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学管理体系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教学管理是管理者结合高职院校教学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发展需求,按照特定的目标、原则以及方式实施科学的教学调控与管理,以保证各项教学工作的有序化开展,高职教学管理具有综合性、连续性及系统性的特点。文章将结合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实际情况,分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学管理体系,希望能够对高职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一、当前高职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教学管理中主要存在着教学管理机制不够灵活,教学评价方式较为片面以及学生实践场所较为匮乏等问题。
(一)教学管理机制不够灵活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机制需要结合高职学生的性格特点、时展的特点进行灵活更换,进而满足不同时期的教学管理需求[1]。但是当前很多高职院校中多采用着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没有结合当前市场变化的特点进行适当改革,这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的未来发展。
(二)教学评价方式较为片面
当前教学评价的方式多结合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开展,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而综合评定学生的整体能力。这种教学评价方式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特点,学生的技能考核、综合素质等方面内容没有突出,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课堂教学指导活动也不利于有效创新,难以真正结合问题提升教学总体质量[2]。
(三)学生实践场所较为匮乏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需要与实践活动充分结合,进而真正发挥教学的价值,使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到未来的工作岗位当中[3]。但是在当前的高职教学管理活动中,存在着学生实践训练场所不足的问题,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不足,一些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对高职学生的未来发展十分不利。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教学管理体系构建策略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教学管理体系,可以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工学结合教学质量评价方式以及组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等方式构建。
(一)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中涉及人才培养的具体方式、具体内容以及人才会具备的技能水平。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与优秀的用人单位之间可以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高职学生能够真正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培养更多的“订单型”人才,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率,真正使每一位学生都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例如高职院校在教学教学体系构建之前,可以进行综合的企业调研活动,深入了解企业对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技能水平要求等等,并结合高职院校专业教学的特点,制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式等等,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岗位操作技能有机结合,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强调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注意岗位的针对性、实用性,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成效。
(二)创新工学结合教学质量评价方式
教学管理的目标在于保证与提升教学质量,新时期背景下需要加强教学质量评价,结合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监控与管理,保证高职院校各项教学管理活动的有序化、科学化开展,达到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预期目标。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单一的高职院校教学评价方式不再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一些学生存在着工作中工作态度不佳、工作质量较差的问题。基于这些问题,需要加以适当的改革与创新。高职院校需要创新高职教学评价的方式,将单一的高职院校评价管理方式转变为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共同评价的方式,通过多方面的指导和评价,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进而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有效数据支撑。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需要建立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评价活动的全面化特点。高职院校首先可以强化外部监督队伍的建设,融合企业、学生家长等多方面的能力,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监督和管理,其次学校可以构建多渠道的教学信息反馈系统,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以及在线问答等多种方式,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家长以及其他同事对学生的评价情况,保证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学管理的价值,并结合评价的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指导方式,不断提升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综合质量。
(三)组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教师个人的教学指导能力、专业能力及职业素养等均会直接影响高职学生的未来发展,新时期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为高职学生的未来发展创建良好的条件。例如高职院校可以鼓励专职教师深入行业、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并将这些专业内容,职业中会遇到的各项问题融入到课程教学活动中,使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活动能够更加贴近于工作实际。另外,高职院校可以完善教师的能力标准,结合发达国家教师能力标准的相关规定,提升对高职院校教师的个人职业道德、专业基础知识以及教育科技应用能力的要求,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
结束语
工学结合模式在高职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系创新的重要表现。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工学结合教学质量评价方式以及组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等方式,真正解决当前高职教育中教学管理机制不够灵活,教学评价方式较为片面以及学生实践场所较为匮乏等问题,为高职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与发展平台,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率,增强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柴蓓.探析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02:80+82.
[2]林小星.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对高职教学管理改革的要求[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05:100-103.
一、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特征
所谓新型学徒制,是相对于过去的学徒制而言的。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企业和学校合作的基础上,以企校协同为平台,以企业师傅和院校教师的言传身教为支撑,以培养和提高学徒的能力素质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有别于传统的学徒制和单纯的学校教育,较好地解决了以往教学方式带来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识与能力割裂的问题,是对传统企业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新型学徒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组织和政策支持2014年9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开展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2015年7月,人社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了企业的主体地位,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院校参与的原则,采取“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即由企业与教育培训机构合作,采取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脱产或半脱产培训等模式共同培养新型学徒。
2.企业和学校合作企业和学校深度合作,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措施,采取半工半读、工读交替的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人才培养。充分发挥企业和学校各自的优势,使学徒进企业工作的同时,还可以进学校学习理论和专业知识,从而使学徒得到全面、系统的培养和锻炼。这期间,学徒有着“学徒”与“学生”的双重身份,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则主导着双导师教学,极大地提高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这一模式既为企业节约了人力成本,也为学校创造了经济效益,还为学徒提供了学习机会,将高职院校教育与经济发展有机联系起来,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的时代性、创新性和实践性。
3.历史和现实要求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可谓根植于历史,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在我国,这一模式虽然起步较晚,但其生命力已经被实践证明,并越来越被大众广泛接受和认可。高职院校采取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其重要意义在于“四个有利于”:有利于将企业职业素养和院校人文素养有机融合,并贯穿于企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有利于提升地方产业和高职院校双向互动、共同成长的能力,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有利于实现企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并通过实训信息化平台达成信息共享;有利于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契合,真正实现教学、生产、科研、实践等环节的有机结合,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发展。
二、构建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学管理体系
1.实施课程改革,建立教学课程管理体系为了与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相适应,更好地推动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发展,必须对高职院校教学课程实施改革,建立与改革相配套的教学课程管理体系。为此,新型学徒制要坚持“企业主导、院校参与”的原则,以企业为主导确定具体培养任务,由企业和高职院校分别承担,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体系,将企业发展理念和职业教育特色有机融为一体,不断深化教学课程管理改革,努力提高学徒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安全生产规范、职业素养等。
2.加强师资建设,建立师资队伍管理体系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对教学改革能否顺利实施有着直接影响。国家有关部委要求各地要促进企校双方密切合作,打破现有教师编制和用工制度的束缚,探索建立教师流动编制或设立兼职教师岗位,加大企业与学校之间人员互聘共用、双向挂职锻炼、横向联合进行技术研发和专业建设的力度。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双导师制,在企业培养主要是通过企业导师带徒方式,在培训机构培养主要是采取工学一体化教学方式。为此,职业院校和合作企业必须共同建立师资队伍管理体系,既要体现院校特色优势,又要体现企业责任担当。一方面,试点院校要将企业实践纳入教师考核并作为晋升依据,合作企业要选拔优秀人才担任师傅并将其教学任务纳入绩效考核;另一方面,企校双方要共同实施系统性的师资培训计划,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
3.实行弹性学分制,建立新型学徒培训体系推行高职院校弹性学制和学分制。高职院校应主动作为,积极与相关企业沟通协调,争取承担企业学徒的教学培训任务。要结合实际情况,对企业学徒采取弹性学制,实行学分制管理。鼓励和支持学徒正确处理工学矛盾,可以分阶段完成学业,学分达到规定要求就可获得高职院校毕业证书。通过这一方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徒的工作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为此,职业院校应根据各企业岗位的特点,采取任务驱动、项目牵引、实习检验等教学方式,积极构建新型学徒培训体系,使学徒培训向着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1.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和控制实践教学活动是完善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没有明确的标准和规范,缺乏与之配套的实践教学实施文件,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过程及实践效果的信息链条,更不谈上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实践教学的实施全凭教师的责任心,教学管理部门没有制度与机制做保障,监管工作无从下手。而对于某些岗位实习课程,有的院校采取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离校实习,毕业前上交实习报告与实习鉴定的做法。该做法不是不行,但更多的院校疏忽对于学生实习过程的监管。因而,实践教学活动与实践内容得不到根本的保障,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2.实践教师实践能力参差不齐。理论上讲,实践教学课程实施教师应该有着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并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但在实际教学中,严重匮乏实践经验的教师承担着超负荷的实践(实训)课程,如会计分岗位综合实训。有些院校虽然是聘请企业会计技术人员担任实践指导教师,但由于缺乏相对系统的理论知识,在实际指导中出现的问题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从而使实践教学质量大大折扣。
3.实践教学活动保障条件不充足。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离不开必要的实践教学场地和设备。就会计专业而言,提供校内实训场地与实训设备相对较为容易,绝大多数高校都能够实现。如建设有手工账务处理实训室、会计分岗位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等,并配备有用友、金蝶等财务教学软件。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存在一定的难度,例如,实训基地数量不够,岗位有限,工作内容受到限制等原因使得只能部分学生进入岗位实习,或是进行非对口岗位实习等,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
4.实践教学活动存在随意性。首先,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存在随意性。一般来说实践教学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展开实践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专业实践操作能力与职业素质。其开设的实践课程是必须的也是固定的。但一些高职院校受社会条件、人为条件等限制而随意变动或删除实践活动。其次,实践教学活动过程存在随意性。由于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缺乏监管力度与制度保障,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迟到、早退,分组实践搭便车,教师只演示,让学生机械化操作而不进行必要引导、指导与评价。随意性的实践教学活动损害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与严肃性,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水平。
二、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制度文件是构建实践教学活动管理体系的关键内容,也是进行实践教学活动监控的重要基础与关键依据。实践教学所有阶段的工作均应符合体系制度文件的要求,在受控状态下实施。制度文件的编制是一个从整体到局部,从顶层到底层逐步细化的过程。其一般包括制度文件与作业文件(实践教学文件)。
1.规范的制度文件建设。制度文件是描述实践教学管理要求与质量要求的文件,包括实践教学组织机构、实践教学过程中教职工的职、权、责的关系,是保障实践教学管理水平与教学能力水平的质量保证。
2.齐全的实践教学文件建设。作业文件是有关实践教学活动如何开展实施的记录的详细描述,是实践教学活动的程序化文件。以实践教学方案编制、实践教学计划制定、实践教学标准的编写、实践教学指导书的编写、实践教学材料的准备、实践教学的实施与过程的记录、实践教学评价与成绩鉴定、撰写实践报告等文件,反映实践教学活动的原始记录稿。以指导书、任务书的形式规范学生的具体工作,指导其学习。以试题库、考核办法来规范对学生的评价,制定实践技能考核标准及办法,通过严格的考核获得学分。
三、实践教学管理内容
1.实践教师教学指导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师是学院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担任各实践教学管理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教师。首先,加大力度对实践教师的培养和引进,主要是指导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和指导生产教学的“生产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逐步形成初、中、高级人员的合理师资结构。其次,实践教学人员应有明确的分工和相应的岗位职责。实践教学人员要按照各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规范,积极承担实践教学工作,努力完成各项实践教学任务。
2.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是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实习基地是否具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条件,实习基地的各级领导是否配合学生的实习工作,所提供的技术文件、资料等能否满足教学要求等,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的质量。首先,制定和实施实习基地定位管理,使教学实习基地不仅能很好地发挥各项功能作用,同时还能使基地的管理工作真正达到科学化和规范化要求。比如进行实习单位考察,规定双方权利、义务等并签订法律合同等以保障实习过程中学生能够顺利实践。其次,在实验室的建设上注重仿真性、先进性和完整性,尽可能仿真或模拟职业环境,特别是专业实验实训室能够直接接触生产一线已经成熟且广泛使用的技术,模拟岗位环境,使教学环境和条件接近生产一线。
3.实践教学过程监管。实践教学活动管理体系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建立组织保障,依据制度文件,采取多种质量监控手段,实施过程监管。首先,采取阶段检查,即期初、期中、期末分别对实践教学活动所需要实践资料文件、实训室、实训基地的准备情况,教学过程及成绩评价等进行监控。阶段检查主要是保障实践教学活动顺利圆满的完成。其次,采用实践教学过程的抽查听课与参与的方式。主要保障实践教学活动能够按照教学内容与教学标准保证质量实施教学。最后,采用多方评教方式以监控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质量。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