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简单会计基础范文

简单会计基础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简单会计基础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简单会计基础

第1篇

(一)一个经济主体,两个会计主体目前,高等学校经济活动的核算被人为地划分为两个会计主体。高等学校开展日常业务过程中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等各方面收入、支出的发生及资产、负债和净资产的增减变动的核算遵循《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而有关为保证教学、科研等各面正常进行而开展的基本建设的投入、完成和使用核算遵循《国有建设建设会计》,这样造成了高等学校作为一个经济主体,使用两套会计准则、两种会计科目、两套财务核算账套、两种会计报表的情况。两个会计主体分别核算自身发生的经济业务,反映的都只是高等学校经济活动的一个侧面,而整个高校国有资产的情况并不是二者简单的汇总加和可以全面、完整、系统地反映的,这样既不便于上级主管部门的管理,又不利于高校内部财务管理和财务决策。

(二)具体会计核算没有明确规定高校在大规模扩招以前,基本建设投入较少,主要由上级财政拨款,事业单位会计与基建会计之间相对独立,联系较少。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和高校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各高校为了抢抓机遇,扩大招生规模、纷纷加大基建资金的投入力度,基建资金来源有了财政拨款、学校白筹、银行贷款、捐款、外来投资等多种形式。多种形式基建资金的使用核算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如银行贷款。银行贷款是以高校为主题,以事业单位财务报表为根据进行的资金筹措方式,而有关本金的归还和相应利息的支付,还没有明确的规定。由于没有明确的会计核算规定,各高校做法不一。有的高校将银行贷款反映在基建会计的“基建投资借款”科目下,利息的支付反映在“待摊投资一利息支出”科目下,而在事业单位会计中并没有贷款本金和利息的有关信息。有的高校将银行贷款反映在事业单位会计中,在“借入款项”科目中核算作为流动负债,然后将贷款本金和利息的支付通过“应收及暂付款”科目转入基建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将往来款项作流动资产长期地挂账,基建会计将转入的银行贷款在“基建投资拨款”科目下处理,这部分资金将陆续被用于支付工程项目的款项,在“建筑安装投资”、“待摊投资”等科目中核算。而用银行贷款建设的资产完工或交付使用形成固定资产如何核算也没有明确的规定。

(三)会计信息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高校会计作为反映和监督高校整个经济活动的工具,其主要目的是向信息使用者及时地提供全面、完整、系统的财务信息。随着高校事业单位的发展,办学形式的多样化,资产来源渠道的拓宽,会计信息使用者对高校财务报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往来款项长期挂账、两套账表之间存在着科目差异、核算方式和口径不同等,造成会计信息的制度性失真与技术失真,重复核算现象严重,不利于会计报表使用者理解。由于工程项目建设期长,往往要跨年度,因此,基建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的高校,在较长的时期里,资产负债表中会有大额的应收及暂存款,而该部分资产在基建会计报表中又以银行存款、建筑安装投资等形式存在。两账分离,虚增了资产,易造成使用者的误解。基建项目形成的固定资产,在未办交付使用手续之前,高校事业单位会计是不做固定资产增加处理的。在实际工作中,基建项目建成使用和资产登记之间往往是不一致的。在有些固定资产管理不严的高校,基建项目建成并使用多年,各项投资费用并没有按照规定结转、分摊,归集出资产的成本,因此在高校事业单位会计中的固定资产账未能准确反映,造成学校事业单位会计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资产价值不符,资产信息严重失真,不利于银行对高校偿债能力和信用等级的评估。这些信息的失真,使高校决策者无法全面、准确、完整地理解高校当前的经济运行情况,容易导致重大经济决策失误。

二、高校事业单位会计与基建会计一体化核算的可行性

(一)符合高校财政预算改革自2000年以来,财政部对预算会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部门预算改革即一个部门一本预算,划分“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国库集中收付即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中的5个银行账户对财政性资金进行收付,划分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政府集中采购即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和国库单一账户一起改变了资金的流向;政府收支分类即将政府收支分为收入分类和支出分类,而支出分类包括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收入分类主要反映政府收入的来源和性质,支出功能分类主要反映政府活动的不同功能和政策目标,支出经济分类主要反映政府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这一系列的财政预算改革规范了财政性资金的管理和监督,强化了高校内部财务管理,但也给基本建设拨款支付与核算带来许多新问题。按照部门预算制度的规定,事业单位单位应该按照大收大支的原则编制部门预算,对所有的收入和支出统一管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规定不准由零余额账户向分校、校医院、设备处和基建处等二级核算转拨资金,一个预算只能设置一个零余额账户,因此事业单位经费与基建投资两个不同的核算体系的拨款只能在同一个零余额账户进行管理,人为增加了财政和银行有关账户核算的难度。政府收支分类将事业单位经费和基建拨款划归到相应的支出功能分类科目进行核算,也增加了财政性资金和银行账户核算的难度。

(二)提供参考资料1998年财政部了《企业基建业务有关会计处理办法》,标志着企业会计与基建会计的融合问题已基本解决。在企业会计中,基本建设工程项目款项的支付通过“工程物资”、“在建工程”、“应付工程款”、“预付工程款”等科目进行核算,有关基本建设工程项目贷款的利息按工程项目建设期间按发生的借款利息进行资本化,计人工程成本。2006年2月财政部先后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等38项具体准则,2006年11月财政部下发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新实行的一系列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基本建设工程项目的核算有详细明确的规定,高校事业单位会计与基建会计一体化核算可以参考企业会计的做法,根据高等学校的具体情况设置相应的科目而进行。

(三)取消基建会计2009年8月,财政部在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对高校事业单位会计和基建会计的合并进行了尝试,取消了基建会计,在高校事业单位会计的会计科目中增加了“在建工程”“基建工程”“基建拨款”、“本期结余――本期基建拨款结余”、“累计结余――基建拨款累计结余”科目,基建项目纳入“大账”核算,实现了资金集中统一管理。

三、高校事业单位会计与基建会计一体化核算的征求意见稿意见

(一)资产类科目核算在原高校事业单位会计资产类科目下,增设一级会计科目“工程物资”科目,核算高等学校自己为基建工程准备的各种物资实际成本,本科目按物资种类明细核算。购买工程物资时,按照其采购成本,借记本科目,按实际支付或应付的金额,贷“银行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拨款”、“应付账

款”、“应付票据”等科目。领用工程物资时,借记“在建工程”“基建工程”等科目,贷记本科目。本科目的余额为高等学校工程物资的实际成本。盘亏、报废、毁损的工程物资,减去保险公司、过失人赔偿部分后的差额,工程项目尚未完工的,计入所建工程项目的成本(即净损失由工程成本来承担);如果工程项目已经完工,计入当期营业外支出。

(二)工程项目核算由于正常原因造成的单项工程或单位工程报废或毁损,减去残料价值和过失人或保险公司等赔款后的净损失或净收益,如果工程项目尚未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计人或冲减继续施工的工程成本;如果工程项目已经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计人当期其他费用或其他收入。如为非正常原因(如地震、台风等)造成的报废或毁损,或在建工程项目全部报废或毁损,应将其净损失直接计人当期其他费用。

第2篇

①有关部门对基建资金的监管力度不够。

②部分会计人员对新预算会计制度还不甚了解,不能正确进行会计处理。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一般为自筹基建、拨入专款基建和借入款项基建,且大多采用发包的形式。无论哪种形式和情况,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制度,单位的基建项目都必须列入国家计划,同时还要把用于基建的资金转存在建设银行开户的财政基建专户存取,由当地财政部门监督使用。单位应按《国有单位基建会计制度》的要求,把这部分资金纳入基建财务管理,建立基建账簿,单独核算反映。基建账簿可以由单位会计兼管,也可设置基建会计单独管理。因为单位的日常核算执行的是预算会计制度,而基建核算必须执行基建会计制度,两者不能在一套账簿中混合核算。

所谓自筹基建,就是单位用财政补助收入(或拨入经费)以外资金安排的新建、扩建、改建的基建项目。为了核算自筹资金转存财政基建专户的情况,单位预算会计要求设置“结转自筹基建”科目。该科目的核算内容强调资金来源必须是单位财政补助收入(或拨入经费)以外的自筹资金(但不包括职工福利基金及修购基金安排的款项和拨入专款)。从核算性质上讲,它属于支出类账户,开设该账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落实年终结余,便于安排下年收支预算。同时也是为了区分它与事业支出、经常性支出以及专项支出的性质、核算内容和管理方式的不同。如果不把用于基建的这笔资金转入结余核算,则年终结余的会计信息就不真实,也不符合收付实现制的记账基础。因此,每年年终都要将其差额转入结余核算,转账后本账户应无余额;本科目不需设明细账户。

例1:某学校1998年建实验大楼,将自筹基建款150000元、修购基金款100000元、逸夫工程专款50000元转存财政基建专户,账务处理应为:

借:结转自筹基建150000

专用基金——修购基金100000

专款支出50000

贷:银行存款300000

例2:1998年底将“结转自筹基建”转入结余,账务处理应为:

借:事业结余150000

贷:结转自筹基建150000

例3:1999年学校实验大楼竣工决算,若“结转自筹基建”账户有30000元借方余额,基建会计应将其转回学校账务,账务处理应为:

借:银行存款30000

贷:结转自筹基建30000

借:固定资产270000

贷:固定基金270000

例4:1999年终将“结转自筹基建”的贷方余额30000元转账

借:结转自筹基建30000

贷:事业结余30000

第3篇

1.1事业单位管理与财务会计基础工作的关系

大部分事业单位管理层认为,财务会计基础工作是财务管理工作内在的业务,单位管理主要把业务管理的组织、流程和效益抓好就足够了,无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事业单位管理者更不了解《会计法》要求的自身应承担的行政及经济责任即:“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由此而知单位会计基础工作不仅是单位整个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为单位自身业务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提高物资供应和良好经济环境的关键所在。

1.2会计基础工作是事业单位正常运行和宏观决策的重要基础

会计基础工作在《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科学合理指导下,执行的重要依据是单位财务预算、业务预算、资本预算和筹资预算,会计基础工作是对单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有效分配、考核、控制和把略的基础信息来源,也是单位领导层甄别单位正常运行的主要基础信息,为此会计基础信息可以实现单位资金资源状况的事后核算转为事先预测、计划执行转为事中控制、无序管理转为有序管理,进一步为决策层提供可信、有效、准确的财务、资本等信息,为下一阶段业务开展和事业发展提供直接的决策依据。

1.3会计资金、资产账务是事业单位规范化管理在组成部分

资金、资产管理既是会计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单位综合管理水平的关键指标,不少管理层领导认为制定好业务实施、采购计划、招标、定标,按照预算把资金支出去,把业务任务高质量完成、物资安全购回来,验收或入库即可,实际上会计基础工作离不开单位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更离不开各业务部门的协调与配合。搞好会计基础规范化建设,各级领导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把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作为加强单位规范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来对待,常抓不懈。

2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建设内容

2.1会计从业人员的规范化建设

事业单位应当根据《规范》的相关内容和本单位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相关规定对本单位会计人员的配备进行明确的规范,按要求配备合格的会计人员,并依据会计配置内部牵制原则,即会计人员间的分工应当建立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关系。会计人员应当依法履行其基本职责权限。会计人员的基本职责权限包括:一是按照国家相关会计法律、法规及事业单位内部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二是审核原始凭证的合法性,对于弄虚作假的的原始凭证不予接受,并报告单位负责人;三是对于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及时退回,并要求经办人员按规定进行更正、补充;四是拒绝办理或者利用职权纠正违反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事项等;五是拟定并完善本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六是当发生工作调动或离职时应当按规定进行会计工作交接;七是按规定妥善保管会计档案;八是对违反《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行为,应及时向有关部门进行检举;九是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规定赋予的其他职责权限。依据《规范》总则第四条规定会计人员的基本管理机制,为双层管理机制,即会计人员既要接受本级单位领导和管理,还要接受上级单位的检查、监督、指导和培训。

2.2会计核算的规范化建设

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中记账、算账、报账的总称。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核心环节。会计核算的内容,是一切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事项。款项的收付、财产的收发、债权债务的发生、资金的增减、收入成本利润的计算、财务成果的核算等都属于会计核算的内容。款项的收付是一个单位发生最频繁的业务,也是一个单位会计核算中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所以必须要加强对款项收付的规范,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及管理制度。财产是一个单位进行业务活动的实物载体,包括办公用品、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及原材料、低值易耗品等流动资产,对财产收发、增减的规范可以减少财产物资的损失,保证资产的安全。一个单位在经营的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债权债务,债权是收取款项的权利、债务是偿还款项的义务,债权债务的核算涉及到单位与其他单位的利益。如果不能及时正确的核算债权债务可能会损害自身的经济利益或信誉。为此会计核算规范化应该遵守真实性、可比性、一致性原则,真实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果会计核算不以真实发生的业务为依据,会计基础信息就会误导管理层的决策。可比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按照统一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由于事业单位所处的地域和行业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可能有很大的差异,不利于单位之间的比较和国家政策的执行。一致性原则要求同一单位在不同的会计期间都采用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

2.3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告的规范化建设

2.3.1会计凭证的规范化建设。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也是登记会计账簿的依据,任何业单位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对每发生的一笔经济业务都要求经办人员填制和取得会计凭证,记录经济业务的具有内容,并在凭证上签名盖章,以明确经济责任。会计凭证有很多种,按照填制程序和用途可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原始凭证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时填制或取得的,证明经济业务发生和完成情况,并作为记账依据的凭证。《规范》对原始凭证的填制做了详细的规定。原始凭证反映的经济业务必须真实合法;原始凭证的数字和内容要填写明确不得遗漏和省略;从外部单位取得的原始凭证必须有单位的签章,从个人处取得的原始凭证须有个人签字,对外开出的原始凭证需加盖本单位公章。凭证书写要规范、大小写数字正确规范。记账凭证是为确定经济业务应借应贷的会计科目和金额而填制的,是登记账簿的直接依据。会计人员应该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记账凭证的填写应该内容完整、编号连续,有制单人员、记账人员、稽核人员及单位负责人的签章,涉及到现金收付的业务应该还有出纳人员的签名或盖章。对于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机制记账凭证应该符合记账凭证的一般要求。

2.3.2会计账簿的规范化建设。《规范》对会计账簿的设置、登记、修改做了规范。会计人员根据法规制度的规定,结合本单位的经济业务情况设置会计账簿。会计账簿可以把大量分散的会计资料汇集起来生成需要的会计信息,设置账簿是会计核算的必要手段。会计人员应该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登记会计账簿时应当按要求把会计凭证里的一些内容都登记到会计账簿中,登记完成后在已经登记的记账凭证上签字或盖章,并注明已登记的符号,避免重复入账。为了保证会计账簿所记录的内容真实完整,应当定期进行对账。会计工作中完成的各类会计账簿是重要的会计档案,必须按照规定的保管年限进行保管,保管期满后按规定的程序销毁。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应该定期打印总账和明细账,并在发生收付款业务的当天打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与现金余额核对。

2.3.3财务报告的规范化。财务报告是反映单位一定时期财务状况、业务成果和现金流量的文件。会计报告必须按照规定的格式和内容编制。会计报表是反映单位一段时间经济活动情况的报告,所以会计报表的数字必须真实、正确,与会计账簿的内容一致。

3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的形势要求

3.1管理环境的形势要求

事业单位管理环境是会计工作产生和发展的土壤,管理环境的变化不断推动着会计理论及会计实务的发展及变化。首先,由原来的计划管理转变为预算管理体制,原来的计划管理体制下的会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随着预算内容不断丰富、细化和精准化,要求会计工作提供更加全面的会计信息。再次,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会计工作日趋国际化,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也有了提高,所以需真实可靠准确地反映单位财务状况、业务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满足政府和决策层的需求,是会计基础工作新形势要求。

3.2法律法规的新要求

要维护社会秩序正常运行,离不开法律体系的监督和强制作用,会计界也不例外。制定会计准则,规范会计行为是保障国家经济在正常轨道上发展的有力措施。为此随着法规制度环境的完善,1999年再次修改《会计法》,《会计法》的修订不仅对会计基础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也为会计人员更好的做好本职工作提供了法律上的指引和保障。

3.3信息系统的形势要求

第4篇

建设单位会计是应用于基本建设领域的一种专业会计,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建设单位的资金和资金运动为基本内容,对建设单位进行基本建设经济管理,为建设单位及金融、管理机构提供各种经济信息。财政部多次下文对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加以强调和补充,到目前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体系,但在实际工作中仍有诸多问题。

一、企业账表与基本建设账表混淆

误:无基本建设报表或采用企业的“资产――负债――权益”报表

正:采用“资金占用”――“资金来源”式的基本建设报表

说明:财政部规定,执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的建设单位都应该按照制度专门设立基本建设账目和报表,具体包括所有“当年有基本建设投资,当年虽未安排基本建设投资,但有维护费拨款、基本建设结余资金和在建工程的停、缓建的单位”,并专门规定了以“资金来源”类科目、“资金占用”类科目,“资金来源”=“资金占用”为核心的基本建设会计制度和报表格式。此外,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以及有财政资金的项目在项目竣工后还应从财政部门领取《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表》,由财政部门审批认可后才能转入单位的“固定资产”科目。但有的有财政性投资的企业却并没有专门设立基本建设报表和账目,项目完工后也不主动去财政部门办理竣工决算,突出表现在利用国债资金建设的县城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项目上;还有的建设单位套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设置基本建设账户和报表,以企业会计制度中“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原理填列基本建设数字,出现了“资产”栏只有“在建工程”没有数字的奇怪报表,无法反映工程的具体情况。

二、会计业务处理中九个常见错误及改正方法

(一)征地费、可行性研究费等费用性支出的账务处理

误:借:长期待摊费用(管理费用等)

贷:银行存款

正:借:在建工程―――基建工程支出

――待摊基建支出

贷:银行存款

说明:《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长期待摊费用”用于核算除购置建造固定资产外,所有筹建期间所发生的摊销期在1年以上的各项费用,长期待摊费用在摊销时计入“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营业费用”等费用性科目。而“在建工程――基建工程支出――待摊基建支出”则是用来专门核算应分摊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各项费用性支出,并最终将结转为固定资产成本的会计科目。因此,和固定资产形成有关的费用性支出都不应直接计入“长期待摊费用”“管理费用”等会计科目,否则,将造成固定资产成本虚减、建设单位的费用虚增,致使建设单位的利润虚减,妨碍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

此外,有的建设单位把征地费、可行性研究费等费用性支出直接计入了“在建工程――基建工程支出――建筑(或安装)工程”科目。但费用性的基本建设支出按规定应分摊计入交付使用资产成本中去,特别当建设单位有多个项目同时开工时,建设单位更应遵循配比的原则,合理地将费用性支出分摊到各个项目中去,而不是笼统地计入某一个项目的成本中。

(二)采用包干制模式下,与施工单位结算的账务处理

误:借:预付账款

贷:银行存款

借:在建工程――相关科目

贷:预付账款

正:借:在建工程――基建工程支出

――建筑工程

在建工程――基建工程支出

――安装工程

贷:应付账款

借:应付账款

贷:银行存款

说明:在包干制模式下,建设单位向施工单位付款时一般采取按施工进度分次分批付款的形式,即便项目已完工,在项目验收合格前也会留取一定数额的资金作为质量保证金,此时,建设单位基本建设专户上的资金和建设单位向施工企业实际支付的资金就产生了一定的差额。在这种情况下,建设单位在记账时往往理解为整个工程尚未竣工,故应根据实际支付的资金做预付工程款处理。然而此时支付的款项实际为施工企业前一阶段已发生工作量的支出,并不符合预付账款的定义,且如果按预付账款入账,由于实际完成的工程进度常常大于工程支付的资金量,预付账款的账面价值也不能反映出项目真实的进度情况。故此,建设单位应先根据项目监理等提供的数字确认项目的实际进度,根据进度测算得出“应付账款”数额,再根据实际支付的数字,借记“应付账款”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三)上级拨入用于基本建设款项的账务处理

误:借:银行存款

贷:上级拨入资金

正:借:银行存款

贷:基建拨款

说明:“基建拨款”核算中央、地方财政的预算拨款、主管部门和企业自筹资金的拨款以及接受捐赠等资金或物资。“基建拨款”支出根据资金在项目中的用途,反映在“建筑安装工程”“器材采购”“待摊投资”等科目中。“上级拨入资金”核算投资单位(主要是主管部门或企业)拨入的供建设单位组织和管理基本建设活动使用的资金,其发生额只能计入“待摊投资――建设单位管理费”科目。

(四)有基本建设借款单位交付竣工项目的账务处理

误:借:交付使用资产

贷:建筑安装投资等相关科目

借:基建投资借款

贷:交付使用资产

正:年末:借:应收投资借款

贷:待核销基建支出

借:交付使用资产

贷:建筑安装投资等相关科目

年初:借:待核销基建支出

贷:交付使用资产

偿还:借:基建投资借款

贷:应收投资借款

说明:有基本建设借款的单位交付竣工项目时应通过“应收投资借款”科目进行核算,每年年末根据本年基建投资借款还款情况确认本年“应收投资借款”的余额;而不能在收到基建投资借款还款时直接转销“交付使用资产”的相应份额。如上例所示,正确的账务处理将已交付使用的资产及时转出,同时也如实地保留了尚未收回的基建借款数额;如果采用错误的账务处理则产生资产实际已经交付,但在建设单位账户上还有该项资产部分或全部的金额,尚未归还的投资借款也无法直观地看出,有悖于实际重于形式、及时性、明晰性等会计原则。

(五)非经营性项目报废的账务处理

误:借:待冲基建支出

贷:待摊投资――相关科目

正:借:待核销基建支出

贷:待摊投资――相关科目

说明:“待冲基建支出”核算实行基建投资借款单位待冲销已转至生产单位的各项交付使用资产,年末为贷方余额。“待核销基建支出”核算非经营性项目发生的江河清障、航道清淤、飞播造林、补助群众造林、水土保持、城市绿化、取消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费以及项目报废等不能形成资产部分的投资支出,年末应为借方余额。

(六)取得基建借款利息收入的账务处理

误:借:银行存款

贷:基建拨款――其他拨款

正:借:银行存款

贷:待摊投资――借款利息

说明:基建借款利息收入不符合“基建拨款”科目核算的范围,其既不属于中央、地方财政的预算拨款,也不属于企业自筹或接受捐赠的资金,故此,在“基建拨款”中核算借款利息的收入是不合适的。此外,由于借款利息收入并不会导致建设单位向银行的基建借款增加,也不涉及有基建借款项目的交付使用,所以有的建设单位将借款利息收入计入“基本建设借款”、“待冲基建支出”等科目的账务处理都是错误的。依照《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应根据借款利息收入的所得额冲减“待摊投资――借款利息”的科目,确认为待摊投资中借款利息发生费用的减少,只有在非经营性项目中,存款利息冲减完借款所支付的利息后的盈余资金,以及在没有项目贷款下的存款利息才可以作为基建拨款处理。

(七)购入设备的账务处理

误:借:设备投资

贷:银行存款

正:借:器材采购

贷:银行存款

借:库存设备

贷:器材采购(需安装)

(或)借:设备投资

贷:器材采购(不需安装)

说明:“器材采购”核算尚未验收入库的器材,包括买价、手续费、保险运输费、保管费等科目,验收后不需安装的器材由“器材采购”转入“设备投资”科目,其他则转入“库存设备”科目,其核算方法和原则类似于企业会计中的“材料采购”科目。“设备投资”核算构成基本建设实际支出各种设备的实际成本,包括交付安装的需要安装设备、不需安装设备和为生产准备的不够固定资产标准的工具的实际成本,其中也包含了从“器材采购”科目转入的金额。企业购置设备时一般不直接计入此科目。

(八)结转交付使用资产的账务处理

误:借:交付使用资产――固定资产

贷:建筑安装工程等相关科目

正:借:交付使用资产――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等

贷:建筑安装工程等相关科目

说明:有的建设单位在结转“交付使用资产”科目时,没有考虑该科目下有“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四个子科目,将资产全部结转至“交付使用资产――固定资产”科目,然而建设单位为项目购置不够固定资产价值的器材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建设单位应根据项目完工时的实际情况注意区分“交付使用资产”的各个子科目。

(九)争取到财政返还资金时的账务处理

误:不做任何处理

正:借:待摊投资

贷:基建拨款――其他拨款

第5篇

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规定,事业单位的净资产包括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和结余。无形资产在企业会计制度中体现了一种投资范畴的资金动向,特别是在企业的“现金流量表”中,购建和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时是在“投资”范畴中反映。因此,事业单位的无形资产与固定资产一样,应该界定这部分净资产的属性。如果和固定资产一样,称为“无形资产基金”,又不太合适。因为大部分公益性的事业单位无形资产不多而且也不规范,假如与固定基金合并,也不妥当。笔者认为,应该将其放在“事业基金――投资基金”中核算比较合适,这样处理不仅能与国际会计进一步接轨,而且能在会计处理时比原制度更具有可操作性。

[例1]某科研单位(不试行内部成本核算)2001年3月用财政拨入的“农村农技推广经费”55.8万元购人海南某县10亩南繁试验田,使用期50年。合同签署,汇款付讫。则会计分录为:

借:事业支出――农村农技推广经费(某项目)558000

贷:银行存款 558000

同时,

借: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海南某县)558000

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 558000

(注:试行内部成本核算的单位用财政专款购建无形资产的分录同上)

【例2】某事业单位试行内部成本核算,于2001年10月用自有资金购入某项专利10万元,已通过银行付款。则会计分录为:

借:无形资产――某专利 100000

贷:银行存款 100000

同时,

借:事业基金――一般基金 100000

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 100000

(注:不试行内部成本核算的单位用自有资金购建无形资产的分录同上,其他途径增加的无形资产其方法与上述相似)

上述例子对事业单位用财政拨入的专项经费购置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使原有制度的不足得到弥补。而用非财政资金增加(购建)的无形资产,其核算比原有制度更规范。同时还可以看出无论是否试行内部成本核算都不影响增加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方法。

二、无形资产摊销的处理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无形资产应当自取得当月起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分期平均摊销,计入损益。《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则规定,试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无形资产应当在受益期内分期平均摊销,未摊销余额在会计报表中列示。由于会计的主观性以及较难对无形资产受益期进行确定,从而给会计人员规范处理提出挑战。再者,许多无形资产如土地使用权、特许经营权、々利权、商标使用权等均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正常情况下在其受益期内应摊销完毕。因此,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无形资产摊销核算应改为“无形资产自买卖交易(或接受投资、捐赠、抵偿换入)合约生效、资产的权益完全转移之日的当月即开始摊销(注:不试行内部成本核算的单位不采用摊销核算)”。

【例3】承例2,该事业单位购入的专利权有效使用期10年,年摊销额1万元。会计分录如下:

借:经营支出――无形资产摊销 10000

贷:无形资产――专利 10000

同时,

借:事业基金――投资基金 10000

贷:事业基金――一般基金 10000

三、无形资产减值的处理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无形资产应当按照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量。对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如果其后有迹象表明以前年度确认资产减值损失不再存在或已减少,则应测试其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大于账面价值的,部分或全部转回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与国际惯例相比对于资产减值的确认标准,我国的规定与IAS36中的规定相类似。而对减值的恢复(冲回)基本上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同,只是对其的计量属性作了具体的规定,仅允许确认未实现的损失,体现了我国会计处理的稳健性原则;在确定可收回金额时,我国会计制度规定采用资产的销售净价与使用价值两者中的较高者,这也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无形资产的减值核算没有明确规定,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为全面实行会计接轨,对试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必须实行减值核算(注:不试行内部成本核算的单位,暂且考虑减值核算)。确定相应的会计科目,完善会计制度,规范减值核算。建议设置“经营支出――其他支出(无形资产减值)”、“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两个科目。其中“经营支出――其他支出(无形资产减值)”明细科目专门核算无形资产减值损失,发生减值时记借方,冲回时记贷方,期(年)末随着经营支出结转到经营结余。

【例4】承例3,上述单位2002年12月发现购入的专利减值2万元,则会计分录如下:

借:经营支出――其他支出(无形资产减值)20000

贷: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20000

以后,若发现该专利已升值,通过有效测定,应冲回1万元,则应做如下会计分录:

第6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近些年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中会计职业道德问题已经逐渐成为了社会大众最关注的焦点问题。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就是公共服务以及调节经济市场,因此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高效运行有着非常巨大的意义。

1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职业道德的内涵

为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稳定发展,内部会计道德水平必须要有所保障。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必须要展现出公正、公开以及透明性的原则。会计职业道德对工作质量以及效率都有直接影响,具体表现在会计职业道德能够规范工作人员行为,能够弥补法律制度中不完善的地方,而职业道德能够规范人们的思维和行为;另外会计职业道德也是规范会计行为的基础和前提,并且是会计人员发自内心的,能够辨别善恶对错,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会计职业道德还能够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作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必须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自我控制力,这样才能够确保会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2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行为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人员的整体道德情况来看,还有很多不可回避的问题,下面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2.1 会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

一部分的会计人员在法制方面认识不全面,因此在职业道德以及敬业精神方面也有所欠缺,这些工作人员都是下意识的认为自身工作压力大,对会计法律、新型的会计技术以及工作理念都没有学习的意识,在依法办事的方面的观念也很淡薄。

2.2 屈从行政领导的压力,忽视职业道德

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在会计人员与上级领导关系上的体现是一种从属关系,也就是说会计人员的很多工作行为都需要顺从领导的意愿,会计人员的个人职业道德在实际工作中也无法充分体现。

2.3 利益驭动,诚信缺失

会计人员经常接触大量的现金,工作中存在很多诱惑,因此一些工作者为了个人利益,往往会采取一些违背客观规律以及事实的行为,因此一部分单位中的会计人员不顾事业操守、利用职位之便,故意破坏、伪造会计信息。严重威胁到了集体利益。

2.4 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偏低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这与行政事业单位长期处于安逸工作环境,不参与市场竞争有直接关系,很多会计工作者思想陈旧,认为进入行政单位,就有了铁饭碗,因此不思进取,没有继续学习的意识。很多新的工作理念与设备都无法彻底落实和普及。

2.5 监督制约机制乏力

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内部管理制度上存在一些不全面,监督力度不够的问题,比如年度财务检查,深度和广度都不够,无法彻底发挥监督制约的作用。

3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相关途径

3.1 行政事业单位财会人员自身要加强学习,强化意识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财会人员必须要强化自身思想意识,要全面转变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单位领导要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纳入单位战略计划中,帮助会计人员建立健康、正确的职业观以及价值观。会计人员必须要讲原则、重品行。其次,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的技能强化也非常重要,会计人员知识结构应该不断完善和更新,这样才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胜任力以及协调力,做好单位的参谋者。最后,行政事业单位财会人员要强化服务保密意识,坚决抵制因一己私利而泄露单位财务秘密行为的发生,在坚持制度原则的基础上努力搞好服务,真正实现从传统型管理者向服务型管理者的转变,正确处理同上级、同他人及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为领导分忧,使群众满意,真正发挥参与管理,服务基层和群众的重要作用。

3.2 严格落实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和审计监督

财务监督的目的在于遏制违反会计职业道德和财经法律制度行为的发生,及时发现并纠正财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进而督促财会人员养成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道德习惯。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要严格落实内控制度,杜绝“感情管人”。完善严格的内控制度能够有效堵塞财务管理中的漏洞,提高财务工作的效率和会计信息的质量,确保财务管理目标得以顺利实现。通过严格落实内控制度,促使行政事业单位财会人员在工作中能够相互监督和制约,形成依靠制度管人、依靠制度管权、依靠制度管钱的正常财务工作秩序,进而督促行政事业单位财会人员自觉遵守纪律原则,自觉规范工作行为,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质和道德水平。另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要强化内部审计的监督,避免“走过场”。审计监督的作用就是要及时发现并纠正会计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错误,及时给予批评和教育,并产生一定的震慑作用。强化审计监督,一要严,二要实,不能走形式、走过场,这样才能有效督促会计严格按照财务规章制度办事,客观公正地处理会计业务,不断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

3.3 加大财务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大力宣传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财会人员更加熟悉和全面掌握财务相关法律法规的实质内容和具体要求,并在工作中能自觉遵守相关规定,依法理财、按章办事,自觉维护财经制度的严肃性和会计法律的权威性。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部门作为财务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主体,要积极发挥作用,采取制作宣传手册、宣传台历、组织知识竞赛等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努力做好对《会计法》、《预算法》等财务相关制度法规的宣传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呼吁各有关单位及全社会参与进来,形成合力,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社会氛围。

3.4 建立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评价激励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结合本单位实际,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评价激励机制。一方面要对自觉遵守职业道德的优秀财会人员,依法给予精神或物质的奖励,并鼓励和鞭策其他财会人员在不断的学习和锻炼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另一方面要将职业道德同财会人员评优授奖、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结合起来,产生激励效应,使财会人员在注重工作成绩、技术职称和职务升迁的同时同样重视自己的职业道德形象,进而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提升财务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另外,行政事业单位要完善人事考核任用制度,避免引导财会人员当“老好人”,做“全票干部”,真正使财会人员在处理会计业务时能做到依法办理、按章办事和坚持原则。

结束语

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国家职能的执行者和传递者,其内部会计工作得顺利开展会直接影响单位的健康、持续发展。会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是确保会计工作质量的基本,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必须要关注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客观看待目前存在于会计行列中的思想道德问题,并制定完善的制度和措施,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体工作发展,为国家建设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刘岩.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3).

[2]裴艳书.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6(1).

第7篇

第一,“建造房屋”在施工企业的会计处理。“建造房屋”在施工企业的会计处理,首先要分清楚建造的房屋是自用的、还是按照施工合同为业主(甲方)建造的。如果建造的房屋是自用的,不论是自营还是发包,应将其发生的属于成本开支范围内的费用计入“在建工程”科目,即: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原材料”等科目;建造完毕验收合格结转在建工程成本时计入“固定资产”科目,即: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在建工程”科目。如果是按照施工合同为业主(甲方)建造的房屋,则应将建造时发生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等属于成本开支范围内的费用计入“工程施工”科目,即:借记“工程施工”科目,贷记“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等科目;建造完毕(合同完工)经验收合格移交给业主(甲方)时,应将“工程施工”科目归集的工程施工成本与相关工程的“工程结算”科目对冲,即:借记“工程结算”科目,贷记“工程施工”科目。

第二,“建造房屋”在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会计处理。建造房屋在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会计处理,首先要分清楚建造的房屋是自用的、还是开发的商品房(或出租房、周转房、代建房)。如果建造的房屋是自用的,则与施工企业建造自用房屋的会计处理相同。即不论是自营还是发包,应将其发生的属于成本开支范围内的费用计入“在建工程”科目,即: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原材料”等科目;建造完毕验收合格结转在建工程成本时计人“固定资产”科目,即: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在建工程”科目。如果是开发的商品房(或出租房、周转房、代建房),不论是自营还是发包,则应将建造时发生的土地征用及拆迁费、前期工程费、基础设施费、建筑安装工程费、配套设施费以及开发间接费等属于成本开支范围内的费用计入“开发成本――房屋开发成本”科目,即:借记“开发成本――房屋开发成本”科目,贷记“开发成本――土地开发成本”、“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等科目;房屋建造完毕(验收合格),应将开发成本结转“开发产品”科目,即:借记“开发产品――商品房等”科目,贷记“开发成本――房屋开发成本”科目。

第三,“建造房屋”在其他企业(施工、房地产开发企业除外)的会计处理。其他企业(施工、房地产开发企业除外)建造的房屋都是自用的房屋,其会计处理与施工、房地产开发企业建造的自用房屋相同。即:不论是自营还是发包,应将其发生的属于成本开支范围内的费用计入“在建工程”科目,即: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原材料”等科目;建造完毕结转在建工程成本时计入“固定资产”科目,即: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在建工程”科目。

第四,“建造房屋”在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处理。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会计属于预算会计,预算会计对房屋等基建工程的核算不同于企业会计,因为企业会计与基建会计是二者合一,而预算会计与基建会计是分离的,所以“建造房屋”在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处理是通过《国有建设单位会计》(一般称基建会计)来进行的。“建造房屋”在基建会计中,应将建造房屋所发生的属于成本开支范围内的费用(即支付给施工企业的施工费、设计部门的设计费、监理单位的工程监理费等)计人“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建筑工程投资”科目,即:借记“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建筑工程投资”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建造完毕验收合格,根据编制的经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基建、资产管理部门交接双方签证后的交付使用资产明细表等竣工决算资料,计人“交付使用财产”科目,即:借记“交付使用财产”科目,贷记“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建筑工程投资”科目;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接到基建会计转来的经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基建、资产管理部门交接双方签证后的交付使用资产明细表等竣工决算资料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之前,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向基建会计拨付基建款项时,如果是财政补助收入或拨入经费以外的资金安排的基建项目,则借记“结转自筹基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如果是财政资金安排,则借记“拨出经费――拨出专项经费”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第8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问题、建议

一、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务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事业单位也普遍采用会计电算化,从会计具体项目的核算到财务管理都有了很大的改观。会计电算化是一种把会计核算与管理和计算机结合起来,以财务软件为工具,对单位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做以反映并进行监督,会计电算化不仅能够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避免了传统会计方式可能出现的基本的操作错误,而且能够通过对权限的设置等方式,进行财务管理和监督。这是对于传统会计核算方式的一次重大的革新,是经济活动内容、数据处理日益复杂的形式对于会计核算的要求,也是会计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当前的形势下,会计电算化已经成为事业制单位核算和管理的主流方式,但是在具体实践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 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出现的问题

2.1管理形式与会计核算方式不相配

    事业单位管理形式与会计核算方式不相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有部分事业单位正在进行市场化改革,涉及到了较为复杂的经济活动,比如投资、基建等,但是沿用的仍然是传统的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无法衡量财务风险,给财务管理带来了隐患;另一方面,一些单位的会计系统分为互相独立运行的子系统,信息系统无法与生产、采购、人事等有机的结合,各个子系统之间无法进行数据的共享,最终不利于管理水平的进步,无法满足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

2.2对技术和软件缺乏充分运用

    我国事业单位现有的会计电算化水平仍处于入门阶段,并非完整意义上的会计电算化。电算化应该是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有机结合,然而我国大部分的事业单位应用的是会计核算化的软件,而并非管理型或者是决策型的软件,对软件的财务管理、监督、控制功能普遍缺乏重视,这就造成现在大部分事业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只能记账、算账、编制报表等基本的财务管理功能而无法进行财务决策的制定。

2.3缺乏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

    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掌握专业的财务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软件应用知识等。一方面在事业单位就职的财务人员,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的问题,很多财务人员从业经验丰富,但是对计算机和软件的知识并不了解,对电算化软件不能合理有效使用;另一方面很多事业单位把财务部门作为一个服务部门,忽视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也忽视了对于高素质的财务专业人员的引进,造成了专业人才的缺乏。

三、 完善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的建议

3.1改革管理观念,推动会计电算化建设

    目前,会计电算化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也日益复杂,涉及的范围也越加广泛。因此,事业单位的各级领导和财务工作人员必须要及时更新观念,转变管理模式,对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并积极推广运用电算化,将财务的日常运作与财务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丰富发展软件的功能,拓展适用范围,积极面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为电算化在事业单位中的推广起到带头作用。

3.2进一步完善单位内部控制

首先,要完善操作管理制度,避免操作风险。要建立较为完善的电算化运行环境,根据职位的不同确定权限的不同,并根据工作人员的不同工作内容进行操作培训,了解其所负责的模块的运行,顺利的完成由纸质核算向电算化的过度,避免由于不了解软件而带来的操作风险。

其次,要加强对财务活动的监管制度,防止工作人员系统漏洞谋取私利。每一种系统都存在其漏洞,为了防止员工利用系统漏洞,一方面在系统的投入使用之前,根据网络系统区域的不同划分,设置多重防火墙。另一方面,单位每年度要进行内审,对纸质数据与电子数据的一致性进行核查,对数据的保存方式和安全程度进行评估,发现异常和系统漏洞及时进行补救,在系统运行的各个环节及时的进行监督核查,保证系统安全运行。

最后,要进一步完善系统的维护制度,定期安排专业人员进行会计电算化软件的维护、系统的操作培训与系统的改进工作。同时要与事业单位审计人员加强沟通,根据审计人员的审核与评估结果,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系统。

3.3提升财务人员素质,打造专业财务团队

满足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对于人才的要求,要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可以将培训进行外包,由专业的财务培训人员根据其职业要求对其进行相应的专业技能和专业道德的培训,培养出既熟悉专业财务知识,又能够满足各方面要求的财务管理复合型人才,全面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打造出一支专业素质高、道德品质过硬的财务团队。

四、 结语

综上所述,要进一步推动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一方面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更新管理观念,促进事业单位传统的粗放式财务管理进一步向精细化转变,适应新经济形势下的需求,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深化对会计电算化的利用,充分发挥软件的管理和分析功能,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对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作用,结合单位内部审计不断推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更新和改进,从而促进事业单位在会计电算化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冯桂荣,行政事业单位网络会计电算化若干问题探讨,集体经济,2011(06),180-181

第9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也已逐步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尤其是会计基础管理工作更是取到了进展。所谓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是指事业单位按照《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财经法律法规要求,根据自身财务管理需要制定相关实施流程、办法,以规范单位日常经济核算,提高会计核算的及时性、准确性,最终实现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效率及保证国有资产安全、完整的目的。

2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的意义

(1)事业单位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特殊会计主体,会计基础工作已成为单位管理的重中之重。会计基础工作作为会计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不但有利于规范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更有利于优化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环境,形成科学合理的会计管理模式,使事业单位能够更好加强自身管理,发挥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2)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有助于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各个薄弱环节进行加强和完善。例如,对原始凭证审核、会计凭证填写、会计账簿登记等工作加以规范,有助于有效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因此,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整体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有助于提高单位财务管理水平。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有助于科学地及时核算事业单位收支情况,通过会计部门提供的相关信息可准确反映单位预算执行情况,从而为单位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参考。同时,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能够进一步规范原始凭证审核、加强报表编制、强化费用支出审批,进一步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从而全面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因此,加强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有助于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并成为其重要手段。

(4)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有助于防止经济舞弊。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将对会计核算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强化会计机构设置和财务会计人员任命,加强会计岗位分工制约,落实不相容岗位的分离原则,加强内部控制,强化会计监督,防范经济舞弊行为,预防和控制各种违法违纪行为,有效维护财经纪律。

3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3.1会计基础工作管理意识淡薄

一是个别事业单位领导对《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及内部控制制度等相关法规缺少重视,不愿多花时间认真研究财经法律法规,错误地认为财务部门只要将本单位每笔经济业务记录在凭证中,同时可以应付审计、财政部门的查账即可,至于财务核算的规范性及工作效率则极少过问,财务人员的工作业绩也无法受到领导的认可,长期以往,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则存在消极、应付的心理,不利于事业单位财务核算的进一步规范。二是我国个别事业单位领导出于发放职工福利、公款吃喝或追求个人利益等目的,指使本单位财务人员不惜在违反财经纪律及职业道德的基础上,编制虚假记账凭证及粉饰会计报表,致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严重失实,使财政资金及国有资产面临被个别员工侵害的风险。

3.2会计核算工作效率低下

虽然国家财政部门为了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相继出台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规范》等文件法规,并且也要求我国事业单位应按照《政府采购法》、《项目资金结余结转办法》、《非税收入管理办法》及国库集中收付改革等文件执行,但由于我国部分事业单位法人缺少重视、财务人员年龄结构老化或工作人员责任心等方面因素,导致事业单位制定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未得到有效执行,无法充分发挥相关制度对于规范财务核算、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及保证财政资金安全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例如,个别事业单位对于超过限额标准的工程项目由本单位自行选择施工方,未严格按照政府采购法规定执行招标采购,给个别工作人员贪污舞弊提供可能。再如,个别事业单位在执行国库直接支付过程中,与供应方串通以虚假或虚增交易金额骗取财政资金。

3.3会计基础核算工作混乱

我国《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相关法律法规均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进行了规范,例如,会计人员需对单位每天发生的经济业务活动在复核无误的情况进行编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对于取得的无单位名头、数字不清晰、经济内容不符合规定等原始凭证,会计人员有权拒绝登记入账,并要求经办人更换。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部分事业单位对会计核算工作的漠视、会计人员业务素质限制等原因,导致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在日常会计核算中以跨年发票入账、发票名头无法确认或举办会议无文件通知及参会人员签到簿等现象的发生,不但直接影响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及导致会计差错的发生,而且也给部分别有用心的工作人员贪污财政资金提供土壤。

4规范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若干措施

4.1树立会计基础工作规划化管理观念

一是事业单位法人应加强《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规的学习,积极参与纪检监察部门组织的违反财经纪律教育活动,以达到对事业单位领导的警示作用,同时,单位领导应提高对会计基础工作管理的重视程度,督促各业务处室及全体员工认真遵守本单位制定的内控制度、财务流程及贯彻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保证各处室给予财务部门必要的工作配合,使单位内部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二是建立内部会计基础工作考核机制。对于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做出积极贡献的部门或员工给予精神与物质两方面的奖励,以鼓励其认真执行单位财务规章制度,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与财务管理水平。三是为了提高财务人员专业技能水平,事业单位应定期开展培训活动,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内控制度设计与运行、电算化软件操作与安全维护、国库集中收付改革应用或非税收入收缴改革等相关内容。

4.2强化事业单位会计基础核算管理

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财务工作特点并结合《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及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本单位会计管理制度。一是将单位财务核算流程张贴于单位显著位置,以便于单位全体员工可以遵照执行。同时,制度中应详细列明原始凭证取得与填写时注意事项、非税票据领用、作废、专项资金使用规则等内容,在规范单位财务核算的同时,降低单位因违反相关财经纪律而受到处罚的几率。二是会计档案方面。事业单位应指派专人定期对财务软件及防火墙进行升级、更新,对财务软件设置不同的登录权限,防止因个人冒用账号修改财务数据,并对财务数据进行备份,提高财务数据的安全性。三是根据单位经济活动定制或到财政部门领用原始凭证,并指定专人对凭证的保管、使用与销毁进行管理,保证单位以原始票据对经济活动进行有效控制。

第10篇

摘要:事业单位主要是以精神产品和各种劳务形式,向社会提供生产性或生活的单位。事业单位是为了社会公益目的而设立的,其财务活动实行的是单位预算管理。由于事业单位的公益性质,以及近年来社会各界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加,使得有些单位的捐赠收入日益增多,然而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处理方法对此规定并不明确。

关键词:事业单位;接受捐赠;会计处理问题改进建议

1.事业单位接受捐赠现行的会计处理方法现行相关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对事业单位捐赠收入的规定比较少,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事业单位接受固定资产捐赠的会计处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固定资产科目的规定中指出,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按照同类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或根据捐赠方提供的有关凭据记账。接受固定资产时发生的相关费用,应当计入固定资产价值。例、某中学接受外单位捐赠微机10台,总计价款6万元,发生运杂费500元。会计分录为: 借:固定资产60500元 贷:固定基金60500元 事业单位接受外单位捐赠未限定用途财物的合计处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其他收入科目的规定指出,其他收入核算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收益、固定资产出租、外单位捐赠未限定用途的财物、其他单位对本单位的补助以及其他零星杂项收入等。为此,事业单位接受外单位捐赠未限定用途的财物应将其作为其他收入核算。同时作如下会计分录:借:外单位捐赠未限定用途的财物所在的相关科目贷:其他收入――下捐赠收入。

2.现行会计处理方法存在的问题上述有关事业单位接受捐赠现行的会计处理方法比较粗糙,可以看出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这该方面的规定是不全面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事业单位对接受限定用途财物的会计处理没有明确规定事业单位接受的捐赠财物从使用权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事业单位对接受的捐赠财物可以自由使用,不受约束;另一类是外单位在捐赠时对其捐赠的财物设定了一定的限定条件,该限定条件通常有以下几种:一是支出附有一定的条件,即受赠方对接受捐赠的资产必须经捐赠人的核准才可以使用;二是捐赠方指定捐赠资产的运作目的;三是赠予本金受到限制,即受赠方必须将本金无限期持有,通过对本金进行投资以产生收益,其收益可以归受赠人支用。对第二类捐赠财物,《公益事业捐赠法》对此有详细的规定;公益性非盈利的事业单位应当将受赠财产用于发展本单位的公益事业,不得挪作它用。事业单位在取得不同捐赠财物时,其影响是不同的。第一类捐赠财物事业单位可以自由支配,第二类捐赠财物通常需要在满足捐赠人相关要求的前提下才能进行使用。这种差别需要在会计处理时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予以反映。但是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只对第一类捐赠财物的核算方法予以规定,没有对第二类捐赠财物的核算方法进行规定。事业单位对接受固定资产捐赠的会计处理不够全面事业单位接受固定资产捐赠,现行的会计制度规定仅需要做如下分录: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该分录并没有反映出事业单位接受捐赠的业务实质,材料、存货、无形资产等未限定用途的资产,制度规定是计人其他收入的、这使得事业单位接受固定资产捐赠在会计核算上与之不一致。因为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等资产从实质来讲都是能够在未来给事业单位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资源,为何事业单位在接受后者时要确认收入,而前者不需要,对此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未予说明。笔者认为,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此的规定未能如实反映接受固定资产捐赠的经济实质。

3.基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改进建议针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接受捐赠方面规定的不足,现基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对此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可以从捐赠财物的类型出发,将该会计问题分为两种情况进行处理。(1)对外单位捐赠未限定用途财物的相关会计处理 ①对接受未限定用途货币资金捐赠的会计处理。由于预算外资金管理规定,行政事业单位接受捐赠的货币资金是未纳入预算管理的财政性资金,应由行政事业单位缴入同级财政专户,支出时再由同级财政部门按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从财政专户中拨付。具体会计处理如下: 接受未限定用途资金时:借:银行存款贷:应缴财政专户款――捐赠款上缴财政专户时:借:应缴财政专户教――捐赠款贷:银行存款事业单位收到财政部门拨付款项时:借:银行存款贷:其他收入――捐赠收入②对接受未限定用途固定资产捐赠的会计处理。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在事业单位接受固定资产捐赠时,一方面需要反映事业单位的其他收入,另一方面需要将该固定资产纳入固定基金科目进行管理。具体会计处理如下:借:事业支出贷:其他收入――捐赠收入借:固定资产贷:固定基金③对接受未限定用途其他资产捐赠的会计处理。 对于事业单位接受的其他资产,可以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直接将其计人其他收入,并在结算时将其他收入转入事业基金中的一般基金。具体会计处理如下:借:无形资产、存货、材料等贷:其他收入――捐赠收入借:其他收入――捐赠收入贷:事业基金――一般基金。(2)对外单位捐赠限定用途财物的相关会计处理 对于外单位捐赠限定用途的财物,事业单位需要在会计上对财物的限定性进行反映。上文提到外单位的限定条件通常有三种,在这三种条件下事业单位可以将具有限定性质的捐赠财物计人专用基金科目。因为该科目核算事业单位按规定提取、设置的有专门用途的资金的收入、支出及结存情况,反映了事业单位相关科目的限定性。具体的会计处理可以分为三种情况:对接受限定用途货币资金捐赠的会计处理。这种情况下,事业单位收到货币资金和上缴财政专户的会计处理与上述事业单位接受未限定用途货币资金捐赠的会计处理一致,但是在限定用途资金返回时,需要做如下会计处理:借:银行存款贷:专用基金。对接受限定用途其他资产捐赠的会计处理:借:无形资产、存货、材料等贷:专用基金。

第11篇

关键词:工程结算 建设单位 自购材料 会计处理

物质是由客户提供由承包商的建筑材料,在正常情况下,材料的责任,然后运送到客户购买网站建设、得到了承包商,检查订单,保管。材料工程建设中很流行。

一、 工程结算中建设单位自购材料的结算方式及会计处理方法

(一)建设单位自购材料直接计入投资账户

建筑材料根据实际购买价格直接记入“基础设施支出”(或“项目”)的子公司,不再是费列在声明中材料。在结算、会计方法有:基本建设单位发行的卡“材料”,根据实际的购买价格的材料,借“投资于基础设施项目(或在建工程建设(或装置)”的建设,记入“工程材料”。 建设单位材料与材料收到后不做簿记,用户注册信息管理、“材料”一段并没有很好的反映在工程施工企业的有关的财务情况。

信用证付款方式对,从会计的角度来看,如果资料发行,直接纳入到项目的成本,但事实上,所有的物质尚未使用或用于项目中,直接计入在建工程项目在这个时候,会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安全性。不仅仅如此,并在收到材料的结构和材料制成,没有任何会计,不利于建筑工程材料用于实施和监督管理。会计制度直接建造的“材料”包含在项目的费用,所以你不需要建筑公司开具发票。

因为原因税务机关的监督不到位,这就使得没有发票为材料,一方面,即使在工程造价已经负责税务、建筑公司通常不会主动申报缴纳营业税,所以建设单位不仅少缴税款和额外费用、拦截单位”材料“税收、更大的利益为建设单位,下面是第二个方面,建设单位与施工企业工程价款结算是处理,由于施工单位的积极性,从“资料”部分只计算建设单位相关费用,如果不考虑应交税金,最终的结果是一个工作兴趣的单位不受损伤,造成损失的国家收入。

(二)建设单位提供材料通过转账结算

建筑材料及材料,包括在预算在蔓延的声明。在此基础上的支付方式,会计核算方法的背后,都有两个:第一,基本建设单位给予“材料”直接根据实际购买价格的材料,于“预付账户”认为“工程材料”。 第二,资本建设单位在“材料”发行,新闻资料提前到达的预算价格直接到施工的工程。材料,借“预付账户”(或工程前)是记入“工程材料”(或库存)。

利用这种办法,不仅可以避免直接包含在一个投资账户资料在不同的会计方法的优缺点和漏洞,和相对于第一个解决会计方法相当合理,符合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同时,物业在颁布的“甲基材料生产”的过程中,而不是将资料直接米对工程成本,但是实际购买价格的材料价格到达或预算为施工单位的技术进步,所以部分材料成本最终只能由施工单位施工发票开放进入工程造价,是施工单位必须将部分资料价值转化为营业额征收营业税,所以税务部门在可以很好将“甲基材料”的税务问题监管的范围,物业、施工单位在两者也不能使用“材料”以获得逃税。因为,假如单位不是“材料”税、建设施工单位的那部分资料将不会发票为建设单位。所以,建设单位为了合法证件“材料”与项目成本,必须“物质”的部分施工单位的税收。因为这种情况下,建设单位在施工合同谈判的过程,而且还都有一定程度的主动性,使“材料”矛盾收到一些救济的税。

二、甲供材结退计算方法

(一)保管费的计算

根据材料预算价格公式:材料预算价=材料原价+供销部门手续费+运杂费+采购费+保管费=(材料原价+供销部门手续费+运杂费)×采购保管费率

采购价为B1, B1是不含保管费的故B1=材料原价+供销部门手续费+运杂费+采购费

令总保管费=C

材料原价+供销部门手续费+运杂费=X

则采购费=1%×X

B1=X+X×1% =101/100X

则X=100/101B1,保管费=X×1% =1/101B1

则总保管费C=A×B1/101

(二)分部分项工程费的计算

令分部分项工程费=D

则D =A×(B1-B)+C

=A×B1-A×B+A×B1/101

=A×(102B1-101B)/101

(三)措施项目费、规费及税金的计算

令措施项目费=E,有关措施项目费费率小计为n1,则E= n1×D

令规费=F,规费费率小计为n2,则F= n2×(D+E)

令税金=G,税率为n3,则G= n3×(D+E+F)

三、结束语

对客户提供的由承包商的建筑材料,在正常情况下,材料被运送到客户购买网站建设、得到了承包商,检查订单,保管。对材料在工程完成退火计算审批通过的完成阶段的沉降,是确定工程造价最后环节,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选择正确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支付的会计处理方法。

参考文献:

第12篇

各级政府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建设投入不断增加,因此各单位投资购建形成的资产也越来越大,对其加强会计核算和资产转出方和资产受让方的财务管理则显得十分重要。

一,基建投资购建中资产的概念

基本建设会计游离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之外。事业单位以国家基本建设拨款和经批准用财政补助收入以外的自筹资金进行固定资产的新建、扩建和改建等项目的基本建设工程,按照国家基本建设规程进行会计核算。在基建会计制度里,有两个资产科目,一是“交付使用资产”,二是“固定资产”。

基本建设项目建成移交给使用单位,按基本建设会计制度规定,以“交付使用财产”科目来办理移交。使用单位在验收后,应将移交的固定资产部分增加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这里要谈的就是“交付使用资产”。

1,“交付使用资产”是核算建设单位已经完成购置、建造过程,并已交付或转给使用单位的各项资产,包括固定资产、为生产准备的不够固定资产标准的工具、器具、家具等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的实际成本。建设单位用基建投资购建的在建设期间自用的固定资产,也通过这个科目核算。工程竣工后,必须按照有关规定编制竣工决算,办妥竣工验收和资产交接手续,才能作为交付使用资产入账。

2,“固定资产”是核算建设单位在建设过程中自用的各种固定资产的原价。这些资产的所有权归属于建设单位,可以自由支配使用的。它包括用基本建设购建的自用固定资产;用留成收入购建完成的的固定资产;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盘盈的固定资产等。/

二,基建投资购建中资产形成的会计处理

“交付使用资产”

交付使用资产的成本,应按下列内容计算:(1),房屋、建筑物、管道、线路等固定资产的成本;(2),动力设备和生产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成本;(3),运输设备及其他不需要安装设备、工具、器具、家具等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成本;(4)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的成本。已经办理交接手续的交付使用资产,借记“交付使用资产”,贷记“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其他投资”和“待摊投资”等科目。实行投资借款的建设单位,还应同时借记“应收生产单位投资借款”科目,贷记“待冲基建支出”科目。“交付使用资产:根据实际情况,还应设置“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明细科目。

三,基建投资购建中形成资产移交使用单位的账务处理

建设单位在办理竣工验收和资产交接手续工作以前,必须根据“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其他投资”和“待摊投资”等科目的明细记录,计算交付使用资产的实际成本,编制交付使用资产明细表等竣工决算附件,经交接双方签证后,其中一份由使用单位作为资产入账依据,另一份由建设单位作为本科目的记账依据。

1,使用基建拨款形成的交付使用资产,借记“基建拨款”,贷记“交付使用资产”。

2, 使用联营拨款形成的交付使用资产,借记“联营拨款”,贷记“交付使用资产。

3,使用投资借款形成的交付使用资产,借记“待冲基建支出”,贷记“交付使用资产”。

4,使用多种投资的建设单位完成的交付使用资产,能分清投资来源的,分别按上述方法进行结转;分不清来源的,按实际投资比例计算结转。

四,行政事业单位目前基建投资的分析及基建拨款和资产增加的账务处理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一般为自筹基建、拨入专款基建和借入款项基建,且大多采用发包的形式。这里着重谈的是自筹基建。行政事业单位在安排自筹基建时,要统筹考虑自身的各项收入情况,以量入为出的原则,在保证行政事业正常发展的资金需要和收支平衡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和可能来安排自筹基本建设,一般不应负债基建。但如果确需借人款项基建,也应通过“结转自筹基建”科目核算,年终转账后,可能会出现负结余,就留待以后年度组织收入补亏。

所谓自筹基建,就是单位用财政补助收入(或拨入经费)以外资金安排的新建、扩建、改建的基建项目。为了核算自筹资金转存财政基建专户的情况,单位预算会计要求设置“结转自筹基建”科目。拨出基建款项时,借“结转自筹基建”贷“银行存款”。年终账务处理,借“事业结余”,贷“结转自筹基建”。基本建设工程引起的实际成本支出,不作单位支出核算,只在项目完工并交付使用时才增加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工程竣工后,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交付使用资产明细表,借“固定资产”,贷“固定基金”。如有结余的基建款项则转回单位账户,借“银行存款”,贷“结转自筹基建”,同时,借“结转自筹基建”,贷“事业结余”。

五,对行政事业单位基建资产会计处理的一点建议

用基建投资形成的固定资产只有通过比较严格和比较科学的会计核算,才能保证国有固定资产的完整性。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特点,基本建设会计游离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之外,致使基本建设工程发生的实际成本支出,无论是来自预算内拨款,还是来自单位自筹资金,均无法列作单位资金支出,会计报表也无法予以反映。只有对于发生的国家基本建设拨款和单位自筹资金进行的新建、扩建改建工程以及外购需要安装工程的实际成本支出,借记“在建工程”,贷记“财政补助收入”或有关资产账户;项目完工交付使用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在建工程”,才能最终为事业单位编制部门预算提供真实科学的会计资料。

参考文献;

第13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 基础工作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与之相对应的财政体制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规范性及制度化方面越来越符合市场需求。但不可否认,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甚至还有扩大的趋势。因此要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提高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效率,提升事业单位财务决策的科学性,最终促进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

一、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概述

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是事业单位进行会计管理及会计核算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会计基础工作是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事业单位进行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本单位会计凭证的设计、制作、审核、保管的整个过程;对本单位会计信息档案的保管、归档、移交及销毁;对本单位账簿及会计报表的设计、登记、计算、审核及报送期限的设定;对本单位会计工作人员的分配及管理;以及对本单位会计监管的要求、程序以及会计基础工作的交接等。

二、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岗位在设置方面存在漏洞

为了减少会计岗位的开销,部分事业单位并没有设置专门的会计人员,或者在进行人才招聘时把关不严格,导致专业知识欠缺的会计从业人员进入本单位,有的单位甚至一人多职,既管财务又管会计,造成会计基础工作漏洞,影响财务决策。

(二)原始凭证存在问题

事业单位原始凭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原始凭证的审核把关不严格。具体来说,主要是对不符合要求的原始凭证也让其通过,例如对外来原始凭证的合法性审核不严格;报销人和领款人使用铅笔签字;转账、报销等凭证没有完整的领导、报销人或审核人签字;很多报销单据并没有附相应的明细,报销金额的真实性存在问题;收款时用白条代替合法的收款单据,挪用公款等等。

(三)随意填制记账凭证

部分事业单位不能完整的填制记账凭证,主要表现在附件数量不完整以及编制人、负责人等相关人员的签字盖章不完整;部分事业单位在会计记账凭证摘要的填制方面不够详细,例如单位内部设施的维修以及公车维修等,只简单的写着“维修”,没有对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做详细说明;还有部分财务人员为了方便省事或因时间不足,因此将同类经济业务统一为一类进行记录,例如将所有支出类业务进行归并然后做分录,这样就导致一个分录之中包含很多附件,造成勾稽不清,账目混乱。

(四)记账及结账错误较多

事业单位记账的错误之处主要表现在:(1)记总账时只记余额,忽略发生额;(2)使用圆珠笔及铅笔进行记账;(3)不按“记账凭证”和“科目汇总表”对明细账和总账进行分别记录,导致两者不相符。事业单位结账的错误之处主要表现在:(1)结转次页不规范。部分事业单位在结转次页时不作任何标记,直接记录新的业务。还有部分事业单位不进行数字结转,只写上“承接上页”等字样;(2)年末结账不规范。部分事业单位在年末不进行结账,还有部分事业单位将有余额的账户中的资金转出,使余额不存在。

(五)财务报告数据的真实性不高

财务报告数据的真实性不高主要表现在:(1)部分事业单位为了掩盖财务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因此随意编制财务报告,使得报告中的数据与真实数据相差甚远;(2)部分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报告中虽然有报表,但并没有相关的附注说明及分析。即使有,也只是简单的数字比较或应付式的文字,使阅读者不能深刻的理解本单位的财务状况(3)部分事业单位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对会计账簿、凭证、报表等进行伪造,或做出明账和暗账。

(六)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

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1)部分事业单位对不在固定资产范围之内、容易损耗且但本身价值不高的物品管理不完善,任其损坏,造成财产损失;(2)部分事业单位经常出现超出规定限制的资金支出,在对待这种情况时采取私自提高开支标准或增加开支项目;(3)对应收账款的管理方面,部分事业单位只重视交易额,而对应收账款并没有建立相应的催收制度等等。

三、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出现问题的原因

上述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我国很多事业单位中都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及财务决策,同时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也造成不利影响。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事业单位领导对会计基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只有在思想上对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对其多加重视。但目前我国许多事业单位的领导由于对会计基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认为其只是简单的收支,因此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不高,且经常按照自身意志对会计工作中的部分指标进行随意更改及调整,影响了会计基础工作的有序进行。

(二)会计从业者的水平不高

近年来,虽然事业单位会计从业者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在文化、学历等方面较之以往都有所上升,但部分会计从业者的专业水平及道德素质还是有所欠缺。主要表现在:部分会计人员受到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而且自我提高的意识不强,导致对会计基础工作的相关理论及知识不是很熟悉;部分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虽然业务水平尚可,但不注重自我学习和提升,对新知识的了解不够,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总是按照自身经验及惯性进行相关问题的处理,造成失误。

(三)事业单位内部原因

部分事业单位为了达到掩盖本单位亏损金额、隐瞒实际财政状况以减少纳税金额、公款私用、资产转移等目的,指使会计人员做假账,使得单位内部财政收支混乱,管理出现各种问题。

(四)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

部分行政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对会计基础工作的干预程度不够,错误的认为这是下属单位的内部事务,不应该进行过多干涉,造成对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监管及审查工作不到位,最终使得部分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长期处于放任自流状态,或是走程序,敷衍了事,或是假账泛滥,总之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及整体运行产生不利影响。

四、加强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策略

(一)提高事业单位领导层对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视程度

一方面,作为各项事务的指挥者及掌管者,事业单位的领导层要多学习及了解与会计基础工作有关的知识,了解会计基础工作对本单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加强对事业单位领导层会计基础知识的培训工作,使其对会计基础工作对本单位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有深刻的了解。

(二)提高会计从业者的专业水平

首先,事业单位多组织会计人员专业知识及技能的相关培训活动,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其次,定期进行专业知识竞赛,并设置相应的奖励机制,激发会计工作者学习及进步的兴趣和动力;再次,培养会计工作者的责任感、使命感及危机感,使其在工作过程中认真勤恳;最后,提高会计工作者的道德水平,以法律和道德为工作准绳,严格要求自身在工作中的言行。

(三)加强对事业单位内部人员的思想政治建设

加强事业单位内部人员的思想政治建设主要包括对领导层和会计人员两方面进行思想政治建设。对领导层进行思想政治建设主要是加强其奉公守法的理念,使其做到不挪用公款、清正廉洁,这样就会大大减少假账及其他会计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对会计人员进行思想政治建设,主要是使其真实记账、认真记账,做到不徇私。

(四)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基础工作监管机制

各事业单位要以《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为依据,同时参照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会计制度,对会计工作的各项内容进行严格制约及监督,同时对相应的处罚条例进行明确规定,从而对会计人员的日常工作起到监督及制约作用,促进会计工作更加合法化、透明化。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会计基础工作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财务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要重视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但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存在一系列问题,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及决策工作的正确性及可靠性产生影响,从而阻碍了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因此事业单位本身到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规范会计基础工作的各个环节,促进会计基础工作更加有序的进行,最终促进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洪江岸.论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基础的改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9).

[2]张宇.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7).

第14篇

(一)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有些单位的领导认为会计基础工作只不过是简单的收付款业务,忽视财务管理工作;不重视会计人员的任用和提拔,不重视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削弱了会计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发挥,使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得不到提高,从而导致财务管理出现漏洞,影响了会计工作的整体管理水平,增大了财务工作的风险和党风廉政建设的隐患。

(二)制度建设滞后,管理松弛

各单位本来应当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一套从本单位实际出发的、适合本单位实情的会计管理和会计监督制度,可是一些单位因为种种原因,未建立健全相应的会计控制制度而无章可循,或者建立了相应的制度,却是执行不力,形同虚设而导致的有章不循。如此种种,使得单位内部管理松弛,职责不清,权限不明,奖惩不公,使得会计基础工作薄弱,造成了管理上的混乱,出现了资金上的漏洞,影响了党风廉政的建设。

(三)内外监管不力,会计市场混乱

会计监管分单位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管。有的单位对内部会计基础工作是否规范,缺乏监管,即使有人过问和监管,监管力度也不大,只是简单停留在表面和形式上,造成对会计基础工作全面检查、监督和指导的缺位。外部监管主要来自两个方面:1.上级主管和财政部门。由于人员少,业务忙,主管部门很难对所属的所有单位进行定期指导、监督。2.社会中介机构。由于不规范的执业环境和跨行业的业务区别,中介机构经常会避重就轻,浮于表面,很难深挖和分析实质问题,致使有效的社会监督不到位。

(四)继续教育乏力,人员素质不高

会计人员的素质包括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两个方面。很多单位的会计人员缺乏责任感,不求上进,法制观念淡薄,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不能坚持原则,不能恪守职业道德。同时有些会计人员学历层次普遍偏低,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还有的会计人员虽然有一定的业务水平,但不能主动学习国家新的法律法规,没有知识的更新,使知识水平停滞不前。虽然现在每年都要求会计人员要参加继续教育才能进行资格年检,但是多流于形式,效果甚微。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直接导致他们不懂制度,或者不认真执行制度,只是简单地想当然操作,降低了工作水平,使会计基础工作不能得以规范。

规范会计基础工作,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从源头上遏制腐败

首先,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仅靠会计部门和会计人员是不够的,领导的重视是实现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重要保障,只有领导重视了,会计人员才能更认真地审核原始凭证,才能对不真实、不合法的会计凭证予以拒绝和制止,从源头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和有效运作。其次,应把会计基础工作提高到反腐倡廉、强化党风廉政建设的高度,通过加大宣传,狠抓培训,提高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单位领导和会计人员学法、用法、守法的自觉性,增强单位负责人的会计法律意识,使单位领导明确其对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负有领导责任,使会计人员认识到会计不只是简单的收付款业务,这样才能较好地维护良好的会计工作秩序,营造一个良好的会计工作氛围。

(二)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从制度上预防腐败

各单位应当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一套从本单位实际出发的、适合本单位实情的会计管理和会计监督制度,逐步形成科学、规范、系统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保证各项会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要强化制度的执行,堵塞漏洞,防患于未然,从制度上预防腐败。1.建立内部会计管理体系,明确会计核算的组织形式,明确单位内部相关机构、各级领导和相关会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明确会计核算的组织形式。2.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明确岗位设置、各岗位的职责和标准,明确人员具体分工和轮岗,以及考核办法。3.建立账务处理程序制度,明确规范各项会计基础工作的流程,保证会计工作的有序。4.建立内部牵制制度,明确不相容工作之间的分工,明确职责权限,以及各职责权限人之间如何协作,形成相互制约机制。5.建立稽核制度,明确稽核工作的组织形式和具体分工,以及稽核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报表的方法和标准。6.建立财产清查制度,明确财产清查的期限和方法、范围、组织实施等,以及清查中发现问题的处理方法和奖惩办法。7.建立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明确审批人员和审批权限以及审批人员的责任。8.建立成本核算制度,明确成本核算的对象、方法和程序。9.建立财务会计分析制度,明确分析的基本要求和组织程序,明确分析的具体方法和编制要求。

(三)强化监督机制,从手段上预防腐败

会计监管体系主要由上级主管和财政部门、中介机构、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三种内外形式构成,要完善这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必须做好以下几点:1.单位内部要定期抽调熟悉会计基础工作的专业人员,对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检查原始凭证的内容是否齐全、记账凭证的填制和管理是否正确、会计账簿的设置和启用登记是否合规、会计报告是否真实可靠;检查人员配备和岗位设置是否合理,会计岗位不相容职务的分离情况是否合规;检查内部会计制度是否健全,执行情况是否良好。检查后对与相关规章制度不符的,应予以严肃处理,把责任落实到相关部门和个人。2.不定期接受上级主管和财政部门的收支审计,或者聘请中介机构对单位账务进行收支审计。这样通过第三方的检查形式,可以进一步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检查财务收支的合法和真实性,从而保证会计工作的质量。3.财政部门应经常组织不同形式的《会计法》执法情况检查活动,通过会计法律法规的专项检查,可以打击违反会计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的行为,还可以从源头上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违法违纪事件的发生,从而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第15篇

当前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会计基础管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这对企业的发展会产生非常明显的不利影响,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加以全面的控制和管理,从而使得会计操作中的风险降到最低水平。本文主要分析了加强会计基础管理,防范操作风险,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会计基础;管理;操作风险

会计业务的范围在不断的拓展,同时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会计基础工作也朝着综合管理、内部控制、分析预测和支付清算等诸多环节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朝着核算的安全性、指导性等方面发展,这种变化使得会计基础工作需要面对更多的挑战。

一、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

(一)会计工作正常有序、会计工作秩序规范化的需要会计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保证会计基础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同时它也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能够平稳开展的一个重要的条件,市场机制在不断的改变,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也在不断的提升,基层单位在运行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会计基础工作的作用,此外,在实际的工作中也非常积极的对会计基础工作和经营的理念进行适当的调整,将经济的增长和劳动率的提升充分的结合在一起,这样一来也就使得整合效益发挥到最高的水平,同时其他还会对会计基础的工作进行有效的改善,从而使其效益得到显著的提升。

(二)是改善经营管理、促进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会计工作的内容不只是预算和管理,同时它也是一个企业健康平稳运行的基础,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中非常重点的内容,如果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不合理的问题,会计报表就有可能出现不客观和不准确的现象,资产负债和营业水平都会受到影响,此外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也会明显下降,因此,我们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的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不断的提高内控的质量和效果,将风险降低到最低的水平,使得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得到显著的改善。

二、会计基础管理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放松会计基础工作企业会计人员对会计基础工作并不是十分的重视,他们认为会计基础工作是非常简单的会计记账和会计核算,需要完成的工作无非是收款、付款和发放工资等等,在工作中并不具备较强的会计操作风险和防范的意识,对会计基础工作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认识不是十分的全面,所以在实际的工作中不重视对基础知识和相关职业能力的改进,如果会计人员一直抱着这样的态度,是很难跟上会计基础工作变化的脚步的,同时其与企业强化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基本趋势背道而驰。

(二)人员配备不合理,兼职兼岗现象严重一些企业在经营和发展的过程中,会计人员的数量比较少,这样也就使得很多责任制度的内容都无法执行,很多人员都会出现违规兼岗的问题,有些企业的会计部门只是进行简单的培训,人员在岗一段时间之后就换岗,这也使得会计基础工作的质量得不到显著的改善。会计人员的素质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会计人员的素质会对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某些会计人员学历水平比较低,同时也不能跟随这时代的变化和发展更新自己的知识系统,仍然还停留在传统的工作模式当中,对工作缺乏必要的前景预测,对当前给出的财政政策不了解也不关心,整个操作过程呈现出固化的状态。

(三)监督机制不健全事后监督不能有效的控制会计集中核算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同时它也会对会计核算的监督控制工作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针对那些系统性的操作失误或者是自身存在的一些误差也不能有效的控制。

三、构建会计基础管理新机制

(一)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企业一定要督促会计人员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会计人员还应该具备最为基本的职业能力,此外还要定期的对员工进行考核,如果员工在考核中成绩不合格,就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严厉的惩罚,对于那些表现非常好的会计人员要予以一定的奖励,这样才能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

(二)大力加强各项财务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当前,很多企业的生产和管理规模都在不断的扩大,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财务规章制度在企业会计制度当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同时在经营和发展的过程中也都创建了比较完善的财务规章制度,但是事实往往是有政策就会有对策。会计人员在落实这些制度内容的时候一般都不是十分的认真,甚至是应付,不能做到严格执行,这也就使得企业的运转质量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因此企业在建立了科学的规章制度的同时,也一定要重视各项制度的贯彻与落实,将各项制度真正的落到实处,使其充分的体现价值。

(三)注重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财务人员的个人素质和职业水平对会计基础管理的效果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在会计基础工作中,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的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成为了一个十分关键的工作。企业的管理人员必须要重视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确保工作人员在掌握基本的工作技能之后还能对相关的政策法规予以熟练的掌握。此外,会计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一定要有危机感,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同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每个企业都期盼在市场竞争中有更好的发展,所以,企业必须要具备风险意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细心的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使得自身的业务水平得到显著的完善。

四、结束语

会计基础工作在企业生产和经营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如果没有了会计基础工作,其他的工作也都无法正常的开展,会计基础工作是一种知识的累积,它对企业的科学决策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企业在发展中也应该对其予以高度的关注和重视,将风险降到最低的水平,从而也更好的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俊霞.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化解企业财务危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