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简述通货膨胀的含义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劳动经济学试题
课程代码:03323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相对于人类的无限需要而言,资源的稀缺性可以定义为一种
A.不足性 B.充足性
C.永久性 D.暂时性
2.主体在资源约束条件下获得效用必须满足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
A.多重相交 B.无相交
C.相切 D.完全重合
3.当决策主体家庭成员处于就业一非就业无差异境界时,此时的工资率就是
A.劳动供给价格 B.最低劳动供给价格
C.市场最低工资 D.市场工资
4.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从根本上导致了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
A.垂直线 B.水平线
C.向右下倾斜的直线 D.向右上倾斜的直线
5.在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研究中,“蛛网稳定条件”是
A.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B.劳动力供给数量小于劳动力需求数量
C.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D.劳动力供给数量大于劳动力需求数量
6.劳动力的生产是通过消费社会劳动为条件的,这说明劳动力具有
A.不可分割性特点 B.生理性特点
C.能动性特点 D.主观性特点
7.劳动力需求变动的假定条件是
A.企业规模变化 B.企业规模不变
C.工资率变动 D.工资率不变
8.产品需求弹性越大,则劳动力需求弹性会
A.不变 B.上下波动
C.越小 D.越大
9.经价格指数修正,用以说明工资的实际购买力的是
A.货币工资 B.实际工资
C.计时工资 D.计件工资
10.产品市场垄断对经济的影响是
A.增加就业和生产,形成劳动力的合理分配
B.增加就业和生产,造成劳动力的不合理分配
C.减少就业和生产,造成劳动力的不合理分配
D.减少就业和生产,形成劳动力的合理分配
11.员工在接受特殊培训期间的工资水平
A.高于员工受训期间的VMP水平
B.低于员工受训期间的VMP水平
C.等于员工受训期间的VMP水平
D.等于受训期间企业支付的全部培训成本
12.计时工资的基本特征是
A.劳动量以劳动的最小单位时间计量 B.劳动量以劳动的直接持续时间计量
C.劳动量以劳动的标准时间计量 D.劳动量以工人合格产品数量计量
13.劳动力的需求价格取决于
A.劳动力的生产成本 B.劳动力的教育费用
C.劳动的心理成本 D.劳动的边际生产率
14.菲利普斯曲线作为宏观经济分析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工具,它的研究对象是
A.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B.就业与通货紧缩的关系
C.失业与通货紧缩的关系 D.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15.劳动关系的核心是
A.劳动力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
B.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特定关系
C.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意志
D.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合同关系
16.由于垄断或寡头部门的企业要求增加他们的利润而推动物价水平的上涨,这称为
A.工资推动的通货膨胀 B.结构性通货膨胀
C.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D.利润推动的通货膨胀
17.工会对工资的影响主要集中于
A.降低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或减少产品的社会需求
B.增加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或减少产品的社会需求
C.降低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或增加产品的社会需求
D.增加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或增加产品的社会需求
18.有关自然失业率错误的描述是
A.自然失业率是劳动力市场中的一个常量
B.自然失业率是正常失业占社会劳动力的比例
C.自然失业率是通货膨胀率不变时的失业率
D.自然失业率是预期通货膨胀率与实际通货膨胀率相一致时的失业率
19.公共部门的工资水平实行的原则是
A.以劳动生产率为基础,集体协商工资水平
B.以经济效益为基础,集体协商工资水平
C.参照企业部门劳动者的工资水平
D.由政府通过法律法规确定工资水平
20.通过扩张的财政政策来提高就业水平常常会导致
A.政府财政盈余 B.政府财政赤字
C.抑制通货膨胀 D.减少社会总需求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一般来说,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有
A.企业利润 B.企业规模
C.教育年限 D.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
E.经济周期波动
22.实证研究方法的特点有
A.以认识主观世界为目的 B.以认识客观事实为目的
C.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 D.得出的结论具有主观性
E.得出的结论不可检验
23.人力资本的特点有
A.人力资本是寓寄在劳动者身上的一种生产能力
B.人力资本具有无限的创造性,能够为其所有者带来持久性的收入
C.人力资本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形成并积累的,具有积累性
D.人力资本投资以后,能够使投资者获得永久性的收入
E.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相似,投资者要承担投资风险
24.下列属于最低劳动标准的内容有
A.最低工资标准 B.最长劳动时间标准
C.最低就业年龄标准 D.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安全和健康标准
E.关于女职工与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
25.下列方法中能减少摩擦性失业的有
A.增加就业机会 B.对失业人员进行就业培训
C.完善劳动力市场的情报工作 D.提高劳动力市场效率
E.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26.人力资本投资的补偿性工资差别
27.劳动力供给
28.结构性失业
29.摩擦性失业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31.简述规模效应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路径。
32.简要回答延期支付的优势。
33.简述公共部门的就业决策与企业部门相比,所表现出的不同特点。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34.某运输公司把员工划分为司机(设为A类)和维修(设为B类)两类工人,在最近的一次工资调整中发现,司机工资上涨了10%,却引起公司对维修工人的需求减少了5%,试计算这两类工人的交叉工资弹性并判断其关系。
35.题35图是描述某地区社会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洛伦茨曲线,假设A的面积为0.12,B的面积为0.38,试计算该地区的基尼系数并请说明该地区的收入分配状况。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36.试论述资本供给弹性对劳动力需求工资弹性的影响。
37.试论述产业工资差别形成的原因。
七、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0分)
38.阅读下列案例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世界性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金融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危机会不会传导到社会,会不会导致社会危机的发生?这当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失业。可以说,失业是经济危机转化为社会危机的最基本链条。有的学者对于就业问题甚至用了这样的说法:人们在买房子的时候,强调的是地段、地段、地段,而在经济危机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就业、就业、就业。
失业问题在中国还有一层独特的含义。因为目前在中国发生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国际金融危机引爆的传统生产过剩危机,问题主要是集中在实体经济的层面,特别是那些低端的、面向出口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这就意味着,同样程度的经济问题,在中国引起的失业问题会更为严重。
关键词:通货膨胀;CPI;资产价格
中图分类号:F8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02-0009-03
一、通货膨胀测度简述及问题的提出
通货膨胀是指社会商品和劳务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或货币贬值的过程。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利率管制,货币政策只能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指标,通货膨胀率于是成了衡量货币供应量是否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重要标准,其灵敏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我国货币政策制订的有效性。而在目前国家统计局的七类物价指数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又是测度通货膨胀的基本指标。
在实践中,CPI的测量存在许多技术上的困难,会形成一些系统性偏差。有人指责,中国当前的CPI既不能真实地反映货币购买力的变化,也不能确切地衡量整体经济的运行情况。钱颖觉得现行CPI的权重不符合我国的国情,特别突出的是CPI中尚未包含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易宪容也认为,国内居民目前最大的消费支出特别是住房消费,其价格的变化不反映在中国CPI编制中是不合理的。
维持物价稳定始终是中央银行的首要目标。通胀测度标准的选择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对目前经济态势的正确判断和相关货币政策的出台。资产价格是否应该纳入通胀测度标准,以什么方式纳入,直接将资产价格特别是房地产价格纳入CPI是否合适,这些都是尚待解决的难题。
二、资产价格与通胀测度指数关系的理论分析
国内外学者对资产价格与通货膨胀的研究,大体上有两条思路:一是将资产价格纳入到通货膨胀的测量中去,具体探讨资产价格在测量通货膨胀中所占的比重。二是从资产价格的变动对于未来通货膨胀的影响来展开研究,探讨资产价格的波动与通货膨胀之间稳定的关系。
(一)制定通胀指数的新尝试
早在1911年,Fisher就曾提出,政策制定者应致力于稳定包括资产价格(如股票、债券和房地产)及生产、消费和服务价格在内的广义价格指数。[1]首先明确提出测度通货膨胀的价格指数应包含资产价格的是Armen.A.Alchian和Benjamin.Klein。[2]他们对通行的CPI和GDP平减指数测度通货膨胀的准确性提出质疑,并构造了一个“跨期生活成本指数”(ICLI)。该指数能够满足消费者既定的跨期效用水平,使消费者的行为具有了动态的性质。由于资产价格能够作为未来商品价格和服务价格的替代,因此必须包含入通胀指数的测量。接着,Shibuya将Alchian和Klein的观点进一步简单化处理,将其概括为传统方法测量的通货膨胀与资产价格膨胀的加权平均值。[3]
无独有偶,Goodhart(1993)也提出从原则上讲中央银行应该控制的价格指数不仅应包括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而且应包括未来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他认为,比较好的替代方法是将许多资产的价格包括在中央银行所关注的价格指数之内。
涉谷(1992)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度量标准――动态均衡价格指数DEPI。它将Alchian与Klein提出的ICLI与物价指数(如GDP平减指数)pt、资产价格qt进行几何加权平均推导而出。[4]但Shiratsuka(2000)指出了其缺陷。(1)DEPI往往给与资产价格相当大的权重,过低估计了当前价格波动的重要性。(2)资产价格变动的来源过多。即使不管未来价格走势的因素是否导致资产价格的波动,指数上也会有所反映,造成误差。(3)DEPI既然要考虑资产因素,那就不应只包括股票、土地等资产价格,还应包括所有能够影响到当前和未来消费的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资产,而这在实际中相当困难。
Bryan和Cecchetti的“动态因素指数”DPI,将房地产、股票等资产价格纳入对通货膨胀指数的测量。他们根据美国房产价格、股票价格以及CPI的月度数据测算了这一指数。[5]结果表明,资产价格的变化能影响总体价格指数,尤其是房地产价格在编制通货膨胀指数中有重要作用。而未考虑资产价格变化因素的传统通膨指数CPI往往低估了通膨程度。但是他们同时也指出,资产价格波动中反映出的通胀信息可能不多。
总而言之,另外构建一个将资产价格纳入其中的物价指数理论上似乎可行,但是由于这一指数不稳定,波动原因复杂,不同资产价格也很难放到同一指数中去,要将其应用到实践相当困难。事实上,Vickers(1999)干脆就认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将资产价格包括进来都有问题。如果中央银行追捕资产泡沫,那么各种原因引发的资产价格变动都将引发货币政策的调整,这将是十分危险的。
(二)资产价格和通胀预期的实践检验
资产价格的上升引致预期未来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膨胀,这一过程是通过多种渠道实现的。较高的资产价格增加了人们的财富水平,从而增加消费,导致总需求的上升;如果总需求上升超过总供给,就会产生通胀压力。这一过程可以进一步导致更高的通胀预期,最后引发实体经济中更高水平的通货膨胀。最后,若资产价格的上涨能给央行带来一个信号,即央行认为私人部门正在预期更高的通货膨胀,这种信息就会影响到中央银行对未来通货膨胀的判断。
Bryan、Cecchetti和Sullivan在《通货膨胀测量中的资产价格》一文中将资产价格作为未来通货膨胀的先行指标。对这一理论,不少学者作了严肃的检验。其中,Robert Pollack(1989)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而Shibuya(1992)、Flemming(1999)、Goodhart和Hofmann(2000)等人则从实证上进行了研究。[6]Goodhart和Hofmann(2001)构建了包括实际房地产价格和实际股票价格的金融条件指数FCI。他们发现,将资产价格包含在内的FCI确实包含了关于未来通货膨胀压力的重要信息;但在样本数据外,要想预测通货膨胀是相当困难的。Filardo(2000,2001)也发现,房产价格与未来通货膨胀指数呈正相关,而股票价格与未来通货膨胀呈负相关。
我国学者也做了不少资产价格与通货膨胀的实证研究。经朝明和谈有花在《中国房地产价格与中国通货膨胀的关系――基于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一文中分析了中国房地产价格与通货膨胀之间的长短期均衡关系。结论是无论从短期看还是从长期看,房地产价格的变化都会影响通货膨胀。王子明(2001)在其博士论文《泡沫与泡沫经济研究》中曾对资产泡沫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进行过定性的描述。并发现,从我国零售物价指数涨幅与股票价格指数涨幅从动态上看似乎并无多大关系。王维安和贺聪在《房地产价格与通货膨胀预期》中通过构建房地产均衡市场模型发现,房地产预期收益率与通货膨胀预期之间存在稳定的函数关系。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到,房地产价格在资产价格中相比而言与通货膨胀的相关性较强。
三、CPI测度失真之谜: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我国目前以CPI做为测度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但是,似乎存在对实体经济的测度失真。1998年以来,我国年均GDP增长8.41%,但通货膨胀率(用居民消费指数CPI核算)只增长了1%(见表1)。这两个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产生了较大的“漂移缺口”(GDP增长率减去CPI涨幅)。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有些学者从CPI本身的构成找原因。张立群等就认为,CPI是市场成熟的工业化国家测度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不太符合我国国情。[7]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时投资占GDP很大比重,投资品的价格往往波动较大,带动物价总水平的波动。而未能包纳投资平价格的CPI,自然无从反映这种通胀预期的变化。
另外,今天的中国又有着特殊的国情:一是20世纪末以来,住房改革逐步取消了以往福利分房的政策。居民开始将大量的投资与消费向住房支出倾斜。未来的房地产费用支出已开始对当前的生活消费产生了巨大的替代作用。但是,CPI的构成中仅包括了房租且权重不高,不能很好的反映整个市场的住房需求。二是近年来我国出现了生产资料市场与消费品市场相对封闭运行态势,造成了生产资料产品价格与消费品价格走势独立的局面,阻断了上游产品价格向下游产品价格的显性传导,从而导致了CPI与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相悖情况的出现。而体内循环的大部分生产资料,建筑资料占很大比重。
由此可见,由于未能将资产价格特别是房地产价格纳入到CPI中,忽视了资产价格传递的通货膨胀预期,是导致其失真的重要原因。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目前在我国,种种证据表明,资产价格特别是房地产价格与通货膨胀率有着一种稳定的函数关系。我们不能忽视资产价格的价格预期功效,但同时也不能盲目地把资产价格并入CPI中计量。原因如下。
第一,资产价格波动的原因有多种,虽然可能有助于预测通胀预期,但也有可能与通胀无关,将资产价格纳入通货膨胀口径将导致通货膨胀指数的含义趋于模糊。不单是房地产、股票,外汇资产、应收款项、人力资本等也都是资产,但却难以计量。因此分别构造通货膨胀指数与资产价格指数将比混合指数更具有清晰的内含,有利于货币政策的操作。
第二,CPI主要衡量了当期普通居民的一般消费状况。如果纳入资产价格,即使非通胀的因素导致了资产价格波动,也会在CPI上显示出来,不利于对实际经济扰动的分析。何况,现在统计局公布的七类物价指数中,已包含了房地产价格指数。央行在判断经济运行态势时,完全可以结合起来考虑,较之把它们合二为一,更能快速分清通胀滋生的主要动力。
第三,质疑CPI数据“失真”的依据集中在住房消费上。2006年上半年,全国70城市房价涨幅5.6%,超过CPI四倍。很多学者于是提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理应纳入CPI统计范围。哈继铭即持此论。他称,当前CPI未充分反映近年住房价格的大幅上涨,低估真实通货膨胀;而房地产价格泡沫,更是CPI误差的首要原因。但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郑京平对此解释,未将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直接纳入CPI的统计范围,是因为商品住宅具有明显的投资性,折旧年限较长。同时,商品住宅的投资性质极易波动,这对于观察宏观经济形势、根据CPI决定工资和养老金等补贴极为不利。因此以房租来反映居民居住消费价格变动较为准确。他说的也有道理,问题在于如何推算已经拥有房子的人的虚拟房租。按国际惯例,虚拟租金应该与市场房价挂钩。但大部分中国城镇家庭仍居住在老旧低质的住房里,且计划将来购买新建商品房,他们的住房成本远高于官方CPI中估算的租金。这也是CPI数据严重低估居民通胀预期的原因之一。
第四,测度通货膨胀最终是为了帮助观察宏观经济运行态势,从而制定出符合国情的相关政策。Cecchetti, Genberg, Lipsky, and Wadhwani(2000)认为哪些价格应计入通货膨胀纯粹是一个经验问题。我国经济学家宋国青也认为,房价没有纳入CPI中,没必要去讨论,因为“CPI是一种人为的规定,住房消费用租金是一个定义问题。”以CPI为测度通货膨胀的重要指标,同时参考资产价格,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总而言之,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把应该将资产价格纳入CPI的计量中,而在于制定相关货币政策时是否应该考虑资产价格因素。就中央银行实现物价稳定的最终目标而言,中央银行必须关注资产价格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但是目前世界各国的物价指数均未直接包括资产价格,因为物价一般是用来反映不同时点上商品消费的成本变动,属于流量分析。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然不应该包括作为存量的各种资产。建议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参考资产价格,关注而不钉牢。货币政策不应该以任何直接的方式将资产价格纳入目标体系,而是应该致力于物价的稳定,并保证金融体系足以应付资产价格的波动。
参考文献:
[1] Irving Fisher, 《The Purchasing Power of Money: Its determination and relation to credit, interest and crises》,1911.
[2] Armen.A.Alchian, Benjamin. Klein,“On a Correct Measure of Inflation”,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Vol5(1).
[3] Shibuya H. (1992),“Dynamic Equilibrium Price Index:Asset Price and Inflation”,Monetary and Economics Studies,Institute for Monetary and Economics Studies,Bank of Japan,10(1).
[4] Shigenori Shiratsuka.2000.Asset Prices,financial Stability and monetary policy:based on Japan’s experience of the asset price bubble.IMES Discussion Paper Series.2000.
[5] Bryan,Cecchtti and Sullivan(2001):“Asset Prices in the Measurement of Inflation”,NBER,working paper no.8700
关键词:汇率不完全传递;价格;通货膨胀;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83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9)06-0069-04
本文简单回顾汇率和国内价格关系的研究成果,从一价定律和购买力平价理论开始简述以传统古典经济学为基础的汇率完全传递机制及其背后的逻辑。然而许多经验研究表明,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完全的汇率传递机制,而且汇率传递的程度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而且近年来各国的汇率传递程度出现进一步下降的趋势,即汇率对于国内价格的影响力在进一步减弱,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操作势必根据这种趋势进行一定的调整。
一、传统观点:一价定律和购买力平价理论
根据传统的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学理论,汇率的变化不仅影响一国的外部收支平衡,而且汇率对于进口价格的影响是完全而且即时的。这个分析是基于一价定律(LOP),或者说是基于购买力评价理论(PPP)的。
一价定律认为相同的产品在不同的国家应该以相同的价格销售,但该理论的假设相当严格,比如利润最大化以及忽略商品运输和流通的成本。假设一价定律适用于两个国家的所有商品,我们得到P=EP*,其中P和p*分别表示两个国家的物价水平,E表示两个国家之间的汇率。该等式被称为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根据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汇率的变化会完全反应在一国的价格水平上,或者说,一国货币的升值将导致本国的货币紧缩,而货币贬值则会导致该国价格以相同比例上升。这就是汇率的完全传递。根据购买力平价的假设,汇率对于国内价格的传递总是完全而且即时的。
根据该逻辑,名义货币的贬值是和高通货膨胀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可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以及拉丁美洲国家发现类似的现象。比如,在1977年到1995年之间,墨西哥比索对于美元平均每年贬值31%,而该国的年均通货膨胀率比美国高了30%。
二、汇率不完全传递的事实
尽管我们可以从世界经济史中找到货币贬值和高通货膨胀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的例子,但是,我们同样可以找到许多有名的例子来说明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之间的联系并不是那么紧密,这些矛盾的例子刺激了经济学家们对于汇率传递的持续不断的研究。汇率不完全传递最有名的例子就是20世纪80年代日元的走势与日本产品的价格变动之间的松散关系。1985年签署广场协定之后,日元对于美元大幅升值,人们原以为在美国销售的日本产品价格将出现大幅上涨。然而事实是在美国销售的日本汽车和电子产品只是略微涨价甚至价格保持不变,甚至还出现了降价的情况,这说明将产品出口至美国的日本公司可能自身吸收了汇率变化的大部分fG01dberg&Knetter,1997)。美国自从2005年开始的美元大幅贬值却没有改变美元贸易赤字的矛盾现象,大概只能通过美国较低的汇率不完全传递程度来解释。
相对于汇率完全传递理论,汇率不完全传递更能解释现实的经济世界。许多案例和计量研究都支持了汇率不完全传递理论,发现高度开放的经济体在其货币大幅贬值之后只受到一点通货膨胀压力。比如,在1992年12月瑞典和英国退出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机制之后,两国货币均出现较大贬值,但并没有遭受较高的通货膨胀。在1993年到1994年尽管瑞典货币名义贬值9%,但这两年瑞典物价水平年均仅上涨3%:英国则在英镑贬值15%的情况下维持了2%的年均通货膨胀率。根据Gagnon和Ihrig在2004年的研究,1971到2002年之间,主要工业化国家的汇率传递率仅为0.2,即名义汇率贬值10%仅导致消费价格长期上升2%。
三、产生汇率不完全传递的原因
从理论上,有若干因素可以解释汇率的不完全传递,我们把这些原因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微观的,一类是宏观的。
从微观的角度进行分析,首先,从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出发,由于产品运输和流通成本为0的假设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汇率变动而运输和流通成本不变,只导致进口产品的成本出现部分变动。其次,一价定律和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假设之上的。在存在不完全竞争时,公司会调整商品价格以维持市场份额,此时公司就要考虑许多微观经济的定价因素,比如市场结构、需求弹性、成本函数、生产替代性等等(Dombusch,1987)。第三,不完全竞争涉及到市场分割。在国际市场上存在着价格歧视,外国出口商调整其利润成数而非将汇率波动完全传递到价格上,这种现象被Krugman(1987)称为“看市定价”。看市定价被采用的程度越深,汇率传递的程度越低。
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看,定价策略和通货膨胀环境都可以解释汇率的不完全传递性。首先,Obsffeld和Rogoff(1995)率先尝试用厂商定价策略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在生产国货币定价策略下,名义汇率的变动会1:1地体现在用消费国货币衡量的外国商品的价格上,也就是说,汇率传递是完全的。如果采用消费国货币定价的策略,消费者面对的短期价格不会有任何改变,也就是说,汇率完全不传递。现实中汇率传递的程度取决于厂商采用生产国货币定价和消费国货币定价的比例。第二种宏观解释,是由Tay-lor在2000年提出的,非常具有影响力的解释,即考虑到定价的滞后性以及厂商的垄断竞争行为,一个可信的较低通货膨胀的宏观环境将导致较低的汇率传递性。
四、汇率传递程度的影响因素
考虑到汇率不完全传递是国际经济中的一个常见的现象,汇率传递的程度就愈加需要仔细研究。影响汇率对物价(含消费价格指数和进口价格)传递程度的影响因素有许多。
从理论角度分析,汇率传递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决定因素是,一个国家的贸易开放程度。两者之间的联系显然是正向的。一个国家越开放,越多的进口商品进入该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进口市场对于综合物价的影响就越显重要。消费物价指数的篮子里进口商品的比重越高,汇率传递性就越强。类似的,生产投入品中进口品的比例越高,汇率对于生产者价格的影响就越大。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越开放的经济体的汇率传递程度越高(Ghosh&Rajan,2007)。
汇率传递的第二个决定因素是外国出口商在国内市场面临的竞争程度。如果在市场上有许多供应商销售类似的商品,国内消费者面对着许多选择,这时外国出口商只赚取少量利润甚至零利润,销售价格接
近销售成本,厂商不会采取太多的“看市定价”的策略,反而对于价格十分敏感,汇率的变动直接影响出口商的利润,出口商尽可能将汇率变动反映在价格上,否则他很可能亏本或者失去市场,因而汇率传递程度也较高。如果市场高度分割,外国出口商面临较少的竞争,他们更多地采取“看市定价”策略,因而进口商品价格对于汇率变动的传递程度将较低(Krug-man,1987;Froot&Klemperer,1989)。
第三个决定因素是汇率变动的方向,即汇率是升值还是贬值。当一国货币贬值时,外国出口商更愿意部分吸收汇率变动,以保证其产品在该国价格的稳定,以此维持其市场份额。在这种情况下,汇率传递性就较低,或者说汇率不完全传递(Mann,1986)。然而,如果一国货币升值,进口商品显得更加便宜,外国出口商就愿意降低价格而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这时汇率传递程度就较高。换句话说,生产商对于汇率变动的反应是不对称的。
第四,如果汇率变动的幅度较小而且汇率波动是暂时性的,外国出口商很可能因为频繁改变价格可能影响厂商的声誉而不对价格进行改动,此时汇率传递程度就较低。当然如果汇率变动幅度较大或者表现为永久性的变动,出口商就很可能将汇率变动传递到价格上,以避免其利润空间的大幅缩小(Krugman,1987)。
第五,外国出口商的定价货币直接影响汇率传递性。如果外国出口商用消费国货币进行定价,汇率变动对其市场价格的影响就较小,相反,如果外国出口商用生产国货币进行定价,汇率变动对进口国的价格影响就较大(Betts&Devereux,1996;Devereux&En-gel,2002)。
第六,汇率传递性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微观现象,与贸易商品类型息息相关。由于不同种类商品的汇率传递性各不相同,进口商品的组成将影响总体的汇率传递性。一般来说,工业制成品价格对于汇率的敏感性,低于原油、能源、原材料等商品(王琼、曹伟,2008)。因此工业制成品在进口品中份额的上升和原材料等商品进口份额的下降会导致总体汇率传递性的下降,即使各种商品的汇率传递性保持不变。
第七,关税和数量限制等贸易限制可能带来较低的汇率传递(Branson,1989;Menon,1995)。贸易限制带来的贸易扭曲,成为在国家之间商品流通的障碍,而商品不能自由流通则了一价定律的基本假设,因而不能适用于以购买力平价理论为基础的汇率完全传递机制。
第八个可能影响汇率传递的因素是跨国界的生产分割,指的是生产过程分散在不同的国家进行。一个国家在出口最终商品的同时,也在进口相应的零件,该国货币贬值将使进口零件价格上升,因此汇率变动使厂商成本上升必须提高价格,一定程度抵消了货币贬值带来的出口价格下降(杜晓蓉,2006)。
其他,诸如收入水平和运输成本之类的因素也会对汇率传递带来反向的影响。一个消费者收入水平较高的市场一般是高度分割和高度竞争性的市场,汇率传递程度一般较低,而较高的运输成本将导致生产成本仅是进口商品成本的一小部分,由于运输成本是由消费国货币计价的,只有生产成本是和汇率相关的,因此汇率传递程度较低(Frankel,Parsley&Wei,2005)。
最后,也是本文所要强调的,货币和汇率政策的表现和公众对其的信心会大大影响汇率传递性,这是宏观经济学视角下非常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通货膨胀率较高而且波动较大的情况下,汇率传递程度较高,这是因为在此种经济环境中,厂商认为生产成本的上升是永久性的。相反,随着货币政策可信度和有效性的提高,通货膨胀率被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时,汇率传递程度会降低。厂商面对成本冲击时不急于提高销售价格,因为他们相信货币政策将成功降低通货膨胀率(Taylor,2000;孙立坚、李安心、吴刚,2002)。换句话说,在通货膨胀持续时间和汇率传递之间存在着正向的关系。通货膨胀持续得越久,越多的厂商认为汇率的变动将是永久性的,他们越倾向于修改价格以适应永久性的汇率变动。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越稳定,通货膨胀率越低,该国的汇率传递程度就越低,而这进一步巩固了物价的稳定,使货币政策更加有效,这就形成了稳定货币政策与较低汇率传递之间的良性循环。
五、低水平并且呈下降趋势的汇率传递
一般来说,汇率对于进口商品价格的传递程度要高于对于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的传递。这是因为后者还包含对汇率不敏感的不可贸易的商品。然而不论采用哪一种价格指数,许多研究都发现汇率传递程度较低而且在近几年呈现下降的趋势,这对于货币政策有着较大的影响。McCarthy(1999]在对9个工业化国家在1983-1998年以及1976-1982年这两个时间段的汇率传递进行研究时发现,汇率传递随着时间推移而出现了下降。而Gagnon和Ihfig(20041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他们估计1971-2002年期间汇率传递率约为0.2,而在20世纪80年代初之后的这个期间的汇率传递率仅为0.05,需要指出的是,后面这个时间段为货币政策较为稳定的时期。
正如计量研究指出的那样,20世纪90年代工业化国家的汇率传递程度出现了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零售市场的重组,贸易壁垒的取消,或者是全球特别是新兴国家工业制成品供应量的增加对工业化国家的物价水平产生向下的压力。这些因素难以用计量的方式衡量,然而工业化国家汇率传递程度下降的趋势确实存在,而且需要分析和解释。在之前讨论的影响汇率传递的因素中,有三个因素可以解释汇率传递率下降的现象,一个是从微观经济的角度,另外两个是从宏观经济的角度。
微观经济学的解释是市场分割的加剧。我们可以认为越来越多的厂商采用“看市定价”的策略,或者说越来越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采用了价格歧视的定价方式。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一种解释是可信的货币政策和良好的物价环境。在过去的10年间,许多工业化国家成功降低了他们的通货膨胀率并且进行一个物价相对稳定的时期,同时汇率传递程度也较低。Tavlor(2000)研究认为许多国家物价的稳定导致了较低的汇率传递,汇率传递取决于汇率和价格冲击的持续时间,因此在通货膨胀率较低和货币政策可信的环境里,汇率传递程度不高。对于发达国家汇率传递下降的另一个宏观经济解释是,国家的进口组成发生了变化,原材料和能源进口的比例下降,而工业制成品的比例上升,Campa和Goldberg(2005)验证了这种假设。
六、下降的汇率传递趋势对于货币政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