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传统农业的特点范文

传统农业的特点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传统农业的特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传统农业的特点

第1篇

关键词:农业化 去农业化化 再农业化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它表明事物自身发展的整个过程是由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诸环节构成的。其中否定之否定是过程的核心,是事物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矛盾的解决形式。以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农业发展历程,则从总体上经历了“农业化――去农业化(工业化)――再农业化”过程。

一、农业历史发展过程

(一)古代传统农业

随着人类智慧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耕作方式有了转变,铁锹、爬犁这种工具开始成为这一时代的主角,这些“先进”的农业工具催生了农业的第一次革命,使“原始农业”走向了“传统农业”发展的道路,土地产量相比原来有了“质”的飞跃,在漫长的3000年时间内,农业经济发展缓步前行。传统农业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是采用历史上沿袭下来的耕作方法和农业技术的农业。传统农业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在当今时代依然发挥重要作用。

(二)近代工业化农业

科技的第一次产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和第二次产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于20世纪初期),以机械化和电动化为主要标志,不仅促进工业的迅猛发展,同时也大大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这个转变是在封建土地制度废除、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现代工业有了较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的。这一转变大体上起始于19世纪中叶,到二战时期,近100年历史。受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近代农业的发展策略是逐步实现机械化和电气化。农业工业化的积极方面是生产效率的提升,但负面影响是高能源、高消耗、高污染,造成人与自然的生态危机。

(三)现代生态化农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农业迅速发展,许多国家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商品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农业发展成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基础产业。生态农业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改善传统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农业生态化,就是以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基础,尊重生态自然发展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农业发展的新模式。从技术特征来看,常规意义上的现代农业技术特点一般包括化学化、水利化、机械化、电气化等。当今发展现代农业,除了还要注重上述技术特点外,要更加关注到现代技术的新特征:生物化、信息化、安全化、环保化、循环化、标准化等特点。

二、农业发展辩证过程

(一)基本发展过程的辩证启示

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世界范围的农业发展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农业化――去农业化(工业化)――再农业化”,即传统农业是简单的农业化,对原始社会的农业进行了扬弃,使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代表的农业从原始生产方式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产业方式,即第一产业――农业。而近代农业,则是以工业化的理念和手段对传统农业进行了升级,其积极方面是使粮食产量突飞猛进,不但养活了更多的人口,同时还能为工业提供资金积累和工业原料。但由于过分依赖科学技术,而对传统的“天人合一”农耕理念进行了扬弃,提出了“向自然进军”理性的狂妄,并尽情地享受着人类征服自然过程中一次次。正如恩格斯所言,人类的每次征服,都将得到自然对人类加倍的惩罚。于是近代工业化农业走向了历史的尽头,建立在生物、信息技术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促使现代农业理念的出现和发展,以生态化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农业,得到了人们广泛的认同,并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现代农业是对传统农业、近代农业的现代扬弃。

(二)再农业化对农业化和工业化的本质跃升

现代农业从本质上对传统农业和近代农业进行了辩证的扬弃,并实现农业本质的跃升。生态农业的目的在于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特点:(1)综合性。即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2)多样性。即针对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3)高效性。即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4)持续性。即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现代生态农业在借鉴传统农业优秀思想理念有:(1)天人合一理念;(2)精耕细作思想;(3)有机农业思想;(4)农业为本的思想。同时也吸收了近代农业的科学思想和工业化手段。但现代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和近代农业只注重粮食产量的提高有着本质的区别。主要体现为:(1)粮食产量高和质量好相统一;(2)种植业与林、牧业协调发展,共同发达;(3)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4)机械化、电气化水平高与劳动者的直接参与相结合。

总之,以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农业发展历程,则从总体上经历了“否定之否定”,即“农业化――去农业化(工业化)――再农业化”过程。其中,工业化阶段是去农业化,即对传统农业的异化,而再农业化,则是对传统农业的现代扬弃,同时也对工业化(去农业化)进行了扬弃,即继承了传统农业的积极理念和近代农业的正确思想,真正意义地实现天地人现代生态理念的统一。

作者简介]

第2篇

关键词:再农业化 必然性 发展理念

一、再农业化的历史必然性

(一)古代东方传统农业长足发展和局限

古代传统农业发展中,东方埃及、巴比伦、中国、印度农业发展成就突出,因此率先进入古代文明。它们传统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开垦了大量农田,形成了精耕细作的耕作技术和生产经验,较高的粮食生产养活了庞大的人口,并以此为基础,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且使之延续和发展。传统农业也有其局限性。首先是传统农业带有极强的保守性;生产单位分散、生产规模狭小、生产技术墨守成现,而且脆弱的小农经济需要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来保护它们,小农经济构成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经济基础。其次,传统农业的自然经济,限制了人口流动,加之中央集权制和户籍制度的束缚,致使大多数农民安土重迁。这样,新的阶级很难产生。再次,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依靠投入大量劳动力来取得较高的收获量,这使得许多未成年人过早地投入农业劳动而失去受教育机会,同时也刺激强化了农民早婚早育多育的观念,造成古代人口的阶段性高速增长。

(二)近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工业化及局限

十八世纪以来,由于工业上的巨大成就,大大推动了传统农业的发展,典型标志就是农业工业化。十九世纪,生物学上的巨大成就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二十世纪,化学生的巨大成就,促进了农业长足发展。恰恰由于农业的良种化、化学化、机械化的应用,使农业的面貌焕然一新。工业化农业的发展,以投入大量物质和能量为标志,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将四千年的传统农业推进到近代农业,带来了20世纪农业的高速发展。但由于高能耗和化学品的污染也带来了能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调等严重问题,困扰着社会社会发展,于是人们提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现代科技革命与新型现代农业

21世纪是农业发展的重要阶段,生命科学和其它最新科学技术相结合,将使世界农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生物基因库的建成,遗传工程的崛起,克隆技术和生物固氮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的面貌将为之一新。在新科学技术革命中,产生了一批新的技术群,如生物工程技术、新能源技术、微电子技术、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等。这些科学技术成果正不同程度地在农业中得到应用,为解决工业化农业带来的环境、能源和生态问题,呈现了光明的前景。

正是由于传统农业局限和近代农业工业化导致农业的异化,现代新型农业则要求在深刻尊重自然规律,顺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各国政府都有必要对“再农业化”进行深刻的思考。立足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市场需求、以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进行“再农业化”,将近代农业工业化推进到现代农业生态化。

二、再农业化发展理念及特点

从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趋势角度分析来看,再农业化具有明显的时代内涵,主要概括为:1、现代农业是高效益多功能的产业。再农业化突破了传统农业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供给和原料生产的局限性,而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不断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拓展,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高度组织化、规模化生产,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生产率都比传统农业大幅度提高。2、现代农业是高度科技依存型的产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科学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力的贡献度超过了资源依存度,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科技贡献度一般在70%以上。现代农业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技术为引领,以常规技术升级的效率革命为支撑,用现代科技及装备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3、现代农业是生态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现代农业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将现代农业建立在资源环境可持续性的基础之上。现代农业通过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科学技术的应用,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原则下,减少了化学(化肥、农药、除草剂等)的使用量,实现对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控制,避免或减少了生态环境污染,是生态环境友好型的绿色产业。4、现代农业是高投入、高保护的产业。现代农业注重集约投入生产要素,通过增加资本投入、应用现代科技和装备、强化组织管理,改变了农业粗放经营状况,提高了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同时,现代农业是国家高度保护的产业,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发展历程证明了农业教育科研投入、农业科技推广、补贴、农业保险、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的高保护政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从技术特征来看,常规意义上的现代农业技术特点一般包括化学化、水利化、机械化、电气化等。当今发展现代农业,除了还要注重上述技术特点外,要更加关注到现代技术的新特征:生物化、信息化、安全化、环保化、循环化、标准化等特点。

第3篇

我国的传统农业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业发源地之一。长久的农业实践活动,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节气、气候和环境都形成了规律的认识。最初的生态农业思想也逐渐形成,如《吕氏春秋》记载:“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讲的就是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观念。

1.1集约思想

重视土地的利用效率是中国的传统农业最显著的特点。集约思想在耕种方法和技术方面都有体现,例如:注重合理的种植密度,合理利用自然光照和热量;采用轮作复种、套种的方式,轮作即粮食作物和豆科作物轮番耕作,合理安排农作物的前后茬关系,达到用地养地的双重目的;套种就是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种植两种以上的作物,不同的作物之间能构成符合作物种群,共同抵御病虫害,抑制杂草生长,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出现了“桑基鱼塘”系统,太湖地区有“农牧桑蚕鱼”系统,增强了农业生态系统当中的物质循环、能量转换和物质传递,体现了传统农业的集约思想。

1.2用地与养地相结合

我国传统农业的另一特点和优势就是用地与养地结合,这也是几千年来我国土地久种不衰重要原因。古人将施肥比作用药,根据不同的情况“用粪得理”,通过施粪肥来为土壤提供肥力,保持土地的活力。土壤微生物能提高养分利用效率,是土地肥力标准之一,古人通过反复的整地,改善土壤微生物的生长环境,促进微生物繁衍。此外,利用豆禾谷轮作、秸秆还田实现以田养田,达到增产的目的,体现了“地力常新”的观点。合理施肥能够节约资源,保护大气和水资源的不受污染,轮作措施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古人将用地与养地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产量增长的同时,维持土地的活力,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发展。

1.3生态循环

我国农业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农业与畜牧业互相依存、互相补充。自战国以后,粮食生产趋于多样化,逐步形成小型综合农业。如太湖流域的“农牧桑蚕鱼”系统,通过池塘养鱼、塘泥肥桑、栽桑养蚕,蚕粪喂鱼的生态循环,充分利用农业内部的物质循环,实现能量的转换,这种多种经营的发展模式实现了生态可持续发展。另外,将动物和人的粪便混同果皮、菜叶植物灰烬等一起做成肥料,被土地利用,由此构成另一个生态循环系统。

2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采用先进的现代科学成果,运用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手段,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的根本目标是实现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循环。但是生态农业的发展存在3方面的问题。

2.1认识存在片面

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过度追求短期效益而忽略长远利益、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的现象依然存在,没有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一些农民和基层领导干部过度重视经济利益和眼前利益,而忽略了长远利益和生态发展,不愿采用生态环保的技术,而知识追求见效的速度。这些都是人们对生态环境和生态农业片面认识造成的。

2.2施肥安全

生态农业提倡少量用化肥和农药,但是随着人地矛盾的不断加剧,加重了土地生产压力,化肥与农药的安全问题变摆在面前。农药残留超标危害人身健康,过度施肥导致土地板结生产力下降,大量的化肥挥发到空气中造成大气的污染,流失到土壤和河流中的化肥使水域富营养化,同时威胁饮水安全等等。有机肥与化肥一样,使用不当也会带来上述问题。

2.3经营模式

生态农业的经营模式尚未成熟,并且缺少完善的配套设施和技术体系,没有专门服务于农门的组织,对生态农业的认同度不高等等。

3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有效结合

3.1完善生态模式

完善生态模式,首先要对传统农业与生态农业有正确的认识,国家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让农民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主动认识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将“天人合一”的传统农业思想与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观相结合,让人民群众深刻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低能耗、低成本是传统农业的优点,传统农业的生态较为稳定,有助于解决现代农业环境和资源问题,要可持续发展,低能耗、低成本、高效率是必由之路,因此,需要借鉴传统农业优点来解决现今生态与经济矛盾等方面问题,完善现有生态农业模式。

3.2精耕细作解决施肥安全问题

现代生态农业存在过度使用农药与施肥的问题,没有很好地实现土地的“用养结合”。而“用养结合”正是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关键环节。借鉴精耕细作,实现农业生态化生产,首先要解决化肥的安全问题。传统农业的长久实践证明有机肥能有效保持土地的活力,因此,国家应加大有机肥的研制力度,借鉴传统农业粪肥还田的循环系统,利用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为生态农业提供安全的有机肥料。同时,采用传统农业施肥犹如“用药”的施肥方法,合理施肥,提高有机肥料的施肥效率,控制肥料的使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实现农业生产的科学、高效、环保,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4结合现代技术

农具是传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力,为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条件。比如,古人使用三角犁铧耕地,达到土壤的用养结合,保持中国土地几千年地力常新。同时,在三角犁铧的基础上,创立了虚实结合的耕种技术,已发了一系列虚实结合的良好耕种效应,因此,应该在继承传统农业虚实结合、用养结合等思想的基础上,运用当下先进的科技手段,开发农具、创新技术,大力发展农业技术,实现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合理发展。

5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