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食品市场现状范文

食品市场现状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食品市场现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食品市场现状

第1篇

国外保健品行业发展趋势

全球保健食品市场容量为2000亿美元,保健食品占整个食品销售的5%。目前美国有保健食品生产企业530家,每年共有1000多个品种投放市场,其销售额达750亿美元,占食品销售额的1/3。据美国研究结果表明,由膳食补充剂、功能性食品饮料,天然有机食品3大类构成的保健食品市场,其中前两者占据了整个市场85%左右的份额,而各国因国力、民俗等因素又有所不同。

国外保健食品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以下特点:低脂肪,低热量,低胆固醇的保健食品品种多,销售量最大,并将主导市场i维生素、矿物质类保健食品所占比例稳定:小麦胚油,深海鱼油卵磷脂,鲨鱼软骨、鱼鲨烯等软胶囊制剂类新产品销量增加,并有扩大海外市场之势;素食及植物性保健食品所占比重逐渐增大;保健茶,中草药保健食品继续风行市场,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

中国保健食品市场现状

据1996年卫生部颁布的《保健食品管理办法》,保健食品是指能调节人体机能、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只适合于特定人群食用,不以治病为目的。此定义包含3个要素,第一,不能脱离食品,是食品的一个种类:第二,必须具有一般食品无法比拟的功效作用,能调节人体的某种功能,第三,不是药品,不是为治疗疾病而生产的产品。可以说保健食品是介于食品和药品之间的一种特殊食品。

目前,国家卫生部对保健食品功能受理和审批范围限定有27种,包括促进排铅,改善睡眠、促进泌乳、减肥、改善营养性贫血、增强免疫力,调节肠道菌群、促进消化,通便、对胃粘膜有辅助保护功能、辅助降血脂、辅助降血糖,抗氧化,辅助改善记忆,缓解视疲劳,清咽辅助降血压、缓解体力疲劳、提高缺氧耐受力,对辐射危害有辅助保护功能、改善生长发育、增加骨密度,对化学性肝损伤有辅助保护功能、祛痤疮、祛黄褐斑,改善皮肤水分、改善皮肤油分。我国从1996年至2005年,共批准了6514个国产保健食品(总功能项次10000多个),进口产品为523个,每年新增批准的保健食品有数百种之多。

2009年,中国保健食品市场规模已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规模最大的为美国,销售额达到1100亿人民币;第二大规模为中国,销售额达到911亿人民币;日本位居第三,销售额达到860亿人民币。

保健食品市场规模增长迅速

中国维他命、营养补充剂和保健食品行业市场规模将以每年13%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2年将达200亿美元。其中,复合维他命占维他命市场的80%,钙、人参、蛋白粉占据营养补充剂的前3位,领先品牌有安利纽崔莱,惠氏善存等。

功能性营养补充剂市场成长迅速

功能性营养补充剂市场与一般性营养补充剂市场规模相当,且成长迅速,其中涉及女性美容,预防心脏病、糖尿病,改善睡眠,改善消化系统等功能产品占据市场主要份额,领先品牌有新时代,黄金搭档,南方李锦记等。

产品进一步细化,减肥与运动类保健品成为重要细分市场

中国保健食品市场进一步细化,减肥与运动类保健食品是中国保健食品市场重要且快速成长的细分市场。2007-2012年增长速度估计在10%以上,领先的品牌主要有碧生源,一粒瘦花朵、力保健、完美等。

中国特色保健食品市场蓬勃发展

中国特色保健食品包括药酒、中药成分营养补充剂和草本提取物等市场蓬勃发展。中国特色产品比重大且增长迅速,其份额超过保健食品市场份额的1/3,主要包括药酒,中药成分。减肥茶、药丸、人参、银杏萃取精华等。据预计,2007-2012年药酒市场平均增长21%,增长最快。国内主要的黄酒制造商都在培育特色品牌,如金牌和海南椰岛鹿龟酒。

中国保健食品市场消费现状及发展趋势

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了消费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食品的需求不只满足于温饱状态,而是向营养保健型转变。人们的饮食除了充饥解渴以外,还要追求补充营养、预防疾病,调整肌体生理状态等功效,这种食品需求方向的转变,促进了我国保健食品产业的发展。

女性和老年人成为保健食品市场主要消费群体

女性和老年人成为保健食品市场主要消费群体,减肥。美容产品和消化道健康产品占据购买保健食品的首要位置。据调查,2007年成年女性健康产品购买量达40%,主要包括减肥,补血、女性美容等功能产品。老年人保健食品主要针对老年人体虚多病,为预防和辅助治疗老年疾病而开发的,主要功能有促进消化道健康,助睡眠、增强免疫力等,如添加低聚果糖等低聚糖产品的保健食品能调节肠道菌群、润肠通便,调节血脂及免疫功能等。

消费者最重视产品质量和功能

根据2008年中国营养产品市场消费行为调查显示:超过90%的受访者关注食品饮料的安全性;超过50%的受访者愿意付高价购买令自己安心的产品;80%的受访者认为质量必须是产品的主要特色,并同时关注产品功效。美容、减肥类产品和消化道健康产品受到消费者重视,减肥茶类产品发展迅速,减肥茶类产品约占市场份额的22%,与美国相比市场份额更大。

益生元等健康功能配料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以益生元(功能性低聚糖)为代表的新型功能食品配料已在保健食品领域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益生元指“人体不消化或难消化的食物成分,能够选择性地促进大肠中对宿主健康有益的细菌的生长和代谢活性,从而对人体产生健康效应”,也称为双歧因子。益生元的种类很多,包括多种低聚糖类,天然植物提取物、多糖类,蛋白水解物、多元醇等,其中市场上最常见的是功能性低聚糖类。

功能性低聚糖(Fuctional Qligosaccharide)是由2~10个相同或不同的单糖以糖苷键聚合而成,具有糖类某些共同的特性,可直接代替蔗糖,作为甜食的配料,但不被人体胃酸降解,不在小肠吸收,可到达大肠,具有改善肠道菌群、促进双歧杆菌等有益茵增殖、减少有害茵生长等生理功能。目前在市场上常见的品种有低聚异麦芽糖,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和低聚木糖等。

据预测,到2015年中国的老年人口总数将达到4.2亿,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老年人的身体器官也开始慢慢衰退,特别是肠胃器官,消化吸收不好,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会造成很大的影响。益生元改善肠道,促进有益菌增殖的功效促进了益生元老年保健食品的开发。

目前中国,大约62%的白领人士认为自己处于亚健康状态,超过3000万中国人患有糖尿病,另有2000万潜在糖尿病病患。益生元,如低聚果糖,低聚异麦芽糖等有一定甜度,但不被分解吸收,提供能量很少,作为保健食品配料可以满足那些喜爱甜食但又不能食用甜食的人(如糖尿病人、肥胖病患者等)的需要。因此,益生元在市场上的低糖,无糖,低热量保健食品中得到普遍应用。

此外,研究表明益生元还具有提高免疫力,促进钙吸收和防止龋齿等功效。所以,益生元可用于补钙类、防龋齿等儿童保健食品的开发。

第2篇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073-0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加强,保健食品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通消费品。然而,就目前保健食品市场来看,由于我国食品监管体制还不够完善,保健食品市场杂乱无序,保健食品市场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危害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1 概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我国的膳食结构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营养型过渡,加之膳食营养的逐步深入,人们发现有些食物除具有一般食品所具有的营养和愉悦功能外,还可以调节人体生理机能,从而提高人体健康水平,一类特殊的新型食品――保健食品随之产生。保健食品是如何定义的呢?我国《保健食品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保健食品是指表明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

2 目前保健食品市场主要存在的问题

2.1伪造批准文号,冒充保健食品销售。很多保健食品出身于制药企业,一些规模小的制药企业没有实力进行临床试验,不能通过国家的检验,得不到药品批准文件,只能以保健食品的名义进行生产销售,而2003年7月以前的保健食品审批权在卫生部,其产品说明书和包装上标示有卫生部的批准文号:卫食健字[xxxx]第xxxx号,2003年7月以后的保健食品审批权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其产品批准文号:国食健字Gxxxxxxxx。保健食品批准文号的“五花八门”,“食”、“食卫”、“卫食”、“卫健”、“卫食健”和“国食健”等各种字号让消费者无所适从。目前,市面上的一些假冒保健食品,就是造假者利用审批权过渡时期,伪造或冒用一些已经过期的批准文号,冒用或编造生产厂商生产出来的。

2.2 包装不规范。一些假冒保健食品生产者仿造知名品牌药品的包装,产品名称含有涉药内容的文字,甚至与药品的商品名称相同;产品包装标示的名称与批准的名称不相符,将批准的产品名称以远远小于其商标或其他名称的字体印制在包装上,其颜色极接近于产品包装的底色调,使消费者很难看清真正的名称;产品包装不标明批准文号,只标明《卫生许可证》号码,使消费者无法辨别真伪;产品说明书内容含有“适应症”、“功能主治”等内容,无“本品不可替代药品”字样,混淆视听,误导消费者。

2.3 夸大宣传效果。一些保健食品在销售环节,以现场讲解、宣传单、视听广告等形式夸大宣传功能作用,甚至宣传具有治疗功能,使用医疗用语或易与药品混淆的用语的,欺骗消费者。一些企业、广告商和媒体因违法成本低,屡“管”不改。有些保健食品在广告宣传上明明有误导消费的“嫌疑”,但苦于“抓”不到“把柄”,有的即使“抓”到了,又因为行政处罚的力度偏小,对造假者来说也是“无关痛痒”。

2.4 非法添加药物。保健食品“食药不分”,埋下了保健食品“安全隐患”。虽然,我国法律法规严格规定了保健食品与药品必须区别清晰,但一些保健食品非法添加化学药品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些企业为达到广告宣传的治病防病效果,在保健食品中违法添加化学等药物成分,突出产品的功能效果,置消费者健康于不顾,其结果则是严重威胁损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从剂型上看,目前市场生产和销售的保健食品90%左右为口服液、胶囊、冲剂和片剂等形式,与药品的剂型基本相同,客观上容易与药品相混同。从功能上看,一些保健食品企业在广告宣传时,常常把保健食品的调节血脂、调节血糖功能和药品的降血脂、降血糖功能加以混淆。从成分上看,有关部门对部分保健食品摸底检测发现,非法添加化学药品的问题比较突出。如降血糖类:非法添加格列苯脲、格列奇特等,这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五十条的规定:“食品不得添加药品”减肥类食品擅自添加化学药品“西布曲明”。西布曲明是一种中枢神经抑制剂,具有兴奋、抑食等作用,它有可能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厌食、失眠、肝功能异常等危害严重的副作用等等。以上种种情况,实际上对消费者的人身安全埋下了十分严重的安全隐患。

2.5销售形式失控 药房、超市和卖场等正规渠道销售的产品相对比较规范,而一些保健品专卖店或批发市场则鱼龙混杂,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其中。还有一些游击队,更是大打球,有的借免费“诊断”、义诊、健康讲座等高价推销保健食品或者普通食品,近年来我局查处的非法宣传案件均是采用聘请所谓的“专家”、“名医”向群众大肆鼓吹其产品的“疗效”的方式,同时采取赠送一些廉价日用品、“保健用品”,骗取群众信任,已达到兜售的目的。

3 监管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要有一个长效机制来解决,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和其它相关部门必须协同合作来共同完成,才能达到既监管好市场又让老百姓满意的“双赢”局面。

3.1完善相应法律、健全信息公布制度

1996年颁布的《保健食品管理办法》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已于2009年6月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施行,同时废止。《保健食品管理办法》已不能适应现今形式。应尽快依据《食品安全法》对《保健食品管理办法》进行修改,建议明确规定禁止药品生产企业生产保健食品,从根源解决药品与保健食品易混淆的问题。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应在网站公布审批信息(包括新审批通过、更改、撤销),以便各级监管部门及消费者上网查实甄别。

3.2加大打假治劣工作力度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保健食品从生产到销售进行全面检查,不断加强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工作力度。同时,加强与公安部门的配合,进行联合执法,对性质严重涉嫌犯罪的,要及时移送公安机关,以达到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之目的。要健全监管信息通报和督察督办制度,达到长效监管效果。

针对保健食品非法添加化学药品等成分,应加大对保健食品的抽样检测力度。可以利用国家现有的各级药品检验机构的技术力量,加以资金、设备、人员投入,提高食品检测水平。目前,我市的食品药品检验所的技术能力,完全可以利用药品检测技术和手段,能够为行政执法提供技术支撑。

3.3加强广告审批、杜绝虚假广告的播发

广告审批监管部门,应切实履行职责,严把广告审批关,对食品、保健食品等广告内容细致审查,不让含有虚假、夸大、误导消费者的广告内容蒙混过关。各类广告播发机构,应恪守职业道德,坚决不播发未经审批的广告。

应建立违规食品广告监控报警系统,对食品广告进行实时监控,做到第一时间发现违规广告,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并加大打击力度,彻底解决虚假广告泛滥的问题。

3.4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识别能力。

相关部门要采取都种形式,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向消费者宣传保健食品常识,让百姓了解什么是保健食品,保健食品与药品及食品有何不同,保健食品的适宜人群,我国法律对保健食品有哪些法律的约束。通过消费者自身保护能力的提高,达到规范食用保健食品的目的。同时,也会让假冒保食品没有其存在的市场,达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参考文献

[1]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餐饮服务环节和保健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Z]. 2009-04-03.

[2]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管理办法[Z]. 1996-3-15.

第3篇

今年以来,**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工商、卫生、质监等部门联合开展保健食品专项整治和突击检查,发现保健食品市场比较混乱。为此,笔者对保健食品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并谈点思考对策。

一、现状分析

通过联合开展保健食品专项整治和突击检查,**县保健食品市场逐步得到规范,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概而言之,一是假冒伪劣保健食品若隐若现、虚假夸大宣传广告时有发生、消费者盲目跟随成风;二是监管法规不够完善、管理模式仍不成熟、保健食品市场还不规范。究其原因有:

1、审批与监督脱节,出现监管真空。一是保健食品注册审批与监督脱节。根据《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保健食品注册审批经省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形式审查及受理后,报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并注册;保健食品市场监管由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省以下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保健食品注册审批既不要审查,更不存在审批,对市场上的保健食品又没有具体的监管职能。这种保健食品注册审批纵向断层,审批注册与市场监管横向脱节的监管体制,严重制约着省以下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保健食品的监督管理。二是保健食品广告审批与监测脱节。从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内部来看,保健食品广告的审批权仅限于省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市、县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无审批权,保健食品广告审批与监测出现“管着的看不到,看着的管不到;审批的不监测,监测的不审批”的尴尬状况。

2、监测与处罚掉链,引发监管短路。《广告法》和《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暂行规定》规定,市、县两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辖区内审批的保健食品广告情况进行监测,并将违法保健食品广告行为的,填写《违法保健食品广告移送通知书》移送同级工商管理部门查处。实际工作中,审批部门的监测侧重于是否经过批准,广告的内容是否与批准内容一致,对监测到的违法广告只能通报和移送,无权查处;而监督处罚部门主要侧重于广告审批手续是否完备,对于保健食品广告内容,往往是雾里看花等其他因素,给一些广告违法分子有机可乘。保健食品广告监测与处罚部门这种“监测的不处罚,处罚的不监测”状况,必然导致违法保健食品广告禁止受牵制、处理受限制。

3、职能与责任移位,诱发责权扯皮。“谁审批、谁监管,谁监管、谁负责”是我国行政执法工作中的一个不成文的规则。而保健食品的注册审批与监管,广告审批和监测与处罚等权责却不符合该通则。保健食品的注册审批权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监管权却在各级卫生等相关部门。保健食品广告审批权在省级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监测工作又在市、县两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而对违法广告的处罚权又在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这种监管模式容易导致部门之间工作上的互相扯皮,一旦发生事故,追究相关责任就比较复杂。

4、法律法规标准不统一,导致执行艰难。现行保健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中所明确的一个监管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管的原则。各部门在各自环节的监管工作中,所执行的法律依据各不相同,卫生部门依据《食品卫生法》和《保健食品管理办法》,质监部门主要依据《产品质量法》,工商部门则依据《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这些法律标准不一,如对假冒伪劣产品的处罚,按照《产品质量法》,要处以货值金额的百分之五十以上至三倍的罚款;按照《商标法》,则予以通报或处以罚款;按照《反不正当竞争法》,则处以非法所得的一至三倍罚款。具体处罚时,涉及到生产加工、经营和消费等多环节、多部门,执行时有异议,落实时难到位。

5、部门与部门失衡,致使牵头乏力。基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保健食品监管工作,按照“三句话”职能要求,其主要内容是对各职能部门的保健食品监管工作进行综合监督和组织协调各职能部门有关保健食品监管工作。目前,无任是在机构设置、工作职能、单位资历,还基础设施、经费投入、人员数量等诸多方面,作为保健食品监管牵头部门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卫生、工商、质监等各保健食品监管职能部门相比,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显然是级别低、职能虚、资历浅、基础弱、投入少、队伍小,牵头部门与监管职能部门之间基础条件明显失衡,必然制约牵头工作的开展。

二、对策思考

针对目前保健食品市场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如前所述,目前用于规范保健食品生产、销售的法律法规有《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20xx年7月1日施行)、《保健食品管理办法》(1996年6月1日实施)、《食品卫生法》(1995年10月30日施行)。这些法规是在不同的时期制定的,相互之间有矛盾和不一致的地方。

根据现有法律的规定,保健食品的违法行为由卫生部门查处。但目前出现的新动向已经使法律严重滞后。比如,《食品卫生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对食品说明书内容虚假的,按第四十九 条由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查处,但在说明书中添加只有药品才具有的适应症和功能主治,超出审批范围的,就不一定适用该法。根据后法优于前法的原则,也可以按20xx年12月1日颁布实施的《药品管理法》由药监部门处罚。药监部门处罚时往往依据《药品管理法》第一百零二条、第四十八条第二款第二项或第三款第二项。但第四十八条第二款第二项指的是“以非药品冒充药品”,其中哪些情形属于“冒充”呢?而且更重要的是处罚依据的第七十八条规定必须载明药检机构的质量检验结果,但药检机构却无检验食品的法律依据,也没有检验标准。所以,很多情况下,部分地区药监部门绕开此条,依据第四十八条第三款第二项来查处,但适用该条的前提条件又必须是药品。

再比如,对保健食品在宣传中涉及药品的处理,可依据《广告法》、《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暂行规定》来管理。《药品管理法》第六十一条第三款和《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四十三条对此也作出规定,但因为没有法律责任的规定,药监部门却难以处罚。

所以,必须结合我县实际情况,适应当前的市场状况,采取必要的手段和措施,严厉打击这些违法行为。

2、加强相关各部门的协作。

在国家目前暂不能理顺监管体制大环境下,结合实际,加强保健食品的监管显得尤为重要。除了上面提到的卫生、药监,还涉及到工商、质监、公安、广电等部门。管理的部门越多,链条越长,就越有可能在工作中产生推诿、扯皮、相互踢皮球等现象。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要加强各部门的协调,建立行之有效的协作机制,突破条块分割的藩篱。目前,国家已经在布置,在药监部门设立了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但从实践来看,光有协调机构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合理完善高效的长效工作机制,使对保健食品日常监管工作经常化、制度化。也可以采取在打击违法过程中政府牵头,各部门联合发文,明确各自的分工和任务,开展专项治理等等。

3、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违法分子之所以敢铤而走险,某种原因就是钻了政府监管不到位、打击不得力的空子。如果各部门面对违法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发现一起,打击一起,决不姑息迁就,违法分子就会失去违法的胆量和气焰;如果在处罚时加大处罚力度,提高其违法的成本,使违法行为达不到目的,违法分子就会灰心丧气、偃旗息鼓。为此,相关监管部门要从群众利益出发,日常监管不松懈,发现违法行为不手软,查处案件不徇私,编制合法产品的安全网,设置违法行为的高压线。更不能为了部门利益,巧立名目收取“管理费”、“索证费”、“备案费”等,干扰查处工作。

4、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

第4篇

关键词:汽车用品市场;经营管理;销售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8月19日

一、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自己的私家车,汽车用品也就成了车辆保养维修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汽车用品是指应用于汽车改装、汽车美容、汽车装饰等汽车零部件及相关产品。汽车用品按功能分类,可分为保养类、装饰类、清洁类等。相对于经营整车,汽车用品的经营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

(一)小投入、高回报。整车经营,一般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同时,在目前汽车市场上,整车的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利润空间也愈发缩小。然而,作为配套产业的汽车用品市场却完全不同。汽车用品经营,一般不需要太大的投入,小规模投入即可。整车销售投入资金最少也要在500万元人民币左右,而汽车用品往往代销即可,基本可以实现零投入。因此,我们说是小投入、高回报。

(二)低风险、快成效。与整车经营和传统维修相比,汽车用品的投资风险比较小。同时,汽车用品的经营,从启动到完成,整个周期所需时间较短,因此投资见较比较快。

(三)快成长、大市场。据《2013-2017年中国汽车用品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售后服务的利润是整车销售利润的3倍。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汽车用品市场总量达到4,300亿元。预计中国汽车后市场到2016年将突破7,000亿元。

新车销售增速放缓,正在催生中国的汽车经济由销售型向服务型转型,汽车后市场消费将迎来高峰期。作为汽车后市场的三大板块之一,汽车用品市场也是目前发展最快、前景最好的行业之一。伴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井喷式发展,汽车用品行业发展速度一日千里,2011年我国汽车用品类产品总产值已达到4,300亿元人民币。因此,我们说汽车用品市场快成长,大市场。

二、国内外汽车用品发展现状

根据汽车发达国家的经验,汽车后市场的利润可占整个汽车产业利润总和的60%~70%。2010年全球汽车行业总利润约14万亿美元,其中8万亿美元利润产生于与汽车服务和汽车精品销售有关的业务。

(一)欧洲市场。欧洲市场主要以外装产品、户外产品、导航产品以及音响视频导航三位一体产品为主,占到了精品附件销售总额的60%。特别是便携式导航产品发展迅速,销售额已经占到导航产品整体销售额的50%。

(二)美国市场。美国政府对改装车的限制相对宽松,因此美国市场精品附件销售主要以改装车的相关产品销售为主,达到全部销售额的50%。

(三)日本市场。在日本,电子产品的开发与普及相对突出。日本市场对于汽车用品的需求也更多地偏向于电子产品。电子产品具有创新性与更新速度快的特点,能够满足更多年轻人与时尚达人的需求。其中,导航、音响视频导航三位一体产品、大包围及脚垫等产品约占精品附件销售额的50%。近年来,后座娱乐系统、倒车影像系统等与导航相关的商品和车辆改造个性化产品将成为精品附件销售的重点。

(四)国内市场。国内市场,2012年市场规模5,660亿元,同比增长31%。其中,改装产品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2011年产值大概在700亿元左右。2017年预计达到1,500亿元左右。

三、汽车用品市场经营现状

(一)主要经营模式

1、4S店为主的销售模式。目前,我国的新车销售以4S店的销售为主,各个经销商在整车销售竞争愈发激烈的市场中,纷纷开始关注汽车用品销售。但在过去的整车销售中,不少汽车用品以赠品的方式出售,因此,在4S店的汽车用品销售一部分仍然受到传统模式的影响。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4S店在售的汽车用品种类各异,品质参差不齐。这也影响了消费者在购车之后,对汽车用品再次消费。

2、修理厂、洗车美容店为主的销售模式。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也促进了修理厂的发展,利用自己维修的优势,有些维修厂也开展了汽车用品销售业务。特别是在与维修保养相关的汽车用品上,修理厂这一销售途径优势突出。另外,汽车美容的兴起与发展也带了汽车美容企业的发展。在汽车的日常美容用品的销售上,这些美容店可谓占了先机。这些修理厂,洗车店相对4S店,具有经营成本低、方便、快捷等优势,并其根据自己经营内容的不同会选择不同种类的汽车用品,因此,在市场是较受欢迎的一直形式。

3、网络销售模式。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及各大电子商城的竞争,使得汽车用品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了。目前,不少年轻消费者青睐于网络购物的方便与实惠。对于这一部分车主或者是汽车的使用者,他们在购买汽车用品时,在很多时候也会选择从网络购买。特别是一些专业性要求不高的汽车用品也有不少选择网络购买。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营者对汽车用品重视不够。目前,我国汽车市场虽然在整车销量上来看,确实呈现蓬勃发展的状态,但从市场竞争的深度来看,大部分经营者在汽车市场的经营中往往还没有全面认识到汽车用品市场的重要性。因此,对汽车用品市场的开发与重视程度不够。不少经营者在经营中意识到市场竞争的加剧,但仅仅将汽车用品作为附属的业务,所开展的相关业务也仅限于提升原有的主业。因此,没有系统的对汽车用品市场进行系统化、深入化的研究。

2、缺乏相应人才(销售人员、技术人员等)。除了,经营者对汽车用品市场的忽视之外,行业中相应人才的缺乏也成为一大问题。汽车用品市场的开发,需要大量有相应专业知识和销售技巧的人才。但目前,在各种销售模式中我们看到的状况都不尽如人意。不论是4S店的销售人员,或者是维修美容店的工作人员,他们对汽车用品的认识大多也都是零散的、不系统、不专业的。比如,一般销售人员对汽车用品的认识大多停留在美容保养的层面,对一些专业性方面的汽车用品则不了解,因此在与客户的接触中不能很好地介绍和销售相关的汽车用品;而维修人员相对了解更多的专业产品,但他们缺乏与客户沟通的技巧,同时一部分维修人员并不直接与客户接触(如4S店的维修人员)因此也缺乏直接销售的渠道。这些都使得汽车用品的市场开发与推广不能形成系统化。

3、汽车用品销售服务不完善。汽车用品销售目前缺乏完善的配套服务。目前,整车销售基本可以实现从售前咨询、体验,到购买后的反馈跟踪服务。但是,汽车用品的销售情况则完全不同:用户购买之前缺乏必要的售前服务,购买之后的售后服务往往又不完善。一方面由于汽车用品销售渠道本身较多元化,而各种渠道的产品质量以及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另一方面一些非专业性的汽车用品,消费者往往认为自己比销售人员更了解,消费者无法从其服务中体会到更优的消费体验因此并不信任销售人员。

四、汽车用品市场发展对策

(一)经营者加强学习、提升认知。目前,许多汽车经营者并未认识到汽车用品市场在汽车后市场中的重要性。但从国内外汽车市场的发展经验来看,汽车用品业务是汽车后市场中的三大板块之一。经营者是企业发展方向的掌舵者,因此在愈发激烈的竞争中,经营者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全面提升对整个市场、整个行业的认知。彻底改变“将汽车用品作为附属品”这样一种狭隘的认识。只有改变了认识,才能把握好方向,才能在经营中制定出正确的经营策略。

(二)加强对消费者的引导、市场的培养。目前,消费者在购买汽车用品上并不成熟。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汽车用品市场的发展过程,事实上也是对消费者培养的一个过程。消费者对汽车用品的认识是需要引导的。而汽车用品是体验性很强的商品,因此在引导消费者的过程中更适合用参与体验的方式让消费者去感知体验,从而认识到汽车用品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而不是一味地通过销售人员的介绍,仅仅通过介绍的方式很难让消费者心悦诚服。

(三)对人才的培养。汽车用品的销售,固然离不开销售人才。因此,对销售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目前,汽车用品销售基本没有专职的人员。一般在整车销售中,销售人员以整车销售为目标,担心汽车用品的附带销售会导致整车价格的上升,从而导致消费者流失。而维修人员对销售技巧知之甚少,抑或没有销售的机会。而一般的洗车美容店,工作人员完成基本的洗车美容工作之外基本没有更多的工作。消费者也会由于质疑其专业性。因此,从整个汽车用品的销售人员上看,加强对人才的培养是推进汽车用品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销售人员要转变观念,不要固化的认为汽车用品的销售会影响整车销售。应该加强对汽车用品的认识,并在销售中加强对消费者的引导。其次,对维修人员的培训。维修人员由于其专业性较强,较容易得到消费者的信任,因此可以考虑加强维修人员与消费者的直接沟通。要想与消费者有良好的沟通,就要加强对维修人员的培训。包括专业技能和沟通技能的培训。同时,对于一般的小型洗车美容店,往往一人身兼数职。但正是这样,如果做得好,往往也更容易得到客户的信任。因此,小型店更需要加强对店员的全面培训。

主要参考文献:

[1]徐传新.汽车用品三元盈利模式(一)、(二)、(三)[J].汽车维修与保养,2013.11,2013.12,2014.1.

第5篇

一、酒类市场发展近况

经由30年改革,特别是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县以完善市场功能,知足消费需求为重点,增强市场系统建设,拓宽消费条理领域,完善城乡服务收集,搞活商品流通,使酒类与其他商品市场一样,产销两旺,购置便利,城乡一片繁荣景象。

(一)酒类流通市场基础构成并具有必然的规划。据不完全计算,全县现有的酒类生产企业1家,主要生产“楚园春”等品牌系列酒。个体酿造散装酒经营户约18家,从事酒类批发经营者26家、零售和酒类餐饮的酒类经营者约483户,年销售白酒2800余吨,啤酒达1.5万吨。经营的酒类种类有白酒、红酒、啤酒、果酒等酒类产品,酒类种类分高、中、低三个层次,种类繁复,层次完全,价钱灵敏。酒类市场以民营、个体为经营主体,网点遍及城乡,经营方法灵敏多样,消费者购置便利。

(二)酒类流通监管法律初见成效。依据国家商务部第25呼吁《酒类流通管理方法》和市县政府第135呼吁《市酒类流通管理施行方法》的施行,依据文件精神要求,县酒类流通管理局对全县酒类经营户履行了“立案注销和酒类溯源”两个行政法律管理制度,从流通领域对酒类商品施行监管。据计算全县从事酒类经营者约620户,已处理立案注销酒类经营户509户,占处理立案注销户的82%,其中:批发26户,零售、餐饮业483户。对获得酒类批发资历的经营者核发了《酒类流通随附单》94本,酒类流通市场开端走上立案注销和溯源制度轨道。

(三)酒类流通市场总体运转态势优越。市场监管的职能部分增强协调,密切配合,结合行动,齐抓共管。年3月份,县质监、工商、经济商务、卫生等部分及各乡镇县政府共成立了49个检查专班,出动监督法律人员210余人次,于3月26日至27日完成了我县白酒市场的具体检查。共检查白酒生产加工和经营销售单位、餐饮食堂651户次,实践检查553家白酒生产经营单位,其中生产加工单位19家,销售单位194家,餐饮单位和集体食堂484家,白酒市场监督覆盖率到达了100%。共检查散装白酒21161公斤,当场封存20761公斤,现场销毁400公斤。经由清算整理,酒类商品零售经营户开端讨取和出示《酒类流通随附单》,当前全县酒类生产和流通当前处于优越形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酒类流通总体运转态势虽然优越,但也存在一些不容无视的问题,潜在着酒质量量安全隐患,主要显示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白酒生产行业存在“小、散、差”的情况。一是除了楚园春厂等1家较大生产企业外,其他酒类生产经营者都是个体手工作坊克己的蒸馏酒,都规划小,产值低。二是生产经营户涣散。分别设在乡镇、城乡结合部或集贸市场,难以集中节制和管理,生产的白酒存在不自觉送检或漏检现象。三是多数酒类生产克己经营者因为受资金、设备、人员、技能等要素的制约,处于小作坊、家庭式生产,前提和设备粗陋,与白酒生产企业规则到达的规范有差距,难以获得有关生产证件,存在证照不全,或无证生产经营状况。

(二)酒类流通监管覆盖面力度不大。我县酒类流通市场虽然履行“立案注销和溯源制度”,但因为触及面广,工作量和难度较大,还存在监管空白点,手续不全的酒类仍有必然的流通方法、流通渠道和消费市场。

(三)酒类流通经营行为不够规范。我县酒类市场以民营、个体户经营为主体。民营、个体户经营追求利润化特点,招致酒类市场存在一些不规范的经营行为,如:不自动讨取,不自觉供应,不自动出示《酒类流通随附单》,冒充伪劣、以次充好、仿冒名酒和热销酒,虚伪宣传、误导消费、无证经营等,使酒类商质量量得不到保证,损害消费者利益行为时有发生。

三、推进酒类流通监管的主要路子

商务部《酒类流通管理方法》是我国第一部统一的酒类流通监管行政法律。根据《酒类流通管理方法》,增强酒类流通监管,对于坚持全国统一的酒类流通监管系统,严把酒类流通准入关隘,打假保真,促进生产和经济发展,维护消费者身体健康和正当权益,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主要的意义和效果。因而,推进酒类流通监管是酒类流通管理局和每个工作人员的紧迫责任和历史工作。结合全县酒类流通市场发展近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以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推进酒类流通监督工作健康发展:

(一)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破解进一步提高推进酒类流通监督工作认识中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人本,具体协调可继续发展。酒类流通监督工作既触及到促进生产的发展,又触及到维护消费者身体健康和正当权益。因而,推进酒类流通监督工作的内在,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和要求密切相联。在当前组织开展深化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要把推进酒类流通监管作为深化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之一,站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保发展,保民生,保不变”动身,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精心组织,增强办法,借深化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微弱春风,推进酒类流通监督工作更上新台阶,而且使酒类流通监督工作与促进生产发展相结合,与坚持市场繁荣生动相协调,与保证酒品安全,维护消费者权益相促进。

(二)围绕坚持“两个制度”,破解拓宽酒类流通监管的深度、广度和力度中的问题。

《酒类流通管理方法》的主要特征是坚持“两个制度”。一个是酒类流通立案注销制度。凡从事酒类批发、零售的单位和个人,在规则的时间内,持业务执照、卫生答应证比及酒类流通监管部分处理立案注销,领取立案注销证,坚持酒类经营者档案;另一个是酒类流通溯源制度。酒类流通监管部分负责对到达《酒类商品批发经营管理规范》规范的,酒质量量及格,手续完全的酒类批发企业,印制和发放具有防伪功能、可上网查询的《酒类流通随附单》,坚持酒类流通准入“身份证”。对进入流通领域的酒类商品,批发企业负责填写,零售企业负责讨取《随附单》。《随附单》与酒品一路相随,同业流通;酒类流通监管履行“两个制度”后,消费者购酒时,对于能出示“酒类流通随附单”,而且种类、规格、批号与《随附单》相符的酒品,可安心购置,这为消费者供应了一个简洁易行的真假酒分别手段和办法。围绕坚持《两个制度》,履行酒类流通监管,办法详细,操作性强,应着力推进。一是进一步增强城区酒类流通监督工作。要对照国家规范,把住批发企业《酒类流通随附单》发放关,严把酒类商品流通“准入关”,堵住冒充伪劣酒的流通渠道和销售市场;要增强酒类流通立案注销,把凡从事酒类经营单位和个人全部纳入监管范围,不留空白,不留死角。二是启动乡镇和乡村市场酒类流通监督工作。要采取上门服务,巡回检查,委托监管等方法,力争在一年时间内,把乡镇和乡村市场的酒类经营单位和个人,纳入监管范围,拓宽酒类活动监管的深度、广度和力度,努力坚持统一、开放、有序、保质的酒类流通监管系统。

(三)以“查证、验单,打假”,长效性法律检查为支持,破解规范经营行为,保证酒质量量中的问题。

增强酒类流通监管,长期性和艰难的任务是法律检查。因而,要以“查证、验单、打假”为中心,使市场法律检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一是对安全安心的酒,特别是当地品牌酒,要开发绿色流通渠道,供应营销前提,促进地产品牌酒上规划,上层次,上水平,施行“走出去”战略,扩展市场据有率,提高品牌知名度,加速发展措施。二是要严格打击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对检查出的不能出示《酒类流通随附单》,货源不清、渠道不明、手续不全的酒品,要依照《酒类流通管理方法》有关规则,采取实时向社会公示和曝光,依法中止销售、查扣商品,集中销毁,涉嫌犯罪的移送公安机关追查刑事责任等处置方法,下大决计,下大力量,防备质量不及格酒品在市场上流通。三是坚持诚信档案制度,对虚伪宣传,误导消费,制假、售假的酒类经营单位和个人,将其列入“黑名单”,向社会公示或撤消运用《酒类流通随附单》的权益,约束和规范经营行为。四是实时把工作中构成的卓有成效的做法转化为日常工作的长效机制,积极探究治本之策,努力使进入流通环节的酒品手续完全,酒“单”相符,酒质安全,依法经营。

(四)增强宣传共同,构建联动监管收集,齐抓共管。

增强酒类流通监管,是一项坚持安心食品的系统工程之一,需求社会各方面的了解、支持、监督和共同,构成合力,齐抓共管。一是酒类流通管理局、工商、质检、卫生等部分,要增强共同,各司其职,全体联动,坚持长效性的节日检查、专项检查、突出检查、结合检查机制,严格打击制假、售假行为,净化酒类市场。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应用电视、收集、报纸、印发材料,登门等宣传方式,普遍深化地宣传酒类流通监管司法法律,宣传增强酒类流通监管的主要性、需要性,宣传酒类消费常识和健康的消费理念,宣传验“单”辨认真假酒的分别办法等,促使经营者知法、懂法、守法,指导消费者识假、拒假,告发违法经营,发动社会力量,逐渐构成全民监督和打假机制。三是进一步增强对酒类生产企业、批发经营者的常识培训,促使不断改善和提高酒类经营软、硬件基础设备建设,准确填写、发放、保管和运用《酒类流通随附单》,自觉依照《酒类流通管理方法》制订的经营规矩运转。

第6篇

关键词:批发市场 现状 交易流程 对策

浙江省是我国高产综合性农业区,茶叶、柑橘、蔬菜、水稻、桃、梨等农产品的生产在国内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浙江省又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工业和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例较高,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农产品消费市场较大。此外,浙江省地处东南沿海,是长三角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的供应也具有很大的辐射潜力。综上所述,浙江省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在东南沿海作用巨大,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十分必要。

1 浙江省典型批发市场现状

根据农业部办公厅的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浙江省位于东南沿海出口蔬菜重点生产区域(涉及35个县市),也是我国长江中下游砂梨重点生产区域(涉及2个县)。

1.1 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

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位于余杭中部良渚镇,处于杭州城北,杭宁高速、绕城公路南庄兜立交和巨州路交汇处,物流中心内,水路设运河码头,铁路设专用线,公路规划具备“四进三出”道路网络。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较佳。物流中心总投资近50亿元,规划总用地面积402.9hm,规划建设用地面积271hm。项目规划分为交易、加工、仓储、配套等四大功能区以及粮油综合区、水产、肉类、蔬菜、水果、副食品交易区、物流配送区、商务区和公共配套区9个专业区块。物流中心内主要批发市场的规模见表1。

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各市场有交易、储藏、配送、办公、餐饮、宾馆等设施。各市场的信息化建设内容包括监控、信息采集和、质量溯源;物流中心的信息化建设内容包括网站、网上交易、质量溯源。

1.2 慈溪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慈溪位于东海之滨,东离宁波60km,北距上海74km,西至杭州138km,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南翼环杭州湾地区上海、杭州、宁波三大都市经济金三角的中心,并处于连接上海、宁波两大都市的“黄金节点”,融入沪、杭、甬2小时交通圈,区位和交通优势十分明显。

慈溪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总投资1亿元,占地面积291亩,建筑面积141800m2。其中,交易区面积51800m2,内设摊位1400多个、营业房270间,经营户490余家。市场主要分海水产、淡水产、蔬菜、水果、家禽、冷冻食品等六大交易区,2009年市场成交量达491700t,营业收入1531万元。市场从业人员148人。

市场有检测、交易、储藏、配送、制冰、办公、通信、宿舍等设施。市场的信息化建设内容包括监控、价格信息采集和。

1.3 嘉兴农产品市场

嘉兴市位于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腹心地带,与上海、苏州、杭州等城市相距不到百公里,跨杭州湾大桥可连接宁波、绍兴、舟山等地,兼处上海经济圈、环杭州湾经济圈、环太湖经济圈三大经济热点地区交合部,是浙北的重要商品集散地,区位优势十分明显。铁路沪杭线、公路320国道、沪杭甬高速公路、乍嘉苏高速公路相互交汇贯穿市境,京杭大运河穿越而过,交通十分便利。

嘉兴农产品市场总投资2亿元,占地面积202亩,建筑面积约100000m2,营业用房800余间,批发部200余家,分设4个交易区,全部经营果品批发,2009年市场交易额37亿元,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水果集散中心。

市场有检测、交易、商品化处理、储藏、配送、办公、银行、通信、医疗、宾馆等设施。市场的信息化建设内容包括网站、监控、信息采集和。

2 交易形式和交易特点

2.1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

2.1.1冷冻食品市场

市场实施进货预报制度,即批发商订货前向动检所和市场管理部门提交预报(内容包括去哪里进货、进什么货、进货量,什么时间到,放在哪间冷库),动检所与货源地取得联系,询问当地有无疫情。若有,不允许进货;若无,出具准进单,批发商去外地采购。批发商必须出具货物的货源地检疫证、交货证、消毒证、准运证才能进入市场。杭州副产品物流中心冷冻食品市场农产品流动模式见图1。

2.1.2杭州果品集团批发市场

果品进入市场后,先登记,并将产品信息录入IC卡和电脑。销售模式为式,即业务员引导产品进入指定区域后,负责产品销售,之前会告知卖方今天产品可能的价位。买卖双方使用IC卡到结算中心结算,交易时产生票据可用做查询和质量追溯体系建立途径。一般货主的果品较多,一天卖不完时,进入市场大冷库储存。交易时间2:00~12:00。杭州果品集团批发市场农产品流动模式见图2。

2.1.3杭州蔬菜批发市场

交易时,批发商开票,一式两份,批发商和采购商凭票到结算大厅和市场结算,市场结算时收取服务费。结算同时领取各自机打货单(市场留存一份),买方凭货单出门。交易时间24小时。杭州蔬菜批发市场农产品流动模式见图3。

2.1.4鲜肉批发交易市场

交易农产品包括鲜肉和冷鲜肉。“交易1”是整只交易(胴体),“交易2”是分割肉交易。结算是现金方式。交易时间0:00~6:00。鲜肉批发交易市场农产品流动模式见2.2 慈溪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2.2.1果品批发区

交易时由批发商向采购商开出交易票据,双方凭票据到交易区内收款开票处结算、领取机打票据。交易时间0:00~5:00。市场将果品批发整个出租,不参与其管理。慈溪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果品流动模式见图5。

第7篇

关键词:奢侈品;品牌

高端消费品,通俗的来讲就是量产的奢侈品,它既具有奢侈品的高品质、高价格、独特和稀缺等特征,同时区别于受众极少的顶级奢侈品,面向广大的中高收入阶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们最基本的物质文化需求得到满足,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水平,高档化妆品、珠宝、汽车、游艇等高端消费品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中,高端消费品市场在我国快速成型。

一、中国奢侈品市场发展现状

中国奢侈品协会的的《中国奢侈品报告》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消费者全球高端消费品消费达到9550亿元,中国消费者在世界各地的高端消费品消费总和占全球高端消费品市场总容量的21.9%左右,个人消费用品类更是占到全球的46%以上,中国消费者已经成为全球高端消费品市场无可争议的大买家。消费渠道方面,2014年我国消费者通过境内店面、代购以及出境购买三个渠道消费比例分别保持在30%、15%和55%左右,出境购买仍是高端消费品销售的主要渠道。从门店数量来看,自2010年以后,各大品牌在中国的扩张速度都开始放缓,大多数品牌对未来的扩张均持保守态度,更加注重门店的翻新、迁址和运营的改善。2014年全国所有品牌包括新兴品牌在内仅有100家左右新店开张,蔻驰、普拉达和MCM品牌店分别新增店面13、7和10家;雨果博斯关闭店面7家,多数为男装店面。

从高端消费品供给结构来看,我国高端消费品市场类商品品类丰富,国内外品牌在不同类别的高端消费品中有不同的表现。总体而言,除了少数酒类、烟草、茶叶类外,我国高端消费品多依赖于进口,国外品牌在国内市场占据着主导地位,我国本土品牌缺失现象严重。在化妆品、珠宝、汽车、腕表等个人用品类和交通工具类高端消费品市场中,国外品牌占据了绝对销售份额。贝恩公司的《2014中国奢侈品报告》中显示,我国内地高端消费品市场各类别前五大品牌普遍都被国外品牌占据,且占据市场份额超过40%,仅有周大福品牌在珠宝类中位居第三名。在高档住宅类和饮食类高端消费品市场中,我国本土品牌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从高端消费品需求来看,我国富裕消费者的数量在迅猛增长,预计2015年将超过400万,中国将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和英国的全球富裕家庭第四多的国家,富裕人群的增加将会有效的带动我国高端消费品的需求。从我国高端消费品需求种类来看,中国富裕消费者中消费总额最高的高端消费品类别是高档汽车和高档住宅,其次是腕表、手包等个人消费品。

二、中国奢侈品市场发展问题

过度消费―在我国奢侈品市场中的消费者,存在着一个显著的问题就是过度消费。麦肯锡公司在2011年曾了中国奢侈品消费调查报告。该报告显示,在中国约有45%的消费者每年的高端消费品消费支出为2万至6万元人民币,占其收入的12%~20%。有51%的消费者,他们的年收入大都在6万至20万元人民币,他们每年在高端消费品上花费0.5万至1.5万元,相当于年收入的10%。以上数字,也许可以称之为合理,但是该报告还显示,在中国高端消费品市场上,至少有3%的消费者将自己40%以上的收入全部用来购买高端消费品。甚至有些消费者还愿意赊购或者借钱进行超前过度消费。

年轻化趋势―从社会经验和财富积累的角度,40岁到70岁的中老人应该是财富集中的主要群体,在高端消费品市场成熟的西方欧美发达国家中,也正是这个年龄段的群体占据了高端消费品市场的主要销售份额。根据贝恩公司的2012年中国奢侈品市场调查报告显示,在近几年,以白领和中产阶级为主的年轻人占据了全部高端消费品市场消费人群的50%以上。年龄在20-35岁之间的奢侈品消费者占到45%以上,20岁以下的年轻消费者也出现在了高端消费品消费市场中。在全球高端消费品市场中,中国是消费者平均年龄层最小的国家。

国内外奢侈品市场失衡―贝恩公司2013年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报告中显示,随着欧元汇率走弱和境外旅游增长的影响下,中国消费者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奢侈品消费群体,购买了全球25%的高端消费品。2012年,中国内地奢侈品销量增长了7%,但中国在境外的高端消费品消费支出却增长了31%,中国60%的高端消费品是在境外购买的,国外的消费是国内市场的4倍多。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高端消费品市场消费严重向外倾斜。长此以往,中国的高端消费品市场内需将严重不足,也严重制约了本土品牌的发展。

国内奢侈品市场的垄断―近些年来,随着奢侈品牌涌入中国市场,垄断现象愈演愈烈。在各类品牌中排名前5的品牌就占据了几乎一半的市场份额。以市场集中度最高的腕表类和珠宝类为例,腕表品牌中排名前5的品牌依次是卡地亚,浪琴,欧米茄,劳力士和天梭。这五大品牌占据了中国高档腕表行业64%的市场份额。在高档珠宝市场,排名前5的品牌依次是宝格丽,卡地亚,周大福,蒂芙尼和梵克雅宝,它们瓜分了高档珠宝市场66%的市场份额。由于国内高档消费品市场的繁荣发展,世界高端消费品厂商逐渐将自己的营销模式由转为直营。许多品牌收回了自由品牌的权。2010年6月,巴宝莉品牌以7000万英镑买回中国内地30个城市50多家门店的权。自巴宝莉之后,杰尼亚,阿玛尼,劳弗罗伦,万宝龙,蒂芙尼也都纷纷开始直营行动,拓展营销渠道,占有市场份额。此外,一些国外豪华品牌汽车厂商利用中国汽车市场厂商授权营销这一规定来牟取暴利,例如据cctv2014年8月的报道,英国豪华汽车品牌路虎揽胜车型在英国平均售价只有70多万元,在中国路虎4s店却卖到200多万元的高价。

三、中国奢侈品市场发展趋势

高端消费品市场的快速发展活跃了市场,为全球高端消费品企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中国高端消费品市场在2013年以后已经开始进入调整期,根据贝恩公司最新的中国奢侈品市场调查报告,2014年,中国内地高端消费品支出已经出现负增长,增速为-1%。未来,随着更过品牌涌入中国市场,中国奢侈品市场的竞争程度将更加激烈。此外,中国本土品牌会依赖中国悠久的文化特色取得长足的发展。最后,随着中国高端消费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消费者更加趋于理性是正常趋势,并且更加理性的消费者对于中国高端消费品市场的健康发展是不可缺少的。(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刘春兰 中国奢侈品市场及其发展对策分析[J]经济师 2014(10):79-82

[2] 顾纪瑞 中国奢侈品市场变化和消费群体分类研究[J]消费经济 2012(6):32-36

第8篇

【关键词】批发市场 经营现状 交通运输 货车限行 调查

批发市场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市场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市场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环节,据调查,目前位于小板桥的骏麒批发市场和位于经开区的广丰批发市场是消费者最青睐的两个商品采购地,但是由于货车限行的原因,这两个市场大部分批发商户的经营都受到了不同层次的影响。由于作者家庭环境的原因,从小到现在大学阶段近十年时间经历了前后几次批发市场的变迁,从90年代的小坝干菜批发市场到2006年的骏麒批发市场以及即将面临的搬迁至距离市区更远交通状况更加复杂的大板桥。本报告将以亲身经历及对周边商户的调查了解去探求货车限行究竟给市场经营带来哪些影响,如今是怎样的一个经营现状,以及面临这一现实问题应该怎么谋求发展。

一、背景介绍

(一)交通运输受限

1、首次货车限行

从2010年10月9日凌晨零时开始,地铁施工货车限行令将准时实施,核载1吨以下货车,早7点至晚10点,禁入二环(不含)以内区域行驶。核载1吨(含)以上的货车、牵引车、挂车、吊车、轮式自行机械车等专业车辆,禁入二环以内,并全天禁止在彩云路主道、东二环、西二环(黄土坡立交至明波立交)、北二环(小庄立交至马村立交)等通行。截止到2010年每天进出昆明的货车约有7~8万辆,其中核载1吨以上货车约占30~40%,上万货车白天出行受限。面对违禁交警部门将严格执法,违禁驶入限行区域的货车司机将被处以200元罚款并记2分。

2、二环全面禁行

自2014年9月1日起,核定载质量1000千克(不含)以下的载货汽车每天7时至22时不得在二环(含)以内区域道路、呈贡区石龙路(不含)、春融东路(含)、祥和街(含)、景明北路(含)、新北路(含)、梁王路(不含)、锦绣大街(含)、春融西路(含)所围合的区域以内道路行驶。核定载质量1000千克(含)以上的载货汽车以及牵引车、低速载货汽车、三轮汽车、拖拉机、农用车、挂车、吊车、轮式自行机械车等专项作业车,则全天24小时不得在二环(含)以内区域道路行驶。

实施主城区货运交通组织调整后,将改变昆明市主城区货运交通秩序,确因进入受限区域开展城市基本生产、生活保障的货运车辆,可向昆明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提出申请,经审查将对符合条件的货运车辆给予办理通行证件,获准车辆须按指定的时间、路线通行。但其表示,通行证办理的程序会越来越严格。交管部门将在进出货运交通组织调整区域沿线的主要立交节点、路口、路段设置执勤卡点,并通过电子监控设备及车辆违法抓拍系统对主城区货运交通调整措施不间断管控,对违反限行规定的依法进行处罚。

3、今年起受限车辆24小时禁行

自2015年1月1日起,核定载质量1000千克(含)以上的载货汽车以及牵引车、低速载货汽车、三轮汽车、拖拉机、农用车、挂车、吊车、轮式自行机械车等专项作业车,全天24小时不得在以下道路行驶:彩云路(含主、辅道)、滇池路、环湖东路(庄家塘立交至驼峰街);东绕城高速(不含)、西北绕城高速(不含)、昆安高速(高i立交区至和平村收费站,不含)、绕城高速内环中线(不含)围合区域以内道路。

(二)市场搬迁

103个市场已关闭搬迁22个伴随着南连接线通车和主城区限行措施的还有昆明市主城区商品交易市场的整治搬迁。昨日的会上,昆明市商务局副局长董锦园就主城区商品交易市场搬迁以及限行措施实施后的搬迁规划作了通报。董锦园介绍,从去年开始实施的新一轮市场整治搬迁工作范围主要在三环和绕城高速公路之间的区域,总共有103个市场需要整治搬迁和转型升级,目前已经关闭搬迁22个市场,重新安置5053艟营户。预计到8月30日,大车汽配市场完成搬迁后,还将关闭4个市场,搬迁951户商户。据介绍,结合南连接线通车和主城区限行,昆明计划今年8月30日前重点完成官渡区5个大车汽配市场、钢材市场的关闭搬迁收尾工作。下半年还将根据昆明螺蛳湾国际商贸城三期、晋宁晋城工业品两个新市场的建设情况,按照先建设后搬迁的原则适时启动五金、机电、小车汽配、摩配、建材等业态的市场搬迁。

二、商户经营现状分析

面对着限行措施的全面展开,政策力度之大、违法成本之高,商户们都严格按照相关政策来执行,下面我们就了解一下政策实施之后,通过商户们前后经营状况的对比,对商户们的经营状况进行深入了解。

(一)调味品批发经营为例

因对数据掌握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先以作者自家经营的调味品批发经营为例:

1、销售量变化

据调查显示,目前调味品市场上需求量最大的几大商品分别是食盐,味精,酱油,食醋等几大必需品,具体如下图所示:

第9篇

导致行业品牌分散的原因很多,第一种原因是来自于消费者本身的差异化需求,如女装行业,对于女性消费者来说,最怕的发生的事情莫过于与同事或朋友撞衫了,因此他们通常都会选择和周围人不同的品牌和款式,从而造就了行业本身的分散;第二种原因是区域差异,如餐饮行业,不同的地域特征形成的不同的饮食习惯,与此同时消费者有变换口味的需求,一个消费者可能偏好于某个餐馆和口味,但是这只意味着他光顾某家餐馆的频率更高些,不可能天天去吃,因此任何餐馆从理论上说都有生存下来的机会,从而造就了行业的分散。第三种原因要求快速反应,这方面全国性品牌在机制和响应速度方面比不上中小品牌,导致了地方性品牌在市场竞争中胜出;第四种原因是政策和法规原因,如自来水都是由本地公司运营,几乎不可能形成全国性的品牌。而中国化肥市场的分散的本质原因是中国特有的种植结构,在小农经济模式下,绝大多数农户种植的土地不超过15亩,缺乏详细了解各种产品差异的动力;此外,各大厂家之间,甚至是大品牌和小长假之间产品差异化程度很低,只要营养元素不缺,农民一般很难辨别实际种植效果;再者就是中国农户通常文化水平不高,缺乏辨别优劣产品的能力,以上三方面的原因导致种植户在选购化肥时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需要寻求其他人的帮助,而这其中影响最大的便是销售农资的终端店。通常情况下,农资终端店设置于乡镇街道甚至是村里,他们与附近的农民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建立起紧密的联系,每个终端店老板都拥有一批忠实的种植户,他们卖什么,农户就购买什么,只要不发生重大变故,种植户一般不会更换购买的渠道,导致了农资产品销售过程中话语权实际上掌控在终端店老板手中。而终端店老板为了避免同质化竞争和获取更高的利润,会有意识的选择不同的品牌经营,首先选择知名品牌,在知名品牌都有人经销后,其他终端店老板宁愿选择不知名的品牌,也不会在相同的区域销售与其他终端店相同的品牌;此外,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经营知名品牌的农资终端同时也会经营一些非之名化肥品牌甚至是假冒伪劣产品。从厂家来说,为了避免经销商之间的恶性竞争,也会采用区域保护的措施。以上两方面的原因导致单个品牌在区域市场很难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

从短期来看,在单个品牌市场覆盖率达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的有效方式是采用多品牌运作,这样既可以避免同品牌终端布局过密带来的恶性竞争,又可以最大限度的挤占终端资源。在其他行业,最成功的运作典范当属女鞋业的百丽,除了核心品牌百丽以外,还拥有Tata、斯卡图、天美意等知名女鞋品牌,占据了中国十大女鞋品牌的四个,在任何一个成熟的商场,百丽占据了一半左右的专柜资源,凭借着款式、品牌名称和定位的差异,百丽成功的满足了女性的差异化需求。在复合肥行业,龙头金正大、施可丰和新都化工也采取了同样的策略,金正大除了金正大以外,还拥有沃夫特、金大地和嘉安磷,其中金大地和沃夫特已经成长为可以和金正大并驾齐驱的兄弟品牌,成功的满足了农资终端品牌差异化竞争需求,而新都化工的嘉施利和施可丰的赛洋在销量和品牌知名度方面与主品牌桂湖和施可丰相距甚远,因此笔者认为农资企业运作多品牌时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 单一品牌市场饱和以后才能实施多品牌战略:在单个品牌达到市场饱和之前就实施多品牌战略容易导致资源的分散,其结果往往是主品牌的发展受到制约,嘉施利和赛洋没有成功发展起来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主品牌的市场占有并没有达到饱和,新老品牌之间的资源争夺导致了新品牌的投入不足。

第10篇

关键词 影视产品;市场;萧条;分析

近年来,借助于电子技术的发展,影视产品的传播空间被进一步开拓,国际化的影视产品市场也空前繁荣。而我国国产影视产品却遭遇到了生存危机:电影市场范围急剧减缩,电视产品竞争激烈,进口影视产品对国内市场冲击巨大而猛烈。到2006年,中国电影才刚刚走完100年的历程,电视也仅有20多年的兴盛。随着国际影视文化市场的激烈竞争和进口的国外影视产品对国内市场的占领,国产影视产品市场已显现出步履维艰、垂垂老矣的迹象来。电视剧作为影像市场后起之秀,对国产电影市场的冲击最大,也最直接。在人类文化交流日益繁荣,影视文化产品日益市场化、国际化的趋势下,国产影视产品却在一步步地逐渐失去自己固有的国内市场,产品市场日渐萧条,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科技时代电子产品的普及为观众接受影像文化产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其快捷方便的特点与低廉的费用都是电影院线所不能企及的。因此,电子产品的问世极大地冲击着电影市场。国产电影在国内的市场份额日渐缩小的状况下,就自然地转向开辟国际市场以图生存。近年来,国产电影的主要目标是角逐国际大奖,形成了“频频获奖,不见票房,叫好不叫座”的尴尬现状。据统计显示,2006年国产电影票房占电影票房总收入的55%,而2007年国产电影票房惨败进口,仅为9亿元,而20部进口片总票房达11.7亿元。电影只为角逐国际国内大奖而拍,愈来愈远离普通观众,正在失去国内市场。目前,追求国际大奖已成为一种潮流,电影人热衷于参加各级各类的国际电影节,似乎只有获了国际大奖才能证明影片的成功。而获大奖的电影大多在国内并不叫座,有的干脆就未曾与观众谋过面。中国人口众多,是电影这种大众文化消费品的天然环境,按说中国电影人怎么也应该重视这“近水楼台”的优势,但电影人却偏要“曲线救国”,坚信“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其实,无论获奖还是不获奖,观众才是最好的评价者,票房收入是电影的最终得分。也有电影人声称目标是国际市场,但看看2006年国产片海外市场的业绩,73部国产片在全球44个国家放映,收入仅为19.1亿元人民币,与我们那些动辄投资两三个亿的大片成本相比,的确没有什么让人鼓舞的地方。

偌大的一个人口大国,电影院线常年被欧美大片和几个国产大片所把持,实在值得我们深刻反思。据统计,2006年,电影票房前6名的影片占据了全国全部电影票房的50%,票房前20名的影片则涵盖了全国80%~90%的票房。2007年10月之前,国产片碌碌无为,仅有两部大片收入近3亿元;11月以后,十部电影总收入接近6亿。叫好的影片并不叫座。获二十五届金鸡奖多项提名的《我们俩》,但市场票房惨淡。而那些取得较好票房收入的国产商业大片,凭借雄厚的资本、壮观的明星阵容和宣传炒作花样翻新,虽然吸引了观众好奇的眼球,但却常常陷入“票房不错、口碑极差”的怪圈。影评人认为,题材单一化、审美统一化、故事幼稚化是国产大片的“三大综合征”,这恰恰显示了整个国产电影市场题材的单一及电影编剧想象力的整体匮乏。

中国电影虽然只有百年历史,但却有着极其辉煌的历程和创造成就。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产电影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抑或是艺术品质上,都达到了巅峰。有人认为电影市场之所以会萧条,是因为强大电子产品(电视、电脑、VCD、DVD等)的普及,占据了电影的市场份额。其实,这只是影响国内电影的外在与次要因素,其主要因素在于电影制造本身的问题。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电影界也显现出浮躁情绪,电影人被拿大奖、出大名、撞大运以及出奇招炒作等心态所左右,对作为艺术产品的影片本身缺乏应有的认真和耐心,忽视艺术创造本身的规律。有网友评价说:“《英雄》单薄得像一张纸,《无极》玄乎得像一场梦,《夜宴》俗气得像一顿晚饭。”评论虽尖刻无比,但却字字触及目前国产电影的软肋,道出了国产电影远离生活、远离观众、远离艺术的发展倾向。

从国际电影依然“风景这边独好”看,电子时代的到来并非是敲响了电影的丧钟,而是给电影展示自身魅力提供了更多的条件。西方电影借助于电子的优势,在制作、生产和传播方面都如虎添翼,并迅速地占领全球市场。中国电影要健康发展,既要稳固国内阵地,又要开发国际市场。要坚信成功的影片都有一个定律――即契合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关注人类的命运;能真实地表现出人类感同身受的时代沧桑;符合人们普遍的伦理取向和审美心理,能引起观众共鸣,有一种激发人意志和震颤人心的力量。电影不为了票房而拍,也不为了获奖拍,只为观众的欣赏和掌声。有了观众的掌声,才有市场,也才有电影的明天。

纵观国际影视产品市场火爆与激烈,可以看出,国产影视产品市场之所以萧条、疲软,主要原因还在于我们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没有很好地认识自己,没有把握好。国产影视产品应该具有的品质与特性,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盲目与急于求成使得国产电影在国际市场的洪流中迷失了自我。

与萧条的电影市场相比,国产电视剧市场也不乐观。近年来,国内电视屏幕逐渐被韩剧、美剧抢占。尽管广电总局规定黄金时段不能播出引进片,但不少电视台仍将作为收视法宝,一些电视台甚至一天连续播放两部韩剧。与国产电影市场的萧条相比,电视剧市场则是“火热并萧条着”。据2007北京电视剧博览会公布:2006年国产电视剧生产量为13840集,播出的为7000集;2007年产量近17000集,预计有10000集不能播出,尚有30亿元的资金成本无法收回。在2007年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国际影视节目展上,国产电视剧达成的交易少之又少。种种数据显示,国产电视剧正处于“供大于求、产品严重积压”的滞销状态。而在国产电视剧生存艰难、极力寻求开拓市场的同时,韩剧、美剧却能在国内电视荧屏上大行其道,不仅如此,受韩剧的影响,近两年来国内的服饰、饮食、消费方式等也日趋“韩流”化。目前,国内已有不少韩剧的忠实“粉丝”,他们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不分职业,对韩剧充满了热情与期待,逢韩剧必看,也从不嫌弃韩剧的冗长和内容的琐碎。

为什么韩剧能如此让国内电视观众迷恋与追捧?是什么原因使国人如此“崇韩”?对比一下韩剧与国产剧的目标追求、制作模式、市场运作模式,就可以得知国产电视剧的问题所在。

首先,国产电视剧在制作上善于追求大主题、主旋律等宏大目标,从选题、编剧,到拍摄,很讲究主题的深度、力度和艺术表达的高度,以期达到教育受众的目的。韩剧则不然,它所表现的是再平常不过的家庭琐事、生活的小矛盾、小过结,以及普通 人生活中的悲欢离合,将伦理、道德融化在普通的叙事细节中,其对受众的教育与影响是自然的潜移默化过程,有味而无痕。中国的艺术向来遵循“文以载道”的定律,而电视剧作为一种大众艺术形式,其娱乐性、通俗性应是其被观众接受和流行的主要因素。也就是说,电视剧更应该注重雅俗共赏,更多地满足普通大众文化消费的需求,符合大众的文化认知。韩剧之所以能在中国风行,恰恰是认识并抓住了这一点,而国产电视产品也正是在主题与内容上输掉了广大观众的青睐。此外,近年来国产电视剧内容跟风、旧剧翻新现象严重。要么一阵风地拍古装戏、拍历史剧,要么一窝蜂地搞反腐题材、公安题材,要么将以前的电影、电视剧翻新重拍,而对当下丰富的社会生活关注不够,对社会变革时期的问题思考不深,影视作品的创作似乎到了山穷水尽、无米下锅的境地,实在令人担忧。陈旧的故事让观众提不起兴趣,自然不会花工夫去看国产电视剧了。

其次,产销模式制约了国产电视剧不能随着市场的需求和观众的反应来适时调整制作计划,盲目性较大。韩剧和美剧基本上采用的是边拍边播的模式,电视剧制作人员可以根据观众的信息和反馈意见及时地调整剧情的发展方向和人物的生死命运,以迎合观众的欣赏需求。在美国电视行业里,收视率是王道,编剧是核心,边拍边播的形式使得每一集的收视率直接决定下一集剧情的走势。而国内电视剧则是整体制作完成后才播出,一部电视剧从筹备、拍摄到审查通过,最少是一年时间,能否被市场接受还是一个未知数。这也是电视剧制作热衷于拍历史故事、旧剧新拍的根源所在,因为它们不会“过时”。

第11篇

(一)数量多,分布散。食品流通环节是食品监管对象最多的一个环节。目前全区食品经营户共有762家,分布广、散,在全区10个乡镇、266个行政村、17个居委会,2116个村民小组、118个居民小组。除了场镇较为集中之外,只要是村民聚居的地方就有食品经营户,许多偏远的村组都有小副食店(食杂店)。

(二)规模小、档次低。我区食品流通环节主要以小副食店、小食杂店为主,全区740家食品经营企业(户),大型超市4家,占0.54%;中型超市12家,占1.62%;小卖部(食杂店)724家,占97.84%。受条件限制,许多农村小卖部(食杂店)是家店不分,硬件设施和贮藏条件十分简陋,店内食品陈列与相关硬性要求差距较大。

(三)投入少、流动大。小副食店(食杂店)入户门槛较低,资金投入较少,利润空间较低,经营户流动性很大。有的农村学校周边的食杂店就一个背篓、一个箥箕搭成,违法成本很低,应对检查采取“游击”战术,取缔后死灰复燃速度很快。目前农村出现大量的流动“货郎”,开着机动三轮拉着小食品或快捷食品(凉菜、卤肉)等穿梭于各个村落。

(四)意识弱、隐患多。大多数食品经营者文化素质较低,法制观念十分淡薄,农村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不强,缺乏必要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识别假冒伪劣的基本知识。如农村小食店将食品与其他商品混合存放,有的甚至将食品与农药等农资商品陈放在一个柜台内;经营者进货、消费者购买时只考虑价格不考虑质量问题,致使不合格食品、假冒伪劣食品趁机进入农村市场。

(一)档案规范难。建立完整、规范的经营户档案是农村食品市场监管的基础性工作。目前农村食品市场的经营户档案很不健全,无照经营的现象依然存在,原因是农村食品店经营的随意性较大,一些店想开就开,说关就关,特别是一些家庭式经营户和个体小摊贩,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还有一些经营者是专门从事节日性或季节性生意,如中秋节前赶做月饼、夏季销售雪糕冰棍、春节销售年货等。农村食品经营户大多属于小本经营,流动性大、隐蔽性强,为逃避监管不主动甚至抵制到监管部门办理相关证照。目前全区难以建立完整、规范的经营户档案,还存着一些监管盲区。

(二)日常监管难。一是量大面广分布散。目前农村食品经营户数量较大,分布比较散,有些位置十分偏远,存在监管盲区。二是监管力量显薄弱。相对繁重的监管任务,目前的监管执法力量显得十分薄弱,特别是基层食品监管力量明显不足够。虽然目前在三个片区设有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区政府也明确各村(居)主任兼任当地的食品药品协管员,但基层所监管执法人员少,村(居)主任本身日常事务很重,加之又无额外的专项保障经费,无法真正调动食品协管员的积极性,导致日常巡查难以真正到位。三是业务知识欠精通。食品药品体制改革后,工商、质监、商务的食品(含酒类)的监管职能划转到食品药监部门,但划转的专业执法人员却很少,整个食品监管队伍有效监管的业务能力和水平还很欠缺。四是执法装备待强配。目前开展食品日常巡查,基本还停留在“眼看”这个阶段,大多是看食品是否存在过期、食品包装是否规范、食品包装有无破损等,怀疑食品可能存在问题缺乏有效手段,就连基本的快速检测设备也没有配备,全区食品检验监测和风险评估能力十分欠缺。

(三)违法查处难。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食品安全出现违法形为,处罚的最低标准为2000元。大多数农村食品经营户经营规模一般较小,经营成本很低,资金投入少,一些经营户经济状况差。大多数小食杂店全部货值也没有2000元,在实际的行政执法中,处罚标准往往难以执行到位。

(一)实行分片巡查,完善监管档案。针对目前监管执法人员与监管对象极度不对称的情况,拟定计划分乡镇、分村社为片区开展全面巡查,做好档案登记,完善监管档案,对无证经营或证件过期的经营进行重点标注,并定期进行回访,确保监管无死角,无盲区。同时将监管对象按乡镇、村(居)归类,与所在乡镇、村(居)衔接沟通,共享档案资料,如有新增或注销的,及时进行更新和沟通。

(二)实施分类监管,确保监管实效。按照日常农村食品市场巡查和案件查处情况,对食品经营主体建立a、b、c、d四类信用等级档案,重点加大对信用等级较低的经营户进行巡查监管:a类,守信经营者,每季度巡查不少于2次;b类,警示经营者,每月巡查不少于1次;c类,失信经营者,每月巡查不少于4次;d类,严重失信经营者,应依法查处取缔。同时按照食品种类、群众消费量、食品安全危害程度等特点,分为一类、二类、三类食品,加大对重点食品的经营加大巡查力度。一类食品每月巡查不少于1次,如粮油、婴幼儿奶粉、乳制品、卤肉、学校周边小食品等;二类食品每半年巡查不少于3次,如调味品、酒类、米面制品、干货、等;三类食品全年巡查不少于3次,如包装成品食品、膨化类食品等。通过实施分类监管,突出高危食品和重点食品的巡查和监管频次,把有限的监管力量用到重点的监管对象上,提高日常巡查和执法监管效率。

(三)加大案件查处,震慑违法行为

。针对农村食品市场的特点,特别要严厉打击以“送货下乡、厂家直销、降价促销”名义在乡镇场镇和农村市场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行为,保持高压态势,加大案件的查处力度,有效遏制假冒伪劣食品在农村的蔓延势头,消除食品安全隐患。并通过媒体或网络宣传执法检查和案件查处的成果,对农村市场的不法分子起到有效震慑作用。(四)加强部门协作,完善监管体系。建立完善农村食品市场的监管体系,加大与农业、畜牧、卫生、教育、公安等部门和乡镇的协作配合,实现部门联动,针对农村食品市场开展联合整治行动,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通报机制,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充分发挥乡镇食安办、村组食品安全协管员和社会义务监督员的作用,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联动的农村食品市场的监管体系。

第12篇

中国金融理财产品市场发展概览

中国居民理财需求呈现出鲜明的“高增长、高积累、高分化”的特征。

首先,个人财富呈现高速增长,房产净值和金融资产增长是其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据统计,从1995年―2002年我国人均居民财富实际年均增长为11.5%。

其次,财富构成呈现高积累的特点。房产净值和金融资产,特别是上市或非上市股权成为中国居民财务积累的主要渠道和推动力量。

第三,金融理财市场的空间被打开。随着财富的增加,居民开始着眼于长远的规划,对财富的保值和增值更为关注。从中国城镇居民金融资产的构成来看,银行存款是主体,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两项之和在金融资产中的比重高达近65%,而定期存款的占比近50%。股票和其他资产所占比重则相对比较低,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国金融市场不够发达.投资渠道有限的现状,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居民强烈的高储蓄意愿及对银行高依赖度。

第四,居民财产分布具有高分化特征,提出了更高水平的理财服务的需求。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BCG)2006年公布的调查结果发现,不到0.5%的中国家庭拥有全国个人财富的60%以上。即使在富有客户群内部,也有大约70%的财富掌握在管理资产超过50万美金(约400万人民币)的家庭手中。财产在居民中的分布不均衡,高分化的特征对各类理财业务提出了定位目标客户群和差异化服务的要求。

中国理财市场的总体特征

首先,快速发展的理财市场凸现了监管上不一致的缺陷。

中国金融体系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制度。金融行业内各类机构都有自己的法律规范,明文规定分业经营。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业务暂行管理办法》中规定:“除经过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信托投资公司外,其他任何机构不得从事资金信托业务。”然而,在实践中,绝大部分金融机构都在从事理财业务。各金融机构从事的理财业务名称各异,相关法规有的并没有明确表明理财产品的确切属性。比如说商业银行将其集合理财业务称为人民币理财业务;证券公司称为集合理财计划:保险公司称为投资连接保险等,但没有一个部门法规明确表示这类产品的信托性质。这就导致各有各的监管主体与相应的法规,行为规范得不到统一,由此就滋生了很多问题。比如说监管不统一、不公平竞争等,对中国理财市场的发展形成了阻碍。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建立了信托公司,但是当时的信托公司并没有真正从事信托业务,而是把主要精力都放在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上了,成为银行的补充金融机构。经过5次整顿以后,信托公司终于回归信托主业,开始从事信托理财业务。而这个时候,其他金融机构也纷纷推出理财产品,试图在潜力巨大的理财市场上分得一杯羹,然而由于中国理财业务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在缺乏法律规范的情况下进行的,由此中国理财市场的发展一开始就存在制度上的缺陷。无论是理财的法律形式,理财机构的管理或是理财的配套法律设施都极不规范。

其次,理财产品的操作流程各不相同。中国的金融机构不少都在从事理财业务,但是操作流程各不相同。按照通常的做法,一般都是投资者将自己的资金委托给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作为受托人管理和运用这些资金,投资到证券市场或是具体的项目,投资的方向和具体项目都是在集合资金以后才确定。而在中国,除了基金产品,其它金融机构理财产品的运作流程基本上都是先有项目,然后再推出理财计划,集合投资者的资金,是采取典型的“项目评估+筹资+投资+分配”这种操作流程。

第三,理财的需求有待专业的挖掘。由于中国的文化、理财传统的关系,社会大众对现财概念的了解不够,过分依赖银行储蓄,不懂理财。并且这些年来财富积累已经相当可观,所以看似理财需求很大,但是理财市场的发展并没有分流太多的储蓄。

各类理财子市场发展现状

目前由于中国仍实行的是分业经营的金融体制,理财市场主要由不同类型机构发行的理财类产品组成的。

银行理财产品市场: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在最近三年的时间内,从无到有,产品规模迅速壮大。

2006年以来,以外币为主的股票挂钩型产品大量出现,成为2006年理财市场的最大的亮点。这种产品,大部分挂钩海外某一类型股票,或某一指数,最终收益和股票市场的表现挂钩。为了迎合中国投资者的需要,这类产品大多同时通过一定的掉期期权,设计成保本产品,股票挂钩产品从前些年的挂钩汇率产品,逐渐过渡到挂钩恒生、国企指数,现在演变成各种概念下的挂钩产品,种类之丰富是前几年难以想见的景象。外币的固定收益产品,主要投资于海外以美元计息的债券、票据等产品,由于在2006年美联储(FED)连续17次调高联邦基金利率,目前美元的基准利率已达到5.25%,如此高的无风险利率,使得美元固定收益产品的收益水涨船高,从年初的3%左右逐渐上升到目前接近5%的收益率,产品的表现十分稳定,收益也颇高。

相比于外币产品的五花八门,由于受限于投资渠道的狭窄,人民币产品2006年无疑难以让人满意,流动性过剩在推动股市屡创新高的同时,也令货币市场利率每况愈下,一路走低。投资其中的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从最高时的3.5%左右,下降到目前在2%2.5%,与同期的基金等产品动辄100%以上收益率比较则相形见绌,也造成了下半年人民币理财市场的骤然变冷。

但人民币理财市场上还是出现一些让人欣喜的变化。首先是人民币结构性理财产品,该产品自民生银行和光大银行率先推出,通过挂钩汇率产品,实现了人民币产品的一个小的突破。其次,银行信托类产品的突围。由于信托运作灵活,业务范围比较广,产品收益一直相对较高,而2006年下半年,银行推出的类信托产品,扩大了理财产品的种类。伴随着国内证券市场的转行,“打新股”产品成为顿为实用的人民币产品,工行和中信银行都先后推出。

QD产品是2006年最有希望给国内理财市场带来巨大冲击的事件,但是,由于人民币每年高达3%的升值,QD在最重要的环节――人民币兑换成外币的过程中首先损失了3%,造成了最终的收益率不尽人意。虽然各方对QD抱以厚望,而且监管层在政策上力挺QD,但依然无法摆脱认购惨淡的局面。

基金产品市场: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产品体系日益完善,基金创新持续不断。

基金是目前的理财市场上发展时间最长、市场规模最大、产业最为成熟、

业务最为规范的部分。从1997年进行试点以来,在政策扶持下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特别是在2001年开放式基金试点之后,开放式基金数量更是呈几何级数增长。截至2006年底,市场上共有基金公司58家,持有基金资产总份额6325亿份,基金资产总规模564.6亿元。2007年初,一举突破1万亿元,成为市场上最大的机构投资者。

中国基金行业得以超常规的发展除了获得管理层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外,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特别是居民理财需求才是根本的推动力。

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市场:风险控制能力不断增强。

券商集合理财计划从2005年3月开始破冰,由创新类证券公司推出,在2006年,券商明显加快了集合理财产品的发行速度,绝大多数创新类券商都推出了新的券商集合理财产品。2006年以来,共有12只券商集合理财新品面市,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总数达到22只,募集资金近300亿,已成为资本市场上不容忽视的力量。

受益于股市的火爆行情,2006年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偏股型单只产品的最高收益率为97.8%,整体收益率近30%。虽然逊于开放式基金,但是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理财产品,因而产品的知名度也极大提高,迎来了发行规模的大扩容。据统计,2006年新成立的集合理财产品的期初规模总和达175.58亿份,较2005年增长近41%。而且在2006年底前多个集合理财产品在开放期又获得较大数量的申购,如光大阳光仅一天的申购就达到35亿的目标规模上限,中信避险共赢也在年底接近了目标规模。未来随着创新类券商队伍的壮大和券商创新业务的升级,以及规范类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加入,券商集合理财的总规模还将壮大;而股市、债市和货币等市场的蓬勃发展也将为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美好前景提供良好契机。

保险理财产品市场:投资范围不断扩宽。

2006年的股市飘红带动了基金等主要投资于股市产品的热销狂潮,不仅引发了银行储蓄的分流,而且对于理财市场中的其他类产品形成更大的竞争压力。投资保守、追求长期收益的保险理财产品首当其冲,虽然万能险和分红险的收益率也比2005年有所提高,达到4%-5%的水平,但是与2006年基金的投资业绩相比则无竞争力可言,市场吸引力下降的结果使得保费收入在上半年高速飙升之后,旋即归于平淡,全年增幅乏善可陈。而保险理财产品中比较激进的品种――投资连接险的收益则受到股市的影响而变得诱人,大量投连险产品的年内收益率高达50%-80%,如此高的收益率自然受人追捧,保险公司也纷纷推出投连险新品。

在股市行情走牛和政策放宽的双重推动下,保险公司对股市的热情高涨,2006年前10个月共拿出864.35亿元投资基金,直接投资股票(包括未上市股权)的保险资金也累计达683.26亿元,较年初增长330%。中国人寿、中国平安等保险集团还“得风气之先”启动了对未上市银行的股权投资,如平安49亿元收购深商行89.24%的股权,国寿56.7亿元认购广发行20%股权。

保险资金开始向产业投资进行渗透,中国人寿集团以350亿元入股中国南方电网公司,成为南方电网第二大股东,并且试点投资天津渤海产业基金,还有部分保险公司对于风险创业投资项目表示了浓厚的兴趣。

信托理财产品市场:凸现了信托公司强大的金融创新能力。从2002年算起,信托投资公司经历了四年的大发展,经过行业内外的共同努力,信托业重新树立了自身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从2002年底第一批信托产品面世至今,经过四年的发展,信托产品从无到有,从单一到丰富,无论在产品数量还是产品类别上都比成立之初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凸现了信托公司的强大的金融创新能力,印证了美国信托法专家斯考特的那句触及信托业本质的精辟评语“信托的运用范围可以和人类的想象力媲美”。

第13篇

随着“回归自然”理念的深入和国外天然植物化妆品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将我国传统的中草药作为化妆品添加剂的产品也越来越多。在我国古代,采用中草药进行美容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如:在湖南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已经收录了用中草药除疣消斑的美容方,宋代的【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中收录了美容方剂300多个,在世界著名的药物专著【本草纲目】中记载了美容中药270多种。可见我国传统中医中药在美容方面历史深远,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一座难得的宝库,如果加以有效挖掘、开发、利用,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其前景非常广阔。以下就中草药化妆品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1.什么样的化妆品可称为中草药化妆品

中草药化妆品应具有以下特点:

(1) 借鉴中医理论。中草药的使用主要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中医学的理论包括:整体观念、平衡理论、人与自然协调理论等。这些理论对化妆品科学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很多已被现代科学所证实。如整体观念,我们现在都知道,人的整体健康对皮肤和毛发的状态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采用中医整体调理的方法达到皮肤和毛发的健康和美,应该是皮肤和毛发保养的最有效途径。从平衡理论来看,皮肤的各项生理功能均需要保持在平衡的状态,如:保湿过程中保持水分的平衡,在皮肤的不同部位和季节保持皮脂分泌的平衡,在美白和防晒中保持黑色素的平衡,表皮角化速度的平衡等。从人与自然协调的角度来看,在不同的季节时期,人的皮肤的反应都不同,因此,需要采用不同的皮肤护理产品。

(2) 联系中草药的文化背景。中草药的应用在中国已有很长的历史,很多有关中草药的民间传说流传已久,其文化背景根深蒂固。不少中草药已经在人们心中产生了条件反射性的联想,只要一提到某种中药,大家就会联想到其特定的治疗功能。如:人参的强身补养作用,大黄的清热泻火作用,当归的活血作用等。这与国外目前所采用的天然植物概念有很大的差别,国外的天然植物类产品主要提倡的是绿色、环保、安全、回归自然。因此,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国外以绿色、环保、安全、回归自然等为理念的天然植物化妆品在中国市场很难被消费者接受。

(3) 具有作为化妆品使用所必要的质量。化妆品与药品的重要差别在于,前者是给正常的消费者使用的,后者是给患者使用的;前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有一定的适应症和剂量要求,后者可以随意购买,使用不受任何限制。因此,将中草药作为化妆品有效成分时,首先要考虑到其安全性应该比药品大大提高,虽然从总体上看,中草药的安全性相对于化学品来说已经提高了很多,但由于化妆品的特殊性,仍然应将安全性放在第一位。化妆品作为一种较常用的消费品,需要具有让消费者愿意接受的、喜欢的气味和外观。因此,必须采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对其主要的有效成分进行筛选、提取、分离,去除影响质量的杂质,最大限度地保留有效成分,还要建立科学的质量标准和检测方法,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2.目前我国中草药化妆品的现状分析

我国采用中草药美容虽然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但在最近的兴起却主要是受到国外天然植物化妆品的影响。国内企业也有生产采用中草药添加剂的化妆品,但从完整的意义上来讲,还很难称得上是真正的中草药化妆品,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对中草药化妆品的特点理解不够。目前大多数采用中草药添加剂的化妆品都是借鉴国外天然植物化妆品的方法对产品进行定位,主要是根据某种中草药植物中化学成分的功能来支持产品的功效。但是中草药与国外植物添加剂的差别在于,中草药在使用中需要结合其独特的理论,产品才能够体现中草药的特色,发挥中草药的优势,符合中国消费者的心理,才能够创出品牌,在市场上占优势。

(2) 中草药添加剂在生产上还有很大的困难。国外企业生产的大量天然植物添加剂在中国很难得到市场的认可,其原因是中国消费者与国外企业在文化上有很大的差异,部分将中草药的成分以化工原料的形式加工生产的产品从本质上来讲已经不属于中草药的范畴;而中国消费者比较认同的中草药添加剂在加工生产上还很难符合化妆品生产的需要。目前,我国所用的中草药提取物主要是由中药生产企业加工的,但是,这些中药生产企业对化妆品生产方面的要求并不了解,生产出来的添加剂在气味、外观、相容性等方面难以达到化妆品的要求,也无法建立与化妆品相适应的完整的质量标准和检测方法,更谈不上象国外那样的提供一整套化妆品所要求的安全性、功效性等的测定方法和数据,帮助化妆品企业进行产品相容性配伍试验等等服务。因此,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中国还没有真正的为化妆品企业生产中草药添加剂的公司,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中草药化妆品的发展。

(3) 法规上的滞后。在国外发达国家,含药化妆品的销量很大,说明消费者确实对这类产品有需求,生产企业只要不使用违禁药品,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达到要求,就可以生产销售添加化学药物的化妆品。但在我国,对化妆品在功能上有较多的限制,目前除了特殊用途化妆品规定的几种功能外,其他的都被禁止。这样,中草药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的很多功能特点就难以发挥。在确定某种中草药是否可用于化妆品时尚缺乏科学的论证。此外,个别管理部门对中草药了解不够,有不少中草药的特殊功效在国内常常不被认可,而是在国外被认可后,由外国企业获得专利,在市场占优势后,才在国内被认可。

(4) 社会服务机构不完善。中草药化妆品添加剂的开发和应用需要进行大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的检测,目前我国还没有社会化的第三方独立检测机构来进行化妆品检测。国家检测部门的检测方法少,垄断性的收费过高,一些高校或研究所虽然也可以承担部分的检测项目,但专门用于化妆品的很少。而在国外发达国家,有很多独立的专业化检测机构,只要经过FDA和GLP认证后,其所出的检测报告就具有权威性,可以为化妆品企业进行各种与化妆品有关的检测,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化妆品企业的工作量和成本,而且也具有较好的公正性。如果在我国建立了很多这样的机构,相信对于中草药化妆品的开发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中草药化妆品的前景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医学的很多理论都很适合化妆品的功能诉求,而且中国消费者在长期的生活中对于中草药有其独特的理解和认识。因此,中草药化妆品在中国有着极大的社会基础和消费者认知度。其发展前景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1) 中草药加工技术的完善和产业链的形成。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和国外先进技术的引入,采用国外生产天然植物添加剂的方法来加工中草药已经成为可能,如: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在开发“佰草集”系列化妆品过程中,借鉴采用了国外先进的提取、分离技术和加工工艺,使中草药添加剂的品质和标准达到或超过了国外的同类产品。到去年,已开发出50多种化妆品,涉及中草药添加剂42种,每种添加剂都建立了特异性有效成分的定量检测指标和方法,同时还全部通过了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检测,每种添加剂还要进行与不同剂型配方的相容性和稳定性试验,不仅使“佰草集”系列产品的品质得到保证,在生产中草药添加剂方面也取得了技术上的领先优势。随着加入这一领域企业的增多,与添加剂生产和检测相关的机构逐渐的建立,其产业链会逐渐形成,从而对中草药化妆品的开发起到推动作用。

(2) 市场的成熟和法规的健全。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消费者对于新出现的产品的识别能力较差,被一些假冒伪劣产品和虚假宣传所害,并且因当时的法规尚不完备,对消费者的保护力度不够,不仅使消费者受到损失,对具有中草药宣称的产品难以辨别真伪,同时也使正规企业的产品受到影响。但随着消费者识别能力的提高和政府保护消费者相关措施的不断完善,以及大企业知名品牌的示范效应,消费者对真正的中草药化妆品的质量鉴别力将不断提高,从而使市场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也会给企业带来新的机会。在一个健康、成熟的市场中,真正高品质、受到消费者喜爱的产品肯定会给生产企业和商家带来效益的,同时也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到该领域中去,推动该领域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3) 我国国民经济的成长。最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开始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势头,这种趋势还会维持相当长的一个阶段。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高品质、功效独特的中草药化妆品的需求也会出现快速增长。由于该领域在以前基本上很少有企业涉及,技术门槛相对较高,早期介入的企业就可以获得领先的优势,抢占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的先机,得到较高的回报,同时还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14篇

关键词:中国化妆品;零售市场现状;消费格局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2-66 -02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对化妆品的认知已经不再陌生,化妆品也逐步成为人们的必需品。近年来,中国的化妆品零售市场迅猛发展。

据统计,我国成年女性超过6亿人口,而18~55岁的女性是这些化妆品的主要消费人群。人民的生活理念的改变让女性对化妆品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样化。我国化妆品行业的增长率逐渐增加,化妆品市场也逐渐扩大。

一、我国化妆品市场的消费格局

(一)奢侈品牌

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一般可以把单品价格600元左右的化妆品归为奢侈产品。比如兰蔻、海蓝之谜、雪花秀、雅诗兰黛等。市场调查显示,2013年奢侈品牌销售占市场18.4%, 2014年是 19.8%,虽然它们还不是化妆品市场的主要销售产品,但它们主导了化妆品市场的潮流与方向。

(二)高端品牌

这一产品价格在300~600元之间。比如兰芝、欧珀莱、科颜氏等,这一消费群体一般说来希望产品有很好的品质,希望能够看到明显的效果。她们偶尔也会消费奢侈品牌。在近几年,高端产品市场的销售额增长率一直在提高。

(三)中端品牌

这一产品如自然堂、高丝、巴黎欧莱雅、梦妆等。主要消费者是城市白领,她们考虑用最优惠的价格买到最好的产品。

(四)低端品牌

低端品牌的价位通常低于 100 元,这部分消费者主要是学生和普通的工薪阶层,她们收入不高,学生还要跟父母要钱,所以没有足够的闲钱买高端的产品,她们要求随意的舒服的产品,但这部分是有很大一部分的市场占有率。

二、中国化妆品市场现状分析

(一)化妆品市场消费分析

中国的化妆品行业迅速发展,逐渐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新兴市场。市场调查具体来看,护肤品类占有整个化妆品行业的一半,而且逐年增加。同时,彩妆类,婴幼儿类、男士护肤品类也占很大的比例。而洗浴类等的市场规模有所下滑。截至去年,我国化妆品市场销售总额达到了1800多亿元,其中最主要的增长来源是来自于护肤品和彩妆的部分。

(二)化妆品市场销售分析

经济迅速发展,目前国内化妆品生产企业约6000多家,中小型化妆品企业占总数的91%。根据数据统计,2014年我国化妆品销售总额达到1736亿元,占全球化妆品市场的10%。本土化妆品牌的市场总量首次超过了外资品牌在我国的市场总量。如相宜本草、百雀羚等本土品牌深受年轻人喜爱,又加上药妆纯天然化妆品的流行,让这些本土化妆品越来越受欢迎。2005~2014年我国化妆品平均增长率高达18%,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一二线城市的美容机构也迅速崛起,也让化妆品的使用成倍增长。中国化妆品行业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未来三年,我国化妆品市场高端品牌增长率将达25%。中国化妆品行业的前景很可观。

(三)化妆品市场品牌分析

从化妆品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来看,中国本土的化妆品行业集中度比韩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处于较低水平。2013年调查显示,本土的珀莱雅、相宜本草等护肤品牌占有重要位置,销售额也在逐年递增。国内品牌市场份额仅为7.8%,而国外品牌份额为40.1%。到2014年国外品牌份额下降到34.2%,国内品牌份额上升到9.3%。虽然国内品牌销售额有所增加,但是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时国外品牌的流入,也造成了本土品牌一定的压力。如韩国的兰芝,兰芝以其温和的补水美白效果深受年轻人喜爱,又加上韩剧和韩国文化的渗透,让兰芝在年轻人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彩妆类如美宝莲因其有效的防水功能备受年轻人喜爱,市场份额也在逐步扩大。而国外的奢侈品牌如香奈儿、迪奥等虽其效果显著,但是高虚的价格吓跑一大批年轻人。但是日本的品牌如kate能敏锐把握流行趋势,不断地推出个性时尚的产品也慢慢进入了亚洲市场,对于中国本土彩妆也构成了不小的威胁。所以面对行业的竞争,中国化妆品更亟待更大的提升。

三、中国化妆品市场发展存在的利弊

(一)优势

本土品牌在中、低端市场的优势主要源于:较低的成本,低廉的价格,本土熟悉的产品形象、低收入阶层的心理需求。如大宝天天见,历经几代人的考验。本土品牌供应链管理也相对灵活,与专营店和电商的配合更加熟悉默契。相信随着知名度的提升,我国本土品牌化妆品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二)劣势

1.相关的支持能力较弱。化妆品产业同精细化工、生物科学、细胞科学、材料学等学科门类密切相关,而我国在上述领域的优势并不明显。生产中、高端产品的原料大部分依靠进口。在包装工业、广告制作等相关产业链上也不具优势。

2.低成本都是源自低投入,并非来自规模经济。大量资金规模小于3千万的生产厂家的产品品质低下,质量难以保证。

3.产业集中度低,缺乏与外国化妆品巨头实力相当的大企业。

4.产业历史短,处于学习曲线的起始阶段。欧美等国化妆品进入工业化生产已有50年以上的历史。而我国企业历史较短,缺乏营销技巧,对流行趋势的把握能力较差。

5.高端品牌竞争力弱,品牌培育的力度和方法有欠缺。反观对手,如法国欧莱雅就是塑造品牌的高手,她旗下不仅有“兰蔻”这样的高档品牌,美宝莲作为中档产品的代表更是占据了彩妆类市场份额的头筹。

6.产品线单调。我国许多化妆品生产企业的产品数年数十年如一日的几个老面孔,无法适应日益丰富多彩的消费者需求,也未能充分利用品牌的号召力。

7.营销技巧陈旧,缺乏对时尚的理解和对潮流的把握。对售后服务的概念淡漠。

四、销售模式改变

化妆品销售主要有超市、专卖店、百货商场、电商等,近几年销售模式有了很大的改变,超市和百货商场销售量明显下滑,电商和专卖店成为新的销售亮点。2014年化妆品电商渠道销售额达到 626.74亿,占比从 2011 年的 0.9%上升到 2014 年的 17.5%。在双十一期间,化妆品在全网能突破销售额47亿元.2014 年化妆品专营店的销售额达到 685.37 亿,占比从 2011 年的 16%上升到 2014 年的 17.7%。调查显示近五年,专营店是线下唯一每年都在稳步增长的渠道。所以面对市场的改变,我们应该及时调整顺应时代的销售模式,不断提升销售额。

(一)商场超市渠道模式还需调整

超市仍然是低端品牌销售的集中点,主要集中洗护产品和中低端护肤品。美发、洗浴产品在商超渠道的销售规模分别占市场总销售额的 62.1%,63.2%,62.1%。而护肤品、彩妆类主要对应李医生、相宜本草、百雀羚、韩束、等大众品牌。

(二)百货增长缓慢,百货商场不具有针对性

大型百货商场主要在一二线城市,百货商场逐渐为顾客构建了吃饭购物娱乐一站式消费。百货商场消费多样化,不只是针对化妆品行业。

(三)专营店市场活力强

专营店销售相对精品化,专营店也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化妆师,针对不同顾客的需求能够及时为顾客介绍合适的产品,让其能得到好的效果。顾客认可度高,信任度增加,让销售数量不断提升。

(四)电商渠道不断升级

电商是一个新兴的渠道,方便快捷,渠道比较广。不用出门就能拿到自己想要的产品,同时针对不同顾客对化妆品的评价来选购商品更加放心,在线客服也能及时解答产品参数。更是解决了远距离的困扰,海淘变得更加简单,销售量日日攀升。

五、中国化妆品市场未来新亮点

调查研究显示,化妆品的需求者82%的是女性。男性消费者只有18%。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各种交流越来越多,男士们对自身及他人形象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男士们购买化妆品得欲望也愈来愈强,前景诱人。但是目前我国各大商场的化妆品专柜,针对于男性的化妆品牌少之又少。

而且真正的专业老年人化妆品也极少。中老年人对产品要求更注重产品内在品质,这些要求决定中老年人化妆品与大众化的化妆品有所差异,这就是市场空档。

另外药妆逐渐成为环保绿色纯天然的代名词,大批女性出国大量采购药妆产品,这也是国内化妆品行业急需解决的空档。无论哪个年龄阶段,不管男性女性,大家主要为了自身形象更好,都想永葆青春,这就让化妆品行业商机无限。

六、建议与意见

(一)加大研发投入,关注市场动态

加大化妆品种类的开发,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肤质,顾客不同的需求研制特定的产品。随时关注市场动态,时尚潮流,推陈出新,满足大众需求。

(二)学习经验,了解市场

学习优秀化妆品牌的经验,整合出一套自己独特的方案,了解市场趋势,不但要在量上得到提升,更要在质上有个飞跃。

(三)关注尊重目标顾客

随时关注自己特定的顾客群,频繁联系自己的固定顾客,引导不同的顾客群体体验适合她们的产品。掌握顾客心理和顾客需求,尽可能大的让顾客的肤质得到满意的改善。

七、结束语

有资料显示,我国化妆品行业处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人民从以前化妆品人均消费二三十元到目前的六七十元。明确表明了人民的急切需求,国内化妆品行业也要让化妆品更多元化、功能化满足群众需求。更是随着人民生活理念的更新和进步以及人们整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使消费群体进一步扩大,加上中国众多人口基数和消费层次的多样化,可以预见,我国化妆品市场需求潜力巨大,空间广阔。

参考文献:

[1]王广伟.化妆品品牌营销本质在于消费梦想引爆营销[M].福建:鹭江出版社,2008.

[2]刘忠宏,邵奎.基于品牌经营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J].商业经济,2007.

[3]姜笑君.浅淡化妆品广告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6.

[4]胡侃.中国男士化妆品市场纵览[J].日用化学品科学,2006.

[5]欧莱雅成功的秘籍[J].现代营销,2003,(04).

[6]程国平,刁兆峰.管理学原理[M].湖北: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第15篇

关键词:品牌忠诚度 品牌定位 品牌营销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7-0075-01

虽然我国的服装产业中不乏一些颇具知名度的服装品牌,但是与很多知名的国际服装品牌相比,在品牌影响力、营销方式以及品牌管理等方面都拥有着很大的差距。服装企业想要在市场上占领一席之地就必须沉淀品牌文化,拓宽营销渠道,进行正确的品牌定位,加快产业升级,促进我国服装产业的发展。

一、服饰品牌营销的现状

(一)服装品牌积淀缺乏

我国的品牌意识起源较晚,最早成立的品牌也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但世界比较知名的服装品牌有很多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就已经形成。[1]相对应的,与服装产业相关的其他职业和产业也都受到了影响,优秀的品牌设计师也非常的缺乏。由于缺少历史和文化沉淀,所以也导致服装品牌文化流于表面,缺乏内涵。在服装设计上更加注重模仿而忽视对服装的设计和创作。这是我国服装品牌与国外著名品牌相比缺乏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服装品牌定位不准

我国一些比较知名的服装品牌虽然也都在国内市场上占据着一定的份额,但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还有待提高。现阶段很多品牌虽然也意识到了国际市场的重要性,把服装厂办到了国外,但是对于国外消费者消费需求的把握、在国外市场的营销手段以及跨国公司的管理等许多方面都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相关专业人才也比较缺乏,这些都不利于服装品牌对于国际市场的拓展。

(三)服装品牌欠缺内涵

一个优秀的品牌无论是品牌商标还是品牌故事上,都拥有非常丰富的内涵,例如“just do it”就为耐克带来了具有正能量的品牌印象,吸引了很多喜好运动的年轻人。[2]但是国内很多消费者根本不知道一些品牌的品牌内涵是什么,使得消费者很难对品牌产生忠诚度。现在市场上很多服装企业都在盲目追赶潮流,忽视了创造自己的品牌性格,这也导致很多品牌的服装风格都非常相似,很难在市场上形成核心竞争力。

二、服装品牌市场营销的创新策略

(一)科技创新,提高品牌竞争力

提高品牌影响力的关键就是要注重产品的质量,产品的质量决定了品牌的价值。现在很多服装企业都盲目追赶潮流,很多服装企业的服装风格非常相似,这样很容易让消费者形成审美疲劳,也无法在众多的服装企业之中脱颖而出。想要提升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的品牌竞争力就必须进行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引入优秀的设计师,开发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形成独一无二的品牌个性。不以低价吸引消费者,而是以优秀的产品质量和丰富的品牌内涵引起消费者的关注,提升品牌的竞争力。

(二)优化定位,实现品牌复合化

品牌定位决定着品牌的发展方向,想要利用品牌效应带动营销,促进企业的发展,就需要进行准确的品牌定位。[3]首先就是对目标客户群进行定位,只有确定了目标客户群才能够进行品牌风格的定位和消费市场的定位。要尽量将目标客户群细化,例如定位18-24岁的年轻人群,品牌风格就应该追求个性时尚;定位高端商务人群,就需要追求质感,彰显品位。为了拓宽市场,也可以同时定位多个目标客户群,例如现在一些原本针对年轻人的品牌也开设了针对商务人士精品服装区域。也有些品牌是通过在旗下建立多个不同的品牌,满足不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利用品牌定位复合化的方式,扩大目标客户群,实现市场份额的拓展。

(三)注重服务,推动品牌网络化

很多品牌为了扩大影响力往往会在广告上花费大量的投入,但是实体店内的服务态度却很差。相关数据表明,超过百分之六十的消费者对一个品牌产生好感,甚至是建立忠诚度的原因,是由于服务态度。很多企业虽然投入了很多的成本拓展品牌知名度,但是却因为服务质量较差从而无法获得消费者的喜爱。所以服装企业应该提升服务质量,在实体店内为消费者营造良好的购物环境。实行会员制度,定期开办会员活动,创办企业微信公众号和微博账号,定期与会员分享企业最新的服装信息和活动信息,增加和消费者之间的互动性,扩大企业的网络影响力。

三、结语

品牌对于服装企业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想要在众多的服装企业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注重品牌的力量,注重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对品牌进行精准的定位。利用网络平台拓展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增加企I效益,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莉莉,成艳娜.浅谈服装品牌营销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纺织导报,2011(1):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