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数字乡村市场前景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对于“2011中国县级城市旅游竞争力排行榜”的排名,高舜礼认为:市场竞争力要素、管理要素、发展要素都很重要,但竞争力排名只能作为一种参考,因为景区资源有些具有先天性,天生丽质和天生劣质是有区别的。港口城市或者省会城市,基础设施会好一些,不仅发展旅游,就是发展工业的条件也会好得多。因此,关键还是根据实际情况来发展,照搬其他地方的做法或模式,十年八年也发展不好。
TOP:县域旅游和乡村旅游有什么关系?
高舜礼:乡村旅游不是一个地域概念,应是一类旅游产品的概念,它是指利用乡村的资源开发出来的旅游,也有人说是利用三农资源开发出来的旅游产品。
有的人认为乡村旅游档次很低,就是采摘烧烤,就是农家乐。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在欧洲,乡村旅游已经发展了百多年,是很高端的东西,这也是未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方向。
县域旅游则是一个行政区划概念,或者是地域性概念,与乡村旅游的概念是不一样的。你可以说县域里面有一种旅游是乡村旅游,或主要是乡村旅游,但不能说县域旅游就是乡村旅游,如云南的石林县、香格里拉县等。
TOP:著名的岚皋特色,栾川模式能否在其他地区推广?
高舜礼:经验可以借鉴,模式可以学习,但是模式不好复制,因为各地的自然条件、交通条件、经济条件不一样,领导的思路也不一样,乡村发展旅游的积极性也不一样,硬性地输出是不行的。你可以宣传推广,别人也可以学习,但却难以照搬照抄。齐白石就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亡”,说的就是学习与创新的关系。
TOP:栾川模式主要是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产业化经营,但是也有专家认为政府的手腕有点过于强硬,过于干涉市场,对此您怎么看?
高舜礼:这是一个中国特色,不仅在旅游,在其他行业也是如此,没有政府作用的地方,可能是混乱的,但是政府的作用要发挥得恰如其分。强力地去发挥政府作用、强力依赖政府,在经济较为落后、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的地方,作用会发挥得比较明显,但这不是一种很先进的做法,有时也是迫不得已。
大家应该经常在电视上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个乡政府号召大家必须栽种某一类果树,必须把原先的农作物铲除,栽种新的农作物。为什么?可能是当地农民对新生事物的认识有限,他不知道推荐的东西比原来好多少,他也不会去做专门的市场调查,也不知道两者的市场附加值相差多少倍,所以需要领导比较强力地推荐。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假如领导本身是“二把刀”,只是听说这个东西在市场上好销,那明年后年市场会怎样变化呢?他也不知道,他只知道这个东西在某一个地方产量很高、种得很好,但是到你这儿就行了么?这些如果都没考虑就硬性推广,很可能造成农民的惨败。这样的例子其实很多。而在市场经济条件很成熟的地方,往往不需要政府这么强硬。
旅游业也是如此。我们把发展实践中的规律性、经验性的东西,上升到理论层面、模式层面的高度是必要的,这是在总结和探寻发展规律。但是,如果这套理论被生吞活剥、生搬硬套到新的发展实践中,则往往是行不通的。如果我们离开具体的环境,简单地讲削弱政府部门的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这往往经不起现实的检验。
很多人在开发乡村旅游的时候,把规划城市、规划城镇的理念,不自觉地套到了乡村旅游发展当中,实际上是搞了乡村的城镇化,破坏了原有宝贵的乡土文化和静谧环境,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效果,这就是他受了理论的毒害、不结合实际的毒害,今天这样的事情在旅游业很多。
TOP:在县域旅游发展当中,政府需要关注的最主要的方面是什么?
高舜礼:我觉得政府主要关注的方面有以下几个:
第一个是发展旅游的意识,到了该发展旅游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发展旅游?这与县一级政府的意识密切相关,没有意识就没有行动;
第二个是县里边应该在旅游起步以后,懂得旅游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要求,而不是拿着发展农业和工业的作法来指导旅游,这样会出很大问题,这种情况在现实中也很多,尤其中西部;
第三个是旅游发展到今天,未开发的资源基本上是二流三流甚至四流的,在这种情况下开发难度比较大,更需要按旅游经济发展的规律去推动他。另外,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接待条件改善也是很重要的。好多县说起工农业的数字一大堆,但是连三星级的宾馆都很少。
TOP:与第二代乡村旅游相比,大资本的进入已经成为新的发展现象,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高舜礼:对这个问题应该客观来看,资本较多地进入县域旅游,说明旅游业整体市场前景看好。另外对待大资本不能简单欢呼,无论资本多大,都必须按照发展旅游经济的客观规律来看。大资本不等于大回报,大投入不等于大产出,大投入不等于大收入。搞不好,大资本等于大窟窿,大资本等于大的烂摊子。
在现在的情况下,即使有大的资本来到县里面发展,更应该保持清醒头脑,也要该怎么做怎么做,不能因为资本大了欺负当地人,所谓店大欺客,客大欺主。
TOP:县域旅游存在哪些问题?该如何破解?
高舜礼:问题应该说还是比较多的。从全国来看,第一个就是发展很不平衡。一些县已经很有名气了,旅游经济发展成熟,另外一些属于中间类型,第三种是还没有发展旅游的动作;
第二就是县域旅游有待于建立良性的市场发展机制。目前很多地区都是发展后劲不足,发展动力不足。有旅游的要素,但是旅游产业化不明显,发展前景不明显,这里面也有机制的问题,需要好好建立;
第三个问题是旅游的产出比较单薄。虽然统计了十几上百亿,实事求是地讲却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旅游的辐射效应、拉动效应、关联效应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挥,旅游的经济、社会、生态、文化效应也没有得到完整的释放,这些是比较直观的一些问题。
TOP:一些旅游先进县开始做集团化的运营模式,在县里成立旅游公司,对资源进行统一的安排管理,您觉得这是一种发展趋势吗?
分享经济
【报告原文】支持和引导分享经济发展,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便利人民群众生活。
【解读】共享单车、共享停车位、共享厨房对很多人来说已经不再陌生,分享经济正走进我们的生活。有报告指出,2016年我国分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3.45万亿元。今年分享经济有望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体育产业
【报告原文】做好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统筹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
【解读】中国筹办冬奥会工作已纳入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推动“3亿人上冰雪”目标的实现,必将有助于带动冰雪体育产业的发展。2015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已达1.7万亿元,在多项利好刺激下,体育产业发展前景相当可观。
新兴产业
【报告原文】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研发和转化。
【解读】“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这些概念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意义非凡。2020年我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91亿元。而5G网络一旦正式商用,除了使通信业进入新一轮发展期外,还将带动多个规模万亿级别的新兴产业。新兴产业发展将迎来新的发展局面。
智能制造
【报告原文】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推进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
【解读】智能制造不仅能实现各种制造过程自动化、智能化,还具有高速、高精度等特征,市场前景广阔。据预测,2020年我国智能制造产值有望超过3万亿元。智能制造有望打开更加广阔的空间。
数字家庭
【报告原文】扩大数字家庭、在线教育等信息消费。
【解读】“数字家庭”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新词之一。数字家庭,能够在家庭范围内实现各种电子设备的互联和管理,推进健康医疗、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向居民家庭延伸,形成家庭信息服务新业态。政府工作报告从政策上肯定了行业发展的意义,对该领域是大大的利好。
医养结合
【报告原文】推动服务业模式创新和跨界融合,发展医养结合、文化创意等新兴消费。
【解读】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养老服务业的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如何有效整合医疗和养老服务资源,方便老年人获得连续、及时和专业的服务,这样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医养结合这种新兴消费正进入历史机遇期,值得关注。
清洁能源汽车
【报告原文】基本淘汰黄标车,加快淘汰老旧机动车,对高排放机动车进行专项整治,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汽车。
【解读】为了保卫蓝天,过去一段时间,各级政府出台了多项鼓励清洁能源汽车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这次政府工作报告在机动车治理上也提出了具体要求。而随着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清洁能源汽车势必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全域旅游
【报告原文】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
【解读】以前,提及旅游业很多地方都是建景点、建景区、建宾馆。然而旅游业发展到现在,已经到了全民旅游、个人游等为主的新阶段。实现区域资源的有机整合,做到既开发又保护,既宜居又宜游,从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无疑是一个趋势。
电商快递
【报告原文】促进电商、快递进社区进农村,推动实体店销售和网购融合发展。
【解读】据统计,2016年我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8945.4亿元,约占全国网络零售额的17.4%。促进电商、快递进社区进农村,一些企业已开始布局。进一步解决好物流成本高、人才培训等问题仍需漫长过程,机遇也蕴含其中。
可再生能源
近几年我国家电产品出口每年都以20%的速度持续增长,1996年出口达27.5亿美元,产品已进入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电风扇出口量居世界首位。另外,近年来我国家电产品在质量和品牌上也有了不小的进步;目前国产家电产品已在国内市场上确立了优势地位。据1997年7月对我国35个城市百家大型商场家电产品销售情况的调查,十大畅销品牌都是国产产品(市场报,1997.7.7)。
总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国产家电产品已在国内市场上大体站稳了脚根。然而,其今后的发展前景究竟如何,在其成长过程中存在着哪些重要问题,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题。
一、问题何在
现在人们经常谈论的一个话题是:什么是新的消费热点或经济增长点?一般认为家电产业似已难当此任,因为这个产业正面临着需求不足和生产能力过剩的困境,因而需要寻找新的替代热点,以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问题真的是这个样子吗?本节将通过对家电产业的生产能力和普及率的比较分析,显示出其背后所隐藏的一些其它因素。
生产能力与经济增长点
为了寻找新的消费热点,人们已提出了很多备选对象,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个人电脑、轿车和住宅。然而,只要我们深究一下具体情况,就会发现这些新的可能热点与那些老热点所面临的困境是完全类似的。根据我国第三次工业普查,有如下的表-1。
表-1:主要家用机电产品的生产能力及利用率(1995年)
━━━━━━━━━━━━━━━━━━━━━━━━━
┃│生产量│年末生产能力│利用率(%)┃
─────────┼────┼──────┼──────
┃摄像机(万部)│4.6│35.4│13.0┃
─────────┼────┼──────┼──────
┃微机(万部)│83.6│624.9│13.4┃
─────────┼────┼──────┼──────
┃房间空调器(万台)│682.6│2035.4│33.5┃
─────────┼────┼──────┼──────
┃录相机(万部)│208.3│516.9│40.3┃
─────────┼────┼──────┼──────
┃家用洗衣机(万台)│948.4│2183.2│43.4┃
─────────┼────┼──────┼──────
┃彩电(万部)│2057.7│4467.6│46.1┃
─────────┼────┼──────┼──────
┃家用电冰箱(万台)│918.5│1820.8│50.4┃
─────────┼────┼──────┼──────
┃电话单机(万部)│9956.4│19368.6│51.4┃
─────────┼────┼──────┼──────
┃自行车(万辆)│4472.2│8199.3│54.5┃
─────────┼────┼──────┼──────
┃摩托车(万辆)│825.4│1489.6│55.4┃
─────────┼────┼──────┼──────
┃照像机(万台)│3326.1│5766.1│57.7┃
─────────┼────┼──────┼──────
┃吸尘器(万台)│805.5│1283.6│62.8┃
─────────┼────┼──────┼──────
┃轿车(万辆)│33.7│51.9│64.9┃
─────────┼────┼──────┼──────
┃组合音响(万部)│2465.7│2567.2│96.0┃
━━━━━━━━━━━━━━━━━━━━━━━━━
注:资料来源见《中国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汇编:综合·行
业卷》,第3列系根据前两列计算而得。
由表-1可见,这些产品(除组合音响外)的生产能力全都处于严重的利用率不足的状态。根据国际上的一般标准,生产能力的合理利用率通常在85%至90%之间。以此为据,上述家用机电产品的平均生产能力利用率均在50.9%(中位数),这比合理的标准(取为87.5%)低36.6个百分点,即其实际利用率只有正常利用水平的58%。
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看到,如仅以利用率是否充分来做为判据,那么个人电脑和轿车也同样没有资格做为新的消费热点,因为它们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也很低。就住宅而言,1996年上半年商品住宅的销售率仅为74%;估计建筑施工行业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也不会很高,这从目前流行的垫资施工作法即可窥见一般。
那么,这些情况是否意味着我国经济出现了明显的总需求不足呢?不然。从1985年至1996年,十二年间我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以1984年为100)年均上涨率为10.2%;由此可见总需求不足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同期内,我国GDP的年均实际增长率亦达10.2%;因此,更不存在所谓滞胀这种离奇的状况。
如果我们仅以当前生产能力利用率的高低做为判断经济增长点的依据;那么在我国94种主要的工业产品中,只有19种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在85%以上(据第三次工业普查);其中,只有三种是最终消费品,即白酒、组合音响和电风扇,它们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分别为:97、95和90。显然,靠这三种产品来带动或支撑经济的增长是绝无可能的。
普及率说明了什么
现在我们换一种角度来看问题。下面的表-2是1995年我国城乡家用电器主要产品的普及率状况(电话计入了初装费)。
在表-2中,全国平均数是以城镇权数为29%和农村权数为71%计算而得;饱和拥有率也是全国平均数,此列和价格列的数字皆为估计值。其中:录相机的饱和拥有率被设定在100,是因为我们把VCD合并于此项目中。
表-2:1995年家电产品普及率(百户拥有率)
━━━━━━━━━━━━━━━━━━━━━━━━━━
┃│城镇│乡村│全国平均│饱和拥有率│价格(元)┃
────┼────┼────┼────┼─────┼─────
┃微机│3.00│0│0.87│33│4000┃
────┼────┼────┼────┼─────┼─────
┃空调│8.09│0│2.34│35│4000┃
────┼────┼────┼────┼─────┼─────
┃录相机│18.19│0│5.28│100│2000┃
────┼────┼────┼────┼─────┼─────
┃洗衣机│88.97│16.9│37.80│100│2000┃
────┼────┼────┼────┼─────┼─────
┃彩电│89.79│16.92│38.05│100│4000┃
────┼────┼────┼────┼─────┼─────
┃冰箱│66.22│5.15│22.86│100│3000┃
────┼────┼────┼────┼─────┼─────
┃电话机│10.00│1.00│3.61│100│2000┃
────┼────┼────┼────┼─────┼─────
┃照像机│30.56│1.42│9.87│100│500┃
────┼────┼────┼────┼─────┼─────
┃组合音响│10.52│0│3.05│33│2000┃
────┼────┼────┼────┼─────┼─────
┃录音机│72.83│28.25│41.17│100│300┃
━━━━━━━━━━━━━━━━━━━━━━━━━━
注:第1、2列资料来源见1996年《中国统计年鉴》,其中微机、电话机的数字是估计值;在农村有关数据中,凡因不可得者,皆以零为其估算数。
由表-2可见,对全国而言,在十种主要的家电产品中,没有处于饱和水平的产品;即使是所谓的新三件[2]也仍然处于高速成长期,其他产品(除录音机以外)则大致处于导入期。十种家电产品的全国平均普及率仅为20.4%(以不同产品的价格和饱和拥有率计算加权平均),这就说明,从全国来看,我国家电市场刚刚步入成长期,其未来的空间拓展潜力还很大,目前只不过利用和开发了这个市场1/5的容量。由此,我们不难得到如下结论:根本无需去寻找新的消费热点,这些新型的家电产品仍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20年左右),给予我国经济的增长以有力地支撑。
为了看清这一点,我们以目前普及率最高的洗衣机、彩电和冰箱(不考虑录音机)为例,做些进一步的分析。
1995年我国人口数为12.1亿人,假设今后其以每年1%的速率增长,至2020年其总数将为15.53亿人。设那时每户人数为3.1人,则届时全国将有5亿户。现再设上述三大件的平均更新周期为10年,百户拥有率为100;则饱和水平时全国三大件的保有量将各为5亿台,如以维持饱和时期更新水平的需求量作为最大生产量,则那时我国每个大件的年生产量将为5000万台(不考虑进出口)。
1995年我国彩电、冰箱和洗衣机的生产量分别为2058万台、919万台和984万台。由表-1可知,如这三大件的生产能力利用率由当前水平达到85%,则其年产量应分别为3794万台、1520万台和1857万台。在此基础上,还需分别再扩大32%、229%和169%,才能达到上述各自5000万台的年生产量水平(也就是饱和时的年需求水平)。或者说,如以1995年三大件的年产量为基准,要在2020年达到各自5000万台的年产
量,则在今后25年间彩电、冰箱和洗衣机的产量年均递增率应分别为3.6%、7%和6.9%。至于那些普及率远不及这三大件的家电产品,其增长前景更是一望可知了。
小结
由上文的分析可见,问题并不在于缺新的消费热点或经济增长点,而在于当前生产能力利用不足与未来广阔市场前景的矛盾;矛盾焦点在农村。
先看新三件的情况。由表-2中的数据不难算出,其平均拥有率的状况是:城镇为81.75%,农村为12.99%,全国为32.93%(皆以新三大件的价格和饱和拥有率加权计算平均)。可见,在城市中,新三件的市场已高度成熟,即将进入饱和区域。但农村市场则刚步入导入成长区。
再看十种家电产品的情况。由表-2数据可算出,十种家电产品的城镇平均拥有率为52.08%(如以对称的S增长曲线做为参照,则其已过了加速高成长区域的拐点),而农村的平均拥有率仅为7.47%。可见目前城镇家电市场已相对成熟,但农村市场仍然处于导入阶段,与城市整整相距两个阶段。
这种差距显然不能用总需求不足来解释。目前我国农村的人均收入水平仅相当于城市平均水平的1/3至1/4(计入城镇居民的非货币化的福利),这就说明上述差距是由收入(过低)制约造成的,短期总需求的波动影响不了这种长期内形成的缺口。
为了看清这一点,我们给出下述直观的描述。在1979年至1985年,农村是用基本农副产品与城市的老三件[3]相交换,后者每件的价格约在200元左右,相互交换的双方之当量大体一致。但到了1986年至1995年,基本农产品的(城乡)需求受到自然约束,故其供给受此约束已无法大量增加(相应地,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增长也大幅度降低);且农村此时对老三件的需求也基本得到满足(城市则更是如此),故其供给增加也呈相对停滞状态。
这时,城市部门新三件的供给能力出现大幅度增长,但除了满足相对狭小的城市需求之外,一时找不到更多的出路。因为新三件的单价约在2000元左右,比老三件的单价提高了一个数量级;而农村却没有新的剩余产出(即较大的新收入增量来源)能与之匹配。而要以原有的基本农副产品与之匹配,则农业人口要减少9/10左右,即农业人均剩余产出要提高10倍(即要提高一个数量级,总产出大体不变),这在短期内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更简要地说,当前生产能力利用不足与未来广阔市场前景之间的缺口,是由于在1985年之后,我国产业(就业)-收支-供求流程出现了转换断裂所致。对此点的详细分析,请参见“产业就业重组和城市化进程”一文。[4]
二、未来市场
本节将对我国家电产业的未来前景做出进一步的描述。其中包括市场的容量、走势和结构。
市场容量
在前文中,我们仅给出了我国当前10种有代表性的家电产品。实际上,还有很多很有前途的家电产品未及考虑,如摄像机、VCD、家用冰柜、小型光盘机(MD)、家用传真机、数字式收音机等等,它们将随着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而进入更多的家庭。另外,还有一些小家电:如微波炉、吸尘器、电熨斗、排油烟机等等,也未及考虑。同时,像彩电这种产品,也将向大屏幕、高清晰度和数字化的方向发展。
如果把这三方面的因素都考虑进去,那么以上述10种家电为代表的家电市场容量(每户平均为17180元,根据价格和饱和拥有率加权计算而得;注意这是一个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存量概念,与年流量不同),至少还要扩充一倍以上。以此为据,至2020年,如以那时的平均普及率达到饱和水平之值为100,则前述10种家电的实际全国平均普及率20.4%将被归一化为10%。
另外,1995年我国总户数为3.01亿户,其中城市为1.09亿户,农村为1.92亿户(根据1997年《中国统计摘要》中的市镇和乡村总人口,以及各自的户均人口数--抽样调查数,计算而得)。则由前文的假设,2020年我国将有5亿户,这相当于3.0亿户的166%。
如以1995年户均普及率为10%(见前述归一化计算过程),并以该年的家电市场总存量为10个单位;并设2020年户均普及率达到100%(新标准),由于户数还增加了66%(人口增长和家庭规模的缩小),则归一化的2020年的市场总存量将为166个单位,相当于1995年的17倍左右。要在25年间达到这一水平,则家电产业(或市场)的年均增长率将为11.9%(以可比价格计算)。
现设未来25年我国GDP的年均实际增长率为8%,则家电产业的GDP增长弹性将为1.49。这种简略的估计表明,从未来的长时期看问题,我国的家电产业仍将持续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
结构与趋势
要想更清楚地了解我国家电的市场前景,仅仅对其容量做出估计,还是很不够的;还必须对其结构与趋势进行分析。而由前文的分析可知,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家电市场的城乡结构。在下面的表-3中,我们给出了部分家电产品的城乡百户拥有率的动态过程。
表-3:城乡家电产品百户拥有率的变化过程
━━━━━━━━━━━━━━━━━━━━━━━
┃││1985│1986│1987│1988│1989│1990┃
────┼─┼───┼───┼───┼───┼───┼───
┃彩电│城│17.21│27.41│34.63│43.93│51.47│59.04┃
┃├─┼───┼───┼───┼───┼───┼───
┃│乡│0.80│1.52│2.34│2.80│3.63│4.72┃
────┼─┼───┼───┼───┼───┼───┼───
┃洗衣机│城│48.29│59.70│66.77│73.42│76.21│78.41┃
┃├─┼───┼───┼───┼───┼───┼───
┃│乡│1.90│--│4.78│6.79│8.15│9.12┃
────┼─┼───┼───┼───┼───┼───┼───
┃冰箱│城│6.58│12.71│19.91│28.07│36.47│42.33┃
┃├─┼───┼───┼───┼───┼───┼───
┃│乡│0.06│--│0.31│0.63│0.89│1.22┃
────┼─┼───┼───┼───┼───┼───┼───
┃录相机│城│41.16│51.67│57.38│64.16│68.07│69.75┃
┃├─┼───┼───┼───┼───┼───┼───
┃│乡│4.33│--│9.68│13.04│16.23│17.83┃
────┼─┼───┼───┼───┼───┼───┼───
┃照像机│城│8.52│11.91│14.34│16.03│17.21│19.22┃
┃├─┼───┼───┼───┼───┼───┼───
┃│乡│--│--│0.50│0.63│0.79│0.70┃
━━━━━━━━━━━━━━━━━━━━━━━
━━━━━━━━━━━━━━━━━━━━━━━
┃││1991│1992│1993│1994│1995│1996┃
────┼─┼───┼───┼───┼───┼───┼───
┃彩电│城│68.41│74.87│79.46│86.21│89.79│93.50┃
┃├─┼───┼───┼───┼───┼───┼───
┃│乡│6.44│8.08│10.86│13.52│16.92│22.91┃
────┼─┼───┼───┼───┼───┼───┼───
┃洗衣机│城│80.58│83.41│86.36│87.29│88.97│90.06┃
┃├─┼───┼───┼───┼───┼───┼───
┃│乡│10.99│12.23│13.82│15.30│16.90│20.54┃
────┼─┼───┼───┼───┼───┼───┼───
┃冰箱│城│48.70│52.60│56.68│62.10│66.22│69.67┃
┃├─┼───┼───┼───┼───┼───┼───
┃│乡│1.64│2.17│3.05│4.00│5.15│7.27┃
────┼─┼───┼───┼───┼───┼───┼───
┃录相机│城│70.34│73.59│75.53│72.96│72.83│72.66┃
┃├─┼───┼───┼───┼───┼───┼───
┃│乡│19.64│20.95│24.24│26.08│28.25│31.15┃
────┼─┼───┼───┼───┼───┼───┼───
┃照像机│城│21.32│24.32│26.48│29.83│30.56│32.13┃
┃├─┼───┼───┼───┼───┼───┼───
┃│乡│0.87│1.0│0.99│1.16│1.42│1.94┃
━━━━━━━━━━━━━━━━━━━━━━━
注:资料来源见历年《中国统计摘要》及《中国统计年鉴》
由表-3可见,在1995年,彩电和冰箱的农村普及率相当于城市1985年的水平,洗衣机的农村普及率相当于城市1982年的水平(城市洗衣机的普及率在1981年为6.34%),录音机的农村普及率相当于城市1984年的水平,照像机的农村普及率相当于城市1979年至1980年的水平(城市照像机的普及率在1980年为4.29%)。因此,大体上可以这么说,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家电普及水平滞后了十年稍多一点的时间。而城市家电市场的高速成长期大体是在十年前开始启动的。
从家电市场的城乡购买份额上看,在1985年至1995年,城市购买居于主导地位;但在1996年之后,农村市场将逐步居于主导地位。以彩电为例,1996年农村普及率比上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这相当于约1200万台的购买量(农村约有2亿户,而城市仅有1亿户);城市新置购买量约为400万台(等于普及率比上年提高的百分点乘以1亿户),更新购买量约为450万台(以1995年的普及率乘以5%,再乘以1亿户),城市购买总计为850万
台。显然,1996年农村购买量至少已和城市旗鼓相当(1995年相应的数字是:农村彩电购买量约为680万台,城市为780万台。方法同上)。
由上述两个方面的因素来看,我国农村家电市场在九十年代后半期已开始逐步进入了高速成长期。为了对我国家电市场的长期扩容趋势有一个大致的把握,我们把新三大件的产量变化过程列于表-4之中。
表-4:新三大件的历年产量(万台)
━━━━━━━━━━━━━━━━━━━
┃│80│81│82│83│84│85│86│87┃
───┼──┼──┼──┼──┼──┼──┼──┼──
┃彩电│3│15│28│53│134│435│415│672┃
───┼──┼──┼──┼──┼──┼──┼──┼──
┃洗衣机│24│128│253│366│578│887│893│992┃
───┼──┼──┼──┼──┼──┼──┼──┼──
┃冰箱│5│6│10│19│55│145│226│398┃
━━━━━━━━━━━━━━━━━━━
━━━━━━━━━━━━━━━━━━━━━
┃│88│89│90│91│92│93│94│95│96┃
───┼──┼──┼──┼──┼──┼──┼──┼──┼──
┃彩电│1038│940│1033│1205│1333│1435│1689│2058│2109┃
───┼──┼──┼──┼──┼──┼──┼──┼──┼──
┃洗衣机│1047│825│663│687│708│896│1094│948│1069┃
───┼──┼──┼──┼──┼──┼──┼──┼──┼──
┃冰箱│756│671│463│470│486│597│768│919│928┃
━━━━━━━━━━━━━━━━━━━━━
注:资料来源见1988《中国统计摘要》和1997年《中国统计年鉴》
由表-4可见,从1980年至1996年,我国新三大件的产量在1988年达到第一个高峰,而后在1989年至1993年经历了一个波动和停滞时期(特别是洗衣机和冰箱),再从1994年开始了新的增长期。这启发我们提出如下我国家电市场长期扩容的趋势:在1980年至1995年前后,这是我国家电市场扩容的第一波,其中城镇市场的扩张居于主导地位,产品形态是批量的标准化基本产品(如21英寸的彩电)。从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中期,由于城市市场的成熟和农村市场的低度开发,第一波宣告终结。这正是我国家电产品生产能力出现暂时性过剩的基本根源。
第二波将在2000年前后大规模启动,它将席卷第一波所未涉及到的大部分农村人口。严格地说这是一批与原有的城镇人口数量大体相当的新城镇人口。因此,第二波中的主导市场是由这部分人口的消费构成的。就产品形态而言,大批量的标准化基本产品将与小批量、大容量的多品种产品市场(如大屏幕、多画面的彩电)平分秋色。后者与原有城市人口中的更新市场相对应。
第三波约在2010年前后启动,它将使全国绝大部分人口被包容于其中。届时,我国的城镇人口比例将达到70%左右。在这一波中,原有的主要家电产品都将成为更新市场中的第三代产品,同时还要有各种新型的数字化视听产品进入家庭消费领域。这时的家电市场将是一个小批量的、量子化的超大容量市场。这里的量子化是指每一件产品都有可能不再是完全相同的了。
三、生产方式
目前国内家电产品的新购市场主要还是第一代产品(对应于前述的第一波)。其特点是:单一的品种和一般的性能,技术已陈旧过时,其在发达国家已基本上被淘汰;它适宜于用大批量的生产方式来进行制造,其对象主要是广大的农村消费者。其代表性的产品为21英寸的彩电,价格已降至2000元左右。对于这类产品,发达国家很难与我国的家电产业竞争。
而当前的国内更新市场则是以第二代家电产品为主(对应于前述的第二波)。其特点是:具有较多的品种和较高的性能,技术已高度成熟,适宜于用批量的生产方式来进行制造,其对象主要是城镇的中高收入消费者。其代表性的产品是25英寸以上的大屏幕彩电,价格约在4000元左右。对于这类产品,发达国家的产品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特别是在国际市场上。
我国家电市场的上述特征还要持续到下世纪初叶。这是我国家电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对此不能有丝毫的放松。但是,目前国内还有一个市场值得关注,其对象是高收入消费者,约占我国人口的5%至10%。对应于这类消费者的是第三代、甚至第四代家电产品(对应于前述的第三波)。其特点是:具有极多的品种、规模和极高的性能,功能和用途极其多样化,技术已相对趋于成熟,适宜用精益的生产方式来进行制造,价格约在万元左右。对于这类产品,发达国家居于垄断地位。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以10%来计算,也有3000万户左右;其市场容量也甚为可观。特别是在10至15年之后,这类产品将成为我国家电的主流产品,且其具有高附加价值。因此,它们是家电产业必争的战略制高点和未来。
然而,由于我国家电工业的制造技术和产品技术至目前止仍主要是通过引进获得的,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很弱,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的配套能力较差,这成为我国家电工业的致命弱点。一旦第三、四代家电产品的国际化竞争在我国展开,我国家电产业原有的优势地位将可能不复存在,并很可能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
[1]本文作者是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家电产业课题组的成员。
[2]洗衣机、彩色电视机、冰箱。
这里,更有中国沿海农业转型升级的新探索、新奇观——近年来在苏北平原叫响的“三创农业”,从此走出创意农业、创新农业和创优农业交相联动、协调发展的“大丰之路”。
创意农业:让园区农业“点土成金”
到麇鹿故乡江苏大丰市,又有了不少新去处。城郊的丰收大地现代农业示范区内,那尽展创意农业魅力的展示馆,便足以让人领略现代农业的绝妙新奇。
掀开装满包衣种子的门帘,走过脚下巨大透明的鱼缸,头顶上绿萝、吊竹梅、金冬草藤蔓条条,充满生机。左边是采用世界领先的橱壁式方式种植的罗莎、红掌,右边是蔬菜台灯、粮食画、易拉罐苗等几十种创意奇特的农产品……
在数字农业、物理农业、感知农业、生活农业等一个个展厅里,让参观者深切感受到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注入更多的人类智慧、情感及文化内涵后,那美色、美形、美味、美质、美感带给人们的别致风味,别样享受。
“创意产业是朝阳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和动力;创意农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运用创意经济的思维逻辑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推进传统农业发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丰市委书记倪峰说。
占地50万亩、总投资已达13.6亿元的“丰收大地”,两万亩核心区以现代农业展示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现代农业物流园区“三大载体”建设为重点,如何打造沿海现代农业开发的先行区、示范区和实验区?大丰,让创意农业点金。
全国首家农业创意产业园“大地丰收”,以农业创意产业集聚为支撑,先后已有十多家国内外知名的农业创意团队入驻,每年还将有不少于20家农业创意团队入园办公,将农业的融智融资融为一体,加快形成智慧农业高效产业链。
在创意园大楼内,著名教授干经天领衔的丰智现代农业咨询有限公司,著名水产专家唐天德教授主持的唐天德教授工作室,记者见识了创意元素如何让现代农业实现产出和效益的倍增效应与农业创意的迷人风采。
占地20亩的三维园艺花卉超市,总投资2000万元,集花卉育繁、规模化生产、电子展示、电子商务于一体,拥有500多个品种的全省一流高、中档花卉超市,亩产出效益超过10万元。
园区内的现代育苗工厂,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脱毒苗和快繁技术,大规模生产草莓、马铃薯、铁皮石斛等优质试管苗,选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蔬菜新品种,年生产蔬菜瓜果种苗两亿株。铁皮石斛优质苗的亩产出效益可达30万元以上。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土地管理;土地可持续利用
从国土规划整治、土地利用和国土资源管理角度看,在我国城市周边的乡村存在着一个用地行为不规范、土地市场秩序混乱、交易活跃的区域,这一区域被称为城乡结合部。城乡结合部作为一个特殊区域交错着城市土地与农村土地,它作为纽带连接着城市与农村,其土地利用直接受到来自城市与农村的双重影响,同时也在两者之间起到传递信息的重要作用[1-3]。深化城乡结合部土地的研究,对整顿和规范土地市场经济秩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社会事务管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
城乡结合部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时社会经济发展相对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而存在的。必须明确的是,研究城乡结合部是以目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行政管理体制和法律制度框架来对它进行考察。因此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社会功能的双重性。目前,我国城市的周边农村,由于土地功能的改变已不是传统意义的乡村。大量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不仅使原来的农民改变了过去的生活方式,同时,由于人口的聚集和城市的辐射也使精神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但这些地区又不是真正意义的城市,这是由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手工业时代如果在城市的边缘出现大规模的人口聚集地并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那么这些边缘地带便被自然地认为是城市的边缘地域,它可被视为城市新的组成部分。而今天由于城市功能的发展已到了基础设施完善、文化高度发展的阶段,因此目前的所谓城乡结合部不具备现代意义的城市功能,而是城市与乡村的一个过渡地带。它不是现代意义的城市,也不是完全意义的农村,它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特有现象,具有城市和农村的双重功能,而又不具备城市和农村的完全功能。二是时间的阶段性。从历史角度看,城乡结合部是在实现城乡社会平等后,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有的经济地理现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逐步消除,它必将失去存在的社会条件和社会意义。三是空间的滚动性。城乡结合部在空间上呈现着以城市中心为原点不断向外移动的趋势。以河南省许昌市为例,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城乡结合部的内边线为一环路,外边线为今天的三环路。随着城市的发展,通过对农村集体土地的征用,到21世纪初城市建成区已达到三环路边。使目前三环路成了许昌的城乡结合部内边线,外边线大致与四环路重合,并有继续向外扩展的趋势。这与全国其他城市的发展规律完全吻合。四是形成的自发性。城乡结合部不是政府统一组织建设的项目,也不是政府统一组织建设的城市或村庄。它是农村乡镇村组和当地农民以及外来务工人员为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自发建设形成的,是市场经济中劳动力、土地及各种生产要素自由组合的产物,在某种意义上呈现着一定的无政府主义的特征[4]。
2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矛盾显著
建设结合部是城乡空间一体化的产物。城市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用地支持,建成区的扩大必将不断蚕食其周围的农业用地(多为肥活的耕地)。既要发展城市,又要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因此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的矛盾日趋突出。
2.2布局不合理,相互干扰
城乡结合部农业用地与非农用地总处在一种相互转换与争夺的过程中,彼此相互干扰程度很大。在结合部,往往居民用地与污染工厂相邻,军队用地与地方生产用地互相穿插,商业用地被夹在教学之中。另外,由于征地时为节省资金,有意避开居民点,形成“城中村”,城乡建设极不协调。
2.3土地利用稳定性差,结构失衡
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展,引起土地利用格局分散而混乱。道路的延伸,独立工矿、居民点的兴建使得农业用地支离破碎,既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也不利于城区规划建设的实施。一方面,有些刚建成的工业、居住建筑不久就面临拆迁,如近5年来,许昌市城乡结合部许多农户已经不止一次地历经征地拆迁,搬了建,建了搬;另一方面,投资兴建的菜蓝子基地、水利设施,在城区扩展影响下被迫缩小、迁建,造成产业结构不稳定,外部经济负效应显著。
2.4土地利用不充分,浪费严重
城乡结合部一方面人地关系十分紧张,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建设用地占地大、建筑密度低、容积率低以及征而不用、浪费严重的现象。不少单位往往因为征地面积过大,征地费用过高,而缺乏建设所需资金,只好在所征土地的外围修上围墙,或围铁丝网,长期荒废,造成土地资源严重浪费。
2.5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由于偏重眼前经济效益,缺乏整体规划与分局,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整体开发,配套设施不齐全,商业医疗教育等服务设施缺乏,绿地系统不足等,另外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三管齐下”,大气、水、地资源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质量下降。
3土地利用调控对策
3.1对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利用实行动态监测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向郊区扩展的重要地带,城市发展总是表现为大片土地成为城市土地,最初的农业景观逐渐被工矿、居民、商业等为主的城市人文景观所取代。由于城市的不断外延,城乡结合部的空间位置和区域不断改变。分析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状况,有些土地利用基本合理,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而另外一些则是人为活动的过度影响,存在乱占滥用的不合理现象。比如,一个时期以来,大规模兴建各种楼堂馆所、盲目地圈占工业区、开发区就是明显的实例。城市建设的盲目性,往往表现为一圈一圈地向外扩展。由于农用土地变为城市用地之后,很难再重新恢复为农用土地,而农用土地肥力的形成需要上千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就要求在改变土地用途之前,必须进行充分的论证和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效益和环境影响做出深入分析[5]。
为了有效加强对城乡结合部的土地管理,需要加强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测,对土地利用状况及动态变化获得及时准确的了解。监测的方式和手段可以多样,比如,一方面,可以通过航片、卫片的判读解译,获取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土地利用监测结果的研究,就可以及时地对土地利用现状做出分析、引导和调控,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
3.2实行土地管理信息化、科学化
传统的土地管理方式和手段高耗、低效而且精确度不高,使得土地管理工作中的时空信息不能及时得到管理和更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计算机、网络以及现代通信技术飞速发展,以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为支撑的土地管理软件应运而生,实行城乡结合部土地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可以及时了解各种土地信息的变化情况,如土地用途变更等,并及时、适当的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如严格控制非农用地审批,使土地管理达到实时、高效。
3.3加强城乡规划,依法执行规划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和农村的交错地带,是最有必要加强规划而又最难规划的地区。各级政府部门必须从规划上对城市的盲目扩展加以限制,切实保护耕地,把城市用地的需求转到内涵的城市用地集约利用上,同时也要加强城乡结合部乡村居民点的合理规划,对于超标用地的居民点要强行拆迁,保证城市规划的严格依法执行[6]。
3.4规范土地市场
城乡结合部土地的出让,并没有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机制,形成完善的土地市场。土地使用权出让过程中,受到有关单位和部门的人为干预过大,越权批地,批“人情地”现象存在,不能很好地实行公平竞争,土地利用和土地使用者应承担的责任不能统一。为此,必须尽快建立新型的土地资源利用机制,完善土地市场。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合理分配和利用土地,规范和完善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市场,借助地价杠杆来调节土地利用,可以减少盲目占用、非法占用耕地,达到保护耕地的目的。在出让土地时,要引入竞争机制,可以采取招标、拍卖等形式进行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尽量不采用行政划拨的方式,使得土地市场逐步步入规范化、公平化。
4实现城乡结合部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战略措施
要实现城乡结合部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除采取诸如对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利用实行动态监测、实现土地管理信息化和科学化、规范土地市场、依法加强土地管理和利用、加强污染治理、优化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模式、建设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示范基地与示范工程等一般措施外,还应特别注重以下三方面的战略措施:
4.1制定科学合理的城乡结合部土地发展战略
有关职能部门要与周边乡村的基层组织密切合作,在明确结合部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分析政策、市场、技术、人才、资金、信息、区位等方面的条件与优势,准确把握自身不足和外界挑战的基础上,遵循重点突破、发挥优势、整合功能、博采众长等原则,提出具有创新性和操作性的城乡结合部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方向、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功能分区、建设内容、重点项目、战略部署、组织体系和运作机制等,使城乡结合部的土地管理和利用有章可循。
在城乡结合部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城市建设和土地管理等职能部门应努力协调配合,并主动与有关乡村基层组织合作,打破常规的规划思路,针对城乡结合部的特殊性,编制专门的城乡结合部城市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结合部城市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要遵循“生存、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兼顾”的原则,在切实保护优质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基础上,从城乡总体利益出发,根据各部门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安排、资金来源产际情况,协调平衡农业、乡镇企业、城市建设、交通建设等各项用地的需求,进行统筹安排,确定各部门的最佳用地数量和位置,使结合部用地结构和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劳动地域分工与城市功能分区更加明确、科学,进而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综合利用效益的提高。为此,应成立由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乡村基层组织和咨询机构等组成的城乡结合部管理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结合部发展战略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并组织实施,制定相应的政策与制度,监督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处理战略与规划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问题[7]。
4.2对城乡结合部进行准确的定位
准确定位是城乡结合部持续发展、土地持续利用的前提和基础。要在全面认识城乡结合部环境与条件、优势与基础、问题与挑战的基础上,从产业、技术、市场、功能和主体等方面对结合部进行准确的定位,主要是:遵循收入弹性高、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大、区域优势明显的原则,确定结合部近期、中期和远期的新兴产业、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依据先进性、实用性、经济性和互补性等标准,确定结合部重点引进和自行建设的项目与技术;在分析预测国内外产品的市场容量、供求状况、竞争态势、贸易条件和行业壁垒的基础上,确定结合部不同时期的产品生产和市场开拓方向;遵循针对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的原则,确定结合部应具备的功能;遵循政府指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受益的原则,确定结合部的投资建设主体[8]。
4.3创新城乡结合部土地使用与管理制度
为确保城乡结合部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创新土地管理与使用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控作用,通过完善结合部土地估价制度,推进土地的有偿使用,培育健全土地交易市场,引导土地集约配置,提高土地的配置效率。为此,应做到:一要严格控制结合部集体土地入市,明确规定耕地不能以任何形式转变为非农用地,建设用地进入市场应采用补偿方式;二要建立健全土地规划的约束机制,坚持“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收效一片”的土地开发原则,促进土地利用的集约化与高效化;三要加大土地的执法监督力度,严格土地的审批制度[9]。
城乡结合部土地管理制度创新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即限制城乡结合部土地的用途,规定土地用途转变的许可、限制许可和不许可条件,对土地利用和用途变更进行监督,受理变更土地用途的申请并办理审批手续。现代信息科学技术、数据处理和智能分析、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城乡结合部实行数字土地用途管制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保障。数字土地用途管制是用数字的方法将城乡结合部及其土地利用活动和整个结合部的时空变化输入到计算机中,实现网络环境下的土地流通和实时动态监测,服务于城乡结合部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具体讲,就是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技术为纽带,运用城乡结合部的各类信息,对城乡结合部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多维描述,以此为工具来支持和改善城乡结合部的土地用途自动化管制。城乡结合部的数字土地用途管制应实现纵向和横向的信息共享,要在法规许可的范围内打破部门和地区之间的界限,做到城乡之间统一标准、联合行动、相互协调、分工合作,以发挥整体优势,形成规模管制。
5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土地管理;土地可持续利用
从国土规划整治、土地利用和国土资源管理角度看,在我国城市周边的乡村存在着一个用地行为不规范、土地市场秩序混乱、交易活跃的区域,这一区域被称为城乡结合部。城乡结合部作为一个特殊区域交错着城市土地与农村土地,它作为纽带连接着城市与农村,其土地利用直接受到来自城市与农村的双重影响,同时也在两者之间起到传递信息的重要作用[1-3]。深化城乡结合部土地的研究,对整顿和规范土地市场经济秩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社会事务管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
城乡结合部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时社会经济发展相对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而存在的。必须明确的是,研究城乡结合部是以目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行政管理体制和法律制度框架来对它进行考察。因此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社会功能的双重性。目前,我国城市的周边农村,由于土地功能的改变已不是传统意义的乡村。wWW.133229.cOM大量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不仅使原来的农民改变了过去的生活方式,同时,由于人口的聚集和城市的辐射也使精神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但这些地区又不是真正意义的城市,这是由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手工业时代如果在城市的边缘出现大规模的人口聚集地并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那么这些边缘地带便被自然地认为是城市的边缘地域,它可被视为城市新的组成部分。而今天由于城市功能的发展已到了基础设施完善、文化高度发展的阶段,因此目前的所谓城乡结合部不具备现代意义的城市功能,而是城市与乡村的一个过渡地带。它不是现代意义的城市,也不是完全意义的农村,它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特有现象,具有城市和农村的双重功能,而又不具备城市和农村的完全功能。二是时间的阶段性。从历史角度看,城乡结合部是在实现城乡社会平等后,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有的经济地理现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逐步消除,它必将失去存在的社会条件和社会意义。三是空间的滚动性。城乡结合部在空间上呈现着以城市中心为原点不断向外移动的趋势。以河南省许昌市为例,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城乡结合部的内边线为一环路,外边线为今天的三环路。随着城市的发展,通过对农村集体土地的征用,到21世纪初城市建成区已达到三环路边。使目前三环路成了许昌的城乡结合部内边线,外边线大致与四环路重合,并有继续向外扩展的趋势。这与全国其他城市的发展规律完全吻合。四是形成的自发性。城乡结合部不是政府统一组织建设的项目,也不是政府统一组织建设的城市或村庄。它是农村乡镇村组和当地农民以及外来务工人员为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自发建设形成的,是市场经济中劳动力、土地及各种生产要素自由组合的产物,在某种意义上呈现着一定的无政府主义的特征[4]。
2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矛盾显著
建设结合部是城乡空间一体化的产物。城市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用地支持,建成区的扩大必将不断蚕食其周围的农业用地(多为肥活的耕地)。既要发展城市,又要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因此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的矛盾日趋突出。
2.2布局不合理,相互干扰
城乡结合部农业用地与非农用地总处在一种相互转换与争夺的过程中,彼此相互干扰程度很大。在结合部,往往居民用地与污染工厂相邻,军队用地与地方生产用地互相穿插,商业用地被夹在教学之中。另外,由于征地时为节省资金,有意避开居民点,形成“城中村”,城乡建设极不协调。
2.3土地利用稳定性差,结构失衡
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展,引起土地利用格局分散而混乱。道路的延伸,独立工矿、居民点的兴建使得农业用地支离破碎,既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也不利于城区规划建设的实施。一方面,有些刚建成的工业、居住建筑不久就面临拆迁,如近5年来,许昌市城乡结合部许多农户已经不止一次地历经征地拆迁,搬了建,建了搬;另一方面,投资兴建的菜蓝子基地、水利设施,在城区扩展影响下被迫缩小、迁建,造成产业结构不稳定,外部经济负效应显著。
2.4土地利用不充分,浪费严重
城乡结合部一方面人地关系十分紧张,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建设用地占地大、建筑密度低、容积率低以及征而不用、浪费严重的现象。不少单位往往因为征地面积过大,征地费用过高,而缺乏建设所需资金,只好在所征土地的外围修上围墙,或围铁丝网,长期荒废,造成土地资源严重浪费。
2.5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由于偏重眼前经济效益,缺乏整体规划与分局,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整体开发,配套设施不齐全,商业医疗教育等服务设施缺乏,绿地系统不足等,另外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三管齐下”,大气、水、地资源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质量下降。
3土地利用调控对策
3.1对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利用实行动态监测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向郊区扩展的重要地带,城市发展总是表现为大片土地成为城市土地,最初的农业景观逐渐被工矿、居民、商业等为主的城市人文景观所取代。由于城市的不断外延,城乡结合部的空间位置和区域不断改变。分析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状况,有些土地利用基本合理,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而另外一些则是人为活动的过度影响,存在乱占滥用的不合理现象。比如,一个时期以来,大规模兴建各种楼堂馆所、盲目地圈占工业区、开发区就是明显的实例。城市建设的盲目性,往往表现为一圈一圈地向外扩展。由于农用土地变为城市用地之后,很难再重新恢复为农用土地,而农用土地肥力的形成需要上千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就要求在改变土地用途之前,必须进行充分的论证和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效益和环境影响做出深入分析[5]。
为了有效加强对城乡结合部的土地管理,需要加强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测,对土地利用状况及动态变化获得及时准确的了解。监测的方式和手段可以多样,比如,一方面,可以通过航片、卫片的判读解译,获取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土地利用监测结果的研究,就可以及时地对土地利用现状做出分析、引导和调控,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
3.2实行土地管理信息化、科学化
传统的土地管理方式和手段高耗、低效而且精确度不高,使得土地管理工作中的时空信息不能及时得到管理和更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计算机、网络以及现代通信技术飞速发展,以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为支撑的土地管理软件应运而生,实行城乡结合部土地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可以及时了解各种土地信息的变化情况,如土地用途变更等,并及时、适当的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如严格控制非农用地审批,使土地管理达到实时、高效。
3.3加强城乡规划,依法执行规划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和农村的交错地带,是最有必要加强规划而又最难规划的地区。各级政府部门必须从规划上对城市的盲目扩展加以限制,切实保护耕地,把城市用地的需求转到内涵的城市用地集约利用上,同时也要加强城乡结合部乡村居民点的合理规划,对于超标用地的居民点要强行拆迁,保证城市规划的严格依法执行[6]。
3.4规范土地市场
城乡结合部土地的出让,并没有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机制,形成完善的土地市场。土地使用权出让过程中,受到有关单位和部门的人为干预过大,越权批地,批“人情地”现象存在,不能很好地实行公平竞争,土地利用和土地使用者应承担的责任不能统一。为此,必须尽快建立新型的土地资源利用机制,完善土地市场。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合理分配和利用土地,规范和完善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市场,借助地价杠杆来调节土地利用,可以减少盲目占用、非法占用耕地,达到保护耕地的目的。在出让土地时,要引入竞争机制,可以采取招标、拍卖等形式进行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尽量不采用行政划拨的方式,使得土地市场逐步步入规范化、公平化。
4实现城乡结合部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战略措施
要实现城乡结合部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除采取诸如对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利用实行动态监测、实现土地管理信息化和科学化、规范土地市场、依法加强土地管理和利用、加强污染治理、优化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模式、建设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示范基地与示范工程等一般措施外,还应特别注重以下三方面的战略措施:
4.1制定科学合理的城乡结合部土地发展战略
有关职能部门要与周边乡村的基层组织密切合作,在明确结合部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分析政策、市场、技术、人才、资金、信息、区位等方面的条件与优势,准确把握自身不足和外界挑战的基础上,遵循重点突破、发挥优势、整合功能、博采众长等原则,提出具有创新性和操作性的城乡结合部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方向、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功能分区、建设内容、重点项目、战略部署、组织体系和运作机制等,使城乡结合部的土地管理和利用有章可循。
在城乡结合部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城市建设和土地管理等职能部门应努力协调配合,并主动与有关乡村基层组织合作,打破常规的规划思路,针对城乡结合部的特殊性,编制专门的城乡结合部城市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结合部城市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要遵循“生存、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兼顾”的原则,在切实保护优质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基础上,从城乡总体利益出发,根据各部门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安排、资金来源产际情况,协调平衡农业、乡镇企业、城市建设、交通建设等各项用地的需求,进行统筹安排,确定各部门的最佳用地数量和位置,使结合部用地结构和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劳动地域分工与城市功能分区更加明确、科学,进而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综合利用效益的提高。为此,应成立由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乡村基层组织和咨询机构等组成的城乡结合部管理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结合部发展战略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并组织实施,制定相应的政策与制度,监督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处理战略与规划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问题[7]。
4.2对城乡结合部进行准确的定位
准确定位是城乡结合部持续发展、土地持续利用的前提和基础。要在全面认识城乡结合部环境与条件、优势与基础、问题与挑战的基础上,从产业、技术、市场、功能和主体等方面对结合部进行准确的定位,主要是:遵循收入弹性高、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大、区域优势明显的原则,确定结合部近期、中期和远期的新兴产业、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依据先进性、实用性、经济性和互补性等标准,确定结合部重点引进和自行建设的项目与技术;在分析预测国内外产品的市场容量、供求状况、竞争态势、贸易条件和行业壁垒的基础上,确定结合部不同时期的产品生产和市场开拓方向;遵循针对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的原则,确定结合部应具备的功能;遵循政府指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受益的原则,确定结合部的投资建设主体[8]。
4.3创新城乡结合部土地使用与管理制度
为确保城乡结合部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创新土地管理与使用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控作用,通过完善结合部土地估价制度,推进土地的有偿使用,培育健全土地交易市场,引导土地集约配置,提高土地的配置效率。为此,应做到:一要严格控制结合部集体土地入市,明确规定耕地不能以任何形式转变为非农用地,建设用地进入市场应采用补偿方式;二要建立健全土地规划的约束机制,坚持“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收效一片”的土地开发原则,促进土地利用的集约化与高效化;三要加大土地的执法监督力度,严格土地的审批制度[9]。
城乡结合部土地管理制度创新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即限制城乡结合部土地的用途,规定土地用途转变的许可、限制许可和不许可条件,对土地利用和用途变更进行监督,受理变更土地用途的申请并办理审批手续。现代信息科学技术、数据处理和智能分析、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城乡结合部实行数字土地用途管制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保障。数字土地用途管制是用数字的方法将城乡结合部及其土地利用活动和整个结合部的时空变化输入到计算机中,实现网络环境下的土地流通和实时动态监测,服务于城乡结合部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具体讲,就是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技术为纽带,运用城乡结合部的各类信息,对城乡结合部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多维描述,以此为工具来支持和改善城乡结合部的土地用途自动化管制。城乡结合部的数字土地用途管制应实现纵向和横向的信息共享,要在法规许可的范围内打破部门和地区之间的界限,做到城乡之间统一标准、联合行动、相互协调、分工合作,以发挥整体优势,形成规模管制。
5参考文献
关键词 文化强省 农村 文化产业 政策
在农村,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都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农村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市场化方式把本地的文化资源转化成产业优势的系列经济活动。
一、湖南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农村文化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湖南省农村地区文化产业在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和特色化发展等方面有了可喜的进展。但从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市场存在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不高、政府扶持不够以及产业人才缺乏等问题。
(一)农村文化资源丰富,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力度不够
1.发展优势初步形成。湖南历史源远流长,多年来湖湘劳动人民创造了独特的湖湘文化,沉淀、积聚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据文化部公布的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纳入名录的湖南省民间音乐有三项、民间舞蹈有七项、传统戏剧有十项,另外还有三项曲艺、八项民间美术、五项传统手工艺和技艺、三项民俗以及两项传统体育。这些颇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提供了极具潜力的市场空间和前景。特别是一些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农村民间文艺和手工艺品,如长沙湘绣、益阳竹编、花瑶挑花、土家族织锦、雅石、根雕等,有的已经进入市场、形成产业,有的具有非常好的市场前景。
2.大多数特色资源缺乏应有的挖掘和保护。湖南省农村地区历史悠久,经过多年积淀,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地方政府重视不足,文化资源助推本地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文化资源挖掘不够充分、文化市场发展不够成熟,尤其是一些偏远、欠发达的农村地区。
(二)农村文化产业人才非常缺乏
从农村文化产业化阶段观察,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与传承,文化艺术内容、形式的创新,文化产品的市场开发与营销、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都离不开人才这个核心要素。由于湖南省农村地区经济不发达以及本土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局限等原因,农村文化产业人才比较缺乏,具体原因是:第一,目前湖南省农村学历构成的主体结构为小学、初中、高中及中专,其中初中学历占最高比例,其次是小学程度,中专及高中学历仅占20%左右,基本上没有高学历从业者,本土人才十分缺乏;第二,农村文化产业尚处于萌芽阶段,与湖南省其他产业相比,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收入偏低,难以吸引外来人才,尤其是懂文化、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第三,湖南省对农村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培训的扶持缺乏长效机制。
(三)资金投入不足
近几年,湖南省各级政府围绕三馆一站建设,进行了大量的财政投入,现已建成乡村文化站2246个,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硬件有了较大的改变。但由于湖南省地处中部,经济欠发达,文化体育和传媒投入与公共财政投入占比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1),对农村地区文化产业的投入更少,而且在投向上,一是倾向于农村文化事业投入,致使农村文化产业投入不足;二是重面子、轻里子,很多文化设施使用率不高、实用性差,效果不好。文化场馆、设施由于人员供养问题、资金问题,导致场馆建成后缺乏后续管理,既缺乏观众,也缺少人力物力进行维护,造成公共文化实施利用率低。
二、湖南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一)挖掘当地特色文化资源
一是因地制宜,各地要选择结合本地实际选择具有本土优势、适合产业化的特色资源加以重点扶持,尽可能地将特色资源与观光农业、生态旅游进行融合;二是注重文化资源的保护,特别是一些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
(二)延伸文化产业链,打造文化品牌
对于一些有市场的特色优势文化产品,应将地方特色、民族元素与现代数字技术、传播技术以及自媒体相结合,丰富文化产品品类及表现形式,做大做强文化品牌。
三、促进湖南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选准政策支持对象
政策支持要精准发力,财政支出政策必须针对农村文化产业链中发展滞后的重要环节、助推本地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引领本地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企业等着力支持;税收政策短期内侧重于促进农村传统文化产业转企改制、转型升级,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村文化产业,鼓励社会资金对农村文化领域的捐赠等,中长期应在促进骨干文化企业发展方面有所作为。
1.加大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与引进的支持力度,切实提升农村文化产业竞争力。一方面,加大对有利于文化资源的挖掘、传承的民间传人和能人的补贴力度,不仅有利于本地特色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而且可以通过鼓励民间传人传、帮、带,培养本土文化人才;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与文化艺术培训机构、文化艺术类高校的合作提升本地文化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吸引优秀的外来文化产业人才。
2.加大文化产业各类平台建设,夯实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公共载体。各级政府应正视制约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资金、技术问题,重视农村文化产业通用技术平台、传播平台、招商平台、人才培养与引进平台,逐步消除发展瓶颈。
(二)创新支持方式
从支持手段看,一方面要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共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运用某类政策时也要注重政策手段的适用性和实施效果。对文化人才可以采取财政补贴鼓励其创作和创新,对文化项目则可以运用“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加以支持,对于某些重点平台建设就应该加大财政投入。从支持方式看,需要加大创新力度,根据农村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阶段和文化企业运作的实际情况创新财政和金融支持方式,如根据农村文化企业规模小、资产少的特点,创新融资方式,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三)充分发挥政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特别是税收政策
在初期可以以税收优惠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在文化企业发展壮大后则可以以此促进其企业做大做强。
(作者单位为长沙民政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周玉波.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欧阳坚.文化产业政策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3] 周建军.论特色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发展途径[J].社会科学研究,2010(6).
[4] 周云逸.中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破局之策[J].河北学刊,2010(11).
关键词:农民旅游市场开发内需
一、农民旅游市场的现状分析
2007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16.10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城镇居民6.12亿人次,农村居民9.98亿人次。全国国内旅游收入7770.6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4.7%。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5550.39亿元,农村居民旅游消费2220.23亿元。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482.65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906.93元,农村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222.47元。可见,农民旅游市场是我国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失时机地引导农民旅游,农村将会成为我国最大的旅游消费市场。
随着国家富农政策的出台,“十一五”期间农民的收入水平将显著提高,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断增强,农村居民很快将成为即期旅游消费的需求者,其旅游花费数额也将进一步提高,将为我国旅游消费和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市场前景。并且农民不受工作日的限制,相对比较自由,这也是农民旅游的一大优势。
二、农民旅游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旅游消费层次低
统计数字表明,在消费水平方面,200元~400元的人均花费构成了当前农民国内旅游消费的主流,这种消费水平约为城镇人口旅游消费水平的1/4。农民旅游消费层次较低。
(二)针对性市场供给不足
现有旅游产品在供给内容、价格和服务网络三大方面都很难与农民旅游的特殊需求相接。目前的旅游企业还没有形成专门针对农民设计旅游产品的意识。开发的旅游产品不能很好满足农民需求。再就是价位问题。虽然一些农民富裕了,但农民出游一般还是能省的钱尽量会省下来,这和以营利为目的的旅行社形成很大的反差,认为利润不大,这也是旅行社不太愿意开发农民旅游市场的一个原因。现在的旅行社一般只设到县城,乡镇一级基本没有。城市化的旅游广告显然也不适合相对地广人稀的农村,成本太高,效度也低。
(三)缺乏成熟的旅游消费观念
农民游客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旅游消费观念。集中的出游观念一般是想到大城市里看个热闹,或者到一些宗教文化比较浓郁的地方祈神纳福,旅游意识不强,旅游观念普遍落后,对于休闲游、专项旅游等旅游形式认识不足。
(四)缺少专门服务于农民旅游团的导游人才
我国为农民旅游团服务的导游大多数都是专门为城镇旅游者提供服务的,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与农民游客的要求差距太大,且思想意识又大有不同,交流沟通起来相对困难,造成服务质量相对不高,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将会制约我国农民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而对于农民游客这一特殊群体,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导游队伍,提供有针对性的优质服务,对开拓和占领市场更具有战略意义。
三、中国农民旅游市场开发对策研究
(一)高度重视农民旅游
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进一步使农民成为旅游市场的重要群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在扶贫攻坚和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工作中,应将农村居民旅游纳入全国经济发展的规划中来,这无疑是一项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的事业。
(二)培养农民的旅游意识
我国更要加强对农民旅游的宣传力度,要使旅游丰富人生的观念深入富裕农民群体的心中。帮助农民正确认识旅游的价值,激发农民出游的热情,传输新的消费观念,创造一种适合农民旅游的出游环境。建议我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将农民旅游市场的开发提上议事日程,全面规划,系统考虑,以使农民旅游适应我国农民旅游市场发展的要求。
(三)细分农民旅游市场,开发农民旅游产品
旅行社在开发农民需求的常规观光旅游产品的同时,必须为农民旅游量体裁衣,开发和丰富农民喜爱的旅游产品,形成一批适应农民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如城市精品游、宗教游等,以进一步推动农民旅游。旅游企业在确定农民旅游目标市场时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我国的东部和中西部地区较富农村中的较富农民。富裕农村的旅游者在经济上与发达的城市没有多少区别,人均花费与城市旅游者比较毫不逊色。同时应积极引导、培育乡村旅游中介组织,如可以采取设立分社等方式,让富裕起来的农民充分享受现代旅游一条龙服务的便捷。
(四)重视人才培训工程
人力资源是第一生产力。和所有工作一样,新农村建设需要人才,开展农业旅游的人才更是奇缺。客观来讲,农民群众普遍知识面不宽,文化程度较低,观念较陈旧,信息不通畅。旅游对从业人员素质有一定的要求、规范,农业旅游需拥有特殊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建议我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把培训农民导游作为一项基础性、先导性的工作。尽量在农民中培养自己的导游。要选择一批在农村工作、生活过,对农村、农民有较深的感情,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形象气质较好,会讲普通话、特殊方言的人为培养对象,进行系统全面正规的旅游知识培训,并参加全国统一的导游资格考试,取得导游证,壮大丰富导游队伍。
(五)注重提高农民旅游服务质量
旅游市场的成功开发不仅得益于到位的宣传和适销对路的产品,还需要优良的服务质量。目前,我国农村基本没有旅游业务机构,旅行社在农村旅游市场的销售还是一项空白。对此,旅行社既可采取在农村设立专门门市部和收客点的办法,还可利用一些成熟的网络来方便农民外出旅游报名。从目前来看,利用一些成熟网络来方便报名可能更为有效。因为根据农民传统心理,相信熟人总比相信看不到、摸不着的旅行社好。因此旅行社可和各地的邮政代办点、村委会、居委会建立广泛联系,通过他们宣传来招徕游客。要注意解决旅游过程中的餐饮、交通、卫生、安全、回扣以及市场准入等问题,以打消农村居民旅游的后顾之忧。坚决打击宰客和欺骗游客的行为,同时要做好投诉处理服务。
(六)旅游与帮助农民致富相结合
如果农民在旅游的同时,能够有助于他们发展生产和经济增收,那将是获得农民认可的可行之举。让农民在游览休闲的同时,能参观一些农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先进典型事例,如华西村、等,能受到一些启示(包括生产发展、市场运作、文化生活、农村社区建设等),开阔一下眼界,看到一些差距,产生一点触动,对农民自身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措施,给我们发展农民旅游赋予更高、更深的意义。让旅游走向农业、走进农业、惠及农民,为切实解决好城市和农村二元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民旅游市场开发内需
一、农民旅游市场的现状分析
2007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16.10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城镇居民6.12亿人次,农村居民9.98亿人次。全国国内旅游收入7770.6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4.7%。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5550.39亿元,农村居民旅游消费2220.23亿元。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482.65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906.93元,农村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222.47元。可见,农民旅游市场是我国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失时机地引导农民旅游,农村将会成为我国最大的旅游消费市场。
随着国家富农政策的出台,“十一五”期间农民的收入水平将显著提高,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断增强,农村居民很快将成为即期旅游消费的需求者,其旅游花费数额也将进一步提高,将为我国旅游消费和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市场前景。并且农民不受工作日的限制,相对比较自由,这也是农民旅游的一大优势。
二、农民旅游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旅游消费层次低
统计数字表明,在消费水平方面,200元~400元的人均花费构成了当前农民国内旅游消费的主流,这种消费水平约为城镇人口旅游消费水平的1/4。农民旅游消费层次较低。
(二)针对性市场供给不足
现有旅游产品在供给内容、价格和服务网络三大方面都很难与农民旅游的特殊需求相接。目前的旅游企业还没有形成专门针对农民设计旅游产品的意识。开发的旅游产品不能很好满足农民需求。再就是价位问题。虽然一些农民富裕了,但农民出游一般还是能省的钱尽量会省下来,这和以营利为目的的旅行社形成很大的反差,认为利润不大,这也是旅行社不太愿意开发农民旅游市场的一个原因。现在的旅行社一般只设到县城,乡镇一级基本没有。城市化的旅游广告显然也不适合相对地广人稀的农村,成本太高,效度也低。
(三)缺乏成熟的旅游消费观念
农民游客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旅游消费观念。集中的出游观念一般是想到大城市里看个热闹,或者到一些宗教文化比较浓郁的地方祈神纳福,旅游意识不强,旅游观念普遍落后,对于休闲游、专项旅游等旅游形式认识不足。
(四)缺少专门服务于农民旅游团的导游人才
我国为农民旅游团服务的导游大多数都是专门为城镇旅游者提供服务的,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与农民游客的要求差距太大,且思想意识又大有不同,交流沟通起来相对困难,造成服务质量相对不高,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将会制约我国农民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而对于农民游客这一特殊群体,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导游队伍,提供有针对性的优质服务,对开拓和占领市场更具有战略意义。
三、中国农民旅游市场开发对策研究
(一)高度重视农民旅游
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进一步使农民成为旅游市场的重要群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在扶贫攻坚和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工作中,应将农村居民旅游纳入全国经济发展的规划中来,这无疑是一项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的事业。
(二)培养农民的旅游意识
我国更要加强对农民旅游的宣传力度,要使旅游丰富人生的观念深入富裕农民群体的心中。帮助农民正确认识旅游的价值,激发农民出游的热情,传输新的消费观念,创造一种适合农民旅游的出游环境。建议我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将农民旅游市场的开发提上议事日程,全面规划,系统考虑,以使农民旅游适应我国农民旅游市场发展的要求。
(三)细分农民旅游市场,开发农民旅游产品
旅行社在开发农民需求的常规观光旅游产品的同时,必须为农民旅游量体裁衣,开发和丰富农民喜爱的旅游产品,形成一批适应农民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如城市精品游、宗教游等,以进一步推动农民旅游。旅游企业在确定农民旅游目标市场时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我国的东部和中西部地区较富农村中的较富农民。富裕农村的旅游者在经济上与发达的城市没有多少区别,人均花费与城市旅游者比较毫不逊色。同时应积极引导、培育乡村旅游中介组织,如可以采取设立分社等方式,让富裕起来的农民充分享受现代旅游一条龙服务的便捷。
(四)重视人才培训工程
人力资源是第一生产力。和所有工作一样,新农村建设需要人才,开展农业旅游的人才更是奇缺。客观来讲,农民群众普遍知识面不宽,文化程度较低,观念较陈旧,信息不通畅。旅游对从业人员素质有一定的要求、规范,农业旅游需拥有特殊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建议我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把培训农民导游作为一项基础性、先导性的工作。尽量在农民中培养自己的导游。要选择一批在农村工作、生活过,对农村、农民有较深的感情,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形象气质较好,会讲普通话、特殊方言的人为培养对象,进行系统全面正规的旅游知识培训,并参加全国统一的导游资格考试,取得导游证,壮大丰富导游队伍。
(五)注重提高农民旅游服务质量
旅游市场的成功开发不仅得益于到位的宣传和适销对路的产品,还需要优良的服务质量。目前,我国农村基本没有旅游业务机构,旅行社在农村旅游市场的销售还是一项空白。对此,旅行社既可采取在农村设立专门门市部和收客点的办法,还可利用一些成熟的网络来方便农民外出旅游报名。从目前来看,利用一些成熟网络来方便报名可能更为有效。因为根据农民传统心理,相信熟人总比相信看不到、摸不着的旅行社好。因此旅行社可和各地的邮政代办点、村委会、居委会建立广泛联系,通过他们宣传来招徕游客。要注意解决旅游过程中的餐饮、交通、卫生、安全、回扣以及市场准入等问题,以打消农村居民旅游的后顾之忧。坚决打击宰客和欺骗游客的行为,同时要做好投诉处理服务。
(六)旅游与帮助农民致富相结合
如果农民在旅游的同时,能够有助于他们发展生产和经济增收,那将是获得农民认可的可行之举。让农民在游览休闲的同时,能参观一些农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先进典型事例,如华西村、等,能受到一些启示(包括生产发展、市场运作、文化生活、农村社区建设等),开阔一下眼界,看到一些差距,产生一点触动,对农民自身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措施,给我们发展农民旅游赋予更高、更深的意义。让旅游走向农业、走进农业、惠及农民,为切实解决好城市和农村二元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2007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16.10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城镇居民6.12亿人次,农村居民9.98亿人次。全国国内旅游收入7770.6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4.7%。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5550.39亿元,农村居民旅游消费2220.23亿元。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482.65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906.93元,农村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222.47元。可见,农民旅游市场是我国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失时机地引导农民旅游,农村将会成为我国最大的旅游消费市场。
随着国家富农政策的出台,“十一五”期间农民的收入水平将显著提高,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断增强,农村居民很快将成为即期旅游消费的需求者,其旅游花费数额也将进一步提高,将为我国旅游消费和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市场前景。并且农民不受工作日的限制,相对比较自由,这也是农民旅游的一大优势。
二、农民旅游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旅游消费层次低
统计数字表明,在消费水平方面,200元~400元的人均花费构成了当前农民国内旅游消费的主流,这种消费水平约为城镇人口旅游消费水平的1/4。农民旅游消费层次较低。
(二)针对性市场供给不足
现有旅游产品在供给内容、价格和服务网络三大方面都很难与农民旅游的特殊需求相接。目前的旅游企业还没有形成专门针对农民设计旅游产品的意识。开发的旅游产品不能很好满足农民需求。再就是价位问题。虽然一些农民富裕了,但农民出游一般还是能省的钱尽量会省下来,这和以营利为目的的旅行社形成很大的反差,认为利润不大,这也是旅行社不太愿意开发农民旅游市场的一个原因。现在的旅行社一般只设到县城,乡镇一级基本没有。城市化的旅游广告显然也不适合相对地广人稀的农村,成本太高,效度也低。
(三)缺乏成熟的旅游消费观念
农民游客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旅游消费观念。集中的出游观念一般是想到大城市里看个热闹,或者到一些宗教文化比较浓郁的地方祈神纳福,旅游意识不强,旅游观念普遍落后,对于休闲游、专项旅游等旅游形式认识不足。
(四)缺少专门服务于农民旅游团的导游人才
我国为农民旅游团服务的导游大多数都是专门为城镇旅游者提供服务的,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与农民游客的要求差距太大,且思想意识又大有不同,交流沟通起来相对困难,造成服务质量相对不高,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将会制约我国农民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而对于农民游客这一特殊群体,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导游队伍,提供有针对性的优质服务,对开拓和占领市场更具有战略意义。
三、中国农民旅游市场开发对策研究
(一)高度重视农民旅游
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进一步使农民成为旅游市场的重要群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在扶贫攻坚和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工作中,应将农村居民旅游纳入全国经济发展的规划中来,这无疑是一项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的事业。
(二)培养农民的旅游意识
我国更要加强对农民旅游的宣传力度,要使旅游丰富人生的观念深入富裕农民群体的心中。帮助农民正确认识旅游的价值,激发农民出游的热情,传输新的消费观念,创造一种适合农民旅游的出游环境。建议我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将农民旅游市场的开发提上议事日程,全面规划,系统考虑,以使农民旅游适应我国农民旅游市场发展的要求。
(三)细分农民旅游市场,开发农民旅游产品
旅行社在开发农民需求的常规观光旅游产品的同时,必须为农民旅游量体裁衣,开发和丰富农民喜爱的旅游产品,形成一批适应农民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如城市精品游、宗教游等,以进一步推动农民旅游。旅游企业在确定农民旅游目标市场时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我国的东部和中西部地区较富农村中的较富农民。富裕农村的旅游者在经济上与发达的城市没有多少区别,人均花费与城市旅游者比较毫不逊色。同时应积极引导、培育乡村旅游中介组织,如可以采取设立分社等方式,让富裕起来的农民充分享受现代旅游一条龙服务的便捷。
(四)重视人才培训工程
人力资源是第一生产力。和所有工作一样,新农村建设需要人才,开展农业旅游的人才更是奇缺。客观来讲,农民群众普遍知识面不宽,文化程度较低,观念较陈旧,信息不通畅。旅游对从业人员素质有一定的要求、规范,农业旅游需拥有特殊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建议我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把培训农民导游作为一项基础性、先导性的工作。尽量在农民中培养自己的导游。要选择一批在农村工作、生活过,对农村、农民有较深的感情,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形象气质较好,会讲普通话、特殊方言的人为培养对象,进行系统全面正规的旅游知识培训,并参加全国统一的导游资格考试,取得导游证,壮大丰富导游队伍。
(五)注重提高农民旅游服务质量
旅游市场的成功开发不仅得益于到位的宣传和适销对路的产品,还需要优良的服务质量。目前,我国农村基本没有旅游业务机构,旅行社在农村旅游市场的销售还是一项空白。对此,旅行社既可采取在农村设立专门门市部和收客点的办法,还可利用一些成熟的网络来方便农民外出旅游报名。从目前来看,利用一些成熟网络来方便报名可能更为有效。因为根据农民传统心理,相信熟人总比相信看不到、摸不着的旅行社好。因此旅行社可和各地的邮政代办点、村委会、居委会建立广泛联系,通过他们宣传来招徕游客。要注意解决旅游过程中的餐饮、交通、卫生、安全、回扣以及市场准入等问题,以打消农村居民旅游的后顾之忧。坚决打击宰客和欺骗游客的行为,同时要做好投诉处理服务。
(六)旅游与帮助农民致富相结合
2007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16.10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城镇居民6.12亿人次,农村居民9.98亿人次。全国国内旅游收入7770.6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4.7%。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5550.39亿元,农村居民旅游消费2220.23亿元。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482.65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906.93元,农村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222.47元。可见,农民旅游市场是我国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失时机地引导农民旅游,农村将会成为我国最大的旅游消费市场。
随着国家富农政策的出台,“十一五”期间农民的收入水平将显著提高,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断增强,农村居民很快将成为即期旅游消费的需求者,其旅游花费数额也将进一步提高,将为我国旅游消费和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市场前景。并且农民不受工作日的限制,相对比较自由,这也是农民旅游的一大优势。
二、农民旅游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旅游消费层次低
统计数字表明,在消费水平方面,200元~400元的人均花费构成了当前农民国内旅游消费的主流,这种消费水平约为城镇人口旅游消费水平的1/4。农民旅游消费层次较低。
(二)针对性市场供给不足
现有旅游产品在供给内容、价格和服务网络三大方面都很难与农民旅游的特殊需求相接。目前的旅游企业还没有形成专门针对农民设计旅游产品的意识。开发的旅游产品不能很好满足农民需求。再就是价位问题。虽然一些农民富裕了,但农民出游一般还是能省的钱尽量会省下来,这和以营利为目的的旅行社形成很大的反差,认为利润不大,这也是旅行社不太愿意开发农民旅游市场的一个原因。现在的旅行社一般只设到县城,乡镇一级基本没有。城市化的旅游广告显然也不适合相对地广人稀的农村,成本太高,效度也低。
(三)缺乏成熟的旅游消费观念
农民游客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旅游消费观念。集中的出游观念一般是想到大城市里看个热闹,或者到一些宗教文化比较浓郁的地方祈神纳福,旅游意识不强,旅游观念普遍落后,对于休闲游、专项旅游等旅游形式认识不足。
(四)缺少专门服务于农民旅游团的导游人才
我国为农民旅游团服务的导游大多数都是专门为城镇旅游者提供服务的,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与农民游客的要求差距太大,且思想意识又大有不同,交流沟通起来相对困难,造成服务质量相对不高,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将会制约我国农民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而对于农民游客这一特殊群体,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导游队伍,提供有针对性的优质服务,对开拓和占领市场更具有战略意义。三、中国农民旅游市场开发对策研究
(一)高度重视农民旅游
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进一步使农民成为旅游市场的重要群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在扶贫攻坚和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工作中,应将农村居民旅游纳入全国经济发展的规划中来,这无疑是一项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的事业。
(二)培养农民的旅游意识
我国更要加强对农民旅游的宣传力度,要使旅游丰富人生的观念深入富裕农民群体的心中。帮助农民正确认识旅游的价值,激发农民出游的热情,传输新的消费观念,创造一种适合农民旅游的出游环境。建议我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将农民旅游市场的开发提上议事日程,全面规划,系统考虑,以使农民旅游适应我国农民旅游市场发展的要求。
(三)细分农民旅游市场,开发农民旅游产品
旅行社在开发农民需求的常规观光旅游产品的同时,必须为农民旅游量体裁衣,开发和丰富农民喜爱的旅游产品,形成一批适应农民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如城市精品游、宗教游等,以进一步推动农民旅游。旅游企业在确定农民旅游目标市场时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我国的东部和中西部地区较富农村中的较富农民。
富裕农村的旅游者在经济上与发达的城市没有多少区别,人均花费与城市旅游者比较毫不逊色。同时应积极引导、培育乡村旅游中介组织,如可以采取设立分社等方式,让富裕起来的农民充分享受现代旅游一条龙服务的便捷。
(四)重视人才培训工程
人力资源是第一生产力。和所有工作一样,新农村建设需要人才,开展农业旅游的人才更是奇缺。客观来讲,农民群众普遍知识面不宽,文化程度较低,观念较陈旧,信息不通畅。旅游对从业人员素质有一定的要求、规范,农业旅游需拥有特殊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建议我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把培训农民导游作为一项基础性、先导性的工作。尽量在农民中培养自己的导游。要选择一批在农村工作、生活过,对农村、农民有较深的感情,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形象气质较好,会讲普通话、特殊方言的人为培养对象,进行系统全面正规的旅游知识培训,并参加全国统一的导游资格考试,取得导游证,壮大丰富导游队伍。
(五)注重提高农民旅游服务质量
旅游市场的成功开发不仅得益于到位的宣传和适销对路的产品,还需要优良的服务质量。目前,我国农村基本没有旅游业务机构,旅行社在农村旅游市场的销售还是一项空白。对此,旅行社既可采取在农村设立专门门市部和收客点的办法,还可利用一些成熟的网络来方便农民外出旅游报名。从目前来看,利用一些成熟网络来方便报名可能更为有效。因为根据农民传统心理,相信熟人总比相信看不到、摸不着的旅行社好。因此旅行社可和各地的邮政代办点、村委会、居委会建立广泛联系,通过他们宣传来招徕游客。要注意解决旅游过程中的餐饮、交通、卫生、安全、回扣以及市场准入等问题,以打消农村居民旅游的后顾之忧。坚决打击宰客和欺骗游客的行为,同时要做好投诉处理服务。
(六)旅游与帮助农民致富相结合
【关键词】凤县 文化旅游 旅游业
一、凤县文化旅游业发展现状
凤县现在拥有国家4A级景区3处,3A级景区3处,在省内县域率先实现了旅游景区的3A级以上全覆盖;现有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和国家湿地公园各一处,旅游景区体系内涵丰富。
凤县文化旅游促进了凤县经济的发展。2014年共接待游客303.5万人次,完成旅游综合收入26.4亿元;2015年接待游客345.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2亿元;2016年截止目前,全县共累计接待游客119.9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1.1亿元,其中五一假日期间接待17.3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亿元。使该县数十万群众受益。发展文化旅游,已经成为凤县人民脱贫致富的助推器。
二、凤县文化旅游业发展问题分析
设计的调查问卷共250份,有效调查问卷230份:当地居民分发调查问卷100份,有效调查问卷99份;从业人员调查问卷50份,有效掉问卷41份;旅游人员调查问卷100份,有效调查问卷90份。通过调查得知凤县文化旅游存在以下问题。
(一)可进入性差
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不配套。当地居民52%的人认为当地基础设施不足,缺乏应有的功用设施设备。是阻碍当地旅游业发展最重要的问题。近年来,凤县凤县文化旅游不断升温,凤县文化旅游经典景区和凤县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成为重点打造的旅游品牌,紫柏山、通天河等部分景区班线车辆不稳定,旅游旺季和节假日车次不够,散客乘车难、往返难的问题依然存在。
(二)可观赏性差
凤县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大多处于简单、粗糙的开发状态;当地居民对凤县旅游景点了解的只占到40%,47%的居民认为凤县旅游资源丰富,但40%认为凤县旅游资源有待开发。景点景区“散、小、弱、差、浅”,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来凤县旅游的女士占比达到58%,以中青年为主,45%的旅游人员关注旅行的舒适度,在旅行中关注住宿的达到了45%,但纷纷表示凤县的文化旅游表现手段落后,展列方式单一,陈列内容陈旧,多为文字及图片的平面介绍,枯燥乏味,体现不了科技含量,不适合现代审美观念和旅游者的消费取向,很难产生对游客的震撼力和穿透力。
(三)旅游产业要素体系不完善,可留住性差
文化是凤县旅游的灵魂。要把“过路游”变成“目的游”,不仅需要独特的文化旅游吸引物形成“亮度”,更重要的是要挖掘文化深邃的底蕴和内涵,增加“厚度”,提高文化旅游景点的可持续竞争力。
(四)市场开拓不足,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支撑凤县文化旅游业的主体是省内游客,目前凤县文化旅游市场所吸引的主要是短程游客,还有大部分潜在的短程游客没有被激发出来,市场前景比较广阔。对于中程市场的开拓还是空白,根据客源市场地区分布情况来看,中程市场乃至国外市场将是凤县文化旅游的目标市场。从业人员本科及以上人员占21%;从业人员非专业人士占69%,自己选择从事旅游服务的人员占80%,无专业培训就上岗的占到26%,英语水平普遍不高。
(五)传统宣传方式占主导地位
宣传是促进凤县文化旅游发展的关键。通过亲朋好友介绍知晓凤县旅游资源信息旅游的人数占42%,通过旅行社知晓的有24%,网络的占31%。如凤县文化旅游企业采用的是传统的促销方式,散发旅游宣传小册子,开推介会等,这些方式耗费财力、物力、人力,效果却不明显。
三、促进凤县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一)改善交通状况,解决可进入性问题
重点做好县城发往各大旅游景区的旅游班车、旅游租车,解决游客通达景区“最后一公里”问题。积极协调跟踪服务,加快通天河桃花坪旅游公路、长坪通村公路等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交通体系。高效利用旅游专列和“天天游”旅游直达大巴,形成了连接景区、辐射全县、畅通安全的旅游交通网络。围绕提升旅游服务功能,强化智慧旅游服务,免费无线WIFI网络初步覆盖县城和主要景区,景区门票、酒店住宿、旅游土特产品推出了网上预订、销售服务,旅游服务由线下走向线上。
(二)创新思维,深化改革,解决可观赏性问题
创新思维,深化改革,改变旅游结构,合理使用资金,搭建旅游投融资平台,凭借优势特点打造新鲜旅游产品。围绕提升旅游接待能力,成立凤羌旅游商品开发公司,建成凤县旅游商品展销中心,开发羌族服饰、香包、萨朗酒、花椒芽菜、花椒茶、山核桃、根雕、奇石等特色旅游纪念品,打造特色羌宴、“豆腐宴”、“娃娃鱼宴”、“梅花鹿宴”等餐饮品牌,推出大型民族山水舞蹈诗《凤飞羌舞》,羌舞互动、羌歌对唱、紫柏山探险、灵官峡漂流等互动体验项目,提高凤县文化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三)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和底蕴,解决可留住性问题
培育羌族文化传承保护、展示体验的核心区,转变管理经营思路,积极发展羌族主题酒吧、食肆、客栈等体验项目,布设羌族体育竞技设施,常态化开展羌族民俗体验项目;挖掘整理具有凤县特色的羌族菜品,包装凤县羌宴菜系,在全县宾馆酒店和休闲农家培训推广。加快生态旅游示范村建设,增强乡村旅游的羌族文化氛围,扶持发展羌家乐示范点,让喝咂酒、吃羌宴成为凤县旅游的亮点与卖点;整合县内文化创意产品加工力量,包装开发凤飞羌舞周边等具有凤县独特羌族文化符号的文化创意产品,扶龙头,带散户,促进全县文化产品加工的家庭手工作坊向标准化的企业转型;编创一批具有凤县特色,用普通话或者凤县方言发音演唱的羌族酒歌、迎宾歌等,实现羌族歌舞的本土化。
(四)加强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建设
有计划的组织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定期开展学习培训活动,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提高管理水平。面向社会招录旅游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引进旅游创意、策划、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依托县职业中学,根据旅游发展实际需要,培养一批舞蹈、导游、商品开发人员,切实解决旅游业发展人才匮乏的问题。
(五)促进市场宣传网络化,旅游广告新闻化
利用信息传递数字化趋势,促进市场宣传网络化。在互联网时代,利用网络宣传可大幅度节约成本,让任何人随时、随地都可查阅,彻底打破现在宣传的时间、空间和人为的限制,传播速度提高,传播区域扩大,效率提高。把握广告新闻化趋势,提高宣传效益,旅游广告要想占领更多受众,必须使之新闻化,让受众者在新闻中接受信息,利用新闻与广告间的成本差,节约开支。
参考文献
[1]陈永芝.陕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问题的思考经济研究导刊,2012(27).
3月31日清晨,长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大四女生卜睿,就在这里迈出了自主创业的第一步。
早市有个“王小蒙”
昨日4时许,卜睿已经起床,准备去市场卖豆腐,同寝两个小姐妹蔡晓梅和汤倩也过来帮忙。刚到摊位,卜睿的父母已经把连夜做好的豆腐送了过来,卜睿和同伴准备开张。6时许,卜睿的豆腐摊旁已经排起了长队,戴着印有“大学生自主创业”绶带的卜睿、蔡晓梅和汤倩忙着给顾客装豆腐。
买豆腐排了很长队
“纯正用卤水做的豆腐。”卜睿边给客人切豆腐边说。“孩子,你念回大学,咋还出来卖豆腐?”一位老人接过豆腐。
“我是自主创业卖豆腐,跟上不上大学没关系。觉得好吃就再来。”3天下来,卜睿听到不少人这样问。“大学生自主创业?可得支持一下!”一名男子接了话。“你也别为了我是大学生就支持我,要觉得我家豆腐好吃再来支持我!”卜睿说。“我听说这两天早市上来了个女大学生卖豆腐,还挺好吃的。这得支持啊,这样的孩子很少了。”家住附近的田先生说。
“这好像《乡村爱情》里的王小蒙。”一名女子说……8时许,10多板豆腐卖完了,卜睿和好友收拾好摊位,又往学校赶去。
初衷:让更多人吃到好豆腐
俗话说: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卖豆腐。7月份即将毕业的卜睿,为什么不想办法找个清闲的职业,想着要做豆腐?“为了让更多人吃到好豆腐。”卜睿说,“除了磨浆不是用小毛驴拉磨外,我们家的豆腐都是传统做法。”父亲下岗后就一直做豆腐,放假时她就帮父母到市场上卖豆腐。那时候,卜睿就决定自己也要做豆腐,还要开一个豆腐加工厂。
2008年年底,卜睿家豆腐销售很好,卜睿产生了建豆腐加工厂的想法,父亲出技术,自己经营管理。接下来,卜睿开始上网搜集自主创业和豆制品加工厂的信息,也经常去市场和超市买豆制品尝。
卜睿说,目前就业形势并不乐观,父母已经花很多钱供自己念书,不忍心再让他们为她找工作费心了。政府和学校也鼓励大学生创业,出台了优惠政策,她想抓住这个机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卜睿说,如果能办成豆腐加工厂,她想雇弱势群体来工作:“能帮助别人就帮一把。”
打算建豆腐加工厂
卜睿跟父亲提出毕业后自己创业时,卜先生根本没把女儿的话放在心上。卜先生觉得,一个小女孩大学毕业后应该找个“体面点”的工作,清闲一点,日子安稳就行了。卜睿没有放弃,一有机会就找父亲谈。年前,卜睿再次游说父亲,还拿出相关政策给卜先生看。禁不住卜睿的软磨硬泡,卜先生答应让她试试。
现在,卜先生和爱人每天都将连夜做好的豆腐送到早市,再由卜睿卖出去,先让卜睿熟悉一下市场。看到卜睿每天那么辛苦地奔波在学校和早市之间,他们十分心疼。
卜睿说,虽然市场前景挺乐观,但建工厂的场地却是个难题。办理审批手续、找哪些部门,难倒了这个即将踏入社会的女孩。
“我决定的事情就要坚持做下去,绝对不会中途放弃。”卜睿说,以后,她还要成立自己的豆制品连锁公司。
要有“迫不得已”创业的决心
要善于抓住机会借“东风”
专家点评“大四女生卖豆腐”
数字
创业成功率最高也只有4%
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超过600万,还有前几年“沉积”下来未就业的480万毕业生。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有人称大学生就业形势进入了“30年以来的最难时期”。在此形势下,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呼声越来越高。
不过,目前选择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并不多。据《中国青年报》报道,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平均比例是0.3%,广东地区为1%,而这一数据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约为20%。
在今年的两会上,上海团市委副书记陈凯委员提供的一份来自广州团市委的调查数据显示,广东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1%,全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浙江也只有4%。
经验
前期要搞好创业规划
虽说创业难,可在我们周围,创业成果不错的大学毕业生也有一些。
他们究竟是凭借什么让自己成为少数幸运者的呢?
不少创业成功者不仅有勇有谋能吃苦,而且早早在大学期间就利用各种机会锻炼本领,历练胆识,还善于抓住机会借“东风”。缺乏经验的学生不妨先择业再创业,不要误打误撞,同时要学会借力,尽可能找到专门对大学生创业进行指导和扶持的机构,获得前瞻性指导。大学生创业网负责人赵长升说,他自己就是从搞销售的大学生到国有单位的销售英雄,再到成功创业的企业家一步步走过来的。
赵长升表示,他个人认为,创业需要一定“天赋”,比如,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果断的决策力、很强的自制力等,不同性格的人适应不同的行业,而所有创业者的前提是必须有“迫不得已”要创业的决心和勇气。大学生创业之所以有成有败,和最初创业方向和规划有很大关系,所以前期要搞好创业规划。有关部门最好也能搜集一些好项目,扶持有实力的毕业生创业,再由这些人带动下一批人创业,如此良性循环,来分担社会上的就业压力。
优惠
相关政策今年5月出台
目前,我省也结合实际,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采取积极措施,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吉林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市场部部长唐洪丰介绍,目前,我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人数较少。
关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我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政策,主要针对大学生创业的贷款额度、办理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的相关问题的实施细则。
目前,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商业区正在逐步实现将光纤敷设到大楼,并要尽早实现光纤到 办公室、光纤到桌面,新开发区的新建线路直接采用光纤,已实现光纤到路边。而在城市住 宅区和乡村,铜线电缆还要持续使用很长一段时间,但“光纤到家”是接入网发展的最终目 标。一般来说,实现“光纤到家”的成本很高,一般国家都是先发展光纤到用户附近的路边 (FTTC)和光纤到大楼(FTTB),然后再向光纤到家(FTTH)过渡。目前,发达国家中只有日本根 据自己的条件,最先提出在2015年实现光纤到家庭的目标。
现在,影响光纤接入网发展的主要原因不是技术,而是成本,直至目前,光纤接入网的 成本仍然太高。对于商业用户来说,现在采用光纤与铜线接入网的成本很接近,因此,现在 新建的商业大楼都是直接采用光纤到大楼,对于重要部门则采用光纤到楼层或光纤到办公室 。而对一般住宅用户来说,采用光纤的成本比铜线要高一些,因此,光纤到家现在仍处于试 验阶段。
无论是对于建设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还是对于实现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能把电信网、 计算机网、有线电视网等各种网络和语言、数字、图片、视像等各类信息综合在一起的宽带 接入网技术都已成为未来通信网发展的关键,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国际通信技术研究、开发和 建设的热点。接入网的技术发展水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代表着国家通信技术现代化的水平 。
采用光纤接入网是光纤通信发展的必然趋势,尽管目前各国发展光纤接入网的步骤各不 相同,但光纤到家庭是公认的接入网的发展目标。我国在“八五”计划期间,初步建成了光 纤干线网,“九五”期间,在进一步完善光纤干线传输网的同时,也加紧改造和建设接入网 。目前,全国已敷设光缆的总长度已超过100万公里。
目前,我国所建设的DWDM系统基本上都是点到点的系统。我国现行的接入网中已较大量 采用了光纤接入的方式,包括采用有源光接入DLC(如以PDH或SDH为传输平台)和无源光网 络(PON)的光纤接入方式,以实现FTTC、FTTB,为最终实现FTTH打下基础,在广播电视系 统内,也有采用HFC技术的。现在,光纤用户环路设备已在全国各地广泛应用,以取代接入 网中的馈线,光纤逐渐向用户延伸。有些地区已成功建设了光纤到路边(FTTC)接入网,宽 带接入网也试验成功。目前,广州、上海、深圳、北京等地均已建成了宽带接入网,除了提 供电话、数据业务外,还可传输电视,提供电视点播、家庭购物等交互视频业务,并建成了 光纤同轴混合网,采用共缆分纤的方式向用户提供电话和有线电视业务,预计到2004年,我 国将开展大规模的光纤接入网建设。
光通信市场及其技术发展趋势
据美国Pioneer公司最新的统计和预测,全球城域光网络市场将从2001年的29.81亿美元 增长到2005年的131.75亿美元。现在的中心问题是在迅速增长的城域光网络市场中哪一种新 技术将占统治地位?另据美国的DeLL′Qro公司预测,全球光传输市场包括城域DWDM、长途 (陆地)网DWDM和SONET/SDH复用器等将从2000年的235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573亿美元。 其中,DWDM市场将从2000年的74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365亿美元;SONET/SDH复用器市场则 增长较慢,将从2000年的161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208亿美元。又据RHK公司最新统计,200 0年亚太地区SDH和WDM市场达到了35亿美元,比1999年的22亿美元增长了63%。RHK公司预计 ,2004年亚太地区SDH和WDM市场将达到172亿美元,成为那时仅次于北美454亿美元和海底光 通信364亿美元的第三大SDH和WDM市场。正当投资者们对美国和欧洲的光传输设备市场增长 放慢而忧虑的时候,亚太市场的好戏还在后头。由于Internet的高速发展导致的骨干网和城 域网(光纤计算机网)通信业务量的爆炸性增长,以及市场开放导致的网络建设的不断扩大 ,是亚太地区SDH和WDM市场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国际上光通信技术的发展很快,特别是实验室水平很高,商用化速度惊人。从应用范围 来说,光通信技术的发展主要有两个大的方向:主干传输向高速率、大容量的OTN光传送网 发展,最终实现全光网;接入向低成本、综合接入、宽带化光纤接入网发展,最终实现光纤 到家庭和光纤到桌面。从光通信的各个部分来说,设备、系统;光纤、光缆;无源、有源器 件都有长足的进步。从普及使用的角度来说,光通信技术覆盖了通信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 泛的应用。在光纤接入网方面,无论是有源光纤接入DLC方式,还是无源接入PON方式,大部 分国家都是从FTTC或FTTB做起。它从光纤光缆、器件、设备、施工维护等方面尽可能地降低 光纤接入的成本。
在综合宽带光纤接入方面,目前主要采用的是基于ATM-PON的技术。这是无源光网络和 ATM技术相结合的结果,可以提供面向21世纪的各种业务。虽然近年来,ATM与IP之争,使AT M似乎处于不利地位,也影响到ATM-PON的推进。但世界上14个主要的电信运营商联手组成 的FSAN集团,仍在密切合作,相互交流信息和经验,大力推进ATM-PON的研究、开发和标准 化进程。目前已有6家公司研制出产品样机,用户主要是中、小企业事业单位和普通居民, 价格是窄带PON的1.5倍,但提供的业务种类和质量将远远优于窄带PON。在2010年实现FTTH 。
光纤接入网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的骨干网络将呈现全光智能化的特点,网络要具有多业务支撑、高容量、易扩展等 传统传输设备所不具备的功能,因此新一代光传输设备仍有巨大的市场替代空间。下一步光 通信技术的发展仍然以高速、大容量为主,同时积极发展光纤接入网。由此可见,光传输设 备与光纤接入网是紧密相连的,也是同步发展起来的。
在光纤接入网方面,如何解决FTTH的问题,宽带综合光纤接入降低成本的研究,业务在 光纤接入网中的综合与分流问题,接入网的网络管理及其与交换机管理的关系问题均急待解 决。另一个重点是光通信技术与IP技术的结合问题。光通信如何适应Internet的发展,IP over SDH、IP over WDM的近期、中期、远期目标和如何实现都需要深入研究。
我国光纤网络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 国际上因特网迅速发展的浪潮推动了传输技术的进步,加快 了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走向融合的步伐。技术的进步进而激发了信息市场的需求 ,同时也促进了满足IP业务为主的信息网络的演进。IP组网的体系结构将趋于简化,网络的 功能层数越来越少,容量和效率则越来越高,光因特网(IP over DWDM)将代表网络体系 结构的发展方向 。
传统的电信网络和交换方式已难以适应因特网和其它宽带数据业务迅速增长的需要,采 用统一的IP通信协议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光节点采用光分插复用器(OADM)和光交叉连 接器(OXC)的光传输网可对不同波长的信息实现上下和交叉连接的功能,为解决节点瓶颈 提供了技术基础。大容量路由器在传输网的应用将大大提高信号选路和转发的速度。充分发 挥这些器件的功能,才能在DWDM传输网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宽带化。交换分组化网络的资源 利用效率高,信令、计费和网管简单,有信息才占用网络资源,可一次同时建立大量连接, 连接效率高,还可适应非对称的突发宽带数据业务传输,而且建设维护运行成本低,比现有 传统网络具有明显优势。因特网技术将成为网络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高度灵活的超大 容量的光网络将成为未来因特网的主要承载平台。从世界范围特别是发达国家来看,为了完 成这种变革,从标准的统一和规范,设备的开发和生产,到网络的应用试验都已迈出了重要 步伐。
我国过去十几年来已建的光纤干线网大部分光缆芯数少(绝大部分在24芯以下)、单纤 容量低(大多数只满足几十至几百Mb/S的速率),不能满足迅速增加的因特网和宽带数据业 务的需要。因此,大部分已建骨干光网络的扩容改造的课题摆在了电信运营商的面前。
在新建的骨干网光缆中,应根据预期业务量的大小决定光纤芯数和采用什么光纤类型。 光缆结构和几年前相比没有多大差异,只是纤芯数普遍增多,必要时采用带状光缆。利用高 压送电线路的杆塔资源架设ADSS光缆的方式也有增长之势。
由于我国大部分城市宽带光纤城域网和接入网处于未建和始建阶段,要建成一个高效完 善的网络应作出整体规划,充分利用已有的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及其它专用网络资源,使线 路布局合理、经济高效。由于城域网相对距离短、分支多、节点密集,多纤芯的带状光缆是 最佳选择。
但是随着数字和因特网业务的快速增长,传统意义上的城域网已经成为宽带增长的瓶颈 ,人们迫切需要建设新型的城域网来适应这种增长的需求,因而对光纤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我国由于地域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宽带接入网的市场需求和建设运营现状很不平衡 。有的地区尚未提上议事日程,开始建设的地区其接入网的网络结构也各不相同。作为过渡 方式,采取光缆和电缆混合组网的方式也不失为是一种经济实用的形式,但采用WDM的无源 光纤网连接到办公室和家庭是今后最有前途的方案。
【关键词】文化旅游;新业态;创新发展;策略
旅游产业在与文化产业融合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整合、创新和结构优化,形成了具有市场发展前景的旅游新业态——文化旅游,从而大大提升了旅游业的竞争能力。文化旅游产业与第二三产业逐步融合创新,衍生出农业旅游、工业旅游、科技旅游等新兴业态形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旅游消费观念和市场需求,从而推动了文化旅游新产品的培养和新业态形成,使文化旅游价值链和产业链不断延伸。酒嘉两地要按照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促进现有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打造区域新兴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形成文化旅游新业态。
1文化旅游新业态形成的机理
1.1市场需求拉动文化旅游新业态的形成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也逐渐从传统的观光旅游进入体验旅游的高端层次。人们越来越注重旅游过程中的体验性和参与性。主题公园、探险旅游等体现娱乐性和参与体验性的旅游新业态应运而生,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满足了城市人希望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旅游需求,主题酒店、度假酒店、自助游等满足了不同旅游消费水平和档次的需求。
1.2市场竞争推动文化旅游新业态的形成
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共性,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竞争明显,文化旅游企业为了应对市场竞争,必须不断对产品进行创新,并开发新的产品,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旅游市场需求,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旅游市场的竞争推动旅游行业组织的创新,旅游组织逐步朝着集团化、专业化、网络化的格局方向发展。同时,旅游企业进行战略联盟,通过资源整合,为旅游企业构建联合进行市场运作的平台组织,规模优势进一步增强,逐步形成网络化的协同效应,通过区域联动,发展文化旅游。利用招商、节会等平台和形式,合作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形成旅游交通、旅游资源、旅游营销等方面的松散连接、弹性运营的组织联盟,提高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共同促进旅游发展。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也逐渐成为各地旅游业发展的共识。以上这些因素不断推动旅游新业态的产生。
1.3科技创新为文化旅游新业态的形成提供技术支撑
科技创新特别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旅游产品开发和创新,是促进旅游新业态形成的关键因素。在旅游资源整合、基础设施建设、产品项目开发、市场开拓、企业管理、营销模式、咨询服务、电子交易等领域,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旅游企业不断调整发展战略,转变经营管理理念,对产业格局进行大力变革,产业体制、经营管理、市场运营方式等方面得到有力创新,从而促进了旅游新业态的出现。途牛在线旅游逐渐被消费者熟悉,声光电技术运用于各类科技馆形成的科普旅游,载人航天技术与旅游结合形成的太空旅游,携程和e龙等都是科技创新与旅游融合形成的典型新型业态。旅游行业逐步实现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服务、数字化景区、数字化旅游,政府通过互联网系统对旅游行业进行执法监督,处理应急事件,监控区域运营情况,提供信息服务。科技创新与旅游业的融合创新,极大地优化了旅游业的产品结构,提升了旅游服务的整体功能。
1.4产业融合渗透推动文化旅游新业态的产生
旅游产品依托对象的创新与产业融合同样会带来旅游产品的创新。旅游产品不再完全依赖于传统意义上的旅游资源,而是依托于其他产业,使其创新和开发范围得到最大程度的扩展,内涵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从而形成与相关产业融合关联的旅游新产品。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渗透形成新的旅游新业态,也就是文化旅游。例如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中,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通过融合创新,衍生的文化旅游产品既满足了旅游消费者观光游览的体验,又能够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餐饮、购物、休闲等体验。通过产业融合,旅游产品得到不断创新,以延长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激发消费者的旅游欲望。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需要不断丰富内涵,扩大外延,使产业链条不断由纵向和横向无限延伸拓展,市场覆盖面更为广泛,市场网络更为细密,客源层次得到较大程度的拓展,企业经营效益增加,同时又满足了消费者日益变化的消费需求。旅游企业经营能力、盈利能力及服务能力由于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创新而不断得到提高,同时促进了新型旅游业态的产生。
1.5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文化旅游新业态的形成
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是推进旅游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加快实现我国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的转变的必然要求。进一步深化旅游业的服务功能,将旅游市场进一步细化和主题化,不断创新市场营销手段,紧扣时展趋势,进行特色旅游市场的开拓,通过产业融合,开发地方具有文化品位和历史价值的人文积淀、风土人情、历史传说、风土人情等文化资源,实现旅游要素的配置创新,促进旅游产业从初级形态逐渐向高级形态转变,旅游产业结构由单一结构向多元复合结构转化,供给推动和需求拉动共同作用于旅游市场发展,通过多区域联动合作、创新、改革、融合,实现旅游业的多样化发展。
2酒嘉地区文化旅游新业态创新发展的策略
酒嘉地区文化旅游新业态创新发展重点要采取以下策略:
2.1政府引导、政策支持策略
一是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政策支持过程中充分考虑区域的文化特色,通过文化聚集平台,政府、人才、企业等各创新主体在内外支撑环境下,文化、技术、制度、市场等多种创新方式共同作用,赋予文化旅游资源以新的财富创造能力。酒泉市近年来对兴办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在选址、申报、立项、审批等方面不断探索简化程序,政府以补贴、奖励等方式增加投入,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项目的扶持引导和政策引导力度,制定以市场为导向的优惠政策,为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和创新发展优化环境。二是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为文化旅游企业融资贷款提供优惠便利,有效解决文化企业发展中的资金困境,推动文化企业发展壮大和改革创新。为扩大文化产业市场的投融资渠道,酒泉市加大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支持力度,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的策划和包装开发以及艺术表演团体的演出补贴,并争取由读者集团、光大银行、酒钢集团、甘肃电投共同出资设立羲源股权投资基金对重点文化企业进行补助。通过资金注入和政策支持,培养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竞争力强、示范带动作用显著的文化产业项目或文化企业,推动文化旅游新业态的快速形成。
2.2产品融合策略
坚持产品融合的策略,将酒嘉两地的文化旅游与工业、农业、航天科技、沙漠探险等各种旅游新业态融合创新开发,深度挖掘两地文化旅游产品的内涵,提高两地文化旅游服务的质量,提升两地文化旅游景区的层次,促进区域文化旅游产品转型升级,以实现区域文化资源价值的提升。一是创新引领。文化旅游产业要发展,创新是文化旅游发展的生命和灵魂。产业融合的本质特征在于创新,通过创新,在产业边缘地带激发出全新的产品形态。当前,“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构想,为酒嘉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带来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只有通过不断的理念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积极探索文化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方法、新思路和新途径,才能为其注入发展的活力。二是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研究相关产业市场和文化市场需求,找到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的契机和融合点,形成适应本区域资源禀赋的产业融合模式,以优质项目带动,将资源优势转化成产品优势,以资本为文化企业与相关企业的合作联动纽带,实现优势互补、市场共享,形成较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根据酒嘉两地文化资源特点,形成和开发更加丰富独特、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三是创新市场网络。创新市场网络机制,调整和改进商业模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和完善企业的运营机制,创新营销,通过交流平台、技术创新、网络促销等方式,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增强文化旅游产业效益,不断满足市场对文旅游产品的消费需求,打造区域文化旅游产品品牌。
2.3联动互通策略
酒嘉地区要与丝路文化毗邻地区联动开发,充分发挥各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内在联系和比较优势,共同打造文化旅游目的地,在线路的设计上连点成线,互联互通,并强化主题、突出特色,建立资源互用、信息互传、客源互送、产品互补,推进文化旅游朝着资源利用最优化、线路设计专业化和主题特色化的方向发展。整合区内文化旅游资源,延伸产业链,完善区内产业结构,,实现产业集聚,开发更为丰富的文化旅游产品,实现区域文化产业价值提升。政府做好后盾,搭建区域合作平台,提供交流合作平台,将区域文化自身的特色融入世界文化的大流,广泛提升区域文化的知名度和认可度。2014年酒泉市共举办28项节庆、会展、国际赛事,借助文博会等招商节会平台,推进50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一年来,全市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实质性签约合同金额达到247.7亿元,到位资金39.95亿元。2015年将不断扩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好文化产业项目和产品的研究开发、宣传推介、包装推荐力度。依托酒嘉两地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禀赋,依托合作平台,借助东部的技术优势,通过文化与技术的融合互动,提升整体联动效能。
2.4人才兴文策略
文化旅游新业态创新发展的关键是对人才的培养和利用。酒嘉两地文化资源优势突出,但产业发展起点低,市场化程度、企业创新、技术创新都比较落后,资金、人才等资本投入严重不足,造成产业附加值较低。实施“人才兴文”策略,进行适合区域文化产业创新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建设,快速推进文化旅游新业态的创新发展。进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政、校、企三方合力,构建完善系统的文化旅游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解决文化专业人才亟需的问题,同时要完善人才选拔和激励竞争机制,营造良好的文化旅游人才创新环境。“十二五”期间,酒泉市实施文化产业人才队伍“221”工程,确保在“十二五”期间培育20位优秀文化企业家、20名文化创业之星,每年培养100个文化产业方面的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地方职业院校在2014-2015年向文化产业发展输送文化旅游、动漫制作、艺术设计类专业及管理人才超过600人,全面贯彻和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坚持引进、培养、开发相结合,统筹推进文化旅游管理干部队伍、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技术研发与市场推广人才队伍建设。
2.5一体化发展策略
区域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区域间的深度协作,共赢思维是开展协作的关键。酒嘉两市必须树立“大旅游,大发展,大区域”的观念,提倡区域协作精神,遵循旅游市场发展规律,广泛开展区域协作,优势互补,统一管理,建设互补的文化旅游产品群,共同致力于区域旅游做大做强,实现合作、互动、共赢。在两市旅游开发一体化、交通建设一体化、市场开发一体化、信息服务和人才培养一体化的合作平台上,鼓励支持旅游企业联合创新发展文化旅游新业态。以合作共赢为前提,通过“共推、共建”,建立区域文化旅游发展的利益分享机制。以区域文化旅游整体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建立文化旅游市场发展创新的联动机制,通过对酒嘉区域内文化资源脉络的梳理与文化资源特色的提炼,形成能够被市场和内部广泛认同的宣传形象,建立信息的联动机制,制定统一的文化旅游发展政策,打造一体化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文化旅游新业态的产生改变了以往对文化资源的片面依赖性,扩展了文化旅游产品类型,深化其内涵。以旅游需求为导向、依靠科技创新、产业融合,开发交叉性的、边沿化的、深度化的文化旅游产品,丰富了旅游产品的内涵更加丰富化,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文化旅游新业态的创新发展推动了文化旅游产业在产品结构、市场结构和组织结构层面的调整转型和优化升级,促进形成文化旅游与科技、观光、游乐、美食、修学、康体、娱乐、休闲等多要素、多层面一体发展的多元文化旅游产业结构,推动旅游业增长方式的改变,实现旅游业的优化升级,满足了人们日益变化的旅游需求,极大地提升了区域旅游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文化旅游新业态的出现,为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塑造大旅游发展体系的良好发展环境,拓展了旅游市场范围,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也保证了文化资源要素的有效组合和高效利用,有助于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苏甦.旅游业态创新体系构成要素及动力机制探析[J].时代金融,2012.
[2]李雪丽.新业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江苏商论,2011.
[3]张文建.旅游产业转型:业态创新机理与拓展领域[J].上海管理科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