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人口老龄化现状研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摘 要:基于我国老龄化趋势加速的背景下,老年人口数目急增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亟需解决的一系列养老问题,例如老人的晚年生活单调、老人健康保健和安全保障问题等。本文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出发,以目前养老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养老市场发展前景的分析,创建了"归巢"养老项目。该项目以B2C商业模式为切入点,借助互联网作为依托工具,辅之以软件网站设计技术,通过"归巢"APP或PC端,一方面对个人数据记录进行状态监控和资源共享,一方面把区域相关优良资源通过该运营系统进行整合,形成全国范围内的信息资源网。
关键词:老龄化;服务型;养老
一、现状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的老年人口在不断的增加,同时老年人口的寿命也在逐渐延长。但是市场经济的运转加快,年轻人工作忙,可以自己照顾老人的时间减少。目前,我国大多数家庭结构是“4-2-1”,独生子女既要工作挣钱又要照顾老人,往往应接不暇。另外,空巢家庭也在逐渐增加,进一步弱化了家庭的养老功能,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在我国,养老服务业至今仍属于一门新兴产业。目前,国家十分重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并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法规,但这样大多是一些原则上的要求,缺乏具体的一些配套政策。同时,相关专业的护理人员也严重匮乏,护理人员数量不足,分布不均,服务质量不高,这严重制约了养老服务行业的良性发展。
我国养老服务产业现状与老龄化水平不相匹配,供给与需求相差极大,可以说发展潜力巨大,老年人将成为新的高消费群体。
二、我国养老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老龄化趋势加剧
中国是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和人口老龄化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据联合国统计,到本世纪中期,中国将有近5亿的人口超过60岁,比美国人口总数还要多。
同其他国家如日本、欧洲相比,中国老龄化问题出现的时间不长,但这些年来却有加剧的趋势。随着中国平均寿命的不断提高,由于中国实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年轻人口增长率一直低于自然增长率,在这两个因素的一起作用下,中国面临的老龄化问题更加严峻,已经引起了全球关注。
(二)养老产品和服务种类单一
由于我国目前出于对国外养老市场的模仿阶段,处于不成熟的起步时期,产品和服务的种类较为单一,创新性不强,具有很强的可替代性。此外,由于市场准入门槛不高造成鱼目混珠现象十分广泛,极易造成消费者对该行业丧失好感,然后远离此种产品和服务并转投另一类市场信誉较好的产品服务中去。并且产品利润随着市场准入者的增加而减少,由于大部分投资者不愿开发研究,只想等待市场出现新的养老产品和服务模式,然后加以模仿并出售。
(三)养老产业发展相对集中,存在区域失衡
城市地^是养老服务业发展较为集中的地区,而农村地区使之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尚不足以支撑养老产业快速发展。除了养老产业发展的城乡差异外,养老产业在东中西部区域间还存在着不平衡。从养老产业规模和市场化发展程度来看,西部区域要落后于东中部地区;从养老产业市场发展程度来看,当前养老产业主要集中在人口老龄化速度较快的东部城市地区。
(四)民营养老机构管理落后
我国老龄化进程将继续加快,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将大量增加,然而,我国现有的民营养老机构存在着很多问题:民营养老机构品牌意识差,在我国现有的养老机构中民营养老机构中的资金正常运转困难,我国民营养老机构多以个人合股或民间借贷为主,后诶资金不足,经常面临后续资金缺乏的情况;缺乏相关法制法规,优惠政策难以落到实处;经验和管理理念陈旧、缺乏活力,一些养老机构将养老直接定义为老年人吃饱穿暖,在管理中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让老人没有归属感。
三、我国养老市场发展的前景
(一)服务
养老服务是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问题凸显的情况下,快速发展的一类行业。现代意义上的养老服务,始于欧洲发达国家。为了解决人口普遍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问题,上世纪50年代,一些欧洲国家的政府、教会以及个人建立各种形式的老人院、养老院以及私人自助会。然而,这些生活在老人院及养老院的老年人常年与世隔绝,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于是,一些国家尝试“去院舍化”,让老年人回归社区及家庭,由专业人员上门提供全方位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型的养老服务模式也孕育而生。
根据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年龄结构、人口老龄化程度、养老服务文化及养老服务基础,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了社区综合养老服务模式。宏观上来说,养老服务整合社会资源,将服务业延伸至养老体系中,一方面解决了老年群体的特殊需求,一方面也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微观上来说,就是为老年人提供包括物质供养、生活照顾、精神慰藉、情感陪护、医疗卫生、康复护理、文化交往、社会互动乃至自我发展等方面服务,涉及生活照料以及精神慰藉等层面的综合而全面的服务。
(二)用品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越来越旺盛,但整个老年人用品消费市场发展动力不足。人口老龄化在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健康长寿和新的发展机遇。在养老体系的不断完善下,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拥有自己的经济来源,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从产业结构看,以衣食为主的传统消费模式正在悄然变化,娱乐休闲、康复保健、文化用品、公共福利设施等老年人消费比例上升加快,老年人消费需求呈多领域发展趋势。从产品结构看,服装、食品、保健品、旅游产品、助听、助看、助行、助浴、助康复产品、等生活产品多样化,养老用品需求潜力巨大。
(三)产品
在当今市面上,关于养老方面的APP并不多见,这对于归巢的市场占有率极为有利。由于当前多数家庭呈现少子化和空巢化,家中老人的养老问题已成为工作在外的子女心头的一大忧虑所在。此时归巢的推出,必然会引起子女一代的兴趣。但是因养老产业具有广阔的前景,吸引了不少其他行业和企业开始进入,竞争对手的数量会越来越多。
在智能机越来越简便操作后,对信息接受较缓慢的老人来说,使用智能机已逐渐成为常态。智能机使用范围的加大,也会进一步扩大归巢拥有更多的市场占有率,适用对象将从子女一代扩散至父母一代。由老人自己亲自使用并反馈问题,将督促归巢提供更加舒适的服务,为老人打造更舒心的晚年生活。
(四)金融
关于养老金融行业,就不能避开养老保险这一主题。养老保险就不能避免养老保障产品,目前我国六家专业的养老保险机构中就有四家发行了个人养老保障产品,其中又以平安保险为最。据《养老保障管理业务管理办法》可知,养老保障基金投资范围非常广泛,基本包涵了市场上可投资的标的资产,为投资者提供了丰富的可供选择的投资组合,也更好地分散了投资风险,也为保险行业提供了新的契机。由此可以预见,在不久后,保险行业将出现许多针对个人养老保障管理业务的相关产品。在诸多保险同业争相发展的同时,辅之以政策的引导和牵引,会形成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环境,促进养老金融业更好发展。
四、总结
随着中国老龄化趋势越来越严峻,养老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我国人口老龄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呈现出老年人口增长快,高龄老人占比大,老年人家庭空巢化、独居化加速,未富先老等特c,影响我国本世纪任务的严重问题之一便是养老。
国务院印发的 《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了系列扶持政策。至此,我国养老体系的顶层设计方案初步完成,针对目前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融资难、找地难、招人难和运营难等问题,都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和政策支持。
由于传统养老模式的不利之处给老年人的生活、精神状态打来了一系列挑战,造成了严重的问题。让老年人回归社区及家庭,由专业人员上门提供全方位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型的养老服务模式逐渐开始发展。人口老龄化在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健康长寿和新的发展机遇。未来我国老年人对互联网和智能设备的接受能力在不断加强,对信息化养老将有着强烈的需求。伴随着养老新型服务的发展,养老用品也成了热门话题,未来的5年以上的时间里,中国的养老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参考文献:
[1] 彭莉莎.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征分析[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
[2] 王小燕.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及其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分析[J].2012
[3] 韩力.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成因分析[J].中国经济时报,2014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经济社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C924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85831(2014)02014008
中国自1999年步入老龄化社会之后,目前老龄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4.3%,且老龄化步伐正在不断加快。在这样的大趋势下,为了解重庆市老龄化现状,把脉重庆市老龄化发展趋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推动重庆朝“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方向发展,我们成立了课题组,并于2012年3-8月期间,对重庆市各地老龄化状况进行了深入调研,走访了大渡口区、渝北区、涪陵区、綦江区及市老年大学,召开了5次座谈会。同时,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课题组制作了封闭式问卷,根据重庆市的现状,随机抽取了5个区县,每个区县发放100~200份问卷,并在选择被调查者时尽量平衡城乡分布。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23份,回收有效问卷701份,有效回收率85.2%。样本构成情况如表1。
一、重庆人口老龄化现状、特点及趋势分析
(一)人口老龄化定义
人口老龄化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总人口中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增长的动态过程。人口老龄化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二)重庆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1.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大,且发展迅速
截至2011年,重庆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560.13万,老年人口占全市户籍人口的17.2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3.5%,人口老龄化程度居全国第6位,居西部第1,直辖市之首。据预测,2015年全市老年人口将达637万人,问题尤其突出。
表1 重庆老龄化调查样本构成情况
从2008年到2011年,短短三年的时间,重庆市的老年人口从465万增加到560.13万,足足增加了95.13万,这样的老年化发展速度在全国也排在前面。市老龄委介绍,重庆市进入老龄门槛的人,每年至少净增10万左右。到2036年,重庆市将出现900万老人,届时4个重庆人中就有1个是老人。2036年,将是重庆人口老龄化的最高峰值年,全市老年人口将突破900万,占总人口的25%以上。
2.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未富先老,边备边老”形势严峻
西方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时(约在1990年左右),人均GDP超过10 000美元。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约在2000年,当年人均GDP为860美元。而重庆市1994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时,当年全市人均GDP仅为471美元,工业化水平非常低,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时至今日,尽管重庆市人均GDP已经在2011年突破5 000美元大关,但重庆市在中国仍然属于初等发达地区,现代化水平还相当低。
3.老年人口结构性问题突出
人口结构主要包括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教育结构、收入结构、家庭结构、城乡分布等几个方面。重庆市老年人口的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其一,高龄化程度明显。如图1所示,在重庆市老年人口中,70~79岁年龄段人数占29.4%,而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约占23.0%。表明重庆市的老龄化将会持续增长,且高龄老人的比重逐步升高。
其二,性别比例严重失衡。由于女性寿命普遍高于男性,重庆市老龄人口呈现出严重的性别比失衡,本次调查数据如图2所示,重庆市老年人口中男性占45.2%,而女性比例为54.8%,女性人口比例明显高出男性比例。
其三,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如图3所示,老年人口中文盲占16.8%,小学文凭占35.2%,初中文凭人数比例为22.0%,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共约占74.0%;而中专和高中分别只占8.0%和6.4%,受过高等教育的仅占11.6%。可以看出,老年人口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其四,老年人口城乡分布失衡,农村空巢群体庞大。相关数据显示,重庆市农村老年人口317.13万,比城镇多74.94万。这是由于人口大规模流向城市,导致了农村的空巢化、常住人口的高龄化,空巢老人已成为农村常住居民的主体。而相关研究指出,城乡倒置状况将持续到2040年,未来农村老年人口生活保障、医疗卫生、生产建设、精神抚慰等各方面需求将暴增。加大农村老年协会建设,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养老模式,增强老年人抗风险能力,将是未来中国应对老龄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4.老年人收入来源单一,基本能满足日常生活所需,但呈现出明显的城乡差异
调查中,57.3%的老人表示自己有固定收入,79.9%的老人表示收入能够满足日常生活所需。但深入分析发现,老年人的收入来源结构较为单一,如图4所示。
半数以上的老年人依靠离退休金生活,20.7%的老年人靠家庭养老,13.4%的老年人靠国家最低生活保障或优抚金生活,这三种收入来源是老年人收入来源的主要渠道。
老年人收入来源的城乡分布分析显示,城市老人中有固定来源收入者
占88.2%,而农村的比例仅为19.2%。收入来源结构的城乡分析显示,城市老年人收入来源主要是离退休金,约占83.5%,而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子女给予、最低生活保障或优抚金以及劳动收入三项,约占农村老人总收入的83.3%。农村老人对子女的依赖程度、参与劳动的程度以及对最低生活保障的依赖程度高于城市老人,说明重庆市老年人存在较为严重的分配不公和城乡收入差距,老年人的两级分化非常明显。如表2所示。
表2 主要经济来源的城乡对比
(三)重庆市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
重庆市人口老龄化水平目前为17.25%,比全国高出3.5个百分点;根据有关部门专家预测,重庆市人口老龄化2015年将超过20%,2031年达到30%以上并趋于基本稳定,21世纪中叶将成为重度的人口老龄化区域。
重庆市人口老龄化将与高龄化并驾齐驱。至2050年期间,当60岁以上老年人口从现在的560.13万人增加到1 084万人,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从128万人增加到271万人。重庆市被抚养(赡养)对象的主体将由以少年儿童为主转变为以老年人为主,2009年后老年人逐步多于少年儿童。2005年劳动人口和老年人口的比例为6.2∶1,2020年降为4.0∶1,2050年只有2.0∶1。
二、重庆市人口老龄化的因素分析
(一)物质基础逐步增强
重庆直辖以后,迎来了加速发展期。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11 45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 191美元,赶上全国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8%和16%。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养老水平也不断提升。城乡养老、医疗保险提前实现全覆盖,五大保险全部实现市级统筹。2012年中国企业退休人员人均月养老金约为1 650元,同期重庆市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为1 796元,排全国第14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保障了130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扩大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及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基本建立,都是重庆应对人口快速老龄化的的重要物质基础。
(二)医疗保健水平提高
近年来,中国逐步建成世界最大医保体系。重庆市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医保体系也逐步得以完善。2000年到2008年,全市共投入13.5亿元对市级医院进行扩建;投资30亿元对急救中心等十大公共医疗卫生项目进行扩建,新增病床3 000张。除此之外,还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投入21亿元,逐步建立了较为健全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方便了居民就近就医,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群众治病更便宜。
2012年,重庆市出台了“十二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提出加快健全全民基本医保体系的目标。在中国社科院2011年的《公共服务蓝皮书》中,重庆医疗卫生满意度总分为68.36分,居全国第一,说明重庆市的医疗条件、医护水平大大改善。1999年重庆市人均预期寿命71.7岁,2010年男性提升到78.97岁,增加了7岁多。
(三)政策措施扎实有效
“老有所养”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需要政府和社会齐抓共管。 为更好地应对老龄化社会压力,鼓励社会养老机构兴建养老设施,重庆市于2012年出台财政激励措施,社会养老机构新增床位最高可获20万元财政补贴。同时,自2012年起,新建和扩建社会办养老机构增加床位100张以上、符合建设项目管理规定和养老机构建设标准的,重庆市财政对其新增床位给予每张4 000元的建设补贴,每个机构最高补贴不超过500张床位。同时,对租用房屋兴办的社会办养老机构,增加床位50张以上、房屋租期5年以上(含5年),重庆市财政对其新增床位给予每张1 000元的建设补贴,每个机构最高补贴不超过200张床位。此项财政补贴资金在养老机构建成投入使用且入住率达到50%后,经核准一次性拨付。
2012年通过的《重庆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重庆市将来一段时间老龄事业的主要任务,包括完善老年社会保障、加强老年医疗卫生保健、建立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强化敬老优待和权益保障、丰富老年精神文化生活、创新老年社会管理、建设老年家庭和宜居环境、培育发展老龄产业等。
这些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重庆老龄事业的健康发展。2009年以来,全市新建、改建了一批敬老院,五保供养床位达到6.4万张,集中供养能力达到40%。部分地区的“银发经济”初现雏形,比如歌乐山镇的生态养老产业,50多家农家乐转型为老年公寓,接纳3 000多名老年人在此养老。
(四)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近10年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重庆市逐年加大投入,10年累计投入超过1 500亿元,用于推进企业环保搬迁、关闭采石场、实施清洁能源改造、加强垃圾和污水设施建设、整治水环境等关键工程。重庆环境整治取得的成效,得到国家环保部和社会各界的肯定。目前,重庆已成功通过了国家环保部创模专家组验收,成为首个省级单位的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市民对城市环境的满意率超过了95%,环保投诉处置满意率达到96%。
随着近几年的快速发展,重庆市整体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达到41%,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7.6%,主城创建成为国家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和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3%。2012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40天。
生态环境的改善,为老年人创建了良好的养老条件,改善了老年人的生存空间,提升了他们的生活品质。
(五)社会关爱不断加大
关心关怀老年人,是全社会的事情。重庆市在关怀老年人方面工作扎实,除了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障体制外,对年满70岁的老人,每月有10元的额外补贴,对年满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各地都有相应的高龄补贴,补贴标准从300元到3 600元不等。
城市生活中,处处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和优待。截至2012年,全市为170万名老年人办理了敬老优待证,老年人乘坐免费公交路线457条,免费公园396个,免普通挂号费医疗机构540个,为老年人的生活、出行和就医提供了方便。
三、应对重庆市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和建议
综上所述,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结果和标致,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重庆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并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保持人口老龄化状态。我们应充分认识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紧迫性,树立老龄意识,增强老龄观念,以积极的态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应对措施不仅要着眼于现状,更需要放眼于未来,因为解决好人口老龄化问题事关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一)远景规划
以“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为指导思想,在重庆试点构建一个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老龄化社会的公共管理平台。通过公共管理平台的构建,希望能够从顶层制度设计上改变涉老政策碎片化管理的现状,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建立综合性为老服务网络。
各种数据表明,中国社会即使不会永远处于老龄化社会,也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处于老龄化社会,很难再回到以前的年轻化社会。而我们以前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制度都是按照过去年轻化社会状态
进行安排的,其中很大一部分一直沿袭。老龄化并不是一个短期的挑战,而是我们必须长期生活在其中的社会形态,所以需要重组公共政策体系,改变既有的社会观念,理清社会的管理体制,构建一个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老龄化社会的公共管理平台。而这个公共管理平台包括制度、经济、服务、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的统筹综合管理。
管理平台应包括三大组成部分:一个管理中心,即老龄化社会中政策的制订者;一套管理机制,即管理的运行机制;一系列管理的事务,即在老龄化社会中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具体结构如图5所示。
图5 老龄化社会公共管理平台
1.管理中心
管理中心首先要对政府、市场、第三部门的责权进行界限划分,明确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责任,有所为有所不为。并要进一步对政府的管理职能进行整合,因为目前政府对老年工作管理涉及多个职能部门,
需要把多个职能部门的工作整合到一个管理平台,建立统一的管理中心,通过政策的制订及法律法规的完善,依法管理,并兼顾效率与公平。
2.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主要指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机理。老龄化是一种生命现象,它并不是问题,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不需要过于强调其负面影响。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管理机制,任何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3.管理事务
老龄化社会公共管理平台涉及的管理事务包括:经济发展的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社会文化的弘扬等。在各个方面产生的社会问题通过管理平台反馈到管理中心,由管理中心通过一定的机制作出反应,并综合协调,合理配置资源,提出应对措施,颁布相关的政策及法律法规,从而解决相关的社会问题。
(二)近期目标
上述综合性的公共管理平台是应对老龄化社会所作出的一个远景规划,平台的建设需要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建立和完善。但从现阶段对重庆市人口老龄化调研数据的分析发现,重庆市人口老龄化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老龄化程度高,人口老龄化程度居全国第6位,居西部第1。(2)经济发展的速度落后于老龄化的速度。(3)高龄化程度明显,70~79岁年龄段人数占29.4%,而80岁以上老年人口约为23.0%。(4)老年女性比例为54.8%,比例明显高于男性比例。(5)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6)老年人口城乡分布失衡,农村空巢群体庞大。(7)老年人收入来源单一。
面对这些问题,笔者通过专家访谈等各种方式,并借鉴发达地区及国外先进经验,提出以下应对措施。
1.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吸引“人口回流”,稀释人口老龄化
重庆市人口老龄化程度高,居西部第1,全国第6。除了人口因素外,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于受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而发生的人口由“西”向“东”的大迁徙,即由经济不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流动。而重庆属于西部重镇,在过去的20年间为珠三角及长三角地区提供了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这也是造成重庆人口老龄化程度高的重要原因。
因此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程度高的问题上,可探索运用人口迁徙的机制,通过市场经济的手段,吸引人口向西部流动。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思想的指导下,大力发展西部中小城镇,统筹规划新城镇的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环境治理等,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从而吸引“人口回流”[1],通过“人口回流”来“稀释”人口老龄化。
2.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经济,提供养老资金保障
第一,大力发展生产服务性产业。重庆市的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于其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生产业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独立发展出来的新兴产业,在企业生产的上中下游诸环节中发挥辅助作用。环境和资源的外在约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升级的内在需求,使得现代服务业成为各地区实现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如运输、仓储、信息咨询、会计事务服务、管理咨询、通信服务、技术鉴定服务等都属于生产业。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服务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其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经济和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重要保障,是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的关键选择。目前中国正处于中、东部地区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逐步向西部转移的历史时期,借此契机,大力发展生产业,承接服务业外包产业,加速引进新技术和投资资金进入广大内陆地区,既能逐步改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也有利于本地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转变,有助于在重庆市集聚起新的生产力。更重要的一点,借助于生产服务性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建立长效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从而为人口老龄化提供有效的资金保障。而服务性产业也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特别是其中有很多岗位对于具有一定知识技术背景的老年人来说能够继续发挥余热,如信息咨询、会计事务、技术鉴定等,能够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为”,更可以缓解劳动力资源不足、养老资金紧张等问题[2]。
第二,调整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着力开发老年用品产品。第二次产业的发展方向是第一次产业的再加工。针对老年人的消费特点,可生产具有高营养、易消化和补充人体正常需要的特殊食品;兴建适合老年需要的公寓式住宅,特别是医疗、卫生、保健相配套的住宅小区;老年出行需要的拐杖、轮椅,老花镜、助听器等特殊需要产品的生产;满足老年健身、体育及文化、娱乐等产品的生产;轻便、耐用、质高价廉的老年旅游用品的生产等。
第三,加大老年服务性产业的市场化运作。重庆肩负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历史重任,处于工业化中前期,碳减排压力巨大,因此在产业结构调整策略上应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特别是加快低碳服务业的发展。老年服务性产业多属第三产业中的低碳服务业[3]。从消费的角度看,老龄化对第三产业的发展将产生超强需求:金融保险、医疗卫生服务、心理咨询等必须加强;文化性、娱乐性消费行业要尽快发展,为老年人提供健康向上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场所(商业性的),而不仅仅是建立一些行政性的老干部(或老年人)活动中心;扩大老年照料、护理业等劳务消费的比重,加强社会服务行业使家务劳动尤其是老年家庭的家务劳动社会化。其中最重要的是让第三产业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真正成为产业,而不是事业单位。通过加大市场化运作的力度,也才能让老年服务性产业提高服务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不仅为老年人解决确实之需,也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因之一[4]。
3.建立长效的志愿者服务体系
重庆市老年人口中高龄化程度明显,高龄老人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需要在生活上给予更多的照顾和照料,由此对照护体系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老龄化社会中本身劳动力资源不足,特别是对于养老服务体系的中的服务人员更是缺乏。解决这一供需矛盾,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建立“一帮一”老年志愿服务队伍。老年志愿服务队伍的建立,在中国很多地方都已开始尝试。通过各地的实践经验表明,这种“一帮一”的形式,即低龄老人帮助高龄老人,即解决了劳动力资源不足问题,也让老年人充分感受到老有所为,更重要的是在全社会弘扬了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老年志愿服务队伍的建立,在操作层面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完善老年志愿服务的管理模式;二是加强老年志愿服务队伍的技能培训。
第二,建立大学生为老志愿服务队伍。作为社会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大学生在志愿服务的队伍中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发挥大学生在为老志愿服务中的作用,充分利用大学生服务提供的可持续特点,建立长效的大学生为老志愿服务,能够有效解决养老服务体系中服务人员短缺问题。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志愿活动效益评价机制。为了能够客观地评估社区服务的性质和效率,有必要进行服务项目的成本核算;二是志愿者利益保障机制。如可探索实行志愿服务时间储蓄制度,创新对为老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也更能够保证大学生为老志愿服务的长效性和可持续性;三是加强为老服务的技能培训,提高为老服务的效率和效果。探索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导入家庭生活技能的基本培训,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生活能力及帮助他人的能力。
4.探索建立针对女性老年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
女性老年群体的平均寿命高于男性,由此造成老年人口中男女比例失调,这种现象在重庆较为突出。重庆市老年人口男性占45.2%,而女性比例为54.8%,女性人口比例明显高出男性比例。而女性老年群体在社会保障体系中长期处于弱势,一方面由于女性在家庭和职业的选择上对家庭投入更大的精力,另一方面由于在职业待遇上受到不同程度性别歧视,导致女性群体的工资收入水平低于男性群体,由此影响其养老金收入水平。寿命长,但养老金收入水平却偏低,会降低女性老年群体的养老生活质量,因此需要探索建立针对女性老年群体的养老保障制度。
在很多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中都有遗属津贴这一项目,以保障一个家庭中主要劳动力(主要指男性)去世后,其他成员(主要指女性及其子女)的日常生活需求。而中国遗属基本生活保障始终停留在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层面,从目前人口老龄化特点看已无法满足日益增多的女性老年群体的需求,因此在制度建设上可探讨建立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女性保障制度,体现社会的公平与公正,确保性别平等,保障家庭稳定。
5.慎提延长退休年龄
针对老龄化社会中劳动力资源不足问题,很多专家学者都提出延长退休年龄的建议。但是,延长退休年龄的基础是建立在延长仍具有劳动能力(其中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老年群体的退休年龄。如果所延长的那部分老年群体到了退休年龄已基本不具备劳动能力了,那么延长退休年龄对于增加劳动力资源将是个伪命题[5]。
从重庆市人口老龄化情况调查中可以看到,重庆市老年人口特点是普遍受教育程度低,老年人口中文盲占16.8%,小学文凭占35.2%,初中文凭人数比例为22.0%,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
占74.0%;而中专和高中分别只占8.0%和6.4%,受过高等教育的仅占11.6%。如果从现在开始就在重庆实行延长退休年龄的政策,那么这部分老年人将无法从事技术含量较高的脑力劳动,若从事体力劳动也无法和青壮劳动力竞争,因此,在现阶段提出延长退休年龄需谨慎。
当然,国际上面对劳动资源不足及养老金压力问题,通常通过延长退休年龄予以解决,而且国外退休年龄通常也比中国大,大部分发达国际都达到65岁,但这都是建立在已普及了高等教育的基础之上,且身体素质状况比中国人强。因此现阶段在重庆到底应不应该延长退休年龄?在什么时候才适合实行?或者怎么实行?这些问题还都有待于进一步论证,在政策的制订上需谨慎。
6.加大老年继续教育力度
不管是从解决劳动力资源不足的角度还是从老有所为的角度,加大老年继续教育的力度都显得尤为重要。可以探索将老年大学改为老年人再教育、再培训、终生教育机构。目前的老年大学主要是让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让他们快快乐乐琴棋书画,如果让老年人继续发挥他的作用,经过几年再教育、再培训,学电脑、学IT技术和其他技能,通过这种办法使之能够再就业,能够继续
发挥其人力资本的作用。通过加强老年继续教育的力度,提高老年劳动力资源的价值,这应该是延长退休年龄的前提。
同时,也应该大力发展社区继续教育,开办社区大学,提供多层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不仅为老年人,也为更多的居家妇女及社会青年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应对人口老龄化导致
劳动资源不足问题。
7.发展现代家庭农业
老年人口城乡分布失衡,农村空巢群体庞大,这不仅是重庆市老龄化社会的现状,也是全国的现状。如何解决庞大的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其中涉及经济问题及社会服务等各种问题。
在乡务农的中老年人在城市就业没有优势,但是从事小规模的农业经营,比如种植业和养殖业等,却能够发挥自身优势。有专家做过相关调研,资本农场在种植粮食方面敌不过家庭农场,因此制订发展现代农业相关政策时,需鼓励发展现代家庭农业,而不能鼓励更不能支持资本下乡。通过发展现代家庭农业,让“回流”农民工能够以小农经营获取经济收入,完成养老生活。这种回乡生活对他们来说不仅生活成本低,而且更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也有利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发展现代家庭农业,提高农民收入,也能够吸引第一代农民工“回流”,这批农民工的平均年龄在四五十岁,回乡后除了可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也能够解决农村空巢老人无人照料的问题,再通过进一步加强农村老年人的继续教育培训,包括农业知识技能、现代家庭生活知识技能、科技信息化知识技能等,让他们掌握更多现代化知识,将可以从很大程度上缓解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6]。参考文献:
[1]刘云刚.中国地方城市的人口回流与振兴战略[C]//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2011.
[2]彭湘君,孙志军,王玲.产业转移背景下重庆市生产业发展策略选择[J].技术经济,2012,31(11):1-2.
[3]陈英.重庆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思考[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4):33-40.
[4]王立勋.北京市人口老龄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
[5]王纯.延长退休年龄 应对人口老龄化[J].科技咨询导报,2010(17):227-229.
[6]宋金文.日本农村社会保障:养老的社会学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geing of
the Popula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LU Xia,ZHANG Heng,CHENG Xingyuan
(School of Social Affairs, Chongqing City Management College, Chongqing 400030, P. R. China)
Abstract:
关键词:石景山区;老年人口;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C8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6-5954(2012)06-54-04
引言
国际上通常把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依此标准,石景山区已于2000年步入老龄社会。2010年石景山区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区常住人口61.6万人,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已达到13.5%,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已经达到9.6%。2000年至2010年十年间老年人口规模和比率不断扩大,老龄化程度加深、速度加快。“十二五”时期是石景山区实现首都文化娱乐休闲区(CRD)建设目标的关键时期,是加快推进传统工业石景山向绿色生态石景山转型的重要时期,也是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的战略机遇期。正确认识老年人口现状及特点,积极、主动、科学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保障和养老需求,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石景山区老年人口现状及变化特点
(一)老年人口大幅增加,增速明显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石景山区常住人口61.6万人, 60岁及以上人口8.3万人,所占比例达到13.5%;65岁及以上人口6.0万人,所占比例达到9.6%。
2000年至2010年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37709人增加到59511人,平均每年增加2180人,年均增速达到了4.7%,较常住人口年均增速的2.3%高出了2.4个百分点(见表1)。
(二)老年人口区域分布不平衡
从绝对数看,八角街道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为11676人,占全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达到19.6%,而广宁街道老年人口数为1792人,仅占全区老年人口的3.0%,各街道老年人口区域分布状况十分不平衡。从相对数看,各街道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不平衡,其中,老山街道老年人口为5628人,占所在街道常住人口比例最高,占比为13.2%,其次是金顶街、广宁和八角街道,老年人口占比分别为11.5%、10.3%和10.0%,而五里坨街道老年人口为2089人,占所在街道常住人口比例最低,仅为6.9%。
从老年人口密度看,石景山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平均密度为705人/平方千米,各街道也出现了分布不均衡的现象。其中,金顶街和八角街道老年人口密度分别为2163和2131人/平方千米,是老年人口密度最大的两个街道;而五里坨街道老年人口密度只有84人/平方千米,各街道差距非常悬殊(见表2)。
(三)高龄老年人增长趋势明显
将全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按年龄分成7个年龄组,其中,65~69岁人口占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27.7%,较五普时的47.3%减少了19.6个百分点,下降比例明显;而75~79岁和80~84岁年龄组所占比例分别为23.9%和12.1%,较五普时分别提高了9.4和6.3个百分点,其他高龄年龄组较五普期间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可见,老年人口中的高龄人口占比较五普时增长明显,而仅65~69岁年龄段人口较五普时减少明显,表明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已非常明显(见图1、表3)。
(四)老年人口女性数量大于男性,80岁以下老年人所占比例高达87.4%
图2显示:无论在哪个年龄组,女性老年人数量都大于男性老年人数量。此外,80岁以下低龄老年人所占比例达到87.4%,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占12.6%。
(五)老年人口整体文化程度不高
图3显示:初中文化程度的老年人所占的比例最高,达到27.6%,其次是小学文化程度,达到25.9%,高中文化程度的老年人所占的比例是17.9%,而未上过学的老年人所占的比例也有10.6%,从这些结果可以看出石景山区老年人的整体文化程度不高。
(六)两成老年人身体状况不佳
全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中有35%的身体状况为健康;45%的人处于基本健康;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的人为14%;不健康且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为6%。可以看出,石景山区有20%的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不佳,需特别关爱。
(七)87.1%的老年人口依靠离退休金、养老金生活
六普数据显示,石景山区依靠离退休金、养老金生活的老年人最多,占到了87.1%,家庭其他成员供养的占到9.2%,主要生活来源为劳动收入和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各占1.6%,其他为0.4%。依靠离退休金、养老金生活的比例高,说明老年人经济上的独立程度高。由于不同的收入来源具有不同的经济稳定性,离退休金、养老金的稳定性要好于家庭其他成员的供养。
二、石景山区老年人口需求现状问卷调查
2011年8月,石景山区相关政府部门对石景山区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情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总样本量为1500份,最终有效问卷1368份。调查显示,石景山区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理健康需求
有相当大比例的老年人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对照顾服务和医疗服务有强烈的需求。大部分老年人希望所在社区能够提供相关服务,尤其是医疗照顾和保健服务。15.6%的老年人部分生活能够自理或完全不能自理;12.5%的老年人感觉身体状况不好;56.9%的老年人感觉身体一般。据此推算,全区目前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超过1.2万人。
(二)参与社会需求
不能把老年人只看作是被社会扶养的对象,应该充分挖掘老年人的潜能。调查显示,近59%的老年人愿意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33%的老年人会根据活动情况决定是否参与。三分之一的老年人愿意提供聊天解闷的帮助,五分之一的老年人愿意帮助其他老年人解决纠纷,十分之一的老年人愿意为其他老年人提供家务、照料或者医疗帮助。
(三)养老担心及养老意愿
有18.8%的老年人担心没有生活费来源,有33.7%的老年人担心生病时没有钱治病,有38.7%的老年人担心养老金不够养老,有9.2%的老年人最担心的是生病时没人照料。
老年人所倾向的经济保障方式主要是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和自己储蓄养老。56%的老年人倾向于把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作为首要的经济保障方式,三分之一的老年人把储蓄养老作为自己首要的经济保障方式。
(四)养老方式需求
大部分老年人(75%)倾向于居家养老,因为家中条件适合日常生活。14%的老年人倾向于社区居家养老,希望社区和社会提供入户服务和居家养老的支持。11%的老年人倾向于机构养老,原因是子女工作忙不方便照顾,机构会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化的服务。
高龄老年人更愿意与子女同住。在低龄老年人中,有40.3%的人愿意与子女同住,而在高龄老年人中,则有近60.0%的人愿意与子女同住。
婚姻状况也是影响老年人是否愿意与子女同住的重要因素。在居住意愿上,丧偶老年人中有近60%的人愿意与子女同住,而已婚有偶老年人中只有38.7%的人愿意与子女同住。随着健康状况的下降,老年人与子女同住的意愿也在增强。
三、石景山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随着老龄化形势的快速推进和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的日益增多,目前石景山区养老服务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社会化养老压力加大
老龄化和高龄化的发展趋势使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支持能力开始受到日趋严峻的挑战,目前已形成“4-2-1”的“倒金字塔”家庭结构,一对夫妇要供养4个老年人和1个孩子,不论是家庭收入,还是时间和精力,都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许多独生子女父母过早地步入“空巢”生活轨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基础变得日益脆弱。
(二)医疗保障压力加深
老年人体质相对较弱,是一个患病率较高的群体。据有关部门推算,老年人的人均医疗费用支出是其他人员的3~5倍。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了医疗保障资金需求迅速膨胀,老年人的医疗保险费用总支出占全部人口医保费用总支出的比例不断攀升。老年人一旦生病住院,康复所需的时间也相对较长,如何解决老年人的陪护问题,也是一个棘手的难题。
(三)养老金支出压力加强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养老金支出的压力将会日益加重。一方面养老标准越来越高。为了不断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状况,近年来政府逐步提高了社会养老金标准,今后为了更好地解决“老有所养”问题,养老金支出的总量还会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是城镇离退休职工大量增加,随着退休人员的大量新增,养老金支付的群体将不断扩大,财政负担会越来越重。
(四)为老服务压力加重
一是机构养老服务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国际标准为平均每百名老年人有养老床位5张。《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主要指标要求每百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3.8张。按“十二五”末全区老年人口10万人推算,石景山区需要建设养老机构床位数3800张,但实际仍有近千张床位缺口。
二是社区服务不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需求。职业类别不同,文化程度各异,这就决定了老年人的服务需求是多元、多层的。但目前社会为老服务网络尚不健全,老年人活动场所相对较少,公益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从居家养老服务券结算金额看,就餐服务占65%,家政服务占28%,生活照料服务占1%,精神慰藉服务占1%,而医疗服务则为0。这与调研显示的老年人最迫切需要的服务为医疗服务大相径庭,原因并非老年人没有这方面需求,而是缺乏专业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商。
四、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应对老龄化的对策建议
(一)养老服务具有针对性
老年人是一个异质性很大的群体,不同的老年人可能会有不同的需求。随着新一代老年人的教育水平及经济能力的提高,预计他们将有更多不同的需要。他们会主动提出需要,对服务种类、模式、素质均有更多不同的要求。相关部门应加强服务设计并对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和需求状况进行调查评估,使养老服务更具针对性。
(二)养老服务向社区化、综合化发展
传统上,家庭是照顾老年人的核心。但是,随着工业化和都市化的推进,大大削弱了家庭照顾老年人的能力。虽然养老机构可让老年人得到全面的照顾,但调查显示老年人还是愿意留在家中养老。因此,养老服务的发展要以社区照顾为基础,即尽量为家庭提供协助,使老年人在自己的家里及熟悉的小区中得到照顾,安度晚年。养老服务应该向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跨专业的服务,以便能让老年人留在家中或熟悉的环境下接受服务。这就需要把当前的一些服务项目进行整合。
(三)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区为依托,家庭、单位、社会密切协作的综合服务支撑体系
加强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职责,维护社会养老服务的公益性。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打破行业界限,开放社会养老服务市场,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充分发挥专业化社会组织的力量,不断提高社会养老服务水平和效率,促进有序竞争机制的形成,实现合作共赢。
(四)加快养老设施和机构的建设
目前多数社区都有老年活动中心、老年之家等提供老年人娱乐的场所,但由于疏于管理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又由于缺乏资金,很多老年活动中心只有单一的娱乐项目,很多服务项目只是流于形式。所以,重塑老年活动中心形象,关键在于服务项目必须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从以娱乐为主走向健康交往与体现老年人价值为主。
(五)加强养老服务人员队伍建设
积极扩大养老服务队伍,吸纳一大批愿意从事养老服务的人员,让他们经过多种形式的岗前培训后进入养老服务队伍,并通过倡议、发动、引导志愿者服务活动以及建立“劳务储蓄”制度等方式,实行服务队伍专业化与志愿者相结合。同时,重视养老服务队伍的素质建设,通过实行职业资格制度、加强培训上岗、引入专业社会工作者等措施,使养老服务队伍的素质不断提高,高素质人才迅速增加,服务质量不断改进。
■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年9月23日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省略。
[2]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2011年10月20日北京民政网站bjmzj.省略。
[3]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政府,《石景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石政发〔2011〕9号,2011年3月。
[4]邬沧萍,《社会老年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5]杜鹏,《人口老龄化与老龄问题:高级公务员读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年。
[6]姜向群,对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的概念和理论探讨,《人口学刊》,2004年第5期。
[7]郭蕾,北京老年人对养老服务和保障需求调查报告,《北京市经济社会统计报告(上册)》,同心出版社,2011。
[8]安慧,北京老年人口特征分析,《北京市经济社会统计报告(上册)》,同心出版社,2011。
>>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的影响研究 南通市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的影响和对策 论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挑战 承德市人口老龄化现状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老龄化背景下的社会保障思考 论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管理的创新 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与人力资本投资 浅析我国人口老龄化立法及社会保障 中国人口老龄化及社会保障问题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及其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分析 浙江省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路径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模式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权利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 新疆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 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农村社会保障对策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02-2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年中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EB/OL].http:///tjfx/fxbg/t20120427_402801903.htm,
2012-04-27.
[4]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 邬沧萍.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过程、前景和对策[J].人口研究,2004,(1).
[6] 章光日,顾朝林.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被动城市化问题研究[J].城市规划,2006,(5).
[7] 文军.“被市民化”及其问题——对城郊农民市民化的再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关键词】区域生产能力;可持续发展;人口老龄化;消费倾向;消费市场
一、我国目前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1)我国目前人口老龄化现状。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从我国历次人口普查的人口结构中看,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先后经历了人口年轻化和人口老龄化两个历程,其中1964年的人口普查表明我国还处于年轻型人口结构类型,而到2000年我国已经进入老年型人口结构类型。(2)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年龄结构也逐渐变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也在不断提高。《人口结构变化报告》的中国专题中显示:目前中国的退休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约为19:100,到2050年则会高达64:100。
二、我国老龄人口消费状况
首先,老龄人口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的降低对日常生活用品提出了特殊的要求。适合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用品产业需做出相应的产量的调整,做好迎接老龄化社会的准备,从而利用这一人口发展趋势找到新的增长点。其次,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的未来家庭服务行业也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我国教育质量的提高,人均学历水平的整体提升,导致进城务工的人口数量在逐年减少,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城后从事了脑力劳动工作。这直接导致进行家庭服务工作的人员数量的急剧减少,针对老年人身体活动能力的下降和自我生活能力的减弱这一趋势,我国必须着力提高我国家庭服务行业不断上升以应对这一趋势。最后,我国制药业和健康卫生服务业也应及时调整产量和规模。老年人口比例上升的必然结果就是更多的老年人疾病的发生。所以我国制药业和卫生服务行业须扩大规模,完善保障机制。
三、人口老龄化对我国个人消费市场的影响
(1)老龄人口个人消费状况发展趋势。通过对我国老年人口消费总量进行计量分析预测,在未来40年内随着老龄人口生活来源的增加,老龄人口的生活消费总支出将大幅度上升。(2)人口老龄化对我国个人消费市场的影响。我国现阶段的人口老龄化尚处于初期,但我国此时的经济状态也还不太发达。相对于其他国家的老龄化进程,我国老龄化进入较快。面对社会还需要保持稳定、经济和社会也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状态的前提下,老龄化对我国发展极易产生很大的影响。首先,对消费结构的影响。随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口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老年人的消费倾向导致个人消费市场跟多的是偏向老年人的消费品的增多。其次,对经济结构的影响。从生产者的角度讲,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深,必然导致消费市场上满足老年社会成员的产品、服务和劳务等需求将越来越多样化。这时,市场机制将引导社会资源不断的向开发满足老年人的生活用品、医疗用品、保健用品,以及老年大学、老年旅游等产业转移。
如果我国的老龄产业得以有效开发,老龄消费市场得以迅速发展,其对拉动我国内需、化解当前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将起到重要作用。对于我国来说,人口老龄化很可能对我国社会消费结构和经济结构产生深远影响。
参 考 文 献
[1]顾大男.中国人口老龄化与未来商机分析综述.市场与人口分
析.1999(5)
[2]金晓彤,王贺峰.中国老龄化人口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建议.2010,10(5)
[3]孟双见,吴海涛.日本人口老龄化对日本社会经济的影响[J].日本问题研究2005(4)
[4]岳颂东.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其对策[J].社会保障问题研究.2000(8)
[5]王兰英.老年消费市场特征及企业营销策划选择.现代财经.
1999(8)
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的现象,不仅仅关系到每个公民个体的生活状态,更有可能影响整个国家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当今社会,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重,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应的医疗制度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由此可见,如何科学而有效地完善人口老龄化现状下的医疗制度,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各界必须认真面对和努力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之一。
2.人口老龄化与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2.1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内涵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同时也是社会学领域十分常用的术语之一。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内涵主要是指,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的人口因为年轻人数减少、老年人数增加而出现的老年人口数量占人口总数量的比例相应增高的社会现象。按照当今学术界的统一标准,当年满60岁以上的人口占人口总数比例的10%或者年满65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则意味着这一国家或地区已经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据相关部门数据统计,2013年底我国的老年人口总数量即将突破2亿大关,而最终达到2.02亿,届时老年人口总数将占据全国人口总数的14.8%。由此可见,我国在已经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2.2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2.2.1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加剧。毫无疑问,我国已经成为目前世界上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与其他老龄化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呈现出老龄化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绝对数量大等鲜明的特征。由此可见,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正在不断加剧。与此同时,在全国总人口老化程度加剧的同时,老年人口的内部也在不断老化,即高龄人口占老年人的比例逐步升高,这也为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社会负担。2.2.2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层次性和差异性。人口老龄化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一直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演进,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和差异性。就我国的实现情况而言,各个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差异性较大,具体表现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略高于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由此可见,人口老龄化程度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生活水平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伴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我国各个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状况也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层次性以及差异性。
3.医疗制度与我国现行医疗制度
3.1医疗制度的基本内涵
医疗制度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的基本社会制度之一。医疗制度的基本内涵主要是指社会对个人和群体采取医疗保健措施的总称。医疗制度是现代社会制度的重要一个环节,是当前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的严峻挑战,为确保绝大多数的老年人能够确实老有所医,构建和谐社会,不断完善医疗制度是我国社会各界必须面对和努力解决的重要民生问题之一。
3.2当前我国医疗制度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医疗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完善起来。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医疗制度的发展仍然未能满足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的社会现状。特别是当前普遍存在于我国的城乡二元体制,使得城乡之间医疗制度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城市人口的收入高,医疗制度更加完善,而与之相反,农村人口的收入较低,医疗制度也不尽完善。由此可见,当前我国的医疗制度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医疗体制内部也存在着中西部梯次性差异性、城乡二元差异性等方面的问题与不足。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这一社会现状,为当前我国医疗制度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和挑战。
4.人口老龄化现状下完善医疗制度的必要性
4.1人口老龄化带来了医疗卫生费用的不断提高
当前,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快,老年人口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医疗卫生费用问题也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一般而言,人到60岁之后就开始进入身体发病的高峰期,这样老年人口的逐步增多就带来了居高不下的患病率,从而导致全社会医疗卫生费用的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当今医疗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导致了医疗器械以及各类医疗费用的不断提升。上述种种情况,都增加了医疗保险的负担,也为社会的医疗制度的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4.2人口老龄化对当前的医疗制度带来了新的冲击
当前,我国的医疗制度的保障方式和筹资方法都逐步形成了一定的固有模式。然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带来的是医疗保障缴费人口数量的相对减少,而医疗保障的收益人口的数量越来越大。由此看来,当前传统的医疗保障方式和筹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增加了医疗保险基金的压力和负担。与此同时,我国老年人口的基数非常大,增长速度过快,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未富先老”的社会状况,也都为当今社会的医保基金的承受能力带来了挑战,给我国当前的社会医疗制度带来了新的更大冲击。因此,在我国人口老龄化扩大化的趋势下,传统的医疗制度在经受着越来越多的冲击。为了能够更加适应目前社会的需求,医疗部门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来完善医疗制度,尤其是针对目前老龄化社会的现状。
4.3人口老龄化为我国二元结构的医疗体制提出了新的挑战
长期以来,城乡二元体制一直在我国社会存在,而随着而来的就是我国医疗制度的二元化结构。城市人口的收入高,医疗制度更加完善,而与之相反,农村人口的收入较低,医疗制度也不尽完善。目前,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使得医疗保险费用体系的不均衡性进一步凸显出来。这就使得二元化结构的医疗制度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尽快建立社会统筹、科学合理、统一协调的现代医疗制度,就加剧医疗制度与人口老龄化之际的问题,从而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需要在出现问题的时候不断发现问题,并进而将传统的医疗理念进行改革,从而顺应目前的发展潮流。在诸多的问题中,二元结构是最为主要的影响元素之一。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从各个角度进行改革,从而迎接不断出现的新挑战。
5.人口老龄化现状下完善医疗制度的主要途径
5.1充分发挥政府在完善医疗制度方面的主导作用
众所周知,在任何一件社会事务中政府的主导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在健全和完善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下完善现代医疗制度,政府应当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承担其相应的责任,完善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履行好医疗卫生事业的组织者、筹资者以及监管者的角色。与此同时,政府应当不断建立健全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确保老年人的基本权利,进一步完善老年人的基本医疗和护理需求,确保绝大多数老年人确实“老有所医”。
5.2逐步建立和优化多元化的老年人医疗保障制度
一直以来,我国传统的医疗制度中针对老年人医疗保障制度十分单一,不能满足当前多元化的老年人口的现状。面对这一状况,我国应当积极借鉴和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的医疗制度,逐步建立和优化多远化的老年人医疗保障制度。例如,针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地区和城乡的老年人建立和实施不同的保险制度或医疗费用资助方式,保障措施应当向高龄老人、中西部地区老人以及农村老人适当倾斜。只有这样才能逐步适应了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的社会现状,满足不同层次的老年人口的医疗需求,减轻老年人的负担,保障老年人的医疗服务权利。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将占据重要的位置,从而在医疗行业,也应注重这样的问题,保证在不同的时代下和境遇下都能够更好的做到顺应时展,满足时代和人民的需求,从而在根本上营造新时代的医疗环境。
5.3逐步建立和完善老年人口的医疗护理制度
当今,我国社会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这在一定程度是为当今“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提出了挑战。与此同年,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独生子女增多,使得“4+2+1”的家庭模式在当今社会普遍存在。青中年面对和承受的上有老人、下有小孩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传统家庭对老年人的护理保障措施明显不足。同时,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健全和专业的护理机构所收取的费用是往往是普通家庭难以承受的,这一切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以及医疗水平。由此可见,逐步建立和完善老年人口的医疗护理制度不但是大多数老年人口及其儿女的强烈需求,同时,这也是满足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这一社会现状的现实需要。
5.4不断加快以社区服务为基础的医疗预防保健体系建设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医疗预防保健制度已经越来越难以跟上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的现实状况。因此,在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的社会现状下完善现代医疗制度必须加强以社区服务为基础的老年人医疗预防保健体系建设。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引导社会各界逐步建立起集预防、保健、治疗以及健康教育等多方面为一体的综合性社区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从而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医疗预防保健意识,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素质,节约医疗费用。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行为的规范和管理,逐步改善社区卫生服务的条件,充分利于各类社区卫生资源,进一步降低老年人医疗成本。由此可见,不断加快以社区服务为基础的医疗预防保健体系建设,是人口老龄化现状下健全和完善现代医疗制度的必由之路。
6.结语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财政 社会保支出
一、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特点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2014年年底,在我国十几亿人口中大于60岁的人口已经占据了2.2亿,也就是说几乎占据了近16%,并且2015年这一比例还在上升。评判一个国家是否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主要依据是该国家居民年龄在60岁以上的人数占据了该国家总人口的十分之一,或者大于65岁的总人数数量占据总人口人数的7%以上时,则说明该国已经成为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根据有关的准确统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会不断加重,预计在2050年左右会达到最大值,如下图所示。
根据有关数据,在我国的现有老人中,独居老人要占据一半的人数,并且在60岁以上的老人中需要国家给予更多照顾的,即失去劳动能力与自理能力的老人要占到3千万人以上,因此国家为了帮助这些老人可以继续良好的生活必须要加大财政支出中社会保障支出的支持力度。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决定一国人口模式情况的因素很多,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历史采取的人口政策以及人口基数情况与世界其他国家具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一是未富先老,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压力大。20世纪,由于我国的人口数量庞大,人口自然增长率十分高,社会发展压力不断加大,因此国家积极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该项政策实施后,我国的人口出生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是同时庞大的人口基数也使得我国很快的进入人口老龄化。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实施,新生人口数量减少的速度越来越快,老龄人口数量不断增多。这不可避免的加快了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的步伐。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快于经济发展的步伐。在世界其他发达国家中,经济发展速度是快于国家进去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从人均GDP方面看,人均GDP高于2万美元的都是先富后老的行列中。这些国家在人口老龄化到来的时候有足够的财政能力来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数据显示,根据国际标准来看,我国在21世纪刚开始就正式进入到人口老龄化阶段,而当年的人均GDP仅仅是1041.5美元,在同为人口老龄化国家中不及美国和日本的4%。到了2012年年底,我国人均GDP虽然有了比较快速的发展,增加了6倍,但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十分大。从这里可以看出,我国人口老龄化并没有与经济保持同样的速度发展,由此带来的经济压力也是十分的大。
二是出现老龄化现象地区间的差异大。由于我国人口地区分布数量差异较大,不可避免的会造成老龄人口数量的地区差异也会较大。 从宏观地区角度看,东部与中部地区由于本身经济较为发达,人口数量较多,老龄人口也相对较多,因此人口老龄化的现象也最为明显。西部正好相反,人口密度不断减少。虽然留守老人较多但是与东部相比差距较大。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中部和西部近年来依托国家的政策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人口也越来越多,因此人口老龄化也开始向中部与西部进行转移,但是由于中西部与东部经济发展总体差距过大,因此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仍然相当明显,如下图所示:
三是自然增长率下降,高龄化现象显著
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后,我国的人口数量增长速度得到了非常有效的控制。另一方面,医疗卫生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国内人口的平均寿命在不断提高。因此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在不断下降。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期,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了近十分之一,即使21世纪初期有轻微的回落,但是总体呈下降态势。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最主要的影响是人口出生率的迅速下降,21世纪初期至2012年间,人口出生率从14.03%下降到12.1%。另一方面,医疗卫生以及食品监督力度的不断提高,人口死亡率总体也不断变化。
由上分析可得,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总体呈下降的态势,虽然中间略有上升,但是总体上结合人口出生率可得,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在下降。作为人口大国,人口基数相当大,但是人口出生率低,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人口老龄人口数量就会不断增多,高龄化现象就会突出。
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财政负担影响
人口老龄化将不可避免的加重国家在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针对老人生活方面的支出,从而会进一步加大国家的财政负担。
(一)行政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加重财政负担。随着老龄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行政事业单位中达到退休年龄的工作人员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从而退休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退休费用及退休工资完全来自于国家财政,并且大部分的行政事业单位工资发放没有社会化。因此,越来越多的行政事业单位人员退休会带来很大规模的财政支出。
(二)企业人员养老保险加重财政负担。在当前我国的企业中,企业职工所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用主要来源于财政支出和企业支付。企业人员中老龄退休人口的增多会加大财政为这些人员购买养老保险的财政负担。另一方面,根据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方式,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不计入纳税范畴,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财政收入,增加财政支出。
(三)医院卫生财政负担加重。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相关的配套的老年人口的医疗设施压力也会增加。老年人口是我国医院需要关注的主要对象,根据有关数据显示,超过60岁的老年人发病的概率是中年人的两倍之多,是年轻人的四倍之多。根据我国当前的城镇医疗保险制度,对于老年人进行医疗费用缴纳时有相当大的优惠,其差额由国家财政补助,当老年人数的不断增加,进行医疗费用的补贴也是对应的不断在增加。
(四)老年福利服务的财政负担加重。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必须要加大对老年人福利方面的财政支出力度,改革开放后,经过多方面的努力,我国的老年社会福利设施有了很大发展。虽然发展的态势呈十分良好,但是老年人口数量的增长,老年人社会福利需求的增长力度要大于社会福利的供给力度。从另一方面考虑,老龄人口日常生活的方式也在不断进步,生活水平的要求也是不断的增加,因此简单的资金投入并不足以提高老龄人口的是实际生活水平。因此政府对于老龄人口的精力投入还需要增加,因此对于社会福利的财政支出还有更加完善更加全面。从目前来看,国内的社会福利机构的主办方式以民办为主,但是财政方面会给予一定的补贴。张时飞(2009)在研究中指出,当前情况下对于社会福利机构的财政补助可以按照床位需求的方式进行具体的财政计算,如果每个福利机构的床位为计算基数,每个床位给予国家补助一万元,则需要财政支出补助约为250亿元。
三、减轻社会保障财政负担的政策选择
根据当前我国的经济情况,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负担压力是当前财政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合理科学的减轻社会保障方面财政支出的负担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政策研究方向。为了促进社保体系进一步改革与完善,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逐步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各方面的问题,才能减轻社会保障财政负担。
(一)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报告内容提出了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并且逐步增强社会公众救助能力等社会保障方面的目标,同时着重关注社会基本养老,人民医疗卫生情况,以及最低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并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及时汇报老龄人口的信息,逐步建立完善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老龄人口的福利水平,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二)尽快扩大社保覆盖面。根据当前我国的实际社会保障情况来说,短时间内建立并完善一套高效并且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事情。根据当前的社会保障体系来看,享受到社会保障体系的多为城镇居民,而中国的城镇居民只占到中国的人口的小部分而已。大多数的农村人并无法享受到社会保障体系带来的好处。不仅如此,因为只有少数人可以享受到社会保障带来的好处,因此我国的社会保障覆盖率一直无法提高上去。
根据这一情况,尽快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积是缓解人口老龄化即将带来的社会保障财政支出负担的重要步骤。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分层次分步骤地把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全面的推广与完善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然后逐渐纳入更多的居民进入社保体系。
(三)提高人们参保意识,使社会保障制度落到实处。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导致国内很多人缺乏积极的参保意识,一旦公众没有参保意识就会忽略社会保障系统的作用,从而无法积极配合国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工作,更无法对于社会保障方面提出积极的要求。另一方面很多人符合当前建立的老龄人口养老保险体系的标准,却因为缺乏相应的参保意识从而不去参加老龄人口福利保险等。对此,为了防止以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保障体系财政支出负担过重,国家可以有意识的先去积极宣传社会养老保险的积极作用,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完善。
(四)加强财政在社会保障制度中作用力度,提高利用效率。不管从哪方面分析,财政支出程度与社会保障能力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但是单纯的提高财政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支持力度是不够的,还必须实施相应的政策来提高财政在其中的作用力度以及提高财政在支持社会保障工作过程中的利用效率。
首先可以完善财政支付结构,根据各个地方的人口老龄化情况进行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进行财政社会保障的专项拨款,从而可以有效的避免出现财政拨款大规模,少利用的现象出现。其次是培训一批优秀的财政管理专业人员,在地方财税体系中进行良好的社保保障支出管理人员培训,从而加强财政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作用力度,有利于高效便捷的使财政支出提高其利用效率。最后,在当地的人口老龄化群众中进行适当的宣传与教育,让当地的老龄人口充分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优越性,积极和及时参与社会保障体系中来,从而为我国财政在社会保障支出中的发展过程可以一帆风顺,逐步减少人口老龄化为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邬沧萍.社会老年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赵丽宏.城市居家养老生活照料体系研究[J].学术交流, 2007(10).
[3]周太彤.上海老年人照料体系构建中的政府责任[J].社会 福利,2006(7).
[4]胡明坤.做好社区老龄工作构建社区和谐社会[J].新疆农 垦经济,2007(2).
[5]姜向群,万红霞.人口老龄化对老年社会保障及社会服务提出的挑战[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11).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可持续发展;积极老龄化
一、引言
从1999年开始中国已经悄然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2001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人口数量高达9062万人,比例达总人口的7.1%。2011年全国人口最新统计结果显示,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121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9.35%。国际上通常将年龄在60岁以上人口比例10%以上,或者将年龄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7%为标准,来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龄化标致,按照这个标准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由于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不强,在这个状态下进入了人口老龄化,呈现出了“未富先老”的状态,这无疑增加了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同时伴随我国老龄化趋势明显,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特征,老龄化必然会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影响,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热切的关注。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理解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究竟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哪些影响至关重要。本文试图在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基础上,研究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影响的问题。
二、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
1、对劳动力结构和劳动率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劳动力供不应求。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减少劳动力的有效供给,导致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下降,从而引起未来劳动力绝对数量的供给不足。我国目前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已超过总人口和劳动力人口的增长速度。联合国相关资料表明,我国劳动力的年增长率,2000年已下降到0.93%,到2050年将降到0.42%。21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我国劳动力人口每年将平均减少100多万,这必然对生产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2、对需求及消费结构的影响
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会引起社会消费及需求的波动,从而对经济产生影响。从宏观来看,老年人数量的增加会引起消费需求总量的增加,使得社会总的消费负担变重。从家庭微观角度分析,家庭中老年人比例增加会使家庭中劳动人数减少,收入水平下降,导致家庭内的人均消费水平下降。在总消费量不变的情况下,人口的老龄化会促使整个社会的人均消费水平下降。老年人是特殊生活用品,护理及医疗保健等产品的主要消费者。随着生活水平的特高,老年人对旅游、心理咨询、家政服务等消费需求也会有很大程度的增加。这些对于现有的消费结构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3、对储蓄和投资的影响
根据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理论,个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储蓄倾向存在较大差异,劳动年龄阶段为退休而储蓄,储蓄率高,老年阶段则储蓄率降低。从我国现状看,老年人的储蓄率低于整个人口的平均水平,而且随着年龄的提高,储蓄率不断下降。因此,人口老龄化会抑制储蓄率提高,降低总储蓄水平。同时根据经济理论,储蓄等于投资,储蓄的减少则相当于投资减少,从而会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筹措养老基金,强化储蓄养老,成为资本投资的重要来源。
4、对财政及经济增长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养老负担增加明显。1982年我国每100个劳动人口只需负担8个老年人,2000年要负担10.6个老年人,2025年负担18.5个老年人。205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29.4,同时,我国退休职工将超过1亿,每年支付退休费用将达到18万亿人民币。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2000年《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测算与替位》报告中的测算,我国养老基金中的统筹部分在未来30年里将出现年均1000亿元左右的赤字。然而,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还存在覆盖面窄,统筹层次低等问题亟待解决。很多农村居民没有被纳入养老体系,目前养老制度只覆盖了全国15%左右的人口,远远低于世界劳工组织规定的20%最低线。农村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社会养老保险机制,这意味着,农村的养老、医疗等方面压力相对于城镇更为突出,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投入。
三、结论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21世纪人们必须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该研究主题具有长期性的社会意义,同时也颇具有学术价值。人口老龄化一方面对我们的社会保障能力构成挑战,另一方面又是社会进步、人类寿命延长的必然表现。如果重视老龄化问题,积极和主动地引导老年人参与社会,重视老年人才的开发和利用,帮助他们改善参与社会的自身条件和社会条件,则可能发挥老龄化其正面的积极功能,实现人口老龄化的框架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白如冰.《吉林省人口老龄化对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D].东北亚研究院,2010;5
[2]付娟.《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效应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6;4月28日
1.人口老龄化影响消费的作用机制
由于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的提出,人口年龄结构尤其是人口老龄化逐渐被引入到消费领域,而随着消费理论的发展,许多专家学者则研究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的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影响。
1.1直接作用
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影响了老年人的消费水平,由于老年人的收入水平较低,直接制约了其消费能力。中国老年人的人均收入远远小于全国人均收入,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收入水平越来越低,与平均水平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老年人所特有的消费习惯也会直接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由于老年人的年龄限制,大多数老年人更多的关注商品的实用性和消费的合理性,并不会去追求名牌和时尚。同时老年人的闲暇时间过多,他们有时间和经历去找出最实惠的商品进行消费,很少会有冲动性的购买行为。同时,其会更注重养生,在消费过程中,会更偏向与医疗保健类的消费品消费。
1.2间接作用
人口老龄化会影响储蓄,进而影响资本积累。根据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得知,老年人的消费来源多依靠中年时期的储蓄,而并没有收入来源,因此会减少储蓄的积累。这就会增加社会总体的储蓄,进而增加资本积累。人口老龄化影响储蓄,进而间接影响了社会消费,影响消费水平。由于人口老龄化,就会减少劳动力的供给,同时,专门照顾老年人的劳动力需求有所增加,因此当前劳动力共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人力资源储备减少。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劳动力供给下降趋势越来越明显,进而会减少家庭收入,减少经济发展速度,间接对居民消费造成影响。人口老龄化还会影响长期产出水平,从而间接影响居民的消费。资本和劳动力能够制约经济增长,而人口老龄化就会影响到资本和劳动力这两个因素,从而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在“十二五”期间,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劳动力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转变,人口老龄化会关系到社会资本积累能力和劳动力的质量,进而就会影响我国经济的长期产出。除此之外,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口增多,社会赡养负担就会增大,老年人福利财政支出增多,就会减少社会可用资金,制约经济结构升级。
2.人口老龄化下的消费结构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峻,同时也面临居民消费低迷的现象。通过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和居民消费现状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老年人对于食物、衣着等生存资料消费并没有过多要求,而对文教娱乐和医疗保健等发展资料消费有更多的需求,因此说,我国人口老龄化促进消费结构的优化。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与文教娱医疗保险、交通通信、居住消费占总消费比重的变动趋势是一致的。老年人闲暇时间多,生活压力小,并有一定的收入保障,他们因此就有能力文教娱乐消费,其更关注养生,会增加医疗保健品的消费。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下居民消费增长空间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老年人的收入有了一定的保障,在当前现代社会消费观念的影响下,就会向“既储蓄又消费”的观念转变,老年人越来越注重消费质量,追求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老年人的消费观念提升有利于提高居民整体消费水平,扩大我国的消费市场。其次,还有利于发展老龄产业市场。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规模巨大,老年人市场存在着巨大的商机,可以发展老年人专用品市场、老年人家政服务市场、老年人闲暇娱乐市场等等,让老年人消费更加追求消费质量、消费的舒适、方便和保健,扩大老龄产业市场。
三、促进人口老龄化与消费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加快建立为老服务体系,增加社会福利支出
当前,应该增加养老金支出和老年社会福利费用支出,只有这样,才会促进人口老龄化与消费储蓄的可持续发展。当前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现象加剧,无自理能力的老人也越来越多,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就是很大的负担,对于家庭其他成员来说,轻者会影响工作,重者则会无法继续工作造成家庭经济收入的降低,间接影响国民财富的增加。因此,要积极采取措施,完善为老服务体系,共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加快老年产业的发展,满足老年人的消费需求
老年产业涉及一二三产业多个领域,不仅能够对当前调整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能够满足老年人的多种需求。发展老年产业,要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和老年人的需求特点,以及他们的实际消费水平。这就首先要发展老年人迫切需要的养老服务产业,例如老年社区服务业、老年日常生活用品产业、老年旅游业等等,通过这些产业的日渐成熟,来带动其他老年产业,全面启动老年产业的发展,这不仅是提高居民消费的有效措施,也是满足老年人消费需求的有效手段。
四、结语
[关键词] 参保人员;老龄化;医保基金;压力;对策
【中图分类号】 F842.6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8-110-3
人口老龄化是影响一个地区经济健康、快速、有序发展的因素之一,随着老龄化人口比例的不断增大,社会各要素均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老龄化对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压力巨大,并且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而加深,从而影响到整个医疗保险的有序进行。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人口比例逐年增大,逐年增多的老龄人口是我国的医疗费用负担增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我国实行的医疗保险制度,特别是还未达到积累规模的医保基金带来深远影响。研究参保人员老龄化对医保基金的压力和对策,对缓解当前医保基金压力,促进医保基金快速积累,保证医疗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医保基金参保人员老龄化现状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推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至今,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以基本实现了全国全领域覆盖的总体目标,建立起了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医疗保障体系。在近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及特殊的社会成员构成、社会发展状况,使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存在着医保质量不高,医保基金收支不平衡,医保基金的管理滞后等相关问题。根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截止2010年,我国医保基金收入虽有较大幅度增长,且收入大于支出,但在医保基金的增长率上远远低于支出增长率,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医保覆盖面积大,受益面积广,人口老龄化率不断增高。从城镇医保基金收入与支出率来看,2008年城镇医保基金收入率大于支出率0.1个百分点,收入支出率分别为30.3%、30.2%;2009年城镇医保基金收入率低于支出率11.7个百分点,收入支出率分别为18.5%、30.2%;2010年城镇医保基金收入率小于支出率8.8个百分点,收入支出率分别为15.6%、24.4%。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由于参与医疗保险的人数不断增多,覆盖面积不断增大,对医保基金的压力也逐年提高,就当下形势而言,医保基金的支出自2009年起已超收入率,使医保基金收支不平衡,长期发展,必将导致医保基金的亏空。
二、人口老龄化状况下医保基金压力来源的原因及问题分析
截至 2010 年底, 我国总人口已达到 13.7 亿人,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 1.19 亿人, 占人口总数的8.87%,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10 年间增长了 1.91 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呈现出规模大、发展速度快、 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等特点。由此而产生的医疗保险基金问题越发更加明显,主要显示在随着老龄化人口的不断增多,医疗保险的惠及面的不断扩大,致使医疗保险基金的支出大于收入,为医疗基金的积累、运用带来许多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状况下医保基金压力来源的原因分析
1.人口老龄化现实下不断增加的医疗费用支出
由于我国特殊的人口年龄构成,随着人口红利窗口期的减退,老龄化人口的不断增多,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据2010年统计显示我国总人口已达到 13.7 亿人,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 1.19 亿人, 占人口总数的8.87%,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10 年间增长了 1.91 个百分点。从医疗卫生角度分析,由于不断增多的老龄化人口,使我国医疗保险制度面临更多的挑战,就目前而言,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多,医疗保险的覆盖面积在不断增大,参保人员在不断增多,医疗保险缴费人数不断减少,医保基金增量减缓,而老龄化人口比例的不断提高,产生的医疗费用支出量逐年增大,支出率不断提高,使医保基金在收支上难以实现平衡,给医保基金的积累带来较大压力,影响整个社会医疗保险的健康、有序发展。
2.管理制度的缺陷导致基金累计不足
现行的医保财务管理制度只对医保基金本身实行管理,但缺失了整个医保基金链的管理,从医保基金的积累来看,我国现阶段实行的医保基金积累主要以单基数筹资为主,该筹资方式主要以工龄作为个人缴纳医疗保险费用年限,在工龄内为统筹基金互济作贡献,在退休以后享受代际转移资金,并且个人账户部分积累,在退休以后使用,实现时间上的转移。但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基金管理上的缺陷,使基金积累过程中由于制度实行时间及制度本身漏洞等问题,造成基金积累过程中出现医保缴纳不到位,出现缺缴、不缴等现象,对医保基金的积累产生了不利影响,这些人群对基金而言,实际存在欠缴,形成了债务,这种隐性债务导致了基金平衡上的缺口,从而影响到整个医保基金的积累及管理。
3.医保覆盖面积扩大下医保基金支出量不断增大
当前医保覆盖面积几乎涵盖了社会各阶层,在覆盖面积不断扩大的同时,医保参保人数也不断增加,在我国老龄化人口不断增加的大环境下,医保在老龄化人口中的支出量不断提高,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 65 岁及以上年龄居民的平均两周患病率15年间上升了215.9‰ ,慢性病患病率上升了105.1‰。数据显示,老年人口的患病几率在逐年上升,而我国现阶段正处于人口老龄化阶段,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多,老年人口患病几率的升高,使我国在医疗保健方面的压力逐年增大,其中对医疗保险及医保基金的压力尤其明显,主要表现在,医保基金支出量大,医保基金收支不平衡上。另外,由于老年居民占用的医疗卫生资源一般是年轻人的 3~5 倍,参保老年人数量的增加必将对医保基金运行造成压力。
(二)人口老龄化状况下医保基金压力来源的问题分析
1.社会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员结构老龄化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年龄结构便决定了我国的社会福利政策执行难度大,运行成本高,运作过程复杂。从影响医保基金积累预分配的角度分析,人口年龄结构是决定医保基金是否能够实现收支平衡的关键,据2011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人口结构中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上升1.91个百分点,由此不难发现,我国现阶段老龄化人口不断升高,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结构老年人比例增大,呈现出老化趋势,对医保基金的收入和支出压力不断增大,从收入角度分析,由于社会老龄化人口不断增多,缴纳医疗保险的人口数量逐年降低,严重制约着医保基金的增量,从支出角度分析,由于老龄化人口的增高,社会对老龄人口的医保要求不断提高,加之老年人口患病几率上升,医疗费用支出量较大,使医保基金存量逐年减少,为医保基金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2.医保基金的总量略升,但增量减缓
从医保基金的总量与增量角度来看,由于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及人民生活水品的不断改善,就从我国现阶段医疗保险政策角度分析,由于我国现阶段实行单基数筹资的医保政策,虽然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但是由于我国良好的经济氛围,单基数筹资中各参保人员在医疗保险的缴纳积极度及缴纳数额上都有很大提高,是我国医保基金总量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但是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大环境的影响,老年人口数量逐渐增多,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参与医疗保险的职工,需缴纳直至退休前的医疗保险费用,到退休后可享受社会医疗保险,且无需继续缴纳保险费用,该政策的实施,使社会医疗保险缴费人群逐渐与老年人口脱离,使社会保险缴费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由此导致社保基金的使用人口与缴费人口间出现了一个较大空缺,严重影响了医保基金的增量速度及基金总量,另外由于老龄化人口的患病率升高,大量医疗基金消耗等因素,致使医疗基金在增量上呈现逐年放缓且增量减小的趋势。
三、化解参保人员老龄化对医保基金压力的对策
参保人员老龄化对社保基金的压力从压力来源的原因和其中产生的问题角度出发,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对社保基金的压力不容小觑,要想彻底解决人口老龄化对医保基金的压力,就必须要从现行医保基金管理角度及医保政策出发,针对出现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合理对策。
(一)解决社保基金增量问题,平衡医保基金收支平衡
解决医保基金增量问题,实现医保基金的收支平衡关键有以下两点:一,首先要从地区实际情况出发,大力发展地区经济,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经济发展作为地区壮大的首要条件,大力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才能增加地区经济收益,社会才能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社保基金中去,实现社保基金总量的持续增大,从根本上解决社保基金增量放缓及基金收支不平衡的状况,单纯社会老龄化给医保基金带来的风险完全可以靠经济发展来解决。地区经济实力的增强,不仅能够提升地区医疗保险水平,还能为医保基金持续注入更多血液,保证地区医保基金的收支平衡,甚至盈余。二,延迟职工退休年龄,延长医保缴纳时间。作为保证医保基金增量及医保基金收支平衡的一项举措,延长职工退休年龄虽然能够保证医保基金的收入和增量,但是该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从根本上讲延长退休年龄,对职工身体状况具有一定考验,而且还增加了职工在职压力,要延长退休年龄,可以用养老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积累越多,退休年龄越大,享受的退休金越多,医疗待遇越好,晚年生活质量越高,吸引人们在身体许可的情况下继续工作,推迟退休。以实现提高社保缴纳年限,解决社保基金增量问题,平衡医保基金收支平衡。
(二)完善管理制度,保证社保基金有序累积
由于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实行及管理政策缺陷,导致社保基金累积过程中出现,隐性债务,严重制约社保基金的累积,因此,地区应该完善社会保险管理制度,出台相应法律法规,根据新老制度转接时老人的数量与结构来确定资金总量用一次性清偿或逐步偿还的方式由制度外资金来解决。从制度角度分析,完善管理制度,需要管理人员不断提升自我意识,根据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险政策,从地区实际出发,防止隐性债务出现,实现医保基金的持续补入。
(三)扩大医保覆盖面,保证医保基金的面式供给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自实行以来,覆盖面积不断扩大,但主要体现在国家政策、制度层面,但是在执行过程仍未做出强制参保的规定,有病参保、无病不保、投机参保等情况不利于发挥医疗保险“大数法则”,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医保基金的共济作用。根据实际情况,从落实扩大医保覆盖面积的政策出发,在根据地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因时因地的对医保政策进行适度改进,调整医保政策目标定位,从政府到医保单位实现一条线的医保执行监管政策,保证医保的覆盖面,做到诸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全方位覆盖。落实医保政策的全方位覆盖,增加了医保基金的供给面,为医保基金的持续增长提供了更为广大的支持。
(四)合理调控医保基金支出,加强医疗及医保监管
作为医保基金储量的重要环节,医保基金的收入和支出是保证医保基金总量稳定,医保基金收支平衡的重要保证,从医保收入角度来看,扩大医保基金供给面,延长退休年龄、促进就业是主要手段。从医保支出的角度来看,首先要加强医保基金管理,做到每项支出有据可查,查有所依,其次应该加强医疗监管,严格控制过渡医疗,保证医疗过程中的严格用药,同时还需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开展保健宣传、建立健康档案,做好疾病预防和保健工作,引导合理就医,控制老年参保职工医疗费用上升势头,调控医保基金。
参考文献
[1]张易.人口老龄化对医保基金收支影响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2013(6):148-149.
[2]林森,张军涛.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的影响及对策――基于国别比较的视角[J].社会发展,2013(6):57-59.
[3]林枫.参保人员老龄化对医保基金的压力与对策[J].社会保障,2005,24(4):22-23.
[4]万淑红.浅谈人口老龄化对医保基金的风险预警[J].丝绸之路,2011,213(20):121-123.
[5]林枫.参保人员老龄化对医保基金的压力与对策[J].社会保障,2005,24(4):22-23.
[6]王询,刘广彬.人口老龄化与医疗费用上涨的实证研究[N].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2,(6):30-33.
[7]马晓莉,乔岭梅.综合性医院住院病人老龄化现状与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1,(5).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升级
一、人口老龄化现状
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人口结构迅速老化,“人口红利”逐渐消退,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成为经济“新常态”的九大特征之一。统计数据显示,2013 年末,我国60 岁及以上人口已超过2 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4.9%。根据联合国2012 年的预测,2050 年这一比重将到30%~40%,届时,每3 个人中就有1 个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中国也将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截至2014 年末,我国65 岁及以上人口的占比已上升至10.1%。同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的发展,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国家。人口老龄化在地区间存在明显差异。从分地区的情况看,我国东部地区人口老年化进程快于中、西部地区。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大中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已逐步转变为老年社会的年龄结构。。中国人口老龄化与人口不断膨胀并存,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方式,使控制人口数量与缓解人口老化之间存在突出的矛盾,人口老龄化更具有“中国特色”,也使得中国的人口问题变得扑朔迷离。
二、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一)劳动力的供给角度
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劳动力人口年龄偏大占比加大,将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产生双重影响。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中,短期内我国劳动力资源数量与青壮年劳动力相对充足,劳动力老化程度和总抚养比均相对较低,能够保持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增长率,有利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协调发展与合理布局。但从长期来看大量农村劳动力剩余由于文化素质与劳动技能偏低的制约, 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受制于自身的人力资本水平不能满足企业对高素质劳动了的需求。
(二)劳动力的消费结构方面
不同年龄段的消费结构和消费量不同,消费方式也大有区别。对于老年人口来说,其消费倾向、消费行为等方面都具有与其他年龄人口不同的特点,这也决定了老年人口的消费需求结构。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这种消费结构性将影响到产业结构的演化。因此,老龄化的人口结构状况和变动趋势必将通过消费结构的变化引致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动。因人口老龄化而带动的以老年人服务为目标的老年产业的需求,将有效地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有助于调整国民经济增加值的产业结构,并有力促进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实质上是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实现劳动力就业的产业结构调整。
三、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 产业结构的政策分析
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变从劳动力供给、消费结构等方面影响着产业结构,我国产业升级的节奏在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下显得过于缓慢。针对这些情况应当采取下列措施:
(一)重视人力资本在产业升级中的作用
随着老龄化的出现,企业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经济发展也由对“人口红利”的依赖转向对“人力资本”的重视。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向了依靠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上来也要加快对劳动力的技能培训,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充分发挥劳动力的潜能。,我国应继续加大对教育及科研行业的投入,把原来追求劳动力数量转换为强调劳动力质量,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创新性人才,提高劳动力的充分利用率,最终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加速推动第三产业的转型升级
在人口老龄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会有力地促进劳动力向第三产业的转移目前在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中,社区、家庭和个人服务行业从业人员一般占50%以上,我国目前只占20%左右。人口老龄化带动发展的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老年医疗、老年保险等行业除外),包括社区服务业、家庭服务业、个人服务娱乐等,服务项目比较简单易做。这些行业对劳动力质量的要求比较低,适合质量不高的劳动力就业需求。但这也同时决定这些行业的发展主要由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来推动,而与劳动力质量提高的关系不大,将可能促使我国第三产业现存的增加值和就业人员两方面的增长很不协调的局面继续扩展,不容易消除“人数增长较快而每人产值增长较慢”的特征。
(三)大力发展人口老龄化相关产业老龄产业伴随老龄化现象应运而生的,也是老年人口市场需求的必然结果。研制、开发、生产适宜老年人物质和精神需求的产品,鼓励和引导老年用品市场的发展。老年人口虽然购买力不强,但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银色浪潮”所形成的需求是不能忽视的。推动老龄产业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宏观调控或政府主导的力量,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引入民间资本,为老龄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老龄事业的投资。
(四)推进市场化、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改革城镇户籍制度,形成城乡人口有序流动的机制,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小城镇建设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体现特色,规模适度,注重实效。使之尽快完善功能,集聚人口,发挥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为农村地区养老社会化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 杨雪,侯力.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宏观和微观影响研究.人口学刊.2007(7).
【关键字】人口老龄化,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精算模型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描述
2011年底,中国的总人口已经达到13.39亿,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9.7%左右。在我国老龄化的过程中,其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老年人口规模巨大;发展速度快,东西部地区差异大;城乡倒置;老年人口中女性多于男性;高龄化严重等。考虑到本文的研究重点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养老金缺口的影响,所以我将重点阐述以下三个特征:高龄化现象严重和老年人口的性别比。首先是高龄化现象严重。据人口学家预测,下世纪上半叶高龄老人每年平均增长速度是51‰,而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9‰,总人口在达到峰值前每年平均增长速度可能只有7‰。毫无疑问,高龄老人是增长速度最快的人群,庞大的“中老年”和“老老年”人口无疑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其次是老年人口中女性多于男性。通过2010年我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的相关数据,老年人人口中男性占49.0%,女性占51.0%,可以看出我国老年人口中女性老年人口数量明显高于男性老年人口数量。随年龄增高,女性比例呈加大的趋势,80周岁及以上人口中,男性与女性比例为41.8:58.2。并且据2010年时官方公布的全国各地区平均预期寿命为74.83,男性平均预期寿命为72.38,女性平均预期寿命为77.37,高于男性的将近5岁。
二、养老金缺口的界定
自从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1997年由原来的现收现付制改成了现在的由统筹部分和个人账户两部分构成的半基金积累制以后,人们对养老金缺口问题的关注愈演愈烈,众多专家学者由于统计口径的不同对养老金缺口的界定也莫衷一是,但基本的出发点都是基于政府的养老保险制度在运行过程中所拥有的基金是否能够足以兑现政府对参保人所承诺的权益。如果政府无法用制度所筹集的资金兑现承诺就会产生缺口,这其中可能就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在转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转轨成本导致的缺口;各个省份每年的养老保险收入和支出是否平衡等。从参保人的角度来说可能还包括是否他们所缴纳的养老保险足够保证自己晚年的生活。本文所要探究的缺口,主要是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构成为切入点,以收支是否平衡来测算缺口,通过对精算模型的构成因素分析来探讨老龄化对缺口造成的影响。
三、人口老龄化对养老金缺口的影响
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由单位缴纳职工工资的20%的统筹部分即基础养老金的来源和职工个人缴纳工资的8%的个人账户两部分构成,寻求养老金缺口也就从这两个方面的收支平衡入手。
(一)缴费人数和退休人数的预测模型
设ls,x(t)为第t年分年龄性别的劳动参与率;UPs,x(t)为第t年分年龄性别的城镇人口数;?茁(t)为第t年养老保险覆盖率;Es,x(t)为第t年岁x性别为s的缴费人数。则
(二)基础养老金收支的精算模型
设社会统筹养老保险的缴费占工资的比例为C1,Ws,x(t)为第t年x岁、性别为s的职工的年平均工资,g为平均工资年增长率。设基础养老金按照平均工资增长率的?渍倍增长,?赘为生命表中最大生存年限,职工退休时基础养老金年给付额为?茁r,养老金替代率为?籽,设利率为i,折现率为v,(PVFNV)tu表示当年基金收入在u岁的现值,(APV)tu为当年基金支出在u岁的现值,u为职工初始就业年龄,r为职工退休年龄。则
(三)个人账户收支的精算模型
根据目前个人账户计发办法,记计发月数为N,退休年龄为x,个人账户退休之年的积累额为Gx,那么根据精算理论,x岁的人退休时,未来个人账户所能领取的养老金在退休之年的精算现值为:
其中n为在规定的计发月数下,所能领取的最大年数(不一定为整数)。
(四)基于精算模型分析老龄化对养老金缺口的影响
由以上精算模型我们发现在人口方面影响养老金缺口的变量主要是t年x岁的缴费人数Es,x(t)、t年x岁的离退休人口数Rs,x(t)、生命表中最大生存年限?赘、规定的计发月数N以及规定的计发月数下所能领取的最大年数n。那么人口老龄化是如何通过这几个变量来影响我国养老金缺口的呢?一方面,在我国老年人口规模不断加大的情况下,还伴随着我国青少年人口比例的下降,这就使得缴费人数减少,我国缴纳基础养老金的主体减少,基础养老金的收入减少。同时,离退休人口数却在逐渐增大,领取养老金的人数增加,支出增加,这就使得我国实行现收现付制的基础养老金部分缺口增加。除此之外,随着我国老年人口高龄化现象严重,生命表中的最大生存年限可能有被逐渐突破的可能,领取基础养老金的年限也就会越长,从而支出可能也会受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在个人账户这部分,人口老龄化主要会影响到计发月数和所能领取的最大年数。随着老龄化的加深,高龄化现象严重并且老年人口中女性占比较多而她们的预期寿命又较长,我国现行制度的计发月数会相对有点低,这就使得政府为提供老年人口超过计发月数的养老金的概率增加,从而使得个人账户部分的缺口逐渐增加。所以,本文通过分析人口老龄化对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精算模型的作用从而探究老龄化是如何影响养老金缺口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储蓄
中图分类号:C9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0-01
从20世纪末期开始,中国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追溯到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并不突出。但是近年来,中国老龄化的态势加速发展,并将于2030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以及过于庞大的老龄人口,这些使得过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将不得不面对随之带来的经济发展上的诸多问题和挑战。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征
目前,我国仍是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决定了我国是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从2010年开始,我国老年人占世界老年人口的比重将超过20%。根据联合国《2008年世界人口展望》的数据表明:“2000年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总数为11.63万,到2050年将增至1.01亿人”,也即是未来50年我国将增加89.72万高龄老年人。我国2000年高龄老年人只占老龄人口比重的13.51%,而到2050年这一比重将达到30.66%。高龄老年人的数量增长令人担忧。
伴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迅速增加,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的同时也具有“未富先老”的特征。由于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其社会环境通常表现是先富后老或者富老同步。但是中国却是还未达到现代化的时候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和负担巨大,究其原因则是因为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快并且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庞大。伴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在经济发展上,我国可能将面对比其他国家更加艰巨的挑战。有关研究预计,在我国继续保持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将在30年左右超过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度。
二、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对于我国目前经济情况来说,投资一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伴随着我国不断提高的储蓄水平,我国投资的增长也将更为强劲。人口老龄化过程中,人口结构的变化意味着国民收入中储蓄与消费的分配比例也在作出相应的变化,同时不同的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产生的效应也不同。Leff曾经对1964年74个国家人口结构对储蓄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人均收入水平、经济增长速度、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总抚养比对国民储蓄率的影响显著。Ram在1977年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而中国人民银行课题组对中国1978-1997年中国居民储蓄率的研究得出结论:总抚养比的下降是国民储蓄率逐渐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中国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较高,少儿抚养比下降较快,老年抚养比缓慢上升,储蓄率缓慢上升。其中少儿抚养比和储蓄率成反向关系,与生命周期理论所预期的结果相符。然而,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深,储蓄率则下降得越快。中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会极大地降低中国的储蓄率,从而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无法预计的严重后果。
储蓄率水平的下降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家庭储蓄水平不断下降。我国在目前情况下,老年人口的大幅增加毋庸置疑。低生育使得低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下降可能会缓解老龄化程度,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老年人口的上升速度则更快,故而我国将面临总抚养比不断提高的问题。在总抚养比的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社会用于赡养老年人口的支出大大增加,同时也将增加各项个人社会保障的开支,这都会降低家庭储蓄水平。
其次,社会整体储蓄水平不断下降。在社会储蓄方面,社会储蓄水平的下降,究其原因则是因为社会中老年人口比例的大幅提高。随着老年人口大量增加,国家的公共支出也将不断提高。同时,企业用于支付社会保障的各项支出也将增加,使企业用于生产性的投资比例缩小。进而导致社会总产出水平和人均国民收入增长速度的下降,这将对我国经济发展与增长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三、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策
1.正确认识人口老龄化问题
人口老龄化是一种必然趋势同时也是一种客观规律。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人口发展过程中,其社会整体的经济发展都将与人口老龄化问题挂钩。故而从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的角度出发,政府必须尽早把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上日程,这样才能控制人口老龄化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从而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就要求政府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如劳动力供给减少、劳动生产率下降、社会负担加重等负面作用时,必须要有超前战略性眼光,做到未雨绸缪。
2.改革养老体系
在正确认识人口老龄化的基础上,政府面对老年型社会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就是“老有所养”。社会养老保障包括老年社会保险,老年社会福利,老年经济救济等,是保障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不受影响的社会安全制度。发挥国家,企业和集体以及家庭和个人的积极性,这样建立社会老年保障制度才能使得退休老年人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基金制度,也是企业和集体的一种选择,这样能使劳动者退休后有较高的保障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积累充足的社会养老储备基金,建立以社会养老为主,以家庭和自养为辅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老年社会保障的发展方向,进而逐步建立健全国家、社会的家庭养老相结合的养老体系。
参考文献:
[1]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刷馆,1999.
[2]于学军.中国人口老化的经济学研究[M].中国人口出版社,1995.
[3]万春,许莉.养老保险缴费率变动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基于资本视角[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6).
[4]王林.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人力资本变迁[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6(5).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1.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人口老龄化( population aging) 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国际上通用将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的人口的比例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1]。
2000年,我国农村与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分别为10.9%和 9.7%,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比城市高出1.2个百分点。到2005年本文由收集整理,全国1%人口抽查数据表明,我国城乡人口老龄化水平差距进一步扩大。[2]从总体上看,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差异也很大,农村老年人口不管是数量还是比重都大于城市。据统计,200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3%。按城乡分,2008年我国城市、镇和乡村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 9.66%、8.77%和9.79%。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77648705人,占总人口的13.26%。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93个百分点[3]。
2.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差异
曾毅(1991)认为,城市中由于人口生育率快速下降,引起人口老化,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则不仅有利于城市化的进展,更对城市年轻人口的补充有一定作用。陈桓(2002)指出农村人口迁入城市的不仅仅是年轻男性,许多年轻男性都是带着妻子和孩子离开家乡,进入城市生活。杜鹏、王武林(2010)认为人口老龄化受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影响,即生育、死亡和迁移。但是由于中国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迁移,使得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城市与农村的老龄化差异加大。杜鹏(2011)指出,农村青年人口向城市迁移使得农村老龄问题要高于城市。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农村地区的老龄问题要比城市地区的老龄问题更加严峻。李本公(2011)农村老龄问题逐渐得到学术界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目前快速老龄化已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而农村人口的过快老龄化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典型特征,国际社会并没有应对超过1亿人口的农村老年人老龄化问题的经验和理论模型。
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险制度存在问题
1.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缓慢,制度出现“碎片化”
张翠翠(2010)认为我国城乡之间、城市内部均存在两元分化。养老制度出现碎片化。党俊武(2011)指出,老龄人口比重增加、适龄劳动人口减少,农村人口年龄结构提前进入重度老龄化的平台期。我国农村出现未富先老的状况,不能承受快速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虽然农村已经开展新农保和新医疗,但是和城镇相比,农村的保障制度起步晚,制度建设不完全,存在很大问题。徐晓(2012)我国目前实行的养老保险制度缺乏公平与统一性,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不同户籍的人口的养老保险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的养老制度,难以实现公平与统一。
2.社会养老资源总量不足,出现结构性困难[4]
李辉等(2012)指出,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越来越快,老年人口越来越多,超过了养老资源的储备,我国社会养老资源的总量严重不足。冯月菊(2011)在甘肃省的一项调查中指出,甘肃省严重缺乏机构养老,床位不足,有需求的老人入住困难等问题重重。阎青春(2011)指出应深入研究和掌握农村老年人养老面临的现实问题和迫切需要,根据调查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
3.养老金增值保值争议不断
郑秉文教授于2010年7月披露研究结果:我国养老金缺口大约为1.3万亿人民币。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以及随着物价提升,养老金的提高会进一步加大养老金缺口。徐晓(2012)在我国当前情况下,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和管理存在着诸如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投资环境不良、投资渠道狭窄等问题,养老保险基金由于监管不严、管理不善,甚至被一些政府机构非法挪用,这些问题都会导致我国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困难,不利于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
4.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困难重重
李辉等(2011)指出二元结构下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差异很大,城市的养老保险制度已经趋于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则刚刚起步,这为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带来很大困难。何平(2009)认为,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难点在于“利益难以平衡”,城乡统筹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现实利益的调整问题,涉及地方财政的责任担当问题和一个省之内各个统筹地区之间的利益调整问题。
三、学界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策略
1.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郑功成(2004)倡导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老龄化下的养老保障体系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项重要举措,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同时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确保制度的高效率,稳运作,欠公平的社会保障只能适得其反。张翠翠(2010)认为应该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才能养老保险制度真正解决老龄化问题。邬沧萍等(2011)指出应与时俱进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养老保障体系,这样才能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
2.实行弹性退休制度,必要时延迟退休年龄
徐晓(2012)认为应该根据现实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推迟法定退休年龄,严格控制提前退休并实行弹性退休制度,对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基金的增收减支有重要意义。严志钦(2011)提倡延迟退休他认为,此举有利于养老基金的平衡,延长退休年龄可以增加养老金积累年限,并减少养老金的支出年份。
3.推行居家养老服务,强化社会化养老服务
王顺东(2007)认为政府应当加强其主导作用,加大对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财力和人力的投入力度。冯月菊(2011)“鼓励居家养老方式,开展老龄研究与监测居家养老还将是我国农村今后养老的主要形式”。赵宝华(2011)认为养老应从两点出发:一是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不仅仅关注老年人的物质层面,更应该让老年人有一个安乐晚年。二是健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居家养老模式,增强老年人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
四、文献述评
笔者对老龄化背景下出现的养老问题及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策略进行梳理后发现,以往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多定性分析,少定量分析
虽然我国关于人口老龄化的研究也运用了数理模型,但仍缺乏必要的理论深度,而使得对人口老龄化下城乡养老困境应对策略的研究多停留在描述性分析与现象解释的层面上。我国对人口老龄化的研究,应该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使得研究更加具有理论深度。
2.多宏观层面的规划,缺少应对老龄化的微观层面的计划
在对各类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学者们多从宏观层面规划人口老龄化的应对策略,很少深入社区去研究老年人的确切需要。延迟退休年龄、推行居家养老等措施不能适用全国所有地区。应该因地制宜,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通过深入调研来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
自2000年中国步入老龄化国家以来,老年人口开始呈现快速上涨趋势。截止2013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0243亿,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316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9.7%,比上年增长了0.6个百分点。并预计到2055年老龄人口达到最高峰值,约为3.4亿人。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正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一)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趋势显著
中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人口规模较大。虽然目前人口增速缓慢,但在巨大的人口基数影响下,老年人口规模日渐庞大;伴随着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人口增长模式,中国的老龄化趋势也将日益显著。杜鹏等(2005)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百年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得出从现在到2053年是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增长时期,2055年预计老年人口将达到3.4亿,达到最高峰值,在本世纪的后半叶则是在波动中缓慢增长。
(二)老龄化地区差异显著
一般来说,人口老龄化水平与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人口老龄化水平越高。但由于中国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态势较为严重,人口分布与经济发达程度的正向相关趋势并不显著,因而中国老龄化的地区分布不能简单的以经济发达程度的区域划分作为依据。从总体区域分布来看,东部人口老龄化程度要高于西部地区,但部分人口较为密集的中部省份,虽然经济不及东部地区发达,但人口老龄化程度却明显快于东部地区,呈现“未富先老”的局面。依据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可以看出,中国人口老龄化在地域上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中高度老龄化地区、初始阶段老龄化地区和未进入老龄化地区。其中,中高度老龄化地区,其老年人口比重均在10%以上,这部分地区除江苏、天津外,其余都为中部人口较为密集地区;我国大部分省市所面临的均为老龄化的初始阶段,老年人口比重在7%―10%之间;只有新疆、广东、宁夏、四地的老年人口比重低于7%,并未进入老龄化。
(三)高龄人口持续上升,老龄化形势复杂
与其他步入老龄化的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形势更为严峻。伴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上升,高龄老人的数量也在快速提高。2009年至2010年,60―79岁之间的老年人口增速出现了下降,而自2001年以来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却一直保持增长态势。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到2025年之前,中国高龄人口将持续保持年均100万的增长态势。
同时,伴随着高龄人口的增加,老年人失能,患病的比例也在增加。2013年失能老年人口已达到3750万人,而患慢性病的老年人数已突破了1亿人大关。据对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身体健康状况抽样调查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高龄老人的身体健康程度明显降低,出现病患以及失能的比例也大大高于低龄老人。随着年龄的上升,处于健康或基本健康的老年人比重大大下降,而身体出现病患、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比重却有了大幅度上升。
二、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现状
(一)养老产业发展滞后,存在较大空白
2013年全国养老服务机构共计4.3万个,床位474.6万张,与快速增长的老年人数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据统计目前老年人口年消费已达1万亿元,而全国老龄委调查的数据却显示,国内每年为老年人提品的总价值不足1000亿元,与老年服务相关的医疗、生活休闲、复健用品等相关行业存在研究不足,涉及老年精神消费的教育、旅游、金融等行业更是存在较大空白。目前阶段,国内相关的养老产业也主要是局限于养老设施方面。同时,受多方面条件制约,养老产业的市场化程度较低,民办机构的运营面临较大困难,这也使得部分意图进入养老产业的资本望而畏怯,造成了养老产业发展较为滞后的局面。
(二)养老设施区域分布不均,资源利用率较低
依据中国民政统计年鉴中对各地区老龄事业单位数的统计可以发现,区域养老设施分配不均衡现象较为严重(表1)。老龄事业单位的区域发展分布缺乏国家统一的宏观调控。以老年人口比重均低于7%的新疆、两地为例,二者均属于西部经济较为落后地区,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也较为相近,但老龄事业单位的分布却存在着明显差距。新疆老龄事业单位数为236个,在全国位于首位;而的老龄事业单位却仅有两家。此外,人口老龄化最为严重的重庆市,其老龄事业单位也仅有36家。区域之间养老设施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巨大不匹配,一方面会造成部分地区养老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存在大量闲置现象;另一方面,确实存在巨大养老需求的地区,又会因为缺乏资源从而阻碍了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日本养老产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2011年日本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其国家总人口的23.39%,居世界第一。作为亚洲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日本的人口老龄化程度非常严重,但在老龄化日趋严重的影响下,日本的养老服务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居世界一流水平。在庞大的老年人口市场的吸引下,日本逐渐形成了政府、企业、非盈利组织的养老设施为核心,老年住宅、老年金融、家政服务、福利器械用品、化生活服务等并存的养老产业格局。
首先,在养老设施的建设上,除政府外,企业和非盈利组织均可以建设养老设施。但其区别在于政府所提供的只是基本保障;非盈利组织则主要针对一些无收入来源的、有认知障碍等的特殊群体;而企业则是依据中等收入及以上阶层的老人对生活品质等的要求建立的商业化养老设施。同时,依照老年人所需的服务类型,日本将养老设施分为短期居住型、长期居住型、疗养型、健康恢复型等多种类别,以满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并颁布《老人福祉法》规定,65岁以上老人可使用社会医疗保险入住养老设施。
其次,日本也将与养老相关的部门产业定位未来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抢占先机,参与国际竞争。2010年,日本将“医疗和看护产业”划归为国家战略项目,并将针对居家养老的“上门看护”服务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以世界各地的中高端客户为目标群体,重点投资发展跨国医疗服务,放宽“医疗签证”,在机场周边开设24小时医疗机构,为周边国家人事赴日体检提供便利。在老年房产行业,日本重点发展两类房产,一类是环境优美、配套以医疗、生活、娱乐等设施的休闲疗养型地产;另一类是为方便高龄人群使用的,配有一些列看护设备、无障碍设施及安全警报装置等的看护型地产,这两类项目都围绕着老年人的切实需求,独具养老特色。此外,日本旅游业也将老年人口列为重要客户群体,为老年人设计了专门的旅游项目、商业项目等,以满足老年人的精神化需求。
四、我国区域养老产业发展模式探究
由于我国各地区人口老年化程度有所不同、经济发展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而在面对养老问题上,应根据不同地区特点,采取不同的养老产业发展策略。
在以广东为典型代表的经济较为发达,但人口老年程度并不显著的地区,养老产业的发展虽不是迫在眉睫,但也需未雨绸缪,做好未来大量老年人口出现的准备。这些地区应充分发挥其先进的科研优势,加大对老年看护设备、复健用品、高端生活用品等的研发力度,走科技化养老产业之路。同时,还应遵循政府的积极引导,完善养老体制改革,坚持养老产业的市场化和产业化,一方面能为积极应对未来人口的老龄化,另一方面也能为广东省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
在、新疆、青海等渐老未富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并不显著,经济也较为落后。这些地区的养老产业发展应以基本的养老服务设施为基础并配套以养老医疗服务等。由于地处西部少数民族积聚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国家财政的支持是这些地区发展养老产业的基本保障。同时这些地区均处于较偏远地区,医疗卫生条件也较为落后。因而政府在建设基本养老设施的同时也应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促进医疗卫生改革,为老年人口提供基本保障。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的职能,在帮助这类地区建设老年基础服务设施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同时,注重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以老年人口的需求为前提,合理建设,兼顾公平,提高养老设施的实际利用率。
在湖南、四川、重庆等未富先老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十分严重,经济发展并不十分发达。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这些地区的居民生活较为安逸,人口寿命较长,因而老龄化严重。同时由于地处中部,经济发展制约因素较多,造成了较为落后的局面。但由于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单纯依靠政府投资的养老设施难以满足不断增多的老年人口需求。因而以政府为主导,鼓励多种资本进入的养老产业发展模式是这些地区的首选。政府制定政策、法规等,一方面鼓励进入养老产业的民间资本,为其提供优惠政策;另一方面也对这些养老产业的发展做出合理规范,引导资本的合理运营,实现良好的市场化运作。
我国大部分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正逐步加深,同时经济也在逐步增长。这些地区代表了我国现阶段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政府对于这些地区的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已日渐完善,医疗卫生条件也基本满足居民要求,但巨大的老年消费需求仍得不到满足,主要体现为个性化的养老服务、老年精神需求等。在此局面下,发展以不同老年消费群体为对象的多元化养老产业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地区在发展养老产业时,首先应完善基本的养老设施建设以满足大部分老年人口的养老需求,同时还应以不同收入的老年消费人口为对象,为其提供特殊养老需求。如建设配有医疗、娱乐等为一体的老年公寓,提供社区上门养老服务,开发老年旅游项目,设计以老年人为主体的金融理财产品等,以满足新时期老年人群不断上升的精神生活需求。
参考献:
[1]杜鹏,翟振武,陈卫.中国人口老龄化百年发展趋势[J].人口研究,2005(6)
[2]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R].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
[3]田香兰.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的比较研究――以日本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为例[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4]王土贵.广东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J]. 生产力研究,2011(8)
[5]王娜.人口老龄化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分析[J].发展论坛,2014(3)
[6]李余,詹懿.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的实证关系研究―以四川为例[J].统计与决策,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