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扶贫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范文

扶贫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扶贫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扶贫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1篇

关键词:精准扶贫;精准扶贫审计;审计工作

2013年,“精准扶贫”概念被正式提出。我国精准扶贫尚处于初级阶段,相关工作还不完善。近年来,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来指导脱贫攻坚工作,精准扶贫工作成效显著。这些政策文件对扶贫审计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审计机关积极学习并领会相关政策文件精神,努力提高扶贫审计专业化水平,着力推进扶贫审计全覆盖。同时,实施精准扶贫审计还可以发现扶贫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相关政策,从而指导精准扶贫工作做得更好。

一、精准扶贫审计的内涵

精准扶贫是根据每户的实际情况来识别贫困户,并对贫困户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帮扶要做到精准,找出贫困源头,从根本上帮助贫困户摆脱贫困。精准扶贫要对扶贫对象和相应的资源进行较为精细的管理,做到“真扶贫、扶真贫”。除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外,精准扶贫审计也在实现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发挥了必不可少的作用。精准扶贫审计是对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进行审计监督,具体来说,是各级审计机关对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政策实施情况进行审计,真正了解精准扶贫资金以及精准扶贫项目情况,从审计角度服务于精准扶贫工作。

二、精准扶贫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范围较窄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日益深入,我国贫困人口数量急剧下降,虽然一些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一些贫困村变成了非贫困村,但贫困人口数量依然很大。与较大的贫困人口数量相比,我国审计人员数量略显不足,这就无形之中加大了扶贫审计的工作量。精准扶贫项目范围较广,有危房改造、易地搬迁等项目,且多集中在边远地区,环境恶劣,这进一步加大了扶贫审计人员的工作难度。另外,精准扶贫资金来源用途广泛,涉及政府的多个部门和众多人员,覆盖各个领域。扶贫内容涵盖教育、医疗、交通等多个方面,审计监管比较困难,很难实现扶贫审计全覆盖。总之,由于外部环境限制以及审计人员时间精力有限,审计人员无法监督所有的扶贫审计项目,导致扶贫审计范围较窄。

(二)审计方法单一

目前,各级审计机构在对精准扶贫项目进行审计时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审计方法,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够充分。由于精准扶贫项目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涉及范围比较广,所以采用传统的审计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传统审计方法要求所获取的数据资料准确且详细,但要对所有的精准扶贫项目资料进行收集存在难度,极易出现项目资料收集不齐全的现象,导致审计结果存在偏差。另外,传统审计主要是借助纸质资料和现场调研进行取证,但现场调研工作由于各种因素很难开展。在大数据背景下,一些审计机关虽然应用了大数据技术进行扶贫审计,但应用程度极为有限,远远没有发挥出大数据技术的潜力。单一的精准扶贫审计方法降低了审计效率,为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加强大数据信息技术在扶贫审计领域的应用,帮助审计人员获取准确全面的信息资料。

(三)审计人员综合能力不强

精准扶贫审计是对一个新领域进行审计,精准扶贫工作涉及的范围广、项目多,需要审计人员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然而,目前我国审计人员数量有限,专业人才相对匮乏,很多审计人员根本没有从事过与扶贫相关的审计工作,实际审计工作经验不足,审计往往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审计工作效率也较低。另外,在大数据时代,传统的抽样审计已远远难以满足大数据审计的需求,因为大数据审计对审计人员的专业化程度要求较高,需要审计人员既掌握审计专业知识,又要懂计算机方面的知识。目前,我国仍有不少审计人员不能熟练运用电子数据系统,缺乏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在审计过程中,部分审计人员对运用大数据开展精准扶贫审计的认识不足,审计效率较低。

(四)审计结果利用不足

通过开展精准扶贫审计工作,审计人员能够发现扶贫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一定的改进措施,但这些措施主要是处置和问责,缺少跟踪与评价。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扶贫资金使用不规范,部分扶贫资金闲置或被冒领冒用。发现此类问题后,审计机关会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但问责之后,相关问题依然存在,这说明扶贫项目存在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审计机关的问责机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另外,很多部门在处理精准扶贫相关问题时往往抓大放小,避重就轻,导致类似问题重复出现。精准扶贫审计工作的开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仅对违法乱纪行为进行处置和问责,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此可见,精准扶贫审计结果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三、完善精准扶贫审计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扩大审计范围

审计要想助力精准扶贫,就需要不断扩大审计范围。在审计人员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审计机构可以通过提高审计效率,对更多的扶贫项目进行审计。一方面,审计机构可以不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了解更多关于精准扶贫项目的知识,熟悉精准扶贫项目;另一方面,审计人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自主学习与精准扶贫相关的知识,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实际审计工作效率。另外,审计人员要统筹好不同的审计项目,把握审计重点,提高审计效率。在大数据背景下,审计人员可以采用大数据技术收集精准扶贫信息,制订全面跟踪审计方案,对精准扶贫项目进行跟踪审计,保证信息收集的全面性,扩大精准扶贫审计范围。

(二)创新审计方法

精准扶贫项目范围广给精准扶贫审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传统的审计方法已远远难以满足审计需要,这就需要利用大数据技术来提高审计质量,实施大数据审计。大数据审计是监管精准扶贫工作的有力工具,能够助推精准扶贫审计发展。我国贫困人口分布在各个地区和各个项目中,运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将分散的数据集中起来,这有利于审计人员搜集贫困户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负担。这样,审计人员可以把节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审计信息分析决策上,从而更好地发挥精准扶贫审计的作用。另外,借助大数据技术,审计人员还可以比较方便地进行精准扶贫审计取证,通过对比相似的项目来丰富审计项目资料,进而提高精准扶贫审计质量。

(三)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

为更好地开展精准扶贫审计,审计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一方面,可进行精准扶贫审计知识宣传,定期开展与精准扶贫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邀请社会上大数据审计专家和精准扶贫审计专家开展专业讲座,让审计人员了解最新的审计知识,提高其专业知识技能。借助大数据审计技术和精准扶贫审计知识,为审计人员日后高效开展精准扶贫审计工作打下基础,并及时纠正实际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精准扶贫项目涉及的范围广、人员多,审计人员在开展精准扶贫审计时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权限,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自身职业道德。另外,还要提升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结合大数据审计平台,及时发现精准扶贫审计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从而保证审计工作顺利开展。

(四)充分利用审计结果

为从根本上解决扶贫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就需要充分利用精准扶贫审计结果,增加对精准扶贫项目结果的量化评估,建立考核机制。如果精准扶贫项目结果较好,可以作为政府部门年终考核的一个指标。健全的考核机制可以对精准扶贫项目进行全过程监督,使得政府部门和人员重视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除健全考核机制外,还应及时公布审计结果,让社会公众了解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发挥外部利益相关者的监督作用,提高审计结果的利用效果。总之,要充分发挥精准扶贫审计的作用,助力精准扶贫工作高效开展。

第2篇

关键词:农村扶贫;对象;思想政治;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对促进农村扶贫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有着指导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但是,目前农村扶贫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就对农村扶贫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展开分析。

一、农村扶贫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物质层面的扶贫,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理论性的事物十分注重,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不足。(3)教育形式过于单一,教育方法缺乏创新。(4)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升。这些因素较大的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存在问题

在进行农村扶贫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主体是扶贫对象,其也是教育的接受者,扶贫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当前扶贫对象这个主体还存在问题,比如,文化程度较低导致扶贫对象难以理解相关的致死。有的扶贫对象对物质生活十分注重,但在思想政治意识方面比较薄弱。

二、农村扶贫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问题的原因

1.不完善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新农村的建设不断推进,然而在农村扶贫工作中面临着新的问题,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相关的机制还无法跟上实际发展。具体表现在这几个方面:(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缺乏针对性;(2)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的整体水平存在滞后现象;(3)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形成常态,相P的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

2.对扶贫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1)由于受到相关投入不足的因素,导致扶贫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存在影响。对于广大农民群众来说,由于相关投入的不足,极易导致有的群体享受不到相关的教育,这就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之前,应当大力投入经费,以此促进扶贫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存在不足,因此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以此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如果不重视教育队伍的建设,那么农村扶贫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面临更多问题。

(3)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十分单一,这直接影响了各项工作开展的效率。而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方法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实施有着良好作用,其打破了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实现了教育形式的创新,为促进农村扶贫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3.农村扶贫对象自身因素

当前有的扶贫对象由于自身素质不高,且自身主体意识不强,使其主体作用无法发挥出来。因此,农村扶贫对象因素也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因之一。另外,由于经济基础较差导致扶贫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受到影响。

三、解决农村扶贫对象政治教育工作问题的对策

1.不断加大扶贫力度,提高扶贫对象的物质生活水平

物质经济问题是扶贫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问题。因此,首先应大力投入资金,并拓宽扶贫渠道,建立健全有关的扶贫对策,制定出科学有效的脱贫致富的途径,从本质上解决扶贫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问题。

2.健全农村扶贫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首先,针对农村扶贫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定科学有效的方案,为促进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其次,应加大财力、人力、物力的投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另外,还应创新教育形式,打破以往传统的教育方式,从各个方面拓宽教育渠道。

四、结语

总而言之,农村居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农村的建设有着重要作用,其对推动农村脱贫致富奠定基础。然而,当前农村扶贫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不足,因此,需要针对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从各个方面加强农民知识水平,提升扶贫对象的综合素质,以此更好的促进农村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艳. 浅析农村扶贫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 新西部(理论版),2016,09:19+26.

[2]邱柏生.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转型[J]. 理论探讨,2009,03:115-119.

第3篇

一、调研目的

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系统总结扶贫到户的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全面分析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研究提出改进完善扶贫到户机制的建议,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通过实地驻村调研,增强和贫困群众的感情,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二、组织领导

成立县扶贫移民局扶贫到户机制调研工作领导小组。

三、调研范围

确定的2个调研村(其中:贫困村1个,水清镇代湾村;非贫困村1个,四面山镇中桥村),凡确定的每个调研村,均选择3个村民小组(社)开展调研,对所有扶贫对象进行入户调查。

四、调研内容

(一)全面总结本地扶贫到户工作

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主要做法和经验。到户措施包括专项扶贫(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就业促进、互助资金等各种扶贫项目)、行业扶贫(各有关部门针对贫困地区的政策项目等)、社会扶贫(机关定点扶贫、东西扶贫协作、国际合作项目、社会捐助)等各方面。二是扶贫到户工作取得的效果。三是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对扶贫到户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深入分析其原因。四是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在认真总结经验和深入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建立扶贫到户机制的必要性、可行性、可操作性方法措施,包括扶贫行政管理机制如何保障扶贫到户。

(二)典型调研

选择部分行政村,从以下几方面做详细调研:一是该村基本情况,特别是扶贫对象情况。二是扶贫对象识别方法,包括部门协调、对象确定程序、组织实施识别工作等。三是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各项政策落实到户情况。四是扶贫对象信息动态管理,包括信息更新时间、更新内容、更新程序等。五是群众目前对扶贫项目的迫切需求。在了解掌握以上情况基础上,研究提出建立扶贫到户机制的对策建议。

五、调研方式

调研工作在2个村展开,由县扶贫部门自行组织。每个行政村选择3个村民小组,对选择的村民小组内的所有扶贫对象进行入户调查,填写表格和问卷。

六、时间安排

(一)县级调研

第一阶段(3月中旬),制定调研工作方案,对调研活动做出统一部署,同时将调研工作方案、调研具体负责人和联络员名单报市、省扶贫移民局。

第二阶段(3月中下旬),组织开展进村入户调研,同时收集相关资料。

第三阶段(4月上中旬),分析整理调研成果,形成调研报告。4月30日前,将调研报告和相关表格数据一并报市、省扶贫移民局。

(二)形成总报告和相关表格数据

4月上中旬,汇总调研报告和本级机关各小组调研成果。于4月中下旬前形成本级调研总报告和相关表格数据报市扶贫移民局。

七、调研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

局长为调研工作第一责任人,同时明确分管领导负责组织实施。参与调研的同志,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积极开展工作,努力完成调研任务。

(二)求真务实,深入细致地开展调研工作

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掌握第一手详细基础材料,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特别要注意听取基层乡镇、村干部和扶贫对象的意见。

(三)及时分析,总结调研情况

调研要按计划进行,既要保证质量,又要把握好进度。针对调研中发现的经验或问题,形成独立报告。

第4篇

【关键词】财政扶贫;资金 ;问题;对策

一、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1.随意变动项目实施方案,改变资金用途

部分项目实施单位对扶贫资金政策认识不到位,不按照批复的项目方案实施,随意改变资金用途,把项目实施得面目全非,难以达到项目实施的预期目标。

2.资金管理混乱,仍然存在截留挪用现象

财务资料未按项目分开核算,资金管理不规范,各个项目资金界定不清晰,未按照项目实施方案上分项目借出款项。近年,扶贫资金管理逐渐规范化,各级控制制度逐步健全,处理措施也越来越严厉,但在审计中仍发现有少数项目实施单位截留挪用扶贫资金,甚至通过虚列项目支出套取扶贫资金,用于弥补单位经费支出。还有部分乡镇以借作支,不及时报账,导致报账率低下,项目已实施完而资金未报账。

3.项目管理不规范,各级各部门对扶贫资金管理未引起足够重视

未建立相关控制机制,对扶贫资金管理不到位,项目资料混乱,收集不完整,未建立专人管理制度。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采取的招投标方式、政府采购方式、工程初期备案及终期审计等制度形同虚设。导致项目实施结果差强人意。

4.项目立项不科学,难以达到项目实施目的

扶贫项目的立项应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扶贫政策以及扶贫开发规划,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因地制宜,才能够真正起到扶贫脱困、发展经济的作用。在审计中我们发现项目在立项时往往未经过科学论证,闭门造车,脱离实际。在方案的制定上不够科学,老百姓不愿实施项目。导致扶贫资金最终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在实施中存在很大的难度,让项目实施部门无所适从。

5.项目的采购环节存在很大问题

在项目的采购上缺乏相关控制制度,也未采取招投标、政府采购等方式进行,对所采购的物资质量无法保证,尤其在苗木采购上存在很大弊病,在此环节上所带来的恶果又要在几年后才能体现。有其滞后性。

6.项目的特殊性

扶贫项目基本上是由县级统一调配使用,在实施过程中的调整多由县级领导决定,在项目中或完成后的审计结果最终报县政府审定,因此容易内部消化审计结果,没有引齐足够的重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的问题。

二、主要的解决措施

1.采用交叉审计或上审下的审计方式,保证扶贫资金审计真实完整

扶贫专项资金审计任务重,情况复杂。异地交叉审计和上审下方式可以保证审计人员充分发挥独立性,避免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出现。有力地保证了审计全面性、真实性、完整性。交叉审能更好地让审计人员按照实施方案确定的内容重点实施审计,真实反映扶贫资金项目实施情况,实现项目审计的效益性。

2.科学论证立项,保证扶贫项目实施的效益

在项目立项初期要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实地勘查项目实施地点,与实施地点的老百姓座谈,进行科学论证,保证项目的可操作性。真正让扶贫资金实现其预期效益。

3.深化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成效

坚持全面审计,加大审计力度,按照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具体要求,科学制定审计方案。对扶贫资金管理部门和扶贫资金实施单位进行全面审计。深入基层,开展工程质量审计,检查资金使用情况,掌握项目实施全过程和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在审计中,注重与各有关部门的联系沟通,及时反映、通报扶贫资金审计工作的情况和查出的重要问题,认真听取各部门对审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审计方法。对扶贫资金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效益审计工作方法,从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方面深刻揭示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影响效益的因素,为扶贫工作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4.建立健全问责制度,保证资金效益

在扶贫资金审计中,要抓住扶贫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管理不善、决策失误、挤占挪用等原因造成的投资失败、无经济效益等损失浪费问题这一个重点,抓住如何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这个关键点,更好地完成审计工作,在审计中依托实际,调整审计方案,为县委、政府建言献策。对导致项目失败的责任人进行问责,更好地保证扶贫资金的效益性。

5.建立专人负责制度,切实划分各级各部门责任

各乡镇、各部门要安排专职扶贫工作业务人员收集、管理扶贫项目档案资料,加强扶贫项目的实施和管理。将责任分解落实到个人,便于在工作中划分责任,从而保证扶贫资金的顺利实施。

第5篇

关键词:大数据 精准扶贫 云平台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5-0083-01

大数据与大扶贫及精准扶贫是两个不同领域的概念,但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变革,使这两个相异的概念有了交集,这就是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中如何利用大数据来构建大扶贫,实现精准扶贫。

大数据时代,2011 年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提出的“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逐渐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而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运用将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国的扶贫工作迈入大扶贫阶段,《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 年)》[1]中明确提出: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相对于以往依靠政府投资扶持重点村建设、移民搬迁等的小扶贫工作模式而言,大扶贫即是以动员民营企业为主的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政府主导、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板块开发、多元投入”的扶贫模式。

大数据与精准扶贫,2014 年 1 月《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2],在大数据的基础上,提出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即由国家制定统一的扶贫对象识别办法,各级扶贫机构分级负责,对扶贫对象进行精准识别,实施动态管理,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并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稳定脱贫目标。在2013 年 11 月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贵州是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贵州省借助“大数据”思维和“大数据”技术,开发贵州省“精准扶贫云平台”,实现了对 623 万贫困人口、9000 个贫困村、934 个贫困乡镇、66 个贫困县和有扶贫开发任务地区的精准识别和动态监测。

精准扶贫应用手段方面,云平台作为精准扶贫的辅助工具,正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目前国内外在精准扶贫云平台方面的研究论著极为有限,多数文章是进行科普式的介绍,如《大数据助力精准扶贫的落实――黔西南州扶贫攻坚战实践》[3]一文,系统介绍了黔西南的准扶贫云平台,此平台功能板块多元多样,且在扶贫云功能的拓展方面有着较大的启发,但其真实性和可行性尚待考察。

精准扶贫结合大数据方面,国内的学者研究基本着眼于两个方面,即现存问题和未来应用。详而言之,一种是结合现有云平台的案例,进行经验性的总结和归纳,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另一种则是对大数据应用于精准扶贫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阐释和论证。不同的论著,对这两个方面各有偏重。

第一种是以实地案例为出发点的论著,其优势十分明显:在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基础上,这类论著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其研究成果具有实在的社会效益,可信度高可行性强,令人信服。如《大数据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的应用及实践创新》[4]一文中,主要针对广西贵州等地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详实细致的建议。然而,此类论著数量较少,并且在与实际案例结合方面仍有所欠缺。

在第二种针对大数据应用的论著中,许多学者将关注点放在论证大数据的优越性,将眼光放置于大数据未来的应用情况,提出大数据实现精准扶贫的方法和建议[5]。

值得注意的是,不止一位学者在论著中强调配套政策对大数据运用的重要性。如《“大数据”助力精准扶贫》提出“配套政策要托底,防止虎头蛇尾”[5]的观点,在《基于大数据思维的精准扶贫机制研究》[6]一文中更是对配套政策及研究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分析。这提醒着团队在对贵州省扶贫云平台进行研究时不能忽略对其配套政策的调研,必须将政策研究重视起来。此外,这类论著往往缺少实地调研的材料作为支撑,仅仅是在理论上的进行设想和推论。

总体而言,目前学界对于精准扶贫云平台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呈现理论性强、实证性弱的态势。而且普遍存在理论研究缺少实证支撑的问题。

针对于以上问题,接下来的大数据精准扶贫的关键在于:

1.将时事热点“精准扶贫”与“互联网+”相联系,充分利用互联网形成的大数据优势实现“精准”要求。

2.不仅仅从“扶贫云”平台本身出发,而从如何应用平台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对后期精准扶贫的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τ诰准扶贫现状的深刻剖析,总结归纳现行政策方针存在的问题,针对于部分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以及发展建议,旨在为精准扶贫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J].老区建设,2011,(23):12-18.

[2]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J].老区建设,2014,(01):8-13.

[3]亚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数据助力精准扶贫的落实――黔西南州扶贫攻坚战实践》,智慧城市

[4]《大数据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的应用及实践创新》

第6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2-0245-03

2015年,中央扶开发工作会议,将教育扶贫上升至国家战略,扶贫也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精准扶贫是继攻坚扶贫之后的新时期中央扶贫开发工作的另一个战略举措。职业教育面向服务三农,担负着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和技术培训,发挥的作用在精准扶贫阶段中越来越受重视。近年来,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在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行业扶贫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对广西的高职服务精准扶贫的调查发现,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难题,如农户内生动力不足、职业教育积极主动服务意识不强,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路径不够明确等。如何科学审视当前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将意义重大。

一、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优势

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是通过精确瞄准贫困人口,采取一系列极具针对性的战略措施脱贫的一种扶贫开发机制。高职教育服务精准扶贫,在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方面具有用时短、见效快、针对性强等优势,又符合教育战略需求,将长期实践。职业教育是精准扶贫工作对于贫困人口素质提高的必然选择,职业教育体现的优势将决定它是精准扶贫选择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主要体现为:

1.职业教育特征符合精准扶贫的需求。职业教育具有普通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对培训对象文化水平要求较低,符合农村大众文化水平的现状;培训目的性强,职业教育根据市场的需求能提供更多针对职业岗位的精准培训,助力贫困人口的劳动力转移;培训时间短,能在短时间内给贫困人口基本的技能训练,达到就业的要求,具有投入少、见效快的优点,贫困人口更容易接纳这种培训方式。

2.以专业优势开辟新的扶贫路径。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在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行业扶贫等方面做了许多尝试。经过近3年的探索,尤其在行业扶贫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以专业优势带动行业扶贫,比如作为广西唯一的水利院校,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上级行业主管部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向贫困山区倾斜,加快贫困山区的水利项目建设。水利工程是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院校在帮扶贫困山区建立节水灌溉、人饮工程等水利项目建设,在培训农村能源、农村人饮安全巩固工程、农田水利、节水改造、土地整治等工作的技术技能方面都具有专业优势,解决贫困山区水利民生问题。以职业教育的优势助力扶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在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技术技能培训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提供“智力”扶贫功能。

二、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1.农民思想观念需要进一步更新,农户内生动力不足。贫困山区中的贫困人口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等、靠、要”思想严重,思想观念守旧、被动,影响扶贫项目的推广和深入。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迫在眉睫,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为贫困人口“授之以渔”的实践探索仍有待进一步推进。2015年,根据自治区扶贫办的工作部署,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与九圩镇6个贫困村结对帮扶。学院先后选派了40位包户干部、6位第一书记到河池市金城江区九圩镇下村,在精准识别贫困户的过程中,由于村民居住分散,大部分为留守儿童和老人,老人大多不识字、语言不通,识别工作持续进行了大半年,经过反复讨论、比较,公示无异议后,筛选120名贫困户建卡帮扶。筛选的贫困户在区扶贫办上备案后,在包带干部的帮扶下加入各种脱贫项目。但由于贫困人口缺乏生产技能、生产意识淡薄,主动性不强,看不到扶贫政策带来的收益,积极性难以调动,这些因素影响了帮扶的项目开展。因此想方设法激发农户内生动力将是推进脱贫项目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

2.职业教育积极主动服务意识不强。教育扶贫作为扶贫的手段越来越受重视,但是由于职业教育参与服务精准扶贫的时间短、经验不足,职业教育理论与精准扶贫理论融合程度不深,有些甚至只是停留在表面的人力、物力简单的帮扶工作和行政挂职上,战略上不主动,政策上不倾斜,专业上不吻合,包带干部不主动深入基层帮贫困户协调解决发展产业等方面的现实问题,都导致职业教育积主动服务精准扶贫的动力不足。另外政府各类政策推出后,只是行政命令,把指示吓到基层,却没有配套措施,使政策不能及时落地,贫困户感受的帮扶力度得不到及时显现,影响帮扶者和受援者主动性的发挥。

3.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路径不够明确。目前,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理论研究少,实践经验缺乏总结,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有效路径不明确。职业教育拥有的先进的人才、技术资源如何有效发挥出来,为贫困山区提供“智力支持”,为贫困人口“授之以渔”?关于如何提高贫困人口技能培训内容、方式、经费以及长远机制,仍是职业教育研究的重点问题。

第7篇

一、加强组织建设,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

二、针对要求重点对以下方面进行了自查工作

1.教育扶贫集中治理工作共清理 2016 年至 2018 年项目 5 个,涉及项目资金 498173.342万元,通过单位自查,截至 8 月 30 日,共发现教育扶贫方面问题  1  个,整改  1   个,其中整改完成  1 个,正在整改之中 0 个,立案 0 件,办结 0 件 , 查处 0 人,其中组织处理  0  人,党纪政务处分 0 人, 追缴资金  0  万元,退还群众资金  0  万元.

2.自查了2016年至2018年的学生食堂营养餐工作:清查资金86.975万元,清查学生人数2485人,通过票据清查、账目查阅。学生营养餐做到账目清楚,管理有序,没有盈利,但存在大部分开支发票是白水发票问题。

3.对幼儿园贫困生活补助,建档立卡学生资助、“三免一补”等资金,从2014年至2018年进行了全面清查。由领导小组成员牵头,教师代表参与,对每笔上级拨款和发放名册进行了一一核对。为了准确无误进行了下乡走访、电话查问。共清查资金59.717万元,清查人数1193人,发现1名疑似建档立卡学生周某某2018年下学期未享有国家助学金。发现问题后,派专人将资金落实到位。

4.对学校基建工程质量,基建工程拨款从2016年至2018年进行了全面摸排和清查。基建工程款全部拨付到位,但教师周转房厨房墙壁瓷砖存在质量问题,大部分瓷砖脱落,现责令施工方返工重做,此项工程正在落实之中。

5.在教育收费问题中,从2016年至2018年学校每期开学之际召开教师会议,传达上级精神。严格按照上级收费文件操作,并每学期进行收费公示。但通过入班调查有个别班主任教师间接引导学生购买外商书店书籍现象。

6.2016年至2018年通过调查,无教师课外补课现象。

三、针对在开展教育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行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校今后改进措施与努力方向。

1. 加强对广大师生的扶贫政策宣传,充分认识到教育扶贫的重要性。严格执行国家“三免一补”的资金,学生公用经费的拨付使用政策,不挪用,不套取。我校按照上级有关规定,做好建档立卡困难学生的补助审核、公示等工作,教育扶贫基金做到“应扶就助”,补助资金足额按时发放到位。

2. 做好教育的扶贫工作台账的精细化、规范化。组织教师对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进行自查,认真核对信息、核准数据,建立起学校教育贫困电子档案,制定台账管理制度,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3. 落实好教育扶贫工作,加强对在校贫困学生的帮扶,做好教师与学生的“一对一帮扶结队”工作。

我校以此专项治理行动为契机,及时整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大教育扶贫工作的落实与创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长远发展不懈努力!

第8篇

按照市脱贫攻坚专项述责述廉会议要求,针对扶贫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我镇认真研究剖析,对照问题清单进行再次梳理,逐项整改、逐一落实。现将整改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退出不精准问题

开展“动态调整回头看”大排查,由各村作为问题整改的责任主体,镇包村干部和村两委班子成员组成走访小组,列出整改清单,做好整改台账,再次逐村逐户走访。在走访过程中,一方面动态了解掌握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收入水平等情况,并做好入户记录;另一方面对存在疑点的贫困户通过入户走访、实地查看核实信息,“应清未清”的必清,“应纳未纳”的必纳、“应补未补”的必补,切实把疑点排查工作做实、做细。经过大走访活动,我镇自我排查疑点问题28条,镇分片召开扶贫会议对疑点问题进行分析研判,并经过民主评议、公示公告等程序,对死亡、户口迁出等12户22人作人口减少处理,对不再符合享受政策标准的5户7人进行清退,家庭成员补录2人,将患病致贫的1户4人新纳入贫困户行列。

二、扶贫档案错误较多的问题

根据市扶贫办反馈的问题,逐项落实整改扶贫档案。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和目录清单对扶贫项目档案整改完毕,已送审市扶贫办并通过检查。在2014-2016年档案整改中我镇发现不规范问题60余条,其中有52条已建立整改台账,全部整改到位。

三、结对帮扶效果不明显的问题

将结对帮扶作为机关干部年终考核的一项指标,把帮扶工作纳入常态化管理,实行扶贫帮扶工作考核制度,落实结对帮扶干部责任。镇纪委、督查办等部门联合开展扶贫工作入户调查4次,以工作落实、责任落实、政策落实等3个“落实”为主要内容,全面详细了解镇村干部入户帮扶情况。7月份以来,共开展明查暗访3次、走访贫困群众58户,征集意见建议8条,已反馈给镇扶贫办研究落实。

四、项目资金分配率不高的问题

根据市扶贫办提出的2017年镇级光伏扶贫项目收益未分配问题,我镇在动态调整结束后,按照最新底数对项目收益分配方案进行了调整,按照差异化到户扶持政策确定分配金额,因户因人精准帮扶,现已完成2017年镇级光伏扶贫项目收益第一次分配。创建扶贫项目“日报告,周总结”制度。对2018年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日报告,周总结,从项目的方案规划、立项审批、招投标,再到运营维护等多个阶段,全程实施严格的项目监控制度,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五、督查长效机制不健全的问题

进一步强化精准扶贫工作效能督查,落实工作考评制度,将督查考评结果作为机关干部和村两委班子年终考评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逐步构建了“事事有人抓、件件有督促、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发挥扶贫理事会的积极作用,全程参与脱贫攻坚。在全镇全部村庄挑选熟悉村情、勤快务实的党员29名担任扶贫联络员,登门入户讲政策、听需求、办实事,当好贫困户的勤务员、政策的宣传员。一个多月以来,29名联络员共走访贫困户89户200多次,增进了贫困群众对党的扶贫惠民政策的了解和掌握。

六、扶贫工作力量分散的问题

第9篇

关键词:财政扶贫;资金管理;问题及对策

我国政府对财政扶贫项目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财政扶贫项目的资金管理工作也更为重视,为了能够让财政扶贫资金有效的投入到贫困地区,我们就要加

大了对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力度,积极的为农村脱贫致富奉献一份力量。目前,我国的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切实的解决了“三农”问题,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去向主要是在农村的公路建设、农村的教育、农村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上,另外,一些偏远地区的种养业也逐渐的发展起来,农产品加工企业也发展起来,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使得贫困地区的人口有了收入,帮助广大贫困的农民自力更生,摆脱贫困。财政扶贫资金就是通过我国中央政府的财政来拨款,从而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以提高贫困地区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为目的,推动贫困地区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

1我国扶贫工作的现状

自1978年,我国农村的贫困人口已经达到了2.5亿之多,在当时,这个贫困人口的数量占我国总人口的1/3。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组织并实施了大规模的、持久的专项扶贫项目的开发计划,这种扶贫项目计划符合我国的国情,为我国的扶贫工作开辟出了一条宽阔的道路。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国的一些贫困地区的经济也得到了持续稳定的增长,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也逐步得到改善。据我国统计的数据,我国的贫困人口从1978年到2004年底,由的2.5亿人减少了2610万人。在1986-1993年间,我国的农村贫困直到2001-2004年间,我国的农村贫困人口共减少317万,平均每年减少约80万。随着我国进入新世纪,我国的贫困人口减少的速度逐渐变得缓慢,并且贫困农民与我国农民之间的收入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农村贫困人口减少速度明显减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的贫困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比较薄弱,扶贫资金在管理上有所缺失,使得资金的合理使用效率不高,加之扶贫工作的相关制度与实际工作脱节,不利于农村扶贫工作的进展。

2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1)财政扶贫项目在一些地方上存在扶贫资金不到位的情况。在审计一些项目时,我们会发现一些地方的政府通过项目重复申报、项目虚假申报等手段,来谋取用于扶贫项目的财政资金。在获取超额的资金后,一些用于城市道路的修建,一些用于其他项目的建设,甚至有些会被用于日常公用经费,或作为个人补贴等。

(2)财政扶贫资金按照计划下达后,一些地方政府并没有按照实际的计划来使用资金。例如在一些贫困县中,为了获取扶贫资金,在扶贫项目的方案编制上,没有按实际的工程量进行申报,项目申报的过程存在弄虚作假的现象,最后用于项目实施的资金就是少之又少,大部分都用于非扶贫项目的建设中。

(3)一些扶贫资金的投资计划与实际工程建设相脱节,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在一些贫困地区,他们在项目立项阶段的工作做得不够细致,缺少实际的前期调查工作,编制的项目方案缺乏考证,以致资金下达后,发现项目方案根本不可行。这就是项目建设前期论证不充分,与实际相脱离,存在盲目性,最终造成资金的损失浪费。

3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的措施

(1)项目管理单位间要加强沟通.在项目申报上,要密切联系,建立统一的项目管理,对项目管理工作统一管理,避免出现多头申报的现象.在对专项拨款的管理方面,要完善和规范专项管理,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以及加强资金的使用效益。

(2)在扶贫资金的使用方向上,要拓宽资金投向。扶贫资金的使用一定要结合扶贫项目的实际目标和任务,加大贫困地区人们的收入,扶贫资金的重点要与人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出发,发展贫困地区的种养业,调整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推进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以满足贫困地区的农民需求为出发点,建设社会主义农村。

(3)扶贫项目的前期调查要做到详细认真,避免盲目性。项目在实施前一定要项目的实施主体和管理部门,并进行调查研究,使得扶贫资金能够合理的用到实处,规范专款的使用。加强项目管理及验收,规范扶贫资金的使用。

(4)扶贫资金在使用的全过程要加强管理与监督。对于资金的管理、监督要建立完善的审计制度,将扶贫资金作为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监督工作重点是要核查项目目标的实施情况,避免资金的损失与浪费,在资金的筹集、管理、使用等环节加强监督,了解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并分析影响资金使用效益的相关问题,针对问题制定完善监督与管理制度。

4结语

综上所述,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确实存在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影响了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不利于我国贫困地区的发展进程。财政扶贫是为了帮助贫困的农村摆脱贫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我们要加强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以及对扶贫项目上资金的使用,努力优化扶贫的环境,保证我国的农村扶贫项目顺利开展,切实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作者单位:连云港市东海县财政局)

参考文献:

[1]袁萍.当前财政扶贫资金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8,(08).

[2]张燕.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7,(06).

第10篇

一基本情况

(一)、产业扶贫方面

结合我县“一村一社一基地”实施方案,我镇对今年8个村(曾家、栗芫、上洲、新坪、东湖、洲头、樟溪、南塘)的120万元产业帮扶资金进行了统筹安排。投入到嘉泰稻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用于合作社土地流转、购买农资、收购稻谷等。约定年收益率为8%,每年终由合作社将收益的款项转入村集体账上,各村增加了村级集体收入,解决了集体收益薄弱村的问题。

(二)、就业扶贫方面

我镇有两个就业扶贫车间:恒峰饰品厂、鸿泰饰品厂,共吸纳贫困户29人参与就业。其中恒峰7人,鸿泰22人。两厂均为制作饰品半成品,工艺简单,只需简单培训就能上岗就业;工作方式多样,可在厂区里做工,也可把货拿回家加工。工作时间灵活,原则上上午8点到下午6点为上班时间,但又没有严格的考勤,迟到早退都不会影响到工作。在现场调研时,陆陆续续有人来上班,中途有事可以随时离开,办完事又可以接着回来工作,特别适合带小孩读书的妇女。工资待遇按计件结算,在岗人员工资1500-3000元/月,在家代工人员600-1500元/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也有很大的吸引。

据扶贫车间负责人反映,目前工厂货源充足,还需大量用工,如有意向者,可随时应聘务工,针对贫困残疾人,只要不影响正常工作,也可聘用或拿货回家做。所以,各村可以大力宣传,让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增加收入,靠自己的双手实现脱贫。

二、存在问题

1、目前,我镇产业扶贫方面与上级要求还有所差距,重点在于各村没有实实在在的扶贫产业,我镇已注册3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但绝大多数是空壳社,规模小效益低,无带动贫困户的实力。贫困户也未参与到合作社中去劳动。

2、扶贫车间存在散乱现象,产业扶贫车间招工难问题一直存在。

三、原因分析

1、合作社的建设只重数量不重质量。

2、政府引导作用还没全部发挥到位。

3、扶贫车间由于实力的问题,且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效益至上,未形成规模。

四、对策建议

1、加强合作社与农户的协作。合作社与农户(包括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签订种养协议,由合作社提供种子、化肥和技术指导,农户利用现有的土地种植优质稻,合作社以高于市场价进行收购。为促进农户种植好水稻,双方约定设定个合理的限值,超过限值部分可以加价收购,未达到限值则根据差额数减价收购。这样可以有力推动农户的积极性,也可以保证合作社的利益。合作社根据种植需要,聘请有完全劳动能力且有经验的贫困劳动力到合作社务工,直接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这种方式对村集体、合作社和贫困户都有吸引力。村集体增加了村级收入,保证了资金的安全;合作社有了发展的资金,可以扩大生产,做大做强。贫困户有了实实在在的产业,通过种植水稻和务工增加了收入。非贫困户也参与进来享受到了政策带来的实惠。政府的产业扶贫工作也有成效,达到了“产业扶贫” “智志双扶”的目标。对我县的相关产业也是个极大的推动。

第11篇

关键词:无影灯效应;财政扶贫资金;审计监管

财政扶贫(以下简称“扶贫”)是一项利用国家公共资源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重大民生工程,具有“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1},直接关系到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贫困地区的发展,乃至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财政扶贫资金是国家设立的用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专项资金,是我国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其投入在逐年增加,但与需求相比还很有限,需要运用好审计这种维护利益相关者合法产权的外部监督机制{2}和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不可替代的“免疫系统”进行监管,以提高扶贫的综合绩效,事实上,扶贫资金审计已经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与党和人民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很多尚待改进的地方,如重事后审计、轻事前监管,重财经法纪审计、轻绩效审计等;即使在事后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方面,也未必尽善尽美,存在“盲区”。扶贫资金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立项不科学、资金到位率低、挪用与贪污{3}{4}等现象与扶贫资金审计监管不到位有关,扶贫政策方面存在的“重扶贫开发、轻安全网建设,重扶贫工程建设、轻人力资本开发,重实物扶贫、轻文化精神扶贫,重新制度建设、轻现有制度整合”等问题也与扶贫资金审计监管尚待改进{5}有关。对此,不少学者虽然进行过研究,但尚不深入,难免顾此失彼。本文运用无影灯效应原理,从审计监管的主体、各主体间的合作平台、监管的强度和角度四方面对我国扶贫资金审计监管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一、扶贫资金审计监管中的无影灯效应原理应用框架分析

扶贫审计监管就是要寻找扶贫资金运用中存在的影响绩效提高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使扶贫走上健康发展大道的过程。这一过程与无影灯辅助正在进行手术的医生发现病人的病灶,从而顺利完成手术的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了做好手术,医生需要把发光强度高的光源在很大的灯盘上圆形地排列起来,这样在手术时,医生就不会受到“影子”的干扰,此为“无影灯效应”(Shadowless Lamp Effect)。其物理学原理在于:让灯光从不同的角度照射下来,这样就看不见每个点光源形成的影子。细而言之,在有其他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要使观察效果不受外界所有人和物的“影子”的影响,进而全面系统地观察事物,就必须有足够多的灯光,每个灯光都有足够的照射强度、全面的照射角度,此外还需要有一个让所有的灯光都能同时发挥作用的平台{6}。

应用无影灯效应到扶贫资金审计监管,其基本目标就是要通过扶贫资金审计,照亮扶贫资金运行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及时将影响扶贫资金绩效的“病灶”找出来,并将其消除。为此:

1. 审计主体要足够多

按照无影灯效应的基本原理,若灯光数量过少,必然在某些方面留下阴影,从而影响寻找“病灶”的效果。具体到扶贫资金审计监管,为及时、全面地找到影响扶贫资金绩效的“病灶”,需要有足够多的审计主体,形成一束足够大、可以找到扶贫资金运行问题的“无影灯”,让扶贫工作中的“病灶和病因”在其照射之下充分暴露出来。

2. 审计权能要充分发挥

在无影灯效应中, 如果照射强度太弱,即便有再多的灯光,也无法完全消除影子的干扰,医生也就无法准确、高效地找到“病灶”。对扶贫审计监管而言,为了准确、高效地发现影响扶贫资金绩效的“病因”,进而及时进行处理,就需审计主体拥有充分的审计权能,使扶贫审计监管这束“无影灯”更亮,更有效地消除扶贫资金运行中的各种“阴影”。但必须指出,审计主体是由一个个有思想的人组成的团队,不像“灯”那样容易控制,因而这里的审计权能,需要进一步细化为“独立”和“有专业胜任能力”;其中,“有专业胜任能力”不仅指审计人员拥有足够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也具备充分的审计监督权力,能够很好地完成消除“阴影”的任务。

3. 要形成立体式审计网络

无影灯之所以能起到“无影”的效果,离不开所有灯光以合理的角度进行相互配合性照射,各个灯光的照射范围相互交叠,正好在受光体上形成一个均匀的光亮区。应用到扶贫资金审计监管,审计主体应选择适当的审计介入角度,形成足以找到影响扶贫资金绩效“病因”的审计监管深度和广度,也就是要形成有效的立体式的审计监管网络。

4. 要提供审计主体合力作用的平台

无影灯的灯架,为所有单个灯光通力合作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如果没有灯架的存在,即使灯光的数量再多、角度再广、效能再强,也无法取得“无影”的效果。同样,在扶贫资金审计监管中,如果没有一个让所有审计主体进行信息沟通、相互支持的作用平台,那么,最终只能是各主体各自为政,甚至相互耗散,无法统筹兼顾、全面深入开展扶贫资金审计监管。

以上四个要素相互配合,为审计防治扶贫中的违法违规,实现扶贫资金的安全高效运作,提供了一个很有价值的监管系统,有利于推动我国扶贫工作的健康进展{7}。

二、无影灯效应下的我国扶贫资金审计监管问题剖析

审计是我国进行扶贫资金监管的重要途径,而现实存在的大量问题表明其监管效果不佳,未能较好地防治扶贫资金运行中各类问题的产生和蔓延。在无影灯效应原理的框架下,就是扶贫资金审计“无影灯”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而始终无法完全有效地发现并清除扶贫资金运行机制中的各种“病灶”。针对目前我国扶贫资金运行中的种种问题,无影灯效应原理可以为我们分析诸多难题背后隐含的来自审计监管体系方面的因素提供一个合理的思路。

1. 政府审计几乎是唯一的监管主体

我国扶贫攻坚工作主要是在国务院领导下,由省级以下地方政府扶贫办和相关部门组织实施扶贫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基本上是一个政府主导的权力运作过程,需要有力的监督{8}。扶贫资金审计正是监督扶贫过程中公共权力运作的重要手段。根据无影灯效应原理,要实现扶贫资金的审计监管目标,审计主体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形成监管规模。在我国目前的扶贫资金审计监管体系中,政府审计机关和人员是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监管主体,会计师事务所只在受托于政府审计机关才少量地参与扶贫资金审计,贫困人口也被直接或者间接地排除在监管主体之外,导致审计主体类型单一、力量薄弱;同时,扶贫资金审计时对被审计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成果利用程度不够,降低了审计效率。以政府审计机关为唯一监管主体的扶贫资金审计监管在效率、效果方面都不理想。从无影灯效应的角度来说,正是因为扶贫资金审计“无影灯”中的“灯光”数量不够,仅有少数“灯光”的照射无法起到消除“阴影”的效果,扶贫资金审计也就无法消除扶贫资金运行中存在的“暗影”。

通过全面开展全过程绩效审计,使审计监管贯穿扶贫资金运行的各个环节、覆盖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等各个方面,拓展扶贫资金审计的监管深度和广度,真正实现“扶贫资金流向哪里,审计监督就跟踪到哪里”,从而使扶贫资金审计监管“无影灯”的“照射角度”得到优化,不留死角和盲区。

4. 进一步提高扶贫监管的透明度

信息公开透明是政府公信力的生命线{18},公开透明的扶贫信息是实现扶贫资金审计有效监管的关键。要使监管达到“无影”,就必须让所有审计主体能实现有关扶贫的规划、立项和扶贫资金的分配、拨付、使用和评价等方面信息的全面共享。审计机关和有关部门应积极推动扶贫资金分配、管理和使用的主体通过其门户网站做好扶贫资金的信息公开工作,使扶贫资金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中运行。审计机关应该督促相关部门尽快完善贫困地区信息化建设,一方面使广大扶贫对象能够通过网络准确、快捷地获得有关扶贫信息;另一方面审计机关也可以在利用扶贫信息数据库进行合规性和绩效性分析的同时,让贫困民众便捷地、及时地提供扶贫资金运用过程中的违法违规问题,降低审计成本{19};还可以及时地审计结果公告,使扶贫资金的分配、管理和使用,以及扶贫资金审计都在全社会的监督下运行。但目前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还不完善,需要将《审计法》的相关规定调整为:“审计机关应当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其中涉及公共利益、社会影响重大或者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审计项目,必须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将公布扶贫资金审计结果规定为审计机关必须履行的义务,同时还要进一步细化扶贫资金审计信息公开的程序、期限和程度等,压缩审计机关在公告扶贫资金审计结果时的自由量裁权,将扶贫资金审计结果公开工作纳入常规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以作为扶贫资金审计信息公开的执行机制。扶贫资金审计机关应切实执行审计结果公告,使扶贫资金审计信息能及时被有关领导、部门和社会公众所了解,同时使扶贫审计也置身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下,进一步迫使扶贫资金审计机关保持独立、客观、公正和勤勉。

注 释:

{1}王善平、申志仁:《加强财政扶贫开发资金审计监管研究》,《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2}王善平:独立审计权责结构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袁萍:《当前财政扶贫资金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农村财政与财务》2008年第8期。

{4}刘思汝、刘桂良:《湖南省财政扶贫资金审计现状及对策》,《甘肃农业》2007年第10期。

{5}高强:《完善公共财政体系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6}{13}秦荣生:《无影灯效应原理与我国政府审计监督》,《审计研究》2010年第5期。

{7}刘圣中:《公共治理中的无影灯效应》,《经济体制比较》2010年第3期。

{8}庄晋财、程李梅:《孟加拉“乡村银行”扶贫模式及其启示》,《农业经济问题》1997年第7期。

{9}王跃堂、黄溶冰:《我国政府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研究》,《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年第6期。

{10}潘春阳、何立新、袁从帅:《财政分权与官员腐败――基于1999-200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当代财经》2011年第3期。

{11}陈治:《财政激励、金融支农与法制化――基于财政与农村金融互动的视角》,《当代财经》2010年第10期。

{12}{15}{19}王国红、马瑞:《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流失与重塑――多元协同治理的视角》,《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2期。

{14}宋常、周长信、黄蕾:《我国地方审计机关审计结果公告研究――以我国省级审计机关2003-2009年审计结果公告信息为样本》,《当代财经》2009年第9期。

{16}秦荣生:《公共受托责任理论与我国政府审计改革》,《审计研究》2004年第6期。

第12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 扶贫解困 机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009-02

在党和国家致力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急需大批实用型、专业技能型劳动大军的当前形势下,我国高职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凸显,高职教育发展势头强劲。发展高职教育包括发展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就教育资助体系来说,虽然在高职人的积极努力下正在日趋完善,但就扶贫解困体系来说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必须尽快完善。目前高职院校主要采用“奖、助、贷、勤、补、减、免”的方式对贫困学生予以助学,同时也还有一些虽然不具普遍性和代表性的,能够对贫困学生起到一定帮助作用的途径。但是,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文化多元化的影响,贫困学生的价值观不稳定,心理复杂,使得高职学生扶贫解困机制在某些方面遭遇挑战,必须予以新的认识和新的调适。

一、高职院校学生扶贫解困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学生的来源较之普通高校和重点高校学生的来源来说,处于我国居民生活最低生活水平线家庭的学生比例要大的多,尤其是来自于农村低层次生活水平家庭的学生比例大。因为多数高职学生是在家长和本人衡量家庭经济承受能力,难能付出高标准的学费和生活费,希望能够学得一技之长,在毕业后尽快谋得就业岗位,改变个人和家庭生存现状的现实选择。在这样的情况下,高职院校的学生较之普通高校和重点高校的学生来说,其家庭为生活贫困家庭的人数要多得多。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在积极谋求发展的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扶贫解困工作,逐渐形成了对于贫困学生的以“奖、助、贷、勤、补、减、免”为主要形式的扶贫解困机制,这种扶贫解困机制对于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中的合理成分是主要的,不容否定,当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但经过实践的检验和社会发展中所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的考验,也明显感受到这种扶贫解困机制中的不足和必须予以调适的问题。毋庸置疑,学校的扶贫解困机制是面向贫困学生的,是为贫困学生乃至他们的家庭送去党和国家的温暖,送去学校的关爱的人文关怀的举动,这种机制不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将是高职学校办学中的长期采用的运行机制。因此,存在的题必须加以分析和认识,一起从中看到问题的症结,针对于破解症结制定出新的更为有效的更能够达到目的的对策。

那么,从实践中感受到的高职学校对于高职学生扶贫解困机制运行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呢?

其一对于贫困学生的认定问题。由于每一名家庭困难学生的家庭情况、收入来源、成员组成、成员现状以及当地政府所采取的政策会有所不同,且家庭贫困因素会出现动态性变化,所以,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造成了很大的阻力,认定不准,扶助就会有偏差,效果上就难于体现出在学生心理感受上的公平公正,在学生扶贫解困程度上的最大受益。其二国家助学金是高职院校学生扶贫解困的主要途径,发放金额大、发放范围广,很受学生的关注,但国家助学金评审机制和监控机制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到评审流程、评审办法、操作部门、发放、监控监督等环节,都需要进一步研完善。其三扶贫解困机制“输血”性,缺乏“造血”性,给予贫困学生以物质上的辅助是必需的,是在解决燃眉之急,但是,在“授之以鱼”的同时,忽视了“授之以渔”,也是高职学生扶贫解困机制的不足所在。

二、完善高职院校学生扶贫解困机制建设的对策

1.借鉴相关经验,解放思想

对贫困大学生助学在各个国家都实行了这种政策,高职学校相关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应关注这方面的动态,善于学习、解放思想,引以为戒。从西方国家对于贫困打大学生的资助方法看,主要有:无偿性资助、有偿性资助、推迟付费性资助等。以美国为例,经过长期演变,美国形成了多层次、多目标的混合资助制度,其资助资金来源具有多元化特点,助学金、奖学金、半工半读和贷学金是构成美国资助体系的四大支柱。美国对于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体系具有期限长、安排灵活、约束力强的特点,而且服务体系和信用体系完备。但从总体上看,西方国家的高校扶贫解困机制主要侧重于资助,而对于资助的育人机制体现不足。

国内学术界对于普通高校扶贫解困和资助机制的研究正在广泛开展,并取得了很多成果。就国内学术界的普遍观点看,在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下,我国大学生扶贫解困机制尚处于完善机制的状态,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的前提下,确实存在一定的缺失和不足。所以,目前从本科高校到高等职业院校,对于扶贫解困机制的完善都需要解放思想,采取更适宜的对策。

2.认真摸底、动态确认需要帮扶的困难学生

要认真做好对困难学生的摸底调查工作,在调查摸底的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确保应当得到帮扶的困难学生获取机会。为此,需要避免发生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要避免发生“形象工程”式的做法,也就是考虑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虑较少,而以此来为领导“脸上贴金”的想法很多的现象,使我们本真的扶贫解困成为了“有心人”获取政治资本的途径,既把解困扶贫工作变了味,又使困难学生寒了心;另一方面是要避免“顺手人情”的情况出现,就是把一些有关系的且并不困难的学生,当做了扶贫解困的对象,把扶贫救困的政策当做了人情而随手相送,不仅“儿戏”严肃的解困扶贫工作,也滋长了不正之风。

同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采取动态式认定办法,即改变一经确认,一管贯底的认定办法,将学生能够提供到学校的相关证明材料作为评定学生贫困程度的基本材料,同时,校方要建立与学生家庭、学生居住地主管单位的联系,定期了解贫困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同时,在学生中坚持经常性的访谈做法,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了解来佐证学生的贫困状态,力争做到公平公正地了解每一名贫困学生的贫困状态。

3.注入资金,积极解决贫困学生的燃眉之急

一应拓宽扶贫解困资金的来源,确保这项工作成为“有源之水”。如果解困资金仅靠学校一方从“牙缝里”挤出,那么显然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的,这需要政府的投入,更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有力支援。学校应当积极主动向政府反映面临的实际问题,力争在政府的资金拨付上能够加大力度,使得困难学生的扶贫解困工作获取足够的滋养。与此同时,学校还应当积极引进社会的力量来帮扶对困难学生的解困扶贫,比如说,向大企业介绍面临的实际情况,争取能够以公益赞助的形式,向学校贴补一些扶贫解困的资金。再比如,与福利部门联系,争取将学校扶贫解困问题纳入社会的福利范畴,使学校的扶贫资金能够得到另一种合法来源。我们还可以用学校担保的形式,来向银行为学生征求助学贷款,以学生的毕业证书为抵押(在学生招聘岗位时,由校方出具情况说明,这样的做法应当得到社会的支持),在学生就业后予以偿还,为困难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二应采用合理的资金发放方式。对于已经筹措到的扶贫款项,还需要以一种适当合理的方式发放给困难学生,为此,可以采取直接给予和鼓励给予的两种办法。所谓直接给予,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以直接给付的形式发放到困y学生的手中。所谓鼓励给予,就是用争取到的扶贫资金专门设立困难学生奖学金,在每个学期开学之际,将品学兼优的困难学生作为奖励对象,既为这样的学生解决生活困难,又可以在学校培育出敦品励学弘毅致远的良好风气。

4.授之以渔,为困难学生创造能够获取经济收益的机会

一要在学校范围内为困难学生提供劳动创收岗位。经过通盘的研究和考虑,困难学生所在的学校应当把一些劳动强度不大、技术能力要求不高、适合学生课余时间开展的劳动岗位拿出来,交给困难学生来承担,使困难学生获得凭自身的劳动来获取收益的机会。在此方面应当注意如下两个问题。一个是为困难学生提供劳动岗位的问题,也就是拿出什么样的岗位以及拿出多少个岗位的问题,为此,一方面需要做好学校解困扶贫年度规划,以确保学校对困难学生的解困扶贫工作能够按部就班得到有序开展,避免因为考虑不周而导致手忙脚乱情况的发生,杜绝用学生勤工俭学的办法来减少学校雇工的问题发生,也就是名义上是为困难学生解决困难,实际上却减少应有的雇工,以此来减少学校的劳务支出。为了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就需要对在学校开展勤工俭学的困难学生实行与社会同工同酬的待遇,甚至需要把雇工应当给予的“五险一金”的支出,折算成工资额度,发放给勤工俭学的学生。

二要为困难学生积极争取社会上的勤工俭学的岗位。在鼓励困难学生走出去到社会上寻求勤工俭学的机会的同时,学校还应当做到这样的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方面是帮助学生来做,比如说,与学校开办专业有关联的企事业部门开展共建单位式的关系,商请共建单位拿出一些实习性的岗位,让已经掌握一定技能或从业知识的困难学生走上这样的岗位,使他们既能够提前得到工作岗位的锻炼,又可以因此获得劳动收益;另一方面是在学校设立有专人负责的勤工俭学学生权利保护部门,专门为学生提供应有的法律政策知识咨询,同时帮助有劳务纠纷的勤工俭学的学生,来维护正当合法的权利。

5.强化职能监督,确保扶贫解困工作合法开展

我们需要强化多种形式的监督机制建设,以确保对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有序开展合法进行,同时也要避免因此而产生腐败问题。所以,应当在学校方面建立专门的监督部门的基础上,在定期开展有效工作的情况下,既要适时向有关部门公布扶贫工作的开展情况,又要公布扶贫资金的发放情况,确保扶贫工作在阳光下运行。更为关键的是,应当积极科学合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成立巡查组织,定期对学校的扶贫工作开展巡查,帮助学校查找问题,对于存在的严重问题,就需要采取应有的手段,以此大力阻断腐败的根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2):11-13.

[2]曾晨.做好“心理扶贫”工作 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对高职院校特定学生群体“心理贫困”问题的思考[J].黑河学刊,2011(12):153.

第13篇

【关键词】福建省 精准扶贫 发展研究

一、导论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8年两岸关系出现历史性缓和以来,福建省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省内各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等要素禀赋的差异,以及中心城市城市化水平、集聚辐射和带动能力的不同,加之建国以来,两岸关系的持续性紧张以及对台战备的需要,福建省沿海与内陆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逐渐拉大,贫困问题浮出水面。本文主要针对福建省精准扶贫工作的三大方面,分述如下。

二、福建省落实精准扶贫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一)福建省落实精准扶贫取得的成绩

2011年,福建省委、福建省政府出台的《关于贯彻落实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根据近年来全省各县的GDP增速、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情况,并结合实地调研汇报,列出23个县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对重点县开展全面建档立卡、精准扶贫工作。

《实施意见》出台以来,23个重点县所取得的扶贫成绩集中表现为:经济态势呈现持续较快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投资带动作用增强;财政收支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实现稳定增长。

(二)福建省落实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虽然,福建省积极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福建省的扶贫现状与形势依旧严峻,精准扶贫工作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及挑战,主要表现在:困人口的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相对贫困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外贫困依然严峻;扶贫边际成本加大;致贫返贫现象依然突出;扶贫力量难以凝聚成合力等。[1]

三、福建省精准扶贫的实践经验――以宁德市精准扶贫脱贫的探索为例

当前,福建省精准扶贫工作的机遇与挑战并存,要做到“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的扶贫目标,除了正确认识当前扶贫工作的成绩和问题,还要充分借鉴本省先进经验和精准扶贫模式,为脱贫攻坚指明道路。

上世纪80年代中叶,宁德市所在的闽东被列入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被称为中国黄金海岸线上的“经济断裂带”。1988年后,宁德根据自身条件和现实状况,提出以下“四个立足”,使得农村贫困人口持续下降,贫困情况得到根本改善。

(一)立足“拔穷根”,推进思想脱贫、提高人的素质

做到“扶志”与“扶智”双管齐下,“授鱼”更“授渔”。通过地方性法规的引导,以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帮助人们克服依赖思想;开展各行业技能培训;三是兴办教育,这是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2011~2015年宁德市各类学校招生总人数总体逐年上升(如图1所示),各类学校入学率也呈逐年上升态势,教育事业持续发展。

(二)立足“换穷业”,推进产业发展、拓宽致富渠道

一是给予特色产业政策优惠,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二是扶持集体经济,设立专项资金以盘活贫困地区集体经济;三是以政策为导向促成区域经济形成,以城促产、强产兴城。

(三)立足“改穷貌”,推进基础建设、改善农村条件

应以建档立卡为基础精确识别贫困人群,变“漫灌”为“滴灌”展开基础建设[2],同时兼顾施策的公平与效率,立足于二者的最大公约数。

(四)立足“治穷病”,推进民生改善、完善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应与精准扶贫政策紧密连接,采用社会保障制度为基本手段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推进扶贫开发社会保障到户。

四、建立和完善福建省精准扶贫模式的政策建议

从当前来看,福建省既有的扶贫模式和措施虽然有效地减缓了贫困,但在很大程度上已不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发挥好新型城镇化引擎作用和消费内需拉动作用,不断巩固和发展扶贫开发成效,推动扶贫重点县经济发展。

第一,加大产业发展扶持力度。支持重点县承接产业转移,利用省内多条高速铁路开通、大部分重点县交通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的机遇,吸引周边省份的企业到重点县投资兴业;

第二,发挥新型城镇化引擎作用。提升城镇承载力,加强重点县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容纳人口的能力;深化重点县的小城镇改革发展,鼓励农民向当地城镇集聚,就地创业;

第三,增强消费的拉动作用。拓宽增收渠道,从而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完善市场消费体系,健全重点县消费信贷措施;

第四,建立统一协调的地方性法规保障。目前,福建省精准扶贫工作还缺乏统一协调的地方性法规保障。统一协调的地方性法规能够有效保证全省精准扶贫政策的权威性和延续性,为扶贫机制的确立和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法律保障;

第五,建立长效发展机制。当前,福建省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两岸关系的影响,这是福建省所面临的独特挑战。福建省应申请国家有关两岸经济发展长期性的对口扶贫帮扶政策,建立长效发展机制,无论台海风云如何变幻,都始终坚持做好扶贫攻坚工作。

五、总结

福建省虽位于东部发达地区,但相对贫困问题依然严峻。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的扶贫攻坚工作虽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同时,这种“撒胡椒面式”、“大水漫灌”、“大而化之”的扶贫,也因当前形势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已不适用,急需转向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的精准扶贫。在思考如何建立和完善福建省精准扶贫模式的同时,也需要充分借鉴本省已有的先进经验和精准扶贫模式,提炼其中精华,为精准脱贫、攻坚克难指明道路。

参考文献

第14篇

开发与保护的悖论

不能否认,多年的扶贫开发工作使我国贫困人群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不少改善。然而现实同时告诉我们,正是由于人类的经济活动,带来了越来越频繁的环境事故。如何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也许是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的难题。在我国实行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环境事故屡屡发生。沿着黄河的中上游,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的环境遭受到非常严重的污染。

开发与保护,这是一个近乎难以协调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针对破坏环境和违反法规项目的惩治措施不断。但是,事后的惩治,却没能真正有效地阻止环境污染事故的不断发生。地方政府为了解决当地发展、就业、增收等问题,以低污染成本吸引企业“入驻”,而企业由于自身的趋利性自然乐此不疲,二者一拍即合。这也许正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从整个国家的总体发展来看,财政扶贫工作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而新时期的扶贫开发纲要中提到的工作目标还是以直接的开发式扶贫的方式为主。比如在贫困地区改善交通、教育、卫生、医疗条件等。”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农村发展与管理博士唐丽霞说。

纲要的实施日期为2011年至2020年,如果政府在此期间没有其他切实有效的措施,那么就意味着扶贫工作中开发与保护这个难题还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资金使用的偏离

财政部门往往采用绩效考核的方式考察扶贫资金的使用效果。由于牵涉到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直接影响到贫困资金的使用方向。当前的绩效考核制度存在的种种问题导致了资金投入的预期和与之产生的实际效果往往存在着偏离。

唐丽霞称:“我国的绩效考核往往倾向于直接产出的指标性考察,而非社会性指标方面的考察。当上级部门检查下级部门工作成果时,重点关注的是一些物化的指标,比如修建公路的条数和里程数,修建水窖的数量等等。数据中并没有显示这些工程是否让一定数量的贫困人口增加收益或是否建在了最需要的地区。而社会性指标的测量无论从技术和成本的角度来看都是难以实施的。也许一个项目可以这么做,但项目一多肯定是行不通的。

另一方面,由于申报项目时对‘大项目’的偏好、地区之间存在相对的优劣势,部门领导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左右扶贫资金的走向。比如国家的定点帮扶政策,规定每个县级机关定点帮扶一个村,而他们在政府机构中职能的权威性和重要性必将影响他获得资金的数量,这自然影响了被帮扶的村所获得的资金的数量。很容易想象,财政局所帮扶的村一般要比其他部门帮扶的村容易得到更多的资金。”

不过,对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模式的探索却从未停止过,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发展农村互助资金。

“农村互助资金是通过财政资金拨付的方式,变成村民集体所有,在每个村成立一个社区基金管理委员会,并在当地民政部门注册以便接受资金的注入。资金以村民讨论的方式确定其用途,大部分资金的运作是以小额信贷的方式,实行扶贫基金的有偿使用。资金的所有权归村民集体,保证资金的可持续运转。这种创新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被认为是切实有效的,且从开始试点的100个村推广到全国3000个以上的村。”唐丽霞表示。

扶贫新思路

扶贫资金这块“奶酪”谁都想动,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机制从而把这块“奶酪”分给需要的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中国的扶贫从1986年以后就开始由输血型扶贫转为造血式扶贫,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及教育、卫生等公共品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而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资本和人力资源的外流,部分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出现利用率不高甚至浪费的现象。

第15篇

——参加广南县2018年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工作队长)第三次工作例会暨工作队员培训会议心得体会

旧莫乡威龙村委会驻村扶贫工作队员 

2018年9月26日

 

通过对扶贫政策测试和一天的学习,听了授课领导对扶贫政策的讲解和扶贫工作的要求,仔细回忆自己半年来驻村扶贫工作开展情况,深思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冒出一身冷汗,汗点在于工作开展了,与理论的分析结合使用少,导致测试时对一些细节扶贫政策不了解,说明工作中学习专研的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