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简述通货膨胀的含义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劳动经济学试题
课程代码:03323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相对于人类的无限需要而言,资源的稀缺性可以定义为一种
A.不足性 B.充足性
C.永久性 D.暂时性
2.主体在资源约束条件下获得效用必须满足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
A.多重相交 B.无相交
C.相切 D.完全重合
3.当决策主体家庭成员处于就业一非就业无差异境界时,此时的工资率就是
A.劳动供给价格 B.最低劳动供给价格
C.市场最低工资 D.市场工资
4.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从根本上导致了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
A.垂直线 B.水平线
C.向右下倾斜的直线 D.向右上倾斜的直线
5.在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研究中,“蛛网稳定条件”是
A.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B.劳动力供给数量小于劳动力需求数量
C.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D.劳动力供给数量大于劳动力需求数量
6.劳动力的生产是通过消费社会劳动为条件的,这说明劳动力具有
A.不可分割性特点 B.生理性特点
C.能动性特点 D.主观性特点
7.劳动力需求变动的假定条件是
A.企业规模变化 B.企业规模不变
C.工资率变动 D.工资率不变
8.产品需求弹性越大,则劳动力需求弹性会
A.不变 B.上下波动
C.越小 D.越大
9.经价格指数修正,用以说明工资的实际购买力的是
A.货币工资 B.实际工资
C.计时工资 D.计件工资
10.产品市场垄断对经济的影响是
A.增加就业和生产,形成劳动力的合理分配
B.增加就业和生产,造成劳动力的不合理分配
C.减少就业和生产,造成劳动力的不合理分配
D.减少就业和生产,形成劳动力的合理分配
11.员工在接受特殊培训期间的工资水平
A.高于员工受训期间的VMP水平
B.低于员工受训期间的VMP水平
C.等于员工受训期间的VMP水平
D.等于受训期间企业支付的全部培训成本
12.计时工资的基本特征是
A.劳动量以劳动的最小单位时间计量 B.劳动量以劳动的直接持续时间计量
C.劳动量以劳动的标准时间计量 D.劳动量以工人合格产品数量计量
13.劳动力的需求价格取决于
A.劳动力的生产成本 B.劳动力的教育费用
C.劳动的心理成本 D.劳动的边际生产率
14.菲利普斯曲线作为宏观经济分析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工具,它的研究对象是
A.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B.就业与通货紧缩的关系
C.失业与通货紧缩的关系 D.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15.劳动关系的核心是
A.劳动力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
B.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特定关系
C.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意志
D.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合同关系
16.由于垄断或寡头部门的企业要求增加他们的利润而推动物价水平的上涨,这称为
A.工资推动的通货膨胀 B.结构性通货膨胀
C.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D.利润推动的通货膨胀
17.工会对工资的影响主要集中于
A.降低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或减少产品的社会需求
B.增加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或减少产品的社会需求
C.降低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或增加产品的社会需求
D.增加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或增加产品的社会需求
18.有关自然失业率错误的描述是
A.自然失业率是劳动力市场中的一个常量
B.自然失业率是正常失业占社会劳动力的比例
C.自然失业率是通货膨胀率不变时的失业率
D.自然失业率是预期通货膨胀率与实际通货膨胀率相一致时的失业率
19.公共部门的工资水平实行的原则是
A.以劳动生产率为基础,集体协商工资水平
B.以经济效益为基础,集体协商工资水平
C.参照企业部门劳动者的工资水平
D.由政府通过法律法规确定工资水平
20.通过扩张的财政政策来提高就业水平常常会导致
A.政府财政盈余 B.政府财政赤字
C.抑制通货膨胀 D.减少社会总需求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一般来说,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有
A.企业利润 B.企业规模
C.教育年限 D.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
E.经济周期波动
22.实证研究方法的特点有
A.以认识主观世界为目的 B.以认识客观事实为目的
C.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 D.得出的结论具有主观性
E.得出的结论不可检验
23.人力资本的特点有
A.人力资本是寓寄在劳动者身上的一种生产能力
B.人力资本具有无限的创造性,能够为其所有者带来持久性的收入
C.人力资本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形成并积累的,具有积累性
D.人力资本投资以后,能够使投资者获得永久性的收入
E.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相似,投资者要承担投资风险
24.下列属于最低劳动标准的内容有
A.最低工资标准 B.最长劳动时间标准
C.最低就业年龄标准 D.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安全和健康标准
E.关于女职工与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
25.下列方法中能减少摩擦性失业的有
A.增加就业机会 B.对失业人员进行就业培训
C.完善劳动力市场的情报工作 D.提高劳动力市场效率
E.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26.人力资本投资的补偿性工资差别
27.劳动力供给
28.结构性失业
29.摩擦性失业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31.简述规模效应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路径。
32.简要回答延期支付的优势。
33.简述公共部门的就业决策与企业部门相比,所表现出的不同特点。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34.某运输公司把员工划分为司机(设为A类)和维修(设为B类)两类工人,在最近的一次工资调整中发现,司机工资上涨了10%,却引起公司对维修工人的需求减少了5%,试计算这两类工人的交叉工资弹性并判断其关系。
35.题35图是描述某地区社会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洛伦茨曲线,假设A的面积为0.12,B的面积为0.38,试计算该地区的基尼系数并请说明该地区的收入分配状况。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36.试论述资本供给弹性对劳动力需求工资弹性的影响。
37.试论述产业工资差别形成的原因。
七、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0分)
38.阅读下列案例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世界性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金融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危机会不会传导到社会,会不会导致社会危机的发生?这当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失业。可以说,失业是经济危机转化为社会危机的最基本链条。有的学者对于就业问题甚至用了这样的说法:人们在买房子的时候,强调的是地段、地段、地段,而在经济危机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就业、就业、就业。
失业问题在中国还有一层独特的含义。因为目前在中国发生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国际金融危机引爆的传统生产过剩危机,问题主要是集中在实体经济的层面,特别是那些低端的、面向出口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这就意味着,同样程度的经济问题,在中国引起的失业问题会更为严重。
关键词:通货膨胀;CPI;资产价格
中图分类号:F8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02-0009-03
一、通货膨胀测度简述及问题的提出
通货膨胀是指社会商品和劳务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或货币贬值的过程。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利率管制,货币政策只能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指标,通货膨胀率于是成了衡量货币供应量是否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重要标准,其灵敏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我国货币政策制订的有效性。而在目前国家统计局的七类物价指数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又是测度通货膨胀的基本指标。
在实践中,CPI的测量存在许多技术上的困难,会形成一些系统性偏差。有人指责,中国当前的CPI既不能真实地反映货币购买力的变化,也不能确切地衡量整体经济的运行情况。钱颖觉得现行CPI的权重不符合我国的国情,特别突出的是CPI中尚未包含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易宪容也认为,国内居民目前最大的消费支出特别是住房消费,其价格的变化不反映在中国CPI编制中是不合理的。
维持物价稳定始终是中央银行的首要目标。通胀测度标准的选择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对目前经济态势的正确判断和相关货币政策的出台。资产价格是否应该纳入通胀测度标准,以什么方式纳入,直接将资产价格特别是房地产价格纳入CPI是否合适,这些都是尚待解决的难题。
二、资产价格与通胀测度指数关系的理论分析
国内外学者对资产价格与通货膨胀的研究,大体上有两条思路:一是将资产价格纳入到通货膨胀的测量中去,具体探讨资产价格在测量通货膨胀中所占的比重。二是从资产价格的变动对于未来通货膨胀的影响来展开研究,探讨资产价格的波动与通货膨胀之间稳定的关系。
(一)制定通胀指数的新尝试
早在1911年,Fisher就曾提出,政策制定者应致力于稳定包括资产价格(如股票、债券和房地产)及生产、消费和服务价格在内的广义价格指数。[1]首先明确提出测度通货膨胀的价格指数应包含资产价格的是Armen.A.Alchian和Benjamin.Klein。[2]他们对通行的CPI和GDP平减指数测度通货膨胀的准确性提出质疑,并构造了一个“跨期生活成本指数”(ICLI)。该指数能够满足消费者既定的跨期效用水平,使消费者的行为具有了动态的性质。由于资产价格能够作为未来商品价格和服务价格的替代,因此必须包含入通胀指数的测量。接着,Shibuya将Alchian和Klein的观点进一步简单化处理,将其概括为传统方法测量的通货膨胀与资产价格膨胀的加权平均值。[3]
无独有偶,Goodhart(1993)也提出从原则上讲中央银行应该控制的价格指数不仅应包括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而且应包括未来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他认为,比较好的替代方法是将许多资产的价格包括在中央银行所关注的价格指数之内。
涉谷(1992)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度量标准――动态均衡价格指数DEPI。它将Alchian与Klein提出的ICLI与物价指数(如GDP平减指数)pt、资产价格qt进行几何加权平均推导而出。[4]但Shiratsuka(2000)指出了其缺陷。(1)DEPI往往给与资产价格相当大的权重,过低估计了当前价格波动的重要性。(2)资产价格变动的来源过多。即使不管未来价格走势的因素是否导致资产价格的波动,指数上也会有所反映,造成误差。(3)DEPI既然要考虑资产因素,那就不应只包括股票、土地等资产价格,还应包括所有能够影响到当前和未来消费的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资产,而这在实际中相当困难。
Bryan和Cecchetti的“动态因素指数”DPI,将房地产、股票等资产价格纳入对通货膨胀指数的测量。他们根据美国房产价格、股票价格以及CPI的月度数据测算了这一指数。[5]结果表明,资产价格的变化能影响总体价格指数,尤其是房地产价格在编制通货膨胀指数中有重要作用。而未考虑资产价格变化因素的传统通膨指数CPI往往低估了通膨程度。但是他们同时也指出,资产价格波动中反映出的通胀信息可能不多。
总而言之,另外构建一个将资产价格纳入其中的物价指数理论上似乎可行,但是由于这一指数不稳定,波动原因复杂,不同资产价格也很难放到同一指数中去,要将其应用到实践相当困难。事实上,Vickers(1999)干脆就认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将资产价格包括进来都有问题。如果中央银行追捕资产泡沫,那么各种原因引发的资产价格变动都将引发货币政策的调整,这将是十分危险的。
(二)资产价格和通胀预期的实践检验
资产价格的上升引致预期未来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膨胀,这一过程是通过多种渠道实现的。较高的资产价格增加了人们的财富水平,从而增加消费,导致总需求的上升;如果总需求上升超过总供给,就会产生通胀压力。这一过程可以进一步导致更高的通胀预期,最后引发实体经济中更高水平的通货膨胀。最后,若资产价格的上涨能给央行带来一个信号,即央行认为私人部门正在预期更高的通货膨胀,这种信息就会影响到中央银行对未来通货膨胀的判断。
Bryan、Cecchetti和Sullivan在《通货膨胀测量中的资产价格》一文中将资产价格作为未来通货膨胀的先行指标。对这一理论,不少学者作了严肃的检验。其中,Robert Pollack(1989)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而Shibuya(1992)、Flemming(1999)、Goodhart和Hofmann(2000)等人则从实证上进行了研究。[6]Goodhart和Hofmann(2001)构建了包括实际房地产价格和实际股票价格的金融条件指数FCI。他们发现,将资产价格包含在内的FCI确实包含了关于未来通货膨胀压力的重要信息;但在样本数据外,要想预测通货膨胀是相当困难的。Filardo(2000,2001)也发现,房产价格与未来通货膨胀指数呈正相关,而股票价格与未来通货膨胀呈负相关。
我国学者也做了不少资产价格与通货膨胀的实证研究。经朝明和谈有花在《中国房地产价格与中国通货膨胀的关系――基于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一文中分析了中国房地产价格与通货膨胀之间的长短期均衡关系。结论是无论从短期看还是从长期看,房地产价格的变化都会影响通货膨胀。王子明(2001)在其博士论文《泡沫与泡沫经济研究》中曾对资产泡沫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进行过定性的描述。并发现,从我国零售物价指数涨幅与股票价格指数涨幅从动态上看似乎并无多大关系。王维安和贺聪在《房地产价格与通货膨胀预期》中通过构建房地产均衡市场模型发现,房地产预期收益率与通货膨胀预期之间存在稳定的函数关系。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到,房地产价格在资产价格中相比而言与通货膨胀的相关性较强。
三、CPI测度失真之谜: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我国目前以CPI做为测度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但是,似乎存在对实体经济的测度失真。1998年以来,我国年均GDP增长8.41%,但通货膨胀率(用居民消费指数CPI核算)只增长了1%(见表1)。这两个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产生了较大的“漂移缺口”(GDP增长率减去CPI涨幅)。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有些学者从CPI本身的构成找原因。张立群等就认为,CPI是市场成熟的工业化国家测度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不太符合我国国情。[7]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时投资占GDP很大比重,投资品的价格往往波动较大,带动物价总水平的波动。而未能包纳投资平价格的CPI,自然无从反映这种通胀预期的变化。
另外,今天的中国又有着特殊的国情:一是20世纪末以来,住房改革逐步取消了以往福利分房的政策。居民开始将大量的投资与消费向住房支出倾斜。未来的房地产费用支出已开始对当前的生活消费产生了巨大的替代作用。但是,CPI的构成中仅包括了房租且权重不高,不能很好的反映整个市场的住房需求。二是近年来我国出现了生产资料市场与消费品市场相对封闭运行态势,造成了生产资料产品价格与消费品价格走势独立的局面,阻断了上游产品价格向下游产品价格的显性传导,从而导致了CPI与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相悖情况的出现。而体内循环的大部分生产资料,建筑资料占很大比重。
由此可见,由于未能将资产价格特别是房地产价格纳入到CPI中,忽视了资产价格传递的通货膨胀预期,是导致其失真的重要原因。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目前在我国,种种证据表明,资产价格特别是房地产价格与通货膨胀率有着一种稳定的函数关系。我们不能忽视资产价格的价格预期功效,但同时也不能盲目地把资产价格并入CPI中计量。原因如下。
第一,资产价格波动的原因有多种,虽然可能有助于预测通胀预期,但也有可能与通胀无关,将资产价格纳入通货膨胀口径将导致通货膨胀指数的含义趋于模糊。不单是房地产、股票,外汇资产、应收款项、人力资本等也都是资产,但却难以计量。因此分别构造通货膨胀指数与资产价格指数将比混合指数更具有清晰的内含,有利于货币政策的操作。
第二,CPI主要衡量了当期普通居民的一般消费状况。如果纳入资产价格,即使非通胀的因素导致了资产价格波动,也会在CPI上显示出来,不利于对实际经济扰动的分析。何况,现在统计局公布的七类物价指数中,已包含了房地产价格指数。央行在判断经济运行态势时,完全可以结合起来考虑,较之把它们合二为一,更能快速分清通胀滋生的主要动力。
第三,质疑CPI数据“失真”的依据集中在住房消费上。2006年上半年,全国70城市房价涨幅5.6%,超过CPI四倍。很多学者于是提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理应纳入CPI统计范围。哈继铭即持此论。他称,当前CPI未充分反映近年住房价格的大幅上涨,低估真实通货膨胀;而房地产价格泡沫,更是CPI误差的首要原因。但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郑京平对此解释,未将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直接纳入CPI的统计范围,是因为商品住宅具有明显的投资性,折旧年限较长。同时,商品住宅的投资性质极易波动,这对于观察宏观经济形势、根据CPI决定工资和养老金等补贴极为不利。因此以房租来反映居民居住消费价格变动较为准确。他说的也有道理,问题在于如何推算已经拥有房子的人的虚拟房租。按国际惯例,虚拟租金应该与市场房价挂钩。但大部分中国城镇家庭仍居住在老旧低质的住房里,且计划将来购买新建商品房,他们的住房成本远高于官方CPI中估算的租金。这也是CPI数据严重低估居民通胀预期的原因之一。
第四,测度通货膨胀最终是为了帮助观察宏观经济运行态势,从而制定出符合国情的相关政策。Cecchetti, Genberg, Lipsky, and Wadhwani(2000)认为哪些价格应计入通货膨胀纯粹是一个经验问题。我国经济学家宋国青也认为,房价没有纳入CPI中,没必要去讨论,因为“CPI是一种人为的规定,住房消费用租金是一个定义问题。”以CPI为测度通货膨胀的重要指标,同时参考资产价格,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总而言之,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把应该将资产价格纳入CPI的计量中,而在于制定相关货币政策时是否应该考虑资产价格因素。就中央银行实现物价稳定的最终目标而言,中央银行必须关注资产价格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但是目前世界各国的物价指数均未直接包括资产价格,因为物价一般是用来反映不同时点上商品消费的成本变动,属于流量分析。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然不应该包括作为存量的各种资产。建议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参考资产价格,关注而不钉牢。货币政策不应该以任何直接的方式将资产价格纳入目标体系,而是应该致力于物价的稳定,并保证金融体系足以应付资产价格的波动。
参考文献:
[1] Irving Fisher, 《The Purchasing Power of Money: Its determination and relation to credit, interest and crises》,1911.
[2] Armen.A.Alchian, Benjamin. Klein,“On a Correct Measure of Inflation”,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Vol5(1).
[3] Shibuya H. (1992),“Dynamic Equilibrium Price Index:Asset Price and Inflation”,Monetary and Economics Studies,Institute for Monetary and Economics Studies,Bank of Japan,10(1).
[4] Shigenori Shiratsuka.2000.Asset Prices,financial Stability and monetary policy:based on Japan’s experience of the asset price bubble.IMES Discussion Paper Series.2000.
[5] Bryan,Cecchtti and Sullivan(2001):“Asset Prices in the Measurement of Inflation”,NBER,working paper no.8700
关键词:汇率不完全传递;价格;通货膨胀;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83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9)06-0069-04
本文简单回顾汇率和国内价格关系的研究成果,从一价定律和购买力平价理论开始简述以传统古典经济学为基础的汇率完全传递机制及其背后的逻辑。然而许多经验研究表明,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完全的汇率传递机制,而且汇率传递的程度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而且近年来各国的汇率传递程度出现进一步下降的趋势,即汇率对于国内价格的影响力在进一步减弱,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操作势必根据这种趋势进行一定的调整。
一、传统观点:一价定律和购买力平价理论
根据传统的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学理论,汇率的变化不仅影响一国的外部收支平衡,而且汇率对于进口价格的影响是完全而且即时的。这个分析是基于一价定律(LOP),或者说是基于购买力评价理论(PPP)的。
一价定律认为相同的产品在不同的国家应该以相同的价格销售,但该理论的假设相当严格,比如利润最大化以及忽略商品运输和流通的成本。假设一价定律适用于两个国家的所有商品,我们得到P=EP*,其中P和p*分别表示两个国家的物价水平,E表示两个国家之间的汇率。该等式被称为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根据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汇率的变化会完全反应在一国的价格水平上,或者说,一国货币的升值将导致本国的货币紧缩,而货币贬值则会导致该国价格以相同比例上升。这就是汇率的完全传递。根据购买力平价的假设,汇率对于国内价格的传递总是完全而且即时的。
根据该逻辑,名义货币的贬值是和高通货膨胀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可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以及拉丁美洲国家发现类似的现象。比如,在1977年到1995年之间,墨西哥比索对于美元平均每年贬值31%,而该国的年均通货膨胀率比美国高了30%。
二、汇率不完全传递的事实
尽管我们可以从世界经济史中找到货币贬值和高通货膨胀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的例子,但是,我们同样可以找到许多有名的例子来说明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之间的联系并不是那么紧密,这些矛盾的例子刺激了经济学家们对于汇率传递的持续不断的研究。汇率不完全传递最有名的例子就是20世纪80年代日元的走势与日本产品的价格变动之间的松散关系。1985年签署广场协定之后,日元对于美元大幅升值,人们原以为在美国销售的日本产品价格将出现大幅上涨。然而事实是在美国销售的日本汽车和电子产品只是略微涨价甚至价格保持不变,甚至还出现了降价的情况,这说明将产品出口至美国的日本公司可能自身吸收了汇率变化的大部分fG01dberg&Knetter,1997)。美国自从2005年开始的美元大幅贬值却没有改变美元贸易赤字的矛盾现象,大概只能通过美国较低的汇率不完全传递程度来解释。
相对于汇率完全传递理论,汇率不完全传递更能解释现实的经济世界。许多案例和计量研究都支持了汇率不完全传递理论,发现高度开放的经济体在其货币大幅贬值之后只受到一点通货膨胀压力。比如,在1992年12月瑞典和英国退出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机制之后,两国货币均出现较大贬值,但并没有遭受较高的通货膨胀。在1993年到1994年尽管瑞典货币名义贬值9%,但这两年瑞典物价水平年均仅上涨3%:英国则在英镑贬值15%的情况下维持了2%的年均通货膨胀率。根据Gagnon和Ihrig在2004年的研究,1971到2002年之间,主要工业化国家的汇率传递率仅为0.2,即名义汇率贬值10%仅导致消费价格长期上升2%。
三、产生汇率不完全传递的原因
从理论上,有若干因素可以解释汇率的不完全传递,我们把这些原因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微观的,一类是宏观的。
从微观的角度进行分析,首先,从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出发,由于产品运输和流通成本为0的假设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汇率变动而运输和流通成本不变,只导致进口产品的成本出现部分变动。其次,一价定律和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假设之上的。在存在不完全竞争时,公司会调整商品价格以维持市场份额,此时公司就要考虑许多微观经济的定价因素,比如市场结构、需求弹性、成本函数、生产替代性等等(Dombusch,1987)。第三,不完全竞争涉及到市场分割。在国际市场上存在着价格歧视,外国出口商调整其利润成数而非将汇率波动完全传递到价格上,这种现象被Krugman(1987)称为“看市定价”。看市定价被采用的程度越深,汇率传递的程度越低。
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看,定价策略和通货膨胀环境都可以解释汇率的不完全传递性。首先,Obsffeld和Rogoff(1995)率先尝试用厂商定价策略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在生产国货币定价策略下,名义汇率的变动会1:1地体现在用消费国货币衡量的外国商品的价格上,也就是说,汇率传递是完全的。如果采用消费国货币定价的策略,消费者面对的短期价格不会有任何改变,也就是说,汇率完全不传递。现实中汇率传递的程度取决于厂商采用生产国货币定价和消费国货币定价的比例。第二种宏观解释,是由Tay-lor在2000年提出的,非常具有影响力的解释,即考虑到定价的滞后性以及厂商的垄断竞争行为,一个可信的较低通货膨胀的宏观环境将导致较低的汇率传递性。
四、汇率传递程度的影响因素
考虑到汇率不完全传递是国际经济中的一个常见的现象,汇率传递的程度就愈加需要仔细研究。影响汇率对物价(含消费价格指数和进口价格)传递程度的影响因素有许多。
从理论角度分析,汇率传递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决定因素是,一个国家的贸易开放程度。两者之间的联系显然是正向的。一个国家越开放,越多的进口商品进入该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进口市场对于综合物价的影响就越显重要。消费物价指数的篮子里进口商品的比重越高,汇率传递性就越强。类似的,生产投入品中进口品的比例越高,汇率对于生产者价格的影响就越大。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越开放的经济体的汇率传递程度越高(Ghosh&Rajan,2007)。
汇率传递的第二个决定因素是外国出口商在国内市场面临的竞争程度。如果在市场上有许多供应商销售类似的商品,国内消费者面对着许多选择,这时外国出口商只赚取少量利润甚至零利润,销售价格接
近销售成本,厂商不会采取太多的“看市定价”的策略,反而对于价格十分敏感,汇率的变动直接影响出口商的利润,出口商尽可能将汇率变动反映在价格上,否则他很可能亏本或者失去市场,因而汇率传递程度也较高。如果市场高度分割,外国出口商面临较少的竞争,他们更多地采取“看市定价”策略,因而进口商品价格对于汇率变动的传递程度将较低(Krug-man,1987;Froot&Klemperer,1989)。
第三个决定因素是汇率变动的方向,即汇率是升值还是贬值。当一国货币贬值时,外国出口商更愿意部分吸收汇率变动,以保证其产品在该国价格的稳定,以此维持其市场份额。在这种情况下,汇率传递性就较低,或者说汇率不完全传递(Mann,1986)。然而,如果一国货币升值,进口商品显得更加便宜,外国出口商就愿意降低价格而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这时汇率传递程度就较高。换句话说,生产商对于汇率变动的反应是不对称的。
第四,如果汇率变动的幅度较小而且汇率波动是暂时性的,外国出口商很可能因为频繁改变价格可能影响厂商的声誉而不对价格进行改动,此时汇率传递程度就较低。当然如果汇率变动幅度较大或者表现为永久性的变动,出口商就很可能将汇率变动传递到价格上,以避免其利润空间的大幅缩小(Krugman,1987)。
第五,外国出口商的定价货币直接影响汇率传递性。如果外国出口商用消费国货币进行定价,汇率变动对其市场价格的影响就较小,相反,如果外国出口商用生产国货币进行定价,汇率变动对进口国的价格影响就较大(Betts&Devereux,1996;Devereux&En-gel,2002)。
第六,汇率传递性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微观现象,与贸易商品类型息息相关。由于不同种类商品的汇率传递性各不相同,进口商品的组成将影响总体的汇率传递性。一般来说,工业制成品价格对于汇率的敏感性,低于原油、能源、原材料等商品(王琼、曹伟,2008)。因此工业制成品在进口品中份额的上升和原材料等商品进口份额的下降会导致总体汇率传递性的下降,即使各种商品的汇率传递性保持不变。
第七,关税和数量限制等贸易限制可能带来较低的汇率传递(Branson,1989;Menon,1995)。贸易限制带来的贸易扭曲,成为在国家之间商品流通的障碍,而商品不能自由流通则了一价定律的基本假设,因而不能适用于以购买力平价理论为基础的汇率完全传递机制。
第八个可能影响汇率传递的因素是跨国界的生产分割,指的是生产过程分散在不同的国家进行。一个国家在出口最终商品的同时,也在进口相应的零件,该国货币贬值将使进口零件价格上升,因此汇率变动使厂商成本上升必须提高价格,一定程度抵消了货币贬值带来的出口价格下降(杜晓蓉,2006)。
其他,诸如收入水平和运输成本之类的因素也会对汇率传递带来反向的影响。一个消费者收入水平较高的市场一般是高度分割和高度竞争性的市场,汇率传递程度一般较低,而较高的运输成本将导致生产成本仅是进口商品成本的一小部分,由于运输成本是由消费国货币计价的,只有生产成本是和汇率相关的,因此汇率传递程度较低(Frankel,Parsley&Wei,2005)。
最后,也是本文所要强调的,货币和汇率政策的表现和公众对其的信心会大大影响汇率传递性,这是宏观经济学视角下非常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通货膨胀率较高而且波动较大的情况下,汇率传递程度较高,这是因为在此种经济环境中,厂商认为生产成本的上升是永久性的。相反,随着货币政策可信度和有效性的提高,通货膨胀率被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时,汇率传递程度会降低。厂商面对成本冲击时不急于提高销售价格,因为他们相信货币政策将成功降低通货膨胀率(Taylor,2000;孙立坚、李安心、吴刚,2002)。换句话说,在通货膨胀持续时间和汇率传递之间存在着正向的关系。通货膨胀持续得越久,越多的厂商认为汇率的变动将是永久性的,他们越倾向于修改价格以适应永久性的汇率变动。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越稳定,通货膨胀率越低,该国的汇率传递程度就越低,而这进一步巩固了物价的稳定,使货币政策更加有效,这就形成了稳定货币政策与较低汇率传递之间的良性循环。
五、低水平并且呈下降趋势的汇率传递
一般来说,汇率对于进口商品价格的传递程度要高于对于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的传递。这是因为后者还包含对汇率不敏感的不可贸易的商品。然而不论采用哪一种价格指数,许多研究都发现汇率传递程度较低而且在近几年呈现下降的趋势,这对于货币政策有着较大的影响。McCarthy(1999]在对9个工业化国家在1983-1998年以及1976-1982年这两个时间段的汇率传递进行研究时发现,汇率传递随着时间推移而出现了下降。而Gagnon和Ihfig(20041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他们估计1971-2002年期间汇率传递率约为0.2,而在20世纪80年代初之后的这个期间的汇率传递率仅为0.05,需要指出的是,后面这个时间段为货币政策较为稳定的时期。
正如计量研究指出的那样,20世纪90年代工业化国家的汇率传递程度出现了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零售市场的重组,贸易壁垒的取消,或者是全球特别是新兴国家工业制成品供应量的增加对工业化国家的物价水平产生向下的压力。这些因素难以用计量的方式衡量,然而工业化国家汇率传递程度下降的趋势确实存在,而且需要分析和解释。在之前讨论的影响汇率传递的因素中,有三个因素可以解释汇率传递率下降的现象,一个是从微观经济的角度,另外两个是从宏观经济的角度。
微观经济学的解释是市场分割的加剧。我们可以认为越来越多的厂商采用“看市定价”的策略,或者说越来越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采用了价格歧视的定价方式。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一种解释是可信的货币政策和良好的物价环境。在过去的10年间,许多工业化国家成功降低了他们的通货膨胀率并且进行一个物价相对稳定的时期,同时汇率传递程度也较低。Tavlor(2000)研究认为许多国家物价的稳定导致了较低的汇率传递,汇率传递取决于汇率和价格冲击的持续时间,因此在通货膨胀率较低和货币政策可信的环境里,汇率传递程度不高。对于发达国家汇率传递下降的另一个宏观经济解释是,国家的进口组成发生了变化,原材料和能源进口的比例下降,而工业制成品的比例上升,Campa和Goldberg(2005)验证了这种假设。
六、下降的汇率传递趋势对于货币政策的影响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历第一家股份制银行是
A.花旗银行 B.汇丰银行
C.英格兰银行 D.大通银行
2.商业银行最基本的职能是
A.金融服务 B.支付中介
C.信用创造 D.信用中介
3.单一银行制在以下哪个国家最为普遍?
A.美国 B.中国
C.英国 D.日本
4.银行权力机构是
A.股东大会 B.董事会
C.监事会 D.行长办公室
5.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属于
A.经营成果报表 B.静态报表
C.内部财务报表 D.动态报表
6.下列对RAROC评价法表述正确的是
A.是国际上商业银行最为普遍采用的绩效评价方法
B.其理论基础是股东必须获取一定收益以补偿投资风险
C.是收益与VAR值的比值
D.运用中考虑的成本费用少
7.《巴塞尔协议》规定,核心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不得低于
A.2% B.4%
C.8% D 10%
8.在以下存款品种中,属于交易账户的是
A.通知存款账户 B.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
C.养老金存款账户 D.储蓄存款账户
9.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的梯形期限法是
A.将资金分别投放于短期和长期证券
B.根据商业循环周期买卖证券
C.将大部分资金投入长期证券和中期证券
D.将资金平均投入各种期限的证券
1 O.融资租赁的特征是
A.租赁合同期限基本与设备耐用年限相同
B.出租人负责设备维修和保养
C.由出租人选定设备并出资购买
D.租期届满,承租人必须将设备退回
11.以下表外业务中,属于无风险业务的是 .
A.贷款承诺 B.信用证
C.结算业务 D.远期利率协议
12.“票据发行便利”属于
A.存款业务 B.借款业务
C.表外业务 D.证券投资
13.美国联邦国民抵押协会(FNMA)的主要业务是
A.发放个人住房抵押贷款 B.为抵押贷款提供担保
C.充当商业银行抵押贷款业务的经纪人 D.购买抵押贷款并以此为基础发行证券
14.以下属于市场风险的是
A.利率风险 B.流动性风险
C.违约风险 D.经营风险
15.出口押汇属于
A.国际结算 B.贸易融资
C.外汇买卖 D.项目贷款
16.所谓“卖方信贷”是指
A.出口国银行向本国出口商提供贷款
B.进口国银行向出口商提供贷款
C.出口国银行向进口商提供贷款
D.出口国银行向进口国政府提供贷款
17.如果银行以100元的价格购入一张票面收益率为10%的证券,如果在持有该证券期间, 通货膨胀率为12%,则银行的实际收益率为
A.-4% B.-2%
C.2% D.4%
18.银行采用价格领导模型对贷款定价时,使用的优惠利率是
A.银行同业拆借利率 B.大额存款单利率
C.对优质客户提供的流动资金贷款利率 D.国库券利率
19.银行信托业务的特点是
A.委托人同时也是受益人
B.体现“受人之托,为人管业,代人理财”
C.银行除收取手续费外,还能参与一部分收益分配
D.主要业务品种是和咨询
20.如果银行的利率敏感性缺口是负值,市场利率变化对银行净利息收入的影响是
A.当利率上升时,净利息收入增加
B.利率变化对净利息收入的影响不确定
C.当利率下降时,净利息收入增加
D.利率变化对净利息收入无影响
二、多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分行制的优点有
A.易于调剂资金 B.具有规模效应
C.限制垄断 D.易于管理
E.风险分散
22.商业银行的第二级准备包括
A.短期证券 B.库存现金
C.存放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 D.通知贷款
E.存放同业款项
23.银行进行证券投资的目的有
A.获取利息收益 B.增强流动性
C.分散风险 D.获取资本收益
E.获取手续费收入
24.商业银行流动性经营管理原则要求
A.控制信用风险 B.随时满足客户的提存要求
C.使股东获得较高的收益 D.满足客户必要的贷款需求
E.为政府创造税收
25.银行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包括
A.发放贷款取得的利息收入 B.处置固定资产取得的收入
C.从中介服务中获得的手续费 D.吸收存款取得的现金
E.发行债券取得的现金
26.国际上流行的信用风险分析模型有
A.Credit Risk+模型 B.KMV模型
C.VaR模型 D.Credit Metrics模型
E.Cr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
27.根据《巴塞尔协议》,在商业银行资本计算中,以下项目应予扣除
A.重估储备
B.对从事银行业务和金融活动的附属机构的投资
C.长期附属债务
D.混合资本工具
E.商誉
28.在以下风险管理方法中,属于“风险转嫁”的有
A.贷款信用保险 B.远期外汇交易
C.将风险报酬计入贷款定价中 D.建立风险损失准备金
E.贷款转让
29.关于证券收益率,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A.当期收益率是票面收益和证券现行市场价格的比率
B.到期收益率未考虑证券的资本收益
C.票面收益率等于当期收益率
D.当期收益率考虑了证券市场的价格变化
E.到期收益率是当期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之和
30.导致国家风险的具体因素包括
A.利率波动 B.紧缩银根政策
C.政权交替 D.经济制裁和经济封锁
E.汇率波动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题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7分,共35分)
31.简述贷款五级分类法的含义。
32.什么是经济资本?与传统的银行资本管理相比,经济资本有何特点?
33.商业银行存款业务有哪些风险?为防范存款风险,监管*建立了哪些重要制度?
34.简述贷款定价方法的基本内容。
35.简述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
四、计算题 (本大题共2小题,第36小题4分,第37小题6分,共1O分)
36.A银行的资产是100万元,年净利润是1万元,资本是25万元,财务杠杆比率是4。假设资产收益率不变,如果银行将资产规模扩大到250万元,试计算该银行的杠杆比率和资本收益率。
37.B银行的总资产为100亿元,资本金为4亿元,红利分配比例为40%,未分配利润为4亿元,资本比率为8%,假设资产收益率为0.99%,资本比率不变,如果要支持12%的资产增长率,银行的红利分配比例应调整为多少? (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提要:新经济自由主义强调经济自由是以自由放任为主,以政府干预为辅。新经济自由主义论主张政府应从私人财产的单纯“守夜人”转换为经济自由的“裁判者”等观点,对我国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本文回顾了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形成的过程,深入研究了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观点及其贡献,对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缺陷进行了初步探讨。
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滞胀”局面背景下,新经济自由主义在20世界七十年代以后。逐渐得到经济界的重视,特别是1972年新经济自由主义的集大成者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的完全衰落,也标志着经济自由主义的复兴。新经济自由主义在一定水平上修正了古典和新古典学派的完全自由放任和完全排斥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强调经济自由是以自由放任为主,以政府干预为辅。新经济自由主义论主张政府应从私人财产的单纯“守夜人”转换为经济自由的裁判者”认可政府在一定限度内对经济的干预,供认经济自由不是无限度的自由,应受到法律的制约和保证。无独有偶,这之后,中国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而大大深化。这伟大变革的时代,为了增进我对经济自由主义的洞见,解和认识当前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时,不能不对20世纪最著名的自由主义者哈耶克的有关理论观点进行认真地了解和剖析,并通过他理论认真检讨计划经济,就显得非常必要和饶有兴味。
一、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简述
作为最彻底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哈耶克一生进行过两次捍卫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大论战和一次新经济自由主义复兴的运动。20世纪三十年代反对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经济学的大论战和反对市场社会主义的大论战,以及20世纪七十年代后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复兴运动。哈耶克出版过两本最重要的,也是最有影响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著作:《通往奴役之路》和《致命的自负》。前一本书是他坚决反对纳粹主义、极权主义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通俗阐释,也是影响最大的“世纪之作”;而后一本书则是哈耶克毕生探求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收由之作”。在这本《致命的自负》中,哈耶克依然不改其“斗士本色”,将无法实现“口诛”的“收由大论战”改作了“笔伐”的“理论大总结”,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进行了最后的全面批判,对新经济自由主义进行了简要地总结性论述。这两本著作使哈耶克成为了阐释现代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当然代表。
二、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理论贡献
一般认为,哈耶克在论证市场经济自发进化过程的问题上做出了一项重要的贡献,即将秩序的自发性和规则的自发性区别开来。在他看来,保证经济秩序的自发性并不是问题的根本,因为在某些刻意制定的规则的基础上,也有可能产生出自发性的整体秩序。因此,真正重要的在于确保规则的自发演进属性,只有在自发进化过程中存续下来的规则——哈耶克称为内部规则的基础上产生的经济秩序,才是有效率的经济秩序,并且才与自由主义原则相一致。
(一)进化主义理性论与经济制度的进化。哈耶克强调分散性的个人知识的重要性。顺着这一线索,哈耶克提出了所谓的进化主义理性论。需要指出的是,哈耶克讨论的理性指的是一种逻辑推理能力,是一种由一定的前提推论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在经济理论中,理性即指“为达到某些目标而对各种手段的最佳选择。”主要是对大卫·体漠的继承,使哈耶克坚持了一种怀疑论的姿态。为了说明他立足于人的本能和本性而不可避免要涉及到的个人主义的“利己主义”或者“自私”,他认为由于人们普遍相信个人主义是证明和鼓励人们自私的,这是那么多人不喜欢它的主要原因之一;又由于实际知识的困难在这里所引起的混乱,所以我们必须仔细考察其所作假设的内涵。他认为,理性认识不是知识的全部,文明发展史向我们表明:除了理性知识以外,还存在着另一类经验性的知识。作为总和的知识这个概念,其恰当的对照物应当是一切人类实践活动。
经济制度的选择以及由此产生的秩序进化,直接源于人们的经验性实践活动。由于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碰巧改变了规则,因此使得该群体的知识分工更为发达,并在变化和未知的环境中呈现出更强的适应性,在与其他群体的竞争中愈来愈强、蒸蒸日上。当然,这个进化过程并不是直线式的,而是在包含着不同秩序的领域不断“试验”的结果。在进化过程中并不存在试验的意图,它类似于遗传变异,其作用也大体相同。规则的变化是由历史机遇引起的。
(二)经济自由与市场秩序。哈耶克认为,自发出现的市场经济秩序,是社会经济自发进化过程的最新进展,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出现过的最有效率的一种经济结构体系。作为一种“相对晚近的产物……,(市场秩序)是在对各种行为的习惯方式进行选择中逐渐产生的。这些新的规则得以传播,……是因为它们使遵守规则的群体能够更成功地繁衍生息,并且能够把外人也吸收进来。”相对于其他经济秩序,尤其是集中性的计划经济秩序,这种秩序的效率优势就在于它能保证该群体更有效地发现和利用分散性的个人知识,从而取得竞争优势在哈耶克看来,市场经济秩序之所以具有效率优势,就在于它赋予了经济主体以拥有活动的私域,并相应拥有经济自由。市场经济本质上必定是一种赋予经济个体以自由的制度,市场经济活动的本质必定是一种发挥经济个体主动性,并在整体上显现出自发竞争态势的过程。正是在这里,哈耶克的市场经济理论与自由主义相互勾连起来。
哈耶克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或者说对于古典经济自由主义的进一步阐发主要在以下方面:一是将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放在古典经济自由主义基础上,并且以个人主义作为经济自由主义的基本出发点与基本概念来阐述;二是着重从知识和信用角度论证市场经济的合理性;三是从批判社会主义的角度来反证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主张的合理性。
对于市场秩序的效率优势,哈耶克认为,只要不存在各种不正当的强制,经济自由就趋向于造就出一种竞争的事态,这种竞争不同于完全竞争,而是一种不断逼近完全竞争均衡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个体力图寻找一种最佳的方式,以保证最有效地利用其所拥有的专有性知识。不仅如此,自发产生的价格信号也具有十分优越的信息交流功能,它能用最简短的形式将最重要的信息在经济个体间传递,并且只传递给相关经济当事人。相对价格变动反映了各种生产资源的相对重要性,经济主体只需要了解这一点,而无须过问导致这种相对重要性变化的背后原因,就能够做出正确的经济选择。在哈耶克看来,市场经济的价格和竞争机制近乎完美,即使它存在某些缺陷,也会随着历史的演变而自我修复和调整,并不需要人为的整合,经验的积累和不断的完善可以使社会自生自发的繁荣,这就是哈耶克追求的“自生自发秩序”。
三、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缺陷
无可否认,哈耶克对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复兴和发展的确具有重要的作用,哈耶克在当前这个内容庞杂的新自由主义运动中还是有其独特性的。但我们也不是一味赞同哈耶克所有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各种观点。
(一)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的缺陷。首先,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是以脆弱的主观主义为基础的。在哈耶克看来,生活于同一个社会共同体内部的个人的观念分类系统大致相同,因此不同的个人才能够理解彼此的行为的含义;同样道理,社会科学家也因此能够从外部分析其他个人的行为方式,并以之为要素组成一种关于社会关系整体的理解图示。显然,这种外部分析也是以主观主义为基本立场的,因为它也把个人行为的主观方面(在哈耶克那里个人行为进一步被简化还原为个人观念)一一作为研究的起点。其次,自相矛盾的怀疑主义立场。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哈耶克所主张的这种有限认识论立场最终都有明确的规范性结论。无论是强调习俗和传统的优先地位,还是强调模式(秩序)预测,其真正用意都是在于捍卫传统自由主义,或更确切地讲,是对私有财产,尤其是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建制提供辩护和证明。通过这种认识论论证,哈耶克试图为既有的私有财产制度提供一个可靠的理论基础。不可否认,这种有限认识论是哈耶克批判其他若干理论的一柄利刃。尤其在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以后,哈耶克更是因此被一些人视为严谨的学者和自由主义旗手的典范结合。然而不幸的是,哈耶克的这柄利刃是双面的,在有效话难他人的同时,有限知识论也破坏了哈耶克自己所主张的自由主义理论体系。
论文提要:新经济自由主义强调经济自由是以自由放任为主,以政府干预为辅。新经济自由主义论主张政府应从私人财产的单纯“守夜人”转换为经济自由的“裁判者”等观点,对我国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本文回顾了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形成的过程,深入研究了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观点及其贡献,对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缺陷进行了初步探讨。
新经济自由主义在20世界七十年代以后,在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滞胀”局面背景下,逐渐得到了经济界的重视,特别是1972年新经济自由主义的集大成者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的彻底衰落,也标志着经济自由主义的复兴。新经济自由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古典和新古典学派的完全自由放任和完全排斥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强调经济自由是以自由放任为主,以政府干预为辅。新经济自由主义论主张政府应从私人财产的单纯“守夜人”转换为经济自由的“裁判者”。它认可政府在一定限度内对经济的干预,承认经济自由不是无限度的自由,应受到法律的制约和保证。无独有偶,在这之后,中国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而大大深化。在这伟大变革的时代,为了增进我们对经济自由主义的洞见,我们在了解和认识当前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时,不能不对20世纪最著名的自由主义者哈耶克的有关理论观点进行认真地了解和剖析,并通过他的理论认真检讨计划经济,就显得非常必要和饶有兴味。
一、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简述
作为最彻底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哈耶克一生进行过两次捍卫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大论战和一次新经济自由主义复兴的运动。20世纪三十年代反对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经济学的大论战和反对市场社会主义的大论战,以及20世纪七十年代后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复兴运动。哈耶克出版过两本最重要的,也是最有影响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著作:《通往奴役之路》和《致命的自负》。前一本书是他坚决反对纳粹主义、极权主义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通俗阐释,也是影响最大的“世纪之作”;而后一本书则是哈耶克毕生探求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收由之作”。在这本《致命的自负》中,哈耶克依然不改其“斗士本色”,将无法实现“口诛”的“收由大论战”改作了“笔伐”的“理论大总结”,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进行了最后的全面批判,对新经济自由主义进行了简要地总结性论述。这两本著作使哈耶克成为了阐释现代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当然代表。
二、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理论贡献
一般认为,哈耶克在论证市场经济自发进化过程的问题上做出了一项重要的贡献,即将秩序的自发性和规则的自发性区别开来。在他看来,保证经济秩序的自发性并不是问题的根本,因为在某些刻意制定的规则的基础上,也有可能产生出自发性的整体秩序。因此,真正重要的在于确保规则的自发演进属性,只有在自发进化过程中存续下来的规则——哈耶克称为内部规则的基础上产生的经济秩序,才是有效率的经济秩序,并且才与自由主义原则相一致。
(一)进化主义理性论与经济制度的进化。哈耶克强调分散性的个人知识的重要性。顺着这一线索,哈耶克提出了所谓的进化主义理性论。需要指出的是,哈耶克讨论的理性指的是一种逻辑推理能力,是一种由一定的前提推论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在经济理论中,理性即指“为达到某些目标而对各种手段的最佳选择。”主要是对大卫·体漠的继承,使哈耶克坚持了一种怀疑论的姿态。为了说明他立足于人的本能和本性而不可避免要涉及到的个人主义的“利己主义”或者“自私”,他认为由于人们普遍相信个人主义是证明和鼓励人们自私的,这是那么多人不喜欢它的主要原因之一;又由于实际知识的困难在这里所引起的混乱,所以我们必须仔细考察其所作假设的内涵。他认为,理性认识不是知识的全部,文明发展史向我们表明:除了理性知识以外,还存在着另一类经验性的知识。作为总和的知识这个概念,其恰当的对照物应当是一切人类实践活动。
经济制度的选择以及由此产生的秩序进化,直接源于人们的经验性实践活动。由于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碰巧改变了规则,因此使得该群体的知识分工更为发达,并在变化和未知的环境中呈现出更强的适应性,在与其他群体的竞争中愈来愈强、蒸蒸日上。当然,这个进化过程并不是直线式的,而是在包含着不同秩序的领域不断“试验”的结果。在进化过程中并不存在试验的意图,它类似于遗传变异,其作用也大体相同。规则的变化是由历史机遇引起的。
(二)经济自由与市场秩序。哈耶克认为,自发出现的市场经济秩序,是社会经济自发进化过程的最新进展,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出现过的最有效率的一种经济结构体系。作为一种“相对晚近的产物……,(市场秩序)是在对各种行为的习惯方式进行选择中逐渐产生的。这些新的规则得以传播,……是因为它们使遵守规则的群体能够更成功地繁衍生息,并且能够把外人也吸收进来。”相对于其他经济秩序,尤其是集中性的计划经济秩序,这种秩序的效率优势就在于它能保证该群体更有效地发现和利用分散性的个人知识,从而取得竞争优势。
在哈耶克看来,市场经济秩序之所以具有效率优势,就在于它赋予了经济主体以拥有活动的私域,并相应拥有经济自由。市场经济本质上必定是一种赋予经济个体以自由的制度,市场经济活动的本质必定是一种发挥经济个体主动性,并在整体上显现出自发竞争态势的过程。正是在这里,哈耶克的市场经济理论与自由主义相互勾连起来。
哈耶克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或者说对于古典经济自由主义的进一步阐发主要在以下方面:一是将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放在古典经济自由主义基础上,并且以个人主义作为经济自由主义的基本出发点与基本概念来阐述;二是着重从知识和信用角度论证市场经济的合理性;三是从批判社会主义的角度来反证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主张的合理性。
对于市场秩序的效率优势,哈耶克认为,只要不存在各种不正当的强制,经济自由就趋向于造就出一种竞争的事态,这种竞争不同于完全竞争,而是一种不断逼近完全竞争均衡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个体力图寻找一种最佳的方式,以保证最有效地利用其所拥有的专有性知识。不仅如此,自发产生的价格信号也具有十分优越的信息交流功能,它能用最简短的形式将最重要的信息在经济个体间传递,并且只传递给相关经济当事人。相对价格变动反映了各种生产资源的相对重要性,经济主体只需要了解这一点,而无须过问导致这种相对重要性变化的背后原因,就能够做出正确的经济选择。在哈耶克看来,市场经济的价格和竞争机制近乎完美,即使它存在某些缺陷,也会随着历史的演变而自我修复和调整,并不需要人为的整合,经验的积累和不断的完善可以使社会自生自发的繁荣,这就是哈耶克追求的“自生自发秩序”。
三、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缺陷
无可否认,哈耶克对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复兴和发展的确具有重要的作用,哈耶克在当前这个内容庞杂的新自由主义运动中还是有其独特性的。但我们也不是一味赞同哈耶克所有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各种观点。
(一)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的缺陷。首先,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是以脆弱的主观主义为基础的。在哈耶克看来,生活于同一个社会共同体内部的个人的观念分类系统大致相同,因此不同的个人才能够理解彼此的行为的含义;同样道理,社会科学家也因此能够从外部分析其他个人的行为方式,并以之为要素组成一种关于社会关系整体的理解图示。显然,这种外部分析也是以主观主义为基本立场的,因为它也把个人行为的主观方面(在哈耶克那里个人行为进一步被简化还原为个人观念)一一作为研究的起点。其次,自相矛盾的怀疑主义立场。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哈耶克所主张的这种有限认识论立场最终都有明确的规范性结论。无论是强调习俗和传统的优先地位,还是强调模式(秩序)预测,其真正用意都是在于捍卫传统自由主义,或更确切地讲,是对私有财产,尤其是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建制提供辩护和证明。通过这种认识论论证,哈耶克试图为既有的私有财产制度提供一个可靠的理论基础。不可否认,这种有限认识论是哈耶克批判其他若干理论的一柄利刃。尤其在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以后,哈耶克更是因此被一些人视为严谨的学者和自由主义旗手的典范结合。然而不幸的是,哈耶克的这柄利刃是双面的,在有效话难他人的同时,有限知识论也破坏了哈耶克自己所主张的自由主义理论体系。
(二)自发秩序理论方面的缺陷。哈耶克基本上把他所主张的自由主义理想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重叠起来。这样,他的所有理论探讨和论证实际上也构成了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一个辩护。然而,哈耶克的这种辩护并不成功。首先,市场经济自发进化的不纯粹性。哈耶克认为,作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基础的,只能是那些在进化过程中自发生成的规则,而不是那些刻意设计的规则。他在这里强调的当然是那些起源于个人之间相互协调行为的习惯性规则,这些习惯性规则是众多自利的个人在做出各种相互独立的决策时无意产生的结果,在生成这些习惯性规则的过程中,偶然性和必然性共同发挥着作用:在起点的决定问题上,偶然性占据了主导地位,而一旦起点确定后,必然性将最终造就出一种均衡态。然而不幸的是,哈耶克这种个人主义式的论证并不成功,市场经济规则的出现和维持离不开某种市场以外的强制力量的推动和实施。其次,自由主义原则含义模糊。在《自由秩序原理》中,哈耶克给出了自由的、始终存在着一个人按其自己的决定和计划行事的可能性;此状态与一人必须屈从于另一人的意志的状态适成对照。在这里,自由概念的准确界定依赖于强制概念的确定。由于强制概念的混乱,哈耶克的这个定义没有什么确定的含义,它根本无法对社会关系的性质做出判断。
总之,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来分析和看待哈耶克的观点和政策主张,摈弃其错误和糟粕,吸取其具有一定合理性和启发借鉴意义的思想,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邓正来.规则·秩序·无知-关于哈耶克自由主义的研究[M].2004.166.
关键词:新经济自由主义;哈耶克
中图分类号:F0文献标识码:A
新经济自由主义在20世界七十年代以后,在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滞胀”局面背景下,逐渐得到了经济界的重视,特别是1972年新经济自由主义的集大成者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的彻底衰落,也标志着经济自由主义的复兴。新经济自由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古典和新古典学派的完全自由放任和完全排斥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强调经济自由是以自由放任为主,以政府干预为辅。新经济自由主义论主张政府应从私人财产的单纯“守夜人”转换为经济自由的“裁判者”。它认可政府在一定限度内对经济的干预,承认经济自由不是无限度的自由,应受到法律的制约和保证。无独有偶,在这之后,中国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而大大深化。在这伟大变革的时代,为了增进我们对经济自由主义的洞见,我们在了解和认识当前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时,不能不对20世纪最著名的自由主义者哈耶克的有关理论观点进行认真地了解和剖析,并通过他的理论认真检讨计划经济,就显得非常必要和饶有兴味。
一、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简述
作为最彻底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哈耶克一生进行过两次捍卫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大论战和一次新经济自由主义复兴的运动。20世纪三十年代反对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经济学的大论战和反对市场社会主义的大论战,以及20世纪七十年代后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复兴运动。哈耶克出版过两本最重要的,也是最有影响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著作:《通往奴役之路》和《致命的自负》。前一本书是他坚决反对纳粹主义、极权主义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通俗阐释,也是影响最大的“世纪之作”;而后一本书则是哈耶克毕生探求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收由之作”。在这本《致命的自负》中,哈耶克依然不改其“斗士本色”,将无法实现“口诛”的“收由大论战”改作了“笔伐”的“理论大总结”,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进行了最后的全面批判,对新经济自由主义进行了简要地总结性论述。这两本著作使哈耶克成为了阐释现代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当然代表。
二、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理论贡献
一般认为,哈耶克在论证市场经济自发进化过程的问题上做出了一项重要的贡献,即将秩序的自发性和规则的自发性区别开来。在他看来,保证经济秩序的自发性并不是问题的根本,因为在某些刻意制定的规则的基础上,也有可能产生出自发性的整体秩序。因此,真正重要的在于确保规则的自发演进属性,只有在自发进化过程中存续下来的规则――哈耶克称为内部规则的基础上产生的经济秩序,才是有效率的经济秩序,并且才与自由主义原则相一致。
(一)进化主义理性论与经济制度的进化。哈耶克强调分散性的个人知识的重要性。顺着这一线索,哈耶克提出了所谓的进化主义理性论。需要指出的是,哈耶克讨论的理性指的是一种逻辑推理能力,是一种由一定的前提推论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在经济理论中,理性即指“为达到某些目标而对各种手段的最佳选择。”主要是对大卫・体漠的继承,使哈耶克坚持了一种怀疑论的姿态。为了说明他立足于人的本能和本性而不可避免要涉及到的个人主义的“利己主义”或者“自私”,他认为由于人们普遍相信个人主义是证明和鼓励人们自私的,这是那么多人不喜欢它的主要原因之一;又由于实际知识的困难在这里所引起的混乱,所以我们必须仔细考察其所作假设的内涵。他认为,理性认识不是知识的全部,文明发展史向我们表明:除了理性知识以外,还存在着另一类经验性的知识。作为总和的知识这个概念,其恰当的对照物应当是一切人类实践活动。
经济制度的选择以及由此产生的秩序进化,直接源于人们的经验性实践活动。由于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碰巧改变了规则,因此使得该群体的知识分工更为发达,并在变化和未知的环境中呈现出更强的适应性,在与其他群体的竞争中愈来愈强、蒸蒸日上。当然,这个进化过程并不是直线式的,而是在包含着不同秩序的领域不断“试验”的结果。在进化过程中并不存在试验的意图,它类似于遗传变异,其作用也大体相同。规则的变化是由历史机遇引起的。
(二)经济自由与市场秩序。哈耶克认为,自发出现的市场经济秩序,是社会经济自发进化过程的最新进展,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出现过的最有效率的一种经济结构体系。作为一种“相对晚近的产物……,(市场秩序)是在对各种行为的习惯方式进行选择中逐渐产生的。这些新的规则得以传播,……是因为它们使遵守规则的群体能够更成功地繁衍生息,并且能够把外人也吸收进来。”相对于其他经济秩序,尤其是集中性的计划经济秩序,这种秩序的效率优势就在于它能保证该群体更有效地发现和利用分散性的个人知识,从而取得竞争优势。
在哈耶克看来,市场经济秩序之所以具有效率优势,就在于它赋予了经济主体以拥有活动的私域,并相应拥有经济自由。市场经济本质上必定是一种赋予经济个体以自由的制度,市场经济活动的本质必定是一种发挥经济个体主动性,并在整体上显现出自发竞争态势的过程。正是在这里,哈耶克的市场经济理论与自由主义相互勾连起来。
哈耶克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或者说对于古典经济自由主义的进一步阐发主要在以下方面:一是将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放在古典经济自由主义基础上,并且以个人主义作为经济自由主义的基本出发点与基本概念来阐述;二是着重从知识和信用角度论证市场经济的合理性;三是从批判社会主义的角度来反证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主张的合理性。
对于市场秩序的效率优势,哈耶克认为,只要不存在各种不正当的强制,经济自由就趋向于造就出一种竞争的事态,这种竞争不同于完全竞争,而是一种不断逼近完全竞争均衡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个体力图寻找一种最佳的方式,以保证最有效地利用其所拥有的专有性知识。不仅如此,自发产生的价格信号也具有十分优越的信息交流功能,它能用最简短的形式将最重要的信息在经济个体间传递,并且只传递给相关经济当事人。相对价格变动反映了各种生产资源的相对重要性,经济主体只需要了解这一点,而无须过问导致这种相对重要性变化的背后原因,就能够做出正确的经济选择。在哈耶克看来,市场经济的价格和竞争机制近乎完美,即使它存在某些缺陷,也会随着历史的演变而自我修复和调整,并不需要人为的整合,经验的积累和不断的完善可以使社会自生自发的繁荣,这就是哈耶克追求的“自生自发秩序”。
三、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缺陷
无可否认,哈耶克对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复兴和发展的确具有重要的作用,哈耶克在当前这个内容庞杂的新自由主义运动中还是有其独特性的。但我们也不是一味赞同哈耶克所有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各种观点。
(一)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的缺陷。首先,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是以脆弱的主观主义为基础的。在哈耶克看来,生活于同一个社会共同体内部的个人的观念分类系统大致相同,因此不同的个人才能够理解彼此的行为的含义;同样道理,社会科学家也因此能够从外部分析其他个人的行为方式,并以之为要素组成一种关于社会关系整体的理解图示。显然,这种外部分析也是以主观主义为基本立场的,因为它也把个人行为的主观方面(在哈耶克那里个人行为进一步被简化还原为个人观念)一一作为研究的起点。其次,自相矛盾的怀疑主义立场。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哈耶克所主张的这种有限认识论立场最终都有明确的规范性结论。无论是强调习俗和传统的优先地位,还是强调模式(秩序)预测,其真正用意都是在于捍卫传统自由主义,或更确切地讲,是对私有财产,尤其是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建制提供辩护和证明。通过这种认识论论证,哈耶克试图为既有的私有财产制度提供一个可靠的理论基础。不可否认,这种有限认识论是哈耶克批判其他若干理论的一柄利刃。尤其在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以后,哈耶克更是因此被一些人视为严谨的学者和自由主义旗手的典范结合。然而不幸的是,哈耶克的这柄利刃是双面的,在有效话难他人的同时,有限知识论也破坏了哈耶克自己所主张的自由主义理论体系。
(二)自发秩序理论方面的缺陷。哈耶克基本上把他所主张的自由主义理想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重叠起来。这样,他的所有理论探讨和论证实际上也构成了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一个辩护。然而,哈耶克的这种辩护并不成功。首先,市场经济自发进化的不纯粹性。哈耶克认为,作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基础的,只能是那些在进化过程中自发生成的规则,而不是那些刻意设计的规则。他在这里强调的当然是那些起源于个人之间相互协调行为的习惯性规则,这些习惯性规则是众多自利的个人在做出各种相互独立的决策时无意产生的结果,在生成这些习惯性规则的过程中,偶然性和必然性共同发挥着作用:在起点的决定问题上,偶然性占据了主导地位,而一旦起点确定后,必然性将最终造就出一种均衡态。然而不幸的是,哈耶克这种个人主义式的论证并不成功,市场经济规则的出现和维持离不开某种市场以外的强制力量的推动和实施。其次,自由主义原则含义模糊。在《自由秩序原理》中,哈耶克给出了自由的、始终存在着一个人按其自己的决定和计划行事的可能性;此状态与一人必须屈从于另一人的意志的状态适成对照。在这里,自由概念的准确界定依赖于强制概念的确定。由于强制概念的混乱,哈耶克的这个定义没有什么确定的含义,它根本无法对社会关系的性质做出判断。
总之,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来分析和看待哈耶克的观点和政策主张,摈弃其错误和糟粕,吸取其具有一定合理性和启发借鉴意义的思想,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邓正来.规则・秩序・无知-关于哈耶克自由主义的研究[M].2004.166.
关键词:民间借贷;产业空心化;金融规制
一、大背景:我国中小企业产业空心化现象
1.产业空心化理论。产业空心化一词最早出现在B.布鲁斯通和B.哈里逊在《美国的脱工业化》,该书认为产业空心化是在一国的基础生产能力方面出现了广泛的资本撤退。日本学者高野邦彦(1987)给出的定义是:产业空心化是特定地区为基础的特定产业的衰退,即新产业的发展不能弥补旧产业衰退而形成地区经济的极度萎缩。
目前,中国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蒋志敏透过产业空心化的现象,从生产要素的角度给出了产业空心化的定义,认为产业空心化是由于生产要素的比较劣势而造成某一地区某一产业衰退的过程;李晓通过区分产业空心化与非工业化,指出产业空心化是经济资源和经营要素的流动与社会生产能力发展的不适应,而造成的国内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比例严重失衡。
简述之,产业空心化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国内生产要素的比较劣势而引起的产业结构失衡。产业空心化的定义,具体应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第一,产业空心化的产生一般以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升级为背景。第二,其源头在于国内生产要素的比较劣势,比如国内劳动力成本增加、制造业产值大幅下滑、制造业生产力下降、制造业失业率上升等,由于国内生产技术的落后,致使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出现新旧产业衔接欠佳。第三,产业空心化最终的表现形式是由某一产业的衰退造成的产业结构失衡,进而使得经济增长受阻。只有当产业结构严重失衡,且导致经济萎缩时,才可认为出现产业空心化。当前,产业空心化和虚拟经济的高杠杆化成为限制民间经济虚拟化的趋势。
2.中国产业空心化的复杂性及趋势。(1)民间投资转向,“离制造业”趋势明显。金融危机使众多的实体经济尤其是缺乏技术支撑、替代性较强的中小企业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实体经济的发展愈加艰难,从而造成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发生规模性转移,由第二产业流入第三产业,造成制造业萎缩和衰退,即“离制造业”。
(2)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结构化差距加深。一方面,中国长期存在双顺差,社会流动性过剩,使得资产价格虚高,通货膨胀压力巨大; 另一方面,由于实体经济发展需要大量资金,但融资困难,生产发展受到阻碍。与此同时,投资渠道狭隘,各类投机行为使投机性资本严重膨胀,造成市场供需不均衡,进一步加剧了产业空心化。
(3)经济虚拟化程度加深。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盈利能力的差距之大,巨大的利润差像“黑洞”一样吸引其他领域尤其是第二产业的资金,虚拟经济的杠杆效应使经济利益倍增,从而进一步加深中国经济的虚拟化程度。
(4)产能过剩、产业低效率或无效率普遍存在。这种矛盾的原因在于没有科技支撑的空心化表现,应该看到金融危机后中国的产业空心化具有结构性、局部性特征,并且变化趋势进一步加剧。
产业空心化加速趋势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内部产业链没有真正建立。虚拟经济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仅重视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另一方面,缺乏进入高加工产业的投资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二、我国民间借贷存在的问题
1.民间借贷的定义。民间借贷究竟应当如何界定大致可以分为广义、狭义两个层次。广义的概念更为强调民间借贷的“非正规性”,主要是以民间借贷和正规金融是否处于国家信用和相关金融法律控制下为区分。而狭义的概念则强调发生于“个人之间”。
美国经济学家海曼.明斯基曾对金融借贷资本及其风险进行针对性研究,融资方式划分三类:一是对冲性融资,债务人融资所获现金流能覆盖本金和利息;二是投机性融资,债务人融资所获现金流只能覆盖利息,用短期资金为长期头寸融资;三是庞式融资,债务人融资所获现金流不能覆盖本金也不能覆盖利息,只能靠出售资产和再举新债来履行支付承诺。
借鉴其对金融周期阶段性的划分,我国的民间借贷行为按照目的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个人之间临时用于生活周转的借贷;第二类是抵补性融资;第三类是投机性融资;第四类是庞氏融资。
2.民间借贷的难题:以吴英非法集资案为典型。吴英非法集资案于2012年1月18日被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驳回上诉、判处死刑后,引起了各方激烈的论证和辩驳。2012年4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受理吴英集资诈骗死刑复核案后依法裁定不核准吴英死刑,将案件发回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重新审判。显然,吴英案充分显示出现行规则表达与社会实践的巨大悖离。而其在死刑复核阶段的峰回路转,很大程度上彰显了刑事司法对现行立法的能动反应和对社会实践的适当尊重。
吴英非法集资案是我国当下民间金融普遍性、多发性、复杂性中极具典型性的一例,我们不免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吴英案在社会上掀起如此轩然大波?为什么所谓的非法集资现象屡禁不止?是否能够通过制度设计来消除类似吴英案的争执和分歧。
民间融资在我国具有手续简便、形式灵活、操作快捷、交易成本低、准入门槛低等特点,为我国银行运作和利率决定市场化、灵活化奠定了现实基础,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积极功能。但另一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劣势:存在因私密性和封闭性而产生大的监管难题;再次,民间借贷在我国的金融市场中交易链条过长,范围过广,这使得社群成员之间的熟悉度和信任度被盲目扩张,信用可靠度缩减;不能有效地监督社群资本的交易方式、投资渠道和风险来源;借贷形式较不正规,缺乏证明或担保。作为官方金融体制的一种重要的体制外补充,在发挥重要的助推之力时,其一些所谓的变相形式也为国家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问题和负面影响。
实际上,我国现行金融法律、法规对融资的过严限制和对民间借贷的规制空白,还是地方监管者无奈之下的默许态度,都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民间借贷的风险,而并未在国家制定法和正规监管的层面针对民间借贷的特色进行规制补位。事实上,承认民间金融的合法性后,合理确定其基本定位,完善相关法律规定,真正发展行业协会的信息优势、成员认同度和社会监督权,并规定适当的规范化形式和信息披露方式,民间借贷领域的风险会大幅减少。
在“两多两难”问题――中小企业多、融资难,民间资本多、投资难――缓解过程中,民间借贷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其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对于民间金融,我国现行法律主要是通过禁止非法集资来对其进行规范的。一方面,是由于规范表达的“过度函摄”而难免导致官方的监管无力,另一方面是由于其没有尊重真实社会的具体诉求而使之沦为无人信仰的法律,以致最终导致陷入监管困局,这有力地表达了立法必须充分尊重真实世界的社会实践。其实,减少或消解非法集资及其所导致的社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现有僵化的金融体制,对民间金融进行理性引导,逐步推进民间金融利率的市场化和合理化,使之步入法制化的轨道。最高人民法院对吴英非法集资案的处理,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为刑事司法与社会实践良性互动的结果,是司法对立法的适度矫正与能动反应。
三、寻找有效的金融规制方法
1.产业空心化是民间借贷危机的重要原因。民间借贷有其自身特殊的社会网络和信任模式,应当存在于“准熟人社群”中,也即现代社会人格化色彩相对较浓的人缘、地缘或产业群体中,且应当有其独立性、暂时性、相对封闭性和一定的范围、规模限制,而不应大范围铺开于现代金融市场民间借贷风险的法律规制需要通过风险的类型化来保证风险规制的有效性、体系性及完备性。“民间借贷”这一颇具中国特色的金融现象,与我国金融管制过严密不可分。某种程度上说民间借贷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因为金融市场上私主体对借贷资本及其保值增值的愿望在正规金融框架内无法满足。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民间借贷是社会经济转型中民间资本通过各种自生发形式对某些法律制度的一种规避,对金融管制的突破。
对于产业空心化的问题,应当做好以下几点:
(1)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升级的速度,注意把握产业结构升级的速度、节奏及协调性,处理好产业结构升级和业空心化的关系。避免产业结构升级对产业空心化的加速影响。
(2)放开资本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为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创造条件,帮助中小企业提高自身的应对能力,加快中小企业的转型和升级。要阻止产业空心化,需要引导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形成自身技术和产品特色。
(3)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创造公平、规范的市场环境,改变“离制造业”和资本外逃的趋势金融危机后,“离制造业”趋势加剧。政府应当为实体经济的发展、为第二产业由量到质的飞跃,创造公平、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有效降低中小企业的税费负担。
2.规范民间借贷行为。(1)民间借贷应当制定单行法规,明确民间借贷性质,规范民间借贷活动,在多层次法律制度体系下形成新的金融发展模式。有必要制定专门的《民间借贷法》,从法律层面给予民间借贷合法地位,规范和引导专门从事放贷业务或从事放贷业务为主的放贷人的行为,防范和降低民间借贷的潜在风险,并对主体准入规制、利率限制、跨区域借贷以及创新放贷人资金来源等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行重点规制。
(2)民间借贷应当加强自律监管。民间借贷的监管应当由政府与社会合作进行,而不应依赖传统、正规的金融监管机构解决所有问题。在民间借贷官方监管主体的选择上,应该以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为监管主体,对明显高利贷行为则要联合相关职能部门进行遏制和严厉打击;同时也要将具有明显投资性质的民间借贷行为纳入法制化轨道进行管理,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3)进一步明确民间借贷与非法集资的界限,重点打击民间借贷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应当严格依照贷金业法律规范,通过刑事司法和行政执法手段,明确打击民间借贷领域中的违法犯罪活动,也是民间借贷走向规范化之路的关键之一。
(4)加快建立和完善民间借贷监测体系和征信体系,防范和降低借贷风险。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是消费金融机构对信贷风险实施有效控制的基础和前提。
无论对民间借贷如何定位,选择哪种规制路径,民间借贷立法都是必不可少的。秩序的形成“是一个异常复杂的过程,它伴随和交织着自发性和自觉性、自愿性和强制性等多重特性”。因此,解决我国民间借贷问题的基本出路在于通过法律创新形成制度激励,引导金融资源优化配置,采用自然演进与建构相结合的多层次立法体系。通过相应法律、法规规定适当的激励惩罚机制,明确可供选择的方式及其风险和法律效力,将选择权留诸民间借贷的参与主体;应当包括确定常用的借贷程序及其证明、担保和相应的风险、法律后果说明,可供选择的登记程序及其法律效力等方式对民间借贷类型化,并针对分类各自确定相应的监管责任者。法律规制的重点不仅仅是保障交易秩序安全和减少违约风险,更需要防控其可能带来的区域性金融风险和公共风险。
参考文献:
[1]张成翠,韩颖慧.论民间金融及其规范化发展[J].经济问题.2008(12).
[2]王霄,张捷.银行信贷配给与中小企业贷款――一个内生化抵押品和企业规模的理论模型[J].经济研究.2003(07).
关键词:
序言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对全球经济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少企业爆发了财务危机,有的甚至不堪重负纷纷宣布破产。财务危机究竟是什么呢?它犹如洪水猛兽一样,无论是国际金融巨头、制造业领头人、商界名流、还是名不见传的小企业甚至个人都深刻地感受到其所产生的威力。本文试对财务危机形成以及如何预防作一简述,以期与各位同仁作一些交流。
一、财务危机的含义及外在表现形式
财务危机是指企业财务状况的不断恶化产生的将会危及企业生存的一种状态。通常其仅表现为企业丧失财务支付能力或者说企业不能支付到期债务并存延续的状态,但是由于财务危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不断积累形成的财务风险而导致的结果,故在财务风险不断加剧中总能产生许多先期预兆:
一)财务结构明显恶化
财务结构恶化的征兆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筹资结构不合理,长、中、短期债务搭配不当。这就会引发两个问题,一是筹资成本过高,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二是偿债高峰过于集中或过早到来,造成偿债困难。②投资结构不合理,长、中、短期投资比例失当,有的项目选得不准,有的投资超过风险限度。这也会形成两个问题,一是投资回报率低,致使盈利能力减弱;二是变现困难,不能及时偿还到期债务。③资产结构不合理,资产中存货、应收债权比例过大。这不仅会影响资金周转,而且也会带来两大问题,一是不能及时变现,影响营运资金的正常周转;二是容易产生存货跌价和债权回收风险,使企业遭受重大损失。④支出结构不合理,其突出表现是非生产性、消费性支出增长过快,导致企业积累能力下降。这四个不合理在形成过程中是渐进的,只要认真分析研究其发展变化情况,就定能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从中发现财务危机发生的先期征兆。
二)企业信誉不断降低
企业信誉是现代企业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在长期经营中创立和积累起来的各种理财优越条件和无形资源。有了这种特殊性质的资源,企业就能顺利地从投资者或债权人那里获得项目和资金支持,就能顺利地从银行贷到款,就能顺利地把企业生产的产品销售出去等。一旦信誉受损,企业的筹资、融资就会变得十分困难,关联企业间经济往来、信誉结算就将无法开展。由此可见,当企业信誉降低时,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就有了先兆。
三)市场竞争力不断减弱
市场竞争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企业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上。如果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很高,且盈利空间很大,说明企业市场竞争力很强。相反,如果企业的产品出现压库现象,造成市场占有率明显下降;或企业产品的市场份额未变,但盈利空间却在明显缩小,则说明企业市场竞争力在减弱。企业市场竞争力一旦由强变弱,企业就无法按计划、按目标生产经营自己的产品,从而就埋下了发生财务危机的伏笔。
四)经济效益严重滑坡
经济效益指标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都要由经济效益体现出来。如果企业销售额上不去,成本却在不断攀升,导致盈利空间在逐步缩小,甚至连年出现亏损。这就出现了财务危机的明显征兆。若长期下去,企业必然陷入绝境。
5)关联企业趋于倒闭
当前,由于企业经营方式中赊销业务的大量存在,企业相互间形成了紧密的债权债务关系,有的关联企业之间甚至形成了扯不断、理还乱的“三角债”。因此,企业必须未雨绸缪地做好防范呆帐的准备,要时刻盯紧关联企业,特别要注意观察分析那些经营管理不善、产品销售不旺、资金周转不畅、欠款长期不还的关联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情况。一旦发现其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发生异样变化,出现危机的先期预兆或苗头性问题时,便要及时采取措施,以防趋于倒闭的关联企业,把自己也拖入危机境地。
二、财务危机的特征
从财务危机的含义及其表现形式可以引申出财务危机的几个基本特征。
1、财务危机具有客观积累性
财务危机的客观积累性表现为期间概念,它是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在资金筹集、投资、占用、耗费、回收、分配等各个环节上所出现的失误,而非会计报表上某一时点上某一项目的失误。亦就是说,财务危机积累是各种财务活动行为失误的综合。例如,在筹投资决策方面,由于筹资渠道不畅通,不能保证投资计划顺利实施,以至投资效益不能如期实现,或因投资决策失误,造成资金回收困难,或因筹资结构与投资结构配比不当,造成还款期过于集中;在生产方面,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生产成本增加,形成亏损,或产品质量不达标,造成产品积压;在营销方面.由于市场定位不准,或促销手段落后或售后服务跟不上,以至产品滞销……,由于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现金流入量低于现金流出量,以至企业不能按时偿还到期债务而引发了财务危机。
2、财务危机具有突发性
财务危机由于受到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中有些因素是可以把握和控制的,但更多因素是爆发性的、意外性的,有的甚至是急转直下的。例如,某企业经营状况很好,但由于一个长期贸易伙伴在事先没有察觉的情况下,突然宣布倒闭,造成数额巨大的应收帐款不能预期收回,使企业陷入困境。在突变性这一特征显现时,若在企业承担短期风险的控制能力范围内,企业则可安然度过风险;相反,若超过企业短期承担风险的最高限度,那么,企业就将陷入危机。
3、财务危机具有多样性
财务危机的多样性主要受企业经营环境的多样化和企业经营过程的多样化以及财务行为方式的多样化的影响。首先,是受企业经营环境多样化的影响。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市场的竞争,而且要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不仅要面对传统产品市场的竞争,而且要面对高科技产品市场的竞争。这种多样化的经营环境必然会给企业造成多样性的危机影响。其次,是受企业经营过程多样化的影响。企业生产经营,不是简单的一个环节,而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每一个过程中的失误都可能形成财务危机。再次,是受财务行为方式多样化的影响。企业财务行为方式包括筹资、投资、资金使用、资金回收、利润分配等,在这些活动环节中不管哪一个环节出问题,也都可能带来财务危机。
4、财务危机具有灾难性
财务危机虽然包括多种情况,但不管是资金管理技术性 失败,还是企业破产,或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任何一种情况的发生都会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损失。例如,因资金管理技术性失败而引发的偿债能力不够问题,相对而言,在诸多危机种类中,是比较轻微、比较次要的,一般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补救,如通过协商,求得债权人让步,延长偿债期限或进行债务重组;或通过担保、资产抵押等形式借新债还旧帐。这样做虽然可以避免破产,但企业也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如增加资金成本或提高财务风险程度。至于破产,所给企业带来的毁灭性灾难那就更不用说了。
三、财务危机形成的原因
世间万事万物的发生皆有其特定的原因,财务危机也不例外,通常其发生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1、 投资失误
企业的发展壮大正常途径是扩大投资,投资的形式不外是企业自身规模化投资和收购兼并其他企业,但是企业在对外投资时很多时候缺少前期严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周密性的规划,很多情况下是摸着石头过河,等到项目上马后,面对项目和市场突发事件应变能力明显不足,其一方面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相反甚至于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其将在不同程度上引发企业财务危机。
2、过度依赖举债扩张
企业发展资金主要取之于投资者投入、企业自身产生结余、债权人贷入,由于前两项资金一般是有限的,故企业高速发展时期其大量的资金投入主要来之债权人,这样企业资金流转和其实际的盈利能力将直接影响企业未来债务的偿付,如果企业大规模的举债其势必加重其偿债风险,进而引发财务危机。
3、关联公司交易频繁
企业的经营应当是独立的生产经营模式,其应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但现实中企业的经营通常要受实际控制人经营模式影响,以及实际控制人实际控制的其他企业的影响,其通常必然产生关联交易、以及相互间资金拆借,其关联交易的公允性以及资金拆借量的多少、时间长短,同时关联公司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影响公司的现金流进而引发财务危机。
当然公司的股权结构过于集中形成一股独大、企业管理手段和理念陈旧落后等因素也是引发财务危机的原因。
四、财务危机日常预防
从财务危机的定义及表现形式可以得出,任何一家企业财务危机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应该有一个长期不断恶化过程,到了宣布因财务危机破产已是千孔百创,既然财务危机的形成有一个过程,那么我们能不能在平时工作中对其进行有效地预防,或者说能够实时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有一个十分明确的了解呢?答案是可行的。作为财务工作者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平时日常工作来进行有效的控制财务风险,我们可以建立预警分析模型来辅助我们的工作。
1、单变量预警模型
通常我们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财务分析指标(如:销售收入增长率、资产负债率、现金偿债比率、资产周转率等)编制一张趋势性的分析表,对各项指标的异常变动及时分析找出原因。运用上述方法比较简单易操作,不需要做太多分析、只在指标出现异常时才作一些针对性的分析判断,看起来一目了然,但真因为其简单才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它不能更进一步判别企业是否可能破产、何时破产,单变量比率分析的结论可能会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事实上单变量财务分析,仅仅测算出几项财务指标,是很难全面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时甚至会作出自相予盾甚至是错误的结论。因此要想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一个总的评价,仅仅分析某些财务指标或者将一些孤立的财务分析指标标准堆砌在一起,彼此毫无联系的观察,是达不到理想的分析目的,必须将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及社会贡献能力等各项分析指标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全面地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相互关联的分析,采用适当的标准进行综合性评价,才能得出正确的分析结论,这样就提出了多变量的财务预警模型。
2、多变量预警模型
所谓多变量预警模型就是将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等诸方面的分析纳入一个有机的整体之中,全面地对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进行解剖和分析,从而对企业经济效益的优劣作出准确的评价与判断。多变量预警分析目的在于全面地准确地客观地揭示与披露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管理的成果,并借以对企业财务状况作出系统的合理的评价。美国学者阿尔曼通过多年工作研究提出了运用多项财务指标加权汇总产生的总判别值来预防财务风险,即建立一个多元线性函数,来反映企业财务风险:
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X5
其中:X1=营运资本/资产总额,反映企业资产的折现能力和规模特征;X2=期末留存收益/期末总资产,反映企业的累计获利能力;X3=息税前利润/期末总资产,反映企业的当期获利能力;X4=期末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期末总负债,反映企业的财务结构;X5=本期销售收入/总资产,即总资产周转率,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使用效率。该函数从企业的偿债能力、获利能力、营运能力、资产使用效率等方面综合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一般而言,不同类型企业的Z值各不相同。在具体实践中,应总结出适合自己企业的Z值。与正常值相比,Z值越低,企业就越有可能发生财务危机。
五、财务风险的控制
通过上述财务预警模型一般我们将能够发现企业存在财务风险,存在何种风险,但是要如何消除风险以及如何在风险发生时控制它?以下将从企业资金流动环节进行分析:
1、筹资环节:企业筹资主要表现为商业信用和银行借款。企业一方面可以利用商业信用获取短期的资金,但过分拖欠债务,会导致企业信誉下降,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另一方面是利用企业的信誉通过银行借款获得资金,但在银行借款的使用上,如果不能按期归还借款,则会加剧资金使用风险,加大使用成本。因此企业在筹资过程中一定要恪守信誉,加强资金的管理,防止发生资金危机。
2、投资环节:由于社会环境的多变性,决定企业的投资取向存在着巨大风险,尤其是长期投资。企业投资决策失误会导致财务危机的发生。在这一环节上,一要特别注重投资的可行性研究;二要注意投资风险的分散,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三要注意考虑投资的变现能力,注意长期收益与短期收益的结合。
3、利润分配环节: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去向包括向投资人发放股利和企业留存收益两大部分。这两部分的比例要处理得当。一方面股 利发放的多少,直接影响投资人的投资热情;另一方面留存收益的多少,直接影响企业的再投资规模和企业的技术更新收造。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状况,选择剩余政策、固定股利比例政策、固定股利政策、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这些股利政策会对企业财务结构产生影响,也间接影响财务危机的形成。
4、资金回收环节:主要是存货的周转和应收账款的回收,企业如果存货和应收账款的数额大,一方面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另一方面按现有的《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大量的存货因时间的推移而出现跌价需计提跌价准备,应收账款长时间不能收回出现坏账准备,这些将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此,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控制原材料和产品的库存,促进产品的销售;规范结算秩序,加快货款回笼,加速资金周转;加大清欠力度,减少坏账损失;改善资产质量,提高资产营运能力;建立一套科学适用的资金回笼方案,防止因资金流通不畅形成财务风险。
通过上文的分析财务危机是一个可怕的事物,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其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这要求我们在平时工作中,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合理的采取有效措施,将财务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承受范围之内,企业将会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业修:企业财务危机管理探析[C],《四川会计》,200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