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环境卫生教育范文

环境卫生教育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环境卫生教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环境卫生教育

第1篇

一、宣传教育的内容

1、镇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方案和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意义、目标、任务、方法、责任等。

2、农村环境卫生的好坏对农村家庭及成员身体健康的影响。

3、农村环境卫生的好坏与农村居民疾病发生、传播蔓延的联系。

4、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与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关系。

5、农村生产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

6、修建垃圾池的方法和作用。

二、宣传教育的工作措施

1、镇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指挥所组织村场、部门、机关干部进行二轮培训,各村场要组织保洁员、督导员、宣传员及党员骨干进行二轮以上培训。镇村、组干部及党员都要包户宣传,包户花名册3月25日前报镇指挥所。

2、组织宣传车进村入户宣传一季度一次。

3、各村要召开广播会,每周二次,各组要召开户主会。

4、每户一封公开信要贴到大门上,与每个农户要签订农户三包责任状。

5、镇指挥所在新华大港沿线树立三个大型固定标语,各村要在醒目处设置固定宣传标语,每村不少于三条。

6、各村要根据实际制定环境卫生整治的村规民约,并广泛宣传。

7、镇整治指挥所利用短信平台经常性宣传及通报环境卫生整治情况。

8、每村要创办1-2个宣传栏。

9、各学校要组织学生利用放学、放假时日进行宣教,规劝,监督。

三、宣传教育的保障措施

1、成立镇环境卫生整治宣传教育领导小组

第2篇

一、时间安排

(一)每月初,组织1次全处行政学习会。

(二)每月中旬,各党支部组织1次党员学习会。

(三)其他没有统一安排的工作周,各行政科室以周四下午为固定学习时间组织学习会;各支部及处属各部门自行安排相对固定时间组织学习会(每月不少于2次,内容不限、参加人员不限)。

二、学习要求

(一)政工科每月初根据市局责任书规定的学习专题以及时事或本处实际制订本月度学习安排。

(二)各支部或行政科室及处属单位根据处月度学习安排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同时,还要结合工作实际,强化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文化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学习。学习中提倡采用讨论形式,发挥每位参加学习者的积极性。

(三)处综治办、安全办等机构,处工会、共青团、计生协会等群团组织,都要根据自身职能,及时、足额地组织相应的学习教育活动。

三、注意事项

(一)学习会要做好签到记录工作,并于每月底将各自当月的学习开展情况(含内容、签到等)按照规范表格的要求报处政工科,列入处学习台帐。支部组织的党员学习(活动)内容列入本支部“四个好”台帐。

第3篇

 

随着生物—心理—医学模式的发展,预防医学逐渐突显出其在医学科学领域中的重要地位。作为预防医学重要分支之一的《环境卫生学》,不仅是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也是临床医学、医学统计学、影像学、护理医学等专业学生必修课《预防医学》的重要教学内容。环境卫生学是医学科学与环境科学的一门交叉学科。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北京雾霾、水的重金属污染、蓝藻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等问题层出不穷。《环境卫生学》的实验教学不仅可以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实际环境卫生问题的能力。结合本人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探索与体会,浅谈一些对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一、转变观念,重视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医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桥梁。长期以来,传统的实验教学因为受到理论教学的束缚,只能起到验证现成理论的单一作用,仅具有从属性的地位。仅仅只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及“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仍普遍存在,更可能导致学生本身对实验的不重视。目前,《环境卫生学》教学中主要使用的是杨克敌主编的教材,尽管有所修订,也会补充新内容,但教学内容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与实际需求有较大的差距。为此,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对实验教学的正确认识显得尤为重要,是做好实验教学工作的必要前提。另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可考虑将“慕课”、“CBL”、“PBL”等新的教学模式应用到实验教学过程当中,从而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实验课堂充满活力,提高每个学生的实验课堂的参与度。

 

二、目前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仍以教师讲课和操作为主,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环境卫生学》是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一门学科,实验教学是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为了巩固和深化理论教学中的知识,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目前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都是以教师准备实验、开展预实验为主,而学生并没有参与整个实验过程,仅仅只是机械地按实验步骤操作,没有亲自配制实验所需的每个试剂,准备实验所需的相关耗材,印象不深刻,学生从实验课当中的收获较小,甚至不清楚自己到底在做什么,实验的目的和原理是什么,为什么采用这些方法进行实验,以及实验的操作规范性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因此,导致实际操作能力与动手能力没有得到的提高。有些同学认为以后工作不需要实验操作等基本技能,对实验的重要性认识不深。

 

2.学生只是机械的操作,忽视实验过程以及结果的分析。学生的实验报告基本都存在照抄实习指导手册的现象,实验数据与结果的分析也存在互相抄袭的情况,根本没有对整个实验过程及结果进行深入的思考。对于实验课上要求掌握的内容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基本都是应付了事,根本没有达到实验课的目的。

 

一个实验的成功与否关键就在于整个实验的操作过程。在实际操作当中,我们应该更注重考查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的基本操作是否得当。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及今后工作的需要,应重点考查一些环境卫生学实验中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比如大气采样器的使用,水样采集及处理,无菌操作技术等。另外,学生实验操作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当场进行提问,对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从而及时发现学生不良的实验操作习惯,使他们在今后的实验操作过程中能够严格的要求自己,从而提高自身的实验操作水平。

 

3.实验内容简单,分散的验证性实验较多。环境卫生学开设的实验大部分设计到理化和微生物学方面的内容,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在卫生化学、基础化学和微生物学相应的实验课当中已有所掌握,简单、分散的验证性实验,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实验的热情,教学效果也受到影响,尤其对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即将开展的生产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的课题研究,作用甚小。

 

4.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陈旧,与实际工作脱轨。目前,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内容主要是大气和水方面的内容,而像室内空气污染、家用化妆品、土壤卫生等目前公众关注度较高的方面,所涉及的内容非常之少。实验的检测方法仍以紫外分光光度法为主,学生走入工作岗位后,将面对更多新式仪器,难以适应工作需求。随着大气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环境指标和污染物的检测手段越来越先进,高灵敏度的快速、实时、便携式的检测设备已经逐渐替代传统的实验手段,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实际空气污染物的监测中。因此。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应尽量更换传统的实验手段,介绍学生认识和掌握目前广泛使用的仪器设备和检测方法,充分满足今后工作岗位的需求。因此有必要改进实验内容和方法,结合实验条件,适当引进先进仪器,开拓学生的视野,从而达到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提高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一)精选实验内容,适应社会需求

 

环境卫生学的实验内容应根据目前疾病控制防治的重点以及研究的热点来开展。比如大气、水、土壤等大环境,目前引起广泛关注的北京雾霾、空气质量报告中的PM2.5、PM10以及室内空气污染中的甲醛、苯、氡等污染物的问题,这些都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因此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也应该密切联系实际,在原有的大气SO2、NO2等指标测定的基础之上,增加空气质量监测中的其他相关实验内容,比如PM2.5、PM10、O3、紫外线强度等。课堂形式可以参考参观自来水厂生活饮用水氯化消毒的实验课内容,由教师带领学生到相关空气质量监测部门进行参观,了解最新的空气质量检测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实验教学模式多元化

 

1.适当开展以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和CBL(Case-Based Learning)为主的讨论式教学模式。PBL和CBL结合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以学生思考、讨论为主,教师指导、解答为辅。将PBL和CBL进行有机地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更注重团队合作以及人文关怀,将其应用于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中,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环境卫生学实习指导中的环境砷污染的案例分析,这次实验课就比较适合开展PBL和CBL相结合的讨论式教学模式。该案例的选择不仅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还涉及到毒理学基础、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等相关课程的内容,具有拓展性、启发性等特点。

 

2.引入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加强科研设计的思路,在环境卫生学原有的实验内容基础之上,加入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设计性实验教学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拟定一个实验课题,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完成实验,该教学模式的流程主要包括理论知识的讲解和设定题目、实验设计及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总结评价这四个部分。整个实验过程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拨和指导。加入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主要的作用在于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科研设计思维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以及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从而培养良好的科研思路。

 

(三)完善评价体系,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采用综合客观评价方法对学生在整个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打分,促进学生传统实验思维的转变,重视实际操作能力。不仅仅依靠实验报告的形式来进行评分,可以考虑将实验技能也加入到评分系统中,可以将每个学生的成绩由实验报告和实验操作两个部分所组成。具体考核方法由教师根据实验内容准备考题、实验仪器和打分标准,考核的内容可以采用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仪器的操作和使用、实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处理等,学生随机抽取考题当场完成操作,教师进行评分。实验课的总成绩应将实验报告和实验操作两部分的成绩进行综合打分,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在实验中的综合表现和整体素质。

 

总之,我们在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方面的探索,应以学生为主,结合实际工作和目前关注的热点问题来优化实验内容,开展多元化实验教学模式,采用综合客观评价方法,提高环境卫生学实验课的教学质量,才有利于学科的发展和培养实用型人才。

第4篇

1.微博平台成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载体

微博的应用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途径。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引导学生发展,各高职院校都努力把微博打造成各级学生管理部门联系、服务以及引导学生的一种新载体。学生管理部门和各类学生组织可以通过原创、点击转发、访谈等形式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这就为学生管理部门更好地引导在校生提供了一个平等有效的工作平台,能够帮助管理部门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动态,使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

2.微博提供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保证学校工作的透明性和公开性

高职院校可通过微博一些校园活动信息、奖助贷信息、就业信息等实现资源共享,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关注的问题,学校管理者及教师则可以不限场地、不限时间地针对学生的问题及时进行解答。把各类信息到微博上增加了学校工作的透明性和公开性,学校可以通过学生关注的热度及学生反馈,了解学校工作开展的实际效果,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促进学校各项决策的民主化,推动校园和谐建设的进程。

二、微博环境下创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途径

1.明确微博工作的定位和作用

校园微博具有公开透明、平等自由、更新迅速、涉及面广等特点,有利于各类信息的交流和传播,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升大学生管理的质量和效率。高职院校充分利用微博的这些特点,借助微博灵活多样的形式和传播速度快、公开透明等优势,引导学生的思想。将微博打造成开展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引导大学生思想的一个重要平台。

2.注重创新微博宣传形式

通过创建“班级微博”“人人网年级主页”“招生办微博”等形式的组织平台,让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同学都能积极参与互动、留言,也可以在平台上及时公布组织的活动开展情况,让同学们监督和参与,培养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积极引导,可以取得更好的教育和引导效果。

3.分层级构建完整的校园微博体系

第一,建立院级微博平台,由院校骨干教职人员组建。同时,可以倡导学生处、团委等部门中的领导干部、相关工作人员以及在学校范围内具有一定号召力的优秀学生干部开设微博,利用这个平台各类信息、更新校园动态、展示大学生的风采,还可以鼓励这些校园微博逐渐将部分关注点转向社会层面,拓宽大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更多地关注社会,丰富他们的日常生活。第二,在全校各院系、各班级分别开设对应的微博群,实现院、系、班各层次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通过微博平台及微博群,主要实现如下职能:

(1)实现信息的交流,各班级之间可以通过微博或者私信的方式,相互传递信息,完成班级工作任务。

(2)提供各类信息服务,通过微博校园资讯、就业信息等。

(3)组织各类活动,可以利用微博这一网络平台开展“微话题”“微采访”等活动。

(4)展示自己的班级风采及工作成绩。充分发挥微博公开透明、平等自由、更新迅速、涉及面广等特点,促进信息的交流和传播,提升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4.完善校园微博管理制度,保障校园微博的良好运行

第5篇

“教育就是今天睡好觉,明天不跳楼。”湖北省特级教师、武汉市武昌实验小学校长张基广关于教育的一番言论,引发了各方热议。姑且不去论证张基广校长所言是否辩证、全面,这一惊人之语足以折射出真实、严峻的教育现实:学生负担太重,压力太大,尤其是中小学生。作为正在快速发展的大都市,沈阳也是如此。

如何为沈阳打造一个生态的教育环境,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就目前沈阳市中、小学教育状况及其成因做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沈阳市中小学教育现状分析

1.部分名校通过考试招生对沈阳市中小学教育的影响。2006年,沈阳市开始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化,而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是实施教育均衡化的一个重要举措,在排除了由学苗因素带来的先天性差异后,极大地调动了沈阳市各公办初中学校的主观能动性。2009年中考是真正实施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的第一年中考,各校几乎是百花齐放,尤其是在培养学优生方面,让初中公办学校在多层次学生的培养过程中看到了成效与希望。然而,近几年,部分初中尤其是一些名校通过考试招生死灰复燃,使得众多学子尤其是家长趋之若鹜。这无疑是为目前从小学就已经开始的择校热推波助澜。另一方面,给本已开始稳步实施的义务教育均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阻碍,更将绝大多数旨在推进、深化义务教育均衡化的公办学校带入前所未有的两难境地。第三,助推应试教育。学生、家长、教师、学校迫于选拔考试的压力严阵以待,在学校里过分注重应试训练,在校外众多家长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让孩子“恶补”。目前,至少有六成以上的学生是在利用双休日补习,很多六年级的孩子脱离学校后投入社会的强化冲刺班,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孩子学习负担过重、压力过大。每年6月,已成为中小学生的考试季,除了一些名校的超长班还有小升初的人学招生考试,为此万千学子早已秣马厉兵,但除少部分智力、能力确实超常的孩子外,其他绝大部分孩子需要提前至少2年至3年就进入补习班进行高强度的应试学习、训练,严重影响了身心的健康发展。

2.中高考成绩、各高中录取分数线的排名对沈阳市小学教育的影响。目前中高考成绩、各高中录取分数线的排名,将大众的视线 吸引到了分数这一可用数字量化的结果上,使得学校将应试作为唯一的教育目标,其弊端贻害不可估量。主要表现为:第一,诱导学校围绕考试来构建教育教学体系,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学内容的设置、评价手段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用,均以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衡量尺度和取舍标准。反映在具体的课堂教学环节上,就表现为学习过度、作业过多、考试过密,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同时,也会造成许多心理疾病,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第二,由于升学率、分数两根指挥棒自上而下被层层强化,考试成了教学目的,严重扭曲了考试的检测功能,同时导致学生的两极分化、厌学甚至流失,人为造成了教育的不平等。第三,加重教师负担,再加上一些学校管理中的急功近利倾向,更加重了教师的心理压力。

3.应试催生的考试产业对沈阳市中小学教育的影响。随着应试的逐渐强势,“恶补”被推及到中、高考所有考试学科,而且愈演愈烈。不能不说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诟病,而且这种应试教育养活、养富了一批“考试产业者”。这种看似公平的教育体制,牺牲的是学生的健康发展。学生、家长的需求无疑是其强有力的推手;同时,也有在职教师参与其中“创收”,这里边会有利益的驱动,更主要的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经过社会补习班之后,在学业上吃了“夹生饭”,结果回到学校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弥补在社会补习班带来的缺漏,而这缺漏不仅仅是知识学习本身。目前,这条考试产业链其利益关系牵涉到方方面面,其影响已经渗透到了每一个学校和家庭,不但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还给家长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二、应对措施建议

1.严禁部分初中通过考试招生的行为。《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明确规定:完善初中就近免试入学的具体办法;沈阳市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明确规定: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切实落实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精神,严格禁止部分初中通过考试招生的行为,治标治本相结合。

2.以法律为准绳,依法治教。在沈阳市义务教育管理条例、中小学常规管理意见中对中小学办学行为做了细致、明确的规定,以使中小学有具体可依循的法律依据,真正实现依法治教。如每年学校要将招生范围、人数和实际录取学生情况向社会公开;严禁各初中学校以各种名目举行招生入学考试;从提高课堂效率角度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政府在教育投入中增加补课费用支出一项,使其合法、规范化,并对中小学补课做出明确的规范与要求;在统一的管理办法下对公办、民办学校的办学行为进行规范、监督。

3.改革中、高考招生及考试评价制度。一是进行中高考报名社会化试点。二是抓住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科学评价,将评价结果与中高考制度改革衔接,达到过程与结果的契合,确立新的评价、考核、选拔机制,从根本上破除单纯应试给学生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和负面作用。同时,要制定并在相关的政策性文件中保证这项改革顺利实施的制度,如公示制度、诚信制度、监督制度、监控评估制度等。

4.建立科学的中小学评价机制。取消学校中高考升学成绩和各高中录取分数线的排名或者严控排名的对外公开。在中小学评价上明确政府的责任,不以升学率等外在和短期指标来评价教育、评价学校,同时以统一办法去规范民办学校,真正做到不以分数作为唯一标准来评价学生、评价学校、评价教育,给所有的学生及教师一个专心治学、公平竞争的舞台。

5.在实施校长、教师交流制度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师资队伍的建设及稳定因素。“城区校长、教师在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时间最长不得超过六年”,以目前客观情况而言,时机还不成熟。一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相对完善的长效机制,更需要稳定的教师队伍,而打造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更需要建立长效机制,这一点需要有时间做前提保证。

6.充分发挥教研部门的专业研究与引领作用,构建高效课堂。建立教育行政、教研、督导、师训等部门和中小学合力推进工作的机制,充分发挥教研部门的专业研究与引领作用,构建高效课堂。这是切实推进教与学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更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现实要求。

第6篇

关键词:情感因素;中职;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192-03

一、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内心体验,也是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主观需要的评价反映。在语言教学中,情感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情,感觉,情绪,态度等[1]。语言具有认知性、时效性和情感性等功能,是人类进行交流与传输信息的媒介。情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传递,所以情感因素与语言学习紧密相连。情感过滤假设理论家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设(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也认为,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变成语言“吸收”(intake)。即:输入|(过滤)|语言习得机制习得的能力。从这里可以看出,在语言输入到达大脑语言习得机制的过程中,过滤是输入的语言信息必须逾越的第一障碍。也就是说,情感因素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克拉申认为影响语言学习的情感因素是:(1)动机。学生的学习目的是否明确,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目的明确则动力大,进步快;反之,则收效甚微。(2)自信心。有自信并自我感觉良好的学习者在学习中进步较快。(3)焦虑状态。焦虑感较强的学习者情感屏障高,获得的输入低;反之,则容易得到更多的输入[2]。

可见,情感因素对言语输入有着不同的过滤作用。在消极的学习态度下,情感过滤的作用就强,语言学习者就不能主动地获取更多的语言输入,更不会习得它们。相反,在积极的学习态度下,情感过滤的作用就偏弱,这就意味着学习者有了更多的信息输入和更多的语言习得。根据这一理论,教师要改变以往只重视知识和智力的发展而忽视情感发展的英语教学方式,要以学生情感为基础,创设积极情感的教学新环境。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优化学习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二、注重学生情感,创设英语教学新环境

在以往英语教学中,过于重视认知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情感与认知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关系。研究表明,当人处于某种消极的情感状态时,认知活动自动停止。关注情感可以提高语言教学的效果,同时语言教学也能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创设积极情感,尽量减少消极情感的环境,是教师责任之所在。

(一)以情感入手建立学习动机

目前绝大部分中职生英语基础薄弱,大量的失败学习经历和痛苦的学习过程使他们对英语学习早已丧失信心,同时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动机,认为英语与将来的生活就业并无关系,从而轻视英语语言,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学习。英语课堂上,学生深感学习英语成了无法逾越的障碍,产生了焦虑、恐慌的情绪。

在当前的中职英语教学课堂中,首先,要使学生正确认识学习英语的社会意义,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责任感和求知欲,是使学生学习兴趣赖以保持并得以巩固的有力保证。通过目的与动机关联性,将学习目标转化为学习动机,进而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

中职生大多是初中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到中职就想学一技之长,如果在第一节英语课上再灌输他们听不懂的甚至令他们讨厌的英语语法,他们的新鲜感没了,学英语又一次失去信心,从而导致恶性循环。所以,教师想从根本上端正中职生英语学习态度,必须要备好新学期的第一堂课,尤其是针对新生的第一堂课。比如,设计“与学长对话”的开学第一课,邀请在事业上比较成功的往届毕业生现身说法,由学长描述英语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及因英语不精而闹出的笑话;再设置学生与学长对话环节,当场提问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了解在职业学校的学习和生涯规划,以及将来就业的情况;同时在课堂上安排了一场工作招聘会,问题设置可以是简单的英文如:1.What's your name?2.How old are you?3.What's your hobby?4.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yourself?5.What's your telephone number?诸如此类在面试中可能用到的简单用语。或者设计“我喜欢的一首英文歌”作为开学第一课,请学生选择一首简单的英文歌与同学分享,或者由老师教给他们,比如“You are my sunshine”,“Forever hold your hand”等受学生欢迎同时又容易学会的英文歌。

在这些活动中,教师亲切的笑容、动听的歌声、适当的手势、期待的目光都可以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体验让学生体会到英语课的乐趣,有了兴趣,就会打开学生的心扉,消除学生学英语的恐惧感,为进一步开展英语学习,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打好基础。

(二)以情感入手化解学生学习焦虑

焦虑是语言学习中最大的情感障碍,它会使学生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而难以达到学习目标,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富有情感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是一种催化剂,能使学生大受鼓舞,从而激发其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化解他们的焦虑。

一方面,多给予英语学习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课堂开口的机会,比如鼓励让他们在口语测试中唱英文歌,作为期末英语成绩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通过班级QQ群对学生进行饱含情感的评价:“You can sing a beautiful song!You are the voice of my class!”同时,教师在学生的作业里多一些表扬式评语和表情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尤其对基础差的学生,教师更要善于发现闪光点。如:“Your handwriting is so beautiful!I am so glad you have made so much progress.”“You have improved a lot.I am proud of you.I hope you will keep up.”“Do believe in yourself.You can do it.Never give up.”

最后,教师把课堂参与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堂笔记等都纳入到阶段性评价的范围,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兴趣、态度、参与活动程度和付出的努力等进行全面的评价,学生可以从不同方面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积极的、有意义的反馈,焦虑情绪自然消除。

(三)以情感入手完成学习任务

1.找出教材中的情感载体。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从情感维度着眼,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拨动学生心中的“琴弦”,引起情感共鸣,让他们获得“真、善、美”的情感体验,从而得到情感的升华,进而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

比如中职教材《英语 1(基础模块)》Unit5 What's Your Hobby?上词汇课时笔者就以当时比较流行的NBA篮球明星林书豪在时代杂志上的图片为导入,呈现basketball star——“LINSANITY”这个单词,单词下边印着“JeremyLin light up the NBA”,意为“‘林疯狂’照亮NBA”。介绍Linsanity这个为林书豪新造的单词是Lin(林)+Insanity(疯狂)的缩写,字面意思是“疯狂的林”,也有中国媒体更形象地翻译为“林来疯”,意思为“迅速成为时尚、潮流的人”。这时学生就开始津津乐道地谈起林书豪,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思考从林书豪身上学到什么。有的学生认为,林书豪为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能坚韧不拔、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理想的精神值得学习。这时教师适时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学习有关爱好的生词与句型,创造课堂教与学的互动就水到渠成了。

2.延伸教材中情感内容。英语课上教师可利用各种手段,创设与所学内容相符的情境,同时给学生分配相应的角色,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英语,这样学生就能学得快,印象深,学习语言自然,表达准确。比如中职教材《英语 1(基础模块)》Unit6 Would you like to order?在班级创设一个餐厅点餐的环境,桌上摆满学生要巩固的食物单词burger,cheese,steak,chicken,coffee,salad等,让学生把学过的餐厅点餐的习惯用语如:①Would you like to order now?②I'd like...③Well done or medium?④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drink?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大胆地演练出来,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能积极和他人合作,顺利完成任务。

3.搜集网络中情感短语。任何情感都与现实有关,社会在发展,学生对情感的表达方式或手段也在发展。根据中职生喜欢上网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网络词汇大比拼,开设英语QQ聊天室。比如Unit 9 What club would you like to join?有的学生就想加入电脑俱乐部,教师借此根据职专生活泼好动,动手能力强,对新鲜事物兴趣高,尤其喜欢上网玩游戏,追求时尚的特点,以组为单位进行英语网络语大搜罗比赛,然后让学生自己归类,掌握这些词汇。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就可认识掌握如下网络用语:gaga(狂热的);BTW(by the way),就是“顺便再说一句”的意思;KIT:Keep In Touch(保持联系);CU:See you 再见;BBL:Be back later过会儿回来;g2g(got to go),等等。这些简单易懂且又体现时代气息的词汇,经过学生分类学习并掌握后,就能在上网时运用自如,从而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总之,作为英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创设积极的情感教学环境,激发和稳定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进行成功的英语教学的基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乐观向上、自信自强的人生态度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刘文华,吕云.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价值取向[J].山东社会科学,2010,(12).

第7篇

    1.1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型双语教学模式的确立目前比较有影响的双语教学模式有:沉浸型双语教学、维持型双语教学、过渡型双语教学和任务型双语教学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和接受能力,虽然基础较好,对于英语学习有一定的热情,具备一定的读、写能力,但听、说能力较差,而《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中涉及的专业知识很多比较抽象,因此,若大力度进行英语训练,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双语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还应以专业知识的教学为首要任务,并以专业课堂为载体,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与安排下用英语完成各种真实的与生活、学习相关的任务型双语教学模式,将双语授课从被动的翻译形式转变为主动的接受和师—生、生—生互动的教学体验,加强运用英语解读并表述专业课的基础理论知识及查找阅读科技文献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专业知识的英语交际能力。

    1.2教材的选择教材的选择遵循“以中文教材为主、原版教材为辅”的原则,采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周群英教授主编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作为中文教材,这本书较好地处理了微生物的基础理论和微生物在环境生态工程中的应用之间的关系,主要内容包括:超微生物病毒、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微生物与物质循环、水处理中的微生物等,同时选择科学出版社出版的“BrockBiologyofMicroorganisms”(11thedition)作为外文教材,该书是美国优秀的微生物学教材,自1970年第一版起已有42年的历史,它以新颖、先进、严谨的内容,丰富精美的图片,启发式的知识结构和巧妙的构思,赢得了广大师生的青睐,被誉为“生命科学名着”。这样选用教材,既使教学内容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深度和广度,又能让学生开拓视野,汲取外文教材中的精华,也为提高专业英语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多媒体资源的应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及网络平台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示出丰富的课堂教学内容及辅助图片、视频、动画等,可以增大课堂容量,使学生加深印象,增进学习兴趣,是保证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实践中,采用的课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多媒体课件与教师板书紧密结合,板书采用中文,课件上的知识点则为相对应的英文,包括教学内容、概念的表述等;(2)由于采用的外文教材以光碟形式提供了原书的插图,课件上即可增加大量英文原版图片。另外,还有下载于世界着名的出版公司McGrawHill、W.H.Freeman等的动画,这些动画都是原版的英文字幕和解说;(3)安排学生观看一些环境生物方面的短片。如“水问”(WaterCries),“发现”(DISCOVERY)等,使学生了解当前国际环境生物领域取得的最新进展,从视觉及心理上更接近、更喜欢这门学科。

    1.4教法的实施任务型双语教学模式的实施分为任务前(pre-task)、任务环节(taskcycle)和任务后(languagefocus)三个步骤。《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中有些知识点比较抽象,有些知识点实际应用性很强,学生在刚接触时可能会有些困难,再配以英文解说则更难理解。因此,我们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分别布置学习任务,并采用启发式教学,以提高双语教学的课堂氛围和学习效率。目前在课堂上实施的任务有以下两类:(1)知识点回顾,通常设置在授课内容结束后,如,病毒的定义、分类、化学组成、繁殖过程;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原理;活性污泥法中的几类重要的微生物类群,概括它们的作用等内容。这些都是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部分,需要学生牢牢掌握,布置任务时需要教师给出重要的专业词汇,布置给学生相应的命题,分组进行准备并发言,主要以互动式、讨论式教学方法为主。(2)热点问题讨论,该类学习任务通常以专业知识为背景,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用英文展开相关热点问题的讨论,如:微生物基因工程菌株的构建;水中污染物的检测及污染治理方法;固体废物处理中的微生物等内容,以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为主。在任务完成之后,教师要进行总结点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对相应知识点进行归纳,以便于学生复习,为开展下一轮任务奠定基础。在双语教学内容的实施过程中,对于任务布置和展开也不能追求一蹴而就,还应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教学中应注重点线面结合、循序渐进。点即专业词汇,线即对英文句义的理解,面即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循序渐进即对点线面的逐级渗透,例如,在开始教学时采用英、汉交叉,使学生能够“望文生义”,看到中文即想到英文,并逐步达到能流畅地使用英文表达,同时介绍一些科技英语词汇的构词特点以及科技英语的句法特点和翻译阅读技巧,促进学生对外文教材的感知、理解与掌握。教学实践中,若要使学生的知识体系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教师不应拘泥于双语教材的现有理论知识,应着眼于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加强基础理论与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之间的联系。国内外在环境工程微生物领域的相关研究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教师需要对照国内的实际研究的理论基础、发展状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融合与补充,添加国内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而不是照抄照搬国外教材、采取“拿来主义”[5]。这样有针对性地开展双语教学,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本土知识和中国国情,认清最新研究动态和发展形势,也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双语课程的精髓,提高学习效果。

    1.5结构化考核体系的建立对于学生的考试成绩,采用了结构化评分方法以最大限度反映出一个学生的真实水平。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50%,包括课堂提问、任务讨论、文献翻译等,以此来鼓励学生对双语教学中任务环节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英文的表达能力和思维水平;期末卷面成绩占50%,大部分试题仍采用中文表述,少数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等会配以英文表述。全面考核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实践证明,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8篇

关键词: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233-02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在本科生培养方面注重实施通才教育,强调人本教育的综合素质提高而非职业教育。然而,环境科学与工程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如何培养大批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熟练职业能力和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环保专业人才,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挑战。“环境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在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有着重要的地位。几年来,我们通过“环境微生物学”的教学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就此谈几点体会,与同行探讨。

一、教学内容注重教学的学科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重视对课程、教材内容的剖析和对学生特点的把握,做到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接受最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和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整体性。

1.紧跟学科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环境科学领域中的新技术、新方法等研究性的成果也不断出现。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经常关注学科发展动态,及时向学生展示微生物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例如,“转基因技术”等新兴科技在环境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以及新兴科技的蓬勃发展给环境带来的潜在危害;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下村修(Shimomura O)、马丁·沙尔菲(Chalfie M)和钱永健(Tsien R Y)对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研究所做出的贡献,及其在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生物膜菌群构架、环境生态学和环境检测生物传感器等研究领域的应用。在介绍一些新知识、新技术的同时强调正在学习的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技术和方法,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视野,也使他们增加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因而更重视环境微生物学的学习。

2.引入史实和事例。在“环境微生物学”课程中,涉及到许多史实和事例,这些史实和事例往往更具说服力和震撼力,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述“微生物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时,通过“鼠疫”展开介绍成吉思汗西征对欧洲文艺复兴的影响。这些史实和事例不仅使学生开阔了视野,也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如,在讲述“微生物变异”时,结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Ames教授设计的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murium)回复突变性试验,介绍微生物基因突变的特点,及其在污染物致突变性检测中的应用,使学生懂得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引入生活中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剔除繁杂,突出重点,还要让学生对信息产生兴趣,主动接纳有用信息。例如,水果腐烂可能会产生醇香,而蔬菜腐烂则可能产生令人不快的气味。其原因是水果、蔬菜表面的微生物不同,而这些微生物又是由水果、蔬菜的性质所决定。通过这些现象的解释可以将“微生物的营养”与“微生物的代谢”中的知识有机地接合在一起。又如,禽流感病毒传播、抗生素及食品添加剂的滥用等,既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又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将这些现象引入教学过程中,既能使学生学到知识,也能使他们用本课程的原理来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及当前的一些热点问题。

二、采用科学的教学手段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为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内容多且比较抽象,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一门难教且难学的课程。因此,需要转变传统的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手段。

1.启发式教学。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更主要的是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例如,在讲述“微生物变异”这部分时,不是直接给出“突变的性状与引起突变的原因间无直接的对应关系”的结论,而是对鲁里亚(S. E. Luria)和德尔波留克(M.Delbruck)设计的变量实验(fluctuation analysis)进行逐步分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论。又如,在讲述“噬菌体繁殖”这部分时,先介绍温和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不是将宿主细胞裂解,而是将自己的核酸整合回到宿主染色体上,让学生回答会发生什么样的结果。

2.直观性教学。在环境生物学课程的教学中,理论知识通常被认为抽象复杂、枯燥乏味,给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带来一定难度。特别是这些微生物给学生的感觉是“看不见、摸不着”,抽象、难记,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而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元素融为一体,形成了的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界面,具有直观性。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通过互联网获取微生物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的高清晰图片或视频,通过文本框、流程图等,直接用多媒体在屏幕上进行显示。如细菌的繁殖过程、乳糖操纵子的调节机制的动画等。这种直观性教学,可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下对知识产生兴趣。

3.辅教学。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既要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教会学生驾驭知识的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更好地配合课堂教学,教师除经常通过网络补充、更新知识,掌握国际上专业动态,充实自己的专业信息外,还将一些对学生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有用的网站通过链接或上传到“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网站上,并及时推荐给学生,指导学生上网查寻相关资料,以增加信息量和扩大知识面。如生物技术、分子生物学进展等。

4.实践性教学。环境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在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实验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除了设置微生物学经典实验外,还结合学科发展情况,插入了一些分子生物学及生物化学的实验内容。在实验过程中,应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实验规程操作,实验操作技能可以考核学生对实验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操作能力。只有严格的实验操作规程与良好的实验习惯才能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解决这些环境问题,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交点。为培养具备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环境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开拓创新精神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几年来,我们通过“环境微生物学”的教学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教学内容的丰富与更新、教学手段的强化,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会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为培养高素质的合格环境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Shimomura O,Johnson F H,Saiga Y. Extraction,Purification and Properties of Aequorin,a Bioluminescent Protein from the Luminous Hydromedusan,Aequorea[J].J Cell Comp Physiol,1962,59(3):223-239.

[2]Chalfie M,Yuan Tu,Ghia Euskirchen,et al.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as a marker for gene expression[J]. Science,1994,(263):802-805.

[3]Tsien R Y. The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J].Annu Rev Biochem,1998,67(1):509-544.

[4]Ames B N,Mccann J,Yamasaki E. Methods for detecting carcinogens and mutagens with the Salmonella/mammalian-microsome mutagenicity test[J]. DNA Repair,1975,31(6):347-363.

[5]周隆义.谈微生物学课程的启发式教学[J].高等农业教育,2001,8(122):68-69.

[6]杨超,杨传秀.多媒体教育技术在微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学杂志,2009,26(1):87-88.

第9篇

实验教学的改革

1实验内容的改革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的实验设置一般偏重于基础的微生物实验操作,如光学显微镜的操作及微生物形态的观察、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及细菌的培养等,与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关系不大。本课程通过优化实验内容,结合实验推进课程的个性化教育。③从现实条件出发,课程实验不可能以师生一对一的方式来实现个性化教学,只能在实验室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实现实验内容的多样化。④为此,设计了综合性实验“环境中的微生物取样及观测”,包含微生物在环境中分布的调查、微生物的取样、显微镜的操作及微生物形态观察、实验总结和汇报。由学生分组在课外查阅资料,结合现有的条件制定实验方案,经教师审核后可实施。要求每组学生从不同的环境中取得至少三份微生物样品,带回实验室进行检测。通过取样,学生可以了解到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情况,并通过多个取样点的比较,找到适合微生物生存的环境。如池塘边水中的树枝和石块、农田里肥沃的土壤、卫生间里常被忽视的角落、发霉的食物等。微生物在专业领域的应用是环境工程专业关注的重点。根据“污水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的内容,还可以为学生安排与污水处理相关的实验内容,为水污染控制的课程教学打下基础。可选取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这两种常见的污水生物处理方法,设计“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处理有机废水”的实验。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经教师认可后,利用实验室的污水处理设备模型培养活性污泥和微生物膜,并进行有机废水处理的实验。通过测定COD等指标来评价处理效果,并通过显微镜观察活性污泥和生物膜中微生物的形态。这样的综合性实验包括了微生物的培养、废水的获取、微生物形态观察和细菌计数等方面的内容,同时,测定COD等水质指标的操作可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还能对水处理的流程形成深刻的印象。

2实验教学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该课程的实验教学往往是学生按照教师给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然后抄写实验讲义上的实验原理、仪器及试剂、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再加上对实验结果的简单记录构成实验报告。本课程对综合性实验“环境中的微生物取样及观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需要根据教师的要求制订实验方案、选择取样点、取样、带回实验室检测,并将取样和准备原材料的过程、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微生物的照片和实验结论汇总成实验报告,以小组为单位用ppt进行展示,并在各组之间就取样和观测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交流。这样的实验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进行基础操作的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学生的组织能力、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⑤“环境中的微生物取样及观测”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基础实验,而“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处理有机废水”的教学过程则体现出个性化教育的特点。在微生物的培养、微生物形态观察和细菌计数以及污水处理效果的评价等实验内容之外,留给学生机动开展实验的时间。在机动实验时间内,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到实验室进行实验,但实验内容和方案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和意愿来确定。对实验内容和基础仪器操作不太熟悉的学生可以选择重复之前的实验操作步骤,⑥巩固微生物基础实验的技能;对前期实验内容已经熟悉并且有兴趣进一步进行实验的学生,可根据教师的建议,延长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行时间,跟踪观察系统中微生物类群的变化,直到系统中出现比较高等的微生物;或对处理系统的出水投加杀菌剂,并通过检测杀菌前后水中的微生物量来评价杀菌的效果。

考核方式的改进

课程成绩的考核方式与教学方式密切相关。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原有的成绩评定方法是按照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课堂考勤的平时成绩以及实验报告成绩分别按一定比例折合后相加得到的,这样的成绩评定方式只能反映学生对书本知识死记硬背的能力和对已经给出的实验步骤的重复能力,不能作为评价个性化教育成果的标准。改进后的考核方式综合考虑到学生的考试卷面成绩、分组实验的动手能力、各组实验报告展示中的ppt制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在机动实验时间内选择的实验项目类型、在机动实验中表现出的思维敏捷性和自主性等因素,体现评价指标的综合性、客观性,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改变在高中时就养成的“死读书、多做题”的学习习惯,从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学业规划出发,在课程教学允许的范围内,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第10篇

关键词:生态启蒙教育;载体;绿色教育环境

在自然环境问题愈发严峻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就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建立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要求。少年强,则国强,一个人的发展是从幼儿教育开始的,幼儿教育对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创设绿色的教育环境,使幼儿在一个充满自然气息、富有生机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使幼儿更加热爱自然,使人与自然、动植物的和谐相处从幼儿开始。幼儿能够积极主动地拥抱自然,发自内心地保护自然,也使幼儿的学习充满活力,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幼儿从小与自然相融合,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并且主动地加以保护,才能够使绿色教育达到理想的效果。

一、生态启蒙教育与绿色教育的内涵

生态启蒙教育的科学理论指导是科学发展观,需要教育以人为核心,完善学生的学习结构,将生态文明中的关键要素与幼儿教学相融合,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科学发展观融入幼儿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让幼儿在潜意识中建立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理念,努力将幼儿培养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同时又乐于维护自然和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人。绿色教育一词于20世纪90年代兴起,是一种现实生存教育,同样是一种适应社会的教育,致力于人的终生可持续发展,绿色代表了生命,代表了自然,也代表了未来。绿色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有着很大的联系,要求人在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使得每个人自觉地热爱和保护环境,也是一种环境教育。

二、以生态启蒙教育为载体为幼儿创设绿色教育环境的发展

(一)启蒙教育生活化

幼儿学习能力强,也有模仿的天性,在这一阶段的教育过程之中,要遵循幼儿的天性进行教育,效果事半功倍。幼儿学习能力强,但是这种学习是不拘泥于课堂的,在很多情况下,幼儿在生活中的学习更多,这也就要求将生态启蒙教育融入幼儿的生活中去,例如,在给幼儿讲故事的时候可以挑选那些歌颂大自然的美好的内容,使幼儿对大自然呈现一种向往的态度,让幼儿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他们才能更加自主地保护环境。并且在日常的生活之中椭幼儿发现大自然的美,例如,组织学生集体看晚霞、看日出,让他们发自内心地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并且适时教育,让幼儿明白如果不对环境加以保护,这种大自然的美丽将会消失。教育不仅仅在课堂上,这种生活中的教育能够让幼儿更加热爱自然,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更能让幼儿理解,同时也自然地完成了生态启蒙教育。

(二)融入自然的课程设计

在传统的教学之中,幼儿长期坐在教室里,他们很难真切地感受自然,也就无法与自然相融合。在教育活动中,我们应当适当增加幼儿与大自然相接触的机会,让幼儿在自然的游戏过程中观察、体验、探索……例如,在美术活动中,带领幼儿集体外出写生,让幼儿身临其境,描绘自然的美好,增加幼儿与自然接触的机会,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幼儿自然地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从而热爱自然。还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组织幼儿进行郊游,让幼儿在大自然中进行嬉戏,其目的都是让幼儿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同时又对幼儿进行保护自然的教育,这样是事半功倍的。但是在这些活动开展的时候,教师必须要注重幼儿的人身安全问题,必须对幼儿进行保护,远离危险的环境,让幼儿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之中感受自然、接受教育,并且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这对于幼儿的长久发展是极为有益的,也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一举两得。

(三)创建绿色教育环境

在现今的教学之中,虽然幼儿的学习环境很好,但是与自然的接触并不大,我们应当增加幼儿与自然接触的机会,而开展校园外的活动的机会是有限的,并不能经常开展,所以要为幼儿创造一个绿色的教育环境。简单地说,可以让幼儿自行照顾班级中的盆栽植物,使幼儿萌发保护植物的意识,而且能够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让幼儿自己养一个喜欢的盆栽,教师进行适当的帮助,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寓教于乐,从对自己盆栽的保护发展到对自然的保护之中。还要增加校园的绿化,让幼儿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有机会接触更多的植物,让幼儿了解人类自身是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的,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鼓励幼儿从不践踏草坪这种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让幼儿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在为保护环境出力,使幼儿产生成就感,也就使得幼儿更加愿意积极主动地保护环境。

幼儿是一个人发展的开始,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将绿色教育与启蒙教育相结合,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习惯,有利于个人自身的长久性发展,也有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让幼儿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热爱环境、保护环境,拥有对环境的责任感,争当环保小卫士,为我国的环境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职教;自我评价;评价他人;对待评价;评价方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65-03

某日,笔者在某班上课,问及学生将来计划找一份什么样的工作?学生都是口气轻飘飘的回答“找一份管人的工作”“办公室坐坐么好了”。要知道这些学生之中部分学生纪律约束和卫生意识很差;班级中学生有学生参加竞赛取得好成绩,班中个别学生因此故意贬低、极力否定他;另外学生之中不乏给他人以侮辱性绰号,公开揭发他人伤疤和隐私的行为;在职校的许多理实一体化课程中有对教学效果的正确评价,其中含有师生评价、小组评价等环节,学生在该过程中的评价往往是没有依据的、口头的、随意的、无针对性的;学生对于同伴的评价特别在意,所以常常可以见到一群人打扮比较怪异,教师给予谈话评价,学生经常是置若罔闻或是阳奉阴违,有时对于父母的教育,常常又类似的回答“什么事你们都要管……”。

据调查,职教学生在自我认识和评价他人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在面对他人的评价时,或小题大做或置之不理,处理不当,而这些问题影响到学生对己、对人和对社会认识。教师承载着一个重要的职责,那就是通过恰当的指导,让学生学习到评价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评价品质,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通过学习改进自己,学会欣赏;善于发现问题所在,并能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学会批判,这种评价的能力与意识,也是学生终身受用的。

一、学生的自我评价

学生自我评价是培养学生自我反省与自我监控的能力。它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产物。自我评价是对自己的思想、动机、行为和个性的评价,直接影响学习和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也影响着与他人的交往关系。学生如果能够正确地如实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就能正确地对待个人与社会、集体及他人的关系,有利于自己克服缺点、发扬优点,在学习、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1.自我评价常见问题。学生在自我评价问题上多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好幻想,把个人的境遇、发展、前途勾画得绚烂多彩;另一方面又常常低估自己的才智与工作能力,自我评价是过谦的甚至是比较自卑的。

2.自我评价方式。正确的进行自我评价一般可通过两种渠道,一种是直接的自我评价,一种是间接的自我评价。直接的自我评价首先是认识自己的自然条件,包括健康情况、心理状态、情感特点、兴趣倾向、知识水准、专业特长、智力情况、能力特点,还可用新兴的科学方法测一下自己的生物节律周期、智商指数、气质类型、性格属性等作为参考。其次是用自己在不同领域中取得的不同成绩相比较,以发现自己的长处,确定奋斗的目标。简单的自我评价是指通过与他人行为的对比及情况的对比,发现自我认识的错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一些人不能对自己作出正确的自我评价的原因之一。当局者迷,那么就不妨用与他人相比较的方法及用自己在不同领域中取得的不同成果相比较的方法鉴别一下。

3.影响自我评价的因素。外界态度对学生的自我评价有显著影响,这里的外界因素主要是父母、教师、同学、社会等;面对困难时解决问题、自责和退避对学生自我评价有显著影响;外貌上的自我评价受到解决问题、自责、幻想和合理化等方面的影响。

二、学生对他人的评价

目前,某电视台的一档相亲类节目收视率很高,在我们的学生之中也广为流传。作为老师,我尤为担心学生在此学女嘉宾“措辞惊险”,用“毒舌”般语句评价他人。学生评价他人实际上是一种学习与交流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学会交流、合作与分享,再者学生正处在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阶段,要打造其在评价过程中开阔的心胸和客观的态度,学会正确地欣赏与批判尤为重要。

1.评价他人的常见问题。职校的学生大多不懂得唯物辩证法,不知道全面地分析问题,在评论他人时,往往凭着个人的感情或主观意见妄加臆断,从而作出了不公正的评价。例如,对于某一同学的评价也许来自其他同学、老师,学生在对该同学作出评价时,已经“心中有数”,片面地作出了自己的判断,以后的接触中只注意他人消极品行,而看不到别人优秀出色的一面,这可能只是无意识、下意识地有失公正。

部分学生是限于自身的修养和道德观,他们不愿意看到别人比自己强,忌贤妒能,眼中容不下他人的优点,而对别人的不足,他们却洞若观火,并以此为据攻击别人以抬高自己,有时更肆渲染,夸大其词,以解“心头之恨”。

学生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容易强调他人行为中的素质因素,而忽视自己行为中的素质因素,例如两学生参加考试结果都不理想,教师要求学生为该结果进行总结时,学生对此肯定是两种态度,对自己是尽量的推脱,客观理由一大堆,对同学是不认真、没好好复习、智力低、能力有限等等。很多时候在面对成功时,人们都会毫不客气地归功于自己,面对错误,常会推卸错误的责任,换句话说,就是成功时强调自身素质因素,失败了则推说环境因素不利。

2.评价他人的方式。评价他人就是自己对他人的一个认识,与评价自我不同的是,学生应站在客观实际上进行这样一个过程。而对他人别人的评价应是出自我的,正不正确关键在于是否主观和客观一致,能够客观上主观地评价一个人那这就是正确的。

3.影响评价他人的因素。一个人的行为往往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自身素质与心理状态,另一方面是外部环境因素。对他人行为的分析,不能仅限于行为表面,要客观、全面,既有看到他的缺点又要看到他的优点,这样方可公正、不失偏颇。

4.教师对学生评价他人的影响。引导学生尽量全面地认识别人,克服片面性,评价别人的标准应尽量客观正确,不苛求他人,不以强者为妒,而以强者为友。对待别人的优秀和卓越,引导学生在给予他人由衷地赞叹的同时,也要加紧自我发展的脚步。

三、如何对待他人的评价

职校学生面对他人的评价有两种极端的态度:一种是太在乎别人的看法,比如是“哥们”“姐们”的看法,就会活在别人的身影里;另一种是完全不在乎他人的评价,例如老师、父母的“苦口婆心”。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害怕孤独,害怕被社会遗弃,所以注意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这也是正常现象。但是,职校中学生层次比较复杂,学生的判断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有限,害怕同伴的遗弃,而周围的同学给的评价不一定就是善意的、友好的评价、是促进其健康成长的,学生对于这种评价忽视了客观存在的事实和自己内心的认知,盲目地接受评价。另外又常常在有意无意中依赖他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乃至评价自己,而自我认识能力差的学生则完全用别人的评价来勾画自我形象。由于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阶段,从不同的人那儿会得到不同的评价,所以学生往往会因此处于对“自我”的困惑之中。

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对于他人的评价置之不理、我行我素就有闭门造车之嫌。周围人对自己的态度与评价,能帮助我们认识、了解自己。学生要全面认识自己,经常自我检查,努力保持和发挥优势,改进不足,不断更新和完善自我。要重视他人的态度与评价,冷静地分析。

引导学生客观看待他人的评价,不要过分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要有自己的主见,正确地判断周围人和事物,判断自己行为的正确标准,以正确的社会道德规范评价自己,走向自律;对于善意的评价,我们能从评价中收获更多,也有利于学生以平静的心态接受评价,并逐步形成其在评价中开阔的胸襟与客观的视角。

参考文献:

[1]阎文杰.青少年教育全书——心理素质教育[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

第12篇

[关键词]生态效率;区域; DEA

[中图分类号]F124.5;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3)02-0063-06

一、引 言

生态效率的概念自1990年由德国学者Schaltegger和Sturm提出以来,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外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态效率概念的界定[1][2],这些研究促使理论界将“生态效率作为评估环境经济绩效重要标准”达成共识。此后,生态效率研究逐步拓展到指标体系的构建[3][4]、评价方法的选择[5]等方面,其应用范围也从企业[6]逐步延伸到行业[7]、区域[8]层次。国内2005年之前关于生态效率的研究,多数停留在生态效率概念的介绍以及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探讨中。近年来研究热点转向循环经济建设与度量[9][10]、生态工业园区[11][12]、企业生态效率评价[13][14]、区域生态效率评价[15][17]等领域。就区域层面生态效率评价而言,目前国内学者进行了一系列有意义探索,但在生态效率指标设计时未区分资源、环境效率,不利于二者分别监测和针对性改善。鉴于此,本文将生态效率分解为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两个方面,建立了资源效率、环境效率二维生态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以我国31个省市2010年截面数据为基础,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我国区域生态效率进行评价,为我国的区域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指导,同时对我国生态效率研究作新的探索。

二、研究设计

1. 研究方法

DEA全称数据包络分析法(Date Envelopment Analysis Method)也称为非参数方法或Farrell型有效分析法,是1978年美国著名运筹学家和经济学家A. Charnes, W. W. Coope和E. Rhodes在“相对效率评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系统分析方法。该方法利用统计学方法自动赋权,避免了等权重法和专家赋权法人为主观因素的不利影响,成为效率评价领域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

目前最具代表性的DEA模型有CCR模型、BCC模型,本文采用CCR模型来评价区域生态效率。该模型是在固定规模报酬假设下提出的一种效率测度法,它是将效率最高的被考察单元的效率定为1,其他被考察单元的效率定在0~1之间,便于对不同考察单元的相对效率进行评价。DEA模型又可以分为投入导向型和产出导向型。前者是指在产出水平既定的前提下,使投入最小化;后者是指在投入水平既定的情况下,使产出最大化。由于生态效率指标中投入量比产出量容易控制,因此本研究采用基于投入导向的DEA模型。假设有n个DMU,每个DMU都有m种投入(表示对“资源”的消耗)以及s种产出(资源消耗的成果), xij和yrj分别表示第j个决策单元DMUj的第j种投入和第γ种产出,λj为n个DMU和的投入产出指标权重,xijλj和yrjλj为加权处理后的DMU的投入量和产出量,模型目标是求解出在DMUj产出量不变的情况下,投入量最小的一种线性组合。具体模型如式(1):

min[-(S+S)]

s·t·xijλj+S=xij,i∈(1,2,...m)yrjλj-S=yrj,r∈(1,2,...s),λj,S,S0j=1,2,...n(1)

式中表示相对效率,S和S表示松弛变量,代表非阿基米德无穷小,一般取=10-6。 这里的即DMUj总效率值,且0≤≤1。

2.资源、环境两维指标体系构建

生态效率的要求是经济的发展不可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为此将生态效率分解为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两个维度,并分别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为确保指标选择的科学性、实证数据的可得性,研究成果的可操作,结合我国统计数据的实际情况,进行投入产出指标的选择。

(1)资源效率投入产出指标。①投入指标。由于各地区的能源消费种类不一,将主要一次性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的消费量转换成统一单位进行加总,因此能源消耗总量以各地区消耗多少万吨标煤来表示。水资源消耗总量以各地区用水总量表示。资本投入以各地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来表示,人力资本投入由各地区就业人员数(万人)来衡量。投入指标选择了能源消耗总量、水资源消耗总量、资本投入、人力资本投入4个投入指标。②产出指标。生态效率的产出指标主要反映经济体所提品或服务的经济价值,因此在研究区域宏观经济主体的生态效率时,本文选择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总量即地区生产总值(GDP)作为效率评价的产出指标。

(2)环境效率投入产出指标。①投入指标。借鉴Kothonen的做法,将“坏的产出”视为系统的投入要素。故环境效率投入指标为废水排放量、废气排放量、固体废物排放量。废水排放由各地区废水排放总量(万吨)来表征,包括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废气排放由各地区废气排放总量(万吨)来表示,包括工业废气和生活废气。固体废物排放则由各地区固体废物排放总量(吨)来衡量,以工业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清运量之和近似代替。②产出指标。产出指标仍然以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总量即地区生产总值(GDP)来衡量。

(3)生态效率投入产出指标。根据生态效率的定义,资源效率的投入要素与环境效率的投入要素共同构成了生态效率的投入指标(见表1)。主要包括:能源消耗总量、水资源消耗总量、资本投入、人力资本投入、废水排放量、废气排放量、固体废物排放量七个指标。产出指标仍然采用地区生产总值来衡量。

三、实证研究

1.样本空间选择及数据来源

考虑到各省市区内部在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上一般具有较高的同质性,因此以省市区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研究单元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在此选取我国四大区域31个省、市、自治区2010年的截面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所有的统计数据均来自于《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11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以及“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所有指标的数据均来源于政府统计部门公开的权威统计数据,保证了数据的可靠性与权威性。

2. 数据同向性检验

DEA方法要求各投入项与产出项之间必须符合“同向性(Isotonicity)”假设,即当投入量增加时,产出量不得减少。为此本文采用非参数的“Kendall’s taub”秩方法对31个省、市、自治区的投入产出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检验两者是否符合假设要求。由表3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各省市投入变量均与产出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正,并且均能在1%显著性水平下通过双尾检验,这说明该投入产出指标符合模型所要求的“同向性”原则,具有合理性。

3. 实证结果分析

利用DEA模型,以各地区GDP为产出变量, 能源消耗总量、水资源消耗总量、人力资本、资本投入、废气排放量、废水排放量和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为投入变量,采用DEAP2.1软件对各区域的生态效率、环境效率以及资源效率进行了数据包络分析,得到我国各省市及四大区域的生态效率、资源效率、环境效率评价结果,如表4所示。

(1)资源效率。根据表4的分析结果,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只有北京、天津、上海、以及广东4个省市实现了资源效率DEA有效,这说明这4个省市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实现了以最小的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在利用资源取得经济增长方面是有效率的;在资源效率值小于1的地区中只有江苏、浙江两省资源效率值较高,分别为0.801、0.856,其余29个地区的平均环境效率仅为0.601。从区域角度看,东部地区的资源效率平均值最高,为0.854,中部、东北、西部地区依次递减;全国的资源效率均值也比较低,仅为0.71,这说明在全国范围内仅就资源投入而言,利用率是非常低的,有29%的资源是被低效耗用了。

(2)环境效率。从表4的结果可以看出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仅北京和2个区域实现了相对环境效率,说明这2个省市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污染物治理工作也是非常有成效的,基本上实现了以最小的污染实现最大的经济发展。然而其余29个省份的环境效率都普遍偏低(可能与环境投入指标选取总量有关),在环境效率值不为1的省市区中只有上海和海南2个省份达到了较高的环境效率,分别为0.437和0.421,而其它27个地区的环境效率均值仅为0.174。从区域角度来看,环境效率的]变规律和资源效率有很大不同,西部地区排在东北和中部之前,东部仍然是遥遥领先。全国平均环境效率也不高,为0.244,这说明在我国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中,75.6%污染物是被过度排放的,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巨大的环境污染为代价的。

(3)生态效率。从表4的结果可以看出,我国31个省市区中生态效率值为1的仅有北京、天津、上海、广东、4个省市,说明这4个省市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有效地兼顾了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此外,江苏、浙江和海南3省生态效率值也比较较高,分别为0.801、0.856和0.808,其余24个省区的生态效率均值为0.632。从区域角度来看,生态效率]变规律和资源效率大致相同,都形成了沿“东部中部东北西部”方向递减规律。全国平均生态效率仍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仅为0.710。这说明,就全国而言,在目前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29%的资源浪费和污染物的过度排放。

四、结 论

通过建立的资源效率、环境效率两维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以2010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截面数据为基础,运用DEA模型对我国区域生态效率进行了评价,得到如下主要结论:

① 我国各地区的资源效率、环境效率、生态效率整体处于较低的水平,尤其是环境效率,全国平均仅为0.244。由此可见,我国各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大多数省份没有充分利用那些“最佳实践技术”最大潜力地改进当前的生产活动,而且各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都是建立在巨大的环境影响基础上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忽视环境的发展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势必不能长久。为此我国在以后的发展中,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修复和建设,提高环境效率,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② 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对生态效率的贡献不同。在生态效率评价中,环境效率影响较小,资源效率基本代表了生态效率的]变趋势。这一方面与环境投入指标的同质性有关,另一方面与我国目前经济增长方式有很大关系。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增长都是投入拉动型,资源投入是GDP增长的主要源泉,因此资源效率相比于环境效率有更多的影响力。为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短期内提高生态效率的最佳路径。然而从长远来看,只有改变当前的经济增长模式,提高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生态效率。

③ 区域间生态效率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地区的总体生态效率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依然很大。目前我国正处在东西部产业转移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处理不当,单纯的低技术含量,高耗能、高污染类产业转移将会使本已脆弱的中西部生态环境雪上加霜。因此,尽速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全面提高区域生态效率是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J]. Eco-efficiency. OECD, 1998:7-11.

[2] WBCSD. Eco-efficiency:Creating More Value with Less Impact[R].Geneva, 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00:5-36.

[3] 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Measuring Eco-Efficiency: A Guide to Reporting Company Performance. WBCSD, 2000:2-30.

[4]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Integrating Environmental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at the Enterprise level: A methodology forstandardizing Eco-efficiency Indicators[M]. 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 2003:29-30.

[5] Pekka J Korhonen, Mikulas Luptacik. Eco-efficiency analysis of power plants: An extension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Research, 2004, 154(2):437-446.

[6] Evert Nieuwlaar, Geert Warringa, Corjan Brink,et al. Supply Curves for Eco-efficient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s Using Different Weighting Methods[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 2005, 9(4): 85-96.

[7] Dominique Maxime, Michele Marcotte, Yves Arcand. Development of eco-efficiency indicators for the Canadian food and beverage industry[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6, 14(6-7):636-648.

[8] Sepp?? J,Melanen M. How can the eco-efficiency of a region be measured and monitored[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 2005, 9(4):117-130.

[9] 诸大建,邱寿丰.生态效率是循环经济的合适测度[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5):1-6.

[10] 诸大建,邱寿丰.作为我国循环经济测度的生态效率指标及其实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17(1):1-5.

[11] 商华,武春友.基于生态效率的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方法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07,28(2):25-29.

[12] 张炳,毕 军,黄和平,等.基于DEA的企业生态效率评价——以杭州湾静心化工园区企业为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4):159-l66.

[13] 杜春丽,成金华.我国钢铁产业循环经济效率评价:2003-2006[J].产业经济研究,2009,42(5):7-14

[14] 刘永红,郭忠行,谢 刚.钢铁企业生态效率的DEA模型构建及应用[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2,43(1):20-24.

[15] 陈傲.中国区域生态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08(10):566-570.

[16] 邓波,张学军.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区域生态效率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1):92-99.

[17] 王恩旭,武春友.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中国省际生态效率时空差异研究[J].管理学报,2011(3):443-450.

Evaluation on Regional Eco-efficienc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heng Xiaojuan1,2

(1. Dept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411201,China;

2. School of Businesses,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China)

第13篇

现时代的中职生是一群走在潮流和思想前沿的青年,具有极强的社会适应性和接纳能力;各种新时代的网络手机软件,正铺天盖地的席卷着中职生的日常生活。微信以其独到的个人魅力,得到了中职生的青睐。据调查数据显示,90%以上的学生手机装有该软件。

一、微信对中职生的影响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这种软件的推出除了满足中职生追求新奇的特点以外,更具有丰富其社交内容、 拓展其社交范围以及快速便捷的传达社交讯息等积极影响, 这些影响吸引更多的中职生加入微信队伍中。

2014年1月28日,微信升级为5.2版本,Android版界面全新改版。现在的版本虽有20多种功能,但是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广泛应用的功能有:朋友圈、语音功能、查看附近的人、摇一摇、群发助手、微博阅读、游戏中心、微信公众平台。

(1)丰富学生社交活动量

微信作为大众媒介的一种表现形式,它自身诸多功能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也是微信备受中职生瞩目的原因。在新媒体不断更新的今天,社会上的人际交往出现很多新的模式。以前纯粹靠“自来熟”的方式,越来越不被现在的学生所认可。微信当中的“朋友圈、私信功能、漂流瓶、查看附近的人”等功能就彻底改变了学生们的交往方式,扩宽了学生的社交链。在这个平台中,可以满足学生们对学习、生活多层次的需求。

(2)丰富学生课外阅读量

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号实时更新,不断填充正能量的功能,也是学生为之青睐的原因。

在微信的微博阅读中,学生可以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微博内容。微信开发的这些功能也恰当好处的勾起学生对学习求知的欲望,学生在这里还可以随意交流,各抒己见。

(3)丰富学生个人情商量

“扫一扫”“微信支付”“嘀嘀打车”这些功能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微信带给他们的时代的气息。现代企业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求学生不断知识更新,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微信的版本升级频率,正好能满足学生对社会的顺应程度。

二、微信对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影响

微信同样对教育管理工作者也具有以上影响,但是怎样利用这种新平台管理教育学生,是对我们中职院校教师的新挑战。

(1)教育管理工作与学生需求不协调

中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者,普遍年龄在35岁以上,在实施管理过程中倾向于采用固定老套的模式来开展工作,往往忽视新媒体的应用。班主任(辅导员)还善于采用传统的说教方式,往往与学生交流机制滞后。这样持续下去,只会造成教育管理工作者与学生交流越来越少,不可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2)教育管理工作与社会发展不协调

中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者思想陈旧,不愿意接受社会新鲜事物。部分教职人员喜欢独处,往往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在与社会交往过程中,教师还喜欢职业性的批评教育他人,使之最后这些人与社会格格不入。

三、微信环境下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中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者要想更好的融入学生,融入社会,必须要时刻与学生、社会零距离接触。由于在校学生微信使用量的不断增加,只有积极有效的运用微信,才能更好的开展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具体做法如下:

(1)借助微信平台提高工作效率

中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在推进自身工作创新、实现工作效果优化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对微信平台的关注与建设,积极的将微信“朋友圈”纳入到学生思想教育、日常行为规范中,以更好的关注了解学生的需求,积极开展的活动影响和覆盖更多的学生,不断提升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借助微信平台提升个人魅力

班主任(辅导员)可以通过微信跟学生进行直接平等的交流,课下还可以通过微信多关注学生。中职在校学生,常常习惯将自己一天的喜怒哀乐记录到微信当中。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举措来分析,进而更好的互动。如果学生遇到不如意的时候,你可以在评论当中增加鼓励语言,或者习惯性的给他一个“赞”。

(3)借助微信平台提高专业素养

班主任(辅导员)可以通过微信自身衡量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与社会沟通。

第14篇

【关键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实验教学 探索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它是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与工程的交叉学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实验思维和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该实验又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大量的实验仪器,以及老师手把手传授实验技能,如果没有先进的教学方法做支持,掌握其中的操作技术是很困难的。下面提出几点心得体会,将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深化学生对微生物的认识。

1 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的全过程

实验室的前期准备工作是很重要,工作量要比实验课程多许多。老师除了要认真备课外,还需要对培养皿、试管、镊子等消毒灭菌,配制各种试剂,最好还要进行预实验,不但更加熟悉实验步骤,而且能保证实验课程的顺利进行。

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过程,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完整微生物实验操作技术,这样一个完整流程学生完全参与下来,不但让学生体会到实验过程的艰辛,进而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实验课程,还可以培养学生科研思维,提高科研能力,使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实验操作中体会得更形象、更具体、更全面,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培养了其发现问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2 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加大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传授

微生物学和环境科学知识的更新推动着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这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不断向前发展。特别是日新月异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已渗透到环境工程应用的各个领域。为了紧跟时代和学科发展的步伐, 培养高质量人才,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学科前沿新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 为他们将来工作研究或是硕士博士阶段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过去研究环境中微生物的方法是建立在平板分离基础上的,但迄今为止利用这种方法培养出的微生物只占总微生物种类的0.1%~10%。固体培养基其实是人类为微生物创造的人工培养环境,与微生物的实际生存环境有很大差异,用它来培养环境中的微生物相当于是对自然微生物群落进行了一次强制的人工筛选。所以,用平板分离的方法来研究自然环境的微生物生态时,往往不能准确反映微生物群落的实际组成和存在状态。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学科的发展及其向微生物学领域的渗透,形成一个新的交叉学科分支——微生物分子生态学 (molecular microbial ecology),它为我们全面客观地研究微生物生态系统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是以微生物基因组DNA的序列信息为依据,通过分析环境样品中DNA分子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特征来反映微生物区系组成和群落结构[2,3]。所以,这项技术就需要研究者掌握DNA提取及纯化技术、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和PCR基因扩增技术。针对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个微生物大实验,以活性污泥为样品,从DNA的提取、纯化,凝胶电泳检测,到细菌16S rDNA基因扩增,都让学生自己操作一遍。通过这一实验的学习,使学生对当今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前沿技术都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3 增强不同实验间的连贯性,以及实验和理论知识的连贯性

3.1 增强各实验间的连贯性

过去实验内容多为孤立、连贯性不强的项目,各实验之间的内容重复较多,学生难以系统地把握微生物学实验,既浪费了有限的实验学时,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对此,我们调整了实验内容,将原来独立设置的实验内容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综合实验,通过一个综合实验就能使学生学到以前3-4个实验项目的实验技能。

3.2 增强实验和理论知识的连贯性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的内容覆盖面广,要学好这门课,仅仅依靠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实验教学可以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将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在实验教学中延伸、深化,并通过实验,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4 实现多媒体实验教学,更直观展现实验内容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中的各种微生物需要在光学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下放大才能看到。由于环境样品中微生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应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不便于更好的展示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动态变化过程,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能更加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展现微生物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实验知识。

首先,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放入大量彩色的宏观及微观图片、flash动画,从而更直观的反应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吸收掌握,有了这些认识,才能在自己动手实验中达到很好的实验结果。

其次,也可以使用录像教学。教学录像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它可以通过屏幕清晰形象准确地展现每一个步骤,使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的关键所在。同时节约时间,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如配置培养基实验,称量-溶化-调pH-过滤-分装-加塞-包扎-灭菌-搁置斜面-无菌检查等步骤,如果没有录像,需要老师反复强调实验顺序及注意要点,才能保证大部分学生配好正确的培养基。但是,如果有录像,老师只需要先播放一遍录像,从旁作简单介绍,播放完后再讲一下原理及注意要点,然后再播放一遍录像,学生就可以开始实验了。

最后,还可以利用电视显微镜进行教学。老师将样品放在显微镜下,找到微生物个体,让学生先有感性认识,然后再观察自己的样品。该方法既明确了实验目标,又能让全班学生同时看到老师显微镜里样品的特点,避免了以往同学们一个个排队去老师显微镜目镜里观察样品,提高了教学效率。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一门来自实践的科学,学生掌握了它之后也最终要应用于实践。所以,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具备从事科学实验能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许多问题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实施和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周群英,高廷耀.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Watanabe K,Kodama Y.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bacterial populations in petroleum-contaminated groundwaterdischarged from underground crude oil storage cavities [J].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00,66: 4803-4809.

第15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3-0092-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3.059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创新的环境,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各项教学活动,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单纯讲授知识的落后模式,转变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角地位,将课堂学生的主动权交还到学生手中,由高高在上的领导者变为共同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综合能力为目标。课堂教学是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教师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平等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活跃思维在自由放松的环境中飞翔。

一、教师要认识到为学生营造轻松、平等的学习氛围的重要性

要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的愉悦感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要合理安排自己的课堂教学工作,只有在张弛有度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才能感受到学习英语的无限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不能一味地把目光放在学生探索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上,指责和批评只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所以,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采用一些肯定和激励性的语言来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通过学生回答的问题发现学生思维中的独特之处,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且做好及时的反馈。现代教育思想认为集体活动能够使学生摆脱个体闲散状态,使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积极,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所以,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我们应该以真诚的微笑面对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和见解,肯定和鼓励学生的独特见解,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师的肯定和鼓励能够让学生产生愉悦的身心感受和学习自信心,这样学生才能以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来进行英语学习,在遇到学习困难时,也能够迎难而上,不断地主动探索和创造。

二、教师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在高中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首先要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新课程改革理念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权威性,使学生能够在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轻松愉快地进行高中英语的学习。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对新课程理念的不断学习,教师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根据英语教材中的不同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地合作探究,使学生成为各项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教师要做学生探索道路上的引路人和合作者。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教学氛围异常活跃,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创新探索的机会

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培养英语技能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良好的学习方法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积极健康地发展。新课程理念确定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平台和机会,学生在自我提高的过程中获得英语学习的良好方法,在不断地大胆尝试探索中开拓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学应该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教师要注重和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我们安排和设计的各项教学活动要突出新意,教学方法要有创意。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出现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高涨的参与热情使学生的注意力更为集中,学生在一次次的参与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