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资产价值确认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国有资产;资产价值;无形资产;管理核算
国有企业系关国计民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和支柱。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国有资产核算、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与增值,促进国有经济壮大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基于国有企业整体资产价值这一视角下,认为国有资产管理、核算中应注重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国有资产管理、核算应反映企业整体资产价值为落脚点
国有企业整体资产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又分为外购无形资产和自创无形资产。现行企业财务制度仅对有形资产和外购无形资产进行核算、管理、考核,而对在企业经营起着重要作用的自创无形资产价值却关注不够,主要是因为:
1.自创无形资产没有具体形态,难以明确管理及货币计量;
2.现行资产观认为资产都应该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取得的。
即使企业拥有了某项未来经济利益,如果没有明确的交易或事项,也不能确认为资产。这使得自创无形资产被排除在企业资产之外,从而使国有企业的自创无形资产未能得到真实的反映。换而言之,现行国有企业资产核算没有真实反映国有企业整体资产价值。因此,现行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和漏洞,其提供的相关信息可靠性、相关性失真。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企业的类型呈现多样性的特点,传统企业主要制造业为主,以生产、销售商品为经营方式赚取利润,资产形式主要是有形资产;而知识类企业主要以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获得利益,一般不进行生产、制造,其资产形式主要以无形资产为主,表现在:品牌、经营理念、管理制度、营销方式、人力资源等,以微软、思科、搜狐、网易等信息技术为代表企业,其无形资产是企业的核心资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类企业呈迅猛发展态势,代表未来世界经济发展方向,因此企业无形资产价值日趋重要,如按传统财务核算这类企业资产价值则大打折扣,从而使国有企业整体价值未能得到真实的反映。我们认为,国有资产核算与管理必然以企业整体资产价值为落脚点,并将企业自创无形资产纳入企业常态化管理当中,确保国有企业整体资产保值与增值。
二、国有资产管理应明确计量、核算企业自创无形资产价值
自创无形资产(商誉)作为国有企业整体价值的构成部分,其价值外部表现形式为企业收购价格与净资产公允价值之差,内在因素是企业自身经营形成的结果,来源于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经营管理方式、销售渠道、品牌、激励机制、壳资源等综合因素。自创无形资产价值分为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交换价值表现为市场价格,现行财务理论认为,企业在收购时商誉价值=企业收购价格-净资产公允价值,事情上,商誉贯穿企业经营始终,并不是在企业收购时表现出来,实践中商誉之所以没有计量,是因为商誉没有明确价格,无法进行计量,因此,从理论上讲企业在持续经营条件下,商誉价值也应该得到反映,为此,我们认为:
1.对于商誉计量与核算应该与商誉的价值属性保持一致
商誉价值属性决定于商誉计量方法,不同的商誉计量方法体现商誉不同价值属性,不同的商誉价值属性体现的价值量是不同的。因此,在商誉价值计量方法使用应根据反映会计主体的价值属性进行确定。如若反映企业整体资产的公允价值时,商誉应该采用总体评价法计量商誉的交换价值,而不能采用收益现值法,因为二者计量方法体现的价值属性不同,不同的价值属性不具有可加性、可比性,表现在价值量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同样,如若反映企业资产的在用价值,那么就应该用现值计量,而不能用公允价值代替现值,表现计量方法使用上,商誉计量应该采用收益现值法而不是总体评价法;
2.收益资本化法计量、核算商誉价值缺乏理论基础
(1)该方法无法体现商誉的价值属性。计量方法与价值属性之间存在一致性、相关性,计量方法是外在的,而属性是本质的,计量方法应该体现价值属性。采用收益资本化法计量商誉价值是何种价值属性,收益资本化理论未给以明确解释;
(2)收益资本化理论依据在于,收益是有资本产生的,因此收益与资本价值之间必然存在正向关系,因此当商誉作为资产时,必然表现为是一种超额收益价值,如果收益与资本价值发生不对称时或者未发生正向变化时,收益资本化理论缺乏依据,换而言之,企业如果没有超额收益价值则没有商誉的观点,与客观情况不符;
(3)企业的预期收益不是固态的,商誉价值也随企业经营发生变化,那末计量商誉价值时人为规定贴现率,不断不够准确、缺乏可验性,甚至其计量方法的可行性、科学性,价值信息的真实性都值得怀疑,因此在计量商誉价值时,不宜采用收益资本化方法。
3.企业存续期间商誉市价的计量
现行会计理论将商誉价值=收购企业投资成本-被并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事情上,商誉并不是在企业收购时发生,商誉贯穿企业经营始终,那么企业在持续经营条件下,商誉也应该明确计量、核算,由于企业在持续经营情况下由于并不存在商誉收购价值,因此应将企业现时的股权价值作为收购价格予以考虑。特别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股权上市后,已经变成金融产品,股票交易价格形成了上市公司股权价值(所有者权益价值),股票交易背后实际上反映上市公司在持续经营情况下近视的收购价格,因此,在持续经营情况下,笔者认为,商誉市价=股权市价(所有者权益市价)-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
三、国有资产在持续期间存在资产减值与升值,并不存在折旧或者摊销的问题
现行的财务核算认为,企业的固定资产长期参加生产经营而仍保持其原有的实物形态,但其价值将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而逐渐转移到生产的产品成本中,构成了企业的费用。因而,随着固定资产价值的转移,以折旧的形式在产品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折旧也是一种费用,只不过这一费用没有在计提期间付出实实在在的货币资金,但这种费用是先期已经发生的支出,而这种支出的收益在资产投入使用后的有效使用期内体现,无论在权责发生制还是收付实现制,计提折旧都是必需的!因此如果不计提折旧或不正确的计提折旧,都将对企业计算产品成本或营业成本计算损益产生错误的影响。同时,固定资产的磨损分为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其理论依据是固定资产在生产经营中有损耗,并且成本、费用发生流转到产品当中,实现收入、费用配比,对转移的到产品那部分损耗进行补偿。如果该固定资产不是用于生产产品,则不能发生转移,那又如何配比呢?如果该固定资产在存续期间未发生损耗,那来的成本、费用呢?如果该固定资产在存续期间,不但没有损耗且发生升值,还计提折旧的话。显然,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缺乏理论依据。因此,笔者认为,资产在后续计量只存在升值或者贬值,不存在折旧的问题。对资产的减升值应反映在价值变动科目或者商誉。摊销指对除固定资产之外,其他可以长期使用的经营性资产按照其使用年限每年分摊购置成本的会计处理办法,与固定资产折旧类似。摊销费用计入管理费用中减少当期利润,但对经营性现金流没有影响。同样,对类似无形资产也一样存在升值或者贬值,不存在摊销情形,由于土地使用权未来存在较大的升值空间,就更不应该出现摊销的问题。因此资产持续期间要么升值要么减值,不存在折旧或者摊销的问题。
四、国有资产减(升)值判断标准及依据
现行财务核算理论将资产减值定义为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这里的资产,除了特别规定外,包括单项资产、资产组。资产组,是指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其产生的现金流入应当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产生的现金流入。资产减值会计的核心问题是可收回金额的计量。新准则借鉴了国际准则的做法,引入公允价值。要求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应当按照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一般认为;资产减值的确认标准有三种:
1.永久性标准即对在可预见的未来不能恢复的资产减值给予确认。这个标准虽然避免了确认暂时价值波动形成的损失,但需要会计人员对暂时减值与永久减值进行判断。
2.经济性标准即资产负债表日若资产账面价值低于可回收金额则确认其减值。它能如实反映资产负债表日资产的价值,避开了采用职业判断区分资产减值类型的难题,便于操作。
3.可能性标准即要求对可能的资产减值予以确认,其目的主要在于与历史成本保持一致,避免对不必要减值损失的确认。
【关键词】会计准则;资产评估;无形资产价值
一、引言
随着科技进步,人们对于知识型、权力型等无形资产的加大投资,无形资产无疑在现实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企业发展也逐渐依赖于无形资产。在此,对无形资产的会计确认、计量和信息披露的探讨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当前会计准则对于无形资产的规范也存在些许问题,本文将从会计和资产评估角度来对无形资产价值确认、计量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结合两者,寻求无形资产在企业中的最佳确认、计量。
二、会计准则和资产评估准则对于无形资产的确认的差异比较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对无形资产的定义为: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而在《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中规定:本准则所称无形资产,是指特定主体所控制的、不具实物形态、对生产经营长期发挥作用且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显然从两者对于无形资产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其对于无形资产的确认存在着不同口径,主要表现在:1.确认标准的不同。从上面的定义中可知道,两者对于无形资产的确认标准不同。2.无形资产价值计量、评估的不同。在准则中,初始计量采用了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的双重计量属性标准。而在资产评估中要求无形资产价值的价值属性是公允价值,在评估师评估业务中,要求评估师关注评估对象的产权因素、获利因素等相关因素,采用合理方法对无形资产价值做出公允判断。
三、无形资产会计准则中存在的问题
1.无形资产确认存在的问题,从准则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无形资产确认项目的范围过于狭窄。
2.无形资产计量中的问题。准则中规定,只能满足资本化支出才能计入到无形资产账户。此种做法不能真实完整的体现无形资产的价值,也不符合收益和费用的配比原则。如此造成了无形资产的价值和所耗成本无关,引出成本不完整,成本的不对应性,成本的不合理性。
3.无形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的披露不够全面,在表中只反映了无形资产的摊余价值,没有披露出企业对无形资产的投资及其在成本费用中所占份额,这样使得外部投资者无法从资产负债表中获得有利信息,对该企业的真实情况作出公允判断,特别是对于无形资产占主要份额的企业。
四、关于完成无形资产会计准则中问题的解决方法探讨
针对上述会计准则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结合资产评估的相关知识对其进行解决,从而寻求两者的契合点,使得无形资产确认、计量和信息披露满足内外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1.结合资产评估准则扩大对无形资产确认范围
企业在根据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定义、确认的规定中扩大对无形资产的确认,在此,可参照资产评估准则对于无形资产的定义,将商誉、客户关系等不可辨认的对企业经济利益息息相关的无形资源囊括于无形资产中。提高对新出现的无形资产的辨析度和确认力度,力求将与企业经济利益相关的无形资源准确定位。
2.利用资产评估方法对无形资产价值计量
首先,针对企业自主研发的无形资产,笔者认为,会计准则中将研发阶段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是为了防止企业自主研发产品失败后企业仍肆意的计入无形资产中,虚报其自身资产。若全部将研究阶段的支出计入资本化就可能助长企业这种虚报资产的违法行为,但如若研究阶段支出全部计入费用,也会造成研发成功的无形资产的成本不完整。所以在当前的会计环境下其分段设立、分段计价的模式是有利于企业对于无形资产真实体现的一种做法。在此,笔者认为可以对研究阶段采用打分法的形式,对于研究阶段的支出可以通过四六比例分开计量,将其60%的支出资本化,计入无形资产,其余部分作为当期损益,这样既能保证研究阶段能够有大部分费用与收益配比,较好的做到成本的完整,也能防止企业肆意的将费用支出计入失败的无形资产中。待企业做到开发阶段时,说明企业研发已接近成功,所以对于此类支出照旧计入无形资产。
其次,对于一些特殊无形资产,例如客户关系、销售网络等,我们可以通过资产评估的方法对其进行评估计入无形资产,这些对于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经济利益抑或能影响企业价值的无形资产,可以通过聘用评估机构对其评估,将其评估价值作为入账依据。
最后,利用无形资产的非货币性进入价值计量,这样就可以避免过分的使用货币性计量而忽略无形资产的一部分潜在价值。对于一些项目如客户关系网、销售网络等通过一些非货币性的指标结合其计量的货币价值,从而有助于信息使用者真实了解无形资产价值在当前经济环境中的作用。
3 丰富完整无形资产信息披露
首先,加强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内容及其披露方法的规范。资产负债表中对无形资产科目下设例如“无形资产摊销”等科目,在报表中明确列出无形资产原值、净值等情况,必要时可编制相关摊销明细表、自主研发等的无形资产价值形成的公正阐述,同时结合资产评估报告对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再者,企业内部可建立无形资产信息系统,通过加强收集、整理、汇总、分析等程序建设,从而做到有效、及时对外信息披露,避免模糊、混乱信息。最后,加强完善无形资产信息披露规范,提高监管部门对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完善透明化、有效化、及时化、完整化的信息披露系统。
[关键词] 公益性生物资产;价值计量;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
一、引言
在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准则中,第一次提到了公益性生物资产,确实了公益性生物资产的涵义和成本,指出公益性生物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但是对于公益性生物资产价值的计量没有给出详细的规定。准则认为,公益性生物资产的价值按照历史成本计量,笔者认为这一规定值得商榷。资产成本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资产的历史价值。那么,公益性生物资产的价值究竟该如何计量?
二、公益性生物资产涵义、特征及确认
(一)公益性生物资产的涵义
公益性生物资产,是指以防护、环境保护为主要目的的生物资产,包括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等。按照会计核算方法的不同,生物资产可以划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公益性生物资产目的与消耗性生物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有着本质的不同,消耗性生物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的目的主要是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收益,但是公益性生物资产的目的主要是防护保护生态自然环境,不会给企业直接带来经济收益,但具有隐性收益,企业能够从其他相关方面获得隐性经济收益,例如防风固沙林和水土保持林能够防风固沙保护水土,水源涵养林能够美化环境,因此,公益性生物资产价值的计量,不能仅仅只考虑资产本身的价值,还要考虑与其相关的隐性价值。
(二)公益生物资产的特征
一是公益性生物资产具有流动和非流动资产的性质。公益性生物资产生产经营过程依托于土地,离开土地无法生存,具有非流动资产的性质,同时,其自身价值不断增值,具有流动资产性质。二是公益性生物资产的存在具有永续性。这一特征是由林木资产性质决定的,在我国,林木资产受到国家森林法的保护,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各个林业单位的采伐数量,来保证林木经营的永续性。三是公益性生物资产预期价值具有综合性。其价值不仅仅在于林木本身价值,还体现以林木为生存条件的林内动植物、微生物等在内的生物群落和生态环境。因此公益性生物资产的价值具有综合性特点。
(三)公益性生物资产的确认
确认是指通过一定的标准,辨认某项交易或事项是否符合会计要素的标准,如何核算以及最终在会计报表中如何反映的过程。会计确认按照确认时间的不同,可以分为初始确认和再确认。某项资产的确认不仅要符合资产的涵义,而且要满足资产的确认条件:与该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与该资产有关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
公益性生物资产确认要考虑下面几点:一是公益性生物资产是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林木资源。拥有是指拥有该资产的产权,控制是指控制着与该资产相关的风险和报酬。企业未拥有或者控制的生物资产不能确认为公益性生物资产。二是公益性生物资产能给企业带来预期经济利益。公益性生物资产不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收益,但是通过对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带来隐性潜在的利益,也符合资产的确认条件。三是公益性生物资产相关成本能够可靠计量。公益性生物资产的成本不同于一般资产的成本。林木类公益性生物资产成本只能估算,对天然林木的成本更难以估算。新准则规定天然林木类生物资产要按照名义金额确认。估算成本或者名义金额确定成本都显示公益性生物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四是林木类公益性生物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只有由已经完成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资产才能确认为公益性生物资产。
三、资产价值计量方法的比较
资产价值计量是对资产价值进行测算的一种活动,计量方法因资产的不同有着不同计量方法,按照分析原理和技术路线不同,这些方法可以归纳为市场法、成本法与收益法。
(一)市场法
市场法是利用市场中类似的资产的交易价格,经过对比分析以测算资产价值的方法。市场法的核心是要找到可靠的对比参照物,计量资产和对比资产要高度的相似。应用市场法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要有一个接近完全竞争有效的资产市场;二是比照资产和被评估资产相互对比的指标数据能够搜集到。市场法是最简单有效的资产评估方法,能真实有效反映资产市场价值,其相互对比的指标数据能够直接从市场取得,评估值能够真实地反映资产的现实价格,评价结果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市场法的使用需要竞争有效活跃的市场作为前提。公益性生物资产因其自身的特殊性不存在一个充分活跃有效的资产交易市场,并且可供参照的生物资产很难选取,因此,不适合采用市场法来计量公益性生物资产价值。
(二)成本法
成本法是估计出被评估资产重置成本,估算出被评估资产的贬值,用重置成本减去各种贬值后的价值即是被评估资产的成本。采用成本法评估资产,一是要测算被评估资产的重置成本,二是要根据被评估资产使用寿命测算被评估资产的各种贬值,最后测算出被评估资产的价值。这一方法充分考虑了资产的有形和无形损耗,评估结果相对合理,被广泛应用,但是成本法测算工作量比较大,而且要以历史相关数据为依据。
公益性生物资产依附于土地存在,一般情况下不会重置,测算重置成本较为困难。公益性生物资产的使用年限一般都比较长,因土地的稀缺性、林木资产生长的缓慢性和增值性,不会存在贬值情况。因此,也不适合采用成本法来计量公益性生物资产价值。
(三)收益法
收益法是将被评估资产的预期收益按照预期折现率折现来测算资产价值的一种方法。收益法是目前较为成熟、使用较广的评估方法。收益法认为,资产未来的收益决定其价值,未来收益越高,资产的价值越大。收益性的应用前提:一是资产的未来预期收益可以预测并可以用货币量化;二是折现率确定;三是资产未来收益的年限确定。公益性生物资产的未来收益体现在经济收益、生态收益和社会收益三方面,可以用未来的现金流量来测算,满足第一个前提。折现率可以选择预期收益率或者公益性生物资产的平均利润率,满足第二个前提。公益性生物资产的永续性决定了不满足收益法的第三个前提。因此,不能直接使用收益法来计量公益性生物资产的价值。
四、公益性生物资产价值计量方法――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
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是对公益性生物资产的未来收益的现金流量及其风险进行预期,然后选择合适的折现率,将未来收益现金流量折合成现值的方法,是未来年限假设无限大的收益法的改进形式。其计算公式可以写为
,其中P为公益性生物资产的价值,NCFt为第t年收益的现金净流量,K为预期收益的折现率,t∞表示未来使用年限趋向于正无穷大。未来现金流量法既考虑了公益性生物资产未来收益的综合性,又考虑到使用年限的永续性,还通过设置合理的折现率规避了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因此,能比较科学的计量公益性生物资产的价值。
五、结语
公益性生物资产是当下会计领域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公益性生物资产的涵义和本质,指出其目标具有公益性。然后结合资产的特点,论述了公益性生物资产的特征。其次明确了其确认的条件。再次,对比分析了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三种价值计量方法的具体应用程序和优缺点。最后,在上述基础上,对收益法进行改进,提出采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来计量公益性生物资产的价值,以期能够科学准确的测算其价值。
[参 考 文 献]
[1]储姗姗.自由现金流量与企业价值评估问题探析[J].会计之友,2012(12)
[2]卢登琴.对生物资产准则的进一步完善[J].财会月刊,2013(1)
[3]徐汉峰.公益性生物资产的计量与确认[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4]孟全省.生物资产会计的探讨[J].中国农业会计,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