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社区教育概论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社区矫正;刑罚制度;改革
一、“社区矫正”的概念
第一种观点认为,社区矫正是一种非监禁刑的刑罚执行活动。根据“两院两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对我国社区矫正所下的定义,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在这个概念之下,该《通知》明确规定社区矫正适用于如下罪犯: (1)被判处管制的; (2)被宣告缓刑的; (3)被暂予监外执行的; (4)被裁定假释的; (5)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通知》强调,对于这些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犯罪人中,罪行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的未成年犯、老病残犯,以及罪行较轻的初犯、过失犯等,应当作为重点对象,适用上述非监禁措施,实施社区矫正。
第二种观点认为,社区矫正仅是刑罚执行方式,并不是非监禁刑的执行方式,社区矫正并不完全等同于非监禁刑。非监禁刑是与监禁刑相对应的刑种概念,社区矫正不是刑种概念,而是一种刑罚执行方式。非监禁刑需要采取社区矫正的方式来执行,我国非监禁刑包括管制与剥夺政治权利;被判处监禁刑的罪犯经过法定程序裁定,也可以采取社区矫正的刑罚执行方式,例如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如果符合一定的条件,包括认罪态度好、刑罚执行满一定年限等等,通过假释或保外就医、监外执行等,也可以对其采用社区矫正的执行方式[1] (第67页) 。
第三种观点认为, 应当将社区矫正的范围放宽一些,不能仅仅将社区矫正定位在刑罚执行方面,还应当考虑将出狱人的社会保护、受刑人的安置帮教工作、监狱行刑社会化等内容纳入这个系统,以发挥统一作战的协调功能,尽量从各个方面实现犯罪人再社会化的目的。因此,社区矫正就是指在国家专门机关的领导和指导下,发动社区群众、整合社区资源,对在社区中服刑和处遇的犯罪人给予教育、改造、保护的刑事执法活动以及对出狱人进行帮助、保护的社区社会工作[2] (第30页) 。
上述各种观点对我国社区矫正的概念的表述各不相同,有的认为是非监禁刑的刑罚执行活动,有的认为是刑罚执行方式,还有的认为是刑罚执行活动和社区社会工作。但总的看来,上述观点对社区矫正概念的表述均有一定的不足,均不能全面准确地表达社区矫正的含义,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种观点将社区矫正定义为非监禁刑之行刑方式,显然是对非监禁刑的刑罚概念的误解。在我国的自由刑种类中,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这些剥夺人身自由的刑罚,都是要将罪犯放在监狱和拘役所里,以监禁的方式执行刑罚的,因而属于监禁刑。只有管制这种限制人身自由的自由刑,不需要将罪犯放在监狱,而是放在社会上执行,因此,管制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惟一的一种非监禁刑。如果将非监禁刑的概念作广义的解释,可以把它理解为监禁刑以外的刑罚种类,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等附加刑。但无论如何,非监禁刑的概念也不可能将缓刑、假释、监外执行等刑罚裁量制度、刑罚执行制度、刑罚执行方式都包括进去。我们不能为了把社区矫正的概念简单化,而刻意对非监禁刑作扩大范围的解释,因为这样的理解非监禁刑是与刑法理论中的非监禁刑的概念相悖的。所以,将社区矫正的概念定义为非监禁刑的行刑方式是不准确的。
第二种观点虽然发现了第一种观点以非监禁刑的刑罚执行活动来定义社区矫正的不足,指出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等监禁刑的罪犯,通过适用缓刑、假释,也可以成为社区矫正的对象。但对社区矫正的概念简单地定义为刑罚执行方式,也是存在着明显的缺陷的。从目前进行社区矫正的几种对象来看,缓刑是附条件的不执行原判的刑罚,假释是附条件的提前释放,对缓刑犯和假释犯而言,只是监督考察他们在考验期内能否遵守有关监督考察的规定,如果能够遵守有关规定,对他们所判的刑罚(假释犯是假释时所剩余的刑罚)就不再执行。从完善法律制度的角度看,对缓刑和假释确实存在一个监督考察制度进一步完善的问题,但对缓刑犯和假释犯的监督考察活动无论如何也不能混同于刑罚执行方式。从逻辑上讲,如果将附条件的不执行刑罚还称为执行刑罚的方式,那就必然会得出“不执行还是执行”的悖论。从目前被列入社区矫正对象的几种情况看,只有监外执行是惟一的一种刑罚执行方式,并且它还仅仅是监禁刑的一种变通性行刑方式,还不能将其称之为非监禁刑的行刑方式。
第三种观点将出狱人的社会保护、受刑人的安置帮教工作、监狱行刑社会化等内容统统都纳入社区矫正的概念,使社区矫正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庞大的社会工程。这一概念的缺陷一方面在于它将监狱行刑的社会化也纳入社区矫正,人为地把社区矫正扩大到监狱矫正的领域。另一方面,它又将出狱人的社会保护、安置帮教等都纳入社区矫正,将社区矫正的范围又扩大到对犯罪人提供社会福利保障的领域,超越了矫正教育的内容。如果这样界定社区矫正的概念,必然造成社区矫正工作的严重变形,使得社区矫正成为向犯罪人提供社会福利保障的一项社会工作,并且犯罪人在社区矫正中所享受的这些社会福利保障,是社会上遵纪守法的下岗待业公民都无法享受到的,而对犯罪人来说只是因为他们犯过罪,服过刑就能够轻易享受到,这样的社区矫正无异于鼓励善良的人们去实施犯罪。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对社区矫正的概念可以作如下表述:社区矫正是矫正机构将罪犯放在社区里进行矫正教育,在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对罪犯矫正教育工作的新型矫正方式。
二、社区矫正与刑罚制度的关系
(一)刑事法律所规定的刑罚方法和刑罚制度是社区矫正的法律依据
关键词:改革;社区教育
收稿日期:2006―11―20
作者简介:陈永华(1952-),男,汉族,浙江衢州人,浙江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成人教育管理研究。
社区教育在我国刚刚兴起,即已展示了广阔美好的发展前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繁荣发展,社区教育需要创新,需要改革,一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和思考。因此,我们应该将吸收、借鉴外国社区教育的先进经验和总结、分析我国社区教育的实践相结合,对如何改革和发展我国未来的社区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使我国的社区教育发展走出自己的路子,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一、更新社区教育的理念
更新社区教育观念,进一步提高对社区教育的认识,树立终身教育观、大教育观和社区教育意识,这是实施社区教育的基本前提。社区教育在我国兴起不久,我们对其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模糊和片面性,比如过多强调学校教育的需要,认为社区教育就是校外教育或是社会支持教育等,而忽视社区教育是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地区和学校的共同事业,是深化教育改革与发展地区经济文化的共同需要。在实践层面,当前我国农村中的“乡镇”和城市中的“街道”大体上扮演着社区教育者的角色。
社区作为社会的一个细胞参与教育过程并为教育的发展提供方便,教育参与社区生活并为社区发展提供服务,这应成为社区成员的共同认识;要改变重技术培养、轻公民素质提高,重经济、轻教育的旧观念,确立社区教育与人的发展辩证统一的新观念。教育具有综合性,可以促进全民族素质的提高,要转变过去片面重视学校教育和青少年教育的狭隘教育观,树立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并重、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并重的教育观。同时,也要将社区教育放在一定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去考虑,既把社区教育看作是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指标,又把社区教育当作促进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重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社区教育与社区建设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总之,要让全社会都认识到社区教育的作用,增强参与意识,特别是社区行政人员的参与意识和社区成员的教育需求意识。只有对社区教育达到一定的理解,才有可能进一步使社区教育的发展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改变办学认识的局限性和办学行为的自发性,走出一条科学、规范、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新路。
二、加强社区教育的政策保障
1.把社区教育纳入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以社区建设的总体规划为依托,进行社区教育的总体决策,使之成为社区建设的一个有机部分。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区差别较大的多民族国家,各地发展不平衡。从满足社区成员教育角度来看,中国的社区教育必须建立起包括幼儿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乃至老年教育的终身教育体系,以及包括社区公德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人口教育、环境教育、文化休闲教育等在内的大教育体系。然而,在区域类型众多、人口素质不齐的情况下,社区教育的实行就不能是一个统一模式。科学的做法是,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结合政府与民间的力量,运用组织与教育的方法,将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结合在一起,进而将地方建设与国家建设联结在一起。社区教育的实施目标既要指向社区的文化发展与社会安定,还要考虑与社区内的主要产业结构相吻合。可以着力于提高国民素质,也可以兼顾普教、职教;可以重在科教兴农,为社区经济建设服务,也可以进行闲暇教育等等。切忌一哄而起、一哄而散,搞形式走过场。
2.实现社区教育的法制化
近些年来,各国社区教育的发展趋向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发展社区教育已从一般呼吁转向以政府法律、法令、法规、条例等形式规定为社区和学校必须履行的义务。我国社区教育刚刚起步,虽有一定进展,但距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社区教育缺乏法律保障,在一些地方不被重视或难以督查。社区教育搞得好不好,主要取决于政府、企事业单位领导的态度和认识,社会各界的社区意识和对社区教育的认识。因此,必须围绕社区建设总体目标,切实转变观念,强化社区教育的法律意识。要系统总结各地区社区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对现有的章程、条例或规定进行修正、调整和充实,通过立法的程序形成社区教育工作条例。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社区教育协调统筹机制,健全开展社区教育的规章制度,把社区教育纳入法制化轨道。多管齐下,实现对社区教育的人大代表法律督察、政协委员民主监督、教育行政部门的依法督导,促进社区教育的健康发展。
3.保障社区教育的经费投入
经费投入是社区教育得以发展的首要物质基础,必须通过法规真正体现国家、单位、个人三方负担的继续教育投入原则,加大社区教育的投入。要充分发挥政府扶持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采取“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出一点,个人拿一点"的办法,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投入的社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各地应保障必要的社区教育经费,并列入经常性财政开支。按照有关规定:国家和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应努力按照社区常住人口人均不少于1元的标准,落实社区教育经费,经济发达地区,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各类企业应将职工工资总额1.5%~2.5%用于职工培训,对学习者个人回报率较高的培训可以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收费。此外,要采用公有民营、民办、私人办学以及社会捐资助学的形式广泛吸纳资金,以使社区教育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三、探索社区教育实施途径
现代社区教育应是大众化、普及化教育。我们应该根据社会发展情况,探索出多形式、多层次、覆盖社区内各行业的社区教育途径。根据对我国社区教育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的分析,我们认为社区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推动和促进社区学院发展
作为高等教育办学形式之一的社区学院以其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形式的灵活性、办学的实用性等特点以及多学科、多层次、多规格办学体系,对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促进社区经济发展,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氛围有着明显的特点和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优势。社区学院可以包含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和社会生活教育等多种教育功能。和其他社区教育形式相比,社区学院教育覆盖面广、层次高,更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更加提倡自主学习、自我管理。
建立社区学院,符合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我国近几年开始了社区学院(大学)的尝试,如北京朝阳区社区学院、上海长宁区社区学院等,这种新型的社区教育形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我国社区学院的建立和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若干如创建不规范、经费不足、培养目标模糊,以及招生工作、课程设置和文凭发放的管理问题等。因此要采取相应措施,逐渐解决这些问题:(1)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政府在总结经验,继续试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和本地具体情况,尽快制定有关社区学院的法规或条例,将社区学院的发展和建设纳入政府行为,促进其建设和发展,并使之从一开始就在健康和规范的轨道上运行;(2)以办在社区、依靠社区、服务社区为办学宗旨。社区学院是所在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所在社区的文化教育中心,又是推动社区工作的有力助手,能为社区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3)面对传统高校、高等技术学院、民办大学的竞争,社区学院只有完善自身的职能,采取灵活的办学方式,实行多门进多门出,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才能充分显示其生命力;(4)明晰社区学院的投资和产权问题,采取低廉的收费,使因经济困难不能跨入普通高校、民办高校的学生有机会进入社区学院学习;(5)成立社区学院的行政管理机构,规范社区学院的管理;(6)规划教育资源,提高社区学院办学效益。
我们要探索社区学院的发展途径、规律,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做出准确合理的预测,要根据办学条件,适度发展,保证教学质量。同时我们更要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以社区学院为区域性社区教育中心,探索社区教育网络化途径,开展社区全员、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促进社区教育的全面开展。
2.加强学校和社区的双向沟通
社区内的教育系统是社区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与社区内其他子系统是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与整个社区大系统的关系更是如此。目前学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都是与社会问题紧密相关的,校内问题往往存在着社会根源,而社区内的社会问题与教育不良紧密联系着。因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学校与社区必须联合行动、加强沟通。
社区和学校之间的沟通主要通过以下形式体现:(1)将会出现更多形式的社区教育载体。除了建立社区学院以外,各种各样旨在对社区居民进行全方位教育的机构将会陆续诞生,如,市民学校、家长学校、科技学校、健康学校、再就业学校、双休日学校等;(2)学校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共享。社区的教育资源为学校青少年教育所利用,作为校外教育基地;学校的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特别在双休日向社区开放,为街道双休日学校所使用;(3)社区教育工作队伍的组建将会成为学校和社区共同努力的方向。社区教育工作队伍必将通过学校与社区双方的沟通来保证完成,因为社区教师需要由学术人员和特殊专业人员组成,学术人员可以由学校来提供,特殊专业人员则需要社区来组织。例如:社区教育工作队伍可以由两方面组成,一方面由各区教育局向社区派出学校干部或教师,从事社区教育工作,定期轮换;另一方面,社区落实有关部门负责抓这项工作。
3.充分利用和开发各类教育资源
充分利用社区内现有各类教育资源,横向联合,纵向沟通,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使现有教育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各类学校、教育培训机构和各种文化体育设施都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向社区开放,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教育培训活动,特别是要依托社区内普通中小学和各类职业学校、成人学校面向居民开展教育培训服务,使其成为开展社区教育的重要力量;在整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基础上,形成以区(县)社区教育学院或社区教育中心为龙头,以街道(乡镇)社区教育学校为骨干,以居委会(村)社区教育教学点为基础的社区教育网络,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积极创造条件,充分运用播放教学光盘、收视卫星电视教育节目、计算机网络教学等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使有条件的街道(乡镇)都能够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构筑起社区居民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平台。
四、提高社区教育的质量效益
社区教育的本质和特征决定了社区教育具有灵活性。也就是说社区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其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育对象、管理体制等很灵活,在不同时期根据社区发展的需要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这种灵活性正是社区教育适应社会、得以存在发展的根本所在。但是,灵活性并不能代表随意性和临时性,只有保证社区教育的系统性、连续性,才能保证社区教育的质量,才能保证社区教育的持久发展。实际上,在一些发达国家,社区教育质量不高、效果不佳也成为一大困扰问题。首先,质量不佳将会使人们对其丧失兴趣,已经有许多社区的居民,宁愿到离家较远的教育机构接受较高水平的教育,也不愿在本社区的社区学院或学校接受价格优惠而质量得不到保障的社区教育服务。其次,质量不佳将会使社区教育面临经费支持不足的危险,一部分社区人士和团体由于丧失了对社区教育的信任而拒绝资助社区教育活动。对于绝大部分经费来自社区的社区教育活动来说,这无疑意味着该项活动的生命终结。出于对生源与经费等方面的考虑,社区教育的组织者们必须采取措施,保证教育质量,提高教育效益。
1.加强社区教育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是提高社区教育质量的首要条件。首先,应通过制度保证社区教育(无论是哪一层次的)师资队伍的稳定。建立一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为主体的适应社区教育需要的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专职人员主要在现有的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中统筹安排解决,街道要有专人分管社区教育工作。兼职人员要根据社区教育的实际需要确定。要充分发挥社区内教师、专家、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在校大中专学生的积极性,建立表彰激励机制,使之成为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的重要力量。政府应努力解决社区教育师资的待遇问题,在职务、职称、工资和进修等方面应与其他教育工作者一视同仁。其次,要提高师资队伍的能力和水平。由于社区教育是新事物,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工作难度大,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深入学好有关方针政策和社区教育理论,又要创造性地投入社区教育实践。有关管理部门要制定社区教育工作者岗位规范,开发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培训课程,依托有条件的高校,建立若干个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中心,把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组织培训工作开展起来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抓好社区教育的课程建设
与其他教育形式相比,社区教育在内容上具有其独特属性,因此要求在课程组织上得以体现。抓好课程建设是提高社区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社区教育课程应体现以下特点:选择性,即要求在课程形式的选择上侧重兴趣课程、活动课程、隐形课程等方面,以适应社区教育内容的特殊性和对象的复杂性。适应性,表现为课程设置能主动满足社区发展和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能力要求;灵活性,即课程内容能随着社区发展及社区建设重点的转移、生活方式的变化而适时调整;实用性,即所设置课程要融入并且服务于社区的实际需要。课程建设还应结合不同的地域特色,社区教育组织应该在了解自己本社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了解社区居民真正的教育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务实性的社区教育。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社区教育的内容要具有发展性和前瞻性,不要仅仅满足于目前问题的功利化解决。
3.建立社区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随着社区教育的快速发展,必将形成一定的规模,建立相应的社区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十分必要,它是不断提高社区教育质量的可靠保证。在这方面,可以参照其他教育形式评估的方式,结合社区教育的实际情况,对社区教育教学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估,来检查社区教育是否已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达到的程度如何,是否产生了应有的效果。与此同时,社区教育管理者也可从评估中得到反馈信息,从而改进工作,做出进一步发展的规划。其次,可以在相应的主管部门设立各种专门资格证书的授予机构,社区教育机构可通过开设各种培训,对学习者进行广泛的教育。而上级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各社区教育机构内学员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的情况,来评价其教育教学质量。同时,这些资格证书也为社区学习者提供了自身专业技术能力的依据。
4.运用先进施教手段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社区教育工作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社区教育必须突破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从教育对象社会生活的特点出发,根据学员和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异,采取各种教学手段,以适应各类需要。 我国远程教育正在不断发展,虽然由于社区教育有地域性的优势,教学方式可以以面授为主,但使用一些诸如多媒体技术和远距离教学手段仍很必要,特别是对大多数不能离开工作岗位的技术骨干来说尤为必要。采用先进的传媒技术手段进行远距离双向、实时教学,这代表一种方向,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社区教育也可以借鉴。同时,互联网还可以使社区与社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各社区教育组织之间互相沟通、传播经验、共享资源,充分体现出现代化社区教育的优势。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信息网络建设,力度较大,步伐较快,如果管理和效益跟上,全面实施真正的远距离教学,那么我国社区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就会大大提高。
社区教育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正如陈至立曾经在一次讲话中所说:“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教育工作的三大支柱,特别是社区教育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我国社区教育发展已成为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共同要求,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政府的重视、民众的参与,我国未来社区教育的发展有着光明的前景,并会在未来教育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职成〔2004〕16号文件.
〔2〕厉以贤. 社区教育的推行〔J〕. 教育研究, 1999,(11)38-42.
〔3〕吴启迪. 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理念, 大力发展成人教育事业.
关键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教学案例选取与设计 数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036
1 引言
案例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选择或编写案例,提供具体真实的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并在教师组织与指导下,通过自主积极思考,讨论或者研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1]。目前,案例教学在临床、法学、管理等课程的应用,已取得很好的效果。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作为应用数学的一门分支,在生产、科研、经济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具有强烈实际背景的数学课程,为课程引入案例教学提供了相当有利的条件。
通常,案例教学分为几个阶段:教师编写案例――分发案例,学生自行准备――小组讨论案例――小结。案例分为教学案例和研究案例。教学案例的选取或编写、设计又分为几个阶段:明确案例编写目标――选取素材――编写设计案例。其中,案例的选取与设计是案例教学的基础,而选取与设计合适的案例则是有效进行案例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
如何针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特点,选取与设计合适的教学案例,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难理解、缺乏兴趣等问题,目前尚在探索之中。下面结合本人在实际教学中的体会,探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案例选取与设计的要点和方法。
2 案例素材的选取
案例教学的主体是学生,通过学生之间主动、积极的讨论,达到学习相关的理论、定理、法则、方法与思想的目的。那么在教学中引入的案例,应能引起学生兴趣与探索的欲望,能调动学生参与讨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案例的素材选取应侧重以下两个方面。
2.1 充分呈现课程理论的发展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案例教学中,选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发展史上有趣的典型案例,将课程的学习融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发展史中,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如在学习数学期望这个概念时,可选取合理赌金分配案例。本案例源于1652年前后,贵族梅累向帕斯卡请教的关于合理分配赌金的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数学家们展开了对概率论及组合数学的研究。费马利用组合学方法,帕斯卡利用算术方法都得到这一问题的正确结果;随后,1657年荷兰数学家惠更斯引进数学期望的概念解决赌金分配问题[2]。
通过该案例,让学生在浓厚兴致的情绪中了解概率论的起源和发展,数学期望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数学期望概念意义的理解,并引导学生如何应用数学期望的概念,解决实际生活中类似赌金合理分配的问题。同时还能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感受随机数学的思想方法,体会了概率学的规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抽象出概念或归纳出命题―证明命题。
2.2 客观真实,注重与专业知识、社会热点、日常生活结合,突出课程的实用性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认识理解随机世界的一把钥匙。概率论是揭示研究随机现象的学科;数理统计是概率论的理论为基础,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从而做出决策与判断的学科。其中的思想方法、原理、公式法则 等理论,大部分来源于实践并广泛运用于实际生活。
如公平抽签问题:抽签是一种博弈,几乎人人都有这样的经验,申购新股摇号抽签,公务员面试考官、考生的双抽签、实验课考查抽签,那么抽签的结果与抽签顺序是否有关?
如概率与彩票、保险精算、 癌症检验呈阳性时癌病的发病概率等等,这些案例素材都为学生或熟悉或关心的事件。
诸如此类的案例素材反映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思想方法在不同领域应用。因此,在教学案例中尽可能选取贴近社会热点及日常生活案例素材,最能够触发学生学习欲望,克服对本课程的畏惧心理,使学生在体会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定理、公式产生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严谨推理论证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能力。
3 案例编写与设计
案例是实现案例教学的载体,是为完成一个教学目的而设置的。而一个合适课程教学的案例,必须考虑本课程的特点,能清晰说明一个概念、定理法则或方法;必须兼顾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等综合能力,以学生为本,以教学计划为指导,难易适中;必须考虑课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承前启后;必须考虑课程的学习进度及可操作性。因此,在案例设计时,注意以下三点。
3.1 明确案例编写目标,突出教学重点,难易适中
教学案例可分为简单案例与综合案例。在编写案例时,首先要明确案例编写的目标,使之变成可操作的具体要求。即应根据我们的教学目的,课程学习的内容,学生掌握知识水平等具体情况,确定案例编写的目标和类型。再根据课程学习的内容,选取合适的案例素材,通过设置的问题,控制案例的难易度,使之成为符合教学目的、突出教学重点的教学案例。
如在编写条件概率、全概率公式教学案例时,我们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通过学习,学生能熟练掌握条件概率、全概率公式相关概念及其应用。二是评估学生掌握知识水平:培训对象为刚刚开始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本科二年级学生,他们掌握的概率知识相对较少,运用概率随机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学习能力较为薄弱。确定案例编写目标是:让学生置身于该案例场景,通过自行准备阶段的预习与查阅资料,课堂讨论的相互学习,达到设置的教学目的,同时对事件的独立性、互斥事件与独立事件的关系有个初步的认识。
根据上述案例编写需求分析,可选用和设计下面相对较为简单的教学案例:
案例1抽签的公平性。
班里有50名同学,仅有一张参加《快乐大本营》节目的票,现在决定用抽签决定机会归谁。问中签概率与抽的顺序是否有关。
该教学案例设计时为了突出教学的重点,弱化复杂的概率计算,仅对一张票的中签概率进行讨论。但作为本次学习内容的拓展,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对有2张票以及更一般地,有k(1
又如在编写参数假设检验案例时,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案例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各种检验法、特别是总体均值差T检验法与配对数据T检验法适用条件及在实际中的应用。此时,学生已基本完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学习,初步了解掌握了正态总体均值及方差假设检验方法,掌握MATLAB简单编程及各种参数检验函数、分布拟合检验函数的基本使用;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学习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根据上述案例编写需求分析,可设计下面的案例作为参数检验的综合教学案例。
案例2 确定两组评酒员的评价结果有无显著性差异(改编于2012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题,相关数据来自竞赛题附件)。
确定葡萄酒质量时一般是通过聘请一批有资质的评酒员进行品评。每个评酒员在对葡萄酒进行品尝后对其分类指标打分,然后求和得到其总分,从而确定葡萄酒的质量。根据附件给出的数据,分析两组评酒员对白葡萄酒的评价结果有无显著性差异。
3.2 案例的编写要循序渐进,难点分散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应用数学课程,各部分的理论知识联系紧密,在教学中,对课程的内容及知识点要有个整体的把握,对运用案例教学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规划,遵循循序渐进,难点分散的原则,同时,案例的编写尽可能注意其延续性[3]。
下面3个教学案例均改编于2009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B题,相关数据来自竞赛题附件,每个案例只解决一个问题,每个案例的知识点又相互联系,逐个递进,由浅入深。
案例3-1判断及验证眼科门诊人数、各种眼疾病门诊人数概率分布,术后住院天数概率分布。
教学目的:通过该案例理解掌握常用概率分布性质及特征,并能运用MATLAB软件对结论给出验证。
案例3-2 研究门诊平均候诊人数及各种眼疾病患者术后住院平均天数概率分布。
教学目的:通过该案例理解掌握中心极限定理,并为后续的置信区间估计案例学习做准备。
案例3-3 讨论门诊平均候诊人数、各种眼疾病患者术后住院平均天数95%的置信区间。
教学目的:通过该案例掌握置信区间估计概念与方法及如何估计来自非正态总体样本的置信区间。
3.3 案例编写设计与数学实验课有效结合,使案例教学能顺利实施
目前,在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存在几个必须正视的困难。
第一,数理统计是一门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从而推断随机现象的学科。这决定了本课程部分的教学案例将涉及大量的数据处理,没有学生掌握相关的数学软件的支持,案例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其二,案例教学所涉及本课程相关知识与教学大纲及授课安排不匹配,存在滞后现象。
其三,案例教学,不但需要教师与学生课外花费较多的时间准备,仅课堂讨论,尤其对人数较多的班级来说,其所耗时间将可能影响教学计划顺利完成。
因此要顺利开展案例教学,不仅需要对教材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优化整合,还需要调整数学实验课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进度匹配。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案例编写设计时,协商统筹考虑实验课的匹配设计。精心设计实验课的实验内容,使其能配合、辅助理论课程的教学。
如案例3-1中给出的数据,不仅量大,而且不能直接运用。我们把读入数据,建立每天门诊人数、各种眼病患者术后住院天数矩阵作为MATLAB的基本应用的实验题;这样,同时兼顾数学实验教学及案例教学,解决数据量基本处理工作的难题。
在案例教学中,不可避免涉及对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及概率分布拟合检验问题,但根据大纲,分布拟合检验是本课程最后一部分内容,由于课时限制,其列为自学内容,不能满足案例教学需要。解决方案之一,是在学习随机变量分布之后,数学实验课介绍MATLAB分布拟合检验函数的应用,并把对案例3相关数据分布拟合检验包括正态分布检验作为实验内容。
又如在学习中心极限定理时,数学实验课同步让学生依据定理,并运用案例3中给出的数据,自行设计一个验证中心极限定理实验。如此不但使学生加深对中心极限定理的理解,减少理论课授课时间,同时更有效地对案例3-2展开讨论。
总之,教学案例的选取与设计,要充分与数学实验课整合,解决案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数据处理、课时限制、知识结构问题,实验课与理论课相辅相成,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结束语
选取与设计合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的案例,是本课程开展案例教学的基础,是有效进行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案例选取与设计思想:要以学生为本,以教学计划为指导,难易适中,能清晰说明一个概念、定理法则或方法,使教学案例成为各重点相关概念的结合点,成为引导学生探讨应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思想方法、定理、公式的平台,成为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能力的着力点。
而选取与设计一个合适课程教学的案例,必须考虑课程特点,必须考虑课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必须统筹相关课程的学习内容及进度,必须兼顾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等综合能力。案例素材选取要客观真实,注重与专业知识、社会热点、日常生活结合,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充分呈现课程理论的发展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案例设计要明确编写目标,突出教学重点,难易适中;遵循“循序渐进,难点分散”原则;统筹数学实验设计,保障案例教学有效实施。
目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案例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教学案例选取及编写设计尚在探索中。广泛开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案例选取与设计方法的研究,应是当前推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案例教学深入发展的重点工作。
本文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意在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
[2]粱宗巨,王青建,孙宏安.世界数学通史(下)[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3]杨丽.案例教学在VB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36):183.
论文摘 要 《社会学概论》课程因其实用性和科学性,越来越多成为很多非社会学专业的开设课程,而高职院校因其独特的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更对概念和理论系统比较复杂的《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提出了要求,笔者认为,在高职《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明确学生参与的教学理念,同时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其更好认识自我,认识社会。
《社会学概论》课程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研究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规律的一门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既是社会学专业的入门课程,又因其的实用性和科学性,成为很多非社会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内容,目前我院的物业管理专业将《社会学概论》作为必修课程。对非社会学专业的学生来讲,《社会学概论》这门课程包含概念和理论系统比较复杂,尤其是对于基础较差、求知欲较弱、学习急功近利等特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讲,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同时高职更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发与培养,培养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并帮助学生适应迅息万变的社会。
对此,如何结合高职学生特点,改善《社会学概论》这种基础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会学、乐学、善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潜心的探索与实验。
一、一种教学理念——学生参与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满堂灌式”、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越来越引起学界反思,尤其对高职院校来讲,特殊的学生特点更对传统教学理念提出了挑战,“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育模式应运而生,它明确了学生参与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具体看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操作。
1.明确学生需求是学生参与的根本
明确学生参与的教学理念,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每个环节用心去体察学生的需求。
对于《社会学概论》这门课程,教师要结合学科性质和高职学生的特点确立合理的教学理念,转变教育观念。非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学习社会学只是为了扩充知识和提高能力,不能像社会学专业毕业的学生一样从事相关的职业。他们关注的是了解与社会、自身、生活和专业相关的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并进而能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达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并适应迅息万变的社会,而不只是掌握理论。
2.创造参与机会是学生参与的前提
在《社会学概论》的教学过程中,本人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将学生推向教学的舞台中央,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第一,学生参与教学。使学生参与到教学内容的选择中,要求教师对教学课题有所选择。一方面要能够与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现象、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并且能够联系学生所掌握的背景知识以及生活应用知识实际,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内容中,这样学生就会倾注很大的热情在学习中。
第二,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学生参与理念告诉我们,学生也能是学习活动的创造者,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有利于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挖掘潜能。如下文所示,教师可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为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创造机会,除此之外,教师可引用一些活泼有效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讲到“社会化”这个知识点的时候,笔者借鉴心理学中的“我的生命线”这一活动,引导学生回顾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甚至未来的成长历程和规划。学生在体验心理游戏的形式中,发现了社会化过程中家庭、朋友、同学、老师等多群体的影响,对社会化的过程有了真切的理解。
二、多种教学方法——综合使用 优化组合
在《社会学概论》课堂中,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需要根据各种教学方法的特征,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加以综合运用。
1.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顾名思义就是借着扮演角色的方式来达到体验及学习的目的。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深地体会社会学相关理论,本人在《社会学概论》教学的过程中尝试运用角色扮演法来辅助教学,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理论知识和社会情景的了解,进行角色演绎。
在“社会互动”一章的学习中,教师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表演一段生活中的互动场景,如社会冲突,合作、竞争、强制等内容,以及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等沟通方式,对生活中的社会互动有更加直接的认识,角色扮演完成后,由教师和本小组及其他小组成员进行反馈评价,各小组结合情景模拟效果,展开交流切磋,提出质疑,分享成果。
在角色扮演中,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专业的热爱。
转贴于
2.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全班学生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各抒己见,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多边交流,寻求获取真知和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
在“文化”一章的学习中,笔者就提出选题——“谈谈你家乡的文化”,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文化元素,同学们纷纷积极参与,从饮食、娱乐、名声、姓氏等角度阐释自己眼中的文化,将专业视角和普通生活结合起来,对社会现象的认识更准确,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保证讨论式教学的效果,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因素:把握选题,确切有效;把握预习,有备而来;把握方向,避免离题;把握时间,充分讨论;把握评价,及时反馈。在讨论前、讨论中、讨论后整个过程中动态监控,引导学生对相关理论和概念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思考以及相互间进行讨论和争辩,以提高思维、推理和处理问题能力的教学过程。
比如在“社会问题”一章的学习中,教师可选择当前比较热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几位成功就业和无法就业的应届毕业生的自身状况和求职过程的案例,要求学生贴近生活,接近社会,认真研究分析,结合理论知识和自身了解,探讨自己对就业问题的认知,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态度和职业准备。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型教育,集科学性、实践性、直观性、启发性、趣味性于一体,促进了教学相长,加深了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有利于弥补传统教学中“填鸭式”灌输知识的缺陷,是《社会学概论》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种教学方法。
4.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自行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最后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一般流程为“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成果展示—最终评价”。“
在“城市社区”一节的学习中,教师可将城市社区的特点、发展现状、趋势等作为学习项目由学生独立探究的项目。首先,经过师生共同设计和论证,将项目主体确定为“现代社会的城市社区建设”。然后,学生经过社区调查和前期资料搜集,分组确定项目的主要目标,或者为城市社区建设的主要措施;或者为城市社区服务工作的主要内容,或者为和谐社区建设;或者完善为社区教育和卫生等,并根据目标确定相应的工作方案。第三步,项目实施阶段。根据项目目标,不同组别的学生分别奔赴社区现场,完成进一步资料收集。第四步,汇总资料搜集的结果,撰写社区建设方案,最后,各个小组展示研究成果,教师、小组成员和其他小组要从各个角度对这个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以利于提高下一次项目教学的质量。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对社会学的方法有所体会和了解,它改变了之前的闭门造车的做法,使学生学到了许多课本上、课堂上、理论上都无法学到的东西,还有助于营造企业岗位氛围,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邢振江,徐文涛.情景模拟教学—— 案例教学的拓展和深化[J].未来与发展,2010(9).
关键词 高职院校;《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
《社会学概论》课程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研究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规律的一门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既是社会学专业的入门课程,又因其的实用性和科学性,成为很多非社会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内容,目前我院的物业管理专业将《社会学概论》作为必修课程。对非社会学专业的学生来讲,《社会学概论》这门课程包含概念和理论系统比较复杂,尤其是对于基础较差、求知欲较弱、学习急功近利等特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讲,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同时高职更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发与培养,培养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并帮助学生适应迅息万变的社会。
对此,如何结合高职学生特点,改善《社会学概论》这种基础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会学、乐学、善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潜心的探索与实验。
一、一种教学理念——学生参与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满堂灌式”、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越来越引起学界反思,尤其对高职院校来讲,特殊的学生特点更对传统教学理念提出了挑战,“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育模式应运而生,它明确了学生参与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具体看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操作。
1.明确学生需求是学生参与的根本
明确学生参与的教学理念,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每个环节用心去体察学生的需求。
对于《社会学概论》这门课程,教师要结合学科性质和高职学生的特点确立合理的教学理念,转变教育观念。非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学习社会学只是为了扩充知识和提高能力,不能像社会学专业毕业的学生一样从事相关的职业。他们关注的是了解与社会、自身、生活和专业相关的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并进而能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达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并适应迅息万变的社会,而不只是掌握理论。
2.创造参与机会是学生参与的前提
在《社会学概论》的教学过程中,本人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将学生推向教学的舞台中央,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第一,学生参与教学。使学生参与到教学内容的选择中,要求教师对教学课题有所选择。一方面要能够与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现象、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并且能够联系学生所掌握的背景知识以及生活应用知识实际,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内容中,这样学生就会倾注很大的热情在学习中。
第二,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学生参与理念告诉我们,学生也能是学习活动的创造者,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有利于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挖掘潜能。如下文所示,教师可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为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创造机会,除此之外,教师可引用一些活泼有效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讲到“社会化”这个知识点的时候,笔者借鉴心理学中的“我的生命线”这一活动,引导学生回顾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甚至未来的成长历程和规划。学生在体验心理游戏的形式中,发现了社会化过程中家庭、朋友、同学、老师等多群体的影响,对社会化的过程有了真切的理解。
二、多种教学方法——综合使用 优化组合
在《社会学概论》课堂中,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需要根据各种教学方法的特征,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加以综合运用。
1.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顾名思义就是借着扮演角色的方式来达到体验及学习的目的。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深地体会社会学相关理论,本人在《社会学概论》教学的过程中尝试运用角色扮演法来辅助教学,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理论知识和社会情景的了解,进行角色演绎。
在“社会互动”一章的学习中,教师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表演一段生活中的互动场景,如社会冲突,合作、竞争、强制等内容,以及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等沟通方式,对生活中的社会互动有更加直接的认识,角色扮演完成后,由教师和本小组及其他小组成员进行反馈评价,各小组结合情景模拟效果,展开交流切磋,提出质疑,分享成果。
在角色扮演中,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专业的热爱。
2.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全班学生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各抒己见,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多边交流,寻求获取真知和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
在“文化”一章的学习中,笔者就提出选题——“谈谈你家乡的文化”,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文化元素,同学们纷纷积极参与,从饮食、娱乐、名声、姓氏等角度阐释自己眼中的文化,将专业视角和普通生活结合起来,对社会现象的认识更准确,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保证讨论式教学的效果,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因素:把握选题,确切有效;把握预习,有备而来;把握方向,避免离题;把握时间,充分讨论;把握评价,及时反馈。在讨论前、讨论中、讨论后整个过程中动态监控,引导学生对相关理论和概念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思考以及相互间进行讨论和争辩,以提高思维、推理和处理问题能力的教学过程。
比如在“社会问题”一章的学习中,教师可选择当前比较热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几位成功就业和无法就业的应届毕业生的自身状况和求职过程的案例,要求学生贴近生活,接近社会,认真研究分析,结合理论知识和自身了解,探讨自己对就业问题的认知,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态度和职业准备。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型教育,集科学性、实践性、直观性、启发性、趣味性于一体,促进了教学相长,加深了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有利于弥补传统教学中“填鸭式”灌输知识的缺陷,是《社会学概论》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种教学方法。
4.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自行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最后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一般流程为“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成果展示—最终评价”。“
在“城市社区”一节的学习中,教师可将城市社区的特点、发展现状、趋势等作为学习项目由学生独立探究的项目。首先,经过师生共同设计和论证,将项目主体确定为“现代社会的城市社区建设”。然后,学生经过社区调查和前期资料搜集,分组确定项目的主要目标,或者为城市社区建设的主要措施;或者为城市社区服务工作的主要内容,或者为和谐社区建设;或者完善为社区教育和卫生等,并根据目标确定相应的工作方案。第三步,项目实施阶段。根据项目目标,不同组别的学生分别奔赴社区现场,完成进一步资料收集。第四步,汇总资料搜集的结果,撰写社区建设方案,最后,各个小组展示研究成果,教师、小组成员和其他小组要从各个角度对这个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以利于提高下一次项目教学的质量。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对社会学的方法有所体会和了解,它改变了之前的闭门造车的做法,使学生学到了许多课本上、课堂上、理论上都无法学到的东西,还有助于营造企业岗位氛围,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邢振江,徐文涛.情景模拟教学—— 案例教学的拓展和深化[J].未来与发展,2010(9).
1.1调查对象
2010年11月选取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五年制)在校本科四年级医学生为调查对象,共118人。
1.2研究方法
1.2.1课间实习安排中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概论》必修课共24课时,其中课间实习4课时。
1.2.1.1制定实习课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紧紧围绕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的教育目标,结合目前本教研室所采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即“以病例为中心、问题为基础、社区为导向”的教学模式(Case-centered,Problem-based,Community-orientedTeachingMode,简称CPC教学模式)[1]制定了《全科医学概论》课间实习的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全科医学概论》课间实习教学大纲:掌握全科医疗服务模式;熟悉全科医师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内容和方式;了解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和现状。教学内容:介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概况;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介绍全科医疗服务模式。参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2.1.2授课教师集体备课全科医学教研室全体教师及社区带教教师集体备课。结合社区实际情况,确定介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重点及难点。仔细研究角色扮演的案例,确定剧本,以及确定参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路线。
1.2.1.3预讲在课间实习课正式开始之前,由教研室组织全科医学相关专家,安排社区带教教师进行预讲。在预讲后由专家提出建议和意见。
1.2.1.4正式上课利用课间实习4课时的时间,将学生以班为单位带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先由社区的带教教师介绍目前社区卫生服务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现状。然后由教师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一名全科医生与患者的对话,向同学展示全科医疗的服务模式。最后再由社区带教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社区的参观。
1.2.2问卷调查在课间实习的课后进行问卷调查,主要调查学生对参加课间实习的反馈情况。共发放问卷118份。
1.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应用SPSS11.5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统计。
2结果
社区介绍、角色扮演以及参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实习过程中气氛活跃,讨论热烈,并主动地参与到全科医生的日常工作中去。课后发放调查问卷118份,回收118份,回收率100%。主要调查对《全科医学概论》的反馈情况。
3讨论
【关键词】高校;全科医学;医学教育;师资队伍
全科医学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引入我国,至今在我国有了较大的发展,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基本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正在逐步完善。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教育作为全科医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医学生早期的全科医学教育,其教育目的是使医学生掌握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其对常见健康问题和疾病的防治能力,达到全科医生岗位基本要求[1-2]。为了解我国高校全科医学教育的现状,教育部全科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首都医科大学于2015年5月对我国不同地区60所招收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60所招收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高等医学院校。不包括独立学院和中医药学院,愿意参与本调查,能主动完成调查内容。
1.2调查内容与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法,通过邮寄、电子邮件等形式发放问卷。问卷内容包括被调查院校的基本信息、全科医学教学机构设置情况、开设全科医学课程的情况、全科医学研究生学位点的设置情况以及对全科医学教育的建议等。1.3统计学方法对问卷中的封闭式问题采用EXCEL2010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
在被调查的60所学校中13所为教育部所属高校,47所为地方院校。有13所为985院校;18所为211院校(13所同时是985院校);有7所院校开展八年制教育,9所院校开展7年制教育。
2.2全科医学教学机构设置情况
在被调查的60所院校中,有41所院校建立了全科医学教学机构,占比68.3%。最早成立全科医学教学机构的是首都医科大学,于1994年在预防医学系下成立了全科医学教研室。目前有4家院校成立了独立的全科医学学院,其余为学系或教研室。详见表1。
2.3开设全科医学课程情况
在60所院校中有58(96.7%)所院校开设了全科医学课程,其中有16所学校为长学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开设了全科医学课程,52所学校为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开设了全科医学课程,29所学校为免费订单定向培养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开设了全科医学课程,30所院校所用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祝墡珠教授主编的《全科医学概论》。开设课程情况及课程性质详见表2、表3。
2.4开设全科医学相关课程情况
被调查的60所院校共为学生开设29门全科医学相关课程,开设同类课程排在前五位的见表4。
2.5开展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情况
调查显示60所院校中有31所院校建立了全科医学研究生学位点,其中6所具有博士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资格,共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7人。最早开始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学校是:复旦大学于2004年开始招收全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首都医科大学2006年开始招收全科医学学术型博士学位研究生。2012—2015年各高校共招收全科博士研究生16人,硕士研究生412人。在31所院校中有24所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与硕士学位实现了接轨。
2.6全科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60所院校指出了全科医学教育存在的不足,多认为目前社区带教师资的临床水平和教学水平对于满足全科学社区实践的需要还有一定差距,社区教学基地的水平直接影响教育培训的质量,也直接影响学生全科医学专业观念的建立和树立专业信心;全科医师社会认识度较低,收入较低,普遍不愿从事全科医师工作;全科师资岗位和工作在三甲综合医院中吸引力不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课程安排学期在临床课程之前,不利于学生理解课程内容;缺少社区见习、实习;体制、机制未理顺,相关院系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等。而在发展建议,教务处负责人多希望学院或学校领导及时把握国家医改的方向,重视全科医学建设,做好顶层设计;重视师资队伍培养,包括社区优秀师资的培养和三甲医院全科医学师资培养;加强全科医学实践教学,各个培训基地的医院必须成立全科医学科和教研室;必须开设全科医学概论课程等。
3讨论
全科医学在我国起步较晚,经历了起步和发展阶段,2011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指导意见》出台加快了全科医学的发展。
3.1全科医学教育体系逐步建立
高校承担着全科医学教育体系中的在校教育、毕业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务。此次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60所院校中已经有41所(63.8%)建立的独立的全科医学教学机构,有的为学校的二级学院,有的为学院下设的学系或教研室,这些教学机构的建立推动了在校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有31所院校建立了全科医学研究生培养点,不仅招收了全科医学学术、专业型研究生,还与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接轨,为基层培养合格的、高水平的全科医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是当前的教育还是以高等医学院校的全科医学知识教育为主。为此需要注重全科医学对教育体系带来的教育目标和教学形式的变革,从根本上认识课程教学和医学实践早结合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体现全科医学重责任、重医德修养、重动、重知识能力的要求[3]。
3.2在校生全科医学教育有了较大发展但仍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近97%的被调查院校为在校医学生开设了全科医学课程,使医学生在校期间对全科医学、全科医生和全科医疗有所了解,为他们在毕业后教育阶段参加全科住院医培训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也为其选择全科医生作为终身执业奠定了基础。各校还开设了不同内容的全科医学相关课程,主要集中在医患沟通、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社区预防保健等方面,这些课程可以使医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熟悉基层卫生服务的功能,对于培养医学生在社区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好的帮助。但调查显示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学校仍把全科医学概论作为选修课程,这样只有部分在校医学生接受全科医学教育,并不能使所有医学生在校期间均接受全科医学教育;有的学校只开设理论课,没有社区实践教学环节,不利于学生直观了解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疗;并且社区教学基地大多设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作为教学基地的中心发展也不平衡,而目前社区带教师资的临床水平和教学水平对于满足全科学社区实习的需要还有一定差距,社区教学基地的水平直接影响培训的质量,也直接影响学员全科医学专业观念的建立和树立专业信心[4-5];全科医学相关课程不统一,课程名称不规范、有的针对性不强等。在全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面,博士学位授权点少,即使有博士点的院校也未能每年招生,导致博士招生数有限。一些院校尚将住院医师规范培训与学位接轨,这些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3.3建议
关键词:高职;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3-0252-03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下面简称“概论”)是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确定的两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之一。课程以中国化为主题,重点阐述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围绕“概论”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这个主题,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介和教学空间四个向度的创新进行了探索。
一、根据高职教育特点,优化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岗位型人才,和专业课一样,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应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根据05思政课改革方案,作为核心课程的“概论”课使用的是全国高校材,此教材理论性强、知识系统、内容丰富,但是,正因其理论性、系统性过强,内容庞杂、抽象,不能适应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高职学生的需要。所以在概论课教学内容的选取上,需要教师根据高职教育实际,优化教学内容。
那么,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呢?有两个原则:第一,紧抓教学内容的根本――教材。对于“概论”课教师来说,不管采用专题教学还是分章教学,都必须以教材为蓝本,深入把握教材的导向和精神、遵循教材的基本结构、领会教材的重点难点,才能保证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第二,在此基础上,结合高职教育特点,丰富完善教学内容的设计。就笔者来看,“概论”课教学内容的设计可以遵照以下三大原则。
1.精选教学内容。精选教学内容,指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必须突出重点,必须把握好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主线和重点,要设法讲深讲透重点和难点问题,而且在教学中还应力求突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正确的价值引导,促使学生把党的执政方针、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理想、信念、世界观和价值观,以此体现概论课的培养目标和价值。在这里我推荐一部视频:《感动中国》。近年来国家可说是多灾多难,可是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例如武文斌、金晶、翟默、长江大学大学生等)却照亮了当代大学生的人生道路,这些平凡却伟大的人物,通过《感动中国》展现和引导,绝对可以重塑绝大部分大学生的灵魂!
2.贴近社会现实。贴近社会现实,指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应力求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在现在文化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环境里,大多数学生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但也有一些模糊的认识,有的还有一些片面的或偏激的看法,教师就要抓准当今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讲授内容,设法帮助学生澄清模糊的或不正确的认识,提高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举例来说,“概论”课教学内容中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贫富差距、社会主义民主、和谐社会、先进文化这些内容的教学,必须要和现实联系,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否则则是缘木求鱼。
3.反映最新成果。反映最新成果,指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要新、要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而不是陈旧理论的重复。“概论”课不同于一般的专业课,它的内容体系既是既定的,又是开放的,所以必须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和理论界研究的进展及时地进行调整,因此教师要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相关知识素养,要紧跟时代步伐,要始终站在时展的前沿,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能充分反映时展的要求,使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概论”课鲜活的时代感和现实感。只有这样,才能使“概论”课的教学充满活力,才能使大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共鸣。
二、引入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相对于专业课来说,高职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总体评价往往不高,戏称其“睡觉课”、“ 可逃课”,因此有人称“概论”课程为高职最难教的课程之一。究其原因,一是“概论”课是一门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都较强的课程,内容相对繁杂、熟悉和枯燥;二是部分教师讲课枯燥乏味,方法单一,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正在实践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专业课改革如火如荼,思政课课程改革也势在必行。针对现阶段思政课教学方法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例如:重教师单向灌输、轻师生双向交流;重教师教学积极性、轻学生学习主动性;重抽象的逻辑推理、理论证明,轻理论联系实际或“案例教学”,高职教师应当采用多种互动式教学方法,构建一种平等对话、生动活泼的教学互动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作用,使学生在主动思考和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接受教育。
笔者认为,恰当地运用案例教学法、演讲与讨论相结合、研究性教学法这些互动教学法,对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本着贴切、鲜活、真实的原则选择恰当的案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教师讲授和学生参与双向互动的问题域的拓宽、发散性思维的诱导、情境问题的建构设计,在课堂上可以设疑提问、课堂讨论、案例教学、角色体验、辩论赛等方式来开展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给学生以主动思考和展示自我的机会,启发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激活课堂学习的氛围,使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到知识、锻炼能力和提高素质。
例如,社会主义本质这个专题内容,就可以用讨论法或案例分析法讲授。首先向学生呈现案例:两个“罗芳村”的形成,引导学生对比两个村的差异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贫富差异?说明了什么问题?接下来引导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到底是什么?这个本质的提出经历了什么过程?本质中两个核心词汇: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怎么与现实相联系?两极分化和贫富差距区别是什么?现阶段贫富差距该怎么认识?这一个内容几乎用上了所有的互动教学法,信息量大,说服力强,贴合实际,引人深思,与全书内容融会贯通,学生思考了、争论了、理解了,教学效果就出来了。但如果这章内容照本宣科的讲授,学生根本不愿意听――他们中学就已经把社会主义本质背的滚瓜烂熟了!
三、采用多种教学媒介,完善教学环节
传统“概论”课的教学由于受技术条件的限制,普遍以“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为媒介,科技含量低,效率不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计算机、投影、幻灯、录像、广播、电影等现代教育技术在“概论”课课堂教学中广泛运用,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概论”课教学提供了又一崭新的平台,赋予了教学内容以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2]。
1.开展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已有的多媒体设备、网络设备,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录像、录音、影视资料、幻灯资料等,以此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更直观,更容易接受。在设计和制作时,要想办法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信息量大、直观、形象等优势,灵活运用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图片、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从听觉、视觉等方面加大对学生的刺激,促进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大力提高教学效果。但要注意的是,虽然有的教师也采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但大多停留在文字搬家层面上,课件质量不高不能很好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2.开设网上课堂。“概论”课教师应当积极利用校园网络系统,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上开设网上课堂,构建网上“概论”课教学基地。教师可将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参考、教学案例、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录像、视频资料、文献资料、模拟试题等全部上网,建立完善的教学资料数据库,实现教学资源的师生共享。教学资料数据库中不仅可有文本形式的资源,还可包括图像、音频、视频等其他形式的资源,这些丰富的资源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求异、求新的心理,学生可以课后上网浏览,随点随学,从而可以保持课程的开放性,拓宽学生的视野。实践证明,对“概论”课网络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和利用,可以大大丰富和拓展该课程的信息量,有效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展现网络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独特魅力。
3.创建网上论坛,开辟教师个人的教学博客。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论坛和教学博客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表达方式,具有交互性、开放性、共享性、灵活性等优势,“概论”课教学可以合理予以运用。借助教师教学论坛和博客,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实时聊天、自由论坛、电子邮件等在线和非在线方式传递信息和互动交流,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学习中的疑问及其思想动态,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值得注意的是,在网络上教师既应创造宽松、平等、信任的氛围,又要有必要的监控和管理,以滤除那些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论,引导学生分清是非、真假和美丑的界限。
四、拓展实践教学空间,巩固教学效果
“概论”课与现实联系紧密,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其教学应附着实践化的能力价值。社会实践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是“概论”课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2003年2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并具体指明“要注意抓好读(原著)、听(专题报告)、讲(系统讲授)、谈(讨论交流)、看(录像)、走(社会实践)、写(调查报告、读书心得、学术论文)等教学环节,特别要重视发挥社会实践教育的作用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力争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有新的突破。”
1.丰富校园实践教学方式
目前,具有可操作性的适合高职院校开展的实践教学形式有课堂讨论、观看音像资料、做校园调查,撰写调查报告、撰写小论文、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拓展教学等。课堂讨论贯穿于教学中,在热烈的讨论中既让学生学到了理论,又进行了积极思考,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表达和应变等多种能力。播放视频资料不仅能激发学习抽象理论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而且有利于诠释抽象、深刻的理论,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现、剖析社会实际问题,弥补传统教学方式单调枯燥的缺陷。比如,《改革开放三十年》、《感动中国》、《鲁豫有约》等影片,大型文献纪录片《走进》、《小平十章》、《大国崛起》、《复兴之路》等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教师指导学生搞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可以加深对理论和对党的政策的理解。在讲授“思想”部分的内容时,要求学生选读《选集》并写读后感;在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部分的内容时,可以展开实地调查: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大学生道德现状调查等,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接触课程所讲授的理论文本,以提升理论的深度。通过开展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增长见识、增加社会阅历中增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同感,理论的体验与内化得以实现。
2.开拓社会实践教学空间
到社会上开展实践教学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课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不仅使高职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获得新知识、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学以致用,而且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培养品格、增强历史感和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自学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查资料、文献,还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如贫富差距问题、就业难问题等,走向工厂、农村等社会大课堂,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问题,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从现实的角度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鼓励学生为社区提供相关的服务,通过服务社区来参与社会,在社区服务等公益活动中锻炼自身的综合能力,例如可以安排学生参加社会的各项活动,如无偿献血、到敬老院、福利院看望老人和儿童等献爱心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到社区进行家电维修、计算机维护等“学雷锋”为民服务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活动等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深入社会、深入生活,更好地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增强了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学会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社会现实问题,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桂华.改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效果的思考[J].学校党建和思想教育,2010,(4).
关键词:高职;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创新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下面简称“概论”)是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确定的两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之一。课程以中国化为主题,重点阐述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围绕“概论”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这个主题,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介和教学空间四个向度的创新进行了探索。
一、根据高职教育特点,优化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岗位型人才,和专业课一样,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应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论文百事通根据05思政课改革方案,作为核心课程的“概论”课使用的是全国高校材,此教材理论性强、知识系统、内容丰富,但是,正因其理论性、系统性过强,内容庞杂、抽象,不能适应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高职学生的需要。所以在概论课教学内容的选取上,需要教师根据高职教育实际,优化教学内容。
那么,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呢?有两个原则:第一,紧抓教学内容的根本——教材。对于“概论”课教师来说,不管采用专题教学还是分章教学,都必须以教材为蓝本,深入把握教材的导向和精神、遵循教材的基本结构、领会教材的重点难点,才能保证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第二,在此基础上,结合高职教育特点,丰富完善教学内容的设计。就笔者来看,“概论”课教学内容的设计可以遵照以下三大原则。
1.精选教学内容。精选教学内容,指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必须突出重点,必须把握好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主线和重点,要设法讲深讲透重点和难点问题,而且在教学中还应力求突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正确的价值引导,促使学生把党的执政方针、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理想、信念、世界观和价值观,以此体现概论课的培养目标和价值。在这里我推荐一部视频:《感动中国》。近年来国家可说是多灾多难,可是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例如武文斌、金晶、翟默、长江大学大学生等)却照亮了当代大学生的人生道路,这些平凡却伟大的人物,通过《感动中国》展现和引导,绝对可以重塑绝大部分大学生的灵魂!
2.贴近社会现实。贴近社会现实,指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应力求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在现在文化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环境里,大多数学生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但也有一些模糊的认识,有的还有一些片面的或偏激的看法,教师就要抓准当今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讲授内容,设法帮助学生澄清模糊的或不正确的认识,提高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举例来说,“概论”课教学内容中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贫富差距、社会主义民主、和谐社会、先进文化这些内容的教学,必须要和现实联系,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否则则是缘木求鱼。
3.反映最新成果。反映最新成果,指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要新、要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而不是陈旧理论的重复。“概论”课不同于一般的专业课,它的内容体系既是既定的,又是开放的,所以必须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和理论界研究的进展及时地进行调整,因此教师要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相关知识素养,要紧跟时代步伐,要始终站在时展的前沿,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能充分反映时展的要求,使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概论”课鲜活的时代感和现实感。只有这样,才能使“概论”课的教学充满活力,才能使大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共鸣。
二、引入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相对于专业课来说,高职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总体评价往往不高,戏称其“睡觉课”、“可逃课”,因此有人称“概论”课程为高职最难教的课程之一。究其原因,一是“概论”课是一门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都较强的课程,内容相对繁杂、熟悉和枯燥;二是部分教师讲课枯燥乏味,方法单一,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正在实践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专业课改革如火如荼,思政课课程改革也势在必行。针对现阶段思政课教学方法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例如:重教师单向灌输、轻师生双向交流;重教师教学积极性、轻学生学习主动性;重抽象的逻辑推理、理论证明,轻理论联系实际或“案例教学”,高职教师应当采用多种互动式教学方法,构建一种平等对话、生动活泼的教学互动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作用,使学生在主动思考和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接受教育。
笔者认为,恰当地运用案例教学法、演讲与讨论相结合、研究性教学法这些互动教学法,对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本着贴切、鲜活、真实的原则选择恰当的案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教师讲授和学生参与双向互动的问题域的拓宽、发散性思维的诱导、情境问题的建构设计,在课堂上可以设疑提问、课堂讨论、案例教学、角色体验、辩论赛等方式来开展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给学生以主动思考和展示自我的机会,启发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激活课堂学习的氛围,使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到知识、锻炼能力和提高素质。
例如,社会主义本质这个专题内容,就可以用讨论法或案例分析法讲授。首先向学生呈现案例:两个“罗芳村”的形成,引导学生对比两个村的差异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贫富差异?说明了什么问题?接下来引导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到底是什么?这个本质的提出经历了什么过程?本质中两个核心词汇: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怎么与现实相联系?两极分化和贫富差距区别是什么?现阶段贫富差距该怎么认识?这一个内容几乎用上了所有的互动教学法,信息量大,说服力强,贴合实际,引人深思,与全书内容融会贯通,学生思考了、争论了、理解了,教学效果就出来了。但如果这章内容照本宣科的讲授,学生根本不愿意听——他们中学就已经把社会主义本质背的滚瓜烂熟了!
三、采用多种教学媒介,完善教学环节
传统“概论”课的教学由于受技术条件的限制,普遍以“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为媒介,科技含量低,效率不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计算机、投影、幻灯、录像、广播、电影等现代教育技术在“概论”课课堂教学中广泛运用,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概论”课教学提供了又一崭新的平台,赋予了教学内容以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2]。
1.开展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已有的多媒体设备、网络设备,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录像、录音、影视资料、幻灯资料等,以此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更直观,更容易接受。在设计和制作时,要想办法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信息量大、直观、形象等优势,灵活运用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图片、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从听觉、视觉等方面加大对学生的刺激,促进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大力提高教学效果。但要注意的是,虽然有的教师也采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但大多停留在文字搬家层面上,课件质量不高不能很好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2.开设网上课堂。“概论”课教师应当积极利用校园网络系统,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上开设网上课堂,构建网上“概论”课教学基地。教师可将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参考、教学案例、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录像、视频资料、文献资料、模拟试题等全部上网,建立完善的教学资料数据库,实现教学资源的师生共享。教学资料数据库中不仅可有文本形式的资源,还可包括图像、音频、视频等其他形式的资源,这些丰富的资源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求异、求新的心理,学生可以课后上网浏览,随点随学,从而可以保持课程的开放性,拓宽学生的视野。实践证明,对“概论”课网络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和利用,可以大大丰富和拓展该课程的信息量,有效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展现网络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独特魅力。
3.创建网上论坛,开辟教师个人的教学博客。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论坛和教学博客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表达方式,具有交互性、开放性、共享性、灵活性等优势,“概论”课教学可以合理予以运用。借助教师教学论坛和博客,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实时聊天、自由论坛、电子邮件等在线和非在线方式传递信息和互动交流,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学习中的疑问及其思想动态,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值得注意的是,在网络上教师既应创造宽松、平等、信任的氛围,又要有必要的监控和管理,以滤除那些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论,引导学生分清是非、真假和美丑的界限。
四、拓展实践教学空间,巩固教学效果
“概论”课与现实联系紧密,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其教学应附着实践化的能力价值。社会实践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是“概论”课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2003年2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并具体指明“要注意抓好读(原著)、听(专题报告)、讲(系统讲授)、谈(讨论交流)、看(录像)、走(社会实践)、写(调查报告、读书心得、学术论文)等教学环节,特别要重视发挥社会实践教育的作用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力争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有新的突破。”
1.丰富校园实践教学方式
目前,具有可操作性的适合高职院校开展的实践教学形式有课堂讨论、观看音像资料、做校园调查,撰写调查报告、撰写小论文、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拓展教学等。课堂讨论贯穿于教学中,在热烈的讨论中既让学生学到了理论,又进行了积极思考,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表达和应变等多种能力。播放视频资料不仅能激发学习抽象理论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而且有利于诠释抽象、深刻的理论,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现、剖析社会实际问题,弥补传统教学方式单调枯燥的缺陷。比如,《改革开放三十年》、《感动中国》、《鲁豫有约》等影片,大型文献纪录片《走进》、《小平十章》、《大国崛起》、《复兴之路》等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教师指导学生搞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可以加深对理论和对党的政策的理解。在讲授“思想”部分的内容时,要求学生选读《选集》并写读后感;在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部分的内容时,可以展开实地调查: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大学生道德现状调查等,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接触课程所讲授的理论文本,以提升理论的深度。通过开展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增长见识、增加社会阅历中增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同感,理论的体验与内化得以实现。
2.开拓社会实践教学空间
到社会上开展实践教学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课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不仅使高职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获得新知识、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学以致用,而且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培养品格、增强历史感和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自学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查资料、文献,还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如贫富差距问题、就业难问题等,走向工厂、农村等社会大课堂,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问题,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从现实的角度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鼓励学生为社区提供相关的服务,通过服务社区来参与社会,在社区服务等公益活动中锻炼自身的综合能力,例如可以安排学生参加社会的各项活动,如无偿献血、到敬老院、福利院看望老人和儿童等献爱心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到社区进行家电维修、计算机维护等“学雷锋”为民服务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活动等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深入社会、深入生活,更好地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增强了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学会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社会现实问题,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桂华.改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效果的思考[J].学校党建和思想教育,2010,(4).
25
B020204会计
00051
00150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金融理论与实务
00149
00158
00058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资产评估
市场营销学
00159
高级财务会计
00161
财务报表分析(一)
26
B020208市场营销
00051
00150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金融理论与实务
00149
00184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市场营销策划
00055
00185
企业会计学
商品流通概论
00183
00098
消费经济学
国际市场营销学
27
C030106法律
00228
00226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知识产权法
00259
00262
公证与律师制度(选)
法律文书写作
00167
05680
劳动法
婚姻家庭法
00169
00265
房地产法(选)
西方法律思想史(选)
28
B020115经济学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139
西方经济学
29
B030302行政管理学
00320
00067
领导科学
财务管理学(加)
00318
00277
公共政策
行政管理学(选)
00321
00144
中国文化概论(选)
企业管理概论(加)
00034
社会学概论
30
C050105汉语言文学
00037
美学
00819
训诂学(选)
00321
00539
中国文化概论(选)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00537
中国现代文学史
31
C050201英语语言文学
00834
英语经贸知识(选)
00087
英语翻译
00604
英美文学选读
00603
00094
英语写作
外贸函电(选)
32
B080702计算机及应用
02325
02331
计算机系统结构
数据结构
02197
0473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数据库系统原理
04737
02324
C++程序设计
离散数学
02326
04747
操作系统
Java语言程序设计(一)
33
B020102统计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3
00058
对外经济管理概论
市场营销学
00055
00054
企业会计学
管理学原理
34
B020106金融
00067
00051
财务管理学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3
00079
00058
对外经济管理概论
保险学原理
市场营销学
00054
管理学原理
35
B020110国际贸易
00051
00045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企业经济统计学
05844
00096
国际商务英语
外刊经贸知识选读
00055
00102
企业会计学
世界市场行情
00098
国际市场营销学
36
B020202工商企业管理
00067
00051
00150
财务管理学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金融理论与实务
00149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151
00054
企业经营战略
管理学原理
00152
组织行为学
37
B040108教育学
00464
中外教育简史
00469
教育学原理
00449
00452
教育管理原理
教育统计与测量
00468
德育原理
38
B050410美术教育
00037
美学(加)
00744
美术鉴赏
00746
美育概论
00747
美术教育学
39
C050305新闻学
00662
新闻事业管理(加)
00182
00658
公共关系学
新闻评论写作
00321
中国文化概论
00660
00642
外国新闻事业史
传播学概论
40
B050104秘书学
00320
00051
领导科学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321
中国文化概论
41
B040107教育管理
00449
00452
教育管理原理
教育统计与测量
42
B040102学前教育
00401
学前比较教育
00882
00887
学前教育心理学
儿童文学名著导读(加)
00402
00398
学前教育史
学前教育原理
43
B080307机电一体化工程
02194
02199
工程经济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02197
02240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02243
02202
计算机软件基础(一)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00420
02241
物理(工)
工业用微型计算机
44
B100702护理学
03004
03006
社区护理学(一)
护理管理学
00182
03202
03008
公共关系学
内科护理学(二)
护理学研究
03200
预防医学(二)
03011
儿科护理学(二)(加)
45
B020121调查与分析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8
市场营销学
02628
00139
管理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加)
46
B020119餐饮管理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182
公共关系学(加)
47
B020232劳动和社会保障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147
人力资源管理(一)
00034
社会学概论(加)
48
B080709计算机网络
04751
02331
计算机网络安全
数据结构
02335
04735
网络操作系统
数据库系统原理
02379
04742
计算机网络管理
通信概论
04747
Java语言程序设计(一)
49
B082208计算机信息管理
02142
00910
数据结构导论
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
04735
02375
数据库系统原理
运筹学基础
04737
C++程序设计
02628
02378
管理经济学
信息资源管理
50
B020229物流管理
00147
00151
人力资源管理(一)(选)
企业经营战略(选)
00098
00152
02628
国际市场营销学(选)
组织行为学(选)
管理经济学
51
B040125义务教育
(初中语文方向)
00015
英语(二)(选)
52
B040125义务教育
(初中数学方向)
00015
英语(二)(选)
53
B040125义务教育
(初中英语方向)
00015
英语(二)(选)
54
B040125义务教育
(小学教育方向)
00464
中外教育简史
基金项目:辽宁医学院2010 年度立项课题(2010A33);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 年度立项课题(JG11DB171);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2012 年度医学教育研究立项课题(2012-QK-3)。
我国在上世纪80 年代,开始引入全科医学的概念,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教学体系[1]。目前,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都已经开设了全科医学概论选修课、限选课或是必修课,该课程可以帮助医学生树立整体的医学观,可以帮助医学生形成系统的全科医学理论体系,了解全科医生的服务模式,从而为学生将来走入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2-3]。我校从2007 年开始在全院本科生中开设了全科医学概论选修课,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教学模式方面深感目前以授课为基础即“单项灌输”的传统教学方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学效果也一般。因此,为了在现有的条件下促进全科医学概论选修课教学效率的提升,我们在2010 年开设的选修课中尝试引进了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即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法[4],以期通过PBL 教学法的有效实施,为学生创造更丰富的学习途径,促进全科医学概论选修课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PBL 教学模式下教师及学生角色的转变
在PBL 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都发生了较大的转变。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负责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和评价,同时对学生遇到的困难进行指导,将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而学生课堂中主体的地位也可以获得充分体现,同时学生也有了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可以使学生对学习的知识随时进行深化记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 教师角色的转变
首先,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对自身在课堂中组织者和指导者的定位进行明确,为学生创造更多课堂学习的空间;其次,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尤其是与临床医学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教师学习能力的提升,可以有效的促进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同时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出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为PBL 教学模式的应用创造更多基础;第三,在应用PBL 教学法时,教师需要对教学案例以及比例的选择做出适当的筛选,并且针对病例选择合适的问题,通过良好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最后,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根据不同的病例引导学生开展相应的提问,也可以针对他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病例进行探讨,这种问题情境的创设,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开展学习,会激发出更多的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理论思想,这对于学生日后参与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 学生角色的转变
首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习惯了被动的接受知识,简单的重复和记忆等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帮助甚小,因此在PBL 教学模式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也需要由以往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和参与解决问题的讨论;其次,学生的职能也发生了转变。一方面,学生需要不断拓宽自己获取知识的途径,从以往单纯来自教师传授的途径,转变为自己上网查阅、听讲座、参与讨论以及反思等途径获取。另一方面,则需要在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懂得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并且主动与其他学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共同承担学习的责任和义务,有利于课堂学习效果的显著提升。
二PBL 教学法实施内容及设立问题的原则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PBL 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且对于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都会产生明显的影响。所以,PBL 教学法在进行内容设置时,除了与教学目标相关的理论和临床知识外,还包括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人际沟通交流能力、分析及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等多方面的教学目标,将这些目标进行综合考虑,才能确定最为合理的教学内容。
在PBL 教学模式运用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有:第一,确定PBL 教学模式的实施与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相匹配,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第二,保证PBL 教学法的实施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尤其是在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培养;第三,明确教学目标,可以考虑在一次小组讨论中将学生定位于一个或者多个教学目标上,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
三PBL 的实施方法
PBL 教学法的实施,应当坚持以能力为导向的基本原则,着重培养医学生的临床能力[5]。目前,我国医学类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的是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是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如何有效的实施PBL 教学法显得十分重要。PBL 教学法又称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将学习内容与某个具体的案例结合,将其设置成为特定的情境,学生通过思考和观察发现其中包含的信息,并且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深入探索。从本质上说,PBL 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驱动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思维技巧的教学过程。
在PBL 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笔者将学生按照6~8 人一组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由学生推选出一名小组长和一名记录员,组长负责主持和协调小组内讨论,记录员负责对主要问题和讨论结果进行记录,具体的实施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阐明术语
对于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专业术语,以及超出学生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进行明确指出,由教师进行说明,并且由负责记录的学生将问题记录,当小组内讨论结果不理想时,由负责记录的学生将问题列出。
2 明确问题
对于小组需要讨论的问题,应当经过小组成员讨论后进行记录和明确,带着问题开展学习活动可以更有针对性,也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3 集体讨论
对于在小组内讨论没有得到明确答案的问题,可以做出记录,然后再通过集体讨论,以此获得相应的问题解决方案,并且由记录员将其涉及到的知识范围和尚待扩展的知识结构进行记录。
4 设计解决方案
对问题相关的章节和内容进行复习,然后由学生针对问题进行答案的讨论和解决方案的设计,并且做好相应的记录。
5 阐述学习目标
经过上述讨论后使组内在学习目标上达成一致,教师在此时可提供指导及适当的引导,从而确保学习目标具有全面性、适当性及可完成性。
6 信息检索
搜集每个学习目标相关的知识,教师可在本阶段指导学生选择数据库及检索的方法,并教授学生如何组织、整理搜集到的信息等。
7 综合
当学生将收集的信息和资料进行综合以后,再次进行讨论,并且针对某一个具体的个人或家庭健康问题或社区常见健康问题提出处理方案及建议,学生之间可以对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评价,再由教师对整个学习过程和成效进行评估。
8 成果分析
为了保证PBL 教学法的有效实施,在全科医学概论教学中,需要结合全科医学的相关概念、知识和基本原则,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加入疾病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有效掌握社区常见疾病诊治的关键点以及健康照顾方案[6-7]。通过在全科医学概论中应用PBL 教学法,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获得显著提升,学生的循证医学知识、查找与应用文献的能力、自学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都有较大提高,而且在整合病史、分析和诊疗疾病、临床思维能力上都有了明显改进。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论述了PBL 教学模式下教师及学生角色的重要转变,进而阐述了PBL 教学法实施内容及设立问题的原则,最后着重探讨了全科医学概论教学中PBL 的实施方法和应用效果。通过本文论述可以得到以下结论:PBL 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灵活、开放的教学方法,将其合理运用到全科医学概论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使学生对全科医学理论有更深入、更扎实的掌握;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而且通过将典型案例用情境创设的方式开展小组讨论学习,弥补了我国目前临床实习和社区见习中病人缺乏的不足,有利于实现医学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嵬,杜娟,郭爱民,崔树起,路孝勤.国内外全科医学专科医师制度探讨[A].2010 年中国卫生人才发展论坛论文选编[C].2010.
[2]何颖,王德肖.医学院校全科医学教育对医学生基层医疗择业与兴趣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4(13):1521-1523.
[3]张涛,塔方欣,高艳,祝春梅.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初探[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31-33.
[4] 邢文华,林晓嵩.PBL 教学法在全科医学理论教学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3):63-64.
[5]邓益帼,章敏之,李春华,杜伟钊,梁淑贤.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0(z2):383-384.
一 PBL教学模式下教师及学生角色的转变
在PBL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都发生了较大的转变。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负责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和评价,同时对学生遇到的困难进行指导,将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而学生课堂中主体的地位也可以获得充分体现,同时学生也有了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可以使学生对学习的知识随时进行深化记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 教师角色的转变
首先,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对自身在课堂中组织者和指导者的定位进行明确,为学生创造更多课堂学习的空间;其次,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尤其是与临床医学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教师学习能力的提升,可以有效的促进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同时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出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为PBL教学模式的应用创造更多基础;第三,在应用PBL教学法时,教师需要对教学案例以及比例的选择做出适当的筛选,并且针对病例选择合适的问题,通过良好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最后,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根据不同的病例引导学生开展相应的提问,也可以针对他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病例进行探讨,这种问题情境的创设,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开展学习,会激发出更多的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理论思想,这对于学生日后参与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 学生角色的转变
首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习惯了被动的接受知识,简单的重复和记忆等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帮助甚小,因此在PBL教学模式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也需要由以往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和参与解决问题的讨论;其次,学生的职能也发生了转变。一方面,学生需要不断拓宽自己获取知识的途径,从以往单纯来自教师传授的途径,转变为自己上网查阅、听讲座、参与讨论以及反思等途径获取。另一方面,则需要在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懂得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并且主动与其他学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共同承担学习的责任和义务,有利于课堂学习效果的显著提升。
二 PBL教学法实施内容及设立问题的原则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PBL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且对于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都会产生明显的影响。所以,PBL教学法在进行内容设置时,除了与教学目标相关的理论和临床知识外,还包括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人际沟通交流能力、分析及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等多方面的教学目标,将这些目标进行综合考虑,才能确定最为合理的教学内容。
在PBL教学模式运用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有:第一,确定PBL教学模式的实施与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相匹配,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第二,保证PBL教学法的实施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尤其是在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培养;第三,明确教学目标,可以考虑在一次小组讨论中将学生定位于一个或者多个教学目标上,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
三 PBL的实施方法
PBL教学法的实施,应当坚持以能力为导向的基本原则,着重培养医学生的临床能力[5]。目前,我国医学类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的是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是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如何有效的实施PBL教学法显得十分重要。PBL教学法又称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将学习内容与某个具体的案例结合,将其设置成为特定的情境,学生通过思考和观察发现其中包含的信息,并且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深入探索。从本质上说,PBL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驱动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思维技巧的教学过程。
在PBL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笔者将学生按照6~8人一组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由学生推选出一名小组长和一名记录员,组长负责主持和协调小组内讨论,记录员负责对主要问题和讨论结果进行记录,具体的实施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阐明术语
对于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专业术语,以及超出学生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进行明确指出,由教师进行说明,并且由负责记录的学生将问题记录,当小组内讨论结果不理想时,由负责记录的学生将问题列出。
2 明确问题
对于小组需要讨论的问题,应当经过小组成员讨论后进行记录和明确,带着问题开展学习活动可以更有针对性,也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3 集体讨论
对于在小组内讨论没有得到明确答案的问题,可以做出记录,然后再通过集体讨论,以此获得相应的问题解决方案,并且由记录员将其涉及到的知识范围和尚待扩展的知识结构进行记录。
4 设计解决方案
对问题相关的章节和内容进行复习,然后由学生针对问题进行答案的讨论和解决方案的设计,并且做好相应的记录。
5 阐述学习目标
经过上述讨论后使组内在学习目标上达成一致,教师在此时可提供指导及适当的引导,从而确保学习目标具有全面性、适当性及可完成性。
6 信息检索
搜集每个学习目标相关的知识,教师可在本阶段指导学生选择数据库及检索的方法,并教授学生如何组织、整理搜集到的信息等。
7 综合
当学生将收集的信息和资料进行综合以后,再次进行讨论,并且针对某一个具体的个人或家庭健康问题或社区常见健康问题提出处理方案及建议,学生之间可以对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评价,再由教师对整个学习过程和成效进行评估。
8 成果分析
为了保证PBL教学法的有效实施,在全科医学概论教学中,需要结合全科医学的相关概念、知识和基本原则,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加入疾病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有效掌握社区常见疾病诊治的关键点以及健康照顾方案[6-7]。通过在全科医学概论中应用PBL教学法,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获得显著提升,学生的循证医学知识、查找与应用文献的能力、自学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都有较大提高,而且在整合病史、分析和诊疗疾病、临床思维能力上都有了明显改进。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论述了PBL教学模式下教师及学生角色的重要转变,进而阐述了PBL教学法实施内容及设立问题的原则,最后着重探讨了全科医学概论教学中PBL的实施方法和应用效果。通过本文论述可以得到以下结论:PBL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灵活、开放的教学方法,将其合理运用到全科医学概论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使学生对全科医学理论有更深入、更扎实的掌握;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而且通过将典型案例用情境创设的方式开展小组讨论学习,弥补了我国目前临床实习和社区见习中病人缺乏的不足,有利于实现医学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嵬,杜娟,郭爱民,崔树起,路孝勤.国内外全科医学专科医师制度探讨[A].2010年中国卫生人才发展论坛论文选编[C].2010.
[2]何颖,王德肖.医学院校全科医学教育对医学生基层医疗择业与兴趣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4(13):1521-1523.
[3]张涛,塔方欣,高艳,祝春梅.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初探[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31-33.
[4] 邢文华,林晓嵩.PBL教学法在全科医学理论教学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3):63-64.
[5]邓益帼,章敏之,李春华,杜伟钊,梁淑贤.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
2010(z2):383-384.
关键词 卫生服务 和谐模式 社区(全科)医生 培养
在最近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疗服务体制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构建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工合理、配合密切、互为补充、双向转诊的新型城市医疗服务体系”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工作的重点。笔者理论结合实践,积极构建了一个新型特色卫生服务模式,即“54321模式”,并就如何实施该模式培养合格社区(全科)医生方面进行了研究。
构架新型特色模式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构架新型特色模式的总的指导思想是,卫生服务系统实施“公平优先,逐渐达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的目标。具体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如下。
医疗卫生保健体系和制度的改革是决定新模式改革的方向盘 目前,国家已经明确表示,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应该以公有制为主导。这就给新模式改革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如何在理解政策的基础上深层次地改革目前医疗卫生体制的运行机制。
人口结构和疾病谱的变化是新模式改革的晴雨表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社会的特点是慢性病发生率高、病程长、疾病负担重;另外,目前疾病谱已经由原来以生物性疾病为主的态势转变为以慢性病为主的态势。
社会经济文化的地区性差异,决定服务人群的特点,这也是调整新模式改革的指南针鉴于中国地方大,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特有的卫生区情,各个地方卫生机构必须根据自己的特殊区情调整自己的改革思路,以便满足居民的需求,提高居民的满意程度。
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状况是新模式改革的支撑力量在医疗卫生改革的大潮中,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的强弱是决定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
新型特色卫生服务模式,即“54321”模式的构架和解析
模式构架“54321”模式的构架:5定,即定首诊医院(社区)、医疗保险费用、医疗质量、公共卫生、服务人群:4付,即政府、保险机构、医院(社区)和个人4方付费:3督,即政府、居民、社会(第三方)进行监督;2转,即首诊医院(社区)和综合性医院双向转诊:1考,即1年1次考核。
模式解析在5定方面:定首诊机构要注意的是首诊机构应该不分形式和体制,实施介入制度:不管机构是医院还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经过考核和准入达到要求就可以承担该重任。医疗保险费用的确定要考虑付费形式,即是按照项目付费还是按照病种付费,同时要考虑付费比例,就是在不同的医院(社区)就诊要有不同的报销比例。医疗质量要保证,不管在医院还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应该按照临床指南实施临床治疗。公共卫生首先要界定服务项目,在界定服务项目的基础上,对每一个项目进行流程化管理。服务人群的确定可以按照两个方面进行试点,一是按照行政区划,即利用行政人口的划分开展服务,例如在城市以街道办事处的区划开展工作;二是可以按照服务的可及性开展服务,例如可以利用15分钟服务圈进行区划开展工作。
在4方付费方面:首先是政府要提供公共卫生经费,公共卫生经费的数量要先论证公共卫生的项目,在此基础上要进行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流程化研究,然后制定费用的标准。保险机构付费是关键环节,不仅要测算数量,更重要的是确定保险付费的起步线、共付线和封顶线。机构即首诊医院(社区)进行付费是增加机构费用意识,当一旦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同时又有总额拨付的形式,经费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实施首诊医院(社区)进行在一定的情况下付费有助于经费的控制。个人方付费,主要目的是增加个人费用意识,要告诉人们,在任何情况下,政府在医疗方面都不能全部免费,人们要支付一定比例的医疗费用。
在3方监督方面:首先是政府监督,重点在机构的介入监督,机构的运行监督和机构的产出监督不如在反应性方面,政府要监督机构的第一时间救助病人的能力。居民监督的关键是在满意度和幸福度方面,社区居民在获得服务后的感受是该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社会(第三方)重点评价机构服务的反应性,特别在“以人为本”的流程化服务方面是否合理和和谐。
在双向转诊方面:首诊机构和综合性医院双向转诊重点要考虑3个方面,第一是双向转诊的政策层面,比如医疗保险机构和政策的介入,卫生行政的干预和政策界定;第二是制度方面,双向转诊的双面机构要有一定的制度约束,比如进行契约式管理和实施:在形式方面要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在人才培养、人才带教等方面的考虑。
培养合格社区(全科)医生
高等医学院校在当前的社区(全科)医生培养中的责任高等医学院校在当前的社区(全科)医生培养中应该扮演一个什么角色呢?笔者从1996年开始研究在高校社区(全科)医生的培养问题,认为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应该具备以下几种架构:①高等医学院校应成立社区(全科)医学教学机构或研究机构;②高等医学院校应该具备专门的社区(全科)医学师资,从事社区医学理论和技能的教学;⑧高等医学院校应该具备系列的社区(全科)医学教学参考书;④有条件的高等医学院校应该成立社区(全科)医学系;⑤如果有可能,应该在少数高等医学院校培养社区(全科)医生(5年制本科)。
社区(全科)医学高等教育的可能性和可行性①社区医学高等教育是时代赋予的责任。②社区(全科)医学高等教育是确立信念的重要前提。相比专科医生,社区(全科)医生的最大问题就是理念问题。设想一个经过5年专科培训的临床医生,在毕业后再经过多长时间的在职培养,想在观念上转变生物医学的理念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的理念是非常困难的,实践上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相反,一个经过5年社区医学培养的医生,从理念上已经奠定了社区(全科)医生的基础,社区(全科)医生的根基已经夯实,毕业后不仅人可以在社区工作,心也能留在社区,实践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③社区(全科)医学高等教育已经具有重要的实践基础。从1998年来,笔者在江苏省一些高等医学院校进行了实践,8年来培养几百名社区医生,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经验,充分表现了社区(全科)医学高等教育的生命力。
社区医学(全科)高等教育的方式和模式
高等医学院校在职非学历教育 首先高等医学院校应该有在职非学历教育的方式,主要是对地方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卫生工作人员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培养方式;具体课程包括社区医学概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现代社区医学等教科书;主要目的是使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了解社区医学的理论和思想,具有基本的社区医学技能。
高等医学院校在职学历教育 高等医学院校在职学历教育的方式主要培养对象是具有中专学历较年轻的在职医生,经过成人高考后入学,通过3年正规社区(全科)医学学习,并结合临床实习和社区调查研究实践教学,使其达到社区医
生的要求,并授予一定学历。
高等医学院校5年制社区医学(全科医学)教育 高等医学院校社区(全科)医学教育的培养对象是参加高考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后入学,经过5年(本科)的社区(全科)医学正规学习,并结合临床实习和社区调查研究实践教学,使其初步达到社区(全科)医生的要求;课程包括:①生物医学基础:②临床医学:主要包括诊断学、药物治疗学、临床常见病症处理、急救学、中医学和老年病学等,约占总学时数的50%。⑨行为医学:主要开设社会医学、流行病学、社区医学、社区医学概论、社区卫生服务技能学、医学心理学、卫生学和卫生管理学相关学科等,约占总学时数的30%。
实践运作在实践层面,总的原则是临床技能通科化,社区技能社会化。在职非学历教育的方式,应该有一定的社会实践时间,实践时间由各地具体制定。在职学历教育的方式要严格实践的时间,一般要有1年左右的时间在社区和一定级别的医院实践,在临床实习要以大科室为主线,辅以小专业;在社区方面,要加大实习力度,预防机构、科研机构、城市社区等都要作为实习机构,实践内容应包括家庭病床、远程会诊、社区服务、医院内感染、信息管理、社区调研、卫生防病和妇幼保健等基本知识。
社区(全科)医学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设想
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制定和完善规划 首先是政府部门要结合卫生行政和高等院校,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完善规划,有关部门要建立社区(全科)医学培训网络和有效的运行机制,保证社区(全科)医学师资培养、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和教材开发的经费投入:各有关部门要密切协调,医学院校和卫生机构要积极参与,把社区(全科)医学教育纳入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和医学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把人才培养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统筹考虑,协调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建设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中建立了很多新型的社区,甚至广大的农村社区都在如火如荼地建设。短时间内如此多的社区建设起来,就必然需要大量专业的管理与服务人员。政府社会职能中有一点就是加强社区建设,政府为实现这一职能,就需要通过社区管理与服务的专业人员来提供专业化的管理与服务,比如提供养老、医疗、基本生活服务,推动将来社会保障福利体系的的实现,均离不开社区管理与服务。《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2000年11月3日)中就已经指出“社区建设需要大批专业的社区工作者”,“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社区开展专业化管理与服务的诉求也越来越高,也就意味着社区管理服务工作的职能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而如何提供更多专业性的人才就取决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本文将就如何在加强高职院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建设进行探索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山西省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社会供需情况分析
(一)本专业人才需求情况
山西省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从2008年开始起步,经过近十年发展,社会工作的认知度和影响度得到明显提高。近几年,政府对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那些综合能力较强,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实践型人才,更容易适应将来社会的发展,其发展空间也毋庸置疑,并最终成为专业化的城市管理专家。按照《山西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表述:我省社会工作人才总量到2020年达到6万人,其中医务社会工作者达到1400人,教育辅导和青少年社工达到9400人,城乡社区建设和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达到22700人;而目前我省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每年培养的毕业生才近500-600人,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未来省内对高层次、应用型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需求缺口很大。就目前的专业化人才供给而言,山西省还比较缺乏这方面的人才。那么,加强高质量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供给,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就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必然选择。
(二)本专业人才供给情况
政策支持方面,《山西省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这一文件中明确提出:加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支撑。推动建立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社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对接机制,依托高校资源,鼓励支持社区业务骨干采取进修、短训、函授、自学考试等形式进行专业培训,支持社区工作人员参加社会工作专业在职教育。贯彻落实《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晋政发〔2012〕5号),鼓励和引导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基层岗位就业工作。可见,在政策方面,政府为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发展给予了较大的支持。在高校专业设置方面,目前山西省的高等院校中仅有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山西管理职业学院2所高职院校开设有此专业,其他本科院校开设相关专业(主要为社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的仅有5所,每年所培养的毕业生数量非常有限。本科院校更侧重于理论方面的教学。这7所高校每年培养社工类人才仅五、六百人,只占到该专业人才需求量的十分之一,其中仅有不到五成的学生选择了专业对口的工作,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特别是缺乏了解基层、扎根基层,能够为社会服务的实践型专业人才。现有相关社会组织及专业人才供给量方面,据相关资料显示,山西省目前登记注册的社会工作组织不到40家,而全国有6000多家;截至2016年底,全省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的持证人员3120人(其中社会工作师1157人、助理社会工作师1963人),仅占全国的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居民对社区管理与服务专门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强,专业人才紧缺,因此高职院校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更多理论扎实、技能过关、素质过硬的专业人才就显得尤为紧迫。
二、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是:首先,目前山西省内开设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仅有2所高职院校,其余的为山西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太原科技大学5所本科院校拥有相近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模较小;其次,该专业毕业学生中仅有10%-30%的学生选择从事本专业学相关的工作,其余大部分学生则选择从事非本专业的其他工作,因此导致人才严重流失,未能较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最后,在人才培养方面重理论、轻实践,人才培养未能真正与职业标准相结合。具体原因如下:
(一)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
首先,由于山西省内目前开设该专业的院校不多,课程设置方面针对性不强。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应用性,以适应社会对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但目前大多数院校开设的社区与服务专业课程设置缺乏方向性。
(二)专业实践、实习方面存在问题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更强调实践型人才的培养,但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教学一直不自觉的被放在主导地位,而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有时甚至被忽略,导致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较弱。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作为一门对实践要求较高的专业,必然需要较为完善实践课程体系。而目前大多数院校缺乏专门的实训教室和实习基地。实践教学的质量不高,如实习仅仅是简单的了解工作环境、程序,缺乏实地工作体验。这样很难切实的了解该专业工作中所需要的基本技能,难以和所学到的理论相结合,也不能较好的地掌握实践技能。
(三)专业教师队伍难以满足专业教育的发展
由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起步较晚,1988年国家教委先批准了北京大学设立社会工作专业,1991年7月5日,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宣告成立,并于1992年正式加入国际社会工作者协会,并将此视为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开端。目前,该专业的代课教师多为从事行政管理、公共管理等方面专业的教师,真正从事该专业教学的教师则少之又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育的发展。
三、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建设的建议
(一)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特色定位
高职院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旨在为社区的建设提供专业化的基层工作人才,人才培养要突出“管理”与“服务”的双重理念,培养能够满足社区建设人才需求的,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社会保障业务能力,信息整合、获取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社区管理与服务中的日常问题的能力等基本技能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在专业特色方面,本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公共管理的专业背景,掌握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及社区服务专业技能。鉴于高职学生的特点,在人才培养中应该在强调社区管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体现社区服务的特点,将社会工作的价值、理论和技巧引入课程中,在培养专业认同感的前提下,以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实现人文社会科学与应用技术教育的结合,实现“专业与职业一体,学业与岗位融通”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注重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首先应该具备一种基本价值理念:尊重个人价值和尊严,尊重个人的独特性、个人意愿等,特别是在处理一些问题时尊重案主自我决定的权利,引导案主认识自我并积极发掘自身潜力的能力等。在基本价值理念的指导下,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应该具备社区宣传与教育能力、社区服务能力、社区建设能力、社会保障能力、物业管理能力、社区调解能力、社区日常行政性事务处理能力七个方面的能力。以上七个方面的能力需要相应的理论课设置来使学生掌握基本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基本技能,其中包括社会工作、社会学概论、行政管理等基础知识,社区建设理论与服务、社区工作实务与管理、社会调查与预测公共关系、谈判技巧等专业知识。
(三)构建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
为实现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基本的理论及实践技能,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为主线,构建以素质教育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三大模块的课程体系。素质教育课程主要由思想品德修养、大学英语、网络与办公自动化综合应用、文书写作与办公事务处理等素质类课程构成;专业理论课程主要由社会学概论、社会保障实务、行政管理、社会调查与预测、社会心理学、公共关系、谈判技巧、物业管理概论、社区工作实务与管理、社区建设理论与服务等核心课程构成;实践教学课程则由顶(跟)岗实习及毕业设计、物业管理实训、社区活动策划实训等课程构成,以此来构成立体式的知识结构。
(四)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1、强化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外实训相结合,尤其重视岗位实训,不断强化职业能力。一方面要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其中包括资金、人力方面的投入,建立专门的社区管理与事务实训基地,用于专业实验教学及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要加强与社区相关各方面资源的联系,建立充足的校外实践基地。如联系学校附近的社区、养老机构及其他社会福利机构,也可与一些社会工作组织进行联系,使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积极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并直至建立长期联系。目前,山西省已孵化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有281个(其中登记注册37个,社区备案244个),可为本专业建设提供较多的实践机会。2、发挥校内社团等学生组织的作用,使学生发挥积极性,以社团的名义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种实践形式下,也需要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社会帮扶和社会救助活动,锻炼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以社会工作者或社区管理者的眼光、角度、思维去解决专业性问题,在实践中增强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3、鼓励学生毕业时考取相关执业资格证书。任何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实现学生的人生价值,因此鼓励学生在掌握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可考取相应的资格证书,如物业管理员资格证、速录证书、办公自动化技术等方面的证书,也可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关键字:慕课;酒店管理概论;微课程;ADDIE
基金项目: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级教学建设项目(编号:A106011401166,A10601150261)
中D分类号:G42
前言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 教育领域也随之产生了巨大的变革。2008 年开始,Coursera,Udacity 和 edX 三大在线课程网站联合世界知名大学包括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密歇根大学等展开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简称 MOOC“慕课”),提供各类免费课程,与众多在线学习者共享高端前沿知识资源,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微型移动学习的需要,获得了空前巨大的成功[1]。同样,我国教育部也密切关注慕课的发展,积极推动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讨论,以开放、包容、务实的态度,鼓励高校和社会参与者兴利避害,共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和课程平台,促进其在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改革等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正是基于这个大背景,本文选取了《酒店管理概论》这门课程进行微课程的设计开发研究,从而为慕课环境下专业课程的开发研究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1.慕课的内涵与特点
微课程的主要理念是运用建构主义,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在课程中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首创了声名远播的“一分钟的微视频”的“微课程”(Micro lecture)。MOOC 的主要构成是 10-15 分钟时长的课程视频,是近年来在线学习以及网络课程开始关注的一种新型课程形态―――微课程[2]。课程主要由分段式观看教学视频、阶段性小测验和即时网上辅导反馈、网上提交和批改作业、网上社区讨论、虚拟实验室等方式组成,并按照学生学习规律来设计教学内容和进程。
慕课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开放性和灵活性。MOOC对教育变革的主要影响就在于它所传递的信息社会的一个基本理念:任何人、在任何地方、在任何时候可以学到任何知识。突破了传统学习的时空限制,同时可以利用手机移动终端等随时随地开展学习。(2)专业性与权威性。MOOC课程由世界范围内的名校名师主讲,“名校+名师+名课”效应更加能吸引学习者。当前MOOC课程吸引了世界范围内知名高校的著名专家学者参与。他们精心选择课程知识的核心内容或专题,利用最新科技将视频等学习资料发送到互联网上供学习者选择。(3)互动性和实用性。学习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活动,学习是连接各类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MOOC吸引了大量在线学习者,这些学生学完了课程并活跃于相关的网络社区中组成学习共同体,互动交流,互帮互助。“慕课”教学将传统的大班授课有效转变为小组讨论模式,使得师生关系更加平等化,有利于学生能动作用的发挥。
慕课的发展也引发了大家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有学者认为互联网时代慕课日后会成为主流教学平台,校园乃至教师角色将会有很大改变,慕课将取代传统面对面教学模式;也有学者坚信慕课只会是教育模式的补充和更新,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育模式[3]。慕课的出现确确实实影响着当代教学模式,如何利用好这一平台,每个学科可能都有自己的见解,如何利用慕课更好的开展有效专业教学才是关键。
2.酒店管理概论课程的特征
《酒店管理概论》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酒店管理的基本原理,全面了解酒店管理的基本概况。酒店管理概论课程具有以下特征:(1)内容多样化。酒店管理课程知识结构多方面,并且其内容之间相关程度不是很高。(2)知识点模块化。以酒店客房清扫服务为例,可分为以下几个流程:卫生间清洁、客房抹尘、中式铺床、吸尘等各个小模块。(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前,多数学校在进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时,都按照“理论 + 技能”的模式。同样酒店管理课程也需要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课程设计。
3.慕课与酒店管理概论课程的匹配分析
3.1实现学生随时随地的开展酒店管理知识点模块化学习。
一方面,酒店管理课程知识点的模块化,以及具有项目化教学的特点,特别适合慕课的特点。另一方面,现在无线网络在高校校园也基本实现全覆盖,开展微课教学最基本的条件俨然形成。
3.2实现学生酒店专业知识与情景教学的融合
酒店管理概论课程作为学生对酒店认知的入门课程,学生对专业和职业的认识均处于模糊阶段。星级酒店管理中的服务氛围和技能无法用语言进行简单描述,也无法激发学生兴趣。微课程将知识点精炼化、片段化,用多种形象的表现方式让学生融入职业氛围中,更好地掌握知识。
由此可见,慕课与市面上的“网校”和网络视频开放课程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即更关注课程的价值,让学生具有真实的学习环境体验,关注如何使学生从中获益。
3.3为学生搭建交互式学习交流平台
在微课学习过程中,微课平台除了有丰富的视频资源外,还有供学习者选择的线上交流机会。同时,平台中存在很多在线论坛和学习小组,通过各种交流,可以克服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陌生感和距离,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以便教师能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适时答疑解惑,提升教学效率。同时,学员间“互相评分” (peer grading) ,能够加强学员间的交流和互动”。
4.酒店管理微课程设计原则
4.1强调资源整合
由于酒店管理课程分为理论类型与技能类型,因此慕课设计也要强调这种专业特色分工。理论类型课程需要突出名校名师的概念,突出理论知识的扎实,可以尝试院校联合开发,打造酒店管理概论专业慕课课程,实现在线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技能类型强调的是产学研平台,与国际酒店集团管理公司合作,进行慕课的开发建设。
4.2强调模块化教学内容设计
微课程不等于课堂实况录像的一小段切片,不等于完整课堂的局部片段,其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将酒店管理概论课程知识点进行分拆,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要求,进行模块化教学内容的设计。此外,微课程的设计要体现情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3调全过程学习
酒店管理概论微课程设计要强调全过程学习,可以把慕课视频作为教学的线上环节,要求学生在课堂外观看视频和做练习,在线下课堂上则把重点放在师生们共同深入的互动交流、探讨,直至问题解决。这种“翻转课堂”模式有助于学生学到更加全面的知识,对学习的内容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5.《酒店管理概论》微课程设计的ADDIE模型
ADDIE模型是一套有系统地发展教学的方法。ADDIE模型就是从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发展(Develop)、执行(Implement)到评估(Evaluate)的整个过程。ADDIE模型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要学什么(学习目标的制定)、如何去学(学习策略的应用)、如何去判断学习者已达到学习效果(学习考评实施)。
5.1分析(Analysis)
内容包括学习者分析、课程内容分析、教学工具分析、教学环境分析等。这里面特别要注意:酒店管理概论课程的重点、难点、易错点的设计。一是结合酒店专业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二是分析酒店管理概论课程的知识内容,进行微课程的具体知识点内容开发。
5.2设计(Design)
内容包括知识点内容结构、表述方式、视觉设计等。结合酒店管理情景模式,进行微课程知识点设计。比如酒店各部门职能通过平铺直叙的方式进行表现,而酒店各部门服务技能通过服务场景的方式进行表达,让学生能够很好的将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包。
5.3制作(Develop)
内容包括选择方式、录制、后期加工、字幕等。微课程的制作不同于PPT等教学工具,专业老师很难掌握这些专门技能。这里的制作需要专业的慕课制作团队与授课团队进行合作,如同拍摄一部微电影一样,进行微课程各种场景、台词等制作。
5.4应用(Implement)
内容包括课前预习、课中辅导、课后总结等。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在课堂以外的其余地方,观看网络在线的微课程视频;课堂中,老师围绕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辅导,还可以与学生互动交流,开展深度的知识探索。这里需要注意将传统教学的解析式教学法与“慕课”教学模式的生动性紧密相结合,充分引导学生认识到酒店管理课程的多元性、灵活性。
5.5评价(Evaluate)
内容包括微视频评价、课程组织评价、教学效果评价等。基于慕课的微课程教学,将传统教学的两个过程――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正好颠倒,知识传授借助当前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后完成,知识内化则由老师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完成,随着教学过程的颠倒,课堂学习过程各个环节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同样教学评价体系也发生了转变,需要采用新的评价标准来适应微课程。
结束语
MOOC的不断兴起,对传统教学的挑战毋庸置疑,这一变化打破了学校、国界的大门促使学习成为了人类的基本人权,终身学习成为了可能。 MOOC带给我们的既有希望也有困境,机遇和挑战同行,优势和不足并存。因此如何以MOOC为代表的在线教育开设满足高等教育的需求,本文仅以酒店管理概论课程进行了一定的探索,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推广。
参考文献:
[1] 雷明化.基于 MOOC 的高职酒店管理微课设计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 (11):121-122.
[2] 张钰莎.探讨基于MOOC平台的《数据结构》课程设计与实现[J].现代计算机,2014(9):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