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古代教育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贯穿于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统治阶级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来巩固自己的统治,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传播社会规范,教育引导人等功能。现将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介绍如下:
(一)说理教化法
在中国古代只有学校教育,才能采用说理教化的方法进行,其目的是要告诉受教育者社会的要求是什么,它包括哪些内容,有哪些现形式,以及统治阶级推崇的思想观念。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和三纲五常,宋明理学的理一分殊是就古代社会思想政治家教育说理的典型。例如对于“天人感应”说的传播统治者们历来就利用朝代的兴衰、更迭的社会现实,极力解释说明天人关系,以使天下百姓认同统治阶级提出的观点。
(二)环境感染法
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古代社会有诸多论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的故事,说的都是环境对人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环境对人的影响是经常性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着环境的感染。因而创设一个理想的环境,就为人的塑造培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值得注意的是,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在对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合力的作用。家风良好且家庭和睦有序对未成年人是至关重要的,学校的教化对儿童道德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社会环境的好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更是不可忽视,,孔子认为,人的道德品质是向社会学习而形成的,所以很注意环境的选择,“居必泽邻,游必择士”。
(三)自我反思法
自我反思是一种为求自身完善而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煅练。在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中,自我反思占有重要位置,它是自我教育的一种。自我教育不能完全等同于自我反思,但自我反思是自我教育的必然环节。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人;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他又说:“有人于此,期待我横逆(蛮横无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比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何难(责难)焉!’”(《孟子・离娄下》就是说,即使原因、责任最终并不在我,但在弄清楚之前,自我反思仍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反复自反,方能弄清楚原因之所在。
(四)实践强化法
所谓实践强化法,就是通过实践社会要求内容的方法,来强化人们接受社会要求的规范或者强化已经接受的规范要求。所以重视实践锻炼的方法,是人们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是服务于实践,是为了在实践中能够奉行教育的内容要求,而实践锻炼法则有助于人们在实践中践行教育的内容要求。孔子十分重视用实践锻炼的方法教育弟子,使其不仅知道,更要行道。在言与行的关系上,他主张“重行”。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二、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启示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内容反映了人类某些共同的生活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情感,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有合理的因素也有不合理的成分,所以,今天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采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态度,即批判地继承。
首先,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往往比较多地采用灌输式教育,往往缺少必要的省察和研究,忽视了学生作为主体的作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注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不应把学生单纯的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
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应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作用。家庭环境可以决定人的一生,家庭是人最早接受教育的环境,对人格的形成有着无可比拟的影响作用。学校是使儿童系统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场所,在学校受教育期间,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并将对以后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社会环境对家庭和学校教育起着促进和阻碍的作用,所以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巩固学校教育功不可没。
总之,我们必须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形式,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既要继承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合理方面,又要开创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方法,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会在新形势下发挥出巨大的潜力。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陈悦悦,张正霞.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启示[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
[3]祖嘉合.儒家道德教育方法对现代道德教育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
[4]陈青之.中国教育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5]邓球柏.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新课标 古代 语文 教育 方法 研究
古代语文教育方法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古代语文教育方法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教育家们主要采用的教育方法有问答法、讲解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因材施教法、启发诱导法、循序渐进法。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
教育方法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实现其教育思想的策略性途径,它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所使用的途径和方法,它包括教育者的教法和学习者的学法。综观整个古代语文教育,从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上课形式来说,教育家们所采用的教育方法主要有问答法、讲解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从在这些形式中具体的做法来说,主要有“因材施教”法,“启发诱导”法,“循序渐进”法。虽然古代语文教育方法只是古代教育家们总结前人的实践经验和对个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但是它们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一、讲解法
讲解法就是用语言对教学内容(通常是一个具体的问题)进行解释、说明、论证的一种方法。讲解法一般在集体教学中运用,如汉代。汉代主要采用的是上大课的形式,主要的教学内容是读经,但是由于经书的深奥难懂,它的传授必须要教师的讲解。运用讲解更有利于教师传授知识和更多的学生学生接受知识。《学记》中说“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之,虽舍之可也。”能讲是对一个老师的基本要求,老师自己有广博的知识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具备把一个教学内容讲清楚的能力。讲解法最主要依靠的是教师的语言,因此,教师在语言上必须做到“约而达,微而藏,罕譬而喻”,也就是说教师的讲解要简约透彻精细完善,同时又要多用比喻。很多古代教育家们都在讲解中善用比喻,如孔子:他在《论语・子罕》中用流水的例子阐明了万物生长发育的道理,用松柏比喻节操,用“北辰”比喻德政(《论语・为政》),用“草上之风”形容君子之德等等。
二、讨论法
《学记》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就是要让学生学习的时候相互交流,相互讨论。讨论有师生之间的讨论,又有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讨论。最为典型的是孔子和学生之间的讨论,《论语・先进》中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鼓励他们说:“不要以为我比你们大几岁,你们就不敢说出自己的意见,你们何不说说你们自己的志向呢。”于是,孔子就和弟子们谈论起了各自的志向。南北朝时期的儿童教育专家颜之推倡导学生在学习时要相互“切磋”,切磋实际上也是一种相互讨论的方法。他认为讨论能够打开学生学习的视野,减少失误。在宋代功利教育思潮形成之时,教育家胡瑗等人也倡导讨论之法,他们要培养的是实用性的人才,所以非常注意在教学发展中锻炼学生的实际能力。胡瑗在他的“苏湖教学法“中就倡导讲习讨论。他有时让学生提出在在学习中的感受和体会,他指正后作出结论,有时他指定某些学生提出对某一问题的看法,供大家切磋切磋,再由他作出评论。有时他就当前政治问题提出问题,供大家展开辩论,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因材施教法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在古代能够得以实行,有两个前提:一是古代语文教育的形式和特点,二是教师自己的主观努力。古代教育的一个特点就是合班不合级,所有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学生都在一起上课,读书。这么多人在一起,教师肯定会有不同的教育方法;虽然有这一客观前提存在,但是没有教师的主观努力也是不行的,教师要因材施教,必须了解学生。
在世界教育历史上,孔子是最早运用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的第一人,之所以说他是运用,是因为孔子本人并没有明确提出“因材施教”这四个字,而是后人根据孔子的教育实践总结的。孔子当时根据学生的智力、性格、和特长把他的学生分成了几种:“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在这几类中,学生又有偏重,如长于“政事”的几个人,孔子认为子路有治兵之才,冉求有邑宰之才,公西华有外交之才。自从孔子开创这一教育方法以来,后世很多的教育家们都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阐发。孟子从人的教养角度也把“材”分成了几种类型,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关键词:古代思想政治教育 当代社会 借鉴价值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尤其是强调社会教化和自身修养相结合的方法,在中国历史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尽管其方法是为古代统治者服务,但对于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源远流长,尤其是儒家的伦理方法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时间,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和完善的理论体系。在诸多方法中,一直较为受统治者推崇的主要是社会教化方法和自身修养方法:
1、社会教化方法
原始社会的口耳相传,观察模仿,奴隶社会周公倡导的“化民成俗”、“以礼正俗”,孔子是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集大成者,他特别重视人的道德品质的后天培养,希望通过后天的教育,约束人的行为,使人们都能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成为贤人君子。
1.1理论灌输
古代统治者为了系统地传播、灌输有利于统治者自身的伦理道德,除了在课堂上对这些伦理道德进行系统地讲述之外,还采取了编写和普及蒙书的手段,让统治者的伦理道德思想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从而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
1.2教化百姓
各朝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制定乡约民俗,推进化民成俗。秦汉时期,地方设“三老”专职教化,清朝在全国乡村广设乡约,集中宣讲《上谕》,最后进行评比鉴定。通过这样的方法,在乡民中普及统治者的思想,在百姓中形成风俗,以顺利达到教化的目的。
1.3重视统治者和教育者的言传身教
儒家特别重视统治者的师范作用,孔子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要求统治者必须做好道德和伦理的表率,做万民心中的贤者,这样在百姓心中起到模范作用,才能教化百姓,开启民智。
1.4重视环境的陶冶作用
古代道德教育特别重视环境对人的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作用。孔子认为“独学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近君子,远小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他们都看到了客观环境对人的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作用,以及人的德行方面的差异是受客观社会关系的影响的。
2、自身修养方法
2.1学与思相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强调,个人在修身的时候,既要重视学习,又不能忽视思考,将学与思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将前人的思想转化为自己的内在修为。
2.2积善成德
个人要通过学习和践行圣贤的优秀品德,使自己的道德境界得以提升。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人非圣贤,只有通过后天的不断学习,才能达到社会道德的要求。
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困境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的一项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充足的精神动力。但是随着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经济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之间出现了脱节现象,近段时间以来,这种现象变得越来越突出。具体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受到挑战;在改革开放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被弱化;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下,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流于形式等等。
三、如何将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用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1重视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在当代中国,课堂依旧是进行国民教育的主渠道,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取得实效,就必须抓住课堂。要针对各个阶段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升国旗、唱国歌、播放爱国主题教育视频、参观红色革命胜地等等。
3.2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尤其是思想政治素养
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一个好的教育者能对受教育者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随着大学不断的扩招,大学生的素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师范类院校作为培养教师的主阵地,也面临着同样的处境。要想提高教师素养尤其是思想政治素养,必须不断提高教师的准入门槛,要制定严格的教师选拔标准。与此同时,也要提高教师的各项待遇,真正把教师培养成社会的高端人才。
3.3重视榜样的力量
对于民众中德先进事迹,模范典型如要加大宣传力度,达到家喻户晓。在民众中形成人人争做模范,个个争创典型的氛围,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导向,利用榜样的力量对民众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3.4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介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高速传播的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跟得上时代的潮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力量,不仅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介,还要充分利用微博、论坛、网页等新的传播媒介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
言而总之,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的东西,我们要真正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顺应时代潮流,让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参考文献:
[1]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2010.12
[2] 刘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继承、借鉴与创新研究.2010.6
关键词 :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 汉语方言
谈到古代汉语的学习,人们一般是站在与现代汉语差异性的角度来讲的,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在附录(三)“怎样学习古代汉语”中谈到:“古代汉语的一些基本的词语,如‘人’‘山’‘笑’‘大’等,古今意义没有什么变化,这些我们就不必再去学习了。但还有两类词语,是需要我们下工夫学习的。一类是古代汉语中比较常用,而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的词语。……一类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很常用,但意义不完全相同的词语。……这两类词语都要努力掌握,但后一类词语值得注意。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说,学习古代汉语词汇,难点不在于‘迥别’,而在于‘微殊’,这是说得很对的。……所以,对后一类词语要更加重视,一定要注意其古今意义的区别。”[1](P562~563)诚然,学习古代汉语,作为今天的人来说,的确是要注意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部分,如果了解并掌握了古今汉语的差异,学习上就顺畅多了。但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一味地强调古今汉语的不同,容易使学生对古代汉语产生一种排斥心理。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注意讲授古今汉语差异性的同时,更多的是着重讲解二者的一些联系性,目的是为了拉近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距离,让学生感觉古代汉语并不“古”,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以词汇部分举例说明。
古代汉语中有一些词,初学者觉得很特别,在古代汉语中找同类现象也的确不多,显得另类。如合音词“诸”(《段于鄢》“公伐诸鄢”),学生在接触这个词时普遍感觉这个词很特别,怎么会出现这样一个词,对其不解。这个词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要重点掌握的词,它的确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在讲授时假如只简单地强调该词的特殊性而要求学生注意的话,那学生也就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然。这时我们可以联系现代汉语,结合现代汉语的语言现象,去解说这个词。在普通话中,我们可以找到合音词现象,如:“甭”是“不用”的合音,“居心叵测”中“叵”是“不可”的合音。现代汉语方言中也有合音词现象,如吴方言“覅”是“勿要”的合音①,据温昌衍(2003)客家话中“口盲”是“唔省”(义为“暂时还不……”或“暂时还没……”)的合音[2]。笔者的母语江西赣语中表示指示词“这样”意义的“个样”有合音词,一般写作“港”。这些合音词都有对应的字形,假如再去寻找今天现代汉语中没有产生相对应的字形记录语言中的合音词现象,那就更多了。例如(词下短横表示两词形成了合音词):无会(厦门)、毛会(福州)、冒有(武汉)、勿曾(苏州)、唔有(温州)、唔好(潮州、广州)、唔爱(潮州)、否要(温州)、不要(西安)。[3](P607~608)徐睿渊(2013)详细描述和分析了厦门方言里丰富的合音词现象[4]。由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古代汉语合音词“诸”的形成原因。首先,合音词现象一般出现在口语中,是口语中语音上容易结合的词才出现合音现象。再来反观古代汉语,由于我们接触的古代汉语实际上是古代的书面语,古代的口语我们已无从听到,但完全可以想象今天现代汉语中会出现某些口语词进入书面语一样,古代汉语也应有此现象,而这个合音词“诸”完全有可能是古代口语渗透进入古代书面语的。其次,“诸”的字形也有可能是“之於”合音的记音字,正如笔者的母语赣语中“个样”合音写作“港”一样。所以,在句中理解合音词“诸”的时候要还原成“之於”,而与“诸”字的字义无关。这样,通过从现代汉语同类语言现象的分析入手,学生不但理解了“诸”这个合音词,而且也认识到了古今汉语存在着一些共性,从而也感觉到古代汉语并没有脱离今天的语言。
古代汉语中有一些词在今天看来已是死去的古语词,假如硬性地要求学生强记强背,这样的要求多了的话,自然也会增加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厌恶感。实际上我们经常说“死去的古语词”一般是立足于现代汉语普通话来讲的,假如扩大到现代汉语方言来看,“死去的古语词”实际并没死去。笔者执教于客家方言区,经常从客家方言中寻找与古代汉语有联系的词汇。如:《左传·成公六年》:“民愁则执隘,于是乎有沉溺重膇之疾。”杜预注:“重膇,足肿。”句中“膇”是浮肿的意思,今梅县客家方言腿脚浮肿说“脚膇”,脸肿说“面膇”,手肿说“手膇”,即是此词。曹植《洛神赋》:“明眸善睐,靥辅承权。”李善注:“睐,旁视。”今梅县客家方言斜眼看一下说“睐一下”,斜眼偷看说“偷睐”,承此词。《诗·豳风·七月》:“昼尔于茅,宵尔索绹。”毛传:“绹,绞也。”②今梅县客家方言拴牛说“绹牛”,绑被子说“绹被”,沿用此词。《庄子·则阳》:“并溃漏发,不择所出,漂疽疥痈,内热溲膏是也。”陆德明释文:“漂本亦作瘭。瘭疽,谓病疮脓出也。”今梅县客家方言称还未破的水泡或血泡为“瘭”,虽没有脓疮严重(表义程度已减轻),但也是沿用了此古语词。
另外还有一些词,在今天是常见字,其古代的词义在普通话中已不用,但却保留在某些汉语方言中。同样以客家方言为例。《晏子春秋·内篇·谏下》:“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棺,内给之祭。晏子闻之,谏。……公曰:‘善。’趣庖治狗,以会朝属。”注云:“治,宰也。”东晋干宝《搜神记》卷一:“帝曰:‘水中有鱼乎?’(葛)玄复书符掷水中,须臾,有大鱼数百头,使人治之。”两句中的“治”都是宰杀之义,今梅县客家方言杀鸡说“治鸡”,杀鱼说“治鱼”,即保留了该词的古义。《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吴起)使其妻织组而幅狭于度,吴子使更之……其妻对曰:‘吾始经之而不可更也。’”句中“经”与“织”同义,今梅县客家方言用手工织布即说“经布”,手工织席即说“经席”。还有一些客家方言词义虽然不是古代词义的完全延用,但其与古代汉语的联系显而易见,也可援用。如:《论语·卫灵公》:“卫灵公问陈于孔子。”朱熹集注:“陈谓军师行伍之列。”此句中的“陈”字后来写作“阵”。今梅县客家方言邀伙伴说“邀阵”,结伴说“同阵”,本伙人说“本阵”,而散伙或分手则说“拆阵”。梅县方言“阵”指同伴、伙伴义当从古义“军队行列人多、成群结队”义演变而来。《孟子·滕文公上》:“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赵岐注:“掌,主也。”今梅县客家方言看管房子或看家说“掌屋”,看门说“掌门”,看管山林说“掌山”,放牛、放羊分别说“掌牛”“掌羊”。梅县方言“掌”的“看守”和“放牧”[5]义当从古代的“职掌、主管”义引申而来。
以上多从当今汉语方言的角度关注古今词语的联系,实际上从普通话的角度也可以谈此问题。如《段于鄢》中“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及“颍考叔为颍谷封人”中的“鄙”(指边疆)和“封”(指疆界),二者的表面意义都与现代汉语中的词义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我们如果从现代汉语中为什么有“鄙视”“鄙夷”“密封”“封锁”“封建”“一封信”[6]等这样的词语开始发问,以及这些词语与该文选中的“鄙”和“封”有什么关系,那么就把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联系起来了。另外,古代词义存留在现代汉语中的例子也不少,如 “就职”“就业”中的“就”是古义“接近、靠近”的保留,“谢罪”的“谢”是古义“道歉”的保留,“长城”的“城”是古义“城墙”的保留。至于今天的成语,那就是更多古语古义的表现了,此处不赘。
总而言之,我们在讲授古代汉语时,要注意讲授的对象是当今的学生。多注意学生的语言环境(包括时代环境和区域环境),从与现代汉语有联系的角度来讲授古代汉语,能使学生感觉古代汉语并不遥远和古老,这有助于学生学习古代汉语。
注释:
①该词《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曾收录,2005年第5版及2012年第6版已删。
②另还一说,指绳索。陈奂传疏:“索者,纠绳之名,绹即绳也。索绹犹言纠绳。”
参考文献:
[1]王力、蒋绍愚、唐作藩、张万起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温昌衍.客家话否定词“口盲”小考——从香港新界客家话说起[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3]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汉语方言词汇[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4]徐睿渊.福建厦门方言的合音[J].方言,2013,(4).
[5]罗竹风.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1)整体把握。这一环节是古诗歌教学的常规工作,应在老师指导下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涉及内容应包括诗词作者、相关文学常识、注解以及字词读音。了解写作背景,对于一首诗词感情基调的确定非常重要。如教材中很多诗人的作品都创作于自己遭贬谪之后,情感上往往带有愤懑、抑郁之意,这些在诵读中应该有所体现。一些常见字词的读音辨析也不容忽视。如“沉舟侧畔千帆过”中的“沉(chén)”和“忽复乘舟梦日边”中的“乘(chéng)”。如果读音上混淆了,对诗句意义理解也可能产生偏差。一些古音字或特定读音的字词也应重视,如“浩荡离愁白日斜(xiá)”“将(qiāng)进酒”“阿(ē)房(páng)宫”等。
(2)细节品味。对诗词逐句进行细节品味,这是古诗词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老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精心设计问题,不断引导学生走进诗词的意境。在这个环节中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①让学生自己悟出“重读点”。所谓重读,就是在朗诵中加重语气、增大音量,以强调所读内容。诗词中哪些需要重读,为什么要重读?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师把自己认为需要重读之处提出来,让学生标注在书本上,无疑这不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的发挥。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悟出来呢?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设计启发式问题的方式。如在李白《行路难(其一)》第一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通过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找到应该重读的地方。老师问:这一句表现的是什么场面呢?学生回答:是宴会。老师问:这是一场怎么样的宴会呢?学生答:是豪华奢侈的宴会。老师问:怎么能看出这场宴会的豪华奢侈呢?学生答:“金”“玉”的容器,价值“十千”“万钱”的酒菜。这三个问题思路清晰,层次步步推进,没有为难学生和牵强附会之感。学生在回答完第三个问题后就会明白,原来“金”“玉”“十”“万”需要重读,能强调出这场盛宴的豪华。
②找出诗词中情感变化的“关键点”。在一些诗词中,往往会有转韵现象。如在李白《行路难(其一)》中,前四句的韵脚是“an”,到了五、六句则转为“ai”,这就是需要关注的关键点。前四句,诗人异常压抑,面对美食佳酿毫无食欲,内心急切不安又无所适从,进退无路却又想继续求索。从整体上看,前面部分都是沉抑的,而在反复的“行路难”咏叹之后,一句“今安在?”则像是对前面“冰塞川”“雪满山”痛苦迷惘的宣泄,诗人已不是简单发问“我在哪里?”而更像是控诉:“我能往哪里走?”这样最后一句的豪言壮语便呼之欲出了。在教学中,这样的“点”很重要。学生一旦用转韵的规律找到这样的“点”,便能拥有一份成就感,对诗词的投入便又自然多了一分。
谈到古代汉语的学习,人们一般是站在与现代汉语差异性的角度来讲的,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在附录(三)怎样学习古代汉语中谈到:古代汉语的一些基本的词语,如人山笑大等,古今意义没有什么变化,这些我们就不必再去学习了。但还有两类词语,是需要我们下工夫学习的。一类是古代汉语中比较常用,而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的词语。一类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很常用,但意义不完全相同的词语。这两类词语都要努力掌握,但后一类词语值得注意。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说,学习古代汉语词汇,难点不在于迥别,而在于微殊,这是说得很对的。所以,对后一类词语要更加重视,一定要注意其古今意义的区别。诚然,学习古代汉语,作为今天的人来说,的确是要注意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部分,如果了解并掌握了古今汉语的差异,学习上就顺畅多了。但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一味地强调古今汉语的不同,容易使学生对古代汉语产生一种排斥心理。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注意讲授古今汉语差异性的同时,更多的是着重讲解二者的一些联系性,目的是为了拉近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距离,让学生感觉古代汉语并不古,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以词汇部分举例说明。
古代汉语中有一些词在今天看来已是死去的古语词,假如硬性地要求学生强记强背,这样的要求多了的话,自然也会增加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厌恶感。实际上我们经常说死去的古语词一般是立足于现代汉语普通话来讲的,假如扩大到现代汉语方言来看,死去的古语词实际并没死去。笔者执教于客家方言区,经常从客家方言中寻找与古代汉语有联系的词汇。如:《左传成公六年》:民愁则执隘,于是乎有沉溺重膇之疾。杜预注:重膇,足肿。句中膇是浮肿的意思,今梅县客家方言腿脚浮肿说脚膇,脸肿说面膇,手肿说手膇,即是此词。曹植《洛神赋》:明眸善睐,靥辅承权。李善注:睐,旁视。今梅县客家方言斜眼看一下说睐一下,斜眼偷看说偷睐,承此词。《诗豳风七月》:昼尔于茅,宵尔索绹。毛传:绹,绞也。今梅县客家方言拴牛说绹牛,绑被子说绹被,沿用此词。《庄子则阳》:并溃漏发,不择所出,漂疽疥痈,内热溲膏是也。陆德明释文:漂本亦作瘭。瘭疽,谓病疮脓出也。今梅县客家方言称还未破的水泡或血泡为瘭,虽没有脓疮严重(表义程度已减轻),但也是沿用了此古语词。
另外还有一些词,在今天是常见字,其古代的词义在普通话中已不用,但却保留在某些汉语方言中。同样以客家方言为例。《晏子春秋内篇谏下》: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棺,内给之祭。晏子闻之,谏。公曰:善。趣庖治狗,以会朝属。注云:治,宰也。东晋干宝《搜神记》卷一:帝曰:水中有鱼乎?(葛)玄复书符掷水中,须臾,有大鱼数百头,使人治之。两句中的治都是宰杀之义,今梅县客家方言杀鸡说治鸡,杀鱼说治鱼,即保留了该词的古义。《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吴起)使其妻织组而幅狭于度,吴子使更之其妻对曰:吾始经之而不可更也。句中经与织同义,今梅县客家方言用手工织布即说经布,手工织席即说经席。还有一些客家方言词义虽然不是古代词义的完全延用,但其与古代汉语的联系显而易见,也可援用。如:《论语卫灵公》:卫灵公问陈于孔子。朱熹集注:陈谓军师行伍之列。此句中的陈字后来写作阵。今梅县客家方言邀伙伴说邀阵,结伴说同阵,本伙人说本阵,而散伙或分手则说拆阵。梅县方言阵指同伴、伙伴义当从古义军队行列人多、成群结队义演变而来。《孟子滕文公上》: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赵岐注:掌,主也。今梅县客家方言看管房子或看家说掌屋,看门说掌门,看管山林说掌山,放牛、放羊分别说掌牛掌羊。梅县方言掌的看守和放牧义当从古代的职掌、主管义引申而来。
以上多从当今汉语方言的角度关注古今词语的联系,实际上从普通话的角度也可以谈此问题。如《段于鄢》中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及颍考叔为颍谷封人中的鄙(指边疆)和封(指疆界),二者的表面意义都与现代汉语中的词义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我们如果从现代汉语中为什么有鄙视鄙夷密封封锁封建一封信等这样的词语开始发问,以及这些词语与该文选中的鄙和封有什么关系,那么就把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联系起来了。另外,古代词义存留在现代汉语中的例子也不少,如 就职就业中的就是古义接近、靠近的保留,谢罪的谢是古义道歉的保留,长城的城是古义城墙的保留。至于今天的成语,那就是更多古语古义的表现了,此处不赘。
总而言之,我们在讲授古代汉语时,要注意讲授的对象是当今的学生。多注意学生的语言环境(包括时代环境和区域环境),从与现代汉语有联系的角度来讲授古代汉语,能使学生感觉古代汉语并不遥远和古老,这有助于学生学习古代汉语。
关键词:传统;现代;古代文学史;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230-01
提高教学效果,就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古代文学作品的文言形式早已停用,学生阅读存在语法、文字障碍;古代社会形态、古人生活方式与当代社会也存在巨大差异,古人的思想感情及其表达方式与今人也大相径庭;甚至古代作品中的很多名物今人也是十分陌生的,等等。所有的差异带来的隔阂是学生在学习时都会产生畏难、不解、厌倦直至放弃心理的主要原因,即使为了完成课业任务和学分努力学下来,也会不同程度的有雾里看花之感。如何拉近与古人的距离,真切体会古代文学的真善美,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传统治学方法相结合进行古代文学史课的教学,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值得一试。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增强形象性,事半功倍有效地缩小与古人的时空距离
多媒体中利用视频、声频、图片、文字解说等形式可将抽象、罕见甚至已消失的人、事、物形象还原,最节约有效的利用授课时间。如在讲授原始神话时,讲解原始神话所体现的古代先民的思维特征是感性具体、缺乏抽象能力;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拟人化的自然观和具有象征性与隐喻性的特证。用语言讲解需占用较多教学时间,且需进行由概念到概念的逻辑推演,仍难免抽象。但利用多媒体手段结合具体文选,用假日现象的图片、极昼极夜的视频等解释原始思维模式在《后羿射日》中的具体体现,既直观又贴近学生的生活,使他们觉得一下靠近了远古先人的生活环境,体会了远古蛮荒时代人们面对自然时由于无知而产生的忧虑与惊惧。再如青铜器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器是当时礼乐文化的标本,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使学生对古奥、繁难的青铜器名称、用途及其所代表的文化内涵有直观的认识。
还可利用多媒体资源再现古代文人的生活的地理与人文环境。现在各种教学视频资源很丰富,有效利用之,可大大提高教授的形象性,弥补学生知识与阅历的不足。
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今天古代文学式教学中可重放异彩
司马迁之所以绝世独立,成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与他早年受教于名师、遍读古圣先贤之书及三次壮游天下关系极为密切,读书为他打下理论的基础,博采众长,不囿于统治集团所允许的意识形态的约束;壮游使他真正接触民众,开阔眼界,印证历史,掌握第一手资料。使他能站在时代和历史的制高点对古往今来的人事做出符合历史规律的判断与评价。后世文学家、读书人始终坚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治学方法,成就了李白、杜甫、苏轼等一个个文坛巨匠。今天重新提倡这一方法,可使学生在读书和深入社会中真正获得读书的乐趣,真正理解古人在他们的文字中所记录的人、事、物和情感。
在做法上读书可采用精读与泛读结合。精读篇目在课堂教学中讲解,大量的阅读可由教师给出阅读目录、计划并布置相应的思考题目,适时抽查阅读情况。与读书相结合进行社会调查,可以课堂内外相结合: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感受作为引导,课堂外学生可利用假日有组织或自发的进行有目的的旅游、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教师可围绕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提供活动的目的地与路线。如围绕节日安排、围绕一位作家的生平足迹安排、围绕某一文学流派的活动区域安排等等。
三、格物致知,提升阅读理解的效果
通过对某一事物的辨识,给予准确地解说,真正弄通文意,便于阅读中消除心理隔阂。如古今名物、地理方位、行为等。最典型的是屈原的楚辞,因其大量的古代楚方言的运用,成为学生学习的一大的障碍。其中大量香草名,一般文选的注释和教师的讲解,多停留在只解释为香草,属于某科,有何用。学生仍感觉抽象而模糊。如能结合多媒体,用图片、视频将文中名物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相对应,学生就会有豁然开朗之感。不自觉地拉近了与古人的心理距离。
这一方法的运用可不必如古人做学问时严谨的一步步考证,借助多媒体手段只需将古今事物的共通结果直接告知学生即可。地理方位的说明只需指出古今之变即可。
四、将吟诵引入古诗文的教学中
[中图分类号] R169.49 [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
高职高专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现代高职教育理念认为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为了培养出合格的人才,高职高专教师应该把现代职业教育新理念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思想以及灵活的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中。我在健康评估的教学中,以现代职业教育新理念为指导,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 以学生为中心,分析学生入学基础,了解学生的需求,采取“分层教学法”、“自学讨论法”等方法教学。
1.1分层教学法是根据学生生源层次不同,知识能力起点不同,学习态度不同等,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设计多层次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我们将高中起点和中专起点的学生分别编班,高中起点的根据能力起点和学习愿望再分成两个层次,在示教和实训时侧重点不同,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1.2 自学讨论法是根据中职升高职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方法。中职起点的学生以前学过部分健康评估课程内容,但是知识不够系统,如果把说有知识再重新学习,学生会觉得教师的上课内容和中专时重复了,因此上课没有积极性。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就采取了自学讨论法。课前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告知学生,学生先通过上网搜索、去图书馆查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分小组讨论,在讨论中分享他人的意见和见解,最后教师评价、总结。这种根据学生的需求选择的教学方法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效果非常好。
2 以能力为本位,分析学生应掌握的职业能力,采取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 SP)教学法教学。
任何教育活动都应围绕着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根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我院健康评估课程组经多次讨论,并广泛征求外校、外院护理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分析护理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本课程特点,确定了健康评估课程教学的能力目标为: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能及时对患者进行正确的护理评估。具有护理工作所需的常用护理评估技术操作能力。为了在教学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我在教学中使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2.1 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以问题为基础,首先提出相关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授课前1-2周将问题发给学生自学,学生自行查阅有关资料,强调复习医学基础理论课,做到由医学基础理论推导和理解《健康评估》中症状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从而在理解基础上明确和记忆评估要点和护理诊断。学生进行思考分析,上课时以学生主动、互动式讨论为主,老师启发引导,最后进行总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医学交流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发热的教学中,提出问题:学生自己都经历过发热,当你发热时你出现了哪些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其兴趣盎然地学习,并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获得知识。
2.2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 SP)教学法在健康史采集的教学中运用此方法。先选取经过训练、旨在恒定逼真地复制临床情况的人作为 SP;教学时教师先在SP身上示教,然后学生在SP身上练习。将SP引入教学,让学生直接与病人接触,可以培养学生灵活的应变能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在SP身上反复训练护理评估技能,可以使学生一进入临床,就具备熟练的常用护理评估技术操作能力;此外SP教学法还增强了学生职业责任感,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
3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分析护理行业需要人才的特点,采取情境教学法、CBS教学法(以病例为中心的学习法)教学、角色扮演法。
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职业学校就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我院健康评估课程组经过行业调研,认真分析了目前护理行业所需要高职护理人才的特点,在专业课程的教育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健康评估课程教学的素质目标为: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的献身精神;开朗稳重,乐观自信,具有临危不惧、临危不乱、处事不惊、从容应对的心理素质;团结协作,善于沟通,具备团队精神。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我在教学中使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3.1 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就是营造高度模拟仿真的医院职业环境,课程的所有内容都在模拟医院中完成,让学生提前感受临床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由于学习环境完全模拟医院职业环境,因此在授课时强调学生的言行举止都要与医院的护士一样,使学生意识到只有具备良好的护士职业道德才能顺利地进入职场,如良好的时间观念;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的献身精神。
【关键词】水袋;褥疮;实验研究;护理
【中图分类号】R86.5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335-02
褥疮是皮肤组织长时间处于持续压迫状态形成的。其实质就是压迫性溃疡,是因神经营养功能紊乱及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营养不良而发生的一种软组织坏死现象,是长期卧床病人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骨折病人需要长时间的卧床休养,时间过长不注意翻身和护理骨突部位很容易就发生褥疮,由此给病人带来更大的痛苦。护理长时间卧床休息且易发生褥疮的骨折病人成为我们护理中的重点。临床中预防褥疮最常用的基本方法是定期翻身,使用气垫床。但气垫床舒适度差,病人不愿意配合。自2010年我科开始使用水袋预防褥疮,舒适度高,灵活度大,取得了护理计划的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11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骨折需卧床休息的病人100例,按住院先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男24例,女26,其中下肢骨折43例,脊柱骨折3例,骨盆骨折4例,平均年龄45岁,平均卧床时间14天;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其中下肢骨折40例,脊柱骨折5例,骨盆骨折5例,平均年龄43岁,平均卧床时间13天。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2 方法
2.1 分组方法: 将100例卧床病人按住院先后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气垫床组)50例,实验组(水袋组)50例,都进行常规的护理,观察时间都为两周。
2.2 对照组病人给予气垫床预防褥疮,给以常规护理措施。
2.3 实验组病人给予水袋预防褥疮。
方法一:将一次性乳胶手套装水大约至2/3满就行,水一定不能太多,易被压爆。水也不能太少,起不到支撑的作用。在手套颈部打上死结,一定要系紧避免水外渗。方法二:市面上也能买到水袋,将准备好的水袋分别由两个或者三个一起用毛巾或者中单包裹严密,做成大小不等的水袋垫子,将其放在骨突两侧。同时为了满足病人的舒适度,可以将准备好的水袋加热到成人体舒适的水温,放在骨突部位两侧,同时也应该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天气情况和室内温度等来调整水袋的温度,如果水袋的温度太高很容易把病人烫伤,而太凉则起不到促进局部组织的血运循环的作用,并且还有可能将病人的褥疮加重的后果。
2.4 效果评价:按照褥疮评价标准进行观察两组病人褥疮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病人使用两种方法的舒适感体验,以0~10级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
2.5 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t检验,以P
3 结果
4 讨论
4.1 骨科卧床病人褥疮发生的原因及机理:长期卧床患者体力极度虚弱、气血亏虚,又因身体局部长期受压导致气血运行失畅,加之护理不当,致位于体表骨隆突和床褥之间的皮肤组织,甚至肌肉,因持续受压,局部缺氧,血管栓塞、组织坏死腐脱而形成的溃疡。骨折卧床病人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发生持续性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组织溃烂坏死,是临床常见并发症之一。褥疮本身不是原发疾病,大多是原发疾病未经良好的护理而造成的损伤,加重病情,延缓病程,严重者可一起败血症。褥疮好发于受压且缺乏脂肪组织保护、无肌肉包裹或肌层较薄的骨骼隆突处,以及皮肤皱褶处,同时与卧位有着密切关系。褥疮发生的原因与压力、剪切力、摩擦力、局部潮湿或者排泄物刺激、全身营养不良或者水肿、感觉与运动障碍或者受限制病情、医疗护理措施的使用不当和护理过程中的不正规操作和翻身过程中用力过大造成皮肤破溃等等有关。都是造成卧床的骨科病人发生褥疮的原因。
4.2 基础护理:随时保持患者床单元清洁、干燥、平整,伤口渗液、渗血者应该及时跟换敷料。保持衣物干燥,保持气垫床气体的饱和,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应尽量使患者全身放松,减小心里压力,除患侧肢体制动外,指导患者如何在床上自动水平移动更换,增加肌力恢复,指导家属每隔1h~2h为病人做背部按摩30分钟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4.3 水袋及气垫床对预防褥疮的作用及护理:本次试验结果显示,水袋在预防骨科卧床病人发生褥疮的作用效果中与使用气垫床的效果比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水袋预防褥疮仍应注意加强观察护理。骨盆骨折、股骨干骨折、各种骨骼牵引、石膏托固定、夹板固定的病人只能处于平卧位,故骶尾部、足跟部、肩胛部等处,每两小时更换一次部位,将骨突出处悬空。在肢体与肢体之间的骨突也应高度重视,需要用水袋垫在其肢体的骨突部位两侧,以防褥疮的发生。大的水袋能代替软枕的效果,在使用的过程中应注意密切观察受压部位的血运情况外,还应注意水袋的质量,随时注意水袋有无渗漏现象或者其他的问题,防止水袋内的水流出影响病人的病情,增加并发症的发生。而气垫床对有些部位不能够提供更好的空隙空间,加上气垫床的材质是由防水性的材料制成,使用时特别是体虚或者肥胖患者长时间卧躺后容易出汗,由于气垫床的透气性较差而使汗液不能得到及时的排除,引起并发症的可能,同时也间接性的增加了护理时间和难度,使有的骨折病人的伤口、小关节或者石膏部位的皮肤组织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和护理。在预防骨科卧床病人褥疮的作用中与使用水袋组的实验组进行对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的作用相似。但对照组病人对使用气垫床的舒适感体验与实验组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5 小结
综合来讲褥疮的好发部位与压力、剪切力、摩擦力、潮湿、营养不良、感觉与运动障碍、医源性有关。水袋灵活性大,自制水袋小巧,使用起来灵活性大,随着而变化,适用于各种骨折长时间卧床病人的不同部位,使组织皮肤能得到更好的空隙,促进组织血液循环加快、减少局部组织持续长期受压造成的缺血、缺氧、坏死现象,改善了骨科卧床患者由于长时间卧床皮肤长时间的受压,消耗大量的营养而引起软组织皮肤坏死溃烂,大大改善了护理的工作量和护理质量,适合于各种长时间卧床的骨折病人,患者感到舒适,愿意接受,患者易于配合等优点,适合各层次医院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明贤, 刘从凤, 尚星敏, 等. 汶川地震伤员并发症的压疮的治疗与护理[ J ] . 遵义医学院学报, 2009, 32( 1) : 77 78
[2] 张长惠. 采用评分法针对危险因素预防褥疮[ J ] .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1996, 15( 5) : 202
关键词:蒙学 识字教学 教育理念 教学方法 教材
我国古代的蒙学教育历史悠久,根据文献记载,从夏朝起就有对其的文字记录。而我国古代的蒙学教育又是以识字教育为起点,识字教育在蒙学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在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教材编写等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一.蒙学识字教育理念研究
我国古代的蒙学教育特别注重识字教育,这一理念从蒙学出现一直传承至今。清代文字学家王筠在《教童子法》中指出:“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1]可见,对于蒙学识字教育的重要性,早在清代时期就已得到了认可。黄嫣婵《明清蒙学及其对现代语文基础教育的启示》概括出了明清时期识字教学的理念和方式:1、集中识字,循序渐进;2、注重儿童对汉字的整体认知。张隆华在《中国语文教育史纲》中也明确提到:“在古文教育中,重视读写基础训练,这是一条重要的思想准则。识字、写字常常是读写基础训练的第一步。古代蒙学课本,是从字书开始的。”[2]并通过对历朝历代具有代表性的识字课本进行列举,总结出蒙学教育进行识字教育之早;识字教材编写者的地位之高;以及识字教材流传之广泛,进一步证明了我国古代蒙学教育重视识字教育这一理念。
二.蒙学识字教学方法研究
1.集中识字法
张志公先生在其《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中采用独立的章节,对蒙学教育中的识字教学方法进行了集中的论述。首先,他提出:“识字教育是传统教育的一个重点。在这个方面,前人用的功夫特别大,积累的经验也比较多。很突出的一个做法是在儿童入学前后用比较短的时间(一年上下)集中地教儿童认识一批字――两千左右。”[3]对蒙学教育中的集中识字作了界定。然后,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对集中识字的主要教材进行了研究,论述了集中识字在教材编写上的运用;第二部分,对集中识字问题进行了讨论,论述了集中识字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集中识字教材在编法上的显著缺点。吴昌凤《传统蒙学在小学教育中的方法论镜鉴》从心理学角度论述传统蒙学的识字教学方法,充分地运用了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所发现的遗忘曲线规律,对蒙学教育中集中识字法的科学性进行了说明。[4]
2.其他识字教学方法
集中识字法是我国古代蒙学识字教学方法中最主要的方法,然而,除了集中识字法外,近年来的研究者们还发现了其他一些识字教学方法。刘艳卉《我国古代蒙学识字教材的历史沿革》归纳了几种蒙学识字教学方法:(1)字源教学法,即利用汉字的结构特点进行汉字教学。以汉字的义符或声符为识字线索,把同一义符或同一声符的字排在一起,以便记忆。(2)字义教学法,即将意义相近的字编在一起,通过一个意义线索来识读一系列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其长处在于把意义相同、相近、相关、相类的字编到一起,使字的认识和词的掌握成为一体,便于记忆;也使得儿童的语言丰富化。(3)意义识字法和韵文识字法,即把字组合成有一定意义、押韵的句子或者是单纯的押韵。王筠在《教童子法》提出了三种蒙学识字教学方法:(1)“识字必裁方寸纸,依正体书之,背面写篆独体字,非篆不可识,合体则可略。既背一授,则识此一授之字,三授皆然。合读三授,又总识之。三日温书,亦仿此法。勿惮烦,积至五十字作一包。头一遍温,仍仿此法。可以无不识者矣,即逐字解之。解至三遍,可以无不解者矣,而后令其自解。每日一包。”在此概括为卡片识字法。(2)“能识二千字,乃可读书,读亦必讲。然所识之二千字,前已能解,则此时合为一句讲之;若尚未能解,或并未曾讲,只可逐字讲之。”“此无上下文,必须逐字解到茁实,异日作文,必能逐字嚼出浆汁,不至滑过。”在此概括为逐字讲解法。(3)“既能解,则为之横解:同此一字,在某句作何解,在某句又作何解,或隐身,或假借,使之分别划然,即使之辗转流通也。”在此概括为联想思维法。[5]王阳安《宋元蒙学语文教学之研究》也有相关论述,总结了四种蒙学识字教学的基本方式和方法:(1)蒙师口授,是宋元时期学童认识汉字字形,特别是读音的主要方法。当时的识字教材,之所以都刻意追求语句整齐、押韵上口,这种教、学读音的方法,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2)学童诵记,在蒙师口授过后,学童要反复每类诵记。待到学童把教材背得滚瓜烂熟之时,所需之字顺口就能背出了。(3)通过读书认字,在学童通过集中识字,掌握了一定量的汉字之后,宋元蒙学就开始让学童读书,通过读书来进一步扩大识字量。(4)在伦理道德与知识教育中扩充识字。[6]
三.蒙学识字教材研究
随着蒙学教育的发展,蒙学识字教材也日趋完备和成熟,出现一些针对蒙学识字教材的研究成果。在大陆方面的研究中,集大成者当属张志公先生,他在其《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中,对我国古代蒙学识字教材的历史发展过程、编排特点及其成因进行了阐述和分析。魏爱婷《古代蒙学书中的汉字教学思想》把涉及汉字教学方面的蒙学书分为六类:1.集中识字类2.杂字类3.辨似、辨误类4.文字理论知识类5.习字类6.教法论著类。并针对每类教材通过列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蒙学教材篇目,论述各类教材的发展历程、教材编著的特点以及教材编著的优点和不足。然后,提出了蒙学识字教材的特色:1.“道器并重”,把识字和修身结合起来;2.识字和阅读结合;3.识字与辨似、辨误结合;4.识字与写字结合;5.识常用字和识俗杂字结合。最后,从编排方法上、思想内容上、形式上、各教材的识字量和字种等四个方面论述了蒙学识字教材的编写规范。[5]贺科伟《汉代蒙学识字读本出版及其特点浅述》详细论述了汉代蒙学识字读本出版概况,并提出汉代蒙学识字读本出版的特点:多为名家大儒编撰;语言整齐押韵,便于诵读记忆;内容涉及广博,识字与实用相结合;蕴含丰富的儒家伦理思想。[6]王阳安《中国古代蒙学首编语文教材体系述评》论述宋元时期中国古代蒙学首次编写出具有完善、配套、稳定且自成一体的语文教材体系。此时识字教材的编写,在吸取前人的蒙学教材编写经验的同时,也有对新的编写体式的探索,既有对前人的模仿,也有此期的创新,写出了许多符合儿童特点,适宜蒙童学习的材料。刘艳卉《我国古代蒙学识字教材研究》提出了三点关于我国古代识字教材界定的依据,并绘制了我国历代蒙学识字教材简表,更为清晰地罗列出中国传统的蒙学识字教材的篇目,通过对我国古代识字教材发展的历史及其有代表性教材的研究,总结出我国古代蒙学识字教材的编写特点,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探讨其在今日小学识字教材中的应用价值。张功荣、李选秀《古代蒙书识字写字教材发展概述》把传统启蒙教材的发展分做四个阶段,并结合传统蒙学识字写字教材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得出我国古代蒙书识字写字教材的发展大致遵循由单一的识字向类型化的识字,辨字,辨音及杂字类方向发展,并且随着教材的发展,实现了蒙学教材发展包容、综合的特点。另一方面,香港台湾地区的研究则更具特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蔡若莲女士的《〈三字经〉与汉字识字教材》。在这篇文章中,她对“三、百、千”中的字量以及用字频度进行了统计,并与当代内地、香港、台湾小学儿童的识字量进行了比较,对为什么儿童识字量要限定在2502-2862之间进行了分析;她又根据汉字造字识字规律、字义的演变对《三字经》的选字,编排方式进行了研究。她的这种研究引入了教育学、心里学的理论,从而使识字教材的研究上升到了理论高度,研究结论具有科学性,说服力强。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以某一本或几本我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识字教材为例,对我国古代蒙学识字教材的编写特点、教材内容、教材类型及其科学价值等方面进行的研究。如《识字与训诫:从〈急就章〉到〈千字文〉》、《古代识字教材〈三字经〉之研究》、《从“三、百、千”看古代蒙学识字教材的科学价值》、《“三百千”的用字及其流向》、《浅析“三、百、千”内容及教育意义》等。
综上所述,目前对于我国古代蒙学识字教学已有一些研究成果出现,但多数重于蒙学识字教材的研究,即便如此,对蒙学识字教材的研究也只是体现在一些发表在期刊杂志上的学术文章,以及硕士论文等方面,并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专著对我国古代蒙在在识字教学方面作专门性的研究。
注释
[1][清]王筠:《教童子法》,见周洪宇主编《教育经典导读(中国卷)》,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第184页。
[2]张隆华在:《中国语文教育史纲》,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8月,第16页。
[3]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第3页。
[4]刘艳卉:《我国古代蒙学识字教材的历史沿革》,载《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43―44页。
[5][清]王筠:《教童子法》,见周洪宇主编《教育经典导读(中国卷)》,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第184―185页。
一、中国古代教育对家庭德育教育方面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是一个人人生发展中的启蒙阶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父母对孩子的培养和管教应该是正确的,科学的。家庭教育在注重孩子智力提高的同时,也要关注对孩子心灵的塑造,品格的培育,行为的养成。庞军鹏在《当代家庭德育教育应借鉴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一文中分析了当代家庭教育思想的现状,有三个方面的不足之处,即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教育观念上的偏差和教育方式的极端化。当代家庭教育借鉴古代教育的意义非常大,以及分析了如何吸收和借鉴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我们应该以辩证的观点继承前人留下来的财富,并加以吸收和发扬,为现代家庭德育教育提供可贵的借鉴。颜之推在《颜式家训》一文中指出“借人典籍,皆须爱护,先有缺坏,就为补制。”认为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教他们洒扫,待人接物方面的礼节。古人充分认识到行为习惯在家庭德育教育中的时效性。
笔者认为,分析中国古代教育对家庭德育教育方面的影响不应全部借鉴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时代在进步,人们的思想也相对的有了一定的提高。我们应该辩证的继承前人留下来的财富,并加以吸收和发扬。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把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假期里都要求孩子学习来提高成绩,认为成绩可以证明一切。可是现在学习好的孩子在人格方面的培养并不一定是完整的。
二、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家很早就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孔子把人口、教育、财富作为“立国”的三大要素。并把教育放在治国治民的首要地位。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一定的借鉴。聂翔雁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启迪》一文中提出将人格培养置于教育的核心地位,主张创造性学习的思想,倡导终身学习的思想,重视社会教育的思想。现代社会是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社会的整体化趋势不断加强。学校系统已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尤其是大学同社会大系统之间不断进行着信息交流,培养大学生不仅是高校和教师的责任,也同样是高校和教师的责任。王秋莲在《论古代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一文中指出孔孟的儒家思想政治教育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学会认知,知行统一,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笔者认为,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是为维护和巩固封建社会的秩序服务的,因此也带有强烈的封建性。这就要求我们继承和发扬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精华,批判和否定它的糟粕。让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化的建设。重温中国古代教育家关于社会教育的思想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更大地帮助,更有利于创造大学生成长的环境。
三、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教与学的启示
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理论,教与学的精华能更好地指导我们当代教师的教学理论和实践。孙云英在《教与学的启示》中指出教师是辛勤耕耘的园丁。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教学中,教师的研究对象是学生,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有的放失。教师要启发教育,循循善诱,生动直观的启发式教育能够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教学由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组成,在教学中应该教学相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交给学生快捷掌握知识的方法。张文在《关于发掘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思考》中指出了我国当代教育的现状,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笔者认为,中国古代教育中教与学的启示对当代的教育理念有一定积极的影响。但如何才能让学生高效率地获取知识才是教师应该努力去做的。最近,在新闻上出现一些教师师德问题,教师在教学的前提是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自身的个人修养。这才是教师教好学,教好学生的前提。
四、中国古代教育中的生态意识
中国古代教育的生态意识表现在把教育放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加以考察的整体综合观念。注重自然界与人的协调,即“天人合一”的辩证观念。羊枣在《试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的生态意识》中提出天人合一的辩证观念,以及强调启发主体内在道德功能和自觉性,开发主体力量达到至善之境的自我生态平衡观念。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的生态意识都是比较完整和超前的。钱伟在《从“天人合一”观透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指出,深刻全面的认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识这种追求身与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以及重视伦理性,自省性的古代教育思想,促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完善学生的道德素养不论是古代教育还是现代教育,德育教育都是最主要的。古代教育强调的是明德思想,要求不教育过程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并且学生可以用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在应试教育下,中学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上是比较欠缺的,学生也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因此,古代的德育教育内容对于现今的中学语文教学还是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可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完善学生的品格,减轻学生的精神压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好基础。
(二)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反思古代教育中强调的另一个内容就是内省思想,它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言行进行深刻的反思,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在课程改革的推进下,中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注意从中学语文课程的实际出发,相应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还要吸取古代教育智慧的精华,领悟内省思想的内涵,自觉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且及时纠错。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反思,反思在语文学习中有待加强的地方,以便及时改正和提高自己。因此,古代教育智慧可以有效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反思,提高了中学语文教学的水平。
(三)推进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就形成了,而二者的联系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古代教育中强调师生平等和师生的和谐相处,并且教导学生要敢于提出和教师不同的见解,教师和学生也要互相学习和提高。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保证教师将最全面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则用积极的态度消化知识,获得自身水平的提高。和谐的师生关系保证了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的形成,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中学语文教学要从古代的师生平等关系中获得启迪,推进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建立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效率。
二、古代教育智慧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策略
(一)注重诗化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借鉴古代教育智慧,帮助学生形古代教育智慧对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吉林省四平市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李莹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古代教育中强调诗化教育,诗化教育在古代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就语文教育而言,中学语文教学正是像诗一般涤荡学生的心灵,启发学生的思想,所以进行诗化教学是必要的。就目前而言,中学语文教学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诗化教育水平还有待提高。进行诗化教学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引导学生正确阅读诗篇,首先要了解诗人,因为诗人是诗篇的创造者,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性情特点就可以分析他的作品肯定有时代的烙印,诗人的情感会跟随自己的情感变化,了解诗人之后再去阅读诗篇就可以充分读出诗人的心境和诗篇的内涵,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得提升,因此,诗化教学是有效的中学语文教学方法。
(二)进行反思教学将古代教育的智慧充分应用到现代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反思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将古代优秀教育理念渗透进中学语文教学中。反思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要对中学语文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古代教育强调教师要因材施教,也是对反思教学的强调。首先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并根据学生自身水平的不同采取相应的语文教学方法,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可以给学生创造应用的情境,用提问的方式启迪学生。第二,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这样才能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更好的教育学生。古代教师更是以其渊博的知识培养优秀的人才。教师要注重自我提高,还要积极参加学校培训,提升综合语文素质。第三,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自主学习。
(三)优化教学环境良好的中学语文教学环境的建立依赖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更大的成效,优化中学语文教学环境要做到:第一,教师要保持民主平等的态度,了解学生的内心,减少师生间的隔阂。第二,教师要充分的尊重学生,树立师生平等的思想观念,教师和学生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共同进步。第三,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的认识,用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建立和谐愉悦的中学语文教学环境。
三、总结
1.高校古代文学教育现状分析
在经济改革的浪潮中,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趋于实用性和多样性,而作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古代文学面临着压缩学时的困境,从教学内容上来说,对这门课大多是从重点词、句的解读的教授,其并没有注重对其内在的文化内涵进行理解性教学;从教学手段来说,主要采用的是背和记相结合的模式。再加上大学扩招,学生的基础下降,这就造成了高校学生专业课学习的不合格。简单枯燥的教学方法也使很多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生反而追求一些对自己具有实用价值的英语等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
2.高校古代文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变化,许多大学生都没有看完四大名著,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学习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并不是为了获得文学修养,学生甚至认为学习古代文学没有前途,因而对其的学习热情也不高。这样的教学显然不利于学科体系建设,因此对高校古代文学教育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校古代文学教育改革构想与实践
1.改革教学方法
高校古代文学教育方法上应该突破单一的教学模式而将现代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交叉融合,优化组合教学方法。古代文学的教学内容复杂且涉及面广,这也就要求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通过各种途径使学生具有文学基本功。比如要求学生诵读名篇,感受古文的音韵美,体会作家的风格特征。教学实践表明,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古代文学课程而言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它还是存在着信息获取量小的特点,没有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培养,使古代文学的学习成为死记硬背,为了避免这样的后果,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媒体介入,这样能够从视觉、听觉和触觉各个方面使学生进行信息接收,这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改革教学模式
现阶段,古代文学课程主要采取的是填鸭式教学方法,但是古代文学课程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记几首诗词这么简单,古代文学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具有古代文学素养,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所有的关系都是围绕此而展开的,也正是如此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古代文学改革思维模式下,应该改变传统的师生不平等地位,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现在高校的古代文学课堂都是采用论文和考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这样的方式无疑让学生在死记硬背的樊笼里不能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实现自己的主体性价值观,未来改革的古代文学课程应该开设专题讨论评分制,以某一个课题作为讨论对象,以此来评判学生的古代文学思维能力和学习的主体性。
3.改革古代文学的培养目的
古代文学是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而存在的,而这就需要通过重新确定教学目标,通过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改革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比如,教师在课前指定学生搜集资料、阅读篇目,在课堂上不采用讲授法,而是采用讨论法进行,并对一些问题进行现实结合教学法,引起学生思考,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4.改革课程设置
古代文学课程作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对其的学习并不能由其单一完成,而是需要古代汉语课程以及现代汉语课程做支撑,因此学校应该在开设古代文学课程的同时开设语言类课程,特别是古代汉语课程,这样学生的学习就形成了一个网络体系。与此同时,学校也可以设置文化类课程选修课,这样学生就能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选择性地储备中国的文化、语言、社会、思想知识,文学和文化其实质是相通的学科。
关键词:农业职业教育;启示;概述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9-0154-01
一、古代职业教育的产生
职业教育的出现是随着社会分工以及社会职业的产生与发展而产生的。人类的不断发展,开始有意识的制造和使用工具,应对自然环境的能力提高,出现自然分工。这时职业教育开始萌芽,主要表现就是采集活动推动了关于植物方面的知识积累与传播;狩猎活动推动了工具制造的发展和传播。这些知识对人类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必须通过口耳相传,传授给下一代,因此构成了早期农业教育的雏形。
农业职业教育真正出现在氏族公社时期。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传授农作技能的职业性教育。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职业教育逐渐成熟,出现了有关农业的教育思想,如李悝的“尽地利之教”思想、商鞅的“急耕战之赏”。农书不断出现,如农家代表作《吕氏春秋》中的《上农》篇、《任地》篇、《辨土》篇、《审时》篇,分别论述了农业生产政策对政治的重要性、土壤耕作的原则与方法、土壤耕作和作物栽培的具体技术和方法以及适时播种同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关系。这四篇关于农业生产的著作,奠定了我国传统农业教育的基本思想,对后世的农业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古代农业职业教育内容
(一)教学内容与教材
自古我国就是农业大国,上至统治者,下至个体农民,都非常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我国几乎各个朝代都编有农书,据《中国农学书录》统计,我国历代农书有541种。这些农书为我国古代农业职业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材。在明清时期,出现了专门性、地方性的农书。如沈氏和张履祥所著的《沈氏农书》和《补农书》,专门论述了江南水田的农业技术。还有张宗法的《三农纪》,专论四川地方的农业技术。水稻专著《江南催耕课稻篇》,棉花专著《木棉谱》,甘薯专著《金薯传习录》等,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则称为我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教育内容不仅包括农业生产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包含了养殖业、畜牧业、手工业等知识与技能,以及新技术、新发明的推广使用。
(二)教育方法
在古代社会的农业职业教育中,从夏商周之始到清末,统治者一直奉行劝课农桑的教育方法。劝课农桑,就是督促的意思,把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通过宣传、示范等方式,传递给广大农民,以使农业生产有所增长。
中国的劝课农桑制度创始于周代。周代的劝课农桑,首先是设立一系列农官进行教导。《周礼・地官》记载的则从立田制、兴修农田水利、辨别土壤种类、备耕备种一直到收获都设有专职官员分工管理。其次,制定出一套制度,如“孟夏之月,命野虞出行田原,为天子劳农,劝民毋或失时。命司徒巡行县鄙,命农勉作,毋休于都。驱兽无害五谷,毋大田猎”。各个时期的统治者对劝课农桑颇为重视,将劝课农桑的好坏作为考核各级官员政绩的重要内容。
(三)管理方式
为了贯彻农业为天下之本的国策,秦汉时期,尤其是汉代,地方各级官吏主动承担起劝课农桑的任务。在汉史中,地方的“二千担”、“循吏”、乡官,如三老、力田等官吏,都是农业职业教育的主要管理者。到了隋唐时期,国家的农业管理体制已经相当完备,并形成了专门推行农业政策、实施劝课农桑的机制。这一机制主要由朝廷、州政府、县政府、乡里层层执行,成为隋唐时期实行农业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唐朝,主要通过设立劝农使来加强对农业的管理。开元十三年,又设立了十道劝判官,分往天下,协助劝农使推行劝课农桑。另外,唐朝并且设有负责农业生产、推广农业技术的常设管理机构。
三、古代农业职业教育的借鉴意义
第一,从教材与内容上来看,要善于总结经验,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与需要来编写教材,选取教材。并且要不断创新、不断更新教材内容,根据经济发展需要选择教学内容。
第二,从教育方法上来看,职业技术教育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联系,采用情境教学法,注意示范的作用。应该让“博士下乡”,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示范和推广,让农村有真正懂科学、懂技术的人才。
第三,加强政府的支持。在高度重视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今天,政府的支持是关键。政府不仅要在政策上支持农村发展,关键是落实到实处。不仅要对外引进人才,还要在内培养人才。发挥政府的强制性作用。
第四,要善于创新、勇于创新,不断发明有实用价值的新产品。早在两千多年前,赵过就发明了耧车,仅用一人一牛,就可以一次完成开沟、下种、覆盖三道工序,达到每日100亩,这在当时是一个划时代的发明。
人类在30多万年以前,就开始了进化的历程。在农业产生以前,人类依靠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果实、根茎等生存,过着饿则捕食、采食,饱则弃之的生活。由于野生动、植物的季节和地域等方面限制,人类的生活是没有保证的。人类的生存欲望和创造欲望使人类在距今约1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开始了农业生产,出现了农业文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农业生产的国家之一。前苏联学者瓦维洛夫通过研究提出,“地中海、西南亚、印度、中国北部与中部山区、东非山区、墨西哥、秘鲁等是几个基本的、独立的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由这些中心形成了全世界的农业。”[1]1954年,陕西西安半坡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炭化栗和菜籽,经测定为7000年以前的遗物。1976年,河北武安磁山出土有炭化栗粒和猪骨,88个灰坑贮存着粮食,有的窖底腐朽粮食厚达2米,经测定,这些都是8000年前的遗物。近年来,我国又在湖南澧县彭头山、道县玉蟾岩、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岩等地发现了距今上万年的栽培稻遗址。这些都充分证明,中国是最早出现农业文明的国家之一。中国源远流长的农业文明不仅为中华民族的进化繁衍、发展强大提供了物质生活条件,也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产生着根深蒂固的影响。中国的古代教育就一直受着中国农业文明的巨大影响,这种影响在当代也依然存在。
一、中国农业社会孕育了中国古代教育的萌芽
中国古代教育活动是从农业教育开始的。距今约1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朝代,人类通过耕作、畜牧进入原始农业状态。农业一旦开始,人类就需要将耕作、畜牧的方式方法进行传播推广。这就开始了原始的教育活动。原始人群“为了供劳动更有成效,必须制造劳动工具。他们的劳动工具虽然简单粗糙,经验虽极有限,但把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经验和方法传授给年青的成员,使他们知道群体生活和生产活动的要求,是非常必要的。[2]古籍中可以找到原始教育活动的记载,东汉班固的《白虎通义》写到“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孟子•滕文公上》中有“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的记叙,这些记载都反映了原始人类传播农耕技术的教育活动。
原始教育活动是不可能与生产劳动互相分离而独自存在的,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人类开始了聚集性的教育活动,因此有了教育场所。古籍中记载的可能是最早用于教育活动的原始场所有两种。一是“成均”。“成均”被考证为平坦、宽阔的场地,用来堆积捕获物与农耕作物和聚会的地方,被认为是五帝时代的教育场所。二是“庠”,被认为是虞舜时代的学校,“庠”也是储存谷物之处。《礼记•明堂位》中这样阐述:“米廪,有虞氏之庠也。”可见,不管是我们前面所述的非集中的教育活动还是“成均”、“庠”等集中性的教育活动,都是和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紧密联系、息息相关的。古代文献的记载和许多考古发现都说明中国古代教育是源起于中国农业文明的产物。
二、中国农业社会产生了中国古代教育的重农思想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直接关系着人民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政治稳定。人们依靠农业维持生存,统治者依靠农业维护稳定,农业在古代最具决定性的意义。因此,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把农业作为国家之本,中国古代教育也就打上了深深的重农恪印。在许多史籍中,都有重农思想的描述。法家李悝、商鞅等人最早明确提出“农本”观念,李悝在魏国采取的政策是“尽地力之教”“禁技巧”,即发展农耕,约束手工业。墨子在他的论述中强调农业生产,“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故民无聊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力也”,否则“一谷不收谓之馑,二谷不收为之旱,三谷不收谓之凶,四谷不收谓之馈,五谷不收谓之饥。”儒家思想家荀子提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认为“工商众则国贫。”汉代思想家贾谊在《论积贮疏》中论述,“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这些重农言论的传播是古代思想家们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他们的言论对历代统治者和民众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拿唐代来说,唐代实行“均田制”,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允许农民拥有小块耕地,同时在役期上规定农民的最高役期,让农民有更多的耕作时间。唐朝到745年有人口九百零六万,比唐初增加数倍,开垦的土地面积大为增加、粮食充盈,这些都是唐朝统治者推行重农政策和农民接受重农思想说教的成果,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教育活动的成果。
中国农业文明也使得中国古代教育把是否知农、会农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在《论语•微子》中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的记录,说的是孔子带众弟子周游列国宣传儒家思想,一天,子路迷路,遇一老农,问其看到老师没有。老农说,既不劳动,又不知道劳动知识,哪里配得上称为老师。可见“四体”勤,“五谷”分是作为一个重要的人才标准存在的。1811年出生的晚清大儒、两江总督8岁时能读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早年的读书经历及亲身感受使他非常重视对子女、亲眷的劳动教育。他教育两个儿子每天都要劳作,“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并且以同样的要求对所有女眷包括自己的老婆。给他们规定了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织布,什么时候种地。以至于曾家所有人的衣服都是自己家织做的。教育自己的子侄们:“吾家子侄半耕半读,以守先人之旧,慎无存半点官气;不许坐轿,不许唤人取水添茶等事。其拾柴、收粪等事,须一一为之,插田莳禾等事,亦时时学之。”中国历代史籍的许多记载都反映了中国农业文明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内容和人才评判标准的影响。
三、中国农业社会蕴育了中国古代教育中的天人合一特点
农业生产是人们通过劳动来控制动、植物的繁殖与生产,以此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需要。古代农业生产完全依赖于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吕氏春秋》“审时篇”指出:“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任地篇”提到:天下时,地生财,不与民谋。把天时地利的自然变化看成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3]古代人们敬畏自然、顺从自然、寄希望于自然。中国农业文明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特点导致了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内涵,使中国古代教育追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成为重要的教育目标。我们说的“天人合一”中的“天”、“人”不是天和人的实体存在,天是说指自然及其客观运动,人着重强调的是情感、欲望,即人的主观世界。在中国古代史籍中常有“天人合一“的论述,《尚书》有“惟天地万物父母,唯人万物之灵”以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的阐述。《老子•二十五章》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亦云,“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庄子•田子方》)。“大地与我并生,而大地与我合一”《庄子•齐物论》典籍中又常有人与物相融的意境描写。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摆焉……岁有其物,物有其情,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大自然的变化影响人的情感变化,人与自然相生相感,这是与西方文明对自然的理性剖析所不同的文化。这种文化深深影响着中国的古代教育。古代教育家们如孔子、老子、孟子、庄子、董仲舒、韩愈、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等,他们都在教育活动中,著书立说,演讲说辩,传播着天人合一的思想。象孔子认为“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赋予了“天人合一”的政治和道德意义。孟子认为“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强调了人性与万物的融合思想,也强调了认识自我与认识自然的统一。总之,中国古代教育的天人合一教育内容是丰富精深的,同时也对中国当代教育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四、中国农业社会产生了中国古代教育对家庭教育的重视
古代农业生产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耕民族生产生活的范围极小。正如钱穆指出的,农耕民族“生长于此,病老于此,祖宗坟墓安葬于此”,所以他们“不求空间之扩张,惟望时间之绵延”。[4]由于农业生产的空间局限性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限制,以及农耕发展民族企望家族繁衍、代代相传的心理特征,使中国古代教育家把家庭作为社会实施各种教育活动的最初起点和最基层的单位,使中国古代教育对家庭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更多的要求,使家庭教育成为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的教育家们认为“天下之本在家”,要“治国平天下”,首先要“齐家”。“在封建社会,父兄在家庭中是家长,他们负责家庭教育的主要责任,是家庭的准则。宋王弘官至尚书并进位太保,他知道自己应是人们的表率,因此注意一言一行都要合乎礼法,以致写书信均有一定格式,这是他的家庭准则。后人都仿效他,称为王太保家法。齐中书令王延之家教很严,见子弟要先规定时间。他的儿子伦之也用这个方法。里面包含了封建因素,但家长作为榜样注意严肃是有一定道理的。陈左仆射,侍中王旸,敦敦教诲诸弟,兄弟三十余人因受到规训,所以家庭和睦。”[5]古代的许多名人大家在家庭教育中不仅身体力行,而且写下了大量的“家训”、“家教”类著作,以教育子孙,警戒后代。现存最早的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流传最广,被称为家教之祖。明末清初朱柏庐的《治家格言》,又称《朱子家训》,劝人治家勤俭、安分守己,是影响最大的家教典籍之一。古代教育家的家教观对中国的家庭教育产生重大的影响。就深受儒家家教思想影响,他自己的家书又对中国近代、现代乃至当代都产生着更大的影响。钱穆对推崇备至,认为是影响了他一生的重要经典,他称为“一大教育家”。李鸿章常以“敬恕”二字诫其弟子。冯天祥也以的“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的名言自勉及教育部下。的岳父杨昌济抄录过的家书和日记,以其中的精神教育学生。还在延安时期建议党员干部们都要读读家书。
中国历代家教典籍以及其它历史文献的家庭教育观念虽然有不少带有封建社会的糟粕内容,但它们重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重视营建良好的家庭环境,重视家庭结构的稳固,其中有许多思想、方法在今天都是可取的。象古人对慈、善、孝、贞、悌等家庭伦理要求,对现代家庭道德教育就有重要的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