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小学音乐教学研究范文

小学音乐教学研究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音乐教学研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小学音乐教学研究

第1篇

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二元体制改革造成城乡教育发展两级分化严重,《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试用)》和《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等音乐课程标准似乎并未在乡村小学中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近五年来,虽然我国先后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等方针,力求在最大限度上覆盖农村地区的教育服务体系,但城乡基础音乐教育水平的差距仍然在逐年扩大中,这就要求乡村小学教育管理者把握历史机遇,因地制宜,大胆转变传统的音乐教学理念,通过创新性的教学手段不断优化农村地区的基础音乐教学水平。

二、音乐教学对小学生“智”与“美”平衡发展的辅助作用

熟记乐谱的过程能够不断刺激学生完成瞬间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活动,在巩固其基础音乐知识的过程中开发大脑的潜能;视唱练耳和乐器演奏促使学生不断进行或抽象或具体的思维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大脑发育,使其从小形成灵活敏捷的思维方式,为日后的智力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此外,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往往会接触到不同风格的乐曲。一首曲子所表达的情感内涵是宽泛的、不确定的,这种朦胧的联系给学生创造了丰富的联想空间,为学生的形象思维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三、当前我国乡村小学音乐教学的问题

(一)乡村小学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究其根本,当前我国乡村小学对基础音乐教育的漠视既有社会方面的客观原因,也有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主观原因。一方面,我国农村地区普遍经济实力薄弱,教育经费严重短缺,当地小学的教育管理者也就无暇顾及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乡村小学的教学理念较为传统,校方与家长普遍为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都是副科,学生应当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语、数、外的学习中来。一些乡村小学取消了音乐课,部分小学减少了音乐课的课时、占用音乐课进行文化课的教学活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接受基础音乐教育的权力。

(二)乡村小学音乐课堂内容空洞,教学质量不高

现阶段乡村小学的音乐教学内容多以演唱红歌为主。小学生心智尚不成熟、社会历史积淀不深,不能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与文化内涵,也就丧失了学习音乐的兴趣,导致其音乐基础知识与音乐审美能力无法进步。此外,乡村小学的音乐课堂主体多为教师本身,教学方法以机械式的灌输为主,不仅使得学生的音乐感知与艺术表现力得不到锻炼,更限制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加之学校的音乐学科教学设备配置不齐,教师多使用教材、黑板等传统的教学工具,既无法适应当前新课标课程改革的节奏,也无法同国内外音乐文化的发展接轨,最终导致乡村学校的音乐教学水平长期停滞不前。

四、因地制宜,优化乡村小学音乐教学水平

(一)灵活利用乡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制造土乐器

众所周知,自然界的声音是音乐创作的源泉。虽然现阶段我国乡村小学的多媒体音乐教学设备尚未得到普及,但教师可以灵活利用当地多样化的自然资源创造基础音乐教学的物质条件,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能。例如,在竹林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教师可将竹块做成响筒,通过置入容量不同、性质各异的填充物来改变其音色与响度,使之成为一套极具地域特色的土乐器。因地制宜,将自然物品进行创新性的手工改造,不仅能够扩充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更能引导学生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丰富其自然常识与社会生活常识,使学生在综合实践中全面地发展成才。

(二)通过音乐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本土的热爱之情

乡村小学的音乐教师应当重视教学设计的社会文化导入过程,鼓励学生把对家乡的热爱大胆地表现出来。例如,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的乡村普遍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和深厚的水文化积淀,当地的小学音乐教师可将水元素有机融入到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中。以《长江之歌》的教学为例,这首歌曲的歌词和旋律都不适合小学生演唱,教师可以巧妙地改编歌曲,力求在教学中加入当地主流的、经典的文化元素,构建富有地方特色的音乐课堂,使教学内容契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同时,教师也可鼓励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音乐创作,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歌唱家乡、赞美家乡,既锻炼了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与艺术感染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认同感,加深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

五、结束语

第2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趣味教学;研究

音乐趣味教学属文化教育范畴,充分使用教学环境并予以创新,解决了在哪教与学、怎样教与学、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几个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了国内外音乐教育体系的融合应用,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活动。音乐趣味教学具有学生参与度高、学习音乐愉悦性高、教学知识综合性强的特点,其教学课程具有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审美体验价值及文化传承价值。

一、音乐趣味教学概述

(一)音乐趣味教学理念

音乐趣味教学是指围绕学生的音乐需要、音乐兴趣、音乐理想、音乐目标、音乐情绪、音乐情感及音乐自信心几个方面开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持续主动的学习音乐,并具备音乐实践能力、音乐审美能力的教学过程。音乐趣味教学不是单纯的完成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传递,而是将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起来。

音乐趣味教学包含的教学理念有:以兴趣爱好为核心、以音乐审美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重视音乐实践、注重个体发展、鼓励音乐创造、弘扬民族音乐、提倡学科综合、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音乐趣味教学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课堂教学及形式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创造力及表现力。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融合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的热情,让学生真正的感受音乐,系统的学习音乐。

(二)音乐趣味教学特征

(1)科学性。音乐趣味教学融合了诸多音乐教育家的教学思想,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整合了不同学科的知识,在教学环节中不断开展实践活动和教学研究,逐渐形成完善的体系,尊重音乐教学原理,尊重音乐教学的特殊规律,尊重学生心理学发展规律及脑科学发展规律。

(2)综合性。音乐趣味教学解决了教育和环境的关系问题,解决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问题,解决了从教师如何教到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是综合性知识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音乐趣味教学的综合性还体现在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为学生考虑,应用教学知识,包括音乐教育与用脑科学,教学应用的教学思想,学生学习的音乐环境,集音乐、动作与语言的综合音乐体验等。

(3)实践性。音乐教学必须通过学生的实际唱奏甚至创造来体验音乐,不同靠教师的传授、说教和示范,必须通过学生的自身体验来接受音乐教育。因此,从唱歌练习、乐器演奏,到歌剧编排,都体现了音乐趣味教学的实践性。

(4)系统性。音乐趣味教学集音乐教育、教育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知识于一体,在音乐教学内容选取,到音乐环境打造、音乐教学实践设置等都体现了音乐趣味教学的系统性。

(5)激励性。音乐趣味教学结合教学要求提出符合学生音乐需求的,难易适中的目标,学生在努力实现目标后,产生成就感。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发挥创造才能,表现自我,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二、趣味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一)通过情境渲染引发学生的兴趣

枯燥的乐理知识、发声、节奏练习及试听,如果单靠教师讲解,小学生难以理解并接受,更谈不上产生兴趣了。因此,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结合小学生的喜好,通过渲染情境及有趣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力,从而掌握音乐知识。比如,在学习《小小粉刷匠》这首歌时,教师可以模拟一个粉刷房子的情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粉刷匠工作的场景,理解劳动的辛苦和喜悦,引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二)在音乐教学中融入各种艺术形式

丰富多彩的小学音乐教学要遵循艺术教学的融合原则,将美术、舞蹈、写作等艺术形式融入音乐教学中,在最短的时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艺术形式,从而提高审美素养和艺术素养。将美术融入音乐教学中,把歌曲与绘画适当的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用色彩和线条描绘出歌曲内容,使歌曲内容变得立体而直观,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将舞蹈融入音乐教学中,音乐与舞蹈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在音乐学习中,配以舞蹈,不但活跃课程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学生还可以在优美的舞蹈动作中,理解音乐作品的深刻含义。将写作融入音乐教学中,可以要求低年级的学生写音乐作品的听后感、描写音乐作品的故事情节等,可以鼓励高年级的学生填词、谱曲,创作出自己的音乐作品,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激发更大的创作热情。

(三)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普遍应用于音乐课堂上,使音乐课更加直观、形象,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它将学生带入一个五彩缤纷的音乐世界,不但开拓了学生的音乐视野,还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如在欣赏三年级课程《森吉德玛》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辽阔的草原、勇敢勤劳的蒙古族人民的画面,从而使学生更加形象的了解蒙古族人民能歌善舞、积极向上的生活习俗,加深对歌曲的理解。

(四)教师声情并茂感染学生

教师的情感、行为修养,直接影响学生建立健康的审美情趣。音乐课堂上,如果教师的仪表、语言及举手投足间能够体现出艺术的美,会给学生营造一种艺术的氛围,调动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形成一个舒畅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尽快地进入“学习角色”,从而不知疲倦、情绪饱满地完成学习任务。此外,教师的语言要精炼、形象,富有启发性,使学生身临其境。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就像是一个演员,用自己的精湛的演技和丰富的情感去感染学生。

(五)让学生在表演中品味学习的乐趣

以前的音乐课堂上,能够参与音乐表演的学生很少,一般都是成绩优异的学生表演,大部分的学生还只是看别人演、听别人唱。不能真正参与表演,就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要充分利用音乐作品中的每一个角色,争取让所有的同学都参与进来,让学生在表演中品味音乐作品,在表演中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体会学习音乐的无穷乐趣,挖掘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在学习《小红帽》这首歌时,结合故事情节,让学生分组表演,并对各组表现评比,评选出小红帽、大灰狼、外婆等角色的最佳表演者,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表演,在表演中品味学生的乐趣,由此产生对音乐更浓厚的兴趣。

三、结论

综上所述,音乐趣味教学法是教学方法新、教学理念新、采用教具新的新型音乐教学法,是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要大力提倡趣味教学法:通过情境渲染引发学生的兴趣,在音乐教学中融入各种艺术形式,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声情并茂感染学生,让学生在表演中品味学习的乐趣,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年 4 月第 1 版

[2]吴跃跃.《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 年 8 月第 1 版

[3]郭声健.《音乐教育新概念》.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 年 12 月第 1 版

[4]张文泽.探索趣味性小学英语教学.学周刊,2010 年第 10 期

第3篇

关键词:器乐教学;多媒体;艺术素养;音乐

1前言

笔者在音乐课中引入乐器后,感觉教学面一下子宽了很多。这个“宽”也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享受到的一种幸福成就感。在众多乐器中,青岛市黄岛区实验小学选择了口琴,在全校普及口琴后,让学生通过口琴这个“小”乐器慢慢过渡到管乐的学习,而西洋管乐器不仅音色优美,而且可以自娱自乐,可以登台演出,可以独奏,也可以合奏。但是管乐课程的学习专业性较强,专业师资严重缺乏,为了尽快解决这一问题,音乐教师就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2运用多媒体学习口琴演奏

首先,让学生走进口琴的小世界,了解口琴的音色和风格魅力,喜欢上这个小家伙。小学生对有色彩的、有声音的、会变化的刺激物最感兴趣,也最能集中注意力。多媒体教学具有多彩的变静为动的特点,正符合儿童注意的活动性特点。音乐课堂乐器教学中使用欢快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图片、生动形象的动画来传递演奏方法及知识素材,给乐器学习注入充分的活力,使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复杂的音乐知识简单化、枯燥的音乐知识趣味化,从而激活教学内容,有效地激发学生愉快主动地学习,大大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音乐组全体教师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如微课、名师讲座视频、优秀乐曲欣赏等,让全校每一位学生都知道口琴是一种通过吹和吸来演奏的乐器,并慢慢地通过口琴普及乐理知识,并掌握这件课堂乐器的演奏技巧,为以后的管乐课程学习奠定基础,让口琴演奏成为校园一到靓丽的风景。其次,会唱的歌也是会演奏的歌。在音乐课上,除了让学生唱会歌、唱好歌、会唱歌,再会演奏歌,同时让学生的课间活动也奏响“快乐乐章”。口琴音色优美,而最钟情它的原因是携带方便,学生可以将其放在口袋里随身携带,想唱歌的时候随手拿起来,几个人就可以举行音乐会。大课间里,除了学生的笑声、欢呼声,还多了许多的小音乐家一起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在课间十分钟的时间里,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播放口琴名曲,让音乐时刻围绕在学生的耳边,让他们迷恋上这个小小的乐器,既让校园琴声悠扬,又激发了学生学习乐器的积极性。再次,经过一段时间的口琴普及,学生的音乐技能有了大幅度提高。此时,为了提升全校学生的器乐技能,趁热打铁,以小口琴促技能,及时推行管乐课程进校园,长笛、单簧管、萨克斯、小号、圆号等这些在学生看来特别“高大上”的乐器,来到了音乐课堂。为了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兴趣,更快地爱上这些西洋乐器,并解决专业师资缺乏的问题,将长笛、单簧管、萨克斯、小号、长号等乐器的演奏方法制成精美的音乐课件,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音乐课堂上不知不觉地融入乐器的学习中[1]。

3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爱上乐器

1)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了解各种乐器的音色特点,发挥乐器演奏的特有魅力,使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音乐课时间播放管乐的经典名曲,让学生感受到管乐的音乐美;在音乐课堂上利用优秀视频材料介绍管乐团的构建和演奏特色,让学生充分认识乐器,引起学习兴趣。如在长笛课堂上,首先播放长笛视频教学资料,让学生了解长笛有关知识;然后通过播放精致的投影片,让学生了解长笛的乐器构造,以及音阶基本演奏方法;再通过欣赏名家名曲,让学生爱上这件优雅的乐器,对其演奏有了强烈的期待,教师及时鼓励表扬。这样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有了求学的欲望,就会认真学练并积极参加音乐的实践活动。2)把各种乐器的专业知识、乐器特点和有效的练习方法以最佳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提高了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神奇的西洋管乐器悄悄走进音乐课堂,真正实现课堂乐器的普及,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整体素质。

4利用多媒体技术,自制表演视频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乐器的吹奏,首先要训练学生的基本功,扎实基础,如呼吸方法、指法、气息的运用等;但又不能急于事功,必须循序渐进,逐步加深提高。考虑到专业教师的缺乏,通过积极讨论、精心设计,将长笛、单簧管、萨克斯、小号、圆号、长号等管乐器的指法以及基本演奏方式制成精美的课件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跟着练习、训练,音乐教师跟踪指导,让学生尽快掌握演奏技巧,最后让学生录制自己的练习和表演视频在学校大屏幕播放,评选优秀小乐手,来激发学生学习乐器的热情。气息是所有管乐演奏的内动力,学生最终演奏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气,而练气是学生学习中最难的。将联系方法在课堂中对学生讲解太浪费时间,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制成微视频,让学生进行学习,这样效率非常高。在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呼吸方法之后,再讲解专业的横膈膜的运动等原理,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自我感悟,不断提高呼吸的技术水平,为更好地进行演奏打好基础。

5在器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器乐教学要达到一定的目的,收到较好的效果,那就必须对学生严格要求。要想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管乐的演奏技能,非容易之事。只把乐器单纯地当作一种学具,仅凭学生的兴趣去做,那是不会有好的效果的。这还需要学生有合作意识,因为乐器的最高演奏水平是参加合奏。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训练的时候,结合多媒体手段,让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规范,让学生慢慢接触到乐器合奏。从小组互助开始,选出优秀学员为小组长,每六人一个小组,分成高低两个声部,小组长担任声部长,以专业的高度来对各学习小组提出学习要求,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用专业的高度来规范学生的每一项学习任务。特别是在合奏时,“准备不拖拉,眼睛看指挥,耳朵听声音,口中无杂音”,以这样的专业高度来要求学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2]。在欣赏课中,教师选择专业的授课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乐器正确的演奏方法以及基本的乐器演奏的注意事项,为后面乐器的合奏打好基础。通过观看优秀的管弦乐队的合奏视频,让学生明确乐器演奏是需要合作的,加上教师课堂上正确的示范与讲解,让学生明白乐器的专业性,必须按照正确的演奏方法和技巧来学习。只要在课堂上认真学习,课下积极练习,坚持不懈,就会掌握手中的小小乐器。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也要取长补短,小组之间互相学习,培养学生团队意识,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合作意识和互帮互助的学习习惯。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发扬团结互助精神,增强学生的信心。在教学中采用了一个方法,就是让学生自制演奏微视频,发放到每个班级,在上课时让他们做小老师,利用微视频帮助教师教会每一位学生。学生利用自己的演奏教学视频来为其他学生担任小老师,采用小组互助的学习方式,发扬团结互助精神。学生教得非常认真,其他人学得也认真,还很高兴,他们的信心大大增强,非常喜欢管乐课程。这样就发扬了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精神,使班级班风越来越好。这些优秀小老师是学习最棒的小乐手,让他们入选学校国旗管乐班和学校管乐团,每学期举行器乐比赛和演出,用活动和比赛来促进学生更进一步的发展。

6结语

通过实践,在音乐课堂器乐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起到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在器乐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解决专业师资的缺乏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为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起到促进的作用。但是,教师也不能完全依靠多媒体技术,它的运用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用心制作,而且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当今这个多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不仅要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并弥补自己的专业不足,而且更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精心提炼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二者合二为一,才能有效地把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优化。总之,在音乐器乐课堂上,合理使用所有的辅助教学手段,极大地丰富了音乐器乐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进一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教学效率,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新意识。

作者:赵蕾 单位:青岛市黄岛区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创设语言情景

在学生进行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语言是有很重要的影响的,语言决定着学生对音乐的感兴趣程度。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语言优美甜脆、生动形象、富有情感,就能让学生喜欢上音乐,积极地去学习音乐,对教师所教授的音乐也能很好的掌握。因此,教师在进行讲解音乐知识的时候,要尽量使自己的声音轻柔暖和,如清风般吹过学生的脸庞,温柔又具有亲和力,让学生沉浸在音乐的魅力中不能自拔。

二、创设生活情景

音乐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活同样也对音乐有着一定的影响,音乐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可以说音乐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中,应该把音乐与生活相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体验到生活的多彩多样,也让学生在生活中倾听到音乐的声音。如,教师在讲解《蜗牛与黄鹂鸟》这一课时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讲解这首歌主要是描述蜗牛与黄鹂鸟在一棵葡萄树上的对话,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以此让学生将音乐融入生活中,更有效地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意义。

三、创设情感情景

第5篇

音乐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唱歌,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养成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合作共处的集体主义精神。许多学校德育工作中都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懂得环保作为其中的一项内容。环境保护必须从孩子抓起,利用音乐学科的特殊性,可以使学生在娱乐中思索,在思索后感悟,并真正化为行动,从小树立爱自然,爱环境的优秀品质。在教学自选课外歌曲《环保小卫士之歌》时,学生学会歌曲后,已经对环保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我让学生进行讨论:“就我们自己而言,我们还能为环保做些什么?”对学生回答再适当加以引导,使学生明白不光自己要注意环保,还要通过自己的行动影响身边的人,因为环保是人类共同的责任。这类的环保歌曲还有很多,如:《嘀哩嘀哩》,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增强环保意识。

二、音乐与文学的结合

从古至今,文学就和音乐融于一体,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再到元曲,都可吟唱。许多歌曲的歌词本身就是一首诗,如:《让我们荡起双桨》、《快乐的节日》等还作为教材编入了语文课本。像这样的歌曲,先让学生来读一读,再配上旋律让学生来唱一唱,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歌曲的内涵,有利于在歌唱中情感的发挥。在教学《大树妈妈》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回忆在学校高大的法国梧桐树下和在散发着清香的香樟树下玩耍纳凉的情景,然后再饱含深情地将歌词当成诗歌朗诵,那充满温情的语言立即使学生受到了感染。故事一直就对少年儿童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将歌曲的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向学生讲述,能使学生个个兴致勃勃,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音乐与“劳技”的结合

音乐教学中有机进行“劳技”教育渗透,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在教学“音的强弱、长短”内容时,我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了一些生活中音源材料。如:可乐罐、沙子、瓶盖和塑料袋等启发学生制作简易乐器来探索怎样使它们发出强弱、长短不同的音。在课堂上每位学生都不亦乐乎,自制打击乐来亲自感受音的强弱、长短,并用自制的简易乐器为三拍子歌曲伴奏。通过动手、动脑,学生兴趣浓厚,不但轻松地掌握了知识点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音乐与美术的结合

利用音乐教学中的美术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歌曲的内容,感受到歌曲的美,更好地表现歌曲的美。教唱《闪烁的小星星》这首歌,在唱、动中学会之后,让学生在音乐中画出美丽的夜空,不局限他们所画的景物,这使学生产生了浓厚兴趣。最后,学生把自己“美丽的星空”图展现在黑板上,在自己的歌声中欣赏自己的“佳作”,其乐无穷。这样的课不仅使学生能唱会动,更使学生能画会创,培养了他们的能力,又受到了美的熏陶。

五、音乐与舞蹈的结合

舞蹈中动作的节奏常常是以音乐旋律的节奏为基础的,而音乐的节奏,又需要通过优美的舞蹈动作来形象地展现,因而,通过舞蹈能训练学生对音乐的听觉、节奏感,提高表现音乐的能力。对于民歌和民族音乐欣赏曲目的教学中,为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少数民族歌曲的风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上欣赏课《我是草原小骑兵》时,先教几个简单的骑马、勒马和放哨等蒙古动作,然后启发学生听着音乐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表演,学生们随着欢快的乐曲,手舞足蹈,有的做挥鞭子动作,有的做勒马动作……通过身体语言的表达,学生们情绪高涨,为歌曲的教学作好了铺垫。

六、音乐与动画影视的结合

动画影视具有形象鲜明、画面丰富,音乐旋律轻松活泼的特点,尤其符合低段年级的心理需要。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电教的作用,把动漫影视音乐紧密结合起来,挖掘音乐内涵,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中的各个要素在音乐中表现的作用。在《动画音乐》一课教学前,我给学生欣赏《猫和老鼠》的动画片,孩子们热情高涨,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又扩大了音乐文化的范畴。

第6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学习兴趣;创新

小学音乐课堂除了基本知识的介绍之外还需要进行音乐的讲解和实践,让学生的思维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对音乐作品的感知升级到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更加追求技术性和专业性,在演绎时也更加追求艺术的表现性。演奏成为小学音乐课堂上的主要教学方式,通过演奏能够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内容,并且了解到音乐本身的独特魅力所在。

1.用演奏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声乐,一种是器乐。在演奏学习方面,如果从根本上来分析,这些就是音乐的关键性组成部分,音乐的表现过程中这两个方面是处于一个系统之中的。一个良好的、完整的音乐课堂结构需要以音乐欣赏为主要的线索,并且设立一个中心,在歌唱和演奏的互相支撑下建构课堂结构。对于当前小学音乐课堂演奏教学的分析和研究,很多演奏都处于非常薄弱的位置上,只有歌唱和演奏都处于平衡状态下才能构建更好的课堂教学形式。在线形的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演奏教学的重要性,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也会使音乐课失去魅力,减弱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兴趣。不同的学生在音乐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不同的,并且关注度和热情也是不同的,如果是个性化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需要对学生有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并且对学生的评价还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1]如果是性格非常活泼的学生,本身喜欢唱歌,也拥有好的嗓音,那么他可能喜欢用歌唱的方式对自己的情感进行表达,而不是非常喜欢演奏乐器;如果是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可能不是非常喜欢唱歌,但是喜欢演奏,辨别听力能力也比较强,还可能使用乐器助演的方式来对自己的内心情感进行表达。使用过程中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教师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展开,按照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逐步提升学生在音乐方面的表现能力还有演奏的创造能力。[2]例如,在学习《外婆的澎湖湾》过程中,教师需要用示范的方式表达出萨克斯演奏的优势,在吹奏的过程中表达歌曲,这样能够极大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按照学生不同的能力进行演唱组以及演奏组的区分,让学生能够发挥出自己的优势,让课堂教学渐渐达到,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3]

2.课堂升温,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乐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更多的音乐体验,本身这是一个非常广泛的学习领域,在演奏的过程中这也是音乐表达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能对学生的智力进行开发。通过不同形式的演奏能够让学生的基本音乐才能得以有效发挥。在基础性教育阶段中,教师需要从广泛的意义上去进行演奏教学,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新思维,让教学方式能够更加多样。在国家的教育体制改革的试点基础之上,学校音乐教育还需要进行系统化的培训,相关的教师需要乐器进行讲演,让学生对乐器有一定的了解。在演奏教学方面还需要创新学生的思维,教师给学生进行演奏,并且简单地进行旋律的演示,让学生能够跟随教师的旋律,改变模唱的方式,让学生在听完教师的演唱之后,将自己的演唱和教师的演唱进行对比分析,学生在模仿之后还需要试着对音乐的旋律进行更改,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之上进行改变的尝试,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创编的乐趣所在。教师演唱的旋律需要使用音条乐器,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对音乐的真实性感受,在边唱边演奏的学习中感受到音乐前奏的美妙,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灵感。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播放视频,让学生按照视频当中的内容进行音乐创作画面的分析,按照音色的基本特点以及不同音乐之间的组合,创造出相应的节奏和类型,以达到演奏活动的。教师带领学生挖掘出更多的音乐素材,并且在素材当中有所发现,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感官系统,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更多的想象和联想,在感官和体验的双重刺激下,在音乐学习上产生一种美妙的体验。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将自己的感官更好地调动起来,并且在体验方式不断变化的基础上让自己的音乐感觉以及听觉和视觉、触觉都能够得到更多的体验,让音乐富有生命力。音乐课堂教学还需要使用多种演奏方式以及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创新和创造性思维进行激发。[4]

3.强化学生的音乐畅想,让演奏课堂充满活力

演奏教学和其他教学之间也是有非常紧密性的联系的,在演奏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够让学生在音乐方面的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强调演奏的技巧性,而且要创建有活力的课堂形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歌唱,帮助学生在音准以及节奏上有更多更好的认知。学生可以自信地欣赏音乐,也能更好地表达和感受音乐。在一节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使用多种乐器进行演奏,让音乐有声音方面的形式表现,以此激发课堂的教学氛围。教师还可以按照学生的特点给学生编纂童谣,认真地对音乐素材进行分析,并且从细节处入手挖掘深层次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方式对情感进行表达,生动地模拟出不同节奏和不同声音之间的变化,让整个音乐课堂都更具有画面感和层次感,引导学生对不同乐器进行演奏,在伴奏乐器演奏中按照教师的组织和安排进行学习。[5]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出学生感受美的能力、表现美的能力以及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不能因为演奏拥有特殊的功效就失去对歌唱的关注力度,歌唱也是音乐表达的良好方式,只有以演奏为基本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引导,辅助欣赏和歌唱,才能让音乐学习更加深入,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课堂的乐之音。

作者:陈晓丽 单位:泰州市大浦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丁丽丽.小学音乐课堂中打击乐器的运用[J].新课程(小学),2013(9).

[2]高燕真.奏响小学音乐课堂“乐之音”[J].中国音乐教育,2014(11).

[3]何晓蕾.音乐课堂中打击乐器的教学措施探讨[J].成才之路,2016(11).

第7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小班化;教学研究;合作

一、给学生提供大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表现欲强,希望自己成为焦点,得到别人的重视。给学生提供舞台,学生就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风采,发现自己的特长。在学习《春天》题材,让学生欣赏《小燕子》歌曲时,许多学生都自告奋勇地想演唱一曲,我顺势鼓励学生,给他们舞台和机会。学生都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进行表演,有的学生用甜美的歌声打动同学们,有的学生边唱边跳,恨不得使尽全身解数来博取喝彩。学生在这种相互竞争的表演过程中,相互学习,不断完善自己。通过学生的表演,不管学生表演得效果怎么样,重要的是在表演的过程中获得了快乐,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第8篇

一、注重导入环节的设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小学阶段学生自控力差,注意力易涣散,所以,我们应该在课堂的一开始,即导入环节,就想方设法牢牢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对音乐内容产生学习的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音乐内容的教授奠定基调。比如,在学习《小猫钓鱼》这首歌曲时,一上课,我就给学生出了一个谜语:“八字须,往上翘,说起话来喵喵叫;光洗脸,不梳头,夜行不用灯光照。”学生很快就猜出了谜语的答案,争先恐后地说道“:猫!“”是小猫!”……我继续说道“:小朋友们,你们都知道小猫很喜欢吃鱼吧,今天,有一只小猫,为了吃到鱼就决定去河边钓鱼。那么,在钓鱼过程中都发生了哪些事情,小猫最后有没有钓到鱼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个故事吧!”这样,我通过在导入环节出谜语并提出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促使他们聚精会神地去倾听、学习这首歌曲。

二、创设生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

第9篇

关键词:节奏;语言;动作;律动;节奏读音

节奏作为音乐的第一要素。节奏可以脱离旋律独立存在,而旋律脱离了节奏则无法存在。可以说,没有节奏,音乐就失去了生命力。节奏就像人体的骨架一样,人有了骨架才站立起来,而音乐美不美,一个人美不美,首先取决于骨架,如我很高很瘦,我的骨架结构长而细;你很胖很矮,你的骨架结构短而粗大。那么音乐也是这样,要塑造好的旋律,首先离不开好的节奏。而节奏的学习不是按照乐谱按部就班的打出来或唱出来就可以,那样是呆板的。节奏的学习往往包含了力度、速度和情感等在其中,需要学生通过感受和体验节奏的内在动力,准确把握节奏,进而表现音乐的情感。

一、音乐教育中节奏教学的现状与重要性

从我国的具体情况看,中小学教材中对相应歌曲大部分有编写对应的节奏练习,但在教师教学中多数的节奏练习方式较为单一,多以用手打拍子或用手划拍子,以节拍规范节奏的形式进行简单节奏教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节奏的教学过程中增加了节奏模仿、节奏读音和节奏听记等练习方式。但从认知层面上讲,大多停留在数理关系上,认为音乐的节奏就是音符时值关系的组合,忽视了节奏的表现性和动力性。节奏训练的方法还较为缺乏系统性。虽然我国引进国外三大著名音乐教学法已经二十多年了,但还处于教学法的本土化理论和实践基本探索中,新的教育思想与观念还没有及时传递到一线的中小学教师当中,从三大教学法教育方式进行总结,可以看出音乐教学的第一步是从节奏体验抓起。这需要教师们有意识、有目的的加强对节奏这一音乐元素有新的认识,掌握新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对节奏的练习,从根本上改变节奏教学过于单一状况。节奏作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从欧洲和美洲来看,它们每个音乐教学法都强调节奏训练的重要性,节奏训练在音乐的学习中从最开始到最终一直贯穿为一体。可以说,音乐的起点是节奏,终点还是节奏。就像音乐家们,他们最终要解决和学习的还是节奏问题。而在音乐教学当中使用最广的是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奥尔夫教学体系和柯达伊教学法。这三大教学法在节奏的训练上都具有完整的教材教学设计和严谨的教学结构。如: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强调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继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奥尔夫教学体系强调结合语言的节奏、动作的节奏来训练和培养儿童的节奏感;柯达伊强调节奏读法进行节奏训练,边拍手边口读的方式,从语言的多样性训练和培养学生。在这些教学法当中,它们无不强调节奏在音乐的学习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二、节奏教学的方式方法

语言在节奏教学中的方式方法。音乐中的节奏大多来自于语言,是最近于人的自然发声的,而我们从出生开始家长就会教我们学习说话,所以用语言作为节奏教学的起步,会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从本土语言文化进行教育也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从教育上得到保障。用语言与节奏进行的教学,主要是节奏朗诵教学,从学生们熟悉的环境与事物入手。如姓名、动物名、交通工具、地名、所学的古诗词、儿歌等,从中提取节奏基石进行训练。在新班级上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名字有节奏的报出,以相互认识。在教学中,对于反应较慢的学生要进行鼓励说出来,对于爱表现的学生,可以让他说不出来为止。在朗诵时,对节拍、节奏出错的学生要及时纠正,从一开始就注意培养正确的节奏感。动作在节奏教学中的方式方法。节奏与动作包括声势和身体动作两方面。声势的基本形式包括拍手、跺脚、拍腿和捻指四个方面,代表着音乐的四个声部。因为人的双手双脚可以分开拍打,在记谱上,符干朝上代表的是拍打或跺右边,符干朝下代表的拍打或跺左边。关于节奏的训练,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怎么开始。如在节拍内说“开始”等。在方法上,有节奏模仿,由教师或学生拍一个节奏型,其他学生模仿。教学可以从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四拍子开始,每小节应以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一拍休止为主,尽量练习的时间要长一些,并反复练习。律动教学作为身体动作的一种方式。在律动教学中,节奏的训练需要听觉器官和身体的合作完成。听觉器官接受声音和节奏,形成音乐记忆。身体--节奏运动的载体,通过身体动作可以体验和再现音乐节奏。节奏的学习主要依靠的是身体运动和听觉,通过日常重复练习来获得肌肉和音响的记忆,进而在以后的音乐活动中能准确表现节奏。律动教学是在听音乐的同时用身体动作来体验音乐,在律动教学准备过程中,首先可以通过播放音乐,学生通过聆听节奏音响,使学生自然集中注意力,随时做出身体反应。在律动练习中,动作包括原地动作与空间动作。原地动作包括有拍手、摇摆、晃动、指挥、弯曲、转身和踏步等。空间动作包括有走、跑、跳、蹦、跃、奔腾和滑行等。这些身体的运动语汇,可以单一或综合使用,讲求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合理分配不同程度学生表现节奏要素的难度,如程度低点的学生做简单的动作,程度好些的学生可以允许他们互相走动,学生之间进行交流。

三、结语

音乐节奏教学,我们首先要重视节奏这一音乐要素。它作为音乐旋律的骨架,从根本上决定着音乐的好坏。在节奏教学中,在语言中找寻节奏基石,能有效的把握歌唱节奏准确度;运用声势教学,有效提升学生合唱活动中学生之间的默契和锻炼学生的平衡度;进行体态律动,把音乐内在的情感表现为动作,体验音乐的美感,帮助学生更好表现音乐和表达情感。由于笔者知识和研究能力有限,不足之处,还请多指正。

作者:阳祺 单位:西安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岩:音乐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概论[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62

第10篇

关键词: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评价 反思 课堂改革

我校处于城郊结合部,生源80%以上为外来农民工子弟。结合实际情况及课标的学段要求,教师对所教班级尝试结合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制定了一套音乐素养评价标准,并注意联系教学,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基础。那么现行的小学音乐课堂模式的成效到底如何呢?我们由调查数据一看端倪。

一、研究对象

六X班全体学生43名,男生27名,女生16名。

二、研究内容

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的学科分段目标,确定了以下调查内容:

(一)感受与鉴赏音乐的能力

(二)表现音乐的能力

(三)艺术想象和创造力

三、研究结果

优秀(100-90分)——A类良好(89-70分)——B类尚可(69-60分)——C类加油(59分以下)——D类

(一)感受与鉴赏音乐的能力

1.知道常见的中国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并能听辨其音色。

A.24人56% B.13人30% C.4人9% D.2人5%

2.体验并能用语言简单描述不同情绪的音乐。

A.32人74% B.9人21% C.2人5% D.0人0%

3.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能说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区、民族的民歌、民间歌舞、器乐曲和戏曲、曲艺音乐等,了解其不同风格。

A.9人21% B.14人34% C.16人37% D.3人7%

(二)表现音乐的能力

1.学习课堂乐器(竖笛)的演奏,能参与歌曲、乐曲的表现。

A.14人33% B.13人30% C.9人21% D.7人16%

2.结合所学歌曲认识音名、音符、休止符及一些常用符号。

A.8人19% B.19人44% C.11人26% D.5人 11%

3.主动参与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在情节性音乐表演中担当角色。

A.29人66% B.9人21% C.6人13% D.0人0%

4.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活动,并能用自然的声音唱出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合唱。

A.13人30% B.15人35% C.14人33% D.2人2%

(三)艺术想象和创造力

1.能够即兴创编同歌曲情绪一致的律动或舞蹈,并参与表演。

A.9人21% B.13人30% C.17人40% D.4人9%

2.能够以各种音源及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即兴创编音乐故事、音乐游戏并参与表演。

A.7人16% B.20人47% C.9人 21% D.7人16%

四、研究情况分析及反思

(一)横向分析

1.由调查表可以看出在感受与鉴赏音乐的能力这部分中,“体验和描述不同情绪的音乐”是学生最容易做到,也是优秀率最高的。而带有记忆特征的部分,例如熟知各地民歌、民间歌舞、器乐曲和戏曲、曲艺音乐等情况就不容乐观,这说明大多数的学生都有一对音乐的耳朵,他们听得懂音乐,也能浅显地理解音乐。后者由于受到地理、人文等知识的局限,加上音乐课程设置的特性导致欣赏过程都是“一遍过”,学生所接受的新知识没能得到巩固和拓展,因此大多数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是浅薄贫瘠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三多”,即“多听、多看、多感受”,并通过丰富有效的活动设计加深音乐记忆。

2.由表现音乐的能力这部分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表演能力的培养,学生既乐于参加又有非凡表现。对于知识技能(认识常用符号)这部分,学生的兴趣显然没有这么浓厚,因此得分率并不高,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让能力掌握先行,在此基础之上再认识相应的知识符号。对于器乐及歌曲演唱的部分,由于缺乏表演环境和自信,表现并不尽如人意。教师应注意多让学生有展示演练的机会,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在人前表现的自信心。

3.想象力是智慧的“翅膀”。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无所谓创造。我们培养的学生应是具有极强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因此,音乐教师应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学生会想象、有智慧、很有个性。在艺术想象和创造力的调查中可以发现,学生其实是愿意表现和创造音乐的,但是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创造它,而男生在这方面显得更欠缺,与音乐相关的姊妹艺术如舞蹈、律动显然没有女生来得驾轻就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个性,给他们想象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拓宽他们的思维创造空间。如在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这首乐曲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片段:

师:在这段音乐中出现了哪些自然中的声音?(学生争先恐后地说风声、雷声、雨声等等)

师:我们能不能自己创造这些声音呢?小组讨论,用我们身边的物品创造、模仿出这些声音。

(学生分组讨论,利用自备物品和教室里现有的音源,惟妙惟肖地塑造了这段音乐所表现的意境。他们抖动塑料袋、纸张、书本表现风声,撩起水桶里的水模拟雨声,用铁皮的铅笔盒互相碰撞模仿雷声,教室里响起了风声、雨声、雷声等。)

动手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生活就是音乐的源泉,只要大家平常用心观察、发现这些声源和音源,并把它们运用于音乐中,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纵向分析

从学生的三类素养调查中可以发现,学生的音乐能力表现呈金字塔状,即:

1.感受与鉴赏音乐的能力在塔底,最容易掌握,这部分的优秀率也最高,这说明学生的内心是愿意了解音乐的也是喜爱音乐的,因此在难度不大的这部分,绝大多数学生表现出色。

2.位于塔中的是表现音乐能力的部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音乐的喜爱不只停留在聆听和感受上,而逐渐转化到愿意合作表演,用身体、声音或者器乐表现音乐,融入音乐。只是这时候的一些知识技能对很多学生来说还稍显困难,比如,在学习《跳柴歌》这首歌曲的过程中,可让学生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演这首歌曲:校合唱队的学生采取了演唱的形式;有的学生采取打节奏或打柴的形式,因为他们更擅长节奏的演奏;有的学生在歌曲前奏时采取朗诵的形式。这是学生从形式上与经验自觉联系的范例,在评价时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教师可适当调整教学难度,让学生跳一跳也能摘到想要的“桃子”。这样,学生对于学习音乐的兴趣才能更浓厚,一些知识性的东西才能在耳濡目染中逐步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

3.对于我校学生来说,日常生活中接触得少,自然也就想得少、创造得少。因此,每每遇到需要孩子发挥具有童真的想象时,一个个课堂中的“精彩”都似乎变得可遇而不可求。当然,艺术想象与创造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这需要教师的精心引导和学生的大胆协作,尝到了创造的快乐和甜头,学生才会明白什么是创造音乐,如何创造音乐。我们不该让学生把精力过多地放在自己不擅长也不喜欢的项目上,而应该让学生投入到喜欢的、感兴趣的项目中,从而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享受成功,得到发展。

其实,擦亮一根火柴,我们就可以点燃一片天空,新时代的音乐老师要走在教学的前沿,做那手持火把,带领学生进入音乐天堂的引路人。让快乐的音乐课堂能够还学生一个梦想舞台。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学生视角 音乐教学

音乐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的个人素养,而且还会使人的精神得到放松,有益于身心健康,欣赏音乐的过程也是净化心灵的过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更不能忽视音乐本身给学生带来情操上的陶冶和精神上的愉悦。全面发展的教学总目标,要求我们对于音乐教学不能再静默,以学生为主体的音乐教学理念也渗透到了每个教师的内心。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教师该采取怎样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贯彻素质教育呢?笔者就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创设音乐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欣赏音乐的过程,就是和音乐作品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在音乐教学上,激发起学生的这种共鸣就显得非常重要。那么通过怎样的教学手段,才能实现这样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觉得可以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创设恰当的情境来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常说,兴趣是开展一切活动的前提,没有兴趣就谈不到成功,显然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热爱,就显得尤其重要。

比如在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我爱我的家乡》一课教学中,教师便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祖国大好河山和自己生活周围美丽景色的视频来引起学生对于祖国、家乡景色的专注,进而产生热爱之情。基于这样的情感之下,教学《我爱我的家乡》一课,学生就会迅速地进入情境之中。在情境中学习课程内容,学生更容易体验到音乐所表达出来的美感,然后再让学生用多种演唱形式进行练唱,轻松实现教学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以审美为教学核心,不仅可以让小学生的文化视野得到开拓,也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构建和谐课堂,尊重学生创新意识

音乐带给人的创造力往往是无穷的,音乐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音乐的创作,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不仅仅能够使他们与音乐产生共鸣,而且学生也会对音乐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基础条件,在音乐欣赏中,教师应该确立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与之心通,与之一起徜徉在音乐的世界中。

例如在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七色光之歌》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上课之初便可以营造出宽松的学习氛围。教师运用精妙的课堂导入语,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同学们,你们都见过彩虹么?那么彩虹都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学生会说它像桥,有很多的颜色等等。教师可以在学生的描述中,展示彩虹的图片,在热烈、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唱《七色光之歌》。教师还可以通过身体律动的形式,引领学生的情感体会,也可以采取让学生即兴表演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在这样的个体的创作活动中,学生们敞开心扉,不断地进步,逐渐实现精神的融合和音乐意境上的美好感悟。随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比赛,看哪一组唱得更好。教师和学生共同推选出学生评委,和自己一起构成评委组,对比赛进行评价,这样师生都在快乐而又积极的课堂中,收获到属于自己的音乐感受。

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从情感上带给学生学习的动力,引导学生在欣赏音乐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力,用心体会音乐的美和所表达出的情感。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改变了传统的“要我学”,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引领中,学生不知不觉地过渡到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从而实现高效的音乐课堂。

三、提倡兼收并蓄,实现德育教学目标

音乐有着一定的包容性,不管是古典音乐、外国音乐,还是民间音乐亦或是街头的流行音乐都是音乐作品,都有着各自的可取之处。很多的作品都可以对小学生的思想品格的养成,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虽然流行音乐没有古典音乐那样内容含蓄,没有外国音乐那样气势磅礴,没有民间音乐那样历史悠久,但是它却离小学生的实际生活非常近。流行音乐具有通俗易懂、曲调简单等特点,更重要的是小学生都具有追逐流行音乐的心理。既然如此,我们教师完全可以顺应他们的心理要求,对于流行音乐中的精华部分采取接纳态度,这也是实现音乐课的德育教学目标的一个途径,使学生成为一个健康品格的人。

例如在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教学中,可以培养学习浓厚的爱国情感。而在流行音乐中,也同样有这样的歌曲值得我们去借鉴,例如周杰伦的《发如雪》中将前世柜、尘埃是非、铜镜等古典意象融合在音乐中,带给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赞叹和对中国元素音乐的超凡欣赏力。还有就是《我最闪亮》这首歌曲中的歌词“灯光和花火一起闪亮,也亮不过我的梦想”、“被淋湿的翅膀才拥有穿越过那暴风雨的力量”等等,对于小学生坚持不懈精神品质的养成,有着积极的意义,这些都是流行音乐中值得教师去推崇、欣赏的音乐。

第12篇

一、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现如今,我国小学音乐的教育教学还有一部分受到传统音乐教学方法的影响,虽然新课改不断实行,但是小学音乐教学仍然有一定的问题和缺陷:

1.小学音乐教育不能得到高度重视

小学是学生接受一切事物的初级阶段,小学音乐是学生时代接触音乐艺术、培养音乐美感的初级阶段,教师需要在这一阶段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并培养他们对音乐的认知能力、感悟能力。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多让学生听一些美妙的经典名作,多接触一些乐器。每个人对不同的乐器喜爱程度是不一样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与长处,积极鼓励学生学习音乐,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能力,更能陶冶情操,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培养学生的变现力和创造力。然而,很多学校不能高度重视小学音乐教育,他们有的占用音乐课讲解习题,有的甚至不上这门课,宁愿设立自习课也不安排音乐课,更不要说请好的音乐教师了。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音乐和美术一样,都属于艺术类的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和美感,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等。

2.小学音乐没有良好的教学环境

很多学校并不重视小学音乐的教育,也就没有良好的教学环境了。主要表现在:音乐教学内容不够全面,小学音乐的课程内容并没有随着新课改而改进,很多还是按着教材授课的传统教学方式,没有额外的创新内容,很难跟上现在的社会发展水平;音乐教学条件不过硬,有些学校的多媒体设备相对落后,故障多,课堂上不能让学生更多地听,音乐课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听,激发学生的兴趣,落后的教学设备不利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二、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对策研究

创新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主体性的教育,现如今已经成为一个热词,它将学生放在第一位,注重学生的发展、潜能、利益等,从各个角度全面考虑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小学音乐教学中,创新化的音乐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认知能力、感悟能力以及审美观念。如何改进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创新是必要的要点之一。

1.将音乐教学目标理解透彻

在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音乐的重要性,学校要高度重视音乐课,一周适量安排音乐课,教师要随着新课改的实行,改革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不能给学生灌输音乐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以后,培养学生多听音乐,积极鼓励学生学习一种或几种喜欢的乐器,让学生爱上音乐,并鼓励学生探索音乐和我们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从生活中找到灵感,并有可能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风格的音乐。音乐教学的目标其实就是让学生在对音乐的学习过程中,发现音乐的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感悟能力和审美观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力,丰富学生的生活。

2.创新音乐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

第13篇

关键词:小学生;课前准备;教学方式

音乐教育贯穿于人们的整个学生时代,是学生音乐素养提高的阶段,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对学生的音乐教育是养成学生音乐素质的基础阶段,必须引起广大师生的高度重视。

一、课前的精心准备

在上课之前,教师必须对音乐教材进行全方位的掌握。要能够深入准确地理解教材,从而清晰地了解教材的思想内容。而且教师要能对教学有自己的观点,不能只依靠教学参考。此外,教师要能够深刻领悟教材文字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对教材进行深入开发。同时,教师在安排教学实践活动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方法等,从而选择那些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的学习方法和手段。制定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抓住契机,激活学生思维。

二、多样化教学方式,丰富课堂

1.趣味教学

小学生年龄较小,活泼好动,喜欢玩游戏,喜欢表现自己。通过设置一些课堂小游戏,例如,举行音乐知识比赛、猜歌名、歌曲接龙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主搜索信息积累知识,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这些都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通过游戏和比赛的竞争,为了个人和小组的荣誉学生会认真地学习,也会主动和同学们进行沟通交流,相互合作学习,学生积极主动而富有激情的学习方式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表现自己能力和才华的机会,也为课堂营造了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和环境,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自信心的增强。

2.发现学生优点,适时鼓励

小学生渴望被人重视,希望自己能够成功。因此,应该在教学中多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自信,这样有助于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在教学活动中,要提倡学生平等地参与课堂双边活动讨论中,虽有师生之分,但无尊卑之别。给学生创设一种合作完成某项任务的机会,激励他们独立思考问题,深入理解体会。然后将自己的想法与大家分享交流,树立学生主体意识下的一种责任感。教师要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学习锻炼。每组教学完成后,要安排适当的练习或问题讨论,使大多数学生能够获得成功体验。精心编选测试的题目,逐层递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好的评价。

3.巧妙设问,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上教师提问与否,问什么,怎样问,都将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成败。要选择提问的合适时机、得当的提问方式,启发学生思维、发展智力、活跃课堂气氛;如果问题提问选择不当,会打击学生自信,影响课堂气氛。

4.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设备被广泛运用到教学活动中,通过播放一些学习视频、教育视频和适合小学生的电影等,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等形式能有效刺激学生的感官,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刺激学生的创新思维,勇敢提出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学会有效利用当前的科学技术网络为自己的学习服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配合多种乐器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受能力

在日常的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带有一些乐器的辅导。如果一首歌曲表演有了乐器的伴奏,会给表演增添不少色彩。同时,乐器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乐器的演奏来感受音乐的节奏和律动,分辨音乐作品的音高和音低的区别。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对学生音乐感受能力的提高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让学生加强节奏感受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根据节奏打拍子的习惯。音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来安排,先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节奏练习,比如说先让学生学习四二拍子不带附点的句子,然后再逐渐加大训练的难度,锻炼学生节奏的打法。学生在这种打节奏的训练中,可以加强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受能力,对提高学生的乐感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加强了对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给小学音乐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注意力不集中等心理特点,导致小学音乐教学存在很多困难,这就要求教师课前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乐器演奏相辅助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推进小学音乐教学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14篇

关键词: 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 国外 国内

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育和基础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属于音乐教育和教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研究的内容包括教学原则、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包含在各类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研究成果中。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音乐教育理论的丰富和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展,国内外对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

1.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音乐教育的发展较早,对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研究较全面深入。关于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1音乐欣赏教学的教材

20世纪初,音乐欣赏教学刚刚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兴起,面临两个问题:一是缺乏适用于学校学生的音乐唱片;二是教师缺乏音乐欣赏教学的经验。这个时期在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产生了一批音乐欣赏教程和指导用书,如:“音乐欣赏课”(What we hear in music,Faulkner A.S.),“幼童音乐欣赏”(Music appreciation for little children,Klack),“音乐欣赏唱片教学法”(Music appreciation taught by means of phonograph,Kathryn E.S.),“课堂音乐欣赏”(Music appreciation in the school room,Jeedins),等等。这些著作或教材覆盖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各个阶段,加之唱片技术发展,前述音乐欣赏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1.2音乐欣赏教学的教学法

20世纪中期国外产生了许多新的音乐教学法和音乐教育体系,并在世界各国的音乐教学实践中广泛实践和应用,至今仍在学校音乐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关于音乐欣赏的教学法的研究包含在音乐教学法体系中,其基本原则也指导和影响着音乐欣赏教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教学法是瑞士的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德国的奥尔夫教学法和匈牙利的柯达伊教学法。这些音乐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的产生和传播,推动了学校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呈现出音乐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由这些教学法产生大量的理论教材和相关的课例研究,例如:“柯达伊教学法:从婴儿到成人的综合音乐教育”(The Kodaly method,Choksy,L,1974),“奥尔夫儿童音乐教学法”orff-schulwerk music for children,Orff,C.& Keetman,G,1958),等等。

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是:培养学生感知音乐和反映音乐的能力;发展学生内在的音乐感觉,即内在的听觉和肌肉感;发展学生耳、眼、身体和脑之间进行迅速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大量地储存听觉和动决意向的能力。奥尔夫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是:一切从儿童出发;通过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柯达伊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是:最有效的音乐教育必须从幼儿开始;歌唱是培养音乐素质的最佳途径;教学中只能采用具有最高遗失价值的民间的和创作的乐曲;音乐应当成为学校的重要的课程;教材和教学顺序的安排要充分考虑儿童的接受力和特点。这些教学原则广泛运用于音乐教学实践,也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应用。

1.3音乐欣赏教学的课程标准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的学校音乐教育顺应教育改革的大潮,进行着系统的、整体性的改革,包括重新认识音乐课程的价值与应有的地位、研制新的课程标准、设计新的教学体系、实验新的教学方法、编写新的教材等。

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于1974年制定(1986年修订再版)的《学校音乐方案:描述和标准》(The school music program:Description and standards)(MENC,1986)。这套标准几乎覆盖了学校音乐教育方案中除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外的所有方面。此标准中规定的音乐欣赏教学“成就标准”为:小学阶段,听音乐时,用身体动作的反应或节奏乐器表现出对节奏的理解;听认一些常见的正规管弦乐作品和声乐作品;使用正确的术语来讨论作品的特征;用学生自己的词汇讨论音乐作品的质量;通过唱奏参与音乐;喜爱听各种类型的音乐;讨论并阐述对艺术作品的个人见解等。初中阶段,听认包括各种风格音乐曲目的作曲家和曲名;听音乐时集中较长的注意力;通过听觉,分析音乐演奏;使用恰当的音乐术语来分析音乐;分析、比较和对照各种风格与时期的音乐,并借助非语言媒介(例如视觉艺术、律动)等。[1]

1993年,美国政府宣布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Goals 2000:Education America Art),其重要内容是建立各学科课程的国家标准,作为衡量到2000年各学科内容和成就的质量标准。由此产生了新的音乐教育国家标准,即《艺术教育国家标准》(National Standards for Arts Education)(MENC,1994)。此标准中规定的音乐欣赏教学“成就标准”为:幼儿园至4年级,学生能够注意并积极地参与各种长度和难度适宜的音乐的听赏活动;通过对所听音乐的描述和答问,表现出他们的音乐感知;在音乐听赏过程中,通过身体运动,对显著的音乐特征或特定的音乐发展变化作出反应;在反复听赏后,对某一作品中音乐诸要素的关系形成更完整的感知,并具备表达出这种感知的能力;运用学生的听赏技能,改善他们独自和集体音乐活动的准确性和表现力等。五年级至八年级,学生能够注意并积极地参与各种中等长度和难度的音乐听赏活动;通过对所听音乐作品内容时间的描述和答问,表现出他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在反复听赏后,对某一作品中音乐诸要素的关系形成更完整的感知,并具备表达出这种感知的能力等。[2]

总之,国外关于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历史较长,理论比较全面,音乐欣赏教学的发展较成熟,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2.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在借鉴国外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众多专家和学者的努力探索和广大音乐教师多年的实践总结,已取得丰硕成果。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一类是以音乐教育研究的组成部分包含在各类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研究成果中,另一类是专题研究。

包含在各类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研究成果中的音乐欣赏教学研究很多,如:曹理与李朴民的《中学音乐教育》(1987),曹理与崔学荣的《音乐教学设计》(2002),曹理主编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2003),金亚文主编的《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2003),张开军的《音乐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2003),王安国等的《走进课堂――音乐新课程与案例评析》(2003),郭声健的《音乐教育论》(2004),廖乃雄的《音乐教学法》(2005),吴锐淼编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案例专题研究》(2005),等等。其中,由曹理主编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最具代表性,在该书的“音乐欣赏”一节中,全面、详细地阐述了欣赏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欣赏教学的任务和内容、欣赏教学的方法、欣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及欣赏教学的课例分析。

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方面的专题研究主要以论文形式呈现在各种音乐和音乐教育期刊上,内容涉及音乐欣赏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案例等方面,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以音乐欣赏教学的特性为主要研究内容。这些研究从音乐欣赏的本质、音乐欣赏的基本方式、音乐欣赏的基本原则等方面进行阐述,如:徐惠英的《参与,是音乐欣赏教学的良好方式》,昌继光的《软化学科边缘,提高欣赏水平》,曹理的《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等等。在《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一文中,作者指出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感受、体验、听赏分析、评价音乐的能力及发展想象力,丰富情感,加深对音乐与文化、历史关系的理解,是进行审美教育、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3]

第二类,以音乐欣赏教学的教学方式、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这些研究文章主要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评价、教学手段、教材教法等方面进行阐述,如:钱建良的《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研究性学习》,尹新荣的《“对话式”音乐欣赏教学》,王加宁的《在欣赏教学中培养“倾听”音乐的习惯》,等等。在《在欣赏教学中培养“倾听”音乐的习惯》一文中,作者指出音乐欣赏教学任务是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则有赖于学生倾听、倾听、在倾听的欣赏习惯。[4]

第三类,以音乐欣赏教学的心理学因素为主要研究内容。这些研究主要从音乐欣赏的心理特征、心理因素、心理过程及学生的心理特征等方面进行阐述,如:李庆如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情感体验与表现研究》,蒋笛的《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心理学因素》,等等。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心理学因素》一文中,作者指出在音乐教学体系中,音乐欣赏教学与心理学的联系尤为紧密,因为音乐欣赏学习过程与音乐欣赏过程一样,其本身就是一个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的动态过程。在进行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时,借鉴一些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音乐心理学等的一般规律,能为音乐教师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指导音乐欣赏教学顺利进行。[5]

第四类,以音乐欣赏教学课堂教学设计为主要研究内容。这些研究主要结合新课标和音乐欣赏教学实践进行教学设计,力求在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促进有效的音乐欣赏教学。如:张晓莉的《〈春江花月夜〉音乐欣赏课教学设计》,曹理的《如何选择教学策略――小学低年级音乐欣赏〈红绸舞〉教学设计及评析》,罗义亮的《音乐欣赏课的意境设计》,等等。

总之,这些论文对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了分析和研究,对实践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探讨,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对音乐教育教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运用价值。研究主要针对音乐欣赏教学某一方面的问题,全面系统研究比较缺乏,根据各个不同地区具体情况的音乐欣赏教学现状和问题的研究也比较缺乏,理论研究还不够完善,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尤其是新课标下的音乐欣赏教学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摸索,理论研究还有待于完善。

参考文献:

[1]刘沛.美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92,101.

[2]刘沛.美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22,131.

[3]曹理.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01,(1).

[4]王加宁.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倾听”音乐的习惯[J].中国音乐教育,2001,(3).

第15篇

不少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专家与学者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突出引导学生对音乐的聆听与感受,进而达成积极自主地进入对乐曲思想的理解和音乐内涵的体悟,由此培育孩子们良好的音乐素养。多年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表明,注重引导孩子们对音乐作品的聆听,让他们成为音乐的积极欣赏者,可以大大提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参与度,有助于激发和培育学生浓厚的音乐兴趣,还有助于促使孩子们的内心情感变得更加丰富,有助于促进孩子们良好想象力的发展,促使他们的精神生活得到更好的满足,不断拓展与扩大他们的音乐视野,促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协调的发展,并不断提升听赏、感受、体验、评价音乐的能力。下面结合自身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践,谈谈如何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开展小学音乐欣赏课堂教学,希望能够为同仁们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注重以游戏为引领,促进学生欣赏音乐的乐趣

游戏是小学生最为喜欢的活动,源自游戏玩耍本自孩子天性之一。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引入游戏活动,可以极其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的参与度,还可以极其有效地激发孩子们对教学内容产生深厚的兴趣,让他们学习的激情得以迸发,让他们思维活动得以有效激活,特别是音乐游戏活动的良好互动性和愉悦性,有助于教师积极主动地把握好课堂教学节奏与氛围,有利于更好地引导孩子全身心地融入到音乐情感世界之中,从而促使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得到有效提升,并促使他们的音乐素养得到良好培育。例如,我引导孩子们就《跳绳》这首歌曲进行欣赏时,将课堂教学场地作了适度调整,带领孩子们来到类似于大妈最爱的广场舞场地,实施开放性教学,提前让孩子们准备好跳绳,以便让小朋友们一边聆听着音乐一边随歌跳起绳来,由此积极而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得以构成,孩子们深深地体验到了乐曲所带来的快乐,激发他们对音乐课堂教学的浓厚兴致,起到非常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还培育了他们对音乐学习的良好兴趣。再如,《捉迷藏》音乐的欣赏,可以引导孩子们在课后配上背景音乐进行捉迷藏游戏活动,让他们更好地体会音乐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三、注重以表演为引领,促进学生欣赏音乐的动力

表演是人们对音乐艺术的肢体语言的表达。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引入表演活动,正好迎合了孩子们爱表露、爱展现的天性,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参与度,激发孩子们进行课堂教学的动力与激情,增强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动力,有助于增强他们对音乐意境的切身感受,大大增强他们的音乐素养,陶冶他们高尚纯正的道德情操。因此,广大小学教师要注重,以舞蹈表演、伴奏表演、角色扮演、各种歌唱表演等形式,组织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欣赏音乐的意境,激发他们音乐学习热情,提升音乐欣赏课教学质量与效果。例如,我曾经引领学生就《玩具兵进行曲》进行音乐欣赏课堂教学,首先引导孩子们对音乐故事内容和背景进行充分理解,接着引导他们进行伴奏表演,带领孩子们随同音乐,展现出非常阳刚、非常神气的神态,以雄赳赳、气昂昂的精神面貌来表演玩具兵们那特别可爱、特别顽皮、特别逗乐的形象,而对于音乐结尾部分,为了让孩子们结合到日常生活教育,让孩子们体验“凌乱定格”,(由玩具兵们特爱玩导致的各类物品东倒西歪、凌乱不堪,而来不及放回玩具箱的尴尬场景),既达到了音乐欣赏教学应有的教学目标,又提升了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教育,促进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四、注重以故事为引领,促进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广大小学音乐教师要积极创设各种有效方式和途径引导学生走进音乐。不少小学音乐教学专家与学者也认为,通过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引入故事,有助于促进学生亲身参与音乐活动,促进他们对音乐基础知识的认知和音乐基本技术的体验。源于鲜活而生动的故事与小学生的心理距离较近,基本上小朋友都喜欢听故事。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可以以此为入手,结合音乐经典故事或事情编讲一些故事,以快速抓住他们的音乐学习注意力,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促进对音乐欣赏的魅力感受,增强音乐素养。例如,在教学《瑶族舞曲》过程中,可以以多媒体视频形式,引入瑶族音乐主题活动的故事,让孩子们对瑶族人民的服饰打扮、风俗人情、生活习俗等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突出以故事引领,叙说出瑶族舞曲的来源,从而引领学生对舞曲旋律、速度、节奏、拍子以及所蕴含的情绪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纵向认识”,增强孩子们对乐曲的感悟,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的同时,激发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音乐素养。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