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通讯的概念和特点范文

通讯的概念和特点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通讯的概念和特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通讯的概念和特点

第1篇

关键词:互联网即时通讯;高职学生;英语口语能力;计算机辅助教学

英语学习的一个难点是培养口语能力,学生在英语应用上的一个薄弱环节也是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差。网络时代,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应用互联网即时通讯技术是改善英语口语教学的一条新途径。国内尚无这方面的研究报道。笔者拟讨论即时通讯环境下的“英语交谈”特点、工作记忆和Levelt的言语输出模式,然后分析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头会话交流内在认知机制,据此提出假设,并初步设计验证假设的实验研究框架。这种探讨将使我们有可能预测出在互联网即时通讯环境下英语学习者采用什么样的学习策略受益最大、英语口语水平提高最快,并对其中的原因做出合理解释。

即时通讯概念及即时通讯环境下的“英语交谈”特点

即时通讯(Instant Messaging,简称IM)是一个实时通讯系统,允许两人或多人使用网络即时地传递文字讯息、档案、语音与视频交流。常用的即时通讯有Gtalk, QQ, MSN, Skype, ICQ, AIM等。对利用计算机辅助实时交互学习第二语言的研究发现,在线沟通交流的环境下,学生参与交谈互动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这些研究结果表明:(1)互联网即时通讯环境比面对面交谈的环境,学生第二语言表达的复杂性增加了。(2)学生参与交谈的积极性提高了。平时比较沉默的学生,也能积极参与在线交谈,甚至比平时积极参与课堂交际和讨论活动的学生还要活跃。(3)对目标语的学习态度改变了。

与传统课堂相比,互联网即时通讯环境下的“英语交谈” 不受面对面讨论必须轮流进行的限制。首先,在多人互联网即时通讯中,不提交发言,对方是看不到的,这就好比在同一个讨论小组中,所有的人都同时对你说话。这种情况在课堂上是不利的,但在互联网即时通讯环境下却是现实可行的。学生无需等待,这样就比在课堂上有了更多的发言机会。在45~50分钟轻松愉快的在线小组讨论中,每个学生提交几十个完整的英语句子并非罕见。其次,即时通讯课上,学生只有提交发言,才会被认为在线。在传统课堂上,学生可以不必发言,只是被动地听,也被认为参与了讨论。在网络环境下,不参与就等于不在线。如果有学生一连几分钟都没有参与讨论,同组同学通常会询问他是否在线。再次,有趣的差别是对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要求不同。在课堂环境下,学生可以借助大量交际策略达到交流目的。即使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说英语,学生一旦理解对方的意图,总会自然过渡到下一个话题,而不是帮助对方找到表达意图的恰当语句。即时通讯却可以促进学生使用英语达成交流,如验证自己对生词意义的猜测,运用还没掌握的句式等等,而不用其他的辅助方式。又次,网络聊天对语言使用的这种要求,势必使学生更能注意谈话时的语言错误,促使学生更加注重句法加工,并注意到自己语言知识的不足之处。最后,被放缓了的谈话过程以及即时通讯的非暂时性确保了讨论的顺利进行。从工作记忆角度看,在线聊天的这几大特点可以减轻面对面实时交谈时通常所需承受的记忆负荷。对话各方可以反复阅读对方的发言,除了减慢交谈速度外,还可以加强记忆。记忆负荷减轻了,对记忆能力较弱的学生有利。交流速度放缓的另一个好处是,学生在开口说话之前有短暂的考虑时间。学生有时间对英语口语表达的任务提前考虑,因此,表达起来就更加流畅,说出或写出的英语句法更加复杂。

Levelt的言语产生模式与工作记忆

根据Levelt(1995)的言语产生模式,话语始于非语言的特定交流意图,Levelt称之为概念形成器。在言语产生过程中,概念形成器的作用是决定将要说出口的话语的语义内容。概念形成器在话语被说出口前生成与之对应的信息(意图或概念)。这些信息被保持在工作记忆中,并被存入构成器。构成器挑选出最能精确代表每个语义模块的语义内容(话语前语汇)。这些话语前语汇包括构成句法的必要信息,并通过所谓的语法编码生成话语的表层结构。构成器的另一个作用是为选好的语汇挑选合适的语音语义并设计好要说的话语。然而,在这些信息进入发音器引起发音肌肉运动并说出话语之前,会被某种内部机制监控。在这种内部反馈环路中,发音方案会被储存在工作记忆的发音缓存区。因此,言语产生是个分阶段、模块化、累加式运行的过程。

引入工作记忆理论的相关概念和测量技巧讨论Levelt言语产生模型有两大益处。首先,能更深入地了解话语加工能力的个体差异是如何影响英语口语水平发展的。其次,如果我们能提前知道哪些学生会从什么指导方式中获益更多,就可以据此给课程制定者更好的建议。其次,语言即时通讯的两大特点会影响工作记忆:(1)在互联网即时通讯环境下,互动交谈的速度比面对面交谈时要慢。人们打字的速度不可能像说话那样快,因此,加工言语所要求的速度降低了。更准确地说,在特定时间内,交谈者需要描述、理解或回答的言语在数量上减少了。(2)互联网即时通讯不像口语表达那样稍纵即逝。在线交流时,交谈者可以重新浏览谈话记录,以便理清思路。

即时通讯培养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口语能力的可行性

根据以上分析,在互联网即时通讯环境下练习第二语言,有可能使一些言语产生过程自动化,从而减轻工作记忆的负担。在口头交谈时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互联网即时通讯环境可以放慢讨论速度,使学生有机会重复浏览先前论述过的内容,再现记忆中的痕迹,从而减轻工作记忆的负担。在面对面口头交谈时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互联网即时通讯的这一特点,意味着工作记忆能力较低的学生将会从中受益。因为此时虽然对言语加工的要求降低了,但交流的任务和相互作用与面对面交谈并无不同。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假设:互联网即时通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英语学习者的认知机制,从而间接提高他们的英语口语水平。这一假设涉及的问题主要有:(1)通过使用英语进行互联网即时通讯,是否可以间接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2)英语即时通讯与面对面英语交谈相比,在聊天室环境下学习英语口语对工作记忆能力较低的学生是否更为有利?(3)在互联网即时通讯环境下,是否可以根据工作记忆能力的个体差异,有效预测出不同类型的学生口语水平可能提高的程度?我们可以设计实验来验证以上假设的有效性。较为理想的情况是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英语口语达到同等发展水平,并且实验组的英语口语水平会提高更快。可能的原因是,在互联网即时通讯环境下学习英语口语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工作记忆负担,从而促使学生尤其是工作记忆能力较弱的学生更好地提高英语口语水平。

验证性教学实验框架设计

根据上述分析及朱毅恒(2009)对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状况的调查研究结果,笔者设计了验证性教学实验框架,主要包括实验前测试和实验后准测试,旨在验证通过互联网即时通讯能间接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的真实性。在本设计中,由同一英语外教承担两个小组的教学任务。参与实验的学生来自笔者所教的高职英语专业一年级的两个自然班,每班各20人。实验研究按照口语课课程表进行。实验组在联网微机室上课,每星期上3节即时通讯课。控制组在本班教室上课,每星期上3节传统式课堂口语课。实验持续一个学期(20周),两个小组各上口语课60课时;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教学内容相同。也就是说,即时通讯课和课堂口语课的活动内容及讨论的问题相同。学期第一周分别对实验组和控制组学生进行实验前口语测试;学期最后一周进行试验后测试。

进行实验研究面临的挑战之一是教师难以给予所有学生等同的指导,或者说教师很难对所有学生施加相同影响。为了确保给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学生等同的辅导,参与实验的两个小组在课程设计和课时安排上完全相同。实验组即时通讯课和控制组课堂口语课的活动内容完全相同,且安排在同一天。实验组使用的即时通讯工具使教师能同时阅读并参与最多5个讨论小组的活动。在小规模试验阶段,每个讨论小组安排4~6名学生。如果小组成员过多,组内成员的积极参与会使屏幕窗口文字滚动过快,致使学生难以跟上速度,影响对话互动进程。控制组也采用相同的活动小组安排。在实际操作时,指导教师直接从即时通讯工具界面打印出活动任务要求,用于对控制组进行课堂口语课指导。实验组在线时指定的任务包括角色扮演、文章或影片讨论及其他交互活动。前两次的即时通讯课在学校的联网微机室进行。学生有机会充分熟悉即时通讯工具,并向教师提出问题。初始培训阶段过后,一部分学生可不必来学校联网微机室。他们可以在自己的电脑上或校园其他的联网微机上参与即时通讯互动活动。事实上,教师鼓励学生在不同的地点上网。这样做,是为在指定的上课时间使互联网即时通讯真正成为同学之间唯一的英语交流方式。在同一时间、同一微机室上课的学生每次最多不超过5个。在可容纳30人的联网微机室内,绝大部分时间在线上课的学生应保持在3人以下。这种在不同地点上课的安排对实验研究十分重要。因为它体现出本研究与其他有关计算机辅助实时交互研究或二语习得研究有显著的不同。

为了验证假设,应进行实验前测,将前测得分作为协变量,反映实验组和控制组学生在课程开始时的口语水平。前测成绩分析将表明控制组和实验组的前测英语口语水平的差异情况,如果不相上下则可以看作水平相等。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进行实验后测。Levelt言语产生模式的言语产生过程表明,无论是语音还是文字形式的言语表达,都能促进并发展同样的认知机制。仅凭Levelt的言语产生模型理论,符合逻辑的推理应是:控制组和实验组口语水平提升的程度应该是等同的。检验也用来验证这一假设。实验结束后,教师对两组学生实验后测成绩进行分析,以证明控制组和实验组在前后测之间的训练中英语口语水平是否有显著提高,实验组后测的平均得分是否高于控制组的后测平均得分。分析结果用于证明互联网即时通讯能否为学生提供传统式课堂口语课很难提供的某种特有的有利条件。

为了验证假说,可进一步检验口语水平得分和非词重复得分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口语水平得分和单项测试工作记忆题型的得分之间的相关性系数,将表明控制组二者的相关性是否比实验组的相关性要高。这会进一步表明,在控制组中,较其他学生而言,工作记忆能力(在实验测试中具体体现在对语言的短期记忆能力)较低的学生是否会处于不利地位,在实验组中,这一情况有无明显表现。这些研究结果将会显示,对那些在语音回路中保持词汇信息能力较弱的学生而言,即时通讯环境是否会更为有利。

笔者根据对即时通讯环境下的“英语交谈”的特点、Levelt言语输出模式、工作记忆、英语口头会话交流活动内在认知机制的分析,认为应用即时通讯培养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具有可行性。据此提出假设,即互联网即时通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高职英语专业学生习者的认知机制,从而间接提高他们的英语口语水平,并设计了验证假设的实验框架。应该指出,这绝非意味着完全脱离面对面的英语口头交际就可以迅速提升英语口语水平。作为英语教师应该认识到,如果把面对面的英语口头交际假想成是提高英语口语能力的唯一的途径,就很有可能把相当一部分学生置于不利之地。有些学生将把学习说英语视为巨大困难,存在逃避心理。对他们而言,互联网即时通讯课程能帮助他们提升英语口语水平。

参考文献:

[1]Warschauer M. Comparing face-to-face and electronic discussion in the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J].CALICO Journal,1996,13(2):7-26.

[2]Kern R.Restructuring classroom interaction with networked computers:Effects on qualit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production[J].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5,79(4):457-476.

[3] Chun D M. Using computer networking to facilitate the acquisition of interactive competence[J].System,1994,22(1):17-31.

第2篇

信息技术实验的宗旨在于挖掘信息技术的核心概念和核心问题,至于哪些问题是信息技术的核心问题,制作一个全集,恐怕需要一个长时期的思考,不是本文的讨论议题,但是至少在这一系列文章当中笔者期待着能够保证信息技术实验作为一个领域其核心概念的稳定性。在上期文章中介绍了首要的两个核心概念:数据、稳定的对应关系的定义,接下来在本文中介绍编码、通讯、效率和信息量这四个其余的核心概念的基本定义和典型案例,这些概念是经过长期的思考和教学实践形成的,笔者期望这些概念在信息技术实验的大框架之下是相对稳定和基本的,但信息技术实验是一个新的领域,难免思考有不妥甚至错误之处,欢迎用电子邮件或者发表文章争鸣讨论,这也是笔者抛出这些观点的初衷之一。

编码

编码是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就像声音的波形原本是一条连续的曲线,但由于计算机采样的关系,必须要确定采样的时间间隔,以及振幅的变化范围(Scaling),将这个变化范围分成多少个小格(Leveling),真实的一个振幅如何找到它应该对应的那个小格(mapping),以及这个时间-数字化振幅的数据文件要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储(Saving),将模拟转化为数字过程称之为编码。换句话说,编码的核心是一组对应规则,这组规则可能很自然,像十进制到二进制转化一样自然,也可以非常繁琐,像一个密码本一样似乎毫无规律可言,但是只要对应的规则确定之后,编码的大部分工作就完成了。

通讯

通讯与编码是彼此独立的两个过程,每种通讯的需要就对应一种编码的需求,如一开始一段歌曲在音乐厅里有歌手传递给听众,之后听众在家里就可以完成歌曲的欣赏,于是歌曲被谱成歌谱,写在文字上,听众如果不能请来歌手,就必须根据歌谱自己演唱。之后人们发明了唱片,振幅和时间的信息基本上被等比例的刻录在唱片上,由制作唱片的人编码,根据同一套编码体系由播放唱片的机器解码,这个解码的过程是简单而容易理解的。唱片在不同的人间直接传递,通讯方式是自然的、容易理解的,人们甚至难以感受到这个过程是在通讯,通讯更难以成为一个被人重视的重要领域。但是人们听音乐始终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递,人们天然的就具有双向传递信息的需求,而且期望这种体验,在远距离的前提下,就像面对面的谈话一样畅达,所以电话出现了。计算机的出现,使得编码变得非常准确,一段音频被数字化之后,不像唱片时代一样传输和复制起来会有一定的制作误差,被计算机数字化的音频可以完全地拷贝给另外一个人,从一张软盘到另外一张软盘,这个过程当中通讯比原来方便了。直到网络时代的出现,计算机通过网络技术实时地和另外一台电脑实现通讯,通讯的过程中涉及通讯协议、保密方式、传输方式、通讯信号的增强等新的领域,此时,通讯技术相对于编码技术被凸显出来。在信息技术实验当中通讯类的实验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凸显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实验。例如,将声音的强弱作为信号的手段,以未加密的二进制协议,通过双头耳机线、一台电脑将耳机输出的音频信号输入到另外一台电脑的麦克风端口上,另外一台电脑将信息解码后,用同样的方式向第一台电脑通讯,这样的过程在现有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中是能够实现的,使用Scratch等简单的程序语言,学生是可以从原理层面上掌握通讯的技术特点和核心概念的。因此将通讯作为信息技术实验的一个核心概念提出。

效率

效率问题一开始就出现在计算机和单片机的产生过程当中,计算机一开始的社会需求就源自于人们对于提高大数据的运算速度即效率的追求,同样各种功能各异的单片机和机器人生产的重要目的就在于提高效率,而在信息技术实验这个领域中,效率同样是一个需要重要提及和研究的主题。常见的效率比较的过程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算法效率比较。这类效率的比较常常出现在各种程序设计的竞赛中,如在一定的代码长度和一定的内存使用空间内,哪种算法执行的时间更短一些,这种过程常常是现在程序设计课程在高级阶段的教学内容。②新软件和旧软件在效率上的比较。我们在使用应用软件的过程中,总是认为新的软件一定比旧的软件好用,大公司的软件一定比小软件好用。事实上,基础教育具有公益的性质,基础教育并不是为垄断的软件企业提供消费者的一个渠道,而应该是培养理性的,具有充分自主性和选择能力的适应未来软件市场的合格消费者,因此让学生比较不同软件的使用效率、性价比,同一款软件改进之后的工作效率,是我们讲授应用软件的一个重要的一直被忽视的教学内容。③是否要研发新技术的判断力。学习了如何比较和选用软件之后,作为一个初步掌握了一门编程语言、初步具备了编写应用软件的学生,在面临真实的工程问题时,需要判断工程项目使用旧的但是执行效率低的算法还是用新研发的执行效率高但是研发过程存在风险的新的算法来实现,这个过程无论是在编写软件还是在应用软件的过程中都是常常出现的,需要许多个案例来帮助学生判断和反思,提高学生的判断力。④技术路径的效率比较。软件的编写或者工程任务的完成,其技术路径和研发方式有很多,如有一个人完成的、分小组完成的,将整个工程分成几个部分、一环套一环完成的、也有将整个工程分成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相对完整、使用迭代过程完成的,这些都是不同的技术路径,这些技术路径的效率的比照,同样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因此,在信息技术实验这个领域,效率的概念是需要用具体的过程,具体的数据来让学生体会和研究的,远胜于教师简单地给出结论。

信息量

第3篇

“新媒体”概念

对新媒体概念,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作过这样的解释:“所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旧”而言。从媒体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是伴随着媒体发生和发展在不断变化。广播相对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广播是新媒体,网络相对电视是新媒体。今天我们所说的新媒体通常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这里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出现,是指以前没有出现的;一个是影响,所谓影响就是受计算机信息技术影响而产生变化的,这两种媒体形态是我们现在说的新媒体。当然新媒体并不是终结在数字媒体和网络媒体这样一个平台上。”1

笔者认为,熊澄宇教授对新媒体的解释是目前为止比较科学、全面的解释。熊教授的解释明确了三点:第一,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第二,新媒体是基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媒体形态;第三,新媒体不会终结在数字媒体和网络媒体平台上。根据熊教授的解释,可对新媒体概念作进一步的梳理,把新媒体界定得更清晰一些,从而推动新媒体研究的深入。

“新媒体”,除了熊教授指出的“‘新’相对‘旧’而言”,是在全球信息化这一时代大背景下提出来的概念。信息全球化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种客观存在,是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信息化,即全球信息化的实现途径是以互联网发展为标志的“信息网络化”。所谓“信息网络化”,就是在计算机网络的环境下生产、传播和分享信息。所以,新媒体应体现“信息网络化”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新媒体”的“新”。

“新媒体”是指的什么性质的“媒体”呢?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在1964年提出:“媒介即讯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从广义上讲,储存和传播讯息的介质都是媒介。因此,把MP3当作新媒介没有错,把数码相机当作新媒介也没有错。但是,“新媒体”不是指任何新的“媒介”,而是相对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体而言,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新的大众媒体”,有其政治的和社会的属性。

笔者认为,新媒体既要具有“信息网络化”的特性,又要具有“大众媒体”的属性,亦即必须是“信息网络化的大众媒体”。一些“新媒介”,如MP3、数码相机等等,不具备“信息网络化”特点,也不具备“大众媒体”属性,不应该纳入“新媒体”范畴。“新媒体”的定义可以是:新媒体是指基于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即时互动传播信息的大众媒体。简言之,新媒体即网络媒体,目前主要是指互联网和以手机为用户终端的无线通讯平台。

“新媒体”特性

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爆炸的发生,基本原因是信息生产和传播效率的极大提高,这才是要重视“新媒体”研究的根本原因。当今的信息生产是数字化的生产,其基本工具是计算机。以计算机为工具的信息生产具有两大特点。一是信息储存和加工的便捷性,二是信息复制和分享的无成本性。所谓信息储存和优化的便捷性,是指在有价值信息的生产过程中,信息可以随时以数字化的形式被保存起来并随时进行再加工,并不影响信息生产的连续性,而是信息不断丰富和完整的过程。信息复制和分享的无成本性,是指无论是什么来源的信息,只要是数字化的,就可以被计算机快速复制,从而避免同样信息再进行重新生产的过程,并且可以在计算机网络之间实现广泛的信息分享。概括起来,信息网络化传播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信息是数字化的,二是在计算与计算机之间能够对话的、经通讯线路连接的网络中进行。一旦在计算机网络中形成信息分享,从理论上讲就形成难以切断的信息传播链,从而有可能形成几何级的信息增量过程。

关于“新媒体”的传播特性有很多的描述。笔者认为,尽管从各个角度概括“新媒体”的传播特性都有可能是正确的,但最重要的还是要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较,从三个方面作概括就可以比较全面。在时空上,“新媒体”能够即时跨地域传播信息,不仅使信息传播更加快捷,而且从技术上打破了地域和国界的限制,大大扩展信息传播的范围,大大扩展了人的认知范围;在形态上,“新媒体”媒介形态的物理边界变得模糊,无论动态、静态信息,还是文字、声音、图像信息,都可以在计算机信息网络上传播,实现了在一个传播载体上的多媒体传播;在性质上,“新媒体”是互动传播,人人可以平等地成为信息的获取者,并同时可以成为信息者,由单向传播变成交互传播。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化传播,之所以能为人类传播带来“革命”性的变化,都是基于上述三大基本特点而发生的,其中最大的变化是“缩短了信息流动的时间”(collaps-ing the information float)。

约翰•奈斯比特在其《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趋势》中写道:“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传递时间的缩短,变化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信息时代的生命线是通讯。简单来说,通讯由三个基本部分组成,即发讯者、接受者和通讯电路。日益复杂、先进的信息技术,使这个过程发生了革命。总的效果是通过信息渠道的信息流加快了,使发讯者和接收者更加接近。”2

约翰•奈斯比特的这一论断尽管是在1983年提出来的,仍不失为一个伟大的论断,他既强调了“通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传递时间的缩短”,又强调了“日益复杂、先进的信息技术”,内涵十分深刻,对于我们认识“新媒体”仍具有指导意义。(作者是国务院新闻办网络局副局长、互联网新闻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读博士)

【注释】

第4篇

【关键词】高职 产品设计课程 项目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255-02

产品设计是工业设计专业的主干课程,高校工业设计专业产品设计课程中,往往将产品设计课程分为产品方法与流程、概念设计、专题设计、创新设计四个阶段,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了解工业设计的内涵,掌握工业设计的流程与方法。产品设计课程的前两个阶段主要讲授产品设计流程与方法,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设计方法,同时具备一定的设计技能,为产品设计的项目化教学提供了保障。 项目化教学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一般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

项目化教学包括项目方案的筛选及设计、项目的实施及项目的考核等三部分,它有着明显区别于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学目标和表现特征,所以也存在着较为独特的设计流程。[1]本文探讨的是产品设计课程中专题设计阶段项目化教学的方法和过程,项目名称为《穿戴式通讯设备研发》,项目源于深圳市兴意达通讯公司,课程设计由指导教师和企业设计师共同商议完成。

一、项目导入——穿戴式通讯设备研发项目书

项目书由指导教师和企业设计师根据项目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共同设计完成,通过项目书准确界定项目背景、设计内容、产品硬件设施、设计要求等内容,让学生具备设计本产品的相关背景知识,明确设计任务,本课题的任务书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1项目背景

穿戴式通讯设备是指融合了无线数据和数据处理,并具备携带方式的产品。由于技术、造价等因素,这类产品多停留在概念阶段,然而随着高性能低功耗处理芯片的推出及日益凸显的市场需求,穿戴式通讯设备开始从概念化走向商品化。

1.2项目要求

本项目基于近期兴起的穿戴式设备研究。2012年各大通讯公司推出了一系列穿戴式通讯设备,如苹果公司的iWatch、谷歌眼镜、摩托罗拉智能GPS运动腕表 MOTOACTV、索尼SmartWatch等。本项目旨在将通讯功能与手表结合,设计一款具有通讯功能的手表,该手表通过蓝牙与用户手机连接,为用户提供另一个小巧、便捷的操作屏幕,用户可以通过通讯手表实现阅读短信、资讯,接听电话、听音乐等操作。

1.3产品结构分析

为使学生明确产品结构,本课题选择符合设计任务书要求的现有产品——索尼SmartWatch作为案例用以说明产品内部结构及此类产品常用的材料与工艺。

图1索尼SmartWatch内部结构图

根据产品结构要求,本产品外观尺寸确定为40×40×10 mm,屏幕尺寸为1.5寸(27×27.5mm),产品充电方式为USB接口式或触点式,产品需具备开关机键和音量键(可通过软件控制)。

二、制定、实施项目设计流程

2.1了解客户需求、针对产品类型进行市场调研

本阶段需要学生了解产品性能、主要品牌、产品特点、周边产品。这一阶段指导教师须使学生明确设计流程及每个阶段的任务。

2.2 生成产品概念

产品概念是对产品的技术、工作原理和形式的近似描述。[2]本阶段通过“希望和疑问”的方式获得产品概念,即学生思考“如果我有这样一个产品,我希望它能够做什么”提出该产品可以存在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这种方法,学生提出三十多种可存在功能,如听音乐、照明、记录消耗的卡路里、镜子、提示功能等,进而生成多种产品概念,即产品卖点,如针对商务人士、时尚女性、青少年、医疗工作者、户外运动爱好者的产品设计。这一阶段学生需明确设计所面向的用户群体,并进行用户分析,指导教师需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避免否定学生的任何想法,也可以尝试穿插发散思维的练习或游戏,从而获得更多的产品概念。

2.3 产品造型解析

学生根据个人的产品概念,分析、总结相关产品的造型特点。如设计针对户外运动爱好者的产品概念可对山地自行车、跑车、健身器材等具有运动属性的产品进行形态分析,提取其中具有运动产品特性的造型因素,分析曲面的生成方式和连接形式、线条的节奏和延续性、材质的选择和色彩的搭配,掌握相关产品类型的形式语言,并以草图的形式记录相关的设计思路。这一阶段指导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归纳适合的产品类型并进行形式语言的总结。

2.4 生成产品方案

依据以上的材料积累,这一阶段开始构思具体的设计方案,首先以平面图的形式推敲设计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掌握的形式语言结合所选用户群体提出产品造型初步方案,以第一个方案为基础,进行产品轮廓线条的演变、面的分割演变、面的转折演变及产品配色的尝试,从而得到多个设计方案,如图2、3所示。使用这种方法一方面能够不断深化设计方案,另一方面能够使设计方案具有延续性,经过这样一个逐步推敲和演变的过程,最初简单的设计方案逐步得到充实和丰富,从而得到成熟的方案。这一阶段指导教师需要对学生形式语言的表达进行恰当的把控,既要发散学生思维,防止设计思路受现有产品的束缚,降低创造性,又要避免学生提出的方案过度概念化,无法满足生产要求,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产品的结构、材料、工艺等生产问题。

图2 平面方案演变图 图3 平面方案演变图

2.5 根据平面图制作三维效果图

这一阶段主要是将平面图转化为三维效果图,即产品的建模、渲染阶段,在建模的过程中对设计方案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完善产品细节,如图4、5所示。这一阶段需要指导教师和企业设计师共同指导,指导教师主要对建模过程中产品曲面的衔接、产品的拆分件、产品的整体效果、产品的材质和色彩选择等产品形式美方面进行指导,企业设计师则侧重从产品的生产成本、市场价值方面给予指导。

图4 产品效果图 图5 产品效果图

三、设计方案评价

图6 学生方案-运动主题 图 7 学生方案-运动主题

图8 学生方案 -未来主题 图9 学生方案-商务主题

课程最后一个阶段由指导教师和企业设计师共同对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评价,通过答辩的形式完成,学生通过PPT展示从用户分析、概念生成、平面图演变到最终效果图的全部设计过程,阐述个人的设计过程及设计亮点,同时提高学生作为设计师所应具备的表达能力。

四、结语

在此次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学生熟悉了设计流程、提高了设计技能,但同时也凸显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学生在方案阶段很容易忽视产品的内部结构或合理的人机尺寸,使得方案不合理或过度概念化。例如,本课题中,学生提出很多屏幕为弧面的方案,此时,指导教师需及时提醒学生,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很多企业提出学生的方案往往表现出结构知识的欠缺,因此加强学生结构知识的补充在高职工业设计专业教育中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虽然我们开设了产品材料与工艺的课程,但是学生对材料、工艺的认知和应用能力依然比较薄弱,例如图8学生方案中,学生在作品陈述中采用木材作为外壳材料,而在实际生产中我们一般采用IML工艺实现木纹效果。这类问题主要是由于在材料与工艺的学习过程中过于依赖书本,缺乏实践而导致,因此,建议增设相关实践类课程,让学生在学习材料与工艺的过程中能够结合书本知识拆卸一些常见产品,通过触摸、比较不同材料,直观、深入地了解材料属性。

产品设计是工业设计专业的主干课程,通过项目化教学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技能,而如何合理、高效的开展课程、如何与企业寻求共同的利益点,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性,仍然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洪霄、付彬、李涤非著,高职院校项目化教学探讨,中国成人教育,2008,6

[2]Karlt.Ulrich、Stevend.Eppinger著詹涵菁,译产品设计与开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第5篇

关键词:信息 网络媒体 通信 设计师 品牌

设计师要在急剧变化的设计环境当中竞争并获取优势,需要采取与现有方法本质上完全不同的设计战略与对应方法,这种现象也影响着传统的地方文化。同时,地方的传统文化领域里也相继出现了融合(Fusion)现象。此现象不单出现在衣、食、住、行领域,同时也在影响着各个地方区域中的民族意识和伦理思考方式。

一、设计环境的变化

进入21世纪之后,世界经历着两大根本性的变化:一是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二是文化和市场上出现的广范围的世界化现象。

1.通讯媒体(Communication Media)

首先,我们从通讯媒体变化的角度来看高科技的变化。过去的通讯媒体是单向通讯(One-way Communication)媒体。传送信息者在传送自己信息时,使用固定的媒体把信息传送给接受信息者,接受者也是通过固定媒体形式来接受信息。

这个时代的信息是个人或者企业主观地向消费者传达本公司或分公司的信息情报。这种传达方式的典型媒体有印刷品、电视、收音机等媒体。

但如今这种单向固定形式的媒体逐渐失去了力量,现在几乎都朝着双向通讯(Two-way Communication)、流动媒体、多媒体方向变化。

双向通讯中的典型媒体是网络。现在在网络里,影像和声频是传送信息的基本事项。

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可以选择的条件,就是接受信息者可以选择在自己方便的时间、地点接受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编辑。其间逐渐失去了传送信息者和接受信息者之间的概念,形成了利卓姆(Rhizone)结构的多项通信联网。

在这样的通讯媒体变化环境当中,最需要的一点是有个性的通讯概念。像“蜘蛛网”一样交织在一起的超联网,不再有传送信息者和接续信息者之间的区别。任何用户都可以在网上表现自己的存在,设计出自己独特的思维、概念。随着这样的变化,自然而然地要求有趣味性、有冲击力、能够引起新话题等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总而言之,当今时代称得上是创造新概念的竞争时代。

2.设计的大众化

在过去,设计技术是属于设计师的专有技术,但是,新的生活价值和科技发展在无形中起到了使设计走向大众化的作用。随着数字化设计的普遍化、大众化,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轻松自如地制作有自己独特个性的视觉物,以达到交流的目的。还有,任何一个人只要有创意构思,就可以利用工厂定做或自己制作。

在这样的现状之下,设计师为了坚守自己的阵地,或者为进一步扩充自己的领域,应该追求什么?怎样去应付设计大环境的变化?

3.产品设计(Product Design)方面

产品设计也像通讯一样,在迎合个性化时代。为了满足追求多样化的消费者的要求,产品设计要有丰富多彩的设计构想,并把这种构想产品化,目的是引导消费者寻求个性化生活方式。同时要顾及用户消费的趋势变化,调查研究不同用户的不同生活价值观,要开发创造符合多样化需求的产品。

除此以外,要引用高科技新技术,开发新功能生活用具、机械与设计作品等,还要做新材料开发和利用等新系统。

4.市场的变化

从市场的变化来看,当今世界已构成了一个没有界限的贸易市场。全世界的企业面向全世界投资、生产,进行贸易。流通结构的急剧变化导致了古老流通结构的单纯化。潜在的用户想要的产品无论在全球哪个地方,营销链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把货送到其所在地。

用户的影响力越来越影响着生产系统和产品概念,并逐步发展到影响产品情报传达系统的阶段。这意味着用户的需求(Needs)适时地影响着产品的生产、流通。

二、全球化(Glocal①=Global+gLocal)设计师与设计师的品牌化(Designer Brand)

上述内容涉及到了环境变化的以下几个方面。面对如此变化的设计环境,未来设计师应具有什么样的形象呢?

1.具有独自品牌的设计师(Self Brand Designer)

未来的设计师自身要树立一种形象――创出独特设计概念,即设计师自身要创出自我独有的品牌。

设计师在造型的表现方面,需要具备多样化的个性和特点,在人际关系网上要形成设计联合场(Designer Pool)。设计师要付出努力,成为产品开发委托人即企业所需类型的设计师。以上面的理解为基础,下面要考察设计概念的检验点。设计师与过去形象迥然不同,这取决于高科技发展、媒体开放和用户需求的多样化的生活方式。

企业的运行者和消费者不管在形态方面还是通讯交流技术方面,都已经具备了与专业设计师相当的感觉。原因主要在于,企业的运行者和消费者通过体验世界著名品牌来提高品位,所以他们大大提高了评价设计师的能力。当今的时代情况是企业和消费者向设计师要求提供更独特、更有创新的设计方法。现在的设计师早就不是创造形态的设计者,而是一个从样式的规定、经营管理(Design Managent)到实际监督全过程的设计师。

现在的设计领域摆脱了过去设计师独占设计的年代,逐渐出现了走向广大使用者的发展倾向。设计师不仅要摆脱过去的医治百病的“赤脚医生”形象,也要超越只传达信息的传达者范畴。要脱胎换骨,重新诞生为具备独创语言的即能够独自生产出“特效药”的精锐设计师。

2.世界化与地域化的设计师(Glocal Designer=Global+Local Designer)

全球化时代的设计师要具备个人的思考和意识、感官及情感。伦理道德观念要扎根于当地,吸收自己的内在因素,通过设计表现形式,做一名世界化、地域化的设计师(Glocal Designer)。基于信息时代的职业市场以及设计界的需求,要实行有弹性、流动性的设计教育,同时又要避免区域性和传统性带来的统一化的误导。

三、基于专有设计个性语言的“品牌”设计师展望

现在的设计师不仅要把自己重新塑造为自由自在的横跨区域、文化、市场界限的设计师(Borderless Designer),而且还要让自己成为具有专有设计个性与设计语言的“品牌”设计师。

只有这样的设计师,才能设计出既具有世界性又不跟自己所在地产生矛盾的世界化、地域化的设计。

(注:本文所属课题为河北省社科联区域基金项目,项目编号为201105008。)

(注:本篇论文指导教授:韩国东西大学数字化工厂研究生院空间系博士生导师朴釜美)

注释:

①Glocal:n. 全球本土化,全球本地化。glocal:adj. 既有全球观点又因地制宜的;国际国内(市场)兼顾。

参考文献:

[1]简・维索基・欧格雷迪,肯・维索基・欧格雷迪.信息设计[M].郭,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2]2007年5月韩国东西大学数字&IT学院原院长赵英济在千年大厦报告厅讲座内容节选整理。

作者系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

东西大学数字化工厂研究生院空间系博士研究生

第6篇

关键词:NFC技术;U盘;无线通讯

1 NFC技术的发展现状

自上世纪末以来,无线通信被广泛应用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低功耗微型化是用户对当前无线通信产品尤其是便携产品的强烈追求,因而短距离无线通信引起了大家的重视,目前使用普遍的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有蓝牙(Bluetooth)、无线局域网802.11(WiFi)等。近场通讯技术(NFC)近些年发展比较迅速,且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NFC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缩写,即近无线通讯技术。由飞利浦公司和索尼公司共同开发的NFC是一种接触式识别和互联技术,可以在移动设备、消费类电子产品、PC和智能控件工具间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NFC提供了一种简单、触控式的解决方案,可以让消费者简单直观地交换信息、访问内容与服务。

目前NFC的应用范围也不再局限于移动支付范畴,市场上支持NFC技术的设备也越来越多,包括OPPO、三星、谷歌、诺基亚和HTC等品牌手机,并且有很多其它电子设备也开始支持该技术。现在手机中NFC最常用的功能是将两台NFC手机靠近就可以轻松的实现数据传输。

2 NFC技术的原理及特点

NFC设备或NFC标签中的信息是通过设备之间无线频率产生的电磁感应来传递的,传输范围仅有几到十几厘米。NFC设备或标签在进行有效的数据通讯前要先通过协商来确定当前的模式及传输速率。NFC的工作模式可以分为三种:卡模式、读写器和点对点传输,点对点模式:支持两个近场通信设备之间相互通讯,实现信息交换和文件共享。读卡器模式:使近场能讯设备能从海报或者展览信息电子标签上读取相关信息。卡模式:近场通信设备能像智能卡一样,允许用户支付零售购物和交通费用。

NFC技术有以下主要特点。第一,近距离感应。NFC设备之间的极短距离接触,主动通信为20cm,被动通讯为10cm,让信息能够在NFC设备之间点对点传输。第二,通讯的安全性。除了极短距离的传输保证了信息的安全外,也可以通过加/解密系统来确保移动装置间的安全通信。第三,处理信息的快速性。从NFC设备的检测认证到数据的存取,所花费的时间短。

3 现有U盘存在的不足

有些人在办公的时候急需把自己的手机里的文件打印出来,但自己又没有带两用U盘,一些文印店的电脑都不联网,所以只能用手机软件或者蓝牙把文件发送到电脑上,然后再传到U盘里面,整过程耗费大量的时间还有流量,而且传统的U盘长时间插拔USB接口,不仅麻烦而且长时间容易造成USB接口的损坏。因此,我们可以开发一个基于NFC近场传输技术的U盘,只要将两个设备靠近而不需要线缆接插,就可以实现相互间通讯,为文件的存储与传递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4 新概念U盘介绍

为了解决传统U盘存在的问题,我们设计出一种新型U盘,它由大内存容量的NFC卡片制作而成。可以实现新的非接触式U盘数据传输方式,这种U盘可以实现将手机内的文档,视频,音频等通过NFC技术传输到U盘内,同时我们可以将这种新型的U盘和传统的U盘结合,使新概念U盘既可以通过NFC技术从手机向U盘传递数据,也可以通过USB接口将U盘中的数据传送到电脑当中。让我们做更大的设想,如果将来的设计一个NFC读写器能连接在电脑上或者电脑也具有NFC的读写功能,则可以将U盘中的内容直接送入电脑当中。

这款U盘的研发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第一,增加NFC芯片的内存容量。因为目前用户对U盘的使用来说对于存储容量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第二,将NFC芯片的内存与传统的U盘的内存结合到一起。即实现既可以通过NFC方式进行数据读写,又可以通过USB口进行读写。另外,我们大胆设想如果在打印机中加入NFC读取的功能,则可以将U盘放到打印机NFC感应区时,直接由打印机读取U盘内文档并打印出来。

4 新概念U盘的市场前景

若未来这两个问题得到解决,这种新概念的U盘得到推广并投入市场,一定会对传统的U盘产业进行很大的革新。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利用近场传输技术的原理,对现有的U盘进行技术上的革新改造,是一种新的研究方向。由于NFC技术的迅速发展,U盘之间利用NFC技术进行信息的传输是可能实现的。若将NFC卡的存储容量进行有效的扩展,使这种U盘的存储容量符合广大消费者的需求,这样才能使这种U盘发挥出自身的价值,早日应用于市场。

参考文献

[1]赵云雁 基于NFC技术的智能海报应用研究 郑州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2]赵飞云 杨慰民 基于NFC技术的移动应用 中国新通信2008年01期

作者简介

第7篇

【摘要】随着即时通讯功能的日益丰富,即时通讯的发展开始走上了细分市场的专业化应用道路。从ICQ到贸易通到阿里旺旺,我们用心记录着IM从大众化到专业化一步步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即时通讯软件专业化ICQQQ贸易通阿里旺旺

一、即时通讯的概念

即时通讯(Instantmessaging,简称IM)是一个终端连往一个即时通讯网路的服务,允许两人或多人使用网路即时的传递文字讯息、档案、语音与视频交流。即时通讯不同于e-mail在于它的交谈是即时的。大部分的即时通讯服务提供了presenceawareness的特性——显示联络人名单,联络人是否在线上与能否与联络人交谈。即时通讯比传送电子邮件所需时间更短,而且比拨电话更方便,无疑是网络年代最方便的通讯方式。目前中国最流行的有QQ、MSN、GoCom、POPO、UC、LAVA-LAVA等,而国外主要使用ICQ、MSN。在当今社会,即时通讯软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渗透蔓延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也由此引发了即时通讯软件业内连年的厮杀与混战。

二、即时通讯的发展历程

ICQ是即时通讯当仁不让的鼻祖程序。1996年,四位以色列的年轻人开发出了极具传奇色彩的ICO“坏小子”,这个可供网上寻呼的“小玩意”,使得IM的概念由此诞生,并创造了因特网时代的又一个新的神话,或者,我们可以说是,ICQ开启了一个IM新的网络时代。IM应用凭借其实时在线交互的特性迅速风靡全球。不久之后,美国在线公司收购ICQ,投入4亿多美元的重金,使之不断发展,臻于完善。目前,全球ICQ的用户已经逾1.5亿,在全球拥有广泛的用户支持,但缺乏中国本土化支持仍是其最大缺点。

在众多实力公司争相效仿ICQ的过程中,中国的QQ凭借其良好的地缘优势,迅速脱颖而出。QQ是中国国内即时通讯的龙头老大,用户数量稳坐其位。与其他中文通讯软件相比,腾讯QQ以其漂亮的界面、合理的设计、良好的易用性、强大的功能,稳定高效的系统运行,赢得了用户的青睐。

MSN是即时通讯领域的又一领军人物。MSN在全球约有5000万用户,在中国用户量则位居第二。事实上,MSN更多的偏重于办公阶层用户,其简单的操控性让我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它的使用要决。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功能就是把汉字做成彩色的表情图片,在占用资源上比同类软件优胜、稳定性超强、语音与视频质量上佳。因此MSN成为企业职员们相互通信的首选工具,且用户群体还在日益扩大。专家分析,资本的介入,加快了行业的发展,导致了竞争的加剧,并将催化即时通讯市场走向细分。

飞信的到来似乎如期而至。飞信是中国移动推出的一项业务,可以实现即时消息、短信、语音、GPRS等多种通信方式,保证用户永不离线。实现无缝链接的多端信息接收,让您随时随地都可与好友保持畅快有效的沟通,亦掀起了一场专业化势头显著的“飞热”。

根据易观国际近期《2008年第2季度中国即时通信市场季度监测》显示:2008年第2季度中国即时通讯市场九个主要IM产品(QQ\\阿里旺旺\\MSN\\飞信\\等)总注册账户数达到13.3亿,同比增长25%,其中活跃账户数达到4.25亿,同比增长13%,最高同时在线账户数达到5351万,同比增长40%。从这一连串的数字中,我们就能深刻体会即时通讯发展之迅猛,用户数量连年呈几何级数递增,确实,我们必须承认,即时通讯给了我们无限的可能性和前所未有的便捷。转

三、即时通讯的专业化

2003年10月,著名的电视商务服务商阿里巴巴开发了“贸易通”(阿里巴巴将其命名为AliTalk),这是为商人度身定做的免费商务沟通软件。“贸易通”的发展源于阿里巴巴公司的定位,阿里巴巴是全球领先的B2B电子商务公司,也是阿里巴巴集团的旗舰业务。阿里巴巴通过旗下三个交易市场协助世界各地数以百万计的买家和供货商从事网上生意,三个交易市场形成一个拥有来自24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4,500万名注册用户的网上社区。

阿里巴巴“贸易通”出现的意义在于,第一次将网上即时通讯技术应用于商务领域,使即时通讯走出了单纯聊天的框架,真正实现商务价值,是一款完全在办公环境中应用的网上即时通讯服务。“贸易通”具有QQ\MSN的常用功能,其用户群是企业及其员工,还整合和阿里中文站的全部操作,包括阿里助手、客户管理系统、商友速配等实用功能。“贸易通”强大的功能和鲜明的定位,使得电子商务和即时通讯服务完美结合,标志着即时通讯走上了商业化应用的发展方向。

而目前“贸易通”升级版的“阿里旺旺”则发展势头更为明显,其用户已经超过一亿。这是继腾讯QQ之后,我国第二个用户过亿的即时通讯平台。这样,在全球用户过亿的即时通讯中,中国独占两席,另两个分别是微软公司的MSN、雅虎公司的雅虎通。根据著名调研机构iResearch的《2008年第二季度即时通讯市场研究报告》表明,2008年1-7月份阿里旺旺-淘宝版月度覆盖人数上超过MSN,仅次于QQ;在网上交易市场上,阿里旺旺的市场率位列第一。截至目前,旺旺“群”总数已超过250万,再次刷新互联网上商务性及时交流社区的总规模数。依托于阿里巴巴平台创立的阿里旺旺,兼具了淘宝旺旺和贸易通地多重优点,对客户需求了解也有着天然优势,已成为商务人士进行即时交流的首选。同时报告显示,阿里旺旺的品牌知名度比第一季度上升6.4%,使用者对阿里旺旺商务特性中“便捷的商务功能”认知度远远高于其他IM。

“同比2007年1月的2千多万注册用户,旺旺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里,实现了连翻五番的神话,快速高效的完成了破茧成蝶地蜕变”。阿里软件市场总监王冠雄表示,“在竞争激烈的IM领域中,作为最有价值的即时通讯平台。”

2009年5月,阿里旺旺携手前程无忧,推出“亮灯计划”。从一个单纯的在线通讯工具成功渗透到商务人士的求职方面,当然,这是一个新的起点,旺旺的上升空间还十分之大。旺旺已经不仅仅定位于IM软件的角色,而是提升到一个IM平台,尽可能地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富有鲜明的专业化应用特点。

早在5年前,就有业内人士预测,新的国际资本将为即时通讯软件指明下一个热点,即商务应用。赛迪顾问也认为,未来中国即时通讯市场将会逐渐向综合化、专业化、互联互通和安全化发展,从而带动市场持续快速的增长。从ICQ到贸易通到阿里旺旺,我们用心记录着IM从大众化到专业化一步步的发展历程。

参考文献:

[1]新思维工作室.QQ与MSN实用趣味手册[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

第8篇

【关键词】即时通讯软件专业化ICQQQ贸易通阿里旺旺

一、即时通讯的概念

即时通讯(Instantmessaging,简称IM)是一个终端连往一个即时通讯网路的服务,允许两人或多人使用网路即时的传递文字讯息、档案、语音与视频交流。即时通讯不同于e-mail在于它的交谈是即时的。大部分的即时通讯服务提供了presenceawareness的特性——显示联络人名单,联络人是否在线上与能否与联络人交谈。即时通讯比传送电子邮件所需时间更短,而且比拨电话更方便,无疑是网络年代最方便的通讯方式。目前中国最流行的有QQ、MSN、GoCom、POPO、UC、LAVA-LAVA等,而国外主要使用ICQ、MSN。在当今社会,即时通讯软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渗透蔓延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也由此引发了即时通讯软件业内连年的厮杀与混战。

二、即时通讯的发展历程

ICQ是即时通讯当仁不让的鼻祖程序。1996年,四位以色列的年轻人开发出了极具传奇色彩的ICO“坏小子”,这个可供网上寻呼的“小玩意”,使得IM的概念由此诞生,并创造了因特网时代的又一个新的神话,或者,我们可以说是,ICQ开启了一个IM新的网络时代。IM应用凭借其实时在线交互的特性迅速风靡全球。不久之后,美国在线公司收购ICQ,投入4亿多美元的重金,使之不断发展,臻于完善。目前,全球ICQ的用户已经逾1.5亿,在全球拥有广泛的用户支持,但缺乏中国本土化支持仍是其最大缺点。

在众多实力公司争相效仿ICQ的过程中,中国的QQ凭借其良好的地缘优势,迅速脱颖而出。QQ是中国国内即时通讯的龙头老大,用户数量稳坐其位。与其他中文通讯软件相比,腾讯QQ以其漂亮的界面、合理的设计、良好的易用性、强大的功能,稳定高效的系统运行,赢得了用户的青睐。

MSN是即时通讯领域的又一领军人物。MSN在全球约有5000万用户,在中国用户量则位居第二。事实上,MSN更多的偏重于办公阶层用户,其简单的操控性让我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它的使用要决。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功能就是把汉字做成彩色的表情图片,在占用资源上比同类软件优胜、稳定性超强、语音与视频质量上佳。因此MSN成为企业职员们相互通信的首选工具,且用户群体还在日益扩大。专家分析,资本的介入,加快了行业的发展,导致了竞争的加剧,并将催化即时通讯市场走向细分。

飞信的到来似乎如期而至。飞信是中国移动推出的一项业务,可以实现即时消息、短信、语音、GPRS等多种通信方式,保证用户永不离线。实现无缝链接的多端信息接收,让您随时随地都可与好友保持畅快有效的沟通,亦掀起了一场专业化势头显著的“飞热”。

根据易观国际近期《2008年第2季度中国即时通信市场季度监测》显示:2008年第2季度中国即时通讯市场九个主要IM产品(QQ\\阿里旺旺\\飞信\\等)总注册账户数达到13.3亿,同比增长25%,其中活跃账户数达到4.25亿,同比增长13%,最高同时在线账户数达到5351万,同比增长40%。从这一连串的数字中,我们就能深刻体会即时通讯发展之迅猛,用户数量连年呈几何级数递增,确实,我们必须承认,即时通讯给了我们无限的可能性和前所未有的便捷。

三、即时通讯的专业化

2003年10月,著名的电视商务服务商阿里巴巴开发了“贸易通”(阿里巴巴将其命名为AliTalk),这是为商人度身定做的免费商务沟通软件。“贸易通”的发展源于阿里巴巴公司的定位,阿里巴巴是全球领先的B2B电子商务公司,也是阿里巴巴集团的旗舰业务。阿里巴巴通过旗下三个交易市场协助世界各地数以百万计的买家和供货商从事网上生意,三个交易市场形成一个拥有来自24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4,500万名注册用户的网上社区。

阿里巴巴“贸易通”出现的意义在于,第一次将网上即时通讯技术应用于商务领域,使即时通讯走出了单纯聊天的框架,真正实现商务价值,是一款完全在办公环境中应用的网上即时通讯服务。“贸易通”具有QQ\MSN的常用功能,其用户群是企业及其员工,还整合和阿里中文站的全部操作,包括阿里助手、客户管理系统、商友速配等实用功能。“贸易通”强大的功能和鲜明的定位,使得电子商务和即时通讯服务完美结合,标志着即时通讯走上了商业化应用的发展方向。

而目前“贸易通”升级版的“阿里旺旺”则发展势头更为明显,其用户已经超过一亿。这是继腾讯QQ之后,我国第二个用户过亿的即时通讯平台。这样,在全球用户过亿的即时通讯中,中国独占两席,另两个分别是微软公司的MSN、雅虎公司的雅虎通。根据著名调研机构iResearch的《2008年第二季度即时通讯市场研究报告》表明,2008年1-7月份阿里旺旺-淘宝版月度覆盖人数上超过MSN,仅次于QQ;在网上交易市场上,阿里旺旺的市场率位列第一。截至目前,旺旺“群”总数已超过250万,再次刷新互联网上商务性及时交流社区的总规模数。依托于阿里巴巴平台创立的阿里旺旺,兼具了淘宝旺旺和贸易通地多重优点,对客户需求了解也有着天然优势,已成为商务人士进行即时交流的首选。同时报告显示,阿里旺旺的品牌知名度比第一季度上升6.4%,使用者对阿里旺旺商务特性中“便捷的商务功能”认知度远远高于其他IM。

“同比2007年1月的2千多万注册用户,旺旺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里,实现了连翻五番的神话,快速高效的完成了破茧成蝶地蜕变”。阿里软件市场总监王冠雄表示,“在竞争激烈的IM领域中,作为最有价值的即时通讯平台。”

2009年5月,阿里旺旺携手前程无忧,推出“亮灯计划”。从一个单纯的在线通讯工具成功渗透到商务人士的求职方面,当然,这是一个新的起点,旺旺的上升空间还十分之大。旺旺已经不仅仅定位于IM软件的角色,而是提升到一个IM平台,尽可能地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富有鲜明的专业化应用特点。

早在5年前,就有业内人士预测,新的国际资本将为即时通讯软件指明下一个热点,即商务应用。赛迪顾问也认为,未来中国即时通讯市场将会逐渐向综合化、专业化、互联互通和安全化发展,从而带动市场持续快速的增长。从ICQ到贸易通到阿里旺旺,我们用心记录着IM从大众化到专业化一步步的发展历程。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即时通讯软件专业化ICQQQ贸易通阿里旺旺

一、即时通讯的概念

即时通讯(Instantmessaging,简称IM)是一个终端连往一个即时通讯网路的服务,允许两人或多人使用网路即时的传递文字讯息、档案、语音与视频交流。即时通讯不同于e-mail在于它的交谈是即时的。大部分的即时通讯服务提供了presenceawareness的特性——显示联络人名单,联络人是否在线上与能否与联络人交谈。即时通讯比传送电子邮件所需时间更短,而且比拨电话更方便,无疑是网络年代最方便的通讯方式。目前中国最流行的有QQ、MSN、GoCom、POPO、UC、LAVA-LAVA等,而国外主要使用ICQ、MSN。在当今社会,即时通讯软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渗透蔓延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也由此引发了即时通讯软件业内连年的厮杀与混战。

二、即时通讯的发展历程

ICQ是即时通讯当仁不让的鼻祖程序。1996年,四位以色列的年轻人开发出了极具传奇色彩的ICO“坏小子”,这个可供网上寻呼的“小玩意”,使得IM的概念由此诞生,并创造了因特网时代的又一个新的神话,或者,我们可以说是,ICQ开启了一个IM新的网络时代。IM应用凭借其实时在线交互的特性迅速风靡全球。不久之后,美国在线公司收购ICQ,投入4亿多美元的重金,使之不断发展,臻于完善。目前,全球ICQ的用户已经逾1.5亿,在全球拥有广泛的用户支持,但缺乏中国本土化支持仍是其最大缺点。

在众多实力公司争相效仿ICQ的过程中,中国的QQ凭借其良好的地缘优势,迅速脱颖而出。QQ是中国国内即时通讯的龙头老大,用户数量稳坐其位。与其他中文通讯软件相比,腾讯QQ以其漂亮的界面、合理的设计、良好的易用性、强大的功能,稳定高效的系统运行,赢得了用户的青睐。

MSN是即时通讯领域的又一领军人物。MSN在全球约有5000万用户,在中国用户量则位居第二。事实上,MSN更多的偏重于办公阶层用户,其简单的操控性让我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它的使用要决。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功能就是把汉字做成彩色的表情图片,在占用资源上比同类软件优胜、稳定性超强、语音与视频质量上佳。因此MSN成为企业职员们相互通信的首选工具,且用户群体还在日益扩大。专家分析,资本的介入,加快了行业的发展,导致了竞争的加剧,并将催化即时通讯市场走向细分。

飞信的到来似乎如期而至。飞信是中国移动推出的一项业务,可以实现即时消息、短信、语音、GPRS等多种通信方式,保证用户永不离线。实现无缝链接的多端信息接收,让您随时随地都可与好友保持畅快有效的沟通,亦掀起了一场专业化势头显著的“飞热”。

根据易观国际近期《2008年第2季度中国即时通信市场季度监测》显示:2008年第2季度中国即时通讯市场九个主要IM产品(QQ\\阿里旺旺\\MSN\\飞信\\等)总注册账户数达到13.3亿,同比增长25%,其中活跃账户数达到4.25亿,同比增长13%,最高同时在线账户数达到5351万,同比增长40%。从这一连串的数字中,我们就能深刻体会即时通讯发展之迅猛,用户数量连年呈几何级数递增,确实,我们必须承认,即时通讯给了我们无限的可能性和前所未有的便捷。超级秘书网

三、即时通讯的专业化

2003年10月,著名的电视商务服务商阿里巴巴开发了“贸易通”(阿里巴巴将其命名为AliTalk),这是为商人度身定做的免费商务沟通软件。“贸易通”的发展源于阿里巴巴公司的定位,阿里巴巴是全球领先的B2B电子商务公司,也是阿里巴巴集团的旗舰业务。阿里巴巴通过旗下三个交易市场协助世界各地数以百万计的买家和供货商从事网上生意,三个交易市场形成一个拥有来自24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4,500万名注册用户的网上社区。

阿里巴巴“贸易通”出现的意义在于,第一次将网上即时通讯技术应用于商务领域,使即时通讯走出了单纯聊天的框架,真正实现商务价值,是一款完全在办公环境中应用的网上即时通讯服务。“贸易通”

具有QQ\MSN的常用功能,其用户群是企业及其员工,还整合和阿里中文站的全部操作,包括阿里助手、客户管理系统、商友速配等实用功能。“贸易通”强大的功能和鲜明的定位,使得电子商务和即时通讯服务完美结合,标志着即时通讯走上了商业化应用的发展方向。

而目前“贸易通”升级版的“阿里旺旺”则发展势头更为明显,其用户已经超过一亿。这是继腾讯QQ之后,我国第二个用户过亿的即时通讯平台。这样,在全球用户过亿的即时通讯中,中国独占两席,另两个分别是微软公司的MSN、雅虎公司的雅虎通。根据著名调研机构iResearch的《2008年第二季度即时通讯市场研究报告》表明,2008年1-7月份阿里旺旺-淘宝版月度覆盖人数上超过MSN,仅次于QQ;在网上交易市场上,阿里旺旺的市场率位列第一。截至目前,旺旺“群”总数已超过250万,再次刷新互联网上商务性及时交流社区的总规模数。依托于阿里巴巴平台创立的阿里旺旺,兼具了淘宝旺旺和贸易通地多重优点,对客户需求了解也有着天然优势,已成为商务人士进行即时交流的首选。同时报告显示,阿里旺旺的品牌知名度比第一季度上升6.4%,使用者对阿里旺旺商务特性中“便捷的商务功能”认知度远远高于其他IM。

“同比2007年1月的2千多万注册用户,旺旺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里,实现了连翻五番的神话,快速高效的完成了破茧成蝶地蜕变”。阿里软件市场总监王冠雄表示,“在竞争激烈的IM领域中,作为最有价值的即时通讯平台。”

2009年5月,阿里旺旺携手前程无忧,推出“亮灯计划”。从一个单纯的在线通讯工具成功渗透到商务人士的求职方面,当然,这是一个新的起点,旺旺的上升空间还十分之大。旺旺已经不仅仅定位于IM软件的角色,而是提升到一个IM平台,尽可能地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富有鲜明的专业化应用特点。

早在5年前,就有业内人士预测,新的国际资本将为即时通讯软件指明下一个热点,即商务应用。赛迪顾问也认为,未来中国即时通讯市场将会逐渐向综合化、专业化、互联互通和安全化发展,从而带动市场持续快速的增长。从ICQ到贸易通到阿里旺旺,我们用心记录着IM从大众化到专业化一步步的发展历程。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现场总线;可编程控制器;水处理行业

1、现场总线的概念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61158对现场总线(fieldbus)的定义是:安装在制造或过程区域的现场装置与控制室内的自动控制装置之间的数字式、串行、多点通讯的数据总线称为现场总线。现场总线是一种用于底层工业控制和测量设备,如变送器、执行器和本地控制器之间的数字式、串行、多点通信的数据总线。

对现场总线的概念的理解和解释还存在一些不同的表述。例如,现场总线一般是指“一种用于连接现场设备,如传感器、执行器及像PLC、调节器、驱动控制器等现场控制的网络:现场总线是一种串行的数字数据通信链路,它沟通了生产过程领域的基本控制设备之间以及更高层次自动控制领域的自动化控制设备之间的联系:现场总线是连接控制系统中现场装置的双向数字通信网络:现场总线是用于过程自动化和制造自动化的现场设备或现场仪表互连的现场数字通信网络,是现场通信网络与控制系统的集成;现场总线是从控制室连接到现场设备的双向全数字通信总线:在自动化领域,“现场总线”一词是指安装在现场的计算机、控制器以及生产设备等连接构成的网络:现场总线是应用在生产现场、在测量控制设备之间实现工业数据通信、形成开放型测控网络的新技术,是自动化领域的计算机局域网,是网络集成的测控系统。

2、现场总线的组成与体系结构

现场总线技术包括三个部分:1)物理层;2)通讯栈;3)用户层

和计算机系统一样,现场总线系统也是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硬件包括通信线、连接在通信线上的设备。软件包括:组态工具软件、组态通信软件、控制器编程软件、用户程序软件、设备接口通信软件、设备功能软件、监控组态软件。

3、现场总线标准

现场总线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由于现场总线所具有的本质技术特点和一系列优点及其所呈现的极为诱人的发展前景,也由于在现场总线的生产和发展过程中人们对现场总线的理解有所不同,现场总线出现了杂乱纷呈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际上有40多种现场总线。目前国际通用标准IEC61158共有三个不同版本。此外还有IEC62026、ISO11898及ISO1519。

中国现场总线标准化工作的现状:对国际标准IEC61158的文本结构作适当调整,形成多种总线的标准文本,并根据中国用户应用和产品开发的需要建立相应的行业标准。2001年,中国将FF、PROFIBUS、HART等立项为行业标准,其中PROFIBUS标准已于2001年11月批准为中国的行业标准。

4、现场总线技术优点

1)节省硬件成本

现场总线使用标准功能块完全控制策略。功能块是标准的自动化函数。许多控制系统功能块,诸如模拟输入、模拟输出、PID控制等功能都可以通过使用功能块由现场设备完成。以模块为基础,设计一致的功能块,使来自不同厂家的设备可以无缝的集成在一起。

2)设计组态安装调试简便

现场总线允许多台设备挂接在一对电缆上。这样可以减少电缆、安全栅和安装盒。

3)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好,减少故障停机时间

在传统的自动化系统中,除了过程参数外没有更多的有用信息。在基金会现场总线中,由于采用了数字通讯,信息量大大增加。除此之外,现场总线提高了精度,减少了失真(不需A/D和D/A转换),使控制更为可靠。控制分布在现场设备中,提高控制质量。现场总线允许从变送器中传送多个变量到系统中来,进行诸如存档、趋势分析、过程优化、产生报表等。高精度、不失真的数字通讯特点可以提高控制能力,因而提高产量。带有微处理器的现场总线设备具有自诊断和通讯能力,因而减少了系统停车时间,提高了工厂安全。一旦发现不正常情况或设备需要预维护,操作工和维修人员会被通知,从而采取及时正确的行动。

4)系统维护设备更换和系统扩充方便

5)用户对系统配置设备选型有最大的自

现场总线是开放的协议,这意味着来自不同生产厂家的经过基金会认证的设备互可操作,在同一系统中,不依赖某一个厂商,而又可运行多种设备,同时没有任何功能丧失。

6)完善了企业信息系统为实现企业综合自动化提供了基础。

5、现场总线在水行业中的应用

由于水资源的紧张及环保意识的提高,给水工程及污水处理工程已经成为新兴的重要行业。尤其是污水处理工程,目前国内外许多有实力的公司开始在国内投资建设污水处理厂。企业目的是为了少投入,多赢利,因此企业会根据不同地点、不同水质采用不同的水处理工艺。而先进的工艺都离不开先进的电气自动化设备,因此自动化的先进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艺能否顺利运行,也决定了水厂日后的运行费用,同时也决定了投资成本的回收期限。自控产品的快速发展使各种复杂的水处理工艺得以实现,根据污水处理的所采用的工艺不同,其自动化的复杂程度也不同现场总线促使现行的现场设备和仪表的产品结构将发生重大变革。现场总线把自动控制系统和设备带进了信息网络之中,形成为企业信息网络的底层从而为实现企业信息集成和企业综合自动化提供了可行的基础,传统的信号制将由4-20mA模拟信号制转换为双向数字通信的现场总线信号制。

在我院设计的“大庆市西城区污水处理厂”工程设计中,部分控制系统采用了现场总线。如污泥脱水系统及曝气系统的高速离心风机采用了现场总线的通讯方式,目前看来,无论是通讯速率,还是可靠性都充分显示了现场总线的优越性。

6、结束语

现场总线在水处理行业的应用,目前还处于尝试阶段,为形成主流。水处理中的主要设备有水泵、风机及阀门,电压等级为10KV和0.4KV。10KV设备保护主要采用综合保护器,目前的保护器均有自己的通讯协议,并且水厂内不同厂家提供的设备不能采用统一的总线标准。因此,整个控制系统不能完全做到兼容。但随着现场总线技术的发展,将会有更多的厂家采用标准的总线通讯协议,那时,现场总线会使水厂真正实现系统的智能化、分布化、数字化。

参考文献

[1]夏德海主编.现场总线技术.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2]周明编著.现场总线控制.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第11篇

【关键词】智能化 电子通讯 技术原理

在生活中,通信是很常见的交流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而通信的原理是借助一定的平台实现信息之间的交流与传达。所以说,这能够同时实现多种传输效果。而现如今的多种通信方式与技术也应运而生。最发达的技术――现代化的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将通讯推向了一个新的平台。智能化的电子在逐步的完善与发展后慢慢走向正规,得到了绝好的应用。

1 通讯和通信两者概念的区别

通讯与通信两个词的使用频率在现代生活中非常高,而如何界定其词义范围尚未有准确的定义。就传统而言,通讯包括电传、电报、电话。就内容而界定,通讯亦可分为事件、工作、人物通讯。通讯中的“讯”指的是文字、话音、视频与图片。网络主要是由电子设备与无线电的系统组成,传输的信号以及处理的信号都是模拟的。当前的通讯主要有五点特征:一.严苛的真实性,二.报道的公正性,三.描写的生动化,四.议论的色彩丰富,五.较弱的实效性。通讯要求报道既要详细又要深入,这点区别于消息,这对于全部事情的背景、环境、起源有了详细的描写;通讯也常常报道人们关心的,具有现实存在意义的题材,讲究挖掘主题;通讯还强调说话的形象,这个形象不仅包含联想,还包括情节与形象;通讯所要求的思想一目了然,观点清晰。

通讯指的是电话、电报等系统传输上的媒体信息的传输。通信指的是数据通信,是通过网络以及数据通信系统实现数据端到端传输。通信的“信”指信息,其载体是二进制数据。数据能够表达传统的媒体信息,包括声音、动画以及头像。旧的系统过早的就实现了计算机的网络改造以及数字化的改造,所以说当前的数据通信涵盖了过去的通信功能。按照此类结论来说,通信一词应当多用于互联网以及局域网之间的数据,当然最好不要用通讯这一词语,以免在概念上引起相当的误解。

2 电子通讯系统智能化的发展

与消息一样,通讯中的内容必须真实,而报道中时间必须强调时效性、要求及时以及迅速。一条消息的存在必须有以下几个基本要求,其一是事情的真实性,其二是事情的新鲜性以及时效性,其三是事情的受众面,只有这样才会具有传播方面的价值。通讯和消息的不同在于,就题材上而言,消息的选材范围很广,而通讯的选材较为严格。而子通讯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已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动态体系,各行各业中其模式已甄于完善,电子信息技术在各领域中的特点包含: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微型化、高效化、快捷化、数字化、网络化等特点。

通信技术逐步向着全面化、高效化、宽带化而发展。通讯技术包括卫星的通信、光纤的传输、数字的微波、移动通信等相应的特色。就低轨道卫星而言,其通信已经迈向了实际的应用阶段,未来会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我国当前正在逐渐部署相应范围内的光纤缆线来替换铜揽。移动通信的技术发展迅猛,相关的技术以及移动通信已然全面代替了模拟的移动通信,GPRS在商用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第三代的移动通信的国际系统标准也进入到了全面化的运用。数字微波的通信系统由同步的数字系统逐步向同步数字系列迈进。宽带的接入技术发展更快,带宽更大,当前已达到了G级。WLAN也开始广泛的运用,IP电话、传统通信技术以及IP的技术融合这几个速度逐步加快,WEB已然成为未来宽带网中的必要因素。IP技术以及ATM的技术将会相互融合、取长补短。

智能化指的是现代的通信技术、计算机的网络技术、智能技术、行业技术等等几个组成的具有针对性的某种应用。感觉、记忆、思维这整个过程将其统称为智慧,智慧导致了语言以及行为,这个语言的表达统称为能力,几者合称为智能。智能包括以下特点:感知力,智能化的感知力能感知到外面的世界,获得外部的信息,这些能够产生智能的活动、前提以及必要条件。智能化还拥有思维力以及记忆,这能够存储以及感知思维知识以及外部信息,同时利用现有的知识计算、判断、决策。智能化还具有适应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在环境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下,不断积累知识不断学习,使得自己能够适应变化多端的环境。智能化还拥有行为能力的决策,对外界的刺激做出一定的反映,然后形成决策将信息传达。

在电气化和计算机的技术发展中,通讯技术中被融入了愈来愈多的技术元素,逐步实现了当前的广泛电子通讯。在新时期,人们对于电子的信息交流要求愈来愈高,数据的模式分流并不能满足当前人们的信息需求与交流,而智能分流的需求极大。智能化的电子技术通讯在被开发和应用到不同的领域,在电子的领域下,智能化已然成为电子通讯信息的主流。智能化的通讯技术能够实现高层次的信息基础,这给未来的技术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技术保障与支持。

3 智能化的电子通讯技术的原理的分析与研究

3.1 智能化的原理探析

在当前的网络发展中电子通讯领域已然相当成熟,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于电子技术通讯而言,其原理复杂,包含了通讯与电子原理。智能化更是在计算机技术上研发出的一种高端技术,使得电子通讯的智能化成为复杂的一门技术。

智能化作为未来的技术领域的高端发展方向,而智能型的技术更是在计算机的技术上由来与产生的。智能化的电子可以理解成人工的智能化,其实际是通过计算机的模拟以及人体的工程学的技术领域,并且通过与应用的结合,实现能够模拟人脑的一种操作技术,在各个国家的机器人展中,常常能够看到新型的机器人能够做很多人类不能做到的事情,机器人涉及的领域非常宽广。机器人以及高端的机器设备包括视觉的识别和语音识别。其实,很多技术并不单单是纯粹的人工智能,智能化的技术在人员的干预上停留,在自动化中,很多东西还是亟待加强的,比如智能化向自动化的发展的方向迈进中,这存在着很明显的技术困难,而很多高端的计算机技术并不能实现主观的意识判断。所以说,在智能化的技术应用领域并不能真正实现智能技术的领域突破。在电子通讯技术中,智能化可以实现很多应用,并且能将市场价值发挥到最大化。

电子的通讯中的技术智能化主要是在计算机仿真以及技术模拟的分析领域,通过相关的处理系统分析外界的信息数据并将此类数据转换,从而实现信息的传递。在电子的通讯中,智能化的信息处理主要包含智能的拨号、信息智能化的转接和信息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中。技术的原理与计算机的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是分不开的。在电子的通讯过程中,智能化的模块处理最先是在信息的数据以及处理系统中,还原信息的数据,在某些程度上保证信息的准确度。

若是在电子服务器或者交换器中,可以通过数据的处理中心,将智能化的模块处理镶嵌其中。不同的信息流在于中央处理器连线后,能够实现分流的智能化,实现智能化的电子技术通讯,智能化的某块其实质是统计学的分析数据的继承,在当前的社会领域中,真实的人工智能化不能实现,很多技术是无限接近这一领域的,智能化电子同样如此。将分流的不同指令在加工后存储到智能的数据化某块处理中,实现智能的信息分流。

3.2 电子通讯技术的原理探析

电子通讯技术是当前的通讯技术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应用形式,而传统的通讯技术的形式非常多样化。在上述通信与通讯领域的区别而言,通讯的技术还在低级的领域徘徊着,止步不前。但是在电子通讯的技术不断的完善与发展咋哄,通讯技术实现了高端的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的通讯原理增强了电子的设备,改造了传统形式的通讯模式,实现电子通讯的技术变革。

电子的通讯技术以及原理,实际上只包含两种类型的工作原理。第一点是电子无线电的发送以及接受,其他是传送数据流。实际,电子通讯主要在无线电波中对手机进行数据的传递。手机作为信息的接受与发生,接受信号,其实无论是哪种电子通讯设备,都是将信号的循环与传递作为基本原理。数据传递在单片传送与对讲机的交流中,相当通信的数据流技术,在设备的发射与接受中实现数据流的传送。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电子通讯的领域中,智能化已然成为众所周知的传统词语。在电子通讯领域,我们离真正的智能化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就现代的技术与发展而言,人类的技术空间与需求愈来愈大,这需要不断的技术支持。技术只有经过大规模的创新与改革才能够满足现代化领域的技术的需求与发展。电子技术在智能化的领域的发展空间很大,专业的研发人员必须要对市场有针对性的分析,只有不断的挖掘人们的市场潜在需求,才能真正正在的把智能化的电子通讯送达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嵇绍宏.智能化电子通讯技术的原理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18):82-83.

[2]孙倩.智能电子通讯技术的原理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2):5291-5291.

[3]刘逸平.电子工程中智能化技术的运用分析[J].艺术科技,2014,(5):67-67.

第12篇

上海IPTV以业务为着力点

作为中国电信的领头羊,上海电信IPTV项目从2005年IPTV的试点到如今的尘埃落定,通过与上海文广的深入合作,已经从小范围试验进入正式规模部署实施阶段,而它所带来的示范效应也必将推动未来中国IPTV的走势。

不同于以往的传统电信业,随着多媒体娱乐时代的到来,IPTV如何吸引用户成为其能否制胜的关键。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试点,上海电信、上海文广针对新兴市场做了大量的调查与研究,将着力点放在了业务上。作为上海电信IPTV项目的重要合作伙伴,中兴通讯相关人士表示,中兴通讯在与上海电信、上海文广的合作过程中也将业务实现作为其所提供的解决方案的关键点。

据了解,上海IPTV项目由上海电信和上海文广合作运营,业务类型定位以基于IP网络的TV类业务为主,并辅以丰富多彩、简单实用的增值业务。

目前,上海电信已经推出直播、点播、信息服务、应用服务四种主要的IPTV业务模式。直播:一共可提供央视15个频道、文广12个频道、数字电视20个特色频道、9个各地优秀卫视等58个直播电视频道,可提供“导视频道”、“热门剧场”、“热门娱乐”、“上海一家门”、“超级影院”、“真实纪录”、“精英体育”等由众多精彩节目编播而成的9个虚拟频道。点播:目前点播节目储备量已达3000小时,内容包括电影、电视剧、音乐娱乐、纪实节目、少儿、体育以及教育等分类内容。信息服务:搜索、时事、健康、房产、餐饮、生活六大主题。应用服务:影像空间、电视黄页两大个性业务。

上海电信与上海文广还合作推出了很多具有影响力的专题栏目,目前已开通的栏目包括“舞林大会”、“创智赢家”、“非常有戏”等等,极大地增加了用户吸引力。除此之外,来自中兴通讯方面的消息称,目前该公司已经能向运营商提供更加丰富的IPTV多媒体业务,包括互动电视、卡拉OK、互动投票、视音频通信、在线游戏、信息服务等多个领域,大多为“一键式操作”,同时照顾到了IPTV与NGN、3G等业务的融合性,这个消息无论对于运营商还是消费者都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江苏打造“网络视讯”平台

江苏电信对IPTV业务的规划似乎更进一步。据了解,目前江苏电信通过分析国内外业务开展情况、多媒体业务特点以及针对本地市场环境,着手搭建“网络视讯”平台,以此作为提供业务的基础。

根据江苏电信的规划,该“网络视讯”项目建设规模10万线,覆盖全省13个地市,目前已经在全省范围内实现放号。江苏电信IPTV系统视频分发网络(VDN)采取3级架构,由省中心节点、市中心节点和边缘节点组成。其中省中心节点和内容业务运营平台设置在南京,每个地市设置一个市中心节点和数个边缘节点。节目内容和服务等通过省中心节点接入,并由省中心节点向下分发和调度到各地市中心,再由地市中心将内容向下分发和调度到各自的边缘节点。

IPTV整体升级,中兴成最大赢家

IPTV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全新的技术和市场环境,给各方参与者创造了比以往更多的机遇。为此,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和主要的IPTV设备制造商无不全力应对。堪称国内IPTV最大赢家的中兴通讯借此宣布,已将IPTV技术升级为“网络视讯”。其实早在2006年,中兴通讯就曾透露过其“网络视讯”战略,并开始将更多的通信业务引入IPTV,帮助电信运营商具备更强的运营能力,比如,中兴通讯提供了可视电话、视频监控等与移动通信融合的方案。可以说,上海IPTV项目、江苏电信网络视讯项目的成功进一步促进了中兴通讯的升级步伐。通过案例,中兴通讯认为,除了做产品,系统设备提供商还要与运营商一起推动产业的发展。IPTV这个概念过于狭隘,目前该业务已经-不属于原来的电视概念,已经融入了很多互联网技术,因此中兴通讯提出可以将更多的通信业务加入进来,形成一个“网络视讯”的概念。

第13篇

关键词:软件无线电;体系结构;应用

软件无线电是JoeMitola于1991年提出的一种无线通信新概念,指的是一种可重新编程或者可重构的无线电系统,也就是说,无线电在其系统硬件不需变更的情况下,可根据不同的需要通过软件加载来完成不同的功能。软件无线电概念的提出立马得到了通信、雷达、电子战、导航、测控、卫星载荷及民用广播电视等整个无线电工程领域的广泛关注,成为无线电工程领域具有广泛适用性的现代方法。

1 软件无线电的体系结构

软件无线电在设计理念和结构体系上和传统的无线电系统有着明显的不同。软件无线电则采用了硬件平台与软件平台结合的全新体系结构,通过硬件平台来对软件进行编程和管理以实现通信功能。

⑴功能模型与功能接口。软件无线根据不同的功能模型可分为多个不同的部分,主要包括信道集、信道编,译码、信息安全、服务与网络支持、信源编译和信源集。信道集包括RF信道、多波段传播、有线互操作性及为了控制服务质量自动采用多信道模式。

软线无线电的接口示于各个功能模型之间,主要包括:RF波形接口,与之相对的是IF接口,信号被滤波及变换为IF波形进行处理。保护比特就是加密比特,明比特就是非加密比特。网络比特要符合网络协议要求,源比特适用于解码器。这些接口组成了软件无线电的接口系统,形成了信源到信道之间的信号的传输和控制。

⑵软件分层结构。在软件无线电的分层结构中,通过层可把无线电的功能实体分为接口层、配置层和处理层三层。这三层结构都建立在流处理的机制上。接口层主要控制各种信息资源的输入与输出,是无线电平台硬件与外部信息资源的接口。配置层主要负责存储硬件平台的二进制存储信息,并接收接口层输入的各种信息包,在信息报内加上配制信息,然后发送给处理层。处理层主要负责对配置层信息的接收,并对其中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由处理模块的可重构模块组成。

⑶硬件平台。平台模块化是软件无线电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是由多种功能各异的硬件模块和软模块按照一定的结构构成的。软件无线电的多功能硬件模块主要有:1)宽带较大的多频段天线模块;2)射频信号(RF)处理模块;3)模拟信号、数字信号转换模块;4)数字信号处理模块;5)平台控制模块与接口。

在对软件无线电的硬件平台构建时必须遵循开放性、扩展性、即插即用性等原则,并且要具有对信号的并行处理机制。软件无线电的主要硬件平台结构包括:流水式结构、总线式结构、交换式结构等。

2 软件无线电的应用

⑴在现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3G通信是当今通讯系统中最为准确的通讯系统,它的完善性和规范性使之成为现今最常用的通讯系统,有着浓重的商业化。但是3G通信依然存在很大漏洞。全球化信息化的现代通信,存在非常大的局限性,各国并没有消除相互之间的差异性,缺乏通讯系统之间统一的综合标准。因此要使3G通讯完全达到全覆盖全地区使用还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可以分为两类:宽带连接,分布网络。它的作用是在多个无线接收频道中可以随意实现信递、接收、定位以及跟踪,为通讯系统的发展、未来信息覆盖提供便利。特点具有高效性、安全性及灵活多变性。

软件无线电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它强大的适应多变性,可以运用于不同系统软件的需要,可以与任意接收器为基础做出相应适用性变化。不仅方便于今后系统开发,更为其提供了良好平台,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作为现在信息通讯系统的核心存在,软件无线电技术必将在今后被广泛运用。

⑵用于卫星控制平台。软件无线电技术正日益广泛地应用于现代通信的各个领域。随着A/D/A器件与DsP处理器的迅速发展,使得软件无线电技术广泛地应用于陆上移动通信、卫星移动通信与全球定位系统等。用软件无线电技术实现卫星控制平台包括软件无线电通用平台的DsP技术和DSP实现信号调制和解调。其中软件无线电通用平台的DSP技术又包括TMS320C6701 DSP芯片,DSP技术在软件平台中的应用,调制器与解调器。DSP实现信号调制和解调又包括信号调制,信号解调。

软件无线电通用测控平台是卫星测控平台发展的方向,可以很好地解决原来平台开发成本高、周期长、通用性差的问题。以新一代DsP芯片TMs32oc6ooo~为软件无线电平台的核心,可以很好地满足需要,且有较大的冗余度,利用升级。

3 软件无线电的发展方向

软件无线电自动化程度高、扩展能力强,并能在城市复杂的电磁环境进行良好的工作,很有可能成为未来无线电检测的主流技术。软件无线电相比现有无线电通信体制具备更多的特点。软件无线电可以实现多种军用电台的互联,还可以接入各种军用移动网络,并能运用到多频段多模式的手机、基站以及无线局域网和通用网关等领域,应用前景非常广泛。

经过近20年的推广和全世界范围的深入研究,软件无线电概念不仅得到了普遍认可,而且己获得广泛应用;尤其是近几年,软件无线电的发展势头更猛,已触动到无线电工程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说软件无线电的思想已对现代无线电工程的设计和开发产生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第14篇

关键词:即时通讯工具;学习;互联网+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在发生着巨变。信息爆炸、信息获取的碎片化和随时随地化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特色标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更高效地学习、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辅助学习,不仅是一个热门课题,更是一个极具价值的探索方向。而在这个发展与探索的过程中,即时通讯工具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成为推动学习革命的核心平台和载体。

一、即时通讯工具的概念及主要形式

(一)什么是即时通讯?

什么是即时通讯工具呢?即时通讯工具英文为Instant Messaging,简称IM,它是一种基于互联网、即时交流信息的工具。具体来讲,即时通讯是一个实时通信系统,允许两人或多人使用网络实时传递文字消息、档案、文件、语音与视频交流。

(二)即时通讯的主要形式

我们都非常熟悉一些常用的网络个人即时通讯工具(软件),比如微信、QQ、MSN、微博、飞信、易信、各类SNS论坛、国外的TWITTER和FACEBOOK等,这些工具已经深深地渗入到我们的生活,更新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即时交流工具的发展方兴未艾,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点。

二、即时通讯工具在学习中的运用

近年来,国家提出大力发展高新科技、推进互联网+的战略,即时通讯工具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可以说,即时通讯工具在学习方面的运用,很好地实践了互联网与行业领域的融合,成为互联网+学习的一个典范。

(一)基于即时通讯平台的远程课堂,突破空间限制,让学习可以随时随地。远程教学是互联网+教育的一种典型方式,它可以让处于不同地域的学生在虚拟的教学课堂上进行学习。远程课堂不仅可以突破空间限制,还能够灵活地使用各种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体验得到大大提升。目前远程教学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基础教育、学历教育、职业技术培训等领域,成为人们获取知识、提升自我的一个重要渠道。

(二)利用即时交流工具建立生、家、校互动交流平台,促进教育与学习的效果。我们经常使用的QQ、微信、微博等网络交流工具,其实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娱乐功能属性,而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学习实践活动,成为学生、学校、家长交流的重要渠道;另外,根据教育学习的具体要求开发的相关即时通讯工具,就更专业地解决了学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沟通难题,大大促进了教与学的效果。比如电信运营商与互联网公司合作开发的校讯通、一校通、世纪E校通等这类即时通讯工具,整合了运营商、互联网的各自优势,将学生、学校和家长有机串联在一起,有效实现了学校教育教学信息的及时传达与流转。

(三)利用即时通讯工具的人群聚合功能,实现即时学习交流与学习评价、课程直播,提高效率,节省资源。即时通讯工具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人群聚合交流功能。比如我们经常使用的微信、QQ,都可以建立群聊模式。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建立特定学习对象的微信群或者QQ群,在群里进行知识讲座、课程直播、学习评价。

(四)通过即时通讯的开放平台学习成果,实现知识的传播和共享。现在,越来越多的即时交流都在开发属于自己用户群体的自媒体开放平台,甚至一些知名门户网站也纷纷踏入这一领域,抢占自媒体平台高地。目前比较知名的自媒体平台包括微信公众平台、头条号、百度百家、网易开放平台等。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平台随时随地找到我们需要学习的知识版面,获取相关知识信息,同时我们还可以对这些知识信息进行即时的评价回复。无线互联网时代,分享和传播是永恒的主题。

三、即时通讯工具运用于学习的前景展望

首先,基于移动通讯器材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即时通讯软件、以教育学习为主题的移动应用客户端会不断研究开发出来。这些工具将具有明显的智能化、人性化、和细分化的特点,能够满足各种层次、各种阶段、各种领域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让学习变得更加高效。

其次,未来的即时聊天工具将越来越具有学习的功能与特点。即时聊天工具开发的初衷是以娱乐性为主要目的的。随着对这些工具的不断挖掘和完善,即时通讯工具的功能将变得越来越丰富,功能融合必将是大势所趋。未来,即时通讯工具的学习将越来越强大,也许我们通过这些工具就可以完成一个课程的学习、一门技术的掌握,并且寓学于乐、寓教于乐,完全符合学习的自然规律,让学习变得前所未有的愉悦。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O2O学习模式,也是未来发展完善的一个方向。互联网+教育的一大难题就是如何实现线上线下的结合。互联网线上学习服务是一种精神产品,它和现在流行的电商服务平台里的有形产品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实现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并无缝转化,将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四、结语

当然,学习是人类为了进步发展而实施的活动,需要靠个体的努力,不作用于学习主体的学习工具都是不切实际而毫无意义的。所以,要让即时通讯工具更好地为我们的学习活动服务,我们必须根据学习的规律来开发、挖掘这些工具的学习辅助功能。毕竟,科学技术服务于人类才会具有意义。

参考文献:

第15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概念教学;有效途径

由于数学科目的特点,在考试中一般概念很可能得不到直接体现,因而很容易受到教师的忽视,但是我们纵观大大小小的各类考试,却不难发现,数学概念的运用渗透在每份试卷的各类题型中.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确实需要加强概念课的教学,下面,我就初中数学概念教学谈谈自己肤浅的一些认识:一、在概念的教学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抽象数学概念的教学,要关注概念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初中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能力到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在概念教学时,切忌直截了当就定义而讲定义,应更多地从概念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思维情景,让他们通过观察,比较,概括,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概念,而且也使他们的抽象思维得到发展.

例如,负数概念的建立,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如下:①让学生总结小学学过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用自然数1,2,3…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就用自然数0表示;测量和计算有时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就用分数或小数表示. ②观察两个温度计,零上3度.记作+3 ℃,零下3度,记作-3 ℃,这里出现了一种新的数――负数.③让学生说出所给问题的意义,让学生观察所给问题有何特征.④引导学生抽象概括正、负数的概念.

学习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学生如果能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像数学家那样去“想数学”,“经历”一遍发现概念的过程,在获得概念的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在“正弦和余弦”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经历了正弦和余弦概念的发生过程,实现了由形到数,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概括和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探究的热情.

二、深入剖析,揭示概念的本质

《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与知识特点,在教学中一些重要的数学概念应遵循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并逐步深入剖析概念的定义,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含义.如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数学概念,我们必须揭示其本质特征,进行逐层剖析.

例如,在学习函数概念时,学生很难理解课本中给出的定义,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定义,也不应只关注对其表达式、定义域、值域的讨论,而应选取具体事例,使学生体会函数能够反映实际事物的变化规律.

如先让学生指出下列问题中哪些是变量,它们之间的关系用什么方式表达:

(1)火车的速度是每小时60千米,在t小时内行过的路程是s千米;

(2)用表格给出的某水库的存水量与水深;

(3)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与一个底角;

(4)由某一天气温变化的曲线所揭示的气温和时刻.

让学生反复比较,得出各例中两个变量的本质属性:一个变量每取一个确定的值,另一个变量也相应地唯一确定一个值.再让学生自己举出函数的实例,辨别真假例子,抽象、概括出函数定义,至此学生能体会到函数“变”渗透了函数思想.

又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渗透函数思想:某移动通讯公司开设了两种通讯业务.“全球通”:使用者先缴50元月租费,然后每通话1分钟,再付费0.4元;“快捷通”;不缴月租费,每通话1分钟,付话费0.6元{本题的通话均指市内通话}.

(1)一个月内通话多少分钟,两种移动通讯费用相同?

(2)某人估计一个月内通话300分钟,应选择哪种移动通讯业务合算些?

通过在不同阶段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对函数概念理解呈螺旋上升,有利于学生不断加深对函数思想的理解. 并逐步形成函数概念,(1)“在某个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是说明:a、变量的存在性;b、函数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2)“对于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是说明变量x是在一定范围内取值,即允许值范围也就是函数的定义域.(3)“y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说明有唯一确定的对应规律.(4)“y是x的函数”揭示了谁是谁的函数,由以上剖析可知,函数概念的本质是对应关系.

三、联系实际应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用数学的意识,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挖掘与生活实际联系的因素,使学生掌握概念,并能够应用概念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例题,“怎样测量旗杆的高度”是安排在九年级下册三角形相似和锐角三角函数之后的一个课题学习.本课题运用三角形相似概念、锐角三角函数概念等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同时,在从事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将经历计算、比较、估计、对比、交流、反思、选择最优化方案等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对本课题的讨论,将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数学活动的经验,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教育.

本课题的学习实质上是一个对相似三角形概念和锐角三角函数概念复习巩固的课题,主要意图不是怎样测量的问题,而是提供一个思考、探究的平台,在活动中体现归纳、综合和拓展,感悟处理问题的策略和方法,通过分析和设计测量方法,促使学生去思考生活中的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和生活经验.

本例通过生活中测量实例,让学生亲身感受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培养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总之,以上是对数学概念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一些探索.众所周知,人类认识科学的一般途径是引入概念,形成过程,揭示概念的本质,巩固概念,应用概念.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也让学生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不但能使学生逐步掌握概念的本质,还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苏步青.中学数学教育[M].中国教育学会出版社,2005(6).

[2]孟建平.七年级数学课本的教案、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