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简述素质教育的内容范文

简述素质教育的内容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简述素质教育的内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简述素质教育的内容

第1篇

一、“学生教学生”教法的现实意义

“学生教学生”教法是让学生扮演“老师”,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开展教学活动。此法采用活动课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去,自觉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此法体现出的现实意义是:1.符合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学生教学生”教法从地理素质教育的实际出发,遵循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原则,着重考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即学习过程中的独立自主性、自觉能动性、积极创造性,培养学生具备会学习的本领。2.地理教学现实的客观需求。受传统的应试观念影响,目前地理教学情况并不乐观,教学方法和手段虽然比过去有一定的改进,多数学校还是唱“独角戏”,搞“一”字战术即一张嘴、一本书、讲满一节课。“平书式”、“傲羊式”、或干脆考前画圈圈打杠杠的应付教学,再加上小三门(地理、生物、历史)学科,课程基本上都排在第四节和第五、六、七节,学生容易疲劳、分心,产生畏难情绪。特别是夏季炎热天气,教授世界或中国区域地理时,效果极差。如此情况下,唯有采用优良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激发人人参与奋发向上的信心,才会解决那种消极被动,死气沉沉的教学局面,使学生能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在亲身尝试中感受和体验到知识的吸引力和自己是知识的主人的自豪感”。

二、教学的步骤简述

第一步,明确教学目标要求,布置整体预习。

依据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原理,把每一节或一框题的教学内容,按教学标题,目标要求,重点、难点提示,学法指导等项目设计一览表,例如《美国》一节第一、二框题列表如下:

然后安排一定时间(最好在课外)让全班同学带着任务、问题去预习,准备教学内容,做到有的放矢。

第二步,分解教学内容,宣布试讲“入选”。

依据学生的智力差别,将全班同学分成先锋队、中锋队、后卫队。布置先锋队学生准备讲重难点内容,中锋队学生准备讲一般性内容,后卫队的学生准备讲简单内容。每一框题安排二到三名准备人选,准备几分钟,待上台前抽签决定上台讲的选手,让每人都有准备和上台讲授的机会。

第三步,讲授教学内容,教师查漏补缺。

按教学内容先后顺序,选手上台教学所授内容,教师作情况记录。每个选手登台后教师立即进行评点工作,有错误的予以纠正,重点难点不突出的加以强调,教法不当的提出优化建议,板图不规范的给予指点,有知识遗漏的进行补充。

第四步,练习检测反馈,评议教学效果。

将结合课标要求设计好的练习检测题,与所授章节知识点相应的题目,打印发给部分学生当堂练习检测,老师抽查,当面批改,了解学生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发现有共性问题及时讲解,并对后进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民主评议各选手教学效果的好坏,学生发言,老师最后裁决。对优胜者给予表扬鼓励,对教学效果极差的给予小“惩罚”,让其唱与地理知识有关的一支歌,或讲一个与地理知识有关的故事,或打二到三个与地理有关的成语、谜语、谚语等。

第2篇

摘要:本文简述了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英语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重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然而,要实现优化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做到优化教学目标的制定,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优化教学方法的组合等。在英语教学中,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才能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课堂教学模式;英语教学;素质教育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8-0134-01 1.制定优化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任务

目标教学是构建教育的重点,它要求教师必须了解、熟悉、掌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大纲,要求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通过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使目标教学落到实处。可以说,目标教学就是将所有教学的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目标,首先做到完成每课的小目标,而后完成好单元的部分目标,从而达到完成总目标。教师在上新课前,首先弄清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用书上提示的教学步骤,再分析学生达到这个目标的难点是什么,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兴趣爱好,反复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每课的重点和难点,任要与家长保持经常联系,如家访、电话访问向,建立起学生的家庭档案,了解学生家庭状况、和学习条件和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态度向,向家长通报其学生的表现情况。班主任还要特别注意家长会,通过家长会,向家长们介绍近期班上出现的倾向性问题和应注意的事项;介绍学校和班级的基本情况,宣传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同时请优秀家长介绍其优秀的教育经验,以便其他的家长借鉴;听取家长对学校和班级的意见;共同研究教育的措施和方法。

总而观之,我认为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是要有有高度的责任心、上进心和使命感,运用科学的班级管理方法,把班主任工作落实到实处、细处。爱是雨,是露,是风。班主任只有真诚关心和爱护学生,才能抚慰学生的心灵,才能滋润学生的心田,才能吹绽学生的笑脸。培养优秀的班级管理助手,监督履行和检查指导班级工作,解脱班主任的时空,有效地做好班级管理,是每一位班主任必须思考的问题。

第3篇

【关键词】素质 素质教育 方法

一、什么是素质

素质既是指一代人在接受了一定程度的教育后,在思想品德上、人文知识上、心理上、生理上所达到的各种水平的总和。具体来说,人的素质,除了生理素质外,还应包括: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心理素质这三个方面。

二、什么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学会发展。

学会学习的重点是学生变对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培养并锻炼主动获取新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做人,就是培养人的品德。良好的品德体现我国新时代文化道德观念盼要求,让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学会发展是一个心理素质的培养问题。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能够团结合作、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能适应社会生活和独立思考,并具有创新意识的精神。

具体说来,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又是指什么呢?

现做如下简述:

(一)文化素质方面

能够掌握教材上出现的英语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知识;

初步具有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等交际能力;

(二)思想品德方面

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高尚的思想情操;

(三)心理素质方面

激发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欲望;

培养学生对英语语音、词汇、语法以及语句、语篇的注意力、观察力和记忆,能主动积极地学习,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对英语语法结构、文学作品和语言逻辑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和坚毅的意志。

(四)生理素质方面

促进英语“四会”能力的协调发展;

培养学生在进行语言习惯和语言训练时的身心统一,使身体、精神处于最佳状态。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在基础教育阶段怎样才能推行素质教育呢?这就要求我们广大英语教师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探索改革之路;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当作英语教学的立足点。

(一)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

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是教师,教师的思想、学识和能力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效果。优秀的现代教师在知识层面、能力层面和品德层面都应当具有较高的水平,即所谓“学为师表,行为世范”。同时,教师应在教育工作中研究和探讨教育理论,调查、研究和分析问题,探讨和发现新的教育方式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还要具有营造和控制教育环境的能力。

(二)建立合理的评估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

素质教育应当是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即把形成英语能力的各个要素及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评价对象。评价的内容除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以外,还应包括品德与科学文化素养、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等。评价的方式应该是多层次和多种形式的,如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等方面的评价可采用问卷调查、教学观摩、采访、表演和课内外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思想品质和文化素养的评价可采用观摩、写作文、口试、角色扮演和小组项目与研究等方式;对语言能力的评价则可采用客观测试、作文考试、口试及汇报表演等方式进行;对学生的整体评价可采用建立学生档案的方式。评价的组织形式可以有同伴评价、自我评价、家长评价、观众评价、教师评价以及主观和客观测试等,使突出性的评价与整体性的评价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改进教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

在英语教学中只看重知识点的讲授和记忆。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这显然与我们“强调基础性以提高全民素质,培养不同层次的外语人才”的原则相违背。要改变这一现状,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摆脱传统教学的羁绊,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创设情景,制造英语氛围,实现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再把语言技能转化为运用语言的能力。

总之,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我们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英语教师应当为实施素质教育做出努力和贡献。

第4篇

论文摘要:在体育与健康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简述了新课改下素质教育给农村学校体育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分析了学校体育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构想,着重强调了学校体育要树立现代体育素质教育的观点。 

 

实施新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确保每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等文件,给教育界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特别是对我们广大的农村中学来说,更是意义非凡。本人根据多年对学校体育工作的了解和研究,查阅了许多文献资料,结合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试着对农村学校体育中贯彻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改进措施作进一步的分析思考,从而推动农村学校体育也能向素质教育方向很好的发展。 

一、目前农村学校体育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当前在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对体育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或只图于表面工作,这就直接影响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发展空间,好多农村中小学校,体育在一些教育工作者心目中地位不高,认为它不是主干课程,可有可无。或者说,平日开口闭口说重视,真正操纵起来困难太多,什么资金困难,场地有限,器材太少等,都限制了素质教育在农村中学的全面开展。因此就有:说起来重要,实际上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很普遍。 

2.现阶段广大的农村学校体育目标不够明确,与素质教育不适应。由于学校体育理论的落后,导致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与当今社会要求有较大的差异,体育素质与身体素质混淆不清。一些教育工作者认为,体质教育就是身体素质教育;也有人简单地认为,学校体育就是身体素质教育,等等。这些观点过于简单化,把学校体育弄成枯燥乏味的身体素质锻练,这是学校体育教育的误区。身体素质仅是体育教学中一种简单的练习手段,它不能代替学校体育的根本宗旨和总体目标的全部,只有体育素质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融健身性、娱乐性、竞技性等于一体,才能真正体现现代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与素质教育相一致,共同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 

3.体育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素质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要求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对体育教师本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多数体育教师热爱体育工作,热爱学生,基本功扎实,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能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但按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相当部分体育教师存在或多或少的差距,我们有不少体育教师习惯认为只要专业技术好,篮球打得好,排球也有两下子,就是一个好教师。为人师表不严,举止仪表不端庄,语言行为不够谨慎,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的形象和社会地位,这些问题困扰了体育教师那么多年,仍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必须引起广大体育教师的高度重视。 

4.当前在农村实施体育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有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等。但是,体育课堂教学作为体育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单调呆板、内容陈旧,方法与手段简单落后,考试标准过死,考什么教什么,为达标而达标,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体育教学就这样简单重复、周而复始,使本来应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体育课变得枯燥无味。因而,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严重后果。 

二、农村学校体育改革设想 

1.转变学校教育思想观念,提高认识,加大投入。素质教育也推广了好多年,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也都深刻地认识到传统的应试教育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发展,不可能担负起全民的综合素质,因此必须从根本上加以改革。学校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体,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只有遵循素质教育的要求,牢固树立和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与全民健身协同起来,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出发,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素质教育服务,这是体育教育思想认识的升华,更是教育本质观念性的变革。另外,学校加大对体育资金投入,添加必要的体育设施与设备,这对学校发展有利无弊。 

2.明确学校体育目标,重视体育素质教育。由于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程,也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其培养目标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因此,学校体育目标必须与时代要求、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必须与素质教育相统一、相配合。现代学校体育在发展进程中,应高度重视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加大学校体育工作的宣传,营造有利于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加强体育工作的环境、氛围。 

3.开发资源,激发潜能,师生共进。“引进流行时尚教材、挖掘地方特色运动、发动自编自创内容”,目前,全国各地已掀起体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热潮。像江苏海安的“三门球”、湖北武汉的“台式排球”、安徽蚌埠的“毽球”及“沙包垒球”等等,这些都是地方特色运动项目,很受广大师生和社会的欢迎。农村教师要以身作则、因地制宜、发明创造各种切实可行的体育器材。 

4.加大培养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加强对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教育已成当务之急。农村体育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向学生灌输终身体育精神,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真正体会到体育给他们带来的无限乐趣和无穷魅力。 

新的课改教育理念已走进课堂,它给农村中小学孩子带来的改变是:勇敢、顽强、自信、自制、灵敏、果断、冷静、豪爽、开朗、热情与热心,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正确的人生方向。我相信,在新的教育思想观念指引下,经过全体教育工作者的齐心努力,我们农村学校体育会迎来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朱慕菊.走进新课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5篇

关键词:学生;素质教育;体育素质;终身体育

一、学生体育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多年来,由于受传统的以传授体育技术为主的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体育教学偏重于学校体育近期效果,缺乏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和体育素质的提高,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体育游离于社会体育之外的弊端,严重制约了学校体育这个大教育工程的发展,也影响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因此,学校体育要通过理论和技术的教学,使学生在接受体育教育中,不仅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对体育健身的认识,培养他们终身从事体育健身的意识,掌握体育健身的理论知识、方法、技能即终身体育能力以及坚持从事体育健身锻炼的意志品质等的体育素质。

二、体育素质教育的含义

体育素质包括身体素质、运动素质、心理素质和抵御疾病素质。体育素质是发展整体素质的物质基础,提高体育素质有助于发展品德素质和才智素质,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特殊的作用。体育素质教育是以增进身心健康为目标,以体育锻炼为手段,促进人的生理、心理、体育文化等素质形成的教育。根据体育素质的结构和作用,体育素质教育可分为三大类: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和体育文化素质教育。

三、学生体育素质教育的具体对策

1.确立符合体育素质教育的新观念

新型的素质教育是把人的身体、情感、思想、品德、意志和行为看成统一体,通过可以调动、拓展和发挥其全部能力的活动机制,对人全面培养,旨在实现人的最高生活价值。所以,我们必须认真总结体育教学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克服以往普遍存在的“重育体、轻育心”和“重技术、轻思想品德”的弊端。体育教育要从“育体”向“育人”方向转变,从单纯追求学生的外在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转变到全面追求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上。

2.完善以培养体育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新体系

体育教学是通过动作技术学习,传授运动技能,体育教学的质量就体现于动作术的学习程度和学习的多寡。有效的体育教学是以技能教学为主要途径,以培养兴趣为先导,在教学目标定位上,应该突出体育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把“三育”教学放在为培养能力服务与基础教育的方法途径层面上,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要求,将教育质量和效益推向纵深。教材内容要体现“四性”,即实用性、多样性、时代性、实效性,使学生既要发展身体,又要掌握那些现代生活最必需、最实用、最基本的知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爱好、要求去选择学习,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才能,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全面的基础。

3.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个性化教育

让教育适合学生,才能让学生适合教育,素质教育的思想强调的个性化教育,正是从学习者学生身心发展的角度来认识教育的目的性和规律性的。我们要找到适合学生的教育是目的性与规律性的教育,具体到体育教学中,从体育学科动作技术学习的特点出发,应强调体育学习的体验。尽管教育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但并不意味着教育的体验不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我们应提倡“快乐体育”的理念。长期以来,我们的体育教学,说得最多、最关心的是“传授”,“教技术、教动作”,生硬僵化的技能教学一直占上风。体育教师应着重于设计与所学内容紧密联系的、情景兴趣浓厚的练习。在练习中贯穿较多的思维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即时学习积极性,以利于提高课中的运动强度。为了提高技能和知识水平,应加强将情景兴趣转化为固有兴趣,以有利于提高长期从事体育活动和健身的积极性。

4.重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态度和能力

教育的终身化是时代的客观要求。终身体育自20世纪60年代提出以来,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终身体育是现代体育的一种思潮,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环节。因此,未来人才的优势,学生以后能否为祖国健康地工作都与终身体育有着密切的关系。笔者认为,体育培育学生的锻炼能力要比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更重要。

体育能力是指由个体的体育智慧、体育知识、体育技术及机能构成的一种个性身心品质的综合体。学生的体育能力,主要指独立从事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即学生毕业后,在其漫长的一生中,能够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与特点,根据自己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上的身心特点与健康状况,根据自己所处的工作、生活环境与客观条件,选择或重新学习体育锻炼的内容,独立地从事科学锻炼,以满足个体身心健康的需要。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身体能力的同时,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体育自我评价的能力。对自己的健康水平、体态状态、身体姿势及体育动作能做出判断,具备调整改进锻炼方法的技能。在体育锻炼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自觉地从事体育锻炼。

5.加强学校、社会社区、家庭一体化建设

学校体育教育要实现对学生体育素质培育的目标,还要与家庭、社会(社区)相联系,实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这也是贯彻“健康第一”思想的要求。学生在家庭和社会的时间增多,家庭和社会也要分担一部分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责任,形成以学校体育为主,以家庭、社会体育为辅的一体化模式。就如有人用数学等式“100+0=50”来说明这一问题一样,学校教育若得不到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配合,其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所以,我们要加强对学校体育生活化、社会化的探索。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必将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那些强身效果好,生理负荷适中,欢悦和谐,自由度大,趣味性强的体育活动内容,必将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欢迎。

参考文献:

1.白莉.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2.刘汉生.学校体育改革之我见.

3.张维理.大学生体育素质教育简论.

第6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生物教学 能力

郑州大学生物工程教研室面向全校非生物专业学生连续数年开设了《生命的起源与进化》校素质教育课,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该课程旨在通过观察地史的生命,审视过去35亿年以来主要生物类群的延续发展及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来探索它们的起源、分化与绝灭问题。学生选学这门课不仅热情高,而且课后还能饶有兴趣地向同学、家人、亲朋好友讲解生命的起源与进化方面的知识,达到了增强学生对现代生命科学的理解和认识,拓展广阔的知识视野,从而认识不同学科的理念和价值的预期目的。

作为一门校素质教育课,我们在《生命的起源与进化》教学中,自始至终努力渗透科学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精神为切入点,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其最大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其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如何把宏观的素质教育思想转化为微观的具体教学过程,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本文结合《生命的起源与进化》课程的教学实践,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教学方法与建议

(一)教学中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1.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教育。通过教材中物种的起源、进化的证据和学说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唯物主义的进化论观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批判唯心主义的神创论,事物是孤立、静止的观点;通过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生物具有多样性、适应性,以及生物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互对立、统一的观点。

2.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通过学习我国拥有大量动植物的特有物种,以及我国在防治人类疾病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和一些生物科学方面的重大突破,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通过动物行为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互爱、爱护自己的群体、爱护自己的生存环境是低等动物都具有的天性,而作为最高等的生物――人类,热爱自己的家乡、民族、国家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3.法制教育。通过动物行为的学习,教育学生应自尊、自重、自爱,履行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树立法制观念。

(二)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想方法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观察、分析、试验是生物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众多的知识都是前人在观察思考及反复试验的基础上获得的,其中有不少经典实例。在这些知识的教学中可以用精练的语言、简明的图表及一个精彩的小故事“探本溯源”,简述知识的获得过程,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循着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去接受、理解和掌握知识。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等。例如,在学习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和人类进化发展内容时,可先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录像资料、参观动植物园,了解自然界生物之间的有趣联系,之后简要介绍达尔文的环球旅行及其通过旅途的所见所闻产生生物进化思想的过程。这样通过“活动-体验-评价”的教学模式,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判断能力,使学生掌握了学习和研究生物学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能丰富课本知识体系,将书本知识变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能提高教学质量。利用多媒体课件声像并茂、视听结合、感染力强等优点,创设与教材相关的情景,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达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目的。例如,在讲述“减数分裂”这部分内容时,根据减数分裂知识微观抽象的特点,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法,将其直观、形象化。通过慢放、定格、特写等方法处理,真实、艺术地再现减数分裂的全过程,再加上教师的适时讲解,既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又使枯燥乏味的生命活动现象变得新颖有趣,从而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乐学情绪。总之,正确合理的使用多媒体教学,把握好度,利用板书、讲述、多媒体演示相结合的方法,对于需要强调的内容可以给以板书,适当时候加上肢体语言,对于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可以运用多媒体演示,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切忌过分依赖多媒体。

(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只有生物教师自身素质提高了,才能为学生的提高做好前提条件。生命科学是一个发展迅猛的学科,随时都会有新的研究出现,如果生物教师数年重复讲述教案,只会使学生如井底之蛙,停滞不前,并且输在起跑线上。因此,教好这门课,需要生物类教师不断地学习本专业前沿知识,运用现在的网络技术不断地查阅资料,更新教案,要跟上学科的前沿,跟上时代的脚步。

二、课程建设的发展方向探讨

学生对探索生命的奥秘,了解人类本身和生命科学前沿领域充满着求知欲和好奇心,客观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提高自身素质的要求,说明了对大学生进行生命科学方面的教育不仅是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求,也是学生本身的需要。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本课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将生命科学研究前沿与现实生活如何更紧密的联系起来,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怎样更好的将学术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在措施上保障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都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生命科学是一门迅猛发展的学科,面向非生物类学生开设有关生命科学的通识课程,对于增加学生对本学科的了解,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在《生命的起源与进化》课程开设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加强课程建设,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素质服务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王志英.论素质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职业时空,2009,(2).

[2]闫前荣.浅谈在医学生物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8,25(3):81-82.

[3]党金鼎. 在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科学素质教育. 中国科技信息,2007(23):244-245.

[4]王莉.运用多媒体辅助生物教学课件开发的基本思路及设计. 辽宁教育研究,2002,(3):92-94.

第7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初中数学 改革

我国素质教育已经提出很多年了,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各个学校也在做不同程度的调整,但是,由于我国考试制度具有根深蒂固的影响,要进行深入的改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导致很多学校并不能真正的实现素质教育。尤其是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更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因此,也引起了多方面的关注。那么,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如何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老师的教学方式,是一个一直在探讨的话题。

一、素质教育简述

要想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做好初中数学改革,就必须明确素质教育的深刻含义以及其目标。

当前,由于各个方面对素质教育的研究,导致出现了很多中版本的素质教育概念,这主要是由于他们所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给素质教育下的定义就不尽相同。那么,我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对素质教育给出了明确的定义:“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素质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获得成功的能力、具备成功的人格的一种教育。也就是要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正是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为了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既要提高教学效果,又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所以,各个学校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掀起了一场课程改革的浪潮,也催生了新课程标准,这些都是我们进行初中数学改革的标准。

二、初中数学改革策略

要进行有效的初中数学改革,我们应该从教师的教学方式着手,从老师的教学方式中,把科学的学习方式渗透给学生,让学生轻松快乐学习。

1.紧密联系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情境教学

素质教育提出之前,整个课堂的中心都是教师,学生只在被动的听。这种乏味的教学方法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厌学情绪,表面上看他们在认真听课,其实,思想上已经溜号了,这也导致了学生对很多数学基本知识的掌握出现了空白的状态。这种教学方式也会给学生一种误解,认为数学知识的学习,就是记住基本的概念、公式、解题方法,然后再题海里对这些知识进行反复的巩固。这就导致了学生探索问题能力的丧失。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可以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将教材上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紧密的联系,利用有趣的生活常识、故事、图表等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学平行线一课内容的时候,学生在理解平行线定义时可能会有一定的障碍,这样我们就可以让他们看看窗外的电线,电线是分火线和地线的,如果这两条线相交叉的话,就会发生短路的现象,导致停电,因此,这了两条线必须是平行的,永远都没有交点的,那么这就导出了平行线的定义“永远不会相交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平行线”。这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什么事平行线,还通过实际的观察和分析,加深了对平行线的印象。同时,在此还应该给学生留下探索的题目,“生活中还有什么样的两条线是平行线?”。这样就进一步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

通过这种方式的改革,能够让学生能力得以提升,改变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学会主动去探究问题,同时还减轻了学生的复习难度。

2.教师要学会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设计教学方案

在设计教学方案之前,教师首先要进行角色转换,要放轻自己在课堂当中的地位,不要再把自己作为课堂的核心,要明确课堂的核心应该是学生,我们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所以教师要想办法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这样才能做到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要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而不是像以前的教案,突出的是教师的教学过程。

在设计教学方案之前,教师要充分的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其思想特征、学习情况等,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在实施教学方案时,教师要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进行,要让学生认识到问题无处不在,他们要用他们的探究精神去发现,要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问题探究。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情境进行相应的控制,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来设计情境,把数学知识分层次,分难度的分布在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去发现、去探索、去分析、去解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针对思维不够发散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保证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3.重塑师生关系

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都处在领导者的位置上,不容学生有所质疑,而学生只是一味的服从。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要想进行改革,首先就要转变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首先,要转变教师的观念。要让教师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知识的主体,我们进行教学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也要让教师认识到,学生的能力对他们以后发展是异常重要的,我们不能在培养有知识没能力的学生,这样的学生之于社会是一种负担。要实现教师观念的转变,教育部门要组织相关人员对教师进行专门的素质教育宣传可课程改革宣传,让教师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其次,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要让学生认识到只有自己主动的去学习,获得的知识印象才深,学习的效果才好。不要像以前一样围着教师转,而要配合教师自我探索问题,总结经验,获得知识。

总结:

素质教育下的课程改革有很多种方式,其探索的路程还很长,这里,只提出了几点简单的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中数学教学改革必须从教师入手,教师要学会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设计教学方案;紧密联系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情境教学;重塑师生关系等,才能够有效的进行数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刘靖刚.初中数学教育素质教育和数学改革之我见[J].科教文汇(下旬刊)

第8篇

1.1简述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即专题教学法或主题教学法。最初来源于欧美教育思想在国内的传播与渗透,逐渐演变为适合我国教育发展现状的一种综合性素质教育方法。项目教学以多个学科的基本原理与概念为重点,以学生独立(合作)完成项目过程为教学目标,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知识的吸收过程。

1.2高校计算机信息学科宜发挥项目教学法的驱动力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二者的互动过程,不仅需要师者自上而下地灌输知识,还要求学者主动积极地吸收知识,且具有举一反三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我国目前高等教学目标是培养高素质且具有一定科研创新能力人才。特别在网络时代急速迈进的当下,计算机信息教育的发展与革新迫在眉睫,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要求。高校计算机信息学科作为实操性与时代感极强的教育内容的分支,需要学生兼顾其基础知识的记忆与实践能力的提升。显然,项目教学法能够有效地把二者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信息时代,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高校计算机信息教育教学中,能够起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作用,促进社会相关人才资源的最优配置,项目教学法值得应用及推广。

2、我国高校计算机信息教育关于项目教学法的探索

我国高等教育不仅需要培养专业性、学术性强的人才,更需要为现代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从高校计算机信息学科的专业教育来看,它对项目教学的研究仅停留在“计算机文化基础”、“编程”等课程的知识层面,为普及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就课程的深度与广度来讲,并不具有素质教育意义。高校计算机信息教育中关于新型教学法的探讨声音不断,项目教学法优势凸显,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2.1在我国高校计算机信息教育中采用项目教学法的意义

我国高校计算机信息课程应采用项目教学法,针对当前时代背景,设计出面向多维度实践领域的课程,不仅有益于项目教学法在我国高校计算机信息教学中的实施与推广,而且有益于为其他专业学科的教育教学提供可借鉴的成功案例。

2.2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信息教育中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作为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实际内容之一,将具体的教学方式融入实情实景之中,着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升团队责任感与创新能力。我国目前实际运用的教学方法包含讲授法、实操法与案例教学法等,这几种方法与项目教学法有着实质性差异。项目教学法有其独特优势,首先,项目教学法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令学生在兴趣导向下主动学习;其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得部分学生在操作中找到对其专业的研究灵感,有益于学科发展和个人素质的提升;最后,它令高校计算机信息教育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

2.3项目教学法在高校计算机信息课程中的实践与探讨

项目教学法不仅完善了高校计算机信息课程的传承与实操过程,而且巩固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益于为其专业的深层次交流营造良好沟通氛围,教育意义深远。近年来,我国高校计算机信息学科发展突飞猛进,这与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不无关联,社会对计算机信息方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在现有的计算机信息课程的设置当中,主要任务是传承计算机硬件基础、程序开发等内容,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普及来讲绰绰有余,但对高精尖人才的素质培养是远不够的。而且,当计算机信息专业的学生碰到与其他学科内容交叉的问题时,略显力不从心,需要查询其他专业课程的资料,效率偏低。基于此,高校宜采取项目教学法改善此种境遇。一旦涉及扩学科领域的学习时,就要利用最接近现实专业应用的情景模式展开教学项目,打破学科间的界限。以计算机信息学科项目为中心,融入多门学科知识。

第9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素质教育;探究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4-0000-01

Computer Application Courses Quality Education Exploration

Chen Xiaoyun,Qian Fei

(Jiangsu Dongtai Secondary School,Dongtai224225,China)

Abstract:In the vocational schools teaching in a computer integrated quality education,and greatly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tudents,foster an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of the talents,so that students in the moral,intellectual,physical,and aesthetic aspects of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is comprehensively push forward China modernization of the natural choice for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training is an urgent task.Article explores the basic courses in computer applications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Keywords:Computer Application;Quality education;Exploration

计算机在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会对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而且分工要求越来越细,对计算机技术要求也越来越专业化。那么如何顺应时展的要求,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全面融入素质教育呢?下面简述之。

一、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育学生做一个品质高尚的人。计算机教学和其它学科一样,也要把这任务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职业道德。

首先,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习惯。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上机实践中重视这个问题,教育学生爱护机房设备,强调操作时应注意的事项,并注意计算机病毒的查杀,以确保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持久地开展教学。同时,要教育学生遵守机房各项规则,帮助学生养成爱护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好习惯。

其次,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计算机影响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但是,计算机使用规模及范围的增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法律与道德问题。在计算机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比如,教育学生不浏览黄色网站、不黄色信息,不在计算机上输入不文明的语言、不充当“黑客”攻击计算机安全系统、不随意删除文件等。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分析处理能力

计算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不仅应传授计算机知识,而且更应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如学习了上网知识后,学生就可以从网上获得容量更大、范围更广的多媒体信息,就可以发送邮件、上网交流、购物、接受远程教育等。又如在讲授了文字处理软件Word后,可以要求学生每人设计一张学习小报,让他们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收集信息,然后在计算机上编辑处理,最后存放到磁盘上(考察信息储存能力),或通过网络传递给其他同学(考察信息传递能力),或打印出来供大家分享(考察信息应用能力)。因此,计算机教学实际上就是对学生信息分析处理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素质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教育方式。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需要教师的精心培养。计算机课的一个特点是:知识的一致性与操作的多样性并存。例如在WINDOWS操作的教学中,文件复制操作就涉及到利用剪贴板、使用鼠标拖放等多种方法,一旦上机练习,情况就会各有不同。教师往往要对不同界面的操作一一讲解,时间用了不少,效果不一定好。其实WINDOWS操作学生比较喜欢,它特有的图形化界面让学生乐此不疲,特有的“帮助教程”提供了自学的机会,我们应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要强调文件复制的重要性,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随后指导学生“看帮助学操作”。通过帮助文件,学生可以自己掌握进度,边阅读边练习,对自己不熟悉的操作可以反复练。

四、启发诱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塑造学生的创新品格,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实践性强,内容更新速度快,对创新教育的要求也比较高。我们要结合计算机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创新教育。

五、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10篇

关键词:生物实验教学;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探究精神

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是指以实验课为内容,以学生实践操作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方式。它主要包括课堂实验教学、课外实践活动两个方面的内容,是全面落实《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重要环节,是加强实践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中学生物教学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物实验教学主要包括课堂实验教学和课外实验活动两大部分。由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四个基本要素组成。其丰富的内容,符合现代中学生的生理、心理成长的规律,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如在《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该实验教学时,可以从以下几个部分指导学生进行实验。①组织学生进行理论学习。②实验操作。③实验操作完后要进行实验讨论。以此开动学生的脑筋,拓宽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1.综合素质主要是指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的综合

如实践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整体活动能力的表现。生物实验教学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动手、观察的平台,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渠道,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具有很大作用。

高中生物新课程中,各类实验多达46个,这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课外实验教学,能打破课堂教学中的条条框框,不受课堂教学中的时空约束,完全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同时,课外实验活动也为学生提供了科学实践的机会。整个课外实验教学活动都可以由学生自己或一个小组成员自主完成,包括课题的选择,课题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以及实验结束后的论文的写作等各个方面。如《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等实验,可以让学生根据该实验所学的知识,在课外开展。所有实验活动都让学生自己去做,如培养液的配制、消毒、灭菌、接种、酵母菌的培养,调查地点的选择,调查的王展等操作过程都由学生自己去完成,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作用。

2.生物实验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科学态度,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也有积极的作用。

每个生物实验教学活动都有一定的目的。其中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是其基本目的之一。而掌握实验活动的基本技能是完成实验的基础。

为了使学生尽快地掌握使用显微镜的技能,可让学生学习初中生物“显微镜使用”该章内容,然后集中训练。整个实验教学过程可这样设置,由教师先讲清本实验的目的,接着简述显微镜发明和发展简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对照实物和挂图讲述显微镜的组成。边讲边做。教师先认真演示一遍,让学生认真地观察,再由学生亲自操作,由教师观看,或分组让学生自己观察,指出不正确之处。分组操作时,可用观察材料进行。如用写有“9”字的玻璃片,由学生进行反复操作实验。这样通过学习和实践,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基本掌握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是全面落实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重要环节,是加强实践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对推动生物课的教学改革,适应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科学的工作态度及科学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植义.教学思想录・中学生物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2]王允庆,孙宏安.生物教学基本功[M].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第11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心理素质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需要。现在已把素质教育工作作为新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增强体质,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培养学生有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素质教育是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以面向全体学生,要求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那么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又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呢?笔者认为,在体育教学教法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体育教育要注重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体育同国家的政治、经济、国防、外交有着密切的联系。无论是奥运会还是亚运会,我国的体育事业都取得了历史性的辉煌胜利,这些辉煌的胜利,象征着我国政治稳定,经济的繁荣,人民的团结。各级各类的体育活动和运动竞赛,都有助于形成人与人之间、个与集体之间和谐统一和团结和睦的气氛。在奥运会上,每当看到中国运动员参加的各项重大比赛时,更是紧紧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当我国运动健儿站在领奖台上含着泪水,仰望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作为一名炎黄子孙不禁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这些对青少年来讲更是一堂活生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在球类的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简述中国女排历经千辛万苦拼夺“五连冠”的战绩,不有许多田径、体操运动员也是经过艰苦的训练,在运动声上拼搏才获得冠军的,用这些来激发学生爱祖国,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武术课上,首先要主学生了解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活动,教育学生做到爱国爱民,匡扶正义,由动情而晓理,由晓理而意行。通过这些教育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积极投身体育锻炼。

二、体育教学应注重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体育教学在注重对学生身体素质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应注重心理素质能力的培养。进入二十一世纪,中 学生的心理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十分关注而为之忧心的严峻问题。发展和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方面以能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承受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抗挫折教育,对指导学生不断战胜困难和超越自我,增强勇气和信心都有好处。在训练时,设置一些“高而可攀”的难点和技术难度,有意识地让学生“碰碰钉子”。不能过组织竞赛,经受成功或失败的情绪体验,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对参加竞赛竞赛失败的学生,更要帮助其调整心境,培养他们逆境的承受能力。

2、身体素质能力。现在中 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身体比较娇弱,身体抵抗力差,患病率高。上体育课运动量稍大一点就气喘吁吁,深感疲劳。其原因,是大多数学生缺少体育锻炼之故。尤其是有些家长限制孩子的户外活动,有的孩子学习之余挤点时间去打球或跑跑步,就被家长斥之为“贪玩”、“不好好学习”。其实,缺少必要的体育锻炼,即影响孩子们体质健康,也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

3、意志力。无论是体育课的练习还是竞赛活动都能体现出学生的意志力。在耐久跑的教学训练中,可以培养学生“不到长城非好汉”的不怕苦的顽强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在跳马的练习中,总有少部分的学生心理害怕,对自己没有信心,在这种时候应给这些学生多些鼓励,常用“我希望你――我相信你一定能行――的语气,表露对学生的期望,使他们能为自己下达积极的暗示词:”别人行,已亦可为“这样的鼓励学生的自信心就充足了,而且还能使每个学生受到积极意识支配,从而产生敢于克服困难和顽强的勇气。

4、竞争力。体育教学中,游戏和比赛最容易反映学生的行为表现,这正是进行心灵美教育的好机会。如在竞赛性较强的游戏中,学生在活动吕为了完成任务,必须要克服困难,应付突况,从而促使他们充分发辉自己的聪明才智,去体验,去探索,有利于青少年思维和智力的发展。

5、创造力。进入新世纪,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对各学科课堂教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课也是一样。在体育教学上,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充分发辉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新精神。如在游戏“改追击目标”(贴膏药)的游戏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原来的游戏方法中逃的人以逸待劳,而追的人越追越累,常常造成“耍猴”现象,能否改为“一人追,一人逃――逃的贴――被贴者追,原追者逃”的游戏形式。于是我加以采纳,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样在教学中发辉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更有得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第12篇

一、 注重学习科学家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观察、分析、试验是生物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众多的知识都是前人在观察思考及反复试验的基础上获得的,其中有不少经典实例,在这些知识的教学中不妨用精练的语言、简明的图表及一个精彩的小故事“探本溯源”,简述知识的获得过程,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循着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去接受、理解和掌握知识。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等。科学思维和方法是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平常教学过程中强调能力培养,其核心应该是思维能力的培养。教材中“生长素的发现”“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著名的实验等,都是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的很好范例。这些范例经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如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可以将教材中达尔文的胚芽鞘生长实验用多媒体做成动态效果投影,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形成自己的推想,再将学生的推想与达尔文的推想比较。之后激励学生大胆设计证明达尔文的推想(也可设计证明学生的推想),学生提出方案后,大家讨论各种方案的可操作性等。讨论后再与荷兰科学家温特的实验方法作比较,充分肯定学生的设计,使学生既有成功的喜悦,又学习了科学家的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也能激励学生创造的热情。

二、 加强实验技能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生物实验课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实验课,尽量多开实验课或演示实验。操作是一种技能,操作强调动手,行为心理学告诉我们,一种技能需要足够的刺激――反应才能形成,要让学生多动手,从操作的角度培养学生的科学技能高中生物大纲课程目标明确提出,能够正确使用解剖器、显微镜等常用工具和仪器,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等操作技能。高中生物上册有10个学生实验、2个研究性课题、1个实习,要求对实验材料处理的也较多,如生物组织样液的处理、花生子叶薄片的处理、洋葱根尖的处理、洋葱表皮的处理等,这就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有些材料可以由学生采集,如观察叶绿体实验中的藓类)。学生在实验课中,除必要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外,尽量减少束缚性条件,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尝试,并对自己的实验结果作出推测和解释。如在脊蛙反射实验中,在完成规定的实验内容后,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继续试验。刺激蛙背部右侧和左侧反应有什么不同?刺激一侧时对侧肢体有什么反应?刺激的强弱与反应的关系?等等,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动脑去想,然后发表自己的认识或看法。最后教师在充分肯定每位学生实验成绩,包括探索精神的基础上,对其实验结果做出正确的分析总结。

三、 在生物学教学中培养良好的身心素质

1. 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良好的心态。

让学生了解与生物学有关的环境、资源、能源、土地、粮食、人口 等问题,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利益、关心地球的生存条件等的情感和责任感,树立环境保 护意识。生物课本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生物的结构与机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我们要让学 生知道人不能被动地等待淘汰,而是要主动地适应自然的变化和社会的变革。中学生应该学会多种本领,增强 耐挫折的能力,提高适应能力,培养健康的心理。

2. 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从美育的内容上看,生物学可以进行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的教育。生物是自然美的主体。如动物、人体外表的对称美;各种叶形、花冠的姿态美;动物(蜜蜂、蚂蚁)社群生 活表现的和谐美;生物学上一些名词概念(如生长素)、规律(如孟德尔遗传规律)、学说(如自然选择学说)发现的过程体现一种严谨的科学美;科学家的优秀品质体现了社会美。引导学生投入到创造美的活动中去,如养鸟、护鸟、种花、种树、绿化美化校园等。

3. 科学提高身体素质。

培养学生能够自觉地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身体和心理都发生着急 剧的变化。为此,学生必须了解自己的身体,科学地对待自己体内发生的一切生理变化,愉快地接纳自己(不管是男还是女,是胖还是瘦),并自觉地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些内容在教材中都有阐述,教师 应该充分运用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生动具体的教育;同时也要指导学生了解绿色食品、各类补品,正确对待减肥药品及增高妙方等等。

四、 组建生物科技活动小组,培养兴趣,发展特长

第13篇

关键词:中学图书馆 服务工作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204-01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和高考制度的改革,中学图书馆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及服务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中学图书馆在中学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不可忽视,已不再只是过去的“藏书室”,已成为现代高速发展的信息集散中心。学校图书馆作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信息环境和实践平台,为培养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提高中学生的学习质量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在学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图书馆利用自身优势的参与作用是学科教师和其他部门所不能替代的。现今的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教育为课堂内外教育相结合, 将单一的学校模式转变为教学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三者一体化,将封闭式的重教不重导的窄进窄出转变为适教重导宽进严出的教育模式新格局。新课改要求学生学习的目的在于具有实际应用的本领,其中“研究型学习”就是一种最重要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一个最重要的阵地就是图书馆。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像学者一样通过一个个的研究课题,在图书馆里查阅,获得全面、立体的相关知识,提炼出初步设想方案,再去同实践相结合,进而得到结论,形成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 借书还书式的图书管理方式显然已经远不能适应于现代教育模式。中小学图书馆工作已经越来越成为了一个学校进行真正素质教育的重心,也正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思考如何做好中学图书馆的服务工作更好为现行的中学教育提供服务。

1 学校图书馆服务工作应具有主动性

在素质教育中,图书馆虽然被学校定为教育教学的二线人员或后勤人员,但是,作为图书馆本身,完全可以超越二线,把自己作为既是服务于教育教学的二线人员,又是直接面对学生的一线人员。图书馆可以利用自己特有的馆藏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势,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做一些积极探索。要正确认识图书馆在中学的地位和作用,不管在思想认识上、工作方法上还是素质能力上都必须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更重要的还要有超前行动,超前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在平常的采编工作中,能变被动为主动服务,深入调查研究,切实了解师生对图书馆资料信息的迫切要求,按“需”定“产”, 及时进行采编和提供,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师生不断增长的知识渴求。当代社会正处于高度信息化的发展阶段,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发展渗透,给图书馆传统服务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图书馆参考咨询的信息资源、参考咨询技术、参考咨询方法都在不断地变化。数据交换和网络互连形成资源共享,极大地扩充了馆藏文献资源的范围,为咨询服务提供了更广泛的信息源。网络化、计算机化、数字化参考咨询方式逐渐成为现代参考咨询服务的主流。参考咨询人员要全面掌握和熟练运用网上各种信息传递技术和工具。

2 图书馆应为学生创建优良和谐的读书环境,提供健康精神食粮

图书馆应当从优化环境入手,创建一个整洁、宁静,充满文化气息的环境,为借阅工作的开展铺垫基础。新书登记、分类、编目、科学排架。归还的图书及时上架,为了确保图书排架有续,符合规范,每天要对书库内的书整理,既要在学生换书后将书检查,整理好按序上架,又要在学生借书后整理好书架。对于在流通中稍有破损,脱页的书及时修补。室内卫生每日一小扫,每周一大扫,做到窗明几净,室内整洁,读者走进来就感到身心愉悦。图书馆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思想变得更纯洁,健康,人格变得更健全、完善、丰富。优秀的图书是培养学生人格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要确保为学生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 真正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指导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因此,学校要严禁非法出版书刊进入图书馆,把图书馆建成高雅和谐的文化阵地。

3 图书馆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这是图书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读者的阅读兴趣千差万别,要培养他们好的阅读兴趣,就要有针对性地做到符合读者的阅读需求。图书馆应通过开展有计划、有目的地学生课外阅读辅导,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帮助他们塑造健全的人格。中学时期是人生里程的关键阶段。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其年龄、身体、性格、思想、学识等各方面都经历着跨度较大的变化。学生不但需要在课堂内打下坚实的基础, 也需要从课外获得广博知识。其主要是阅读古今中外的各类作品。为此就要开辟学生阅览室,让他们在良好的场所阅读图书、报刊资料,逐渐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选择一些思想内容健康,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的书,课内学习有关的读物,谈理想、人生、思想品德修养、介绍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的著作,提供一些具有时代精神,反映时代风貌的文章,也可以提供一些图书展览,进行直观宣传,借助一些五颜六色、有趣的封面,各种题材的优秀作品,令学生眼馋手痒,使他们认识到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一个丰富多彩的图书世界。

总之,中学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己的馆藏优势,利用文献资料,在中学素质教育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在培养学生成材方面发挥作用,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尽到应尽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鲁黎明.图书馆服务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2]凌红彩.如何发挥学校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3 (7).

[3]张树华,董焱. 中小学图书馆工作概论 [M]. 北京:北京海洋出版社,1999.

[4]施红.浅析素质教育下中学图书馆建设[J].新课程(中学),2009(12).

第14篇

国家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1],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 最初的阐述。

与此相适应,我国生物课程标准结合学科自身特色,将中学生物课程目标表述为课程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其中具体目标从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能力这三维三分别进行设定的。

上述两种三维都是在课程目标层次做出的阐述。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层次的三维,《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将对具体内容标准的表述所用的动词分别指向知识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情感性学习目标,并且分为不同的层次[2],这表明生物教学目标也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设定。通过三维教学目标的完成最终达到课程目标地三维。

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存在一定的偏差:

第一,部分教师错误地理解三维教学目标为一堂课的硬性指标。教学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在拟定具体教学目标时,要依据生物课程标准中相应的内容标准,并充分考虑到具体教学内容和任务的特点。[3]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同时包含知识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情感性学习目标,比如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一中的细胞中的无机物、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细胞增殖等内容只有知识性学习目标和技能型学习目标,没有情感性学习目标。所以,针对这些内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只需针对前知识性和技能性的学习目标进行设计,不必为了涉猎所有目标而牵强地给学生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二,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存在生搬硬套的现象,致使教学效果不显著。例如,在讲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二中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一节内容时,除了要达到知识性学习目标和技能型学习目标外,本节内容还应向学生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但大多数教师在本节内容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时,都只是让学生阅读课本相关材料,最后让学生思考转基因的安全性。但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有限的资料并不能全面的看待转基因的安全问题。

因此,教师应当结合所要渗透给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网络、媒体等资源开发新的课堂教学资源,同时让学生自己去搜集资料,最后让学生以辩论或小组汇报展示的形式再深入学习这部分内容,从而达到对转基因安全的全面认知。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达到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独立思考等能力。这种教学设计会比生搬硬套的教学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二、对素质教育提出的培养目标理解片面

素质教育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目标,中学生物的课程目标也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来与此相对应,最后将课程目标细化到教学目标进行落实和完成。但是,当这些目标都达到后,学生是否就真正的具备了素质教育所期望的能力?结果不得而知。深入分析,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实质在于提升学生素质,让学生具备生存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获得幸福的能力。

例如,学生在学习了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一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一节内容后,达到了知识性目标要求的说出叶绿素种类和作用;说出叶绿体结构和功能;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简述化能合成作用[4],也达到了技能性目标要求的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4],也达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研究科学家对光合作用原理的探究过程,使认同科学是在不断观察、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态度[5]的要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所掌握的是三个方面分散的能力与素质,基于让学生具备生存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获得幸福的能力的要求,教学不应该只停留在此,而是应该进一步给学生时间与空间来应用课堂所学,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还缺少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和巩固所学,最终通过实践来整合三种分散能力的环节。

学生只有将学到的分散的能力进行综合的运用和实践,最终才能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能力或素质,在其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外化为强大的生存能力,独自生活能力和获得幸福的能力。

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教学不应该仅停留在三大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应帮助学生整合所学知识与能力,同时尽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来应用课堂所学,才能达到素质教学目标的实质要求。

三、教师不能恰当的运用教学模式和教学原则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素质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即是创新教育。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中学生物教学中大多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并辅以启发性教学原则。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一些教师存在着诸多误区:

第一,部分教师未充分考虑学情,所选教学内容偏难。探究式教學模式是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思想,这就决定了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基于学生已经掌握了一部分与所探究内容相关的知识而进行的教学模式。而部分教师在选择探究内容时,未充分考虑学情,所选探究内容偏难,导致学生不能自主进行探究,既影响教师的教,也影响学生的学,不能很好地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因此,教师应精准把握每种教学模式的应用条件,在全面分析知识内容和学生学情的情况下,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进行教学。

第二,部分教师创设的探究情景存在局限性。探究式教学模式一般要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过一系列探究过程最终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植物激素生长素的发现一节内容时,教师多以语言描述创设情境,结合图片展示让学生发现问题,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对学生的思考和理解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创设的情境和提供的图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假如将创设的情境变为真实的情境,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用自家的植物做一些简单的实验,增加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更加直观、更加真实的了解问题,既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知识,也能帮助学生将该问题的探究过程内化为自己的一套方法或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

第三,部分教师片面地理解启发式教学原则。启发式教学原则不是简单的提问题,也不是提简单的问题。《论语》和《学记》给启发式教学原则做出了最恰当的解释。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为心求通而未得之,即心里想想明白,但又想不通,悱为口欲言而未能其貌,即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教师要在学生这些理解的关键知识给予启发即可,不必对一些琐碎浅显的陈述性知识进行提问。

除了在学生思维的关键点启发之外,教师还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即《学记》里提到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引导学生学,但不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学,但不压抑学生个性;启发学生拓展思维,但不替学生做出结论。

四、忽视环境对素质教育的影响

谈及教育,必定涉及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教师、学生、环境(其中环境可以分为教育环境及社会环境)。目前提出的促进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大致涉及改革教学方法和创新学习方法两个方面,在改革教学方法方面以生物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6]、课堂教学要设法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方法和媒体[7]等措施为主,在创新学习方法方面以一要指导自学,二要指导观察分析、三要指导实验、四要指导抽象概括[7]几个角度为主。但无论是改革教学方法还是创新学习方法,大多是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作为出发点,忽视了环境对于教育的影响。

第1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创新教育共同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21世纪的新型人才已在全社会形成共识,作为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和主要内容的创新教育,更是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如何加以把握,以至做好与课程改革的有机衔接和有效教学,笔者简述一下个人管见。

一、注重教学内容回归生活

现代教育学研究表明,学生能否有效地学习,主要是看教学是否真正建立在他们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没有儿童的主动参与和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建构,这样的学习都是事倍功半,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忌。所以,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要尽可能的回归社会生活。让其充分体验、充分经历、充分的感受生活。

在观看一位教师教学录像片时感触很深,他在教学课文《雨点》时,正好教室外面下着小雨,他要求学生面向窗外,声音响亮、尽情的朗读,看谁能把雨点逗笑。

学生朗读一段时间后,教师拍手叫停并鼓励学生说:“小朋友们真棒啊,老师听到雨点笑了!大家听听是不是啊?”同学们安静下来,认真的听着。

一位女生说:“雨点在小声笑”、一位男生站起来说:“雨点在嘿嘿笑”、而有一位女生却说:“老师,我什么都没有听到?”

“好吧,我们排好队伍一起到室外听听”,老师说。同学们有秩序的到室外,抬起头面向天空,一会儿大声说:“老师我们听到了……”

教学主体的双主体原则是设计和实施教学的关键。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教法,广泛阅读和理解相关内容,精心设计引言,并在实施过程中,积极指导,开拓学生思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主动参与,积极思想,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而这一切都不可能离开已有的生活实践和经验。

二、注重人的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两全的教育思想是创新教育必须遵循的核心理念。在具体的教学中,认知教育和情感教育同等重要。创新离不开智商的支持,更离不开情商的支配。创新能力的培养中,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举足轻重。为创新而创新,把教学看做知识的传递,看不到是“人性”的养育,这样的教学不具备“教育性”,创新教育也将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所以从创造的角度讲,知识为创造提供了材料支持。获取知识的能力,即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为创造提供了技术支持。非智力因素,即情商为创造提供了动力支持。这一切正是创新的源泉,是个人发展不竭的动力。进而知识在教育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教育是以育人为中心,是以活生生的、整体意义上的人格为中心。例如笔者在教学《生命桥》时就遇到一件事情,教学结束了,为升华本课情感教育因素,我让孩子说说在家父母对他们的爱,结果大出我的所料,部分学生说一时想不起来了。为何会出现这样尴尬失败的教学局面,我反思再三。最后决定家庭作业就是回家给爸妈讲这篇故事。同学们听了很高兴,第二天上课时,举手踊跃发言:“我们爱爸妈,爸妈更爱我们……”

让父母的感受感染学生,使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老羚羊的真实想法,对于揭示课文主题,升华爱的教育更为深切和事半功倍。

三、注重学习过程及教学内容的生成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暴露矛盾,又展示学生的个性,它强调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是重过程、轻结论。当然,这个探索过程充满挫折和失败,也许有时一无所获,但却是学生学习、成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这个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教师课堂设计应当遵循学生目前的认知结构水平,充分考虑学生知识结构的有序性和适应性,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学生具备的知识和经验。所以,在设计和实施前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比如鲜活的生动的事例、图片、教具等,从而丰富小学语文内涵。在观看名师教学视频《一粒种子》教学时,教师叙述着:“种子由于有春风的吹拂,睡梦中醒来,喝了一口水,舒服的把身子挺挺……”这时一位同学站起说:老师,种子从哪喝着水的?”教师组织小组讨论,答案有:“是浇的水”、“冰雪融化”、“春雨吧”等等……并且有的孩子还说,“不知道种子在哪里怎么浇水啊,这个答案我有疑问?”

提问时,虽然回答的结果不尽相同,这时,教师准确抓住时机,让学生进一步开展小组讨论。通过研究,学生发现了问题思考的正确方法和待于进一步探讨的答案。这个变化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探讨、创造的过程,虽然前一次失败了,却为下一次成功奠定了基础。具体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应相信人人都有才,努力挖掘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不是每一个学生在语文学习感悟上都是姣姣者,有的同学甚至感悟能力很不理想,但他(她)都有进步的愿望,每个人都有丰富的潜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思考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平等的对话平台,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每一个参与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关于教学内容的生成,注重讲究自然而然,还是课文《雨点》的教学实例,在小雨淅淅沥沥的上午,教师走上讲台说:“大家听听外面天气咋样?”“下小雨了。”同学们说。“我们一起说一句,谢谢天公作美,我们来说课文《雨点》。”教师回应说。教学内容不留痕迹、过度自然、生成自然。

四、注重教师角色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