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对食品科学与工程的认识范文

对食品科学与工程的认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对食品科学与工程的认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对食品科学与工程的认识

第1篇

关键词: 食品科学工程专业 实践教学 改革措施

我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在学院“依托茂名,立足广东,辐射全国,面向基层,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服务面向定位的指导下成立的新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在本科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实践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各种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科研训练、毕业论文等环节。这些环节是否得以实现,质量能否得到保证,关系到整个教学质量的高低。近年来粤西乃至广东省食品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对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教育观念,对传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认真分析,仔细研究,大胆改革创新。

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理论及实践教学的特点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包括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等专业基础课和食品工艺学、食品保藏原理、食品工厂机械与设备、发酵工艺学等专业课两部分。课程的特点是工程特色鲜明,突出实践应用。因此,大部分课程都需要实验课的支撑,或者需要在课程中穿插实验内容或去企业参观,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较大。

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密切联系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实践操作为主,获得感性认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1]。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是我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因此,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应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应受到良好的实践训练,从而使自己掌握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掌握综合应用现代技术、工艺和设备,具有创造性的解决食品工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2]。实践教学就是将知识、素质、能力和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训练,是进行实践教学和综合技能训练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和创新思维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设置。

2007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与专业课紧密相连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了7周,调整为34周,使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全学程周数中的权重达到21%,突出了实践教学环节,具体设置如表1。

2.创造实验教学条件,改革实验内容。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成立之初,没有实验场所和实验设备,随着专业课的逐渐开设,实验室建设问题越来越突出,经过多方努力,现在已将实验室建在光华校区,实验室面积200多平方米,实验设备逐渐完善,已能够基本满足现有实验内容的需要。更为可喜的是,2010年内即将拿到一笔可观的国家与地方共建普通高校实验室基金,为本专业实验条件的完善提供充分的保障。

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我院改革了实验教学方法,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和学时数,加大了实验室开放的力度。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的实验;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提供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在实验课讲解时教师主要传授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在实施时,让学生参与准备实验,查资料设计方案,确定实验时的注意事项,认真记录实验现象及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写出实验报告及实验小结,上缴报告时必须同时交上原始记录,并附上分析讨论的参考文献,等等。

3.紧密联系相关企业,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和意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将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质量。因此,我们近年来非常重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通过广泛的调查和走访,已经在市区和高州、化州、电白等地找到了一批基础好、设备先进、管理现代化的企业,并和部分企业签署了协议,建立专业定点校外实习基地,和高州龙利国业有限公司成立了果蔬加工中心,给学生提供在食品工厂或相关企业劳动实践的机会,以便增强对食品生产技术、产品流通和企业经营管理等的认识。这些校外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的建立,既为本专业培养高质量的毕业生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又为本专业招生分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针对企业人才需求,倡导职业资格证书培训。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属工科性质,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越来越紧张,取得技能资格证书往往成为增加就业机会的重要砝码。我们开设一周的技能考核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社会需求,与相关资质单位进行技能资格证书培训,使学生在校期间达到相关职业岗位的技能标准的同时,自愿参加感兴趣的技能资格证书考试,目前,我们已经组织了“食品高级工”和“食品安全师”等培训和考证,从04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就业情况看,拓宽了就业渠道,收到了较好的效果[3]。

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努力的方向

首先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进实践能力强或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专业领域课教师和实验员;进一步完善教学计划,调整专业基础课学时,削枝强干,将部分与实践联系紧密的理论课如食品分析课程搬到实验室,以理论指导实验、实验验证理论,使两者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4];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软硬件设施的投入,开发、购买现代化工厂生产的工艺技术方面的多媒体光盘或实验教学课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对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可参照重点高校采取高年级导师制,让学生在接触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对某一课题的深入研究探讨,锻炼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和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王云霞.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发展趋势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12):107-108.

[2]解灵芝,高海燕.食品科学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初探[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2):45-46.

[3]蔡华珍,汤志,郭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2):64-66.

第2篇

1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概况

为顺应国际教育与科技的发展趋势,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已成为当前高等工程教育发展中的重点目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融入了国际先进的高等教育理念,是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基础。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始于2006年5月,由教育部、人事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学会)代表组成了教育部授权的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2013年1月中国正式提交加入《华盛顿协议》申请,同年6月中国科协代表我国顺利加入《华盛顿协议》,被接纳为预备成员。该协议承认签约国所认证的工程专业(主要针对四年制本科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方案具有实质等效性,认为经任何成员国认证的专业的毕业生均达到了从事工程师职业的学术要求和基本质量标准。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旨在构建工程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推进工程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建立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构建工程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机制,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国际竞争力。教育部自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以来,专业认证工作的认同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欢迎,促进了被认证专业的建设与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目前,高等学校制约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因素主要是工程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节、缺乏自主性的工程实训平台以及实践教学没有落到实处等。近年来,兰州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为导向,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引领,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认真梳理了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的对应关系,建立符合认证标准的课程体系;通过持续改进的途径保障教学质量。

2.1核心课程体系优化思路围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规范和认证标准,依据食品科学与工程涉及的主干学科及其发展趋势,结合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按照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坚持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与前瞻性相结合原则,整合或重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和核心专业课程,形成内容先进、观点新颖和结构合理的新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并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新课程。

2.2整合与优化教学内容,理顺课程之间的衔接,构建课程群工程教育指工程技术人员所应接受的全面素质教育,包括道德养成、能力训练、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水平提高。现代工程教育观认为工程的、科技的、人文的和社会的教育内容本身都是工程教育的组成部分,作为课程体系,应完整、有机地把这些学科的知识和内容融成一体,形成一个科学的课程系统。因此,课程体系结构的调整首先要确立整体工程观的指导思想,确立整体的课程目标包括毕业生所能达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3个方面。围绕确立的课程目标,在强基础,突出特色;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贯通;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加强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的原则下,整体设计专业教育培养方案,搭建多层次多模块的课程体系框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主要是构建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核心课程平台,其中化学类、生物类和机械类课程是贯穿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核心课程的三大支柱。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课程,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奠定宽厚的基础。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规范和认证标准,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优化后应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制图基础、化工制图、机械设计基础、化工原理、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化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等课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专业课程是建立在核心基础课程基础之上的、培养本专业学生具备适应未来工作环境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课程。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规范和认证标准,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专业课程优化后应包括食品保藏原理、食品工厂设计与环境保护、食品机械与设备、果蔬加工工艺学、粮油加工工艺学、畜产品工艺学、发酵工艺学、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和食品安全与质量等课程;同时根据自身长期人才培养中的积淀和本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将功能性食品、食品分离工程、食品生物技术、食品添加剂和食品资源与环境学等设为核心专业课程,形成专业特色核心专业课程。此外,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塑特色、求创新”基本思路,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导向,结合教育部2012版本科专业目录和学校的办学特点,对学科类课程进行了认真分析与梳理,将相应专业培养方案中的知识、方法和问题等方面具有逻辑联系的若干课程重新规划、整合构建形成课程群,以理顺课程的衔接,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提高教学效率与水平。学科类课程核心课程群建设见表1。以食品化学课程群为例,对于水、蛋白质、糖类、维生素与矿物质等食品中的常量与微量成分,在无机、有机化学中已初步认识其结构与性质,在此基础上,生物化学侧重于各类成分的生理生化性质及代谢与合成过程,食品化学侧重于各类成分在食品加工与贮藏过程中的变化、功能性质及在食品加工与贮藏中的应用,而食品分析则从常规手段及仪器分析、感官评定的角度介绍各类成分的分析与检测,重要的内容则在食品化学与分析试验中通过验证性、综合性及设计性试验加以实践。通过将课程依照“课程群”的布局进行重新规划,由追求单门课程内容的严密完整转变为追求课程群体系的完善,使群内课程之间“由原来的相互隔离转变为相互贯通,由原来的相互重叠转变为相互补充,由原来的相互矛盾转变为相辅相成”,从而达到课时削减但效率反而提高的目的。

2.3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四级实践教学层次,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践教学是大学素质教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在实践教学的内容组建上,以“知识-能力-素质”为主线,按照能力培养要求建立“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培养、专业试验技能训练、工程应用与综合能力培养、研发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四级实践教学层次。四级实践教学层次间相互联系,各有侧重,有机结合,既突出了专业的工科背景,又形成了由理论到应用、由单项技能到综合能力、由一般应用到科学技术创新逐级提高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一层次: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培养层次。作为最基本的实践教学层次,主要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试验、有机化学试验、物理试验、物理化学试验和化工原理试验等基础课程试验。在试验内容的安排上,除大部分的验证性试验,还有一定量的综合性和设计性试验,在保证基本试验技能和基本方法培养的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层次:专业试验技能训练层次。该层次主要由专业基础类实践课程组成,包括生物化学试验、微生物学试验、食品化学与分析试验、农产品工艺试验、畜产品工艺试验和发酵工艺试验等。在试验内容的设计上,既考虑试验的基础性,注重试验技能与方法的培养,又注意将试验与甘肃特色资源的利用开发紧密联系。通过实践与理论的互补教学、渗透教学,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专业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第三层次:工程应用与综合能力培养层次。通过金工实习、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认识实习和食品工厂设计课程设计等实践课程对强化学生工科背景、培养工程应用能力、体现学校培养特色起到重要作用。毕业设计(论文)是将大学四年学习知识进行总结和升华的阶段,通过该阶段培养,学生将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加以运用,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第四层次:研发与技术创新能力培养层次。产品设计系该层次的亮点,在第七学期利用三周时间,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自主设计、开发产品,通过该环节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工程的本质就是创造,因此,必须对工科学生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除了鼓励学生参与省级试验示范教学中心开放试验、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省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计划、挑战杯等其他各类创新项目,培养创新能力外,还开设创新课程,包括研究型教学课程与创新案例解析,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传授创新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有裨益。综上,通过层次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点面结合、全面开放的完整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实践教学架构,使学生获得实践能力、工程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效果

第3篇

Abstract: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as practical extremely features.There are out of touch with the actual production for the traditional practice teaching mode, and other defect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professional teaching effectiveness to build a good platform, the practice teaching mod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 of production-learning-research cooperation was built.

关键词: 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教学;模式

Key words: production-learning-research cooperation education;practice teaching;mode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5-0250-02

0 引言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属我国高等院校中理工科专业,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化学、生物学、食品工程和食品技术知识,能在食品领域内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1]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要求是,主要学习化学、生物学和食品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食品生产技术管理、食品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食品保藏、加工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基本能力。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决定了学生除了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所具有的实践性极强的特点,也决定了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然而,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存在与实际生产脱节等弊端,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代高校教育的需要。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实现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更有效地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克服高等教育脱离社会实践需要的倾向。[2]

1 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

产学研相结合实践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企业与科研场所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把以课堂教学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把理论知识、生产实际与科学研究三个环节有机结合,把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3]

产学研合作教育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实践环境,让学生在真是的实践中感受体验知识,激发自身的求知欲和奋发向上的情操,达到自我塑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4]

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把理论知识——生产实际——科学研究三个环节融为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将产学研有机结合,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紧紧围绕实验教学、教学与科研、教学与生产、教学与市场等关系,使学生能够以教学实验指导实际生产,以生产实践拓展教学实验,进一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

2 改革传统实践教学方式,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是:通过系统的实践训练,强化理论教学内容,训练基本专业技能,加深对专业、行业、社会的认识。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过程中,不仅应该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还应该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建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环节,能够掌握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食品工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适应面广、适应性强、既能从事技术开发、也能参与产品研发和企业的技术改造,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

基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改革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验课程与生产实际及科学研究紧密结合的产学研相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其结构图如图1。

2.1 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的软件建设 目前各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大多是以实验教材中的实验项目为基本内容在校内实验室完成的,这种墨守成规的实践教学模式,往往与当地的地方经济与特色,以及食品加工企业设计生产操作存在较严重的偏差与脱轨。因此,深化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与迫切。

产学研相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软件建设包括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等,其目的是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监督、约束与规范,使实践教学过程能够按照科学的约定成熟的条例、规则及规章制度保质保量地完成,以获取应有的教学效果。产学研相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软件建设如结构图2。

2.2 构建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构建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应该根据地方经济与农产品特色,针对当地及周边地区食品加工企业的实际状况,改革、建立具有当地特色的食品专业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使校内实验教学内容能够与相对应的食品加工企业的实际操作紧密结合。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如结构图3。

构建产学研相结合实践教学模式,需要充分了解当地食品产业特色及食品加工工业现状,并结合学校食品专业的实验实践教学课程与教学内容,建立对口的见习实习基地以及互惠双赢的合作机制,构建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茂名市是全国最大的水果生产基地及罗非鱼养殖基地,茂名的博贺港是全省三大渔港之一,盛产龙虾、对虾、海参、鲈鱼、膏蟹等,全市水产品产量居全省第一。因此茂名的食品加工业近年来一直迅猛发展,果蔬加工保藏、水产品加工、肉制品加工、饮料、酿酒等一应俱全,这为我校食品相关专业构建产学研相结合实践教学模式提供了极好的条件与资源。比如: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实验项目“软罐头的杀菌保鲜设计性实验”,我们结合茂名龙海海蜇集团有限公司的实际生产设计实验,该公司加工的即食海蜇丝采用软包装袋包装,且需要进行杀菌试验。食品分析实验中的实验项目 “麦芽质量指标的测定”,我们结合湛江珠江啤酒有限公司的实际生产进行,该企业为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习基地,已完成5届学生的认识实习。该实验项目从实验原料到检测指标及检测方法,均按照该企业的实际操作标准及要求进行,这样,既可实现学习与生产的完全对接,同时也增加了该实验项目的趣味性。茂名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是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实习基地,该局负有对食品的生产、流通领域的产品质量实施监督检(抽)查的质量监督职能,该局的质量计量监督检测所检测食品分析的种类及项目较为齐全,包括目前我们所开设的所有食品分析实验项目。我们组织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到该局参观,部分学生参与到日常检测工作中,在相关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完成多个食品成分的检测。

通过与当地生产实际相结合实践教学环节,学生能够在校内实验、见习实习等教学活动中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能够更深地体会到学有所用,更强烈地激发学习兴趣。

2.3 构建与科研创新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科研体会、科研经验、科研方法、学科研究领域所了解的新进展以及科研成果融入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实习实践、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之中。通过构建与科研创新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有较多的机会与渠道接触与参与教师的科研领域,让他们尽快适应一场“学习的革命”,尽早进入“科研”角色,加入到实践创新项目中,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及创业创新能力,树立合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与科研创新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如结构图4。

学生科研训练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学生尽早进入专业科研领域,接触学科前沿,掌握必要的科研方法及科研能力,学校应该给学生创造与提供更多的科研训练渠道,再通过教师与企业间的充分接触,建立面向科研的横向联系,为学生参与科研提供项目内容保证。同时综合组织机构、执行程序、项目来源、政策保障等方面制定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并加以实施,使科研能力的培养环节真正渗入到实践教学过程之中。

3 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①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增加见习实习及科研创新环节的权重,使实践操作与科研创新进一步融入教学过程之中。②结合地方特色与当地食品加工工业现状,调整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实验内容,充分融入与食品加工企业相对应或者相关联的实验项目或实验方法,完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实验教材建设。③建设见习实习基地,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以校企合作为目的,建立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合作机制。④鼓励师生科研合作,加强实验室及科研条件建设,拓宽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的渠道,建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导师制,以及教师指导学生科研的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赵辉,平文祥,李海英等.综合性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2008,(1,2),66-67.

[2]李东霄,常景玲.“产学研”合作教育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学术月刊,2011,(3),96-99.

第4篇

>>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转型背景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加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技术应用型本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高等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 地方高校卓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 统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金工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电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青海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工学类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食品分析与检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平台+模块”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基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高校建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汤尚文 余海忠 于博")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本文讨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一些改革措施,介绍了湖北文理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些改革经验,为高等院校确立适合自己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提供借鉴。 【关键词】应用型 食品科学与工程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2-0054-02

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是高校,特别是省属地方高校寻求自身发展的理性选择,同时也是国家人才培养战略调整的重要举措。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学科为支撑、以专业为基础、以岗位为核心,强调的是知识的集成和实际的应用能力。在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实践教学是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具体操作中,我们不能为了实践而实践,实践教学必须有一个实用、高效、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只靠简单的提高学分、增加学时,而是要在有限的实践条件和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对实践教学的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实践教学内容要“精挑细选”,并且制定详细的管理措施、实施方案、考核标准来保障教学过程顺利实施。下面以湖北文理学院化学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下文简称“我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介绍其在实践教学改革中所做的一些尝试。

一 实验课程改革

1.以课程群为单位制定实验教学修读计划和内容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中很多课程间关联性较强,学习内容层层递进,其相应的实验课程如果由任课教师单独制定实验教学项目往往存在内容重叠、上下衔接不连贯等现象。在我院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期间,为了避免上述现象,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所有必须修读的课程按照其相互之间的关联性划分为2个学科群,分别为食品科学基础学科群、食品工程与工艺学科群。食品科学基础学科群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与分析、食品营养学等课程,食品工程与工艺学科群包括数学、物理、电子电工、工程制图及CAD、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艺学、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工厂设计等课程。在制定修读计划和确定课程实验项目时,由学科群负责人组织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共同制定,保障实验教学项目的连贯性,在有限的实验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实验技能。

2.“三结合”调整实践教学内容

“三结合”分别是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与科研相结合、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也是理论教学的验证和应用,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实践教学项目和理论的紧密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实践教学项目与科研相结合是当前高校实践教学发展的大趋势,带着问题来做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和系统科研能力,能加深学生对企业的了解。例如,本专业教师的科研课题“襄阳黄酒酿造工艺研究”,开设为研究型实践项目,指导教师带领一个5人小组,经过3个多月实验室和企业实地的研究,为企业解决襄阳黄酒的浑浊及胀罐问题,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知识面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近些年,在食品工业高速发展的同时,食品安全问题也频频发生。与社会发展相结合设置实践项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调整实践项目,跟踪食品工业应用的新方法、新技术、新设备,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食品工业发展的方向,掌握最新的加工技能;另一方面,针对近年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开设实践项目,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分析检测能力。例如在综合性实践和研究型实践中加开“微波提取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地沟油的检测”等实践项目。

3.改革实验课程考核方式

在以往的实验课程考核中,学生的成绩评定主要通过教师批阅实验报告来进行考核。改革后,实验课程成绩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实验报告的批阅成绩(占20%),二是该门实验课结束时的技能操作考核(占40%),三是在第6学期的综合实验考核(占40%)。改革后,每学期实验课程成绩只有合格和不合格两个档次,实验报告和技能操作通过后可获该门课程学分,但是要想在实验考核中拿到优秀成绩,必须在第6学期参加综合实验考核。综合实验由专业教师给出实验课题,课题一般从教师科研项目中分解得出。学生可自由选题,利用大学生课外创新训练室在第6学期完成综合实验。实验结束后,如、申请专利或撰写科研报告获教师认可则综合实验考核成绩评定为优秀。如综合实验考核未通过,则学生需在指导老师协助下重修至少一门指导教师指定的实验课程。实验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地学习技能、被动地死记实验过程,对实验原理、实验设计等忽视的现象,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二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是本科生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目前,大部分开设食品专业的院校在经费充足的条件下都选择在校内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开设的实验项目主要以成套的小试或中试生产线为依托进行生产实训,但是笔者通过走访省内外院校发现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大部分都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我院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时,吸收了兄弟院校的一些建设经验,同时也针对存在的问题做出了一些变革。

1.目前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

第一,管理混乱,使用效率不高。从目前各个学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运行情况来看,管理混乱、使用效率低下严重影响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和考核管理、设备管理、人员管理或多或少都存在问题。以人员管理为例,各高校在现有人才引进制度下很难引进学历偏低,但是实际生产管理和技能较强的技术型教师,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和维护通常都是由专业课教师或者实验员兼管,这些老师大部分都没有食品生产线实际操作的经历,导致设备损耗率较高,而且人员积极性普遍较低。

第二,运行成本较高,导致很多学校将生产线作为摆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设备通常采用小型或中试型生产线,能够完成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实训,但是其运行成本相对于普通实验课程要高很多。以100L/天小型啤酒生产线为例,每次可容纳5人进行实训,每批啤酒生产所需原料费约200元,一个标准班(50人)仅啤酒生产一项实训就需耗费2000元,运行成本高导致很多院校的实践教学生产线仅仅作为一个摆设,或者简单地给学生讲解一下流程,达不到实训的要求。

第三,实践训练涉及面窄。在学校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校内实训基地一般在建设时都是选择性的建设2~3条小型生产线,例如啤酒、酸奶、饮料等生产线。这种建设方式导致实践训练涉及面较为狭窄,毕竟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面向领域较为宽泛,有很多工作之后需要的实践操作技能仅仅依靠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不能掌握。

2.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对策

第一,规范管理,保障实践教学的运行秩序。对实践教学计划的完成情况、实践教学规范的执行情况、实践教学的程序和实践教学的质量等建立有效的检查和监督机制。对实训设备的完好率、贵重设备的专职管理、实训耗材的领用与监管、实训室的开课率等建立严格的规范与考核制度、成本核算机制。引进或培养专职实践教学导师,要求具有较强的实际生产能力,能从事实践教学指导、实践教学设备维护等工作,通过各种绩效考核机制提升教师的积极性。

第二,产学结合,提升校内实践教学基地造血功能。产学结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较为理想的是与企业或行业共建共用,做到教学与生产相结合、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与科研相结合,从而提高使用效益。以产学结合的理念进行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使学校、企业、学生达到“多赢”的局面,可谓是“一举多得”。

第5篇

关键词:食品科学;工程专业;专业导论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135-02

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的今天,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在各方面的差异也越来越大。高中时代学习模式结束后,新生将面临新的管理模式、学习和生活环境,如何抓好新生入学后的“早期教育”,让其尽快了解所学专业性质,建立所学专业基本概念,宏观了解专业历史沿革、发展前沿、学术及社会价值,主动、自觉地进入学习生活中,找到个人发展的正确方向,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挑战[1,2]。

学科与专业导论课程是将专业教育、思想教育、就业教育等融为一体的课程,旨在帮助新生学习、理解和掌握所学专业的学习内容、专业的核心思想、基本要素、理论基础、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早期教育”手段[3]。增设该门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工程中一项极具创新性的改革措施,近年来已在部分高校悄然施行,并渐已引起关注。当前全国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院校有219所,但将学科与专业导论课程列入教学计划的学校不是很多,仅有如华南理工大学、江苏大学、浙江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四川大学等[1,2]。这些学校该门课程的开设,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兴趣,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食品工程并非一个基础性的专业,而是一个应用型的专业,不仅需要我们拥有最基础的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需要实验和实践,食品工程的内容牵涉到食品的加工、综合利用及保存,另还有食品的质量与安全。

目前我省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校尚未开设该门课程。该课程就目前而言在江西省仍属建设中的尚未成型的课程。

我校食品学院从2014年起,针对大一新生开始开设学科与专业导论课程,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些问题。本文将结合实践,谈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在我校开展的情况。

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内容设置

根据江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规划,并参考其他教学单位的专业导论课程的内容、学时和学分等方面的安排,制定了本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大纲。该课程校内安排16课时,其中理论教学12课时,实践教学4课时。校外安排工厂实习1次。

该课程理论教学采用“名师讲座”的教学法,由食品学院院长亲自授课。教学内容分为五个部分:本专业概况介绍;本专业培养体系与学习目标讲解;本专业的学习方法介绍;本专业的社会需求和就业前景;大学生活规划指导[4,5]。

(一)专业概况介绍

从国内食品工业现状开始学习,结合国外食品工业现状,使学生在了解食品工业的基本情况的前提下,进入本专业情况的学习。首先介绍本专业的概念、发展历史,与相关专业的区别与联系,专业地位、意义及专业特点等。其次,介绍了本学校和本学院的基本概况和专业设置情况,让学生对本校本专业发展的历史、特色、发展前景有较深的了解。

(二)专业培养体系与学习目标

首先提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与素质;然后,详细介绍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使学生了解大学四年中每个学期所学课程的内容以及为什么要学习这些课程,课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明确专业内涵;最后,介绍基础课、专业课与选修课的关系,并对学生选修课的正确选择进行指导。

(三)学习方法

介绍本专业知识获取的途径和方法,如通过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去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等。重点介绍与本专业相关的网站,如食品伙伴网、小木虫学术论坛等。

(四)就业指导

首先,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前景,明确学习的目标。介绍我校学院与本专业相关的就业实习基地。然后,向学生介绍历届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如去了哪些地方、哪些企业、目前现状等。对杰出校友做重点介绍和推荐。最后,分析食品行业的社会需求,提前让学生感知本专业发展方向,了解食品行业发展,为今后的学习做准备。

(五)大学生活安排

在如何规划大学学习和生活、如何适应大学的学习、如何合理掌控大学的时间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大学阶段目标的制定与学习的规划。

由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实验学科。该门课程由校内、校外两部分构成。其中校内实践部分,安排参观学院中心实验室,让学生了解学院的实验条件,认识本专业的学科性质,培养学生动手参与的兴趣。校外实践部分,如安排参观阳光乳业公司,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实验室参观的基础上,实地考察工厂的生产情况,提前感受工作后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方法和考核手段

本课程属于专业方向引导课程,在讲授该课程时,应根据学科的发展趋势及经济发展的需求,选取教材中重点、热点及关键、前沿的课程内容进行详细地讲解,以理论教学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专题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展开课程内容讲解。专题具有针对性,能使学生通过对特殊的、典型的事例进行分析,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教学中的概念和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训练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较短的时期内,加大了重点资料的信息量。学生也可以在重点学习中接触前沿,触类旁通,并能举一反三地构建知识体系及学科系统。

本课程结束时,采取让学生撰写与课程相应的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论文评定成绩后,结合前面的平时成绩,评定最终的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含上课出勤、平时作业、上课发言等)。

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效果

对于在本校食品学院首次开设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效果良好。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深入了解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内涵;国内外相关领域专业发展、生产和科研概括;本专业内各学科的关系、教学计划及知识体系的安排;以及本专业的发展方向等。大部分同学在学习完该门课程后,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了理性的认识和规划。

四、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展望

由于该课程在本校食品学院是首次开设,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新生还没有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他们对课程中的一些概念不理解,对一些知识点较陌生,以专业案例法展开教学时,会使学生理解得不清晰。本次课程由1名教师授课,带给学生的知识面等较为单调。在校内实践教学部分,仅仅采取的形式是参观实验室,部分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全身心投入,参观效果较差。

总之,通过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的实践,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提高。我们准备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推广,针对在课程开设中所遇到的问题,我们逐步将其完善,比如,在直接案例教学之前,可以安排1个课时作为专业概念、专业热点的普及;在授课教师的选择上面,采取多元化的形式,让更多有经验的名师参与其中;在校内实践部分,可以安排一个综合入门实验,在学生参观实验室的同时,也动手感受一下实验的技能。希望在不远的将来,食品专业导论课在我校食品学院能越开越好,在江西省开设食品专业的高校中能普及。

参考文献:

[1]姜松,崔恒林,朱帜,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建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9,8(181):84-87.

[2]冯向阳,邝兆明.高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设置“专业导论课”意义和方法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08,24(12):1191-1194.

[3]王斌,周亚平.《生命科学导论》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和改革建议[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1):85-88.

第6篇

关键词: 食品科学与工程 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改革开放后,我国食品工业飞速发展,企业对食品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河北省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列为优先发展的优势产业。河北北方学院食品专业起始于1983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为我省输送了大批合格的食品专业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加入WTO,给我国食品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食品行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越来越高,学生和家长对此专业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双重的压力使我们认识到传统课程体系越来越难以适应时展的要求,为此,我们对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系列改革,下面对改革内容和效果进行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课程总学分偏多

课程体系中基础学科学分偏多,专业课程学分偏少,特别专业实践学分少。这样使得学生的实践环节及课外活动脱节,不能满足培养创新能力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课程设置轻食品工程而重食品科学

由于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在原来张家口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农产品加工专业基础上组建而来的,不可避免地沿袭了农业院校工科专业基础弱的特点,因此,课程设置中食品科学的课程多,食品工程类课程少,满足不了市场对本专业的需要。

(三)对实验实践重视不足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工科,实验和实习显得特别重要,在这方面,由于客观因素的影响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毕业生动手能力普遍不强。究其原因,一是实验条件和经费不足,很多应开的实验无法开设,应实习的项目没有实习,或者只是简单地走过场;二是缺乏有力的监督管理制度,很多学生和教师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三是实验教学方法不尽合理,综合性实验较少,验证性实验较多,而且大都是课前由教师将一切准备工作做好,学生了解了实验全过程之后,就按部就班地做,这样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四是工厂现代化工艺实践困难较大,很多企业不愿接受学生参与实习;五是实验教学师资力量不够、队伍不稳定,一些教师不愿当实验专职人员,高职称高学历的更少。

(四)课程设置没有体现特色和优势

现在很多高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都在创建自己的特色,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办学时间短、基础弱、资金缺乏,在这方面有所欠缺,应该结合张家口本地农业加工实际和自己的优势,尽早创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五)对毕业设计工作重视不足

毕业实习与设计对学生来说相当重要,是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和桥梁,但一些学校对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大都集中在最后一学期,而最后一学期学生事情太多,特别是找工作,加上毕业设计经费不足,效果不太理想。

二、解决的措施

(一)适当减少总学分和课程总门数

优化现有课程体系,压缩课内总学时,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课内总学时可由原来的3050学时压缩至2600学时。更新精选教学内容,减少讲课学时,增加学生自学、调研、讨论、实践等方面的时间,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改进传统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

(二)确定专业特色

紧密围绕地方区域经济建设的需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本专业特色,制定培养目标更要体现自己的特色,利用一些地方特有优势资源开展科研和教学。另外,大多数本专业的学生出去后都会到企业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应着重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兼顾一部分想继续深造的学生。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内容以实用为主,突出技能培养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技能的重要手段,将实训实习纳入课程体系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其内容设置如下:

1.实验课。实验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及专业一般技能。在内容安排上尽量减少演示和验证性实验,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2.实习。根据实习目的的不同,将实习分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认识实习是使学生对职业岗位有全面认识与接触。生产实习包括粮油加工、乳制品加工、肉品加工、果蔬加工,其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与生产技能,在第六学期末及暑假进行,共三个多月的时间。毕业实习安排在毕业前半学期,学生根据市场需求、个人特长及爱好,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毕业前的就业顶岗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如对食品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能力,生产中故障排除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中出现问题的能力,设备的检修与调试能力,施工与组织、生产与管理能力、经营销售、协调与组织、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与推广的能力等。

(四)改革毕业设计

建议将毕业设计提前,总学时增加,真正使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得到全方位锻炼可以从大三开始,学生选定导师,导师对其专业课的学习和毕业实习进行全方位指导,在大三就确定毕业论文的题目,学生自查资料,在完成论文的综述材料和方案设计后分组讲解讨论,再根据导师意见和讨论结果进行修改。通过这个过程,不但可以锻炼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利用全校选修课程进行人文素质的渗透

改变过去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只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忽视学生政治理论、人文修养等基本素质的培养。我校是具有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选修课资源十分丰富,选修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放,是拓宽学生知识面的重要途径。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同学科互相交叉,文、理、艺、外互相渗透,针对学生特长和特点,培养学生浓厚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发展成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本校教师讲授一些前沿课程的同时,聘请一些校外有着丰富教学与社会经验的学者、企业家授课,使学生能更直观地贴近社会,掌握毕业后进入社会必需的一些知识和技能。

三、结语

我国在改造传统食品工业方面正面临一个转型期,新的食品科学技术必将替代零星陈旧的落后技术,这需要一大批有理论、有食品实际操作能力的新型人才,这批人才需要量大,素质要求高,在技术上能承上启下,还应懂管理和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培养一批务实、在工艺上能够不断创新的具有企业家水平的应用型人才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当务之急,而且这批人才势必能够推动我国食品行业的科技进步和传统技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益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农机化研究,2003,(3):245-246.

[2]蔡华珍,汤志,郭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19(2):64-66.

[3]周文斌.食品科学与工程教学改革初探[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180-182.

[4]谢毅,文良娟.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7):89-90.

[5]周静峰,何雄.高职高专食品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9):75-76.

[6]俞仲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4):56-58.

第7篇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 应用型人才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036-02

21世纪,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深层涵义是高等教育类型结构的多元化和多样化。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知识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共同选择和普遍趋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大势所趋[1]。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培养具有良好政治思想素质,较高文化素质,具有一定外语水平,较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能较好的掌握食品加工技术,并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有一定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2]。但由于食品行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人才需求方面不仅仅需要研发性人才,应用型人才也尤其需要。目前,我国部分院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上,过多的重视科研性人才的培养,而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方面投入精力较少,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同时也是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必然需求。

1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就业现状分析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现代食品工业正在向着科学化、自动化、大型化方向发展。食品工业在国内外的竞争,最终体现在技术竞争与人才竞争上。食品工业的发展关键是人才培养。随着行业人才需求量的增加,各大高校相继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从最初的轻工院校,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农业院校,到现在的综合性大学、理工类大学等。据初步统计,现已有超过两百所高校开设食品相关专业。然而,就目前的高校培养现状来看,食品专业本科毕业生难以适应食品类企业的人才需求。在这里暂不讨论由于人才培养的原因导致的先天性不适应,仅从企业对毕业生的人才需求类型上来考察。食品类企业需要研发型人员、检验人员、工程技术型人员、生产人员、管理型人员相对较多。从学历构成和科研能力上看,食品类或者生物类硕士或博士毕业生更适合做研发型人员,从实际动手能力和心理期望值上看,大专毕业生,甚至是高中毕业生更适合做生产人员和工程技术型人员,从管理能力上看,管理类的毕业生更加适合做管理型人员,只有质量检验人员或者品质控制人员的需求条件是和食品专业本科毕业生是一致的,这样留给食品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空间就比较小,其就业竞争压力就比较大。

因此,结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行业面广、专业知识宽,学科交叉性强的特点,如何培养出既有扎实的基本知识、较宽的专业口径,又有很强的实践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同时,富有开拓精神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意见

针对如何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2.1 食品行业的调研

要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首先要了解当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因此,需要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岗位要求、行业素质要求、行业人才需求情况等进行广泛的调查和深入的探究,同时搜集国内同类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的相关资料进行对比研究,结合企业的用人需求与学科建设的要求,确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定位,初步形成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并将方案与企业进行商讨和修改,最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2.2 调整和完善专业课程设置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结合食品专业专业自身特点,调整和完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

(1)改革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本着“厚基础、重实践、强应用”的教育观念,在注重食品科学知识系统性的基础上,对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和更新。强化实践课程的地位,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的原则,避免内容的陈旧和重复,使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更合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两条主线更突出,层次更分明,从而保证在压缩学时的情况下,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如将《食品工艺学》的理论课与实验课分开,实验课程进行单独开设。并且在选修课中安排了四个方向模块:模块一为工艺类课程;模块二为工程类课程;模块三为营销管理类课程;模块四为综合类课程。选修课的模块设置目的是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工程素质及管理才能得到加强,使学生能更好适应社会、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2.3 建立和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1)专业实验的实践模式。

专业实验作为一门最能反映专业特色,与本专业科学技术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实践性课程,必须构建一个能够全面反映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方向、有利于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框架。

要改变按单门课程设置、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保姆式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实行实验室向学生开放,增设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大学生可根据实验内容和要求,查阅文献资料,自主拟定实验方案,选择实验仪器设备和确定能有效测定数据的方法,先假设后实验,得到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撰写实验报告。

(2)专业实习的实践模式。

目前专业实习没有能够发挥实践教学主渠道作用,应该加强专业实习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对于一些和实际联系密切的《食品加工工艺》《食品现代加工技术》等专业课在完成理论学习后,都必须安排学生到生产线上进行参观实习,使学生更加透彻地掌握课本上理论化的食品加工过程的同时,还让学生对以后的工作性质、内容以及环境有了进一步的感性认识,从而增强了热爱本专业,学好本专业的信心和决心。与企业进行合作,集中安排毕业生深入企业进行实习,将实习的表现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和总结,纳入到学生的考核之中。

(3)社会活动的实践模式。

一是开展和组织相关的活动和竞赛,定期举办“校园美食节”;二是要求学生分组深入企业和市场对食品行业的相关情况进行调研,撰写调查报告,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三是定期邀请企业老板和技术人员到学校开展专题讲座。

2.4 搭建校内外实践平台,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一是引入企业资源,在校内建立校企共用的实训基地。生产技术代表了行业的先进水平,引入企业资源,在校内建立实训基地,既节约了学校的办学资金,又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接触到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拓展学生能力培养的空间。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学生职业素质养成、职业能力提高的有效保障。

2.5 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估标准。

改革目前实践环节缺乏评估的问题,探索和建立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估标准。科学的评估机制是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而目前缺乏完整的评估机制使得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3 结语

社会在不断发展,食品行业的用人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高校对食品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模式也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当前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多在实践教学上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结合校企合作平台的建设,进一步加强与食品企业的沟通交流,了解食品行业的动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应用能力,最终培养复合型的应用人才,为食品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 陈小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与实践[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10(2):6-13.

第8篇

食品的生产、质量与安全问题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目前,食品科技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其发展速度之快令人震撼,各国的食品产业空前崛起,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主要体现在食品加工原材料包括各类农产品、畜产品及水产品、食品添加剂等的种类、数量乃至生产效率等的空前增长,以及食品的加工、贮藏、运输和销售等环节的设备和手段的不断升级换代和食品种类的多样化等诸多方面。然而,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为食品质量和安全的保障带来了新的挑战,在食品加工、贮运和销售等环节,迫切需要专业理论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的专门人才来从事食品及其加工原材料的检测、食品加工过程的质量控制、食品安全性评估与评价、食品销售市场的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从而提高食品工业的生产质量与安全控制水平,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Food Quality and Safety)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适应现代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而设立的。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于2003年率先在全国设立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以来,全国已有170余所高校陆续开设此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全国缺乏统一的课程设置体系和专业培养计划,作为一个新生专业,各培养单位依托自己原有的优势课程、优势教师资源和优势教学资源来对本校的食品安全专业进行课程体系和培养计划进行设置和规划,导致各院校逐渐形成了各自的专业特色[1]。

一、食品物性学的学科地位

《食品物性学》又称食品物理学,主要研究食品及其原材料的物理性质,具有与《食品化学》同等重要的地位,是食品学科领域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由于食品及其原材料本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食品物性学涵盖了比物理学更广泛的研究内容和更复杂的知识体系。食品物性学的发展从单一的食品流变学基础,到食品质构,和目前较为系统的食品及其原材料的基本物理学特征、力学特性、热特性、光学特性、磁特性等相对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2-3]。在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逐渐形成食品物性学课程体系,第一部教材是1998年李里特教授编著出版的《食品物性学》,目前国内食品物性学教材还包括李云飞教授等和屠康教授等人编著的几个版本的教材。物理科学领域的学科理论及其研究手段的不断发展也推动着食品物性学知识结构体系的不断更新、向前,所以物性学又是一门充满潮气的、不断进步发展的学科,已成为食品领域科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以食品物性学相关理论为基础,也诞生了食品科学的若干研究方向,如以光学特性为基础的食品无损检测、以流变学理论为基础的食品高分子和胶体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和以物性学理论为基础的各种食品保鲜加工技术等。目前,全国大部分设有食品专业的院校以将食品物性学列为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和食品相关硕士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

二、食品物性学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

按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食品物性学的总课时数为33,其中理论课时数为24,实验课时数为9,并将其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而作为食品质量安全专业的选修课程。通过该课程,旨在让学生学习食品物理性质及其与食品品质的内在关系、食品物理性质表现的内在规律及基本理论、学习食品物理性质的研究方法与手段、学习如何利用食品物性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并最终服务于食品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另外,通过实验课程的学习及实践,希望学生加深对相应物性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巩固所学理论知识,熟悉物性学测定的基本方法,各种测定仪器的基本原理、操作和数据处理方法,并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应用物性学知识与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虽然食品与安全专业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两个专业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方案有所不同,但二者具有相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这也导致了食品质量安全专业教学中各种弊端的出现。

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物性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食品物性学以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感官评定等课程为其学科基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两个专业,虽然这些课程都在开设,但是部分课程课时量不同,如前者食品工程原理的课时数为48,后者只有32;食品感官评定对于前者为必修课,而后者为选修课。不同专业学生的各种基础课教学目标不同,同时相同专业学生对课程选择种类不同直接导致了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同,并造成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中存在的如下问题:

1.食品质量安全专业选修食品物性学的人数偏少。据统计,近3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质量安全专业选修食品物性学的学生数均不足该专业总数的1/3,这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受到学分的限制,部分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选修课程过多,学分已达到培养要求,在参加专业课程选择的时候选择余地较小,因为按照学校相关规定,不鼓励本科生超学分选修课程,并且具有相关控制措施,使这些学生无法选择包括食品物性学之内的许多专业选修课。二是由于部分学生惧怕学习食品物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基础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的不同,导致相关基础知识储备不足,学习食品物性学时接受能力不高、学习压力较大,因而放弃选修该课程。三是因为部分学生渴望拿到高的考试成绩,而选择容易掌握、理解并且容易拿到较好考试成绩的课程,而对于食品物性学这样需要花费较多精力才能真正掌握和理解的课程表现出“不喜欢”。这应该是应试教育大环境所导致的结果,高校校园里,学生的学习成绩直接与奖学金评定、荣誉称号的获得以及保研资格的取得等各种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被迫学生“有目的”地选择其“喜欢的”课程。

2.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对食品物性学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就单纯地从物性学相关知识对食品安全保障的作用方面来讲,有很多现代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是建立在物理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如以物性学理论为基础的食品品质检测,各种光谱检测手段和无损检测手段等都是直接和间接衡量食品安全性的依据。另外,研究性大学以培养研究性人才为其重要目标,也就意味着有相当一批学生将要选择求学深造,进入科学研究的大门。多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实际情况也是如此,毕业生最终选择攻读研究生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0%以上。食品物性学相关理论知识和技术是食品科学研究中重要的研究内容,食品物性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一切种类的食品及其原材料,物性学知识的储备也是食品科学研究工作者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需要对此熟练掌握并运用。从这个角度考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应该具备同样的物性学技能。

3.课堂气氛不活跃。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面前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效果。前者课堂气氛轻松活跃,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可以随着教师的讲解积极投入到课堂内容中,思维活跃、积极思考;而后者的课堂气氛总体显得较为沉闷,甚至有部分学生表现出消极的学习态度。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两个专业在基础课程设置和部分课程课时数的有所差异。如前所诉,食品物性学的相关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感官评定等,学校培养方案两个专业的学生在这些课程的授课要求方面存在着差异,导致了不同专业学生对相关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存在差异,进而出现两个专业学生在学习相关专业课程时不同的课堂表现和课堂气氛。

四、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物性学教学的改进措施

对于食品物性学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以上相关问题,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做出改进:

1.调整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课时量及授课要求。根据“重基础、宽口径”,培养符合型人才的教育精神要求,各高校普遍采取的措施是加大基础课的教学工作,表现在开设较多的基础课门数和课时数等方面,而压缩专业课的教学,表现在减少门数种类和课时数等方面。食品质量与安全是一个学科交叉性较强的专业,需要开设多门相关基础学科如食品科学、化学、物理、生物学、医学和管理学等课程,但学生毕业要求的总学分是一定的,只能取消部分专业课或压缩课时数来达到培养方案的要求,导致形成学生知识面虽然较广,但基础欠扎实的特点,为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带来压力。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结合相关教育精神和人才培养的社会的要求,进行专业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的改革,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第9篇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213-02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各种食品加工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加工工艺,培养学生动手和从事科研的工作能力,强化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综合设计及创新等方面的能力[1]。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论文一般是通过实验获得实验数据、完成数据分析、撰写论文和最终通过论文答辩[1]。通过毕业论文的完成,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为其顺利进入社会奠定基础。目前由于大学严重扩招和就业形势严峻,本科毕业论文整体水平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2]。因此,提高本科毕业论文水平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上海理工大学在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过程中,以“上海食品微生物工程研究中心”为载体,对毕业论文指导工作进行探索和实践。本文以指导上海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论文工作为例,现将有关的指导经验与体会进行介绍,以期为本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论文选题

本科毕业论文学院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但经常与学生就业、考研和公务员面试等相冲突[3],导致很多学生不能保证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毕业论文,最终影响毕业论文质量,尤其是实验性和探索性强的课题影响严重。为了避免影响学生就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指导教师会将毕业论文启动工作提前至第六学期末,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完成毕业论文工作。毕业论文质量好坏关键在选题[4],虽然许多学者提倡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要新颖和创新[5],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笔者认为毕业论文选题应难度适宜,兼顾新颖创新即可。毕业论文主要是考察学生所具备的专业素质,所以毕业课题涉及的知识范围和理论深度要符合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且能够进一步深化学生所学的知识,使其能够受到科研能力的基本训练,通过努力最终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题研究[5]。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感兴趣才能保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才能消除学生心中“毕业论文随便做做就能通过”的消极思想,确保毕业论文最终顺利完成。因此,笔者根据学生的科研兴趣和自身承担的科研项目,结合上海食品微生物工程研究中心的研究方向及实验条件来确定论文题目。例如,干酪乳杆菌是一种具有调节人体肠道菌群、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多种益生功能的乳酸菌[6],广泛应用在酸奶等食品生产中[7]。学生对干酪乳杆菌研究感兴趣,通过对其基因组分析发现,基因组中并不存在胆盐水解酶基因,造成其对胆盐的耐受性不强。因此,学生和笔者讨论后,选题确定为“在干酪乳杆菌中异源表达植物乳杆菌来源的胆盐水解酶”,从而提高了干酪乳杆菌的胆盐耐受性。

二、实验研究

选题是毕业论文的基础,实验研究是毕业论文的核心[8,9]。利用实验研究,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在实验准备期,应对学生实验操作和仪器使用进行系统培训,使学生较为熟练地掌握论文所需的各项实验和仪器操作技能,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实验失败和仪器损坏,以保证毕业论文顺利完成[10]。例如,上海食品微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在进行食品微生物相关课题研究前,都会安排学生进行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包括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微生物接种和培养,以及各种仪器,如摇床、培养箱、分光光度计和显微镜的使用等。此外,指导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课题文献查阅,了解最新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并与指导教师讨论,最终确定实验方案。在实验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对学生还要反复强调科研是探索性和创新性强的工作,要告诫学生不要怕实验失败,要允许实验失败,要在失败中找原因,不断改进实验方法和提升自我实验操作技能[10]。

三、论文撰写

毕业论文撰写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并得出结论的能力过程[5]。毕业论文是具有学术规范的科学性和总结性的学术论文,所以撰写论文时既要严谨、通俗易懂又要具有专业性[5]。学生在全部实验完成后,按照学院相关要求完成毕业论文初稿撰写,并交由指导教师进行修改。笔者认为目前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对学术性语言和逻辑条理性表述较差,论文口语化非常严重,有些段落上下文甚至毫无逻辑。因此,指导教师对论文语言、逻辑条理、数据分析、结果与讨论等部分应做出重点修改和指导,并返回给学生继续修改,反复多次后才能定稿。毕业论文修改过程是一个对整个验结果提练和升华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对整个毕业论文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体会。

四、结论

毕业论文是大学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是全面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4]。通过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进行毕业论文指导与训练,使学生充分锻炼了动手能力、科研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最终使学生科研能力等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是高校教师一项重要的教学工作[5],希望本文的指导经验与体会介绍,能为本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李玉邯,陈宇飞,杨柳,张一.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探讨[J].食品安全导刊,2015,(30).

[2]吴仲,李小艳,徐伟.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探索[J].大学教育,2015,(4):74-75.

[3]游新勇,汪磊,王国泽,吕俊丽.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与毕业论文的改革与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1):134-135.

[4]修江帆,赵文静,张春林,陈汉彬.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性实验的初探――以环带库蚊ISSR-PCR反应体系建立及优化为例[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30(3):82-84.

[5]张立全.指导生物学科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实践和体会[J].大学教育,2013,(20):28-29.

[6]Wang G,Yin S,An H,Chen S,Hao Y. Coexpression of bile salt hydrolase gene and catalase gene remarkably improves oxidative stress and bile salt resistance in Lactobacillus casei[J]. J Ind Microbiol Biotechnol,2011,38(8):985-990.

[7]Ai L,Guo Q,Ding H,Guo B,Chen W,Cui SW. Structure characterization of exopolysaccharides from Lactobacillus casei LC2W from skim milk[J]. Food Hydrocolloids,2016,(56):134-143.

[8]程敏. 制药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探索与实践――以黄精多糖的提取、鉴别、含量测定为例[J]. 亚太传统医药,2016,12(12):143-145.

第10篇

关键词 第二课堂 应用型人才 育人作用 科学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1.023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way for innovation training and quality development for students in the university, th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odern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actual conditions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 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he independent status of th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was investigated from aspects of activities, experiences and shortages. The positive role of scientific planning for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training applied talents was also discussed.

Keywords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pplied talents; educational role; scientific planning

目前,全有227所本科高校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102所本科高校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还有几十所专科学校开设食品类专业,每年培养学生3万余人。①近年来,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各种高新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更加广泛,使得食品工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已经从传统的追求数量转向提高人才质量,这就要求高校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进行系统性、综合性考虑与设计,科学地规划与组织第二课堂活动,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②

综合以上,本文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切入点,从具体活动的内容、经验、不足等方面探讨第二课堂的定位和育人作用的发挥,及其与第一课堂相结合在食品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最后对第二课堂的发展提出几点思考与建议。

1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实践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前身为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的食品工艺专业,迄今已有60年的办学历史,在长三角地区食品行业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近年来,为了适应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培养适应“大食品工程”③背景下的多样化专业人才需求,食品专业结合实际的校情和院情,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受学生欢迎的第二课堂活动,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

一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是高校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大学的教学、科研、校园文化、社会服务等紧密联系,既是一种科技活动,又是一种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学院鼓励学生在学好基础和专业课的同时,积极申报和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研究。近年来,学院共有学生700余人参与大学生生科技创新课题申报活动,成功立项近200项,包括重点课题40余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发表各类学术论文20余篇,获得了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第七届陈嘉庚青少年发明奖(上海)二等奖等多项科技竞赛奖励。这些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合作能力等得到了提升,全院也形成较为浓厚的学习与育人氛围。

二是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大赛”和企业基地实践。为做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衔接,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举办由“企业出资、学生参与、专家指导”的技术创新竞赛活动,针对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的专业特色,与企业合作举办多个调香大赛,如“乐尔福”调香大赛、百润杯”调香大赛等,同学们经过专业的导师进行的闻香、仿香、调香方面的指导培训,可以独立进行调香工作,激发了同学们对专业的兴趣,同时培养了他们的专业技能。此外,学院依托“085”工程建设项目“上海市食品示范中心建设”平台,举办焙烤创意大赛、养乐多创意大赛等,共吸引了全院各个年级食品及轻化、生物专业学生参加,共有十余支团队获得优秀奖以及最佳创意奖。同时,学院与企业合作建立多个企业实践基地,如光明乳业、国际香料等企业,让每届食品专业大学生利用暑期或课余时间到基地进行社会实践和就业实习,同时学院与企业共同建立相应的考核体系,将学生在企业的表现纳入奖学金、助学金的考核。

三是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鉴于食品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学院将专业学习和就业创业相结合,从活动规划、项目选拔到组织实施、成果展示等各个环节都高标准严要求,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同时,将每次活动都作为一个品牌去经营,使活动的科技含量更高、人文内涵更多,打造精品,使这些活动保持更强的生命力。例如,每年充分利用5个重大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元旦),依据各门课程内容进行食品相关知识的市场调查;还利用每年国际食品添加剂展销会和烘焙原辅料展销会在上海召开的良好机遇,进行展会志愿者服务、听取国内外专题学术讲座;并以小组为单位及时进行图文并茂的汇报交流。每年的暑假和寒假社会实践,学院都非常重视,在开始前召开社会实践动员大会,成立重点团队,分别涉及“知行杯”、“三下乡”、“专业实践”等各类活动,形式包括问卷调查、企业参观、座谈交流等。近年来,累计立项重点团队30余项,多位教师和学生获得先进个人称号。

四是进行专业培训和讲座。学院开展各种形式的专业讲座提高学术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多元化发展,更好地丰富和推动第一课堂的建设。“才聚语海天天讲”是上海应用技术大学2011年开始的校园文化建设项目,截止到2015年5月,已举办大型系列讲座超过500次,深受在校学生欢迎。学院根据专业的特点,每年都会邀请知名食品院校专家教授、食品企业资深经理、食品行业知名顾问等进行专业知识的讲解,市场形势的分析,并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与创业历程分享。同时学院还展开辩论赛、讨论会等活动,就当下热点的食品话题展开讨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兴趣。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第二课堂活动在注重挖掘校内资源,扩大参与者范围的同时,衔接校内与校外,学校与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使第二课堂活动提升了层次,丰富了内涵。从人才培养效果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近5年毕业生就业率平均达98%,考研录取率达20%,毕业生质量总体情况较好。

但不能否认的是,在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一是活动开展缺少系统和专业的指导。高水平专业教师指导与专业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发挥,活动的整体层次尚待提升,学生个体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缺乏更有效的引导,影响了参与科技创新的覆盖面。二是第二课堂活动仍缺乏科学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这不利于充分调动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主动性,缺乏广泛的社会认同,且对活动的持续健康发展不利。

2 对食品专业第二课堂发展的几点思考

首先,要进行政策引导,增加实习经费,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目前受到实习经费的限制,“大食品工程”背景下来看认识实习的企业类型覆盖不够广泛,另一方面学生实习对企业来说是负担,企业积极性不高,也限制实习单位数量与质量。因此,高校应该认清形势,把第二课堂看作是一种独立存在,深刻认识到其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从上到下,集全校之力进行部署、规划,加强指导,加大投入。学校、企业在互惠互利的情况下建立更多能长期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共同携手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技能、重视实践与创新的应用型复合人才。④

其次,提高指Ы淌Φ淖酆纤刂剩使第二课堂的专业性更强。一是指导老师应具有较强的主动性和指导能力,尽量选用专业具有行业背景和经验的教师进行第二课堂的指导。同时,高校应采取措施建立和完善对第二课堂的教师培训机制,安排中青年教师去食品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提高其专业知识和能力,使其能够全面掌握第二课堂的教学规律,深入把握两大课堂之间的关系。二是指导老师的指导应全面到位,因势利导,将第二课堂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例如,考虑到食品企业由于安全卫生与生产效益的方面认识实习很难安排学生动手的环节,可尝试让学生在学校实验室进行一些简单的工艺实验来弥补,并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就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开展相关研究。

第三,实现第二课堂系统性和科学性,设立奖罚制度,保证公平公正。一是规范第二课堂的评价机制,在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应更科学。从评价内容上讲,教师应重点对学生实践过程、学习方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学生除对教师的指导个性和创新性给予评价之外,还应重点对内容和效果进行评价。在评价方式上,应采取开放式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二是使第二课堂的激励机制更优化。在对老师的激励方面,可把指导第二课堂活动与教师的课题项目申请、评职称等挂钩,激励教师主动参与第二课堂的指导。在对学生的激励方面,可以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情况与评奖学金、学分替换等方面相衔接,以更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三是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对认识实习企业效果评价的制度。通过对企业的反馈不断提高其实习指导的质量,对于连续好评的企业应通过提高其指导费等方式给予表彰。

总之,根据食品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确立第二课堂在育人体系中的独立地位,科学规划第二课堂,实现第二课堂运行和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和专业化,建立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长效机制,才能使第二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素质拓展的重要载体,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协调发展,不断提高食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注释

① 曲云进,姜松,刘凤英.中国传统节日与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以食品类大学生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200(12):133-135.

② 严毛新.我国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的现状及对策[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76(1):81-85.

第11篇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217-03

国际上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主要有学徒型(以科学研究为主)、专业型(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协作型(教学、科研和生产一体化)和教学型(以授课为重点),这些模式共生互补,各自发挥着自身的独特作用。目前,我国硕士层次的培养类型主要有两种,即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学术型硕士的培养过程和标准比较完善,集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和学术论文为一体,主要采用学徒型或专业型的培养模式;专业型硕士是面向职业教育的一种研究生培养类型,以实用性为特点,主要采用专业型或协作型的培养模式。专业学位培养对象的职业导向性更加明确,主要针对一定的职业背景,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内涵不同,是以一定职业为教育背景的学位类型,旨在为特定职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与复合型专门人才,其实质是以实践为导向的专业化职业教育。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二十年来发展迅速,培养单位辐射全国,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专业学位教育起步较晚,经验积累不足,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问题为我国的硕士教育以学术型为主,对专业型研究生定位不准确,实践中很多培养单位对这两类硕士在培养模式上没有实质性差别,漠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材滞后于实践的现象明显。目前,我国的专业学位教育所用的教材与实际应用衔接不够紧密,教材明显滞后于实践,实践应用价值较为有限,师资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1]。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是国家学位办根据我国食品行业发展的现状设立的一项专业学位,主要是为食品及相关行业培养复合型与应用型人才。近十年来,中国食品工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已发展成为中国工业经济中颇具竞争实力和发展优势的重要产业,连续13年位居制造业之首。在此情况下,食品工业急需大量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进行支撑。调查显示我国食品行业的从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偏小,硕士及以上层次的专业人才比例低,特别是在中小型的食品加工企业[2]。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的增设,为提高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供了新的途径。为了给食品加工企业培养更加专业和适用的人才,本论文结合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规律对于这一部分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探讨并建立规范化和制度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做了初步研究。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模式,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导师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具有良好专业基础、创新能力和参与食品企业研发和实际生产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并使之成为复合型和应用型专业人才,为将来增强所在食品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就必须有一只业务素质高、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1.加强高校自身导师队伍建设。培养应用型研究生对导师的要求应与培养学术型研究生对导师的要求有所不同,应用型研究生的导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更应该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而这一点正是长期在高校里从事教学与科研的教师所缺乏的。针对上述实际情况和培养要求,管理研究生的相关部门应该建议学生选择具备上述能力的指导教师。同时,学校应该鼓励指导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研发、创新与技术升级改造,这样所指导的学生可以直接参与企业所需要的科研活动,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和渠道不断加强在校教师的实践培训,特别是进入生产一线进行科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2.校企共享导师队伍建设。积极推行双导师制的建设,建立健全双导师制的相关工作职责及认定标准的规范性文件。第一,导师为学校批准的具备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教师;第二,导师可以是来自于食品企业单位的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为了确保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学校应该制订校内外导师定期交流的机制,以便及时了解和掌握研究生学习、科研和论文的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另外,专业学位的培养院校应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建立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专业学位教育师资队伍,将“双导师制”实至名归,而不是流于形式[3]。

二、课题的选择与课程体系建设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学位与一般意义上侧重理论、学术研究的研究生教育不同,专业学位培养对象的职业指向性更加明确,主要针对一定的职业背景,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如何以特定的食品加工企业所需的人才为背景,进行课题的选择并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课题的选择和课程内容设置是课程体系的主要内涵,课题的选择和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1.合理的课题选择。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学制为两年,由于学制较短,所以指导教师或指导团队应该进行协商和讨论,根据自身科研的实际情况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优先为学生选择课题,并根据课题所涉及的领域为学生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背景课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位硕士课题的选择应该具有比较大的灵活性,应该以实用性为主,立足为企业培养具有一定研发能力的人才,不一定具有很深的学术价值,但应该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价值,对企业的生产实践具有意义即可。为了培养出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也为了把好人才培养的质量关,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毕业要求。

2.构建合理的专业学位硕士课程体系。目前大多数高校为了让学生拿到专业硕士的学位,其所修学分基本与学术型硕士相同,在两年的培养中,基本有一年的时间在进行理论课程的学习,剩下一年时间进行资料的查阅、课题的实施与论文的撰写,笔者认为这样的培养机制具有相当大的弊端。关于与课题选取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建设应该结合学分制的实施,由指导教师、研究生、行业主管部门及企业组成的不同层次的座谈会,征求关于课程体系改革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对这类学生的培养,应该根据课题的实际情况除十分必要的课程以外,消除必选课、限选课和选修课之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的课程设置面要宽,而且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的特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应该是带着课题和任务来学习的。这就需要对教学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满足学生在职业背景和课题实施中的需要。教学内容要充分考虑专业硕士的特点,不过份强调内容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基础课要强调宽广性和综合性,专业课要强调先进性和实用性。为了增加选修课的灵活性,可以增加选修课的量,开列多种菜单,以套餐的形式供学生选择。要在科学规划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基础上,安排好他们培养计划中的课程设置,既要让他们掌握现代科学的最新知识,又要进一步训练他们作为高层次的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应设置若干门反映食品科学领域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成果的知识讲座或前沿性课程,还要有一些相关领域的课程,以体现宽广性的原则。在正确、理性认识专业学位教育的基础上,组织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集中精力加快专业学位优秀教材和案例的编写工作,使得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得以充分体现,避免出现学生所学无法应用到实践中去,与社会实际需要相脱离的尴尬现象[4]。

三、研究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社会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食品科学与工程作为应用学科之一,应该更加重视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为此,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应该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增强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1.强化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索和强化学校和企业教学实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基本实践技能的培养是其为将来开展课题的必然要求,可以让这类研究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在导师的指导下帮助上届的研究生实施课题,从中得到锻炼。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进一步强化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根据导师的研究领域及服务企业的类型,建议在校外导师的辅导下,根据校外导师提出的任务,结合教师的科研和将来要实施的课题,直接进入企业,至少参与企业生产实践一个月到两个月,指导研究生科学研究和生产实习工作,在此过程中增强研究生的动手能力,锻炼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生产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这个环节的锻炼,不仅提高了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研究生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食品生产实践的机会,在导师的指导下,锻炼研究生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教师科研和社会服务为平台,进一步强化研究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从中得到全方位的科研锻炼,提高研究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论文强调所学的理论和知识要应用于实际的科研和生产工作。所以如何在培养过程中,增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为此,学校和学院可以选择一些有着强烈的内在需求、具有较高科研实力及创新能力的大型食品企业开展合作,依托企业委托项目、企业创新项目等重大项目的研究,研究生可以得到直接的锻炼机会,并且跟个人的岗位密切相关,提高了其科研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提高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同时,这些企业有意愿、有兴趣,也有资源和队伍来共同培养研究生,为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与大型食品企业单位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基地,充分发挥各自在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管理和资金筹措等方面的优势,加快提高自主创新的研发能力,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成果转化;革新研究生培养机制,加速应用型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更好地适应学科档次的提升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实现学校和企业的跨越式发展[5]。

四、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由初期的规模发展转向了以提高质量为主的内涵发展。处理好质量与规模的关系,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成为专业学位教育研究和探索的重点。

1.建立健全培养质量保证措施与制度。制定从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全过程的管理规章制度,规范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是保证和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前提条件,也是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基础。制定出一系列规范专业硕士培养的内部文件,使教师、管理人员以及学生在教学、管理、学习过程中都有章可循。在上述制度建立的同时,积极探讨授予学位的硬杠要求。例如,有的高等院校需要研究生在国内核心期刊或普通期刊上发表已经见刊的学术论文,还有的高等院校要求研究生在导师的帮助下申请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笔者认为应该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比较切合实际的学位授予要求。例如,发表学术论文和申请专利,如何在时间不允许的情况下达到上述指标,是否可以组织专家、学校或学院的教授委员会对研究生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估,从质和量两方面进行考核,按照一定标准替代相应的硬杠要求,并授予学位。

2.强化过程管理。参照全日制研究生教学监督机制,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过程控制制度。我校专业硕士的基础课程教学由学校研究生部统一组织安排,专业课程由学院安排。在教学过程中,定期派专家组前往培养点听课,进行课程教学检查。认真做好论文选题及开题工作,学位论文的选题和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的初始和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学位论文的质量。对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其研究成果要有实际应用价值,论文拟解决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论文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先进性。切实做好论文中期考核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工作进行到一半时,应组织相应的中期检查,以导师为主要驱动者,以督促为目的,对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进度、论文研究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论文下一步的计划等进行及时总结,学院组织专家组进行考核,只有中期考核通过后,方能进入下一阶段论文工作。严格把关论文送审和答辩环节,学位论文的评审和答辩是确保论文质量的把关环节,目的在于通过建立一种规范合理的机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科学合理地确定抽查对象,实行严格的“双盲”送审。在论文答辩过程中,严格审查答辩委员会的资质,建立回避制度,对校内专家按照答辩人与导师不见面的原则,将专业硕士研究生分组进行答辩,校外专家应当是相近领域的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专家,要求不是答辩人的兼职导师;完善答辩程序,首先由答辩人陈述学科基本知识,然后进行正常的论文答辩;规范答辩方式,专业硕士研究生要求用多媒体方式介绍论文的主要内容,对专家的提问现场回答;答辩后,专家进行匿名投票,形成决议,答辩委员会主席当场宣布[3,5]。

对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要从思想上积极转变观念,摒弃传统的重理论而轻实践、重学术型研究生教育而轻应用型研究生教育的思想。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正发生着变化,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和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处于同一层次,而应用型研究生教育指的就是专业学位教育;我们要理性认识到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职业细分、社会需求的必然趋势。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是顺应我国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社会需求而产生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开辟了高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在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使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突出其应用性、职业性的特点,是其持续、有效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杨晶晶.浅谈打造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硕士专业学位教育[J].法制与社会,2010,(5):242.

[2]周鹏,陈卫,江波,陈洁,陈坚.中国食品科技的发展状况[J].中国食品学报,2009,(9):1-6.

[3]张晓曼,孙晓光,刘金川,张彦广,杨建民.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2009,(27):59-61.

第12篇

1分子营养学的产生和发展

分子营养学从产生到现在已有20多年的历史。1975年,美国实验生物学科学家联合会第59届年会在亚特兰大举行了“营养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专题讨论会,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IH)营养协调委员会主席ArtemisPSimopoulos博士认为,这是营养学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盛会。1985年,ArtemisPSimopoulos博士在美国西雅图举行的“海洋食物与健康”的会议上,首次使用了“MolecularNutrition”,即分子营养学这个名词;1988年该领域研究的论文与综述骤然增多,文章涉及的内容大致包括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营养学研究中的应用、分子生物学与营养学结合的必要性、基因转录的代谢调节、基因表达的营养(或营养素)调节、营养与变异、基因多态性与营养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营养相关疾病的影响、基因多态性对营养素需要量的影响等7个部分[2],已经囊括分子营养学的所有研究内容。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后,相继提出了环境基因组计划和食物基因组计划,而食物基因组计划主要研究与食品中营养素和非营养素显著相关的基因及其突变位点,尤其是研究与营养素代谢显著相关的突变基因[3]。接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临床研究中心DrYong教授指出:营养学家应该考虑基因组序列对他们的研究意味什么,如果不去尝试回答这个问题,营养学将面临死亡[4]。在这种背景下,分子营养学应运而生。人类对癌症研究快速推动了营养学与基因表达的联姻,直接导致了分子营养学的诞生。

随后,科学家们考虑到人们年龄、性别的差异,尤其是考虑到了个体在营养素需要量上的特殊性,根据对特异营养素影响基因表达及特异基因不同基因型对营养素需要量和营养素利用程度影响不同等方面的研究,营养学研究者制订了不同基因型人群相应的推荐摄入量(RNI)。这些研究推动了分子营养学研究的发展,将有利于促进对人类健康有利的基因进行表达,抑制或沉默与营养代谢疾病有关的基因进行表达。随着分子营养学的产生和飞速发展,以及学生渴求知识的范围更广泛,自主学习的氛围更浓,食品科学与营养科学等同类院系为本科或研究生开设分子营养学课程,无疑为学生创造了更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学习到最前沿、最新兴的专业学科,更快地进入科研状态,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2分子营养学与食品营养学的关系

食品营养学是现代营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其侧重点是从农产品原料的营养物质组成及含量、膳食结构与营养素的合理搭配、食品贮藏加工中营养素的变化等角度研究食品营养与人体健康,广义上还包括食品营养与农业发展的关系。可以说,食品营养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将食品科学专业的院系设置为食品科学与营养科学并重的院系,从这些举动中,看到了食品营养学的发展重要性及前景。分子营养学当前最公认的概念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方法从分子水平上研究营养学的一个新领域,是营养科学研究的一个高级层面,也是营养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或分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营养学,也就是从DNA水平或基因乃至蛋白质水平研究营养学。研究内容遍及营养科学的各个领域,当前的研究热点主要有营养与基因表达调控、营养与遗传变异、营养与基因组的稳定性、营养与个体基因多态性对相关疾病的影响等。因此,在开设食品营养学、食品生物技术等课程的同时,需要紧随学科发展形势和科学研究前沿,拓展营养科学研究内容,尽量让学生多掌握一些分子营养学知识,并进行该领域的试验,以便迎接食品营养学领域面临的新挑战。

3食品科学专业分子营养学的教学内容

食品营养学的课程一般在大学二年级作为必修课开设,而分子营养学是营养学领域中发展最快的一门科学,与食品营养学息息相关。在学生已经掌握食品营养学知识的基础上,为其开设分子营养学选修课程,让有兴趣的学生能够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更深层地了解食品营养的分子机理及分子作用。另外,作为食品科学专业的研究生,深层次地了解分子营养机理就更为必要了。食品科学专业分子营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基因表达的概念和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理论和基因表达调控的意义;食品中营养素对基因表达的调控、对基因组结构和稳定性的影响;食品中各类营养素对基因表达的调控,分别介绍食品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铁、锌、硒、VA,VD,VE对基因表达的调控;基因多态性对食品营养素吸收、代谢和利用的影响,主要介绍基因多态性对食品中叶酸代谢的影响、VD受体基因多态性对食品中钙代谢的影响、基因多态性对食品中胆固醇代谢的影响、基因多态性对食品中铁代谢的影响和基因多态性与食品中乳糖不耐征;个体化的营养素供求量制订及其个体化健康影响的规律及机制,食品营养素与基因相互作用在个体化营养相关疾病的一般作用和生命早期食品对成年后营养相关疾病发生的营养及机制。在教学过程中,针对食品科学专业学生的自身特点,设置了整个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食品科学和营养科学知识基础,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注意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注重学生系统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首先,应考虑到介绍基因表达的概念和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理论,因为食品营养素对基因表达的调控要涉及到这些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理论,所以在本课程的前面进行介绍有助于为学习后面的知识奠定基础。其次,食品营养素对基因表达的调控、对基因组结构和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基因多态性对食品营养素吸收、代谢和利用的影响,这是分子营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但是这些内容比较抽象,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需要结合实例,形象地进行介绍,而且本科生可以相对简单地进行讲述,以便学生更容易理解。再次,因为食品中各类营养素对基因的表达调控虽然有一些共同点,同时它们又各具特色,以各种营养素为例,详细地介绍每一种食品营养素对基因表达的调控。最后,在以上内容的基础上,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以不同难易程度来讲述个体化的营养素供求量制定及其对个体化健康影响的规律及机制,详细阐述不同个体营养素的需求量和供给量及在营养相关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如此这样,学生结合自学,可以全面学习和理解分子营养学的知识内容。

4食品科学专业分子营养学的教学方法

#p#分页标题#e# 分子营养学涉及到了许多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抽象的概念,仅仅通过理论教学,是难以让学生融会贯通的,需要在课程中间设置部分实验,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以了解一些食品科学专业中分子营养学的基本知识,如PCR技术的操作、动植物食品中基因组DNA的提取、DNA的纯化及质量测定、食品中RNA的提取及测定、粮油食品个体化营养素需求量及供给量的制定等最基础的实验技能。同时,通过多媒体技术结合网络进行部分生物信息学的讲述,如介绍一些生物基因组序列的组成与比对、NCBI数据库、多态位点数据库等最基础的生物信息学工具;针对多媒体实例介绍,以及营养素与基因相互作用在营养相关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及机制。最后,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介绍和讲述。

5分子营养学在食品科学专业中的重要性

目前,分子营养学课程在全国高校的食品相关专业尚未见开设,主要在医学类专业开设的比较多。随着国家对食品营养及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的加强,加之国家对学科交叉的重要性倍加关注,食品科学专业科研及教学工作者对食品营养和安全的评价不仅仅停留在宏观研究上,而是深层次地意识到了食品营养素的功能和作用在分子水平上的重要性。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经过形势分析,在李建科教授策划及带领下,率先组建食品营养与分子营养学实验室,已在该学院食品化学博士学位点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分子营养学课程,并着手在本科生教学计划中配合食品营养学必修课开设分子营养学选修课,为学生深入了解各种食品营养素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机理提供知识和能力储备,进而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深造中发挥重要作用。分子营养学课程在食品科学专业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分子营养学涉及前沿学科较多,可以扩展学生的学习领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人类对生命现象与本质的认识经历了由整个机体水平向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结构及分子水平这样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传统营养学对动物或人机体营养代谢的过程已经有了深入的阐述,但是这些研究绝大部分是在机体水平上的研究。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日渐成熟,并向整个生物领域快速渗透,营养学自身发展需要从细胞水平阐明营养物质或生物活性物质调控机体营养分配与代谢的途径及机理。分子营养学是营养科学研究的一个层面,是营养科学的组成部分,是营养科学研究的一个新兴领域和营养科学的前沿。营养科学研究乃至生命及医学科学研究一般都是在人群、动物个体、细胞和分子4个层面上展开的。人群层面多采用流行病学方法,以调查研究为主;个体、细胞、分子层面多采用实验研究。4个层面相辅相成,构成一个营养科学研究的系统工程。营养代谢疾病研究观察到的现象需要通过实验研究证实,实验研究通过个体、细胞、分子水平逐步认识现象的本质。分子水平是实验不断发展的产物,更有助于探索现象的本质。分子营养学不仅可以证实营养现象,更重要的是探索营养现象的内在机制。目前,对于处在生物科技飞速发展时代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开设分子营养学有利于他们紧跟科学研究步伐,培养创新能力。

第13篇

关键词:食品专业;导向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1-0009-02

食品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无论是学生就业或创业,对其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都很高。在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业志向的人才,已成为食品等应用型专业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创新能力是一个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而导向式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和主动作用,通过教师角色准确定位,引导学生启发式思维,实现主动实践,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依托校企共建平台,深入实践,培养创新和创业能力,构建四位一体的教学、实践、就业和创业培养体系。导向式教学以“定位明确、突出能力、强调素质、综合发展、面向就业、实现创业”为指导思想,构建学生作为主体直接积极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现代化教育长远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1.导向式教学模式的推行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需要

食品专业的专业特点和就业要求,在导向式教学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导向式教学模式的开展需要教师深刻理解高校本科理工类应用型专业教育工作的内涵和意义,真正确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与思想。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推行导向式教学模式,实现培养过程中主动积极的创新思维,可以使学生的多元化学习和全方位发展,更加突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食品专业导向式教学应该以教学、实践就业和创业等方面为导向,将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实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以启发式教学方式为手段,有计划、有目的、有方向的开展各项能力的培养。在导向式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学生带着疑问和突出行问题促进积极主动的思考和学习,并通过各种途径寻求答案,解决疑问,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同时,在导向式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自学、教师演示与指导、学生主动实践、创新创业模拟与实践等多种方式的结合,集兴趣、学习和能力培养为一体的导向式教学模式必将受到学生的青睐。另外,在实践过程中,自主学习对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关键环节,导向式教学模式更重视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创新创业思维与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利用假期积极参与食品加工与生产实践,有目的地带着问题与疑问去学习和实践,使感性认识逐步升华为理性认识,使课本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2.导向式教学中教师角色准确定位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推行导向式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使教师角色发生的很大变化。作为导向式学习的指导者,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以往的知识传授者,更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等多重角色的结合体。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不仅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知识素养和内涵,还需要具备不断完善的知识结构以及专业实践指导培养能力,同时也要求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思想。教师不仅还要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更主要的是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主动实践,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创新创业思维的能力。专业课程的教师应积极深入食品加工生产实践,参加各种实践锻炼与培训,利用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将总结与积累的经验应用到理论教学中去,以充实和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专业课程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同时,还应将所授知识与食品安全问题、经济社会发展等相关知识沿紧密联系,可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实践设置一些问题与悬念,然后引导学生在专业基础课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找到答案,调动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创新创业潜能。比如在《食品质量与安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可利用自己丰富的生产管理实践经验,将讲授内容与地沟油、三聚氰胺和瘦肉精等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与诚信做人、社会责任相结合,不仅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更能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都有极大的帮助。并进一步让学生模拟思考结合假期参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食品生产管理,以激发学生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的管理方法的认识、探索和实践。导向式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角色相互割裂的状况,角色冲突必将大大减弱。因此,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施的效果必定因此大有提高。

3.导向式教学中实验教学与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助力

食品专业是理论与实践联系十分紧密的专业,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内容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实验教学与实践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加深对食品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培养学生实践动手和实际操作能力,也是培养创新创业思维和意识的重要一环。导向式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应尽量减少死板、学生没有兴趣的实验,增设设计性、应用性和综合型的实验,开设部分创新研究型和开发型实验项目。实验过程中,学生应该积极探索,敢于动手,变对知识的被动接受为对知识的主动探索,注重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实验后要让学生大胆总结并不断创新。目前,我校食品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大多增设了综合性或设计性或开发性实验,比如《食品工艺学》开设了典型食品加工工艺实验如乳制品的加工、豆制品的加工等实验,《粮食加工工艺学》采用系统开设了“糕点加工实验技能”、“传统面食加工实验技能”等综合性实验。这些实验的开设,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对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供的助力。

4.导向式教学中主动实践是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源泉

主动实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也是创新思维培养的源泉。在导向式教学过程中,主动实践最主要的是尽可能地让学生成为参与实践活动的主体,在实践环节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质疑力、协调力和领导力,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实践,激活学生创新的潜质,激发学生创业的潜能。在教师的导向式引导下,强化引导师生双方互动,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培养学生主动实践的意识,培养创新创业思维,激发创新创业潜能[6]。通过改革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聘请本学科领域的同类学校知名教授和专家学者、食品行业龙头企业领军人物专门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创业讲座,建立定向沟通和联系,实现导向式定向指导,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和探索的精神,激发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根据我国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国际发展趋势,瞄准食品相关学科国际前沿,以科学研究的思维,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食品科学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环环相扣、步步推进、适度交叉。以食品工业中存在的科学与技术问题为立足点,布局整个专业知识体系,让创新创业成为师生间、生生间形成互动的主题,促进学生主动地、有效地形成自己对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的认知结构,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提供学生综合能力,实现学生的良好就业和创业。

5.导向式教学中依托校企共建创新创业平台是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载体

以导向式教学为基础,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更是时展的需要。同时,深化校企合作,共建食品科学与工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平台,如校企科技文化交流平台,生产实习、社会实践基地平台,实验课题与毕业实习平台等。依托校企平台,为低年级学生提供各种参与科研与实践的机会,强化对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目前形成的主要方法与措施有:① 实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全程导师制,学生在大二时就参加导师的校企合作科研课题研究。②结合导师自己承担的科研课题,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课题。③组织开展食品企业创意大赛,2011年组织我校食品相关专业200余名学生参加四川澳达食品有限公司的食品开发创意大赛等。④组织低年级学生深入食品加工生产一线进行暑期生产实践,组织大四学生进行毕业生产实习。这些措施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和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和科研平台,极大地激发了参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后期的学习、就业和创业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秋香.论石油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2008,(12):31-32.

[2]单安山,高越山,宋跃芬,等.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创新人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1):17-20.

[3]邢颖,“项目导向式”教学模式在服装设计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丝绸,2011,(1):29-32.

[4]徐菁鸿,吴宝智.电子商务专业职业导向式教学模式初探[J].现代企业教育,2009,(8):45-46.

[5]王永华,孙贵根.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06,(10):249-250.

[6]陈玲.农林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6):11556-11558,11562.

[7]鞠全勇,周扩建,陈 健.浅谈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1,(8):11-13.

作者简介:

第14篇

【摘 要】 《食品酶学》是高等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课程。为了更好的适应新疆高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应进一步优化《食品酶学》课程理论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实验教学体系,优化课程考核方式,巩固教学效果。

【关键词】 新疆高校;《食品酶学》;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改革

《食品酶学》是研究酶的性质、结构、生物学功能、作用机理及在食品中应用的科学,是高等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食品科学和食品工业的基础。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和食品工业的飞速发展,食品酶学在食品科学和食品工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这对高等院校《食品酶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食品酶学》是新疆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及葡萄酒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专业限选课,然而在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师生普遍认为《食品酶学》课程理论内容抽象,学生不好理解,况且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比较多,汉语基础较差,更难以保证教学效果。因此,如何对新疆高校《食品酶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课程的内容,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及实践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新疆高校《食品酶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中取得的部分成果进行了总结。

一、优化《食品酶学》课程理论课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1、优化《食品酶学》课程理论课内容

首先,教师选定合适的教材,在此基础上确定理论课教学内容,查阅国内外相关专业文献,总结食品酶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及发展动态,不断更新充实教学内容,确保理论课教学内容能够反映当前食品酶学最新的理论知识、发展动态及应用成果;然后,对《食品酶学》理论课内容进行优化,分别设置了绪论、酶的生产、酶的分离纯化、酶分子的化学修饰、酶的固定化、化学人工酶及酶的非水相催化、酶反应器和酶传感器、酶的应用共八部分内容,从而形成了八个理论体系完整、重点突出、内容新颖的教学模块,使《食品酶学》课程理论内容先后衔接紧密,更能体现课程理论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及实用性,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深对《食品酶学》理论和概念的理解。

2、过程评价在《食品酶学》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2]

在每个教学模块授课过程中,要求学生以手机短信、邮件、微信或纸条的形式,对老师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进行反馈,教师根据反馈意见及时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教学模块课程内容结束后,通过布置课后作业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学习效果。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食品酶学》不仅需要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而且更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因此在建立理论课教学过程评价时,还设计了专业文献阅读和PPT文献汇报两种方式。其中专业文献阅读的设计主要围绕教学模块的基础知识或研究前沿,要求每位学生必须完成;而PPT文献汇报则相对灵活,一般是教学模块相关内容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要求学生利用相关理论模块的理论知识针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主要的目的是锻炼和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文献收集能力等,PPT文献汇报在课堂进行,由老师及同学共同参与评价,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可通过个性化的PPT内容充分展示学生的兴趣。《食品酶学》理论课教学结束时,要求每位同学至少提交两次专业文献阅读作业,参加一次PPT文献汇报,并将该成绩纳入过程评价。

二、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巩固教学效果

1、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作为新疆高校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限选课,在不断提升《食品酶学》理论教学质量的过程中,实验内容的不断更新与完善同样重要,因此,如何合理的设置实验内容,使学生通过实验提高实验技能,加深对课程理论内容的理解,也是项目组老师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首先,在实验课内容中开设产酶菌株的筛选实验,例如产果胶酶、淀粉酶、蛋白酶菌株的筛选,借助实验现象(透明圈法),让学生了解酶对底物的催化降解机理;其次,结合相关酶学特性研究,提高学生对酶制剂生产及制备的感性认识,并加深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好的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验课还开设了利用果胶酶解法澄清库尔勒香梨汁加工工艺条件优化实验,借助新疆高校大学生都熟悉的实验原料,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酶浓度、作用温度、作用时间等因素对库尔勒香梨汁澄清效果的影响,这些将为新疆高校大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大校外实验实训基地的建立

由于《食品酶学》是一门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因此,《食品酶学》就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理论课内容与实验教学内容上,而应该立足新疆本地资源,在葡萄酒厂、番茄酱厂等相关企业建立大学生实验实训基地,使《食品酶学》从课堂向生产企业延伸,进一步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学以致用。

三、优化《食品酶学》课程考核方式[3]

教学改革前的《食品酶学》课程考核指标主要包括三项内容:考试成绩占70%,实验成绩占20%,平时成绩占10%,然而这种考核方式死板单一,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而《食品酶学》课程考核方式的优化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为衡量指标,考核项目更加科学多样,主要指标包括以下五项:考试成绩占50%;实验实训成绩占15%(考查学生的实训态度、团队合作意识及动手能力);实验报告占15%(考核内容更加注重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专业文献阅读和PPT文献汇报成绩占10%;考勤占10%。

四、结语

《食品酶学》作为新疆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及葡萄酒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专业限选课,在食品科学和食品工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的适应新疆高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将本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需要对《食品酶学》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诸多弊端与不足,亩实现提高新疆高校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的目标。[4]

【注 释】

[1] 宋根娣.高校转型发展新形势下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山东化工,2015(23)117-118.

[2] 李琳,潘子强,沈志华等.过程性评价在“食品化学与营养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广东化工,2016(16)232-233.

[3] 王伟,武运.食品酶工程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4)84-84.

[4] 田洪磊,詹萍.《食品酶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2012(9)188-190.

第15篇

关键词:食品营养学;专业课;案例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案例式教学法”(case teaching method,CTM)是通过案例所呈现的具体典型情境或故事,引领学生对隐藏于其中的特定疑难问题进行研讨,从而培养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人格,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具有集讲授、研讨、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于一体的优点。在大力推进高校教学改革,树立教育新理念的形势下,案例式教学法以其强调实践、创新、合作、对话、交流等适应知识增长方式的新特点日益受到重视。

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引入案例式教学法的必要性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集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于一体,具有极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其专业课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和发展趋势,培养分析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既具有对专业知识体系极强的依附度,同时也具有专业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应用性,为避免授课内容与理论知识、现实问题和学科前沿的脱节,将案例式教学法合理引入食品专业课教学,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师生共同解读、分析、研讨典型案例的过程中,有效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培养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对食品专业和岗位任职的认知、认可与接受程度,显著增强课程教学效果。

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实施案例式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 针对专业课程性质,合理规划案例教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的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只有把握好案例教学与系统理论知识讲授两者之间的关系,学生才能较好地认识和全面把握案例问题,并进行正确分析或决策,不能仅为案例式教学的实施而摈弃传统教学方法,而是始终围绕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把案例式教学有目的地整合在课程中,包括教学的实施方式、时间分配、教学策略等。

(二)体现综合学习特点,实现知识重新构建

案例式教学具有双主体的特点,即教师和学生全员参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对相关专题进行调查、研究,教师主动参与设计和指导,尽可能拓展问题讨论的深度和广度,最后教师总结,实现“理论―实践―理论”的教学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个体知识、经验与实际问题相互结合、相互碰撞,知识系统得到整合和重新建构。

(三)重视案例选编工作,不断优化教学案例

案例是案例教学能够顺利实施最根本的条件,推动食品专业课案例式教学,必须提高案例制作水平,并构建丰富、前沿、典型的食品专业案例库。首先,案例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案例教学目标。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就需要选择与之相对应的具备相关特点的案例。其次,要选择对背景资料描述尽可能详尽的案例。最后,要及时融入学科专业发展前沿问题。

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案例式教学实践与分析

以《食品营养学》为例,课程以“营养基本原理―食物营养―改善食物营养”为主线,其中,“营养基本原理”与“食品营养”为课程基础理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体营养的生理基础、基础营养以及食物的营养价值等营养学基础知识,“改善食物营养”为课程的实际应用部分,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特点介绍了不同人群的营养、食品的营养素强化、营养与健康、社区营养、营养与农业等内容。

(一)案例素材的选取与呈现

案例是实现案例教学的材料和媒介,因此案例式教学实施的首要任务就是案例素材的选取与呈现。在《食品营养学》课程中,案例的选取首先要考虑与教学目标的契合,包括所选取案例的主要内容、观点以及教学时间都要符合教学目标。其次要考虑案例的典型性和现实性。可以通过解剖案例,有效地达到由例及类,由表及里,由点及面的教学目的。例如,在讲授蛋白质时,以阜阳劣质奶粉事件、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以及2008年颁布实施的《原料乳与乳制品中三聚氰胺检测方法》等作为案例素材,结合蛋白质生理功能、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等知识点,启发学生展开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对实际生产中原料乳及乳制品中蛋白质检测方法的利弊进行深入思考,达到理论知识、现实问题和学科发展动态的有机结合。最后,引入食品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及教学资源。将国内外食品营养、食品安全、食品加工领域涌现的新闻事件纳入教学案例库,拓展学员知识视野。案例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包括文字、图片、影像、专访等多种形式,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案例内容来选择,目的是引导学生进入状态,使学生关注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二)把握案例教学操作环节

专业基础课程通常蕴含着丰富的概念性、原理性和基础性的内容,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案例式教学法在知识系统性、连贯性方面并不具备明显优势,不宜贯穿教学全过程。如果一味追求案例的量,而不深入解析案例的内涵,则容易导致教学目标的迷失,走入举例式教学的误区。为避免教学案例的简单堆砌与相加,一是要注意教学主体的把握。在案例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挖掘案例的内涵,并融入到课堂研讨之中,体验理论知识的实践意义。学生要主动参与到案例中,对案例进行独立思考、钻研,利用自己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和经验作出决策和结论,在案例讨论环节,更要积极与其他同学沟通交流,学习别人分析问题的角度,在思考与合作中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二是案例引入时机的把握。对于食品专业基础课而言,基本概念与原理部分的教学仍应沿袭传统的讲授式、解析式教学法,教学案例最好在归纳性与总结性教学环节适时引入,以巩固学员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强教学内容的专业适应性。例如,在学习完营养学相关基础知识后,以“营养与健康”为案例教学专题,引用“七十年代美国医学科学院对河南林县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干预实验”、“近几年我国进行的生态学调查报告”、“糖尿病病人一日食谱”等为案例素材,在此基础上设计研讨主题,将六大营养素生理功能、代谢特点、膳食调查、饮食习惯、营养干预等重要知识点通过专题式案例教学依次展现出来,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专业素养,同时通过思考、分析、讨论等环节,使学生原本零散的知识点得以重构和整合,完成由“讲授知识”向“培养能力”的教学模式转型。三是案例适用性的把握,这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案例的难易程度,对于本科阶段的学生,应选择基础性或中等难度案例。其二,教师能否完全把握,例如教师对案例的环境背景是否了解,对案例的分析是否到位,对学生讨论的进度和方向能否很好的控制和引导。

(三)避免易出现的问题

成功的案例教学是教师的有效组织和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及精选的案例材料等有机结合,在实际教学中要做到这一点较为困难,往往会出现高投入低收效的结果,为了避免案例教学的低效率事件发生,首先要做好教学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明确教学目标、选取案例,制定课堂教学实施计划、教学的物质准备、预案的设计等。其次,教学实施过程应遵循开放式与研讨式相结合的原则,可以将资料查询、案例搜集、问题设计等开放性任务布置给学生,同时附带一些思考题以便让学生有较充裕的时间阅读和思考。在进行案例讨论时,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角度不同,很容易出现讨论偏离主题的情况,这时教师一定要加以控制和干预,使讨论回归主题,以完成各阶段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归纳总结阶段是学生受益和展现教师授课艺术的关键阶段,对于一些没有确定答案的案例总结分析时,教师可以给出自己的观点,但切忌过分强调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要把握好分寸,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进行思考。

参考文献

[1]董会瑜.军队院校现代化教学理论研究[M].北京:出版社,2005.

[2]吴俊,杨安运,罗蕾蕾.军需专业基础课案例式教学探讨及实例分析[J].军事经济学院学报,2012.

[3]宋军.公安院校《刑事影像技术》案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4]孙远明,余群力.食品营养学[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