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社会治理的特点范文

社会治理的特点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社会治理的特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社会治理的特点

第1篇

关键词:黑社会性质犯罪;有组织犯罪;心理特点

目前,我国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黑社会存在,但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正日益成为我国一类严重刑事犯罪。它严重破坏了我国经济秩序、社会生活秩序,危及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黑社会性质犯罪作为有组织犯罪的一种形式,有着其独特的心理特点。

一、黑社会性质犯罪的心理动力

黑社会性质犯罪活动源于一定的心理动力因素,这种动力因素促使组织成员依附于犯罪组织,积极参与活动。

(一)强烈的反社会心理。这种反社会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第一.由于错误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与社会主流观念背遭而驰,在社会生活过程中遭受否定和排斥,对社会的教育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由反感、抵触逐渐发展成为与社会对抗的矛盾心理;第二,由于教育的缺乏和误差,加上个人认识的偏差和阅历的浅薄.对社会局部和个别问题产生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错误认识;第三,参与犯罪组织活动后.受群体内部反社会意识的影响.受他人的传习和感染,加之从众心理的作用逐步与社会走向对立;第四,多数犯罪组织成员受到过法律制裁.由于对社会的教育和挽救存在错误认识,对社会产生强烈的报复心理。据有关资料统计,在40个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实例中,为首和骨干成员属于两劳释放人员的共24个,占68%。

(二)归属心理。由于观念与行为同社会规范背道而驰,犯罪人在心理上受到社会压力与谴责,表现为各方面的否定、排斥和鄙视等。由此造成的角色紧张使他们与社会主流处于心理上的对立,所以他们之间非常容易相互理解.心理相容性很大,成员之间容易互相认同,尤其是错误认识、不良需要和违法行为能够得到其他组织成员的承认和支持.因而犯罪人对犯罪组织有着强烈的归属心理。

(三)责任扩散心理。在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中.由于犯罪人存在“法不责众”的责任扩散心理.认为“天塌下来大家扛.降低了个人在犯罪前后承受的心理压力,罪责感会减少.实施犯罪时愈加无所顾忌,自我意识受到影响和抑制,甚至出现“去个性化现象,手段残忍,肆无忌惮,胆大妄为。犯罪现场中的气氛渲染还会产生感染作用,激发犯罪人的表现欲望和虚荣心.为了提高自己在组织和葡伙心目中的地位,相互影响.逞强显能。

(四)团俸压力和首要分子的权威。犯罪组织内部一般都具有成文或不成文的,但是十分明确的行为规范,并带有强制性、残忍性。如长春市的椠旭东集团就曾将“违规”同伙的手指砍下,在聚会场所长期示窳.以敬效尤。犯罪组织内部存在的团俸压力强化了个俸的从众心理,使犯罪人对组织规范和命令不敢违犯;而首要分子往往以其丰富的犯罪经验和阅历、心狠手辣的性格取得同伙的敬佩和畏惧,让其同伙惟命是从。

(五)以情感为纽带的内聚力。由于黑社会性质犯罪能为组织成员带来利益并为其提供保护,首要分子又千方百计对成员进行情感上的笼络.由此而来的安全感促使他们对犯罪组织产生精神寄托,出现强烈的依赖感.这种依椟痔是维系犯罪组织的重要感情纽带。犯罪组织成员以相同或相近的信仰、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为基础,取得感情上的共鸣;社会的否定和排斥,彼此之间的心理支持成为他们的摩情纽带,他们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一荣俱荣,一损惧损。

二、黑社会性质犯罪中不同角色的心理特点

黑社会性质犯罪中不同角色由于其所处地位、所起作用和经验阅历的不同,也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

第2篇

关键词:黑社会性质犯罪;有组织犯罪;心理特点

目前,我国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黑社会存在,但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正日益成为我国一类严重刑事犯罪。它严重破坏了我国经济秩序、社会生活秩序,危及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黑社会性质犯罪作为有组织犯罪的一种形式,有着其独特的心理特点。

一、黑社会性质犯罪的心理动力

黑社会性质犯罪活动源于一定的心理动力因素,这种动力因素促使组织成员依附于犯罪组织,积极参与活动。

(一)强烈的反社会心理。这种反社会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第一.由于错误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与社会主流观念背遭而驰,在社会生活过程中遭受否定和排斥,对社会的教育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由反感、抵触逐渐发展成为与社会对抗的矛盾心理;第二,由于教育的缺乏和误差,加上个人认识的偏差和阅历的浅薄.对社会局部和个别问题产生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错误认识;第三,参与犯罪组织活动后.受群体内部反社会意识的影响.受他人的传习和感染,加之从众心理的作用逐步与社会走向对立;第四,多数犯罪组织成员受到过法律制裁.由于对社会的教育和挽救存在错误认识,对社会产生强烈的报复心理。据有关资料统计,在40个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实例中,为首和骨干成员属于两劳释放人员的共24个,占68%。

(二)归属心理。由于观念与行为同社会规范背道而驰,犯罪人在心理上受到社会压力与谴责,表现为各方面的否定、排斥和鄙视等。由此造成的角色紧张使他们与社会主流处于心理上的对立,所以他们之间非常容易相互理解.心理相容性很大,成员之间容易互相认同,尤其是错误认识、不良需要和违法行为能够得到其他组织成员的承认和支持.因而犯罪人对犯罪组织有着强烈的归属心理。

(三)责任扩散心理。在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中.由于犯罪人存在“法不责众”的责任扩散心理.认为“天塌下来大家扛.降低了个人在犯罪前后承受的心理压力,罪责感会减少.实施犯罪时愈加无所顾忌,自我意识受到影响和抑制,甚至出现“去个性化现象,手段残忍,肆无忌惮,胆大妄为。犯罪现场中的气氛渲染还会产生感染作用,激发犯罪人的表现欲望和虚荣心.为了提高自己在组织和葡伙心目中的地位,相互影响.逞强显能。

(四)团俸压力和首要分子的权威。犯罪组织内部一般都具有成文或不成文的,但是十分明确的行为规范,并带有强制性、残忍性。如长春市的椠旭东集团就曾将“违规”同伙的手指砍下,在聚会场所长期示窳.以敬效尤。犯罪组织内部存在的团俸压力强化了个俸的从众心理,使犯罪人对组织规范和命令不敢违犯;而首要分子往往以其丰富的犯罪经验和阅历、心狠手辣的性格取得同伙的敬佩和畏惧,让其同伙惟命是从。

(五)以情感为纽带的内聚力。由于黑社会性质犯罪能为组织成员带来利益并为其提供保护,首要分子又千方百计对成员进行情感上的笼络.由此而来的安全感促使他们对犯罪组织产生精神寄托,出现强烈的依赖感.这种依椟痔是维系犯罪组织的重要感情纽带。犯罪组织成员以相同或相近的信仰、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为基础,取得感情上的共鸣;社会的否定和排斥,彼此之间的心理支持成为他们的摩情纽带,他们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一荣俱荣,一损惧损。

二、黑社会性质犯罪中不同角色的心理特点

黑社会性质犯罪中不同角色由于其所处地位、所起作用和经验阅历的不同,也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

(一)首要成员的心理特点。首要成员作为领导、组织者,在犯罪组织中处于核心地位。他们多数长期从事犯罪活动,受到过公安机关的打击处理,阅历丰富,拥有犯罪经验.攻于心计;通过智力或体力上的优势和胆太妄为的亡命心理,在犯罪组织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和影响力,具备拉拢、管理和协调下属的能力,善于通过恩威并施,笼络控制成员为其效劳;他们已经形成了稳定的消极世界观和人生观,坚持顽固的反社会态度,主观恶性难于改变;表现出狡猾阴险、胆大妄为的人格特征;在认识能力和永平上表现出不一致性,即高能力与低水平的矛盾。多数具有合法身份,利用正当的经济活动掩护其犯罪行为。也有一些人组织犯罪集团为其政治利益服务。在暴力性犯罪集团中,首要分子常常直接参与策划、组织。

(二)骨干成员的心理特点。骨干成员是犯罪集团的中坚力量。他们在犯罪集团中人数不多,但是所起的作用较大,在犯罪组织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助纣为虐是骨干成员的突出心理特点。这些人具有强烈的反社会心理,多数具有犯罪和逃避打击的经验。骨干分子与首要分子相比,错误的世界观等方面设有明显差别,但认识能力发展不均衡。缺乏正确生括信念,精神空虚,所以他们依附于首要分子,以首要分子为中心进行活动,比较为首要分子所信任,或者为其出谋划策,或者充当急先锋,冲锋陷阵。骨干分子与首要分子关系密切,心理上的相通性较强,对犯罪组织依赖感较强。骨干成员之间经常会因利益关系出现矛盾。由于主观恶习性较深,多数冷醋无情,表现出情感的两极性和易变性,一方面他们对首要分子言听计从,另一方面,他们对下属和受害者又十分凶残。

(三)一般成员的心理特点。一般成员在犯罪组织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在团伙中,他们数量较多但作用较小。主观恶性较轻.其世界观、价值观常常表现出浅薄、片面的特点。他们常常是受荣骗加入到犯罪组织中的,他们参与犯罪集团活动不完全是为了犯罪目的,有时只是为了满足心理上的虚荣心和归属需要。由于认识能力与永平的低下,在黑社会性质犯罪中,他们常处于盲从和被动的地位。情感上表现出不稳定性,好感情用事,易冲动,逞能好胜,愿意显示自己,自拉能力差,容易受人指使参与或实施暴力犯罪或其他恶性犯罪 

三、打击黑社畲性质犯罪的心理对策

第3篇

关键词:社会学 理论课程 心理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041

专业课的学习,最难的内容是相关理论的学习。没有理论的构架和积淀,相应的专业实践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系统的理论学习课程,是大学中每个专业课程安排中的重中之重。社会学学科成立以来,出现了很多的理论流派,大师级人物的闪耀的思想不仅照亮了社会学前进的道路,也成为整个文科的发展的重要基石。因此,如何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在脑海中构建起社会学专业的理论框架,对其之后的具体专业学习和实践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理论学习的困境在于,由于理论讲授内容的枯燥乏味性、缺乏灵活性,理论课的学习内容一直是学生认为最枯燥的、最容易产生抵触心理的。学生上课没有积极性、老师讲授没有动力,成为理论学习现状的真实写照。

1 社会学专业理论课程安排的现状

现阶段,社会学专业的理论课,大致有社会学原理、中(西方)社会思想史、西方社会学理论和社会学名著选读等课程,其中课程的具体命名会有所差异。

社会学原理(或称社会学概论)是社会学专业课程中的重要课程,它作为社会学的入门课程,是对整个专业知识的系统梳理,内容涉及广泛但是相对浅显,涉及到社会学研究领域的方方面面,对整个社会学的专业知识框架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能否学好这门课程对以后的专业知识的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这门课程安排在大一期间。

其他几门课程,分别涉及到专业知识的历史发展的沿革、理论流派的传承以及相应经典专著的阅读,对社会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和进一步的深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掌握了这些知识,就能较为全面掌握社会学理论知识,为后面的实际的专业运用起到具体的指导作用。没有理论知识的掌握,就没有社会学专业的实际田野调查和应用。对专业知识的学习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习了概论之后,需要系统梳理社会学理论流派的发展,进而了解整个学科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其中辅以相关大师级人物经典著作的研读,才能到达对社会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要求。因此,现阶段这几门理论课程的安排,参差不齐,基本上处于大二至大三这四个学期之中。

此外,理论知识的讲授并不是仅仅出现在上述几门单纯的理论课程,在各个具体的专业课程的教学计划中,会有一些和本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的提及和具体应用,因此,专业课程会以“知识点”的形式零星地体现理论课程的“知识面”,在具体的讲授内容上会有理论“点”重复的现象,这是在具体的教学中常见的现象。

2 大学生各学年的心理特点

大学四年,能够真正让大学生安心学习、学到实用的知识的具体时间并不多。

2.1 大一:新奇与适应

大一刚入校,新生往往是好奇和适应的心理。一方面,要适应从高中阶段向大学阶段的学习方式的过渡,适应远离家乡独自住校的生活过渡;另一方面,是对新的相对自由的大学学习、生活的好奇和自身的重新调整。这需要大学生拿出一定的时间来完成,大一的第一学期甚至整个大一就首当其冲。

这一时期,大学生刚从高中的填鸭式教育中走出来,在学习上还保留着高中的学习方法,血液中还有高考奋斗的激情,在大学的学习中自然地会将过去的学习激情和学习方法带入。学习激情与好奇结合,是新生显著的心理特点,容易使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产生学习兴趣,也能促使其对高中的学习方法的反思。学习氛围,过去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紧张艰苦,现在转变成为很宽松、充分自由的;课堂上,不用再预习、复习,不再是“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而是“60分万岁”。高中的学习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

这个时期,大学生的重心从学习转移到了各种的大学社团活动与集体活动,容易造成对专业课程的轻视,但是凭借学习激情的惯性,有些新生已经开始反思具体学习方法的改变。

2.2 大二:迷惘

大二这一学年,大学生进入了一个充满迷惘和困惑的阶段:对大学学习的迷惘、对课外活动的重新反思、对自己未来的迷惘……

这一时期,学习目的不明确。过去是一切只为高考的明确的目标,有家庭、社会交付给他们的明确的学习目的。现在考上大学的阶段目标已经完成,那进入大学之后的学习目的又该是什么呐?

学习方式有待变化。过去是被动学习、填鸭式的高考教育,现在大学中一切宽松的学习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了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如何才能转变成为主动的学习,这就需要找到和过去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定位。

2.3 大三:自我定位

经过了前两年的新奇和迷惘,大学生进入大三之后,对于大学生活和学习已经较为适应,基本上有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生活方式,自己对于社会和未来开始有了一些认识和看法。相对来说,这个时期的大学生的思维较为成熟一些了。但是,面对社会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式,“毕业就失业”、“学的好不如嫁得好”等舆论甚嚣尘上,在校大学生开始明显感受到外界的巨大压力。

这个时期,大学生开始对未来的职业有了一定的规划,开始利用课余时间甚至翘课来进行自己的规划,对专业课程的重视度明显下降。同时,运用还不怎么成熟的学习方法去自学其他的知识,显然是事倍功半,达到的效果不佳。

3 有针对性地课程设置与教学

3.1 课程设置

专业课程的整体安排。大四学年,是大学生四年大学生活的最后一年,也是四年生活的总结,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找工作、撰写毕业论文,是对之前三年专业课程学习效果的一次实战检验。毕业论文的撰写,除了要应用社会学中的统计方法,还需要有相应的具体理论和研究方法与实例的相结合。因此,这一学年一般不用安排专业课程的学习,充其量有几门关于就业技巧的课程可以安排在大四第一个学期。

理论课程的安排。鉴于从大三开始,大学生需要使用在前两年习得的新的学习方法来规划自己的未来职业,难以有太大的精力和热情来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因此大三学年的主要教学目标在于社会学各个分科社会学的学习。这些社会学分科课程(比如家庭社会学、人口社会学、农村社会学等等),内容比较贴近生活,教学形式和考核形式也可以多样化,以灵活的方式引起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也是社会学具体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最好运用。

社会学主要理论的学习应该集中于大一大二两年。这两年是大学生进入高校之后、建立自己的新的有效的学习方式的主要时间。在保持高中学习的激情的同时,探索如何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的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增强理论修养,为之后专业学科上认知的进一步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3.2 教师的讲授策略

社会学的整体课程,虽然由不同的教师来承担不同课程的讲授,但是应该遵循社会学学科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沟通和相互借鉴,将专业知识的传授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有效整体。

社会学概论的课程作为整个社会学专业的入门课程,要给学生一个清晰的学科内容和发展的框架脉络。在此基础上,将中西方的思潮、主要理论学派按照时间的顺序将框架中相应部分充实起来。大学的课堂教育一直崇尚学生主动自主的学习,虽然现有的中国教育资源不能达到西方教育那种宽松的课堂形式,但是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达到课堂的活跃。理论知识的内容很是枯燥,可以将学派人物的一些轶事、趣事作为引起学生兴趣的调味品来活跃气氛,在分析人物的特定性格的基础上引出其阐述的特定理论,这样可以适当的增加趣味性。同时,理论课程的讲授要注意理论演进的历史发展和传承关系,注重其理论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并重点突出其对实地调查的应用性,借以扩大理论知识的“面”。

其他专业课程,在讲授具体的理论知识“点”的时候,由于之前的理论教学已经涉及到了这部分内容,就可以采用较为灵活的不同形式来教学:比如学生主讲、教师评价的巩固以往知识的方法;比如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之上能够阐发出自己的想法和思想。在考核方式上,引入多种的考核形式,多方面地督促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活学活用。比如采用小型的论文答辩的形式,就能有效地遏制学生在课程论文上的抄袭行为;比如采用舞台剧的形式,让学生将社会工作的调解行为通过实际的案例表演出来,不仅使学生运用了相关理论,而且为之后的工作进行了提前的演练。

3.3 学生的学习

大学生通过几年的大学学习,主要是为了建立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式,这是会终身受益的。如何达到学生主动的、有针对性的高效学习,需要大学生有意识进行自我培养。

专业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照本宣科的,大学生要用发展的、创新的眼光来看待理论知识的发展。社会学是一门实证为基本取向的社会科学。离开了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就不可能达到社会学专业的教学任务。

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社会学专业知识的吸收。面对内容庞大却琐碎的理论知识,学生需要主动地去理解并吸收相关的知识,而不是略带无奈地为了学分而学。教师改进教学方式的同时,学生也要发挥积极性,课下研读经典专著,用新时代的新眼光发展地了解这些理论的现实意义,赋予更多的新时代的气息,用相关理论、视角分析各种当今的热点问题、社会现象。一旦找到了理论与现实的契合点,就更容易找到大学生学习兴趣的切入点。

4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