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网络的防治措施范文

网络的防治措施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网络的防治措施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网络的防治措施

第1篇

【论文摘要】防治计算机网络病毒应该从基于工作站的防治技术和基于服务器的防治技术两个部分实施,一是软件防治;二是插防病毒卡;三是在网络接口卡上安装防病毒芯片。但是,计算机网络病毒的防治,单纯依靠技术手段是不可能十分有效地杜绝和防止其蔓延的,只有把技术手段和管理机制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才有可能从根本上保护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

?

随着计算机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计算机病毒攻击与防范技术也在不断拓展。据报道,世界各国遭受计算机病毒感染和攻击的事件屡屡发生,严重地干扰了正常的人类社会生活,给计算机网络和系统带来了巨大的潜在威胁和破坏。最近几年,出现了许多危害极大的邮件型病毒,如“LOVEYOU”病毒、“库尔尼科娃”病毒、“Homepage”病毒以及“求职信”病毒等,这些病毒主要是利用电子邮件作为传播途径,而且一般都是选择Microsoft Outlook侵入,利用Outlook的可编程特性完成发作和破坏。因此,防范计算机病毒已经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计算机病毒是人为编制的具有破坏性的计算机程序软件,它能自我复制并破坏其它软件的指令,从而扰乱、改变或销毁用户存贮在计算机中的信息,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通过采取技术上和管理上的措施,计算机病毒是完全可以防范的。只要在思想上有反病毒的警惕性,依靠使用反病毒技术和管理措施,新病毒就无法逾越计算机安全保护屏障,从而不能广泛传播。?

计算机网络中最主要的软硬件实体就是服务器和工作站,所以防治计算机网络病毒应该首先考虑这两个部分,另外加强综合治理也很重要。下面就从三个方面谈谈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措施:?

一、基于工作站的防治技术?

工作站就像是计算机网络的大门。只有把好这道大门,才能有效防止病毒的侵入。工作站防治病毒的方法有三种:一是软件防治,即定期不定期地用反病毒软件检测工作站的病毒感染情况。软件防治可以不断提高防治能力,但需人为地经常去启动软盘防病毒软件,因而不仅给工作人员增加了负担,而且很有可能在病毒发作后才能检测到。二是在工作站上插防病毒卡。防病毒卡可以达到实时检测的目的,但防病毒卡的升级不方便,从实际应用的效果看,对工作站的运行速度有一定的影响。三是在网络接口卡上安装防病毒芯片。它将工作站存取控制与病毒防护合二为一,可以更加实时有效地保护工作站及通向服务器的桥梁。但这种方法同样也存在芯片上的软件版本升级不便的问题,而且对网络的传输速度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下载防病毒软件要到知名度高、信誉良好的站点,通常这些站点软件比较安全。不要过于相信和随便运行别人给的软件。要经常检查自己的系统文件,注册表、端口等,多注意安全方面的信息,再者就是改掉Windows 关于隐藏文件扩展名的默认设置,这样可以让我们看清楚文件真正的扩展名。当前许多反病毒软件都具有查杀“木马”或“后门”程序的功能,但仍需更新和采用先进的防病毒软件。如果突然发现自己的计算机硬盘莫名其妙的工作,或者在没有打开任何连接的情况下Modem 还在“眨眼睛”就立刻断开网络连接,进行木马的搜索。?

二、基于服务器的防治技术?

网络服务器是计算机网络的中心,是网络的支柱。网络瘫痪的—个重要标志就是网络服务器瘫痪。网络服务器—旦被击垮,造成的损失是灾难性的、难以挽回和无法估量。目前基于服务器的防治病毒的方法大都采用防病毒可装载模块(NLM),以提供实时扫描病毒的能力。有时也结合利用在服务器上的插防毒卡等技术,目的在于保护服务器不受病毒的攻击,从而切断病毒进一步传播的途径。?

邮件病毒主要是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传染的,而且大多通过附件夹带,了解了这一点,对于该类病毒的防范就比较明确和容易:?

第一,不要轻易打开陌生人来信中的附件,尤其是一些EXE 类的可执行文件。?

第二,对于比较熟悉的朋友发来的邮件,如果其信中带有附件却未在正文中说明,也不要轻易打开附件,因为它的系统也许已经染毒。?

第三,不要盲目转发邮件。给别人发送程序文件甚至电子贺卡时,可先在自己的电脑中试一试,确认没有问题后再发,以免无意中成为病毒的传播者。?

第四,如果收到主题为“I LOVE YOU”的邮件后立即删除,更不要打开附件。?

第五,随时注意反病毒警报,及时更新杀毒软件的病毒代码库。从技术手段上,可安装具有监测邮件系统的反病毒实时监控程序,随时监测系统行为,如使用最新版本的杀毒实时软件来查杀该附件中的文件。?

三、加强计算机网络的管理?

计算机网络病毒的防治,单纯依靠技术手段是不可能十分有效地杜绝和防止其蔓延的,只有把技术手段和管理机制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才有可能从根本上保护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目前在网络病毒防治技术方面,基本处于被动防御的地位,但管理上应该积极主动。应从硬件设备及软件系统的使用、维护、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制定出严格的规章制度、对网络系统的管理员及用户加强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规范工作程序和操作规程,严惩从事非法活动的集体和个人。尽可能采用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手段,建立”防杀结合、以防为主、以杀为辅、软硬互补、标本兼治”的最佳网络病毒安全模式。必须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手段,防止病毒的感染和破坏,力争将损失降到最小。?

计算机病毒在形式上越来越难以辨别,造成的危害也日益严重,这就要求网络防毒产品在技术上更先进,功能上更全面。从目前病毒的演化趋势来看,网络防病毒产品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反黑与杀毒相结合;二是从入口拦截病毒;三是提供全面解决方案;四是客户化定制模式;五是防病毒产品技术由区域化向国际化转变。?

随着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更是与日俱增。因此,加强计算机病毒的防治、确保计算机信息安全是当前计算机应用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迫切的研究课题。我们一方面要掌握对现在的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措施,切实抓好病毒防治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未来病毒发展趋势的研究,探讨新时期科学防治计算机病毒的新策略,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网络维护;病毒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TP393.08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普遍运用,计算机病毒日益猖獗,不仅对人们的生活、工作产生危害,还威胁着整个社会的稳定。网络安全问题关系着每个使用者的基本信息的安全性,关系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网络安全问题处理的好,才能保证人们更好的运用计算机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实现计算机网络的高效性和便利性。

1 计算机病毒的含义、特征

1.1 计算机病毒的含义。计算机病毒不同于医学中的“病毒”,它是一种人为地在计算机中编制的指令或代码,用以破坏计算机的程序、基本功能或数据,具有强大的自我复制性。它隐蔽在计算机的程序或存储介质中,当时机成熟、病毒被激活后,它会修改电脑中的程序,将自己的指令或者代码放入这些程序中并进行不断地复制、感染,从而实现对计算机程序的破坏。

1.2 计算机病毒的特征。(1)计算机病毒具有感染性。感染性,也称为自我复制性,是计算机病毒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是指病毒通过潜伏在一些存储介质中,对未被感染的电脑发起攻击,然后通过这些已经被感染的电脑去感染别的计算机。这些病毒在一定条件下一旦被激活,就会迅速搜集合适的存储介质,将自身的代码隐匿在其中,从而实现自我繁殖。(2)计算机病毒具有潜伏性。计算机病毒在被激活的情况下,不会立刻对未被感染的电脑发起攻击,而是选择隐藏在计算机的一些程序或存储介质中,隐藏时间可以是几天、几周,有的甚至是几个月、几年,隐藏的时间越长,对计算机的感染范围越广,破坏性越强。(3)计算机病毒具有隐蔽性。潜伏在计算机程序或存储介质中的计算机病毒一般很难被发现,甚至杀毒软件都难以检测出来,有些虽然会被检测出来并提示已被处理,但几天后又会出现,继续潜伏并繁殖进行破坏。(4)计算机病毒具有可触发性。计算机病毒在外部条件已经适合的情况下才会被激活、进行感染和破坏。它根据已设定的计算机程序,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攻击。当计算机使用者不小心输入一个字符或者打开某个文件时,病毒就会趁虚而入,进行攻击。

2 计算机病毒的危害

2.1 对计算机中的文件进行攻击。病毒对计算机文件进行攻击的形式很多,而攻击类型主要是文件型。病毒攻击的对象多种多样,包括源文件、文档、系统文件等。当文件被病毒攻击后,病毒会隐匿在其中,对其内容进行不断地破坏、更改,甚至会导致存盘时间的变化。

2.2 耗用计算机资源。计算机病毒实际上就是一种程序,在其运行过程中也会占用一定的系统资源,有些甚至会长时间地占用,影响系统的运行速度。不管有没有危害,是程序,就一定会占用资源。例如,曾经疯狂传播的蠕虫病毒,虽然病毒本身没有什么破坏性,但其占用了大量的资源,使系统运行极其缓慢,最终停止,这是一种时间上的损失。

2.3 干扰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干扰输入主要表现在影响键盘的输入,使其出现输入混乱的现象。不管病毒有没有危害都会存在这种“功能”。例如“排字工”病毒,它就是一种影响键盘功能,最终使键盘失去作用的病毒。干扰信息的输出,一般表现在在电脑屏幕上会莫名其妙地出现一些符号或者播放音乐。这是无害病毒对计算机的主要攻击方式,这种方式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危害,但会影响人们的工作和心情,能吞掉所有“0”字符的“零臭虫”病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4 破坏、泄露计算机信息。这是有危害的病毒对计算机发起攻击的主要方式。当文件被感染时,文件已经被或多或少地破坏。有的病毒为更好的隐蔽自己,使文件保持原有的长度,在攻击文件时,用自己的代码强行覆盖文件的部分代码,导致文件的破坏。有些病毒,例如近几年流行的求职信病毒、红色代码病毒等具有泄露信息的“功能”,这些病毒为黑客对计算机的进一步攻击打开了大门。

2.5 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影响。计算机病毒通过对屏幕输出信息的控制,对人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虽然这种病毒归属于没有危害的病毒,但其对人们心理的危害程度是不容忽视的。这并不是简单的播放音乐或奇怪的声音,有时会出现不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画面或者文字,曾经在2000年流行的“女鬼”病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此病毒曾导致一人心脏病突发身亡。

3 计算机网络维护与病毒防治的措施

3.1 定期进行数据的备份。定期进行数据或文件的备份,能有效地保护系统,在系统出现崩溃时,能最大限度地帮助系统恢复原样,降低病毒对系统的破坏程度。由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计算机系统随时都有可能受到病毒的攻击,不能等到数据因病毒的攻击而被破坏时才想办法弥补。在进行重要数据备份前,应先检查文件是否被病毒感染,防止对病毒进行备份,同时,应尽量将数据备份到与主机分离的远程机器上。

3.2 对计算机进行定期地杀毒。定期杀毒是对计算机病毒进行防范的一种有效的手段。首先,用户要定期使用杀毒软件进行杀毒、更新病毒库,防止新病毒的出现。在使用电脑时用户应开启防火墙,防止一些不明插件、网页篡改程序,降低系统感染病毒的风险,减少病毒的攻击。其次,用户应定期进行软件的更新和升级,对系统的漏洞进行修补,防止病毒的趁虚而入,利用漏洞攻击系统。

3.3 建立有效的病毒防护体系。有效的、多层次的计算机病毒防护体系主要包括桌面、防火墙、服务器三个方面。其保护对象主要包括:保护用户账号、密码的安全性,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防止病毒的趁虚而入;对系统和程序进行及时的完善,定期下载补丁、修补系统漏洞;在下载程序时,尽量避免安装或应用一些不安全或不必要的程序。另外,任何病毒的防护措施都不是完全有效的,当系统被病毒感染时,可以选择灾难恢复这一有效的弥补措施,立即关闭计算机,然后重新恢复系统。

3.4 提高个人的病毒防范意识。良好的病毒防范意识对保证系统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为降低系统感染病毒的可能性,除了要采取有效的病毒防范措施之外,还要养成良好的防范意识。例如定期杀毒、定期更新病毒库等。在使用网络时,注意不要打开陌生的邮件或附件,若要查看,需先下载进行杀毒,确保安全后再打开。平时还要对电脑中的资料进行备份,一旦被病毒感染,可以防止重要数据的丢失。

3.5 定期更换密码,保证账户安全。账号和密码是突破系统防线的第一关,黑客对系统的入侵是从破解密码开始的,因此对系统账号、密码进行有效的管理,保证账户和密码的安全是保证系统安全性的有效措施。用户在设置密码时,尽量保证其位数在八位以上,尽量避免以自己的生日、名字作为密码。另外,用户应注意定期更换密码,至少每月更换一次。

4 结语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计算机病毒带来的危害与日俱增。加强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保证用户信息的安全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这需要计算机使用者既要充分了解计算机病毒的特征及危害性,采取有效的病毒防范措施,还要不断提高对计算机病毒的自我防范意识,降低感染病毒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张国锋.浅议计算机网络安全与病毒防治[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4:171-173.

[2]陈悦.浅谈计算机网络病毒的防治措施[J].电大理工,2009,3:41-42.

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防治

计算机网络安全目前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技术的发展在带给人们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较多的安全隐患。包括非法入侵网络信息系统、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逐渐增多,用户的信息安全和财产安全都受到了威胁。同时,一部分计算机网络的参与用户安全意识缺乏,在对网络进行应用的过程中防范意识较差,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隐患的严重程度。所以说,对当前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对于维护网络参与用户的利益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计算机网络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受到计算机网络自身技术局限、计算机病毒以及防范措施不到位的影响,加之目前计算机网络具有相对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在提升网络技术应用的便捷性的同时,也增加了网络产生安全隐患的可能性。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普及网络办公,而电子政务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计算机网络的最大功能就是数据传输,在计算机网络存在安全隐患的情况下,一些重要的保密信息可能会通过网络渠道泄露,使得个人和企业产生不应有的损失。计算机安全的防范,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果在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也会造成负面的网络安全[患。目前,计算机病毒、漏洞攻击、窃取用户信息、盗取用户账户资金的违法犯罪行为不断增多,一是部分违法犯罪分子的恶意行为造成的,还有一部分是由于计算机网络本身存在的漏洞给了这些违法人员可乘之机。由于互联网的开放特性,一旦出现安全隐患,互联网的快速传递特性将在极段的时间内将这种隐患放大,引起严重的连锁反应。目前,网络中层出不穷的用户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等行为就是不法分子借助互联网特性对社会经济正常秩序造成的严重破坏,对人民群众和企事业单位的日常运营产生负面影响。

二、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措施

1、加快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研发

通过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研发,完善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程度,帮助人们有效解决计算机网络应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这也是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核心方案。只有强化技术人员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才能有效的避免网络运行过程中的安全隐患。目前,国内对于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问题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政府和相关的管理部门投入了大量资金来对相关的技术进行研发。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借鉴国外的经营,将其和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相适应的部分进行充分的利用,并且因地制宜的将国外技术和我国的先进技术进行有机结合。目前,从网络安全防御方面来讲,主要有五类主要的技术:第一类是操作系统的安全配置,这个是当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关键技术;第二类是强化加密技术,从而有效的杜绝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泄露和盗取;第三类是防火墙技术,这种技术是对网络中储存数据的安保措施,防止网络中的非法入侵者盗取数据;第四类是非法入侵报警,当出现非法用户进入网络时,系统能够及时向相关机构报警,采取相关措施及时进行处置,将非法入侵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第五类技术是主动防御技术,严格准入用户的身份验证,将认证用户通过授权赋予其信息查看的等级,而非认证用户拒绝进入网络进行相关操作。访问控制是网络信息安全中最主要的防御措施,只有做好访问控制,才能确保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方式非法访问和恶意攻击,通过多种安全方案的立体运用,才能在最大限度上发挥安保体系的作用。

2、设立安全管理机构

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与否直接受到安全管理组织机构的健全与否影响,而在实际的管理机构中包括安全、系统剖析、保安、通信等相关的人员。要强化相关安全人员的培训,加强协同配合,通过完善的安保措施来维护网络内用户的技术应用权利,这对于保护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的安全将是很重要的问题,是值得关注和研究分析的。

3、强化管理体系搭建

对于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除了技术方面的强化,最主要的还要从管理方面入手。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包括安全规划,风险管理,应急计划,教育培训,系统评估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大体分为如下三方面。首先就是技术层面的安全管理,要通过多级安全用户鉴别技术的管理,多级安全加密技术的管理,密钥管理技术的管理等来完善;其次就是行政安全方面的管理,也就是要建立和健全信息安全管理的机构和组织建设,强化制度层面和意识层面的管理和组织,形成相应的安全机制,通过明确信息网络安全的规章制度,强化网络信息参与者的安全意识。最后,再出现网络信息安全的紧急事件时,应该提前制定处置预案,当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的防御和反击。

4、形成完善的信息备份和恢复机制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事件中可能出现的最大问题就是信息的丢失和破坏,这也是给很多企业和个人带来损失的主要方式。为了防止这种对于信息的破坏情况,可以通过搭建容灾备份系统,实现网络内信息的实时热备。同时,设立强大的可以恢复数据的功能和触发器,这样可以保证不管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能够最大程度的恢复那些重要的数据。

三、结语

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双刃剑属性在当前体现的淋漓尽致,它既能够帮助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升生产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网络目前存在的安全隐患和漏洞较多,很多网络用户的安全意识又不足,又给网络运用蒙上了一层危险的阴影,也给企业和个人的网络运用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所以说,在进行计算机网络的语运用过程中,要不断的加强技术和管理,提升用户安全意识,形成良好的网络运用环境,减少计算机网络隐患给这一项新技术的运用带来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何永峰. 谈“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J].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5,01:63-66.

[2]冯海祥.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现状及网络安全技术新策略的分析[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05:220.

第4篇

【关键词】传染病;防治措施;管理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全球化进程推进和人口流动激增,大大加快了各种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当今传染病主要有三个特点:①新型传染病不断出现;②多种已被控制传染病卷土重来;③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速度和范围比以往快而广[1]。因此传染病的防治措施与管理方法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我院认真贯彻落实传染病相关规章制度,依据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和早治疗原则,积极采取各项有效的传染病防治措施与管理方法,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加强领导,贯彻落实各项规章制度,进行规范化管理

健全医院传染病管理的组织体系,由医院的主要领导来担任主任委员,成立传染病专门防治管理组织,制定完善一系列传染病防治管理规章制度,使传染病的防治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实现法制化、规范化。积极加强医院与全国及各医院传染病监测、控制网络体系的建设,加快传染病管理软硬件建设,杜绝外源性的传染病感染, 减少内源性感染,把传染病暴发扼杀在萌芽状态。加大对医院传染病感染防治管理投资力度, 加大人力、财力、物力全方位投入。

2做好宣传教育培训,加强对传染病防治管理专业队伍的建设

医院要广泛宣传普及传染病防治管理知识, 教育工作人员积极重视医疗活动中隔离防护原则, 学习传染病学、传染病防治方法、灾害医学、消毒隔离与防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知识,提高防治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与业务技能,了解各种传染病传播途径, 采取针对性的隔离措施。重视传染病的职业防护、患者与医务人员安全, 提倡标准预防理念, 监督落实各项防治管理措施。举办各种专题学习班,分层次地做好对工作人员的培训,积极加强对传染病防治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经考核后取得合格证书才能上岗;同时增强防治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邀请专家学者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进行讲座和通过传染病监测预警的信息, 使医院领导与所有医务人员准确了解掌握国内外传染病疫情单位动态,熟悉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尤其是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提高传染病防治管理人员对传染病的认识,及时更新知识网络,促进防治管理工作的开展。

3建立健全医院传染病防治管理组织与报告网络

通过对传染病防治管理组织的建设和完善,形成健全的组织体系,传染病防治管理组织不定期的召开工作会议,审核制定医院传染病防治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传染病防治管理的工作计划及其贯彻落实情况,做好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处理瞒报、漏报、误报传染病疫情人和事。从上到下建立科学合理的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报告网络,确定医院传染病疫情的报告程序: 传染病患者诊治医生科室传染病监测员( 监测小组) 部门监测的负责人医院传染病感染管理科医院传染病领导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高工作上报的效率,以便尽快的采取相关措施[2]。

4建立完善的传染病监控网络与应急机制

在医疗行政部门的指导支持下, 对传染病防治管理控制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计划, 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可能暴发流行传染病的应急预案和消毒防护隔离制度,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学应急反应系统,传染病防治管理系统应包括监测预警系统、感染控制系统、指挥系统、医疗救治系统、组织宣传系统、科研训练系统和后勤保障系统,各个系统相互支持配合,合力出击,发挥其最大效力。建立传染病监控网络, 实时对传染病相关情况进行监控,做好收集传染病感染基本数据、调查分析传染病暴发流行情况、监测传染病感染的有关危险因素、监测和预测传染病发生、调查传染病流行病学, 追踪传染病病原体、环境卫生学、消毒隔离措施和评价防治管理工作效果等一系列工作,发挥监测预警的功能[3]。监督检查及反馈传染病各防治管理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并对传染病感染事件进行充分调查并提出有效的控制、改进、处理建议。

5迅速有效分析传染病疫情与感染事件,加强快速反应能力

加强对于国内外及本院传染病疫情相关信息的有效紧密跟踪,快速的捕捉与传染病相关的各类信息, 及时对传染病疫情与感染暴发事件进行分析, 通过传染病监测预警信息机制及时的相关信息。对重大传染病疫情流行趋势准确的做出初步预测, 结合国家传染病应急处理方案与医院应对各种传染病暴发的相关预警等级标准, 医院传染病防治管理主任委员会召开专门的工作会议,共同研究提出相应预警处理方案与预防措施, 在应急状态下,及时的把传染病疫情和本院传染疫情及防治管理工作汇报给相关领导,提高传染病的预警能力,并迅速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管理措施,为医院对传染病暴发流行进行快速有效的防治管理做好相关准备与赢得先机[3]。

6加强医院各部门、各科室之间的协同合作

在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进行中,医院各部门、各科室之间紧密配合、实现高效协同、优势互补、如在传染病疫情的报告、预警工作中传染科和医疗部门的协同合作,在传染病疫情的报告、咨询培训、消毒隔离防护中, 传染科和临床及门诊科室之前相互配合;传染科与临床检验科室之间信息共享、协同合作、共同学习研究,传染科和后勤部门在建筑、环境、食品、垃圾处理等方面的密切协作。传染科和统计、流行病学科室在进行流行病学的调查统计分析、计算机中心监测预警的软件系统开发研制方面等之间合作,使得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顺利推进,高效运转。

7加强对传染病的相关科学研究,做好与国际接轨

医院不仅需要提供技术咨询,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还要加强对传染病的相关科学研究。加强对患者、环境中传染病病原体, 特别是对于传播速度快、毒性较强的传染病病原体感染机理、快速鉴定技术和分子流行病学等相关研究, 更好地指导传染病的监测和控制;开展对医院环境微生物学的监测评价研究, 并结合医院传染病感染实际发生情况, 形成一套完善、切实有效的病区微生物学安全性的评价体系。同时加强和国际间交流合作, 及时动态掌握传染病全球流行趋势, 以及国际上先进的传染病知识及防治措施。保持国际医院、研究学会等组织的联系、交流合作,建立全球性的信息合作关系[5]。

8 严格规范各种医疗行为,及时做好督促检查

医院要根据国家对传染病感染管理的相关规定, 控制患者就医流程、医务人员临床诊治、护理等医疗行为全过程,严格要求医疗药械消毒、医疗废物的处理、防护用品、一次性的医疗用品、清洗设备、空气净化设备、环境监测产品等和传染病防治管理相关仪器物品质量, 并对物品储存、使用和用后处理做好管理, 确保传染病防治相关用品安全可靠性。对新进入医院的消毒设备、药品及时进行检测,细化医院消毒灭菌的操作规范, 及时做好督促检查,规范医院医疗行为, 防止在传染病的诊治过程中出现交叉感染。督促医院加强相关硬件设施的建设, 加强隔离诊室、病房建设, 配备相关的仪器设备,确保传染病防治管理取得实效。

9结论

传染病作为严重威胁身体健康的疾病,它不仅是患者个人问题,而且是社会公共问题,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等特点,如果控制不当,会带来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虽然现在许多传染病已经得到控制,但是新传染病又不断出现,因此传染病的防治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长期的艰巨任务,必须要从心里上引起重视,严格规范医疗行为,积极加强宣传教育培训,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管理措施,提高对传染病的认识和防治管理水平,降低传染病发生率与危害性。

参考文献

[1] 陈静,裴红生,凌汉栋,等.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 14(12):1385-1388.

[2] 国家喜,马良,陈迁,等.综合性医院应对突发传染病的科研管理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14 (12):1382-1384.

[3] 翁孟武.性传播性疾病[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19(9):25-27.

[4] 朱庆生. 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J].中国护理管理,2010, 3(4):5-8.

第5篇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防治措施

1 主要病害与防治措施

1.1 水稻稻瘟病

引起稻瘟病的常见原因有三个:稻田干旱、长期灌深水、氮肥施用过度等。特别是在苗期、分蘖盛期和抽穗齐穗期最易染病。该病包括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严重影响着水稻产量。因此,要尽早预防,可选择破口期与齐穗期进行。

防治方法:①浸种:使用1%的石灰水或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将种子浸入24h;②稀释2%的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根据1:500的比例稀释,再把稻秧浸入其中约0.5min后取出进行栽插。防治水稻叶瘟病通常可利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喷洒,用量为450g/hm2。

1.2 水稻纹枯病

引起该病的主要诱因包括密植、灌水过度、氮肥施用过度等。通常,该病的高发期在水稻分蘖盛、末期至抽穗期,尤其是抽穗期前后最易发病。该病主要在叶鞘与叶片发病,但严重时也会侵害穗部及茎秆。

防治方法:应以肥水管理为主,种植时保证基肥足量,抽穗时注意追肥。施肥过程中合理搭配氮、磷、钾、锌肥的比例。施药要选择恰当的时机,过早或过迟都不可取,通常选在拔节期后、抽穗期前。常用药剂为:5%井冈霉素水剂2250mL/ hm2或20%纹霉清悬浮剂900-1500mL/hm2。兑水稀释后喷雾,用量为750-1050kg/hm2。另外,还可以利用草木灰加水浸泡一昼夜后,过滤处理后喷雾,草木灰与水的比例为225-300kg/hm2:1500kg。水稻纹枯病防治的关键时期是水稻孕穗期到齐穗期,对稻株的中下部喷施药剂。

1.3 白叶枯病

该病又称为火烧苗。它的传播速度迅速。尽管国内大部分稻区还未出现此病,但它仍被列入我国植物检疫的重要对象。该病主要在水稻的叶尖与叶缘处发生,呈绿色或暗绿色病斑。病斑有明显的界限性,顺着中脉或叶缘进行扩展。染病后叶片枯死呈灰白色,因此被称为白叶枯病。此病在苗期出现,分蘖期进一步发展。抽穗期之后是此病的高发期。

防治方法:①挑选无病稻种,最好为专门的抗白叶枯病的品种;②浸种:利用1%石灰水过滤后将稻种放入,温度保持在25℃,时间为3-4日。要求稻种应在水面下约10-12cm。注意,不可随意搅动水面,防止破坏石灰水膜,减弱消毒功能。③分蘖肥和穗肥不可施用太多。遵循“浅水勤灌、适时烤田”的原则,保证水稻健壮生长。

2 主要虫害与防治措施

2.1 稻螟虫

在水稻分蘖期易发此虫害,导致枯鞘后,稻螟虫会将心叶咬断,引起枯苗;若在孕穗,抽穗期发生此虫害,易导致死孕穗或白穗。

防治方法:选用0.2%高渗甲维盐,40-60ml/亩,也可施用5%锐劲特,30ml/亩,也可施用20%三唑磷,80~100ml/亩。

2.2 稻飞虱、叶蝉

这两种害虫的体形都偏小,常混合发生,对水稻产量有严重的影响。通常减产量超过10%,大发生年份减产量约为20%-30%,严重时甚至绝收。

防治方法:选用22%蚜虱灵,用量为10g/亩,也可选用80%敌敌畏乳油兑水,二者比例为100ml:60kg,采用喷雾方式。

2.3 稻纵卷叶螟

防治方法:选用18%杀虫双水剂,用量为200-250ml/亩,也可选用晶体敌百虫加水稀释使用,药剂与水的比例为100g:50kg。通常选在傍晚喷雾。防治此种害虫的常用药剂还包括锐劲特、毒死蜱、阿维菌素、杀虫单、Bt复配剂等。防治标准为分蘖100~120头/百穴,穗60~80/百穴。

3 综合防治的主要事项

3.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防控职责

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应积极向党政领导汇报,争取获得政府的重视,形成以政府牵头,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全面部署水稻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将防控职责加以明确,逐级落实,确保监测预警的到位、及时,避免由于防控措施不到位而最终酿成严重的病虫害。

3.2 加强监测预警,完善病虫害的监测网络

首先,要建立健全病虫害监测体系。根据本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历年来水稻重大病虫害的发生史,构建相应的水稻病虫害监测网络。然后,要及时预警,利用多种渠道相关的虫害预警资讯及防治对策。基层农作物病虫测报站必须及时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治的相关信息,用以指导该区域内的统防统治工作。

3.3 加强宣传培训,做到群防群控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队伍稳定性较差,加上不少农技人员并非专业出身,业务能力偏低,不熟悉水稻重大病虫害的监测技术。另外,随着水稻生产在农民群众经济收入中所占比重的日益减少,农民对水稻的生产积极性也日益降低。因此,我们要积极利用多种途径、多种渠道向农民群众宣传水稻病虫害的防控知识。比如,利用电视、网络、广播、现场讲座、田间培训等方式,增强农民群众对水稻病虫害的认识,学习防治方法。这样,让他们树立科学防治的理念,掌握合理用药的技术,达到群防群控、科学防治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6篇

计算机病毒的入侵途径

通过移动存储设备入侵。U盘是主要的存储设备之一,微软操作系统为了方便用户,在可移动存储设备插入电脑时系统就会自动的读取autorun.inf文件,然后启动与此相对应的程序,但这一方便却常常被病毒利用。致使U盘成为很多病毒的藏身之地。

通过安装文件入侵。病毒开发者为达到传播病毒的目的,把病毒藏在一个正常的软件安装包里,当你安装这个所谓“正常”软件的同时,就把病毒也一起安装进电脑了。

通过源代码入侵。这种病毒主要是一些高级语言的源程序,这些病毒并不是后置性的,而是在源程序编译之前就插入病毒的代码,然后跟随源程序一起被编译成可执行文件,这些执行文件就成为不安全文件,携带大量的病毒。

计算机病毒的判断与防治

判断认识计算机病毒。(1)扫描法。用反病毒软件进行查杀。目前比较有名的系统反病毒软件如金山毒霸、360安全卫士、诺顿等;(2)观察法。如硬盘引导时经常出现死机、时间较长、运行速度很慢、不能访问硬盘、出现特殊的声音或提示故障等;(3)内存观察法。此方法一般用在DOS下发现的病毒,我们可用DOS下的“mem/c/p”命令来查看各程序占用内存的情况;(4)系统配置文件观察法。此方法一般也适用于黑客类程序,这类病毒一般隐藏在system.ini、wini.ini(Win9x/WinME)和启动组中,在system.ini文件中有一个“shell=”项,而在wini.ini文件中有“load=”、“run=”项,这些病毒一般就是在这些项目中加载自身的程序,有时是修改原有的某个程序。我们可以运行Win9x/Win-ME中的msconfig.exe程序查看;(5)硬盘空间观察法。有些病毒不会破坏系统文件,而是生成一个隐蔽的文件,这个文件一般所占硬盘空间很大,有时会使硬盘无法运行一般的程序。

第7篇

关键词:信息安全;工控机;防病毒

工业控制计算机(以下简称工控机)专门为工业控制而设计,对数据安全性要求很高,其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可控性都直接关系到工业生产的进程和结果。工控机虽然外观形态各异,但它们仍具有重要的计算机属性和特征,具有CPU、存储、接口,并有操作系统、计算能力、友好的人机界面等,因而工控机也有可能遭到计算机病毒的损害,工控机病毒防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工控机防病毒分析

出于安全保密需求,企业许多工控机采用单机模式运行,与互联网及其他网络物理隔离,只能通过移动存储介质(光盘、U盘、移动硬盘等)与外部进行数据传递,一旦移动存储介质携带的数据中包含病毒木马,就会被感染,而染毒工控机又会感染其他与之数据交换的工控机,从而造成广泛的影响,和无法预估的损失。针对这种情况,以往采取的措施一般是给工控机安装杀毒软件来查杀病毒,这种方式有六点缺欠:一是部分顽固病毒不能被杀毒软件完全清理;二是部分工控机因系统配置或软件兼容性问题,不适宜安装杀毒软件;三是杀毒软件存在误杀,即使用查毒模式,现场操作人员对扫描结果也难以判断;四是单机状态下必须手动更新病毒库,实际应用中,并不能确保更新到位;五是目前市场上的杀毒软件往往会占用较大的系统资源;六是查杀过程会占用较多时间,影响正常科研生产活动的推进。

2工控机防病毒新措施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模式。

2.1变更流程,预防为主

简单说来,就是“先杀毒,后上机”。具体措施是在生产现场设置少量中转计算机(以下简称中转机),所有移动存储介质必须先通过中转机进行病毒查杀,确认安全后,才被允许接入工控机。在中转机查杀,既不占用工控机自身的运行时间和系统资源,也省得一个介质在多个工控机上重复查杀,更为不适宜安装杀毒软件的工控机提供了支持。查杀中若发现病毒,在中转机上即时处理,若有删除不了的顽固病毒,可以尝试手动方式清除,若仍无法清除的,退回处理。以此保障所有接入工控机介质的安全性,从源头扼制病毒木马传播,杜绝交叉感染。为中转机安排专职人员负责更新病毒库,使病毒库维持在最新状态,并对每一次中转情况进行登记记录,方便日后查找原始数据来源,为判断误杀、数据恢复等工作提供帮助。

2.2技术手段保落实

单纯的管理规定,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难免有疏漏。要保证“先杀毒,后上机”的落实,需要辅以技术手段。以实际使用频率最高的U盘为例,关键在于上机的U盘必须是查杀过病毒木马的U盘,按照这个思路,可以对U盘本身进行定制,通过软硬件编程,对U盘写入标记,标识“已杀毒”、“未杀毒”两种互斥的状态,并在相关计算机上配置处理程序。初始,U盘赋予“未杀毒”状态,在中转机上杀毒成功则赋予“已杀毒”状态,工控机对接入U盘首先进行状态识别,“未杀毒”的拒绝读取,“已杀毒”的允许读取,并将状态重置为“未杀毒”。以此确保工控机使用的都是已杀毒的U盘。另外,U盘病毒大多是利用Autorun.inf自启动,从而感染宿主。禁止自启动是最为简单,却也是最为有效的防毒方法,可在计算机组策略或者注册表中进行设置,为简化操作,利于推广,将这一系列操作编成批处理命令运行,进一步强化工控设备本机安全。

3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企业工控机病毒防治的重要性,分析了现行措施的弊端,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案,推行“先杀毒,后上机”的操作流程,并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对U盘的状态识别,保证上机U盘均为杀毒U盘,如此,管理方法与技术手段双管齐下,从根源上隔离了病毒木马,为工控机群留出了一片干净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靳悦振.浅谈U盘病毒(auto病毒)及其防治措施[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26(3):100-103.

[2]李佳玮.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防护[J]中国电力,2015,48(10):139-143.

[3]周航.图书馆计算机病毒防治措施的思考[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09):323.

[4]“计算机病毒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成立大会在津召开[J].信息网络安全,2014,(08):99.

第8篇

一、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及其配套法规,加大传染病防治监测管理力度

《传染病防治法》对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的传染病防治职责有了明确规定,各单位要及时组织本单位医护人员的学习和培训,按照法律的有关要求,依法开展传染病监测、预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以及其他预防、控制工作,重点做好疫情报告、重点传染病监测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业务人员培训等工作。区疾控中心要加强对辖区内各级医疗机构的检查指导,区卫生监督所要加强对区域内各级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监督检查,并将督查结果及时通报各有关单位。

二、加强疫情报告管理,提高疫情预警、预测能力

疫情报告管理工作要以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国家救灾防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试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及有关文件的精神和要求,进一步提高全区各疫情报告单位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死亡报告分析质量,加强疫情预警、预测预报工作为重点,切实发挥疫情报告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作用。

《传染病防治法》对各级疫情责任报告单位的疫情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严格的要求,各医院、卫生院要充分认识疫情报告和管理在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将疫情报告管理工作作为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建立起系统完善的疫情管理报告网络体系,健全组织机构和制度,在人员、设备、经费、待遇等方面给予充分的支持,严格疫情报告责任追究制度和奖惩制度,坚决杜绝迟报、瞒报、漏报、谎报等现象。

各医疗卫生机构要进一步稳定、充实疫情报告人员队伍,加强业务培训工作,提高人员业务素质。各单位疫情管理人员岗位如有人动,应提前写出人员调整申请报区疾控中心备案,以便区疾控中心及时掌握疫情人员调整情况,进行业务培训,保证疫情报告管理工作的连续性,使疫情报告和管理工作能够正常有序地开展。二级以上医院要保证至少两人专职从事疫情管理工作,镇卫生院、厂企、民营医院要配备一人专职、一人兼职的疫情工作人员,且工作要相对稳定,做到专机专用。

加强医疗单位的网络直报工作,扩大网络直报覆盖面,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工作要求,全区所有由财政拨款组建的医疗卫生单位(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论是否接诊传染病人均作为网络直报单位,私立医疗机构逐步纳入网络直报范畴。

做好疫情报告审核,加强疫情通报工作。国家实现传染病网络直报后,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及时性、敏感性和准确性得到了很大提高。各单位要在规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的同时,特别要加强传染病报告及时性和填报质量的分析,主动收集、分析、调查、核实、反馈疫情信息,开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质量评价,并定期通报。做好对疫情信息的预测、预警工作,对重要疫情做出快速反应并进行追踪调查和处理。区疾控中心疫情管理人员要经常深入基层指导疫情报告工作,一月一督导,半年一考核,并将督导、考核结果及时报告区卫生局,有效推动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信息管理工作的落实,同时按照有关要求定期组织疫情漏报调查,及时发现报告中存在的问题,督促和指导各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对辖区内的疫情进行及时、准确的报告。发现异常报告(疫情报告突然增多或减少、传染病的暴发等)要及时处理,并在24小时内将调查结果按规定逐级上报。

三、加强疫情监测,落实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感、人禽流感、不明原因肺炎的防治工作的各项措施

为及时应对人禽流感、SARS发生和流感大流行,控制和降低全区呼吸道疾病的发病,2012年要继续完善各项工作预案,健全组织机构和各项工作制度,做好各类传染病暴发的技术、物资储备;继续加强辖区内公共卫生监测点的指导,完善监测网络报告工作;加强培训,提高呼吸道疫情应急处置能力。

各级医院要严格按照《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和管理方案》的要求,加强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监测,及时诊断和排查处置人禽流感和SARS预警病例,认真贯彻执行市局[2005]32号文件要求,严格按照卫生部制定的《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通知》、《感染性疾病病人就诊流程》等文件要求,进一步做好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等具有前哨作用的环节和机构的建设与管理,严格规范各项工作流程。要加强大众宣传教育,增强群众自我防护意识;要抓好组织、人员、物资的落实,定期组织非典防治演练,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和工作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

要按照《全国流感/人禽流感监测实施方案》、《市突发人间禽流感应急预案(试行)》及《市应对流感大流行准备计划与应急预案(试行)》等要求,加强流感、人禽流感疫情监测、预测预报工作,重点是医院流感样病例的监测工作和重点人群的监测,按照要求及时上报监测结果;加强流感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疫情监测,密切关注疫情动态,必要时启动人间禽流感高暴露人群监测点和设立应急监测点;加强预防流感宣传,有计划地组织重点人群开展流感疫苗接种、登记、统计与上报工作。

四、强化霍乱和腹泻病的防治措施,降低肠道传染病发病率

各医疗卫生机构要提高霍乱和腹泻病防治工作重要性和长期性的认识,坚持“预防为主”,严格落实《霍乱防治工作方案》,高度重视霍乱、腹泻病防治工作,落实各项技术措施,建立健全各级霍乱和腹泻病防治专业组织,按时成立霍乱防治机动队。

各医疗单位要严格执行《省医疗单位腹泻病门诊工作规程》和《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准备,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要有单独的腹泻病门诊区,两镇卫生院开设单独的腹泻病门诊,厂企、民营一级医院设立专桌,保证肠道门诊按时开诊。加强疫情监测,有计划地开展疫源检索,特别是霍乱弧菌、O157:H7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检索,在流行季节加强对重点人群和外环境的监测,定期开展监督检查。执行全省首例霍乱病例处理制度,一旦出现首例疫情或暴发疫情,迅速核实诊断,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疫情继发、蔓延。实行霍乱疫情24小时值班制度,及时上报疫情信息。

区疾控中心、市立四院、省交通医院、山大二院按要求建立腹泻病防治机动队,要做到物资装备齐全、整洁、实用、有效和便于携带,组织现场疫情处理演练,增强实战能力。要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卫生防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进一步加强饮水和食品卫生的监督管理,开展以“三管一灭”为中心,以预防肠道传染病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区疾控中心在流行季节对海产品、疫区的食品、饮用水和其他外环境进行抽样检验,所有标本进行霍乱弧菌分离培养。同时,加强对黄河、工商河水点的采样检索,加强对旅馆、饭店、集贸市场、建筑工地、摊点、集体食堂的监测和管理,对重点人群进行采便检查,防止霍乱的水型和食物型暴发。

五、落实《艾滋病防治条例》,强化艾滋病防治措施

认真贯彻落实《艾滋病防治条例》、《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省艾滋病防治办法》和《省贯彻〈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以《省艾滋病防治宣传“五进”方案》、《省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程实施方案》和《省高危人群干预工作方案》为指导,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艾滋病防治机制,实行依法防治、科学防治、规范防治。加强疾控机构专业人员和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艾滋病基本知识、防治管理和专业技术培训,增强全区艾滋病防治工作能力,努力实现到2010年90%以上城市社区和乡镇卫生服务人员、90%以上村卫生室乡村医生等人员接受过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的目标,逐步提高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在就诊病人中主动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意识和能力,提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发现率。

高危人群行为干预是预防艾滋病进一步传播蔓延的最有效措施之一,认真落实《关于加强重点公共场所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意见》(济卫疾控发[2007]17号)5类艾滋病防治重点公共场所艾滋病防治宣传、安全套推广和高危行为干预,全面开展场所内服务人员艾滋病检测。继续推进艾滋病防治知识“五进”活动,广泛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无偿献血知识和“四免一关怀”等政策的宣传。使全区15-49岁人口中各类人群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有效干预措施在主要高危人群和流动人口的覆盖率、安全套使用率等指标达到省、市的要求。

协调各有关部门、单位,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切实做好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严格按照卫生部《高危行为干预工作指导方案(试行)》,结合中-美艾滋病合作(GAP)项目、国家级艾滋病哨点监测和自愿咨询检测(VCT)等项目,在全区重点场所开展高危人群干预工作。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提高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数量和服务质量,通过外展服务促进自愿咨询检测工作,扩大服务范围。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为艾滋病病人提供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和管理。

根据《艾滋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要求,加强艾滋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督导、检查和质量评估。做好全区有关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的调查处理。继续实施报病有奖,对报告疫情和及时完整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处理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各医疗单位要按照逐级培训的原则,在上半年对防治人员普遍进行一次培训,不断提高工作能力。两镇继续做好外来妇女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的摸底调查和采血工作。

六、贯彻《结核病防治规划》,提高结核病的发现率

结核病防治要按照《2006-2010年省结核病防治规划》要求,层层落实责任,强化综合医院肺结核病人的登记、报告和转诊制度,规范病人的治疗和管理,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完成我区新涂阳病人指标的发现任务,保持病人治愈率达85%以上,DOTS覆盖率达100%的水平。

七、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疫情

全面落实以“防鼠灭鼠、疫苗接种、健康教育、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做好疫点和暴发点的处理工作,加强疫情报告和管理,进一步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按照《省流行性出血热监测实施方案(试行)》的要求,加强人间疫情和鼠间疫情监测,及时收集、汇总、分析监测资料,评价防治措施效果。严格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报告,对新发病人按国家诊断标准规定试验方法进行确诊,做好新发病例的流调工作,新发病人流调率、血膜采集率要达到100%。加强宣传教育工作,积极做好高危人群的预防接种,提高疫苗接种率。

八、强化措施,落实地方病寄生虫病防治工作

认真执行国家《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和《省碘盐监测方案》,加强对碘缺乏病区碘盐监测,提高合格碘盐的覆盖率;加强尿碘、水碘监测,以了解重点人群碘营养状况以及水碘含量,为政府制定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积极开展疟疾监测,加强流动人口疟防管理和“三热”病人(临床初诊为疟疾、疑似疟疾、不明原因的发热病人)血检,密切关注来自疟区的流动人口和自疟区返回的居民,各镜检站5-10月份完成100份的血检任务,染色合格率达90%以上,并于次月5日之前向区疾控中心电话上报血检数量(联系电话),区疾控中心针对血检质量每月抽取10%的血片进行复查,严防输入性疟疾病例的发生与流行。组织实施以全民服药驱虫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防治肠道寄生虫病,降低感染率。

九、积极开展慢病及学校、托幼机构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加快慢病防治示范社区的建设工作,按照中国CDC制定的《社区高血压、糖尿病防治方案》等规范要求,对慢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进行个性化健康指导。加快慢病防治机构建设,完善慢病防治网络,继续加强健康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的防病意识。学校卫生工作要以开展学生常见病、传染病预防控制为主要目标,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校医、保健教师和学校(托幼机构)疫情报告人的技术培训,加强疾病监测和报告,防止传染病在学校(托幼机构)内暴发流行。

十、加强隔离消毒工作,防止医源性疾病的发生

各医疗单位要认真按照《传染病防治法》、《消毒管理办法》、《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开展工作,做好自身监测与管理,充分发挥感控办、护理部的职能,做到有制度、有组织、有药械,自测自查有记录并真实、准确、详细,确保消毒卫生质量动态稳定,有效地防止院内感染发生。各医疗单位使用的消毒产品要专人负责,健全采购档案,记录准确清楚,消毒产品法定标志合法(批准文号、厂名、批号、消毒方法、消毒日期和有效期),证件齐全,严格执行一次性注射用品用后毁形消毒,医疗卫生单位的污物要分类收集,按有关要求回收处理,并于每月5日之前将本单位医疗垃圾报表传真上报区疾控中心(传真电话)。区卫生监督所、区疾控中心要加强辖区内医疗机构、托幼机构和敬老院(老年公寓)等单位消毒工作的督查和指导,对违反《消毒管理办法》的单位、个人,要依法严肃处理。

第9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概述

近年来由于工程建设引发的地质灾害发生的次数明显增多,各种灾害类型明显增加,分布面积不断扩大,地质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至少占各种自然灾害总损失很大的一部分,每年造成人员伤亡数以千计。地质灾害给我国许多地区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对地质灾害的防治既是经济问题又是社会问题,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2地质灾害点(段)防治措施

2.1避让措施.

对已发生的直接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点(段),建议采取避让措施。

2.2生物工程措施。

生物措施是利用农业或者林业的技术,对沟域内泥石流的产生提供大量固体物质的陡坡耕地、荒坡、荒地进行相应的改造,以控制泥石流的面蚀作用和水土流失强度,减少泥石流的固体物质的来源,同时能也起到调节或削减地表径流,阻滞在沟道中形成大的洪峰,从而抑制泥石流的产生和发展。

2.3工程措施

2.3.1滑坡地质灾害工程防治措施。

对滑坡地质灾害工程主要措施为:a.排水治理工程排除滑坡体以外的地表水,防止滑体充水、饱水,以拦截和旁引为原则,具体做法是在滑坡体坡顶处设置一条环形截水沟,拦截旁引地表径流,不使地表水流入滑坡范围之内。另外,采用浆砌石修建路基排水沟,防止滑坡体充水,降低滑坡驱动力。b.抗滑锚固工程根据滑坡的规模、成因、形态、深度及施工条件等因素,设置支挡构筑物,在滑坡体前缘(路基)设计施工抗滑桩,垂直滑坡轴方向布置,增大抗滑力,阻止其滑动,以保证路基稳固和交通安全。采用坡脚修建挡土墙、坡面恢复植被等综合治理措施。

2.3.2崩塌地质灾害工程防治措施。

危岩体进行彻底根治消除,并修建挡石墙或护坡,以防止斜坡岩体剥落。对规模不大的崩塌点、段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人工削坡、清除危岩体或修筑拦石栅栏、挡墙及柔性防护等工程。

2.3.3泥石流地质灾害工程防治措施。

针对被保护目标性质和重要性,采取合理的工程措施对泥石流进行抑止、疏导等措施,以求达到最佳治理效果和节省投资。对于防治泥石流,常采取多种措施相结合,比用单一措施更为有效。a.拦截排导工程流通区、堆积区修筑排导槽、导流堤、拦截坝,拦截泥石流进入村屯,排导泥石流进行下泄。修建长挡墙修建跌水缓冲坝,在泥石流沟口修建排导槽,有效拦截疏导泥石流。b.固坡工程在泥石流沟域松散固体物质分布区,修建梯级谷坊工程,调节沟道纵比降以削减泥石流流量,以面蚀为主的荒坡等分散物源,采用农林措施固坡。

2.4监测预警措施。

监测预警措施是对稳定性差、危险性大的灾害点及潜在灾害点布置监测工作。对目前危险性特别突出的泥石流等进行预警工程。特别是汛期要根据降雨情况和监测结果做出适时预警预报及撤离工作。

3群测群防网络建设与运行群测群防网络建设。

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三级监测网络。一级监测为市级监测网,由分管该项工作的市长负责,市国土资源局主持日常工作;二级监测网为乡镇监测网,由分管该项工作的乡(镇)长负责;三级监测网为村级监测网,由村长直接负责该村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工作,并指派专人进行灾害点的监测工作。

3.1监测网的重要职责。

市级监测网(群测群防一级网):a.负责市境内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报和预警;b.建立市级群测群防监测站,进行多种手段的综合监测:进行灾害应急调查、应急监测、抢险救灾;c.负责该市的监测系统、信息系统和预警系统以及群测群防的技术指导和管理、群测群防的信息管理,成为群专结合组成的监测预警系统的纽带。乡镇级监测网(群测群防二级网):a.负责该乡镇地域内较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b.其监测手段是定人、定点、定时进行巡查和简易监测,并做好记录、上报等工作;c.协助上级监测机构做好本地区内重点地质灾害体监测预警;d.领导辖区内各村的群测群防工作,做好地质灾害发生的短期临灾前兆宣传和自救工作。村组级监测网(群测群防三级网):a.负责该村组地域内较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b.其监测手段是定人、定点、定时进行巡查和简易监测,并做好记录、上报等工作;c.地质灾害预警的自救指导。

3.2监测点选定原则。

a.危险性大、稳定性差、成灾概率高、灾情严重的;b.对集镇、村庄、工矿及重要居民点人民生命安全构成威胁的;c.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d.威胁公路、铁路、航道等重要生命线工程的;e.威胁重大基础建设工程的。

3.3监测点的建设。

a.监测范围确定:除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不稳定斜坡本身的变形迹象进行监测外,还应把灾害点威胁的对象和可能成灾的范围,纳入监测范围。b.地质灾害监测方式:对地质灾害点,建立以简易监测为主,结合宏观地面变形观察。以定期巡视和汛期强化监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定期巡视一般为半月或每月进行一次,汛期强化监测根据降雨强度,每天或24小时值班监测。

3.4监测网点的管理与运行。

a.监测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单位和个人。被监测的质灾害隐患点所在的乡镇、村和有关单位为监测责任人,在他们的领导下,成立监测小组,监测小组由受危害、威胁的居民点或有关单位的群测人员组成。b.建立起岗位责任制,市、乡、镇、村应逐级签订责任书。c.宣传与培训。采取由市国土资源部门组织乡、镇,甚至村级领导进行调查与培训,一方面了解各乡镇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及危害,另一方面对他们进行专业知识与防灾减灾知识培训。另外在现场调查时,对危险性较大的灾害点周围的群众进行监测和应急处理措施等知识的宣传,教会监测责任人,监测小组成员和群众,如何监测、如何判断灾害可能发生的各种迹象和灾情速报及有关应急防灾救灾的方法。d.监测信息反馈与处理:市国土资源主管行政部门负责监测资料与信息反馈的收集汇总,上报到上级主管部门,由其将上报的资料与信息录入省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进行趋势分析,同时对下一步监测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

3.5地质灾害险情的应急处理

经监测有重大险情发生时,市乡镇村级政府和有关单位应立即采取应急防灾减灾措施,同时应立即报告给省、市政府及国土资源厅主管部门,届时将派出专业人员赴现场协助监测和指导防灾救灾工作。

4结论

地质灾害的防治将在很大程度上减轻生命财产的损失,所以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环境公报[J].2005.

[2]柳源.中国地质灾害(以崩、滑、流为主)危险性分析与区划[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3(1).

[3]李媛,孟晖,董颖等.中国地质灾害类型及其特征[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4,15(2).

[4]殷跃平,柳源.中国地质灾害防治研究一对国际减灾十年活动(l990—2000)的思索[J].工程地质学报,2000,增刊.

[5]罗元华,张梁,张业成.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方法[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

第10篇

关键词:网上银行;金融犯罪;法律防治

网上金融业务对传统金融业务构成了一定的挑战,就目前来看,我国网上银行金融业务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由于管理制度不完善,我国正处在网络金融犯罪高发阶段,调查显示,网络金融犯罪比例超过了整个互联网犯罪比例的60%,在这一背景下,如何遏制网上银行金融犯罪成为了人们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

一、网上银行金融犯罪防治的o迫性

和其他金融犯罪形态相比,网上银行金融犯罪具有犯罪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因此,网上银行金融犯罪日益猖獗。目前,网上银行金融犯罪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国家的金融安全,甚至还有可能威胁到整个社会的安全,因此,加强网上银行金融犯罪防治已经迫在眉睫。但是,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并不能有效防治网上银行金融犯罪,因此,必须尽快完善有关法律法规,这也成为了法律学界的共识。但是,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国网络金融立法工作还较为滞后,目前实施的法律法规与网络防范要求来又一定的差距,在防范上面还存在很多的真空地带,在犯罪行为的发现、取证、定罪、量刑等方面都非常困难,导致网上银行金融犯罪的防治处在真空地带。

二、网上银行金融犯罪法律防治措施

在网络技术的更新与发展下,网上银行犯罪活动越来越猖獗,这不仅损害了用户的合法权益,也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发展。从我国目前已经侦破的此类案件的情况来看,由于网上银行金融犯罪者的两大特点:一是犯罪主体一般都熟悉金融业务。熟悉金融业务流程,便于利用金融业务存在的漏洞实施犯罪和逃避监管。二是熟悉并可自由使用计算机信息网络。之所以网上银行金融犯罪频发,一部分是由于犯罪分子自身趋利心理,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相关的法律制度还不完善。如果再不解决这些问题,那么网上银行金融犯罪发生率将日益升高,其造成的后果也会越来越严重。笔者认为,要加强网上银行金融犯罪的法律防治主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金融刑法综合法律体系

建立健全金融刑法综合法律体系是防治网上银行金融犯罪的有效手段。要想加强网上银行金融犯罪的法律防治,就必须建立健全金融刑法综合法律体系。为此,有关部门要尽快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建立起金融刑法综合法律体系,不能让犯罪分子有机可乘。此外,有关部门还要协调好不同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矛盾与冲突。

(二)完善立法,填补法律空白

法律对于犯罪犯罪有威慑的作用,因此,用法律手段来防治网上银行金融犯罪是非常有效的。要想加强网上银行金融犯罪的法律防治,就必须完善立法以填补法律

空白。

(三)尽快制定专门的法律

我国要想防治网上银行金融犯罪,有关部门必须尽快制定并且颁布专门的法律。此外,为了体现法律对网上银行金融犯罪的事先综合预防功能,我国应对与网上金融活动相关的银行法、民法、合同法、行政法等法律进行进一步完善,针对网上银行金融犯罪的特点,对以上相关法律在内容方面作出专门规定,并且在相关法律之间进行适当衔接和协调,避免发生冲突和适用的不一致,从而建立一个防控网上银行金融犯罪的综合法律体系。

(四)积极借鉴国际公约

我国要想防治网上银行金融犯罪,积极借鉴国际公约是非常必要的。为此,我国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国际公约的研究,并借鉴国际公约的精华部分,使我国的法律法规能够与国际接轨,从而提高我国的法律层次,这有助于网上银行金融犯罪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我国有必要加强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协作,网上银行的金融犯罪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我国需要与其他国家共同制定长效的应对机制,开展国际合作,积极吸收和汲取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处理好各方的利益与法律冲突,坚决打击网上银行金融犯罪。

(五)充分发挥网上银行金融客户的主观能动性

有关部门以及银行应该加强对网上银行客户的宣传教育,使网上银行客户能够养成良好的网银交易操作习惯,这有助于网上银行金融犯罪的防治。

三、结束语

随着网上银行的普及,网上银行金融犯罪日益增加,加强网上银行金融犯罪的法律防治已经迫在眉睫。本文从五个方面提出了网上银行金融犯罪的防治措施,希望能够为网上银行金融犯罪的防治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戴辉.当前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金融犯罪的现状及预防、打击对策[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4).

[2]李波.论当前金融犯罪的发展趋势及其防治对策[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0(03)

[3]兰立宏.利用互联网支付系统洗钱犯罪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第11篇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TP30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13-0000-01

Computer Virus Prevention Measures

Ba Wenguang

(Dongying Office of Shandong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Dongying2570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ansmission of computer viruses and computer virus attacks the typical symptoms,and then proposed a computer virus prevention measures.

Keywords:Computer virus;Control;Measures

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1]据美国计算机权威组织报告,全球已发现的计算机病毒总和超过10万种,而且每天还有100种以上的新病毒问世。当前,计算机已进入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所以计算机病毒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大,严重时会造成社会资源和财富的巨大浪费,甚至可能会造成社会性的灾难。因此,现阶段研究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措施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感知、防范计算机病毒的攻击,使计算机真正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促进人们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计算机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

(一)通过移动存储设备传播。计算机病毒可以通过可移动的存储设备进行传播。常见的移动存储设备有硬盘、软盘、磁带、光盘、移动硬盘和优盘等,其中优盘和光盘对病毒的传播最为严重。1.通过优盘传播病毒。使用带有病毒的优盘会使计算机感染病毒,而感染病毒的计算机又会将病毒传染给未感染病毒的优盘。大量的优盘在不同的计算机上使用,使得计算机与优盘交叉感染,成了病毒泛滥蔓延的一个主要途径。2.通过盗版光盘传染病毒。光盘中存储了大量的可执行文件,这就给病毒提供了可能的“藏身之处”,而且只读式光盘,只能进行读操作,光盘上的病毒无法清除。一些以谋利为目的非法盗版软件在制作过程中,没有真正可靠、可行的技术保障避免病毒的传入、传染、流行和扩散。显然盗版光盘成了计算机病毒滋生的又一温床。

(二)通过网络传播。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病毒的传播也增加了新的途径。它的发展使病毒的传播更迅速,使病毒造成灾难性危害,反病毒的任务更加艰巨。带有计算机病毒的电子邮件或文件(软件)被下载或接收后打开或运行,病毒就会传染到相关的计算机上。服务器是网络的核心部分,一旦其关键文件被感染,再通过服务器的扩散,病毒将会对系统造成巨大的破坏。还有来自网络外面的威胁,比如网络黑客。网络使用的简易性和开放性使得这种威胁越来越严重,今后计算机网络将是计算机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2]

(三)通过通信系统传播。通过点对点通信系统和无线通信信道也可以传播计算机病毒。目前出现的手机病毒就是利用无线信道传播的。虽然目前这种传播途径还不十分广泛,但以后可能成为仅次于计算机网络的第二大病毒扩散渠道。

二、计算机病毒发作的典型症状

计算机病毒一旦发作,必然会表现出一些症状,常见的计算机病毒发作的症状主要有:1.计算机存储的容量异常减少,这可能是由于病毒大量复制引起的。2.系统出现异常动作,如系统异常重新启动或某个不该访问网络的程序访问了网络。3.可执行文件大小改变。这是由于某些寄生在可执行程序中的病毒会增加可执行程序的大小的原因造成的。4.磁盘坏轨增加。有的病毒将磁盘区标注为坏轨,而将自己隐藏其中,于是往往杀毒软件也无法检查到病毒的存在。5.磁盘被格式化、数据文件被加密、键盘被封锁、系统死机以及网络崩溃等。

三、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措施

(一)养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1.上互联网时,不要打开来历不明的电子邮件和不太了解的网站。从互联网下载的文件或软件要经杀毒处理后再打开或安装使用。2.有许多网络病毒就是通过猜测简单密码的方式攻击系统的,因此一定要使用强度大的密码。密码长度最好不少于8位字符,而且最好是由字母、数字和特殊字符组合而成。3.尽量做好数据备份,尤其是对关键性数据,其重要性有时比安装防御产品更有效。

(二)做好病毒预防。计算机病毒一旦发作,系统和数据都会受到威胁。因此病毒预防是防治计算机病毒最主要和最经济有效的措施。预防计算机病毒的主要措施有:1.利用Windows Update功能打全系统补丁。安装正版的杀毒软件和防火墙,并及时升级到最新版本。安装网络版杀毒软件的用户,要在安装软件时将其设定为自动升级。2.关闭不必要的共享或将共享资源设为“只读”状态。使用即时通讯工具的时候,不要随意接收好友发来的文件。经常用杀毒软件检查硬盘和每一张外来盘。3.应用入侵检测系统,检测超过授权的非法访问和来自网络的攻击。

(三)定期进行查杀毒。计算机用户要充分和正确的使用杀毒软件,定期查杀计算机病毒。若发现计算机已经感染病毒,应立即进行病毒清除。1.人工清除病毒。若发现磁盘引导区的记录被破坏,就用正确的引导记录覆盖它;若发现某一文件已经染上了病毒,则可以恢复那个文件的正确备份或消除链接在该文件上的病毒,或者干脆清除该文件等;如果病毒无法清除,就可以应该将病毒提交给杀毒软件公司,杀毒软件公司一般会在短期内给予答复;如果面对的是网络攻击,用户应该立即断开网络连接。2.杀毒软件清理病毒。杀毒软件具有对特定种类的病毒进行检测的功能,有的软件可以查出上百种,甚至几千种病毒,并且大部分软件可以同时清除查出来的病毒。利用反病毒软件清除病毒时,一般不会因清除病毒而破坏系统中的正常数据。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 地质 灾害 预防

地质灾害作为一种阻碍正常经济建设、危害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自然灾害,其危害性已日益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和重视。那么,如何做好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呢?

一、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或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资源发生严重破坏的地质现象。《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

在我国,大多数地质灾害现象都是人为因素引发的,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的1/4至1/5,因此,减少或制止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及时采取地质灾害预防和防治措施,是我国当前减少损失的首要途径。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

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

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第二环境问题,属人为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二、地质灾害预防的重要性

我国为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地区,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巨大,而其中大多数都是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地质灾害防治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事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好这项工作人命关天、意义重大,因此切实有效防治地质灾害,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地质灾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任务,面对性质迥异、危害程度不等的各类突发性地质灾害,必须制定出多套应急措施,全方位、多举措的应对地质灾害,从而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力保障各项建设的顺利进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

三、提高地质灾害预防能力的措施

1、加强宣传,提高全社会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

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内容可包括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地质灾害的种类、防治、预报、报告制度,如何安全选择村民住宅用地防范地质灾害,在雨季如何开展地质灾害应急处理,灾害发生时如何处置及应急救灾等内容。各地可按当地实际情况,适时公开进行专题学习和培训活动,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张贴宣传画等效方式,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防灾减灾的相关知识,努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防灾意识和抢险救灾能力。

2、建立气象预报预警制度。

地质灾害的发生大多与强降雨有关。建立气象预报预警制度,主要起警示作用,提醒被预警区的人员在下雨的时候提高警惕,注意防范降雨引发的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其作用类似于雨天提醒大家带把伞。为此,很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的建设与维护工作,强化地质灾害监测,开展实际降雨量监测,一旦发现实际降雨量将要达到地质灾害发生的临界值,立即通知地质灾害危险区的居民采取措施,及时预防避让,减少损失。

3、建立群测群防体系。

群测群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也是实践证明的、现阶段我国最直接、最有效的防灾减灾手段。必须动员民间力量,也就是发动群众搞好群测群防,及时发现灾情,及时上报灾情,及时处理灾情。群测群防如同在地灾危险区增加了成千上万个“灾害预警器”,有利于地灾防治工作的全方位开展,有利于提高防灾减灾效率和效果。要着手建立灾害预防体系,逐级落实责任,明确遇到什么情况要上报、报到哪儿。遇到紧急情况,按照事先约定的方式,比如敲锣打鼓或高声呐喊,尽量减少人员伤亡。

4、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

不少地质灾害由降雨诱发,为此由国土资源部门和气象部门联合开展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是对地质灾害进行区域性的预测预报。因此,根据降雨气象预报,结合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条件,可以对那些主要由降雨诱发的地质灾害进行预测预报。由于气象部门的监测点多集中在市区和平原,在山区的监测点相对少。而地质灾害多发在山区,建立地质部门自己的降雨监测点迫在眉睫。

5、加强地质灾害工程实践

(1)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适用条件及方式: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

(2)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树造林,种草护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能促进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条件,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需较长时间才能发挥其效益。根据调查区地质灾害特点和自然经济条件,泥石流区,地面塌陷区及水土流失区应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防治措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经济损失。

(3)避让措施

第13篇

关键词:苹果;霉心病;防治;管理

中图分类号: S66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053

引言

苹果是国内主要的水果种类,已经成为很多地区林地附加值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果农增收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苹果树在田间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防治各种疾病的危害,尤其是霉心病,这是苹果最容易发生的疾害之一,主要发生在其成熟之后的采摘和储藏等过程中,一般会造成果子个头较小,严重时苹果心室将出现腐败现象,最终影响果肉,降低苹果的品质,影响其口感。

1 病症

霉心病是苹果挂果后主要发生的病害之一,其表现特征有2个方面:一种病症就是心室出现霉状物质,这种形式的霉心病的危害较小,一般这种霉状物质都集中在苹果心室之中,一般不会向果肉部分扩散,因此对于苹果的品质和口感影响较小;另一种病症就是腐败,这种病症相对比较严重,直接影响到果肉的口感,因为这种霉心病就出现一种蔓延情形,首先在苹果的心室开始出现腐败现象,然后呈现向果肉蔓延的情形,这样就可能影响整个苹果的产量和品质,果肉出现腐败之后苹果就可能不能销售,降低果农的收入。这种病状主要集中发生在果子成熟之后。

2 防治措施

2.1 选取符合抗病性的品种

选种是进行苹果稳产、高产的基础和第1步。这种选种的条件需要更加不同的气候条件,选种具有地域适应性的良种,因为不同的气候条件下,苹果的生长将出现不同的涨势,在生长过程中,需要选择适合当地气候特征的苹果品种,例如国光、富士等品种。在推广之初,很多的农户对这几个品种有着一定的抵触情绪,农技推广部门按照技术推广规律操作,首先对这些良种进行试验对比,在当地实现对比1a种植之后的产品和食用口感,得到第1手的数据和资料,在确定其具有先进性、适应性和安全性的基础上,尊重农户意愿的前提下,进行示范,不断扩大辐射范围,这样一来,农户对于这一品质具有一定的认识之后,其栽种面积不断扩大,更好满足霉心病的有效控制。

2.2 田间水肥修剪

现代的植保作业机械化、信息化的程度不断提升,我们农业部门需要对苹果树植保过程机械、技术的选择进行有效的梳理,因为这些现代化的技术很多都是需要大田作业,才能显示出其具有的优势和能力,由于一些地区的苹果树栽种在山地之中,种植面积相对不是很大,集中连片的情况又不是很多,因此推广这些苹果树植保技术的时候,需要考虑当地农户的使用成本,选择具有适应性的田管技术,来帮助农户更好的降低生产成本,实现更加全面、系统的果树田管,降低霉心病的发生。

2.3 生草管理

苹果树的霉心病主要是苹果生产的不同时期感染上了镰刀菌、链霉菌等。这种病菌的感染可以通过一些生物的方式进行有效隔断。在果园里适当生长一些野草就是一种很好的生态防治方式,可以有效降低镰刀菌、链霉菌等在不同生长期中对苹果的感染机率。因为这种生草的措施可以实现土壤有机质的有效提升,不断引入更多的病菌天敌,生态防治是符合现代人们追求绿色纯天然食品的理念,这种生草防治霉心病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农药在苹果中的残留,提升苹果的品质和口感,实现更加有效的霉心病的防治。

2.4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使用农药是现代苹果霉心病防治最为常见的方式之一。其控制效果最为显著,由于人们生存意识的提高,这种农药防治也不断向着零污染、低残留的方向发展。这样可以降低苹果中农药的残留,提高苹果的品质和口感,更好地满足现代人们的需求;在喷洒农药的过程中,喷洒者也存在着毒害问题,直接影响果农的身体健康,对果园周边的环境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这种零污染、低残留的农药防治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升级。具体来说,就是农药的毒性和使用量的控制。

2.5 建立防治网络

全国都在推广“四情”的信息化监测过程,同样的,这种监测需要有政府的补贴和投入,更好地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对苹果树霉心病进行提早预防,实现更好的防治效率。提早预报霉心病的发生,对农技人员对当地果树感染程度、发生范围、更加科学、合理的防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需要不断推动现代果园的物联网建设,在果树出现霉心病症状的时候及时上报病害,在县、市级建立病害统计机制,实现对霉心病的发生范围进行科学研判,建立果树植保专家诊断机制,实现网上的诊断,更好地实现防治的及时性,为科学防治提供时间保证。

3 结语

霉心病是苹果常见的病害之一,对苹果的产量、品质等有着直接的影响,只有从选种、水肥修剪、生草管理、化学防治、防治网络建立等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实现霉心病的有效防治。

参考文献

第14篇

关键词:腐烂病;苹果树;落叶病;轮纹病

中图分类号:S436.611 文献标识码:A

现如今,我国大部分的苹果树种植地区,在防治病虫害的时候,都存在如下情况:使用各种假的,劣质的农药;在防治病虫害的时候不能做到对症下药,滥用农药,同时还经常加量使用,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另外还存在施药时期不对的现象。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苹果树病虫害成为一个影响果品质量的一大关键问题。因此,本文首先对苹果树常见的病虫害进行了综合分析,接着重点就这些病虫害提出了详细的防治对策。

1常见的苹果树病虫害

常见的苹果树病虫害主要包括癌病,轮纹病,落叶病以及腐烂病。这些病症严重的影响了果树的正常生长。其发病原因如下:

1.1 癌病

癌病主要是存在于土壤中的一种细菌导致树肿,使其衰弱以致枯死。其特征是感病部位的细胞异常增殖形成肿瘤,这种正常细胞向恶性细胞转化是一种天然的基因工程。其传播途径是土壤和带菌枝条扦插和嫁接。

1.2 轮纹病

轮纹病是是由子囊菌门的球壳菌引起,是一种弱寄生菌,老弱枝干均易于发病。对于偏施氮肥、树势衰弱的果树均发病较重,在温暖多雨或晴雨相间时期长的年份发病也重。由于病菌孢子是从皮孔侵入,所以苹果品种中皮孔密度大、细胞结构疏松的品种都感病较重。冬季在病枝和病果中越冬。

1.3 落叶病

落叶病主要包括斑点落叶病和褐斑病。斑点落叶病其发病部位为红褐色小点,边缘为紫褐色,危害部位主要是叶片,也可以危害果实。而褐斑病其病斑中部为褐色小点,边缘为黄绿色晕圈,危害部位为内膛叶片,也可以危害果实。

图1 苹果斑噗落叶病

去发病规律特点为:潜伏期长;传播快;高温多雨,枝条密集、树势较弱易发病;主要危害20d以内叶龄的嫩叶,30d以上的不再感病。

1.4 腐烂病

腐烂病亦称腐朽病(decay),果树腐烂病又称烂皮病、臭皮病等,世界各地均有发生。近年来,我国北方苹果园大部分由于脱离了科学管理,树势衰弱,加上冻害等自然灾害导致苹果腐烂病、干腐病、枝干轮纹病等连年发生,轻者死树,严重者甚至毁园,已成果农的头疼难题。

其发病规律为:初侵染来源:病残体或病株上越冬;传播和侵染:雨水和昆虫传播,伤口侵染;潜伏侵染:苹果腐烂病菌具有潜伏特质;局部增温现象:腐烂病多出现在向阳面;落皮层:病菌容易在翘起的坏死脱落层中生存扩张;发病高峰期:春、秋两个发病高峰。

2 主要病虫害的防治办法

2.1 癌病防治措施

治疗苹果树的癌病主要包括4种措施,利用无菌接穗;进行土壤消毒;避免重茬;严格选苗。

2.2 轮纹病防治措施

轮纹病防治措施包括6点:加强果树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体的抗病能力;增施有机肥,配合使用氮、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刮除枝干上的老翘皮、粗皮,剪除病枝并烧毁;在果树生长季节适时喷药;对果实套袋,防治病菌侵入果实为害;在早春清扫果园落叶、枯枝、病果并集中烧毁。

2.3 落叶病防治措施

落叶病的防治措施包括2点:在农业防治方面,加强栽培管理,配方施肥,合理负载,以增强树势,提高果树抗病能力,科学修剪,改善果园通风透光条件。雨季注意排水,防止内涝,秋冬、早春清除病枝;化学防治,不用低劣药剂,防治方法要合理。

2.4 腐烂病的防治措施

其实腐烂病防治并不难,只是没有掌握腐烂病的发生规律和病菌侵染时间,没有把握好防治的方法和时间。

2.4.1预防是关键 使用 “护树宝”对主干喷雾预防,投工少、成本低、效果明显,预防效果达到96%以上。预防要把握好一个“准”字,准确掌握进入高峰期的时间,早预防效果好。

2.4.2 治疗是重点 发现腐烂病斑要及时进行药剂防治,喷400倍护树宝10~25d病斑不再扩展。30d后好皮起棱,逐渐将腐皮顶起,开始两皮分离,为加速新皮生长,应在45d后再喷1次400倍护树宝,效果更好。

2.4.3 提高树势是根本 腐烂病是最典型的欺弱病害跟随菌类,强壮是该病最有效的克星。地下施肥要足;叶面喷雾,关键用养时期形成上下同补的供养机制,保证果树始终处于健康状态,不给腐烂病侵染机会;生长期防治早期斑点落叶病和褐斑病,确保光和作用供应。

3 总结

总之,在果树的病害防治管理中,在做到做好以上病害的预防与防治措施的基础上,必须在果树管理上多下功夫,要做到加强果树肥水管理,大力推行果园生草法,注重各种化学方法的使用,建立病虫害预测预报网络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做好苹果树的病害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 田春玲. 苹果树的病虫害防治对策[J]. 现代园艺. 2012(22)

[2] 吐鲁军·亚生. 果树病虫害防治误区及对策和葡萄病害综合治理技术[J]. 中国科技信息. 2011(17)

第15篇

【关键词】网络和信息安全安全技术安全防范措施

1、引言

从狭义上讲,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安全是指保障网络通信过程及数据传递的安全、以及互联网信息的安全,从传送与保存的数据信息内容的完整性,进行重点的必要的保护。

2、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安全风险存在的特性

2.1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安全风险具有隐蔽性。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安全风险与隐患真正形成威胁和进行攻击之前,其主要影响表现在潜伏性、隐蔽性、伪装性,如果单位信息安全管理人员未重视安全防范,计算机网络设备、主机、系统等没有安装软、硬件防火墙以及病毒查杀软件,一些潜在的风险与隐患会在无安全防控的情况下发展,一旦真正形成威胁和进行攻击则会造成数据信息的丢失与损坏,以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瘫痪。

2.2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安全风险具有突发性。当今世界,网络规模急剧扩大,互联网络本身具有互联通信、资源共享共用的特点,所以各类潜在的风险与威胁可以很容易的在网络中快速的传播,因其扩散速度过快,会导致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人员很难反应迅速有效,造成威胁或者进行攻击前不能体现先期征兆和预警信号,因此就造成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安全风险突发的基本特征。

2.3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安全威胁具有破坏性。当前互联网络存在各种?病毒程序、木马后门程序、黑客工具软件程序,都具有快速传播和部分发作甚至全面发作的特点,一些黑客利用木马程序结合黑客工具软件程序攻击目标网络和主機,非法获取数据信息,这些不但会造成网络、主机、系统的不稳定,更严重威胁数据信息安全,带来更严重的甚至无法弥补的损失。

3、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安全防范技术

3.1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技术能尽最大程度地阻止互联网各级黑客入侵我们的网络信息系统,而且还能对网络信息安全策略进行补充和强化,是一种十分必要且有效的网络信息安全模型。常见的防火墙分为软件防火墙、硬件防火墙和芯片级防火墙三类。硬件防火墙本身基于硬件架构开发,自带操作系统,具有基本的网络防御系统,硬件防火墙是通过硬件和软件的结合来达到隔离内部与外部网络的目的,因此单位内网与外网的通信安全基础可以采用硬件防火墙。

3.1.1包过滤技术。防火墙具备最基本的功能是包过滤功能,包过滤技术通常会根据IP数据包的不同应用服务、网络地址、端口信息等采取过滤操作。包过滤过程中,为满足保障进出双向的实时控制,内外网间部署超过一块网卡来保障包过滤技术操作的严密性。

3.1.2服务技术。服务技术是以为主的特定服务,亦被称作应用级防火墙,即对特定的应用服务采用的服务。服务的范围包括会话(Session)和审计等,可以帮助管理人员掌握日志和会话内容,同时可以保证系统审计安全。

3.2入侵防御系统(IPS)。入侵防御系统是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设施,是对防火墙、防病毒软件的补充,是一种能实现监视网络或网络设备的数据信息传输行为或动作的网络信息系统安全设备.通过其策略能实现及时的中断、调整或隔离某些非正常或者具有损害性的数据信息传输行为。

3.2.1主机入侵防御系统。主机入侵防御系统主要负责保护主机资源,它通过检测进入主机的信息数据流,实时监测访问主机资源的过程来发现危险攻击行为,管控主机流出的信息数据流,实现保护主机资源的目的。

3.2.2网络入侵防御系统。网络入侵防御系统负责保护整个网络信息系统的资源,它通过检测内外网的信息数据流,或者流经关键网段的数据流,发现危险攻击行为,并根据策略实施反制过程,实现对网络信息系统资源的保护。

3.3数据加密技术。数据加密技术是保护数据和系统机密性的重要手段,经过数据加密、密钥和数字签名等方式,采用不同技术手段提升数据和系统的机密性。

3.3.1数据加密。数据加密技术可以采用节点加密和链路加密以及端到端加密等方式来实现。节点加密能通过在节点处链接密码装置和机器,实现对节点处信息的保护。链路加密是针对数据传输过程做进一步的加密,在接收端的节点设备内设置。端到端加密是从源节点和目标节点两端都要进行加密,报文的安全性不会因中间结点的不可靠而受到影响。

3.3.2密钥技术。密钥技术是为保证在开放式环境中网络传输的安全而提供的加密服务,网络信息安全涉及的加密和解密两个过程都依赖于密钥。通常大量使用的两种密钥加密技术是:私用密钥和公共密钥。私用密钥使用对称加密算法实现,传输双方具备相同的密钥用来加密和解密,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相同,可用硬件实现加解密过程,速度快。公共密钥使用非对称加密算法实现,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不相同,安全性更高。

3.3.3数字签名。数字签名认证技术作为保障网络信息安全的手段数字签名是非对称加密技术结合数字摘要技术的应用,能够解决身份伪造、行为抵赖、冒充和篡改等问题。

4、采用技术和措施提高网络信息安全防范水平

4.1提升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的科学性与系统性。网络信息安全的基础是全面系统的管理体系及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所以安全管理工作第一步要提高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依据实际需求,分析、论证、建立信息安全管理机制,以规范网络信息系统的使用,尽可能的减少操作活动和不确定的外部因素对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的影响。

4.2建立网络信息安全保障机制。网络信息安全保障是多方面、复杂的工作,事关不同单位和部门、使用人员的不同工作内容,必须建立科学的、系统全面的保障机制,另外要研究健全网络信息安全保障的责任体系,落实网络硬件维护、系统使用、信息处理、安全制度、保障措施等不同工作的责任,责任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