制可提高企业资金流动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减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再次,财务控制可以提高企业经营的信息化、科学化及内部控制能力。在全球化金融危机的环境下,不论是金融机构还是上市企业,自身的矛盾不断凸显。实践证明,在金融风险管理过程中做好财务控制对减少和规避企业的经营风险有重要意义。

4.我国企业财务控制的现状和对策

在金融危机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金融行业的监管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和完善,企业的财务控制也在不断完善。

4.1企业财务控制的现状

首先,企业对金融风险管理及财务控制的认识还不足,企业财务控制的内部结构还不完善,对金融风险管理的程序还不够健全,方法还不够成熟。在金融危机后,大部分企业财务控制的方向发生了改变,企业深刻认识到资金链对企业生存的重大意义,资金的运作从争取利益最大化变为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持续运行。同时,企业对财务控制方向的调整在金融危机后变得更有针对性和规划性。大部分企业将风险管理作为财务控制的实施目标,有效地进行金融风险方面的分析和管理。然而,以上转变尚处于摸索阶段,一方面财务控制缺少长期的、有效的机制,且相应的监管体制还不完善,无法看到财务控制的具体效果。另一方面财务控制的手段还不健全,太过单一。其次,企业财务控制的实施不太理想。在金融危机的刺激之下,我国的财务控制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和提高,但具体实施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第一,财务控制的环境尚不理想,企业内部组织框架尚不完善,一些财务人员对自身工作的认识不足,无法深刻体会财务控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及金融风险管理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以致财务控制达不到预期效果。第二,财务控制的内部信息交流体制不健全,企业缺少统一的、能有效操作的财务管理交流系统和制度,对于市场风险、业务风险等方面的信息资源相对匮乏,增加了企业决策的风险。总之,信息交流体制的不健全不但影响了金融风险管理的效果,还影响了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第三,财务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不够,一些建议难以得到企业高层的重视,并且企业对财务控制的监管体制还不完善,财务控制的效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客观的、公证的认知。

4.2完善财务控制的措施

为提高企业经营的有效性和效率性,财务报告必须确保其可靠性和安全性,遵从提高企业效益的同时减少企业资产损失风险的原则。首先,完善财务控制环境。企业高管应认识到财务控制的重要性,以及财务评估在企业规避经营风险中的重要作用,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有效规避金融风险。一方面确保企业各部门的独立性,避免其他部门高管对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工作效果的影响。另一方面实施恰当的授权、问责制度,确保制度的执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风险防范意识。其次,企业上下应充分认识金融风险评估的重要性。一方面不断提高财务部门评估风险的能力,加强其对金融风险评估意义的认识。另一方面鼓励和培养广大员工参与到企业风险评估中,培养员工的风险意识。再次,完善企业业务流程。一方面完善企业管理机制,使各部门都能各司其职,在本组岗位努力奉献,积极参与到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中来。另一方面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使财务管理能更好地为企业的风险管理服务,确保在金融波动中,企业资金的稳定、安全。第四,加强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信息是现代社会企业竞争的关键,增强企业内部信息交流可以促进信息分析的全面性,提高信息分析的准确性,增强了企业的防风险能力。此外,确保财务部门的独立性,防止财务信息的泄漏,提高财务部门地位,对其发现的管理缺陷能及时做出回应,减少企业损失。第五,培养专业的人才负责金融风险管理和财务控制。一方面,金融风险管理是一个非常严峻的企业经营任务,金融管理的效果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必须选择专业的人才,才能在管理中依靠敏锐的直觉和科学、专业的分析,实施最有效果的管理,使企业有效地规避金融风险,减少企业在金融动荡中的损失。另一方面财务控制的专业性很强,对业务能力的要求也很高,而且资金是企业的命脉,作为企业的把脉人一定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在人员选用上绝不能马虎,选择有实力的人员管控企业财务,使企业资金的运营处于最佳状态。同时,专业的财务人员可以通过稳定企业资金流,确保企业在金融波动前能有效的预知和防范。第六,增强企业金融风险管理与财务控制的执行力度。再好的政策没有执行就是空谈,再好的方式、方法,没有执行就看不到效果。因此在金融风险管理与财务控制中必须增强其执行力度,才能确保其管理效果。

5.结语

第8篇

我们深深感到,在强大的金融风暴来袭之时没有哪个人、哪个企业、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其次,金融风险还有一定的叠加性和积累性,也就是说金融风险的发生虽然有不确定性和客观性,但却不是突如其来的,它的发生需要一定时间酝酿,是由一系列金融问题、经济问题累积到一定程度爆发形成的。因此,金融风险有可能通过科学的统计和分析去预判,当发生不利因素时,积极地做好应对和防范措施,可能会减少在金融风险带来的危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损失。再次,金融风险还表现出消极性和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用客观的眼光一分为二的去对待金融风险管理,才能起到最佳的防损效果,才能在千变万化的金融活动中稳定生产、稳步发展、稳获利润。

1.1金融风险的来源

金融风险来自于多个层面,其影响因素众多,但其主要诱因来自三个方面。第一,市场风险。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金融市场受国内外经济影响十分明显。在国内,经济虽然不断增长,但增长的内动力不足,特别是房产泡沫掩盖下的经济问题逐渐显露出来,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矛盾开始突出,国内金融风险不断增加。在国际上,继亚洲金融风暴之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连绵不断,致使国际金融市场热钱涌动,曾一度“成就”我国的经济,很大一部分学者认为,一旦国际热钱抽离中国,我国将出现巨大的金融动荡。同时,随着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的不断增加,我国金融市场的不确定因素也在不断增加,形成了较大的市场风险。第二,经营风险。受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国家政策、汇率、金融业的发展等多方面影响,金融活动的不确定因素也在不断增加,在经营过程中,金融风险的发生频率也在不断上升,金融活动的收益性更加难以把握,经营风险在不断扩大。第三,技术风险。随着现代企业电子化、信息化的普及与发展,手机、电脑等交易平台日益被广大的经济主体所接受。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病毒软件、黑客软件日益隐蔽和危险,增加了金融活动的泄密可能。同时在金融交易中,超负荷的承载等问题也会引起网络中断、操作无效等问题,导致金融活动的失误,引起一定的经济损失,造成金融风险的加剧。

1.2金融风险的防范

在金融风险的防范中,首先,应加大对金融活动的风险评估。比如对客户经营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进行评估,确保资金投向的安全性。其次,做好企业的经营状况分析,对其经营状况进行严格的审核,确保金融风险的最小化。再次,加强金融行业技术水平的发展,减少因技术问题导致金融风险的可能性。此外,还应加强金融市场建设,在逐步完善金融监管的同时,减少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直接干涉和控制,促进金融活动市场化、法制化不断完善和健全。总之,任何经济活动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对于金融风险的管理我们应该坚持科学的、谨慎的管理原则,增强业务能力,最大可能的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

2.财务控制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我国上市企业也受到了相当大的影响,财务控制对企业资金的投入和收益有积极的意义,是确保资金投入正确性的关键,可提高企业资源配置的效益。首先,财务控制可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对企业决策做出了客观评价。其次,财务控制可提高企业资金流动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减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再次,财务控制可以提高企业经营的信息化、科学化及内部控制能力。在全球化金融危机的环境下,不论是金融机构还是上市企业,自身的矛盾不断凸显。实践证明,在金融风险管理过程中做好财务控制对减少和规避企业的经营风险有重要意义。

3.我国企业财务控制的现状和对策

在金融危机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金融行业的监管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和完善,企业的财务控制也在不断完善。

3.1企业财务控制的现状

首先,企业对金融风险管理及财务控制的认识还不足,企业财务控制的内部结构还不完善,对金融风险管理的程序还不够健全,方法还不够成熟。在金融危机后,大部分企业财务控制的方向发生了改变,企业深刻认识到资金链对企业生存的重大意义,资金的运作从争取利益最大化变为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持续运行。同时,企业对财务控制方向的调整在金融危机后变得更有针对性和规划性。大部分企业将风险管理作为财务控制的实施目标,有效地进行金融风险方面的分析和管理。然而,以上转变尚处于摸索阶段,一方面财务控制缺少长期的、有效的机制,且相应的监管体制还不完善,无法看到财务控制的具体效果。另一方面财务控制的手段还不健全,太过单一。其次,企业财务控制的实施不太理想。在金融危机的刺激之下,我国的财务控制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和提高,但具体实施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第一,财务控制的环境尚不理想,企业内部组织框架尚不完善,一些财务人员对自身工作的认识不足,无法深刻体会财务控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及金融风险管理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以致财务控制达不到预期效果。第二,财务控制的内部信息交流体制不健全,企业缺少统一的、能有效操作的财务管理交流系统和制度,对于市场风险、业务风险等方面的信息资源相对匮乏,增加了企业决策的风险。总之,信息交流体制的不健全不但影响了金融风险管理的效果,还影响了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第三,财务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不够,一些建议难以得到企业高层的重视,并且企业对财务控制的监管体制还不完善,财务控制的效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客观的、公证的认知。

3.2完善财务控制的措施

为提高企业经营的有效性和效率性,财务报告必须确保其可靠性和安全性,遵从提高企业效益的同时减少企业资产损失风险的原则。首先,完善财务控制环境。企业高管应认识到财务控制的重要性,以及财务评估在企业规避经营风险中的重要作用,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有效规避金融风险。一方面确保企业各部门的独立性,避免其他部门高管对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工作效果的影响。另一方面实施恰当的授权、问责制度,确保制度的执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风险防范意识。其次,企业上下应充分认识金融风险评估的重要性。一方面不断提高财务部门评估风险的能力,加强其对金融风险评估意义的认识。另一方面鼓励和培养广大员工参与到企业风险评估中,培养员工的风险意识。再次,完善企业业务流程。一方面完善企业管理机制,使各部门都能各司其职,在本组岗位努力奉献,积极参与到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中来。另一方面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使财务管理能更好地为企业的风险管理服务,确保在金融波动中,企业资金的稳定、安全。第四,加强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信息是现代社会企业竞争的关键,增强企业内部信息交流可以促进信息分析的全面性,提高信息分析的准确性,增强了企业的防风险能力。此外,确保财务部门的独立性,防止财务信息的泄漏,提高财务部门地位,对其发现的管理缺陷能及时做出回应,减少企业损失。第五,培养专业的人才负责金融风险管理和财务控制。一方面,金融风险管理是一个非常严峻的企业经营任务,金融管理的效果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必须选择专业的人才,才能在管理中依靠敏锐的直觉和科学、专业的分析,实施最有效果的管理,使企业有效地规避金融风险,减少企业在金融动荡中的损失。另一方面财务控制的专业性很强,对业务能力的要求也很高,而且资金是企业的命脉,作为企业的把脉人一定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在人员选用上绝不能马虎,选择有实力的人员管控企业财务,使企业资金的运营处于最佳状态。同时,专业的财务人员可以通过稳定企业资金流,确保企业在金融波动前能有效的预知和防范。第六,增强企业金融风险管理与财务控制的执行力度。再好的政策没有执行就是空谈,再好的方式、方法,没有执行就看不到效果。因此在金融风险管理与财务控制中必须增强其执行力度,才能确保其管理效果。

4.结语

第9篇

【关键词】金融创新 金融风险 金融管理

就我国目前金融创新的金融风险管理来看,在逐渐成熟的金融市场中,金融产品开始逐渐增多,使得我国金融市场出现了膨胀的前景,但对于欧美发达国家来说,不仅没有看到任何金融危机现象,甚至金融市场更加繁荣。对于我国这一类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没有相应的监管机制,使得金融行业的开放性逐渐扩大,有一部分银行甚至增加了一些虚假的收费项目,使消费者的利益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因此目前最重要的是要对金融风险做好相应的管理。

一、金融创新的金融风险管理特点

(一)理财业务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人们开始对金融投资项目感兴趣,因此受到金融市场的需求,多数金融企业开始在金融业务一栏增加了理财业务,这一业务的增加使得整个金融行业出现了质的改变,尤其是金融行业的发展速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根据调查显示我国目前已经有40多家金融企业增加了理财业务,且推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理财产品多达50种,这就说明我国金融行业正在不断创新之中。

(二)业务领域

自理财项目成为金融行业创新的重点之后,金融行业的业务领域也开始逐渐扩大、延伸,一部分银行已经脱离了原本的存、贷、汇业务,更多的发展到了个人理财、电子银行等领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经有20余家银行推出了银行证券业务和保险业务,且业务期限已经延伸至最少一个月、最多不限时长,由此可见,金融行业的业务领域也成为了金融创新的一部分。

二、金融创新下金融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创新机制

从我国金融创新的金融风险管理工作来看,以往的金融机制考评工作都是根据金融企业的规模来衡量的,并没有根据金融企业业务的创新型来看,自然而然会忽视金融产品和业务的创新,也正因如此才使得整个金融行业出现金融风险。

(二)操作人员水平较低

由于我国金融管理操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没有先进的金融创新意识,使得整个金融创新出现金融风险,且无法正视金融风险,原本在进行金融风险管理时,主要是以金融信用风险为主,但在实际金融创新下的金融风险管理工作中,多数金融管理操作人员没有认识到金融产品对于金融创新的意义,自然不会将金融风险意识用在金融创新中。

(三)管理方式单一

从我国目前金融创新的金融风险管理来看,管理方式过于单一也是金融创新中无法忽视的一个问题,原本的金融风险管理模式通常采用风险评估,但这种方式应用在金融创新下的金融风险管理中,是无法与国际接轨的,因此只要国家一推出与金融有关的政策,就会造成金融市场交易萎缩的现象,使得整个金融市场上出现一个流动性不明的资金,最终造成整个金融企业盈利不均的现象。

(四)风评测试落后

在金融创新下的金融风险管理过程中,风险测评方式的落后也能够直接影响整个金融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如出现金融信息滞后、金融动态不及时、考评机制不严格等问题,若此时有金融企业趁机对金融市场做一些手脚,是无法及时进行解决的,由此可见,风评测试的落后也会影响金融风险管理。

(五)没有诚信沟通

诚信是一个金融企业赖以生存的重要因素,但往往在实际金融风险管理过程中,由于金融管理人员过于重视经济利益而忽视了诚信沟通,金融行业的诚信沟通主要针对于金融企业上报的实时数据是否真实,因为在过去的金融市场上,时常会出现金融企业虚假上报的问题,导致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着信息不真实、企业与企业之间没有相互信任的问题。

三、金融创新下金融风险管理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创建外部环境

从金融风险管理问题来看,为了能使整个金融市场平稳发展,应该为金融企业创建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简单来说就是利用金融监管来对金融创新进行限制,既要为金融企业留出一定的发展空间,也要为金融企业某些方面进行严格管理,尤其是企业违规行为,因此在金融创新下为金融风险管理创建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

(二)加强内部管理

内部管理一直以来都是金融风险管理的重点问题,但在实际金融风险管理过程中,往往会因为一些客观因素,导致整个金融企业出现金融风险,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加强内部风险管理,通过内控建设来杜绝金融风险问题的出现,尤其是金融产品的过度开发的推广,只要从内部开始杜绝这一类问题,那么才能为金融企业带来发展的可能性。

(三)提高人员水平

在金融创新下的金融风险管理中,金融管理人员的水平高低也决定着整个金融企业的发展,因此提高金融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是十分有必要的,首先可以带领金融管理人员参加专业的培训,其次为其引进一些与金融风险有关的培训,如AMA、RAROC等,最后要加强金融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减少金融风险的发生。

(四)建立管理模式

金融风险管理模式的建立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整个金融企业的经济效益,首先可以采用复合式金融风险管理模式,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地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融为一体进行测评,其次可以针对用户风险制定一个单独的管理模式,才能及时解决用户所出现的风险问题,最后要注意征求金融企业各部门的意见,将其进行综合评估,才能有效地实现金融风险管理。

四、结语

综上所述,金融风险是每个金融企业都无法避免的,因此只有认真研究国际市场的动态,分析金融风险的走势,提高金融创新能力,全面防范金融风险问题,并且采取一定的措施建立能使金融企业平稳发展的体系,才能够减少金融风险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徐小阳.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管理研究[D].江苏大学,2013.

[2]杜.基于Copula函数-Asymmetric Laplace分布的金融市场风险度量与套期保值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3]雍灏. 基于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金融产品创新关键风险研究[D].浙江大学,2012.

第10篇

一、电力行业所面临的金融风险的理论分析

(一)电力行业所面临的金融风险的主要含义

金融风险从广义上理解为金融变量的变动所引起的资产组合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金融风险的利弊是共存的,主要是因为金融风险既可以产生正收益也可以产生负收益。在金融类企业和非金融企业该风险给企业造成的影响是不同的,本文则主要研究金融风险的发生对非金融企业(本文以电力行业为例)的影响。

(二)电力行业多面临的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和形成原因

电力行业所面临的金融风险按照不同的驱动因素可以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财务风险。其中汇率、利率等金融市场变量的变化或波动而引起的指的是市场风险,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电力企业涉及到的原材料和机电等产品是受到进出口业务比较多的,其要更多的关注汇率波动的变化,对此带来的影响。由于市场利率水平的变动而引起企业未来收益的变化的不确定性是利率风险,很多电力企业都是通过银行借贷来进行融资,由于很多用户付款不及时造成了电力企业无法及时让款项到账,这就会影响电气日常现金流的流动,如果这些呆账、坏账一旦形成就十分不李云上游电力企业的经营,进而就会使得整个行业产业链爆发行业信用危机,影响和危害巨大。由于内控机制不健全所产生的违规操作行为的可能性指的是电力行业的操作风险,操作风险大部分是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联系起来的,虚假的财务报告、不真实的会计信息、电力项目投标的商业贿赂等各种违规行为是操作风险导致的结果。这又主要是由于相关的监管机制不到位,没有严格、完善的审计监督体制就不能有效形成相关的制度约束,自然在执行上也会存在很多的问题。

二、我国电力行业金融风险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一)没有在电力行业形成长期的金融风险管理观念

由于金融类企业的其经营的产品多和金融投资息息相关,但是电力企业作为非金融企业其主要经营的产品与之有十分巨大的区别。在现实工作中,很对电力企业的相关上级和领导没有足够的意识到金融风险管理的好坏对企业的重要性,在日常的工作中对这一块就存在一些盲区和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没有足够的金融风险防范观念,对于金融风险对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重要影响很多电力企业管理者没有足够的认识。在企业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没有充分的重视金融风险管理。然后表现在对金融风险的认识能力上,在金融知识的积累方面很多的电力企业管理人员缺乏,从而不能让相关的专业人士对企业实现有效的金融风险管理。

(二)在金融风险避险工具方面很多电力企业没有足够的了解

金融类企业在进行日常管理中主要追求收益,而非金融企业则并非如此,尤其在中国作为垄断的电力行业,电力企业在金融管理过程中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保值。目前在电力行业没有充分的应用用于防范金融市场风险的套期保值工具。一方面电力企业的相关领导对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深刻全面,导致自己的认识盲区,从而带动下面员工也是这种状态;另外一个方面则是,商业银行所提供的金融衍生产品过分单一,这又主要是因为我国当前金融市场整体发展不协调造成的。

(三)信用风险控制工具的可靠性太差

在国内电力企业中目前还没有进行有效的商账管理,在国内刚刚形成企业资信评估的观念,高销售额是很多电力企业主要追求的目标,在订单签署之前并没有对客户进行信用状况的调查,这就会造成收款时的各种问题。另外,只有有限的渠道帮助企业获取客户和供应商信用状况,这主要是因为我国还没有成熟的信用评级体制,没有完善的评级机制,这样就会使电力企业在对自己的客户划分信贷等级存在一定的困难。

(四)没有将电力行业金融风险管理的内控体系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传统的国有工业企业构成了我国主要的电力支柱企业,改革开放以来的股份制对于我国的制度建设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的电力企业在金融风险的评估、审计方面还没有较强的能力。总的来说,电力企业的内控功能弱化以及内部审计功能弱化造成了风险管理责任的弱化,这样就无法有效的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其中内部审计部门存在审计人员工作素质不高,能力不强,工作状态懒散等问题,造就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功能弱化的主要表现。

三、建设我国电力行业金融风险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通过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转变增强金融风险管理意识

要加强我国电力企业金融风险管理就必须要转变原有的传统观念,应当像重视生产经营风险一样重视金融风险管理,应当从全局的角度长期的进行金融风险管理工作。因此企业的管理人员应做好风险管理文化的带头作用,通过险管理方面的培训和沟通来逐步的增强风险意识,这样能够使员工不断的从经验中吸取教训。同时在金融风险管理文化宣传方面电力企业也要加强,企业文化对于员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任何一个员工都会受到自身企业文化的熏陶。

(二)对电力行业金融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的建设进行完善

应当对金融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建设进行完善,主要包括规范相关部门的管理责任,引进和培养合格的风险管理专业人才等,这样能够使电力企业管理及时的作出风险控制决策,对企业金融风险管理的具体职责进行明确。

(三)完善电力企业金融风险管理工具

通过电力企业金融风险管理工具的完善来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人力是很重要的,电力企业应当在与金融企业合作的过程中通过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充分应用来规避相应的风险。另外,也需要电力企业相关的领导足够重视这一块的建设,坚持对形式的把握,不断的改进相关的制度完善,加强电力行业金融风险管理的控制制度建设,是金融风险管理部门有效的对电力企业的金融风险进行管理。

第11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金融监管,防范

    1 研究背景

    1.1金融全球化过程导致银行风险增加

    金融的全球化成为近年来发展的大趋势。在这种新经济的背景下,国际金融业全球化的发展也就成为必然。新兴金融市场的兴起和发展打破了原有的旧格局,使国际金融市场逐步扩展到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国际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各类保险公司)在全球大量设立分支机构,形成全球性业务网络[1]。同时,互联网的运用克服了不同地区之间时差的障碍,使国际市场的交易一体化。这种趋势既促进了国际金融的极大发展,也加大了金融风险的范围。出现债务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国际金融组织面对巨大的国际资本流动,越来越显得力量不足,无法进行协调,防范国际金融危机的手段显得特别脆弱。国际金融炒作活动,进一步加剧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

    由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市场之间传播敏感度的增强,使得一个市场的变化会迅速地传导给另一个市场,金融风险因素变得更加复杂,某一经济现象会在世界不同地区、不同金融市场之间进行传导,并形成连锁反应,风险产生的可能性更加突出。由于国际资本流动,特别是金融市场固有的投机性,对一国的金融市场的冲击力和破坏性也越来越明显,进而波及到整个世界经济,使各国的经济发展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例如:自90年代以来,1994年墨西哥发生的金融危机,1995年12月巴林银行的倒闭,1997年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等,都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损失。这些也充分暴露了金融市场国际化、一体化的过程中,金融风险加剧。

    1.2我国银行如同世界金融机构一样面临着新的挑战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经济背景下,我国银行如同世界金融机构一样面临着新的挑战。金融市场之间连接越来越紧密,风险的传导机制越发密切,金融风险因素变得更加复杂。在这种经济环境下,我国银行不仅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竞争压力,而且自身存在着积聚大量不良信贷资产的严重问题,这将会成为引发我国银行金融风险的一个根本原因。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在国际间流动的速度加快,这使得银行面临的市场环境日益复杂,国内金融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使我国银行同业间的影响日益加强,竞争加剧。

    因此,在这种经济环境下,我国银行目前也面临着如何控制风险、消除风险存在的隐患,增强银行整体竞争力的任务。就银行不良信贷资产形成的原因分析来看是多方面的,首先,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微观主体主要是以国有企业为主,而由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体制原因导致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经济效益低下,及缺乏公司治理结构等原因使国有企业的预算软约束直接转化为国有商业银行系统的信贷软约束,致使国有商业银行系统存在着大量的不良信贷资产;同时,由于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融资机制、信贷结构以及商业银行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加速了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的形成,进一步加大了银行系统的金融风险产生。

    1.3 研究现状及意义

    “前车覆,后车诫”。研究和比较历史上各国、各区域的金融风险及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影响,有助于我们从金融风险控制与防范的角度,对经济运行机制、经济制度安排及政策设计等方面进行反思和重新认识,通过修正与完善经济运行机制、制度与政策目标体系,实现经济与金融的平衡发展。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银行竞争不充分,银行资产质量低下,呆帐坏帐比重居高不下,国外群雄虎视耽耽,资本市场不完善,投机气氛过浓等等。所有这些问题,稍有不慎,都会酿成大祸。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无论是政界、金融界,还是学者,都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采取很多措施加强监管、加强研究。比如1998年国家增发2700亿元特别国债以弥补国有独资银行资本金的不足: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剥离银行不良资产;加强对信贷资金的监控以降低不良资产的比重;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内部调整以适应市场化、企业化的需要。众多学者也纷纷对全球、对我国的金融形势进行研究、对比,发表了大量的有关金融风险的着作,为我国防范金融危机提供了理论的指导和操作的建议。

    2 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内涵及现状

    2.1 金融风险的概念

    银行风险是预期银行业务经营和管理中因不确定因素导致事后造成的损失或不利目标实现因素的总称。市场金融中,这种风险的大小必然通过价格形式加以量化和度量。某种银行风险大,其经营与管理的综合成本就越高。银行风险是一种导致损失的可能性。

第12篇

关键词:金融风险;存在问题;管理体制;国际合作;金融监管

一、我国金融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风险防范意识淡薄。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金融机构面临着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挑战,但是对待风险的观念意识差,甚至对风险管理的概念和内涵也没有具体性的定义和理解,各种理财投资业务的盲目拓展造成了金融风险的加大,而商业银行也为了扩大贷款规模,促使大量的不良贷款现象的出现,阻碍了金融风险管理的发展进程。

2.金融风险管理体系有待完善。众所周知,良好的管理体系对于整个管理系统的科学合理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从目前我国的金融风险管理来看,健全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还没有得到建立,大部分金融机构也缺乏相对独立性的风险管控部门,而且风险管理模式的落后性使得风险管理整体运作无法及时跟上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

3.金融产品与金融业务呈现单一状态。混合经营是目前国际金融市场的主要金融机构,传统的理财业务、存贷款业务以及期货交易业务等同时展开。而我国仍然处于以存贷款为主的传统经营模式,金融产品和业务比较单一,中间业务开展的不够具体和完善,使得我国的金融企业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二、完善我国金融管理的良好对策。

1.加强宣传,完善风险管理体制。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不仅涵盖了外部的金融风险威胁,内部风险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也影响着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因此,完善管理体制成为风险管理进程中迫在眉睫的任务之一。详细一点来讲,首先,要加强金融机构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金融法规学习,积极开展各项宣传和学习活动,在长期的宣传工作中提高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公众对金融风险管理的认识。金融主管部门要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体系,在完善结构设置的前提下达到有效的内部管控。其次,要根据实际建立包括金融业务以及产品的风险责任制在内的相关责任制度,强化企业各岗位、各员工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地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再者,管理者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要具备起码的及时发现潜在风险的能力,能够积极地组织相应的人力物力进行风险的防范和解决,促进风险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还有,要明确责任人的辖属范围和权利,严厉处罚越权行为,不断地规范各项工作细则和规章制度,在细节中取胜。

2.强化国际间的合作。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要求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地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强化与国际金融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在掌握实时的国际金融动态的前提下促进自身的发展。具体来说,美国的金融次贷危机给了我们这样一个认识:金融危机一旦爆发就是全球性的,任何国家或者地区都不能避免,强化全球性的金融合作,壮大金融风险管理的实力,是大势所趋。我们要加强跟国际金融组织或者国外政府的联系与沟通,根据实际情况与他们签订相关的金融合作监管协议,并且要严格监管流入或者流出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资本,降低金融风险出现的频率,增强金融体系的稳健性,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还有,在合作过程中要注重建立有效的多边监督和早期预警机制,科学的总结过往的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后果,在今后的各项工作中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证整个金融市场的和谐发展。

3.加强金融监管的力度。金融监管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对金融交易行为主体进行的某种规定或者限定,良好的金融监管能够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和谐。其一,要明确各类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促使每一类金融机构都能够在规定的范围内完成任务,在日常中所检查出来的违规问题要予以严厉的处罚和制止,并且尝试建立银行信用评级制度。其二,要深化财税制度改革,正确地处理财政与企业、银行三者之间所存在的不合理的关系,要将银行与财政的信用关系不断地进行规范,不断地完善财税体制改革,在减轻财政压力的基础上规范我国财政和银行之间的信用关系。其三,要不断地加强宏观调控,继续实行比较稳妥的外汇、外贸政策以及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促进国民经济的内外均衡以及宏观经济的总量平衡,为金融监管力度的不断增强提供不可替代的重要活力。在加强金融监管力度的同时,也要注重金融法制建设的加强,严防股市泡沫以及证券市场的过度投机等状况,从而促使金融机构本身对各种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监控能力得以更大程度上的增强。

三、结束语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活动发展的宏观调控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金融活动已经日益成为生活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管理成为炙手可热的热议话题。我国的金融风险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挑战还有很多,我们要积极地在掌握主流的金融风险防范方式的前提下汲取国际上的先进经验,集思广益,探索更多地利于风险管理水平得以提高的良好途径和手段,促使我国金融业能够安全、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13篇

[关键词] 宏观审慎管理;压力测试;系统性金融风险;逆周期调节

[中图分类号] F830.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2)05—0037—07

一引言

从风险防范和控制角度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可以产生两点启示:一是在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形成上,至今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二是在系统性金融风险暴露之后,欧美金融机构及监管当局普遍对风险控制准备不足,从而造成事态进一步升级。前者源于以往对金融风险的监管认识主要还是停留在微观审慎性管理层面,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缺失。后者在于金融机构普遍缺乏像宏观压力测试这样的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工具,或是对其重视程度不够。

宏观审慎管理和宏观压力测试并非两个孤立的概念,其本质上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性。宏观审慎管理要求从整体上对金融风险实行监管和控制,需要了解经济周期变化和宏观经济因子对金融系统的潜在影响,评估这一潜在影响正是宏观压力测试的基本功能。宏观压力测试对于监测金融体系整体的脆弱性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有着重要的作用。 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基于系统性风险防范的金融压力测试的新理念。首先分析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领域的改革及其发展趋势,然后探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金融业宏观压力测试内涵的深化,最后从压力情景设置、风险指示器的选择、风险传染与风险反馈效应等不同环节分析宏观压力测试研究的新进展。

二危机后金融风险管理的新趋势

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自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各国金融监管是一场重大考验。危机发生以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监管机构纷纷提出了针对金融风险管理的改革构想,这反映出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认识到以微观审慎管理为单一主导的风险管理体系已不适合金融业的发展要求,这体系在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针对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的需求,金融改革提出了构建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体系的要求1。从目前来看,部分新的理念和方法已转换为现实法规条例,部分新的理念和方法仍在探讨之中,但不容置疑,以宏观审慎管理为基础的风险管理体系将主导未来金融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在已成型的金融改革文件中,以《巴塞尔协议III》、美国《多德—弗兰克法案》和欧盟《泛欧金融监管法案》最具代表性,其主要内容体现了宏观审慎管理理念。

1. 《巴塞尔协议III》2,3通过引入系列逆周期调控措施,缓释金融系统的顺周期效应,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巴塞尔协议II》(原称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相对于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强调了风险计量的精细化和全面风险管理,但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等风险计量参数对市场的高度敏感性导致了明显的顺周期效应。《巴塞尔协议III》针对《巴塞尔协议II》和1988年《巴塞尔协议》的缺陷,引进宏观审慎管理理念,以防范和控制由顺周期效应所引发的系统性风险,具体包含确定逆周期缓冲资本标准、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额外资本标准、杠杆比例标准、流动性比率标准等调控措施。

湖南大学学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12年第5期彭建刚,易昊等:基于系统性风险防范的金融压力测试新理念

2. 《多德—弗兰克法案》4提出建立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其职能为识别和应对影响金融体系稳定性的风险。该委员会在财政部领导下工作,由15个部门组成,有权对任何金融机构可能造成系统性风险的行为进行评估,共同完成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该法案体现了整体性监管理念;单一金融机构的“理”可能造成“合成谬误”,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累积效应,应充分考虑由单一金融机构的“理”所导致的金融机构群体的“集体非理”。 

3. 2010年9月,欧洲议会通过《泛欧金融监管法案》,即《Regulation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n Community macro prudential oversight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and establishing a European Systemic Risk Board》,根据这一法案,于2011年1月成立欧洲系统性风险委员会,负责欧盟金融体系的宏观审慎管理,包括完善预警机制、系统性风险的识别与分级、向金融机构提出警告和建议,等等。英国于2010年7月公布了该国金融监管改革方案《金融监管的新方法:判断、关注和稳定》5(征求意见稿),明确由其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负责宏观审慎管理。2010年1月,法国颁布金融改革法案6,建立以中央银行为核心,包括审慎监管局、金融市场监管局在内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7指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框架,以金融稳定为主,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其主要特征是建立更强的,体现逆周期性的政策体系。我国中央银行行长的这一段表述明确了逆周期的宏观审慎政策的主要内涵及意义。构建包括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和各金融机构在内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金融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三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金融压力

测试内涵的深化

第14篇

一、金融风险管理理论

1、金融风险的概念

金融风险管理是指各种各样的经济主体在筹集和运营资金融资本的过程中,通过对各种金融风险的认识、分析和衡量,以最低成本即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方法来实现在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前提下收获最大收益的一种金融管理方法。金融风险是每一个消费者和投资者都需要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解决经济主体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要想减少和回避金融风险就必须要对金融风险的含义和种类有一个十分清楚的认识。我们从金融风险的概念可以看出,金融风险不等同于经济损失,它既存在经济损失的可能,也存在获得超额收益的可能,因此我们要考虑它的双面因素。

2、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

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总体说来就是在保障经营活动和筹集资金的顺利进行的前提下,处置和控制发生的金融风险,防止和减少金融风险发生所带来的损失。从细处划分,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即安全性。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其经营活动是在负债经营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必须在确保资金安全的条件下,才能通过运作、经营实现金融主体的收益,这是确保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第二个是金融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即收益性。金融机构作为市场环境下的经营主体其天然属性即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所以说盈利是其追求的主要目标,而安全目标是收益目标实现的前提,没有安全性,收益便是一纸空谈;收益目标是安全目标采取的归宿,若没有收益,安全目标也就失去了其实施的意义。

3、金融风险管理的一般程序

金融风险识别。是指对还没有发生的存在的或潜在的各种金融风险进行系统的全方面的归类并进行分析研究,其主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风险需要考虑,引起金融风险的原因、类型、性质及后果。

金融风险衡量。是指对可能发生金本文由收集整理融风险的概率或损失的程度和范围进行衡量和估计,它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该金融风险影响究竟有多大,会带来什么样程度的损失。这就要求我们合理地运用数理统计和概率论的方法,在借助电子计算先进设备的前提下,对已经发生大量损失的严重程度和频率,进行科学全面的风险定量分析,以准确地衡量出风险,并选择合适的方式处理风险,实现用最小的资源获得最好的金融风险管理效果的目的。

金融风险控制对策。金融风险控制对策首先是控制法,即在损失发生前力图控制与消除损失的手段,其主要内容是避免风险和损失控制,避免风险主要是采取暂停或者终止某类活动或改变活动的方式和性质的做法。因为其在金融风险管理方法中属于最消极、最简单的一种,所以一般较少采取这种方式来处置金融风险问题。损失控制是指对于金融主体不愿意转移也不愿意放弃的金融风险,缩小其损失幅度、压低其损失频率的各种控制方法。因其是金融风险控制工具中最为主动积极的一种,所以是金融主体采用的比较常见的一种金融风险处理方式;其次是财务法,即指筹集资金用以支付风险损失的方法,其主要内容是自留风险和风险转移。自留风险是指当某项金融风险由于可以获利而需要冒险或无法避免时,就必须要保留和承担这种风险,由金融主体自行筹集或设立资金来进行补偿。风险转移是指金融主体将其面临的金融风险所可能导致的损失有意识地转移给另一金融主体的一种金融风险管理方法。由于其发生条件是一种动态的投机性的金融风险,因此不在保险理赔范围之内,所以金融风险转移的主要方式是非保险型金融风险转移。

二、金融风险管理技术的变迁与发展

1、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的传统技术

马克维茨(1952)的关于资产组合选择的论文为现代金融风险分析模式奠定了基础。马克维茨认为,一个非常理性的投资者应该根据其金融投资组合的方差和均值来分析可供选择的各种投资组合。其提供的场景还存在另外两种假设可能,一个是收益呈正态分布;二是资本市场的完美性。基于消费者的选择是由两个参数引导(方差和均值),所以投资组合的选择也可以由这两个参数来表示。虽然两个参数表示法对于充分分散化的投资组合的计算是行之有效的,但其并不适用于单个证券。单个证券的风险只能在其所属的投资组合的环境中,通过它在投资组合整体的方差和均值中所占有的比例来进行评估。极其特别的单项投资风险应该根据投资组合的收益率与其自身的收益率的协方差来衡量。

2、市场风险管理

20世纪70年代以前,金融风险管理技术与方法主要是利率风险的缺口管理理论和方法。风险因子的变动幅度和风险暴露的大小决定了金融风险导致损失的大小,暴露的风险大小取决于头寸和期限。头寸越小,期限越短,则风险越小;反之则风险越大。所以如果能使负债的头寸和资产合理的匹配在一起就可以使负债和资产的净头寸暴露出来,这样就可以规避风险,因此就产生了利率风险的缺口管理技术与理论方法。

3、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双管齐下的金融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根据金融市场发展所衍生出的金融工具以及金融工程的技术发展逐渐演变出来市场风险管理的新方法,为衡量资本收益的变准差提供了新的价值衡量标准。而信用风险管理是由于80年代的债务金融危机影响而产生的,这就使得大多数商业银行开始偏重于信用风险管理,这就促成了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在理论与技术上的相结合,进而构成了当前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

4、金融风险管理量化和模型化的技术发展

20世纪90年代至今,摩根公司为适应市场风险管理模型,综合度量市场风险,首次开发出了在险价值即var方法。var方法及相关模型是结合数据统计分析技术、资产定价理论和市场风险的历史数据,在正常的市场条件和给定的置信度的条件下评估任何一种金融资产在一定的时期内所可能遭受损失的最大值。其根本原理在于根据资产组合价值变化的统计分布找出相匹配的置信水平分位数,即var值。

var方法不仅仅可以用来作为管理资产及其组合风险和金融机构评估的工具,也可以作为金融监管部门进行金融风险监控和评估的手段。基于var方法的基本原理,信用风险管理业可以运用和开发var模式。只要运用合适的信用资产评估模型和信用资产收益波动模型,确定出信用资产的价值在不同信用风险状态下的概率分布图,在确定的的置信水平上敲定出该资产的信用风险值,就可以将var方法引进到信用风险的管理中来。

5、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理论的最新进展——全面金融风险管理理论

全面金融风险管理需要在金融风险的评估、识别和控制下实现两方面要求:第一,要求金融风险管理系统全面的考虑风险的价格、概率和偏好3种因素,进而实现金融风险管理在主体偏好和客观计量的最优平衡。第二,trm要求金融机构根据自己的整体目标对不同的风险管理方式、内部各风险管理部门进行整合。全面的金融风险管理最终的目标是实现金融机构的战略目标即价值最大化。基于对不同的风险管理方式和不同的风险因素的影响进行整合的目的,金融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进行承担应该金融风险的管理职责,为此我们应该设立独立的金融风险管理部门直接对高级管理人员负责,进而在组织结构上能够保障全面金融风险管理的实现。

三、推进我国全面金融风险管理理论,积极应对金融产业全球化挑战

1、认真研究国际经济对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影响

当前世界经济正在加速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我国的金融体系发展不可能独善其身,其对现有世界经济的依存度越来越高,要通过全新的思维来解读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深入探索国际经济重大事件的形成与发展,研究其对我国金融主体所产生的影响。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要建立起现代的企业制度,推行科学的金融管理体系,增加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劳动者自身的素质,才能够彻底的摆脱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实现由外延扩张向内涵集约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中,要充分的发挥市场对于经济主体供求关系的调节作用。

3、加强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间接融资是我国企业融资的一种主要方式,这决定了对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首先,要使商业银行成为真正的自担风险、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的独立市场竞争主体。其次,要加强商业银行的自主创新意识,促使其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掌握竞争的主动权,领导市场潮流,增强抗风险能力。最后,要妥善的处理好安全性、效益性、流动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寻找出金融发展的最佳平衡点。

4、加强政府对金融的监管

我国现有的金融市场十分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市场不法投机力量的冲击影响,这就要求必须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工作。要想实现更好的金融监管就必须要完善金融方面的立法,建立起一套有法可依的金融监管体系,使金融执法纳入正轨。规范我国境内投资者的经营行为,严厉查处金融市场中的违规经营。为了维护公平的竞争秩序,坚决将害群之马逐出金融市场,进而保障我国境内投资者的利益,确保金融机构的安全运营,使我国的金融市场能够在一个稳定和健康的环境中快速发展。

第15篇

关键词:金融 风险 风险管理

1、金融风险的概念

金融风险是指企业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或波动性,它直接与金融市场的波动性相关。一般而言,收益的不确定性包括盈利的不确定性和损失的不确定性两种情形,而现实中人们更关注的是损失的可能性。因此本文所指的金融风险是指未来损失的可能性。具体而言,金融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市场因素发生变化而对企业的现金流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企业的金融资产或收益发生损失并最终引起企业价值下降的可能性。

2、金融风险分类

2.1、金融市场风险

在诸多类型的金融风险中,金融市场风险具有特殊的地位。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金融市场的波动性不断加剧,金融工具所蕴涵的风险结构越来越复杂;同时金融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断上升,全球经济运行的虚拟程度不断提高,工商企业的经营更加依赖金融市场,传统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的业务也趋向金融市场。这些因素使得金融市场风险越来越成为现代工商企业和金融机构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之一。

2.2、工商企业的金融市场风险

金融市场风险是影响企业现金流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一方面,汇率、利率、商品价格等市场因子的波动不仅直接影响了企业定期财务报表的收益状况,而且也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金融市场的发展使企业可以利用更多的金融工具来管理金融风险、降低融资成本、调整资本结构、提高投资效率,导致企业的实体经济行为介入金融市场的程度加深。

2.3、金融机构的金融市场风险

作为影响资产负债价值的最基本因素,金融市场风险一直是金融机构最基本和重要的风险之一。而全球市场一体化所带来的全球企业环境的巨大改变,又使得金融机构经营中的市场风险暴露不断增加。

3、金融风险管理概述

3.1、金融风险管理的含义

金融风险管理是指各经济活动主体在筹集和经营资金的过程中,对金融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控制与处置金融风险,用最低成本即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来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合理的风险管理策略可以消除和尽量减轻国际金融风险的不利影响,改善微观经济主体的绩效,并有利于整个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

3.2、金融风险管理的策略

风险管理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1)风险回避:风险回避是指在金融活动中主动放弃或拒绝实施某项可能引起风险损失的方案。(2)风险防范与控制:对风险采取预防和抑制措施,以期减少风险发生的次数,减少损失后果的严重程度。(3)风险转移:风险转移是指在风险发生之前通过某种交易活动,将可能发生的风险转移给其他人承担,从而避免自己承担风险损失。金融风险转移的方法包括:风险资产出售、担保、保险和金融衍生工具等。(4)风险分散:风险分散是指利用不同风险类别的相关性,通过承担各种性质不同的风险取得最优风险组合,使其总体风险水平最低,同时又可以获得较高的风险收益。(5)风险对冲:对冲也称套期保值。是指针对某一资产组合面临的金融风险,利用特定的金融工具构造与其价值变化方向相反的头寸,以减少或消除资产组合市场风险的过程。(6)风险补偿:风险补偿主要是指在损失发生前对风险承担的价格补偿。即对于那些无法通过风险分散、风险对冲或风险转移进行管理,而且又无法规避、不得不承担的风险,投资者可以采取在交易价格上附加风险溢价,即通过提高风险回报的方式,获得承担风险的价格补偿。

3.3、金融风险管理流程

金融风险管理必须构建一个高效、完整的风险管理系统,为金融风险管理战略的确定和实施提供可靠的保障。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组织一般由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风险管理部门和其他风险控制部门五个部分组成各个部门和组织都具有明确的风险管理责任和报告线路。

3.3.1、金融风险的识别

金融风险的识别和分析,就是认识和鉴别金融活动中各种损失的可能性,估计损失的严重性。金融风险的识别和分析相当重要,是金融风险管理决策的基础。金融风险的识别与分析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分析各种风险暴露。其次,分析金融风险的成因和特征。最后,进行金融风险的衡量和预测。

3.3.2、金融风险管理策略的选择和管理方案的设计

根据对金融风险的识别和分析,管理者就必须考虑金融风险的管理策略,拟订行动方案。不同的金融风险,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即使是同一种金融风险,我们也可以在多种不同的策略中进行选择。

3.3.3、金融风险管理方案的实施与监控

金融风险管理方案确定后,必须付诸实施。对金融风险管理方案的实施进行监控,也是金融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有利于对各部门进行协调,保证方案的实施,防止少数人或部门存有侥幸心理或拖沓行为,违背方案的要求,放任或偏好风险,而且也有利于风险管理决策者根据环境的变化,对金融风险管理的方案进行必要的调整,以降低金融风险管理的成本,增强金融风险管理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春峰.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2]科罗赫,加莱,马克.风险管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3]莫里森.金融风险度量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