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当今时代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课程改革也在不断发展,中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所谓核心素养,是指“??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景时,能够通过自身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综合解决问题,而且还指通过自身技能和观念的提升,在各种问题面前表现出的综合品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大体上是指学生通过教师传授的知识和自己的亲身实践,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和相关的技能以适应生活,并在个人情感和生活技能等方面得到正确的发展,走正确的人生道路。立足于学科,才能更好地把握学科的本质。中学思想政治学科,主要是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素质。作为学科素养的精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集结了“最能体现育人价值的根本性和关键性要素”。培养中学生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关键就是要加大中学生对此科目的重视程度。思想政治学科的内容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是综合性的,但是却又有别于我们通常所指的综合课。思想政治课程的设置,是我国课程体系的重要标识,尤其是在初中阶段,更是对国家教育发展有着很大的基础作用。提高核心素养,也是育人的本质。
二、培养核心素养的途径
1.注重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辨析式思维
政治思想教育本身就能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的努力下,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的辨析性思维,不仅能够培养中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还能尽快实现教育的改进与突破。在课堂中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应充分运用每一分钟,鼓励学生提出疑点,在各个知识点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共同交流、共同探讨、共同分析,向45分钟课堂要效率。
2.注重课堂设计,增强练习引领
自古以来,教师都是一个伟大的职业,虽不能创造物质财富,却能创造精神财富,给予每个人真正的财富原动力。课堂设计对于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把握课堂,设计课堂展示方式,体现课程活动性。课堂设计大致可分为三个维度:主体活动、思维激发和情感体验,让学生从各个方面提高知识掌握程度和素养。练习引领就是将练习题联系本课的内容,让学生从书中和生活中寻找答案。课堂设计与练习引领相结合能逐渐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3.注重课下指导,体现差别式评价
教师对中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体现在课堂的实践和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教师应该在每一个环节中督促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出结论,而不是一味地追随课本。教师要利用多种途径对中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尽量进行单个指导,这样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三、追求教育的深度与广度
一、将数学的方法和思维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就是使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数学手段、数学习惯去分析解决数学中的实际问题。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只有将它掌握好才能从整体上全面地理解教材知识,融会贯通,才能灵活、科学地得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比如,在讲解图表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利用图表的多种图案,在不告知学生的前提下,让学生根据图表的形状将其命名,那么他们就会有圆柱形、扇形、曲线形等概念;又比如,在一些根据已给数字找规律的题中,就会有潜意识的等差数列的概念等。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数学方法,同时数学知识层面也会得到扩大和提高,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就会比较轻松。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学生牢牢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学生才能受益一生。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的智慧的体现,是人的智力的核心。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成为它的主人呢?好的教学策略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要学生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学到的知识,就放手让他们去做,绝不进行“填鸭式”的被动灌输。如,讲到事物的对称性,就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现实生活当中接触到的哪些事物有这样的性质。有的说,蝴蝶,我们的手、胳膊,甚至有的想到了巴黎的凯旋门等一些建筑物。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能够逐步养成自学的好习惯,具备良好的推理能力,更重要的是从小就培养了不怕困难、不断进取的精神。
三、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
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数学语言是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课程标准的改革也指出,数学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包括思想、内容、语言和方法,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提升数学素养。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它与数学素养的形成紧密相连。语言能展示一个人的思维,反映一个人的思维是否准确、清晰。比如,学习分数“”的简化时有的同学讲:从最小的公约数“2”开始约,最后得“”;有的讲直接用“4”约也可以得到“”,可见,学生能利用自身掌握的知识,在解答的过程中条理、清晰地讲解自己的解题过程,锻炼并发展了数学语言能力。
四、教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
生活和数学可以说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比如,报纸当中公布的股票行情、电视中的福彩节目等,这些都包含着一定的数学知识,可是我们在课堂上对此完全忽略、不屑一顾,只字不提。只有当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提高思维能力,数学学起来才是“活”的。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定理时,就应该让学生画出居住地与学校之间的地理位置图,再让他们运用这一定理找到最近、最适合、最快到学校的途径。这些实际的事情避免了数学与实际脱节,在无形之中就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产生一种想要探究的心理倾向,在生活中也会时时注意学习数学知识。
五、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看待周围的事物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171-02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日益凸显,大学生成为提升我国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资源。但与此同时国内日益扩大的人才需求市场以及高校毕业生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对大学生的能力水平也提出了新要求,当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方面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倾向,本文对如何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学生人才进行了叙述,并分析其核心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培养路径,为大学生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提供源动力。
一、大学生核心能力的理论内涵
核心能力是从学术术语“核心竞争力”演化过来,最早由美国的经济学家普拉哈德(C. K. Prahalad)和哈默(Gary Hamel)[1]在1990年提出。国内学者研究得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通过在过去的投资以及学习行为中积蓄沉淀,形成对手难以超越的具有企业特色的独特优势,对企业来说其核心竞争力除了本身的技术和资源因素外,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企业的成员,那么我们可以把个人所具有的核心优势称作职业核心能力。
教育观是高校培育人的指导思想,其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教育观中处于核心地位且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该理论的内涵中指出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一致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能力、素质以及实践活动和需要的全面协调发展,人的个性能够充分完全发展、人在社会关系方面的丰富发展,大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目标与该理论所要求应是相一致符合的。
因此,大学生核心能力理论是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适应当前形式发展需求,通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并适应社会发展的核心能力。
二、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一)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含义
大学生核心能力是大学生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自我教育,经过个人持续努力地学习、实践及创新,进而形成一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伴随其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它能够为大学生带来较强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引导和激发大学生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大学生核心能力的特点
1.大学生核心能力具有普遍适用性。大学生核心能力跟从事具体行业或者职业的工作岗位所需要具备的特定职业能力是不相同的,它不针对具体的职业和岗位,它能够适用于所有的岗位和职业。
2.大学生核心能力具有稳定性。大学生核心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地积累和磨炼,它形成后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弱化丧失,具有持续长久的竞争优势,从而保持其稳定性。
3.大学生核心能力具有内隐性。大学生核心能力是其价值观、人格特征、心理状态和意志品质等方面的综合反映,它不像知识和技能的特征表现较明显且易于衡量、评价,它不易衡量,从而具有内隐性。
(三)大学生核心能力的构成
用人单位根据对人才的现实需求为导向,参照《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和相关理论,结合高校人才培养实际,大学生核心能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支撑内核,由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等五个能力指标构成,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而形成动态循环的有机系统。
三、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路径
(一)增强理想信念教育,打造核心能力内核
理想信念是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内核和基石,只有正确的思想意识行为才能够保证大学生确立坚定的方向目标。在本体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核心能力体系的内核。通过增强理论武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提升文化氛围打造多平台、多形式的核心价值观宣传模式、加强榜样引领树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发挥示范效应、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将学生诚信表现记实性写进成长记录,建立奖惩机制等一系列立体式推进措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每名学生的自觉意识,外化为每名学生的行为规范。
(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用人单位是人才质量的检验者和评价者,对大学生核心能力水平作为其选人、用人和培养人的重要参考指标。
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注重知识传授而轻能力的问题。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时,要坚持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知识学习和方法学习相统一、理论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社会需求为首要导向设计科学合理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企业双方按照用人单位的岗位设置情况、人才需求标准和学校软硬件环境共同合作开发相关课程体系和编制教材,能够充分发挥出双方各自优势实施人才培养。
教学方法改革应树立以学生为本,教师应以提升大学生核心能力为目标,最大程度发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逐步提高大学生知识掌握、阅读理解、独立自主学习以及解决问题等方面的核心能力。
(三)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教育,构建大学生核心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工作,就是从大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生活起就对其实施全面系统、层次分明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相关活动,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教育为主线,根据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紧密围绕大学生核心能力的理论内涵,针对专项能力设置专门课程内容以实现核心能力的专题化培养,科学构建大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项目化、模块化课程结构体系。
由于大学生在不同的成长时期所面临的困惑不同,以年级为单位来描述对大学生进行培养的四个阶段目标:大一学年为探索期,其目标为认识大学特点、熟悉本专业的相关情况、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学会与人交往和树立学习生活目标;大二学年为定向期,其目标为完善人格的思考与发展、专业意识的形成与塑造、目标管理的理解与应用和学习能力的研究与建构;大三学年为准备期,其目标为深入学习专业主攻方向的理论知识、培养职业发展所需技能、提升创新能力和做好毕业规划;大四学年为抉择期,其目标为走向新岗位做好各种准备。因此,要根据大学生核心能力内容,将大学生核心能力的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个专题,针对不同能力进行专题培养。
(四)发挥第二课堂和实践活动优势,在活动中培养大学生核心能力
第二课堂和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核心能力的重要路径,要充分发挥学校各机构的优势力量,根据大学生不同阶段的成长需求组织形式多样的提升核心能力的活动项目。
通过科技竞赛、学科竞赛、科研立项、科研训练和研究性学习活动等提高创新能力。通过话题研讨、演讲、主题征文和无领导小组讨论等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辩论赛、体育比赛、素质拓展、团队定向运动和野外生存训练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运用党团组织、学生组织和社团组织活动,为学生搭建进行组织管理能力的训练。通过举办联合国模拟大赛、英语剧表演、英语角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通过勤工助学、社区挂职锻炼、社会调研等方面活动,通过接触不同文化背景和工作环境的各类社会人群,学会沟通交流合作共处。
(五)建立学生能力认证中心,对学生核心能力水平客观评价
为扎实有效地推进大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可依托信息化技术开发设计大学生核心能力测评系统,促进学生不断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水平。该系统以大学生核心能力构成要素为观测点,以能够展现能力水平的业绩和证据为依据,采用定性和定量相互结合的方式记录,通过历史记录、成绩考核和综合素质测评等相结合模式,评估大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
学生能力认证中心由学校、学院和班级三级构成,主要职责是制定和规划学生能力认证的方向、评价指标体系和实施方法,完善学生能力认证体系的各部门职能,对各院系学生能力认证中心的工作进行指导和定期审查,对学生能力数据进行总结分析以找出其内在规律;学院学生能力认证中心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学生进行学生能力认证工作,督促学生及时提交能力认证申请并予以审核。班级学生能力认证中心的主要职能是将学生能力培养指南内容向班级同学宣传,督促本班同学及时提交能力认证申请。学生能力认证中心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优势,对学生所申请的能力进行认证,客观、公正和全面地记录每个学生大学期间能力情况,学生能够随时查看个人的能力情况,定期输出学生个人能力存折以促使学生寻找差距、弥补不足,在学生毕业时为学生颁发能力存折供就业使用。
四、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人才竞争的市场化、国际化形势日趋明显,大学生核心能力水平高低关系到其就业和职业发展。高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高校要从提高大学生核心能力的角度,实施人才培养,为提升国家竞争力培养可靠顶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孟炯.加强索质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竟争力[J].高教研究,2005,(3).
[2]管斌全.让别人无法取代一如何打造你的核心竞争力[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新经济常态;高职院校;核心素养;培养路径
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前瞻性,高职院校的学生要想在短时间内适应竞争十分激烈的市场环境,就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目前我国已进入了经济发展新常态,受到移动互联网等科学技术的影响,大量的信息充斥着人类的生活环境。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受到了严重影响,为了更好地适应全新的社会形态,学生需要在校期间学习信息甄别能力,目前核心素养教育开始成为我国职业院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核心素养,既是培育新一代大学生的关键元素,也是学校教育发展的趋势方向。聚焦核心素养,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评价改革和教研修方式,顺应时展趋势,创新育人模式,是每一个教育者关心的事。
一、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一)建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强调,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职业教育具有良好的发展前途,教育工作开展要坚持党的领导,树立办学方向,结合立德树人的教育原则,创新职业教育类型。高职院校在教学工作开展中,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助于终身学习理念的有效落实,职业院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密不可分,近年来,受到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广泛关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为社会发展一线输送集生产、服务、管理于一体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职业性,结合社会发展过程中我国各岗位的职业需求来看,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做好职业素质教育工作。让学生在拥有专业技能应用能力的同时,还需要建立与岗位需求相一致的职业态度,认真履行自身所具有的岗位职责,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岗位经验都可以在就业后的工作中逐渐丰富与完善,但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及职业素质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导,因此,在新经济常态下,高职院校需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促进就业和学生可持续发展
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能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发挥出自身所具有的社会价值。现在社会企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在员工培训时强调团结合作、吃苦耐劳等综合素养的重要性,因此,职业院校教育阶段,需要合理地融入核心素养教育内容,助力学生可持续发展,只有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精神,才能够有效提升人力资本的附加值,提升学校人才的就业率。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学习阶段就开始接触职业岗位的一些专业技能,教师在实践教学课堂设计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职业规则,帮助学生塑造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精神,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与学习过程中能够从容地面对困难与挫折。
二、新经济常态下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原则
(一)以批判性思维为基础
结合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新经济常态,高职课堂需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通过网络的便利性,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广泛传播,各国都开始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学生作为网络的使用主体,经常会遇到一些假国学和迂腐文化的渗透,导致一些意志不坚定的学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形成多样化的价值取向。大量烦琐、无用的信息充斥在学生的网络生活中,世界正处于知识大爆炸时代,在多元文化价值环境影响下,学生需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形成批判性思维,全面提高自身的信息识别能力。
(二)以学习力提升为关键
在高职院校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想要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新经济常态下知识具有一定的引导性价值,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进行知识理论的更新,当下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内容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与时代脱节。因此,职业教学要注重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社会形态改变,知识理论内容就要随之改变,未来的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不能把知识理论作为教学重点,而是以学生学习力的提升为关键。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发展理念,自动去应对不确定性较强的社会环境,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技能,形成正确的学习思路,并愿意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学习和吸收中,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拓展知识获取渠道,让高职院校教学逐渐摆脱传统形式化主义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发展能力和综合技能应用能力。
三、新经济常态下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路径
(一)学校管理机制改革
结合近几年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来看,许多用人单位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考量,为了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够更好地应对工作环境中所遇到的困难与挫折,养成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职业精神。高职院校需要注重通识课堂教学,将不同专业的学生聚集到一起,结合社会新经济发展常态,向学生普及各专业岗位的人才需求,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学分制,让学生自主挑选感兴趣的教学课堂。在期末考核阶段,要适当地调整道德教育与体育教学的得分比重,大一阶段的文化课分数可以适当降低,在校园内部建立文化艺术共享中心,定期向学生宣传正能量的影视作品和舞台剧,聘请专业的心理专家来校作为辅导教师,开设专题心理辅导讲座,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为社团的承办提供资金支持,注重传统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发扬,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兴趣爱好。
(二)优化传统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开展,要以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为主要目标,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丰富传统教学内容,改变单一“灌输式”教学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所具有的视频播放、虚拟场景建立等辅助型教学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教学流程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结合学生的学习状态,为学生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适当的教学引导,让学生自主进行相关教学信息的搜索,设计出综合性较强的教学方案。在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将全体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通过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加强小组之间的交流互动,还可以融入多元化的教学案例,以小组为单位提高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同时,教师在专业知识讲解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辩证性思维的培养。在教学考核设计阶段,调整专业学分与道德学分之间的占比,让学生认识核心素养提高的重要性,在教学考核阶段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为学生创建一个工作岗位模拟情境,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真实的工作案例。学生通过与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探讨,制订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和问题思考能力,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三)积极开展通识教育
高职院校教学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通过通识教育课堂的建立,加强学生对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有效认知,并将其作为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主要途径,并有效解决专业知识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分裂状态,拓展学习视野,打破传统教育过程中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帮助学生形成健全品格。核心素养的提升首先需要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通识教育主要围绕人文性、社会发展、自然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内容,彼此之间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教师在进行教学流程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潜移默化地融入政治观点,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从而达到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目的。职业教育注重实践教学的开展,核心素质教学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学生共同参与到真实社会活动体验中,丰富传统的课程教学流程,为学生奠定专业教学基础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发展能力和岗位工作能力,助力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
四、总结
在高职院校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高职院校需要建立明确的教育目标,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为一切教育工作开展的核心。
参考文献:
[1]莫校晴.新经济常态下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分析[J].科技资讯,2020,18(12):238-239.
[2]许凌云.核心素养视域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与教学变革分析[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21(2):101-104.
[3]孙习轩.基于核心素养导向优化高职英语教学的有效路径[J].环球市场,2021(1):263,265.
品德与社会课程极具德育功能,但当下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方面效果不是很好,削弱了该课程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功能。为此,我校充分利用福建省第二批品德学科基地校的有利契机,开展以“立德树人”为大方向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德育功能优化路径的实践与研究,让品德与社会课程,与学校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班队活动、课外活动、各项教学紧密结合,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走向社会。
二、建构品德核心素养课堂评价
一位哲人说过:当你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都忘掉以后,剩下的就是教育。这引发了品德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学校教的是什么?是什么会被遗忘?又是什么会融入血脉,奠定根基?当下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品德课程应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代替传统的课程标准体系,从单一重视学科教学规律走向重视人的成长规律与教学规律的叠加和融合。
路径一: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设计方面,实现对课程的准确解读和表达。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设计中,实现对课程的准确解读和表达,是加强课程德育功能的基础和前提。《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课程性质定位于“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显然,这为品德与社会课程德育功能的加强提供了良好契机。
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基本理念中开宗明义:“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小学中高年级是儿童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社会课程肩负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发展儿童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能力的艰巨使命。
路径二:围绕课题研究,加强校本教研,建构品德课堂评价模式。
围绕我校申报的福建省普教室立项课题“品德与社会课程德育功能优化路径的实践与研究”,参考美国“21世纪技能合作组织”提出的21世纪最需要技能,聚焦品德课堂,我校品德学科教学研究团队着力培养的品德核心素养为:
我校品德课堂努力让儿童成为评价的主体,注重关注过程性评价,使品德课堂评价成为儿童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我的一种手段。
实践中,明确评价标准,规范评价仪式,依此让学生给同伴和自己评分,并用具体观察支持自己的结论。在评分的同时,学生品德核心素B得以润泽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悄然形成了。
路径三:立足校园文化特色,着手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
品德与社会课程注重在社会实践中扩大学科课堂的外延,深化德育内涵,以实践的方式落实德育功能的活动,达到学科教学的目标,提高学科质量,实现德育教育优化路径。
我校校园文化特色鲜明,处处显露出现代化学校的办学思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为此,基于课程的培养目标,充分挖掘校园文化资源。我校品德教学研究团队着手编写了适应学生需求的校本教材《基于立德树人的德育优化路径――鼓二小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努力实现课程与校园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无缝对接。
三、指向“立德树人”,提升品德核心素养
我校开展“品德与社会课程德育功能优化路径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实验至今,围绕“立德树人”,提升品德核心素养,取得如下成效。
1. 提升任课教师专业素质和对课程的认识。
一线教师是将国家课程意志传递给学生的最终执行者,他们的专业素质和对课程的理解直接关系到课程的实现程度,其专业素质的提升是加强德育课程的核心所在。在课程观念上,要求教师准确理解课程性质,把握课程标准,从综合的角度对待其中从属于不同学科的具体知识内容。教师要从原来只会处理单一学科局部知识,发展到会进行跨学科知识处理,才能真正发挥综合课程的价值和作用。如,我校有些青年教师除专任数学、语文、音乐、体育等学科的教学外,还兼任品德教学。他们在课堂上注重采用问题解决、体验探究等教学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学会综合地、关联地、多角度地、切合实际地分析和思考问题,形成关心社会的态度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行为方式。
2. 促进品德课程向综合化延伸。
我校办学目标是“四园”――学习的校园、生活的花园、活动的乐园、温馨的家园,学生在经过六年的学习生活,将努力达成“三能”的素质培养目标,即“能歌善舞、能言善书、能学善行”。为此,我校品德和社会课程涵盖的内容较多,课题的实践与研究有效地促进了品德与社会课程走向社会,如与军门社区联合开办“四点钟学校”。同时,促进品德和社会课程与学校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班队活动、课外活动、各项教学紧密结合,相融相生,不断发掘并优化品德与社会课程德育优化功能路径,发挥德育教育的整体效应,从而有效推进品德与社会课程“三能”学生素质培养目标的完成。
3. 研究成果不断扩大影响面。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实质内涵
高中语文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培养其核心素养是需要我们考虑的。同时,对于核心素养的建设而言,要对学科基础和相应的学科类别进行区别培养。
一、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发展素养部分被称为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对学生的后续发展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十分重要,它对提高高中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一)语言的运用和构建。高中语文的核心素养,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进行语言的运用和构建。通过转变学生在生活中的语言表达方式培养和提升学生在生活中的语言表达方式,使自我表达能力和语言构建能力在随后的应用过程中得到改善,使学生语言自我表达能力和语言构建能力在随后的应用过程中逐步得到提高,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二)提升和发展自我思维。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极为重要,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相应的思维表达,通过一定的思维方式将自己所要说的内容表达出来,也是汉语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内涵。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在表达时需要相应的表达方法。这时我们需要相应的思考来进行一定的分析,以便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语言的构建能力和表达方法得到全面的提升,使思维更加清晰。(三)实现美的创造和建设。对于汉语教学活动而言,它不仅是一种自我表达方式,也是一种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思维培养。更重要的是,通过相应的学习和某些分析手段,在整体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对语言的学习,使自身的美学素养得到提升。对于语言的核心素养,在建构的过程中,对美的欣赏和对美的分析以及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进行美的创造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的核心素养组成中进行美的创造和鉴赏,也是一个重要的核心素养。
二、各种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
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在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在整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使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使得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得到体现,对于学生素养的培养极为重要。而在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需要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和相应的发展进行一定的优势创建。(一)语言表达的培养路径。语言的表达在整体的培养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阅读,通过大量的阅读,使学生在整体的知识和语言素养上有一定的积累,而对于其中的语言表达就能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第二个方面就是练,所谓练就是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将这些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对于语言表达的练习,主要包括书面和口头的练习。书面的练习主要靠写作进行体现,而对于口头的练习就需要学生在课堂中不断地互动,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二)思维的发展提升路径。思维的发展和相应的培养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因为思维决定着相应的表达方式以及思考的特点。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升而言,主要依靠他们对事情的表达和自己在整体的学习过程中想要表达的方式。因此对于思维的培养而言,在培养过程中主要依靠实际运用,也就是在课堂中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这些事情形成自己的处理方法,从而达到提升思维的目的。同时,除了思维的方法,在思维品质的培养中教师应当起到一个引导作用,使学生建立起一种健康的品质。也就是在对事情的看法中进行合理的引导,从而建立他们的思维品质。(三)对美的鉴赏的路径。美的鉴赏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方式,因此在进行培养的时候,应当给学生一定的审美实践,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接触和了解到更多的美。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能进行一种创造,使得自我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得到统一提升。而在对美进行审视和创造的时候,要使学生养成一个特点,就是从一个客观理性的角度对美学进行相应的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美的接触,通过自己的表达方法,创造出相应的美。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于美的鉴赏能力这一核心素养得到了提升。
一、科技教育是学校特色品牌建设的重要方式
品牌化是学校教育正在迎来的发展主题。学校建设特色品牌,是改变“千校一面”“千生一面”同质化发展现状、实现转型发展的破局之举。品牌化,是学校发展的新视点,也是学校发展的新战略。品牌化的学校,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深厚的人文素养、扎实的科学素养以及高超的生活智慧。
科学文化素质是人应该具备的核心素质,科技创新能力是新时期人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制定了四大行动,第一个行动就是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目的在于提高并增强未成年人的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特别把未成年人作为重点人群,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和系统性的校内外科学探索和科学体验活动,加强创新教育,培养青少年创新意识和能力,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就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普及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方法,宣传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
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的主阵地、主渠道。在科技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当今社会,把科技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特色品牌建设,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是学校教育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学校推进科技教育特色品牌的路径整合
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传统中,小学科学(自然),中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有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以科学知识教育为主,而科学技术教育相对缺失。由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特别重要,国家多个部门都非常重视,都想为中小学科技素养的培养作贡献。多种力量关注青少年科技教育本来是件很好的事,但问题是带来了各自为政的局面,基层学校无法统筹兼顾。归纳起来,当前中小学科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课堂和课外问题、多头管理问题、师资问题、资源问题、平台问题、经费问题等。因此中小学校推进科技教育特色品牌建设,应该进行如下路径整合。
1. 管理路径整合。科技教育通常列入综合实践活动范畴,但各区县教育局教研中心很少有专职科技教育教研员,各中小学学校也少有专职科技辅导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教育的开展。依现有经验得知,凡有专职教研员的区县、有专职科技辅导员的学校,科技教育活动都开展得好,都各有特色。所以区县设专职科技教育教研员、学校设立科技辅导员,可以很好地管理和落实各种力量、各种渠道组织的中小学科技教育活动。
2. 课程路径整合。科技教育全称应是科学技术教育。当前的课程设置现状是,科学教育课程一般在普通中小学校开展,技术教育一般在职校技校开展,这是一种脱节现象,现在的高中虽然设有通用技术课程,但课程执行力较弱,达不到课程预期目标,从而导致中小学生技术素养的缺失。而科技教育最好的方式是做中学,实践中学,模拟中学。所以要把课堂文化课与课外活动课很好地结合起来;把科学知识教育和技能技术教育整合起来。
【关键词】素质教育 政治素养 核心内涵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41-01
一、引言
从教育发展的角度来讲,新时期的素质教育给高中的学科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教育界顺应时代的潮流,进行了教学改革。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摆脱过去刻板的应试教育,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高中生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就现代教育的现实情况来看,高中生的政治素养对高宗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明显的影响。当今世界,人们对于思想道德素养的关注越来越深刻,培养高中素养的意义也非常重要。
二、正确认识高中政治素养的核心内涵
1.高中政治的学科性
高中政治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它具有独特的地方。首先,高中政治具有独特的科学性。作为一门人文学科,高中政治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也就是说培养学生的认知是高中政治的重要目标。思想政治的科学知识是政治学科的基础,也是政治课程的重要内容。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的科学知识构成了教学的框架和基础,如果没有科学的思想政治知识,那么高中政治学科的教学也难以进行下去。从这个角度来分析,政治学科的确具有独特的科学性。因为,高中政治传播的是科学的政治思想知识。然而,高中政治学科的独特性还不在于它的科学性,更在于它具有感情培养功能。新课标明确规定高中政治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正确的思想政治素养。新课标还强调高中政治对于学生的心理、生理以及思想的塑造功能。针对高中阶段的特殊学情,高中学生的思想素养和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成型,高中的理想信念还不够坚定,他们对是非的辨别能力还不顾强。因此,高中政治则担负着塑造学生正确的思想素养和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重要责任。从这个角度来讲,高中政治更具有情感培养的功能。
2.高中政治素养的核心内涵
一直以来,人们对高中政治素养的核心内涵还认识不清。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它影响到人们对高中政治学科的认识,也影响到学生学习高中政治的效果。要正确认识高中政治素养的核心内涵,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政治素养。政治素养简单来说就是关于思想、情感、品质以及思维的能力或涵养。在高中学习过程中,高中生一般通过学习高中政治课程或者参加相关的思想政治的实践活动,获得相应的政治学科素养以及思想情感、品质观念、技能技巧的能力和涵养。在我国,高中生要培养正确的政治素养就要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高中政治素养的核心内涵就是通过课程教学或者实践引导学生从广阔的生活环境中体会真正的思想情感,寻找时代的真理性的东西。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固然重要,但是光有科学文化知识的人还不足以成为完全的人,也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培养高中政治素养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有利于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三、高中政治素养的培养路径
1.课堂教学注重教学引导
政治学科的趣味性在于它面对的是具体的人,政治这门学科设计的内容也是关于我们人类的问题。因此,高中政治教学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可以运用教学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比如在讲授文化生活时,教师就可以从我们身边的文化现象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文化的特点。在某校高二的一节政治课上,一位教师在讲有关“文化生活”的内容时,学生听讲的积极性不高,很多学生对于文化的认识都不是很清晰。教师就针对性地制作了一个视频课件,视频主要内容是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以及节日习俗。教师一边播放视频,一边引导学生总结文化的特点。这是很多学生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因为他们通过观看视频明白了文化的真正内涵以及文化的特点。
2.树立科学的政治教学理念
高中政治的学科性决定了这门课程不可能只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高中政治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也就是说,高中政治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目前很多高中政治教师对高中政治这门学科的定位不太准确,把眼光都放在了高考,一味追求教学效果,强调学生的应试能力。但是政治科学的本质就慢慢丢失了。要知道高中政治担负着培养学生政治素养的重要任务。当然,政治素养的培养光靠课堂教学是难以完全实现的,还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提升政治素养。结合堂客教学内容,教师可以组织相关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让学生真切感受高尚的思想情操的熏陶。
四、结语
新课改以来,我国教育学界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社会对素质教育的的呼声越来越高。对于高中生来说,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发展不光是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也是思想道德素养的提高。而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正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一个良好的契机。
参考文献
关键词:核心职业素质 培养 调研 路径
一、理论依据
1.职业素质教育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理论工作者围绕职业学校学生素质教育问题对学生素质的涵义、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及内容的建构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这些理论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职业素质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要充分开发每一位学生的智慧潜能;二是职业素质教育要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三是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制定和内容建构应该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两方面的实际需要出发;四是职业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核心职业素质为根本目的。职业素质如图1所示。
2.现代教育有关理论
世界范围内的课程研究和课程改革的经验表明,先进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是课程改革创新得以成功的基本保障。其中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学习问题的研究以及人本教育理论和终身教育理念都对世界范围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中提出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人)对教育进行重新设计、重新组织的思想,高度概括了面向未来社会发展教育的内涵。
二、研究意义
1.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共生共存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根本办法,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现代化服务业发展的必然途径;是实现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就业与再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举措;是提高综合国力,全面参与全球经济竞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2.现代企业急需高素质、高技能的员工
当今,现代企业相互间的竞争,更多体现在对“人才”需求的竞争,尤其是综合素质较为全面的员工,而技术技能反而要放在次重要的位置。
3.体制原因导致职业类学校及技工学校学生成为数量庞大的“弱势群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和企业对劳动者的从业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企业越来越注重员工的各项职业核心能力,尤其是沟通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以及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题调研
1.调研目的
以全面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切实加强职业院校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建设,充分实现学生兼备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2.调研指标
(1)调研方法。由于本课题具有研究面广、内容丰富等特点,故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并注重各种方法的综合使用。其中包括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问卷调查、专题座谈、信息查询和专题研讨等)、比较法、实验法等,尤其注意运用了教育行动研究的方法。
(2)调研对象和内容。主要是毕业生(实习生)用人单位、学校教师、在校学生、毕业生。
用人单位调研:旨在了解企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对学校培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的建议、意见。
学校调研:旨在了解学生核心素质状况及对学生核心职业素质教育现状的看法及改革需求。
毕业生调研:旨在了解学校培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与企业实际需要之间的差距,从而找到培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的更好路径。
3.调研结果
(1)用人单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单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如图2所示。
图2
从图2中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用人单位把员工的团队协作、心理健康、自我管理、创新能力等放在了前面,尤其是团队协作能力放在了相当突出的位置,认为学生核心职业素质重要性要高于学生的专项职业技能。
(2)职业类学校对学生核心职业素质教育的现状。学生核心职业素质教育现状,如图3所示。
图3
教师对现有的学生核心职业素质教育也基本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学校在核心职业素质培养方面虽然重视,但各系表现不平衡,实效性不突出。
学校对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培养的情况,如图4所示。
认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情况一般,还有很大程度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培养结构不合理。
学校核心职业素质培养师资力量,如图5所示。
教师认为,学校核心职业素质教育师资力量情况一般、有欠缺,课外德育活动一般、有欠缺、没有实效。
在校学生核心职业素质现状,如图6所示。
教师对在校学生素质基本持否定态度。认为在学风、守纪、基本素质状况、师生关系等方面表示一般及以下的占一半以上,认为问题学生渐多。
(3)毕业学生的核心职业素质能否达到工作单位的要求。毕业学生的核心职业素质,如图7所示。
图7
毕业学生对学校加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有正确的认识,表示理解和支持,认为自己的素质勉强符合企业需要,还要进一步提高。
(4)学生对进行核心职业素质培养途径的看法。学生对进行核心职业素质培养途径的看法,如图8所示。
图8
学生认为加强核心职业素质教育,学校要开设相关课程,进行系统的课堂教育,同时,核心职业素质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来提高。
四、培养路径
1.加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制度建设
通过学习交流,不断转变职业教育理念,着力形成“课堂(实训车间)教育制度”“核心素质教育制度”“学生核心素质评价制度”“学生社团活动管理制度”“宿舍文化建设制度”等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的全面开展提供保障。
2.开发核心职业素质课程体系
创新教材编写理念,编写以情境教学、案例教学、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为主要形式的校本教材,具体如图9。
3.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
建立“传统文化专职讲师、通用职业素质培训师”为主的团体辅导讲师、培训师团队,及以“心理咨询师、人才发展顾问师”为主的个体辅导专家团队;聘请由冠名办班为主的企业专家组建兼职教师团队,为实施核心职业素质教育提供必要保证。
4.构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平台
以特色校园文化为载体,发挥环境的陶冶功能;以制度建设为平台,形成校园文明之风;以宿舍文化建设为平台,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以社团活动为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通用职业素质训练为平台,重塑学生健全人格;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平台,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提供平台。
关键词:核心素养;地理课程资源;开发路径
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学者大多认为地理核心素养主要集中在信息素养、空间素养、人际素养、环境素养、人地关系素养等方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成了当前课程标准优化的重要突破口;不同主题内容、不同学段培养目标,对核心素养的落实的要求必然不尽相同,亟待研究者根据实际教学情境,研制核心素养落实标准。本文以鲁教版《地理》(必修三)《经济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一课为例,探究核心素养视角下地理资源有效开发的路径,不仅具有紧迫性和前瞻性,更具有厚实感和意义感。
一、基于信息素养的课程资源开发――老乡都去哪儿了
21世纪是知识创新的信息社会,也是地球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科学技术时代。3S技术就是运用空间技术、导航技术和通信技术对地理信息进行采集、处理、表达、传播和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公开的百度搜索数字化资源平台,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新技术的能力与素养。
活动1:观察
2015年12月中央电视台推出“寻找乡音、记住乡愁、守住乡土”大型活动,那么我们的老乡都去哪里了呢?通过百度搜索这样的平台,请同学们观察老乡都去哪儿呢?
学生登录百度平台,在百度检索里输入家乡地址,能够得出此时此刻家乡人员流动的数据状况,结合动态数据显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易于得出:老乡集中分布在北上广等地区。
地理信息技术将复杂的人口地理空间分布用三维的、动态的、直观的方法方式表现出来,实现了课堂教学环境的变革:课堂不再局限于原有的时空,而是在网络环境下师生共同探讨问题;学生在探究中体验了获取信息的快乐,地理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知识殿堂。
二、基于空间素养的课程资源开发――老乡为什么去那儿
空间认知体现了对各种事物或现象存在、变化方式的认识能力,是对事物和现象发生、影响、因果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因此,地理空间素养是高中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基本能力,结合可视化地图,观察到地理现象的分布与空间的联系等,让学生获得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地理核心素养。
活动2:分析
学生知道老乡主要是去经济发达地区以后,请学生回答下面两个地理问题。
读图1、图2、图3,分析图示地区发展经济的条件。
问题1:从社会经济方面分析三处各自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
问题2:三处发展经济各自的不利条件,国家缓解此处不利条件有哪些措施?
参考答案:环渤海:有利,科技力量发达、市场广阔、矿产能源等丰富;不利,淡水资源不足。国家级措施:南水北调。长三角:科技力量发达、市场广阔、水路交通便利;不利,矿产能源缺乏。国家级措施: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珠三角:最早改革开放政策、我国著名侨乡、位置优越毗邻港澳、海运交通便利;不利,矿产能源缺乏。国家级措施: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空间认知素养体现了地理学科符号思维、符号活动,培养学生学会看图、用图的能力,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未来的生存技能,而且增添了学生的情感底色,帮助学生建立起感性的空间观,从而为学生未来的高尚人生奠基。
三、基于人际素养的课程资源开发――老乡在他乡的生活变化
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人际资源的互动联系,可以培养学生思维、交流、表达、组织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活动3:模拟――老乡在他乡的生活变化
甲老乡一家来到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开始新的生活。一开始,甲老乡承包了一些田地从事水稻种植。 1979年,国家改革开放了,许多外商提供设备、原材料,并负责外销。老乡就到当地的一家外贸轻工业厂工作。这些企业需要土地,与此同时,老乡所在的农村土房拆迁,被一片片高楼大厦所取代,老乡一家搬进了新建的商品房中。
乙老乡一家来到位于长江三角洲的苏南地区承包了一些田地。但没过多久,这里出现了很多乡镇企业,乙老乡走出农田,走进乡镇工厂;与此同时,附近的农田被一家家工厂所取代,剩余的农田也改种了蔬菜、花卉。老乡的身份也由农民变成了市民。如今,这里已看不到农村的样子,已经完全和城市一样,老乡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
学生思考:当地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参考答案:水稻变成了蔬菜花卉、农民变成了市民、农业用地变成了城市用地,城市化建设快速发展,经济发展的动力是工业化。
活动4:推理――我国发达地区城市化的动力模式
连连看:
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 珠三角
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苏南地区
小商品经营―个体私营企业―工业化―城市化 东北地区
资源开发―国有大型企业―工业化―城市化 温州模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会求知、学会发展、学会改变、学会做事、学会共处作为核心素养。人际素养是核心素养的核心,结合主题学习、问题学习,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学习、深度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在互动中呈现新信息,联系新旧知识,在推理中寻找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提升自己的互动合作素养。
四、基于环境素养的课程资源开发――老乡在他乡见闻
环境素养是指人们通过日常生活、学习和媒介,传播所提供的信息而逐步形成的有关环境以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价值理念和行动系统。人们通过掌握有关环境知识,并内化为他们的环境价值和态度等,进而指导自己的行动。因此,培养正确的环境行为是环境素养发展的最终目标。
活动5:思考――漫画反映的地理问题
参考答案:问题:人地矛盾紧张、生态环境恶化、产业结构单一、重复建设严重。对策: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优化产业结构、搞好城镇区域规划。
通过立足本土特色、时代接轨的环境漫画,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保护环境的动机。学生不仅能够认识保护环境的价值,而且能够利用有关技能,养成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行为习惯和有效方法。因此,环境素养是每一个学生作为一名合格公民、行使公民权利、参与保护环境实践的需要做准备的基础性素养。
五、基于人地关系素养的课程资源开发――老乡返乡
人地关系素养是坚持创建“真实”的自然情境,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在互动中呈现新信息,联系新旧知识,在智能中寻找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提升自己人地关系认识的可持续发展素养。从情感和乡土层面洞悉刹那照亮学生成长的秘密,反思与重建地理学科本体价值观,发现并呈现乡土地理教学课堂特征和教育的家乡情怀。
活动6:辩论――老乡带着设备回到家乡,对家乡发展有利还是不利
进入21世纪后,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老乡A所在的大企业,由于生活成本上涨,企业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为了实现企业腾笼换鸟,老乡就买了原先厂房的设备。“一带一路”提出以后,老乡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发现家乡变化很大。他相信家乡的未来一定很美好,决定不走了,还把厂房、设备带到了家乡。
参考答案:有利,促进家乡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促进家乡的经济建设、增加了就业机会;不利,加剧了人地矛盾,可能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活动7:规划――家乡连云港未来城市化发展新的路径
关键词:中学英语;阅读教学;名作赏析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量四级、五级目标应分别达到年10万词、15万词以上。要完成上述目标,合理开发或利用课程资源成为必要选择。经过改写的且适合不同学段学生认知能力的英语简易名作为拓展学生的阅读渠道提供了支撑。在名作阅读教学中尝试基于整本书的导读、基于章节或段落的赏析阅读及读后的输出展示教学,能够极大地提升名作阅读教学的效能。在这些教学活动中,赏析课最具阅读深度与宽度,最具人文情怀,且最能提升学生英语学科素养。英语名作是指经过改写的、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的小说。英语名作虽经改写而成,但它仍然保留了原著的精华,如名作故事情节丰富,内容饱含深度思想及特定的文化元素,文字简洁优美,人物个性鲜明。这些特征为基于学科素养的文本赏析提供了有效载体。通过赏析文本中的人物,可以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赏析文本中的好词、好句,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知识;通过赏析名作背景,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通过赏析文本写作手法,可以提升学生审美情趣。英语名作为师生进行多元的赏析、解读提供了契机,既能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下面就以黑布林英语阅读系列Fireball’sHeart(赤诚之心)为例,谈谈基于学科素养的英语名作赏析阅读教学实践。
一、赏析人物形象,对比人物差异
人物是构成小说的重要元素。赏析人物形象就是要从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角度欣赏、分析人物特征,理解其在小说主题中的地位。小说中的人物众多,形象各异,特点鲜明。不同的人物在小说语境中产生多维互动,既互相支撑、相互衬托,也互相对立、相互冲突。通过选取不同的人物,对比人物的差异,从隐藏于字里行间的不同的人物特征中挖掘赏析点,分析人物个性,探究人物内心世界,打开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深度阅读、深度思维的能力。通过对文字背后蕴藏的人物形象的赏析,使学生明晰人物在文本主题中的意义与地位,及人物所承载的寓意。在日常人物赏析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发现人物特征、发现异同、发现人物所表现出的真善美,拓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二、赏析故事情节,构建故事网络
故事情节是故事类小说(fictionstories)构成要素之一,是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发生、发展和解决的过程。作者常通过情节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完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结局等组成部分。故事情节是文本故事的脉络,是构建故事链的桥梁。通过赏析故事情节,理清故事线索,使学生构建故事网络,明晰不同人物在故事情节链中所承载的信息,提升学生对文本故事的整合能力。学生通过完成表格内容,理清了整书脉络,为未来文本输出构建了情节支架、结构支架、信息支架、思维支架,提升了学生对文本的整合能力。文本整合能力是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阅读素养的重要体现。
三、赏析写作手法,输入语言知识
写作手法属于语言知识范畴,是作者描写或说明文本中人物、事件时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写作方法等。在赏析写作手法时,可以启发学生通过语文知识的迁移,激活大脑图式,引出写作手法这一语言现象。接着以写作方法为例,让学生找出整书中运用写作方法的句子,并说出运用了何种写作方法,该写作手法的作用是什么。通过对写作手法的赏析,学生可以发现语言之美,并明白那些看似普通、直白的句子也能具有如此强大的美的元素。同时,学生也学会了欣赏语言之美,增长、内化了语言知识。当然,英语阅读过程不仅是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加工和认知,还是他们面对新问题,整合和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达到知行合一的过程[1]。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在阅读中不断感悟、不断欣赏语言之美的能力,为后续的语言技能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当然,在写作手法赏析活动中,可以尝试创设语境,由学生模仿相关写作手法造句、组段,学以致用,提升语言能力。
四、赏析文本主题,感受文化异同
主题是文本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是文本思想内容的核心,是文本之“灵魂”。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探究是学生语言学习的最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学生语篇理解的程度[2]。通过对文本主题的提炼、赏析,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明晰主题的深刻含义及主题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同时,让学生理解中外文化差异,感受异同,产生文化认同感。本名作书名为Fireball’sHeart(赤城之心),整书的主题亦围绕“赤城”展开。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3]。通过赏析名作主题,让学生理解主题意义,感受主题内涵。连接相似主题,触发思维互动,加深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及相似文化的认同,即产生文化认同感,进而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五、赏析相似语料,实践课内感悟
学习能力是指学生主动运用策略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它是核心素养维度的落脚点。在名作赏析教学活动中,可以采用不同名作互动阅读的形式提升学生自主赏析文本的能力。即学生将课内所学的名作赏析的方法、路径、策略运用于新名作的赏析实践。这样的内化活动也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良好途径。学生通过对新片段的思考、赏析,将课内所学的文本赏析策略运用于实践,培养、提升了自主学习能力。在名作的课外自主阅读实践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从文本赏析的角度阅读,自觉运用赏析策略解析文本,带着思考阅读,培养具有深度思维的阅读者,并依此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目前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名作大多为故事类小说。故事类小说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形象饱满逼真、文字语言生动形象、写作手法丰富多彩。这些特点的存在,为读者提供了多元的赏析空间。在初期的赏析课教学中,教师要精读文本,挖掘文本中的赏析元素,形成赏析路径,引领学生沿赏析路径探究、思考,学生最终要学会自主赏析,变读者为思考着,变被动为主动。同时,赏析文学作品,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4]。文本赏析是深度的、多角度的解读文本的过程,是一个深耕细作的过程,是整书阅读的核心,是学生阅读素养提升的关键过程。阅读是个性化的过程,在赏析过程中,要遵循学生的主体性,引导、鼓励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文本,迸发思维,切不可将教师对文本的思考强加于学生,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思考,保护学生的思维。在名作赏析教学活动中,要将英语学科素养的理念落实于课堂,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吴清晰,谢飞翔.基于CAPS模式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有效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9(07):58-5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6-59.
[3]马利红.英语学科素养的内涵探析[J].基础外语教育,2019,21(02):3-8.
【关键词】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区域教育生态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97-01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它是一个慢的过程。而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思想品德、潜能发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全面重视并促进其发展的评价,这正是教育农业性质的体现。
一、实施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背景意义
1.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
当下,教育面临两项新的使命――如何适应当前并促进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本身如何贯穿未来社会的要求,从而培养适应未来社会要求的人。[1]可以说,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是完成这两项新使命的基本前提。从教育生态层面看,用什么样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直接影响教育的基本目的――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2.新课改的必然要求
“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和需求”[2];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明确提出了评价的基础性发展目标[3];教育部全面启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在全国推行中小学“绿色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在教育教学中的杠杆作用正日益凸显。
3.解决问题的现实需要
以往学校所使用的评价,是自发性的、非系统的,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品德、创新实践能力、身体心理发展等重要内容,背离了当前教育变革的形势。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综合考量,经过反复调研论证、试运行评估,淄川区立足区域和学段实际,提出并推行了构建“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初中生学习兴趣指数评价、高中生学习能力评价”一体化分段式评价机制,凸出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并以此为抓手,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二、实施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策略与路径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目标是构建起科学合理的新的评价体系,形成完整的认知链条和实践操作模式。区教研室采取区域推进策略,在全区着力抓好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构建起了科学全面的具有地区特色的“五个五”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一是制定涵盖“思想品德与公民素养、身体与心理健康、学业水平与学习素养、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艺术素养”五个维度的评价方案;二是建立“区县、学校、教师、学科、年级”五个层面的评价标准;三是确立“区县、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五个方面的多元化评价主体;四是做好评价与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课题研究、教师发展、学生成长五方面的科学化、系统化结合;五是建立包括城区学校、城郊中心小学、城郊非中心小学、农村中心小学、农村非中心小学五种类型的学校动态分类评价体系,增强评价的实效性,促进教育的均衡内涵发展。
路径一:评估指导,引领学校实施自主评价
2012年起,试运行评估方案制定。2013年,重点实验并进行了针对性的修订。目前,评估方案已在全区铺展,全区总共55所小学已全部实施了评估,每学期现场测评学生13255人次,发放学生问卷2475余份,访谈1200余人次,组织学科教学效益、素质检测7200余人次……真正做到了学校、学科、学生评估的全覆盖。
同时,教研室还引领学校制定彰显自身定位,体现自身特色的评估方案、标准和方式,实行自我评估,激发学校的内在发展力。昆仑中心小学、鲁泰洪山小学都依托活动,创设了独具特色的学校评价模式,引导学生快乐成长。
在此基础上,教研室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引导、激励功能,依据评估数据反馈改进教学,促进学生的素养提升和个性化发展。
路径二:将评价与课程建设有机结合,建设素养课程
课程是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在操作层面,教研室将评价与课程建设有机结合,出现了“探索家乡”“快乐123”“和雅课程”“创意DIY课程”等基于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构建起了与育人目标一致的课程及其评价体系,有意识地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路径三:将评价与课堂改革紧密结合,打造素养课堂
为给评价改革提供鲜明的课堂样本,我们抓实课堂教学,打造了“一校一模、一科多模、一模多法”的课堂教学管理范式,构建起了基于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素养课堂”,涌现出了“快乐课堂”“‘生’‘动’课堂”等课堂模式。农村小学罗村中心校探索出了“三主四环”课堂教学模式,创设了“学、教、互教互学”的课堂生态环境,为全市中小学开展新合作教育改革实验树立了标杆。
路径四:将评价与分类评价结合,助力教育内涵发展
淄川区创新工作思路,探索建立质量分类评价机制,出台《关于建立教学质量相对分类评价体系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将55所小学分成城区学校、城郊中心小学、城郊非中心小学、农村中心小学、农村非中心小学五类,构建区域联动机制,建立“城乡研究共同体”“农村学校学习共同体”;明确考核评价指标,严格进行考核奖惩,实施动态评价,激发每一所学校的发展潜能,促进了城乡教科研的同步发展。
三、实施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取得的成效
实施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效克服了单一的‘考试成绩论英雄’的弊端,更关注学生个体进步和发展潜能,学生的梯度发展、全面发展得到了真正落实。
泰戈尔说过:“不是槌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善。”相信在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不断推行下,学生定将绽放出属于他们的精彩!
参考文献
[1] 李广对.《生态的教育与教育的生态》[N].《光明日报》,2016.2.16
【关键词】核心素养;校本实施;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1-0112-02
核心素养是当前中国教育界的热词,也是世界各国基础教育在人的培养上的一个聚焦点。当我们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来重新认识人的发展内涵时,无疑打开了一个新的视域,为现今进行的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综观目前的讨论,理性思辨和文献研究的文章多,从学校层面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育改革实践研究不多。于是有人断言,核心素养不过是一种时髦的口号,过一段时间将风消云散,被另一个新的名词所代替。这显然不是严肃的学术态度,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不够深入以外,现实教育实践的薄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校层面的实施就成为一个重要且必须解决的实践问题。
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本实施
我们知道,任何一项教育改革,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深化和拓展。核心素养并非从天而降,是教育理论和实践随着社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人们对人的培养内涵的一种新的认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提出和界定,有助于明确我国基础教育的功能定位,有助于矫正目前学校教育存在的种种乱象,可以为整治这些乱象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由此可以看出,核心素养的提出,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新要求,是对学校教育目的的新认识,它将指引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果说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和判断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那么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就是怎么培养人的问题。由于学校历史、地域、文化、发展状况等的差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本实施便成为必然,这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校本实施,就是学校根据国家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对本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认识、解读并转化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只有这样,学校才能以丰富的实践探索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多的可能。
二、学校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实践路径
1. 重建学校课程体系
学校是用课程育人的,课程结构决定了功能。过去的分科课程过于强调学科的知识体系,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培养,虽然这也很重要,但缺乏对学生未来发展和适应社会的必备素养的关注。学科各自为政,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特别是与现实的隔膜,让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早早进入了“象牙塔”之内。
学校课程要更多关注整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精选课程内容,着眼学生素养发展的核心和关键部位发力,才能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国民核心素养’的课程统整设计原理,特别强调‘国民核心素养’重知识、能力与态度统整的重要性,以及‘国民核心素养’重视与学习者的生活情境进行统整的重要性。”学校要整体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通过什么样的课程才能实现培养目标,整合现有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重建学校课程体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2. 关注学生课堂学习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对课堂中教与学的关系进行反思,对学生的学习方式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但惯性的思维让教师很难走出偏重强调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泥潭,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知识产生兴趣、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获得成功体验等方面做得还不够。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体验,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让学习为学生素养大厦的建构添砖加瓦。每一堂课都重要,教师既要看到学生在课堂中的成长,也要看到课堂与学生未来的关系,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在知识学习和运用中形成能力,内化为品格,培养兴趣,养成习惯。“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是仅仅为了获得学科的若干知识、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时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学科教学要有文化意义、思维意义、价值意义,即人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方式,增强学习的实践性、探究性和体验性。
3. 变革学生评价标准
过去的评价主要是基于学业标准的评价,其落脚点更多关注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关注的是成长中的人,指向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和认识决定了它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以至不同学校、不同学生,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价要求应是有所区别的。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落地,需要学校结合实践研制符合学生的核心素养评价体系。“在人的发展的问题上,与其强调发展的统一性,强调统一要求,不如关注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的和谐性,关注内在世界及其与周围世界的和谐共生关系。”关注学生的和谐发展,建立科学的评价观,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虽然这是一项挑战性的工作,需要教育的智慧和热情,但对学生成长过程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个性,陪伴生命的成长,这不但是有意义的,也是让人激动和振奋的。
4. 重视教师专业发展
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改变过去以学科中心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转型提供了契机。学校在课程设置、育人模式、评价方式等方面需要重新考量,而这些的落实都离不开教师。教师要树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导向,明确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学的关系,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进行课程教学与评价。
学校要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引领教师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最基础、最关键、最必要的素养。学校要唤醒教师个体的生命意识,树立适应时展的教育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增强自我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活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力,实现教师在专业成长中的“生命在场”。学校要优化教师发展的内外支持系统,从关心、支持、引领、成就教师出发,建构生命自觉的学校文化生态,尊重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让每一位教师在自我完善与超越中绽放出生命色彩。
三、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校本实施的几点反思
不同国家、不同学者对核心素养的解读和具体的指标维度虽不尽相同,但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正式,在众多的讨论中仍可以看出一些基本的共识和倾向。学校在实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时要把握正确的方向,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做出理性判断。
第一,把价值观教育作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核心”。价值观“不仅为人的发展提供最初的原动力,而且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方向的重要保证”。在实施中要跳出学科本位,不仅教授知识和技能,更要关注学生的品格养成,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第二,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核心素养不是僵硬的框架,它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集合体,体现在学生生动的发展中。每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化和个性价值,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升。
第三,核心素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不要割裂开来。核心素养之“核心”,是因为它指向了人自身发展和m应未来社会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具有本质性和终极性的意义。虽然每个学科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上具有独特的贡献,但也具有共性。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定位学科教学,实现学科的育人价值。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是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如何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学校在思考和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必然会遇到诸多挑战,但机遇与挑战同在。面对新的时代挑战,学校应有信心和勇气,在探索与实践中做出自己的回答。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核心素养”赋予基础教育以新时代的内涵[J].上海教育科研,2016(2).
[2] 蔡清田.国民核心素养之课程统整设计[J].上海教育科研,2016(2).
[3] 余文森.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关键词:英语;核心素养;英语教学;能力;人才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6-0028-01
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让他们的成长更加健康,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对于英语教学来说,同样需要注重做好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升能力,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学习中能够得益于核心素养养成,成为优秀人才。
一、立足文本,品德构建
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课本教材的应用,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同样需要依托课本教材来开展。教师在进行文本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品德知识的渗透,让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到优良品德,让学生正确的思政观念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得以养成。比如,教师在进行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5 Helping our parents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特意让他们在生活中对父母进行细致观察,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者工作。学生们对于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积极性很高,有的同学帮助父母收拾碗筷;有的同学帮助父母修复家中损坏的物品;有的同学看到父母腰酸背疼,主动给父母按摩。此时,教师再让学生们谈及本单元的学习感受时,他们的心得体会就会特别深。有的同学说:“Parents make enormous contribution to the family and they sacrifice a lot for us.”有的同学说:“We should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love,and know how to care for others.”品德教育是学生的立命之本,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根基。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正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核心素养教育的标准要求。因此,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从中窥探到更加深刻的思想品德内涵。
二、精诚合作,团结奋进
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具有团队合作能力、具有宏观分析问题能力的人才。因此,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合作精神的养成让学生认识到团队的重要性,逐渐萌生团队意识,通过相互合作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比如,教师在进行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 4 I can play basketball教学的过程中,一改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将课堂搬到了教室外的操场上。教师让学生们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组成一个小的篮球队,小组之间开展“激烈”的“篮球比赛”活动。学生们看到这样的英语课堂都非常新鲜,在进行“比赛”的时候也更加全力以赴,彼此之间通过传球、运球等方式进行配合,整个“赛场”热闹非凡。此时,教师再让学生们进入课堂进行学习,让他们谈谈“比赛”的感受,他们的理解会更加深刻。有的学生说道:“The basketball needs our mutual cooperation.”有的学生说道:“Only cooperation can allow us to win the game.”这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使得学生们对于协同合作的认识得到了深化,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在潜移默化地予以应用。合作精神是核心素养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理念,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其予以展开和深化,并通过多种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对其进行应用,从而在合作理念的引导下得到发展。
三、生活应用,终身学习
英语学习最终目的是在生活中进行应用,只有具有生活理念和“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英Z的学习才能够呈现其价值和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英语核心素养理念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应用策略,让英语走入学生日常生活中,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提升学生的应用水平。比如,教师在进行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3 Holiday fun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们进行单元教学之后并没有在此程度上予以停止,而是让他们在度过愉快假期的时候进行英语日记的记录,通过每一天生活琐事的点滴收集,使他们逐渐养成在生活中运用英语的好习惯。虽然坚持每天记日记对于学生们来说并不容易,但是学生们却完成得非常好。有的同学在日记中写道:“I believe I can do it.”有的同学在日记中写道:“Sometimes perseverance does win out.”这样,既让学生提升了英语应用能力,又让学生更加认识到坚持的重要性,认识到终身学习的意义。英语只有走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其价值和意义才能够得以展现,其功效才能够得以发挥,终身学习的意义才能够被学生所发现。而这也正是核心素养所提出的重要要求之一,是完成核心素养教学任务的重要方式。
四、结束语
英语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加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通过英语学习获得全面能力的提升,从而成为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Abstract: This study summarizes the composition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knowledge skills, innovation ability, psychological quality, career consciousness,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auses of lack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the way to cultivate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关键词:依托项目;经济困难;大学生;职业素质;路径
Key words: project-based;financial difficulties;college students;professional quality;path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6-0141-03
0 引言
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在很大程度影响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以及就业质量,是学生综合能力和自身职业形象的体现,也是社会和企业选人用人的重要指标。随着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和质量的不断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势在必行,尤其对与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群体相对而言在综合能力上与其他同学存在差距,影响职业素质的发展。因此,提升经济困难学生的职业素质无论对学生自身还是对学校、对社会都有积极意义。
1 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构成及内涵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这些基本品质与具体职业相关从而对现代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国内有学者提出,人的职业素质包括能力素质、人格素质、理念素质、健康素质四大要素,每个要素又分成若干个子要素。[1]
美国学者莱尔・M・斯潘塞在其所著的《工作素质高绩效模型》一书中将素质划分为五方面,分别是:知识与技能、社会角色、自我形象、个性、动机,并以此提出了素质的冰山模型。[2]认为一名员工的职业素质就像冰山,呈现在人们视野中的往往只有1/8,而看不到的则占7/8,外边的1/8 是其资质、知识、行为和技能,下面的7/8则是由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等方面形成的基石。
本研究认为,大学生职业素质构成,应从现阶段大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就业、实现自身发展三个维度为导向,具体提出大学生职业素质核心是:知识技能、创新能力、心理素质、生涯意识(见图1)。知识技能素质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是任何职业都必须的。尤其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精细,意味着人们更多是专门从事某项事务,这就需要有特定的知识、能力,且能将知识转化成技能,应用与工作中。创新能力是现在社会的核心素质之一,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驱动力,一个企业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越多,企业越能向前发展,没有创新意味着停滞和自我淘汰,创新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企业核心骨干。心理素质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前提要求。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人,知道如何缓解心理压力、调节负性情绪,具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能做到与周围人、环境和谐相处。在注重合作的职业氛围中,这些素质能够帮助他们更高效完成任务。生涯意识是大学生职业发展的价值属性。职业是实现人生意义和价值的主要场所,职业生涯既是人生历程的主体部分,又是最具价值的部分。职业不限于工作,更指的是一种事业,它不仅能满足个人物质上的需求,更能满足精神上的需求,具有价值意义,职业体现了一种精神追求,通过职业发展过程,个人价值得以不断实现,精神需要得到逐步满足。站在人的整个生涯发展的角度看待职业,生涯意识包括职业发展和自我实现,生涯意识的提出,能够完善学生的职业观,帮助学生从生涯立场看待自己的职业,培养具有生涯意识的职业素质。
2 经济困难大学生职业素质现状及培养目标
经济困难学生,是指普通高校的本专科学生中在就学期间的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居民最低生活标准,且缴纳学费、购置必要的学习用品及日常生活用品没有经济保障的学生[1]。大多数经济困难学生生活简朴、自立自强、意志坚强,有很强的上进心和求职渴望。也存在综合能力不足、心理健康问题突出、适应能力差等问题。
2.1 综合能力不足导致职业素质欠缺
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来自偏远山区,除了经济条件差以外,因受地域教育条件限制,他们接受的教育模式往往比较单一,他们大多埋头学习,并不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大学期间,面对多才多艺的学生,这一差距更为明显。职业素质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反映,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能力不足的短板影响了职业素质的提升。经济困难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应着眼于综合能力的提升。
2.2 职业心理素质训练缺失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职业重要的素质之一,是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的基础,健康的心理不但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也有利于提升学生本人的生活质量。大量研究表明,好的心理素质训练在改善和提高职业心理素质方面是卓有成效的。经济困难学生相较于其他同学,会面临更大的经济和生活压力,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更需要提高心理健康素质,为职业心理素质的提升做准备。
2.3 职业素质培养方式单一
目前高校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载体多是课堂教学与实践。对于经济困难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虽然很多学校给予了大量的物质支持,但是形成了重物质轻精神的资助方式,在面对充足培养经费的同时,忽视了职业素质培养的育人功能。培养方式单一,缺少连贯性和培养平台的建设。
因此,本文提出提高经济困难学生职业素质的三方面内容:依托项目的经济困难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路径。
3 依托项目的经济困难学生职业素质提升路径
3.1 项目目的
基于上述分析,提高经济困难学生职业素质的重点在于:一是提高综合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二是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包括处理压力、情绪调节、挫折应对等;三是为经济困难学生搭建培养平台,为经济困难学生为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载体,保证培养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因此,本研究提出依托项目“经济困难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建立”培养经济困难学生职业素质,旨在通过项目运行,达到综合能力提升、心理素质提高、助力平台搭建的目的。
3.2 职业素质培养路径(见图2)
3.2.1 开展职业辅导教育活动
职业辅导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但每个学生的需求不一致,以经济困难学生为例,有的学生还没有规划意识,有的学生有规划的方向,但是不了解职业,有些学生对自我的了解欠缺,本项目提出“分层次开展职业教育活动”。一是面向全体经济困难学生开展讲座,对大学生职业规划进行通识教育,介绍职业规划的内涵与方法等。二是面对有规划意识的同学,为进一步剖析自我与职场而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团体活动设计“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团体辅导方案,围绕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价值观、模拟招聘、模拟面试五方面内容,针对性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职业信息。
3.2.2 培养综合能力、搭建培养平台
职业素质培养需要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本项目为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尤其是创新能力的提升,开展“经济困难学生科技创新项目”。项目利用学院优势资源,立足学科优势,结合专业特色,为贫困生创造更多地学习实践机会,争取科技创新的课题,每学年建立或审批10个项目作为科技创新的研究课题,每个项目由3-5人组成课题研究小组。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参与课题研究,在教师的指导下,增进了经济困难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巩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使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综合能力。与此同时,形成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实践平台,平台为学生提供研究方向、提高丰富的研究资源、优秀的教师资源,学生通过平台,锻炼自己的沟通、交往、实践、创新、科研能力等。发挥了平台建设在创新、实践方面的积极作用。
3.2.3 建立职业心理素质训练营
职业心理素质训练营是提升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训练营的活动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和讲座,通过两种方式结合,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上进的心理品质。训练营的内容包括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技能训练、优化个性发展训练、生活与学习中的压力管理、情绪管理训练、抗逆力的训练、求职准备前的心理训练。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参加训练营中的任一活动主题。通过心理素质训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人际关系能力、处理压力、情绪调节、挫折应对等能力,为职业心理素质的提高做准备。
3.3 项目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本项目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全面的职业认知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现状,尽早开始职业准备,进一步培养职业素质。项目为经济困难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搭建实践平台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提出职业心理素质训练,可以促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大学生职业素养核心内容包括知识技能、创新能力、心理素质、生涯意识四个方面,针对经济困难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出现的综合能力不足、职业心理素质训练缺失、职业素质培养方式单一等问题,提出经济困难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职业辅导教育活动、开展科技创新项目、建立职业心理素质训练营。并依托“经济困难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建立”项目开展实施,帮助学生从物质、精神脱贫。体现在经济扶持基础上,开展多渠道的综合能力提升训练,这是不断丰富资助工作内涵的一种尝试与突破,也是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能力提升的一种可借鉴模式。
4 结论
随着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和质量的不断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势在必行,尤其对与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群体相对而言在综合能力上与其他同学存在差距,影响职业素质的发展。因此,依托项目培养经济困难大学生职业素质的路径。提升经济困难学生的职业素质无论对学生自身还是对学校、对社会都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冬蓉,严晓兰.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9):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