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推进城镇化建设范文

推进城镇化建设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推进城镇化建设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推进城镇化建设

第1篇

关键词:辽阳县;城镇化;控详规

背景

按照辽宁省辽阳市文件要求,辽阳县对推进城镇化建设工作进行了认真落实,成立了推进城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相关部门及乡镇参加的专题会议,结合辽阳县“十二五”规划,针对推进城镇化工作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并明确了工作任务制定工作措施,确保各项工作在有序进行。

1 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1.1 高起点、高质量,编制推进城镇化实施方案

辽阳县委托辽宁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了首山新城、刘二堡新市镇、刘二堡前杜村城镇化实施规划编制任务,并上报市里。规划涵盖首山镇和兴隆镇25个行政村42个居民点,规划面积78.1k㎡。估算动迁投资54亿元。规划2011年重点完成马伊屯和安庄子的城中村改造工程,2012年重点完成向阳寺和土台子的城中村改造工程,为城市近期发展提供必要的建设用地指标。2015年将逐步完成首山镇其余村庄改造,并初步启动兴隆镇部分村庄的集中建设工作,为远期首山新城发展提供充足的建设用地指标。到2015年末实现建设用地18.0 k㎡,人均建设用地120㎡/人.

1.2 以点带面、突出重点,编制重点区域的控详规

1.2.1 首山新城城镇化基本情况:

1、为了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辽阳县责成辽宁省城乡规划设计院以马伊屯整村改造为重点编制了控详规。马伊屯村作为新城建设的起步区,规划控制范围1.6 KM2,回迁安置为就地安置,动迁核量工作已结束。拟动迁人口0.53万人,拟动迁房屋总建筑面积1.41万M2。西部控股有限公司年前与政府已签署了改造框架协议,相信不久将会签署正式协议。

2、改造向阳寺、土台村。两地均为就地回迁安置,其中将向阳寺村整体动迁改造,打造山水入城的公园式高档居住区;将土台村整体动迁改造,打造宜居小区。这两个项目西部控股有限公司均有意改造,其中土台村浙江一开发公也有意开发,目前正在洽谈之中。

3、辽鞍路两侧改造完成了控详规,以辽鞍路为突破口对辽鞍路两侧进行绿化美化,对两侧厂房等建筑进行改造,通过对道路两侧建筑和景观的美化处理,提升辽阳县城市整体形象,形成辽阳县的十里景观画廊。

1.2.2 刘二堡新市镇城镇化基本情况:

1、老城区改造工作紧锣密鼓。

2011年计划动迁刘柳街两侧的居民,藤空土地17万平方米,用于建设一座4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商贸城,其余土地建居民区,安置村屯居民。目前刘二堡城镇拆迁核量工作已完成,现正进入规划阶段。

2、前杜中心村建设全面展开

由省规划院负责的《中心村总体规划》现已完成编制工作。计划将后杜村、陆家村并入前杜中心村。实现生活城镇化、环境花园化、农业现代化、产业园区化。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的现代化住宅小区3月份起开始建设。

3、金桥街贯通及金廊花园小区开发

动迁河南村居民,腾空土地10万平方米;可建设回迁安置房15万平方米。现已进入拆迁补偿、房屋拆迁、道路与安置房建设阶段。

4、刘柳大街东贯及安置房建设工程

拆迁东堡村、中心村居民,腾空土地200万平方米,可建设安置房300万平方米。现已转入拆迁补偿、房屋拆迁、道路与安置房建设阶段。

1.3 全面铺开新城新市镇建设工作

首山新城、刘二堡新市镇总体规划已委托同济大学规划院完成论证,进入报批阶段。

1.3.1 首山新城村屯拆迁动迁核量工作基本结束,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首山新城投资的污水处理厂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营,实现了城市雨污分流;投资的燃气项目完成燃气站建设和主管道铺设工程,已经实现供气;投资的城市集中供热工程主体施工完成,铺设城区一级主管网9.5公里;投资的兴隆大街项目完成了地道桥穿越工程;投资自来水改造工程完成了前期准备工作;投资实施了首山公园、兵马河植物园、外环路和城区绿化工程;投资实施了老城区路面修复、小区改造工程。

1.3.2刘二堡新市镇推进工作进展顺利。金桥街贯通、刘柳大街东贯、金廊花园小区及安置房建设工程拆迁核量、规划设计已经完成,马上转入拆迁补偿、房屋拆迁、道路与安置房建设工作;前杜村《中心村总体总体规划》已开始编制,计划将后杜村、陆家村并入前杜中心村,实现生活城镇化、环境花园化、农业现代化、产业园区化。

2 城镇化建设的工作安排

2.1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引领和调控作用,抓紧完成首山新城、刘二堡新市镇总体规划报批工作,同时做好拆迁补偿等前期工作,确保3月初首山新城、刘二堡新市镇、刘二堡前杜村三个试点安置区启动工作。首山新城启动马伊屯、安庄子1253户回迁楼建设。

作为首山新城的北侧入口,以风景区、清风寺广场的建设带动居住区的建设,居住区紧临高速出入口和兵马河景观带千亩植物园,同时完善公共配套设施,包括:初中、小学、酒店、医疗设施、市场等。

马伊屯地区北侧即靠近烈士陵园一侧,规划绿带40米,将风景区与居住区分隔开。兴隆大街红线宽50米,一侧各25米绿化带。沿兴隆大街两侧布置商业,打造该区的繁华景象。

2.2抓紧实施向阳寺、土台子、辽鞍路两侧的拆迁动迁核量工作,加大开发力度,以重点区域改造带动整个首山新城建设。

2.3实施土地增减挂钩方案,将以刘二堡前杜村为重点抓紧实施土地增减挂钩,完成前杜村剩余300户居民回迁,确保整村动迁改造到位,开发设施农业5000亩。刘二堡新市镇启动安置600户回迁楼建设。通过土地增减挂钩为推进城镇化建设用地提供保证。

3 城镇化建设的工作建议

第2篇

作为“欠发达、欠开发”的我国西南地区一个市级行政区域,当城镇化率达到现在的将近30%,即将进入加速城镇化的阶段之时,如何发挥自有优势,加快推进的城镇化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科学合理地规划建设城镇,彰显城镇的历史、文化、灵魂和气质,最大限度地使城镇化更好地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服务,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更加富有潜力和发展潜力,成为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增强经营城市和加快城镇化进程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更新观念和明确目标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近年来,市在经营城市、推进城镇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加快城镇化进程、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形象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但还处于“以物易物”的初级阶段,严重制约了城镇的经营和效益,制约了城镇的建设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体制不顺。突出表现为供地缺乏统一性和供地数量缺乏计划性。二是机制不活。没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尤其是没有充分发挥土地的融资增值功能。三是经营形式不规范。没有形成合理的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四是监管不力。对已出让的土地缺乏监管机制,致使大量土地征而未用,影响城镇建设进程。五是土地市场长期供大于求,形成了事实上的买方市场。六是城市经营长期负债运行,各市场主体均患有严重的“投资饥渴症”。为了增强城市竞争力,加快城镇化步伐,各级各部门要增强经营城市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全面加快经营城市战略的实施和推进城镇化步伐,使经营城市工作尽快步入良性循环的快车道。

(二)更新思想,明确目标。市经营城市和加快城镇化进程要坚持市区与小集镇、农民新村协调发展的方针,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改善城镇环境、增强城镇功能、提高城镇竞争力为目标,以经营城镇为支点,以经营土地为核心,加速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精心培育经营城镇的市场主体,走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参与之路,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经营,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市投资、建设、管理和发展的营运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形成层次分明、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功能优化、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镇体系,充分发挥城市、集镇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实现城市发展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二、全面落实配套政策,加快经营城市步伐和城镇化进程

(一)改革土地使用制度,推进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用(收回、收购)、统一储备、统一开发整理、统一供应、统一监督管理,建立“一个渠道进,一个池子蓄,一个口子出,一个市场经营”的土地供应机制,非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不得行使政府土地管理职能,确保政府全面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调控二级市场,坚决堵住政府土地收益流失的口子。大力整治土地市场秩序,加大土地执法力度,重点查处用地单位和个人违反政府统一征地制度,擅自与县、乡镇、村、社签订征占地协议,圈占集体土地以及集体土地非法入市等行为;重点清理和纠正各类开发业主违法违规供地行为;坚决制止违反《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协议出让经营性用地;禁止擅自改变土地用途,防止借项目圈占土地和低价出让土地。健全地价管理制度,实现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严格执行政府统一征地制度,凡征用农村集体土地,一律由市国土资源局依法公告征地。完善政府土地统一储备制度。凡依法征用的集体土地,政府依法收回、收购和置换的土地,破产企业的划拨用地,行政、企事业单位撤销、搬迁后的土地,以行政划拨方式取得需进行房地产开发或经营性开发的土地,各开发业主已征未用的土地,要纳入市土地储备供应中心进行统一储备。逐步完善统一土地有形市场,严格执行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制度。建立土地交易大厅,全市所有申请建设用地、所有进行土地出让、租赁、转让、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土地,一律到市土地储备供应中心申报办理。除法律法规规定可以继续实行划拨的用地外,无论新增建设用地还是存量划拨土地,都必须纳入有偿使用轨道。对划拨用地和招商引资的工业生产性用地要严格用途管理,分类定价,制定统一的价格标准,并向社会公布。工业生产性用地实行优惠,优惠的地价作为政府对该项目的投资。

(二)全面推进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实行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凡在城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的公民及其共同生活居住的直系亲属,均可根据本人意愿申报办理城镇常住户口。公安部门要简化户口登记程序,取消附加限制条件,把在城镇居住和就业的人口尽量纳入城镇户口统一管理。

(三)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妥善安置因经营城市、推进城镇化而新增的符合社会保障条件的人员,切实解决被征用土地的农民、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会保障和城镇人员就业、再就业问题。

三、突出重点,落实措施,全方位经营城市和推进城镇化进程

(一)加快城镇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城镇中心商业区。积极引进资金,立足能源、依托科技、提升服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大力发展新型煤化工,加快小龙潭矿务局五期扩建工程步伐,形成大能源开发建设格局,培育大企业、发展大产业。

(二)依法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集中统一管理。城规划区及其各类开发园区的规划建设和用地行为,都必须纳入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进行统一管理。坚持“专家搞规划,社会搞建设,政府搞管理”的原则,修订《城镇总体规划》和编制城南、城西、河东、城北(自改)四大新区的控制性详规,搞好功能分区,使之与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相衔接。对已经确定的建设项目提前作好规划,确定建设时序。对近期建设地段及时编制出控制性详规,形成规划图册和文本,为供应土地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未编制控制性详规的地段,不得进行土地出让和开发建设。

(三)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资产市场化建设与经营。放宽市场准入限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经营与管理。城市道路、桥梁、停车场、供水、排水、供气、公共客运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设施的建设经营,要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公开向社会招标选择投资和经营主体。规范出租车、客运机动车营运权、公交线路经营权、道路桥梁冠名权、城镇公共空间广告经营权出让管理办法,采用拍卖、招标等方式,实行有偿使用。逐步将市政设施、园林绿化、路灯管理、环境卫生等非经营性设施的日常养护和城市公共场所保洁等推向市场,面向社会招标发包。建立和实施道路养护、绿化养护、路灯维护管理和环卫保洁的承包制度。同一行政单位直接管辖的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要实行改制,与原行政单位分离。从事市政设施维护单位要将管理职能与作业职能分开,实行作业职能市场化,通过市场公开招标选择经营单位,探索运用土地资本找钱、财政部门管钱、建设部门用钱和政府引导、多元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为城市建设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撑。金融部门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积极试办以城市有效资产作抵押和以经营城市各种有效收费账户作质押的贷款业务。对一切投资经营主体实行国民待遇,“阳光作业”,严禁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和行政收费行为,切实保障各投资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实行民主、科学的投资决策、咨询制度和重大项目专家评估、市民公示制度。

建立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三分离”的管理体制。加强对土地收益的监管,及时将土地出让金和收益纳入政府财政基金预算,缴入财政金库,专款专用。严格政府项目审批和监督制度,建立政府项目代建、稽查和后续评价制度。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必须采取招标方式选择工程承包商和设计施工、监理及材料设备供应商。制定和推行非政府投资项目登记备案制度,培育规范化的投资中介机构。

(四)培育和发展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结合户籍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消限制农民进城入镇的岐视性规定,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渠道。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推动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

(五)大力推进城镇社区建设。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的作用,建立完善社区组织机构,抓好社区人员、场地、经费三落实,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健全社区服务网络,建立以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便民服务、社会化服务、再就业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服务体系。

(六)加强城市综合管理。整顿城市行政执法队伍,探索城市综合执法方式,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大力整治城市综合环境,加快城市“净化、绿化、亮化、美化、畅通”工程建设,提升城市形象,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实现省级文明卫生城市创建目标。

(七)建立经营城市、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作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将经营城市、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作纳入市政府目标管理体系进行考核,对成效显著的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四、切实加强经营城市和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建立经营城市和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作领导小组,要把经营城市和加快城镇化进程列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列上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负责研究制定全市经营城市和推进城镇化进程重要政策措施,督促检查各项政策和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要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经营城市和推进城镇化进程工作的重大问题。

第3篇

1、推进新型城镇化 利国利民更利家

2、落实十精神 推进城镇化建设

3、建设城镇化,幸福千万家

4、变身城镇人 幸福生活几代人

5、入住**城镇

享受城市生活

6、增强市民素质,推进城镇化建设

7、加快城镇化建设,推动新农村发展

8、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动城镇化建设

9、加快城镇化建设,构建和谐**

10、全民参与,齐心协力,强力推进城镇化建设

11、共建美好家园,促进和谐发展

12、推进城镇化建设,树立**美好形象

第4篇

今年以来,坡头镇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市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以打造休闲、宜居、旅游、生态的中心城区为目标,以招商引资为动力,高度重视,积极行动,强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镇区面貌日益更新。 一、大河名苑项目

二、恋水花园项目

三、霞光半岛(花水湾)、泰山滨湖度假村、西霞湖水上旅游开发项目

根据全市“十二五”规划要求,坡头镇被列为济源城市附中心区(中心城市拓展区),坡头镇西霞湖—小浪底区域的规划开发建设将按照国际招标形式进行,因上述三个项目的开发建设应服从于“十二五”规划要求,目前三个项目还在进行前期相关筹备。

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是新形势下全市乃至全省的重要战略决策,建设中心城区也是考验一个地方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的集中展现。下一步,坡头镇也将紧紧围绕全市重心工作,树立大局观,严密组织、强化责任、创新方法、攻坚克难,扎实落实每一项工作任务,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全面提升镇区形象。

第5篇

自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城乡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若干意见》(粤发[XX]8号)和《关于推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意见》(粤发)[XX]10号)出台后,由于区委、区政府把推进城市化进程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来抓,经两年多来努力,我区城镇化建设工作明显加快,城市品位大幅度提升。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几方面都得以较快速度的协调发展。

在规划方面:一是委托了中山大学如期完成了编制区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并分别印制了XX本《清城区城镇体系与产业布局规划图集》和1000本《清城区城镇体系规划纲要》,奠定了区未来20年的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计划目标。二是先后有源潭、石角、龙塘几个镇根据省两个《意见》的要求,编制或修编了建制镇的总体规划,有些镇在搞好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还编制了近期建设小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使不少镇解决了过去建设无规可依的老大难问题。

在建设方面:市旧城区先后有下廓、朝阳花苑、富利花园、名都、城市广场等小区改造和a1#、新威龙花园、金碧湾花园、锦绣清城、倾城摩尔、海逸华庭等小区开发全面开工,从XX年至现在,共投入建设资金8.5亿元,完成了151项,建筑面积90㎡多万的改造建设。这两年多来,基础设施建设亦有重大的改善:投入了1400多万元完成了市区西出口道路的改造和环城二路的扩建;投资800万元打通了先锋路太阳岛至麦围大街的断头路;投资600多万元把脏乱差十分严重的笔架河口改造成风景优美的人工湖;投资近700万元完成了平安二路的首期工程建设;投资300多万元改造了北门街;投资2400多万元改造学宫街、大观街、南门街、曙光路、先锋路等五条街道改造。此外,还扩宽了下濠基闸口和对全段路面进行了改造,搞好了牛皇庙、凤桂园等脏乱差突出地段的整治及新安装了700盏路灯和搞了数万平方米的绿化,使整个旧城区一天天变净、变亮、变美。各建制镇在这两年多来,除了认真抓好工业园区的建设之外,同时,还十分注重抓好城镇扩张和集镇基础设施的建设:源潭镇以一河两岸为轴心,先后完成了河东大型集贸市场的建设和镇政府办公大楼的建设,带动了这些地方附近地区的发展;石角镇建成大型集贸市场,搞好了环镇公路和府前路小区的开发建设,还新建了一间达4星级标准的龙城大酒店;龙塘镇完成了环镇公路建设,新建了集贸市场、影剧院、小广场等公建设施;横荷完成了荷兴集贸市场建设;附城亦完成了附城集贸市场的建设,洲心重点抓了金海湾、丁香两小区的开发建设,各镇城镇扩张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这两年较之过去明显加快。

第6篇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6)06-0025-04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区域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必须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经济新常态的情况下,如何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进一步明确新思路和新举措。

一、经济新常态下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

四个新趋势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经济新常态,有四个突出的标志。

一是增速换挡。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入现在的中高速增长。过去35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7%,过去20多年,即1991―2014年经济年均增长10.1%;从2012年开始,经济增长为7.7%,2015年经济增长6.9%,2016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6.5%―7%。有学者认为,过去经济增长是“八九不离十”,现在是“七上八下”都很困难。经济增速下降有其必然性,是我国潜在增长率变化和各种支撑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是结构调整。我国一二三产业结构、投资出口消费结构,都已经迈过了一个重要转折点。2012年,我国第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2015年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首次超过一半,占到50.5%,成为国民经济的最大产业;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下降到40.5%;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到9%。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的贡献率达到66.4%,比上年提高15.4个百分点,创15年来新高,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

三是动能转换。传统产业包括钢铁、煤炭等重化工业发展趋于弱化,新的发展动能正在加快成长。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出现,“互联网+”快速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高端制造方兴未艾。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4G手机用户、电子商务、机器人和新能源汽车等市场。

四是发展方式转变。我国经济由过去主要依靠低成本劳动力、拼资源、高投入、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向主要依靠创新、人才、技术和节能环保的集约型发展方向转变。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2年的52.2%,提高到2015年的55.1%,经济发展正在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生态环保越来越受到重视,力度不断加大,高耗能行业增速下降,2015年单位

第7篇

目前,苏北的城镇已经吸纳了很大一部分基层乡镇机关、学校、医院等单位工作人员,以及有能力进入县城生活的致富农民,对于经济后发达地区收入一般的农民来说,能迁入镇驻地生产生活是比较现实的城镇化;而目前经济后发达地区的一般建制镇,虽然具有与农村联系的距离优势,但镇域面积小,镇区人口少,二三产业规模小,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低,发展潜力不大。应进一步调整一般建制镇布局,培育一批建成区人口10万人以上的中心镇,这将是一条加快推进城镇化较为现实的途径选择。因此,我们要着力优化中心镇空间布局。一是形成以中心镇为“节点”的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新格局,每个县(市)选择2~4个经济社会条件具有明显优势的一般建制镇规划建设中心镇。二是突破行政区划界限,以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紧密度、集聚辐射能力强度、产业群体覆盖半径等为依据,调整建制镇行政区划,形成合理的中心镇空间布局和发展规模。三是认真修编中心镇发展总体规划,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有条件的中心镇要做好城市设计。四是坚持分类指导,针对城郊结合型、专业市场型、开发新区型、古镇保护型等不同类型的建制镇,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中心镇。

我们应通过优化中心镇空间规划布局,采取“非均衡化”发展战略,积极引导产业、居住、人口“三集中”,深化相关管理制度改革,创新中心镇建设投入机制等措施加快推进城镇化。

一是集合政策优势支持中心镇建设。赋予中心镇更多的优惠政策,县(市)用地指标要向中心镇倾斜,省市县有关部门支持农村发展项目要向中心镇适当集中。赋予中心镇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赋予中心镇更大的自,允许中心镇在上级政府统一核定编制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自主设置机构、选聘人员,不要求上下对口,左右看齐。

二是积极引导产业、居住、人口“三集中”。加快推进产业向中心镇集中。鼓励农村工业向园区集聚,对进入园区落户的企业,在土地出让、规费收取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加快推进居住向中心镇集中。鼓励农民以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集体经济中的资产所有权置换成商品房、城镇社会保障和合作社股权,带房、带保、带股进入城镇。加快推进人口向中心镇集中。降低中心镇户籍准入门槛,凡在镇建成区内拥有合法固定住所的本区域农民和外来人员,均可申请落户。

第8篇

【关键词】理解;城镇化内涵;推进;城镇化建设

引言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上升期,因此需要一种能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而城镇化发展正是提升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面临我国13亿人口的基数,我国城镇化水平显得十分薄弱,这将阻碍城镇化建设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力量。然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由于地方城镇化建设过于追求“扩大城镇面积,盲目征收用地”,在实现量的积累时并不注重质的转变。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只有将地方县,镇,乡的经济提升,打造能够吸引外资的精神面貌,搞好基础设施设备,才能真正地实现城镇化建设。

1城镇化内涵

城镇化是一种社会发展的过程,指传统农村经济向新型社会经济转变,其中也带动了二,三产业在农村发展,使农村户口向非农村户口过渡。随着城镇化的数量不断增加,城镇的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精神文明都会向农村进行传播扩散。城镇化的内涵包括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产业结构城镇化以及城市建设和生活环境城镇化。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的核心,其是经济城镇化的载体。经济城镇化是城镇化的动力,其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社会城镇化则是指人们的生活方式,交通情况,基础设备以及精神文明都被同化,农村和非农村的差距逐渐缩减。产业结构城镇化则是指产业的演变,升级。城市建设和生活环境城镇化是指随着城镇化数量的增多,新型城镇的出现使城镇空间形式扩大。城镇化的内涵包含城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只有深入理解城镇化发展,才能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脚步。

2.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城镇化的质量不高

近几年,城镇化建设从表面上看发展得十分迅速,许多农村人口纳入了城镇人口,特别是北山广等一线城市。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其转变的过程并不真实,新增的城镇人口并没有城镇户籍,并不能像其他城镇人口那样享受优待的城市福利。因此,在一线城市中,某些城市移民只是被“被城镇化”,并没有达到实现城镇化建设真正的目的。另外,地方城镇化盲目追求征地,开拓城镇土地资源,但是相关经济政策并没有随之出台支持,因此也是“被城镇化”。失去土地的农民不仅失去土地,还变成了三无农民,同时还被留在了城市之外。

2.2城镇资源条件恶劣

在城镇化建设中,由于地方过分追求发展速度和规模,而忽略了土地资源过分利用,工业污染,环境污染,人文建设等方面的问题。过量开拓土地资源,这将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以及自然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另一方面,城镇化发展支持工业快速发展,这会导致出现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以及重工业污染等情况。因此,在城镇化发展中总是要面对选择,到底是保留“绿水青山”还是追求“金山银山”。同时,在城镇化发展中还要面临如何处理生活垃圾的难题,这也是我国目前的急需攻克的难题。

3.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3.1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内涵

人口城镇化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因此我们应该以户籍改革为切入点,将符合条件的农村人口纳入城镇户籍,并且为他们提供他们应享受的城镇福利。同时,新增城镇人口的住房问题也是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因此政府要进行相关的住房调控。另一方面,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节约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新能源,不可以为了追求发展而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只有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内涵,才能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3.2按照城乡一体化建设

在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将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使农民得到应有的权利和福利。最为关键的是,我们不能将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剥削农民的一种手段。城乡一体化最为重要地就是进行产业结构转变,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农业产业和轻工业转向农村,这样利于产业结构转变。最后,我们还要合理分配公共资源,优化财政支出分配,带动农村公共服务发展,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局面。

3.3高效能管理

在城镇化发展中,后期的管理也尤其重要。第一,我们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道路,电力通讯设备以及园林绿化等方面要加快建设,打造良好的精神风貌。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污水处理和垃圾整治,其关系到整个城市的形象。第二,我们要加快城镇形象整治,积极处理道路“脏,乱,差”的现象,对交通,建筑,摊贩加强管理。第三,我们要对新城镇进行宣传,加强市民的精神文明,对市民在法律道德的教育上要加强教导,提升整个城镇的素质。通过高效地管理,新城镇才能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也会带动经济的发展,为引入外资而奠定基础。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其涉及到人口,经济以及空间的变迁,因此不可一蹴而就,要踏踏实实地发展每个方面。城镇化建设应该避开急于求成而导致的误区,根据可持续发展方针来实现“质”的转变。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主要在于人,建设的目的就是通过城乡一体化实现劳动力能够真正融入城市并且享有应得权利的局面。因此,城镇化建设应该时刻秉承着“以人为本”的衷旨。

参考文献:

[1]张友良.深入理解城镇化内涵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J].传承,2013,(9):76.

[2]胡波.推进广东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14,(05):52.

第9篇

[关键词] 城镇化建设 高新技术 政策构建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观点之争

城镇化在过去30多年的中国经济增长中功不可没。现在,背负着让部分农民真正变为市民、带动中国经济进一步升级的重要使命,受到全社会史无前例的关注。任何激荡的时代变革,总是伴随着不确定性和艰难探索。历史惯性的力量如此强大,我们看到,各地城镇化仍然难抑制的冲动,而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的变革之路依然布满荆棘。城镇化向何处去?种种路径之争一直存在。有些争论正逐渐形成共识,有些争论仍将长期伴随着城镇化的历史进程。在加速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每一位地方主政者都面临着同样的选择题:是注重改革和创新,还是更倾向于要政策、上项目、搞建设?到底该推进“城市化”还是“城镇化”, 在新型城镇化的浪潮下,从国家到地方都在积极进行顶层设计或者制定规划。然而,城镇化是否需要政府强力推动,政府在城镇化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行政主导还是市场主导?城镇化水平的高低之争,城镇化质量之争,城镇化类型之争,城镇化发展模式之争,农民工市民化之争,城镇化道路之争,目前有多种说法,应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积极稳妥地走出一条公平共享、集约高效,可持续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是我国到本世纪中叶必须同时并行发展的重要经济要素。

二 新型城镇化对推动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新型城镇化进程是人口流动从农民向市民转变;产业转型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调整;社会转型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演进过程,它对创造就业机会、提升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从吉林省的情况来看,“半城镇化”的问题没有全国其他地区那么严重,解决这个问题的压力没有那么大。但是我省也有自身的难题,就是城镇就业的吸纳能力弱,严重制约了城镇化的进程。所以,要解决我省城镇化迟缓的问题,推进城镇化发展,增加就业是关键。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增强产业支撑能力。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型产业,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推动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突出发展民营经济。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增加综合承载能力。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管理,突出城镇特色,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城镇空间质量,构建合理的城镇布局体系。发展壮大中部城市群,加强城市群内的分工协作,扩大区域中心城镇的规模,培育特色小城镇。提高城乡统筹发展质量,促进农民就地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夯实经济基础推进农业现代化,关键是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提高机械化水平,以适应农业劳动力减少的需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提高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向科技要产量、要效率。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四平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以项目建设拉动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大农村项目建设投放力度,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打造生态旅游新型城镇,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建设现代服务项目,以多种方式发展集体经济,加快土地有序流转。鼓励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采取出租、入股、置换等各种方式,将土地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大户等进行集中,使土地能够集约经营、科学管理,使现代农业发展充分融入城乡一体化建设。积极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新成立的合作社优先安排补贴计划。同时,帮助现有合作社广泛吸纳农户,带动村民致富。加大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市与农村基础设施连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使水、电、路、气、讯逐步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用。大力开展绿化建设,增加林草植被覆盖率,狠抓农田林网建设,绿化工作由最初的政府出资、出力,转变为百姓自觉种植花草树木。同时,大力开展清理侵占集体林地专项行动,有效促进了生态环境改善。加快推进“四梨同城化”进程,重点培育“一核三带”中心镇,强化城镇间的分工协作、差异化发展。倾力建设叶赫等省级示范镇。

三 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思路和办法

有重点地发展联动城乡的特色小城镇,积极发展主体功能完善的中小城市,着力打造高端形态的龙头型产业大城市。新型城镇化体系产业重组的总体布局是“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培育新兴战略产业”。围绕着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将推进人口管理制度改革,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健全城镇住房制度,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融资的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养老保障体制改革。

注重提高新型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益。合理布局全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科学发展新型城镇化,避免走入以土地城镇化替代人的城镇化,以政府主导城镇化替代市场主导城镇化,以城镇单方面现代化替代城乡统筹城镇化,以追究效益替代低碳绿色发展等误区。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制造等新兴产业,将其培育成城市经济的新增长点。

第10篇

关键词:赤峰市;新型城镇化;建议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浅谈赤峰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

收录日期:2015年3月12日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最深刻的结构调整、最重要的战略选择和最持久的发展动力。也是扩大内需、推进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一、赤峰市城镇化建设现状及问题

(一)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从调研的情况看,目前不少干部群众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不少模糊认识。一是对新型城镇化意义认识不够、摆位不正,不能正确看待新型城镇化在推动“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二是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认识不清,对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缺乏全面的理解,仍然固守传统的思维定式,片面认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多修路、多盖楼,搞城市扩张。

(二)产业支撑能力不够强。一是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赤峰市主导产业发展规模小,产业链条短,竞争力不强,对财税增长的贡献不大,促进就业的能力不足;二是服务业发展总体水平偏低。饮食、交通、运输、仓储等传统服务业提升步伐缓慢,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

(三)保障措施跟进不够。一是城镇化建设资金短缺。赤峰市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财力有限,财政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投入明显不足;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多数农村牧区家庭无力搬迁建房;二是城镇化建设用地保障难度大。目前,城乡之间人地挂钩、土地置换等政策不完善,对失地农民补偿标准低,相关保障跟进不到位,城镇周边村庄拆迁难,给城镇建设用地保障带来很大困难;三是户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户籍制度改革进展不快,限制了农村人口进城落户;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农民进城享受的社会保障与原有城镇居民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农民不愿进城;四是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实现城乡居民平等就业的相关制度还没有全面建立,新进城人员就业保障政策仍不完善。

(四)城镇管理缺乏创新。一是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城镇管理机制不健全、社会组织参与不够、制度规定不够到位,存在着职责不明、分工不细、运作不规范等现象;二是城镇监管不够到位。目前,赤峰市中心城区和县城车辆违章行驶及停放、交通护栏随意开口、经营商户乱搭乱建和店外经营、小商小贩占道摆摊和沿街叫卖、建筑和生活垃圾乱堆乱倒、乱贴乱发广告的现象随处可见,城市管理秩序比较混乱。

二、加快推进赤峰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及对策

(一)立足“三个突出”,构建城镇发展新格局

1、突出发展定位。紧密结合赤峰市实际,从历史、区位、人口、资源、产业等比较优势出发,把赤峰市打造成为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清洁能源、新型化工、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草原文化旅游基地;建成百万人口区域性中心城市、蒙东冀北辽西地区商贸物流枢纽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中国北方集约高效节水示范区;京津、辽沈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首都北京的安全稳定屏障的目标。

2、突出规划引领。要广泛听取包括专家学者在内的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考虑未来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城镇化发展的要求,编制具有超前性、分阶段性和科学性的城镇发展规划,在覆盖上求“全”,在程度上求“深”,在水平上求“高”,留足城镇发展空间,确保规划长期不落后。

3、突出空间布局。要统筹考虑人口容量、产业支撑、就业需求、土地供应、水资源供给、环境承载等要素,把城镇规划与产业发展等其他规划进行充分衔接,构建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以旗县城关镇为骨干,以小城镇为基础,城镇功能互补、产业合理分工、人口合理分布的城镇体系,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城镇协调发展机制。

(二)加快实施“四大工程”,建设精品城镇

1、加快实施扩容提质工程。为缓解老城区人口稠密、交通拥堵、基础设施落后、发展空间严重不足的矛盾,按照中心城区“西移北扩、组团式发展”的思路,要高标准建设城市新区,不断拉大城市框架。

2、加快实施安居保障工程。要以建设普通商品住房为重点,构建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住房建设、供应、交易、管理体系。基本形成总量平衡、结构合理、房价与消费能力相适应的住房供需格局。进一步加快棚户区、城中村改造,改善居民的住房条件。

3、加快实施便民改造工程。继续坚持新区抓配套、老区抓完善的原则,要全面加大对水、电、气、路、通讯、管网等的基础建设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城市发展承载能力重点乡镇推广“建好一处休闲绿地、一个标准化农贸市场、一所标准化公厕、一座垃圾中转站、一座污水处理站”的“五个一”工程,采取“户定点、组分类、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处理”和“统筹规划、适当集中、区域共享”方式,扎实推进农村垃圾减量化收集、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4、加快实施道路畅通工程。大力推进智能交通系统建设,通过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手段建立智能交通网络平台,提高交通系统运行效率。

(三)坚持“四措并举”,促进产城融合

1、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坚持工业优先发展,依靠工业扩大经济总量、聚集财力、吸纳就业,支撑城镇化发展。一方面通过实施“双千双百亿”工程,培育一批大产业、大园区、大企业,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带动更多人口向城镇集聚;另一方面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非资源型、劳动密集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产业和城镇发展的可持续能力。

2、以农牧业现代化促进城镇化。依托各重点小城镇的区位优势,建成集中连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设施畜牧业养殖。培育出一批叫得响的农畜产品知名品牌。

3、以商贸服务业提档推动城镇化。引进知名品牌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服务业,打造特色商业街区和商贸综合体,提升城镇的人气、商气和财气。积极发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和金融业,助推城镇建设提速升级。加快推进现代物流项目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旅游市场前景广阔的特色小城镇。

(四)坚持以人为本,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

1、注重生态文明和低碳环保。把绿色低碳环保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目标之一,牢固确立绿色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全过程,以避免出现环境和生态恶化,留下先发展后治理的隐患。着重加强水源地保护,严格控制空气污染和水污染,切实提高环境和生态质量,增强生态环境的综合承载能力。

第11篇

一、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

(一)城镇化建设跟不上工业化的发展步伐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城镇化的发展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消费品市场扩张等诸多方面为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能量,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我国各届政府都在不断加强城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对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和体制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和调整,促使城镇化建设水平得到快速提升。但是,由于我国各届政府优先支持工业化的政策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来衡量,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处于中上等收入国家水平;以城镇化率来衡量,城镇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重只有52.6%,我国仅处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很显然,城镇化已经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跟不上工业化的发展步伐。

(二)城镇化质量还比较低,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不相适应

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09年,中国城镇化率由36.2%提高到46.6%,年均提高约1.2个百分点。城镇人口由4.6亿增加到6.2亿,净增1.6亿人。城镇县城区面积由2000年2.24万平方公里,增加到2008年3.63万平方公里,8年增加了62%。尽管从统计上看,这些年来城镇化人口比重在不断的提升,但是城镇居民的素质、生活质量、消费行为、思想观念、管理方法却难以跟上城镇化建设发挥发展的步伐,存在着农村地区“被城镇化”、农村人口“被市民化”等现象,大量郊区县归并为市区,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依然是农村水平,农民的生活消费方式也没有发生实质转变;我国26261万农民工中,有16336万人在城镇打工,由于户籍限制,他们既无法真正享受城镇化成果,又被统计为城镇人口,导致农民工的消费结构无大的变化,城镇人口并没有带来真正的需求增长,城镇化质量还比较低,与城镇化建设发展的速度不相适应。

二、有的放矢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

清除制度障碍和政策弊端,释放城镇化的内需潜力,加快城镇化体制改革,有的放矢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让城镇化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新动力。

第一,优先推进城镇化建设发展,使工业化与城镇化平衡发展。各级地方政府努力做到整合更多的公共资源用于城镇发展,不断提升城镇的承载力和人口的集聚能力。采取有效的激励奖励政策,引导和支持给予社会资本向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方面投资。

第二,着眼于辐射全国重点城市群的城镇建设。我们国家人口众多,土地资源十分稀缺,势必要求我们应以集约化的方式推进城镇化改革,实现城镇绿色化、低碳化、集约化发展。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等城市为重点,建设并初步形成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城市群,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打破区域行政壁垒割据,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高效流动,形成区域内外相互衔接的一体化市场。同时,也要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强化城镇功能建设,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加快科学产业园区建设,不断增强城镇人口吸纳能力和产业集聚能力。与此同时,科学协调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关系,在全国1.9万个建制镇中,对于无法形成关联发展和少数有条件的镇重点发展,突出重点,做好规划,党和政府要给予相应的扶持政策,授予相应的发展权力,配置更多的公共资源,使之产业集中、功能配套、服务完善,成为新兴的商品,集散地和农产品加工基地,乡镇企业集中之地,增强小城镇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这样农村劳动力进镇才有事做。

第三,统筹规划和改革城乡二元体制,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人口管理机制,积极支持、鼓励农民进城,构建新时期有利于人口迁徙的,可转移接续的、良性循环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民工身份转换。

第四,统筹规划和改革城镇发展模式,有效发挥城镇化建设发展人口集聚效应的最大化。继续弱化城市行政级别,将公共资源、公共权力均衡用于城镇发展,特别在资金配置、行政许可、财税政策等方面,要优先考虑和照顾中小城市(镇)的发展需要。

第12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体制改革;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01

一、新型城镇化概述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第一产业将会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将会逐渐上升,而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则表现出城乡一体化、环境保护以及和谐发展等特征,促进中小城市、农村以及小城镇的统一建设。与以往城镇化建设不同,不再追求城市的大规模发展,而是提升城市的文化特征以及公共服务等,使城镇成为高品质的居住之所。在建设新型城镇化中,新型的地方在于建设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绝不牺牲农业和粮食以及生态环境,在重视空间扩张的同时,与环境和谐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二、建设新型城镇化的必要性分析

1.有利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为解决贫富问题,城镇化建设必要的途径,这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发展趋势,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是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群众已经进入到小康,在以后的几年时间里,发展的目标转变为全面步入小康社会,这个问题的难点集中在农村建设中,因此有必要让更多的农民进入到城镇中,享受城镇文明、减轻国家建设小康社会的压力。

2.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三农”问题在几年前就已经提出,也是我国近些年发展经济发展集中体现的问题,在国家的发展中,想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就需要大幅度减少农村的适量,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吸纳到城市中,通过建设新型城镇化能够增加很多的就业机会,能够为提高人口素质和技能提供很大的帮助。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中,很多内容都是一些中小城镇的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因此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建设能够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很大的帮助,能够为构建中国城乡体系提供基础。

3.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动力

目前影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内需不足。长期的内需不足,但是城镇发展目标不明确,因此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我国转化经济发展形式的必要途径。在建设新型城镇化中,能够极大的扩大内需,极大的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需求水平。在建设新型城镇化中,每年都会增加大量的城镇人口,这类人群具有非常大的消费力,这将会极大地提高我国的消费水平。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动力机制发展逐渐出现失衡,扩大内需是必要的选择,因此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发展也是国家转变经济发展形势的必要措施之一。

三、建设新型城镇化的措施分析

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1.完善相关体制政策的建设

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中,将不会存在农民和市民的差异,而是将农民变为市民,因此户籍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加快农民进城。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中,可以逐渐放宽条件,在农民建设中,将在城市工作的一些非农人员,或者是缴纳税金有一定年限的人员登记为城镇人口。在建设新型城镇化中,及时将加入农村建设的农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中需要注意保证农民日常生活,在发展中,重视社会事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事业保障。其次在建设中需要保证居民的住房需求,保证居民有自己的居住场所。最后在建设新型城镇化中需要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保证农民进城后与城镇居民具有同样的养老、生育以及医疗等保障,可以将一些有困难的新型农村社区人员换纳入到养老保障范围中,提供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2.制定合理的城市发展规划

在城市的发展中只有保证规划的合理性,才能保证城市的健康发展。在建设新型城镇化中宏观方面的城市、城镇等的规划发展是建设新型城镇化的前提条件,在每一个城市、城镇的发展中,需要保证土地规划的统一性,针对专项规划,需要从整体发展出发,制定连续的发展措施。在规划制定后,需要同时开展管理和实施,由专门的部门开实施管理规划,避免规划的实施出现差错。在城市的规划发展中,需要注意一定要遵循城市的发展规律,为城市写阶段的发展提供基础,保证在不同的发展中,各个城市部门的建设能够很好的起到连接作用。成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及发展规模下,产业和功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规划建设中需要正确判断城市的规划范围,充分挖掘城市的发展潜力,为后期发展提供基础。

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科学有效的治理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问题依旧是每届政府必须解决的老问题,但是解决的思路却可以与时俱进。如若能够以新型城镇化的思维去发展经济,那么相信政府一定会以最小的机会成本,实现地方经济的良性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双赢局面。调整产业结构的布局,构建、完善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之路,同时可以用先进的科技水平,对工业三废进行合理有效的处理、利用,着力发展循环经济之路,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另外对不能适应现代化生产的传统工业企业进行合理的市场化淘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并非要求政府放弃经济发展而去单纯的治理环境,而是希望政府能够以最小的代价实现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给予环境保护部门更多政策上的倾斜。政府部门在建设新型城镇化中,可以将环境建设指标投入到考核指标中,全方位入手,建设环境优美、集约化发展的新型城镇化。

四、结语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必须加强引导,运用好指挥棒的作用,在关注显绩的同时,更要重视潜绩。目前在建设城镇化的过程中,存在严总污染、人口资源配置不合理以及部门政府盲目推进城镇化的情况,在建设新型城镇化中,这些都是需要逐渐加爵的问题,针对这些,我们要有理性的认识,认识到建设城镇化中存在的不足。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需要尊重市场,尊重人民,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

参考文献:

[1]赵小平.城镇化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J].中国物价,2013(12).

第13篇

关键词:威海 城镇化 问题 对策

一、威海市城镇化发展现状

(一)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全市城镇化水平由1999年的41.7%提高到去年年的58.7%,年均提高1.7个百分点。荣成、文登、乳山三市全部位居全国百强县,全市有11个镇进入全国千强镇。超出全省10.4个百分点。在2011年全省城镇化发展报告中,威海城镇化质量指数位居全省第2位,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人口就业、居民生活、生态环境六大要素指标均居全省前3位。力争"十二五"期间,威海市城市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二)顺利完成城中村改造工程。自2007年开始大规模实施的城中村改造工程,成为威海和谐城乡建设行动中的一大亮点。经过三年集中攻坚,市区77个城中村完成拆迁31339户、342.2万平方米,到目前已有2.4万户、7.2万人回迁新居,过上真正意义的城市生活。标志着威海在全省率先解决了城中村问题。通过城中村改造,为城市的发展腾出了新的空间,城市功能有了新的提高和完善。

(三)组合型城镇体系初步形成。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积极构筑"一群三轴一带"的城镇空间格局。"一群",是指以威海市区为中心,荣成、文登、乳山市区和石岛管理区为区域中心,形成组合型城镇集群,作为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要载体、全市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区。"三轴":一是形成威海城区-文登市-乳山市发展轴,逐步成为我市与青岛、烟台市对接的重要依托;二是形成威海城区-荣成市-石岛管理区发展轴,强化沿海地带之间的经济联系;三是形成文登市-荣成市发展轴,进一步促进生产要素由沿海向我市内陆地区聚集。"一带",是指以分布在千公里海岸线上的21个镇为依托,组成沿海千公里城镇群带,推动全市小城镇快速健康发展。

二、威海市的城镇化存在问题与不足。

(一)城乡发展仍不平衡。城乡、区域不协调的矛盾尚未消除,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差距明显。小城镇不同程度地存在水、电、路、气、暖、环保等设施建设滞后于城镇发展的问题。全市50个镇中,集中供气人口普及率为33.4%,集中供暖普及率仅为8%,仅有16处污水处理设施。

(二)城镇规划建设的水平还不够高。尽管城市建设取得很大进步,但城市规划层次、建筑物设计档次有待进一步提高,建设详规尚不完善,建筑风格与文化元素的融合还不到位。执行规划的严肃性还不够,拉链工程、插缝建设等现象时有发生,

(三)基础设施支撑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在交通、供水、供电、供气以及教育、卫生等公共保障设施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瓶颈制约,特别是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扩容的压力越来越突出。

(四)城乡综合环境有待进一步整治。还存在着一些与人居城市、环保城市、卫生城市不相称的薄弱环节,水源地、河道和入海口的污染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整治,机动车尾气、扬尘污染还有待进一步控制,城乡结合部、卫生死角有待进一步治理。

三、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配置资源、拓展空间,解决好城镇发展布局问题。战略布局也是生产力,布局好了可以事半功倍,布局不好难免多走弯路。要根据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需要,合理安排空间布局、产业布局,优化配置资源,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1、是以小城镇为重点,合理规划城市发展的空间布局。

大力发展小城镇,缓解中心城市的压力,满足市民高品质生活的需求。从我市的情况看,一个中心城市、四个副中心城市的格局基本确定,中心城市已发展到大城市的规模,副中心城市也都进入快速膨胀期,当前的重点是研究小城镇的发展问题。在全市49个建制镇中,不足3万人的有27个,占全市的55%,占全省的12%,这两个比例在全省都是最高的,说明我市的城镇布局分散,整体规模偏小,与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不相适应。

2、以中心城市为龙头,整合利用和优化配置区域资源。

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小城镇,只有统筹兼顾,才能协调发展。近年来,威海市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四个层面,进一步完善了规划体系。树立全市"一盘棋"的观念,发挥好衔接点、中间带的功能,一面对接中心城市,一面对接小城镇,实现区域设施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二)积极落实政策,健全机制,解决好农村人口转移问题。

城镇化的本质是让农村人口进城,享受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建市初期我市有211万农村人口,经过20多年的转移,还有104万人生活在农村。一个地区的城市化率再高,如果没有统筹解决好农民问题,那么也是有缺陷的城市化。因此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无论制订政策还是出台措施,都要把握一个总原则,就是一切都要立足于、着眼于本地农民的转移,而非简单地提高城市化率。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城镇化带来的实惠。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户籍问题: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性质的划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逐步消除城乡不同户籍的权利差异,弱化门槛限制,给进城农民平等的生存发展权利,最大限度地推进城乡居民平等化。

2、土地问题:关键是抓住两点,一是保障农民的合法利益,二是建立健全流转制度。有了既灵活又规范的制度,农民才有条件参与土地流转,有了健全的利益保护机制,农民才有意愿参与土地流转。

3、住房问题:按照威海市"改造城中村、整合城郊村、强化中心村、兼并弱小村、治理空心村、搬迁不宜居村"的工作原则,积极推广强村兼并、强企兼并、项目开发兼并等迁村并点模式,加快实施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

4、就业问题:要建立健全农民利益保障机制,对被兼并村居民除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或转让收益外,还应享有兼并方提供的长久稳定的生活保障和就业保障。

5、保障问题:按照"城乡一体、分档缴费、自愿选择"的思路,做好进城农民的新农保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衔接,逐步打破参保身份限制,实现参保人员全覆盖。

(三)强化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解决好产业支撑问题。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普遍存在着"三个滞后",即农业产业化滞后于城市化,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消费滞后于生产。结合我市实际,着眼于解决"三个滞后"问题,要大力培植特色优势产业,推进产业集聚,夯实新型城镇化的基础。

一是切实推动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释放农村劳动力的有效途径。要进一步完善城镇集聚人口、产业、资金、技术、信息等功能,积极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城镇集聚,大力培育有利于解决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支持企业以适用的经营模式、合理的分配形式,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二是切实推动镇园互动发展。发展工业园区可以引进产业项目,并通过生产生活设施共用降低建设成本,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结合点。要积极推动省级开发区与镇区进行区划整合、功能整合、机构整合,让园区共享城镇基础设施和各种资源条件,让城镇通过园区提高对产业、人口的承载能力。要探索发展"飞地经济",建立跨市、镇异地落户项目利益共享机制,集合力量推进工业园区建设。

第14篇

近年来,海南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如打造“海南省会经济圈”、“琼北1小时经济圈”,以及海口和三亚的卫星城镇建设等,城镇化水平逐年稳步提升。然而,相比国内发达省份,海南城镇化水平相对偏低,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育不够、规模普遍较小、市场化程度较低,集聚产业和人口的能力有限,与中心城市相比发展较为不均衡,这是我们推进城镇化建设面对的突出问题。

以绿色旅游服务业为主导,三大产业协调发展

海南省城镇化建设需要在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同时,逐步优化第二、三产业结构,在确保不损害海南整体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和继续发展低碳、环保、节能的新型现代工业。进一步明确海南省第三产业以绿色旅游服务业为龙头,积极加快生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会展赛事、邮轮游艇、医疗保健和教育事业,提高旅游消费产品质量和品牌号召力。合理分配与优化一、二、三产业,例如,以文昌航天发射场和陵水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琼海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试验区为契机,快速推动和带动周边城镇化建设、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和现代高效农业推广。

大中小城市(镇)和谐发展

采取大中小城市并举的方式协调发展,继续发挥和提高海口、三亚中心城市的主导力量,同时,进一步加快五指山、儋州、文昌、琼海、万宁、昌江等城市的城镇化进程,并逐步推动县域中心城镇及特色小城镇的就地城镇化建设。目前,观澜湖高尔夫小镇、海棠湾风情小镇、博鳌天堂小镇、福山咖啡小镇等已初具概念,但在周边公共服务设施、功能配套的完善上还需要狠下功夫。

同时,结合海南的实际,选择部分特有的发展模式。例如,以农垦农场为基础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对小规模镇域适当集中模式,把小城镇建设与垦区整合发展相结合,并最终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

创新融资机制,加快城市公共基础建设

海南城镇化发展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不仅需要城镇基础设施的协同跟进,也需要基本公共服务的有效延伸,做到统筹建设、功能配套,而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要解决资金难题,就要逐步完善财政体制与金融体制。

创新融资机制,需要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通力合作。

除继续寻求中央的财政支持外,地方政府还可创造条件发行市政收益债券;利用开发性金融工具,引导商业银行与民营企业建立信用关系,帮助企业募集城市公共建设资金;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吸纳国外直接投资和国内民间闲散基金。

农村土地流转与户籍制度改革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土地从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业部门,改革和完善当前的土地流转制度确保农民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利益至关重要。对土地进行确权,规范土地流转市场,避免农民后顾之忧,鼓励农民暂时放弃农村土地经营权到城镇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和改善生活环境的同时提高农民子女的受教育水平,做到“让地不失地”。

近年来,海南不少农民离开土地来到城市,一部分农民工没有获得城市户籍,并未能真正享受到如住房、教育、医疗保障各类公共服务。户籍制度改革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好办法。在放宽城镇,特别是小城镇落户条件的基础上,推动实现农村人口在城镇稳定就业,真正让农民做到“愿意来,过得好,留得住”。

城乡居民双向流动,推进农村基础 建设

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化主要是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由农村向城市单向集聚。然而,把城镇居民吸引到农村居住和就业也可以成为城镇化内容。有关部门可通过土地政策的必要调整,逐步引导社会资源流向农村,促进新农村开发与建设,推进就地城镇化。同时,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以路水电气医学为重点,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逐步提升海南农村社会事业服务水平,真正做到城乡一体化。

完善地方政府监督与问责机制

第15篇

关键词 城镇化;林业建设;宁夏彭阳

中图分类号 F30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4-0206-01

城镇化是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举措,是今后一个时期实现强县富民目标的动力源泉和重大战略。近年来,特别是自治区实施宁南区域中心城市和大县城建设以来,彭阳县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率年均提高,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而林业建设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生态需求是社会对林业的主导需求。林业承载着生态、经济、文化三大功能,人类文明发展以森林为依托,森林文化能够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随着全县人口的增加和人民生产水平的提高,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破坏程度加强,同时,人们更加需要清洁的空气和饮用水源,以及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这就需要森林在保水固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2]。现代林业是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它的经营对象是森林生态系统,要建设现代林业,就要遵循森林生态系统演替规律,节约森林资源,增加森林生态系统建设的投入。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既是改善区域生态状况、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战略举措,也是实现林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又是绿化美化环境、实现美丽彭阳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彭阳县地处宁夏南部六盘山东麓,随着森林资源面积的迅速扩张,森林生态效益日渐显现,但林业产业发展滞后,制约了林业可持续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坚持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以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绿色增长、实现科学发展为宗旨,以促进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为主线,以促进农民增收和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广大农民为主体,以林业科研、林果产业培育及林下经济壮大、县城园林绿化、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恢复、退耕还林、生态村庄及道路绿化、林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分步实施,努力打造环境优美、经济发展的绿色县城[3]。建成集绿色生态、旅游、经济和文明景观为一体的绿色屏障,打造美丽彭阳,实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建设目标,力争取得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建设共赢。

一要坚持生态优先,构筑绿色屏障。按照“造林与造景相结合,绿化与美化相协调”的绿化建设新要求,引入景观设计理念,加快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提高森林的林分质量和防护功能,特别要进一步加快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加大县城、乡镇、村庄绿化力度,提高绿化水平,巩固绿化成果[4]。切实加强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好林木采伐、林地征占用、野生动植物和湿地等各项林政管理工作,全力抓好森林灾害防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要凸显生态特色,实施“三大工程”。一是规划并启动实施森林公园综合景观工程。紧紧围绕县城“三山相望,两水环绕”的城市布局,突出生态修复、生态保护、生态开发三大生态工程,依托彭阳县的森林资源,充分体现彭阳县城的生态宜居特色,使彭阳县城整体布局、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城市品味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彭阳县市民及周边居民提供融休闲度假、娱乐游憩、农业观光、森林科普等多种功能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天然户外活动场所。二是结合主干道路大整治大绿化,实施好“百公里绿色长廊工程”。以彭青一级公路两侧为重点,做到道路绿化、苗木产业培育、农民增收和环境整治4个结合,把彭青一级公路等县内主干道路建成交通便利带、绿化景观带、农民致富带。三是以争创“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为目标,实施好乡镇生态提升工程。以乡村绿化为重点,各乡镇每年打造1~2个万亩集中连片的生态综合治理示范点,逐年推进,建设“流域治理向县城综合治理”转变的生态综合治理工程。

三要立足兴林富民,发展林业产业。着力实施兴林富民示范工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基地为抓手,以示范为带动,以科技为支撑,巩固和新建一批特色明显、效益显著、设施完善的现代林业示范基地,建设一批生产发展、农民富裕、生态良好的兴林富民示范村镇,构建一个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协调发展的林业产业体系,带动和促进林业增效、林农致富[5]。

四要积极争取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彭阳县属黄土高原中部丘陵沟壑残塬区,境内山多川少,土地贫瘠,属全国重点水土流失区,由于工程建设初期部分群众思想顾虑大,退耕还林积极性不够高,甚至有的不愿意退耕还林,随着工程的实施,群众真正认识了退耕还林的好处,但由于建设任务有限,想退耕却无法纳入计划,致使一些流域,部分工程区域至今仍夹杂零星宜退耕地块,群众耕作困难,生态治理整体效果欠佳。全县尚有3.33万hm2坡耕地需要退耕还林,并需要解决2004—2007年未纳入国家退耕计划0.11万hm2退耕地造林遗留问题。由于彭阳县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退耕还林区域自然条件很差,退耕地还没有明显的经济收入,退耕农户生活还比较困难,建议将4.93万hm2退耕林地纳入林地管护补偿范围,解除退耕还林政策补助到期后退耕户对原政策的依赖性。

五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水平。切实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建设和机关作风建设,转变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机制,努力提高行政管理、技术推广、产业服务等诸多方面的水平,以实现新作风、新形象、新业绩,努力为推进城镇化进程服务。

参考文献

[1] 雷加富.关于推进重点国有林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几点思考[J].林业经济,2007(2):3-7.

[2] 雷加富.关于推进重点国有林区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林业产业,2007(3):4-11.

[3] 和谐青田 活力青田 小康青田——聚焦前进中的侨乡林业[J].浙江林业,2008(10):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