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影响生育率的因素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drivage still gives priority to blasting eyes, but with the mine production increased year by year, the fast tunneling of rock in coal mine construction and production arouse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ow to improve blasting efficiency, and to ensure the blasting effect, as well as to ensure the realization of forming and fast tunneling have become the main problems needed to resolve.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in coal min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was analyz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as put forward from blasting technology an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bout how to improve rock blasting effect and circulation footage, this can be reference for travel together.
关键词: 岩巷掘进;爆破效率;快速掘进;爆破技术;精细管理;部门协调
Key words: rock drivage;blasting efficiency;rapid tunneling;blasting technology;fine management;department coordinate
中图分类号:TD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7-0033-02
0 引言
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钻眼爆破仍是煤矿岩巷掘进的主要方法,随着煤炭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由于岩巷一般断面较小、爆破自由面少且爆破成型困难,使得煤炭生产能力和岩巷爆破掘进之间的衔接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如何保证岩巷掘进效率成了支持煤矿高效高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1]。
一直以来,国内外学者针对岩巷掘进爆破技术、快速掘进途径以及循环中的精细化管理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中深孔掘进爆破技术和光面爆破技术来提高爆破效果,研究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责任激励机制来实现精细化管理。
结合在平煤某矿的瓦斯抽采巷的实践研究,分析了影响岩巷掘进爆破效果和制约快速掘进循环的因素,从掏槽形式、光面爆破等爆破技术以及交叉作业方式、团队激励等管理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通过在生产中的实践应用,实现了快速掘进,提高了爆破效果。
1 工程概况及实践情况
平煤某瓦斯底抽巷道从该矿44#测点向北开口掘进,先掘50m,坡度为3‰,然后起坡7°30′掘进122.044m,之后平掘进294m,坡度为3‰,然后变坡-6°下山掘进408.236m,最后变平掘进30m,再拐弯掘进19.625m,直掘18m与三水平回风暗斜井贯通。
巷道每40m掘一个躲避洞,规格为2.6m×2.6m×3.0m。巷道断面规格为3.6m×3.4m,直墙半圆拱型。该巷道总长度941.905m,掘进工作量11406.47m3,掘进断面面积12.11m2。实践前平均月进尺约为65m,经过调查分析,对炮眼布置图及爆破参数进行了优化,同时在运输线路上增加了4名工人,并加强了对工作人员的岗前培训,爆破效果明显增加,月进尺达到103m左右。
2 影响因素分析
2.1 钻眼爆破技术影响着爆破效果和循环进尺
该巷道掘进断面12.11m2,有效的钻眼机械只有2台,每台钻机完成一个2.0m的炮眼需约6min时间,为了能完成当班钻眼爆破和出碴工作,只好减少钻眼个数,随意指定钻眼的位置和角度,没有考虑掏槽眼的超深和周边眼的角度;此外,爆破时所有炮眼均采用了连续装药,且药量偏大。
于是,造成爆破后巷道成型极不规则,超挖和欠挖现象相当严重,不仅影响了掘进爆破效果,而且增加了出碴和锚喷工作量,也直接影响了循环进尺[2]。
2.2 出碴线路过长和人员配备不到位无法保证正规循环
这两个巷道都存在着出碴线路过长的实际情况,近800m长的出碴路线上仅配备了4名作业人员,而且还有两个上下山拐点,用耙岩机装一罐车碴需约5分钟,在上山和下山的位置平均上两个罐车各约需要3分钟时间,正常情况下每班只能出碴18罐车左右,然而每班却要爆破出将近30罐车的岩碴,这使得每循环有近40%的岩碴残留在工作面。
由于工作面爆碴未能及时清理,造成窝头掘进爆破留根严重,每个月约有8天时间无法正常掘进,用来集中出碴和二次爆破抄底,极大地影响了掘进速度。
2.3 作业环境的恶劣使得作业人员消极怠工
根据《煤矿安全作业规程》的通风要求:断面超过10m2,距离在1000m以上,要求用800mm直径风筒通风。而在鹤壁该巷道中整个工作面只有一个600mm的通风风筒给窝头送风,再加上该工作面作业要经过一个上水平暗巷,导致在该段水平巷道作业面作业时人感觉很热,都不愿意在该段作业,本来出碴已经不及时,再无法正常出勤,工作面留碴严重在所难免。
2.4 各部门之间协调不力也是影响掘进进尺的原因之一
制约鹤壁该巷道出碴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空车不到位,仅有的18车碴的工作也无法保证,每班只能有约12台空罐车,虽经协调却导致机电科以为开拓科在给领导告状,激化和升级了矛盾,这是协调方式不正确造成的严重后果;此外,爆破技术人员归口通防科,开拓科的各项考核制约不到他们,爆破效果的好坏和他们无关,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落实不到位是制约焦作岩巷掘进效率的一个重要管理因素。
3 提升岩巷掘进效率的爆破技术措施
钻眼爆破是岩巷掘进的最主要工序之一,想要获得良好的爆破效果,保证巷道快速掘进,必须采取必要的爆破技术措施。
3.1 炮眼布置及钻孔要求
①掏槽眼位置和掏槽方式。
首先是确定掏槽眼的位置,如果巷道断面中有岩石破碎带或裂隙,则将掏槽眼布置在该破碎带上或裂隙边上。其次是选择合适的掏槽方式,并设置中空眼来为掏槽爆破创造自由面。
②周边眼间距和钻孔要求。
为保证巷道断面爆破轮廓成型必须布置好周边眼,一般布置在巷道断面轮廓线上,眼距一般控制在300~400mm之间,以满足爆破时容易贯通裂隙来保证轮廓。
3.2 装药结构选择
一般掏槽眼和崩落眼的装药结构采用连续装药,不然会由于间隙效应影响掏槽效果。周边眼必须采用如图1所示的空气柱间隔不耦合装药结构,为了防止药包串动一般可将其用竹片串起来后再装入炮孔[3]。
3.3 炮泥填塞要求
为了保证爆破效果,就必须保证炸药爆破作功全部作用在破岩上。因此,在炮泥填塞捣实的时候,首先要将药卷顺利送到指定位置捣实,并适当增加炮泥的封堵长度。
4 提升岩巷掘进效率的精细管理措施
保证正规循环作业的正常进行是提高掘进进尺的最根本途径,因此,在岩巷掘进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时间、空间,尽量安排各工种之间的团队合作,做好各工序之间的交叉协调管理。
4.1 加强员工岗前培训
要想将爆破技术很好的贯彻落实,必须注重作业人员集体素质的提高,不能单单注意作业班长和爆破工的技术水平,因此在所有工人上岗前必须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经考试合格方可上岗,尤其是加强钻眼操作工的培训,主要是来保证掏槽眼和周边眼的钻眼质量。
4.2 组织优化生产系统
岩巷掘进中,多选择使用既机动灵活又可节省辅助工时的气腿式凿岩机钻眼,以实现钻眼与装岩的平行作业。同时为了缩短钻眼总时间,一般一个窝头工作面常布置多台凿岩机同时作业,这就需要在施工组织方面和人机布置方面很好安排和管理[4]。
4.3 加强过程协调控制
装岩运碴工作是巷道能否实现快速掘进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其工作量占到整个循环的将近50%,因此,首先要协调机电科、运输科和调度等部门的工作,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作用,确保工作面装岩空车按时按量到位,确保耙岩机装碴作业不被中断;其次,要结合巷道出碴线路特点,合理布置和分配作业人员,以确保及时出碴,解决工作面剩碴现象[5]。
4.4 团队合作激励机制
①改善工作环境,激发工作热情。
首先要加强工作面通风,给工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其次要采取综合防尘措施,如湿式钻眼、水泡泥堵塞和喷雾洒水等。
施工中要狠抓管理和落实,重视工程质量和安全,适当开展劳动竞赛,对表现突出的优秀员工和班组进行奖励和表彰。
同时,在绩效考评时要科学合理的制定考评体系,不能按同一标准执行,要根据各科室从事工作的不同性质制定切合实际的考核目标,如对开拓科来讲,实现正规循环作业是提高巷道施工速度和掘进效果的最有效保证。
②加强团队合作,提高全员素质。
作为一个企业,如何制造诱因来激励自己的员工是管理者最核心、最困难的任务[6]。在巷道掘进过程中要加强班组成员之间的团队意识,尤其是那些非正式员工,要让员工感知到自己在团队中的作用,激励他们自发追求新的奋斗目标,如将爆破员由原来的通防科归口到开拓科,让他成为整个掘进班组中的一员,这样爆破员就可参与到爆破效果和掘进进尺的控制和管理中来,发挥其技术优势来保证爆破效果和提高掘进进尺。
参考文献:
[1]胡绍星.提高巷道掘进爆破效率的因素分析及试验[J].江西冶金,2010,30(3):16-18.
[2]赵志炜.浅谈影响岩巷快速掘进的因素[J].科技信息,2010,(27):398.
[3]戴俊主编.爆破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68-169.
[4]衡肖飞,苏生,吴义泉.依托精细化管理 实现快速掘进[J].煤炭技术,2010,29(2):33-35.
学生学习英语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教师,家庭的影响,还有学生的自身因素。
一、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在进行西方节日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了解很少。随着节日的西方化,学生对圣诞节略知一二,可提到节日的由来就一无所知了。还有传统的西方节日复活节,愚人节等几乎一无所知,使我甚是不解,同时也增加了教学的难度。究其原因西方文化普及不够,学生知识面窄,影响了语言的教学,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教学难度增加。在生活中应多方面让学生接触西方事物文化,让学生耳濡目染,有利于英语的学习。
二、教师的影响
每位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能力及教学方法不尽相同。但是每位教师都要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去。鼓励学生走出学英语的第一步Open their mouth ,speak English ,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同时教师自身也要努力地去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还要灵活多样适应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初中生要多采用直观教具,配合听说训练,注意生动形象;教学环节安排要紧凑而有节奏,做到动静结合。例如,可多采用如实物教学、看图说话、表演等方式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表现自己。根据学生机械性模仿记忆的特点,可以加强句型训练,培养他们整句学习的习惯。随着年级的提高及学生心理的变化,教学方法要多运用机械训练与语言再造相结合的方式,在形成不同概念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相对应的交叉联想。要多创造英语语境让学生应用。这样,我们就有可能解除学生学习英语的害怕心理,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去掉或克服那些消极的因素,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以消极的。怎样对待这些影响,变消极为积极?教师应起指导者和辅导者的作用。但学生则应对环境因素作具体实际的分析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就一定会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三、家庭的影响
父母的英语教育理念。儿童二语习得和成人一样存在个体差异(Stewart,2003; Cummins,1994),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外语环境下目标语的学习资源有限,而父母的英语教育理念和个人能力决定了对该资源的开发力度。关于“让孩子学习英语的意义”这一问题,不同家长的答案不一:出于功利性或“升学”需求的占多数,少数出于内在驱动力,即对英语语言本身和其文化内容感兴趣。有的家长教育孩子视英语学习为“一种乐趣”,有的家长则教育孩子视其为“一种人生经历”。因此孩子学习英语的效果也就不同,是因为其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接近后者。这表明儿童二语习得有其内在的规律,而且儿童对语言的兴趣主要是自发的,功利性动机在儿童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转化为内在驱动力。从学习效果上看,功利性学习动机的儿童获得的往往是考级或获奖证书,在语言上表现为考试指定范围内语言理解或表达方面的不同强项,而有内在驱动力的儿童收获的是对文学和音乐的欣赏或独特的思维方式,表现为有一定深度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有的家长坚信自己在中国培养孩子能力的可能性,认为“儿童不应该像成人那样正式学英语,应重复母语的沉默期效应,以听和体验为主”;由此可见,尽管家长都认识到了为孩子提供语言环境的重要性,但由于他们对英语的重视程度和对儿童二语学习过程的理解不同,所提供的语言输入内容和输出方式相差较大,学习效果迥异。另外,受访家长反映,学校的英语课程仍以应试为主且效果不佳,所以他们对社会办学的依赖性很大。整体说来,家长、学校和社会办学机构对儿童英语教育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和标准,以至于形成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局面。
四、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1、智力因素及语言天赋
智力是一般可以认为是人的各种基本能力的综合,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至于语言天赋,有语言专家认为,它应包括四种能力:语言编码能力、语言感受能力、语言记忆能力、推理能力。
2、英语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关键字:焦虑;外语学习焦虑;高中英语学习
20世纪50年代后,人本主义心理学逐渐兴起,情感因素在教学中受到更多的重视。70年代,研究者们不再只是关注学生的认知,也开始重视研究情感因素。王初明(1990)指出外语教学应逐步把教学和研究重点转移到学习者身上。忽视学生情感发展,会造成他们“情感空白”,而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我国,受高考制度和压力的影响,英语教育仍然过多的重视智力和知识的发展。教师往往很费力的教,而学生也认真的学,但是成绩却并不十分理想。因此,重视学生情感因素,关注学生情感发展必须引起足够重视。本文主要分析影响高中生英语成绩的情感要素之一焦虑因素,并提出在教学中防范焦虑的策略,以对广大高中英语教学者些许的启示。
1.概念界定及分类
焦虑是一个心理学词汇,其概念复杂而抽象。它是一种对未来极其不自信,过度担忧的情绪表达,是对自我的贬低。Horwits(1986)等认为,焦虑是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
外语学习焦虑是语言学习者所特有的,与课堂语言学习有关的一种复杂心理现象。根据Horwits(1986),外语学习焦虑是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所特有,和课堂语言学习有关的自我意识、感情及行为所具有的一种复杂情绪。他是最早把外语学习焦虑作为一种特别现象进行研究的学者。Spielman & Radnofsky(2001)认为外语焦虑是一种不稳定的个体现象。它是二语学习中最普遍的情感因素,是一种紧张不安、自我怀疑、过度担忧的不良感觉(施晓伟,2010)。简单来说,外语学习焦虑就是学生在使用不熟练的外语进行交流时产生的不自信和畏惧心理,尤其在毫无准备的口语练习中表现明显。
根据焦虑对外语学习的作用,Kleinmann(1977)把焦虑分为促进性焦虑(facilitating anxiety)和妨碍性焦虑(debilitating anxiety)。促进性焦虑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焦虑类型,它会鼓励语言学习者接受任务,更加努力的战胜挑战。妨碍性焦虑是一种具有消极意义的焦虑类型,它使得学习者逃避学习和挑战,从而避免焦虑的产生。Horwits(1986)认为焦虑有三个部分:交际恐惧(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考试焦虑(test anxiety)和负评价焦虑(fear of negative evaluation)。交际恐惧是个体在与他人交往时所产生的不安情绪,其表现是在人多的场合讲话紧张,逃避与老师进行目光接触等。考试焦虑是考试过程中一直恐惧成绩不好的倾向。负评价焦虑是畏惧他人的评价,总是担心别人会给予自己负面评价的心理。Ellis(1994)把焦虑分为特质焦虑(trait anxiety),状态焦虑(state anxiety)和情景焦虑(situation specific anxiety)。特质焦虑是指个体较为固定的性格倾向,他在任何情况下都容易表现出焦虑。状态焦虑是指表现一时的不稳定状态,他会在某个特定场合和特定时刻感到焦虑。情景焦虑是局限于个别特定的事件或情形的焦虑,如考试或上外语课时。
2.外语学习焦虑成因及对成绩的影响
引起外语焦虑的原因主要有三种:(1)自我评价过低,总是担心老师和同学给予否定评价(2)教师对语言教学的看法和课堂活动形式。有些教师学生犯了错误就马上纠正,长期以往为了不在课堂上出丑,学生就不敢在课堂上发言了。另外毫无准备的提问和口语表达也会使学生感到十分焦虑。(3)语言测试,如果考试内容不是老师平时强调的或者题型不是学生所熟悉的都容易引起学生的焦虑感。当然由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不强,考试前才匆匆准备,考试时心里没底焦虑感增强,考试成绩自然就会不理想。
语言学习本身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有焦虑感的学生就会因分心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任务中。进入高中后,学习任务加重且教师大部分用英语授课,学习难度加大。学生在课堂上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下课后自己学习也很困难最终导致成绩逐渐下降。英语口语练习中,学生的焦虑感是最强的。心情焦虑的学生在发言时心情紧张既要想着发言内容还得担心是否出错,因此发言总是很短并且条理不清晰。焦虑还会影响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英语不熟悉的学生会陷入焦虑---课堂表现不好---焦虑这样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自信心的一再减少。另外外语学习焦虑也会影响其外语交际能力。很多学生在学习了很多年英语之后,仍然不能和外国人或者进入工作岗位后自如地用英语表达观点。
3.针对焦虑的防范措施
减轻学生的焦虑感,首先教师要多在情感上关心学生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尽量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使学生放松心情的去习得英语。其次,教师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的语言错误,提高学生对外语模糊现象的容忍度和认同感,多给予学生赞美的回应和肯定的评价。这样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减少课堂上的外语学习焦虑感。当然针对学生学习自主性不强的情况,教师还可以下载一些励志短片让学生观看勉励学生刻苦学习,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而不是快考试时“临时抱佛脚”。最后,对于考试形式,教师尽量考察方式多元化,既要有注重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又要有注重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比如单词测试可以采用口头和笔试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参考文献:
[1]张志佑.外语学习焦虑理论与外语教学[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2]师立恒.焦虑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及其教学中的防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一、英语学习焦虑形成的原因
英语学习焦虑,是指人们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常出现的紧张、担忧、害怕等情绪体验和忧虑的状态。根据平时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我选取了20名英语学习焦虑程度较高的学生,进行逐一访谈,通过分析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后不同的表现,我归纳出以下小学生形成英语学习焦虑的原因。
1. 性格因素。性格外向的学生反应敏捷,活泼开朗,善于交际,易适应环境,不介意别人的评价,课堂上比较主动,学习积极性容易被唤起。性格内向的学生自信心不足,不善交际,适应环境困难,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课堂上比较被动,学习积极性不易被唤起。但无论是什么个性特征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因受挫而产生心理压力,并带来焦虑,相对而言,内向的学生更易产生焦虑情绪。
2. 心理因素。有些学生开始太自信,认为自己很聪明,在短期内可以熟练掌握运用英语,并能始终在英语考试中拿到高分。考试成绩一旦退步,他们就会怀疑自己的英语学习能力,随之产生焦虑。而有些学生竞争意识太强,嫉妒心重,生怕他人超过自己,于是拼命学习,使自己长期处于强紧张强压力状态。这种不正确的竞争心态,极易产生恐惧、焦虑,影响学习效果。
3. 家庭因素。很多学生是农村留守儿童,家里几乎是由小学水平或接近文盲的爷爷奶奶监管。曾有一学生说:我奶奶说学英语没用,叫我不用学了,反正以后我又不出国。
4. 教师因素。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控制着教学的内容、进度及活动的难度和形式。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都对学生有一定的影响。有些学生惧怕上数学课,是因为数学老师常常批评他;而有些学生特别喜爱上数学课,是因为老师常常表扬他。同理,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鼓励与帮助等活动有助于降低学生交际畏惧。
二、缓解英语学习焦虑的策略
1. 激发英语学习兴趣。PEP小学三年级Unit 3 “Look at me”,这一单元主要学习身体的各个部位,课前我按课本上的小丑模样做了一张小丑的头像。学完了face, ear, eye, mouth和nose这5个单词后,在巩固阶段,我拿出小丑头像戴在头上,学小丑的声调用手指着脸蛋说:“Hi! Look at me! This is my face!”学生们也开心地指着自己的脸蛋说:“Hi! Look at me! This is my face!”平时课堂上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也非常踊跃地举手要求朗读单词。
2. 帮助树立正确的英语观,端正考试观。在我所执教的三年级班上,一些平时读书读得特别好、成绩优异的学生,一到单元测验的时候,就常常因为过于紧张而考试失利。因此在平时的课堂上,为减轻学生的英语学习焦虑,我采取多种评价方式,改变过去以分数定成败的考试观,让学生更多的关注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与成功。
3. 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一次课上,我提问一个从不举手的男生,他低着头站起来,旁边的同学笑话他:“他很笨,以前经常考鸭蛋。”我批评了那些学生,要求不许笑话同学,要友爱同学,并鼓励他抬起头来,给予他适当的提示。经过了几次的提示和鼓励后,他回答出来了!全班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纷纷伸出大拇指指向他说:“Good!Good!Good!Very Good!”他激动地哭了。之后在我的英语课上,总能见到他举得高高的小手。
4. 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这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及课堂教学的组织上,从学生实际出发,打破传统高高在上的“教师中心”权威思想,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师生互教互学,让教学成为一种互动的过程。这样有助于每个学生都能放松地加入到课堂活动中来,形成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 投资分布 效率差异 经济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其中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外经济研究与发展现状说明:这种高度依赖高投资和高消耗的经济增长很难长期维持,而且这种增长的背后还在区域间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差距。据武剑的分析,在中国省域经济增长的差异影响因素中,国内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FDI)影响率达到81.67%;王立国等人分析得出:我国的投资效率(以边际资本产出率ICOR表示)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樊潇彦和袁志刚也认为,宏观投资效率的确是我们改革发展中的一个“硬核”问题。
显然,提高投资效率对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距非常关键。本文旨在通过实证分析进一步探讨投资的区域分布及其效率差异,以期找到相应的对策措施。
一、固定资产投资的区域分布及变动趋势
从区域分布看,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呈现明显的东中西由高到低的基本格局。东部地区占有58%的绝对优势份额,西部地区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第三年达到顶峰,之后逐步回落至低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前的水平,中部地区则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受此影响,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地区差异也越来越大,东部所占份额由1995年的58.3%上升为2006年的61.7%,中部由27.6%下降为26.8%,西部则由14.2%大幅下降为11.4%,这说明投资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投资的区域差异会导致更大的经济发展区域差异。
从变动速度看,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差异明显。“十五”期间中部地区的增长率最高。其中,内蒙古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最快,“十五”期间平均增长30%以上,而上海市增长最慢。
从相对规模来看,从1995年以来,各地区的投资率(I/GDP)都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中、西部地区分别在2005年和1998年超越东部,到2006年投资率都超过了50%,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7%。2006年各省市区的投资率排名前三位均为西部地区,而后五位全部为东部省份。
从平均投资效率(以边际资本产出率ICOR衡量)来看,大体上呈现出东、西、中由高到低的态势。
上述表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区域差异比较明显,这不仅反映在投资规模的绝对差距上,还表现在增长速度、投资率等相对规模方面,东部的投资所占比例下降,国民生产总值所占比重却越来越高,说明东西部地区的投资效率有拉大的趋势。
二、固定资产投资的效率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前文述及投资效率差异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贡献达到半数以上,下面本文将以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5年的截面数据为样本,对影响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差异的因素加以分析。
1.变量
本文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模型中引入如下变量:
a.被解释变量Y为各省、市、自治区的投资效率,本文以各省区的2005年边际资本产出率(ICOR)代替:ICOR=I/GDP;
b.解释变量
X1为各省市自治区的每万人口中大专以上学历人数比例,表示该省区的人口素质。一般地,人口素质越高,其劳动生产率就越高,从而投资效率也就越高;X2为各省市自治区的金融业产值。金融产业的发展与完善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从而能够加速资本流通,进而提高投融资的效率;X3为专利授权数,表示先进技术的使用程度。更多的使用先进技术无疑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率,从而提高投资效率;X4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产值,表示物资与信息的流通效率。物资信息的快速流通可以提高资本的运转速度,从而提高投资效率。
2.为了消除异方差,本文选用对数模型。运用统计软件对模型运行得出结果如下:
LNY=2.586-0.262*LNX1-0.127*LNX2-0.244*LNX3-0.125*LNX4
(13.18245) (-1.207191) (-1.759538) (-1.623566)(-2.930591)
R-squared=0.90104;Ad R-squared=0.922043;D-Watson stat= 1.860252
3.回归结果分析
从回归结果看,各变量都在5%的水平下显著,R2(包括调整的R2)和D-W值都超过了临界值,各项指标基本通过检验。这个回归结果说明,在投资效率的影响因素中,人口素质和专利技术的使用量是最关键的,而金融产业和交通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完善程度同样对投资效率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三、结语
投资是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最重要的一个。因此提高投资效率显得尤其重要,本文结合上述分析提出几点政策建议:(1)继续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扶持中西部教育科技的发展与完善,避免各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因为教育科技的差距而加大经济发展的差距;(2)大力发展主要面向生产者的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与物流产业,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3)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遏制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扩大的趋势,以免大量的资本投资于无效率或者效率低下产业和企业;(4)合理分布投资的空间配置,在考虑投资积聚效应的同时,注意投资的“马太效应”问题。
参考文献:
[1]武 剑:外国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及其经济增长效应.经济研究,2002年第4期
[2]王立国:经济可持续增长中的投资效率探讨.投资研究,2006年第1期
[3]樊潇彦 袁志刚:我国宏观投资效率的定义与衡量一个文献综述.南开经济研究,2006年第一期
【摘要】 目的: 探讨初产妇配偶抑郁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一般情况调查表对130名初产妇配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初产妇配偶EPDS得分均值为7.95±3.60,抑郁发生率为10.8%;影响初产妇配偶抑郁的主要因素有5个,分别是父母对婴儿性别的期望、医疗费用、夫妻感情、计划怀孕、经济收入。 结论: 初产妇配偶抑郁发生率较高,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应该重视对初产妇配偶群体的心理健康评估,加强他们的身心健康保健。
【关键词】 初产妇配偶;抑郁;影响因素
近年来随着心身医学的发展,产后精神障碍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外近十几年来对产妇配偶心理健康进行研究发现,配偶的抑郁不仅关系到自己还影响到产妇的心理健康,对孩子早期的认知、行为和情感发育也会产生不利影响[13]。目前国内对产妇配偶心理健康的定量研究除了台湾外尚属空白。因此,有必要对初产妇配偶抑郁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为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促进产妇及其配偶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6年9月~2007年1月期间,在广东省某两家三级甲等医院产后门诊复查的初产妇配偶130例。纳入标准:已婚,产后6~8周,产妇孕产期无严重妊娠合并症、并发症,出生婴儿健康,产前产妇配偶本人无精神疾病(包括抑郁或服用抗抑郁药)或智力障碍史。
1.2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采取自愿的原则,以问卷形式进行资料收集。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38份,回收率92%;合格问卷130份,合格率94.2%。
1.3 研究工具
一般情况调查表是在参考大量文献报道和咨询妇产科、精神科专家的基础上编制而成,内容全面,填写方便。
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EPDS)是1987年由Cox等研制的产后抑郁量表,广泛应用于国内外产后抑郁的研究。该问卷最初是应用于产后妇女抑郁的研究,近十几年国外报道[2,4]也将该问卷应用于产后妇女配偶抑郁的研究,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预调查25例,EPDS问卷的Chronbachs α系数为0.81。因此,根据本课题的研究需要,选用EPDS 量表作为测量初产妇及其配偶抑郁的测量工具,分界值定为12/13。
1.4 统计学分析
资料收集后应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社会人口学特征
初产妇配偶的年龄为24~43岁,平均为(31.92±3.15)岁。文化程度较高,本科及以上占57.7%;职业以商业服务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居多,占77.7%。无放产假61例(46.9%),产妇分娩医疗费用为自费42例(32.3%),家庭人均月收入在1 500元以上109例(83.8%)。
2.2 初产妇配偶抑郁状况
初产妇配偶EPDS问卷得分均值为7.95±3.60。无抑郁(0~12分)116例,占89.2%;抑郁14例,发生率为10.8%。
2.3 影响初产妇配偶抑郁的主要因素分析
2.3.1 单因素分析 对可能影响初产妇配偶抑郁的各因素先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再经F或t检验来筛选有意义的变量,见表1。表1 影响初产妇配偶抑郁的单因素分析
表1显示,计划怀孕、妊娠结局、产褥期产妇恶露异常、婴儿性别、婴儿生长情况、婴儿睡眠时间、父母对婴儿性别期望、夫妻感情、配偶与家人关系、初产妇与配偶家人关系、医疗费用、经济收入等12个因素对初产妇配偶抑郁的影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对于用方差检验的几项分别作LSDt检验,在α=0.05的水平上进行两两比较:(1) 妊娠结局方面,足月产与过期产之间EPDS 得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2 影响初产妇配偶抑郁因素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对影响初产妇配偶抑郁的因素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表2 影响初产妇配偶抑郁的多因素分析变 量回归系数标准误t 值P 值标准回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配偶抑郁的主要因素有5个,分别是公婆(父母)期望、医疗费用、夫妻感情、计划怀孕、经济收入。结果提示,公婆(父母)期望生男婴、高医疗费用、夫妻感情差、无计划怀孕、经济收入低是初产妇配偶抑郁的主要危险因素。
经逐步回归进行变量筛选后,最终的回归方程为:
Y=9.520-3.031X1+1.017X2+1.376X3+1.448X4-0.663X5。
对回归方程检验,F=23.008,P
3 讨
论
3.1 初产妇配偶产后抑郁
近年来随着心身医学的发展,产后精神障碍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当研究人员把注意力投向产后妇女时,却忽视了其配偶抑郁状态的存在。配偶产后抑郁状态不但影响产妇的心理健康,也影响作为父亲与婴儿的交流能力,破坏亲子关系的正常建立,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正常发展[56]。
近年来国外已经开始关注产妇配偶的产后心理健康问题,但由于其研究设计、测量工具、样本大小、抑郁诊断标准和研究时间的不同,文献报道配偶产后抑郁状态的发生率差异较大。
澳大利亚Dudley等[4]应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问卷评定初产妇配偶抑郁发生率为11.8%,加拿大Zelkowits等[7] 应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问卷评定产妇配偶产后6周配偶抑郁的发生率为9.0%,我国台湾Wang等[8]应用Beck抑郁问卷评定初产妇配偶抑郁的发生率为31.7%,本次研究发现初产妇配偶产后抑郁发生率为10.8%。这可能是由研究的人群所在的环境、跨文化的差异及研究的测量工具不一样所造成的。
初产妇配偶在产后常感到困扰、疲惫、不快乐、忧虑、抑郁等[9]。长期以来传统的观念认为分娩、养育孩子对于产妇配偶来说是一件喜事,较少人去关注产妇配偶此时的心理健康状况。初产妇配偶在产后与初产妇一样情感也处于脆弱阶段,心理处于不稳定状态,孩子的出生所引起的各种压力增加而引起抑郁等不良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初产妇配偶群体的心理健康,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评估。
3.2 影响初产妇配偶抑郁的相关因素
经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影响配偶抑郁的主要因素有父母期望、医疗费用、夫妻感情、计划怀孕、经济收入等5个因素。
以往研究[10]认为,家庭成员对婴儿性别的不满意、生男的期望过于强烈,是产后抑郁的诱发因素。本研究多元回归分析结果也显示,父母对婴儿性别的期望是产妇配偶抑郁的一个显著性预测因子,研究结果提示公婆对婴儿性别的期盼(生男)是产妇配偶发生抑郁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建议健康宣教人员应注意对产妇父母宣传生儿育女的科学知识,避免重男轻女的思想,以更好地促进初产妇配偶的心身健康。
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夫妻感情是配偶抑郁的一个显著性预测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夫妻感情不好是促发产妇配偶抑郁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结果与以往报道[1112]一致。夫妻感情是初产妇配偶心理健康的重要情感支持系统之一,夫妻之间有亲密关系的个体很容易觉察到对方的需要和偏爱,能了解对方比较持久的意向,可以给夫妻双方在情感、行为上相互依赖和相互帮助,因此它可提高初产妇配偶在产后的适应能力,并对产后的紧张和压力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同时对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也具有重要意义[12]。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是否计划妊娠是初产妇配偶抑郁的一个显著性预测因子,非计划妊娠是产后焦虑、抑郁的危险因素,结果与以往报道[12]一致。非计划妊娠使初产妇配偶缺乏对妊娠、分娩、养育子女应有的心理准备,而且分娩、养育孩子所造成的影响往往与个人的自我实现相冲突,因此造成压力增加而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健康心理问题。
来自社会人口学资料的调查研究发现,低社会地位、多子女父母、低教育、低收人等均增加产后抑郁的易感性[1213]。本研究结果也显示,低经济收入、高医疗费用是产妇配偶抑郁的主要危险因素,分娩医疗费用、养育孩子无疑给产妇配偶带来了经济负担。结果提示,医疗制度的改革,控制医疗费用的上涨,减少医疗开支,减轻医疗费用给产妇及其配偶带来的心理负担,是今后应探讨的问题。
本研究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妊娠结局、产褥期产妇恶露异常、婴儿性别、婴儿生长情况、婴儿睡眠时间、配偶与家人关系、初产妇与公婆关系等7个因素对初产妇配偶的抑郁也具有影响(P
本研究回归方程决定系数R2为0.481,说明初产妇配偶抑郁的总变异中有48.1%可被其父母对婴儿性别期望、医疗费用、夫妻感情、计划怀孕、经济收入等5个因素来解释,还有其它的影响因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
由此可见,初产妇配偶抑郁发生率较高,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建议产科、精神科医护人员应该对产妇配偶抑郁这一现象加以更多的关注,提高宣传力度,产后健康保健不但要关注产后妇女的心身健康保健,也要重视其配偶抑郁的存在及其危害,应该加强他们的心身健康保健。
致谢 中山大学护理学院尤黎明教授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三临床医院张晋碚教授对本研究提供了帮助。
参考文献
[1]PINHEIRO R T,MAGALHAS P V,HORTA B L,et al.Is paternal postpartum depression associated with maternal postpartum depression:populationbased study in Brazil[J].Acta Psychiatr Scand,2006,113(3):230232.
[2]GOODMAN J H.Paternal postpartum depression,its relationship to maternal postpartum depression,and implications for family health[J].J Adv Nurs,2004,45(1):2635.
[3]RAMCHANDANI P,STEIN A,EVANS J,et al.Paternal depression in the postnatal period and child development:a prospective population study[J].Lancet,2005,365(9478):22012205.
[4]DUDLYEY M,ROY K,KELK N,et al.Psychological correlates of depression in fathers and mothers in the first postnatal year[J].Journal of Reproductive and Infant Psychology,2001,19:187202.
[5]RAMCHANDANI P,STEIN A.The impact of parental psychiatric disorder in children[J].BMJ,2003,327:242243.
[6]COX J.Postnatal depression in fathers[J].Lancet,2005,366(9490):982.
[7]ZELKOWITS P,MILET T H.The course of postpartum psychiatric disorders in women and their partners[J].J Nerv Ment Dis,2001,189(9):575582.
[8]WANG S Y,CHEN C H.Psychosocial health of “Taiwanese” postnatal husbands and wives[J].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2006,60:303307.
[9]GOODMAN J H.Becoming an involved father of an infant[J].Journal of Obstetric,Gynecologic,and Neonatal Nursing,2004,34(2):190220.
[10]JASWANT G,MEENAKSHI K.Cultural paradigms for Indian woman[J].Transcultural Psychiatr Res Rev,1991,4:257302.
[11]OHARA M W,SWAIN A M.Rates and risk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a metaanalysi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sychiatry,1996,8:3754.
[12]BECK C T.Predictors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an update[J].Nurs Res,2001,50:275285.
关键词:高校;学生;抑郁症高发率;人文因素;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8—0299—03
已有的研究表明,与中国高校学生抑郁症高发率直接相关的各种危险因素中,以社会人文因素导致的心理原因居多,其中又以人格偏差因素为主。系统研究这些社会人文因素,是解决好高校学生抑郁症高发问题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一、高校学生抑郁症高发率的人文因素探讨
(一)影响大学生人格的社会人文多维生态学模型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社会人文生态的重大变化,作用于包括高校人群在内的各个社会人群的思维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共同形成了影响和冲击现代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社会人文多维生态环境,形成图1所示的相应生态学模型。
(二)从社会人文多维生态学模型分析高校学生抑郁症高发率的人文因素
图1所示的七个文化维度有助于我们厘清高校学生抑郁症高发率的人文因素。
1.大学前教育文化的影响。图1中A方框的大学前教育文化为维度一。大学前教育偏差主要表现为在成人教育与成才教育间失衡,在心理健康发展与身体健康成长间失谐。这种偏差再通过高考阶段的倍增效应,造就了图1中D框所示亟待大学教育纠偏的高校学生群体,他们的人格发展基础上烙有大学前教育偏差的明显印记——高“智商”、低“情商”、弱“心商”,这些印记造就了酝酿人格偏差、推动K框与M框的比例彼降此升,形成抑郁症高发的温床。
2.传统制度文化的影响。图1中E方框的传统制度文化为维度二,是关于传统制度文化的大学之道。大学前教育文化的消极惯性,造成部分高校学子精神上难以独立,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使得传统制度文化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等“内圣”环节的文化人格塑造要求,在部分高校学子身上难以找到形成实效的着力点。反倒是当他们所希冀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外王”追求,在遭遇到各种因素交织而成的挑战时,往往表现出图1中M方框偏差型人格所容易产生的消极情绪或过激行为,甚至被抑郁所困。
3.社会大众文化的影响。图1中F方框的社会大众文化为维度三,大众文化携善恶同体、利弊参半的大众文化的两重性社会功能,对上页图1D框所示高校学生群体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高校学生群体中少数人表现为或追求物质享受、欣赏媚俗娱乐;或感性膨胀、行为极端,形成了上页图1M框群体的一部分。社会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推动高校学生人格偏差形成,进而推高了抑郁症发生率。
4.现行制度文化的影响。上页图1中G方框的现行制度文化为维度四,其成功标准和师生关系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较大。现行制度文化下的一元化成功标准:在学校看成绩,进入社会看名利,使很多高校学子为此“成功”而疲于奔命,活得不快乐,无形中加大了上页图1中M方框的比例,也形成了一个“准抑郁”群体。另外,当学生发现从师生关系中实际得到的和期许得到的、自己得到的和他人得到的之间存在很大差距的时候,就会产生“相对剥夺感”,造成了酝酿苦闷、抑郁等“准抑郁”现象的又一温床。
5.多元价值文化的影响。上页图1中H方框的多元价值文化为维度五。在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多元价值文化也使高校学生群体的基本价值观呈现多元化。高校学生多元价值观格局中健康、向上的成分仍居主导地位。然而,其中的负面表现也不容小觑,诸如功利性、庸俗性、偏颇性、混沌性等价值观,是产生人格偏差、推动上页图1中M方框比例提高、进而导致抑郁症高发的重要因素之一。
6.现代网络文化的影响。上页图1中I方框的现代网络文化为维度六,反映信息化进程的影响。网络文化提供的资源共享特点,使大学生们有利于通过大幅提高时间利用率而促进全面发展。网络文化还有信息结构多元、张扬个体自由、提供情感满足等另外三个兼具利、害双重性的特点,其负面影响已成为高校学生群体中较多出现的十种人格障碍——边缘型、型、分裂样、分裂型、回避型、偏执型、强迫型、表演型、依赖型、自恋型——的推手。由此负面影响所推动的这十种人格偏差和人格障碍助长上页图1中M方框的比例,形成了抑郁症高发的主要诱因之一。
7.城乡二元文化的影响。上页图1中J方框的城乡二元文化为维度七。图2所示城乡二元文化影响农村大学生的文化——生态观略示,给出了这种影响的形成进程与典型表现形式。因此,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城乡二元文化影响下的社会化进程,始终要面对他们中部分人的人格成长可能发生偏差,而成为上页图1中M方框的助长因素之一并进而发展为抑郁症的潜在挑战。
二、应对策略
(一)发展高校学生健康人格的大学教育绿色生态观模型
上页图1中A、E、F、G、H、I、J方框中七个维度文化因素作用于D方框“亟待大学教育纠偏的高校学生群体”,出现K、M方框分别代表的健全人格群和偏差人格群的比例彼降此升,形成了高校学生抑郁症高发率的重要社会人文因素。采取图3中a、e、f、g、h、i、j方框中七个维度应对策略,最大限度实现k方框中高校学生健全人格发展,进而有效降低抑郁症发生率。
【关键词】焦虑心理 医学五专生 影响 应对策略
一、产生焦虑心理的因素及其在医学五专生英语教学的影响
众所周知,五专生主要源自初中毕业生,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近年来这些生源的学习基础差,起点低,学习方法不当。这些学生因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而导致成绩总是不如意从而产生自卑心理。自卑心理的长期存在会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丧失信心,容易产生焦虑心理,导致其顾虑过多,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致使成绩下降;成绩的下降又加重了学生的焦虑,导致其容易陷于课堂活动乃至考试前极度紧张等情况。这种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也无法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动力。在长期的焦虑心理的影响下,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一种应付心理,学习英语只是为了应付教师的作业和各种考试。这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学习的意志力弱,容易受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由此可见,焦虑心理因素已经成为五专生英语学习的一个明显障碍。
然而,这些学生在性格上又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乐于展示自我。如何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克服焦急心理及其产生的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扬长避短,积极发挥这群学生的优势,发挥他们英语学习的自觉性,主动地、积极性呢?
二、克服焦虑心理的应对策略
1.帮助学生恢复增强自信心。要解决学生学习英语困难的问题,克服焦虑心理,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恢复自信心。这就要求教师合理组织教学,创设各种情境,及时恰当地评价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逐渐练习和实践所学习内容,打好基础,由易到难。从对英语的较低要求逐渐过渡到一般要求,再根据情况寻求更高程度的发展,使学生在原有能力基础上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学生生体验到了成功带给他们的满足和愉快之后,自信心就较容易建立。 在此要尤其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每名学生在性格、兴趣、能力表现上均会有所不同,反映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交流反应速度、表达流利程度上都有不同。这就要求教师要热情帮助那些基础不好、接受能力较差、缺乏自信的学生。引导他们重新评价、认识自己,抛弃消极退缩的不良思想,建立自信。
2.不断培养学生提高学习方法的能力。好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的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对于英语基础差,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的医学五专生来说,更是目前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从“学会”变成“会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传授、训练学习方法、科学方法,培养观察社会、收集归纳资料、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出较强的继续学习能力以保证实施终身教育的可行性。众所周知,五专生主要来自初中毕业习、自我管理为主,如果任课教师不分析生源特点,均采用同一的教学方法,将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对于五专生而言,教师应针对其年龄小、学习自觉性差,接受能力不强的特点,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如:(1) 强调课前预习:根据授课内容,在授课前提出一两个与课文相关的小问题,让学生思考预习,这会让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并会自觉主动地去预习。 (2)重视课后复习:“五专生”学习自觉性差,若只是嘴上要求复习,恐学生不能认真执行,可以将每堂课讲授的重点和难点布置成任务题,要求学生回去做,下次上课时就此问题进行随机抽查,以督促其复习。例如,授课后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布置如朗读、对话或背诵等不同小任务,一方面,让学生养成课后复习的好习惯,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逐渐地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过程的改变,从而也慢慢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自信心。
3.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化焦虑为学习的动力。 随着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化,笔者逐渐认识到认知与情感是不可分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现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中起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也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医学五专生进校时年纪小,自觉性不高,有时还存在逆反心理,在学学习过程中易产生焦虑心理。如果学生的焦虑情绪处理不当就会成为他们学好英语的绊脚石。虽然引起焦虑的因素的主要作用是内在因素,也就是来自学生自己,他们对英语学习缺乏自信和感到自卑;而外在因素(来自于社会、家庭和学校等)也起着重要作用。并且两者交互作用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教师应对实际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找出学生学习焦虑的真正原因,从而做到对症下药。因而,一方面,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情感修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和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教师应善于在课堂上捕捉学生的情绪变化,善于控制课堂节奏,努力创设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建立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的以人为本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变学生的焦虑为动力,从而达到一种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3-203-03
一、“专业对口率”指标内涵解析
“专业对口”主要是指个体所从事的工作对各类知识、技能的实际需求与自己在学校等类似地方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相匹配。“专业对口率”,也称为“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是指从事专业对口工作的毕业生在该专业总毕业人数中的占比,其计算公式的分子是“受雇全职工作并且与专业相关的毕业生人数”,分母是“受雇全职工作(包括与专业相关及无关)的毕业生人数”。
站在职业教育的角度,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后,工作与专业是否对口、能否学以致用是衡量职业教育效用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学生而言,专业对口在很大程度上是实现工作岗位稳定、升职加薪及促进个人发展的重要条件。对高职院校而言,毕业生就业后的“专业对口率”是评价学校各项教育资源的配置是否合理、学校教育投入是否产生价值的重要参考标准,同时它也是衡量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二、国际金融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率现状分析
2013年7月,在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做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通知中,明确将“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指标纳入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中,把“就业岗位专业对口率80%以上”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就业质量的量化数据,并且要求“就业岗位专业对口率”达到80%才能评为优秀。
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后专业对口率较低的现象非常普遍。以天津滨海职业学院为例,在2014年麦可思关于我院的“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中,2013届毕业生半年后整体专业对口率为57%,其中国际金融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仅为22%,按照麦可思报告的解释,其主要原因是“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迫于现实先就业再择业”。针对这一现状,麦可斯报告建议我院应该加强职业前瞻教育,提高毕业生对未来职业认知,更合理地规划自身职业发展。应该说,通过麦可思报告,使我们准确地了解了2013届国际金融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对口率上所存在的问题,但是该报告并没有就这一问题的更加系统的原因做出分析,给出的建议也比较笼统和不够全面。
三、国际金融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国际金融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较低的现状,实质上反映了毕业生就业方向与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按照我院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规划,本专业是面向天津滨海新区金融行业发展需要,培养懂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能够在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投资理财机构、商业银行等金融企业胜任证券经纪人、保险人、投资顾问、理财经理、柜员等岗位要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根据我们对上述金融机构就业岗位需求的市场调研,除了银行柜员岗位的就业门槛较高机会较少以外,其它金融机构对基层岗位人员的需求在天津滨海新区都比较普遍和充裕,虽然还没有达到来者不拒的程度,但是一般都有很大的用人需求。然而通过对国际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动态的跟踪调查,我们发现只有一部分学生在上述金融机构能够稳定的工作,而且经过毕业后1~2年左右时间的历练,这部分学生无论是对工资待遇,还是个人发展的前景都比较满意和有信心。针对这种比较矛盾的现状,我们又对这些就业与专业对口的学生和不对口的学生分别进行了回访调查和分析,最终归纳出了一些与学生就业专业是否对口产生影响的因素和缘由。
(一)来自学校层面的影响因素
1.缺少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应构建基于“全面――全程――重点”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三维立体体系。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只是简单地、或者说是过于偏重采取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的方式来实现这个系统化的工作,这样做的结果自然就是,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上无法得到教师深入、持续、有效的指导。
2.专业课程的教学缺乏实践性。虽然这么多年在专业课程上我们一直在探索和实践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但是从学生毕业工作后给我们的反馈来看,他们还是认为在学校所学到的很多专业知识和掌握的技能与实际工作中职业能力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按学生的说法就是:所学非所用,或者是所学不会用、不善用。究其原因,一方面不能排除很多学生在校期间缺乏积极、认真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们在如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如何有效地提高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上还有很大有待提升的空间。
3.专业顶岗实习过少,缺乏连贯性和多样性。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实践工作能力,有时候并不仅仅是一个教学方法的问题,还可能是一个培养方式的问题。在对毕业生工作后的调查当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在校期间参加的专业顶岗实习经历,不仅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从业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实践工作能力,因此他们纷纷希望学校今后应该提供更多的顶岗实习机会。但是,在现实当中可能因为各方面的原因,我们往往只给学生提供了不多的一些顶岗实习机会。就我院国际金融专业而言,学生的专业顶岗实习一般都只安排在毕业前最后一个学期,然后学校负责联系几家不同类型的金融公司,比如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互联网金融理财公司、贵金属现货和期货投资公司、商业银行等。最后每个学生只有到一家金融机构实习的机会。这种顶岗实习的安排,虽然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同时也有利于为学生推荐与专业对口的工作机会,但是其总体效果还是有很大的欠缺。
(二)来自学生个人层面的影响因素
1.学生缺少“就业”的愿景。众所周知,心想才可事成。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如果心里对未来自己想干什么、从事什么工作没有一丝的想法,相反,每天都是心怀杂念无所事事,自然也就不会产生认真学习的动机和行为,最终的结果必然是马上要毕业了,还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工作。本人曾经兼任过7年的国际金融专业的班主任工作,我就发现凡是那些在校学习期间,心有定向、知道自己未来想干什么工作,并且早早开始准备的学生,毕业后都比较容易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当然,学生缺少就业的愿景,一方面跟其自身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在培养各类高技能人才的时候,不能只注重“教”,还应该要注重对“人”的培养,即所谓“育”。通过“育”人,让学生早早地走出迷茫,看清方向,从而做一个有理想、有志向的人。
2.学生缺少“从业”的资质。从事金融类工作一般都需要一定的资质,这里的资质主要是指通过了相关法律所规定的的金融从业资格考试,比如证券从业资格考试、期货从业资格考试、基金销售从业资格考试等。在学生就业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人就是因为在校期间没有通过上述的金融从业资格考试,结果就是自己想去但总被拒绝。相反,那些毕业前就已取得一项或多项金融从业资格的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再加上他们在毕业离校前,已经有了为期超过6个月的从业经历,等到毕业时他们每月的收入已足够应付未来的房租、生活消费等方面的开支,因此这些学生往往都能够在现职岗位上继续安心踏实的工作,而且是越干能力越强、收入越高、信心越足,如此就会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3.学生缺少“乐业”的意愿。就我院国际金融专业的毕业生未来所从事的金融工作而言,绝大部分都是金融产品销售类工作,当然也有一些内勤文员类岗位,但是这些岗位往往所招聘的人员数量都比较少。俗语说“万事开头难”,金融产品销售类工作尤其如此。很多学生就是因为在刚开始工作的前几个月,忍受不了在销售过程中客户的反复拒绝,从而纷纷跳槽。在对这部分毕业生进行回访调查,询问他们为什么要离开原来的岗位工作时,得到的答复往往都是简单的“不好玩”,或者是“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等等。其实,从事金融销售工作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除了“诚信”、“用心”等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坚持”。而能否做到“坚持”,最基础的就是要有“乐业”的意愿。这种“乐业”的意愿首先来自于学生对所干工作正确的价值判断。比如做保险人工作,我们应该把保险的销售看成是为别人送保障、送安心,而不应看成是多拿提成的手段。其次,这种意愿来自于学生对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挫折和挑战要有一份坦然面对的心态,也就是说,我们既要认识到工作中的挫折和挑战有困苦的一面,同时它也有磨练自我、成就自我的一面,正如星云大师所言“吃苦就是吃补”。
四、提升国际金融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率的对策分析
提升专业对口率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对专业对口率产生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所以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对策也必然是多方面的,同时还需要循序渐进地去解决这个问题,而不能太过于一蹴而就。基于这样的思路,我们认为提升国际金融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率的对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基于“全面――全程――重点”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自我评估,就是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进行全面认识,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二是职业环境分析,是指分析内外环境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以便更好地确定职业发展的机会。三是职业规划决策,是指对职业生涯目标的确定、路径的选择和策略的制定与实施。从上可知,构建基于“全面――全程――重点”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也就说不能仅仅依靠采取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的方式来实现这个系统化的工作。因为职业生涯规划涉及很多内容,而这些内容的具体信息,学生不可能完全知道和了解,讲授这门课程的教师同样也不一定都能知晓,因此构建基于“全面――全程――重点”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是国际金融专业所有专职教师的事情。比如新生入学之初的专业认知教育由教研室主任担任,负责向学生介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本专业主要面对的职业岗位等方面的信息。专业核心课程的任课教师,负责向学生详细介绍该课程所针对的职业岗位相关信息,例如岗位的市场需求、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岗位的主要工作职责等等。
(二)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如何提高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如何增加学生在校期间的顶岗实习机会是一个系统化的问题。我们认为只有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切实解决这一问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区域和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二是校企合作,就是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发挥企业和学校两方面的人才培养优势,共同作用于学生,达到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合作主要体现在教学资源校企共享(包括人力、师资、实训条件、设备、品牌资源等),培养计划校企共定,教学过程校企共管,文化氛围校企共融等方面实行合作。三是工学结合,就是由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和企业订单设置专业,并和企业共同制订工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其人才培养过程包含系统的知识学习和系统的技能训练,将课堂学习与现场工作有机结合。
(三)实施基于岗位需求的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模式改革
实施基于岗位需求的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模式改革,就是以天津滨海新区各类金融机构投资理财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结合戴士弘教授所倡导的高职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模式理论,对我院国际金融专业核心岗位课程实施整体教学模式改革。我们认为这种模式的课程改革应该遵循三大原则:一是课程必须突出能力目标;二是课程能力以项目任务为主要载体;三是学生是课程教学的主体。同时它也应该符合两个“对接”:一是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二是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最后,其实施要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职业岗位,明确岗位能力要求,确定课程建设方向;确定课程在能力、知识和素养三方面的整体培养目标;根据岗位能力要求,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完成课程能力训练项目设计;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设计等等。
(四)创建金融类从业资格考试培训平台
截至目前,适合国际金融专业学生报考的金融类从业资格考试主要包括:证券经纪人从业资格考试、基金从业资格考试、期货从业资格考试、银行从业资格考试等等。这些考试其实都不是很难,而且其中几乎所有的理论知识在相关的专业课程里都有所涉及,但是很多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较差,到毕业的时候,大概只有25%的学生能够通过1~2项从业资格考试。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认为学校的相关系部完全有必要创建一个金融类从业资格考试培训平台,由国际金融专业的相关教师担任培训讲师,利用业余时间对本专业的学生进行系统化的考前培训,从而起到一定的督促和辅导作用,使国际金融专业的绝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前都能够取得多项从业资格,为学生从事金融类岗位工作提前做好铺垫。当然,这种培训服务最好是非盈利性的。
(五)搭建专业就业咨询QQ和微信平台
【关键词】 美沙酮; 抑郁; 焦虑;
the prevalence and associated factors with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mong the patients attending the communitybased methadone maintenance treatment program in china yin wenyuan1, pang lin1, cao xiaobin1, zhang congbin2, li zhijun3, xiao yongkang4, xu jinshui5, wang changhe1, zhang bo2, luo wei1, rou keming1, wu zunyou1. 1.national center for aids/std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beijing 100050, china; 2.yunn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drug dependence, kunming 650228, china; 3.uscdc global aids program (gap), beijing 100072, china; 4.anhui center of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hefei 230061, china; 5.jiangsu center of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nanjing 21000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prevalence and th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mong patients attending the communitybased methadone maintenance treatment (mmt) program. methods 9 mmt clinics in 3 province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in which 1 301 mmt patients who met the criteria of recruitment were all interviewed. a crosssectional study by administrative questionnaire was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demographics, drug abuse and mmt treatment status of the respondents. the 1301 respondents were also evaluated for depression and anxiety by sds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and sas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respectively. anova and multivariate linear regressions analysis was used to verify th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depression and anxiety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mong the mmt patients were 38.3% (498/1 301) and 18.4%(239/1 301). the multivariates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at the level of α=0.05, gender, employment status were associated with depression, while gender, employnment status, educational level,drug abuse and methadone daily dosage were associated with anxiety. conclusions there are certain proportions of mmt clients who suffer from depression and anxiety. the mmt clinic staff should put more emphasis on the efforts to reduce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and its potential risks by enhancing psychological councelling, intervention and social support towards the mmt patients.
【key words】 methadone; depression; anxiety
截至2008年底,中国已累计为将近18万阿片类物质成瘾者提供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5年来迅速成为全球开展该项目覆盖地区和人数最多的国家[1]。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美沙酮维持治疗是减少滥用,降低艾滋病新发感染,减少相关犯罪和恢复阿片类物质成瘾者家庭社会功能的有效干预措施[2~4]。海洛因成瘾是一种慢性复发性不可逆性脑损伤,焦虑和抑郁是海洛因成瘾者常见的急性或稽延性戒断症状。国内外相关资料表明,海洛因成瘾者和戒断者中普遍存在焦虑和抑郁状况,但针对美沙酮维持治疗受治者的研究相对较少。2008年7~10月在云南、江苏和安徽3省开展了美沙酮维持治疗受治者抑郁和焦虑状况调查,旨在了解我国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受治者中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服务质量和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云南、江苏和安徽3省9个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选择入组时间超过1月已进入维持治疗剂量稳定期、符合中国精神疾病(ccmd ⅲ)阿片类物质依赖诊断标准、无精神病史和其他严重躯体疾患的所有受治者共1301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云南省450人,江苏省449人,安徽省402人。
1.2 内容和方法 经知情同意后,通过面对面问卷调查了解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近期药物滥用、参加治疗情况,并采用zung编制的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pression scale,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te,sas)对调查对象进行评分,计算其总分标准分,以sds标准分大于53分界定为有抑郁症状; 以sas标准分大于50分界定为有焦虑症状[5]。同时,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海洛因/吗啡、安定类、丁丙诺非、冰毒和mdma 5种物质尿液定性检测,凡其中一项或一项以上检测阳性者,即判定为近期有药物滥用(偷吸)行为。
1.3 统计学分析 以epi data 3.02建立数据库,双录入核对纠错,sas 9.1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对本次调查所得的sds、sas评分与国内抑郁和焦虑常模进行比较;以不同人口学特征、药物滥用和美沙酮维持治疗情况等作为分组变量,对不同组间的抑郁和焦虑评分进行方差分析;并分别以抑郁和焦虑评分为应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了解其影响因素。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 在1 301名调查对象中,男性991例,占76.17%;女性310例,占23.85%;平均年龄为(34.6±6.5)岁,其中30岁以下356人(27.4%),30~40岁716人(55.0%),40岁以上228人(17.5%);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29人(9.9%)、初中804人(61.8%)、高中及以上368人(28.3%)。未婚529人(42.7%),已婚或同居553人(42.5%),离异或丧偶156人(12.6%)。目前有工作者451人(34.7%),无业者850人(65.3%)。
2.2 抑郁和焦虑的发生状况 1 301例调查对象中,伴有抑郁症状者498例,占38.3%;伴有焦虑症状者239例,占18.4%,185人同时存在抑郁和焦虑症状,占被调查者总数的14.2%;sds评分均值为(49.69±10.34),与中国常模(41.88±10.57)比较[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2,p<0.001);sas评分均值为(40.98±10.66),与中国常模(37.23±12.58)比较[6],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t=8.0,p<0.001)。
2.3 抑郁和焦虑的影响因素 单因素分析:以人口学特征、药物滥用和美沙酮维持治疗情况等作为分组变量,对不同组间的抑郁和焦虑评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抑郁评分显示:女性高于男性(f=4.67,p<0.05),无业组高于有职业组(f=18.06,p<0.0001)。焦虑评分显示:女性高于男性(f=4.90,p<0.05);无业组高于有职业组(f=19.35,p<0.0001);不同文化程度、婚姻状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3.98和3.20,p值均<0.05),经两两比较,小学文化程度组高于其他各组,已婚或同居组高于未婚组及离异或丧偶组;有药物滥用组(即偷吸)高于无药物滥用组(f=5.64,p<0.05);美沙酮日服剂量大于80 mg/ml组高于其他各剂量组(f=6.16,p<0.0001)。而不同年龄、近期药物滥用方式、参加维持治疗时间对不论抑郁还是焦虑的评分的影响均未见统计学意义。
多因素分析:以抑郁和焦虑分别作为应变量,以性别(取值0=女,1=男)、职业(0=无、1=有)、文化程度(1=小学及以下、2=初中、3=高中及以上)、近期药物滥用(0=无、1=有)、美沙酮日服剂量(ml)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在α=0.05水平时,影响抑郁评分的变量为性别、有无职业;影响焦虑评分的变量为性别、文化程度、有无职业、近期有无药物滥用和美沙酮维持治疗剂量(表1)。与单因素分组比较的结果基本一致。表1 抑郁和焦虑的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3 讨论
海洛因成瘾可导致慢性不可逆性器质性脑损伤,其中,杏仁核和海马回等部位的病变可引起情绪、记忆和性格障碍等改变 。大多数成瘾者在停用海洛因急性戒断症状基本消失后,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稽延性戒断症状,并表现出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和情感障碍[6,7]。本次研究发现在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者中,抑郁和焦虑的发生率分别接近40%和20%,且部分患者同时合并抑郁和焦虑,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国外研究资料同样证实这一结果,且在同类人群中抑郁和焦虑的发生率略高于我国美沙酮门诊[8~10];与国内社区吸毒人员、强制戒毒人员中抑郁和焦虑发生状况相比,社区药物维持治疗者中抑郁和焦虑的发生率明显降低[11~15],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美沙酮维持治疗在改善受治者心理和精神障碍方面较强制戒毒方式有较好的效果。除性别、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等因素外,无业为抑郁和焦虑发生的影响因素。因无业是吸毒人员重返社会过程中面临的最突出的现实矛盾之一,其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劣势,有可能进一步引发或加重抑郁和焦虑的发生。另外,近期有无偷吸行为也与焦虑的发生存在密切的关系,可能是因为偷吸后的自责、恐慌导致焦虑的发生,而焦虑的发生进一步引发偷吸以缓解压力和逃避现实。值得关注的是,心理问题和情感障碍如不及时发现和控制,易导致偷吸和复吸的后果,这已得到多项研究的支持[17~19]。本次研究还发现,随着美沙酮维持日服剂量达80 mg/ml以上时,与焦虑的发生显著相关,这与einat peles等[20]在90名美沙酮维持治疗受治者中的研究发现基本一致,但其发生机理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探讨。
本研究提示在社区药物维持治疗中,门诊工作人员应高度关注受治者抑郁和焦虑等心理和情感障碍发生的可能,以及与偷吸/复吸之间的相互关系。除提供美沙酮口服液外,抓住心理咨询和干预等重点环节,加强并动员社会支持,包括就业指导,技能培训等。只有在开展后期综合干预的前提下,才能帮助他们真正戒除“心瘾”,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并促使其真正回归社会,将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作为艾滋病防治和“禁吸戒毒”工作的有效平台。
致谢:感谢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球艾滋病项目(uscdcgap china)对本研究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cook c, kanaef n, the global state of harm reduction [r]. international harm reduction association. 2008.
[2] pang l, hao y, mi g, et al. effectiveness of first eight methadone maintenance treatment clinics in china [j]. aids, 2007,21(suppl 8):s1037.
[3] verster a, buning e. information for policymaker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substitution treatment for opiate dependence [r]. eruomethwork, 2003.
[4] z wu, sg sullivan, y wang, et al. evolution of china's response to hiv/aids [j]. the lancet, 2007,369(9562):679690.
[5] 张明园. 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 [m]. 第2版. 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6] 黄瑛,朱熊兆,姚树桥,等. 海洛因依赖者的述情障碍及其认知功能 [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5,13(2):217218.
[7] 谢文婷,唐建良,李国荣,等. 海洛因成瘾的心理干预进展 [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6,15(8):764765.
[8] brienza rs, stein md, chen m, et al. depression among needle exchange program and methadone maintenance clients [j]. j subst abuse treat, 2000,18(4):3317.
[9] ross j, teesson m, darke s, et a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eroin users entering treatment: findings from the australian treatment outcome study (atos) [j]. drug alochol rev, 2005,24(5):4118.
[10] magruderhabib k, hubbard rl, ginzburg hm, et al. effects of drug misuse treatment on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nd suicide [j]. int j addict, 1992,27(9):103565.
[11] 杨会,辛彦君. 110例海洛因依赖者抑郁情况分析 [j].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2005,14(2):130132.
[12] 熊志伟,刘明斌,徐丹,等. 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海洛因依赖者心理健康调查分析 [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08,12(6):528530.
[13] 刘敏,肖顺贞,崔新华. 两种治疗模式的强制戒毒人员心理状态的分析 [j].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2006,12(1):4445,58.
[14] 罗勇,胡启芬. 400例生理脱毒者焦虑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 [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5,19(9):625.
[15] 冯怡,方晓云,张燕敏. 吸毒者强制戒毒期间焦虑抑郁动态评定分析 [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1999,8(3):201202.
[16] 刘闯,黄明生. 海洛因稽延性戒断症状的初步调查 [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0,26(3):186187.
[17] 张建球,李辉. 曲唑酮治疗海洛因依赖者脱毒后焦虑抑郁的临床对照研究 [j].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2003,12(3):201203.
[18] 曲如杰,林霖,王文忠. 吸毒者心理健康状况及与复吸原因的关系 [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6,14(1):5557.
关键词:数据挖掘;专业课;学习效率;影响因素
一、研究背景
对学习效率的研究是多学科、多领域的共同课题,近年来学者在管理学、心理学等领域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一定的进展。但是国内外的研究多是从微观因素出发研究其对学习效率的影响,偏重于阐述,很少定量分析其对学习效率的影响。有的学者研究了大学生的角色认知与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得出了“让大学生明白自己的角色地位和历史使命有助于其成长成才”的结论[1]。还有学者将影响学习效率的因素概括性的分为学习主体、学习对象、学习手段和学习环境,特别是对学习环境进行了详述,并提出了改进措施。然而外界客观环境对学习主体的影响毕竟有限。[2]我们面临的现实情况是:大学生对学习效率不满,虽然努力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习效率,但收效甚微。
为了全面分析学习效率影响因素,我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展开深入研讨,设计了内容合适的调查问卷,然后在国防科技大学的本科生群体中展开调查,对回收的问卷数字化处理,之后采用数据挖掘和系统工程方法进行研究。最终,对得出的结论使用社会科学方法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和解释。
二、问卷调查以及数据预处理
(一)调查问卷
基于研究目的和现实情况,我们以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填式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中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个人情况。包括学习态度、性格特点、健康状况。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有“你认为这门功课是不是你所爱好的方向?”“如果今天感到身体不适,那你觉得影响你的学习没有?”“通常在表达一件事情上,我更看重:(A)说话给对方感受到的强烈印象;(B)说话表述的准确程度;(C)说话所能达到的最终目标;(D)说话后周围的人际感受是否舒服”等。这部分更主要的是一些心理测试题,以便准确分析出应答者的个人情况。
2.学习的对象,即所学习的专业课。专业课的性质、难易程度、任课教员等都会对学习过程产生影响。这部分问题设置有“这门课的考核形式(考试/论文/大作业/其他)”、“你喜欢教师的上课风格吗”等。
3.学习环境。主要包括对家庭环境、学校的自然环境以及学校的人文环境的相关调查。
4.学习手段。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对学习效率有着重要影响。这部分问题包括“你认为多媒体的应用作用怎么样(很大/比较大/一般/几乎没影响)”、“如果遇到比较难的问题,你向教师或同学寻求帮助吗(总是/经常/有时/很少/从不)”等。
问卷的所有题目均是选择题,选项3~5个不等,共69道题,分两次对同一批学生跟踪调查完成。总共发放350份调查问卷,有效回收调查问卷302份。
通过以上调查问卷内容的设计,利用回收的结果与学生的专业课成绩进行关联分析(数据挖掘),从而得到科学可靠的结论。
(二)调查数据的预处理
问卷预处理包括问卷数据化以及无效数据的甄别。利用Excel表格对回收的调查问卷结果进行汇总,在录入数据前先利用应答者的学号对每张问卷进行编号。在录入时我们将问题的选项分别用1、2、3、4、5替换,然后在这些选项前加上代表题号的数字,从而加以区别(比如:40题的第一个选项被记录为“401”),便于后续的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每位学生的问卷结果记录为一列,这样该列就记录了该同学对所有问题的选择。
三、调查结果的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是通过分析大量数据来揭示有意义的新的关系趋势和模式的过程。本次研究的工作就是通过挖掘回收的大量数据得到有价值的结论。
四、挖掘结果的分析
1.关于学习主体的分析。通过研究成绩在80~90分的学生的问卷数据以及得到的有关关联规则(支持度为10,置信度为0.8)(成绩在90分以上的学生太少),发现有关联规则:[(1)对学习内容进行预习、复习比较少;(2)对于实现目标比较努力,态度不强烈,也不迷茫;(3)赞同这门课在上午1、2节上会让你有比较好的听课效果]==>[成绩在80~90分]
取得较高成绩的学生不经常复习和预习。这个结果似乎出人意料,因为我们一般有这样的印象:学习好的除了个别极聪明的(学得轻松),大部分都是非常刻苦学习的人。但是看他们后面的答题情况,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部分同学中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比较努力,同时表示上午1、2节课的学习效率较高。可以看出他们能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努力,也可以看出他们学习时的精神状态较好。当代大学生基本都是“春困秋V夏打盹”,在早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晨间课提起精神比较难。而成绩好的那部分同学早上的学习效率很高,说明其每天的学习状态都不错,听课效率比一般人高,因此他们课下复习少却还能取得好成绩就不奇怪了。
2.关于学习客体的分析。通过研究成绩在80~90分的学生的问卷数据以及得到的关联规则(支持度为10,置信度为0.8)(成绩在90分以上的学生太少),发现关联规则:[认为教师上课速度较快,较难];[认为专业课有用]==>[成绩在80~90分]
学习不存在问题的同学认为课程进度较快,难度较大,学习过程中存在吃力的时候。这似乎与我们平时的观察不太一致,而且这不是个别现象。我们采访了部分同学之后发现,“认为专业课有用”的同学,都会相当认真地去完成课程任务,而且课程越是难度大,就越能激起学生的紧迫感,所以他们能取得好成绩就不足为奇了。
3.关于学习环境的分析。通过研究成绩在80~90分的学生的问卷数据以及得到的有关关联规则(支持度为10,置信度为0.8)(成绩在90分以上的学生太少),发现关联规则:[主要课余活动是社团活动],[课后完成作业时需要复习、查找相关资料],[感觉自己的学习投入时间与成绩不成比例]==>[成绩在80~90分]
成绩好的学生,通常会把一定的时间投入到各种社团活动中去,这势必会相应地减少学习时间,然而,学习时间的减少非但没有让他们学习退步,反而对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大学里,学生应以学业为主,但是学习并不是全部,在不荒废学业的情况下,参加社团活动,以及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是必要的。特别是一些像电子、机械、计算机之类的社团,对于提升成绩更具有直接作用。
4.关于学习手段的分析。支持度为20,置信度为0.8的强关联规则:[上课时偶尔开小差,基本在学习]==>[课后完成作业时需要复习、查找相关资料]、[经常制订学习计划]==>[课后完成作业时需要复习、查找相关资料]
从上述的强关联规则可以看出,好习惯呈现“扎堆现象”,一般上课认真听讲的学生也会主动去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并且经常调整,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自主地完成作业,但这也反映出了大部分成绩较好的学生有比较类似的学习习惯。
五、结论
学生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终究是态度出了问题。我们总结了成绩好的学生的共同特点:有目标、有紧迫感。而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通常没有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或者是没有找到自己合理的定位,造成“没玩好也没学好”。这足以说明学习态度的重要地位,其次才是学习方法和客观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摘 要 随着中学生篮球运动的迅猛发展,中学生篮球比赛的对抗日益激烈,犯规次数也相对增加,提高了罚球的频率,而罚篮命中率则是现代篮球技、战术的发展和比赛中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针对比赛中运动员所反映出的心理问题,找出影响罚球命中率的心理因素,并提出一些心理训练方法,为广大教练员在训练中对中学生篮球运动员进行有针对性地心理训练作为参考。
关键词 中学生篮球运动员 罚球命中率 心理因素
一、影响罚球命中率的心理因素
(一)缺乏自信心,自控能力差。在执行罚球时,尤其是决定比赛胜负的罚球时,由于心理准备不足,缺乏自信心,不能有效地控制好自己的心理状态,使其进入恐惧混乱状态,从而影响了肌肉的运动感觉,使罚球时动作显得僵硬迟钝,降低了罚球的命中率。
(二)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篮球比赛对抗激烈,在双方势均力敌的对抗中,运动员易受各种客观条件的影响,如各队力量的对比情况、对方技、战术训练水平、裁判员水平、观众的倾向性和评论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引起运动员不同的心理波动,从而造成运动员情绪和注意力等方面的复杂变化,而这种变化对全队技、战术水平的发挥及比赛胜负影响极大。
(三)紧张焦虑情绪。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出现紧张焦虑情绪,多为心理素质差的表现,这和运动员对比赛所产生的后果的理解有密切关系。另外也与观众形成的特殊气氛、比赛的性质规模、竞赛对手能力有关。特别是关系到球队名次的比赛,更加会使运动员的焦虑水平增高。焦虑水平的增高具体表现为极度紧张、技术动作失调,而在罚球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则是出现呼吸不均,手颤眼抖,进而使本体感受器失调,导致罚球失败。
二、改善罚球心理因素的训练方法
(一)自我意念法
自我意念法,又称念动训练,即由运动观念而引起的运动反应,是通过对运动的表象或回忆来实现的。通过表象或回忆某种技术动作,引起神经肌肉的相应反应,从而起到训练的作用。念动训练不仅可以促进技术的形成和巩固,而且能有效地集中注意力,消除心理障碍,增强信心,使运动员从紧张和焦虑情绪中释放出来,斗志昂扬的去参加比赛。
(二)模拟比赛关键时刻的罚球训练
模拟训练是一种适应性训练,就是针对比赛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创造与比赛条件相似的环境进行实战演练,为运动员参加比赛做好适应性准备。其主要作用在于提高运动员的心理适应能力,提高在比赛中的抗干扰能力。
(三)干扰罚球训练
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酷爱篮球运动的人越来越多,在篮球比赛中,每一个观众都希望自己的球队取胜,当运动员罚球时,他们就会采用起哄、喝倒彩、挥舞彩带等形式影响运动员情绪。根据这种情况,教练员应在训练中制定相关的手段来训练。具体方法:教练员制定几个运动员进行有规定次数的罚球训练,其他运动员可以采用不同来形式影响队员,如开玩笑、做鬼脸、大喊大叫等。通过这种训练,可使运动员在进行有一定压力的罚球时,思想集中,脑子里只有篮圈、球和投篮的技术,其他什么都不想,不会因为外界的干扰而影响罚球的成功率,从而提高运动员在比赛中的罚球信心。此种方法在调查中所占比例为34.8%。
(四)集中注意力训练
人的注意力在一定条件下只能是指向或集中于一个焦点。罚球时运动员应把自己的注意力指向或集中在所要完成的动作上,方可获得良好的效果。集中注意力训练,就是使运动员学会将注意力指向或集中于一个目标,最大限度的免受外来刺激的影响及内心杂念的干扰,全神贯注完成当前的活动任务。
(五)增强自信心训练
选择这种训练方法的同学所占比例为69.7%。信心是运动员发挥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罚球时信心十足,往往在罚球出手前就有“此球必进”的信念,信心主要取决于运动员的训练程度,只有勤于训练、动作正确、手法娴熟的运动员才会信心十足。
三、结论与建议
(一)罚球在现代篮球运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罚球命中率的高低往往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因素,而心理素质则是影响运动员罚球命中率的重要因素。在篮球比赛中,影响运动员罚球命中率的心理因素是多方面的,只有在日常的训练中针对不同的心理影响因素采取不同的心理训练方法与手段,才能使我们的训练事半功倍,从而提高运动员在比赛中罚球的命中率。
(二)罚球命中率受技术动作因素和心理因素两方面的影响。而心理因素对运动员的影响具体表现为缺乏自信心、自控能力差、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以及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焦虑情绪。
(三)建议教练员以本文列举的多种训练方法和手段作为参考,针对中学生篮球运动员在罚球中所出现的不同问题给予指导帮助,使其从紧张、焦虑的情绪中释放出来,不断增强自信心,从而进一步提高罚球命中率。此外, 教练员在日常训练过程中还应多加注重心理训练,为中学生篮球运动员树立良好的罚球心理状态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明鼎.浅谈青少年罚球的心理训练[J].安徽体育科技.1997(04).
[关键词] 肝内胆管癌;危险因素;切除术后患者生存率;干预对策
[中图分类号] R735.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5-0146-03
肝内胆管癌(ICC)是一种肝内胆管细胞恶性增生性疾病,在我国大约占原发性肝癌的5%[1],这是一个较高的比率[2]。随着发病地区的不同,其危险因素也有很大变异。如在一些西方国家,肝内胆管癌的易感因素是原发性胆管硬化性炎症[3]。而在东亚一些地区,此病的发病却与吸虫感染密切相关[4]。然而在我国上述疾病发病率却相对较低,根据目前国情,我国是乙肝大国,国外研究认为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可能是我国肝癌发病的诱因,所以也可能是肝内胆管癌的危险因素[5]。本研究系统探讨了各因素如一般情况(性别、年龄)、个人行为(饮酒、吸烟)、患者肝脏相关病史(乙肝、丙肝、肝硬化、胆石症、血吸虫病、肝囊肿以及脂肪性肝炎等)肝内胆管癌切除术后患者生存率的相关情况,并提出了相应的干预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3年6月~2011年10月收入我院治疗的肝内胆管癌患者105例,其中切除术后1年生存的患者共69例,切除术后1年死亡的患者36例。切除术后生存的患者均有肝内胆管癌的典型表现,病理检查为肝内胆管癌。69例切除术后生存1年的患者中, 男性26 例,女性43例,病程(9.7±5.7)个月;36例切除术后死亡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3 例,病程(8.4±4.3)个月。
1.2 方法
回顾2003年6月份以来入我院治疗的肝内胆管癌患者的资料,包括一般情况性别、年龄、个人行为(饮酒、吸烟)、患者肝脏相关病史(乙肝、丙肝、肝硬化、胆石症、血吸虫病)、肝囊肿以及脂肪性肝炎等,分析与肝内胆管癌切除术后患者生存率相关的危险因素。
1.3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是SPSS17.0,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肝内胆管癌切除术后患者生存率情况为因变量,以各因素为自变量,采用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 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筛选采用Stepwise 法。P < 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的观察资料与切除术后患者生存率的情况
患者的观察资料[性别、年龄、个人行为(饮酒、吸烟)、患者肝脏相关病史乙肝、丙肝、肝硬化、胆石症、血吸虫病、肝囊肿以及脂肪性肝炎等]与切除术后患者生存情况如表1。
2.2 观察资料与切除术后患者生存率的单因素Logistic分析
经单因素Logistic分析,乙肝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肝内胆管结石、胆总管结石、肝血吸虫病、HBsAg等因素,回归系数大于1,且都有统计学意义(P < 0.05),OR值大于1,与患者生存率相关。具体数据如表2。
2.3 观察资料与切除术后患者生存率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显示乙肝肝硬化(OR=1.769,95%CI:1.420-2.115)、酒精性肝硬化(OR=6.447,95%CI:1.826-22.769)、肝内胆管结石(OR=1.863,95%CI:1.709-2.051)、胆总管结石(OR=1.539,95%CI:1.042-2.635)、HBsAg(OR=3.640,95%CI: 2.169-6.193)都有统计学意义,是肝内胆管癌切除术后患者死亡的主要促进因素。具体数值如表3。
3 讨论
肝内胆管癌在我国约占原发性肝癌的5%,这是一个较高的比率。其危险因素也随着发病地区的不同有很大变异。在一些西方国家,肝内胆管癌的易感因素是原发性胆管硬化性炎症。在东亚一些地区,此病的发病却与吸虫感染密切相关。然而在我国上述疾病发病率却相对较低,我国是个乙肝大国,据国外研究认为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可能是我国肝癌发病的诱因,所以可能也是肝内胆管癌的危险因素[6]。本研究105例ICC患者中,有20例肝血吸虫病,死亡组高于生存组,支持肝血吸虫病在ICC发生中的积极作用。肝内胆管结石被广泛认为与ICC发生相关[7],肝内胆管结石导致ICC机制可能与肝内结石造成胆管持续损伤、产生炎症进一步导致胆管上皮增殖有关[8]。本研究显示ICC患者中肝内胆管结石发生率明显高于生存组,与ICC密切相关,进一步证实肝内胆管结石可能是ICC发生的危险因素。HBV感染、肝硬化尤其是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硬化、肝内胆管结石病以及肝血吸虫病可能是国内人口ICC发病的危险因素[9]。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国内人口的ICC患者,HBV的感染率明显高于目前文献报道的其他国家,这可能是国内人口ICC发生最重要的危险因素[10]。
本研究回顾入我院治疗的肝内胆管癌患者的资料如一般情况(性别、年龄)、个人行为(饮酒、吸烟)患者肝脏相关病史(乙肝、丙肝、肝硬化、胆石症、血吸虫病、肝囊肿以及脂肪性肝炎等),肝内胆管癌切除术后患者生存率的相关情况,显示乙肝肝硬化(OR=1.769,95%CI:1.420-2.115)、酒精性肝硬化 (OR=6.447,95%CI:1.826-22.769)、肝内胆管结石(OR=0.863,95%CI:0.709-1.051)、胆总管结石(OR=1.539 95% CI:1.042-2.635)、HBsAg(OR= 3.640, 95%CI:2.169-6.193)等是肝内胆管癌切除术后患者死亡的主要促进因素。针对肝内胆管癌切除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我们提出了对肝内胆管癌患者应注意抗肝硬化、肝胆结石以及乙肝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Llovet JM,Bruix J. Novel advaneements in the management of hepatocellula rcarcinoma in 2008[J]. J HePatol,2008,48(Suppl):520-537. [2] Ahrendt SA,Nakeeb A,Pitt HA. Cholangiocarcinoma[J]. Clin Liver Dis,2001,5(l):191-218.
[3] 游经宏,周凯,邓莫根,等. 肝细胞癌切除术后预后因素分析[J] .江西医药,2010,40(6):511-513.
[4] 陆凯,张博,董立巍,等. 中下段胆管癌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26(2):5068-5071.
[5] 梁致如,何昆仑,徐立宁. 影响肝内胆管癌切除术后患者生存率的多因素分析[J].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2,39(5):463-465.
[6] 孙学军,石景森,何平. 影响胆管癌切除术后的预后因素分析[J].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6,41(1):85-88.
[7] 何平,石景森,陈武科,等. 应用Cox模型分析影响胆管癌切除术后的预后因素[J].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2,41(4):28-30.
[8] 州. 肝内胆管癌的病因学研究及预后分期系统[D]. 第二军医大学,2011:58.
[9] 孙万日. 影响肝细胞肝癌切除术预后的多因素分析[D]. 郑州大学,2007:84.
关键词:排球专修学生;发球;因素;训练措施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河北体育学院排球专修学生。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查阅相关资料,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调查访问法
对河北体育学院的排球专修学生和教练进行调查访问,探究影响发球成功率的因素。
二、影响排球发球成功率的各种因素分析
影响排球发球成功率的相关因素主要有心理因素、体能因素、
技战术因素等。但对于训练不多的专修学生来说,动作的熟练程度和规范程度占主要部分,心理因素是影响发球失误的部分因素。
1.发球成功率取决于技术熟练程度和规范程度
发球技术的动作方法较多,无论采用哪种发球,都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平稳抛球。二是击球要准。三是手法要正确。只有熟练地掌握发球技术,才能提高发球成功率。除此之外,还要规范自己的发球技术,掌握正确的发球方法,以保证发球的成功。
2.缺乏比赛经验,精神紧张
排球专修学生,参加训练时间短,比赛的次数少,经验少,遇到紧张激烈的比赛气氛,精神就十分紧张,造成肌肉僵硬,自动化的神经联系中断,技术动作变形,无法按技术要领完成技术动作,造成发球失误。
3.心理准备不充分
比赛前由于缺乏充足的心理准备,对对手的情况不甚了解,当遇到较强的对手,实力差距较大时,心虚胆怯,引起紧张情绪;反之对手较弱,思想容易松懈麻痹,从而影响学生发球的攻击性。
三、提高发球成功率的训练措施
1.提高队员的发球技术熟练程度和规范程度
发球技术是较难掌握的技术。在比赛中,发球技术不熟练或者发球技术不规范,心理素质再好的学生也很难成功地把球发出去。只有熟练发球技术动作和规范自己的发球技术动作才能提高发球的成功率。
2.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自提控能力
在训练发球过程中,有意造成紧张气氛。如:比赛性发球,讲明罚则,有意造成紧张气氛。使学生心理能适应外接刺激,以适应比赛。
造成发球失误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总体来说,心理素质很重要,但是发球技术的熟练程度和发球技术的规范程度更为重要,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所以我们在训练过程中,不但要提高发球队员的心理素质,同时也要进行发球队员的技术和身体素质训练,
以提高发球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RoaldBahr,JonathanC.Reeser.排球[M].葛春林,译.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 能源效率;偏最小二乘回归;截面数据
中图分类号:F407.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3-7217(2011)05-0084-06
一、问题的提出及文献综述
能源作为支撑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是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近几十年来,世界经济总量有了显著增长,同时也消耗了相当可观的能源,由此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及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造成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发展全局和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重大战略问题。
中国是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大国,能源效率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不同地区间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能源强度、能源利用效率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比如有的地区是以电力、钢铁产业为主体,有的地区是以服务业和创意产业为支柱;有的地区是以煤为主要能源,有的地区则主要使用燃油、天然气;有的地区产业节能技术水平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的地区却仍然在低水平徘徊。这些千差万别的情况决定我们制订节能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地区差异,以尽量减少节能的社会总成本。统一的节能模式确实带来了苦乐不均的问题――既不利于能源利用效率相对较低的后发地区加快发展,也不利于能源利用效率相对较高的发达地区进一步发挥竞争优势。因此,要根据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充分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节能潜力等因素,实行差异化的节能政策,以尽可能减少节能成本,减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目前,能源强度和能源效率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探讨研究的热点。现有的关于能源效率的研究文献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
1.对能源效率进行评价。能源效率评价方法的研究按照能效指标考察的生产要素的多寡,又可以分为单要素能源效率和全要素能源效率。单要素能源效率常被定义为一个经济体的有效产出和能源投入的比值,它是单位GDP能耗的倒数,很多学者也认为它是能源生产率。早期对能源效率的研究中都采用的是单要素能源效率指标。王庆一、施发启、金三林等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我国能源效率进行了国际比较,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当前能源效率还十分低下[1-3]。以面板数据为基础,Miketa[4]对56个国家,Mulder和Groot[5,6]对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能源效率的差异性和收敛性进行了研究。孙鹏等分析了中国1978~2003年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强度对能源消耗量的影响,认为中国的能源效率在提高,但2001~2003年能源效率存在一定的下降[7]。Rebecca和David考察了发展中国家能源转轨的情形,认为在经济发展初期阶段,由于无效率的能源和技术占居主导地位,因此,创造同样价值的产出会要求较高的能源投入;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的提高,更加有效的能源和技术得以采用,使得单位产出的能源投入开始下降[8]。史丹运用洛伦兹曲线、弗罗伦斯系数和基尼系数分析了中国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以及能源效率趋同条件下的节能潜力[9]。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方法来源于微观经济学上的全要素生产理论。社会生产的各投入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替代,而决定最终产出的并非是能源或人力等某一个生产要素,而是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其中最典型的是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近年来见于文献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文章都是使用DEA对能源效率进行测度。Hu等首次基于全要素生产率框架定义了全要素能源效率指标, 弥补了传统指标能源生产率仅考虑能源单一要素的缺陷[10]; 魏楚等基于Hu等的思路将能源效率定义为当前固定能源投入下实际产出能力达到最大产出的程度[11], 或者说在产出固定条件下能实现最小投入的程度。李世祥等在DEA应用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技术效率、能源投入最小化、成本最小化、产能利用率调整目标情景下能源效率测度的方法,从1990~2006年间省际面板数据和工业行业面板数据的角度评价了中国的能源效率状况,并利用“两步走”估计了其影响因素[12]。
2.分析影响能源效率的因素。李廉水、周勇对35 个工业行业进行DEA-Malmquist指数分解, 并将分解后的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作为解释变量, 去估算各因素对能源效率的关系,结果发现技术效率而非技术进步是工业部门能源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 但后者的作用将逐渐增强[13]。吴巧生等运用Laspeyres指数及其分解模型对中国单位GDP能耗进行分解,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得出中国能源效率提高主要是各产业能源使用效率提高的结果[14]。Zhang(2003)利用改进的拉氏指数计算了中国工业部门1990~1997 年的能源使用情况。将工业能源消费分解为规模效应、实际的强度效应和结构效应,发现实际的强度效应( 即技术效应) 是主导因素[15]。高振宇等、魏楚等定量分析了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对外开放程度、政府影响力、制度因素和能源价格等因素对我国能源效率的影响程度[16-20]。
以下试根据中国各地区不同发展水平的现实,运用2007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由于数据的不可得性,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的截面数据对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省际分异与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的偏最小二乘回归(PLS)模型的构建
偏最小二乘回归由化学界的伍德、阿巴诺等人在1983年提出,这种方法是在普通多元回归的基础上有机结合了主成分分析、典型相关分析的思想,在一个算法下,可以同时实现回归建模(多元线性回归)、数据结构简化(主成分分析)以及两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可以很好地解决自变量间多重共线性问题[21]。
三、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1.指标的选取。当前度量能源效率较普遍的方法是单位GDP能耗,《中国统计年鉴》中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本文拟采用2007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单位GDP能耗(Y)来代表各地区的能源效率,那么单位GDP能耗越低,说明能源效率越高。
本文根据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省际分异中的七个因素选取了八个指标:
(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对于能源生产率的影响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随着经济发展, 生产规模会扩大,一些先进技术会被逐渐采用,从而对能源生产率的提高有积极作用; 同时生产的不断重复进行使熟练程度增加, 产生“学习效应”, 同一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能源会相应下降。这两方面作用的综合影响体现在经济发展对能源生产率提高的贡献上。选取指标人均GDP( x 1)来代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2)产业结构。我们知道第二产业中的工业是高耗能产业,而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业和房地产业是低耗能产业,因此,可以认为如果工业对一个地区的生产总值贡献很大,那么,这个地区的单位GDP能耗必然偏高;相反地,如果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对一个地区的生产总值贡献很大,那么,这个地区的单位GDP能耗必然偏低。为此选取指标工业增加值比重( x2)、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增加值比重(x 3)来代表产业结构因素对单位GDP能耗的影响。
(3)地理位置。各地区进出口总额与各地区的地理位置基本上完全对应,东南部沿海地区的进出口总额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北部地区最低,为此,用各地区进出口总额( x 4)来代表地理位置因素对单位GDP能耗的影响。
(4)技术水平。各地区的技术水平可以用全员劳动生产率来衡量,因此,引入指标全员劳动生产率( x 5)来衡量技术水平对单位GDP能耗的影响。
(5)对外经济。通常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都具有规模大、技术先进的优点,因此,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而降低单位GDP能耗。因为工业是高能耗产业,这个行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对单位GDP能耗的影响单位GDP能耗特别显著,为此,引入各地区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增加值占总工业增加值的比例( x 6)来度量对外经济差异对单位GDP能耗的影响。
(6)投资行为。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增长还是以粗放型为主,粗放型经济增长中,投资规模膨胀、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了资源浪费、利用效率低。投资驱动型特征和重工业化态势的经济增长必然导致资源型产品价格普遍上涨,尤其是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大幅上涨。因此,选取各地区燃料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x 7)来度量各地区投资行为对单位GDP能耗的影响。
(7)能源消费结构。煤炭在中国能源资源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2007年中国煤炭消费总量达到25.86×108t,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69.5%。而煤炭消费的技术水平较为落后,大部分是原煤直接燃烧,煤炭利用效率低,煤炭消费的不经济性必然降低区域能源利用效率。因此,引入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x 8)来衡量各地区能源消费结构差异对单位GDP能耗的影响。本文的数据都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8》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8》,经计算整理得到。鉴于篇幅,就不再列出。
2.多重共线性分析。
运用SPSS可以得到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从表1可以看出人均GDP( x1)与全员劳动生产率(x5)之间相关性非常强,变量x1与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增加值比重(x3)、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增加值占总工业增加值的比例(x6),全员劳动生产率(x5)与x3、x6的相关性也都较强。
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回归得到的结果如表2。从表2中可以看到,可决系数R2为0.829,说明模型拟合程度较好,但变量x3(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增加值比重)与变量x5(全员劳动生产率)的系数为正,这与实际不相符,因为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为低耗能产业,它们对地区GDP的贡献越大,单位GDP能耗应越低,同时技术水平越高,对能源的使用效率也越高,单位GDP能耗也应越低。回归系数与实际意义的不一致也就反映了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
3.PLS 回归结果。
为了推动偏最小二乘回归的应用发展,1987年伍德和他的合作者们创建了UMETRICS公司,开发了在Windows下面运行的SIMCA-P数据分析软件,用以支持偏最小二乘回归的计算和结果解释。本文所有的结果,都是在SIMCA-P上实现的。
根据交差有效性系数Q2A提取了一个成分,模型结果见表3。
从图1可以看出,人均GDP(x1)、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增加值比重(x3)、进出口总额(x4),全员劳动生产率(x5)、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增加值占总工业增加值的比例(x6)对单位GDP能耗起负向作用,即这些值越大,能源效率越高。其中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增加值占总工业增加值的比例(x6)与进出口总额(x4)对区域能源利用效率的正向影响最为显著。工业增加值比重(x2),燃料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x7)、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x8)对单位GDP能耗起正向作用,即这些值越大,能源效率越低。其中代表能源消费结构的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x8)对区域能源利用效率的负向影响最为显著。这些回归系数的符号完全符合经济学意义。
固定资产投资中外商投资比重的差异是能源利用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一方面,国外投资的行业通常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能源消耗量不大,如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服装及其他纤维品制造业和食品制造业等。此外,这些产业通常具有规模大、生产技术水平高、管理先进的特点,在极大地增加了地区生产总值的情况下却相对地减少了能源消耗,自然会使该地区的能源效率提高。另一方面,中国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中外商投资比重差异明显,东部地区比重通常在10%以上,广东更是达到了24.3%,中部地区大多在5%以上,而西部通常只有1%~2%。综合以上两方面的原因,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一变量会对中国能源效率地区差异影响程度最深。
各地区工业总产值中高耗能行业比重的差异是能源利用效率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工业是中国的能源消耗大户,2007年工业所消耗的能源占据了总能源消耗的73.3%,而六个高耗能行业所消耗的能源又占了工业总耗能中的72.4%,因为在得到同样产出时对能源的消耗远高于其它行业。因此,高耗能行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差异会极大地影响各地区的能源效率,而中国各地区这个比重的差异是比较显著的,像中国当前能源效率最低的宁夏和青海省这个比重分别达到了54.8%和52.4%,而能源效率较高的江苏和福建这个比重只有13.4%和18.4%。事实上,各地区工业总产值中高耗能行业比重和固定资产投资中外商投资比重的差异反映的是中国各地区工业结构的差异。中国东部地区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国家的开放政策,大量地吸引了国外投资,很多新技术和新设备随之涌入,且由于技术的外溢效应,使得自主开发创新能力都大大得到提升,工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较快。而中西部地区因为缺乏这些资源和设备,不得不走重型工业化道路。因此,可以说对地区能源效率影响显著的不是工业比重而是工业结构。
各地区的煤炭消费比重差异是能源利用效率的另一主要因素。由于中国本身的资源禀赋,煤炭消费一直是中国能源消费市场中的主角。如果按电热当量计算法计算,2007年中国总的能源消费中,煤炭消费占72.8%。而据有关专家分析,在一次能源品种中,煤炭的利用效率约为27%,原油的利用效率约为50%,天然气利用效率约为57%,电的利用效率约为85%。煤炭如此低的利用效率必然会极大地降低对以煤炭消费为主地区的能源效率。山西和内蒙古作为中国两大主要产煤基地,煤炭消费比重都非常高,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作为中部省份而且经济比较发达的山西能源效率却处于全国末端的原因。
从全国来看,经济发展水平与能源效率呈正向关系,但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并不是造成能源效率地区差异的主要因素。本文的经济发展水平仅为狭义概念,是经济增长的量化指标。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一些先进的知识、技术、管理经验和现代化的节能设备会被逐渐应用于生产过程之中,从而提高能源效率。同时由于“学习效应”的产生,同一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能源会相应下降,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都会对提高能源效率产生积极的作用。但是考虑到中国正处在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许多中西部省市大批高耗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工业项目的盲目上马虽然提高了各省份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却也降低了能源效率。
燃料、动力类价格指数与能源效率负相关。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长中,投资驱动型特征和重工业化态势十分明显,这就导致对资源型产品的需求旺盛,能源产品价格普遍上涨,尤其是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大幅上涨。各地区燃料、动力类价格指数其实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工业重型化和盲目投资对能源效率的负面作用。
代表地理位置的虚拟变量的系数都为负,说明中部和西部相对东部来说,还有一些模型中没有列出的因素对它们的能源效率起到抑制作用。中国现行的区域政策基本上是按照东、中、西三大地区区别对待,三个地区的经济体制和市场化程度均存在一定差异。此外,在我们的模型中没有考虑各地区的人力资本差异,而事实上我们知道三大地区的人力资本质量是依次递减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本质量对于消化和吸收外来技术以及自主创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正是中部和西部,特别是西部所缺乏的,因此,地理位置因素对西部的负向作用要强过中部。
四、主要结论与建议
能源消费结构、对外经济和地理位置是影响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显著因素。以煤炭消费比重所表示的能源结构对区域能源利用效率的负向影响程度最大,以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增加值占总工业增加值的比例所表示的对外经济对区域能源利用效率的正向影响程度最大。以进出口总额所表示的地理位置差异对区域能源利用效率的正向影响程度也很大。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通常都具有技术水平高的特点,同时进出口贸易频繁的地区,更容易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并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这两点都说明归根到底是技术水平的差异造成了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
因此,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升劳动生产率是提高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有效措施。中国富煤少油的能源禀赋格局决定了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煤炭消费量及其比例还会略有增加,因此采用节能技术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对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加大科技投入来提高技术水平对于能源高效利用具有长远影响。最后,政府政策措施(税收和产业政策)等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量化处理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庆一.中国的能源效率及国际比较[J].节能与环保,2005,(6): 10-13.
[2]施发启.对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变化及成因的初步分析[J].统计研究,2005,(5): 8-11.
[3]金三林.能源约束对我国潜在产出增长的影响及对策[J].改革,2006,(10): 36-42.
[4]Miketa A.Analysis of energy intensity developments in manufacturing sectors in industrializ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J]. Energy Policy, 2001,(29) : 769-775.
[5]Mulder P, de Groot H L F.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of sectoral energy and labor productivity performance:stylized facts and decomposition of trends[ R ]. CPB Discussion Paper, CPB, The Hague, 2003:22.
[6]Mulder P, de Groot H L F. Sectoral energy and labor productivity convergence[R].CPB Discussion Paper, CPB, The Hague, 2003:23.
[7]孙鹏,顾晓薇,刘敬智,王青.中国能源消费的分解分析[J].资源科学,2005,(5):15-19.
[8]Elias Rebecca, Victor David. Energy transition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 review of concepts and literature[R].Working Paper, Program on Energ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anford University,2005.
[9]史丹.中国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与节能潜力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10): 49-58.
[10]Hu Jin-Li, Wang Shih-Chuan.Total-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of regions in china[J]. Energy Policy, 2006,34(27):3206-3217.
[11]魏楚,沈满洪.能源效率与能源生产率:基于DEA方法的省际数据比较[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9):110-121.
[12]李世祥,成金华.中国能源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研究,2008,(10):18-27.
[13]李廉水,周勇.技术进步能提高能源效率吗? ――基于中国工业部门的实证检验[J].管理世界,2006,(10): 82-89.
[14]吴巧生,成金华.中国工业化中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析――基于分解模型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6,(6):75-85.
[15]Zhang , Z. X. Why did the energy intensity fall in china’s Industrial sector in the 1990s?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structural change and intensity change [J ] . Energy Economics, 2003,(25):625-638.
[16]高振宇,.我国能源生产率的地区划分及影响因素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9):46-57.
[17]屈小娥.中国省际能源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2):46-51.
[18]屈小娥,袁晓玲.中国地区能源强度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学家,2009,(9):68-74.
[19]邱灵,申玉铭,任旺兵,严婷婷.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区域分异与影响因素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 2008,23(5): 920-928.
[20]董利.我国能源效率变化趋势的影响因素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8,(1):8-18.
[21]王惠文.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9.
[22]刘亦文,胡宗义.国际油价波动对我国经济影响的CGE分析[J].经济数学,299,26(4):76-83.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Inter-Provincial Differenc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hina's Energy Utilization Efficiency
HU Zong-yi, LIU Yi-wen
(Colleage Of Finance And Statistics,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79,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