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数字乡村市场前景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对于“2011中国县级城市旅游竞争力排行榜”的排名,高舜礼认为:市场竞争力要素、管理要素、发展要素都很重要,但竞争力排名只能作为一种参考,因为景区资源有些具有先天性,天生丽质和天生劣质是有区别的。港口城市或者省会城市,基础设施会好一些,不仅发展旅游,就是发展工业的条件也会好得多。因此,关键还是根据实际情况来发展,照搬其他地方的做法或模式,十年八年也发展不好。
TOP:县域旅游和乡村旅游有什么关系?
高舜礼:乡村旅游不是一个地域概念,应是一类旅游产品的概念,它是指利用乡村的资源开发出来的旅游,也有人说是利用三农资源开发出来的旅游产品。
有的人认为乡村旅游档次很低,就是采摘烧烤,就是农家乐。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在欧洲,乡村旅游已经发展了百多年,是很高端的东西,这也是未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方向。
县域旅游则是一个行政区划概念,或者是地域性概念,与乡村旅游的概念是不一样的。你可以说县域里面有一种旅游是乡村旅游,或主要是乡村旅游,但不能说县域旅游就是乡村旅游,如云南的石林县、香格里拉县等。
TOP:著名的岚皋特色,栾川模式能否在其他地区推广?
高舜礼:经验可以借鉴,模式可以学习,但是模式不好复制,因为各地的自然条件、交通条件、经济条件不一样,领导的思路也不一样,乡村发展旅游的积极性也不一样,硬性地输出是不行的。你可以宣传推广,别人也可以学习,但却难以照搬照抄。齐白石就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亡”,说的就是学习与创新的关系。
TOP:栾川模式主要是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产业化经营,但是也有专家认为政府的手腕有点过于强硬,过于干涉市场,对此您怎么看?
高舜礼:这是一个中国特色,不仅在旅游,在其他行业也是如此,没有政府作用的地方,可能是混乱的,但是政府的作用要发挥得恰如其分。强力地去发挥政府作用、强力依赖政府,在经济较为落后、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的地方,作用会发挥得比较明显,但这不是一种很先进的做法,有时也是迫不得已。
大家应该经常在电视上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个乡政府号召大家必须栽种某一类果树,必须把原先的农作物铲除,栽种新的农作物。为什么?可能是当地农民对新生事物的认识有限,他不知道推荐的东西比原来好多少,他也不会去做专门的市场调查,也不知道两者的市场附加值相差多少倍,所以需要领导比较强力地推荐。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假如领导本身是“二把刀”,只是听说这个东西在市场上好销,那明年后年市场会怎样变化呢?他也不知道,他只知道这个东西在某一个地方产量很高、种得很好,但是到你这儿就行了么?这些如果都没考虑就硬性推广,很可能造成农民的惨败。这样的例子其实很多。而在市场经济条件很成熟的地方,往往不需要政府这么强硬。
旅游业也是如此。我们把发展实践中的规律性、经验性的东西,上升到理论层面、模式层面的高度是必要的,这是在总结和探寻发展规律。但是,如果这套理论被生吞活剥、生搬硬套到新的发展实践中,则往往是行不通的。如果我们离开具体的环境,简单地讲削弱政府部门的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这往往经不起现实的检验。
很多人在开发乡村旅游的时候,把规划城市、规划城镇的理念,不自觉地套到了乡村旅游发展当中,实际上是搞了乡村的城镇化,破坏了原有宝贵的乡土文化和静谧环境,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效果,这就是他受了理论的毒害、不结合实际的毒害,今天这样的事情在旅游业很多。
TOP:在县域旅游发展当中,政府需要关注的最主要的方面是什么?
高舜礼:我觉得政府主要关注的方面有以下几个:
第一个是发展旅游的意识,到了该发展旅游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发展旅游?这与县一级政府的意识密切相关,没有意识就没有行动;
第二个是县里边应该在旅游起步以后,懂得旅游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要求,而不是拿着发展农业和工业的作法来指导旅游,这样会出很大问题,这种情况在现实中也很多,尤其中西部;
第三个是旅游发展到今天,未开发的资源基本上是二流三流甚至四流的,在这种情况下开发难度比较大,更需要按旅游经济发展的规律去推动他。另外,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接待条件改善也是很重要的。好多县说起工农业的数字一大堆,但是连三星级的宾馆都很少。
TOP:与第二代乡村旅游相比,大资本的进入已经成为新的发展现象,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高舜礼:对这个问题应该客观来看,资本较多地进入县域旅游,说明旅游业整体市场前景看好。另外对待大资本不能简单欢呼,无论资本多大,都必须按照发展旅游经济的客观规律来看。大资本不等于大回报,大投入不等于大产出,大投入不等于大收入。搞不好,大资本等于大窟窿,大资本等于大的烂摊子。
在现在的情况下,即使有大的资本来到县里面发展,更应该保持清醒头脑,也要该怎么做怎么做,不能因为资本大了欺负当地人,所谓店大欺客,客大欺主。
TOP:县域旅游存在哪些问题?该如何破解?
高舜礼:问题应该说还是比较多的。从全国来看,第一个就是发展很不平衡。一些县已经很有名气了,旅游经济发展成熟,另外一些属于中间类型,第三种是还没有发展旅游的动作;
第二就是县域旅游有待于建立良性的市场发展机制。目前很多地区都是发展后劲不足,发展动力不足。有旅游的要素,但是旅游产业化不明显,发展前景不明显,这里面也有机制的问题,需要好好建立;
第三个问题是旅游的产出比较单薄。虽然统计了十几上百亿,实事求是地讲却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旅游的辐射效应、拉动效应、关联效应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挥,旅游的经济、社会、生态、文化效应也没有得到完整的释放,这些是比较直观的一些问题。
TOP:一些旅游先进县开始做集团化的运营模式,在县里成立旅游公司,对资源进行统一的安排管理,您觉得这是一种发展趋势吗?
分享经济
【报告原文】支持和引导分享经济发展,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便利人民群众生活。
【解读】共享单车、共享停车位、共享厨房对很多人来说已经不再陌生,分享经济正走进我们的生活。有报告指出,2016年我国分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3.45万亿元。今年分享经济有望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体育产业
【报告原文】做好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统筹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
【解读】中国筹办冬奥会工作已纳入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推动“3亿人上冰雪”目标的实现,必将有助于带动冰雪体育产业的发展。2015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已达1.7万亿元,在多项利好刺激下,体育产业发展前景相当可观。
新兴产业
【报告原文】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研发和转化。
【解读】“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这些概念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意义非凡。2020年我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91亿元。而5G网络一旦正式商用,除了使通信业进入新一轮发展期外,还将带动多个规模万亿级别的新兴产业。新兴产业发展将迎来新的发展局面。
智能制造
【报告原文】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推进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
【解读】智能制造不仅能实现各种制造过程自动化、智能化,还具有高速、高精度等特征,市场前景广阔。据预测,2020年我国智能制造产值有望超过3万亿元。智能制造有望打开更加广阔的空间。
数字家庭
【报告原文】扩大数字家庭、在线教育等信息消费。
【解读】“数字家庭”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新词之一。数字家庭,能够在家庭范围内实现各种电子设备的互联和管理,推进健康医疗、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向居民家庭延伸,形成家庭信息服务新业态。政府工作报告从政策上肯定了行业发展的意义,对该领域是大大的利好。
医养结合
【报告原文】推动服务业模式创新和跨界融合,发展医养结合、文化创意等新兴消费。
【解读】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养老服务业的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如何有效整合医疗和养老服务资源,方便老年人获得连续、及时和专业的服务,这样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医养结合这种新兴消费正进入历史机遇期,值得关注。
清洁能源汽车
【报告原文】基本淘汰黄标车,加快淘汰老旧机动车,对高排放机动车进行专项整治,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汽车。
【解读】为了保卫蓝天,过去一段时间,各级政府出台了多项鼓励清洁能源汽车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这次政府工作报告在机动车治理上也提出了具体要求。而随着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清洁能源汽车势必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全域旅游
【报告原文】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
【解读】以前,提及旅游业很多地方都是建景点、建景区、建宾馆。然而旅游业发展到现在,已经到了全民旅游、个人游等为主的新阶段。实现区域资源的有机整合,做到既开发又保护,既宜居又宜游,从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无疑是一个趋势。
电商快递
【报告原文】促进电商、快递进社区进农村,推动实体店销售和网购融合发展。
【解读】据统计,2016年我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8945.4亿元,约占全国网络零售额的17.4%。促进电商、快递进社区进农村,一些企业已开始布局。进一步解决好物流成本高、人才培训等问题仍需漫长过程,机遇也蕴含其中。
可再生能源
近几年我国家电产品出口每年都以20%的速度持续增长,1996年出口达27.5亿美元,产品已进入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电风扇出口量居世界首位。另外,近年来我国家电产品在质量和品牌上也有了不小的进步;目前国产家电产品已在国内市场上确立了优势地位。据1997年7月对我国35个城市百家大型商场家电产品销售情况的调查,十大畅销品牌都是国产产品(市场报,1997.7.7)。
总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国产家电产品已在国内市场上大体站稳了脚根。然而,其今后的发展前景究竟如何,在其成长过程中存在着哪些重要问题,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题。
一、问题何在
现在人们经常谈论的一个话题是:什么是新的消费热点或经济增长点?一般认为家电产业似已难当此任,因为这个产业正面临着需求不足和生产能力过剩的困境,因而需要寻找新的替代热点,以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问题真的是这个样子吗?本节将通过对家电产业的生产能力和普及率的比较分析,显示出其背后所隐藏的一些其它因素。
生产能力与经济增长点
为了寻找新的消费热点,人们已提出了很多备选对象,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个人电脑、轿车和住宅。然而,只要我们深究一下具体情况,就会发现这些新的可能热点与那些老热点所面临的困境是完全类似的。根据我国第三次工业普查,有如下的表-1。
表-1:主要家用机电产品的生产能力及利用率(1995年)
━━━━━━━━━━━━━━━━━━━━━━━━━
┃│生产量│年末生产能力│利用率(%)┃
─────────┼────┼──────┼──────
┃摄像机(万部)│4.6│35.4│13.0┃
─────────┼────┼──────┼──────
┃微机(万部)│83.6│624.9│13.4┃
─────────┼────┼──────┼──────
┃房间空调器(万台)│682.6│2035.4│33.5┃
─────────┼────┼──────┼──────
┃录相机(万部)│208.3│516.9│40.3┃
─────────┼────┼──────┼──────
┃家用洗衣机(万台)│948.4│2183.2│43.4┃
─────────┼────┼──────┼──────
┃彩电(万部)│2057.7│4467.6│46.1┃
─────────┼────┼──────┼──────
┃家用电冰箱(万台)│918.5│1820.8│50.4┃
─────────┼────┼──────┼──────
┃电话单机(万部)│9956.4│19368.6│51.4┃
─────────┼────┼──────┼──────
┃自行车(万辆)│4472.2│8199.3│54.5┃
─────────┼────┼──────┼──────
┃摩托车(万辆)│825.4│1489.6│55.4┃
─────────┼────┼──────┼──────
┃照像机(万台)│3326.1│5766.1│57.7┃
─────────┼────┼──────┼──────
┃吸尘器(万台)│805.5│1283.6│62.8┃
─────────┼────┼──────┼──────
┃轿车(万辆)│33.7│51.9│64.9┃
─────────┼────┼──────┼──────
┃组合音响(万部)│2465.7│2567.2│96.0┃
━━━━━━━━━━━━━━━━━━━━━━━━━
注:资料来源见《中国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汇编:综合·行
业卷》,第3列系根据前两列计算而得。
由表-1可见,这些产品(除组合音响外)的生产能力全都处于严重的利用率不足的状态。根据国际上的一般标准,生产能力的合理利用率通常在85%至90%之间。以此为据,上述家用机电产品的平均生产能力利用率均在50.9%(中位数),这比合理的标准(取为87.5%)低36.6个百分点,即其实际利用率只有正常利用水平的58%。
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看到,如仅以利用率是否充分来做为判据,那么个人电脑和轿车也同样没有资格做为新的消费热点,因为它们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也很低。就住宅而言,1996年上半年商品住宅的销售率仅为74%;估计建筑施工行业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也不会很高,这从目前流行的垫资施工作法即可窥见一般。
那么,这些情况是否意味着我国经济出现了明显的总需求不足呢?不然。从1985年至1996年,十二年间我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以1984年为100)年均上涨率为10.2%;由此可见总需求不足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同期内,我国GDP的年均实际增长率亦达10.2%;因此,更不存在所谓滞胀这种离奇的状况。
如果我们仅以当前生产能力利用率的高低做为判断经济增长点的依据;那么在我国94种主要的工业产品中,只有19种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在85%以上(据第三次工业普查);其中,只有三种是最终消费品,即白酒、组合音响和电风扇,它们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分别为:97、95和90。显然,靠这三种产品来带动或支撑经济的增长是绝无可能的。
普及率说明了什么
现在我们换一种角度来看问题。下面的表-2是1995年我国城乡家用电器主要产品的普及率状况(电话计入了初装费)。
在表-2中,全国平均数是以城镇权数为29%和农村权数为71%计算而得;饱和拥有率也是全国平均数,此列和价格列的数字皆为估计值。其中:录相机的饱和拥有率被设定在100,是因为我们把VCD合并于此项目中。
表-2:1995年家电产品普及率(百户拥有率)
━━━━━━━━━━━━━━━━━━━━━━━━━━
┃│城镇│乡村│全国平均│饱和拥有率│价格(元)┃
────┼────┼────┼────┼─────┼─────
┃微机│3.00│0│0.87│33│4000┃
────┼────┼────┼────┼─────┼─────
┃空调│8.09│0│2.34│35│4000┃
────┼────┼────┼────┼─────┼─────
┃录相机│18.19│0│5.28│100│2000┃
────┼────┼────┼────┼─────┼─────
┃洗衣机│88.97│16.9│37.80│100│2000┃
────┼────┼────┼────┼─────┼─────
┃彩电│89.79│16.92│38.05│100│4000┃
────┼────┼────┼────┼─────┼─────
┃冰箱│66.22│5.15│22.86│100│3000┃
────┼────┼────┼────┼─────┼─────
┃电话机│10.00│1.00│3.61│100│2000┃
────┼────┼────┼────┼─────┼─────
┃照像机│30.56│1.42│9.87│100│500┃
────┼────┼────┼────┼─────┼─────
┃组合音响│10.52│0│3.05│33│2000┃
────┼────┼────┼────┼─────┼─────
┃录音机│72.83│28.25│41.17│100│300┃
━━━━━━━━━━━━━━━━━━━━━━━━━━
注:第1、2列资料来源见1996年《中国统计年鉴》,其中微机、电话机的数字是估计值;在农村有关数据中,凡因不可得者,皆以零为其估算数。
由表-2可见,对全国而言,在十种主要的家电产品中,没有处于饱和水平的产品;即使是所谓的新三件[2]也仍然处于高速成长期,其他产品(除录音机以外)则大致处于导入期。十种家电产品的全国平均普及率仅为20.4%(以不同产品的价格和饱和拥有率计算加权平均),这就说明,从全国来看,我国家电市场刚刚步入成长期,其未来的空间拓展潜力还很大,目前只不过利用和开发了这个市场1/5的容量。由此,我们不难得到如下结论:根本无需去寻找新的消费热点,这些新型的家电产品仍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20年左右),给予我国经济的增长以有力地支撑。
为了看清这一点,我们以目前普及率最高的洗衣机、彩电和冰箱(不考虑录音机)为例,做些进一步的分析。
1995年我国人口数为12.1亿人,假设今后其以每年1%的速率增长,至2020年其总数将为15.53亿人。设那时每户人数为3.1人,则届时全国将有5亿户。现再设上述三大件的平均更新周期为10年,百户拥有率为100;则饱和水平时全国三大件的保有量将各为5亿台,如以维持饱和时期更新水平的需求量作为最大生产量,则那时我国每个大件的年生产量将为5000万台(不考虑进出口)。
1995年我国彩电、冰箱和洗衣机的生产量分别为2058万台、919万台和984万台。由表-1可知,如这三大件的生产能力利用率由当前水平达到85%,则其年产量应分别为3794万台、1520万台和1857万台。在此基础上,还需分别再扩大32%、229%和169%,才能达到上述各自5000万台的年生产量水平(也就是饱和时的年需求水平)。或者说,如以1995年三大件的年产量为基准,要在2020年达到各自5000万台的年产
量,则在今后25年间彩电、冰箱和洗衣机的产量年均递增率应分别为3.6%、7%和6.9%。至于那些普及率远不及这三大件的家电产品,其增长前景更是一望可知了。
小结
由上文的分析可见,问题并不在于缺新的消费热点或经济增长点,而在于当前生产能力利用不足与未来广阔市场前景的矛盾;矛盾焦点在农村。
先看新三件的情况。由表-2中的数据不难算出,其平均拥有率的状况是:城镇为81.75%,农村为12.99%,全国为32.93%(皆以新三大件的价格和饱和拥有率加权计算平均)。可见,在城市中,新三件的市场已高度成熟,即将进入饱和区域。但农村市场则刚步入导入成长区。
再看十种家电产品的情况。由表-2数据可算出,十种家电产品的城镇平均拥有率为52.08%(如以对称的S增长曲线做为参照,则其已过了加速高成长区域的拐点),而农村的平均拥有率仅为7.47%。可见目前城镇家电市场已相对成熟,但农村市场仍然处于导入阶段,与城市整整相距两个阶段。
这种差距显然不能用总需求不足来解释。目前我国农村的人均收入水平仅相当于城市平均水平的1/3至1/4(计入城镇居民的非货币化的福利),这就说明上述差距是由收入(过低)制约造成的,短期总需求的波动影响不了这种长期内形成的缺口。
为了看清这一点,我们给出下述直观的描述。在1979年至1985年,农村是用基本农副产品与城市的老三件[3]相交换,后者每件的价格约在200元左右,相互交换的双方之当量大体一致。但到了1986年至1995年,基本农产品的(城乡)需求受到自然约束,故其供给受此约束已无法大量增加(相应地,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增长也大幅度降低);且农村此时对老三件的需求也基本得到满足(城市则更是如此),故其供给增加也呈相对停滞状态。
这时,城市部门新三件的供给能力出现大幅度增长,但除了满足相对狭小的城市需求之外,一时找不到更多的出路。因为新三件的单价约在2000元左右,比老三件的单价提高了一个数量级;而农村却没有新的剩余产出(即较大的新收入增量来源)能与之匹配。而要以原有的基本农副产品与之匹配,则农业人口要减少9/10左右,即农业人均剩余产出要提高10倍(即要提高一个数量级,总产出大体不变),这在短期内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更简要地说,当前生产能力利用不足与未来广阔市场前景之间的缺口,是由于在1985年之后,我国产业(就业)-收支-供求流程出现了转换断裂所致。对此点的详细分析,请参见“产业就业重组和城市化进程”一文。[4]
二、未来市场
本节将对我国家电产业的未来前景做出进一步的描述。其中包括市场的容量、走势和结构。
市场容量
在前文中,我们仅给出了我国当前10种有代表性的家电产品。实际上,还有很多很有前途的家电产品未及考虑,如摄像机、VCD、家用冰柜、小型光盘机(MD)、家用传真机、数字式收音机等等,它们将随着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而进入更多的家庭。另外,还有一些小家电:如微波炉、吸尘器、电熨斗、排油烟机等等,也未及考虑。同时,像彩电这种产品,也将向大屏幕、高清晰度和数字化的方向发展。
如果把这三方面的因素都考虑进去,那么以上述10种家电为代表的家电市场容量(每户平均为17180元,根据价格和饱和拥有率加权计算而得;注意这是一个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存量概念,与年流量不同),至少还要扩充一倍以上。以此为据,至2020年,如以那时的平均普及率达到饱和水平之值为100,则前述10种家电的实际全国平均普及率20.4%将被归一化为10%。
另外,1995年我国总户数为3.01亿户,其中城市为1.09亿户,农村为1.92亿户(根据1997年《中国统计摘要》中的市镇和乡村总人口,以及各自的户均人口数--抽样调查数,计算而得)。则由前文的假设,2020年我国将有5亿户,这相当于3.0亿户的166%。
如以1995年户均普及率为10%(见前述归一化计算过程),并以该年的家电市场总存量为10个单位;并设2020年户均普及率达到100%(新标准),由于户数还增加了66%(人口增长和家庭规模的缩小),则归一化的2020年的市场总存量将为166个单位,相当于1995年的17倍左右。要在25年间达到这一水平,则家电产业(或市场)的年均增长率将为11.9%(以可比价格计算)。
现设未来25年我国GDP的年均实际增长率为8%,则家电产业的GDP增长弹性将为1.49。这种简略的估计表明,从未来的长时期看问题,我国的家电产业仍将持续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
结构与趋势
要想更清楚地了解我国家电的市场前景,仅仅对其容量做出估计,还是很不够的;还必须对其结构与趋势进行分析。而由前文的分析可知,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家电市场的城乡结构。在下面的表-3中,我们给出了部分家电产品的城乡百户拥有率的动态过程。
表-3:城乡家电产品百户拥有率的变化过程
━━━━━━━━━━━━━━━━━━━━━━━
┃││1985│1986│1987│1988│1989│1990┃
────┼─┼───┼───┼───┼───┼───┼───
┃彩电│城│17.21│27.41│34.63│43.93│51.47│59.04┃
┃├─┼───┼───┼───┼───┼───┼───
┃│乡│0.80│1.52│2.34│2.80│3.63│4.72┃
────┼─┼───┼───┼───┼───┼───┼───
┃洗衣机│城│48.29│59.70│66.77│73.42│76.21│78.41┃
┃├─┼───┼───┼───┼───┼───┼───
┃│乡│1.90│--│4.78│6.79│8.15│9.12┃
────┼─┼───┼───┼───┼───┼───┼───
┃冰箱│城│6.58│12.71│19.91│28.07│36.47│42.33┃
┃├─┼───┼───┼───┼───┼───┼───
┃│乡│0.06│--│0.31│0.63│0.89│1.22┃
────┼─┼───┼───┼───┼───┼───┼───
┃录相机│城│41.16│51.67│57.38│64.16│68.07│69.75┃
┃├─┼───┼───┼───┼───┼───┼───
┃│乡│4.33│--│9.68│13.04│16.23│17.83┃
────┼─┼───┼───┼───┼───┼───┼───
┃照像机│城│8.52│11.91│14.34│16.03│17.21│19.22┃
┃├─┼───┼───┼───┼───┼───┼───
┃│乡│--│--│0.50│0.63│0.79│0.70┃
━━━━━━━━━━━━━━━━━━━━━━━
━━━━━━━━━━━━━━━━━━━━━━━
┃││1991│1992│1993│1994│1995│1996┃
────┼─┼───┼───┼───┼───┼───┼───
┃彩电│城│68.41│74.87│79.46│86.21│89.79│93.50┃
┃├─┼───┼───┼───┼───┼───┼───
┃│乡│6.44│8.08│10.86│13.52│16.92│22.91┃
────┼─┼───┼───┼───┼───┼───┼───
┃洗衣机│城│80.58│83.41│86.36│87.29│88.97│90.06┃
┃├─┼───┼───┼───┼───┼───┼───
┃│乡│10.99│12.23│13.82│15.30│16.90│20.54┃
────┼─┼───┼───┼───┼───┼───┼───
┃冰箱│城│48.70│52.60│56.68│62.10│66.22│69.67┃
┃├─┼───┼───┼───┼───┼───┼───
┃│乡│1.64│2.17│3.05│4.00│5.15│7.27┃
────┼─┼───┼───┼───┼───┼───┼───
┃录相机│城│70.34│73.59│75.53│72.96│72.83│72.66┃
┃├─┼───┼───┼───┼───┼───┼───
┃│乡│19.64│20.95│24.24│26.08│28.25│31.15┃
────┼─┼───┼───┼───┼───┼───┼───
┃照像机│城│21.32│24.32│26.48│29.83│30.56│32.13┃
┃├─┼───┼───┼───┼───┼───┼───
┃│乡│0.87│1.0│0.99│1.16│1.42│1.94┃
━━━━━━━━━━━━━━━━━━━━━━━
注:资料来源见历年《中国统计摘要》及《中国统计年鉴》
由表-3可见,在1995年,彩电和冰箱的农村普及率相当于城市1985年的水平,洗衣机的农村普及率相当于城市1982年的水平(城市洗衣机的普及率在1981年为6.34%),录音机的农村普及率相当于城市1984年的水平,照像机的农村普及率相当于城市1979年至1980年的水平(城市照像机的普及率在1980年为4.29%)。因此,大体上可以这么说,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家电普及水平滞后了十年稍多一点的时间。而城市家电市场的高速成长期大体是在十年前开始启动的。
从家电市场的城乡购买份额上看,在1985年至1995年,城市购买居于主导地位;但在1996年之后,农村市场将逐步居于主导地位。以彩电为例,1996年农村普及率比上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这相当于约1200万台的购买量(农村约有2亿户,而城市仅有1亿户);城市新置购买量约为400万台(等于普及率比上年提高的百分点乘以1亿户),更新购买量约为450万台(以1995年的普及率乘以5%,再乘以1亿户),城市购买总计为850万
台。显然,1996年农村购买量至少已和城市旗鼓相当(1995年相应的数字是:农村彩电购买量约为680万台,城市为780万台。方法同上)。
由上述两个方面的因素来看,我国农村家电市场在九十年代后半期已开始逐步进入了高速成长期。为了对我国家电市场的长期扩容趋势有一个大致的把握,我们把新三大件的产量变化过程列于表-4之中。
表-4:新三大件的历年产量(万台)
━━━━━━━━━━━━━━━━━━━
┃│80│81│82│83│84│85│86│87┃
───┼──┼──┼──┼──┼──┼──┼──┼──
┃彩电│3│15│28│53│134│435│415│672┃
───┼──┼──┼──┼──┼──┼──┼──┼──
┃洗衣机│24│128│253│366│578│887│893│992┃
───┼──┼──┼──┼──┼──┼──┼──┼──
┃冰箱│5│6│10│19│55│145│226│398┃
━━━━━━━━━━━━━━━━━━━
━━━━━━━━━━━━━━━━━━━━━
┃│88│89│90│91│92│93│94│95│96┃
───┼──┼──┼──┼──┼──┼──┼──┼──┼──
┃彩电│1038│940│1033│1205│1333│1435│1689│2058│2109┃
───┼──┼──┼──┼──┼──┼──┼──┼──┼──
┃洗衣机│1047│825│663│687│708│896│1094│948│1069┃
───┼──┼──┼──┼──┼──┼──┼──┼──┼──
┃冰箱│756│671│463│470│486│597│768│919│928┃
━━━━━━━━━━━━━━━━━━━━━
注:资料来源见1988《中国统计摘要》和1997年《中国统计年鉴》
由表-4可见,从1980年至1996年,我国新三大件的产量在1988年达到第一个高峰,而后在1989年至1993年经历了一个波动和停滞时期(特别是洗衣机和冰箱),再从1994年开始了新的增长期。这启发我们提出如下我国家电市场长期扩容的趋势:在1980年至1995年前后,这是我国家电市场扩容的第一波,其中城镇市场的扩张居于主导地位,产品形态是批量的标准化基本产品(如21英寸的彩电)。从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中期,由于城市市场的成熟和农村市场的低度开发,第一波宣告终结。这正是我国家电产品生产能力出现暂时性过剩的基本根源。
第二波将在2000年前后大规模启动,它将席卷第一波所未涉及到的大部分农村人口。严格地说这是一批与原有的城镇人口数量大体相当的新城镇人口。因此,第二波中的主导市场是由这部分人口的消费构成的。就产品形态而言,大批量的标准化基本产品将与小批量、大容量的多品种产品市场(如大屏幕、多画面的彩电)平分秋色。后者与原有城市人口中的更新市场相对应。
第三波约在2010年前后启动,它将使全国绝大部分人口被包容于其中。届时,我国的城镇人口比例将达到70%左右。在这一波中,原有的主要家电产品都将成为更新市场中的第三代产品,同时还要有各种新型的数字化视听产品进入家庭消费领域。这时的家电市场将是一个小批量的、量子化的超大容量市场。这里的量子化是指每一件产品都有可能不再是完全相同的了。
三、生产方式
目前国内家电产品的新购市场主要还是第一代产品(对应于前述的第一波)。其特点是:单一的品种和一般的性能,技术已陈旧过时,其在发达国家已基本上被淘汰;它适宜于用大批量的生产方式来进行制造,其对象主要是广大的农村消费者。其代表性的产品为21英寸的彩电,价格已降至2000元左右。对于这类产品,发达国家很难与我国的家电产业竞争。
而当前的国内更新市场则是以第二代家电产品为主(对应于前述的第二波)。其特点是:具有较多的品种和较高的性能,技术已高度成熟,适宜于用批量的生产方式来进行制造,其对象主要是城镇的中高收入消费者。其代表性的产品是25英寸以上的大屏幕彩电,价格约在4000元左右。对于这类产品,发达国家的产品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特别是在国际市场上。
我国家电市场的上述特征还要持续到下世纪初叶。这是我国家电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对此不能有丝毫的放松。但是,目前国内还有一个市场值得关注,其对象是高收入消费者,约占我国人口的5%至10%。对应于这类消费者的是第三代、甚至第四代家电产品(对应于前述的第三波)。其特点是:具有极多的品种、规模和极高的性能,功能和用途极其多样化,技术已相对趋于成熟,适宜用精益的生产方式来进行制造,价格约在万元左右。对于这类产品,发达国家居于垄断地位。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以10%来计算,也有3000万户左右;其市场容量也甚为可观。特别是在10至15年之后,这类产品将成为我国家电的主流产品,且其具有高附加价值。因此,它们是家电产业必争的战略制高点和未来。
然而,由于我国家电工业的制造技术和产品技术至目前止仍主要是通过引进获得的,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很弱,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的配套能力较差,这成为我国家电工业的致命弱点。一旦第三、四代家电产品的国际化竞争在我国展开,我国家电产业原有的优势地位将可能不复存在,并很可能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
[1]本文作者是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家电产业课题组的成员。
[2]洗衣机、彩色电视机、冰箱。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