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村生态安全范文

农村生态安全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村生态安全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农村生态安全

第1篇

关键词:农业生态安全视角下;农村土地流转;分析与研究

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在我国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模式下,农户保留自身对土地的所有权和承包权,将土地的使用权在主体上进行转让,这是实现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与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农业生态安全能够为农业发展提供可持续生产力,在农业生态安全视角下进行农村土地流转,对于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农村土地与农业生态安全之间的关系

农村土地是农业生态安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的生态安全也是基于农村土地之上的。能够有效保障农村土地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的生产力,使农村的土地能够处于一个健康、平衡、不受威胁的状态。农村土地与农业生态安全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1农村土地利用的生态功能

农村土地是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时的重要媒介,农民通过土地来进行物质与能量转换,生产出相关的农业产品。而农村的土地根据其使用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多种形式,这其中的每一种形式都有其固有的生态子系统,其生态子系统不但能够实现物质与能量之间的转换,同时还能够与其他生态子系统之间进行相互的转换。因此,保障农业生态系统的安全,能够有效的促进农村土地上的土壤资源、水资源、农业产物以及其他多种资源之间的和谐发展,农村土地在形式用处上进行转变,其中的生态子系统也会随之而发生相应的改变。而保护农业生态系统的安全,也正是保护了农村土地与农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力。

1.2农村土地利用的粮食安全功能

农村土地上的粮食安全一是指粮食产量的安全,二是指粮食质量的安全。粮食作为农产品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在其质量与产量上都是社会中每个人所关注的问题。而对于粮食的产量需要对其种植土地的数量有着一定的要求,粮食的质量则需要对其种植土地能否保持良好生态环境有着一定的要求。因此,保护农村土地的耕地数量也是满足了人类对于粮食的基本需求,而在土地流转上也需要基于农业生态安全的视角下来进行流转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农村土地的质量与数量,并保证高产。

2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长治市政府一直大力提倡在农业生态安全视角下来进行农村土地流转,但由于农村土地的产权制度以及土地流转发展的还不够成熟等方面的影响,使得在现阶段农业生态安全视角下农村土地流转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

2.1农村土地流转与农业生态安全严重失衡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这其中包含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双重关系。而随着长治市城镇化的建设越来越深入,城镇化的建筑已经使得农村土地在流转上的用途逐渐发生了变化,过去的土地流转几乎只存在于农与农之间,现在部分农村土地流转则转为非农业的建筑上。而用于建筑之上则会破坏土地中的生态平衡,影响农村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导致了农村土地流转与农业生态安全之间的严重失衡。

2.2土地流转之后的“非粮化”倾向

“非粮化”主要是指农村土地在流转之后,在不改变其农业用途的前提下,将土地使用在种植粮食以外的经济作物上。“非粮化”本身不是一个不好的现象,但随着农村土地流转的频率越来越高,农村土地“非粮化”的倾向也越来越严重。截至目前,在山西省的部分地区农村土地“非粮化”的现象已经超过了60%。这也就使得可种植粮食的土地面积减少了,严重影响了粮食的产量。

2.3土地流转后形成工业化的农业生产模式

以山西省长治市中的土地流转情况来看,农村土地的使用者只会考虑如何最大限度的提高土地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土地的可持续发展。使得部分人在进行农产品工业化的生产时,对土地进行掠夺性的耕种,导致地力耗竭,土地的质量渐渐衰退,对于土地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很严重的破坏。

3农村土地流转的策略

3.1严格控制“非农化”与“非粮化”的现象出现

应当严格控制农村土地“非农化”与“非粮化”的现象发生,不能够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态安全。在山西省的部分地方政府很容易在土地流转中出现越位、错位、缺位等现象,盲目追求土地流转的规模与政绩,过度干涉土地流转的进程。因此,政府应当在农村土地流转中起到导向作用,加强土地流转制度的建设,加强对土地流转用途的管理,严格整治以农业生产的名义进行土地流转,却在土地流转之后转为其他用途的现象发生,并对其采取强制管理及处罚等措施。同时,还需要大力宣传农业生态安全的内容,提高人们对农村土地生态平衡的认识,使人们能够了解农业生态安全的重要性,改变以往只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的观念,只有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才能够使人们能在农业生态安全的视角下合理的进行农村土地流转。

3.2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规则与制度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农村土地进行合理流转的基础所在,通过法律与规范能够有效的约束土地使用者的各项行为,能够在土地流转之后的使用过程中重视农业的生态安全。因此,政府在制定相关规定时,需要站在农业生态安全的视角下并结合长治市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合理的分配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区域,在保护农村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加强省内的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建设。同时,政府还需要规范整个土地流转市场,并制定相应的市场规则,让长治市内的土地流转能够形成市场化的经营模式,并按照政府所制定的市场规则合理的进行土地流转,提高转入方与转出方之间的责任意识,让转出方在土地流转对象的选择上能够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并与转入方签署相关的合同协议,也让转入方在农村土地的使用中能够受到合同协议的约束,从而将农业生态安全贯彻到土地的使用中去。

3.3对农业生产进行补贴

由于部分人在进行农村土地使用时,只考虑自身的经济效益,在利益的驱使下,将土地转为非农业用途。因此,当地政府需要对农业生产进行一定的补助,但由于目前长治市农业补贴采取的是“补贴随户走”的模式,这种模式没有真正的将农业补贴与土地用途相挂钩,使得农业补贴还没有真正落实到农业生产者的头上。农业的补贴政策应当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通过农业生态补贴制度的完善,将农业补贴与土地用途联系起来,使农业补贴能够正真的落实到农业生产者的头上,以此来促进农业生产者的生产动力,同时也能够在土地流转中让更多的土地使用加入到农业生产的活动当中,防止土地流转“非农化”与“非粮化”的现象发生,促进生态化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

4结语

第2篇

水土流失是大自然生态环境中最常见的一种资源破坏行为,主要是由于水土资源受到外力的作用而发生的迁移现象或者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没有遵循大自然的发展规律而导致自然环境损坏的现象。在水土流失过程中经常会导致大量的泥沙或者某些杂质进入到水资源中,进而污染水质,对农村饮用水造成很大危害。

自从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农村饮用水问题,水利部门把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当作水利工程核心工作之一。相关实践表明,要想保持水土的生态建设持续稳定进行和保障农村饮水安全,要求水利工作单位必须具有开阔的思路,在积极做好水土流失的治理工作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同时,把水资源保护融入具体工作当中,从而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

1 我国水土生态建设和农村饮水安全现状

1.1 水土生态建设现状

以户县目前水土生态建设现状为例,户县占地面积大约为1300平方公里,属陕西省西安市的郊县,通过不完全统计,户县平原耕地面积为55万亩,占平原总面积的48%左右。从地貌特征而言,属于冲积扇地区,从气候上来看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的特征,每年的降水量在800mm,在户县境内有大小河流36条,每年径流量大约是3亿m3,其地下水的储量大约是4.2亿m3,能够很好地满足当地农民生活和生产用水需求。

1.2 户县农村饮水安全现状

近年来,户县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作为民生工程、发展工程,不断加大投入和完善基础设施,全县水利设施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方面,户县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远近结合、建管并重”的原则,不断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截至2016年底,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66处(按照水源分),解决了户县农村4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但随着户县经济的不断发展,新河流域和某些不稳定区域地下水和地表水水质污染加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在水质相对较差的个别项目中,配备了消毒设备和净水设备,但也只是杯水车薪。

2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的关系

水土流失对农村饮水安全的影响有以下两个方面:

2.1 加大了农村饮用水水质的恶化程度

农业生产造成的污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农田污染,属于非点源污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农作物在耕种过程中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下雨后残留的农药和化肥融入地表中,从而对农村饮水安全造成危害;另一方面就是来自村庄的污染源,如粪便、洗涤废水及其他有机物等。

矿山废料废渣造成污染,采矿等生产活动很大程度上破坏落了水土的生态平衡,导致地表土长时间裸露在空气中,受到空气中有机物质和水分影响,加快了表土侵蚀的程度,在矿石开采过程中大量的废弃物随意堆放,下雨后矿石中的酸性物质、碱性物质、重金属、放射性物质等随着雨水渗透到水资源中,从而对农村饮水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2.2 水土流失造成水资源总量的减少

一旦发生水土流失,就会导致大量的淤泥进入水库当中,从而减小蓄水库的总容量,而且使得土层变得更加贫瘠,加速地表植物退化和涵养水资源的能力,这也是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和水资源总量减小的主要原因。总之,水土流失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所以必须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速度,从而保证农村饮水安全。

3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促进农村饮水安全良性发展

3.1 农村饮水安全对农民群众的影响

农村饮水安全对农民群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为农村生活和生产使用水资源提供了基础保证,改变了传统挑水使用的模式,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村居民使用水资源的压力和负担,节省出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从而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第二,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带动了社会消费,为农民的发家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第三,促使农村居民生活饮用水更加安全、卫生,对保障居民身体健康有很大帮助;第四,改善了农村的村容村貌,提高居民对政府的工作的满意度,为其他政策的落实奠定基础,综合上述四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也被称之为“民生工程”、“幸福工程”、“德政工程”。

3.2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工作的必要性

导致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人为原因,指的是在农业耕种过程中,由于不合理的生产建设加速了土壤的破坏或者单纯的人文活动,比如过度开荒,不合理的林木采伐、开矿、修路等;另一种是自然原因,指的是自然因素,比如地震、大风等破坏了地貌、土壤、植被等,造成地表被破坏,从而发生水土流失。

如果水土流失过于严重,就会导致发生以下两种现象:第一,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农村耕种的土地面积,不利于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果水土流失过于严重,就会出现土地石化的现象,也就彻底失去了利用价值,从而降低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同时水土流失还能降低农业产量,减少土地覆盖率,发生水土流失以后,就会降低土壤的持水量,如果遇到干旱的天气就会降低农作物的产量,人畜生活饮用水也容易出现困难;第二,如果水土流失的程度过大,也会加剧洪涝灾害的危害程度,进一步降低农村对水资源的利用率,进而增加干旱带来的负面影响,泥沙进入水库以后受到重力的影响,就沉积在水库底部,降低了水库的蓄水量和抗洪泄洪能力。如果不能?λ?土流失问题进行控制,不但会很大程度上限制农村经济的发展,还会对农民的生活和生产等方面造成很大影响,因此治理和保护水生态环境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促进水资源水质保护的对策

4.1 科学规划,统一实施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促进水资源保护过程中,涉及到很多个部门,包括发改委、财政部门、水利部门、林业部门、农业部门等,是一项综合性比较强的系统工程,需要在政府统一领导下才能顺利完成,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步骤开展:第一,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水质保护综合整治方案以及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从而把水资源的水质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到一起;第二,国家政府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并加以鼓励,同时及时解决在生态建设和水资源保护中存在的生产、生活问题,并且从技术、资金、服务保证等方面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促进水资源水?|保护工作能顺利开展。

4.2 落实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保护水资源不被污染

4.2.1 在比较偏远的地区或者水土流失比较轻的地段,落实封山育林政策,在种植新树种时,还要加大对原有植被和树木的保护,严格禁止滥砍滥伐的事情发生,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同时借助大自然得天独厚的优势保护山林植被,通过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4.2.2 针对人口相对密集的浅山等水土流失中度发展的地带,通过开展小流域的方式进行治理,建设耕地改造工程,比如建设水塘、小型水利工程等,既能保证农作物灌溉的要求,又满足了农村生活用水需求。同时营造水土保持林草,把乔灌草引入水库的缓冲带。

4.2.3 对水土流失程度比较大的河道两侧可以修建水库或者人工种植林草和植被,最大限度上保证农村水土能够持续保持生态建设,在土地水土稳定性的基础上才能发挥河库的最大价值和作用。

4.3 加大宣传,提高民众认识,实现全民监督

提高农村群众思想意识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保障农村饮水资源工作有很大帮助,所以当地各相关部门要制定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政策和制度,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农村饮用水安全的重要性进行宣传教育,确保每位村民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农村水土资源保护和监督中来,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相关实践表明,科学合理的宣传力度,提高村民对水土资源保护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对实现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3篇

关键词规模养猪场;环境污染;防控措施

近几年生猪养殖在我国增长较快,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解决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但我国的养猪业是在农户家庭副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养殖户规模小而分散,畜禽散养散放,混养混放,畜禽粪便随意堆放,污水肆意流淌,养殖环境差,不仅畜禽发病率高,而且还对人的健康构成威胁[1-4],严重地制约着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规模养猪场主要污染物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规模化养猪场污染物主要是粪尿及生产污水,每生产1头肥猪约产生粪尿约2 t、污水4 t;1个年出栏1万头的肥猪

生产线,可产生粪尿2万t。每天清洁地面、冲洗粪沟及猪饮水时浪费等而产生的污水总量为100~150 m3,COD值平均为1 500 mg/L,BOD5达1 200~1 300 mg/L,总氮量接近1 100 mg/L,总磷量约为440 mg/L。另外,猪场污水中可检测出的病菌主要有致病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沙门杆菌、结核菌、布氏杆菌和猪丹毒等。

1.1对空气的污染

粪便的恶臭是污染空气的最大问题,养殖场恶臭(除动物皮肤分泌物、粘附于皮肤的污物、外激素和呼出气体等外)主要来源于粪尿堆放过程中有机物的腐败分解(氨、硫化氢等)。同时,畜禽场废弃物中可携带100余种细菌、病毒[3],这些病原体可随灰尘进入空气,造成空气污染。

1.2对水体的污染

经测定,养殖场所排放的污水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污水流入溪河污染水体[4]。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的氨等耗氧物质,使水中的溶氧大幅度降低,水中生物因缺氧而难于生存,导致死亡、腐烂等,严重污染水体。

1.3对土壤的污染

畜禽饲料中的一些促生长剂,如抗球虫药物、抗生素及高铜、高锰、高铅等微量元素,饲料原料(如菜籽饼)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及病原微生物等均可随粪便排出体外,渗入土壤,当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时,将会引起土壤组成和性状改变,破坏土壤原有的基本功能。锌、铜、锰等元素在动物体内未被充分吸收的部分都从粪中排出体外,渗入土壤中而污染环境。

2规模养猪场污染防控的技术措施

2.1合理规划,适度规模,注重生态效益

合理选址与规划是解决污染的先决条件。新建猪场时,场址要远离水源,距离城市、工矿区等人口密集处1 km以上。所选场址要有一定的坡度,排水良好、排废方便,且距离农田、果园、菜地、林地或鱼池较近,便于粪污及时利用。建场时还要合理规划排污及配套设施,充分考虑粪污处理与综合利用。一般肉猪场以年产5 000~10 000头商品猪为宜。此外,应抓好猪场的绿化工作。场地绿化可净化25%~40%的有害气体和吸附50%左右的粉尘,还可改善圈舍小气候,达到遮阳、降温作用;同时搞好畜禽场绿化可以减轻空气污染,净化场区空气。

2.2发展生态养殖,控制氮、磷污染

一是实行综合立体种养结合,建立生态养猪场。因地制宜推广“猪—沼—果(茶)”、“猪—沼—菜”等养猪生态模式。猪场排出的粪尿污水经厌氧发酵处理后,可作农田灌溉用水,也可达标排放。同时,利用部分沼液作果(菜)园肥料,实现粪便污水的多层次利用,可有效地控制污染。二是利用酶制剂,降低氮、磷的排放。猪饲粮中近2/3的磷是以植酸磷和磷酸盐形式存在,由于猪体内缺乏能有效利用植酸磷的各种酶,因此以植酸形式存在的磷几乎不能被猪利用,在饲料中必须添加无机磷(如磷酸氢钙)才能满足猪的生长所需,这既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也由于磷的大量排出而造成环境污染。如果在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就可将植酸磷的磷通过水解作用而释放出来被猪吸收,从而提高磷的利用率,间接缓解磷对环境的污染。另外,饲料中的植酸还是一种抗营养因子,饲料中的矿物质元素(如钙、镁、锌、铁等)常与植酸形成稳定的植酸盐而存在,利用率极低。利用植酸酶能提高猪对蛋白质、钙、铜、镁、锌等矿物质微量元素的利用率,对减少臭气排放和减轻微量元素污染环境有积极意义。

2.3利用有机微量元素,降低铜、锌等重金属的排放

有机微量元素是金属元素与蛋白质、多肽、氨基酸、有机酸、多糖衍生物等配体通过共价键和离子键结合形成的络合物(或螯合物),具有稳定性好、生物利用率高、抗吸收干扰等优点。低剂量的有机铜、有机锌可以代替高铜、高锌的促生长效果,显著降低猪肝脏和粪中铜、锌含量。有机微量元素的开发利用为解决铜、锌污染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

2.4推行干集清粪工艺,减少排污总量

猪粪由人工收集,经清粪道清除,尿及污水从地下水道流出,养分损失小。经调查,1个年出栏1万头规模的养猪场,水冲清粪方式排污量为150~200 m3/d,水泡清粪方式排污量为100~120 m3/d,人工干清粪方式排污量为50~60 m3/d。由此可见,采用人工干清粪方式较其他2种方式可减少排污1/2~2/3。改进饮水系统,增加防漏装置,避免水与粪便的混合,也可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2.5采用生物除臭,减少有害气体污染

控制畜禽舍内的有害气体浓度可采用沸石吸附、在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等方法。沸石是天然矿物质除臭剂,可以交换吸附一些放射性元素和重金属元素,对畜禽消化道产生的氨、硫化氢等有害气体也有很强的吸附作用,可大大减少粪臭。在饲料中加入微生态制剂,能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畜禽生长,增强其免疫力和抗病性,减少氮的排泄量,明显降低粪尿臭味,有效降低有毒、有害物质含量,净化生态环境。

3规模养猪场污染防控的政策措施

3.1政府应加强规划引导,强化污染治理

政府要组织农业、环保、国土、规划等部门对生猪养殖产业进行总体规划。对区域性生猪养殖污染情况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对各区域性的环境容量、功能区分进行科学地定位和总体规划,以便形成易操作、部门易把关的可操作性规划,引导生猪养殖业集聚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养殖园区。环保部门要按照《水污染防治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畜禽养殖污染排放标准》等法律、法规的要求,会同有关部门有计划地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染物治理工作。

3.2加大治理污染的资金投入

加快排泄物治理设施建设,是解决农村生猪养殖污染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一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政策、资源,争取更多的政府资金补助。二是充分发挥各级组织的作用,想方设法筹措资金,以加大对治理设施建设的投入。三是充分发挥养殖户的主体作用,鼓励他们自行募集资金,主动加大对治污的投入。

3.3严格猪场建设审批,加强宣传教育

环保部门要严格按照有关文件的规定和要求,会同有关部门严把猪场建设审批关。对新建的养殖户,在规划土地使用和污染治理等方面,要从空间分布、规模控制等方面把好关,引导农村养殖业的有序健康发展。要向养殖户做好《水污染防治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畜禽养殖污染排放标准》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养殖业主依法养殖的意识。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和治污政策技术的宣传,不断增强养殖户们的环境保护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使其自觉投身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工作中。

4参考文献

[1] 徐谦,朱桂珍.北京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调查与防治对策研究[J].农村生态环境,2002,18(2):24-28.

[2] 中国农业大学.家畜粪便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

第4篇

近几年来,我国农村公路建设投资之巨、规模之大、通车里程增长之多、惠及农村范围之广,前所未有,有效改善了农村对外交通条件。农村公路的地位正从以前的干线公路的补充提升到整个公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承担的城乡之间、农村之间交通纽带作用日益显现得更加突出,其深远的社会经济意义也已逐步彰显。当前,农村公路已进入建设,加强生态建设、节约资源方面任务更加繁重,实施生态节约型农村公路建设势在必然。

实施生态节约型农村公路建设,确保农村公路建设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基础上,实现生态环境、资源节约和谐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体现,是创建节约型交通运输网络、促进农村公路建设事业和谐发展的重要抓手。

一、生态公路的概念

“生态公路”这一概念虽出现不久,但已受到多方关注。许多以生态公路为名的公路建设项目也已陆续上马。然而关于“生态公路”的概念,目前并没有一个比较公认的确切定义,围绕着这一概念存在很多争论。对这个概念的不同理解直接影响到公路建设的思想、理念和实践。

事实上,把握生态公路并不应在表面上死抠字眼儿,而主要应深刻理解它的思想精髓,要把握住它的神而不是形。生态公路主要是为我们指明了未来公路发展的方向,从这一点来看其基本思想和总体思路是相当明确的,具体的细节问题要由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充实。因此,叫什么名称倒是次要的,关键在于在公路建设中要充分体现生态的发展标准,坚持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思想,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识,使公路既能高效、快捷、安全、舒适地提供良好的行车环境又能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相容。因此,与其说“生态公路”是一个类型概念,不如说他是一个评价性的概念,即它主要不是指某一种、某一类公路,而是指一种公路营建的思想和理念,是公路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二、生态节约型农村公路建设的主要内涵

生态节约型农村公路建设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资金投入上下功夫,而应是在把握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尽量结合周边地形地貌,实现农村公路生态化,主要是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和目标:

(一)实施原则:安全第一、质量至上原则,设计先行、规划控制原则,建设与保护并进原则,线形与环境和谐原则,节约资源与变废为宝原则,交通文化与乡土文化共建原则。

(二)实施目标:通过实施生态节约型农村公路建设,使全市农村公路在“两个确保”的前提下,实现五个“最大限度”。即,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最大限度地保护、最大限度地恢复、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最大限度地融入自然环境、最大限度地体现乡土风格。

三、实施方法

(一)安全第一、质量至上。要坚持按照“好字当头,质量为先”的原则,精心组织、严格管理。

1.落实工程质量责任。建设单位要具体落实工程质量负责制,细化质量工作目标,强化质量管理,建立责任明确、目标明晰的质量管理制度。监理单位要加强工程现场检查和巡查力度,对工程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重点工序要加强旁站。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设计文本和合同规定组织施工,明确质量、安全责任人,制定质量、安全保证措施,加强施工现场质量、安全控制,配备必要的压实、拌和、计量和试验等设备,强化施工质量、安全自检,确保工程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重点工序质量、安全管理不缺位、不断档、不留死角。

2.拓展“阳光工程”内涵。一是要积极探索和推广人大监督、党政监督、群众监督和新闻媒体监督等多种行之有效的监督相结合的方式,构筑有效的综合监督网络。二是要将公示内容从主体工程拓展到附属设施,不断提升主体工程和安全设施等附属工程质量。三是要鼓励检举、揭发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和交通质量监督部门对质量举报应及时调查处理。

3.落实安全保障设施。一是要按照“同步设计、同步审查、同步实施、同步验收”的原则,对临水、临崖等危险路段,积极实施安全保障设施;二是要加强对安全设施施工质量的监督监管,确保工程质量,切实为行车安全提供保障。

(二)设计先行、规划控制。

1.确立理念、用心设计。一是要把保护沿线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防止水土流失作为重要因素,在各专业设计中予以最大限度地考虑和体现。二是要重视路基防护及排水设计,在保证边坡自然稳定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植物防护或工程与植物防护相结合的设计方案;边沟等排水设施尺寸、位置、防护应结合农田水利灌溉,合理设计满足排水功能要求,尽可能采用小、暗、绿的型式。三是要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减少高填深挖,少占林地或耕地,减少对植被的破坏。

2.完善规划,合理布局。要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完善农村公路建设规划。一是要按照“安全、便捷、节约、实用”的原则,合理确定路网规模,避免一味贪大求全。二是要合理确定路网布局,使农村公路更加满足新农村建设需要,更加符合农村地区的发展要求。

(三)建设与保护并进。工程施工前期要采取综合措施,因地制宜、快速有效地遏制水土流失。施工过程中要尽可能减少对原地面的扰动,减少对地面草木的破坏,需要爆破作业的,应按规定进行控爆设计;雨季填筑路基应随挖、随运、随填、随压,临时用地在工程完成后要及时恢复原状;要完善施工中的临时排水系统,加强施工便道的管理,严禁在指定的取(弃)土场以外的地方乱挖乱弃。工程建设后期要在节约投资的前提下,以生物措施为主,通过复绿、还耕等措施,积极实施恢复性保护,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四)线形与环境和谐。农村公路路网布局和路线主要控制点选择,应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水文、生态等因素,处理好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保护地等环境敏感地区的关系。在公路平面线形的选取上,要在满足技术标准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原有老路,尽可能避免大填大挖;在公路纵断面线形的选取上,要在满足质量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原有地形、地貌布线,尽量减少填挖高度,避免产生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使路景相融、路景和谐。

第5篇

关键词:生态消费;经济新常态;农村居民

中图分类号:F06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01

引言

消费既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又是发展经济的目的,同时消费也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核心。生态消费则是指人们为满足个人对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绿色消费品需要而消耗的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它反映了人与大自然的协调发展(尹世杰,2002)。党的十报告中将生态消费纳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体系之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消费模式。

一、农村居民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

1.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在一份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全国公众环境调查报告中发现64%的公众环境保护意识较低,其中,农村人口占到71.9%。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农村一直推行的是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林木乱砍乱伐、资源过度开发,早已严重破坏了我国的生态环境。此外,农村耕作时对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也造成了土地及水资源的污染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2.生态环境建设投入资金不足

生态环境保护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作基础的,而目前我国农村建设中,许多地方政府部门也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认识不足,一味地强调农村的经济建设,对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认识不足,导致农村在生B环境保护方面投入的资金十分有限,因而很难使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根本改善。此外,很多地区和部门在大力发展农村的经济建设过程上,没有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与优势,在生态环境建设中过度依赖政府的专项资金,也进一步制约了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3.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缺失

由于受到人、财、物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主要集中在城镇区域,从而导致农村的干部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普遍较为淡漠,对生态环境污染的危害性、严重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二、农村居民生态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1.生态消费意识对农村居民生态消费行为的影响

生态意识就是人们为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形成的一套既能确保自己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又不会对生态环境构成危害的思想观念,主要包括生态价值意识、生态心理意识、生态责任意识等内容。经验数据表明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关心程度会显著影响其生态消费行为,消费者对环境污染的感知越敏感越容易抵制乱扔垃圾等不良行为,并会更多的进行生态购买及消费。

2.文化因素(集体主义、天人合一)对农村居民生态消费行为的影响

集体主义文化则是一种耻感文化,例如一个消费者如果表现出对环境的破坏行为,则会被集体弱化其群体身份的认同。而在我国,出于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及对自身社会身份的认同,大众的行为常常产生于集体的决策。实践表明有集体主义倾向的个体比个人主义倾向的个体更容易表现出生态消费行为,即集体主义价值观会对生态消费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3.个人因素(生态认知、生态情感)对农村居民生态消费行为的影响

人们对生态知识的了解及对环境的感受会深刻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许多学者认为生态认知是生态消费行为的驱动因素,生态认知与生态行为之间存在正向关系,但是生态认知并不必然导致生态消费行为,许多研究表明生态情感比生态认知和经济因素更能预测人们的生态消费行为,甚至欠缺生态知识的消费者也会表现出积极的生态情感,即生态情感会正向影响生态消费行为。因此,生态认知、生态情感会对农村居民的生态消费行为会产生正向影响。

4.群体因素(参照群体)对农村居民生态消费行为的影响

许多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不仅是其个体动机与态度的反应,也是群体承诺及群体责任的表现。参照群体会通过信息、利益和价值表达三方面对消费行为产生影响。其中,信息是群体告知并强化个体应对环境问题的知识;利益是群体对个体环境表现认可的奖励或惩罚;价值表达是群体内部表现出的一致性价值取向。

三、农村生态消费模式构建的措施

1.规划设计农村绿化

对于农村的绿化规划设计问题一定要加快步伐,可以以农村的房前屋后,道路两侧及农村的学校为重点,因地制宜地进行绿化设计,改变当前农村房前屋后垃圾成堆的局面。可通过建设生态休闲小区等措施提升农村的绿化水平,除此之外,可适当种植适合当地的绿树、果树等,使多种果木与林木相结合,起到经济绿化两不误的作用,从而有利提高农村的生态化建设水平。

2.保护农村饮用水

干净无污染的饮用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保障,因此,必须对农村饮用水进行净化处理,并不断建立与健全农村饮用水的安全保障机制,加强对水产畜牧养殖水污染的治理,全方位保障农村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健康、卫生。要严禁一切污染饮用水的行为并严格控制水产养殖污染,保障农村饮用水的水流通畅,水质达标,水源安全。应建立和完善农村饮用水的安全水质时时检测系统,完善农村饮用水安全运行管理机制,进一步实现农村水资源的节约使用与高效利用。

3.政府加强引导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技术研究机构的资金投入,同时不断壮大农村环境保护科研机构以及研究人员,努力提高农村环保技术创新能力。政府应广泛宣传普及科学使用农药的知识,并大力推广可降解农膜的使用,严格控制超薄农膜的使用,治理环境污染问题。同时建立绿色食品检测准入体系,倡导人们绿色消费、生态消费,保护环境。

长期以来,农村的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不断探索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切实有效地保护和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鉴于当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一定要积极探索,寻找有效的解决措施,真正实现我国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尹世杰.关于生态消费的几个问题[J].求索,2000,5.

第6篇

市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文件精神,年来。把农村环保工作摆上重要位置,以农村饮用水安全、面源污染防治、生态示范创建、机构能力建设为重点,明确目标责任,加大资金投入,有效解决了一批突出环境问题,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一、市农村环保工作现状

全市所有镇街均成立了环境保护监察站

一)工作网络逐步健全。年。落实了人员、场所和办公设备,村级设立环保信息员,构建起农村环保工作网络。将环保工作纳入镇街年度目标管理绩效考核范围,农村污染防治、项目审批、查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缓解了环保部门日益繁重的工作压力。

把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纳入镇村规划范围。

二)饮用水安全得到有效保护。结合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市个镇、个行政村完成规划编制,初步划定了各自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加强饮用水安全管理,定期进行水质监测,坚决否决在保护区内新上涉水排污项目,及时取缔保护区内各类法非排污口,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比例达%以上,三)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明显加大。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坚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位一体的发展方向,建成省级农业标准化基地处,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个、有机食品认证个、绿色食品认证个。加强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严格审批监管,完善配套设施,粪便处理和综合利用率达%以上。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不断提高秸杆利用率,有效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把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作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农村环保意识的重要载体

四)生态示范创建活动有声有色。积极开展各类生态创建活动。先后成功创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个,环境教育基地处,启动实施生态文明村试点工作,农民的环保意识明显提高。

先后取缔关闭污染严重的五小”企业余家。建立环保目标责任、部门联动、等长效工作机制

五)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积极开展打击违法排污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农村环境办结率和满意率均在%以上,有效解决了大批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加强污水管网配套建设

六)农村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城矿区。借助矿区污水处理设施,收集处理镇驻地生活污水。对压煤搬迁、合村并点、集中上楼的村,规划建设简易污水处理设施。非城矿区,加快推广“一池三改”生态模式进程。全面实施农村环境卫生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农村垃圾“统一收集、统一运输、集中处理”保洁模式,有效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

二、当前存在主要问题

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尽管市农村环保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对待环保工作标准不高、把关不严、支持不够现象仍然存在给外地已淘汰的落后产能提供生存空间,一是少数镇街对环保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少数镇街不能正确处理发展同环保的关系。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土小”企业死灰复燃现象时有发生。

多数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设施简陋,二是面源污染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农村过量使用农药、化肥依然普遍存在过量农膜、农药、化肥的使用对农业环境造成一定影响。随着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粪便处理利用率不高,对水体造成一定污染。环保基础设施尚不完善,镇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不高。每年汛期,因面源污染导致白马河水质超标现象依然发生。

导致镇街环保机构、编制不独立,三是环保机构能力建设依然薄弱。目前上级对农村环保机构人员设置没有明确要求。执法权受到限制。加之财政投入不足,岗位系统教育和培训跟不上,农村环保机构职能交叉、人手紧张、经费不足,能力建设亟待提高。

三、几点建议

建议从组织、资金、技术、监管等层面予以重点倾斜,下步工作中。全面加强农村环保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进一步加快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划进度

一)以饮用水源地保护为重点。强化保护措施的落实,坚决消除保护区内各类污染,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结合采煤塌陷地村庄搬迁、合村并点工作,因地制宜建设简易的污水、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设施,减少对饮用水源水质安全的威胁,进一步完善提高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积极发展集中连片式供水,确保农村地区饮用水安全。

着力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一是严厉打击非法排污。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

二)以污染防治为重点。要求镇街加大日常监管力度,严防外地污染向我市转移,密切关注已关闭取缔的土小”企业,定期巡查,严防死灰复燃。二是严把环境准入关。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制度,禁止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鼓励农村地区发展无污染、少污染的行业和产品,积极引导村镇企业向园区集中,实行污染集中治理。用“科学招商”绿色招商”新理念来指导镇街的招商工作,严防“招商引污”三是积极治理面源污染。加快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加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力度,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加快推广“猪、沼、厕”三位一体和“猪、沼、厕、菜”四位一体沼气生态模式进程。

加大农村环保资金和技术扶持。尽快建立完善政府、集体和个人多渠道的农村环境建设投融资机制

三)以拓宽融资渠道为重点。拓宽投融资渠道,保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投入。坚持“谁污染、谁付费,谁开发、谁保护”原则,开征畜禽养殖业等排污费,并专门用于该产业污染整治。针对饮用水安全隐患,出台相关政策,加大财政投入,满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程的实际需要。加大财政支付转移力度,建立农村环境污染整治专项资金,财政投入应逐步向农村环保设施建设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方面倾斜。加大对农村生态建设财政扶持力度,对创建成功的各级环境优美乡镇、环境教育基地、生态文明村等生态示范工程,实行以奖代补给予扶持。

第7篇

关键词 农村能源;项目建设;现状;措施;成效;浙江庆元

中图分类号 S21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3-0232-01

庆元县农村能源工作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总要求,依托农村沼气(中央投资)项目强有力的支撑,规划引领、因地制宜、以点带面、项目带动,农村能源工作大力推进,亮点纷呈,成效明显,为全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积极贡献。

1 庆元县农村能源建设与利用现状

1.1 农村能源建设

从2005年开始农村户用沼气国债项目建设,截至2013年底全县有沼气用户8 180户,建成5个清洁能源利用示范村,大中型沼气项目1个,沼气整村集中供气示范村2个,农村小型连户沼气8个,农村太阳能推广利用3.1万m2,沼气后续服务网点76个。农村能源项目总投资达5 000万元以上。

1.2 农村能源利用

目前庆元农村农民生产生活用能主要以使用清洁能源液化气、电、沼气、太阳能为主,非清洁能源薪柴、煤炭为辅的用能方式。据庆元县农村能源办公室2013年度《农村地区生活能源消费情况统计表》资料显示,全县有农村人口18.8万人,用能总量折标煤约4.62万t,人均用能折标煤0.25万t,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54.3%。其中使用清洁能源折标煤2.51万t,占54.3%;非清洁能源折标煤2.1万t,占45.7%。非清洁能源来源主要是薪柴、煤炭,2013年薪柴使用2.23万t,折标煤1.84万t,占农村生活用能的39.8%;原煤使用0.37万t,折标煤0.26万t,占农村生活用能的0.06%。随着农村清洁能源的普及发展,除农村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外,农民对薪柴等非清洁能源的用量也相对减少。据庆元县林业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庆元县森林覆盖率达到83%,被国家环保局誉为“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和“国家级生态县”。

2 农村能源项目建设措施

2.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沼气项目建设工作,把农村能源建设作为政府职能转变,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为民利民惠民的“民心工程”来抓。早在2005年,县政府就成立了以分管县长为组长,县有关职能部门的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庆元县农村沼气设施项目领导小组”,形成了县政府牵头抓总,农业部门具体抓,各部门分工负责,农民为主体的工作格局。并从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县财政安排了专项工作经费,将农村沼气项目建设任务列入各项目乡镇的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明确了工作职责。

2.2 加强项目管理,确保建设质量

项目建设严格按照相关的国家或行业标准,逐户设计,统一施工,坚持质量第一。一是项目建设实行职业准入制度,从事沼气池建设的施工人员必须获得“沼气生产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实行“谁建造,谁管护”的原则,力求建池户受益;二是要求各施工队伍和技工都按相关的建设质量标准规定进行施工,真正做到“四统一”,即建池标准统一、安装规范统一、施工程序及方法统一、技术验收标准统一[1-2];三是加强监督检查。县农能办的工作人员经常下到项目村进行检查、跟踪服务,及时纠正施工中出现的问题。此外,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监督作用,村干部、农户全程参与项目实施监督,确保建成“村民满意”项目。

2.3 加强项目资金管理,确保资金安全运行

建立规范的资金使用制度,确保项目资金按规定专户核算,专款专用。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遵循质量第一,户用沼气项目建设的沼气池必须经县农能办验收合格后,再由县农业局通过财政专户统一按户支付补助资金,对户用沼气灶具及配件等关键设备选用农业部公开招投标产品,做到了阳光操作。

2.4 加强项目安全管理,确保项目施工安全

项目建设始终都把安全生产放在首要位置。一是加大了安全宣传,对技工反复强调安全生产,提高技工的安全生产意识;二是制定安全生产制度,明确安全生产责任,规定技工要负责向农户说明施工现场的安全注意事项;三是落实安全施工责任制,与施工单位签订了安全责任状,做到责任到人;四是加强了检查指导,确保项目安全施工、放心施工[3-4]。

2.5 加强项目档案管理,确保项目资料完整

为准确掌握项目建设进度和资金投入运行的情况,县农能办加强了项目建设档案的管理,对建成投入运行的建池户、设施及时建卡立档,做到建设一户,立卡一户。

2.6 加强后续服务管理,确保项目正常运行

农村能源项目后续服务按照“服务专业化,管理物业化”的原则,成立了“庆元县百峰沼气专业合作社”,组建了76个乡村沼气服务网点,以区域形式将沼气后续服务功能涵盖全县278个沼气项目村。通过建设形成了“农村能源办公室―百峰沼气专业合作社―乡村服务网点”的三位一体的服务网络,服务网络将主要承担农村沼气项目的后续服务工作,积极探索了后续服务新形式,逐步建立一种“有偿、自愿、合同管理、菜单式”服务新模式。

3 农村能源项目取得的成效

农村能源项目的推广应用既可解决农民生活用能所需,减少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造成的面源污染,有效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5],还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机肥,降低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率,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投资少、见效快、节支增效,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的特点,是推动循环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3.1 生态效益明显

庆元被誉为“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和“国家级生态县”,是瓯江、福安江、闽江源头。庆元农村能源事业长足发展,对生态环境和“三江”水系的保护起重要作用。据2013年林业调查,庆元的森林覆盖率达到83%,为浙江省之最,生态效益明显。

3.2 经济效益显著

年处理污水48万t,年利用沼肥8万t以上,经济效益显著。

4 结语

庆元县农村能源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特别是随着整村集中供气项目的示范推广,一些农村能源设施的相继建成,势必成为新农村建设、农业“两区”建设和发展循环农业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5 参考文献

[1] 王金玲,王珍,陈伟华.开发利用农村能源促进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3(S2):129-130.

[2] 张和平,张司达.北方农村能源生态模式类型分析及重点发展领域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7(24):212-213,215.

[3] 谢明明.推广新能源发展 推进新农村建设[J].种业导刊,2013(8):31-32.

第8篇

紧紧围绕全市“三四五六”工作思路和“五四三二”工作重心,以全乡新农村建设为重点,以“五改三建两提高”为主要内容,进一步强化建池质量,提高沼气安全使用率和综合效益,调整农村能源结构,加快太阳能、生物质能源等新能源和节能产品的推广应用,稳步推进农村生态家园建设,全面完成农村能源建设任务。

二、目标任务

2012年,全乡计划完成清洁能源入户工程建设任务544户。其中新建户用沼气池(一池三改)450口(配套实施改厨、改厕、改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安装太阳能热水器62台;推广省柴节煤炉灶30户(到村任务分解情况见附表)。

三、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各村(居)及乡直相关单位要把农村生态家园建设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载体,强化组织领导,要把农村生态家园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大事来抓,明确工作责任,认真抓好落实。各村(居)组织主要负责人为农村能源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农业服务中心作为农村能源建设技术指导和后续服务管理的责任主体,实行乡驻村领导包村、村干部包户的工作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严格考核,确保圆满完成农村能源建设任务。

2、坚持标准,分类实施。各村(居)要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以“五改三建”建设为主要内容,坚持标准,分类实施,为全市新农村建设提档升级和“生态走廊”建设夯实基础。一是“一池三改”项目建设,其标准为建一口沼气池,同时必须配套实施改厨、改厕、改圈。鼓励农户发展牲猪产业,需建1口以上沼气池的养殖户必须提供相关资料证明后办理申报手续。二是巩固退耕还林农村能源项目建设,必须在项目村符合条件的退耕还林农户中实施,不得随意更改项目建设规模和范围。其中太阳能必须是由市生态能源局按照程序招标采购的国家合格产品;省柴节煤炉灶由市生态能源局按照政府采购及招投标有关要求统一购置配发给项目农户。

3、扎实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各村(居)要积极配合乡农业服务中心紧紧围绕“三项内容”(沼气池、太阳能、半气化炉),抓好“四大培训”(沼气池建设技术培训、沼气池安全使用培训、“三沼”综合利用培训、新能源使用与管理培训),保证沼气池的建设质量,提高沼气池的安全使用率,发挥“三沼”综合利用效益,普及新能源(太阳能、半气化炉)使用知识,提高农村能源服务水平。搞好沼气池安全隐患和沼气池使用故障排查工作,不掉户不漏人,责任到人。

第9篇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有效保护改善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增强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区政府同意,现就加强我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通知如下:

一、明确目标任务

以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村群众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切实可行的综合措施,着力解决危害群众身心健康、威胁饮水和食品安全、破坏自然生态的突出环境问题。2012年,全区农村区域性工业污染得到有效治理,所有建制镇建成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农村安全饮用水覆盖率达到100%、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置行政村覆盖率达70%,农村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55%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60%50%以上的镇街、村完成区级以上生态镇街创建任务。

二、突出工作重点

一)畜禽养殖禁养殖区、限养殖区、适养殖区监管力度,切实保护好农村饮用水源地。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落实饮用水源保护区界碑管护责任,取缔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排污口,禁止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新建工业、养殖业等污染项目,全力保护农村饮用水源地安全。各镇街、区政府有关部门要建立、完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应急预案,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

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污染治理工作,二)加大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力度。结合生态镇街、生态村和卫生镇、卫生村等创建工作。逐步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拓宽农村污水处理渠道,将符合纳管条件的城区周边农村生产、生活污水纳入城区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对居住比较分散、经济条件较差、地理环境复杂地区的农村生活污水,可采取人工式湿地、沼气工程等方式分散处理。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管理,禁止简易填埋农村生活垃圾,交通条件较好的农村推广生活垃圾村收集、镇转运、区集中、市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模式;部分偏远村采取户集、村收、就地分拣,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置的模式,全面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同时,建立健全农村环卫长效保洁管理制度,推进农村环境保洁制度化、长效化,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把农村污染治理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同发展清洁能源结合起来,开展改水改厕,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推广太阳能技术,逐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减少对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严格执行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三)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加强农村环境监管力度。严把建设项目准入关,有效防止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及“十五小”新五小”农村死灰复燃。加大农村工业企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力度,鼓励引导农村中小企业向工业园区、镇工业集中区集中,实行污染物的集中治理。加快推进工业污水、工业固废、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收集处置体系向农村延伸。

彻底取缔绕城高速路以内畜禽养殖场,四)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严格控制畜禽养殖规模养殖场建设,适养区鼓励建设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推广“猪—沼—果(菜、鱼)种养结合模式,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加强水产养殖污染的监管,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承包养殖,禁止向库区及其支流水体投放化肥和动物性饲料。

引导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五)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减少农药、化肥污染。2012年,全区每年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50%以上,推广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150万亩次以上。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快绿色、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严格责任分工

对辖区内养殖污染、饮用水源保护及饮水安全、农业面源污染、农村自然生态和生态示范创建等进行监督管理。镇街:负责本辖区内农村居住环境和环保工作。

区发改委:负责指导相关部门和镇街做好农村环境治理项目规划、立项、实施工作。

牵头实施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区农委:牵头负责畜禽养殖污染综合防治工作。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指导各镇街开展农民新村建设、巴渝新居建设、农村危旧房改造的农村风貌整治,区城乡建委:负责推进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并把农村集中居住区生活污水处置纳入建设内容,重点抓好场镇生活污水配套设施建设。

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指导加快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无害化改造,区市政局:负责指导各镇街村垃圾收运系统建设。禁止农村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简易填埋;指导各镇街建立健全村庄环卫长效保洁管理制度,落实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中转机制;依法对城区禽畜养殖行为实施监督管理。

牵头实施农村连片整治项目,区环保局:负责对全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管和指导协调。组织取缔严重污染农村环境及水源的污染源。

卫生镇、卫生村等创建及以饮用水为重点的监测及防疫等工作。区卫生局(区爱卫办)负责指导农村无害化厕所普及。

区财政局:负责落实农村居住环境和环保问题各项目实施资金的位、监督和管理。

牵头抓好生态公益林、村庄道路、庭院绿化和村庄周边、住宅四旁的绿化美化工作。区林业局:负责指导农村森林工程。

禁止水产养殖户在饮用水源及小二型以上水库进行投饵类、施肥水产养殖。区水利局:牵头抓好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

加强旅游等资源开发项目的监管,区旅游局:负责全区农家乐、各旅游景区的旅游环境污染综合治理。遏制人为生态破坏,确保区旅游环境上档升级。

四、强化保障措施

第10篇

【关键词】农村水资源污染生态用水机制多方参与

一、合理的农村生态用水机制的含义及特征

我国生态用水研究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不同的学者对于生态用水有不同的界定,而产生差别的原因在于对水资源的理解不同,对生态环境的范围界定不一致以及对需水和用水的内涵认识不同。所谓生态用水,是指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其生态系统维持一定的稳定状态时所实际利用的水量;生态需水是指在一定的生态保护、恢复或建设目标下,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其生态系统维持良好的稳定状态时所需要的水量。[1]人类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在生态系统中占主导地位,所以人类在工业、农业和生活等方面的用水应当归属于生态用水,本文着重分析农村的生活用水、农业用水以及村镇企业用水这三个方面。

构建合理的农村生态用水机制,即要改变农村现有的不合理的用水现状,需要从节约用水和防治水资源污染两个方面着手,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特征:

一方面,用水量尽可能的接近需水量。对于水资源匮乏的农村地区,需水量远大于用水量,所以人们会自觉珍惜水资源,尽可能采取多种方式节约用水、循环用水。而对于水资源相对富足的农村地区,由于人们的节水意识不高,或者灌溉技术使用不当,或者对于一些可收集进行再次使用的水从不予以重视,造成了很大的浪费,以致于生产生活中的用水量远大于实际的需水量。所以,要在这一类水资源还相对富足的农村地区构建合理的生态用水机制,就是要尽可能的减少这种水资源的浪费,让村民自觉地只采用自己实际所需要的水,最终使得总体的用水量尽可能的接近于需水量。

另一方面,水资源污染情况得到有效防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构建合理的生态用水机制,不仅需要对水资源的采用量进行合理控制,还要保证未被采用或者无需采用的水资源的清洁与安全。在农村地区,无论是土壤还是水面都受到各类残留化肥农药、重金属等物质的污染,有些水资源富足的地区,实际可用水量在逐年减少。[2]因此,要实现合理的生态用水,一定要治理好已被污染的水资源,同时还要采取措施防止污染的再次发生。

二、构建农村生态用水机制的迫切性

当前,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构建合理的农村生态用水机制已迫在眉睫。下面笔者将从农村水资源的利用与污染现状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和危害探讨构建合理的农村生态用水机制的迫切性。

1.农村水资源利用与污染现状

农村水资源主要用于农民生活、农业灌溉以及村镇企业生产。近几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镇企业不断增多,人民的素质却并未随着经济的发展蒸蒸日上,农村水资源浪费和污染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

第一,水资源浪费现象大量存在。对于一些从未体会过缺水的痛苦的农民来说,有的使用自备的水井,有的使用自来水但却并不按用水量的多少,而是依赖于地方政府的补贴,象征性的交费。因此,将洗完菜淘过米的水一一收集起来再利用,例如去冲厕所浇灌作物等,实在是一件非常麻烦和矫情的事情。当然,他们自然也不会去思考7升的抽水马桶为什么要被5升的淘汰掉,甚至会觉得水箱大一点会更方便他们的使用。而一些村镇企业因为设备老旧,技术落后或者水价低廉等因素,生产过程中的水资源采用量大且利用率低。这些农村生产生活中的种种原因都造成了水资源极大的浪费。

第二,水资源的污染十分严重。由于生活污水随意倾倒,化肥农药的盲目使用以及工厂污水的乱排乱放,导致农村周围能够用以洗菜洗衣的水塘、河流流域面积不断缩减,水面上漂浮着各类生活、农业及生产垃圾,大部分被污染的水域中,重金属、氨、氮、磷等物质均严重超标。[3]由于水资源在自然界中是以循环的形式存在的,所以无论是土壤被污染亦或是水域直接受到污染,污染的危害终将体现在人类身上。[4]由此看出,我国农民生活及饮用水安全着实令人担忧。

2.农村水资源污染原因及危害

根据农村水资源的用途,我们可以大致把农村的水资源污染原因归结为三类,即农业生产中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企业污水的不达标排放以及村民素质的有待提高。

其一,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使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市面上各类可以除虫增产的农药化肥花样繁多,层出不穷。农民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会不定期的喷洒农药和施用化肥。残留的农药和化肥中的氮磷等物质经土壤或庄稼流入水域,造成了农村水体的富营养化。

其二,企业污水的不达标排放。为了城市的发展和生态建设,许多会造成较大污染的企业和工厂相继往农村地区搬迁,而村镇为了自身的经济发展不断引入或自己建设各类工厂。一方面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另一方面由于村镇对这些村镇企业的监管不利,导致生产污水未经处理肆意排放。农村的水体受到极大的污染,将这些富含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水资源用于农业灌溉和日常生活,农民的身体健康和庄稼作物的产量都会受到极大的危害。

其三,村民素质的有待提高。虽然农村的经济在不断发展,农民素质水平的提高速度却并未赶上经济发展的速度。生活条件不断变好,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各类生活生产垃圾自然也随之增多。有的村落尚未建立起统一的垃圾回收站,没有配备专门的垃圾收集人员,因而,垃圾随手乱扔,生活污水随意倾倒的现象层出不穷,随处可见漂浮在水面上的塑料、包装袋、菜叶等垃圾。

农村水资源的污染已经对农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危害,甚至从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村民的生命安全。虽然水资源的大量浪费目前还未对村民的生产生活造成直接的影响,但随着农村水资源的污染,可用水资源面积的缩减,富水地区也将无水可用,今后的日常用水问题将成为阻碍农村及子孙后展的重要因素。所以,一定要加快建立健全合理的农村生态用水机制。

三、如何构建农村生态用水机制

国务院在今年一月的《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中指提出了一些水资源管理的措施,对建立合理的农村生态用水机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下面笔者将依据其中的一些意见和方法,深入探讨构建合理的农村生态用水机制的具体措施和办法。

1.村委会履行责任,严格水功能区监督管理

对于农村地区来说,乡政府以及村委会应当扮演掌舵者和服务者的角色,要严格对水功能区的监督和管理,从严格把关企业的引进和建设到大力宣传有关法律法规,都绝不能为了经济的发展而不顾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引进或投资建设村镇企业和工厂时,要切实考核他们的生产用水量与水资源利用率,检测是否配备良好的污水处理设备,用水量超出所在村落所能承载的标准或者排放的污水不能达标的企业不予引进和投资;

二是对已经引进或投资的工厂进行定期考核,严格按照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相关标准,对不达标的企业进行限期整改或强制关闭。

三是通过设置意见箱、召开村民座谈会等形式,了解村民的真正想法,对村民反映的情况进行及时的处理与反馈。同时,要做到与时俱进,积极了解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并通过宣传栏或广播通告等形式让村民了解,并予以落实。

2.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

政府要加快实施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强化饮用水水源应急管理,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备用水源。《意见》中强调了对农村地区的饮用水安全工程的规划,相关乡镇政府以及村委会应当尽可能地保证农村地区自来水管道铺设到位,采水标准与城市居民用水保持一致,对村民自备饮用水井周围可能存在的污染源进行排查和控制,并进行定期检测,以保证农民的饮用水安全。要采取和利用先进的现代科技,提高农村生活用水的再利用率,降低村镇企业的生产用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废水污水的净化率。

3.提高公众参与度,[5]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意见》中要求研究建立生态用水及河流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定期组织开展全国重要河湖健康评估,建立健全水生态补偿机制。当前农村地区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情况非常严重,生活生产垃圾随意倾倒于水面,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都厄待解决,村委会应当利用农村自身的经济收入以及上级部门配套的生态维护与修复补偿,对已被污染的水资源进行清污整治,尽可能的还原农村水塘及河流的本来面貌。同时,也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大会表扬和物质奖励等方式,让村民认识到建设农村生态用水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监督村委会工作和村镇企业生产中来。这样不仅可以缓解财政压力,也可以提高效率,为保护自己周围的水资源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杨爱民,唐克旺,王浩,刘小勇.生态用水的基本理论与计算方法.水利学报.2004(12).

[2]朱亮,张文妍.农村水污染成因及其治理对策研究.水资源保护,2002(2)

王晓云.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水资源问题.河北工业科技,2006(2).

[3]贺志丽,张建强,王庆安,曾华丽.新农村建设中的水污染问题研究.广东农业科技,2008(4)

第11篇

今年中央财政年初预算对农业发展安排1.22865万亿,也就是1.23万亿,增长幅度17.9%。这个增幅超过了中央财政预算总收入和总支出的增长幅度,体现了国家公共财政资源不断向农业农村倾斜的整体政策要求。国家财政支持农业农村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技术进步的力度,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这里面还有很多具体政策,包括水利、基本农田建设保护、农业科研、农业科技、农产品质量监测等方面的支持。

二是创造多种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国家财政对“三农”发展的政策,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增加农民收入。除了很多间接发挥作用的政策外,还有一些对农民增收发挥很直接作用的政策,比如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相应地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一直在不断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支持力度,过去这些任务都是由农民和农村集体承担,现在政府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同时,国家财政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通过这些直接和间接的渠道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区域间农民收入的差距。

三是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支持探索建立健全农村公共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包括对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支持。

四是推动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建立有利于农业农村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农村改革的内容还很多,这几年财政部专门成立了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此外,国家财政对生态建设,特别是林业和农业的生态建设也给予很高的关注。从去年起,建立了草原生态保护奖励补助机制,主要是加大对草原生态建设和保护的力度,缓解草原生态压力。

中国的农业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特别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当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世界上关于农业安全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农产品数量安全,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不发达国家侧重的是数量问题,发达国家如欧美现在主要是质量问题。对中国现阶段农业发展来讲,农业安全不仅仅是一个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的问题,同时也有一个生态安全的问题。还有一个是面临外部冲击的农业安全问题。

第12篇

一、保证农村饮水安全的重要性 

随着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强度、乡镇企业利用水资源的规模等不断扩大,生活污水、工业污水的排放量也越来越大,加上自然条件以及滥施农药化肥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村水生态环境快速恶化,很多饮用水源被污染,水质超标情况严重,农村饮水安全及生态破坏问题越来越严重。从国家水利部的调查结果看,当下有超过3亿的农村居民面临饮水安全问题,氟、砷含量超标、苦咸水、血吸虫病等严重影响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尤其是站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角度,农村饮水的水质、水量以及方便程度等有待进一步改善[1]。全面实现宏伟的小康社会目标不但需要解决农村有水喝的问题,更要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保证农村饮水安全至关重要且迫在眉睫。 

二、保证农村饮水安全的重要举措 

1)预防饮用水水源被污染。 

农村地区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科学设置饮水水源保护区,并制定保护办法、实施保护措施。一是规范设置、管理饮水水源周边的排污渠道、排污口,针对可能影响水源质量的排污渠道、排污口要及时改道、迁移或加强防渗,严格执行排污许可制度,有效控制排污总量,达标排放;二是严禁高污染工业在农村饮水水源附近的发展,严禁在饮水水源保护区范围内从事围网、网箱等水产养殖活动,并禁止滥挖乱采;三是禁止工矿企业在农村水源附近堆放废料、废渣、废水等污染物,禁止堆放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厂聚集的污泥、工业垃圾等固体堆积物;四是在建设各类机井之前要落实科学论证工作,避免乱打井超采地下水,避免地下不同含水层出现水质混合问题,从而预防饮水中的氟、砷等有害物质超标。 

2)完善建立水质监测体系。 

各地区应单独设置农村供水管理机构,并专门配备人员,依法管理农村饮水安全;设立水质检测中心,专门配备检验人员以及仪器设备,负责开展农村饮水安全的日常水质监测工作,定期检验农村饮水水源地、管网末梢水、出厂水等的水质,随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一旦发现高砷水、高氟水等水质问题则要即刻开展二次检测工作,确保农村饮水水质達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提出的要求;主动探索对农村供水安全有利的管理模式,或由供水公司直接管理村庄、用水户,或建立并实施供水公司+乡镇水利机构+村水管员的模式,保证农村群众的切身利益,只要涉及公共安全、公共利益,就不能拍卖供水工程所有权;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规定,对供水单位务必要严格执行供水许可制度,且供水单位要针对新建的供水工程,依法向卫生部门申请卫生许可,取得卫生许可证之后才能供水,已经建成但未满足卫生许可标准的供水单位必须按照标准的要求加以整改,保证其所供水质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为供水单位办理卫生许可证,切实保证农村饮水安全。 

3)强化农村饮水工程管理。 

一方面,建立健全农村饮水工程管理体制。由于各地区农村的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单一的管理模式无法被简单套用,所以须遵守分类管理原则,依据当地农村饮水工程的投资主体、规模、工程性质等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但不管是采用哪一种管理模式,均要明晰工程产权,落实管理责任,真正做到建管分离;政府部门要积极转变职能,重点建设农村供水工程管理制度,明确管理主体,创新管理方式。另一方面,建立农村饮水安全长效运行机制,确保饮水工程良性运行,保证收益,保证饮水工程设施不断产生效益[2]。在企业管理上要求农村供水企业不断强化内部的经营与管理,明确各部门职责,强化人员培训;在财务管理上则要科学计算成本、盈利,充分考虑农民承受水价的实际能力,科学制定农村供水价格,并加大收缴水费的力度,进一步规范用水计量;在水质管理上要完善建立水厂质量管理体系,保障饮水的安全与质量。 

4)鼓励村民主动参与管理。 

加强村民自治是保证农村饮水安全的关键点之一,所以须建立饮水安全需求,建设基层民主制度,促使村民针对关乎自身利益的事情主动发表意见,获得投票选择饮水安全保护管理措施的权力。坚持实施一事一议制度,促使农民间接或直接发表对农村饮水安全的看法;针对跨区域的大型农村饮水工程,则要由农民选举代表进行协调,及时通报协调情况,如有必要可实施专家听证制度,由地方人大表决决定。鼓励农民管理饮水安全的群众参与式管理已经实施多年,改变过去那种单向的、由上而下的决策模式,使决策自下而上,在增强水利部门行政能力的同时促进双向沟通,化解潜在矛盾,减少民怨,不断提高村民自治能力,强化村民对农村饮水安全等公益性事业的社会责任感。 

5)走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 

各地区应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尽快走上生态农业发展道路,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加大防治水污染的力度,尤其是农村饮水水源污染,务必要保护好饮水水源,保证饮水安全。随着对饮水水源污染的全面控制与严格治理,不仅要考虑控制水体污染,还要控制非点污染源,这是不容忽视的[3]。只是对非点源污染的治理涉及政策、农民配合以及管理技术等方面,与技术难度大、农民利益协调问题、国情条件限制等有关,且农业生产中还面临农药、化肥等的滥用,这些限制因素很难被替代,所以务必要加大治理非点源污染的力度,走发展生态农业的道路。一是充分考虑农村的地域特征,应用生态平衡施肥技术、生态防治技术,致力于从源头上有效控制大量施用农药、化肥;二是有效保持水土,防止水土被侵蚀,解决农村水土流失问题,控制水质退化;三是结合应用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肥的利用率。 

三、结语 

对于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仅依赖饮水工程是无法彻底解决的,必须把农村饮水安全纳入农村建设体系,吸引社会各界给予农村饮水安全更多的关注,从而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参与环境保护等的主动性、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氛围,保证顺利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切实保证农村饮水安全。 

参考文献: 

[1]林敬樟.小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与自动化控制[J].科技传播,2016(04):116+143. 

第13篇

关键词: 农村地区 生态环境 保护与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良好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条件成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追求。特别是最近十年,党的富民裕民政策使广大农村地区的居民收入有了显著提高,老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生活水平和城市的差距在缩小,高质量的生活条件成了广大农村居民的美好追求。但是,从很多农村地区的现状来看,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逐渐呈现令人担忧的状况,而这与我国经济在飞速发展初期的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同时急功近利的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经济发展策略也使我们付出巨大的代价。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目标,在这一目标下,建设村容整洁、环境优美,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新农村成为了农村建设成果的最直观体现。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改善当前农村的生态环境。那么,当前农村生态环境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呢?

(一)环境卫生较差。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居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并不同步,主要是垃圾污染和生活污水的污染。垃圾污染主要表现在垃圾的随意丢弃和垃圾的长期堆积不能及时清理;而污水污染主要是污水的随意排放,基本上没有处理污水的设施。

(二)饮用水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水是广大农村居民生活的必需资源,但是从现阶段来看,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和枯竭成为制约农村安定发展的一大因素;同时,部分微小污染企业的乱排乱放使地下水水质变化很大,部分地区饮用水不达标,导致居民饮水困难,这些都严重威胁居民的健康。

(三)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问题不容忽视

很多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追求高产的目标,往往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从而造成农作物和土壤的污染,严重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另外,每到夏收、秋收季节,很多农户为了方便自己生产,往往随意倾倒、焚烧农作物秸秆,从而造成大气污染。

(四)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造成的污染。

为了家庭的增产增收,家庭副业在当前农村发展很快。很多农户都进行畜禽和水产的养殖产业,如养鸡、养猪、养鱼……这些产业的发展在给农民增产增收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问题,如到了夏季,畜禽的粪便随意堆放,导致恶臭蔓延,严重影响到广大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五)整个生态体系受破坏严重。

很长一段时间来,由于缺乏经济长远发展规划,很多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过于看重眼前利益,从而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例如通过破坏森林资源,扩大农业种植面积,导致森林资源数量下降,水土流失严重,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土地“沙化”的趋势,而环境的恶化使整个地区的生态系统稳定性越来越弱,生物的多样性受到威胁,个别物种面临消失的危险。

这些环境问题的存在,影响着农村的进一步发展,不符合我国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在战略。因此,关于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重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良好基础。那么,针对当前农村生态环境的问题,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呢?

(一)要加强对农村生态安全和环保教育。

各级、各部门要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各级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牢固树立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就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思想。要把环境与健康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帮助农村居民了解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及其危害,唤起全社会的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广大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投入,建立农村环保新机制。

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离不开国家和地方政府在资金、技术上的投入,要大力发展环保型的技术,并努力推广。如实施的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农村沼气建设、小城镇生活污染治理设施等项目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建议进一步加大项目和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实施,重点开展一批农村环保工程建设,搞好农村饮水工程,保护饮用水源,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同时,要按照城市反哺农村的思路,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环保投入机制、引导机制,吸引社会资金投向环境保护,力争调动整个社会的力量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

(三)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监管能力,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管理体系。

很多时候,一些农村环境恶化的问题的出现,与我们的监管与指导不够及时有一定关系。因此监管非常重要。要构建农村生态环境监测和安全预警系统,建立和完善生态监测网络,加强对土壤、水环境、农产品安全等监控,开展减轻面源污染的科学研究和完善有关技术支撑。整合部门资源,建立由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国土、建设、市政、卫生等部门分工合作的协调机制。

(四)加强对小城镇生活污染治理的全面指导。

小城镇生活污染整治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因此要根据小城镇污染的实际情况,全面加强对农村环保政策和技术上的指导,研究污染防治对策;并尽快制定出台小城镇生活污染治理的标准,推荐一批符合小城镇实际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确保小城镇生活污染治理项目的实施是:建得起、运行费用低、便于管理、处理效果好的先进而又实用环境保护工程。

(五)加快农村环保法规和政策建设,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第14篇

关键词: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5-0022-02

改革开放已走过了30年的历程,我国已呈现出农村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农民文化生活逐步得到改善的良好局面。为推动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在“重发展,轻环保;重生产,轻生态”的思想影响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状况日益恶化,不少地方的农村尤其是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农村出现了环境污染加重的趋势,影响了农产品品质和食品安全,严重威胁到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一、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水污染触目惊心

目前,我国仍有3亿多农村人口饮水达不到安全标准,其中因污染造成饮用水不安全的人口达9000多万人。有相当比例的农村饮用水源地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来自国家环保总局的一组最新数据显示,我们的饮用水50%以上是不安全的。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最新检测报告(2005年6月份)称,我国七大水系,水质达到I~III类水体的占49.2%,IV-V类(受污染水质,不能用作饮用水源)水体的占28.5%,劣五类(已丧失直接使用功能)水体的占22.3%。湖泊水库中满足Ⅱ~Ⅲ类水质的湖库有7个,占26.9%;Ⅳ~V类水质湖库有9个,占34.6%;劣V类水质湖库有10个,占38.5%。

(二)土壤污染严重

全国约25%的土壤处于警戒状态,污染比较严重的约5%。蔬菜中农药污染问题更为严重,农产品已经缺乏安全保障。由土坡污染引发的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事件时有发生,成为影响农业生产、群众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在有关部门进行的典型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查中,江苏调查区蔬菜和稻米的铅超标率分别达到60%和46%。广州调查区的蔬菜样品中,七氯和异狄氏剂醛的检出率都在85%以上,而硫代硫酸盐的检出率竟然高达94%。一些地方的稻田土壤因渗入镉废渣而被泻染,致使稻米中的含镉量超标,无法食用。因土壤污染,全国每年粮食减产1000万吨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约125亿元。

(三)固体废弃物污染蔓延

近年来,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速度加快,由此带来生活垃圾量的迅猛增长,并且因城市垃圾向城郊和农村转移,对农村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2005年《各地区城市市容环境卫生情况》显示,当年全国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仅为51.7%。据测算,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垃圾约2.8亿吨,生活污水约90多亿吨,人粪尿年产生量为2.6亿吨,绝大多数没有处理,生活污水和垃圾随意倾倒、随地丢放、随意排放。畜禽粪便年产生量达27亿吨,80%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没有污染治理设施。在一些地区,畜禽养殖污染成为水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

二、农村生态环境复合污染的原因

(一)污染型产业向农村快速转移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污染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从城市向农村转移。一些农村,为承接污染型产业和引进这些企业,地方政府许诺提供各种优惠条件,表面上看,引进这些污染产业不仅给当地带来了大量的投资,而且给当地村民一些就业机会,有些地方为了回避国家对土地的管制政策,采取“以租代征”的办法非法占用农民的土地。有些地方根本不考虑国家的环保政策,违法违规建设。由此对村民造成的危害是长远的。

(二)农业化学品的过量使用

我国化肥年施用量已达4700万吨,居世界之首,单位播种面积化肥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成倍超出发达国家为防止水体污染所设置的安全上限值。我国湖泊与河流中的污染负荷有50%以上源于非点源污染,来自农业面源污染的约占1/3。此外,仅从占全国作物总播种面积20%的集约化、专业化的蔬菜、瓜果、花卉种植区域来看,每年因氮肥的不合理使用而损失的氮就达300万吨,占我国氮化肥总用量的12%。大量使用化肥已经引发全方位立体污染,使得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难以逆转,还导致了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等现象。

我国年均化学防治面积45亿亩次,因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而污染的土地超过2187万公顷,约占耕地面积的16%。过量使用的农药和化肥利用率仅为30%左右,流失的化肥和农药造成了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

(三)农村土地布局不合理

农村工业化是中国改革开放期间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县域经济发达的浙江、江苏等东部发达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受乡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这种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效应的工业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仅造成污染治理困难,还导致直接污染的危害。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废水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也明显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

综上所述。没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污染严重的企业向西部和落后农村地区转移;同时,农村工业化过程中,对企业以及集约化畜禽养殖的不合理布局,农田中农药和化肥的使用过量是农村生态环境复合污染的主要原因。

三、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一)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

针对我国目前农村生态环镜污染日益严重的状况,我国在起草污染防治政策、立法、标准体系时,有必要借鉴美英先进经验。第一,由于各生态要素相互关联的特点,在研究起草土壤污染防治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农村环境保护条例,建立农村环境监测、信息统计、质量评价等标准、方法体系时,应注意与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的综合协调,同时应对现有的这些法规中已有的一些制度进行完善;第二。在立法中应强调预防体系的健全,并规定严格的法律责任;第三,在立法上应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确立公众参与制度,充分发挥公民个人、NGO等环保组织以及社区的作用,让他们积极参加到污染防治工作中来;第四,建立污染整治基金制度、污染整治市场体系和环境污染风险责任保险制度,促进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整治向市场化发展。

(二)强化政府在生态环境管理中的作用

政府在生态环境管理中有着举足轻熏、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现阶段,政府应采取“发展导向”模式。(1)政府应打击地方保护主义,加强环境执法力度。健全有利于提高执法效能的长效保护机制,用制度来监督环境。环保系统应该实行环境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2)建立宏观综合决策机制,健全中央―地方协商制度。要把环境容量、环境质量状况和对环境的影响、对资源的消耗、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纳入统计指标,使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表示。环境保护政策要同部门发展政策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相结合。同时,生态环境保护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博弈的合作均衡。(3)进行有效管理,促使环境外部性内在化。由于市场存在失灵情况,因而通过政府来对环境资源利用进行管理来纠正市场失灵,使外部性问题得以解决。政府可通过征收“屁古税”来解决外部性问题。建立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和补偿制度。

随着发展,政府应逐渐转向“秩序导向”模式。强化公共资源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建立起合理的环境经济利益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利益关系。

(三)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要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建立健全监测指标体系和信息系统,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重要农产品产地的环境监测。加大农村环境监督执法力度,严格查处小造纸、小化工、小冶炼、小水泥等高污染行业违法排污行为。对长期超标排污的私设暗管偷排偷放的、污染直排的,应停产关闭。对建设项目未批先建、未经验收擅自投产的,应停产停建。对治理无望的企业和生产能力,应关闭取缔。严格环境准入,禁止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农村地区立项。加强自然保护区环境监管,严厉打击违法采矿和开展旅游等破坏生态的行为。要充实农村环境保护力量,保证必要的监测、执法装备、经费等工作条件。

第15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环境保护中心任务,以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为目标,以生态创建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不断提高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全县经济社会率先突破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二、主要任务

力争创建1个生态镇、1—2个省级生态村、10个市级生态村;完成14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县推进项目的实施;大力推广养殖污水、粪便处理实用技术,确保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合理使用农药化肥,严控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饮水卫生合格率达95%以上;认真落实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措施,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0%以上。

三、工作措施

(一)积极开展生态创建工作。结合农村“清洁工程”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2012年度重点推进1镇11村生态创建工作(“1镇”即定军山镇;“11村”即1个省级生态村:新街子镇立集村;10个市级生态村:勉阳镇西坝村、继光村、西寨村,周家山镇团结村、春光村,定军山镇定军村、元山村、郭寨村,新街子镇新街子村,老道寺镇陈寨村),力争到2012年底全部达到省市各项创建指标。生态创建必须以提高农民生态文明意识,改善人居环境、造林绿化,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生态旅游为主要内容,通过建设一批饮用水源地保护示范工程、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示范工程、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工程、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

(二)大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紧抓中省“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机遇,编制和申报一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积极推进农村环境突出问题的解决。要加强对已实施的农村环境整治项目的技术指导和监督检查,督促项目单位按照实施方案的内容和技术要求,按时限完成整治任务。

(三)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整治力度。一是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示范工程。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和无害化畜禽粪便还田等综合利用方式,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二是加强畜禽养殖企业废水治理。对现有不能达标排放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行限期治理,确保废水稳定达标排放。三是加强畜禽养殖企业的监管力度。从严审批在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群众聚居区等环境敏感区域建设的规模化畜禽养殖项目,从源头上防止污染源产生。

(四)实施饮用水质安全工程,有效保护农村饮用水源。按照《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文件要求,分期、分批建设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界桩等保护设施,建立健全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水源水质监测等制度,逐步完善城镇和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安全预警和防范机制,确保饮水安全。

(五)切实抓好秸秆综合利用,实现秸秆资源化。采取多种措施对以麦草、稻草为主的农作物秸秆进行综合利用,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气化、制肥、制饲料和草制品等实用技术,积极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建设秸秆发电、秸秆制板材等秸秆利用项目,力争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重点禁烧区达90%以上,减少露天随意焚烧秸秆行为。

(六)加大农村生态环境监管力度。加强交通、水利、区域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建设的环境管理,严格项目准入,从源头上防止污染向农村转移。做好生态和资源开发类项目的环境监管,有效防控自然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维护和保障生态环境质量。加大农村工业污染治理力度,鼓励和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大力开展清洁生产,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农村环境保护是一项综合性强的工作,涉及环保、发改、农业、住建、卫生、水利、国土、林业、交通、财政等多个部门和各镇党委、政府,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各镇、各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认真履行职责,形成工作合力。

环保局负责指导和监督农村环境保护建设规划的编制,负责督促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饮用水源污染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土壤污染综合治理与修复等污染设施建设的落实,负责镇工业污染防治和企业污染源的监督管理。

发改局负责制订和推行农村环境与发展有关鼓励政策,指导农村工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企业技术改造,指导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动农村工业产业走环境友好型企业的路子。

国土局负责实施农村土地用途管理,加强基本农田保护;负责监督管理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矿山的生态治理和修复。

住建局负责制订镇村建设规划,指导并组织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的处理设施,开展村容村貌的整治。

农业局负责农业生产面源污染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组织实施农村沼气工程,做好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配合抓好秸秆禁烧工作。

林业局负责推进农村生态建设工作,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生态防护林和“三化一片林”等工程。

水利局负责组织实施农村水利工程、农田基本建设和农村供水、人畜饮水工程和水保生态工程。

卫生局负责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的建设工作。

交通局负责农村公路建设。

财政局负责安排农村污染治理资金、试点经费补助,加强资金的使用管理;积极探索农村环境保护项目支持的方式和方法。

镇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实行年度和任期目标责任考核。