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城乡市场 一体化 公共政策
中图分类号:F713.3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6-0266-02
“城市”和“乡村”作为非均质的地域空间,是人类生存及经济社会发展的两种不同的群落分布形式。受各自特定的自然、经济、社会等条件制约,城市与农村在物质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区域功能以及民众生话习俗等方面都有各自不同的特色。但是,这两大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城市的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持。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互为需求、互相补充,在互利互惠中互动互促、共同发展。
一、城乡市场一体化发展的意义
(一)城乡市场一体化是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目标
农村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方面,只有把巨大的农村市场融入统一的国内市场,实现城乡市场一体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真正建立。因此,城乡发展首先必须改变二元经济管理体制,实现城乡市场经济的一体化。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这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城乡市场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三农”问题的实质就是农村体制改革滞后、市场机制缺失造成的城乡关系错位和利益失衡的表现和结果。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是要大力推进农村的市场化改革,提高农业的市场化程度,构建城乡统一的市场经济体制,弥补农村市场机制的缺失和断裂,消除城乡之间的体制壁垒和市场分隔,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公平的市场条件和有利的环境,防止农村资源和农业要素的流失,让农民分享到城市化的利益。
(三)城乡市场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逐步改变长期以来城乡体制分立、管理分治、发展分隔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形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城乡之间资源、要素市场化交流和集约配置的体制和机制,实现城市与农村不同区域各个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以城市发展带动和促进乡村发展,以工业发展带动和促进农业发展,推动城市和乡村的协调共进。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其关键的环节是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构建连接工农、沟通城乡的统一融合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自由合理流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优化配置城乡资源。
二、城乡市场发展失衡的原因
(一)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通过长期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我国国民经济形成了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局面。一方面是自给自足程度高的农业生产部门,另一方面是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工业生产部门。改革后,城市在产业分工的基础上形成了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即现代市场经济,而农村由于生产方式落后、分工程度低、市场需求有限,市场经济发展缺乏必要产业条件。由此,在国民经济二元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了城乡二元市场结构局面。
(二)管理分治下形成重城市市场建设,轻农村市场设施建设
基于农副产品流通体制城乡工业消费品流通体制上存在的行政分割局面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市场规模大,从自身利益出发垄断市场,设置壁垒保护自身既得利益。因此长期以来市场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城市,不仅城市建立了各种农贸市场,还有各种商场、超市,以及银行网点和其他生产要素市场。与城市相比较,农村市场设施建设比较滞缓,市场体系残缺不全,缺乏联系农村居民需求与供给的纽带。
(三)农产品市场流通不畅
农产品销售市场是农村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流通是否顺畅,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实现问题,进而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循环与农民生活的水准。
农产品卖不出去,特别是在农产品的集中生产地区,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通常情况下,某种农产品丰收后,随之而来的常常是该种农产品的出售难。农民丰收的喜悦常常变成丰收后的忧愁;农产品卖不好,农产品销售市场的风险大。首先,价格的大涨大落以及其他人为因素的作用,使农产品的销售难上加难。其次,农产品出售后回款难。农民卖出了农产品,得到的却是欠条,很难收回现款。再次,对农产品任意压级、压价,让农民感到出售农产品较难,并因此影响其积极性。
(四)市场法规建设滞后,交易行为不规范
除了20世纪90年代初制定公布的《批发市场管理办法》外,至今全国还没有统一的农村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政出多门、市场准入管理不到位、交易行为不规范等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由于缺乏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健全的商品质量检测制度和必要的检测设备与手段,以及农产品质量认证和质量检测体系不健全,农村市场中假冒伪劣商品危害程度远远高于城市,进一步制约了农村市场的发展。
三、城乡市场一体化的实现途径
(一)推进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经济管理体制
统筹城乡发展,协调城乡关系,首先,必须着力于深化体制改革,改变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二元管理体制,消除限制资源、要素和产品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的各种体制性政策。其次,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方面对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一视同仁,使社会保障成为全民共享的制度。最后,要以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为目标,加快农村财政与税收体制改革,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和基本需求返还制度,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城乡税制统一和城乡居民非税负担统一,使城乡的财政支出与其人口比例大致相适应。
(二)加快城乡流通现代化建设步伐
推动连锁经营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展和延伸,大力发展连锁经营。连锁企业要从城市延伸到县域重点镇,力争经过5年的努力,初步确定连锁经营在城乡商业和服务业中的主体地位。积极推进物流配送发展,允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加强城乡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企业,扩大配送品种范围,力争建成提供大规模、多品种、高效率服务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稳步推进电子商务发展,加快流通企业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流通基础信息的规范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大力开发利用流通企业信息资源。
(三)完善市场法规,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政府应从宏观调控的层面,建立高效、综合的农业管理体制,即把管理农产品流通市场以及农村各要素市场的有关部门加以协调和统一,形成一个跨部门的机构,负责解决农、工、商各部门之间的政策协调问题。尽快清除阻碍城乡市场体化的各项制度障碍,以提高商品和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的效率。
另外,要建立完备的经济法规,健全市场规则。对农产品流通设施结构布局要有统一规划,同时要加强市场法规的建设,使市场监管有法可依,以强化政府对市场的引导以及科学监管。科学的、严格的法律法规,对规范市场秩序和交易行为,保护生产者、经营者及消费者的利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四)培育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要提高农民在市场中讨价还价的能力,发展代表农民利益的合作经济组织是必由之路。政府要发挥支持和引导作用,在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基础上,要积极制定必要的扶持政策,如确立合作经济组织的合法地位,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给予税费优惠、财政及金融支持,对组织的领头人加强培训等,并切实把这些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五)加强政府管理部门对农产品生产、流通过程的质量监管
责成质监农业部门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监管,制订实施严格的农产品流通质量安全计划,包括制定农产品流通质量安全标准、市场准入制度、检测制度,制定农产品经营者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实行质量公示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其次,要推动农产品优质流通计划。包括开通优质农产品信息网站,推动农产品流通的体系建设,鼓励生产者与市场、商户联合,鼓励商户专营和从事优质配送服务等,进一步鼓励生产者与商户对优质农产品生产、流通的积极性,从而保证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性。
收稿日期:2011-07-06
作者简介:郭晓杨(1986-),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公共政策与公共事务研究。
参考文献:
[1] 赵新娟,王淑娟.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08,(3):68-70.
[2] 陆学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J].社会科学研究,2009,(4).
[3] 韩振普.县域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关键环节[J].理论学刊,2009,(5):76-78.
【关键词】运维管理;城乡配网;一体化建设
1 2013年工作基本情况
1.1 配网安全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结合春、秋季集中检修及“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对所有配电线路和设备进行逐项检修消缺,共检修线路108条,清理树障7000余棵,实施宣传、监督检查210余次。组织开展配变负荷测量,及时发现处理配网重载、过载问题,全年配网故障停电同比降低22.9%。深入开展配电网专业诊断分析,全面梳理设备现状及存在问题,为下一步配网规划建设和管理提升提供可靠依据。认真落实迎峰度夏(冬)和有序用电方案,做好电网运行监控和负荷预测,加强重点区域设备巡检。开展迎峰度冬应急工程项目建设,确保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全市电力有序可靠供应。
1.2 直供配网及农网改造升级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2013年直供配网、农网改造升级、县公司自筹配网工程全部按期投产。直供区全年新建、改造配电线路74条、140公里,完成资金8904万元。河口区公司在全省率先完成农网改造升级建设任务,全市提前一个半月完成年度建设目标,进度全省领先。新建及改造中低压配电线路228条、870公里,新增及更换变压器92台、16兆伏安。城区基本解决供电“卡脖子”问题,农村低压供电超半径现象得到有效改善,“低电压”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圆满完成悦来新城二期、秀水家园等4项小区配套工程以及沂州路步行街改造等20余项政府重点建设工程,为东营城市建设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1.3 智能配网建设成效逐步显现
全面完成配电自动化建设任务,直供区累计完成配电自动化线路建设126条,实现自动化线路全覆盖。利津县公司完成县城中心区配电自动化工程建设,其余县区公司建设方案通过省公司审查。结合省公司运监平台建设要求,对公司配电自动化系统、生产管理系统、营销系统等进行规范整改,累计完成各类数据、设备消缺1100条次。配电自动化主站在线率实现100%,终端在线率96.25%。全年馈线自动化累计正确动作80次,减少停电7150时户,减少电量损失约174万千瓦时,大大提高了配网抢修效率和供电服务质量。2014年1月5日,公司城市配电自动化工程顺利通过国家电网公司验收。
2 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2.1 配网发展不均衡,农村配网欠账较多
主要是农村配网电源布点有限,网架布局不合理,单辐射线路占比依然较高,10千伏线路联络率仅37%,N-1通过率仅24%,仍有30余条线路存在“卡脖子”问题,146条10千伏线路供电半径超标,33台配变重载甚至过载运行。未改造的台区低压导线截面细、供电半径长,用电高峰时末端客户电压偏低。
2.2 客户对配网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随着城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客户对供电质量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公司供电可靠性和服务能力仍需进一步强化提升。
2.3 配电专业化管理需进一步加强
“五大”体系机构调整已经完成,但体系运转尚有待于进一步磨合提效,对县区公司的专业垂直管理仍缺乏有效的管控手段。配电工程管理须继续加强,部分单位存在配网工程建设职责不够清晰、施工组织和安全管控难度大等问题。
3 2014年思路目标和重点措施
2014年,将始终坚持“不停电就是最好的服务”理念,以配网标准化建设和“三集五大”体系全面建设为契机,努力实现农村配网建设、智能配网应用“双突破”,着力解决配网供电“卡脖子”和低电压问题,全面提升城乡配网一体化管理水平,加快建成现代配电网。
3.1 加快推进城农网工程建设,实现城乡配网一体发展
统筹利用配网基建、农网改造升级、大修技改等资金,加强电源布点和结构优化,加快变电站配出线路建设及改造,提升线路转带负荷及供电能力。加快台区新增布点、变压器更(轮)换增容,年内将全市农村低压户均供电容量提高至1千伏安以上。重点解决农村10千伏线路“卡脖子”、联络率低、配变过载、末端电压低等问题,用两到三年时间完成6千伏线路升压改造,持续改善农村配网设备健康状况,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市配网一体化发展。
3.2 加快配电自动化建设,不断提高实用化水平
上半年完成东营区、河口区、广饶县、垦利县中心区配电自动化建设,实现县城中心区配电自动化全覆盖。组织开展智能配网建设“回头看”,持续梳理和完善网架结构。加强配电自动化系统调度和运维管理,完善配电自动化运维制度规范和考核指标体系,加强系统实用化应用,遥控使用率达到100%、馈线自动化正确率超过92%。加大智能配网技能培训、技术交流力度,不断提高配电自动化实用化水平。
3.3 加强设备运维管理,提升配网管理水平
加大配网设备综合治理力度,继续开展配电网深化诊断分析,从降低客户故障、减少设备故障等方面入手,查找、分析配网存在薄弱环节和安全隐患,加快整改措施落实。大力开展配网带电作业,完善市县公司带电作业装备及工器具配置,全面提升配网带电作业水平。深化PMS系统、电网GIS系统应用,实现业务流程信息化、标准化。继续深化配网应急抢修指挥平台应用,完善抢修制度规范和作业流程,不断提高配网抢修效率。
3.4 加强需求侧设备治理,减少客户设备对电网的影响
按照省、市政府职能部门关于客户接入、管理的有关标准规范要求,指导、监督客户做好新接入设备的配置和选型,严把验收送电关,确保设备“零缺陷”接入电网。督促客户做好设备运维、更新改造工作,提高客户设备健康水平。督促客户做好负荷调配以及无功补偿装置运维工作,对于冲击性负荷采取加装就地无功补偿、软启动装置等措施,提高客户电压质量、功率因数和三相负载平衡度。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路径选择;三农问题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一直处于城乡二元结构状态,人为地割裂了城与乡的有机联系,造成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带来了诸多社会矛盾,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党的十明确提出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深入分析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清晰勾勒了农村改革发展的路径,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做了实实在在的战略安排
一、统筹城乡发展必须从各地区实际出发创造出最佳模式
中国的发展来自实践,来自基层。城乡一体化道路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它是从本地实际出发,遵循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产物。全国广大农村在经济发展程度上不尽同步,在区位优势上各具特色,在所处地理位置上各有特点,人口、资源、环境等各方面也大不一样,因此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思路和对策,决不能搞“一刀切”,要鼓励各农村地区,从本地实际出发,探索出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各地区在具体实践中,本着有利于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原则,科学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稳妥推进,赢得了基层群众的广泛支持和参与,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统筹城乡发展必须不断解放思想破解“三农”难题
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统筹城乡发展必须不断解放思想。我国农业人口众多,耕地和水资源严重不足。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的初步实践都充分印证了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有“跳出农村看农村、跳出农业看农业、跳出农民看农民”的新思维,努力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实现从单一到复合的转变。
一方面是“人要拉出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土地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农村人口有序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另一方面是“钱要投进去” ,既要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发展的扶持,也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村,还要合理盘活农村资源、资产,提高农村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党的十突出强调:“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重视和发展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发展状况不仅制约着基层政府的施政能力,而且影响着统筹城乡的实际效果。只有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膨胀县域经济规模,才能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否则,推进城乡一体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改革开放三十年多来,很多贫困县能够从贫困落后的经济状况中走出来,而跃居中国百强县之列,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以雄厚的经济实力为支撑,带动了农村经济繁荣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比较好地促进了城乡一体的协调发展。实践证明,县域经济越发展,区域经济实力越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底气越足,成效也就越好。
四、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在政策创新、体制和机制改革上下功夫
城乡二元结构是被“城乡分割、一国两制”逐步固化的体制和制度安排的结果。虽然这种体制和制度安排在改革开放以来进行了多次调整,但至今仍未根本消除,导致城乡差距长期持续扩大、国内需求增长滞后等问题,成为我国发展方式转型难以治疗的顽疾。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我国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依靠结构性改革,通过政策创新、体制改革、制度安排和机制建设,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保证城乡一体化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
首先,推进城乡一体化要以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为重心。农村目前最重要的生产资源仍然是土地资源。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核心在于深化农村土地产权改革。要在确保农民土地权益不受侵犯的前提下,加快健全农村集体建设土地流转市场。逐步实现农村集体土地与城市国有土地“同地、同价、同权”的流转模式。
其次,推进城乡一体化需要建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基础。城乡一体化最核心的目标,在于最终消除长期的制度基础。加快社会事业在城镇的完善和向农村的延伸,尽快形成城乡统一的国民教育服务制度、城乡统一的医疗卫生服务制度、城乡统一的养老保障制度,城乡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统一的社会救助制度,城乡统一的住房保障制度,城乡统一的公共交通服务制度等等,最大限度地缩小现存的城乡差别,使城乡居民公平分享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
五、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加快政府转型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需要多方面的政策、体制和制度条件。创造这些条件是各级政府的职责。因此,各级政府应该通过自身改革和建设,为城乡一体化营造 逐步完善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推进城乡一体化,政府必须通过自身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