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学生厌学心理研究范文

中学生厌学心理研究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学生厌学心理研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学生厌学心理研究

第1篇

【关键词】厌学心理;原因;对策

案例:黄某,15周岁,我校初三(3)班学生。该生上初三后,各科成绩一般,上课总是无精打采,毫无精神,经常看着窗外发呆。针对他的表现,各科老师严肃地批评了他。老师的批评引起他强烈的不满,以后再也不愿听课,不愿记笔记,拿起课本就烦,总体成绩下降很快,与老师之间的心理距离也越来越远。这属于一个典型的学生厌学案例。

一、原因分析

1.我校的学生进入初三后,重新分班,同学之间基本上都是新面孔。另外加上大部分的老师都是新老师,更加使得黄某感到恐惧和不安等负面情绪。

2.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不能有效学习课堂文化知识。进入初三后,学习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程的门类增多,学习任务加大。如果学生自学能力不提高就不能适应教师教学的快节奏,必然在激烈的初三学习竞争中慢慢落后。另外黄某的学习行为不佳,又有不良的心理暗示,导致学习效果非常不佳。

3.亲生父母离异,与继母生活在一块,逐渐产生不良的心理暗示。黄某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是因为他的父母因感情问题离异后,他母亲把他留在了父亲的身边,但是他父亲并不是一个负责的父亲,他又不能接受老师的批评,逆反的心理产生了严重的厌学表现。

4.黄某现在处于青春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青春期闭锁心理,这个不良心理使得他没有真心朋友,这更让他在班级中显得自卑和孤僻。

5.社会环境对中学生厌学的影响是巨大而不可忽视的。长期以来,我们教育学生的方式一直坚持道德和目标认知教育。号召学生学习这个人物,学习那个榜样等,潜移默化中将一种固态思维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只会想“我应该如何”,而不去想“我能如何”。进入难度较大的学习阶段后,很多学生由于缺乏主观能动性和自我约束力,对学习和生活感到迷茫,导致主体能力、价值观和客观现实的错位,进而导致厌学。[1]

二、厌学心理影响个人身心的全面发展

青少年时代是形成个人智力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学习能力如何将是今后智力发展关键。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的成绩很有可能将不好,因而导致个人智力和能力滞后发展。现代社会是急剧发展变化的社会,对人们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普遍承受比以往年代更多更沉重的心理压力。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面对的是一生中最繁重的学习。如果不能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学习,而把精力集中放在应付严重的心理矛盾冲突中,就会影响学习,也会因丧失自信而自卑,自暴自弃,造成性格上的缺陷,身心遭受严重损害[2]。

三、辅导方法和过程

1.“尊其师,信其道”。帮助挖掘各科老师优点,逐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黄某的脑海中,我们老师浑身都是缺点和错误。因此,我给他布置了一个长期的课外作业,就是每天都细心地观察和欣赏各个老师的优点,不需要很多,每天找一个就可以了。实践证明,我这样做是有效的。这样做了一段时间后,黄某认识到了自己的认知错误,同时各科老师也主动改善不良的师生关系,帮助黄某分析成绩下降的原因,用热情和爱心感化他,给了他重新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2.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和挖掘学习兴趣。有个哲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本来是有趣的,只是没有找到兴趣点而已。各个老师都在我的建议之下给予黄某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学好语文必须掌握朗读技巧,在体验课文生动,凝炼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中,做到口到、心到、情到;掌握速读技巧,大量阅读课外书,扩大知识量;模仿范文写作,培养观察能力,学会感知;寻找成绩较好的同学,以他们作榜样,提高语文科的学习效率。

3.做好家校沟通工作。通过家访和家长来校座谈,使家长认识到自己教育上的错误和失位,提高了家长心理健康知识水平和法律意识。父母也承认错误,并保证在今后家庭中不再出现偏激的教育方式。

4.发挥集体的力量,用同学的热心转化内向心理和青春期的闭锁心理。鼓励黄某正视现实,以顽强的意志战胜心理弱点,发泄心中的抑郁。学会心理转移法、心理换位法、合理发泄法、感情升华法;积极融入班集体中,与同学老师多交往,开拓自己的眼界,培养良好的心境,使身心健康成长。

5.创造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能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滋养。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比如烧烤、爬山等等,使我们班级了解社会,锻炼能力,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强自我认识能力和自我激励能力,提升社会责任感。黄某身在这样一个活跃的班级中,也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

四、辅导的阶段性结果

通过个体心理辅导,黄某改善了师生关系,找到自己在家庭中的正确定位,能与父母能进行良性沟通。学习成绩在第二次段考中比第一次段考进步200多名,获得了学校的进步奖。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武术教学 厌学心理 成因 对策

武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从古至今武术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武术作为现代体育和全民健身的重要内容、终身体育的重要手段,以其丰富的肢体语言、深厚的文化内涵、昂扬奋发的武德要求,对当代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培养都会产生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提高武术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找出武术教学中学生厌学心理的形成原因,从而克服学生厌学心理,找出相应的对策。

一、武术教学中学生厌学心理及其产生原因

1.缺乏吃苦精神。现在中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不够。由于武术课大多在室外,又经常使用器械,不少学生怕脏、怕累而不愿参加体育锻炼。

2.学生的个体差异。伴随着中学生生理发育的不断成熟,他们性格上变得更为敏感,更加关注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在做难度较大的动作时,怕自己做不好,怕同学笑话,产生害羞怕丑心理。同时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从而使部分身体素质差、体育能力弱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最终影响了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学生对武术认识不清。许多学生看到影视作品中的各种打斗动作,刀枪棍棒和硬功气功的运用自如,把对手降服余地这就是他们心中的武术。而我们学习的武术是武术中一些最基本的动作,也就是一些简单的动作,这与学生心目中的武术大相径庭。

4.缺乏学习兴趣和动机。在中华文化中,武术以其显著的声明和深远的影响,在人们的心理上产生了一定的神秘感和崇高感,对武术产生极大的兴趣和探求的欲望。学生在开始上课时兴趣很浓,可是随着课程的进展失望的心态就逐渐增加,产生厌学心理。再者就是随着运动和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很多学生比较喜欢篮球、足球、排球还有艺术类的美术、音乐、舞蹈等,多个方面影响到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兴趣。

二、消除厌学心理的措施及对策

中学武术课多年来受传统体育教学思想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师教、学生学”,自始至终采用学习――复习――再学习的单一方法,很少采用娱乐性、对抗性和电化等教学手段,教法老化,形式枯燥,使课堂气氛沉闷乏味,压抑了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因此要不断深化学校武术教学的改革,在继承优良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从培养学生习武兴趣入手,采用启发式、开发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武术特点,技击方法,多给学生一些思考、实践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1.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和动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的自主性,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项目。要进一步加大学校武术课的教学,建立武术兴趣班。充分利用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武术教学。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爱好、兴趣不同,性别不同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武术教学内容也要根据这些需求有所变化。如对女生开设太极拳、绵拳等拳种课程,对男生开设刀、棍、长拳等。根据武术具有功防含义的特点,在学习动作的时候让学生体会动作本质含义,结合动作的攻防意义进行武术的练习,从中领悟中华武术的精髓。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动机。

2.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师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应注重教法的研究,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法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校特有的电化教学优势条件,对传统体育、养生与保健理论等进行声像技术、多媒体等形式的教学,通过形象生动,直观性强,易于接受和掌握的现代化技术的教学,促进武术运动的普及与提高,使学生在教学中亲身感受到武术运动带给自己的活力。

3.增加对武术场地、器材建设的投资。学校也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当加大体育这一块的资金投入,扩建体育场馆,增添运动器材,给学生营造优良的体育锻炼环境,从而推动武术以及其他体育项目的全面发展。

总之,要解决学生对武术课厌学心理,教师就要和学生多交流,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并且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的前提下,尽量将一些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对武术的浓厚兴趣。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体操教学;学生,厌学心理;对策

体操是中学生必修课之一。在大学四年的体操学习中发现为数不少的学生存在厌学心理,不利于培养学生体操教学能力。因此,分析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消除厌学心理,确保体操教学顺利进行,就成为体操教师共同关心和研究的重要话题。这里仅就个人体操教学的实践体会,与同行们共同讨论。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黑龙江省部分中学的学生。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因为这方面的资料实在太少,只查阅到少量和本论文有关的资料,为研究积累理论素材。

问卷调查法: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制定问卷调查表。为了测定问卷的有效性,将调查问卷发放给体育教育方面的专家,向他们征求意见,均认为可行。问卷发放采用亲自发放和委托两种发放形式。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82份,其中有效问卷80份,收回率82%有效率80%。

二、结果与分析

1. 体操教学中学生厌学心理现象及其产生原因

厌学体操作为人的一种行为表现,是指对体操活动的一种消极怠工行为。体操教学中。学生在练习时常表现为情绪低落,或很不积极,流露出紧张,信心不足,甚至不想再练的厌学情绪。通过对黑龙江省部分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出结论,究其原因大致有:

从下面(表1)中造成损伤原因的统计数据明确告诉我们:

(1)紧张心理

体操的动作多,技术的差异大,每个动作,必须在必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完成,既有节奏快慢、幅度大小之技术分别,又有身体各部位用力顺序和用力时机之技巧要求。在动作技术练习时,容易出现不协调的现象,这种不协调常常造成动作失败,甚至身体受伤,很容易使学生形成紧张心理。多次失败的刺激使学生认为学习体操很苦,久而久之,发展为厌学心理。

(2)急于求成心理

体操动作技术的掌握要经历运动技能形成的四个阶段,而这个过程的长短对每个学生来说是不尽相同的。有些学生自以为能力强,素质好,过高的估计自己,在练习动作时往往抱着“一举成功”的期望,而不是仔细思考动作技术的难点、重点、关键以及用力的时机等。持“一举成功”心理的学生,总是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学习技术,当然是难以奏效的。这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发现自己的成功值小于期望值,便由“求成”到失望,如再缺乏学习的耐力和吃苦的精神,容易产生急躁情绪,进而发展成厌学心理。从掌握动作技术的过程来看,学生掌握体操动作技术的过程不是直线匀速上升的,一般是初期学有所获,一个阶段后动作技能出现波动甚至停滞不前,被心理学家称为“高原期”。这个时期正式技术飞跃的前奏,而处于“高原期”的学生,信心下降,产生“畏难”心理,进而产生厌学心理。

(3)胆惧心理

部分学生因身体素质较差,加上许多体操动作与自己平时掌握的体育技能毫无联系,技术动作练习往往有力不从心之感,动作经常失败,极易产生焦虑情绪,总觉得困难重重,于是自信心下降,以至错误地夸大动作的难度,形成“胆怯”,如果再缺乏信心和勇气,则会产生恐惧心理,进而产生不想练习的厌学心理。

(4)个性特征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个性特征较大程度地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而一个人的行为与动作的完成情况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认为,个性特征与学生是否喜欢体操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这方面原因导致厌学的学生也为数不少,教师应该根据每个人的个性心理来选择教学的方法。

2. 消除厌学心理的主要措施

学生的厌学心理是动作技术学习的阻力,直接影响和削弱教学效果,但厌学心理并非不可改变,只要教师耐心指导;采用诱导性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运用亲切、鼓励的语言,形象生动地讲解,译介优美、准确的示范,是能够激发学生积极要求练习的动机与兴趣,帮助学生消除厌学心理的。具体而言,可采取如下措施:

(1)加强目的教育,激发内部动机

学习动机是需要的一种表现形式。人类的一切活动总是受某种目的的驱使,学生学习体操的行动是否积极,同样与他们学习目的是否明确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做育人的思想工作,使学生清楚地知道作为译名体操教师所应达到的体操技术技能目标,以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

(2)不断挨近教学方法,重视心理素质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举止言行中要体现出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特别是对素质差的学生要表现出极大地热情和耐心。在教法上,运用简明扼要、形象生动、风趣幽默地讲解,准确、优美的示范,因人而异的教法,以及各种鼓励性的语言,加强心理素质,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3)重视体操转向素质训练,打好基础

体操动作对身体各种素质要求较高,特别是灵敏、柔韧、协调、上肢力量素质。这些素质是学习和掌握动作的基础。因此,在课中,教师要根据体操专项特点,结合学生素质的具体情况,有目的地进行素质训练,为学生学习技术动作打好基础,基础扎实了,学动作就变得容易,学习信心也会因此得到增强。

(4)防止体操运动中的运动损伤

如何避免或减少学生的运动损伤呢?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的措施:

1)思想上重视

加强安全、组织性纪律性的教育,加强防伤观念,思想上不能麻痹大意,应有计划地进行体育锻炼,不能急于求成,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安全教育,告诉学生运动损伤的可能性和危害性,充分认识运动损伤的严重性。

2)合理安排教学和训练

教学训练中,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和运动技术的水平,充分了解教材中难点,估计哪些动作不容易掌握和哪些动作环节容易发生运动损伤,做到心中有数,事先做好预防的准备。不断改进教学训练的方法,在学习动作时注意由易到难,从分解动作到完整动作的教学;在运动训练中,要保证保护、帮助的实施。

3)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教育学生认识准备活动的重要性,掌握一般准备活动的合理方法,养成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的良好习惯。准备活动应该有一定的针对性,应根据教学、训练的内容而定,准备活动最后部分的内容,与主教材的内容紧密联系,对主教材活动中负担较大和易伤部分成不同小组,由教师或体育骨干带队集体做准备活动,并注意手段的多样化,避免单调,在训练时,自己应根据训练内容有针对性地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4)加强保护、帮助和自我保护能力

体操教学应首先有利自我保护能力提高的动作。如:前、后滚翻,鱼跃前滚翻等。保护和自我保护是预防运动损伤重要手段。特别是儿童少年在体操训练中,由于肌肉力量不足,判断和控制能力较差,很容易发生技术动作上的错误或失手跌倒。在进行器械练习尤其是学习新动作时,都应加强保护。在教学过程中,把培养学生特别是学生体育骨干的保护、帮助能力作为教学任务,教师应将保护和自我保护的正确方法传授给学生,强调在新、难、高、尖动作时保护、帮助的必要性。例如,摔倒时立即屈肘、低头、团身,以肩背部着地顺势翻滚,而不可直臂撑地等等。

(5)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未见乐处,必不我学”。可见体操课程要获得成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教学方法呆板、机械,学生就会产生怠慢厌学行为。相反,如果教师教学过程中,语言风趣而含蓄,形象而生动,精练而带有鼓励性,并结合教材内容,根据课堂实际,讲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就容易出现生动活泼的局面。另外可根据学生好胜心强和兴奋容易转移的特点,可以采用竞赛性、多样性的教学手段。总之,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可以使体操教学过程充满很强的吸引力。

(6)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要以自己的模范作用、表率作用和文明形象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对学生关心、爱护和体贴。此外,教师生动形象地讲解,准确、熟练、轻松、优美地动作示范,可引起学生对体操动作的直接兴趣,使之产生跃跃欲试之感。因此,教师较强的业务能力和优秀的心理品质,是获得威信、密切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也有助于厌学体育的学生转变态度,改消极怠工为积极参与。

三、结论与建议

第4篇

关键词:初中生;厌学;矫正

人的一生中,初中阶段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感觉到初中学生 “难教”。一些孩子往往会“消极反抗”,凡事都不太感兴趣;面对老师的问题,多半是用 “不知道”“随便”等作答;他们轻易地答应师长制定的规则,却又总是忘记而不去实践,给人一种“不负责任”或“光说不练”的印象。这些都是厌学情绪的表现。

厌学是初中生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从心理学上来看,厌学是指青少年消极地对待学习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不了解知识的重要性,消极对待学习,对学习失去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不按时完成或不完成。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学生的厌学和他的聪明与否并没有多大的关系。笔者对一些厌学学生进行观察、问卷调查、走访等渐渐洞悉了他们的心理,也尝试着让部分学生进行了改变。下面,就这一方面的研究做一个总结。

一、初中生厌学心理的成因

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都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可到了初中阶段厌学心理就突出地表现了出来,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有这样大的变化呢?

(1)不正确的学习方法造成了厌学。有些初中生个性强,对自己期望值很高,过分地追求高分,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希望能有一个好的成绩。可往往事与愿违,由于没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结果事倍功半。一次次的失败打消了他们的积极性,渐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天长日久就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2)过大的学习压力造成了厌学。初中生处于生理和心理都迅速成长的时期,他们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不成熟,而学校和家长又寄予了过高的期望。他们承受了过大的学习压力,再加上学习时间紧、任务重,所以他们自由支配的时间就少了,造成一些学生不会与人沟通,在遇到问题而苦恼时总是把它深埋在心里,时间长了就变得孤僻,甚至注意力涣散,从而导致厌学。

(3)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造成了厌学。有一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抱着混日子的思想,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反应迟钝,这导致他们做什么事都敷衍了事。为了完成作业而抄,对读、识记的任务不能完成。天长日久,由于不能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成绩一步步下滑,他们就对学习失去了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叛逆心理越来越严重,在家长和老师责备的时候,产生很强的对抗情绪,进而产生厌学。

(4)对事物的片面认识造成了厌学。初中生对事物的认识大多停留于表面,更多的是片面的认识。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学历低也能干出一番大事业,知识无用论毒害了他们,造成了厌学。

厌学的形成有多种原因,那怎样矫正呢?笔者总结了一些方法。

二、初中生厌学心理矫正策略

(1)教育学生认识学习意义,明确学习目的。通过和学生聊天,让他们认识到学习是成长的需要,是丰富人生的需要,是实现理想的途径。人只有不断地学习,充实新的思想观念,才能成长。理想的实现不能依靠幻想,而是要靠实实在在的努力。学习不是单一为以后挣得更多的物质财富,更主要的是让自己未来拥有更多的精神财富。只有让初中生明白了学习的意义,明确了学习的目的,才会产生学习的动力,从此不再对学习产生困惑,产生犹豫。

(2)提醒学生认识自负危害,克服浮躁心理。不少的初中生是独生子女,因为家庭过分宠爱的原因所以就自负,觉得自己高高在上。这就让他们缺少朋友,在遇到问题或遭受失败的时候无法倾诉,无法排解自己心中的苦闷,尤其是在成绩不够理想时,他们总觉得别人会嘲笑自己,所以就自暴自弃。也有一部分学生对前途盲目,做任何事都缺乏思考和计划,学习时心神不定、缺乏主动、恒心及毅力。有些学生看到歌星能挣大钱,就盲目地想当歌星;看到作家受人崇拜,就想着当作家,整日浮想联翩,但又不愿付出行动。这就要让他们认识到为人处世要沉稳、含蓄,心平气和,不浮不躁,要谦虚,增强自我认识,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遇事时要善于思考,无论做什么都要“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

(3)帮助学生培养注意力,掌握学习方法。注意力是学生学习的基石。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能保持良好的注意力,那么他的学习一定会事半功倍。事实也证明确实如此。可见培养注意力是多么重要。要让学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做些集中注意力的训练,克服内外干扰,培养坚强的意志,培养闹中取静的本领,来提高学习的注意力。要帮助那些用功但学习效果不理想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学习事半功倍。一要多思考。二要学会质疑。三要学会发问。四要学会复习。可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让学生制订严谨的学习、复习计划。五要学会练习,并做好归纳总结工作。这样,才能逐步地提升学习成绩。

(4)及时表扬学生的进步,让他们树立自信心。“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在教育教学中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及时地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当他们达到某一阶段目标时就夸奖他们,让他们树立信心。当自信心重回到他们身上,他们会渐渐摆脱厌学情绪。

当然,矫正学生的厌学心理还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学生的互动合作,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更有助于学生厌学心理的矫正。我们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主动地推开学习的大门,乐学、爱学,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参考文献:

第5篇

1 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造成学生心理负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直接原因主要有三个:其一是老师和家长要求过高,导致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而产生了自卑心理;其二是教不得法,课内损失课外补,使学生疲于应付,产生了厌学情绪;其三是评价手段不当,学生往往对学习,特别是学习成绩好坏产生紧张心理。因此,要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1 学校、教师多和家长联系,减轻家庭对学生的压力

大凡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愿望,希望子女考上高一级重点学校,将来能有一份好的工作。而重点学校的招生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使得激烈的竞争不可避免。尽管教育部曾发出了《关于在中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各种宣传媒体也竞相报道了全国各地教育部门采取的一些措施和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但忧心忡忡的家长却对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表现出极大的宽容、理解和支持。学校要经常与家长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开办家长学校,老师要帮助家长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家庭关系,走出重才轻德,“按分付爱”的家教误区。

1.2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减轻学校教育给学生的心理压力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再加上一些教师观念陈旧,业务素质偏低,对教材挖得不透,只能是课上“满堂灌”、“满堂问”;课下搞“题海战”,致使学生厌学情绪有增无减。由此可见,教师只靠旧有的知识很难雄踞讲台,必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学习,加强自身修养。特别是在教学方面,要研究教材、教法,不能把学生当成“加工”的对象或“复印机”。更重要的是要潜心研究学生,赋予学生活的思想和思维空间,力求创造一种充满心理安全感的课堂气氛。要经常地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如情绪、性格、兴趣、能力、意志等各方面的心理特征。只有了解得清,才能因材施教,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高,从而达到一种乐于学习的最佳精神境界。

1.3 改革评价标准,减轻不良社会成才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心理压力

由于升学竞争异常激烈,升学率几乎成为社会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师工作的唯一标准。有的教育行政部门将升学人数下达到学校,学校又与教师的奖金和职称挂钩,于是升学率、平均分就成了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那些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更是围着考试的指挥棒疲于奔命,考什么就教什么,怎样考就怎样教。只有学生考了高分才说明自己有能力,学校才承认有成绩,考试排名愈演愈烈,导致学生视分数为宝贝,视考场为战场。这样教师只重视课本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却忽视学生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发展。因此,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教师一方面要帮助学生认识测试的目的,克服惊慌、紧张、焦虑、厌烦等情绪;另一方面要注意检测的方式。测试只应成为老师掌握信息进行反馈的一种手段,而不应把测试或公开学生的分数作为对学生施加压力的工具。另外,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评价时要富有激励和亲切感,让学生有一种愉快和谐的情感体验,以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和自信心。

2 实施挫折教育

在我国,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深入人心,大部分中学生属独生子女,他们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生活一般也一帆风顺,无忧无虑。因而经受挫折,尤其是严重挫折的能力比较差,稍有挫折和不顺,便会一蹶不起,甚至滋生轻生念头。因此对中学生实施挫折教育,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 进行承受挫折的心理教育

在挫折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事例引导,让学生懂得,人的一生是短暂但又是漫长的,每个人的生活历程都是不平坦的,有一帆风顺的时候,也有连遭挫折的境遇。虽然人人希冀时时幸运、事事顺利,可是难免要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万事如意”、“心想事成”,只不过是人们的良好愿望而已。社会上的万事万物,无不在曲折中前进。自然界没有不凋谢的花,人世间没有无曲折的路。一个人想要有所作为,随时都有可能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

2.2 不畏挫折的信心和勇气

就人们的愿望来说,自己的努力与事情的结果最好能“同步”。可是实际生活中有些时候却往往事与愿违。我们要做成一件事情,不仅需要付出努力,而且还会遇到困难,经受挫折。所以,要注意引导和教育学生树立不畏挫折的信心和勇气,增强承受挫折的韧劲。让他们知道,一个人如果没有迎接困难的勇气,遇到了困难挫折便会退缩,甚至一蹶不振,那么成功和胜利怎会跟他有缘呢?如果没有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信心和勇气,不能以锲而不舍的精神顽强地学习,即使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外部条件再好,也不能保证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历经坎坷、战胜挫折方面,小平同志堪称青少年学生的楷模。他一生三次被打倒又三次复出,且每次复出后肩负的担子更重,做出的贡献更大。除了雄才大略外,更重要的是他那种坚定的生活态度和不畏挫折的非凡勇气,才使其成为了“打不倒的一代伟人”。

2.3 学生战胜挫折的方法

第6篇

【关键词】心理素质 心理负担 挫折教育 研究

据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课题组”对随机抽取的3万余名中小学生的科学检测,发现约有32%有心理异常表现。另有一项心理测试的结果表明,当前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合格率仅仅只有17%,也就是说,大多数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不完全合格的,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面临着心理缺陷的困扰,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意识到,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指导和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有着现实的重要性、紧迫性。下面就从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实施挫折教育等方面谈谈如何加强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1 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造成学生心理负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直接原因主要有三个:其一是老师和家长要求过高,导致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而产生了自卑心理;其二是教不得法,课内损失课外补,使学生疲于应付,产生了厌学情绪;其三是评价手段不当,学生往往对学习,特别是学习成绩好坏产生紧张心理。因此,要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1 学校、教师多和家长联系,减轻家庭对学生的压力

大凡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愿望,希望子女考上高一级重点学校,将来能有一份好的工作。而重点学校的招生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使得激烈的竞争不可避免。尽管教育部曾发出了《关于在中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各种宣传媒体也竞相报道了全国各地教育部门采取的一些措施和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但忧心忡忡的家长却对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表现出极大的宽容、理解和支持。学校要经常与家长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开办家长学校,老师要帮助家长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家庭关系,走出重才轻德,“按分付爱”的家教误区。

1.2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减轻学校教育给学生的心理压力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再加上一些教师观念陈旧,业务素质偏低,对教材挖得不透,只能是课上“满堂灌”、“满堂问”;课下搞“题海战”,致使学生厌学情绪有增无减。由此可见,教师只靠旧有的知识很难雄踞讲台,必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学习,加强自身修养。特别是在教学方面,要研究教材、教法,不能把学生当成“加工”的对象或“复印机”。更重要的是要潜心研究学生,赋予学生活的思想和思维空间,力求创造一种充满心理安全感的课堂气氛。要经常地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如情绪、性格、兴趣、能力、意志等各方面的心理特征。只有了解得清,才能因材施教,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高,从而达到一种乐于学习的最佳精神境界。

1.3 改革评价标准,减轻不良社会成才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心理压力

由于升学竞争异常激烈,升学率几乎成为社会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师工作的唯一标准。有的教育行政部门将升学人数下达到学校,学校又与教师的奖金和职称挂钩,于是升学率、平均分就成了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那些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更是围着考试的指挥棒疲于奔命,考什么就教什么,怎样考就怎样教。只有学生考了高分才说明自己有能力,学校才承认有成绩,考试排名愈演愈烈,导致学生视分数为宝贝,视考场为战场。这样教师只重视课本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却忽视学生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发展。因此,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教师一方面要帮助学生认识测试的目的,克服惊慌、紧张、焦虑、厌烦等情绪;另一方面要注意检测的方式。测试只应成为老师掌握信息进行反馈的一种手段,而不应把测试或公开学生的分数作为对学生施加压力的工具。另外,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评价时要富有激励和亲切感,让学生有一种愉快和谐的情感体验,以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和自信心。

2 实施挫折教育

在我国,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深入人心,大部分中学生属独生子女,他们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生活一般也一帆风顺,无忧无虑。因而经受挫折,尤其是严重挫折的能力比较差,稍有挫折和不顺,便会一蹶不起,甚至滋生轻生念头。因此对中学生实施挫折教育,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 进行承受挫折的心理教育

在挫折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事例引导,让学生懂得,人的一生是短暂但又是漫长的,每个人的生活历程都是不平坦的,有一帆风顺的时候,也有连遭挫折的境遇。虽然人人希冀时时幸运、事事顺利,可是难免要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万事如意”、“心想事成”,只不过是人们的良好愿望而已。社会上的万事万物,无不在曲折中前进。自然界没有不凋谢的花,人世间没有无曲折的路。一个人想要有所作为,随时都有可能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

2.2 不畏挫折的信心和勇气

就人们的愿望来说,自己的努力与事情的结果最好能“同步”。可是实际生活中有些时候却往往事与愿违。我们要做成一件事情,不仅需要付出努力,而且还会遇到困难,经受挫折。所以,要注意引导和教育学生树立不畏挫折的信心和勇气,增强承受挫折的韧劲。让他们知道,一个人如果没有迎接困难的勇气,遇到了困难挫折便会退缩,甚至一蹶不振,那么成功和胜利怎会跟他有缘呢?如果没有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信心和勇气,不能以锲而不舍的精神顽强地学习,即使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外部条件再好,也不能保证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历经坎坷、战胜挫折方面,小平同志堪称青少年学生的楷模。他一生三次被打倒又三次复出,且每次复出后肩负的担子更重,做出的贡献更大。除了雄才大略外,更重要的是他那种坚定的生活态度和不畏挫折的非凡勇气,才使其成为了“打不倒的一代伟人”。

2.3 学生战胜挫折的方法

一个人受到挫折,有时往往是自己的过失所造成的,于是容易产生过多的自卑情绪,加重心理负担。所以要教育学生,在遇到挫折时要善于自我排解、自我疏导。既要善于疏导自己,又要勇敢地面对现实,这样才能找到正确的补救方法。请求帮助,是遭受挫折者解开心理疙瘩、克服消极情绪的有效方法。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总结经验教训,善于“吃一堑,长一智”这也是战胜挫折、变失败为成功所不可缺少的。所以,每经受一次挫折,都要冷静地思考,分析挫折的原因。通过冷静分析,弄清造成挫折的原因,从而端正动机,修订目标,改变方法,改善环境,事情就一定能向积极方向发展。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和教育学生,选择符合自身特点,能充分发掘自身潜力的生活目标。上大学并不是每个人唯一的出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因此,面对挫折,要引导中学生仔细审视自身的优劣,扬长避短,适时调整自己的目标,从另一方面谋求发展。

总之,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实施挫折教育,不断增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既是素质教育向每个教育者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跨世纪建设人才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高中学困生;学习心理;优化策略

学习困难是国内外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学困生的研究也一直是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长期关注的话题。高中阶段是初等教育向高等教育的过渡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与初中相比,高中学习内容的深度、广度与对学生学习能力要求都有了质的飞跃,加上初、高中教法的差距以及有效衔接的缺失,使部分高中学生陷入“学习不适应―学习障碍―学习困难―学业成绩滑坡”的怪圈。在高考指挥棒下,社会、学校和家长过度地关注学业成绩、升学率和优秀率,促使学困生问题在高中阶段尤为凸显。

课题研究人员以辽宁省实验中学营口分校、营口市高级中学、营口市第二高级中学等学校作为实验学校,随机抽样120名高一学生作为问卷调查对象,9名较典型的学生为研究个案,以高中课改为研究背景,从高中学困生的学习心理入手,从教与学的双重视角审视分析,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学困生学习心理成因,研究具有操作性、实用性和普适性的优化策略,以改善学困生学业详情。

一、高中学困生学习心理成因分析

从课题组对研究对象的问卷调查结果以及课堂观察、访谈记录分析发现,造成高中学困生学习困难的成因复杂,不是单一因素所致,而是由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自身等诸多主客观因素综合形成的。下面针对高中学困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认知结构等学习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尝试进行分析。

(一)学习动机不足是导致学习困难的关键因素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心理倾向和内部动力。问卷调查显示:高中学困生的学习动机总体上较弱,在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上存在困扰。学困生的自我效能感比较弱,即怀疑自己是否具有达到学习目标所必需的能力。在遭遇学习挫折时,52%的学困生被试觉得“自己的能力有限,即使努力学习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成绩”;43%的学困生被试强调学习的外部条件,认为“家庭和教师的影响因素要比个人努力重要”。这些不正确的自我判断会引发他们消极的行为反应和心理健康问题,课堂上不注意听讲,随便说话,玩手机、传纸条,做小动作,甚至搞恶作剧,与同学打闹等,扰乱课堂秩序;课后不完成作业,有抄袭行为,受到教师和家长的批评和训斥后,有的甚至采取逃学、离家出走等极端方式。低水平的学习动机既降低了学困生的学习目标,又减弱了他们的学习努力程度,这种恶性循环使本来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在学习困难的泥沼里越陷越深。

(二)消极的学习态度制约着学习的内心体验

学习态度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感受,对学习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可以调节学生的学习行为并最终影响其学习效果。被调查的学困生中,仅有46.7%的学生在没人督促的情况下能主动学习,说明大部分学困生学习比较被动;有47.5%的学生认为不努力学习不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好好学习没有正确认识,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具有两极性,积极的情绪具有增力作用,消极的情绪使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具有减力作用。高中学困生在学习中因屡次受挫而产生的消极情感和情绪就是造成其学习困难的主要因素,这些消极情绪大多来源于学习过程。学困生由于学习不够优秀,常遭到教师的批评、家长的训斥和同学的嘲笑,自尊心会受到极大的伤害,产生强烈的自卑感,甚至丧失了学习的自信心,久之会产生厌学情绪,学习演变成沉重的心理负担,降低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认知加工缺陷导致学习障碍

通过课堂观察、作业分析和学习心理系列问卷发现,造成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业成绩低下的原因,除了与本人的学习动机、态度有关之外,还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加工缺陷密切相关,即学困生不具备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学习的核心,在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好的认知结构是学习者后续学习的基础,是原有知识与问题解决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有助于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同化,保证学习的高质量。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对知识信息接收、编码、储存及运用知识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比较发现,学困生的学习策略水平明显低于学优生,有37%的学困生被试表示“面对问题情境时,往往不知道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缺乏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无法形成解题思路、步骤,以及如何选择相应策略完成计划达成目恕钡取

二、高中学困生学习心理优化策略建议

造成学习困难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在诸因素中,学校教育是关键环节。下面就如何通过针对性的学习策略训练与指导,优化、调试学困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结构,逐步引导学生走出学习的困境,改善学业状态,步入良性轨道,谈几点策略建议。

(一)运用参与式教学策略,提高学困生的课堂参与度

参与式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只有学生真正有效参与,主动进行学习与认知活动,才能实现真正的有意义学习。调查发现,学困生参与课堂的时间远远低于优、中等生。教师要有效运用参与教学策略,实现学困生的教学参与。

1.设计多层次的教学任务

一般而言,教师设计的教学任务难度越大,学困生参与度越低。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学困生并非一无是处,他们大多数有自己擅长的领域,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应考虑到学困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特点,布置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的任务,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激发学困生自我发现、自我鼓励的学习欲望,避免因任务太难而产生负重感和畏难情绪,让他们有能力、有信心参与教学活动,拥有话语权和交流权,能够通过课堂表现实现自我价值。

2.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是影响学习参与度的外部因素,包括课堂环境、班级制度、生生关系、师生关系等。一个课堂气氛热烈的班级往往能促进学困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的学生往往能感染和带动相对消极的学困生参与课堂活动。教师要和学生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轻松和谐、民主宽容的课堂氛围,关注处于弱势地位的学困生,为他们提供更多参与教学的机会,使学困生愿意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帮助学困生创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运用激励机制策略,提高学困生内在的趋向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激励和能力的发挥呈正相关,充分而有效的激励甚至可以使一个人的能力发挥出80%~90%,产生强大的趋向目标的内在动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和创造性,积极主动地实现目标。

1.实施赏识教育,催化进取心

高中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意识有了很大发展,教师不能简单地用类似“你真棒”这样的激励语言,而要做到赏识行为有理有据,让学困生切实感受到自己的行为值得肯定。教师要确定适合学困生的教学目标,实施差异性教学和分层教学,使学困生在学案预习、课堂参与、布置作业和反馈评价等教学环节中体验到成功感。这会对学困生学习产生持续的激励作用。

2.进行归因训练,强化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力。可以通过培养学习兴趣,给予成功体验,树立勤奋观念等方法强化学习动机。而归因训练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即指学生对他人或自己的学习行为的原因做出解释或推测的过程,归因风格会深刻影响学生后续的学习努力程度。每次考之后,教师都设计一些归因训练程序,启发学生做出恰当的归因,尽量将学习进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避免将学习失败归因为任务难度和机遇还有能力差等个人无法控制的因素。

(三)掌握适合的学习策略,帮助学困生学会学习

通过本课题调查结果发现,学习不得法,没有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策略是导致学困生学习成绩差的主要原因。因此,帮助学困生学会学习的关键应该是使他们掌握学习策略。

1.使用自我暗示肯定策略,克服焦虑感

个体是根据自己的直接认识和他人的评价来形成自我概念的。积极的自我概念有助于人们树立信心,克服困难。特别是学困生学习的进步是有很大波动性的,为了巩固学困生已取得的学习成果,教师要持续不断地关注学困生的情况,即真诚关心学困生,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唤醒他们内在的力量――相信自己“我能行”,积极使用自我暗示肯定的策略,减轻自我压力,树立良好的学习信念。

2.加强学习方法指导,调整内部学习策略

成为独立的学习者的前提就是掌握调节自己学习内部过程的有效策略。教师要帮助学困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首先,教师可结合某学科的知识教学,帮助学困生制定学习计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能够将学习中的“执行性”落实到底。

其次,做好新课的课前自学。课前预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能增强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使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课前自学不能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把教材弄懂,尽量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第8篇

一、选题的意义、价值和理论支持

1.选题的意义、价值

进行《贫困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课题探讨,既有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从理论意义上讲,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虽已开展了十余年,但至今未能在贫困学生心理健康这个领域进行系统的研究,我们这一课题的研究若能顺利开展下去,将起到填补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领域的空白的作用。从现实意义上讲,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但不可否认,在没有实现共同富裕之前,因地区和家庭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我国各类学校都存在着部分经济窘困,勉力求学的经济困难学生。尤其是广大农村和山区学校,贫困学生还占据着一定比例。我们这一课题研究的成功,无疑可让我们广大贫困学生以正常心理学习和生活,从事实上解决许多学校面对贫困学生心理困惑与障碍不知所以的问题,使本课题具有在广大农村和山区学校具有推广的价值。

2.选题的理论支持

弗洛伊德最早从心理学角度重视并探讨焦虑问题,他把焦虑分成客观性焦虑和神经症性焦虑。精神分析学家根据精神动力学的观点认为,焦虑是潜意识中矛盾斗争的结果,其原因和过程不为本人所认识。弗洛伊德在他的早期著作中确信,焦虑是受压抑的里比多的一种发泄方式。

行为主义学说,认为人类的行为多是后天形成的,不良行为是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不适当的学习结果。社会学习论者强调强化和惩罚对学习者再现模仿行为的影响,模仿得到奖励,行为即内化,模仿到不适当的行为,只有通过强化才能改变,有人主张用“行为主义方法纠正学生的厌学行为”。

与行为主义理论相对立,以布鲁纳、奥苏伯尔为代表的认知理论学说认为学习就是面对当前的问题情景,在内心经过积极地组织,从而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用积极态度来思考的人心理是健康的,而倾向于用消极的态度来解释生活中事件和思考问题的人,会出现消极情感,严重的就会引发心理问题。学生厌学与知识类型的特征和学生的认知风格密切相关。

人本主义心理学,一方面反对行为主义学说把人看成动物或机器,不重视人类本身的特征;另一方面也批评认知心理学虽然重视人类的认知结构,但忽视了人类情感、价值、态度等方面对学习的影响。人本主义学习论的代表人物卡尔.罗杰斯认为,学习者发现学习材料不符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或威胁到自己的价值观时,就难以产生意义学习。嘲笑、羞辱、轻视等都会威胁到学生的自我,威胁到学生对自己的看法,从而严重干扰学习。

二、课题研究的思路、目标和具体内容

1.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将探明我校高中贫困学生的心理状况并探究产生的问题症结,探索帮助他们消除经济紧张、学业困难、心理负担等行为的心理疏导与干预的具体方法、基本途径,为高中贫困学生消除经济紧张、学业困难、心理负担,身心获得和谐发展提供规律性的策略。

2.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1)立足学校,对高中中贫困学生的心理状况如经济状况、学业状况、心理负担等进行调查研究统计。

(2)沟通家庭,延伸社会,由为学生服务扩展到相关人群,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3)从个体因素、民族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多渠道、全方位地去探寻我校高中贫困学生焦虑厌学产生的深层原因。

(4)探索对我校高中贫困学生经济紧张、学业困难、心理负担现象进行心理疏导、心理障碍治疗,建立健康心理的具体方法、基本途径、有效疏导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选择与研究的过程(步骤、时间安排、组织分工、活动安排等)安排

1.研究的方法选择

本课题的研究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应用为主,以实验为主。具体研究方法是: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

(1)文献资料研究法 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和参考书籍。

(2)借助于学校网络和学校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测试的机会得到贫困生库,结合测试数据得到贫困生心理健康测试数据库。

(3)采用“调查总结研究实践改革”的方式制定出一套化解贫困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4)用“以点带面”的方式在高一年级进行试点,每一个月在新生班级进行各种形式的理健康教育如看电影、组织学生参加学院的各种心理咨询辅导。

(5)在具体工作中采用“定点跟踪”方法对我校个别贫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

(6)实验研究法

本课题以我校的教师为主,以本校学生为实验对象,按照课题设计和实施方案,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实验。通过实验,探索化解贫困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对,有效拓展一般规律和相应的教育对策。

2.研究的过程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年2月至2012年10月)。进行两次调研,分析和研究贫困高中生产生目前这种心理问题的原因。包括贫困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心理误区等。调查我校现有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新生进行调研;对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类;总结每类心理问题的特点;分析每类心理问题的成因及误区。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年11月至2014年1月)。针对上述心理健康状况提出贫困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包括开设心理讲座、定期进行心理测验、开展心理咨询和进行心理训练等。研究对策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制定详细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邀请权威心理专家开设心理讲座;分阶段对不同类型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测验;每周定时开展心理咨询;针对不同的类型开展各种心理训练。

第9篇

一、实验探究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作为探究性实验,自然是以某个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驱使学生在好奇心的作用下展开探究.当学生有了对未知事物的兴趣后,才能够产生探究兴趣,这样才会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实验中.因而,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展现自我、探究科学,帮助学生解放双手和大脑,让学生体会探究的乐趣和科学的内涵.例如,在讲“燃烧的条件”后,学生掌握了物体燃烧的条件是达到着火点,教师可让学生利用这一知识自主设计相应的实验.经过引导和讨论,学生做了“纸片不怕火烧”的实验.用报纸折成纸盒后装进水,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结果纸盒里的水都沸腾了,纸盒也没有燃烧.这是因为纸的着火点高于水的沸点.当水沸腾时要吸收大量的热,而水沸腾后温度将不再上升,由于温度没有达到纸的着火点,因此纸盒却没有燃烧.这个实验比较简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验热情.

二、体会成功喜悦,消除紧张畏惧

不管能力多强,面对未知世界时,人都会产生紧张畏惧的情绪.进行科学实验时也是如此.学生往往会因为不了解而害怕担忧.若长期让学生独自面对这种情绪,学生进行实验时就会容易发生各种意外状况,他们对探究性实验可能就会习惯性害怕畏惧,甚至会产生厌恶情绪.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是消除他们紧张畏惧心理的有效手段之一.对于那些困难程度较高的实验,教师可与学生共同完成;对于难度较低的实验,教师可以让平时不敢独自进行实验操作的学生上台尝试操作.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可以形成良性循环,帮助学生克服实验时的恐惧心理.当然,还有些学生是因为不了解科学知识而觉得实验操作很危险,教师应向这些学生普及科学知识,消除学生过分自我保护的心理.例如,根据植物花青素在不同的酸碱环境中能够呈现出不同颜色的原理,让学生自制酸碱指示剂,测试生活中常见溶液的酸碱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危险性不高、易成功且充满乐趣,教师可以用类似的实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消除不良心理.实验器材:试管,烧杯,试管架,玻璃棒,研钵,纱布,酒精溶液,稀盐酸,醋,胶头滴管,澄清石灰水,蒸馏水,学生自己准备的紫包菜.实验操作:(1)取适量紫包菜在研钵中捣烂,加入5mL酒精溶液后搅拌,使两者充分接触;(2)2~5分钟后,用多层纱布过滤含有紫包菜色素的酒精溶液,装好备用;(3)观察滤液颜色,并记录;(4)取四支试管,分别滴入适量稀盐酸、醋、澄清石灰水以及蒸馏水,接着在滴入2~3滴滤液,振荡后放置于试管架上,等待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束后,教师可让一些平时实验表现较低调的学生发言,并给予一定的表扬,帮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发现原来实验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不良心理也就消除了.

三、明确小组分工,防止偷懒作秀

第10篇

关键词 弱势学生 焦虑心理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Disadvantaged Students' Psychology in

Juni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Learning

QIU Yue

(Zhejiang Jiande Hangtou Middle School, Jiande, Zhejiang 311612)

Abstract In juni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process, students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by showing a strong psychological changes caused by learning anxiety, more and more obvious with increasing grade. Students show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mathematics in many negative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anxiety disorders is becoming one of the largest students' mathematics learning process emotion. After my years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 mathematics, mathematics learning disadvantaged students in follow-up observations, combined with psychological principles, explored and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e performance of disadvantaged students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in common, in-depth analysis of its causes, psychological needs, and from endowed with love, of patience, perseverance held to discuss three aspects of disadvantaged students to ease anxiety, to improve student learning efficiency of mathematics.

Key words disadvantaged students; psychological anxiety; countermeasures

1 弱势学生焦虑心理的成因

1.1 数学学科的特点导致焦虑

初中数学是中学学习最重要的学科之一,也是学生学习中感觉最难的学科之一。由于数学学科具有严谨的逻辑性、较强的连贯性和高度抽象概括性,使用的语言形式化、符号化,而这正是数学学科的特点,因此先行知识没有学好,就会直接影响后继知识的学习,从而形成新、旧知识的断链,使其间不能形成有效的网络体系,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就会造成知识结构残缺,最终给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开展带来困难,使得这些学生的学习数学能力越来越远离教学目标的要求。

1.2 学生心理发展与数学课程难度之间的不协调

弱势学生往往在兴趣、恒心、专致等非智力因素方面表现出相当的不足,非智力因素欠缺的学生,往往会随着数学课程难度的加大,而产生严重的数学学习的不协调的状况。在课堂中,非智力因素欠缺的弱势学生习惯于教师把知识咀嚼后再去学习,遇到困难总是喜欢依赖于别人给予解决,碰到稍复杂的问题就不愿意主动思考,坐等老师讲过程对答案,从而产生了强烈的依赖心理。缺乏主动性,缺失恒心,使学生心理的发展与数学知识的发展间产生了矛盾,这种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对数学学习产生焦虑心理。

1.3 多方高期望与现实情况的巨大反差

宥于传统之见,教师有意无意的偏心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限制,存在着学生实际学习机会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也是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好恶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教师的个性、教学的方式往往比数学课本身更易引起数学焦虑心理,大多数数学焦虑心理来自数学教师个体和数学教学方法,教师对弱势学生的蔑视态度、对女生学数学没有信心、偏好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等。

此外,家长过高要求、同学的歧视等也是产生焦虑心理的原因。有些学生通过一段时期的努力后仍未达到预期的目标或考试屡遭失败,使得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对数学的神秘感增强,产生疑惑,失去信心等。这种情况极易产生焦虑之感,而心理焦虑却会阻滞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使他们的数学学习成绩更加不理想,从而又带来更加沉重的心理负担。

虽然弱势学生大多学习成绩不理想,对数学学习缺乏自信,有强烈的依赖心,但其实他们的内心有着比成绩优异的同学更强烈的获得成功的愿望。

2 消除弱势学生焦虑心理的对策

2.1 降低标准,赋以爱心,体验成功的快乐

爱是教育的基础,爱学生是教师对于学生的一种自然的情感,是启发学生萌发进取意识的外在动力,尤其是弱势学生,更需要教师的关心、爱护、鼓励和指导。

一般来说,弱势学生对教师都有一种戒心,因此,对弱势学生要以诚相待、心心相印,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缩短师生之间在心理上的距离。三要信任他们,每一个弱势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我们要充分挖掘每一个弱势学生的潜能,随时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因势利导,给予充分发挥其长处的机会,让他们真正体验成功的喜悦。

弱势学生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成功的愿望。由于他们基础差,在平日里的月考测查中他们常常是低分、失败者的代名词,高分对他们来说是渴望而不可及。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先设置一好基本的问题,降低标准,然后一步步地引申提高。

如:《两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教学时我设计如下问题:①如图1,ABC中DE∥BC,A=3,BD=2,AE=2,则EC=_____(A型基本图形)。②如图2,∠1=∠B,AD=3,BD=2,AE=2,则EC=_____(由平截型到斜截型的变化,对应边比的变化)。③如图3,∠1=∠B,AD=3,BD=2,则AC=_____(斜截型基本图形)。④如图4,DE∥BC,∠1=∠B,则图中相似三角形有____对。

(引导学生通过找基本图形得出结论)

图1 图2 图3 图4

通过以上系统的训练,让弱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使学生在多道题中寻求解题的一般规律,找到本质的东西,这样做,可以引导弱势学生开阔思路,诱导学生积极思考,从中鉴别最简捷的方法,增强了他们的应变能力。

2.2 因人施教,期以耐心,享受厚爱与宽容

消除弱势学生的焦虑心理要有耐心。弱势学生的转化和进步过程需要一个更长的时间,教师不能急功近利。比如我们班的吴艇在以前任课老师眼里是个很聪明的拍昙妒保医恿苏飧霭啵髅殴巫饕挡唤弧>曳梦伊私獾剿钤诘デ准彝ィ盖壮D暝谕夤ぷ鳎谑俏矣胨仪谐ぬ福嫠咚衷诳佳盎共怀伲鹩Υ咏褚院蠖家袷丶吐桑⑶蚁蛭冶Vっ刻於及词蓖瓿勺饕怠R淮窝∈∽槌な保夜睦窝 T谝院蟮娜兆永锼耆淞烁鋈耍饕得刻於及词蓖瓿桑翁蒙弦渤3?吹剿⒀缘难印J导っ鹘淌θ绻匝诖突岵恢峙Ω谋渥晕摇⑼晟谱晕业哪诙Α?

其次,教师对弱势学生数学学习的指导要因人施教,帮助他们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来丰富他们的学习行为。比如,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分类笔记,建立数学纠错本,把平时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录下来,争取做到:找错、析错、改错、防错,帮助他们学会总结归类,从数学思想上、解题方法上、知识结构或应用上分类,构建知识体系。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身学习的内容和方法。

再次,使弱势学生深刻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社会,而又服务于社会,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身边到处都有数学的实例,从而消除弱势学生对数学的神秘感及畏惧的情绪。

2.3 循序渐进,持以恒心,点燃理想唤醒信念

消除弱势学生的焦虑心理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解决心理问题的方式不能简单粗暴,学生的进步过程也是比较缓慢的,不可能立竿见影的,应当遵循心理发展规律,和风细雨地解决焦虑心理。所以,我们不仅要有爱心、耐心,还要有恒心。教师在教学中,应全面了解弱势学生的情感世界,正确对待其缺陷,尤其保护他们脆弱的心理,加强情感修养,不讲过激的、伤害其自尊的话,尽量以鼓励为主,对所有学生都要一视同仁,即使暂时没有起色,也要用温暖的话语激励他们。在日常教学中,应多从纵向去鼓励评价学生,赏识、感受他们成功的喜悦。

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调节功能,教会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调适,调整焦虑的程度。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一个人总是沉浸在不愉快的回忆中,或者满脑子都在想我怎么学不好、记不住时,情绪肯定会低落、焦虑,学习效率不高。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并教他们,平常当自己处于焦虑当中时,要想一些愉快的事情,并鼓励自己:我能行! 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有助于增强自信,降低焦虑,充分挖掘潜能,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学生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要适当调整自己的理想目标,实事求是地评估自己,让自己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 取得的成效

通过对弱势学生焦虑心理的分析与对策实施,数学学习中的弱势学生群体的学习自觉性、听课效率、学习的自信心都有所提高,另外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方法都有所提高和优化;大多数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交往自信心有所提高,觉得自己和同学关系融洽了,感觉自己与优中等生平等了,老师也不再用怪异的眼光看他们了。

数学老师的观念也发生了转变。明确了教育好每一名弱势学生,让每一名弱势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的理念。不求人人得优秀,但求人人有进步,老师们的爱心、耐心、信心感染了每一个弱势学生,让弱势学生觉得老师非常关心他们,对老师有信赖感。

弱势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以打骂为主,而以说理、示范、共同分析为主。

4 结束语

弱势学生焦虑心理的产生,不仅和心理因素有关,还与其它许多因素有关。因此,要做好弱势学生的转化工作,不能只着眼于心理教育,而要把心理教育与德智体美劳教育融为一体,协调发展,共同促进。课内课外紧密配合,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尽可能使多方形成合力,综合管理,创造优化的群体心理环境,形成强有力的教育磁潮,使弱势学生学会自我磁化,自我完善。总之,呵护弱势学生,就是将善心、爱心、关心、信心普洒全体学生。虽然我们的教育力量不免微薄,但只要我们认真关注,肯动脑筋,视帮助他们为己任,定能帮助他们放大自己的人生,让他们走上健康和谐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李孝琼.学困生自卑心理的探讨与转化.青海教育,2005(12).

[2] 陈伟杰.河南某地区高中生考试焦虑状况调查分析[J].才智,2010(2).

第11篇

Wang Haiying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Baoji 721013,China)

摘要: 体操教学训练中,由于体操动作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器械动作的危险性等对学生要求较高,特别在学习较高难度动作时常易出现心理障碍,本研究通过对体操教学训练中引起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加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性对策以供同仁参考。

Abstract: In the teaching and training of gymnastics, due to the high demand brought by complexity and diversity of gymnastics movement and the risk of equipment movement, when learning the gymnastics movement, particularly more difficult movement, the students often prone to psychological problems.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causes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in teaching and training of gymnastics, and on this basis proposed scientific measures for peer reference.

关键词: 体操教学训练心理障碍成因分析对策

Key words: teaching and training of gymnastics;psychological problems;cause analysis;strategy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9-0190-02

0引言

体操教学训练中,心理障碍就是说学生不能顺利完成动作时所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如在动作练习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的不同程度的胆怯、精神紧张、犹豫退缩、畏惧而不知所措等现象。学生的心理障碍一旦产生不仅会影响其运动技能的形成,而且对其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有着消极的负面作用,更甚者可能会发生运动伤害事故。因此,本研究就体操教学训练中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有效地克服学生心理障碍提出了科学性对策。

1体操教学训练中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成因分析

1.1 客观方面①受体操技术动作本身难度大的影响。由于体操技术动作难度大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特别在体操器械上学生身体经常处于支撑、腾空、腾越等有障碍的条件下,且完成动作具有一定的时空变化,倘若技术动作掌握不当或心理状态欠佳,易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而畏惧心理引导和改善不及时,久而久之便会形成心理障碍。②体育部门领导或学校主管领导不够重视以及教学条件的影响。场地、器材以及相应配套设施不齐全、不完善,加之体育部门领导或学校主管领导不够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心态,学生一旦对所在学习环境产生厌恶感,便会产生消极的情绪,进而会弱化其学习的求知欲以及对运动技术、技能掌握的进步幅度,这一点应引起体育部门领导和学校主管领导的足够重视,及时积极的配备和改善体操课程教学设施,优化体操教学训练环境和氛围,使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体操课的学习和训练中。

1.2 主观方面

1.2.1 学生方面:①课前生理和心理准备不足。倘若学生在课前准备活动中不充分,那么肌肉的粘滞性就会较大,在肢体压拉柔韧时难免会对韧带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再者倘若学生的神经系统得不到激活和兴奋,在做体操动作时便有心境不佳和力不从心的感觉,学生在练习动作时不由自己便会加重心理负担,特别在练习难度较大的技术动作时很容易产生心理恐惧,而学生的恐惧心理若不能及时得到改善,久而久之便会形成心理障碍,从而势必将影响教学训练的质量与效果,并在所难免的累及教学进度的顺利进行。②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差。体操教学训练与其他体育运动科目不同,它的运动特点和技术规格要求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很高,倘若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在掌握技术动作中将会直接受到影响,最为直接的表现便是很难顺利的完成技术动作,特别是难度较大、规格要求较高的技术动作。再者学生之间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存在个体差异,当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在不能顺利掌握技术动作或赶不上其他同学技术动作时,就会产生自卑心理和悲观失望的情绪,久而久之便会形成心理障碍。③受他人影响或自身失败经历的情景再现。由于体操运动项目本身技术动作的难美性和危险性,其伤害事故会时有发生。学生在以往器械训练和动作练习过程中出现过危险及受伤情景,或亲身目睹过其他同学经历的危险和运动伤害事故,在自己练习中碰到与以前目睹或亲身经历相类似的运动场景时,当时的情景便会不由浮现于眼前,即使是此时难度不大的技术动作可能就会夸大其危险性,从而引发学生产生心理障碍。

1.2.2 教师方面:①教师自身的讲解与示范以及组织教法不当。体操技术动作不同于其它运动项目,其动作示范和讲解要求较高,教师在讲解技术动作时要言简意赅、条理要清楚,示范动作须准确优美、舒展大方,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教师的讲解示范中得以感染和启发,才能激发起他们学习体操的浓郁兴趣。反之教师的示范动作水平低,且语言讲解不清晰,调理不够清楚,讲解不切中技术要点和技术关键,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退缩或厌学心态,久而久之便会产生畏惧心理甚至形成心理障碍。②教师的保护与帮助方法运用不当。学生在体操技术动作练习过程中,倘若教师的保护与帮助不及时,方法运用不恰当,帮助的手法不正确,便不能得到被保护者即学生们的足够信赖,进而会使其学习和练习技术动作的心态受到影响,练习的欲望受到阻滞,练习的积极性受挫,更不敢放开胆子去练习新的技术动作。教师的保护与帮助方法运用不当,特别是在学生没有一定基础的情况下练习新动作,就会使其有一种如同从单杠、平衡木上掉下以及从马上翻倒过去的心理感受,会使其心理上产生恐惧,继而形成心理障碍。

2体操教学中克服学生心理障碍的对策探讨

2.1 充分做好课前准备活动,可以利用音乐来调节学生的心理

课前准备活动的任务和目的,首先是通过做准备活动使学生的肌体得到动员,为上课做好准备。其次是促使学生对上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运动技能,增强其身体素质。第三就是培养学生的体操学习兴趣,提高其身体协调性。在课前准备活动部分的组织教法中,建议教师可利用现代流行的拉丁舞、健身街舞、爵士舞、健美操等流行元素来进行课前准备活动,必将起到新的收益和很好的教学效果。

2.2 教师正确的动作示范、形象的语言讲解,能够启发和熏陶学生的学习欲望示范是体操教学训练中一种最直观的教学手法,通过教师的动作示范和讲解可使学生初步形成完整的动作表象,以便后面更好地进行模仿学习,教师的示范动作做的轻松、自信、自然、协调、优美并且富有鼓动性,不仅能够获得学生们的崇拜感和向往欲,而且能够很大程度的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在学习难度较大的技术动作时,教师可灵活调度,先做一个高标准的技术动作,之后再做一个低标准的技术动作,使学生在没有难度压力的学习情景中练习并逐步掌握技术动作。

2.3 课前检查器材,做好保护帮助,使学生以成功的动作体验树立其自信心在体操教学训练中,课前教师检查器材做好保护与帮助的安全准备工作是很有必要的,不但可以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避免学生产生恐惧心理,而且对克服障碍心理也有很大作用。在学练新难动作时,教师的亲自帮助与保护,使学生体验一两次成功的动作,使其体验正确的肌肉感觉,体验身体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从而使其鼓起勇气能够大胆的去做动作。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欲和进取精神,更重要的是还可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具体的技术动作上来,在具体的动作练习中学生的恐惧心理、心理障碍会渐渐消失,这样一来其自信心便可以得到树立和培养。

2.4 深入了解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由于学生自身素质以及体操项目运动基础等差异的客观存在,体操教师在选择组织教法、制定教学训练任务和安排运动量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和实际可接受性加以区别对待和因材施教。每次体操课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提出不同的标准和要求,这样既可以避免条件好的学生“吃不饱”,又可使条件差的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和拼搏逐步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从而激发和调动全体学生练习体操技术动作的兴趣。

2.5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激发其参与运动的情趣传统体育课的教学模式只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教学中教师处于教学支配地位,学生仅是任课教师的尾随者,从而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和主人翁的角色作用。教师传播知识技能是对学生进行智力开发和技能指导,其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让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得以发展。学生在讲师的智力开发和技能指导下,通过自身不断的思索思考、不断的努力实践和再实践,将教师的智力开发和技能指导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运动操作能力,从而在练习中理解技术动作,累积技术动作元素和提高动作水平。

2.6 利用游戏和比赛诱导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游戏和比赛的共同点都有其竞争性,激烈的竞争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在体操运动技术教学各环节中,适时灵活的采用各种游戏和比赛对培养学生的意念和注意力具有很好的作用和效果,同时对于技术动作的纠错和提高技术动作的质量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如学生在练习单杠正撑腹回环动作中易出现分腿现象,为了从根本上纠正这一技术错误,教师可适时灵活的采用游戏比赛法,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观摩性比赛,完成动作中并腿多的一组视为胜组,否则为输组。再如在跳马或山羊分腿腾跃动作学习中,教师可预先设置 “跳人马接力赛”趣味性游戏,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积极性被调动,必将争先恐后的跃跃欲试。

2.7 强化专项素质训练,注重技术指导体操技术动作对身体素质的要求很高,特别是对协调、灵敏、柔韧、上肢力量等身体素质的要求,这些身体素质是学生掌握并学好体操技术动作的前提基础。在体操教学训练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各种身体素质训练,并适时灵活的与技能练习相融合、相渗透。如 “俯卧两头起”、“手倒立”、双杠“支撑摆动”这些技术动作都要求有很好的身体协调性和腰腹力量,倘若学生没有好的身体素质是很难做到的,建议在每次教学训练课上适量安排这些素质的“渗透”练习,并布置课后作业,时常考评学生的素质进展情况,从而逐渐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

参考文献:

[1]王海英.体育院系体操课女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0,(29):22-23.

[2]李军,李秀峰.体操教学中学生的心理障碍及应对措施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010,(7):49-50.

第12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大学物理;创新能力;培养;情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054-02

从本质上说,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一部物理学的发展史正是不断创新的历史,物理实验在物理学的发展和改进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本文以人教版大学物理教材为例,就实验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若干策略方法。

一、大学物理实验室外部环境的营造方法

1.构建和谐、宽松的师生关系。大学生已处于成年阶段,并具备较为成熟的判断力和思维能力,在物理课堂上,师生之间更容易构筑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实验教学中,师生要开展双边交流,各抒己见,课堂上允许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师生双方要对每一个实验问题的看法、认识和观点,阐明个人的想法,公正、平等地完成探讨,并及时以实验的方式检验带有分歧的问题,为大学生在实验探究的氛围中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物理规律提供先决条件。

2.营造安全可靠的心理环境。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让每名学生均能在互动、沟通及探究中发挥各自的智力优势,增强每位学生的自信心,并主动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放松学生的心理包袱,这是推行创新实验教学的首个要旨,不能由于学生回答或理解错误便遭到负面评估,这样一来,大家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问题的思考之中。也就是说,在“心理安全”的外部课堂环境中才会实现真正的独立思考,自由拓宽思路,充分地凸显新思维,让创新思维得以竞相迸发。

二、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对策

1.不断开放实验教学仪器和设备,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随着当代物理科学的进展,实验测量设备及技术有了明显的改进,因此,在大学物理课堂中,需持续地丰富实验教学内容、及时更新测量设备、完善测量手段和方略,为物理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稳固的硬件基础。为能让实验教学跟得上当代物理科学发展的潮流,教师要不断地更新实验内容,把一些验证性实验变换为自选或自学内容,并加大探究性实验的比重。与此同时,不少实验可借由电子计算机变革陈旧的实验方式,并时刻增强实验测量的速度及精确度。把这一系列实验教学系统的基本原理及整体框架告知学生,使其经由实际的操作、测量及观察深切地领悟到当代物理科学的魅力,并激发学生们对物理实验奥秘的探究欲望,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另外,实验内容的改进需与经典相结合,例如,牛顿环、杨氏模量等实验均能运用CCD成像系统替代目前的观察系统,然而,经典的光杠杆法还需进一步研究。

2.培养学生善于从实验中提出、发现问题的能力。在物理实验中,问题的发现至关重要,在实验教学中,学生们通过在实验操作中发现问题,手脑并用,不断地在实验中尝试、验证,通过教师适度地引导和激励,让学生在实验中不断地变换实验条件,并严密地查看实验现象,最终提出问题。除此以外,学生们还能从实验指导书中提炼信息,进而发现问题。需强调的是,学生操作实验后所得到的实验结果难免与预期结果有所差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仔细检查学生每一环节的操作步骤有无失当,使其在锲而不舍的探究中培养提出问题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结合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是实验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实验现象的科学、合理分析是开启物理科学殿堂的金钥匙。分析问题旨在用理论指导实验,通常,分析问题可采取以下两种办法:定量分析及定性分析。教师要在实验教学中选取若干有代表性的问题和学生共同探讨、分析,在分析问题的同时,教师要扮演组织者和引领者,培养学生自主分析实验问题的能力,在分析的过程中,全体学生会提出多种答案,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悉心听取学生在分析问题时的思考过程,并留意其出发点,肯定和鼓励每位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及探究意识,久而久之,学生们便能形成在物理理论的指导下独立分析问题的基本能力。例如,在分析探讨RLC串联谐振实验中,对于电路品质因数Q,存在实验测量值与理论计算值之间的偏差,在电磁学理论的引导下,分析LC的损耗总电阻对电路品质因数测定数值的影响,并将其高频及低频时的影响状况分别开展定量分析,依照定量分析的最终结果,正式决定影响能否修复或忽略。

4.巧妙运用多媒体设备,优化教材结构,注重对实验的探究。现如今,多媒体以其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优势特征被广大物理课堂所应用,变革课堂体系,以经典实验为基础,创建多层次的物理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实验教学变革的大势所趋。为此,教师需不失时机地引入多媒体教学设备,并不断地优化教材结构,以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现象,降低实验理解的难度,将实验步骤分解,努力破除过往物理教学中“力-热-光-电-声”的纵式组织结构,在确保广大学生掌握实验技巧的前提下,果断地忽略掉教材中内容陈旧的实验,抓住实验教学的关键点,将实验与物理教学内容加以有效衔接,逐步地增设设计性实验及综合性实验。具体做法:首先,要结合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规范要求,精选传统实验,保留对提高实验操作能力有帮助的经典实验,忽略掉一些价值较低的实验;其次,逐步增设设计性实验及综合性实验的比重及难度,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探究能力,通过学生对实验的自行设计,使其充分体会到实验成败的经验教训,不断地激发实验训练的热情,提高综合素养;最后,不但要削减实验成本,还需强化多媒体辅助设计、采集数据及操作管理等知识的有效渗透及实践。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更加强调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但是在高中时期,教师在指导物理实验时,出现主动点拨频率较高的状况。为此,教师在指导实验时,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从预习、调试及操作等每个步骤环节均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在完成实验后,可借由多媒体动态影像,还原实验正确的操作经过,使学生们第一时间得知自身实验设计及操作中的问题与失误,进而及时加以纠正。

结语:

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不断地为学生创造独立发现和分析问题、自由操作实验的机会,引领学生在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中提高创新能力,拓宽物理思维。

参考文献:

[1]刘向远.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

[2]吴永萍.大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D].扬州大学,2007.

[3]方路线.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7.

第13篇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猛发展,国家和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我国的高等教育也面临着更新观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新形势。所以,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能够迎接社会挑战的创新型人才就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紧迫任务。

大学数学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数学学科是一门对人们生产、生活起到重要作用的学科,在科学研究方面更是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其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方式,缜密周详的推理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对训练和提高人的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学教育过程中没有专门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课程,所以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革新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失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好方法。如何在大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广大高校教师们都在认真研究的课题。以下从作者自身教学实践出发,谈谈对大学数学教育中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建议。

1、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老师们革新教学方法

《高等数学》是重要的大学基础课程,为了适应当代大学教育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有所为,有所不为。

比如对极限的概念就要比较充分地介绍,虽然以前也在想尽量讲好,但从来都没有将语言组织好,并给学生讲清楚,经过乐教授的讲解让我们茅塞顿开。同时经过培训和讨论,我们认为,可把现行教材中一些过于繁琐的推理和论述删掉,压缩一些对非数学专业学生不需要深刻理解的概念和方法,比如用语言证明极限的例子在教学中只需给出一两个了解一下即可。

数学教学的创新在教学方法上应尽量避免千“课”一律,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鼓励和引导他们进行逆向思维和直觉思维,让他们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是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流畅、独特,具有创造性的重要和关键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自己在长期数学教学和科学实践中所积累起来的对数学思想和研究方法的体会,抓住数学中的各种矛盾做文章。比如,通过对比数与形、定量与定性、局部与整体、有限与无限、特殊与一般、微分与积分等进行整体教学,让学生得“意”不要忘“形”,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乐教授讲了几个很具体、生动的例子,尽管数学形式抽象,但是如果先画出几何图形观察,就很形象,就会给解题一个清晰的思路,引导你向正确的方向前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师要善于创设创新的气氛和环境

教师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创设轻松、愉快、活跃的气氛,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营造宽松的环境。宽松、和谐、自由、平等、竞争的环境,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感,易于知识的新创,例如在数学活动课中,提出问题,分小组进行解答,让他们讨论中得出结果,这是其中一种做法,又例如,在教学新课时,先放手让他们根据已学的知识,加上自己的推想,把要学的先解答出来,然后各自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发表,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具体方面又要做到以下几点:

3.1应极力避免引起学生害怕的心理压力。制造和谐宽松的气氛,自由的环境,害怕会阻碍学生通向新的思维,不利于发

现和创新。

3.2教学中要创造一种平行、民主的师生关系,使教学相长,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若教师的创设意识淡薄,制造出不平等、不民主的师生关系,则无益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3跨世纪的大学生,应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知困然后能自强,如果大学生不具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则很难适应形势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4、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开展多种创造性的活动

杨振宁博士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学生学习成绩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后,十年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何在?就在于美国的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向美国吸取一些好的方法,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时间,让学生多做一些创造性的工作,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开动脑筋,拓宽思维,并发现自己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正确认识不足之处。例如,在讲解应用题时教学生,尽量让学生能一题多解,又或者把原题改题,编题,变题等于灵活变通,从而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这个过程不仅训练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对事物认识的独创性和跳跃性思维品质。除此外,还应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创造能力,并经常肯定学生的劳动成果,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发明欲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5、数学教学实践要进行创新创新

学生创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数学的应用来体现的,这就要在教材中或者讲课过程中增加一定量的实际案例与综合应用问题。

高等数学的实践主要通过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实现。要把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的思想融入高等数学的教学中。建模过程实际上是学生重新发现的过程,也是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但建模的求解及验证则往往要借助计算机利用数学软件来解决,所以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是培养学生创新力的极好方法。

第14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化学教学;实验探究

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做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现在提倡的健康概念强调完整意义上的健康,即道德健康为统帅,生理健康是基础,在此基础上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全面发展、有机结合。现代教育发展要求教师“不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还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目前,中国教育部启动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深化阶段,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被列为重要的三维教学目标,开始强调关注学生的心理。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已上升为提高民族素质的当务之急!现在社会、家庭、学校已共同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做着应有的努力,而且学校为了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还专门开设了健康课,成立了心理咨询室。我认为在学科教学中任课教师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因为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的解决。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理论和技巧,适时、适度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调节课堂氛围,让微笑走进课堂,缓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压力

诗人说:微笑是阳光。课堂上教者应当总是努力保持欢愉的心境,用微笑和诙谐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微笑走进课堂,有利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新知识。教师的表情过于严肃,容易造成学生的胆怯心理,形成过重的学习心理压力,不利于真正进入思维状态。例如,化学课堂教学中经常要涉及一些实验探究方案设计,我便和同学们一起设计,共同探讨一些方案的优和劣,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群体之中,成为他们中的一分子,活动中完全不再把自己当成教师,而是他们中的一员,课堂氛围活跃,师生之间民主平等,这样学生敢表真情、敢吐直言,对于正确的方法,我一一加以肯定和赞许,对于错误的观点,我也不是一味地加以指责批评,而是和同学们一起共同探讨修正,始终给学生以微笑,这样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调动,课堂成了师生共享成功之喜悦、共担挫折之烦恼的乐园。长期以来,形成了“愉快教学”课堂教学模式。

二、搞活化学探究活动,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要解决化学理论知识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要更多地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因此,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我根据化学学科特点(以实验为基础,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的教材体系),特别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以便将抽象的知识与直观演示实验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例如:教授“分子和原子的相关知识”时,我让同学们将自己比做“一个原子”,上讲台做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化学变化的微观解释过程,同学们非常积极,勇于参加,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自己。其次,教师应该时刻不能忘记学生是最富有想象力的。教学中应有意识地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特点提供各种生活场景,精心设计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而且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激发出积极情感,从容不迫地探索新知。使他们从生活走进化学,又从化学走向社会。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设计一些有情境的问题让同学们思考并做出解释。“奥运会”、“全运会”、“绿博会”、“西气东输”等情境经常出现在课堂上,学生学得轻松、感到亲切。

三、注重情感培养,增强自信心,教会学生自我心理调节

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努力提高心理素质。自信心是一个人的动力源泉。为此,我在课堂上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激发兴趣,培养信心,尤其对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我对他们更是关注,用真挚的爱、宽容的微笑对待他们的不足,鼓励多于批评,努力挖掘优点。在一次化学课上,我让学生列举出日常生活中哪些生活实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这一特征时,一位平时从不发言的学生举手了,我抓住这个机会,让他回答这个问题,他当时说出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但这是非常好的一个例子,我当场对该同学进行了表扬,表示出了赞赏,这位同学从此以后经常在课堂上举手发言,再也不感到害羞了……当一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受到集体排斥时,我会以长者身份对其进行鼓励,并表示非常乐于和他们合作,如小组合作探究时,我往往和他们在一个小组,给他们以优越感。利用课余时间与他们交谈,告诉他们点滴进步,帮助他们摆脱阴影,走向阳光,树立信心。2.激发学习兴趣,开启学生的心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开启心灵的钥匙。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在繁重的学习过程中抑制疲劳,产生愉快的情绪。因此,让学生将生活体验带进课堂,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与化学有关的事情带进课堂,把与化学有关的重大事件和伟大发明创造融进课堂,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资源。教师一定要做一名有心人,引导学生发掘身边事情和周围现象,用化学知识解释和评价它们。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激发起强烈的探索兴趣。如教授“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时,我及时向学生讲述当今世界水资源概况及被污染的程度,让学生说说身边浪费水的现象,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学生感触很深,不仅学习了知识,还懂得了生活,懂得了节约,更增加了兴趣。另外,合理评价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作用不能忽视。试想,一个每天作业、测试都打满红叉叉的学生对学习能有兴趣吗?因此,我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对作业进行分层,而且采用等级记分制,且保底为“中等”的方式,只在对的地方打钩而在错的地方画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并且坚持每次测试都写上一句鼓励的话,如“经过努力你已经越来越棒了”!“相信自己,你一定能行!”等等。让成绩较差的同学时时刻刻觉得自己能行,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四、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学会学习,养成积极的个性心理

传统教学方式强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能颠倒,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状态。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学习资源,运用多种学习手段开展主动有效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倡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边互动,是对现代教学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对课堂教学互动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如探究“可燃物燃烧需要哪些条件时”,我先让学生自行设计探究实验,然后将设计的实验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每小组选出最佳方案在全班交流。最后共同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的外界条件为与氧气充分接触和温度要达到着火点这两个外界条件。通过这种形式,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又分享别人的见解,共同讨论不同方法或方案的优缺点,对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总之,“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心理教育和化学学科教学是融合的、渗透的,是寓心理教育于化学学科教学之中的。两者相互融合是将三维教学目标落到实处的具体体现。需要教师有滴水穿石的韧劲儿和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让我们共同努力帮助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新课程改革编写组.化学新课程标准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15篇

一、不切实际的自我定位导致心理失衡

这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自己的定位不切实际。他们中一部分因为在中考中成绩不是太理想,产生自卑心理,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认为将来考一所本科院校基本无望,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力,导致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浑浑噩噩度日;另一部分之前在初中阶段还是学校的尖子生,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因为遇到了更强的竞争对手,成绩排名落后,受到失败的打击,从而一蹶不振,对学习失去自信。

二、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所致的学习困难

高中生因其所处的年龄段,心理还不成熟,还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的情绪,这在学习困难学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学困生本身就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经常感到力不从心,加之学习进步缓慢,从而引起恐慌与焦虑情绪。这种情绪长期得不到缓解的话,就会导致在考试过程中紧张,甚至脑子一片空白,严重影响成绩,并形成恶性循环,最终成为学习中不可逾越的障碍。

三、不能有效抵制诱惑导致随波逐流

现在的学校生活相对开放,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在学生中传播很快。学习困难学生由于缺乏既定的目标和理想,更容易被这些外界的诱惑所俘虏。在这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导致学困生要么失去仅有的一点学习动力,贪图享乐,厌学逃学;要么缺乏学习的激情,怕苦畏难,放任自流,学习成绩一塌糊涂。

当然,化学学习困难学生的表现并不仅限于此,我们通过对这部分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结合实际调查结果,认为他们并不是一无是处。学习困难者比一般学生更渴望关怀和理解,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希望能有人给他们鼓励和帮助,也希望得到重视和信任。对待这些学生,教育工作者的态度尤为重要,老师必须借助教学这个平台,在给予学困生真诚的爱与信任的前提下,帮助学习困难学生进行心理调试。我们经过研究,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设立切适目标,树立自信心理

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具有远大的目标,而且还有使这种远大的目标与具体、切实可行的目标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学生阶段性地去实现远大的学习目标。学习化学常常是比较枯燥的,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在许多领域的重要意义,将未来的学习目标化整为零,其学习积极性也就容易得到保持和提高了。实践证明,学习目标的设立至关重要,过高过低都不利于学习。过高则力不能及,虽经过努力,失败往往多于成功,自然就难以体验成功时的;过低则不经过努力就可轻松达到目标,成就感不强,也不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我们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为不同层次的学习困难学生设立具体化的、有针对性的学习目标,这样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从而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并树立学习的自信。

二是培养自我意识、形成健康心理

教育要发生作用,必须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积极的“自我”。学困生常常会过分夸大学习中的困难,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抓住一切机会帮助学习困难学生提高自我认知的水平、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找到自己与目标之间的差距,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困难来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同时要给他们树立一些成功的榜样,因为一个人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成功,就会增强自我信念,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形成自我激励,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积极心理。

三是培养学习兴趣、诱发内在动力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教师可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过程,通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化学学科知识中的兴趣点,创设情境感染兴趣,精心设问激发兴趣,重视过程巩固兴趣,优化练习提高兴趣,课内外结合发展兴趣等手段,诱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特别是在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上,教师能帮助学生渡过难关,促其顺利地掌握该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会逐渐加强,并趋于稳定。化学知识的难点或关卡就是学生兴趣和成绩的分化点。所以当一般兴趣发展为稳定兴趣时,就成了乐趣,学习效果会出现一个全新的局面。学生如能从心理上把学习当作乐事,并沉浸在学习的乐趣中,就能克服淡漠心理和厌学心理,激发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排除影响学习的各种干扰。

四是改进教学方法,促进自主学习

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要克服学生轻视过程求速成的浮躁心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上,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要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训练。

通过研究阶段的实践证明,上述调适策略是有效的,操作示范性强,不仅对我校学生,对广大的高中学习困难学生的课堂学习心理的调适都具有一定的实践和指导意义。我们通过这次研究实践,更明白了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重任。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必将以此为契机,尽自己所能为做好化学基础教育工作而加倍努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