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数字化管理特征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经济效益高。即以增加办公费用和办公人员这样一种方式来解决这一难题。而数字化档案管理是机读档案,不再是传统纸质为载体的档案信息。这样不仅节省了占地面积,节省了保管费用。而且方便查阅,因此也避免了重复印刷而造成的纸张浪费和不必要的增加人员的费用。
(2)办公效率高。数字化的档案管理使信息资料能快速归档,并尽快使用。以人事档案管理为例,由于管理对象的范围,并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如工人进厂,退休,流动性等,要想准确了解统计这些情况,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必须“归档”后才能进行查询。数字文件通过网络计算机管理,能够准确地反映当前情况。数据查询通过数字化档案管理变得十分简单,可以真正做到让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足不出户便可知晓天下大事,数字文件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没有围墙的边界文件,档案保管也形成了文件实体保管基地到信息控制中心的转变。
(3)档案利用率高。由于传统的档案大都以纸质为载体,通常保管在档案馆、档案室,给使用者造成了极大的不便。数字化档案管理使查找档案更加方便快捷,使用者可以准确地查询到到自己所需要的档案。信息网络的实现大大提高了档案的利用效率。使用着可以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更加便利快捷。
二、提高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建议
(1)提高档案信息管理的创新服务意识。单位领导的档案管理意识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影响力颇高,所以对档案的管理工作各级档案管理部门还应该进一步落实加强。单位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强有力支持。同时还要在思想层次上支持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在网络信息社会条件下,档案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到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和新形势,档案管理工作者应该要加强自身的职业素养,加强档案管理的主动意识,提高自身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意识及服务意识。
(2)加强档案管理人员数字化档案管理水平。单位档案管理者和部门应该提高职业技能,进一步加强对数字化档案信息系统的操作的技巧,应当鼓励档案管理者积极参加以计算机信息网络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技能学习和培训,并给予必要的支持。档案管理者还应熟练掌握档案专业知识。与此同时,单位还要积极向社会各界引进网络信息数字技术精通的专业人才,并对在职员工定期培训,使之成为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坚强后盾。基于此,不仅可以提高档案管理团队的网络信息技术现代化技能,而且为档案管理数字化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 高校 图书馆 数字化 模式
实现数字化模式是高校图书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馆藏资源高效利用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虽然高校图书管理在数字化的进程中会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但是我们有信心去一一克服这些障碍,下面就来做具体的研究和探讨。
一、高校图书馆数字化的基本含义
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简而言之就是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图书馆是信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数字化的实现使图书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更加高效和快捷的时期,数字化图书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包含诸多技术,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电子通讯技术等,数字化图书馆的形成就是把上述各种技术进行有效的加工和整合,在此基础之上,使之形成完整的一个整体,最后作为一个高新技术项目而存在,这就是所谓的高校图书管理数字化。
二、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的基本特征和模式
(一)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的基本特征
一般来讲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高校数字化图书馆拥有大量的数字化资源和馆藏资源,这是数字化图书馆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二是高校数字化图书馆资源在检索的过程中必须达到智能化的程度,检索的智能化是实现图书馆数字化的重要标志;三是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在运行的过程中是以信息结构为基础的,这种信息结构具有分布、开放的特征,此外数字化运行还必须要依靠高速可靠的网络环境;四是高校数字化图书馆资源之间并非独立分割的,而是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以上就是高校数字化图书馆最显著、最突出的四个特征。
(二)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的运行模式
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在运行的过程中,用户通过网络以及通信系统,会连接到一个咨询系统,这个咨询系统是隶属于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在这个统一的访问界面上,用户可以很方便的获取任何自己想要咨询的信息和资源。此外高校数字化图书馆还需要建立所有不同需要的文档,创设这些文档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方便对一些大型复杂的系统进行可视化的说明,在此基础之上,形成最终的系统模式,那么在建构这些系统模式的过程中,具体需要哪些操作和流程呢,可尝试通过“Use Case图”、“静态结构图”及“动态行为图”这三种图形来建立系统模型,其中静态结构图又包括对象图、组件图、配置图及对象类图四种,动态行为图包括状态图、活动图、顺序图及协同图四种,使用这些类别的图使系统可视化从不同的抽象角度来实现,一般它具有一下几种特征:可视化,表示能力强;容易掌握,方便使用;直接面向对象,简单明了。
三、高校图书管理数字化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图书管理数字化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图书管理数字化模式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为高校广大师生提供高质量服务的需要,图书管理的数字化不但顺应了时展的潮流和趋势,还为广大师生的科研教学和资料的查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促使馆藏资源的利用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无形中推动了图书馆的快速发展;二是方便图书工作人员对图书进行高效管理,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馆藏资源日益丰富,这种状况无疑加大了管理人员的负担,客观上造成了管理的漏洞和困境,而图书管理数字化的实现,不但可有效减轻管理人员的负担,还可大大提高了图书管理的水平和质量,可谓一举多得;三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随着地球村时代的到来,出现了资源有限性的问题和矛盾,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实现图书管理的数字化,数字化模式可有效促使图书资源和资料的全球运用和流动,进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二)图书管理数字化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图书管理数字化模式可行性分析通俗来讲就是管理化的操作性问题,从当前发展的情形来看,实现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是完全可行的,问题的关键是建设的系统分析和设计方面,首先在静态结构的设计方面,当前图书馆运行的传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早已经不能满足实践的发展和需要,为了实现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和关联性,必须在静态设计方面下工夫,秉持面向对象的原则,积极构建数据模型及管理模型等,这样就从源头抓住了设计系统最关键、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其次是动态性的结构设计和分析问题,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建立在网络环境和更为开放的信息结构基础之上,其基本流程是非常方便简单的,可以通过一个外化的顺序图来反映,先是用户通过登录流通系统的用户使用的页面,接着输入密码及验证码等,顺利进入系统内部,然后用户根据自身需要输入指令,传达到电子书刊所对应的模块,最后通过系统总程序的控制和操作来向客户提供具有独立版权的电子书刊,整个流程快捷方便高效。
四、结语
实现高校图书管理的数字化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是这是图书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非常具有可行性,因此我们要做出积极努力,切实为实现图书管理的数学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勇,张岩.浅论高校图书管理数字化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1).
[2]苏洁.浅析高校图书管理数字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2).
作者简介:
关键词:建筑工程;数字化管理;施工
1工程概况
某住宅小区工程其建筑面积共计12.9万m2,工程包括6栋32层高层住宅建筑、2栋12层小高层建筑。部分建筑采取相同设计方案。小区土建工程及水电安装工程由总承包单位负责,基坑开挖、地基工程、电梯工程、弱电工程及消防工程等分包给相应单位。为降低成本,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在建筑工程施工中采取数字化管理。实践证明,采取数字化管理技术,有助于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及综合效益。
2数字化管理基本认知与理论依据
2.1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基本认知
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指的是,在建筑施工环节中,对生产所需要的各种材料与各种所需内容进行量化,并对施工中所产生的各种报表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处理,将统计结果向统计部门进行反馈[1]。通过对数据信息的科学分析与处理实现对建筑工程施工全过程管理,从而实现提高建筑工程效率与经济效益的目的。建筑施工数字化管理其与信息化管理不同,信息化管理侧重对信息数据的处理,采取计算机技术实现管理统计,为信息、信息传播与信息共享提供支撑[2-3]。
2.2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理论依据
在明确认知数字化管理理念的同时,还应采取切实的管理方式将其理论应用于实践操作之中。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的理论依据,主要为项目结构分解理论、过程管理理论、建筑项目目标控制理论及工程量清单规范理论,综合应用其理论与办法,为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实现提供理论依据。
3数字化管理的具体路径探究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引入数字化管理,其实践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执行建筑施工整体进度的结构化分解[4]。按照建筑施工具体内容,依据工程量清单规范内容并综合建筑工程分布分项划分规定原则,执行结构化分解操作,在完成结构化分解之后,需要作工程模块编码进行表示。模板编码操作应遵循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规范基本编码所规定的原则,考虑到模块单位较之工程量清单最小分项更小,为此需要增加一定的自编码。②模块目标确定。分解模块并完成编码作业后,需要进行模块目标确定,即对模块造价、质量及工期等要素进行目标确定[5]。其中,造价目标包括成本、产值及利润值,应确保模块施工质量满足工程设计与标准要求,工期应分相对工期与绝对工期。在单位模块之中,造价、质量及工期内容以数值进行表示,文字对数值进行描述与说明。进行数值确定属于建筑工程过程管理法的重要内容,在数值确定过程中,应综合市场因素、工程状况因素、投标情况及企业状况等信息,以确保数值参数确定的有效性。以质量与工期特征为例,其特征因素表如下。③工程施工管理。以以上工作为基础支撑,进行建筑工程数字化管理。随着施工进度开展,同步进行各种数据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在此阶段中,建筑工程施工进度与质量控制十分关键,一旦出现问题应及时反馈。④建筑工程质量跟踪与检查。随着建筑工程施工开展,需要安排专业人员进行工程质量跟踪与检查,采取过程管理基本作法中的检查方式,进行施工现场各种数据信息的搜集与整理,将所收集到的各种数据信息与模块特征目标内容对应并整理统计,最终将所有数据信息划分为造价、质量与工期3大类,将最终数据信息结果与模块初始标准特征目标值进行整体对比,进行数据差值判断,从而明确数字化管理在建筑工程中应用的实际效果。⑤依据检查结果,及时找出建筑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质量控制措施,分析存在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依据原因进行影响因素变更或模块特征目标变更,以确保数字化管理的有效性。在整个建筑工程施工环节,数字化让工程管理更趋于规范化、科学化,其管理针对性与准确性提高,为实现高效率管理提供助力[6]。
4实践应用
在本小区工程施工中,采取数字化施工管理方式,具体包括建筑空间信息技术、数字化施工监控技术、建筑设备数字化监管技术、建筑系统仿真计算技术等。
4.1建筑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
建筑空间信息技术,主要是针对建筑工程施工场地信息的分析,如地貌、地形与建筑物等,其技术层次中还包含有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应用十分广泛。如其地理信息系统,则可以为小区选址、施工平面规划及项目风险评估等提供支持,将其应用于本工程中,其系统提供了图形查询、文字查询及各种信息查询,获取空间坐标等具体信息与动态过程信息等[7-8]。
4.2数字化施工监控技术
数字化管理中引入数字化施工监控技术,可以实现对建筑工程施工全过程的实时监控。在本小区工程施工中采取该技术,实现了对工程混凝土输送、振捣、养护、钢筋安装及绑扎、模板安装等关键环节的监管,并进行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监控,如监视其施工过程中是否采取安全措施,对脚手架、吊篮塔吊、卷扬机等设备安装及操作状况进行监控,及时发现施工中存在的隐患问题,强化了施工安全,保障了工程施工质量[9]。
4.3建筑设备数字化监管技术
设备数字化监管技术,主要是针对建筑工程施工中的给排水系统、照明系统、暖通系统等进行集中管控,以计算机局域网为基础,强化设备管理。在本工程中应用设备数字化监管技术,搭建机电设备管理系统,在机电设备调度、控制与管理方面发挥作用,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数字化管理应用还包括建筑系统仿真计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如虚拟现实技术,以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可视化研究,对建筑工程组织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施工方案可靠性与经济性。实践证明,在建筑工程施工中进行数字化管理,引入数字化技术,能够切实提高工程管理水平,保障工程施工质量,在实现其综合效益中发挥着重要现实作用。
5数字化管理与信息化管理的有机结合
在建筑工程施工领域,采取数字化管理方式,构建以数字化模块为基础,进行模块特征目标数值化操作的管理机制,切实实现建筑工程信息数字化表示,采取固定管理流程,实施整个建筑工程模块化数字化管理。在此基础上引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可以实现对数字信息的有效收集、传输、处理与统计等工作,推动建筑工程管理逐渐实现信息化。在数字化管理中,其模块分解与模块编码、特征数据与标准数字等信息,均可以通过电子数据库执行数据处理与存储,以计算机管理软件为依托,能够实现信息采集、传输、处理与共享等高效率操作,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并形成图标信息,可以实现直观对照,且不容易出现操作误差,较之人工处理更为便捷。在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行为中,还应综合考虑工程信息化管理需求,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构建数字化管理体系并执行标准化管理与量化管理理念,确保工程数字化管理能够为信息化平台提供基础条件,以建筑工程整体效益为核心,切实提高工程质量及管理水平[10]。
6结语
建筑工程因其施工体量大,工艺复杂,工程所面临的管理工作较多。提高工程管理水平,是保障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降低施工成本、维护施工安全、实现建筑整体效益的重要举措。随着建筑工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水平,引入数字化管理理念。将建筑工程项目进行模块化分解,在分解基础上进行编码操作,并对子模块特征目标进行数值化设定,采取固定管理流程的管理机制。在认知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理念与理论依据的基础上,重点对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的具体路径及实践应用进行探究。为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水平,还应将数字化管理与信息化管理有机结合,切实实现建筑工程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高小荣.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J].四川水泥,2016,(12):133.
[2]张波.建筑工程施工中多方位管理理念在的应用[J].智能城市,2016,(08):243+245.
[3]李治国.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6,(33):127-128.
[4]代胜利.网络计划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问题[J].建材与装饰,2016,(27):158-159.
[5]朱念东.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数字化管理[J].建筑知识,2016,(03):136.
[6]严立辉.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模式的探讨[J].江西建材,2015,(20):270+55.
[7]曾蔚敏.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数字化管理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27):182-183.
[8]卢茜,邱浩斌.探析精细化管理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门窗,2014,(11):286.
[9]付琴,邹宛伶,雷雪莲.建筑工程施工中数字化技术应用及发展研究[J].四川建材,2014,(02):1-2.
现阶段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对高校各方面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其中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面临很大的挑战。高校招生人数增加,学籍档案数量也大幅增加,为档案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因此加强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显得比较重要。本文主要就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的重要性及主要特征进行分析,并就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问题及优化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
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
高校学籍档案是学生入学到毕业期间在学校的学习状况及生活状况的记录,这些记录对学生以后就业和升学都是比较重要的证明,所以加强对高校学籍档案的管理就很重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其在学籍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比较关键,从而提高学籍档案管理效率。
1.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重要性及主要特征
1.1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重要性分析
对高校学籍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能够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减少人力劳动的投入。由于高校学生学籍档案中存有学生比较丰富化的信息,加上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加,自然在学籍档案管理上带来很大麻烦,而数字化管理下能将管理问题得到有效解决[1]。不仅如此,在数字化管理方式下对学生学籍档案在信息的完善性层面得到增强,数字化管理将不同学习信息内容进行集中呈现,让学生的档案信息更完整。另外,学生的学籍信息共享成为可能,实现对档案的科学化管理,让学生的学籍档案为学生和学校及社会服务。
1.2高校学籍档案主要特征分析
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有比较鲜明的特征体现,首先是在学生学籍档案形成过程中较分散化,是从各项活动及教务处和学生处等层面进行收集的,材料的分散性在具体搜集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困难,在人工劳动上的付出相对较多。再者就是学籍档案内容较广泛,从学生学籍档案的内容层面看,主要有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奖惩情况等[2],而电子学籍信息则包含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期间的所有基本信息内容。基于学籍档案的内容广泛性及材料搜集的困难性,使得档案形成在周期性问题上比较突出。
2.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问题及优化策略探究
2.1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问题分析
从实际发展情况看,我国高校学生的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过程中还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籍档案数字化基础设施方面相对比较薄弱,主要是多媒体技术及通信网络的传输数据在速度上达不到标准要求,存在安全性问题,数字化程度还不是很充足,当前高校使用的数据库及网络技术和时代的发展步伐无法紧密结合。学校对学籍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建设存在重视硬件轻视软件的现象,这些方面对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再者,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人员的档案意识不强,在对学生的学籍档案收集整理过程中不积极,在信息上没有完善化,尤其在时间编排和材料分类层面较混乱,以及在组卷装订方面没有得到规范化。另外,高校学籍档案的管理系统层面没有得到完善,以及在学籍档案管理人员自身对计算机操作的水平方面相对比较薄弱,因为学籍档案的管理工作相对比较复杂化,工作内容不容易量化,造成档案管理人员的流动性较大,管理队伍不稳定等[3]。除此之外,高校学籍档案的信息保密性及安全性需得到加强。
2.2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优化策略探究
第一,针对高校学籍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建设要从多方面考虑,在管理过程中遵循相应的原则,这样才能将数字化管理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主要就是将协调统一的原则得到充分体现,学籍和成绩管理是重点管理内容,在学籍档案数字化建设过程中与学校整体发展相结合,建立独立的学籍档案管理系统,实现学籍档案的科学收集及管理和共享[4]。另外,还要遵循学籍档案数字化的标准规范管理原则,确保数据格式及数据库建立的规范统一,在兼容扩展的原则层面得到显著体现。第二,对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加强要从基础设施建设层面着手,从具体措施实施来看要配置高容量及高服务器和刻录机、扫描仪的学籍档案管理软件,并要对学籍档案的资源网站等服务系统的建设进行完善化。还要将电子文件的收集归档及管理工作得到完善,在相关制度建立上进行加强和完善,使电子文件的归档安全性得到保障。第三,高校学籍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建设离不开专业的管理人员,所以要加强管理软件的开发人员及学校学籍管理人员之间的联系,结合实际开发出适合学校学籍档案管理的软件,这样才能真正将数字化效果良好呈现[5]。不仅如此,在信息技术高水平的学籍档案管理队伍的建设层面要加强,提高自身信息技术水平,在专业化培训及考核层面严格按照要求,培养适合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人员,只有这样才有利于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目标实现。
3.结语
总而言之,针对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的策略实施,要和实际相结合,不断增强管理人员在这一领域的管理能力,学生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是发展趋势,所以要充分重视。
作者:戴雷雷 单位:应天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秦芳远,刘环琼.学生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实施方法研究[J].兰台世界,2015(23).
关键词: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
高校学籍档案是学生入学到毕业期间在学校的学习状况及生活状况的记录,这些记录对学生以后就业和升学都是比较重要的证明,所以加强对高校学籍档案的管理就很重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其在学籍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比较关键,从而提高学籍档案管理效率。
1.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重要性及主要特征
1.1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重要性分析
对高校学籍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能够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减少人力劳动的投入。由于高校学生学籍档案中存有学生比较丰富化的信息,加上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加,自然在学籍档案管理上带来很大麻烦,而数字化管理下能将管理问题得到有效解决[1]。不仅如此,在数字化管理方式下对学生学籍档案在信息的完善性层面得到增强,数字化管理将不同学习信息内容进行集中呈现,让学生的档案信息更完整。另外,学生的学籍信息共享成为可能,实现对档案的科学化管理,让学生的学籍档案为学生和学校及社会服务。
1.2高校学籍档案主要特征分析
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有比较鲜明的特征体现,首先是在学生学籍档案形成过程中较分散化,是从各项活动及教务处和学生处等层面进行收集的,材料的分散性在具体搜集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困难,在人工劳动上的付出相对较多。再者就是学籍档案内容较广泛,从学生学籍档案的内容层面看,主要有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奖惩情况等[2],而电子学籍信息则包含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期间的所有基本信息内容。基于学籍档案的内容广泛性及材料搜集的困难性,使得档案形成在周期性问题上比较突出。
2.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问题及优化策略探究
2.1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问题分析
从实际发展情况看,我国高校学生的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过程中还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籍档案数字化基础设施方面相对比较薄弱,主要是多媒体技术及通信网络的传输数据在速度上达不到标准要求,存在安全性问题,数字化程度还不是很充足,当前高校使用的数据库及网络技术和时代的发展步伐无法紧密结合。学校对学籍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建设存在重视硬件轻视软件的现象,这些方面对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再者,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人员的档案意识不强,在对学生的学籍档案收集整理过程中不积极,在信息上没有完善化,尤其在时间编排和材料分类层面较混乱,以及在组卷装订方面没有得到规范化。另外,高校学籍档案的管理系统层面没有得到完善,以及在学籍档案管理人员自身对计算机操作的水平方面相对比较薄弱,因为学籍档案的管理工作相对比较复杂化,工作内容不容易量化,造成档案管理人员的流动性较大,管理队伍不稳定等[3]。除此之外,高校学籍档案的信息保密性及安全性需得到加强。
2.2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优化策略探究
第一,针对高校学籍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建设要从多方面考虑,在管理过程中遵循相应的原则,这样才能将数字化管理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主要就是将协调统一的原则得到充分体现,学籍和成绩管理是重点管理内容,在学籍档案数字化建设过程中与学校整体发展相结合,建立独立的学籍档案管理系统,实现学籍档案的科学收集及管理和共享[4]。另外,还要遵循学籍档案数字化的标准规范管理原则,确保数据格式及数据库建立的规范统一,在兼容扩展的原则层面得到显著体现。第二,对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加强要从基础设施建设层面着手,从具体措施实施来看要配置高容量及高服务器和刻录机、扫描仪的学籍档案管理软件,并要对学籍档案的资源网站等服务系统的建设进行完善化。还要将电子文件的收集归档及管理工作得到完善,在相关制度建立上进行加强和完善,使电子文件的归档安全性得到保障。第三,高校学籍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建设离不开专业的管理人员,所以要加强管理软件的开发人员及学校学籍管理人员之间的联系,结合实际开发出适合学校学籍档案管理的软件,这样才能真正将数字化效果良好呈现[5]。不仅如此,在信息技术高水平的学籍档案管理队伍的建设层面要加强,提高自身信息技术水平,在专业化培训及考核层面严格按照要求,培养适合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人员,只有这样才有利于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目标实现。
总而言之,针对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的策略实施,要和实际相结合,不断增强管理人员在这一领域的管理能力,学生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是发展趋势,所以要充分重视。
作者:戴雷雷 单位:应天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秦芳远,刘环琼.学生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实施方法研究[J].兰台世界,2015(23).
【关键词】数字化财会管理;对策建议
一、数字化财会管理的特征
数字化的财会管理,简单地定义就是,以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为基础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总体看,数字化财会管理有以下几个特点:(1)全面性。从数字化财会管理的定义可以看出,其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还是对财会管理的全面性颠覆,因为数字化的财会管理不仅包括了传统财会管理的会计统计和核算等功能,还在技术和理论上实现了实时会计监督、战略会计管理、财务信息共享整合等内容,并且能够对整体性的财会管理工作作出整体性的重构,因此其具有全面性的特点。(2)开放性。数字化技术的采用使得整个财会数据的获得、处理和应用都呈现出高度自动化、共享化的特征,不仅一个组织内部可以使用,外部相关单位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及时获取和运用,因此数字化财会管理具有强烈的开放性和公开性。(3)集成性。数字化财会管理不仅可以实现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集成,使得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能够得到兼顾,还可以将一个组织内部的业务信息和财务信息、组织内外部的信息都得到有效整合和连结。(4)多元性。信息时代,数字化财会管理信息的流通方式是多元性的,即可以货币形式信息,也可以流通非货币形式的信息。同时,信息的流动时间也不在停留在纸面时代的单一性,而是可以通过各种电子方式即时传播。最后,对财会管理信息的处理也有多种方法,且其信息方式不仅可以反映当前,还能提供历史信息并进而预测未来信息。
二、我国数字化财会管理发展的不足之处和原因分析
一是信息技术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和应用。从总体上看,在信息处理电子化、网络化方面,很多组织机构的财会管理还处于手工时代的理念和技术,信息技术并没有得到充分运用,没有真正实现对手工会计信息的改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对财会工作的参与管理功能还显得不足,无法很好的满足现代管理对财会管理的要求。二是信息化管理人才缺乏,导致数字化财会管理工作后劲不足。三是信息管理系统兼容性和整合力度有待改进之处。目前很多企业单位的财会管理信息系统都是独立于企业管理系统的子系统,不能将财会管理信息有效融入到企业整体管理工作中去。各组织机构应该将人、财、物等有形资源与知识、信息等无形资源进行整合,才能充分统筹运用组织的整体资源,方能将数字化财会管理系统与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相融合,才可以将二者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三、做好数字化财会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是要培训员工,向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学习和掌握现代智能工具。数字化财会管理工作的开放性这一本质要求组织必须趋于扁平化、网络化、去中心化,只有加强上下级、内外部的沟通,才能提高财会管理的效率和效益。二是财务管理方式要加紧向数字化、信息化方向转变。在信息化时代,数据越来越像电子化、信息化、数据化方向转变,且在网络环境下,这些信息是共享的。所以,组织要充分利用互联网,通过在内部实行数据的远程处理、远程报表、远程报账、远程查账、远程审计等远距离财务监控,掌握和监控远程库存、销售点经营等业务情况。
从长远看,互联网、内部网以及电子商务为背景的在线理财活动,将网络财务融入到企业资源规划系统中。这种管理模式的创新,使得企业集团通过互联网即可轻松地实现集中式管理,对所有分支机构进行集中记账和资金调配,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信息时代,传统的固定办公室可能会转变为互联网上的虚拟办公室,使财务管理方式转化为网上办公、移动办公。这样,财务管理者可以在离开办公室的情况下也能正常工作,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实时查询到全集团的资金信息和分支机构财务状况,在线监督客户及供应商的资金往来情况,实时监督往来款余额。企业集团内外以及与银行、税务、保险、海关等社会资源之间的业务往来,均可在互联网上进行,这会大大加快各种报表的处理速度,这也是管理方式创新的目的之所在。
参 考 文 献
[1]章海贤译.会计的数字化之路——微软的会计核算革新[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9(2)
[2]张丽君.数字化医院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模式[J].中国卫生经济.2008(4)
[3]江俊龙.基于数字化管理的管理会计创新[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5)
【关键词】 数字化医院 概念 思考
【Abstract】 This article briefly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digital hospital sources, classification, characteristics,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hospital and digital hospital business information which is digitized construction made several ponders
【Key words】 digital hospital the concept ponder
21世纪,信息技术已深入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而医学科学也不例外,已被推向数字化的时代。特别在我国医改革中,把建立医药卫生信息系统作为政府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这一社会问题所采取的两大举措之一。建立一个面向社会、全面的医疗服务和医疗信息系统已是大势所趋。
一 数字化医院的概念
早在1990年,美国把全球的美军医院装备成数字化的时侯提出来的。到2004年,美国计划在10年内确保大多数美国人拥有共享的电子病历。2006年初,英国计划在未来的10年内为英格兰5000万人提供电子医疗记录;而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数字化医院建设的探索工作,也提出在未来几年,我国将有70%-80%的医院实现信息化管理。就目前而言,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数字化医院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因此就有了现在的“狭义的”和“广义的”数字化医院的概念。
狭义的数字化医院,是指利用计算机和数字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实现语音、图像、文字、数据、图表等信息的数字化采集、存储、阅读、复制、处理、检索和传输。即数字化的医疗设备、医院信息系统(HIS)、医学影像和通信系统(PACS)和办公自动化系统(OA)。即达到“三无”标准:无纸化、无胶片化、无线网络化。
广义的数字化医院,是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应用计算机、通讯、多媒体、网络等其他信息技术,突破传统医学模式的时空限制,实现疾病的预防、保健、诊疗、护理等业务管理和行政管理自动化、数字化运作。实现全面的数字化即联机业务处理系统(OLTP)、医院信息系统(HIS)、临床信息系统(CIS)、联机分析处理系统(OLAP)互联网系统(Intranet/Internet)、远程医学系统(Tele medicine)、智能楼宇管理系统。其特征:全网络(多系统全面高性能网络化)、全方位(医教研诸方面)、全关联(医院、社会、银行、社区、家庭全面关联)。
数字化医院,简单讲就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将病人的诊疗信息、卫生经济信息与医院管理信息等进行最有效的收集、储存、传输与整合,并纳入整个社会医疗保障数据库,使医院的服务对象由“有病求医”的单个个人扩展到有医疗需求的整个社会群体。患者在任何一个有网络的地方,只要通过网络接入,就可方便查询到个人健康信息档案,随时随地向在线医生进行健康咨询或医疗救助;及时在家中挂号或预约医生、医院。总之,数字化医院是现代化医院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 建设数字化医院的目的
建设“以病人为中心、以业务人员为主体、全面提升决策、管理和诊疗水平”为目的的信息化医院。就是要提高为患者诊疗和服务的质量;降低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改变管理模式,提高管理和决策水平。
三 数字化医院的基本特征
数字医院特点可概括为“三无”:无纸化、无胶片化、无线化;和“四化”:建筑智能化、医疗数字化、管理信息化、资源社会化。真正体现了社会化、全过程、可管理、有智能、无纸化、高效率、高安全性和高稳定性。
四 数字化医院的信息组成
会计原始凭证是证明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这种纸质化的会计原始凭证存在着弊端。会计档案管理仍沿用传统模式,没有形成会计资料的数据库,通过在最初归档时的顺序记录来保存归档信息,使得会计电算化软件和纸质档案分离,会计档案信息共享未能实现计算机数字化管理,这种落后的管理方式不能适应信息化的要求,异地调取会计资料很不方便,直接降低人们对会计档案利用的需求。企业会计档案管理中存在问题,会计软件设计的缺陷阻碍的会计档案信息化,会计档案管理得不到数字化建设的硬件支持。没有设置对记帐凭证附件资料的存储管理功能,档案信息系统和网络建设形式各行其是。会计档案信息安全有待加强,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表现为数字化技术层面的安全,会计档案特质层面的安全,蓄意破坏和疏忽等两大类人为因素,设备突发性的故障和失效、自然社会灾害等,经常性或过度性使用正本纸质资料,商品化软件的稳定性和安全,还会造成数据档案的失真,造成数据的丢失和毁坏。另外,会计档案在整理装订时类别不清,基础管理相对薄弱,使会计档案参考作用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影响企业会计档案管理问题现状原因在于单位思想意识不强、管理方法落后和人员素质低下,会计业务与会计档案管理相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会计人员和管理人员对会计档案管理的必要性不重视,没有对档案管理进行数字化的软硬件更新,严重阻碍财务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进程。传统会计档案管理方法没有采用科学手段,不注意对于信息的备份和书面形式保存,对电算化会计档案信息资源的挖掘、利用忽视,档案管理意识严重不足;人员素质对会计档案管理的影响表现为缺少专业的管理人员,财务人员配备不足或业务素质不高,缺乏档案数字化人才;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信息市场,导致了大量软硬件公司的涌现,会计档案管理应该适应这种信息市场的要求,明确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自身特征对会计档案管理的影响表现为保密性是会计固有的自身特征,原始性也是会计固有的自身特征,要制定全面的会计档案数字化管理法律,以保证会计档案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运用数字化管理会计档案
档案的数字化内容包括增量的档案和馆藏的档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多专业配合、多部门协作,对档案馆的这些业务实行自动化的控制,提高档案信息管理电子化基础性工作水平。以各档案馆、档案室计算机档案信息数据库为结点,要加强档案馆信息化网络建设,把各种纵横交织的网络作为信息通道,使网络成为大家认知档案馆信息的重要途径。档案馆数字化管理模式下,优化全国档案馆网系统的组合及布局,使资源无限扩大,服务能力也倍增。
构建会计档案数字化管理方式,根据会计档案以其真实性和原始性为首要特点,建立相应的活动规范,全面了解会计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必须坚持合法性原则。要坚持信息化的方针,要保证在会计档案信息安全的基础上满足对档案进行真伪辨证、文字校勘,处理和存贮数字化档案要确保内容与原件相吻合,应该按照统一的规范标准进行数字化,以实用性的原则来满足对会计档案的总需求,防止数据文件损毁等情况。通过采用计算机识别和处理技术,建立会计档案的信息数据库,将纸质会计档案信息转化为数字型信息,通过采用权限设置,密码保护,身份验证等措施。
关键词:高校档案管理;创新;数字化问题分析
众所周知,随着我国社会市场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显著提高,促使我国的各行各业迅猛发展。其中教育行业尤为突出,得到质的飞跃,各个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也得到显著提升。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广泛应用,数字化管理高校档案方式应运而生,高校档案管理需要不断创新,紧跟时代的脚步,紧扣时代的需求。今天,本文就以“高校档案管理创新及档案管理数字化问题”为主题进行探析。
1.高校档案管理创新
据调查可知,现代管理方案是我国各高校进行档案管理创新以及档案管理数字化的必要前提和必然基础。现代管理方案中具有先进的管理观念以及管理形式,我国各个高校有效结合先进的管理形式,从而能够有效打破传统落后单一的档案管理形式,促使高校档案管理能够进行有效创新,高校档案管理形式能够逐渐变得规范化、科学化以及系统化。笔者通过查询高校传统的档案管理形式发现,将传统档案管理形式与现代化档案管理形式进行对比分析,现代化档案管理形式具有多种多样的特征,呈现多元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占据空间较小,有效减少教学资源的流失,档案信息储藏形式丰富多样。
2.高校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具体含义
据调查可知,档案数字化是随着计算机技术、OCR技术、多媒体技术、数字摄影技术以及存储技术的不断发展而衍生的一种新型档案信息形态,能够把各种各样载体的高校档案资源巧妙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存储方式呈现数字化趋势,运用网络化的形式将诸多档案信息进行连接,进而结合计算机系统来统一进行管理,形成一个有结构性、有序性的高校档案信息库,能够实现资源共享,推动高校的进一步发展。显而易见,高校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是必然发展趋势,能够紧跟时展的脚步,顺应时代潮流,高校档案是一种原生资源,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3.高校档案管理创新及数字化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众所周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各个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高校档案管理以及数字化管理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档案管理工作缺少统一性
众所周知,我国各个高校的发展时间以及发展形式都存在差异性,从而促使各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缺少统一性。各个高校的发展时间不同,从而导致管理技术存在差异,进而导致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没办法进行统一。并且,高校档案管理室的设施应用的效率以及使用时间也存在不同,种种因素导致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缺少统一性。
3.2档案管理形式缺少创新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档案管理发展趋势逐渐演变为数字化管理。众所周知,随着我国的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对档案管理现代化发展越来越重视。然而,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我国多数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存在局限性,档案管理形式缺少创新性。由此可见,高校档案管理应该具备创新观念,紧跟时代的脚步,紧扣时势的需求,进而能够促使档案管理不与时代脱轨。
3.3构建的档案数据库缺少实用性
目前,我国在投资高校管理经济上,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比较少,没有重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正因如此,我国多数高校在开展工作的时候存在局限性,不能够及时更新一些优质的管理设备,从而促使构建出的档案数据库缺少实用性、档案管理形式比较单一、落后,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不够规范化,大大减少了档案管理的完善性。
4.高校档案管理创新及数字化管理的有效措施
各个高校负责人应该针对档案管理创新以及数字化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而寻找促使高校档案管理创新以及数字化管理的有效措施,并将措施加以落实,进而能够有效推动高校档案管理具有创新性,并且能够做到数字化管理,有效提高高校档案管理水平。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以及查询相关资料,提出以下见解:
4.1完善高校档案管理的系统
各高校负责人想要有效创新档案管理,实现数字化档案管理,首先就必须完善高校档案管理的系统,一定程度上减少网络影响,开发出有效的高校档案管理软件。一般情况下,优秀的档案管理数字化技术需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1)必须满足各种各样形式的档案需求,做到“有求必应”;(2)数字化技术应用起来非常容易;(3)能够有效保障高校档案管理信息不受网络平台的约束。高校负责人应该结合以上三个特征来进行高校档案管理创新,进而能够促使数字化技术满足管理人员的需求,保障档案信息的有效性。
4.2构建数字化档案管理
据调查可知,构建数字化的档案馆是推动科技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必然基础,能够有效创新档案管理形式以及档案管理方向。基于此,为了实现高校档案管理的创新以及数字化管理,我们应该构建数字化档案管理。随后,档案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扫描以及手工录入的形式将优秀的信息资源储存到U盘以及光盘等系统中。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以及多媒体网络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促使人们对学习形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信息数字化的社会背景下,现代化管理形式应运而生。传统的档案管理形式已经不能与时代接轨,需要将其摒弃,从而灵活运用现代化管理形式,推动高校档案管理创新,从而能够推动高校档案管理数字化理念的发展以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丽勇.探讨高校档案管理创新及档案管理数字化问题[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3):164-165.
[2]季轩.高校档案管理创新及档案管理数字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15):209-210.
【关键词】煤矿;我国;数字化矿山;发展现状;关键技术;信息平台;分析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与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数字化信息建设技术也迅速的发展起来,并且快速的渗入到生产、生活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中去,对于全球以及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生产、生活进行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我国的煤矿开采与生产也是如此。随着我国煤矿企业煤矿开采与生产环节自动化、集成化以及煤矿生产管理信息化等的逐步实现与发展,数字化矿山也逐渐的普及发展起来,尤其是数字化矿山中的井下高速网络技术与信息系统,它在我国煤矿中的快速发展推广与应用,对于我国煤矿发展中的数字化矿山发展方向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对于我国煤矿数字化矿山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现状,在我国煤矿数字化矿山的发展研究领域,已经实现了从不同发展领域以及角度的分析研究实现,本文将主要结合数字化矿山的概念含义以及发展目标与现状问题,在基于3DGIS技术数字化矿山基础信息平台的设计建立基础上,通过对于该信息平台建立实现过程中的信息规范以及接口规范、设备智能化、高速通信传输网络、多源异构数据的集成共享等关键技术方法进行分析论述,以实现对于我国煤矿数字化矿山发展现状以及关键技术的分析与探讨。
1.数字化矿山的含义与发展现状概述
1.1 数字化矿山的含义概述
数字化矿山概念以及含义的发展出现,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已经在煤矿开采与生产领域的应用实现,有数字化地球的概念含义引申出来的。数字化矿山主要是指在煤矿矿山范围之内通过使用三维坐标信息以及与三维坐标信息相互关系作为基础组成的一个信息结构框架,并且该信息结构框架中对于所获得的煤矿信息总和进行嵌入实现,在矿山的开采生产中进行应用的总和。通常情况下,在实际煤矿开采生产应用中,数字化矿山信息结构框架系统进行获取的信息,主要有固有信息和动态信息两个信息层面。其中固有信息层面的信息主要包括煤矿矿井的地质以及测量、钻孔等原始数据信息,以及煤矿的煤层、围岩、井巷等地质体空间信息;而煤矿数字化矿山信息中的动态信息主要包括煤矿采掘以及通风、运输、供电、给排水等开采生产系统网络与相关装备信息等,此外还包括煤矿矿山开采生产中的设备状态、开采环境以及开采人员等生产信息,煤矿开采的专业分析辅助决策信息、开采生产与经营管理信息等。它们在煤矿开采生产的各个不同环节中产生,并且具有持续产生以及共享利用、多源异构的特点,在数字化矿山信息系统的构建以及煤矿开采生产过程中、数字化矿山基础信息系统数据库建立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1.2 数字化矿山的发展现状分析
结合数字化矿山的概念含义以及发展目标等情况,从我国数字化矿山的建设与发展现状出发,目前我国煤矿数字化矿山的建设发展还处于发展构建的过程阶段,完全意义上的数字化矿山我国目前还没有建设成功,这主要与数字化矿山信息系统本身的特征以及我国目前煤矿信息平台构建技术等有很大的关系。首先,我国煤矿数字化矿山目前还处于一个初级发展阶段,数字化矿山信息系统中能够实现统一管理以及进行空间信息集成、实时动态信息与管理信息的基础平台还能实现,这也是我国煤矿数字化矿山发展现状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数字化矿山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复杂并且庞大的系统,数字化矿山运行过程中,不仅需要对于煤矿的矿山地质情况进行勘探,而且还需要进行煤矿规划设计以及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环节的运行与管理实施,同时数字化矿山信息系统中,由于各矿山工作环节的信息化方式和信息化水平不同,数据格式的兼容性比较差,因此,在煤矿矿山基础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一些信息数据不能重复进行利用,导致数字化矿山基础信息系统平台中,信息孤岛现象比较严重,从而对于我国煤矿数字化矿山的发展以及进步有很大的制约影响。再次,我国煤矿数字化矿山基础信息系统平台设计构建过程中,在设计构建应用技术的选择上,多是使用3DGIS技术进行设计实现,但是3DGIS技术在进行煤矿数字化矿山设计实现与应用中,实际适用性与煤矿数字化矿山的客观需求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差距,这对于我国煤矿数字化矿山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局限和制约。最后,煤矿本身比较复杂的环境以及开采生产过程中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关联性广、开采生产工艺复杂、开采生产技术以及设备智能化水平比较低等,都是形成我国煤矿数字化矿山发展现状的重要影响因素。
2.数字化矿山的设计构建框架
在煤矿开采生产与管理过程中,数字化矿山也就是数字化矿山基础信息平台的构建,通常是在一个网络环境条件下,通过对于煤矿矿井井田范围内的统一三维空间坐标信息的参考,实现对于矿山每一个特征点的固有信息以及动态的开采生产管理利用以及展示,通常情况下也就是指利用数字化矿山基础信息平台对于矿山矿井的本身面目进行再现。根据上述对于数字化矿山功能作用的描述,在数字化矿山的系统系统结构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对于矿山大量多维数据的采集、表现以及管理、处理实现。如图1所示,为煤矿数字化矿山的设计框架结构示意图。
3.数字化矿山关键技术的分析
根据上述数字化矿山建设结构框架情况,进行数字化矿山建设过程中,较为关键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数字化矿山设备智能化技术、高速传输网络技术、多源异构数据的集成共享技术、3DGIS平台建设技术以及基础数据专业化分析处理数据等。
3.1 数字化矿山设备智能化技术
在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设备智能化主要是指设备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具有比较完备的检测以及控制执行功能,能够通过一定的设备接口或者是端口,进行与第三方之间的信息交互实现。在煤矿数字化矿山信息系统中,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煤矿矿井生产应用的主要设备在电控智能化的电液控制方面的突破发展比较明显,但是综采工作面的设备智能化水平仍然比较低。对于煤矿数字化矿山的发展来讲,数字化矿山主要设备的智能化是整个数字化矿山智能化的基础,因此,设备智能化技术以及设备智能化的实现,在数字化矿山中的影响和作用十分突出。
3.2 数字化矿山高速传输网络技术
在煤矿矿井的开采生产作业中,主要包括煤矿矿井的采掘以及开采资源的运输、提升,开采生产应用设备的供电,矿井通风、排水等作业环节,这些开采生产工作环节的运行实现,都需要进行相关的监测控制,这也是煤矿矿井监测系统的多源异构特征,针对这些工作环节与系统特征,就需要应用高速传输网络,对于不同环节采集数据信息进行集成与整合实现。需要注意的是,在实现对于煤矿矿井多源异构数据信息的集成与整合过程中,设计应用的高速传输网络需要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3.3 多源异构数据的集成共享技术
在数字化矿山建设中,多源异构数据的集成共享技术,主要是指通过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将煤矿矿山开采生产中的多源异构信息数据进行融合、收集,统一存放在煤矿数字化矿山的基础信息平台中,以实现数字化矿山的运行应用。通常情况下,对于集成融合在煤矿数字化矿山基础信息平台的多源异构信息数据,主要是通过进行矿山基础信息平台数据中心中的矿用对象管理中心,然后将数据信息以数据库存放的形式,进行实时共享实现,以帮助煤矿矿山开采生产以及管理实现。
此外,在煤矿矿山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应用到的关键技术还包括,数字化矿山的信息规范以及接口标准技术、进行矿山基础信息平台建立应用的3DGIS技术、三维建模计算方法以及基础信息数据的专业分析处理技术等,它们主要针对数字化矿山建设中的不同系统结构,为实现系统功能采用的技术方法,对于数字化矿山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影响和作用。
4.结束语
总之,由于受到我国煤矿矿井生产作业情况以及数字化矿山建设本身复杂性等的影响,目前我国的煤矿数字化矿山仍然处于初期和数字化建设不完备的阶段,进行数字化矿山建设关键技术的分析,有利于提高数字化矿山建设水平,推进数字化矿山的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吕鹏飞,郭军.我国煤矿数字化矿山发展现状及关键技术探讨[J].工矿自动化,2009(9).
[2]王润生.遥感地质技术发展的战略思考[J].国土资源遥感,2008(1).
[3]马万江.数字化矿图的现状及关键技术[J].当代矿工,2008,12.
[4]梁宵,袁艳斌,张帆,夏文钊.数字矿山应用及其现状研究[J].中国矿业,2010(9).
[5]马旭峰,宋任峰.鞍钢矿山采矿技术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J].金属矿山,2008(4).
[6]李白萍,赵安新,卢建军.数字化矿山体系结构模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8(6).
[7]阮俊红.某镍矿数字化矿山建设及规划[J].铜业工程,2011(2).
1.数字化科技档案的内涵分析
简单理解,数字化科技档案是科技档案在信息化时代的一种表现形式,通常形成于特定的数字设备中或者产生于数字应用的环境中,数字化科技档案的保持介质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而分别经历了磁盘、磁带以及光盘等多样的数字化载体 [2]。与传统纸质的科技档案最大的不同就是数字化科技档案在存储介质上以数字形式进行存储,因此,在很多性质方面,数字化科技档案与传统纸质形式的科技档案有着很大的区别。为了稳妥有效地对数字化科技档案进行归档及其归档后的管理,需要进一步分析和描述数字化科技档案的特征。数字化科技档案的存在形式呈现多元化,包括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多媒体以及命令文件等等各种格式的文件形式,从特点上看,数字化科技档案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具有非人工直读性。数字化科技档案采用数字式代码存储于某种载体上,必须借助计算机解码或者专用设备将其转换成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可识读的记录才可以识读。第二,具有对专用设备及标准的依赖性。数字化科技档案与数字化设备的软件和硬件等存在密切的依赖关系,包括设备的状态、硬件的兼容情况以及软件的规范程度等都会对数字化科技档案的归档及其归档后的管理产生影响[3]。第三,存储的信息具有易更改性和可变性。数字化科技档案的信息以数字编码形式记录在载体上,信息内容与形式相对独立,对其进行增删更改方便。第四,信息与载体之间具有可分离性。数字化科技档案的信息内容可在不同载体上同时存在或相互交换,而在内容上不会发生任何变化。第五,信息具有可共享性。随着网络化传输模式的普及,数字化科技档案的信息受时空的限制越来越小,可方便的通过网络的方式进行传播和交流,查阅和利用便捷,信息共享性好。第六,具有多种信息媒体的集成性。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数字化科技档案的信息形态更加丰富,具有多种信息媒体的集成性特征。
2.数字化科技档案的建设的主要做法
在进行数字化科技档案的建设过程中,主要涉及到收集归档、接收移交、保管和利用等不同步骤,基于这些步骤出发进行数字化科技档案建设的主要做法有以下方面[4]。
第一,数字化科技档案的收集归档。数字化科技档案涉及到文本文件、图形文件以及图像文件等不同的文件格式,其收集积累的方法也有别于传统纸质的科技档案,在收集积累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数字化科技档案的特点,对不同类型的数字化科技档案文件要充分考虑到技术特性方面的差异,根据存储载体、记录信息标准以及压缩算法等多方面的不同特性分别采取相应措施来保证其内容信息的原始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另外,数字化科技档案不同文件在读取和还原的过程中需要相关生成环境的信息资料,如不同的软、硬件环境等,因此对数字化科技档案的收集积累还要包括这些相关内容。数字化科技档案归档后要进行整理工作,对数字化科技档案进行科学整理是将来对其管理和利用等工作的基础。对数字化科技档案的整理包括两个层次:其一是进行分类、排序的组织整理工作,将基于不同载体存储的零散杂乱的数字化科技档案进行有序的分类、标引和组合;其二是组织建立数字化科技档案数据库,目的是实现对数字化科技档案进行分类和编号,使所有的数字化科技档案成为有机的整体,数字化科技档案在数据库中的数据名称和类型涵盖了对科技档案相关信息的详细描述,其中的核心部分主要是科技档案文件格式、描述、以及相关记录信息等内容,文件特征部分包括档案的形成部门、形成日期、载体类型、载体编号、设备环境特征(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等),文件记录特征包括记录的结构形式(物理、逻辑)、记录类型、记录字符及图形音频、视频文件格式、文件载体、型号:数量等。
第二,数字化科技档案的接收移交。对于数字化科技档案文件,其形成单位在进行移交工作之前和档案保管部门在归档之前,需要对归档的数字化科技档案文件载体及技术环境进行检验,并要求达到100%的合格率水平。在接收移交环节主要进行的检验项目包括对载体的检验以及对归档数字化文件的检验,通常包括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有效性检验等,同时还要进行各类辅助说明资料的检验和验证。
第三,数字化科技档案的保管。对于数字化形式的科技档案,其保管不但要符合纸质档案的基本要求,还由于其存储载体的不同特点,在保管方面要满足一些特殊的要求。例如在数字化科技档案的存放方式上,要根据不同的存储介质如磁带、软硬磁盘和光盘等采取不同的存放方式,此外不同存储介质对存放环境的温湿度控制都有严格的要求,在具体保管中要实施严格的控制,避免使其受到尘、光、火、磁等各种有害因素的影响,要定期检查保存状况,并通过采取信息加密、电子签名、身份识别、防计算机病毒措施以及备份和信息迁移等不同手段来维护数字化科技档案信息的安全[5]。
第四,数字化科技档案的利用。数字化科技档案建设的目标就是为了更好的应用,根据数字化档案的特点,其利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实践中采取的利用方式主要包括基于电子阅览室阅览、信息复制、出借和基于网络的在线利用等方式。在对数字化科技档案的应用中,通过档案部门来开设电子阅览室是当前档案部门提供利用数字化科技档案的主要方式,电子阅览室配备专用的阅览设备,能够为利用者提供良好的阅档环境,同时还有利于控制数字化科技档案的使用情况和保护数字化科技档案。复制是根据数字化科技档案的信息与载体可分离性的特点向利用者提供复印文件以及拷贝在各种载体上的档案复制件的利用方式。出借通常是因为工作特殊需要而借出数字化科技档案存储载体的情况,通常要进行严格的审查与控制。基于网络在线利用是指通过网络实现数字化科技档案的利用活动,其中的网络可以包括内部的局域网服务和外联的互联网服务,采取网络在线利用的方式目前是数字化科技档案利用中正在积极探索的一种利用方式,具有其他应用方式所不具备的优势,其服务范围广、利用方便快捷,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信息资源;特征
一、图书馆信息资源应用现状概述
数字化、网络化成为图书馆革新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图书情报科学不断深化,形成信息化服务型特征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对提升图书情报科学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政府逐年加大图书情报科学的投入力度,保障了图书情报科学在数字化、网络化的飞速发展,全国各地内,不断提高当地“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蔼然兴起。
二、数字化图书馆信息资源应用特征分析
1.数字化图书馆整合新媒体,实现全媒体服务
根据政府官方报道,截止我国“十二五”规划末期,我国图书信息情报工作体系将基本形成覆盖全国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的数字图书馆服务网络。数字资源总量将达到10000TB,其中每个省级数字图书馆拥有资源100TB,每个市级数字图书馆拥有资源30TB,每个县级数字图书馆拥有资源4TB。数字图书馆还将通过新媒体使图书馆服务的覆盖范围扩展到互联网、手机、电视、智能移动终端等,实现全媒体服务。
2.数字化图书馆走向“数据海”和“智慧化”
当前,数字图书馆技术正在发生着数据库到“数据海”的转变。数字化书籍迅速增多,信息的形式和分类也愈加丰富,从传统书籍、影视、图纸、照片到网页上的各种消息和上述信息之间的关系与衍生物,几乎是无所不包。数字化图书馆的海量信息通过数据挖掘、语义分析、跨媒体等技术的逐渐转变,更方便人们使用知识而构建起巨大的知识网络,随着民众“全民百科”和全民参与的热情,大大增强了对科学研究的支持,也大大地改善了我们的教育和学习环境。未来数字化图书馆将更加主动化、专业化和智能化。
3.未来数字图书馆发展重点侧重技术层面的研究
注重在新型体系结构和存储技术、知识挖掘技术、跨媒体搜索与推理技术、主动信息服务技术、自动翻译技术及数字图书馆新型展示技术等诸多方面实践与进一步研究拓展。面对数字资源呈几何级增长、用户数量迅猛倍增的发展趋势,对数字图书馆技术以及数字图书馆的工作效率、系统安全、信息保护、版权保护等问题进行再开发与研究,致力打造数字图书馆核心技术的引擎。从而推进我国文化发展与公民素质整体不断提升。
三、数字化图书馆信息资源应用拓展研究
1.服务多样化带来管理方式转变
数字化图书馆应用与服务体系的构建应加快推进数字化新服务模式应用。从知识发现与推荐、知识分析与挖掘、移动图书馆、学术交流社区建设等方面,理论结合实例,探讨未来服务模式的发展方向。剖析数字图书馆各种新服务的研发技术,加深对各种服务的理解,促进各种新服务的评价和使用效果。
2.商务智能化与知识管理的系统集成
知识管理和商务智能有交叉和重叠的关系,商务智能把数据转换成信息和情报,知识管理系统给这样的信息和情报附加意义。虽然知识管理的技术目前尚不如商务智能化成熟,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两种系统会从彼此借鉴技术和激发新的方法,并达到一种集成和整合,因为两种处理系统是补充的,并不是彼此依赖的。要提升图书馆的决策和核心能力,需要知识管理和商务智能化系统的集成、综合,这样的集成管理也可以提高图书馆信息处理能力和知识共享。
3.强化版权的保护观念逐渐提升
随着图书馆知识管理实践的深入推进,基于社会不同层面以及不同职能的知识管理结合碰撞和探索将会显现,越来越多的图书馆与知识产权和相关管理部门将会更多地接触。因此,图书馆应尽快树立版权保护观念和措施。
4.重视图书馆的知识管理规划作用
随着各种“数字化图书馆知识管理理念”的引入,越来越多的图书馆管理者认识到知识管理规划对于数字化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价值。知识管理的规划已经成为知识管理实施的首要步骤,知识管理规划应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最主要的是服务目标、知识员工培育和IT技术平台构建,从而保障图书馆知识管理体系有效推进和成功。
随着数字化图书馆的快速发展,知识管理对于大部分图书馆管理者而言虽未形成明确的预期,但是从知识管理的长远来看,必须重视知识管理的知识传播和推广效力。图书馆知识传播涉及社会各个行业以及政府和教育界层面,需要由多方来共同推动和完善传播体系。
参考文献:
[1]谭定英,陈平平,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化图书馆研究,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0(3).
[2]张永明,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服务创新,中国成人教育,2009(3).
[3]石秀春,试论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与工作创新,情报资料工作,2009(3).
【关键词】数字化监理模式;模式特征;系统创建;数字化监理模式效果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Supervision of inquiry
Zhao Feng
(Luohe Highway AdministrationLuoheHenan462000)
【Abstract】Through a number of high-grade construction supervision of highway summary and research,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the current supervision system, proposed to build Digital Supervision and expounded Digital Supervis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igital Supervision of the system to create, Digital Supervision feasibility and the resulting benefits.
【Key words】Digital Supervision;Mode feature;The system creates;Digital Supervision effect
1. 前言
现代科技文明的发展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的时代正以空前快速的步伐走向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最大特征是几乎所有的信息都能被转化为可被计算机识别和处理的“1”和“0”代码进行管理,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信息时代又被称为数字化时代。而作为工程监理这个高智能、高技术含量的行业,利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对工程相关信息进行集成化管理,逐步构建数字化监理模式,提高监理工作的准确性及高效性,将是监理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 数字化监理模式及其特征
2.1数字化监理是新生事物,时至今日还未见到关于数字化监理模式的权威定义。而目前所谓“数字化监理”,最浅显或最直观的一种就是通过设置在建筑施工现场较重要、关键点位上摄像探头,把现场施工情况传送到现场监理部的计算机屏幕上,用于监视工地的施工进度以及安全情况。但笔者认为考察监理是否是数字化监理模式应具备以下特征:
(1)监理信息数字化。数字化监理模式与传统监理模式最大区别在于其是以数字化信息为主,工程项目所需的各种信息(如设计图纸、规范标准、监理中各种函件以及工程照片、音像等)均能直接被计算机识别和处理。既可以由单台计算机处理,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远程传递和处理。
(2)监理资源虚拟化。数字化监理模式是一个开放的监理,其监理资源的共享是数字化监理模式的不二法则,各个监理公司在维持自身特有的一定量的实体资源的同时,还可通过网络互联,跨省市、跨单位的互借互阅来建立虚拟资源,将各自不同的资源作为监理网络的一个节点,最终实现资源无限扩大。
(3)监理档案无纸化。数字化监理模式在项目监理实施过程中直接形成的档案均是能被计算机相关软件处理的文档文件或电子文件。而对于非监理产生的纸质载体的监理档案则用扫描仪等设备转化为电子档案,项目竣工后利用光盘刻录机刻录成光盘,便于永久保存或连接入网,实现远程访问。
(4)信息传递网络化。数字化监理模式由于其形成的信息是数字式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可以进行同时多向传递,形成传递网络。而且通过因特网可以很方便地进行远程传递,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样,监理公司总部可以随时对承接不同区域、不同地方监理任务的监理部实现远程监控。还可以利用网络可视电话功能,实现远程会议来解决、处理问题。
(5)信息检索智能化。数字化监理模式在资料、档案的检索中通过计算机进行智能化检索,检索速度快、效率高、范围广。若对以前的监理档案进行查阅,只需放入光盘,轻点鼠标就行。若需查阅资料,只需登录监理公司数据库或相关监理网站便可。
(6)用户使用方便化。监理单位内部用户(包括领导决策时)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计算机及时调阅有关信息,当机立断完成各项决策。而外部用户则可以随时查阅监理单位的相关信息(包括企业概况、工程监理业绩、人员专业配备及获奖情况等),为合理、快捷地选择监理队伍提供参考信息。
2.2从上述特征可以得出数字化监理模式的定义:以数字化信息为基本内容,以数字化设备为管理手段,以网络传递为利用方式的一种新型监理模式,最终形成现代高新技术的数字信息资源,无时空限制的,超大规模的高智能、高技术含量的专家系统。
3. 数字化监理模式的系统创建
3.1如何建立高效、实用的数字化监理模式,并使之形成科学的专家系统是今后探索的重要问题。因为其建立既要考虑信息时代的要求,又要考虑充分利用现有传统模式下的信息基础和物质基础。在没有现成的数字化监理模式经验环境下,在借鉴其他行业和部门的经验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其初期建立途径可分四大模块。
3.2先以监理公司为节点。各监理公司根据各自项目规模、特点以及施工情况,配备相应的计算机、扫描仪、数码相机(条件好的可配备数码摄像机)、数码录音笔等,利用上述设备,按照监理的“三控一管一协调”要求形成监理的管理信息,然后进行分类、筛选、存储。
(1)模块一:现场监理控制的远程监控。通过预先设置在施工现场的质量、安全等关键点位上的摄像探头,把现场施工实况传送到监理部的计算机屏幕上,监理人员根据需要及时存储。若发现违规操作及时抓拍并粘贴于监理联系单、通知单上,发送给施工单位要求整改、纠正。特别是在工序或部位需要监理旁站时,可实现多工作面、多工序的监理同步旁站,监理只需一人查看计算机屏幕即可,省去较多地人力,且劳动强度也大大降低。监理人员在巡视、平行检查时可利用数码相机将重点部位、关键节点等施工情况拍照后接入计算机进行编码、配文字说明,形成档案资料与验收记录一并永久保存,在今后需要时可以一目了然,真实再现历史。另外,出现质量隐患时能做到用事实说话,有很强的说服力,当施工单位纠正完后再拍照留样,形成前后对比,处理问题闭合,突出监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当遇到重大问题时可将取得信息(如照片、录像、文件等)通过网络传递给公司,便于公司及时了解、掌握,果断处理。
(2)模块二:计算机处理文档,实现无纸化管理。建设工程监理工作最终是通过文字和图表来反映的,而文字、图表编印又是日常工作处理的主要内容,从监理工作开始的招投标文件、合同文件、会议纪要,到监理规划、监理细则、监理月报以及监理记录、监理发出的各种函件、通知单等,都可用Word、Excel和PowerPoint来处理。按照预先建立的各文档标准格式和内容,分类归放到相应的文件夹内,还可利用Windows能使用长文件名的特性,清楚明了地分类存放,便于管理和使用。而对于监理月报、汇报总结、演示演讲、专题纪要等所用到的提纲、图示图解可用PowerPoint来制作,与投影仪配合使用,形成图文并茂的监理档案。对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传递来的纸质载体文件则及时用扫描仪录入到计算机内,形成电子监理档案,从而完成监理档案载体形式上质的飞跃,实现无纸化管理。
(3)模块三:计算机辅助管理。投资、质量和进度方面计算机辅助监控是监理工作的核心,是提高效率、节省资金和变被动控制为主动控制的捷径。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计算、绘图和信息加工功能,能有效地进行辅助管理和监控,如编制工程预算和月度付款审核;排定和优化工程进度计划与投资计划,进行计划与实际对比监控;记录、跟踪质量监测信息,分析对照验收规范对工程质量进行动态管理;建立质量监测知识库或专家系统辅助监理人员按每道工序的质量控制要点进行监理工作,甚至对工程项目的有关参数和特性利用AutoCAD或3DS来模拟实现。
(4)模块四:信息资源共享和远程监控。因为每个建设工程监理涉及的信息多,如建设法律、法规及规范、标准,建设项目招投标、合同文件、施工索赔、工程投资与使用、质量测控验收、工程进度、监理资料、设计施工图纸和有关的文件资料等,这些信息量大且十分重要。因此,必须由计算机来辅助管理,建立专门的信息管理系统来处理。对于建设法律、法规及规范、标准等信息作为共享资源,可自己开发建立,也可从第三方获得,如联入中国建设信息网。另外对于不同项目形成的监理档案可联入公司的主服务器,与公司内部其他项目联网实现计算机资源共享,而且公司领导也可通过因特网、宽带数据网随时查阅公司所监理各工程的基本概况,在建工程各种数据、图片,各工地施工进度、质量、安全等情况,同时给予相关指示,而不受区域、时间的限制,即减少人员、简化手续,又大大节约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3.3那么,我国建设监理行业引进数字化监理模式是否具有可行性?笔者认为是可行的。一方面数字化网络技术在我国已臻成熟,建筑业引进这项技术几乎不存在难以解决的技术支撑;二方面运用高新技术进行行业管理创新已经成为各个经济领域关注的焦点话题,且业内有关管理部门和企业对它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三方面从经济角度可更为直接的看到,几年前还被不少人视为“奢侈”的数字化网络技术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其关键产品如摄像探头、数码相机及数码录音笔的价格也均在千元以下。
4. 数字化监理模式的有益效果
建设监理推广数字化监理模式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有益效果:
(1)一是改变目前监理在工地的高负荷、高强度的“巡回式”管理模式,使得现场监理人员大部分精力不再用于现场巡视,而将多余的精力针对现场实际提前进行预控或对重要部位、关键工序进行严格把关。不但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相应减少人员配备数量。
(2)二是提高监理的工作效率、精度和实时性。就传统的工程现场监理而言,效率不高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不少的管理行为都是滞后的。以质量控制为例,一般都要等到错误或违规行为延续了一段时间后才被发现,甚至还需要延迟另一段必要的时间,才能有效纠正。而运用数字化监理模式,则有可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制止质量问题。
(3)三是有利于提高监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在建筑工地运用数字化监理模式时,首先要求监理工作必须及时到位,所下发的函件必须符合规范、标准,且监理工作也必须在规定的程序下或标准下进行,因为记录的大量工程实体同步音像资料可随时再现工程历史情况,这必然要求质量、安全等问题必须按规范、标准去处理。另外,公司的远程监控对监理自身工作也起到很好的约束作用。
5. 结束语
虽然数字化监理模式的实施还会有一些操作性的问题和具体实施中相关问题需要解决,但是更重要的或者说将起决定性推动作用的是我国建设监理要将观念更新换代。总之。作为现代文明的重要成果,对于这个已经广泛运用于各个经济领域的先进技术――数字化技术,建设监理不应该,也没有理由拒绝。
参考文献
[1]JTG G10-2006 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
[2]GB/T50319-2013 建设工程监理规范.
关键词:数字化;档案馆;建设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等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量电子文件也随之应运而生,档案管理模式从传统的以档案实体保管为主,向以档案实体和数字化信息共同保管的双重模式转变,这就要求研究并建立一套完善的数字档案管理方案,充分发挥档案信息资源在管理中的作用。因此,数字化档案馆建设迫在眉睫,也是顺应潮流、适应时展的新举措、新要求。
一、数字化档案馆建设的紧迫性
1.1 现代化管理的需求
各级档案馆应把数字化建设摆在首要位置,档案信息化程度已成为衡量本单位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数字化档案将有利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传统载体的档案相比,数字化档案的最大特点是能够通过网络迅速流动,彻底改变档案的利用方式,冲破档案利用的限制,促使档案管理从档案的保管、利用职能向信息采集、管理和信息服务职能转变。只有实现数字化档案,才能使档案管理部门从封闭走向开放,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现代化管理的需求。
1.2 形势发展的需求
各行各业竞相“触网”,无纸化、办公自动化逐步兴起,网络化、电子商务层出不穷,人们将开始享受数字化带来的快捷和便利,同时,也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其一,档案馆馆藏有数百万卷档案资料,数千万件档案,是本地区最丰富、最有实用价值的信息资源库,这样一大批浩如烟海,珍贵的档案信息资源不能很好地为各级领导和广大公众利用,充分实现信息共享,就是对档案资源的浪费。所以,各级档案馆首先要建设数字化档案馆。其二,档案载体的更新换代迫切要求档案馆数字化。档案由原始的甲骨、竹笺、贝叶、丝帛到纸质,近年来,档案载体逐渐并迅速地被磁盘、磁带、光盘所取代或更替,电子档案的出现给档案馆提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那就是电子档案的收集、保管和利用手段,而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数字化档案馆的建设。
1.3 档案利用的需求
数字化档案的基本原则是使档案信息资源准确、方便、快捷地提供利用,使可以公开的档案信息资源得到共享,满足对档案利用的需求。数字化档案是新型文件和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必然结果,数字技术的应用完善并发展了档案馆的职能,妥善解决了各种档案原件保护与利用的矛盾,使珍贵的档案原件能够保存得更加长久。数字档案检索系统方便、快捷,不仅极大地满足了利用要求,而且,利用者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局限,随时、随地实现档案的异地查找。数字档案馆能够向利用者提供更加专指、更具特色的档案咨询服务,改变档案馆信息“孤岛”的形象,改善档案服务的落后面貌。
二、数字化档案馆的特征
2.1 信息资源存储数字化
信息资源存储数字化是指通过计算机,运用数据处理技术,将各种传统介质的档案资料转化为新型载体承载的二进制数字信息存储起来,它是数字化档案馆的基础,也是数字化档案馆与传统档案馆最大、最根本的区别。数字化档案馆将经过数字化后的信息采用数字的方式进行处理,并通过网络传输,形成了一个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库,用户可以在网上通过声音、数据以及图形、图像来获取所需要的
信息。
2.2 空间虚拟化
数字化档案馆是一个开放的信息系统,它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其资源和服务不再仅仅是原来物理意义上的馆藏资源,而是一个连接网络上所有信息资源的网络传递系统。由于这种虚拟性,数字化档案馆的发展不再受制于物理空间,它所采编、收藏的档案信息数量将没有空间的制约,可利用网络交流与信息,对档案信息进行远程存取及提供利用,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网络查询、检索和获取档案信息。
2.3 信息资源共享化
数字化档案馆的最大特点就是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突破用户对档案信息利用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使档案馆互联,形成巨大的信息空间。
三、数字化档案馆建设的途径
3.1 统一布局、合理规划
数字化档案馆建设成为档案事业宏观管理工作的一部分,需要进行全局性的规划。可以考虑以档案社会化、信息化利用为导向,积极采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手段,逐步建立以中央级档案馆为核心,省市级综合档案馆为基础,连接全国各地各类档案馆的档案信息资源网,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网上服务。数字化档案馆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要统一布局、合理规划并加强馆际合作,避免数字化信息的重复建设,保证数字化档案馆健康有序地发展。
3.2 数字化档案加工的基本原则
各个馆藏机构根据保管和利用的实际需要,有选择地对传统载体档案实施数字化。数字化加工的原则:一是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原则。档案的数字化,必须符合国家档案开放规定以及有关规定。二是价值性原则。属于归档范围且应永久或长期保存的、利用价值高的档案可列入数字化加工的范围。三是系统性原则。信息资源的采集、存储和利用,应进行全面规划,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四是优先性原则。应确定档案数字化的顺序。宜根据实际情况,优先处理重要的、开放的、利用率高的、需要抢救的档案。比如河南油田档案馆,先期对管理类档案的永久和长期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永久和长期档案里面有任职、职称和机构沿革,这些档案利用率较高。五是安全性原则。在档案数字化过程中,应避免或减少对档案实体的破坏,最大程度地维持档案的原貌。应加强安全保密管理,防止或不开放的档案信息泄露,确保档案实体和数字信息的安全。
3.3 提高档案工作者的能力与素质
人才队伍建设是数字化档案馆的关键,建设数字化档案馆,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因此,数字化档案馆所需要的人才,除具有传统的档案及其相关的管理知识外,还要掌握新技术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是具有信息处理、分析和利用能力以及一定英语水平的复合型人才。各级档案馆要采用各种措施,多途径、多形式提高档案工作者的能力与素质,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成为数字化档案馆的导航员、协调员、管理员和咨询员。
参考文献
[1]焦新亭,吕海民等.中国石化档案管理[M].中国石化出版社,2013年:195-197.
[2]李红兰.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与网络化管理[J].《档案管理》,2013年第2期:54-55.
关键词:数字化;变电站设备;技术革新
变电站的工作效率和稳定性关系到电力系统的工作能力,在信息技术和电子科技的大趋势下,各行各业都在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对于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电力行业,也要在管理上和技术上都能够有效的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对于电力行业来说,变电站设备的数字化技术革新工作急待进行。数字化变电站的主要技术特征符合:(1)IEC61850的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2)智能化一次设备。(3)网络化二次设备。(4)信息化运行管理系统。
1 基于IEC61850标准的数字化变电站设备
IEC61850作为数字化变电站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迄今为止最为完善的变电站自动化的通信标准,它也会在一定的发展过程之后成为所有电力系统的调度中心信息沟通和传递的标准,这一标准将作用于变电站、配电自动化等,而且在不久的将来还有可能成为网络通信数据平台的控制标准。其显著特点为:(1)使用面向对象建模技术;(2)使用分布、分层体系;(3)使用抽象通信服务接口(ACSI)、特殊通信服务映射SCSM技术;(4)使用MMS技术;(5)具有互操作性;(6)具有面向未来的、开放的体系结构。其中,数据建模技术部分是IEC61850标准的技术核心,并且为变电站信息管理自动化系统相关设计和运行提供新的方法和模式,成为技术革新的主要内容。它定义的逻辑设备、逻辑节点、数据对象、数据属性等标准模型元素为自动化系统和设备建模提供了依据。它不但定义了一般变电站数字管理系统工作时所需的绝大多数逻辑节点和数据对象类型,并且进行了相关功能的分类。另外,通过自我描述过程使数据的接收方得到的传输数据带有相关数据的自我说明,所以就不再需要对来往数据等信息进行标度转换工作等,为不同逻辑节点之间提供组合与通信功能。而且一个特定的功能可以通过一定的规则分解成为更详细的子功能。建模之后逻辑设备会一直驻留在系统中的实体设备中,再通过网络设备等进行传输,使得逻辑设备之间能够建立有效的通信来获取系统中其它所需的数据信息等,大大提高所在系统设备的接入能力以及扩展能力。
2 数字化变电站设备中与时钟同步相关的技术
目前的大部分数字化变电站中的时钟同步技术是都是变电站设备相关的重要技术,它主要包括:GPS同步技术、SNTP同步技术以及IEEE1588PTP网络精确时间同步协议。
具体来说,GPS同步技术在数字化变电站管理系统中应用的比较多,在系统中GPS 同步相关设备可以通过设备中的硬接线同时利用设备中的脉冲信号实时进行同步对时操作,它具有对时精确度高并且成本比较低的优点,同时与其相关的技术都已经很在研究和实践中比较成熟,但是它对于变电站站内部系统中的其他数字化设备以及系统对时方面兼容性较差,特别是在协议和接口方面。近年来,变电站内部二次硬接线部分已经被串行通信线取代,为此引入了简单网络时间协议(SNTP)作为网络对时协议。SNTP作为互联网上的网络时间协议的一个简化标准,它在一定会被构建在网络结构,它的对时精确度可以达到一定的等级, 它在广域网的内部可以将误差范围控制在10~100 ms。虽然在实际应用中NTP/SNTP网络应用已经比较成熟和方便,不过如果想要实现更高等级的精确度是很困难的。
2002年,IECTC57的第10工作组成功的引入了IEEE1588标准,并将它用于现代的数字化变电站内部的多种通信设备时钟同步系统。它在系统中定义了用于分布式测量和控制系统的精密时间协议,它的网络对时精确度可以达到非常高的的级别,达到了现代化变电站数字化设备对于对时系统的要求,并且可以以高精确度面向分布式网络进行对时,这样的精确度能够满足数字化变电站设备通信工作的时钟同步要求,在数字化变电站设备中具有的重要意义。
3 数字化变电站设备中状态监测系统的技术革新
在传统的数字化变电站对于一、二次设备的状态检测过程存在一定问题,现代化的数字化变电站应该建立一整套完整的设备状态监测系统来适应现代变电站的数字化建设进程,并且为变电站中所有设备的状态检测工作提供技术依据。
首先,要建立一个数字化的设备量测系统、一个数据通信网络以及一个数字化保护装置监测系统。并且还要将其和一次设备的状态监测系统融入一体,成为一个比较完整和全面的数字化变电站设备的状态监测系统。目前,对那些一次电气设备的状态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实践已经比较深入,其监测系统的应用也已经非常全面。然而,对于二次设备的状态监测系统,数字化的监测系统以及数据网络研究的研究正在进行中。另外,设备状态检测与检修工作中一、二次设备的检测过程相互关联。综合以上因素,需要在变电站建立起完整的设备监测系统以适应设备工作的需要,同时为设备状态检修时的设备的停运操作提供技术依据。
另外,目前,数字化变电站设备的供应商比较少,他们在产品应用方面明显经验不足,存在一些技术上的问题,因此,对于数字化变电站设备的监测系统一定要有助于设备运行的数据记录以及状态监视,在设备监测系统的内部要保证各类数字化设备运行正常、状况良好,如果存在问题能够及时准确的发现,并且能够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促使数字化变电站中设备能够有序的运转,提高变电站以及电力行业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高翔,张沛超.数字化变电站的主要特征和关键技术[J].电网技术,2006,(23)
[2]程成,曹军,李明全.IEC61850标准与数字化变电站设备[J].机电信息,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