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战略规划重要性范文

战略规划重要性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战略规划重要性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战略规划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 企业 IT战略规划 管理研究

一、引言

信息时代的到来给IT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需要与时俱进,通过IT技术来帮助自身的发展,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获得竞争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因此,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对IT战略规划与管理进行探索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

二、IT战略规划与管理研究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IT行业逐步成熟的今天,合理的IT战略规划与管理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有利于企业与时俱进

在IT技术逐步发展的今天,企业通过IT战略管理与规划来发展企业是企业与时俱进的重要表现。一个企业能否在现今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企业能否做到与时俱进,企业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使自己的生产满足人们的需要,才能为自身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有利于提高企业效率

通过IT技术、IT战略规划与管理有利于企业提高工作效率。通过IT技术的运用,有利于企业在进行市场调研与分析等工作时提高效率,在一定的时间内更快、更好地完成工作。在新经济条件下,时间就是金钱,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就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因此,IT战略规划与管理有利于企业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三、企业发展现状

虽然IT行业日益成熟,合理的IT战略规划与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我国的大部分企业中,IT战略规划与管理的现状并不乐观,通过IT战略规划与管理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刻不容缓。

(一)社会外部环境阻碍了IT技术的发展

外部环境对于IT行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能够促进IT行业的发展。但是,在我国,社会等外部环境并没有为IT技术行业的发展提供便利,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IT行业的发展,这对于企业利用IT战略规划与管理来提高市场竞争力是十分不利的。网络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网络安全问题难以得到保障、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等都是社会外部环境不完善的表现,要确保IT战略规划与管理在企业中顺利开展,就需要国家和社会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企业管理者没有认识到IT战略规划与管理的重要性

虽然IT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比较迅速,但是仍有不少企业的管理者并没有认识到IT战略规划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在进行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时往往会忽视对IT技术的战略规划与管理。管理者的不重视是IT战略规划与管理在企业运营中没有发挥相应作用的重要原因。因此,要促进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企业的管理者需要转变落后的管理理念,认识到IT战略规划与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重视IT战略规划与管理。

(三)企业内缺少专业的IT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

在我国许多企业,在进行IT战略规划与管理时缺乏专业的部门和专业的工作人员,而专业人才的缺乏使得企业的IT战略规划与管理很可能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IT战略规划与管理很难发挥出其相应的作用,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是弊大于利的。因此,企业在进行IT战略规划与管理时需要重视专业人员的作用,只有专业人员做出的专业规划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促进企业的发展。

四、促进企业发展的措施

鉴于IT战略规划对我国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针对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措施,希望对企业的IT战略规划与管理有所帮助:

(一)为企业的IT战略规划与管理提高良好的外部环境

环境能够影响一个行业的发展,企业运用IT战略规划与管理来促进自身的发展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国家和社会需要为企业的IT战略规划与管理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改善IT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首先需要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在我国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农村的网络基础设施与城市相比仍存在着很大的距离,为了使企业的IT战略规划与管理不受地区限制,国家就需要在农村等落后地区完善网络基础设施,为企业的IT战略规划与管理提供一定的硬件设备。同时国家还需要完善相应的网络法规,减少网络犯罪对企业IT战略规划与管理的影响。另外,企业的IT战略规划与管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就是电子商务的规划与管理,国家要注意防火墙、密钥等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减少黑客等不良行为对企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企业管理者重视IT战略规划与管理

IT战略规划与管理在企业发展中所发挥作用的大小手企业管理者的影响,企业管理者重视IT技术的运用,IT战略规划与管理就能够在企业发展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否则,IT战略规划与管理甚至有可能会阻碍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管理者需要转变管理观念,认识到IT战略规划与管理的重要性。

在现今社会,企业的发展说到底就是企业营销战略的发展,企业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就需要转变传统的营销策略,将产品营销转换为顾客营销,即在进行产品的销售时以顾客的意愿为主。而随时了解顾客的意愿,则需要IT技术的支持。企业可以通过电子网络将顾客的意见与建议收集起来,通过电子网络技术进行分析,使自己的产品更符合顾客的心意。因此,企业在发展时要重视IT战略规划与管理。

(三)建立高素质的IT技术团队

企业进行IT战略规划与管理离不开专业的技术团队的支持,因此,企业需要建立一个高素质的IT技术团队,利用专业人才来开展企业的IT战略规划与管理。

企业在发展时要做到:重视在IT技术方面的投入,购买专业的设施来开展IT战略规划与管理;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让其发挥其专业知识制定一个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与企业发展要求的IT战略规划与管理;建立专门的IT战略规划部门,只有将IT战略规划与管理专门化、专业化,才能使企业的IT战略规划与管理更加合理有序地进行。因此,企业在进行IT战略规划与管理时要建立一个专业的团队,使自身的战略规划与管理更加合理。

五、结束语

如今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企业在发展时要重视效率的提高,而进行合理有效的IT战略规划与管理则是提高企业工作效率的一个有效方法。因此,国家和企业需要认识到IT战略规划与管理的重要作用,在发展的过程中重视IT战略规划与管理。相信经过国家和企业的不懈努力,我国的IT战略规划与管理在企业中一定能够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何斌.企业IT战略规划与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5.

[2] 吴练.企业IT战略规划及其管理方法探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3.

第2篇

关键词:大学发展战略规划;要求;编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0-0071-03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实施,编制大学发展规划已被提上我国大学的议事日程。大学制订与实施各种发展规划归根到底是为了大学能更为积极主动、目标明确地实现大学的发展愿景。众所周知,质量是大学发展的生命线,是大学管理与大学教育活动孜孜不断的追求,同样也是大学制订各种发展规划的出发点与编制大学发展战略规划所应实现的重要目标。美国著名的教育管理学家乔治?凯勒认为,“规划的三要素主要是信息、质量与人员”[1]163。其中人员是编制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第一要素,决定着大学相关信息的收集状况与规划文本的撰写水平;信息与人员是编制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决定因素,决定着发展战略规划文本的质量程度,最终影响发展战略规划的实践效果,而高质量是编制大学发展战略规划所应追求的目的。

由于我国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编制起步较晚、经验不足,编制的发展战略规划仍存在不少问题,如缺乏顶层设计、重规划轻战略,重数量增长、轻质量提升,实施机制不完善,文本语言问题[2]等。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存在的这些问题,究其原因是某些大学并没有认识到高校编制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性,在编制大学发展战略规划过程中忽略了基本要求与原则。本文从编制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性入手,提出编制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基本要求,进而阐述提高编制大学发展战略规划文本质量的策略。

一、编制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性

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是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文本形成过程,是大学发展战略规划从理念到实践的重要环节之一,编制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对大学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缓解大学组织内部的矛盾与冲突

从组织的视角来看,大学是一个涉及多方利益群体的复杂组织,大学的发展过程就是协调组织内外部相关者的利益冲突、不同群体间相互斗争且使彼此间不断妥协发展的过程。大学组织内部系统是由不同等级的团队、不同层次的组织以及形式多样的各种资源所构成的,大学发展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的发展理念以及人、财、物的合理分配与调控。在大学现实发展的过程中,由于领导层的知识、经历、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形成不同程度的矛盾与冲突,对大学的健康发展会或多或少地产生影响。编制大学发展战略规划是发展战略规划形成文本的过程,规划文本的编制不仅包括大学的发展理念与使命、发展方向与目标、实现路径和方法,还包括对不同发展时期和阶段的不同要求和不同目标,同时还包括不同部门、不同工作人员的不同的职责和任务。

在编制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过程中,面临着如此之多的选择,不同的领导团队会有不同的决策结果。为了谋求学校的共同发展,大学组织内外部利益群体在编制规划的平台上集思广益,形成强大的大学发展思想库,各种思想交集的过程迫使不同的群体进行全方位的思考、比较与反思。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展战略规划的最终决策应是经过多方验证、深思熟虑决定的结果,这也让更多的不同群体信服于大学发展战略规划文本的指引目标,并为规划目标的实现而统一思想、服从大局,无形中缓解或减少了大学组织内部的矛盾与冲突,为调整学校资源分配的额度提供了一定的群众基础,为学校资源利用效率发挥到最大提供了一种可能。

2.有利于大学组织成员形成忧患意识

大学制订发展战略规划是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组织自身发展的需求。从人的感知层面来看,外部的压力往往比组织自身需求更容易让人察觉与感知。在编制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过程中,前期准备与信息收集分析阶段可以让大学组织的内部成员了解所属的大学组织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与地位上,引起大学组织成员的关注与思考,激发不同群体的忧患意识。外部力量的冲击与压力的不断强化无形地促使大学内部形成以学校发展为中心的活力氛围与主动谋求大学发展的动力机制。编制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平台可以将个人的忧患意识传递给组织团队,进而引起大学组织内部成员的共鸣。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学发展规划的编制过程就是调动众人的热情与智慧参与到学校的发展规划中来的凝聚力量谋求发展的过程。

总之,编制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过程是大学组织统一思想、凝聚人心、集思广益、凝聚智慧的过程,是大学实施发展战略规划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为大学实施发展战略规划与评估发展战略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二、编制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基本要求

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是战略规划从战略理念到战略规划实践的中心环节,对战略规划的实施起着文本引领作用。战略规划需要考虑与关注三个层面:谋划全局、谋划重点、谋划长远[3]。同时,战略规划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前瞻性,需要着眼于未来,凸显大学在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战略目标;二是有效性,要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有利于战略规划的实施。目前,大部分高校制订的发展战略规划前瞻性较为突出,但有效性稍有欠缺。为了达到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兼具前瞻性与有效性的目标,在编制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第3篇

【关键词】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管理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也在不断发展,与此同时,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和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中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和人力资源管理都是我国人力资源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人力资源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和人力资源管理的诞生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人们在长时间的人力资源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人力资源工作实践的理论升华。人力资源管理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实践,对于人力资源理论的推广与深化起到很大作用,并可以加强人力资源理论的适用性。我国对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与管理应当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综合的应用人力资源理论对人力资源工作实践进行革新与改良。

一、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具有很强的目的性、操作性与控制性,因此我国在执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时应当从自身的实际条件出发,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的战略规划,并在人力资源管理的竞争中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以下从几个角度出发,对我国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进行分析。

1、共同参加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离不开具有很强工作能力并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核心团队,企业的高层管理,生产、战略、财务、营销、业务的主要部门的负责人都应当在这个核心团队内。这个团队的成员在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和企业的战略决策上应当具有足够的专业性,从而更好的满足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需求,并且在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过程中挖掘出更多可行的方案。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时应当促进HR部门与企业其他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与顺利的交流,从而促使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能够共同努力,携手为企业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贡献力量。

2、相互合作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实施应当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和人力资源募集工作互相合作,并与企业其他人力资源工作在资金、管理,工资、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合作,从而有助于更好的实现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核心价值。在企业人力资源的募集方面,企业应当以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为指导进行人员的募集与补充,同时及时地对优秀的老员工进行提拔,将他们吸收进管理层,并进行企业预备干部的培训,防止人力资源流失现象的发生。

3、保持灵活

商务环境的恶化导致企业在人力资源上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困难。所以,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应当与企业在新时期的人力资源需求相适应,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柔软性。因此,企业的战略规划应当与企业的内部环境相适应,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核心与关键是保证在现有人力资源的条件下进行新的人力资源开发。并实施相应的培训计划,保持目标的灵活,根据企业的需求扩大或缩小企业员工规模,并对核心人才进行培训,在促进员工工作水平提高的基础上促进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实现。

4、改变视角

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不仅依赖于专门的HR,并且依赖于企业的组织人员、策划人员、开发人员和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与企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企业切记不可通过裁员来追求片面的减员增效,而是应当及时的改变视角,合理的对人力资源进行战略规划,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运营效率,并提高日常工作的工作效率。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时应当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规划,从而实现提高运营效率的总体目标,并优化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的整体业务水平。从而提升企业的管理和组织能力,在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促进整个公司运作效率的提高。在此基础上,企业应当适当增加员工的福利并对其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和提供职业培训,最终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双赢。

5、注重学习

随着我国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专业性越来越强,这需要企业的HR工作人员加强对于人力资源知识的学习,并注重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对战略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进行分析和学习。在企业内部,企业应当加强员工对于人力资源知识的学习,并对HR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更进一步的业务培训,从而更好的促进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执行。

二、人力资源的管理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和人力资源管理是我国人力资源工作重要的两个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应当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相符合,从而更好的增加企业在人力资源上的竞争力。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使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在人力资源越来越重要的今天,企业在市场上的发展已经离不开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以下从两个方面出发,分析企业如何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做到更好。

1、人力资源管理的规范化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越来越重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是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起点,也是重要的理论指导,人力资源管理的规范化是企业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人力资源管理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突出人力资源管理优越性的重要依据。因此,企业应当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大力推行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在此基础上,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框架内,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规范化改革。从而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和战略规划的进步,提升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2、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化

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在企业的重要性日益增加,这要求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必须要注意管理的系统化。无论是在企业的组建、人才招募、员工培训、企业福利等诸多方面,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化对于以上工作都会起到很大帮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化是提升企业人力管理工作水平的重要前提与依据,更是促进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执行与实现的重要基础。因此企业在人力资源工作的实践中,应当注重人力管理的系统化,从而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整体进步。

三、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也被人们所熟知。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与管理对HR的个人素质和工作水平要求很高。这不仅要求着HR的工作人员需要经过很多培训并获得国家正规教育机构的认证,并且要求其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与此同时,对于人力市场深刻的洞察力和人力资源的工作经验也是必不可少的。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与管理还需要相关人力资源的数据和技术,因此我国应当加大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与管理力度,加强职业HR的培训,在促进我国人力资源发展的同时也能促进我国经济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探微[J].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6(03)23.

[2]万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发展及编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8.4(12)71-72.

[3]石修俊.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之根本——人力资源管理规章制度制定[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1.5(10)34.

第4篇

关键词:南加州大学;战略规划;启示

所谓“谋定而后动”,高校战略规划是对学校长远愿景勾勒和发展的路径设计,关涉全局、意义重大。当今全球顶尖大学诸强中,既有牛津、剑桥、哈佛、耶鲁等历史悠久的数百年名校,也有香港科技大学等资质年轻、拔地而起的后起之秀。仔细研究这些强校成长史,其发展并非匀速,而是都能从中提取出一个或者多个高速成长的片断,其背后都是雄心勃勃的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强力拉动了学校短期内综合实力的提升。作为一种前瞻性和先导性文本,战略规划旨在为组织提供一套具有全局性、长期性的思考逻辑和行动框架,从而使其利用环境中的机会和自身发展优势达到生存和发展的目的[1]。本文选取南加州大学(以下简称“南加大”)的战略规划体系作为研究样本,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原因:一是南加大地处洛杉矶市,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是美国西岸最古老的私立大学和获得联邦政府经费最多的十所私立大学之一,也是全美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大学。其学科全面、实力均衡,与我国冲刺世界一流大学的“种子选手”C9高校学科布局结构极为相似。二是南加大并非具有战略规划的悠久传统,其规划体系是由一位富有远见的校长在短时期内建立起来的,并且实施成效显著。这与我国高校目前面临的冲刺任务高度契合。三是南加大从1994年第一个战略规划出台,到1998年执行评估报告,到2004年学术发展规划,到2011年远景规划,战略规划体系持续演进、形式多样、流程合理、日趋完善,为我国高校各类战略规划的制定提供了鲜活的参考。

制定背景

1.内部环境。南加大战略规划体系的建立主要得益于第十任校长斯蒂文・桑普(Steven B. Sample)。在他的I导下,南加大从1994年起,分别制定和实施了1994年和2004年两个增强南加大的重大战略规划,2011年则制定了一个远景规划,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战略格局。长达20多年的战略规划的坚持实施,助推了南加大跨越式的发展,使其获得并巩固了美国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地位。

2.外部环境。从外部环境看,南加大战略规划的制定是由所处环境决定的。1994年、2004年南加大面临着重要的挑战。学校预测进入21世纪后,全球高等教育的竞争将不断加剧,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高校将面临更多监管、问责的压力;研究经费的重点开始从基础学科转向关于社会问题的应用型研究;洛杉矶地区由于社会治安等问题在吸引学生和教师方面处于劣势。为了应对挑战,保持和提升学校竞争力,南加大制定了1994年和2004年的战略规划。2011年战略规划的出台则与前两者不同,南加大看得更远,希望抓住全球化、信息化的机遇,充分发挥地理位置优势,使南加大成为环太平洋和亚洲、拉美地区新兴社会智慧、文化和创造的源泉。

制定过程

1.学校组织架构。战略规划是顶层设计,是凝聚人心、凝聚共识的过程。想要厘清南加大战略规划的制定过程,首先需要了解学校的管理架构,这是战略规划的依附所在。从《南加州大学章程》中可知,南加大的最高决策机构是董事会,约由55名董事组成(包括常务、荣誉和不投票的退休董事)。董事多半是由国内、国际大型组织的高级主管、杰出校友以及学校管理高层构成。董事会下设11个常务委员会,包括执行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大学发展委员会、校友事务委员会、校园规划委员会、投资委员会等。

2.规划制定的操作流程。第一,1994年规划。1994年规划的制定是一个从上而下的过程。时任校长的斯蒂文・桑普在1993年提出要制定战略规划,同年3月全校文件,要求各单位9月提交各自的规划文本。之后由筹划指导委员会负责文本的撰写和组织,完成草稿后向全校公开并向董事会汇报。在经过全校范围的讨论修改后,1994年6月,董事会审议通过了该战略规划。[3]第二,2004年规划。2004年规划的制定过程历时两年。2002年7月,学校决定启动制定战略规划;2002年9月,学校成立了战略规划委员会(Strategy Planning Committee);同年12月,战略规划委员会明确了学校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机遇,并进行了相应的评估。2003年3月,战略规划委员会起草了规划核心理念,并邀请了大约100位相关专家对这些核心理念进行讨论和修订。同年6月,在核心理念得到完善后,战略规划委员会又邀请了约100位年轻教师进行再次讨论,以期望获得不同角度的修订。同年9月,学校将战略规划委员会进一步扩大,在委员会下设置六个分委员会:新用户①和教学、外部关系、财务、全球化、国际组织和研究成果应用委员会。六个分委员会分别提交修改意见,之后战略规划委员会及六个下设委员会起草了规划的草稿。2004年3月,草稿向全校范围内公布,教务长召集教师进行广泛讨论,并收集各方意见和反馈。同年7月,根据反馈意见对草稿修改形成修订稿。同年9月,规划文本获得学校董事会正式通过。第三,2011年规划。在2004年规划制定的基础上,2011年规划的制定更为流程化,也更为明确。此时战略规划的负责人已经变为了教务长,这个管理体制也一直延续到现在。制定的组织机构为战略规划委员会,制定的流程与2004年规划制定时“讨论―修改―再讨论―再修改―委员会起草初稿―全校公开讨论―董事会通过”的制定流程一致。

规划内容

1.《南加大战略规划》(1994年)。1994年6月,南加大“战略规划”。这份战略规划由以下四部分内容构成:第一部分,从全局视角审视南加大的整体环境,阐述了当时学校面临的威胁、机遇、优势和弱点。第二部分,确定了南加大的战略目标,即未来十年能够占领学术卓越的位置,成为领先的美国私立的研究型大学之一。第三部分,制定了实现发展目标的四项战略行动。第四部分,结合资源配置制定详细的行动计划。根据既有的战略目标、方案和策略,规划简明扼要地描述了已经开展的行动、下一年的行动、接下来两年到三年的行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行动始终重视资源的配置、利用、整合。

2.《南加大1994年战略规划评估报告》(1998年)。南加大1998年了《南加大1994年战略规划评估报告》[4],回顾和评估规划实施情况。报告主要由四部分内容构成。第一部分,报告回顾了1994年的战略规划并肯定了规划实施的重要性。第二部分,报告回顾了战略规划的实施情况,高度肯定了1994年的战略行动。第三部分,重申了实现规划的四项新战略举措,即通讯、生命科学、艺术、城市范式。第四部分,报告提到了将来可能会制约南加大发展的几方面因素。

3.《南加大学术发展规划:构建21世纪大学的战略能力》(2004年)。南加大2004年了《南加大学术发展规划:构建21世纪大学的战略能力》[5]。新规划分为以下五部分。第一部分,高度评价了大学在其前十年规划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就,明确指出南加大制定和实施新规划的重要意义,并且阐述了南加大未来的前景构想。第二部分,陈述了新发展时期学校的三个战略重点,即满足社会需求、提高全球知名度、发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第三部分,是新规划的核心所在,分析指出发展上述能力的优势基础,开发战略能力,并部署发展相应战略能力的第一年行动计划。第四部分,强调了维系核心价值的重要性,以确保大学发展依旧保持特色并遵循传统。第五部分,新规划强调对现有举措的评估、重整、发展和提高。

4. 《南加大战略愿景:行动与雄心同步》(2011年)。在长达17年实践之后,南加大已经基本形成了战略规划的传统,在具体执行层面已有较为成熟的积淀。为了更进一步推进学校发展,南加大在更高层面提出了宏大构想,于2011年推出了《南加大战略愿景:行动与雄心同步》 [6]。规划由四部分内容构成:第一部分,梳理了南加大的建校史和发展历程,并重申了核心价值观;充分认可南加大的传统结构和后续革新,分析南加大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第二部分,陈述了大学发展的前进之路。一是为适应飞速变化的世界改变教育;二是创造重大学术成果;三是联结个人与世界。第三部分,则细致介绍了上述三条道路:一是在为适应飞速变化的世界改变教育方面,从追求学术卓越、拓宽入学渠道、实行问责制等着手开展相应的战略行动。二是在创造重大学术成果方面,通过翻译研究、创造性工作与实践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用技术,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和挑战;通过采用新方法新步骤、开发新领域、使用灵活结构创造成功的条件。三是在联结个人与世界方面,强调全球与地方的结合,实现两者的良性渗透;强调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和相互理解。第四部分,新规划召唤实现理想愿景需要的行动。

启示

1.大学的使命和愿景至关重要。南加大的大学章程、战略规划、学术规划、远景规划都参照南加大的使命制定,并且在地区、国内和国际上都明确大学现在和将来的定位。使命和愿景是引领高校迈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指南针,在遵循使命和愿景的基础上,参照往期规划的经验教训,重新调整或制定新的规划,提高了规划的权威性、可操作性、科学性。明确学校肩负的历史使命、明确战略规划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中的引领地位,能较好地保证学校发展方向的正确性。

2.文本清晰简洁,上下认识统一。规划文本简洁明了,南加大规划篇幅都不长,有利于规划文本的传播和受众接受;在制定过程中,内部人员和外部人员沟通充分,统一认识是规划成功的关键;强化规划的权威性,学校主要领导明确表示战略规划确定的优先顺序将成为今后高层决策的指南;学校设置了许多激励措施来促成主要目标的实现;学校明确各学院院长有责任使自己的目标与学校的战略规划保持一致。

3.广开言路、建立实时反馈机制。设置及时、客观、公开透明的反馈和评估,能及时监控规划的实施情况并作出调整。规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遇到不少规划之外的事情,需要设置一定的保障措施,收到实时的反馈和意见后作出相应的改正和处理。这有利于引导各学院及其他子系统关注学校战略,激发师生参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积极性和热情,举全校之力促进战略的顺利实施。

4.高效整合资源、善用地理优势。充分挖掘自身资源,利用地^优势,开展特色项目有利于最大程度实施既定计划。在整合地区资源方面,南加大积极开展与洛杉矶其他高校的合作,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理工学院一起建立了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旨在促进环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转移。此外,如何将历史的厚重感与当下现实结合以打造校园文化品牌,也是大学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

注释:

① 新用户主要是指针对“特殊学生”开设的课程,如针对退休校友返校所开设学习课程.

参考文献:

[1]Kotten J. Strategic management in public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M].London: Praeger Publishers, 1997:25.

[2] By laws of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3]资料来自南加大历史新闻:http://news.usc.edu/9713/Strategic-Planning/.

[4]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Four-Year Report on the 1994 Strategic Plan,1998.

[5] USC’s Plan for Increasing Academic Excellence―Building Strategic Capabilities for the University of the 21st Century,2004.

第5篇

关键词: 大学战略规划研究 主题 基本观点 思考与展望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大学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大学面临越来越严峻的生存竞争考验。在这一背景下,通过制定战略规划来指导学校发展,成为我国大学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获取更大生存发展空间的普遍选择。大学战略规划也逐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领域。我们对近年来国内大学战略规划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思考,并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大学战略规划研究的若干设想。

一、大学战略规划研究的主题与基本观点

从现有文献来看,国内学术界对大学战略规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战略规划”概念与特征、战略规划对大学发展的意义与作用、大学制定战略规划的过程、大学战略规划的实施路径及国外大学战略规划的经验与案例等方面。

1.关于“战略规划”概念及特征的研究

“战略规划”一词源于企业界和商界,但在高等教育领域这一概念有其独特的内涵。刘献君提出,“高校战略规划”是通过对外部环境、内部资源与能力的分析,确立学校的愿景、使命与长短期发展目标,并为实现这些目标进行战略选择,制定发展规划的过程。[1]他认为,战略规划包括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措施和战略阶段等方面的内容,外向性是战略的主要特点,定位是战略的核心,舍弃是战略的精髓。[2]

别敦荣则强调大学战略规划的整体性、系统性和未来指向性。他提出,“战略规划”是对大学发展进行的整体性、系统性设计,是基于大学现实状态而进行的面向未来一定时期的发展状态的设想。[3]他归纳了战略计划(规划)与其他计划的不同点,指出战略计划(规划)具有重视环境、以外部环境为出发点、谋求和预测变革、注重革新与创造等特点。[4]

2.关于大学战略规划意义与作用的研究

从理论层面看,别敦荣认为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第一,它有助于大学形成一种系统理性的发展哲学,构建一套大学发展的理性模型;第二,它有助于大学形成一套全员主动参与的管理理念,让大学每个教职员工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第三,它有助于大学形成一个注重效率的发展观,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发展效率。[5]

从实践层面看,蒋凯等人认为大学战略规划与战略管理的意义在于促进大学明确办学方向,提高办学效率,增强大学适应复杂和快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6]别敦荣认为,发展战略规划使大学发展明确了行动方向,具有凝聚人心的作用,并为人们提供了工作的依据,[5]同时战略规划也有助于增强高校自主办学的能力,实现学校的特色化发展。[7]此外,周巧玲等人的研究表明,大学战略规划对于大学管理也具有积极作用,如在政府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中发挥信息收集与政策导向功能,转变大学内部管理的权力分配方式,转变大学内部管理文化等。[8]

3.关于大学应如何制定战略规划的研究

(1)关于环境分析。组织自身和外部环境是战略分析的两个关键领域。[9]因此,研究者普遍重视环境分析在制定战略规划中的作用。在刘献君看来,要制定好大学规划,就要在现状和环境分析中把握学校面临的机遇、挑战、优势、劣势,同时要考察学校发展走到了什么样的历史方位,面对新环境该如何调整自己的理念、定位、目标和发展措施。[10]楼锡锦进一步指出,要建立综合性的计算机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为准确分析学校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提供数据支持。[11]

(2)关于大学的使命、愿景及定位。赵文华等人认为,大学使命和远景在大学战略规划中具有凝聚人心、确立大学的奋斗目标和行动准则、提供大学科学决策的理性基础等方面的价值。[12]蒋树声则强调了科学定位对于大学制定发展规划的重要性,他认为战略规划要凸显品牌与特色,战略目标要能反映学校自身的特色。[13]张炜等人也提出,我国大学应更多地关注自身核心竞争力而不是办学层次,以实现差异化的战略定位,避免战略趋同。[14]

(3)关于战略重点。战略重点是大学发展战略规划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别敦荣认为,规划所关注的重点在于谋划全局、谋划重点、谋划长远。[3]刘献君则更具体地指出了大学制定规划时要考虑的核心问题,如学校发展理念、目标定位、学科建设、师资队伍、资源获取和分配、人才培养方式、管理制度、重大发展举措等方面的问题。[10]蒋树声提出,学校的各项工作要围绕战略目标重点展开,学校的资源配置也要优先考虑战略重点。[13]

(4)关于制定战略规划的主体。在大学战略规划应当由谁来制定这一问题上,不同学者关注的重点有所不同。别敦荣认为,本校团队与专业团队合作编制,是制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比较理想的方式,它既能深入了解校情又有专业水准,从而保证发展战略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5]刘向兵等人强调大学领导者在战略规划中的作用,他们认为大学领导者应以战略家的气质,领导大学的战略分析与制定。[15]程永波等人则认为,要建立广泛参与的战略规划过程机制,集中众人的智慧,协调各方的利益。[16]

(5)关于制定战略规划应注意的问题。别敦荣认为,在大学战略规划实际制定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深度信息采集、全员参与、开展中长期大学发展设计、子规划集群的协调、参照学校的办学经验研究等方面,[7]并要明确是编制规划文本还是规划学校发展行动、是回避矛盾还是超越矛盾、是描绘蓝图还是解决问题。[3]

4.关于大学应如何实施战略规划的研究

大学制定战略规划后,就要将规划转化为学校发展的实际成果,否则战略规划便是一纸空文。刘献君甚至认为,战略实施是大学战略管理的主体。他提出,一方面要将规划任务进行分解,使规划内容体现在学校年度工作计划中,另一方面要及时收集规划实施中的各种信息供领导参考,使学校领导随时掌握规划实施情况。[10]此外,他还强调要将经费的筹措、规划放在突出地位。[17]刘向兵等人则重视大学领导者在推动战略实施中的作用,他们认为大学领导者要根据学校战略,进行组织变革,以切实提高学校战略执行力,促进战略有效实施。[15]别敦荣则强调,要做好思想动员,重视培养管理骨干,并要落实责任,定期检查。[7]

5.关于国外大学战略规划经验与案例的研究

(1)宏观经验研究。刘念才在对英美高校规划工作进行研究后指出,英美高校规划有许多特别值得借鉴的经验,如规划思想源于顶层设计、规划目标具有可考核性、对规划进行分解落实、规划实施监控制度化、规划特色非常鲜明等。[18]李爱民等人研究指出,美国大学战略规划的形成严格遵循“环境扫描、组织分析、确立目标、规划行动、形成规划”这一路径,并且美国大学十分重视战略规划的实施与评估工作,年度工作计划都是围绕战略规划制订的,学校定期对战略实施情况进行评估,与工作绩效挂钩,并且根据规划实施情况调整战略规划的目标。[19]刘辉总结了澳大利亚大学战略规划工作的五大特征,即立足于对大学的组织特点的理解、注重对大学外部环境的分析、体现大学规划自主的原则、吸引各方广泛参与、规划内容既“求同”又“存异”。[20]

(2)具体案例研究。张弛以1989年以来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先后制定的三部战略规划为样本进行分析,总结出了该校战略规划工作的三大特点:一是战略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二是清晰地反映出战略规划的连贯性和递进性;三是面对环境变化时表现出灵活性和创新性。[21]魏海苓对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战略规划进行了详细研究后提出,有效的战略领导是战略规划成功的前提,科学、民主的规划过程是战略规划成功的基础,“本校”的发展逻辑是战略规划成功的根本。[22]

二、对大学战略规划研究的思考与展望

制定战略规划来确定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举措,是大学战略管理的首要环节,也是当前我国大学内部管理管理模式变革的重要趋向。这要求我们对大学战略规划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以不断提高我国大学战略规划水平。

1.加强对大学战略规划制定技术的研究

尽管当前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大学已充分认识到制定一个科学有效的战略规划对于推进大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许多大学制定出来的战略规划水平却不高。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便在于我国大学战略规划技术发展尚不成熟。国外企业战略管理和大学战略规划领域已经形成了许多成熟的技术,如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矩阵(SWOT)、战略地位与行动矩阵(SPACE)、波士顿矩阵(BCG)、定量战略计划矩阵(QSPM)、竞争态势矩阵(CPM)等。我们需要对这些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并充分借鉴其先进经验,发展适合我国大学的战略规划技术。

2.加强对大学战略规划制定和实施中各种矛盾与问题的研究

当前我国大学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仍面临着诸多矛盾、问题和困难,如体现校长个人思想与发挥全体师生集体智慧的矛盾,大学自身价值追求与外界对大学的要求之间的矛盾,大学自主发展与传统管理模式之间的矛盾,校长任期的短期性和考核的当前性与战略规划的长期性之间的矛盾,理性规划与非理性冒险之间的矛盾及不同任期内校长战略思想的协调,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还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3.加强对国外大学战略规划的系统研究

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大学战略规划起步较早,从机构、人员到程序、技术等方面都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体系,他们所积累的实践经验对于推动我国大学战略规划工作具有重要作用。而国外学术界对大学战略规划的理论研究对于提高我国大学战略规划水平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我们需要从理念、技术、机构、人员、程序、实施路径等方面对国外大学战略规划进行系统而细致的研究。

4.促进大学战略规划研究方法多元化

当前,我国大学战略规划研究存在重思辨、轻实证的倾向,相关研究多以思辨方式和文献方法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和跟踪研究则十分少见。大学战略规划是实践性很强的一个研究领域,必须加强实证研究,深入了解大学战略规划制定和实施中的各种具体作用机制,为大学制定和实施战略规划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同时,还应加强对战略规划实施效果的跟踪研究,把握影响大学战略规划成败的因素,从而为提高战略规划制定水平和实施效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从多样化角度、采取更加多元化的方法对大学战略规划进行全面研究。

参考文献:

[1]刘献君.高等学校战略管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81.

[2]刘献君.论高校战略管理.高等教育研究,2006,(2).

[3]别敦荣.论大学发展战略规划.教育研究,2010,(8).

[4]别敦荣.欧美国家的大学战略管理.高等教育研究,1993,(1).

[5]别敦荣.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青岛大学案例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

[6]蒋凯,马万华,陈飞.应对国际化的挑战:大学战略规划与战略管理.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1).

[7]别敦荣.制订发展战略规划.适应高等教育变革.中国教育报,2007.8.12.

[8]周巧玲,赵文华.大学战略规划在英国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作用.高等教育研究,2006,(6).

[9]乔治・凯勒著.别敦荣主译.大学战略与规划:美国高等教育管理革命.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203.

[10]刘献君.院校研究与大学规划.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11]楼锡锦.高校发展与战略规划制定.教育发展研究,2006,8A.

[12]赵文华,周巧玲.大学战略规划中使命与愿景的内涵与价值.教育发展研究,2006,7A.

[13]蒋树声.关于研究型大学发展规划的战略思考.中国高等教育,2003,(2).

[14]张炜,宋思远,郭立宏.我国高校发展的战略定位与战术选择.教育发展研究,2007,7-8A.

[15]刘向兵,李立国.大学领导者在战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中国高教研究,2006,(7).

[16]程永波,李雪飞.高校制订发展战略规划的理论思考.中国高等教育,2010,(2).

[17]刘献君.大学校长与战略――我国大学战略管理中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高等教育研究,2006,(6).

[18]刘念才,周玲主编.中外大学规划:比较与借鉴.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4-6.

[19]李爱民,吕世彦.大学战略规划工作:美国的经验及其启示.中国高等教育,2006,(23).

[20]刘辉.澳大利亚大学战略规划:探究与启示.高等教育研究,2005,(12).

第6篇

关键词:英国;高校图书馆;战略规划;图书馆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9.5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6025

1.引言

国际著名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指出,战略规划是当今企业系统化制定、组织、执行决策以及获得未来最重要知识所需的各种工作,并且利用有效反馈对照原有预期测评决策成效的一种持续过程。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服务领域中,人们逐渐对国家财政支出效率予以关注,包括地方公共和公立大学图书馆在内。20世纪80年代,国外图书馆界率先开始研究和制定战略规划,旨在实现自身作为公共文化产品的社会价值。1984年,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RL)在其职业继续教育课程中开设了“图书馆环境下的战略规划”,利用图书馆发展和筹资活动的实例,具体阐述战略规划的各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战略规划在国外图书馆界的应用日渐成熟,有助于审视图书馆的内外部环境变化,阐明图书馆的价值、使命与愿景,向公众传达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和宗旨,推动图书馆更好地创新发展。Germano MA和Stretch-Steohenson SM曾指出,将图书馆战略规划和传统营销结合起来,确立竞争性图书馆战略计划,以鼓励图书馆的价值创造。目前,战略规划已经成为一种现代化和专业化的管理规划,并且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国内有关图书馆战略规划的研究成果不断产生,如陈昊琳等通过对30份美国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分析,提出了对我国图书馆战略规划制定的启示;张玲通过对国外15所高校图书馆现行或即将实施的战略规划文本的分析,展现了国外高校图书馆服务战略规划目标体系的具体内容:别立谦和刘晋伟分析了美国几所优秀大学图书馆最近战略规划中的先进经验与做法:张义龙等探讨了约克大学图书馆发展战略与大学发展之间的关系,指出了其战略文本所具有的借鉴意义。综上所述,当前国内学者对国外大学图书馆战略文本的解读,大多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其中美国高校图书馆战略规划分析最多,其次涉及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高校,而尚未对诸多英国顶尖高校图书馆进行整体性分析,以考察英国高校图书馆战略规划的独特性和效用性。Pacios AR E103通过对65所英国高校和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文本的分组对比,发现战略规划要素分析有助于构建一个最佳的文本模板。鉴于此,本文以英国高校图书馆最新战略规划为样本进行分析,以探讨其对我国高校图书馆战略规划制定与研究的有益启示。

2.研究方法与思路

本文采用网站调研、统计分析、主观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综合分析英国大学图书馆战略规划与发展方向,进而归纳其战略目标和发展趋势。

根据2016年TIMES公布的英国大学图书馆排名情况,笔者首先选取前20名英国知名大学图书馆进行网站调研,从中选择制定最新战略规划较为完善的15所大学图书馆,然后对其战略规划文本进行统计分析,以期获得相关研究结论和发展启示。

3.研究过程

3.1研究样本选取

根据2016年度TIMES和泰晤士报公布的英国大学综合排名情况(2015年9月20日更新),本文选取排名前20位的英国知名大学图书馆进行网站调研(日期为2015年10月10日),进而选取其中最新年度规划或中期战略规划制定较为完善的15所大学图书馆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战略规划文本作为研究样本(战略规划基本情况见表1)。

各馆战略规划时间在2-6年不等,大都以4年为主,占总数的33%,表明4-6年的战略规划期限既有利于图书馆战略发展思路的稳定执行,也有利于图书馆根据不断变化的发展环境进行及时反应与战略调整,同时能够保证图书馆的管理运行效率,因此被多数图书馆所采用。在此基础上,笔者从多个层面出发,针对这15所英国大学图书馆的最新战略规划文本进行统计分析。

3.2战略制定主体分析

战略规划主体选择是整个战略规划制定的重要手段,而主体的个人意志或集体意志是衡量图书馆战略规划是否全面的重要标志。组建团队制定战略规划是未来图书馆制定战略发展规划的主要趋势,而群体意志代替个体意志是任何组织发展的必然选择。从15所英国大学图书馆战略规划制定主体统计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包括高级管理团队、指导委员会、领导小组、董事会等在内的英国大学图书馆利用群体组织的所占比例为33.3%,已远远超过图书馆馆长的所占比例。尽管不少大学图书馆都未注明制定战略规划的组织,但是从团队合作完成战略规划制定的情况来看,图书馆战略规划方向不仅仅是个人意志的体现,而更多的是集体智慧的参与。在制定战略规划过程中,图书馆组建结构合理的工作团队,吸纳不同人员的有效意见,形成独有的集体决策和管理风格,有利于全方位考虑图书馆未来的发展动态和方向,以期实现战略规划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3.3战略发展方向分析

多年来,英国大学在全球范围内的综合影响力非常强,其中世界排名前10位的大学不胜枚举。目前,英国大学已经形成了非常完善的战略规划制定机制和运行体系,对图书馆战略发展目标和使命具有清晰而全面的认识:拥有详细的战略规划实施策略与评价体系,并且设有专门机构负责战略规划的制定、、修订等工作,值得我国图书馆界广泛学习借鉴。从15所英国大学图书馆战略规划目标与发展趋势进行简要概括(见表3)可以看出,英国大学图书馆发展趋向主要涉及知识信息服务、教学与科研支持、强化用户体验、打造开放空间、创新工作理念、知识资源共享、加强资源建设、满足读者需求、开展社会服务、协同合作进取等多个方面。

从战略发展方向及其所占比例来看,英国大学图书馆战略发展方向的核心与重点是图书馆工作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集体创造力的发挥,如帝国理工学院图书馆灵活采用各种方式,积极探索工作创新:圣安德鲁斯大学图书馆不断推出服务新功能,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其次,知识信息服务成为图书馆发展的前沿领域,如萨里大学图书馆鼓励知识创新和倡导学术自由,伯明翰大学图书馆提倡通过学习、知识、文化改变生活;此外,辅助大学开展科研与教学也是图书馆的重要工作使命和职责之一,如剑桥大学图书馆采取多种措施,提供优良的环境设施和信息服务,不断增强科研和教学服务能力,从而始终保持世界一流学术水平;牛津大学图书馆通过提供优良的服务,积极支持学习、教学和研究。

与此同时,空间开放与共享成为当前英国大学图书馆独具特色的创新发展趋势。如帝国理工学院图书馆提供一流的以用户为中心的专业化知识和信息空间:萨里大学图书馆正在打造温馨的开放空间,以激发广大师生的创造力和创新力。此外,互动学习、协同合作、用户体验、社会服务等也是图书馆发展的关键环节和基础课题。长期以来,用户第一和服务至上始终是图书馆服务的宗旨和目标,注重学习研讨、加强合作交流、建设特色馆藏等均是图书馆达到一流服务水平的前提和基础。在制定整体战略规划的基础上,图书馆根据当前IT技术发展状况而制定具体的战略发展计划,充分体现了图书馆技术优先的工作理念。

3.4战略规划体例分析

战略性体例是图书馆战略发展规划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指图书馆在规划文本中进行战略分析,确定战略目标并且制定战略过程的相关体例,是一个包含战略整体内容的分类聚合,具体分为核心的战略体例、辅战略体例、特色化战略体例等。本文综合15所英国知名大学图书馆战略规划样本的实际内容,将战略规划文本体例分为愿景、使命、目标、环境扫描、措施、指标量化、评价体系、价值观等8个方面(见表4)。

可以看出,使命、目标、措施是英国大学图书馆战略发展规划的核心内容,10个以上的战略规划样本均包含此部分,占总数的50%以上:其次是价值观、愿景和指标体系,占总数的32%;而环境扫描和评价体系占总数的13.8%。统计结果表明,英国大学图书馆非常重视自身工作职责和发展使命,将其发展目标视为最核心的价值,并且制定了可操作性较强的详细实施策略,以有效促成发展目标的及时调整和有序实现。

从横向考察来看,上述统计指标值居首位的是布里斯托大学图书馆,其战略规划文本内容比较全面,基本涵盖了上述各项体例内容,表明该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规划制定经验,在规划修订完善方面已达到成熟水平。同时,利兹大学、约克大学、萨里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等图书馆战略规划文本涵盖了6个方面的内容,占整个内容总量的75%。由此看出,英国大学图书馆普遍比较重视战略规划制定的全面性和完善性,涵盖内容也比较丰富广泛。虽然部分大学图书馆战略规划文本涵盖内容体例不够多,但是大都紧抓核心体例进行概述,比较重视战略规划的实践性和准确性,以确保战略规划对象明确,具有明显的针对性,有利于组织管理和运行实施。

3.5战略规划内容分析

战略规划文本内容分析是探索大学图书馆战略活动常规方式特点和规律的重要途径。每个图书馆战略规划体例均与其内容紧密相关,并且服务于战略规划内容。本文综合了15所英国知名大学图书馆战略规划样本的实际内容,将战略规划文本内容分为环境分析、经费、服务、资源、技术、管理、合作等7个方面(见表5)。

可以看出,15所大学图书馆战略规戈0文本均涵盖了服务和资源两项内容,表明服务和资源成为英国大学图书馆发展战略的重点和核心内容。如帝国理工学院图书馆的使命为提供以用户为中心的专业化知识和信息空间,它制定了一系列的战略重点,“开放空间”和“信息资源共享”为重点内容和发展方向之一:它将更多地使用信息化物理空间,并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设立以空间为中心的图书馆,将图书馆研究和学习的空间提供给整个校园,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学习和服务要求;同时,帝国理工学院图书馆希望通过将图书馆的90%的资源上网,以便达到信息、资源的真正聚合和共享。在信息资源服务方面,牛津大学图书馆制定了资源发现策略,包括设定参数等:为了响应读者的反馈,牛津大学图书馆还增强SOLO和其他资源发现工具的功能以增强用户体验,同时设计并实现了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基础设施和归档服务,以保存数字馆藏,满足不断变化的信息化数字资源服务和共享。而约克大学图书馆的战略重点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提供先进设备和最先进的资源,为用户提供在线学术图书馆,促进知识、文化的开放获取,实现真正的开放化数字资源环境和自助服务空间。

数据统计也表明,80%以上的大学图书馆战略规划文本均涵盖了合作、管理、技术等内容,表明合作、管理、技术等都是为图书馆服务和资源提供基础保障的重要因素。由此可知,英国大学图书馆非常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仅次于服务与资源:积极加强多领域工作交流和学术合作,借鉴其他大学图书馆的发展和管理经验,及时弥补自身发展的不足与缺陷,促使图书馆发展战略的日趋完善合理,均是英国大学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内容。而环境分析和经费保障作为一种战略服务内容,目前已逐渐开始在各大高校图书馆中广泛实施。尤其是图书馆环境分析,有助于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对自身进行准确的目标定位,实时了解行业动态和用户需求,针对性地进行工作改革和调整。

从横向考察来看,英国大学图书馆发展战略制定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统计中的8所英国大学图书馆战略规划文本涵盖了5种及其以上的内容,占总数的53.3%。由此可知,英国大学图书馆在突出重点核心内容的基础上,同样重视战略发展规划内容制定的完整性,并且将所有构成要素均作为自身发展的充要条件,以期达到整个战略规划制定的周密性。

4.启示与思考

4.1重视战略规划的制定,提高战略规划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大学图书馆的发展使命之一就是为大学的科研和教学提供辅助,这也是英国大学图书馆发展规划体例中最核心和最重要的内容。重视战略发展规划的制定,需要集成多方面的参与和关注,吸纳不同组织的讨论和构建,加强管理层和基层组织力量,提高管理意识与服务意识,以期达到共同为大学图书馆创新发展服务的目的。英国大学图书馆非常重视战略规划的制定和组织,在抽样统计的排名前20位的知名大学图书馆中,有15所大学图书馆都制定了不同程度的战略发展规划,由此可见战略规划对于组织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网络调查中还发现,每个英国大学图书馆都非常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发展使命和社会价值,都在不断努力实现其奋斗目标:同时,大学图书馆在制定战略规划的过程中,都普遍强调战略规划组织结构设计的变量,以期达到战略规划制定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在制定各自的战略发展规划中,由于规划内容不够深入细致,尚未达到全面提升意识,致使制定的规划方案只是泛泛而谈,没有落到实处,缺乏较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基于实证的图书馆战略规划需求研究》一文中指出,我国图书馆界常以“年度工作计划”、“五年规划”为主要形式和战略规划的总体雏形,虽已形成一定的中国特色,但从不同群体对指定战略规划态度的频率调查显示,50%以上的群体对战略规划认识比较模糊,认为战略规划趋于形式主义,可见我国的战略规划的制定还没有真正深入人心和落到实处。因此,图书馆需要全面重视战略规划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只有及时把握行业趋势,坚持自身使命职责,实时关注用户需求,不断加强技术应用和对外合作,适时调整服务内容和服务模式,才能在社会中树立良好形象和增强认同价值。通过创新和合作,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不仅是满足读者的当前信息需求,而且要为用户提供更多样化和深层次的知识服务。知识服务是当今图书馆服务的主流,图书馆用户服务需要逐步上升到知识传播和文化普及层面上,在强化用户体验和实践过程中,不断渗透知识的传递共享和阅读的宣传推广,以利于实现图书馆战略发展的有效性和持久性。

4.2加强战略规划体例的完善和内容的丰富,并且突出重点

战略发展规划的制定是为图书馆最终发展服务的,战略发展规划的基本目的是研究图书馆内部的环境、资源、服务等一系列内容,对未来发展做好充分计划与准备,不断开发环境和发展思路。构建一个成熟稳定的发展空间。英国大学图书馆战略规划体例和内容制定相当完善,而且牢牢把握规划的核心内容,突出重点,从而达到战略规划制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未来大学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是在把握为大学科研和教学服务的职责和使命的同时,实现图书馆的全方位可持续发展。其中“全方位”包括图书馆的服务、资源、技术、管理、价值、地位、形象等要素。大学图书馆需要构建多元化、多集成、多方位的发展模式,促使自身在资源、服务、技术、形象、地位等方面能够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向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图书馆发展目标而积极探索和努力进取。

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在制定自身战略发展规划中,还没有完全达到体例和内容的完整,邢杰、贾东琴对中国图书馆馆员进行调查,发现“资源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服务理念”等战略规划内容是中国高校图书馆关注的重点,而“工资分配”“危机管理”等在人们心中重要性偏低。而英国高校图书馆战略规划则将“创新工作”“知识服务”等作为关注的重点,表现出现代性高校图书馆的关注特征。可见我国图书馆界需要强化规划制定的整体性和全面性,不断适时调整完善规划方案,突出重点与核心内容,如创新、服务、技术、管理等;在重点环节上做好重点规划,加强创新力量,同时强化学习、合作、定位等,以促进核心内容发展的完善和更新:制定合理可行的具体计划,重视计划实施的信息反馈和调整,使发展战略更加细致、丰富和全面。

4.3进行图书馆发展动因分析,对图书馆发展进行重新定位

图书馆的发展动因,从根本上是为图书馆本身存在的价值所驱使的。一所图书馆要明确自身存在的价值,就是为了整个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全民知识的获取而服务的。图书馆要在不断变化的发展环境中,适时审视自身的社会价值和发展动因,了解自身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对自身所处内外部环境进行监测分析,及时把握当前外界的机遇和挑战,分析自身的发展驱动力和竞争力,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合理制定和规划自身发展方向,以期达到最大程度的社会认可度和价值认同感。英国大学图书馆非常重视自身定位,如牛津大学图书馆确定自身发展动因是拥有牛津大学独特的馆藏资源,基于为学术和社会服务的目的,明确自己的发展定位和目标,为学校、社会、企业开发和提供不同形式的高层次科研项目服务,而且通过每年的科研报告来审视自身的规划进度和效果,进而不断追求更新的发展定位。

在当今不断变化的信息与网络环境中,对于战略规划的制定我国图书馆还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国外的一些战略规划已经有部分被引进和借鉴,但国内图书馆仍然处于不断探索过程中,如一些图书馆已经开始对图书馆的战略规划制定进行尝试,但总体还不成熟,影响和普及面还不广泛。因此,图书馆界更应不断探索和实践,包括用户需求分析、发展动力分析、内部资源配置、社会价值及服务提升等,对自身的发展动因进行长期系统的分析和判断,了解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劣势,把握面临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全面审视自身内外部各方力量。同时,借鉴先进的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经验,取长补短,逐步更新和完善战略规划,并且不断对发展模式进行多元化和多方位的革新。

4.4加强多方位合作,提供特色化服务,扩展图书馆发展功能

Ulrich Hofman认为美国图书馆将会有一种与用户服务领域高度整合的技术管理,这种技术管理将成为美国图书馆在战略时间框架中成功的关键。在精神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图书馆承载着为国家精神文明传播和服务的重要职责,更应该不断扩展自身的发展功能和服务领域,在网络服务、移动服务、数字服务、智慧服务等领域更好地为用户提供主动性和人性化的信息知识服务,以达到与用户互动交流的目的。英国大学图书馆非常重视馆际之间及其与其他组织机构之间多方位的合作,以使大学图书馆能够获得内外部各方面的支持和协作,从而减少各种障碍和阻力来获得最大化的发展效率。如帝国理工大学图书馆通过与本校校友、医疗伙伴、NH等的合作,提供面向大众的特色服务,与公众共同分享学习和教研经验,营造公众参与图书馆的良好氛围,使自身更好地为学校和社会各界所认可,也极大地促进了图书馆自身快速发展。

我国图书馆在自我发展过程中,模式比较单一,图书馆常处于个体独立发展过程中,脱离了社会的其它组织,使得图书馆的整体发展比较缓慢和被动,从而对组织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的阻碍,如,作为我国高校图书馆引领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在制定图书馆中长期战略规划时,在全校范围内进行用户需求调查,调查对象并没有涉及到校外组织机构,不利于广泛合作。因此,我国高校图书馆在谋求自身发展过程中,需要强化以用户、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客观分析为核心,结合国外图书馆发展经验和优势,加强与不同组织或机构的广泛合作,如教育机构、医疗组织、商贸组织等,获取他们的支持和服务,开发多种有效的服务模式,如多媒体服务、社交互动服务、图书馆联盟等服务模式,使自身的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形成独特的服务能力和服务体系,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的共知共享和有效利用。同时,大力建设开发高校图书馆专业领域以及地方领域内独具特色的馆藏资源,不断增强特色化和专业化服务水平,吸引不同群体用户的参与和利用,以期稳固和提升高校图书馆的社会价值。

第7篇

首先,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缺乏对战略的及时回顾和总结。企业战略的制定立足于对未来市场的预测,而市场在不断地变化,即使是细微的偏差也会对企业战略规划产生重要影响;其次,企业战略规划没有与部门的行动目标相联系;还有一点是企业的战略规划没有同企业的预算工作相联系。

正是基于战略管理的重要性和在实际操作中的不尽人意,哈佛大学管理学教授RobertS.Kaplan和DavidP.Norton在90年代提出了综合评估体系(BalancedScorecard)理论。这一以战略管理为核心的理论目前已在全球成百上千的公司、组织和政府机构得到推广,并被证明卓有成效。

综合评估体系以企业的战略管理为核心,从财务、客户、内部运作、革新与成长四个战略层面建立企业战略管理模型。它将抽象的远景战略规划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指标,有效地将企业部门的运作、员工激励机制同企业的战略意图挂钩。

传统上,我们对企业的评价往往仅侧重于财务方面,如销售收入、毛利、净利润等。而综合评估体系将业绩评价范围拓展到客户、内部管理和革新与成长的速度等,从而帮助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全面地分析企业营运结果。

当然,战略规划的实现最终将体现在利润的增长上,而企业利润的增长直接源于销售的增长和客户的满意程度。另一方面,企业硬件上台阶以及员工能力的提高又推动了内部管理的完善,从而能更快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要,导致市场占有率上升,并最终反映到利润的增长上。

由此可见,综合评估体系的四个战略层面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在每一战略层面,相关绩效指标(KPIs)实现了对企业战略的具体化和可操作性。在制定绩效指标时必须充分考虑企业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的均衡以及企业长远战略利益与短期财务利润的均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所制定的绩效指标能真实、全面地反映企业营运结果。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企业战略规划的有效运作依赖于对战略规划的分解和细化。通过一系列量化指标使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和调整企业的发展方向。管理驾驶舱(ManagementCockpit,MC)就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管理驾驶舱

现代商业竞争犹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为了在战争中生存和发展,董事、经理及事业部主管们一直在寻求一种更有效的监控和处理所获信息的方法。面对纷繁的信息,他们必须离开细枝末节而放眼全局。管理驾驶舱实际上就是一个商业信息室和决策管理室,它使管理层能更好地规划业务活动并赢得竞争。管理驾驶舱由三部分组成:

墙面显示系统

飞行驾驶台

独特的内部设计

1.墙面显示系统(WallDisplaySystem)

当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步入管理驾驶舱,所有与企业营运绩效相关的绩效指标(KPIs)都将以图形方式显示在四周的墙壁上。管理驾驶舱把各项指标按重要性程度显示在不同颜色的墙上:

黑墙显示主要的成功因素和财务指标;

红墙显示外部市场信息;

蓝墙显示内部运作和员工的表现;

白墙显示战略项目的状况。

所有指标在每面墙上被分为6组,每组由6个指标图构成,因此整个墙面系统可显示144个指标。

2.飞行驾驶台(FlightDeck)

如同飞机的驾驶台,管理驾驶舱的飞行驾驶台也是企业信息的核心所在。管理驾驶舱通过飞行驾驶台对公司的业务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它由6个PC显示终端和两把椅子构成。决策者可通过飞行驾驶台查询企业的实时信息,并可进行决策模拟。

3.内部设计(InteriorDesign)

管理驾驶舱是企业的会议室,但它与传统的会议室不同,它完全按照人体工程学原理进行设计,最大限度地考虑了人在该环境中的信息接收能力。其目标是建立一个能进行有效沟通、提高管理层会议效率的环境。为达到这一目标,关键的绩效指标(KPIs)以及其他一些非常重要的信息都以图表形式显示。管理驾驶舱使最高决策人员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关键点上。这种像驾驶舱一样的设备面板和显示器布局,使高层经理能及时判断公司的组织结构是否需要改变,同时也能快速了解公司内部结构存在的问题。

管理驾驶舱充分考虑了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和拓展人的智能。例如,考虑到人对图像信息的最佳接收数量为6幅,因此所有的指标都以6幅为一组呈现在决策者面前。类似的研究成果体现在管理驾驶舱设计的各个方面。

管理驾驶舱是综合评估体系理论的优秀载体。企业建立管理驾驶舱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按综合评估体系建立企业战略管理模型的过程。按照该理论建立的绩效指标(KPIs)被以最佳接收方式显示在管理驾驶舱中,供决策者分析。

信息挖掘

传统的企业ERP系统及其辅助信息系统往往侧重于信息收集的过程自动化和信息的集成与共享,忽视了对信息的有效归纳整理。管理驾驶舱的数据来源可以是企业的ERP系统(如SAP的R3系统)和企业外部的信息(如竞争对手情况、市场情况、宏观经济走势),这些信息通过接口方式或手工输入方式联入管理驾驶舱。

传统的ERP系统在较大程度地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同时,为管理者提供了一大堆未经最终归纳整理的“原料”或“半成品”数据,管理者需要花费巨大的精力对数据进行处理才能得到最终分析结果。而管理驾驶舱根据管理者决策的需要,将信息以其能接收的方式进行归纳整理。例如,决策者发现销售收入有所下降,他会把问题提交给管理驾驶舱系统,系统可能会根据预先的设置告诉查询者诸如此类的信息:

联系客户的时间减少了5%;

销售员的佣金一直稳定在1%;

完成一百万销售额的周期一直固定在35天;

除A产品外所有产品的接单率都增长了2%;

客户满意度在B区域有所降低;

第8篇

首先,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缺乏对战略的及时回顾和总结。企业战略的制定立足于对未来市场的预测,而市场在不断地变化,即使是细微的偏差也会对企业战略规划产生重要影响;其次,企业战略规划没有与部门的行动目标相联系;还有一点是企业的战略规划没有同企业的预算工作相联系。

正是基于战略管理的重要性和在实际操作中的不尽人意,哈佛大学管理学教授RobertS.Kaplan和DavidP.Norton在90年代提出了综合评估体系(BalancedScorecard)理论。这一以战略管理为核心的理论目前已在全球成百上千的公司、组织和政府机构得到推广,并被证明卓有成效。

综合评估体系以企业的战略管理为核心,从财务、客户、内部运作、革新与成长四个战略层面建立企业战略管理模型。它将抽象的远景战略规划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指标,有效地将企业/部门的运作、员工激励机制同企业的战略意图挂钩。

传统上,我们对企业的评价往往仅侧重于财务方面,如销售收入、毛利、净利润等。而综合评估体系将业绩评价范围拓展到客户、内部管理和革新与成长的速度等,从而帮助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全面地分析企业营运结果。

当然,战略规划的实现最终将体现在利润的增长上,而企业利润的增长直接源于销售的增长和客户的满意程度。另一方面,企业硬件上台阶以及员工能力的提高又推动了内部管理的完善,从而能更快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要,导致市场占有率上升,并最终反映到利润的增长上。

由此可见,综合评估体系的四个战略层面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在每一战略层面,相关绩效指标(KPIs)实现了对企业战略的具体化和可操作性。在制定绩效指标时必须充分考虑企业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的均衡以及企业长远战略利益与短期财务利润的均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所制定的绩效指标能真实、全面地反映企业营运结果。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企业战略规划的有效运作依赖于对战略规划的分解和细化。通过一系列量化指标使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和调整企业的发展方向。管理驾驶舱(ManagementCockpit,MC)就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管理驾驶舱

现代商业竞争犹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为了在战争中生存和发展,董事、经理及事业部主管们一直在寻求一种更有效的监控和处理所获信息的方法。面对纷繁的信息,他们必须离开细枝末节而放眼全局。管理驾驶舱实际上就是一个商业信息室和决策管理室,它使管理层能更好地规划业务活动并赢得竞争。管理驾驶舱由三部分组成:

*墙面显示系统

*飞行驾驶台

*独特的内部设计

1.墙面显示系统(WallDisplaySystem)

当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步入管理驾驶舱,所有与企业营运绩效相关的绩效指标(KPIs)都将以图形方式显示在四周的墙壁上。管理驾驶舱把各项指标按重要性程度显示在不同颜色的墙上:

*黑墙显示主要的成功因素和财务指标;

*红墙显示外部市场信息;

*蓝墙显示内部运作和员工的表现;

*白墙显示战略项目的状况。

所有指标在每面墙上被分为6组,每组由6个指标图构成,因此整个墙面系统可显示144个指标。

2.飞行驾驶台(FlightDeck)

如同飞机的驾驶台,管理驾驶舱的飞行驾驶台也是企业信息的核心所在。管理驾驶舱通过飞行驾驶台对公司的业务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它由6个PC显示终端和两把椅子构成。决策者可通过飞行驾驶台查询企业的实时信息,并可进行决策模拟。

3.内部设计(InteriorDesign)

管理驾驶舱是企业的会议室,但它与传统的会议室不同,它完全按照人体工程学原理进行设计,最大限度地考虑了人在该环境中的信息接收能力。其目标是建立一个能进行有效沟通、提高管理层会议效率的环境。为达到这一目标,关键的绩效指标(KPIs)以及其他一些非常重要的信息都以图表形式显示。管理驾驶舱使最高决策人员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关键点上。这种像驾驶舱一样的设备面板和显示器布局,使高层经理能及时判断公司的组织结构是否需要改变,同时也能快速了解公司内部结构存在的问题。

管理驾驶舱充分考虑了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和拓展人的智能。例如,考虑到人对图像信息的最佳接收数量为6幅,因此所有的指标都以6幅为一组呈现在决策者面前。类似的研究成果体现在管理驾驶舱设计的各个方面。

管理驾驶舱是综合评估体系理论的优秀载体。企业建立管理驾驶舱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按综合评估体系建立企业战略管理模型的过程。按照该理论建立的绩效指标(KPIs)被以最佳接收方式显示在管理驾驶舱中,供决策者分析。

信息挖掘

传统的企业ERP系统及其辅助信息系统往往侧重于信息收集的过程自动化和信息的集成与共享,忽视了对信息的有效归纳整理。管理驾驶舱的数据来源可以是企业的ERP系统(如SAP的R/3系统)和企业外部的信息(如竞争对手情况、市场情况、宏观经济走势),这些信息通过接口方式或手工输入方式联入管理驾驶舱。

传统的ERP系统在较大程度地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同时,为管理者提供了一大堆未经最终归纳整理的“原料”或“半成品”数据,管理者需要花费巨大的精力对数据进行处理才能得到最终分析结果。而管理驾驶舱根据管理者决策的需要,将信息以其能接收的方式进行归纳整理。例如,决策者发现销售收入有所下降,他会把问题提交给管理驾驶舱系统,系统可能会根据预先的设置告诉查询者诸如此类的信息:

*联系客户的时间减少了5%;

*销售员的佣金一直稳定在1%;

*完成一百万销售额的周期一直固定在35天;

*除A产品外所有产品的接单率都增长了2%;

*客户满意度在B区域有所降低;

第9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远景规划、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也在不断发展,与此同时,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和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中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而由于人力资源过于复杂,必须采取合适的方法加强管理,为使企业得到长足发展,需对其合理规划。

二、人力资源远景规划管理及其重要意义

人力资源远景规划是指为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目标,结合企业实际能力和市场变化状况,对企业在劳动力上的需求供给做出大概预测并制定相适应的措施的过程,其目的是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保持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平衡,使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有了详细规划,必然要有相适应的管理,即规划管理,人力资源规划管理涉及诸多方面,包括人力资源的规划、招聘、培训开发以及绩效管理等,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作为企业发展规划和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人力资源规划及管理的作用和影响不容小觑。首先,要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相关管理部门必须根据当前状况对企业的未来做出预测,了解企业在未来的需要,对人力资源进行规划,并做好相关的管理工作,有利于把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从而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可行的战略支持,以更好地促进企业发展;其次,就目前状况而言,许多企业都存在着人力资源浪费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在管理中,分配过于混乱,缺乏合理性,通过对人力资源的规划和有效管理,可有效保持分配的平衡,加强人员分配的合理性,从而降低人力资源的投入和成本。由于员工的知识和能力得到了展示,对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大有裨益;再者,人力资源规划和管理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同时员工的利益有所保障,从而实现双赢。因为当前的竞争主要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企业为实现自身发展,必须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而员工要想获得利益,必须保证企业能够健康发展,二者的利益是紧紧连在一起的,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三、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具有很强的目的性、操作性与控制性,因此我国在执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时应当从自身的实际条件出发,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的战略规划,并在人力资源管理的竞争中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以下从几个角度出发,对我国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进行分析。

1、共同参加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离不开具有很强工作能力并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核心团队,企业的高层管理,生产、战略、财务、营销、业务的主要部门的负责人都应当在这个核心团队内。这个团队的成员在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和企业的战略决策上应当具有足够的专业性,从而更好的满足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需求,并且在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过程中挖掘出更多可行的方案。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时应当促进HR部门与企业其他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与顺利的交流,从而促使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能够共同努力,携手为企业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贡献力量。

2、相互合作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实施应当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和人力资源募集工作互相合作,并与企业其他人力资源工作在资金、管理,工资、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合作,从而有助于更好的实现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核心价值。在企业人力资源的募集方面,企业应当以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为指导进行人员的募集与补充,同时及时地对优秀的老员工进行提拔,将他们吸收进管理层,并进行企业预备干部的培训,防止人力资源流失现象的发生。

3、保持灵活

商务环境的恶化导致企业在人力资源上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困难。所以,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应当与企业在新时期的人力资源需求相适应,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柔软性。因此,企业的战略规划应当与企业的内部环境相适应,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核心与关键是保证在现有人力资源的条件下进行新的人力资源开发。并实施相应的培训计划,保持目标的灵活,根据企业的需求扩大或缩小企业员工规模,并对核心人才进行培训,在促进员工工作水平提高的基础上促进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实现。

4、改变视角

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不仅依赖于专门的HR,并且依赖于企业的组织人员、策划人员、开发人员和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与企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企业切记不可通过裁员来追求片面的减员增效,而是应当及时的改变视角,合理的对人力资源进行战略规划,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运营效率,并提高日常工作的工作效率。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时应当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规划,从而实现提高运营效率的总体目标,并优化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的整体业务水平。从而提升企业的管理和组织能力,在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促进整个公司运作效率的提高。在此基础上,企业应当适当增加员工的福利并对其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和提供职业培训,最终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双赢。

5、注重学习

随着我国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专业性越来越强,这需要企业的HR工作人员加强对于人力资源知识的学习,并注重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对战略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进行分析和学习。在企业内部,企业应当加强员工对于人力资源知识的学习,并对HR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更进一步的业务培训,从而更好的促进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执行。

四、人力资源的管理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和人力资源管理是我国人力资源工作重要的两个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应当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相符合,从而更好的增加企业在人力资源上的竞争力。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使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在人力资源越来越重要的今天,企业在市场上的发展已经离不开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以下从两个方面出发,分析企业如何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做到更好。

1、人力资源管理的规范化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越来越重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是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起点,也是重要的理论指导,人力资源管理的规范化是企业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人力资源管理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突出人力资源管理优越性的重要依据。因此,企业应当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大力推行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在此基础上,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框架内,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规范化改革。从而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和战略规划的进步,提升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2、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化

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在企业的重要性日益增加,这要求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必须要注意管理的系统化。无论是在企业的组建、人才招募、员工培训、企业福利等诸多方面,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化对于以上工作都会起到很大帮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化是提升企业人力管理工作水平的重要前提与依据,更是促进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执行与实现的重要基础。因此企业在人力资源工作的实践中,应当注重人力管理的系统化,从而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整体进步。

五、结语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的作用日益突显,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很大关系。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与管理还需要相关人力资源的数据和技术,因此我国应当加大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与管理力度,加强职业HR的培训,在促进我国人力资源发展的同时也能促进我国经济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菊侠:《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管理研究》,《东方企业文化》,2012年08期

[2] 马青存:《现代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研究》,《人力资源管理》,2013年03期

第10篇

关键词: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战略

随着经济的发展,民营中小企业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所作出贡献日益显著。目前,民营中小企业占GDP总量的半壁江山,就业人数占社会就业总数的92.7%,投资额占社会投资总量的3成左右。但纵观我国民营企业特别是现阶段的民营中小企业,真正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的可谓少之又少。一项调查显示,民营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为2.9年,处于“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并存”的状态。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存在着诸多先天与后天的缺陷与不足,尤其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着诸多问题,直接制约着民营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力资源规划不仅占据先导性和战略性地位,而且在实践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和目标的过程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主、企业管理层正逐渐认识到人力资源规划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对于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却始终存在许多困惑和无奈。

一、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实施效果不尽理想的原因

(一)对人力资源规划的认识不全面

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然而,企业主、管理层未能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性,诸如招聘、培训等环节没有能够形成战略规划;在岗管理人员的管理层次不分明,权责不明晰,沟通协调性差,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必须经过3个过程:明确战略规划——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与具体的执行计划。其中,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目标决定了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而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为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制定具体的人员补充计划、人员接替与晋升计划、教育培训计划、评估与激励计划、退休解聘计划等提供了方向指引和依据。

(二)没有战略规划或战略规划不清

由于民营中小企业一般缺乏较明确的发展战略,因此在人力资源规划方面也不可能有明确的计划,往往是走一步,看一步。等到发现缺少合格人员时,才考虑招聘;发现人员素质不符合企业发展需要时,才考虑培训。人力资源部门经常为了迎合公司招募急缺人才的需要,任意调整公司薪酬制度,提高薪酬水平,有闲置人才时又找借口无章法降低薪酬,以此来减少经营风险。由于规划的缺失或缺陷,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使得人员流动性较大,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三)缺乏人力资源规划的专门技术与人才

人力资源工作是一项非常独特的工作,对个人素质、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要求都很高。一位优秀的人力资源工作者不仅要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及时接受行之有效的职业培训,同时需要具备对工作的深刻体验和对社会的敏锐洞察。目前,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虽然已经成立了人力资源部,但是在行使部门职能的时候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因招聘不来高质量人才,专业人员少,人力资源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专业知识储备不足,专业技能不够;2.许多人力资源工作者土生土长,缺乏系统、良好的职业培训,没有经过正规大公司的熏陶,眼界不高。

(四)人力资源规划缺乏系统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管理的进步,现在很多民营中小企业逐渐重视人力资源规划工作,人力资源规划的很多实际工作也一直在进行,但是,这些工作开展得大多不系统,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比如,招聘规划和培训规划等人力资源职能规划虽然也在进行,但没有统一在一个规划框架下制定,使得各个模块之间不能形成合力,最终导致企业人力成本上升,人力资源工作不能真正地为企业战略目标服务。

(五)企业缺乏培训体系

民营中小企业缺乏员工培训工作,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本身缺乏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安排培训随意性较大,员工缺乏提高的机会;2.每个员工的事务性工作量较大,自身没有参加再培训的时间和精力;3.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持消极态度,在中小型民营企业中,员工的流失率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使得企业为其付出的培训投资转化成企业的淹没成本,甚至是成就了企业的竞争对手,这种矛盾的存在,使得企业所有者对员工培训持消极态度。

(六)激励措施缺乏科学性规范性

中小企业的激励措施或行为随意性较大,常根据老板的心情或感觉来做,往往使下属无所适从,员工更加茫然,激励行为达不到预期目的。另外,企业内部工资结构不能体现出岗位的价值,表现在工资收入与业绩衔接不合理,员工感觉不公平,对收入缺乏良好的预期,积极性不高,人员稳定性差,导致企业优秀员工离职。即激励措施规划不合理,执行后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对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建议

(一)充分认识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在企业生存发展中的突出地位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人是思维、知识、技术、创新的载体,是企业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民营中小企业因其性质、结构,在资金、产品、品牌、技术等综合实力上同大型企业是无法相比的,只有用好人力资源,重视和善于进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以己之长,克敌之短,使人力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方有可能在竞争中获得胜利。

(二)制定适合本公司发展的战略

美国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指出:“民营企业的成功依赖于它在一个小的生态领域内的优先地位。”就是说,民营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力,选择一个可以发挥自己特长、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领域。但是,不少公司的战略是由老板拍脑袋产生的,经过调查考察的不多。根据波特的理论,一个公司的战略应是富于竞争的战略,而富于竞争的战略要考虑4种关键因素:公司的强项与弱项、产业的机会与威胁(经济与技术上)、关键实施者的个人价值、广泛的社会期望。因而,一个公司的战略应是从更长远的方面来考虑,不能因为可能的短期利润而扼杀了公司的长远发展.。应全面分析公司内外环境,制定出适合本公司的较长时期的发展战略。

(三)制定弹性的人力资源规划

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小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日渐复杂,充满变数的同时又存在着无限商机。人力资源规划必须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保持一定的弹性,以免企业发生战略转移时出现人力资源僵化的局面,妨碍企业发展。要进一步强化人力资源规划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前瞻性和预见。

(四)建立三维立体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三维立体模式是指由决策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一线经理科学地分工负责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业务并进行相应的协作的管理模式。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规划一定是建立在内部充分沟通、相互协作基础之上的。根据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建立一个在决策层、一线经理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之间科学分工协作的三维立体管理模式,将有助于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总的来说,决策层负责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支持人力资源部门、一线经理的人力资源工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岗位分析、岗位评价等基础业务,并协助一线经理做好核心业务,协助决策层做好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一线经理负责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业务中把持关键环节,并协助人力资源部门做好岗位分析和岗位评价等基础工作,以及协助决策层做好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五)培养企业的核心人力资源

第11篇

关键词: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战略

随着经济的发展,民营中小企业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所作出贡献日益显著。目前,民营中小企业占GDP总量的半壁江山,就业人数占社会就业总数的92.7%,投资额占社会投资总量的3成左右。但纵观我国民营企业特别是现阶段的民营中小企业,真正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的可谓少之又少。一项调查显示,民营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为2.9年,处于“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并存”的状态。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存在着诸多先天与后天的缺陷与不足,尤其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着诸多问题,直接制约着民营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力资源规划不仅占据先导性和战略性地位,而且在实践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和目标的过程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主、企业管理层正逐渐认识到人力资源规划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对于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却始终存在许多困惑和无奈。

一、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实施效果不尽理想的原因

(一)对人力资源规划的认识不全面

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然而,企业主、管理层未能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性,诸如招聘、培训等环节没有能够形成战略规划;在岗管理人员的管理层次不分明,权责不明晰,沟通协调性差,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必须经过3个过程:明确战略规划――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与具体的执行计划。其中,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目标决定了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而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为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制定具体的人员补充计划、人员接替与晋升计划、教育培训计划、评估与激励计划、退休解聘计划等提供了方向指引和依据。

(二)没有战略规划或战略规划不清

由于民营中小企业一般缺乏较明确的发展战略,因此在人力资源规划方面也不可能有明确的计划,往往是走一步,看一步。等到发现缺少合格人员时,才考虑招聘;发现人员素质不符合企业发展需要时,才考虑培训。人力资源部门经常为了迎合公司招募急缺人才的需要,任意调整公司薪酬制度,提高薪酬水平,有闲置人才时又找借口无章法降低薪酬,以此来减少经营风险。由于规划的缺失或缺陷,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使得人员流动性较大,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三)缺乏人力资源规划的专门技术与人才

人力资源工作是一项非常独特的工作,对个人素质、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要求都很高。一位优秀的人力资源工作者不仅要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及时接受行之有效的职业培训,同时需要具备对工作的深刻体验和对社会的敏锐洞察。目前,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虽然已经成立了人力资源部,但是在行使部门职能的时候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因招聘不来高质量人才,专业人员少,人力资源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专业知识储备不足,专业技能不够;2.许多人力资源工作者土生土长,缺乏系统、良好的职业培训,没有经过正规大公司的熏陶,眼界不高。

(四)人力资源规划缺乏系统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管理的进步,现在很多民营中小企业逐渐重视人力资源规划工作,人力资源规划的很多实际工作也一直在进行,但是,这些工作开展得大多不系统,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比如,招聘规划和培训规划等人力资源职能规划虽然也在进行,但没有统一在一个规划框架下制定,使得各个模块之间不能形成合力,最终导致企业人力成本上升,人力资源工作不能真正地为企业战略目标服务。

(五)企业缺乏培训体系

民营中小企业缺乏员工培训工作,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本身缺乏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安排培训随意性较大,员工缺乏提高的机会;2.每个员工的事务性工作量较大,自身没有参加再培训的时间和精力; 3.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持消极态度,在中小型民营企业中,员工的流失率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使得企业为其付出的培训投资转化成企业的淹没成本,甚至是成就了企业的竞争对手,这种矛盾的存在,使得企业所有者对员工培训持消极态度。

(六)激励措施缺乏科学性规范性

中小企业的激励措施或行为随意性较大,常根据老板的心情或感觉来做,往往使下属无所适从,员工更加茫然,激励行为达不到预期目的。另外,企业内部工资结构不能体现出岗位的价值,表现在工资收入与业绩衔接不合理,员工感觉不公平,对收入缺乏良好的预期,积极性不高,人员稳定性差,导致企业优秀员工离职。即激励措施规划不合理,执行后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对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建议

(一)充分认识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在企业生存发展中的突出地位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人是思维、知识、技术、创新的载体,是企业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民营中小企业因其性质、结构,在资金、产品、品牌、技术等综合实力上同大型企业是无法相比的,只有用好人力资源,重视和善于进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以己之长,克敌之短,使人力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方有可能在竞争中获得胜利。

(二)制定适合本公司发展的战略

美国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指出:“民营企业的成功依赖于它在一个小的生态领域内的优先地位。”就是说,民营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力,选择一个可以发挥自己特长、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领域。但是,不少公司的战略是由老板拍脑袋产生的,经过调查考察的不多。根据波特的理论,一个公司的战略应是富于竞争的战略,而富于竞争的战略要考虑4种关键因素:公司的强项与弱项、产业的机会与威胁(经济与技术上)、关键实施者的个人价值、广泛的社会期望。因而,一个公司的战略应是从更长远的方面来考虑,不能因为可能的短期利润而扼杀了公司的长远发展.。应全面分析公司内外环境,制定出适合本公司的较长时期的发展战略。

(三)制定弹性的人力资源规划

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小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日渐复杂,充满变数的同时又存在着无限商机。人力资源规划必须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保持一定的弹性, 以免企业发生战略转移时出现人力资源僵化的局面,妨碍企业发展。要进一步强化人力资源规划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前瞻性和预见。

(四)建立三维立体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三维立体模式是指由决策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一线经理科学地分工负责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业务并进行相应的协作的管理模式。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规划一定是建立在内部充分沟通、相互协作基础之上的。根据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建立一个在决策层、一线经理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之间科学分工协作的三维立体管理模式,将有助于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总的来说,决策层负责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支持人力资源部门、一线经理的人力资源工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岗位分析、岗位评价等基础业务,并协助一线经理做好核心业务,协助决策层做好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一线经理负责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业务中把持关键环节,并协助人力资源部门做好岗位分析和岗位评价等基础工作,以及协助决策层做好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五)培养企业的核心人力资源

中小企业应当避免过高的人员流动率。根据我国人力资源专家彭剑锋的观点,核心人力资源因具备了价值性、稀缺性、独特性、难以模仿性、组织化的特征,在现代企业中成为支撑企业核心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决定企业生存发展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企业要制定合适的招聘计划、激励机制、教育培训计划,设计合适的职业生涯计划,以确保核心人力资源群体量的扩充和质量的提高,并尽可能地使企业的核心人才能长期的驻留于企业。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制定是关系到企业兴旺与否的重要举措,相比于大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对中小民营企业更重要。因此,民营中小企业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细心扎实地做好规划的制定,这是企业实现生存与发展战略最重要、最核心的因素,是中小企业构筑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罗伯特・马希斯.人力资源管理[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8).

[2]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7).

[3]王子雄.中国民营企业失败原因分析[M].中国工人

出版社,2004(1).

[4 ]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 [M],华夏出版社,2001(1).

第12篇

战略管理理念最早来自于企业管理领域,战略理论经历了早期战略思想阶段、古典战略理论和竞争战略理论三个演进阶段。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伴随企业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得以发展和完善并且竞争战略逐渐成为研究的重点并得到空前发展。

刘益等(2010)指出企业战略管理是确定企业使命、目标并确保使命和目标得以实现的动态过程。企业战略规划可以帮助企业构建持续竞争优势。在确定企业使命和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和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影响[1]。战略在本质上是一种可以保证组织健康持续发展的管理工具,带有主观性质,是核心决策团队搜集各类信息、综合各种因素,根据主观认识分析并最终形成的决策。

战略管理是一种着力于全局、面向未来的前瞻性、系统性管理,战略管理有助于组织从整体的高度来提高管理效益和效率。企业战略管理通常分为三个层次即公司战略、业务层战略和职能层战略。公司战略是最高层次的战略。作为企业的总体战略,需要解决公司是多元化还是专业化的问题,同时还要明确是采取发展战略还是采取收缩或者稳定战略。业务层战略也称竞争战略,是在总体战略指导下,用于指导采取何种竞争手段的战略。一般来说,竞争战略分为差异化、成本领先、集中化战略。当然,三种战略不是独立存在的,也可以组合存在,例如实施集中差异化,或者成本领先的差异化战略等等。职能战略是指根据职能的不同在自己的管理领域里所制定的具体的实施战略。其制定的基础是在公司总体战略规划下,依据公司的竞争战略,制定详细、具体、可执行的具体实施计划,实际上即是公司整体战略的一个分解。其所要回答的问题即是如何正确、有效的实施上两层战略。战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制定决策和实施这些决策;战略分析阶段、战略选择及评价阶段、战略实施和控制阶段构成完整的战略管理过程[1]。

2 高职院校管理现状及实施战略管理的重要性

我国高职院校的战略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高职院校自身对战略管理的认识不足,战略管理意识薄弱,发展战略的研究较弱;第二,战略管理未能真正与实际工作结合。或重视战略规划,却轻视战略实施,或战略实施能力不足。

高职教育面临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从内部而言,高职教育本身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自身需要不断完善,无论是师资队伍、课程体系、专业建设、内部管理等都需要不断完善和强化。从外部而言,高职院校来自本科院校和其他高职院校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同时,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等对高技能型人才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这也是高职院校面临的诸多挑战之一。从各个层面来看,高职院校必须突破传统管理模式,升级到战略管理的高度,才可能在各种挑战之下,获得持续的发展和竞争优势。

3 战略管理在高职院校管理的实施策略

3.1 在战略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战略规划体系。综合运用PEST、SWOT等分析工具,结合国家相关的政策、经济、文化等,充分挖掘经济社会对高校发展的需求,把握学校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竞争优势与弱势。高职院校的战略规划需注重系统性,学校制定校级战略规划,然后分解到各二级学院或系部。学校规划、部门规划和学院规划是学校战略规划的有机整体。

3.2 结合高等教育非营利性和模糊性等特点,制定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战略目标。高校战略管理目标具有多样性、模糊性和非经济性等特点,有些目标可以量化,有些目标无法进行定量的评估。量化的目标只是战略目标的一个方面,不能因过度强调量化目标而导致重量轻质的情形,为此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目标是更为合理的目标。

3.3 战略制定要全员参与并认同,在战略价值广泛认同的基础上推进战略实施。战略规划的制订与实施都应加强沟通、宣传,提高认识,强化对战略目标的认同感。战略规划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集思广益的产物,规划的实施应该成为全校各院(系)和全体师生员工的自觉行动。

3.4 建立信息系统,增强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增强战略制定和调整的科学性。高职教育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学校需及时对与学校发展相关的各种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必要时还需进行专题研究,以增强战略决策制定和调整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第13篇

研制公司战略就是要确立战略的起点、描画未来的盈利模式和关键成功因素(KSF)。所谓成功只能是“最大化”股东价值。不过本文要阐述的是战略规划中KSF与公司价值目标是否一致,以及如何一致的问题?如果缺乏对KSF价值因素的检验和财务分析,可能会使战略规划迷失方向或误入歧途。我很欣赏“关键价值驱动因素(KVD)”具有“牵引”和“检测”KSF作用的主张。价值驱动因素是从理论上对股东价值模型与变量的逻辑分解,KVD是“关键”价值驱动因素,强调重要性的控制变量。以KVD为基础的CSF,是在对价值驱动重要性关注的前提下,更为重视管理实践中的实施性,是能够使之成功(价值最大化)的KVD。这就决定了VBM框架下CSF的目标在于价值增值,它源自战略,直截了当地把战略规划、关键成功因素探讨和财务价值分析整合在一起。

这种整合的特征包括:(1)聚焦价值导向。基于KVD的CSF,其属性与价值驱动因素是保持一致的。拉巴波特认为,影响公司价值的因素可以归纳为自由现金流量和资本成本两大类,分为宏观和微观两大层次。宏观的价值驱动因素有销售增长率、销售利润率、所得税率、固定资本增长率、营运资本增长率、公司价值增长期、资本成本等七个;而微观价值驱动因素诸如市场规模、零售价格、设备重置、资本结构等,多达二十多个。(2)彰显战略个性。细化战略是CSF的属性之一,战略的复杂性、多元性不必赘述。CSF之所以关键与特殊,就在于其依据的战略背景不同、战略重点不同。无论是“低成本”、“差异化”还是“聚焦”战略的差异,实际上CSF都有所不同。战略的个性特征赋予了CSF的非可比性,并实现竞争优势的不可复制性,从而谋求股东价值持续增值。(3)强调内在因素。价值驱动因素强调“价值驱动”,囊括了内在的与外在的各种因素。战略主导的CSF与外部环境是分不开的,但KSF突出的是企业内部的、偏重通过主观努力改善的因素。换言之,KSF的内在性强调的是其可控性。只有内在性的CSF,对于VBM才有意义。(4)突出SMART(特定、可计量、可达到、现实、特定时限的)特征。较之价值驱动因素,CSF更为可操作性的原因在于其符合SMART原则,使CSF能够不仅个性、定性地刻画价值,也为各级管理层与员工进一步实现价值增值提供了操作方法。(5)盯住“关键”不放松。CSF是最重要、最集中、对价值贡献最大的驱动因素。寻找CSF的根本依据在于其对价值增值的贡献大小。决策者和管理层对既定的战略进行分解和剖析,确定各个价值驱动因素和成功因素对整体价值的贡献,按其贡献程度进行排序,从而确定KVD和KSF。

提到“关键”,我们也不能回避关键业绩指标(KPI)。KPI连接着战略制定与战略执行,并将战略目标责任化。可以说KVD主要是从价值目标的视角偏重于定量分析,CSF则主要从定性的角度为管理者提供VBM的思路,解释了战略;而KPI是CSF在关键行动计划的实际应用,把KVD与KSF人格化、契约化,它既有定性的方向与举措,也有定量的目标与时间要求,所以KPI制度对长期战略进行了短期安排,是CSF在管理中的延伸。

按照这一基本逻辑关系,每个公司应该也可以透彻分析、整合自身KDV、CSF、KPI的战略规划流程,以战略为主导,建立一个包括结果和驱动因素、财务与非财务的KPI指标体系,并采用财务价值分析工具(比如EVA),关注战略的模拟与分解,以便有效地反映价值与业绩驱动因素及其变化参数的价值模型(或者叫价值地图)。这种模型能够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地进行的战略表达、形成变量描述比较系统、说明数据详实、便于进行假设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的“模板”,最终便捷地在计算机VBM软件或EXCEL表格上,把各种变化结果直接表示为公司财务价值,“可视化”地彰显公司价值变化的因果关系和具体增值细节。据我所知,这种“战略价值模型”是近年不少国外管理咨询公司的KSF。

(作者系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

第14篇

【关键词】战略管理;战略风险;企业战略;企业管理

一、战略问题的提出与战略风险的产生

企业管理经历了一个“从里到外”的过程。20世纪初叶,管理学的先驱F.W.泰勒、埃尔顿・梅奥和亨利・法约尔开始将科学方法运用进管理,并着眼于提高制造业组织内的个人与群体的生产率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运筹学和管理科学被大学用于解决企业的管理问题,并扩展到广泛的企业内部运营问题。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把分析方法用于考察企业的外部或者战略问题,即“决定公司现在做什么业务,将来准备涉足哪些业务”。战略问题的提出是企业经营环境变化的结果。进入20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消费水平的提高、企业国际化的发展,西方企业的生产经历了大规模制造时代和大规模营销时代。到了20世纪60年代,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市场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跨国经营规模扩大、关税壁垒下降、竞争加剧,并且数量不等的企业面临程度不一的下列问题:增长减缓,利润下滑,竞争者夺走了市场份额。人们逐渐认识到需要重新考虑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问题,需要重新进行战略定位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挑战、威胁和机会,而不是根据目标进行决策。企业战略问题的提出,是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企业逐渐将注意力转移到了企业与外部环境关系的考察,并着力解决企业未来的盈利问题。

二、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与战略风险

自战略问题被提出以来,实际上也是战略风险出现以来,战略管理理论主要经历了战略规划学派、环境适应学派、战略定位学派、资源基础论与核心能力学派、动态能力学派等。战略规划学派理论与战略风险战略规划顺应当时的需要而出现,这时形成的战略理论被称战略规划学派。战略规划学派的出现为战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支持。

1970年代企业经济环境的最大特征是环境变化的突发性,以1973年的石油危机为代表,开始动摇战略规划的垄断地位,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无法应对现实中普遍出现的环境巨变与激烈国际竞争,最根本的一点是未来无法预测。环境的不确定和不连续动摇了规划学派的可预测的根基,以环境不确定为基础的适应学派应运而生。适应学派的核心思想是:环境的变化是不确定的,企业要不断调整其战略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战略调整包括战略方向和战略能力的调整。

环境适应学派最关注的焦点是环境不连续与不确定。其代表分析方法有SMFA法,战略不确定性评估矩阵与脚本分析。SMFA法主要指通过审视、监控、预测、评估过程来发现外部环境的机遇与威胁。战略不确定性评估矩阵主要是从重要性和紧迫性两个维度来评估外部环境事件对战略的影响,以确定应对的轻重缓急和应对策略。伊丹敬之的战略适应思想是对适应学派适应思想的集中体现。伊丹敬之认为战略成功的本质在于战略的适应性。战略适应包括环境适应、资源适应与组织适应。

三、战略管理理论演变规律与战略风险分析

(一)战略管理理论演变规律战略管理理论自上世纪60年代被正式提出以来,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主要内容如下:

1.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是随着环境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战略问题的提出和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是企业经营环境变化的结果,战略理论是为解决战略问题而产生的,并且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演进,如环境相对稳定的战略规划理论、到环境不稳定的战略定位理论以及资源基础论和核心能力理论、到环境极不稳定的动态能力理论等。

2.资源能力与环境的适用或创造性的适应是战略管理理论演变的基本规律。战略作为企业风险规避的方法和手段,随着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战略管理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如战略制定工具和方法由静态的SWOT方法演变为战略图景构造方法,由能力的积累和培养演变为动态能力的构建等。战略管理理论发展在本质上仍然是战略的适应性,即企业的资源能力要适应环境的变化或者创造性的适应环境的变化,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演变的核心体现的是环境适应思想。

3.随着环境不确定性增大,企业战略风险不断加大。战略理论本身是作为企业规避风险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在早期连续变化的环境里,战略对企业风险的规避曾发挥过很大的作用,但随着环境变化频率的加快,战略作为风险规避的手段,战略本身的风险也在加大,核心包括战略适应风险和战略管理风险,具体体现为战略制定依据的信息的不确定性增加、战略自身不确定性增大、战略实施的不确定性增大等。

4.战略风险和战略管理的融合。随着环境不确定性因素的加大,战略风险不断增大,战略风险的重要性也在不断突显,为提高战略管理的有效性,战略风险将不断融入战略管理过程,成为战略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15篇

事实上,对企业发展战略及战略规划的重视,也是近两年企业界的趋势,无论是WTO后更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大陆市场所带来竞争压力,还是各行业目前激烈程度不同的竞争现状。如何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增长),如何增强企业适应环境的能力……已经成为许多企业必须面临的决策焦点。从目前业界流行的组织变革、战略转型等话题中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企业决策者与管理者们已经意识到,仅仅重视常规的业务投资与运营管理,已经难以确保企业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日益意识到企业自身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等要素的重要性。

那么,企业究竟如何发掘和培育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构建自身在产业领域的竞争优势呢?这就取决于企业运营与决策的连续性和目标一致性等问题。进一步讲,就是要求企业必须对宏观环境、行业竞争、市场空间、自身资源与业务能力等要素进行前瞻性的、系统的分析、计划,制定出企业明确可行的近期、中期及远期的运营目标与事业发展方向,而这种分析、评估、预测与计划的过程就是所谓发展战略规划。而只有拥有系统的战略规划,才能确保企业在日常运营与决策的连续性及目标一致性。

可见,我们必须清楚这样的逻辑关系:企业要想达到持续的增长盈余,必须在产业领域里具备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取决于企业自身独特的核心竞争能力,企业只有保持运营与管理的一贯性、连续性和目标一致性,才有可能逐步培育自身的核心能力。否则企业今天干这项机会业务,明天又干那种赚钱的业务,似乎靠这种利润机会就可以获得眼前满意的利润。但关键的是,明天是否还具备这些机会?明天其他人是否没有发现这些机会(行业新进入者)?明天的机会您能否抓住(自身的资源能力是否匹配)?

要知道,缺少时间与行业经验的积累,企业的核心能力如何培育?没有核心能力,何谈核心竞争力?!因此,做企业还得做长远打算,这种长远“打算”就是发展战略规划!只有基于明确的事业方向指引下,实实在在地发展和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行业里拥有强大的竞争优势,企业才有可能确保自己基业常青!

而上述的逻辑关系,可以从下图的演进来说明。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目前国内许多企业对“运营与管理决策”这个环节比较重视,毕竟,这个环节直接可以给企业带来“眼见为实”的“真金白银”,与企业的收入成本有着直接的关联,直接决定企业能否继续生存!为此,不少企业管理人员说“我们企业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生存,还给我谈什么战略?”,显然是一种“就事论事”解决问题的惯性思维。究其然,难道还会认为战略是“虚无缥缈”的概念吗?企业出现生存危机,就说明企业在这个行业没有竞争优势,而没有竞争优势并不一定就说明这个企业就缺乏核心竞争力,关键的是很多企业并没有明白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而企业一旦不清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的时候,也就谈不上有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战略规划了。要知道,所谓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必须要围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自身独一无二的资源与能力)这个灵魂来进行规划。否则,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只是一些图有其表的分析文字或者是一些强词夺理的数据及文本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