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生物科学的重要性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实验课;兴趣;效率;主体;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4-0041-01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上好实验课是探究生物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实验能使学生直接接触生物,观察生命现象,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但在个别学校,由于实验条件受限,学生完全依靠老师滔滔不绝的讲授来获取知识。结果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对许多非常抽象生物知识无法弄懂,学生只得凭借书面的文字表达和陈述一知半解进行掌握,许多生活现象的解释显得苍白无力,缺乏说服力。因此,要让学生能够切实掌握生物知识,就必须借助于实验教学。我市为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专门开设了中招理化生试验考试.无形中为试验课的开展起到了大力的促进作用.实验课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物学科的性质决定了生物实验课的重要性
生物学科又被称为实验科学,是因为它的产生、发展、形成科学的整个过程都是以一定的实验为基础的。1665年,英国物理学家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植物细胞,从而将生物学推到一个崭新的领域。19世纪德国施莱登和施旺通过实验依靠自身丰富的生物知识提出了细胞学说,奠定了现代生物科学的基础。同一世纪中叶,达尔文在对野生和家养的动植物进行了调查研究,总结出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进化学说,孟德尔经过八年的豌豆杂交实验提出了遗传因子分离和重组的假设。前人在许多生物领域取得的科学成就都是在生物的实验的基础上取得的,同样在生物教学中也离不开生物实验。
2实验课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观察、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等教学手段,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基础知识,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能力都有重要作用。因为兴趣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心理表现,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开阔视野、努力学习的一种强有力的内部驱动力。实验除了具有真实、直观、形象、生动和易于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之外,还具有一种目的性操作活动的特点,使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满足他们的操作愿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通过动手动脑,克服种种困难,最后获得实验成功,此时由学习成功的喜悦而产生兴趣和学习的愿望转化为一种热爱科学的素质和志向。所以说,实验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演示实验,它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演示实验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与否关系重大。演示成功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以后的教学。如关于吸水失水的演示实验,它不但有助于学生理解细胞吸水放水的作用原理,而且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很想自己动手做。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对以后的几个实验及教学内容的兴趣。学生最喜欢实验教学尤其是亲自动手做的实验。迎合学生的好奇心理,微观世界里丰富多彩的生命形式和神奇的生命现象深深地打动着学生,只要教师加以合理的引导,学生就会对生物教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也为今后生物课单调理论知识的学习点燃了星星之火。所以开好实验课程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独立解决和思考的能力,提高科学认识,更有助于今后生物学科的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3实验课有助于学生理解生物概念,掌握生物学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在生物教学中有许多原理概念要求学生记忆掌握。然而几乎任何一个概念原理都是由生物实验得来的,要使学生真正掌握识记这些概念和原理,面对目前开放式试题的出现,题型灵活,思维发散,仅靠以前盲目的背诵是无法达到目的的。只有让学生了解这些概念是怎样验证的,如何得来的,让学生真正理解它们,才能达到我们的教学效果。这一过程就是靠实验来完成的。新课程学习在实验课中,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器具真实地再现概念原理的发现过程,从而验证相关知识点。这样不仅让学生亲自验证了课本内容,而且动员学生身体的多种感官参与,充分发挥了大脑的记忆能力,可以加深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4实验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点。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其它能力的提高是我们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在生物教学中,通过进行各种实验活动,是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的。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并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怎样去获取知识。就是说教育要成为一种工具,利用这种工具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按照科学的方法思考和对待所遇到的问题。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敏捷、活泼好动的性情,实验课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场所和机会,让他们可以亲自动手动脑,想一想相关的知识是从何而来的,用自己的想法去验证课本知识,从而在此过程中掌握应具备的基本技能,锻炼了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在实验课中学生的眼睛、大脑、手等应同时被调动,注意力高度集中,学生必须借助已有知识通过细心的观察、合理的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通过观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物课多是以观察入手,符合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规律,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亲眼看、亲手摸、亲自分析研究。这样就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各种能力的提高。
5实验课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唯物主义观
任何一项结论、定理都不是说对就对的,而是通过实验来求证,在长期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同样,任何一项结论定理都是经得起实验验证的。实验课就要求学生抱着怀疑的态度去做实验,而不是抱着验证的态度去做实验。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对数据和结果要正确地进行报告填写,以此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而建立起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6实验课要敢于放开学生的手、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科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公民的科学素养主要包括:科学观念,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的实践能力等方面。生物科学作为由众多生物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在人们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生物课程是自然科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有着重要任务。
实验是一种以认识为直接目的的探索活动,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事物、性质和规律,从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进入 21世纪以来,生物科学的发展尤其以现代生物科学理论和现代生物学实验作支撑。因此,生物学实验是生物科学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中学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达成高中生物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方法。21世纪的人才应该是具有创新意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高素质的人才,高中生物课程承担着培养具有实验、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未来社会人才的任务。所以,生物学实验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基础,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方法。
实验内容是高中生物新课程“内容标准”的重要组成之一。与现行教学大纲相比较,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实验内容、数量和类型都有显着地变化。《标准》中必修1模块列有实验5个,探究4个,资料搜集和分析2个,参观1个。《大纲》中列有实验6个,研究性课题1个。《标准》中不仅实验数目多,而且有各种实验类型,通过这些多样的实验可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例如,通过《标准》中的《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等实验,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观察能力;通过5、6、8和9等实验,接受科学探究方法的训练,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通过5和10,培养其实验创新能力;通过11和12搜集有关细胞研究和应用方面的信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其中实验和探究,一方面紧扣学习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涉及多种方法和技能。但是,《大纲》中的6个实验基本上都是验证性实验,在能力培养方面比较单一。
另外,在必修2“遗传与进化”和必修3“稳态与内环境”的《标准》中包含的实验内容和类型也都明显多于《大纲》,它们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领悟假说——演绎、理解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取样调查等方法,而且对于学生全面领悟科学方法也十分重要。《标准》中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的内容全部是实验课,共选择了13项课题,其中包含的具体实验内容,多数将设计成探究性实验,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收集证据等科学探究的能力,增进学生对生物技术应用的了解。而《大纲》中选修部分仅列有实验2个,实习1个,形式和能力培养方面都很单一。
新课程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非常重视能力目标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能够根据观察所得的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实验中,经常存在着对实验最后结果的记录,而轻视对实验过程中间出现某些现象的记录,重视结果而不重视分析结果,重视对成功实验的肯定,而不重视对实验中的失败查找原因等现象,这些都非常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在显微镜的某个视野中,要让学生了解为什么看到的细胞多数为间期的细胞。在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中要让学生了解液泡的体积大小、颜色变化如何。在叶绿体中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四种色素彼此分离的原理是什么,这一原理单靠高中教科书中的知识还不够,应让学生了解滤纸是一种吸附剂,四种色素的化学结构和性质不同,它们在滤纸上吸附能力不同,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因此,四种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就不同,胡萝卜素溶解度大而吸附力小,扩散速度快,叶绿素b溶解度小而吸附力大,扩散速度慢。
新课程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例如,让学生明确实验仪器的原理和药品的特性,掌握选择实验仪器、实验材料的方法,是培养学生使用它们的能力的基础。对仪器的原理、药品的特性不了解,使用起来就会带有盲目性,就不可能形成使用能力。学生在对低倍镜和高倍镜的选择上,经常不能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和观察目的进行合理的选择,学生常常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和对低倍镜、高倍镜特点的不了解,总是一开始就用高倍镜,认为高倍镜总比低倍镜观察清楚。这种盲目性,是由于学生不了解显微镜的基本原理,不了解高倍镜放大倍数高,分辨率高,但所看到的视野小。因此,高倍镜只适宜观察局部和细节。低倍镜放大倍数低,但看到的细胞多,适宜观察材料的整体结构,以及寻找观察目标。只有学生了解了这些基本原理,才能正确选择和使用低倍镜、高倍镜。
新课程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非常注重强化过程训练。实验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各项基本技能,如显微镜使用、临时装片制作等,还要求学生能使各项实验基本技能系统化、整体化,并达到融会贯通,熟练运用到新情境中去解决新问题。因此,实验教学必须强调过程训练。以探究性实验为例,具体要求是:观察要仔细、客观;根据观察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假设是经过周密的思考,针对问题提出的一种答案,用来解释观察的现象;实验要设计正确的方法和步骤,为了增强说服力,还需要设置对照组,实验常常要重复多次,结果才可靠;得出结论要有充分的事实依据。
科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公民的科学素养主要包括:科学观念,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的实践能力等方面。生物科学作为由众多生物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在人们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生物课程是自然科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有着重要任务。
实验是一种以认识为直接目的的探索活动,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事物、性质和规律,从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进入 21世纪以来,生物科学的发展尤其以现代生物科学理论和现代生物学实验作支撑。因此,生物学实验是生物科学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中学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达成高中生物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方法。21世纪的人才应该是具有创新意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高素质的人才,高中生物课程承担着培养具有实验、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未来社会人才的任务。所以,生物学实验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基础,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方法。
实验内容是高中生物新课程“内容标准”的重要组成之一。与现行教学大纲相比较,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实验内容、数量和类型都有显著地变化。《标准》中必修1模块列有实验5个,探究4个,资料搜集和分析2个,参观1个。《大纲》中列有实验6个,研究性课题1个。《标准》中不仅实验数目多,而且有各种实验类型,通过这些多样的实验可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例如,通过《标准》中的《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等实验,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观察能力;通过5、6、8和9等实验,接受科学探究方法的训练,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通过5和10,培养其实验创新能力;通过11和12搜集有关细胞研究和应用方面的信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其中实验和探究,一方面紧扣学习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涉及多种方法和技能。但是,《大纲》中的6个实验基本上都是验证性实验,在能力培养方面比较单一。
另外,在必修2“遗传与进化”和必修3“稳态与内环境”的《标准》中包含的实验内容和类型也都明显多于《大纲》,它们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领悟假说——演绎、理解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取样调查等方法,而且对于学生全面领悟科学方法也十分重要。《标准》中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的内容全部是实验课,共选择了13项课题,其中包含的具体实验内容,多数将设计成探究性实验,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收集证据等科学探究的能力,增进学生对生物技术应用的了解。而《大纲》中选修部分仅列有实验2个,实习1个,形式和能力培养方面都很单一。
新课程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非常重视能力目标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能够根据观察所得的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 在实验中,经常存在着对实验最后结果的记录,而轻视对实验过程中间出现某些现象的记录,重视结果而不重视分析结果,重视对成功实验的肯定,而不重视对实验中的失败查找原因等现象,这些都非常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在显微镜的某个视野中,要让学生了解为什么看到的细胞多数为间期的细胞。在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中要让学生了解液泡的体积大小、颜色变化如何。在叶绿体中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四种色素彼此分离的原理是什么,这一原理单靠高中教科书中的知识还不够,应让学生了解滤纸是一种吸附剂,四种色素的化学结构和性质不同,它们在滤纸上吸附能力不同,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因此,四种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就不同,胡萝卜素溶解度大而吸附力小,扩散速度快,叶绿素b溶解度小而吸附力大,扩散速度慢。
新课程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例如,让学生明确实验仪器的原理和药品的特性,掌握选择实验仪器、实验材料的方法,是培养学生使用它们的能力的基础。对仪器的原理、药品的特性不了解,使用起来就会带有盲目性,就不可能形成使用能力。学生在对低倍镜和高倍镜的选择上,经常不能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和观察目的进行合理的选择,学生常常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和对低倍镜、高倍镜特点的不了解,总是一开始就用高倍镜,认为高倍镜总比低倍镜观察清楚。这种盲目性,是由于学生不了解显微镜的基本原理,不了解高倍镜放大倍数高,分辨率高,但所看到的视野小。因此,高倍镜只适宜观察局部和细节。低倍镜放大倍数低,但看到的细胞多,适宜观察材料的整体结构,以及寻找观察目标。只有学生了解了这些基本原理,才能正确选择和使用低倍镜、高倍镜。
新课程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非常注重强化过程训练。实验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各项基本技能,如显微镜使用、临时装片制作等,还要求学生能使各项实验基本技能系统化、整体化,并达到融会贯通,熟练运用到新情境中去解决新问题。因此,实验教学必须强调过程训练。以探究性实验为例,具体要求是:观察要仔细、客观;根据观察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假设是经过周密的思考,针对问题提出的一种答案,用来解释观察的现象;实验要设计正确的方法和步骤,为了增强说服力,还需要设置对照组,实验常常要重复多次,结果才可靠;得出结论要有充分的事实依据。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兴趣和好奇心是一个人具备创新能力最基础的条件,一个人如果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和好奇心,就不太可能积极去创新。人对事物有兴趣,一旦达到迷恋的程度,则更利于创新。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亦如此。在实验教学中,要通过老师的“导”,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对生物课和生物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
1.在实验教学的引入上结合一些经典生物学实验,生物学发展史和著名生物学家奋斗的历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像光合作用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等经典的实验,孟德尔植物杂交的实验以及他的生平,克里克和沃森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过程都是很好的实例。通过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同学们大部分会热情高涨。
2.结合当今生物科学的新进展、新成果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如在做DNA的粗提取和鉴定实验前可以介绍当代基因工程在实践中的应用、发展以及取得的一些前沿成果;还原糖鉴定实验中可以加入糖尿的测定和糖尿病治疗上的一些前沿理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课后他们大多会主动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
二、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要力求帮助学生搞清仪器的原理和药品的特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因为只有先“知其然”,才有可能“知其所以然”。为了使实验教学更加有效,我觉得花点时间帮助学生搞清仪器的原理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生物实验中显微镜的使用,直接关系到高中许多实验的成败,但在许多高中生物老师的眼中却认为学生从初中开始就会用了,用不着多费口舌,其实不然。许多学生在学习初中自然科学有关生物的实验过程中根本没有掌握显微镜的使用,甚至有些同学连对光都不会,却常常因受好奇心的驱使和对低倍镜、高倍镜特点的无知,总是一上来就用高倍镜,认为高倍镜总比低倍镜观察得更清楚。而有些女同学在使用显微镜时因害怕压坏装片或弄坏镜头而过于小心,在低倍镜下看到图像后,总是先用粗准焦螺旋调高镜筒,还有些同学对图像位置的调整很盲目,这其中的许多问题大多因为学生不了解显微镜的原理,只有让学生了解显微的基本原理,学生才会弄懂高倍镜放大倍数大,分辨率高,但所看到的实际面积小,即视野小,而低倍镜则相反。学生搞清楚了显微镜成像原理,知道成的是倒像后,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图像在视野中偏左却还要把装片往左侧移动了。当然在此基础上还应该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做,这样印象才会深刻。在上实验课时我发现,有部分同学怕出错而不敢亲自动手,喜欢看其他同学做,而有些同学则懒得动手,因此我们必须督促每个学生亲自去做每一个实验,确保每个学生都动手。另外,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对于药品的使用也应给予一定的重视。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有许多同学总是把漂洗与染色这两个步骤调换。如果我们把盐酸、龙胆紫的特性向学生介绍清楚,让学生懂得盐酸的作用是解离而碱性龙胆紫是用来染色的,学生也就比较容易理解解离后先用清水漂洗再去染色可以使染色效果更佳的道理了。
三、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必要的能力、科学素养和精神
通过科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就要用到观察能力,要正确分辨土壤中有什么种类的小动物,这些小动物有什么特点,它们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中,就必须细细观察;此实验还涉及取样方法的选择及物种数量的统计,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严谨性和耐心。又如在做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时,为什么要向试管中注入等量的麦芽糖,加入等量的酶试剂,反应进行相同的时间?为什么不同温度酶的反应速率不同?提出问题后学生就会积极地为这些“为什么”而思考分析,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知识理解、结论的检验、思维的发展融为一体,这对于学生掌握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使学生形成一种较为系统的思维方法。
【关键词】商业银行;服务民生;创新途径
今年初建设银行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过程中,推出服务民生领域“民本通达”系列产品综合服务产品,自
觉践行科学发展观,为银行业科学发展做了有益探索。
一、服务民生是国有商业银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国有商业银行是经济领域中的市场竞争性行业,其发展既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要满足企业特征及其活动规律的要求。作为市场经济中从事经营活动的金融企业,国有商业银行科学发展是其经营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紧紧围绕经营效益谋发展,既要重视利润的规模和数量的增长,更要重视利润的结构和质量的提升,处理好速度、效益、质量、规模之间的关系,坚持银行经营的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求发展,正确处理股东、员工和客户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国有商业银行稳健、持续发展。国有商业银行的科学发展内涵可表述为:坚持以人为本,各项业务整体统筹协调发展,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通过适度增加规模,实现效益总量、质量、结构的稳步增长,从而达到速度、效益、质量、规模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国有商业银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以风险控制、资本约束、成本约束为前提,追求发展的质量、规模与速度。加快发展是解决国有商业银行深层次矛盾的根本办法,不顾客观条件的发展是有害的。国有商业银行科学发展首先就是要明确发展的约束条件,是在满足诸约束条件下实现的发展。银行发展的约束主要有成本约束(包括利息费用、税收、拨备、资本金占用、风险损失)、管理约束、人才约束、法律约束和监管约束。
二是以结构优化和流程整合为重点,追求发展的效率与效益。国有商业银行以利润的最大化为经营目标,这是商业银行的性质决定的,国有商业银行不仅要注重利润的规模,更应注重利润的结构和质量。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推动业务结构、客户结构、区域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实现利润总量的增加和利润来源结构的优化。同时,按照有利于客户价值创造和内部风险控制的原则重组和整合业务流程,以业务流程为依据调整组织机构,建立相互促进和相互制衡的业务处理系统、风险控制系统和支持保障系统,实现科学集约化经营发展,以提高发展的效率。
三是以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的整体推进为目标,追求发展的协调与均衡。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将中间业务提升到战略高度进行开拓推进,实现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的协调发展,提升国有商业银行的服务功能和服务质量,拓展生存发展的空间,变简单的借贷信用中介为提供多功能金融服务的机构。
四是以企业文化和员工队伍的培育建设为根本,追求发展的和谐与统一。银行属智力密集型行业,国有商业银行的创新源泉和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要抓好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业务技术素质,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
提升核心竞争力,为国有商业银行持续发展提供源动力。
二、国有商业银行践行科学发展观服务民生的基本途径
民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社会进步的标志、执政党的目标、改革发展的目的、人民群众的需要。我们当前面临的民生问题,一是指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存条件所必须的衣食住行基本条件;二是保证人民群众实现自身价值和生活质量所关联的领域的必要条件。主要包括基础教育问题、基础医疗问题、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问题、社会保障体系形成领域。无论是基本条件还是必要条件,都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民生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民生问题的改善,可以解决生产力的释放;可以培育新的更高的消费群体和消费能力;可以缓解就业压力等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可以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分享改革开放成果;可以解决市场经济的科学有效。服务业和民生领域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政策支持、产业特征明显、业务种类繁多、发展潜力巨大、蕴藏无限商机的新兴市场,将成为今后银行业重要的竞争领域。
建设银行通过“民本通达”探索实现科学发展的途径。“民本通达”是建设银行服务于民生领域的核心品牌。“民本通达”的推出是推进客户结构、产品结构、收益结构优化的一个战略布局,是实现对公业务转型的有效尝试,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积极投身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是率先应用于机构类客户群,进而连接对公对私环节,全面提升建行市场竞争力的一次创新和探索。目的在于通过对教育、医疗、社保、环保领域金融服务水平的提升,全力支持国家民生领域建设。“民本通达”系列产品综合服务方案客户涵盖面广、产品融合度高、部门关联性强、平台跨度大,有着极好的延展性和可扩充性。主要业务产品有四大板块:教育惠民板块包括办学省心、授业无忧、校园e通、前途有助;医疗健民板块包括名院发展、数字医院、固本强基、助力民营、新型医购、医护理财;社保安民板块包括安全无忧、增值有道、实全实美、和乐随心;环保益民板块包括绿色融通、绿色管家、绿色生活、绿色能效、绿色公益。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政府出台系列拉动内需保经济增长的政策,民生领域成为关注重点,与民生关联最紧密的商业银行面临着重大的业务发展机遇与挑战。我们目前最为缺乏的是如何认识、理解、组合和把握,最为紧迫的是紧紧抓住这次拉动内需的机会,将一个时段性的机会作为一个战略性机遇,将一次业务机会作为一次战略定位、战略调整和战略选择。商业银行在民生领域的服务差距不是资金实力和产品创新能力,不是资源也不是科技,而是经营理念、经营思路、市场感悟、策略调整和机会把握,而最终体现在金融服务能力上。金融服务能力既是衡量银行市场敏感性和社会责任的标尺,也是衡量其商机把握能力和市场应对能力的标志,同时也是商业化改革和业务转型是否成功的重要尺度。现在国内各家银行对民生领域的服务应该是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各有领悟、各有涉及,但还没有形成整体上的差距和实质上的差异。
建设银行通过“民本通达”开拓服务民生领域一是应做好认知准备。1、吃透政策。抓住了政策,就抓住了市场,抓住了政策的变化,就抓住了市场的变化,抓住了政策的上游,就抓住了市场的先机。在业务转型中要克服“规模冲动”和“大行情节”等问题,急需更新发展理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2、科学看待市场,看待发展。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对新兴市场的认识和商机的把握上要与时俱进,不可经验主义,不可陈旧思维、简单应付、以不变应万变。看市场要看趋势(动态地看),看客户要看成长性(发展地看),看需求要看变化(科学地看),看水平要看竞争力(本质地看)。3、抓主线、讲策略。现在抓民生领域,不是去寻找一个全新的客户群体,也不是去建立一个孤立的业务体系,而是将目前我们手上已经做的或将要做的零零散散的业务整合起来,串起来,串起来以后去与国家政策去衔接,找到方向;串起来以后去与客户需求去衔接,找到路径;串起来以后去与同业先进水平去比较,找到差距;串起来以后去与市场原则去衔接,找到方法。
二是应做好策略应对。1、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角度出发,抓关键环节和有效市场。民生领域服务关联性强、产业链长,商业银行对其商机的把握要从整个产业链条中考虑其商业价值和利润贡献,要寻找其中与银行自身发展匹配的、附加值高的有效市场。 2、学会“搭平台”、“巧借力”。平台越搭越大,机会越搭越多,越搭平台业务越主动,成本越低,收益越大。不仅组织架构上要搭团队,市场政策分析还要搭智力,金融需求细分还要搭互补和共享,产品还要搭组合。借力出海,远航。3、注重市场的前瞻性研究。按照竞争力标准,按照可持续发展要求,分析和应对市场变化趋势,研究传统客户和新兴客户的不同需求。4、找准主攻方向和目标。在宏观中找变化,在中观中找位置,在微观中找商机;在市场定位上:确认潜在竞争优势,准确选择竞争优势,确当地向市场传播企业的定位观念;同时,建立和完善实现目标所必须的管理体系(包括行业分类、客户运用、资源配置、指标考核、科学组织推动等诸多方面),真正实现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的转变。5、有效识别和防范风险。在资本市场火爆的时候,注意防范操作风险。在当前国家投资拉动经济的环境下,在多和准、快和好之间找到平衡。不是没有分析和缺乏研究的简单否定和盲目决策,而是现代银行和现代金融企业有别于其他行业的特定的风险文化,做到又好又快。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选择风险偏好和发展战略,采取有效对策,才能趋利弊害,实现稳定持续发展。
一、调整教学内容
传统课堂教学通常情况下缺乏对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情感认知的引导和培养,没有考虑到学生的长期发展,仅仅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过于强调对高中生物基础知识的学习,往往是通过模式化的高中生物实验,模式化的知识体系来使学生认识高中生物学科,这样就容易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对高中生物课程认识不足,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另外,教师本身缺乏对高中生物知识的探索,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无法创造适宜的教学环境,并且没有合适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学习效率难以提高。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积极调整教学内容,从学生的长期发展及适应社会需求入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让学生真正从本质上去掌握高中生物基础理论知识,而不仅仅局限于基础教材的学习。
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实验教学,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索高中生物问题,然后再结合课堂讲解,通过教师指引,让学生掌握高中生物学科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例如我们在进行“内环境稳态”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时,可在实验室中进行如下的实验演示:用干净试管两支,分别把蒸馏水和血浆加入进去,然后用PH试纸对两个试管中所装的蒸馏水和血浆进行PH值的检测,检测后在两支试管当中分别加入数量相同的盐酸或是氢氧化钠溶液,摇匀以后再进行PH检测。最后让学生对分析所得的实验结果进行讨论,从而让学生们掌握关于“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
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调整,努力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相互合作意识。苏教版高中生物教材采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思考各种方法去寻求答案,教师通过适当进行引导,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针对一些高中生物问题,首先应该让学生自己探究,努力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对于一些比较发杂的问题,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不能涉及到方方面面,而是通过对学生提出要求的方式,加以适当指引,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学生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会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整理归纳,这样整个学习过程就变得比较系统化,学生思考问题就不会只局限于某一个层面或某一个知识点。
如“脱氧核糖核苷酸—基因—DNA—DNA结构和复制—基因表达—基因突变—可遗传变异来源—进化”。这样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一条主线,从而在学生获取生物知识的同时,将他们的知识点相互连接并激活他们的学习思维。
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高中生物科学是建立在实验与实践的基础上的,又需要其他学科的支撑,因此探究性学习非常重要。科学的探究学习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循序渐进把握学习的过程。要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老师应安排丰富多样的高中生物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领悟高中生物的研究方法, 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把握高中生物学科的学习。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营造积极探究的学习环境。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高中生物实验课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在讲台上进行演示讲解,而是要多走动,与每一个实验小组进行沟通交流,观察学生在试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进行探究评价,帮助学生完成试验过程,在必要的情况下,要进行讲解、示范,把学生的疑问与探究的积极性联系起来;其次,教师应积极创造良好的讨论氛围,讨论过程非常重要,能够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体会,在讨论的过程中,老师也可以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老师可以通过列举系列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展开讨论,无论是对基础概念性问题,还是对比较复杂抽象的应用性问题,通过讨论学生就更容易理解掌握。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进行引导,使学生在相互交流沟通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认真听取他人的想法,然后进行客观比较分析,让从不同角度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性思维。最后,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形成探究能力的机会,通过多次实践,学生会由浅入深逐步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只有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过程,学生才能从本质上掌握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比如,教师可以将科学发现的先后顺序作为高中生物知识结构的主线,让学生领悟到高中生物科学的发展过程,从而获得科学研究方面的启示,然后通过让学生多次实践,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启发式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教育要实现现代化,就是要实现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现代化的素质教育转变,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启发式教学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强调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掌握高中生物知识。
关键词:舞蹈课程;中职学校;学前教育
一、明确学前教育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课堂教学内容
学前教育的舞蹈技能训练与艺术院校专业训练不同,学生所掌握的舞蹈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主要是作为从事舞蹈教育工作的职前训练,而不是培养舞蹈演员,因此,在舞蹈理论知识方面和舞蹈训练内容上要尽可能更广一些。笔者在教学内容上要求学生前两年时间掌握舞蹈基础理论知识,进行芭蕾形体训练,并且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民族舞技巧。为了让学生今后从事学前儿童教学时,能够运用舞蹈这一手段对幼儿进行美育及舞蹈特长的启蒙与培训,集中第三年时间对学生进行儿童舞表演和儿童舞创编教学。要求学生不仅会跳,还要会编,掌握创编舞蹈的基本原则及方法。由于学前教育舞蹈专业的上述特点,教师必须合理编排课程,正确处理知识结构的逻辑顺序,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1.基础训练。学生必须接受规范的舞蹈基础训练,通过科学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在具备专业素质、基本技术技巧的同时,使学生具有优美的体态。另外,还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舞蹈解剖学的知识,了解有关肌肉的训练意义和各部位身体训练的运动路线,为将来对幼儿的舞蹈形体训练打好基础。
2.民间舞训练。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通过民间舞蹈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在民间舞蹈的教学中,笔者主要选择了藏族、汉族、蒙古族以及维吾尔族的民间舞。除此之外,还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补充教材的教学。
3.儿童舞及儿童舞创编。儿童舞表演的训练,笔者主要采用了北京舞蹈学院校外考级教材和复旦大学《舞蹈基础》教材之中的部分内容对学生进行训练。在教学中,一是要突出强调幼儿的直观性和想象力,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幼儿的心理和思维特征,能够进入童心世界。在学生具备了儿童舞蹈的表演能力和收集了一定的儿童舞表演素材后,再有步骤地把儿童舞创编理论传授给学生。在理论的学习中侧重实践应用,并以每天留作业和批改作业的形式让学生体验创编的技术应用和乐趣。要克服和避免舞蹈创作中的“成人化”“专业化”的倾向,注重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编创舞蹈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培养学生独立编创舞蹈的兴趣;其次,应鼓励学生大胆去创作。
二、重视学生技能技巧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教师最基本的能力,但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忽视了这种能力的培养,从而使有的学生尽管自身专业素质好,具有一定的舞蹈感受力与表现力,但却无法适应幼儿舞蹈教学。究其原因,主要是组织教学的能力较弱,缺乏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的观察、分析、指导能力和准确评估幼儿水准的能力。虽然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光靠课堂教学,还需要经验的积累,但如果我们重视这个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对学生教学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教学能力的培养,首先是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理解掌握舞蹈动作语言内涵的同时,加强教学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做到能将意思表达得尽量简洁、明了和准确,这就要求我们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社会实践锻炼手段,促进学生思考,并反复实践,臻于成熟。其次,要指导学生正确地观察、分析、鉴赏舞蹈动作,要求学生准确掌握自身动作要领,具有自我纠错能力和纠正他人之错的能力。这一点对今后从事舞蹈教育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笔者在教学中针对这一点,主要采取“小先生”教学法,让学生观察思考,自学互学,在提高观察、分析、鉴赏能力的同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舞蹈课堂教学效果
舞蹈艺术专业的特点决定了舞蹈教育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与其他专业有着根本性的不同。舞蹈是一种人体动态艺术,具有“立象尽意”“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特性,“口传身教”的教学方法历来为舞蹈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必需认真处理好师生间情感交流的融洽性,使单调、枯燥的课堂教学变成艺术享受。世界著名小提琴家梅纽因先生曾谈到:“真正有才能的教师也只能严厉到一定程度,如果长时期对学生缺乏理解、同情和关心的话,也会使学生感到伤心、压抑和痛苦,从而削弱教学效果。一般水平的教师如果再加冷漠无情的话,消极因素就更大。”因此,严格要求与诱导、启发、鼓励和赞扬的教学态度,将是调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最好方法。学生只有在平和、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充满热情的教学氛围中,在尊重和爱戴教师的基础上,才会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施展才华、各显其能。舞蹈的美育功能对每一个学前儿童在认识生活、认识世界以及在世界观的形成上所发挥的独特作用,是学前教育阶段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因此,必须重视学前教育教师舞蹈技能水平的培养。
参考文献:
本科实验与研究生实验不同,由于受到设备、空间和经费的限制,一般采取分组的方式。各组成员通过合作完成较有难度的实验,这样的方式对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提高效率方面有很好的优势。但是,学生分组实验的弊病在于成效较低,这主要与学生自制力差、懒散,学习主动性差,实验操作意识差等因素有关。
因此,如何做好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实验教学的收获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微观世界研究的兴趣和加强学生自信心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一、独立性实验在本科教学中的重要性
1.依靠自己,独立完成
动手能力是衡量本科毕业生素质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本科教学质量。分组实验中,一般以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会主导实验过程,导致有些学生得不到直接锻炼,因此会逐步淡化实验教学的质量。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学生毕业后的动手能力将为零。例如,在基因组DNA提取实验教学前,通过询问了解学生曾使用过微量移液器,但随机抽查学生进行示范操作时,却发现有些学生竟回答没有见过该“工具”,同时对移液器的规范操作也存在不小问题。如果进行分组实验,这些细微问题的老师是无法及时掌握的,而独立实验可以让每一个学生完全依靠自己严谨、细致的实际操作获得较理想的实验结果,对不理想的实验结果进行独立总结,发现问题,分析其原因。
2.积极参与,调动积极性
分组实验要求的是团队合作,这种团队的合作对于实验步骤复杂,涉及仪器数量受限制的情况下是适宜的。但分组实验不可避免的带来个别学生对实验过程中的懒惰情绪,无心参与实验,做一些与实验教学无关的事情。教学老师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对个别学生也不会过多的关注。时间一长,这些学生失去对实验课的兴趣,导致个别学生完全脱离本科目在内的其他的实验。独立实验要求要对自己实验的结果负责,以实验结果评定实验课成绩,会造成一定的压力。因此,首先从思想上会对实验有明确的目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逐步提高实验的兴趣,自始至终参与实验。例如,分子生物学基础试验,离心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分组实验离心一般是组内的一名成员负责离心,因此有些学生完全不了解离心机的基本操作方法。毒理试验可以让每一个同学都具有亲自操作离心机的机会,教学过程中讲解离心机的型号、规格,注意事项,还可以讲些离心机生产厂家的情况,都会提高学生拓展实验技能和认识,这些又恰恰是我们的实验教学应得到的预期成果。
3.独立分析结果,并作个人总结
分组实验中,一个教学班级最多得出6种结论,但是独立实验要求每个学生做一份实验报告,结果为整体班级人数的数量。学生通过彼此实验结果的对比,都能总结出自己的不足。同时,在独立实验的实验报告中增加实验心得,从学生的心得中了解和总结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直接获得实验教学课中存在问题的第一手材料,这些信息将为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二、独立实验施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受到设备、空间、经费的限制
分子生物学是20 世纪中期随着研究核酸结构与功能才诞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在资金投入基础方面远不及其他经典科学,投入基础薄弱是影响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均为核酸及蛋白质分子,对实验条件要求很高,实验仪器与实验耗材大多需要国外进口,其价格昂贵,这是导致独立实验不能顺利进行的最直接原因。近年来,学校投入到本科的教育经费虽然有一定增加,但仍然无法完全满足独立试验教学的需求。
2.传统实验教学的影响较深
分组实验在本科生实验教学中是非常传统的教学方法。实验内容较多,操作仪器设备体积较大,价格昂贵的实验课,更适合采用分组教学的方式,因此很多教师安排新课程的实验时也往往直接以分组的形式进行。但是,这种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是被动地按照实验要求和操作步骤进行。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思维狭隘,办事循规蹈矩,缺乏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3.分组实验效率高,工作量少
独立实验中每个学生都是实验的参与者,需要教师的高度集中,稍不注意容易出现安全隐患。因此,教师必须将敬业乐教、安于奉献转化为自身的内在动力,才能适应教学要求。
三、解决独立实验现行问题的方法
针对目前独立实验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拟提出三个解决方案。第一,增加实验设备器材的数量。在尽可能的经费范围内,增加设备,特别是小型设备的数量;第二,实验过程尽量简单化。本科生实验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实验原理,熟悉实验操作,总结实验结果为目的。比如,提取DNA的实验中,我们选取了用玻璃珠法提取DNA的实验。玻璃珠法提取DNA,实验原理简单,实验过程简化,但是却包含了与提取DNA相关的实验原理和操作内容。实验空闲时间再给学生讲解不同的DNA提取方法的差异,丰富理论知识,完全达到预期目标。第三,教学顺序灵活化。一般实验课,都是先讲与实验有关的理论和实验步骤等,由于分子生物学实验离心操作比较多,时间较长,因此可以先进行离心,离心期间再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将会大大提高实验效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非常快,同时也能引起对实验的兴趣,积极思考,这将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 化学 高效教学
传统的教学是以传授知识为基本宗旨的,传授知识是教学的根本目标,这种旧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不符合化学教育的规律,阻碍学生的素质提高,特别对于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要目的的中职职学校表现更为突出。生物化学这门课程对于中职生来说一方面课堂容息量大另一方面课程内容难度大、复杂又难以理解导致教师的课堂教学的主导性和学生的课堂学主习的主体性难以体现师生间的互动将受到影响。为了解决这些不足之处探索如何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优化教学是每个中职化学教师的职责所在。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课堂教学的优势
从当前的教育发展形势来看生物化学教学在实践中不断推出精品课件每位化学课任教师都可以根据需要从中挑选适合自己的教学课件。因为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是设计者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选择使用的化学教材进行精心设计的多媒体教学精品课件最大限度地将各学校之间的教学资源实现了远程共享;各学校之间的教学经验也以最快的速度交流并加以推广使用。最终凝聚了集体智慧的各种多媒体教学课件在教学实践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使用归根结底就是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教学中提出的关于生物化学相关的概念和知识原理扎扎实实地学好生物化学课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优化课堂教学。
1.表现形式丰富多样
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设计者可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调动视频技术、动漫设计技术、工艺美术技术、文字处理技术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和多种表现手段来将生物化学教材中的多种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充分表现出来。如《遗传信息的传递》单元DNA的复制由于DNA半保留式的复制实验是在特定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学生无法亲自动手操作而且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学生学习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多媒体动画展示科学家的实验结果演示DNA双螺旋链是如何解开的、复制是从何时开始的、复制链是如何延长的、又是如何终止的。经过学生们观看、思考和讨论就能得到正确结论。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学生们掌握DNA半保留式复制规律知识点同时也让同学们理解遗传的社会价值从视觉感官中体会到要点体会学以致用的道理。
2.突破教学难点
现代计算机技术对图形、声音等多种传播媒体的处理能力高超,利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把宏大场景作缩微处理;对瞬变搞定格分析化枯燥为生动。“学习障碍”的存在是教学难点的成因之一。抽象思维的障碍、逻辑思维的障碍、语言表达的障碍等在计算机技术的上述功能下被打通了,降解了,消失了,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例如在生物化学《核酸的化学》一单元中,教学内容抽象、难度大,用一般模型演示不能给学生以动感,且易造成概念模糊,计算机的二维及三维的图像与动画模拟将能够达到了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或很难达到的效果。比如酶原的激活中胰蛋白酶原受激酶的激活使第六位赖氨酸残基与第七位异亮氨酸残基之间的肽键断裂酶的空间构象发生改变形成酶的活性中心等都表示得清清楚楚,使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能比较科学准确地理解酶激活的实质和特征。
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传输通道单一、信息容量小,传输速度慢、效果差,单纯的文字板书、声音都远不如画面图像易于人们对信息的接收靠老师讲靠表格,靠模型等手段的教学与微机课件比较立刻相形见绌。利用CAI则能将我们人体内复杂的有机物在代谢过程中结构进行多种不同的展示:比例模型、球棍模型变换角度旋转,关键部位放大,正误对照剖析。逼真的主体画面;精练的规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3.加大教学容量和密度
现代计算机技术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所含的知识信息量非常巨大在多媒体教室一节课短短四十五分钟内把一堂课中的教学内容从公式推导、人体发生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具体过程从分子层面进行放大式的演示能把传统教学模式无法做到并无法想象的抽象的概念放大后直观地、形象地演示出来根据需要也可以突破时空界限大跨度地运用视频技术展示生物化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取得的最新科技成就。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地提高课堂效率。图形不是语言,但比语言更直观和形象,比语言包容的信息量更大,动画又比图形更高级地输出信息。利用文字闪动,图像缩放与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使课堂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多媒体软件因其信息传输通道宽阔多样、容量大、速度快、使加大教学密度并非难事,这种高密度教学是用常规教学手段难以实现的,收到很好的效果。同时使学生由模仿思维到程序思维再发展为创造性思维,体现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卓越功能。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措施
先进的化学教学课件的引入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课堂教学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也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激情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要保证多媒体技术成功地引入生物化学课堂教学实践必须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1.刻苦学习自觉将先进的多媒体机技术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掌握现代多媒体应用技术,要求教师们要不断加强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并掌握这些技术积极学习并利用计算机等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为现代化学教学服务。学校要加强课任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技能的培训,实施多方位、多层次的激励机制应用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化学课堂教学是生物化学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之一。
2.深入化学理论与实验教学第一线精心挑选精品教学课件
目前使用的化学教材体系中知识结构较为注重对原理和理论的介绍据调研得知当前使用的教材对文字叙述和公式的演示的内容比重大同样多媒体课件基本上是教材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就是文档式展示导致课件内容单调、枯燥感觉不到现代科学气息这样做显然是不可取的对教学也不会有什么帮助。这就对课堂教学课件的研究者提出了要求:必须深入理论与实验教学第一线既要熟悉化学理论与实验过程精心分析教材的每一个章节,然后运用多媒体技术中的图像、动漫、视频、音频融入教学课件中才能做出与实践内容和教学工作过程密切相关的精品课件,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这样的课件才能优化课堂教学。
3.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更新多媒体教学课件也要随着跟进才能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制作教学课件的多媒体技术也在不断跟进目的在于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课件设计者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3.1设计思想与教学思路需要不断更新,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在改进多媒体课件之前,课任任老师一定要学习最新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最新科学成果。利用当前使用效果最好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并注入更先进功能更强大的信息技术比如“云计算”技术,制作出在课堂教学中更好用的教学课件,更能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
3.2不论科学技术发展到何种程度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课件在理论上如何成功在课件设计时刻注意不能脱离学生要以学生为本要让学生真正学到教材要求掌握的知识才是最为主要的。教学方式方法应该灵活,一切都要视课堂教学需要而更换,再好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也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设计好的、强有力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才能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
3.3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全国各校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及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实现了共享,大量的精品化学课堂教学课件可供教师挑选。尽管如此教学课件的开发研究一刻也不能放松,要通过教师对课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及时给予完善,要源源不断地制作性能更加优良的课件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总之,时代要求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水平,这样才能在面对大量的课件信息从中挑选适合本人教学需要的课件活化教材激活课堂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为教学进程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师生相互作用的条件趋于多元化,使学生在知识、能力、个性品质等方面的协调统一发展成为可能。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更有效地推动教学改革,信息高速公路的实现为因材施教,个别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空间,值得我们认真分析和学习。
参考文献:
[1] 王祖浩.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 王桐.《教育基本理论与实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 王书臣等.《新课程教学设计》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通过介绍现代生物科技成果,培养生命科学意识
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不仅介绍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还突出生物科学发展过程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在生物教学中,通过了解这些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科学的意识。如,在“生物与生物学”的开篇之际,了解转基因遗传工程、试管婴儿、人类基因组计划等生命科学的前沿知识。我国科学家通过将苏云金芽孢杆菌中的抗虫基因转入棉花植株,培育成抗棉铃虫的转基因抗虫棉。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了全部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测定,破解了人类遗传和生老病死之谜。在教学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了解这些知识,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使学生感悟到生命科学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树立热爱生命的科学意识。
二、实施科学探究,培养科学探究素养
科学探究是探索生命王国奥秘的重要途径。在生物教学中,通过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动手实践的科学探究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技能。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变被动学习为自主探究。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在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尝试探究“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学生通过配置不同浓度的“酸雨”,跟踪记录种子萌发的过程,得出不同浓度的酸雨对种子萌发影响的结论。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为今后继续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2.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如,在学习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时,让学生设计“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通过课前寻找鼠妇,引导学生观察它的生活环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作出假设:“光对鼠妇生活是否有影响?”然后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实验步骤和对照实验的设计,完成探究实验并得出结论。通过体验探究过程,认识实验中的对照组和实验组,尝试设计对照实验,建立科学的实验思想,促进探究技能的提高。
3.重视生物学实验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动手完成实验的过程中,不仅能加强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方案、选配仪器、实施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等探究过程,不仅感受到实验带来的快乐,而且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利用生物科学发现史,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通过学习科学家的科学研究过程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例如,在学习巴斯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时,先让学生阅读“探究过程”,然后提出如下问题:(1)为什么要把肉汤煮沸?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明白科学家这样处理的目的,认识到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2)巴斯德在设计实验步骤时,为什么要用两个烧瓶做实验?学生分析讨论理解设计对照实验在实验中的重要性,学会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3)为什么巴斯德在四年后打破鹅颈瓶后肉汤很快变质了?明白实验的严谨性。通过学习巴斯德的探究过程,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关注科学、技术、社会,培养科学的态度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密切。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及时关注和参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了解“科学家的故事”,了解“生命科学的发展历程”,了解“现代生物学新技术”等等。目的是让学生学习科学家刻苦钻研、坚持不懈、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健康发展。例如,学习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得出生物的遗传规律,感悟到平时只要细心观察、
认真思索、勇于实验,就有可能发现自然界的奥秘,使学生心灵产生极大的震撼,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意义重大。
生物科学的不断发展更新,需要具备生物科学素养的人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因此,在日常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生物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形成、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生物学教学 生物科学素养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国民科学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公民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新的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探讨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途径和方法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亟待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和解决的教育使命。
(一)生物科学素养的内涵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
(二)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
1.分析教材特点,落实科学探究活动,提升学生科学探索能力。生物新课程将陈述性知识、科学探究活动和小栏目作为教材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在传统教材“实验”栏目的基础上增添了丰富的探究活动,并将其融合为“科学探究活动”。笔者发现,科学探究活动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数目明显增加。以中学阶段新课程教材中生态学内容为例,人教版有34个科学探究活动,苏教版有51个,中图版有32个,河北少儿版有82个,浙江科技版有37个。二是活动的类型呈现多样化。例如,人教版有“实验”、“探究”、“调查”、“模型制作”、“课外实践”、“思考与讨论”、“技能训练”等;河北少儿版有“探究竟”、“大家谈”、“亲自做”、“想一想”、“试试看”、“阅读与分析”;苏教版有“讨论”、“课外探究”、“积极思维”、“边做边学”、“继续探究”、“课题探究”;中图版有“探究活动”、“课外实践”等。三是不同类型的活动有不同能力目标的侧重点。例如,“实验”侧重培养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探究”强调学生自行制订探究方案,学生自主探究空间大,“资料搜集和分析”侧重培养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模型建构”注重学生动手动脑建构模型,培养训练建构模型的方法和能力。
认识教材特点,组织好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体验的过程中促进发展;有助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形成及认识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重视生物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需要培养具备科学素养的合格公民,科学素养的组成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技能、科学本质和STS。科学史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的途径之一。生物科学史记载了生物科学的产生、发展及规律,能够切实的反映生物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时的情感与精神,反映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的关系。
新课程增加了科学史内容,将科学史教育列入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当中。如“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生长素发现过程”、“探求光合作用原理的实验”,对“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明过程”、“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过程”、“肺炎双球菌的转化试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等,都是学生理解科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学习生物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当认同和理解科学史对学生终身发展的作用,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引导学生通过体验科学家探索生物奥秘的艰辛历程,理解科学发展的本质,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及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领悟到科学的发展需要人们不断的拼搏和前赴后继的努力,进而对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重视渗透STS教育,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STS指的是科学、技术、社会(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强调的是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的关系及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人类发展中的应用。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加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是生物科学素养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情感发展的重要途径。
新课程在教材内容中渗透了STS教育,将生物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教材中的各种素材、栏目及活动进行STS教育,不仅使学生得到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使学生认识到这些知识对于自身乃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价值,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知识的传授同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教材中学到的知识是能够在生活中运用的,一方面提高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使他们意识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例如,通过对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的学习,结合现实生活中生物与环境的各种鲜活实例,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人体营养物质代谢的学习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疾病实例,使学生了解科学膳食以及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通过对克隆技术、器官移植等高科技生物技术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萌发对科学研究的热爱。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生物教学 教学策略
新课改是近几年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界提出的一个新的更高要求。与以往相比,新课改更加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倡探究式的学习模式。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对于学习过程或者实验过程的体会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新课改下,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将更加深入,能够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发展创新精神。这种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学习知识再到主动探究知识的转变,需要教师应用一定的策略才能完成。总结经验,笔者认为以下策略可以借鉴。
一、强调生物科学的重要性
生物科学换一种说法就是生命的科学,对于同是生命的人类来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生物科学作为当前人类社会的三大科学之一(其他两个是计算机学和材料学),在高中教学过程中强调其重要性能够激发学生对于生物科学的兴趣,而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体外细胞培养这种生物技术在实际运用中对很多的病人起到很大的帮助。比如一个人的肝脏受损需要肝脏移植,过去在血型的配型上就会有很多麻烦。在现代生物技术的帮助下,取出病人自己的干细胞,在适当的环境下进行培养和诱导生长,使细胞自动堆积成一个人造的肝脏,目前使用生物3D打印的技术已经可以实现。由于这个人造肝脏是由病人本身的细胞发育而来的,因此不需要考虑细胞排斥的问题,并且这种生物技术“生产”的各种脏器和人体器官具有生产周期短的特点,能够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通过对以上类似的生物科学技术进行宣传,能够使高中生在了解生物科技前沿的同时,真正了解到生物科学本身的能量和作用。一旦对这门课程感兴趣,那么教学时必定能够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新课改的目标。
二、广泛联系其他知识
广泛联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策略,尤其是对于生物这样实践性很强的科目而言更是如此。在联系的过程中,可以时常为教学带来新鲜感,而新奇的东西往往能够抓住中学生的注意力,对教学有很大帮助。
1.生物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生物与人们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从我们日常吃的食品、喝的饮料,到生病的原理和治疗康复的过程,无不与生物有着天然联系。下面列举一个简单例子:最近宣传的鸡肉食品安全。很多人担心我们平时在肯德基吃到的白羽鸡肉由于生产周期短而导致激素的残留,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事实上,我们从生物科学的角度出发,白羽鸡的生长周期短并不是因为转基因或者激素,而是多年来人类通过人工自然选择的方式进行选优的一个结果。由于饲养白羽鸡的环境温度、湿度最适合其生长,并且在饲养过程中,给予科学的饲料配方,才使得其在三十几天内能够从鸡苗长成商品鸡。因此,对于白羽鸡的食用,如果是具备相关生物科学知识的人,就不应该有恐慌。另外,任何食品腐败问题其实都是细菌或真菌进行活动的生物过程,对这一个话题可以结合生活对生物科学的使用性解读。在对食品安全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充分认识到生物科学的重要性,通过与生活的结合,增强生物课堂的趣味性,对学生学好生物课程有着积极的意义。
2.生物科学与成语谚语等的联系
在高中生物课堂上,一个简单的成语或者歇后语能够起到妙趣横生的效果,既能够准确地表达生物课程中的一些知识点,又能够帮助学生记忆。例如,食物链中的每一种生物都有其捕食者和被捕食者,这正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意思;解剖学上对于肝脏和胆囊的位置进行描述,用肝胆相照形容很贴切;“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正是对基因传递有着形象生趣的描述;“携一两本单色书来”正是利用谐音的方法对人体所需的八种必需的氨基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苏氨酸和赖氨酸)的名称进行概括,方便学生记忆。这些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认识,而且使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日常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生物科学与文学手段的联系
文学中的比喻和拟人在生物教学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使课堂更加有趣,学生学习难度大大降低。例如在学习“细胞”这一知识点时,学生对于不同细胞形状不同导致作用不同不能够深入理解时,我打了这样一个比喻:一个个细胞就像不同形状的道路,神经细胞就像一条细长的火车道,火车道每经过一个城市就会有一个站点,就像细胞中的神经末梢一样;淋巴细胞就像是行人专用道,与机动车道(血液系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红细胞就像一个圆形广场,能够承载更多的人(氧气分子)。通过这样的形象性比喻,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记忆起来更加方便。
三、营造热烈的课堂氛围
新课改要求教学从学生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索知识转变,实际上就是要求在生物课堂上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从一个主动讲授者变为一个积极引导者,实际上就是充当一个主持人的角色。课堂讨论实际上是营造学生积极思考、积极查找资料并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讨论的氛围。大环境的衬托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整个班级都是一副死气沉沉的样子,个别认真学习的学生就很难进入状态而不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营造热烈的课堂氛围正是从大的方面对教学进行把握,需要任课老师具有高超的智慧和熟练的技巧。
新课改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个大背景下,在生物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新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对传统教育中好的方法应该继续应用,同时更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创新教学方法,为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一、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兴趣
在新课程教学背景下,生物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一般来说生物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并能够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生物科学过程。生物科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必备的、可持续发展的生物科学素养。那么,在初中生物课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培养学生热爱生物科学,提高他们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生物科学素养呢?首先,从理论上让学生理解:我们人类的吃、穿、住、行、医疗卫生保健,以及养殖业、种植业和病虫害的防治等都离不开生物科学,离不开生物学知识。其次,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探究活动、实验活动、观察活动和调查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再次,通过对克隆羊多莉产生过程的学习,转基因技术在生产中和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以及现代仿生技术的学习来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科学和学习生物科学的热情。通过上述手段,培养学生热爱生物科学,逐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生物教师要适应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所追求的就是严格按照教参所指定的唯一标准答案。对于学生的答案评价只有两种,非对即错。这是应试教育的一大弊端。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和个性的发展,阻碍了研究性活动的开展。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笔者在教学中向学生强调,在学习上只有科学的方法,没有标准的答案。只要大家的想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就非常有意义。这打消了不少学生害怕答错问题让同学笑话的顾虑,使学生逐渐开始独立思考。慢慢地,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敢于在课堂中各抒己见,进入了学习的主体角色。为此,笔者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不必局限于课本,并及时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鼓励,逐步使学生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探究个性。探究性学习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一种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三、合理有效地实施多媒体教学
生物教师要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高效的作用,合理实施生物教学内容。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人类的教育教学活动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现代教育技术涌入到教育教学领域。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使各种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更加自然和方便,使学生很方便地走进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特殊环境,体验和经历那些平时无法实现或难以实现的事物变化过程,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果教师以动画配合学生回顾绿色开花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提出问题: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还有其他的繁殖方式吗?让学生温故知新,再用熟悉的诗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并思考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再展示用嫁接的方式培育的仙人掌,提出问题,引出嫁接的话题。探究之后,再演示扦插的动画操作过程,学生一目了然,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对照、比较,促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四、教学中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
生物的学习在于了解与掌握生物学知识,但要学以致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渗透环保教育。保护环境并不是一句空话,也并不只是少数科学家或科研机构的专门工作,而是所有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念和意识,并且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做起,为环境保护作出贡献。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上,还要通过教育让学生能够真正视环境保护为己任,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能够自觉自愿地留意身边的小事,留意自己的言行,尽量减少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行为,并且能够向身边的亲友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像节约用水、不乱扔废旧电池、垃圾分类放置等这些行为不过是举手之劳,只要稍加注意,就是在进行保护环境的工作。就是要让学生具备这种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意识,能够自觉地在行动上得以体现。
一、什么是生物科学史
生物科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揭示生命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生物科学史涵盖多方面内容,包括生物科学知识的发展历程,科学家研究生物科学时所采用的理论与实践方法的演进过程,涵盖着科学家对生命现象的看法与观点.生物科学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研究生物科学在过去如何发生与发展,也表示人们当前对生物科学的认识与观点,揭示今后对生物科学的研究方向.另外,科学家在对生物科学的探索中所展现的高贵品质与精神,也同样蕴含于生物科学史,时刻教育和警醒着后人.
二、生物科学史对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
生物科学史包含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历史片段及真实的材料,这些生动鲜活的内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高中生物课程的趣味性,使教师和学生均能提高对生物科学重要性的认识,继而能更积极参与到高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中,教师将教授的内容与生物科学史中的相关史料相结合,为学生讲解真实的历史事件,以此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有利于引导学生理解生物科学知识
生物科学史记载着生物科学知识基本的概念、原理和规律是如何发展的.这些生物科学知识的发展历程,为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生物知识提供了所需产生、发展的背景,并说明了科学家探索和研究这些知识的过程.众所周知,生物科学知识始终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对知识的研究切勿仅限于一点,而要着眼于发展全局.生物科学史能够提供科学知识发展的整个过程,帮助学生构建更加完整的知识框架,对学生更加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3.有利于学生学会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确保人类研究得到正确结果、把握真实规律的重要工具.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引领着人类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生物科学史反映了科学家探究生物问题的思维过程以及解决生物问题的研究方法.而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给学生生物科学史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并从中总结出生物科学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生物科学史在记载科学家研究生物科学历程的同时,体现了科学家宝贵的科学精神.学生所需要的怀疑精神、创新精神和求实精神都包含在这些科学精神中.对学生进行生物科学史教育,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研究应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和科学严谨的态度,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满足当前高中教育的需求.
三、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教育价值的认识和先进的教学理念
根据实际调查,多数高中都认可生物科学史具有教育价值,但却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严重,对学生的教育更加注重知识的讲解,很难在课堂上增加新颖的内容,忽视了生物科学史的教育价值.另外,教师的教育理念还没有随着新课标教育理念的发展而改变,多数教师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生物科学史教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2.对生物科学史的了解程度不够
多数高中生物教师在接受教育阶段,对生物科学史没有充分的了解,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不扎实,另外,高中生物教师工作任务繁重,缺乏足够的时间深入了解教材以外相关的生物科学史,导致无法顺利展开生物科学史的教学.
3.学生偏重于掌握知识,课堂参与意识薄弱
调查发现,学生对生物科学史中所涉及的科学知识以及科学家的励志故事有着极大的兴趣.但是,学生对生物科学史中科学知识的学习,也是为了应付考试.同时,学生更不愿学习生物科学史中科学的研究方法,他们认为这些对于成绩的提高并没有很大的帮助.在实际课程中,学生缺乏应有的参与意识,不积极配合与教师的互动.另外,学生在课堂中体现的被动心理,也对学生学习生物科学史十分不利.
4.教学评价机制不合理
学校对于学生的评价,仍然局限于学生的考试成绩,这就导致教师的授课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都以提高考试成绩为主要目的,很少考虑到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而且在考试与作业中都有规定答案,这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方式.此类不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致使高中生物课程开展生物科学史教学举步维艰.
四、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物科学史
1.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养
新课标教育理念与传统的理念有着诸多不同,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科学素养的提高,教师也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转变自身固有的教学观念,要结合教学目标,采取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此外,教师还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继而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2.学生要重视学习方法,培养科学精神
学生要逐步意识到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是今后适应社会生活最重要的因素.学生进入学校参与课堂,并不是单纯为了获得知识,而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考虑问题的正确思维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要在生物科学史中,学习到科学家身上所具有的高贵品质,为今后自身更好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学校要改革教育评价制度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生物科学素养 培养途径
新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提倡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其中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课程标准实施的核心任务。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生产实践等方面的基础。那么在高中阶段,生物教师如何把科学素养这一理念融入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呢?
1.高中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的现状
国内生物科学素养教育起步较晚,就目前来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叙述生物科学素养教育的概况。
一方面,通过改革生物课程结构和教材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也就是说,打破单一的必修课结构,形成必修课选修课及辅修课相结合的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学习,将基础和必备的理论课程作为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生物科学的创新能力。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必修课是为学生解决问题,获取生物知识,以及培养能力夯实基础;接着就是必修课向选修课转化,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实验操作的训练;辅修课可以看做是一个小型的课题研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进行培养,能够进一步使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
另一方面,虽然有些老师意识到了让学生积极参与生物课堂教学,以便培养其主动性、科学素养的重要性,但是无论从思想上还是方法上都没有能够突破应试教育的局限。例如:学生虽然参与了课堂学习与教学活动,但是整体课堂的设计者还是老师,并且讲解的内容还不能突破大纲的界限,采用的讲解方法还是单一的口头传授与黑板板书,不能运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2.培养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2.1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科学思维的能力。
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生物的基本功。我们学校地处农村,学生容易与大自然接触,感性知识比较丰富。而学生对生物缺乏仔细观察和深层次的认识。因此,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得好,让学生在自然界中多观察,就能培养学生科学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科学生物思维能力,以及学习的主动性。此外,利用电教媒体教学,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具有显著优势。通过鲜艳明亮的图像刺激学生的感官,创设观察的情境,引导学生按照由局部到整体,或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细节的方法进行观察,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2注重生物科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方法。
科学思维和方法是科学素养的核心要素,教学中强调能力培养,其核心就是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生物科学史中,不仅记载着生物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蕴涵着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和科学的研究态度。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必须注重科学史学习,充分挖掘教材内在因素,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由深入浅,适当选取或处理相关史料,将其作为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融入单元课题的教学之中,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是怎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提出新问题的,使学生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乃至创造性思维方面多些感悟。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2.3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重视实验教学、培养探究创新实践能力是新课标的最大特点之一。科学技能是构成科学素养的一个基础要素。新课标对此有明确要求,实验操作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学中采用开放实验室、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实验操作,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从操作的角度培养学生的科学技能。并严格要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科学观察、记录、完成实验报告,通过分析和解释实验中产生的现象或数据,得出符合实际的科学结论。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技能,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将验证性试验转变为探究性试验,让学生在学习设计、动手操作、尝试分析中体验“科学研究”的滋味。新课程标准下,要求学生设计实验的内容很多,如“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研究种子的呼吸方式”等,类似的实验教学,我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在设计时,特别强调方案的独特和新颖之处。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学会生物实验方法,能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现象,还能提高创新能力和生物学科学素养。
2.4联系实际生活,了解学科应用。
生物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每个人的出生、成长、衰老过程都涉及生物学的相关理论,因而,在生物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关注生物科学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显得尤为必要。例如,在教学“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后,教师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相关实例,让学生积极思考,与生活相联系。比如人们在吃了比较咸的食物后,会感到口渴;在腌制咸菜时,把盐洒在新鲜的蔬菜上,过一段时间,蔬菜中会有水分渗出等。
总之,培养高中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从点点滴滴做起,切实把新课标理念贯彻于课堂教学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态度和价值观,重视方法、技能的提高和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进而潜移默化地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