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生消费观研究背景范文

大学生消费观研究背景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学生消费观研究背景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大学生消费观研究背景

第1篇

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从生产到消费的生活方式也都逐渐发生了改变,网络消费形式日趋多样化,丰富的物质生活对于大学生的群体充满了诱惑和威胁,如果没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大学生很容易陷入消费“沼泽地”。在互联网+时代下,各种微商、电商的风靡,使大学生的消费习惯潜移默化的随之改变,网络消费不仅限于淘宝、京东等大型购物平台,也可以在实体店铺中使用支付宝等APP软件进行交易,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改变,“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等超前消费观念屡见不鲜。女大学生裸贷事件更是把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推向风口浪尖,使家长、社会、学校都深刻的认识到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势在必行,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观教育和价值引导,让大学生形成合理的消费习惯,帮助其提高理财意识。

二、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消费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自身受困于消费伦理观念

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尚处于人生的青年期,他们还缺乏社会经验,从而才导致了消费观念上的不成熟,只有在经历了更多的消费行为,积累了更多的消费经验,对消费有了自己的原则之后,才能得到抵制不良消费的能力。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过度追求自我、标榜自由、追求个性化、时尚化消费。所以非常容易与同龄人攀比、追求虚荣和享乐的生活,从而影响三观的形成。而且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关注的已经不再是口袋里的钱够不够花,而是这个其他同学都有的东西为什么我没有。互联网上网络支付手段的完善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出现,更是让“花钱”这一行为没有了实感,许多大学生看到的只是APP里数字的加减,没有自己正在花钱的认识,导致了很多大学生的消费模式属于超前消费的病态消费,消费变得不再是合理的,而是为了一时冲动、为了满足个人欲望而毫无节制地进行消费,更有可能由于商家的降价宣传和同学之间的攀比进行毫无理智的冲动消费,进而影响着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家长对当代大学生的过分溺爱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成长的第一教育环境。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毋庸置疑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父母的消费习惯和消费理念都潜移默化的灌输给自己的孩子,使部分大学生从小养成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随着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家庭收入呈现阶梯增长,国民的贫富差距增加也进一步影响了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差距,导致大学生的消费金额和消费能力也逐渐呈现出一种两极分化的状况,而大学生的家庭的经济情况也决定了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一部分家庭消费时,本身就具有某些不正常,甚至极为异常和错误的消费观,导致部分大学生形成了铺张浪费的消费习惯。然而事实上,许多家长抱持着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的传统观念,自己节衣缩食而对孩子大手大脚乱花钱的行为大开绿灯,无论何时,只要孩子开口索要,无论多少金额也会支持,导致大学生感受不到赚钱的艰辛,养成了花钱毫不吝惜的习惯。

3.高校缺乏对大学生积极的引导

现如今的许多大学校园,并没有针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做出明确的规范和要求,甚至关于大学生的消费观念相关教育内容,往往也只是思想政治课程中很不起眼的一部分。对许多大学教师而言,学生的消费行为习惯是其个人的“私事”,不应该放到大庭广众之下进行说明,更不适宜当众批评。大学生所进行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是由于自身所处的生活环境造成的,如果其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是错误的,那么在将来自然会受到严酷社会的影响而不得不改变;而如果家境能够支持学生大手大脚地花钱,自然也失去了教育的必要性。但这种想法本身是极为不负责任的,学校的存在意义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需要传授人生经验,大学与社会的联系紧密,更应该传授给大学生社会生活中所需的知识和常识。教师通过课程教导学生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消费模式,本身就应当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不能随意修改和抛弃。

三、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消费观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1.大?W生应树立科学合理的网络消费观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想要对大学生进行消费观方面的教育,首先必须要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为前提。内因是事务发生变化的根据,因此教育也只有在学生的共同参与下才会产生共鸣,培养大学生对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传统消费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加强理性消费观念的养成,量入为出;其次,消费时要合理控制成本,避免受冲动影响随心所欲地进行消费。最后,必须让大学生从片面追求物质消费的误区中走出来,怀着感恩的心引入自我消费观念评价,让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高度统一,促进大学生从片面的物质消费到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的和谐统一,让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能够通过理性约束自身,达到合理理性消费的结果。

2.家长应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消费观

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家长应当对子女在大学中读书期间的所有理性消费行为进行支持和鼓励,赋予大学生以足够的消费自主权,让大学生能够在消费方面自立,培养合理消费的能力;而在另一方面,家长也应该及时了解在校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对其不合理、不理智的消费行为给予制止。这就要求家长能够身作则,作出正确示范,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消费榜样,并在提供求学资金和生活资金的同时,和大学生一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消费计划,养成大学生即使在没有严密监管的前提下,也能够科学合理进行消费的良好的习惯。

3.高校应加大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因而高校应承担起为大学生树立科学消费的责任,把教育理念以及校风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范围。通过设置一些相关的理财选修课程,定期开放有关消费观教育的讲座。并充分发挥在互联网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新媒体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通过校园网站的宣传、微信公众号的使用、微博平台的线上活动开展有关消费话题的讨论,引导大学生对不同类型的消费行为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与此同时,也需要加强大学校园中的校风建设,营造科学的校园消费环境。各大高校也应当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或策划公益消费、合理消费为主题的比赛,建设合理的消费视觉环境和心理预期,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绿色的消费观。高校方面应当做到的是增强对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正确互联网消费观教育,培养节俭意识。教师方面,应言传身教地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理财观,通过自身的事例指明什么才是合理的消费行为,促进大学生能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保持经济独立。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方式不是仅限于课堂上的教导,也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社团活动,使大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在相互交流中辩明正确的消费观应当具有的形态,开展理性购物相关的主题讲座,积极弘扬我国勤俭节约的传统文化,从而使大学生树立合理的消费观。高校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和引导要在高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三个方面进行合理共建以及和谐统一,将大学生的消费观塑造成科学和健康的消费观。

第2篇

根据(CNNIC)2015年7月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手机网民规模继续保持增长,网民上网设备逐渐向手机端集中。截至2015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5.9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为88.9%。移动互联网逐渐成为大学生延长的手臂、延长的大脑,使大学生的学习方式、表达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得到了更新,同时也深刻影响了大学生既有消费意向、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西方媒体大肆鼓噪“消费是生活的主要目的”,以至于使社会的全部意识形态都卷入消费市场的轨道。因此,研究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消费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的机制,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大学生抵制消费主义思潮负面影响的途径,提升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实效性。 

2 移动互联网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 

2.1 消费主义思潮造成大学生享乐主义的盛行 

消费主义思潮一味地宣传个人主义,过分地崇尚消费和享乐,与崇尚艰苦奋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很容易养成提前消费、透支消费、攀比消费的不良习惯,再加上大学生普遍由于年龄比较小,社会经验不足,缺乏对一些消费陷阱的警惕性,国家相关网络金融法律制度不健全,给了很多网贷公司以可乘之机深入校园。这些“校园贷”平台除了收取利息之外,巧立名目收取服务费、罚息、滞纳金,但是学生身为弱势群体无法识别其中的陷阱,最终上当受骗。全国高校近一两年来出现了多起“校园贷”案件最根本的原因是消费主义思潮所催生的享乐主义在大学校园的盛行。 

2.2 消费主义思潮造成大学生拜金主义的盛行 

大学生一旦形成享乐主义的消费观,就会把消费各种商品当成自己大学生活的主要目标。有一部分学生为了赚钱满足自己的购物欲,走出校园做各类兼职。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有一些大学生占据大量校园时间甚至是上课时间运营淘宝网店或者做微商来挣钱,虽然在校大学生做兼职开网店有利于锻炼能力,增加收入,缓解家庭经济压力。但是,大学生首要任务是学习,花费大量精力在做兼职赚钱上,荒废自己的学业,是本末倒置的行为。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唯金钱至上,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金钱物质方面的享受,个体的人生价值是用物质财富的多寡来衡量的,在与同学和老师的交往过程中重利轻义,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金钱至上,个人利益至上,损人利己,把纯洁、友好、充满梦想的大学校园当成了世俗、充满利益争斗的名利场。 

2.3 消费主义思潮造成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异化 

法兰克福学派的弗洛姆认为消费主义下消费成为控制人的力量是被异化的消费,现代西方社会可以称作是“现代富裕社会”,但这种物质生活的富裕是以精神生活为代价的。“人的需求遭致歪曲”,“人成了商品的奴隶,消费的机器”。移动互联网购物是在技术的进步下带来的人类消费形式的革新,给我们的消费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性,但是一部分大学生沉迷网购,他们没有成为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主人反而成了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奴隶。消费主义让人们抛弃了精神生活,人只活在物质中成为“单向度的人”,一部分大学生把大部分大学时光花在移动互联网消费上,对周边同学、老师、亲人的冷漠,对民族、社会和国家的命运缺乏关切,对人生价值缺乏终极思考成了迷恋移动互联网消费的大学生的显著特征。 

3 抵制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负面影响的途径 

3.1 对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本质进行深入研究 

探究西方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新机制,从而引导大学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认清消费主义思潮对自身的不利影响,规避消费陷阱,同时养成消费文化自觉意识、建立消费文化的中国身份和构建移动互联网消费文明。通过了解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消费主义思潮怎样影响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在高校低年级开设如“移动互联网消费主义思潮辨析”的专家讲座等方式让大学生全面认识消费主义的危害,消除其负面影响,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理念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同时为高校消费观教育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支持。 

3.2 加强大学生移动互联网消费观教育 

要抑制消费主义思潮造成的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异化现象,必须唤醒大学生消费主体意识。既然西方消费主义思潮可以通过最新的移动互联网这一媒介快速渗入大学生的价值观,改变其消费观念,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消费观的培育同样离不可移动互联网这一新的媒介。借助学院网站,通过QQ群互动、微信群、公众号等方式,将一些和西方消费主义理论有关的资料放到移动互联网平台上,可以让大学生更深入了解消费主义思潮的本质。同时对近年来某些典型大学生利用移动互联网“超前消费”、“炫耀消费”、 “过度消费”、“攀比消费”等消费现象进行专项分析和调查研究,从而实践中引导大学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构建理性科学的消费观。 

3.3 营造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培育高质量、高层次的校园文化,应加强学生会和社团组织的建设与指导,丰富校园活动的内涵和形式,例如,多组织一些学术讲座、学科竞赛、公寓社区文化节、运动会等,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为大学生营造健康的文化环境。同时借助移动互联网媒体,大力宣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社会主义消费观,为大学生营造一个科学、健康和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自觉抵制西方消费主义思潮,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3] 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4] 弗洛姆.人的呼唤——弗洛姆人道主义文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5] 尚·布希亚. 物体系[M]. 林志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6] 鲍德里亚. 消费社会[M]. 刘成富,全志钢译.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观;成因;对策

消费作为社会生产方式的重要环节,对日常生活领域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消费的过程既是商品价值实现的过程,也是商品的社会文化形成和转换的过程,是在社会文化意义上塑造消费主体的过程。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反映了大学生的现实消费倾向和未来的消费走向,对于研究消费经济和市场需求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消费观反映出了大学生的生活现状以及价值取向,研究大学生的消费观可以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及消费观特点

根据2009年《经济研究导刊》的调查数据显示,以西安地区为例,大学生的月消费额基本上呈正态分布,以350元~500元和500元~800元为主要月消费额,在一个正常的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同时,也存在14.8%的大学生人均月消费额超过了同类正常范围和本地人均消费的正常范围。这些大学生以中高年级的大二、大三居多,占到了此类消费群体总量的85%之多,并且这部分消费群体的家庭月收入基本都在3000~5000元/月,家庭所在地也基本上集中于城市。 由于新时期大学生所处时代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的消费观念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一)消费观念新颖时尚,消费结构日趋多样化

大学生处于成长的青年时期,富于创造性和挑战性,对于新鲜事物充满敏感与好奇。大学生的这一基本消费心理特点决定了其消费观的新颖时尚,喜欢追求新鲜事物。此外,由上面分析的大学生消费现状可以看出,新时期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基本的生活消费在总的消费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而用于学习、交往、娱乐、健康等方面的消费则有较快的增长,这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是分不开的,同时也表明大学生消费结构日趋多样化,不再仅仅局限于温饱问题的解决。

(二)消费的个性和从众性并存

大学生处于一个人生中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阶段,由于这种心理的影响,大学生的消费特点也呈现个性和从众性并存的现象。在大学生消费方式多样化,维权意识强,钟情国际品牌的同时,他们又极易受他人特别是同龄人的影响,追逐时下流行潮流,形成从众消费的现象。

(三)消费观念的冲动化和情绪化

大学生的思想情感易冲动,客观环境、流行趋势对其行为的影响作用比较突出,“时尚和潮流”的消费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缺乏明确目标,易受促销和明星效应影响,购买随意性强等都体现了大学生消费观的冲动化和情绪化。

二、大学生消费观中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大学生消费观中存在的问题

1、 享乐化、金钱化、利益化的消费观

上文在分析大学生消费特点时提到了大学生具有消费支出水平高的特点,而这正是大学生消费观中存在的享乐化、金钱化、利益化观念的反映。以西安地区高校为例,约有13.7%的大学生拥有1300元以上的高档手机,更有少部分学生每月生活费高达5000元以上。他们购买高档手机、数码相机,买商品时注重时尚和品牌,节假日还常外出旅游。这些现象正是享乐化、金钱化、利益化消费观的表现,过高的消费支出也是一些家庭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2、 超前消费和负债消费

由于大学生消费存在支出水平高,消费观念新颖时尚以及冲动化和情绪化的特点,因此超前消费和负债消费不可避免地成为大学生消费观中存在的问题。调查显示,大学生月生活费超支状况比较严重,24.9%的学生感觉每月生活费不够用,而向同学经常借债的人占到了8.2%。他们认为,现代人就应该接受超前消费。另外,超过一半的同学认为超前消费应“视情况而定”,特别是对花费较大的电子类产品的超前消费现象比较严重。这说明部分学生仍比较赞成超前消费和负债消费,这是一种不良现象。

3、 过度的人际和恋爱消费支出

大学生消费存在支出水平高这一特点,而其支出水平高的主要表现就是过度的人际和恋爱支出。以西安地区高校为例,将近有30%的学生谈恋爱,由于谈恋爱而增加的费用占生活费用的30%。另一个明显的问题是,女生恋爱花费在400元以上的是同级别男生的6倍多,而在交际方面月支出150元以上的男生比重是女生的6倍多。尽管如此,他们大多承认人际与感情必须要有物质投入,因此经常无法正确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而且大学生的这种“感情”消费有蔓延之势,不得不令人担忧。

(二)大学生不良消费观的成因分析

1、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的消费误区和偏颇的消费心理

消费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年人充满朝气与活力,热爱生活,追赶时代潮流,其心理状态处于少年向中年的过渡时期,体现自我意识是青年人在消费活动中的心理要求。由于他们的消费观念新颖别致,时代感强,这就容易导致刻意追求、贪图享受、爱慕虚荣的消费心理,消费水平与收入水平不成比例,形成超前消费和负债消费的现象。

2、 学校缺乏关注和引导

第4篇

关键词:贵州高校大学生 消费观 对策

作者简介:李 浩(1976-),男,湖南隆回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政治社会学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1年度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项目“低碳经济背景下贵州高校大学生科学消费观教育研究”(批号为11JD073)阶段性研究成果。

大学时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而且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日后的工作都将产生重大影响。重视大学生消费观的新变化,指导、帮助大学生们树立科学消费观念,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科学消费,不仅有益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将对全社会消费观的正确引导,对于促进全社会理性消费、低碳消费、科学消费均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贵州高校大学生消费现状

我们采用问卷调的形式对贵州部分高校大学生生月平均消费额(不含学费)进行调查,发放问卷 4000份,收回有效问卷 3810 份,有效回收率为 95.25%。有关统计结果如下:

根据以上统计结果,按每年在校十个月计算,一般大学生在校每年消费额少则3000 元左右,多则在 8000 元,少数大学生还会更高一些。

调查结果表明,贵州高校大学生消费支出情况表现为:

第一,消费水平比较低,并且不平衡。贵州高校大学生消费整体水平比较低。每月消费支出在“300 元以下”、“300~500 元”, 所占比例分别为 5.1%、29.4%,两者总比例超过三分之一;“500~800 元”的占50.2%。也就是说月平均消费在800.00元以下的就占了80%以上。城市学生的消费水平总体水平高于农村学生。调查显示:来自城市的学生每月消费支出主要集中在“500~800 元”, 来自乡镇的学生月均消费支出主要集中在“400~700 元”, 而来自农村的学生月均消费支出则主要集中在“300~500 元”。

第二,也存在“高消费”现象(当然这里的“高消费”仅相对一般学生而言的)。调查结果显示,贵州高校大学生月均消费支出在“500~800元”的占 50.2%, “800~1000 元”的占11 %, 两者总比例接近 2/3。月消费1000元以上“高消费”在大学生中也不再是凤毛麟角的个别行为, 也代表了一种潮流,并且正不断扩展。 关于“对大学生整体消费水平过高”问题调查显示,选择“非常赞同”的为18.7%、“较赞同”为34.2%和“基本赞同”为32.4%、“不赞同”为24.9%。

第三,贵州高校大学生消费结构还比较单一。调查显示:贵州高校大学生用于吃穿基本生存消费的比例还是比较高,超过了75%。并且调查还显示,消费支出越低的用于吃穿基本生存消费的比例越高,有的学生的消费基本上就只用于吃穿。

第四,家庭情况与消费支出情况密切相关。调查中,关于“您的消费支出主要来源”问题;来源于“父母收入”的占90.6%, 来源于“亲戚朋友资助”占2.3%,来源于“银行贷款”占5.7%,来源于其他的仅占1.4%。并且调查还显示,家庭收入越低的学生的消费支出越低。月收入在400元以下贫困家庭的学生,其中98.7%的每月消费支出在“300 元以下”;月收入在“400~2000 元”家庭的学生,月均消费支出则在“300~800 元”; 家收入在“2000元以上”家庭的学生,一般月消费支出在800 元以上, 其中一部分学生支出超1200元占。

二、贵州高校大学生消费观现状

消费观,是关于消费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消费者关于消费的基本态度和基本看法,是人们在消费领域的价值观。有怎样的消费观,就会有怎样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模式。科学的消费观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重大。

大学生消费观是现在大学生在进行消费时所形成的关于消费的基本态度和基本观点,是指导其消费行为的思想体系。青年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消费群体,有超强的消费需求。大学生消费观念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人格等多方面;而且对家庭、学校、社会将产生重大影响。

因消费情况的变化,贵州高校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也正在发生变化。调查发现:贵州高校大学生大部分学生的消费观是合理的、可持续的,总体看来是科学的;但因个人爱好、健康状况、家庭情况等多种原因贵州高校部分大学生中还存在着一些非理性、非生态的非科学消费观。主要表现如下:

炫耀性消费观。它是指消费者为了满足虚荣心,不顾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实际需要,非理性地过度消费,以追求心理上的满足感的想法和理念。持这种消费观的大学生往往借助消费来表明自己拥有优越于他人的身份或家庭富裕。其主要表现:在图虚荣、慕奢华、讲排场心理支配下,进行消费时往往追求豪华、高档、名牌,而不注重实际效用,使许多消费变成了一种单纯用来装门面、显身份和表热情的象征性符号消费;如生日聚会去高档酒店、给朋友送名牌、品牌礼物等。这种消费观易导致学生中奢靡浮华之风不断滋长。炫耀性消费观支配下的消费将浪费财力、物力,浪费社会资源,会导致校园不良风气滋长。调查发现,贵州高校中有一些大学生有意识或潜意识也存在这种消费观。

攀比消费观。它是指消费者为了挣得所谓的面子,不顾实际需要与经济状况,超前超标购物消费,与别人一比高下的消费心理。部分学生有着严重的追求品牌,追求时尚的心理,从而形成攀比心理严重。调查发现,部分学生缩衣节食,目的是以此省下生活费,达到购买一件体面的名牌服饰的目的;更有甚者,有些大学生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或者一套名牌化妆品,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攀比心理严重。在调查的学生中,68%的学生有借钱的经历,其中男生所占比例多,占总比例的87.2%,女学生占13.8%。这种攀比消费观指导下的消费行为不仅造成大量浪费,也给许多学生增加了经济、心理负担,不利于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学校的稳定。

浪费消费观。浪费消费观是指消费者进行不必要的消费而造成社会资源浪费的消费言行。目前贵州高校大学生中大部分是90后,其中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处于优越的地位,深受家人的宠爱甚至溺爱,受苦较少,节俭意识不是很强。调查表明:条件较好一点的大学生中大部分对节俭的认同感较弱,勤俭节约的意识淡薄,有的甚至认为节俭已经过时。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校园里的浪费现象随处可见,例如不节约用水、电,对于长流水,长明灯熟视无睹;吃饭多买饭菜、然后倒掉的现象比较普遍;频繁购买服装,更换手机等;这种消费是典型的浪费资源消费。

情感非理性消费观。情感非理性消费观,是指在情感消费中消费者只从一时的兴趣爱好出发,不顾现实条件,忽视原则而进行随意性消费的观念、思想。调查显示,有些大学生用于交往的费用大大超过了他们的吃饭、穿衣的费用。当然社会交往有助于他们扩展视野,更新观念,增长知识,提高社交能力;可是过多的的交往,会导致一些不健康的东西的出现,如请客送礼、超前消费、以礼换利等;这会导致他们的消费负担加重。现在出现高校校园中的“请客热”,如“过生日”、“得奖学金”、“入党”“比赛获奖”等,凡有喜必得请,如果不请客则被认为不够交情,不够朋友。恋爱中的大学生的交往开支则更大。有的热恋的大学生为了给恋人送上高档、品牌礼物,或请恋人去高档娱乐场所等,往往自己勒紧裤带节省钱,或者想方设法向家里要钱甚至违法捞钱。调查显示,87.13%高校男性违法者是因为恋爱消费过度造成的。

非生态消费观。非生态消费观是指消费者进行消费活动时没有考虑消费者与自然协调发展,没有科学合理的消费理念。持这观点的学生只顾自己的方便、只考虑消费者个人的利益。如图“方便”,随意使用使用卫生筷、饭盒、塑料袋等“一次性”用品。还有许多学生尤其一些最求时髦的女大学生,乐于穿动物皮毛所制的衣物等。这种消费观导致资源浪费严重,引起人与自然关系紧张。

三、贵州高校大学生消费观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目前贵州高校大学生中存在着一些不合理、非生态、非科学的消费观。这些消费观虽不普遍,但是负面影响不小。这些消费观所产生的消费行为不仅影响其今后的发展前途,而且影响贵州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贵州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因此,为使广大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培育合理、科学的消费模式,努力实现人、校园、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要培育贵州高校大学生科学消费观就必须发挥学校、家庭、新闻媒体的作用。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大学生科学消费教育落到实处

学校要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可以把对大学生良好消费行为和心理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利用校园环境促进大学生理性健康的消费习惯的养成。环境对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中国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明证。外的教育家也大力提倡环境对于教育的重大作用。如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强调:“社会环境能通过个体的种种活动,塑造个人行为的智力的和感情的倾向。社会环境无意识地、不设任何目的地发挥着教育和塑造的影响”。同样,健康、良好的高校校园消费环境,对于大学生的消费观、消费行为等方面有很大的塑造和教育作用。各高校把科学消费观教育作为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让学生们在良好的消费环境中培育科学的消费观。其次,学校把科学消费观教育纳入学校课程教育体系,设置相关课程,让学生获得科学的消费知识。相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准确地向学生讲授科学消费的价值观、人生观,这样既可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知识面,又能进一步推动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再次,将科学消费观教育与学生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学校应有计划、有意识的组织学生开展与消费观相关的活动。如利用两个长假,组织学生开展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等调查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动实践中感受到非科学消费的危害性,进行科学消费观教育的迫切性,认识到科学消费对于人类、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他们树立科学消费观、普及科学消费观教育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采取科学消费行动。还可以利用周末组织学生走进生活贫困社区、贫困乡村,了解贫困家庭的的消费状况,体会贫困家庭生活的艰辛,了解贫困地区人们的消费水平,实际体验自己劳动所得的来之不易,反省自己不良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提高自己消费道德素质,从而提高自身的消费道德水平。

2. 发挥家庭教育作用,让大学生科学消费观寓于家庭消费教育

家长的消费观和消费行为会对对子女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 在家庭消费观教育过程中,家长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做到勤俭、节约,形成家庭理性消费环境,对大学生理性消费观的形成至关重要。同时,对在校学习的孩子的消费开支方面,既要按时按需供给,保证其学习、生活的正常、正当开支,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确保学业顺利完成;又要及时进行监督和指导,对孩子的消费情况提出合理建议,以帮助其做出科学预算安排,并及时了解其消费情况,及时纠正错误消费行为,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消费习惯。家长还要加强理财教育和消费引导,提高孩子的理财能力。家长应有意识地让孩子参与家庭预算开支、家庭事务开销,学会如何有计划消费,怎样合理消费,做到花最少的钱,办成最好最多的事,做资金效益最大化,使孩子在具体的生活中获得理财经验和技巧,在劳动中、生活中养成勤俭节约、资金效益最大化的科学消费观。

3.发挥主动性让大学生科学消费观教育的更自觉

在加强大学生的科学消费教育中,我不能忽视这一实践中的主体――高校大学生本身。大学生科学消费观教育的成效与否,大学生能否注定去学习、积极去实践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大学生首先要充分利用各种学习机会学习相关科学消费知识,不断培育科学消费观,提高自己的科学消费伦理道德。其次,大学生作为新时期的知识传播着、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要不断宣传科学消费理念,主动践行科学消费理念,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4.加强新闻媒介的引导,让大学生科学消费观教育处于良好的舆论环境中

新闻媒介具有时效快、覆盖面大、成本低、威力大、效果好的特点,是进行消费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也是开展科学消费教育不可缺少的手段。各新闻媒介应把科学消费教育看作是自己分内应尽的职责,社会各方特别是消费者协会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介开展科学消费教育。新闻媒体还应注意限制奢侈品及不健康的消费品的广告投放,加大有关科学消费观教育的公益广告的投放力度,并尽可能让对大学生有说服力的明星及其他公众人物出镜。因此,贵州的各种新闻媒体积极主动采取多种措施开展大学生科学消费观教育,为培育大学生科学消费观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参考文献:

1.谢杰爽,马利娟.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念及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出国与就业.2004(14).

2.刘峰,刘顽.当代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观问题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3.任爱红.低碳时代的到来与大学生消费观念引导[J].教育探索,2010(11).

4.蔡红英.大学生的消费特点与正确的消费观教育.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6(1).

5.朱晓红.浙东沿海地方性高校学生消费观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08.

6.吴建明.学生的理财教育与消费引导[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1(3).

7.胡玉东,瞿丹丹.大学生低碳生活方式现状及对策调查报告[J].中国电力教育,2010(6).

第5篇

关键词:消费主义;90后大学生;消费观;文化安全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2-0141-03

消费主义(consumerism)发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是一种把崇高和追求过度占有和消费作为满足自我和人生目标的价值取向,以及在这种价值观支配下的行为实践。”[1]源于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表现为娱乐主义和享乐主义,不仅是社会生产的推动力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80年代末,消费主义作为一种价值取向伴随着全球化蔓延到中国,通常表现为符号性消费、炫耀性消费和超前性消费三种形态。其主张的个人主义、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冲击着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消解着中国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动摇着青年学生的人格健全和心理发展,威胁中国文化安全。基于此类消极影响,中国学者对消费主义秉持批判态度。

90后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的特殊消费群体,其消费观不仅对当代社会消费观推波助澜,还将主导未来数十年社会主流消费观。因此,研究消费主义视角下的90后大学生消费观,通过反思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在全球化时代,对青年学生科学价值观塑造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消费主义视角下90后大学生消费观的时代境遇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消费主义文化侵略

人类已进入由西方发达国家推动和主导的全球化时代。经济全球化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促进了各国经济较快发展。伴随着全球化向纵深方向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则往往利用其在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以多种方式推行西方化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及文化价值观念,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安全、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形成冲击和挑战。”[2]

20世纪二三十年源于美国的消费主义思潮,利用发达国家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以隐形的文化强制形式,通过资本输出和文化交流等方式进入中国,以对资本主义经济繁荣表象和西方社会多元文化的宣扬,刺激、诱导着90后大学生盲目追逐被这种文化霸权制造出的消费欲望。部分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在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冲击下转向个人主导,他们在消费中逐渐对消费品符号价值和象征意义产生诉求。

(二)现当代中国国内消费环境的改变

伴随中国经济运行三次大型周期性波动而发生的积极变化,现当代中国国内消费资源环境、金融环境、信息环境和流通环境不断改善,与之相应的社会消费观念、模式和水平亦不断发生改变。国民在增加物质享受消费比重和扩大享受型消费所占比率的同时,逐渐弱化了生存消费的国民消费主体性。

消费主义所提倡的享乐、自由、奢侈的消费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节俭、重义、节欲的消费道德相冲突,在市场经济趋利性导向下消解着中国传统的消费道德。在消费品充足和信息来源广泛的全球市场下,青年学生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在消费中体现着开放性和先锋性。伴随着近年消费主义思潮逐步蔓延至高校,不断冲击90后大学生传统消费观和生活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深刻影响其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消费主义视角下90后大学生消费观的基本表征

(一)存在炫耀性消费

在西方国家以消费主义为代表的文化渗透下,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的部分90后大学生,在消费中体现出崇拜和追逐符号性消费的特点。他们在这种变异了的消费选择中盲目地追新求异,推崇个性,喜欢时尚,崇尚物质消费和享乐主义,片面地把消费数额和消费档次的高低作为博取同辈群体的认同和羡慕的重要标志,渴望“通过消费让他人明了消费者的金钱力量,权力及身份,从而博得荣誉,获得自我满足的消费行为。”[3]

(二)倾向于享乐主义消费

部分90后大学生奉行“消费至上”的享乐主义消费观,消费结构本末倒置,彻底将个人消费娱乐化、符号化。在这种异于伊壁鸠鲁享乐主义的极端享乐主义支配下,青年学生作为“新的享乐主义消费群体已经形成,他们的需求不再受到‘需求经济’的约束,而是受到‘欲望和梦想经济’的约束,或者对新事物和新体验的渴望的约束。”[4]为维系享乐主义消费支出,部分青年学生选择信贷消费,却因高透支额和低偿还率陷入个人经济危机和信用危机,导致失衡消费。倾向于享乐主义消费的大学生更多地体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将“自我实现、自我表达的生活方式的产生,与浮华消费和风格化的自我呈现融为一体”[5]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

(三)追求实用性消费

90后大学生主流消费趋于追求物有所值的实用消费。有着独立主体意识的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有旺盛的好奇心和尝试欲,易接受新鲜事物。即使在当代消费结构多元化趋势下,在个人固有消费观与消费主义思想发生碰撞时,更多地表现出其理性的消费观――选择在实用消费的基础上兼顾自我个性的彰显。他们通过对商品,尤其是贵重商品相关信息的了解,综合考虑商品的使用价值和本人经济承受力,理性选择消费对象。

(四)暗含从众心理

学者阿希的从众心理实验结果证明从众心理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这在部分90后大学生中也是适用的。在当代西方消费主义价值观及大众传媒的刺激和诱导下,一部分大学生因无法坚定其已初步树立的理性消费意识,个体消费观受同辈群体消费观引导,在群体压力下抛弃个人独立消费意识和消费主张,通过对同辈群体无意识或有意识的模仿,采取与群体一致的消费行为,形成群体模仿式消费。这种通过将自我认同危机外化为依赖外部力量进行的自我身份定位,体现出明显的从众心理。

三、消费主义视角下的90后大学生消费观分析

(一)消费主义文化侵略威胁部分青年学生科学价值观的树立

西方文化霸权带来的消费主义文化侵略,将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消极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造成中国国民价值观不同程度的扭曲、错位,消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威胁当代中国的文化安全,为大学生科学消费观的树立带来众多负面影响。消费主义下价值转换通过思想灌输和形象启发等途径背离了商品价值规律,导致消费使用价值萎缩和符号消费泛滥。作为未来社会消费主体的90后大学生消费群体,对社会主流消费观的导向推波助澜。

因青年学生的消费观还未定型,“西方消费主义价值观及其大众文化产品的广泛传播,潜移默化地动摇了青年学生既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青年学生价值标准的混乱和精神上的迷失。”[6]传统的节俭美德在消费主义过分强调娱乐性和享受性的意识形态冲击下被青年学生忽视了。

在消费主义文化侵略影响下变异了的消费观在这部分90后大学生中不断蔓延,“不仅表现在购买时尚、高档消费品的实际行动之中,也表现在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而对时尚、高档消费品欲购不能的焦虑心理以及压缩基本消费需求以追求时尚和高档的消费取向上。”[7]这种异化的消费观不可避免地陷入物质至上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最终导致大学生人生理想失落和人格缺陷。

(二)消费观教育缺失的客观因素

90后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伴随着家庭消费环境改善和消费能力普遍增强,家庭成员的消费需求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部分家庭受消费主义思潮影响,家长本身就是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践行者,在家庭和个体消费中体现出明显的符号性、炫耀性和超前性的消费烙印。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大学生消费观本身就带有消费主义倾向。

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中国在全球化时代对发展教育多元化的积极诉求,通过文化殖民将消费主义作为宣扬西方意识形态的普世准则渗透扩张到校园。中国部分高校对消费主义辨识不足,民族文化“免疫力”薄弱,缺乏应有的文化自觉。且部分高校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相关课程中对“三观”足够重视却缺乏针对消费观的专题教育,或在涉及消费观的教育中,教育内容过于空泛、流于表象。导致青年学生培养树立科学消费观得不到有效的教育与引导。

(三)消费观主体自我教育意识薄弱

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交流激荡,多元文化纷至沓来、涌入校园。由于部分90后大学生对个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对中国国情和个人消费水平不能清晰定位,对文化安全威胁缺乏警惕,对消费主义本质及影响缺少认识,导致这部分大学生受消费主义影响,过于重视物质消费,轻忽精神消费,缺乏消费自律。伴随着理性消费意识的弱化,他们的消费观在消费主义思潮与中国传统消费观的碰撞冲击中产生了困惑和动摇。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霸权扩张中,这部分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发生了新的变化,为科学消费观的树立带来消极影响。

四、对90后大学生消费观的反思

(一)维护文化安全,抵御消费主义文化殖民

“长期以来,教育始终是一个政治的战场,而且到21世纪的新千年之初依然如此。”[8]在当代,伴随着全球化而来的西方文化霸权的强势扩张,折射出的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尤其青年学生价值观不同程度的弱化。文化危机意识不足、文化安全意识缺乏的90后大学生是中国青年中最易受到影响的群体。

因此,90后大学生应在尊重文化多样性前提下,重新审视并理性对待西方多元文化,清醒认识到发达国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输出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其重点将消费主义作为普世准则予以推行的目的是消解发展中国家传统文化,意图改造和重构国民生活方式。

为此,大学生们应坚守民族文化传统,弘扬勤俭节约的消费道德,将中华民族道德观念转化为个人价值观的构建要素,增强本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大学生们应将个人思想道德教育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予以重视,警惕文化侵略,抵制文化霸权,强化个人文化自觉意识,对抗消费主义文化殖民,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二)补位社会教育责任,引导消费观塑造

首先,家庭要端正教育理念,在家庭教育中重视对大学生经济独立意识和理财能力的培养,引导子女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和适度消费的行为习惯,避免经济上的盲目纵容。改进教育方法,纠正子女不当的模仿消费,克服媒体诱导,减少消费主义对消费观的冲击。家庭成员以身作则,减少物质挥霍浪费,在生活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树立科学消费观,为子女抵制消费主义做出表率。

其次,高校需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积极创造条件,通过理论概括、案例分析、开放研讨和考察实践等多样化教学方式,将消费观专题教育的理论学习与深入实践统一,将学生的消费道德考察制度化并落实到评优制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鉴别是非的能力和思辨思维。通过校园传媒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导向作用,引导学生辨识并抵制消费主义,削减商业传媒宣扬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消费诱导,教育学生在科学消费观指导下理性消费。

再次,党和政府有义务树立勤俭节约、廉洁朴素的形象,提供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不断弘扬传统美德,提倡节俭消费、适度消费等理性消费观。从社会主体舆论导向上抵制消费主义,批判符号性消费、炫耀性消费和超前性消费。建立健全传媒约束机制,将商业传媒消费至上和享乐主义观念的宣传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减少对大学生科学消费观树立的负面影响。

(三)加强主体教育,健全人格

作为独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90后大学生已具备是非判断能力,在消费方面具有一定的自主意识。他们在消费中通过客观评价自身消费能力和消费需要,经过自身审视,确立合理消费期望,正确引导和控制个人消费行为,能够有意识地发展健康的消费心理,健全人格。

90后大学生应加强培养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理性的消费观念,明确认识到“超过一定界限之后,更多的消费并不等于更多的充实”[9]。尤其注重个人消费道德的建设,形成正确的消费意识,增强个人选择能力、判断能力和理财能力,在消费观受到消费主义思潮冲击时能理性直面消费文化多元化。

90后大学生还应增强自我评价能力。对非理性消费心理及失范行为自我剖析,将科学的理性消费观念内化为个人消费行为准则。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引导消费理性,有效控制消费中的冲动性和被动性,减少盲目消费、超前消费和攀比消费等缺乏理性的消费,以树立节俭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促进个人素质全面提高。

总之,引导90后大学生在全球化时代树立科学的消费观,消解消费主义思潮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对抵御西方文化霸权,保障我国文化安全同样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金伟.消费主义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J].河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3):101.

[2]吕青.文化安全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2(14):34.

[3][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77.

[4]尤卡・格罗瑙.趣味社会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90.

[5]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34.

[6]吕青.文化安全视域下的德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1):71.

[7]范美霞.现代“消费主义”与经济、政治的同盟.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15.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食堂消费;调研;建议

1.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消费观是指人们对消费水平、消费方式等问题的总的态度和总的看法。消费观作为一种观念,是社会经济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但它一旦形成又会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并对其产生深刻而重大的影响。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更为突出而直接地影响大学生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对其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在当前就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课题。而大学生群体在饮食上的消费是他们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食堂是他们饮食的主要消费地点,所以研究大学生的食堂消费状况是富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本次调研旨在通过对部分全国重点高校大学生的食堂消费水平进行调查,统计大学生的消费数据,分析各层次不同类的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承受力及消费观念。同时通过了解同学们对菜价的真实承受能力以及消费喜好等各方面因素,为学校及食堂提供信息,对食堂制定菜价以及食堂的饮食管理方面起到引导性作用。

2.研究方法

调查小组成员均为中国矿业大学的本科生,本身作为大学生,成员对本校以及周边学校大学生的食堂消费情况有所了解,也更容易了解其他大学学生的食堂消费情况。小组成员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调查采访以及网络调查等方式对众多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学校包括东北大学,厦门大学,西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大学等。最终汇集资料,分析大学生食堂消费情况。

3.研究结果

小组成员对多所高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本文将以西南大学、东北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为例,将三所学校的大学生食堂消费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大学生的食堂消费水平。

在西南大学,75.35%的调查对象最愿意消费实惠的产品,52.44%的调查对象消费是有计划的,生活费的60%用于饮食消费,饮食消费的65%发生在食堂。大学生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经济来源比较单一和稳定。大学生消费来源主要依靠父母供给,占88.97%,其次是获奖学金,占4.14%,而勤工俭学占2.76%,助学贷款占2.07%,亲朋资助占1.38%,其他来源占0.69%。另外,在大学生消费来源的相对比率中,城市学生依靠父母供给的相对比重偏高,农村学生相对比重偏低,而城市学生依靠奖学金等其他来源的相对比重偏低,农村学生相对比重偏高。

东北大学中83.3%的同学在被调查时表示,在食堂选择菜品时较注重菜品的口味,56.67%的同学注重菜品的价格,50%的同学注重食堂的卫生。68.85%的同学偏好消费质量较高的菜品,73.33%的同学选择实惠营养性的食物就餐。88.97%的学生消费来源为父母供给,少量同学的消费来源除了家庭供给以外,还包括奖学金以及勤工助学等,共占11.03%。从菜价方面看,46.67%的同学认为食堂菜价偏高,48.85%的同学认为食堂菜价合理,可以接受,4.48%的同学认为菜价较低,较为实惠。

从中国矿业大学的调查结果看,89.47%的同学注重菜品的口味,其次比较重视的分别是菜的价格与食堂的卫生情况。89.47%的学生消费来源为父母供给,少量同学的消费来源除了家庭供给以外,还包括奖学金以及勤工助学等,共占10.53%。在菜价方面,89.47%的同学认为菜价偏高,与物价水平不持平,10.53%的同学认为价格合理,可以接受,基本没有认为菜价较低的同学。

通过分析调查情况我们发现,大学生的消费较为理性,没有过多奢侈浪费的现象。大学生饮食喜好多种多样,整体较为健康,多数愿意选择营养实惠的食物就餐。大学生经济来源多数是家庭供给,且城市学生相比农村学生更依赖家庭经济支持。从对于学校食堂价格满意度看来,不同学校的学生持有不同的态度。对此我们调查发现,不同学校食堂价格存在一定差异,主要由地区物价水平、学校补贴政策以及食堂经营模式等多种因素影响。但从整体上看,食堂物价水平在大多数学生承受范围之内。

4.意见和建议

大学生应树立良好健康的消费观念。从调查看,大多数学生可以做到理性消费,但有少数同学消费盲目,没有规划,且存在饮食不健康的状况。对此,学生应自觉树立良好的消费和饮食习惯,注重饮食的合理健康化。学校也应作出相应措施促使学生树立良好的消费和饮食观念。学校可开展宣传课程对学生的消费观和饮食健康方面加以引导和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态度,避免消费过度,奢侈浪费现象。食堂应提供更加营养合理的餐饮搭配,不定期推出新的菜品种类,同时应该注重菜品的质量,不应一味强调便宜而忽视了营养价值。

学校应注重食堂的经营管理。食堂的食品卫生关系学生的身体健康,因此应确保食品安全卫生。此外,食堂应重视学生的意见与建议。食堂不应因此忽视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根据学生的喜好与建议提供更加新鲜、多样且营养丰富的菜品。学校也应对食堂食品质量、服务质量、消费价格和硬件设施等方面加强管理建设。食堂管理者应参考这些因素,结合食堂的现状,进行管理与改革。用制度规范加以约束,用严密的措施保证饮食安全,严把食品加工关,严把卫生预防关,严把督查奖惩关。食堂的服务也应更加到位,中晚餐时期大量学生在食堂易形成拥堵现象,食堂也应注重维持良好的就餐秩序,保证食堂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饮食环境。

在食堂价格方面,学校和食堂经营者应重视学生的承受能力,在保证菜品卫生健康的同时,合理制定菜品价格。对于学生的多重需求,食堂可以制定多种价位的菜品,以及多种款式的搭配。每月食堂消费额过低的学生很可能是家境贫寒的学生,应该引起学校关注。应对其进行必要的关怀与帮助,避免因过度节俭而生活质量过低,不利于其成长发展。建议食堂每天提供一些免费汤或其他免费食物供学生食用。

5.总结

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大学生消费受到社会的关注。大学生食堂消费水平可以从一个方面体现出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本文选择了不同高校大学生的食堂消费行为进行研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不仅了解了大学生食堂消费的现状,分析了影响大学生食堂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并且发现了大学生食堂消费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引起学校和食堂管理者的注意,注重对学生消费观念的引导,培养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注重对食堂的经营管理,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卫生、菜品多样且价格实惠的就餐场所,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南北方大学生;消费行为

一、引言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本文将以校园文化对南北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为研究目的,借助问卷调查的方式,利用SPSS,对南北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做了分析,并将分析得出的结论进行进一步研究,得出结果。本文的研究对了解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二、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特点

(1)消费类型多样化。综合以往的研究数据进行比较,除去日常必需品和饮食消费以外,大学生每月的平均消费结构主要为学习投资,娱乐休闲,服装及化妆饰品,手机和电话费等。其中娱乐休闲的消费比例最大,可见大学生的日常娱乐生活较丰富,他们并不像以前一样一味地投身学业,而是希望可以更大地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2)紧跟潮流,过分追求时尚。许多大学生由于想使自己看起来紧跟时代潮流,于是着装大胆前卫,他们渴望凸显自己的个性,希望通过昂贵的服装来展示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以满足自己虚荣心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这部分大学生则成为校园中的时尚宠儿,属于前为消费者范畴。

(3)储蓄观念淡薄。研究表明,当一些大学生被问及一学期结束后其经济状况如何时,大多数都回答自己的花费支出都已经超出自己的计划范围之内,只有大约极少数的同学在之前有过计划,而且到学期末还有储蓄剩余。

(4)支出结构不合理。如果学生每天都在学校食堂吃饭,一般一个学生每天的饮食花销大约在20元,那么一个月下来他将花在饮食上面的数额将是600元左右。但是,有些女生为了减肥或者甚至使自己看起来更加“苗条”,他们则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每顿饭的饭量甚至不吃饭;另外有的男生可能会因为要支付玩网络游戏的钱而减少在饮食上的支出。

三、校园文化的影响

由于大学生的大多数时间要在学校度过,学校整体消费风气就会对大学生能否正确持有科学的消费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大学应该负责任地培养大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消费观念,以免他们走入歧途。具体应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注重正确消费思想的引导和培养。也就是将科学消费观念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部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经济金融常识和消费常识,让他们学会如何正确科学地进行消费。

其次,在校园内宣扬正确的消费观念,促进积极校园文化的形成。现在大学基本上都建在经济发达、商业繁盛的街区。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北京林业大学的南边有五道口购物中心、北边有“圣熙八号”购物商场,而且这周围也是各大高校林立。这些地方确实给大学生的日常消费带来了许多方便之处,但是大学生也难免会受灯红酒绿的影响而走入消费误区。所以,这就要求学校应该在校内组织宣扬正确消费观念的活动,例如讲座或者相关比赛等,以此促进积极校园文化的形成,同时传达积极的正能量给学生。

最后,鼓励实践,培养正确消费观念。实践出真知,学校应该提供多种渠道,鼓励大学生走出学校,多多参加社会实践,亲身体验挣钱的不易,通过这种方法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 。

总之,基于其他研究者对校园文化与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研究,我发现在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中,校园文化确实对他们的影响很大。但是,对于校园文化如何影响南北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问题,并没有被指出来。因此,以此为目标,我在学校进行了抽样调查,并进一步探讨了校园文化的影响方式与结果,为结论树立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四、调查数据分析

根据以上所说问题,我在北京林业大学对校内大学本科生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80份,收回问卷80份,其中有效问卷73份,占总数的91.3%,已超过问卷总数85%。在所有调查问卷中,男女比例大致均衡、南北方大学生分布大致均衡。因此,本次调查问卷属于有效问卷。根据搜集的数据,利用SPSS模型对其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得出了结论。

(1)调查样本比例。本次抽样所选取的样本中,南北方大学生比例大致相同,其中北方大学生和南方大学生的男女比例也大致均衡,因此为后面的分析建立了科学基础。

(2)消费比例。1)基本消费比例。根据调查,大多数大学生的生活费用集中在1000~1500元左右,而且不论是北方大学生还是南方大学生,在平时生活的比例中,排在前3位的都是吃、穿和购买生活用品,由此看来,基本的生活需要无论对北方大学生还是南方大学生都是最重要的。2)其他消费比例。北方大学生:从问卷结果统计看出,除去基本生活需要,对北方大学生和南方大学生来说,在他们的其他消费支出的比例中,排在前三位的都是休闲娱乐(包括唱歌、看电影等)、学习进修、外出旅游,其中北方大学生中,三者的得分比为177∶90∶74;在南方大学生中,三者的得分比我145∶73∶60。三者的得分比例中,休闲娱乐所占的份额大约是学习进修所占份额的两倍,而学习进修所占份额和外出旅游所占份额大致相同。由此可见,在生活费用有限的情况下,在大学开放性教育的影响下,当今大学生更看重自身的娱乐,而对于学习方面的支出则相对较少。大学生更愿意用更多的时间和朋友去唱唱歌或者看看电影,或者是利用现在相对空闲的时间到各处走走,多接触一下世界,他们更看重文化的消费,渐渐忽略了学业的消费。

(3)消费观念的转化。当被问及“来到大学后自己的消费观念是否有所改变”的问题时,在北方大学生中,认为自己的消费观念改变的大学生和认为自己的消费观念没有改变的大学生的比例大致相同;但是,在南方大学生中,大部分人认为自己的消费观念存在改变。可以看出,由于北京林业大学的地理位置位于北方,所以她对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影响更趋于北方化。在认为自己的消费观念发生转化的那些大学生中,他们普遍认为是他们身边的朋友和自己的社会实践经历是他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转化。从数据还可以看出,大学生知识的积累和学生组织的工作经历对他们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4)消费倾向。前面的消费比例是在生活费用有限的情况下成立的,但是如果大学生的经济状况相对自由、支付能力相对较强,那么以上的比例就会有所改变。1)北方大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北方大学生还是比较注重吃、穿这样的基本消费,这与北方的人文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在北方人的思想观念中,饮食、穿衣在他们的文化中占很大比重,因此北方的大学生也继承了这一传统。但是,大学生毕竟接受过高等教育,他们的思想比较开放、前卫,所以如果经济允许,出去旅游是他们享受生活的最好方式,这样不仅能放松自己,还可以看看外面的世界,使自己开阔眼界。2)南方大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南方大学生则把外出旅游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他们更注重心灵的享受而不是物质的享受。这与南方的经济较普遍北方发达有很大关系,大多数来自南方的大学生家庭情况比较好,因此对于物质的享受并不看重,他们认为趁着年轻出去走走才是这个年龄最应该做的事。

五、结论

根据以上的数据可以综合看出,校园文化对南北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经济有限的情况下,二是在经济相对自由的情况下。

(1)经济有限的情况下。在经济有限的情况下,南北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基本趋于一致:吃、穿、用,这些基本的生活需要在他们的消费中占主导地位;除去基本的生活需要,文化消费在他们的日常消费行为中所占比重最大,大学生喜欢将自己的生活费用的很大一部分用在看电影、唱歌或者旅游方面,而对于学习方面则没有那么重视。形成这种情况的愿意有很多,经济的限制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影响因素。除此之外,身边的朋友和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是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因素。大学生每天接触最多的人就是他们身边的同学、朋友,他们每天一起吃饭、上课、锻炼、逛街、看电影、参加活动甚至同寝室的还要每天在一起睡觉休息,因此这些同学、朋友的行为肯定会对他们产生影响,反过来,他们也在影响着他们的同学、朋友。另外,学校为大学生提供了很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或者在学校的影响下他们自发的去寻找的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这些经历会提供给他们许多之前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例如学生中有人做过超市收银员的兼职工作,那么他对于超市中商品的价位、是否有促销活动、哪些商品更受消费者欢迎等都会有大致的了解,这促使他在购物挑选商品时会有与不了解这些情况之前不同的地方;同时,辛苦的工作会让他知道挣钱的困难,那么他在以后的花费中可能会更节俭。其次,大学生知识的不断积累和他们在学校中的学生工作经历对他们的消费行为影响也很大。随着知识的积累,大学生的思想境界会发生改变,这种思想上的改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思考方式和行动方式,因此也会影响到他们的消费行为。另外,学生工作经历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是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毋庸置疑,学生组织会让参与其中的大学生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方法,也会提高大学生自身的能力。同样,他也在改变着大学生对社会、未来的看法,因此他们可能投入资金到自身素质、知识以及能力的提高上。

(2)经济相对自由的情况下。首先,所谓经济相对自由,并不是指有无限的财产可以支配。这一情况就像你有一笔数目不小的存款并且计划花掉这笔存款,那么你首先会把这笔存款花在什么地方,其次是什么地方,再次是什么地方。这种情况在大学生以后步入社会之后会时常发生,比如大学生将自己赚的第一桶金如何支配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体现出了南北方大学生在消费行为方面的差异性。对于北方大学生,即使是经济相对自由的情况下,他们还是更愿意把自己的费用首先使用在饮食和穿衣上,这与北方的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在中国历史五千多年的演变与形成中,北方形成了对饮食、穿衣十分注重的传统习惯,相对于南方人,北方人更讲究吃穿,这也就是为什么北方的饮食种类、穿衣习惯更多而且更受世界各地的人喜欢的原因。因此,身处在北方的大学生也被这种文化影响,进而影响了他们的消费行为。另外,北方的大学生受自由开放式校园文化的影响,他们渴望走出去见见世界,看看世界的样子,因此旅游成了他们除去吃穿之外的不二选择。对于南方大学生,在经济相对自由的情况下,他们会把自己的首要选择放在旅游上面。因为南方的经济发达程度相较北方要高,来自南方的大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普遍都不错,这反而让他们不太注重物质的享受,而注重心灵的自由,因此旅游是他们最喜欢做的事。但是,受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他们的消费行为也偏趋于北方化,因此在旅游之后吃、穿成了他们的最佳选择。

总之,即使南北方大学生在文化、价值观、行为标准等等理念,受家乡地理环境、传统文化、教育背景、经济发达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会有很大不同。但是,在来到北京林业大学之后,他们的消费行为受校园文化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基本趋于一致化。而且根据数据显示,这一致化实际上更趋于北方化,原因是北京林业大学位于华北地区,它在其校园文化的形成上也会受北方地理、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参考文献:

[1] 马新妍.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J].长沙大学学报,2009,23(4).

第8篇

论文关键词:90后大学生;消费道德;消费观念

90后指1990年至1999年出生的中国公民,90后与80后均出生在中国改革开放后,但不同的是,80后见证了中国从贫穷逐渐走向富裕,而90后在出生时改革开放已经显现出明显成效,是中国政治、经济、教育特别是信息飞速发展的年代。所以,90后可以说是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随着90后逐渐进入大学,90后大学生的消费道德问题也引起了思想政治工作者和相关学者的关注。90后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知识阶层,不仅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方向,其消费道德观念、消费结构、消费行为也对社会消费道德观具有重要的引导力。研究90后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和消费道德,一方面丰富了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90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进行教育引导,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激励大学生不断向上,自由、全面地发展,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

一、90后大学生消费道德现状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和社会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改变。相关研究表明,相比改革开放的前二十年,近十年来我国大学生消费道德观呈现变化趋势较快的特点,90后大学生的出现更给高校开展消费道德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大学生作为社会消费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消费行为、消费观念、消费结构都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了进一步了解90后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道德现状,课题组在多所高校发放调查问卷共计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8份。通过调查对90后大学生消费状况、特点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

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主要集中在大一和大二,相比以往的调查数据我们发现,90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有以下四个新特点。第一,90后大学生生活费来源渠道多元化。除父母给予、勤工俭学等传统方式外,由于政府和社会对贫困学生资助力度加大,有部分学生是通过奖、助学金方式获取生活费(占16.5%)。第二,90后大学生生活费额度明显提高。生活费选择在600元以上的占受访数的75.8%,生活费达到1000元以上的占7.2%,生活费低于300元的占1.8%,而对于生活费的期望值有83%的学生选择“维持现有水平”。第三,消费行为多样性。虽然大多学生把伙食费放在消费的第一位,但其他消费形式体现了90后大学生消费的特性。80.2%的受访者把购买学习资料、教育培训和文具放在消费的第二位。此外,部分学生有网购的习惯,通讯费用中手机上网费用也占有较大比例,受访学生中94.1%的学生是用手机上网方式作为和他人联系的常用渠道。90后大学生在“请他人吃饭或和他人聚餐每月花费”上,79.4%的学生选择在20元以下。第四,90后大学生消费行为明显受到寝室文化的影响,形成整体比较节约、整体消费较高两种不同的现象。除极个别比较困难或者条件比较优越的学生外,大多寝室消费无太大差别,但寝室与寝室之间整体消费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从家庭收入状况来看,这些学生之间家庭经济条件相差并不十分明显。

武汉大学的一份90后大学新生调研报告也表明,90后新生不仅对生活质量和品位有更高追求,还注重社交与审美。武汉大学的调查显示,在这些90后大学生中,每月消费主要用于购买书籍、文具等学习方面的学生占总人数的65.6%,而每月主要消费在娱乐性支出、电子产品以及化妆服饰等方面的学生比80后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分别为38.8%、22.8%和20.1%。其中,手机、电脑、相机等数码产品非常普及。这说明90后大学生更注重与信息化时代的接轨和自己的外在美,但其中娱乐性支出比例较高,也隐含着部分奢侈消费的成分。

调查充分表明,90后大学生与其他同龄人相比消费更加理性、务实,家境十分贫寒的学生仍然存在,而且90后大学生对家庭的依赖性依旧很大,经济独立意识比较缺乏,自力更生的念头萌生较晚。90后大学生的消费需求具有不确定性和可诱导性,他们由于受年龄、阅历等因素影响,正处于一个由不成熟阶段向成熟阶段过渡的时期。其消费习惯、消费心理尚不稳定,消费需求有较大的弹性,消费道德观正在形成阶段,也存在不少误区。一是消费较盲目,理财观念淡薄。二是消费结构不合理,更看重物质消费。三是攀比心理较严重,有些消费不切实际。四是相比80后更加看重个性消费,不合理的恋爱消费也占有很大比例。90后大学生面临的社会消费环境有很大变化,由于90后大学生的成长背景和个性特征与80后有很大不同,特别是网络的普及使90后受到网络消费行为和网络道德环境影响较大,我们应该对90后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持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同时也要认识到他们引领时尚消费的前沿,但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其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因此,一部分大学生脱离了实际的消费水平,对高校的思想道德建设产生了消极影响,危害到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转贴于

二、当前高校消费道德教育形式、内容及存在的问题

经济学家们把合理的消费支出概括为三层含义。第一,等于或接近于社会平均消费水平。第二,与个人收入、财力相适应。第三,在资源的社会供应量为既定的条件下不过多地占用或消耗该种资源。因此,我们一般把明显高于大学生群体消费水平、明显高于个人收入水平、明显高于社会供应承受量的消费行为称为不良消费。正如许多研究提出的那样,大学生不良消费道德观念的形成可以归咎于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三方面的原因。从家庭而言,家长本身存在不正确的消费观念,只看重孩子学业而不注重品德的养成,由于是独生子女,所以比较溺爱等原因对90后大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社会而言,社会中存在超前消费、拜金主义等许多消费观念,大学生是许多商家营销的主要对象,他们通过电视广告、海报宣传甚至赞助高校活动等方式在大学生中灌输适合自身利益的消费观念,加上学生生活环境的攀比风气,造成部分90后大学生不能理性消费。此外,部分90后大学生家庭条件较好,学生个性较强,比较喜欢旅游、买奢侈品等消费方式。从高校而言,由于高校后勤社会化、大学扩招及90后学生性格特征和思想观念不同于以往学生的缘故,在引导90后学生形成合理消费道德观念方面存在很多困难和不足。

当前,绝大多数高校并没有针对90后大学生进行专门系统的消费道德教育活动,在我们走访的几所高校中,90后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一般是在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学过程中完成,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形式:一是开设专门的消费理财选修课或在“思想道德修养”等相关课堂教学中进行消费道德观的教育。二是通过三下乡、青年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消费道德情感体验。三是运用学校宣传媒介和标语横幅在校园营造健康消费道德观的良好氛围。面对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现在大学的消费道德教育就显得有所欠缺。在课堂教育中所灌输的都是一些偏重于知识教育的理论知识,没有或很少引导和教育学生在消费观念、消费意识、消费方式等方面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存在表现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教育手段落后、教育力度不够等问题。90后大学生在一个社会不断变革和进步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对这样的教育方式比以往大学生具有更强的逆反心理和不满情绪。

有趣的是,目前高校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辅导员队伍大多是80后大学毕业生。高校辅导员作为90后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的主要力量,他们在管理和教育90后学生时还面临自身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问题,80后的成长背景与90后有相当大的差异,在消费观念上80后主张勤俭节约,而90后就较偏向于超前消费,思想和行为上与80后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对比。

三、90后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对策和建议

90后是现代社会的新一代,他们的消费观念将影响和带动以后社会的消费发展方向。强化90后大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理性文明消费,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是高校道德教育面临的新课题,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承担的重要责任。

第一,高校应该充实和完善消费道德教育课程体系。大学生德育的任务制约着德育内容的性质,90后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宽度,当前90后大学生消费道德思想实际又决定了德育内容的针对性。一方面,针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专门的消费道德教育选修课程或者有意识地在其他课程中穿插相关内容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消费的特性和价值,提高大学生对消费品的价值判断能力,提高大学生对自己支付能力的理性分析水平,从而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另一方面,在内容的选择上应该重视传统美德教育和生态伦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节俭、绿色消费观。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崇俭”是消费价值观念的核心,我们要重视从传统中借鉴合理的教育资源,在传统消费观的基础上成功构建新型的节俭消费伦理观。同时,应通过生态伦理教育,使90后大学生认清过度消费和破坏性消费给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鼓励90后大学生践行绿色消费,避免对资源的过度浪费和对生态平衡的破坏。

第9篇

【关键词】消费文化;大学生;科学消费观;教育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6 -0007-01

一、问题的提出

消费行为是经济发展中的永恒话题,是每一个居民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活动,因此消费现象和消费过程必然表现为某一种文化趋势。从广义来看,消费文化是人们所消耗的生产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看,消费文化包含消费品、消费观、消费方式、消费体制以及消费伦理等。消费文化是一个社会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者偏好、消费层次的重要指标。西方学者自工业革命开始就已经关注消费文化,并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掀起了探索消费文化属性及其社会影响的,上九十年代市场经济制度确立后,我国的经济研究者结合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也兴起了消费文化研究的热潮。

二、我国消费文化的特点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民大众开始享受消费生活带来的满足感,整个中国从“生产型社会”转型为“消费型社会”,消费文化开始悄然兴起。从整体来看,我国的消费文化在融入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的基础上仍然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部分特质,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消费文化。

三、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的选择困境

在这种混沌性、多元性消费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下,大学生的消费思想发生了诸多革新和嬗变,同时又面临着多重选择的矛盾、困惑和迷茫。

(一)物质消费与精神需求的彷徨

一般来说,在校大学生离开父母开始集体生活,开始有足够的生活费来支配自己的生活,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尚未成熟,物质消费对他们具有较大的新引力和刺激力,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衣食住行上追求时尚、名牌,利用消费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深受消费文化的影响,大学生对物质有一定的追求理所当然,值得庆幸的是当代大学生仍然能够比较客观的看待物质享受,依然比较重视精神追求,主要表现在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政治热情,追求诚信,乐于参与公益志愿活动。然而必须值得注意的是,在消费文化的发展下,极力追求奢侈、炫耀、无节制的“消费主义”也应运而生,在消费主义的冲击下一部分大学生在物质消费与精神需求中徘徊不定,过分追求物质享受,从而忽略了学习,信用卡消费所引发的“拆东墙补西墙”、“啃老”等现象在大学校园层出不穷。

(二)传统美德与现代时尚的游离

随着自我观念的不断加强,大学生不再像老一代人那样过分执着于传统,而是更加求新、求变、求异。从消费观念来看,“强本节用”、“禁奢昭俭”、“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等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曾经是很多人的立身情操和持生规范,当代大学生仍然对传统文化持肯定态度,有维护消费道德的意识,但是同时他们也热烈拥抱时尚,崇尚一夜成名、一步登天的成功捷径;他们尊重社会秩序和发展规律,但是追求个性的张扬与自由,往往忽视了作为消费者所应承当的责任和义务。

(三)民族情结与开放意识盘桓

我国经济在加入WTO之后实现了飞跃性的发展,在各地都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国的物质文化产品,作为时尚一族的大学生们面对“洋货”当然是青睐有加。然而近年来国际关系出现波澜,抵制洋货运动在大学生中时有苗头。由、问题、问题引发的中美、中法、中日争端,使大学生们开始抵制沃尔玛、家乐福、日本车等舶来品,大学生们用这种行为证明自己的民族情结,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长期以来,很多大学生既不能放弃发展民族经济的憧憬和理想,又对洋产品念念不忘,纠结于民族情结与开放意识的矛盾之中。这实际上反映了大学生们不能辩证的看待全球一体化下的消费文化,忽略了民族情结与开放仪式和平共处和相辅相成的关系。

四、大学生科学消费观的教育路径

在经济发展以及中西文化的交融中,大学生们面临着消费观的选择困境,为了避免他们进入消费误区,必须对大学生进行科学消费观的教育。简单来说,就是要引导大学生的消费需求,建立健康合理、理性适度的消费观念,在满足生理健康和精神健康需求的前提下,减少对资源、对环境、对他人的损害,促进可持续消费。

(一)加强大学生对当代消费文化的认知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任何消费观念都是产生于一定的消费文化背景下的。当前多种文化并存,充斥着社会的每个角落,琳琅满目的商品,多种可供选择的购物形式,生存、享受、发展多种需求的思想斗争使大学生们看不清楚消费文化的特点。通过介绍西方消费文化兴起、发展、传播的历史,以及我国传统小农经济、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确立、入世经济一体化不同时期消费文化的发展使大学生明确区分中西消费文化特点,传承我国的优良传统,取西方消费文化的精华,摒弃消费主义的糟粕,为平衡好物质与精神需求奠定认知基础。

(二)将科学消费观教育纳入学校正式教育体系

高等院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承担着科学消费观教育的主要职责。香港大学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将科学消费的观念、基本知识以及基本技能纳入到正式的教学大纲之中。内地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科学消费观教育,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来拓展科学消费观的教育的广度,并制定其他相关的消费教育专业课程,延伸科学消费观教育深度。

(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

大学生科学消费观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社会、家庭、高等院校多方面的合作。大学生的经济主要来源与父母的支持,为了培养大学生科学的消费观,家长应当以身作则,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和简朴的生活作风,还应当了解大学生的收支情况,提倡文明消费,鼓励他们掌握基本消费技能和知识,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一定的报酬。大学生本就是社会的一名成员,其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受社会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包含广播、电视、网络在内的大众传媒在引导时尚潮流时,不应当只考虑到商业利润,还应承担起社会责任,用积极的、科学的消费观念进行宣传报道,降低不良信息对大学生消费观的影响;政府应当支持科学消费,摒弃社会不良消费的观念,推进科学消费观宣传,对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整顿,批判社会上奢侈、炫耀的消费风气,加强法律的约束力度,把培养大学生科学消费观引入到法治的轨道上。只有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最终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建设贡献正能量。

参考文献:

[1]赵吉林.中国消费文化变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

[2]王忠武.消费文化与中国现代化[J].学习与探索,2005(6):123-126.

[3]宋丹丹,左洋等.武汉2万余大学生背债买“苹果”.武汉晚报[N].2013-3-18(06).

[4]付晓辉.西方价值观念对中国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9.

第10篇

[关键词] 大学生 消费观念 健康消费

一、大学生消费观现状

1.在消费结构中理性消费是主流

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据网上调查显示,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如: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这是因为我国的大学生与国外的不同,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这使大学生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300元~800元之间,家境较好的一般也不超过2000元,而这笔钱一是用来支付伙食费和日常生活用品开销。二是用来购买学习资料(考研、攻读各种资格认证、英语过级考试等等),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他们有时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我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大学生非常关注的内容。

2.追求时尚和名牌受到大学生的亲睐

青年始终是大学校园中的主体,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惟恐落后于潮流,这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在大学生消费中最突出的消费项目就是使用手机。调查结果发现学生手机拥有率已达到每班不低于60%。此外,小至一张几十元的上网卡,大至电脑都是当代大学生的追求的目标。再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生活用品,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新”族。调查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就所占比例来看,“是否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至于名牌产品,当问到“如果经济许可,会否购买名牌产品”时,80%的学生表示肯定。以上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

3.体育健康消费是不老的话题

大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是大学生参与体育的前提,对体育与健康两者相关程度的认识,取决于大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是否全面,体育健康意识的需求必然转化为消费行为的桥梁,也必然是通过市场得以实现。据调查学校内设置的健身中心很受学生欢迎,他们中利用校内的体育资源,选择定期参加体育锻炼的,也有参加校外休闲健身俱乐部去进行体育锻炼的。这表明大学生的健康消费涵盖了运动器械用品、衣物等内容,也逐渐提高了对体育促进人的身体、心理、审美等社会性各方面功能的了解,形成了一定的价值体系。。

二、大学生消费观念存在的问题

1.缺乏消费理性,自控能力不强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这也正是大学生消费示范效应的结果。拿手机产品来说,目前,有手机的大学生中,一部分有通信的需要,且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另一部分有通信需要,但是家庭经济条件负担不起的情况下“趋前”消费;还有一部分是既无通信需要又无家庭经济条件负担的“奢侈”消费,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一些同学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而“奢侈”消费则是由大学生消费的示范效应,攀比心理导致的。

2.大学生过分追逐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大学生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并敢于创新,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在消费问题上相信自己的真实体验,如果使用某种品牌产品产生好的体验,就会坚持使用,从而逐步形成固定偏好,最终形成使用习惯,保持对此产品良好的忠诚度。比如洗发水,感性认识上的气味清香,质量好,效果明显,都会促使他们继续使用下去。因而追逐时尚,不仅是各种不同类型社会成员的消费特征,也同样符合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在调查中,一些同学指出,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3.盲目消费,过分展示自我

与成年消费者不同,大学生一般没有从众的心理特征,这一特征与追新求奇、自我表现的心理特征有关,处于这一年龄段的青年,心智、生理已经成熟,心理上要求独立,但生活、经济上却仍然有很大的依赖性,必须依靠家庭的资助才能良好的生活下去,并能在自由支配金钱的情况下,随行所欲地进行消费,追求、展示自我,如:吃讲究情调,穿追求时尚和名牌;谈恋爱追求情感,大量进行物质投入;交朋友不惜重金;网费、话费节节升高,追求“舒适、时尚、流行”的生活方式。当今社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财富持续增长,大学生也变得越来越有钱,也不断受到企业的广泛重视。

4.消费差距拉大,出现两极分化

我们曾经搞过一次关于大学生在消费调查,其结果有近16%的同学在350元以下在比较困难的生活线上坚持学业;有近29%的同学在360元~520元之间,这属于中等水平,还算过得去。有近35%的同学在530元~850元之间,这是属于中上等水平了,手头稍为宽泛一点。有近15%的同学在860元~1350元之间,这就比较自由了。还有5%的同学月消费1360元以上可以说是无忧无虑,“该出手时就出手”了。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也比较分明,这在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三、引导大学生正确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大学生消费数额的增加,结构的变化,方式的多样化也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对这样一支群体是如何花钱,消费结构又是怎样?记者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不同年级之间,男女同学之间,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上都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年级越高,消费水平也随之增长时尚化、个性化,使消费标准不断增长,大学生个性化消费的增多已成为趋势与潮流。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正逐步向开放化、前卫化发展,但传统的理性消费观念仍是主流。绝大多数学生在消费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是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价钱的追求。

1.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调查研究在先

在思想理论教学中,大学生的消费意识教育应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与调查研究相结合,变理论教学空洞无物的说教,为理论教学联系实际。今后我们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在研究他们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当然,调查研究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培养自己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维。

2.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观念,倡导责任意识

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包括: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具有独立的意识与理智消费的观念。教育学生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科学的消费意识。引导他们在考虑个人消费时不忘光荣传统,科学规划安排,是个人消费标准与家情相适应。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不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市场这个角度看,需要鼓励人们积极、合理消费。如果不考虑个人经济状况和支付能力,盲目追求奢侈的消费模式是十分有害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客观的分析社会上的消费主义现象,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作一个清醒的消费者。

3.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观念,树立财商观念

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财商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我们应该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在思想政治课和德育课的教学活动中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以达到教育目的。增强独立意识,培养和加强理财能力是现今的大学生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的必备因素。理财不是简单的四则运算,不是简单的收支平衡,它需要长期的理性基奠。

4.加强对大学生消费意识,提高体育健康水平

大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和能力将随着其家庭收入的增加和个人的经济能力的增加而提高。当大学生的基本物质的到满足和满意的时候,他们才会把钱花在体育上,因此要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体育健康消费观。消费风气应成为建设节约型校园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校风建设应该把握育人第一位的原则,重视大学生为人处世每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以促进大学生学业的成功追求。建议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并且持之以恒。塑造节约型的校园理念,利用校园环境影响大学生理性健康的消费习惯的养成,形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向社会输出具有健康理性消费习惯的社会成员.

5.省略

[2]王绍玉冯佰侠: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J].中国青年研究,2002(5)

第11篇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消费心理;消费观念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时代信息化的极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人数日益增多[1]。在消费方面,大学生群体的消费总额越来越大,其消费心理与消费观念对其同龄人群甚至整个社会群体的影响也越来越大[2]。因此,我们有必要去了解现阶段大学生的消费情况,分析其消费心理,并随时关注大学生消费理念的变化,加强探索其变化的原因,从而开展相关的学习指导,引导大学生们建立一个健康的价值观、消费观、人生观。本研究通过对某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2009级大学生消费心理的分析研究,旨在初步了解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的特点,并探讨其消费理念的影响因素,从而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的消费心理指导提供依据。

二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整群抽取某院校临床医学院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全部420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时间为2012年10月~12月。

(二)研究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使用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遵循尊重、知情同意、保密的原则,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在班级内发放调查问卷,填写完毕后,立即回收。

(三)研究内容

问卷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特征。

(四)质量控制

调查问卷经过反复设计、论证和修改,以确保问卷设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调查员为接受过统一培训的大学生。调查问卷现场回收后,由调查小组负责人审核,对无效问卷进行剔除,对合格的问卷统一进行编号。

(五)统计分析

问卷经EpiDatav3.1进行双机录入,检核、校对后,建立数据库,用EXCEL2003和SPSS.16.0进行数据分析。

三结果

(一)一般人口学特征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20份,回收问卷417份,回收率为99.29%。剔除7份调查信息遗漏超过50%以上者,有效调查表410份,有效回收率为97.62%。男女性别比为0.63:1;汉族348人,占94.05%,其他民族22人,占5.95%;家庭居住地为城市的226人,占66.00%,城镇的88人,占21.84%,农村的49人,占12.16%;学费为4800元者229人,占55.85%,5600元15人,占3.66%,16500元114人,占27.80%,其他情况为52人,占12.68%;学生家庭月总收入2000元以下者61人,占14.99%,2000~5000元者171人,占42.01%,5000~10000元者126人,占30.96%,10000元以上者49人,占12.04%;学生每月生活费800元以下者114人,占27.80%,800~1000元者139人,占33.90%,1000~1500元者118人,占28.78%,1500元以上者39人,占9.51%。(见表1)。

(二)消费心理的特点

本次问卷调查有5道题涉及到消费心理的特点。大学生在某项消费时,考虑价格高钱不够用者110人,占26.89%;考虑该商品实用性者275人,占67.24%;考虑该商品的档次16人,占3.91%;其他8人,1.96%。购买过程中,最注重产品的品牌有50人,占12.20%;最注重质量有270人,占65.85%;最注重外形美观有53人,占12.93%;最注重价格的有26人,占6.34%;其他有11人,占2.68%。消费中对于”勤俭节约”的理解,赞成”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永远不会过时,有177人,占43.48%;赞成一定范围内可以提倡“勤俭节约”,有213人,占52.21%;赞成”勤俭节约”以前曾经有用,现在已经过时,有12人,占2.94%;其他选项6人,占1.47%。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中,选择量力而行,不能入不敷出有330人,占80.68%;选择不能只讲吃穿,娱乐休闲也很重要,有37人,占9.05%;选择只要自己喜欢,价格贵贱无所谓,有22人,占5.38%;选择讲究品味,追求个性,选择品牌,有8人,占1.9%;选择分期付款,超前消费,有2人,占0.49%;选择有多少花多少,作月光族,有10人,占2.44%。在消费理念中,选择物质者35人,占8.56%;选择精神者78人,占19.07%;选择物质精神并重者292人,占71.39%;选择不知道者4人,占0.98%。(见表2)

(三)大学生消费观念及其影响因素

消费观念是指人们对待其可支配收入的指导思想和态度以及对商品价值追求的取向[2],主要分为理性消费和非理性消费。本次调查选取4道能够反映消费理性与否的题目(消费时节省程度,支出的记账频率,生活费的分配规划,盲目花钱的频率),赋予分值总分Y,发现Y大小与人数呈正态分布趋势,从而将Y分为二分类变量,0为理性消费人群(小于等于8分),1为非理性消费人群(大于8分的)。以消费理性与否作为因变量,探讨消费理念与居住地,父亲文化水平,母亲文化水平,父亲职业,母亲职业,家庭月收入,月消费总额6个因素的关系。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得出,家庭月收入、月总消费额两项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月收入和月总消费额亦是消费观念的危险因素,OR分别为OR=1.279(95%CI:1.045~1.565)和OR=1.714(95%CI:1.415~2.077)。居住地,父亲文化水平,母亲文化水平,父亲职业,母亲职业,与大学生消费观念无统计学关联(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见表3),最终筛选出月消费总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月总消费额为消费观念的危险因素,OR=1.753(95%CI:1.399~2.198),居住地,父亲文化水平,母亲文化水平,父亲职业,母亲职业,家庭月收入与大学生消费观念无统计学关联(P>0.05)

四讨论

“消费”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广义上指“人们为了满足生产以及生活的需要,进而对物质资料消耗和使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而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则主要指生活消费[3]。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本校大三学生家庭月收入大部分都能多于2000元,学生的月生活费平均在800至1000左右,其消费水平与2013年中国大学生生活形态研究报告中所提到的中国大学生人均月消费支出945.6元相符合[4]。在消费心理特点方面,大学生群体较其他社会群体有很大不同:他们追求个性,倡导新潮,具有较强的购买欲望,并在消费时会有情绪化表现[5]。根据本次调查结果,能够体现出这些特点,并且我校大学生消费心理总的特点是:大多数大学生的消费重视产品的质量、实用性和价格,其消费心理是相对理性和成熟的;多数大学生追求物质精神并重的消费观念。在消费理念方面,家庭月收入和月消费总额越高,大学生的消费理念表现为越不理性,这种现象可能与以下两方面有关:首先,由于大学生处于较年轻的年龄阶段,他们心理还尚不够成熟,得到过多的生活费而缺乏有效的计划和控制。他们会追求时尚而盲目消费,心理上的攀比趋势会逐渐加强,因而造成不理性消费的观念形成。其次,大学生的生活费大多依赖于父母,其经济独立性观念并不强烈。家长每月给予的生活费相对稳定,即使出现不够花的情况,父母还是会给予支持,这使得大学生形成了依赖心理。大学生在消费时没有太大的顾忌,使得其经济独立意识薄弱,逐渐形成不理性消费的观念。基于以上的结果,学校在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并培养学生们形成独立经济意识,合理计划自己的消费支出,使大学生们的思想逐渐成熟,消费更加理性。

作者:李鑫 彭洪 张微 郑晓荣 张琳 李彦坤 赵亚双 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参考文献

[1]林梅.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成因分析及其对策设计——基于S市若干高校的调查数据[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2).

[2]刘珺.大学生消费现状的心理学分析——以中南大学为例[J].神州,2011,11:091.

[3]于霄鸣.消费的哲学解析[D].河南大学,2011.

第12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大学生作为未来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在当代社会消费中,在校大学生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消费群体,其自身消费意识俨然对消费文化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因此在校大学生的消费观是对其实际消费与未来消费的现实反映,这对研究消费与市场供给有重要意义,并且可以掌握其思想与行为特点,对高校的思想道德建设、教学管理有直接影响。因此,笔者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同时,针对甘肃农业大学在校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做了一次调查研究,通过总结分析其消费现状、特点与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心理,直接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日后的工作成才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对该校在校大学生消费行为及其心理有比较全面和准确的了解,我们主要采用了调查问卷的方法进行研究。对甘肃农业大学各个院系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20份,有效率为100%。分析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心理,并且相应的提出了有关建议,希望在校大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目前的消费行为,养成勤俭节约的消费习惯,不骄不躁,培养健康的消费观,为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生活尽自己微薄的力量。通过这种良好的消费习惯来引导未来消费,并且对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成为祖国的接班人。

二、甘肃农业大学在校大学生的消费现状

(一)消费结构

通过此次对甘肃农业大学在校大学生的月季消费调查问卷的分析与研究来看,笔者认为其消费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见图1

1、学习消费。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工作,因此学习费用是保障大学能顺利完成的必不可少的开支,在调查分析处理后可见这部分占到在校大学生日常总消费的18%,并主要包括上交学校学费与购买自身学习费用两部分:上交学校的学费和平时自己购买学习资料。

2、日常基本生活消费。日常生活主要指吃、穿、用、行等基本购物消费,在资料分析后这部分消费占到30%。

3、精神娱乐消费。在消费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在校大学生消费方式也随着发生很大的变化,用于看电影,听音乐会等精神娱乐方面的消费占到15%。

4、人际交往消费。大学校园不再是象牙塔,而是一个小小的社会;也不再仅仅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同时是了解、适应社会的窗口。因此要想更好的立足社会,就要把学习文化知识与培养人际关系结合起来,因为人脉在未来学习工作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该校大学生在这方面的支出占了11%。

(二)甘肃农业大学大学生消费的特点

1、消费来源单一。由于大学的教育模式使得学生缺乏自由的个人时间与空间,加之社会用工方式狭窄,这两者之间的不对称使得在校大学生缺乏自己劳动赚钱的条件,也没有更多的精力从事社会工作,靠自己完成学业几乎是不能的,而该校靠家庭资助的学生占到81%。见图2

2、务实与经验相结合。该校大学生在消费时不盲目消费,且消费时主要注重商品的价格与质量。见图3

3、大学生消费水平的差异性。通过调查分析该校大学生消费水平差异性明显,48.33%的学生消费水平在500-900之间,而只有6.67%学生消费水平在300元以下。见图4

三、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甘肃农业大学在校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总体来说是比较理性的,但由于自身不够成熟,加上消费文化多元,易受周围环境影响与其他方面因素作用,其在消费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盲从

在校大学生由于自身意志薄弱,与周围同学的影响,在消费方面容易随主流,从众行为较明显,在“班级效应”、 “宿舍效应”的影响下往往盲目消费。调查中有同学说“我家条件不太好,但是我们宿舍爱一起出去逛街、玩,叫一次不去还好,如果拒绝的多了,其他人就会独立你,因此我就不得不硬着头皮去,这无意中就给自己增加不少不必要的开支。”。(见图5)在这个流行元素不断充斥的社会,大学生充满了对新鲜事物的兴趣,并希望用新的形象来展示自己的青春活力与引起他人关注,因此受某些因素影响,一些在校大学生通过一些民间的不正规渠道贷款来消费,或者利用借记卡提前透支消费,有时候一个月就把家里给的一学期的生活费花光,更有甚者将学费拿来消费。这种盲目消费带来的经济负担与精神压力,不利于其身心健康。

(二)感性

大学生有强烈的自尊心是好的,可以激励人不断前进,取得进步,但是过度的自尊却不利于自身发展。大学生注重自身形象,部分大学生在强烈自尊心的驱使下感性消费现象明显,他们不再考虑自身条件是否能够接受,只要喜欢就买。同学之间,朋友之间相互攀比与炫耀的心理作用下,让大部分同学觉得自己消费水平偏低。部分家境好而学习不理想的同学,为了赢得同学的注意、改善自己的形象,通过物质的满足来掩盖学习的不足。调查中多数学生的生活费是按月汇的,然而无计划的消费,生活费往往坚持不到月底,更有甚者即使花光,也要向身边同学借了消费,这种现象下更谈不上理财,因此在校大学生中“月光族”不在少数,

四、引导甘肃农业大学在校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的方法

(一)学校教育

在校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因此学校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一是加强课堂教育,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受教,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正确的消费观念,加强思政教育对培养正确价值观,消费理念有重要作用;二是整顿校园周边的消费环境,环境对一个人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加强校内与校外的学习环境是义不容辞的,强调校风、学风建设为在校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此外,要对学校周边的商业秩序与经营范围加以整顿;三是宣传正确消费观,学校可以通过演讲,讲座,班会的方式宣传教育理性消费观。

(二)家庭教育

首先家长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中,父母要培养其自立精神,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主,更快适应新环境。其次,家长要和孩子合作制定消费计划,适度引导,培养健康的消费观念,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

第13篇

[关键词]大学生;理性消费;策略研究

[DOI]10.13939/ki.zgsc.2015.06.041

1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表现

大学生消费观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之间的矛盾使其消费状况存在不少问题,但非理性消费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这不仅加重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增加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难度,也直接地影响到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具体而言,当前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表现为以下几点。

1.1 注重符号消费,忽略实用消费

很多大学生的消费从本质上说是对符号本身的消费,也或者说,他们在消费过程中所获得的只是一种作为群体成员感的满足。大学生是一群极具敏感性和接受新鲜事物快的高智商群体,他们的竞争意识强,无论做什么都不想落后于人,他们总是有意无意地与其他同学作比较以寻求心理平衡,获得自我认同。攀比的心理使他们为了争得所谓的面子与其他同学比高低,就会不顾实际需要和经济能力,超前超标地进行符号消费,从而便忽略了实用消费。

1.2 注重物质消费,忽略精神消费

大学生重视物质消费主要体现在追求品牌、新颖、时尚。新一代的大学生在已超越生存型消费的社会条件下,日益关注的是展现自我价值,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名牌消费。选择名牌,一方面是希望得到品质的保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达到表现和炫耀自己的目的。大学生在重视物质享受的同时,却极大地忽略了精神消费。现代大学生不仅满足于吃饱喝足,而且越来越追求吃好玩好。谈恋爱、玩网游、买名牌花费了他们的大量生活费用,而用在书籍、辅导班上的钱却只占很小的比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大学生精神消费意识的淡化和精神消费的缺乏。

1.3 盲目高消费和生活低消费的严重不协调

当代大学生以追求时尚和新潮作为消费个性化的表现形式,甚至于以极大满足虚荣心为价值取向。他们过分追求时尚,片面崇尚超前消费,出现价值扭曲,进而导致恶性循环。大学生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应以生活费用、购买学习资料和用品为主。但从消费比例看,目前大学生用在学习、就餐方面的费用偏低,而用在休闲娱乐、感情投资等其他方面的费用过高,已明显偏离了学生消费的正常轨迹,成为不可忽视的一大问题。

2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成因

2.1 社会不良风气的熏染

当代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现象与社会不良风气的熏染有着密切的关系。公款吃喝、公费旅游、超前消费等不良社会风气,严重地侵蚀了当代大学生纯净的“象牙塔”。社会规范功能丧失,使得大学生思想涣散、鉴别善恶的能力弱化、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例如,在大学校园中处心积虑积累各种所谓“关系”,视“朋友为手足”,大手大脚,“慷慨”挥霍,而不管自身的经济条件如何。

2.2 学校相关教育的缺失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以良好品德的培养及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为根本任务,是学生的成长和未来事业奠基的第一基础阵地。然而由于我国应试教育的后遗症,以及我国素质教育转型期所带来的痛楚和迷茫,当下很多高校仍将学生的学习视为工作的重点。虽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可以直接培养和矫正大学生的价值观体系,但由于消费以及消费价值观方面内容的缺失和不重视,从而导致部分当代大学生消费价值观问题的出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对大学生现实情况的真切了解与把握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真正有效的目的。近年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斐然的成就,但是由于科研条件和思想政治教育者等主客观原因,从调查实践开始的教学教研风气仍未形成,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消费价值观问题的关注与研究仍未成体系。虽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重视国情和传统美德教育,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和世界观,但却缺失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不能及时对大学生消费价值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引导。而且我国的消费价值观教育的重点仍停留在观念的灌输上,忽视了大学生方法和能力的教育。很多大学生为消费问题而困惑,他们也想科学消费、合理理财,制订自己的消费计划,完备自身的消费价值观,但在高校中却很难找到这方面教育的踪影。消费知识、理财能力虽然不是生而知之,却可以通过反复长期地实践而慢慢获得。但消费价值观如果不经过系统的教育与引导,就十分容易失控和扭曲,从而使当代大学生丧失理性、缺乏规划、随心所欲、盲目消费。这些正是我国高校教育中所缺少的。

2.3 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

大学生离开父母走进高校开始独立生活,其消费行为也必然带有家庭消费特点的烙印。首先,家庭经济状况制约着大学生的消费能力;家庭所属社会阶层决定着他们的消费观念、需求层次和消费习惯。其中后者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制约和影响更为直接。其次,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主要来自于对家长消费行为的模仿,而消费行为又直接影响到消费观念的形成。文化背景、家庭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理念。最后,家长的教育方法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大部分当代大学生都是“独一代”,从小娇生惯养,养尊处优,严重缺乏生活独立性与自理能力。尤其部分在溺爱与放任型家庭中长大的大学生,由于父母缺乏消费教育的知识和意识,对其教育不得法甚至忽视导致他们从小便任性、自私、好逸恶劳、为所欲为,极易形成好逸恶劳的享乐消费观。

3 理性消费的引导策略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当代大学生需要懂得去思考如何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和发展,把精力更多地集中在学业上,而不应过分追求物质享受。为了倡导大学生理性消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加强大学生理性消费价值观的教育

当代大学生即将成为社会的精英,他们的行为不仅关乎自身的未来,也关乎民族的未来。树立理性的消费观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高校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价值观。一方面要使大学生有崇高的理想、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抵制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不盲目消费,不超前消费。另一方面要使大学生认识到消费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理性消费并不是不让消费,适度的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大学生可以在自身经济条件允许的条件下适度消费。

3.2 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首先,净化校园内的消费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消费风气,把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规范教师的消费行为,高校教师应身体力行,正确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为大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消费环境和氛围。最后,净化社会消费环境,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新风尚。

3.3 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理财能力

理财能力是现代社会人们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之一,它反映了人们在社会经济中的生存能力,对大学生来说,重要的是要提高运用金钱和掌握金钱规律的能力。大学生作为一个高素质群体,应该形成自己的理财观,理智对待消费,杜绝奢侈浪费,彻底改变乱花乱用的不良习惯。

3.4 充分发挥家庭的督导与影响力量

家庭在大学生树立理性消费价值观的教育上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有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二者双管齐下、形成合力,才能矫正其不良消费行为,促进其合理消费观念的形成。一方面,父母树立良好的消费榜样。家长要为子女树立勤俭节约、吃苦耐劳和合理消费的良好榜样,把握爱而不溺、宽而能严的教育原则,培养他们科学的消费价值观和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合理供给大学生生活费用。父母的溺爱是导致大学生养成奢侈消费等不良消费习惯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以及教育方式不当,部分大学生从小便自私自利、任性妄为、过分依赖父母、严重缺乏独立性。因此,家长应将“无私奉献”的经济供给原则改成“适度提供”,在满足子女基本生活需要的同时,又要避免子女不良消费的余地。

3.5 引导大学生崇尚科学消费

科学消费是符合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要求的,能够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进步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和消费行为。高校教育可以有意识地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分析高校学生心理的变动趋势,牢牢抓住影响高校学生消费心理因素中的主要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如开设相应的消费教育课程等方式,进而使大学生日渐关注社会消费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赵剑辉.引导大学生健康消费的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2]刘素娟.对消费观问题研究的几点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02(6).

第14篇

1.学校消费调查报告XXX学院,学生消费人口多、消费集中,有一个较广阔的消费市场。我就所见所闻对大学生的消费观、消费市场、消费不当等问题做了一个《关于校园消费的调查报告》。

一、消费观念的变化

李某,大三学生,月消费1000元以上。他吃饭不进食堂,买衣要去步行街,每星期还要去舞厅逛逛,光是抽烟每天不下10元,来了个什么“节日”还得到餐馆请客吃饭。

当代部分大学生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把“粗茶淡饭”“节衣缩食”的传统美德认为是一种落伍,更多的大学生开始注重“吃要讲场面,穿要讲名牌,玩要讲潮流,用要讲高档”。在此,我觉得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有一部分家庭已经完全进入小康水平,但我们国家人口多、农民多的现实不能忽视。小部分大学生的高消费刺激了一些学生的消费观念的转变,他们开始超前消费,开始攀比成风,开始讲究排场~~~~

二、消费市场的景象

1、饮食消费:大学生对饮食越来越讲究,营养快餐也应运而生,随之而来的校园饮食消费也与日俱增。自助餐、特色菜、珍珠奶茶、超市熟食都成为大学生钟情的食品。

2、娱乐消费:校园里外网吧、歌厅生意兴隆,尤其是放假期间真是门庭若市。出部分大学生有自己的电脑外,多数学生会去网吧,有的是查资料,有的是打文章,有的是看新闻,但更多的是看电影玩网络游戏。歌厅生意也是红红火火,同学聚会、联营等活动都选择歌厅,很多人说到:“反正钱是大家出,又有情调,钱发得值,我们玩的也开心~~~~~”

3、市场估测:校园市场是发展前景乐观的消费市场。校园消费有人口集中、消费商品结构较简单、大学生讲信誉、不斤斤计较、容易接受商品价格等优势,只要商家控制价格的波动,控制品牌,一定会取得丰厚利润。

三、消费不当

通过观察与调查,大学生赤字消费比较严重。一是由于校园消费方便适当,消费者容易接受,久而久之出现赤字;二是由于校园消费攀比现象严重,学生都讲究档次,容易超前消费。我觉得校园消费使大学生支不缚出,是大学生对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盲目性、轻视读书学习、注重娱乐消遣的不当观念造成的。

四、倡议

在大学生群体中买书买报的少、买衣服化妆品的多,这种现象令人担忧。消费不当,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因此,结合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了解消费市场、正当消费,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部分,应当受到社会与学校领导的关注。

2.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国民收入与国民支出的不断增加。大学生作为一特殊的消费群体,在消费上呈现出许多自身所独有的特点,这一状况的出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然也与大学生自身存在的消费观念密不可分。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消费的真实现状,我们从生活费用的来源、分配及利用状况,购物心态,消费水平和急停收入状况等方面,进行了一次“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

使大学生认知自己的行为的对错,提高意识且提出适应的政策。

另外我们也对大学生消费的状况以及心理因素作了相应的调查,并从社会原因分析了大学生消费的外在因素。最后,由于大学生属于心理,生理,社会经验的转型期,正确引导他们的消费观念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本文的调查分析,我们希望能给广大的大学生消费者提供有意义的帮助和指导。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本科生

我们的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有王威力提出,有其他三位成员审查修改。在分发调查问卷时我们分工合作,分发近二百张调查问卷。并由分发人员收回。小组讨论研究调查问卷的数据总结和分析。经过近一周的时间将调查问卷整理完毕。由小组讨论调查报告侧重总结的消费问题的哪些方面。最后由袁莉执笔完成调查报告。小组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不断变化的市场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大学生年纪轻,缺乏经验,充满青春的活力并同时具备了一定的购买能力,因而他们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阶层的群体的消费心理以及行为。首先大学生有着比较旺盛的消费需求,而反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自主与独立,消费受到家庭准许的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以及消费实力的相对滞后,是这一群体不同于其他群体的问题所在。问了更加清晰的了解这个问题,我进行了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一次调查。

二、问卷情况

这次问卷共发放183份,收回有效问卷166份。以身边同学及朋友为主要调查对象。

三、问卷分析

1、经过问卷调查,有7%的同学一个月的生活费标准在1000元以上,而500-1000元及300—500元的人数占了相当的比例,这一结果和我预先的想象相差不多,说明我们学校的学生普遍消费能力在周围学校大学生也占平均水平地位。

2、关于支出的具体内容上我们看到,用于饮食及娱乐两项的结果分别占了前两位,而选择用于通讯的支出与用于交际的花费的人数基本持平,并有具体数字我们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同学把相当多的钱花在了娱乐享受以及与人的联络沟通之上,这说明饮食上的消费比重正在日益的降低当中,相比之下,现在的大学生用于学习方面的钱实在是非常的少,这跟不良的学习风气以及社会的影响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3、送第三题的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经济来源85%左右仍然是来自家庭父母的供给,当然也有很多的学生选择了走出校园,挑选了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作为兼职,这除了贴补自己的花费外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也是促成这点的重要原因之一。还有部分人是利用学校的助学金和奖学金供自己的生活费用。

4、在第四题中我们不难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于消费的认识还是很浅薄的,有很多是消费冲动型,见什么好自己喜欢什么就买什么。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经过精打细算只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必需品。我们应该向这些同学学习。

5、在第五题中,关于网络购物的问题则让我们对大学生现今的消费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我们发现,几乎大部分的学生都进行过网络购物的活动,虽然在具体数额上差距还非常大,但这确实清晰的预示了网络购物在未来无法阻挡的发展趋势。

6、在第六至九题关于大学生消费习惯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具有以存钱、记账为代表的良好的消费习惯的学生数量占的比例未达到三分之一的比例,而有下一阶段消费计划的人数也不足二分之一,而对于自己的消费大多数同学则表示没什么感觉,只有小部分人总结为比较节俭。我们不难总结出目前学生们的科学消费意识还很淡泊,对于自己消费的管理还是存在很大的疏漏。

四、问题的总结与解决办法

综合以上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虽然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但有着自己已具备规律的消费结构、习惯以及发展方向,只要我们能够冷静分析,必然能够更加理性的控制自己的消费。

问题总结:

(一)理性消费仍是主流

质量、价格、外观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的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据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商品的质量。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生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这使他们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 600-800 元之间,家境较好的能达到1000元以上,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日用品及日常社交活动开销的。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追求性价比高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由于同龄人、城市时尚气息以及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商品的价格一定得配得上它的质量。

(二)消费层次一定程度两极分化

据调查,在大学校园中,月消费相对高的同学的月消费可比月消费相对低的的同学的月消费高出3—5倍,其原因是,家庭收入越高,对学生的经济供给越多,构成大学生消费的一种特殊的奢侈格局,主要表现在旅游、电脑、手机、社交娱乐等方面的消费上。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也比较分明,这在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有其一定的必然性,我们也应该在大学生的教育中逐步改善这一问题。

(三)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在调查过程中显示,一些同学为了拥有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来满足这一不切实际的愿望;有些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虚荣心,同时为了所谓的面子,大学校园里的攀比心理也是异常的严重,别人没有的,自己得有;别人有的,自己的得是最好的。

解决办法:

构建节约型社会是我国xx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构建节约型的消费模式是解读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用节约型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在全社会树立节俭、文明、适度、合理的消费理念,大力倡导节约风尚。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栋梁,加强大学生健康的消费观念的培养与塑造,在当前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大环境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在研究他们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当然,调查研究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培养自己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维。针对不同问题的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给出不同的解决办法,有针对性的解决大学生消费观念存在的偏差问题

(二)教育学生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科学的消费意识

引导大学生在考虑个人消费时不忘传统观念,科学规划安排,使自己的消费水平与家庭的收入水平相适应。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不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市场这个角度看,需要鼓励大学生进行积极、合理消费。如果不考虑个人经济状况和支付能力,盲目追求奢侈的消费模式是十分有害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客观的分析社会上的消费主义现象,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不依赖父母而进行奢侈消费而应该自强、自立的作一个清醒的消费者。

结尾: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基本掌握了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趋势及现状。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大体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攀比心理、不合理消费、不理性消费,这主要是生源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家庭情况的不同和消费习惯的差异造成的。大学生中,培养独立的理财能力、科学的价值观应是当务之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当代大学生一定会形成一种更合理,更现实的消费观。

1、消费的理性化需求

享受与潮流已变成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与消费习惯,需要调整以及改善。所以我提出了消费的理性化需求。题目虽然说起来很大,但做起来却需要我们从细处着手。比如对自己每天的消费情况进行记录,以方便自己查找超支消费的原因。也要同时做好对未来消费的计划与打算,做到心中有数,不能由着兴趣不加节制的扩大自己的消费,从而导致自己的消费脱离了自己的生活档次。这两点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保证自己在个人的生活水平下有个尽量好的享受水平。

2、拒绝奢侈品的消费

目前有的家庭收入很高,对学生的经济供给也较多,构成这部分大学生消费的一种比较奢侈的格局,主要表现在旅游、娱乐以及电子产品等方面的消费上。这点在我们的调查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可见,大学生的消费结构需要调整,当然这种情况的发生也是与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的必然性有一定联系。作为一个学生我们应该为自己、为家庭负责,减少那些只为虚荣心而存在的不良消费。

3、调整消费结构

中国大学生的生活消费从20世纪的70年代至经济高速发展的前几年,有一个方面是一直在传承的,即大学生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以饮食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用品为主体。而在最近几年消费结构的失衡,不仅反映了学习风气的恶化,也反映了人心的浮躁与社会对于大学生消费心理的影响。我们必须加以调整来使之适应我们的消费水平。

4、杜绝攀比心理,不过分追求时尚

现实中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相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减少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又例如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都可以反映出学生们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从而导致恶性循环的生成,所以我们必须杜绝自己的攀比心理。而对于不过分追求时尚,我们大学生本来就应该以学习为主,这些次要的东西本就不应该成为每天最让我们操心的事。而在这方面的改进必然有助于大学生好的消费习惯的养成。

第15篇

[关键词] 大学生 消费现状 价值取向 消费行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对待消费的态度,以及所采取的行为方式都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间的矛盾使得其在消费行为上存在不少问题。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场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观教育,使其形成科学的消费观念和健康的消费行为。本文试图从普通高校大学生的消费意识、动机及行为特点的具体调查出发,分析其特点,寻找其规律,从而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为促进大学生合理的健康消费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杭州下沙、滨江和小和山高教园区11所高校在读全日制本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依据研究目的设计了针对性调查表,共发出调查表1200份,回收996份,有效回收率为83%。

根据研究需要,对部分大学生进行访谈:涉及消费的经济来源、家庭经济状况、月消费状况、消费支出分布情况、喜欢的消费项目及方式、对消费方面的最深刻感受等。

二、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消费中理性消费是主流

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据调查,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其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用品开销的。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他们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往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他们非常关注的内容。

2.大学生消费的价值理念及行为特征

(1)大学生消费水平差距拉大,出现两极分化。由于个人家庭的经济条件不同,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表现出较明显的层次性。虽然大学生消费的总体水平比较合理,但具体消费水平上的差距还是很大的,两极分化也比较分明。部分学生难以理性地把握适度消费,透支情况越来越严重。我国贫富分化加剧的现实也造成了大学生消费水平的差异。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这在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有一定的必然性。

(2)大学生消费已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不再单一,逐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主要包括日常生活消费、电子时尚消费、娱乐文化消费以及人际交往消费。其中日常生活消费仍占最大比例;用于促进自身发展方面的消费比例正在逐步扩大;同时在娱乐休闲消费上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用于人际交往方面的消费则是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中体现时代特征的新方面。手机、旅游、电脑、运动、影音器材是大学生的消费热点,反映出大学生对拥有高质量生活的渴望。

(3)大学生消费过分追求名牌,存在攀比心理。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具有理性的一面,具体表现为:价格、质量仍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比较注重理性的消费决策和有计划的消费。但另一方面,大学生消费又有浓厚的消费主义倾向,表现为追求超前消费、炫耀型消费、攀比消费和消费期望过高等。甚至不惜向别人借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4)大学生消费日益表现出时尚化和风格化特征。在消费上大学生总是愿意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进行消费,在消费中体现出个人的个性特点。他们不愿意随大流,不愿被他人左右自己的行为。他们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惟恐落后于潮流,这是他们的共同特点。调查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就所占比例来看,“是否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至于名牌产品,当问到“如果经济许可,会否购买名牌产品”时,80%的学生表示肯定。以上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需要。

三、结论与建议

当前大学生在消费上出现消费结构不合理、奢侈浪费、恋爱支出过度等问题,既与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关,也与家庭、学校教育缺乏正确引导不无关系。面对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优化大学生消费的社会环境

环境对人的影响,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为了解决大学生不良消费的问题,应当为他们创造一个健康的生活与消费的外部环境。

(1)在全社会培养科学、合理的消费观。高校不可能独立于社会之外而存在,社会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不容忽视。从社会大环境来说,国家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旗帜鲜明地反对奢靡、腐化的生活方式,反对金钱崇拜和物欲主义。特别是对于大学生,强调“合理与适度”消费,反对过度消费、高消费,提倡“量入为出”有计划地消费;强调理性消费,反对非理性的盲目消费,提高消费结构中的文化、教育含量,实现最大的消费效益等等。

(2)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从大学生学习、消费的社会小环境来说,高校应和有关部门积极协调,对大学校园周边环境做必要的清理和整顿,坚决取缔那些违法经营的商贩,消除那些不健康、低品位的文化娱乐场所。同时,合理布局必要的商业网点和娱乐场所,并严格依法管理,使大学校园周边真正成为优美的学习、生活校园环境的延伸。说到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自觉遵守消费规范,进而崇尚科学消费。

2.强化高校教育管理工作

强化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是防治大学生不良消费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1)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在高校教育管理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使理论教学真正摆脱空洞的说教。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在研究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制定必要的具有约束力的行为准则和规章制度。同时高校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活动,进而帮助他们准确了解国情、民情,让他们自己亲自感受到创业之难,浪费之耻。

(2)优化校园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环境。高校应该把握育人第一位的原则,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以促进大学生学业的成功追求。一旦良好的消费习惯得到培养和加强,就会对良好校风的塑造起促进作用,并形成校风助学风的良性循环。因此,我们应该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并且持之以恒,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进而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巩固与发展。同时高校要改善大学生物质生活的条件,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尽量减少学生的不合理消费。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把大学生的兴趣引导到追求健康的精神生活上来。

3.发挥家庭积极作用

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管理双管齐下,矫治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才可取得最佳效果。为此,必须充分发挥家庭的积极作用。

(1)变“无私奉献”为“适度供给”。父母较多的金钱给予是关爱子女的方式之一,但却未必都能达到美好的愿望。大学生成长和成才并不一定与消费收入的增多成正比。不少情况下,正是父母的“无私奉献”助长了有些大学生奢侈浪费之风。由于过分溺爱,有些大学生从小就养成了“唯我独尊”的自私与任性,自理能力低下,过分依赖他人。因此,家长要变无私奉献”为“适度供给”。

(2)密切学校与家长间的联系。学校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争取家长的支持。家庭是大学生消费的主要来源,解决学生超常消费也是大多数家长的迫切需要。但是由于学校与学生家长缺乏必要的联系,使大多数学生家长不了解学生的具体消费情况。高校每学期应将各种正常收费通知家长。同时向家长介绍学校一般正常消费水平,以及学生在校消费的大致情况,使家长及时控制学生的不当开支。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栋梁,是振兴中华民族的主力军,加强大学生健康消费观念的培养与塑造,引导他们继续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反对奢侈浪费、盲目攀比等不良消费风气,使他们形成科学的消费观念和健康的消费行为,在当前国情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丽吴姝: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03)

[2]张立彬杨湄祥: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